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农村社会调查心得体会范文(19篇)

时间:2023-10-27 15:32:36 作者:碧墨 最新农村社会调查心得体会范文(19篇)

心得体会是对自己在某个经历或学习中所获得的思考和感悟的总结,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和改进自己的行为方式,我觉得写一份心得体会是很有必要的。下面是一些与你所关心的话题相关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农村社会调查报告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需要使用报告的情况越来越多,其在写作上具有一定的窍门。其实写报告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农村社会调查报告,欢迎阅读与收藏。

俗话说的好:“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是希望,是花朵…”。所以,城里的大人们千方百计地为“希望们”能茁壮成长创造最佳的条件:小学生负担太重,该给他们的书包“减减肥”;中学生的知识面不宽,要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很多孩子娇生惯养,生活能力差,要让他们多接受“磨难教育”。

我的家乡江苏省灌云县东王集乡离县城不过二十里,那里没有城市高楼林立的压抑,也没有马路上的喧嚣,这或许是与城市截然不同的生活环境。

带着看看农村孩子受教育情况,问问他们今后的打算及他们与城市差距何在等问题,我选择了本村十个组中的两个组进行了调查,调查对象主要是10—20岁的年轻一代,主要以谈话或间接询问等方式进行了解,具体情况如下:

小学(10—13岁)初中(14—16岁)高中、职专及其他(17—21岁)。

47(人)34(人)34(人)。

对于小学生,我并没有很深入地去问,只是从表面上进行了了解,比如:“上学累吗?”“想不想上学”“作业多不多”,当问到将来想不想上大学等,结果有90%以上的孩子很想留学校里,他们根本没有城市里孩子的那么多课外习题,更不用去什么补习班,是真正的“无忧无虑”的童年,而每个孩子都能流露出对“成为大学生”的向往,家长们也有80%左右希望孩子们能接受高等教育,问其原因,无非是“将来出息会大一点”;“将来不再去忙土地”。这些孩子年龄尚小。家长也尚未在真正意义上考虑孩子的将来,没有一个家长有超前教育的想法。也许是条件、思想上的多种因素,被问及有没有想过让孩子早点学外语,或者学一样“乐器”时,他们的回答是:“到哪里学呀?他(孩子)也没想学。”

对于初中生,也只问问他们“学校老师上课好不好”、“有没有搞素质教育”。了解他们现有知识的广度。课余都干什么及毕业后的打算。50%的学生觉得,虽然老师上课讲时能听懂,但有时看书却看不懂;另一半同学甚至听课都有些吃力。对于素质教育实施情况的调查令人失望,只有十多个同学从电视上听说过有这回事。34名学生中只有三四个对四大名著有所了解,他们家中没有购买很多好书的经济实力,便互相交换着看或去老师家借书看。大部分同学读过的课外书只有小说。对于为什么不看名著的回答,有20%的同学反映“看不到”,而80%的学生竟说没意思、不喜欢。95%以上的同学平时不关心国家大事,对于世界局势则更无从说起。那他们平时都在干什么?在被调查者当中,有90%以上的学生回家要做家务,其中有一半的同学却并不是这样,听其他人讲,许多人都是地地道道的网虫,据调查,有些家长是“赌王”,天天都坐在牌桌上,久而久之,孩子们也学会了,真是“无师自通”。其中竟有一位18岁的女孩,这是一个本该不倦汲取知识的年龄,可孩子们却走向与自己不相称的赌桌,真是让人痛心疾首。

初中生34人上高校继续就读14人。

上大学4人上高中10人。

毕业后打工14人。

已成家5人。

因身体状况欠佳辍学1人。

说起将来的打算,每个人开头都是“也想上高中”,但是家长们考虑的更多:“孩子不是读书的料”、“供不起”、“还是早点儿有份安定的工作吧”、“中专也可以转城市户口”……。当然,孩子们也很体谅父母:“家里田多”、“上高中,大学要很多钱”……。结果表明,经济因素是农村孩子无法接受高等教育的最主要、也是最直接的原因。令人欣慰的是,仍有一部分学生坚定地要圆“大学梦”。这不是小孩子的幻想,而是真真切切的理想,他们对自己充满信心,对未来充满希望。其中有的学生家里并不富裕,一进屋我就担心,他们能负担得起今后的学费吗?但是当我听到家长的话时我才知道原来我的担心是多余的。“现在社会上竞争厉害,多学点文化总会有好处的,我们没有盖楼房,留着钱给他(她)读书呢!他们始终坚信,有了文化才会有出路。能看到自己辛辛苦苦拉扯大的儿女们学成归来是他们一生最大的幸福。

17—21岁被调查者是我们的同龄人,34人中有6人上高中,33%的人读大学,1人读中专,还有的就是已经“毕业”了,在所有上高校者中,每个人都有一个共同的认识,那就是就业压力大,社会竞争太激烈。

他们是我们的同龄人。

教育上,农村与城市的差别究竟有多大,怎么缩短呢?

再穷不能穷教育,学校教学设施不全,教学水平不高,可以由乡、市、政府出钱改善教学设施,提高教师水平。的确,我看到最漂亮的房子是小学校舍,乡里还投资盖好了教师楼,现在再有个像样的图书馆,让同学们都能看到想看的书,想看的.好书。

再苦不能苦孩子,这里的苦是经济上的贫穷,对于不能上学的孩子,政府应该重视;考上高校的学生,政府应该为其贷款,使他们能顺利完成学业,这样等他们不久学成归来又可以带动村里的发展,这将是一笔不小的投资啊;这里的苦还有知识上的贫乏,学校老师是否能根据学生的具体水平,制定一个合理的课程计划,确定适中的授课难度,并且在课外给确实有困难的同学“开开小灶”。在城里各学校相继进行素质改革时,村里的老师是否也能加点儿紧,哪怕是赶末班车,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他们多听听新闻,多看些好书。

无力为困,无计为困,无智为困。困则穷,穷又困……,这是一个恶性循环,所以——再困不能困家长,家长的教育对子女的学习,以及今后人生道路方向的选择上起了很大的作用。10—20岁的学生自觉性本来就不强,若家长再不加以正确引导,“任其自然”,那怎能奢求其“努力学习”呢?我认为应该对家长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教育,让其参与到教育行列中去,并为他们进行“教育交流”创造条件,使一部分家长“以教育为本”的想法为其他父母所接受。若能把牌桌上不良“竞争”转变为“看谁能把子女教育得更好”

我们提供了若干个岗位,一个企业“以人为本”,人人都把其当作是自己的一部分,那企业的魅力是怎样的大啊。

暑期的实践生活虽然不长,只有那仅仅的两周,但却为我的人生刻下了一段铭心的经历。我不知道别人是如何看待这次的实践生活,但对我来说却是意义非凡的。使我在享受生活的同时也品尝到了生活的艰辛。想要经营一个企业不是容易的,靠蛮劲和热血是无法解决的,谁能保证这些有效期有多长。

社会调查心得体会

4月20日我们小组去镇江江心洲就江心洲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问题进行了调查。

江心洲是一座非常美丽的江中小岛,岛上有橘园,田地,绿树成荫,村民们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发展起“农家乐”乡村旅游业当地也建立了湿地旅游区,然而环境保护问题似乎被忽略了。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了一些江心洲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也做出了分析和总结。这次调查活动更使我充分的认识到了实践在我们大学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认识到了社会和学校之间的区别。在学校我们不会遇到很多问题,但是在社会上就完全不同,就拿我们发问卷来说吧,不是所有的人都会很好的配合你,所一我必须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别人态度不好时我们要学会微笑,与人交流是要学会倾听,拜访别人最好要先预约。实践让我们不断的发现问题,然后解决问题,随着一个个的问题被解决我们学会了很多学校里,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社会上许多事情或许我们无法理解,但终有一天我们也要去面对,所以我们就不得不学者适应。并不是所有的事都会心想事成,事与愿违的事情每天都在上演,遇到困难我们要请求别人帮助,只要我们态度诚恳,热心待人,社会上还是会有很多人会帮我们的'。

生活中有喜有悲,有苦有甜,在生活中体验成长的艰辛,在收获中体验成长的喜悦。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我们要多些体验,多些实践,各种滋味都品尝过了,才能认识到人生的精彩。

农村社会调查报告

xxx。

苏州市吴中区新丰村。

走访村民,问卷调查,拍照等。

1、人口。

劳动力。

大量年轻劳动力流向城市,留守老人,妇女,儿童较多。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该村人口结构也不太协调,人口老龄化趋势日趋明显。

2、土地。

耕地。

在以前该村经济也主要是靠农业及跟农业相关的副业,但是后来农民的土地都被国家征去了,农民的土地没了,有的也只是很少的农民的自留地。

荒地/其它土地。

因为荒地一般都不归他们私人所有,所以这部分土地的使用权不在村民手中。除了一部分被上面划为坟墓的集中划分地。

其他的一些土地,一般的都用来盖集中型的商业厂房,现在的拆迁越来越多,就是这个原因、地理位置不错的,也会被用来发展商业,以便提高经济发展。

3、土地制度。

网格化土地督察制度,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农村的土地是承包制度。

4、生计(农业/非农产业的生产经营状况)。

1农业。

打工。

打工一般多数是为了供孩子上学,来钱比较快一点、都是家里的顶梁柱,也就是男人出去的多一些,女人就在家找个能贴补家用的活干干、顺便照顾家里。

经商。

现在农村的经商途径有:开个个体经营的店面(因为国际教育园建在了本地,学生很多,所以这些商店收益很好)或是招收几个受手艺人,出外包揽活计,做个小老板。或是几家一起合资承包一些小型公司。有些村民且本村有一些村办企业,其中吸纳了很多本村的村民,使得村里的农民都有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从而充分利用了当地的劳动力资源。使得本村村民收入提高,从而也促进了本村经济不断发展。

5、村庄的历史。

一般历史。

新丰村位于苏州市吴中区中北部,坐落于风景秀丽的石湖之畔,该村的西面、北面被着名景点上方山所环绕;南临苏州市国际教育园,风景秀丽,人文气息浑厚。村内有一村级公路通往外部。该村历史现已无法考证。但据村里人介绍,他们的祖辈们一直就居住与此;又结合吴中区具有较长的历史,故可推断该村历史也较为悠久。但具体情况不详,还请见谅。

社会调查心得体会

今年暑期参加了学院组织的“社会管理现状调查“社会实践活动,并就福泉市的社会管理现状实施了问卷调查。福泉市位于黔中腹地,历史悠久,矿产丰富,素有“亚洲磷都”之称。以”工业强市、城镇化带动”为发展战略的福泉,近几年,工业发展突飞猛进,城市化率也有所提高。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社会问题也不断凸显。因此,探讨福泉市社会管理现状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此次活动,就以下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福泉市社会管理现状如何?市民对社会管理现状如何评价?对社会管理及其相关服务又如何评价?在对福泉市市民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福泉市社会管理现状和市民对该市社会管理的评价状况,进而探讨其存在问题并提出参考性建议。通过这次调查,我认识到调查在社会实践活动及学术研究中的重要性,能否获得第一手详实的资料,是关乎整个研究调查成功与否的关键,通过这次调查,我认为以下几点在进行问卷调查时是值得注意的:

问卷的制定要有针对性,问题的设置要便于被访者接受。同时,尽量使用选择式的询问方式。问卷务必要做到认真、客观、详实。不应该在同一地点发放过多的问卷。应该广泛的发放调查问卷,尽量做到取得各个阶层,各个方面的数据。而如果调查范围过小,则不免造成较大的误差。

取得被调查者的信任,非常重要。这就要求调查者在调查过程中掌握好调查技巧的使用方式和程度。如在向他们作正式调查前,有必要介绍一些关于这次调查的基本情况,向他说明说明自己是做什么的,比如在校研究生,这次调查的目的是什么,对他们有什么意义,这次实践活动的意义。并说明对他们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作为学术上研究,对提供的`信息严格守密。决不能因为任何原因,泄露被访问者的任何私人资料。。这有利于消除或减小他们的抵御心理、戒备心理,拉近与被调查者之间的心理距离,取得他们的信任和支持。在发放问卷的时候,尽量的做到人性化。比如为被访问者提供铅笔等书写工具。同时对待被访问者要热情、客气。被访问者接受完调查后,要主动的表示感谢。

问卷回收之后,要即时的做好统计工作,尽快的把数据进行汇总。在统计汇总数据后,应对数据的准确性、客观性做出评估。

经过调查、整理、分析发现,福泉市社会管理现状表现出以下特征: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完善;社会管理主体向多元化发展;社会管理内容不断丰富;社会管理日益复杂化。市民对该市的社会管理现状基本上表示满意;不同教育程度,不同职业的被调查者评价略有差别;而多数群众认为政务信息公开渠道单一,信息公开程度低,许多制度流于形式。

一。如有的部门仍习惯于以行政手段为主进行社会管理,导致其社会管理活动突击化,缺乏有效性、规范性、系统性;有的管理人员执法不当,以强制手段侵犯相对人利益,从而造成管理过程中与公民的冲突,降低社会对政府的信任度。

农村社会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是对某一情况、某一事件"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研究,揭示出本质,寻找出规律,总结出经验,最后以书面形式陈述出来。那么关于农村的社会调查报告要怎么做呢?以下是关于农村社会调查报告范文,欢迎阅读!

一、民主选举是村民自治的基础问题,关键要克服瓶颈制约,找准平衡基点,整体推进。

村委会民主选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诸如选举的理念、选举的功能、选举的技术、选举的程序等构成了一系列民主选举中的理论和实践网络。

调查中发现大多数村民虽然都对民主选举这一举措表示赞成和肯定,但村民的法律意识普遍较差,民主选举的主动性和优越性并没有完全体现出来。

在调查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问题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民主选举中的瓶颈制约:

(1)法律规定的前瞻性与文化传统的滞后性矛盾。

一般说来,法律规定总是建立在社会实践基础之上的,与客观现实需求相适应。

我国的村级民主选举,本身是一种法治民主的助推剂,它既是对广大农民的培训,也是对整个社会的培训。

正是这种自下而上的、带有一定超前性的民主选举制度,推动着我国社会的民主进程。

然而,这种推动作用是个渐进过程。

一方面,在我国,农村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革的情况下,客观形势亟需法治民主的深化;另一方面农民的民主参与意识的滞后性有着较深的传统文化根基。

反映在村委直选中,不少选民对村委班子成员的选择并非出于他们的主动,而往往是被“塑造”出来的。

对候选人要素重要性的认识远远低于对利益分配的关注或者政治象征背景的联系和与自己的亲疏远近。

《村委会选举办法》规定的三种投票形式,流动票箱投票仅作为一种辅助形式,应限制在一定范围内。

但在具体实施中,大多数村没条件进行大会集中投票,而不少村民又不想去固定的投票场、投票站投票,有的地方甚至还出现“卖票”现象。

因而,村级民主选举的规定与选民本身的需求明显地相背离,选举中投票率的高低并不能完全反映选民民主意识的强弱。

(2)法律规定的有限性与实际操作的复杂性矛盾。

我国农村的民主法治化进程与改革开放同时起步,各种社会关系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具有不确定性,这一环境下形成的民主选举制度还是初步的,它需要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

因此,《村委会组织法》对民主选举的条文规定不可能顾及全面。

虽然地方法规的《选举办法》能给一定配套,但也有不少局限性。

在法律法规与实施细则,原则规定与具体措施之间的空隙较大,有的规定过于原则,不便操作;有的虽有行为模式,但没有法律后果;有的内涵模糊,不好统一理解等。

这里仅列举几点,以见一斑:一是村委会成员候选人标准难把握。

《村委会组织法》十二条规定“年满十八周岁的村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其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村委会选举办法》第十三条对候选人的推选条件作了细化。

尤其是在选举委员会与选民有较大意见分歧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二是选举中的“拉票”现象难处理。

拉票行为,既有正常、合理的行为,也有不合理,甚至带有“贿选”等痕迹的行为,同时又会有两者兼之的。

如何界定它们之间的区别加以妥善处理,法律依据不足就带来了选举中的杂音。

三是选举结果的有效性难认定。

在一些细小环节上难免出现偏差或不妥,有的可以即时得到纠正,有的却事后难以操作,一旦选举结果产生后,如何认定其有效性就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

2、民主选举中的平衡基点:

村民直选法律运行的整体功能的有效发挥,关键在于其在适应社会发展的变化中求得自身内部结构的相互协调。

因而,在实际中应重点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1)需求与可能。

任何社会关系都需要相应的社会规范加以调整,以维护正常秩序。

村委直选的有序性也必须根据农村的客观需要,在“收支”平衡的运行中加以实现。

一方面,村委直选具有通过一定法律规范实现广泛的利益需要。

另一方面,乡村客观现实应具有支付法律运行成本的能力。

因此,在规范民主选举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农村社会需求的各个要素对法律规定的制约作用及相互关系。

有时候,就当地当时的经济、政治、文化条件而言,具有规范某个法律行为的需要,但不一定具备其相应的成本支付能力。

(2)效益与成本。

在社会支付能力相对不变的情况下,法律的运行成本越低,那幺它的效率越高。

村级民主选举的法律效益,应以最低的运行成本来获取最佳的选举目的。

使一大批素质较好、群众信赖的农民走上村委会工作岗位,是民主选举最直接的目的,从而来辐射农村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以实现长远的整体效益。

在村级民主选举的法律运行中,如何求得成本与效益的相对平衡,有不少方面值得进一步探讨。

(3)周密与简便。

于法周密和于法简便相结合的原则,是农村民主选举中法律运行的内在要求。

村级民主选举的整个过程必须一环扣一环,法定的程序不能变,规定的步骤不能少,不能怕麻烦,图省事,更不能走过场。

但是受农村客观环境和村民文化心理素质的影响,从选举实践看,能达到同一选举目标,村民更乐于接受简单易行的选举方法。

在有些地方推行的无候选人直选,之所以受到农村群众的欢迎,并且取得成功,组织严密、形式简便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3、整体推进——民主选举中的对策措施:

(1)在引导与磨合中,强化村民的参与意识和参与水平。

增强村民的参与意识和参与水平,是农村民主自治的软环境。

没有广大农民群众的这种理念与思想,再好的民主选举的法律规定也会走样变形。

不断丰富的村级民主选举实践,是营造民主法治环境的大课堂。

对于广大村民来说,只有他们认识到自己由权力的对象不同村里不同的条件所决定。

对于实行民主管理,首先要坚持和完善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制度。

通常人口少且居住集中的村采用村民会议,而人口多且居住分散的村采用村民代表会议。

明确规定村民代表会议的人员组成及其条件、职责、权利制定议事内容和议事规则,确定活动方式,活动程序和活动时间,并按规定严格执行。

都应先召集党员大会讨论,再分别提交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征求党内外群众意见,按大多数人的意见实行民主决策,坚决纠正不顾群众意愿而由几个干部自行其是的做法。

要实行民主管理,还要切实加强群众对村干部的民主监督。

三、民主决策在村民自治体系中起着关键作用

党的xx大报告指出:“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增强党的活力和团结统一”。

只有提高党委民主集中制的质量,才能更好地贯彻落实xx大精神,促进各项工作的落实和经济建设快速发展.

我国有八亿农民,实现村民自治是农民当家作主的一种体现,而民主决策在村民自治体系中起着关键作用。

首先,决策关系重大,决策失误带来的损失最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影响决策的因素更为复杂,民主决策可以将决策失误的风险降到最低点。

民主决策对农业更具特殊意义,农产品的生产周期长,往往是一着不慎,几年难翻。

其二,决策是群众关注的热点。

需要民主决策的事,一般是比较重大的问题,不可能把一些琐事拿来“民主”一番。

既然是比较重大的问题,没有群众民主参与,村民自治就失去重心。

其三,民主决策影响其它三个民主。

民主决策才能使决策科学,而科学的决策是有效管理的前提;民主决策是民主监督的重点,如前所述,民主决策对重要事项的决策,当然就是民主监督的重点了。

党的xx大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

党要领导人民,当好家、作好主,必须进一步发扬民主。

加强民主监督,必将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更好地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和根本利益。

是人类文明,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利用随机调查提问的方法,整理数据并由此可得知城市人口进行体育锻炼健身的趋势。

对于我们自身来说,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首先是增强体力、增进健康;其次是为了消遣娱乐和精神情绪的修养、改善;再次就是为了增加社交机会,与朋友同伴交流。

也有部分人是为了提高运动能力和延续学生时代形成的体育习惯。

在遇到健康问题的时候,体育人口首先想到参与体育活动,而非体育人口首先想到的事补充营养保健品、改善生活规律、加强营养等非体育手段。

带着看看农村社会体育人口状况,问问他们参加体育活动的目的内容及效果。

我们对广场进行体育锻炼的群众进行了调查。

据调查,体育人口的活动项目主要有长走与跑步、羽毛球、体操、舞蹈、跳绳,体育人口在身心方面的锻炼效果是十分明显的,其身体和心理的基本状况明显优于非体育人口。

如各种慢性病的发病率低于非体育人口7.1个百分点。

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只有非体育人口的12%肥胖的发生率低于非体育人口1.5个百分点。

而有身体疲劳、体力衰退感觉的人,体育人口比非体育人口要少一半。

体育人口饮酒、吸烟的比例比非体育人口要低得多。

在参加群众体育活动点的人群中,以年长的人员为主体,女性所占比重较大,男性较小,分析其主要原因,应该是男性普遍工作比较繁重,身心比较疲劳,闲暇时间都是抓紧时间休息,很少有人出来锻炼。

活动点的活动时间晨晚练为主,其中晨练占80.7%,晚练占47.7%,其中有一部分活动点是晨练与晚练都开展活动的。

活动点稳定性较强,常年坚持的占93.4%。

64.0%的体育锻炼者活动点的活动时间不随四季的变化而变化,活动时间最长的季节是5—10月份。

每天活动时间在2小时以内的占总数的57.8%,在2小时以上的占总数的42.2%。

社会调查心得体会

实践,就是把所学的理论学问,运用到客观实际中去,使自己所学的理论学问有用武之地。只学不实践,所学的就等于零,理论应当与实践相结合。另一方面,实践可为以后找工作打根底。通过这段时间的实习,学到一些在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由于环境的不同,接触的人与事不同,从中所学的东西自然就不一样了,要学会从实践中学习,从学习中实践。而且在中国的经济飞速进展,又参加了世贸,国内外经济日趋变化,每天都不断有新的东西涌现,在拥有了越来越多的时机的同时,也有了的挑战,中国的经济越和外面接轨,对于人才的要求就会越来越高,我们不只要学好学校里所学到的学问,还要不断从生活中,实践中学其他学问,不断地从各方面武装自己,才能在竞争中突出自己,表现自己。

在西山公园里为游客拍照。我和两个朋友一起组织,他们负责拍照,我负责跑腿去照相馆印照片。在公园里我们设了一个点,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遮阳伞,一块照片展版,自然还有两台数码相机。看着来来往往的游客,我们信念满满的开头了。不时的有人过来瞧瞧,打听照相的价格,多久才能拿到照片。我们开头劳碌了,他们去拍照,我在那看着,招揽游客。等他们拍的差不多的时候,我就跑去照相馆印照片。虽然有时会觉得很无聊,怎么没人来拍照呢,但我们还是急躁地等待,一个一个地问他们要不要拍照。一些游客本不想拍照,后被我们一问心痒了。一天下来,我们还是挺快乐的,收获不少,不仅要满意顾客的需要,抓住顾客的心态,在照相馆里我也了解了印照片的.各个程序。

在工作中曾不断告知自己:在今后的大学生涯中必需要更加努力读—书,学好一些实实在在的本事,塑造好自己人格和修—养。我始终很喜爱这样一句话:人生由于经受而漂亮。

我觉得参与社会实践,培育与增加了与人相处,交际的力量。虽然我是一共性格较于开朗的女孩,拥有许多的同学和朋友。但是作为一个人,他必需亲密与社会相联系。他所接触的不仅仅是几个同学和朋友,因此良好的力量是必需的。在学校接触同学,教师是比拟狭隘的范围,只有通过多和人沟通,克制自身的弱点,才能更好发挥自己的潜力,做好每件事。在社会上接触的空间广了,接触的人多了,了解的事情也多了。这样才有利于对待各方面的事物,敢于与别人沟通,说出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开诚布公,才能赢得对方的认同和信任。

通过社会实践可以激发我们更努力地学习,能够学以致用。十几年的学习,最终总是要用于社会实践中,学问的积存随着学习时间增加而增加,所谓学无止境,今日的学习就是为了明天的实践。我国的政治、经济建立需要一大批具有各种学问技能的人才,现在不抓紧学习,就无法担当这一份重任。我国参加世贸组织后,与其他国家的沟通也将更益频繁。时代给了我们压力,也给了我们动力,学习好各门学问,做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立者和接班人,在这个信息社会,不进步就是退步,只有不断地把握学问,才能赶超别人。

熬炼了独立的共性。离开了家长、教师、同学,一切都要靠自己。由于在工作中,个人有个人的事情要忙,赐予的帮忙也是有限的。做事就不能依靠别人,只有通过自身的努力,走出属于自己的路,才能在竞争中处于有利位置。办事坚决,不能唯唯诺诺,才能出成效。在工作中在所难免,会有困难、挫折,在求助别人的根底上,更重要的是自己英勇地克制,实行积极的态度,培育个人独立处事的力量,必将获得最终的胜利。

通过这次社会实践经受,使我学到和懂得了很多,我懂得赚钱的艰辛,我想我以后花钱确定会很俭省的;我在工作的过程中,我学会了许多,我想这对于我将来很有帮忙。总之,这次难忘的假期社会实践经受使我获益良多,对我将来的进展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农村社会调查报告

农村社会发展是大家关心的问题,下面小编整理了农村。

欢迎阅读!

俗话说的好:“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是希望,是花朵…”。所以,城里的大人们千方百计地为“希望们”能茁壮成长创造最佳的条件:小学生负担太重,该给他们的书包“减减肥”;中学生的知识面不宽,要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很多孩子娇生惯养,生活能力差,要让他们多接受“磨难教育”。

我的家乡江苏省灌云县东王集乡离县城不过二十里,那里没有城市高楼林立的压抑,也没有马路上的喧嚣,这或许是与城市截然不同的生活环境。

带着看看农村孩子受教育情况,问问他们今后的打算及他们与城市差距何在等问题,我选择了本村十个组中的两个组进行了调查,调查对象主要是10—20岁的年轻一代,主要以谈话或间接询问等方式进行了解,具体情况如下:

小学(10—13岁)初中(14—16岁)高中、职专及其他(17—21岁)。

47(人)34(人)34(人)。

对于小学生,我并没有很深入地去问,只是从表面上进行了了解,比如:“上学累吗?”“想不想上学”“作业多不多”,当问到将来想不想上大学等,结果有90%以上的孩子很想留学校里,他们根本没有城市里孩子的那么多课外习题,更不用去什么补习班,是真正的“无忧无虑”的童年,而每个孩子都能流露出对“成为大学生”的向往,家长们也有80%左右希望孩子们能接受高等教育,问其原因,无非是“将来出息会大一点”;“将来不再去忙土地”。这些孩子年龄尚小。家长也尚未在真正意义上考虑孩子的将来,没有一个家长有超前教育的想法。也许是条件、思想上的多种因素,被问及有没有想过让孩子早点学外语,或者学一样“乐器”时,他们的回答是:“到哪里学呀?他(孩子)也没想学。”

对于初中生,也只问问他们“学校老师上课好不好”、“有没有搞素质教育”。了解他们现有知识的广度。课余都干什么及毕业后的打算。50%的学生觉得,虽然老师上课讲时能听懂,但有时看书却看不懂;另一半同学甚至听课都有些吃力。对于素质教育实施情况的调查令人失望,只有十多个同学从电视上听说过有这回事。34名学生中只有三四个对四大名著有所了解,他们家中没有购买很多好书的经济实力,便互相交换着看或去老师家借书看。大部分同学读过的课外书只有小说。对于为什么不看名著的回答,有20%的同学反映“看不到”,而80%的学生竟说没意思、不喜欢。95%以上的同学平时不关心国家大事,对于世界局势则更无从说起。那他们平时都在干什么?在被调查者当中,有90%以上的学生回家要做家务,其中有一半的同学却并不是这样,听其他人讲,许多人都是地地道道的网虫,据调查,有些家长是“赌王”,天天都坐在牌桌上,久而久之,孩子们也学会了,真是“无师自通”。其中竟有一位18岁的女孩,这是一个本该不倦汲取知识的年龄,可孩子们却走向与自己不相称的赌桌,真是让人痛心疾首。

初中生34人上高校继续就读14人。

上大学4人上高中10人。

毕业后打工14人。

已成家5人。

因身体状况欠佳辍学1人。

说起将来的打算,每个人开头都是“也想上高中”,但是家长们考虑的更多:“孩子不是读书的料”、“供不起”、“还是早点儿有份安定的工作吧”、“中专也可以转城市户口”……。当然,孩子们也很体谅父母:“家里田多”、“上高中,大学要很多钱”……。结果表明,经济因素是农村孩子无法接受高等教育的最主要、也是最直接的原因。令人欣慰的是,仍有一部分学生坚定地要圆“大学梦”。这不是小孩子的幻想,而是真真切切的理想,他们对自己充满信心,对未来充满希望。其中有的学生家里并不富裕,一进屋我就担心,他们能负担得起今后的学费吗?但是当我听到家长的话时我才知道原来我的担心是多余的。“现在社会上竞争厉害,多学点文化总会有好处的,我们没有盖楼房,留着钱给他(她)读书呢!他们始终坚信,有了文化才会有出路。能看到自己辛辛苦苦拉扯大的儿女们学成归来是他们一生最大的幸福。

17—21岁被调查者是我们的同龄人,34人中有6人上高中,33%的人读大学,1人读中专,还有的就是已经“毕业”了,在所有上高校者中,每个人都有一个共同的认识,那就是就业压力大,社会竞争太激烈。

他们是我们的同龄人。

教育上,农村与城市的差别究竟有多大,怎么缩短呢?

再穷不能穷教育,学校教学设施不全,教学水平不高,可以由乡、市、政府出钱改善教学设施,提高教师水平。的确,我看到最漂亮的房子是小学校舍,乡里还投资盖好了教师楼,现在再有个像样的图书馆,让同学们都能看到想看的书,想看的好书。

无力为困,无计为困,无智为困。困则穷,穷又困……,这是一个恶性循环,所以——。

再困不能困家长,家长的教育对子女的学习,以及今后人生道路方向的选择上起了很大的作用。10—20岁的学生自觉性本来就不强,若家长再不加以正确引导,“任其自然”,那怎能奢求其“努力学习”呢?我认为应该对家长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教育,让其参与到教育行列中去,并为他们进行“教育交流”创造条件,使一部分家长“以教育为本”的想法为其他父母所接受。若能把牌桌上不良“竞争”转变为“看谁能把子女教育得更好”

我们提供了若干个岗位,一个企业“以人为本”,人人都把其当作是自己的一部分,那企业的魅力是怎样的大啊。

暑期的实践生活虽然不长,只有那仅仅的两周,但却为我的人生刻下了一段铭心的经历。我不知道别人是如何看待这次的实践生活,但对我来说却是意义非凡的。使我在享受生活的同时也品尝到了生活的艰辛。想要经营一个企业不是容易的,靠蛮劲和热血是无法解决的,谁能保证这些有效期有多长。

农村社会调查报告

走访农村的社会的调查报告农村现在又是怎么样的一番模样呢。大多分人对农村的印象还停留在农民,房子旁边都是田,睡的还是土炕,总之,生活质量不太好的阶段。现在经过国家的扶持,农村已经不是这样了。那到底变成什么样了呢。走访农村的社会调查报告应运而生。

为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村官的培养管理,提升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理念,发挥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结合全区领导干部下基层“三解三促”活动,宿城区委决定在全区大学生村官中广泛开展“进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忧、暖百家心、提高自身素质、提高群众满意度”“四百双提”主题实践活动。通过开展“四百双提”主题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村官和群众面对面交流,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需所盼,力所能及地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难题,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提升大学生村官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为推动宿城抢先突破、争先跨越培养干部、积蓄人才。我作为耿车镇大学生村官积极响应号召深入到村民中去开展调研活动。

1、进百家门。

围绕任职村居,重点走访党员干部户、**对象户、矛盾纠纷户、生活困难户和致富带头户等。详细登记走访时间、走访对象、家庭情况和存在困难等方面情况,记好“民情日记。

2、知百家情。通过入户走访,在详细了解村民家庭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广泛征求群众对镇村的意见建议以及需要帮助解决的具体问题等,准确把握社情民意。对个别重点对象户,要在走访中找出问题关键所在、掌握真实情况,建立家庭档案。

3、解百家忧。

对走访中发现的困难和问题及时进行分类梳理,形成条目式的意见建议。对能解决的要迅速解决,对不属自己能力范围内的,要及时上报镇党委或挂钩乡镇村居的区领导、区直部门给予协调解决,对确实一时解决不了的,要做好解释工作,努力通过活动的开展,化解一批矛盾纠纷、帮扶一批贫困对象、整改一批存在问题,最大限度地为群众排忧解难。

4、暖百家心。

进村入户走访了解的过程,即是了解情况、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落实政策、帮扶关爱的过程。充分使用好《宿城区城乡惠民便民政策汇编》,采取广泛宣、现场讲等形式,大力宣讲惠农、计划生育、社会保障、住房保障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有关惠民政策,积极提供信息咨询,通过实实在在地为民办实事、解难题,使群众真切地感受到区委、区政府的关怀。

人,现有耕地面积xx亩。由于人均地少,居民主要从事塑料业。现居委会有私营业主、个体户近xx户,每年带动周边从业人员近xx人。20xx年居委会人均纯收入xx元,居委会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和农民增收两个主题,加大产业调整,注重产业升级,增强环保意识,狠抓污染源,真正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20字方针,力求更好更快发展。

今年来,新华支部一班人更是紧扣新农村建设这一主题,为群众干好事,办实事。20xx年由镇政府牵头在该居委会创办了新华循环工业园区;20xx年承建了新华农贸商城;20xx年采取集体贴一点,群众拿一点,政府补一点的办法投入约xx多万元铺设了新华路以及路灯、绿化的配套;20xx年开发了以农贸商城为载体的二期商城及住家小区;20xx年在园区及居民小区建立垃圾回收站;20xx年现已投资xx多万元铺设了三组与七组村庄道路,改变了村容村貌。新华居委会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对照科学发展的标准和要求,不难发现在一些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不符合、不适应的问题。问题如下:

(一)环境污染问题。

主要来自地下水,在投加强碱性物质,使用完成后进行无组织排放,造成了强碱水对地下水的回灌。影响到地下水的质量。其次由于废旧塑料清洗及加工会产生一定的下角料,村民对这些下角料采取了焚烧的方式进行消减,但没有一定的防护措施,从而引起了一定的大气污染。再一方面由于村民对垃圾废弃物没有足够的认识,将垃圾乱堆乱放从而引起垃圾废液的泄露。

(二)重点贫困户问题。

虽然村部整体经济水平不低,但仍有部分村民由于疾病或失业等问题导致家庭严重贫困,孩子教育问题得不到较好解决,房屋安全得不到保障等问题。

(三)农村文化建设问题。

1、文化设施缺失。

2、文化活动种类少,活动形式单调。

3、文化活动经费没有保障。

4、专业人才缺乏,人员素质偏低,农村文化干部队伍建设亟待进一步加强。

5、农村文化建设经费保障机制不健全。

6、文化活动设施不全等。

(四)安全生产方面。

使用的机械设备没有严格遵守使用规范,生产时没有具体的防护措施,影响了村民的身体健康。

(一)发展循环经济。

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而大力循环经济,最大限度地将废气物转化为商品,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是实现耿车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耿车镇要充分挖掘产业潜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重点项目建设步伐,加快引进、消化、吸收先进的再生资源技术,切实加强环境综合治理。

进一步创新发展思路,为民营经济发展开辟出更多的更为广阔的天地,不断激发发展的内生动力,不断扩张民营经济总量。耿车要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积极调动一切因素,加快招商引资步伐,加快培育壮大支柱产业,并积极探索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有效机制,促进民营经济迅速发展。要实施综合开发,大力发展城镇经济。

(二)结对牵手帮扶。

系;联系一名孤寡老人,不定期照顾生活起居,力所能及给予一定物质帮助;与老党员结对,解读各种惠农惠民政策,及时宣传各级党委的好政策,注重发挥老党员余热;与能人大户结对,提供网络销售等信息,帮助拓宽销售渠道,并动员先富带动后富;与**对象结对,深入开展谈心交心活动,努力化解积压矛盾,倾听群众诉求,做好思想转化和稳定工作。

(三)发展农村文化。

加大对农村文化和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力度,尽量多的组织村民活动,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提供文化活动场所和体育健身场所,使村民远离不良风气,促进乡风文明。加强普法教育活动力度。鼓励村民学法、懂法、用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村居。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系统,提高村民朋友的文化水平。在物质文化发展同时注重精神文化的发展。

(四)加强安全教育。

1、健全组织,明确职责。

安全生产行业管理的这一条腿一定要延伸到农村村委会和村民小组,实行分片管理,责任到行业、到个人,做到村村有人员管理,制定和落实好安全生产乡规民约,以约束农村广大农民安全生产的行为。安全生产是农村乡风文明的重要环节,生产不安全容易引发各种矛盾,就谈不上乡风文明。加强安全生产工作,是保持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环节。

2、加大宣传和培训,增加安全生产意识。

在积极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要利用一切宣传介体认真宣传普及安全生产知识,在积极推广技术进村入户的同时,也要认真宣传普及安全生产知识,要把安全生产教育培训作为农民培训的重要内容,做到齐抓共管、群防群治,努力增强农村广大农民的安全生产意识和自我防范、保护能力。

这是我通过与村干部的交流和对村民的走访,完成的调研。这为我尽快的了解农村、适应农村打下良好的基础,也让我认识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我们付出更大的努力,“三农”问题仍然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尽快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具有特色的新农村就应该创新思路,理论联系实际,积极探索、大胆尝试,引进各种优秀人才资源,发挥本土资源优势,努力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而迈进。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立足全村经济发展的全局,进一步深入群众当中,从广大村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建设和谐、进步、发展的新农村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社会调查心得体会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两周的的时间转眼即逝。而此次我们的社会调查也终于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因为这是我们专业同学的第一次社会实践,所以当初在社会调查前,就显得特别地期待与激动。在这短暂的两周时间里,我学会了很多很多。不仅在调查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的社会问题,进一步了解了社会现实,同时,也让我提升了与陌生人的沟通能力以及应变能力等等。

都说实践中的体会是建立在汗水和努力当中,的确如此,我们小组成员在调查的过程中遇到过各种各样的阻碍。例如发放问卷时遭到别人的拒绝,没日没夜搜索相关的资料和组织撰写调查报告,数据处理时的繁琐等等,但是正是在这些阻碍,才促使我们一步步不断努力,一步步不断地奋斗。

经过这次的社会调查,我发现了太多的社会问题,看清了很多社会的现实,也收获了很多,这不仅增加了我的知识积累,更扩宽了我的社会视角,丰富了我的大学生活。

社会调查结束了,但我感觉并不是那么的轻松似地,我觉得自己面临着更多的压力与挑战。一切都得从头开始,一切都得靠自己。在社会调查时不断的告诉自己:在今后的大学生涯中,必须要更加努力读书,学好一些实在的本领,同时,也要多与其他人打交道培养自己的沟通能力以及应变能力等等。因为现代社会需要的是综合能力高的人才。

为了新一次伟大的梦想,我会好好加油的!!!

今年暑假学校给了我们一份调查问卷,调查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对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的影响。我开始觉得这是个无实际意义的实践,但是当我回家之后看到的,感受到的一切都让我很是充实。

这个调查让我更加真实的体会到了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特别是对广大农村的社会生活的影响。或许这个影响不是渗透到方方面面,但是它让我感觉到这种影响是真实存在的,让我更加深入的了解了家乡的贫困和无奈!家乡的人民是善良的,金融危机是残酷的让这个本就酷热的夏天更加炎热。原本我以为家乡的人对这个金融危机不是很了解,但是当我向他们提问时我就改变了原先的想法。他们对这个危机的了解也许比我们更加有话语权,因为他们曾今是外出打工的一员,也是而且很长一段时间都是耕种的农民!他们向我讲述了金融危机之后沿海地区大量企业倒闭的情景,讲述了他们返乡的无奈,讲述了他们在那边的困难与艰辛,这个对于农村外出打工就业的人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打击。

当然生活还是要继续的,在回家之后有的返乡人员自己搞起了创业,应为他们觉得自己出去的这些年也学到了不少。想法是好的,但是当你真的实践之后他们会发现资金,技术,面临的各种风险以及政府的无作为,这一切不得不让他们重新考虑外出打工。在家里面虽然很多的蔬菜是自己可以种的,但是还有很多的日用百货都是要去买的,而危机之后农村的物价水平也不是很稳定,在没有经济来源的情况下这种生活就过得更加拮据。国家的家电下乡确实是对农村的实惠政策,但是实际情况是农民返乡之后去哪里找经济来源呢?没有经济来源他们买家电的行动就只能是想法了。加之我们家乡今年干旱,很多水果都不挂果这又减少了他们的收入;一个大坝也是我们县最大的坝子,小的时候我还记得我家旁边都是可以种水稻的,可是现在绝大部分都种上了玉米,不是不想种水稻是不得以啊!缺水这就是原因,有问题就要解决的,但是政府这十几年来都没有见过搞什么水利工程。缺水的地方还是照样缺水,该搞水利的地方也还是没有见工程,不得不说政府的无作为也是危机之后偏远农村经济上不去,农民没收入的原因之一啊!

在接受调查的这些人里面也包括没有接受调查的人,他们都说了他们的一些打算,很多都是重抄旧业——外出打工,其中不乏年过半百的老人。这让我很心酸,年年中国的经济指标都上去了这也包括农村的经济指标,但是真真贫困的偏远农村真的有这样的指标值吗?危机让我们的家乡更加难以发展,危机之后大家都想到得是振兴,我们也盼望振兴但是我们那样的农村有振兴的资本吗,有振兴的技术吗,有振兴的人才吗,有切切实实干实事的政府吗?结果还是一如既往——外出打工,似乎这就是当代农村农民的真实写照吧!

多的是经验,社会实践给予我们更多思考与感悟,同时也极大锻炼我们的能力。

本次毛概课社会实践我们调查的是大一新生入学前后的心理落差,现如今的我们已经大二,我们也曾经有过大一时候的迷茫与不知所措,我们希望通过调查发现大一新生存在的心理落差以及原因,希望以此契机提出一些我们关于解决大一学生心理落差的建议与意见,让大一的同学更好更快的融入大学生活。

确立了调查主题我们就着手研究调查方式,经讨论我们一致决定采取调查问卷跟现场访谈的调查方式。同时我们开始准备调查问卷的内容,我们小组采用的是没人写一份然后集思广益取大家公认不错的题目组成一份合适的调查问卷。经过这样的方式我们得出一份较为完善的调查问卷,个人认为这种集思广益的方式值得学习借鉴,毕竟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众人拾柴火焰高。

随即开始的就是我们大家一起去调查了,我们除了在本校调查还走访了广西财经学院,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等。在调查访谈中我们遇到了不少挫折困难,例如有些同学警惕性比较强怀疑我们是骗子,不过在经过我们的耐心解释下大多同学都接受了我们的调查访谈。在调查过程中让我清楚的认识到自己与人交流的能力还待加强,有时候我解释一两遍被调查的同学还是没能听明白,这值得我反思,我应该在后面的学习生活中注意加强这方面的能力。同时我也清楚认识到团队的力量,调查时候我们分工合作,效率大大提高,在团队合作中除了要有强有力的领导更重要的是合作精神与协作能力吧。在未来社会工作中,同样很多事情需要我们的合作,所以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锻炼提高团队精神与协作能力是必须的。

紧随着我们开始调查结果分析,经过调查结果分析,我发现调查对象中的很多同学感觉到大学生活与想象中的大学生活有着心理落差,同时他们也会有着这方面那方面的烦恼,对大学生活的未能完全融入让他们时常会怀念起高中的生活时光。在我看来,大一新生应该积极融入大学生活,真诚交友,多参加自己感兴趣的各项活动,遇到问题事情可以多向学长学姐以及辅导员寻求帮助,努力适应大学的教学模式,提高学习主动性,合理安排各项事情的时间。希望我们的调查分析能为解决大一新生心理落差的问题以及适应性问题提供一些可行合理的意见与建议。由于调查范围较小以及数据分析处理能力不足,可能我们的调查分析不是很到位,但我们都在努力,努力让这次的社会实践调查更为完美。

在此处社会实践调查中,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我的各方面能力,同时也提高个人的思想认识。做事方面,需要把各种因素考虑进去,做出合理的选择,从而提高做事效率。组织方面,合理安排各项事务,同时要有领导力和说服力,同时作为优秀的团队领导亲和力也是必不可少的。与人交流方面,不卑不亢,保持着礼貌随和,同时需要言语清晰,言简意赅,说服力与亲和力和威严同时存在是最好的,不怒自威,不言自信。

毛概课的社会实践调查虽然结束了,但我们仍然要保持着关注社会,善于发现社会相关问题,积极融入社会,为毕业进入社会工作生活做好相关的准备。同时积极锻炼自己,努力提升自己个人的实力,增强个人核心竞争力。

社会调查心得体会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两周的的时间转眼即逝。而此次我们的社会调查也终于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因为这是我们专业同学的第一次社会实践,所以当初在社会调查前,就显得特别地期待与激动。在这短暂的两周时间里,我学会了很多很多。不仅在调查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的社会问题,进一步了解了社会现实,同时,也让我提升了与陌生人的沟通能力以及应变能力等等。

都说实践中的体会是建立在汗水和努力当中,的确如此,我们小组成员在调查的过程中遇到过各种各样的阻碍。例如发放问卷时遭到别人的拒绝,没日没夜搜索相关的资料和组织撰写调查报告,数据处理时的繁琐等等,但是正是在这些阻碍,才促使我们一步步不断努力,一步步不断地奋斗。

经过这次的社会调查,我发现了太多的社会问题,看清了很多社会的现实,也收获了很多,这不仅增加了我的知识积累,更扩宽了我的社会视角,丰富了我的大学生活。

社会调查结束了,但我感觉并不是那么的轻松似地,我觉得自己面临着更多的压力与挑战。一切都得从头开始,一切都得靠自己。在社会调查时不断的告诉自己:在今后的大学生涯中,必须要更加努力读书,学好一些实在的本领,同时,也要多与其他人打交道培养自己的沟通能力以及应变能力等等。因为现代社会需要的是综合能力高的人才。

为了新一次伟大的梦想,我会好好加油的!!!

农村社会调查报告

今年七月,xx省司法厅和xx省法学会组织开展了农村普法和依法治理的社会调查。xx省是个农业大省,农业人口占全省人口的80%以上。开展农村普法和依法治理的专题研究,将有助于总结我省“三五”普法和依法治理的成果,为“四五”普法和依法治理规划的实施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为了全面了解和掌握我省农村普法和依法治理的客观现实,调查中运用了比较的方法,分别在城乡各选择了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调查地区(桐城市新安渡镇和安庆市大观区)进行深入调查。通过实地调研,结合我省“三五”普法和依法治理已经取得的经验,我们提出如下研究报告。

随着三个五年普法规划推进式的实施,我省农村法治化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农民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有所增强。在全社会依法治国的大环境下,农村依法治理的法治环境大有改观。

农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的培育和形成,不能脱离他们赖以生存的乡村的法治环境。笔者认为,农村的普法和依法治理在微观上是进行法治宣传教育,在宏观上就是要造就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让农民在良好地法治环境中形成法制观念、培养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素质。从“一五”普法到目前正在实施的“四五”普法正是有条不紊地实践着这个目标。只有形成一个全社会崇尚法治的社会环境,法治国家的目标才能实现。在我国目前以政府推进为主要方式的法治进程中,这样的“法治环境”需要各级政府去营造。“三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是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四五”规划的目标是实现由提高公民法律意识向提高法律素质的转变。可见,法律观念、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相互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因此,农村的基层政权和组织应当对法制观念、法律意识、法律素质有明确的认识,才能够使其职责有明确的定位、行动有明确的方向。

法律意识是人们关于法律和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总称。法律意识包括法律思想(理论)、法律观念(法制观念)和法律心理。法律意识有个体法律意识、群体法律意识和社会法律意识之分,个体(公民)法律意识的形成取决于公民的法律心理,以及法治环境的影响。群体法律意识具有团体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在我国农村不应忽视传统性和地域性的冲击和扭曲。社会法律意识是全体公民普遍的法律心理和观念,它与传统的法律文化、主流法律观念的传播有着密切关系。社会法律意识和群体法律意识是公民的个体法律意识形成的重要环境因素。个体法律意识和群体法律意识对社会法律意识内容与发展有较大的作用。在通常情况下三者是协调一致的,但在特定的情况下也可能发生冲突。

笔者认为,“一五”普法在于唤醒公民的法律意识;“二五”普法在于培养积极向上的群体法律意识;“三五”普法着眼于营造全体公民共同的社会法律意识。“四五”规划就是在三个五年普法的基础上,为巩固普法和依法治理的成果,提出了由法律意识的培养转变为法律素质的提高,因为法律素质是法律意识的内在本质。由于传统法律文化和法律观念的影响,农民的法律意识与依法治国、依法治省提出的目标还存在着差距,今后普法和依法治理的工作应当主要放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农民对法律价值的尊重和法律知识的追求。法治国家的社会基础则是公民对法律的尊重和敬仰,因为法律的价值代表着公平、正义和秩序。普法和依法治理的目的是建设一个法治社会,这是各级政府的职责,但是不能因此认为普法和依法治理就是政府的单方行为。作为以行政指导为主要特征的普法和依法治理活动中,各级组织特别是政府部门,不仅应当将法律知识告之于民,而且还要让农民知道法律的价值是什么?法律是人们安居乐业的行为规则,法律是维护公民合法权益的武器,惩罚不是法律的全部。只有让农民真正认识到法律的功能和价值,法律才能让农民所接受,对法律的认知和运用才能从自发到自觉。我省农村基层人民政府推行的“送法下乡”、“送书到户”的活动,有其积极的因素,应当予以肯定。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人手一册法律书,不等于人人都知法和懂法了。

2、让农民通过生产和生活实践,全面、正确地理解法律。长期以来,传统法制观念中,“法即是刑”、法就是“惩罚”的观念影响着人们对法律的正确理解。诚然,对违法者的惩戒是法律的重要功能之一,但是不是法的全部。在普法的法制宣传中要力戒这种片面的倾向。农村的社会生活受到法律调整的领域十分广泛,普法和依法治理中应当结合农村的特点,在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给农民予以法律帮助和法律引导。例如,农民负担问题;打白条问题;粮食收购问题;计划生育问题等等。让农民通过法律帮助和指导,认识到保护老百姓也是法律的重要功能。只有这样,作为农村中主要社会主体的农民才能形成法律观念、培育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素质。

3、充分尊重用法律途径解决纠纷的方式。在农村存在着一种较为普遍的法律观念和法律心理:解决矛盾和纠纷,总是谋求法律诉讼之外的方式来解决,无论正当与否,一般都把诉讼看作不光彩之事。作为普法推进者的基层组织往往迁就这种现实,解决纠纷与矛盾以息事宁人为原则,有时甚至不惜牺牲法律原则。今后在普法中,首先应当树立法律的权威,以法律为原则作为解决争端的依据和方法。各级政府应当正确地引导和评价公民的诉讼活动,尤其是农民诉政府的行政诉讼案件,更应当端正认识。

我省农村普法和依法治理存在着许多认识问题、观念问题以及法律实践中急待解决的现实问题。现在将这些问题有重点的提出来,针对性地解决这些问题或制定相应的对策,将会大大推动今后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在农村普法与依法治理工作中,实际承担具体工作的基层政权组织(乡、镇人民政府)和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村民委员会),它们的工作直接关系到农村实施普法和依法治理规划的实际效果。普法和依法治理的长远性目标是实现法治国家,阶段性目标是实现各个时期普法“规划”提出的具体任务,基本出发点和归宿则是建设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肩负着如此重任和职责的基层组织对其法律地位应有正确的定位。

普法和依法治理是全社会的工作,应当动员社会各阶层参与。乡、镇人民政府是我国基层行政机关,其行政事务千头万绪,各项行政工作如计划生育,农业税费、农业生产等等,很难说哪项工作为主,哪项为次。如果将普法和依法治理仅仅理解为某项工作职责(并且有专人负责贯彻落实),这可能有悖于普法和依法治理的本意。笔者认为,普法和依法治理并不是一项单列的工作,它是贯穿于各项工作中的原则精神,在政府工作的各项职责中都要体现与贯彻普及法律和依法治理的原则。换言之,普法和依法治理的主体(推进者)是任何部门与任何人员。任何工作必须以普法和依法治理原则为指导,我们不能把普法与依法治理仅仅理解为是司法行政部门的职责。从这个意义上讲,基层组织是普法与依法治理的参与者、倡导者、推广者与服务者。

村民委员会是我国农村基层自治性群众组织。它虽不具有国家机关的性质。但村民委员会的组织形式与法定职能,使其在普法与依法治理工作中应当发挥积极和重要的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村民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1.宣传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对村民进行守法教育;2.办理本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3.调解民间纠纷,促进村民团结和家庭和睦;4.协助政府维护社会治安和社会秩序、生产秩序、生活秩序;5.向人民政府反映村民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村民委员会的职责和任务与普法和依法治理所提出主要任务是相同的,基层群众性组织组织的各项工作正是亦步亦趋地实践着普法与依法治理的目标。目前,农村普法工作中,应当充分发挥村委会的功能和作用,使其从被动地完成工作任务转向积极地开展普法宣传。

调查发现,农村的普法和依法治理在工作方法上存在许多有待改进的地方。

首先,在“普法”工作上,主要表现出的特点是放任性和无序性。农民往往把收看电视中的法制节目,作为自发的法治思想的启蒙。诚然,法律的普及可通过多种渠道,在当今电视已作为简便、快捷、普及的传媒工具,其在普法工作的功能不可低估。有些工作开展比较好的地方,还利用农村广播网进行宣传,利用集市大会进行集中宣传,利用村民大会请司法人员上法制课。还有的地方采取“知识带动型”普法,即向在校的中小学生进行有意识的普法教育,再通过学生将法律知识传播到广大农户等等,这些都不失为好方法。笔者认为,凡是有利于普法工作实施的经验,都应当是值得肯定的好方法。但是针对当前农村普及法律的工作方法存在放任性和无序性的局面,我们应当着手做好以下工作:

1、在传媒工具上,开展多渠道、多方式的普法工作。可以利用电视中现有法制节目,还可以利用农村有线广播。在调查中农民普遍反映,了解法律知识的渠道主要于电视,如中央电视台的“今日说法”,xx电视台的“法眼看天下”等都是农民十分喜爱的节目。因此,笔者建议,能否将现有的电视法制节目进行整合,开设电视节目的法律频道,专门地、系统地、生动地宣传法律。在依法治国和依法治省的大环境下,开设法律频道电视节目作为推进普法和依法治理的实施手段是很有必要的。这对于广泛地宣传与普及法律,拓宽普法渠道,改进工作方法都有积极的意义。我省的有关部门可以在这些方面进行尝试。

2、在普法的工作方针上,农村普法不能只把农民当作普法的对象。根据普法规划的精神,农村普及法律和依法治理是针对农村各级组织和公民。特别是“执法者”的法律观念、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对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因此,笔者认为,农村各级组织在普法和依法治理中首先应当从“自律”开始,将自己作为法律的学习者和接受者,模范地执行和遵守法律、法规,然而才是法律的推广者。对于农民则应采取多种形式,结合生产,生活实际,切实地运用法律去帮助农民解决实际问题,让法律的服务功能、保障功能、授益功能得到充分发挥,改变“法就是制裁”的观念,让农民从“要我学法律”到“我要学法律”。

其次,农村“依法治理”工作中化解矛盾的主要方法是民事调解。传统法律文化与法律观念,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法制观念和行为准则。在农村,调解成为“执法”最重要的手段之一。以息事宁人,止争息讼为目标的调解,在法律上、在观念上、在文化上都有很深的社会基础。因此充分运用调解的方法,对建立我国农村安定的生产、生活、秩序和法律环境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有些地方将调解的范围已扩大到无所不及的领域,如果把调解作为解决一切矛盾纠纷的必经手段,则可能冲淡了法律的权威性。笔者认为,在肯定调解为行之有效的方法的同时,应当树立法制观念并且尊重当事人运用诉讼等法律手段的权利与选择。必要时基层组织应当鼓励与宣传诉讼方式的积极意义。如果一味排斥、回避或阻碍“打官司”,甚至将诉讼本身附加许多非法律因素,那么我们通向法治的道路也不会是坦途。毕竟司法是法治的保障。

实地调查中反映较集中是普法的经费问题(有关文字材料却没有提及),经费紧张制约了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的深入进行。诚然,普法工作都需要一定的财力支持,希望有关部门予以重视。但是,笔者认为,对普法经费也应当澄清一些误区。普法和依法治理要求在各项工作中都应当普及法律知识,培养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素质,这些内容是在日常工作中必须得到体现和实施。不能因为在工作职责中增加了“法治”的内涵,就应当相应地增加“经济”成本。遵守法治规则和秩序是各级组织与人员应尽的义务,而且依法治理只会降低和减少耗损,提高执法水平。当然,我们应当在重视解决经费问题的同时,动员和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农村普法和依法治理活动,如:法律援助、法律扶贫、法律志愿者等等都是解决资金问题的有效途径。

在农村工作中,减轻农民负担始终是一个重要话题,从中央到地方一般都把“农民负担”作为专用术语并赋予特定内容予以关注。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农民负担”一词越来越具有贬义、甚至有“违法”的意味。我们应当认真思考,农民应该不应该有“负担”?应当负担哪些义务?“减轻农民负担”是减轻什么“负担”?如何减轻农民负担?这些问题都与法律有直接和间接的联系。所谓负担,主要是指社会主体所承担的责任、任务或者费用。农民负担是指农民作为生产者应当依法向国家交纳的各种税费。不可否认,当前我国农民负担相对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民的收入而言是比较沉重的。这里有政策性问题,但更多是执法工作中存在违法、恣意地对农民增加的“负担”。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各级人民政府三令五申,严禁增加农民负担,大力减轻农民负担,但是有些地方收效甚微。笔者认为,解决农民负担的根本途径是将农民负担法治化。让农民在依法履行法定义务的同时,能够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各级政府以及有关部门也应当强化这样的工作职责,就是要切实维护法律保障机制和保证行政救济(行政复议、行政诉讼)途径的畅通。只有将农民负担问题纳入法制轨道,唤醒农民的法律意识,制约行政权力的滥用,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农民负担问题。在具体作法上,笔者建议:

1、用“农民负担法治化”代替“减轻农民负担”的提法。因为,农民负担是农民依据法律规定应当承担的税费义务。承担和履行法定义务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减轻”农民负担是相对于“增加”农民负担或者农民负担过重而言的,这里除了政策性因素之外,农民对于不合理,不合法的增加的负担,完全有权利依法行使法律“抵抗权”,予以拒绝。对此,司法机关应当正确发挥法制保障功能,成为维护农民合法权益的坚强后盾。长期以来使用的“减轻农民负担”一词,其内涵已经发生了变化。所减去的额外税赋既有合法的,也有不合法的,容易使农民造成负担就是不合理、不合法的错觉,难以分清合法与违法的界限,从而形成强烈的对立情绪。使用“农民负担法治化”用语,不仅明确了农民法律上的权利与义务关系,而且也寓意着法津同时依法保障农民们合法权益。这种提法的变换,其意义远远超过词语本身的含义。

2、加强农村和农民的权利和义务的立法。将农民法定义务(负担)及其承担形式以法律规范的形式予以公布,通过地方立法,制定地方性法规和规章,明确权利和义务。对农民的权利和义务进行立法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有法可依,更重要地是强化农民乃至全社会的法律意识,这对于农民义务法治化和推进农村法治化的进程,其意义是十分重大的。我国是农业大国,我省是农业大省,在这个方面实行立法,不仅具有必要性,而且具有可行性。关于农民法定权利义务的立法应当力求详尽,防止执法中由于较大的自由裁量权,使得法律规范流于形式。

3.基层组织的执法人员应当增强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素质。农民负担问题的出现,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原因之一是基层组织及其执法人员违反法律和政策,任意增加农民负担。“三五”普法和依法治理规划将执法人员作为重点教育对象,要求他们熟练掌握和运用与本职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提高自身法律素质、秉公执法,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4.疏通农民寻求法律救济的渠道。农民负担问题纳入法制轨道之后,法律的“双刃之剑”的功能应当充分体现出来。法律要求农民依法履行法定义务,同时,法律对农民的合法权益予以依法保障。对于任何部门侵犯农民合法权益的行为,农民可以依法寻求法律救济,对于行政机关的行政侵权行为还可以依法提起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或者获得国家行政赔偿。然而,现实的法律实践并不乐观。尽管最高人民法院曾经指示,对涉农案件各级人民法院应当提供快捷的法律通道。但是有些地方法院受到地方保护主义的干扰,对农民负担案件仍然存在不立案或拖延审判的现象。农民在寻求法律救济的道路上,出现了不会告、不敢告、不能告或者告不赢的不正常现象。法律救济渠道的不畅,必然导致法律在农民心目中的公信力和权威性的下降。有些地方的农民对于“负担”问题采取抵制、对立和越级上访等手段,可见,畅通的法律救济不仅仅是在保护个案中农民的`合法权益,对于在我们农业大国和农业大省建设良好的法治环境,建立法治社会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农村社会调查报告

社会实践可以开拓我们的视野,通过社会实践可以让我们提前走进社会,体验社会,让我们学到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

三农问题牵动着亿万人民的心,俗话说无工不富,无农不稳,由此我深入到了常州武进区牛塘镇竹园村,做了一些初步的调查和研究,发现了一些问题,找到了一些方法。下面先以总纲的方式大致展现目前我认为的农村主要问题和解决方法,下面再以专题的形式探讨一些热点问题。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初步得出了这些老大难问题: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村舍规划不合理。社会保障覆盖力度低,医保问题严重。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同步,文化娱乐设施与人员匮乏。弃农转工转商过于迅猛,农地荒芜,农业产量下降。计划生育工作难度大,受教育程度低。相关农业科技人才缺口大。农村民主政治建设落后,干部群众关系冷淡。

针对问题我的一些解决方法和相关想法:合理规划村舍建设,规范农村房屋建设,加强公共卫生设施与精神文化设施建设,使乡村环境更好更漂亮。尤其要加强普及科学,遏制迷信,彻底扭转村风村俗。大力覆盖社会保障机制,切实加强农村医疗建设,不仅要耕者有其田,还要耕者有其医,使广大农民各方面的生活都有一个全面的详细的保障。加强农村教育系统建设,多从农民实际出发,多办夜校和业余性质的培训班,针对不同人群有的放矢的做好教育工作。强制的法制化的推广计划生育工作,要加强宣传与教育,让农民真正感觉到多生劣生不仅增加了家庭负担,更加重了社会负担。庞大的人口是社会发展的一大阻力。要建立新的农村科技人才引进与培养机制,从制度这个根本入手,加大财政投入,切实照顾农村科技人才实实在在的利益。至于农村的民主政治建设,则仍然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

经济发展模式问题。

集约化与粗放化孰对孰错?一直以来,关于中国农业发展方向都是一个引人注目的热点话题。显然,高新科技,高新人才是任何行业任何部门长盛不衰的关键,走集约化高效化也是每一个产业的希望所在。对于中国农业而言,通过发展集约化农业,还可以推动促进农业科技的发展,提高农业产量,在农产品附加值上做足文章。通过发展农业集约化,还可以大力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逐步从传统的农业经济向现代化的县域经济过渡。可是问题并不只有这些,中国的人口从来就是决策者们必须考虑的问题。中国的城市化水平还很低,即使已经城市化的地方,其城市化程度也还很不令人满意。所以解决庞大农民队伍的就业和吃饭问题就是当务之急。每年浩浩荡荡的打工队伍早已使各主要经济发达城市不堪其负,而农民工进城所带来的劳资纠纷,社会治安问题也不得不令人认真对待。所以大力发展农业经济,在农村就近安置庞大的就业大军非常必要。中国尽管地大物博,但可耕种土地少,利用价值高的土地少,在国家财力尚不足以负担农村全面社保医保之前,必须使农民安心待在农村土地上。或许精耕细作,小农经营数千数百年以来,一直是制约我国商品经济发展,制约城镇化水平,制约城乡贸易的重要原因,但是我们永远更加无法接受,广大农民再也无地可种,生活日益艰难,苦苦挣扎于生存线上。所以尽管城镇化,农业经济集约化是大势所趋,是我国农村发展的必由之路,但那些客观存在的具体问题说明着,粗放经营的小农经济仍然将是我国可预见的必然的痛苦选择。而在选择何种经济发展模式的背后,是不得不重视的老大难的人口问题。

人口问题。

尽管问卷中没有提到人口问题,但我仍然认为问题农村人口问题是一大关注点。对于人口问题,最生动的莫过于那个家喻户晓的公益广告。某记者采访一草原放羊娃。两人的一番对话耐人寻味。记者说:“你为什么放养啊?”小男孩说:“赚钱。”记者说:“赚钱为了什么啊?”小男孩说:“为了娶媳妇。”记者说:“娶了媳妇以后干什么?”小男孩说:“生娃。”记者说:“那生了娃,娃将来干什么啊?”小男孩说:“放羊。”由此可见,朴实的并没有更多全面细致考虑的生育欲望和计划,使得我国尤其是广大农村的人口形势非常严峻。多子多福,重男轻女,农村人口的增长还显得非常的畸形化,男女比例的错乱必将形成越来越严重的社会和伦理问题。但是,这一问题并不是短时期内形成的,中国的价值观点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朴实的生育目的往往是最为麻烦和难以解决的。对于农村而言,最重要的是要树立起正确的男女观念和社会责任意识。显然,一方面要积极普及法制意识,树立人权观念,对男女问题要有真正彻底的认识。男女是完全平等的,随便抛弃女婴不仅是不道德的,更加使严重的违法行为,是要受到法律制裁的。另一方面,要做好更加细致和彻底的宣传。要讲究策略,必须要从小处着手,用心去做。对于农民家庭的开销,人均开支的变化要形成一个基本的规律化的报表材料,让农民真正感到,多子未必多福啊。作为现在的时代形势,完全是越生越穷越穷越生啊。所以减少生育,对农民自己是完全有利的。在我所调查的农村有一种以富买权的做法很流行。也就是孩子我要生,但是罚款你也可以拿去。我认为这是一种严重的司法歧视,从没有哪部法律认为交罚款可以使违法行为合理化!对于这个问题,根子是法律有漏洞,所以有关立法部门要进一步完善立法,行政执法部门也万万不可罚款后就一了百了,该怎么做就应该怎么做,农村的人口普查也要像城市一样更加全面和严密。农村普遍的真实的计划生育对于减轻城市就业压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而少生优生的贯彻实施到底如何,将直接影响到农村现状与农民生产生活问题。

基础设施建设与农民生产生活问题。

正如总纲中所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老大难问题,其实最难的就是没有一个详细具体可操作的规划,根据调查,超过百分之70的农民对于身边的各种设施匮乏感到不满和失望。显然,农村厂区建设的乱铺摊子,文化设施与环保垃圾设施的缺失亟待解决,这里不妨提出以下四点建议:一是高起点、高质量、高标准编制村镇布局规划,实现村镇规划全覆盖,逐步将散乱无序的自然村落集中建成地域特色明显、基础设施基本配套的农村新社区;二是大力发展乡镇工业集中区,新一轮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重点要放在园区和工业集中区建设上,通过产业链促进产业集群和集聚。三是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把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整体来规划,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和辐射作用,鼓励有条件的农户迁入城镇,逐步把进城农民的住房、就业、医疗及子女入学等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四是加强农村公路、垃圾处理、村镇绿化、乡村河道整治等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各级各类企业、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和农村,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开发。

这里不得不提的是农村的厕所建设问题,长期以来农村没有统一和清洁的厕所,尽管或许为农业生产提供肥料添了一些方便,但是肮脏不卫生的村容也是农业投资,农民提高生活水平的巨大障碍,所以,这里结合常州具体情况,提出以下建议:农村公共厕所要从无到有,以政府投资为主,建设一些简易但是清洁方便的厕所,争取在未来的十年内,农村处处普及公共厕所,自家住房水冲式厕所比重为86.5%向95%发展。

根据当地村委会提供的有关全面小康的数据,牛塘镇竹园村2006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002元,同比提高12.3%,但只有目标值的70%;农村恩格尔系数39.8%,比上年下降2.2个百分点,距达标差4.8个百分点;农村基尼系数0.323,已经达标,但较2004年的0.315提高了0.008过百分点,农村贫富差距又扩大趋势;2006年该村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93.4%,预计2007年可以达到95%的标准。然而根据问卷调查,至少有七成的农民对于自己的收入非常不满,而且还把矛头直接指向了政府失职不作为,认为政府的转移支出不到位,农业支持不够是农业困境的重要原因。显然进一步加大农业投入事关全局,必须抓紧实施,在这个过程中,中央政府仍然需要发挥更加重要的示范带领作用。促进农民增收是实现全面小康的难点和关键,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环节。建立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等流转方式为主的土地股份合作社,保障农民获得长期稳定的收益,同时建立非农用地市场化流转的合理价格机制,大幅度提高农民在分配中的分额。大力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农民进行农业生产,增加收入。要加强对农民关于市场的引导,不仅要种植粮食,还要大力普及高附加值的农业经济作物。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使农民从社保中增加收入。进一步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水平,积极探索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最终实现“农保”和“城保”并轨;将失地农民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并通过政府保养或基本生活补助等形式,妥善解决好历年失地农民的生活保障。加大政府对农村的转移支付力度,使农民从扶持中增加收入。必须有针对子女购得加强农业科技的普及,用科技的巨大力量驱散农村落后的阴霾。可是,农业科技的推广与普及遇上强大阻力似乎也是必然的。

关于农业科技和科普的问题。

可以说本次社会调查直接紧密相关的是农业科技状况与农民的精神文化状况,然而情况并不乐观。根据调查,拥有大专职高以上学历的不到百分之六,初高中约占总数的百分之七十,小学程度大约为两成,文盲半文盲率倒是比较低,只有约百分之四。在调查中,某位大叔的一句话颇有杀伤力,念书好的谁还种田啊?显然,在广大农村,文化知识的匮乏是很多方面不足的重要原因。正是科学文化知识的匮乏,使得农民普遍相信迷信,据调查建设房屋要看风水的超过了九成,可以说似乎不这样做,反倒是不正常的。大约八成的农民认为,能读书看报和写常用的应用文就足以应付生活了。知识的匮乏造成了农民普遍还不相信科学技术的力量,对于农业科技培训至少百分之57的人表示没有热情,甚至还有约百分之45的人认为农业科技的实际意义不大,参加农业科技学习是浪费时间浪费精力。对于业余时间的分配,选择喝茶聊天和打牌搓麻将的占了七成,选择业余时间读书的一个也没有。约有七成的农民明确表示,只有政府加大农业投入,农业问题才能解决。至少百分之八十的农民认为只有政府承担农业科技普及与推广教育的费用,他们才愿意参加相关活动。同时大部分农民认为,对于自己而言,再学习的动力已经不足,重新学习和终生学习的成本过高,意义有限。他们还认为农业科技虽然有用,但是对自己来说,学了没用。农民中还普遍存在着跟风现象,超过七成的农民表示只有同村邻居采用了新技术或新方法,自己才有可能跟进。

由此一个鲜明的问题已经放在我们面前,推广农业科技,在农民中全面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是比投资建厂,开设新的农业基地更加复杂的棘手的事情。我市目前农村十二年制义务教育普及率95%,但是上了一些年纪的农民知识程度令人堪忧,所以如何解决再学习和终生学习问题尤为关键。如前面所说,农民的不主动不热情,有经济方面的考虑,也有精神心理上的原因。一方面,政府要加大有效投入,不仅要逐步建立起完善的农村社保医保体制,还要发展农村教育,可以采取夜校,大喇叭,志愿者宣传的方式普及相关知识。另一方面要向计划生育一样,让农民的心态发生转变,逐步从厌学,读书无用论中走出来,让再学习和终身学习的风气席卷农村。可是不管农业科技的警风刮得如何,如今农村的民主政治建设问题仍然让人担忧。或许,没有这一问题的好转和解决,前面已经提到的诸多专题问题的解决也好,探讨也好,就都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民主政治建设问题。

如总论所提的,民主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对于农民来说,绝大多数都认为选举村干部是走一个过场,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然而责任意识不强的另一面是,根据调查,至少七成的农民选择在个人或者家庭出现问题时会找村干部解决问题。但问题是,选举时权力的放弃是不可能带来真正为自己利益维护的保护人和裁判者的。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两千多年封建君主专制的国度里,自由民主的意识被压制得太久,不要说干部,就是农民的父母官思想仍然十分严重。对于那些青天大老爷们,既爱又怕,既恨又怕,敬而远之或许是广大农民比较真实的心理状态。由此在农村广大群众与领导干部的关系处于一种紧张中的微妙关系。农民的思想问题解决起来确实不易,那我们只能从干部角度入手。然而,事实是,笔者为了完成这次社会调查,去村委会多次,可有关领导总是处于休假或是有事状态,尤其是农科所的两位先生,在一周的时间内,周一下午,周四上午,周五下午居然一直不在,到底是什么让他们这么忙的呢?难道要过年了,就有理由要整天泡在家里忙自己的私事?为什么一周只上五天班,为什么通常周五下午还是所谓的全民健身和沐浴日呢?或许建立在官本位基础上的农村干部制度,本身就很难培养出具有奉献精神和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人民公仆。或许解决农村的民主政治问题,已经超出了本文所能论述的范围,或许这不是一本书,一篇专题论述所能解决和讲清楚的?!

最后的疯狂。

通过这次社会调查,我第一线的接触了农民,农业科技状况,农村干部。通过自己的思考,加上丰富的网络资源,以及一些同学的互相探讨,我终于初步形成了这份报告,可以说这也是我十多天来的劳动成果。但是越是细致的投入对农村现状的思考,我越是不能平静,因为就目前的情况而言,问题远大于成绩,我们要做的实在还有太多太多。解决三农问题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工程,每年中央都要以一号文件的形式予以强调。可见完整的点评农村状况,为农民前途预做设想和安排,或许本来就不是我所能做到的,但是关于我国三农问题的种种讨论和争论则仍将继续。

本站()。

农村社会调查报告

是人类文明,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利用随机调查提问的方法,整理数据并由此可得知城市人口进行体育锻炼健身的趋势。

对于我们自身来说,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首先是增强体力、增进健康;其次是为了消遣娱乐和精神情绪的修养、改善;再次就是为了增加社交机会,与朋友同伴交流。

也有部分人是为了提高运动能力和延续学生时代形成的体育习惯。

在遇到健康问题的时候,体育人口首先想到参与体育活动,而非体育人口首先想到的事补充营养保健品、改善生活规律、加强营养等非体育手段。

带着看看农村社会体育人口状况,问问他们参加体育活动的目的内容及效果。

我们对广场进行体育锻炼的群众进行了调查。

据调查,体育人口的活动项目主要有长走与跑步、羽毛球、体操、舞蹈、跳绳,体育人口在身心方面的锻炼效果是十分明显的,其身体和心理的基本状况明显优于非体育人口。

如各种慢性病的发病率低于非体育人口7.1个百分点。

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只有非体育人口的12%肥胖的发生率低于非体育人口1.5个百分点。

而有身体疲劳、体力衰退感觉的人,体育人口比非体育人口要少一半。

体育人口饮酒、吸烟的比例比非体育人口要低得多。

在参加群众体育活动点的人群中,以年长的人员为主体,女性所占比重较大,男性较小,分析其主要原因,应该是男性普遍工作比较繁重,身心比较疲劳,闲暇时间都是抓紧时间休息,很少有人出来锻炼。

活动点的活动时间晨晚练为主,其中晨练占80.7%,晚练占47.7%,其中有一部分活动点是晨练与晚练都开展活动的。

活动点稳定性较强,常年坚持的占93.4%。

64.0%的体育锻炼者活动点的活动时间不随四季的变化而变化,活动时间最长的季节是5—10月份。

每天活动时间在2小时以内的占总数的57.8%,在2小时以上的占总数的42.2%。

农村社会调查报告

俗话说的好:“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是希望,是花朵…”。所以,城里的大人们千方百计地为“希望们”能茁壮成长创造最佳的条件:小学生负担太重,该给他们的书包“减减肥”;中学生的知识面不宽,要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很多孩子娇生惯养,生活能力差,要让他们多接受“磨难教育”。

我的家乡江苏省灌云县东王集乡离县城不过二十里,那里没有城市高楼林立的压抑,也没有马路上的喧嚣,这或许是与城市截然不同的生活环境。

带着看看农村孩子受教育情况,问问他们今后的打算及他们与城市差距何在等问题,我选择了本村十个组中的两个组进行了调查,调查对象主要是10—20岁的年轻一代,主要以谈话或间接询问等方式进行了解,具体情况如下:

小学(10—13岁):初中(14—16岁):高中、职专及其他(17—21岁)。

47(人):34(人):34(人)。

对于小学生,我并没有很深入地去问,只是从表面上进行了了解,比如:“上学累吗?”“想不想上学”“作业多不多”,当问到将来想不想上大学等,结果有90%以上的孩子很想留学校里,他们根本没有城市里孩子的那么多课外习题,更不用去什么补习班,是真正的“无忧无虑”的童年,而每个孩子都能流露出对“成为大学生”的向往,家长们也有80%左右希望孩子们能接受高等教育,问其原因,无非是“将来出息会大一点”;“将来不再去忙土地”。这些孩子年龄尚小。家长也尚未在真正意义上考虑孩子的将来,没有一个家长有超前教育的想法。也许是条件、思想上的多种因素,被问及有没有想过让孩子早点学外语,或者学一样“乐器”时,他们的回答是:“到哪里学呀?他(孩子)也没想学。”

对于初中生,也只问问他们“学校老师上课好不好”、“有没有搞素质教育”。了解他们现有知识的广度。课余都干什么及毕业后的打算。50%的学生觉得,虽然老师上课讲时能听懂,但有时看书却看不懂;另一半同学甚至听课都有些吃力。对于素质教育实施情况的调查令人失望,只有十多个同学从电视上听说过有这回事。34名学生中只有三四个对四大名著有所了解,他们家中没有购买很多好书的经济实力,便互相交换着看或去老师家借书看。大部分同学读过的课外书只有小说。对于为什么不看名著的回答,有20%的同学反映“看不到”,而80%的学生竟说没意思、不喜欢。95%以上的同学平时不关心国家大事,对于世界局势则更无从说起。那他们平时都在干什么?在被调查者当中,有90%以上的学生回家要做家务,其中有一半的同学却并不是这样,听其他人讲,许多人都是地地道道的网虫,据调查,有些家长是“赌王”,天天都坐在牌桌上,久而久之,孩子们也学会了,真是“无师自通”。其中竟有一位18岁的女孩,这是一个本该不倦汲取知识的年龄,可孩子们却走向与自己不相称的赌桌,真是让人痛心疾首。

初中生34人:上高校继续就读:14人。

上大学4人:上高中10人。

毕业后打工:14人。

已成家:5人。

因身体状况欠佳辍学:1人。

说起将来的打算,每个人开头都是“也想上高中”,但是家长们考虑的更多:“孩子不是读书的料”、“供不起”、“还是早点儿有份安定的工作吧”、“中专也可以转城市户口”……。当然,孩子们也很体谅父母:“家里田多”、“上高中,大学要很多钱”……。结果表明,经济因素是农村孩子无法接受高等教育的最主要、也是最直接的原因。令人欣慰的是,仍有一部分学生坚定地要圆“大学梦”。这不是小孩子的幻想,而是真真切切的理想,他们对自己充满信心,对未来充满希望。其中有的学生家里并不富裕,一进屋我就担心,他们能负担得起今后的学费吗?但是当我听到家长的话时我才知道原来我的担心是多余的。“现在社会上竞争厉害,多学点文化总会有好处的,我们没有盖楼房,留着钱给他(她)读书呢!他们始终坚信,有了文化才会有出路。能看到自己辛辛苦苦拉扯大的儿女们学成归来是他们一生最大的幸福。

17—21岁被调查者是我们的同龄人,34人中有6人上高中,33%的人读大学,1人读中专,还有的就是已经“毕业”了,在所有上高校者中,每个人都有一个共同的认识,那就是就业压力大,社会竞争太激烈。

他们是我们的同龄人。

教育上,农村与城市的差别究竟有多大,怎么缩短呢?

再穷不能穷教育,学校教学设施不全,教学水平不高,可以由乡、市、政府出钱改善教学设施,提高教师水平。的确,我看到最漂亮的房子是小学校舍,乡里还投资盖好了教师楼,现在再有个像样的图书馆,让同学们都能看到想看的书,想看的好书。

再苦不能苦孩子,这里的苦是经济上的贫穷,对于不能上学的孩子,政府应该重视;考上高校的学生,政府应该为其贷款,使他们能顺利完成学业,这样等他们不久学成归来又可以带动村里的发展,这将是一笔不小的投资啊;这里的苦还有知识上的贫乏,学校老师是否能根据学生的具体水平,制定一个合理的课程计划,确定适中的授课难度,并且在课外给确实有困难的同学“开开小灶”。在城里各学校相继进行素质改革时,村里的老师是否也能加点儿紧,哪怕是赶末班车,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他们多听听新闻,多看些好书。

无力为困,无计为困,无智为困。困则穷,穷又困……,这是一个恶性循环,所以——。

再困不能困家长,家长的教育对子女的学习,以及今后人生道路方向的选择上起了很大的作用。10—20岁的学生自觉性本来就不强,若家长再不加以正确引导,“任其自然”,那怎能奢求其“努力学习”呢?我认为应该对家长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教育,让其参与到教育行列中去,并为他们进行“教育交流”创造条件,使一部分家长“以教育为本”的想法为其他父母所接受。若能把牌桌上不良“竞争”转变为“看谁能把子女教育得更好”

我们提供了若干个岗位,一个企业“以人为本”,人人都把其当作是自己的一部分,那企业的魅力是怎样的大啊。

暑期的实践生活虽然不长,只有那仅仅的两周,但却为我的人生刻下了一段铭心的经历。我不知道别人是如何看待这次的实践生活,但对我来说却是意义非凡的。使我在享受生活的同时也品尝到了生活的艰辛。想要经营一个企业不是容易的,靠蛮劲和热血是无法解决的,谁能保证这些有效期有多长。

农村社会调查报告

提高管理水平,坚持科学发展把新胜村建设成为全省一流的新农村示范点,新农村建设是农村第二次飞跃式发展的基础和关键。近年来,我镇新胜村作为市级新农村示范点,农村经济在日光温室产业的推动下,基本实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但制约全镇经济发展的瓶颈以及影响农村稳定和持续繁荣的因素依然很多,新农村建设还有许多新的问题和情况亟待解决,新农村建设任重而道远。

新胜村地处古浪县城北部36公里,土门镇区西北部2公里处,全村现有15个村民小组,814户,3744人,劳动力1492人,耕地面积9096亩,其中水浇地6700亩,旱地2396亩,属典型的川区井河混灌区。20xx年,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3712元,比20xx年增加1000元。20xx年完成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20xx年被列为市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点。

(一)产业开发势头良好,农民收入显著提高。充分发挥本地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交通运输便利等条件,结合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把发展日光温室产业,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和有效途径,广泛发动群众,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发展高效节水农业,累计建成日光温室520幢,全村60%以上的农户都有了日光温室。日光温室产业给全村经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20xx年,全村仅日光温室蔬菜销售收入就达到300多万元,人均增收800多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1.6%。同时,大力发展陆地蔬菜、玉米制种、啤酒大麦、优质小麦,地膜覆盖率34%,各类蔬菜782亩,优势作物种植面积达8500多亩,占播种面积的93.4%。

(二)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公益事业发展迅速。近三年来,新胜村通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改造中低产田8200亩,衬砌渠道45.4公里,修建渠系建筑物54座,埋设低压管道11公里,配套维修机井10眼,改造田间机耕道路16公里,埋设自来水入户管道14.8公里,自来水入户率达90%以上。新建砖木结构村级活动场所275平方米;建成中国移动村村通示范工程,电话入户率达到95%;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90%以上;新建新胜完全小学教室9间204.75平方米,硬化校园2500平方米,新建卫生保健所间60平方米,配备医疗设备;建成拥有8组书架、3000册图书、40平方米的农家书屋。全面落实农村”两免一补”、”粮食直补”、五保户供养、农村居民低保、特困户救助等各项惠农政策,农村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三)村庄改造稳步推进,村容村貌明显改观。乡村道路硬化和小康住宅建设工作进展顺利,完成了4.6公里的乡村道路硬化,将全村规划为朱庄片(胡上、胡下、朱庄、李庄、李家台)、沟南片(沟南、沟北、巷道、暖泉)、程西滩片(建东、建西、西湾、程西滩)、朱西滩片(朱西滩、宁东、农科)四个集中居住区,鼓励有条件的住户结合旧房改造迁入新区,并逐步改造原住宅区,进行以”改院、改水、改厨、改厕”和”净化、美化、绿化”为主要内容的人居环境工程建设,指导和帮助80户房屋自建新建农户完成住宅设施配套,集中规划新建小康住宅20幢,200户的改水改厕工程全部开工建设。设立党员村容村貌整治岗,通过检查整治和引导,群众逐渐有了自觉维护和改善村容村貌的良好习惯。组织群众整修乡村道路11公里,义务植树4万多株,维修渠道12公里。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试点活动,组织群众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动用农用车清理村组”三堆”,填埋”四坑”,清除残墙破壁230米,柴草乱放,农家肥乱堆,垃圾乱倒的现象基本消失,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和质量有了明显改善。

(四)扎实开展科技培训,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根据群众生产生活实际需要,镇、村两级积极与市县劳动、农牧、文化、就业等单位联系协调,以农业生产实用技术和劳务技能为主,组织相关培训和讲座36场次,截至目前,完成农民技术培训1600多人次,劳务技能培训300人次,全村劳动力科技培训率和劳务输转技能培训率达到85%以上,户均掌握1—2门农业生产技术,劳务输转人员掌握1—2门就业技能,涌现出了众多农业科技方面的”土专家”、”田秀才”,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人才和智力支持。

(五)加强村级班子建设,提高民主管理水平。在班子建设上,始终坚持村党支部和村委会成员的民主选拔。充分发扬民主,引导群众真正把有文化、有能力、有激情、组织上可靠、作风上硬朗、工作上热心、思想上创新的优秀村民选拔到村”两委”班子,进一步加强班子建设,按照”五个好村党支部”的工作标准和要求开展工作,提高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发挥他们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核心领导作用。在工作方法上尊重农民群众意愿,充分发挥农民群众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对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的事项,坚决采取”一事一议”等方式,进行民主决策,实现新农村建设重大事项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在村务管理上,坚决执行”六项制度”,村务、财务等项目公开,做到管理透明,监督及时,各项工作逐步纳入了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六)健全完善规章制度,形成良好社会风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的协调发展,新胜村坚持建立健全村民自治组织,深入开展争创文明村、文明户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科学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改变农村的各种生活陋习,努力创造一个农民群众安居乐业、物质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人与人和谐相处的良好环境。用制度来规范文明意识,制定完善并印发了村民公约、文明守则、种植和畜禽圈养制度、卫生检查制度、公共设施管理制度、村民小组长职责、党小组长职责等;通过教育来提高文明意识,利用图书室、法制宣传栏,引导村民学文化、学科技、学法律,督促村民遵守村规,遵守公德,遵守法纪,通过表彰来鼓励,近三年来,新胜村在村民代表大会上对先进村民小组、优秀村干部、先进个人、日光温室种植示范带头人、贡献突出农户,”五好”文明家庭进行了表彰,在春节农闲时,村民自发组织的锣鼓队,秧歌队,舞狮子,玩花轿,极大地丰富了村民的精神生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新农村试点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以省、市、县的要求和群众的期望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还存在一些突出的困难和问题:一是群众发展意识不强,在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主导产业培育等重点工作中,主体作用发挥不够充分,存在等、靠、要的思想。二是主导产业虽具一定规模,但效益不平衡,特别是日光温室,每座日光温室收益高的可达2万元以上,低的仅4000多元,带动作用不强。三是缺乏项目支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自来水、村组道路、群众生活用电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困难。四是群众整体素质不高,致富能人、小康建设带头人等队伍薄弱。这些问题的存在阻碍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设施建设,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结合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力争户均经营一座日光温室,户均养殖量在20头(只)以上,提高农民收入。

(二)在土地承包的`经济体制框架内,根据群众自愿有偿的原则,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做好耕地的保护。在土地征用中,让失地农民得到合理的补偿。有序组织有技能的劳动力外出务工就业,年组织输出800人(次)以上,积极引导有一技之长的返乡农民,建业创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三)整合资源,形成发展合力。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在全面落实中央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同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和各种社会资源,形成发展合力。整合资金,争取多项资金整合捆绑,集中用于新农村建设。特别是在小康住宅建设等方面,争取加大扶持力度,按照规划高标准建设。

(四)争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完成朱庄、建西、朱西滩等村组道路硬化、农电线路改造和人饮安全入户工程,彻底解决有路路难行、有电灯不亮和有水水不通的问题。

(五)加大农民培训。围绕日光温室种植技术、大田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外出务工人员职业培训技能等重点内容,依托县镇各类培训机构,通过聘请市县专家讲座、”田秀才”“土专家”手把手传授等方式,提高群众科技水平。

(六)加大小康住宅建设力度。通过项目扶持新建一批、适当补贴改造一批、群众自筹翻新一批等多种方式,改善群众居住条件。同时注重环境整治,组织和发动群众及时清理”三堆”,整治环境,并以村规民约的形式,形成制度,彻底整治脏、乱、差,改善村容村貌。

(七)积极倡导文明高尚的社会风尚和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持之以恒的开展”文明户”、”文明家庭”、”好儿媳”等评选活动,鼓励、引导和带动群众崇尚文明,营造祥和、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

(八)提高民主管理水平,健全财务管理、村务公开等各项制度,提高村民自治能力和水平,村级事务和管理公开透明运行,真正体现广大人民群众当家做主的权利,做到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交给人民。不断提高科学管理和科学发展的能力,把新胜村建成全省一流的新农村建设示范点。

农村社会调查报告

指导老师:

调查地点:

调查方式:抽样调查,以问卷和交谈的方式了解当地的状况。

调查结果及观点:

通过这次调查我们对于现在的农村的状况有了一个进一步的认识。我们对这次调查所反映的状况做了如下几个。

总结。

经济状况依然不容乐观。虽说中国自从进入21世纪以后基本完成了小康社会的建设,但是农村的经济水平有很大的提高。农民本身靠种地的收入基本没有什么变化,但是通货膨胀所带来的效应使得物价年年上涨使得农民们的生活状况变得不是人们想象中的那么好,可能还不如以前。通过调查问卷我们发现现在的农村居民的主要收入已经不是种田带来的经济效益了,大多数主要靠外出打工来支撑整个家庭。种田基本只是一种对有土地的利用,有田不种白不种。可见现在的农村的经济状况已经发生根本的变化。这点是需要我们关注并重视的。这可能会影响到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走向。

基础设施建设依然很难落实。还记得那句在农村到处都可以看到的标语“要想富,先修路”。虽然这句话已经提出了许多年,村里的标语也打出了许多年,村里的领导们也做了很多年,但是现在农村的基础设施依然很落后,依然很破旧。现在的很多农村都还没有一条像样的路,每当下雨都还是黄泥遍地,道路崎岖,人车难行。就拿这次报告的村子来说吧。以前这里基本没有一条像样的路,后来村里的个别有钱人个人捐款修建了一条水泥马路。钱是几年钱捐出来的,结果又过了4年才开始动工修建公路。等到建好是以前修的那些路又出现了各种损坏。虽然公路建了,但是并没有给村民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便利。再来说说村里的教育设施吧。村里一共就一个小学,没有初中,没有高中。小学的设施异常的简陋。一个教室基本就几张破破烂烂的桌椅,没有电扇,没有像样的照明灯。由于村里的供电系统的故障,这里经常停电,每次停电这里的孩子都要点着蜡烛上课。课本基本是上届用完了就给下一届用。不过现在义务教育免除了书杂费使得现在的状况得到了改善。还有就是吃水问题。前几年村子里都通了自来水,基本解决了吹水问题,但是由于管理上的缺陷使的后期的自来水设施的维护工作效果很差。虽然通了自来水但是经常出现停水的现象,以至于出现了“家家有水管,天天无水吃”。由此看见虽然近些年来虽然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在进行,但是由于某些原因导致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都不到落实,使得现在的状况依然不容乐观。希望以后这样的现象不会再发生。

农村的学生的上学费用负担沉重。近几年中国推行了期待已久的义务教育制度,使得农村里的孩子们学习经济负担有所减轻,但是有一点不可否认的是相对于城市的孩子上学的费用对于农村家庭还是一个很大的数字。前面说到过现在的种田的经济收入基本为零,一般每亩地的收入就只有一道两百块,但是这却要花到半年的时间来耕作这些作物,对于一个大学生来说不算生活费,每年的学费最少要五千左右。如果一个农村家庭每年要赚得到五千块必须最少要种十三亩的地,这是多么大的一个数字啊。现在的农民一般只有2~4亩的地。所以说如果一个农村家庭想要供孩子上大学光靠种田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其他的途径来寻找出路。因此大多数的人都会选择外出打工。这也就导致了大量的留守儿童的产生,对于这个问题我将会在后面的文章里做一个详细的分析。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让人担心。由于经济上的原因,很多的农村人口都选择去外出打工,来挣取相对客观的收入。而在这些人当中有很多人都是已有家庭的夫妇一起去外出打工来养活自己的儿女。这就是很多的儿童被留在农村里没有家长的看管。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留守儿童。根据这次调查我们对留守儿童的一个心理测试发现在抽样调查的93名留守的儿童中有近半数患有抑郁症,近三成人出现孤独感和自我贬低,有一半的人经常烦躁和哭泣,甚至有2人曾经出现过自杀的念头,存在心理问题的儿童占将近六成。从以上的调查数据来看,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的确很是糟糕。由于现在外出打工的民工的数量正在急剧增加,留守儿童的数量也在不断上升。因此我们不能不重视他们的心理问题。儿童时期的心理状况,是人生发展最为关键的时期。缺少父母关爱的留守儿童,他们的负性情绪情感体验比较深刻,特别是由老人来抚养的孩子,父母与孩子难于建立亲子关系,这些儿童易出现坐立不安、活动增多、注意范围减小等不正常的心理现象,他们在生活中好面子、自尊心强、不轻易向人表露。加上老人容易过分的溺爱孩子,为孩子承担起一切,使孩子变得没有信心和责任心,形成心理和行为障碍。此外,留守儿童由于长期得不到父母的温暖,感到寂寞和孤独,在行为上也会缺乏社交技巧,情感淡漠,时间长了就容易形成儿童孤独症,严重影响到儿童的智力。人们常说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未来。那么留守儿童问题也就关系到祖国的将来的发展。因此不得不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

重男轻女现象依然存在。由于现在的计划生育制度在农村的普及效果还不是那么明显,所以农村家庭都会有几个孩子。通常情况下,家庭的主要精力都会放在男孩身上,相应的女孩的待遇差一些。这应该跟中国传统的封建观念在人们思想中依然根深蒂固有关。根据这次调查报告,我们发现将近有九成的家庭都会选择送男孩去上学,女孩的上学问题都不太重视,基本任其发展。由于这个问题牵扯到很多敏感的问题,相关的分析也很多,我也就不再过多的累述了。

农村环境正处于逐步恶化的阶段。可能在很多人的眼中农村的环境状况应该是很好的。这个观点基本正确,但是相对以前的环境状况,现在的环境已经恶化了很多。导致农村环境恶化的因素很多。首先就是农药的过多使用。过多的使用农药不仅会使农作物中残留大量的有害物质,而且还会使农田周边的水源遭到污染,从各方面影响到周边居民的身体健康。现在的农药大多都含有致癌物质,过多的食用含有这些致癌物质的饮用水或者食物会诱发癌症。这次调查我们统计的该村癌症的病例个数,发现癌症的患病率明显升高了很多。以前这里基本没有癌症的病例,但是最近几年出现了不少病例。而这些现象的罪魁祸首就是农药。然后是生活垃圾、养殖业垃圾等的污染,同样也影响到居民的饮用水的清洁,导致了一些传染病的发生,不过现象还不明显,但是依然需要我们的重视,这肯能是将来影响农村环境的一个潜在的隐患。

从以上调查的结果来看,目前的农村的社会问题还是比较严重的,需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虽然国家出台了各种相关的法律政策来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状况,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的敏感问题,使得农村的发展没有像城市那样跟上时代的步伐,被远远甩在了后面,这就从某一方面牵制了中国社会的,牵制了中国的现代化的建设。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中国必须从根本上解决农村问题,只有这样,中华民族的伟大理想才不是空谈。

以上就是我的农村社会调查报告,由于人力因素可能做得统计不是很全面,分析也能比较片面,希望这个报告能给大家提供一些有用的参考。

农村社会调查报告

带着一颗激动的心,带着包里存放的十份中国一拖农村农业机械调查表我回到了自己的家乡-----xx省x县xx镇xx。像这样给一个公司作调查,作这样一个调查,我还是头一次呢。有着0%的经验,带着100%的信心我开始了我的暑期调查活动。

其实回乡作调查在我回乡之前就已经在自己的日记本上排上了日程,我早已经把它当作了自己的一份工作,一个必须要完成的任务。回去的当天已经是下午四点多了,乘了十多个小时的火车,我早已累得爬不动了,只想找个地方好好休息。但想想毕竟自己还有任务没有完成呢,还是趁早为好,吃过晚饭我便来到了几个小小学同学的家里,找到几个现在也在上大学的学生,想让他们和我一同做好这份调查。他们是我最好的朋友,当然义不容辞地答应了这门差事了。我们觉得在自己本村开始为中心再到周围几个村里去调查,有必要的话我们还会去别的乡镇里去,因为他们也分别给自己安排了各自的任务。

一、农民的生活如今已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一)农村的交通大为改观。

我们调研的第一个村子是xx省xx市费县xx镇xx村。虽然说的只是这一个村子,但从市里回来的路上我们已经已经看到了,现在的农村已经实现了村村通公路的目标。那些原本比较偏远的山村,一改过去那种天气变化,道路变化,交通中断的状况,现在条条水泥路修进了村子里,家民再也不用担心天气给他们的交通带来的不便了。

(二)农民的观念提高了。

现在的农村已经免农业税几年了,农民对国家的政策的认识水平也提高了,每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也是他们必看的。农民感激政府对农民的照顾,对这几年兴起的“新农村建设”更是喜上眉梢。农民一改往日那种只靠种田,秋天卖粮食来获取收入的方式。他们开始寻找自己的致富项目。村里的果园、大棚、养殖场像雨后春笋一般到处兴办。

(三)生活水平达了小康。

全村彩电的普及率几乎达到了100%,包括年龄已高的老人,我奶奶今天已经是70多岁的高龄,而他们家今年把自己原有的黑白电视机封存起来,购置了一台彩电。今天村里还要实现家家连有线的目标!这样更放便了农村及时了解国家的最新方针政策。

二、农村也有自己的不足。

(一)计划生育做的不够到位。

(二)农业机械化程度还太低。

因为我所处的村子位于山区,山路曲折,田地也多在山坡上,而非在平原地区,每户的每一块土地也是比较狭长的,很不适合使用农业机械。所以到目前山上的田地还保持着最原始的耕作方式。

(三)村干部队伍状况令人担忧。

三、通过调查,我也颇受启发,我觉得发展农村要对症下药。

(一)加强农村领导队伍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

1、国家的政策再好如果不执行那也只是一纸空文!而一批有素质,有文化,有道德的农村领导干部则是国家政策顺利执行的有力保证。

2、一个好的农村干部会时刻想着怎样为百姓办事,怎么才能让村里上过上好日子,怎么才能让本村的经济有所发展!他也会利用各种信息途径为村里人寻找致富的项目,而这一点是我们所调查的村子里的干部做不到的,受各方面因素限制我们也不可能对国内所有村子进行调查,若大农村,我们只见一斑了吧!

拿种瓜来讲吧,一颗瓜上苦只结一个果子,这个果子往往会又大又饱满,而一颗瓜上苦结两个果子则往往不会结得太大,而结三个四个五个则往往根本就长不成果子,因为根吸收养分的能力是有限的。

所以我认识加强实行计划生育就是“强制”农民走致富的道路!

农村社会调查报告

初中生34人   上高校继续就读      14人   。

上大学4人   上高中10人。

毕业后打工         14人 。

已成家              5人  。

因身体状况欠佳辍学  1人   。

他们是我们的同龄人。

教育上,农村与城市的差别究竟有多大,怎么缩短呢?

无力为困,无计为困,无智为困。困则穷,穷又困……,这是一个恶性循环,所以——。

农村社会调查报告

一、民主选举是村民自治的基础问题,关键要克服瓶颈制约,找准平衡基点,整体推进。

村委会民主选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诸如选举的理念、选举的功能、选举的技术、选举的程序等构成了一系列民主选举中的理论和实践网络。

调查中发现大多数村民虽然都对民主选举这一举措表示赞成和肯定,但村民的法律意识普遍较差,民主选举的主动性和优越性并没有完全体现出来。

在调查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问题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民主选举中的瓶颈制约:

(1)法律规定的前瞻性与文化传统的滞后性矛盾。

一般说来,法律规定总是建立在社会实践基础之上的,与客观现实需求相适应。

我国的村级民主选举,本身是一种法治民主的助推剂,它既是对广大农民的培训,也是对整个社会的培训。

正是这种自下而上的、带有一定超前性的民主选举制度,推动着我国社会的民主进程。

然而,这种推动作用是个渐进过程。

一方面,在我国,农村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革的情况下,客观形势亟需法治民主的深化;另一方面农民的民主参与意识的滞后性有着较深的传统文化根基。

反映在村委直选中,不少选民对村委班子成员的选择并非出于他们的主动,而往往是被“塑造”出来的。

对候选人要素重要性的认识远远低于对利益分配的关注或者政治象征背景的联系和与自己的亲疏远近。

《村委会选举办法》规定的三种投票形式,流动票箱投票仅作为一种辅助形式,应限制在一定范围内。

但在具体实施中,大多数村没条件进行大会集中投票,而不少村民又不想去固定的投票场、投票站投票,有的地方甚至还出现“卖票”现象。

因而,村级民主选举的规定与选民本身的需求明显地相背离,选举中投票率的高低并不能完全反映选民民主意识的强弱。

(2)法律规定的有限性与实际操作的复杂性矛盾。

我国农村的民主法治化进程与改革开放同时起步,各种社会关系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具有不确定性,这一环境下形成的民主选举制度还是初步的,它需要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

因此,《村委会组织法》对民主选举的条文规定不可能顾及全面。

虽然地方法规的《选举办法》能给一定配套,但也有不少局限性。

在法律法规与实施细则,原则规定与具体措施之间的空隙较大,有的规定过于原则,不便操作;有的虽有行为模式,但没有法律后果;有的内涵模糊,不好统一理解等。

这里仅列举几点,以见一斑:一是村委会成员候选人标准难把握。

《村委会组织法》十二条规定“年满十八周岁的村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其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村委会选举办法》第十三条对候选人的推选条件作了细化。

尤其是在选举委员会与选民有较大意见分歧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二是选举中的“拉票”现象难处理。

拉票行为,既有正常、合理的行为,也有不合理,甚至带有“贿选”等痕迹的行为,同时又会有两者兼之的。

如何界定它们之间的区别加以妥善处理,法律依据不足就带来了选举中的杂音。

三是选举结果的有效性难认定。

在一些细小环节上难免出现偏差或不妥,有的可以即时得到纠正,有的却事后难以操作,一旦选举结果产生后,如何认定其有效性就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

2、民主选举中的平衡基点:

村民直选法律运行的整体功能的有效发挥,关键在于其在适应社会发展的变化中求得自身内部结构的相互协调。

因而,在实际中应重点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1)需求与可能。

任何社会关系都需要相应的社会规范加以调整,以维护正常秩序。

村委直选的有序性也必须根据农村的客观需要,在“收支”平衡的运行中加以实现。

一方面,村委直选具有通过一定法律规范实现广泛的利益需要。

另一方面,乡村客观现实应具有支付法律运行成本的能力。

因此,在规范民主选举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农村社会需求的各个要素对法律规定的制约作用及相互关系。

有时候,就当地当时的经济、政治、文化条件而言,具有规范某个法律行为的需要,但不一定具备其相应的成本支付能力。

(2)效益与成本。

在社会支付能力相对不变的情况下,法律的运行成本越低,那幺它的效率越高。

村级民主选举的法律效益,应以最低的运行成本来获取最佳的选举目的。

使一大批素质较好、群众信赖的农民走上村委会工作岗位,是民主选举最直接的目的,从而来辐射农村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以实现长远的整体效益。

在村级民主选举的法律运行中,如何求得成本与效益的相对平衡,有不少方面值得进一步探讨。

(3)周密与简便。

于法周密和于法简便相结合的原则,是农村民主选举中法律运行的内在要求。

村级民主选举的整个过程必须一环扣一环,法定的程序不能变,规定的步骤不能少,不能怕麻烦,图省事,更不能走过场。

但是受农村客观环境和村民文化心理素质的影响,从选举实践看,能达到同一选举目标,村民更乐于接受简单易行的选举方法。

在有些地方推行的无候选人直选,之所以受到农村群众的欢迎,并且取得成功,组织严密、形式简便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3、整体推进——民主选举中的对策措施:

(1)在引导与磨合中,强化村民的参与意识和参与水平。

增强村民的参与意识和参与水平,是农村民主自治的软环境。

没有广大农民群众的这种理念与思想,再好的民主选举的法律规定也会走样变形。

不断丰富的村级民主选举实践,是营造民主法治环境的大课堂。

对于广大村民来说,只有他们认识到自己由权力的对象不同村里不同的条件所决定。

对于实行民主管理,首先要坚持和完善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制度。

通常人口少且居住集中的村采用村民会议,而人口多且居住分散的村采用村民代表会议。

明确规定村民代表会议的人员组成及其条件、职责、权利制定议事内容和议事规则,确定活动方式,活动程序和活动时间,并按规定严格执行。

都应先召集党员大会讨论,再分别提交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征求党内外群众意见,按大多数人的意见实行民主决策,坚决纠正不顾群众意愿而由几个干部自行其是的做法。

要实行民主管理,还要切实加强群众对村干部的民主监督。

三、民主决策在村民自治体系中起着关键作用。

党的xx大报告指出:“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增强党的活力和团结统一”。

只有提高党委民主集中制的质量,才能更好地贯彻落实xx大精神,促进各项工作的落实和经济建设快速发展.

我国有八亿农民,实现村民自治是农民当家作主的一种体现,而民主决策在村民自治体系中起着关键作用。

首先,决策关系重大,决策失误带来的损失最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影响决策的因素更为复杂,民主决策可以将决策失误的风险降到最低点。

民主决策对农业更具特殊意义,农产品的生产周期长,往往是一着不慎,几年难翻。

其二,决策是群众关注的热点。

需要民主决策的事,一般是比较重大的问题,不可能把一些琐事拿来“民主”一番。

既然是比较重大的问题,没有群众民主参与,村民自治就失去重心。

其三,民主决策影响其它三个民主。

民主决策才能使决策科学,而科学的决策是有效管理的前提;民主决策是民主监督的重点,如前所述,民主决策对重要事项的决策,当然就是民主监督的重点了。

党的xx大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

党要领导人民,当好家、作好主,必须进一步发扬民主。

加强民主监督,必将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更好地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和根本利益。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