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生活与创作(通用16篇)

时间:2023-12-05 22:48:43 作者:紫衣梦

优秀的作文不仅要求语言准确、用词恰当,还要有一定的文采和修辞手法的运用。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的优秀作文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参考和借鉴。

创作一个幼儿生活故事

很久以前,在一个偏僻的小林场里,住着一位老爷爷,老人没有孩子,他独自一人长年住在这里,没有人和他说话,他早已忘记了孤独和害怕。

一天,老爷爷拿着铁锹在自己的`门口空地上种了一棵树。小树每天都在长大,老爷爷每天都来为它浇水、施肥。有一天,老爷爷实在闲得无聊,就和小树讲话,时间长了,小树也能听懂老爷爷的话了,所以老爷爷的脸上多了许多笑容,人好像年轻了许多。

有一天,小树说:老爷爷,你给我讲一个故事吧!

老爷爷说:好呀!很久以前,在一个深深的水井里,住着一只大青蛙……。

从此以后,老爷爷每天都给小树讲一个故事。小树越长越高,也越来越壮,可是老爷爷却越来越老,身体越来越不好。

创作一个幼儿生活故事

有一天,小兔子在家外面玩,一只山羊老爷爷走了过来,他和蔼的问小兔子说:“小兔子,我和你玩怎么样?”

小兔子说:“好啊好啊,我正愁没人跟我玩呢。”

山羊老爷爷笑了笑,就和小兔子玩开了。

过了一会,山羊老爷爷掏出一块糖塞嘴里,边吃边说:“好甜啊,我从来没吃过这么甜的糖!”

小兔子馋的直流口水,眼巴巴的看着山羊老爷爷。

“你是不是也想吃?我这还有一块,给你吃吧!”山羊老爷爷又从口袋里掏出一块糖,递给了小兔子。

“谢谢爷爷!”小兔子接过糖,迫不及待的吃了起来。

过了没多大一会,小兔子觉得头晕晕的想睡觉,就爬在草地上睡着了。等他醒来的`时候,发现自己被人绑住了,就大喊:“这什么地方啊,妈妈,妈妈!”

这时,一只大灰狼走了过来,恶狠狠的笑着说:“别喊了,这里是我家,你妈妈听不到的,我一会就把你吃了!”

“大,大灰狼…….我,我怎么会在你家里?”小兔子吓得说话都结结巴巴。

“傻瓜,当然我把你带来的呀!你还记不记得那只给你糖吃的山羊老爷爷?哈哈,他是我伪装的,你吃的糖里我放了毒药,你一睡着我就把你带来了…….”大灰狼大笑着说到。

小兔子呆了一下,才想起来山羊老爷爷给糖吃的事情,非常后悔,可是已经晚了,大灰狼说完就扑了上去,一口把它给吃了。

道理:

不要吃陌生人给的东西,里面可能有毒药,陌生人也有可能是大灰狼变的。如果宝宝想吃什么就告诉妈妈,妈妈会给宝宝买。

创作一个幼儿生活故事

“千里送鹅毛”故事发生在唐朝。当时,云南一少数民族首领为表示对唐王朝拥戴,派特使缅伯高向太宗贡献天鹅。路过沔阳河时,好心缅伯高把天鹅从笼子里放出来,想给它洗个澡。不料,天鹅展翅飞向高空。缅伯高忙伸手去捉,只扯得几根鹅毛。缅伯高急得顿足捶胸,号啕大哭。随从们劝他说:“已经飞走了,哭也没有用,还是想想补救方法吧。”缅伯高一想,也只能如此了。到了长安,缅伯高拜见唐太宗,并献上礼物。

唐太宗见是一个精致绸缎小包,便令人打开,一看是几根鹅毛和一首小诗。诗曰:“天鹅贡唐朝,山高路途遥。沔阳河失宝,倒地哭号啕。上复圣天子,可饶缅伯高。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唐太宗莫名其妙,缅伯高随即讲出事情原委。唐太宗连声说:“难能可贵!难能可贵!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这个故事体现着送礼之人诚信可贵美德。今天,人们用“千里送鹅毛”比喻送出礼物单薄,但情意却异常浓厚。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心得体会

生活是我们创作的源泉,无论是文学作品、艺术品,还是音乐、影视作品,都离不开我们对生活的感悟和体验。生活中的点滴细节,无时无刻不在启发着我们的思绪,激发着我们的创造力。通过创作,我们可以将内心的情感和体验表达出来,与他人产生共鸣,同时也为自己的生活注入更多的意义。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对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这一主题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生活给我们带来丰富的灵感。生活中的各种场景和人物,经常会给我们带来不同的感受和思考。有时,一次随意的游览,一场偶遇,甚至是一次失败,都会成为我们创作的灵感。比如,我曾经因为一个陌生人的故事而写下了一篇动人的小说,也曾经因为自己生活中的点滴而谱写了一首歌曲。无论是喜怒哀乐,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都给我们提供了无穷无尽的创作灵感。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和体验,就能够发现生活中蕴含的无限创作可能。

其次,生活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人性和情感。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和经历,都在悄然影响着我们的成长和思考。每一个人物的存在,每一个情节的发展,都有其深刻的寓意和内涵。通过观察和体验生活中的种种场景和人物,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性的复杂和情感的多样。在我创作的过程中,我常常会将自己的情感和体验投射到角色和情节中,通过他们的表达来探索和反思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这种创作方式不仅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自己,也让我与他人产生了更多的共鸣。

再次,创作让我们对生活有更深层次的思考。通过创作,我们可以把握住生活中的重要性和价值。很多时候,我们在追求物质利益和声望的过程中,常常会忽略了生活中的真正价值。而创作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反思和思考的机会。在创作的过程中,不仅可以让我们更加细致地观察和思考生活中的细微之处,也可以让我们审视和反思自己生活的方向和意义。通过写作、绘画、音乐和影视等方式,我们可以用自己的方式传达自己的想法和价值观,让他人看到我们心中的世界,同时也希望能够引发他人的思考和共鸣。

最后,通过创作,我们可以留下属于自己和他人的独特印记。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而创作则是将这些体验转变为具体的作品或表达方式。无论是一首歌曲、一篇文章,还是一幅画作,都成为了我们对世界的独特解读和表达。这些作品不仅是我们创作的成果,也是我们对生活的见证和留下的印记。而这些作品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永远存在于人们的心中,成为他们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的引导。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通过创作,我们可以从生活中提取灵感,理解人性与情感,深层次思考生活的价值,留下独特的印记。创作不仅让我们更加深入了解生活中的点滴,也让我们与他人产生共鸣,并且通过创作传达心中的思考和感悟,为自己的生活注入更多的意义。因此,我们应该珍惜生活中的每一刻,用心去感受并用创作去记录,并且相信,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是我们创作的源泉。只要用心去体验和表达,我们就能够让自己的创作更加丰富多彩,也能够将世界更好地展现给他人。

生活创作心得体会

第一段:创作的意义与重要性(200字)。

生活创作是一种能够表达内心情感和思想的媒介,也是一种自我发展和个性成长的方式。无论是文学创作、音乐创作还是绘画创作,每一种创作都能够让人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通过创作,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体验生活,同时也能够让他人了解我们,从而建立更深入的沟通和理解。因此,生活创作不仅具有积极的心理价值,还对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第二段:生活创作的源泉与灵感(200字)。

生活是创作的永恒源泉。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有过感动人心或者独特的经历,这些经历往往成为我们创作的灵感之源。比如,一次旅行可以激发我们对于自然美的表达,一次失落的经历可以激励我们写下深沉的文字,一段甜蜜的爱情可以促使我们创作美妙的音乐。同时,社会现象和人际关系也是我们创作灵感的重要来源。我们可以通过观察社会的变迁和人际的纷争,去揭示人性的复杂和社会问题的本质,进而通过创作表达对现实的思考和期许。

第三段:生活创作的过程与技巧(200字)。

生活创作是一个需要不断学习和积累的过程。在创作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触摸和感受生活,并将这些感受转化为作品的内涵和形式。首先,要培养敏锐的观察力,注意细节和变化,从而发现生活的美和韵味。其次,要勇于思考和质疑,站在自己的角度去审视和理解世界。再者,要积极表达个人情感和思想,找到适合自己的创作形式和语言。最后,注重技巧的提升和实践的积累,通过不断尝试、反思和改进,使创作更加完美。

第四段:生活创作的价值与影响(200字)。

生活创作不仅对个人有深远影响,也对社会产生积极的价值。首先,创作能够帮助个人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自己,促进个人的情感释放和心理成长。其次,创作是传递和交流情感的桥梁,能够与他人建立更深入的沟通和理解,从而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友谊。再者,创作具有审美和教育价值,能够唤起人们对于美好的追求和思考,同时也能够呈现社会的多元面貌,推动社会的变革和进步。因此,生活创作不仅能够满足个人的需求,还能够对社会带来积极的影响和变革。

第五段:生活创作的启示和总结(200字)。

生活创作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自己的视觉和感受。通过创作,我们可以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呈现给他人,与他人共鸣和分享。因此,不管是身处艰难困境还是欣喜若狂的时刻,我们都应该用心去创作,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思考。同时,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只有真实而深入地体验和感受生活,才能够灵感迸发,用作品去触动人心。因此,让我们一起用创作的方式去感受和表达生活,去记录和传递生活中那些珍贵的瞬间和感悟。

生活纪录创作心得体会

生活纪录,是记录生活的一种方式,它不仅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作。通过记录生活的点滴,我们能够感悟到生活的真谛,同时也能够提升我们的写作能力。在我的生活纪录创作中,我有了一些心得体会。

生活纪录是记录人类文明的珍贵历史。通过记录生活的琐事,我们可以从中发现生活的美好和不易。生活纪录让繁忙的生活不再匆匆而过,往往一直低头忙碌的我们,很难认识到生活中那些美好的瞬间。而通过生活纪录的创作,我们会更加留心生活中的琐事,有更多的时间去体验生活的美好,并用文字来记录下来。这不仅是对生活的一种致敬,也是对我们自己内心世界的一个沉淀。

第二段:创作生活纪录的方法。

在创作生活纪录时,我们需要注重细节。生活纪录不是简单的抄录事实,而是从细节中触发读者的心灵共鸣。我们需要观察生活中的点滴变化,捕捉到生活的细节,通过细腻的描写带给读者感触。此外,我们可以运用一些排比和比喻的手法,让生活纪录更加生动有趣。浅显的语言描述往往不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因此,我们需要运用一些修辞手法,使得生活纪录更加具有文艺性。

通过创作生活纪录,我们可以不断观察和思考生活中的细节,也就是提高对生活的敏感度。通过对生活中琐事的记录,我们能够更全面地认识到自己和周围的人和事。同时,生活纪录也让我们以一种冷静客观的态度来审视自己。通过对生活中的种种点滴的记录,我们可以发现自己一直以来的优点和不足,从而不断完善自己,成长为更好的人。

第四段:生活纪录与读者的交流。

在创作生活纪录时,我们要考虑到读者的背景和需求,使得观点更加贴合读者的需求。我们所写的内容能否引起读者的共鸣,是判断我们生活纪录作品质量的重要标准。因此,在创作生活纪录时,我们应该多关注读者的反馈,了解他们想要什么,以此来指导我们的创作。与读者的交流互动,有助于我们不断提升创作水平,让生活纪录更加具有吸引力。

第五段:生活纪录的意义和未来的发展。

生活纪录不仅仅局限于文字创作,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还可以通过照片、视频等多种形式来记录生活。无论是文字、照片还是视频,生活纪录的目的始终是记录生活瞬间、记录生活的美好和不易。因此,生活纪录具有广泛的发展前景。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生活纪录将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会成为一种更为主流的创作方式。

总结:

通过对生活纪录创作的心得体会,我们深深感受到生活纪录对我们的成长和自我提升的重要性。只有通过记录生活的点滴,我们才能更好地感悟到生活的真谛。同时,我们需要注重细节、运用修辞手法,使生活纪录更具文艺性。与读者的交流互动,也能够提升我们的创作水平。无论是文字、照片还是视频,生活纪录都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相信随着生活纪录的不断创作与发展,我们会越来越善于记录生活的美好,也会成为更好的自己。

创作一个幼儿生活故事

陕西省长安县的农家妇女田桃花获得全国“十佳年轻妈妈”后,说:“儿子学习不好,我从没夸过他。

一天,孩子回家高兴地对我说:‘妈妈,我今天做了一盘蘑菇炒青菜,老师和同学都夸我炒得好吃!’我没好气地说:‘你真行,将来考大学会考你炒青菜?’这样没好气的话我常对孩子说,渐渐地,孩子失去了自信。

后来,我认识到自己这样不对,就改变了对孩子的态度。

在我改变了对孩子的态度后,我发现孩子也有了改变:他写作业比以前认真了,回家跟我也亲近了……期末考试,他的'数学得了70分,这对经常不及格的他来说,是第一次!”

于是,爱就出现了,奇迹也就发生了!

创作一个幼儿生活故事

杯子:“我寂寞,我需要水,给我点水吧。”

主人:“好吧,拥有了想要的水,你就不寂寞了吗?”

杯子:“应该是吧。”主人把开水倒进了杯子里。

水很热,杯子感到自己快被融化了,杯子想,这就是爱情的力量吧。

水变温了,杯子感觉很舒服,杯子想,这就是生活的感觉吧。

水变凉了,杯子害怕了,怕什么他也不知道,杯子想,这就是失去的滋味吧。

水凉透了,杯子绝望了,杯子想,这就是缘分的“杰作”吧。

杯子:“主人,快把水倒出去,我不需要了。”

主人不在。杯子感觉自己压抑死了,可恶的水,凉凉的,放在心里,感觉好难过。

杯子奋力一晃,水终于走出了杯子心里,杯子好开心,突然,杯子掉在了地上。

杯子碎了,临死前,她看见了,她心里的每一个地方都有水的痕迹,她才知道,她爱水,她是如此的爱着水,可是,她再也无法把水完整的放在心里了。

杯子哭了,她的'眼泪和水溶在一起,奢望着能用最后的力量再去爱水一次。

创作一个幼儿生活故事

一次,我乘火车出游,睡中铺,邻床下铺有个小女孩在看书。我喜欢读书的孩子,就用欣赏的目光看着她。小女孩发觉了我的目光,看得更认真了。

我从中铺下来跟她聊天,说话时我一直用疼爱的目光注视着她,小女孩跟我说了很多心里话。

第二天,她非要跟我一起去餐车吃早饭。

她姑姑说:“别捣乱了,你从来没把碗里的'饭吃光过。”小女孩用求助的目光看着我。我爽快地说:“好,我请你吃早饭。”

餐桌前,我问她:“你能吃多少?要吃完,一点儿不剩才行。”

小女孩想了想,说:“半碗粥,半个鸡蛋。”

“好。”我给了她半碗粥、半个煮鸡蛋。小女孩吃了几口,就玩了起来。

她姑姑数落她:“我早就说过,你不会好好吃的。”

“她会吃完的。”我笑着对孩子的姑姑说,又给小女孩使了个眼色。

小女孩什么也没说,端起碗就把里面的粥喝完了。“真了不起,说到做到!”我伸出大拇指。

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与孩子交流时,成人通过目光传递给孩子的信息往往胜过语言。

创作一个幼儿生活故事

明明很喜欢画画。可是有一次展览作品的时候,他撅着嘴说:“不论我画成什么样子,老师都会说画得真不错。小海(班上的小朋友)胡乱涂上颜色老师也会夸她,还给她和我一样的奖品,真没意思!”

薇薇也是从小被爸爸妈妈夸大的,偶露微笑,大家就赞赏:“宝宝笑得真好看!”刚咿呀学语,大家就夸奖她:“宝宝真聪明!”甚至连发脾气耍性子的时候也不忘赏识:“薇薇真有个性!”可随着她慢慢长大,家长和老师渐渐发现一个严重的问题:薇薇只愿听好话,不能听任何批评,而且经受不起一点点挫折。

在我带过的班中,有不少孩子在盲目的表扬和肯定中极易自以为是,甚至出现沮丧、愤激、退避或敌对的`行为,家长却浑然不觉。

专家点评:过度赏识和不必要的赞美,并不能有效表达你对孩子的喜爱,在一定程度上还会让孩子过于依赖外在的评价,而没有真正投入到事物本身,久而久之,还会弱化孩子的责任感和上进心,缺乏做事的动力。

生活与创作作文

顾名思义,对联是要成“对”的,即由上联和下联所组成。上下联字数必须相等,内容上也要求一致,亦即是要上下联能“联”起来,两句不相关联的句子随便组合在一起不能成为对联。对联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内容复杂,形式多样,对仗、平仄亦要求严格,本书将根据对联的规范,讲述与解析创作方法,供学撰联者参考。

窃国大盗袁世凯,在攫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后,做起了他的皇帝梦,但还没有等到袍笏登场,就一命呜呼了。他死后有人送了他一副挽联,联曰:

袁世凯千古;

中国人民万岁。

从字面上看,这副联并没有什么恶意,但仔细一读,上联为五字,下联为六字,这副挽联对不起来呀!有一个执事者看出了其中端倪,他暗暗对丧主说:这副挽联用意不善,是说我们袁公对不起人民啊!

这则小故事说明了对联的上下联字数一定要相等。对联一般都是竖写,上联末字(仄声)贴在右边(上手),下联末字(平声)贴在左边(下手)。

对联的对仗,虽然与诗有相同之处,但它比诗要求更严。对联有宽对和狭对之分。宽对只要求上下联内容有联系即可成联,而狭对则要严格按《笠翁对韵》的标准来撰写。不过在实用对联中,采用宽对较多,而狭对则往往因为对仗的要求太严,束缚了人们的思维,有因文害意之嫌,故而很少应用。

三、汉语四声与对联。

对联的平仄规律,与诗基本相同,一殷套用诗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基本法则。

如何断定对联的上下联呢?除从联文的内容中去辨别,更为重要的'是从联文字尾的平仄声去判定。对联严格规定上联末字用仄声,下联末字用平声。后人称这种规则为仄起平落。必须注意的是: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四声”有些不同。自从推广汉语拼音化,和以北京语音为全国通用语言以后,同一汉字的平仄发生了变化。如按《佩文韵府》音韵标准的四声是平、上、去、入。平声列为“平”,上、去、入都归纳进了“仄”。按北京语调,则分成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这样一来,平声字多了,没有“入”声,把一部分去入声字归入了平声,这是学习撰联的同志值得注意的。古来有很多语言学者对古汉语四声,作了较为详尽的阐述,如释真空在《玉钥匙歌诀》一书中,作了如下的分析:

1.平――平声平道莫低昂。读时发音平和、尾音长,有余韵。

2.上――上声高呼猛烈强。读音响亮,声音短促,无尾音。

3.去――去声分明哀远道。去声读音宛转,尾音短,高昂。

4.入――入声短促急收藏。入声读音质朴而急,收音短促,低沉,无尾音。

一般说来,平声字音平和,有较长的尾音。仄声字尾音短促,或者无尾音。近代语言学家刘半农先生,首先肯定了释真空对于古汉语四声的分析是正确的。半农先生又根据自己的研究所得,作了补充,他说:“平声平去,曲折最少,习称为平衡调。上去两声曲折最多,或上升,或下降,或降升,或升降。应为非平衡调。入声最短,称促调。”半农先生的论述,简单而明了。张世禄先生更为简要地将平上去入四声,分成两大类,平声是长音步所在,仄声是短音步所在,平仄主要是长与短的区别。笔者还认为,古汉语四声,除了有长音步和短音步之分外,读音高低也是大相径庭的,如以:“东董冻笃”为例,从平声起,音阶逐渐升高,至去声达到顶峰,亦即第三声读音最高。入声一落千丈,音量低短而简捷。简言之:平声哀而安,上声厉而举,去声清而远,入声直而促。上列散论,只是一般方法,读者可在学习和实践中再行验证。

生活与创作作文

价值者,为第一优先。

有时代需要者,当然亦不可尽废。惟尝见一些优秀的翻译人才做一些时髦应世的翻译,实乃时间精力的浪费。西方所谓畅销书,能禁得时间淘汰者为数不多,即以使世俗震惊的诺贝尔文学奖而言,得奖的作品有很多是实至名归,但亦有浪得虚名不负众望者,全部予以翻译,似不值得。

2、译者不宜为讨好读者而力求提高文字之可读性,甚至对于原著不惜加以割裂。

好多年前,我曾受委托审查一部名家的译稿——吉朋的《罗马衰亡史》。这是一部大书,为史学文学的杰作。翻阅了几页,深喜其译笔之流畅,迨与原文对照乃大吃一惊。原文之细密描写部分大量被删割了,于其删割之处巧为搭截,天衣无缝。译者没有权力做这样的事。又曾读过另一位译者所译十六世纪英国戏剧数部,显然,他对于十六世纪英文了解不深。英文字常有一字数义,例如flag译为“旗”,似是不误,殊不知此字另有一义为“菖蒲”。这种疏误犹可原谅,其大量的删节原作,重辄一二百行则是大胆不负责任的行为,徒以其文字浅显为一些人所赞许。

3、中西文法不同,文句之结构自异。

西文多子句,形容词的子句,副词的子句,所在多是,若一律照样翻译成中文,则累赘不堪,形成为人诟病的欧化文。我想译为中文不妨以原文的句为单位,细心体会其意义,加以咀嚼消化,然后以中文的固有方式表达出来。直译、意译之益或可兼而有之。西文句通常有主词,中文句常无主词,此又一不同之例。被动语态,中文里也宜比较少用。

4、翻译人才需要培养,应由大学国文英语系及研究所担任重要角色。

不要开翻译课,不要开训练班,因为翻译人才不能速成,没有方法可教,并且没有人能教。在可能范围之内,师生都该投入这一行业。重要的是改正以往的观念,莫再把翻译一概摒斥在学术研究与文艺活动之外。对于翻译的要求可以严格,但不宜轻视。

5、主张译人语“国化”。

译文就更注重文本意境的传达,求的是神似而非形似,不局限于形式的严格对等。故在译文形式上相对比较松散,格律不严谨,在语言使用上,文风朴素清雅,把原诗那种浓烈的感情通过自己的素丽文笔呈现出来。比如“夏天也嫌太短促,匆匆而过很明显”、“美繁荣事物总不免要凋落,偶然的,或是随自然变化而流转”,读起来更像是散文。可见,译者的风格在语言风格的选取上、在形式格律的取舍上,都得到了彰显,尽管在传达原作风格上,诗味不够,语言也不够华丽,该译文仍不失为佳译。至少我们看到了立体的作者和译者。

6、梁实秋对翻译的一些见解。

翻译可以说不是一门学问,也不是一种艺术,只是一种服务。所以译者不是学者,而有时被情势所迫,不得不接近于学者治学态度的边缘,否则便不是良好的服务。凡是艺术皆贵创造,翻译不是创造。翻译是把别人的东西,咀嚼过后,以另一种文字再度发表出来,也可说是改头换面的复制品。然而在复制过程中,译者也需善于运用相当优美的文字来表达原著的内容与精神,这就也像是创造了,虽然是依据别人的创作为固定的创造素材。所以说翻译不是艺术而也饶有一些艺术的风味。翻译,若认真做,是苦事。逐字逐句,矻矻穷年,其中无急功近利之可图。但是苦中亦有乐。翻译不同创作,一篇创作完成有如自己生育一个孩子,而翻译作品虽然不是自己亲生,至少也像是收养很久的一个孩子,有如亲生的一般,会视如自己出。翻译又像是进入一座名园,饱览其中的奇花异木,亭榭楼阁,循着路线周游一遭而出,耳目一新,心情怡然。总之,一篇译作杀青,使译者有成就感,得到满足。翻译是为了人看的,但也是为己。

昔人有言,阅书不如背书,背书不如抄书。把书抄写一遍,费时费力,但于抄写过程之中仔细品味书的内容,最能体会其中的意义。我们如今可以再补一句,抄书不如译书。把书译一遍费时费力更多,然而一字不苟地字斟句酌之余必能比较的更深入了解作者之所用心。一个人译一本书,想必是十分喜爱那一本书,花时间精力去译它,是值得的。译成一部书,获益最多的,不是读者,是译者。无论是机关主持的,或私人进行的翻译,对于原著的选择宜加审慎,愚以为有学术性者,有永久价值者,为第一优先。译者不宜为讨好读者而力求提高文字之可读性,甚至对于原著不惜加以割裂。中西文法不同,文句之结构自异。西文多子句,形容词的子句,副词的子句,所在多是,若一律照样翻译成中文,则累赘不堪,形成为人诟病的欧化文。翻译人才需要培养,应由大学国文英语系及研究所担任重要角色。

翻译书目之梁实秋翻译莎士比亚的故事。

1、主要翻译书目。

这当中最有名的算是梁实秋翻译的《莎士比亚全集》了,梁实秋翻译的《莎士比亚全集》不仅历时长、工程大,而且尚有鲜为人知的奇特经历。梁实秋在晚年回顾他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的经历时说:“使我能于断断续续30余年完成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者,有三个人:胡先生、我的父亲、我的妻子。”翻译莎翁的剧作不是梁实秋个人的选择,而是胡适先生的倡导。正由于胡适先生的倡导合乎梁实秋读第一流书的主张,才使得梁实秋接受了这个挑战。1930年,任职于中华教育基金董事会翻译委员会的胡适,雄心勃勃地制定了一个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的计划。胡适共物色五人担任翻译,他们是闻一多、徐志摩、陈西滢、叶公超和梁实秋,计划五至十年完成。对这样一个庞大计划,梁实秋从一开始态度就十分积极,他不仅明确答应承担一部分任务,而且拟定了八条具体实施计划,得到了胡适的首肯。

从此,梁实秋文学实践中极其壮丽辉煌的诗篇开始了,他个人的命运注定和伟大的莎士比亚的名字联系在一起,他没有辜负胡适先生的期望,以难以置信的毅力年复一年地工作着。特别是当闻一多、徐志摩等四人临阵退出,梁实秋便一个人把全部任务承担起来。胡适先生对梁实秋的翻译工作一直非常关心,有一次,他赴美国开会,临行前还带了梁实秋刚译完的《亨利四世》,说:“我要看看你的译本能不能让我一口气读下去。”胡适还对梁实秋说,等全集译成之时他要举行一个盛大的庆祝酒会。可惜,全集译成开酒会之时胡适已经去世了。抗战爆发前梁实秋完成了八部莎翁剧作的翻译工作,四部悲剧,四部喜剧。“七七事变”后,为了躲避日寇的通缉,梁实秋不得不逃离北京,抗战八年间他几乎中断了莎翁剧作的翻译。抗战胜利后梁实秋回到北京,在北京师范大学任教,课余之暇,他又把荒废多年的莎翁剧作翻译工作重新开始。这时父亲已满70岁,有一天,老态龙钟的父亲拄着拐杖走进梁实秋的'书房,问莎剧译成多少,梁实秋很惭愧这八年交了白卷,父亲勉励他说:“无论如何要译完它。”一句话,说得梁实秋心头发热,眼含热泪。他说:“我就是为了他这一句话,下了决心必不负他的期望。”

梁实秋一个人承担起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工作,在当时的情况下,一没有稳定的环境,二没有可查阅的资料,其翻译中的困难可想而知。如果没有妻子程季淑给予最直接的鼓励与支持,梁实秋不可能完成这项浩大的工程。妻子季淑经常询问梁实秋一天译了多少字,当梁实秋告诉她译了3000多字时,她就一声不响地翘起她的大拇指。她虽然不看梁实秋的译稿,但很愿意知道梁实秋译的是些什么,所以莎士比亚的几部名剧故事季淑都相当熟悉。当梁实秋伏案不知疲倦时,季淑不时地来喊他:“起来!起来!陪我到院里走走。”她这是让梁实秋休息。梁实秋回忆说:“我翻译莎氏,没有什么报酬可言,穷年累月,兀兀不休,其间也很少得到鼓励,漫漫长途中陪伴我体贴我的只有季淑一人。”

像漫长无尽的马拉松赛跑一样,梁实秋在经历了顽强拼搏之后,终于到达了终点。1967年,由梁实秋一个人独立翻译的莎士比亚37种剧本全部出齐。这个奇迹极大地震撼了台湾文化界。8月6日,台湾的“中国文艺协会”、“中国青年写作协会”、“台湾省妇女写作协会”、“中国语文学会”等团体联合发起,在台北举行了300多人参加的盛大庆祝会,向为中国文化建设事业建立功勋的梁实秋致敬。当天的《中华日报》报道说梁实秋是“三喜临门”:“一喜,37本莎翁戏剧出版了;二喜,梁实秋和他的老伴结婚40周年;三喜,他的爱女梁文蔷带着丈夫邱士耀和两个宝宝由美国回来看公公。”

此后,梁实秋没有松劲,又用一年的时间译完了莎士比亚的三部诗集。至此,梁实秋翻译的《莎士比亚全集》40册算是名副其实地完成了。

大师风采的逸事。

1、逸事之一。

儿子梁文骐回忆,梁实秋教学数十年,口操英语,却总是长袍马褂,千层底布鞋,迭裆裤子,还要绑上腿带子,常引得时髦男女窃笑,他却毫不在意。在师大授课时,一次讲英格兰诗人彭斯(burns)的一首诗,某女生听到动情处,竟泪下如雨,伏案放声大哭起来。梁文骐问父亲:“您是否觉得很抱歉?”他回答:“不,彭斯才应该觉得抱歉。”梁实秋上课,一度黑板上不写一个字,他说:“我不愿吃粉笔灰。”

2、逸事之二。

儿时,梁实秋特别憎恨他的小辫子,觉得像猪尾巴一样难看不说,早上起来梳辫子也实在恼人。年岁稍长,听父亲读《扬州十日记》《大义觉迷录》等书,又听父亲讲清军入关后“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故事,梁对辫子愈加反感。辛亥革命后,他马上跑到理发店剪辫子,虽然“连揪带剪,相当痛,而且头发渣顺着脖子掉下去”,但内心“十分快意”。

梁实秋儿时顽皮,对读书不感兴趣,每当此时,母亲就高举笤帚疙瘩进行威吓,但每次都高高举起,轻轻落下。一次,母亲监督他读书,读到“一老人,入市中,买鱼两尾?步行回家”时,梁大惑不解,问母亲:“为什么买鱼两尾就不许他回家?”全家大笑。

上小学时,梁实秋各门课程都应付裕如,唯独畏惧“算术”,他说:“像‘鸡兔同笼’一类的题目我认为是专门用来折磨孩子的,因为我当时想鸡兔是不会同笼的,即使同笼也无需又数头又数脚,一眼看上去就会知道是几只鸡几只兔。”

3、逸事之三。

清华对体育特别重视,毕业前照例要考体育,对梁实秋来说,最难过的一关是游泳。考试那天,梁约好了两位同学各持竹竿站在泳池两边,以备万一。他一口气跳进水里马上就沉了下去,喝了一大口水之后,人又浮到水面,还没来得及喊救命,又沉了下去„„两位同学只能用竹竿把他挑起来。他当然不及格,一个月后需补考。虽然苦练了一个月,但补考时,刚入池中,他便一个劲地往下沉,一直沉到了池底,摸到了滑腻腻的大理石池底,好在这次稍微镇静些,在池底连着爬了几步,喝了几口水之后又露出水面,在接近终点时,从从容容地来了几下子蛙泳,逗得一旁的体育老师马约翰笑弯了腰,给了他一个及格。

梁实秋对火腿品质要求甚高,对台湾熏制火腿很是不满,常说“有死尸味”,视为下品。逢年过节,有人送礼,常有火腿一包,打开一看,或有蛆虫蠕动,或有恶?扑鼻,无法忍受,弃之又觉可惜。梁百般思索,顿生妙计,将火腿挂在墙外电线杆上,谓之“挂高杆”。片刻工夫,即被人取去,如是者数次。夫人程季淑非常反对,梁却认为愿者上钩,不伤阴功。

生活与创作作文

对把纯文学创作视作一项崇高事业的人来说,这个标题本身似乎就意味着一种恶毒的嘲讽。但是,真正对纯文学滥施嘲讽的绝对不只是一篇文章的标题,而是我们正在面对的全部真实。

在商海浮沉的岁月里,笔者做过几年期货。虽然败光了做现货时赚到的钱,但是,笔者也收获了两样一般人可能难以得到的东西。其一就是对市场的分析预测能力;其二就是对人与社会的观察与思考能力。具体情况,笔者将会在后续的文章里谈到。这里想说明的是,这两种能力都有一个共同的基本核心,那就是客观地面对真实。分析预测市场靠的是什么?首先就得摒弃一切幻想与恐惧,客观地面对市场的真实。而写作呢?对于诗歌和美文写作者来说,也许最重要的是幻想与激情。但是,对于散文类文学作品包括小说作品的写作者来说,靠的主要可能也是摒弃一切幻想与恐惧,客观地面对人与社会包括政治的真实。所以,仅就个人经历而言,赚钱的经历正是写作的基础。没有那段赚钱的经历,迄今为止,我也许还和某些写作者一样在唱着无病呻吟或者哗众取宠的歌呢。

笔者想到的是炒股。托科学发达和社会进步的福,现在坐在家里就可以通过电脑与电话炒股了。这至少在表面上意味着炒股与写作并不直接发生时地冲突。其实,假如能够客观地把写作与赚钱同样看作我们自身生活之所需的话,那么,我们也许就能够消除那些把写作与赚钱对立起来的观念的束缚,进而进入一种新的、也许是非常美好的生存状态:一边写作一边赚钱,或者,一边感受生活的低俗,一边追求精神的崇高。也许,那时候,对把纯文学创作视作一项崇高事业的人来说,“创作与赚钱”将不再是一种对纯文学的恶毒的嘲讽,而是另一种美妙的真实。

于是,笔者决定在完成手头的长篇之后再度出山,杀进股市,从有钱人手里光明正大地取点钱过来用用。为了保证万无一失,笔者已经在重温早就料熟于胸的股市操作理论,并深入研究其风险相对期货市场而言不值一提的中国股市。笔者喜欢讨论与分享,遂在征得常德作家网管理人员同意的前提下,决定在论坛开设“股市沙龙”,并担任主持,敬请纯文学创作者或者可爱的赚钱迷或者想二者兼而顾之的朋友关注,届时光临指导。

生活与创作作文

最近,我爱上了创作,同时在思想方面变得不再那么幼稚了。

我天真地以为这是创作给我带来的好处,于是,我越发痴迷,竟有些“走火入魔”了!

于是,我就徘徊在写与不写之间,斟酌、犹豫着。

直到父亲与我心平气和地沟通了一次:

“你过来。”父亲说,指着我。

“你知道,长江在这千百年里,为何从未干涸吗?”他用和蔼的声音慢慢地吐出这数个字眼。

我只能老实地说:“我想,是因为在下雨天,会有很多雨水‘滴’入长江。”

“知道这是什么吗?”

“不知道。”

“告诉你吧,因为在下雨天,会有成百上千万吨的雨水涌入长江啊!

“所以两个字:积淀。想到什么了吗?”

“嗯……好像,好像跟朱自清读书积累知识是一样的!”

“对!”父亲点点头。

“你现在啊,只是一条小溪,无法流出那种长江的气魄!(是的,就是绵绵不息、波涛汹涌!)你现在需要的只是,慢慢地蓄势、厚积,静静地沉淀,等到铅华被洗尽的那天。这样,才走得长远啊,儿子……”

父亲没有多说,“放”我去睡觉了,并让我好好地想想,思考一下。

夜幕被月亮拉了起来,我坐在床上,思考着父亲说的话。

为什么父亲的后面半句话突然不说了呢?

也许,他想让我明白:

我现在还没有那么多时间与精力来创作!

有了这句话,这句父亲说的宛如启明星一般的.话,我明悟了,顿时从“走火入魔”变回了正在努力积淀的孩子。

长江都在积淀,忍住痛苦,更何况人呢?

更何况,我呢?

我,也该长大了……。

五年级:潘映昆。

生活与创作作文

梁实秋的创作与翻译相得益彰,其代表作“雅舍”系列散文和汉译《莎士比亚全集》恪守“中庸”之道,体现了“隔”与“不隔”的文化心态。

1、生平简介。

梁实秋,号均默,原名梁治华,字实秋,笔名子佳、秋郎,程淑等。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祖籍浙江杭州,出生于北京。19夏,考入清华学校。1923年8月赴美留学,专攻英语和欧美文学。回国后,先后任教于南京东南大学、青岛大学(后改为国立山东大学)并任外文系主任兼图书馆馆长、北京师范大学。1949年5月移居台湾,先后任台湾省立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台湾省立师范大学文学院长。1987年11月3日病逝于台北。梁实秋是现代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主要作品有《文艺批评论》、《雅舍小品》、《英国文学史》、《英国文学选》等,并翻译有《莎士比亚全集》。

2、翻译之路。

梁实秋被任为外国文学系主任兼图书馆馆长,成为学校里的大员。青岛大学于1930年10月21日正式开学,梁实秋担任的课程有“英国文学史”、“文艺批评”等,这些课都是以前讲过的,轻车熟路。他除了担任教学和外文系的行政职务外,还负责图书馆的工作,购书、内部行政事务等等,工作十分忙碌。在青岛期间,除了教学,梁实秋更多的时间还用在读书、写作和翻译上。此前,他在上海从事文学批评时,曾遭到以鲁迅为首的左翼文学家的猛烈攻伐。来到青岛后,梁实秋他已基本上绝意于批评而潜心于读书了。他制定了一个庞大的读书计划,其中,《十三经注疏》、《资治通鉴》、《二十一史》被列在首位。《十三经注疏》全系“圈读”,而《资治通鉴》除圈读外,还加了批注。一部仇兆鳌的《杜诗详注》一直跟了他五十年,都被“翻烂了”。对这些卷帙浩繁的典籍,他是下了真功夫的,一部《十三经注疏》他甚至是在厕所里读完的。他自述说,将经书“置于厕内,虽云不敬,但逐日浏览,稍得大意,亦获益不浅。厥后对于经书始知仔细阅读。在厕内看书,在枕上看书,是我的毛病,积习难除,不足为训”。但梁实秋更用心的还是他的翻译工作。

也正是在青岛大学,他开始了自己一生中最为人所钦仰、也是规模最为浩大的“工程”——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1930年底,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即美国庚款委员会)开第6次年会,议决成立编译委员会,以胡适、张准为正副委员长。经胡适推荐,第29次执行委员会议通过聘请了丁文江、徐志摩、陈寅恪、傅斯年、赵元任、闻一多、梁实秋、竺可桢等13人为编译委员会委员。编译委员会下分两组,一为自然科学组,一为文史组,其工作则分为三部,其中一部是世界名著部,任务是“选择在世界文化史上曾发生重大影响之科学、哲学、文学等名著,聘请能手次第翻译出版”。编译委员会成立后,胡适拟定了一个计划,准备成立一个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的专门委员会,由闻一多任主任,成员有徐志摩、叶公超、陈源、梁实秋,共5人。其工作为担任翻译及审查,并先行试译,以期决定体裁问题,经费暂定为5万元。

为此,胡适曾致信与闻一多、梁实秋仔细研究过,他认为;“最重要的是决定用何种文体翻莎翁。我主张先由一多、志摩试译韵文体,另由你(指梁实秋)和通伯(指陈源)试译散文体。试验之后,我们才可以决定。或决定全用散文,或决定用两种文体。”对这项工作,起初闻一多等都很热心,做了初步的计划,自己分工从《哈姆雷特》入手,预计5年内先成莎集。然而,由于时局不靖,大多数成员未能按计划进行。1931年11月徐志摩去世后,人手更为缺乏,合译计划遂无法实现。

3、伟大成就。

梁实秋原来对莎士比亚的认识也甚为有限,只在读书时读过《麦克白》、《亨利四世》等几个剧本,但他自念翻译莎剧乃极有意义之工作,遂决定独立为之。他制订了一个翻译计划,预备默默耕耘,每年译出两部,后中文本莎翁全集即可问世。从此以后,在教学之余,梁实秋就开始埋头翻译莎剧,到抗战前夕共完成了8部,4部悲剧4部喜剧。1936年,商务印书馆开始出版梁译莎剧,到1939年,相继出版了《哈姆雷特》、《马克白》、《李尔王》、《奥赛罗》、《威尼斯商人》、《如愿》、《暴风雨》、《第十二夜》等8部。1967年,梁译《莎士比亚全集》才最终完成出版,这是梁实秋对于中国文化的最杰出贡献。

梁实秋平生主要有三大成就:一是文学创作与文学评论,他出版的散文、小品、杂文集多达20多种;二是编纂英汉词典,他编写了30多种英汉字典、词典及英文教科书;三是翻译《莎士比亚全集》,这也是耗时最长、用精力最大的一项工程。可以说梁实秋不愧为一代文学大师、翻译大师。

生活与创作作文

广告活动是一个创作活动,广告作品实际上是文化和艺术的结晶.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任何民族的广告文化都受其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的广告文化也不例外.因此,为提高现代广告的.有效性,需要从源远流长的民族传统文化和绚丽的现代文化中吸取营养,借助文化适应、文化融合等策略,使民族文化与现代广告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有效地提高现代广告的文化品位,强化广告宣传活动的市场销售效果和形象塑造效应.

作者:陈秋萍作者单位:广西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广西,南宁,530003刊名:广西社会科学pku英文刊名:guangxisocialsciences年,卷(期):“”(6)分类号:g0关键词:民族文化广告创作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