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散文教学设计(优秀17篇)

时间:2023-11-24 18:57:33 作者:曼珠

教学计划可以帮助教师合理安排复习和巩固的时间,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在下面的范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教师编写教学计划的思路和方法,或许能对大家有所启发。

散文诗教学设计

在诵读中,体会文中浓浓的母子情。

重点。

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体会诗歌中浓浓的母子情。难点。

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1.歌曲《烛光里的妈妈》。

2.作者冰心的简介。

3.课文录音。

4.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

5.ppt演示文稿。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唐朝诗人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一首母爱的颂歌。母爱是世上最伟大、最崇高、最美好的情感。它不会因为时空的流转而改变。同学们,当你沐浴着母爱的光辉时,你是否想过应该用什么方式来回报母亲的爱呢?今天,我们大家就一起来欣赏一首表达母子间亲密感情的散文诗——《金色花》。

二、作者简介。

泰戈尔(1861~1941),印度著名诗人、作家、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生于加尔各答市的一个富有哲学和文学艺术修养的家庭,13岁即能创作长诗和颂歌体诗集。泰戈尔是具有巨大世界影响的作家。他共写了50多部诗集,被称为“诗圣”。代表作有《新月集》和《飞鸟集》等。

三、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先确定一下这首诗的感情基调,用自己的朗读来表达母爱带给我们的心灵震撼!

例句:

(1)“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只是为了好玩,长在那棵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风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孩子的调皮、快乐)(2)“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母亲的焦急惦念)(3)“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母亲的嗔怪、担忧、焦虑和欣喜)(4)“‘我不告诉你,妈妈。’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孩子的淘气、撒娇和对母亲的爱恋)2.小组赛读,每组代表选择自己喜爱的段落朗读。

3.齐读,再次感受语言美。

四、课文精读1.《金色花》写了“我”和妈妈的哪几次嬉戏?三次嬉戏:母亲做祷告时,“我”开放花瓣散发香气。母亲读书时,“我”将影子投在书页上。母亲去牛棚时,“我”和她开玩笑,恢复原形。

2.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和一个怎样的妈妈?

孩子:天真可爱、活泼淘气、孝顺机灵、天性善良。

母亲:关爱孩子、沉静安详、善良慈爱、有修养、有生活情调、有虔诚的信仰。

3.孩子为什么想变成一朵金色花,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让妈妈知道?

孩子总想为妈妈做点事,变成一朵金色花,可以看着妈妈工作,可以让妈妈嗅到花香,可以投影在妈妈读书读到的地方。孩子懂得,母爱的奉献是无私的,对母爱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他不图妈妈夸奖,但求妈妈生活得更加温馨。所以他只是撒娇,就是为了瞒着妈妈。

4.为什么妈妈见了面,说“你这坏孩子”?

当妈妈一整天都找不到儿子,那种惶急的心情肯定与时俱增,一旦见了,又惊又喜,自然责怪孩子,但责怪中透出的是至真的母爱。

5.作者为什么把孩子想象成一朵金色花?一是印度人喜欢用花比喻儿童;二是泰戈尔借美丽的圣树上的金色花赞美孩子可爱。那金黄的色彩,正反映着母爱的光辉。人们喜爱花儿,花儿也惠及人们,正可以象征孩子回报母爱的心愿。

五、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总写“我”想变成金色花的愿望及目的。第二部分(第4~9自然段):三次嬉戏场面。母亲祷告时,悄悄开花散发香气。母亲读书时,将影子投在书页上。母亲寻找时,恢复原形跳到母亲面前。

六、文章主旨。

《金色花》用充满童真的想象,细腻地刻画了孩子天真可爱又稍带顽皮的心理,含蓄巧妙地表达了他与妈妈难舍难分的感情,表现了家庭之爱以及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

七、写作特点1.富有童趣。

《金色花》是以一个活泼、调皮可爱的孩子的口吻来写的。一开始,这个孩子想象自己变成了一朵金色花,长在树的高枝上。为什么要长在树的高枝上呢?“为了好玩”,这样的回答就完全是儿童的逻辑了。当妈妈寻找他时,他“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顿时,一个调皮、狡黠的孩子形象便跃然纸上。最后一句又将孩子的调皮描写得淋漓尽致。

2.清新隽永。

纵观全诗,没有华丽刻意的辞藻,所用都只是平常语句,但却丝毫没有给读者苍白贫乏之感。相反,这些简单清新的语句,更好地表现了作品的主旨。

3.意蕴深刻。

《金色花》可说是一首雅俗共赏的好诗,作为读者,我们既可以从我们平常的生活经验出发,认为这是一首表现母子之爱的散文诗。也可以结合诗人的`一贯风格,从宗教感情、宗教思想的角度来分析本诗,把本诗的主题理解为敬颂神灵。

八、布置作业。

请完成《探究在线·高效课堂》本首诗对应作业部分。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一种感情,也最能集中地体现亲情,在中外文学史上,母爱是文学作品中一个永恒的主题。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泰戈尔的《金色花》,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一篇关于母爱的文章,看看作家冰心是如何表达自己对母亲的依恋的。

二、作者简介。

冰心(1900~1999),现代散文家、小说家、诗人、儿童文学作家。原名谢婉莹。冰心的著作丰富,小说有《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等,散文集有《寄小读者》《往事》等,诗集有《繁星》《春水》等。

三、整体感知。

1.老师示范朗读,学生圈点勾画,把握文章大意。

这是一篇借景写人、托荷赞母的散文。写荷花是为了写“我”,写荷叶是为了写母亲,达到“我”是雨打风摆的荷花,而母亲则是替荷花抵挡风雨的荷叶的境界。

2.理清结构层次。

文章从自家院子里的莲花写起,重点写雨中的莲花,在雨中作者发现荷叶掩盖起莲花,触动了自己,于是产生了联想,想起了母亲,想起了母亲爱护儿女的情景,于是借此景抒发自己对母亲保护儿女成长的感情。

四、课文精读。

1.园里莲花有很多,作者选择了其中两朵来写,这里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衬托两朵莲花,一白一红,一谢一安然,以白衬红,更突出表现了红莲在勇敢慈怜的荷叶的庇荫下的幸福。

红莲是全文着力用墨的重点。作者先作平平淡淡的铺垫,接着把花放在人的背景中认识,花瑞人祥,三蒂莲的开放展示出吉祥的征兆,把花与人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下文的以花喻人埋下伏笔。由父亲的朋友送的莲花引出下文九年前在家中院子看到的红莲,引入自然。有八年未看到莲花,但却对九年前看到的莲花记忆犹新,说明莲花给自己的印象深刻。

一看红莲心情:烦闷。

环境:繁杂的雨声浓阴的天红莲:开满亭亭。

“一切景语皆情语”,写白莲的凋谢,恰是自己心境的刻画。写红莲由菡萏到盛开,观察细腻。红莲首次登场。

二看红莲。

心情:不适意徘徊。

环境:雷声作了雨愈下愈大红莲:左右攲斜无依无靠三看红莲。

心情:不宁的心绪散尽感动环境:雨肆意地下着。

红莲:在大荷叶的覆盖下不摇动。

点明了主旨,深化了中心。字里行间充溢着对母亲炽烈的感激、爱恋和赞美之情。这样讴歌母爱,联想丰富,自然贴切,新颖独特。“心中的雨点”暗指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坎坷磨难,只有母亲是保护自己度过人生路上坎坷与磨难的人。

5.这是一篇借景抒情的美文,试从写景、意境、感情三个方面进行赏析。文章美在三处:一是场景美。描绘了一幅雨打红莲、荷叶护莲的生动场景。二是意境美。作者被美景感动而联想到母亲的呵护与关爱,幻化出“荷叶母亲”如诗如画的美好形象。三是情感美。母爱是纯洁的,总是在你遇到风雨时悄然而至,给你慰藉和力量;母亲是无私的,她将永远罩临着你,伴随你一生。

五、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写父亲的朋友送我们两缸莲花,引起“我”对往事的回忆。第二部分(第3~7自然段):描绘雨中荷叶护红莲的动人情景。

第三部分(第8、9自然段):点明主旨,表达作者对母亲由衷的感激与爱恋。

六、文章主旨。

《荷叶·母亲》通过描写雨打红莲、荷叶护莲的场景,联想到母亲的呵护及关爱,从而使荷叶母亲的形象美好又伟大,抒发了对母爱由衷的感激和赞美之情。

七、布置作业。

请完成《探究在线·高效课堂》本首诗对应作业部分。

八、板书设计忆故乡莲花——莲花初绽——引出回忆????

本课教学,由于两首散文诗都有很强的抒情成分,因此我加强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语言文字的表现力、熟悉文章内容。这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对诗歌的赏析上升到一定的审美层次。

语文散文教学设计范文

一个男的和老婆离了婚,妻子把什么都带走了,只留下空空的房子,和一条老去的狗。这个男人望着这条他从小带大的狗,这条狗也像懂人事一样的盯着他看,眼中全是安慰,只是不能说出来似的。

这个男人受到很大的鼓舞,他心说,不能让一只狗都瞧不起我啊。于是振作了起来,每天都出去找工作。终于皇天不负苦心人,他找到了一份苦力的工作,每天工作很辛苦,但是大狗很懂事,这个男人早走的时候给他弄一点水,弄一点饭,这条狗就坚持一天,也不四处去翻垃圾或是什么东西吃,就只乖乖的在家等着男人兼看家。

到了一天晚上,天气非常的热,男人好不容易睡着了,就感觉到这条狗在叨他的胳膊,他非常烦燥,因为天气热他又累了一天了,就打了这条狗一下,谁知并没有打走这条狗,这条狗反倒像是发疯了似的拼命的叨他的胳膊和腿。这个男人被叨疼了,从坑上抄起一把扫坑的笤帚就追出去打这条狗。

这条狗并不跑远,就在院子中央站定,让这个男人打,这个男人看狗这样老实,就不打了想回屋,但是他一转身这个狗又叨他,没办法,他开始打这条狗。刚打了几下,就感觉到地动山摇,不一会儿那破房子就倒塌了。这个男人一下子明白是怎么回事,看着跟着自己多年的狗,男人扔下笤帚抱着狗狗就哭了起来。大喊,是你救了我啊。

语文教学设计

统编教材所选《田忌赛马》是根据《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相关内容改写的,与人教版《田忌赛马》有较大区别。以前使用人教版教材的老师在教学时要加以注意。

本文所讲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田忌在孙膑的帮助下,用同样的马,只是调整了一下马匹出场的顺序,就反败为胜了。孙膑为什么能帮助田忌取得胜利?有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的原因:

客观方面,田忌每个等级的马比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慢不了多少(即原文所说“马足不甚相远”),而这三个等级的马之间差距应该比较明显,也就是说,田忌这个等级的马要比齐威王低一个等级的马跑得快。这两个等级的马没有在一起比过,孙膑怎么知道的呢?这可是一个秘密,具体办法应该只有孙膑知道,仅就这一点而言,我们可以推知孙膑的观察能力非一般人能比。

主观方面,孙膑能够洞悉人物的心理,知道齐威王不会发现田忌换了马匹出场顺序,只会按照游戏规则按部就班安排自己马匹的出场顺序。因为齐威王一旦察觉到田忌有了调整,也琢磨后面的原因,必定也会对后面两场的顺序做出相应调整,这样依然能够保持两胜一败,取得最后胜利。但事实是,这种情况根本没有出现,这就说明孙膑对齐威王的心理了如指掌。齐威王是一贯的胜利者,发现田忌的下等马对自己的上等马,被落下很远,也只会更加得意,而不会产生怀疑。

当然,这样的比赛,只能赛一场。孙膑不能再有百分之百的把握取胜,毕竟背后的道理并不复杂,你会调整出场顺序,人家也会,那样就充满了无穷变数,孙膑是断然不敢保证永远取胜的。

本文在改写时,更大程度尊重了《史记》原文。但是给学生理解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在教学时,我们务必引导学生弄清楚两点:一是田忌与齐威王、贵族赛马多次,每次都以田忌输了告终;二是田忌每次和齐威王、贵族比赛,都是分三场进行,每场均是对应等级的马匹进行较量。

1。熟读课文,认识本课“策、荐”这2个生字,会写“赢、拳、策、荐”这4个生字。掌握“胸有成竹、摩拳擦掌”等8个词语。

2。理解课文,能讲述故事的主要内容。

3。还原孙膑的思考过程,感受孙膑的过人智慧。

1。理解课文,能讲述故事的主要内容。

2。还原孙膑的思考过程,感受孙膑的过人智慧。

制作简易课件。

1。同学们,在我国历史上,诞生过无数杰出的军事家。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两位姓孙的军事家,青史留名。一位是孙武,还有一位就是孙膑,是孙武的后代。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田忌赛马》,就与孙膑有关。

板书课题:田忌赛马。

2。我们今天的学习,将由三个趣味任务组成。要完成这三个趣味任务,必须对课文非常熟悉、对课文理解非常透彻。下面,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熟。

3。学生自由朗读。

4。检查课文初读情况:指名接力读、小组比赛读、全班齐读。

5。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课件出示词语,学生认读、齐读。

【设计意图:在熟读中理解故事,为完成后面的任务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再读课文,现场直播。

2。小组合作,讨论需要做好哪些准备工作?

3。小组代表汇报。

预设:

(1)要弄清楚直播哪几次,每次有几场,每次比赛结果如何。

(2)直播比赛时,要介绍哪些观众感兴趣的内容。

(3)为了更好地解说比赛,需要提前撰写含有哪些内容的直播解说稿,哪些内容是现场组织语言解说。

4。小组合作,讨论以上问题,并初拟现场解说稿。

5。对照视频,现场直播。

播放比赛视频,学生现场解说。

预设:

(第一次)观众朋友们、听众朋友们:欢迎大家收看齐国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现在,我们在齐国国家体育馆为大家现场直播齐威王和大将军田忌的赛马实况。大家看,偌大的体育馆内,座无虚席,大家都在翘首盼望着一场经常的对决。

比赛马上就要开始了!齐威王和田将军骑着马出现在赛道上了!现场沸腾了!

第一场……。

第二场……。

第三场……。

(第二次)观众朋友们、听众朋友们:欢迎大家收看齐国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时隔一个星期,齐威王和田将军要举行第二次赛马啦!这次赛马,是齐威王继续保持胜利还是田将军翻盘呢?我们拭目以待!

紧张的比赛马上开锣!我们看到齐威王面带微笑,对胜利充满信心,田将军表情严肃,但似乎并不示弱。

第一场,锣声响了。两匹马像离弦的箭冲了出去……。

第二场……。

第三场……。

6。全班互动,对记者的直播解说给予评价。

三、三读课文,现场采访。

2。选好一个角色,各自准备。

3。记者现场采访。

预设:

——观众朋友,您看到这次比赛有何感想?

——观众朋友,您觉得这次比赛跟上次比赛相比,有什么不同吗?

——观众朋友,您觉得田忌大将军取胜有什么蹊跷吗?

……。

4。全班互动,对记者和受采访观众的表现给予评价。

四、深入思考,现场提问。

2。请你给自己选择一个角色,并做好相应准备。

3。教师客串媒体见面会主持人:各位观众、各位听众,齐威王和田忌大将军的第二次比赛刚刚结束,相信大家对这个比赛结果充满了疑问,比赛的背后发生了什么呢?我们将跟随所有媒体记者一起去问问两位赛手。下面,我们掌声欢迎比赛双方入场。每家媒体记者有一次发问机会,请举手示意我。

下面,有请齐国中央电视台记者提问!

下面,请《齐国日报》记者提问!

下面,请齐国广播电台记者提问!

下面,请齐国门户网站“齐国新闻网”记者提问!

下面,有请《齐国体育报》记者提问!

……。

4。学生扮演记者,向“齐威王”“田忌”“孙膑”现场提问。

预设:

——请问田忌大将军,您此次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是谁帮您出主意了吗?

——请问大王,您对此次比赛失利怎么看?

——请问大王,就算田将军调换了马的出场顺序,您觉得您仍有获胜机会吗?

——请问孙先生,假设再赛一场,您觉得您还有十足的把握取胜吗?

——请问孙先生,您怎么知道田将军的上等马就一定比大王的中等马跑得快呢?

——请问大王,您为什么不仅不生孙先生的气,反而还如此高兴呢?

——请田将军、孙先生、大王各用一句话总结今天的这次比赛,好吗?

……。

5。“主持人”小结:各位观众、各位听众,本次媒体见面会到此结束。再次谢谢大王、田将军、孙先生对大家所关心问题的耐心解答。三位不仅给我们带来一次精彩的比赛,更给我们带来一次智慧的启迪!再次谢谢三位!

6。师生互动,对上述现场答问环节进行点评。

五、朗读原文,积累语言。

1。这个故事记载于《史记》,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原文吧!

2。出示原文:

忌数与齐诸公子驰逐重射。孙子见其马足不甚相远,马有上、中、下、辈。于是孙子谓田忌曰:“君弟重射,臣能令君胜。”田忌信然之,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及临质,孙子曰:“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既驰三辈毕,而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卒得王千金。于是忌进孙子于威王。威王问兵法,遂以为师。

3。师范读、带读原文。

4。从故事和原文中,我们可以分别感受到三位主人公怎样的品质?

预设:

——田忌:一心为公、肝胆相照。

——孙膑:心思缜密、多谋善断。

——齐威王:求贤若渴、知人善任。

5。孙膑用自己的智慧赢得了齐威王的重视,也为自己一雪前耻,请看《史记》原文:

后十三岁,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孙子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陕,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竖子之名!”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

孙膑怎样以不够强大的齐军战胜凶悍强大的魏军?

6。你还知道哪些用谋略取胜的故事?

7。全班交流,相机点评。

相机推荐课外读物《上下五千年》《少年读史记》《吴姐姐讲历史故事》。

六、指导书写,布置作业。

1。认读复习本课词语。

2。指导书写“赢”。重点分析“赢”的结构。

3。学生书写。

4。布置作业:收集历史上以智谋取胜的故事,开一期智慧故事会。

【设计意图:分析“赢”的结构,有助于学生记忆。作业将收集智谋故事落实。】。

语文教学设计

1、学习生字新词,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挨挨挤挤”、“饱胀”、“翩翩起舞”等词语的意思。能用“有的……有的……有的”写话。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3、通过对课文学习的指导,使学生了解荷花、荷叶的样子和颜色,从中培养学生欣赏美、感受美的能力。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美好情操。

1、感受荷花美丽的姿态,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培养对大自然美的体验。

2、理解“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等语句。

查找有关荷花的资料,如文字或图片资料。教师准备有关荷花的多媒体教学课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新课。

1、(示图:荷花)上课前,老师先请大家看几幅美丽的图片。用一两个词来形容你所看见的荷花。

2、关于荷花,古人曾有许多赞美她的优美诗句。你们的小脑袋里装了几句吗?把你所知道的和大家分享一下。

3、看来,大家知道的还不少呢!是啊,多么动人的诗句呀!多么美的荷花啊!著名作家叶圣陶爷爷也特别喜欢荷花,他还用优美的文字描述了公园里一池美丽的荷花,让我们随着作者到文中细细欣赏吧。(板题,齐读课题)。

二、民主导学。

1、老师已经忍不住现在就去欣赏她的美了。你们想去吗?好,跟着作者去荷花池边欣赏一下吧!(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2、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段话来读。注意读音正确,不多字漏字,不读破句。

3、交流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意思:

(1)挨挨挤挤:(一个接着一个)说明荷叶、枝叶多繁茂。

(2)碧绿:青绿色,课文指荷叶的颜色。

(3)莲蓬:莲花开过后的花托,倒圆锥形,里面有莲的果实。

(4)翩翩起舞:轻快地跳舞。

(5)饱胀:饱满,指花骨朵快要开了。

(6)破裂:出现裂缝,课文里指荷花开时花骨朵的样子。

4、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想说的吗?你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可以是自己的感受、体会,也可以是自己的疑问。

5、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可以把学生的发言小结一下:瞧,同学们积极思考,主动发言,大家说得多好啊,老师把刚才同学们的发言总结一下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自己的感受,一方面是自己的疑难。这种一边读书一边思考的学习方法真棒。

学习课文一、二自然段。

1、现在,我们就来欣赏这美丽的荷花。刚才好多同学都夸荷花很美,你们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把你认为写得特别美的句子划出来,读一读,先独立思考,再与小组同学说说你对这个句子的体会。

2、出示挂图,看图上的荷花多美!让我们边看边想,好像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指点:课文第一自然段就写了荷花的香味,“一进门就闻到了一阵清香。”

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3、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特别美“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这个句子写出了荷叶的多、大、绿。

(1)“碧绿”写出了荷叶的“颜色美”;“大圆盘”写出了荷叶的样子,突出了荷叶的“姿势美”,挨挨挤挤,写出荷叶的繁茂,像一个个小孩子挤在一块儿,把荷叶写活了。

(2)(出示课件,体会荷叶的挨挨挤挤)。

看,这么多荷叶,是一种怎样的情景啊!这真是——一片()一片?

指名交流。

小结:是啊,这么多荷叶,一片挨着一片,一片挤着一片,一片连着一片,一片靠着一片,一片追着一片,一片叠着一片,真多啊,这就叫——挨挨挤挤!

(3)指导朗读:该怎样读才能把荷叶的美表现出来?学生练习,指名朗读。

4、我觉得“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这个句子写出了荷花的不同姿态。(出示课件,体会荷花的三种不同姿态)。

(1)看,白色的荷花中,露出这么一个嫩黄的小莲蓬,就象张着笑脸欢迎着我们呢!来,谁能把展开的荷花读得美美的?指名读。

(2)真美呀,连还没开放的花骨朵,也是这么的别有韵味。你能读好这含苞欲放的荷花吗?指名读。齐读。

5、多美的白荷花呀!千姿百态,生机勃勃,让我们一起有滋有味、满怀激情地赞美这美丽迷人的荷花吧!齐读“白荷花——”

6、“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我觉得“冒”这个字用的特别好。

(1)想想:怎样的长才能叫“冒”?

(2)如果不用“冒”字,这里可以换成哪些字?(长、钻、伸……)。

(3)那请大家想一想:和“冒”字相比,哪个好?为什么?

(4)好,谁来读好这句话?读出荷花的活力来。

7、有句话说得好,红花还需绿叶衬。碧绿的荷叶把荷花衬托的更美了,再加上嫩黄的莲蓬,多美的色彩啊!来,我们一起把这白花、绿叶的美景读出来,让大家欣赏欣赏。齐读第二段。

(设计意图:作者因景入情,以情观景,情景交融,不仅写出了荷花的丰姿,而且写出了荷花的神韵,使读者既赏心悦目,又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有情,文亦有情,“课文学生”之间情感的桥梁就是教师的情感,要由老师去点燃、去传递、去深化,让学生的情感随文波动起伏,与文共鸣,与景相融,物我两忘,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熏陶效果。)。

1、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读。

2、学生分析识记生字字形,交流方法。

裳与衣服有关,下边是衣字;蜻蜓与虫子有关,左边是虫字旁;蹈与用脚跳舞有关,左边是足字旁。

3、指导书写:

蹈”的第十四笔是横折,“佛”的第四笔是横。

4、学生练写。

三、小结。

荷花的美不仅仅是这些姿态,下节课我们将继续领略它的风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听写本课词语。

2、试着背诵第二自然段。

二、民主导学。

1、一池的白荷花是不是只有这三种姿态呢?你怎么知道?齐读第三自然段。

2、出示“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

(1)这些荷花的姿势真是太美了!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其实,荷花的姿态还不止这些呢!你喜欢哪一种?把它的美说出来。你能说说他们是一种怎样的姿态?或者想象一下他们仿佛在做什么?(生发挥想象,交流)。

(2)同学们的想象可真丰富!是啊,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我们的眼睛都快来不及看了!真是目不暇接。

(3)面对这满池的美景,老师突然有个想法:(示句)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呀,这位画家是谁呢?有这么大的本事,把眼前的荷花看做一幅画。你们觉得呢?(大自然)。

(4)的确,不用纸,不用笔,就给我们描绘出这么美丽的画卷,就带给我们如此美的享受,真是一位了不起的画家!让我们好好地把这一段来读一读,夸夸这位了不起的画家。齐读。

3、好美的一幅荷花图啊!让我们一起用心去体会,跟着老师飞到荷花池边去看一看。

(1)(配乐)闭上眼睛,飞呀,飞呀,飞到了美丽的荷花池边,只见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挨挨挤挤的荷叶间,一朵朵婀娜多姿的荷花亭亭玉立,她们千姿百态,清香怡人,伸出手摸摸那荷叶,多么的油滑,摸摸那花瓣,多么的细腻,把鼻子凑近闻一闻,一股清香沁人心脾,我忽然觉得……(第四自然段)。

(2)刚才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还有哪些小动物告诉你什么悄悄话呢?

生自由表达:小鸟告诉我……蜜蜂告诉我……蝴蝶告诉我……青蛙告诉我……。

(设计意图:物我两忘是情感的最高境界,随着学生对荷花形象理解的深入、情感的交融,使学生“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随风舞蹈,与物交流。“蜻蜓飞来过,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适时扩展学生视野:“你还看到……你还听到……”宛若就是美若天仙的荷花仙子吸收着日月精华,品评着物语流声。醉了,醉了,班上成了荷花池,飘舞着满地的荷花。完全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学生走进了课文,领悟到荷花的神韵。)。

(3)师: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多么美丽的荷花啊,连蜻蜓、小鱼、小鸟都被吸引过来了。请同学们再美美地读读这一自然段,先在小组里读,等一下各小组推选读得比较好的同学来比赛读,看谁读得最好。

(4)学生展示朗读。

(设计意图: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在探究性的阅读教学中,倡导的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开放。它突破传统的限制,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创设探究的背景,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在课堂中,创设一定的情境,能启发学生运用多维视角去思考解决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丰富学生的思维方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从而满足他们的探究欲、表现欲。)。

(因为荷花太美了,深深的吸引了我。)。

三、回顾,总结全文。

1、作者用生动的语言,将他闻到的、看到的、想到的写了出来,把我们带入了一个美妙的世界,我们似乎也闻到了那股清香,看到了婀娜多姿的荷花,想到了自己变成荷花的情景。作者怎么能把课文写得那么好呢?(因为他对荷花充满了喜爱和赞美的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再一次欣赏那一池美丽的荷花,再一次品味作者生动优美的语言。

四、拓展练习。

1、学生交流,口头习作。

2、完成小练笔。

五、作业(任选一项完成)。

1、画一幅荷花图。

2、写一首赞美荷花的小诗。

3、办一期有关荷花的手抄报。

4、深情地诵读课文。

散文教学设计

1.播放“安塞腰鼓”的`录像(不超过2分钟)。学生交流观后感受。

2.把看录像的感受,迁移到对课文的理解——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学生交流阅读感受(威武,雄壮等)。

【台阶一】体味言语表达的效果。

1.启发:有没有发现有些句子传递这种感觉更强烈一些?能不能独立地圈一圈?

2.学生圈画自己感受强烈的语句。

3.组织学生交流;学生朗读自己感受深的语段。

【台阶二】从感性体验到对言语表达的理性认识。

2.组织小组合作讨论。

3.小组代表发言,其他成员补充;各小组交流。

4.学生再自由朗读,让学生感受刚才的交流成果。

【补充】意识到“语句传递精神”

介绍作者,介绍作者与陕北的关系,介绍作者对黄土精神的敬仰,“语句传递精神”——点到即止。

语文教学设计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做到课堂之上熟读成诵。

2、理解重点词语,感悟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3、通过适当的回顾与拓展,深入感悟古诗的表达方法。

切入主体,理解内容,通过多层次地朗读,理解重点词语,感悟作者的思乡之情和表达方法。

表达方法的归纳与应用。

【】。

从语言文字入手,紧抓重点词句,反复咀嚼、品味、朗读,引领点拨学生把握诗词意象,提升感悟内涵;同时通过同类诗词的拓展,丰富感悟表达方法。

教师出示月夜的课件,学生用富有形象性的语言描述所看到的景象。之后,学生展开联想,从月夜想到团圆以及古诗《静夜思》,体会诗人借明月、思故乡,回顾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引入《秋思》。

1、解题入诗:

学生读文题,理解含义,引出质疑:诗人是借着秋天的景色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吗?

2、初读释疑:

学生带着要求自由读诗,汇报的时候,教师相机进行朗读指导,并抓住“重”字进行古诗文的回顾与迁移,丰富学生对于古诗字词的理解与认识。

3、切入主体:

回忆质疑,拨云见日,通过学生的小组讨论与交流,明白这首诗主要是借写家书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提出问题:是什么引发作者写这封家书?写完家书的结果又如何?让学生再次细细读文,之后进行反馈,师生共同理清文章的脉络,整体感知诗文的内容;同时,诗人身世的介绍,有助于理解诗人创作此诗时的心境,也对深入感悟这首诗的思想感情起了铺垫作用。

抓住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再次深刻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意万重”“说不尽”“又开封”的层层递进式的剖析,并配以多层次、多形式的有感情朗读,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了诗人将自己的对故乡的思念,都浓缩在这封家书之中,而内心的矛盾体现在“又开封”这一细节动作上,从而更加深切感受作者对远在千里之外家人的牵挂。

表达方法的介绍与总结。由《静夜思》的借景抒情,引发《秋思》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是什么的疑问。在总结板书,回顾整体的基础上,将文章的表现手法与学生共同总结出来。之后出示两篇诗作:高适的《除夕作》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让学生借助学到的知识进行辨析比较,从而深化了对表现手法的认识。

通过多样的、大量地朗读、诵读、背诵,学生在教师深情地引领下,再次入情入境,用饱满的感情朗诵《秋思》,在学生感情的高潮结束本节课的教学,给学生对于思乡这一主题有更多的思索。

散文教学设计

1、能根据诗歌内容,简单描述自己和父母之间的快乐事情。

2、认读重点字词“亲一亲、、爸爸”

3、能根据原有进行仿编诗歌。

大图书大字卡爷爷奶奶图片各一张。

一、谈话导入。

1、教师将幼儿的全家福放在幼儿椅子下面,让幼儿拿出全家福,请幼儿说一说全家福上有谁?(爸爸、妈妈和我)。

幼儿:爸爸、妈妈和我。

1、教师:小朋友们你们爱自己的爸爸妈妈吗?

幼儿:爱。

2、教师引导幼儿亲一亲相片上的爸爸妈妈。

如果你们爱自己的爸爸妈妈,现请你们亲一下相片上的爸爸、妈妈。

二、大图书阅读。

1、引导幼儿说出自己的.内心感受。

(1)看大图书上的图片,鼓励幼儿将看到的图画内容描述出来。(图画内容:小女孩。

亲了亲妈妈,还亲了亲爸爸)。

(2)请幼儿说一说亲妈妈是什么感觉:亲爸爸是什么感觉。

2、熟悉诗歌内容。

(1)教师指着图画说:“这个小女孩亲了妈妈也亲了爸爸,小朋友想不想知道她亲爸爸妈妈是什么感觉吗?听老师念念这个诗歌就知道了。”

(2)教师朗诵诗歌一遍,请幼儿说出诗歌中妈妈好香,爸爸的胡子扎嘴巴。

(3)教师和幼儿一同看大图书,教师朗诵诗歌一遍,幼儿完整欣赏。

(4)教师出示字卡“亲一亲、妈妈、爸爸”让幼儿跟读诗歌。

三、仿编诗歌。

1、幼儿讨论:亲谁也会好香(奶奶)亲谁胡子也会扎嘴巴(爷爷)。

2、将幼儿仿编的内容,整理成诗歌念给幼儿欣赏,幼儿在一起念一遍。

四、小结,讲评。

语文教学设计

本册教科书包括“入学教育”,“汉语拼音”“识字”“语文园地”“口语交际”几个部分。教材的开头是入学教育,用四幅图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了解学习常规。然后是汉语拼音部分,共13课,在学习拼音的同时认识70个常用字。而后是识字(一)、10篇课文。两个识字单元各4课,每课识字12-14个。20篇课文分作4个单元,大体按由浅入深的顺序编排,每个单元的课文在内容上有一定的联系。在每个单元之后设语文园地,以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巩固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此外,全册设6个口语交际话题,安排在每个单元后面,使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

识字的编排,实行认写分开,多认少写。全册要求认识400个常用字,写其中100个笔画简单的字。

(一)、综合性。

教材采用多种方式体现语文学科的综合性,以便使初入学的儿童受到比较全面的语文启蒙教育,不仅在汉语拼音、识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等方面打好基础,而且在兴趣、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等方面做好奠基的工作。学习内容的安排、学习能力的培养,从一开始就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例如,在汉语拼音阶段,适当出现了短语、句子和儿歌,学生在学习汉语拼音的同时认识部分汉字,把学拼音、识字、发展语言结合起来,不但增加了趣味性,及早获得成就感,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又如,在课后练习和语文园地中,设计了读读说说、读读画画、读读做做、读读演演等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形式,体现了语文能力的整体发展,以及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融合。

(二)科学性。

汉语拼音、识字、阅读、口语交际的编排,都注意遵循儿童学习语文的规律。以认字和写字为例,要求认的字,都是最常见的、出现频率最高的;要求写的字,都是最常用的、最简单的。儿童最先认识的字,是与他们的生活关系最密切的“爸、妈、我”。全册要求认识400个字,都是出现频率最高的常用字。此外,识字的安排重视汉字本身的规律,采用象形字、会意字、看图识字、按事物归类识字等形式,使儿童在识字的同时了解汉字文化,认识身边的事物。要求写的100个字,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独体到合体的顺序编排,每课只写3-4个字。结合写字指导,帮助学生逐步掌握汉字的笔画笔顺、间架结构,打好写字基础,使每个学生不仅能把字写对,而且能把字写好。

(三)时代性。

这册教材大幅度更新内容,不仅面目一新,而且富有时代气息、人文色彩和情感因素。如,《我多想去看看》表现了少年儿童对祖国的热爱,《自己去吧》。体现了对独生子女主动锻炼、大胆实践的企盼,《借生日》《平平搭积木》赞扬了儿童关爱他人、敬爱父母的美好心灵,《爷爷和小树》《小熊住山洞》蕴含着保护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教育因素。此外,有关计算机、自选商场等具有现代气息的内容,城市、农村、学校、家庭生活的内容,通过有趣的故事渗透科学常识的内容,在教材中均有反映。

(四)趣味性。

教材的各个部分都体现了主动学、玩中学的编排意图。例如,在儿童喜闻乐见的环境中学习拼音、认识汉字;在连、涂、画、拼、摆等游戏中,巩固知识,启迪心智,培养动手能力;在课后练习和语文园地中,大量采用“我会读”、“我会写”、“我会说”、“我会画”、“我会连”等形式,激发兴趣、培养自信。教材中安排的各种儿童喜闻乐见的学习形式,都有助于学生在游戏中、在自主实践中兴趣盎然地学习。

(五)广泛实用性、

针对我国地域辽阔、文化教育发展不平衡的国情,本册教材内容适中,分量适当,为教师、学生留有拓展和创造的空间。在识字方面,采取种种方式鼓励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主动认字,如,在语文园地中鼓励学生认姓氏字、牌匾字,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认识身边的汉字,做到下要保底,上不封顶。又如,本册最后编排了两课连环画形式的课文《雪孩子》和《小熊住山洞》,每课有少量生字,但全文不注拼音,教师可鼓励学生借助图画或通过其他方式认读生字,读通课文,在自己认字和阅读的过程中,学生获得自学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

1、汉语拼音:

(1)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2)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能借助汉语拼音识字、正音、学说普通话。

2、识字与写字:

(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2)认识常用汉字400个,会写其中的100个。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能按笔顺规则写字。字写得正确、端正、整洁。

(4)初步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

3、阅读: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学习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4)对读物中的内容感兴趣,乐于与他人交流。

4、口语交际:

(1)学说普通话,逐步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

(2)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3)能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4)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口语交际,踊跃发表自己的意。

散文教学设计

散文阅读中的体会、寻味,也包括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

(1)语言的滋味。比如《古都的秋》,体会下列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秋天,无论在什么她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散文阅读教学,要遵循从散文的文类特征、“文学性的散文”的着眼点、散文阅读的要领等引申出来的一系列原则。

(一)“排除法”定义对散文教学的启示。

1.凡是体裁和文体特征认识比较清楚,已形成相应读法的,皆宜从“散文”中分化出来而专门对待。比如通讯、特写、报告文学、报刊言论文章、传记、演讲辞、科普小品、学术札记等。

2.有些在体裁和文体特征上有明确界说的,如回忆录、序言、杂文、散文诗等,也宜按独立小类而专门对待;至于在大类上如何处理,对语文教学不具有实质性的意义。

3.对仍“被剩余”的“文学性的散文”,要强化文体意识,根据文体特征,分野小类,力求形成可依循的解读理路。

孙绍振关于“审美散文”、“审智散文”、“审丑散文”的分别及其解读范例48,钱理群关于“说理的散文”、“描写的散文”、“纪实的散文”、“抒情的散文”分别及其解读范例49,贵志浩关于“闲话体”、“独语体”、“倾诉体”的分别及其解读范例50,以及在散文史研究和散文作家作品评论中所提炼的作家流派、风格等,均为分野小类提供了理论的资源。

(二)“不拘一格”“张扬个性”对散文教学的启示。

“不拘一格”,“张扬个性”,是现当代优秀散文家刻意追求的.散文境界。散文“无规范”,但教学必需以明了规范为前提;对“无规范”的散文,也必需找到对应“无规范”的办法。

1.现代散文不拘一格,这就意味着,在散文阅读教学中,决不能用一种固定的套路去对付所有散文。

2.现代散文不拘一格,这就意味着,决不可以拿古代散文刻意考究的章法和技法,比如“以小见大”“伏笔照应”“一字之骨”等,去描摹、套用现代散文。

3.现代散文张扬个性,这就意味着,在散文阅读教学中,必须找准这一位作者散文的特质,必须找到这一篇散文的特质,包括所谈论的话题,所抒发的情思,所运用的言语。

(三)“文学性的散文”的着眼点对散文教学的启示。

1.散文阅读教学,始终在“这一篇散文里”,要驻足散文里的“个人化的言说对象”;严防跑到“外在的言说对象”,演变为谈论“外在的言说对象”活动。

2.散文阅读教学,要着眼于主体,触摸作者的情思;严防滞留在所记叙、描写的客体,演变为谈论那人、那事、那景、那物的活动。

3.散文阅读教学,要关注作者独特的情感认知,引导学生往“作者的独特经验里”走:严防受既成经验的遮蔽,演变为谈论各抒所见的活动。

4.散文阅读教学,要由言及意,往散文中的个性化言语所表达的丰富甚至复杂、细腻甚至细微处走;严防脱离语句,跑到概念化、抽象化的“思想”、“精神”,演变为谈论口号的活动。

(四)散文阅读的要领对散文教学的启示。

1.散文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学会区分人我,引导学生体察在散文中表露的、对学生来说很可能是陌生的经验。

2.散文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学会分享,在认识和理解别人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的过程中,观照自我。

3.散文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细读,体味作者言语表达的功力,体味精准的言语表达所蕴含的意味,体味语言的滋味和作者的情调。

4.散文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以言逮意的追求,要唤起学生对以言逮意的功力的敬重。

《散文家谈散文》教学设计

2、了解散文的常用手法。

3、欣赏积累散文优美的语言。

初三学生读散文不但要读出浅层次的内容,不但要体悟到文章的情感和中心,更重要的是要尝试做“小小鉴赏家”,学会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去欣赏和解剖,在有滋有味的鉴赏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写作规律的影响。

《白鹭》是一篇写物的精美散文,总分总的结构,围绕“诗”这一特点,分别从这样几个角度来表达:外貌特征、水田钓鱼、悠然树顶、黄昏低飞,全文自然地使用了这样一些手法:对比、比喻、拟人,用自然清丽的语言勾画出脱俗清雅的白鹭形象。

《关于散文〈白鹭〉》是一篇鉴赏性的小品文,作者先谈了散文的大体特点,罗列了各个大家的散文风格,然后说到郭沫若的散文风格,最后着重赏析《白鹭》。赏析《白鹭》作者使用了这些的方法:总体概括课文内容、适当摘抄呈现课文内容、引用古人、名人的品论性的语言。教学重点为了解散文的常用手法;教学难点为教会学生欣赏散文的思路方法。

学《白鹭》、写《白鹭》、谈共鸣。学生学习《白鹭》,写出自己的鉴赏小品文,然后将自己的阅读感受与晓雪的进行对照,谈比较之获。尊重学生对文章的原始体验,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教师授以思路方法,学生通过对照比较自主提高鉴赏散文的能力。

一、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学生自由读课文,并说出文章“总-分-总”的结构,说出作者眼中白鹭的特点-“诗”。

二、默读课文,说说“诗”的内涵。

1、带着“作者为什么说白鹭是一首‘诗’”的问题,学生再读课文,并圈画点评。

学生随机回答教师点评小结:白鹭的外貌淡雅而精致仿佛是一首小巧别致的诗;白鹭与清水之微波余辉,田地之拙朴阔然而构成的田野水墨画是一首古朴灵动的诗;白鹭在寂寥迷蒙的清晨独立枝头,悠然眺望是一首意蕴清绝的诗;白鹭低飞于黄昏的空际,又是一首浪漫而多情的诗。

2、细读课文,选择课文最钟爱的一点,简略地写写晓雪说《白鹭》这篇文章是“诗”的原因。

教师示范:

文章的意境很有诗意。

“黄昏的空中偶见白鹭的低飞,更是乡居生活中的一种恩惠。那时清澄的形象化,而且具有了生命了。”

这段文字描写出了一幅宏阔而又纯净的画面,暮至而息的白鹭成了空中的精灵,成了宙宇间一道绝美的舞蹈者,非常形象真切地演绎着“清澄”者个词语的内涵。

学生自由阅读、讨论、书写、交流。

生1:

文章的结构是一首诗。

开头和结尾巧妙呼应,凸现主体,强调白鹭特点。中间选择几幅别有特色的画面围绕“诗”来呈现。这样的结构小巧别致,玲珑剔透。

生2:

文中的比喻是一首诗。

“在清水田里时有一只两只站着钓鱼,整体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琉璃框里的画面。田的大小好像是有心人为白鹭设计出的镜匣。”

生3:

文中的拟人是一首诗。

“孤独地站立在小树的绝顶……而它却很悠然……”

生4:

文中的对比是一首诗。

“白鹤太大而嫌生硬,即如分红的朱鹭或灰色的苍鹭,也觉得大了一些,而且太不寻常了。”“或许有人会感着美中的不足……不,歌未免太铿锵了。”

用白鹤与朱鹭、苍鹭比出白鹭的小巧与别致的美,用铿锵的歌比出白鹭的婉约柔和。这率性地对比正表明了作者对白鹭的由衷地赞赏。

生5。

……。

三、选段朗读课文,表现文章的诗情画意。

指名读、学生点评、教师指导,生演读。

四、读《关于散文白鹭》,说说作者谈《白鹭》的哪些语句与你产生了共鸣。

教师示范:

“我喜欢散文,就在于它的随意性和多样性,就在于它是一种没有固定格式的最自由自在的文体。”

我揣摸作者说的就是散文的特点“形散而神聚”,《白鹭》不正是这样的吗?中间的那几幅画看似随心所欲,其实每幅都充满诗意;两次对比,看似任性而为,其实每次对比的目的都是为了表达对白鹭的欣赏与喜爱。

学生在书上圈画、点评、交流。

生1:

“郭沫若的散文……也有的写得柔婉清丽、秀美含蓄……就是后一类散文的典型例子。”

《白鹭》中白鹭的形象确实清丽而秀美,语言柔婉而含蓄,就像一位待嫁的新娘欲说还羞。

生2:

“这篇散文,用非常精彩、极其简练的文字,抒写了作者对白鹭的独特的感受和独到的认识,绝妙地描绘出白鹭……”

文中“那……增之一分则嫌……,减之一分则嫌……,素之一忽则嫌……,黛之一忽则嫌……”的句式,整齐而又精练地描摹出白鹭的美丽外貌也表达了作者的独特欣赏角度和欣赏感受。

生3:

莱辛说:“不要让人一看了事,应让人品味,反复地品味。”

晓雪引用的这句话正适合《白鹭》,《白鹭》的语言、《白鹭》所勾勒的白鹭的形象、《白鹭》所营造的意境、《白鹭》所表现的白鹭的灵气都让人越读越有余味。

生4:

“其文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涧,如沦,如漾,如珠玉之辉,如鸿鹄之鸣而入寥廓。”

晓雪引用的古人语段,提炼出《白鹭》一文中白鹭的清新淡雅、脱俗不凡的气质,也点出了郭沫若此类散文的特点——秀美含蓄、婉约清丽,同时又意境深远、令人回味不已。

生5。

……。

五、按照一定的结构进行课堂小结。

题目:初三学生如何欣赏散文(以《白鹭》为例)。

内容:散文作者的总体风格:

散文主要内容与情感:

散文语言特点:

散文手法简析:

六、作业:

选择你喜爱的.一篇散文,尝试写鉴赏性的小品文。

板书设计:

散文作者的总体风格。

散文主要内容与情感。

散文语言特点。

语文教学设计

20xx年教育部新制定并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阅读教学的目标:(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补短,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在这样的前提之下,语文课堂的问题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问题设计得好,总能为学生搭设思维的跳板,让他们向更高、更远的层面飞跃。也能较好地展现课堂中教与学、疏与密、缓与疾、动与静、轻与重的相互关系,让课堂波澜迭起、抑扬有致。

语文课堂的问题设置,最忌讳的应该是那些大而不当的问题,在学生的思维还未进入理想境界,提高的时机尚未成熟之际,就匆匆忙忙地提出一些较深奥的,带有研究性质的问题,这自然很容易让学生的思维陷入一种茫茫然不知所以然的境地。同时,语文课堂提问也应杜绝那些“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的提问法,为提问而提问,提出一些游离于课堂主题之外的小而琐碎的难题,让学生在一个个无聊的问号前疲于奔命而又难以实现思考的价值,这些问题,也会使课堂陷入一种庞杂而无序的混乱状态。上述“头轻脚重”和“头重脚轻”两种形式便是课堂提问容易陷入的误区。理想的课堂提问模式应该是深与浅,远和近的最佳结合,即问题应该有趣味性、挑战性而又有充分的延展性。

我认为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可尝试以下的六种提问方式:

一、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得以实现的。任何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具有它的多义性,换言之,都如断臂维纳斯,有一种残缺的美感,所以学生的阅读鉴赏,即同文本对话的过程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对一部作品的解读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每一个人的解读都有自己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不仅表现在对作品意义的认识,对人物的评价上,还表现在对语言材料所构建的意象、意境的感悟上。多元是一种理念,一种指导思想,是一种存在的客观现实,也是教育发展的趋势。可以说,正是语言的这种“模糊性”和读者的“创造性”,才使得枯燥简单的语言变得如此神奇而富有魅力,而文学作品因为这种个性的解读而更具有魅力。所以教师绝对不能过早地抛出所谓的“标准答案”,而应该及时地设疑质疑,于无疑处生疑,使学生在不拘泥于那些权威答案的基础上能再推开一扇窗子,让学生看到更美的风景。

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电视、电脑普及率的提高,以及家庭教育的重视与完善。这些渠道所传输的信息量非常的大,且丰富多样,价值观念千差万别,在每个学生那里呈现不同形态等等,它的教育效果不容忽视。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知识积淀和感情经验去体验作品,将课内与课外,将课本知识与自己的阅读积累有机串联,力求对作品作出有个性的反应,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材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而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因此在课堂提问时,也应抓住有利的时机,浓墨重彩,让学生能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人生经历等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将课内和课外和谐地融为一体。

比如在学习《迢迢牵牛星》时,学生提出了一个疑问:诗前两句说“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意为织女星和牵牛星相隔遥远,而为何后面又说“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如何理解这里远和近的矛盾?我抓住这个契机让学生畅所欲言,谈自己的理解。有学生认为:两颗星相距的确很远,但是虽然因此而无法相见,但是两颗诚挚忠贞的爱心却始终相依相伴。“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所以在他们看来,这河汉也就“清且浅”了。而另外的同学却认为:那浅浅的天河,定然不甚宽广。可是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却不能骑着牛儿来往。咫尺之间,却无法倾诉衷肠,只能无言凝望。只能等待用一年守望一日的团圆。泰戈尔说:“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我就站在你的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而是/明知道/彼此相爱/却不能在一起”。若是无法相见是因为隔了万水千山,那么这种悲伤总还有个理由来消释,但是明明只有咫尺之间却如远在天边,这种无奈才更加令人刻骨铭心。

两种解读,都言之成理,持之有据,可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散文诗》教学设计

《荷叶母亲》选自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本单元的几篇课文,都以亲情为主题,写出了亲情的丰富与多样。鲁迅先生的《风筝》洋溢着浓浓的手足同胞之情;张之路的《羚羊木雕》描述了子女与父母的冲突;《散步》勾勒了一个和美的家庭;《荷叶母亲》是一篇爱的美文,作者被雨打红莲,荷叶护莲的场景所感动,而联想到在母亲身边,孩子沐浴着爱的光辉,是难得的幸福与欢乐(正如红莲);远离或失去母亲,思母之情是何等深切,自己是何等孤单与无助(如同白莲)。学习这篇课文,让学生学会用真挚的情感去跟作者、跟母亲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去分享与珍惜真挚美好的亲情。

在教学中,先由听歌引起学生共鸣——母爱,引出课文,合理利用多媒体资料介绍作者、听读课文、欣赏诗画、聆听音乐等,融入学生朗读、师生探讨交流、小组合作、师生练笔等形式,课内和课外相结合,把听、说、读、练、思、赏、搜等多种方法结合在一起,借此提高学生能力,陶冶学生情操。

有人说,九零后的孩子是自私的一代,他们相当部分只懂得索取,不懂得关爱,在享受的同时而忽视了父母付出,本节课的设计重点之一就是让学生在理解文章基础上,品位浓浓的母爱,学会感恩,学会体贴父母。

我面对的是一群正需要用感情去感化的农村孩子,他们对语文的整体感知能力还是比较弱的。因此,要上好这节课,教师就要做好引导,要让学生真正的融入课文中去,不能为学课文而学课文,而要联系生活实际去感知。

1、知识与能力:把握散文诗的感情,品味语言,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重点:1、指导学生把握散文诗的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借助赏析文章,理解文章主题,品位浓浓的母爱,学会感恩。

难点:1、赏析文章,品位浓浓的母爱,学会感恩。

2、学习借景写人、托物寄情的写法。

《散文诗》教学设计

1.旁批诗文,理清文章思路。

2.对比阅读,把握两首散文诗在感情基调、内容、语言等方面的异同。

3.诵读诗文,体会《金色花》所表达的孩童对母亲的亲昵之情以及《荷叶·母亲》所表现的少女对母亲的依恋和感激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诵读诗文,体会《金色花》所表达的孩童对母亲的亲昵之情以及《荷叶·母亲》所表现的少女对母亲的依恋和感激之情。

教学难点:

对比阅读,把握两首散文诗在感情基调、内容、语言等方面的异同。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任务驱动式、探究式、朗读法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利用默读批注,感知理解诗文内容。

2.设计对比诵读两首散文诗,体会两首散文诗在感情基调、内容、语言等方面的异同。

四、教学过程。

(一)设计活动,介绍作者。

学生回答,教师进行补充:泰戈尔曾两次访问过中国。访问之后,他的作品大量地译成汉语。当时翻译的绝大多数是散文诗,因此,泰戈尔对中国的影响首先是散文诗。从20世纪20年代中期起,中国文坛上出现了不少体裁像《园丁集》《新月集》《飞鸟集》一类的作品,这其中冰心可以说是受惠于泰戈尔最深的“私淑弟子”了。受泰戈作品的影响,冰心的创作走向温柔的爱的吟颂。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通过欣赏朗诵《金色花》《荷叶·母亲》感受他们作品的异同。

这节课我们要进行一次朗读比赛。优秀的诗文是“诗中有画”的,这两首散文诗也不例外,每首诗都蕴含着几幅精美的画面,我们这次朗诵比赛的内容是:每组同学从两首诗文里各选一幅“画面”进行朗读。

【设计意图】设计活动,激发兴趣,引入本课。

(二)自主阅读,批注“画面”,感知内容。

接下来,让我们朗读诗文,请大家拿起笔去文中寻找优美的“画面”,并在旁批处给“画面”拟个小标题,然后咱们比一比谁拟的题目最美。

(学生默读批注文章,全班讨论,选出最佳标题。)。

示例:《金色花》:第一幅:母亲祷告,“我”为她散发香气。第二幅:母亲读书,“我”将影子投在书页上。第三幅:母亲拿灯去牛棚,“我”变回孩子,求妈妈讲故事。《荷叶·母亲》:第一幅:花瑞人祥回忆莲花白。第二幅:白莲凋零红莲亭亭。第三幅:雨打风摆红莲欹斜。第四幅:荷叶护莲尽显母爱。

【设计意图】感知文章内容,训练概括能力。

(三)小组合作,填写表格,比较异同。

每幅画面都有了一个诗意的标题,如何能读出诗意的美呢?先让我们以组为单位边品味“画面”边填写《“画面”对比阅读表》,然后组内朗读,准备展示。

“画面”对比阅读表。

(学生合作填写表格,朗读所选“画面”。)。

示例:

【设计意图】训练朗读技巧;体会两首诗语言风格和情感的不同。

(四)展示表格,比赛诵读,体会情感。

期待已久的时刻终于到来了,请各组依次展示自己的表格并进行解说,然后诵读本组所选的“图画”。

(分组朗读,师生共同评价。着重从重音、停连、节奏、语气、情感等方面评价。评出特色,颁发奖状。)。

【设计意图】通过实践提高把握感情基调能力;体会《金色花》所表达的孩童对母亲的亲昵之情以及《荷叶·母亲》所表现的少女对母亲的依恋和感激之情。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可以知道,两篇文章可以从内容、语言、情感等方面进行对比阅读。课下我们可以将泰戈尔的《飞鸟集》与冰心的《繁星》《春水》进行对比阅读。也可以将一位作家的不同作品进行对比阅读。

作业:课外阅读《飞鸟集》和冰心的《繁星》《春水》,感受他们作品风格的相同之处。

板书设计:

语文教学设计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阅读链接的内容。

2、能够利用工具书解决遇到的字词的问题。

3、合理展开想像,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课前准备:课下布置学生对本单元的课文多通读几遍,回顾课文内容。在课下搜集和春天有关的一切内容。白纸,彩笔。

师生活动

一、回顾课文内容,为“走进春天”做好储备

1、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在本单元我们都学了哪些课文?

这几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

2、师:可以看出,我们这几篇课文都和春天有关,而且在我们身边春天也正在一步步向我们走来,就让我们在这节课中一起“走进春天”。

二、阅读文本,初步了解阅读链接的大概内容

1、师:下面,请大家打开书18页,自已认真的读一读。

2、师:谁能说一说,你都读懂了哪些内容?

3、找2-3名学生说一说。

4、师:谁愿意来读一读课文内容?

5、找四名学生,每位学生读一个板块的内容。

三、再回归文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春天的喜爱

1、师:同学们,就让我们怀着愉快和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再读一读课文的内容吧,一会儿我要找同学们说一说你读后的感受。

2、同学们自由读。

3、读后先小组交流一下读后的感受。

4、然后找同学围绕知春、踏春、惜春、咏春四个内容来谈一谈自己的感受,可读课文,也可结合课下搜集的内容,来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四、走进春天,走进想像的乐园

2、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纸笔做画。

3、师:谁能向大家来展示你的作品?

同学生踊跃参与。

4、师:你能不能向大家介绍介绍你的作品呀?

五、扩展延伸

六、课下作业

写一篇春天的景物的文章

语文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标题(课程标准中规定的教学主题)

——副标题

(如果希望在标题中体现教学设计涉及到的活动主题、实际任务或作品名称,请统一在副标题中体现。副标题要注意言简意赅)

一、基本说明

1教学内容所属模块: 2年级:

3所用教材出版单位: 4所属的章节: 5学时数: 分钟

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着重说明个人对教材的认识、理解及分析) 2、内容分析:(根据课程标准的规定,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本班学生水平分析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简要说明教学内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位置)

3、学情分析:(简要分析学习者的认知特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及能力水平、对教学内容的了解程度等)

4、设计思路:(说明案例设计者是如何根据本教学主题及其教学目标确定教学指导思想,设计教学方法的)

三、教学过程描述

(采用下述的表格式描述,尽量采用写实的方式描述教学过程的真实情景,尽量将教学中的关键环节以及教学过程中某些值得注意和思考的现象和事件描述清楚)

四、教学反思 注意事项:

1、反思不仅要总结本次教学活动的优点和成功之处,也要注意指出本次教

学活动激发的值得研究的课程问题、具启发意义的事件或教学实际实施过程中的缺陷。并就这些问题做出自己的思考,重在通过分析、找出问题的症结,提出改进教学的方法。

2、反思要突出重点,不一定面面俱到,建议采用小标题的方式提点反思的几个方面,不宜太多。要注意在事实的基础上加以总结和提升,不要单纯罗列事实和现象。但理论的总结又要注意语言通俗简明,并利用本次教学活动的具体证据来论证,不要长篇大论地引用他人文章,或脱离具体教学活动做笼统的理论阐述。

附:教学资源、学生学习过程及典型成果(可选)

教学资源包括:学案、课件及其他教学相关资源。 学习成果包括:学生课前、课上或课后搜集的.资料;学生活动过程的图片等;学生的典型作业或制作的各种作品。

信息及其特征

一、基本说明

1模块:高中信息技术基础 2年级:高中一年级

3所用教材版本:广东教育出版社 4所属的章节:第一章第一节 5学时数: 40分钟(教室授课)

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了解信息技术学科,知道信息技术学科的框架内容;了解信息的定义并理解信息的特征,能从具体案例中概括出信息的特征;初步感受信息技术的应用价值。

2、内容分析:本课是开学第一课,需要给学生介绍一下有关信息技术学科的一些基本情况;同时本节内容比较简单,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有所深入地进行授课。

3、学情分析:高一学生,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但水平差异明显,对信息技术学科有浓厚兴趣,但对信息及信息技术学科本身的定义及应用并不很明确。

4、设计思路:本节课主要内容偏重理论,又缺乏理论的深度,如果只由教师讲解就会显得比较枯燥,因此本堂课的设计思路是从具体的案例入手,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讨论,最后得出基本的结论,形成一定的概念,达到理解和应用的目的。教师的主要任务在于积极引导,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教学反思

1、这节课可说是上得非常活跃。因为事先准备的资料比较充分,不同的学生都能从不同的角度来说明问题。例如对于第一个情境问题,学生的答案一开始五花八门,有学生说带笔记本(估计是看我上课是用笔记本展示的),马上有同学反驳:“怎么充电?”还有学生说用卫星定位系统等各种他们能想到的新奇的而我没有预设的答案,结果一开始课堂的氛围就非常热烈。

2、本堂课虽然是在教室上的,但也因此整体纪律特别好,学生虽然一开始因为不能上机,上课时有点沮丧,但不久就融入到问题的讨论中了。

3、本堂课内容较浅,由于时间问题,有些讨论的地方并没有预设的深入。其中需要完善的还有很多细节问题。

附:教学资源、学生学习过程及典型成果(可选)

语文教学设计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选自峻青的《雄关赋》。本课是一篇描写我国著名的古迹山海关的散文,抒发了作者对山海关的赞美和歌颂之情。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体会文章所表达出的热爱祖国疆土,热爱中华民族的炽热情怀,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指导学生默读课文,懂得作者按“先总起(赞叹山海关),再分述(山海关的威武风采——山海关的动人历史),后总结(歌颂山海关)”的全篇行文思路以及按先概括后具体及空间位置转换记录山海关的局部行文思路。

3、训练学生用词语概括山海关的特点,培养学生概括归纳总结的能力和准确用词的能力。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领会重点语句的含义及表达的情感。

4、帮助学生认识并会写部分难写的生字词。引导学生独立阅读链接小诗《长城》,能有感情地进行朗诵。

概括山海关的特点,培养学生概括归纳总结的能力和准确用词的能力。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领会重点语句的含义及表达的情感。

讲授法、讨论法等

2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阅读兴趣。

同学们,你们去过长城吗?去过万里长城的山海关吗?今天,我们就跟随著名作家峻青,去认识这被誉为“天下第一关”的山海关吧!

板书:山海关

(二)初读,感知全文思路。

1、自由小声朗读课文,注意生字新词的读音,把句子读通顺。

(三)细读,体会文章内容。

1、读第一,二自然段,注意作者用了怎样的词语,句子来介绍山海关的风采?

(“好一座威武的”“这号称。”等感叹号)

这两句话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3、读第六至九自然段,注意作者站在这雄关之上,心情有怎样的变化?找出相关句子。

4、他想到了什么?用哪些话概括了山海关历史的特点和给自己留下的深刻感觉?

这段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里用了什么词语、句子来全面概括山海关的特点?

5、在阅读课文1—4段时,要让学生观察课文插图去体会有关语言文字。

在理解各部分内容时,要结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相关语句或段落。不要把理解和朗读分离、割裂开来。

(四)练读,领悟表达方法。

城楼

9、山海关地理位置

历史作用

现在的作用

散文诗二首教学设计

1、引导幼儿与理解散文诗的内容并学习朗诵。

2、欣赏优美的语言,丰富词:拌、绿油油、红艳艳、金灿灿。

3、激发幼儿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体验散文中所洋溢的生活情趣。

1、难点:目标2.过程:

一、提问引出活动内容。

小朋友,你们见过会变颜色的房子吗?你们想看变色房子是怎么变颜色的吗?

二、老师有表情的朗诵散文诗,引导幼儿感知散文诗的内容。

1、散文诗叫什么名字?

2、散文诗里有些什么?

三、出示图片,老师再次朗诵散文诗,引导幼儿理解散文诗的内容,并学习朗诵和丰富词。

(一)分节理解朗诵。

图一,小兔做了一件什么事?怎么装扮新房子的?

理解词:拌;跟老师朗诵第一节。

图二,春天,小种子发生了什么变化?房子变成了什么房子?

理解词:绿油油;跟老师朗诵第二节。

图三,夏天,小苗有什么变化?房子变成了什么房子?

理解词:红艳艳;跟老师朗诵第三节。

理解词:金灿灿;跟老师朗诵第四节。

(二)小朋友跟老师完整朗诵散文诗的内容。

四、讨论:如果你有一间新房子,你会怎么装扮你的新房子?

1、为什么小兔住在变色的房子里过得很快乐?

2、如果你有间新房子,你会怎么装扮它?

体育游戏:搭房子

1、能根据纸箱的特点,探索不同的玩法。

2、能与小朋友合作完成搭建高楼。

3、体验玩纸箱的乐趣。 重点:目标1.难点:目标2.准备:大小不同的纸箱若干。 过程:

一、幼儿自由探索纸箱的玩法。

1、幼儿自由玩耍。

2、合作拼图玩迷宫游戏。

二、竞赛游戏:搭房子。

1、讲解玩法、规则。

2、幼儿分成四组进行比赛,用各种大小不同的纸箱合作搭房子。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