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类教案(专业15篇)

时间:2023-12-16 19:00:36 作者:HT书生

教学工作计划还需充分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需求,精确把握教学重点。下面是一些教学工作计划的实施心得和教学经验,希望能对大家的教学工作有所启发。

自然角教案

1、细致地观察和照料自然角的动植物,发现动植物的不同生长条件和过程。

2、引导幼儿运用多种艺术手段表现自然角的'动植物,激发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自然角的植物种植活动:和种子做朋友。

歌曲:爱护小树苗。

科学活动:植物生长。

科学活动:植物与人的生活。

体育游戏:小猴种树。

自然角的动物科学活动:蝌蚪怎样长大?

综合活动:小蝌蚪找妈妈。

科学活动:蚕宝宝怎样长大?

自然角的颜色谈话活动:我们的自然角。

物带到幼儿园,共同饲养。

2、结合照料自然角,饲养小动物等活动,感受劳动带来的快乐。

1、协助幼儿收集种子发芽、蝌蚪、春蚕生长过程的图片。

2、在家中可鼓励幼儿进行种植、饲养活动。

敬畏自然教案

学生思考,保留观点,看文中作者如何解答?(板书:敬畏自然)。

出示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知识与技能:识记、理解本课生字词;品味富有意蕴的哲理性语言,提升驾驭语言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学生预习,搜集资料,教师引导;抓住的关键句,揣摩理解本文富有哲理性语句的深刻含义,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情感与价值观:了解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道理,增进对自然的认识,树立环保意识;培养科学理性精神。

教学重点:1、理解本文中作者的观点。2、锻炼学生思维能力。

教学难点:辩证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培养探究性阅读能力。

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10分钟。

一、整体阅读,感悟智慧:

1、默读课文:分别找出文中表现两种智慧的语句。(多媒体分别展示文中表现两种智慧句子)。

2、问题: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倾向是什么?

二、小组合作讨论,质疑:

人类智慧和自然智慧哪个更伟大?并阐述理由。(学生课前预习,搜集资料,课堂每组发言人展示)。

学生展示与教师点评。

(注重突出重点)。

15分钟。

三、品味语言:

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有感情的朗读,说说喜爱的理由。

四、写作练习:

运用1――5种文中出现的修辞手法表达自己对自然的感受。(组内交流,选出最优秀的展示)。

五、思考:难道我们就应该顺应自然吗?学生整合观点:(热爱自然敬畏自然合理改造和谐相处)(板书:和谐相处)。

学生教师总结。

5分钟。

回顾整合本节课的收获:

1、学习利用多种修辞手法表达情感倾向的方法。

2、感悟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谐相处的思想。

当堂测评。

5分钟。

写作练习:运用1――5种文中出现的修辞手法表达自己对自然的感受。

教学反思。

自然角教案

2・能和小蜗牛做好朋友,了解小蜗牛的一些生活习性。

在种植植物的盆中放入小动物(蜗牛)

(1)引出活动

自然角的植物盆中投放了小动物(蜗牛),集体观察的时候,小朋友很兴奋的看着盆子中的蜗牛说:“是蜗牛,是蜗牛,好可爱的蜗牛”“你看,小蜗牛在爬。”评价:从讨论中可以发现幼儿对蜗牛充满了好奇,强烈的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在此基础上,引导幼儿主动去观察蜗牛的活动,在观察中了解蜗牛。

(2)引导幼儿分不同的时间去观察蜗牛的活动。

教师引导:“盆子里有许多可爱的小蜗牛,我们可以看一看。”让幼儿在各个时段去观察,讨论。在幼儿观察的过程中,让孩子自由观察,几个人一起观察,或独自一个人观察。幼儿的想象力丰富,把观察到的想象成许多不同的情况。

(3)讨论各自的想法(想象力)

观察后,教师让孩子们说一说:“你们看了小蜗牛,小蜗牛在干什么呀?”幼儿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幼儿甲:“小蜗牛变成了蜗牛爷爷,本来是小蜗牛,因为它的触角变得长长的,它就成了蜗牛爷爷,蜗牛爷爷长胡子了。”

幼儿乙:“蜗牛有背壳。”

幼儿丙:“蜗牛喜欢爬来爬去的。”

幼儿丁:“有的蜗牛有背壳,有的蜗牛没有背壳。”

“蜗牛的背壳很漂亮。”

“蜗牛的背壳可以当当雨伞,淋不到雨的。”

“没有背壳的蜗牛是小蜗牛,有背壳的蜗牛是大蜗牛。”

“没有背壳的蜗牛爬的快一点,因为不用背着重重的壳。”

“背壳可以当房子。”

“小蜗牛喜欢微笑。”

“。.。.。.”

(4)引导幼儿继续观察,分时段进行观察,充分发挥想象力。

幼儿甲在观察中,想到:“小蜗牛喜欢听小朋友唱歌。”

幼儿乙还念了两句儿歌:小青蛙呱呱呱,小蜗牛慢慢爬。”

幼儿丙观察到蜗牛钻到泥土里,边说:“小蜗牛在外面太冷了,到泥土里休息一下。”

幼儿丁说:“蜗牛也喜欢喝水,喝干静的水。”

(5)讨论、小结。

再次集中,教师提问:“小朋友观察了小蜗牛很多小朋友的想法很好,很棒,还有谁有更棒的,想一想。”

幼儿甲:“我喜欢蜗牛,蜗牛很可爱。”

幼儿乙:“我喜欢蜗牛,蜗牛会慢慢的爬。”

幼儿丙:“蜗牛有背壳,很有趣。”

幼儿丁:“蜗牛会对森林里的小动物微笑。

教师小结:小朋友在观察小蜗牛,和小蜗牛成了好朋友。小朋友很关心小蜗牛,小蜗牛让我们知道它的活动过程。我们的周围还有很多的动物,小朋友只要仔细的去观察它们,我们会有更多的好朋友。

自然之道教案

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旅游、侦察、愚蠢、争先恐后、若无其事”等词语。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

丰富见闻,激发探究大自然对人类启示的兴趣。

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从中受到启示。

理解向导的话,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两课时。

指名读“单元导读”,说说本单元专题是什么,有什么新的要求。

今天,我们先来学习一个真实而又令人难忘的故事,初步了解大自然给人类的启示。(板书课题)

按常规或按要求自读自学:把课文读两三遍,读通读顺;认读生字,找出生词,查字词典理解生词,标自然段序号,想一想课文大意。

出示小黑板,检查生字词认读与理解情况:指名读,想读哪些就读哪些,想说哪个词义就说哪个,有的词语可用形象表演的方式,如:“欲出又止、鱼贯而出、气喘吁吁”等。

旅游 筑巢 幼龟 沙滩 侦察 企图。

情愿 蠢事 返回 海鸥 补救。

争先恐后 欲出又止 若无其事 见死不救。

鱼贯而出 愚不可及 气喘吁吁 响彻云霄。

汇报: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指名或推荐学生逐段朗读全文,检查是否达到准确、流利朗读课文,重点指导难读的句子,并多读几遍。

师生共同确定学习目标与重点:了解课文大意,理解“自然之道”的含义并从中受到启发,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出示句子:“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这是一件什么“蠢事”呢?我们读懂了三、四、五自然段就明白了。请自由读第三、四、五自然段,等一会儿,我们来分角色表演这三个自然段叙述的情景。如果你会表演了,也就读懂了。

演中促读,演中理解:

请一个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请两个学生扮“幼龟”“嘲鸫”,带头饰上台表演,大家边听边看。表演后评议,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欲出又止”“踌躇”,评议“幼龟”的表演,并理解这两个词语的意思,比较并书写“幼”和“幻”字;引导学生抓住“突然”“啄”“拉”,评议“嘲鸫”的表演,范写“啄”字。

先找出第四自然段中表示感情或表情的词语,如“焦急”“若无其事”“冷淡”“极不情愿”“颓丧”,自由读该段,要求读出各自的表情。再分角色朗读,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范读、模仿读、比赛读,初步读出感情。最后指名上台表演。教师采访“向导”扮演者:你说“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这是什么意思呢?引导学生初步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想象课文描写的场景,分小组再说一说。

回答:我们干了一件什么样的“蠢事”?

比较句子:下面两个句子有什么异同?

我们干了一件蠢事。

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通过比较,并联系课文明确:我们的确是弄巧成拙,好心办坏事,是“愚不可及”。然

后范写“愚蠢”,学生在草稿本上写两遍。

自主读课文,遍数自定,抄写生字新词。

观察课文插图,说说图意。

课文第六、七自然段就描述了这幅图的情景,请大家再自由读一读。

默读六、七自然段,展开想象:

食肉鸟是怎样“饱餐一顿”的?请大家展开想象写几句话,描述一下,并写一点儿自己的感受。

指名读自己写的片段,表达出自己的心情。

比较句子,体会“悲叹”“根本”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向导一边走一边说:“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就不会受到伤害。”

向导一边走一边发出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

感悟启示:同学们,如果你们就是当时在场的作者和他的同伴,你们一定从这件事中受到了教训,得到了启示。那么,就把你受到的启示对大家说一说吧!

在学生广泛发言后,请大家找到《黄河是怎样变化的》的“阅读提示”,画出其中

一句话,并齐读:“如果不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

齐读课题,再指名说说课题的含义和“道”的意思。

朗读全文,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先指名说一说,如果学生不能概括清楚,就出示小黑板让学生填空式地说一说,最后小结方法——把各部分意思连起来。

读一读“综合性学习”的安排,说一说活动方式与要求。

分组商议:准备怎样开展这次活动。

全班交流,教师针对实际情况提出活动要求和注意事项。

课余时间学生分头行动,教师及时了解情况。

感受自然教案

走进大自然,从天到地,美丽景色举不胜举。神秘的____________,魅力无穷;奇妙的____________,精彩纷呈;优美的自然风光更是大自然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美丽的大自然给了我们无穷无尽的____________,带给我们欢乐,激发我们思考,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

答案:宇宙 生物世界 精神享受

2.怎样鉴赏自然之美?

(1)一般来说,鉴赏自然风景,要注意观赏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更重要的是要发挥我们的____________,与我们的生活相联系。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以其九曲连环、波涛汹涌的____________形式成为美的对象,又作为我们民族的伟大斗争和创造的____________成为美的对象,成为我们炎黄子孙的母亲河。如果我们以自然与我们的生活密切联系为基础领悟了人类在改造自然中的伟大力量,就会对自然美的理解更加深刻。

(2)自然美是____________的,它随着人们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发展。随着自然不断被人们的劳动改造和利用,它的美也变得越来越丰富、复杂起来了。当大自然成为人类____________的朋友时,山水树木不仅是劳动生产的对象,也是人们休息娱乐的场所。这时人和自然的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____________才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成为美的自然。

答案:距离 时间 角度 想象力 自然感性 历史见证 变化和发展 可亲可近 大自然

第一,细读教材,吃透重难点。在掌握感受大自然,鉴别大自然之美的这个问题时,一方面让我们亲身感受大自然的美,学会鉴赏大自然;另一方面让我们了解大自然面临的威胁,增强我们保护大自然的意识,应注重自身的生活体验,充分运用教材提供的材料,主动探究,在对比中全面地感受大自然,培养辩证看问题的能力。在学习本课时,应收集丰富的图片、案例资料,创设学习情境,在情境中感悟大自然的美,学会鉴赏大自然的美,从面对大自然面临的各种威胁中,明白保护大自然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第二,合作探究,共同提高。贯彻新的教育理念,以体验为主,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是我们学习本课的出发点和指导思想。学习本课时,要从学生的兴趣、能力和需要出发,结合自身的生活背景,遵循学生的生理、心理和认知发展规律,联系生活实际,引用生活中的典型案例、背景资料以及反映生活的照片、漫画等多角度创设情景,进行多元、多层面的活动设计。给学生提供自主思考、交流、感悟、活动的机会和空间,引领学生经历合作探究学习和实践的过程。

第三,联系生活,学以致用。可以运用讨论的方法,以问题为中心,以课堂讨论为重要形式,让我们主动去获取知识,进行自我教育。同时还要深入生活,体验生活中的环境现象,让学生根据生活中的切身感受,真实地看待大自然中的各种现象,进而树立关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意识,做到理论和践行的统一。

1.为什么在鉴赏自然美时,不同的景物能给人以不同的感受?

感受自然教案

1、了解自然,亲近自然,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2、通过观察自然,感受自然,探讨人与自然,把自己设想成自然界的一部分与其实自然景物对话。

3、将观察感受与探讨内容组成文章,作为一次综合性学习的作业。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用)》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险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和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和作的能力。

2、《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以下称“七上”)第三单元:写作·口语义际·综合性学习。这个单元综合性学习的内容是:“感受自然”具体活动有三项,即:我有一个“朋友”、走过四季、和心中的美景。我们选择了第一个活动:“我有一个‘朋友’”。

一、活动的设想

人教版“七上”第三单元选录的课文是描写春夏秋冬季景色的文章。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内容是“感受自然”,所以我们设想,既然是感受自然,就要把学生带出课堂,到大自然中去,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气息,与大自然接近,培养同学们热爱自然,自觉保护自然的意识。我校离旗峰公园不远,骑自行车大约三十分钟可以到达,再则旗峰山不高,旗峰山后的姊妹峰也有人工砌的石阶梯,没有多大危险,所以经过预先周密准备,我们于十月的一个周六,带领我所任教的两个班11、12班的学生,骑自行车到旗峰公园游玩,让学生投入大自然,这也是我们第三单元的一个综合性学习的一个任务。

二、活动过程

(一)爬山竞赛。两班的学生进行爬山比赛,抢收登山顶,那组成员登上山顶最早,那组为胜利者。我们事先分好小组,男女互相搭配,八人为一小组,先让两位学生干部登上山顶作裁判,以挥动旗帜作为登山代号,登山的路线选择从旗峰“道领”小路上山,各组成员要互相协作,打团体战,全部登上去才算获胜。最后对胜利者预以表扬。这个比赛锻炼同学们的身体,也培养了同学们的集体主义观念。愉悦身心,是一项有益的活动。

(二)接近自然。爬完旗峰山后,我们慢慢走下山顶,登旗峰山的姊妹峰,这项活动不是比赛,同学们可以走下路基,到树林里去,触摸树木,采摘树叶野花,观察植物昆虫,摄影留念等,由于刚才激烈的登山,大家都有点累了,到了这里后,三三两两走进树林,或观察,或休息,或聊天,或唱歌,树林里一片欢声笑语,这里游人不多,空气清新,瓦蓝的天空,笔直的树木,野花点缀其间,地上松软的树叶,同学们在此游玩嬉戏,乐不知返。

(三)才艺展示。大家休息好后,我们顺一条小路下到东城境界,沿着一条水泥路,绕弯走到旗峰神庙前,参观神庙,古老的建筑,肃穆神像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最后大家围成一个大圈,准备我们的第三个环节:“才艺展示”:有诗文朗诵、唱歌、讲故事、即性讲演、猜谜语等。每班各出两名主持人,轮流上场,有些同学是有备而来,带来了诗歌、散文、有的带来了歌本、随身听,个人的才艺得到充分的张扬,由于不是正式场合,平时一些胆小、怕羞的学生也敢上台背一、两首古诗。掌声引来了许多游客。同学们也玩得非常兴奋。

(一)第三单元有一篇课文是《山中访友》,我们在感受自然中,同学们走到了树林里同大自然亲近,我要求同学们回想游玩过程中对自己感受最深刻的事物,访照所学课文《山中访友》写一篇作文,把自己想像成旗峰山上的一草一木,用拟人化的手法,表现黄旗山草木山石的感受。黄旗山给同学们留下最深印象的是石台阶,特别是我们登山时,是从“道领”这边小路上山的,山路陡峭,石台阶由山脚一直铺到山顶,所以许多同学写了《我是黄旗山的石台阶》《台阶与树木的对话》《台阶上的小蚂蚁》等文章,而且作文构思巧妙,内容充实,想象力丰富,有的表现了对环境污染的忧虑等,其次还有《我是黄旗山的一棵树》《一棵小草》等,这次作文出现了前所未有和活力。

(二)在个人才艺表演的过程中,有几位同学离开集体,到广场前面的草地里捉吃草籽的小鸟,12班的张志豪、李志成等同学抓了一条大蛇(是条母蛇,还两条小蛇他们放过了没有抓),蛇是青灰色的,长大约一米五左右,抓蛇过程有三四个同学参加,一些同学也看到了那条蛇被志豪涅住脖子,挣扎和淹淹一息的惨状。我们回去的第一课围绕这条蛇展开讨论,场面很激烈,同情蛇母子的人结成统一战线,喜欢吃蛇(广东人特别喜欢吃蛇)、抓蛇的人结成一派,两派针锋相对,各不相让,最后我从不同的角度出了几个思考题,让他们将自己的想法写出来,可以问家长,让家长们为自己做参谋、作裁判。思考题是:《志豪抓蛇记》《我看见志豪抓蛇》《青蛇》《母子分离记》《妈妈你去哪里了》《蛇肉的烹饪方法》《蛇的药用价值》等。这下再也不争论了,大家都陷入了沉思,吃蛇派和同情派各有话可说,同学们下去后积极查找资料,访问家长,有的同学到酒店问烹饪师傅,所以这一周的练笔小作文,大部分同学是花了不少工功夫的。连平时不爱写作的同学,也写出了有一定质量的小作文。

(三)如果说回校的第一次讨论只是停在表面的争论,那么经过老师的启发,同学们访问、查资料,再组成语言文字,则是一种理性的思考,所以有必要再进行一次交流。与平时评讲作文一样,将练笔本发给学生,先四人小组进行交流,各自读自己的文章,然后每组推选出一个优秀者,全班发言,让发言者充分展现自我,也让其他同学感受他成功的喜悦,同时别的同学也在交流中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以便向发言的同学看齐,有不同意见者可在同学发言结束后进行争议和质疑。每个人都处在思索与讨论中。这种交流课每个同学都有机会读自己的文章,参与了活动,并获得了感悟和体验。

对这次“观察与探讨性写作的实施”的思考

综合性学习,是我国课程改革的一个新领域,也是一个新亮点,它与以往的语文活动课不同,它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讲究“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综合性学习中得以体现。它以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实践机会,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所以在这次观察与探讨性学习活动过程中,我只是在自觉不自觉地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启发学生在活动中积极的观察与思考,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和自主合作、主动探求的精神。

这次综合性学习只是一次初步的尝试,但是从中我感受到了同学们从未有过的学习和讨论的热情。如关于那条蛇的调查、为了弄清什么是有毒蛇,什么是无毒蛇,蛇的烹饪制作、蛇的药用价值他们查资料、访酒店、访家长,参观旗峰庙时,有的同学抄了建庙时间,搜集有关神庙的传说,以及东莞人对旗峰庙的崇拜的现状和原因等都做了相关的探讨,虽然是浅层次的,但同学们的探索热情高涨、劲头十足,我想这次综合性学习收获是很大的。写出来同大家分享。

《自然之道》教案

1.学习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真正理解“大自然的秘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所蕴涵的深刻的主题思想。

3.激发学生热爱自然,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情感。

4.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提高学生创新性思维的能力。

本课朗读录音;南太平洋加拉巴哥岛的相关图片与简介资料。

一 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

孵化 巢穴 颓丧 愚不可及 蠢事 明媚 响彻云霄

2.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并谈谈初学课文的收获。(指名说)

3.随着同学们的讲述,我们仿佛又回到了那片沙滩,看见了幼龟出洞的那一幕。让我们从故事的开始,走进故事情节,感受故事中人物一路走来的复杂心情,寻找自然之道。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第23课《自然之道》。(板书课文题目)

4.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二 精读课文,具体分析

1.一件使大家极为震惊的事情是怎么发生的?

学生甲:在同伴们一片“不能见死不救”的呼喊声中,向导极不情愿地捧起幼龟,把它送往大海之后发生的。

结合“鱼贯而出”“争先恐后”“成百上千”这几个词语,想象成群的幼龟离巢而出的情境画面。

学生乙:“天哪!”“看我们做了些什么!”由于他们不了解幼龟的习性,错误地帮助了它,结果导致成群的幼龟暴露在无遮无拦的沙滩上,没有任何保护,马上就要成为食肉鸟们的美餐了。说明“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令他们既感到震惊,又感到非常痛心。

3.作者写食肉鸟欢乐的叫声,有什么作用?

学生丙:作者用了一个对比的写法,更加讽刺了人们的自作聪明、愚不可及的所作所为,致使许多幼龟成为食肉鸟的口中美食。

4.纵观事情的发展过程,人们的思想情绪有哪些变化?

引导学生从“观察—紧张—震惊—补救—悲叹”的过程中思考。

老师小结:因为这种场面真是惨不忍睹,所以向导有了这样的悲叹。也是为理解下文的中心句“当人自作聪明时,一切都可能走向反面”作铺垫。

6.深刻理解本文主旨。

学生分组讨论,从不同角度谈各自的看法,相互交流补充。

学生甲:本来小海龟有自己生存的本领,可人们偏偏要用自己所谓的好心去干涉,结果好心办了坏事。说明我们人类不能做违反自然规律的事情,不要干涉动物的行动,要遵循大自然的规律,否则会带来不好的结果。

学生乙:自然有自然的法则,人类应该尊重自然,与动物和谐相处。如果横加干涉(当然有时有善意的),企图去改变自然生态环境,只会适得其反。

……

老师小结:同学们说得都很好!作者通过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人生哲理——我们的所作所为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如果人类自作聪明,违背、甚至破坏动物的生存规律,就必然会付出惨痛的代价。

三 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同学们,当人们看到幼龟遭受嘲鹰的啄食,忍不住伸出援助之手时,却忘了这是生态平衡中弱肉强食的最基本的法则,是人们爱莫能助的。

这个故事残酷地警示我们:对于人类的一些错误做法,我们仅仅发出悲叹是无济于事的,我们要更深刻地反思自己。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并遵循大自然的规律,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用心地呵护大自然,并与动物共同生存,和谐相处。我们对大自然的回报,必然会换来大自然对我们无穷的馈赠。

2.在生活中,你是否见到或听到过类似的事情?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3.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朗读、表演是学生个性化的实践活动。在课堂上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关心学生的需要,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对文本进行体验、感受与想象。只要设计丰富的朗读活动,朗读训练一样可以很精彩。在教学《自然之道》时,教师可抓住学生喜欢展示、乐于表演的特点,把语言文字所描述的情节还原成一个个鲜活的画面。

2.在这节课上,教师可设计一个质疑的环节,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惑。并在课堂上做出适时、恰当的指导。另外,教师要对教材有深入的理解,做到收放自如,敢于放手给学生,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对朗读的处理,应很好地与阅读教学的特点统一起来,否则就会使阅读教学显得单薄、缥缈,显得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

1.看拼音,写字词。

2.补全词语。

3.学习课文后,你觉得“自然之道”是什么呢?用自己的话说说吧。

太平洋绿龟 太平洋绿龟的体重在150千克左右,幼龟不及它的百分之一。幼龟一般在四五月间离巢而出,争先恐后爬向大海。只是从龟巢到大海需要经过一段不短的沙滩,稍不留心幼龟便可能成为嘲鹰等食肉鸟的食物。海龟属龟鳖目,体长1~1.3米,体重大于100千克,体型巨大,四肢桨状,适于划水。以鱼类、海藻、甲壳类、头足类软体动物为食。每年6~9月,海龟湾便有成群绿海龟洄游来此,上岸产卵。每当夜深人静时,雌龟便慢慢地爬上沙滩,找到合适地点,挖出一个宽大的坑,才开始产卵,每次产卵50~200多枚。产完用沙土覆盖,龟卵在温暖潮湿的沙滩里自然孵化,经过49~60天,幼海龟便破壳钻出,爬入大海。海龟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也是国际上重点保护动物。海龟的经济价值很高,龟肉鲜美、营养丰富,龟板、血及胆汁均可入药,目前被列为抗癌食品之一,开发前景十分广阔。

《大自然》教案

学习领域:造型*表现。

教材简析:

本课与上学期所学的“大家一起做”有些相似,但本课主要是利用自然界中的材料进行造型。

教学目标:。

1、能够利用自然界中垂手可得的材料进行造型游戏。

2、同学之间团结、协作,共同完成作品。

教学重难点:

1、是否能积极参与这次活动的全过程。是否能与学生团结合作。

2、是否能对自己所选材料的特性有近一步了解,是否进一步领略大自然的美丽。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幅欣赏图片、有关录像资料、电教设备。

学生:收集各种废旧瓶子、彩色纸、绳子、竹竿等,带小碗或小盘子。。

教与学活动的过程:

第一课时。

活动一:

通过录像、实物投影设备观看岩画、沙雕等装饰大自然的造型活动的录像。欣赏大地艺术作品的图片。

请学生谈一下观看的感受,说一说这种艺术形式与自己以前接触过的艺术形式有何不同。

活动二:

出示教师制作的小冰花,请学生看一看、摸一摸,引起学生兴趣。根据自己的经验说一说它是怎样做成的。

活动三:

看看自己带的材料哪一些直接就可以用来制作小冰花,哪一些还需要进行改造再做。

2-3人一组,制作小冰花的胚子。

活动四:

将冰花胚放到小碗或小盘里,拿到操场上使其上冻。

在等待冰花上冻的时间里,学生观察自己学校的校院里哪一个地方、适合进行什么样的大地艺术创造活动。并根据各组讨论结果分配各组下节要准备的工具材料。

活动五:

将冻好的小冰花小心的取出,大家一起玩一玩,并把它吊到学校里的松树上,再运用带来的其它材料,把松树打扮成圣诞树。

活动六:

收拾整理,整队回班。

第二课时。

活动一:

带队来到校园里。将材料工具放好。

回忆曾经学过的课文“雪地里的小画家”中小动物是怎样在雪地里作画的。利用带来的工具在沙地上仿造一下各种小动物的脚印。体会造型的快乐。

活动二:

各组派代表交流自己组上节课讨论得要进行的艺术活动的创作思路,教师和其他同学可以提出建议,使其思路更趋合理。可以根据造型内容交换各组需要的工具、材料。

活动三:

小组合作完成作品。教师要指导组长分配任务,鼓励每个人都要发扬合作精神,还要注意安全。

活动四:

“大地艺术展”,互相参观。

活动五:

收拾与整理。

教学评价:

1、是否能积极参与这次活动的全过程。是否能与学生团结合作。

2、是否能对自己所选材料的特性有近一步了解,是否进一步领略大自然的美丽。

札记:。

自然灾害教案

由于人类活动的领域不断扩大,沿海地区又是人类活动最为集中的地带,所以海洋灾害对人类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三、海洋灾害。

什么是海洋灾害?海洋灾害有哪些?

海洋灾害概念:因海洋自然环境发生异常性激烈变化,而导致在海上或海岸地带发生的自然灾害称为海洋灾害(marinehazard)。

风暴潮、海啸、海浪、海冰、赤潮等造成的灾害都属于海洋灾害。其中最严重的海洋灾害是风暴潮。

1.风暴潮。

阅读课本第20页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1)风暴潮产生的原因和分类。

(2)风暴潮的危害。

(3)全球最容易遭受风暴潮危害的地区有哪些?

(1)风暴潮成因:是由热带气旋或温带气旋等大气运动所引起的海面异常升降现象。

(2)分类:由热带气旋引起的风暴潮叫热带风暴潮,由温带气旋引起的风暴潮叫温带风暴潮。

(3)危害:不仅可倾覆海上船只,破坏海上设施,而且严重侵袭沿岸地区,淹没城镇、村庄、耕地,破坏房屋与工程设施,甚至造成人员伤亡。

(4)最容易遭受风暴潮危害的地区:孟加拉国、日本、美国、荷兰等国家。

海啸是另一种形式的巨大波浪。

印度洋海啸图片。

2.海啸。

阅读课本20~21页材料“海啸是怎么回事”,说明海啸形成的主要原因及海啸的危害。

(1)海啸成因:是指海底突然变动引起海水的大幅度升降而形成的巨大波浪。引起海啸的海底变动常与海底地震和海底火山爆发有关。

(2)危害:颠覆船只,摧毁港口设施,给沿海地带造成严重破坏。

近年来,对沿海地区影响较大的海洋灾害还有赤潮。

3.赤潮。

图1-23渤海赤潮合成卫星图像。

赤潮是海水中某些微小的微型藻、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爆发性增殖或聚集在一起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生态异常现象。这一概念最早是因海水变红而得名,现在已成为各种赤潮的统称。赤潮一般可分为有毒赤潮与无毒赤潮两类。有毒赤潮是指赤潮生物体内含有某种毒素或以能分泌出毒素的生物为主形成的赤潮。有毒赤潮一旦形成,可对赤潮区的生态系统、海洋渔业、海洋环境以及人体健康造成不同程度的毒害。无毒赤潮是指体内不含毒素又不分泌毒素的生物为主形成的赤潮。无毒赤潮因会大量消耗水中氧气,造成生物缺氧而死,对海洋生态、海洋环境、海洋渔业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危害,但基本不产生毒害作用。

渤海赤潮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自然原因:海区封闭,海湾内的水与外海交换微弱。夏季水温较高。

人为原因:周围地区工农业发达,人口密集,排放的生产生活污水较多,水体富营养化。

其实赤潮也属于生物灾害。

生物灾害图片。

四、生物灾害。

阅读课本第22页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1)什么是生物灾害?

(2)常见的农林牧生物灾害有哪些?危害有哪些?

(3)森林火灾和草原火灾属于哪种类型的灾害?

(1)生物灾害概念:一般来说,由动植物的活动和变化所造成的灾害,就是生物灾害。

(2)农林牧生物灾害:病害、虫害、草害、鼠害等,

危害:造成农作物大面积减产,甚至绝收,导致农产品大批量变质,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3)森林火灾和草原火灾也属广义的生物灾害,指的是由于人们生活用火、生产用火或雷电、煤自燃所引起的森林林木或草原牧草失去控制的大范围燃烧现象。

阅读教材第22页活动部分的“森林火灾发生的原因”,分析森林火灾发生的原因,找出防止森林火灾的办法。

(1)森林火灾发生原因:

(2)防止火灾最主要的是控制火种和走火途径。

小班自然教案

1、通过饲养和观察小乌龟,了解小乌龟的外形特征及其较为明显的生活习性。

2、尝试用自己的方式(语言、动作)表达对小乌龟的认识和感受。

3、有关心、爱护小动物的情感,愿意照料小乌龟。

1、小朋友从家中带来的乌龟。

2、乌龟的食料、猪肝或少许肉泥。

3、幼儿用书:小乌龟。

一、请带乌龟的幼儿向大家介绍。

二、引导幼儿围绕乌龟的话题相互谈谈,引起幼儿对乌龟的关注。

1、教师:你饲养过小乌龟吗?你认识小乌龟吗?你喜欢小乌龟吗?

三、引导幼儿就乌龟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进行自由观察和交流。

教师:请幼儿自己去观察,触摸小乌龟。

1、教师:乌龟长得什么样?(注意引导幼儿学习有序地观察)教师:乌龟是怎么走路的.?(引导幼儿用身体动作来表现乌龟慢慢爬行的样子)。

2、教师:小乌龟吃什么?(拿出准备好的食物喂小乌龟)教师:小乌龟是怎样保护自己的。(引导幼儿轻轻的去碰小乌龟)。

四、教师总结。

现在冬天来了,我们可以观察观察小乌龟到了冬天会怎么样?

在自然角观察小乌龟,给小乌龟喂食物。

自然资源教案

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增强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

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影响及对策。

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原因。

讲述法、讨论法。

一、讲述导入。

水,孕育和维持着地球上的全部生命。正因为有了水,地球才成为茫茫宇宙中唯一的生命绿洲。同时,水对工农业的发展也至关重要,被喻为农业的命脉、工业的血液。如果没有水,就不会有生命,也不会有人类社会的一切。因此,在一些地区,尤其是干旱地区,大有“黄金诚可贵,珠宝价更高,若为淡水故,两者皆可抛”的味道。

二、导学精讲。

(一)学生自学课本61—63页“水资源与生产生活”部分,思考:

2、联系实际,说说水资源危机产生的原因。

3、我国水资源的现状是什么?

(二)知识精讲。

1、呈现课本图3、6“地球上的水”,讲述水资源的存在形式以直接利用的水资源形式。

2、呈现资料:2002年12月12日,联合国郑重宣布:2003年为”国际淡水年”在我们刚刚进入的这个新世纪,水资源的短缺问题将越来越严重。有专家预言,水资源短缺将成为人类21世纪面临的最严重的资源问题。

水资源危机产生的原因:

人为因素:人口的迅速增长;生态遭到破坏,导致陆地淡水的减少;水资源被污染,造成水质量下降;管理不当,导致水资源浪费严重。(图片展示,补充说明水资源危机问题)。

3、我国的水资源现状(过渡问题)。

(一)阅读课本64—66页“水资源的时空分布”,思考:

1、我国水资源的现状是什么?

2、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分布不均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其形成原因是什么?

3、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有什么影响?

4.说说解决我国水资源现状的措施。

5、南水北调工程实施的目的,线路。

(二)知识精讲。

1、我国水资源现状:总量大,人均占有量少;污染严重;浪费严重;时空分布不均。

2、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呈现“中国水资源的分布图”),师生共同讨论我国水资源的分布特点:时间分布:夏秋。

季多,冬春季少空间分布:东部多,西部少;南方多,北方少。

影响因素:

水资源丰富与否的衡量标准:河流流量的大小,河流流量大小受降水多少影响。

引导学生结合前面所学的“我国的降水和气温”:我国降水特点是时空变化大:从空间来看,我国降水东部多于西部,南方多于北方,分布的总体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从时间上看,我国的降水多集中于夏秋季。影响降水的主要因素是我国的季风性气候显著。

引导结合地形一节分析我国降水空间分布不均的主要原因:受海陆位置及地形因素的影响。

季风气候降水充沛。

3、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对我国的影响。

夏季我国降水集中,河水暴涨,大量宝贵的淡水资源白白流入大海,且易形成洪涝灾害,如1998年长江流域的特大洪水。冬春两季降水少,河流处于枯水期,北方一些河流甚至干涸见底,造成严重的干旱缺水。我国水资源南丰北缺,我国缺水最严重的地区是华北和西北地区,华北平原尤甚。

4、引导学生结合长江黄河两课所学知识分析解决我国水资源现状的措施:

保护水资源,节约、合理用水,减少对水的浪费;防止和治理水的污染;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跨流域调水,兴修水库,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问题。

讨论:作为一个中学生,你认为能为保护水资源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呢?

5、跨流域调水:目的:调节水资源的时间分布,减轻旱涝灾害带来的损失。

线路:东线:京杭大运河北上。

西线:从长江上游饮水到黄河上游。

三、课堂小结。

1、水资源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

2、我国水资源。

(1)现状:总量丰富,人均占有量少,分布不均,污染和浪费现象严重,水资源供不应求。

影响因素:季风性气候;海陆位置;地形。

(3)解决我国水资源现状措施:保护水资源,节约、合理用水,减少对水的浪费;防止和治理水的污染;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跨流域调水,兴修水库,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问题。

课堂作业:活页练习。

板书设计:

水资源。

一、水资源和生产生活。

1、水资源的概念。

2、存在形式。

3、水危机产生原因。

二、水资源的时空分布。

1、现状:总量大,人均占有量少;污染严重;浪费严重;时空分布不均。

2、解决措施:

(1)保护水资源,节约、合理用水,减少对水的浪费;

(2)防止和治理水的污染;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

(3)跨流域调水,兴修水库,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问题。

自然资源教案

1、知道自然资源的定义和范围。

2、了解自然资源的分类,知道常见的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

3、了解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理解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的重要性。

自然资源的分类

地理景观图,中国煤矿分布图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引入新课:观察景观图,引入自然资源的讲述。

2、阅读课本52页,找出自然资源的定义,区别资源和自然资源。

板书:一、自然资源极其类型

1、自然资源

讲解:我们要特别注意,一些人工产生的东西也是资源,但是不属于自然资源。

那么,自然资源分几种类型呢?请同学们讨论给出答案,并且结合日常生活举几个例子。

补充:自然资源分类的关键是能不能生长繁衍和循环利用,注意他们的界限不是绝对的,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因此,即使是可再生的资源也要注意保护,合理利用。

(转承)我国的自然资源有什么特点呢?大家通过阅读煤矿、石油天然气分布图得出结论。

板书二、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1、总量丰富,种类多。人均占有量少

2、空间分布不均

讲解:课本54页的表格是一个考试内容,要依据几种自然资源的位次,说出我国自然资源的特征。

总结:我国自然资源虽然总量大,但是人均少,浪费现象严重,因此要合理利用,注意保护。自然资源指的是自然界中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物质和能量。

前提是自然界中的东西,就是天然形成的,条件是对人类有利用价值

阅读课本知道,分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前者如土地、生物、气候等,后者主要指矿产资源。

我国自然资源的特征,举例说明。

自然资源教案

1.通过阅读大量的数据资料,使学生了解我国自然资源数量大、种类多的特点,帮助学生建立民族自豪感。

2.通过与其他国家比较,使学生了解我国人均资源不足的特点,明确我国在自然资源上面临的严峻形势;通过分析其中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资源短缺的现实国情,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与人地协调的观念。

3.通过我国资源在“总量”和“人均”上一“多”一“少”的.对比,培养学生辨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节教材在整章教材中起到了"概述"和"引言"的作用,为后几节的学习作了知识和价值观的铺垫。教材首先利用一系列的数据,使学生认识到了我国自然资源的优势和劣势。对于"自然资源总量大"给我国经济带来的优势,以及造成自然资源人均占有量少的原因,教材只是概括的提了一下,因为在后面几节的内容里会具体介绍。但是作为这一章最关键的一个概念,教材并没有解释,它是通过数据来体现自然资源的含义的, 教师应予以补充。

教材还通过"想一想"安排学生将我国与世界上几个有代表性的国家相对比,给学生几个启示:第一,控制人口是缓解我国自然资源紧张的一个途径;第二,即使总量和人均占有量都不足,只要利用合理,同样也能把经济发展好。

在教材的最后,提到了"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的概念, 教师需要为学生解释清楚。并且要让学生认识到:即使是可再生资源,如果利用得不合理,同样也会面临无法再生的局面。

本节的从内容上来说线索非常清楚,但这一思路决不能成为 教师教授的线索,要让学生通过大量的数据事实将我国自然资源的现实国情分析出来。所以 教师在讲课之前,可以给学生布置任务,让他们查找资料,或者 教师给学生提供大量资料,使学生在有了充分的感性认识之后,再提升到理性认识上。

为了明确自然资源的含义, 教师可以在介绍概念之后再举出几种事物,让学生来判断这些是否属于资源,从而理解资源的自然属性和社会经济属性。接着再让学生辨别哪些是在短时间内可以再生,哪些不可以,为后面提出解决资源紧张的措施作个铺垫。

[新课引入]播放一段反映我国国土辽阔、资源丰富的影片,或者展示一些相关的图片以及数据资料,让学生感受到我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并以此感到自豪。

[出示相关资料]

展示资料:(投影)

我国自然资源基本特征

类别

国土面积

矿产资源

耕地面积

河流年径流量

森林面积

资源基本特征

总量居世界位次

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我国由于人口众多,导致人均占有资源量极其稀少,人均资源不足。

我国自然资源基本特征即:资源总量多,人均少。

我国自然资源基本特征:总量多,人均少

对比之后,我们从日本这个国家对资源的利用政策上有什么可以学习的呢?

从分析中找到我国在资源利用上的问题:利用不尽合理

对于如何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让学生各抒己见讨论分析,并能认识到我们也应积极参与到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的实际行动中去,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作一名小环保主义者。

自然笔记教案

夜读著名科普作家贾祖璋的科学小品《萤火虫》。“被捉住的最初是用它来赌胜负,就是放在地上用脚一拖,在地上划起一条发光的线,比较哪个人划得出来,就作为胜利。不消说,这是一种残酷的行为,真所谓‘以生命为儿戏’的了。”读至此时,心中不禁凄然,想:发光微弱的萤火虫,也太弱小太平凡了,平凡得几至平常。在这个世界上,平常而又弱小的生命,命运真是莫测的。

然而,萤火虫却是具有独致之美的。

萤火虫能够发光就是十分奇特而神妙的事。雄雌萤火虫都能发光,而雌虫的光度稍微弱一些。萤火虫的发光器在腹部第六七节的腹面,这腹面在白天看去是灰白色的,只有在黑夜才能让人看到发光。何以能发光?因为腹部的发光器,含有含磷的发光质和催化酵素。发光器上有一些气孔,空气进入气孔后,发光质就会在催化酵素的催化作用下与氧气产生氧化作用,使化学能转化为光能,于是产生出或黄绿或橙红,亮度也各不相同的光亮。萤火虫发光的颜色不同,是由于它们所含的发光质和催化酵素存在差异的缘故。萤火虫发出的.光却是冷光,]有热量。

萤火虫在我跟前一流一闪,好像夜的天穹漏下的星光。――这是我初秋之夜偕小儿在郊野散步时,突生的感悟。这种大白天无法看见的“星光”,这一类平常而弱小的美,的确是夜海愈阔大,愈深,愈显陪衬,愈能展示其美。夜,是萤火虫实现生命之至美的背景。

旧闻穷孩子随月读书,似不甚为怪。然听说有人是捉大把萤火虫囚于瓶中,就着凝集的其实也还是微弱的光来夜读(这可视为萤火虫“为人民服务”吧),便既感奇异,又涌酸楚了。而想到萤火虫一生短暂,生命只有二十多天,都在努力发光,则在神奇、凄美之上,又给人奋发向上的感受。

东邻日本的茶道、大相扑和花道,早已名闻遐迩,其震撼人心之力,之美(姑且不论其是否属病态美)我以为主要还不在内容,而在其由仪式性或程式性而泛生的哲学抽象。凡属平常的事,一经抽象,蒙上了佛一般雾一样的神秘,就不那么简单了。在浅浅的初夜,或在迷离的雾岭,看石,看树,看花,看鸟,物象不是因轮廓模糊简单有如剪影而略显朦胧美和神秘美么?萤火虫之美与此十分相似。中国古代墨客骚人杜撰的腐草为萤之说,尽管并不符合科学道理,然却使萤火虫竟蒙上了朦胧神秘之美。如此一来,当实际上依然还是孱弱、平凡乃至平常的萤火虫,夏夜秋夜,出于一种生命律动,一种本能,流动于芦甸、草丛、溪涧、河塘之时,使人生发出的有关遐想,就“不那么简单了”。

记得那夜在北京长安街我问路人:“天安门广场在哪里?”答:“前面灯光最辉煌的地方就是!”灯光,与萤火虫之光,都是光,都有朦胧神秘而且美的特质。但是单个孤独的灯光,却怎么也是不起眼的。至若集团起来,那情形就大不一样了。――天安门广场上那阔大辉煌的灯光美,该属集体之美,崇高之美了吧。

自然环境教案

第三节:河流和湖泊---呈现了以下结构特点:外部结构特点为纵向递进关系---源流概况、影响因素、水文特征及水利水害;内部结构特点为横向平行关系。

本单元的特点有:

1.将所学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相联系,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理念。

2.注重自然地理各要素之间、自然地理要素与人文地理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

3.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使学生学到了知识,能力也得以提高,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培养了学生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

课标要求。

知识与技能:1.举例说明我国多种多样的'地形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了解我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范围以及主要的灾害性天气。

3.举例说明我国的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4.了解我国主要的河流和湖泊,以及长江和黄河的开发利用和治理情况。

过程与方法:1.运用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分布和特点,掌握阅读并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等各类地形图的技能。

2.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地理观念;

2.形成对我国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认识,树立因地制宜,形成合理利用资源的观念;

3.通过对长江和黄河的开发利用和治理的学习,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本单元内容与教学思路分析。

本章教材在知识结构上联系紧密,逻辑严谨,知识的学习,技能和能力的培养都以递进的形式呈现,在不增加难度的前提下,将所学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相联系,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理念。

本单元第一节教学内容和图像中出现了大量的地形名称,这些名称不是都要求学生背下来。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如何从各种地理图像中总结出这些特征,以及引导学生讨论这些特征对其他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影响和人类如何去适应、利用、改造这样的地理环境。

3、关于本单元第三节教学内容的几点考虑:(1)以黄河的治理和长江的开发为例,运用相关资料探究河流治理与开发的方向和方案,以培养综合应用能力与创新意识,树立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观念。(2)培养学生运用已学的河湖知识推理判断、分析综合、概括归纳黄河与长江水文基本特征的地理思维能力。(3)以图像系统为依托,了解和掌握有关河湖的基础知识,为迁移应用这些知识,形成能力和价值观念打下扎实的基础。(4)从知识方面分析,既照顾了中国河湖概况的面,又突出了黄河治理和长江开发的点,做到了点面结合。(5)注重自然地理各要素之间、自然地理要素与人文地理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