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调查报告(实用17篇)

时间:2023-11-24 18:54:07 作者:文锋

在写调查报告时,需要确保数据来源的可靠性和数据的精确性,以保证结果的可信度。接下来,我们将分享一些调查报告范文的写作技巧和经验,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毕业生就业形势调查报告范文

我们就大学生就业理想问题,对5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一、发展空间与薪酬。

根据调查显示,8%的人选择在1000元以下,41%的人选择在1000—20__,30%的人选择在20__—3000,21%的人选择在3000以上,由此可以看出,当提出第一年期望的工资是多少这一问题,大部分人选了1000~20__元。有人说,不注重第一年的工资,关键是第二年,第三年的。看来大家普遍都注重的是自己的发展空间。求职时,应该明白自己看重的是什么、渴望得到什么、未来发展如何,个人的发展前景与待遇发生矛盾的时候,每个人的选择都会不一样。显然薪金不再是大学生最为看重的因素了。理性地对待薪金这是个正确的心态,一心想高薪,反而影响了工作的表现,积累经验才是第一位的。

二、关于毕业后的去向问题。

根据调查显示,63%的人选择在沿海开放城市工作,13%的人选择回家乡,12%的人是去内地省会城市,7%的人选择去国外发展,5%的人选择在边远/大西北/农村工作。

由此可以看出,不少大学生还是认为留在沿海开放城市,就业发展的机会比较多,才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和特长。而且从数据中更可看出当代大学生还缺乏吃苦耐劳和奉献精神,偏远地区经济发展较落后,很多大学生追求物质待遇和地域条件,情愿留在大城市发展。

三、要高薪还是要爱好。

据调查显示,46%的人对与自己专业有关的工作感兴趣,36%的人考虑个人爱好,还有18%的人只考虑金钱因素。

任何你再喜欢的工作都会有厌烦的时候,什么工作都一样,特别是刚参加工作的时候,不要把工作当作事业,它只是谋生的手段而已,因此更多的人回选择与专业有关的事业从事。当你有一定经历后你才可能有事业,当然有可能有些人一辈子只有工作而没有事业。还有大部分人认为,爱好很重要,只有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才可能百分之百的投入和做好,做自己所擅长的事情才有开创一片天地的可能。

四、大学生对自己的就业前景的信心程度。

据调查显示,20%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就业前景广阔,56%的人认为就业前景尚可,11%的人认为现在考虑此问题毫无用处,13%的人则表示不知道。

信心是成功的第一要诀。在考虑自己就业前景过程中,信心不仅给大学生带来勇气和力量,也会使用人单位,首先从气势上产生认同感。要使自己在择业过程中保持坚定的信心,首先要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能够胜任工作。其次,要发挥自己的优势,扬长避短。要抓住自己的特点,发挥自己的优势,尽量避开自己的不足,这样,就有可能使你在择业竞争中占据主动。其三是要有一腔打动用人单位的热情。要给人感觉到,我是热爱生活、热爱事业的。

毕业生就业形势调查报告范文

我们从咿呀而语的稚嫩幼儿学步,到以四肢匍匐而进在大人们的庇护下蹒跚而立,我们慢慢走向成熟,现在面临大四的我们,即将走进社会。十年苦读但求一立,那么对于我们自己以后的未来,对于毕业后面向社会,我们不曾无数次的在脑海中勾画美丽无比的人生蓝图,美好的前景在脑海中勾勒过一遍又一遍,我想大家都是这样吧,曾不只一次的幻想过自己的未来,憧憬过美好的未来!可是,我们只是去想象,并没有真正考虑过如何的付诸于行动,如何地去实现。因此,我利用本次大四的寒假,有针对性的对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我们在锦州各所大学附近展开了一次关于大学生就业观念、如何利用业余时间、是否参加社会实践等相关问题进行了调查。本次调查采用实地调查形式,并自己亲身体验,参加社会实践,总结经验。

一、调查课题。

大学生就业观念以及如今社会大学生就业问题。

二、调查对象。

年级结构:大一占16%,大二占21%,大三占28%,大四35%。

性别结构:男生占45%,女生占55%。

三、调查步骤及时间。

调查总体时间:20__年2月1日——20__年2月29日。

调查步骤及时间分步:

1、确定调查研究的课题:20__年2月1日。

2、起草调查内容及方案:20__年2月2日。

3、确定调查对象并展开调查:20__年2月3——13日。

4、调查社会实践活动情况:20__年2月14——2月28日。

5、调查分析总结:20__年2月29日。

四、调查的问题与目的。

本次调查的问题主要涉及大学生目前的大学生活,以及就业理念,就业观点,在业余时间是否参加社会实践锻炼自己,如何分配自己的业余时间。

五、调查步骤。

(一)调查前言。

我国自1999年大学开始扩招以来,大学生就业问题日趋严峻,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和供需比日趋下降,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尤其近年来,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日渐突出,并且呈上升发展的趋势。由于毕业生处于毕业――择业――就业的人生转折关头,其思想状态,精神面貌,心理变化均存在着较大的调查意义。有那么一群人,他们已经大学毕业但至今未就业。当我们不断在讲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时候,他们在想什么?他们的家庭是什么感受?我国大学扩招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现象,且有可能越来越难的趋势。一方面和中国经济结构体制和教育改革落后有关,更和当今大学生的就业观滞后有关。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就业是我国就业问题中带有战略性的核心问题。然而大学生“毕业就失业”,早已不是危言耸听,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当前我国一系列就业问题中一道特殊的难题。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分析。

随着美国次贷危机波及范围的扩大,全球进入了新一轮的经济困难期,首当其冲的就是各国的企业。而企业受难的同时无疑给大学生就业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压力。金秋十月,大学城中涌现出了这样一类人,他们西装革履,手提公文包,形色忡忡,步履焦急,他们就是在求职路上的大学生。大学生就业难这是一个老话题了,年年提,政府、社会、学校年年在努力,而大学生则年年撞的“头破血流”。另外,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全球经济形势一片暗淡,不少企业进行了大面积的裁员,大多数企业则选择大幅度缩减招聘人数,这对大学生就业来说无异于火上浇油。虽说是所谓“金秋”的季节,远在太平洋另一岸接踵而至的消息带来的却更多的是冬天的寒意。如此危机四伏的经济环境下,不少公司都或多或少的面临着各种困难,国内外诸多公司收缩开支,压低成本,而在这当中,人力成本便成为了一个他们不得不考虑的因素,于是乎,如今的大学生找工作也似乎变的比往年更难。

众所周知,20__年开始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席卷全球,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格局下,高速发展的中国并不能独善其身,在一些地区、一些领域,经济危机已经表现得非常明显。经济危机下,很多公司开始裁员,招聘需求大幅减少,这使得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压力异常巨大,尤其是大学生就业问题异常突出。近期,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__年《经济蓝皮书》指出:预计到20__年底,将有100万名大学生不能就业,20__年还将有592万名大学生毕业面临找工作,大学生就业问题非常严峻。20__年沪上高校毕业生比今年增加9000人,突破15万人大关,又遇到全球金融危机,就业形势雪上加霜。

(三)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缺乏胜任力。现在高校培养的大学生都是掌握了一定的理论,实践非常缺乏,即便是对实践要求极高的技工类,很多学校因为种种原因取消和减少了实践的课程。大量理论的课程让学生在专业方向上的收益是有限的,缺乏实践能力的大学生成了纸上谈兵的高手。

企业是非常现实经济实体,需要的人就是能够给企业直接带来绩效的人,而纸上谈兵的大学生并不能马上给企业带来绩效,还要搭上老员工给为其辅导,从而影响了企业的整体绩效。现在很多企业都停止了招聘新员工,尤其是大学生,即便招聘也是有实力的公司进行的优中选优的战略性人才储备;而有些有实力的公司,在进行人才的战略性调整,希望通过现在的经济危机带来的变化,招募和储备一批中高端人才和优秀的技术骨干,从而迎接经济危机过去后的新的发展。我国的教育思想仍然秉持着应试教育的思想。这种思想同样延伸到从事高等教育的大学中。所以,大部分的学生仍然是被动地传授知识与技能,缺乏对事物的探索与分析能力,缺乏一定良好的心理素质。

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调查报告范文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择业与就业的影响因素等方面,旨在对大学生就业期望与实际就业的相关问题进行实证研究,为高校就业指导和人才培养提供资料与对策研究依据。

调查结果呈现出几个问题:

一、多数学生对于“务实”有新的认识,就业期望趋向现实,主要表现在工作单位、工作区域等方面。

(1)就业方向:先就业后择业成为第一选择。

大学生在职业取向方面优先考虑的前三项是“先就业后择业”、“先择业后就业”、“继续深造”,它们分别为41、76%、28、57%、27、84%。调查显示,在面得就业压力时,多数学生表现出特有的自信与成熟。

在此问题的选择中,特别值得关注的现象是“继续深造”,这选项占27、84%,有过四分之一学生希望继续学习,而且此风近年经久不衰,且越演越烈。究其原因:一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影响和人才素质要求的提高;二是就业竞争激烈,优越的职业需要优秀的高层次人才;三是心理因素,有的大学生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回避即时就业等因素。这一现象值得认真分析研究,其利与弊何在?其利在于缓解就业压力,促进人才素质的提高,改善我国人才结构,增强我国高级人才的科技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忧虑的是它反映出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的欠缺,社会压力的承受力不够,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有相当部分的大学生选择了回避的方式,职业期望趋于“非风险化”。这种现象还可以从学生对就业前景的评价中看出,见图1所示。22、92%的同学对就业前景持有“不容乐观”的评价,这里除了客观实在的因素影响外,更多的是学生的心理素质因素问题。由此可见,高校加强就业指导和就业心理辅导工作是必要的。

(2)就业取向:就业地区首选经济发达地区。

调查结果表明(见图2):学生在选择就业地区时,选择经济发达地区占66、54%。这说明两个问题:一是经济发达地区除了有较可观的工作待遇外,经济发达地区与国际接轨更便捷,更能为就业者提供再学习提高的机会,这与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需要密切相关。二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就业机会较其他不发达地区的高,且就业岗位多元化,这是吸引学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3)职业价值:结合专业特色,务实肯干。

作为师范院校的学生在选择就业岗位上,更多的是趋向于“学校或科研机构”、“行政机关或事业单位”(调查结果见图3)。

二、影响学生择业就业的因素突出。

这与学生实际就业时考虑的因素一致,即把薪金与个人价值和能力的体现作为重点考虑因素。调查显示,学生的就业除了受薪酬的影响外,人生价值观中个人因素也很突出。但是,学生在进行人生选择时较多考虑个人因素,较少考虑社会需要,即使在追求自我实现时也折射出主要强调的是“自我”而非“社会”的需要。对于这现象的利弊值得我们研究与思考。

(2)在就业过程中,有44%的学生认为“经验及实践能力”为最重要的因素。而“学历”、“毕业院校或专业”、“应聘技巧”则各占10、48%、10、34%、12、69%。这可能与用人单位在招聘时的要求有关。

三、多数学生对就业素质的评价都有比较明确的认识,明确自身的优势与劣势。

(1)多数学生的优势为“理论基础”、“师范技能”。

(2)有半数以上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实践能力”、“竞争与风险意识”处于劣势状态,它们分别达到了33、07%和30、69%;在学生认为自己最缺乏的素质方面中,“创新能力”、“实践__作能力”、“专业知识与技能”被纳入了前三项选择,结果见图7、其总的原因可能是,一方面知识更新迅速,知识越来越深,越来越广,职业素质越来越综合;另—方面学校教育滞后,教育的知识结构不尽合理,使大学毕业生就业时普遍有压力感和不适应感,对自己所学习和掌握的知识与技能缺乏自信。再一方面学生勇于挑战的心理素质还没形成;在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说得多却做得少,培养的覆盖范围也相对狭小,主要的原因是缺乏培养的环境。除了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外,如何提高学生勇于挑战的心理素质和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将成为高校就业指导的两大课题。

四、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与学生的需求处于不平衡状态。

(1)有过半数的学生反映:“不太满意”学生就业的指导工作(见图5)。

(2)学生“希望学校在大学生就业成才方面着重给予哪些指导和帮助”时,

就业指导工作亟待从毕业班向低年级学生辐射,贯穿大学教育全过程具体来说,就业成才导航体系应该涵盖专业知识技能导航,如学习方法指导、新思想新观念介绍、个人完善知识结构帮助等;健康成才导航,通过实施结对服务、心理指南、交流讨论,对大学生在就业求知和个人成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心理困扰排忧解惑;法律导航,普及法律知识,加强法治意识、引导诚信意识。

从调查所反映出的问题来看,进一步实现我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管理规范化,特别是如何把就业指导工作切实纳入学校教书育人的整体工作轨道,还有值得深入研究和改进的地方。

大学生失业的原因及对策。

摘要本文论述的是大学生的失业问题,通过分析失业的情况和原因,得出相应的对策以及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一种趋势的结论。

关键词结构性失业、摩擦性失业、周期性失业、供求矛盾、市场缺陷。

首先大学生失业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结构性失业。由于学习期间社会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地区结构等)发生了变化,毕业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区域分布等不适合经济结构变化的要求,毕业时不能适应就业市场需要而造成的不能顺利就业。

二是摩擦性失业。毕业生对用人单位的发展空间、工资待遇、地理位置、工作环境等等有自己的期望,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学习成绩、专业技能、个人素质等也有一定要求,由于双方要求不一致导致毕业生没有用人单位接收的情况。

三是周期性失业。周期性失业原意是指由于经济衰退、总需求不足而造成的失业。我国目前经济持续增长,并没有出现经济衰退的情况,但是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社会对毕业生需求量增长速度滞后于毕业生人数增长,导致有效需求不足。

那为什么会出现上述情况呢?原因有三:首先,“供求矛盾”是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__年全国高校毕业生115万人,大约有35万毕业生就业时未找到工作;__年全国高校毕业生145万人,未就业毕业生人数超过50万人;__年全国高校毕业生212万人,预计毕业时未就业人数将超过70万人1。未来几年,高校毕业生就业人数和毕业时未就业的毕业生数还将急剧增长。毕业生就业人数的增加,促使毕业生就业市场发生了新变化,毕业生就业逐渐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使广大毕业生面临更加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在“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下,毕业生作为人力资源提供方通过就业市场择业,用人单位作为需求方在就业市场中选拔毕业生。只有供求相一致,才能实现均衡,否则则会失衡,导致“就业难”。“供求矛盾”的表现主要有:毕业生的专业结构、知识结构、综合素质、学历层次,甚至就读院校等等不适应市场需求;毕业生的择业倾向与技能等不适应市场需要;毕业生的择业期望值与用人单位要求不一致等等,这些矛盾的存在,导致了非自愿的摩擦性和结构性失业。

其次,市场缺陷也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成因之一。市场发育不充分、不完善,市场化程度低;围绕高校、地区、行业存在不少就业市场,但是未形成较统一的大市场,导致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搜寻成本较高;市场规则不统一,部分市场甚至秩序混乱等等。导致就业市场的不完全竞争、不完全信息和较高成本,影响就业。当前买方市场中的不完全竞争会导致两种现象:一是部分用人单位的人才高消费,二是一些毕业生被迫退出市场,形成周期性失业;市场信息不完全会导致摩擦性失业或结构性失业;市场进入和运行成本较高则可能会导致一定程度上的周期性失业。用人单位招不到满意的毕业生,毕业生找不到满意的单位,是市场不完善、信息渠道不畅通的直接体现。

此外,就业难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原因。例如,人事户籍制度改革的滞后,制约了人力资源的充分流动。虽然这种现象随着人事代理等中介服务措施的出现得到了一定缓解,但是距离由毕业生就业障碍转变为就业动力还有不小差距。

那要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呢?

第一:要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实现高等教育与社会接轨,增强毕业生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高等学校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素质人力资源的主要阵地,社会和市场发展的需要应该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导向。增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根据社会需要开设专业、设置课程,不断革新教学形式和内容,才能使高等学校更好地履行社会服务职能。

无视社会需要,盲目培养,就会导致高校毕业生不适应用人单位需要,在就业市场上缺乏需求,形成结构性失业。高等学校应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为基础,培养服务社会各级各类需要的多种人才。在培养中应充分重视市场需求,建立科学的评价、分析和预测体系,把握社会实时经济走势和就业市场的变化情况,按照社会发展方向设置专业,有效地消除结构性失业。这是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根本思路。

第二:高校教学改革中应坚持推进素质教育,强化学生实践能力,优化人才培养结构。

市场需求是多样化的,不同岗位对毕业生素质的要求就不一样。如果高等学校培养出的学生千##第1篇律,或是心理素质差,或是动手能力差,或是社会适应能力差,其结果必然就是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中缺乏竞争力和吸引力。素质教育强调个人素质的发挥,因而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毕业生,可以有效地提高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增强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克服摩擦性失业。

第三:着力提高就业指导和服务水平,增强毕业生的择业技能。

在就业市场上,毕业生缺乏必要的求职技巧、择业技能差是导致摩擦性失业的重要原因。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作为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应当充分发挥服务职能,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着力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通过就业指导和服务,帮助毕业生科学地分析市场、客观地认识自己,有效地消除“供需矛盾”。通过就业指导和服务,帮助毕业生掌握一定的择业技巧,善于利用市场信息,善于在就业市场中“推销自己”,通过市场落实就业单位。

第四:加快完善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多的选择。

要重视和加强毕业生就业市场和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就业市场的信息化。充分而有效的信息可以降低市场成本,提高效率,实现节省资源和提高效益的目标。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中信息不充分是影响用人单位选材和毕业生就业的突出问题,因此,加强毕业生就业市场和信息化建设是当务之急。国家、地方和高等学校要围绕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立体化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和信息服务体系,互相联系,互相补充,促进就业市场中的充分信息,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多的选择。同时还要制订相关规定,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管理。有效的调控和管理是市场发挥优势的重要保证。目前毕业生就业市场中还存在着一些秩序混乱、缺乏监督的情况,不利于就业市场充分发挥资源配置作用,各级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市场的调控和管理力度,出台相关管理办法和规定,为毕业生就业市场提供统一规范,保证市场秩序。

第五:积极引导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实现多渠道、多形式就业。

处在新世纪战略机遇期的大学毕业生和高校教育工作者都会发现,我们所面临的时代是一个快速变革的时代。面对不断变化的新形势,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创新的思路不断加强和改进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积极引导毕业生突破传统的就业观念的束缚,树立与时俱进的就业观,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自觉树立自主创业的思想观念,主动到基层就业。努力实现多渠道、多形式的科学择业,积极创业。

大学是我们许梦和圆梦的地方,我们来的时候踌躇满志,我们走的时候也绝对不要留下任何遗憾。虽然大学生难就业已成为一种趋势,一个比较难解决的问题,但是我们绝不要就这样失去了信心。或许我们以后找不到称心的工作,但是我们也还是要有我们来时的那颗火热的心,把我们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不要管以后会怎么样,只要我们在这四年内无愧于心,这样就够了,如果我们太注重结果的话我们有可能欣赏不到沿途的美丽的风景,毕竟结果不是最重要的,如果我们能够想通这一点,那么我们就不会失去信心了,所以我们要把握好现在,把什么就业烦恼都抛到一边,认真学习,我想这才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毕业生就业形势调查报告范文

20__年开始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席卷全球,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格局下,高速发展的中国并不能独善其身,在一些地区、一些领域,经济危机已经表现得非常明显。经济危机下,很多公司开始裁员,招聘需求大幅减少,这使得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压力异常巨大,尤其是大学生就业问题异常突出。近期,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__年《经济蓝皮书》指出:预计到20__年底,将有100万名大学生不能就业,20__年还将有592万名大学生毕业面临找工作,大学生就业问题非常严峻。

20__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到559万人,比__年年增加50万人。然而,20__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造成的困难日趋显现,20__年毕业的611万大学生就业形势面临着更加严峻挑战。在全社会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高校毕业生依然面临比较严峻的就业形势。

(一)__年的就业率对比分析:

20__年就业蓝皮书指出,20__年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率有所下降,而职高院校学生就业率与往年持平。统计研究数据表明,20__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约为86%,比起__年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下降了2个百分点;20__届211院校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为89%(非失业率90%),非211本科院校为87%、高职高专为84%;而__年届半年后就业率211院校为93%(非失业率94%)非211本科院校为90%、高职高专院校为84%。其中,20__届大学毕业生约三分之一的就业是在毕业后半年内完成的。

按教育部公布的数据,中国20__届高校毕业生总数为559万,其中大学毕业生总数约为529万(本、专),按本研究得出的比例推算,20__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后就在国内外读研究生的人数21.43万,毕业半年后的就业人数达到约434万人。在毕业半年后的73.56万的失业大学毕业生中(包括有了工作又失去的),有51.59万人还在继续寻找工作,有5.46万人无业但正在复习考研和准备留学,另有16.51万无工作无学业没有求职和求学行为者。

(二)20__届毕业生就业地点分析:

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量最大的前10位城市依次为: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南京、苏州、杭州、成都、郑州、青岛。

(三)20__届毕业生就业率最高和最差的专业分析:

(四)20__年就业率最高和最差的专业分析:

20__年从本科专业大类来看,就业率最高的依次是工学、管理学、经济学,但工学在毕业半年后平均月收入上低于经济学专业大类。

从专业中类来看,地矿类专业独居榜首,工科类专业就业率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小,就业率前十的专业中类中,有8个为理工类专业。专业小类的就业率排名更是明显化了这一倾向,高职高专专业也呈现出理工类专业就业率较高的趋势。

20__年最难就业的专业计算机科学据首。

“20__年度大学就业能力排行榜”的调查显示,中国应届大学生最难就业的十个专业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会计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法学、电子信息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汉语言文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令人尴尬的是,这十个专业也是我国考生报考最热门的专业。

这项研究对20万名毕业半年后的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在635个本科专业中,最热门的10个专业半年后的失业人数达到6。67万人,占本科毕业生总失业人数的近三分之一。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法学、英语3个专业毕业半年后的失业人数过万。在应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失业人数最多的10个本科专业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法学、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会计学等人们心目中的热门专业占了9个。

再者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科研所联合浙江大学就业与服务指导中心,对20__年高校就业趋势也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是:20__年我国总劳动力富余,但专业技术人才缺口大。

根据劳动社会保障部科研所的数据显示:我国在“十一五”期间计划年均新增劳动力需求总量为1800万,但“十一五”期间每年新增劳动力供给为__万,每年将出现200万富余劳动力。根据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__中国人才报告》预计,到20__年我国专业技术人才供应总量为4000万,而需求总量为6000万。以上两项数据表明:我国劳动力总体有富余,但专业技术人才仍将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专业人才需求具体表现在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上。

第一产业缺口218万人。

根据国务院颁布的《农业科技发展纲要(__—20__)》数据显示,我国共有涉农院校43所,在校学生大约为9万,教学和科研人员为3.5万人,130万大中专毕业生中已有80万离开了农业。预计到20__年,第一产业人才缺口将达到218万人。

第二产业缺口1220万人。

我国大学生中38%为工科类学生,但是毕业生人数还是不够,振兴我国工业还需大量的工程师,主要集中在it、微电子、汽车、环保、系统集成、新材料、新能源与节能技术开发、条码技术、铁路高速客运技术等领域。预计到20__年,人才缺口数字巨大,将达1220万人。

第三产业人才缺口325万人。

该产业将是扩大就业岗位最多的部门。一些高端涉外人才需求很大,比如涉外会计、涉外律师、涉外金融服务、同声传译、电子商务、数字媒体、物流、精算和心理咨询等行业,都需要大量人才。预计到20__年,人才缺口预计在325万人。

由此可见,我国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还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大学生“就业难”仅仅为一种表象。原因有两点:第一,作为一名大学生是否学有所成,知识和能力结构能否达到企业用人标准,这值得思考;其次,个人就业意愿和社会意愿存在很大差异。

(二)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当前的就业情况分析。

据统计,我国登记在册的电子商务企业已达到1000多万家,其中大中型企业就有10万多家,初步估计,未来我国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每年约20万人,而我国目前包括高校和各类培训机构每年输出的人才数量不到10万人。近年来电子商务专业应届毕业生就业率仅为20%,而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鉴约率是47%,可见,电子商务专业应届毕业生就业率远远低于全国大学生就业平均水平,这种状况不容乐观。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在于高校在电子商务人才的教育和培养方面还存在欠缺,在这种情形下培养出的学生很难符合社会对高层次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标准。主要面临的问题有:

第一、课程开设不合理,现阶段我国电子商务专业教师大多是由经济与计算机专业方向的人才组成的。专业课程设置方面是经济与计算机专业知识的一个简单堆积。

第二、学生的实习大都在虚拟的环境中操作,根本不能切实感受现实中电子商务的应用。毕竟,现实与虚拟还是两个世界。

第三、岗位群不明确,学生不知道自己今后的就业方向,更不知道毕业以后应该具备什么能力和证书,才能让自己更有就业竞争力。

(三)就业岗位对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能力要求。

第一层,电子商务建立在网络硬件层的基础上。在这一层次需要了解一般计算机、服务器、交换器、路由器及其它网络设备的功能,知道有关企业网络产品的性能。

第二层,电子商务实施的软件平台。在这一层次涉及服务器端操作系统,数据库、安全、电子商务系统的选择,安装、调试和维护。

第三层,电子商务应用层。在这一层次,涉及商业逻辑,网站产品的设计、开发,或网络应用程序的开发。网页设计和图像处理方面的技能,或网络应用程序的开发。

第四层,电子商务运营,管理层,在这一层次,涉及各类商务支持人员,如客户服务,市场、贸易、物流和销售等诸多方面。

作为20__届的毕业生,特别是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就业形势还是非常严峻。我们需加强自身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做好充分的准备,迎接挑战!

就业形势与现状2022。

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调查报告

20__年开始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席卷全球,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格局下,高速发展的中国并不能独善其身,在一些地区、一些领域,经济危机已经表现得非常明显。经济危机下,很多公司开始裁员,招聘需求大幅减少,这使得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压力异常巨大,尤其是大学生就业问题异常突出。近期,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__年《经济蓝皮书》指出:预计到20__年底,将有100万名大学生不能就业,20__年还将有592万名大学生毕业面临找工作,大学生就业问题非常严峻。

20__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到559万人,比__年年增加50万人。然而,20__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造成的困难日趋显现,20__年毕业的611万大学生就业形势面临着更加严峻挑战。在全社会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高校毕业生依然面临比较严峻的就业形势。

(一)、0809年的就业率对比分析:

20__年就业蓝皮书指出,20__年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率有所下降,而职高院校学生就业率与往年持平。统计研究数据表明,20__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约为86%,比起__年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下降了2个百分点;20__届211院校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为89%(非失业率90%),非211本科院校为87%、高职高专为84%;而__年届半年后就业率211院校为93%(非失业率94%)、非211本科院校为90%、高职高专院校为84%。其中,20__届大学毕业生约三分之一的就业是在毕业后半年内完成的。

按教育部公布的数据,中国20__届高校毕业生总数为559万,其中大学毕业生总数约为529万(本、专),按本研究得出的比例推算,20__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后就在国内外读研究生的人数21.43万,毕业半年后的就业人数达到约434万人。在毕业半年后的73.56万的失业大学毕业生中(包括有了工作又失去的),有51.59万人还在继续寻找工作,有5.46万人无业但正在复习考研和准备留学,另有16.51万无工作无学业没有求职和求学行为者。

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量最大的前10位城市依次为: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南京、苏州、杭州、成都、郑州、青岛。

(三)、20__届毕业生就业率最高和最差的专业分析:

(四)、20__年就业率最高和最差的专业分析:

20__年从本科专业大类来看,就业率最高的依次是工学、管理学、经济学,但工学在毕业半年后平均月收入上低于经济学专业大类。

从专业中类来看,地矿类专业独居榜首,工科类专业就业率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小,就业率前十的专业中类中,有8个为理工类专业。专业小类的就业率排名更是明显化了这一倾向,高职高专专业也呈现出理工类专业就业率较高的趋势。

20__年最难就业的专业计算机科学据首。

“20__年度大学就业能力排行榜”的调查显示,中国应届大学生最难就业的十个专业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会计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法学、电子信息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汉语言文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令人尴尬的是,这十个专业也是我国考生报考最热门的专业。

这项研究对20万名毕业半年后的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在635个本科专业中,最热门的10个专业半年后的失业人数达到6.67万人,占本科毕业生总失业人数的近三分之一。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法学、英语3个专业毕业半年后的失业人数过万。在应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失业人数最多的10个本科专业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法学、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会计学等人们心目中的热门专业占了9个。

再者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科研所联合浙江大学就业与服务指导中心,对20__年高校就业趋势也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是:20__年我国总劳动力富余,但专业技术人才缺口大。

根据劳动社会保障部科研所的数据显示:我国在“十一五”期间计划年均新增劳动力需求总量为1800万,但“十一五”期间每年新增劳动力供给为__万,每年将出现200万富余劳动力。根据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__中国人才报告》预计,到20__年我国专业技术人才供应总量为4000万,而需求总量为6000万。以上两项数据表明:我国劳动力总体有富余,但专业技术人才仍将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专业人才需求具体表现在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上。

第一产业缺口218万人。

根据国务院颁布的《农业科技发展纲要(__-20__)》数据显示,我国共有涉农院校43所,在校学生大约为9万,教学和科研人员为3.5万人,130万大中专毕业生中已有80万离开了农业。预计到20__年,第一产业人才缺口将达到218万人。

第二产业缺口1220万人。

我国大学生中38%为工科类学生,但是毕业生人数还是不够,振兴我国工业还需大量的工程师,主要集中在it、微电子、汽车、环保、系统集成、新材料、新能源与节能技术开发、条码技术、铁路高速客运技术等领域。预计到20__年,人才缺口数字巨大,将达1220万人。

第三产业人才缺口325万人。

该产业将是扩大就业岗位最多的部门。一些高端涉外人才需求很大,比如涉外会计、涉外律师、涉外金融服务、同声传译、电子商务、数字媒体、物流、精算和心理咨询等行业,都需要大量人才。预计到20__年,人才缺口预计在325万人。

由此可见,我国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还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大学生“就业难”仅仅为一种表象。原因有两点:第一,作为一名大学生是否学有所成,知识和能力结构能否达到企业用人标准,这值得思考;其次,个人就业意愿和社会意愿存在很大差异。

(二)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当前的就业情况分析。

据统计,我国登记在册的电子商务企业已达到1000多万家,其中大中型企业就有10万多家,初步估计,未来我国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每年约20万人,而我国目前包括高校和各类培训机构每年输出的人才数量不到10万人。近年来电子商务专业应届毕业生就业率仅为20%,而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鉴约率是47%,可见,电子商务专业应届毕业生就业率远远低于全国大学生就业平均水平,这种状况不容乐观。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在于高校在电子商务人才的教育和培养方面还存在欠缺,在这种情形下培养出的学生很难符合社会对高层次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标准。主要面临的问题有:

第一、课程开设不合理,现阶段我国电子商务专业教师大多是由经济与计算机专业方向的人才组成的。专业课程设置方面是经济与计算机专业知识的一个简单堆积。

第二、学生的实习大都在虚拟的环境中操作,根本不能切实感受现实中电子商务的应用。毕竟,现实与虚拟还是两个世界。

第三、岗位群不明确,学生不知道自己今后的就业方向,更不知道毕业以后应该具备什么能力和证书,才能让自己更有就业竞争力。

(三)就业岗位对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能力要求。

第一层,电子商务建立在网络硬件层的基础上。在这一层次需要了解一般计算机、服务器、交换器、路由器及其它网络设备的功能,知道有关企业网络产品的性能.

第二层,电子商务实施的软件平台。在这一层次涉及服务器端操作系统,数据库、安全、电子商务系统的选择,安装、调试和维护。

第三层,电子商务应用层。在这一层次,涉及商业逻辑,网站产品的设计、开发,或网络应用程序的开发。网页设计和图像处理方面的技能,或网络应用程序的开发。

第四层,电子商务运营,管理层,在这一层次,涉及各类商务支持人员,如客户服务,市场、贸易、物流和销售等诸多方面。

作为20__届的毕业生,特别是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就业形势还是非常严峻。我们需加强自身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做好充分的准备,迎接挑战!

新形势下高校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

随着大学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方式向着“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市场化方向转化。在“双向选择、自主择业”为主的就业方式下,高校毕业生和社会用人单位是以市场的供求关系为基础来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双方通过供需见面、双向选择来达到高校毕业生自主择业,用人单位择优录用的目的。进入新的世纪以来,知识经济已显端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职业结构的变化也是日新月异,作为一个刚跨出大学校门,初次就业的毕业生仅凭自己对职业的认识和掌握的职业供求信息,是很难及时恰当地选择到理想的职业岗位的。“自主择业”对毕业生来说,意味着在相当程度上获得了择业的自由,但对学校来说,自主择业并不是对毕业生撒手不管,而是责任更大,事情更多,任务更重。那么如何才能帮助大学毕业生顺利的找到自己的理想工作岗位呢?目前,做好就业指导工作已经成为各高校为把本校毕业生更好的推向社会所做的一项重要工作。就业指导就是指学校帮助大学生认识自己,给他们介绍职业知识,提供职业选择意见,辅助他们规划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就业指导实际上是对大学生进行职业观教育、职业选择分析、职业心理分析、职业生涯设计的过程,也是提供职业信息和进行职业素质培训的过程。

在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做好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对于大学毕业生来说,有效的就业指导能够帮助大学生正确地了解所选职业的特点和要求,帮助他们选好适合自己的职业,为他们事业上的成功和人生价值的实现提供良好的开端。其次,对社会来讲,有效的就业指导能减少社会劳动力的非正常流动,有利于降低失业率,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营造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再次,有效的就业指导也能间接帮助用人单位选择到自己所真正需要的人才,实现人力资源和资本的优化组合,为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创造出有利的条件。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开展这项工作呢?笔者认为对于高校来说主要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能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的职能主要是使其具备并完善其如下的职能。

(1)大学生就业的指导、咨询、培训职能。重点指导毕业生如何准确地进行自身定位,如何根据自身特点选择合适的职业、怎样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掌握基本的择业技巧等。

(2)供需双方间的桥梁职能。一方面要做好校内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向毕业生发布用人单位信息,另一方面,又必须承担向用人单位宣传学校、介绍并推荐毕业生的工作。在当前形势下,还必须在适当时间、适当场合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创造双向选择的机会,如举行毕业生供需见面会等。就业指导部门还应建立本校的人才信息库和用人单位信息库,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提供服务。

(3)指导学校办学方向的信息反馈职能。毕业生是高等学校的“产品”,通过反馈他们走向社会后,社会对高校培养的毕业生如何评价,高校培养的学生是否适应社会的需要,哪些专业宜扩大招生规模,哪些专业需要适当控制招生规模,哪些专业需调整培养方向,哪些教学内容应得到加强,高校应注重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等等,这些信息对于高校确定发展方向及培养目标是至关重要的。所以高校就业指导机构必须承担起为学校发展提供参考依据的重任,建立完备的信息反馈系统。

(4)公正客观的监督职能。高校就业指导机构有责任和义务向用人单位如实介绍学校和毕业生的相关情况,考证用人单位的基本情况以及对毕业生的需求情况,而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一旦达成就业协议,则需监督毕业生及用人单位遵守所签协议。

(5)其它服务职能。如毕业生就业协议的签署,组织、实施毕业生档案的保管、整理、寄送,以及平时的就业咨询工作等。

目前毕业生在就业观念上明显存在着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区域偏好明显。现在毕业生择业区域主要集中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地区,且非大城市、中心城市不留。学校应该教育毕业生明白一个人的价值大小不在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而在于其创造价值的多少。鼓励他们自主创业,用自己的热情和智慧去为国家、为地方创造财富,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

(2)对收入期望值过高。在广州的一项针对大学毕业生对未来月收入期望值的调查中,有45.63%的大学生期望自己工作后的月收入在3000元以上。这和用人单位实际提供的薪水水平之间有较大的.差距。

(3)过于看重工作的稳定性。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当前就业形势比较严峻。人才流动已成为普遍现象,不能再抱着“一次就业定终身”的观念,即使初次就业不理想,以后还可以跳槽,重新找工作。因此,要帮助学生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引导学生适当降低就业期望值,应先找到工作,积累工作经验,待时机成熟,再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以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这是就业指导的一个重要内容。就业指导,首先要公开就业政策和办法。学校要通过各种形式向毕业生宣传国家的就业方针和政策,让他们认真学习研究国家及地方政府关于毕业生就业的方针政策。并向毕业生们宣传本校毕业生的就业办法和具体规定,就业渠道及就业手续,使毕业生明确在毕业过程中,学校、用人单位和自身的权利和义务,学会运用就业政策保护自己的就业权利,解除就业方面的困惑心理。学校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还要熟悉就业指导方针政策,做好毕业生就业的跟踪调查和人才市场情况的预测工作,制定符合本校实际的具体实施措施。

在采取双向选择的就业方式下,用人单位与学生要通过互相认识、互相了解、互相认可的过程才能达成最后的协议。学生决不是靠一纸文凭就能就业的,他们需要了解掌握求职择业的程序,怎样准备笔试内容等,学校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都应在这些环节上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甚至于在仪表包装、言谈举止等细节的技巧也要组织毕业生进行培训。对此学校应尽可能地采取授课、讲座、咨询、报告会等多种指导方法,给学生以择业技巧的辅导。

随着社会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毕业生就业工作正在向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化管理模式转变,就业工作的手段也正在向信息化、网络化的目标迈进。毕业生网上择业和用人单位网上招聘已经成为未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发展的新趋势。在这种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必须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加快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的建设,为广大毕业生就业提供网上信息交流和服务。加大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网上交流的力度,为主体双方开展网上“双选”提供便利和高效的服务。对于高校毕业生来说能够及时获取有价值的信息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单个毕业生去搜集大量的信息显然是非常困难的。学校应充分发挥自己的整体优势,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广泛收集毕业生需求信息,加强高校毕业生供需信息网络的建设。力求让毕业生能够通过国家、省、市及学校互联网及时发送个人资料和收集社会需求信息。当然,学校同时也要通过多种可能的途径与方式,及时了解各行各业最近的就业形式和人才需求情况,国家及各地的发展规划,重点发展的行业,用人单位的发展情况以及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等。并将收集的资料信息处理后通过网络及时反馈给毕业生,供其择业时参考,以便他们在择业的过程中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非公有制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公有制企业也在加快转换经营机制,由此带来了劳动关系的复杂化、多样化。国有、集体、个体、民营、中外合资、外商独资等多种经济成份并存,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利益纠纷逐渐增多。因此增强大学毕业生的法律意识,加强对他们的法律指导就显得非常重要。特别是目前,一方面由于部分毕业生缺乏信用意识,法律观念淡薄,视诺言和就业协议为儿戏,认为双向选择就是自由择业,无视“双向选择”行为的对等性和就业协议的法律效力;另一方面毕业生即使已做好择业及就业准备,学校也应主动与用人单位联系,防止在用人单位与毕业生意见不一致的情况下,用人单位以某种不正当理由拒绝接收毕业生。因此,学校要在加强毕业生职业教育的同时,帮助毕业生增强法律意识,并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高校毕业生就业利好形势与新趋势

20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这引起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作为高校工作者,我认为就业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就业难”,毕业生“无业可就”,这是经济形势、国内宏观就业形势压力等诸多因素造成的;另一个是“难就业”,毕业生“有业难就”、“有业不就”,这涉及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就业工作体制、毕业生择业取向等一系列问题。

对国家而言,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是重要的民生问题。要将就业质量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导向之一,把就业质量纳入人才培养评估体系;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科学合理地规划招生专业,调整学科布局,解决就业问题上的“结构性矛盾”。同时,还要加快经济发展,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完善就业政策,拓宽就业途径,搭建就业平台,增加就业岗位,全力促进就业。

对用人单位而言,要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积极吸纳大学生就业;要树立正确的用人观念,完善用人机制,营造健康向上的就业环境,破除学历、性别、工作经验等人为障碍;要加强与高校的合作交流,通过协同创新中心等平台,搭建实习和就业见习基地,为大学生提供就业培训和就业指导等系列服务。

对高校而言,要确立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将“国家至上,事业为先”的主流价值观贯穿生涯发展教育和就业指导的全过程,有效引导学生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有机结合,使“成才报国”成为学生就业的自愿选择;要把最优质的资源配置给学生,改革课程培养体系,实施宽口径专业教育,最大限度满足学生适应不同工作岗位的`需要;通过跨校联合培养,与企业、科研院所联合培养等方式,形成全方位优质教学资源的集成体系,满足社会对高质量创新人才的需求。高校要树立“全员参与就业”意识,构建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和人性化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构建普遍指导、分类指导、个性化指导相结合的生涯发展指导工作体系,全面提升学生生涯管理意识和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择业发展观。

对学生而言,要拓展视野增加社会阅历,不断丰富自身知识结构,着力提升学习能力、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树立科学的就业观,认清就业形势,对自身实际和未来发展有客观准确的分析和定位,以乐观心态、冷静心态、主动心态面对就业。提升自身人格素养,培养诚信意识、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成为德才兼备、形神兼备的人,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和合格建设者。

毕业生就业心理调查报告

1、调查时间:20xx年6月29日——20xx年7月24日

2、调查地点:江苏技术师范学院、扬州、镇江、泰州

3、调查方式:网络问卷、纸质问卷、qq交流、实地访谈、文献资料

4、调查对象:大三、大四学生(以大四为主)

5、调查内容:毕业生的就业心理

6、调查目的:就业可以说是我们每个人都要去面对的一个问题,虽然我们还是大一学生,但是时间过的是很快的,只有提前准备,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势,了解毕业生的就业心理,才能更好的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将这些收获与成果运用到实际中,将来更快地让自己融入到社会中,找到一份合适的职业。

1、调查数据说明

本次调查问卷通过邮箱在网络中投发250份问卷,实际收回有效问卷102份,以纸质问卷形式投发40份,实际收回有效问卷38份,通过qq在线交流发送24份问卷,实际收回10有效问卷,最终得到有效问卷共计150份汇总成电子稿。在这些问卷中,大三升大四的大学生占10%,剩余90%为大四毕业生。其中,在男女比例上,男生占84人,女生占66人。

2、调查结果分析

不用的就业心理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毕业生的职业选择,有的会选择去试试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公务员,有的另辟蹊径去找一份竞争压力较小、踏实稳定的工作,也有的依靠自身能力自主创业。根据调查的问卷,大致可以得出毕业生就业的一些心理特点:

第一,倾向于稳定舒适的工作。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接近81.5%的毕业生更倾向于一些舒适并且稳定的工作,比如说在这81.5%的人中有42.6%想要从事公务员、企事业主管、部门经理等职务。他们给出的原因也很简单:这些职位薪水待遇高,工作相对轻松。

第二,先就业、后择业。就业与择业一直都是比较困扰毕业生就业的一个问题。在调查中有几道是关于就业与择业的取舍问题,我们通过汇总发现,73%的人在毕业后愿意找一份工作先做着,哪怕专业不对口,他们愿意凭借自身努力在以后的道路上等待合适的实际找一份适合于自身的`工作,这是令人欣慰的。

第三,掌握合适的解压方法和积极地就业态度。在调查中接近84.2%的人,在遇到就业压力时愿意和父母、朋友分享,并且可以利用网络的优势,选取合适的发泄途径。不仅如此,92.3%的调查者表示他们对于就业有着积极乐观的态度,即使在投简历或者面试过程中碰壁,也愿意继续寻找工作,不会因此放弃,都有着很强的独立观念,想要自己养活自己。

第四,就业方式比较的单一。通过调查我们看到73.5%的调查者找工作都是通过人才市场、招聘会等方式。不可否认这些方式都是就业的重要途径,但是,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需要的职位就那么多,但是应聘的却很多,因此一大部分要被淘汰,一轮又一轮的淘汰、筛选浪费了求职者的很多时间不说,最终还不一定能找到工作。而在调查中,只有31.2%的人能够将大型招聘与网络招聘相结合,既节约了时间,也增加了成功率。

第五,期望过高,好高骛远,倾向于稳定舒适的工作。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接近81.5%的毕业生更倾向于一些舒适并且稳定的工作,比如说在这81.5%的人中竟然有高达有42.6%想要从事公务员、企事业主管、部门经理等职务。他们给出的原因也很简单:这些职位薪水待遇高,工作相对轻松。调查还显示,57.5%的毕业生都要求工资在20xx以上,只有22.1%能够接受1000-20xx这个范围。可见毕业生在就业方面存在过高的期待,不符合现在的实际状况。

1、毕业生调整心态,选择合适自身的工作

薪水高、待遇好,这是人人都想要的,但是不是每个人都能得到的,而且这些工作往往也意味着自身责任的加大,作为毕业生,是否有这个能力担当这么大的责任?同时,高薪也意味着压力大,竞争大,是不是都能适应这样快节奏的节拍?这是我们应该根据自身条件好好考虑的一个问题。而不是一味的好高骛远,在等待中浪费了我们的青春与激情。

2、政府应当出台相应政策,支持大学生多种方式就业

由于教育的不断改革,现在,更多的学生能够进入大学,成为一名本科生,这也就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我国大学生水平与能力参差不齐的现象。但是,随着政府职能的完善,政府应当为大学生创造一个良好、公平的就业环境,让有能力的大学生能够得到更多机会去得到一个良好的职位。同时,应当鼓励学生多种方式就业,比如自主创业等等,而不单单是鼓励学生找到一份工作,养活自己。

3、社会传媒做好导向工作

我们都看到现在的传媒行业已经越来越具有影响力了,正因如此,传媒行业应当承担起社会责任,多制作一些励志的作品,多报道一些正面积极的新闻,以生活点滴为基础,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毕业生的价值观,让他们更加懂得生活的不易,积极对待工作,对待生活。

这次的调研,作为负责人,从问卷设计到投发,再到汇总,最后到总结,我参与了其中的每个环节,在这个过程中让我意识到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毕竟,问卷的投发和汇总的工作量可以说是极其大的,光靠个人根本不能完成,正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明确的分工,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了原本很多的工作。

不仅如此,在这次调研中,还让我对毕业生的心理有了很多新的认识,原来我总是认为大多数的毕业生都存在很多消极的想法,都是在等待中浪费青春。经过调查,经过这写数据我深刻认识到,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多数的毕业生能够积极面的求职中遇到的困难,应对着就业的压力。他们还对自身有着很客观的看法,知道自己适合什么职业,不适合什么职业,善于反省自己。以上就是我们的调研成果,我们也会将这些调研成果运用到未来自身的就业当中,树立正确观念,找到一份适合自身的工作。

调研人员:肖杨、胡阳、王燕、吴立新、赵玉彪、耿小峰。

20xx年7月30日

宁波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平稳

上海高校毕业生将达到13万人左右。

据悉,今年上海有关部门仍将积极引导上海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和上海市郊镇就业,为此,本市不断健全完善各项配套政策,消除西部志愿者和赴郊区任教学生在日常生活、升学、就业、升职等方面的后顾之忧。如西部志愿者可优先评为市优秀毕业生,每人每年给予3000元工作基金,给予奖励贴息并帮助办理延期还贷手续等。对到市郊农村中小学任教的高校毕业生在5年内发放最高3万元的郊区津贴,并为其进一步深造提供帮助。

来源:中国上海。

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

引导毕业生更新就业观念艺术类专业的高投入是一个显著特点,毕业生期待就业后高回报也无可厚非,但如果一心追求高薪酬、专业对口、高层次的工作,将不可避免地面临择业挫折。事实上,对艺术类高校毕业生而言,要找一份工作并不是很困难的事情,问题是一些学生的择业期望没有考虑社会需求和现实情况。因此,毕业生只有转变就业观念和思维方式,才能适应社会。

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目前,就业指导教师都是来自于各院校的毕业班辅导员,一对多的局面难以满足艺术类高校毕业生个性化的指导需求。“双师型”师资队伍是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保证,要求技术与艺术结合、行业专家与教师结合、管理者与学者结合。“双师型”教师能及时地将设计行业的标准和最新动态传递给毕业生,对毕业生的就业也能产生较好的影响。

把握市场需求,做好人才测评高校应根据就业市场的特点和规律,以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为重要指标,参考二次就业和影响就业的各因素权重的大小,构建人才需求与评价模型。并应随着市场需求的动态变化,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积极开拓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专业。

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建立全程化就业指导模式大部分艺术类高校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主要是针对毕业班学生进行的,教学内容往往是就业材料的制作、信息的收集与处理、面试技巧等实务性指导,在激烈的竞争中对毕业生的顺利就业作用有限。因此,从新生入学直到大学毕业,应开设侧重点不同的职业生涯规划必修课程,形成全程化就业指导模式。

加强文化教育,培养艺术类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就业竞争力艺术类高校学生文化课水平普遍偏低,外语更是其软肋,社会经验缺乏致使他们在专业以外的领域就业相对比较困难,这是普遍存在的一个特点。因此,学校应该加强文化课程的教学,优化专业课程设置,增强毕业生行业外的就业竞争力,扩大就业领域,拓展就业范围。

开展创业教育,提高创业能力艺术类专业学科与市场联系密切,具有市场运作的特点,学生掌握的知识技能可以在最短的周期内转化为商品,艺术类高校毕业生在创业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开展创业教育,可以通过设立创业教育课程、开展创业设计大赛或创业论坛、利用校外创业基地等方式增加学生对创业的理性认识和实践经验,提高创业能力。

依托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强化“预就业”工程的催化作用基于各高校的办学特色,依托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学生在低年级就可以开始接触具体的工作岗位。这种“预就业”工程,一方面,学生可以“职业人”身份顶岗工作,能真实体验工作岗位对知识、技能、能力等综合素质的需求,掌握工作技能,积累实践经验,提升就业竞争力;另一方面,能充分挖掘产学研合作教育过程中潜在的就业资源,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

高校毕业生就业利好形势与新趋势

在新完成的《哈尔滨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研究报告中,围绕高校毕业生择业、就业、离职等多方面进行了调查分析,从一组组数据中可以看出目前高校毕业生在就业方面的普遍认识和心态。面对就业难问题,课题组对驻哈高校的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从中可以看出毕业生认为导致就业难的主因及该如何解决。

劳动力供求失衡导致就业难。

《哈尔滨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课题组对驻哈高校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11458份,其中,11297名毕业生在回答“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的问题上,2405人认为是人力资源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不足,占21.3%。这主要是由于目前短期内劳动力市场总供给和总需求不相等,且具有结构性矛盾,导致劳动力供求在产业、区域和职业等方面出现失衡,引发失业与职位空缺并存。

毕业生分析了就业难的原因之后,又有11297人回答了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有效措施。其中有3548人认为应该“加强支持与引导,拓宽就业渠道,提高用人需求”,占31.4%;有2152人认为要“改革高等教育,提高就业能力”,占19.0%。此外,“转变就业观念”、“鼓励自主创业”、“提高人力资源市场配置能力”等也是毕业生认为需要采取的措施。

用人单位:

毕业生自我定位不准企业招留困难。

就业难原因的调查结果显示,毕业生认为是由于自身原因导致其就业困难的仅占5.9%。但用人单位表示,高校毕业生就业时自我定位不准确,是导致企业招人、留人难的主因。

目前,哈市企业面临人才流失的问题。调查显示,毕业生刚就业时相对比较稳定,但积累一定技术和经验后,很大一部分人跳槽到沿海发达地区的同行企业。即使有些企业提供较好的福利待遇及职业发展空间,人才仍严重流失。万家宝牛奶有限公司自共招聘117名高校毕业生,到整体留存率仅为34%。相比之下,哈尔滨博时自动化公司人员流动性更大:前一年招来30名毕业生,不到一年就只剩下8个人。据悉,相比高职高专学生,本科生的离职率更高。

另外,现在技工人才稀缺,不能满足企业需求。如今许多城市修建地铁,企业每年都要到各地铁路学校“抢夺”人才,有的甚至从高考前就订单培养。据了解,哈尔滨地铁集团公司就面临着技工人才引进难的问题,这里的技术工人主要是通过高职高专定向培养和订单培训招来的,但招来以后,也存在留不住的问题。

高校毕业生就业利好形势与新趋势

摆脱了金融危机的阴霾,就业形势有了明显好转,这是人们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总体感受,虽然身处较好的就业环境,但是届与届毕业生的就业观念更为理性,在好形势下呈现出择业的新趋势。

1、利好。

20,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630余万人,比上年增加20万人。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共有21、9万人,其中研究生6、3万人,本科毕业生10、9万人,高职毕业生4、7万人。应届毕业生人数同比增长4、3%,就业压力仍然很大。但值得欣喜的是,就业形势比、乐观。全球金融危机对毕业生就业造成的影响减小,用人单位需求比去年有所增长。上半年,全国仅教育系统为毕业生提供的就业岗位就高达430万个,岗位信息数比上年增加9、5%。

从北京大学生就业之家的招聘会上就能看出人才供求关系的变化。“去年只能容纳50个单位的`招聘会会场今年能容纳80家单位,如果场次不变,仅招聘单位数量就提高了60%。”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中心主任张辉说。

截至目前,北京市教委已经公布了3次2010届毕业生的就业数据。一季度5、14万名毕业生落实就业单位。到5月14日,毕业生签约率为38、6%。到8月31日,初次就业率为95、9%。各个指标均高于20同期水平。

2、提前。

2010年9月,2011届毕业生就业工作启动,企业的表现有些“急不可耐”。中国平安、中联重科、青岛啤酒、金山软件、联想集团、华为、腾讯、百度、扬子江药业等国内知名企业和英特尔、施奈德、微软、三星、索尼、强生、宝洁、思科、壳牌等跨国企业公布了校园招聘计划及方案,启动了校园招聘。据清华就业指导中心统计,今年各地、各企业在清华的招聘活动平均提前了13、5天,招聘单位比上年度增加了47%。

北京科技大学就业指导中心老师苏栋认为,以往企业校园招聘高峰一般在每年11月底到第二年3月,但是2010年单位普遍反映招聘时间提前了。北科大10月至11月平均每天都有八九场招聘会,12月招聘单位的数量开始下滑。不少专家提出,毕业生要根据每年的新形势及时调整求职策略,虽然摆在面前的单位不少,但是总想着“好单位还在后头”的想法有些冒险,抓住有利时机解决工作才是当务之急。

3、出京。

2010年,毕业生中的一部分人有了“撤离‘北上广’,外地谋发展”的思路,主动退出一线城市,回家乡或者到二三线城市就业。在他们眼中,北京等大城市由于高房价、生活压力大、人才集中等问题已经变成了一个“看起来很美”的童话。

而二三线城市加紧了进京揽才的步伐。从11月开始,沈阳、南京、浙江、重庆等地纷纷进京揽才,对优秀人才打出了解决住房、提供安家费、解决家属工作等诱人的条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肖成说,“我们的求职策略就是‘北京有好单位就留,没有好单位赶紧溜。’”

到北京招聘的沈阳特变电工的招聘人员看到了这种变化,“以前有的毕业生宁肯在北京每月赚元钱,也不愿到外地做月薪5000元的工作,但是今年我感觉毕业生的择业观发生了很大变化,很多人表示愿意到二线城市的重点单位去发展,他们已经看到了二三线城市的发展潜力。”这种变化无论是出于无奈,还是出于更长远的打算,对于毕业生来说都是理性的选择。

4、联手。

高校毕业生就业利好形势与新趋势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新闻发言人尹成基在7月25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说,上半年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城镇新增就业人数725万人,同比增加31万人。此外,高校毕业生的数量今年达到699万,明年还要有所增加,就业压力较大,“下一步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首位。”尹成基说。

根据年初的政府工作报告,我国今年就业预期目标是: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低于4.6%。在当前经济增速回落的背景下,城镇新增就业成绩来之不易。

尹成基介绍说,今年上半年,我国继续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特别是重点关注了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制定了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也得到了较好的.贯彻和实施。

他说,我国的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就业既有压力,也有新的增长点。第三产业的发展进一步加快,在三大产业当中所占的比重持续提高,对拉动更多的人实现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新兴服务业、网络服务业等新兴业态的发展,对拉动就业发挥了积极作用。

从区域就业状况来看,东部地区由前几个月就业略有减少到最近两个月的回升,对于保持总的就业稳定开始发挥作用。同时,西部地区对就业的需求仍然保持强劲势头,西部地区上半年新增就业保持9%的增长。中部地区基本上保持了稳定。

此外,尹成基表示,针对今年一季度高校毕业生就业签约率比较低的情况,上半年国务院已经出台了更有针对性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扶持政策,通过采取措施,上半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与去年大体持平。

尹成基说,上半年我国制定出台了高校毕业生求职补贴、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实名登记等配套文件,组织开展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上半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整体上保持了基本稳定。

他介绍,下半年还要针对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施专门的就业促进计划,目标就是把未就业的毕业生组织到就业见习、技能培训等一系列就业准备活动当中。同时,将强化有针对性的就业服务,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服务月、服务周、网络招聘等专项活动。对于困难的高校毕业生,将有就业服务机构进行跟踪式的服务。此外,将大力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加强创业公共服务,推进小额担保贷款、创业型城市创建等工作。此外,将完善就业事业登记制度,加强实名制管理和服务,推进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标准化建设。

尹成基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要全社会来支持,高校毕业生自身要有职业发展的规划和设计,要转变就业观念。

大学毕业生就业调查报告

我们就大学生就业理想问题,对5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一、 发展空间与薪酬

根据调查显示,8%的人选择在 000元以下,4 %的人选择在 000—xx年期望的工资是多少这一问题,大部分人选了 000~xx年的工资,关键是第二年,第三年的。看来大家普遍都注重的是自己的发展空间。求职时,应该明白自己看重的是什么、渴望得到什么、未来发展如何,个人的发展前景与待遇发生矛盾的时候,每个人的选择都会不一样。显然薪金不再是大学生最为看重的因素了。理性地对待薪金这是个正确的心态,一心想高薪,反而影响了工作的表现,积累经验才是第一位的。

二、关于毕业后的去向问题

根据调查显示,63%的人选择在沿海开放城市工作, 3%的人选择回家乡, 2%的人是去内地省会城市,7%的人选择去国外发展,5%的人选择在边远大西北农村工作。

由此可以看出,不少大学生还是认为留在沿海开放城市,就业发展的机会比较多,才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和特长。而且从数据中更可看出当代大学生还缺乏吃苦耐劳和奉献精神,偏远地区经济发展较落后,很多大学生追求物质待遇和地域条件,情愿留在大城市发展。

三 、要高薪还是要爱好

据调查显示,46%的人对与自己专业有关的工作感兴趣,36%的人考虑个人爱好,还有 8%的人只考虑金钱因素。

任何你再喜欢的工作都会有厌烦的时候,什么工作都一样,特别是刚参加工作的时候,不要把工作当作事业,它只是谋生的手段而已,因此更多的人回选择与专业有关的事业从事。当你有一定经历后你才可能有事业,当然有可能有些人一辈子只有工作而没有事业。还有大部分人认为,爱好很重要,只有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才可能百分之百的投入和做好,做自己所擅长的事情才有开创一片天地的可能。

四、大学生对自己的就业前景的信心程度

据调查显示,20%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就业前景广阔,56%的人认为就业前景尚可, %的人认为现在考虑此问题毫无用处, 3%的人则表示不知道。

信心是成功的第一要诀。在考虑自己就业前景过程中,信心不仅给大学生带来勇气和力量,也会使用人单位,首先从气势上产生认同感。要使自己在择业过程中保持坚定的信心,首先要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能够胜任工作。其次,要发挥自己的优势,扬长避短。要抓住自己的特点,发挥自己的优势,尽量避开自己的不足,这样,就有可能使你在择业竞争中占据主动。其三是要有一腔打动用人单位的热情。要给人感觉到,我是热爱生活、热爱事业的。

大学毕业生就业调查报告

日前,经我们人事局等多家单位调查核实,现出具调查报告如下: 至0x年8月6日,我市有7029名大学毕业生没有就业,在这些人员中,历年剩余的2100名,其中本科生800多名,专科生1200多名。今年新接收4929名,其中硕士30人、本科2196人、大专1980人、高职生723人。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二是国营企业改制,现有的变更身份的职工无法再就业,更谈不上吸收毕业生就业;

三是我市社会吸纳人员的能力相对薄弱,因为农村富裕劳动力,私营、民营、个体企业喜欢用相对素质低的人员,工资低,也不谈福利、医疗保险、养老金等的保障;大学生在这里不受青睐。

四是付出大学高昂的学杂费、生活费等代价造就了高成本的劳动力,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较高,认为只有成为正式、稳定的单位工作人员才称得上是就业,是很难有低调的态度面对岗位少,工资低或者无业就的现实。说起对就业概念的认识时拿着资料到人事局报到的学计算机专业的小王说“四年几乎花的家里经济崩溃,出来没有去处,谁能有平常心!”。领孩子报名的李先生激动地说“谁都知道我们国家还没有富裕到普通劳动力是大学生的程度,用不了就不要招。”

扩大大学生就业的对策思考

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问题,相关职能部门也积极采取措施,努力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但随着高校扩招后大学毕业生就业高峰期的到来,全社会就业观念调整过程滞后,国际金融危机造成企业就业缩小的情况下,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面临着更大的困难和压力。因此,需要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做一些更加切实的工作,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问题任重而道远。

政府强化政策导向,从招生源头上加强宏观调控力度。每年招生计划的审批,应从总量上考虑各专业、各层次的结构比例,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做出科学的预测,根据各专业就业率情况来做出适当的调整,对于需求一般、就业率低的专业应从招生总量上适当减少或停招。对于需求旺盛、就业率高的专业应从招生总量上增加。同时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职能,完善就业市场体制,规范市场就业秩序,构建就业信息传播平台,实现全国就业供求信息共享,为大学毕业生提供良好的信息服务;构建大学生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大学生在求学以及就业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完善大学生到基层、到企业、到边远地区就业的晋升及进出机制等各项政策,通过政策引导毕业生,在这些能够扩大就业的领域里更好地就业,解决大学生的后顾之忧。

必须彻底摆脱长期以来固存于人们头脑中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等封建思想的束缚,真正树立劳动者无高低贵贱之分的观念,形成行行出人才的社会意识。毕业生更应当根据人才市场供求状况适当调整自己的就业预期。要知道大学既培养社会精英,也培养普通的社会劳动者,“北大才子卖肉”很正常,初中学历当总工程师也不是不能。实实在在地为毕业生就业提供细致周到的服务,如建立全国性的就业信息网络,加强社会需求预测研究和报告。

在加强政府调控的同时,注重发挥市场配置毕业生资源的作用进一步健全人才市场运营机制,完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在毕业生注册报到高峰期,通过人才市场举办人才交流洽谈会,邀请市内外有关企业参加,为毕业生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促进毕业生自主择业、自主就业。近年来,我市通过市场配置而实现就业的毕业生达到2847人。

1、积极转变就业观念

通过各种渠道,广泛宣传国家现行的就业政策,引导毕业生认清就业形势,正确认识求职中的“优胜劣汰”的市场经济的正常规律,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职业观,转变传统的就业观为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就业观。正确估价自己,摆正自己的位置,根据自身情况确定合理的就业目标,要从自身情况出发,根据自身的兴趣和爱好准确地给自己定位,客观的看待自己,到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去工作,摒弃从众、博弈、攀比、依靠等心理。鼓励毕业生多渠道、多形式就业,到基层和艰 苦的地方去工作。促进大学生及其家长择业观念的转变,培养大学生的就业意识,到基层、一线干事创业,寻找解决生存问题与实现自我价值的最佳结合点。

2、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大学生要通过各种途径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这是在就业日趋竞争激烈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竞争力的最基本的有效途径。必须全面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不能单纯以书本知识为主,而要在成长过程中融入更多社会的东西,提高自身的素质。大学生在校期间,除了学好书本外,还要积极地参加学校和社团组织的各种活动,有意识地培养和加强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同时要努力利用各种条件来自觉培养自己的自主创业意识,这样既能为自己将来的工作创造有利条件,而且还有会为其他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通过在读书期间更多地与社会接触、实践来积极培养自身的综合素质,努力让自己在毕业时顺利完成由大学生向“社会人”的转变。

总之,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是个不争的社会问题,作为毕业生,只要能正确认识当前的就业状况并理性地做出择业意向,主动地转变就业观念、调整自身的素质,以充分适应社会,大学生就业难的缓解和解决是可以实现的。

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

当前,我国的高校教育正处在大众化的背景下。“艺考热”逐年不断升温,开办艺术类专业的院校数量日益增多,而且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呈现蓬勃发展势头,但市场对艺术类专业人才的需求增长相对缓慢,导致供给远大于需求。艺术类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与其他文、理、工科类专业毕业生既有一定的共性,又因为艺术类专业的特点与行业特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致使艺术类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呈现出独特之处,也相应地给就业指导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职业选择的灵活性与文、理、工科大学毕业生不同,艺术类高校学生往往个性很强,大量的艺术类高校毕业生放弃了与用人单位签订的就业协议书,选择成为自由职业者。他们这段时间在这家公司做策划,可能很快就会“跳槽”到另一家公司做广告设计,没有正式的就业单位,有的甚至在校期间就开始自己揽业务做设计。一般而言,大学生所选择的设计企业大多为私营企业,企业老板也希望根据项目的疏密程度招聘人员,因此,艺术类高校毕业生的职业选择表现出很大的灵活性。

就业区域的相对集中性由于艺术类专业所依赖的经济、文化环境相对要求较高,所以,艺术类高校毕业生就业时往往将用人单位所处的地理位置视为其考虑的首要因素,大部分毕业生通常选择经济发达地区、文化环境优越地区、沿海地区,或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由于这些地区成为全国各地各类院校毕业生的聚集地,导致艺术类人才供过于求。

用人单位行业的局限性由于艺术类行业的运作特点,艺术类高校毕业生就业时往往注重专业知识的对口,因此所选择的用人单位大多为广告公司、设计公司、装饰公司等私营企业或者工作室。

与用人单位劳动关系的随意性艺术类高校毕业生大都不愿意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书,有些毕业生与用人单位连劳动合同也不签,对他们而言,只要用人单位给单子做,这段时间接这家用人单位的单子,做完之后再去接别的用人单位的单子,以单子、项目结算报酬,落得个人自由。大部分设计行业的私营企业老板也比较偏好这种合作方式,这恰恰也是用工过程中的隐患所在。

就业后工作流动的频繁性由于艺术类高校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劳动关系的随意性,给毕业生就业后更换工作带来了便利,他们可以今天在这家公司,一段时间后又换到另一家公司,有的毕业生频繁更换工作单位。据调研,近三成毕业生毕业3个月后即更换了工作单位,毕业后半年有四成毕业生更换了工作单位,毕业后一年内有三成以上的毕业生更换了两家以上的工作单位。由于工作单位不固定,在很大程度上不能保证其收入的稳定性。

艺术类高校毕业生数量与就业岗位之间的供需矛盾较为突出大众化教育的推进使我国高校毕业生逐年递增。随着近年来各级各类学校相继开设艺术类专业或扩大艺术类专业招生,艺术类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呈现跳跃式增长趋势,而人才市场对艺术类人才的需求增长不及毕业生人数的增长,尤其在经济发达地区、文化环境优越地区、沿海地区,或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艺术类人才已达到一定的饱和状态。

艺术类高校毕业生个人职业期望与现实状况不协调艺术类专业是一个高投入的专业,学习成本远远高于其他文、理、工科专业,每年的学费都在万元以上,大学期间购买绘画工具、颜料、工具书、配置电脑、摄影器材及日常生活开销,一个艺术类本科学生4年的投入接近8~10万元。家长和毕业生都期待着高投入后的高回报,在这种思想影响下,艺术类高校毕业生求职时的就业取向呈现出“高投入期待高回报”的特点,大都趋向于高薪酬、专业对口、高层次的工作。尤其是艺术设计类行业注重毕业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即需要熟练工,缺乏经验的应届毕业生的待遇自然不可能很高,而且一些私营企业为了降低人力资源成本,宁愿招聘外来务工的高中毕业生,通过对设计软件的“短平快”培训,也能胜任相应的工作。

艺术类高校毕业生的文化水平偏低,就业时仅注重专业对口艺术类高校毕业生就业时大部分希望能够找到专业对口或者与专业有关的工作,若找不到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由于艺术类高校毕业生的文化课基础普遍不够扎实,重新学习新技能转行的难度相对较大,并且很多学生从小就学习艺术,所以,相当部分毕业生宁可选择自由职业也不随意选择转行。

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就业意识和观念形成集中在毕业阶段许多低年级的艺术类大学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对自己缺乏一个中期职业生涯规划,于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等到四年级即将毕业的时候才眉毛胡子一把抓,由于缺乏合理定位,因此在双向选择的就业市场中很容易迷失方向。

引导毕业生更新就业观念艺术类专业的高投入是一个显著特点,毕业生期待就业后高回报也无可厚非,但如果一心追求高薪酬、专业对口、高层次的工作,将不可避免地面临择业挫折。事实上,对艺术类高校毕业生而言,要找一份工作并不是很困难的事情,问题是一些学生的择业期望没有考虑社会需求和现实情况。因此,毕业生只有转变就业观念和思维方式,才能适应社会。

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目前,就业指导教师都是来自于各院校的毕业班辅导员,一对多的局面难以满足艺术类高校毕业生个性化的指导需求。“双师型”师资队伍是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保证,要求技术与艺术结合、行业专家与教师结合、管理者与学者结合。“双师型”教师能及时地将设计行业的标准和最新动态传递给毕业生,对毕业生的就业也能产生较好的影响。

把握市场需求,做好人才测评高校应根据就业市场的特点和规律,以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为重要指标,参考二次就业和影响就业的各因素权重的大小,构建人才需求与评价模型。并应随着市场需求的动态变化,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积极开拓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专业。

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建立全程化就业指导模式大部分艺术类高校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主要是针对毕业班学生进行的,教学内容往往是就业材料的制作、信息的收集与处理、面试技巧等实务性指导,在激烈的竞争中对毕业生的顺利就业作用有限。因此,从新生入学直到大学毕业,应开设侧重点不同的职业生涯规划必修课程,形成全程化就业指导模式。

加强文化教育,培养艺术类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就业竞争力艺术类高校学生文化课水平普遍偏低,外语更是其软肋,社会经验缺乏致使他们在专业以外的领域就业相对比较困难,这是普遍存在的一个特点。因此,学校应该加强文化课程的教学,优化专业课程设置,增强毕业生行业外的就业竞争力,扩大就业领域,拓展就业范围。

开展创业教育,提高创业能力艺术类专业学科与市场联系密切,具有市场运作的特点,学生掌握的知识技能可以在最短的周期内转化为商品,艺术类高校毕业生在创业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开展创业教育,可以通过设立创业教育课程、开展创业设计大赛或创业论坛、利用校外创业基地等方式增加学生对创业的理性认识和实践经验,提高创业能力。

依托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强化“预就业”工程的催化作用基于各高校的办学特色,依托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学生在低年级就可以开始接触具体的工作岗位。这种“预就业”工程,一方面,学生可以“职业人”身份顶岗工作,能真实体验工作岗位对知识、技能、能力等综合素质的需求,掌握工作技能,积累实践经验,提升就业竞争力;另一方面,能充分挖掘产学研合作教育过程中潜在的就业资源,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

加强宣传引导,保障艺术类高校毕业生的合法权益非正规方式就业在艺术类高校毕业生中普遍存在,也是艺术类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特殊性所在。学校要积极引导,加强宣传,并保障这部分毕业生的合法权益,切实解决在非公有制单位工作的毕业生的有关问题,监督用人单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与所聘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书和劳动合同,并做好跟踪指导,以此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成功就业。

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

我想,对我们这群没有见过世面,整天呆在校园里的莘莘学子来说,就业是一个不能再遥远的话题。但是,我觉得,我们就更应该好好考虑就业这个问题,那样才不会被将来的就业打个措手不及。

就业是决定一个人以后要干什么的,要从事什么行业,要走什么的样的道路的事,所以它是一个人生中一件很重要的事。我想,我们最开始意识到就业之难,是在高考志愿的取舍中。众多的高校、各种各种样的专业,一大堆的志愿,一大堆的选择,一股脑而全摆在眼前,无从下手、无从抉择。脑海里浮想着多年后的自己应该有什么样的工作,应该有什么样的人生。经过深思熟虑,工工整整、虔诚地填写好志愿,那应该是人生就业指导的第一部分了。

进入大学后,渐渐褪去来时的一腔热血、踌躇满志。心绪开始慢慢沉淀,也开始认认真真的替自己的未来考虑了。那些不着边际的理想、空想也从我身上蒸发。我们所关心的不再是乌托邦,而是现实的世界。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