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教案沪科版(精选21篇)

时间:2023-11-25 11:00:07 作者:念青松 八年级物理教案沪科版(精选21篇)

教学工作计划还可以帮助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评估和反思,找出不足之处并进行改进。请看以下教学工作计划的示例,希望对大家的教学实践有所帮助。

八年级物理教科版力的教案

一、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加深对电功率概念的理解,巩固电流表和电压表的操作技能;。

2、过程与方法:根据公式p=iu设计实验并进行实验;。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

教学建议:本节拟采用与伏安法测小灯炮电阻的实际进行对比学习,用电压表、电流表测量小灯泡的功率是电学中第二个要求定量测量的实验,它关系到电压表,电流表和变阻器等电学器件的正确使用和操作,所以对学生要求比较高,正确选择仪表及合理地进行实验,准确地记录及处理实验中的数据是个关键,教师注意适当引导。

教学重点:用伏安法测出小灯泡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

教学难点: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关系,自己设计电路测定小灯泡的功率和各种故障的排除.

教学器材:电源、开关、导线、小灯泡、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

二、说教学设计方案。

复习导入。

1、什么是电功率?

2、电功率的计算方法有哪些?

实验过程:

1、注意电源的正负极,电压表、电流表的正负接线柱,初步估计电压表、电流表的量程。

2、设计实验电路图,并根据电路图连接实物图再进行实验。

3、根据记录的实验数据,分别计算出: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对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及灯泡的明暗程度进行比较。

评估交流:

1、小灯泡在额定电压下能正常工作,此时实际功率=额定功率;。

2、实际电压偏低,小灯泡消耗的功率越小,灯光变暗.不能正常工作;。

3、实际电压偏高,小灯泡消耗的功率增大,灯光过亮,若长期使用会影响灯泡的寿命,还有可能直接烧坏小灯泡。

4、本实验中滑动变阻器的作用:通过改变电阻来调节小灯泡两端的电压。

三、说教学理念。

新课标强调:“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我在这堂课中充分体现了这一新课程理念,做到了五个“能让”。

(一)能让学生观察的尽量让学生观察的尽量让学生观察。比如实验前,学生要观察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在什么位置,开关的闭合情况,实验中,让学生观察电流表、电压表的读数,学生们都观察得特别仔细。

(二)能让学生思考的尽量让学生思考。比如根据伏安法测定小灯泡的电阻的实验思路,让学生通过思考回答如何测定小灯泡的电功率,并设计相应的实验方案;实验结束后让学生思考本实验中滑动变阻器的作用。

(三)能让学生表述的尽量让学生表述,在实验过程中,应该有哪些注意事项需要引起重视,对于这个问题,就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进行表述,而不是教师刻意的呈现与说教。

(四)能让学生动手的尽量让学生动手。这堂课中我充分挖掘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功效性,使每个学生都动手参与了实验,并在实验中体验到了探究的乐趣。

(五)能让学生总结的尽量让学生总结。实验结束,每个小组都推荐了代表对本小组的实验结果进行总结性的发言,得出了较多合理的结论。我也适时地给予了教学评价,鼓励等,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

总之,这节课的教学以学生的原有经验出发,为学生提供有结构的材料,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测定小灯泡电功率的探究过程,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观察、思考、动手、记录和表述的能力,在活动中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启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方式,使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做到了“在动手动脑中学科学”。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1.2探索之路》教案

从本学期开始,八年级学生要增加一门新学科物理。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跟平时的实际生活比较接近,本着生活中的物理这一思想来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形象生动中体会到物理的乐趣,也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材分析。

教材在内容选配上,注意从物理知识内部发掘政治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的潜能,积极推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相互作用。在学习方法上,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学习参与实践,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的实际活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科书采用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以学习发展水平为线索,兼顾到物理知识结构的体系。这样编排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

教科书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把学生当作第一读者,按照学习心理的规律来组织材料。全书共5章以及新增添的物理实践活动和物理科普讲座,每章开头都有几个问题,提示这一章的主要内容并附有章节照片,照片的选取力求具有典型性、启发性和趣味性,使学生学习时心中有数。章下面分节,每节内都有些小标题,帮助学生抓住中心。在引入课题、讲述知识、归纳总结等环节,以及实验、插图、练习中,编排了许多启发性问题,点明思路,引导思考,活跃思维。许多节还编排了想想议议,提出了一些值得思考讨论的问题,促使学生多动脑、多开口。

三、教学目标。

通过一学期的教育教学,使学生能进入物理的世界里来,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对周围的自然世界有一个重新的,更加科学的认识。

1、进一步了解当前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的方向及趋势,学习新的物理教育观念。各校都要围绕新的物理课程标准,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特别是在科学探究教学上要积极实践,积累经验。

2、进一步加强物理观察、实验教学。教学中教师要多做演示实验或随堂实验;落实学生实验,认真思考和操作;并适当增加探索性和设计性实验;鼓励学生在课外做一些观察和小实验。加强实验意识和操作训练。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

了解显微镜、望远镜的基本结构。

2、过程与方法。

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解释具体问题,获得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重、难点:显微镜、望远镜结构原理。

教学器材:显微镜、电脑平台。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一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当:

物体与透镜的距离为25cm时,成。

物体与透镜的距离为15cm时,成。

物体与透镜的距离为5cm时,成。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为什么要利用显微镜和望远镜?

进行新课:

1、显微镜:

(1)、显微镜的结构:

各部分的作用……目镜:

物镜:

反光镜:

(2)、显微镜如何放大物体:课本p65示。

(作光路图说明)。

总结:显微镜实际上是二各凸透镜的组合,一个做投影仪,另一个做放大镜。

2、望远镜:图3.5-2示。

各部分的作用……目镜:

物镜:

反光镜:

(2)、望远镜如何看清远处的物体:课本p66示。

(作光路图说明)。

总结:望远镜实际上是二各凸透镜的组合,一个做照相机,另一个做放大镜。

4、介绍新型的显微镜、望远镜。

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1、完成课本练习。

2、我还想知道……?

教学后记:

可以让学生自学的方式进行,最后总结它们的结构和原理,然后复习本章知识。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源: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叫做声源。

(二)、声音的产生:

1、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但需注意:不是只要有振动就一定会发声,也不是只要在发声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2、发声体的性质: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但需注意:某些情况下,可能由于回声的原因,发声虽已停止但仍可听到声音)。

(三)、声音的传播:

1、传播形式:以声波的形式,以声源处为中心向四周传播。

声波具有能量。利用声波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

2、传播条件:声音必须依靠介质(传播声音的媒介物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声音能够在各种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

我们平常听到的声音是声波沿空气传来的。(我们平常听到自己讲话的声音则是通过自身的骨骼传来的)。

3、传播速度: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传声性能也不同。

一般说来:在固体中传播得最快,在液体中较慢,而在气体中传播得最慢。空气中的声速:15℃时340m/s;25℃时346m/s。真空中:0。

(四)、声波的频率:

-42、人的听觉频率范围:20~0hz。3、次声波的频率范围:低于20hz(10~20hz)。

124、超声波的频率范围:高于20000hz。(20000~10hz)。

二、乐音的基本特征:

(一)、音调:

1、概念:人耳听到的声音的高低。

2、决定因素:发声体(声源)振动的频率。(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反之则越低)。

(二)、响度(音量):

1、概念:人耳听到的声音的大小(又叫音量)。

2、决定因素:发声体振动的振幅(振动幅度)大小(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影响因素:到声源的距离、声音在传播过程中的分撒播内程度。

注意:音调和响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一定要区分清楚。

(三)、音色(音品):

1、概念:声音的品质、特色。(又叫音品)。

2、决定因素:主要由发声体自声的因素决定。

3、应用:是辨别不同声音的主要依据。

※※※扩音器的作用、要求:扩音器的作用主要是增大声音的响度(音量),但必须保证不改变声音的音调和音色(即所谓的“增益、保真”)。

三、回声、混响与共鸣:

(一)、回声:

声波在传播过程中若遇到障碍物时,会像光一样发生反射。

1、回声、回声现象:

我们直接听到的从声源发出的声音,叫做原声。

因声波在传播过程中若遇到障碍物时被反射回来而使我们再次听到的声音,叫做回声。(这种现象叫做回声现象。)。

2、人耳区分原声和回声的条件:

人耳要能区分原声和回声,回声必须比原声晚到达人耳0.1秒以上。(在教室里听不到老师讲课的回声,就是因为其时间间隔短于0.1秒)。

3、声音的叠加:

若原声与毁伤到达人耳的时间间隔短于0.1秒,则回产生原声与回声互相叠加的现象,而使听到的声音更加响亮。

(二)、混响:

1、概念:声波在室内传播时,被障碍物不断反射、吸收。这样,当声源停止振动后,声音还回持续一段时间。这种现象叫做混响。

混响持续的时间叫做混响时间。

2、利弊:混响可使声源听起来更加丰满、圆润而具有立体感。(利)。

混响时间过短,声音干涩不丰满;过长时,各种声音混在一起而听不清楚。(弊)。

(影、歌剧院的墙壁和天花板制成凹凸不平——燕子泥形状,就是为了增强反射而适当减弱回声,缩短混响时间。)。

3、本质:混响现象的本质就是回声现象。

(三)共鸣现象:

1、概念:两个相同(固有频率相同)的物体,当它们间的距离接近到一定距离时,若其中一个物体因震动而发声,则另一个物体也会发出同样的声音。

这种现象叫做共鸣。

2、本质:共鸣现象是由于共振而引起的。

3、应用、实例:弦乐器的共鸣箱.„„,古代著名的‘钟鸣磬响“现象„„等。

(四)、动物与声音:

其实,各种动物也都有它们各自的发声器官和听觉器官。只是由于它们的发出的声音有些我们听不见(超出人的听觉频率范围),我们讲话的有些声音它们听不见(超出了它们的听觉频率范围)的缘故。

请记注本章第三节中《动物与声音》部分的相关介绍的内容。

四、噪声:

(一)噪声的定义:

1、物理学定义:物体做杂乱无章的不规则震动所发出的声音叫做噪声。

2、环境保护上的定义:一切干扰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健康不利的声音,都叫做噪声。

3、噪声与乐音的区别、转化:

区别:从本质上(声源的震动情况)和效果上(给人的感觉)两方面区别。转化:噪声难以成为乐音。而乐音在不该出现的场所、时间出现,或音量超出某一限度时就会转化为噪声。

(二)、声音的等级表示:

1、声强级:声音的强弱等级叫做声强级。

2、声强级的单位:分贝,符号为“db”。

3、一些声音的分贝数和人们相应的主观感受:见课本p50。

(三)、噪声的危害:

1、污染环境:噪声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噪声污染”是当代社会四大污染之一。

2、危害:主要有两大方面:

a、防碍人们的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影响学习和工作的效率、效果。

b、危害人体健康。

另外:噪声过大还有可能使某些设备遭到损害。

需注意:噪声也可以加以利用。如用噪声除草、推迟或提前使植物种子发芽、探测病灶、显示水底情况„„等。

(四)、减弱和防止噪声危害的主要途径:

减弱、控制噪声和防止噪声的危害,主要从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三个环节入手,应着眼于消声、隔声、吸声三个环节。

其基本途径为: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五、超声、次声的应用与危害防止,声技术:

(一)、超声:

1、概念: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叫做超声波(简称“超声”)。

超声是由物体做高频率振动而产生的。一些动物(如大象、蝙蝠等)和设备都能产生超声波。

2、特点:(1)频率高,人耳听不见。(具有较强的隐蔽性)。

(2)具有较强的穿透力和破碎力。

3、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超声诊断:医学上、生产中设备内部检查等。

(2)超声治疗:如超声碎结识等。

(3)超声消毒、清洗:医疗器械消毒,某些设备表面清洗等。

(4)超声乳化:如使水和油均匀混合形成乳浊液等。

(5)超声定位、测距及超声通信。(如超声雷达——声纳)。

(6)超声加湿。

(7)用于生物技术。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教案教科版物理八年级电子书

课外小实验:测出自己上楼时所做的功及所用的时间。

要求:

1.测出:

(1)体重g;。

(2)楼层高h;。

(3)上楼所用的时间,按正常速度走上去所需时间t1,快速跑上去所需时间t2。

2.计算:

(1)上楼所做的功;。

(2)两次登楼过程的功率。

【板书】。

第一节功。

1.功的定义:

如果物体受力且沿受力方向移动了一定的距离,就说力对物体做了功。2.功的计算:

功=力×距离。

公式:w=fs。

单位:焦耳符号:j。

3.功率:单位时间里完成的功,用p表示。

公式:p=w/t。

单位:w。

1w=1j/s。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教案

一、教材分析:

教材在内容选配上,注意从物理知识内部发掘政治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的潜能,积极推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相互作用。在学习方法上,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学习参与实践,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的实际活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教科书采用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以学习发展水平为线索,兼顾到物理知识结构的体系。这样编排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

教科书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把学生当作第一读者,按照学习心理的规律来组织材料。全书共6章以及新增添的物理实践活动和物理科普讲座,每章开头都有几个问题,提示这一章的主要内容并附有章节照片,照片的选取力求具有典型性、启发性和趣味性,使学生学习时心中有数。章下面分节,每节内都有些小标题,帮助学生抓住中心。在引入课题、讲述知识、归纳总结等环节,以及实验、插图、练习中,编排了许多启发性问题,点明思路,引导思考,活跃思维。许多节还编排了“想想议议”,提出了一些值得思考讨论的问题,促使学生多动脑、多开口。

二、学生基本情况。

从本学期开始,八年级学生要增加一门新学科——物理。因为是新课程,学生都有非常浓厚的兴趣和较强烈的好奇心,期待学习这门新鲜的学科。同时,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跟平时的实际生活比较接近,因而学生对物理研究的基本内容和现象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和初步印象,通过引导也能挖掘一些学生潜在的探究既能和方法。相信本着“生活中的物理”这一思想来进行教学,必能让学生在形象生动中体会到物理的乐趣,也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教育目标。

1、积极探索开展物理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的实践环节。要尽可能地扩大物理教学空间,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发挥他们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2、加强物理观察、实验教学。教学中教师要多做演示实验或随堂实验;落实学生实验,认真思考和操作;并适当增加探索性和设计性实验;鼓励学生在课外做一些观察和小实验。加强实验意识和操作训练。

3、突出应用物理知识教学,树立知识与应用并重并举的观念。物理教学要“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4、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把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认识和分析社会生活的能力放在重要地位。单纯地掌握知识,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

四、教学质量目标。

五、教学重难点。

难点:让学生领悟科学研究的方法,并能用所学研究方法探究问题。

六、教学具体措施和方法:

1、对照《物理课程标准》,认真钻研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备好每一节的教案,不打无准备的仗。

2、积极准备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尽可能开设出要求完成的实验,让学生参与“活动”,让学生经历较多的科学探究过程。

3、及时布置作业,及时检查或批阅作业,有时采用面批的方法,及时反馈教与学的情况,以便改进不足之处。

4、课后抽出一定的时间辅导学生,解答疑问,点拔思路,也以便学困生完成作业。

5、做好每一章的复习和测试工作,做好期中复习和期末复习工作,完成教学的结尾工作。

6、适当的开展相关的社会实践工作,多联系生活、多联系社会,突出“科学技术社会”的观点,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七、教学进度和教学活动安排表: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

一、物质世界的运动:

(一)、运动的普遍性:

1、整个物质世界都是运动着的,绝对不动的物质(和物体)是没有的。

2、我们平常所看到的和所说的“物体运动或静止”都是相对的。

(二)、运动的分类:

三)、分子动理论、扩散现象:

1、、分子动理论基本内容: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运动;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分子的特征、结构:

(1)特征:很小。体积小:直径最大只有几埃(1埃=10。

个水分子。

(2)结构: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居于原子中心,电子在核外绕核高速旋转。(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是卢瑟福首先建立的)。

3、分子的运动:一切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运动,并且是无规则的。

4、分子见的作用力:

(1)、分子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并且阴历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

(2)、分子间的作用力是相互的。

(3)、分子间的作用力(无论是引力还是斥力)随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而斥。

力减小得更快一些。

5、扩散现象:

(1)定义:不同物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

(2)发生条件:不同物质、互相接触。(不需任何其他条件)。

(3)本质:分子的无规则运动造成的(应把它同物体由于外力作用而形成的机械运动现象区分开来)。

(4)说明的问题: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运动。(还能间接说明分子间有间隙。)。

(5)扩散现象的解释:主要用分子的无规则运动来解释。

(6)影响扩散快慢的因素:扩散现象是一种热现象。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扩散也就越快。

二、能量:

1、能量的概念:

(1)能量是一个与运动有关的物理量,不同的特地对应着不同的能量。

(2)物理学上对能量的初步定义是:如果一个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具有能量。

2、衡量一个物体是否具有能量和比较能量多少的依据:

衡量:看是否能够做功,(原则上讲,任何物体都具有能量,因为它至少有内能)而不是看实际做功没有。

比较:比较所能做功的多少,而不是比较实际做功的多少。

3、能量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si)中,能量的单位和功、热量的单位一样,都是“焦耳”,符号“j”。

4、多种形式的能量:自然界中的能量有多种形式。一般说来,宇观物体的运动对应的有机械能和其他能;宏观物体的运动对应的能属机械能;微观粒子的运动中,分子的运动对应的是内能,原子的运动对应化学能,电子、原子核、质子、中子等微粒的运动对应电磁能、核能、光能等。

5、能量的转移与转化:

(1)能量的转移:能量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能的种类、数量不发生改变;。

能量的转化:能量从一种形式改变为另一种形式,而能的数量不发生改变。

(2)各种形式的能量在一定条件下都可以发生转移或转化(条件是做功)。

(3)能量的守恒:能量在转移和转化过程中,能的总量保持不变。

三、相对运动:

1、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1)、机械运动的概念: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参照物:研究机械运动时,事先选定的、假定为不动而作为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又叫参照系)。

(3)、相对运动和相对静止:不选定参照物,就无法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我们平常所说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的,总是相对于某一参照物而言的。

(4)、参照物的选择:同一物体以不同物体为参照物,其运动情况的描述结果可能不同。原则上任何物体都可以作为参照物,但为了统一起见: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通常以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作参照物;描述在地面上运动的物体里的物体的特地情况时,通常以在地面上运动的物体上的固定问题为参照物;任何物体以自身为参照物都是静止的(因此不能作这种选择)。

(5)物体的运动状态:包括“相对运动或相对静止”、“运动快慢(速度)”和“运动方向”3个方面。只要其中任何一个方面发生了改变,都表明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

2、运动的速度:

(1)速度的初步概念和物理意义:

初步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做速度。

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速度的公式:

v=s/t。

(3)速度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主单位是“米/秒”,符号“m/s”。交通运输中常用“千米/时”(km/h)作单位。

1m/s=3.6km/h。

(4)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里通过的路程;。

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常用“平均速度”表示:即用物体在某段路程或某段时间里平均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表示。它必须对应于某段路程或某段时间。

(5)匀速直线运动的定义、特征:

定义: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特征:快慢(速度)不变,运动经过的路线是一条直线。

共通性:任何时刻、任何时间段、任何路程段的速度都相等。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1.2探索之路》教案

形成作题的规范步骤:已知列出已知条件,一般换算成求所需的单位,用字母表示;求列出所求的物理量;解的过程是公式、代入数值和单位、得结果;答结果的内容.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课题】。

速度单位的资料。

【组织形式】。

学生小组。

【教师辅导参考】。

1.可以在网上查找各国的速度的单位.

2.各个速度单位的换算关系.

3.相同时期各地速度的单位.

【评价方法】。

1.网上的资料可以列出学习记录.

2.小组总结,各个小组互相补充资料,实现资料共享.

3.发挥学生的创造性,看看哪个组能根据资料提出新的问题.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

知识目标:

1.知道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定义、公式.

2.知道速度的单位“米/秒”和“千米/秒”及换算关系.

3.变速运动和变速运动的平均速度.

能力目标:

1.思维能力:从日常生活中比较物体运动快慢来建立速度的概念,并思考比较快慢的两种方法.

2.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用于实践,并初步了解物理计算的解题思路和规则.

情感目标: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规范解题步骤,养成认真细致的学习习惯.

教学建议。

“机械运动”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通过三个问题使学生领会要比较运动的快慢必须同时考虑运动的时间和通过的路程这两个因素.在此基础上直尺速度的定义.在实验设计中,由学生自行提供三个玩具通过测量时间和路程计算速度,并给出了速度的公式.

教材用实际示例来建立学生一般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的观念,并给出了速度的单位,米/秒是国际主单位,而常用单位还有千米/时,并分析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平均速度的概念还是由实践建立的,因为实际的需求而产生的变速运动和其平均速度,平均速度的公式没有作强调,仍沿用速度的公式,只是其符号的意义发生了变化.最后由想想议议来使学生知道一些物理量是比值物理量.

“机械运动”教法建议。

速度的概念,应当从一个实际问题入手,为了能区别物体的运动快慢应当如何处理,可以分学生小组讨论得出,教师总结两种方法.快慢用物理量速度表示,进而引出了速度的概念,在此基础上用学生提供的玩具来实际测量速度,并给出了速度的公式.速度公式也可以由学生根据实验的结论得出.

速度的单位,应当联系实际,提供大量的图片,展示不同的物体运动的一般速度,建立速度的物理图景,并提供一些视频资料,展示现代科技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关于速度单位换算,应当在长度的换算的基础上,用同样的等量代换的方法明确两个单位的换算,并让学生记住两个单位的换算关系.

平均速度,上一节内容是匀速直线运动,本节让学生思考实际情况,实际的运动都不是匀速的,但是我们需要作粗略的计算,所以引进了平均速度,让学生自行思考出这个思路.在此基础上用具体的例题来形成学生的解题规范.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课件

在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的教学不仅应该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注重将物理科学的新成就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等纳入课程,而且还应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因此物理课程教学的构建应注重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践,注重物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在教学中就要关注每个学生,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与人格养成,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加强与学生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联系的教学,还要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的教学,从而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

二、学情分析。

八(1)班共有学生55人,其中女生26人;八(2)班共有学生54人,其中女生25人;八(3)班共有学生56人,其中女生25人。八(1)、八(3)的基础较好,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虚心好学,有进取心;他们有明确的是非观,独特的情感体验;他们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八(2)班的基础相对较差,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多多关注、多多帮助他们。

三、教材分析。

你可以做一些妙趣横生的物理小实验;在“实验探究”中,有需要你动手动脑的物理实验;通过“讨论与交流”,希望你畅所欲言;“信息窗”为你提供自学的阅读材料;在“请提问”、“实践活动”以及“作业”等栏目中将为你提供思考、实践、练习的'空间,你可以选做一些活动或练习。

2、教材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培养的目标。在内容上,注意从物理知识内部发掘政治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的潜能,积极推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相互作用。在学习方法上,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学习参与实践,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的实际活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3、教材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出发,在知识选材上,适当加强联系实际、适当降低难度、降低要求,既考虑现代生产发展与社会生活的需要,又考虑当前大多数初中学生的学习水平的实际可能。在处理方法上,适当加强观察实验,力求生动活泼,既有利于掌握知识,又有利于培养能力、情感和态度,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的同时,获得素质上的提高。

4、教科书采用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以学习发展水平为线索,兼顾到物理知识结构的体系。这样编排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

四、教学措施。

1、从学习上来说,本学期是入门的学期,在学习指导上多注意书写的规范,用语的规范,思维习惯的规范,逐步养成物理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实验能力,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创新精神,结合物理教学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品德教育。

2、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愿望,鼓励他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

题,指导他们学会适宜的学习方法,为学生终生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要注意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了解他们的知识、能力基础,从实际出发进行教育,并且根据他们的反应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安排。由于学生的基础差异比较大,所以要注意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要针对他们的具体情况予以耐心帮助,鼓励多做物理实验和参加物理实践活动,使他们基本达到教学要求。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采取研究性学习等多种方式,培养他们的创造和探索能力。

五、教学内容、重难点、课时安排和进度。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

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

了解眼镜是怎样矫正视力的。

2、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具有眼保健意识。

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

重、难点:眼镜怎样矫正视力。

教学器材:近视眼镜、远视眼镜。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完成光路图:

空气。

ff。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眼睛是如何看见物体的?为什么有的人会近视?

进行新课:

1、眼睛:

(1)、眼睛的结构:图3.4-1示。

各部分的作用……晶状体:

睫状体:

视网膜:

(2)、眼睛如何看到物体:课本p63示。

总结:眼睛实际上是一个可以改变透镜焦距(厚度)的高档照相机。

2、近视眼与远视眼的产生原因:

(1)、近视眼: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

眼球前后方向太长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前面。

(2)、远视眼: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差。

眼球前后方向太短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后面。

探究:如何调整?

3、眼镜:(1)、近视眼镜:让光线发散……凹透镜。

(2)、远视眼镜:让光线会聚……凸透镜。

4、眼镜的度数:度数越大,折光能力越强。

远视眼镜(凸透镜)……正数。

近视眼镜(凹透镜)……负数。

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完成课本练习。

教学后记:实物眼睛……凸透镜比较。

总结规律:眼睛是可调的凸透镜。

可以播放动画说明近视眼、远视眼及调整方法。

八年级物理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

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2、过程和方法

观察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重、难点:

焦点、焦距的定义。

透镜对光的折射作用。

教学器材:

激光源、各种透镜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完成光路图:

空气 玻璃

水 空气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我们经常用到一些玻璃器件。如:眼镜、照相机的镜头,它们有什么作用?

进行新课:

1、透镜:一些玻璃做的透明的器件(实物观察)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

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 (图3.1-1示)

2、透镜的做法:

主光轴:连接圆心的直线

光心:透镜的中心 光心在主光轴上。 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3、透镜对光的折射作用:

(1)、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又叫会聚透镜。

(2)、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又叫发散透镜。

4、焦点和焦距:

焦点:与主光轴平行的光线通过凸透镜后会聚到一点,叫凸透镜的焦点。

焦点有几个?

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单位是什么?

5、凹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6、两种透镜上能画三条特殊的光线

三、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完成课本练习。写出日常生活中你见到的透镜。

教学后记:对光心、主光轴的知识进行补充。会聚、发散的结论。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

1、通过色散实验,知道白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组成的。用实验让学生体验色光的混合和颜料混合是不同的。

2、能用色光的混合和颜料的混合知识简单解释五光十色的世界,使学生对探索自然充满兴趣。

1、重点。

(1)光的色散及色光的复合。

(2)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现象,并使学生了解通过实验探究自然现象的基本方法。

2、难点。

光的色散及色光的复合实验。

实验法、观察法、科学探究法。

演示实验:水槽、平面镜、光碟、两个相同的三棱镜、投影仪、铁架台、光屏。

学生实验:三只聚光灯、红、绿、蓝三种颜色的透明胶片、光屏、放大镜、颜料盒、调色板。

一、课题引入。

师:欣赏一幅美术作品,用什么灯光照明最合适?

生甲:用柔合的灯光最合适。

生乙:用柔合的白色灯光最合适。

师:对,用柔合的白光最合适。你知道吗?一朵红色的月季花在阳光下十分鲜艳可爱,可是当它受到蓝光照射时就失去了光彩。所以欣赏一幅美术作品,用柔和的白光最合适,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白光的色散现象。

二、新课教学。

导入。

生:看到了白色的太阳光变成彩色的了。

师:将光碟放在阳光或日光灯下,你们又看到了什么现象?

生甲:从第一个三棱镜射出的光不是白光,是七种颜色的光,分别叫红、橙、黄、绿、蓝、靛、紫。

生乙:七色光从第二个三棱镜射出后又变成一束白光。

师:白光分解成七种颜色光的现象叫光的色散,七种颜色的光汇合后变成一条白色光带,叫色光的复合。

板书:第四节光的色散。

1、光的色散。

生:夏天雨后的天空中看到过彩虹。

是红色。如图4、4—24所示。

2、色光的混合。

学生探究实验:4个人一组在聚光灯前蒙一块有颜色(红色、黄色或蓝色)的透明胶片,再将其发出的光投射出白色屏幕上,形成有部分光交汇。如课本p6l图4—35。让学生观察。

师:你们观察到什么现象?

生甲:透明物体的颜色与透过的光的颜色相同。

生乙:不同颜色的光能混合成另一种颜色的光。

生丙:红、绿、蓝三种颜色的光混合在一起,可以得到白光。

生:看到了彩色扇面。

师:可能有的同学课前没有做以上两个实验,请课后留下来补做。

演示实验:取两个三棱镜,一个带狭缝的挡光板和一个白色光屏,按图4—32,4—33所示操作。

绕自身的轴线微微转动,就可以在光屏上得到彩色的光谱带。光屏与棱镜的.距离调节在0、5m左右为宜,这样得到的彩色光谱带清晰。

做七色光的混合实验时,两块棱镜的相对的边要平行。光屏距棱镜的距离约1m,这样才能观察到混合后的白光。

实验光源也可以是日光灯、功率较大的白炽灯等。

也可利用投影仪来做以上实验。

如图4、4—2所示,用一块开有窄缝的硬纸板放在投影仪面板上,调节投影仪的镜头,从平面镜中反射的光束与水平面夹角约60度左右为宜,在竖直屏幕上得到一条清晰的狭窄的白光带。把三棱镜固定在铁架台上,使三棱镜可绕轴转动。

实验时,开启投影仪,调节三棱镜高度并转动三棱镜,可观察到屏幕上白色光带被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的七色光带现象。

将另一个三棱镜也安装到铁架台上,位置如图4、4—3所示,适当调节后,可观察到七色光带又汇合成一条狭窄的白色光带。

师:实验研究表明,自然界中红、绿、蓝三种颜色的光是无法用其他颜色的光混合而成的,而其他颜色的光则都可以通过红、绿、蓝的适当混合而得到的,因此,红、绿、蓝三种颜色被称为光的“三基色”。

彩色电视机的荧光屏和计算机显示器的屏幕上艳丽的画面是由红、绿、蓝:三色光合成的。

板书:2、光的三基色。

生:探究、交流。

师:各种颜色的颜料的混合能否调出红、黄、蓝?

生:调不出。

师:红、黄、蓝被称为颜料的“三原色”

板书:3、颜料三原色。

师:你们将这三种颜色调在一起,试试会调出什么颜色?

生:黑色。

师:光的三基色是红、绿、蓝混合在一起,会产生白光,颜料的三原色调在一起会变成黑色。

生:看到暖色我会联想到太阳、火等,看到冷色我会联想到草地、水等。

师:冷暖色的对比与协调,能产生美妙、生动的色感。

三、归纳与学习过程评估。

师:本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生:讨论、交流后得出,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白光可以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这叫光的色散。自然界中的彩虹就是光的色散现象。七种颜色的光混合在一起,又会变为白色,这叫光的复合,光的三基色是红、绿、蓝颜料的三原色是红、黄、蓝。

师:每位同学都对自己在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

教师简要地对本节课全班同学学习情况进行评估。

四、课后练习。

1、课本p63,作业1、2。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五、板书设计。

第四节光的色散。

1、光的色散:太阳光(白光)可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

2、光的三基点:红、绿、蓝。

3、颜料的三原色:红、黄、蓝。

六、课后反思。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课件

1、知识目标:

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具体问题中能找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可以引起物体的形变,物理教案-力。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力的知识学习,培养学生科学探索、质疑精神,提高科学素质。

力的概念;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作用效果。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列举大量事例,精心设计实验,使学生对难点问题有深刻的感性认识。

一课时。

一、引入课题:

“力”字的含义是非常广泛的,在物理学中,力是一个重要的物理量,主要研究自然、生活、生产中的力的现象,物理教案《物理教案-力》。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有关力的知识。

二、力是什么?

1、请学生列举自然、生活、生产中有关力的事例。

我们日常生活中做什么事的时候需要用力?

其它物体之间是否也产生力的作用呢?

不接触的物体之间是否也存在力的作用呢?

(教师有选择地板书)。

2、分析上述事例,得出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二、在上述事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力的作用效果。

1、教师演示力的作用效果。

2、学生上台演示力的作用效果。

3、学生谈生活中力的作用效果。

归纳: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简称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三、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演示实验:磁铁吸引铁块,铁块吸引磁铁。

2、请两名学生上台演示实验:拉弹簧。

3、请同学们用手拍桌子。

4、请同学们谈日常生活中力的相互作用的例子。船离岸时竹篙点岸;手拉橡皮筋;

归纳: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时,乙物体对甲物体也施力,因此,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初步学习了有关力的知识,知道了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效果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还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知道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八年级物理教案

自学、相信自己

1、降落伞在空中滞留的时间可能与 、 、 有关。

2、在设计实验时,常用的方法是先考察其中一个因素对研究问题的影响,而保持其它因素不变,这种方法叫做 法。

4、测量仪器在使用前,一般应先调整指针到 ,这个过程叫做 。

三、交流研讨,学习新知

(一)、控制变量法

1、阅读p16内容,探讨“降落伞在空中滞留时间与什么因素有关?”

2、在设计实验时,如果有多个因素对研究问题有影响,常用的方法是先考虑其中一个因素对研究问题的影响,而保持其他因素不变,这种方法叫做“控制变量法”。

(二)、测量仪器的选择与使用

1、看图,提问:怎么样探究降落伞在空中滞留的时间呢?

2、引出仪器的使用和选择,引导看图p17.

调零: 。

(三)、不规则面积的测量方法

1、问题:若要测量鞋底的面积怎么办?

2、归纳方法: 。

3、复习科学探究的步骤:

三.巩固・延伸

2221、(1)、3600cm=dm= m

(2)、2h30min=h= s

2、在探究降落伞在空中滞留时间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中,某同学猜想可能与伞的形状、面积、伞绳的长度有关。他为了探究滞留时间与伞的形状是否有关,应在的条件下进行实验,这种探究的方法叫。

3、估测是物理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我们可以运用身体上某个器官或部位进行一些物理量的估测。例如:利用手臂的长度可以估测一个物体的长度。你还可以利用身体上的 估测。

4、某物理课外小组在“探究降落伞在空中滞留的时间长短”的问题。

(1)、为了探究“降落伞在空中滞留的时间可能与降落伞的形状有关”的猜想,他们利用所选的仪器进行实验时,必须保持两次伞绳的长度、伞下降的高度、伞下所吊的重物和伞的面积都 ,这样才能探究出伞的滞留时间与伞的形状是否有关。

(2)、为了探究“降落伞在空中滞留的时间可能与降落伞的面积有关”的猜想,他们利用所选的器材和工具进行实验时,必须保持 、 、 和 等不变,只改变伞的,这样才能探究出伞在空中滞留时间是否与伞的面积有关。

(3)、为了探究“降落伞在空中滞留的时间可能与伞绳长度有关”的猜想,他们实验时必须保持 、 、 和 等不变,只改变,这样才能探究出伞在空中滞留时间是否与伞绳长度有关。

(4)、以上探究过程中采用了 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5、小明看到教室门窗上的玻璃被大风吹碎了,他想换一块玻璃,需测一下尺寸,他应选择()

a、分度值为1dm的刻度尺b、分度值为1cm的刻度尺

c、分度值为1mm的刻度尺d、分度值为1μm的刻度尺

6、对于仪器量程的选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随便选择,只要能测出结果就行 b、大量程较好,没有不能测的

c、小量程较好,精确度高d、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量程

7、每次只改变其中的一个量,而保持其他因素不变,这种方法叫()

a、累积法 b、先易后难法 c、控制变量法 d、探究法

8、小明用手表测自己从家到学校的时间,出发前他看了一下手表,时间为7:50,到学校时,他又看了一下手表,时间为8:10,则他从家到学校所用的时间为( )

a、7:50b、8:10 c、0:20 d都不对

9、某技师用一把刻度尺均匀的米尺量得一工件的长度为980mm,后来经过精确测量,发现此米尺上所标出的1m实际为1002.0mm,则该工件的真实长度最接近于()

a、1002.0mm b、1000mm c、982.0mm d、978.0mm

10、有如下几种刻度尺:a、米尺;b、分米刻度尺;c、厘米刻度尺;d、毫米刻度尺。要测量以下几个长度,请将合适的刻度尺的序号填在横线上。

(1)、环形跑道的长 ;

(2)、公路上两里程碑之间的距离 ;

(3)、量机械零件的长度。

四、当堂反馈小结

1.交流检查错误订正的情况,老师巡视答疑。

2.回想本节课所学的内容,你学到哪些?还有哪些疑问?

五、学/教后反思:

八年级物理教案

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参观或看录像等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获得社会生活中声的利用方面的知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了解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进一步增加对科学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

生活中利用声的例子

三、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法与学法:阅读自学法、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1)自由说出所了解的利用声的现象;

(2)观看相关的录像;

(3)讨论对以上的应用例子怎样归类

在此基础上,老师综合学生所举的例子和初步的分类方法,进行总结性的讲解。

1、声与信息

计算:小明向较远的高山大喊一声,经过1.2s听到回声,请问:小明距离高山多远?(当时气温是15℃)

学生算出结果后,清楚回声可以测出距离。

(1)介绍蝙蝠采用回声定位来确定目标的位置

(2)介绍声呐技术产生的背景以及现代声呐技术的应用方面

(3)介绍b超在医学上的应用

(4)超声波测出金属内部的伤痕

2、声与能量

介绍超声波清洗精细机械;

超声振动除结石。

超声波洁牙。

课堂小结:

声可以应用在哪些方面?

课后作业:

完成物理时习在线相关内容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

1、理解速度的概念,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了解测量速度的一些方法,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征。

4、用实验方法科学地判定一个直线运动的物体是处于匀速运动状态还是变速度状态。

速度的概念;速度的测量的一些方法;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运动的特征。

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课时)。

一、新课引入。

师:生活中人们是怎样比较物体运动的快与慢?

学生回答:

(1)比一比,跑一段相同的距离,看谁先到达终点。

(2)比一比,用相同的距离,看谁跑得远。

可见,比较物体运动快慢有两种方法。通常情况下,人们用在“相同时间内比较通过的路程的多少米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在“相同时间内”最简单的情况是取单位时间,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的多少就可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物理学中用速度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二、新课教学。

(一)速度。

1、速度的物理意义。

速度用来表示什么?(速度用来表示物体的运动快慢。)。

2、速度的概念。

在通常情况下,速度等于什么?(速度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3、速度的公式。

如果用“s”表示路程,用“t”表示时间,用“v”表示速度,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v=s/t速度=路程/时间)。

4、速度的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路程的单位是“米”(m),时间的单位是“秒”(s)那么速度的单位就是“米/秒”,读作“米每秒”,可用符号“m/s”或“m·s—1”表示。

日常生活中常用的速度单位是“千米/时”,读作“千米每时”,用符号“km/h”或“km·h—1”表示。

师边讲解边板书两速度公式之间的换算关系。

1m/s=3、6km/h1km/h=(1/3、6)m/s。

5、课堂巩固练习(写出换算过程)。

54km/h=m/s15m/s=km/h。

720km/h=m/s0、6m/s=km/h。

三、速度公式的简单应用。

学生阅读课本p25例一,观察计算方法与小学的计算过程有什么不同?

板书解题过程,强调计算格式。

课堂练习。

一物体在10min内通过600米,求这个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四、本课,作业。

阅读例题,预习速度公式的应用。

五、板书设计。

第三节快与慢。

一、速度。

1、速度的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程度。

2、速度的概念:速度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3、速度的公式:v=s/t。

4、速度的单位:km/hm/s。

5、速度的测量。

六、教学后记。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

常识性了解照度的概念。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照度对视力影响的介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本节是选学内容,我们知道照明与人类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现实生活中特别是学校、家庭学习环境照度达不到标准,危害学生眼睛健康,为了提起人们对此关注,为保护视力,国家规定了照度标准,以保证日常生活工作的最好条件。因此照度作为常识介绍还是有其必要性的。

教材通过把光源设置在不同位置,观察桌面的明暗程度给出照度的概念和单位,然后介绍了自然界中典型情况下的照度和国家规定标准中的学校用房的平均照度。最后通过实验照度与光源距离、与光照面的倾斜程度的关系。

1)通过实验观察与测量加强学生对照度的感性认识。

2)让学生通过实际测量教室各位置的照度,判断是否达到国家标准。从而使学生增强“标准”意识。

3)照度与光源距离、与光照面的倾斜程度的关系,最好让学生通过实验自己归纳得出。

照度与光源距离、与光照面的倾斜程度的关系。

照度计、点光源、每个同学带一个手电筒。

一、新课引入。

在暗室中进行学生实验:用手电筒垂直照射桌面,改变与桌面的距离,观察桌面明亮程度的变化,引入照度的概念。

二、新课教学。

1、照度的概念。

给出照度的概念后,介绍自然界中典型情况下的照度,以及国家规定的`照度卫生标准。

让学生感知照度:给出国家规定的教室桌面的照度标准,通过改变教室内灯的个数,来达到桌面的规定照度标准,若教室灯的亮度不够,可采用手电筒辅助照明。

2、影响照度的因素。

提出问题:照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猜想:学生可能猜测出很多方面,如与光源有关等,正确的给与肯定。属于本节课实验探究活动范围的不予判断。

设计实验:

实验探究:

限定条件:同一光源。

研究内容:

1)照度与光源距离的关系。

2)照度与光照面倾斜程度的关系。

学生交流分析得出结论:

对同一个光源来说,光源离光照面越远,光照面上的照度越小;光源离光照面越近,光照面上的照度越大。

光源与光照面距离一定的条件下,垂直照射与斜射比较,垂直照射的照度大;光线越倾斜,照度越小。

进行眼睛的保健卫生教育。

三、板书设计。

八年级物理教案

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

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体验和观察,了解防治噪声的思路。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培养热爱、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村”的环境意识。

重点:噪声控制的途径难点:噪声的危害以及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分组讨论法、阅读法。

放一段录像,先放出一段优美的旋律,然后放出一段嘈杂的声音。

1、噪声的来源(学生讨论)。

总结学生的分析,得出噪声的含义:

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物理角度)。

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环境保护角度)。

2、噪声的等级和危害(学生讨论)。

总结学生的分析,得出三条界线:

90db,会破坏听力;

70db,会影响学习和工作;

50db,会影响休息和睡眠。

3、控制噪声。

复习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

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空气等介质的传播——引起鼓膜的振动。

(声源发生处)(声音的传播过程)(人耳)。

演示实验:让闹钟发出声音,过一段时间后,把纸盒将闹钟罩住,让学生比较前后声音的不同。

综合实验和学生活动内容,总结得出控制噪声的途径:

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1、噪声的来源和危害有哪些?

2、怎样防治噪声?

调查学校周围有哪些噪声源,学校应该采取哪些合理的措施?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不多,在强调一两个主要内容的同时,可以安排一定的课外练习让学生在课堂完成。

八年级物理教案

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体验和观察,了解防治噪声的思路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培养热爱、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村”的环境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噪声控制的途径 难点:噪声的危害以及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教法与学法:分组讨论法、阅读法

四、教学过程:

放一段录像,先放出一段优美的旋律,然后放出一段嘈杂的声音。

1、噪声的来源(学生讨论)

总结学生的分析,得出噪声的含义:

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物理角度)

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环境保护角度)

2、噪声的等级和危害(学生讨论)

总结学生的分析,得出三条界线:

90db,会破坏听力;

70db,会影响学习和工作;

50db,会影响休息和睡眠。

3、控制噪声

复习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

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空气等介质的传播――引起鼓膜的振动

(声源发生处) (声音的传播过程) (人耳)

演示实验:让闹钟发出声音,过一段时间后,把纸盒将闹钟罩住,让学生比较前后声音的不同。

综合实验和学生活动内容,总结得出控制噪声的途径:

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五、课堂小结:

1、 噪声的来源和危害有哪些?

2、 怎样防治噪声?

六、布置作业:

调查学校周围有哪些噪声源,学校应该采取哪些合理的措施?

七、教学后记: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不多,在强调一两个主要内容的同时,可以安排一定的课外练习让学生在课堂完成。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课件

初二物理第一学期主要任务有五单元的内容,分别介绍声音、光、物态变化、电路四个方面的内容。教材改革以后,目标重在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物理与社会怎息息相关,要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除了知识的传授,还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本学期初二物理的教学力争平均分、优良率、及格率和各项排名都有所提高。

二、教材分析。

新教材主要是要求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尤其要求学生将知识与社会相联系,因为新教材增添了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就是“科学、技术、社会”,目的就是要学生动手动脑学物理,理解物理并应用物理。而新教材不设习题,也说明了新教材对培养学生的新的要求。学生只需理解了所学的物理知识,然后与身边的现象相联系,学会理解和分析身边一些常见的现象。教学过程中关键是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班级情况分析。

初二(2)班的学生上课纪律良好,但学生的理解能力不够强,学生在课堂上表现不够活跃,回答问题不够积极。

初二(1)班的学生上课纪律好,且学生比较活跃,对新教材比较能适应,但也欠缺学习的主动性。

总的来讲,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主动性都有待加强,需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工作。

四、具体措施。

(一)、做好教育常规工作。

1、认真钻研教材、教参,认真备课,上好第一堂课,认真批改作业,鼓励学生提问,耐心给学生讲解。认真做好备课、上课、课后总结的工作。

2、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吸取物理科有经验教师的教法,多向他们提出问题,尝试找到更好更适应学生的教学方法。

3、加强阅读,多些了解新闻、新科技,在教学过程当中与学生分享,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4、优化课堂教学,严抓纪律,积极开展物理实验,也多些实验演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令学生勇于讨论,多思考,多观察,多动手。

(二)、基础知识教学。

1、新教材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点不多,所以在课堂上对于知识的讲解更着重于将知识用于现象的分析和理解当中。

2、将各知识点归纳、总结和分析,每讲完一章书都进行测试,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教学的内容。

3、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三)、教学实验。

1、课堂实验演示。

课前准备好实验用具,并先作实验演示,看检查实验的可行性,保证课堂上实验成功。

2、学生实验。

课前将实验的要求同学生讲清楚,让学生明白实验的目的,并顺利地进行实验。培养学生动手、思考、和观察等能力。实验后检查学生的实验册,看学生实验的结果,从中发现问题,看学生是否掌握了实验的方法和理解所学知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