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研究生教学改革论文大全(16篇)

时间:2023-12-12 19:53:28 作者:紫薇儿

统计数据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和趋势,对于宏观管理和政策制定具有重要意义。以下是一些针对特定问题的统计分析案例,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研究生教学改革下基础医学论文

二、转化医学———医学的分支。

1.传统中医药中的转化医学。传统中医药的发展有着其独特的理论思想,中医学“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核心内容是亘古不变的、永恒的指导观念。从神农尝百草等先辈们的典故中我们很容易体会到转化医学即“临床—理论—临床”的发展模式似乎伴随着中医药的'产生及兴盛。然而,在当今的时代发展浪潮中,针对传统中医药学的转化研究中心似乎寥寥无几。[3]我们不妨可以仔细思考一下,宏观大大小小的课题数不胜数,可真正运用到中医药临床实践中去的又有多少。中医药的发展需要面临巨大的挑战,需要与时俱进,需要同现代的科学发展方向接轨,需要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手段诠释内涵,增强其科学性。发展中医药转化医学有其独特的优势,以传统中医药的雄厚基础资源和独特的理论体系为基础,逐步建立一套完整的中医药转化医学体系。

三、转化医学在医学教学中的改革。

现在的医学教学培养的学生很大一部分对于医学理论课的学习与临床实践运用严重脱节。学生自身不能体会到两者如何建立沟通的桥梁,不能自主的找到两者的结点所在。教师在授课讲解过程中缺乏将基础理论运用到临床实践的工具、手段;在临床中发现的常见病例讨论、常见治疗方法、最新治疗进展没有办法反馈于教学课堂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日益突出,阻碍了高校医学生的培养。因此,加强转化医学理念在基础与临床教学中具有深远的意义。

1.教学内容上的改革。在临床基础课程中,合理的安排教学授课时间、适当的调整教学结构框架、优化教学大纲的方案是教学内容改革的基础。目前医学教科书的结构几乎都是以病名、发病机制、病理生理基础、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方法、预后为既定顺序,然而,在医学临床实践中,我们可以很明显的发现当患者在你面前时,我们的思维逻辑应该是按照该患者是什么临床表现,有哪些症状体征,应诊断为什么疾病,进一步采集病史,完善相关检查,思考可能的病理生理机制,最后确定诊断并开始全面针对性的治疗。因此,高等医学院校在教学内容模式上应该根据临床实际作出适当的调整,引导学生建立临床独立思考的思维模式,这也是转化医学的一种体现。[1]在一些基础科研课程中,应强调基础科研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不应仅仅以鼓励培养学生科研创新的思维为目的,更应注重的是强化科研工作者、老师及学生将基础科研成果运用到实践中的转化。鼓励科研工作者及老师同学积极申报参加有使用价值意义的课题。开展转化医学的相关研讨,在老师的指导下,鼓励学生、引领学生、培养学生发现临床诊断、预防以及治疗疾病中存在的问题,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搜索相关的文献、书籍以及其他材料,探索临床中存在的问题与基础生物学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出其中关键的分子生物学基础,并设计方案和研究的技术路线以期进一步探索解释其中的病理生理学改变,最终实现以发现临床问题—探索生物学基础—解决临床问题为主线的转化医学理念。

2.教学建设上的改革。国家重点科研平台、重点实验室的建设是基础的转化医学教育建设,目前我国在国家科研平台的建设方面给予了大量的资金投入与技术支持。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我们应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创新完善相关基础研究,真正实现转化医学的广泛传播。利用先进的教学设备、信息化的教学平台、转化医学模拟医院系统将患者的基本信息、基本临床资料、现代生物医学技术检测出来的基本数据以及基本诊疗方案等引入到医学教学中去,实现科研、临床、教学一体化的信息公共平台,即转化医学研究中心。

这样才能培养出现代化的优秀全科医生及科研人员。基础科研源于临床实践,临床实践依赖于基础科研的支持,两者间相互协调、共同创新,转化医学也因此而存在。创建研究型医院,推动转化医学科学内涵的真正有效实施。研究型医院即具有独特管理方式和运营模式的医院和医学中心,其发展理念是以临床实践需求为指导,开展临床研究,同时医院的业务活动要推动临床和转化型合作研究,最终实现将基础研究的最新生物学成果应用于制定和完善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策略中去,改善人类健康、提高人们生存质量,实现转化医学的核心目标[5]。

以研究型医院为基础培养学生科研能力与临床能力的全面共同提升,实现其在医学教学改革建设中的价值所在。强化转化医学理念是科学进步的必然需求,实现转化医学建设是发展传统中医学及现代医学的必然过程,培养新一代的优秀医学人才必须依赖于转化医学这一基础科研与临床实践的桥梁。如今,转化医学理念在医学领域早已经鹊起,引起了广大基础科研人员、基础教育者、临床研究者、临床实践者的共鸣。通俗地讲,转化医学即理论联系实践,用实践检验和发展完善书本上的理论。一项新的药物发明、新的治疗方案、新的技术诞生必须以临床实践的需求为基础,以解决临床实际问题为目的,而新的药物发明、新的治疗方案、新的技术诞生无不是从基础科研开始,不断地探索,不断地重复,不断地思考,直到运用到临床实践中去以完善研究成果,而这正是转化医学的精髓所在。从目前的研究情况看,转化医学有着广阔的研究发展方向,随着转化医学的不断深入,不仅可以培养出一批优秀的高层次的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实践人才,而且也将是世界医学发展的强有力的途径。

【参考文献】。

[3]李平,唐启盛.转化医学理念与中医药发展新机遇[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19(1):5-9.

[4]陈发明,金岩,施松涛,等.转化医学:十年回顾与展望[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7(1):5-11.

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透析论文

提起微时代,我们都不感到陌生,因为其几乎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微信、微博、微电影、抖音视频等,这些平台已经成为人们交流和互动的主要工具,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众多便利,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大学生在校空余时间多,微媒体运用广泛。在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可以利用微媒体进行学习,大学对英语教学进行改革,充分利用微时代的众多便利,那么高校英语教学一定会取得质的飞跃、新的进展。因此,有必要在高校英语教学中进行微课教学,以情景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让他们在学习中学会思考、学会分析钻研,进而提升英语学习能力,为满足我国对英语人才的需求贡献一分力量。

二、高校英语教学中“微时代”信息利用的必要性。

我国的科学技术一直在飞速发展中,这就有了以前流行的万维网以及数字媒体技术,二者进入人们的生活后,人们的沟通、交流等很多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使人们在价值观、审美观上不断地发生变革。互联网与数字媒体技术具有众多优势,不仅具有广泛的受众阶层,还具有广泛的领域跨度,信息传播非常及时、快捷、灵活,这一系列优势促进了“微时代”快速融入人们的生活中。“微时代”的信息量大、获取方便,人们时时刻刻在利用着“微时代”的相关信息,成为人们与外界交流的主要工具。同时,现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存在着一个问题,即老师只是单方面地对学生传授课本英语知识,下课后学生对课文的学习也就结束,对于英语课文知识的真实含义以及内在的道理并没有深入了解掌握。微时代背景下,微课教学可以很好地弥补这些弊端,让学生在情景教学中充满乐趣地学习知识,理解英语语言所具有的魅力,还可以很好地提升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和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大学类似于“半社会”,其公共文化氛围浓厚,大学生群体对于微信、微博等交流平台的.依赖性强,这些都需要高校英语教学必须有所改革,做到与时代同发展,从而避免被淘汰。由此,高校英语教学应该努力使学生的主体意识更强,知识传授要以“互动化”和“强社交化”为引导。老师在此后的教学中,要对知识的传递方法重新整合,丰富教学氛围,用色彩、资料(材料)、声音、光影等来辅助教学,这不仅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乐趣,还有助于教学知识更快捷、顺利地传授给学生。

微课作为新的教学内容,知识传授更加有效率,师生可以更好地进行互动,课堂教学中多以情景化方式进行,它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乐趣,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求知欲望,同时它还可以使教师有效地了解学生在学习中的心理以及行为的变化。微课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教学影像为核心要素。

微课可以很好地适应学生的学习规律以及认知特点。针对这些特性,教师将教学时间控制在8~15分钟。传统教学大多以50分钟为一课时,微课使教学时间更短,更有效率。同时,微课教学以教学影像为核心要素,在内容知识传授方面更加明确直接,而且反映主要问题鲜明且突出,避免了传统宽泛课堂的很多弊端。微课利用互联网、智能手机工具等进行影像教学,使师生之间的互动性更强,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知识探讨和交流更方便。

2.教学影像的情景化意味浓厚。

影像化教学使教学情景浓厚,使教师和学生可以在结构紧凑、内容丰富、重点突出的翔实、直观、范例的场域下进行有效互动,使学生更加主动地探索知识、分析相关信息、加强合作交流,有利于隐性知识的获取,同时还可以促进学生自我约束能力的提高,有利于提高高校英语教学的效果。另外,微课堂教学迎合了学生的心理需求以及生理特点,有助于学生及时掌握相关概念,了解学习理论和方法,教师也可以很好地提升自身教研能力,在教学中更加灵活多样地进行英语教学。微时代的大背景下,高校英语教学的改革与创新要更加有重点,要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思考以及互动合作学习相关知识,进而解决学习中遇到的一系列难题,换句话说就是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要教会他们学习、思考以及探索钻研的方法。这不仅可以使教学取得相应成功,还有助于学生以后进入社会取得一系列成功。知识传授的过程并不是老师单方向的行为,它应该使学生将钻研探索以及思考与解决问题和困难联系起来,让他们时时刻刻处于思考和求解问题之中。

四、大学英语微课的教学策略。

微时代的大背景下,微课更加符合时代发展趋势,更加体现鲜明的数字化价值,针对性更强。现今大学生以“90后”为主,长期接受着现代传媒信息的滋养与熏陶,他们追求时尚的欲望更强,获取知识可以利用的平台更加广泛。通过生活中的互联网、手机等,他们可以方便地获取知识,及时掌握现代资讯带来的众多便利。

1.借助微媒体创设语言学习氛围。

微媒体是建立在网络发达的基础上,拥有丰富的功能,不仅涉及视频、文字以及图片,还有语音、游戏学习英语等交流互动功能。微媒体的众多功能非常有利于高校英语教学,老师应该积极地利用其服务于高校英语教学,可以建立微媒体群,通过qq群、微信群等平台,有效地在平台中展示与英语教学相关的听、说、读、写等优秀材料,以此使学生有效率地进行阅读、学习。另外,老师还可以及时分享和评论学生的学习以及欣赏感受,使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找到成就感以及感受到英语语言的众多好处,进而针对不足,不断调整学习方法,加以改进。

2.利用微媒体共享实现对教学资源的优化。

现在的时代不仅是微时代,还是共享模式的时代,高校英语教学应该充分利用共享的模式,积极利用微媒体共享的功能,在教学中对网络中优秀的教学资源进行收集整理,使其教学功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通过这些网络优秀资源的利用以及共享,可以将其作为本校优秀的教学资源,整合成规模化的操作平台,使微媒体多元化的教学特点发挥到极致。另外,微媒体在网络信息广泛的基础上形成,其教学资源、素材广泛,这就需要不同高校之间及时展开合作交流,使教学资源更具有广泛性,更具有深度,还可以对欠缺资源及时进行有效补充。在对微媒体教学资源优化共享中,要注意与大时代背景相吻合,在确保资源多元化的基础上,保证资源的质量更高。

生活中处处存在着微信群以及公众号,这些工具使人们获取信息以及交流互动速度更快,因此,高校英语老师可以主动建立微信群以及公众号,在这些平台上主动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及时给予相应指导和帮助。在众多的服务平台上,英语老师除了解决学生困难外,还可以展示与英语教学相关的优秀杂志、网站、电影、音乐等,鼓励学生多看、多听,这些都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另外,老师可以利用公众服务平台与学生进行在线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教学建议,了解学生群体需要什么样的教学模式,这有利于改进和优化教师的教学方法。每个学生具有不同的个性特征,老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学习进行个性化指导,进行必要的专项讲解或培训,以保证学生的个性需求得到满足,提升教学效果。

4.政府加强资金、政策支持。

高校英语教学作为英语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除了高校自身努力之外,外因也起着重要作用,这就需要国家的政府给予政策、资金支持。微时代背景下英语教学改革是大势所趋,更是国家提倡关注的。相关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给予指导,高校要响应国家号召,大力鼓励高校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利用微课进行改革,进而掀起改革的浪潮。同时,国家要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鼓励高校运用微课进行英语教学,让学生更好地享受微课带来的众多优秀资源,不断地得到能力提升。

5.向发达国家学习,有效进行合作交流。

我国高校英语教学中,微课的制作与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不断地进行完善。国外很多发达国家在此方面是比较领先的。鉴于此,我国可以多向其他国家学习,学习他们微课利用的高效之处,学习他们优秀的方法,消化、吸收,进而进行创新,改革优化我国的教学方法。同时,我国高校可以与其他国家的高校进行合作交流,在交流互动中学习其他国家如何运用微课学习汉语的方法,进而取长补短,挖掘出适合自己教学的有效方法。

五、结论。

我们每天从早上起床,就进入了微时代,打开智能手机,看“微博”“微信”“微社区”“微小说”“微电影”“微访谈”等,这些都在无形中向我们展示着微时代带来的众多便利。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已经与微时代的大背景相脱节,没有做到与时俱进,这就要求高校英语教师要主动去思考、去反思,进而更新自身的教学观念,主动探索利用微课进行大学英语教学的方法,努力使大学英语教学不仅传授给学生知识,还要努力提高学生的应用知识能力。这是大学教学改革创新的要求,也是对传统落后、陈旧的教学方式的挑战,更是迎合微时代大背景的改革方向。高校应该紧抓机遇,迎难而上,不断地更新大学英语教学的知识传授手段和方法,不断地对传统局限性进行突破,使学生在主动学习、主动探索、主动钻研中,提升学习能力,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孙玉华.改革外语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浅见[j].中国高等教育,

[2]赵素文.关于教育管理科学化的思考[j].海峡教育,

[3]张楠楠.基于慕课时代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探索与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

研究生教学改革下基础医学论文

目前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模式大多仍然遵从传统的医学实验教学模式,在进行实验教学和管理的同时也暴露出许多问题。一是现有的教学模式都是教师先讲解实验步骤,学生再一步一步做,与其说做实验不如说体会实验过程,学生在其中很少能够得到思考,只是机械地完成课程任务,这样的教学模式无法培养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也不会激起学生的浓厚兴趣,更不会深刻理解教学内容从而学以致用;二是课堂实验开展的仅仅只是一部分有代表性、易操作、经济、常用的简单实验,对于那些需要昂贵仪器、比较耗时的实验大多并不开展;三是实验课的资源(如实验动物、仪器设备等)紧张,经常多人共做一次实验,而开展的实验大都较为简单,可以自己独立完成,某些复杂实验因为资源紧张只做教学示教,没有锻炼机会,这些都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及对实验的理解;四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一些高端精密仪器设备也逐步应用于基础医学实验教学当中,但是生均实验设备拥有量低,而且该类仪器由专人操作,采用示范教学的方法,不利于学生培养;五是部分基础医学实验标本和耗材难于购置(如局部解剖学、断层解剖学等课程需用的大量尸体,部分稀缺微生物寄生虫大体标本,蟾蜍、狗等特殊实验动物等),导致资源的极度紧张;六是某些实验存在危险性,如分子生物学实验和免疫学实验所必须使用的一些试剂有剧毒或神经毒性,医学微生物学实验中必须用到许多致病菌(如大肠杆菌、痢疾杆菌、结核分歧杆菌等),一旦学生操作不慎或失误都会对学生的健康造成威胁。

2基础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的目标。

基础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是针对本校的管理需求,采用先进的设计理念和教育技术,整合国内外成熟的虚拟实验研究成果,与机能学实验、形态学实验、人体解剖学实验、断层解剖学实验、局部解剖学实验、分子生物学实验及病原生物学实验相结合,研究开发和部署开放式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管理和共享平台,提供数字化网上实验教学环境,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应用。在现有的校园网和省级医学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平台的基础上,以各个学科的特点建设不同的虚拟仿真实验模块,实现以学生为主体、全天候开放的基础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搭建“真实与虚拟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现代化实验教学平台,创建了“理论授课-虚拟实验-实验室教学”融合的医学基础类学科实验教学体系,为医学教育科研服务。基础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包含机能学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形态学虚拟仿真实验平台、人体解剖学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分子生物与免疫学虚拟仿真实验平台4个虚拟模块。主要目的在于实现虚实统一、网络学习与课堂模拟相结合,使现代计算机图形技术、多媒体技术、传感器技术、人机交互技术、网络技术、仿真技术等多种技术融合于基础医学实验当中,为学生提供一个新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提高学生实体操作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真正实现绿色、安全、经济的实验教学。基础医学虚拟仿真平台的建设将为学校大大节约实验动物、实验用尸体标本、显微镜、切片购置和维护成本,解决珍稀标本如胚胎等和尸体标本的来源。同时使基础医学各学科实验教学内容优化重组,增加观念创新、实验技术创新的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跨学科综合运用知识和动手的能力。

3基础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3.1优化实验模式。

在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设计中积极探索各种类型实验的优势互补,将动画模拟、虚拟仿真、录像和实体实验优化组合。对于生理、病理及机能学等实验可使模拟医学实验教学系统和原有的多道生理信号处理系统实验软件配合,使高仿模拟实验、实验指导实现随意切换。每一个教学实验包括实验指导、模拟实验、动手实验3大部分。可完成多达几十个实验项目,介绍生理科学实验的仪器常识、常用仪器设备,常用实验动物种类、品系、实验操作技术等知识,拥有多部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操作视频。高仿实验有真实实验场景,实验仪器、装置、实验对象与真实实验现场情况一致,实验仪器界面和操作与真实的道生理信号采集处理系统相仿;实验步骤按实际实验设计;实验操作与实验对象的活动应用实景动画;实验数据进行生理指标的定量分析测量,并可导出。可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增强学生对机能学实验的兴趣,提高学生在真实实验中的动手能力,能节约部分实验动物,并且能解决以往在实体实验时由于操作失误导致实验动物的浪费现象。针对系统解剖学、局部解剖学、断层解剖学、麻醉解剖学课程将虚拟解剖系统与传统的尸体解剖实验相结合,可开设几十个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可查看彩色塑化切片图像,可根据教学需要锁定显示画面,3d解剖模型与2d切片截面图像完美结合,带来无与伦比的视觉感受,可完全满足临床医学、影像学、中医骨伤科学等特殊专业对解剖学课程的不同要求。使现代医学解剖教学摆脱了日常教学中对尸体解剖的完全依赖,满足教学需要,并可缓解教学尸体紧缺的难题。运用3d技术并有机合理地组合文字、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把枯燥乏味的课堂知识形象、生动、活泼地展现出来,让学生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中摆脱以往的抽象枯燥且具有一定危险性的实验环境,让学生在快乐中轻松地掌握更多分子生物与免疫学实验的知识,能够在虚拟仿真的过程中掌握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克隆核酸电泳,琼脂糖凝胶电泳,测序dna、rna提取,逆转录cdna,以及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blotting)等实验技术相关的实验项目,可减少分子生物和免疫学实验过程中有毒、有害物质对学生的伤害;减少分子生物与免疫学实验过程中对耗材、试剂、抗体等昂贵实验材料的需求以减少实验经费,使学生通过虚拟仿真实验掌握基本技术、操作步骤以及特殊仪器设备使用后能顺利完成实体实验,同时,分子生物学与免疫学虚拟仿真实验也可作为对本科生、研究生及教师科研基本功的培训。

3.2流程化的实验管理。

注重操作细节,规范实验管理,通过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可完成实验教学的全流程业务功能。通过实验课程管理、实验教学设计、实验教学安排、实验前预习、实验过程指导、实验结果批改、实验成绩分析等,实现对实验教学过程的全流程跟踪。各类教学资源建设也进行流程管理。基于网络的流程化管理有效促进各种类型实验的统一安排、优化组合,提高实验教学工作的效率和规范,为开放共享虚拟仿真实验资源奠定良好基础。

3.3智能化的教学服务。

为了减轻实验指导教师的工作量,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在课前预习阶段,采用智能组卷技术对学生进行应知应会测试。在实验过程中,采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虚拟仿真实验的网上实时智能指导,根据实验过程中的问题,阶段性地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有效指导。实验结束后,对学生的实验结果和实验报告进行自动化的辅助批改。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随时可以通过智能答疑系统答疑,学生可搜索常见问题,与教师实时互动或者向教师发送邮件。实验管理者和教师可以对实验过程的数据进行详实的统计与分析,通过大数据挖掘,发现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改进实验教学。

3.4规范化的资源建设。

通过优化实验模式、流程化的实验管理,可整合不同学科实验室资源。虚拟仿真实验种类较多,技术较复杂,利用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基础医学不同学科间可达到资源共享。为了保障实验教学资源的长期积累和共享交流,实现规范化的资源建设就显得非常必要。这些规范和标准的实施,有利于在全校乃致其他院校范围内的推广和应用,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开发和浪费。总之,通过虚拟仿真实验平台的建设,将传统的实验模式融合虚拟仿真技术进行优化,顺应了基础医学教学改革的需要,充分实现了“教师指导,学生主动学习”的新模式,对学生兴趣和积极性的提高也有促进作用,缓解了现有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的诸多问题,解决了因各种原因出现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的现状。

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论文

众所周知,我们已经身处大数据时代,大数据具有大量、高速、多样、价值的特点,各行各业都投入极大的关注。大数据的核心就是数据,统计学科一直就是冲在处理数据的最前线,未来统计学的大数据化是不可避免的趋势,因此大数据的到来对统计学教学的冲击无疑是最大的。而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目标是高级的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因此我们要让大数据服务统计学研究生人才培养,准确把握统计学的发展方向与发展形势,培养适应大数据背景下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

1.大数据背景下引起新的教学观念转变。

随着大数据越来越多被应用到教学上,我们必将迎来教学观念的大幅转变。传统的课上老师授课、课下学生练习,由考试来检查教学成效的教学观念会慢慢转变成学生在线自主学习。有条件的高教可以大数据背景下,老师的转变在于从原有的教学经验转变成对海量教学案例进行数据分析;学生的转变在于从依赖老师传授知识转变成对自身学习过程的数据分析。

2.大数据背景下引发新的研究生教学模式。

研究生教育和本科生教育不大相同,研究生更有自律性,学习目的更加明确,因此十分适合自主学习这种方式。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建立e-learning学习环境,用blackboard教学平台、moodle等开源学习系统,形成一个协作的虚拟学习社区或学习共同体,学生可以自由安排在线学习的`时间和地点,随时进行在线作业和测验,合理提高学习效率。同时,研究生都是小班教学,这更利于学生和老师之间进行良好的交流,在交流中发现更多的问题并有效的解决。这种教学模式无疑更加科学化,效率化。

3.大数据促进个性化教育。

当学生经过本科的基础学科教育,跨入更高一级研究生教育后,个体差异慢慢凸显出来。大数据背景为学生创造了更好的个性化教育平台,在师资和教学资源都相对比较缺乏的研究生教学中,使因材施教得以顺利实行。学生在线学习的所有数据被后台记录下来,老师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轻易知道每个学生的优缺点,再来调整教学进度,找出适合每个学生不同的学习模式。

要顺应大数据背景下,对统计人才的新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要全面衡量统计研究生课程的设置,做出适当的改革。首先必须将大数据相关课程纳入培养体系,开设大数据时代具有挑战性的内容相关课程包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大数据发展前沿,为了和本科生的教学有区别,可以适当采用一些优秀的英文原版教材。统计专业的研究生不但要有娴熟的理论知识还必须要有搜集整理数据的能力,数据分析的能力,运用统计软件的能力以及撰写分析报告的能力。因此大数据所需的专业人才不能从一个专业的角度来培养,要从数学,计算机等相关的专业来联合培养复合型专业人才。其次在理论教学部分要增加如何处理数据这一核心内容,目前很多大数据算法例如链接算法,k-means等本科阶段没有学到的专业算法必须在研究生阶段学习的。理论部分的教学除了大数据相关内容,还必须拓宽到相关交叉性的学科,包括数据挖掘、人工智能、数据可视化工具、newsql数据库等课程。除此之外还需要重点讲授典型的大数据实用案例,例如美国梅西百货的实时定价机制。根据需求和库存的情况,该公司基于sas的系统对多达7300万种货品进行实时调价。再例如某知名快餐业的视频分析。该公司通过视频分析等候队列的长度,然后自动变化电子菜单显示的内容。如果队列较长,则显示可以快速供给的食物;如果队列较短,则显示那些利润较高但准备时间相对长的食品。对研究生教学绝不能拘泥于理论教学,更需要把学生置于真实的大数据环境中进行实战培养。统计学院应率先建立大数据实验室,给研究生良好的学习的平台,并让学生参与项目并提供一定的奖学金资助。目前不少高校已经和相关企业签订校企联合培养计划,如4月18日,亚信集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与慧科教育集团开展大数据人才培养战略合作计划,将“产学研用”为一体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扩展至企业人才再教育领域,助力企业内部大数据人才队伍建设。这样构建以课堂、实验室和社会实践多元化的立体教育教学体系值得地方高校学习借鉴。

5.结束语。

统计研究生的教育更标志着统计学教育的一个新高度。作为地方高校统计专业教师,应该顺应大数据浪潮,强化大数据意识,形成大数据思维,转变研究生培养观念,建立新的研究生教学模式,因材施教,找到每个研究生相符合的教学平台和方式,培养出精通统计,理论与实践兼备的更多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2]吴启富.我国统计学专业研究生培养问题探析.才智,2013:21.

[3]邱东.大数据时代对统计学的挑战.统计研究,2014.

[4]卢正天.大数据浪潮挑战下的教育回应.当代教育科学,2014.

研究生教学改革下基础医学论文

目前我国的医学教育无论是专科、本科和研究生层次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基础医学教育阶段和临床医学教育阶段,主要采取“基础课-临床课-医院实习”的教育模式。基础医学教育阶段是每个医学生成长为合格医生或医务工作者的必经之路。因此作为医生的摇篮,基础医学教育在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方面负有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同时基础医学教育改革也必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然而在基础医学教育阶段,学生医学知识有限,学生和老师与患者之间没有直接接触,在医患关系调节方面的作用很容易被忽视。但是处在这个阶段的学生既对获取医学知识正处于极度渴望的阶段,又苦于缺乏接触实际问题的机会,同时他们与进入临床实习后的医学生不同,不会涉及有关患者隐私等方面的利益冲突,在与患者沟通方面有一定的优势,更容易被患者所接受。因此,他们可以在医患之间构建医学知识和互信的桥梁,从而在基础教育阶段寻求缓解医患关系紧张的可能途径将成为一种合理的选择。

1.1构架知识的桥梁。

对医学专业知识的正确认知是医患有效沟通的基础。患者医学知识匮乏,不清楚医生的诊断,不了解医生的用意,就很容易产生误解。患者饱受病痛折磨,带着毕生积蓄,甚至是四处筹措的医药费,来到医院寻求帮助,对医疗期望值往往过高,由于不了解医疗风险,将责任归咎于医生。比如湖南湘潭市产妇羊水栓塞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的医疗意外,如果患者家属对分娩并发症羊水栓塞的危险性有所了解,也就不至于爆发冲突。另一方面,目前医生接诊量巨大,任务重,很难有充分的时间为患者讲解相关的医学知识。而基础医学教育阶段的老师和医学生肩负着传播知识、服务社会的责任,将正确的医学知识和可能的医疗风险通过合适的途径和渠道,持之以恒地进行系统科普,在患者和医生之间构架知识的桥梁,为医生和患者有效交流提供基础。同时医学生在充当医学知识桥梁作用的过程中,也必然经历一个“学中用,用中学”的过程,有助于解决医学生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的.问题,加强自己的知识储备,不断面对实际问题以扩展自己的知识结构,活学活用,加快医学生的成长。

1.2构建医患信任的桥梁。

患者及其家属与医生之间的相互信任缺失,是造成医患关系扭曲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医疗投入相对不足,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导致一些“医疗乱象”的发生,例如“收红包”、“大处方”等现象,患者不信任医生,有的患者只信任资历深厚或者自己熟识的医生,时刻提防甚至排斥其他医务人员。而有的医生为了规避医疗纠纷中的责任,也会相应的采取一些自我保护措施,比如放弃高风险手术、过度依赖医疗仪器、开具不必要的检查、出现过度医疗等问题。长此以往,必将导致医患关系的恶性循环。基础医学教育阶段的医学生走进社区,志愿服务,不仅可以起到传播知识的作用,而且和患者长期接触,建立联系,关心其心理感受,一方面医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医患沟通技巧,同时防止把病人当作疾病的载体,只见“病”、不见“人”,为以后医学生步入医生岗位后建立互信、互通、互容的医患关系奠定感情基础。

2.具体对策和方法。

2.1建立健全医患关系认知教育课程体系,加强基础医学教育阶段的人文教育。

医学生的医患关系认知水平和沟通技能的培养,是医学生成长为合格的医务工作者不可或缺的条件之一,它决定未来医生的职业态度、行为举止,必将为化解医患矛盾、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奠定良好的基础。而当前我国医学教育过程中,对引导医学生树立科学的医患沟通理念的相关课程体系不够健全。存在只注重临床带教,把医患关系的建立与养成寄于临床实践阶段,忽视基础医学教育阶段的人文素质培养等现象,是很不可取的。在当前医患关系的新形式下,医学院校必须在注重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及技能培养的基础上,增加社会学、伦理学、人文科学等非生物学知识的课程比例,在原有的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医学和政策课程基础上,增设沟通技能、医疗事故与医疗纠纷等课程。要切实避免人文学科教学过程中流于形式,理论脱离实际,生硬地进行概念、理论、原理的灌输,同时要打破与其他学科的“壁垒”,将医学基础课程和临床课程纳入医患关系认知教育课程体系中,特别是在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等医学基础课程中及早地渗透人文课程的教育内容,进而使学生潜移默化接受医学学科的人文性,增强医患沟通及医疗纠纷防范与处置能力。

2.2改革现有的基础医学课程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手段。

基础医学教育过程中传统的单一以课堂讲述的lbl(lecture-basedlearning)教学方法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医患关系对医学生培养提出的更高要求。医学生不仅需要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与职业素养,掌握广博的知识与专业技能,又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因此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综合运用lbl、pbl(problem-basedlearning)、cbl(case-basedlearning)以及rbl(resources-basedlearning)等教学方法,积极引入mooc(massiveopenonlinecourses)教学模式,注意多学科融合,创新教学手段。例如应用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patient,sp)、simman综合模拟人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模拟病房和模拟医院等,加强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将基础和临床有机结合,用一切手段实现知识的无缝对接,为学生营造自主、独立、创造性学习的教学环境,为医学生顺利完成向医生的角色转换做好充分的知识技能储备和心理方面的准备。

为解决医学生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的问题,医学教育早期临床实践已经逐渐受到重视,但从医患关系的角度,不可避免地会涉及患者的生命健康权和隐私权及无证行医等问题。因此在基础教育阶段可以建立医学生社区志愿服务学分制度,安排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或假期进入社区,进行医学知识科普活动,让医学生在运用自己的医学知识为群众的健康问题答疑解惑的过程中建立自信,一方面可以提高沟通技巧,使他们逐步掌握应对医患关系的策略,并且与群众逐步建立互信互重的情感联系,增进医学生对患者生命的尊重、敬畏和关爱;另一方面,医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自主观察,不断发现医学问题,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研究生教学改革下基础医学论文

在综合实验教学平台中,将依据不同学科之间自身特点的不同以及存在的联系而尽可能追求打破原有的学科界限。其将以往应当属于教研室中的实验室从中分离出来而设置在实验中心之中,从而能够将以往分别属于不同课程的分散资源同具有统一学科特点的实验教学方式进行良好的组合,并将原有教研室工作人员的编制重新划入到实验中心之中。并且在其中实验教学的环节中也将之前存在的课程所分离而进一步进行整合,并逐渐形成各自独立的实验教学课程。同时,其还在医学实验中心中根据学科大方向的不同而分为病原学、化学同预防医学、形态学、细胞分子生物学以及功能学这五大教学实验平台,从而以这种教学平台的方式将以往的学科性实验方式进行了一定的转变,从而在对不同课程之间内容良好联系、融通的过程中使医学实验的质量获得良好的提升。同时,在内部组织结构方面,实验教学中心机构同教研室一同都设置在基础医学院的管辖之中,并使基础医学实验工作能够在统一管理的方式下能够得到良好的组织协调,并使教研室对于实验教学工作以及教学改革等方面具有更为积极的热情。通过这种良好组织以及管理机制的确立,能够有效的使实验教学中的相关教学工作以及课程改革都能够得到教研室人力、资金方面的支持,从而保障实验教学中心的顺利开展。

2.1新实验课程体系。

根据不同学科自身特点的不同,实验中心特别打破了以往的学科界限从而将以往仅仅以课程为单位的方式转变为具有整合形式的实验课程体系。在新实验习题中,主要分为下列几种实验:首先是基础性实验,在这项实验范围中,对于学习中最为基本的一系列实验技能以及操作进行了包含,比如较为基础的生理基础实验、实体解剖操作等等。同时还包含部分经典验证性实验,从而能够以验证性实验的方式对于人体在正常以及异常情况下的生理状况以及形态结构进行掌握。其次是综合性实验,在这项实验范围中,主要是对部分实验技能以及学科知识进行综合性运用的部分实验,虽然这部分实验都是由基础、经典的实验方式组成,但是学生却能够在开展此项实验的过程中通过更为新颖的方式对问题进行研究,从而为后续的更高层次实验打下基础。最后即为设计性实验,在这部分实验当中,其目的就是为了凸显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主体地位,从而使学生能够根据自身兴趣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实验题目,并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能够根据自身掌握的技能以及爱好来使创造力以及主观性能够在实验的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发挥,进而获得综合素质的提升。

2.2实验教学同临床实践相结合。

在实验教学中心中,应当在以往医学实验教学的基础上同科研项目相结合,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创新艺术。对此,可以在班级中选择部分学有余力、能力较强的学生进入到探究性实验中,并在教师实际指导下通过多种实验技术开展实验,并且在获得一定成果之后安排学生利用教师的先进医学设备进一步开展更具前沿性的医学研究,从而使学生能够在这种更具学术气息的实验环境中享受到实验与探索的乐趣。同时,在安排学生科研项目的同时还可以将实验教学同临床实践进行良好的结合。通过实验中心同周围医院的良好连接,则可以签订学生临床实习的相关条款,从而为学生创造出一个更为真实的实验环境。通过学生在临床实践中的操作学习,能够更为有效的提升自身知识,并且在实践的过程中拓宽自身视野,使自身处理问题的能力获得良好的提升。

2.3经典实验同现代技术相结合。

现今飞速发展的社会为医学人才带来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学生能够在对基础理论知识以及经典实验操作良好掌握的基础上对于基础医学技能进行更进一步的学习、理解,从而能够在获取扎实基础的前提下为后续的学习、工作打好基础。在医学技能中,标本切片观察、生化检测以及实体解剖等都是学生必须应当良好掌握的技能。同时,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式技术也被应用到了医学应用中,这就需要学生能够在掌握基础医学技术的同时对新技术如数字化处理技术、多媒体技术以及生物学检验系统等具有现代气息的新技术进行良好的掌握,从而以多样化的医学手段来丰富自身医学素养。

4结束语。

总的来说,在现今社会医学人才需求量不断加大、高素质医学人才地位不断提升的今天,加强医学实验教学改革是非常有必要的一项工作。而建立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则是非常有效的一种方式,能够极大程度的提升学生的综合医学能力。而在实际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也应当在保障教学中心合理组织架构的同时大力开展教学改革,从而以良好教学中心的建立为实验教学的效果作出保障。

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透析论文

2.1前言31。

2.2.1材料31。

2.2.4第一链cdna合成33。

2.2.6大规模平行测序技术(mpss)34。

2.2.8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分类35。

2.2.9基因差异表达的验证35。

2.3.2早实枳和普通枳中mpss标签序列的差异表达37。

2.4.1转录组测序为成花转变研究提供大量信息49。

3.1前言53。

3.2.2总rna提取54。

3.2.3mrna分离54。

3.2.5实时定量pcr检测55。

3.2.7载体及菌株56。

3.2.9细胞定位载体构建57。

3.2.10分子荧光互补(bifc)载体构建57。

3.2.11酵母双杂交(y2h)载体构建57。

3.2.12载体转化农杆菌57。

3.2.14花序侵染法转化拟南芥58。

3.2.16转基因拟南芥的表型统计59。

3.2.18基因枪介导的烟草by2悬浮细胞系双分子荧光互补60。

3.2.20基因的结构和序列分析62。

致谢119。

研究生教学改革下基础医学论文

摘要:以《组织学与胚胎学》教材编写为例,分析当前国内各大出版社出版的不同版本教材的特点,并指出医学生培养过程中职业精神养成的重要性,提出将职业精神培养渗透在基础医学课程教材中的初步设想,使我们编写的教材与时俱进,更好地承载医学知识和传承良好职业精神。

关键词:基础医学教材;医师职业精神;教材编写。

教材是重要的知识载体,是医学生培养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工具。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教材种类繁多,以《组织学与胚胎学》教材为例,目前全国各大出版社出版的《组织学与胚胎学》教材很多。主要有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组织学与胚胎学》,现在已进行了8次修订,在修订过程中,不但对知识进行了更新,而且在形式上也有很多创新[1]。比如第五版开始增加了人文方面的插图,并以插入框形式将著名实验、科研进展、临床问题等专业内容与社会历史文化等有机结合,旨在引起学生阅读兴趣、启发思考、拓展知识面,赋予教材人文内涵。

提示培养医生不仅要传授医学知识,还要培养人文精神。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组织学与胚胎学(案例版)》教材,将基础知识与临床案例相结合,体现了培养医学生早接触临床理念[2]。继此,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组织学与胚胎学》各章节以案例导入,正文中适当加入一些临床应用板块,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基础与临床衔接[3]。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的《组织学与胚胎学(电子书包)》,迎合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以网络及上网设备在医学生中的普及为基础,使医学生全天候学习和终身学习成为可能,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方面有一定指导作用[4]。

另外,也有教材改变了传统将组织学与胚胎学内容截然分开的编写模式,尝试将两门学科教学内容有机整合,以人体发育为主线,将各种组织和器官的发生、发展、结构与相关功能密切结合,使其真正成为一门课程[5]。还有教材针对高职、专科等层次教学,相应地将人体解剖学和组织学与胚胎学两门课程整合,使内容更加紧凑,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避免了两门课程内容的重复,进而减少授课学时,减轻学生负担,给学生留有更多自学时间[6]。这些教材编写模式,也为目前全国各大医学院校开展的以器官系统为主线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可取的经验[7]。总而言之,虽然目前组织学与胚胎学等基础医学学科教材编写形式多样,但还是注重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知识的承载,对职业精神层面的渗透不足。

1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现状。

通过基础与临床知识的学习,培养医学生求真务实、勇于创新、追求卓越医疗技术的科学精神,教师在授课及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医学生向善、求美、利他、关注服务对象情感体验的人文精神,将医学科学精神与医学人文精神相统一,即是医师职业精神的内涵。目前,对于医师职业精神培养,主要是通过实践教育让医学生初步认识医师职业精神。一般新生入学后,学校会组织医学生参观学校的相关场馆,进行医学生誓言宣读等活动,这些活动全体学生都要参与,但是活动时间很短,并不能在医学生心中产生深远影响。

此外,随着医学生医学知识的积累,个别医学生可以参与社区导医和导诊等诊疗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从感性和经验层面体验医疗工作的目的、价值及意义,但是这种方式不能使所有学生都有收获,尤其是那些不太愿意参与社会实践的学生,这使得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缺位。有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会以自己的经历结合理论知识为学生讲解一些职业道德和医师职业精神内容,但这也只是个别教师的行为,或者说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触景生情、有感而发,不能在医学生培养过程中常态化。

2职业精神养成是医学生培养的重要环节。

我国医师职业精神制度建设是从1988年卫生部颁布《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实施办法》开始的。,中国医师协会签署《新世纪的医师职业精神——医师宣言》,再到颁布的《中国医师宣言》对医师职业精神进行了相关规定[8]。在这些规定中承诺平等仁爱、患者至上、真诚守信、精进审慎、廉洁公正、终身学习,并强调守护健康、促进和谐,是中国医师担负的神圣使命,该神圣使命依赖于医学生的培养。

虽然职业精神培养需要在社会的熔炉中锻造,但也需要在基础知识学习阶段学生的自主学习及教师的言传身教。医学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学科分支最多,知识更新最快,并且医师工作环境复杂。这些特点决定了医师要技术精湛,医德高尚,在与疾病作斗争过程中,不仅要对新事物、新知识有浓厚兴趣和强烈求知欲,还要加强职业道德培养。医学家吴瑭曾说“学医不精,不若不学医也”,另有“德不近佛者不可为医,才不近仙者不可为医”,均指出作为医生不仅要追求医技精湛,还要追求医德高尚[9]。医生只有不断追求卓越的品质,才能胜任医生角色[10]。

3将职业精神教育渗透在教材中的意义。

在医学生培养过程中,随着对基础理论知识学习的不断深入,医学生对职业认知日渐清晰,但是繁重的学业以及间接了解到的医师职业压力,使部分学生出现专业倦怠,甚至产生弃医的想法。因此需要及时让医学生认清医师职业,培养医学生关怀、尊重、理解、责任、博爱、奉献的优秀品质[11],而这些品质的养成仅靠参观、宣誓或一两次的社会实践是难以实现的。所以有必要将职业精神培养内容以某种形式编入各学科教材中,让学生在学习之余能了解相关知识,得到不间断的熏陶。医学生刚入学时,对医师这个职业并不了解,对医疗行业认识片面,要么是积极的,要么是负面的,而学校这个大环境相对比较单纯,很容易做到修正医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因此,将职业精神培养提前到基础知识学习阶段,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在这个阶段学生可塑性强,接收积极的、新鲜事物的能力强。同时,把基础医学相关知识与临床工作相结合,既能体现基础医学知识的重要性,也能提高医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促使其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更加深刻。

4将职业精神教育渗透到基础医学教材中的可行性及形式。

4.1教材的'多样化使重编教材成为可能。

当前编写具有针对性的教材以适应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医学生培养已成为共识。编写或修订教材是将现代教育理念融入教材之中,因此将职业精神教育内容编入教材也是可以实现的。

4.2现代化技术发展为教材编写提供保障。

可以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作用,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开发医师职业精神教育网络平台,以文字、图片、视频和动画等多媒体形式展现与本课程知识点相关的医师职业精神知识及经典案例。以学科知识点为依托,向职业精神扩展,充分展现基础医学知识的重要性,进而提高医学生学习基础医学的兴趣,加深对基础学科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4.3在教材中适当应用文本框形式。

文本框内容可以包括本学科发展史上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或著名科学家的事迹,描述他们的敬业精神、高尚的道德品质,以引导医学生把内在成才需求和实现社会价值相结合,自觉追求卓越,深化对医师职业的认知,培养职业精神。也可以以本专业知识为切入点,选择一些典型案例,让医学生体会到学好基础医学知识是为以后处理临床问题提供有力保证,进而使医师职业精神得到升华。例如,在组织学消化管章节阑尾部分,可以选择这样一个案例:在因妇科疾病进行手术过程中发现阑尾有轻度炎症,是否需要将阑尾切除呢?可以将这个案例从本学科知识层面、临床思维维度、职业道德角度等多方面进行评述,并给出合理的建议。

当然这个问题的答案可以是不确定的,也可以是明确的。再如,在胚胎学部分,学习先天畸形(唇裂、无脑儿等)相关章节时,可选择一些典型案例,从科学、人文、社会等角度分析如何处理不同先天畸形病例,使医学生明白作为一名医师不仅是救死扶伤,还要从患者、家庭、社会等方面考虑。也就是说,作为一名医师不仅要有科学精神,还要有人文精神,并能使两者统一。总之,本文通过对基础医学学科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教材编写提出一个初步设想,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给各大出版社及教材编写者一些启示,使编写的教材能与时俱进,更好地承载医学知识和传承良好职业精神。

参考文献:

[1]成令忠,李继承.组织学与胚胎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白咸勇,谌宏鸣.组织学与胚胎学(案例版)[m].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

[3]苏衍萍.组织学与胚胎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4]曾园山.组织学与胚胎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5]成令忠,王一飞,钟翠平.组织胚胎学———人体发育和功能组织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6]于恩华,唐军民.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m].2版.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8]王德.医生的职业精神[j].中国医学人文,2016,2(4):2.

研究生现代仪器分析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论文

本文论述了《仪器分析》(含实验)课程教学体系的建设与改革。我们以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综合性、研究性与创新性人才为基本目标,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倡导启发式教学,通过改革使教学结构更趋于合理,体现出仪器分析教学计划的科学性和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及教学手段的连贯性。

分析化学是一门对物质的组成、结构和状态进行系统测量与表征的科学,是人们认识物质世界的重要手段之一。[1]它包括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两大部分,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仪器分析》课程是综合性大学和高等师范院校中一门新颖的交叉学科。[2,3]《仪器分析》(含实验)课程目前是我校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应用化学、环境科学和工程以及化学教育专业本科生的主干基础课程。仪器分析是一门集化学、物理学、生物化学、数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

[4]由单纯提供分析测试数据,上升到从原始的分析测试数据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价值的静态和动态物质信息,以解决自然科学各领域中的关键问题。作为自然科学研究领域中物质的信息科学,仪器分析的发展被寄予越来越大的期望,并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作为本科生的仪器分析理论与实验课程体系的教学,也越来越显示其重要性。

结合目前的化学领域发展现状和教学要求,我们深刻认识到仪器分析课程的教学涉及面较广且综合性较强,在课堂教学中既要传授各种现代仪器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又要介绍仪器的基本结构、测试原理和定性定量的分析方法,尤其是各种方法的特点及其应用范围。

而就目前我校的仪器分析课程教学现状来看,尚与国内其他院校存在一定的差距,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都缺乏及时更新,这本身与仪器分析方法的飞速发展是相矛盾的。因此,通过对《仪器分析》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和实践,更新教学思想、改革教学方式、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理论与实验密切结合等途径,合理优化课程的内容和结构,对培养综合性、研究与创新性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随着仪器分析方法的迅速发展和更新,我国各高校都普遍增大了《仪器分析》课程内容的比重,并且结合仪器分析方法的发展趋势来更新教学内容,以便培养知识结构较新、动手能力颇强的学生。同时,各高校按照教育部《关于对基础课实验室进行合格评估的通知》精神,建设了一批合格实验室和实验中心,对于推动实验教学改革、突出本科教学在学校的中心地位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其中,北京大学的《仪器分析》课程教学的总学时数达到60学时,实验有18个,涵盖了11种仪器分析方法。

南京大学的《仪器分析》实验开出时间为大学二年级的两个学期,共有26个实验项目以供选择,课程教学的总学时数达到48学时,其中前13个实验项目为必选实验,后13个实验项目为选修实验。中山大学的《基础仪器分析》课程教学的总学时数达到54学时,开设基础性实验17个,综合型实验9个。其中选做实验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例如铅锌矿烟道灰中锗的光谱定量分析,单扫描示波极谱法――废水中镉的测定和中药冲剂中有效成分的分析等。此外,还组织实验每8人一组前往分析测试中心、化学院实验中心和各研究所进行大型仪器教学参观。因此,我们亟需根据自身专业特点将《仪器分析》课程的改革放到极其重要的位置。

一、研究现有课程体系,重视教学实践内容。

我们必须了解课程自身的特点,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首先,仪器分析理论课程涉及的学科和领域非常广泛,仪器工作原理往往是多学科交叉,比其他基础课更抽象、更枯燥,化学和环境专业的学生学习起来存在一定难度。学生感到最困难的是由于课堂上介绍仪器原理时未能见到实物,故常理解不透,印象也不深,单靠语言和文字描述仪器的工作原理又很难达到预期效果,不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由此可见,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重要作用,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把教学从偏重知识记忆、偏重教师灌输的传统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创建一种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和发展其自身个性的教学模式。教师可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启发式教学法、比较式教学法、课堂讨论、实验演示等,或者按照仪器分析方法发展历程的方法,再结合相关国际刊物文献资料学习探讨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其次,仪器分析实验作为仪器分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化学课程相比较,仪器分析实验教学存在严重的三多三少的矛盾,即班次多、人数多、实验组多,而老师少、仪器少、实验室少。此外,还存在重复验证实验多,综合实验少;合作完成实验多,独立操作的实践机会少等情况。仪器分析实验教学以前主要集中在验证性实验和规范化操作,缺乏科学的思维训练和创造性激励。大多数学生在毕业前根本没有阅读过仪器使用说明书,遇到问题时通常依靠老师来解决,在实验中完全缺乏主动性,能力得不到及时地培养和提高。

此外,所涉及的大型贵重仪器实验或是演示实验,学生操作时间短,不能达到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受到大型仪器数量的限制,虽然采取大循环(每组2~4人)做实验,但学生实际上机操作时间依然偏少。为提高学生上机的时间利用率,所开出的12个实验基本上都是成功率高、现象明显的验证性实验。在实验课中,许多学生反映独自操作的机会少,不利于培养他们的实验动手能力。希望实验室能随时对外开放,能有更多的实验机会,能让他们自己设计、验证实验。往往给学生自己动手的空间和机会,他们的自学能力才能得到提高,学习才能成为一种自觉性行为,懂得“教是为了不需要教”,“不教是为了养成学生有一辈子自学的能力”(叶圣陶语)的道理。

二、多种教学方法结合,突出多媒体教学。

兴趣才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很多教学模式从主观能动性出发,就是为了在更大程度上激发或者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为此我们就需要对教学手段进行改进,多媒体就是目前最普遍、最直接的教学途径。通过多媒体教学,就能很好地解决一些实际教学问题。多媒体教学能够展示平时课堂上难以在黑板上完成的实验装置、光路图、电路图或仪器外观形状等,还可以对实验进行模拟操作,让学生对仪器有直观感觉的认识,一目了然。

不但可以将大型精密仪器的形状、各部分结构、工作原理甚至操作技术,以图片、影片等形式形象直观地表现出来,而且可以把各方法原理以动画形式模拟出来,甚至还可以借助模拟仿真实验,让学生了解各种仪器分析方法的影响因素,大大增强了课堂的表现力。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在于可以直观形象地表达教学主题,[5]当然,仅仅依靠多媒体教学手段也会存在不足,主要体现在:听课的环节上,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常常可以做到听课和记笔记两不误,而采用多媒体上课后,往往让学生感觉讲课进度加快,来不及记笔记。

此外,在讲解分析方法的原理时,涉及到公式的推导,有些学生思考速度跟不上讲课速度。因此,在听课这一环节上,要求学生上课前结合课本中的思考题进行预习,上课时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认真听,适当作些记录,无须照抄笔记,课后再利用课件进行复习和巩固。传统的教学模式能一直延续下来,说明必然有它不可忽视的优势,而《仪器分析》的课程内容的特点又决定了需要多媒体这种教学手段,那我们就应该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取长补短,使我们的课堂达到最佳的效果。

三、理论与实践相联系,渗透课程的重要性。

要学好一门课程,取决于学生对这门学科的重视程度。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专业制订教学计划,实行分层次教学,有选择、有重点地介绍不同的仪器及其应用实例。其中,对于化学专业的学生要重点学习各种有机化合物和微量元素等的分析检测以及蛋白质、酶、氨基酸等生物分子的分析等;应用化学专业的学生,要求他们重点掌握生产过程的监控,如化工生产方面原材料、中间体和出厂成品的质量检测等;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要重点学习大气、水、土壤等污染物的检测。要使学生认识到这门课程的学习会给自己将来的工作或者科研带来很大的帮助,并从内心重视这门课程。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将仪器分析的原理方法与现实社会密切相关的热点问题结合起来。例如,涉及食品安全的毒、苏丹红事件,涉及环境安全问题的水体重金属污染、空气中污染物的监测等,不但可以帮助学生认识仪器分析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从而诱导学生学习的强烈愿望,而且可以促使学生从仪器分析课程中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主动去学习,带来的效果是任何一种其他教学方法所无法比拟的。

四、改进实践教学的方式,多用启发式教学。

目前传统的实验教学的指导方式是,告诉学生实验的原理、仪器、实验步骤,甚至连细节和注意点也一一交代,学生被动地按照实验的步骤一步步机械地完成即可,未能真正达到投入学习的目的,所学到的仪器分析知识及其他学科知识并未真正融合,使得学生不愿动脑筋,甚至不预习,实验时只需逐条看黑板、结合讲义也能完成实验,其结果只是使学生通过实验课巩固或验证所学的理论知识。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尽管教师做得很细致很周到,但这样的实验很难激起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效果不甚理想,且对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的培养极为不利,更不用说培养其创新能力了。

五、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增添设计性实验。

学习的过程已经不再是抄写黑板上的那些条条框框了,而是在于培养自己利用新的知识去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这本身就是一场教与学的革命。为了提高仪器分析实验教学的质量,充分发挥分析仪器在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中的作用,需要对仪器分析实验教学作较大幅度的调整。基本思路是将仪器分析实验的教学在12周内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以原有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训练为目标的必做实验,第二阶段是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开放式设计性选做实验。

科技论文。

相关信息。

的综合性实验报告。也可将老师的一些科研成果设计成仪器分析实验,使学生更深入了解一些前沿研究领域以及科技创新和论文撰写的全过程。教师主要起辅导答疑的作用,而学生才是自主学习的主人。

通过几年来对《仪器分析》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和实践,更新教学思想、改革教学方式、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理论与实验密切结合等途径,合理优化课程的内容和结构,对培养综合性、研究与创新性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开展多层次的实验教学,利用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在撰写论文和答辩过程中的综合归纳能力、科技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这种研讨式教学孕育了他们的创新意识,激发了其创新热情,培养了其创新实践的能力。

浅论中医学研究生的临床经典教学改革论文

中国医药学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人的自然属性、社会文化属性、精神心理属性认识方面及对人的健康、疾病认识和治疗等方面,都有西医所不及的优势。中医学课程在以西医为主的高等及中等医学院校中普遍开设。但由于入学后首先接受西医系统理论的熏陶,中医学思想体系与先入为主的现代西方自然科学、数理化不一致。因此,中医学教学处于前无铺垫、后无拓展,并缺乏背景知识的境地,学生普遍反映中医理论玄奥、难学。同时,2种医学在认知模式上迥然不同,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从对西医细胞结构、细菌病毒的认识转移到对中医阴阳五行、气血津液及六淫的理解,学科跨度大,学习方法未孳握,从而感到学习内容抽象、枯燥。

卫生学校中医学教学内容繁多,课时偏少,课程设置不合理,导致学生缺少实践机会,理论脱离实际。若将概括全面的《中医学概要》《中医学基本常识和针灸学》或《中医护理》等教材浓缩成36—72学时,教学既面面俱到而又泛泛而谈,在学生心中只能留下艰涩、晦奥的模糊印象。

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提出将适合于卫生学校的中医学内容分为三大板块进行教学。

1板块式教学设计思路。

将中医学分为基础学科、临床应用及实践技能三大板块。

图1中医学三大板块划分。

2实施方法。

编写教材时,针对不同专业造当增减、编排不同板块内容,合理分配三大板块教学内容和学时。卫生学校中,主要是药剂、护理和卫生保健专业必修中医学,但无论何种专业,基础部分的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等内容是必不可少的,能使学生树立中医整体观念,形成辨证论治思维方式。

2.1药剂专业。

本专业的重点是药,三大板块中以基础学科部分作为重点突破部分,可适当扩展方药学习。第二、三板块可用较少学时稍加注讲,不必深入具体的病证或穴位等内容。结合生药鉴定学重点,讲述药物配伍(包括十八反、十九畏)及药物的性味、功效、应用注意事项,使学生对常用药、重点药不仅有性状、颜色等的直观认知,还能使其熟练掌握使用方法,有益于临床应用。如“细辛不过钱,过钱命相连”,因细辛的毒性而对其用量加以限制;十枣汤中“遂、戟、芫花”的服用方法应以“十枚肥枣煎汤去渣泡服”;桂枝汤要煎汤取汁适寒温”服,以“啜热稀粥温覆,遍身滢滢汗出即止”,不可过服等。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点的同时体会中药使用的精妙之处和古人的良苦用心。

2.2护理专业。

因为服务方式和对象不同,护理专业的重点是第一、三板块。第一板块中的方药可以从简,但应突出药物的煎服方法,如药物的先下、后下、包煎、煎煮时间长短和服药时间等,具体药物的性味、功效归入附录中作为了解内容。而第三板块则是学习重点。应将推拿、拔罐、刮痧操作方法作为重点突破部分,可适当增加课时,让学生能够熟练掌握。第二板块的临床处方用药可从略。

2.3社区保健专业。

该专业培养面向农村、基层的医士,他们使用中医基本技能最多,中医学在该专业的课时量最多。教学时,在以第一、二板块并重的同时,适当加大第二板块课时量,使学生能够正确诊治常见病及多发病。但不可面面俱到,使学生产生畏难心理。

3注意事项。

3.1重视引入教育。

卫生学校新生正处于从普通教育转变为专业教育的过渡阶段,中医学教学应重视引入教育,让学生明确中医学的地位及优势,树立学好中医学的信心,培养学习兴趣。

3.1.2中医学特点我国传统医学基本符合新世纪“保护生态,回归自然”的要求。中医理论体系,既包含有文化社会因素,又包含有自然科学因素;既反映了人体五脏之间不可分割的复杂关系,又反映了人体内“藏”与自然万物外“象”的对应关系。中医学体现了综合、全息的“象”思维特征,藏象、脉象、证象反映了生理功能和病理(病因、病性、病位、病势)等人体与自然生态各种信息的总合。因此,可以说中医学是一门顺应自然环境的大生态医学。

中医学强调自我调节,发掘人体正气潜能。在治疗疾病方面,不是单纯针对组织结构病变采用以清除组织病灶、抑制致病菌毒为基本特征的对抗性治疗,而是建立了一套针对人体无形的功能关系的自组织、自调节的治疗系统及功能动态平衡调节模式,以五脏间的功能调节为主引发到机体的形体组织官窍,达到整体“阴平阳秘”状态。

3.1.2学习方法非中医专业的中医教育主要是加强学生中医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学习,使其从根本上把捱中医学精髓,掌握以藏象、经络、气血津液为核心的生理与病理,以五运六气,太过、不及为主的病因与预防,以四诊八纲、八法、辨证施治为中心的诊法与治则,以及四气五味、升降沉浮等药物理论等,引导他们步入中医大门。中医理论的形成具有源于生活的特点,如生活中“水能灭火”’中医五行相克中就有“水克火”一说。学生在以往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中,已逐步形成了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看法,具有利用现有知识经验进行推论的智力潜能。因此,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知识,通过中医学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充实、丰富学生知识,将更有利于学生掌握中医理论。学生通过学校教育,能应用现代科学方法和手段获取新知识,培养积极向上、主动适应社会环境和发展的健康个性,能独立吸取人类科学文化领域的各种精神财富,对多元文化善于融会贯通、综合运用,并具有终身学习意识。

3.2突破难点,熟记重点。

3.2.1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的灵魂,立法方药莫不以此为基础。阴阳是古人思辨哲学的.起始,是以“日光的向背”为其原始含义,而后扩大到整个认识领域,用来对自然界相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教学中可结合矛盾学说和辩证统一思想加以阐释思辨哲学。如果没有以上的启入点,仅以“一般的,以明亮的、上升的……为阳;以阴暗的、下降的……为阴”来解释阴阳概念,学生将无法深刻理解阴阳依存、转变的微妙关系,机械死板地记忆会为以后的学习设置巨大障碍,造成理论和实践相脱离。

3.2.2五行学说在现行教材中五行学说被归为自学内容,笔者认为不妥。在调理脏腑关系及指导用药甚至以情志相胜法治疗心理疾病都涉及此。教学中只需寥寥几笔“木燃烧是火,火化为灰焊是土,土里藏金,金炼化为水,水能滋养树木”,就能将五行相生的关系解释清楚,记忆时则简化为“木火土金水”,相克则记忆“木土水火金”,解释以“植树造林防水土流失、水来土掩……”等。临床应将五行相克原理,使用情志相胜法治疗心理疾病推而广之。古籍中有很多范例,如“范进中举”中喜伤心后以恐胜喜法治疗等。

3.3突出人文教有。

卫生学校人文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教养的医护人员,使他们能够了解患者痛苦,听患者倾诉,体恤患者疾苦,为患者提供人性化医疗服务。我国古代传统哲学思想、传统文化以及具有丰富、独特人文特色的中国传统医学,应成为学生多元化训练的重要内容,中医学以其强烈的人文属性成为最能反映医学与人文相结合的一种形式。许多研究证实,中医传统诊疗模式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医患关系。医生在四诊合参时与患者的交流和沟通对稳定病情很有帮助,含有某种暗示意味的心理安慰有时更胜于苦口良药。因此,学生学习中医,与其说是掌握了一些中医知识和技能,不如说学会了中医的思维方式,尤其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拓宽了学生认识世界的视野,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能力。倡导“医乃仁术”“天人合一”的中医学不失为最生动的教材。

浅论中医学研究生的临床经典教学改革论文

文章通过分析当前中医学专业研究生中医临床经典课程教学的现状。指出现阶段国内中医类高校在上述问题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针对中医学研究生临床经典教学改革的方法,希望对今后的中医学研究生教育和培养有所裨益。

中医研究生是国家为中医事业培养的高端专门性人才,如何在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其整体素质,使之早日成才,是中医研究生教育必须直面的重大课题之一,而中医研究生临床经典课程教学的不足也是目前中医教育中的“顽疾”。本文将从临床经典教学的现状与问题、改革方向与建议等方面进行探讨,望能引起读者共鸣和相关人士重视。

1.注重招生数量,轻视中医研究生“去精英化”的现状。

随着高校扩招步伐的不断加快,作为“精英教育”的研究生教育也无可避免的卷入了扩招的浪潮中。一方面,从高校扩招开始,我国硕士研究生录取比例从的21.17%增加到的33.07%。研究生录取比例逐年增加的同时,本科生质量下降也已成为公认的事实。由于生源质量下降,使很多原本达不到研究生要求、对学术没有浓厚兴趣的学生也进入了研究生队伍,扩招后研究生的增长速度远远快于导师增长,一个导师带的学生太多,由于精力有限就不能提供更细致的指导,就导致一些研究生长期处于“散养”状态。

另一方面,国家为提高中医药理论研究水平,探索培养中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新模式,从起,教育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同意非医学专业毕业生报考中医药研究生。这些考生中医基础相对薄弱,在对其开展与本科为中医学背景的考生相同中医临床经典课程的教学时,为了照顾其能跟上学习进度而削弱临床经典课程的深度与广度的拓展,出现中医学背景的研究生“吃不饱”,跨专业研究生“吃不了”的现象。

此外,在扩招的研究生当中还有相当一部分只为取得一个学历。这类学生对中医临床经典进行深入研究并无兴趣,也进一步加剧了中医研究生“去精英化”进程。

2.过于注重科研实验与医疗实践,轻视经典教学与临床的结合。

目前,在很多中医高等院校,考核中医学研究生的标准,极易将其引向只重实验或只重临床实践两个极端。一方面,申报或参与课题级别、实验数据及发表文章等级巳成为学术型研究生必须重视的考核标准,而学校在培养过程中就比较侧重科研,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科研中,从而忽视了对中医临床经典的学习与思考。

另一方面,有相当一部分中医研究生当对于临床实践的渴望往往超过对中医经典的研习。而事实上,这种热情很快会被中医院西化的模式和每天高强度的劳动消磨殆尽。试想,一个研究生每天从事着和本科实习生类似的临床工作,经过一天高强度的西医化临床工作,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住所,最想做的事会是打开中医经典细细品读吗?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中医临床经典课程的开展可谓难上加难。这使得中医高端人才在未来的发展中的后劲严重不足。

从近代名老中医之路不难发现这样的规律:无不精通《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临床经典并有其深入思考和独到见解。而且其先辈和先师均十分重视其临床经典的学习。他们也指导后学要研习经典,在他们的医案中,运用经典理法治疗疑难重证的成功案例随处可见。可见,学好中医临床经典并将其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才是成为合格乃至优秀中医的必由之路。

3.过于注重西医与外语的学习,轻视中医经典的地位。

在课程设置方面,从本科开始就是中医、西医、基础课并行,干扰了学生中医思维的建立与发展,据相关分析,在同样5年本科的学习时间里,西医院校的学生只用1/60的`时间(约60学时)学习简单的中医知识,而中医院校的中医学专业学生却必须用1/3的时间(约1200学时)学习大量的西医知识。在研究生阶段,诸如免疫学、细胞分子生物学等课程甚至占去了更多时间,这些时间本可用于研读中医经典著作并对其进行深入思考探讨。

而研究生外语课程的课时数占到了三年总课时数的近一半,为了升学和发展的需要,还要花大量的时间准备外语四六级、托福、雅思等考试。很多中医研究生能够说一口流利的外语,却对医古文知之甚少。这就使其古汉语基础不牢固,不能完整、准确掌握中医基本原理和知识体系,由此产生的困惑和误解,就使其根本无法形成正确、系统的中医思维,更谈不上细细参透中医经典中的规律。

1.合理控制招生数量,强化中医研究生“精英”地位。

针对研究生扩招和跨专业攻读中医类研究生等现实情况,对其教育和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一方面,各中医院校应守住研究生招生和录取的底线,切不可为了完成招生指标忽略了生源质量。既要对其专业成绩等级进行严格划定,还要尽可能深如若了解其思想动态、未来职业规划等情况。还要控制好导师与研究生的比例,切不可盲目扩充导师队伍,避免滥竿充数者误人子弟。另一方面,根据入学研究生的不同专业背景因材施教,引导中医研究生使其个性得到发展,不断创造条件使其根据自身条件、个人志向和社会需求,形成最佳知识和能力结构体系。比如对基础较薄弱的研究生,教学不仅要着重夯实中医经典理论基础,还可开设诸如中国哲学史、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古代汉语、周易、老子、运气学说、孙子兵法等与中医学密切相关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使其文化底蕴更深厚,帮助其深入了解中医学科的统一性,理顺其中医知识结构,建立中医思维模式;而理论基础较为扎实的学生应侧重于临床经典的深入研习并与临床实践结合,建立更多中医临床实践基地,这类基地应尽量避免西医化的运营管理模式,还原中医独具特色的“中医诊疗一体化”模式,使学生在“中医模式”下进行学习与实践;创造条件使学生集众医家之所长,尤其是要加强与民间各中医学派(如江浙一带的温病学派、孟河学派、丹溪学派、钱塘学派等)学术传承者的联系。只有这样,中医之根本才能留存,中医研究生在中医人才中的“精英”的地位才能得到不断巩固和强化。

2.完善临床经典课程教学体系提高教学质量,科研实验为我所用。

组织长期从事中医经典教学和临床工作的资深教师,重新修订中医临床经典课程教学计划、大纲并编写具有本校专业特色的临床经典课程研究生教材。在研究生中医临床经典的教学中,教师应更多的采取如对话式、讨论式、问题式、案例式、多媒体式等多种互动方式。尤其是在如何引导研究生进行创造性思考,特别是辩证思路方法的自我总结,方证规律的自我发现,临床方药的独立运用等方面下功夫。使学生不再认为中医临床经典是枯燥乏味、难学难用的,而是实用性强、临床疗效显著、具有理论研究价值的。切不可在课堂上滔滔不绝空谈理论,甚至照本宣科,以免挫伤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

优化课程结构以符合学科特点,由于中医的学术理论并不是建立在实验研究基础上,而是朴素辨证法和临床医疗实践的完美结合。历史经验和医学实践都证明,中医的经典著作,是从不同角度和领域对中医理论的精妙阐释,也是对中医临床思维高度概括。因此,对于中医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更要加强中医临床经典著作的教学,且不应局限于临床经典本身,还应通过对后世医家的注释、应用和发挥,来逐步参悟临床经典理论实质,揭示核心规掉。

现代实验方法分析,治则治法研究等应是为上述目的服务的手段和工具。在实验过程牛应有的放矢,针对性强,最好能以科研成果为平台,进一步掌握临床经典内容,从而突出临床经典在现代临床运用中的学术价值。切不可本末倒置,为了课题级别、发表sci文章而勉强为之,这样不仅是对学生极大误导,浪费其宝贵的时间和精力,而且随着实验的不断深入,其结果很可能跟中医的本质规律南辕北辙。

改革现有的研究生教育体制,根据学生的求职需求,定期对中医研究生,尤其是中医临床基础、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方剂学、中医医师文献学等专业方向所开设课程进行评估,缩减与上述方向关系并x密切的西医课程,酌情通过多种形式完成公共课程的学习:将更多时间留给学生研习中医经典,同时应采取古汉语和外语并重的授课模式,强化中医临床经典及相关课程在中医专业整体教学中的地位。

相关任课教师要想给研究生提供高质量、高层次的教学体验,就要加强自身中医临床经典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虽然目前受现实中医院校及其附属医院工作环境、生存条件等诸多方面的影响,真正能够静心体悟中医经典的教师越来越少。但是作为中医临床经典教学工作者,其首要的任务就是提高自身中医理论水平和学术素养。以身作则,这样才能激励调动研究生研习中医临床经典的热情,从而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三、小结。

强化研究生“精英教育”地位完善临床经典课程教学体系,有效利用科研为深化中医临床经典理论服务,强化中医临床经典教学的重要地位,提高教师队伍素养等方法必将有助于中医研究生完善中医临床思维模式,提升其主动运用中医经临床典理论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我国中医药事业的振兴与发展。

研究生现代仪器分析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论文

合理设计“现代仪器分析”实验内容,对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动手能力非常重要,既要在基础理论与实验课的基础上使学生学会怎样将基础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又要根据本专业课程设置情况及实际需要,融进一些有新意、能真正体现课程特点、激发学生热情的内容。我们在实验教学中引入一些大学生比较关注、与日常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实验内容,如“河南道地药材与非道地药材的质量比较”、“不同厂家牛奶的质量比较”和“奶粉中三聚氰胺的检测”等,利用了学生的好奇心与责任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实验中的求真欲,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促使学生自己设计实验、亲自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2.2切实抓好学生实验前的预习工作。

实验前的预习是做好实验的重要环节,必须严格要求。应让学生清楚预习的内容,实验前应复习教科书中的有关内容,熟悉实验原理,预习实验教材中本次实验的内容、方法和步骤,做到目的明确、原理清楚、做法明白,然后在此基础上写好实验提纲。另外,通过测试题目,对每个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测试,使教师能够及时了解学生个体及总体的预习情况和对实验掌握程度,以便于发现问题从而有的放矢地进行课堂讲解,这样既加强了教师实验课讲解的针对性,又使教师能够把主要精力用于观察和指导学生掌握实验技能,更合理有效地利用实验课内时间。

2.3加大开放性实验力度,提高研究生科研能力。

实验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观察、查阅、记忆、思维、想像和表达能力,而传统的`“三定式”实验教学方式,即在实验手段上采用规定好的实验线路和步骤,使用规定的仪器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实验,导致学生没有选择余地,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均受到了局限,得不到充分发挥,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对研究生加大开放性实验的力度,做到随时预约、合理安排,尽量满足研究生的实验要求,鼓励研究生将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带进实验室,进行自主实验,从而增强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

2.4建立多元化的考评体系,促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考核是对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的检验,而考核方式也起着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的作用,科学的考核方式会推动学生的学习向最佳方向发展。传统的实验考核只是通过学生的实验报告来评分,而且实验成绩不计入学生最后的课程考试成绩,这样就不能调动学生学习实验的积极性,很多学生在实验课上不认真听讲,不专心做实验,课后抄袭其他学生的实验报告,实验能力没有得到提高。我们通过实行多元化的考评制度,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考评体系主要体现在预习情况、实验操作、实验报告、学习态度的综合评定等。多元化的考评体系,更加注重评价学生主动参与实验的过程、善于思考的能力,它能科学合理、全面公正地反映学生实验课程学习的真实水平,激发了学生自主训练和探索精神,培养了学生求真务实的学风。

3结束语。

实践证明,“现代仪器分析”课程教学改革是学科发展的大势所趋。我院通过改革教学方法、精心设计安排实验内容、加大开放实验室力度、建立多元化的考评体系,充分发挥了研究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了其学习的积极性和科研创新意识,培养了其实验设计能力和动手能力,取得了较好效果。同时也意识到对于研究生“现代仪器分析”教学改革,仍有大量的工作需要进一步探讨。

博士研究生高级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论文

对于园林植物保护的课程教学改革,首先应该确定学习任务与内容,这就需要广泛地调查园林绿化企业,再对园林的绿化岗位群进行设定,以此计划典型工作任务。然后针对典型工作任务的要求进行课程内容的选择,从而确保任务的完成。

1.2通过专业岗位需要改革评价体系。

园林植物保护课程的改革,需要进行考核与评价方式的改革,而改革也需要依据专业的岗位需求来进行。因此,对于培养技术型与管理型的高素质与高技能人才,需要采取过程与结果考核的形式。通过学生的自主评价、教师评小组以及小组互评等考核方式,以笔试与口试的方法为主,包含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等内容。

文档为doc格式。

研究生现代仪器分析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论文

3.1采用“问题教学法”

问题教学法,顾名思义,就是通过我们日常生活实际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提出涉及数值分析课程内容的相应的一系列数学问题,以问题带动数值分析课程内容的学习。我们可以借助数学方法中经常使用的归纳、分析、演练等手段建立具体的数学模型,然后从理论上研究采用哪种方法以及思想去解决问题。借助数学模型,我们可以更加直观地分析这些方法具有什么优点以及缺点,并且这些方法分别适用于解决哪种类型的问题。在数值分析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充分利用问题教学法带来的好处,用一系列的问题带动这些学生对数值分析课程内容的思考与理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学习兴趣。

3.2采用对比教学法。

对比教学法是教学过程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可以很好地提高教学效率。在数值分析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使用对比分析法,学生可以更加清晰地明白一些理论知识以及计算方法的应用,更加深刻准确地掌握课程知识内容。对于数值分析课程而言,老师可以通过对比传统数学教育以及目前学习的数值分析课程,以此达到对比教学法的目的。传统的数学教育将教学主要内容集中在高等数学这块,它十分强调对理论知识的分析,由于大多数数学问题都有复杂繁琐的特点,许多涉及数学问题的理工科的专业问题就出现了很难解决的情况。若不能很好地掌握数学知识的应用,就容易导致一些学生对数学课程的学习失去学习兴趣。反观数值分析这门课程,它具有实用性非常强的特点,它的理论知识以及计算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其他专业的学习课程中,同时在解决实际问题方面它也有很大的实用性。因此,对于传统的数学教育以及现在的数值分析这两门课程之间存在的联系以及区别,老师有必要通过对比教学法的方式对他们进行详细说明。老师可以通过某些具体的实例来说明传统数学方法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而数值分析又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由此达到对比教学法的目的,让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掌握数值分析课程,也让数值分析课程教学效率更高。

3.3重视思维方式的培养。

数值分析这门课程与高数、线性代数、概率论等数学课程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同时又存在明显的区别。数值分析这门课程应用于实际问题,并且解决这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高数等数学课程更加追求的是这些问题的精确度以及对此进行的理论推导。针对数值分析课程的特点,老师需要重视培养学生在数值分析课程方面的思维方式。

目前我们国家各个高校之间大多存在这样一个问题———不同院系之间很少进行交流,这些不同院系不同专业的学生也缺少对彼此的了解,这严重影响了这些学生之间进行团队合作以及协作交流。我们计划将数值分析的教学过程与数学建模结合起来,将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分组组合,增加他们彼此之间的交流机会,发挥每个组中每个组员的专业优势,优势互补,合作交流,一起完成一些数值分析问题。同时,我们可以鼓励这些学生积极与老师进行合作交流,达到资源共享以及知识互补的目标。让不同专业、不同性格、不同背景的学生老师集中在一起,思维迸发,一起合作努力解决数值分析课程中遇到的一系列科学计算问题,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以及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5结语。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如今这个科技化信息化的时代,我们一定要重视对数值分析这门课程的学习以及应用。同时,为了更好地响应我们国家目前进行的教育教学改革目标,我们一定要重视对数值分析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逐步进行实践探索,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最终实现对数值分析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杜廷松.关于数值分析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的综述和思考[j].大学数学,2007,23(2):8-15.

[3]刘春凤,何亚丽.应用数值分析[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5.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浅论中医学研究生的临床经典教学改革论文

高职中医学教育是临床专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更新理念,构建新模式,进行《中医学》教学改革和实践,中西诊疗思路和技能结合形成优势互补,培养高素质、实用型综合临床人才,为广大劳动人民的健康事业做出更突出的贡献。

中医学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也是我国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现代医学共同承担着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任务,医学高职高专教育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教育模式,其根本宗旨就是为基层地区输送合格的、实用的社区全科医学人才。因此审时度势,如何提高中医教育教学质量也是我们中医工作者思考的问题。

1明确优势、突出应用。

中医学注重“以人为本”,以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为特色。针灸、拔罐、刮痧、熏洗、温熨等临床操作技术具有廉价、高效、易学、易普及推广等优点,这种方便性和实用性是其他医疗手段无法比拟的。国家加大民生投入,注重基层卫生建设,这是我们高职中医教育争取发展的好机遇。目前,国外市场对拥有中医诊疗技术的人才亦颇为青睐。

高职教育本质是就业教育。现代社会特别强调综合能力在职业活动中的运用,为了使高职临床专业学生更好适应将来的工作岗位,拓宽就业渠道,有必要开展好《中医学》课程,培养学生临床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是关键所在,发扬中医诊疗特色与优势,中医临床教育和现代临床教育模式有机结合,优势互补。

2更新理念、构建新模式、注重临床思维培养。

摒弃传统观念,建立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完善理论、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理念,遵循高职临床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结合我校《中医学》课程安排情况,突出中医诊疗思维和技能培养,序化教学内容,整合为中医学基础知识、中医诊疗程序与方法、中医临床技能三大块,构建“多元教学法五步学习环”的教学模式,注重特色中医的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学习环的第一步,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掌握中医诊疗必备基本理论和知识,渗透中医诊疗程序和方法。传统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为主。第二步,深入学习中医诊疗程序和方法。教师针对社区常见病、多发病,根据中医临床诊疗的实际应用优势,编写病案,采用以pbl为主的多种教学法,帮助学生形成初步的中医临床思维。第三步,教师在上一环节的基础上,通过多媒体教学和计算机模拟培训系统,进行中医临床技能实训,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形成初步的技能操作印象。第四步,把学生带入模拟的临床环境中,采用“病案情景剧”表演的方法,以及课间见习的标准化病人,实行“讲-演-练-评”的.步骤,实现技能操作的反复训练和中医诊疗程序和方法的应用,为应对临床打下基础。最后一步,临床实习,教师临床带教,指导现场操作,进行真实医疗环境下的思维和技能训练。

通过此教学模式的应用,循序渐进地将中医学课程的理论内容和实践技能消化吸收,形成一定的中医临床思维,获得坚实的职业能力。

3因材施教、合理教学法应用。

学生虽然高中毕业,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学习能力,但是中医学理论抽象、深奥,其中相当部分内容难以在完全理解之后进行记忆。其次,中医学课程相对教学时间短,老师要想讲清楚,学生要想听明白,难度很大。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师带徒是传统的中医教育模式,启蒙无不是从大量的背诵开始,因此,我们在上述多媒体教学、pbl教学法、“病案情景剧”等教学法应用的同时,融入“给出预习任务-突出重要知识点-检验记忆结果-再次突出知识点”的“强化记忆”教学法,更好地完成《中医学》课程的基本知识、理论、技能的学习。

经过实践应用,在“多元教学法五步学习环”的教学活动中,学生有把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的满足感,认为能够提高学习效率和掌握程度,教师也能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现出真正的“教学相长”。

4加强临床带教师资队伍建设。

《中医学》课程的教学行之有效,还在于一支带教水平高的师资队伍,构建合理、多层次的教学梯队,加强临床业务能力的提高。年轻教师采取传统“师承”模式,在各附属医院同名老中医坐诊实践。其次,积极进行教学研讨、科研项目,综合提高业务能力,保证了《中医学》教学新模式的顺利执行,获得可供借鉴的经验。

浅论中医学研究生的临床经典教学改革论文

众所周知,我们已经身处大数据时代,大数据具有大量、高速、多样、价值的特点,各行各业都投入极大的关注。大数据的核心就是数据,统计学科一直就是冲在处理数据的最前线,未来统计学的大数据化是不可避免的趋势,因此大数据的到来对统计学教学的冲击无疑是最大的。而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目标是高级的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因此我们要让大数据服务统计学研究生人才培养,准确把握统计学的发展方向与发展形势,培养适应大数据背景下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

1.大数据背景下引起新的教学观念转变。

随着大数据越来越多被应用到教学上,我们必将迎来教学观念的大幅转变。传统的课上老师授课、课下学生练习,由考试来检查教学成效的教学观念会慢慢转变成学生在线自主学习。有条件的高教可以大数据背景下,老师的转变在于从原有的教学经验转变成对海量教学案例进行数据分析;学生的转变在于从依赖老师传授知识转变成对自身学习过程的数据分析。

2.大数据背景下引发新的研究生教学模式。

研究生教育和本科生教育不大相同,研究生更有自律性,学习目的更加明确,因此十分适合自主学习这种方式。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建立e-learning学习环境,用blackboard教学平台、moodle等开源学习系统,形成一个协作的虚拟学习社区或学习共同体,学生可以自由安排在线学习的`时间和地点,随时进行在线作业和测验,合理提高学习效率。同时,研究生都是小班教学,这更利于学生和老师之间进行良好的交流,在交流中发现更多的问题并有效的解决。这种教学模式无疑更加科学化,效率化。

3.大数据促进个性化教育。

当学生经过本科的基础学科教育,跨入更高一级研究生教育后,个体差异慢慢凸显出来。大数据背景为学生创造了更好的个性化教育平台,在师资和教学资源都相对比较缺乏的研究生教学中,使因材施教得以顺利实行。学生在线学习的所有数据被后台记录下来,老师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轻易知道每个学生的优缺点,再来调整教学进度,找出适合每个学生不同的学习模式。

要顺应大数据背景下,对统计人才的新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要全面衡量统计研究生课程的设置,做出适当的改革。首先必须将大数据相关课程纳入培养体系,开设大数据时代具有挑战性的内容相关课程包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大数据发展前沿,为了和本科生的教学有区别,可以适当采用一些优秀的英文原版教材。统计专业的研究生不但要有娴熟的理论知识还必须要有搜集整理数据的能力,数据分析的能力,运用统计软件的能力以及撰写分析报告的能力。因此大数据所需的专业人才不能从一个专业的角度来培养,要从数学,计算机等相关的专业来联合培养复合型专业人才。其次在理论教学部分要增加如何处理数据这一核心内容,目前很多大数据算法例如链接算法,k-means等本科阶段没有学到的专业算法必须在研究生阶段学习的。理论部分的教学除了大数据相关内容,还必须拓宽到相关交叉性的学科,包括数据挖掘、人工智能、数据可视化工具、newsql数据库等课程。除此之外还需要重点讲授典型的大数据实用案例,例如美国梅西百货的实时定价机制。根据需求和库存的情况,该公司基于sas的系统对多达7300万种货品进行实时调价。再例如某知名快餐业的视频分析。该公司通过视频分析等候队列的长度,然后自动变化电子菜单显示的内容。如果队列较长,则显示可以快速供给的食物;如果队列较短,则显示那些利润较高但准备时间相对长的食品。对研究生教学绝不能拘泥于理论教学,更需要把学生置于真实的大数据环境中进行实战培养。统计学院应率先建立大数据实验室,给研究生良好的学习的平台,并让学生参与项目并提供一定的奖学金资助。目前不少高校已经和相关企业签订校企联合培养计划,如4月18日,亚信集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与慧科教育集团开展大数据人才培养战略合作计划,将“产学研用”为一体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扩展至企业人才再教育领域,助力企业内部大数据人才队伍建设。这样构建以课堂、实验室和社会实践多元化的立体教育教学体系值得地方高校学习借鉴。

5.结束语。

统计研究生的教育更标志着统计学教育的一个新高度。作为地方高校统计专业教师,应该顺应大数据浪潮,强化大数据意识,形成大数据思维,转变研究生培养观念,建立新的研究生教学模式,因材施教,找到每个研究生相符合的教学平台和方式,培养出精通统计,理论与实践兼备的更多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2]吴启富.我国统计学专业研究生培养问题探析.才智,2013:21.

[3]邱东.大数据时代对统计学的挑战.统计研究,.

[4]卢正天.大数据浪潮挑战下的教育回应.当代教育科学,2014.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