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发展茶产业的调研报告(优质18篇)

时间:2023-12-01 15:55:01 作者:梦幻泡

无论在学术研究、市场调查还是企业决策中,调研报告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希望以下这些调研报告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思路和方法,帮助大家写出高质量的调研报告。

林业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目支持,以解决好目前我县财力薄弱、无力对林业产业发展提供必要经费的突出问题。当前,要紧紧抓住我县已被列为全省核桃基地县的机遇,争取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大力发展核桃种植,使全县核桃种植总量达到35万亩。要紧紧抓住我县已完成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工作、林农主体意识明确、有强烈开发林产业愿望的有利时机,正确引导广大群众的发展意识和林产业开发方向,为林农提供多渠道、多形式的支持服务,遵循符合实际的原则,稳步推进全县林产业发展。

一是及时启动森林采伐管理改革试点,为推进我县林业产业发展提供体制保障。造成目前我县林产业发展速度慢、规模总量小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体制上的制约,基层林业工作者、林权所有者和广大人民群众要求对现行管理制度进行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龙朋镇己冲村委会拥有林地面积28400亩,林改确权到集体12100亩,确权到农户16300亩,可用于低效林改造的林地约10000亩,但由于受当前审批制度制约,目前,仅开发利用1000余亩,大部分林地闲置放荒,干部群众看到眼里急在心上,一致要求林业部门给予特殊支持政策,以开发利用林地发展林果产业。开展森林采伐管理改革试点工作中,要广泛征求基层群众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和建议,修改完善我县工作方案,按照“简化审批程序、放宽政策界限、方便群众办事、取消部分许可”的原则,建立起“科学合理、审批简便、有利发展”的管理制度,形成林权所有者享有充分的自主经营权、林业主管部门为林业生产经营提供更多的优质服务、林业生态环境得到科学保护的森林经营机制,为推进我县林业产业发展提供体制保障。一是建议分类放开林木采伐管理。竹子、桉树等人工林在县内可自由交易,采伐不受生产指标的限制,无需采伐审批和运输证,鼓励和支持林农积极发展人工造林,充分保障林农的处置权和收益权。二是进一步放宽采伐限额管理政策界限。改变目前木材生产指标一年下达一次的规定,放宽到一次下达五年的生产指标总量,取消年度指标不得积累串用的规定,允许林权所有者在下达指标总量内自主生产经营。三是进一步简化采伐审批程序。改革现行的采伐审批程序,审批环节建议由现行的5个减少为2个,缩短审批时间,方便群众办事。四是推行采伐审批公示制度。放宽政策界限和简化审批程序后,要切实加强监督检查力度,积极推进采伐审批公示制度,实现既放得开又管得住。五是建议取消商品材和非商品材采伐分类管理,对木材生产只实行指标总量控制,进一步为森林经营创造良好条件。六是支持引导低效林改造。建议进一步放宽低效林改造条件,抓紧制定低效林评判标准,组织编制低效林改造规划,优先安排低效林改造采伐指标,鼓励和引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我县林业产业发展。

二是推进林木林地规范流转,为我县林业产业发展提供可靠平台。充分发挥我县林业产权管理服务中心功能,强化林木林地流转交易、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林权抵押贷款等林权流转服务工作,逐步规范我县森林资源流转体系,实现林业要素的合理流动,实现森林资源的优化配置。一是将县林业产权管理服务中心列为县级事业单位编制管理,落实机构、人员、编制、经费。二是积极打造森林资源流转平台,建立集信息发布、市场交易、林权登记、中介服务、法律政策咨询于一体的资源流转市场,建立森林资源流转信息库,逐步实现流转规范化、信息公开化;三是引入社会中介服务组织,完善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水平。围绕林业生产经营需求,建立我县森林资源评估机构,为林木林地规范流转提供服务;四是不断建设完善林业产业发展投融资体系,争取对林业产业发展扶持实行长期、低息、贴息的信贷政策,放宽营造林贷款条件,积极争取各级财政安排专项贴息资金。大力发展林业保险业务,不断提高林业生产经营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三是加大林业科技普及力度,为我县林业产业发展创造高质量服务环境。在推进我县林业产业发展中,要注重汲取已有的经验教训,既要结合实际科学规划、又要大胆放手多试多闯。一是加强宣传引导。加大对扶持政策、优势林产业发展方向、市场前景等知识的宣传力度,正确引导广大林农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科学发展路子。二是加强技术培训。利用一切手段努力加强林业产业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广大林农科技意识和技术水平,打造一支懂技术、会操作、靠得住的农村适用技术骨干队伍。退休后在龙朋镇国建村定居的州茶桑果站原站长李应福多年来一直为山区林果产业发展积极探索,并手把手带出村子里一批青年农民技术员,今年春节前后村子里先后有30多个年轻人出外为各地林农开展果树嫁接服务,每天每人收入100—200元,最高的可达到400元。正因为有这批农村适用技术骨干队伍,国建村已成为全县林果种植有一定影响力的先进村。三是加强与科研院校的合作与交流。积极选派林业技术人员到科研院校进修提升,并为科研院校林产业研究推广提供良好服务,争取将我县建成省内科研院校重要的林产业发展科研示范基地。四是加强基层林业站建设。随着林业产业的不断发展,必须建立和完善县、乡、村三级技术服务网络体系,乡镇林业站不仅要成为基层林业行政管理工作站,更要成为基层林业技术推广中心,成为基层技术报务网络的关键接点。五是加强示范基地建设。在现阶段我县财力难以保障的条件下,我县可充分利用三个国有林场推进示范基地建设,如采伐林场在王家山林区进行采伐迹地更新中成功引进桉树新品种种植,发展规模亩,目前长势较好,预计五年后可实现产值多万元,示范带动作用十分明显。

四是抓好特色与林产业工作重点的有机结合,努力开创我县林产业科学发展新局面。我县发展林果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如较早引进的杨梅产业,在种植就比引进地表现好,上市时间提前了一个多月,相比省内种植而言,杨梅的品质最优,为杨梅占领市场赢得了先机。在林业产业发展中,就是要突出特色,抓好特色与工作重点的有机结合,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强的发展路子。就当前而言,泡核桃、甜竹笋、大杨梅已成为林产业的名片,在省内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尤其杨梅,已随蜚声中外的花腰歌舞而扬名国内。在当前我省打造国内重要的木本油料大省的大背景下,要集中精力抓好优质泡核桃和名特优稀新品种美国山核桃的发展,力争将核桃发展成为广大山区群众致富奔小康可靠的支柱型产业。同时,加快甜龙竹、杨梅产业升级,在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的基础上,积极开发精深加工产品,改变目前只限于经营原产品的落后状况,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总之,我县林业产业发展潜力巨大、优势明显、前景广阔,只要全县上下统一思想、凝心聚力,辅之以强有力的政策引导、扶持和技术服务,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和社会各界人士的积极性,林业产业的发展必将为小康社会建设发挥巨大的推动力量,为推进全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农村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提供一篇。

为您提供帮助!

2019年9月我荣幸的成为了一名大学生村官,作为村官入职已经三个多月了,在这段时间里,我通过实地考察,与村民面对面的交谈,对于我们枣园村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现我就枣园村在统筹城乡发展,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存在的基本情况,具体问题及今后的发展思路和规划做简单分析:

一、枣园村基本概况:

栆园村位于北赵川乡政府所在地,全村有8个村民小组,289户,1069人,劳力413人,其中党员23人。全村耕地面积1811亩,其中主导产业核桃427亩,板栗410亩,粮食生产以玉米、小麦为主,其中玉米种植面积450亩,小麦种植面积500亩,其他产业种植面积861亩。畜牧业方面,全村牛存栏52头,猪存栏615头,2019年人均纯收入3700元,是我县比较贫困的一个行政村。全村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村民经济收入主要靠外出打工为主。近年来,枣园村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村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深入发动社会力量,参加新农村建设,倡导社会新风尚,努力促进社会和谐。由于工作扎实到位,加之得益于国家的惠农政策,枣园村在经济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增产增收等方面有了较大的改善,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极大的促进了当地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但从全县新农村的整体发展现状来看,我们的发展还是远远不够的,由于地理位置和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枣园村的发展很难跟上全县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枣园村在产业发展上有自己独特的地理优势,例如利用自身的地理条件积极发展核桃、香菇、木耳、天麻、丹参等特色产业。但从近几年发展的总体效果来看,不是很好,产品质量不过关,经济增长不明显,群众积极性不高,导致这一后果的直接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产业结构单一,不能形成有效的经济链。从1998年到xx年,核桃产业连年受灾,大多数群众无补充效益,生产生活资金严重缺乏,导致核桃管理投入减少,效益下滑,最终走入不投资,无效益的恶性循环。核桃园经过几年的发展多是病园、老园、残园,果树多为老式核桃树以及被淘汰了的晚熟品种,矮化等经济效益高的优质核桃树苗比较缺乏,果园管理水平低下,广泛存在不施肥、不剪枝、不除虫现象,从而导致产量低,病虫害现象严重。

(二)、主要粮食产业经济效益低。xx年至今,玉米、小麦的销售价格低下,群众一年辛苦劳动获得的经济收入和其投入基本持平,经济效益甚微,极大的打击了群众的种粮积极性,大多数人选择了外出打工,基本上放弃了粮食生产。

(三)、香菇、木耳等经济产业的发展由于受主客观原因的影响,也出现了下滑的趋势。由于近几年林业部门加大了对森林资源的管理力度,致使依靠林木发家致富的群众失去了最基本的生产支撑点,限额砍伐直接限制了群众生产的规模,以前的香菇产业大户现在也处于不死不活的尴尬境地。由于众多方面的影响,这些农村的致富能手不得不背井离乡,端着金碗要饭吃,把经济的增长建立在妻离子散、骨肉分离的痛苦之上。这一问题的出现直接给新农村建设带来了众多不便之处,最直接的困难就是农村劳动力的严重缺乏,新农村建设缺乏最基本的人力资源支持。另外,由于外出打工的这部分人大都是年轻有为,有能力、有才华、有技术的农村“能人”,长期的城市生活让他们失去了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积极性,由于他们见多识广,大多数人都做了远离故土的打算,因为他们的心已经被城市化了,过不惯以前的穷日子,所以他们宁愿呆在城市要饭,也不愿留在农村种粮。

(四)、肉猪养殖技术落后,规模较小。枣园村的养猪产业历史悠久,但由于受主客观方面的影响一直没有形成规模,大多是散养户,基本上处于自给自足、传统养殖的状态,对经济增长没有做出应有的贡献,由于生产时间长、投入多、效益低、见效慢,加之近两年以来玉米、饲料价格的飙升直接打击了刚刚调动起来的群众积极性。

三、目前存在的具体困难。

(一)、群众生产资金匮乏,产业资金投入不足。由于收入微薄,使村民无力进行产业发展的初期投入,生产资料的疯狂飙升直接导致了群众产业发展规划的胎死腹中。

(二)、核桃产量低,品质差;果园施肥普遍凭经验,缺乏按果树需肥规律测量化标准施肥;品种单一,结构不合理,多为晚熟品种,经济效益低。新建核桃园苗木小,见效晚;核桃苗木价格较贵,群众无力购买,导致核桃发展速度缓慢,规模小;群众没有深刻认识到核桃栽植的重要性,思想过于保守,急需解放思想;新建核桃园的管理差,核桃苗成活率低,标准园建设不达标。

(三)、主要粮食产业逐年递减,群众种粮积极性不高,荒种、漏种现象较多,耕地资源浪费严重。

(四)、养猪业规模小,呈分散状,大规模的养猪专业户没有形成,缺乏典型养猪模范带头人,群众没能看到规模产业带来的巨大经济利益,积极性不高,无法做大做强。

(五)、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匮乏,精神文明建设滞后,群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就是靠电视,信息渠道有限,落后的精神文明建设很难满足群众高速发展的文化需求。

这些制约经济发展,导致群众贫困的原因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也不是立即可以解决的。但是我们既然找到了问题的关键,那么我们就要对症下药,下力气狠抓,围绕“加快核桃,提升板栗,壮大畜牧,多业补充”的产业发展思路,大力实施惠民工程,着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努力推进经济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提升本村的综合实力,改变本村的贫穷面貌。

四、今后的发展思路及规划。

根据枣园村的实际情况,从构建和谐新农村和提高全村人民经济水平的大局出发,围绕乡党委提出的发展战略提出“三抓”措施,即:一手抓主导产业发展,一手抓基础设施建设,一手抓基层组织建设。

(一)、抓好产业发展,以核桃为核心,带动林果业的全面发展。

1、为了进一步做大做强核桃产业,抓住核桃发展的第三次机遇,也是最后一次机遇,切实加强枣园村核桃产业在全县核桃产业中的比重,我们村决定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统一思想,提高班子认识。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这一大好时机,使村干部、村民的思想得到解放,深刻认识到发展核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将核桃发展定位为村委会考评的关键因素之一,将核桃发展做为我们村今后发展的主导产业;2、大力扶持核桃产业致富能手,真正感受核桃的发展潜力。组织村委会成员及村民代表去我县棣花、商镇学习参观通过核桃产业致富起来的家庭,让他们切切实实体会到核桃是个“金蛋蛋”,是群众致富的好帮手,是我们村今后发展的好产业;3、加大政策引导,激发群众的积极性。为激发广大干部群众发展核桃产业的积极性,我们制订了优惠政策:对核桃建园示范户以及核桃产量大户进行奖励,并积极争取上级主管部门的资金、技术支持;对资金确实有困难,贷款信誉良好的群众优先安排小额贷款资金予以扶持;4、提高村民文化素质,加强管理知识培训。聘请技术人员进行培训,推广品种化栽培,嫁接改良,提高坚果品质,加强病虫测报,及时防治病虫害,冬季适时进行改土施肥,涂白等管理。5、加强品牌建设,提高核桃商品化。依托我县在全国核桃产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加快发展我们村的核桃产业,使核桃发展规模化、经营管理科学化、坚果销售商品化,将我们村的核桃产业做大做强,力争在8到2019年时间,发展成为全县知名的核桃产业基地。

2、抓好养猪产业建设。在乡政府的大力扶植和倡导下,我们村现存栏猪615头,主要分布在两个大的养猪场和村中100多户村民家中,其中两个大的养猪场占去了村中十分之一的养殖数。但是,这还不够,还应提高猪的存栏数,鼓励村民多养猪,使养猪产业发展上规模,只有发展上规模了,养的猪才能有销路,才能卖出好价钱。再者,根据新农村建设中“村容整洁”的要求,猪的粪便可以作为沼气池的原料,变废为宝,这样既改变了夏季猪粪遍野的臭味,又使村容得到改善,也使村民用上干净便捷的新能源,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沼气用过的粪便还可以继续在田间施肥,通过这样的循环使用,把我们村的养猪业做大做强,形成养殖业、农业、新能源的循环发展链。

最终实现全村产业结构调整,使经济效益明显,彻底改变过去产业结构单一,种植业一业独撑的局面。

(二)、抓好基础设施建设:

1、抓好危房排险,灾后重建工程。我们村有一部分群众居住在年老失修的危房中,随时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我们应及时对这些危房进行排查加固,以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在今年的雨季过后,我们就及时的对全村的危房户进行了排查,发现有方相启、吴有发和郭丙丁等几户村民的房子存在不安全隐患,我们通过政府资助和本人筹集一部分资金,对这些危房进行了重建。

2、对枣园村村民小组的入组道路逐步进行维修改造、改善村容村貌。由于资金问题我们村的入组道路一直没有统一硬化,村民随便在房前屋后堆积家畜粪便、乱倒垃圾、存放柴火,显得比较凌乱;道路两边也没有种植树木,进行绿化,每到下雨天,村民行走在泥泞的路上,走进院落,都会留下两排带有泥土的鞋印,使干净整洁的院落略显凌乱。因此,我们对入组的道路准备进行硬化整治,以改变脏乱差现象和村民下雨天出行难的局面。

3、建设好村文化室。由于多年来村里没有文化设施方面的投入建设,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匮乏。现有陕西省“农家书屋”协会捐赠图书xx多册,有条件建设村民文化活动室,以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素养。规定每个月1号、10号、20号可以前来借书,对借书群众进行登记。在借书时,多劝导村民借科普方面的书籍,借此机会进行科普知识的宣讲,让村民从书中学到致富知识。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让村民的思想得到提升,改变以往陈旧的思想,让他们容易接受新事物,能够积极的执行政府的正确引导。

(三)、组织保障:

全面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开展好“推动科学发展,党员争当创业先锋”,深化党员承诺制度,全面推进“党员中心户”制度,加强干部带动群众发展生产的能力,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先锋作用。我们村的致富能手李小虎,是我村的养猪大户,家中有猪72头,其中老母猪20头,每年每头老母猪可下猪崽10只,每个老母猪每年可下两次猪崽,每个猪崽最少可卖200元,仅猪崽一项每年就可毛收入8万元,除去养猪的花费,加上每年出栏的大猪,能够纯收入8万元。通过这样的带领,极大的带动了我村的养猪产业,使我村现在形成了家家户户都养猪的局面。

总之,要通过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基层党组织的模范先锋带头建设,把枣园村建设成为和谐、富裕、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我相信枣园村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官,将继续认真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学习党在农村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和农村相关法律法规,深入农村,积极与村民和村党员干部沟通,积极为村两委谏言献策,争当“学习型、勤政型、创业型、满意型”的大学生村干部,努力作好国家政策法规的宣传员、村情民意的调查员、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员、群众事务的代办员、弱势群体的救助员和远程教育的操作员。

2.目录表。

4.本文主体部分包括整个市场调查的详细内容,含调查使用方法,调查程序,调查结果。对调查方法的描述要尽量讲清是使用何种方法,并提供选择此种方法的原因。在本文中相当一部分内容应是数字、表格,以及对这些的解释、分析,要用最准确、恰当的语句对分析作出描述,结构要严谨,推理要有一定的逻辑性。在本文部分,一般必不可少地要对自己在调查中出现的不足之处,说明清楚,不能含糊其辞。必要的情况下,还需将不足之处对调查报告的准确性有多大程度的影响分析清楚,以提高整个市场调查活动的可信度。

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为加快发展特色产业,提高产业集群化水平,推动我市民营经济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最近,我们对全市特色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形成了这篇调研报告。

近年来,我市特色产业得到较快发展,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集聚度较高、区域拉动力较强的特色产业集群,其中年营业收入过10亿元的达到21个。截止20xx年底,这21个产业集群共有生产企业(加工户)9293个、从业人员79万人,年营业收入2342亿元、上缴税金59亿元、利润161亿元、出口创汇91亿美元,拥有省级以上名牌77个、公共服务平台17个、行业协会27个。

从区域布局看,各县市区都已形成初具规模的特色产业集群。其中,规模较大、集中度较高的主要有:开发区、福山区、龙口市和莱州市的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莱阳市的食品加工产业集群,招远市的粉丝、黄金及金银首饰加工产业集群,莱州市的石材产业集群,海阳市的针织毛衫产业集群,蓬莱市的葡萄及葡萄酒产业集群,栖霞市的苹果储藏及加工产业集群,龙口市的铝及铝制品产业集群,牟平区的肉食鸡产业集群,芝罘区的汽车贸易产业集群,开发区的水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等。

从行业分布看,以传统产业为主,新兴行业与传统行业并存。传统行业主要有:石材加工(板材、雕刻品、异型雕)、食品加工(植物油、蔬菜加工、海产品加工、肉食加工)、针织毛衫加工、粉丝加工等。新兴行业主要有:葡萄及葡萄酒、汽车及零部件、汽车贸易、电子信息、机械加工等。

从发展模式看,主要有五种类型。一是开发资源、集聚发展型,如莱州市柞村、夏邱镇石材加工和栖霞市蛇窝泊镇果品产业等;二是由点到面、滚动发展型,如海阳市凤城街道毛衫加工、辛安镇针织服装、莱阳市龙旺庄街道食品加工产业等;三是龙头带动、配套发展型,如龙口市东江镇铝及铝制品、蓬莱市刘家沟葡萄及葡萄酒和福山区福新街道汽车配件产业等;四是规划引领、成片发展型,如招远市温泉街道金银加工、芝罘区世回尧街道汽车交易和开发区大季家街道水产品加工产业等;五是继承传统、创新发展型,如招远市张星镇粉丝加工产业等。

(二)基本特点。

一是新兴产业发展较快。近年来,在当地政府的支持引导下,葡萄及葡萄酒、汽车贸易、汽车零部件、修造船等新兴产业异军突起,迅速发展壮大。20xx年,蓬莱市依托“世界七大葡萄海岸”的产区优势,确立葡萄及葡萄酒产业为“百年立市”产业,经过3年发展,优质酿酒葡萄种植面积达到12万亩,葡萄酒企业达到50家,葡萄酒年生产能力15万吨,占全国总量的25%以上。芝罘区从20xx年开始发展汽车贸易产业,建立了胶东最大的汽车交易广场,成立了烟台市汽车商会,目前国内所有品牌和部分国际知名品牌汽车生产企业共设立汽车销售公司、专卖店93家,带动发展汽车装璜、维修、二手车交易等相关服务企业60多家。蓬莱市的休闲旅游、修造船产业,莱山区的机械加工铸造产业等,也都是近几年快速兴起的。

二是传统产业不断提升。石材、粉丝、黄金、毛衫等传统产业,通过自主创新、技术改造等,普遍实现了上档升级。招远市的龙口粉丝产业有300多年的生产历史,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经过二次技术变革,实现了从手工生产向机械生产、从单一品种向多元化发展的转变,先后研发出80多个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的品种,推动粉丝产业逐渐向综合开发、高附加值方向发展。海阳市的针织服装企业通过为花花公子等知名品牌代工生产,完成了资金和技术积累,实现了从“贴牌”到“创牌”的跨越,目前已涌现出“申士”、“新雨”等28个自主品牌。粉丝、黄金、石材、毛衫等传统产业的快速提升,同时也带动了机械加工、矿山机械等相关产品和产业的发展。比如招远市的矿山机械产业,20xx年拥有生产企业65家、从业人员6500人,实现营业收入9亿元。

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中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国家更加强调节能减排硬性约束,节能环保领域的投资、技术、装备、服务需求十分旺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了关于产业发展。

供大家参考借鉴。

按照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批示,7月以来,克振副省长带领省直有关部门的同志深入武汉、孝感等地调研部分节能环保企业,随后嘱我们对该产业发展情况进行全面调查研究。近期我委分赴12个市州开展了节能环保产业发展专题调研。现报告如下: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将节能环保产业作为全省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着力加以推进,我省节能环保产业呈现快速发展态势,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汇总各市州上报数据,2019年全省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超过1500亿元,比2019年增长76.5%,其中:高效节能产业总产值约450亿元,先进环保产业总产值约250亿元,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总产值约800亿元。全省节能环保产业企业数突破1000家,比2019年增长42.8%,其中产值过亿元的企业200多家;从业人员接近20万人,较2019年翻了一翻。总体来看,我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我省已有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节能环保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产品市场占有率稳步提高,企业迅速发展壮大,已初步成长为各自领域里的领军骨干企业。

在高效节能领域,有从事电力能源装备的长动集团、武汉南瑞、三环发展、合康变频、大力电工、孝感大禹、襄阳万洲、追日电气等,从事蓄热式燃烧的仙桃神雾,从事节能窑炉的华窑集团,从事三联供空气源热泵的武汉朗肯,从事半导体照明的华灿光电、迪源光电、匡通电子,从事节能保温建筑材料的武汉沃尔浦等。长动集团20万千瓦以下热电联产机组市场占有率达30%以上;神雾公司占有国内高温空气燃烧应用份额50%以上;宜昌匡通电子在国内led封装行业居于龙头位置。

在先进环保领域,有凯迪控股、都市环保、中钢天澄、凯迪水务、武汉华电、中碧环保、天虹仪表、方元环境、华丽环保、创新环保、合加环境、东之盛、沙市水处理设备制造厂等。都市环保自主研发的“氨硫铵烧结烟气深度脱硫”技术和“双循环三段式脱硫塔”装置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武汉华丽环保公司研发的可热塑淀粉生物降解材料可有效解决废弃塑料产生的“白色污染”;沙市水处理设备制造厂已成为亚洲最大的管式超滤膜生产厂家,市场占有率50%以上;中钢天澄是国内除尘行业最具影响力的工程总承包商之一。

在资源循环利用领域,有格林美、湖北金洋、千里马、法利莱、江南实业、宜昌立帝、华山水产、华新水泥、黄石大江集团等。格林美是国内城市矿产领域首家上市公司,在荆门、武汉、仙桃等建有多个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基地;宜昌力帝是国内最具专业化的废钢加工处理设备研发生产企业;华新水泥窑协同处置城市生活垃圾技术攻克了垃圾处理过程中的4大难题,处置过程中无二次污染;武汉法利莱实现激光再制造设备的产业化生产,并列入国家再制造试点。

经过多年发展,我省节能环保产业逐步呈现出依托骨干企业向重点园区和区域集聚的发展格局。

在高效节能产业领域,阳逻开发区以西门子、阿海珐和国电南瑞公司产业园为基础,形成了大型输变电设备和智能电网应用装备产业基地。黄冈节能窑炉的发展颇具特色,华窑集团、中洲窑炉、中亚窑炉等行业领军企业正抱团推进“绿色工业窑炉”省级标准制定,填补国内该项标准的空白,黄冈逐步成为“窑炉之乡”;襄阳以大力电工、追日电气、万洲电气等企业为龙头,建立了襄阳软启动产业联盟,成为全国最大的软启动产业生产基地。

在先进环保产业领域,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集聚了凯迪电力、中冶南方、都市环保、中钢天澄、绿世界、芳笛环保等一批龙头企业,在电力环保、水处理、节水技术和设备、环保工程总承包等领域门类齐全、优势突出。2019年节能环保产业实现总收入789亿元。

在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领域,谷城再生资源园区围绕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依托金洋公司、骆驼蓄电池、三环锻造等一批“城市矿产”资源回收、加工和利用企业,初步构建了再生钢、再生铝、再生铅等三条较为完整的循环型产业链,已形成年回收各类再生资源200万吨、年处理利用各类再生资源130万吨的能力,再生资源产业产值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60%以上。黄石市围绕创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市,依托大冶有色、大江集团等龙头企业,初步形成以有色金属和稀贵金属回收利用为特色的循环经济产业链。青山工业区内武钢、武石化之间实现氮气和氢气资源互补,武钢、青山电厂与利用钢渣、粉煤灰、磷石膏的建材企业之间也形成了良好的协作模式,形成了以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工业污染治理、环保设备设计制造产业基地;武汉市东西湖区工程机械装备再制造园区聚集了龙工、三一、千里马等国内主要工程机械生产与再制造厂家,形成了再制造产业集群。格林美在荆门高新区打造废旧电池、电子产品等回收利用基地,2019年产值超过23亿元。

我省积极落实国家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相关企业年减免增值税和所得税约17亿元。每年争取国家支持节能环保重点项目资金近15亿元。政策扶持提高了企业投资节能环保产业项目的积极性,不仅一批中小企业积极参与,同时推动了建材、化工等行业从传统的高能耗、高污染行业向节能环保型转变。武钢集团、华新水泥、大冶有色等均成立了以节能环保为主攻方向的企业,如武钢金属资源公司对冶炼废弃物进行循环利用,生产矿渣微粉等产品,年产值超过80亿元。中节能等央企也开始在我省投资布局。一大批在建或拟建的节能环保产业化项目正在稳步推进,总投资近1200亿元,为产业发展提供了较强的后备力量。

各地对节能环保产业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推出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和措施。武汉市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制定了节能产品推广、废旧产品回收利用财政补贴政策,加快节能环保服务模式创新,出台。

合同。

能源管理项目支持办法,安排5000万元市级循环经济引导资金。鄂州市把节能环保产业纳入重点发展产业,依托高新区建设专业节能环保产业园。荆门市出台了加快循环经济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措施,设立了循环经济专项资金,建立了循环经济统计评价体系。襄阳市积极争取国家循环经济示范试点,拥有谷城再生资源园区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东风康明斯国家再制造试点等一系列“国字招牌”,为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发挥了引领作用。

总体来看,全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态势良好,可以超额完成“”规划目标。同时,发展中也还有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一)整体竞争力不强。突出表现在“两小一低”。一是产业规模偏小。我省节能环保产业产值占全省工业总产值比例不足5%,产值仅为江苏的四分之一,浙江、山东的三分之一左右。二是企业规模偏小,大型企业(集团)特别是具有系统解决方案提供能力的企业还不多,仍以中小企业为主,集中度低,市场竞争力不强。三是技术水平偏低。掌握关键核心技术、从事高端设备制造的企业不多,大多属于一般加工制造企业,产品附加值较低。

(二)产业结构不优。产业内部结构不尽合理,我省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较快,但节能环保装备产业和节能环保服务业发展不足,特别在高效锅炉、垃圾处理成套设备、废旧电器和汽车拆解等节能环保装备制造领域存在明显短板。产业空间布局也不尽合理,“撒得不开、聚得不够”,部分市州县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滞后。产业集聚度不高,产业链不成熟。

(三)市场开拓难度较大。节能减排总体上属于政策驱动型市场,其中很大一部分政策拉动型需求和政府公共投资,节能环保产业领域相关的目录清单、资质资格认定较多,进入市场的门槛较高。节能环保产业作为新兴的高新技术产业,一些技术和装备研发成本高、产品性能不稳定,难以为市场接受并得到应用推广。现有的节能环保企业大部分是民营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贷款难、融资贵问题,资金积累缓慢,企业发展面临很多实际困难。

(四)扶持政策还不够系统。一是在创新驱动方面,没有把节能环保产业关键技术和装备的研究开发作为省级科技计划的重点领域。二是在需求牵引方面,国家通过推广节能环保产品、实施节能环保重点工程来推动节能减排和扩大投资消费需求,但地方政府不能只推广使用本地产品,需求牵引政策难以精准发力。三是在投资促进方面,主要是申请国家资金扶持,省级没有设立节能环保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相关节能环保企业的产业化项目只有变换主题申请有关部门的其他专项资金,影响了企业投资积极性,甚至导致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局面。四是在政策引导方面,对一些新兴的服务模式,如合同能源管理、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等,政策不明确、法律规范不健全,影响了推广应用。资源循环利用领域,废弃物回收利用增值税进项抵扣问题尚未得到解决。五是在组织协调方面,没有建立规范统一的统计体系,影响对产业发展形势的科学研判。部门之间协调配合还不够。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国家更加强调节能减排硬性约束,节能环保领域的投资、技术、装备、服务需求十分旺盛。近期国家发改委发布的今明两年生态环保重大工程中,仅大气污染防治和清洁水重大工程投资就超过8600亿元,市场潜力大。我省节能环保产业正处于从产品生产向装备和服务延伸、从外围向核心突破、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的关键时期。兄弟省市均将节能环保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推进,呈现万马奔腾、不进则退的发展态势。以我省的基础和条件,只要加大力度,完全有可能实现节能环保产业跨越式发展,5年时间有望培育成产值5000亿元的新兴支柱产业,占据新一轮区域竞争的制高点。下一步建议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扩大市场需求。节能环保产业与一般性竞争行业最显著的区别,是其对政策的依赖程度较高。因此,要做好政策和市场结合文章,把促进推广应用作为关键环节。一是强力推进节能减排降碳,加快淘汰落后锅炉、电机、老旧汽车等,扩大节能环保装备、产品市场空间。“一主两副”中心城市和其他有条件地区,适当提高节能建筑、新能源汽车推广、污水垃圾无害化处理、资源回收利用等节能减排目标,以政策拉动需求,进而带动产业发展。二是推进政府采购节能环保产品和服务。严格执行政府优先采购和强制采购节能产品制度。鼓励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向社会购买节能环保服务。把合同能源管理作为公共机构开展节能改造的主要方式,研究制定促进公共机构合同能源管理实施的具体办法。三是引导节能环保产品消费。完善节能惠民工程、“以旧换再”、“能效领跑者”、环境标志产品认证等政策措施,开展全民行动,倡导节能环保低碳消费理念。四是支持节能环保企业参与节能减排重大工程。对获得国家节能环保标识、进入国家相关目录名单的省内企业给予适当奖励,对省内企业研制的首台(套)节能环保装备在省内工程中使用的,可由省财政对生产企业及用户给予补助。五是支持节能环保服务模式创新。积极培育合同能源管理、节能量审核、节能低碳认证、碳排放核查等第三方机构,在污染减排重点领域加快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支持发展再制造服务,建立完善废弃物回收处置体系。

(二)助推企业发展。一是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建议对未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再生资源企业,各地方政府可将新增的增值税地方留成部分全额返还给企业。二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对此,国务院文件有明确要求,但我省目前还没有设立节能环保产业扶持专项资金,仅省经信委在新增专项资金中,对资源循环利用有一定支持。建议从2019年开始,省财政设立5000万元节能环保产业扶持资金,主要以贴息方式支持节能环保产业重大项目建设。三是拓宽投融资渠道。包括绿色信贷、抵押担保、上市融资、债券发行、发展股权投资基金等。四是支持节能环保企业“引进来”、“走出去”。对引进的节能环保企业,给予一定奖励,并在用地等方面予以优先保证。五是加强组织协调,建立部门协调联动工作机制。

(三)支持技术创新。节能环保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高技术产业的典型特征,必须把实施创新驱动、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放在突出位置。在节能产业领域,加快节能共性关键技术、核心材料和关键设备的研发,推进节能技术装备升级换代。重点发展高效电机、高压变频、无功补偿、高效锅炉(窑炉)、蓄热燃烧、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半导体照明、工业化建筑、碳捕捉等技术和装备。在环保产业领域,以大气污染治理、污水处理、垃圾处理、污染土壤修复和环境监测等领域为重点,研发推广一批先进适用的技术和产品,提升我省环保技术装备水平,加快治理突出环境问题。在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领域,以磷石膏等典型固体废弃物、稀贵金属、农业废弃物、餐厨废弃物等处理以及再制造为重点,加快研究一批市场需求量大、应用前景广泛、经济效益明显且无二次污染的高效资源化利用技术。同时,着力提升节能环保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支持企业引进人才、引进技术,加强对外技术合作。

(四)推进试点示范。近年来,国家在与节能环保产业相关的领域,特别是循环经济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试点示范,把这些试点示范抓好了,就能为深化改革、完善机制、培育产业发挥重要引领作用。要积极推进我省国家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探索符合各地特点的生态文明建设模式,实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推进我省国家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再制造试点、循环经济示范市(县)、“双百工程”等国家级节能环保各类示范试点建设,切实发挥典型带动和辐射效应。开展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创建活动,进一步促进资源循环式利用、企业循环式生产和园区循环式发展,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五)完善相关政策。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出台后,全国已有10多个省级政府相继制定了贯彻落实措施。去年我省发布了关于促进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的行动方案,但对节能环保产业的整体发展没有系统政策和全面部署。建议省政府尽快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并召开专题会议部署推进工作,以提高各地各部门对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紧迫性、重要性的认识,并按照精准调控、喷灌滴灌的要求,拿出支持节能环保企业发展的具体举措。目前,我委已研究草拟了相关政策文件初稿,待征求意见、修改完善后报省政府审定。另外我们已启动《湖北省节能环保产业“十三五”规划》的研究工作,提前谋划未来一段时期我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思路和总体布局。

按照建设“四个中心”国家战略的要求,落实发展海洋经济的总体规划,将充分依托洋山国际深水港和浦东国际航空港两大国际性枢纽港的优势,延伸和拓展浦东开发开放的经济社会效应,准确把握在新一轮发展的战略地位,积极贯彻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充分体现区位优势,培育和发展主导产业,加快产业发展步伐,壮大主导产业,提升产业集聚度,提升产业能级。加快经济的发展,就是要以加快优势产业的发展为基础,形成产业细化、优势明显、集群度高的产业群,共同推进经济圈产业的竞争力。

年,区规模以上工业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64.7亿元。其中四大重点行业:电子信息业占总产值的11.2%,医药及医疗器械制造业占2.8%,汽车制造及其零部件制造业占13.3%,装备业占51.3%。从行业小类看,通用、专用、运输设备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64.6亿元;金属制品业完成产值38.2亿元;电气机械、通信设备、计算机、仪器仪表等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39.6亿元,比上年增长78.5%,其中电子信息业完成工业总产值82.9亿元,同比增长155.0%。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实现工业总产值47.2亿元,占全区工业的7.1%,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4.7亿元;通用、专用、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64.6亿元,比上年增长38.0%,其中汽车制造及零部件配件制造业完成172.4亿元,比上年增长1倍多;医药及医疗器械制造业完成18.3亿元,比上年增长34.6%。全区工业实现利润41.0亿元,电子信息业占4.1%,医药及医疗制造业占3.0%,汽车制造及其零部件制造业占19.4%,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占22.3%。从主营业务收入看,四大重点产业共实现493.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总数的74.2%。其中电子信息业占11.1%,医药及医疗制造业占0.2%,汽车制造及其零部件制造业占12.1%,装备业占50.9%。

总体来看,我区4大重点产业发展状况良好,呈出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从产业规模看,4大产业创造的经济总量在全区工业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根据汇总数据显示,年,我区工业4个重点产业共有582户企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数的51.0%;就业人数8577人,占规模以上工业就业人数的5.2%;资产合计406.9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资产的69.7%;主营业务收入493.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74.2%;利润总额30.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的74.3%。

二是从经济效益看,重点产业各项经济效益指标普遍好于全区工业平均水平。数据显示,年我区工业重点产业的资产周转率为2.14次,比全区平均水平高2.5%;劳动生产率为11.7万元/人,比全区平均水平高2.2万元;重点产业产品销售率为98.7%,高出全区工业平均水平0.1个百分点;负债率为53.5%。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我区产业的发展现状,下面对各产业逐一进行分析:

1、汽车制造及其零部件制造业:该产业共有法人单位49家,从业人员1020人,资产56.3亿元,主营业务收入88.8亿元,产值在全区工业产业中排名第三。其中产值超亿元的企业有10家,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延锋江森座椅有限公司(45.8亿元)、纳铁福传动轴有限公司(17.6亿元)、申龙客车有限公司(5.2亿元)。

2、医药及医疗器械制造业:该产业共有法人单位21家,从业人员339人,资产16.5亿元,主营业务收入18.4亿元,实现利润1.3亿元,资产负债率为49.1%,比去年同期下降4.6个百分点,有2家企业的产值超过4亿元,分别是扬子江药业集团海尼药业有限公司(5.5亿元)和迪赛诺化学制药有限公司(4.7亿元)。

3、电子信息制造业:该产业共有法人单位52家,从业人员1190人,资产61.8亿元,主营业务收入74.1亿元,其中产值超亿元的企业有5家,超30亿的有1家,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昌硕科技有限公司(35.0亿元)、胜华电缆厂(12.8亿元)、堂福电子有限公司(3.4亿元)。

4、装备业:该产业共有法人单位460家,从业人员6028人,资产272.3亿元,主营业务收入338.3亿元,实现利润21.2亿元。其产值在全区工业产业中排名第一。资产周转率为2.1次,产品销售率为99.9%,资产负债率为55.9%。其中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有法人单位102家,从业人员1393人,资产63.0亿元,主营业务收入93.0亿元,实现利润9亿元。其产值在全区工业产业中排名第二。资产周转率为2.3次,劳动生产率为14.8万元/人,产品销售率为97.8%,资产负债率为52.9%。

虽然目前重点产业还很弱小,但已经有一批正处强劲发展的产业,还有一批具有较明显发展潜力的产业,经济崛起的步伐在明显的加快。经济发展的提速,我们认为其根本而有效的途径应是产业的集群化发展,以区域经济的一体化来加速改变经济发展的固有状态,不断激发发展活力。从产业发展的层面上看,加快工业产业集群建设应着力抓好六个方面。

在实际的发展中,应结合国际产业发展和转移规律、我国产业发展状况,制定出推进工业产业发展具体可行的措施。要从工业整体发展出发,立足于产业发展和产业集群状况,着眼于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强势发展产业--潜在优势产业,围绕产业联动,因地制宜地发展产业集群,合理布局生产力,形成产业聚集,要与大项目和龙头企业想结合,与产业园的特色相匹配,与人力资源相适应,发展以现代装备业为核心的先进制造业,同时与浦东联动发展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

坚持二、三产业共同推动经济的产业发展方针,在发展中完成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在调整中实现产业创新提升,逐步构筑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现代服务业为先导、现代装备工业为支柱,特色鲜明、重点突出、体现临港经济特征的多元产业体系,努力构筑“现代装备工业基地、现代物流基地和信息产业基地”。要做好工业产业集群,其根本点就是要以产业中心发展区域的产业为基础,特别是利用其市场优势和技术优势,整合同类产业和产品资源,发挥产业集群的引领导作用,带动经济圈产业的发展。充分利用产业结构调整和国际资本流动的有利时机,努力创造条件,改善软硬环境,大力引进外资,不断提高利用外资的水平和质量。特别是要吸引外资在我区建立研发中心和关键零部件生产基地,提升加工产品档次和开发能力。

从产业竞争力上看,我们要对重点行业进行细化研究,从中类行业细化到小类行业、细化到产品。从小类行业上研究,以龙头产品为纽带,进行产业集群,进行充分合作和有效的竞争,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和赢利水平。同时充分重视国内外市场,做好两个市场大文章。比如电子信息行业,它的发展与国际it产业的发展休戚相关,但另一方面,国内市场仍有巨大的潜力,对电子行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在眼睛向外的同时,也要眼睛向内,加大技术投入,集中攻关,寻求核心技术突破,不但可从根本上解决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而且可以大大提高行业的产品附加值,促进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坚持以质取胜战略,法力培育优秀品牌,使之成为的产品新亮点。

工业的快速发展,用能需求急剧增加,能源供需趋紧。短期来说,强化节能意识,组织协调好能源供给,最大限度地舒缓用能紧张的局面。长远来看,关键是加强节能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开发可替代新能源,特别是可循环使用的新能源,从根本上解决能源问题。与此同时,新技术的应用,还是从根本上化解原材料、能源价格上涨、成本压力增大的最佳途径。

招商引资是加快我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而工业园区则是我区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和主战场。要把园区的工业做大做强,招商引资,引进项目和资金仍然是一条重要的途径。把加快工业发展、壮大工业规模、培育工业经济增长点作为重大措施来抓,各部门要积极配合,为园区建设创造宽松环境。提升工业园区的能级,加快培育临港综合经济开发区、临港物流产业区、国际医学园区和信息产业园区的规划建设和功能培育。通过园区建设,拓宽我区工业发展空间,吸纳新的工业项目,形成新的发展格局,增强发展后劲。从经济一体化、空间布局扩容和功能提升出发,把工业园区整合成产业功能区,加快工业园区的产业集群化、市场专业化的发展。

大力扶持大型优势企业和中小高技术企业,针对我区目前存在的企业多、技术竞争力弱的问题,要继续实施企业集团战略、龙头企业战略,发挥规模优势,提高整体抗市场风险能力,力求在微电子、软件、计算机、通信等重点领域尽快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企业集团和拳头产品。与此同时,进一步扶持中小高技术企业,培育大型企业的后备力量,以形成梯次推进的产业组织体系。比如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是世界产业发展的方向,也是我国工业的五大重点发展产业。年,该产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占我区规模以上总量的6.8%,实现总产值占总量的7.1%。要把握好产业发展的大势,着力发展增长潜力大、带动效益强、技术含量高的产业,发展和壮大新兴产业。

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图表1:xx—xx年中国药妆市场规模及预测(单位:亿元)。

鉴于药妆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和行业自身的发展,前瞻产业研究院认为,未来中国药妆行业将呈现以下发展趋势:

随着消费者对药妆概念认识的加深,对药妆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药妆渠道将加速其发展或成为未来的一种趋势。很多药店渠道增加了药妆产品的销售比例,逐渐放弃了医药业务,转型为药妆渠道;此外,未来有更多的新品牌计划进入药妆领域,这将丰富药妆产品,在一定程度上加快药妆渠道的发展。

金融危机留下的机遇和挑战将进一步推动化妆品行业的洗牌。大集团企业通过收购其他小企业的品牌,补充和拓展自己的产品线,使产品结构更加多元化,增加企业的风险防范能力;另一方面,开拓和扩大市场渠道将有助于集团企业更好地渗透市场。可见,未来大型集团企业将通过并购扩大集团品牌的数量和规模,提高竞争优势。

虽然中国药妆市场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但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药妆行业,竞争必将更加激烈。在未来,谁拥有更有效的营销平台和销售渠道,谁就真正站在了市场上。在最好的渠道已经被三大品牌占领的情况下,如何将不够强势的'渠道转化为更有吸引力的渠道,是对新品牌最大的考验。

随着药妆行业的发展,药妆的品种会越来越多,在除臭化妆品、祛斑化妆品、生发化妆品、护肤化妆品等领域会占据更大的市场。外资企业将加快药妆市场的发展,外资在中国药妆市场仍将占据较大份额。

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根据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工作安排,我局及时抽调业务工作人员开展调研工作,现将调研情况汇报于后:

我县从20xx年开始建设和推广俄色茶产业,到20xx年共发展俄色茶3000亩,其中20xx年发展20xx亩,20xx年发展1000亩,都属于州级财政林业产业项目,还未产生效益。

俄色茶发展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区、乡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顺利的进行了各项工序。

俄色茶是一项增加农区农户收入,提高农户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稳定、改变农户思想观念的项目工程。我局要抓住上级部门重视的大好机会,做好基地建设和产业发展,争取在5年内再发展5000亩以上的基地,并争取资金建造1-2个原料加工厂。

俄色茶在我县属新造树种,从验收结果可以看出保存率不太理想。俄色茶推广工作难度大:州级财政资金只对苗木、肥料和围栏给予补助资金,没有栽植补贴,老百姓积极性低、思想保守不愿做;工作人员能力水平低,缺乏专业培训;受地形条件限制,项目方案上作业设计难度大。

希望上级部门给予更大的支持,并在州内搞业务培训。

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我镇文化建设在上级各部门和镇党委、政府的关心重视下,致力于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把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放在了重要的位置,努力贯彻落实文化艺术的“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文化建设进一步加强,文化活动进一步丰富,文化市场不断繁荣,镇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和文化活动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一、基本情况。

(一)高度重视,措施到位,文化建设环境良好。

我镇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工作,文化工作由副镇长直接分管,岗位职责、财务财产管理、档案管理等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并一一落到实处。每年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文化建设举办文化娱乐活动,丰富群众生活。目前,所有村委会都建立了村级文化活动室,活动开展正常,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二)底蕴深厚,队伍庞大,文化建设阵地广泛。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从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出发,每年农村的文化活动主要是在各种节庆日、纪念日,由镇文化站通过协办等方式,组织开展民间文艺演出及棋、球类比赛等。上级宣传、文化等部门组织开展“文化下乡”活动,活动形式多为慰问演出、电影公映、送书下乡等,基本解决了老百姓看电影、看戏、看书、收听收看广播电视的问题。

(三)结合实际,创新载体,推进文化建设健康发展。

一是加大宗鹤拳文化的搜集整理力度和保护力度,把宗鹤拳的宣传工作作为镇党委政府工作重点,打造以宗鹤拳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品牌。修葺方世培故居开发旅游景点,推动宗鹤拳文化传播。二是推进广场文化的发展。建设集文化、体育、休闲为一体的娱乐阵地,搭建展示文化风情的平台,为全镇人民提供文化活动场所,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三是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坚决加大对网吧、图书市场的管理力度,清除文化垃圾,净化文化事业,为乡文化市场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虽然我镇文化建设工作取得一定的成绩,但由于受自身环境、场地简陋、经费紧缺等方面的因素制约,工作开展难度大,特别是以文补文方面,没有固定资金收入,给今后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阻碍,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农村文化建设仍然面临着诸多突出问题,具体情况是:

(一)专业人才紧缺。

由于缺乏专业文化人员的指导,农村从事文化工作的人员年龄偏大,知识老化,专业化水平低,而且素质参差不齐,农村文艺后备人才相当缺乏,农村特色文化人才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

行维修,开展活动没有固定经费来源,主要靠临时筹集。经费的匮乏,造成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落后,现有资源难以得到充分、有效利用。

(三)文化建设观念滞后。

对于文化建设方面普遍存在认为文化是意识形态领域工作,在建设上打不开路子、迈不开步子,缺乏创新意识。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要积极借助社会各方面力量加大发展文化事业的探索。

三、下步工作打算。

(一)加大力度,充分发挥农村文化阵地的作用。引导农村文化进入千家万户,形成健康的精神食粮,逐步提高群众的文化素质涵养。

(二)抓好文化市场管理,使文化市场健康有序的发展。

(三)注重鼓励和扶持群众自办文化产业,使之成为新时期农村文化生活的重要形式和公办文化的重要补充。

(四)扎扎实实做好文化工作,以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以完美的精神面貌,以高素质的文化品牌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快速发展。

健康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20xx年,造船行业仍处于复苏过程中,国际航运和造船市场形势复杂多变。“转方式、调结构”是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造船产业做为我市临港产业的重点,造船产业办紧紧围绕省建设半岛蓝色经济区、市建设北部沿海产业带的战略部署,充分发挥港口、岸线、腹地等资源优势,大力实施“以港兴市”战略,深入产业研究,努力克服产业政策调整、后金融危机等带来的不利影响,坚决打好“转方式、调结构”攻坚战,努力实现造船重工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近年来,我市依托港口、岸线、腹地等资源优势,大力实施“以港兴市”战略,把船舶重工作为发展重点,深化产业研究,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对造船业滞后性影响,继续加大防风险、保生存、渡难关工作力度,积极扶持企业转型升级,强化海洋工程及船舶配套招商引资,全市船舶工业总体保持平稳发展态势。

(一)产业发展初具规模。按照“修造船与海洋重工并举、主导产品与配套产品并重”的产业发展思路,我市规划了北沟镇、经济开发区、潮水镇三处船舶重工配套园,加快产业培植。目前,全市造船重工企业由2004年的2家增加到22家,新建成30万吨级船坞1个、万吨级以上船台5个,年造船能力达到100万载重吨。2010年,全市造船重工产业实现销售收入40.3亿元,利税4.5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7.9%和22.5%。2008年6月,我市被命名为“省船舶工业聚集区”。京鲁船业、渤海造船被列为重点扶持企业,成为全省重要的船舶工业基地。

(二)骨干企业生产能力得到提升。产业发展关键靠龙头拉动,没有龙头,档次上不去,链条拉不长,产业做不大。基于此,我们倾注力量,倾斜资源,大力实施引大培强工程,初步形成了京鲁船业、巨涛海洋重工、渤海造船等一批骨干企业群体。

京鲁船业是全省重点项目,2006年4月开工建设,占地100万平方米,已累计投入10亿元,建成30万吨级船坞1座、3.5万吨级船台2座、500吨龙门吊1座及各种造船专用设备700余台套,年造船能力达到100万载重吨。目前正投资8-10亿元进行技术改造,达产后,年造船能力将达到200万载重吨,可进入国内各大船厂排名前五位。目前,京鲁船业已交付3艘5800吨成品油船、3艘75200吨散货船,实现销售收入18.5亿元,利税2.1亿元。目前正在洽谈多艘3.5万吨、8.2万吨散货船订单。

巨涛海洋重工是市第一家单体投资超过1亿美元的外资企业,自2006年5月正式投产以来,已累计投入7.14亿元,目前正在为澳大利亚、中海油等建造ladur淡水电站模块、pc-375370海上吊机、海洋石油161平台改造等项目,正在洽谈包含海洋石油模块、海上风电等项目将近100个。2010年,该公司投资9400万元建设亚洲最大的45000吨海工制造出运滑道。2010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亿元,利税2.78亿元,实现出口14922万美元。

渤海造船是国内全回转拖轮行业前六强,在做大做强全回转拖轮的基础上,积极开发三用工作船、化学品船等高附加值的特种船舶。目前正在为新加坡、荷兰、德国、英国等建造集装箱、多用途散货、化学品、多用途拖轮等船舶共19艘。2010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92亿元,利税1078万元。

(三)经济指标稳步增长。2009年全市造船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1亿元、利润2.3亿元、税收1.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4%、98%和45%。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40.3亿元,利税4.5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7.9%和22.5%。2011年1-3月份,全市船舶重工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7亿元,利润7531万元,税收4951万元,同比分别增长:48.1%,20.4%,39.5%。

(四)科技创新取得一定进展。造船产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为打破技术力量不足的困境,我们在产业规划发展之初,即把科技创新摆在突出位置,大力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高点起步,组建研发机构,开展与高等院校和国内外船舶设计公司的合作,依靠技术进步,打造核心竞争力。京鲁船业在推进项目建设的同时,高标准组建了技术研发中心,边建设、边研发、边生产,仅一年多时间,就被德国、法国、英国船级社聘为中国技术委员会委员,并成为韩国现代重工在中国的唯一战略合作伙伴。渤海造船公司依靠持续不断的科技创新,产品畅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国内建造全回转拖轮的重点专业厂家之一。在中国目前港作拖轮企业中,第一条出口中东的全回转拖轮、最大功率的全回转拖轮、第一次使用可调螺旋桨技术的全回转拖轮,均由渤海造船公司制造。在省船舶工业调整振兴规划中,京鲁船业的冷藏集装箱运输船、渤海造船的多功能供应船(三用工作船)被列为全省20个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研发项目;渤海造船的“高技术含量的海洋工程辅助船的研究与开发”被列为全省10项关键共性技术;京鲁船业与江苏科技大学建立的“船舶工程技术研发平台”被列为全省10个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及研发平台;兴华公司的“管件及舾装件加工配送中心”被列为全省三大生产加工配送体系。

(五)船舶配套业发展有所突破。造船产业70%-80%的利润来自配套产品加工。发展配套项目,既是产业体系建设的需要,也是提高产业整体效益的关键。立足龙头拉动,我们根据《关于加快省船舶配套业发展的意见》和市船船产业配套发展的要求,研究汇总了150多个配套品种,市内市外并举,大力发展船舶配套项目。市外,选择韩国、日本、欧洲以及国内上海、江、浙等产业密集区,大力开展产业链招商。“十一五”期间,相继引进斯瑞尔重工、福源船舶设备、冶鑫船舶设备、星都重工、天一重工、新和重工等17个配套项目。市内,发挥汽车零部件产业优势,鼓励机械加工企业进入造船配套领域,加速推进本地化配套。市兴华机械工业公司是改装车和汽车配件专业生产厂家,在我市产业办的帮助指导下,向船舶配套产品大胆延伸,目前,已有21个系列、713个品种的舾装配件获得船级社认可,年新增销售收入1亿元,其“管件及舾装件加工配送中心”被列为全省三大生产加工配送体系。

经调研,船舶重工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

(一)生产设施和能力不足,产业规模相对不大。目前我市京鲁船业主要建造10万吨以下巴拿马型船型,渤海造船主要建造1-2万吨特种船舶,巨涛重工主要建造导管架等海洋工程配套产品,浩通造船主要维修3000-5000吨级别船舶中小船,除渤海造船公司外,均处于投产初期阶段,船舶工业产值及利润相对不高,总体规模不大,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足。

(二)船舶配套基础十分薄弱,产品生产能力小。目前,京鲁船业在发动机方面与现代重工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但其舾装、管件等主要由大连船舶舾装公司负责,成本相对较高,而且受大连船舶重工公司影响较大,有可能造成配套不及时等问题。渤海造船公司除船东自带设备外,其余大部分由江浙企业配套,成本相对较高,容易出现配套企业资金等方面出现问题而造成配套不及时等问题。而我市目前仅有船舶配套企业22家,均为近年来引进,仅有部分企业投产,大部分企业尚在建设期间,产品主要为舾装件、管件等产品,生产能力小,产品档次不高,缺乏高附加值的船舶机电等配套产品。配套基础薄弱将严重影响整船企业的生产,尤其在市场低谷时间,配套成本增加及配套不及时将严重影响交船期,从而影响整船企业的生存。

(三)技术与创新能力不强,高级技术人才及高级技师人才不足。企业科研经费严重不足,企业没有形成自主研发能力,缺乏科技后劲。由于大部分企业为新建企业,仅能做部分生产设计工作,技术能力相对不足,高层次的设计人才缺乏,造成企业自主研发能力不足,高附加值船舶及大型海洋工程产品的开发力度不足。京鲁船业正在研发多用途冷藏集装箱运输船,巨涛重工公司计划开发海洋钻井平台生活模块、fpso模块、深水导管架以及非海工机械等项目。

面对当前的新形势、新变化,要实现造船产业健康平稳发展,就要紧紧围绕“转方式、调结构”开展工作,我们将积极贯彻落实半岛蓝色经济区战略部署,积极发展面向国内外的船舶及配套业和海洋重工产品,重点发展造船、海洋工程、修船、船舶配套及游艇。以市场为导向、以重点企业为龙头、以北沟、开发区两大专业园区为载体,以自主创新和有效投入为动力,坚持船舶制造与海洋重工、船舶配套并举,以“高技术、高端产品、高配套率和较大产业规模”为目标,优化产品结构,推进产业集聚,实现船舶工业跨越式发展,将我市建成省重要的船舶工业基地。

一是加快建设、重点发展北沟船舶工业园、经济开发区海洋重工产业园。北沟船舶工业园在继续发展现有造船产业的基础上,重点引进海洋工程、海洋石油钻探设备、海洋工程船舶和重型装备制造等项目,重点推进京鲁海洋工程装备、齿轮箱装配出口基地、大马力船用柴油机等项目。2011年内争取将北沟船舶工业园列为省级船舶工业园区。

经济开发区海洋重工产业园要依托巨涛海洋重工项目,大力发展海洋钻井平台、fpso等高科技产品。依托大金重工,加大海上风电零部件的引进力度,发展海上风力发电设备制造、安装的总装,打造海上风力发电产业园。依托浩通造船,大力发展修船,并向现代远洋渔船建造发展。依托现有港口岸线资源优势,积极利用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大型人工岛等项目优势,大力引进海洋空间利用大型装备、跨海桥梁工程装备、重大成套设备、高技术装备以及高技术产业发展所需关键装备,建设省级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园区。

二是加大与中央直属企业、世界500强、国内500强、高等院校、行业龙头企业的联系,争取以订单、投资、技术等方式开展强强联合、战略合作,争取产业培育取得新突破。重点推动京鲁造船与中集集团、华彬集团、省海洋投资公司等企业的全面战略合作,渤海造船与国外石油公司的战略合作。加快大金重工项目建设力度,依托大金上市公司雄厚资金实力,积极引导大金公司扩大在蓬投资规模,新上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

三是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加快产品结构调整步伐。船舶制造方面:在努力实现10万吨以下散货船、油轮、集装箱船及特种工程船舶的批量生产、系列化、标准化、品牌化的基础上,加快开发低温冷藏船、化学品船、豪华游艇等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抢占发展先机。

海洋工程装备方面:在做好现有石油导管架、钻井平台模块、单点系泊、海水淡化装置、三用工作船等产品的基础上,重点发展大型石油钻井平台、浮式生产储油轮(fpso)、起重铺管船、多用途工程船等。加快大金重工项目建设进度,积极开发海上风力发电塔架基础等新产品。

船舶及海洋工程配套产品方面:重点推动国内外设备著名企业以品牌、技术、组装等方式与我市企业在发电机组、柴油机、螺旋桨、齿轮箱、焚烧炉、海水淡化装置、通信导航设备、深海钻机成套设备、井控设备、水下生产系统及海底电缆、系泊链、螺杆钻具、钻井泥浆泵等产品开展合作。同时,大力引进船舶配套物流配送中心项目。

四是帮助企业积极调整,加强内部管理。通过召开企业座谈会、外出考察学习,了解国内外造船重工产业动态,探讨产业发展思路。引导企业抓住金融危机带来的市场格局调整机遇,大力开拓新兴市场,增加国内订单比例;鼓励企业多承接海洋工程、修船及改装船等订单,规避造船订单风险。加强与船东的联系力度,加大订单及在建船舶生产管理力度,保订单、保交船。

五是强化校企合作,促进人才建设和产学研联合。争取引进国内外研发设计力量,强化海洋油气装备的概念设计、基础设计,深化详细设计、生产设计,提升我市海洋油气装备自主研发设计能力。同时引导我市企业与中集海洋工程研究院、江苏科技大学、职业学院、商贸高级技工学校、高级职业学校等开展合作,共同打造产学研联盟,建立人才实习实训基地,实行订单式培养,培训行业技术工人。

六是组建行业协会,推动行业协调发展。筹备成立我市船舶重工行业协会。为了增进全市船舶行业的沟通与交流,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为行业搭建交流合作平台,推动行业又好又快发展,拟筹备成立由船舶制造、海洋重工、船舶维修、船舶配套、人才培训机构等单位组成船舶重工行业协会,为企业提供信息、技术、人才、市场等服务,帮助企业更好地开拓国际国内市场。

体育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现代农业家庭经营组织(以下称为家庭农场)是以农户家庭为基本组织单位,以市场为导向,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专业从事适度规模的农林牧渔的生产、加工和销售,并经过工商注册,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农业经营主体。家庭农场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和主要推动力量,代表了今后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现将宁波市家庭农场情况报告如下:

随着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宁波就有了家庭农场的雏形,出现了一批粮田适度规模经营大户,90年代后期,随着农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出现了一批从事蔬菜、瓜果、畜禽养殖等多种经营的规模大户。同时,大户的市场意识、经营意识不断增强,一些大户自发或在政府引导下,将自己的经营行为进行了工商注册登记,以期寻求法律的保护,寻求进一步参与市场竞争的机会。到目前为止,全市从事种植(大田,不含山林)、畜牧养殖的家庭农场共有385家,其中种植类279家,畜牧类106家。按工商登记类型分,以个体工商户登记的295家,以个人独资企业登记的90家。并有以下特点:

1、经营规模较大,产业覆盖面逐步拓宽。家庭农场经营规模普遍较大,279家种植类家庭农场经营面积均在50亩以上,其中50-100亩123家,占44.1%,100-500亩的139家,占49.8%,500亩以上的17家,占6.1%,畜牧业的经营规模也大大超过国家、省定的标准。年销售额50万元以上的355家,占92%,其中500万元以上37家。由于经营规模较大,有237家家庭农场长期有雇工,占家庭农场总数的近三分之二,雇工人数1016名,平均每个农场5名左右,最多的达几十人,仅三分之一左右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家庭农场从事领域逐步拓宽,其中种植蔬菜瓜果的242家,粮食28家,生猪50家,禽类34家,其他31家。

2、综合素质较好,管理水平较高。农场主年龄50岁以下的有267名,占70%,其中30岁以下的28名。高中以上学历的142名,占37%,其中大专以上30名。大部分农场主产业规模都是从小做到大,专业知识、实践技能较强,懂经营、会管理。有311家农场实行了标准化生产,66家已获得无公害基地和产品认证。有49家聘请了64名大学毕业生参与经营管理。

3、经营效益较好,市场竞争力较强。全市385家家庭农场2019年实现销售收入8.26亿元,利润1.4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8.8%和35.6%,平均每个场分别为214万元和38万元,大大超过普通农户的收入水平。有224家牵头领办或加入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有103家与农业企业签订了产品购销合同,有110家拥有自主商标权。有不少农场主是购销大户或农产品经纪人,市场信息灵,产销连接紧密,产品竞争力强。

4、发展速度较快,地区间发展不平衡。随着市场经济和现代农业的发展,规模效应不断体现,政策扶持环境不断趋优,家庭农场发展速度逐步加快,但地区间发展不平衡。慈溪市上世纪90年代出台政策,培育扶持家庭农场,目前已有各类家庭农场(包括林业和渔业)500多家,其中种植业和畜牧业283家,占宁波市的73.5%;象山27家;其他各县(市、区)较少,种植业家庭农场中除慈溪264家外,仅有余姚9家,象山、镇海各3家。

模式的合作大多限于加工、流通领域,仍然解决不了人多地少、农户小规模生产的问题。发展家庭农场,在坚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促进土地等生产要素向生产经营能手集中,开展集约化经营,是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形式的创新,有利于实现农业机械化,大幅度提高土地利用率、投入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商品率,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竟争力,对发展现代农业具有重要的作用。

1、发展家庭农场是完善和创新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有效途径。现代农业客观地要求传统农业家庭经营组织转变为现代农业家庭经营组织。家庭农场是在农业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核心是在稳定家庭经营的同时,通过多种方式,按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将一部分土地向大户集中组建家庭农场,既坚持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又继续发挥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经济效益的引导下,不断投入扩大再生产,提高农业生产力,是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一种顺势调整,易被广大农民接受,是完善和创新家庭承包经营的有效途径。

2、发展家庭农场是实现农业集约化经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举措。家庭农场的生产经营具有以市场为导向的企业化特征,要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每个家庭农场都会加大物质和科技的投入,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和劳动生产率。同时,家庭农场亦如家族企业一样,具有较好的传承性,能较好的维持和保护农业生产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全市家庭农场生产装备设施投入较大,普遍在几十万元以上,一些规模畜牧场则达上千万元,农机具购置齐全,农机化水平普遍较高。余姚市三七市镇悠悠农场起步于1993年,规模逐年扩大,其子大学毕业后,把从事农场经营作为家庭事业,于2019年进行了工商登记,并注册了商标,目前经营面积600余亩。

3、发展家庭农场是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有效载体。家庭农场以追求效益最大化为目标,使农业由保障功能向盈利功能转变,克服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弊端,商品化程度高,能为社会提供更多更丰富的农产品。同时,家庭农场亦比一般农户更注重农产品质量安全,也更易于监管。据调查,全市80%以上的家庭农场实行标准化生产,农场的管理制度、农事记录、生产台账相对齐全,一些大的农场还将相关管理制度上墙。象山西周伟平农场种植水稻500多亩,每年投售粮食300多吨,成为全国优秀种粮大户、市级劳动模范。慈溪市掌起镇绿叶农场2019年成立,坚持规模化经营,企业化管理,目前经营面积1600余亩,为农业龙头企业海通公司提供了大量的农产品原料。

4、发展家庭农场是推进科教兴农,培育新型农民的有效手段。作为规模经营主体,家庭农场比一般农户更迫切需要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设施,也更有能力接受推广和使用,成为实施科技兴农战略的主力军。慈溪市各类家庭农场累计引进甘蓝、草莓等优新品种100多个,成功推广优新品种17个,并成为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无害化防治措施、先进农机具等方面的先行者。农场主既懂生产,又会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是典型的新型农民。同时,通过家庭农场效益农业的带动,一批农场主的下一代逐步对现代农业有了新的认识,成为家庭产业继承人,一批农户受影响带动加入家庭农场行列,成为新的农场主,一批大学生在家庭农场就业,培养了现代农业的新生力量,还有一些农民被吸纳到现代农场成为新一代农业产业工人,既有土地租金收入,又有薪金收入,收入水平大大提高。

一是对发展家庭农场重要性还缺乏必要的认识。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尚未认识到家庭农场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主体而予以重视,没有出台系统的专门扶持家庭农场的政策。作为家庭农场潜在发展对象的种养大户,普遍缺乏市场意识,满足于现状,缺乏组建家庭农场的积极性。

二是土地流转难。近年来,土地的稀缺性不断显现,首先是农民惜租,土地流出户少,土地流转困难,农场难以扩大经营规模;其次是土地集中连片难,流转的土地,往往交通不便、农田基础条件较差,零碎插花不集中;三是流转价格上涨快,受物价和高收益农业项目刺激,土地流转价格逐年上涨,目前普遍在每亩500元以上,城郊则在800元以上,流转价格上涨对农场经营带来成本压力,特别是从事粮棉油等大宗产品生产的农场,同时带来农地纠纷,影响农场主的正常生产秩序和生产积极性。

三是融资、用地、用工等要素制约大。家庭农场在经营初期一次性投入比较集中,资金需求较大,多数农场实力不强,加上固定资产不多,大部分投入无法通过资产抵押等方式获取银行贷款,制约其扩大生产规模和发展设施农业。管理用地落实难,尽管省、市有关文件明确允许农业经营主体按照不超过流转面积5‰的土地建设管理用房,但由于严格的基本农田保护制度,政策难以落实到位。同时,由于物价上涨和外来劳动力流动频繁,劳动力工资普遍比上年增加20%以上,一些农场尽管提高了工资,但还是难以留住人。

四是组织化程度低,社会化服务能力弱。全市尚有163家家庭农场没有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占总数的40%以上,一些已加入合作社的农场主也感到合作社服务能力有限,以自我服务为主。农技服务力量薄弱,对家庭农场缺乏技术指导,机械化程度低,造成家庭农场需要大量的农业工人。

五是农场主经营素质还需进一步提高。尽管大部分农场主多年从事农业生产,实践经验丰富,但毕竟受学历、理念等因素影响,难以有效承担现代农业发展重任,需进一步提高经营素质。

加快培育和提升现代农业经营主体,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所在。党的xx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农业经营方式转变。家庭经营要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增加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着力提高集约化水平”,“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家庭农场作为提高农业集约化水平的有效载体,在现代农业经营主体中表现最为活跃,最具生命力。因此,要加大扶持力度,积极培育,加快发展。

(一)审时度势,营造培育家庭农场的良好环境。初步统计,全市土地流转率和规模经营率都在60%左右,50亩以上经营面积的业主(包含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有5227户,承包经营面积66.78万亩。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和组织化程度有较大提高,已经具备发展家庭农场的条件。因此,要提高认识,把扶持现代家庭农场作为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发展现代农业的有效抓手,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出台扶持家庭农场发展的政策,积极营造支持家庭农场发展的政策氛围和舆论环境。

(二)强化基础,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流转。要进一步加强土地承包管理,健全土地流转服务市场,为供求双方提供法律咨询、供求登记、信息发布、中介协调、指导签证、代理服务、纠纷调处等服务,为土地流转搭建便捷的沟通和交易平台;逐步探索建立土地流转双方的价格协调机制、利益联结机制和纠纷调解机制,促进流转关系稳定和连片集中;进一步完善农民社保体系,解决离土农民的后顾之忧,积极有序地推进农村土地流转。

(三)加大扶持,不断提高家庭农场生产力水平。要鼓励有条件的种养大户升级为家庭农场;鼓励家庭农场增加技术、资本等要素投入,提高农业集约化水平。财政要设立专项发展资金,用于家庭农场提高生产能力建设;家庭农场自产自销的农副产品要给予农民自产自销的税收待遇;适宜家庭农场申报的农业项目要优先安排;要落实用地、人才引进等优惠政策,家庭农场在不破坏耕作层的前提下,允许其按规定建设生产管理用房,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和大中专毕业生到家庭农场工作。开展优秀家庭农场评选并予表彰。

(四)健全服务,为培育发展家庭农场提供坚强保障。要深化农技推广体制改革,强化新型农业社会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新产品、新技术的引进和推广,指导家庭农场应用先进适用新技术、引进优质高产新品种、种养新模式,开展标准化生产;要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引领作用,帮助解决单个家庭农场干不了、干不好或干了不合算的事情,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实现家庭农场与市场的无缝对接;优化金融服务,开展家庭农场信用等级评定,对信用等级高的家庭农场给予一定的授信额度,并给予利率优惠,允许家庭农场以大型农用设施、流转土地经营权等抵押贷款,创新信贷品种,简化信贷手续,提供优质服务;支持和引导农业担保机构优先为家庭农场提供担保贷款,大力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扩大农业保险范围,增加保险险种,搞好农业保险服务,降低农业生产风险,保障家庭农场健康发展;加强培训指导,提高农场主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家庭农场经验管理水平。

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按照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批示,7月以来,克振副省长带领省直有关部门的同志深入武汉、孝感等地调研部分节能环保企业,随后嘱我们对该产业发展情况进行全面调查研究。近期我委分赴12个市州开展了节能环保产业发展专题调研。现报告如下: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将节能环保产业作为全省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着力加以推进,我省节能环保产业呈现快速发展态势,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汇总各市州上报数据,2020年全省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超过1500亿元,比2010年增长76.5%,其中:高效节能产业总产值约450亿元,先进环保产业总产值约250亿元,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总产值约800亿元。全省节能环保产业企业数突破1000家,比2010年增长42.8%,其中产值过亿元的企业200多家;从业人员接近20万人,较2010年翻了一翻。总体来看,我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初步形成了一批骨干龙头企业。

我省已有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节能环保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产品市场占有率稳步提高,企业迅速发展壮大,已初步成长为各自领域里的领军骨干企业。

在高效节能领域,有从事电力能源装备的长动集团、武汉南瑞、三环发展、合康变频、大力电工、孝感大禹、襄阳万洲、追日电气等,从事蓄热式燃烧的仙桃神雾,从事节能窑炉的华窑集团,从事三联供空气源热泵的武汉朗肯,从事半导体照明的华灿光电、迪源光电、匡通电子,从事节能保温建筑材料的武汉沃尔浦等。长动集团20万千瓦以下热电联产机组市场占有率达30%以上;神雾公司占有国内高温空气燃烧应用份额50%以上;宜昌匡通电子在国内led封装行业居于龙头位置。

在先进环保领域,有凯迪控股、都市环保、中钢天澄、凯迪水务、武汉华电、中碧环保、天虹仪表、方元环境、华丽环保、创新环保、合加环境、东之盛、沙市水处理设备制造厂等。都市环保自主研发的“氨硫铵烧结烟气深度脱硫”技术和“双循环三段式脱硫塔”装置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武汉华丽环保公司研发的可热塑淀粉生物降解材料可有效解决废弃塑料产生的“白色污染”;沙市水处理设备制造厂已成为亚洲最大的管式超滤膜生产厂家,市场占有率50%以上;中钢天澄是国内除尘行业最具影响力的工程总承包商之一。

在资源循环利用领域,有格林美、湖北金洋、千里马、法利莱、江南实业、宜昌立帝、华山水产、华新水泥、黄石大江集团等。格林美是国内城市矿产领域首家上市公司,在荆门、武汉、仙桃等建有多个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基地;宜昌力帝是国内最具专业化的废钢加工处理设备研发生产企业;华新水泥窑协同处置城市生活垃圾技术攻克了垃圾处理过程中的4大难题,处置过程中无二次污染;武汉法利莱实现激光再制造设备的产业化生产,并列入国家再制造试点。

经过多年发展,我省节能环保产业逐步呈现出依托骨干企业向重点园区和区域集聚的发展格局。

在高效节能产业领域,阳逻开发区以西门子、阿海珐和国电南瑞公司产业园为基础,形成了大型输变电设备和智能电网应用装备产业基地。黄冈节能窑炉的发展颇具特色,华窑集团、中洲窑炉、中亚窑炉等行业领军企业正抱团推进“绿色工业窑炉”省级标准制定,填补国内该项标准的空白,黄冈逐步成为“窑炉之乡”;襄阳以大力电工、追日电气、万洲电气等企业为龙头,建立了襄阳软启动产业联盟,成为全国最大的软启动产业生产基地。

在先进环保产业领域,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集聚了凯迪电力、中冶南方、都市环保、中钢天澄、绿世界、芳笛环保等一批龙头企业,在电力环保、水处理、节水技术和设备、环保工程总承包等领域门类齐全、优势突出。2020年节能环保产业实现总收入789亿元。

在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领域,谷城再生资源园区围绕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依托金洋公司、骆驼蓄电池、三环锻造等一批“城市矿产”资源回收、加工和利用企业,初步构建了再生钢、再生铝、再生铅等三条较为完整的循环型产业链,已形成年回收各类再生资源200万吨、年处理利用各类再生资源130万吨的能力,再生资源产业产值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60%以上。黄石市围绕创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市,依托大冶有色、大江集团等龙头企业,初步形成以有色金属和稀贵金属回收利用为特色的循环经济产业链。青山工业区内武钢、武石化之间实现氮气和氢气资源互补,武钢、青山电厂与利用钢渣、粉煤灰、磷石膏的建材企业之间也形成了良好的协作模式,形成了以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工业污染治理、环保设备设计制造产业基地;武汉市东西湖区工程机械装备再制造园区聚集了龙工、三一、千里马等国内主要工程机械生产与再制造厂家,形成了再制造产业集群。格林美在荆门高新区打造废旧电池、电子产品等回收利用基地,2020年产值超过23亿元。

(三)社会参与节能环保产业的积极性增强。

我省积极落实国家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相关企业年减免增值税和所得税约17亿元。每年争取国家支持节能环保重点项目资金近15亿元。政策扶持提高了企业投资节能环保产业项目的积极性,不仅一批中小企业积极参与,同时推动了建材、化工等行业从传统的高能耗、高污染行业向节能环保型转变。武钢集团、华新水泥、大冶有色等均成立了以节能环保为主攻方向的企业,如武钢金属资源公司对冶炼废弃物进行循环利用,生产矿渣微粉等产品,年产值超过80亿元。中节能等央企也开始在我省投资布局。一大批在建或拟建的节能环保产业化项目正在稳步推进,总投资近1200亿元,为产业发展提供了较强的后备力量。

(四)各地对节能环保产业的支持逐步加大。

各地对节能环保产业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推出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和措施。武汉市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制定了节能产品推广、废旧产品回收利用财政补贴政策,加快节能环保服务模式创新,出台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支持办法,安排5000万元市级循环经济引导资金。鄂州市把节能环保产业纳入重点发展产业,依托高新区建设专业节能环保产业园。荆门市出台了加快循环经济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措施,设立了循环经济专项资金,建立了循环经济统计评价体系。襄阳市积极争取国家循环经济示范试点,拥有谷城再生资源园区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东风康明斯国家再制造试点等一系列“国字招牌”,为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发挥了引领作用。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体来看,全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态势良好,可以超额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同时,发展中也还有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一)整体竞争力不强。突出表现在“两小一低”。一是产业规模偏小。我省节能环保产业产值占全省工业总产值比例不足5%,产值仅为江苏的四分之一,浙江、山东的三分之一左右。二是企业规模偏小,大型企业(集团)特别是具有系统解决方案提供能力的企业还不多,仍以中小企业为主,集中度低,市场竞争力不强。三是技术水平偏低。掌握关键核心技术、从事高端设备制造的企业不多,大多属于一般加工制造企业,产品附加值较低。

(二)产业结构不优。产业内部结构不尽合理,我省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较快,但节能环保装备产业和节能环保服务业发展不足,特别在高效锅炉、垃圾处理成套设备、废旧电器和汽车拆解等节能环保装备制造领域存在明显短板。产业空间布局也不尽合理,“撒得不开、聚得不够”,部分市州县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滞后。产业集聚度不高,产业链不成熟。

(三)市场开拓难度较大。节能减排总体上属于政策驱动型市场,其中很大一部分政策拉动型需求和政府公共投资,节能环保产业领域相关的目录清单、资质资格认定较多,进入市场的门槛较高。节能环保产业作为新兴的高新技术产业,一些技术和装备研发成本高、产品性能不稳定,难以为市场接受并得到应用推广。现有的节能环保企业大部分是民营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贷款难、融资贵问题,资金积累缓慢,企业发展面临很多实际困难。

(四)扶持政策还不够系统。一是在创新驱动方面,没有把节能环保产业关键技术和装备的研究开发作为省级科技计划的重点领域。二是在需求牵引方面,国家通过推广节能环保产品、实施节能环保重点工程来推动节能减排和扩大投资消费需求,但地方政府不能只推广使用本地产品,需求牵引政策难以精准发力。三是在投资促进方面,主要是申请国家资金扶持,省级没有设立节能环保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相关节能环保企业的产业化项目只有变换主题申请有关部门的其他专项资金,影响了企业投资积极性,甚至导致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局面。四是在政策引导方面,对一些新兴的服务模式,如合同能源管理、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等,政策不明确、法律规范不健全,影响了推广应用。资源循环利用领域,废弃物回收利用增值税进项抵扣问题尚未得到解决。五是在组织协调方面,没有建立规范统一的统计体系,影响对产业发展形势的科学研判。部门之间协调配合还不够。

三、

进一步促进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国家更加强调节能减排硬性约束,节能环保领域的投资、技术、装备、服务需求十分旺盛。近期国家发改委发布的今明两年生态环保重大工程中,仅大气污染防治和清洁水重大工程投资就超过8600亿元,市场潜力大。我省节能环保产业正处于从产品生产向装备和服务延伸、从外围向核心突破、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的关键时期。兄弟省市均将节能环保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推进,呈现万马奔腾、不进则退的发展态势。以我省的基础和条件,只要加大力度,完全有可能实现节能环保产业跨越式发展,5年时间有望培育成产值5000亿元的新兴支柱产业,占据新一轮区域竞争的制高点。下一步建议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扩大市场需求。节能环保产业与一般性竞争行业最显著的区别,是其对政策的依赖程度较高。因此,要做好政策和市场结合文章,把促进推广应用作为关键环节。一是强力推进节能减排降碳,加快淘汰落后锅炉、电机、老旧汽车等,扩大节能环保装备、产品市场空间。“一主两副”中心城市和其他有条件地区,适当提高节能建筑、新能源汽车推广、污水垃圾无害化处理、资源回收利用等节能减排目标,以政策拉动需求,进而带动产业发展。二是推进政府采购节能环保产品和服务。严格执行政府优先采购和强制采购节能产品制度。鼓励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向社会购买节能环保服务。把合同能源管理作为公共机构开展节能改造的主要方式,研究制定促进公共机构合同能源管理实施的具体办法。三是引导节能环保产品消费。完善节能惠民工程、“以旧换再”、“能效领跑者”、环境标志产品认证等政策措施,开展全民行动,倡导节能环保低碳消费理念。四是支持节能环保企业参与节能减排重大工程。对获得国家节能环保标识、进入国家相关目录名单的省内企业给予适当奖励,对省内企业研制的首台(套)节能环保装备在省内工程中使用的,可由省财政对生产企业及用户给予补助。五是支持节能环保服务模式创新。积极培育合同能源管理、节能量审核、节能低碳认证、碳排放核查等第三方机构,在污染减排重点领域加快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支持发展再制造服务,建立完善废弃物回收处置体系。

(二)助推企业发展。一是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建议对未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再生资源企业,各地方政府可将新增的增值税地方留成部分全额返还给企业。二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对此,国务院文件有明确要求,但我省目前还没有设立节能环保产业扶持专项资金,仅省经信委在新增专项资金中,对资源循环利用有一定支持。建议从2020年开始,省财政设立5000万元节能环保产业扶持资金,主要以贴息方式支持节能环保产业重大项目建设。三是拓宽投融资渠道。包括绿色信贷、抵押担保、上市融资、债券发行、发展股权投资基金等。四是支持节能环保企业“引进来”、“走出去”。对引进的节能环保企业,给予一定奖励,并在用地等方面予以优先保证。五是加强组织协调,建立部门协调联动工作机制。

(三)支持技术创新。节能环保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高技术产业的典型特征,必须把实施创新驱动、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放在突出位置。在节能产业领域,加快节能共性关键技术、核心材料和关键设备的研发,推进节能技术装备升级换代。重点发展高效电机、高压变频、无功补偿、高效锅炉(窑炉)、蓄热燃烧、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半导体照明、工业化建筑、碳捕捉等技术和装备。在环保产业领域,以大气污染治理、污水处理、垃圾处理、污染土壤修复和环境监测等领域为重点,研发推广一批先进适用的技术和产品,提升我省环保技术装备水平,加快治理突出环境问题。在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领域,以磷石膏等典型固体废弃物、稀贵金属、农业废弃物、餐厨废弃物等处理以及再制造为重点,加快研究一批市场需求量大、应用前景广泛、经济效益明显且无二次污染的高效资源化利用技术。同时,着力提升节能环保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支持企业引进人才、引进技术,加强对外技术合作。

(四)推进试点示范。近年来,国家在与节能环保产业相关的领域,特别是循环经济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试点示范,把这些试点示范抓好了,就能为深化改革、完善机制、培育产业发挥重要引领作用。要积极推进我省国家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探索符合各地特点的生态文明建设模式,实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推进我省国家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再制造试点、循环经济示范市(县)、“双百工程”等国家级节能环保各类示范试点建设,切实发挥典型带动和辐射效应。开展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创建活动,进一步促进资源循环式利用、企业循环式生产和园区循环式发展,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五)完善相关政策。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出台后,全国已有10多个省级政府相继制定了贯彻落实措施。去年我省发布了关于促进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的行动方案,但对节能环保产业的整体发展没有系统政策和全面部署。建议省政府尽快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并召开专题会议部署推进工作,以提高各地各部门对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紧迫性、重要性的认识,并按照精准调控、喷灌滴灌的要求,拿出支持节能环保企业发展的具体举措。目前,我委已研究草拟了相关政策文件初稿,待征求意见、修改完善后报省政府审定。另外我们已启动《湖北省节能环保产业“十三五”规划》的研究工作,提前谋划未来一段时期我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思路和总体布局。

按照建设“四个中心”国家战略的要求,落实发展海洋经济的总体规划,将充分依托洋山国际深水港和浦东国际航空港两大国际性枢纽港的优势,延伸和拓展浦东开发开放的经济社会效应,准确把握在新一轮发展的战略地位,积极贯彻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充分体现区位优势,培育和发展主导产业,加快产业发展步伐,壮大主导产业,提升产业集聚度,提升产业能级。加快经济的发展,就是要以加快优势产业的发展为基础,形成产业细化、优势明显、集群度高的产业群,共同推进经济圈产业的竞争力。

年,区规模以上工业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64.7亿元。其中四大重点行业:电子信息业占总产值的11.2%,医药及医疗器械制造业占2.8%,汽车制造及其零部件制造业占13.3%,装备业占51.3%。从行业小类看,通用、专用、运输设备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64.6亿元;金属制品业完成产值38.2亿元;电气机械、通信设备、计算机、仪器仪表等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39.6亿元,比上年增长78.5%,其中电子信息业完成工业总产值82.9亿元,同比增长155.0%。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实现工业总产值47.2亿元,占全区工业的7.1%,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4.7亿元;通用、专用、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64.6亿元,比上年增长38.0%,其中汽车制造及零部件配件制造业完成172.4亿元,比上年增长1倍多;医药及医疗器械制造业完成18.3亿元,比上年增长34.6%。全区工业实现利润41.0亿元,电子信息业占4.1%,医药及医疗制造业占3.0%,汽车制造及其零部件制造业占19.4%,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占22.3%。从主营业务收入看,四大重点产业共实现493.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总数的74.2%。其中电子信息业占11.1%,医药及医疗制造业占0.2%,汽车制造及其零部件制造业占12.1%,装备业占50.9%。

总体来看,我区4大重点产业发展状况良好,呈出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从产业规模看,4大产业创造的经济总量在全区工业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根据汇总数据显示,年,我区工业4个重点产业共有582户企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数的51.0%;就业人数8577人,占规模以上工业就业人数的5.2%;资产合计406.9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资产的69.7%;主营业务收入493.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74.2%;利润总额30.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的74.3%。

二是从经济效益看,重点产业各项经济效益指标普遍好于全区工业平均水平。数据显示,年我区工业重点产业的资产周转率为2.14次,比全区平均水平高2.5%;劳动生产率为11.7万元/人,比全区平均水平高2.2万元;重点产业产品销售率为98.7%,高出全区工业平均水平0.1个百分点;负债率为53.5%。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我区产业的发展现状,下面对各产业逐一进行分析:

1、汽车制造及其零部件制造业:该产业共有法人单位49家,从业人员1020人,资产56.3亿元,主营业务收入88.8亿元,产值在全区工业产业中排名第三。其中产值超亿元的企业有10家,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延锋江森座椅有限公司(45.8亿元)、纳铁福传动轴有限公司(17.6亿元)、申龙客车有限公司(5.2亿元)。

2、医药及医疗器械制造业:该产业共有法人单位21家,从业人员339人,资产16.5亿元,主营业务收入18.4亿元,实现利润1.3亿元,资产负债率为49.1%,比去年同期下降4.6个百分点,有2家企业的产值超过4亿元,分别是扬子江药业集团海尼药业有限公司(5.5亿元)和迪赛诺化学制药有限公司(4.7亿元)。

3、电子信息制造业:该产业共有法人单位52家,从业人员1190人,资产61.8亿元,主营业务收入74.1亿元,其中产值超亿元的企业有5家,超30亿的有1家,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昌硕科技()有限公司(35.0亿元)、胜华电缆厂(12.8亿元)、堂福电子有限公司(3.4亿元)。

4、装备业:该产业共有法人单位460家,从业人员6028人,资产272.3亿元,主营业务收入338.3亿元,实现利润21.2亿元。其产值在全区工业产业中排名第一。资产周转率为2.1次,产品销售率为99.9%,资产负债率为55.9%。其中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有法人单位102家,从业人员1393人,资产63.0亿元,主营业务收入93.0亿元,实现利润9亿元。其产值在全区工业产业中排名第二。资产周转率为2.3次,劳动生产率为14.8万元/人,产品销售率为97.8%,资产负债率为52.9%。

虽然目前重点产业还很弱小,但已经有一批正处强劲发展的产业,还有一批具有较明显发展潜力的产业,经济崛起的步伐在明显的加快。经济发展的提速,我们认为其根本而有效的途径应是产业的集群化发展,以区域经济的一体化来加速改变经济发展的固有状态,不断激发发展活力。从产业发展的层面上看,加快工业产业集群建设应着力抓好六个方面。

(一)实施好“十一五”产业发展规划。

在实际的发展中,应结合国际产业发展和转移规律、我国产业发展状况,制定出推进工业产业发展具体可行的措施。要从工业整体发展出发,立足于产业发展和产业集群状况,着眼于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强势发展产业--潜在优势产业,围绕产业联动,因地制宜地发展产业集群,合理布局生产力,形成产业聚集,要与大项目和龙头企业想结合,与产业园的特色相匹配,与人力资源相适应,发展以现代装备业为核心的先进制造业,同时与浦东联动发展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

(二)提高利用外资水平,促进产业升级。

坚持二、三产业共同推动经济的产业发展方针,在发展中完成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在调整中实现产业创新提升,逐步构筑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现代服务业为先导、现代装备工业为支柱,特色鲜明、重点突出、体现临港经济特征的多元产业体系,努力构筑“现代装备工业基地、现代物流基地和信息产业基地”。要做好工业产业集群,其根本点就是要以产业中心发展区域的产业为基础,特别是利用其市场优势和技术优势,整合同类产业和产品资源,发挥产业集群的引领导作用,带动经济圈产业的发展。充分利用产业结构调整和国际资本流动的有利时机,努力创造条件,改善软硬环境,大力引进外资,不断提高利用外资的水平和质量。特别是要吸引外资在我区建立研发中心和关键零部件生产基地,提升加工产品档次和开发能力。

(三)以产品为核心,加强产业集群分析研究。

从产业竞争力上看,我们要对重点行业进行细化研究,从中类行业细化到小类行业、细化到产品。从小类行业上研究,以龙头产品为纽带,进行产业集群,进行充分合作和有效的竞争,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和赢利水平。同时充分重视国内外市场,做好两个市场大文章。比如电子信息行业,它的发展与国际it产业的发展休戚相关,但另一方面,国内市场仍有巨大的潜力,对电子行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在眼睛向外的同时,也要眼睛向内,加大技术投入,集中攻关,寻求核心技术突破,不但可从根本上解决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而且可以大大提高行业的产品附加值,促进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坚持以质取胜战略,法力培育优秀品牌,使之成为的产品新亮点。

(四)“开源节流”并举,应对能源紧张局面。

工业的快速发展,用能需求急剧增加,能源供需趋紧。短期来说,强化节能意识,组织协调好能源供给,最大限度地舒缓用能紧张的局面。长远来看,关键是加强节能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开发可替代新能源,特别是可循环使用的新能源,从根本上解决能源问题。与此同时,新技术的应用,还是从根本上化解原材料、能源价格上涨、成本压力增大的最佳途径。

(五)统筹协调好招商引资工作,促进工业园区良性有序发展。

招商引资是加快我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而工业园区则是我区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和主战场。要把园区的工业做大做强,招商引资,引进项目和资金仍然是一条重要的途径。把加快工业发展、壮大工业规模、培育工业经济增长点作为重大措施来抓,各部门要积极配合,为园区建设创造宽松环境。提升工业园区的能级,加快培育临港综合经济开发区、临港物流产业区、国际医学园区和信息产业园区的规划建设和功能培育。通过园区建设,拓宽我区工业发展空间,吸纳新的工业项目,形成新的发展格局,增强发展后劲。从经济一体化、空间布局扩容和功能提升出发,把工业园区整合成产业功能区,加快工业园区的产业集群化、市场专业化的发展。

(六)把握产业发展方向,加快发展新兴产业。

大力扶持大型优势企业和中小高技术企业,针对我区目前存在的企业多、技术竞争力弱的问题,要继续实施企业集团战略、龙头企业战略,发挥规模优势,提高整体抗市场风险能力,力求在微电子、软件、计算机、通信等重点领域尽快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企业集团和拳头产品。与此同时,进一步扶持中小高技术企业,培育大型企业的后备力量,以形成梯次推进的产业组织体系。比如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是世界产业发展的方向,也是我国工业的五大重点发展产业。年,该产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占我区规模以上总量的6.8%,实现总产值占总量的7.1%。要把握好产业发展的大势,着力发展增长潜力大、带动效益强、技术含量高的产业,发展和壮大新兴产业。

发展特色产业调研报告

xx县交麻乡交麻村下辖16个村民组,502户,总人口20xx人,耕地面积5410亩。主要产业是以养猪、养鸡、养羊为主的畜牧业,以烤烟、生姜为主的种植业,全村集体经济偏于薄弱。

今年来,随着中央、省、州、县、乡各级党委、政府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出台和贯彻落实,我村在经济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增收等方面有了较大的改善,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促进了本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一)农业生产情况。全村主要是以畜牧、种植产业为主,产业发展比较滞后。20xx年,我村集体经济总收入32万元,年末农民人均纯收入约为1050元,其中:来源于农业方面的收入25万元,在全乡4个村中处于中等水平,是典型的山区农业村。1、从业人员分布情况。现全村共有20xx人,其中:男性1211人,女性842人,18岁以下人数为264人,18—60岁之间人数为1567人,60岁以上人数为222人,劳动力人口数为1567人。根据20xx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在全村1567人劳动力人口中,从事第一产业的农业人口有1193人,占劳动力总人口的76%;从事二、三产业的为374人,占劳动力总人口的32%,其中:23人从事交通运输业,35人从事批发与零售业,316人从事其他行业。

2、产业结构情况。农业产业结构中主要以“玉米、油菜”种植为主。以20xx年为例,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3210亩(含复种指数),其中:粮食播种面积2530亩,总产量63.25万公斤,在粮食作物中以玉米、油菜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是以大豆、生姜为主,以林果业为补充,畜牧业以养猪场和分散喂养猪、牛、羊和鸡为主。

3、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截止今年12月上旬,建设有乡村公路1条,约7.8公里,一事一议项目通组公路硬化正在建设中;现有田间道路25条,约10公里,全部道路均为泥巴路;水利设施建设上,坝塘共8个,小水池120个,沼气池80口。

(二)、有关农村政策的落实情况。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得到进一步落实,全村的社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发展。全村基本实现组组通公路、通电、通电讯。现交麻组建有1个科技文化活动室;全村享受农村低保252户1003人,困难户基本上得到救助,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合人数1847人,参合率90%;全村有17户农村危房改造户,目前改造工作已全部完工;建有中小学1所,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农村义务教育基本普及,“三免一补”政策已落实到位;农村税费综合改革以及相关惠农政策、措施,也逐步得到落实。

(三)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情况。村“两委”班子共10人,其中:村党支部委员5人,村民委员会委员5人;全村共有党员52人,其中:男性党员45人,女性党员7人;每年召开党员大会2—3次;实行村务公开、财务公开、政务公开,坚持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加强党群、干群关系,努力调动村民的参与政务、事务的积极性。

1、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资金投入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村委会到鼓扬红岩的乡村公路多年得不到修缮、路面硬化以及多数田间道路过窄、过陡,雨天行走艰难,从而影响了村民的生产、生活和物资运输,增加了生产、生活成本;二是水利设施落后,水池、水窖修建数量较少,不能满足村民的农业生产、生活用水;三是村容、村貌等基础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多数组建设杂乱无章,比较凌乱,路面硬化、绿化、美化、净化设施建设不到位,环境卫生条件差,全村的16个小组均无垃圾处理池;四是农村科技、文化和医疗卫生条件差,设备、设施落后。对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不足,严重制约我村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2、全村农业生产自然条件差,生产水平不高,劳动力素质低。全村的田地比较零星、分散,多数是梯田和坡地,不利于机械化耕作,基本上还处于“牛耕马驮”的小农经济状态,增加劳动力成本的同时,也制约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我村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困难。劳动力素质低,村民还有相当数量的文盲、半文盲,其思想观念还比较落后,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小进则满”心理,农民素质不高的现状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进程。

3、农民收入低,产业化水平不高,增收渠道窄。当前,全村仍面临着缺乏新的产业支撑,农业产业结构、农村经济结构矛盾突出,农产品价格偏低,农民增收项目不多,农民增收难等诸多困难和问题。20xx年,我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约为1050元,在交麻乡乃至全县村委会中处于中等水平;农业产业化建设起点较低,除烤烟种植具有一定产业化外,蔬菜种植产业化规模还较小,还不具备市场竞争力,生姜、核桃种植才刚刚起步。

干部在新农村建设上还存在认识不到位、措施力度不够、方法不多;在宣传、发动群众方面也还有不到位的地方;对如何建设、怎样建设本村的新农村思路不清、路子不宽;在工作上存在不主动、不积极,工作方法不多,还存在“等、靠、要”的现象;这些将严重制约和影响了整个村委会的新农村建设进程和质量。

5、新农村建设,“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十分突出。近年来,根据各级党委政府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落实,以及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部分村民小组已经进行了一定的基础设施建设,但“重建设、轻管理”成了一大弊病。新建成项目和原有集体资产的日常的管理维护不到位,对这些资产,村组没有制定一套有效的管理维护制度,集体资产存在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仅不能保值增值,反而存在严重的减值和流失的隐患,部分村民对建成的设施保护意识薄弱,特别是在村组公房、乡村道路、水池等公共基础设施的管理维护上意识淡薄、方法不到位。

6、村委会基层组织建设仍然薄弱,一是全村组干部科技文化素质偏低,村“两委”班子成员中,小学、初中程度文化还占56%的比重,这对新时期农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束手无策,发展农村经济的能力和后劲不强,在带领群众致富的路上力不从心;二是基层组织建设还有待完善、加强。目前,塘坎组和大地组两小组组长一职还空缺,无人担任;三是村党组织及村委会的凝聚力、战斗力还需进一步加强。

(一)加大新农村建设和各项涉农政策的宣传力度。宣传党在农村的各项路线、方针和政策,宣传涉及“三农”问题的法律法规,宣传党委、政府关于“三农”工作的有关决议、决定和重要举措,引导群众转变思想观念,增强发展意识、民主意识、法制意识。充分利用标语、黑板报、村组会议等进行多渠道宣传,在村内营造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氛围,充分调动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中央“20字方针”和“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突出新农村建设主体意识,加强班子建设。新农村建设要政府引导,农民为主体,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推进新农村建设,需要一个好的班子带领大家向前发展;村党总支与村委会加强团结,紧密沟通、严密组织,要形成一支有号召力,能干实事,乐于奉献的村“两委”班子,明确党组织在农村的领导作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建设的主力是农民自己,激发广大群众建设自己美好家园的积极性是关键。要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动员全体村民以集资、投工投劳等方式积极参与各村组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新农村建设要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分类指导、逐步推进,确保新农村建设项目,建一个,成一个,但同时也要注意不能过多的增加群众和村组集体负担,搞举债、负债建设,要量力而行,真正把新农村建设抓出成效。

(三)科学规划,分类指导,逐步落实。村级“两委”班子须认真研究,立足本村实际,突出本地特色,提出符合本村实际的新农建设发展规划,统一布局,协调发展,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生态环境,对于新农村建设,要按照规划稳定有序推进。对于实施整村推进项目、乡村道路规划、小学软硬件建设、垃圾处理池建设、村民科技文化室建设等建项目要根据上级党委、政府的部署逐步和安排。

(四)抓好农业科技文化的培训、推广。一方面要继续发挥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作用,加大利用科技文化知识的宣传和培训力度,要积极推广运用各种集约、高效、节约型农业技术,提高农业资源和投入品的使用效率,降低资源消耗。如积极推广配方施肥等农业科技实用技术。另一方面要积极推进农村劳务的开发,全面实施农民工培训工程,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积极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增加农民的收入。

(五)要抓特色产业的发展和培育,着力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明年,我村将加大产业化进程步伐,形成以“科学种植稳村、科学养殖兴村、特色养殖富村”的产业结构调整思路,在今年推广杂交玉米、烤烟和生姜种植的基础上,明年将大力推广有机高粱的种植和200亩核桃种植;养殖业方面,在稳定商品猪、商品羊出栏数的基础上,加大扶持绿壳蛋鸡养殖户的养殖力度,为我村产业化打下基础,从而可以推动我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同时,农民增收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要搞好规划,必须保护好耕地。应坚持“围绕增收调整结构”的思路,正确引导农民按照市场需求,对当地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进行扶持、培育,并发展好现有的优势产业,在做好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要注意确保粮食产量稳定、确保畜禽养殖安全。因为粮食安全直接关系到整个农村的稳定和发展。

(六)推进民主法制进程,完善各种制度。坚持和完善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规范和完善各项村规民约,增强我村各干部和村民对公共基础设施的保护意识,确保公共基础设施安全完整,增强群众依法维护合法权益的能力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性,为新农村建设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加强维护社会稳定工作,确保我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总之,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长期性、持久性的过程。新农村建设涉及千家万户,是一项系统的工程,绝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我们长期努力,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因地制宜,实事求是,从解决农民最关注、要求最迫切、受益最直接的实际问题入手,以增加农民收入、发展产业支撑和改善生产环境为突破口,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广泛参与的积极性,调动全社会共同参与支持的积极性。我相信,只要我们村干部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积极理清我村经济社会发展思路,用3至5年,完全可以使全村的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农民生活更加宽裕,村容村貌更加整洁,农民的居住和生活环境更加优美,社会更加和谐。

发展特色产业调研报告

(一)发展现状。

收入过10亿元的达到21个。截止底,这21个产业集群共有生产企业(加工户)9293个、从业人员79万人,年营业收入2342亿元、上缴税金59亿元、利润161亿元、出口创汇91亿美元,拥有省级以上名牌77个、公共服务平台17个、行业协会27个。

从区域布局看,各县市区都已形成初具规模的特色产业集群。其中,规模较大、集中度较高的主要有:开发区、福山区、龙口市和莱州市的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莱阳市的食品加工产业集群,招远市的粉丝、黄金及金银首饰加工产业集群,莱州市的石材产业集群,海阳市的针织毛衫产业集群,蓬莱市的葡萄及葡萄酒产业集群,栖霞市的苹果储藏及加工产业集群,龙口市的铝及铝制品产业集群,牟平区的肉食鸡产业集群,芝罘区的汽车贸易产业集群,开发区的水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等。

从行业分布看,以传统产业为主,新兴行业与传统行业并存。传统行业主要有:石材加工(板材、雕刻品、异型雕)、食品加工(植物油、蔬菜加工、海产品加工、肉食加工)、针织毛衫加工、粉丝加工等。新兴行业主要有:葡萄及葡萄酒、汽车及零部件、汽车贸易、电子信息、机械加工等。

从发展模式看,主要有五种类型。一是开发资源、集聚发展型,如莱州市柞村、夏邱镇石材加工和栖霞市蛇窝泊镇果品产业等;二是由点到面、滚动发展型,如海阳市凤城街道毛衫加工、辛安镇针织服装、莱阳市龙旺庄街道食品加工产业等;三是龙头带动、配套发展型,如龙口市东江镇铝及铝制品、蓬莱市刘家沟葡萄及葡萄酒和福山区福新街道汽车配件产业等;四是规划引领、成片发展型,如招远市温泉街道金银加工、芝罘区世回尧街道汽车交易和开发区大季家街道水产品加工产业等;五是继承传统、创新发展型,如招远市张星镇粉丝加工产业等。

(二)基本特点。

一是新兴产业发展较快。近年来,在当地政府的支持引导下,葡萄及葡萄酒、汽车贸易、汽车零部件、修造船等新兴产业异军突起,迅速发展壮大。,蓬莱市依托“世界七大葡萄海岸”的产区优势,确立葡萄及葡萄酒产业为“百年立市”产业,经过3年发展,优质酿酒葡萄种植面积达到12万亩,葡萄酒企业达到50家,葡萄酒年生产能力15万吨,占全国总量的25%以上。芝罘区从开始发展汽车贸易产业,建立了胶东最大的汽车交易广场,成立了烟台市汽车商会,目前国内所有品牌和部分国际知名品牌汽车生产企业共设立汽车销售公司、专卖店93家,带动发展汽车装璜、维修、二手车交易等相关服务企业60多家。蓬莱市的休闲旅游、修造船产业,莱山区的机械加工铸造产业等,也都是近几年快速兴起的。

二是传统产业不断提升。石材、粉丝、黄金、毛衫等传统产业,通过自主创新、技术改造等,普遍实现了上档升级。招远市的龙口粉丝产业有300多年的生产历史,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经过二次技术变革,实现了从手工生产向机械生产、从单一品种向多元化发展的转变,先后研发出80多个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的品种,推动粉丝产业逐渐向综合开发、高附加值方向发展。海阳市的针织服装企业通过为花花公子等知名品牌代工生产,完成了资金和技术积累,实现了从“贴牌”到“创牌”的跨越,目前已涌现出“申士”、“新雨”等28个自主品牌。粉丝、黄金、石材、毛衫等传统产业的快速提升,同时也带动了机械加工、矿山机械等相关产品和产业的发展。比如招远市的矿山机械产业,拥有生产企业65家、从业人员6500人,实现营业收入9亿元。

三是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明显增强。,仅10大特色产业集群中的14个龙头企业,就实现营业收入500多亿元,占全市特色产业营业收入总额的四分之一,直接带动9000多家中小企业配套协作、共同发展,大大增强了企业自身和产业的竞争力。比如莱阳市的食品加工产业,在龙大、鲁花等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下,200多家食品加工企业抱团发展,成功将10大系列300多个品种的食品打入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市场。在南山铝业的带动下,龙口市东江镇形成了煤炭、电力、氧化铝、碳素、电解铝、铝型材这样一条既有能源原材料、又有中间加工环节、还有终端产品的相对完整的铝加工产业链条。福山区加快推进面向上海通用东岳的汽车零部件项目建设,成为东岳汽车的主要配套基地。

四是特色产业镇培育初见成效。到底,全市共培育特色产业镇29个,年实现营业收入1211亿元、上缴税金26亿元、利润87亿元,分别占全市特色产业的52%、44%和54%。其中,营业收入超过100亿元的有3个,超过50亿元的有5个,超过20亿元的有10个;上缴税金过亿元的有10个,过万元的有12个。凤城街道、张星镇、夏邱镇等3个乡镇(街道)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山东省特色产业镇,东江镇等10个乡镇(街道)被市委、市政府命名为烟台市民营经济特色产业镇。

五是对地方贡献不断加大。一是膨胀壮大了地方工业经济。莱阳市、莱州市、福山区、海阳市、栖霞市等县市区的特色产业年营业收入,占当地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均达到30%以上。二是增加了地方财政税收。去年全市特色产业共上缴税金59亿元,占全市国地税收入的20%。特色产业上缴税金占产业镇财政收入的比重越来越高,其中牟平王格庄、莱阳城厢等9个乡镇达到80%以上,龙口七甲、蓬莱蓬莱阁等8个乡镇达到50%以上。三是拓宽了就业渠道。全市特色产业共吸纳劳动力近80万人,占民营经济从业人员总数的30%以上。

(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发展方式亟待转变。目前,我市大部分产业集群属于劳动密集型和销售外向型产业,以低成本竞争为主,走低端发展路线。许多企业规模较小,实力有限,管理人员素质不高,技术条件薄弱,普遍缺乏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比如发展比较好的海阳毛衫产业,500多家企业仅有3个自主品牌,主要原料及辅助材料均靠外地供应,产品95%以上销往国外,在当前劳动力、原材料、运输等生产成本持续上升、产品价格不断下降的形势下,企业生产经营遇到很大困难。莱阳的蔬菜加工,莱州、龙口等地的汽车零部件产业也存在这种情况。

(二)整体发展水平不高,产业链需要不断完善。大部分产业集群还停留在产业集聚的初级阶段。一方面,产业规模不够大。全市年营业收入过100亿元的产业集群仅有8个,大多数都在20亿元左右,还没有形成过1000亿元的产业集群,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不少差距。龙头企业规模也不大,除了铝及铝制品、食品加工等产业集群有南山、丛林、龙大、鲁花这样的骨干企业之外,其他产业集群几乎没有年营业收入过10亿元的大企业。另一方面,产业链条不够长。不少产业集群仅仅是众多生产同样产品企业的简单集中,产品雷同,没有形成专业化分工。大量“大而全”、“小而全”企业的同质同位竞争,阻碍了产业链的延伸和竞争力的提升。

(三)集群组织比较松散,行业协会(商会)作用发挥有限。大多数产业集群没有建立自律组织,彼此间内在联系较少,缺乏应有的专业化分工协作。此外,集群内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无序竞争、经营行为不规范等问题,对一些相关行业和企业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一些地方甚至还出现了假冒伪劣等负面问题。同时,行业协会作用发挥有限。目前全市已经成立行业协会27个,还有6个产业集群没有成立行业协会,已经成立的行业协会真正发挥作用的比较少,大多数行业协会、商会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思想观念、体制机制、配套政策、法制建设相对滞后,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在加强行业自律、整合提升行业、开展自我服务、协调各方关系等方面作用发挥不明显、不突出。

(四)知名品牌、区域品牌不多,主导产品市场占有率不高。目前,我市特色产业集群拥有省级以上名牌77个,但除“龙大”、“鲁花”、“南山”等几个老品牌外,真正的知名品牌不多。毛衫、石材等传统产业,汽车零部件等新兴产业,其主导产品均缺少在全国叫得响的品牌。许多特色产业集群知名度仅局限于省内,远远没有永康五金、义乌小商品、佛山照明等品牌在全国的名气大。正因如此,我市大部分产业的主导产品不论是国内还是国际市场占有率都较低,与占国内市场95%、国际市场70%的温州打火机产业集群,以及占国内眼镜市场80%的温州眼镜产业集群相比,还存在比较大的差距。

(五)扶持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专业市场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除了海阳市和蓬莱市以外,其余大多数县市区没有制定扶持特色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缺乏必要的政策、资金、人才支持,致使特色产业发展的外在动力不强,造成有特色的'产业形不成规模、有规模的产业又缺乏特色。除了蛇窝泊果品批发市场、世回尧汽车交易市场等少数几个专业特色市场外,大部分特色产业发展缺少专业化大市场的配套,市场与产业间的联系以及相互支撑不够,束缚了产业集群规模的扩张。在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方面,目前虽然认定了一批,但还难以及时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公共性、公益性服务,“公共服务”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中介机构、研发机构、培训机构等中间组织也相对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市特色产业发展。

(一)加强政策扶持,推动持续发展。加紧制定出台相应的发展政策、扶持办法及配套措施,为产业集群持续发展保驾护航。一是实行更优惠的市场准入政策,进一步降低门槛,鼓励广大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向产业集群集聚。二是推行更加积极的资金扶持政策,把各项扶持资金向产业集群内的中小企业及信用担保机构倾斜,引导产业集群健康发展。三是加大各项税收优惠政策落实力度,及时为新创办民营企业办理相关税收减免手续,为民营企业享受国家税收优惠政策创造条件。四是推行更加宽松和优惠的人才政策,按照“事业留人、政策留人、待遇留人”的思路,进一步完善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机制,为产业集群fa展广纳各方人才。

(二)加强科学规划,优化产业布局。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产业政策,遵循产业集群fa展规律,结合我市区域优势和特色,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统筹发展。沿海县市区应当依托交通便利优势,扎实推进汽车及零部件、修造船及零部件、铝及铝制品、石油化工、粉丝、石材、毛衫等加工制造型产业集群向创新型集群转变。中部地区应发挥特色产业和自然资源优势,推进技术创新,开发自主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快特色产业集群fa展。城市五区应依托中心城区优势,大力培育发展动漫文化、现代物流、商贸餐饮、信息咨询等新兴服务业产业集群,着力发展电脑、手机等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加快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块状”经济,注重培育特色专业村、产业镇,发展专业园区,壮大产业集群。

(三)强化自主创新,提升产业层次。一方面,嫁接改造传统产业。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嫁接改造传统产业,鼓励汽车零部件、毛衫、矿山机械、草艺品、化工等传统产业内的企业,在产品设计、生产制造等环节采用先进信息技术,提升工业设计水平,改进加工工艺,提高产品技术含量、质量、档次和附加值,加快由委托加工、贴牌生产向自主设计加工、自主品牌生产转变。鼓励企业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积极同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开展各种合作,促进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成果共享,提升特色产业整体竞争优势。另一方面,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围绕培植、壮大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大对重大高新技术项目的投入和扶持力度,加速形成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工程和节能环保等新的优势产业。

(四)壮大龙头企业,提高协作配套水平。紧紧抓住国际产业整合、承接韩日产业转移、建设环渤海经济圈的大好机遇,瞄准国际国内市场,以灵活多样的方式,积极引进和培育一批关联度大、带动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发挥其产品辐射、技术示范、信息扩散和销售网络的产业龙头作用。鼓励龙头企业采用多种方式,对上下游相关企业进行重组、改造,不断将一些零部件及特定的生产工艺分离出来,形成一批专业化配套企业,提高专业化协作水平。特别应支持汽车及零部件、修造船及零部件等龙头企业发展,注重解决产业链薄弱环节,提高产品本地化配套率。

(五)实施品牌战略,增强市场竞争力。大力实施名牌战略,重点扶持发展技术含量与附加值高、市场潜力大的名牌产品企业,鼓励名牌产品企业扩大品牌经营规模,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联合协作,实现资源共享。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和产品争创国际知名品牌。支持产业集群以品牌共享为基础,大力培育区域产业品牌(集体品牌或集体商标、原产地注册等)。鼓励有关商会、协会或其他中介组织提出地理标志产品和出口企业地理标志产品的保护申请,依法申请注册集体商标。有条件的产业集群可以发展工业旅游和产业旅游,提高区域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六)发展特色文化,营造良好氛围。按照“文化搭台,产业唱戏”的思路,积极培育特色文化,在推动特色文化发展的同时,进一步做活特色产业。一是挖掘产业文化资源。积极搜集整理传统特色产业的发展历史和人文资料,培植特色产业的历史文化、诚信文化、创新文化、人本文化。二是搭建产业文化载体。通过兴建葡萄酒庄园、汽车展览馆、黄金城等文化设施,逐步发展一批特色产业文化旅游区,在传播葡萄酒、汽车、黄金等现代特色产业文化的同时,促进特色产业快速发展。三是打造特色文化平台。通过举办“烟台国际葡萄酒节”、“国际果蔬·食品博览会”、“中国·蓬莱国际葡萄酒周”、“山东栖霞苹果艺术节”等主题活动,不断扩大特色产业的知名度,为相关产业发展提供良好平台。

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为进一步推进城区香蕉产业化发展,增强抗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能力,增加农民收入,努力打造香蕉品牌,力争把城区香蕉产业打造成为全区第一香蕉产区,今年5月份,城区人大常委会组织城区部分市、城区及乡镇三级人大代表对城区香蕉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情况如下:

当前,城区蕉类种植面积由xx年的xx万亩发展到xx年的xx万亩,产量由xx年xx万吨发展到xx年的xx万吨。城区香蕉种植主要分布在xx沿岸的xx、xx定、xx三个镇。其中,xx镇香蕉种植面积xx万亩,产量xx万吨;xx镇香蕉种植面积xx万亩,产量xx万吨;xx香蕉种植面积xx万亩,产量xx万吨。香蕉种植的品种以威廉斯b6,巴西蕉为主,其中种植健康组培苗威廉斯b6占香蕉种植面积的80%以上。在特色蕉类生产方面,鸡蕉主要在双定镇种植,面积xx亩,年产鸡蕉约xx吨;粉蕉分布在三个镇,面积xx亩,年产xx吨;红香蕉也有少量种植,但规模小,仅为零星种植。全城区已形成香蕉种植规模达xx亩以上的村有xx个,种植面积xx亩以上规模种植企业x个,种植xx亩以上香蕉种植大户x户,城区香蕉生产已形成规模化、专业化、区域化发展的格局。

(一)政府大力引导,进一步做大香蕉产业。为了进一步做大香蕉产业,把香蕉作为发展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城区政府加大对香蕉产业的引导,通过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合理布局,稳定香蕉种植面积和产量,并对香蕉产业发展进行合理规划,计划在“xx”期间将城区香蕉种植面积发展到xx万亩,产量xx万吨,产值超过xx亿元,使xx成为广西香蕉生产第一大区。

(二)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为改善农业基础设施,近年来,城区政府加大了财政资金的投入,通过实施农田水利建设、土地整理等项目,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也使蕉园的生产条件得到了改善。据不完全统计,xx年城区通过争取上级财政资金xx多万元来投入农田水利建设项目。同时,还争取到xx镇xx村、上正村,xx镇大林坡等8个土地整理项目,总共投入资金1。1亿元。另外,城区政府还通过多种渠道筹措资金,帮助蕉农解决修路、打井等问题。如xx年,城区政府通过各种途径筹集资金xx多万元帮助广西xx农业开发公司修建一条水泥路和打两口灌溉水井。

(三)实施香蕉品牌战略,扩大西乡塘香蕉知名度。近年来,城区政府十分注重香蕉品牌的培育,并先后注册“洛洛香”、“甜弯弯”等香蕉品牌,并通过各种途径对这些香蕉品牌进行宣传。如城区政府每年都在“南博会”期间举办“洛洛香”香蕉节,通过“南博会”这个大平台,大力宣传我城区的香蕉品牌,提高“洛洛香”香蕉品牌的知名度,以带动城区香蕉产业的发展。

(四)加强示范项目建设,“以点带面”促进产业升级。实践证明,香蕉标准化生产及机械化采收示范项目的实施,对带动农民增收、促进产业增效和提升产品竞争力等方面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已经成为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城区政府通过积极扶持广西桂洁农业开发公司、广西旺农农业科技开发公司等几个农业龙头企业,大力推广香蕉标准化生产采后处理技术,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头作用,“以点带面”促进了产业升级。

(五)大力开展香蕉创新技术培训,提高香蕉产业科技支撑体系。为增加城区香蕉种植的技术含量,城区政府加大培训力度,充分发挥农业技术推广网络作用,通过xx香蕉专家大院、农民田间学校,对技术骨干、香蕉种植大户、农村经济能人等进行强化技术培训,推广普及香蕉标准化栽培技术、水肥一体化生产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节水灌溉技术。每年不定期聘请自治区、xx市香蕉专家到辖区进行专业技术辅导、解决技术难题,突破技术发展瓶颈。

(六)加强流通服务,促进销售渠道畅通。为了做好流通服务,解决香蕉销售困难问题,城区政府想方设法通过各种途径,做好服务工作:一是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活动。经常组织辖区种植大户外出招商或者参加区、市相关部门组织到北京、上海等地参加名特优农产品招商推介活动。二是积极培育农村经济人队伍。通过商会、协会等组织,不断发展壮大本地农村经济人队伍,充分利用这些经济能人的作用,汲引更多的客商前来采购香蕉。三是建立健全城区农产品信息网络。通过建立健全城区—镇—村三级信息网络,及时对外发布产品供销信息。四是建设香蕉物流园,加强香蕉销售服务。目前,城区政府在xx镇建设xx亩香蕉物流园的一期建设项目已经启动。

虽然近年来,我城区的香蕉产业在政府的扶持、引导下发展迅速。但是,在发展过程当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有待解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蕉类品种过于单一和上市时间过于集中。在城区蕉类种植品种中,香蕉种植面积占蕉类种植面积的98%。这就形成了一些特色的蕉类如粉蕉、鸡蕉等种植规模小、水平低,难以满足市场需求;而且上市时间集中,大部分香蕉在当年9月—12月上市,上市高峰集中在11月—12月初,容易造成阶段性供大于求,形成滞销。

(二)香蕉品质参差不齐、缺乏市场竞争力。目前,城区香蕉生产过程中,公司化经营数少,大部分还是以单家独户承包种植为主。以单个家庭单家独户承包种植的香蕉,由于在管理上没有形成企业化管理,生产技术标准化程度不高,造成品质差异大。而以公司标准化生产的香蕉,由于实行统一管理,统一生产标准,统一宣传,统一销售,生产技术标准化程度高、成本低,香蕉产品质量好。因此,城区的香蕉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的情况较为突出,导致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

(三)香蕉品牌运作不畅。目前城区有大热门、洛洛香、甜弯弯等品牌。大热门品牌由于大热门种植公司规模小,所占市场份额不多;而洛洛香品牌虽然近几年城区大力宣传,由于没有大的企业来运作,目前仍停留在商标上,没有得到真正推广,甜弯弯品牌刚注册不久,影响力还不够大。

(四)香蕉产业基础设施仍比较薄弱,资金投入不足,发展水平不能迅速提高。一是对种植科技投入不足;二是对合作经济组织(协会)的扶持和引导不够,由农民自发组织的各类合作协会,他们在农业产业链中起着桥梁的作用,但大多是靠集资的方法筹集工作经费,不足以开展更深、更远、更多的信息、技术等服务工作;三是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不够,灌溉基础设施条件简陋,严重的影响着地区自然优势的发挥。

(五)农村耕地使用权流转适应不了农业产业化要求。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一个主要特点是规模化生产经营,需要耕地的相对集中规模经营。由于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目前耕地使用权还难以有效便捷地流转和集中,给农产品的适度规模化生产带来了困难。

香蕉产业是xx农业的经济支柱和特色产业。近年来,随着市场上香蕉价格稳中有升,农民种植香蕉的积极性也大大提高,香蕉种植面积不断扩大,xx年种植面积xx万亩,占xx市香蕉面积的60%以上,规模化发展的步伐逐步加快。为加快城区香蕉产业壮大发展,特提出以下意见建议:

(一)合理布局香蕉品种,种植季节,形成香蕉均衡上市和品种多元化。通过加大力度引导农民调整香蕉种植季节,合理调整香蕉秋、冬、春种植比例。做到均衡上市,避免供过于求。合理调整西贡蕉、鸡蕉、香蕉品种威廉斯b6种植比例,扩大西贡蕉、鸡蕉、红香蕉等名优特蕉的比例,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同时,要继续推广这些优良品种的种植,推广健康种苗,标准化栽培、测土配方施肥等先进适用技术,建设10万亩高产、优质、生态香蕉生产基地。

(二)充分发挥基地连片种植的示范作用,提升香蕉品质,提高市场竞争力。充分发挥目前农科院广西植物组培苗有限公司、大热门、马彰然、梁洁言、金光农场菠萝分场等香蕉连片种植基地的示范作用;积极采用先进的种植管理技术,努力推广香蕉无损伤采收技术,从根本上解决香蕉采收的擦压伤难题,保持漂亮的外观和缩短货架期;研究建立香蕉深加工示范点,把香蕉加工成香蕉干、香蕉面粉、香蕉粉等,提升香蕉品质,提高市场竞争力。同时,对单家独户的种植户,利用多种形式途径加强种植技术的培训,及时提供城区香蕉产区生产、销售信息。

(三)继续举办香蕉节,继续实施香蕉品牌战略,扩大知名度。作为向外界宣传的一个重要途径,应继续举办香蕉节,加大宣传力度,提高香蕉产业在区内外的知名度,扩大香蕉销路,将香蕉优势向外界展示。通过联合辖区香蕉种植企业、种植大户,实施统一的香蕉品牌,促进香蕉销售品牌化。并逐步带动单家独户蕉农统一按企业标准化管理生产,统一对外销售,形成企业品牌化营销,增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

(四)加快推进xx镇香蕉物流园建设,加强信息平台建设,提高商品流通效率。通过招商引资,加快建设冷库、仓储、采后处理加工厂、停车场、电子交易平台和服务客商酒店等。完善和提升服务功能,以优质的服务吸引国内外客商到我城区经销香蕉。加强对产品促销工作的宣传,以提高城区香蕉市场的占有份额。

(五)创新机制,大力推进土地流转。健全土地流转机制和政策引导机制,为土地流转提供保障,鼓励和支持农民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下进行土地流转;召开各种现场会,与农民算经济账,让更多农民了解土地流转的成功典型及其效益,千方百计调动农民进行土地流转的积极性;大力引导各类组织和个人参与土地流转,促进流转主体多元化;采取政策扶持、协调融资、技术服务等积极措施,大力扶持香蕉种植大户,促进土地规模化经营;以政府职能部门为主导,积极向上争取资金项目,实施农业产业开发和科技试验示范,扩大香蕉试验示范基地,拉动土地规模集中高效经营。

发展特色产业调研报告

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领导下,我乡主动作为,顺势而上,紧紧抓住发展的大好机会,积极争取上级扶持,有效破解群众增收困难这一难题,采取切实有效的办法大抓农村产业。产业发展呈现出从弱到强、从无序到有序、从疲软向蓬勃发展的态势,产业经济成为全乡村经济的“助推剂”。

(一)畜牧养殖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畜牧业是我乡的传统产业和基础产业,把发展畜牧业作为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工作来抓。养殖规模不断壮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养殖水平不断提高,畜牧产业得到了稳步发展。20xx年,全乡畜禽存栏量近7万头(只),各类养殖大户70户,实现畜牧业年产值达2500余万元,实现畜牧业农民人均增收600余元。

(二)果蔬种植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我乡有种植蔬菜的传统,有距离巴城较近的优势,大力发展优质水果和蔬菜产业,打造有机、绿色蔬菜基地建设。

积极帮扶回乡创业青年岳林在家乡组建了“金大寨种养殖业专业合作社”,以寨子包村为核心,租赁土地20xx余亩,打造以优质蔬菜、水果、水产等为一体的现代观光农业产业园。目前,已建成生态草莓园200亩,优质食用菌10万袋。蔬菜大棚15个,30余亩。完成核心园区耕作道8公里,硬化园区公路200米,园区蓄水池8个6000余方,新建、整治园区渠系5000余米。总投资820余万元。解决当地农民就业100余人,20xx年已实现产值80余万元,20xx年拟建成草莓园300亩,食用菌40万袋,种植蔬菜300亩,可实现产值4000余万元。

回乡创业青年赵维国发起、并组织成立万绿种养植专业合作社,现有社员150人。依托印山坪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万绿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等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作用,主要种植莴笋、韭菜、芦笋、大葱、西红柿等品种。目前全乡蔬菜种植面积4600余亩,产量1.12万吨,实现销售收入3000余万元,农民人均增收860余元。果蔬农产品采取传统种植模式,走无公害种植路子,结合现代农业科技,产品质量过硬,畅销城区,成为深受市民喜爱的“农民种的绿色菜品”。金大寨专业合作社引进北京的葡萄品种,在寨子包村种植的优质葡萄,成为具有绝对竞争优势的高品质水果。

(三)工业项目实现从无到有。

由于受地理条件和资源的限制,我乡工业发展举步维艰。近年来,乡党委政府班子不断发掘本乡资源优势,结合市场需求,通过招商引资,成功引进外地客商,投资300余万元,在天桥村兴建了纯净水生产基地。该水厂的建设,既把多余的山泉水“变废为宝”,解决全村近30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增加了农民收入。

(四)发展乡村旅游业大有可为。

我乡距离主城区较近,生态良好、民风淳朴、乡风文明,古楼山已成为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旅游休闲基地。近年来,我乡以鼓楼山、寨子包、方山雁、何家坪村为依托,打造观光农业,实现农民人均增收1000余元。我乡的“生态农业产业示范基地与观光园”项目,核心园区达2300余亩,种植优质草莓和葡萄,打造农业产业观光体,吸引了更多市民到休闲观光。

(一)重视产业发展是根本。

我乡过去产业发展虽有起步,但未形成规模化、市场化发展的.状态,在增加农民收入、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动力不足,成效不明。去年以来,在区委、区政府领导下,我乡把农村产业发展列入全乡工作的重中之重,放到了非常突出的位置。坚持产业先行,搞好科学规划,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建设美好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充分发挥乡党委的决策力量和政府的主导作用,充分释放群众在产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全乡各方面力量,全力以赴打好产业发展攻坚战。以特色产业为支撑,下大力气走出以产业发展促进群众致富奔小康的康庄大道。回应发展需要,解决了为何发展农村产业的问题。

(二)发展定位准确是关键。

产业发展定位准确与否事关我乡产业发展的成败,经过不断实践和努力探索,结合实际和历史传统,因地制宜,充分论证,村民自愿,逐渐形成了我乡产业发展的工作思路,以富民强乡为目标、以农民增收为方向,以主城区为市场,围绕有机、绿色、无公害,大力发展果蔬产业;围绕“传统养殖、市场竞争”的战略,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产业;围绕地理和生态优势,大力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产业;围绕巴山新居和聚居点建设,结合农村发展的历史趋势,发展个体经济和现代服务业务。发展定位准确,解决了如何发展农村产业的问题。

(三)突破发展方法是核心。

把“纸上谈兵”演变成产业发展的成果和农民增收的现实,是该项工作的核心。一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走出去”开展招商引资,引进资金、技术,仅20xx年下半年,赴成渝、珠三角开展小分队招商3次,对接企业20余家,洽谈现代农业、旅游文化、商贸服务等项目8个,成功引进现代农业项目1个,合同协议投资20xx万元。二是积极实施“回引工程”。大力宣传近几年来我区的发展变化,吸引在外人士返乡创业,成功回引了赵卫国、梁李等在外人士19人,总共投资0.8亿元,着重发展果蔬、中药材、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多措并举,有效解决了怎样发展产业的问题。

在已有产业发展成绩的基础上,我乡将再接再厉,鼓足干劲,力争上游,抓好抓实今后的产业发展工作。

(一)在工作推动方面下功夫。

开弓没有回头箭,产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倒逼全乡干部主动作为,推到产业工作一线。坚持强有力的工作措施,树立时不待我的紧迫感,想更多的办法、用更多的措施推动工作。发展决心不减,形成发展的更大合力,扎实推动产业发展,形成常态化和长效化工作机制。

(二)在做大做强方面下功夫。

我乡的畜牧产业、果蔬产业、乡村旅游等产业,已初具规模,下一步,充分调动积极性,研究和对接市场,做大做强现有产业,打造产业升级版,使之成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本土品牌。

(三)在服务保障方面下功夫。

做好服务保障工作是转变政府职能的要求,认真树立投资兴业、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高度重视投资软环境建设,大力宣传发展环境,贯彻落实开放合作工作部署,做好产业发展的服务保障工作,营造产业发展的氛围。

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第三产业是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新城区作为宁波市中心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全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中心,如何加快实施“退二进三”战略,推进第三产业发展,对于进一步提升城区功能和地位,充分发挥集聚、辐射和带动效应,推动全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区域经济协调、快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下面,我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就加快新城区第三产业发展谈几点粗浅认识。

撤县设区以来,根据区委、区政府的总体部署,新城区规划建设已从原来的以二产为主逐步向三产为主转变,三产项目的招商、建设已成为新形势下新城区开发建设的重中之重。去年以来,重点抓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规划引导。去年以来,先后实施了新城区核心区国际方案征集,开展了新城区分区规划和控制性详规编制,完成了城区主干道城市设计和景观设计,目前正在着手编制新城区重点区域东西向文化及娱乐景观轴城市设计、南北向商业景观轴城市设计。规划对新城区34平方公里范围的商业、文体、娱乐、教育、医疗卫生等三产项目的配置规模、用地位置等都作出了明确要求,对新城区下步的三产发展起到了较好的引导作用。

(二)项目招商。去年以来,新城区把大力推进三产项目招商作为招商引资的重中之重来抓,按照“不求最大,但求最佳”的要求,先后引进5只较大的三产项目,计划总投资达36.6亿元,其中外资项目3只,注册资金6000万美元,其中宁波万达广场计划总投资20亿元,总建筑面积41万平方米;白金五星级明州花园酒店计划总投资8亿元,总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开元明都大酒店计划总投资4亿元,总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鄞州商会大厦计划总投资3.5亿元,总建筑面积11.6万平方米。

(三)建设推进。目前新城区范围已建成的较大规模的三产项目共27只,计划总投资超100亿元,总建筑面积352万平方米,其中房地产项目16只,总投资超50亿元,总建筑面积171万平方米,主要包括高教园区鄞州体育馆、训练馆、图书信息中心、鄞州高级中学以及华泰剑桥、东湖花园、格兰云天、金湾华庭、半岛名邸等一批房地产项目;在建的三产项目共20只,计划总投资64亿元,总建筑面积219万平方米,其中主要包括明州花园酒店、开元大酒店、麒麟商务大厦、鄞州商会大厦、高教园区国际会议中心、商务休闲中心、明州医院、新城区医院、工商银行、农业银行、鄞州银行、区社会福利中心、科技中心、文化艺术中心、文化广场、鄞州公园以及新都美地、东湖花园、格兰云天、华泰剑桥二期等一批房地产项目;已批待建项目共12只,计划总投资44亿元,总建筑面积121万平方米,其中主要包括万达商业广场、区博物展览中心、明州经贸大厦、综合农贸市场、新江厦商城、新中源大厦、和邦商务大厦、奥丽赛大厦以及南湖花园、小城花园、春江花城、华泰三期等房地产项目。

近年来,虽然新城区三产项目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尚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规模、数量还是档次等各方面,离区委、区政府的要求,同新城区所处的地位和应发挥的作用相比,都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需要在下步工作中进一步加大力度,推动新城区第三产业加快发展。

当前,东部新城、跨海大桥的建设,对于新城区来说,既是一次重大的历史性机遇,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因此,要加快新城区第三产业发展,必须抢抓机遇,着重做好以下三个字文章:

(一)“快”,即加快建设,采取三方面措施:

一是组团式发展。当前,要严格按照新城区核心区规划要求,紧紧围绕新城区主干道路街景设计,充分发挥各街道、部门参与开发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着重做好新城区主干道路以及宁横路、宁姜路、34省道等周边街区的整理和改造,实现组团式发展和滚动式推进。

二是点线面联动。“点”,就是以万达广场以及周边商业设施为点,力争今年10月底前促成广场开工建设,引进一批国际知名商贸企业落户,并带动周边三产项目加快发展。“线”,就是以商业特色街为线,培育发展天童路、四明路等商业景观带,把商业特色街区作为城市中心的开发区来做精、做专、做大、做强。“面”,就是以社区服务网点为面,加快社区服务的产业化和社会化进程,大力发展面向城区居民消费需求的家政、医疗、文娱、维修等服务,形成与现代城区发展相适应的社区服务网络。

三是全方位拓展。通过采取积极的土地、投资、财政、金融、价格等政策,加大对新城区第三产业特别是重点服务行业的扶持、引导力度。同时,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和民资外资发展第三产业,参与公平竞争,逐步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服务业运行机制。

(二)“高”,即提高品位。

一是抓规划。按照“提高品位、超前发展、优化布局、体现特色”的规划要求,进一步编制完善新城区第三产业发展规划,并同我区“十五”发展规划的编制和全区第三产业发展规划紧密衔接,在合理规划新城区第三产业区域布局的同时,进一步深化编制商业、交通运输、信息通讯、金融保险、房地产等各种业态的发展规划,为高起点发展新城区第三产业提供科学依据。

二是强招商。下阶段,要将集中精力引进和培育一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第三产业项目,作为新城区招商引资工作的重要抓手,进一步提升新城区城市形象和知名度,并力求在引进具有国际水平的信息业、会展业、娱乐业和现代物流业方面寻求突破。同时,大力发展搂宇经济、总部经济,积极利用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的总部、研发中心或办事机构来新城区落户。同时大力引进绿城、万科等国内知名房地产开发商参与新城区开发建设,逐步推出一批精品楼盘,提高新城区房地产开发建设的品位和档次。三是重建设。在加快项目建设的同时,严格把好建筑的立面、色彩、体量及质量关,努力使各类建筑成为新城区中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三)“特”,即注重特点。充分利用新城区的区位和环境优势,大力实施错位发展战略,坚持走“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个性化发展道路,努力体现区委、区政府提出的“住在鄞州、学在鄞州、游在鄞州和创业在鄞州”的建设要求。

1、“住在鄞州”——着重实现三个“完善”:一是完善交通条件,特别是新城区与宁波市区及其他周边区域的城市交通连接,大力发展区域内部公共交通,保证居民出行需求。二是完善社会事业配套,重点加快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公共事业发展,建设一批群众性、开放性的公共活动场所。三是完善环境形象建设,加大城市综合管理力度,营造优美、舒适、安定的城市环境形象。

2、“学在鄞州”——大力发展三大“教育”:一是基础教育。加快建设具有国家级水准的新城区实验小学、实验初中等一批基础教育教学设施,鼓励和支持各种形式的社会力量办学,进一步提升城区建设的品位和档次。二是高等教育。以高教园区为依托,加快发展各类高等教育,重点加快第三产业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为加快三产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三是成人教育。大力加强就业培训、函授、进修和社区教育等各类成人教育,完善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的终身教育体系,凸现新城区发展教育、培养人才、提高市民素质的科教文化功能。

3、“游在鄞州”——努力营造三大“亮点”:一是商贸。在进一步加快万达广场建设的基础上,集中精力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的大型连锁商贸龙头企业落户新城区,同时大力发展特色步行街、精品商业街等,着力构筑大中小相结合的商贸发展新格局。二是休闲。积极挖掘形式新颖、内涵丰富的休闲娱乐主题,注重体现鄞州区厚重的历史文化、佛教文化和梁祝文化,大力发展文化、体育、休闲、娱乐产业。三是江南水乡风貌。充分利用新城区河网水系发达的优势,努力营造赏心悦目的城市水景,并在建筑设计、灯光布局等各方面展现独特的风格,以精致优美的江南水乡风貌发展城市旅游经济。

4、“创业在鄞州”——加快形成三大“服务业体系”:一是新兴服务业体系。大力发展楼宇经济,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大企业、大集团办事机构,着力培育一批有特色、有内涵、有档次的精品楼宇,初步形成比较齐全的广告咨询、法律服务、科技服务、中介服务等新兴服务业框架。二是金融信息服务业体系。吸引各类金融机构来我区设立机构或分支机构,加快发展邮电、通讯、电子商务等信息产业,努力为各类机构投资创业提供服务平台。三是传统服务业体系。加快发展宾馆、餐饮服务业,大力发展社区医疗、家政服务、物业管理等多种形式的社区服务业,最大限度地满足居民生活需求。

村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2007年8月31日)。

为准确把握我村产业发展现状,摸清家底,找出存在问题和困难,更好的加快我村经济发展,为做好全村扶贫开发工作奠定基础,根据我村的实际情况,现将具体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民。农业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基础,因此,抓好我村产业发展,对于推动我村调整产业结构,培植主导产业,促进贫困人口持续增收,脱贫致富具有重大意义。

(一)茶叶产业:全村茶叶累计面积达2816亩,采摘面积1817.9亩,平均单产30公斤,产业辐射6个自然村,20个村民小组,856户农户,4002人,茶农人均收入152元。

(二)畜牧产业:我村畜牧业也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资源为基础,科技为动力,抓基础、调结构、树示范、促发展。全村共有草山8500亩,其中非洲狗尾草种植面积7400亩,2006年末全村的大牲畜存栏2769头,出栏960头,生猪存栏5875头,出栏禽类12458只,2006年全村畜牧业经济总收入462万元。

(三)泡核桃产业:2006年全村核桃面积达1215亩,1其中泡核桃面积1200亩,辐射6个自然村20个村面小组,共有挂果泡核桃80株8亩产量25吨,产值约56000元,农民人均收入为14元,我村泡核桃种植开发起步晚,新种植的还没有挂果,管理机制不规范,还未能发挥出好的效益。

(四)水果产业:全村水果种植面积320亩,产量15吨人均占有水果3.9公斤,总产值48000元,其中,苹果梨占90%以上。

(五)低毒大麻产业:低毒大麻产业于2002年试种成功后,开始种植,2006年我村共种植低毒大麻500亩,涉及6个自然村。

三、主要做法。

一是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我村的发展思路是“打牢农业基础,主攻畜牧养殖业,培养特色经济,壮大水果产业,引资创优富民。”为进一步加强对农业产业发展,结合我村情况,支书为第一责任人,主任、副主任协助,深入组、户进行具体指导查看,帮助解决群众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做好我村扶贫开发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

二是坚持市场导向原则,立足村情着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立足村情和资源优势,巩固提升茶叶、畜牧等传统支柱产业;突破发展泡核桃、水果等新兴产业;慎重发展低毒大麻产业,加快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

三是抓好我村剩余劳动力输出工作,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把我村剩余劳动力输出作为一大产业来抓,强化劳动力输出工作,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村发展。

三、存在困难和问题。

从总体上看,我村产业发展由于受诸多因素影响,整体发展水平较低,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严重制约我村经济发展。我村山地面积大,丘陵平地面积小,土壤贫瘠,造成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和农民收入少。

二是农民收入增幅较慢。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矛盾突出,经济作物在农业中的比重较低,农村经济特色不明显,农民增收缓慢且不稳定。

三是基地建设滞后,规模效益不明显。受长期以来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经营的传统模式影响,导致产业规模小而分散,很难形成种养大户,客观上制约了产业化发展,不利于形成规模,形成基地。

四是社会服务体系不健全。销售渠道不畅,造成丰产不丰收等现象,不同程度上挫伤了群众发展产业的积极性。

五是信息不灵,商品经济不发达,人民群众闭关自守,缺乏开发资源、发展经济、脱贫致富的信心。

四、“十一五”期间加快我村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及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十一五”扶贫工作计划,坚持把扶贫开发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有机结合。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以体制创新、经营机制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动力,大力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为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二)发展思路:做优一个支柱(畜牧业),提升两大优势(茶叶、泡核桃),加速发展两大产业(水果、低毒大麻产业)。

(三)基本原则:坚持“传统支柱产业巩固发展、新兴优势产业突破、其他产业慎重发展”的原则,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坚持体制机制创新,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更好的体制环境,坚持把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切实把经济发展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改善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以人为本,调动好、发挥好、保护好各方面积极性,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让发展的成果惠及最广大人民群众。

(四)目标任务:茶叶产业“十一五”期间,每年新建茶园500亩,建设高优生态茶园700亩。

产业达680万余元,占农业总产值的49%。在三合自然村建设“肉牛养殖示范村”,扶持肉牛养殖大户20户。

泡核桃产业:分年度发展规划,五年内实现全村总面积4000亩,年产10吨。

水果产业:“十一五”期间,完成苹果梨种植600亩,其他水果产业按区域布局和市场行情鼓励农户自行发展。

(五)对策建议。

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重点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和加强公共设施建设。

二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巩固发展传统支柱产业,突破发展新兴优势产业,慎重发展其他产业,着力建设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新型工业化体系,逐步实现农业资源规模化加工,工业资源规模化利用,生物资源创新式开发。

三是组建各产业专业协会,提高产业组织化程度,解决市场信息滞后失真、资源分散、技术经验分割等家庭作坊式生产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提高农民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能力。

四是围绕产业合理配套基础设施,切实解决制约我村产业发展的基础“瓶颈”。加大产业发展科技投入,把产业做强、做大,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选择“基地+协会+农户”发展模式,积极探索立体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培植支柱产业,壮大特色经济,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一是加强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培训,提高农民群众的文化科技水平,使其掌握一至二门致富技能。

二是争取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和农户投入为主体、银行贷款为支撑,多层次、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集中用于我村农业产业化建设。

三是积极推进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争取专项资金,集中扶持和建设畜牧、茶叶、核桃等农产品基地。

四是鼓励农业科技体制创新,扶持农产品加工技术,抓好我村信息网络工作。

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乡文化建设在上级各部门和乡党委、政府的关心重视下,致力于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把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放在了重要的位置,努力贯彻落实文化艺术的“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文化建设进一步加强,文化活动进一步丰富,文化市场不断繁荣,乡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和文化活动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一、基本情况。

(一)高度重视,措施到位,文化建设环境良好。

乡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工作,文化中心由副乡长直接分管,岗位职责、财务财产管理、档案管理等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并一一落到实处。乡文化站业务用房因修建政府大院被拆迁,于乡党委政府划拨土地重建文化站,10月建设完工并投入使用。文化岗位现有3人(大专学历),工资和业务金费得到落实,列入财政预算。每年用于文化站业务金费3万余元。文化中心活动正常。目前,有6个村委会建立了村级文化活动室,活动开展正常,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二)底蕴深厚,队伍庞大,文化建设阵地广泛。

县、乡对文化事业的经费投入相当有限,文物事业经费没有纳入财政预算,由于缺乏资金,使得文化部门无法对一些文物保护单位进行维修,也无法向民间征集文物。文化室、文化户开展活动没有固定经费来源,主要靠临时筹集。经费的匮乏,造成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落后,现有资源难以得到充分、有效利用。文化站多年来未能添置新书,且文化活动器材匮乏。

(三)文化建设观念滞后。

对于文化建设方面普遍存在认为文化是意识形态领域工作,在建设上打不开路子、迈不开步子,缺乏创新意识。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要积极借助社会各方面力量加大发展文化事业的探索。

(四)文化保护及民族民俗文化挖掘力度薄弱。

我乡由于受经济、历史等因素的影响,民族民俗文化挖掘力度不够深入。

三、下步工作打算。

(一)加大力度,充分发挥农村文化阵地的作用。引导农村文化进入千家万户,形成健康的精神食粮,逐步提高群众的文化素质涵养。

(二)抓好文化市场管理,使文化市场健康有序的发展。

(三)积极开展“先进文化乡镇”创立活动,完善文化阵地设施。多层次多渠道的开展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发展业余演出团队,搞好各类文化艺术培训,更好的满足群众多方面的文化需求。

(四)注重鼓励和扶持群众自办文化产业,使之成为新时期农村文化生活的重要形式和公办文化的重要补充。

(五)扎扎实实做好文化工作,以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以完美的精神面貌,以高素质的文化品牌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快速发展。

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我县总工会积极落实《关于认真做好最低工资标准执行情况监督的通知》有关文件精神,工会领导非常重视此项工作,认真按要求做好我县的最低工资标准执行监督检查工作。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为切实做好最低工资标准执行监督检查工作,我县工会根据实际情况,成立了以工会主席为组长的县工会最低工资标准执行监督检查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统一协调指挥,落实上级工作安排,制定工作具体计划。

我们省的最低工资标准为630元,做好最低工资标准执行监督检查工作,确保这项政策落到实处,是切实维护职工权益,获得合法报酬的必然需要,我们各级工会应该在关心职工生活,维护职工权益上多做工作,切实保障职工的权益不受侵害,保障全体职工享受正当的工作时间和强度,享受到各项国家规定的福利。把工会真正建设成职工之家,体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为此我们把督促用人单位认真执行新调整的最低工资标准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在我县的新闻媒体上进行了广泛宣传,使各用工单位和个人知晓,为使最低工资标准执行得到较好落实提供了舆论支持。

我县总工会专门成立了个最低工资标准执行情况督促检查工作小组,分头深入到各个用工企业进行检查。各工作组共走访调查了近20个单位的5000多名职工。从检查的情况看,大约有一半多的用工单位执行了最低工资标准,但仍有部分用工单位没有执行该项制度。主要原因是这些单位处于停产、半停产的状态,企业自身运转困难,不能保证正常工资发放。

我县总工会今后要将最低工资标准执行监督检查工作作为一项日常工作坚持开展下去,对有能力却不执行该项制度的用工企业加大督查力度,切实保障企业职工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都暂时没有能力落实该项制度的企业,也要不定期地进行走访,及时了解企业经营情况,防止出现企业作假的行为。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