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长度单位教学设计(优秀20篇)

时间:2023-11-23 07:51:08 作者:XY字客

单位是特定社会关系的组成形式,它是人们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建立的组织。这里有一些成功单位团队的经验分享,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示。

三年级上《长度单位》教学设计

长度单位是在学生已学过“比长短”,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学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长短的基础上,来学会一些计量长度知识的。

重点是使学生初步建立长度的观念,了解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和它们之间的进率。

难点是让学生认识线段,了解线段的特征。关键是在教学中注意呈现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使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再让学生亲自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中,了解1厘米、1米的实际长度。并初步认识线段、学习量、画线段的方法。

第一课时。

课题: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教学内容:

p2~3及p4做一做、练习一第1、2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能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

用学生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米尺。学生准备学生尺。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动手操作。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选出身高不同的两个同学来到讲台前,让同学们观察谁高?谁矮?高多少?矮多少?比划一下。你能知道具体高多少,矮多少吗?“高多少”,“矮多少”其实是在比较人体的长度,这就要使用长度单位。

二、探究新知。

教师小结: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携带着几把尺子。一拃、一步都能测量物体的长度,几千年前的古人就想出了很多这样的方法来测量物体。现在我们就用一拃作单位,量一量桌子的长度。

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使他们逐步明白:每个人一拃的.长度不同,进行测量后,量的结果也不同。追问:要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学生:用相同的标准进行测量。

教师小结:因为测量选用不同的标准,它们的长度单位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这就需要统一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长度单位。

(二)整体感知,认识厘米。

1.观察尺子,认识刻度。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尺子,把你的尺子和同桌的比较一下,观察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呢?(学生可能回答:都有竖线、还有数字)这些竖线有的长有的短,我们把它叫做刻度线。每一个数字都对着一条比较长的刻度线,第一个数字是o,我们就把这条刻度线叫做刻度o。后面的呢?(刻度1……)让我们来读一下这些刻度。尺子上有这样的字母——cm,也有的同学的尺子上是“厘米”两个字,其实cm就表示厘米的意思。“厘米”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2、认识1厘米。

教师指出:这个刻度0很重要,它就像起跑线一样,表示从这里开始。从刻度0到刻度1的长度就是1厘米。(板书:1厘米)。

尺子上还有哪一段的长度也是1厘米呢?谁上来指指看?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加手势):从刻度2到刻度3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是l厘米,从刻度3到刻度4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也是1厘米,从刻度4到刻度5呢?我们发现了什么?(每一个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因为每个大格的长度都一样,所以我们在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时才有了统一的标准。

同学们你们觉得1厘米的长度怎么样啊?(很短。)是呀,1厘米确实很短。追问: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呢?(让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课件呈现食指的宽度、田字格的宽度、图钉的长度。

3、认识几厘米。

师:刚才同学们认识了1厘米,那现在老师要增加难度了,看从0到3的长度是几厘米,从o到7呢?学生自主学习。

4、教学例3(量一量)。

(1)先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纸条,用手比划下它的长度,说说它可能是几厘米,同桌合作量一量。再汇报交流。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把尺的刻度o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的长度就是几厘米。提醒学生注意在测量时要把尺子平放在要测量的物体边上,沿着物体的直边来量,量时要按紧尺子。

(2)如果尺子坏了,最小的刻度是2,你还能量出这张纸条的长度吗?怎么量?(把尺的刻度2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把大数减小数,就是这张纸条的长度。)。

5、实践应用。拿起数学书,找到封面上比较短的那条边,估计这条短边大约有多长?再量一量,看你估计得是否准确。再量一量数学书长边的长。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4页的“做一做”。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题。先估一估大约几厘米,再量一量。

3、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2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测量物体的长度必须用统一的长度单位,还认识了1厘米的长度,并会用手上的尺子测量身边物体的长度。

小学数学三年级第一单元:认识长度单位教学设计

确实,这几节课看起来大家似乎一直都在玩,用硬币、图钉、回形针量课本、铅笔盒,用尺量自己身体上的数据,比如步长、一庹长等等,用卷尺量教室的长度、宽度,还有大量的估测、观察等活动,孩子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不亦乐乎!

其实,要理解“米”、“厘米”的概念,建立长度的表象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要使孩子们能既轻松又有效地学习知识,建立“米”和“厘米”的表象,合理运用知识,我们呈现的材料、组织的学习活动就应该具有现实行、情景性。

反思这几节让孩子喜欢的课,我觉得首先得益于教材的合理安排。以往的教材往往是直接告诉学生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米、厘米是长度建立正确的表象,发展空间观念。新教材在呈现长度单位厘米和米时,是让学生通过充分的活动,让学生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让学生了解知识的来源,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同时引出用1厘米的小正方形作为统一的单位长度,但每次都拿正方形不方便,由此引出直尺的认识、厘米和米的认识以及两者之间的进率教学。教材的安排能按照儿童学习数学的特点,还原数学生动活泼的建构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类似的创造过程,用自己的活动建构对人类已有的数学知识的理解。

其次就是合理学习活动的组织,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活动中建立长度单位的初步表象。

爱玩、贪玩是小学生的天性,如果我们能尊重孩子的这种天性,在教学中有效创设活动情节,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沟通学生情感世界和书本世界的联系,教学将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上文所说的用实物量、用尺子量,量课桌、量自己的身体,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始终很高,而这些活动对于他们建立正确的表象、形成良好的数感,有着重要意义。

三年级上《长度单位》教学设计

单元教材分析主要内容: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认识米、用米量,认识线段、量画线段。地位与作用: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这一部分是学生进一步学习长度单位、和几何初步知识的基础。

单元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和1米=100厘米,并初步认识线段。

2、能力目标:会用刻度尺量、画物体的长度及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3、德育目标: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单元教学重点。

1、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2、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知道1米=100厘米。

3、画和量线段的方法。

单元教学难点。

正确的使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会用工具量和画线段。

单元教法设计。

1、统一长度单位,用不同的物品做计量单位去测量统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

2、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

3、关于线段采取直接描述的方式,多补充线段的练习。

第一课时: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精神和争论意识及探索数学的兴趣和感受成功的喜悦。

第二课时:

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

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精神。

第三课时:

1、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知道量比较长的物体要用米做单位,会用米量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第四课时:

1、初步认识线段,会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小学数学三年级第一单元:认识长度单位教学设计

我觉得教师要想上好这类课,首先得益于教材的合理安排。以往的教材往往是直接告诉学生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米,厘米是长度单位,1米等于100厘米等,学生缺乏对知识的来源,形成的认识,缺乏自己的体验,因此很难建立正确的表象,发展空间观念。新教材在呈现长度单位厘米和米时,是让学生通过充分的活动,让学生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让学生了解知识的来源,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由此引出直尺的认识,厘米和米的认识以及两者之间的进率教学。教材的安排能按照儿童学习数学的特点,还原数学生动活泼的建构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类似的创造过程,用自己的活动建构对人类已有的数学知识的理解。

其次就是合理学习活动的组织,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活动中建立长度单位的初步表象。

爱玩,贪玩是小学生的天性,如果我们能尊重孩子的这种天性,在教学中有效创设活动情境,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沟通学生情感世界和书本世界的联系,教学将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上面所说的用实物量,用尺子量,量课桌,量自己的身体,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始终盎然,而这些活动对于他们建立正确的表象,形成良好的数感,有着重要意义。

二、估测中发展初步的空间想象能力。

估测是对事物的整体把握,是对事物数量的直觉判断,思维经历着观察,猜测,类比,推理等活动。估计与数的认识,量的计量相配合,有助于加深对数的理解,增强灵活处理日常数量关系的能力。为促进学生的估计能力,发展数感,我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估计,通过组织学生估测,交流各自的估测策略,比较各自的估测结果,展示每个学生的创造性想法,能够相互借鉴,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估计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想象能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课堂教学应该着力体现生活性。在课堂上,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测量方法之后,我让学生自主选择生活中自己感兴趣的事物量一量并将测量结果记录下来,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长度单位的应用价值。

小学数学三年级第一单元:认识长度单位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三年级(上册)第92           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认识分数,能结合具体图形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会读写几分之一。

2、过程与方法:通过直观演示、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几分之一的产生过程,获得数学学习的活动经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感受到数由整数向分数的扩展,体验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几分之一。

教学难点: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长方形纸、圆纸片、正方形纸、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讨论揭题。

1、把4个苹果、2瓶矿泉水平均分给2人,每人分得多少?

结合学生的交流,揭示:每份分得同样多,数学上叫做“平均分”。

2、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得多少?

学生交流,自然引出“一半”。

3、如何用数来表示“一半”?

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师揭示课题:认识几分之一的分数。

二、引导探究,认识二分之一。

(一)直观感知,初步认识。

1、课件演示:“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月饼的二分之一。”

谈话:这一半月饼是整个月饼的1/2,那么,另一半月饼又是这个月饼的几分之几呢?为什么也用1/2来表示?大家想的和他一样吗?(课件演示)。

2、小结: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都是它的1/2。

(二)到手操作,深化认识。

1、请同学们拿出桌上的图形,看一看它是什么形状的?

2、谁能用折一折的方法把这个图形平均分成2份。

3、把桌上的图形平均分成2份,并把其中的一份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

4、交流、展示各种不同的折法。

5、讨论:涂色部分是整个图形的几分之几?

(三)引导学生认识1/2的读、写方法,教师板书。

(四)观察判断,拓展认识。

下面图形中,哪些图形的涂色部分可以用1/2表示。

三、动手操作,认识四分之一。

1、 认识1/4。

大家推想一下,如果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四份,每份是它的几分之一?

2、小组合作,创造1/4。

3、各小组拿出准备好的正方形,折出它的1/4,并涂上喜欢的颜色,看哪组的折法多。

4、展示学生成果。

5、探究:折法不同,涂色部分的形状也不同,为什么都可以用1/4表示?

6、教师小结:虽然折法不同,涂色部分的形状也不同,但它们都是把这张正方形纸平均分成了4份,所以每份都是它的1/4。

四、尝试迁移,创造其它分数。

1、刚才,我们认识了1/2、1/4这样的分数,推想一下,还可能会有哪些分数?

2、的确有这些分数,请同学们来看一看吧。

五、巩固练习,生活应用。

六、课堂小结。

三年级上《长度单位》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

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用厘米量较短的物体。

教学难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刻度尺、图钉、各种不同长度、不谈色的纸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让学生用小木块来量一量一张纸条的长度。

2.让学生用小木块来量一量一张纸条的长度。

3.让学生谈自己在量的过程中的感受。

4.贴在黑板上一张纸条,让学生来量。(很不方便)。

5.说明:在日常生活中用木块来量物体的长度很不方便,为了准确、方便的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刻度尺。

二、认识厘米。

(1)出示刻度尺,请小组内先说说自己知道刻度尺的那些知识。

(2)全班进行交流,教师小结(主要让学生知道尺上的1厘米)。

(3)让学生量一量身边的一些物体,说说那些物体的长是1厘米。(图钉,某个手指等)。

(4)用自己想的方法表示一下1厘米的实际长度。

三、用厘米量。

1.小组合作,两个小组的纸条,并讨论量的方法。

2.全班交流,学生总结方法:量时要把持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在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这张纸条的长度就是几。

3.请一名学生量黑板上的纸条,边量边说量的方法。

四、巩固练习。

练习一第1题。

让学生说说量的方法。

第2题。

量出几厘米,就在纸条上画上竖线,写上几厘米。

第3题。

练习是,一要学生明确量的地方,二指导学生测量的方法。

五、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六、布置作业:练习一1~3题,第6题做在课本上。

三年级上《长度单位》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1—3页和练习的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估量长度的意识。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1厘米的长度单位,用厘米尺测量物体长度。

教学难点。

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正确使用厘米尺测量长度。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学生尺彩带学具盒。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二、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买卖”彩带。

(1)国庆节快到了,老师想买一些彩带回家做装饰品,我发现你们手上就有一些漂亮彩带,愿意卖给我吗?不过,我要按它的长度付钱。

(2)学生用学具袋里的物品量彩带的长。

(3)激发矛盾:同样长的彩带卖的价钱不同,这样公平吗?

(4)小结:用相同的物品去量,就不会出现刚才不统一的现象了。

2、买贺卡。

(1)老师在买节日贺卡时遇到一个难题,同学们愿意帮帮我吗?

(2)贺卡问题。

(3)小结:用相同的物品去量,更容易比较出物体的长短。

3、练习(课件显示)。

三、认识厘米。

1、认识直尺。

介绍直尺上的刻度、刻度线、长度单位厘米、大格、小格等。

2、认识1厘米。

课件演示直尺上的1厘米。

学生比一比1厘米的长。

找一找生活中的1厘米。

3、认识几厘米。

指出尺子上的3厘米、5厘米、7厘米。

四、用厘米量。

1、例2:

课件演示不同量法。

学生判断:谁的量法正确?为什么?

2、正确量法:电脑老师是怎么说的?

五、巩固实践。

1、正确读出各物品的长度。

2、量彩带。

3、量数学书的短边。

4、估计奖品的长,再量一量。

六、资料介绍。

七、总结评价。

这节课你尝到了哪些知识?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三年级上《长度单位》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对已经认识的长度单位进行复习整理。

2.能力目标:能根据具体的对象填写合适的长度单位。

3.情感目标:联系生活实际情况,体验长度单位的用处。

教学重点:

对已经认识的长度单位进行复习整理。

教学难点:

分米的认识。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我们已经学习过哪些长度单位?

生:千米、米、厘米、毫米。

师:请你们用字母来表示一下?

生:km、m、cm、mm。

板书:千米、米、厘米、毫米。

km、m、cm、mm师:今天就让我们来一起整理一下这些长度单位,好吗?

二、探究新知。

1.选择合适的单位。

师:请大家看一下这些情景,并填入适当的长度单位?

请小组讨论交流。

小组讨论。

交流:马拉松长跑比赛全长42.195km椅子高445cm长颈鹿高5.09m回形针长29cm小结:在填写单位的时候,要根据生活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单位填写,要根据具体的对象进行选择。

2.认识分米。

师:现在,让我整理一下学习的单位,依次排列应该是怎样的?

生:千米、米、厘米、毫米。

师:今天让我来认识一个新朋友?它就是分米。它应该排在米和厘米之间。(课件演示)。

师:分米用字母表示dm。

师:1分米等于10厘米。

师:1分米大概有多长呢?请你想些办法把它记住好吗?

师:请大家一起来整理一下,我们学习的长度单位的进率。

3.小结。

三、巩固练习。

东方明珠电视塔高468。

a、千米。

b、米。

c、分米。

d、厘米。

一支普通的圆珠笔的长度大约是15()。

a、千米。

b、米。

c、分米。

d、厘米。

一块正方形的手帕的宽度大约是2()。

a、千米。

b、米。

c、分米。

d、厘米。

世界上奔跑速度最快的猎豹每小时可以达到115()。

a、千米。

b、米。

c、分米。

d、厘米。

2.填空。

70cm=________dm。

4000m=________km。

50dm=________m。

5m=________cm。

6000mm=________dm。

30km=________m。

3.比长短。

200厘米()3米。

60分米()6米。

1千米()900米。

50cm()6dm。

4km()0m。

50厘米()6分米。

4.计算。

2m+60cm=_______cm。

60cm+40cm=_______m。

50dm-30cm=_______dm。

5000m-4km=_______m。

5.小结。

四、拓展提高。

给学生一张江浙附近的地图,请学生计算两两城市间的距离?

上海与杭州的距离?嘉兴与杭州的距离?无锡与苏州的距离?苏州与上海的距离等?

《时间单位秒》三年级数学教科书教学设计

“秒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认识时、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对时间有一个更完整更深入的认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爱惜时间的教育,教育学生珍惜分分秒秒。

数学教师要善于沟通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创设出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把生活中的问题逐步抽象为数学问题。我利用学生熟悉的新年联欢晚会的场景导入新课,立刻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直观认识生活中“秒”的存在,帮助学生认识抽象的时间概念。学生在参与倒计时的活动中初步感受“1秒”的长短,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数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具有抽象性,而数学内容的抽象性是通过对生活内容经过提炼后最终形成的。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在生活中都有大量的具体的“原型”。所以,我让学生说一说在哪里还用到时间单位“秒”?学生纷纷举手说,如跑步比赛、电子显示屏上跳动的数、“神舟六号”上天。于是我在网上搜索到“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成功的情景,播放给学生看,并进行适当的德育教育。

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获取知识,学会学习,已经成为共识。因此,我鼓励学生在更大自由度的环境中大胆探索,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我让学生观察自己带来的钟表,让学生四人一小组合作交流有关“秒”的知识。充分地去观察、猜测,进一步认识秒表、电子表、有秒针的钟表都是怎样计量“秒”的。学生们发现了“秒针走一小格的时间就是1秒”、“秒针走一圈,分针正好走一小格。”从而得出1分钟=60秒。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操作是自由的,学生始终是主动的。这样,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了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所获得的数学活动经验有助于学生的进一步学习。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和联系。”而自己探究,就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究。例如:在体会1秒的长短时,我让学生通过看秒针走动,听秒针走动的声音,猜测1秒钟你可能会做些什么,亲自试验一下等方式体验“秒”的实际意义。通过数数、拍手、眨眼、回头……等活动让学生建立“秒”的概念。

《时间单位秒》三年级数学教科书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数学教科书第59~61页,练习十五第1、6题。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使学生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各种学习活动,培养学生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三)情感目标:

1.在观察比较、动手操作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自主学习的精神,感知数学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了解数学和价值,对数学产生求知欲,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2.帮助学生树立珍惜时间的观念。

三、教学重点:

1.使学生知道1分=60秒。

2.使学生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各种钟表,钟面模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的家乡出一位航天英雄,大家知道他是谁吗?

(聂海胜)同学们看他来了(出示聂海胜出征时图片和时刻)这是聂海胜和他的同伴即将出征飞天的时刻,这是几时几分呢?(指生认时间)。

师:英雄已准备就绪,飞船要点火升空,让我们一起来回顾那激动。

人心的时刻(播放飞船点火前倒计时录像,30秒准备,20秒准备,10、9……2、1,点火)。

师:在刚才的录像中出现了一个新的时间单位——秒,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要计量很短的时间,就要用到比时、分更小的单位——秒,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秒(提示课题:秒的认识)。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认识1秒。

师:秒虽然是计量短暂时间的单位,但它在我们的生活中却有很大的作用。你在什么地方见过秒呢?(马路上红绿灯、运动员赛跑计时等等)。

师:秒在生活中有着很大的作用,我们用什么来计量秒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各种计录秒的钟表。

认识秒针,发现秒针的特点。(钟面上三根针中秒针又细又长,秒针走得最快)。

课件展示秒针从12走到1,这是几秒?

课件展示秒针从12走到6,这是几秒?

课件展示秒针从1走到5,是几秒?怎样想的?

课件展示秒针从12走到5还多2小格,是几秒?

课件展示秒针从6走到11还多3小格,是几秒?

课件展示从12走到12,是几秒?

学生活动:同学两两合作,一生拨动秒针,另一生说时间,然后互换。

2、认识1分=60秒。

师:我们已经知道秒会走1小格是1秒,秒针走1圈是几秒呢?

小组合作:观察钟表,秒针走1圈,分针有什么变化?

指生说。

得出结论:秒针走1圈,是60秒,分针走1小格,是1分。1分=60秒。

三、活动体验,感受时间珍贵。

1、感受1秒。

师:1秒钟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师播放1秒时间,生试做。)。

生汇报自己1秒钟能完成什么?

课件播放:1秒钟里,猎豹在草原上可飞奔28米,

蜂鸟振翅55次,

植物中生长最快的竹子长10微米。

三峡电站1秒钟可发电2700千瓦时,

汽车1秒钟奔跑20米,

神舟六号飞船1秒飞行7.8千米,

1秒钟里,全球植树造林的面积约1414平方米……。

师:观看了生活中的1秒钟,你又有什么感想呢?

2、体验1分钟。

师:1秒钟在生活生产中有着巨大的作用,让我们不能小瞧这短暂的时间。那么1分钟有多长呢?我们来体验一下。(师播放1分钟时间的滴答声,生静静观察体会)。

说说自己的感受。

游戏活动:尝试1分钟记忆词语。比一比谁记得多。

四、联系实际,巩固拓展。

1、填空。

1分=()秒()秒=3分。

2、练习十四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学生每天要睡眠9()系红领巾大约要用20()。

用电饭锅煮饭要用25()刘翔110米跨栏大约用13()。

3、练习十四第6题,学生课后使用钟表统计。

4、全课总结。

我认识的长度单位三年级作文

学生认识“米”是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的基础上进行的,在实际生活中,学生接触米比厘米的机会少。本课的.教学是在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下进行的,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引导学生认识米,体会1米的长度。在数中理解,1米=100厘米,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学生通过观察,比划,测量讨论,等一系列实践活动时,所学的知识不断内化为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构建起知识体系,而且在此过程中培养了动手操作,观察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认识的长度单位三年级作文

我有一种堕性,明明很想写些什么,但当我一拿起笔来却不知如果下手了,什么都写不出.说我没有灵感吧!也不是,我觉得我是一个善于观察的人.但我却不善于表达自己所看到的.所想到的以及自己的观点,有一点灵感明于心.就是表达不出来.这可能就是我的堕性了吧~不愿去细细的想每一个细节并且将它们表达出来!

以前经常写日志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好的坏的.~通俗的优美的,悲伤的愉快的通通一古脑儿表达出来.最近觉得力不从心咯.人越大越不知道怎么去表达自己的心情咯.我不是累了.也不是倦了.我是一个放荡不羁的人.追求自由是我的向往.性格鲜明.是就是.不是就不是.决不婆婆妈妈的!

这一段时间来心情是不错的~尽管天气那么躁热,骄阳似火.我才发现我不象以前那么怕热了.可能是心静自然凉吧.嘿嘿~就这样一直凉下去吧。

三年级数学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面积单位间的进率一节内容属于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第三部分内容。课本第70、71页内容。

学情分析:三年级共41名学生,学生基础较弱,上课动手、动脑不太积极,家庭作业有部分同学不按时完成,课堂教学若不创新,会陷入困局。

设计的教学环节:

1、下面这个大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边长为1分米,即10厘米。

思路一: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的面积就是1平方分米。

边长是10厘米的正方形面积就是10×10=100平方厘米。

因此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思路二: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的面积就是1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2、想一想,1平方米等于多少平方分米?

思路一:边长为1米的正方形的面积就是1平方米。

边长为10分米的正方形的面积就是10×10=100平方分米。

因而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思路二:边长为1米的正方形的面积就是1平方米。

先让三名同学在教室画一个1平方米的正方形,在细分每一个边长为10份,将大正方形画成许多个1平方分米的小正方形,全班同学参与活动:将手中制成的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摆放在画好的大正方形中,发现摆放了100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

因而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教学反思:

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100厘米。

2、从教学实施过程中看出,两个探究活动思路二学生容易理解和记忆,因为思路二学生真正参与活动之中,体现了主体地位,亲自体验有助于思维能力的提升。我在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的过程中,注重学生的活动过程,让学生理解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时,回想制作的`1平方分米的卡片中含有100个1平方厘米的小方格。理解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时,想一想全班同学都参与将制作的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放于1平方米的大正方形中,即1平方米的大正方形中含有100个1平方分米的小正方形。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0000平方厘米。

另外,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让学生每人读一次,全体同学每个人都读,其余同学仔细听,让学生树立清晰的印象,而后自动口述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让学生跟随老师图示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

100100。

再针对具体题目进行面积单位间的换算。此种教学设计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开发了学生的智力,教学效益提高许多。学生在做题过程中也会主动克服困难,训练学力。

文档为doc格式。

小学数学三年级《面积单位》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下册71至76页教学内容。

1、结合实例,认识面积的含义,探究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

2、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经历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等概念的形成过程,并形成表象。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操作能力、概括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4、体会数学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同学们,我们今天来玩儿一个游戏,大家看一看黑板上,黑板上有两个三角形,游戏的规则是这样的:我们找两个同学来涂色,谁涂色的速度快谁就获胜。(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老师说开始一起涂)

2、谁是获胜者,为什么他涂的快呢?

生:因为一个三角形的面大,一个三角形的面小。

师:这个同学用了一个词很好。

3、下面我们来看大屏幕,看看这两位同学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

师:为什么黑板擦的慢,桌面擦的快,这是为什么呢?

生:桌子的面小,黑板的面大。

师:我们把桌面的表面叫做桌子的面积,把黑板的表面的大小叫做黑板的面积。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4、今天老师用到一个词,面积,今天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研究什么是面积?板书:面积。

师:生活中你在什么地方见到过这个词。

生:

师:接下来的学习中我们就来学习面积,再卖房子的时候看见面积两个字,我们就知道是什么含义了。

5、面积和物体的表面是有关系的。请同学们拿出数学书,用手摸一摸它的封面,现摸一摸课桌的桌面,再摸一摸铅笔盒的面,再摸一摸咱们做的凳子的面。

师:同学们刚才摸的面我们把它叫做物体的表面。板书:物体的表面。

6、通过同学们刚才的摸,你发现物体的表面的有什么,在摸的时候你有什么发现?

生:谁的表面大,谁的表面小。

师:这就说明物体的表面是有大有小的。板书:的大小

结论:所以说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什么?就是它们的面积。板书:就是它们的面积

7、把数学课本的封面和光盘画下来,这两个图形就叫封闭的图形。板书:封闭图形

师:讲解什么是封闭的图形?就是没有缺口,从头到尾相连的。

师:再画一个有缺口的,问这是封闭的图形吗?

师:我们以前学过的图形中有哪些是封闭的图形?

生: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

9、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些什么?学生分着齐读面积定义。

10、让学生把这两句话总结成一句话?

生: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板书:或

11、谁能起来举一个例子:在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或者说哪些物体的面积有大有小。

12、比较两正方形大小,方法是重叠一下。

13、拿出两个长方形,比较两长方形大小,用重叠的方法不行了,怎么办?

生:用小方块摆一摆,谁摆的多谁大。

14、小组交流:在我们学过的图形中用哪种图形摆最合适,为什么?

生:最适合的是正方形。

15、老师翻过来,用大小不同的正方形摆可以吗?

生:不行,这样摆同样不行,正方形的大小不一样所以也无法比较。

16、怎么办?

生:我会想到用相同的正方形去摆到两个长方形上,看谁摆的多,比较大小。

17、我们知道了要在物体上或图形是摆小正方形时要统一单位,用相同的正方形来摆。

18、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学习面积单位,我们给这些小正形起了一个名字叫面积单位。板书:和面积单位。什么是面积单位?面积单位有哪些呢?请同学们打开数学书p73,看一下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生: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板书:三个面积单位

19、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多大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师:从学具中找出1平方厘米,并用尺子量一量,看它有什么特点。

师:我们可以说什么样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

生:(举例)田字格,1角的硬币,大拇指盖,

20、打开数学书p74做一做1题,先估一估,看谁估的准。摆一摆是多少?

21、为什么说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8平方厘米呢?

生:因为它能摆8个小正方形。8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就能盖住了。

22、老师让你用这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去量这个课桌的面积你认为怎样?

生:不合适,为什么?1平方厘米太小,桌子面积太大。

数学一年级长度单位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游戏、观察、实践等活动,学生初步认识线段,会用尺子量线段和按要求画整厘米的线段。

2.让学生在操作中,形象、直观的感受线段的特征。

3.尝试同学互助的学习方式,会用语言正确阐述发现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过程。

4.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欣赏数学中图形的简洁美。

目标解析:

创设有趣的游戏情境,让学生体验线段是直的。在一系列的找一找、摸一摸、量一量的动手操作中,进一步体验线段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的特征,为后面的画线段作好铺垫。“我是小小设计师”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创作欲望,将所学知识与图形有机地结合起来,感受数学美,从而想学、乐学。

教学重、难点:

感受线段的特征,会用厘米尺量和画整厘米的线段。

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每人一根30厘米的绳子,一把尺子(厘米尺)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游戏导入。

(一)游戏。

名称:玩绳子。

规则:将一根绳子摆放出不同的形状。

学生汇报:摆放出绳子的形状,特点。(如果有学生摆出直的,则直接导入新课。如果没有,教师可以直接展示直的,说明这样摆放用的时间最短,而且最简洁。)。

(二)板书:直的。

(三)导入新课。这样拉紧的一段绳子,可以看作一条线段。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线段。(板书课题:认识线段)。

(四)学生动手拉一拉,说说拉直后是什么?(线段)。

强调两手之间直的一段看成线段。

(五)板书:

二、创设活动,探究新知。

(一)找一找,摸一摸:寻找生活中的线段。

1.小组合作,找一找,摸一摸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的边可以看成线段?

2.全班汇报。(注意纠正学生口头叙述的错误,保证叙述的准确性。)。

3.课件依次出现黑板、桌子、书。它们的线段在什么地方?

4.学生边回答,电脑边演示。(抽出线段)。

5.教师小结:黑板边、桌子边、书边都可以看成线段。

6.欣赏生活中的线段。(课件演示)。

(二)找一找,量一量:线段可以量出长度。

1.出示书第5页的三条线段,它们都是线段,找一找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2.小组探究,全班交流。

3.教师板书:都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

4.你们真是好眼力。既然线段可以量出长度,请量一量这三条线段的长度。

5.独立完成,小组交流。

6.全班汇报。让学生口述量的方法和过程,说说要注意什么。

7.教师小结:量线段时,线段的一端和尺子的“0”刻度线对齐,看线段的另一端对着数字几,线段的长度就是几。

(三)我是小小设计师:画线段。

1.在纸上设计一条3厘米的线段。看谁设计的样式多。

2.展示学生的作品,表扬设计好的学生。让他们说说是怎么画的。

3.教师讲解示范后,教师小结。

4.教师小结:画线段时,从尺的刻度0开始画起,画到3厘米的地方。不论横着、竖着、斜着画,只要是直的就是线段。

5.你们还想设计多长的线段,自己画一画。

6.同桌检查,再画一条跟同桌一样的线段。

7.(教师巡视,及时纠正学生画法的错误。)。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一)教材第5页的“做一做”第1题。

1.主要从曲和直的特征上去区别线段。

2.要求学生可以口头说明判断的原因。

(二)教材第5页的“做一做”第2题。

1.这题放在图形中,增加做题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学生回答:一共画出了3条线段。画出的是帆船。

3.可以适当地说说这道题渗透的两点之间只能画一条线段的知识。

(三)教材第6页的“做一做”第1题。

1.小组交流,说说解决问题的方法。

2.全班汇报。(先测量出线段的长度,再画出和下面同样长的线段。)。

3.动手画一画,说说画时要注意什么?

(四)教材第6页的“做一做”第2题。

1.学生认真审题后,理解题目的意思。

2.画花在距离旗子3厘米的地方。

3.画树在距离旗子5厘米的地方。

4.画气球在距离旗子10厘米的地方。

5.展示学生的作业。

6.结合图形做一些练习:

(1)花在距离气球()厘米的地方。

(2)气球在距离树()厘米的地方。

……。

四、总结评价,完善板书。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关于线段你有什么了解?你还有什么想知道的?

五、课外延伸。

你知道吗?(介绍各种尺子的不同用途,丰富课外知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时间单位秒》三年级数学教科书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冀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53页例1。

教材简析:

教材从学生最熟悉、最感兴趣的投球游戏入手,将生活素材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始终遵循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的理念。众所周知,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新标准》“平均数”也经历了从应用题到统计学的统计量的迁移,我更觉得这才是平均数的真正回归,因此我在设计本节教学时着重体现它的意义,深挖其价值和产生的必要性。

学情分析:

之前学生虽然对统计有了粗浅的认识,那也只是停留在简单的统计数量、比较多少、再或者就是两个统计量的累加。此时的学生对于统计中的一个很重要的统计量——平均数的认知就感觉很抽象,学习时必须要依据实际经验和亲身经历,借助具体形象的支持,对平均数有初步的了解并到认可。根据三年级学生好胜心强、求知欲旺,有一定的探索意识,故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多个学生熟知可操作的活动,以便理解和总结,教师作为参与者、合作者从而引导探索并感悟,以便达标。

设计理念: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必须建立在有趣的基础上,学生富于挑战,乐于争胜,因此设计学生感兴趣的、或参与、或经历、或pk等活动。本着参与远远高于旁听的效果,尽量多的增加参与度和参与效果,在新课标的理念下,结合我校三三三高效课堂模式设计了“创设情境、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理解感悟、应用巩固、堂清检测”这样的学习过程。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情景中理解平均数产生的必要性及平均数的意义。

2、理解平均数算法的多样性,养成从数学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

3、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的情感。

教学重点:

1、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产生的必要。

2、理解平均数的算法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

平均数的区间范围以及它的“虚拟性”

易考点:

平均数的计算。

易错点:

平均数的计算公式必须是总数除以与之对应的总份数。

易混点:

已知甲数比乙数多几,使两数相等,则甲数给乙数几个?

一、综合预设目标、学情分析。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情景中理解平均数产生的必要性及平均数的意义。

2、理解平均数算法的多样性,养成从数学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

3、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的情感。

学情分析:之前学生虽然对统计有了粗浅的认识,那也只是停留在简单的统计数量、比较多少、再或者就是两个统计量的累加。此时的学生对于统计中的一个很重要的统计量——平均数的认知却很抽象,必须要依据实际经验和亲身经历,借助具体形象支持,对平均数有初步了解并认可。

二、课堂教学活动设计、指导方案。

知识层面、时间预设。

教师行为预设。

学生行为预设。

设计意图。

一、激趣导入(5分钟)。

二、自学交流+展示+感悟(30分钟)。

1、自主学习:仔细看情境图,认真找寻信息,发现总结新信息,或提出疑惑……先是对子交流,然后有问题的组内解决。

2、通过活动,或参与,或经历,展示、争论、比较、总结、感悟出新知。

三、检测(5分钟)。

学生认真审题、仔细推敲,回顾、理解并巩固平均数的意义及特点。

四、堂清(5分钟)。

通过总结和课后练习,同学们会对平均数的意义、特点以及计算有更进一步的理解和巩固。

2、看来同学们评判得很正确,有没有信心再来当一次真正的裁判呢?自学课本53页,努力找寻并挖掘数学信息和问题,如何解决?(因为学生对投球可能了解不多,老师可以顺势引导:据我所知,投球时,以10个为标准,投进篮筐为投中,当然这需要一定的技术。)。

3、自由发言并将加分记录到评价栏中。

4、那组成绩好呢?

5、通过学生说出要求平均数,板书课题——《平均数》并简单的告诉同学们今天的.学习目标并板书{逐渐补充其意义和算法。

6、找临近8位同学上讲台排成不同学生数的两行,让学生想办法排成学生数相同的两行。(老师在黑板上草书列表比较,表格内项目包括每组的最大数、最小数、以及待填充的平均数)。

7、如果学生没能交流出“移多补少”时,教师指出:原来两行学生数不一样多时,经过移多补少,使两行的学生同样多,这种把几个不同数经过移多补少,得到的相同数就是这几个不同数的平均数。根据学生的疑问,从而引出平均数实际是一个虚数,并非一个实实在在的数,比如:某市统计家庭拥有孩子数目,结果平均每个家庭一个半孩子(因为此时学生还未涉及小数,只能说一个半了),你说谁家有一个半孩子呀!要么没有,要么有一个,再要么有两个?……因此平均数它既不是某一个具体的数,只能反应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根据同学们的总结和理解,顺势板书:虚数反应一般情况平均数在本组数据中的取值区间:比最大数小,又比最小数大)。

8、要求学生迅速有序的摆放教科书。

9、解决53页两组投球那组优胜的问题时刻提醒同学们:注意平均数的取值区间、“总合均分”——总和不变均分相应的份数。据此一定要先估后算哟!(同时将刚刚学生用平均数可以比较两组的成绩,也只有用平均数来解决这个总数不同、份数也不同的问题——板书:比较和平均数产生的必要性)。

10、小老师读题——检测题。

11、学生自由发言总结今天收获。平均数的用处可真大呀!我们还可以根据平均数进行预测——预测输赢、预测天气等,这对我们的生活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只要我们多留心,我们的数学本领就会越来越大!

12、课末,让学生当评委给自己的这节课打分,最后计算出自己所在组的平均分,(能明白并能叙述基础知识得6分、四个检测题全对得4分)争取每组的平均分不少于8分哟!

我认识的长度单位三年级作文

通过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比较,使学生更清楚地认识面积单位,初步明确1厘米、1分米、1米是长度单位,都可以用来度量物体的长度。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都是面积单位,都可以用来度量物体的面积。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步步深入,比较异同。

1、比较1厘米和1平方厘米。

(1)学生估计1厘米有多长?1平方厘米的面积多大?

(4)学生动手测出铅芯的长度和纸片的大小。(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及时进行指导。)。

2、比较1分米和1平方分米。

(1)估计1分米的长度,1平方分米的大小。(学生交流时,教师要及时进行指导,使学生的估计接近正确。)。

(2)估计铅笔盒的面有多大?长、宽各是多少?

(3)学生动手进行测量铅笔盒的面有多大,长、宽各是多少?看自己的估计情况。(教师进行指导怎样才能减少误差。)。

3、比较1米和1平方米。

(1)前面我们学习了1厘米和1平方厘米、1分米和1平方分米。那么,我们可以用1米和1平方米来干什么呢?(学生可能回答用1米来测量黑板的长,教室地面的长、宽各是多少?用1平方米来测量黑板的面积是多少?教室地面的面积是多少?……)。

(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让学生估计黑板的长、宽、面积各是多少?并向学生说明教室的地面的面积大约是60平方米……。

4、通过讨论,解决问题。

通过以上学习,同学们讨论1厘米、1分米、1米和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有什么异同?学生交流讨论情况,教师及时进行指导。

5、教师总结。

1厘米、1分米、1米是长度单位,都可以用来度量物体的长度。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都是面积单位,都可以用来度量物体的面积。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主要内容--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比较(板书课题)。

二、巩固反馈,深化认识。

1、书p751、2小组合作完成汇报。

2、书p753先自由说,再指名回答。

三、小结。

四、拓展练习。

数学游戏:

请你参加图案设计大赛,每个图案是5平方厘米。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公式,使学生初步理解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会运用公式正确的进行计算。

2、通过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引导学生推导出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3、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交给学习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面积的知识,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二、自主探索,领悟方法。

1、巧设问题,激发兴趣。

我们教室地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呢?学生可能进行猜测,用面积单位来测量,教师指出:这么大的地面用面积单位来测量太麻烦,所以,我们就要研究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板书课题)。

2、动手操作,研究方法。

(教师准备三种不同的长方形,每组只选择一种进行研究。

一种:一个长3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

二种:一个长4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

三种: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

(1)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想办法求出各自图形的面积。

教师适时地进行点拨、指导,后一种方法比较简单。

(3)师生交流,提炼方法。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什么有关系呢?独立思考后交流。(教师指导:长方形的长摆了5排,说明是5厘米;宽摆了3排,说明是3厘米,那么,面积15平方厘米等于什么?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4)学生思考:求长方形的面积事实上是求什么呢?3、那么同学们想一想我们教室地面的面积怎样计算呢?(例题)。

学生独立完成,校对。

三、知识的迁移。

1、教师借此机会教学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我们知道正方形是一个特殊的长方形,有长方形的特点,所以正方形的面积计算也可以和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相同。

2、出示例题。

学生试做,汇报答案。

四、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我们用的数学书的面积大约有多少?先请你估计一下,再算一算。

学生独立完成,汇报。

五、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进一步熟悉面积单位的大小。

2、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逐步养成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

2、能准确地进行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改写。

(三)德育渗透点。

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会进行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改写。

教学难点:面积单位间进率的推导过程。

教具、学具准备:教师要准备好面积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白纸一张,一面画出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小格,学生每两人准备一张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和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100多个。

教学过程。

一、猜测引入: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面积单位,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学生回答,同时依次在屏幕上出现表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方形)。

师:每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呢?请同学们猜测一下。(分四人小组,猜测,然后反馈)。

生1:我们认为每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生2:我们认为是100。……。

师:看来各小组讨论,得出意见难以一致,下面我们就来动手动脑,探究一下“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请同学们把学具袋拿出来。

二、探究新知。

(一)推导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师:请同学们拿出红色的正方形,它的边长是1分米,谁来说一说它的面积是多少?

生: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1=1(平方分米).

师:如果这个正方形的面积用平方厘米做单位,是多少平方厘米呢?请同学们开动脑筋,发挥四人小组合作的力量,动手做一做实验(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师:请各小组汇报实验的结果。

生1:我们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在红色的正方形上,横排每排摆10个,竖排每排摆10个,一共可以摆10×10=100个,所以这个红色正方形的面积是100平方厘米。

师:你们是用推导长方形面积公式用的“摆”的方法,主意不错!还有别的想法吗?

生2:我觉得这种方法太慢了。

师:有什么好的办法,请你告诉大家。

生2:我们用直尺去量红色正方形的边,边长正好是10厘米,所以它的面积就是10×10=100(平方厘米)。

师:果然方便了不少,你们真聪明,大家同意他们的意见吗?

生3:我们还有更快的。

师:哦?说出来大家听听。

生3:老师告诉了我们这个红色正方形边长是1分米,1分米=10厘米,这个红色正方形面积是10×10=100(平方厘米)。

师:这种方法真妙!

生:100平方厘米。

师:同一个正方形,我们用平方分米作单位是1平方分米,用平方厘米作单位是100平方厘米,那么1平方分米等于多少平方厘米呢。

生: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二)知识迁移。

1、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师:从上面的实验过程中,我们知道了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那么同学再想一想:边长1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如果以分米作单位,它的面积又是多少平方分米?教师出示边长1米的正方形,并按照例题的要求提问两个问题:

(1)边长1米的正方形纸,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如果把它划分成边长是1分米的小正方形,可以划分多少个?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你们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讨论,自行解决,进行汇报。

通过讨论使学生知道了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板书)。

那么每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呢?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每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

2、区分面积单位与长度单位间的进率,进一步强化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面积单位:两个面积单位间进率是100。

3、反馈练习:

(1)练习填空:(出示投影片)。

1米=()分米1分米=()厘米。

1平方米=()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2)83页做一做题目。

8平方分米=()平方厘米5平方米=()平方分米。

30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

订正时请学生说出想法。

(3)改错:7平方分米=70平方厘米1800平方米=18平方分米。

三、全课小结。

苏教版二年级统一长度单位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1—3页和练习的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估量长度的意识。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1厘米的长度单位,用厘米尺测量物体长度。

教学难点。

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正确使用厘米尺测量长度。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学生尺彩带学具盒。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1、“买卖”彩带。

(1)国庆节快到了,老师想买一些彩带回家做装饰品,我发现你们手上就有一些漂亮彩带,愿意卖给我吗?不过,我要按它的长度付钱。

(2)学生用学具袋里的物品量彩带的长。

(3)激发矛盾:同样长的彩带卖的价钱不同,这样公平吗?

(4)小结:用相同的物品去量,就不会出现刚才不统一的现象了。

2、买贺卡。

(1)老师在买节日贺卡时遇到一个难题,同学们愿意帮帮我吗?

(2)贺卡问题。

(3)小结:用相同的物品去量,更容易比较出物体的长短。

3、练习(课件显示)。

三、认识厘米。

1、认识直尺。

介绍直尺上的刻度、刻度线、长度单位厘米、大格、小格等。

2、认识1厘米。

课件演示直尺上的1厘米。

学生比一比1厘米的长。

找一找生活中的1厘米。

3、认识几厘米。

指出尺子上的3厘米、5厘米、7厘米。

四、用厘米量。

1、例2:

课件演示不同量法。

学生判断:谁的量法正确?为什么?

2、正确量法:电脑老师是怎么说的?

五、巩固实践。

1、正确读出各物品的长度。

2、量彩带。

3、量数学书的短边。

4、估计奖品的长,再量一量。

六、资料介绍。

七、总结评价。

这节课你尝到了哪些知识?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我认识的长度单位三年级作文

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对长度单位、角的初步认识、认识时间的知识有系统性的认识,初步养成回顾与反思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整理和复习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长度单位、角的初步认识、认识时间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对知识进行整理的意识和能力,发展学生思维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受数学思想,同时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目标解析。

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在操作中回顾长度单位、角的初步认识、认识时间的知识,并在不同的操作中,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巩固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牢固掌握长度单位、角的初步认识、认识时间的知识。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

钟面等。

五、教学过程。

(一)设问中揭示课题。

1.情境中设问。

(1)出示第100页图(二)的情境图。

(2)指定学生说说和这学期学的什么知识有关?

(3)测量物体的长度应用到什么单位名称?这学期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4)计量一节课的时间应用到什么计量单位?

2.揭示课题。

我认识的长度单位三年级作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

4.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发展实践能力。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目标:

2、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估测方法。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流程:

一、检测学生掌握程度。

提问:大家都学了哪些长度单位?从小到大分别是什么?它们之间存在的关系?

毫米(mm)厘米(cm)分米(dm)米(m)千米(km)。

1、做一做。

1米=()分米。

1分米=()厘米。

1厘米=()毫米。

1米=()厘米。

2说出测量下列物体用什么长度单位比较合适。

铅笔的长度______。

旗杆的高度______。

硬币的厚度_______。

课桌的高度_______。

二、实例应用与估测。

1、数学书的长、宽、厚的长度。

估测。

估计实际测量。

数学书的长。

数学书的宽。

数学书的厚。

数学书的长大约是21厘米、宽大约是14厘米、厚有1厘米。

师:你是怎么想的?

(因为1厘米大约有一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长大约就有21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宽有14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厚有1个指甲长那么厚。)。

……、

学生动手测量实际长度。

(1、让学生用学具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

(2、与学生在一起交流。

2、课桌的长度是多少分米。

3.、计量路程的远近,通常用千米(km)做单位。

从北京到广州的铁路长2302千米。

从北京到哈尔滨的铁路长1388千米。

从北京到昆明的铁路长3179千米。

想一想:从大岗到广州市区的距离是多少公里()40km。

三、建立长度的概念。

1、认识尺度上的1毫米、1厘米、1分米。

2、闭上眼睛想一想各自有多长。然后再比一比1厘米和1毫米,你发现了什么?

3、举例子说说生活中那些物品的长度是1毫米、分米、

4、认识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之间的关系。

看尺子,数一数1厘米长度有几个小格,然后汇报小结1厘米里面有10个1毫米。

3、找出自己周围物品,并用毫米作单位量一量它的长度。

板书设计:1厘米=10毫米。

1分米=10厘米。

1米=100厘米。

1千米=1000米。

四、知识能力拓展。

1、小明从家里到学校要走520()。

2、两个县城间的公路长80()。

3、一本日记本长110()。

4、排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为2()。

5、1千米=()米。

把下面的速度与合适的交通工具用线连起来。

自行车每小时60千米。

汽车每小时15千米。

飞机每小时1200千米。

考一考。

6千米=()米8千米200米=()米。

9千米=()米7千米120米=()米。

8000米=()千米1530米=()千米()米。

7000米=()千米6400米=()千米()米。

考一考。

1、汽车每小时行45千米,摩托车每小时行56千米,汽车每小时比摩托车慢多少千米?

2、要筑1千米长的公路,已经筑了650米,还要再筑多少米?

巧填单位名称。

1(分米)-9(厘米)=1(厘米)。

1(厘米)-9(毫米)=1(毫米)。

1(米)-99(厘米)=1(厘米)。

1(分米)-99(毫米)=1(毫米)。

1(千米)-999(米)=1(米)。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