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将军列传读后感范文(14篇)

时间:2023-12-24 12:43:37 作者:薇儿

写读后感时需要结合自身经验和背景,从个人的角度出发对所读作品进行解读。以下是一些精选的读后感范文,读者可以从中汲取灵感,写出属于自己的读后感。

李将军列传读后感

文章叙事突出重点,多细节描写,是《史记》中的传记名篇。下面是关于《李将军列传》的。

读后感。

欢迎阅读。

古人云: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也就是说桃子和李子都不会说自己有多么好吃,但人们却都来采摘食用,在树下踩出一条路来。此言虽小,却可以谕大也。

李广,世代为将,其祖先李信是秦时追获燕国太子丹的大将。李家世代授受弓法,精于射箭。李广更是善于骑马射箭,在战场上以力战闻名,被匈奴称为“飞将军”。只要他出现在敌人军阵前,敌人便闻风丧胆、抱头鼠窜。汉文帝感叹地说:“可惜啊,你没有遇上时机,如果你赶上高皇帝的时代,封为万户候,那还用说吗?”他带兵打仗,对待士兵宽厚温和而不刻,与士兵共患难、同享乐。李广死后,全国上下老百姓都为他流泪。

太史公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也就是说:本身行为端正,不下命令人们也会遵守奉行;本身行为不端正,虽然下了命令人们也不会遵守奉行。李广就是此言所说的前者,他为人忠实诚信,打仗沉着勇敢。他虽然诚恳质朴像个乡下人,又不善言辞,但士兵们都愿意随他行军打仗,乐于听他的指挥。李广“其身正,不令而行”。

西楚霸王项羽他脾气暴躁,不纳忠言,后来他在阴陵迷了路,向一耕田老者问路,大声喊着:“老头,路往哪走?”老者见他没礼貌,骗他说,往左走。项羽便率领残余的骑兵向左骑去,后陷入了沼泽地,被汉王派来的大军团团包围,项羽终因寡不敌众,兵败自杀。此乃“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也”。

我们学习历史,要像嚼泡泡糖似的,读懂《史记》,要像李广那样做一个“其身正,不令而行”的人。

谚语。

日: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即:能实际去做的人未必能高谈阔论,能高谈阔论的人未必能实际去做。此言非虚言也,人要有真才实料,不要枉有虚言。

《李将军列传》是司马迁的一篇力作,体现了他刻画人物的高超才能。在本文中,他抓住李广一些最突出的特征,通过一些生动、简短的故事和细节,是人物形象极为鲜明。

文章开门见山般在一开始就向世人展示了李广将军的魅力:典属国公孙昆邪在李广戍守边疆期间竟哭着请皇上将其召回,唯恐李广阵亡,大汉失去一员良将。这也吸引着读者迫不及待的去一睹这位良将的风采。果然,他没令人失望。

面对匈奴数千骑兵,他仅有百人,竟平安逃脱。这体现了他的智慧,这智慧是生活在塞外,身经百战的积淀,从生活中总结教训,是我们应学习的。

这篇文章读完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李广将军对部下的真挚。抗击匈奴时,他不纸上谈兵,而是冲向最前方去战斗;他在水丰草茂的地方驻营,简化各种文书簿册,处处体现他对将士的体恤;遇上断水缺粮的困境,他绝不会比士兵多喝一口水,多吃一口饭。他可是大将军啊!幸而,他的好并不为世人忽略。他因刚强的性格而拔刀自刎,竟如同国丧!举国哀痛却也无法慰籍那位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大丈夫因壮志烈血未能挥洒而伤痕累累的心。这名良将终于陨于自己的刚强,高傲。

人无完人,李广也不例外。他曾在家闲居多年,期间常外出打猎。一次,外出饮酒,归时经霸陵亭,霸陵尉刚巧喝醉,对这位爆脾气的前任将军出言不逊,在李广心中埋下了一颗仇恨的种子。

他死了,死于自己的高傲,他或许有错,但不至深重,可他的孙子李陵却使曾为李氏门下宾客的人以此为耻,使李氏衰微没落,或许是上天仍在祭奠那八百具魂灵。或许这世界,本不许人犯错。

有一种感情叫爱国,有一种巍峨叫坚守,有一种坚毅叫不屈,有一种永恒叫勇敢。当一个人迷茫,当一群人迷途,当一个民族迷失,来探求将军李广,来找寻丢失的民族脊梁,补充坚强的钙质。

李广是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在司马迁的《李将军列传》中有些对李广近乎神化的描述:“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行十余里,广佯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因推堕儿,取其弓,鞭马南驰数十里,复得其余军,因引而入塞。匈奴捕者,骑数百追之,广行取胡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等等。先不管司马迁作为一个史官是否真正地按照史学家谨严负责的态度去记录李将军的事迹,这些事都反映了司马迁乃至全部民众对李广英勇善战的崇敬。盛。

唐诗。

人王昌龄有诗提到李广:“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也间接反映了飞将军李广的勇猛。

还好,我们有林则徐,有魏源,有吉鸿昌,有孙中山,有毛泽东,有这些人还肩负着重大使命——重新唤起人们心中的希望,勇敢起来,斗争起来,中华民族复兴起来!

现在,中国仍面临着国内国际各种严峻形势的挑战:疆独分子肆无忌惮地打砸抢烧,南海争端形势错综复杂。中国人,不能再一味的低头忍让了,要团结一心,为了国家发展,为了生活安康,为了仍有尊严地活着,要重拾民族勇敢的脊梁。

勇敢,是民族脊梁坚强的钙质。

“我一生戎马,立下多少大功!不想,如今不仅丢了身家性命,连封赏也轮不上了。”眼前的这个人,饱经岁月的沧桑,一脸的茫然与无奈。我与李将军同坐于他曾拥有的山河之间,听他肆意倾诉他对大漠的爱与凄凉。他说他的梦想就是有一天可以击溃匈奴,可以占有那北疆的沃土,这片纯净的天地,包含了它太多的爱,太多的辛酸。李光捧起一把沙土,嗅着那阳光的芬芳。李将军的情,又多么深,他是眷恋这山河的呀!

可是,竟落了个功过相抵。“我可打过这匈奴七十场了呀!”是啊,此刻的他,应想着那战场上,风在耳边呼啸,自己的飒爽英姿了吧!“事过境迁呀,我爱过这大漠,可最终还是葬身于此了。”这世道大概恨透了这个“飞将军”了吧!一生戎马,可一点功名也没有得到啊,李将军不爱功名,可他也爱这大漠阿!只因秦王的一句话,一生功绩,就此灰飞烟灭。历史对李广太薄,在次征战七十余次,竟迷失了生的道路,这也许就是李广的命吧!

“老天也毕竟待我不差,青史留名呀!哎——”大漠圆圆落日的映衬下,他的影子被拉得很长。这也许使我永远难以忘记的千年一叹吧!

卫将军青,卫子夫弟弟,同为平阳公主家奴,卫子夫幸于汉武帝,得皇子,卫青同时受重用。元光五年,就是马邑之围后四年,汉同出四路大军袭匈奴,独卫青袭龙城得胜而回。元朔元年,卫青出雁门俘虏匈奴千人,明年,得黄河南地,现在的鄂尔多斯草原,建立朔方郡。元朔五年出朔方郡击溃右贤王,俘虏五千人,拜为大将军,其三子皆封候,元朔六年卫青出定襄,无功,霍去病八百骑,深入敌后数百里,斩首二千二十八级,封千户候。同年,汉武帝新宠王夫人寿,卫青以五百金为礼。三年后,元狩二年霍去病出北地,功祁连山,得酋涂王,降者二千五百人,斩首三万二百级,获五王,五王母,单于阙氏,增封候过万,贵比卫青。元绶四年,去病卫青各五万骑,卫青会战于单于,斩首万九千级,单于失踪。去病五万骑袭王庭,封狼居胥山,单于姑衍,登临瀚海,斩首七万四百四十三骑。去病增封五千户,自此去病贵于卫青。卫青礼带士兵,同甘苦,去病为人少而不泄,有气敢任,曾言: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武帝待之甚厚,从军时数十太官伺候伙食,经常丢弃剩余的酒肉,而士兵有饥饿不饱者。

《李将军列传》读后感

有一种感情叫爱国,有一种巍峨叫坚守,有一种坚毅叫不屈,有一种永恒叫勇敢。当一个人迷茫,当一群人迷途,当一个民族迷失,来探求将军李广,来找寻丢失的民族脊梁,补充坚强的钙质。

李广是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在司马迁的《李将军列传》中有些对李广近乎神化的描述:“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行十余里,广佯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因推堕儿,取其弓,鞭马南驰数十里,复得其余军,因引而入塞。匈奴捕者,骑数百追之,广行取胡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等等。先不管司马迁作为一个史官是否真正地按照史学家谨严负责的态度去记录李将军的事迹,这些事都反映了司马迁乃至全部民众对李广英勇善战的崇敬。盛唐诗人王昌龄有诗提到李广:“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也间接反映了飞将军李广的勇猛。

还好,我们有林则徐,有魏源,有吉鸿昌,有孙中山,有这些人还肩负着重大使命——重新唤起人们心中的希望,勇敢起来,斗争起来,中华民族复兴起来!

现在,中国仍面临着国内国际各种严峻形势的挑战:疆域独立分子肆无忌惮地打砸和抢烧,南海争端形势错综复杂。中国人,不能再一味的低头忍让了,要团结一心,为了国家发展,为了生活安康,为了仍有尊严地活着,要重拾民族勇敢的脊梁。

勇敢,是民族脊梁坚强的钙质。

《李将军列传》的读后感

古人云: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也就是说桃子和李子都不会说自己有多么好吃,但人们却都来采摘食用,在树下踩出一条路来。此言虽小,却可以谕大也。

李广,世代为将,其祖先李信是秦时追获燕国太子丹的大将。李家世代授受弓法,精于射箭。李广更是善于骑马射箭,在战场上以力战闻名,被匈奴称为“飞将军”。只要他出现在敌人军阵前,敌人便闻风丧胆、抱头鼠窜。汉文帝感叹地说:“可惜啊,你没有遇上时机,如果你赶上高皇帝的时代,封为万户候,那还用说吗?”他带兵打仗,对待士兵宽厚温和而不刻,与士兵共患难、同享乐。李广死后,全国上下老百姓都为他流泪。

太史公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也就是说:本身行为端正,不下命令人们也会遵守奉行;本身行为不端正,虽然下了命令人们也不会遵守奉行。李广就是此言所说的前者,他为人忠实诚信,打仗沉着勇敢。他虽然诚恳质朴像个乡下人,又不善言辞,但士兵们都愿意随他行军打仗,乐于听他的指挥。李广“其身正,不令而行”。

西楚霸王项羽他脾气暴躁,不纳忠言,后来他在阴陵迷了路,向一耕田老者问路,大声喊着:“老头,路往哪走?”老者见他没礼貌,骗他说,往左走。项羽便率领残余的骑兵向左骑去,后陷入了沼泽地,被汉王派来的大军团团包围,项羽终因寡不敌众,兵败自杀。此乃“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也”。

我们学习历史,要像嚼泡泡糖似的,读懂《史记》,要像李广那样做一个“其身正,不令而行”的人。谚语日: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即:能实际去做的人未必能高谈阔论,能高谈阔论的人未必能实际去做。此言非虚言也,人要有真才实料,不要枉有虚言。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李将军列传》读后感

《李将军列传》是司马迁的一篇力作,体现了他刻画人物的高超才能。在本文中,他抓住李广一些最突出的特征,通过一些生动、简短的故事和细节,是人物形象极为鲜明。

文章开门见山般在一开始就向世人展示了李广将军的魅力:典属国公孙昆邪在李广戍守边疆期间竟哭着请皇上将其召回,唯恐李广阵亡,大汉失去一员良将。这也吸引着读者迫不及待的去一睹这位良将的风采。果然,他没令人失望。

面对匈奴数千骑兵,他仅有百人,竟平安逃脱。这体现了他的智慧,这智慧是生活在塞外,身经百战的积淀,从生活中总结教训,是我们应学习的。

这篇文章读完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李广将军对部下的真挚。抗击匈奴时,他不纸上谈兵,而是冲向最前方去战斗;他在水丰草茂的地方驻营,简化各种文书簿册,处处体现他对将士的体恤;遇上断水缺粮的困境,他绝不会比士兵多喝一口水,多吃一口饭。他可是大将军啊!幸而,他的好并不为世人忽略。他因刚强的性格而拔刀自刎,竟如同国丧!举国哀痛却也无法慰籍那位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大丈夫因壮志烈血未能挥洒而伤痕累累的心。这名良将终于陨于自己的刚强,高傲。

人无完人,李广也不例外。他曾在家闲居多年,期间常外出打猎。一次,外出饮酒,归时经霸陵亭,霸陵尉刚巧喝醉,对这位爆脾气的前任将军出言不逊,在李广心中埋下了一颗仇恨的种子。

他死了,死于自己的高傲,他或许有错,但不至深重,可他的孙子李陵却使曾为李氏门下宾客的人以此为耻,使李氏衰微没落,或许是上天仍在祭奠那八百具魂灵。或许这世界,本不许人犯错。

《李将军列传》读后感

李广是个光辉的名字,飞将军是他不朽的称号。

他不需要纪念碑,但如果确实立起,恐怕前来瞻仰的人们的心情会沉重。

难为了飞将军横空出世在那个年代。汉文帝的那句话说得很有意思:“惜乎,子不遇时!”他倒是很为像李广这样的忠贞武将描绘了一个大有用武之地的刘邦时代。不过,真要效力刘邦麾下,恐怕他的结局比将来更悲凉。韩信是怎么死的?只是他的尸骨凉了很久了,汉文帝于是可以在李广面前开一张没有期限的空头支票,给司马迁也给高帝大大地开了个玩笑。

那哪个时代适合李广的呢?煌煌帝业的光辉下,走狗良弓于是变得微渺。还有人记得樊哙么?这位杀狗为生的大将军,有人知道他是怎么死的么?李广还算是死得干净的,他的一生中最大的幸运在于:他最后没有被安上什么罪名或被推上“人民”的法庭,接受会觉得莫名其妙的审判,最后“名垂青史“。李广是个很真实的人,典型的军人,天真地爱护自己的荣誉和名节,这样的人不会在死亡面前选择逃遁。

英雄的背后是战火纷飞的时代,战火纷飞才愈加凸现出英雄的高贵,李广是大英雄,但他所处的时代除却匈奴不时的搅扰,其实还是太平的,所以按部就班才是升官发财的大道坦途,但李广是大英雄,是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大英雄,战场上的威猛并不影响日常生活中的他是个敦厚温和的长者,英雄的李广不会使自己沦落为名利狂,虽然到最后看见小人得志心里确乎是有那么点不平衡,然关键的时刻还是大英雄最拿得起放得下,外敌来扰,大英雄的李广鬓发斑白地再次披挂上阵了。

视角2。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就是司马迁对他的评语,认为他老实木讷,不善于为自己宣传,但他忠义还是得到了人的尊重:就像桃、李都不会说话,然而摘的人很多,还是在树下形成了路。

不过李广虽然有名,但没什么大的军功,最有名的事迹就是一次追敌太深而身犯险境,他让军士们有意摆出有恃无恐的样子,敌兵反怯,于是得而脱险。另外他的箭法不错,他的名气一大半与箭法有关,但光是武艺高强并不能代表好将领。他自己认为屡站而没有军功不能封候是因为没有机会、命运不好,他去问“望气”官员,就是观天象、卜吉凶的官员,官员是相信报应的,引导李广回忆起自己杀了八百个已降的羌族反叛,铸成“大恨”,为此不能当大官。

李广虽然廉,并且爱护手下,但也曾睚眦杀人。他曾因为损兵太多而又一度被匈奴捉住而被判罪,最终免官成了平民。有一次带人晚上骑马外出到了霸陵亭,被霸陵尉拦住,李广的.从人说:“这是过去的李将军”,霸陵尉喝醉了不知深浅,偏不放行,说:“在任的将军都不能夜行,何况过去的”。没过多久,匈奴又来了,皇上又让李广当了将军,李广指名要霸陵尉同行,到了军中就把他杀了。这比起韩信受胯下之辱的故事,李广显得太小心眼儿了。

不过李广虽不让人很佩服,但作为一个悲剧性的人物,还颇令人同情。李家人得善终的也少。李广本人六十多岁还主动请兵,跟着卫青,卫青不给李广正面对敌的机会,最后还责怪李广误了军期、致使匈奴跑掉,李广要被处分,他自刎而不去再面对“刀笔吏”。李广的堂弟李蔡已经当了丞相了,却因为侵占景帝陵前通道附近的地方而被问罪,不愿上公堂,自杀了。李广的儿子李敢,因为父亲的缘故怨恨卫青,打伤了卫青,被卫青的外甥霍去病射杀了。李广的孙子李陵也去打匈奴,寡不敌众,被捉,却没有像他爷爷那样逃脱,最终降了匈奴,并当了单于的女婿,这样留在汉的老母、妻子和儿子就都被杀了。李家至此彻底败落。三代都受罪,真可怜。

《史记·李将军列传》读后感

大凡读古文,尤其是文献,文字虽然言简意赅,但总的感觉,一是枯燥,二是深奥难懂。但是,读《史记》却不然,他的人物传记读来出神入化,令人手不释卷,爱不释手。随着知识的丰富和阅历的增加,这种感觉越来越强烈了。

《史记》不仅是永垂不朽的历史巨著,更是脍炙人口的文学名著。《史记》全书取材广泛,语言生动、丰富,情节引人入胜,使人读来既无冗长、空洞之感,又能发人深省,不愧为中国古代历史文学的典范。这些特点,在它的人物传记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司马迁写人物传记,选材独到、细致,以生动形象的事例,刻画出人物的灵魂,使人读之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在写作手法上,善于运用对比的手法,烘托出人物鲜明的个性特点;同时将自己的感情融入作品,兼用夹叙夹议的方法,寓论于史,即表明了作者的爱憎,又引人深思,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我们仅从《李将军列传》中就能完全感受到这部博大精深的的历史巨著所包含的深刻的文学内涵。

《李将军列传》是司马迁所着《史记》中的名篇,记述了汉代名将李广的生平事迹。司马迁对李广大加赞扬、推崇备至,认为李广武艺高超、作战勇敢、智勇双全,同时仁爱士卒、不贪钱财,并且为人简易、号令不烦,可以说是德才兼备,不愧为一代名将。此外,作者还笔端含情,对李广一生未能封侯并且最终含冤而死的悲剧命运倾注了深切的同情,也流露出了对权威者的愤慨。

李广是当时一位激起人们广泛同情与普遍爱戴的民族英雄,他的传奇故事在社会上广为流传。这些丰富的材料给司马迁为李广作传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广大人民对李广的惋惜和怀念之情也为司马迁作传奠定了感情基调。在这部作品中,司马迁用饱含激情的笔墨和高超的艺术手法,形象地塑造了李光的鲜活形象。难怪明朝的茅坤评价道:“读《李广传》即欲力斗。”就是说,这部传记作品使人深深地感受到李广那种之生死于不顾于敌奋战的精神和不屈服于命运压力、顽强抗争的品格。一篇传记作品能有如此高的感染力,这不能不说明司马迁具有极高的文学造诣。

司马迁写人物传记,不是记流水账,也不是事无巨细再现人物生平,而是从塑造历史人物形象出发,在材料的取舍上慎重地选择。《史记》全书人物数百,无一雷同者,最重要的就是司马迁在选材取料上匠心独运。从《李将军列传》中我们看到,这篇传记虽然记述了李广的一生,但是司马迁主要抓住能反映李广性格特点的几件事和与此相联系的生活片断,艺术地再现李广的形象。如射虎、智逃等都起到以小见大、以微见着的效果,使李广机智、善射、爱兵如子的形象跃然纸上。唐代诗人王昌龄就有诗曰:“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出塞二首》其一)唐代诗人高适更是站在士兵的立场上说:“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尤忆李将军。”(《燕歌行》)。

任何一部作品都是作家对现实的评判,它必然打上作家思想感情的烙印,是他思想和人格的表现。《史记》也是如此。司马迁写《史记》的目的在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既是通过对历史现象的研究来揭示历史的发展规律。在《李将军列传》中,作家通过具体事实的描写,来反映李广一生的际遇,揭露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及其社会的黑暗。

千百年来李广的形象一直活在人民的心里,这不能不与司马迁卓绝的文笔有关。《史记》博大精深的思想、奇伟瑰丽的内容、别具一格的形式和无比宝贵的艺术经验已经融化在中华民族文化的血液和灵魂之中,一直传承并延续。

《李将军列传》教案

3、通过文本的研读,探讨通过典型事例、生动细节和个性化人物语言表现人物性格的文学艺术特色。

4、通过文本的研读,深入探讨李广悲剧的根源。

通过文本的研读,探讨通过典型事例、生动细节和个性化人物语言表现人物性格的文学艺术特色。

1、师生共同揣摩文本,弄清文章的基本内容、结构特点人物形象和艺术特点;

2、总结积累文本中出现的文言知识点。特别是p54页“词类活用(二)”要认真完成。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师生共同诵读,根据课下注释疏通1—2节的文意。

二:进一步研读探讨生活在文景帝时的李广有什么人生遭际?他给你的初步印象是什么?

提示:名将之后,出身“世世受射”的家庭,有一身高强的射技。但生不逢时。通过追击射雕者、射白马将(李广解鞍惑胡骑),表现了他临危不乱、镇定自若、有勇有谋的名将品质。

三:师生共同诵读,根据课下注释疏通3—7节的文意。

提示:活动—出雁门击匈奴,伤重被俘、孤身射骑脱险和为右北平太守的经历。

遭际—不顺。如“当斩,赎为庶人”,“家居数岁”,“将兵数困辱”,暗含他悲剧性的人生。

风采:

1、突出写了娴熟、高超的射技。如受伤被俘后夺马逃脱途中“射杀追骑”;家居蓝田“射猎”;打猎中,“射石”,“射虎”,“射猛兽”;平时“讷口少言”,“专以射为戏”,一直到死。还用“光占腾”飞身跃上胡儿马,匈奴称之“飞将军”,“虎腾伤广”,“射阔狭以饮”,这些细节生动展示其名将风采。

3、写李广治军简易,体恤士兵,不爱钱财,是颇受官兵爱戴的将领。

战斗中身先士卒,生活中先人后己,尤其是与士卒同甘共苦,所以士兵们都甘愿在他的麾下。

提示:斩霸陵尉,说明了李广心胸狭窄,公报私仇的特点。司马迁笔下的李广是一个具有卓越才干和优秀品质的一代名将,但他还是有缺点的。司马迁尽管用一唱三叹的情感载体在写李广,但仍然高度尊重客观史实;他不仅没有用这种情感去捏造历史,甚至也没有用这种情感去掩盖李广的弱点缺点。由此看出司马迁感情上的爱憎与史实的叙述是极有分寸的。体现这种爱不虚美,恶不毁功的“实录”精神。

六:作业,总结1——7段文言现象。(略)。

第二课时。

一:师生共同诵读,根据课下注释疏通8—11节的文意。

人生遭际:

写李广晚年为前将军,跟随卫青攻打匈奴,最后被倾轧逼迫而死。

(元狩四年,卫青、霍去病出兵攻打匈奴,李广多次请求参战,汉武帝先是“以为老,弗许”,“良久乃许之”,说明出战就不顺。随大将军卫青出击匈奴,他本为前将军,卫青却要他出东道,又是不顺。而东道回远,失道被责,更是不顺。接二连三的不顺,卫青又逼其对簿,李广乃自刎。)。

悲剧原因:

汉武帝嫌他命运不好,不敢重用,贵戚也借机对他进行排挤。这是人为的悲剧,暴露出当时社会对人才的摧残,也寄寓了作者深深的同情。所以,明代茅坤说:“李将军于汉,为最名将,而卒无功,故太史公极意摹写淋漓,悲咽可涕。”(《史记钞》)。

三:最后一节,司马迁的是如何评价李广的?

提示:用叙述和比喻评赞李广,表达了对李广的无限景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用孔子的话赞扬李广为人能以身作则,强调正人先正己的重要。“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用古代广为流传的谚语高度评价李广的品格,赞美他诚实朴直,事事以身先行,因而赢得了士兵和百姓的崇敬,“至今犹忆李将军”。

四:总结:

1、人物形象:是司马迁笔下一个具有卓越才干和优秀品质的一代名将形象。李广有如下优点:其一,射技高超,打仗勇敢。其二,仁爱士卒,不贪钱财。其三,为人简易,号令不烦。生前他受到士卒爱戴;死后,受到天下人的志哀。但实事求是的说,李广还是有缺点的,如杀霸陵尉,暴露了他心胸狭窄的特点。司马迁同情李广,但他只是把这种感情抒发在对李广不公平的遭遇上:痛其立功不得封侯;惜其有才不得施展;悲其年老受辱于刀笔之吏。

2、艺术手法:(1)抓住主要特征,突出人物形象。

通过着力描写一些生动的'故事及细节,突出人物形象。如只选择两次有代表性的战斗:一次是遭遇战,二是脱险战,在敌众我寡、紧张惊险的战斗描写中表现了李广惊人的机智和超人的胆略。如对射杀匈奴射雕手,射杀敌军白马将,射退敌人的追骑,误以石为虎而力射没簇,甚至平时还常以射箭与将士赌赛饮酒等这些细节的精心描写,表现李广的善射,生动地展示了这位名将的风采。

(2)用克制、含蓄的叙事笔法,表达深沉、强烈的爱憎感情和自己的主观认识。

如,在“匈奴大入萧关”时,汉文帝可惜李广的生不“遇时”,很有意味,引用其语也包孕对汉文帝时期用人制度的委婉批评。在文章结尾李广“引刀自刭”后,写道:“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这里没有议论,没有抒情,而作者对李广的赞扬、同情、以至悲愤和辛酸,都蕴涵于叙述之中。

(3)用对比烘托方法揭示人物命运,丰富人物形象。

全文在处处写李将军事迹的同时,也记录了他所遭遇的不公平待遇,形成强烈的反差和对比。为了使李广形象富有立体感,文中引用汉文帝的赞叹:“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又引用匈奴人所赋予的“飞将军”称号,从侧面烘托表现李广的才干。

(4)语言通俗,极富文采。

通俗是《史记》的语言特点之一。本文写“太史公曰”就引用当时流行的谚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来赞扬李广,说明他的厚重木讷般的忠实心肠感动了天下人。含义深刻,用语贴切,富有生活气息。又如,写李广与匈奴的遭遇战,因寡不敌众,全军震恐。这时李广镇定自若,号令全军向匈奴军逼近,以示壮胆。“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十六个字,分为四句,两个“前”字,意义不一。第一个“前”字,写口令,概括了李广如雷霆之声的命令,表示只有勇往直前,才能在气势上压倒敌军,争取死里求生。第二个“前”字写进行,表示全军整齐前进的豪壮气势。一个“止”字,显示全军岿然不动的意志。十六个字,长短四句话,淋漓尽致地描绘出汉军视死如归、一往无前的精神,勾画了一场两军交兵的大场面,真是精妙。

3、文言现象(略)。

《李将军列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文本的研读,认识《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述史优秀传统;

2、通过文本的研读,感悟《史记》不仅写出了历史的真实,也富有文学的诗意;

3、通过文本的研读,探讨通过典型事例、生动细节和个性化人物语言表现人物性格的文学艺术特色。

4、通过文本的研读,深入探讨李广悲剧的根源。

教学重点:

通过文本的研读,探讨通过典型事例、生动细节和个性化人物语言表现人物性格的文学艺术特色。

教学设想:

1、师生共同揣摩文本,弄清文章的基本内容、结构特点人物形象和艺术特点;

2、总结积累文本中出现的文言知识点。特别是p54页“词类活用(二)”要认真完成。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师生共同诵读,根据课下注释疏通1—2节的文意。

二:进一步研读探讨生活在文景帝时的李广有什么人生遭际?他给你的初步印象是什么?

提示:名将之后,出身“世世受射”的家庭,有一身高强的射技。但生不逢时。通过追击射雕者、射白马将(李广解鞍惑胡骑),表现了他临危不乱、镇定自若、有勇有谋的名将品质。

三:师生共同诵读,根据课下注释疏通3—7节的文意。

提示:活动—出雁门击匈奴,伤重被俘、孤身射骑脱险和为右北平太守的经历。

遭际—不顺。如“当斩,赎为庶人”,“家居数岁”,“将兵数困辱”,暗含他悲剧性的人生。

风采:

1、突出写了娴熟、高超的射技。如受伤被俘后夺马逃脱途中“射杀追骑”;家居蓝田“射猎”;打猎中,“射石”,“射虎”,“射猛兽”;平时“讷口少言”,“专以射为戏”,一直到死。还用“光占腾”飞身跃上胡儿马,匈奴称之“飞将军”,“虎腾伤广”,“射阔狭以饮”,这些细节生动展示其名将风采。

3、写李广治军简易,体恤士兵,不爱钱财,是颇受官兵爱戴的将领。

战斗中身先士卒,生活中先人后己,尤其是与士卒同甘共苦,所以士兵们都甘愿在他的麾下。

提示:斩霸陵尉,说明了李广心胸狭窄,公报私仇的特点。司马迁笔下的李广是一个具有卓越才干和优秀品质的一代名将,但他还是有缺点的。司马迁尽管用一唱三叹的情感载体在写李广,但仍然高度尊重客观史实;他不仅没有用这种情感去捏造历史,甚至也没有用这种情感去掩盖李广的弱点缺点。由此看出司马迁感情上的爱憎与史实的叙述是极有分寸的。体现这种爱不虚美,恶不毁功的“实录”精神。

六:作业,总结1——7段文言现象。(略)。

第二课时。

一:师生共同诵读,根据课下注释疏通8—11节的文意。

人生遭际:

写李广晚年为前将军,跟随卫青攻打匈奴,最后被倾轧逼迫而死。

(元狩四年,卫青、霍去病出兵攻打匈奴,李广多次请求参战,汉武帝先是“以为老,弗许”,“良久乃许之”,说明出战就不顺。随大将军卫青出击匈奴,他本为前将军,卫青却要他出东道,又是不顺。而东道回远,失道被责,更是不顺。接二连三的不顺,卫青又逼其对簿,李广乃自刎。)。

悲剧原因:

汉武帝嫌他命运不好,不敢重用,贵戚也借机对他进行排挤。这是人为的悲剧,暴露出当时社会对人才的摧残,也寄寓了作者深深的同情。所以,明代茅坤说:“李将军于汉,为最名将,而卒无功,故太史公极意摹写淋漓,悲咽可涕。”(《史记钞》)。

三:最后一节,司马迁的是如何评价李广的?

提示:用叙述和比喻评赞李广,表达了对李广的无限景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用孔子的话赞扬李广为人能以身作则,强调正人先正己的重要。“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用古代广为流传的谚语高度评价李广的品格,赞美他诚实朴直,事事以身先行,因而赢得了士兵和百姓的崇敬,“至今犹忆李将军”。

四:总结:

1、人物形象:是司马迁笔下一个具有卓越才干和优秀品质的一代名将形象。李广有如下优点:其一,射技高超,打仗勇敢。其二,仁爱士卒,不贪钱财。其三,为人简易,号令不烦。生前他受到士卒爱戴;死后,受到天下人的志哀。但实事求是的说,李广还是有缺点的,如杀霸陵尉,暴露了他心胸狭窄的特点。司马迁同情李广,但他只是把这种感情抒发在对李广不公平的遭遇上:痛其立功不得封侯;惜其有才不得施展;悲其年老受辱于刀笔之吏。

2、艺术手法:(1)抓住主要特征,突出人物形象。

通过着力描写一些生动的故事及细节,突出人物形象。如只选择两次有代表性的战斗:一次是遭遇战,二是脱险战,在敌众我寡、紧张惊险的`战斗描写中表现了李广惊人的机智和超人的胆略。如对射杀匈奴射雕手,射杀敌军白马将,射退敌人的追骑,误以石为虎而力射没簇,甚至平时还常以射箭与将士赌赛饮酒等这些细节的精心描写,表现李广的善射,生动地展示了这位名将的风采。

(2)用克制、含蓄的叙事笔法,表达深沉、强烈的爱憎感情和自己的主观认识。

如,在“匈奴大入萧关”时,汉文帝可惜李广的生不“遇时”,很有意味,引用其语也包孕对汉文帝时期用人制度的委婉批评。在文章结尾李广“引刀自刭”后,写道:“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这里没有议论,没有抒情,而作者对李广的赞扬、同情、以至悲愤和辛酸,都蕴涵于叙述之中。

(3)用对比烘托方法揭示人物命运,丰富人物形象。

全文在处处写李将军事迹的同时,也记录了他所遭遇的不公平待遇,形成强烈的反差和对比。为了使李广形象富有立体感,文中引用汉文帝的赞叹:“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又引用匈奴人所赋予的“飞将军”称号,从侧面烘托表现李广的才干。

(4)语言通俗,极富文采。

通俗是《史记》的语言特点之一。本文写“太史公曰”就引用当时流行的谚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来赞扬李广,说明他的厚重木讷般的忠实心肠感动了天下人。含义深刻,用语贴切,富有生活气息。又如,写李广与匈奴的遭遇战,因寡不敌众,全军震恐。这时李广镇定自若,号令全军向匈奴军逼近,以示壮胆。“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十六个字,分为四句,两个“前”字,意义不一。第一个“前”字,写口令,概括了李广如雷霆之声的命令,表示只有勇往直前,才能在气势上压倒敌军,争取死里求生。第二个“前”字写进行,表示全军整齐前进的豪壮气势。一个“止”字,显示全军岿然不动的意志。十六个字,长短四句话,淋漓尽致地描绘出汉军视死如归、一往无前的精神,勾画了一场两军交兵的大场面,真是精妙。

3、文言现象(略)。

读《李将军列传》有感

大凡读古文,尤其是文献,文字虽然言简意赅,但总的感觉,一是枯燥,二是深奥难懂。但是,读《史记》却不然,他的人物传记读来出神入化,令人手不释卷,爱不释手。随着知识的丰富和阅历的增加,这种感觉越来越强烈了。

《史记》不仅是永垂不朽的历史巨著,更是脍炙人口的文学名著。《史记》全书取材广泛,语言生动、丰富,情节引人入胜,使人读来既无冗长、空洞之感,又能发人深省,不愧为中国古代历史文学的典范。这些特点,在它的人物传记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司马迁写人物传记,选材独到、细致,以生动形象的事例,刻画出人物的灵魂,使人读之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在写作手法上,善于运用对比的手法,烘托出人物鲜明的个性特点;同时将自己的感情融入作品,兼用夹叙夹议的方法,寓论于史,即表明了作者的爱憎,又引人深思,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我们仅从《李将军列传》中就能完全感受到这部博大精深的的历史巨著所包含的深刻的文学内涵。

《李将军列传》是司马迁所着《史记》中的名篇,记述了汉代名将李广的'生平事迹。司马迁对李广大加赞扬、推崇备至,认为李广武艺高超、作战勇敢、智勇双全,同时仁爱士卒、不贪钱财,并且为人简易、号令不烦,可以说是德才兼备,不愧为一代名将。此外,作者还笔端含情,对李广一生未能封侯并且最终含冤而死的悲剧命运倾注了深切的同情,也流露出了对权威者的愤慨。

李广是当时一位激起人们广泛同情与普遍爱戴的民族英雄,他的传奇故事在社会上广为流传。这些丰富的材料给司马迁为李广作传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广大人民对李广的惋惜和怀念之情也为司马迁作传奠定了感情基调。在这部作品中,司马迁用饱含激情的笔墨和高超的艺术手法,形象地塑造了李光的鲜活形象。难怪明朝的茅坤评价道:“读《李广传》即欲力斗。”就是说,这部传记作品使人深深地感受到李广那种之生死于不顾于敌奋战的精神和不屈服于命运压力、顽强抗争的品格。一篇传记作品能有如此高的感染力,这不能不说明司马迁具有极高的文学造诣。

司马迁写人物传记,不是记流水账,也不是事无巨细再现人物生平,而是从塑造历史人物形象出发,在材料的取舍上慎重地选择。《史记》全书人物数百,无一雷同者,最重要的就是司马迁在选材取料上匠心独运。从《李将军列传》中我们看到,这篇传记虽然记述了李广的一生,但是司马迁主要抓住能反映李广性格特点的几件事和与此相联系的生活片断,艺术地再现李广的形象。如射虎、智逃等都起到以小见大、以微见着的效果,使李广机智、善射、爱兵如子的形象跃然纸上。唐代诗人王昌龄就有诗曰:“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唐代诗人高适更是站在士兵的立场上说:“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尤忆李将军。”

任何一部作品都是作家对现实的评判,它必然打上作家思想感情的烙印,是他思想和人格的表现。《史记》也是如此。司马迁写《史记》的目的在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既是通过对历史现象的研究来揭示历史的发展规律。在《李将军列传》中,作家通过具体事实的描写,来反映李广一生的际遇,揭露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及其社会的黑暗。

千百年来李广的形象一直活在人民的心里,这不能不与司马迁卓绝的文笔有关。《史记》博大精深的思想、奇伟瑰丽的内容、别具一格的形式和无比宝贵的艺术经验已经融化在中华民族文化的血液和灵魂之中,一直传承并延续。

文档为doc格式。

《李将军列传》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文本的研读,认识《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述史优秀传统。

2、通过文本的研读,感悟《史记》不仅写出了历史的真实,也富有文学的诗意。

3、通过文本的研读,探讨通过典型事例、生动细节和个性化人物语言表现人物性格的文学艺术特色。

4、通过文本的研读,深入探讨李广悲剧的根源。

二、教学重点:

通过文本的研读,探讨通过典型事例、生动细节和个性化人物语言表现人物性格的文学艺术特色。

1、师生共同揣摩文本,弄清文章的基本内容、结构特点人物形象和艺术特点。

2、总结积累文本中出现的文言知识点。特别是p54页“词类活用(二)”要认真完成。

教学课时:2课时。

四、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1、师生共同诵读,根据课下注释疏通1-2节的文意。

2、进一步研读探讨生活在文景帝时的李广有什么人生遭际?他给你的初步印象是什么?

提示:名将之后,出身“世世受射”的家庭,有一身高强的射技。但生不逢时。通过追击射雕者、射白马将(李广解鞍惑胡骑),表现了他临危不乱、镇定自若、有勇有谋的名将品质。

3、师生共同诵读,根据课下注释疏通3-7节的文意。

提示:活动-出雁门击匈奴,伤重被俘、孤身射骑脱险和为右北平太守的经历。

遭际-不顺。如“当斩,赎为庶人”,“家居数岁”,“将兵数困辱”,暗含他悲剧性的人生。

5、风采:

(1)突出写了娴熟、高超的射技。如受伤被俘后夺马逃脱途中“射杀追骑”。家居蓝田“射猎”。打猎中,“射石”,“射虎”,“射猛兽”。平时“讷口少言”,“专以射为戏”,一直到死。还用“光占腾”飞身跃上胡儿马,匈奴称之“飞将军”,“虎腾伤广”,“射阔狭以饮”,这些细节生动展示其名将风采。

(2)写李广治军简易,体恤士兵,不爱钱财,是颇受官兵爱戴的将领。

战斗中身先士卒,生活中先人后己,尤其是与士卒同甘共苦,所以士兵们都甘愿在他的麾下。

提示:斩霸陵尉,说明了李广心胸狭窄,公报私仇的特点。司马迁笔下的李广是一个具有卓越才干和优秀品质的一代名将,但他还是有缺点的。司马迁尽管用一唱三叹的情感载体在写李广,但仍然高度尊重客观史实。他不仅没有用这种情感去捏造历史,甚至也没有用这种情感去掩盖李广的弱点缺点。由此看出司马迁感情上的爱憎与史实的.叙述是极有分寸的。体现这种爱不虚美,恶不毁功的“实录”精神。

7、作业,总结1--7段文言现象。(略)。

五、第二课时。

1、师生共同诵读,根据课下注释疏通8-11节的文意。

人生遭际:

写李广晚年为前将军,跟随卫青攻打匈奴,最后被倾轧逼迫而死。

(元狩四年,卫青、霍去病出兵攻打匈奴,李广多次请求参战,汉武帝先是“以为老,弗许”,“良久乃许之”,说明出战就不顺。随大将军卫青出击匈奴,他本为前将军,卫青却要他出东道,又是不顺。而东道回远,失道被责,更是不顺。接二连三的不顺,卫青又逼其对簿,李广乃自刎。)。

悲剧原因:

汉武帝嫌他命运不好,不敢重用,贵戚也借机对他进行排挤。这是人为的悲剧,暴露出当时社会对人才的摧残,也寄寓了作者深深的同情。所以,明代茅坤说:“李将军于汉,为最名将,而卒无功,故太史公极意摹写淋漓,悲咽可涕。”(《史记钞》)。

3、最后一节,司马迁的是如何评价李广的?

提示:用叙述和比喻评赞李广,表达了对李广的无限景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用孔子的话赞扬李广为人能以身作则,强调正人先正己的重要。“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用古代广为流传的谚语高度评价李广的品格,赞美他诚实朴直,事事以身先行,因而赢得了士兵和百姓的崇敬,“至今犹忆李将军”。

4、总结:

人物形象:是司马迁笔下一个具有卓越才干和优秀品质的一代名将形象。李广有如下优点:其一,射技高超,打仗勇敢。其二,仁爱士卒,不贪钱财。其三,为人简易,号令不烦。生前他受到士卒爱戴。死后,受到天下人的志哀。但实事求是的说,李广还是有缺点的,如杀霸陵尉,暴露了他心胸狭窄的特点。司马迁同情李广,但他只是把这种感情抒发在对李广不公平的遭遇上:痛其立功不得封侯。惜其有才不得施展。悲其年老受辱于刀笔之吏。

艺术手法:

(1)抓住主要特征,突出人物形象。

通过着力描写一些生动的故事及细节,突出人物形象。如只选择两次有代表性的战斗:一次是遭遇战,二是脱险战,在敌众我寡、紧张惊险的战斗描写中表现了李广惊人的机智和超人的胆略。如对射杀匈奴射雕手,射杀敌军白马将,射退敌人的追骑,误以石为虎而力射没簇,甚至平时还常以射箭与将士赌赛饮酒等这些细节的精心描写,表现李广的善射,生动地展示了这位名将的风采。

(2)用克制、含蓄的叙事笔法,表达深沉、强烈的爱憎感情和自己的主观认识。

如,在“匈奴大入萧关”时,汉文帝可惜李广的生不“遇时”,很有意味,引用其语也包孕对汉文帝时期用人制度的委婉批评。在文章结尾李广“引刀自刭”后,写道:“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这里没有议论,没有抒情,而作者对李广的赞扬、同情、以至悲愤和辛酸,都蕴涵于叙述之中。

(3)用对比烘托方法揭示人物命运,丰富人物形象。

全文在处处写李将军事迹的同时,也记录了他所遭遇的不公平待遇,形成强烈的反差和对比。为了使李广形象富有立体感,文中引用汉文帝的赞叹:“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又引用匈奴人所赋予的“飞将军”称号,从侧面烘托表现李广的才干。

(4)语言通俗,极富文采。

通俗是《史记》的语言特点之一。本文写“太史公曰”就引用当时流行的谚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来赞扬李广,说明他的厚重木讷般的忠实心肠感动了天下人。含义深刻,用语贴切,富有生活气息。又如,写李广与匈奴的遭遇战,因寡不敌众,全军震恐。这时李广镇定自若,号令全军向匈奴军逼近,以示壮胆。“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十六个字,分为四句,两个“前”字,意义不一。第一个“前”字,写口令,概括了李广如雷霆之声的命令,表示只有勇往直前,才能在气势上压倒敌军,争取死里求生。第二个“前”字写进行,表示全军整齐前进的豪壮气势。一个“止”字,显示全军岿然不动的意志。十六个字,长短四句话,淋漓尽致地描绘出汉军视死如归、一往无前的精神,勾画了一场两军交兵的大场面,真是精妙。

5、文言现象(略)。

《李将军列传》教学设计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史记》作为一本史书,有着极高的史料价值,它保存了五帝传说到西汉中叶三千多年的历史;作为一部文学名著,它对历史事件的精彩再现及各式人物的塑造也让我们体悟了文学在历史中的表现力,使我们能细细品味一个史家的苦心、一个史家的风骨、一个史家的理想世界。也许这就是太史公“述往事,思来者”的真正意义吧!

《史记》以历史人物为中心,其中自然不乏对帝王将相、贤者佞幸形象的塑造,对历史现象的生动诠释,当然这些都蕴含了极其丰富的文学色彩呵文学价值,那么就让我们通过《李将军列传》来看看司马迁是如何用文学之笔描绘西汉历史和这位名将。

一、典型事件和细节展现人物性格和品行。

在《李将军列传》中,司马迁主要选取了李广在生涯中具有传奇色彩的四件事――上郡退敌、雁门关脱险、右北平之战以及出击匈奴请为前将军进行记写,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在沙场上奋勇杀敌、对敌经验丰富、艺高人胆大的军人形象。尤其是雁门关脱险,司马迁用字精炼,仅选取了“佯死”、“睨”、“暂腾”、“上胡儿马”、“推堕儿”、“取其弓”、“鞭马南驰”不到20字,就将“飞将军”逃出生天的过程展现得淋漓尽致,宛如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拼接了一个个惊险的画面,使智谋过人、忠诚勇敢的“飞将军”形象跃然纸上。同时,文中“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也从侧面表现了李广的英勇善战。

此外,司马迁在细节描写方面为我们完善了李广的其他方面特质。他选用了“中石没镞”、“善射……子孙他人学者,莫能及广”等事件展现了李广射箭技术之高超;“所居郡闻有虎,尝自射之”展现了他为人刚猛和为民射虎除害的精神;“得赏赐辄分其麾下”、“家无余财”、“画地为军陈,射阔狭以饮”“待士卒宽缓不苛”等细节反应了李广廉洁轻财、爱护士卒、与兵士同乐等独特个性。

二、比较法。

《李将军列传》中提到武帝初立时以广为未央卫尉,司马迁就将他和当时的另一个卫尉――程不识进行了比较。程不识治军烦扰,兵士击刀斗,至天明不得休;李广治军简易,军士自便,仅远斥候警戒,士卒咸乐为之死。一繁一简,可见二人之间的差别,更突出了李广治军的卓而不群和独特人格魅力。

右北平之战中,左贤王围广,军士皆恐,而广独不惧,派儿子李敢直穿胡阵安定军心,并在胡兵急击、汉卒伤亡过半的情况下,凭借过人箭术杀伤多位敌方裨将,意气自如地治军,可见其勇毅、其果敢、其临危不惧的精神。

文中还将李广骁勇却无法封侯和李蔡平庸却数次擢升进行了对比,李广劳苦功高的形象自然更加高大,但难封一事也让人无限唏嘘。

在《史记》中,司马迁还通过李广与卫青和霍去病的比较,表现李广的完美人格。李广亲近士卒分赏给属下,而在《卫将军骠骑列传》中,卫青、霍去病则宁可封赏物品坏掉业不肯用于慰问忍饥挨饿的属下,这样一来李广的亲民与卫青和霍去病的骄矜形成鲜明的对比,无形中加深了读者对李广的爱戴、同情之心。

三、议论性、抒情性语言。

除了典型描写与对比写外,司马迁专门在《史记》中设置了议论语言,如末尾的“太史公曰”。它们是作者抒发自己思想情感的手段,对所塑造人物形象的升华也有着重大作用。

在《李将军列传》末尾,对于李广悲情自刎,太史公直接评价为“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又用“其身正,不令而行”和“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来表彰他的彪炳功绩,表达对他在权贵压抑中引刀自刭的无限同情和哀痛。而在《卫将军骠骑列传》中,司马迁则引用了苏建和卫青的对话,来表明卫青身居高位却不愿招选贤士,唯恐触怒帝王威严的心理。从司马迁对两位将军的评价也不难看出司马迁的爱憎。这种将情感融入历史的作法,使史料脱离的死板的实录,唤发出新的生命力,体现了《史记》的抒情性和司马迁不媚上的风骨。

我们从《李将军列传》中看见了“不叫胡马度阴山”的千古名将,体会到了司马迁在处理史料时的匠心独运,也感受到了文学之笔在《史记》中的灼灼光辉。

课文李将军列传原文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其先曰李信,秦时为将,逐得燕太子丹者也。故槐里,徒成纪。广家世世受射。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人萧关,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广从弟李蔡,亦为郎,皆为武骑常侍,秩八百石。尝从行,有所冲陷折关及格猛兽,而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

及孝景初立,广为陇西都尉,徙为骑郎将。吴楚军时,广为骁骑都尉,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以梁王授广将军印还,赏不行。徙为上谷太守。匈奴日以合战,典属国公孙昆邪为上泣曰:“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于是,乃徙为上郡太守。后广转为边郡太守,徙上郡,尝为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太守,皆以力战为名。

匈奴大入上郡,天子使中贵人从广勒习兵击匈奴。中贵人将骑数十,纵见匈奴三人,与战,三人还射,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中遗人走广,广曰:“是必射雕者也。”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三人亡马步行,行数十里,广令其骑张左右翼,而广身自射彼三人者,杀其二人,生得一人,果匈奴射雕者也。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令曰:“皆下马解鞍!”其骑曰:“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广曰:“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于是胡骑遂不敢击。有白马将出护其兵,李广上马与十余骑奔射杀胡白马将,而复还至其骑中,解鞍,令士皆纵马卧。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夜半时,胡兵亦以为汉有伏军于旁欲夜取之,胡皆引而去。平旦,李广乃归其大军。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

居久之,孝景崩,武帝立。左右以为广名将也,于是广以上郡太守为未央卫尉,而程不识为长乐卫尉。程不识故与李广俱以边太守将军屯。及出击胡,而广行无部伍行阵,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刁斗以自卫。莫府省约文书籍事,然亦远斥候,未尝遇害。程不识正部曲行伍营陈,击刁斗,士吏治军簿至明,军不得休息,然亦未尝遇害。不识曰:“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不死。我军虽烦扰,然虏亦不得犯我。”是时汉边郡李广、程不识皆为名将,然匈奴畏李广之略,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程不识孝景时以数直谏为太中大夫,为人廉,谨于文法。

后,汉以马邑城诱单于,使大军伏马邑旁谷,而广为骁骑将军,领属护军将军。是时单于觉之,去,汉军皆无功。

其后四岁,广以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匈奴兵多,破败广军,生得广。单于素闻广贤,令曰:“得李广必生致之。”胡骑得广,广时伤病,置广两马间,络而盛卧广。行十余里,广佯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因推堕儿,取其弓,鞭马南驰数十里,复得其余军,因引而入塞。匈奴捕者骑数百追之,广行取胡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于是至汉。汉下广吏。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当斩,赎为庶人。

顷之,家居数岁。广家与故颖阴侯孙屏野居蓝田南山中射猎。尝夜从一骑出,从人田间饮。还至霸陵亭,霸陵尉醉,呵止广。广骑曰:“故李将军。”尉曰:“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止广宿亭下。居无何,匈奴入杀辽西太守,败韩将军,后韩将军徒右北平死,于是天子召拜广为右北平太守。广即请霸陵尉与俱,至军而斩之。

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广所居郡,闻有虎,尝自射之。及居右北平,射虎,虎腾伤广,广亦竟射杀之。

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为二千石四十余年,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广为人长,猨臂,其善射亦天性也。虽其子孙他人学者,莫能及广。广讷口少言,与人居则画地为军陈,射阔狭以饮。专以射为戏,竟死。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其射,见敌急,非在数十步之内,度不中不发,发即应弦而倒。用此,其将兵数困辱,其射猛兽亦为所伤云。

居顷之,石建卒,于是上召广代建为郎中令。元朔六年,广复为后将军,从大将军军出定襄击匈奴。诸将多中首虏率,以功为侯者,而广军无功。后二岁,广以郎中令将四千骑出右北平,博望侯张骞将万骑与广俱,异道。行可数百里,匈奴左贤王将四万骑围广。广军士皆恐,广乃使其子敢往驰之。敢独与数十骑驰,直贯胡骑,出其左右而还,告广曰:“胡虏易与耳!”军士乃安。广为圜陈外向,胡急击之,矢下如雨。汉兵死者过半,汉矢且尽。广乃令士持满毋发,而广身自以大黄射其裨将。杀数人,胡虏益解。会日暮,吏士皆无人色,而广意气自如,益治军。军中自是服其勇也。明日,复力战,而博望侯军亦至,匈奴军乃解去。汉军罢,弗能追。是时广军几没,罢归。汉法:博望侯留迟后期,当死,赎为庶人;广军功自如,无赏。

初,广之从弟李蔡与广俱事孝文帝。景帝时,蔡积功劳至二千石。孝武帝时,至代相。以元朔五年为轻车将军,从大将军击右贤王,有功,中率,封为乐安侯。元狩二年中,代公孙弘为丞相。蔡为人在下中,名声出广下甚远。然广不得爵邑,官不过九卿,而蔡为列侯,位至三公。诸广之军吏及士卒或取封侯。广尝与望气王朔燕语,曰:“自汉击匈奴,而广未尝不在其中,而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击胡军功取侯者数十人。而广不为后人,然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岂吾相不当侯邪?且固命也?”朔曰:“将军自念,岂尝有所恨乎?”广曰:“吾尝为陇西宁,羌尝反,吾诱而降,降者八百余人,吾诈而同日杀之,至今大恨独此耳!”朔曰:“祸莫大于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

后二岁,大将军、骠骑将军大出击匈奴。广数自请行,天子以为老,弗许;良久,乃许之,以为前将军。是岁,元狩四年也。

广既从大将军青击匈奴,既出塞,青捕虏,知单于所居,乃自以精兵走之,而令广并于右将军军,出东道。东道少回远,而大军行,水草少,其势不屯行。广自请曰:“臣部为前将军,今大将军乃徙令臣出东道。且臣结发而与匈奴战,今乃一得当单于,臣愿居前,先死单于。”大将军青亦阴受上诫,以为李广老,数奇,毋令当单于,恐不得所欲。而是时公孙敖新失侯,为中将军从大将军,大将军亦欲使敖与俱当单于,故徙前将军广。广时知之,固自辞于大将军。大将军不听,令长史封书与广之莫府,曰:“急诣部如书。”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意甚愠怒而就部,引兵与右将军食其合军出东道。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大将军与单于接战,单于遁走,弗能得而还。南绝幕,遇前将军、右将军。广已见大将军,还入军。大将军使长史持糒醪遗广,因问广、食其失道状。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广未对。大将军使长史急责广之幕府对簿。广曰:“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吾今自上簿。”至莫府,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徒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遂引刀自刭。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而右将军独下吏,当死,赎为庶人。

广子三人,曰当户、椒、敢,为郎。天子与韩嫣戏,嫣少不逊,当户击嫣,嫣走,于是天子以为勇。当户早死,拜椒为代郡太守,皆先广死。当户有遗腹子名陵。广死军时,敢从骠骑将军。广死明年,李蔡以丞相坐侵孝景园壖地,当下吏治,蔡亦自杀,不对狱,国除。李敢以校尉从骠骑将军击胡左贤王,力战,夺左贤王鼓旗,斩首多,赐爵关内侯,食邑二百户,代广为郎中令。顷之,怨大将军青之恨其父,乃击伤大将军。大将军匿讳之。居无何,敢从上雍,至甘泉宫猎,骠骑将军去病与青有亲,射杀敢。去病时方贵幸,上讳云鹿触杀之。居岁余,去病死。而敢有女为太子中人,爱幸。敢男禹,有庞于太子,然好利,李氏陵迟衰微矣!

李陵既壮,选为建章监,监诸骑。善射,爱士卒。天子以为李氏世将,而使将八百骑。尝深入匈奴二千余里,过居延,视地形,无所见虏而还。拜为骑都尉,将丹阳楚人五千人,教射酒泉张掖,以屯卫胡数岁。天汉二年秋,贰师将军李广利将三万骑击匈奴右贤王于祁连天山,而使陵将其射士步兵五千人,出居延北可千余里,欲以分匈奴兵,毋令专走贰师也。陵既至期还,而单于以兵八万围击陵军。陵军五千人,兵矢既尽,士死者过半,而所杀伤匈奴亦万余人。且引且战,连斗八日,还,未到居延百余里,匈奴遮狭绝道,陵食乏而救兵不到,虏急击,招降陵。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匈奴。其兵尽没。余亡散得归汉者四百余人。单于既得陵,素闻其家声,及战又壮,乃以其女妻陵而贵之。汉闻,族陵母妻子。自是之后,李氏名败,而陇西之士居门下者,皆用为耻焉。

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李将军列传》教学设计

今天读了《史记》之《李将军列传》。《李将军列传》紧紧围绕飞将军李广的精于骑射,勇猛,正直清廉的特点来写。李广生于汉朝,祖先李信也是秦朝的名将。李广在冲锋陷阵或与猛兽格斗中表现出了无比的勇敢。但是他的才能却让皇帝嫉妒成恨!只让他在边境守卫,但是无论他走到哪里,那里都以英勇善战闻名。

但最终李广还是被封为郡太守。皇帝命他在边境防御匈奴。一日一名宦官跟他学习却被3个匈奴打了,李广带人打匈奴却把李广的几十个骑兵都射死了,于是又带兵数百去追赶。可是不久又遇到数千匈奴骑兵,这时,李广发挥了他的聪明才智。他冷静分析后先安慰士兵们不要怕,又假装出他们是大部队派来的侦查员。所以又勇敢的向前走到离匈奴只有不到两里地的路程才缓缓停下来,接着又让士兵假装成要在此安营扎寨的样子,他的士兵们都怕极了,但是李广却坚信自己的直觉。这样一来敌人们就真的不敢来打李广他们了。不久,一个骑白马的首领出来修整队伍,这时李广突然带兵冲上去将他们都射死了,然后,又要求士兵们躺下休息,匈奴人怕有埋伏,趁天色已晚偷偷把兵都给撤了。第二天李广安然无恙的回到了大部队。

汉武帝时,经别人推荐李广从郡太尉调入朝廷当了未央宫太尉和程不识一样的官职。但是李广治军方法简单且有用,驻扎一般只驻扎在有水草的地方,住下后又人人自便,夜间也不打更巡逻,但他能远放哨探,同样可以掌握敌情,所以也未遭到过敌人袭击!但程不识军队制度严格,人人军兵文吏对何事都极其严明,全军很少得到休息,但他的军队也没有遭到过偷袭。李广对他的军队士兵宽容和平,让士兵生活的很快乐,士兵也很愿意为他拼命。所以匈奴人也都害怕李广,士兵也都愿意跟随李广打匈奴。

而且李广也同样拥有超人般的巨大力量!!有一次李广傍晚出去打猎,却把一块巨大的石头当成了老虎,他拔剑就射,近前一看才知道那个是石头,可他却射入了石头中!真是神力呀!

李广为人还十分廉洁,得到的一点赏赐都分给自己的部下,吃点好的也分给士兵们吃。所以士兵们都十分尊重他!李广身为一名身经百战的老将军一直到自己的年龄已老还要强的统领大军去攻打匈奴兵且取得胜利!他的勇敢和执着,廉洁等高贵品质真让人敬佩啊!

李将军列传翻译

西汉时,有吴楚之乱,有匈奴侵扰,出了很多有名的武将,李广就是其中之一,“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就是司马迁对他的评语,认为他老实木讷,不善于为自己宣传,但他忠义还是得到了人的尊重,就像桃、李都不会说话,然而摘的人很多,还是在树下形成了路。然而我读过《史记-李将军列传》之后,对他却也不那么佩服。

李广虽然有名,但没什么大的军功,最有名的事迹就是一次追敌太深而身犯险境,他让军士们有意摆出有恃无恐的样子,敌兵反怯,于是得而脱险。再有就是射箭入石了,这倒很令人怀疑真伪。另外他的箭法不错,他的名气一大半与箭法有关,但光是武艺高强并不能算好将领。他自己认为屡站而没有军功不能封候是因为没有机会、命运不好,他去问“望气”官员,就是观天象、卜吉凶的官员,官员是相信报应的,引导李广回忆起自己杀了八百个已降的羌族反叛,铸成“大恨”,为此不能当大官。

李广虽然廉,并且爱护手下,但也曾睚眦杀人。他曾因为损兵太多而又一度被匈奴捉住而被判罪,最终免官成了平民。有一次带人晚上骑马外出到了霸陵亭,被霸陵尉拦住,李广的从人说:“这是过去的李将军”,霸陵尉喝醉了不知深浅,偏不放行,说:“在任的将军都不能夜行,何况过去的”。没过多久,匈奴又来了,皇上又让李广当了将军,李广指名要霸陵尉同行,到了军中就把他杀了。这比起韩信受胯下之辱的故事,李广显得太小心眼儿了。

不过李广虽不让人很佩服,但作为一个悲剧性的人物,还颇令人同情。李家人得善终的也少。李广本人六十多岁还主动请兵,跟着卫青,卫青不给李广正面对敌的机会,最后还责怪李广误了军期、致使匈奴跑掉,李广要被处分,他自刎而不去再面对“刀笔吏”。李广的堂弟李蔡已经当了丞相了,却因为侵占景帝陵前通道附近的地方而被问罪,不愿上公堂,自杀了。李广的儿子李敢,因为父亲的缘故怨恨卫青,打伤了卫青,被卫青的外甥霍去病射杀了。李广的孙子李陵也去打匈奴,寡不敌众,被捉,却没有像他爷爷那样逃脱,最终降了匈奴,并当了单于的女婿,这样留在汉的老母、妻子和儿子就都被杀了。李家至此彻底败落。说是三代培养一个贵族,其实富贵也不过三代。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