苏教版二年级语文教师教案(优秀21篇)

时间:2023-12-17 17:35:10 作者:LZ文人

教学准备是指教师在教学前对教学活动所做的各种准备工作。9.以下是一些优秀的二年级教案,欢迎大家阅读和借鉴。

苏教版二年级语文教案

1. 给“也”字找朋友,并口头组词。

2. 读生字新词。

3. 诵读字谜歌。

1. 析记字形。

(1) 认读生字:行、千、庄。

(2) 教学新偏旁。

(3) 说说怎么记住这几个字。

2. 指导书写。

(1)小许交流:怎样才能把“千、行、庄”写规范,写漂亮?

(2) 教师范写生字并重点指导。

(3) 学生随着音乐描、仿、临写生字。

1. 加偏旁组词。

也------( ) ------( ) -----( ) -------( )

2. 扩词。

行( ) ( ) ( )

奔( ) ( ) ( )

3. 选字填空。

池 驰

(1)鱼儿在( )塘里游来游去。

(2)骏马在草原上奔( )。

4.游戏猜字谜

教学后记:学生还是有些会将多音字认错。

苏教版二年级语文教案

1、能熟读课文,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基础好的同学能背诵课文。

2、会认课文“苹果”中的“图”、“梨”、“笼”、“颊”、“浪”、“梁”、“燃”、“勤”、“劳”八个生字。

3、初步感悟秋天的美好。

教学重难点。

重点:1、熟读课文,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正确认识8个生字,会写“波浪”两个字。教学难点:初步感悟秋天的美好。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初读课文板书课题,让学生自己读课文。

二、小组合作认读生字出示“我会认”的生字、

自由认读词语,再齐读。

三、感知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要示:把生字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

2、教师检查读书情况,指导学生读正确。

3、自读、齐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4、仔细观察课文插图,用自己的话说说秋天的图画是怎样的。

四、再读感悟。

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体会教师在朗读中表达的喜爱与赞美的情感。

2、学生自由读,一边读一边想象秋天的图画。

3、点拨重点词句,体会文章描写的美景。

4、比赛读,看谁读得美。

5、学生选读。选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来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6、看着画面用自己的话说说秋天,再试着背诵。

五、集中识字、写字。

1、展示“苹果”卡片,让学生自由读,自我检查。

2、展示自我认读情况。

3、写“波、浪”两个字。

先观察字形、结构,师范写,生练习。

六、课堂总结。

课后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读了课文,了解了秋天的美丽。你还有哪些收获呢?

课后习题。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词语。

板书。

1、秋天的图画。

梨、苹果、稻海、高粱……美丽的图画。

苏教版二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理解鹿对自己的角和腿的前后不同态度,这是课文学习的重点。

3、情感与态度目标:教学难点是使学生体会故事中所讲述的道理。

教学重点:理解鹿对自己的角和腿的前后不同态度。

教学难点:使学生体会故事中的寓意:尺有所长,寸有所短。不要光图外表的美丽,更要讲实用和它的存在价值。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课件展示:在大森林里,有一美丽的小鹿。同学们,你们喜欢它吗?最喜欢它的什么?

2、这头鹿也认为自己的角很美,可是它经历了一件事,使它改变了一些看法,咱们先来听听它自己是怎么说的?(放音,出示句子)“唉,两只美丽的角差点儿送了我的命,可四条难看的腿却让我狮口逃生。”请同学们读一读这个句子。

3、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那还得从《狮子和鹿》的故事说起,板书课题,生齐读题。好,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二、初读全文,了解课文大意。

1、你想想自己读一读课文吗?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全文吧!(课件出示自读要求。)。

2、老师要看看同学们读书时认不认真,请同学们看一看这些词语,你都认识它们吗?(课件出示词语)。

a、同桌互相读。

b、开火车读。

c、生齐读。

3、你能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指名根据提示说一说。

三、深读课文,体会鹿对自己的角和腿的不同态度改变的原因。

1、师:故事到底怎么向我们展开呢?让我们一起慢慢走进课文,去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课文1-3段,想一想小鹿认为自己的角怎么样。(板书:鹿角)。

2、小鹿认为自己的角怎么样?(美丽)板书:美丽。

小鹿是怎样赞美自己的角的?

(1)学生朗读,师在屏幕上出示句子,齐读。

a、它把自己的角比作什么?(珊瑚)出示珊瑚图,感受读。

b、小鹿,小鹿,你发现自己的角如此美丽,你心情如何?是怎么想的?(兴奋、惊讶)。

c、同学们,现在你就是这只漂亮的鹿,谁快来夸夸自己?

(2)带着你的满足,带着兴奋再次来读一读这句话。

找一找它怎么评价自己的腿?板书:鹿腿。

a、它认为自己的腿怎么样?(难看)板书难看。

b、小鹿为什么会认为腿是难看的?(太细、配不上自己的鹿角)。

c、你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它特别不满意自己的腿?(不禁撅起了嘴,皱起了眉头)。

师:看起来它十分不满意自己的腿啊!小鹿,小鹿,撅起嘴,皱起眉头,把你的抱怨告诉大家吧!

课件出示句子:唉,这四条腿太细了,怎么能配得上这两只美丽的角呢?

个别读、齐读。

4、师:就在小鹿抱怨的时候,危险也向它逼近了,看,你看见了什么?(狮子)小鹿,你心里怎么样?(害怕)。

多么紧张,多么危险的时刻啊,带着你的害怕和紧张,谁来读一读第5段。

(1)师:狮子正向小鹿逼近,多么危险啊,我们都很想知道,鹿能脱险吗?它又是靠什么脱险的呢?请同学们轻声读一读课文第六自然段。

(2)反馈,小鹿靠什么逃离狮子的追赶?(腿)这是怎样的腿?(有力的腿)从哪儿可以看出腿的有力?(读课文第六段的第一句)。

(4)幸好有惊无险,鹿最终逃脱了狮子的追捕,这让我们长长的舒了一口气,小鹿也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说:“唉,两只美丽的角差点儿送了我的命,可四条难看的腿却让我狮口逃生。”

四、师生共同总结,提示寓意,拓展延伸。

1、好了,学习到这里,我想你一定有很多收获,你懂得了什么?

2、师总结:很高兴同学们从这则寓言里悟出这么多道理来,在生活中,任何事物不可能完美无缺,正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板书)不要因为它的长处而看不见它的短处,也不要因为它的短处而否定他的长处。不要光图美丽,更要讲实用和它的存在价值。

3、小鹿经历这样一件事,它也懂得了许多。现在,它又一次来到小溪边,看见了自己的角和腿,它会对自己说些什么呢?请你拿笔写下来。

苏教版二年级语文教案

知识与能力: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有的……有的……有的……”说一句话。

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图文对照细读课文,并通过想象,抓住重点词语反复品味朗读,从而体会秋天的美丽,体会孩子们面对秋天美丽变化的天空和色彩斑斓的田野尽情享受的愉快心情。

情感与态度:通过对课文的朗读、感悟,感受秋天的美好景象,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学会抓住景物的特征,抒发自己的情感。

一、谈话导入

师:小朋友,秋风起了,秋天到了,在这金风送爽,天朗气清的季节里,你们最想干什么呀?生:秋游!

二、授新

(一)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1、复习词语,指名读,齐读。

2、纠正错误笔顺,老师板书,学生临摹。

过渡:读对了词语,记住了生字,现在就跟着老师一起到郊外去游玩吧!

3、自读课文2、3自然段,读后想想,你喜欢秋天的什么?并说说为什么?

预设:

(1)白云:

各种形式朗读。

指导朗读,读出白云的神奇。

(2)蓝天:

理解“一望无边”

读出一望无边的感觉,指名读,比赛读,齐读。

(3)展开想像,仿照课文的样子说说千姿百态的白云。

蓝蓝的天空一望无边,朵朵白云有时像-----,有时像------。

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

(4)农田:

指导说话:农田里,稻子黄了,像--------,高粱红了,像--------,棉花白了,像--------。

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

(5)你还从哪里能感受到秋天的脚步?

果园里:仿照课文第3自然段夸夸秋天的果园。

花园里:花园里的菊花怎么样?描述一下。

树林里:枫树和银杏树的叶子变化。

(6)秋天的美无处不在,跟着音乐欣赏秋景。

(7)小朋友们在这样美好的秋天里去郊外玩耍,他们都在干什么呢?仔细读读第4自然段,找出相关语句。

指导读好三个“有的”。

还从哪些句子能看出孩子们的开心。

“笑着喊着”,想像他们会喊些什么?

(8)在这个美好的秋天里,同学们想对秋姑娘说些什么?三、总结,升华主题。

唱《秋游,》欣赏自己秋游的照片。

四、作业:在校园里寻找秋天的踪迹,和同学说一说。

秋游

白云 千变万化

蓝天 一望无边

农田 五谷丰登

小朋友 无比开心

苏教版二年级语文教案

知识目标:认识15个生字(其中10个要求会写)1个偏旁和理解课文内容。

语感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所描写的意境,进而感受夕阳的美。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口、动手能力和创新的意识和创新的能力。

品德目标:培养学生欣赏美的健康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认识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

2、感受夕阳之美,进而入情入境地朗读,真正达到学生与文本,与编者的交流,从而达到熟读成诵。

教法、学法运用。

教法:一堂成功优秀的课应面向全体学生,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我采用以自主学习法为主线,结合情境法、探究法、赏读法……使学生轻轻松松学知识,扎扎实实积累语言,快快乐乐悟真理。

学法:学生以“质疑——解疑——伸移”为主线,结合学习迁移法,使自己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乐学,会学。

教学过程整理。

一、谈话导入,激发情趣,关注学生体验。

师板书(夕阳)让学生认读后说说你见过的夕阳是什么样的?在学生畅所欲言之后点出夕阳景色十分迷人,绝美无伦,随后再板书(真美)。

(课伊始,通过师生交谈,拉近师生的距离,调动了学生已有知识的相关体验。在此基础上开始设计学生学习的环节,使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就会易学、会学。)。

二、课题质疑,制定目标,培养探究能力。

读好课题后,请学生谈谈读后你想知道些什么?随即板书有关问题。

(在这环节中鼓励学生多提问,对于能紧扣题目提问的学生应给予充分的表扬,以作为石生学习课文的目标之一,相信长此以往,学生探究的意识、能力都会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悟,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过度:小朋友们提出了那么多有价值的问题,真了不起,相信大家一定有能力解决自己问题的能力,既而让学生打开书本,在书中寻找答案。为了使大家能正确地找到答案先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读课文,读准文中的每个字音,读完后请坐好。

(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读一读,学生兴味盎然,顺利地扫除了认读生字枯燥乏味这一难点。)。

2、读课文,读通、读顺课文中的每一句话。

a自读课文b挑一段自己喜欢的读给其他小评委听。

(注重学生读、听有利于培养良好的习惯,提高课堂效益。)。

3、说说通过刚才的朗读,明白了什么?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

(这一环节意在对课文作一个整体回归,进一步激发情趣后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轻轻松松学,不懂就问,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细读课文,积累巩固,培养创新能力。

过渡:看小朋友多了不起,刚才有些问题自己提出来,又自己解决了,那剩下的问题大家一定能来一起解决。

(一)出示第一小节傍晚,爷爷和奶奶带着我去看日落,齐读,你读懂了些什么,引导说出时间,人物,事情。

(二)过渡,他们初见的日落,是什么样的呢?请读第二个小节。读了这小节,你了解些什么?引导说出时间:西斜。

景色:天空……十分壮丽。

理解:连绵起伏,教师随机做手势,让学生上黑板画出山的连绵起伏,引导学生读好连绵起伏,读出意境,。此时,老师引读西山(披着夕阳的余晖)。

过渡:刚才小朋友们读得入情入境,让老师也看到了夕阳西斜的美景,那谁能告诉大家你读好的小秘密。

学法:1、边读边想。

2、读好关键字,再读句。

(出示第三小节)学生自度自悟。

讨论交流:我读懂了什么?引导学生读好夕阳的可爱,如:脸涨红了。

夕阳的五彩,如:染成了黄色、红色……。

(四)共同赏读,自探自悟。

(出示第四小节)1、学生练读。2、指名读。3、请其他学生说说听懂了什么,是从什么地方听懂的?引导读好“灿烂”、“轻轻地”、“遥远”一词。

五、画面欣赏,感情升华,培养审美情趣。

播放一组夕阳的景色,说说你的感受,用词来赞一赞。看看书中是怎样来赞美夕阳的?齐读“夕阳真美啊!”

六、利用板书,指导背诵,内化语言。

七、学写生字。重点学好“将字旁”

八、布置课后作业。画一画心中的夕阳西下美景图并用上一两句话赞一赞。

附:板书。

西斜收起了刺眼的光芒。

夕阳真美下沉涨红、染成。

落山走向、遥远。

苏教版二年级语文教案

-->。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感悟,激发学生奉献爱心、主动关心他人、尊老助残的美好意愿。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关心、帮助他人。

教学准备:

课件、小黑板。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板书:目)目就是眼睛。是啊,我们小朋友都有一双明亮的眼睛,眼睛让我们看到红的花,绿的树,眼睛让我们看到清澈的小溪,湛蓝的天空,茂密的山林,空旷的原野。(配图)。

2、可是,有这样一位婆婆,她眼睛看不见了,出示:盲婆婆,多可怜哪!读词语盲婆婆。

3、不过有人给她送东西来了!出示:送给、的。什么呀?出示:蝈蝈。(出示蝈蝈图)蝈蝈是一种身体绿色,能发出清脆声音的昆虫。

4、齐读课题:送给盲婆婆的蝈蝈。

真了不起,两个轻声一下子都读准了,我还想再听一遍。

二、初读课文。

1、过渡:这蝈蝈是谁送的?为什么要送呢?我们听听课文是怎么说的。看动画听配乐朗读课文。

2、学生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圈出生字,画出生字词。

3、检查生字词(课件出示)。

绿色邻居替乐呵呵您清波田野。

童年难忘领喜滋滋流淌往日唱歌。

指名当小老师领读,齐读。

二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5、检查长句子。

歌声会领您/走进田野,看到小溪/流淌的清波。歌声会把您/带回童年,想起往日/难忘的欢乐。

指名读,范读,比较。再指名读,齐读。

找别的长句子,画一画,读一读。

6、再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注意长句子的停顿。

7、指名分小节读课文。

三、学习生字:婆绿。

1、出示生字,认读。

2、提问:你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你觉得绿字哪儿最容易写错?

3、师范写,生书空。

4、完成《习字册》。

5、评价学生的字。

第二课时。

一、读题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首有趣的儿童诗齐读课题《送给盲婆婆的蝈蝈》。

2、真了不起,两个轻声一下子都读准了,我还想再听一遍。

二、精读课文。

(一)第一小节。

1、我们已经好几遍课文了,(指课题)现在你知道这只蝈蝈是谁送的吗?

看图:邻居家的小男孩送蝈蝈时脸上什么样的表情?书上用了什么词?读好喜滋滋乐呵呵。

评:从你的笑脸,我能看出你是喜滋滋的。我听出乐呵呵的心情了。你读得真是喜滋滋的。

4、让我们一起喜滋滋地读好第一小节。

(二)第二小节。

1、(指课题)邻居家的小男孩为什么要送给盲婆婆蝈蝈呢?自读第二小节,用课文中的一句话回答。

2、婆婆,我上学时,没人陪您。现在好了,这只蝈蝈可以替我给您唱歌,这样您就不会冷清了。指名读:在我上学的时候,就让它替我给您唱歌。

3、在我上学的时候,就让它替我给您唱歌。那不上学的时候,文中的小朋友会怎样去陪伴盲婆婆呢?(他会自己唱歌给盲婆婆听。他会讲故事,为盲婆婆解闷。把盲婆婆带到田野里去散步。他会为盲婆婆捶背,把学校里有趣的事情讲给婆婆听。他会为盲婆婆干活,烧饭给她吃。)。

3、总结:多么善良的孩子呀!平时为婆婆唱歌、解闷;自己去上学了,仍然放心不下婆婆。特意捉了一只蝈蝈送给盲婆婆。

4、明明想到婆婆可以和蝈蝈做伴,可高兴了。谁来试着读读(评价引导:a你是笑着说的b您字读得真好,读出了对奶奶的尊敬和喜爱c想到蝈蝈可以和婆婆做伴,你很开心)。

5、老师来当婆婆,谁来告诉我这个好消息。先自己练练,(情景模拟a谢谢你,孩子,你想得真周到。b是呀,你可真是我的开心果,你不在我可真不习惯,现在好了,蝈蝈和我做伴了。c孩子,自己留着吧,你也一定很喜欢这只蝈蝈的。)。

6谢谢孩子们,老师刚才闭着眼睛的时候,眼前除了黑暗还是黑暗。心里很害怕。可是听到你们天真,烂漫的声音我就觉得特别轻松,快乐。

瞧,婆婆听了你们的话也很开心,她正眯着眼笑呢!来,带着这分高兴的心情一起告诉婆婆这个好消息。

(三)第三小节。

1、(出示插图二:盲婆婆手捧蝈蝈,大背景是广阔的田野)小朋友,你看,盲婆婆双手捧着蝈蝈,脸上露出微笑,聚精会神地听着,听着(播放蝈蝈叫声)她仿佛会听到什么,看到什么呢?蝈蝈的歌声多么美妙动听,快捧起书,轻声读第三小节。思考:婆婆听了蝈蝈的歌声仿佛来到了什么地方,回到了什么时候?出示第三小节。

2、婆婆走进田野,佛看到了什么美好的事物呢?她又会想起童年哪些快乐的往事呢?请小朋友们再读第三小节,然后想一想。

3、交流:美丽的田野充满生机,婆婆仿佛看到了什么呢?

预设:小朋友,你们真会发现美,你发现这是一条怎样的小溪?(欢快的流淌,溪水可真清啊,清的一眼看到底?。读词:流淌的清波(评价:老师看到小鱼在游动了。真清啊!)。

你们想看一下美丽的田野吗?(出示:野外图。青的草,红的花,蓝的天,白的云,飞舞的蝴蝶,欢唱的小鸟,这就是婆婆儿时的乐园。)。

4、小朋友们,看,小时候的婆婆多可爱,她常带着草帽,赤着小脚丫,在田野里尽情玩耍。她会玩些什么呢?说话:婆婆会在田里!

6、你能读出蝈蝈给婆婆带来的快乐吗?(引导:你来到田野很兴奋,但声音大了,会把婆婆吵醒的。这句话是想象,读的轻柔,缓慢。给你个小建议,闭上眼睛,想象画面读一读。田野是宽广的,有蝈蝈的歌声婆婆不再孤单,她特别快乐)。

7、蝈蝈的歌声给婆婆带来了无穷的快乐。婆婆开心吗?小朋友开心吗?你们开心吗?葛老师也特别开心,真是打心眼里喜欢这只蝈蝈。来喜滋滋地读好这段话,读出婆婆内心的欢乐。

(四)第四小节。

1、送完蝈蝈,小朋友该走了,他会怎么和婆婆告别呢?

2、恩,小朋友一边挥手和婆婆说再见一边还高声说。

指名读:婆婆,婆婆,这是一只会唱歌的蝈蝈,您听,它唱得多好,咯咯,咯咯,咯咯。

3、让我们都来做一只可爱的蝈蝈,带给盲婆婆更多的快乐,好不好?让我们一起来唱歌吧。读好:咯咯,咯咯,咯咯(提示:我们的歌声不美,婆婆听了不会喜欢的。我们先来训练一下吧。老师来当指挥,小朋友们看清楚老师的手,手在下面,你们就轻轻唱,这样就高声唱。我们要唱得有高有低,有快有慢。我们来试试,准备一下,准备好了吗?)。

齐唱,指名唱。

现在老师不指挥了,你们爱怎么唱,就怎么唱。能行吗?

(评价引导:a你们的歌声高低起伏,有滋有味。b歌声不断,快乐不断c你们的歌声清脆悦耳d你们真是一群会唱歌的蝈蝈)。

4、我们现在来读读第四小节,特别读好蝈蝈的歌声。

三、总结全文。

1、蝈蝈的歌声使婆婆仿佛置身于美丽的大自然中,享受着阳光雨露,感受着鸟语花香。她听着想着,心里充满了欢乐。让我们一起感谢大自然的歌唱家蝈蝈。感谢它给婆婆带来的欢乐。配乐全文。

2、小朋友们读得真好。课文学完了,你们喜欢这只蝈蝈吗?你喜欢这个小朋友吗?

3、你觉得这个小朋友给盲婆婆送去了什么?

4、是啊,学了这首诗歌,我们感受到了这个小朋友对婆婆无微不至的关爱,他给婆婆送了只会唱歌的蝈蝈,他把蝈蝈的歌声送给了婆婆,把欢乐送给了婆婆,更把自己真诚的爱心送给了婆婆。给婆婆送去了光明。婆婆开心了,他自己更开心。小朋友们请把你们的爱心撒向每一个人。因为你给别人带来欢乐的同时,也会享受到更大的快乐。

苏教版二年级语文教案

1.会认8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

3.基本功训练点(锻炼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根据学生朗读基础较差的情况,把指导自能读书作为重点。

难点是背诵,要指导学生掌握按条理背诵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师:

我们已经学习了一组描绘美丽秋天的词语。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进秋天,品尝收获的喜悦。

二、看图说话,教给学生看图方法。多媒体出示课文插图。

三、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语。

1.范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怎样描写这幅图画的,体会怎样说话才能最生动。

2.鼓励学生自己读一读,解决不认识的生字。

3.检查自学情况。读词语、认生字。交流识字方法。开火车读词语;从词中抽出生字读一读。用多种方式记生字。

4.练习朗读课文。

四、再读课文,感受秋天的美丽和课文语言的准确。

1.师生接读课文,体会这段话的条理。

师:秋天来啦,秋天来啦!山野就是美丽的图画。梨树()学生读出(挂起金黄的灯笼)作者把金黄的梨子比作?依次读出苹果、稻海、高粱,体会作者语言的形象。

2.大雁为什么这么说呢?它在夸奖勤劳的人们。

板书:收获的季节!点处有播种才有收获的喜悦!

3.美读,背诵课文。

五、拓展练习:

1.画一画秋天的美景或者读一读描绘秋天的诗歌。

提供给学生材料《秋阿姨》看图说话,按顺序从上到下,从右到左。

听老师读课文,整体感知秋天的美丽。

2.读课文,学词语。

认读词语:

图画、梨树、灯笼、波浪、高粱、燃烧、勤劳。

3.说说怎么记生字:

图、梨、灯、波、浪、粱、燃、烧、勤、劳。

跟老师一起读课文,

4.用接读的方式理解课文。

谈自己的理解,体会秋天的美和劳动的关系。在老师指导下学习理解背诵。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二年级语文苏教版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读准字音,记住字形,初步了解它们在课文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分角色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2.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和文中蕴含的深刻道理。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请小朋友们看图片。(放大海的图片欣赏)说说你感觉大海怎么样?是啊,有只小青蛙它呀也很想去看看大海,可是它碰到了一座高高的大山(老师板画高山),那么它是怎样登上这么高的山,看到大海的呢?今天老师带小朋友走进《青蛙看海》这个童话故事。学生齐读课题。

2.质疑: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3.学生边说教师边在题目旁打问号。

二、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读后讨论:青蛙看到大海了吗?怎么看到的?

2.自由练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添字,不漏字,不回读。

3.检查自读效果。

(1)自己读词。

(2)你在字音上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双”、“展”、“失”、“善”:都读翘舌音,不读平舌音。

“苍”;读平舌音。

(3)带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4)去掉拼音齐读词语。

(5)给生字找朋友。

三、再读课文。

要求:把课文读正确、流利,遇到长句子多读几遍。

四、初步理解内容。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告诉我们什么?

2.读后讨论、补充。

五、教学生字。

1.(出示词卡)读读生字。

2.在字形上,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登”:“”字头的三、四笔都是短撒,不要写错。

“吸”、“级”:右边的横折折撤是一笔,不要写成两笔。

“善”:中间两点不要出头。“展”:下面部分不能多一撇。

3.看课后笔顺表,自学生字并描红。

4.反馈检查。

5.指导写字。

6.教师范写生字。

7.学生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8.反馈,评析。

苏教版二年级语文教案

1、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寓言故事。

2、解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重点: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寓言故事。

难点:了解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一、谈话激趣

1、学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过去我们学过哪些寓言呢?

2、言有什么特点?

3、天,我们又来学习一则寓言。师板课题:《亡羊补牢》。指名读后齐读。

二、质疑,理解题意。

1、“亡羊补牢”是个成语,这个成语中有不理解的字吗?

2、名解疑,并说说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在课文中指羊圈。

3、用一句话完整地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

4、了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为什么丢羊?为什么补羊圈?)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由读课文,注意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听。

四、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文哪几个自然段讲丢羊的?

2、读1-4自然段,思考:养羊人一共丢了几次羊,为什么丢?(在文中找出相关句子)

3、学多音字:圈

4、丢了之后,谁知道这个情况?(街坊、养羊人)他们分别表现得如何?

街坊劝说养羊人

1、坊是怎么劝的?指名读,读出劝告的语气。

2、街坊的劝说可以看出什么呢?引导评议,齐读。

养羊人不听街坊劝告

1、坊真情的劝告,可养羊人呢?指名读,评议。(读出他的无所谓,毫不在意)

2、学肯定式的反问名。

3、羊人是这样说的,你猜他心里会怎样想?

4、养羊人的不听劝告可以看出什么呢?

5、心的街坊情真意切,养羊人却漫不经心,不听劝告。分角色朗读。

6、人不听劝告的结果怎样?养羊人丢了一只羊,为什么还会丢第二只?(在文中找出相关句子)

(1)指名读第4节,评议。

(2)为什么要读好两个“又”字?联系第一节,想一想。

(3)从这个结果可以看出什么呢?

(4)刚才我们学习的片段,如果用题目中的两个字来概括,就是(亡羊)。

7、丢羊后,养羊人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自由读第5节,划出有关句子。

8、交流

(1)、养羊人是怎么做的?指名读文中句子,评议。为什么要读好“赶快”?能否去掉?(改正错误,不能拖延)。

(2)、养羊人为什么会这么做呢?引读描写他心理的句子。(教学双重否定句式。)

(3)、指导读这句话,读出他的后悔之情。

(4)、将这句话换一种说法。(要是……就……如果…就……)

(5)、但是他转念一想,现在修还不算晚,为什么?他的想法对不对?从哪儿读出?(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6)、能否从“后悔、接受、再也”这几个词悟出这则寓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五、体会寓意。

1、果这个人再不修羊圈,会出现什么后果?

3、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听。揭示寓意:由此可见,像养羊人这样犯了错误,只要(),就()。

4、生活中,也常常发生类似的事。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看法。同桌互议,再指名交流。(眼睛近视,沙尘暴,环境污染……)这些都可以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亡羊补牢”。

六、总结全文。

1、读课题,理解题意。(本义,引申义)

2、“亡羊补牢”后面往往跟着一句话“未为迟也”。自己读读,理解它的意思。

3、结学习寓言的一般方法:理解题意,理解内容,联系实际,体会寓意。

苏教版二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正确工整地书写课后练习中的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展开想象,感受湖光山色的美丽。

3、能背诵课文,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4、拓展知识,多了解一些湖的名字。

教学重点:

重点是认识并书写课后生字。

教学难点:

难点是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意境之美,并理解课文中的词。

教学准备:

1、学生回家收集有关湖的资料。

2、老师准备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孩子们,你们知道哪些湖?(生列举)老师今天带来一些美丽的湖的图片,你们想看吗?(课件展示湖的图片。)。

你们发现这些湖美在哪里?(学生讲,诸如水、花木、倒影、动物等。)。

今天,老师要向你们介绍一池美丽的湖水。它哪点美呢?学了课文的第一课你就知道了。今天我们就共同来欣赏这首诗歌——湖。(板书课文题目并齐读。)。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师:现在请你们读读课文,用不同的符号分别勾画出生字和生词,并多读几遍。(师板书:1、读文;2、用不同的符号分别勾画出生字和生词;3、读字词。)。

(2)(卡片)抽一组开小火车检查读生字。

(3)(卡片)再抽一组开小火车,前一个学生读字,后一个说出生词。(生词读准了,师翻过背面的生词来,全班跟读两遍。并把生字卡片用磁石贴到黑板上。)读到“翡翠”时让生看实物来理解词,并教会再解词的方法。“纹”和“假”要求学生扩词。

(4)让学生说说用什么方法记生字,师相机指导学生上台在黑板上把生字分类。(“蟋、蟀”是虫字旁;“嘟、啄、咯”是口字旁;剩的字用特殊方法记,如编儿歌,加一加,减一减等。)。

三、理解大意——想象情境说话——美读课文。

(1)让学生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边读边想:你喜欢这个地方吗?为什么?(生说到景色美,或是动物唱歌,或是好玩,师相机问问是从第几节知道的,并板书。)。

(2)选自己喜欢的一节读读。

(3)抽生来读自己喜欢的一节。师相机就引导全班同学读那一节。

第一节。

(1)生自己读第一节,师提要求:勾画出喜欢的句子,并把句子读一读,想想为什么喜欢这句话。

(2)抽生说说自己勾画的句子,师引导朗读。

(3)在“亮得像面镜子,绿得像块翡翠”一句中,为什么说“湖”像镜子和翡翠?引导学生观看大屏幕“美丽的湖水”,理解打比方的句子,引导学生说说想到的画面。

(4)抽一个学生来读整节诗,其他同学评一评,再读。(相机引导理解“大唱片”。)。

(5)完整地美美地读读整节诗。

第二节。

(1)抽生读。师提要求:其他学生边听边想小动物们奏乐时的样子。

(2)演一演:这四种小动物是怎么奏乐的?(师相机播放动物声音,让生边学动作边发声。)。

(3)请一位学生有感情地读读,其他学生做动作,学动物的声音。

(4)自己边美读边做动作。(试着背背这一节。)。

(5)全班边做动作边美美地背背这一节。

(6)让生想象还有哪些动物会来表演什么节目,并布置课后作业:将自己的想象画下来。

第三节。

动物们的音乐很美,风景很美,我们的小朋友也玩得很高兴。

(1)抽喜欢第三节的孩子站起来读读。

(2)师问:想一想,假如你来到湖边,你最想做什么?

(3)引导生用“一面……一面”造句,说说自己想做的事。

(4)引导学生感受在湖边游玩的感觉,抽生美美地读本节诗。

通读全诗:喜欢哪一节的就站起来读。其他学生边听边想象诗歌描绘的图景。

四、写字。

1、学生看要求写的字,让学生自己读读。

2、师引导:写字三步骤——先要观察结构,并描红。然后再照着写。让生同桌讨论:有哪几种结构的字。

3、师抽问,引导学生分析字的结构特点,怎么写。

4、师问:你认为有什么字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5、师相机提出难字:“旋”和“假”注意右边的笔画笔顺,指导写。可自评、互评写字要领。

6、剩下的字,学生当堂自己写。

五、作业,选做一题(课件)。

1、背一背:美美地背诗歌。

2、画一画:根据诗的第二节,加上自己的想象,画一幅画。

3、写一写:把你想写的词语或句子写一写,并完成课后填空题。

苏教版二年级语文教案

《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了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的习惯的要求,并在教学建议中再一次重申了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的观点。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了使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落到实处,把语文学习必备的好习惯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编入了教材,并形成了一套自成体系的序列。笔者就此结合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习惯篇的教学说说个人想法。

何谓习惯呢?从字面上讲,所谓习惯就是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见《现代汉语词典》第1348页)就个人而言,习惯乃是一个人长期养成的思想行为模式的固化。

哲学家认为:人的最基本的活动有两种,一是外显的实践活动,二是内隐的认知活动,这二者辩证统一。因此,习惯应包括可闻、可见的外在行为,以及指导和支配行为的相对不变的内在的思维模式。一个人在遇到问题时,自然要调用自己的已有的与问题具有相似性的知识和经验(即相似块),然后再通过具体有序的操作来解决。所以,好的习惯实质上是一个人在符合客观规律的思维模式的指导和支配下,经过反复历练而逐渐固定下来的操作技能的自动再现。这其中,符合客观规律思维模式以及定型的操作技能内外紧密联系、相辅相成。所以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应当从这两个方面的建构入手。

先说符合客观规律思维模式的建构问题。列宁说过:规律就是联系,就是本质的关系或本质间的关系。如何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的联系呢?张光鉴先生认为:思维规律是每个人根据自己在社会中获得的直接实践经验与间接经验,在大脑中建构、储存起来的相似块,去对所要认识的事物或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推理、判断和问题求解的。人总是先从事物的形式相似入手,然后才去认识事物运动的相似、结构的相似、联系的相似,才能认识到事物千变万化中那些相对不变的本质,从而达到对事物规律的认识。《相似论》曾明确指出:一般说来,应从事物的两个主要关系去认识和掌握它的本质:一个是从静态到动态相似过程去认识它;一个是从宏观相似现象与微观结构相似关系来认识它。(以上请参阅张光鉴等著《相似论》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版第30页和第21页)总之,符合客观规律思维模式的建构要从研究存在与思维之间的相似性入手,要符合自然之道。

接下来说说操作技能的建构问题。脑科学和神经科学的研究已经证明:一个人有意识的行为通常是由外界信息刺激和神经冲动引发的,是一种通过大脑的高级神经控制和运动神经支配若干肌群协调收缩而进行的有目的、合乎内外要求、有正常次序的运动,是一种思维模式支配下的生理反应。张光鉴先生在提交给思维科学第111次北京香山会议的报告中指出:人对不熟悉和没有养成习惯的事物进行再认识的反应时间约为2~3秒,最快也不少于1秒,但只要经过几天的连续强化训练,养成了初步的习惯,反应的时间就能缩短到1000微秒左右,就能使反应速度提高100倍以上。由此可见,人们对事物愈是熟悉、习惯的程度越高,反应速度或解决问题就越快,动作就越准确。这也就是钢琴家、舞蹈家、运动员为什么要对弹奏的乐曲、舞蹈动作、运动项目中的各种动作要进行日复一日的相似练习,以求获得快速反应的能力的重要原因。关于此,科学家、文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也不会例外,他们都需要从小培养敏锐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以及阅读、检索文献资料的能力。没有熟怎能生巧呢?没有长期艰苦的锻炼,没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要培养非凡的直觉顿悟能力,要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那只能是纸上谈兵了。因此我们认为,语文学习习惯的形成同样是一个由外显转化为内隐的过程。在外显认知阶段,人们为了认识和解决新的问题,必然要从自己的记忆仓库中调用大量的相似块来跟问题的解决方向、目标、环节,进行相似激活、相似选择、相似匹配、相似创造。在最初阶段,由于需要调用的信息量比较大,处理的时间长,必然会导致反应的速度相对较慢。但经过了无数次的相似重复,大脑就会产生易化和募集效应,就会使外显认知操作转化为内隐认知,形成快速反应通道,使反应的过程定型化、自动化、快捷化。章太炎先生说:学患其不习,既习矣患其不博,既博矣患其不精。偶有所得不可以为智,犹要自视若愚,愚三次,智三次,学始有成。章太炎先生在这里所说的习和愚三次,智三次都是在强调习惯养成的过程,而学始有成则是说习惯养成后的结果。可以设想:当诸多好的快速反应通道集于一身的时候,此人也就学始有成了,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了。

明白了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原理之后,随之而来的便是如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问题了。现代教育理论和长期的实践告诉我们,习惯具有非常鲜明的特征,我们在教学中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第一,要充分认识习惯培养的长期性,持之以恒。

笔者一直认为:习惯的养成最为重要的是坚持不懈。从知识到智慧,由技能到习惯,绝非一日之功。许多人之所以能够在说话时出口成章,滔滔不绝,并不是他们认真、仔细地考虑了如何组织主、谓、宾语的结果;演奏家之所以能够用乐器奏出优美的旋律,也未必想到了怎样运用指法的;驾驶员在处理道理上的偶发事件时,头脑里不一定想到了该怎样刹车他们所依靠的都是快速反应的直觉。这种高度自动化的习惯反应是长期实践、多次相似重复运动的必然。所以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我们必须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反复抓,抓反复,一丝不苟,持之以恒。许多语文学习的操作并不是什么难事,但要养成习惯却绝非易事。稍有懈怠,便会走样,甚至是半途而废。

第二,要充分认识习惯形成的两重性,扬善弃恶。

任何事物都具有二重性,习惯也不例外,既有使人受益终身的好习惯,也有遗误终身的坏习惯。因此,我们要在积极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同时,随时注意抵制不良习惯的滋生。好习惯如不能长期坚持,势必会由坏的习惯来取代。勤勉的习惯不能养成,必然归于懒散;工细的习惯不能形成,必将变得粗疏。其实,人人都有本能的嗜欲和惰性,而许多有害身心、遗患无穷的事恰恰能够满足人一时的嗜欲,迎合人的惰性。所以人们常会明知不对和无益,却硬是要身不由己地去做,久而久之,不良习惯就自然形成了。相反,许多可以受用终身,影响人的前途和命运的良好习惯,既不能满足人的一时嗜欲,更不能迎合人的惰性,不可能自然形成,往往需要下决心禁绝或限制某些本能的嗜欲,克服、战胜天生的惰性,自觉接受一定规矩的约束,愉快地投入某些带有强制性的训练,甚至要长期坚持与自己过不去。我们说,人既有个体的本性(个性),又有类的本性(社会性)。一般人都有从众的心理倾向。一种习惯如果已成为众多人的群体意识,那就会成为一种风气、习俗。家有家风,族有族风,班有班风,校有校风,风气一旦形成,就会反过来影响个人的成长。这就是环境对人的影响。我们不能总是消极地去逃避不良环境,而应当一起努力,从我做起,扫歪风,树正气,营造一个有助于养成好习惯的外部环境。

第三,要充分认识习惯培养的微观性,固本培元。

习惯的培养是具体的、微观的,是一点一滴的积累。我们必须做个有心人,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我们所说的从大处着眼,就是要从习惯对人格塑造和终身发展的影响考虑。王尔德指出:起初是我们造成习惯,后来是习惯造成我们。所谓从小处着手,就是从不起眼的小事抓起,以小见大。对此,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主编张庆先生发表了很好的见解。他说:

语文教学的出路何在?我看还是要眼睛向下,固本培元。起点不妨低些,但训练一定要扎实,要求一定要严格。要把着力点放在加强识字、写字、朗读、背诵、作文等训练上,放在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学习素质上。要使过去被视为软的东西真正地硬起来。

这些看起来似乎是属于微观范畴的小事,殊不知宏观目标恰是通过这些属于微观范畴的小事来实现的,不去抓这些小事,素质教育只能是一句空话。(请参见张庆著《我的小学语文观》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2000年版第103页)

最后,我们以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二年级下册为例,具体说说如何操作的问题。

这一册教材一共安排了两项内容:第一是勤;第二是主动识字。前者侧重于操作能力的培养,而后者则侧重思想意识的强化。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对于侧重操作层面的内容,除了要注意具体方法的指导之外,也要重视符合客观规律思维模式的建构,而对侧重思想意识培养的内容,除了要充分重视符合客观规律思维模式的建构之外,同样要注意操作技能方面的指导和练习。

比如勤一项,我们首先要带领学生读懂字典,明确字典的编写者是如何按照符合客观规律思维模式编写的。你看,不论是什么样的字典,也不管是使用什么样的检字法,它首先是将数以万计的字(现象)按照一定的规格(或按照偏旁部首、或按照音序、或按笔画数量、或按照字形特征)进行分类;其次是从微观结构上对每一个字进行单元或层次(比如字形、注音、释义等)的分析;最后是以举例的方式,在分类分析之后,将其进行综合优化,以便于使用者迁移运用,解决问题。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读懂字典的过程是一个领悟编写者如何按照符合客观规律思维模式编写的过程。教学的第二步是要解决怎样查,即形成操作技能的问题。关于这一步的教学,特别需要我们关注以下几点:第一,要让学生明确为什么要?教学中,我们不妨创设一个与实际的阅读高度相似的情境,让学生亲身体验字典这位不开口老师的功能和魅力,让学生从心里明白为什么要学会的道理。第二,要通过实际的翻检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了解查找、检索的步骤、方法。正如陆放翁所说的那样: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许多方法是在实践中掌握的,光说不练那是假把式。第三,要在日常的学习或生活之中,采取不同的方式,不断强化字典随身,只要是遇到了不认识或不理解(包括拿不准的)字,一定要动手翻一翻的意识。坚持这样做,久而久之,勤的习惯就一定能够养成。至于其他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大同而小异,我们就不再一一赘述了。

有的东西看起来并不起眼,但它却一辈子有用;有的东西一时有用,但它却一辈子无用。诸如勤、主动识字之类的习惯大概都属于前者。

苏教版二年级语文教案

1、 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字只识不写。认识5个偏旁。

2、 初步了解一些基本字加个不同的偏旁可以组成其他字的知识,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3、 诵读谜语,理解谜语(字谜),体验猜字谜的乐趣。

1、 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

1、同学们,今天老师来和大家做个小游戏。

2、首先,我们来看图,出示(字盘)。

1、图上有什么?这叫“字盘”。

2、我们可以给“也”加上不同的偏旁部首,变成不同的字。有趣吗?

3、这些都是一个族的字,叫字族。因为他们都有相同的部分,是什么?

4、要想做好游戏,我们首先来跟转盘上的这些偏旁交朋友。

1、 复习已学过的偏旁。

(1) 在这4个偏旁中,有的以前已经跟我们见过面了,你们能认出来吗?

(2) 学生认读,你还能说出带有这些偏旁的字吗?

(3) 学生说一个字,老师相机用电脑课件展示。

(4) 说了这么多的字,看一看,想一想,“单人旁”和“三点水”分别代表什么呢?

(5) 老师小结。

2、 认读新偏旁“马”“土”。

(1) 这两个新偏旁跟什么很相似?

(2) 想一想,这两个新偏旁会代表什么呢?

(3) 怎么记住这两个新偏旁?

(4) 学生认读两个新偏旁。

1、“也”与四个偏旁都是好朋友,看,它们手拉手,变成了这些字,出示转盘一一转出生字。

3、学生自读生字词,老师巡视指导。

4、检查字音:

(1)出示生字词

(2)这些生字在读音上要注意什么?

(3)指名读词,齐读。

5、这几个字字形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小结:这四个字都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部分表示字音,叫声旁,另一部分表示字的意思,叫形旁。像这样的字,我们就叫形声字。

6、做游戏,巩固识字。

(2)学生自转自读。

1、学习“奔”的偏旁。

2、看看练习1中生字笔顺表,自学生字笔顺。

3、反馈检查。(驰、奔、池、塘)该怎么写?

4、找朋友,你能给哪个字找朋友?

1、怎样才能把这四个字写美观呢?

2、学生说,老师做适当点拨。

3、老师范写生字,学生描红。

4、学生仿影,临写,老师巡视指导,放轻音乐。教学后记 :学生会学乱多音字“驰”和“池”。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教案

出示课本第1页放大的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

师:图上画的是什么?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发现图上画的是鸡和免。

师:根据这幅情境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指名回答,不同的学生可能会提出不同的问题,只要学生能提出合理的数学问题,教师都应给予肯定,教师重点引导学生提出以下两个问题。

免一共有多少只?鸡一共有多少只?

二、探索新知。

1、列出算式,说明依据。

师:怎样列式解决上面的两个问题?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列出算式:

免的只数:2+2+2=6(只)鸡的只数:3+3+3+3=12(只)。

师:你能说一说为什么可以这样列式的依据:图中免子都是2只一组,有3组,鸡都是3只一组,有4组。

2、观察算式,发现特点。

让学生观察上面的两个算式。

师:谁能说说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共同点?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发现:每个算式的加数都相同。

3、学习用“几个几相加”表述相同数连加的算式。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说出“3+3+3+3”可以用4个3相加来表述。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2+2+2表示3个2相加是多少;

3+3+3+3表示4个3相加是多少。

让全班同学把上面的两句话齐读一遍。

4、质疑。

师:“3+3+3+3+3+4”这个算式能用“几个几相加”来表述吗?为什么?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想法。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通过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发现,只有加数相同的连加算式,才能用“几个几相加”来表述。

三、巩固应用。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1页“试一试”中的练习题。

1、“试一试”第(1)题。

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小棒按题意要求摆一摆,再填一填。学生完成练习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2、“试一试”第(2)题。让学生按题意要求摆一摆,并填一填,再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全班交流时,教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四、拓展练习。

五、全课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苏教版二年级教案

1、使学生喜欢读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2、抓住“自由、遥遥、得意洋洋、成天、勉强”等词语,帮助学生读懂课文内容。

3、借助看图、表演等形式,引导学生与文本、教师、学生进行对话,在充分的体验中懂得“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道理。

苏教版二年级教案

承担《蜗牛的奖杯》三上,并且在全校展示,我表示亚历山大,不敢有丝毫懈怠,。上周五刘萍萍老师二上结束,而我的公开课安排在本周一上午第二节,我利用周末在家积极准备。

一、课前准备工作。

1、认真看计杨老师上课时我的听课记录,并且认真思考一上研讨时大家的精彩建议。

2、认真看刘萍萍老师上课时我的听课记录,并认真思考二上研讨时大家的好建议。

3、认认真真地反复看我们的教参和备课手册。我个人觉得教参很有参考价值,是我们教师用书的权威版本。教参会告诉我们本节课的重点及详细的指导。在平时的备课中,教参是我必看的书籍。

4、在网上寻找了很多资源,看了很多教学实录,更看了很多教学反思,使我受益匪浅。

5、周一下午第一节,在二(6)班磨课。

周一到校看到我的公开课调整到周二上午第一节,得知此消息,我第一时间跟二(6)班的李方洁老师商量,打算在她们班级磨课。李老师爽快地答应了,还利用上午的语文课进行了第一课时的教学,非常感谢李老师及二(6)班的孩子们。

6、试上之后,晚上回家又做了一些细微的调整。

7、最后确定教学设计及ppt课件,一遍遍播放ppt,熟悉流程。

二、主要构思。

1、通过抓主要关键词,让学生理解从前的蜗牛飞行本领高超,及获得奖杯后的骄傲自大、忘乎所以。例如“有力”“自由”“遥遥领先”“甩下”“所有”“冠军奖杯”“成天”“唯恐”“生怕”“又大又重”“天长日久”“退化”“勉强”“慢慢地爬行”。

2、通过入情入境地表演,让学生理解蜗牛得奖后得意洋洋,不思进取,最终只能在地上慢慢地爬行;同时使学生明白“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道理。教学中共安排两次表演,第一次是获奖后的蜗牛成天背着奖杯到处炫耀、显摆,它会对大家说些什么呢?设计本环节是让学生进入蜗牛的角色,亲身体会蜗牛获得奖杯后的骄傲。第二次表演是结合课文插图,以不能飞行的老蜗牛看到曾经的对手蜻蜓、蜜蜂、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若有所思、感慨颇多,它会对自己的孩子说些什么呢?以此让学生明白“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道理”。

3、指导朗读。首先读关键词,然后再读关键词所在的句子,然后读这一段话。层层指导,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给学生自由练习朗读的时间,然后再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让学生与文本对话,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机会。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读出曾经的蜗牛是昆虫类的飞行冠军,读后蜗牛获奖后的骄傲,读出蜗牛只能在地上慢慢爬行时的无奈。通过读课文来理解课文,然后通过读反馈学生理解文本的情况,最后达到让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读的教学目标。

4、着眼整体,树立整体概念。

由整体到局部在回归整体,从整体上把握课文。上课前首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1遍,通读课文;之后是分段讲解,最后再让学生齐读课文,树立整体概念,着眼大局。

三、不足之处。

1、在引导学生说说蜗牛的比赛对手还有谁的时候,学生回答的范围超出了昆虫类,回答了鸟类,我的引导不够好,我也很困惑,这里究竟该如何引导,既能让学生明白蜗牛只是跟同等水平的昆虫比赛,又不用花太长的时间,毕竟这里不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2、在让学生扮演获得奖杯的蜗牛,说说此时是什么心情,接下来该怎么办时,学生的回答不够好,例如“我很得意”“保存起来当做纪念品”,此处我的点评或者说引导不够好。

3、在贴图“遥遥领先”时,胡倩颖回答“蜗牛和其他动物的'距离应该远一点”,但讲台上的张靖辉同学理解貌似不够透彻,他摆的图不够“遥遥领先”,此时如果让其他同学上讲台修改贴图会更好。事实上也证明了这一点,课后我让学生修改,更能凸显“遥遥领先”的比赛场景。

四、我的遗憾。

原本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课文上完以后,当堂把奖杯送给坐姿标兵、认真倾听的学生、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表演冠军等,然后追问得到奖杯的学生此刻什么心情,接下来会怎么做,这样更能教育学生“骄傲使人落后”。当时因为时间原因,我删掉了此环节,课后我弥补了这个环节,事实证明孩子们真的知道取得成绩时不能骄傲,应该继续努力。我强调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当我们获得奖品、奖状、奖杯的时候,千万不能骄傲,应该继续努力,争取更上一层楼。

苏教版二年级教案

寓言故事《蜗牛的奖杯》讲的是善飞的蜗牛获得飞行比赛的冠军奖杯以后,自我陶醉,不思进取,结果翅膀退化,丧失了飞行的能力。课文可分为三段。第一、二自然段写从前的蜗牛飞行本领高超,获得了冠军奖杯。第三自然段写蜗牛获得冠军奖杯后自满自足守着奖杯,不思进取。

第四自然段写蜗牛因不再联系飞行,翅膀退化了,再也不能飞上天了。两幅插图中蜗牛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蜗牛的样子和神情给学生以丰富的想象空间,有利于引发学生对寓意的感悟。

苏教版二年级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读本课的生字:灰、块、狐、狸、向、报、秘、密、张、哗、啊、送、叹。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在朗读中感知诗歌所描绘的故事情节。

教学重点:认读生字、新词并掌握。

教学难点:通过朗读了解故事大概的情节。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张贴用的图片(森林、草地、小溪、翠鸟、狐狸、顶着棕榈的小兔;做游戏用的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互相介绍,彼此认识,复习识字知识。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播放课件,一边播放,教师一边描述:孩子们,你们看,多么漂亮的一片森林啊!绿色的森林里有一片绿色的草地,绿色的草地上有一条绿色的、哗哗流淌的小溪,就在这个绿色的世界里发生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入这个绿色的世界,欣赏发生在这里的故事。

2、教师板书课题,学生认读生字“灰”。

3、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整体感知故事内容。

绿色的森林里,有块绿色的草地,绿色的草地上有条绿色的小溪,在这个绿色的世界里究竟发生了什么有趣的故事呢,我们赶紧看看去。

(一)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自由读文,圈出不认识的字,划出新认识的字和新学会的词语。

2、反馈刚才的读文识字。

(1)反馈不认识的字。

(2)反馈新认识的字和新学会的词语。

(3)读一读,加深识记。

3、同桌两个小伙伴用喜欢的方式来读课文,互相检查识字和课文朗读情况。

4、游戏巩固生字识记,课中休息。

给汉字朋友找家。

(二)复述故事,了解内容。

1、把故事试着讲给同桌的小伙伴听一听。

2、讲给全班同学和老师听一听。

三、再读课文,深入品位,理解故事情节。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感受或想法。

3、全班交流、汇报,并随机引发想象,指导有感情的朗读重点句、段。

学生可能谈到:

(1)觉得小白兔真聪明,善于动脑筋。

(2)觉得狐狸太狡猾,又太可笑。

(3)觉得翠鸟很热心。

(4)觉得森林太美了。

注意: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中的语言文字来谈感受、想法,不能脱离文本。同时,要尊重学生个性化的见解或感受,只要学生能够自圆其说,有道理,就应得到肯定。

四、回读课文,消化品味,总结全文。

1、伴着音乐学生齐读课文。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教案

1、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并学会用统计表或方块统计图来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

2、在学习统计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能从统计的角度提出并解决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

3、参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培养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和良好的合作学习的习惯。

让学生经理统计活动的过程,体验不同标准下统计结果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根据统计需要,正确地分类收集整理数据。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师:一年一度的动物运动会在这天晴气爽的季节拉开了序幕。瞧,运动场上小动物们赛得可热闹了,我们一起来看看比赛的情况吧。(电脑出示主题图)

师:看了这幅图,你想知道些什么?

生1:我想知道猴子有几只?小兔有几只?小狗有几只?

生2:我想知道一共有多少只小动物?

生3:我想知道有哪些比赛项目?每个比赛项目分别有多少小动物参加?

1、如何解决一共有多少只小动物?

2、跳高和长跑是比赛的项目,我们可以根据比赛项目来统计。

项目 合计 跳高 长跑

只数

3、除了根据比赛项目来统计,还可以根据什么来统计?

生:动物的种类。

动物种类 合计 狗 兔 猴

只数

4、利用学过的统计知识完成上述两张统计表。

5、交流:看了两张统计表中你知道了什么?

6、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生1:统计的方法不同。

生2:合计都是13。

生3:我明白了对同一中场面进行统计,虽然统计的方法可以不同,但总人数应该不变。

7、厨师小猪和裁判长小鹿也来了解情况,要求你们向它们推荐最合适的统计表(小组讨论)

交流:

生1:我向小猪推荐统计动物种类的那张,因为小猪是个厨师,它应该要了解各类小动物分别有几只,才能决定买什么菜,什么多买些,什么少买些。

生2:我也同意向小猪推荐统计动物种类的那张。如果它不知道分别有多少小动物,它就不知道买什么菜,买回的菜也不合小动物的口味。

生3:我向小鹿推荐的是统计项目的这张。因为当裁判员就应该知道有哪些比赛项目,分别有多少选手参加,这样才能更好的组织比赛。

8、小结:

通过刚才的统计,让我们明白了:同一件事物,在不同标准下的统计结果具有多样性。

苏教版二年级教案

学习内容: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大体内容。

2.认读生字、新词,学写田字格中的生字。

3.学习课文第1——第11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1.“变成什么好”看这个题目,你觉得这是一个什么句子?

2.猜猜文章会写些什么?

二、初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大体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

2.集体正音。

认读生词:法师、借东西、回答、乌龟、长久、辛苦、劳碌、至于。

难度的词:神奇、魔瓶、发愣、恶心、舒服、蹦蹦跳跳。

3.指名分节读课文。

第一部分(1-11)第二部分(12—20)第三部分(21—23)。

4.默读课文,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1.自由的读第一部分,说说从这个部分,你知道了什么?

提示:这个部分主要写小老鼠很想变成别的动物,所以找到了魔法师。从文章中小老鼠把门“敲得咚咚响”、“一天也不能等了”等地方可以看出小老鼠急切的心情。

2.想一想,小老鼠为什么想变成别的东西?

板书:“大家都不喜欢我”

3.说一说,你对老鼠的认识。

看来当老鼠真的好糟糕,小老鼠想变成什么,最后的结果怎样呢?我们下节课学习。

四、学习生字。

1.认读生字。

2.同座互相学习,识记生字。

3.学生练习写字。

4.展示作品。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

学习课文第12——23自然段。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小老鼠快乐的原因,学会欣赏自己。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整体感知。

二、读一读,演一演,理解感悟。

1.默读课文,找出小老鼠想变成什么?想变和没有变的原因。

2.填一填:

小老鼠——()——()——()——()——()——()。

3.看着板书说一说,小老鼠的想法。

4.演一演,小老鼠当时的样子。

提示:抓住描写动作和神态的词,表演小老鼠的`思考过程。

5.小组合作表演读第13——18自然段。

6.想一想,说一说:小老鼠还会想变成什么?

7.默读课文最后3个自然段。

(1)读魔法师的话,读出问的语气。出示小老鼠的话,板书“变得快活”,联系前文对比,体会小老鼠觉得“变成别的东西,说不定更糟”,还是做自己比较好,所以它“变得快活了”。

板书:做自己是最幸福的。

(2)指导读好魔法师和小老鼠的对话,分角色读出体会。

8.小老鼠找回了快乐。生活中,你有过向小老鼠这样的想法吗?现在你也来说一说。

教师总结: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都会有小老鼠这样的感受,但是即便是所有的人都不喜欢你,你也要爱自己、欣赏自己,在自信中,快乐的生活!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教案

1、知识与技能:学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会画锐角和钝角。

2、过程与方法:通过找角、画角等一系列活动,培养动手能力、合作意识,激发创造性思维。在对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通过课堂中创设的生活情境,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学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发展空间观念。

一、魔术导入,复习铺垫

师:关于角,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

生:我知道一个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生: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就画一个角。

生:像国旗角,桌子角,都是直角。

二、分类比较,认识锐角和钝角

1、给“角”分类。

师: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的学具卡片,先独立思考,你按什么标准分类?想想可以怎么分,分好后和同桌说一说。

(1)分成两类:一类是直角,一类不是直角。

(2)也可以分三类:直角分一类,比直角小为一类,比直角大的可以为一类。

师:那你们是怎么知道1号角和3号角就比直角大?而4号角和5号角就比直角小呢?

生: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来比较。(验证方法:用三角板上的直角的顶点和所量的角的顶点对齐,一条直角边和角的一条边重合,这样就可以比较这个角的开口是不是比直角大或小。)

2、揭示“角”的名称。

师:在这三类角中,我们已经认识了角家族中的直角,其实其他两类也是叫的兄弟,一个是直角的弟弟,一个是直角的哥哥,大家知道我为什么说4号角和5号角是直角的弟弟吗?(比直角小)像这样,比直角小的角就是锐角,直角的哥哥也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钝角,像这样,比直角大的角就是钝角。今天我们就老学习锐角和钝角。(板书课题)

师:角家族我们认识了锐角、直角和钝角。

师:那么给这3个兄弟排排队吧,谁是老大,谁是老二,谁是老三?(板书:钝角直角锐角)

第1个问题:什么样的角水锐角?什么样的角是钝角?

第2个问题:用什么办法开判断一个角是不是锐角或钝角?

师:(得出结论)和直角比,开口比较明显的,我们可以直接看出来,但开口大小比较接近直角的,我们可以利用三角板的指教来验证。

师:既然大家已经找到好办法了,我们在来用一用,看看我们的高招灵不灵。(课件出示几个不用的角,请同学来判断)

教师出示两张实物卡片,角的大小比较接近直角的。请同学们到前面来验证。

师:看来这样的问题难不倒大家,课件出示,请同学们,独立完成这倒题。

3、找找生活中的“角”。

很好,其实数学知识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我们有知道的,也有一些我们不知道,等待大家去发现。

4画“角”。

师:既然我们认识了锐角和钝角,想不想画一画,那谁来说一说,你想怎么画一个锐角或钝角呢?(先画`````后画`````)(课件出示画法,请学生来画)

师:你能试着画一个尽可能小的锐角和一个尽可能大的钝角吗?

三、教画人物简笔画

师:角在美术中也有妙处!在美术中有一种画叫人物简笔画,它是非常简单的图形拼摆起来表示人物的一些简单动作,像这样用圆表示头部,用线段表示身体,用角表示四肢(胳膊和腿)。

师:请同学试着创造,用我们学会的角来表示四肢,看看你能创造出那些姿势。(学生作品展示)

四、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教案

1、在测量活动中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并且学会估算,提高估算能力。

2、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在活动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重点难点

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并且学会估算,提高估算能力。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多媒体演示小兔和小猫在比赛跳远,分别留下一条线段。小兔:“我跳了9分米”,小猫:“我跳了80厘米”。两个小动物争论不休。

师:小兔和小猫谁跳得远呢?(学生自由说)

师:到底谁跳得远,小朋友们谁说得正确呢?学了“简单的单位换算”,你们就能找到答案!

二、组织活动,引导探究

1、请小朋友每人拿一支笔芯,用直尺量一量,有多长?

师:同样的笔芯,有的小朋友量得是6厘米,有的小朋友量得是60毫米,这是怎么回事?(学生自由说。)

小结:许多小朋友都说6厘米和60毫米是一样长的,6厘米就等于60毫米。那为什么6厘米=60毫米呢?你是怎么想的?在小组里说一说你的想法。

师:因为1厘米=10毫米,6厘米就有6个10毫米,也就是60毫米。所以6厘米=60毫米。

2、师:那我们每天用的课桌的高是多少厘米呢?同桌合作,量一量。(学生活动)

师:小朋友量得课桌的高是70厘米,如果用分米作单位是多少分米呢?你是怎么想的?(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小结:1分米=10厘米,70厘米有7个10厘米,就是7分米。

50毫米=( )厘米 20分米=( )米

(同桌交流,选一题说说自己的想法,相互作出评价,全班交流。)

三、想想做做、内化新知

1、多媒体出示“想想做做”

说说谁的跳绳长?说明理由。

2、多媒体出示“想想做做”

先量一量每个图形中各条边长是多少厘米,再说一说用毫米作单位是多少毫米?填写在书上。

独立完成,做完后跟同桌交流你的想法。

3、多媒体出示“想想做做”

让学生独立完成说说是怎样换算的?

4、多媒体出示“想想做做”

看谁都能算对。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在小组里说说自己的想法。注意要相互评一评。

5、多媒体出示“想想做做”

6、多媒体出示“想想做做”

四、总结评价、活动延伸

1、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吗?你跟你小组的同学合作得怎样?

2. 出示“你知道吗”

说明在绘制图纸和标注商品尺寸时,常常有毫米作单位。

出示图,说说从这些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

2.学会估测,提高估测能力。

教学重点: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学难点:能说出换算时的思考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例题1:

自动铅笔的笔芯长6厘米。用毫米作单位是多少毫米呢?

60厘米=()60毫米

2.(拿出一根自动铅笔的笔芯)

问:这根笔芯长多少?你知道吗?

(请一生上来测量。)

3.测量结果是多长?

4.(板书:6厘米)问:能用毫米作单位吗?

(板书:6厘米=()毫米)指名说。

5.你是怎么想的呢?(同桌互说)

汇报(多人说一说)。

1.共有60小格,就是60毫米;

b.1厘米是10毫米,6厘米是60毫米。

6.你觉得这两种说法怎么样?哪种更简单?

你能像他一样说一说吗?(再请一人说)

7.出示例题2:

课桌的高是80厘米。用分米作单位是多少分米呢?

80厘米=()分米

你是怎样想的?

8.这有一张课桌,它的高是60厘米用分米作单位是多少分米呢?你是怎样想的?

9.补充练习:

30分米=()米

40毫米=()厘米

10.这两题你们都会了,如果换两题行吗?

板:30分米=()米

40毫米=()厘米

你是怎么想的?同桌一人说一题。

二、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1。

1)现在请你自己量量这些图形中各条边长是多少厘米?

2)自己量一量,同桌可互相看一看,后汇报。

3)用毫米作单位是多少毫米?

4)同桌互说,后汇报。

2.完成2。

1)图上小朋友测量的是什么?

2)手的宽度和上步的长度。

3)你知道他手有多宽和一步有多长吗?

4)这用的是什么单位?

5)请你填一填书上的括号。

6)生汇报。

3.完成第3题。

1)请你填一填。(学生独立填写。)

2)开火车汇报。

3)第一题你是怎么比的?

4)讨论:数据一样时,可以只看单位。

5)你还想说说哪题,你是怎么比的?

4.完成第4题。

1)这儿有两条线段,先估计它们的长度。

2)再量一量,看估计得对不对。

3)你用得是什么单位?

4)用毫米作单位是多少毫米?

5)同桌互说。

6)完成第5题。

1)指名读题。

2)师说要求。有不理解的可以提出来。

3)生可以回家记录。

板书设计:

简单的单位换算

6厘米=60毫米

80厘米=()分米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