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塔大课堂第十四课心得感想(通用17篇)

时间:2023-12-11 09:08:10 作者:琉璃

心得体会是我们在实践中领悟到的宝贵经验,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类似的问题或情境。下面是一些来自各行各业的人们写的心得体会,他们的经验和思考都很值得我们借鉴。

大学生学习灯塔大课堂第十四课心得感想作文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生动记录了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两个大局”,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团结带领全国人民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新的重大进展的伟大实践,集中展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广电总局各部门各单位、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职工要把学习第三卷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抓紧抓实抓到位,在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见行见效上下功夫。

一是强化政策引导。

按照中央决策部署,加快制定出台总局关于加快推动广电媒体融合纵深发展、推动新时代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做强做优的指导意见,完善广电行业媒体融合发展布局和政策体系。指导支持一批地方广电机构打造新型融合传播平台,加快建设全媒体服务、智慧化传播的新型主流媒体,指导构建区域媒体协作共同体。

二是强化项目带动。

继续以工程项目为抓手带动工作、推动发展,引导支持创建产学研相结合的媒体融合发展创新中心,夯实新型主流媒体根基。及时跟进指导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推动全国有线电视网络整合和广电5g一体化发展,形成有线无线卫星融合、大中小屏互动的全媒体传播格局和用户服务体系。以编制“十四五”发展规划为契机,抓紧谋划和设计媒体融合发展工程项目。

三是强化技术引领。

完善技术规划,推动实施“广播电视迭代行动计划”,增强创新发展支撑能力,发挥新技术对融合发展的支撑和驱动作用。积极推进大数据、云计算、4k超高清、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应用,提高精准生产、精准传播、精准服务能力。

观看灯塔大课堂第十四课观后感心得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该书收入了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10月18日至2020年1月13日期间的报告、讲话、谈话、演讲、批示、指示、贺信等92篇,分为19个专题。疫情期间,支部定期组织线上学习,党员们在集中学习之余也积极开展自学,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

对于该书第四专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支部开展集中讨论学习。中共十九大对中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从这些方面可以看到,国家的发展在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总书记说过:“我们党来自于人民,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必须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弄明白,党除了人民利益之外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2020年夏天的乌鲁木齐,疫情突然死灰复燃,扰乱了这座原本美丽且繁华的城市,几百万的居民居家隔离,抗击疫情。要维持在这座城市的居民正常生活,物资采购及运送,垃圾收集,体温检测等工作离不开一个庞大的群体——志愿者,在志愿者队伍中,要数最多的就是广大党员同志,为什么?因为他们是党员。党员两个字有责任、有担当。这座城市需要他们挺身而出,所以他们就那么做了,不需要什么特殊的理由,也不为了什么特殊利益。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多么令人心生敬意的一句话,总书记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我们广大党员同志要像总书记学习,服务人民,奉献自己。

对于该书第五专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我们开展了集中线上学习。今年是决战脱贫攻坚和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该专题明确指出了脱贫攻坚对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意义,全面阐述了我国脱贫攻坚战的主要做法和重大成就,系统总结了在脱贫攻坚伟大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今年不幸遭遇疫情,这给脱贫攻坚又增加了一道坎,但我们要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时间不等人,任务不等人,必须更加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抓紧抓紧再抓紧,确保取得最后胜利。新疆广大基层干部、党员们,为脱贫攻坚日夜奋战是我们看在眼里的,为“落实两不愁三保障”,党员干部们也是从来没有停歇过为人们服务的脚步。党员联系群众、访惠聚驻村工作队、精准扶贫、结亲戚结对子,这都是新疆为全面脱贫攻坚所采取的重要举措。眼前的困难不算什么,一切的困难都只是暂时的,只要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齐心协力、顽强奋斗,脱贫攻坚战一定能够打好打赢!

观看灯塔大课堂第十四课观后感心得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同志担任总书记以来,带领我们党和全国人民脚踏实地谋划长远发展,一往无前全面深化改革,锲而不舍狠抓作风建设,不畏风险掀起反腐风暴,各项事业开新局、展新貌。这样的大手笔,让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倍感振奋,也让世界看到一个负责任的社会主义大国实现民族复兴的蓬勃气象。

大手笔源于大担当。“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我国建设和改革走的是独具特色的道路,所面临的艰难险阻和严峻挑战不亚于革命战争年代。然而,惟其艰难,更显勇毅。同志执政理念首要的一条,就是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神圣使命的历史担当。当前,我国正值各种社会矛盾多发期和凸显期,心得体会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唯有具有“舍我其谁”的使命意识和担当精神,方能涉险扬帆。品读总书记的“治国理政”,篇篇都传承着革命先辈勇于抛头颅、洒热血、救中国的红色基因,折射出老一辈革命家胸怀天下、救世图强的担当精神。同志强调:一代人要有一代人的担当;历史的接力棒交到了我们手里,必须要有勇气、有胆识、有担当。他还特别把“敢于担当”作为新时期好干部的标准之一。“大事难事看担当”“为官避事平生耻”。在党、国家和军队建设发展处于重大历史关头,民族复兴进入形势路径最复杂、各种压力空前加大的重要历史时期,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及时果断出台一系列重要举措,充分彰显了同志作为中国这样一个大国的领袖和统帅所具有的恢弘气度和坚强意志。

大担当定有大情怀。这种大情怀,就是对国家、对人民和对党的大忠大爱。《谈治国理政》开篇是同志在党的十八大闭幕后会见记者时的讲话,即是他郑重的“施政宣言”,其中充满了对民族、对人民和对党的热爱。这篇题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讲话,以朴实的语言、亲切的态度、坚定的立场,宣示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执政为民的决心。此后,同志多次深入浅出地阐述和描绘了能使亿万中国人民凝心聚力的中国梦。他说:“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他强调:“一定要坚持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他深知,我们党要成就民族复兴伟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必须时刻把人民的利益高高举过头顶。这种爱民为民的大情怀,充分体现了我们党把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治国理政出发点和落脚点的价值追求。

大学生学习灯塔大课堂第十四课心得感想作文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主题,发表一系列治国理政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了许多富有创见的新思想新理论,推出了许多卓有成效的新举措新实践。

一是全面深刻地阐述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义,这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前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做到“五个深刻领会”。第一,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长期实践取得的根本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开创的,也是建立在我们党长期奋斗基础上的,是由我们党的几代中央领导集体团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接力探索取得的。第二,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第三,深刻领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第四,深刻领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十八大报告总结的“八个必须”基本要求,进一步回答了在新的历史征程上怎样才能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问题,是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改革攻坚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面临的难点问题、干部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的积极回应,是对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的正确指引。第五,深刻领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我们党担负着团结带领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

二是实现中国梦的提出,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树起了团结奋进、开辟未来的一面精神旗帜。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以后,他又在各个场合,对中国梦的历史、中国梦的精神实质、中国梦的重大意义、实现中国梦的途径和条件、中国梦与世界各国人民美好梦想的关系等等,进行了深刻系统的阐述,释放出强大的号召力和感染力。中国梦这一重要战略思想的提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全体人民的庄严承诺,是党和国家面向未来的政治宣言,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立了宏伟愿景,成为激励中华儿女团结奋进、开辟未来的一面精神旗帜。

灯塔大课堂第十四课心得感想

自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立足当代中国国情和发展实践,提出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刻回答了新的时代条件下治党治国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不仅有助于广大党员干部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持续引向深入,而且为外界提供了一扇观察和感知当代中国的重要窗口,对于外界了解中国发展的大势,了解中国道路和中国理念都极有参考价值。

首先,对外阐述施政理念。十八大以来,越来越多的外国朋友探究中国发展道路,关切中国发展将给世界带来怎样的影响。而《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恰恰阐述了习近平治国理政的许多观点,包括关于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政治、经济和社会改革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内政与外交的关系等,通过这本书,各国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发展道路和走向,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的改革发展进程,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对外政策和主张,为“中国今天发展的大势是什么”提供了答案。

其次,对外传递共赢信号,《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传递了中国始终走和平发展和合作共赢的强烈信号,即中国梦和世界各国之间的梦想虽然不同,但本质上没有冲突。例如,习总书记从中国文化的视角出发,提出了许多独具中国文化特色的外交理念,在中国与邻国的关系中,他倡导“亲、诚、惠、荣”的理念,他强调中国对外关系中要有正确的义利观。他还提出了建设“新型大国关系”、“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即“一带一路”战略)、“亚洲投资开发银行”等一系列具体的共赢战略。

第三,对外释放个人魅力。《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虽然是一本政治理论著作,但语言朴实、文风清新,生动好看、可读性强。比如,他用“鞋子合不合脚,只有穿鞋的人自己才知道”,说明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的演讲,他引用歌德的名著《浮士德》,指出中国不是可怕的“墨菲斯托”;用“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表明中国政府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的决心。.。.。.可见,这既有利于外国读者近距离感受习总书记的个人风格和魅力,同时也将成为增进中国与世界交流沟通的纽带,有助于外国读者客观、历史、多角度地观察中国。

观看灯塔大课堂第十四课观后感心得

近日出版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第四部分,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题,短短八个字的标题,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无我之境界,为民之情怀”。在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9月1日举行的秋季学期开学典礼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校长(院长)陈希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条红线,体现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全过程各方面。

其中“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收录了习近平总书记七条论述,在不同场合强调了其重要性,无论在哪个时代背景下,我们党都离不开人民的支持,都不能脱离人民群众。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多次印证了这句话,从党诞生之日起,到红军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人民群众一直是历史的见证人和创造者,无论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还是解放战争中的军民一家亲,离不开的是党的群众路线,离不开的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支持。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同样也要意识到人民群众的重要性,从今年的疫情到南方洪灾,人民群众发挥出的团结一心的力量是战胜这一切的最强有力的支持。同样对于广大基层干部来说,在工作中更要时刻“乐民之乐”“忧民之忧”,党员干部能够真心想民、倾心为民,才能实现“让全体中国人都过上更好的日子”的目标。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共产党人来自于人民,坚定如磐的初心也定当为了人民。党员干部的初心有没有守住,使命有没有担起,要由人民群众来评价,由实践来检验。“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即便前路充满荆棘,广大共产党员也要始终牢记“我是谁,为了谁”的初心叩问。在我们党90多年的奋斗历程中,我们党始终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克服一个个困难,才能带领人民走向美好的新生活。在基层工作中,党员干部要始终以百姓心为心,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真抓实干解民忧、纾民怨、暖民心,才能真正赢得民心。纵使基层路漫漫,也要始终坚定“捧着一颗心来”的拳拳之心,想群众所想,解群众所困,才能得群众之心。

“我们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群众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关系国运。”“我将无我,不负人民。”这些话语无不彰显出习近平总书记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浩荡胸怀。今年在经历新冠肺炎疫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脱贫攻坚的任务显得更加艰巨,然而基层干部连续奋战在疫情一线,奋战在抗洪抢险一线,奋战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一线……正是因为这些努力奋斗的党员干部,才让20更加有意义。“路不险则无以知马之良,任不重则无以知人之德”,在一次次冲锋在前的战斗中,共产党人从来都是坚定人民立场,敢于涉险滩、破难关。在基层工作中更要意识到“群众利益无小事”,服务群众,联系群众,把小事做实做好,才能把“大事”做好。“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身为党员干部,身为人民的公仆,就要时时刻刻把群众放在心中。

阅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第四部分中的“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感悟着习近平总书记深深的为民情怀,体味着“人民”这两个字背后的深刻含义,在工作中更要时刻谨记、学以致用。

观看灯塔大课堂第十四课观后感心得

习近平总书记对法治中国的论述,完全切中治国理政的现代首要原则。现代国家治国理政的首要原则,就是依宪治国、依宪执政。依宪治国,说的是“权为民所赋”;依宪执政,说的是“权为民所用”。两者落定的是国家权力的来源与功用问题。而这两个问题,恰恰是划分传统国家与现代国家界限的分水岭。依宪治国,不是一种政治地治国的状态,即不是一种按照政党、国家领导人的政治意志治国的状态,而是按照宪法的规定法治地治国的情形。这就让中国免除了千年人治的窘迫,走上了现代法治的轨道。习近平总书记为此刻画了三条重要线索:一是高度肯定宪法在治国理政中的中心地位。“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最全面的范文参考写作网站法律效力,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且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二是宪法的生命,在于贯穿治国理政的全过程。“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我们要坚持不懈抓好宪法实施工作,把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三是要将治国理政落实为依法治国。“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厉行法治,不断提高依法执政能力和水平,不断推进各项治国理政活动的制度化、法律化。各级领导干部要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努力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在法治轨道上推动各项工作。”这就为中国完全坐实在依法治国、依法执政的平台上,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范文内容地图围绕这一目标,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与法治社会,真正促使中国作别人治传统,步入法治轨道,建成现代国家。

将中国建成法治国家,是习近平总书记从总体上勾画出的中国发展蓝图。这是基于中国处在从富强走向文明的关头,做出的重大战略决定,也是将中国完全推向现代轨道的决定性举措。从根本上讲,中国走上法治的轨道,也就是人民依照宪法行使民主权力的轨道。这正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坚定坐实、认真践行的理由之所在。在国家价值层面呈现的民主、在社会价值层面呈现的自由平等,无不关系到人民权利优先于国家权力的民主属性。而这正是法治中国展现出来的民主本质。

中国之走向民主文明的发展新境地,既需要勾画宏观蓝图,也需要切实深化改革,从而稳妥地坐实中国发展的战略任务。为此,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反腐倡廉、提高党的领导水平,便成为中国实现依法治国的三大现实驱动力量。“范文参考网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改革再难也要向前推进”,这些掷地有声的话,表明习近平总书记推进改革的决心与信心,显现出改革在实现中国梦、坐实法治梦上的决定性作用。以“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为导向展开的反腐斗争,则体现出公权公用的现代国家权力公共性特质,预示着反腐作为一种政治新常态的长期性与持续性。而提高党的领导水平,直接显示了作为国家发展核心领导力量的政党建设,所发展的关键性作用。化解执政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四大危险,构成执政党担负人民赋权的组织前提。这正是将中国______推向现代政党的强大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的《谈治国理政》,确实是一部可以放置在百年中国现代转变历程中认真阅读的重要著作。

灯塔大课堂第十四课观后感

翻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浓浓的书香气扑面而来。其中,《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路》一文为我们展开了一幅回忆的画卷,,党的十九大刚刚拉下帷幕,习近平总书记一行赶赴上海,移步嘉兴,瞻仰中共一大会址,在红船共话建党初心,追忆历史、展望未来,丰盈思想、沉淀力量,在最美的中国道路上行稳致远。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读史明智,鉴往知来。学习历史,已成为新时代青年干部的必修课。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印刻着中国共产党人的艰辛探索,是青年干部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历史,回望中国共产党曲折前进的征程,才能深刻认识到如今新中国新时代的来之不易;回首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征途,才能高瞻远眺未来。作为新时代党员干部,要始终铭记历史,不忘先辈之苦,深悟当下之甘,坚定理想信念,锤炼党性修养;坚守初心本色,勇担责任使命;坚持人民立场,永葆为民之心,从历史中汲取党性之力,从历史中凝聚党性之魂,让初心薪火相传、把责任铭记在肩,学好历史、用好历史,服务当下、惠泽未来。

理论是最好的指南针。思想建党,理论强党。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理论学习,始终坚持以科学理论引领全党、武装全党。无论是“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还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根本任务都是厚植党员干部的理论之基,增强党员干部用党的理论武装头脑的本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用朴实的语言诠释真知灼见,彰显了我们党新时代理论创新成果,是党员干部理论学习最权威的教材。作为新时代党员干部,要将理论学习作为增强政治品格的首要任务,作为坚定政治信仰的重要途径,作为提升政治素养的终身追求,以“望尽天涯路”的决心,以“独上高楼”的心境,以“衣带渐宽”的坚韧,深学细悟,感悟理论的魅力,领会理论的要义,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

实践是最好的试金石。行之愈笃,知之愈明。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是一部充满血和泪的实践史。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实践中,始终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在实践中凝聚力量。正是他们对实践的探索,给予他们力量带领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作为新时代党员干部,要坚持在实践的大熔炉里淬炼、锻造,始终秉持人民至上的理念,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干字当头、奋蹄扬鞭,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在危难关口冲锋在前,以敢为人先的闯劲、破釜沉舟的拼劲、以久久为功的韧劲、脚踏实地的干劲,练就能吃苦、会干事、有担当的本领,坚定不移推动党的伟大事业新征程。

“万水千山不忘来时路,鲜血浇灌出花开的国度”,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愿党员干部,都能不忘初心,以学习历史为法,以研究理论为要,萃取脑中良策、心中良方,以实际行动为党的事业撸袖实干、添砖加瓦,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行稳致远。

灯塔大课堂心得

新中国70年来的历史性成就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性。在迈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关头,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提出了治国理政的纲领性文件,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历史上,对如何治理国家提出过许多思路和方法,由于无法突破根本性制度的羁绊和束缚,中国封建社会各王朝最终也无法逃脱“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

伟大成就来自艰苦奋斗,宝贵经验源于不懈探索。新中国成立之初,怎样治理这个百废待兴的国家,没有先例可循。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不懈地探索着、完善着社会主义中国的治国理政之道。

70年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逐渐成熟定型,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70年来,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行政管理到综合治理,从一元主体到多元共治,不断实践、不断创新,积累了丰富经验、取得了巨大成果。70年来,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百废待兴到如今的万象更新,从温饱不足到全面小康,从一穷二白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载人航天、探月工程,高铁、航母,蛟龙、天眼……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将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必将不断迈向现代化的目标,“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必将变为现实。

灯塔大课堂第十四课观后感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作为党员干部的必读书籍,蕴含着丰富的治国经世之言和为人处世之道,意味深长,发人深省。读完第三卷,发现书中饱含着总书记对青年干部的殷切期盼与召唤。作为新时代青年干部,应细细品读此书,感受总书记的语言魅力、人格魅力,从中感悟成才之道。

青年干部应与诗书“交流”,培育道德风骨。总书记在书中提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而灵魂的集中体现就是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道德风尚。华夏千年渊博文化集诗书于一身,读书的作用不仅在于获取知识,还在于提升个人的精神境界,养成高雅、脱俗的气质内涵和道德修养。《左传》语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立德是最高的境界。作为青年干部,要在绵延不绝的诗书文化中获取知识、汲取力量、涵养品德,感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将青春的活力与诗书的“灵力”融合,培育高风峻节的道德风骨,以高远志向、良好品德、高尚情操为社会做出表率,做一名既有热度也有厚度更有风度的新时代青年干部。

青年干部应与时代“交融”,昭示使命担当。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更要有新作为,前提是要有新担当。这是总书记对我们青年干部的深情教导和期盼。马克思也曾言,“一个民族的精神,是他青年代表的精神,一个民族的性格,是他青年代表的性格。”青年干部作为时代的中流砥柱,应当挑起时代“大梁”,担起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羡子年少正得路,有如扶桑初日升”,既在风华,应当潮而立。我们要顺应历史潮流,把握时代脉搏,勇担使命责任,守得了岁月的寂寞、经得起人生的风雨、耐得住困难的考验,在摸爬滚打中增长才干,在层层历练中积累经验,敢于负责,勇于担当,将个人理想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紧紧相融,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在岗位上坚守发光,矢志不渝。

青年干部应与人民“交心”,涵养为民情怀。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总书记在书中多次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这是教育广大青年干部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的根本理念,时刻校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行动指针。永远把共产党员的为民初心刻在骨子里,落在行动上,多与人民群众培养感情,心连心,同命运。作为新时代青年干部,我们要以人民为师,与人民交心,把握发展的根本方向,掌稳人生的航行之船。担起大道义、砥砺精气神,将为民的初心和使命融入血液,注入祖国的崇高事业、汇进民族的伟大梦想,用激情燃烧青春火花,用奋斗谱写为民篇章,既做时代的先行者,也做人民的追随者。在思想上涵养为民真情,在实践中砥砺为民真心。

“青春虚度无所成,白首衔悲亦何及。”面临新形势、踏上新征程、背负新任务。青年干部要珍惜韶华,不负青春,做到与诗书“交流”、与时代“交融”、与人民“交心”,尽快成长成才,乘风破浪,搏击浪花里,展翅沧海中。

灯塔大课堂第十四课观后感心得

《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是《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第四专题里的文章,全文分为七个段落,分别节选了习近平总书记在3月1日至12月27日期间的讲话内容。全文多次强调,我们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党员干部要“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这篇文章的核心要义,就是要求党员干部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努力练就为人民“独当一面”的硬功夫。

要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以高尚的情操为人民“独当一面”。要为人民服好务,必须要有高尚的人格,时刻保持一身正气,只有“拒腐蚀”,才能“永不沾”。如果一个党员干部管不住自己,什么话都敢讲,什么饭都敢吃,什么事都敢做,抱着侥幸心理,以为自己有“定力”,可以“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这往往是自欺欺人,极可能会一失足成千古恨。作为党员干部,必须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保持高尚的精神追求,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分得清美丑。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任何时候都不要和别人比官位、比收入、比排场、比面子,而是应该比德行、比能力、比廉洁、比贡献,时刻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干干净净做事、清清白白做人,以高尚的情操为人民“独当一面”。

要一心为民服务群众,以强烈的担当为人民“独当一面”。党员就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在战争年代,党员是在枪林弹雨中掩护群众生命的;在危难关头,党员是冲在前面保护群众安全的;在平常时期,党员是站在前列维护群众利益的。作为一名党员,要善于从雨伞中悟出道理来,如果不能为群众遮风挡雨,群众凭什么把你高高举过头顶?如果遇到困难就退避三舍,面对责任就躲躲闪闪,看到危险就畏手畏脚,见到好处就争先恐后,群众凭什么跟着你走?因此,党员干部必须以坚实的肩膀勇挑重担,以宽广的胸怀心系群众,时刻把解民怨、纾民意、暖民心作为抓手,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在遇到艰难险阻时勇于冲在前面,以强烈的担当意识为人民“独当一面”。

要一腔热血奋发有为,以过硬的素质“独当一面”。党员干部要深入学习深刻理解第四专题《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这篇文章,从中汲取精神养分,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确保在政治过硬、思想过硬,作风过硬的基础上,以一腔热血奋发有为。没有金刚钻,揽不了瓷器活。党员干部若没有过硬的能力素质,“独当一面”就无处谈起。因此,要树立“无功便是过、平庸就是错”的意识,坚决摒弃“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错误思想,主动作为、实干托底、苦练硬功。要创新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提升专业素质,提高服务水平,以过硬素质一马当先,冲锋在前,敢啃“硬骨头”,善下“深水区”,时刻为人民“独当一面”。

灯塔大课堂第十四课观后感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收录了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强调一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始终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就需要把握好“人民至上”这条主线,感受习近平总书记的“民生观”,对于党员干部干事创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孟子·离娄下》:“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赤子之心纯洁、真诚、善良、自然,犹如一块莹白的玉,不是华美而耀眼的,却有一种清澈的魅力。而中国共产党人的赤子之心就是“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的民本初心。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就要学习如何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如何将人民利益和幸福摆在最高位置。

权轻不忘责任重,权轻不失“赤子心”,权轻仍怀公仆情。无论是《墨子》中的“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还是《贞观政要》中的“为政之要,惟在得人”,无不体现以“贤”为目的引才导向,而“贤才”的衡量标准之一即是是否以关心百姓的疾苦、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感悟“赤子心”背后的“公仆情”需要广大基层干部思想上“充电”,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学细悟、细照笃行,用理论武装头脑、砥砺言行,促进工作。需要精神上“补钙”,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就会逐渐导致政治上“变质”、生活上“腐化”、道德上“堕落”。把脉问诊治好“软骨病”,就需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从新思想、新理念、新理论中汲取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营养剂”,永葆人民的“赤子之心”,常怀为民的“公仆之情”。

行百里者半九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是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需要党员干部拿出“钉钉子”精神,一锤接着一锤敲,拿出应有的使命和担当,让人民群众感受到矛盾变少、生活变好,大国风范、大党风范气顺劲足。

灯塔大课堂第十四课观后感心得

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到“人民万岁”,再到“人民至上”,我深切体会到这条红线贯穿《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全面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执政为民的博大情怀,是我们学习贯彻的根本指南。

如何把握和践行这条红线?结合实际,笔者认为关键要在“三个紧紧”上下功夫、做文章、求突破,即从大国领袖光辉典范的紧紧追随、人民幸福事业的紧紧牵引、最大底气的紧紧依靠这三个层面,来深化认识,去指导实践,并自觉营造积极贯彻“人民至上”理念的浓厚氛围。

第一,要在紧紧追随上下功夫,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为光辉典范,让“人民至上”入脑入心。,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外国友人时说,这么大一个国家,责任非常重、工作非常艰巨。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却唯独没有自己,这就是一个大国领袖的责任担当,更是深厚的为民情怀,也是我们贯彻“人民至上”理念的光辉典范。回眸历史长河,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无论是武装斗争,还是经济建设都始终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人生永恒的底色都是赤诚为民的“红”,一点一滴,都是我们的学习典范。我们贯彻“人民至上”理念,就要学习领袖、光辉典范的一言一行,从细微之处着手不断提高政治觉悟,从大是大非中不断汲取斗争的力量,坚定而执着地沿着他们光辉的足迹,紧紧追随,就会提高科学理论武装水平,坚定政治立场,进而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第二,要在紧紧牵引上做文章,以“人民的幸福就是共产党的事业”为最大平台,让“人民至上”见之于行。新时代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发生重大变化,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明显增长。基于此,习近平总书记庄严承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就需要我们每一名党员坚持人民的幸福就是我们的事业。全国防控疫情阻击战中,因为党中央正确的决策部署,钟南山、李兰娟、张定宇、陈薇等一批“国士”冲锋在前,还有一批批党员先锋队驰援武汉,加上全体党员值守各条战线,久久为功,持续鏖战,才会取得决定性成果。所有为人民谋幸福的事业,都是我们谋事创业的平台、人生成长进步的舞台,这就要求我们时时刻刻、时时处处,用实际行动换取人民群众的满意,始终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努力做到以实实在在的成果回馈我们的人民,进而砥砺我们不断前行。

第三,要在紧紧依靠上求突破,以“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为力量源泉,让“人民至上”形成伟力。历史是人民书写的,一切成就归功于人民。只要我们深深扎根人民、紧紧依靠人民,就可以获得无穷的力量,风雨无阻,奋勇向前。当前,决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归根到底还是要紧紧依靠人民。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从淮海战役的运粮“小车”,到小岗村的“大包干”,再到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人民战争”,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一旦迸发,就有“敢教日月换新天”的伟力。我们贯彻“人民至上”的理念,就要始终贯彻群众路线,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不断凝聚起众志成城的伟大力量,就一定会战胜任何困难和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

观看灯塔大课堂第十四课观后感心得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刻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国家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其中,习近平同志就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进行了一系列阐述,是我们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

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

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和认识的主体,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人。习近平同志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中写道,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失去了人民拥护和支持,党的事业和工作就无从谈起。现在我们要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和中国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充分调动最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这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条基本经验。

党的历史告诉我们,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改革开放,党的一切方针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的过程,都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如果离开了群众,即使再能耐的领导者,也难以把领导工作做好,甚至犯错误,给党的事业造成损失。正如习近平同志指出的,我们这样一个大国,这么多的人民,这么复杂的国情,领导者要深入了解国情,了解人民所思所盼,真正懂得人民是我们力量的源泉,只要我们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

道理很明白,因为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实现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组织路线的重要保证。在我们党的奋斗征途中,作出正确的抉择要走群众路线,选好人、用好人要走群众路线,把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好要走群众路线。无论做什么事都得走群众路线,离开了群众,我们就寸步难行。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我们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时刻不能忘记人民群众始终是我们党的坚实执政基础。各级党组织都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深入调查研究,亲近群众、联系群众,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习近平在书中写道,如果忽视了这一条,“就会像一座无形的墙把我们党和人民群众隔开,我们党就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

切实把群众工作做实做好。

习近平同志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中告诫全党: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党只有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才能做到安如泰山、坚如磐石,才能使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地位具有广泛、深厚、可靠的群众基础。

我们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就要求我们的党员干部,时刻想着群众,切实把群众工作做实做好。当前,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有很多,最具代表性的是:收入分配问题、就业问题、城乡差距问题、社会保险问题等等。对此,习近平同志十分重视,他要求全党同志必须努力解决好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问题。要时时刻刻、切切实实关心群众生活,抓紧民生之本、解决民生之急、排除民生之忧,这是密切党群关系的治本之策,也是最根本的群众工作。

观看灯塔大课堂第十四课观后感心得

大手笔、大担当与大情怀必由大目标、大运筹来体现,而这一切又必以大哲学来支撑。《谈治国理政》一书所蕴含的科学思维方式和务实精神,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智慧在实践中的灵活运用和生动展开。这种科学思维方式和务实精神,融汇交织和贯穿体现在同志对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战略谋划之中。

视野宏阔,谋划深远。同志说,治国理政“要放眼世界,放眼未来”。他强调,只有眼界非常宽阔,正确认识和积极顺应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党和国家面临的大事,才能把握工作主动权,跟上时代前进步伐,促进事业顺利发展。在治国理政实践中,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面临的内外环境更趋复杂、每前进一步都会遇到新问题的严峻挑战,同志总揽全局、谋篇布局,明确提出事关党、国家和军队发展的一系列战略目标和战略部署:提出中国梦强军梦,凝聚和引领人民共同奋斗;外交纵横捭阖,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以“亲诚惠容”经略周边,提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整肃党风,重拳反腐;深化改革,普惠民生;依法治国,民主协商;强军精武,加强战备;等等。这一切都充分体现了同志深谙老一辈革命家治党治国治军精要又有鲜明个性风格的雄韬伟略。

总揽全局,系统运筹。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治理国家和社会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统筹兼顾,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把握问题的关联性、整体性、系统性。同志既胸怀全局、总揽各方、运筹帷幄,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勾勒出一幅治国理政方略图;又注重抓龙头、抓大事、抓枢纽、抓关键,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各项工作。他特别强调,要提高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的战略思维能力;提高知古鉴今,运用历史眼光认识发展规律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分析矛盾、解决问题、促进全面协调发展的辩证思维能力;提高破除迷信、打破陈规、因时制宜、开拓前进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结果的底线思维能力。人们由衷赞叹:十个指头弹钢琴不错音符、不乱节奏,错综纷繁中有条不紊,非有系统运筹的高超能力不能为之。

定力如山,坚若磐石。不因“泰山崩于前”失神改色,不以“麋鹿兴于左”乱意分心,才可谓有定力。面对内外压力,面对众声喧哗,同志反复告诫我们:党的领导干部一定要有战略定力。在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异常激烈的时候,同志强调坚持“三个自信”,坚守“两个不能否定”;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阶段,强调对看准了的改革要下决心推进,而不能改的什么时候也不改。同志居安思危、举重若轻,“纷繁世事多元应,击鼓催征稳驭舟”的风范,让我们领略到他治国理政的远见卓识和高超艺术。

务实朴素,知行合一。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但有一段时间,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重削弱了这一传统。《谈治国理政》一书,汇集了同志关于领导干部必须务实的一系列要求: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要接地气、察实情、出实招、求实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抓工作要踏石留印、抓铁有痕;功成不必在我,一张蓝图绘到底;不兴伪事,不采华名;等等。同志率先垂范、知行合一,带头厉行作风建设各项规定,带头发扬清新朴实的话风、文风、会风,为全党树立了真理力量与人格力量统一的标杆。

观看灯塔大课堂第十四课心得体会

全国各地区各部门正围绕《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如火如荼地开展形式丰富多样的学习活动,要想给学习“添把火”“加点油”,还需跳出“形式主义”藩篱,带着感情学、带着责任学、带着使命学,找到“正确打开方式”。

带着感情学,敲响鼓、起共鸣,越学越有信心。《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是党和国家“精心烹调”的一份“营养套餐”,全面反映了十九大以来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的重大进展,集中展现了党和国家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征程上的辉煌成就,用事实说话,坚定“四个自信”,点燃了深蕴在中华儿女心底的民族自豪感。“灵魂深处敲响鼓,思想深处起共鸣”,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不仅要入眼入耳,还要入脑入心,带着感情学,为国之崛起感到骄傲、为国之风采感到光荣、为民族复兴感到自豪,为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和中国智慧而心潮澎湃,从而更有信心地在时代的浪潮里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带着责任学,识忧患、重担当,越学越有动力。《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是党和国家“呕心沥血”的一册“理论宝典”,集中展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的智慧方案,为广大干部群众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供了“最新版指南”。“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不仅要充分肯定过去取得的成绩,还要认真看清当前的局势,面对世界未有之大变局,结合当前我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基本国情,带着责任学,将挑战转化为机遇,将困难碾碎成决心,将压力转变为动力,在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的道路上担当重任、勇往直前!

带着使命学,究问题、提能效,越学越有干劲。《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是党和国家“言传身教”的一本“鲜活教材”,深刻剖析了成功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的方法论,生动记录了党和国家带领全国人民“升级打怪”、逐步走向世界舞台中心的伟大实践,为广大干部群众提供了一本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教科书”。“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检验理论”,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要坚持问题导向,带着使命学,从问题出发,学懂、弄通是前提,用好、做实才是根本,要将学习成效转化为治理能力和工作水平,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案、新举措,全面深化改革,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观看灯塔大课堂第十四课心得体会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旗帜,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行动指南。

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领导推进新时代治国理政的伟大实践中,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了许多具有原创性、时代性、指导性的重大思想观点,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党的创新理论成果。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生动记录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两个大局”、统揽“四个伟大”,团结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新的重大进展的伟大实践,集中展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全面系统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权威著作。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的出版发行,对于推动广大党员干部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认真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党员干部、教育人民群众的重大政治任务,各级党组织要摆在重要位置、始终抓在手中,毫不放松、落在实处。

要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与第一、二卷作为整体,纳入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计划,作为各级党校培训教学重要内容,列入高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四进”工作,讲师团要认真抓好宣讲,推进党的科学理论走深走心走实。

要联系实际、深入学习,进一步增进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认识和理解,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坚定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信赖。

要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持续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深悟透、入脑入心,系统掌握和善于运用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拨开迷雾、把准方向、寻找出路,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和政治定力,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努力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朝着继续建设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的美丽新宁夏的宏伟目标奋力前行。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