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的成长读后感(精选5篇)

时间:2023-10-07 10:23:14 作者:笔砚 完整的成长读后感(精选5篇)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完整的成长读后感篇一

人的成长都将从身体开始,经历情绪、感觉上升到心理认知,然后有精神升华。这些奇妙的内在部分,将协助儿童创造一个独一无二的自我。儿童总是绕过或躲过成人有意无意设置的障碍,一步步创造自己一步步完整自己,这是儿童成长的开始,也贯穿幼儿发展的始终。因此,在幼儿自己创造自己的同时,我们成人要给于儿童充分的自由,让儿童自己找到创造自己的方法。

完整的成长读后感篇二

情绪在儿童完整发展中是个不可缺少的部分,我们要理解孩子就,要了解孩子的情绪;我们要接纳孩子,就要接纳孩子的情绪;我们爱孩子,就要包容他的情绪。幼儿刚刚进入幼儿园,难免会有害怕的情绪,最直接的反应便是哭,孩子为什么哭呢?是因为这时的她心里有种强烈的不安感这种不安是他感到很难过,这时候老师应该了解幼儿心理的情绪,才会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法。

在这个时候,我们应该允许孩子发泄自己的情绪,允许孩子哭,然后告诉孩子:“宝贝,你很安全,老师时刻陪着你,保护你!”这时候,孩子可能还会哭,但是,他的心会慢慢的趋于平静。哭是痛苦和伤心的表现,这里的哭不是伤害,而是情绪的流淌,这时候的安慰就是倾听,倾听孩子的情绪,倾听孩子的哭声。倾听就是允许孩子把情绪流淌出来就是接纳,就是理解。

儿童除了哭得情绪还会经常出现愤怒的情绪,书中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个三岁的小男孩拿着一个红薯,艰难而笨拙的剥着皮,父亲毫无察觉的想:“按孩子这样的速度,恐怕半天也吃不到。”于是,爸爸一把夺过了红薯:“爸爸帮你剥。”孩子怔住了,愤怒的大声哭了起来,父亲慈爱的说:“别哭别哭,真是太心急了!”父亲以为是孩子急于想吃到红薯便急切的把剥完的一半放在了孩子手里,可是,孩子却将红薯愤怒的扔到了地上。这一仍也激起了父亲的愤怒。

这个矛盾的产生是因为父亲不知道孩子的兴趣在于剥红薯皮,在于手的使用在于必须由自己剥自己吃的秩序,儿童成长的需要没被满足才使他愤怒。由于成人无法站在孩子成长的角度,来对待儿童,所以就这样和孩子失之交臂,更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机会。

因此,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心理的感觉及情绪的变化,才能更好地做好教育工作,用心了解生命,尊重生命,才能从本质上改善教育。

带着对生命的思考,对幼儿的尊重,我还要将这本书细细的品味,我相信,每读一次就会有一次的收获。我将这一份收获珍藏在心里,用实践来实现幼儿完整的成长。

完整的成长读后感篇三

我今天交流学习的内容是孙瑞雪老师《完整的成长》第九章第四节《自我的力量》。

读完这一节后,让我感受到:儿童期是一个丰富多彩,蕴藏着巨大力量的重要生命阶段,儿童有自我成长的能力,我们要尊重儿童,给儿童自由的权利,也要相信儿童有自我成长的能力。如果我们能够读懂孩子的每个细节,并给予合适的爱与教育,他们就会还我们一个奇迹,自我成长贯穿着人的整个一生,经过着一个由萌芽、发生和发展的复杂过程,同时也发挥着人的自我认识,主动地去感知真实环境下所带给人的体验和反思。

自我对人意味着自主、自我价值感、意志、自律、独自、自爱、力量和完整的、统一的内在管理系统,意味着创造的天赋,意味着与真善美同行。婴儿的自我还未产生的时候,就是一个共同体。当儿童的“自我”一旦产生,自我创造就持续不断的进行,除非环境威胁到他的生存,“自我”就是“我”,“我”就是力量,当孩子有了自我意识的时候,力量就回到了自己的内在,界限就清晰起来,就知道了如何维护自己的尊严,懂得了维护自己的权利不受侵犯,我们要创造爱与自由的环境,支持孩子、尊重孩子的自我感,才能给予孩子尊严感。例如:一天,我家的大宝不做作业而在手机上完游戏,让我家的小宝看见了,小宝理直气壮的跑到我跟前说:“爸爸,哥哥不做作业在玩游戏”,大宝听见了当时拉下了脸偷偷的踢了小宝一脚,小宝当时举起了拳头,一边说着“你犯了错误还不承认”,一边进行了还击,小宝这么小面对着哥哥,坚定不移的坚持真理维护自己的尊严,讨回了‘公道’。

儿童拥有了自我,就开始有了责任感,例如:一天,我家小宝不小心把床单弄脏了,他一边用毛巾擦着弄脏的床单,一边他愁眉苦脸的给我说:“爸爸,对不起,我错了,我不小心把床单弄脏了”,我对着孩子说:“没关系,知道错了以后改正就可以了”,小宝马上开心了起来,孩子这么小就有了责任担当意识。自我就是力量,就是界限,就是系统本身,就是公正,就是价值,就是威严,就是尊严,就是王者。当孩子的成长创造了自我后,就会产生彼此的平等、尊重、尊严感、高贵感和独立意识。

儿童是主动地学习者,我们常常盲目追求知识的传递,而对儿童的心理发展的自然规律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依照自己的想法恣意孤行,为儿童规划路线,把孩子的成长作为自己的一个任务来完成。我们只要为孩子筹建一个‘自由’的环境,孩子就能够在这种自由环境中自主地选择自己需要的材料、自由地探索自己感兴趣的未知领域,吸收自己所需要的内容,学到自己的'知识。一天,小宝看见哥哥在写作业,自己也拿着本子和笔坐在哥哥的旁边,对着看图识字图片聚精会神的自己写了起来。

儿童是自己的教育者,每个儿童都是独特的,首先我们要了解儿童,尊重每个儿童的个体差异,给孩子最大限度的健康成长,我们的儿童教育更要注重儿童是一个是独立的、自然生长的个体,他们知道自己的需要,饿的时候就哭,舒服的时候就笑,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怎样做,我们要依着他与生俱来的自然属性与精神的本质来教育,以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生长规律来作为标准和依据,我们要遵循着这些标准和依据,尊重儿童、研究儿童、学习儿童。大自然就是最好的老师,大自然的伟大与奇妙是儿童所追寻的最好教材,如千变万化的云彩,五颜六色的花草树木,千奇百怪的虫鱼禽兽,变化莫测的风霜雨雪,日夜变换的日月星辰等等。这些都是儿童知识的宝藏。

每个儿童都是小小的思想家和探索家,儿童远比我们有好奇心,求知欲,对一切是那么的有勇气,儿童成长的历程就是创造自我的历程,历经内在的、身体的、情绪的、感觉的、心里的、认知的、彼此的共同历程,点点滴滴地将自我创造出来,只有拥有了自我,才拥有爱的真正能力,从没有自我到拥有自我,从拥有自我到穿越自我,这是人意识的进化,也是人类文明的进化。儿童的学习是一个连续不断积累的过程,也是有一个双向建构的过程。让我们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共同见证孩子的成长。

完整的成长读后感篇四

经过一学年的继续教育,结合工作实践,观察身边教师的成长之路,有几点感想。

一、优秀教师都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成就感

王铁军教授所带领的研究团队运用整合研究的方法,对江苏省近30位名教师、名校长研究显示,名教师、名校长都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进取精神,具有强烈的时代意识和开拓精神,有非凡的人格魅力和远见卓识,他们都是主动发展。例如:江浦县五里村小学的杨瑞清校长,1981年从晓庄师范学校毕业后,她怀着实践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坚定信念,毅然放弃到城里工作的机会,主动要求到偏僻而简陋的江浦县五里村小学工作,一干就是。从创办“行知实验班”,到办“行知小学”再创办乡村大教育,直到创造以赏识教育为特色的农村新型学校,他殚精竭虑,矢志不渝,写下了140多本近600万字的日记,记录了他学习和实践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历程。特别是在他担任校长的两年中,先后丧父母,失女儿,再后患癌症,手术仅两个月又全身心的投入工作,他的精神感召了他的同事们,教师视他为精神支柱。我校的几位业绩突出的老师也具有事业心和成就感。

二、只有夯实基本功,做好一个合格老师,才能成为好教师

要成为一名名教师,首先要立足于做好一个合格老师。在我看来,当前要成为好老师应着力提高“五个能力”:一、是教材解读能力;二、与学生交往能力;三、是课堂组织管理能力;四、突发事件处理能力;五、是试卷编制能力。五个能力缺一不可。

三、立足课堂,力争做骨干教师

课堂,是老师劳作的田地,课堂是实现我们教师人生价值的舞台,了解教师应当从课堂开始;教书育人从课堂开始。所以,为一名教师,首先必须得立足于课堂,把根深扎于学科课堂的沃土,课堂对于教师来说,是永恒。一堂课,怎么说上得好,怎么说上得不好,很难有一个标准了的或者说公式化了的评判意见。俗话说:教无完法,只要得法。但是但凡好课,必然循循善诱,启发引导,教师教得轻松启智,学生学有兴趣,富有成效。一堂课应该有一个良好的框架,总体而言,思路要清晰,条理要明确,主题要明确。课堂学习的形式灵活适应学生特点,学生学有效果,实现学习目标。

四、名教师都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现代社会人际交往频繁,关系复杂多变,能否创造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是学校事业成功的关键因素。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提升教师的亲和力;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开发学生潜能,形成优势互补的态势;有利于增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感情;有利于扩大交流信息。名教师、善于广交朋友,处理关系,把握信息,从而把握成功的机遇。

完整的成长读后感篇五

到现在为止,这本书我读了两遍,第一遍读的时候只是浅浅的了解了一下,可是,到第二边读的时候,作者对于生命的理解深深的震撼着我的心灵,也深刻的影响了我的内心思想。

读《完整的成长》,“完整”两个字首先触动了我的心弦,在书的背面,对“完整”做了件的解释。何为“完整”这里的'完整不是完美,人,不会完美,也无需完美,完整是表明一个人是丰满的、立体的、多个层面的人。人的完整需要一个人完整的成长过程,而这个过程即是儿童自我创造的过程。

儿童的成长应该是完整的,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幼儿的成长却是不完整的,如何使幼儿做到完整的成长,这需要家长、老师的共同努力,更需要那我们运用正确的方法。而这本书,通过大量的例子来告诉我们如何使一个儿童从出生到成年完整的发展给了我很大的启迪和思考。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