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大全(18篇)

时间:2023-12-11 14:10:59 作者:纸韵

教师心得体会是教师在实践中获得的宝贵财富,对于其他教师的教学有着积极的借鉴作用。在这里,小编为大家推荐几篇写作精彩的教师心得体会,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灵感。

《给教师的建议》学习心得体会

今年寒假,根据柳河县进修学校干训部的要求,我有幸拜读了一本教育专著——《给教师的建议》。掩卷回味,我对苏霍姆林斯基更加崇敬。因为他是在不断实践、研究的过程中总结出了这本教育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书,能为我们一线教师提出这么多切实可行的建议,并给自己带来了对教育的新视点、新启发,启迪自己在现行教育环境下进行更多的思考。100条建议,不能一一谈体会,下面我将结合书本内容就我感触最深的四点建议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给教师的建议》提到一个问题: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啊!的确,做教师的都知道,我们每天忙忙碌碌,每天必须做的几件事:备课、上课、改作业、课外辅导,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读书搞课题,教研活动,培训学习和学习现代信息技术。带着这个问题,我从书中了解到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就是读书。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教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取百家之长。我们所教的学科里教科书所包含的那点基础知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只不过是沧海之一粟。读了这些,我茅塞顿开,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关的。

第22条建议“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这条建议是值得所有教师思考的点金石。有一次推门听一个年轻教师的课,听完后,由于自己也感觉不好,她向我倾诉:我现在最大的困难是,当我提笔备课时,除了教材中看到的知识,我的头脑里是一片空白,没有故事、没有材料可以去补充说明我要讲的内容,所以只好照本宣科,课堂就常常陷入一言堂并且沉闷的尴尬状态,您说我该怎么办?我建议她:读书吧,多读书,读与你专业知识相关的好书,积累多了,就可以改变这种状况。是的,读书,能够改变教师人格匮乏、贫弱、苍白的状态。只有“读书破万卷”,教师在课堂上、在生活中,才能“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才能引经据典,妙语连珠,给学生以知识的充实和心灵的震撼,那时,你的课堂必然会成为学生向往的神圣殿堂,你的学科就必然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学科。

在《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这一节中谈到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是比较大的,书中所述:“学习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在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下,衡量一个学校优劣的标准是什么?升学率;衡量一个老师优劣的标准是什么?也是升学率。这种要求显然超过了部分学生的能力水平,使得教师在教学中常常显得急功近利,特别是对待后进生常常显得急燥。因而教师要在工作中保护和培养每一个学生的自尊感,这取决于教师对这个学生在学习上的个人成绩的看法。而教师能否做到这点,取决于对教师的评价机制,只有对教师的评价更科学,而不是唯一的升学率标准,才能吸引教师在教学上自觉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学习给他带来了精神上的满足和有所发现的快乐。可是就当前的国情来说,要改变对教师的评价机制,还需要一个漫长的改革过程,可作为教师,难道教育评价机制不改革我们就不去改变自己吗?在学习上取得成就,乃是通往儿童心灵中点燃“想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的一条蹊径,对于这一点,我认为应成为育人的核心问题之一。所以我认为,无论教育主管部门的评价机制如何,一个有良心的、有责任心的教师,都应该从改变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做起,更新理念,运用“多元智能理论”科学评价每一个学生,因材施教,尽可能依据学生自身的材质来培养学生。

记得一位教育家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小时候有一次去厕所,遇到了自己敬畏的数学老师,才知道原来老师也是要上厕所的。这件事给我很大的启示,一位严厉的教师,学生可能敬畏你,却很难亲近你、爱戴你。我们和几十个学生相比,不知道的地方很多。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假装什么都懂,反而给学生以假的印象,降低学生对你的信任和敬重。孔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没有完美无缺的人,没有一成不变的人。我们有自己的缺点、优点,优势、劣势,这是十分正常的,我们没必要遮遮掩掩。我们可能五音不全,我们可能画画的不好,我们可能舞跳的不好,我们可能没有运动天赋……没关系,我们依然秀给孩子们,让他们看到一个真实的你,一个有血有肉的你,一个和他们一样在许多方面有着这样或是那样不足的你,这样孩子们和你的心理距离一下就拉近了许多。

古人云:“开卷有益”。常读书、常思考,会使我们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做出严格的反省,会使我们教育思维的火花越加活跃。读《给教师的建议》后,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勤于读书、善于思考,做一名成功的教师。通过读书,提升教育素养;借助思考,使教育充满睿智。因为只有智慧含量较高的教育才算得上是一种阳光的沐浴、雨露的滋润,才能真正涤荡学生的心灵、提高学生的素养。

《给教师的建议》学习心得体会

苏赫姆林斯基先生为我们这些后来者提供了一部极具指导性的著作,我想无论什么时候再捧起它,依然还会清晰地看见在灯前笔耕不辍的教育巨匠正用他的心血给我们无尽的启示。而这部著作也将指引着我不断思考,在教育的这条道路上不断探索。

“教师面对的是儿童极易受到伤害的,极其脆弱的心灵,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其实,师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融洽的,教师应该学会蹲下来看学生,使他们感觉到你对他是公平的,信任的。

每个孩子都有他的可贵之处,在教师的眼里学生没有好坏之分。在学生做好的大时候,我们应该给他们更多的鼓励;在学生做的不好的时候,我们更要关心和指导他们向正确的方向前进,使他们在认识的道路上更进一步。不要加以指责,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很脆弱的地方,孩子也是一样。其实他们也很痛苦,作为教师就是要时刻给他们启发和鼓舞,使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使他们有自豪感和尊严感。

“如果你发现绝大多数学生练习本的字迹端正秀丽,错别字很少,那么这就是个明显的征兆:在这个班级里学生可以学到许多东西”,想一想,“练习本”就是学生习惯养成的一面镜子,也反映着一名教师的教学效果。对于新教师而言,学生习惯的养成是今后有良好教学效果的`基础,我所缺乏的也就是这一点,要时刻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真正得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使得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能更省力更有效。

要对同事们的经验加以研究和观察,并进行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进修和自我教育。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学习优秀经验,并不是把个别的方法和方式机械的搬用到自己的工作中去,而是要移植其中的思想。向优秀教师学习应当取得某种信念。”

学习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俗话说,“不到长城,你就不是英雄”,如果不读苏霍姆林斯基对教师的建议,恐怕你不可能成为一名真正的教师。本书是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从其30多年的教学经验和个人经验中总结出的一系列教育智慧。这是一本对一线教师很有帮助的书。翻开这本书与前几章不同。有100个“真正的”提案整齐地排列在一起。这些建议非常全面,不仅有生动的例子,而且有科学的`理论分析。他不仅关注老师和班级,也关注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他们有不同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所以他在书中不止一次提醒我们要注意差异。在第一章中提到:为什么一些在一年级落后或不及格的学生在二年级和三年级变得越来越糟糕。这是因为这些学生从一开始就没有注意到他们的心理发展与其他孩子之间的差距,这也是课堂教学的一个缺陷。我们总是照顾群体,但总是忽视一些个人。

学习《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我有幸参加了晋城市特级教师讲师团在沁水县东关小学开展的示范课活动。通过短短两节课的听课学习,让我受益匪浅,感受很多。在此,我针对此次听课,谈一点心得体会。

1.课前准备形式多样。

两位老师都非常注重课前活动,创设各种活动的情景,师生互动,消除了学生的紧张情绪。例如,李老师通过一个小游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对新课的学习中去。

2.课件的设计使用恰到好处。

两位老师都精心设计了自己的课件。课件的一些亮点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整堂课生动有趣,让学生能充满激情地上完这节课。例如,在李老师执教的《平面图形的面积复习》这节课中,通过课件的直观演示,让学生形象地感知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长方形的面积、正方形的面积、圆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巧妙地分散了本节课的重难点。辅助工具的使用能极大地丰富课堂,使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学生的学习效果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课堂上两位老师都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生遇到疑难问题时,师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这样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积极地投入思考之中。难度极大的,师引导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解决疑难,这样更有意识地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例如:陈老师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来解决用字母表示:“n只青蛙n张嘴,2n只眼睛,4n条腿。”等问题。不论是独立思考,还是小组合作,都注重从学生的认知角度出发,让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掌握新知,进而深入理解。再加上学生头头是道的讲解,就更强化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上好一节课是不容易的,这需要每一位执教者花很大的时间和精力,还要借助长期以来的积淀。聆听了这两位老师的优质课,我从中领略到不同的教学风格,深厚的教学功底,及精湛的教学艺术,他们所设计的学习情景,不仅贴近学生的认知,而且蕴含着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尝试去解决问题。我只有多学习、多听课、多对比、多反思,才能找到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缺点、弱点,才能知道在哪些方面需要改进,从而在今后的教学中取长补短,争取获得更多的收获,取得更大的进步。

学习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在这本以小学生为主要叙述对象的书中,我看到了这位教育巨匠在教育过程中的用心与热忱。在每一条建议中,都提出了切实的可操作的教育教学理念或者方法,徜徉在书中,我受益颇深。

一、每一朵花都应该平等的开放。

“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这是在第一页就映入眼帘的一句话。

作为老师,有些时候似乎过于急于求成,当孩子们达不到我们在心中为他们确立的目标时,就开始催促甚至责骂。更为严重的是,偶尔我们会说出类似于这样的话:你不适合学习。但实际上,学习对孩子们而言也是他们想急切做好的一件事,而由于我们偶尔的“出言不逊”,有的孩子可能就会因此厌倦学习,厌倦学校,最终沦为教育之外的旁观者。

在苏的观点中,他提出了“学习上的成就”概念。身为老师的我们,应该认真体会这个概念的深层次的含义:学习上的成就,在每个学生身上都有不同的标准和界定。而针对这样不同的标准,我们需要做的是“因材施教”,而不是冷嘲热讽。

每一朵花都应该平等的开放,我们不能因为花期不同而轻易否定这朵花所具备的开放的能力。但同时,我们也“不能向儿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每个孩子都有自己天赋异禀之处,我们身为孩子们成长路上的指路人,应当在适当的时候教给他合适的方法或者给予鼓励。“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要努力的使学生发现学习的趣味进而享受学习。而“学习成就”又是因人而异的,因此,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善于通过各种方式找出学生擅长的地方,让其树立自信,进而拥有学习的尊严。在学习中取得的成就,是点燃孩子们梦想火种的最初的火苗,而我们必须努力地爱护这火苗。

记得郭文红老师曾经说过“任何一个儿童,内心最真切的愿望就是:成为一个好人”,我们要细心呵护孩子们这小小的心愿,“人的天赋、可能性、能力和爱好确实之无可限量的。而每一个人在这些方面的表现又都是独一无二的。自然界没有一个这样的人,我们有权利说他是‘无论干什么都不行的人’”。——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努力地改变自己,改变自己对学生不合理的认知,改变自己总是“先入为主”的想法,让孩子们觉得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让每一朵花都平等的绽放!

二、获得进步最行之有效的方法——阅读。

在书中的第二到第六章节,以及第十九章节,无论是说到教师劳动还是学生的学习,无一不强调“阅读”的重要性。

关于教师劳动。

说到终生备课的准备,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在这里对教师备课提出了终生的要求:阅读,不断地阅读。如果教师想要使自己的授课内容变得丰富起来,就要通过大量的阅读实现。授课的过程是一个进行创造的过程,而创造的源泉来源于广泛的阅读,在阅读中,我们可以尽可能广泛地涉猎不同领域的知识,我们的视野自然而然就变得广博,我们所能够传授给学生的知识也变得丰富多彩。

关于学生学习。

在苏的观点中,提出在基础教育阶段要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而现在的大部分学生,在阅读方面存在极其强烈的功利心,考试考什么就看什么,课本上要求什么才看什么。这就导致了在授课过程中偶尔进行的思维拓展学生都会觉得陌生。因而,我们应该在授课之余应该引导学生多多进行课外阅读,广泛地了解各个领域的知识。同时,结合教材进行相关的专题阅读对于进一步理解教材也是相当有必要的,这是对老师的要求,但如果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做到这一点,那么我们的授课以及学生的学习过程就会变得充满趣味。

在教学过程中,“后进生”是我们教育教学的重点“保护对象”。而后进生之所以被冠以这样的称谓,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缺乏学习的信心,丧失了学习的动力。而培养后进生学习信心的一个有效办法就是鼓励他们进行阅读。“在‘后进生’所读的书籍里,在他从周围世界里所遇到的事物中,应当经常发现某些使他感到惊奇和赞叹的东西。”让他在阅读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某个“点”,进而进行深入的探索,获得学习思索的信心。阅读会打开思考的源头。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如果我们能够通过鼓励“后进生”阅读的方法让他们树立起学习的信心,也可谓教育的一些成就罢!

大量阅读,与教师是提高教学能力,丰富教学内容的有效手段;与学生,是培养兴趣,树立自信的绝佳方式。

打开书本,用墨香浸润心灵……。

学习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其实,学生学习也是在从事一种脑力活动,本书中有一个形象的比喻:有的孩子能打20桶水却不费吹灰之力,而有的孩子只打了5桶水就累得筋疲力尽了;同样道理,同一道数学题,有的同学只需几分钟就能解答出来,而有的'同学需花费几十分钟。脑力活动和体力活动一样,也应因人而异,个别对待。

对后一种学生应以特别的关照了。了解他们的日常生活习惯,脾气,家庭背景等原因,让他们也感觉到自己也是在一点一滴的进步中。要做到这一点,确实不是很容易的。他不仅需要老师的辛勤付出,更需要一定的教育技巧,掌握一定的教育艺术,因材施教。

不同类型的学生上着同样的课,提着同样的问题,做着同样的作业,考着同样的一张卷子。即便做错事后教育的方式也是一样的。试想,如果这样下去,怎会去个别对待,怎会不产成差生呢?这也不怪我们有些老师不停地抱怨他的课堂上学生不听话,不专心听讲了,也难怪苦口婆心地教育起不到作用,达不到效果了。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对于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应赶到这些学生的每一个人跟前去,看看每个人遇到什么困难,给每一个人提出专门为他们准备好的作业题。

有时候在课堂上就能看出,有必要给某个学生布置一点家庭作业,那么有经验的教师通常当堂布置给他。学习较差的学生脑力劳动的效果如何。千万不要让他先是听别的学生的流利的回答,把黑板上的东西抄下来。一定要设法让他独立思考,因为在思考的过程中就已经包含着运用知识的因素,要促使他在每一节课上,在脑力劳动中取得哪怕只是一点点的进步也好。

教育是一种精神活动,也是一种脑力活动,只有当教育者走进受教育者心灵的时候,教育的价值才能真正体现出来。

给教师的建议学习心得体会

闲暇时,我拜读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受益匪浅。的确,这些建议使作为教师的我们有了更明确的方向,给了我们极大的帮助,它就象一盏指路明灯一样。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他还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她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我们总在抱怨着时间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总是最公平的,它给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天24小时,问题还是出在疲于应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后面追着自己而没有主动去做是事。

苏霍姆林斯基用他30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向我们阐述了许多伟大的真理,虽然他来自于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国度,但他闪光的思想对我们这一代来说,丝毫不显过时。我想教育的问题是共性的,它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改变或消失。今天,我浅谈了读《给教师的建议》后的一些感想,其实它里面的很多经验都值得我去一一聆听和反思!这些都将成为我一生将享用不尽的财富!

《给教师一生建议》学习心得体会

当我们受到启发,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时,可以将其记录在心得体会中,这样就可以总结出具体的经验和想法。很多人都十分头疼怎么写一篇精彩的心得体会,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给教师一生建议》学习心得体会,欢迎大家分享。

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们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的希望而不是让他们沉浸在过去失败的阴影里。

有人说,欣赏如空气,每个人都不可隔绝,欣赏如水分,每个人都不可或缺,,欣赏如智慧的`阳光,不仅照亮每一个学生也会照亮老师。学生欣赏学生,便可以给学生一点希望,多给于学生一些赏识,便可以让学生树立起学好的信心,鼓起实现梦想的勇气。

我班有个学生阿鹏,他是一个小巧可爱,皮肤有点黑的男孩子。他不爱学习,或许从小疏于父母管教,或许从小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或许是身体素质本来就很差的缘故,他每天总有睡不完的觉,走不完的神,永远也写不完的作业。尽管如此,我还是很喜欢他,因为他的那双大大的笑眼总是让人难以忘怀。渐渐的,相处的日子久了,发现他的有点也就越来越多了。

他是一个乐于助人的好孩子。尽管上课听不懂,也从来不捣乱,偶尔帮我擦下黑板,也乐此不疲。每当下课后,都会主动帮我送教具;每次上课前,也总是有条不紊的帮我准备好多媒体:先开电脑,接着开投影机,然后打开屏幕,最后放下窗帘。一切准备就绪之后,他总是开心的等到我的使用。每次我使用时,他都会有一种成就感似的,似乎为老师帮忙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由此可见他是一个善良又勤快的孩子。

他是一个聪明的孩子。尽管每次默写,他总是错,但只要给他充足的时间,他总是能够正确无误的写出来。或许是平时贪玩忘了背诵吧?也或许是平时就没有及时复习的习惯吧?由此可见他也并不是一个无可救药的孩子。

他是一个有特长的孩子。很多老师认为成绩差的孩子几乎什么都差,我也曾经这么认为。或许这就是戴着有色眼镜看学生吧。有一次,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一次下课后,我让阿鹏跟我到办公室默写句子,他正打算收拾文具跟我走,这时班级里的几个班干部说道,老师,他不能走,最近学校要来检查,班主任吩咐出一期黑板报,而阿鹏就是独一无二的绘画师。听到此话,我着实吃惊不小,带着惊异的眼神看着阿鹏,问道:真的?阿鹏笑眯眯的点头称是,被同学称赞之后的自豪感毫不掩饰的呈现在脸上,我只好让他一展身手了。

高尔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那么谁能欣赏孩子,孩子定能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因此让我们学会爱孩子,学会欣赏孩子吧,让我们的爱,我们的欣赏如智慧之阳光照亮孩子的每一片心田。

《给教师的建议》学习心得体会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赫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是青年教师必读的教育读本之一,每一条建议都包含深刻的哲理,每读完一条建议都要停下来回味一番。他的话语严肃认真、节奏较快、极富感染力,这让我很清晰地感受到他对待教育的态度——热情、严肃、执着。而这样的态度决定了他对教育的热情,这样的热情又促使他对教育提出了真诚的建议。他的热情化作清风细雨滋润着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滋润着细节、滋润着思想、滋润着我们的灵魂。

恰巧我们xx二中最近为青年教师发展举办了一项活动——青年教师业务大练兵,这项活动中有一项就是让青年教师阅读教育类著作,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其中推荐读本就有《给教师的100条建议》,这种习惯其实也是这本书给我们青年教师的核心建议之一。下面结合我自己的实际和教育实践中的探索谈谈自己阅读后的心得。

生的友谊。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的确如此,只有从书中掌握了更多的知识,才能更好地把握好课程标准,使教学的视野更开阔、教学的技能更娴熟,在课堂上教师才能如鱼得水,而这直接作用于学生身上,更加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的效率。苏霍姆林斯基的谆谆教诲让我茅塞顿开,他书中那个用终身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的历史老师也让我领悟到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奥妙,我终于明白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关的。做教师的都知道,每天必须做的几件事:备课、上课、改作业、课外辅导,带着这个问题,我阅读到书中所写:怎样进行呢?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我们应当在自己所教的那门学科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得有一桶水”,怎样填满自己的水桶,那就是要不断地阅读。

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第七十五条建议提出。“老师,要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说到:“你面对的是儿童的极易受到伤害的、极其脆弱的心灵,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作为一个教师,应该懂得,学生虽然是孩子,但也有自尊心,只有尊重他们,他们才会在信任中更好地学习,接受教育。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也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这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自尊、自信的个性品质,还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师生间相互的尊重、信任,才能营造出和谐的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中,教师教得自信,学生学得快乐。

宽容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教学态度。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惩罚或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改正错误,但往往老师在心态上会定性,这对学生是不公平的。每个人都有犯错的权利,更有改正错误的权利。多站在学生角度思考,其实问题有时并不那么严重,以宽容的心态与学生交流,效果往往超过预期,问题更容易解决,师生关系也更加融洽。

苏赫姆林斯基先生同样很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在他的`建议中无不透露出实践活动对学生的重要意义。在学生的智力生活中,那些与生活最接近的智力活动不仅能全面发展孩子的动手动脑能力,而且能够在无声无息中教会他们怎样去处理以后生活中很可能会发生的事,“一个人既在丰富集体的智力生活,同时又在享受集体的精神财富”,这样能使孩子们从小就对一种良好的生活氛围留下抹不去的记忆。苏赫姆林斯基先生曾多次带他的学生们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到野外劳动,观察大自然的现象和人们的劳动,在学校工作的经验使我们相信,劳动在智育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引用他著名的一句话“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苏赫姆林斯基先生还专门研究过劳动,为的就是理解劳动对孩子们智力发育的作用,并创造一些特殊的劳动活动来使孩子们在智力发育上获得更多益处。

想想在现实的教育生活中,我们教育工作者就应该注重实践,这也符合我们提出的三维目标的能力目标。书本的间接经验是总结出来了,其实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实践中直接体会。为此,学校或者班级可以举办一些活动让学生参与体会书本上认识,更能从中形成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比如:实验比赛,演讲比赛,辩论会,运动会,大型的文艺表演,让学生自己组织班会等等。

学习《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这是一本具有教育意义的书,作者苏霍姆林斯基用了很多事例和体会,把枯燥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观点阐述的非常生动、有趣、明白。特别是那些教育的真知灼见和独特见解,值得我们反复阅读、品味、反思。此书令我受益匪浅,原来要做一名好老师,不容易;做一名学生喜欢的好老师,更不容易。因为我们要用心去教育我们的学生,不仅在学习上关心他们,在生活中也是如此。

作为一名教师,更应当主动地学习,终生学习。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的第18条:教师应当有一批书籍,用来扩充学生在大纲教材方面的知识。因为老师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赢得自身的发展。只有不断地学习、更新观念和知识;不断地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吸取他人之长来补自己之短;不断培养自己读书的兴趣,要博览群书,善于对书本中的内容深入地思考。才能使自己更加有竞争力和教育教学的能力。

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所以老师如何引导学生对学习感兴趣,这一环节很重要,如果引导不慎,会让学生丧失对学习的兴趣。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的第62条:当教师给学生带来思考,在思考中表现自己,用思考来指挥学生,用思考来使学生折服和钦佩的时候,他才能成为年轻的心灵的征服者、教育者和指导者。那种热爱自己的事业而又善于思考的教师,才有力量使教室里保持肃静,使儿童特别是少年和青年用心地倾听他的每一句话,才有力量激发学生的良心和羞耻心,这种力量才是一种无可争议的威信。而那些没有什么东西好讲,学生也感觉出他没有什么丰富的思想宝藏的教师,确实是很可怜的。我们依靠思考,也只有依靠思考,才能驾驭年轻的心灵。我们的思考能点燃学生的学习愿望。我们的思考能激发学生对书籍的不可遏止的.向往。“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需要教师点燃起来的勤学好问、渴求知识的火焰。学生经过思考和探索,去弄明白问题,会让学生收获成就感,感受到思考是一件多么令人高兴的事。

:“一个好的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热

在全班面前批评他,这让他觉得很没面子。此后每次上那个老师的课总是睡觉,不然就逃课。那个老师也不管他,慢慢地他开始厌恶学习,学习成绩开始下降,最后辍学了。听完之后,我觉悟到老师对学生的影响真的很大。因此作为教师,对后进生不要轻易放弃他们,要竭尽全力去帮助他们,给予他们特别的关心和耐心。例如,哪怕他们学习只进步了一点点,也要鼓励他们;要经常找他们谈话,鼓励他们;或者专门为他们挑选作业,鼓励他们去思考和解决问题,让他们自己去解答问题,体验学习所带来的成就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教师都应当对具体的学生实施个别的影响,用某一件事引起他的兴趣和爱好,鼓励他,激发他的独一无二的个性得到表现。我们每一位教师都不是教育思想的抽象的体现者,而是活生生的个性,他不仅帮助学生认识世界,而且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本身。

享受到脑力劳动的欢乐。儿童沿着这三个阶梯走上去,就会掌握牢固的、理解透彻的知识。教师对学生来说,是打开事物和现象的世界的人,而在少年时期,教师就是打开思想的世界的人。 综上所述,教师应当记住:每一个儿童都是带着想好好学习的愿望来上学的。这种愿望像一颗耀眼的火星,照亮着儿童所关切和操心的情感的世界。他以无比信任的心情把这颗火星交给我们,做教师的人。这颗火星很容易被尖刻的、粗暴的、冷淡的、不信任的态度所熄灭。要是我们,做教师的人,在心里也像儿童对待我们那样,把无限的信任同样地给予他们就好了!

那将是一种

太原市第五实验中学

姜强

因为导师团的任务,我认识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一本书,这是值得我们一读的好书,在这本书的前言中,苏霍姆林斯基写道:“我在帕夫雷什中学工作的年代里,同刚开始工作的年轻教师举行了无数次会见和谈话,收到过他们成千上万封信,从而促使我不得不写了这本书。”这本书是一位长者送给我们年轻人的一件珍贵的礼物,书中,这位长者那么执著而真诚地对我们提出建议和劝告,这些建议和劝告看似浅显,实则是苏霍姆林斯基一生的“积蓄”,他用那么多的实例和体会、经验,把枯燥的教育学、教学论、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阐述得生动明白,如在我们耳边娓娓道来。读这本书,不仅是在读那一条条独立成文的建议,更是在读苏霍姆林斯基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

书中提到一个问题让我获益良多:怎样使学生注意力集中。

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注意力不集中是每一位教师备感头疼的问题,特别是在上课或进行学习活动时,有些学生的思想特别爱开小差,于是有些学生年年的评语中老师都有一句:“希望你上课专心听讲,注意力要集中”

应该说,注意力不集中与学生的年龄特点有很大的关系,他们特别容易被一些奇异的、刺激的事物所影响,他们的注意力保持不了多长时间,这是他们的天性使然。但如果我们放任自流,不去培养他们的注意力问题,那样的话对他们的学习是一个极大的影响。但如果你去强制,效果肯定是不好的,即使看着他坐得端端正正,说不定这时候正是“身在曹营心在汉”。

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说“要能把握儿童的注意力,只有一积极途径,这就是要形成、确立并且保持孩子的这样一种内心状态——即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状态,使孩子体验到自己在追求真理,进行脑力劳动的自豪感。”

对它已经有了了解,那么我们在看由它拍成的电影或电视剧或看书时,我们就会看得特别认真,想办法将这个故事与这部名著里的其他情节联系起来去理解,你理解的越多,脑子中这个故事的前后联系越紧密,你就越爱看,对这部名著的思想理解得就越深刻。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还给我们提了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不断地吸取书中的知识,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毕竟很多建议是老教师多年实践总结出来的理论。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更应当主动地学习。因为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发展学生,也要发展教师自身;照亮学生,也要照亮自己。这样才能在自己这个工作岗位上,虽然过的平凡,但也充实,不至于“蜡炬成灰泪始干”。

保山实验小学 胡杰

从教二十年来,心中总有疑惑——无论自己怎样研读教材,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课堂教学效率总是不高,更多的感觉是教学时间不够。

阅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书中给教师提出了一百条建议,每一条建议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让我开阔眼界,感受颇深,启发非浅。 也解开了我心中的疑惑。

教师的语言素养是上好课的关键,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艺术。”教师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语言表达能力,这就给教师的语言修养提出很高的要求。教师的语言是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符合教育教学需要、遵循语言规律的职业语言。如果教师的语言素养好,那么上起课来会非常轻松,学生听的也非常明白,课堂效率怎能不高?相反,语言能力差,就会耽误许多时间。

教师语言的准确性

画龙点晴,入木三分;见解独到深刻,令人耳目一新。这样的语言才会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才能够像春雨一样流入学生的心田,同时把美好的思想和科学的知识一道带进去。

教师语言的启发性

教师的语言要含蓄、幽默、富于启发性。教师如果言语丰富,措辞优美,含蓄幽默,富有魅力,让学生置身于语言美的环境和氛围之中,学生就会心情愉快,兴趣盎然,思维敏捷,从而收到良好的教育和教学效果。语言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教师工作是创造性的劳动,在教师劳动的每一领域,都需伴有取得沟通教育对象心灵最佳效益的语言;教师应有一个语言库,贮有丰富的资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教师还应具有很强的驾驭语言的能力,根据需要,呼之即出,信手拈来,用得妥贴。这就要研究使用教育教学语言成功和失败两方面的经验,要研究不同教育对象的语言特点,要研究不同学科教学语言的特点,在研究中,勤于采集大量语言材料,善于分析综合语言材料,还应持之以恒对语言进行积累,并对教学语言的效益进行评估。

教师的语言修炼是无止境的,一个成功的教师,重要的标志是超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这个能力除了发音准确表述清楚明白外,就是怎么样表述得更生动形象,幽默睿智,恰到好处.我想,这是一名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自始自终要研究和雕琢!

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我对如何立足于本职工作有了新的见解。

学为人先,提升素质

2

时,如果我们今天不生活在未来,明天就将生活在过去,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点,用明天的标准来规范自己的行为,紧跟时代,孜孜以求,勇于开拓,与时俱进,全面去拥有一条属于自己的奔涌不息的河流。

学习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有句名言说得好:“书籍是人类的朋友,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不错,的确是这样。

在看过《给教师的100建议》这本书之后,带给我极大的启发和深深的感触,书中每条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是一本非常好的教育名著。

例如:《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一文中,鲜明而生动地指出:有些学生很长时间都没有对任何事情表现出特别的兴趣,如果学校里没有一种各科教师都来争取学生的思想和心灵的气氛,那么许多学生的兴趣就永远得不到开发,学校里这种对学习无动于衷没有为自己找到感兴趣的学生越多,那么,教师们就不可能有自己的学生,那很难把酷爱知识的火花从自己心里移植到学生心里。,在学生对待知识的态度上,最令人苦恼和感到担忧的,就是这种无动于衷的精神状态。学生在某一门学科上学业落后,考不及格,这倒并不可怕,而可怕的是他冷淡的态度。

俗话说: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教师要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不断学习,提高课堂效率,是学生真正成为“自己的学生”,使课堂成为学习知识的乐园。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艺术。”教师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语言表达能力,这就给教师的语言修养提出很高的要求。教师的语言是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步养成的符合教育教学需要、遵循语言规律的职业语言。

如果教师的语言素养好,那么他上起课来会非常轻松,学生听的也非常明白,课堂效率怎能不高?相反,语言能力差,就会耽误许多时间。

总之,读过这本书后,带给我极大的启示和教育,使我懂得了不少教育的艺术,以后还要多看此类的书籍以增强业务水平和师德修养。名教师,阅读是必不可少的!

学习《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最近读了他的学术著作《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中提及了100建议,每一条建议都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和精辟的理论分析。苏霍姆林斯基将教育教学中的实例用平实的语言娓娓道来,文字深入浅出,让我在朴实的语言和真实的故事中感受体会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下面我就来粗略地谈一谈看了这些建议之后的三点感想:

有句古话说的好,“活到老,学到老”。作为教师的我们更不能停止学习的脚步,如果我们不经常的更新知识结构,就不能对新知识保持长久的好奇与敏锐,就有可能回答不出学生突发奇想的问题。因此,读书学习能让学生更加亲近我们,也使我们更具有魅力。现在,我所从事的是小学教育,面对的是一群天真活泼的小朋友,可能不会有太大的教学压力。但是随着孩子们年龄的增长与知识生活经验的不断丰富,不仅在智力上有很大的提高,而且创造性极强,经常会问一些老师很难回答的问题。以前听过一句老话,说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可是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教师只有一桶水是远远不够的。那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继续学习,不断地给自己充电,时刻充实自己。此外,老师向来担任为人师表这一角色,如果我们教师自己就养成了不断学习、不断阅读的好习惯,那么自然会给学生带来正面的影响。

书中强调:要训练学生的思维,就应该把他们带到思维的源泉那里去,那里会展现出现象的链条,应该让学生努力把握住这根链条,在记忆中保持住几样事实,事物的关系,这时候他们就是在受着无可替代的思维训练。当然在各种现象的链条中,要一个接一个地进行发现,这样才会刺激学生的思维,使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由此可见,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主要是要让学生产生共鸣,从生活实际中出发,将要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抓住学生的认识与所要学习的内容之间的结合点,引发学生的共鸣,让他们有的想,有的说。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前一定要充分的备好课,精心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深入挖掘教材与学生认识之间的结合点,以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倾听是一种身心两方面的活动,既入耳又入心,需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对教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教育孩子必须从心与心的对话开始的,而心与心的对话又是从真诚的倾听开始的。只有我们善于倾听才能真正的从心去理解学生,手机版才能反思自己的教学,从而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作为小学老师的我们,工作十分的琐碎,有时会因为自己的忙碌,而忽略学生对自己说的话,只是敷衍一句:“好了好了,老师知道了,一会再说!”可当我们真正忙完了,又将这件事给忘了,自然给学生心里造成了一定的阴影,觉得老师并不重视自己说的话。没有从老师这得到一个答复,久而久之,学生也就不愿与老师沟通交流了。因此,要做一名合格的老师,我们必须要理解倾听的意义,并懂得学会倾听。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我受到了深深感触。的确,这些建议使作为教师的我们有了更明确的方向,给了我们极大的帮助,它就象一盏指路明灯一样。

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比之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年代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他的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它仍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一颗颗干渴的灵魂。它像与教师面对面一样,针对着教师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在读到“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段时,确实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作为一名年轻教师,的确发现时间总是不够用,每天总是备课、制作教具、上课、写反思等,仰望时钟,一天时间却又过去,可收获却不大。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他还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她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我们总在抱怨着时间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总是最公平的,它给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天24小时,问题还是出在疲于应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后面追着自己而没有主动去做是事。

苏霍姆林斯基用他30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向我们阐述了许多伟大的真理,虽然他来自于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国度,但他闪光的思想对我们这一代来说,丝毫不显过时。我想教育的问题是共性的,它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改变或消失。今天,我浅谈了读《给教师的建议》后的一些感想,其实它里面的很多经验都值得我去一一聆听和反思!这些都将成为我一生将享用不尽的财富!

而此次在第一次粗读的基础上进行研读,对作者提出的建议进行理性地分析和思考,从中提炼出适合本班级发展的教育理论,更好地为我们的工作服务。

作者在书中提到:“儿童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和谐的全面的发展,就是两个‘教育者’——学校和家庭,它们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终从同样的原则出发,无论在教育的目的上,过程还是手段上,都不要发生分歧。”短短一段话,多次出现“一致”“同样”的字眼,旨在向我们强调家校形成同步教育的重要性。学校和家庭只有思想同步,行动同步,教育效能才可能同步。

部分家长在家庭教育观念和家教做法上存在偏差……家长们对家庭教育认识不到位,使学校教育特别艰难。如何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摆正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位置,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协同学校教育,共同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才是当前最应该解决的问题。家校沟通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

首先,要增强家长的责任感。让家长明白家庭教育对孩子所起的重要作用以及自身肩负的重大责任,而不是仅仅把孩子往学校一送就不关己事。

其次,要转变家长陈旧的家庭教育观念和家庭教育方法。可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来帮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和科学的教育方法。

适时转载一些优秀的育儿经,与家长共同分享等。

做好家访工作。教师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个别家访,和家长交换意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对学生进行一致的教育,使家长积极配合教师搞好家庭教育。

定期召开家长培训会或座谈会。指导家长如何搞好家庭教育,树立新的家庭教育理念,并配合学校搞好学校教育,以便更好地发挥教育功能和作用,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学校教育离不开家庭的配合,只有家校形成合力,教育效果才可能是加法;

只有家校经常联系,家长和学校在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上统一思想,教育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总之,学校与家长相互沟通、相互联系,保持学校与家庭教育的一致性,让我们用真诚架起一座沟通学校和家庭的连心桥,共同促进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吧!

最近,我再次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著作《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我不只一次阅读,读后仍使我浮想联翩,感慨万千。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高尚的人谈话。”读着《给教师的建议》,我一下子豁然开朗了。

潜能生的转化,我一直认为是个非常棘手的问题。无论是谁,无论用什么方法教育都是事倍功半的,很多道理只能从理论上行得通,而实践中要想让一个智力有问题的人有进步有发展是不可能的,要让一个品质不好的人真正弃恶从善也是不可能的,也就是所谓的“本性难移”,对现在很流行的一句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不敢苟同。但苏霍姆林斯通过多年的教育工作的实践,和对儿童的脑力劳动和精神生活的研究,深信:儿童学习困难,功课不及格,落后于别人,其原因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在于儿童在童年早期所受的教育和他周围的条件不够好。他认为:当学习困难的儿童跟能力较强的儿童在一起上课学习的时候,需要对他们加以特别的关心和有耐心。不要有一句话,不要有一个手势使得这种儿童感到教师已经对他的前途失掉信心。同时提醒我们:不要强迫儿童尽量长久地死抠书本,而要培养智慧,发展大脑,教他去观察世界,发展儿童的智力。读了这本书,我认为我们当教师的人应当记住:对于每一个学习困难的学生、不管他已经被耽误到了什么程度,我们都应当有爱心、信心、耐心。要相信人人能成才,特别要关心后进生的成长,但也不要把他们看得和优秀学生一样的能干,这样只会越学越死,越学越笨。而要更注重锻炼他们的思维,发展智力,为他们今后的不断学习,不断发展打磨“脑机器”。正如苏霍姆林斯所说我们的崇高的使命就在于:要使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选择这样一条生活道路和这样一种专业,它不仅是供给他一块够吃的面包,而且能给予他生活的欢乐,给予他一种自尊感。

现任教班级中有一名叫吴权的学生,上课无精打采,回家不做作业,热衷电脑,思维能力较好,自称很懒,不想学习。我对他经过一段时间的细致入微的观察、耐心地一对一地陪做作业,沟通对一些事件的看法等,教育产生了一定的效果。能主动要求老师放学后留下来教他学习,改变以往对待学习的冷漠的态度。作为教师我们应该要关注每一个个体,赏识每个孩子,特别是弱势群体。因为学生再幼稚也有他个人的思想,有他独特的思维和心灵。我们应该摒弃冷眼和偏见,用真情去浇灌,用爱心去培育。真正的爱是不必声张的,我们只要给他们多一份关爱,给他们多一些阳光,多一个笑脸。平时及时发现,准确把握每个后进生的优点,使他的优点得以升华、特长得到发展,使他们感到“我也有比别人强的地方”“我也有自己的优势”从而正确地认识自己。我们还要善于给他创设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舞台和空间,正确地加以引导,让他获得成功,只要有一次成功就有改变后进面貌的可能。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所告诫我们的那样:“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书中提到阅读是“一天也不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的江河”读书足以移情,使人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养性灵。因为书中有着广阔的世界,书中有着永世不朽的精神。虽然沧海桑田,物换星移,但书籍永远是新的。因此苏霍姆林斯基也特别注重阅读与教学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唯有阅读才能不断丰富我们教师的知识底蕴,提高我们教师的教学水平。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如此之快,没有不断的学习就没有扎实的知识和开阔的思维,在信息飞速发展的今天孩子们的视野越来越宽阔,知识面越来越丰富,求知欲也越来越强烈,不学习只能是“坐吃山空”,仅仅靠课前准备几个小时已经不足以自如地驾驭课堂。我们说教师是文化的传播者,我们的阅读也不仅仅是为了上好一节课,更重要的是要把人类几千年积累的生活经验和思想精髓传播下去,读书不仅是教师的一种喜好我觉得更是一种责任。我们应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去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我们只有通过不断的读书,使自己所从事的这种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成为你所具备的知识海洋的沧海之一粟,这样在教学生活才能应付面对一切而左右逢源,游刃有余,不会将工作当成一种负担。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使得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

苏霍姆林斯基的建议还有很多,书中每一篇文章都再一次深深地震撼着我,看了后,我由衷地感叹:“苏霍姆林斯基真伟大,不愧是世界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他的书不愧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更犹如黑暗里的光明,给我们指明了方向。我要坚持每天读一些,把书中最有用的理论摘抄下来,方便自己以后的教学。

掩卷遐思,苏霍姆林斯基的谆谆教导仍回荡在我耳旁。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孜孜不倦地拜读,用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指导自己的教育工作,培养出更多、更全面的学生。

第一次知道这本书是在新教师培训的课上,常州教师职业发展中心的老师倾情推荐了这本书。怀着学习的心态,寒假期间我终于拜读了它。

作者苏霍姆林斯基是乌克兰的著名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具有普适性、先进性、丰富性,是符合教育的普遍规律,符合儿童的成长规律的。他懂得儿童的心,能用自己的满腔热情浇灌儿童的心灵。他的每条建议都是那样富有哲理,用心去思考他的每一条建议,很好的借鉴,并运用于我们现在的教育工作之中,都是非常必要,很有价值的。下面就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第6条从哪儿找时间,一昼夜只有24小时,谈谈我个人的感受和体会。

工作之初,无数人怀着羡慕的眼光告诉我,教师是多么好的职业,拥有寒暑假,双休日。而当我真正踏上工作岗位,才发现,这些休息时间都是用平时比其他人多一倍的工作时间换来的。所以,没有哪个职业能轻轻松松。从第一次写备课稿,到第一次批改家作,第一次听课写笔记,本以为第一天的工作生涯一定是充满忐忑的。但事实是,忙绿的一天,打轴转的工作,完全没有任何喘息休息的时间。教师工作就是这么忙绿。在书中,作者也提到,老师每天除在学校工作3—4小时外,还要备课和批改作业不少于5—6小时。而在现实工作中,每天在学校工作超过八小时,回家还要备课,准备第二天的上课内容。高强度的耗费时间与精力。一开始,我的确感到身心俱疲。

但如何克服与解决这一问题呢?书中给出的答案是阅读。要天天看书,终身与书籍为友。这是一天也不断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江河。对于新教师的我来说,觉得没时间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的专业知识储备较少。正因为如此,所以我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去思考,去准备新课。每一节新课对我来说都是从未接触过的。而想挤出时间,就只能利用空闲时间多读书。正如书中所说,要使教科书成为你的科学知识海洋中的一滴水,而你教给学生的只是这门知识的基本原理。到这个时候,备课就无需花几个小时了。

这本书字字珠玑,解开了我众多困惑。我也从中寻找到了一些答案。更多的答案需要不断地实践。现在,备课在我看来不再是不得不做,而是积累经验的必由之路。蝴蝶化茧成蝶,必将经历苦痛。而我想蜕变为优秀的青年教师,也必将迎来更多的机遇与挑战。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书籍永远是人类最好的朋友。在新的一学期,我将挤出时间多读书,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一点一滴凝聚属于自己的知识海洋。

《给教师的建议》学习心得体会

《给教师的建议》是苏联当代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为了解决中小学的实际问题,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专为中小学教师写了一本教育经典书。

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最近读了他的学术著作《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中提及了100建议,每一条建议都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和精辟的理论分析。苏霍姆林斯基将教育教学中的实例用平实的语言娓娓道来,文字深入浅出,让我在朴实的语言和真实的故事中感受体会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下面我就来粗略地谈一谈看了这些建议之后的三点感想:

有句古话说的好,“活到老,学到老”。作为教师的我们更不能停止学习的脚步,如果我们不经常的更新知识结构,就不能对新知识保持长久的好奇与敏锐,就有可能回答不出学生突发奇想的问题。因此,读书学习能让学生更加亲近我们,也使我们更具有魅力。现在,我所从事的是小学教育,面对的是一群天真活泼的小朋友,可能不会有太大的教学压力。但是随着孩子们年龄的增长与知识生活经验的不断丰富,不仅在智力上有很大的'提高,而且创造性极强,经常会问一些老师很难回答的问题。以前听过一句老话,说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可是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教师只有一桶水是远远不够的。那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继续学习,不断地给自己充电,时刻充实自己。此外,老师向来担任为人师表这一角色,如果我们教师自己就养成了不断学习、不断阅读的好习惯,那么自然会给学生带来正面的影响。

书中强调:要训练学生的思维,就应该把他们带到思维的源泉那里去,那里会展现出现象的链条,应该让学生努力把握住这根链条,在记忆中保持住几样事实,事物的关系,这时候他们就是在受着无可替代的思维训练。当然在各种现象的链条中,要一个接一个地进行发现,这样才会刺激学生的思维,使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由此可见,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主要是要让学生产生共鸣,从生活实际中出发,将要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抓住学生的认识与所要学习的内容之间的结合点,引发学生的共鸣,让他们有的想,有的说。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前一定要充分的备好课,精心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深入挖掘教材与学生认识之间的结合点,以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倾听是一种身心两方面的活动,既入耳又入心,需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对教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教育孩子必须从心与心的对话开始的,而心与心的对话又是从真诚的倾听开始的。只有我们善于倾听才能真正的从心去理解学生,手机版才能反思自己的教学,从而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作为小学老师的我们,工作十分的琐碎,有时会因为自己的忙碌,而忽略学生对自己说的话,只是敷衍一句:“好了好了,老师知道了,一会再说”可当我们真正忙完了,又将这件事给忘了,自然给学生心里造成了一定的阴影,觉得老师并不重视自己说的话。没有从老师这得到一个答复,久而久之,学生也就不愿与老师沟通交流了。因此,要做一名合格的老师,我们必须要理解倾听的意义,并懂得学会倾听。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我受到了深深感触。的确,这些建议使作为教师的我们有了更明确的方向,给了我们极大的帮助,它就象一盏指路明灯一样。

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比之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年代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他的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它仍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一颗颗干渴的灵魂。它像与教师面对面一样,针对着教师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在读到“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段时,确实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作为一名年轻教师,的确发现时间总是不够用,每天总是备课、制作教具、上课、写反思等,仰望时钟,一天时间却又过去,可收获却不大。

《给教师的建议》学习心得体会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他还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她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我们总在抱怨着时间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总是最公平的,它给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天24小时,问题还是出在疲于应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后面追着自己而没有主动去做是事。

而此次在第一次粗读的基础上进行研读,对作者提出的建议进行理性地分析和思考,从中提炼出适合本班级发展的教育理论,更好地为我们的工作服务。

作者在书中提到:“儿童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和谐的全面的发展,就是两个‘教育者’——学校和家庭,它们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终从同样的原则出发,无论在教育的目的上,过程还是手段上,都不要发生分歧。”短短一段话,多次出现“一致”“同样”的字眼,旨在向我们强调家校形成同步教育的重要性。学校和家庭只有思想同步,行动同步,教育效能才可能同步。

部分家长在家庭教育观念和家教做法上存在偏差……家长们对家庭教育认识不到位,使学校教育异常艰难。如何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摆正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位置,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协同学校教育,共同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才是当前最应该解决的问题。家校沟通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

首先,要增强家长的责任感。让家长明白家庭教育对孩子所起的重要作用以及自身肩负的重大责任,而不是仅仅把孩子往学校一送就不关己事。

其次,要转变家长陈旧的家庭教育观念和家庭教育方法。可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来帮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和科学的教育方法。

适时转载一些优秀的育儿经,与家长共同分享等。

做好家访工作。教师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个别家访,和家长交换意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对学生进行一致的教育,使家长积极配合教师搞好家庭教育。

定期召开家长培训会或座谈会。指导家长如何搞好家庭教育,树立新的家庭教育理念,并配合学校搞好学校教育,以便更好地发挥教育功能和作用,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学校教育离不开家庭的配合,只有家校形成合力,教育效果才可能是加法;

最近,我再次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著作《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我不只一次阅读,读后仍使我浮想联翩,感慨万千。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高尚的人谈话。”读着《给教师的建议》,我一下子豁然开朗了。

潜能生的转化,我一直认为是个非常棘手的问题。无论是谁,无论用什么方法教育都是事倍功半的,很多道理只能从理论上行得通,而实践中要想让一个智力有问题的人有进步有发展是不可能的,要让一个品质不好的人真正弃恶从善也是不可能的,也就是所谓的“本性难移”,对现在很流行的一句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不敢苟同。但苏霍姆林斯通过多年的教育工作的实践,和对儿童的脑力劳动和精神生活的研究,深信:儿童学习困难,功课不及格,落后于别人,其原因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在于儿童在童年早期所受的教育和他周围的条件不够好。他认为:当学习困难的儿童跟能力较强的儿童在一起上课学习的时候,需要对他们加以特别的关心和有耐心。不要有一句话,不要有一个手势使得这种儿童感到教师已经对他的前途失掉信心。同时提醒我们:不要强迫儿童尽量长久地死抠书本,而要培养智慧,发展大脑,教他去观察世界,发展儿童的智力。读了这本书,我认为我们当教师的人应当记住:对于每一个学习困难的学生、不管他已经被耽误到了什么程度,我们都应当有爱心、信心、耐心。要相信人人能成才,特别要关心后进生的成长,但也不要把他们看得和优秀学生一样的能干,这样只会越学越死,越学越笨。而要更注重锻炼他们的思维,发展智力,为他们今后的不断学习,不断发展打磨“脑机器”。正如苏霍姆林斯所说我们的崇高的使命就在于:要使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选择这样一条生活道路和这样一种专业,它不仅是供给他一块够吃的面包,而且能给予他生活的欢乐,给予他一种自尊感。

现任教班级中有一名叫吴权的学生,上课无精打采,回家不做作业,热衷电脑,思维能力较好,自称很懒,不想学习。我对他经过一段时间的细致入微的观察、耐心地一对一地陪做作业,沟通对一些事件的看法等,教育产生了一定的效果。能主动要求老师放学后留下来教他学习,改变以往对待学习的冷漠的态度。作为教师我们应该要关注每一个个体,赏识每个孩子,特别是弱势群体。因为学生再幼稚也有他个人的思想,有他独特的思维和心灵。我们应该摒弃冷眼和偏见,用真情去浇灌,用爱心去培育。真正的爱是不必声张的,我们只要给他们多一份关爱,给他们多一些阳光,多一个笑脸。平时及时发现,准确把握每个后进生的优点,使他的优点得以升华、特长得到发展,使他们感到“我也有比别人强的地方”“我也有自己的优势”从而正确地认识自己。我们还要善于给他创设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舞台和空间,正确地加以引导,让他获得成功,只要有一次成功就有改变后进面貌的可能。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所告诫我们的那样:“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书中提到阅读是“一天也不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的江河”读书足以移情,使人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养性灵。因为书中有着广阔的世界,书中有着永世不朽的精神。虽然沧海桑田,物换星移,但书籍永远是新的。因此苏霍姆林斯基也特别注重阅读与教学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唯有阅读才能不断丰富我们教师的知识底蕴,提高我们教师的教学水平。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如此之快,没有不断的学习就没有扎实的知识和开阔的思维,在信息飞速发展的今天孩子们的.视野越来越宽阔,知识面越来越丰富,求知欲也越来越强烈,不学习只能是“坐吃山空”,仅仅靠课前准备几个小时已经不足以自如地驾驭课堂。我们说教师是文化的传播者,我们的阅读也不仅仅是为了上好一节课,更重要的是要把人类几千年积累的生活经验和思想精髓传播下去,读书不仅是教师的一种喜好我觉得更是一种责任。我们应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去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我们只有通过不断的读书,使自己所从事的这种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成为你所具备的知识海洋的沧海之一粟,这样在教学生活才能应付面对一切而左右逢源,游刃有余,不会将工作当成一种负担。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使得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

苏霍姆林斯基的建议还有很多,书中每一篇文章都再一次深深地震撼着我,看了后,我由衷地感叹:“苏霍姆林斯基真伟大,不愧是世界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他的书不愧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更犹如黑暗里的光明,给我们指明了方向。我要坚持每天读一些,把书中最有用的理论摘抄下来,方便自己以后的教学。

掩卷遐思,苏霍姆林斯基的谆谆教导仍回荡在我耳旁。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孜孜不倦地拜读,用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指导自己的教育工作,培养出更多、更全面的学生。

第一次知道这本书是在新教师培训的课上,常州教师职业发展中心的老师倾情推荐了这本书。怀着学习的心态,寒假期间我终于拜读了它。

作者苏霍姆林斯基是乌克兰的著名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具有普适性、先进性、丰富性,是符合教育的普遍规律,符合儿童的成长规律的。他懂得儿童的心,能用自己的满腔热情浇灌儿童的心灵。他的每条建议都是那样富有哲理,用心去思考他的每一条建议,很好的借鉴,并运用于我们现在的教育工作之中,都是非常必要,很有价值的。下面就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第6条从哪儿找时间,一昼夜只有24小时,谈谈我个人的感受和体会。

工作之初,无数人怀着羡慕的眼光告诉我,教师是多么好的职业,拥有寒暑假,双休日。而当我真正踏上工作岗位,才发现,这些休息时间都是用平时比其他人多一倍的工作时间换来的。所以,没有哪个职业能轻轻松松。从第一次写备课稿,到第一次批改家作,第一次听课写笔记,本以为第一天的工作生涯一定是充满忐忑的。但事实是,忙绿的一天,打轴转的工作,完全没有任何喘息休息的时间。教师工作就是这么忙绿。在书中,作者也提到,老师每天除在学校工作3—4小时外,还要备课和批改作业不少于5—6小时。而在现实工作中,每天在学校工作超过八小时,回家还要备课,准备第二天的上课内容。高强度的耗费时间与精力。一开始,我的确感到身心俱疲。

但如何克服与解决这一问题呢?书中给出的答案是阅读。要天天看书,终身与书籍为友。这是一天也不断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江河。对于新教师的我来说,觉得没时间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的专业知识储备较少。正因为如此,所以我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去思考,去准备新课。每一节新课对我来说都是从未接触过的。而想挤出时间,就只能利用空闲时间多读书。正如书中所说,要使教科书成为你的科学知识海洋中的一滴水,而你教给学生的只是这门知识的基本原理。到这个时候,备课就无需花几个小时了。

这本书字字珠玑,解开了我众多困惑。我也从中寻找到了一些答案。更多的答案需要不断地实践。现在,备课在我看来不再是不得不做,而是积累经验的必由之路。蝴蝶化茧成蝶,必将经历苦痛。而我想蜕变为优秀的青年教师,也必将迎来更多的机遇与挑战。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书籍永远是人类最好的朋友。在新的一学期,我将挤出时间多读书,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一点一滴凝聚属于自己的知识海洋。

《给教师的建议》学习心得体会

最近认真阅读了苏联当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是一本非常好的指导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书籍,使我感受颇深、受益匪浅。

一、抓紧一切时间读书。作为一名教师,发现时间总是不够用,每天总是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写反思等,可说到收获却不大。有时为了一节公开课,花了大量的时间在网上和杂志上搜索相关的图片和知识;有时为了写一片论文也是绞尽脑汁,趴在电脑前浪费时间。苏霍姆林斯基在许多条建议中都提到,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必须要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应该要不断培养自己读书的兴趣,要博览群书,善于对书本中的内容深入地思考。

“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一桶水如不添加,也有用尽的时候。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我更应当主动地学习。因为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赢得自身的发展。只有不断地学习、更新观念和知识,不断地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吸取他人之长来补自己之短,才能使自己更加有竞争力和教育教学的能力。随着教学实践的增加,新问题、新矛盾也接连不断的出现,要想自己成为一名真正合格的教师,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要走的路还有很长很长。因此,教师必须不断读书学习,从中总结更多经验,发扬优点,改进缺点,不断探索新的知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取得更好成绩。

二、要将书本上的知识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何为掌握知识,将教师所讲的内容或课本上的知识原封不动地装入学生的脑袋,那不叫掌握知识。“让事物和事实现象和事件在一定童话上成为少年学生自己的东西。如果少年感到知识是他的智慧努力的结果。他就能获得并同时运用这些知识。”因此,在课堂上,我们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思想的自由,让他们独立思考,去真正领会知识其实质,特别是对于那些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我们更是要给予他们思考的时间,并认真分析他们是在哪个思维点了断了线,我们要想方设法地帮他结上。

三、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我们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容易拿一些新奇的、鲜明的、形象的手段(比如现在用的多媒体)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但如果不合适的运用,不但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反而是有害的。“经验证明:讲课当中过分地追求激动人心的、鲜明的、形象的东西,会使得过度兴奋,这时教师不得不提高声音,压倒学生的喧闹声,学生就会更加兴奋。其次,教师要弄明白已知和未知之间的关系,因为这关系到学生掌握知识的质量及在头脑中的保持,同时也会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提示出已知的跟新的东西之间的内部的深刻的联系——这是激发兴趣的奥秘之一。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用了一个比喻,把课堂的教学活动比作是师生建立的一座高楼,当教师将新的知识这块砖递到学生手上的时候,学生应该知道放在哪个位置,并且它还应该站在远一点看看,这块砖与上一块以及整个建筑之间的关系,这样他才能将这块砖(新的知识)放好。要将已学过的知识变成掌握新知识的一个工具。

四、要善于赏识。要“因材施教”,教师必须对“材”进行细致的了解,如学生的性格脾气、家庭背景、学习方式、思维特点等等,并且要运用到实际课堂中去,为不同的学生创造能发挥他们自身能力的学习情景,这样他们都会感觉到他们也是在不停地进步,才会点燃起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赏识教育还有利于形成互爱的师生文化,其源于自然,源于生活,实践出了许多真知灼见。通过赏识教育,可以展示学生个性特征,发挥个体特长,多维度地发现学生的亮点,在活动让学生感知自己和他人优点,互相赏识,互相学习。教师用赏识的眼光去发现学生闪光点,用赏识的胸怀去接纳学生不足,耐心期待学生取得进步。在赏识的氛围下,让学生不仅珍爱自己,还要用赏识发现教师的优点,做到亲其师,信其道。

因此,教师高尚的人格魅力,丰富的文化底蕴,加上生动活泼的文化活动,教师热爱着学生,学生热爱着教师;学生茁壮地成长着,教师也幸福地成长着,这也正是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条建议》一书给予我们的无比丰厚的精神财富。让我们一起共同努力,为托起明天的太阳奋斗吧!

《给教师的建议》学习心得体会

暑假期间,我认真拜读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品一本好书,如同与一位高尚的人在交谈”。苏霍姆林斯基的文章,犹如一泓清泉,不仅清澈明净,映照自己,而且清爽甘洌,沁人心脾。书中给教师的每一条建议谈到相关的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让我感触颇深,受益非浅。

”教学中,难免会遇到一些成绩差、纪律差的同学,我们称之为“后进生”。在做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时,作为老师应该摒弃冷眼和偏见,用真情去浇灌,用爱心去培育。

老师要及时发现,准确把握每个后进生的优点,使他的优点得以升华、特长得到发展,使他感到“我也有比别人强的地方”,“我也有自己的优势”,从而正确地认识自己。老师还要善于给他创设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舞台和空间,正确地加以引导,让他获得成功,只要有一次成功就有改变后进面貌的可能。所以赏识在转化后进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当学生遇到困难时,当学生遭到失败时,当学生不敢尝试新事物,缺乏信心时,当学生在做一件似乎不可能做好的事时,教师要给予鼓励。给学生一个微笑,告诉他:“你能做好,老师相信你……”有了老师的鼓励,学生会感到有一股强大的力量在支撑着他,从而对自己充满信心。

读过书后,我恍然大悟,原来,我在平时的工作中走进了转化后进生的一座象牙塔,只从知识表层去改善,没有从学生的内心出发,用一种平等甚至欣赏的目光去看待学生,而这也就似乎决定我不可能从根本上转化后进生。我们应该用心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鼓励他,赞美他,给他多一点的关怀,给他多一点的自信,用爱去转化每一位后进生。

范文二。

《给教师的建议》学习心得体会

一直以来,都因为工作忙而疏于静下心来读书,总借口没时间而不能够静下心来学习。可前不久,一本前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却让我有如获至宝、如遇知音之感。

前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为了解决中小学的实际问题,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他专为中小学教师写了一本《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后来,中国的教育专家根据我国的情况和需要,选择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精华部分,另从他的其他著作里选译了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的精彩条目,作为补充,全书仍有一百条,改称为《给教师的建议》。书中每条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用平实的语言娓娓道来。此书文字深入浅出,通顺流畅,极便阅读。它并不枯燥,在朴实的语言和真实的故事中渗透着大师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同时,对于在一线任教的老师们来说,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和可操作性。

书中提到一个问题: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啊!确实,做教师的都知道,每天必须做的几件事占用了我们绝大多数的时间:备课、上课、改作业、课外辅导、处理学生之间的种种问题…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读书搞科研。我真是不知道该怎样才能做好所有的工作。在书中,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教师的时间从读书中来。只有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就像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一般。

就像书中那位成功的历史教师说的:"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读到这里,我突然之间明白了,为什么有的特级教师能在课堂上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游刃有余,让人觉得听课是一种享受,而自己上课时尽管精心准备,教学环节的设计可谓精心,但在课堂上却往往显得捉襟见肘,感到语言贫乏,缺乏感染力。

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啊!"原来,这是因为用一辈子来备课和用课前的几小时来备课,效果肯定不同。大师让我知道了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要知道作为教师,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之一粟。若我们没有"源头活水",怎可能教出好学生来?书中还特别重视德育教育,重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重视对学生足够的尊重,是真正以人为本的教育。在大师眼里,德育教育绝对不是空洞的说教和口号式的响亮文字,而是生活中的细节,是一个微笑的眼神,一句亲切的话语。古人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想有潺潺流淌的一汪清泉活水,就得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

《给教师的建议》学习心得体会

《给教师的建议》是苏联当代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为了解决中小学的实际问题,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专为中小学教师写了一本教育经典书。下面给大家分享《给教师的建议》学习心得体会,欢迎借鉴!

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最近读了他的学术著作《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中提及了100建议,每一条建议都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和精辟的理论分析。苏霍姆林斯基将教育教学中的实例用平实的语言娓娓道来,文字深入浅出,让我在朴实的语言和真实的故事中感受体会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下面我就来粗略地谈一谈看了这些建议之后的三点感想:

一、永不停止阅读的脚步。

有句古话说的好,“活到老,学到老”。作为教师的我们更不能停止学习的脚步,如果我们不经常的更新知识结构,就不能对新知识保持长久的好奇与敏锐,就有可能回答不出学生突发奇想的问题。因此,读书学习能让学生更加亲近我们,也使我们更具有魅力。现在,我所从事的是小学教育,面对的是一群天真活泼的小朋友,可能不会有太大的教学压力。但是随着孩子们年龄的增长与知识生活经验的不断丰富,不仅在智力上有很大的提高,而且创造性极强,经常会问一些老师很难回答的问题。以前听过一句老话,说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可是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教师只有一桶水是远远不够的。那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继续学习,不断地给自己充电,时刻充实自己。此外,老师向来担任为人师表这一角色,如果我们教师自己就养成了不断学习、不断阅读的好习惯,那么自然会给学生带来正面的影响。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书中强调:要训练学生的思维,就应该把他们带到思维的源泉那里去,那里会展现出现象的链条,应该让学生努力把握住这根链条,在记忆中保持住几样事实,事物的关系,这时候他们就是在受着无可替代的思维训练。当然在各种现象的链条中,要一个接一个地进行发现,这样才会刺激学生的思维,使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由此可见,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主要是要让学生产生共鸣,从生活实际中出发,将要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抓住学生的认识与所要学习的内容之间的结合点,引发学生的共鸣,让他们有的想,有的说。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前一定要充分的备好课,精心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深入挖掘教材与学生认识之间的结合点,以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三、倾听孩子的心声。

倾听是一种身心两方面的活动,既入耳又入心,需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对教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教育孩子必须从心与心的对话开始的,而心与心的对话又是从真诚的倾听开始的。只有我们善于倾听才能真正的从心去理解学生,手机版才能反思自己的教学,从而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作为小学老师的我们,工作十分的琐碎,有时会因为自己的忙碌,而忽略学生对自己说的话,只是敷衍一句:“好了好了,老师知道了,一会再说!”可当我们真正忙完了,又将这件事给忘了,自然给学生心里造成了一定的阴影,觉得老师并不重视自己说的话。没有从老师这得到一个答复,久而久之,学生也就不愿与老师沟通交流了。因此,要做一名合格的老师,我们必须要理解倾听的意义,并懂得学会倾听。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我受到了深深感触。的确,这些建议使作为教师的我们有了更明确的方向,给了我们极大的帮助,它就象一盏指路明灯一样。

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比之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年代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他的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它仍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一颗颗干渴的灵魂。它像与教师面对面一样,针对着教师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在读到“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段时,确实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作为一名年轻教师,的确发现时间总是不够用,每天总是备课、制作教具、上课、写反思等,仰望时钟,一天时间却又过去,可收获却不大。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他还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她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我们总在抱怨着时间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总是最公平的,它给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天24小时,问题还是出在疲于应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后面追着自己而没有主动去做是事。

苏霍姆林斯基用他30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向我们阐述了许多伟大的真理,虽然他来自于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国度,但他闪光的思想对我们这一代来说,丝毫不显过时。我想教育的问题是共性的,它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改变或消失。今天,我浅谈了读《给教师的建议》后的一些感想,其实它里面的很多经验都值得我去一一聆听和反思!这些都将成为我一生将享用不尽的财富!

而此次在第一次粗读的基础上进行研读,对作者提出的建议进行理性地分析和思考,从中提炼出适合本班级发展的教育理论,更好地为我们的工作服务。

作者在书中提到:“儿童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和谐的全面的发展,就是两个‘教育者’——学校和家庭,它们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终从同样的原则出发,无论在教育的目的上,过程还是手段上,都不要发生分歧。”短短一段话,多次出现“一致”“同样”的字眼,旨在向我们强调家校形成同步教育的重要性。学校和家庭只有思想同步,行动同步,教育效能才可能同步。

部分家长在家庭教育观念和家教做法上存在偏差……家长们对家庭教育认识不到位,使学校教育异常艰难。如何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摆正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位置,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协同学校教育,共同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才是当前最应该解决的问题。家校沟通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

首先,要增强家长的责任感。让家长明白家庭教育对孩子所起的重要作用以及自身肩负的重大责任,而不是仅仅把孩子往学校一送就不关己事。

其次,要转变家长陈旧的家庭教育观念和家庭教育方法。可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来帮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和科学的教育方法。

适时一些优秀的育儿经,与家长共同分享等。

做好家访工作。教师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个别家访,和家长交换意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对学生进行一致的教育,使家长积极配合教师搞好家庭教育。

定期召开家长培训会或座谈会。指导家长如何搞好家庭教育,树立新的家庭教育理念,并配合学校搞好学校教育,以便更好地发挥教育功能和作用,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学校教育离不开家庭的配合,只有家校形成合力,教育效果才可能是加法;

只有家校经常联系,家长和学校在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上统一思想,教育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总之,学校与家长相互沟通、相互联系,保持学校与家庭教育的一致性,让我们用真诚架起一座沟通学校和家庭的连心桥,共同促进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吧!

最近,我再次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著作《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我不只一次阅读,读后仍使我浮想联翩,感慨万千。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高尚的人谈话。”读着《给教师的建议》,我一下子豁然开朗了。

潜能生的转化,我一直认为是个非常棘手的问题。无论是谁,无论用什么方法教育都是事倍功半的,很多道理只能从理论上行得通,而实践中要想让一个智力有问题的人有进步有发展是不可能的,要让一个品质不好的人真正弃恶从善也是不可能的,也就是所谓的“本性难移”,对现在很流行的一句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不敢苟同。但苏霍姆林斯通过多年的.教育工作的实践,和对儿童的脑力劳动和精神生活的研究,深信:儿童学习困难,功课不及格,落后于别人,其原因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在于儿童在童年早期所受的教育和他周围的条件不够好。他认为:当学习困难的儿童跟能力较强的儿童在一起上课学习的时候,需要对他们加以特别的关心和有耐心。不要有一句话,不要有一个手势使得这种儿童感到教师已经对他的前途失掉信心。同时提醒我们:不要强迫儿童尽量长久地死抠书本,而要培养智慧,发展大脑,教他去观察世界,发展儿童的智力。读了这本书,我认为我们当教师的人应当记住:对于每一个学习困难的学生、不管他已经被耽误到了什么程度,我们都应当有爱心、信心、耐心。要相信人人能成才,特别要关心后进生的成长,但也不要把他们看得和优秀学生一样的能干,这样只会越学越死,越学越笨。而要更注重锻炼他们的思维,发展智力,为他们今后的不断学习,不断发展打磨“脑机器”。正如苏霍姆林斯所说我们的崇高的使命就在于:要使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选择这样一条生活道路和这样一种专业,它不仅是供给他一块够吃的面包,而且能给予他生活的欢乐,给予他一种自尊感。

现任教班级中有一名叫吴权的学生,上课无精打采,回家不做作业,热衷电脑,思维能力较好,自称很懒,不想学习。我对他经过一段时间的细致入微的观察、耐心地一对一地陪做作业,沟通对一些事件的看法等,教育产生了一定的效果。能主动要求老师放学后留下来教他学习,改变以往对待学习的冷漠的态度。作为教师我们应该要关注每一个个体,赏识每个孩子,特别是弱势群体。因为学生再幼稚也有他个人的思想,有他独特的思维和心灵。我们应该摒弃冷眼和偏见,用真情去浇灌,用爱心去培育。真正的爱是不必声张的,我们只要给他们多一份关爱,给他们多一些阳光,多一个笑脸。平时及时发现,准确把握每个后进生的优点,使他的优点得以升华、特长得到发展,使他们感到“我也有比别人强的地方”“我也有自己的优势”从而正确地认识自己。我们还要善于给他创设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舞台和空间,正确地加以引导,让他获得成功,只要有一次成功就有改变后进面貌的可能。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所告诫我们的那样:“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书中提到阅读是“一天也不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的江河”读书足以移情,使人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养性灵。因为书中有着广阔的世界,书中有着永世不朽的精神。虽然沧海桑田,物换星移,但书籍永远是新的。因此苏霍姆林斯基也特别注重阅读与教学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唯有阅读才能不断丰富我们教师的知识底蕴,提高我们教师的教学水平。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如此之快,没有不断的学习就没有扎实的知识和开阔的思维,在信息飞速发展的今天孩子们的视野越来越宽阔,知识面越来越丰富,求知欲也越来越强烈,不学习只能是“坐吃山空”,仅仅靠课前准备几个小时已经不足以自如地驾驭课堂。我们说教师是文化的传播者,我们的阅读也不仅仅是为了上好一节课,更重要的是要把人类几千年积累的生活经验和思想精髓传播下去,读书不仅是教师的一种喜好我觉得更是一种责任。我们应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去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我们只有通过不断的读书,使自己所从事的这种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成为你所具备的知识海洋的沧海之一粟,这样在教学生活才能应付面对一切而左右逢源,游刃有余,不会将工作当成一种负担。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使得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

苏霍姆林斯基的建议还有很多,书中每一篇文章都再一次深深地震撼着我,看了后,我由衷地感叹:“苏霍姆林斯基真伟大,不愧是世界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他的书不愧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更犹如黑暗里的光明,给我们指明了方向。我要坚持每天读一些,把书中最有用的理论摘抄下来,方便自己以后的教学。

掩卷遐思,苏霍姆林斯基的谆谆教导仍回荡在我耳旁。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孜孜不倦地拜读,用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指导自己的教育工作,培养出更多、更全面的学生。

第一次知道这本书是在新教师培训的课上,常州教师职业发展中心的老师倾情推荐了这本书。怀着学习的心态,寒假期间我终于拜读了它。

作者苏霍姆林斯基是乌克兰的著名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具有普适性、先进性、丰富性,是符合教育的普遍规律,符合儿童的成长规律的。他懂得儿童的心,能用自己的满腔热情浇灌儿童的心灵。他的每条建议都是那样富有哲理,用心去思考他的每一条建议,很好的借鉴,并运用于我们现在的教育工作之中,都是非常必要,很有价值的。下面就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第6条从哪儿找时间,一昼夜只有24小时,谈谈我个人的感受和体会。

工作之初,无数人怀着羡慕的眼光告诉我,教师是多么好的职业,拥有寒暑假,双休日。而当我真正踏上工作岗位,才发现,这些休息时间都是用平时比其他人多一倍的工作时间换来的。所以,没有哪个职业能轻轻松松。从第一次写备课稿,到第一次批改家作,第一次听课写笔记,本以为第一天的工作生涯一定是充满忐忑的。但事实是,忙绿的一天,打轴转的工作,完全没有任何喘息休息的时间。教师工作就是这么忙绿。在书中,作者也提到,老师每天除在学校工作3—4小时外,还要备课和批改作业不少于5—6小时。而在现实工作中,每天在学校工作超过八小时,回家还要备课,准备第二天的上课内容。高强度的耗费时间与精力。一开始,我的确感到身心俱疲。

但如何克服与解决这一问题呢?书中给出的答案是阅读。要天天看书,终身与书籍为友。这是一天也不断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江河。对于新教师的我来说,觉得没时间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的专业知识储备较少。正因为如此,所以我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去思考,去准备新课。每一节新课对我来说都是从未接触过的。而想挤出时间,就只能利用空闲时间多读书。正如书中所说,要使教科书成为你的科学知识海洋中的一滴水,而你教给学生的只是这门知识的基本原理。到这个时候,备课就无需花几个小时了。

这本书字字珠玑,解开了我众多困惑。我也从中寻找到了一些答案。更多的答案需要不断地实践。现在,备课在我看来不再是不得不做,而是积累经验的必由之路。蝴蝶化茧成蝶,必将经历苦痛。而我想蜕变为优秀的青年教师,也必将迎来更多的机遇与挑战。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书籍永远是人类最好的朋友。在新的一学期,我将挤出时间多读书,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一点一滴凝聚属于自己的知识海洋。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