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校学生心理矫正策略论文(专业23篇)

时间:2023-12-18 19:25:12 作者:雨中梧

通过模仿范文,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感。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范文范本,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灵感。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策略论文

本期心理健康活动课仍在五、六年级开设。从内容形式上有生命教育课、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课、团体心理疏导课三类。其中,五年级生命教育课主要从生命的自我探索出发,探讨性别的形成、生命的美好与死亡教育;六年级生命教育课则侧重生涯规划,为未来生活做准备。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课方面,五年级注重坚持力培养及自我潜能的开发,六年级侧重抗挫与领导力等品格力量。团体心理疏导方面,五年级重在因学业负担和人际交往导致的消极情绪疏导,六年级则关注青春期健康心理问题。

2、心理社团。

心理社团由“学生心理剧”精品社团和“沙盘世界”兴趣社团两个部分组成。“学生心理剧”社团结合x区和成都市的学生心理剧评比活动,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学生心理剧,初步掌握学生心理剧的心理技术,能结合身边人的心理成长故事撰写学生心理剧剧本。面向五、六年级招生,授课时间为每周五下午第二节社团课。

由于五年级孩子面临调考,同时小群体交往日渐密切,人际问题往往成为困扰学生的主要问题,六年级学生小升初的压力也较大,需要放松与调节,在毕业季中也希望与同伴留下难忘的回忆。针对学生的兴趣与需求,我们面向五六年级开设了“沙盘世界”社团,利用专业心理治疗器械——沙盘,开展团体心理沙盘活动。沙盘世界社团面向五六年级学生开展,上课时间为周二中午12:40-13:40。

二、心育队伍。

1、心理教师。

本期我校心理刘x老师将继续在x区教研员周玫老师的工作室中开展科研工作,提升自我专业素养。在去年的研究中,刘x老师开展了坚持力心育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期,刘x老师将在五年级针对孩子的坚持力,开展家庭教育指导的研究。

2、心理兼职教师队伍。

我校班主任大部分已经取得了成都市心理健康辅导员c证证书,其中有9名教师已经取得了学校心理健康辅导员b证。本期,我校又有新的一批老师成为了班主任老师。我校心理组将组织进行学校心理辅导员的统计和报名工作,在培训过程中及时解答疑问,班主任教师在专业化的道路上不断成长。

三、重要工作。

1、x区心理赛课。

9月下旬,配合x区的学期工作计划,积极组织我校教师以生涯规划为主题,设计与实施班级心理健康活动课。

2、小专题结题工作。

9月上旬,就《培养小学高段学生坚持力的心育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开展结题工作。去年,在x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的带领下,我校针对学生的积x格力量“坚持力”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综合实践活动,活动得到了班级教师及家长的大力支持,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研究在评价方面做得也不错,得到了区上同仁的一致好评。本期我们将梳理前一阶段的研究成果,为下一学年的研究做好准备。

在x区20xx-20xx学年的微课比赛中,心理组刘x老师的微课取得了x区二等奖的好成绩。今年我们将再接再励,继续推广心理课堂活动的视频教学,为今后的课堂教学及心理活动教学做准备。

4、特殊学生个别化支持教育。

本期,心理组将继续为特殊儿童的教育提供专业支持。开学初,帮助新进班主任老师完成新生适应初期的疏导工作,对适应不良的学生个别引导和关注。同时,我校有两名随班就读的儿童,升入五年级的他们在学习与交往方面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心理组老师会持续关注并与任课老师继续跟进,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努力。

5、开展培养学生坚持力的家庭指导策略的研究。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高校学生心理安全感缺失的原因与治理策略论文

心理安全感作为一个重要概念,多见于人本主义和精神分析心理学的理论研究中。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心理安全感对于人类生活以及心理健康的影响日益受到人们关注。关于安全感群体的研究也越来越丰富,已经由患者扩展到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留守儿童、学生、教师等其他社会群体。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成长成才的需要,部分家长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只注重对子女知识学习和技能培养,对子女情感需求和家庭氛围的营造相当缺乏,而大学生面临的环境适应、恋爱、人际关系、学业等方面的压力在不断增加,部分大学生甚至出现心理安全感降低或缺失的现象。因此,培养大学生心理安全感是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大课题,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有利于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疾病的预防。

1.1学校因素。

大学生是一个还未完全独立,缺乏社会经验的群体。学校同伴、师生、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关系对大学生的心理安全感具有直接影响,友谊质量和师生关系越好的学生,其心理安全感也就越高,学生没有高质量的友谊和师生关系会感到孤独、焦虑,尤其是当学生面对困难和压力时,如果缺少同伴或者老师的支持与帮助,其心理安全感会受到严重破坏。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能够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家长如果经常肯定和鼓励孩子,不过分干涉孩子的私人生活,不总是拒绝或者否定孩子,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在人际关系方面鼓励学生扩大交际圈,经常和教师、同伴进行交流,积极地帮助和接受同伴,正确对待同学、朋友之间的矛盾;不断丰富校园文化活动,改善校园环境,形成良好的校园氛围,建设和谐校园等方法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安全感。

1.2家庭因素。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影响是终身的。家庭成员之间互相尊重、以礼相待、通情达理、爱心和谐能够给孩子安全感、信任感和幸福感,有助于大学生安全感的获得和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可使学生形成活泼好奇、开朗大方、诚实谦逊的品格。家庭成员不和睦、不良爱好都容易造成家庭氛围的紧张,对安全感的建立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同时,家庭的完整性可以使孩子获得安全感,相反,家庭的不完整会使孩子因为情感缺失而陷入不积极索取的状态,甚至出现退缩的现象,这种状态使孩子不想甚至不敢面对新事物,对感情或事物充满畏惧。

如果父母之间经常出现公开发怒、攻击等现象会降低学生心理安全感的获得,尤其夫妻关系紧张时,子女情绪也会跟着紧张,这种现象阻碍了孩子的正常情感发展,形成不安全感和残缺感。

1.3个人因素。

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在素质对心理安全感具有较大影响。学生性格活泼开朗,拥有高心理安全感的学生比较自信和积极,心理依赖性比低安全感的大学生更弱,能够独立应对各种问题,在进行归因时倾向于内部稳定因素,其人际关系普遍较好,而敏感、易怒、腼腆的大学生其心理安全感较低,由于缺乏自信,其处理问题时容易产生怀疑和焦虑。同时,董雪和倪晓莉研究发现安全感及其各因子与完美主义及其担心错误、行动疑虑、个人标准因子呈显着负相关,做事担心出错、对自己不自信、行动犹豫等消极的完美主义倾向,可能导致大学生在人际交往和适应生活中出现不安全体验和不确定感,制定极高的标准和目标会使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上出现不确定感,影响大学生的安全感水平。

2.1学校方面。

(1)创造宽松和谐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高校师生员工共同传承和创造的精神成果,是高校赖以生存、发展的根基和不竭动力,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载体,它净化了学生的心灵、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对学生心理安全感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不仅仅要建设高楼大厦,更要营造一种积极、文明、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建设集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和服务性于一体的校园网站,使校园网成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新平台。同时,高校还要着眼于满足师生的精神文化需求,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吸引力强的学术科技、文娱体育活动,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效结合起来,寓教于乐,使学生生活在宽松和谐的校园之中,满足心理安全的需要。

(2)有效整合资源,充分发挥学校教师的作用。

大学生心理安全感的提升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师的共同参与。教师作为学生工作的一线教育者,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生活,更要关注学生心理的变化,将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日常的教学中,提升学生的确定控制感和学业安全感,培养学生对待生活、学习的信心和积极乐观的态度。同时,学校要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提升人际交往能力。教师在日常生活和教学中要了解学生在生活、学习、人际交往等方面碰到的困难,引导学生分析自己面临的问题,思考产生的原因、怎么解决、获得哪些经验教训等,把理论知识转变成实践经验,逐步培养学生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意志力和耐挫力,实现心理安全的需要。

(3)完善班级管理。班级作为一种组织形态,是大学生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集体组织,是高校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的重要载体,具有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多重功能。因此,要加强学生的班级管理。第一,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社团组织和党支部的作用,使学生积极参与班级管理和各项活动,增强班级凝聚力和归属感;第二,设立班级目标和规则制度,对班级进行规范管理和思想教育相结合,班级中出现的消极思想和行为方式要及时给予纠正,以营造积极向上的班风和学风,形成正确的生活观、学习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提高学生的归属感和班级向心力;第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尽量给每一位学生创造锻炼的机会,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人翁和团队协作精神,促进学生向积极、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提高大学生的存在感和心理安全感水平。

2.2家庭方面。

(1)改善家庭教育方式。良好的家庭教育方式是孩子健康人格特征发展和健全行为模式养成的必要条件。父母应该调整认知方式,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逐步树立符合当代社会需求的人才观和亲子观,学会客观、公正地评价孩子,对待孩子既要适当的管束,又要正面鼓励、教育、关心和理解。孩子正处于发展之中,对事物的认知和行为的是非判断标准还不够清楚,难免会出现错误,父母在教育孩子时态度应该一致,不能停留在说教上,要注重实践,让孩子去体检和内化,不能出现各执一词的现象,导致孩子无所适从。美满的婚姻是家庭幸福的前提条件,也是实现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父母如果关系和谐融洽,相互之间宽容、理解、鼓励和支持,他们也就成为子女模仿和认同的对象,并为孩子提供安全和信赖的生活基础,形成良好亲密的关系,以培养学生的心理安全感。

(2)构建和谐的亲子关系。亲子关系是家庭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固定化互动关系,是人生当中形成的第一种人际关系。和谐亲子关系的构建,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第一,家长与孩子需要进行平等的沟通,尽量避免使用指责、命令式的语言,养成认真倾听孩子心声的习惯,能够站在孩子角度体会孩子的内心感受,以帮助孩子化解不良情绪,让孩子从父母处得到前进的动力;第二,尊重孩子,讲究惩罚的方法,青少年处于好奇、冲动阶段,当孩子出现过失和错误的时候,父母应当进行批评甚至惩罚,但批评指正需要讲究方法,既不伤孩子的自尊心,又让孩子对自己的过失而感到内疚和难过,并发自内心地去改正错误;第三,多与孩子进行肢体上的接触,身体接触可以安抚失望的心灵、表达友好、平等合作等,和语言相比,身体接触更能表情达意,一个大的拥抱或者用一只胳膊搂抱肩膀,都属于正向的身体接触,有利于增强彼此之间心灵的距离。

(3)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宽松、和谐、温馨的家庭教育环境是孩子健康成长成才的温床。首先,父母要创设平等、宽松的家庭人际关系,家庭成员之间要不分辈分和年龄,即使是孩子的事情也要先征求一下他的意见,避免把孩子当成附属品,认为孩子就得听从自己的,从不考虑孩子的意愿,甚至强制剥夺孩子自主发展的需要,出现事事包办的现象;其次,父母要根据孩子的身心特点,做到真正关心孩子,切实维护好孩子的自尊心,给孩子充足的私人空间,以朋友或伙伴的身份不定期的跟孩子进行平等交流,做到因材施教,促进孩子健康地成长;最后,父母要学会赏识和激励孩子,成为孩子的知心朋友和友好伙伴,不断激发孩子的潜能和动力,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上进心,以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2.3个人方面。

(1)合理归因。归因是指个体对结果的原因解释。韦纳等人认为个体对行为结果的原因解释分为可控和不可控、内部和外部。因此,归因方式影响着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和安全感的判断,积极的归因方式能提高大学生的自信心和心理安全感,如果学生把成功归因于自身不断努力的内部原因时,会感到自信和自豪,从而提高自我价值感和存在感。大学生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难免会碰到困难和挑战,如果在经历坎坷的过程中不能够进行有效归因,就可能会失败或者遭遇挫折,影响到今后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因此,大学生要学会采用积极、合理、正向的归因方式,提高自我效能感和安全感水平。

(2)建立支持系统。社会支持是大学生所获得的社会资源的总和,包括社会关系质量和对社会支持的利用程度以及主观感知度,它能够促使大学生在逆境中保持积极、向上、健康的心态。当大学生面临困难和挑战时,需要利用社会支持的系统资源进行积极应对,尤其面对突发事件和重大挑战时,仅靠自身的力量是无法独自应对和完成的。因此,大学生要建立社会支持系统,以满足心理安全的需要。

一是要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相互沟通,针对学生关注的难点、热点问题,要积极的加以引导,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在生活中碰到的择业交友、成长成才、身心健康等方面的问题;二是要充分发挥朋辈群体的作用,社团、学生会和班级是由学生组成的基本组织,学生之间要相互支持、相互学习、相互监督和相互帮助,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提高心理安全感水平;三是要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机构的作用,通过心理咨询和心理测量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建立特殊学生档案,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关怀和辅导,引导学生进行客观的自我评价和积极的心理暗示。

参考文献:

[4]杨元花,谭凤娥.学生安全感发展与家庭环境因素的相关研究[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17(2):5-7.

[10]张中世.“90后”高职学生思想行为特征与价值观现状的调查分析---以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4(1):81-86.

基于教育心理学的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策略论文

学习动机是指推动和维持学习的心理动因。产生学习动机的基础是学习需要。学习需要是指社会和教育对学生提出的要求在学生头脑中的反应。在社会和教育的影响下,学生把社会和教育的要求转化为自己的要求,即“我要学”。学习需要并不等于学习动机,有的学生有学习动机但没有学习行为。从学习需要到学习行为之间有一转化过程中,这个过程需要诱因的。例如: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谐的师生关系、有趣的教学内容、先进的教学方法等等。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呢?我认为,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认知内驱力的激发。

认知内驱力包括两个因素,即好奇心和求知欲。因而认知内驱力的激发可以从好奇心与求知欲两个方面着手。

1.求奇法。创设新奇的环境,让学生有一个新奇感,唤起学生内驱力。如:有些教师上课时教学方法很独特,教具也有一些与众不同的安排,使学生感到新奇,学生上他的课时积极性就很高。

2.求新法。创设新颖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有一种新鲜感,新颖最能激发学生的注意力,注意力又能激活许多认知因素,因此在教学方法上力图不断变化,使学生保持新鲜感,教学时在抽象的材料中,插入有关个人的奇闻轶事或插入有关人的故事,使学生认知内驱力不断地得到激发。

3.求趣法。创设趣味性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学习有一种趣味感触。多创设一些形象性、直观性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参与操作游戏,驱使学生积极参与认知活动。

二、自我提高内驱力的激发。

自我提高内驱力的激发有以下几种方法:

1.作业批改激励法:这是指教师在批改学生作业时发现有大量错误,不急于评分,让学生自己去改正,然后,再给学生打分。即对学生的作业不轻易打不及格的分数。对作业做得好的应评好分或好的评语。鼓励学生在考试后对试卷的错误之处作纠正,提倡事后一百分。

2.学习内容自选法:这是指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与练习的内容。

例如:教师把要学习的内容与练习,上课时告诉学生,让学生自己挑选,教师根据多数学生的意见进行教学,学生就会感到这是自己挑选的,学习起来就很积极。

3.效果自我评定法:这是指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自我评定的做法。具体的做法是:第一步,教师与学生共同制定学习效果的评价标准,标准要细致具体。第二步,定时让学生根据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教师只要关心就行了。在这个过程中,发现学生有学习困难的就及时进行辅导,帮助他们解决困难;成绩有进步的,就及时进行肯定鼓励。4.习题自编法:这是指教师鼓励学生在课外,自己动手编制一些难题,然后放在课堂上让学生自己来解。学生编题过程就是积极思考的学习过程,也就是自我提高的过程。

5.小先生法:这是指让学生走上讲台,当一回“小老师”的方法。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学生可以对一部分教学内容或习题进行讲解。让学生走上讲台对学生是一个极大的鼓舞,对学习积极性是一个有力的驱动。

6.互助法:学生之间的相互帮助,是创造良好心理氛围的好方法,帮助别人解决一个难题往往比自己做一道难题要难得多。这就驱使他们多思考。帮助别人的.过程,也就是自己学习的过程。因此帮助别人学习不仅不会影响自己的学习,反会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三、附属内驱力的激发。

1.表扬法:这是指以表扬为主的激励方法。这是在学校教育中常用的方法。表扬是一种最廉价,最易于使用且最有效的,但也容易被人们忽略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特别是小学生,附属内驱力是学习动机的主要成分,表扬的意义更为重大。当学生的学习有了进步或有了创造,教师及时表扬对学习的促进作用是很大的,但要注意的是:其一,表扬要得当,要实事求是,不要无限扩大、无限提高,因为这会使表扬贬值;其二,对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舍得表扬,不要错误地认为他们是捧不起来的“刘阿斗”。要知道他们的学习是一时陷入困境的,适当的表扬会使他们鼓起勇气,克服困难。表扬的对立面是批评,批评有时也会对学习起驱动作用。批评时要注意不要损伤学生的人格,要注意批评的方式与场合。表扬与批评应以表扬为主。

2.奖励法:对学生进行多种多样的奖励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是行之有效的好手段。奖励方法可分为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两种。教师对学生的奖励应以精神奖励为主,奖励可采取多方位、多视角、多层次、多形式的方法,力争每一位学生都有获得奖励的机会,切忌将奖励集中在少数学生的身上。

职校学生心理矫正策略论文职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我国职校教育教学取得了进一步发展。职校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专业人才、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其中,职校留守学生作为一个重要群体,其心理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一)性格方面的缺失相比较而言,留守学生一般都是寄养在单亲、长辈等身边。由于受到监护人自身能力、态度等方面的影响,一些学生不愿意与外界过多接触,将自己封闭起来。且监护人缺乏正确的教育意识,长此以往,留守学生逐渐形成了被动、孤僻,冷漠等性格,在学习过程中,存在叛逆、抵触等行为。

(二)心理方面的问题职校学生身心正在发育,处于青春期,具有极度敏感、情绪起伏大等特征。特别是在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影响下,缺少父母约束,学生情绪不稳定,容易出现极端想法。严重情况下,容易出现轻生、伤害他人等行为,心理偏激。即便是面对教师、同学的关心,也存在怀疑心理,不利于学生健康、稳定成长。

(三)情绪不稳定留守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缺少父母的关爱、关心,拒绝与外界交流和沟通,将内心想法憋在心里,久而久之,形成了自闭心理。而父母忽视孩子,很少给予孩子关爱,使得留守学生淡漠亲情,产生消极情绪。

(四)缺少学习动力青春期学生自控能力较差,加上监护人没有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及辅导,使得他们学习态度不端正,在学习中遇到难题和坎坷时,就会退缩。在缺乏正确引导的情况下,他们丧失了学习兴趣,无法扎实掌握基础知识,学习成绩不理想,且得不到亲人、教师的重视,进而陷入恶性循环。因此,社会、教师、家庭都要采取相应的措施,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从而促进学生日后能够成为国家栋梁之才。

(一)重视家庭教育,给予更多关爱父母作为孩子教育的重要主体,家庭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家长要加强与孩子沟通和交流,在情感上给予关心、爱护,在生活上给予照顾,让孩子能够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爱。即便是受到经济条件限制,家长也可以通过其他途径让孩子感受家庭的温暖,加强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关注力度,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积极作用,从而促进孩子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下成长。

(二)营造社会环境,增强关爱意识社会作为学生成长的重要因素,在解决留守学生心理问题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地方政府要重视关注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加快社会改革,提高农民工社会福利待遇,减轻其生活压力,并放宽子女进城就学限制等政策,加大对留守学生关爱的宣传力度,增强社会对这一群体的关爱意识。另外,还需要加强对职校教育教学基础设施建设,鼓励教育者参与留守学生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特别是心理教育方面,转变对职校教育的偏见,给予学生更多来自社会的鼓励和爱护,为学生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有效增强学生自信心,引导其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

(三)注重励志教育,消除心理障碍学校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和核心,教师综合素质及教学水平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教师要明确认识到自身作为教育者的重要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还需要兼顾学生心理教育,实现“教书育人”目标。对此,教师可以采取励志教学方式和方法,采取多样化形式,如讲述名人事迹、举办励志主题班会等,让学生通过崇拜榜样,逐渐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消除负面情绪及心理障碍。另外,教师还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建立和谐集体环境,引导学生互帮互助,从而通过友情弥补缺失的亲情。

(四)加强兴趣培养,培养学习能力由于留守学生父母不在身边,在节假日拥有更多时间。为了帮助其排除孤独、空虚情绪,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并给学生提供社会实践机会,如参加社区服务等。在丰富学生社会经历的同时,还能够有效排除学生的一些负面情绪。另外,通过兴趣培养,还能够为学生增添学习动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扎实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强化自身技能,为学生健康成长奠定基础,进而在日后参加工作时,能够与社会更好地衔接。根据上文所述,职校留守学生作为我国教育的重要群体,其心理教育工作具有特殊性、复杂性。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明确认识到学生心理教育的重要性,深入了解和掌握学生心理存在的问题,并采取针对性措施,促使家庭、社会、学校及自身共同发挥作用,引导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提高心理教育水平,从而促进留守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应对小学生心理焦虑问题的策略论文

摘要:对高三学生高考心理问题形成原因、表现及解决措施,谈几点粗浅认识。

关键词:消除;焦虑心理;应对措施。

随着高考的临近,身处高三年级的学生大部分都会出现心理问题,个别学生还会陷入极度紧张和焦虑不安状态,甚至出现一系列生理反应,作为高三带班教师,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这种不良心理将直接影响学生复习备考的效率,导致其水平发挥失常,高考成绩下滑,给学生本人及其家庭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下面,本人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就高三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表现及解决措施,谈几点粗浅认识。

一、考前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高考前三轮复习过程中,学生普遍会表现出一系列不适应的状况,身体上主要表现出心悸,多汗,面部潮红,厌食,呕吐,女生还会有腹痛、月经不调等症状;精神上会出现疲惫困乏、紧张焦虑、烦躁恐惧、注意力不集中、常常丢三落四等症状。上述情况在心理学上有一个专业名词叫“竞技综合征”,我们习惯上把它叫做“考前综合症”。患上考前综合症的学生在学习状况上主要表现为上课无精打采,看书头昏脑胀,学习成绩、学习效率停滞不前甚至严重倒退等等。

二、成因分析。

学生患上考前综合症,与学生的自身状况、家庭与社会环境、当前的教育体制等多种因素有关,概括起来分析,主要有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内部因素。

1.遗传基因。由于每个人受父母遗传基因影响的不同,表现在神经系统对外界的刺激反应上也有强弱的差异。神经系统脆弱的人,对环境刺激就容易产生较强烈的反应,而神经系统强的人即使有较强的刺激,也只产生微弱的反应。

2.个体的认知评价能力。认知评价能力包括个体对刺激性质的认识程度、自身的利害关系以及自己对应付刺激能力的评估等。如果一个学生把高考当作决定自己前途命运的唯一出路,而且对自己应对高考的能力评价过低,其考试焦虑程度必然会高。而如果只把高考看作升学就业的途径之一,并对自己的能力有一个客观评价,其焦虑程度就不会很高。

3.知识储备。学生的知识储备也会对其焦虑程度产生重要影响。一般来说,平生学习努力刻苦,基本功扎实,复习全面,准备充分的学生,在考场上就会情绪稳定,信心十足,精神饱满。反之就会出现精神紧张,坐卧不安,焦虑加剧的状况。

4.心理素质与性情。心理承受能力强、性格外向、直爽开朗的人较少产生焦虑情绪,内向、虚荣心强的人,容易出现明显的生理、心理反应。而甘居人后或对考试结果抱无所谓态度的人,其生理心理反应几乎微乎其微。例如女同学因为心理较为细腻、敏感,相对男同学来讲更容易患上考前综合症;理科生一般比文科生更为冷静理智,所以患考前综合症的人数也会比文科生少。

(二)外部因素。

1.家庭因素。家长对待子女学习成绩的态度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状态。对孩子的管理过于严厉,对孩子的成绩过度关注都会增加他们的心理焦虑程度。

而宽松民主的家庭氛围不但能养成孩子良好的个性,也不容易使他们产生紧张焦虑的心理。

2.学校环境。在应试教育依然大行其道的今天,学校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为了生存发展,为了提高升学率、上线率,学校拼命向学生施压,无边无际的题海,无尽无休的考试,胆战心惊的排名,将学生压得简直喘不过气来。大部分学生整天为了分数为了成绩惴惴不安,忧心忡忡。一轮轮的考试,他们得到的是失败消极的心理体验,考试次数越多,焦虑程度越高。

3.社会关注。高考前夕,各种媒体对高考的集中报道接连不断,各种各样的高考信息也纷至沓来,给学生原本就不平静的心理更增添了一份不安,以关爱为名的禁止鸣笛等措施也给学生带来无形的压力,沸沸扬扬的各种社会赞助也加重了学生的心理负担。

4.就业压力。随着社会的发展,招工就业的压力逐渐加大,考入理想的大学被看作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面对高考,大部分学生都会不同程度地出现焦虑心理。

三、应对措施。

患上考前综合症的同学往往会陷入了自卑、急躁的情绪中,想学习觉得有劲使不上,想睡觉又睡不着,整日心情烦躁,郁郁寡欢。此时老师如不采取措施,帮助学生排解压力,宣泄情绪,将直接影响复习备考工作,甚至造成严重后果。本人在从教高三工作中,主要采取了以下五种办法,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情绪感染法。身处非常时期的高三学生敏感多变,情绪极易受到感染,此时教师的情绪是振作还是沮丧,是高涨还是低沉都会对学生的情绪产生影响。因此教师首先要善于调控自我情绪,在与学生交往中始终做到精神饱满、情绪高涨、态度亲切、乐观自信,在班级中创设出相互尊重、相互关心、团结互助的和谐氛围。在课堂上做到教态端庄不失活泼,用语生动诙谐,教法灵活多样,提问引人入胜,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使他们受到美好情绪的感染,振奋精神,激励自己努力学习。

(二)信心激励法。一是对学生的优点、进步多给予肯定并诚恳地提出今后努力的方向,让学生能正确认识自己。二是帮学生将奋斗目标分解为一个个远近不同的具体目标,当他们每天进步一点点时,多用语言和行动鼓励学生,让他们常常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以积极乐观的状态投入学习。三是在班里多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锻炼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三)劳逸结合法。要帮助学生科学安排作息,劳逸结合,张弛有度。学生的个体差异导致有的同学早晨适合理解,晚上适合记忆;有的同学上午逻辑思维活跃,下午形象思维活跃;还有的同学善于用视觉记忆,有的则听觉记忆发达。因此要根据他们不同的特点,帮助他们安排出科学合理的作息时间,充分利用大脑的最佳学习时限,同时采取多种多样的复习方法,以获取最大复习效益。

(四)体育锻炼法。高考临近,许多同学放弃了锻炼时间,整天埋头苦读,学得昏天黑地,体质也急剧下降。这时要告诉学生“磨刀不误砍柴工”的道理,提醒他们良好的身体是成功的保障。鼓励他们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每天可以抽出一定的时间跑跑步,做做操,打打球等,以增强体能,放松身心,缓解压力,提高学习效率。

(五)心理调节法。针对考前失眠的同学,最重要的是帮助他们解除思想包袱。失眠往往产生于对考试的紧张心理,以及对失眠后果的过度担心,因此一到睡觉时间他就想到会失眠,结果越想越睡不着,越睡不着越想到失眠,最后形成恶性循环。其实,失眠的危害并没有人们想象中的那么大,据医务人员介绍,失眠一般情况下不会影响考生正常智力水平的发挥,其真正危害在于失眠者会过度夸大失眠产生的消极影响,也就是说,失眠所造成的心理影响远远大于其身体影响,所以只有不怕失眠才能不失眠。做为老师,要对失眠同学讲明上述道理,帮助学生解除心理负担,告诉学生睡不着时要顺其自然,不强迫自己睡觉,可以起来看看书,想睡觉时再睡。同时,教育学生养成有规律的作息习惯,即使睡不着也要坚持早起,不要以睡不着为借口逃避自己该做的事,要像正常人那样生活。此外让学生临睡前喝杯牛奶、用热水泡脚等方法,也可以起到镇静中枢神经,帮助入眠的作用。

当然,要消除考前综合症对学生的影响,除了老师、学生想办法外,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努力。做为学生家长,不要给孩子确定不切合实际的目标。考前像“你放松心情去考”、“考得不好我们不会怪你”之类的话也不宜多说,说多了同样会让孩子产生紧张情绪。因为孩子这时已知道考试的重要性,家长太嗦反而适得其反。做为学校,要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有条件的可配备专业心理教师,开设心理健康讲座,经常性地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

高校学生心理安全感缺失的原因与治理策略论文

目前,许多大学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近年来,由于学业、就业压力、情感挫折以及家庭困难等心理问题引发的自残和恶意伤害事件屡见不鲜[1].这些当年艰难走过独木桥而进入“象牙塔”的大学生们,为何如此地脆弱,又是什么原因使这些“象牙塔”的莘莘学子心理发生了变化甚至扭曲?我们感慨的同时,不得不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一些有建设性的建议对策,营造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促使大学生健康地成长。

1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分析。

1.1学业压力。

每年9月份新生入学后,有不少大一学生很难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出现了失落、空虚、焦虑、失眠等综合症。心理学家将此种现象称为“大一综合症”.当年,大多数人都是身经百战,挤过高考的独木桥,好不容易才考上了理想的大学。他们能在众多莘莘学子中脱颖而出,表明他们是很优秀的。在经历了12年的寒窗苦读之后,有的以为上了大学,就可以彻底“解放”了,不用再像从前那样课上专心听讲,课下还要复习、巩固。于是,有的学生生活失去了重心,上课不认真听讲,旷课、迷恋网络,惶惶不可终日,甚至不知道自己今后的路该怎么走。作为学生,无论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知道学生的主业是学习,大家是因为学习而来到校园的,大学生也不例外,不能顾此失彼。

然而,大学与高中时代的学习方式完全不同,这就需要同学们自己去调整、适应。上高中时,你不懂老师还会一遍又一遍地给你讲解,而且你与老师几乎天天都能打照面,有不会的也能及时答疑解惑。大学则不同,完全靠个人自学。老师讲授的内容非常多,你要认真听,不能走神,有时一个课时就把书中的一章内容讲完了。老师下课就走,也不可能有太多时间与你交流。另外,老师课后还会留大量的作业,有的从书中可以找到答案,但大部分还需要学生们从互联网或图书馆的书籍中查找相关资料,总结分析后,最终整理好变成自己的东西。要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不能生搬硬套。所以大学的学习压力比较大,如果学生不学会自学,难以适应这种学习方式,还停留在中学时的应试教育中,就会与别人的差距越来越大,进而使得上课听不懂老师在讲什么,考试自然一塌糊涂。就这样恶性循环,结果一学期高挂了好几门课,学校对挂了几门课以上的学生会进行留级或是毕业时拿不到学位证的处理,让他们觉得颜面无存,心理上也难以承受。

除了要学习自己的专业课、公共课之外,为了将来能更好地适应社会,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们整天忙于各种各样资格证书的考试,比如英语四、六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造价师、建筑师、会计师等各类考试。为了拿到这些证书,就要付出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长此以往,大脑常常处于紧绷状态,无法放松,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导致事倍功半;再加上身体和心理倍受煎熬,使人精神濒临崩溃。如果最终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就会挫伤人的自信心,更有甚者会产生厌学情绪。

1.2情感挫折。

失恋是在校大学生群体中时常发生的一种情感现象。有专家指出,在校大学生在中学阶段,男女同学之间的感情问题被视为“洪水猛兽”或“司空见惯”,要么避而不谈或极力封堵,要么视而不见或见怪不怪,很少有老师、家长采取科学积极的态度去教育、引导或研究、探讨,因而大部分人要么是“一张白纸”,要么是“糨糊一盆”.到了大学,他们对男女情感以及性纯洁、性安全等知识知之甚少,思想单纯,认识单一,懵懵懂懂的青春期里开始了男女交往行为,于是,恋爱活动发生了,失恋现象也无法避免地出现了。

大学生处于人生中恋爱欲望最强烈的时期,在他们看来,爱情是浪漫、美好、幸福、独特而微妙的情感体验。在现实的学习生活中,青年大学生的情感交往多是波波折折、磕磕碰碰的。原本就感情表现脆弱、心智尚不成熟、思想单纯的大学生,一旦遇到挫折,心理就容易出现失衡,难以自制。在对待失恋现象时,若有调节、控制不好者,或者引导、转化不力者,又不能积极主动找人谈心、倾诉,而是自暴自弃,悲观厌世,甚至丧失理智,失去控制,最终做出了害人害己的蠢事,后悔莫及[2].

1.3就业压力。

就业是民生之本,每个大学生都要面临就业的现实。大学生的就业牵涉大学生本人和千家万户的利益,牵涉国家和社会的利益[3].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就业形势也一年比一年严峻。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等教育已从过去的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化。

进入高等学府的门槛低了,的确很多人都圆了自己的大学梦,但却导致了大学生整体的综合素质普遍下降。加上往届毕业生未就业,外来务工人员涌入城市,导致大学生的就业高峰与全社会的就业高峰重叠,对于即将走向社会的大学生来说面临着巨大的压力。现在就业竞争如此激烈,可以说是“僧多粥少”,经常是几百、几千人在竞争一个就业岗位。这就需要大学生在大学期间除了学好专业课的同时,还要多参加社会实践,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为日后走上工作岗位做好准备。而社会对人的综合素质要求有所提高,但有的大学生往往眼高手低,只有理论没有实践,又缺乏工作经验。在应聘工作岗位时,又屡屡受挫,没有对自己做很好的定位,就会陷入迷茫、失落中。在就业形势如此严峻的情况下,社会对女大学生的性别歧视尤为明显。

大学生毕业时,年龄一般在21~25岁之间,正是谈婚论嫁的时候。而女大学生一旦结婚,就面临着怀孕、妊娠。有的企业或用人单位从自身的经济利益出发,不愿意录用女性求职者,在性别上明确要求招聘男性,使女大学生心灰意冷,恨自己是女儿身,空有满腔热情却无用武之地。每年过完农历旧年,各大城市都会召开大型的招聘会,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们总会把精心准备好的简历投向自己比较中意或符合自己专业的企业、公司等,但是招聘的人数有限,大学生的简历迟迟得不到回复,仿佛石沉大海,或者是面试时由于各种原因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处处碰壁的境况,让他们越挫越勇的心也开始摇摆不定,怀疑自己技不如人或是综合能力不强等,当初的雄心壮志不复存在,父母长辈的殷殷期盼,同学之间的互相攀比,一切的一切都令人窒息,就会陷入茫然,无所适从,不知道以后该怎么办,未来的路要怎么走,等等。例如,石家庄学院大三女生刘伟(化名)即将毕业,在一次次的招聘会上,由于自己所学专业限制,社会阅历较浅等种种原因,很长时间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最终她不敢坦然面对现实,对生活失去了希望,并留下了10万字的日记,做出令人意想不到的选择。

1.4家庭经济困难。

据教育部2008年统计数字,全国普通高校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约为473.96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22.53%,并且数量在逐年递增。随着高校大规模的扩招,各个学校的学费也有所提高。那么对于偏远山区的农村或城市低收入者的家庭来说,考上大学并不见得是一件好事。因为他们或是没有收入,或是靠低保来维持基本生活,真得难以再负担一个大学生四年的学费和生活费。而这些学生一般都比较要强,自尊心很强,即使家庭困难,也不愿意让别人可怜同情他们。为了不让父母太过操劳,他们刚上大一就出去做各种兼职工作。有的甚至不和同学交往,怕大家看不起自己,尤其对家庭比较富裕的同学很敌视,有一种仇富心理,总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喜欢和人交流,不合群,认为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法超越别人,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觉得日子很漫长,担心自己没有好的前程,愧对含辛茹苦的父母,等等。每每想到这些,他们就难以克制自己的情绪,久而久之,这种负面情绪在无法排解的情况下,最终令他们做出了报复他人或残害自身的傻事。

2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2.1高校应贯彻“以人为本”理念,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长期以来,高校一直肩负着为国家培养优秀人才的重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一切为了学生”,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这就要求高校的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不仅要教会学生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在课外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让学生感觉自己生活在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只有近距离接触大学生,才能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说到这个问题时,我们自然想到了政治辅导员这个角色。政治辅导员是校方派到学生中间的专门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等管理方面服务的专任教师或工作人员,其中包括法律咨询师、心理辅导员等教师和管理人员。这些专职人员是架在学校和学生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是在日常生活中直接和学生接触的“亲情型”教师,他们通过学生中的团干、学生会干部等学生自治组织成员,把学校的温暖送到每个学生身边,形成一个充满亲情、友情的思想政治工作网络。大部分学生都是远离家乡,远离父母,身在异乡,很多时候会感到孤独,感到寂寞,有时受到委屈时感到痛苦和无助,想找个知己倾诉倾诉,想与温和的老师交流交流。可是,下课了,老师们夹着讲义不见了;看看周围,净是“熟悉的面孔、生疏的心灵”,不好交流;无奈,只有任其在个人心中捉弄、蹂躏、徘徊。此时,辅导员若能走进学生宿舍,和他们聊聊天,谈谈心,走一走,转一转,多关心下他们的学习、生活,走近他们的内心,让他们既能体会到师生间的友情,又能体会到父母般的亲情,学生自然而然就不会排斥辅导员,然后适时地旁敲侧击、开导劝解,定能事半功倍[4].

2.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专门开设心理咨询机构。

一些高校的德育课教授、心理学教授都认为现在的青年大学生思想负担、心理压力太重了。在这个社会转型、突飞猛进的变革时代,他们必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和困难,特别是那些背负着种种重托和压力的学生,面对人际关系的处理、就业岗位的选择、交友恋爱的困惑等一系列问题时,不禁要扪心自问:我的目标在哪里?脚下的生活之路应该怎么走?我的人生价值要在哪里体现?如此等等,失落、恐慌、迷惑等便随之产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职工的共同职责。高校的领导和管理层应该关心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从以上分析得出,大学生心理问题主要是因为心理因素,应宣传和普及心理卫生知识,建立健全心理问题预防机制[5].单凭学校开设的心理课程以及一些心理辅导员对学生进行教育是不够的,还需要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高校应建立一支专业水平较高,并了解当代青年心理特点的专职学生管理干部队伍。学校应聘请心理学教授对学生管理工作者进行培训、学习,使之有的放矢,通过心理咨询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使其走出情绪低迷,控制思想下滑,获得感情提升,让他们放下悲伤,丢掉委屈。学生管理工作者应该作大学生的知心朋友,使其不满有对象诉,委屈有对象泄,情绪有对象抚。尽快地消除各种不良情绪,并能积极地面对生活,励志其成才,把所有不快都尽可能地释放出来,净化心灵,跨越困境,学会为人处事之道,学会克制自己的情绪,做个心理健康的人。

2.3开展生命教育专题,让学生感悟生命的真谛。

高校应该培养政治思想素质高、人格健全独立、懂得生存的意义,并具有一定社会责任感的大学生。生命教育是以珍惜、关爱生命为中心的一种教育。通过开展生命教育专题活动,让大学生学会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创造生命的价值。

如上所述,当今年轻的大学生们由于种种原因产生了心理问题。无论是客观因素还是主观因素,无论是社会上的影响还是校内生成的原因,都不应该成为青年大学生放任自我,自暴自弃的理由。

“90后”的大学生没有经历过太多的风雨,一切都太顺利了。有心理问题倾向的学生往往缺乏人文精神的关怀,对生命、生活不懂得珍惜、感恩,做事没有担当,缺乏社会责任感。学校应开展生命教育专题讲座,应近距离接触大学生内心,引导他们认识到生命是一种责任,不是个人的事。学生的心理问题若处理不当,容易走向极端。这对父母及亲人是最大的伤害,对社会也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开展此活动,可以帮助大学生坦然、乐观地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难,理解生命的意义,思考人“何以为生”[6].

2.4学生干部等应密切关注高危人群,并进行有效干预。

高校应合理利用学生会干部、同寝室同学等有效资源,通过他们尽快发现有心理障碍的同学,将心理问题的苗头扼杀在摇篮里。学生会干部与老师、同学的关系是最密切的,他们几乎天天和同学们碰面、接触,对各班的思想动态比较清楚。同寝室同学生活在一个屋檐下,对每个人的脾气、爱好以及个人情况比较了解。现在网络比较发达,有的同学心中有委屈或不满不愿意和任何人讲,就喜欢发表在qq或微薄上,从那些充满消极、郁闷的文字当中,就会发现些许端倪。学生会干部等一旦发现情况不对,应立即与辅导员联系,说明情况。辅导员应对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其将不良情绪宣泄出来,进行有效的干预,最终使他们重拾信心,乐观坚强地面对人生。

3结语。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正处于心理成熟的前期,缺乏应对各种思想压力的能力,自我调节能力相对较弱,处理不当就会引发各种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大学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作为大学生的教育者和管理者,都要十分关心和重视大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对心理障碍者应该及时给予心理抚慰和思想关怀、经济援助,帮助他们处理、协调各方面的关系,拯救他们受到伤害的心灵,使他们尽早、尽快地摆脱困境,适应大学校园氛围。在我们的大学校园里,希望社会、家庭、校方领导层、管理层都来关注心理问题现象,要教育和引导他们,要对“心灵”进行自觉地修炼和升华,从而更好地实现安身立命,塑造精神,提升人格,让生命突破痛苦,去感受生活的真正意义,才是他们应有的态度。

参考文献。

[6]李建。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新西部(下半月),2010(10):150,145.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解决小学生心理问题的策略论文

1.要求孩子必须切合实际。作为家长,应该详细了解多动症的相关知识,对于多动症的儿童,切莫像对待正常孩子那样严格要求。只要求他们的多动行为能控制在一个不肽过分的范围内,就可以了。提要求不应过于苛求。

2.把过多的精力引导起来。孩子精力旺盛活动就会过多,对于这类活动力过多的儿童要进行正面的引导,使他们的过多的精力能发挥出来。家长和老师要组织他们多参加多种体育活动,如跑步、打球、爬山、跳远等,如有条件,应安排他们做一些室外内活动,使他们过多的精力能释放出来。但是,在安排他们进行活动时,应注意安全,避免危险。

3.加强集中注意力的培养。注意力缺陷是每个多动症儿童都存在的,对于这类儿童应逐步培养其静坐集中注意力的习惯。可以从看图书、听故事做起,逐渐延长其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也可把他们安排在教室的第一排座位上,以便在上课时能随时得到老师的监督和指导。如果儿童在集中注意力方面有所进步,应及时表扬、鼓励,以利于强化。

基于教育心理学的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策略论文

(江苏省丹阳市云阳学校)。

摘要:学习动机决定着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向、态度以及为了完成数学任务所需要的毅力和决心。在智力相当的情况下,学习动机越明确、越强烈,数学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就越高,刻苦钻研的精神就越好,学习效果也就越显着。学习数学需要持之以恒的毅力和刻苦钻研的精神,根据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即学习动机强度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呈倒u形曲线可以得出,保持中等强度的学习动机是学好数学的必要条件。

关键词:初中生;学习动机;目的性;期望教育;评价功能。

一、加强理想与目的性教育,引起数学学习的需要。

引起学习的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因此要激发数学学习的动机,首先要引起学生学习数学的需要。据调查,初中生对于数学没有全面的认识,认为学数学没有什么用处,仅是因为中考而学习数学的,甚至有的学生仅仅是因为爸妈让自己学习数学才学习,可见绝大多数初中生没有正确的数学观,觉得数学学习可有可无。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是有意义的,是现实生活的需要。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它的思想方法已渗透到各个学科中,从根本上说,数学的发展与人类的生产实践和社会需求密切相关,数学已成为现代社会每个人必备的知识与工具,数学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例如:日常生活的收支、筹资问题,贷款买房,教育储蓄,旅行选择最省钱的路线,单位生产经常进行数学规划,搞建筑图形设计及怎样用料最少、最省钱,制造导弹计算复杂的导弹方程等,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都不能离开数学,正如科学家所说“数学――撬起未来的杠杆”。

目的是激发动机的诱因,明确学习目的,有利于学生形成内部学习动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要不断渗透学习数学的目的性教育,使学生把社会和教育的要求变为自己内在的学习需要,形成远景性学习动机和内部动机,这两种动机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和持久性,所以一旦能使学生形成间接的、远景性的内部动机,将可以促进初中生的学习更自觉、主动,保持积极性的时间更长,从而可以提高数学成绩。

二、重视学生的成功感,激发成就动机。

成就动机是一种以高标准要求自己,力求取得活动成功为目的的动机,是个人获得成功的一种需要。学生学习动机主要表现在追求成功,希望获得成功,得到同学、老师的赞扬,使自己产生满足感、荣誉感、自尊感和愉快的情绪体验。当学生攻克数学难题,或者取得好成绩时得到家长、老师、同学的称赞后,自身又会更加努力学习,保持良好的学习动机,带动学习成绩的进一步提高,形成良性循环。实践证明:成就动机越强,成就需要的层次越高,对学生学习和成才的推动就越大。而成就动机关键是使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功体验。一般来说,数学学习动机较强的学生多数是因为在学习过程中,经常获得成功,尝到了甜头,亲自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因此教学中教师应了解学生发展的两种水平:现有发展水平和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多创造条件,增加学生获得成功感的机会,提高数学学习动机。

初中生的思维水平不是很高,自主探究的能力尚不稳定,对于初中数学教学,教师应将教学目标分解成若干递进层次,对学生提出适当的、具体的要求,然后逐层落实,采用“低起点、分层次、多引导、多训练、多鼓励”的教学方法。教学时进度不宜太快,要尽量让所有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利用“最近发展区”理论创设数学问题,做到既不过于简单让学生觉得无趣,也不过难让学生觉得高不可攀、丧失信心,应让学生感受到“跳一跳”后,能把“桃子摘下来”的愉快的情绪体验。教师在设计例题与练习题时应注意层次性、针对性,可以为中差生设计基础题,提高学困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机,可以为优等生设计中档题、知者加速题等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与思维。

三、充分利用期望效应,提高数学学习的动机。

初中生数学基础参差不齐,有个别学生对数学有畏惧心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期望效应,让学生觉得教师对他们的期望很大,不想辜负教师,促动自己更加勤奋地学习数学。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研究发现:一个没有受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到激励后,所发挥的作用相当于激励前的3~4倍。不论是优等生还是成绩一般的学生,教师都应表现出较高的`期望,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可以通过言语或行为传递给学生,如课后找学生谈心时,教师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和整体学习情况,通过满怀诚意的语气传递你的期望,对于存在偏科现象的学生可以这样说:“你的文采很好,老师读了你的文章,感觉心情畅达,在数学上也要加油啊,以你的理解能力,只要你努力,定能学好数学的。”对于脑子聪明但是存在惰性的学生可以这样说:“你很聪明,脑子灵活,有数学天赋,若能克服惰性,再多点吃苦和钻研精神,可以有更大的突破”等等。在数学课堂上,教师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提问不同水平的学生,增加提问次数来增加学生成功体验的机会,同时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对每个学生都抱有信心、寄予厚望,希望他们在自身原有的基础上不断进步,要求学生今天比昨天好,明天比今天更好,教师要常以微笑、点头、注视或者激励的语言给予肯定,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和动机,最终学生会以教师期望的行为来回报教师。

四、注重评价功能,强化数学学习动机。

心理学家赫洛克曾做过一个实验,他把被试者分成四个组,在四个不同诱因的情况下完成任务。第一组为激励组,每次工作后给予鼓励和表扬;第二组为受训组,每次工作后对存在的每一个问题都要严加批评和训斥;第三组为被忽视组,每次工作后不给予任何评价,只让其静静地听其他两组受表扬和批评;第四组为控制组,让他们与前三组隔离,且每次工作后不给予任何评价,实验结果表明:成绩最差者为第四组(控制组),激励组和受训组的成绩则明显优于被忽视组,而激励组成绩不断上升,学习积极性高于受训组,受训组的成绩有一定被动性,整体水平没有激励组好。这个实验充分表明了及时对学习结果进行评价反馈,能有效地强化学习动机。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和数学活动本身的需要,注重学生的成功体验,利用期望效应,发挥评价功能,能促使学生产生数学学习的动机。良好的学习动机一旦形成,就能使学生潜在的学习愿望变成实际的主动学习的行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真正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为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和素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吕林海。数学抽象的思辨[j]。数学教育学报,.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策略论文

心理健康教育一般泛指学校班级对学生施加的行为规范、系统的心理素质训练,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形成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稳定、持续的积极适应的心理状态,并能协调自己的知情意行,较好地适应客观环境。简言之,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按照心理健康的标准来培养教育学生的过程,它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创设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在各种活动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人的心理是对周围环境的感知和体验。好的环境可以给人好的心情,健康的心理在于环境的熏陶和在生活中的锻炼。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具有调节心境、陶冶性情、愉悦身心、造就性格的功能。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就应充分利用和发挥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形成良好的校园心理环境,使学生在这种具有凝聚力的氛围中受到教育。这样,一方面使得学生的自尊、自我实现需要得到了满足,个人价值在集体活动中得到了体现;另一方面,也增进了师生间、同学间的团结友爱和集体主义精神,增强了凝聚力,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的情感、意志、个性等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说起校园文化,其中学校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是必不可少的内容,如国旗下的讲话、专项检查、各项比赛、主题班会等等,这一系列的活动不仅时刻提醒着学生的一些行为习惯,更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了良好的心理状态。因此,我们应该多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兴趣活动,多鼓励学生发展优秀的个性特长,多鼓励学生发挥自身的创造力和想象能力。这样不仅能促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和谐发展,更能促使他们的潜力不断开发出来。

二、教师要以良好的心理素质来影响学生。

现代教育要求教师不仅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学生生活的导师、人格的引导者。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和师生关系的好坏,对于学生自我概念的形成、生活目标的确定、身心健康的发展都具有深远影响。“学校无小事,处处是教育”。如果教师自己心理不健康,就容易把不良的情绪发泄到学生的身上,致使有的学生因此改变了自己的某些个性。因此,教师对学生全面健康地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只有心理素质高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只有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质系统,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才能成功地扮演教师心理辅导的角色。在教学与管理中,教师要把自己的品行、情感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感染教育学生,用自身美好的心理素质去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灵。这就要求教师在学习、生活上要做到处处关心爱护学生,让学生懂得关心帮助别人、与人为善、知恩图报,这样不仅能促进学生良好品质、健康人格的形成,而且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

三、以主题班会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团体辅导。

随着学校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班会作为教师疏导教育学生的一种形式,被应赋予了新的功能――心理辅导的功能,这种班会也被称为班会心理课。通过主题班会可以开展心理咨询活动,这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有效途径,能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扰、缓解心理压力、维护心理平衡、促进心理健康、提高心理素质。通过主题班会,应摸清学生的心理发展脉络,加以适当的引导,以确保班会的正确导向。召开班会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表述时言语和情感上的细微变化,理解学生没说出的深层次意思,寻找学生的群体趋向,及时补充自己的计划,以解开学生心中的症结。教师利用主题班会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时,首先要认同学生的想法,然后有意识地引导,使学生通过积极思考,由学生自己自然地改变原有的不正确观念或想法。但同时要注意避免揭露学生的隐私,防止出现新的心理问题。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畅谈自己看法的积极性,通过同学间的互补,使学生放下心理负担。

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有明确的目的任务、正确的内容、切实的要求,还要有恰当的方法。由于人的心理的复杂性,决定了心理教育方法是多样的,也是不固定的。在实践中可运用活动法、讨论法、讲授法、咨询法等,有效地提高教育效果,较好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1、活动法。

即组织以学生为中心的各项活动,通过体验和调整,达到“做中学”、“学中做”的目的,包括游戏、学习、劳动和社会交往等,这是促进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教师工作中,活动法可以结合班、团队活动和校内外的各项活动同时进行,是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法。

2、讨论法。

指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对一些共同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讨的方法。一般的程序为:先确定讨论题目;查阅和整理有关资料;准备发言提纲;论证或辩论;最后由教师或学生代表总结发言。讨论法对学生的智力和社会性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在教师工作中,讨论法可以采用班级讨论和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

3、讲授法。

指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地传授知识的教学方法。根据讲授的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的不同,可分为讲解、讲述、讲读和讲演四种方式。讲授法是使学生获得系统知识的重要教学方法,是其他方法的基础。在教师工作中,可以采用专题报告的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4、咨询法。

即通过语言或文字等媒介,给咨询对象以帮助、启发和教育的过程,包括个别咨询和团体咨询,书信、电话、宣传、现场咨询等。咨询者应注意掌握交友性和保密性原则、预防性和疏导性原则、教育性和整体性原则。对于有心理困扰的学生,教师可以采用个别咨询或团体咨询的方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与作为综合素质内容之一的心理素质状况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它们互相依存、互相渗透、互为因果。我们要加强对学生进行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等道德教育,这样能够对学生的健康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从而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

基于教育心理学的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策略论文

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学习行为朝向一定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学习动机一般表现为强烈的求知愿望,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及兴趣,认真积极的学习态度等。

在学习活动中,学习动机可以促进学生学习,可表现为:为学生确定努力方向、提供动力、控制学习进程、促进学习效果等几个方面。在学习过程中,学习动机主要起启动作用、维持作用以及监控作用。对于学生来说,当学生有了学习需要,获得学习动机后,就会在学习前做好准备,从而较易启动其学习行为。当学生启动学习行为后,学习动机指引着学生的学习行为,使已经启动的学习行为始终能够朝着已定的学习目标进行。当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行为受到学生自身意志的改变或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将要做出变化时,这就影响到了学习行为的目标,因此正确,适当的学习动机可以对受到影响的学习行为起到调节和控制的作用,以此来排除一切不利干扰因素,以此帮助学习目标的实现。学习动机作为一种非智力因素,有时会对学习效果起促进作用,有时也会对学习效果起到相反的作用。当学生认真、正确地对待学习时,学习动机越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越高,从而学习效果越好。然而当学生的学习动机过强时,因为压力问题,学习效果反而下降。因此,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教师应该针对不同的学习目标,选择最适当的学习动机去激励学生,帮助他们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

那么在教学中怎样激发孩子的学习动机呢,现从以下几方面谈一谈。

(1)对学习结果给予及时、清晰、具体的反馈信息。

研究表明,通过反馈让学生了解自己学习的结果,对学生能起到激励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平时要经常提供明确、及时的反馈,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学习活动的进展情况,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推动力量,会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如果没有反馈,不知自己的学习结果,则缺乏学习的激励,很难保持较大的学习热情。有经验的教师都很重视学生课堂上的答题、作业、考卷等及时做出评价。

(2)正确运用好表扬与批评。

表扬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主要是强化学生适当的行为,对他们所表现出的期望行为提供反馈。一般而言,表扬、鼓励要比批评、指责会更有效地激励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为了增加评价的有效性,评价必须客观、公正、全面、合理,同时要对学生进行教育,使他们正确对待分数,正确对待评价。在现代教育中,面对的很多都是独生子女,对待他们应该用的方法多是表扬和鼓励,这与他们成长的环境有关。对于学生来说,能得到教师的肯定或表扬有利于保护其学习积极性。教师肯定的评价具有积极的强化作用,能使学生产生再接再厉、积极向上的力量。当然也应该适当运用批评,批评也要有艺术,而并不是人身攻击。

(3)适当开展竞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争取优良成绩的一种有效手段。国内外的研究表明,学校中开展适当的竞争,对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具有促进作用。竞赛过程中,学生的好奇心和成就动机就会更加强烈,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会大大增强。当然,开展竞赛有利就会有弊。过多的竞赛会失去激励作用,会造成过于紧张的气氛,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况且竞赛获得成功的毕竟是少数人的胜利,胜利后会受到关注、表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而没有获得成功的少数学生会被忽视,也许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所以,只有适当开展竞赛活动,竞赛时最好按照能力分组进行,这样会使更多的学生都有获得成功、有获奖的机会,这样才对多数学生起到激励作用。另外,教师应多指导学生进行自我竞赛,使他们能从自己的进步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增进学习的积极性。

学习动机在学生的学习中起相当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采取各种富有成效的措施,尽可能地把学生的学习动机充分地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起来,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让学生去探索、去学习,拥有丰富的知识,努力创造有利于新世纪人才成长的良好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及教育策略论文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障碍问题日趋严重.据有关调查显示,全国大学生中因精神疾病而退学的人数占退学总人数的54.4%.有28%的.大学生具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有近10%的学生存在着中等程度以上的心理问意.这表明: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相当严重,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现实而紧迫的任务.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网络财富英文刊名:intemetfortune年,卷(期):2009“”(12)分类号:g64关键词:适应期心理浅析

针对高职学生心理特点的体育教学策略探讨论文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观察法,分析了高职学生心理特点表现及影响因素,提出了在体育教学中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方法及策略。

当代高职学生中多为独生子女,在家中享有特殊的优待和关照,这一方面给他们的身心发展和学习带来了积极的影响。但他们在思想和行为上产生过多的依赖,部分学生表现出、“理和行为的不适应,具体表现为:

1.性格方面:在体育课堂中,部分内倾型的学生好静少动,不善于交际,习惯于自行处理问题或躲在角落里独自“苦练”,既不善于表现自已,也不愿意与同学协作,缺乏竞赛意识、团队精神。这导致体育教师缺乏对学生心理状况的了解,很难把握有利时机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若任其发展,这些体育“内向生”容易产生焦虑和忧郁,可能影响他们的正常学习生活,致使他们不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求。

2、思想认识方面:由于受家庭认识方面及社会上“重文轻体”的影响,部分学生存在着一些错误的认识。有的学生认为,将来不宜从事体育工作,身体锻炼的技术学不学都不会影响到将来的求职和工作,他们缺乏终身体育锻炼的认识;有的学生认为,体育活动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人去做的,体育锻炼就是球类、田径、体操等项目的身体练习,只是简单或复杂的动作,没有高深的理论内函;有的学生有怕苦、怕累、怕难的思想;有的学生在学习新的技术时,不敢大胆地参与尝试,怕做不好被别人讥笑,怕丢面子。

3情绪、情感方面:在体育课堂上,部分学生经常表现为心情烦躁、生气不安、忧心十中;有的学生则表现为懒散,情感淡漠,丧失兴趣;还有的学生在有一定难度的新动作技能学习中,表现出优柔寡断、思维紊乱、肌肉紧张,他们害怕学习,害怕尝试。这些表现与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年龄特征有一定关系。

4.意志品质方面:部分学生在体育课堂上缺乏信心和主见,认识和行为具有盲从和盲目的特点;有的学生前十白狼后怕虎,顾虑重重,这也不敢做,那也不敢做,凡事犹豫不决;还有的学生经不起外因干扰,偶尔刮风下雨,都给他们的学习造成干扰,一旦有个别学生动作失误或偶尔小伤,都会引起他们反应过度或者惊慌动摇。有少部分学生控制不住激情和冲动,自制力薄弱。遇到困难时,放弃目标。

5.合作交流方面:在体育课堂上,部分学生不听从安排,凡事以自我为中心,不愿参与小组学习,只看不练,不合作、不交流;有的学生在老师或同学的监督、催促下勉强参与、一旦没有监督,就几个人聚在一起聊天,个别学生则“岿然不动”,甚至逃避。

针对上述学生不良心理行为特点及影响因素。在体育教学中,要运用体育活动的特点,将身心健康教育有目的、有针对性地直接渗透到体育教学中,并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达到增强学生心理健康和终身体育锻炼的目的。

体育教学具有鲜明的特点,它必须通过身体活动与思维活动来使身体器官、机能的发展。体育课又为学生提供了独有的、广阔的学习和活动环境。学生有充分的观察、思维、实践的机会,对于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其它学科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因此,体育教师要利用体育课的教学特点,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使其消除封闭心理,克服恐惧,紧张心理,增强学生心理适应能力。在体育教学中多让学生互相交流,互帮互学,鼓励互相帮助,让学生体会到集体的温暖和融洽的人际关系,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还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运动竞赛,给学生创造表现自我的机会,使学生从抑郁、焦虑、自卑、困难等心理阴影中走出来,产生积极情绪,努力完成学习任务。通过比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养成“胜不骄,败不馁”的良好品质。

3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规律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策略。

高职大学生,由于身体的快速增长,特别是青春期第二性征的出现,学生的社会角色越来越烈,争取个性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在这一时期,教师在安排体育教学任务时。不但要重视学生保体协作精神的培养,也应考虑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除了安排一些集体项目如球赛、接力赛等外,还可安排一些以充分发挥个人特长的项目,如武术、体操、健美操、定向越野等。这样不仅可以满足学生的表现欲,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还能使学生保持较大的练习兴趣,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4体育教师掌握现代心理学知识的指导策略。

体育教师对学生进行身心健康教育,需要在现代身心教育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因此,体育教师要认真钻研与现代心理教育学相关学科的知识,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身心健康教育的方法,提高身心健康教育水平。体育教师要对现有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改革,使其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在教学中切忌采用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以免刺伤学生的.自尊心,影响学生情绪,使他们产生自卑、焦虑、苦恼、抑郁的心理。要想培养和发展学生良好的健康心理,体育教师还要有高尚的人格品质、健全的心理素质等。因此,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发挥自身的榜样作用。注重自已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严格要求,这样才能对学生的健康心理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从而提高全体学生身心健康水平。

5.根据体育教学的特点培养学生身心健康的指导策略。

在体育教学中,由上学生生理的发育和心理的逐步成熟,尤其是学生男女性别差异的增大,加之教学中动作技术难度的变化,导致学生在教学中动作学习发生困难,特别是在教授复杂的动作时,处理不好,往往会使学生产生一种不好意思或不愿学甚至害怕的心理障碍。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对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巧妙地安排队形,充分考虑动作性质及安全要求等因素,来确定示范的位置和方向,尽可能做到多方位教学,以解除学生的不必要的思想负担。示范前,应注意分析动作的结构和要求,要考虑学生观察动作的角度,讲究动作示范的各个“面”。在实际教学中,为了显示动作的左右距离,可采取正面示范,如篮球防守中的左右移动;为显示动作的前后部位。可采用侧面示范,如跨栏跑的“摆动腿”上栏动作和“起跨腿”后蹬,提拉动作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

基于教育心理学的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策略论文

学习动机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的非智力因素。高中是学生学习的关键阶段,需要学生具备浓厚的学习动机。本文从教育心理学对学习动机的研究出发,谈论学习动机的相关因素,以及提高高中生学习动机的策略。

传统的教育心理学把学习动机界定为引起并维持学生的学习活动,并促使学习活动趋向教师设定的教学目标的心理历程。下面就先讲一讲现代心理学对学习动机的描述。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学习的学习受个人兴趣、价值观、需要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最主要的还是受学习动机的支配。学习动机是一种内在的自我调节机制,是学生寻求学习意义并从中获得益处的倾向。

教学心理学中关系学习动机的研究理论很多,例如行为主义的强化论、人本主义的需要层次理论、认知动机理论、成就动机理论等。而对于学习动机的划分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本文比较认同的是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的观念。学习动机分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与附属内驱力。其中,认知内驱力来自学习活动本身,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来自于获取相应地位的需要,附属内驱力则是希望获得他人关系和友谊的需要。

二、学习动机相关的因素。

第一,学习动机和学习成绩之间具有相关性。通常,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学习动机水平就比较好;学习动机水平高的学生,学习成绩也相对好一些。这一点对于性格心理发育还不算成熟的.高中生来说,就是学习成绩高,从学习中获得的成就越多,就越爱学。

第二,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关联。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学习策略运动得当,学生更容易获得学业上的成功,进而提高学习动机水平。

第三,对于高中生来说,学习环境对学习动机的影响主要从教师和家长两方面来考虑。教师的高自主支持能使学生们感受到良好的学习氛围,给学生们带来高的学习胜任感,获得较高水平的学习动机。同样,父母的教育方式、对子女的期待和榜样力量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水平也有很大影响。

第四,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也关系到学习水平的高低。所以,很多教学者在教学中都会强化学生“我能行”的信念,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水平,促使学生更加努力的学习。

(一)提升学生幸福感体验的能力,给学生提供心理支持。

幸福感可以给学生带来积极的心灵状态。对于高中生来说,幸福感体验是可以培养和提升的。体验幸福感需要学生拥有从琐碎的学习生活中,发现、体会和创造幸福的能力。在这种“幸福感”的心理支持下,学生感受到来自学习的快乐,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水平。例如,《信息技术(浙教版)》中《图像处理》一课中,让学生把自己家庭的全家福或与好友的照片作为处理的目标,并作为礼物送给父母和好友,分享幸福的亲情和友情,让学生感受到信息技术学科的实用性和学好信息技术的必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动机水平。

(二)给予不同年级学生适时的方法指导。

出生于九十年代的高中生带有显著的时代特色,可以说是成熟与幼稚、冷静与浮躁、多情与冷漠、自我变现与自我封闭的矛盾统一体。而且,他们从小接触电脑和网络,对信息技术有一定的认识,所以对于不同年级的学生,我们要给予最适合的方法指导。高一学生刚入学不久,还需要适应高中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节奏,信息技术课上,授课教师应多传授一些与计算机历史和未来发展相关的知识,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水平。高二是相对平稳的一年,学生已经完全适应高中的学习生活,离高考还有一定的时间,在这段时间,不论是班主任还是任课教师都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信息技术对未来生活、工作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深层动机。高三学生面临巨大的高考压力,对信息技术课的重视程度不高,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处理好高考各类科目之间的关系,明确学好信息技术是全面发展的需求,从而保持学习的兴趣和学习动机水平。

(三)构建积极和谐的班风,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学风、班风是影响高中生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之一。积极、和谐、团结、宽松的班集体会让班上的每个学生都能在班级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找到集体归属感。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积极和谐的班风不仅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外,还可以给与班级的每一位成员以情感支持和智力支持。对遇到困难的同学来说,他(她)会有向集体求助的心理指向,而其他同学的帮助,不仅能帮助他(她)克服困难,还能降低他(她)的焦虑、不安或恐惧心理所激发的负面因素,有利于学习动机的激发和保持。而为有困难的同学提供帮助对高中生而言,会获得较深的自我满足感,有利于他们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到学习中。

(四)有效的情感交流,提供情感维度的动力支持。

对于高中生来说,各门课程的学习主要是在任课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完成的,班主任作为任课老师之一,也承担着学生的思想政治指导和管理工作。班主任和任课老师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要进行积极、有效的交流,除了在学习方法上给予学生适时的指导,还要给他们情感交流与倾诉压力的机会,提供情感维度的动力支持,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和依赖有利于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五)个性化指导,对为不同的学生制定有针对性的指导。

个性化指导是指对不同的教育对象,在对其进行综合调查、研究、分析、测试、考核和诊断后,根据被教育对象的潜质特征、自我价值倾向等,采取有针对性的指导,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水平。

结语:

学习动机的有无和学习动机水平的高低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至关重要,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高中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从专业教育的角度出发,在教学中采取各种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针对高职学生心理特点的体育教学策略探讨论文

随着高等职业院校的.增多以及规模的迅速扩大,如何制定教学目标和改进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学质量已成为教师思考的主要问题.针对高职英语教学,探索教学规律,改进教学方法是搞好英语教学的有效途径,优化课堂,特色讲授.并采取各种手段丰富课堂教学是提高高职英语教学质量的关键.

作者:韩方颖作者单位:黑龙江省第二卫生学校刊名:职业技术英文刊名:zhiyejishu年,卷(期):2009”"(4)分类号:g71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英语教学方法特色课堂

高校学生中网络语言传播的心理动因及策略论文

经调查分析,大学生使用网络语言的心理动因主要源自个性化需求、从众心理、娱乐诉求和求简心态等四个主要原因。

2.1追求个性化。

近些年,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升,个性一词中闪现的频率越来越高。个性化qq签名、个性化礼品网站,消费追寻个性化,穿着讲究个性化。

整个社会风气由推崇共性,逐步向尊重个性化转变。个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人通过个性化方式来传达个性。个性化的传播兴起是由个人、历史以及社会大环境等各方面的原因促成的,其中最为主要的是人身的发展使然。大学生追求个性化心理,就是紧追潮流、突出自我。在调查中,有60.2%的受访学生表示使用网络语言表明自己更“潮”,能够凸显个性,表现出与现实生活中交流的不同。

2.2从众心理。

群体意识是大学生社会化的内在依据。它使大学生年使用群体符号,遵从群体规范,获得群体认同。语言是意识形态的符号,随着网络语言在青年群体中的迅速传播,青年群体被同质的语言环境所覆盖。青年亚文化也就不可避免地具有了某种追从性。

从某个角度来说,每个社会个体都有一定的从众心理,每个人都不愿意落伍于时代和社会。因此,当某种流行语在大学生群体中慢慢开始流行的时候,其他不熟悉或还没有采纳这一流行语的大学生就会面临选择。这时,从众的心理要求加剧了流行语使用的程度和流行的扩大。也就是说,在网络环境下,网络语言与大学生亚文化息息相关。一方面,大学生亚文化引导了网络语言;另一方面,网络语言重构了大学生亚文化。通过调查,30.5%的大学生表示主要通过朋友、同学来了解网络语言,受从众的心理影响才开始使用网络语言的。

2.3娱乐心态。

网络语言自身的幽默诙谐是其受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它轻松活泼,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现在的大学生网民年龄大多数集中在95后中,由于这一代的娱乐心态和创新性,使他们更快的接受了幽默诙谐的网络流行语。高达72.5%的大学生表示网络语言生动、幽默,使用网络语言能缓解心理压力,舒缓生活中的紧张情绪。

2.4求简心态。

网络语言能够传播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很多网络语言的简洁性。这种简洁性,不仅要求在线输入便捷,而且尽量缩减字符,以满足交流双方信息的及时往来。因此,网络语言大多突破了传统语法等的限制,甚至直接运用缩略词甚至符号表情来传递丰富的情感,表达更直接、更有效。知识经济的社会,对人们的信息量提出了要求,网络媒体以简捷,更新速度快的网络语言的形式输出信息。由于网络语言大多数都是青年一代发挥个性自我表现创造出来的,所以这种新式语言的出现能够迎合大众追求趣味性,先锋性的心理需求。55.8%的大学生表示网络语言简单易懂,交流起来简便快捷,符合大众需求。

3引导对策。

网络语言的使用是不可避免的,有关部门应当引导大学生辩证全面地认识网络流行语,合理使用网络流行语,不断提升网络文明素养。

语言是一种文化现象,每一个时代都有特定的语言风格与习惯,网络语言的产生是必然的,也有一定的合理性。很多精妙的网络语言,有生命力的网络语言,在经过时间的考验后,在约定俗成后,会给汉语言注入新的血液,丰富汉语言的多样性、灵活性、生动性、形象性高校要建立因材施教的思维理念,理性面对网络语言的发展,去伪求真,取其精华,灵活的运用网络语言,使其达到不了估量的教育效果,在引导学生规范、正确的使用网络语言的同时拉近与大学生的心的距离,创造平等、愉快的对话环境。

高校学生工作者在发现网络语言的闪光点的同时,也要及时对网络语言进行评价,提高大学生对网络语言的分辨、鉴赏和批判能力,对于网络语言的泛滥,要以积极的态度介入,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为他们树立规范的汉语意识,健康的'信息意识,使其养成良好的语言表达习惯,有节制、依法使用网络语言,提升网络行为的自律性,增强质疑网络媒介信息的能力。

3.3将网络语言应用到高校德育教育中。

将传统说教与网络教育结合起来,利用网络上丰富的资源材料,将德育教育的内容充实到网站上的各个栏目,不仅要教育网络化,还要网络娱乐化,这种教育形式使得德育教育者以平等、匿名的身份与学生进行接触,同时使得教育内容和方式更具有亲和力,也营造出良好的学习交流氛围。另外,可以把校园网站当作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平台,使校园网络文化主流化和健康化,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其道德修养能力。

3.4构建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校园内一切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的综合,是一个学校综合实力的体现。良好的校园文化更是对学生陶冶情操、塑造学生品质、促进学生和谐成长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一方面要大力开展科技、美术、体育、娱乐等多种形式的学生活动,丰富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另一方面要鼓励大学生参与“三下乡”等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适应能力和动手能力,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从而为网络时代培养出更多德才兼备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梁朝辉,左利华。网络语言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27)。

2张九海,王华丽。网络语言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其对策[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1)。

3张墨飞,张蕾。浅谈网络语言对当代青年学生的影响[j].语文建设,2010(11)。

浅谈课堂学生管理评价与心理的指导策略的论文

大学生因心理问题而导致的悲剧是所有人都不愿意接受的无论是对家庭、学校甚至是社会都有着不同寻常的深刻影响.随着独生子女的比例逐渐上升这种悲剧的发生对自己的家人、朋友和同学无疑是一种致命的打击和伤害.而如何阻止或是预防这些悲剧的不再发生成为社会、高校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随着这一问题的提出洛个高校也已经逐渐开始行动:。

2.1心理安全教育现状。

2.1.1心理安全教育效果不明显.随着近几年大学生恶性的事件的增加,高校逐渐意识到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池有部分高校开设了安全教育课程而心理安全教育便是其中一部分.然而高校安全教育过程却存在落于形式化的现象裸堂上的教育主要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不能深入到实际的教育管理过程中,学生将安全教育与其他课程同等对待从为通过课程考试就算是结束了这使得教育效果不能够深入人心,学生也很少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现实的生活当中,当出现心理问题的时候还是选择自我逃避,不能勇敢的面对现实而向身边的老师、同学寻求帮助.

2.1.2心理安全教育设施不够完备.在师资队伍上面大部分高校安全教育课程是由某一职能部门或者辅导员来担任的这一人群很少是科班出身池没有受过专业化的培训,这无疑会对心理安全教育工作的效果产生影响;心理安全教育多停留于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而理论知识只是对现实教育具有指导意义,在实践过程中则需要相关的仪器或设施来完成心理测试等工作,而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引用这些工具作为教学用品.

2.1.3心理安全教育的方式较为单一当前大学生心理安全教育主要是以课堂教育、展板宣传等方式进行形式较为单一,内容不够丰富不足以引起学生的关注和浓厚兴趣.自从高校开始意识到大学生心理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安全教育也逐渐进入课堂;高校内学生社团也经常采用展板宣传的方式进行大学生心理安全教育.但是仅仅靠这些方式不足以引起学生的重视,大多数学生也没有真正意识到将此种宣传的真正意义所在,即使有学生有心理问题也难以通过这种方式予以解决这将导致教育效果不明显形式大多大于实质.

2.1.4心理安全教育监督机制不够完善.当前高校安全教育的教育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段有形成系统化、整体化的教育机制理论教学结束后并没有通过有效的方式对教学效果进行检验分析,只是教学而没有成果检验这使得课程设置成为一种虚构.

2.1.5心理安全咨询工作开展效果不佳.即使大部分高校已经开设了心理安全咨询中心,然而真正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很少主动去进行心理咨询,学生们的心理安全教育意识还不够到位面对问题时还是选择自我承受这使得心理安全咨询中心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对于问题的解决更是望尘莫及.

2.2心理安全教育与高校基层学生管理的融合。

鉴于当前高校心理安全教育存在的一些不足,将心理安全教育融合在高校基层学生管理中成为一种必要的并且将会是更有效的方法而且很多高校正是在这样做.

2.2.1高校基层学生管理者与学生接触时间多、距离感小.高校基层学生管理者主要是指辅导员,离开了父母的大学生们突然失去了依赖感,这使得他们不得不迅速找到感情的寄托而除了同学之外辅导员与学生的接触比其他教育工作者更多一些.与学生接触的时间越多就越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走进学生的心里使得学生减小戒备心理、放下心理负担更容易坦诚相待、敞开心扉.当学生发生心理问题时他更愿意跟有亲和力的辅导员诉说这也便于辅导员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或者通过劝诫学生进行专业的心理咨询等方式来解决心理问题.

2.2.2高校基层学生管理者对学生情况的了解更详尽.毫无疑问的一点是,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教育管理过程中我们对问题了解的程度大大地影响着我们的解决速度,因为这使得我们对问题的认识更深入、更全面.高校辅导员不仅是大学生学习上的良师更是生活上的益友措助于他们工作的方便性他们可以通过寝室走访、班长汇报等多种方式了解到每个学生更多更详细的信息.对于学生心理上的变化他们能更快掌握情况,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他们甚至可以通过这详尽的了解迅速找到问题的出发点和切入点而这些恰恰都方便于他们对学生进行心理安全教育.

2.2.3基层学生管理者有更多的工作经验,对于心理教育能起到有效的作用.经验总结法是教育管理历史上最早使用的方法.因为人类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的早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以教育经验总结为基础的不管中外都是如此.在教育管理工作迅猛发展的今天经验总结法的科学化、规范化程度也在不断提高,在克服了自身许多缺陷或局限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已经成为教育管理的一种重要的方法,它的作用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基层学生管理者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会遇到形形色色的问题,这使得他们从中积累了更多的管理经验.而很多心理问题是具有相似性的对待相似的问题我们常常可以通过利用经验来更快捷、更有效地解决问题.

2.2.4基层学生管理者可以通过开班会、谈心等多种方式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安全教育,这使得对这个敏感话题的提出没有那么突兀和尖锐,让学生意识到心理安全教育的重要性的同时不会让他们感觉这种教育是遥不可及的、不关乎于自己的问题.谈心等这种带有关心色彩的方式可以去除课堂教育、展板宣传等方式的生硬感和距离感她们也可以参用开展文化活动形式来促进学生的沟通和交流,更多的欢乐和交流对于平时内向、自卑、自闭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缓解心理压力的利器.

总之,心理安全教育与高校基层学生管理两者之间是相互促进、相互依赖的关系厂个好的基层学生管理者能及时发现学生心理问题并预防悲剧的发生,而一个完善的心理安全教育和谐的师生、同学关系也能促进学生管理工作更上一层楼.这种融合不仅是对课堂教育不足的一种弥补也将会是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

针对高职学生心理特点的体育教学策略探讨论文

摘要:针对初中生的心理特点,有的放矢地施行教育,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一种有效途径。本文总结了笔者在班主任工作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关键词:初中生;心理特点;班主任工作。

当前我国正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一个人读一年的学前班,再接受完九年义务教育,即使不上高中、大学,也有十年光阴是在班级中度过。一个人在班级中度过的光阴,占了人生命的七分之一,而且人生的这十年,“是人生筋骨血肉成长最快的十年,是人生智力发展最快的十年,是人生千变万化的十年,是决定一个人今后命运的十年”(魏书生语)。由此可见,一个班级的好与差,对一个人一生的发展影响是十分巨大的。

班主任的工作具有复杂性、示范性、艰巨性、创造性与情感性等特点。要做好班主任工作的方法是灵活多样的。依据笔者十几年的初中班主任工作经验,笔者认为,针对初中生的心理特点,有的放矢地施行教育,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一种有效途径。对处于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气质类型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方法,区别对待,因材施教,才能做好班主任工作。下面是笔者在班主任工作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班级,我们共同的家园――针对学生在集体中的心理特点进行班集体建设。

绝大多数学生都有上进心、好说好动的特点,有参加集体活动的心理需求。集体活动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他们一旦失去集体活动的机会,常会产生孤独感。集体活动可以使个性孤僻者逐渐改变性格,生龙活虎地投入到集体活动中去,亲自体验集体活动的乐趣。同时,每个学生都会容易把自己贡献的大小与集体活动的成败联系起来,从而增强他们的责任感。

笔者在刚接初一新生班级时,组织了一系列的集体活动,收效良好。新生入学之初,带领学生熟悉校园环境,参观校荣誉室,对学生进行校史教育,举行“我爱我们的学校”、“人人争做合格中学生”等活动,还组织学生与别的初一班级进行拔河、球类比赛等体育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满足了学生参加集体活动的心理需求,使学生找到了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班集体的凝聚力、荣誉感也大大增强。“班兴我荣,班衰我耻”逐渐成了全班同学的共识,学生也具有了较为良好的行为规范。

集体舆论就是在集体中占优势的言论与思想。健康、进步的舆论体现了集体的意志与情绪,它可以促进集体成员调整自己的行为。受到舆论支持并引起自豪感和荣誉感的行为,会继续坚持和发扬;反之,则会得到改正、克服。为使集体舆论得到发扬,班主任要给予恰当、及时的引导和启发,在班级中经常形成一种健康、进步的舆论,使学生从中受到熏陶和感染。

在开学后头几周的一次学校“流动红旗先进班集体”评比活动中,本班因当中有一位学生不交作业、两位在课堂上“开小会”而受到批评并因此而失去“流动红旗”“。对此学生们很有意见,那几个“淘气包”被同学批评得抬不起头来。笔者以此为契机,组织了一场“我为班级争光彩”的主题班会。几个闯祸的学生也在会上做了自我批评。此后,本班的各项纪律明显好于过去,“流动红旗”几乎成了我们班的“固定红旗”。

有些班主任,工作非常勤奋,事无巨细,事必躬亲,然而班级管理并未取得好的效果。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卖力不讨好”的局面呢?看来这些班主任忽视了学生正迅速发展的自我意识所带来的成人感、独立性日益增强的心理特点,在大部分班级管理的事情上越俎代庖,而本应当是主角的学生反倒成了旁观者,其结果自然难逃“卖力不讨好”的尴尬局面。

对此,班主任应当让学生成为班级管理的主人,自己则应退居幕后,充当“导演”和“教练”,让学生在班级这个小社会大舞台上一显身手。

笔者带过级的一个班。在班委建立、班集体建设初见成效之后,笔者发动学生并和学生一起充分、深入地学习《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在此基础上,结合校情班情,和学生一起制定了一系列涵盖了学习、生活、劳动、体育、卫生各方面的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并经学生充分民主讨论后施行。《一日常规》、《学习常规》、《生活常规》等规定了学生该做的和不该做的事,解决了怎么做的问题。

在班级管理中,笔者尊重并利用学生具有成人感、独立性强的心理特点,以“法”治班,依“法”治班,争取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让学生成为班级管理的真正主人,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著名的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教”。哲学家培根的一句话更是形象地道出了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依笔者之愚见,对初中生进行的学法指导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学生过程指导。

从小学进入初中,学生学习的变化一是科目增加,二是容量加大,三是难度提高,四是教法变化。若此时学生仍沿用小学时的学习过程,势必难以取得好的效果。对此,笔者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来给予学生指导。首先在初一新生刚入学之时,对初中与小学学习的不同特点作一个比较,然后对初中应采取的跟小学不同的学习方法做一次全面系统的介绍;其次,组织协调各个学科的任课教师在第一节课也做这样关于本学科学习方法的系统介绍与指导。此中既要有文理各科的分科指导,又要有针对所有学科的指导。这项工作完成之后,则要针对学期刚开始的集中介绍易于架空、学生缺少感性认识的不足,结合平时的教学,随时随地予以分散的个别的有效指导。

2.学习技术指导。

学习过程的指导,往往着眼于宏观,解决宏观学习方法的优化问题。而学习技术的指导,则侧重于微观优化问题。不少学习技术,实则是一些“小窍门”、“小规律”,不少学生都在实践中或多或少、有意无意地使用过,笔者在对学生学法指导实践中,细心观察、搜集、如关于记忆规律的运用,让学生了解自己是触觉型、听觉型还是运动型记忆,然后对症下药,采取相应的记忆方法。

3.帮助学生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法。

世界上没有两片脉络完全相同的树叶,同样也从来没有两个学生,他们的学习方法完全相同。因此,班主任要帮助学生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法。首先要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其次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基础、心理特点等多方面的差异,依据不同对象的不同问题,采取有效措施。例如对于“好动”的学生,因为他们大部分时间不活动,坐着就感到难受,所以需要帮助这些学生在活动与静坐学习之间做出某种调节。对于“有压力我就学得好”的学生,班主任则要指导他们要以平常心去学习,而且要分析压力的类型及根源,要避免学习上的外界压力,代之以自我压力。两千多年前的《学记》曾经这样说过:“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着,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所谓“善学者”其实就是掌握了学习方法,学习方法好的人。班主任要努力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善学者”,以适应“终身学习”的时代要求。

总而言之,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面临着一场世界性的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在此新形势下,我们的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我们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各种人才。在培养新时期人才的过程中离不开班主任。班主任要深刻认识这些特点和要求,努力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去探幽索微,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并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做好班主任工作。

参考文献:

[1]陈福安.中学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2]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m].桂林:漓江出版社,1993.

[3]李学农,陈震.初中班主任[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李健民.班主任工作心理学[m].北京:学苑出版社,.

[5]王宝祥.实用班生任辞典[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2.

[6]张万详.班主任工作创新100招[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7](苏)b.a.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译.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8]李镇西.走进心灵――民主教育手记[m].成都:四川儿童出版社,.

[9]刘畅.中学生要注意的49个学习细节[m].北京:海潮出版社,.

大学生不良就业心理归因分析及应对策略论文

随着高校的扩招,女大学生在其中所占比例逐年上升,据有关资料统计,普通高校女毕业生占总人数的44%左右。现实社会中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面临的困难远远大于男生,这就给她们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也产生了一些心理障碍。准确把握女大学生就业心理困扰的主要表现及归因,重视女生的就业心理健康教育,成为社会和高校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

1心理困扰的主要表现。

1.1安稳与实惠心理。

女大学生在择业时往往从职业的稳定性出发,认为到机关事业单位工作就等于捧到了“铁饭碗”,不会有“企业倒闭职工下岗”的风险,这些思想导致了女大学生对机关事业单位的偏爱心理。实惠也成为女大学生的普遍价值取向,有部分女生在“大款”、“大腕”面前,放下清高,挽起“款爷”的手臂,把金钱实惠作为人生目标。

1.2自负与自卑心理。

大学女生往往存在自负心理,就业时易挑三拣四,对自己的就业期望值很高。但同时又存在明显的自卑心理,由于性别原因,女大学生在接受用人单位选择中多受冷落,“宁招武大郎,不要穆桂英”这种“性别歧视”的现象严重损害了女大学生的自尊心,挫伤了她们的学习积极性,导致她们产生“女生学习再好,将来也难找到好单位”的'自卑心理。

1.3依赖与从众心理。

一些从小到大都在被保护的环境中成长的女大学生,面对就业中的种种困难,依赖心理较大。有些女大学生缺乏自主性和竞争意识,盲目从众,追求大多数人特别是同性选择的“大企、名企、公务员、外企”等职业,而忽略了对自身的兴趣、爱好、特长的分析。

1.4焦虑与恐惧心理。

就业前的一段时间内,既要完成学业,又要奔波于用人单位之间,心里非常疲惫。加上就业市场上男女机会的不平等,使女生就业受挫的经历更多,造成女大学生精神上紧张,烦躁不安,甚至产生彻夜难眠现象,行为上也表现得反应迟钝,手忙脚乱,无所适从,有些心理健康水平低的女生甚至出现“就业恐惧”。

2产生心理困扰归因。

2.1社会因素。

传统观念的束缚及传统教育方式的后果。虽然重男轻女的观念己被现代社会所摒弃,但大众传媒的负面影响仍左右人们。它们直接或间接地对女性的发展起着消极作用,造成不少女生对自身性别的自卑。市场经济和社会思潮的负面影响。受经济利益驱动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等不良社会思潮影响,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更加注重经济利益、工作范围和社会效果,忽视了才智发挥、事业成就等。

2.2学校因素。

高校对女大学生在就业中出现的心理问题还不能及时的、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疏导,女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素质教育还显得比较被动,就业心理咨询及职业生涯规划辅导还不够广泛。

2.3自身因素。

(1)不正确的自我定位走入心理误区。有些女生很难给自己正确定位,对就业期望值过高,在就业时忽视所学专业特点,忽视自身特长,不从个人发展和事业前途考虑,而是盲目向往大城市、大机关、大单位,一味追求待遇好、收入高的热门职业。

(2)低职业成就动机导致行为偏差。女大学生虽然是女性中的佼佼者,但受家庭和社会的影响,职业成就动机却较低,有些女大学生将人生幸福寄托在“找个好丈夫”上,将很多精力放在身材、美容、穿着打扮等外在的形象上,而忽视大学期间的知识积累、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往往显得束手无策,引发心理危机。

3措施与对策。

3.1国家和社会应规范就业政策,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制定完善的大学生就业法律规范;制定相应的保护政策,为女大学生平等就业提供法律保障,使女生就业有章可循。在人才选聘上,标准统一,不人为设置性别障碍。

3.2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咨询工作力度。在就业指导中应加强对女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和抗挫折教育,有针对性地引导她们客观评价自己,增强自我调控能力,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正确对待求职过程中的失败,使其保持良好的择业心态参与竞争,引导她们正确择业,顺利就业,成功立业。

3.3大学生应正确认识自我,提高自身素质。

(1)尽快转变社会心理角色,迈出成功的第一步。就业这对女大学生来说绝不仅仅是一次归属的改变,还意味着自身社会心理角色的转变。女大学生要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克服自卑、依赖等不健康心理,尽快完成心理角色的转变。

(2)发挥性别优势,正确自我评价,选准职业切入点。女大学生在性格、语言、交往、管理等方面的能力比男生略胜一筹,又具有特有的思维方式和耐心细致的特点,因此女大学生要积极发挥自身优势,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爱好特长等,通过积极参加社会调查、学术讲座、社会实践等活动来拓展知识面,加强实践能力,提高社会适应、人际交往、组织管理等方面的能力,找准职业切入点,从而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3)积极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各种自我调适的方法,如:转移、宣泄、自我暗示、放松等。在遭遇挫折和冲突时,客观分析自我与现实,有效排除心理困扰,最终实现合理就业、成功就业。

【参考文献】。

[1]李海榕.对女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的思考[j].福州大学学报,,20(2):56.

[3]张祝平.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与调试[j].中国大学生就业,,8(13):54.

基于教育心理学的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策略论文

对家长来说,只有鼓励也不够。在孩子遇到困难时,如果你只是在旁边说“我相信你”“你一定可以的”也意义不大,要帮助孩子解决一些具体的问题。

比如有的孩子刚进小学时做数学口算题目比较困难,家长可以借鉴体育训练中“分解动作”的做法,40道题目,孩子一下做不完,家长可以把题目分成8组,每组5道题,做完一组再做一组。

可以用“限题计时”提高效率,譬如每做对5题的时间记录比较,或者“限时计数”的办法,给他10分钟看他做对几道题。这方法同样适用于抄写词汇等作业。

这样把一个比较困难的大任务分解成若干个小任务,化难为易,化繁为简,是教师和家长帮助孩子克服畏难情绪,体验成功、提升自信心和兴趣的有效方法。

2.子喜欢的方法激发好奇心。

保护和激发好孩子的好奇心对于激发学习动力也非常重要。

我记得小时候,生物老师教我们养小球藻,在一个广口瓶里放上自来水,每天往水里吹气,慢慢水的颜色变绿了;还让我们把蚯蚓剪成若干段后埋入泥土里观察如何慢慢长成一条条蚯蚓来……我觉得像变魔术一样,因此就想长大了要做生物学家。

后来物理老师教我们做矿石收音机和晶体管收音机,自己装的收音机接受到广播那一刻真的很兴奋,我又想做无线电发明家。

其实这些动手的小实验也是家长可以带孩子做的,对于培养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动手能力、探究习惯非常有用。

此外还有一些用游戏学数学的方法,比如小一点的孩子搭积木,从中可以了解三角形、长方形、园、半圆等图形概念和红、绿、黄等颜色概念,还能养成观察、记忆、想象、合作等习惯;大一点的孩子可以用扑克牌算24点,等等。

3.补习班,鼓励自学+讨论。

对于补习班我是这个观点:不要去读,浪费钱是小事,浪费了孩子的时间和精力更得不偿失;若养成孩子对补课的依赖性,养成上课不认真听的习惯,则损失更大。

现在很多补习班鱼龙混杂,资质也很值得怀疑。

我主张学生自己有问题去找老师、同学或家长问,而不是固定一个时间请老师来给学生补课。这就是自主学习和被动学习的差别。

我也提倡同伴之间的讨论互助。自己学会的东西,教别人一遍,自己领会的更深,而且讨论可以产生新思路新方法。所以,讨论的结果是双赢的,孩子的沟通能力、合作意识也能得到培养。

4.做榜样。

一个人的成长需要三条途径:自我学习,同伴合作,专家引领。自我学习和同伴合作刚才已经谈到了,“专家引领”的这个“专家”对小朋友来说,不仅包括老师,还包括家长。

最好在孩子学习时,家长不是跑去看电视、打麻将、跳舞,也不是站在门口看孩子是否在写作业,而是坐在孩子身边一起看书学习。

现在流行一句话:一流的家长做榜样,二流的家长做教练,三流的家长做保姆。

我发现学生当中凡是发展的比较全面的,有自己想法的,都是家庭比较民主平等的,家长和孩子是讨论式的,启发式的,不是灌输式的,压制式的。家长有什么事情会和孩子讨论,家长陪伴孩子成长,是良师益友。这种家庭氛围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

大学生不良就业心理归因分析及应对策略论文

伴随普通高校的扩招,女大学生数量迅猛增长,女生在在校大学生中所占的比例也逐年上升。但据厦门大学的一项调查表明,在相同条件下“女大学毕业生就业机会只有男大学毕业生的87.7%,女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仅为63.4%,比男毕业生低8.7个百分点”。许多女大学生与男大学生具有同等学历,能力和健康状况甚至更优于他们,却仅仅因为性别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除此之外有些女大学生还要忍受用人单位对其外貌形象的歧视,使她们的就业步履维艰。因此,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

1.自卑。

在求职过程中,部分女大学生过低的估计自己,自己看不起自己,总认为女性的自身的弱点影响了女生的就业能力,在与男性的竞争中缺乏应有的自信,低视自己,从而导致自己的优势没有很好的发挥出来。

究其原因,主要是部分女大学生因所学专业不景气,或因自己的综合素质不如他人,或因自己出身不如别人、或因自己的外在形象不佳,导致了自卑心理的产生。

2.焦虑。

女大学生择业时的焦虑心理主要表现为她们既希望尽快走向社会,谋求到理想的职位,又担心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担心自己择业的失误造成终生的遗憾,对走向社会感到心中无底,对择业准备感到无所适从,因害怕自己走入激烈竞争的行列而忧心忡忡。

究其原因,主要是困扰女大学生的诸如自己的理想是否能实现、能否找到适合自己特长并且工作环境优越的单位、到单位后能否胜任工作等问题造成的心理失衡。加之很多女大学生对人才竞争不了解、没体验,并且许多用人单位提高女大学生的录用标准,都很容易使她们产生焦虑心理。

3.期望值过高。

有的女大学生在择业时,总想寻找一个十全十美的职业,过分的看重地域、地位、行业待遇,而不愿到一般的基层单位、不愿从事艰苦的平凡工作。

造成女大学生就业期望值过高的原因,一方面是部分女大学生因自身条件好,导致她们在择业时,好高骛远、挑三拣四。有的女大学生寻找就业单位时往往忽视自身的特点和实际,使自己的择业目标和现实产生很大的反差。另外,女大学生持有的择业传统优势心理,也会影响她们的顺利择业与就业。

4.缺乏开拓创新精神。

所谓缺乏开拓创新精神,就是指个体努力进取、艰苦奋斗和自我创造力所达到的程度。这是依附观念的表现,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女大学生表现更为明显。部分女大学生们希望凭借较高的学历,找一个理想的丈夫,希望通过婚姻改变自己的政治经济生活地位或环境条件。有些女大学毕业生消极等待,一味的认为求职的竞争实际上就是关系的竞争,使自己失去了通过自主择业考验自己、锻炼自己、推销自己、了解社会、适应社会的机会。

究其原因,主要是女大学生传统的求稳心态使她们很少考虑向无把握的职业进军,她们通常会顺应社会的一般取向来选择职业。而对那些具有开拓性和前导性的职业,她们却持观望态度。还有一些女大学生则把希望寄托在外力帮助上。

1.培养具有“四自”精神的新时代女性特质。

“四自”精神是指自尊、自爱、自信、自强。自尊就是自己看中自己,要树立起必胜的信心。女大学生较之一般的女性更为自尊、好胜和自强,女大学生要强化和利用自身的优势并在其工作过程中贯彻下去。自爱就是自己爱惜自己,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优势,始终保持女性的魅力和风度,并在求职时要表现和强化这种优势。自信就是要独立的把握自己,要靠自身的.顽强努力去改变世俗偏见,以女大学生自身较高的素质去赢得用人单位的青睐。自强就是鼓足勇气,有顽强竞争的坚强意志力,有与歧视抗争的勇气和决心。

2.正确认识自我与社会,确立合理的职业理想。

首先,女大学生要正确认识自己。要对个人的综合能力,个性特征,价值取向等进行准确的分析、定位,客观认识自我,分析自己的优势与不足,确定今后的发展方向,从而决定自己真正适合做什么,可以做什么。在行业的选择和就业系统上,应结合所学的专业特长,扬长避短。

其次,女大学生要正确认识社会。要成功的进行职业选择,就应对自身所处的社会现实环境有一个清醒的了解,并有勇气面对这种现实,及时采取灵活的变通态度,能根据实际迅速调整自己的选择目标,增大就业机会。

3.树立创业观念。

首先,要做好创业的心理准备。根据女大学生自身条件和意愿,选择适合个人发展的合理创业方向,有意积累相关行业的知识和信息,为自身创业提供较充足的信息储备。

其次,要充分利用政府建立的专门就业指导机构。充分利用分类指导的便利,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类型的就业指导咨询形式,以备就业和创业之用。

4.实施差别教育。

高等学校要承认、重视男女两性之间的差别,对女大学生进行差别教育,使女大学生较清楚的认识到自身人生定位和承担的社会使命;对女大学生普遍感觉到的职业角色和性别角色的困惑进行引导;设计开展各种适合女大学生身心发展的体育运动和多种形式的娱乐竞赛活动、有针对性的组织有效的医疗卫生保健活动和健康知识讲座等。唯有如此,当今的女大学生才能最大限度的实现自我价值,发挥她们的潜能,维护心理平衡,消除不良心态,最终顺利就业。

总之,女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因此不仅要调适好女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状态,更要优化好女大学生的外部就业环境只有这样,女大学生才能健康快乐的工作、生活和学习。

参考文献:

[1]贺淑曼,蔺桂瑞.心理健康与人才[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2]北京大学团委.北京大学毕业生的调查[j].青年研究,1997,(2).

大学生不良就业心理归因分析及应对策略论文

诚信分为法律诚信和道德诚信。法律上的诚信,是指作为法律原则的诚信,法律诚信作为一项法律原则,是指在法律上普遍规定的诚实信用原则。道德_j的诚信,是指作为道德准则的诚信,道德诚信要求人们言语真实、恪守诺言、无虚假、不欺诈。对于大学生就业市场中的诚信问题,法律上的诚信表现在对就业管理制度的遵守与执行,这些制度包括国家制定的、地方政府制定的、还有各个高校制定的。道德上的诚信表现在就业市场三方言语的真实程度,即向他人发出的信息是否真实,还包括三方是否恪守诺言、履行义务。基于以上理路,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不诚信归因就是法律制度的不完善和道德监督的不力。就业市场的诚信制度体系的构建也基于以上两个层面来要求,一是从法律制度层面,通过制度来硬性规范就业市场。二是从道德角度来要求,通过软环境来约束就业市场。文中提到的大学生就业市场主要指以学校为中介的就业市场,它包括毕业生、用人单位、学校三方,是全国就业市场的特殊部分,毕业生是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主体,用人单位是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客体,校方只是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中介。

一、大学生就业市场中的不诚信现象。

大学生就业市场中不诚信现象经常发生,这些不诚信现象按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三方(毕业生、用人单位、校方)进行归纳,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就业主体的不诚信现象。

部分毕业生诚实守信观念淡薄,想通过投机取巧的办法找到一份称t2,如意的工作,致使不诚信现象频频发生,主要有以下方面:

(1)“一女多嫁’’式签订就业协议。目前,每年都有毕业生采取一些违反就业市场“游戏规则”的做法,同时与多家用人单位签定就业协议,最后毕业时才挑出一个自己最满意的用人单位就业。

(2)不真实的毕业生就业材料。有的毕业生在自荐材料中把自己的某些能打动用人单位的方面写得淋漓尽致,缺点却一字不提,甚至有的材料造假,如各种假证书、假材料充斥其中,导致用人单位无法真实全面地了解毕业生。

(3)“瞒天过海”签汀就业协议。如有的学生拿不到学位证书、毕业证书,不符合用人单位要求,毕业生没有主动向用人单位通报,违背了就业市场的诚信原则。

(二)用人单位的不诚信现象。

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有责任和义务向毕业生介绍用人单位的真实情况、用人岗位要求,履行就业合同的基本内容。但现在有些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也时有违约现象发生,主要表现在: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有意宣传不当造成的违约,有的用人单位在宣传时多讲优势和长处,少讲或不讲劣势和不足,有的甚至许诺不切实际的优惠待遇,引导毕业生走入误区;有的用人单位由于主管领导发生变动,位用人政策随之变化,单位不再承担对就业协议的违约责任。用人单位片面强诟j用人自主权,忽视了毕业生就业权利保障,扰乱了就业市场的正常运转,损害了就业主体的合法权益。

(三)校方中介不诚信现象。

校方在大学生就业市场中起着中介的作用。应该履行管理、监督的职责,保证学生和用人单位材料的真实性。但有些学校为提高学校就业率,为毕业生大开方便之,如推荐表的内容(毕、i生基本情况、学习成绩、在校表现等),相关环节把关不严,在没有严格核查的情况下就盖章,不能实事求是地反映真实情况,有的内容含糊其辞,模棱两可,使用人单位不能获取真实的信息..再如推荐表原件每位毕业生只应有一份,但有的学校却控制不力,致使有的毕业生持有多份推荐表,导致大学生就业市场混乱。

以上二三方面不诚信现象,在大学生就业市场中不同程度存在,并且有蔓延的趋势。其主要原因是在社会转型时期,毕业生就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一方面,毕业生就业市场三方的地位逐步回归。计划经济时代,是以客体(用人单位)与中介(校方)为主,毕业生只是被动接受由校方与用人单位签订的就业合同,而校方更多地充当了就业市场的主体,取代了毕业生的主体位置,行使了本应该属于毕业生的权力。现在由于市场经济制度的逐步完善,毕业生就业市场三方的地位逐步回归,逐渐改变过去本末颠倒的机制.主体由原来的校方逐渐转变为毕业生本人,实现了根本性的变化。另一方面,毕业生就业市场三方的职能逐渐得到矫正。在计划经济时代,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就业合同的签订由校方代劳,一切由校方安排,毕业生本人完全失去或部分失去这一方面的权利,毕业生不可能有更多的选择机会和余地;同时,毕业生对用人单位的知情权也严重丧失,他们无法全面了解用人单位的情况,当然也无需知道,毕业生对用人单位的知情权被无端地委托给校方或主管毕业分配的老师。而现在,毕业生的自主权逐渐增强,对朋人单位的面试、应聘、签合同的整个过程,都是毕业生自己在亲自操作,而校方过去的许多职能逐步转移给毕业生,校方只是行使中介的职能,如就业信息的汇总、公布,对毕业生的就业培训,对毕业生就业行为的监督等等,实现了毕业生就业市场三方职能矫正。最后,毕业生就业市场的政策、法则逐步完善,逐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大学毕业生就业正从国家汁划分配逐步向自主择业转轨,从“计划调节”到“供需面”、“双向选择”、“自主择业”,这是社会主义『“场经济条件下高校毕业生就、体制发展的必然趋势原来由国家作为计划主体来宏观调控毕业生的就业,毕业生分配工作遵守的是国家的政策,遵守国家政策为第一准则。在现阶段,“双向选择”已成为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形式,“双向选择”以市场调节为基本手段,通过市场来调节毕业生的就业,遵守市场规律是第一准则。

在就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的情况下,旧的就业制度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还起到一定的作用,而新的就业制度还没有完全根据就业市场的变化进行完善,使得毕业生、用人单f电、校方及家长的就业观念还留有计划经济的痕迹,表现出极大的不适应。整个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管理滞后于市场发展的需要,没有及时制定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政策、制度,对毕业生就业给予引导,使就业市场的三方在一定时期还很难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从而导致整个就业市场短时紊乱,不诚信现象屡见不鲜。

同时,在社会转型时期,还没有形成适应现社会发展需要的道德监督机制。在整个毕业生就业市场经济建设中,出现了许多的不诚信情况、不诚信问题,不仅需要法律制度的制约,更离不开道德的约束。但目前在毕业生就业市场中,还没有形成完全主导的道德价值取向,毕业生的价值取向往往是多元而复杂,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价值评判标准的二元性或多元性,即毕业生对自身或他人的任何一种行为,似乎都可以找到一种或多种价值观的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依据。这样,执行着双重或多元的价值标准,缺乏统一的权威性的道德理想,必然造成社会舆论监督的混乱和道德良心的淡化,使毕业生就业市场中的社会道德控制系统无法发挥其职能,使得通过道德手段对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监督相对乏力。加之,目前对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不诚信行为缺少一种道德批评的环境,无法通过强有力的道德谴责,避免或尽量减少这种不诚信现象的发生。

三、构建大学生就业市场诚信制度体系。

(一)建立就业诚信规范,明晰大学生就业市场三方的权利和义务。

要建立有效的大学生就业市场诚信制度,促进就业市场的有序管理,推动毕业生就业市场的良性发展,我们必须明晰、规范大学生就业市场三方的权利与义务。

毕业生应该拥有的权利:

(1)知情权:对用人单位的基本情况、用人单位聘用条件、就业岗位、岗位待遇、就业合同条款的了解。

(2)签订合同权:与用人单位签定合同的.权利。

(3)索取权:有权向校方索取本人与就业有关的资料如就业协议书、成绩单等。

毕业生应尽的义务:

(1)必须向用人单位提供真实的材料,诸如成绩单、就业协议书、各种荣誉证书、国家考试证书等。

(2)只与一家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一旦签订就业协议必须严格履行协议内容。

(3)对在签订协议与到用人单位报到这一时间发生的有违协议的事情,要及时通知用人单位或校方。

用人单位应该拥有的权利:

(1)知情权:首先,对校方在毕业生学习、教育、管理方面的基本了解;其次,对毕业生本人提供的资料、在校表现情况的全面了解;最后,对就业合同条款的了解。

(2)签订合同权:与毕业生签定合同的权利。(3)索取权:有权向校方索取毕业生的与就业有关的资料如就业协议书、成绩单等。

用人单位应尽的义务:

(1)必须如实地反映该单位的基本情况、聘用条件、岗位待遇。

(2)签订就业协议后必须严格履行协议内容,不得随意更改协议内容或不履行。

(3)在签订协议与到用人单位报到这一时间段发生的有违协议的事情,要及时通知毕业生或校方。

校方拥有的权利:

(1)知情权:一方面,对用人单位的基本情况、用人单位聘用条件、就业岗位、岗位待遇、就业合同条款的了解;另一方面,对毕业生所签协议、去向的了解。

(2)监督权:对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的行为具有监督的权力,对违反就业法规,就业制度的行为进行追究,对违反道德规范的行为进行教育;督促用人单位践履协议。校方应尽的义务:

(1)服务的义务:一方面,必须为毕业生提供真实的就业材料,如成绩单、毕业鉴定等;另一方面,必须向用人单位如实介绍毕业生在校情况,公正地做出评价。

(2)监督的义务:对毕业生所提供的与校方有关的材料提供审核、鉴定,对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就业行为进行跟进监督。

(3)协调的义务:当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发生争执时,校方具有协调的责任。

(二)建立大学生就业法律制度,保证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健康发育。

要使毕业生就业市场能够正常有序地运行,必须建立、健全法律保障体系,制定出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如毕业生就业法、牛业生权益保护法等,才能保证毕业生就业市场正常发展。通过立法明晰用人单位、毕业生、校方各自的权利、责任和义务、三方应遵守的规则,保障用人单1=、}=自主选人,毕业生自主择业得以顺利进行。通过立法明确毕业生就业协议书的法律地位,明确合同的双方是毕业生与用人单位,而校方仅仅是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中介。毕业生就业协议书作为一种契约,一旦签订就具有法律约束力,双方都有责任执行,不能有过多的随意性。如果解除就业协议,必须遵循一定的程序:须由一方提出建议,说明理由,承担有关责任,另一方同意解除协议,报主管部门批准。

(三)建立大学生就业市场诚信监督机制,促使诚信制度的有效实施。

要使大学生就业市场能够正常有序地运行,不仅需要建立、健全法律保障体系,保证各方的利益,而且必须建立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减信监督机制,除依靠自律和制度规范外,还要发挥群众和舆论的监督作用,在全社会形成维护诚信的有效激励和约束机制。首先,建立仲裁公证制度,有效防止就业市场不诚信行为的发生。其次,建立有效德监督机制,保证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健康发展。再次,可以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对毕业生、用人单位、学校进行有效的监督。

浅谈课堂学生管理评价与心理的指导策略的论文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高校扩招政策的影响,高校在校学生承受着竞争日益加剧、人数不断增多、社会环境日益复杂等多方面压力,这无疑给大学生带来了无形的心理负担肖这些心理压力不能有效释放时便会引发各种心理问题一项以全国1.26万名大学生为对象的调查显示:20.23%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存在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约为3%.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和疾病主要有自卑心理、嫉妒心理、空虚心理、挫折心理、性心理问题、强迫症、精神分裂症等.团青春期心理学之父—美国心理学家斯坦利?霍尔认为庸年期是人“心理上的断乳期”.是人生中一个不安定的过渡段.是一个“狂风暴雨”的阶段近年来高校大学生因各种心理问题而引起的自杀、凶杀等案件时有发生并呈现增多的趋势.典型的案例有的马加爵事件以及发生不久的复旦投毒事件等等.

1.2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因心理问题导致的悲剧无疑让人扼腕叹息,那么心理问题的产生是有一定的原因的:。

1.2.1学习的压力.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以及独生子女的日益增多父母对子女的期望也越来越高,由此导致大学生的学习压力并没有随着高考的结束而迅速减小.大学校园中也充斥着学科考试、英语等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以及各类资格考试等等.面对着就业形势的严峻和父母的期望,大学生们只能继续承受着学习的压力.

1.2.2人际关系问颗.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学习、生活、社会实践等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关系.大学是学生走向社会的一个过渡期是个“小社会”六际关系也较之于小学、中学变得相对复杂.如何和老师相处、如何和共处一室的室友或同学相处、如何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和社会人士进行很好的相处都是大学生们要独立面对的问题.在处理这些复杂的关系时她们可能会遇到前所未有的问题加果处理不当都会对心理造成一定的影响.

1.2.4情感问题.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们感情较为敏感、易冲动池对异性充满好奇,当他们在感情问题上出现挫折或者矛盾的时候,有些学生不能适当的疏解内心的失落和愤恨,长此以往便内心郁结产生心理问题甚至做出冲动的举动.

1..25家庭原因.很多实例证明很有具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背后都有一个不完美的家庭或是单亲家庭、或是离异家庭、或是父母不和等等家庭的不圆满对一个孩子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对孩子的成长以及身心健康都是不利的,即使是已经成年的大学生也需要家庭的温暖,而不圆满的家庭给予不了正常家庭能够给予孩子的更多关爱和精神支持,与孩子沟通也相对较少,种种的原因使得孩子的内心世界变得不再那么美好、甚至出现各种心理问题.

大学生不良就业心理归因分析及应对策略论文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一项调查显示,51.4%的调查对象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的原因归咎于“就业压力过大”。

案例分析。

1、小王为什麽如此苦恼?

dd应聘受挫dd梦想破灭dd心理失衡。

2、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我看中的单位,人家却看不中我”dd缺乏应聘、面试的技巧。

“单位看中我的,我却看不中人家”dd职业的.自我定位过高。

“缺乏良好的就业心理准备,是失败的主要原因。”

通用能力的培养。

表达沟通能力。

人际交往能力。

创新能力。

团队合作能力。

组织管理能力。

(1)依托专业学习:大学的学习和工作中主动培养自己的组织管理能力。

参加科研学术活动和各类型竞赛。

(2)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3)自我总结与提高。

意志品质的培养。

(一)自信:是基于自我评价的积极态度,其本身就是一种积极性。

(二)自立:靠自己奋斗,不依赖他人。它是一种勤奋、进取、独立、自主、负责任、敢担当的精神状态。

(三)诚信:诚信即待人处事真诚、老实、讲信誉,言必行、行必果,一言九鼎、一诺千金。

(四)责任心:指人们对某一具体事物的积极关注和心理投入。

(五)勤奋:勤奋是一种人生态度。

三、就业信息收集与整理。

1、就业信息及其作用。

就业信息是指通过各种媒介传递的有关就业方面的消息和情况。包括就业形式、就业政策、用人单位情况、招聘会信息等。

就业信息是职业选择的基本前提。

就业信息是择业决策的重要依据。

就业信息是顺利就业的根本保障。

2、就业信息的获取途径。

2)大型综合招聘会。

优点直接交流。

缺点耗费时间和金钱。

注意多选择专业对口的招聘会;

一定要选择正规中介机构举办的招聘会。

3)报纸、杂志的招聘广告。

优点真实可信度高;可以看出招聘单位的经济实力。

缺点竞争激烈;对应聘者有较高的要求。

注意专业类报纸、杂志和日报、晚报中的招聘信息量较大;

要遵守用人单位的招聘程序。

4)社会关系资源。

5)实习或社会实践。

3、就业信息的整理及使用。

分出主次。

核实准确性和有效性。

用人单位情况。

正确选择及时反馈。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