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指导员先进事迹材料(通用12篇)

时间:2023-12-01 18:58:47 作者:QJ墨客

事迹材料的撰写不仅可以提供参考和指导,还可以让我们有机会回顾和检视自己的工作,进一步完善自我。下面是一些感人的事迹材料范文,希望能给您带来一些启发和鼓舞。

农村指导员先进事迹材料

***街道位于椒江东南部,总面积23.8平方公里,下辖41个行政村,总人口3.85万。全街道共有市、区派驻指导员13名,街道下派28名。建立农村工作指导员制度,是新时期加强机关效能建设,改进农村工作方法,推进党委政府工作重心下移的有力举措。自去年3月底以来,街道党委、办事处根据省、市、区的统一部署,以实行指导员任期创业承诺制度为抓手,认真扎实做好农村指导员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编辑。

一、建章立制,切实加强农村指导员日常管理。

为加强对驻村指导员的日常工作管理,专门制定了驻村指导员岗位责任制度、情况通报制度、考勤签到制度、请销假制度、值班制度和星期例会制度等,用制度规范、激励、监督指导员工作。同时,也为指导员提供了相互交流经验、相互学习的平台。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指导员的工作行为,形成了互相监督、互相学习、踏实工作的良好氛围。

1、严格岗位考勤制度。明确了驻村指导员的岗位职责及工作守则。并实行考勤签到制度,设立驻村指导员工作去向表。除每天安排2人值班外,其他指导员均要求下村蹲点。

2、建立学习交流制度。规定每星期五为指导员工作例会日,交流工作经验和遇到的各种问题,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及时掌握指导员工作动态。同时街道领导和指导组组长适时地与指导员进行工作交流,研究讨论有关所驻村的热点、难点问题,关心指导员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3、坚持民情日记制度。要求指导员按规定保质保量记好民情日记。通过记民情日记,指导员们把自己平时驻村工作中的所思、所想、所做工作记录下来,从而反映了指导员的日常工作、生活和工作情况,便于进行理性的'思考。

为发挥市、区、街道派驻农村指导员驻村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责任意识和创业意识,使驻村指导员真正沉到农村第一线,当好农村工作的四大员,街道党委在全体农村工作指导员实行任期创业承诺,任期创业承诺是指驻村指导员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为目标,因村制宜,确定派驻任期创业目标和年度承诺事项,向村民作出办实事的公开承诺。

1、从村民关注的焦点难点入手,制定创业目标。要求驻村指导员深入群众,走访农户,了解农村的热点、难点问题,在调查摸底基础上拟定创业目标及具体任务。并召开村两委会议,对指导员提出的创业目标和具体承诺事项进行评述,并针对如何加快村级经济和社会发展进行讨论,提出新的意见和建议,驻村指导员进行吸纳和调整。在党员、村民代表会议上由指导员宣布创业承诺,并将承诺内容以书面形式报街道党委和指导组。

2、公开承诺内容,公示驻村业绩,接受群众监督。要求农村工作指导员将创业目标和承诺事项在村务公开栏上张榜公布,公开每一项承诺目标内容,工作步骤和完成时限等,接受村民的监督。并对指导员驻村业绩实行公示制。对驻村指导员在协调村两委关系、村经济发展思路、完成街道中心工作、工作作风等方面工作进行公示。具体由各片根据公示内容要求,每季召开一次会议,推荐若干名表现突出的驻村指导员经四套班子集体商量后在街道政务公开栏予以公示。

3、落实三项措施,确保创业承诺按期完成。一是街道党委、办事处与指导组联合成立督查组,根据承诺事项分阶段进程,工作要求,完成时限进行监督。二是建立指导员履诺交流制度。每月召开一次履诺情况交流会,将本月的工作落实情况及承诺实事的进展情况,实施中的困难和问题及时汇报,互相交流,对突出的问题群策群力,共同解决。三是做到三个挂钩。把履诺情况与指导员的考核相挂钩,与向派出单位反馈相挂钩,与评先荐优相挂钩。

任期创业承诺充分调动了驻村指导员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区人防办下派的指导员蒋建杭所驻的横河陈村为班子薄弱村,通过调查摸底,他作出了帮助村里完成老街改造和村道建设的任期承诺。为履行诺言,他自己也当起了一名“村官”,访农户查实情,跑部门争项目,忙得不亦乐乎。在他多次与交通等有关部门联系和协调下,为该村争取到了“双面工程”,并直接牵头协调工程的各种工作,促使该村通往岸里村的总长915米、宽3.5米的村道“康庄工程”顺利完工。随后,牵头协调指导村干部筹资重修了该村一条总长为273米的年久失修的石板老街。他的热忱和付出也得到横河陈村党员干部和广大村民的认可和赞誉,写着“一心为民、心系百姓”八个大字的匾牌,是全体村民送给这位指导员的最好礼物。

全体农村工作指导员在驻村期间深入群众,走访农户,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积极为群众排忧解难,以实际行动显示出驻村指导员的作用和优势,赢得了农村广大党员干部和村民们的好评,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1、深入群众,开展村情民意调研。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农村指导员在认真学习省、市、区各级党委政府关于农村工作的文件、政策精神的同时,深入群众,走村串户开展调研,并做到“五必到、五必访”。考虑农村的实际,他们主动利用休息日、晚上时间进行走访,向群众宣讲中央和省委两个“一号文件”精神,并了解掌握村里的规模、人口、资源、经济发展、村民收入等情况,摸清村情民意。据统计,市、区、街道三级41名指导员走访农户数达7600户,撰写调研文章50多篇,宣传政策法规135次,通过驻村指导员与群众面对面的交流,感受体验了当前农村真实面貌,拉近了干部和群众之间的距离,为下一步开展工作打好根基。

新农村指导员先进事迹

本人于2007年4月作为振义村新农村建设指导员进驻振义村,并积极的开展新农村建设工作。要紧事迹如下:

一、积极帮助振义村理思路,制定进展规划。

振义村要紧的经济来源为农作物及果园,本人了解到生产道路别通畅是成为妨碍农作物及果园收成输出的较大因素,而优良品种改造也成为提高产量收入的唯一途径时,积极联系有关技术培训单位到村屯现场考察并制定了学习培训打算,有部分村民已在带头开展优良品种改良工作。由于生产道路关系资金数额较大,地形复杂,我也对部分村里道路帮助作了规划,待明年时机、资金成熟,一举拿下。

二、帮助村委强化组织,抓好班子建设。

三、

积极参与化解和处理基层的矛盾纠纷。

构建和谐社会是新农村建设的终极目标,固然在社会经济进展过程中,也难免浮现矛盾和纠纷,在驻村其间,我可以积极协助抓好社会治安综合管理,多次参加调解内屯与村委对于北埂水库治理权属的纠纷,使矛盾逐步得到化解。参加了星南屯伦式标与黄加寿等四起宅基地纠纷的调解,大力宣传破除迷信,引导农民,崇尚科学,大力宣传“六合彩”的危害性,逐步消除了农村别稳定因素。

四、立脚解困,帮扶有力。

一年来,我结合振义村的实际事情,在人、财、物等方面为促进该村经济又好又快进展做了别懈努力,解决了一具又一具长期困扰振义村的进展难题。要紧帮扶项目有:一是捐款1500元帮助困难农户建设沼气池;二是捐款5000元帮助村委硬化办公楼前的空地,改善村委办公条件;三是帮助村委招聘农业专家到村里为农民进行凉爽三期农业技术培训;四是帮助星南屯、那空屯人畜饮水改造项目;五是协助振义小学顺利经过国家“两基”验收工作;六是“六.一”儿童节购置了一批。

教学。

用具赠送给振义小学;七是资助四名贫困生每人150元。

寿诞祝词。

恭敬的各位宾客,各位亲朋好友:

春秋迭易,岁月轮回,当甲申新春迈着轻快的足步向我们款款走来的时候,我们欢聚在这个地方,为xx先生的母亲——我们恭敬的x老妈妈共祝八十大寿。

在这个地方,我首先代表所有老同学、所有亲朋好友向x妈妈送上最真诚、最温馨的未动分毫祝愿,祝x妈妈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健康如意,福乐绵绵,笑口常开,益寿延年!风风雨雨八十年,x妈妈阅尽人间沧桑,她一生中积存的最大财宝是她那勤劳善良的朴素品行,她那宽厚待人的处世之道,她那严爱有加的朴实家风。这一切,伴随她记忆了坎坷的岁月,更伴随她迎来了今天晚年日子的幸福。而最让x妈妈高兴的是,这笔珍贵的财宝差不多被她的爱子xxx先生所继承。

多年来,他叱咤商海,以过人的胆量和诚信的品质获得了巨大成功。但是,他没有不记得父母长辈养育之恩,没有不记得父老乡亲提携之情,没有不记得同学朋友相助之意,为需要帮助的亲友大方解囊,为视力故乡建设贡献力量。能够说,他把孝心献给了母亲,把爱心献给了视力故乡,把关怀献给了亲人,把诚心献给了朋友。我想,让我们共同响起热烈的掌声,为xxx先生送去无穷无尽的信心!嘉宾旨酒,笑指青山来献寿。

百岁平安,人共梅花老岁寒。今天,这个地方高朋满座,让严寒的冬天有了春天般的温暖。君颂南山是说南山春别老,我倾北海希如北海量尤深。最后依然让我们献上最衷心的祝愿,丝毫未动老人家日子之树常绿,生命之水长流,寿诞欢乐,春辉永绽!

未动分毫祝愿在座的所有宾客躯体健康、工作顺利、合家快乐、万事如意!感谢大伙儿!

农村农普指导员先进事迹材料

麻风村的“启明星”

汽车艰难地在群山中盘转,忽然拐入躲藏在草丛里的一条山石小路。山路很窄,只能容下汽车左右两个轮子,年久失修,坑洼遍地。两边葱茏的青山寂静地肃立着,守望着这片曾经与世隔绝的桃花之源。

小路的尽头是一个被大山环抱的小山村,叫落松地。这个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南县莲城镇最为偏僻的村子,有一个曾令人闻之色变的名字――“麻风村”。

在这个不到50户人家的小山村,有一所开办了27年、目前有21名学生的学校。从建校至今,这里只有一名教师任教,他的名字叫农加贵。面对外界的歧视和家人的反对,27年来,农加贵从未离开过这所学校,义无反顾地把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了这里的特殊群体。虽然他获得的“最高荣誉”也只是“广南县先进教育工作者”,但当地的干部群众,甚至县委书记提起他,都是连连称赞。

“麻风村”终于来了第一位老师。

1986年,一名只有20岁的年轻人“壮着胆子”走进“麻风村”,并选择留下来。从此,村里第一次有了老师,村民们“为孩子办一所学校”的愿望终于变成了现实。这个年轻人就是农加贵。

“麻风村”初建时有56户180余口人,其中麻风病患者80余人,壮、苗、彝等5个民族混居。随着时间的推移,村里的孩子越来越多、逐渐长大,就学成了这个特殊村落居民最大的困难。然而,没有老师愿意到这个地方教书。农加贵的到来,让村民和孩子们看到了希望。

麻风病是一种极易流行的接触性传染病,可引起皮肤、神经、四肢和眼睛永久性损害。上世纪50年代,麻风病曾一度在广南流行,给当地群众带来深重灾难。由于当时医疗卫生条件较差,麻风病人得不到很好的救治,常常被村里赶出来,有的甚至被亲人遗弃。

“你再哭,再哭就把你送到麻风村。”当时,周边的群众对麻风病谈虎色变,常用这样的话吓唬哭闹的孩子,很多人甚至不愿提及“麻风”二字,而用“那病”来指,避如瘟神。当地政府把麻风病患者集中迁到这个大山深处偏远的地方,建立医治点集中医治。从此,“麻风村”便成了这里的地名。

为了防止病毒传染,当时仅有一条羊肠小路通向外界。在离村子6公里的村口,有一所当地人称的“医院”,实际上是防疫站。医院里的6名医生专为这个村子服务,同时也守在这里,不让人们随意进出。在医院和村子之间,有一个“中间区”,医院每隔一段时间将药品送到这里,村里派人到这里来取药,医生和病人不直接接触。

出生在广南县一个贫困壮族农家的农加贵,高二时不得不辍学回家。一天,在下坝小学当代课教师的叔叔找到农加贵,说“麻风村”想办学校,建议他去试一试。农加贵简直吓呆了,连连说:“不去不去!”农加贵的两个哥哥和父母也坚决反对:“不行!决不能去麻风村,我们决不同意!”“你可要想清楚,去了那里,将来还有谁愿意嫁给你!”叔叔劝农加贵,没那么可怕,不行我先带你去看看。

大约过了半个月,想了又想的农加贵还是随叔叔来到了“麻风村”村口的医院。医生们做农加贵的思想工作,告诉他,小孩子是没有病的,况且学校建在“中间区”,没有太大的危险,建议农加贵试一试。

农加贵终于答应试试,来到了位于“中间区”的学校。

那是农加贵第一次见到麻风病人。他清楚地记得,那一天,8个家长带着12个孩子来了,大的十一二岁,小的五六岁,他们远远地站着,看着他。看到被病魔侵蚀得躯体严重畸形的家长,有的膝盖以下被病毒吞噬,仿佛在跪着走路,有的鼻子完全塌了,只剩两个黑黑的鼻洞。这样的情景,令当时的农加贵只想掉头就跑。

但农加贵最终没有跑,反而坚持了27年。

1986年9月3日,这个日子农加贵记得牢牢的。这一天,他走进了“麻风村”小学的教室。

这是一间用土坯建起来的屋子,中间一分为二,一半是医院用来放药品的,另一半就做教室。可教室实在不像教室,只有几张学生从家里抬来的七长八短的.桌凳,一块一米多宽的黑板是用墨水染黑的,学生既没有课本也没有书。

农加贵到叔叔那里,打算找一些旧课本、旧书来给孩子们用。一年级的课本找到了两本,二年级的课本也只有两三本,课根本不知道该从何教起。没办法,农加贵只有教孩子们拼音和记100以内的数字。

“那个时候害怕吗?”“怕!我不敢和孩子们接触。比如孩子们写字握笔方法不对,我只有自己比画着教大孩子应该这样,然后由大孩子再去教小一点的孩子。”农加贵告诉记者,后来自己虽然适应了一些,“但我并不安心,还是想着要离开。”

“后来为什么留下了呢?”记者问他。

“村民对我太好了,孩子们也太听话了,他们都太需要我了!”农加贵连着说了几个“太”。

学校开办之初,还没有上报县教育行政部门,农加贵是村民自己请的代课教师。任教第一个月,村民们家家户户凑钱,一共凑了35元作为他的工资。村民们把钱放在蒸锅里蒸了消毒后,再请医生转交给农加贵。

当年10月,村民联名提出办村小的申请得到县文教局的批准,“麻风村”小学正式成立,农加贵成为学校唯一的老师,加上学前班,学校一共有3个年级。

作为代课教师,政府每个月给农加贵发19元工资。为了让农加贵留在村里教书,村民们自发集资,每月额外补助他30元,并一直持续到1992年农加贵转成公办教师。此外,村里又给农加贵划拨了两亩地,由村民帮着栽种和收割,还帮他饲养鸡鸭改善生活。村民们的好深深地感动了农加贵,一直不安的心渐渐安定下来。农加贵要求自己,“尽全部能力,教好学生,回报村民”。

为了孩子们走出大山过上正常生活。

第二个学期,学校从破旧的“中间区”搬到了村口相对好一点的“医院”。

学生每天从6公里外的家来到学校读书,不管风吹日晒,都准点出现在教室。“27年了,除非生病,村里没有一个孩子迟到或早退,更没有人辍学。”每天,孩子们从家里带来冷饭当作午餐,从不抱怨。农加贵告诉记者,即便这样苦,村民们还是要把孩子送来读书,他们急切地希望健康的孩子能走出这座令人窒息的大山,融入到山外的世界中。

3年后,孩子们要转到村外学习。但周边村子的群众对麻风病认知有限,坚决不同意“麻风村”的孩子转到自己村里上学。

看着孩子们脸上的泪痕,看着村民们沮丧的神情,农加贵的心里也异常沉重:“难道这些孩子从此就要失去学习的机会?新的一年级学生又招进来了,但看到哥哥姐姐们从此不能再读书,从此就要回到村里耕田种地,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自然也没有了。”

多少夜的辗转反侧,农加贵最终做出决定,自己来教这些孩子,一直把他们教到六年级。当他把这个想法告诉村干部时,村干部又惊又喜:“农老师,这样你忙得过来吗?”“我会累点,但我能做到!”为了这些无辜且可怜的孩子们,农加贵下定了决心。

从此,农加贵开始了低年级和高年级的复式教学。每天,他先安排高年级的孩子预习或写作业,再开始教低年级的孩子;低年级孩子在开始复习时,他再去为高年级的孩子上课。在这种循环的复式教学中,农加贵也摸索出一套适合这些学生的教学方式,不断注入启发式的教学方法。

莲城镇中心学校校长黄座富说,农加贵的教学方法得到了专家的肯定,和近年来倡导的新课改理念非常接近。农加贵外出办事,孩子们就能在教室安静地自主学习。

“你在这所学校教书,有过被人歧视的时候吗?”记者问农加贵。

“有!每学期开学时,中心校都要集中学习。有认识我的老师就会躲我远一些。在讨论时,我发表意见,就会有鄙视的眼光投来,好像在说,你一个只能教‘麻风村’的老师能有什么水平。”说这话时,农加贵的表情淡淡的。

1992年,“麻风村”学校首届学生毕业了,要参加县里组织的毕业考试,学生们有望到县城上初中。但当初孩子们被拒之校外的阴云依然笼罩在大家的心头。农加贵提议:咱们改个村名吧,填写资料时不要填“麻风村”了。村民一致同意,但起个什么名字呢?一位村民想到自家栽种的花生,也叫落花生,这个村子四周满山遍野的又是松树,将两种植物的名称各取一个字,“就叫落松地吧!”从此,这个让人谈虎色变的村子有了新名字。

“当时我去看学生的毕业考试成绩,不敢说自己就是这所学校的老师,怕别人知道就是‘麻风村’,而是说来看另一所学校的成绩,顺便给‘落松地’的学生看一下。”中学的老师没有怀疑,便让农加贵查了成绩。令农加贵高兴的是,10名学生成绩优异,全部都被录取了。

接着,农加贵又带孩子们到县防疫站做了体检,并将学生的健康资料送到县文教局存档,以免将来发生其他意外。县文教局也对这10个孩子的情况加以保密。

1992年,通往落松地村道路上的警戒线被拆除了,医生也撤离了,宣告当地麻风病的历史已经结束,外界对这个村的看法也在一点点发生着变化。

这一年,学校迁进了村子,结束了颠沛流离的历史。要建新学校了,村民们高兴得像过节似的,主动集资4000多元钱,投工投劳500多人次,用一个月时间建起了两间土木结构的教室,平整了一块水泥篮球场,砌起了围墙,添置教学设施,莲城镇落松地小学从此正式挂牌!

也就在这一年,农加贵从一名代课教师正式成为公办教师。

他是村民的技术员、采购员,学校的“伙头军”

27年的风雨同舟,农加贵与村民们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从当初的怀疑、担心到熟悉、了解,直至现在的信任、依赖,这样的变化非一日之功,全都取决于农加贵坚持不懈的信念,真诚与朴实,热情与豁达。

学校搬到村子里后,农加贵更是被村民当成“座上宾”,这家请、那家请,他也没有任何忌讳,与村民和学生的感情更深了。

作为村子里学历最高的人,村民要读个信写个信,或是村里要发一个通知,都会找农加贵帮忙。农加贵平时也没有其他爱好,就爱摆弄一些电器,慢慢地他通过自学学会了维修技术,村民的电视坏了、收音机不响了,就抱着来找他。这个时候,农加贵从不因工作忙碌而推辞,一有时间就抓紧帮忙修理,需要配个零件,也是自己掏钱。

渐渐地,维修范围扩展到各式各样的农用机械、开山钻眼的工程机械、新式的高科技家电,农加贵边修边学,不断提高电器维修技能。有的村民不便外出,购买家电、生活用品、农用物资也全部依赖农加贵。一到休息的日子,他就成了采购员。

2002年,村里办起了成人技校,他教村民一些种植、养殖实用技术,原定每周只上两晚,可村民的学习热情高涨,要求增加到四晚。他又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可这一答应,他的工作就更忙了,白天要教两个复式班,晚上要给村民上课。

“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后,县里考虑落松地村的特殊情况,给21个学生每人每天3元的营养补助,并特批了10个寄宿生生活补助。这项工作的增加,又让农家贵成了“伙头军”。每天早上7点,他要准时为21个学生做早餐,面条或是米线,还得保证有一点肉或蛋。早上8点开始连轴转地上课,中午11点下课后,他还要带着几个年龄大的学生生火做饭,每餐两菜一汤,每周能吃上两到三次肉。

“累吗?”“习惯了,不觉得啊!”农加贵总是这样回答类似的提问。

得知记者来采访农老师,村民苗家全立刻迎了上来,她的两个女儿都是农加贵的学生。“20岁的大女儿已上广西打工,小女儿今年中考,可能考得上广南一中呢!”苗家全高兴地告诉记者。

“他是我的老师,我大儿子9岁了,现在又在他教的三年级读书。小儿子马上也要上一年级了。”村民董向国指着农加贵对记者说。

27年来,“麻风村”学校共招收了92名学生,已送走6届62名毕业生,他们中有教师、医生、公务员,还有企业老总。“我教过的学生都太好了,时常与我联系。两年前我父亲去世,有一个学生还大老远赶回来看我。”农加贵说。

如今,落松地小学共有3个年级、21名在校学生,农家贵就是21个孩子的第二个家长,帮孩子们消除心理障碍,并通过申请社会援助等方式让家贫的孩子都能上学。在农加贵眼里,这个曾被人们歧视和充满恐惧的小山村,如今已渐渐远离了传染病,村民们的脸上也逐渐露出了笑容,也许这就是他身为人师的最大快乐所在。

由于地处偏远,按广南县最新的教育发展规划,落松地小学在短期内不会撤销。但一直到现在,县里依然很难派新教师去接替农加贵,这意味着农加贵还要在这里坚守,或许他要付出的将是一生最好的时光。

农村农普指导员先进事迹材料

4月26日,是我村开展大丽高速公路补征地的第一天。60多户村民的农田又面临着再一次减少,40多座祖坟有一半又面临着再一次搬迁,这对村民来说,不论在生产发展上还是在对祖宗的感情缅怀上都是一次艰难的抉择。

对于金华镇禄寿村来说,人多地少的矛盾是越来越凸显。禄寿村现有农户346户,村民1524人,全村耕地总面积1074亩,人均耕地0.7亩,高产稳产农田面积700亩,人均高稳产农田面积0.46亩。这是一个现实的状况,如今又要从赖以生存的土地中划出一部分来支持国家建设,对禄寿村村民来说,又是一次难以割舍的痛。特别是对40多座祖坟的后人来说,更是一种说不出来的纠葛。白族人民是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不可或缺的民族,与全国其他民族一样,同样有着神灵崇拜和自己的宗教信仰。选择祖坟的地点和朝向那是相当严谨的一件事情,传言这与后人的兴旺发达是息息相关的。首先族人要共同选择一块认为最好的地作为祖先安息的“风水宝地”,然后再根据不同时期不同背景请风水先生为每一位先人量身计算“仙居”的朝向和安葬时间,即使是夜半三更也不能随意更改。迁祖坟,特别是多次迁坟在当地习俗中是很忌讳的一件事情。

尽管各级领导、村两委班子和新农村建设指导员一起提前了很长时间,就开始逐户多次进行了思想疏导、政策宣传等工作,但很多村民矛盾的心情还是完全可以在他们的脸上看出来的。在我们开始丈量土地,给祖坟编号拍照的过程中,村民虽然没有和我们大吵大闹,阻止我们的工作,但他们心中的依恋和不舍是显露无遗的,不少村民在自家祖坟或土地旁默默的坐着,不说话,也不做其他事情,就那么坐着很长时间……。

第一天的工作就这样按计划顺利完成,虽然没有轰轰裂裂的事情发生,也没有振奋人心的成绩出来。但对于我来说却是一堂终身受益的“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群众利益、群众工作”实践课,将在我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做群众工作只有耐心、细致地深入到基层,才能让党的思想在群众中传播,让党的惠民政策温暖群众的心。这是我们农村指导员要做的实事,相信自己在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的这段时间里会做好农村的指导工作。

农村农普指导员先进事迹材料

**,**县**乡**村农普指导员。在这次农业普查清查摸底工作以来,他一心扑在普查工作上,不怕苦不怕累,高标准严要求,起早贪晚带病坚持工作,扎扎实实的指导普查员开展农业普查工作,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

**是个上进心很强的同志,不管做什么工作,都想争第一,都想走在前头,这次农业普查工作也不例外。他认真学习了这次农业普查中的四表两卡、实施方案、逻辑审核。他对每一张表、每一项指标以及实施方案的每一个细节,都认真琢磨,不清楚的地方就向乡普查办询问,绝不来半点马虎,还纠正了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乡普查培训工作结束后,他对全村普查办员进行为期一周的再培训,深入浅出,使普查员不费力气就能听懂、学透,同时还进行了“实战”演习,及时纠正了普查员的错误,使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兢兢业业,严格数据监控。

**是个办事认真细致的人,不管办什么事,总是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在这次农业普查工作中,他力求做好每个阶段、每个环节的业务工作。在现场登记阶段,经常不顾严寒,顶风冒雪,穿梭奔波于各普查小区。对好的做法、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总结,保证了登记质量,对转录员进行数码填写培训,合格者准予转录,不合格者不准参与转录。他还制定编码责任制,并在全乡推行。他的这些措施有力地保证了转录质量,使全乡调查表顺利完成了光电录入、审核、汇总工作,使全乡调查表的录入误识率大大低于县里其他乡镇,受到县录入人员的一致好评。

带病坚持搞农普。

提起包打算正式入户登记,肾结石急性发作,实在挺不住,

家人急忙把他送到乡医院,经医生检查后,需马上手术,但他说:“不能手术,还要搞农业普查,不能耽误了农业普查工作,打打消炎针、止痛针,普查后再手术。”在他的强烈要求下,医生只好将药水拿到他家给他输液。到家后,一边点滴一边听取各小区的`普查情况汇报,他要求普查员把当天普查表送到他病床前,一张张的看,一项项的纠正。有时工作到深夜,妻子对他这样工作不理解,他笑着对妻子说:“我是指导员,如果我不把工作做细,要是农普工作出了问题,那损失可是无法弥补的”。由于他出色的工作,**村的农业普查工作圆满顺利完成。他的这种敬业精神,是我们普查人的骄傲和自豪。

农村农普指导员先进事迹材料

8月29日,中午饭吃过后,我和一同驻村的指导员李乔良跟随村书记一起至兰庆村的田房组、花椒田组查看烤烟烘烤情况。头顶的太阳时隐时现,虽然不是烈日当空,但天气十分闷热,一辆辆摩托车不时从身边急速驶过,有的载着刚从地里摘下的烟叶,有的载着从街子买回来的生活用品。跨过沟,翻过山岗,穿过树林,边走边看,汗珠不停从额头冒出,衣服被汗水浸湿了,紧贴在身上,一阵风吹过自已都能闻到一股汗味。从山脚爬到山顶,我已经累得气喘吁吁,脚也在抗议,酸得直想蹲下。走在前面的村书记虽然五十多岁了,但步伐轻快,看不出一点疲惫。

路边的烤烟房前,小媳妇、老人、小孩有的正在编烟,有的正在整理烘烤出来的烟叶,有些烤房已熄火,烘烤已结束。兰庆村今年有150多户农户种烟,种植面积1600多亩,再过十多天兰庆村烘烤基本结束。由于今年前期干旱,后期雨水集中,病虫害严重,给烤烟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对烟农的增收产生了不利影响。烟农说今年烟价上去了,本来想好好干多挣点钱,谁想到病虫害这么严重,有的病是往年都没发生过的,而且农药、化肥价格也提高了,成本增加了,估计经济效益没预期的好。不过明年还打算种,种烤烟虽然苦点,累点,但我们还指望靠它发家致富呢。

一走进农户家,眼前看到的都是一堆堆烘烤好的烟叶,十家有九家正都在分级扎把,种得少的自已干,种得多的农户互帮。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农户的衣着和住房条件的变化。许多农户,特别是小媳妇,大多衣着光鲜,配戴首饰,多数人家都盖起了新房,有的盖的还是琉璃瓦,地上安地板砖,墙上贴磁砖,摩托车基本已经普及了,几乎每户人家都有一辆,有的人家还不止一辆。家里多数都有太阳能、洗衣机、冰箱、液晶电视,电磁炉,一派新农村景象,儿时农村一穷二白的记忆渐渐地淡了。村书记说,这几年国家政策好了,农村的条件得到了改善,通过这几年种植烤烟,群众的生活提高了,有的人家盖起了十几万的房子,要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现在只要人不懒生活就不愁过。

看到眼前的景象,更坚定了我工作的信心与决心,希望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人民群众的日子就象芝麻开花节节高。

农村好媳妇先进事迹材料

马某,王范乡刘村庄德孝文化苑义务管理员,也是医疗志愿服务队成员,日常生活中免费为老人体检,平时还帮老年日间照料买菜,为老人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各种服务。

在她20岁的时候,经人介绍她认识了她的先生。他和她比起来,简直是蜜罐里长大的孩子。奶奶宠爱他,父亲母亲呵护他,还有懂事的弟弟,一大家子在一起的幸福不正是她想要的吗?拥有这样的家庭,让她觉得很满足、很知足。在谈恋爱的时候,她就给自己许了个诺言:上苍给了她一个梦寐以求的美满家庭,她所能回报的,就是全心对待所有的家庭成员,为了自己的多年的心愿,也是为了做儿媳的那份责任。

经营好自己的事业是对家庭成员负责的第一步,有了经济基础的保障,才能让家长安心、脸上增光。她经营的诊所从最初的一个小单间扩展成冬有暖气、夏有空调、四季舒适的门面房。农忙之余,不断进修、学习,参加市里的辅导班,掌握日渐更新的医学知识,将最新的医疗技术相关信息带回村里,既方便了村民就医,又在医疗保障方面为新农村建设作出一点贡献。公婆经常说,邻里乡亲们挣点钱都不容易,能照顾就多照顾点。只要资金周转的开,街坊邻里来看病,手头上的钱暂时比较紧张的,都可以在这里先就医,等钱宽裕了再结账。公婆淳朴的善心时刻提醒着她,做人要厚道,要换位思考,急病人之所急,像对待亲朋一样对待每一位病人。她的小诊所在大家的关爱下逐渐成长,也希望以后能为大家提更多的保障。

在大家的称呼里,她家先生的父母是她的公婆,但是在她心里,早已将他们当成是她的父母来看待,他们也把她当成是家里的姑娘。嫁入仝家以来,一直喊的都是爸、妈,老两口听起来也很开心。在她眼里,孝顺其实很简单。花钱为父母买好吃的、好穿的,好用的东西就是“孝”,不让老人生气、担心那就是“顺”。公婆衣服的尺寸早就熟记在心,只要看到合适的,自己省点,也要先紧着公婆买。春夏秋冬的衣服,全由她来包办。公婆每次试穿的时候,嘴上总说她乱花钱,但是看到他们眼里的喜悦,她知道,公婆是心疼她。老人年纪大了,一般的手机老人家看不清、听不到,特地托人在市场上给公婆买来大铃声和大按键的手机,这样也方便了家里人的联系。奶奶是全家人的宝贝疙瘩,经常给奶奶洗澡、洗头,剪脚趾甲,买新衣裳,吃新鲜玩意,带奶奶电脑视频,定时给奶奶检查身体,陪奶奶打麻将,唠嗑,逗奶奶开心,奶奶心情好了,身体健健康康,那就是她们全家人的福气。公婆也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俗话说人心换人心,八两换半斤。本着这个简单的理念,她们一家和和美美的度过了十几个春秋。

当然,两代人在一起总有“代沟”,有时候对某些事情的看法不一致,也是很正常的事情。遇到公婆无法理解的事情,本着宽容的心,慢慢和老人家讲解、沟通。如果暂时无法理解的,就先放一放,给老人一些考虑和体会的时间,这也是尊重家长的表现。

寒来暑往,转眼家里的小叔也到了适婚年龄。给小叔找对象成为家里的头等大事。像对待自己的亲弟弟一样,四处张罗好姑娘,小叔去相亲,当然要先配备一套好行头,这个事不用考虑,做嫂子的一定要先忙在前面,让小叔在硬件方面不输给别人。在她的撮合下,小叔找了个好姑娘,她也有了个好妯娌。大家像姐妹一样相处,共同孝敬长辈,关爱晚辈。

农村实用人才先进事迹材料

xxx、男、布依族,中共党员,任xx乡xx村村民委员会主任。自从其担任村委会主任以来,一心为全体村民谋福利,为带动全体村民致富呕尽心血。几年来,他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用执着与追求,诠释着对党和农村事业的忠诚,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他用慧眼和丹心,把科学技术带给农民,使绿色的田野收获着不尽的希望和硕果,他用科学文明新风,剔除愚昧迷信,帮助广大群众走向了致富奔康之路。他根据本村实际,因地制宜提出了以养殖为重点,种植业为辅的致富路子,并采取先树立典型,自己先示范,以点带面的方法逐步推开,根据这一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该同志主要做好了以下几点工作:

一、不断强化自身的政治理论素质,努力学习党和国家的农村政策,有关法律法规及农业科技知识,提升自身服务本领。

学习,掌握了养鸡、养猪管理技术,通过不断的学习与实践,罗仕敏同志深深地认识到“没有科学知识、科学技术和科学管理”,要实现带领村民致富奔小康目标是难以达到的。

二、率先示范,积累经验带民致富。

为了让村民能切实感受养殖既适合本村实际,又是能实现致富的的好路子,彻底打消村民们有顾虑,他率先作出示范,利用自家的房屋,自筹资金5万元,购买10头母猪,30头仔猪,200只小鸡,办起养殖示范点,动员本村有能力的8户农户建立养猪示范点,为了减少风险,规模从小做起,目前,本村已发展养鸡、养猪示范户26户,该村目前在乡政府的协助下,已有专门的孵化机,养鸡最多的户已有上千只。

三、无私奉献,一心为民。

他养殖户进行参观学习,请养殖经验较为丰富的养殖户对群众现场授课。目前,在其鼓励和带动下,今年该村争取小额贷款40多万元。为解决技术难题,他个人出钱为本村购买了养鸡、养猪管理技术光盘和书籍,放在村委会办公室供大家观看和阅读。同时,他还鼓励本村青年到外面学习先进经验和专业技术后回来创业。

农村好媳妇先进事迹材料

我叫xx,出生于村的一个小姑娘,自幼在父母的万般宠爱下无忧无虑的成长。

在我初中毕业以后,我去遵化城里打工,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认识了我的老公...,由于性格相投,在相处了半年多得时间后,我们确定了恋爱关系。

随着我们在一齐的时间越久,我对他家的情景了解的越来越多,同时,也明白了她父母的一切一切,他告诉我,他妈妈是地震砸得截瘫,终身不能下地,爸爸也有哮喘,身体状况不好,常年于药陪伴。有个哥哥因为年龄大了,娶不上媳妇,到外村做了上门女婿。

当时明白这一切的时候,我也犹豫了好久,我父母更是坚决不一样意。说我是瞪着眼睛往火坑里跳。此刻谁家的媳妇不是老人准备好一切,不用年轻人操心就能过的好,这个家只能让你一进门就操劳。我第一次反抗了父母的决定,还是依然地和他在一齐。既然爱了,就理解他的一切、一切吧。

父母实在是拗可是我,最终选择默认,祝福了我们。

2007年9月16日,我们在他父母无比殷切的企盼中,举行了简单的婚礼,公公婆婆身体都不好,但靠平时省吃俭用和向亲戚借来的钱,为我们准备了三间新房。

看着公公为我们忙前忙后的,虽疲惫的脸上却依然洋溢这笑容。那一刻,我明白他们二老心里高兴地欣慰,笑容是发自内心的。当时,我在心里就默默地发誓:我必须要好好的孝敬他们,他们二老苦了半辈子,这回是该好好享福的时候了。

婚后,我们换沉浸在新婚的喜悦中,在我还不及尽孝心的时候,公公得了脑出血,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只剩下婆婆自我,公公的去世,无疑是对她本来就不好的身体是雪上加霜,毕竟他们二老在一齐生活了三十多了,婆婆一度失控,生活也无依无靠。

那时候,婆婆在老房住,我们住得新房,婆婆不能离开人照顾,所以我和老公说:把妈接来,咱们一齐生活,也方便照顾,直到此刻,我们也是生活在一齐。

2008年,儿子的出生,给我们家带来了欢笑,妈妈是真的异常高兴,都明白长辈人对隔辈人的期盼和爱是真挚的。她脸上的笑容也随着儿子的到来越来越多。

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祸兮旦福”。

2012年,婆婆突然发烧,一向高烧不退,当地的大夫给输了十多天的液也不见好转,我们就带她到林西医院检查,医生告诉我们说:情景不乐观,有可能转尿毒症,当时我特备难受,理解不了,好怕婆婆真的。

当时陪我们去的,婆婆的妹妹明白不能根治,也很贵,怕我们筹钱发愁,说小玉:要是不能治的话,咱们就回家,你们俩过日子也挺紧张的,我们也不会怪你的。我当时就说,这地方不行,咱们就去大医院,只要有一线期望,我就会给妈治好的。

连夜我们就去了工人医院,到了那挂的急诊,医院及时给我婆婆做了手术,我记的当时大夫告诉说,我婆婆的一个肾已经没有功能了,一个是肾积水严重,当时院方研究到她的身体状况,只做了肾积水手术,只能这样维持着,直到维持不了了的时候,再研究。

文档为doc格式。

农村小学教师先进事迹材料

肖金勇,男,大专学历,小学高级教师。1994年参加工作,现为里村中心小学教导主任。自参加工作以来,他以高度的责任心,秉承教书育人,无愧于心的原则,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辛勤耕耘在教育一线。勤勉踏实,不慕虚名,默默奉献,在平凡的岗位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他就像太阳,奉献了自己,照亮了别人,温暖了大家。

1994年8月初的一天清晨,毕业于泊头师范的肖老师怀着对教育事业的美好憧憬,踏入了里村中心小学,开启了人生的教学之旅。当时的里村中心小学显得很旧:简陋的铁门,破旧的校舍,不知经历几代拼凑在一起的课桌凳,房顶中有的地方竟然还透着亮光。当时学校的治安也不是很好,入学第一天便看到办公室前面窗户上七八块玻璃被打的支离破碎,窗户上残存的玻璃好像在向人们诉说着前天夜里的恐怖经历。是啊,这里条件艰苦,但越艰苦的地方才能越锻炼人。抱着既来之则安之的心态,他投入到了紧张而忙碌的教学工作中。由于家里距离学校十余里,道路都是土路,阴雨天泥泞难行,在学校的安排下他住进了学校。学校中极少的几个公办教师都是本村的,其余绝大多数都是民办代课教师,清一色的都是附近几个村的,所以他也成了学校里唯一的住宿教师。

肖金勇老师参加工作后,便以饱满的热情,充足的干劲儿投入到工作中。刚刚住校的时候,总有一些人来到学校外面搞“恶作剧”,什么朝院子里或屋顶上扔砖头啦,或者在房后砸墙,甚至有的人隔着院墙砸教室的玻璃……有一次竟然砸坏了20多块玻璃。这些人既有调皮捣蛋的学生,也有社会闲散人员。面对这种情况,他总是及时制止。后来他索性做起了学校的义务巡逻员,每天晚饭后或入睡前,总要围着学校院墙转几次,防患于未然,有时周末也不回家,精心照看着校园。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用辛勤和汗水,热情和诚恳,渐渐感染了身边的每一个人。可能学校有了他这个“守护神”,加上学校领导的不断治理,学校治安渐渐安静了下来,各种捣乱和破坏慢慢销声匿迹了。

因为住校的原因,肖金勇老师经常帮助那些外村的学生和老师。有时学生的车链子坏了,轱辘歪了,铃铛不响了,车子啃轴了,他总是拿来工具给他们精心修好;有时远道老师的车辆破带或坏了,他总是及时帮他们修复,甚至怕误了饭时,他就让老师们骑自己的摩托车回家。有的老师或学生突发疾病或受伤,他总是安排好手头的工作,第一时间送人去医院就医。人们向他道谢时,他总是笑着说,小事一桩,不必客气。在校园里学生们有了矛盾或纠纷,他总是第一时间给予解决。在节假日学校需要老师们轮流值班,他经常主动替别的老师值班,就像蜡烛奉献了自己,方便了别人。他的无私奉献获得了同事和学生的信任和尊重。

1999年,老教导主任光荣退休,校领导将这个担子交到了肖老师的手上。作为学校的教导主任,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主要负责人。他当时感觉压力很大,既要教好自己的班级,还要承担全校的教学管理工作。面对校长的信任和重托,他只能加倍努力,付出更多的时间和汗水。靠着娴熟的业务,扎实的基本功,他服务着学校,为老师们排忧解难。碰到老师们业务上不懂的问题向他请教时,他总是耐心的予以解答。年长的教师不会操作电脑,他就利用业余时间给他们做培训;年老的教师职称评定需要论文,他就帮他们搜集资料,整理论文;中青年教师需要讲公开课时,他就和做课教师商讨教法,加强指导,力争每一个环节达到最优。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他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认真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学,大胆尝试教育教学新模式。20xx年,县教体文化局里推出教改新方案,提倡用“导学案”教学模式,东村乡是首批试点乡镇。接到通知后,他立即带领大家投入到新教法的理论学习,并大胆实践,在实践中加强对年轻教师的指导。本次课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课改工作在里村中心小学做的有声有色,受到了县教体局和文办室领导的一致好评。在教育教学中,他倡导科学、民主、和谐的教学方式,通过游戏等活动让学生能大胆动手,积极参与,融入到各个教学环节中。20xx年,乡文教领导姬殿营校长提出了在学校中开展“三成两行”教育活动。“三成”即成功、成才、成人,“两行”即雅行、孝行。该活动迅速在里村中心小学开展实施,通过活动,学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教育,懂得了感恩,受到了家长好评,办出了特色,成为献县教育的一大亮点,受到了县乡领导的肯定和赞扬。

在学校教学工作中,他嘱咐老师们一定要加强对学生的学习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良好的行为习惯会让学生受益一生。

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肖老师还积极完成上级交办的任务。在实际工作中,各项工作千头万绪。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靠着他的穿针引线,学校各项上传下达的工作做得井井有条。为了能及时完成上级交办的任务,他经常加班加点。学籍管理工作中一年级新生学籍的导入经常是时间紧,任务重,要在规定的时间完成。有时网络繁忙,经常卡顿,为了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新生学籍上传工作,他经常半夜爬起来,利用网络空闲时段上传。“一师一优课”活动自开展以来,老师们积极报名参加。活动需要上传视频,他责无旁贷的担起了录课教师的视频制作。从教学设计,再到录课,视频导入导出,剪辑制作,再到作品上传,期间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他从无怨言,常常牺牲课余时间甚至是节假日时间,默默付出,制作的视频剪辑力求精益求精,帮老师们多人次获得市县优秀证书。20xx年初,原民办代课教师资格认定工作开始登记并组档。这项工作因里村中心小学下辖9个自然村,而且时间跨度大,工作任务艰巨。开展此项活动后,他广泛发动宣传,耐心向相关人员解释文件精神。登记档案时,里村辖区竟涉及60余人,是任务最艰巨的一所小学,而且还要在一定期限内完成。组档档案要用炭水笔书写,不能出现差错,错一处就要重新填表,还要按顺序搭放组档。许多老同志眼花耳聋,反应慢,经常填错。当时他还担着一个班的数学课,也很忙,但他总是抽出时间指导人们填表。表没有了他就跑三楼上去印,跑上跑下不知多少次,简直跑细了腿。他还帮着书写困难的原民办代课教师认真填写表格,经常写到头昏眼花,手腕发软。放学了,他还在帮着人们填表组档,有时甚至忙到晚上8、9点。他的忘我的工作精神,无私的帮助感动了当时在场的每一个人。大家纷纷表示要请客,给他带东西,他都婉言谢绝了。

学校工作他殚精竭虑,勤勤恳恳,多次指挥老师们出色完成了上级交办的迎检任务。如20xx年的“沧州市文明校园”验收,20xx年的省教育均衡验收检查,20xx年的国家教育均衡验收检查等。

不仅如此,他还承担了乡里交办的一些其它任务。20xx年,他凭着一级乙等的普通话水平受乡文教的委托承担了全乡教师普通话的培训任务,并圆满完成;后来他又与兄弟学校的两位老师组队代表东村文教参加了全县专业理论知识大赛,并获得了二等奖的佳绩。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凭着他多年来的孜孜不倦,不懈奋斗,他收获了许多。他所教学科多次在县乡名列前茅,获优秀辅导教师奖;多篇论文在市县获奖;曾获乡优秀信息员,县督导工作先进个人称号。多次获县政府嘉奖。

做到无私奉献不易,而像他二十多年如一日的奉献更不易。忠于党的教育事业,默默付出,无私奉献,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师德的真谛。

现如今的里村中心小学早已旧貌换新颜,破旧的校舍变成了高大漂亮的教学楼,每个教室里都配套安装了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肖金勇老师见证了里村中心小学多年的时代变迁,巨大变化令他欣慰。他像沙漠中的一株顽强的荆棘,深深扎根于里村中心小学这片不太肥沃的教育土壤。他用自己的默默付出,无私奉献获得了尊重和爱戴。

正所谓:

扎根农村最前沿,立志教育讲奉献。

愿做人梯成人美,甘做先锋树模范。

最后,引用一句他喜欢并践行的名言与大家共勉:果实的事业是尊贵的,花的事业是甜美的,但还是让我在默默现身的阴影里做叶的事业吧。

农村好青年先进事迹材料

xx同学是我校初三年级学生,他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他团结同学、热爱集体、身体健康、生活自立,他做事求完美、做人求真诚,是一名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毅力、守纪律的优秀中学生。

xx自小生活在一个不太富裕却很温馨的家庭,父母都是工人,一家人过着平淡的生活,他从小就乐观向上,是老师同学的“开心果”,但是20xx年初,在农药厂工作的爸爸因为氮气中毒而患上严重的肺部疾病,并在随后的四年里花掉了家中所有钱用于治病,却因肺部病变,于20xx年患上肺瘤,离开了深爱的妻子和儿子。

那一件事件,使xx那原本温馨的家庭生活被打破,但xx没有一味怨天尤人消沉下去,而是十分坚强的面对挫折,并化悲愤为动力,刻苦钻研学习,大力发展自己的相声特长,他说他最大的愿望是:“要让中国的每一个角落都绽放出笑容。”

xx爱好写作、舞蹈、体操、曲艺等众多艺术项目,为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学习观,为提高自身品味,促进自身素质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一名多能的好学生。

xx语言组织能力强,写得一手好文章,曾担任学校“文学社”社长,他的文章生动优美,常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以表达自已内心真实的情感,多次获得学校师生的好评,他所写的《校园夜色》《青春之舞》等文章,被刊登在我校校园文集《一路花香》和杂志《江之声》中,并多次为学校各类演讲比赛、发言、主持等活动写稿,效果奇佳,于20xx年为抗冰救灾的交警战士们谱写的对口快板《交警赞歌》在市交警大队联谊工作会上演出,获得满堂喝彩。

xx从6岁开始学习我国传统艺术——曲艺,他所表演的相声、小品、快板,在xx市乃至xx省都小有名气,一路走来,不断带给人们欢笑,于20xx年拜著名相声演员奇志为师,在师父的`指导下,不但艺术修为增长迅速,而且从老师身上学到了艺术表演者应有的品德。

相声《大与小》获xx省“太子杯”健康宝贝大赛最佳口才奖。

快板《三打百骨精》获xx市中小学生“艺术百佳”金奖,获“艺术百佳”称号。

相声《狐狸和狼》获xx省“希望之星”少儿曲艺电视大赛二等奖。

评书《空城计》获xx省“君山杯”少儿曲艺大赛一等奖,群口快板《七个梦》三等奖。

评书《空诚计》获全国“侯宝林”杯曲艺大赛铜奖。

20xx年参加xx教育电视台“卡通小主播”电视大赛获“卡通小主播”称号,并被xx教育电视台聘为“卡通小主播”。20xx年5月,又代表xx参加全国“庆六一”文艺汇演,演出快板《小小志愿者》得圆满成功,获得国家级一等奖载誉归来。

xx不但善于发展自身艺术,还有很强的组织能力,曾担任学校学生会主席,体育部部长,文学社社长,小记者站站长,广播站站长等职务,在历届校园艺术节中,他所编排的节目无一不是舞台上的焦点,他自行组织的“学生曲艺俱乐部”排演的《花唱绕口令》《戏曲联唱》勇于打破传统,开拓创新,20xx年3月,学校被xx省曲艺家协会评为“xx省少儿曲艺培训基地”,大家都说他的功劳最大。

在学习和艺术之余,他也不会放过自身的体育锻炼,每天早上,当同学们在睡眼朦眬时,便可发现,在操场上有他晨练的身影,他总是坚持、坚持、再坚持,直到筋疲力尽,他的广播体操,每一个动作都做得十分有力,在4000多名学生中常常被选为典范,今年4月份,他所任队长的体操团体又将代表xx县参加市级比赛,他就是在一次次的锻炼中不断充实自己,不断开拓,不断进取。

三年来,在老师们的精心培育下,在社会各界人士的关心呵护下,xx以顽强的毅力,占胜了重重困难,赢得了一次次成功的喜悦,但他明白,成绩代表过去,他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珍惜荣誉,再接再厉,勤奋学习,积极进取,不断取得新的成绩,使他自己成为一个自强、自立的新时代的优秀少年。

农村青年个人先进事迹材料

胡,男,1984年出生,中共党员,柏林乡三板桥村委会存子山村小组青年农民。2007年毕业于昆明学院,先后到广州、深圳等地打工,5年的打工生涯,使他掌握了一定的致富技能和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为自己回乡创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12年初回乡创业,现在是柏林乡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之一。

现年30岁的胡,是一个敢想、敢干、思维敏捷,吃苦耐劳,勤奋好学农村青年。2012年2月回家,他就想:“别人都能创业成功,难道我不能吗?”怀着这种想法,他就开始在家乡寻找创业门路。在走访串门时,他听人说,养猪也能发家致富。于是他想:“我能不能回来带领大家一起养猪致富”。随后他走访村寨,向周围了解养猪的基本知识,学习经验,通过网络和翻阅各种养殖书籍,了解更多养猪知识,并到周边一些养殖场借鉴他们的宝贵经验,摸清情况后,他就开始了自己的创业历程。

创业后,他边干边学,遇到困难不悲观失望,更不气馁退缩,而是积极进取,分析研究,努力学习科学的养殖方法;通过各种途径筹措资金,逐步扩大养殖规模,积极主动改变传统养殖习惯,靠改革创新观念。

2014年5月,为了让乡亲们有更多的致富路子,他又组织成立了西畴县衡世畜禽繁养殖专业合作社,主要从事生态土鸡繁养殖及销售,并为社员提供技术指导及市场咨询服务。专业合作社从一成立之时起就树立了“自己致富,并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发展理念。

通过几年来的摸爬滚打和艰苦奋斗,如今,胡已经成为柏林乡的致富能手之一,青年致富的领头雁。在自己致富的同时,他没有忘记为乡亲们做些实实在在的事情。本村和外村的养殖户来求他帮忙,他总是很热心地帮助他们,无偿提供技术咨询和养殖书籍。同时,胡同事在多年的实践中摸索出了一些非常实际的养猪、养鸡经验。

在广大村民看到胡养殖场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后,各村民纷纷上门取经,积极效仿,大力发展养殖业,都想通过养畜发展家庭经济。一时间大家纷涌而上,于是他主动引导村民改变观念,合理分流,搞特色养殖,扩大生产规模,走专业化之路。

目前,胡的养猪场共养殖能繁母猪23头,商品猪110头。合作社也发展成为养殖1000只生态鸡的规模化基地。下一步他将更好的发展养殖业,带动更多的群众发家致富。

他和众多青年人一样,曾有过美丽的生活遐想、美好的事业憧景和灿烂的人生构想。1991年从农林校毕业后,到家乡的小学任教。1994年由于乡上要调整产业结构,要大力发展种植烤烟,乡烟站也是急需人才,他觉得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应该用到家乡的建设发展中去,所以毅然决定辞职,到乡烟站做了一名烟辅员,这也是他喜欢的工作。但好景不长,到1999年随着企业改制的深入发展,他所在的单位面临改制,他没能逃脱下岗的命运。那时,他正处在上有老人,又要兴家立业的艰难爬坡阶段,精神上的打击和生活上的拮据,使得他无限的迷茫和深度的苦恼,他只能回家种田过日子。

家乡的自然条件很适合种植柑桔,到2014年,全乡掀起了种植柑桔的高潮,种植的柑桔果汁丰富、酸甜适中,味美可口,已成为区内的知名品牌。他看到了商机,觉得自己可以利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加上刻苦钻研,一定能成为柑桔种植大户。他开垦了113亩山地种植柑桔,刚开始由于要大量的资金用于苗树的选购,农药化肥的购买和请工人上,但经济效益要等三年才能见效。资金一下子周转不够来,他刚开始很苦恼,但他觉得一旦做了,就要做大做强,一定要坚持下去。所以他放下面子去向亲戚朋友借钱,但不是很理想,后来听说乡上有惠农政策,可以无息贷款,他觉得他的坚持有希望了,到村上、乡上反映了情况,得到了乡上的支持,同意他贷了5万元钱。他也在乡上工作人员的宣传下,加入了柑桔协会,他和协会的成员一起参加科技培训,与他们一起探讨种植技术和经验。柑桔投产第一年就收到了不错的效益,使他更加坚定了创业的信心。

由于大量施用化肥,造成土壤板结,近年来乡内的柑桔品质明显下降,质量好的柑桔,数量明显偏少。但他靠着自己的经验技术和不断创新,他种植的柑桔仍然能保持好的品质,产量不减反而递增。2014年他租下了一个店面,开始卖起了农药、化肥,这也成为了种植柑桔外的一笔收入,他也借着乡亲们来买农药化肥的时候,给他们讲解种植经验和农药的配方、化肥的使用技术等,得到了乡亲们的好评。他也是众心所向,成为了柑桔协会的.会长,协会现有9户种植户组成。他不能辜负乡亲们对他的期望,积极联系外地的市场,做好自己的品牌包装及销售。他要求严把果品的采收、分级和包装处理关,采收要按规定的时间和方法采收,采收后的柑桔按果形大小和品种分级处理,再进行不同规格的包装。采用5公斤包装,10公斤包装,20公斤包装三种规格,由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管理和操作。在稳定柑桔品种的同时,为了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他有计划的发展一些优良橙类。现他的柑桔已在外地大量销售,还有部分优质产品运销国外。

他靠着自己的努力到目前已经成为了乡内最大的柑桔种植户,已有三名长工,遇到种植繁忙的季节,还要请大量短期工人,解决了部分富余劳动力的工作问题。2014年柑桔产值已经达到了21万,他走上了致富道路,2014年至2014年他荣获了科技局颁发的科普工作先进个人奖,成为了乡内青年创业的典型,也是青年学习的榜样。他自己致富,不忘带动其他人共同富裕,按他的理念讲“一个人的本事再大,他的作用也是有限的,就像一部皮带运输机,不仅要靠电机做动力,还要靠许多托轮做传导”。他以虚心的态度,扎实的干劲,合理的思路和掌握的经验,传授种植方法,言其身教,率先示范,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带出一个奋发向上的柑桔种植队伍迈向成功。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