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五年级(实用20篇)

时间:2023-12-09 11:29:15 作者:JQ文豪

在五年级教案的编写中,教师应当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差异性,给予个别化的指导和支持,帮助他们取得优异的学习成果。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五年级教案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备课思路和教学策略的参考。

认识小数第一课时

课题小数加法和减法(第一课时)课型新授。

教学。

目标。

重点。

难点。

1、通过“逛超市”,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

2、通过感受生活,让学生明确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探求科学、合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准备(含资料辑录或图表绘制)多媒体课件。

教和学的过程。

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导入。

二、新授。

三、练习1、创设情境:超市购物。

出示几件物品的标价。

钢笔、笔记本、讲义夹、记号笔、书包、

铅笔盒、美工刀、………;

2、根据自己的需要挑其中两件商品然后想想自己要付多少元。

先列出算式。

1、你会用竖式计算吗?先把竖式写下来,列举部分同学的竖式。

你们觉得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让学生试着计算一下。

还是刚才的几位同学上去板演。

逐个点评,纠正计算中的一些问题。

2、小结加法的计算法则。

3、同桌的两人比较一下,谁用的钱多些?

多多少用什么方法去求?先列式。

并列出竖式。

你会计算吗?要注意些什么?

试着计算出来,并投影一些同学的计算。

逐个点评,表扬做得较好的同学。

4、小结减法的计算法则。

5、归纳小结。

比较整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的相同点和比整数加减法更需注意的地方:

都要数位对齐,都要从低位算起;

计算小数加减法需要把小数点对齐后再算,最后在得数里还要点上并对齐小数点。

1、你们同桌两人一共用了多少元?交流一下计算结果。

2、你买的两样东西价钱一样吗?哪种多些,多多少?把你的想法用算式写出来。

3、谁最会花钱,花了多少?谁用得最。

根据自己的喜好列出算式,并尝试计算。

根据同桌实际情况列出算式,并尝试计算。

完成下列练习。

教和学的过程。

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四、总结。

五、课堂作业少?他们俩相差多少元?

4、每个同学如果都有10元钱,售货员还应找回你多少元?

5、完成”练一练”的第1题。

让学生先说计算方法,需要注意些什么?

几位学生上去板演,集体订正。

6、完成”练一练”的第2题。

先找出错在哪里,把错误的地方改正过来。

你能把正确的结果算出来吗?

学生练习,集体订正。

7、做49页试一试题目。

让学生观察与例2中的计算有哪些相似的地方。启发学生利用例2的计算经验先独立完成这里的计算,再学习小组内交流。

8、完成49页”练一练”的第1题。

四个小组各做一题,比一比哪一小组的正确率高。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什么?有哪些收获?你认为自己学得怎么样?

课题小数加法和减法(第二课时)课型新授。

教学。

目标。

重点。

难点。

2、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

3、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计算方法的正确运用。

教学准备(含资料辑录或图表绘制)。

教和学的过程。

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导入。

二、基本练习。

三、提高练习复习上节课所学习内容47页的例1和48页的例2。

1、口算下列各题:

0.7+0.30.65-0.256+0.34。

1.6-0.44.5+0.50.82-0.42。

0.83-0.59.2-62+2.8。

3.4-3.117.6+3.93.6+2.4。

0.45+2.850.73-0.2314-3.9。

2、完成49页”“练一练””的第3题。

让学生根据题中的信息说说能想到些什么,可以求哪些问题,再让学生根据问题合理选择信息并列式计算。

3、用竖式计算。

7.5-3.180.51-0.374-0.82。

5.26-4.7513-3.98.04-7.4。

每个同学选做两题,比速度更要比一比正确率,做得全对的同学予以鼓励。

4、练习八的第3题。

1、“小小诊所”:练习八的第4题。

你能把正确的结果算出来吗?

2、解决实际问题:

练习八的第六题,让学生从问题出发去思考该用什么方法去做。

练习八的第九题,解决前三个问题后,可以结合统计图的特点,引导学生进一步提出:“这一天中哪段时间病人体温上升最快,上升了多少度”,“哪段时间病人体温下降得最快,下降了多少度”等问题,以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

完成基本练习。

先找出错在哪里,把错误的地方改正过来。

教和学的过程。

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四、延伸。

五、总结。

六、课堂作业练习八的思考题。

可以先根据“5.1减去一个两位小数得2.76”,算出作为减数的两个小数应是2.34。再用5.1加上2.34,然后可得到正确的结果。

通过今天的练习我们加强了对小数的计算能力,在以后的计算中我们要细心,不犯错误。

思考提高。

解决问题的策略1

《牛郎织女》是一个民间故事。它有一个特点,它透过平淡的语言,反映了人物丰富的精神内涵。课文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孤儿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认识了美丽的姑娘织女。他们男耕女织,过着美满的生活。王母娘娘知道后,拆散了他们,带着天兵天将抓走了织女。牛郎急忙披上老牛的皮,用竹筐挑着两个孩子去追赶织女,被王母娘娘用玉簪划的天河隔开。从此,牛郎织女只能隔河想望,天长日久,他们就成了天河边上的牵牛星和织女星。故事表达了勤劳善良的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同时也表达了人们对破坏美好生活的专制者的憎恨。还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善良的人们的深深同情。

二、学情分析。

牛郎折射了我国农业社会中男性吃苦耐劳的品德,织女折射了我国农业社会中妇女贤惠淑德的精神。王母娘娘则代表了封建保守势力,折射了专制狡猾的丑恶嘴脸。我们让学生读民间故事的目的是透过故事情节,引发对价值观的正确判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三、教学要求:

独立阅读课文,能讲这个故事。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整个故事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初步感受到民间故事的美好熏陶。引导学生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和为之奋斗的精神。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会用“心急如焚”、“霎时间”造句。观察夏夜的星空,找到天河、牵牛星和织女星,将观察的经过写成一篇短文。

四、教学重点难点:体会整个故事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初步感受到民间故事的美好熏陶。引导学生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和为之奋斗的精神。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五、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独立阅读课文,能讲这个故事。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整个故事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初步感受到民间故事的美好熏陶。

4.引导学生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和为之奋斗的精神。

一、课文导入:

1.提问:喜欢过节吗?喜欢哪些节日呢?

2.老师:“对了!那同学们又清不清楚每个民间节日所不同的习俗呢?下面老师就来考考你们,看谁做得又快又准!”。

3.出示,请同学们为它们连线。

七夕节五月初五吃粽子赛龙舟。

端午节正月十五登高插茱萸。

重阳节七月初七赏月吃月饼。

元宵节九月初九拜月乞针线。

中秋节八月十五看灯吃汤圆。

4.“现在同学们知道了,每个民间节日都有不同的习俗,为什么会不一样呢?这可跟他们产生的缘由有密切的关系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们之中的一个:七夕节的由来。”

二、人物认识:

1.出示课文中的插图,让同学们观察,图中有哪些人物?

2.初步介绍文章的主要人物:牛郎和织女。

三、介绍文体:

《牛郎织女》是民间故事。民间故事的一般特点是有完整的故事情节,鲜明的人物性格,语言口语化,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

四、感知课文:

1.快速阅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边读边做记号。

2.自主学习: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相识前相识中、相识后)。

五、学习前两部分。

1.再读课文,思考:

牛郎是怎样的孩子?牛郎的童年是怎样度过的?他是怎样和织女走到一起生活的?

2.请同学们围绕着自己不理解或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自学。

小组内交流。

全班汇报。

3.分析探究:老师与同学共同分析课文找出上述问题的答案。

答案允许多样化,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

六、课文小结。

教学后记:

本课设计通过先阅读再编后演的开放性教学,体现了创造地读写结合,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创新意识、合作意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学生对民间故事有较高的兴趣,课堂气氛活跃。只是理解能力不够好,对人物的象征意义、主题的理解偏差。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会用“心急如焚”、“霎时间”造句。

3.观察夏夜的星空,找到天河、牵牛星和织女星,将观察的经过写成一篇短文。

一、复习导入:

2.同学们想不想知道牛郎和织女后来的生活怎样了呢?

3.学文之前,你想知道什么呢?

4.学生质疑。

二、自学课文,体会感情。

1.教师提问:文中的牛郎、织女、王母娘娘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大家自由读课文后半部分,感受人物性格。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2)学生汇报。

说一说,哪些词句让你体会到人物的性格,找出来读一读。

2.总结:

牛郎:勤劳、勇敢、善良。

织女:美丽、贤惠、敢于追求幸福。

王母娘娘:专横、跋扈、不讲亲情。

3.师小结:

因为牛郎织女都是那种勤劳节俭来创造和追求美好生活的人。正是因为如此,民间才会有这样一个悠久的传说。

4.请你读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说说为什么人们会有这样的想法?

(因为人们都希望牛郎和织女这两位善良、勇敢、勤劳的人过上好日子,寄托着人民群众也能过上美满生活的美好愿望。)。

三、作业:

搜集你所知道的其他神话故事,和你的同学相互交流。

板书:

男耕女织。

痛失老牛。

13.牛郎织女。

夫妻离散。

鹊桥相会。

教学后记:

很显然,在课堂上,教师有意识地创设良好的课堂环境,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自我学习与教育能力。

文档为doc格式。

小数加减法3

课题认识小数(第三课时)课型新授。

教学。

目标。

重点。

难点。

1、通过教学、实践使学生自己发现并掌握小数的性质。

2、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动手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发现小数的性质并对小数的性质作出抽象概括。

教学准备(含资料辑录或图表绘制)多媒体课件。

小数的性质。

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根据小数的性质,通常可。

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以去掉小数末尾的“0”,把小。

数化简。

教和学的过程。

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导入。

二、新授:1、准备题。

(1)1元=()角=()分。

(2)在下面()里填适当的小数。

3角=()元。

30分=()元。

100毫米=()米。

(3)0.4里面有()个0.1。

0.40里面有()个0.01。

2、引入:今天继续研究小数。

1、课件出示例4:

为什么?

a、0.3元和0.30元都是3角,所以0.3元=0.30元。

b、画图理解。

c、从小数的意义解释。0.3是3个0.1,也就是30个0.01,0.30也是30个0.01,所以0.3=0.30。

这两个相等的小数,小数部分有什么不同?

提问:小数部分末尾的0添上或去掉,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2、课本试一试:先看图填一填,再比较0.100米、0.10米和0.1米的大小。

总结:小数的末尾填上“0”或去掉“0”,

回顾复习旧知。

读题。

分组准备,讨论。

说出结果。

学生阐明自己的观点。

小数变了,小数的大小没有变。

填空。

学生自主填空。

交流自己的看法,并阐明观点。

汇报自己的结果。

教和学的过程。

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三、延伸。

四、练习小数的大小不变。这是小数的性质。

1、课件出示例5:

提问:这些小数中,哪些0可以去掉?指名回答。

(着力于对小数“末尾”的理解。)。

结论:根据小数的性质,通常可以去掉小数末尾的“0”,把小数化简。

学生尝试做“练一练”第1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试一试。

不改变数的大小,把下面各数改写成三位小数。

0.4=()3.16=()10=()。

交流:

(1)改写这三个数时应用了什么知识?

(2)为什么给三个数添上的“0”的个数不同?

(3)“10”是整数,怎样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

给学生充分的交流时间,进一步体验小数性质的应用。

3、练一练第2题。

学生自主比较,得到结果,并运用学过的小数的意义和性质进行阐明。

练习六的1-5题。

第1、2两题巩固并深化对小数性质的理解,突出去掉或添上“0”必须是小数末尾的0。

第3、4、5题都是应用小数的性质改写小数,其中有去掉末尾“0”化简小数,也有在末尾添“0”增加小数部分的位数;有改写小数,还有改写商品的单价。

学生自主填空。

学生自主改写。

教和学的过程。

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五、总结。

六、课堂作业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

回顾所学,体会进步。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

教学内容:

五年级第一学期p66、67。

教学目标:

1、利用商不变性质探索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掌握小数除法的算理。

3、会用竖式正确计算小数除法。

4、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利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迁移推理和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利用“商不变的性质”将“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并能够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除法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尝试计算。

1.国庆节马上就到了,为了庆祝国庆55周年,苗苗幼儿园准备文艺演出。老师买了6米布为小朋友做演出服装,做一套需要1.2米,一共能做几套服装?(你能用几种方法解答)。

2.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

3.交流算法。(略)。

二、比较各种方法的特点,归纳算理。

1.比较各种方法寻找它们的特点。

3.重点讲解用竖式计算。

4.试一试:用竖式计算。

3.618÷0.180.091÷0.5。

5.归纳算理。

三、突破难点,巩固深化。

1.在竖式中练习移位。

12.510.250.05870.0313.5。

7.25104.40.72831.3041.84478.4。

2.根据864÷36=24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商。

86.4÷3.6=。

86.4÷0.36=。

8.64÷3.6=。

8.64÷0.36=。

0.864÷3.6=。

3.判断,错在哪并改正。(用竖式表示)。

(一道题为商中间没有点小数点)9.36÷1.2=78(应等于7.8)。

(一道题为被除数和除数的小数点均没有划掉且商的小数的位置还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36.96÷2.8=1.32(应等于13.2)。

(应等于20)。

四、总结。

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设计意图: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是以整数除法为基础,利用商不变性质,把除数转化到整数再进行计算的。根据新课程的理念,本节课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与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的教学方案必须建立在学生的基础之上。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教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为学生创设一个学生比较熟悉的情境,希望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解决问题。由于提出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是存在的,学生有可能根据以往的生活经验进行思考、分析,从而增加解决问题的成功率,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鼓励算法多样化,渗透最优化意识。

通常,一个数学问题可以拥有多种算法,在上面的教学设计中,积极提倡算法的多样化。由于积极提倡算法的多样化,不同的学生常常有不同的解题策略,学生肯定会得到多种算法。但是算法指的是能够解决某类问题的有效方法,而不局限于解决某一个特殊的问题,算法在应用中应该具有普遍使用性。为了最有效、最合理地解决某个数学问题,我们必须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算法。这里,为学生提供了数学交流的机会。比较各种算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并通过这一过程使学生感受到这些计算方法的特点,体验到方法是否优劣,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最后得到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渗透转化思想。学生在数学交流中不断地讨论、表达,在表达、讨论中促进数学思维活动,从而使学生数学的思维品质得到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三、精心设计练习,突出难点和重点。

练习的设计突出了小数点移动的方法,使学生集中精力解决主要矛盾。两组填空练习,简化纯粹的计算,突出了技能的训练。

第五单元平移的方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用平移的方法探索并发现简单图形覆盖现象中的规律,能根据把图形平移的次数推算被该图形覆盖的总次数,解决相应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有序列举和列表思考等解决问题的策略,进一步培养发现和概括规律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探索简单图形沿一个方向进行平移后覆盖次数的规律。能根据把图形平移的次数推算被该图形覆盖的总次数,解决相应的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1、如果我想在第一排选座位相邻的四人小组,可以怎样选?有多少种选法?

学生讨论后回答。

如果在第2排选呢?又可以怎样选?有多少种选法?

2、这中间有没有什么规律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找规律”。

二、、初步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感知规律。

谈话:(出示下表)下表的红框中两个数的和是3。在表中移动这个红框,可以使每次框出的两个数的和各不相同。

12345678910。

提问:一共可以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请大家拿出自己手上的数表想一想,也可以用这样的方框试着框一框。

学生可能想到的方法有:

(1)列表排一排1+2=3,2+3=5……9+10=19一共可以得到9个不同的和。

相机引导:这样列表排一排,要注意什么?(有序思考,不重复、不遗漏)。

(2)用方框框9次,得到9个不同的和。

引导:你能把你用方框框数的过程演示给大家看吗?

比较两种方法,哪种更简便?

(第一种要算出每个具体的和,第2种方法只要考虑把长方形平移多少次就行了。)学生在平时常常遇到类似的四人小组搭配问题,借助这一问题,初步为下面的学习作了孕伏铺垫。

三、再次经历探索的过程,发现规律。

如果每次框出三个数,一共可以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你能用平移的的方法找到答案吗?拿出能框3个数的长方形框自己试一试。

学生操作后组织交流:你是怎样框的?(强调按顺序平移)一共平移了几次?(7次)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8个)。

提问:如果每次框出4个数、5个数呢?再试着框一框,看看分别能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组织学生交流结果。

每次框几个数平移的次数得到几个不同的和。

289。

3

4

5

观察表格,自己想一想,平移的次数与每次框几个数有什么关系?得到几个不同的和与平移的次数有什么关系?把你发现的规律在小组里交流。

四、尝试用规律解决问题,加深对规律的认识。

1.完成“试一试”。

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并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如果部分学生感到有困难,也可以让他们边操作边思考)。

2.完成“练一练”。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组织交流。

提问:如果给紧连的3个方格盖上红色的透明纸,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盖法?每次盖5个方格呢?鼓励学生简捷地推算出答案。

五、课堂小结,联系实际应用规律。

1.提问:这节课我们探索了什么规律?是用什么方法发现规律的?

提示学生将每3张连号的票画一画,找到答案。

3.做练习十的第2题。(出示练习十的第2题)提示:可以根据题意先画图,再思考。学生解答后,再组织交流思考的过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现实情境,用平移的方法探索并发现把图形分别沿两个方向进行平移后被该图形覆盖的次数的规律,会根据平移次数推算把图形分别沿两个方向进行平移后被该图形覆盖的总次数,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有序列举和思考是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之一,进一步培养发现和概括规律的能力,初步形成回顾与反思探索规律过程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探索把图形分别沿两个方向进行平移后被该图形覆盖的次数的规律。

教学过程:

一、探索规律。

1、拓展延伸出示例2,理解图意。

指名说说(1)浴室的一面墙长有8格,宽有6格;(2)理解问题。

2、你准备怎样来贴瓷砖,才能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

同桌讨论后全班交流,明确方法:可以从左上角开始有次序地进行平移,可以向右平移,也可以向左平移。

3、学生动手操作,操作完后思考:你是沿着什么方向贴的?平移了几次?有几种贴法?

4、交流汇报,引导思考:

(1)沿着这面墙的长贴一行有多少种贴法?(平移6次,可以有7种贴法)沿着这面墙的宽贴一列有多少种贴法?(平移4次,可以有5种贴法)。

(2)一共有多少种贴法呢?(5×7=35种)。

你是怎么想的?(就是求5个7或7个5是多少)。

5、小结:我们发现沿着长贴有7种贴法,沿着宽贴有5种贴法,所以一共有7×5=35种贴法。

二、运用规律。

1、完成“试一试”

(1)你能用我们发现的规律来完成这道题吗?出示“试一试”这个图形你会把它平移吗?小组讨论,明确可以把“凸”字形看作长方形。

(2)想一想,有多少种不同的贴法?独立思考后和小组里的同学说说。

(3)交流,引导学生有条理的表达思考过程。(沿着长有6种贴法,沿着长有5种贴法,所以一共有6×5=30种贴法)。

2、完成练一练。

小军打算在阳台上的一面墙上贴花砖,请你算一算,有多少种不同的贴法?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思考的过程。

3、完成p59第3题。

(1)仔细审题后,动手框一框,并算一算5个数的和。

(2)任意框几次,看看每次框出的5个数的和与中间的数有什么关系?

小结:每次框出的5个数的和就等于中间的数乘5。

独立思考后解答。

(4)一共可以框出多少个不同的和?独立思考后同桌说说,学生解答后再组织交流思考过程。

4、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习题。

三、全课总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2、学生质疑。

第五单元平移的方法

上课时间:3月17日,累计课时:16。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4--26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初步认识物体的平移和旋转的运动特点:能判断方格纸上。

图形平移和旋转的运动特点;能判断方格纸上图形平移的方向和格数,

并能在方格纸上将图形按指定方向和格数平移。

2、通过对物体运动现象的感知,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能正确地进行物体的平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课题。

播放音乐:。

听到这么欢快的音乐,很想运动吧。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关物体运动的问题。

二:观察比较,初步体会。

出示图片。

问:你能根据这些物体运动的方式,把这些运动分成两类吗?

老师归纳:运动路线是曲线的就是旋转,运动路线是直的就是平移。

平移和旋转是两种不同的物体运动方式。

谈话: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是很多的,观察下面哪些是平移,哪些是旋转?

引导学生完整地表达。

问: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平移和旋转?

问:你会用手势表示平移或旋转?

三.观察图形,深化认识。

出示:小房图和小金鱼图。

观察小房图,问:你能看出向哪个方向平移?

学习过程:

小组合作完成。学生汇报交流是怎么分的,为什么这么分。

学生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再指名回答。

学生回答。

学生做手势。

学生观察。合作交流。你是怎么看的?

要找准平移前的点,再找到平移后的点,数数之间的格数。把书翻到24页画图形。

小结:物体或图形在平移前与平移后只是位置发生了变化,大小形状是不变的。

四.绘制图形,巩固运用。

1.做试一试第1题。

2.做想想做做第5题。

五,总结。

学生画图形。

学生尝试算,交流方法。

同桌检验。

www.

美丽的花边。

上课时间:3月21日,累计课时:17。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7页。

教学目标:

1、过观察和设计花边,进一步认识平移的特点,初步感受平移在生活中。

的应用,并初步体验几何图形的完美。

2、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感受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提高学生学习创作。

的过程。

教学重点和难点:独立设计花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

两个小朋友的手抄报,一个是版面密密麻麻,而另一个的却是在每一小版块之间都有简单的花边,版面清晰而美丽。

问:谁的作品更漂亮?为什么?

老师:花边在报里起到了美化的作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美丽”的花边。

二.实践操作。

1.感知。

出示报纸上的放大的花边,引导学生观察。

小组派代表在全班交流。

2.尝试操作。

出示书上画一画第一个图案。

3.展示交流学生的作品。

问:你自己在制作时候都注意到了什么?哪些地方是不容易画的,你有什么办法来处理?

老师小结:先找对应点,再连线。

4.再次操作。

完成画一画的第2个图案。

学习过程:

学生比一比,谈谈自己的看法。

新课标第一网。

学生分小组讨论:这几条花边有什么特点?猜是怎么制作的?组内进行讨论,老师巡视指导。

学生尝试完成。

学生回答。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自主探索,理解并掌握一个除以小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口算、笔算相应的式题。

2、使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转化”思想的价值,感受数学的严谨性,培养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一个除以小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口算、笔算相应的式题。

教学难点:

让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体会“转化”思想,培养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出示例题的场景图,说说根据每千克鸡蛋的价钱可以想到哪些问题?

2、提出问题:妈妈买鸡蛋用去7.98元。买鸡蛋多少千克?

让学生根据问题和图中的信息列出算式,并要求说说列式的思考过程。

二、探索方法、获取新知。

1、分组讨论:你们打算怎样计算?比一比,看哪个小组能通过自已的努力,解决问题。

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引导学生把“7.98元”和“4.2元“转化成用角(或分)作单位的数量,再进行计算。

2、组织交流,并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继续引导:

引导学生把4.2从小数转化为----?(整数)突出“转化思想”

小结:看来同学们都已经抓住了解决问题的关键----因为我们已经学过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所以只要能把“4.2转化成整数”,那么上面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4、启发学生用乘法进行验算。

讨论:你认为应该怎样计算一个数除以小数?

通过交流,使学生初步认识到:(1)可以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来计算;(2)可以应用商不变的规律来实现这种转化。

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1、指导完成“练一练”第1题。

先让学生独自填空,再指名说说思考的过程。

2、指导完成“练一练”第2题。

要求学生计算前先估计商是大于1,还是小于1。

3、指导完在练习十七第2题。

直接填出得数,再交流:口算一个数除以小数时,也要先把除数转化成整数,再进行口算。

4、指导完成练习十七第3题。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五、课堂作业:

补充习题第44页。

教后反思:

本课通过创设去超市买鸡蛋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思考、计算、合作、交流、反思等活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运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把新知识转化为已有的知识,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通过交流,互相得到启发,在探索过程中,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来解决问题。

在教学时,我认为应该注意以下两点:

1、从学生的思维实际出发,激发探索知识的愿望。教学要越贴近学生的实际,就越需要学生自己来探索知识,包括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在引导学生感受算理和算法的过程中,放手让学生尝试,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并适时调动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比较方法的正确与否。这样学生对算理与算法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既明于心又说于口。

2、遇到课堂中学生分析问题或解决问题出现错误,特别是一些受思维定势影响的“规律性错误”时,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看法、想法。学生对自己的方法,等于进行了一次自我学习。由于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把除数转化成整数后,被除数可能出现以下情况:被除数仍是小数;被除数恰好也成整数;被除数末尾还要补0。针对这些情况,我要求学生多练习竖式中移动小数点位置。要学生把划去的小数点和移动后的小数点写清楚,新点上的小数点要点清楚,做到先划、再移、后点。这种练习小数点移位形象具体,学生所得到的印象深刻,并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利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第五单元平移的方法

课题:观察物体(2-3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页。

教学要求:1.使学生通过辨认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立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进一步深化对实物观察和视图关系的认识。

2.使学生在实际的拼搭活动中,进一步学习利用实物或图形进行思考,培养初步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

3.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思考过程中,增强对“空间与图形”的兴趣,逐步形成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2.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可以让学生猜测一下还没有看见的面的形状,再观察验证。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在上学期,我们已经学习了观察由2-3个小正方体拼搭成的立体,今天我们进一步学习观察多个小正方体拼搭成的立体。(板书立体)。

二、新授:

a、出示例题。

出示立体图。

你会从所搭立体的正面、侧面、上面来观察吗?(开始)。

同样摆出后两个立体,观察立体。

b、刚才我们从正面、侧面、上面分别观察了三个立体的形状,你们发现没有,从正面看这三个立体,形状相同吗?电脑展示三个立体(从正面看,三个立体的都是由3个横摆的小正方形拼成)。

从侧面和上面看呢?(侧面看,三个立体的形状也是相同的,从上面看是不相同的)。

谁能来描述一下你从侧面看到的形状?(两个小正方形横摆)。

比较立体俯视图的异同。

c、通过刚才的观察我们发现,由4个大小相同的正方体拼成的立体,分别从它们的正面、侧面、上面去观察,观察大屏幕上三个立体的三视图得到的图形可能是相同的,可能是不同的。

d、假如我用四个小正方体拼搭成一个立体,从正面、侧面看的形状还是和刚才一样,但是从上面看的形状不一样,还可以怎么搭呢?(同桌合作操作,四人小组交流,集体汇报讨论,大屏幕展示)。

三、巩固。

a、教师用模型摆放出立体,学生跟着老师的叙述摆放。

b、请同学们从立体的正面、侧面、上面观察立体,并且同桌相互说说所看见的形状。

c、交流。大屏幕展示,连线。

d、如果搭成右边的样子,从正面看,和刚才看到的样子相同吗?从侧面和上面看呢?(讨论,连线)。

2.完成教科书2-3页上的2-4题。

四、全堂总结。

通过我们这堂课的学习,进一步观察了由4个小正方体搭成的立体,认识了这些立体图形正面、侧面、上面的形状。我们还发现,这些由4个小正方体搭成的立体,分别从它们的正面、侧面、上面去观察,得到的图形可能是相同的,可能是不同的。希望同学课后能自己动手搭一搭,观察观察,发现其中的规律。

1.小华用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搭出了下面几个立体。

a.从正面看到是的有哪几个?从侧面看到这种形状有那几个?

b.从正面看到是的有哪几个?从侧面看到这种形状有那几个?

2.你能用几个小正方体搭出下面的楼房模型吗?

2.你能数出下面的立体各是由几个小正方体拼搭成的吗?

3.两人合作,用4个小正方体按要求搭一搭。

a.教师指导:(教师发出指令,教师演示)。

横着放3个,在你左边正方体的上面放一个;

b.教师发指令,学生操作。

1.横着放3个,在你左边第一个正方体的上面放一个;

2.横着摆2个,在你右边正方体的上面放一个,再在左边正方体的前面放一个;

3.横着摆3个,在中间正方体后面放一个;……。

c.教师摆出立体,学生说摆放过程。

注意小组交流和教师的纠正,在全班学生交流时,可以学生说,老师摆。

d.同桌操作,学生说指令,学生摆。

同桌两人互相操作,请两人小组在全班展示(用游戏的方式出现,可以老师摆出一个立体,一位同学看着立体发出指令,另一位同学不能看见立体,根据指令操作)。

4.下面的几张照片分别是谁拍的?连一连。

板书:

教学心得:

《练习7》教学设计第2课时苏教国标版五年级教学设计

学习过程。

课内探究。

(2)私德--私人生活上所表现的道德品质。

(3)真人--真诚不虚伪的人。

四、以读比感悟,深化倾吐。

1、各组派一代表读(同内容的挑战读,点评有层次)。

2、男女生各派代表读,并谈谈陶校长为什么要作这篇演讲?体现了他怎样的感情?

学习目标。

1、能说出陶校长的后几问分别包括那些意思?

2、能运用学法进行自学。

达标检测。

1、填空总结。

陶校长希望同学们从小树立( ),筑起( ),学习上认准( ),刻苦钻研;工作上要培养( ),认真负责地做好( ),要学做( )。这样就可以( )。

他的演讲言真意切,使我们感受到老一辈教育家对学生的( )。

2、激情齐读出这种关怀、爱护和演讲的语气。

重点难点。

1、了解演讲的特点,明白为什么要做到“每天四问”,培养学生不断激励和鞭策自己的好习惯。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学习过程。

课前延伸。

1、演讲的特点。

2、陶校长主要讲了什么?

课后提升。

1、倾吐练习。

a、《陶校长的演讲》读后感。

b、《我也要每天四问》。

课内探究。

一、复习课文大意,相机板书:健康、学问、工作、道德。

二、教学第一问。

1、作者为什么要先问身体有没有进步?(默读圈画中的词句)。

2、交流导读卡片:健康第一 健康是生命之本 健康堡垒。

3、再读体会关联词的作用(填空比较,谈重要性)。

因为……有了……才有……,否则……将。

4、怎样才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

5、三读本段(引读)理清层次:先问什么?再问为什么这样问?最后提出什么希望?

三、教学第二问、第三问、第四问。

默读圈画方法同上。

点拨关键处。

(1)公德--公共道德,观念。

作业设计。

1、填空(课后4)。

2、习作练习《陶校长,您听我说……》。

反思学生的演讲稿写得较差,演讲能力更差,需要加大力度进行练习,老师要在习作这方面进行指导。

《练习7》教学设计第1课时苏教国标版五年级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仔细观察图画,借助图上描绘的事物去理解字词。

3、了解夏季的特点,积累词语。

教学重难点:识字、写字;诵读课文,积累词语,了解夏季的特点;认识事物和学习词语联系起来。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看课件,师语言描述。

春风姐姐轻轻吹了一口气,小草绿了,花儿开了,柳树发芽了,春天多美呀!小朋友们,你们一定很喜欢春天吧?谁来向大家介绍春天呢?指名说。

二、初读。

1、过渡:

春姑娘忙了一个春天,夏姐姐来接班了。我们一起去红红家的小院看一看吧!(出示课文插图)你看到了什么?指名说。你喜欢夏姐姐吗?那就先来认识一下和夏姐姐有关的词语朋友吧!

2、出示课文,自由读,要求读准每个字的字音。

3、再读,要求把词语读连贯。

4、检查:

(1)你能读准哪些词语了,能领大家读一读吗?指名领读。

(2)同桌互读,帮助正音。

(3)去拼音,开火车读。

(4)齐读。

三、感悟。

5、过渡:现在,让我们一起走入夏天,更好地认识夏姐姐,和夏姐姐交朋友吧!

6、听音乐(播放台风、雷雨的声音):你听到了什么?指名说。

7、交流:你见过台风、雷雨吗?能向大家说说吗?

看课件,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多厉害的台风、雷雨呀!谁来读一读?齐读。

9、根据学生的回答打开瓶子出示词语学习。(三组词语的顺序由学生的回答而定)。

(1)学习“桃子梅子西瓜”。

(出示图画、词语)你看到了什么呢?回答后出示词语、认读。谁能来给它们和图画配配对呢?指名学生上台连线,评议。

你最喜欢谁?你想到了什么?指名读,师评议,再请学生评议。齐读。

小结:这是一份什么礼物呢?引导学生说出“水果”

(2)学习“蝈蝈青蛙知了”。

听音乐,说说你听到了谁的叫声?能学它叫一叫吗?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图画、文字。

青蛙:你能向大家介绍介绍你知道的青蛙吗?谁来夸夸青蛙?指名读。

蝈蝈:你见过蝈蝈吗?你想对它说什么呢?

知了:你知道什么?谁能和它打招呼?开火车读。

齐读一行词。

小结:这份礼物是--动物。

(3)学习“葵花茉莉荷花”。

出示图:在这个美丽的大花园中,你认识谁呀?

让学生说说自己认识的花。

齐读一行词。

小结:归纳出--花。

10、出示全文。

夏姐姐可真好,给我们小朋友送来这么多礼物。谁已经和夏姐姐交上了朋友呢?能读好这些词语了吗?先自己读、同桌读、推荐读、看书齐读。

四、学习生字。

1、学生自由读生字。

2、你最先记住了哪个生字?指名说。

3、范写、学生练写。

《练习7》教学设计第1课时苏教国标版五年级教学设计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认识17个生字,会写其中的7个生字。认识1个偏旁。

3、理解课文内容,从中受到要多亲身去感受,去体验的启发。

教学重、难点:识字写字,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谁去过华山?想看看华山吗?

2、课件播放一小段表现华山高的录像。

3、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叫《咏华山》。读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提出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自然段。

2、认读带有拼音的生字。

3、课件出示17个带有拼音的生字、学生想读啊个就读哪个,读对了,其他同学跟读3遍。

4、认读没有拼音的生字。

5、课件出示本课生字组成的词。自由读,指名读。

6、用手势告诉教师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三、了解每自然段的大意。

四、指导写字。

五、学生描红、老师巡视、指导。

教学后记:二类字比较难认。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引入。

形式:开火车。

二、读文感悟,巩固识字。

1、齐读第1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

2、学习第2、3自然段。

3、画出讲华山高的句子。

4、再读读,一边读一边想象华山的样子。

5、指名读。

6、站在高耸入云的华山上,七岁的寇谁情不自禁地吟咏起诗来。

7、吟诵诗句。

8、诗中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

9、齐读第2、3自然段。

10、分角色朗读。

11、说说寇准为什么能作出好诗来?你受到什么启发?

12、记一记本自然段的生字。

四、质疑。

五、小结。

教学后记:学生能从学习课文从中去学习诗,更容易让他们理解诗的大意。

《练习7》教学设计第2课时苏教国标版五年级教学设计

课题习作5课时安排1第(1)课时。

学习目标1、比较四幅神情各异的脸蛋图,感受它们分别表达的内心情感。

2、展开联想,从丰富多彩的记忆中选择一件亲身经历的事来写。

3、要把事情写具体,包括把人物的动作、表情、语文和心理活动写清楚,从而准确地表达真情实感。

重点难点1、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2.要把事情写具体,包括把人物的动作、表情、语文和心理活动写清楚,从而准确地表达真情实感。

学习过程课前。

延伸课前自己观察四幅神情各异的脸蛋图。

究一、学生仔细看脸蛋图,并认真阅读第一段话。

讨论:在生活中人人都有喜怒哀乐,那么在什么样情况下会表现出这几种感情呢?

1、指名说一说。

2、小组交流,选出一人代表本组到讲台说一说。

二、阅读第二段话,明确这次习作的基本要求。

1、写一件亲身经历的事。

2、注意把事情写具体,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3、题目睡自己定。

三、教师点拨。如何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

所谓写具体,是要把事情发生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按顺序写清楚,把自己和其他有着人物的动作、表情、语言、心理活动等写出来。当然要有重点,不能事无俱细都写上去。

这次习作的重点,还在“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即喜怒哀乐的感情要表达得很,不要做作。如何喜,如何悲,不是一两个词就能表达出来的,首先是事情本身就包含了喜怒哀乐的因素,其次是自己表达感情的方式也会多种多样,要写具体,写生动,要能把细节也写出来,这样的文章就会感动别人,让读者也能分离到你的情感。

学习。

究四、学生练习写作,教师巡回辅导。

五、学生自己修改习作。

达标。

检测1、学生相互交流自己的习作。?

2、讨论写作方法。

课后。

提升1、学生相互交流自己的习作。?

作业。

设计1、学生把修改好的习作抄写到作文本上。

2、写好后相互交流。

思学生能够写出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件事,并能把事情写得比较具体,达到了本次写作训练的要求。

苏教国标版五年级《爱如茉莉》教学设计

《爱如茉莉》是一篇弥漫着淡淡香气的散文,以生动传情的笔触,描写了父母之间互相关爱,有如茉莉一样洁白纯净,芳香宜人,抒发了对这种感情的赞美之情。

教学这一课我先从“爱如茉莉”这个题目入手。抓住“爱”的温暖、博大、深情,引导学生一次次地朗读“爱”字,初步感受“爱”字。接着教学“茉莉”两字,让学生注意容易写错的“茉”字。以此导入课题后,让学生说说他们心目中的茉莉是什么样的?并趁热打铁给出本文描写茉莉花的词语“平淡无奇、洁白纯净、缕缕幽香、袅袅清香、充满诗意”让学生积累并灵活应用。

“生活有真爱,细节有真情,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本课中父母之间的爱就流淌在生活中的许多细节中,如果不用心去品,是感受不到的。所以,我先指导学生“关注细节,抓人物的一个动作、一种眼神、一句话语”去体会父母之间的爱,然后在课堂交流中紧紧围绕细节处展开品读,通过“直奔”、“紧握”、“叮嘱”等词语感受真爱,再适时地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中父母之间的一些小事体会到生活中的真爱,将文本中的情延伸到文本外,让学生对爱有了切身的感悟。

现在的孩子怨言太多,对父母的抱怨、对老师的抱怨非常的多,除了一些合理的之外,有的时候显得过多的以自我为中心,而不会体谅师长的良苦用心。而“爱”这一字眼涵盖的范围太广,内涵又太深,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爱就是生活中的一些细节,我以“爱是什么?”为题让学生谈感受。我先开头说:“爱是什么?爱是妈妈的担心,爱是爸爸的叮嘱,爱是孩子们上课时专注的眼神,爱是孩子们那一张张纯真的笑脸,爱是家长们的理解和支持,爱是家长们的关心和帮助……”在我启发下,孩子们谈的非常的投入:

“爱是妈妈辛勤的汗水。”

“爱是妈妈缝上的纽扣。”

“爱的妈妈的唠叨。”

“爱是妈妈煮好的香喷喷的饭菜。”……。

此时此刻,我想孩子们已经真正理解了爱的平凡。

《练习7》教学设计第2课时苏教国标版五年级教学设计

课题练习6课时安排3第(3)课时。

学习目标学会毛笔字。

重点难点1、学写毛笔字。

学习过程课前。

延伸学生复习怎样毛笔字。

究一、教师写前指导。

这两个含偏旁都处于一个字的左下部位,关键在捺,或平或斜,捺脚较长,均重在平出,且有上仰之势以承上。

“建”字的写法提示:

先写“聿”字,竖画垂直,横画较多,注意其中的长短及起笔收笔的变化,横画之间的间隔均匀。建之旁起笔略低,第一笔横折折撇,横要短,右上斜,第一折较尖,第二折可以圆转一些,后用力撇出,笔力送至笔画末端;在第二折的左下侧起笔写写捺画,捺画稍斜向右舒展,但其形较直,捺画与横折折撇交叉位置应该在撇的中间。

“这”字的写法提示:

先写“文”字,一点较重,饱满有力;横画左低右高;第三笔撇不宜写得太长,捺画为了避免与下面的平捺重复,改为一长点,这两个笔画的交叉与第一笔点画上下对齐。走之儿位置比右边的点略低一些,稍微小,这样才有些区别;r横折折撇,撇的部分较短,在撇尖稍向左的位置下笔写平捺,这一捺明显的“一波三折”:第一折(起笔)较短、平,用笔稍轻;第二折(行笔)微右下行,用笔渐重;第三折(收笔)顿笔平出,捺尾稍长,有上托之势,但切忌上翘或小勾。

学习。

究二、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练习写毛笔字。

1、自由练习。

2、相互交流书写体会。

3、展示。

达标。

检测1、相互交流展示作业,谈书写体会。

课后。

提升自由练习书写毛笔字。

作业。

设计自由练习书写毛笔字。

苏教国标版五年级《爱如茉莉》教学设计

爱如茉莉(五年级)。

下关郭学萍。

师:首先让我在黑板上写课题,一起读。

师:爱是如三月的春风温暖的春风,大声读深情读。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关于爱的文章,齐读课题。

师:茉莉都是、生字,哪位同学通过预习已经会写了?

生:生写。

师:你是怎么记住的?

师:他是用形声字的构字方法记住的。

生:他写的不规范,上面长一点,下面短一点。

师:用形声字的够字方式集注下面的字就容易了。

师:出示:陶揉胳膊齐读一遍。

师:生字都掌握了,下面就欣赏茉莉花(放课件)。

师:喜欢这些话吗?

生:喜欢。

师:打开课本,找出描写这些茉莉话的词句圈出来。

生:小声读(播放背景音乐)。

师:圈了哪些词语。

生:洁白纯净屡屡幽香。

师:张贴字词小黑板。

生:还有补充?

生:平淡无奇。

生:静谧 美好。

生:清香。

师:课文里说是“一古清香“课文里对比一下屡屡幽香,一股清香”一样吗?

师:缕缕的意思是?

生:一丝一丝的。

师:谁能完整的说说屡屡幽香的意思。

师:还找到那些词?

师:爱如茉莉就是说爱像茉莉一样——一样——(学生跟读)。

师:文章比较长,能读通顺吗?考考大家,选一段比较长的段落。

生:生读“病房里……袅袅地钻到我们心中。”

师:生活如流水一般,波澜不惊,有一天妈妈病了,平静的水中爱的涟漪。

师:快速浏览课文,看看哪个自然段是写了妈妈病中的事情?

生“浏览”

生:6到17小节。

师:有没有不同的意见。

生:6到16小节。

师:16小节就是屏幕上显示的,他有没有离开病房?到底是到哪个小节?

师:我知道了,标小节号的时候——没标错。

师:你读一读,有没有离开?

师:默读6-17小节,找出令你感动的细节,用横线划出来。

(背景音乐)学生默读课文。

师:下面就请你们选择一个最感动的细节读给同座位听,读出你的感情,读出你的感动。

生:生交流。

师:刚才我巡视的时候,有同学说每个细节都感人,我都不知道汇报哪个。

生:我先读一下第九小节,再给大家讲解释(女朗读的很有感情)。

师:提醒一下,你除了两个门,前鼻音,其他读的都很好。

生:妈妈看到爸爸回来了,很开心,阳光悄悄探进来,好象阳光也不忍心打扰他们。

师:不仅找到了细节也谈了感受,这就是一副画面,出示。

师:谁愿意再读一读这个画面。

生:朗读(男)。

师:他读的比较平静,感动蕴涵在心中。

师:这节有两个词都是表示安静的意思,你们找到了吗?

生:静谧。

师:这么恬静的画面你们愿意破坏他吗?

师:谁再来读。

生:生读。

师:这么安静的环境里,妈妈睡在……导读这小节,

师:文章的细节就像电影中特写镜头,聚焦,这里有个最感人的细节,找到了吗?

生:我觉得是妈妈紧握着爸爸的手,“紧握”

师:可以看出其实爸爸为什么用一只手紧握着妈妈的手呢?答案就在下文,读一读。

师:欠连读的时候应该读轻声,齐读。

师:此时妈妈正睡在病床上,妈妈此时真的睡着了吗?

生:因为妈妈不让爸爸代替他做任何事。

师:我们再读读下文,答案就出来了。

生:“爸爸在系数……。

师:你从哪个次看出妈妈根本没有睡着。

生:“惺惺然“。

生:是“清醒含笑“说明妈妈根本没睡着。

师:通过妈妈的言语就知道妈妈为什么没有睡着。

师:读书要注意上下联系。

师:如果我们把妈妈的话和爸爸的话连起来读,你一定有新的发现,分角色朗读。

师:告诉我你感受到什么。

生:说明了他们互相关爱着,

师:补充一点,可以看出来,妈妈很关心爸爸,妈妈不敢动,让爸爸多休息。

师:爸爸关爱着妈妈,妈妈想着爸爸,当我推开病房门,看到……(生齐读)。

师:这就是爸爸妈妈互相关心,互相牵挂,从上文哪些地方也能感受到?

师:第八小节直奔医院看出什么。

生:补充,这是的爸爸是出差回来,很累的,心有灵犀想着妈妈。

师:妈妈对爸爸的牵挂呢?从哪个细节能看出来?

生:“吃饺子……“。

生:生读。

师:谁来把这个画面美美的读一读呢?推荐读书最好的一个同学来读。

生:配乐朗读。

师:病房里那茉莉显得……袅袅的清香钻到我们心中。钻是什么意思?

生:印在心里了。

生:是不知不觉地。

师:爱如茉莉已经深深印在作者心中,更加感动,再读那小节。

师:“哦 爱如茉莉爱如茉莉”如果加标点,怎么加?

师:为什么加感叹号。

师:我觉得有两层意思,本身洁白,包含着浓浓的情谊。

师:出示“爱的小诗” 师朗读。

师:这样的爱作者一开始理解吗?

感谢小营小学的孩子,描红临写。

生:“老师一会见”

听了郭老师上课已是第3次,印象深刻的是她个人的语文素养,诗一般的语言,热爱语文的激情,与学生构建和谐课堂的驾驭能力,让我佩服之佩服!

今天这节课一个“美”字贯穿教学始终。文章选的美,和她本身散发出的气质很吻合,美美的语言诵读这美美的文字,“缕缕幽香”与“一股清香”得比较,表现的是简约的美;一个“细节”的理解,渗透的是感动的美;一个“聚焦的镜头”放大了“爱”的美;一个“紧握”,前牵后连,表现出深入研读教材的美;一段“整合父母亲的对话”,表达了了整体的美;一个“直奔”的画面,凸显了想象的美;一个的“阳光”地把握,突出了设计的美;一个“钻”字的体会,渗透了用心的美;一串诗歌的改写,升华了中心的美……老师的语言,美的动心,美的动情!

《练习7》教学设计第2课时苏教国标版五年级教学设计

课题练习7课时安排3第(2)课时。

学习目标1、学生练习“诵读与积累”。

2、学生练习“口语交际”。

重点难点1、背诵12个词语。

2、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学习过程课前。

延伸布置学生利用课外时间阅读《水浒传》,并准备好一段故事,如武松打虎、杨志卖刀、鲁智深倒拔垂杨柳、林冲雪夜上梁山等。

究一、指导学生学习“诵读与积累”。

本题要求学生读背的12个词语,内容跟“水浒”故事有关。这个练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丰富语文积累,而且能让学生大体把握“水浒”故事的思想内容。

1、学生练习读词语。

2、学生同桌相互检查背诵词语。

3、指名学生背诵词语。

4、请学生说说词语的大体意思。

5、教师点拨学生难懂的词语。

二、指导学生学习“口语交际”。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口语交际是听说双方的互动过程。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由于这个话题的背景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一定的距离,为了使学生能够入情入境地进行口语交际,教师应充分创设情境,提供一个利于交际的氛围,使学生乐于交际,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可以发动学生将教室适当布置一下,在黑板上画水浒的人物形象,或贴一些水浒故事情节的图片等,还可以在讲故事开始前播放电视剧《水浒传》的插曲,让学生跟着唱一唱等。

2、提供舞台,双向互动。

学习。

究(1)请单人在讲台上讲。

(2)请双人或多人在讲台上讲。

(3)请合作编排成小话剧的学生上台表演。

要让学生在交际中体会到参与交际的双方既是说话人,又是听话人,既是表达者,又是领会者,是双向互动的。

(4)评选出最佳“口语交际天才”。

达标。

检测1、指名背诵词语。

2、指名说说口语交际后的体会或收获。

课后。

提升自由阅读《水浒传》,选择其中的一个故事讲给父母听。

作业。

设计1、背诵“诵读与积累”中的词语。

2、把《水浒传》中的一个故事讲给父母听。

《练习7》教学设计第2课时苏教国标版五年级教学设计

课题练习5课时安排2第(1)课时。

学习目标1、学会把句子写具体。

2、模仿《莫高窟》的写法,将家乡的某处自然景物写具体。

重点难点1、模仿《莫高窟》的写法,将家乡的某处自然景物写具体。

学习过程课前。

延伸复习查字典的方法。

究一、语文与生活。

1、指导学生把一个句子写具体。

(1)指导学生观察插图。

(2)指名学生读读导语。

(3)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2、师生讨论交流怎样才能把句子写具体。

(1)小组相互交流。

(2)指名一说:怎样把句子写具体。

(3)学生自由把课本上的句子补充具体。

(4)学生相互交流。

(5)教师再找几个句子让学生练习把句子写具体。

3、指导学生把一个段落写具体。

(1)教师引导学生复习这篇课文中怎样来把景物写具体的。

用中心句总领--然后具体描写。

(2)学生仿写自己家乡的某处自然景物。

模仿课文《莫高窟》的写法,将家乡的某处自然景物写具体。

学习。

达标。

检测1、练习把课本上的句子写具体。

2、仿照课文《莫高窟》的写法把家乡的某处自然景物写具体。

课后。

提升1、仿照课文《莫高窟》的写法把家乡的某处自然景物写具体。

作业。

设计1、仿照课文《莫高窟》的写法把家乡的某处自然景物写具体。

《练习7》教学设计第2课时苏教国标版五年级教学设计

课题练习5课时安排2第(2)课时。

学习目标1、感情朗读《边疆小夜曲》。

2、写好钢笔字。

3、口语交际:设计一条公益用语。

4、学写毛笔字。

重点难点1、口语交际:设计一条公益用语。

学习过程课前。

延伸复习上节课学习内容。

究一、诵读与欣赏。

1、自由诵读。

2、练习背诵。

3、指名背诵。

4、谈谈自己的感悟。

二、写好钢笔字。

1、教师点拨怎样写好钢笔字。

2、学生自由练习。

3、相互交流。

三、口语交际。

1、教师指导什么叫公益用语?怎样写公益用语。

2、学生自由读课本上的公益用语。

3、学生谈读后的体会。

4、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怎样写好公益。

5、自由练习写公益用语。

6、相互交流公益用语。

7、选出优秀的公益用语推荐到文学刊物上去。

四、学写毛笔字。

1、教师点拨:这次练习左偏旁金字旁和绞丝旁的写法,例字是“钉”、“给”。这两个左偏旁都比较窄。

“钉”字写法指导:

学习。

究第一笔撇斜而直,写得放一些,接着三横长短不同,但都上斜。三横起笔收笔也略有区别。竖提的竖要挺直,提要“踢”向字心。右边的“丁”字长横写得低一些,竖钩的竖也要挺直有力,钩不要太大。整个字左高右低。

“给”字写法指导:

绞丝旁第一笔撇折,撇稍长,折后提稍短;第二笔撇折起笔的位置在第一笔起笔处的右下方,折后提的收笔处在撇的起笔下方的一条直线上;第三笔提画略平,有点像右夹横,宽度同上面等同。右边“合”字第一笔撇画注意与左边的穿插与避让,捺画可以写得舒展一些;一横较短;最后的“口”字琯小。右边位置比左边低一点。

2、教师范写。

3、学生练习写毛笔字。

达标。

检测1、学生练习写毛笔字。

2、相互交流写字体会。

课后。

提升学生诵读《边疆小夜曲》。

作业。

设计1、学生背诵《边疆小夜曲》。

2、在仿本上完成毛笔字的作业。

思学生能够完成课堂练习任务。达到了课堂教学的预期目标。

《练习7》教学设计第2课时苏教国标版五年级教学设计

课题习作7课时安排1第(1)课时。

学习目标1、根据教材提供的四个题目,选择一个自己感受最深的内容写下来。(也可以自己命题)。

2、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和搜集瓣习惯,进一步丰富自己的见闻,不断积累习作素材。

重点难点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和搜集瓣习惯,进一步丰富自己的见闻,不断积累习作素材。

学习过程课前。

延伸课前学生预习习作7中提供的四个题目,选择一个自己感受最深的内容,并想一想为什么印象最深。

究一、创设情境,激发习作兴趣。

教师可根据这次习作的要求设计一些谈话内容,民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如:

在实验室里,一次次有趣的实验,让我们体验到无限的乐趣,留下一次留下难忘的回忆……。

今天的习作,就请你们把自己最想说的话写下来,让大家一起来分离你在学习和生活中的乐趣。

二、明确习作要求,合作交流。

1、你最感兴趣的题目是什么?为什么感兴趣?先跟同桌说一说,再进行全班交流。

(1)同桌说一说。

(2)全班交流。

学习。

究三、动笔写初稿。

写的时候要注意:一是要写出自己的感受和体验;二是内容具体,感情真实。

四、修改习作。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修改时要做到认真思考,反复推敲。1、教师可以物色一两篇习作,由全班同学进行集体点评,共同提出修改意见。

2、在集体点评的基础上,再让全班同学在同桌或小组里互相交流自己的,共同提出修改意见。

五、学生誊抄自己的习作。

达标。

检测同桌相互交流自己的习作。

课后。

提升同桌相互修改自己的习作。

作业。

设计把自己的习作誊抄到作文本上。

《练习7》教学设计第2课时苏教国标版五年级教学设计

学习。

课内。

探究。

(3)提示个别不太容易写好的字应认真描红。

2、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教师巡视指导。

(2)教师及时小结,再让学生仿写。

学习。

目标1、引导学生处处留心观察自然,积累背诵古诗,并能展开想象,续写诗歌。

2、学习古诗《题秋江独钓图》,诵读理解,感受诗人逍遥自在、怡然自得又难免孤独寂寞的心情。

3、写好钢笔字。

4、练习口语交际,学会请教。

5、学写毛笔字。

达标。

检测展示写得好的字,说说好在什么地方;对写得不好的字,予以纠正,再练习。

重点。

难点引导学生注意积累背诵古诗;诵读理解古诗,感受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学习。

课前。

延伸1、背诵积累古诗。

2、怎样在条格中写好钢笔字?

课后。

提升学生每天写作业都要认真书写,要求按照老师的指导坚持练字,在近期内班内举办钢笔字书写大赛。以培养学生养成认真书写的良好习惯。

课内。

探究。

一、教学第二题(诵读与欣赏)。

1、请学生借助字典,认读古诗。(教师正音)。

2、指名读古诗,齐读古诗。

3、简单介绍古诗的作者。

4、仔细观察古诗边上的插图,图诗结合,尝试着理解。

分小组交流理解。

5、指名全班交流,师相机点拔。

从这首古诗中,你感受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6、练习背诵。

7、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二、教学第三题(写好钢笔字)。

1、指导。

(1)认读要写的一段话。

(2)引导学生读帖,重点观察这段话的版面(行、列)安排。

老师在学生观察比较的基础上小结,指导学生书写。

作业。

设计抄写古诗;写习字册。

反思学生能够理解诗句内容,并能背诵古诗,钢笔字的书写习惯不好,有的坐姿不对,有的执笔姿势不对,有的在条格中书写格式不规范,有待老师加强指导。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