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山那样思考教学教案(优秀18篇)

时间:2023-11-28 18:40:07 作者:ZS文王

教学工作计划可以促进教师不断反思和调整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

授课地点高一(6)班。

1.理解文意,理清文章脉络。

2.体会文中作者对人与自然的生态伦理的思考。

3.学习选取个性化的角度,表现哲理的写法。

1.理清人与自然的生态伦理关系。

2.理清文章脉络和情感。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师做好课前预习指导工作,教会学生评点的方法,学生在感知文本、研习文本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评点,课上师生、生生间进行交流。

把握文眼,在那一声狼嗥上做文章。让生沿着作者设定的切入点去体会作者的忧患意识。

一.导入:

二.自读感知、剖析思路:

作者简介(多媒体显示)。

(小组合作),全文可分几个部分,理清文章的基本思路?

三.研读探究:

出示相关思考题,要求学生带着疑问看课文,并小组讨论、交流,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

(生读1-2节)。

2.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排比。

排比句饱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对这声狼嗥,一般所能理解的浅层含义和只有大山才能听懂的深层含义分别是什么?

学生边读边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作者得到这一认识(大山听懂的深层含义)的由来?

谈谈狼的消失对自然,对人类分别意味着什么?

(多媒体显示问题)。

四.拓展练习。

阅读一段材料,为20xx年“世界环境日”拟一个主题,并简述理由。

1972年6月5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并提出将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同年10月,第27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接受了该建议。“世界环境日”的确立,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态度,表达了我们人类对美好环境的向往和追求。历年“世界环境日”主题如下:

1994一个地球,一个家庭。

1995各国人民联合起来,创造更加美好的世界。

1996我们的地球、居住地、家园。

1997为了地球上的生命。

1998为了地球上的生命——拯救我们的海洋。

1999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来。

20xx环境千年——行动起来吧!

20xx世间万物生命之网。

20xx让地球充满生机。

20xx水——二十亿人民之所系。

20xx海洋存亡匹夫有责任。

《像山那样思考》的教案

《像山那样思考》是利奥波德表明其生态主义态度的一篇重要作品,被选入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第一册“像山那样思考”专题。作者从生物界“狼—鹿—植被”的关系分析了某一生物结构的变化对自然和人类生活所带来的影响,生动地说明了他的大地伦理学主张。文本虽然篇幅不长,并且以叙述与描写的笔法来讲述一个局部的生态变化,但却包含了丰富而深刻的生态思想。由于阅读难度比较大,所以笔者三年前初上本文时,课堂处理中教师讲得多一些。最近重上该文,在反复阅读文本,加深了对几个难点句的认识后,我又查阅了较多的相关资料(如“利奥波德的大地伦理学理论”与“生物链”概念),教学思路也就逐渐明晰。

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我主要突出三个要点:一是揪住一个疑难点(课文标题的含义),二是传授一种阅读方法(“具备语境意识(‘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将前后文融通着参照阅读”),三是强化表达训练(要求同学说一说“山的‘秘密’与狼的心声”)。重中之重在于“教读法”——因为“对文章的理解与感受之所以不同,除了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的差别之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所运用的阅读方法不同”“在阅读教学中,阐释结论必须来源于合法、合宜的阅读方法”(王荣生教授语)。

1。在“融通阅读”中研习文本,把握作者的生态伦理观念,增强生态保护意识。

2。探讨疑难问题,领会内容的精深,并体味文章语言之美。

一、导入

1。狼的“嗥叫”中隐含着怎样的内涵?我们可能都听不懂,都不知道,但美国生态学家利奥波德听懂了,知道了。今天,一起来学习他的《像山那样思考》。

2。作者简介。(幻灯展示)

二、把握学情

1。先了解一下:同学们经过预习,对课文读出了些什么?还有哪些读不懂的地方?接下来给大家一些时间,针对“读出了”与“没读懂的”自我梳理,准备作交流。

三、结合学情,锁定疑难问题

——正如同学谈到的,标题含义是一大难点。何谓“像山那样思考”?对这个问题理解到位,是我们必须跨越的一道坎,也是破解其他疑难点的重要的突破口。

四、难点突破

1。阅读方法介绍:具备语境意识(“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将前后文融通着参照阅读。换言之,前面有些句子读不懂,不妨暂时搁置,可借助后面的文句再来推知前文。

2。融通阅读第一步:明确前两段的文意

(1)请同学朗读第一段。思考:这声狼嗥具有哪些特点?(圈出形容词、修饰语)

——“深沉”“骄傲”“不驯服”“对抗性”“悲”,“蔑视苦难”。(有“悲哀”也有“骄傲”。一声狼嗥,惊心动魄,容易感染读者。)

(2)抽读第二段。思考:本段写的是什么?与“像山那样思考”有什么联系?

——这一段写不同生物包括人的反应(也可视为是一种“思考”),其特点是“明显而迫近”;与此相对的是“还隐藏着更加深刻的含义”,即“只有这座山自己才知道”的“含义”。

(3)仅从本段看,为什么“只有”山“才知道”?(找出几个关键词)

——三个关键词:“长久”“客观”“聆听”。这就告诉了我们“像山那样思考”需具备的条件,要“长久”(长远),要“客观”,还要用心“聆听”。

3。融通阅读第二步:依据主体部分,初步把握标题含义

(1)细读第三段到第九段,把文中凡是与“像山那样思考”有着直接关联的句子逐一筛选出来,作点咀嚼、品味。

(2)学生解读相关的四个文句(教师相机点拨)

“只有不堪造就的新手才感觉不到狼是否存在,认识不到山对狼怀有一种秘密”(第三段。还是读不明白:这是什么“秘密”?)

“在这双眼睛里,有某种对我来说是新的东西,是某种只有它和这座山才了解的东西”(第六段。“新的东西”是相对于什么而言的?这个问题容易解决:“狼越少,鹿就越多,因此,没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是猎人的天堂”。那就意味着“像山那样思考”,是绝不会同意这种观点的。)

“那一座山将要在对它的鹿的极度恐惧中生活。而且,山的恐惧有更充分的理由”(第八段。“恐惧”的原因除了见第八段,还应留意哪一段?联系七、八段看,人类对狼的捕杀已造成了高山植被和草原无可挽回的退化。)

“他不知道像山那样去思考。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有了沙尘暴,河水把未来冲刷到大海里去了”(第九段。这句话继续揭示狼被消灭后留下的生态后果:因牛群数目过多,破坏草原而带来了沙尘暴等生态灾害。补充“生物链”概念:上一层级食肉动物的灭亡导致食草动物的无节制繁殖,带来植被破坏等灾害效应,人类也因自身行为而成为受害者。)

4。融通阅读第三步:聚焦末段细作品读

(2)师生探讨

“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这是梭罗的名言。“荒野”即人类文明未曾涉足的地方,存在着一种自足的、健康的生态系统,有着天然的活动规律和生存法则。“启示在荒野”,即对于高度发达的人类文明来说,“荒野”具有不可忽视的借鉴、警示意义。

对“像山那样思考”的解读

——“像山那样思考”是“客观思考”,而非刻意地、盲目地追求“和平”与“安全”(不同于牧牛人、猎人等只追逐眼前利益的思考)。

——山自然不会思考,实际上是作者的思考:“像山那样思考”是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处理方式的良好建议,是这种建议的诗性表达。

5。融通阅读第四步:文句点评

(1)明确基本格式:运用……(手法),表达了……(内容与效果)。如果觉得句中某个词用得有特色,也请作出点评。

(2)文句示例:

第四段:“它们喜气洋洋地摇着尾巴,嬉戏着搅在一起。”

第六段:“没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是猎人的天堂。”

第七段:“看见南面的山坡由于新出现的弯弯曲曲的鹿径而变得皱皱巴巴。”

6。融通阅读第五步:口头表达训练

(1)试以“山”的口吻说说山的“秘密”

(2)试以“狼”的口吻说说狼的心声

五、课后作业(片段作文)

有句保护动物的标语是“假如动物穿上你的皮”。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联想?请结合课文,就此写一段文字(200字左右)。

【相关资料】(可在课堂上随机呈现)

利奥波德的大地伦理学理论强调生态伦理规范,“当一个事物有助于保护生物共同体的和谐、稳定和美丽的时候,它就是正确的;当它走向反面时,就是错误的”。

《像山那样思考》教学设计

2,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尊重学生的答案。

前一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梭罗的《神的一滴》,从文中我们学会了“像水那样思考”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关系。那么,今天就让我们换个角度,“像山那样思考”,去认识一下美国作家利奥波德笔下的狼。

(提示:关于文中字词、作者,请大家充分利用好网络资源)

请大家听范读《像山那样思考》,听的时候请用笔划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简单说说理由。

(提示:赏析句子可以从语言特色、修辞手法、表现方式、句子的意蕴等角度入手。)

1,自由朗读第一小节,将下面短语的空白补充完整。

像山那样思考__________

(提示:答案就藏在文中的第一小节中,“像山那样思考狼的嚎叫”。)

2,“狼的嚎叫”究竟是怎样的呢,文中是如何描写“狼的嚎叫”的?

3,竟然狼的嚎叫是如此的深沉、骄傲,又是如此的悲壮、具有反抗性。那么它必然会引起很多生物对它的留意。请用一分钟的时间,快速浏览文章第2—3小节,并思考问题:这声嚎叫究竟引起了哪些对象的留意。

(提示:“山”是“客观”的,只有它才知道那个“深刻的含义”。)

4,那么这个“深刻的含义”究竟是什么呢,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继续往下看。请大家用三分钟的时间默读文章的第4—6小节。默读的时候,带上笔,读到让你心灵一动的句子就请画出来,然后主动地和大家分享一下。

(提示:答案的丰富多彩的,言之有理即可。)

(提示:“山”——“深刻的含义”;“我”——“新的东西”。在狼的眼睛里看到这一切的。)

(提示:林毁、山秃、鹿多、草荒、沙尘暴、河水把未来冲刷进大海里去了……生态破坏、家园毁灭……)

7,第十小节中,作者有没有给我们以启示,面对沙尘暴、生态破坏,我们该做些什么?

(提示: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

附:板书设计

像山那样思考

利奥波德

山——深刻的含义

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我——新的东西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

1、学会观察自然,感受自然的美。

2、通过研读文本,理解板块整体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教学方法:文本研读。

利奥波德(1887-1984),美国新保护运动的“先知”,“美国新环境理论的创始者”。他不只是一位只坐在书斋中默想沉思的哲人,他是科学家、森林学家,是有着丰富经验的猎人和观察家。1948年4月,他在奔赴邻居农场救火的途中,因心脏病猝发而死亡。隔年,他的《沙乡年鉴》出版,这是他思考的结晶,也是他的忧和爱的表达。

值得注意的是利奥波德的一段经历。他购买了一个荒弃了的农场(沙乡),带领全家在那里种上树,尽管这些树不停的死去,但最后仍然有一些自然生长了,生命再一次进驻沙乡。

利奥波德以诗意的语言,理性的思考完成了他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一次询问。

不应该忘记,我们曾经一次次的为我们的无知付出巨大的代价,我们习惯于先破坏殆尽然后再慢慢整理,我们开始对身边那些生命的消失无动于衷,此刻,心中充满了悲凉。

什么时候人类才能学会尊重这同一片星空下的所有生命和非生命的东西,学会正视自然的价值,学会珍视天地生灵。或许,我们该换一个角度去寻找。

假如,现在我们赋予山以灵魂……。

1、阅读全文,思考:

贯穿全文的是那一声狼嗥,课文第1小节,是对狼嗥的特写镜头,体会作者传神的描写。

“一种不驯服的、对抗性的悲哀”

文章开篇即以“一声深沉的、骄傲的嗥叫,从一个山崖回响到另一个山崖。荡漾在山谷中,渐渐地消失在漆黑的夜色里”这样一段描写震撼阅读者。

2、这一声狼嗥,对每一样生命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读第2小节,“每一种活着的东西,都会留意这声呼唤。对鹿来说……对猎人来说,是狼牙抵制弹丸的挑战”,那么,对山来说呢,这一声嗥叫意味着什么?(小组讨论,组织回答)。

——野性的呼唤,生命的存在和生命的流逝。

3、作者为什么会考虑到这些,先看他的一次经历——一只狼的死亡故事。

阅读第4-6小节,作者写的是一只狼的死亡。

(1)仔细品味其中一些具体的字词,标识出其中你认为写的最好的词语,并说说你的理由。

(2)思考:人与狼的关系。

人对狼的恐惧和狼的恐惧。

《天下无贼》中的傻根。

4、失去一只狼、一群狼乃至所有狼的后果是什么?(阅读7-9小节)。

狼群的消失,鹿的大量繁衍,土地的荒芜。

学生归纳:各个生命之间的关系。(注意课文中的表述)。

草——鹿——狼——猎人。

牛——狼——牡牛人。

自然——社会。

狼杀鹿,人杀狼似乎是天经地义,那么,问题出在那儿?

5、阅读第3和第10小节,思考:

人是怎样看待有狼的山的?秘密看法是什么?

毛骨悚然。

秘密同时守护这座山。

由此,这些意味着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6、文章为什么会有如此强烈的震撼力?

前文的层层铺垫,首尾呼应。

作者将一种深刻的生态伦理问题以极其形象而富有诗意的语言表述出来,引起读者的关注与思考。

从狼的嗥叫中,领悟隐藏的内涵——只有山是一种永恒,静止在那里,看待人类一举一动,

其实,长久地倾听着自然的声音的何止是群山。

8、借用纪伯伦的话“我不比侏儒高大,也不比巨人矮小”,对人类来说,我们们只是平凡的。品味寂寞,品位自然,咀嚼生命的意义,需要人类自身先付出努力。人并不是大自然的主人,在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伦理的角度来看,我们不比一座山更高明。我们与自然万物的关系,和一座山同自然万物的关系并无二致。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恩格斯《自然辩证法》(板书)。

《像山那样思考》教学教案

自私的人类,在付出了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代价后,换取了所谓的物质文明的进步,却留下了一个伤痕累累的地球。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开篇时图片留给我们的疑问,可以说已是不解自破。这就是要求我们自觉地树立起环保意识,树立起平等对待一切的思想,学会“像山那样思考”,使这原本已很脆弱的伤痕累累的地球,不再继续受到伤害。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13

徐州语文教研活动示范教案。

学习目标:1、体味文章诗意的语言和哲理内涵。

2、把握作者的生态伦理观念,增强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

学习重难点:

重点:把握作者的'生态伦理观念,体验作者的精神境界。

难点:理解文章重要词句,品味诗意语言。

学习方法:情景设置法、诵读法、学组讨论法。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由专题内涵解说引入)。

二、研读课文。

(一)通读课文,理清思路,把握文章大意。

(二)深入探讨。

1、请学生结合全文,思考下列问题。

(1)作者有没有领悟到狼嗥叫的内涵?如果有,是什么经历让他有了这种感悟?

(2)狼嗥叫的内涵究竟是什么?

(3)山的理解和思考是什么?

2、学生分组讨论上面的问题。

3、研讨问题,组织交流,品析重点词句。

4、学生质疑,教师组织答疑。

三、拓展思考讨论。

阅读梭罗《寂寞》中的一段话,比较与文本在生态主张上有何异同。

四、总结。

1、文章以个性化的角度来表现哲理的特点。

2、结束语。

本教案转载自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网:http//:。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像山那样思考》教学设计

1.通过阅读,体味此篇文章的诗意语言。

2.通过研习,把握作者的生态伦理观念,加强学生生态保护意识。

1.对重点语句的理解。

2.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1课时。

一、导入新课。

面对大自然,有人谛听天籁,描写风景千变万化美;有人感悟自然,咏怀风物变迁,抒写自己的人生感言;更有人反思生态环境恶化,思考在物质文明日益进步的今天,人类该如何与自然相处,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这同样也是值得我们去深切关注的问题。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利奥波德这篇文章《像山那样思考》,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示和感悟。

二、文本研习。

接下来就给大家一些时间,我们可以小声地快速地阅读全文。相关字词可以参见大屏幕,希望大家能够把它画出来,标注好。同时带着这样一个问题去阅读,文章题为“像山那样思考”,那么是什么引发此种思考呢?即引发此种思考的缘由是什么?(是缘于人们对狼群猎杀,缘于那一声“深沉的、骄傲的嗥叫”。)

《像山那样思考》教学教案

大自然,是美的源泉,她崇高而优雅,雄浑而又柔和;时而狂放不羁,时而静谧深远。面对大自然,郁达夫,高建群们谛听天籁,描写风景千变万化的美;苏轼,柳宗元们感悟自然,咏怀风物的变迁,抒写自己的人生感言;更有的人反思生态环境的恶化,思考在物质文明的今天,人类该如何与自然相处,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这同样也是值得我们去深切关注的。

下面请看一组图片。(多媒体显示),大家看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1、“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2、茫茫的沙漠;3、北京沙尘暴。

师:你觉得这几幅图画之间有什么联系吗?

生答:二、三幅画面有因果关系。北京的沙尘暴来源于茫茫的沙漠。

师:一、二两幅面呢?

生:我觉得这两幅画面好像是同一地方,前者是过去的景象,后者是现在的景象,可能是草原荒漠化了。

学生思考、讨论。

生答:1、沙漠的进攻2、长期干旱、缺少雨水3、开荒种田致使水土流失。

师:同学们考虑到了一些原因,很不错。我国曾经有一段时期在极左思潮影响下,草原遭到过人为破坏。当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后,我国为保护草原,保护植被做了大量工作,但是每年还有大面积的草原在荒漠化,这中间重要的一点是因为牧民的过度放牧,草原的牲畜承载量超出了它的承受能力。

生答:一头头藏羚羊,充满生机活力的藏羚羊被偷猎者射杀。为了保护它们,英勇的警察们与偷猎者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甚至献出了生命。

师:面对自然界中的生灵,出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做法。我们究竟是以经济利益为重,还是多去考虑一下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就引发了思考,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奥尔多。利奥波德的文章《像山那样思考》,也许从中我们可以找到问题的所在,从中获得一些理解和感悟。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

1.理解文意,理清文章脉络。

2.体会文中作者对人与自然的生态伦理的思考。

3.学习选取个性化的角度,表现哲理的写法。

1.理清人与自然的生态伦理关系。

2.理清文章脉络和情感。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师做好课前预习指导工作,教会学生评点的方法,学生在感知文本、研习文本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评点,课上师生、生生间进行交流。

把握文眼,在那一声狼嗥上做文章。让生沿着作者设定的切入点去体会作者的忧患意识。

一.导入:

(解文题)像山那样思考,是指谁要像山那样思考?人。

二.自读感知、剖析思路:

作者简介(多媒体显示)。

(小组合作),全文可分几个部分,理清文章的.基本思路?

三.研读探究:

出示相关思考题,要求学生带着疑问看课文,并小组讨论、交流,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

(生读1-2节)。

2.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排比。

排比句饱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对这声狼嗥,一般所能理解的浅层含义和只有大山才能听懂的深层含义分别是什么?

学生边读边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作者得到这一认识(大山听懂的深层含义)的由来?

谈谈狼的消失对自然,对人类分别意味着什么?

(多媒体显示问题)。

四.拓展练习。

阅读一段材料,为20xx年“世界环境日”拟一个主题,并简述理由。

1972年6月5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并提出将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同年10月,第27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接受了该建议。“世界环境日”的确立,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态度,表达了我们人类对美好环境的向往和追求。历年“世界环境日”主题如下:

1994一个地球,一个家庭。

1995各国人民联合起来,创造更加美好的世界。

1996我们的地球、居住地、家园。

1997为了地球上的生命。

1998为了地球上的生命——拯救我们的海洋。

1999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来。

20xx环境千年——行动起来吧!

20xx世间万物生命之网。

20xx让地球充满生机。

20xx水——二十亿人民之所系。

20xx海洋存亡匹夫有责任。

20xx主题: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设计

本专题旨在加强自然美的审美教育,在寄情山水的同时陶冶情操,提升精神境界,并在此基础上强化生态保护意识。本专题分三个板块,第一板块“谛听天籁”,主要引导学生欣赏和表述自然美;第二板块“感悟自然”,主要引导学生体会并表达自然风物引起的人生感怀;第三板块“湖山沉思”,主要引导学生思考和实践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

教学重点。

1、通过文本研习,学生能够热爱自然,提升审美品位,加强生态保护意识。

2、学生对一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并能够准确概括文意,通过比较找到文章内容、风格等方面的异同点,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3、学生能够把握散文写作的要领,学习观察发现自然景物的特点,尝试用恰当的形式描写出来。

教学时数10课时。

第1、2课时。

教学重点朗读并背诵两篇文言文,疏解词句,理解文意,翻译部分语句。

谛听天籁。

教学重点。

1、学习对自然美的独特的.审美感悟。

2、学习观察发现自然景物的特点,尝试用恰当的形式描写出来。

3、具体分析两文将审美情趣、景物特征与语言风格相融合的特点。

教学时数3课时。

导入:大自然是美丽的,我们来感受、欣赏前人是如何发现、体察、描摹大自然的美。

第1课时。

教学重点研读《江南冬景》。

逐段研读课文,领会文意,思考讨论:

1、作写了江南冬景的那些景物?作了哪些比较突出这些景物有怎样的特征和情调?

2、文章写景虚实结合,仔细分析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虚景表现了怎样的心境?

3、划出文中引用的诗文,仔细体会在文中表现的意境。

第2课时。

教学重点研读《晨昏诺日朗》。

思考与讨论的要点。

1、章记叙了与诺日朗的几次遭遇,重点写了哪两次?

3、作业摘录文中新颖妥帖的比喻句。

第3课时。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感受文章写景的意境,并依据课文为p.99~100三幅图片配文字说明。

感悟自然。

教学重点。

1、把握两文写景、抒情、说理以及虚实结合的写作特色。

2、领会作品独特的韵味,了解作者的处境,理解作者的精神境界,概括作品抒写的人生感悟。

教学时数1课时。

导入古语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的静穆,水的灵动总能给人以启迪和思考。本板块两篇文章都是作者在特定的人生境遇中感悟自然的杰作。

思考与讨论作者看到了怎样的自然景象?产生了怎样的联想?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感悟?

文学常识苏轼、柳宗元与唐宋八大家。

湖山沉思。

教学重点。

1、与文本对话,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能把自己看成是大自然的一员,对自然、社会和人生能有更深刻的认识和思考。

2、研习文本,理解本板块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教学时数2课时。

阅读与讨论要点。

1、静心感受理解文章所写“寂寞”的含义。

2、狼的一声嚎叫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只有山能客观的听这一声嚎叫?

第10课时。

教学要点专题小结。

1、检查背诵课文《赤壁赋》。

2、文学常识郁达夫苏轼、柳宗元与唐宋八大家赋。

3、写出景物特征,这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是作者的心中之景,要善于在写景中融入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否则难免空洞和肤浅。本专题的文章融写景状物、抒情、说理于一体,表现作者面对自然,与自然对话时的理性思考,回味每篇课文是怎样在写景中表现个性的思考的。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像山那样思考》教学设计

1、通过阅读,体味此篇文章的诗意语言。

2、通过研习,把握作者的生态伦理观念,加强学生生态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1、对重点语句的理解。

2、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教学难点。

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面对大自然,有人谛听天籁,描写风景千变万化美;有人感悟自然,咏怀风物变迁,抒写自己的人生感言;更有人反思生态环境恶化,思考在物质文明日益进步的今天,人类该如何与自然相处,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这同样也是值得我们去深切关注的问题。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利奥波德这篇文章《像山那样思考》,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示和感悟。

二、文本研习。

接下来就给大家一些时间,我们可以小声地快速地阅读全文。相关字词可以参见大屏幕,希望大家能够把它画出来,标注好。同时带着这样一个问题去阅读,文章题为“像山那样思考”,那么是什么引发此种思考呢?即引发此种思考的缘由是什么?(是缘于人们对狼群猎杀,缘于那一声“深沉的、骄傲的嗥叫”。)。

《像山那样思考》教学设计

本专题旨在加强自然美的审美教育,在寄情山水的同时陶冶情操,提升精神境界,并在此基础上强化生态保护意识。本专题分三个板块,第一板块“谛听天籁”,主要引导学生欣赏和表述自然美;第二板块“感悟自然”,主要引导学生体会并表达自然风物引起的人生感怀;第三板块“湖山沉思”,主要引导学生思考和实践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

教学重点。

1、通过文本研习,学生能够热爱自然,提升审美品位,加强生态保护意识。

2、学生对一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并能够准确概括文意,通过比较找到文章内容、风格等方面的异同点,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3、学生能够把握散文写作的要领,学习观察发现自然景物的特点,尝试用恰当的形式描写出来。

教学时数10课时。

第1、2课时。

教学重点朗读并背诵两篇文言文,疏解词句,理解文意,翻译部分语句。

谛听天籁。

教学重点。

1、学习对自然美的独特的.审美感悟。

2、学习观察发现自然景物的特点,尝试用恰当的形式描写出来。

3、具体分析两文将审美情趣、景物特征与语言风格相融合的特点。

教学时数3课时。

导入:大自然是美丽的,我们来感受、欣赏前人是如何发现、体察、描摹大自然的美。

第1课时。

教学重点研读《江南冬景》。

逐段研读课文,领会文意,思考讨论:

1、作写了江南冬景的那些景物?作了哪些比较突出这些景物有怎样的特征和情调?

2、文章写景虚实结合,仔细分析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虚景表现了怎样的心境?

3、划出文中引用的诗文,仔细体会在文中表现的意境。

第2课时。

教学重点研读《晨昏诺日朗》。

思考与讨论的要点。

1、章记叙了与诺日朗的几次遭遇,重点写了哪两次?

3、作业摘录文中新颖妥帖的比喻句。

第3课时。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感受文章写景的意境,并依据课文为p.99~100三幅图片配文字说明。

感悟自然。

教学重点。

1、把握两文写景、抒情、说理以及虚实结合的写作特色。

2、领会作品独特的韵味,了解作者的处境,理解作者的精神境界,概括作品抒写的人生感悟。

教学时数1课时。

导入古语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的静穆,水的灵动总能给人以启迪和思考。本板块两篇文章都是作者在特定的人生境遇中感悟自然的杰作。

思考与讨论作者看到了怎样的自然景象?产生了怎样的联想?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感悟?

文学常识苏轼、柳宗元与唐宋八大家。

湖山沉思。

教学重点。

1、与文本对话,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能把自己看成是大自然的一员,对自然、社会和人生能有更深刻的认识和思考。

2、研习文本,理解本板块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教学时数2课时。

阅读与讨论要点。

1、静心感受理解文章所写“寂寞”的含义。

2、狼的一声嚎叫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只有山能客观的听这一声嚎叫?

第10课时。

教学要点专题小结。

1、检查背诵课文《赤壁赋》。

2、文学常识郁达夫苏轼、柳宗元与唐宋八大家赋。

3、写出景物特征,这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是作者的心中之景,要善于在写景中融入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否则难免空洞和肤浅。本专题的文章融写景状物、抒情、说理于一体,表现作者面对自然,与自然对话时的理性思考,回味每篇课文是怎样在写景中表现个性的思考的。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

1、学会观察自然,感受自然的美。

2、通过研读文本,理解板块整体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文本研读。

一、作者简介。

利奥波德(1887-1984),美国新保护运动的“先知”,“美国新环境理论的创始者”。他不只是一位只坐在书斋中默想沉思的哲人,他是科学家、森林学家,是有着丰富经验的猎人和观察家。1948年4月,他在奔赴邻居农场救火的途中,因心脏病猝发而死亡。隔年,他的《沙乡年鉴》出版,这是他思考的结晶,也是他的忧和爱的表达。

值得注意的是利奥波德的一段经历。他购买了一个荒弃了的农场(沙乡),带领全家在那里种上树,尽管这些树不停的死去,但最后仍然有一些自然生长了,生命再一次进驻沙乡。

二、初步感知。

利奥波德以诗意的语言,理性的思考完成了他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一次询问。

三、思考。(它们是大地的观察者和思考者,学会换位思考)。

不应该忘记,我们曾经一次次的为我们的无知付出巨大的代价,我们习惯于先破坏殆尽然后再慢慢整理,我们开始对身边那些生命的消失无动于衷,此刻,心中充满了悲凉。

什么时候人类才能学会尊重这同一片星空下的所有生命和非生命的东西,学会正视自然的价值,学会珍视天地生灵。或许,我们该换一个角度去寻找。

假如,现在我们赋予山以灵魂……。

1、阅读全文,思考:

贯穿全文的是那一声狼嗥,课文第1小节,是对狼嗥的特写镜头,体会作者传神的描写。

“一种不驯服的、对抗性的悲哀”

文章开篇即以“一声深沉的、骄傲的嗥叫,从一个山崖回响到另一个山崖。荡漾在山谷中,渐渐地消失在漆黑的夜色里”这样一段描写震撼阅读者。

2、这一声狼嗥,对每一样生命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读第2小节,“每一种活着的东西,都会留意这声呼唤。对鹿来说……对猎人来说,是狼牙抵制弹丸的挑战”,那么,对山来说呢,这一声嗥叫意味着什么?(小组讨论,组织回答)。

——野性的呼唤,生命的存在和生命的流逝。

3、作者为什么会考虑到这些,先看他的一次经历——一只狼的死亡故事。

阅读第4-6小节,作者写的是一只狼的死亡。

(1)仔细品味其中一些具体的字词,标识出其中你认为写的最好的词语,并说说你的理由。

(2)思考:人与狼的关系。

人对狼的恐惧和狼的恐惧。

《天下无贼》中的傻根。

4、失去一只狼、一群狼乃至所有狼的后果是什么?(阅读7-9小节)。

狼群的消失,鹿的大量繁衍,土地的荒芜。

学生归纳:各个生命之间的关系。(注意课文中的表述)。

草——鹿——狼——猎人。

牛——狼——牡牛人。

自然——社会。

狼杀鹿,人杀狼似乎是天经地义,那么,问题出在那儿?

5、阅读第3和第10小节,思考:

人是怎样看待有狼的山的?秘密看法是什么?

毛骨悚然。

秘密同时守护这座山。

由此,这些意味着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6、文章为什么会有如此强烈的震撼力?

前文的层层铺垫,首尾呼应。

作者将一种深刻的生态伦理问题以极其形象而富有诗意的语言表述出来,引起读者的关注与思考。

从狼的嗥叫中,领悟隐藏的内涵——只有山是一种永恒,静止在那里,看待人类一举一动,

其实,长久地倾听着自然的声音的何止是群山。

8、借用纪伯伦的话“我不比侏儒高大,也不比巨人矮小”,对人类来说,我们们只是平凡的。品味寂寞,品位自然,咀嚼生命的意义,需要人类自身先付出努力。人并不是大自然的主人,在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伦理的角度来看,我们不比一座山更高明。我们与自然万物的关系,和一座山同自然万物的关系并无二致。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恩格斯《自然辩证法》(板书)。

《像山那样思考》教学设计

1.理解文意,理清文章脉络。

2.体会文中作者对人与自然的生态伦理的思考。

3.学习选取个性化的角度,表现哲理的写法。

教学重点。

1.理清人与自然的生态伦理关系。

2.理清文章脉络和情感。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

教师做好课前预习指导工作,教会学生评点的方法,学生在感知文本、研习文本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评点,课上师生、生生间进行交流。

把握文眼,在那一声狼嗥上做文章。让生沿着作者设定的切入点去体会作者的忧患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解文题)像山那样思考,是指谁要像山那样思考?人。

“那样思考”究竟是怎样的思考?

二.自读感知、剖析思路:

作者简介(多媒体显示)。

(小组合作),全文可分几个部分,理清文章的基本思路?

三.研读探究:

出示相关思考题,要求学生带着疑问看课文,并小组讨论、交流,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

(生读1-2节)。

2.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排比。

排比句饱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对这声狼嗥,一般所能理解的浅层含义和只有大山才能听懂的深层含义分别是什么?

学生边读边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作者得到这一认识(大山听懂的深层含义)的由来?

谈谈狼的消失对自然,对人类分别意味着什么?

(多媒体显示问题)。

四.拓展练习。

阅读一段材料,为2005年“世界环境日”拟一个主题,并简述理由。

1972年6月5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并提出将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同年10月,第27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接受了该建议。“世界环境日”的确立,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态度,表达了我们人类对美好环境的向往和追求。历年“世界环境日”主题如下:

1994一个地球,一个家庭。

1995各国人民联合起来,创造更加美好的世界。

1996我们的地球、居住地、家园。

1997为了地球上的生命。

1998为了地球上的生命——拯救我们的海洋。

1999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来。

2000环境千年——行动起来吧!

2001世间万物生命之网。

2002让地球充满生机。

2003水——二十亿人民之所系。

2004海洋存亡匹夫有责任。

2005主题: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设计

教学设想:

《像山那样思考》是美国生态学家奥尔多・利奥波德的《沙乡年鉴》中收录的一则随笔。文章通过对一声狼嗥的特写,引出了关于生态价值和生命意义的思考。文笔简洁传神,裹挟着作者深深的忧虑意识。作者把诗意的叙写和深刻的生态忧虑杂糅在这声狼嗥中,给人以灵魂的震撼。在教学中,要做足原点话题,即“狼嗥”;做活发散问题,即生态保护;做深探究课题,即人与自然的关系。同时,要特别关注学生提出的问题,激发他们的创新性和批判性思维,打造生态活力型课堂。

教学目标:

1、通过整体感知文章,理清文章脉络,培养学生深入了解文章内涵的能力。

2、通过体味作者的生态伦理思考,提升学生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培养学生平等地看待自然万物,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3、体味此篇文章诗意的语言,培养学生批判性的活力思维。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文章中狼嗥的含义,分析领会其中饱含的生命内涵和生态意义。

2、体味作者的生态伦理思考,深刻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等。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步骤及内容:

预习:1、字词整理;2、课文读两遍;3、问题收集与整理。

一、导入:

美国好莱坞曾有一部科幻史诗大片《阿凡达》,影片展示了未来世界地球资源日益枯竭,人类为了掠夺新的资源,启动阿凡达计划,攻击潘多拉星球的故事。《阿凡达》虽然只是一部科幻电影,但却给观众引出了人、自然和科学的话题。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也是人与自然的话题,那么,这个话题是由什么引出的呢?

――“一声深沉的、骄傲的嗥叫”。(请学生模拟一下狼嗥,以调动课堂气氛。)。

二、走近文本,聆听“狼嗥”,感受“狼悲”

1、朗读课文第1节,聆听文中的“狼嗥”,体会语言诗意的悲壮。

“一声深沉的、骄傲的嗥叫,从一个山崖荡漾到另一个山崖,回响在山谷中,渐渐地消失在漆黑的夜色里。这是一种不驯服的、对抗性的悲鸣,是对世界上一切苦难的蔑视情感的迸发。”

明确:“不驯服的”即野性的,“对抗性的”即血性的。作品开篇就是对狼嗥的特写,正像婴儿的第一声啼哭一样,这声嗥叫首先带给我们震撼的是dd生命的力量!如同其他生物一样,狼也是大自然的一个生灵,我们应该尊重它,应该平等地对待它。除了生命的意义,这声狼嗥之中还有着更深层的内容,那就是对被蔑视的悲鸣。

请学生说有关狼的成语。

明确:长久以来,狼一直是一个被人类错误认识和对待的大自然的成员。从古至今,人们对狼就似乎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憎恶情绪。古希腊寓言家拉封丹写过许多关于狼的寓言,他笔下的狼,不是凶狠就是狡诈。明代蒲松龄在其名著《聊斋志异》中也有《狼》三则,通过描写农夫如何机智勇敢来反衬狼的凶狠、狡诈和贪婪,把狼刻画得跟凶神恶刹一般。翻开成语词典,“狼狈为奸”“狼子野心”“鬼哭狼嚎”“狼心狗肺”,带“狼”字的贬义词比比皆是。

2、听到“狼嗥”,不同的听众有怎样不同的反映或态度?

自然界其他成员:

――鹿、松林、郊狼、牧牛人、猎人(明显而迫切的希望和恐惧)。

――站在自身的角度:浅层、片面、主观自私,为了谋生,功利立场。

大自然:

――山(长久地存在着,从而能够客观地聆听狼的嗥叫)。

――站在自然的角度:深刻、长久、客观无私,懂得生命,生态立场。

我:

――认识到“山的秘密”,懂得了“山的恐惧”

――引起痛苦的回忆和反思,想起“绿光”,由听觉的冲击写到视觉的震撼。

二、走入回忆,察觉“绿光”,懂得“山的恐惧”

1、请学生复述作者回忆的狼的故事?和文本中作者的记叙和描写进行对比。

明确:作者将激情隐含于细腻的描写之中,给了我们心灵的震撼。

2、在回忆中,我遭遇到了怎样的狼?(请学生朗读第4节写狼的句子,然后将所有的“狼”字换成“狗”字再读,体会这一段作者的用意。)。

明确:发现狼时,狼毫无防范,摇晃着尾巴,和小狼正在自由自在地活动;小狼则“喜气洋洋地摇晃着尾巴,嬉戏着搅在一起”。此种情景,让我们联系起小猫小狗在一起玩耍的情景,在作者笔下,狼与自然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

3、我为什么会打死狼?

明确:“在那个年代里,没有人会放过打死一只狼的机会。”(社会认识充满着“傲慢与偏见”:狼越少,鹿就越多,因此,没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是猎人的天堂。)“当时的我很年轻,正是不动扳机就感到手痒的时候。”(我的年轻冲动,对自然的无知)。

4、什么使年轻冲动的我发生了思想的转变?

明确:狼被猎杀时,老狼“眼中闪烁着的、令人难受的.、垂死时的绿光”,给了作者极大的触动。

明确:事与愿违,狼被猎杀之后,鹿群却死了。这种割裂生态链行为的直接后果让人类始料不及。大自然给人类上了一堂生动的生态教育课,产生了“山的恐惧”。

《阿含经》有云:“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这句话告诉我们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

6、文中有哪些话告诉了我们“山的恐惧”

明确:牧牛人取代了狼调整牛群数目以适应其牧场大小的工作――人类破坏了原有的自然秩序,不得不“越俎代庖”。

“河水把未来冲刷到大海里去了”,高山植被和草原的破坏和退化,很难在短期内得到恢复――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沙尘暴……人类的未来就像河水冲刷一样在慢慢消失!

“我们这一时代的和平”。(这句话该如何读?重音放在何处?)。

7、为什么说“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

明确:荒野无人涉足,自足本真,万物之间都是平等的,自然的秩序维系着平衡,维护着和谐,能够给人类以借鉴和警示。

利奥波德在他的书中说“一个事物,只有在它有助于保持生物共同体的和谐、稳定和美丽的时候,才是正确的,否则,它就是错误的。”

无独有偶,与利奥波德同一时代的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也曾经表达过类似的观点:人是“在”的看护者、邻居和牧者。我们虽然是万物之灵长,然而我们并非万物的主宰,我们对我们自己的生命这个“在”,尚且只有管理权而没有所有权!我们与其他生命是伙伴的关系,是友邻的关系,并且我们有责任看护他们,养育他们。如此,我们与其他生命的关系才能达到和谐。

三、探究质疑课题“三问”,课堂生成新问题。

1、文章主旨小结:在狼的生命意义和生态价值的启示下,利奥波德告诫人们:从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伦理的角度来看,我们并不比一座山高明。只有“像山那样”,从生态的角度思考,尊重自然,与自然平等相处,大自然才能始终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之中。

2、课题探究质疑,让学生主动思考。

能不能像天空一样思考,像海一样思考,像上帝一样思考?(“像山那样思考”是一种诗意的表达,警示人类应该像山一样思考自身与万物之间的关系。米兰昆德拉“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3、出示材料:为了实现这个土地共同体的和谐、稳定和美丽,奥尔多・利奥波德,这个被称为美国环境伦理的播种者、“近代环保之父”的著名生态学家、土地伦理学家,在他近50岁时,购买了美国威斯康星河畔的一个被人类榨取殆尽而遗弃的名为沙乡的农场,从此开始了在沙乡长达的恢复生态平衡的探索,他用全副身心经营着他的“桃花源”,直到去世。1949年《沙乡年鉴》出版,被誉为“绿色圣经”。这是他多年观察、实践与思考的结晶,我们这篇课文就选自其中。这本书的美国版本的销售量已超过了100万册,他的土地伦理概念成为了几个全国性环境保护组织和政府机构行动宗旨的基础。

结合所给材料,生成新问题,如:

文章主旨有无时代局限性?

面对现在的海洋污染、水资源紧缺、雾霾天气,你认为仅仅“像山那样思考”够不够?

你赞成人与自然平等的观点吗?

四、结语。

展示《阿凡达》经典台词:能量在生物间流动,所有的能量都是借来的,早晚有一天要还回去。

展示“我们只有一个脆弱的地球”图片。

同学们,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而地球是脆弱的。透过这声“深沉的、骄傲的嗥叫”,我们或许已经感悟到了利奥波德“像山那样”,从生态的角度,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相信,有了这样的思想,我们就可以真正懂得“天地与我共生而万物与我合一”(庄子)的道理,保护自然,合理开发,在自然与现代文明之间从容行走,把现代家园变成和谐的乐园。在大自然面前,我们要记住泰戈尔的话:我们最谦卑时,才最接近伟大。

五、作业安排:课外阅读一首日本诗歌。

小鸟在天空消失的日子。

[日本]谷川俊太郎。

野兽在森林消失的日子。

森林寂静无语,屏住呼吸。

野兽在森林消失的日子。

人还在继续铺路。

鱼在大海消失的日子。

大海汹涌的波涛是枉然的呻吟。

鱼在大海消失的日子。

人还在继续修建港口。

孩子在大街上消失的日子。

大街变得更加热闹。

孩子在大街上消失的日子。

人还在建造公园。

自己在人群中消失的日子。

人彼此变得十分相似。

自己在人群中消失的日子。

人还在继续相信未来。

小鸟在天空消失的日子。

天空在静静地涌淌泪水。

小鸟在天空消失的日子。

人还在无知地继续歌唱。

六、板书。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

1.理解文意,理清文章脉络。

2.体会文中作者对人与自然的生态伦理的思考。

3.学习选取个性化的角度,表现哲理的写法。

教学重点。

1.理清人与自然的生态伦理关系。

2.理清文章脉络和情感。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

教师做好课前预习指导工作,教会学生评点的方法,学生在感知文本、研习文本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评点,课上师生、生生间进行交流。

把握文眼,在那一声狼嗥上做文章。让生沿着作者设定的切入点去体会作者的忧患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解文题)像山那样思考,是指谁要像山那样思考?人。

二.自读感知、剖析思路:

作者简介(多媒体显示)。

(小组合作),全文可分几个部分,理清文章的基本思路?

三.研读探究:

出示相关思考题,要求学生带着疑问看课文,并小组讨论、交流,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

(生读1-2节)。

2.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排比。

排比句饱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对这声狼嗥,一般所能理解的浅层含义和只有大山才能听懂的深层含义分别是什么?

学生边读边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作者得到这一认识(大山听懂的深层含义)的由来?

谈谈狼的消失对自然,对人类分别意味着什么?

(多媒体显示问题)。

四.拓展练习。

阅读一段材料,为20“世界环境日”拟一个主题,并简述理由。

1972年6月5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并提出将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同年10月,第27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接受了该建议。“世界环境日”的确立,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态度,表达了我们人类对美好环境的向往和追求。历年“世界环境日”主题如下:

1994一个地球,一个家庭。

1995各国人民联合起来,创造更加美好的世界。

我们的地球、居住地、家园。

1997为了地球上的生命。

为了地球上的生命——拯救我们的海洋。

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来。

环境千年——行动起来吧!

世间万物生命之网。

让地球充满生机。

水——二十亿人民之所系。

海洋存亡匹夫有责任。

主题:

《像山那样思考》教学设计

徐州语文教研活动示范教案。

学习目标:1、体味文章诗意的语言和哲理内涵。

2、把握作者的生态伦理观念,增强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

学习重难点:

重点:把握作者的'生态伦理观念,体验作者的精神境界。

难点:理解文章重要词句,品味诗意语言。

学习方法:情景设置法、诵读法、学组讨论法。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由专题内涵解说引入)。

二、研读课文。

(一)通读课文,理清思路,把握文章大意。

(二)深入探讨。

1、请学生结合全文,思考下列问题。

(1)作者有没有领悟到狼嗥叫的内涵?如果有,是什么经历让他有了这种感悟?

(2)狼嗥叫的内涵究竟是什么?

(3)山的理解和思考是什么?

2、学生分组讨论上面的问题。

3、研讨问题,组织交流,品析重点词句。

4、学生质疑,教师组织答疑。

阅读梭罗《寂寞》中的一段话,比较与文本在生态主张上有何异同。

四、总结。

1、文章以个性化的角度来表现哲理的特点。

2、结束语。

本教案转载自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网:http//:。

《像山那样思考》精品教案精选

1、理解文意,理清文章脉络。

2、体会文中作者对人与自然的生态伦理的思考。

3、学习选取个性化的角度,表现哲理的写法。

1、理清人与自然的生态伦理关系。

2、理清文章脉络和情感。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师做好课前预习指导工作,教会学生评点的方法,学生在感知文本、研习文本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评点,课上师生、生生间进行交流。

把握文眼,在那一声狼嗥上做文章。让生沿着作者设定的切入点去体会作者的忧患意识。

一、导入:

(解文题)像山那样思考,是指谁要像山那样思考?人。

二、自读感知、剖析思路:

作者简介(多媒体显示)。

(小组合作),全文可分几个部分,理清文章的基本思路?

三、研读探究:

出示相关思考题,要求学生带着疑问看课文,并小组讨论、交流,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

(生读1-2节)。

2、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排比。

排比句饱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对这声狼嗥,一般所能理解的浅层含义和只有大山才能听懂的深层含义分别是什么?

学生边读边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作者得到这一认识(大山听懂的深层含义)的由来?

谈谈狼的消失对自然,对人类分别意味着什么?

(多媒体显示问题)。

四、拓展练习。

阅读一段材料,为2005年“世界环境日”拟一个主题,并简述理由。

1972年6月5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并提出将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同年10月,第27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接受了该建议。“世界环境日”的确立,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态度,表达了我们人类对美好环境的向往和追求。历年“世界环境日”主题如下:

1994一个地球,一个家庭。

1995各国人民联合起来,创造更加美好的世界。

1996我们的地球、居住地、家园。

1997为了地球上的生命。

1998为了地球上的生命——拯救我们的海洋。

1999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来。

2000环境千年——行动起来吧!

2001世间万物生命之网。

2002让地球充满生机。

2003水——二十亿人民之所系。

2004海洋存亡匹夫有责任。

2005主题: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