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开题报告(专业18篇)

时间:2023-12-08 17:35:10 作者:灵魂曲

开题报告是对研究论文的初步探索和规划,需要经过认真的思考和准备。在这里,我们将向大家推荐一些开题报告的经典案例,希望对大家撰写开题报告有所启发。

古代文学开题报告

指导教师:

开题时间:20xx。x。xx。

一、论文选题意义:

1、论文题目的由来:进校前就知道扬州大学的音乐文学研究在目前古代文学研究界很有特色,本人也很感兴趣。进校后,在导师的指导下,第一年,较系统地阅读了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有关音乐文学的第一手资料,初步完成约五十万字的《魏晋南北朝音乐文化资料汇编》工作。后来又在此基础上广泛阅读了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到现在有关魏晋南北朝时期音乐文学的研究成果。认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文学研究虽然成果丰硕,但仍有进一部深入研究的余地。因此与导师协商后,就定了现在的这个论文题目。

2、已有的相关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文学研究,从五四运动以来,在古代文学研究领域开始兴盛,到现在,一直是古代文学研究的热点。一方面是因为中国韵文学在该时期处于发展变化的关键时期,从体式言,五言,七言在此期开始形成,并成为主要形式;从创作主体言,此期中国文学开始自觉;从辞乐关系言,此期开始出现歌诗与徒诗并行发展,相互交叉渗透,并由歌诗到徒诗的转移的趋势。总之,中国韵文发展史上的很多关键性问题,都与此期间的音乐文学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换言之,要弄清这些问题,必须从音乐的视域去研究探讨。从这一意义言,魏晋南北朝音乐文学对象本身就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另一方面,与五四运动提倡白话文学与贫民文学有关。在这样的时代里,才有二三十年代的乐府文学研究热潮。也形成乐府文学研究的第一座高峰。其研究特点是全面,既有作品笺释,也有系统论著,既有文学分析,也有音乐考察。成就也很高。第二个时期为六七十年代乐府文学的主题学研究(以分析人物性格与作品主题为主),于乐府诗研究不得要领。第三期为八九十年代的社会文化学研究,其特点是通过乐府作品考察汉魏六朝社会文化问题,以当时的社会文化透析乐府诗,同时还引进了西方的文学理论来研究乐府诗。如系统论,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等都曾用来分析过乐府诗。第四个时期就是近几年对乐府诗研究的新进展。即强调从音乐的角度研究乐府诗。如张永鑫《汉乐府研究》、钱志熙《汉魏乐府的音乐与诗》等就很重视乐府诗的音乐背景。近两年还有几篇硕士论文也开始从音乐角度研究乐府诗。如首都师大的《魏晋文人乐府》、安徽大学《魏晋乐府诗的音乐文学特点及其文化学阐释》等。扬州大学孙尚勇《乐府史研究》、许继起《秦汉乐府制度研究》、刘旭青《汉代歌诗研究》,上海师范大学崔炼农《汉魏六朝乐府辞乐关系研究》等几篇博士学位论文,是近期从音乐角度对乐府诗进行研究的重要成果,将这一领域的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有从当时的音乐文学生成、消费、传播等实际生存状况进行考察。第四、对魏晋南北朝音乐文学研究中的一些关键性问题,尚待深入研究。诸如曹魏集团乐府创作对音乐文学发展的影响;歌辞传播方式的变化对歌辞文化功能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是否存在依调填词;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什么会产生古诗与乐府混杂难分的现象等。这些问题都涉及到中国韵文发展史上的一些疑难问题,如五言诗与七言诗如何兴起;乐歌、徒歌的分与合;歌诗观念与徒诗观念的形成等。对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是解决这些疑难问题的基础。本论文将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

4、本论文的创新点:第一、着力从当时的音乐文化背景入手,探讨文人歌辞生成、消费、传播等基本的生存状况,从而对中国韵文在魏晋时期出现的新特征作合理的阐释;第二、着力从乐种与文人歌辞使用的曲调考证辨析入手,探讨文人歌辞的文化功能,文学特征的音乐基础。第三、本文将始终围绕音乐与文学的关系展开,着力探讨中国韵文发展史上尚未解决的问题。

二、文献资料掌握情况:

1、《魏晋南北朝音乐文化资料汇编》(五十万字);

2、近一个世纪以来的主要研究专著和论文。

三、论文研究方法:

历史学与文化学相结合;事实的考辨与学理分析相结合。

四、论文总体设计:(提纲)。

上编:魏晋南北朝歌辞的音乐文化背景。

第一章、魏晋南北朝民间音乐的发展变迁。

一、魏晋清商乐曲及其流变;

二、南朝吴声、西曲的音乐系统及其流变;

三、北朝民间音乐及其流变;

第二章、魏晋南北朝胡乐入华及其对歌辞的影响。

一、魏晋南北朝胡乐入华考论。

二、魏晋南北朝胡乐的乐种与乐类:

三、魏晋南北朝华胡音乐交流及其运行机制。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宫廷音乐的建构及其变迁。

一、魏晋宫廷音乐;

二、南朝宫廷音乐;

三、北朝宫廷音乐;

中编:魏晋南北朝文人歌辞生存状态。

第四章、魏晋南北朝文人歌辞创作。

一、魏晋南北朝文人歌辞创作的音乐来源;

二、魏晋南北朝文人音乐文化习尚与歌辞创作。

三、魏晋南北朝文人歌辞创作方式。

1、魏晋南北朝文人依调填词及其运作机制。

2、魏晋南北朝依调填词的史料依据。

3、魏晋南北朝辞乐配合的几种类型;

4、魏晋南北朝依调填词的机制。

5、魏晋南北朝文人依调填词与唐宋文人移调填词的异同。

第五章、魏晋南北朝文人音乐文化活动与歌辞的演唱传播。

一、文人歌辞的两种类型:乐歌;徒歌;

二、魏晋南北朝文人歌辞的演唱空间及其功能。

1)配合宫廷仪式音乐的演唱及其功能;

2)士夫娱乐中的演唱及其功能;

三、魏晋南北朝文人歌辞的传播方式。

1、口头传唱与歌辞记录;

2、歌辞记录与文人歌辞功能的转移;

下编:魏晋南北朝文人歌辞专题研究。

第七章、曹魏时期的文人歌辞。

一、汉代采诗传统与曹魏歌辞创作;

二、曹魏歌辞创作的政治背景;

三、“曹氏三祖”的歌辞创作与曹魏礼乐文化;

四、曹植歌辞的文化功能及其对歌辞创作的影响;

第九章、魏晋南北朝歌诗观与徒诗观。

一、魏晋南北朝歌诗观与徒诗观念的历史演化过程;

二、刘勰《文心雕龙》的歌诗观与徒诗观;

三、徒诗观与歌诗观的确立及其理论意义。

五、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

2、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

3、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版;

4、陈寿《三国志》中华书局,1959年版;

5、房玄龄《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

6、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

7、萧子显《南齐书》中华书局,1972年版;

8、姚思廉《梁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

9、姚思廉《陈书》,中华书局,1972年版;

10、魏收《魏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

11、李百药《北齐书》中华书局,1972年版;

12、令狐德薄吨苁椤分谢书局,1971年版;

13、李延寿《南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

14、李延寿《北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

15、魏征《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

(后晋)刘d《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

(宋)欧阳修《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

16、杜佑《通典》,浙江古籍出版社,版;

17、马端临《文献通考》中华书局,版;

18、许嵩《建康实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19、《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19版;

20、《二十五别史》之华阳国志、九家旧晋书辑本,齐鲁书社20出版;

21、尚恒元《二十五史谣谚通检》,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22、《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23、王昆吾、何剑平编著《汉唐佛经中的音乐史料》,巴蜀书社出版;

24、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

25、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

26、郭茂倩《乐府诗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

27、吉联抗《秦汉音乐史料》,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

28、吉联抗《魏晋南北朝音乐史料》,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

29、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资料注释》,人民音乐出版社,1990年版;

30、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31、曹旭《诗品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32、李善等《六臣注文选》,浙江古籍出版社,年版;

33、穆克宏点校《玉台新咏笺注》中华书局,1985年版。

文学开题报告

(一)研究目的。

莎士比亚作为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艺术大师,被马克思称之为“最伟大的戏剧天才”。透过似真似幻的舞台和匠心独具的故事,莎翁塑造了一系列不朽的人物典型。尤其是塑造了众多而鲜明的人物形象。在莎士比亚的剧作中出场的女性人物有一百多人,在众多的女性人物中上至贵族,下至平民百姓,几乎是各不相同。而《威尼斯商人》中的鲍西亚更是被公认为莎士比亚笔下别具风采的女性形象。众多评论家认为莎士比亚戏剧中刻画的女性形象大都非常贴近生活,具有巨大的认识价值。。在这一讽刺喜剧《威尼斯商人》中鲍西亚美丽、善良、机智、自信、富有才华和胆识,正体现了莎士比亚从男性的视觉自发塑造的理想中的新女性。作为新女性的鲍西亚,具有一定的判逆性格,不甘于被命运摆弄做逆来顺受的“家庭天使”,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莎士比亚对人文主义精神的追求。然而,从女性主义的视角来分析,在男性为中心的社会里,鲍西亚绝非真正具有女性的自我意识,而是甘于向父权社会妥协的不完美的新女性。本课题通过对《威尼斯商人》中鲍西亚形象的分析,让读者了解鲍西亚思想上、性格上的先进性与局限性,对现代女性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

(二)研究意义。

莎士比亚通过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对人性深刻的剖析,创作出《威尼斯商人》这部极具讽刺性的喜剧。在莎士比亚的笔下,女性的感情与理智平分秋色,女性是以与男性平等的形象出现的。这在鲍西亚这一角色身上表现最为突出。鲍西亚美丽温柔、忠贞不渝、善良可爱、机智勇敢、足智多谋。她掌握着自己的命运,不仅在自主选择丈夫方面,而且在与夏洛克的斗争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在当今的现实生活中,鲍西亚光彩照人的女性形象也可以带给人们启迪和借鉴。鲍西亚在金钱和爱情的杠杆上,选择了爱情。在她的内心深处爱情价更高,是金钱、物质所无法取代的。她对于爱情忠贞不渝和执着,值得现代生活中个别只追求物质享受的女人去学习。在现实生活中,个别人不应该由于自己的优越条件而歧视别人,更要学会不用有色眼光去看待别人。在法庭上,讲义气、才智非凡的鲍西亚女扮男装以法律博士的身份出场,使剧情有了戏剧性的转折,使夏洛克一步步在不知不觉中陷入她的计策。她成功的妙计足以显示出其学问深厚,机智敏锐,有胆有识的特点,这种女性形象也是我们所认同和赞赏的。《威尼斯商人》中的鲍西亚人物形象具有生动鲜明,栩栩如生,有血有肉等特点。本文通过对《威尼斯商人》主要人物鲍西亚的分析,力图从新的视角去尝试发觉人物的真实性和人物的多面性,给现实生活中的人们以启迪和借鉴。

二、已了解的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欧洲的14到16世纪,是人类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发源于意大利的强大的人文主义运动很快席卷欧洲各国。它从反对封建专制,教会权威和禁欲主义的历史要求出发,肯定人的价值,赞美人的理性和智慧,提倡人对现世幸福的追求和个性自由。这一时期的欧洲戏剧以英国和西班牙为主流,其中莎士比亚的许多剧作是世界戏剧宝库中珍品。从17世纪开始,莎士比亚戏剧渐次传入了德、法、意、俄、美等国,对各国戏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虽说生活在400多年前,直到今天各国都有许多研究、评论莎士比亚和他作品的学者,评论家。17世纪有德莱登;18世纪有卜普、约翰生和莫尔根;19世纪有兰姆、柯勒律治;20世纪有道登和布雷德莱。世界各国许多著名的文学家和文艺评论家如德国的歌德,法国的伏尔泰、雨果,俄罗斯的普希金、托尔斯泰等人,都对莎士比亚作品有过精彩的评论。英国著名文学评论家萨缪尔.约翰逊认为莎士比亚的戏剧是生活的镜子,“谁要是被其他作家们捏造出来的荒.唐故事弄得头昏眼花,读一下莎士比亚用凡人的语言所表达的凡人思想感情就会医治好他的颠三倒四的狂想”。《威尼斯商人》的一大成就,就是在轻松的喜剧描写中不忘反映时代,并非只在台词里述说介绍,而是通过情节、人物和人物关系等几个方面,来显示时代风貌和生活要求。

(二)国内研究现状。

莎士比亚的名字是由传教士在1856年介绍过来的。清末,我国思想界代表人物严复、梁启超等都在译著中提到莎士比亚的名字。而他的戏剧直到19五四运动以后,才用白话文和戏剧的形式翻译过来。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出现了许多新译本,其中就有方平译的《威尼斯商人》,也是在这一时期我国学者开始阐释并莎士比亚及其作品《威尼斯商人》中的基督教文化内涵,这不仅是我国莎学研究的进一步补充与完善,更是与国际学术接轨的重大举措,是理性沉思后的再审视。20世纪60年代方平先生在他的莎学研究中仍然突出了意识形态与阶级斗争。他认为,莎士比亚的喜剧《威尼斯商人》所表现的“积财就是积富”和“守财就是进财”,表明资本主义经济势力开始在历史舞台上露头,构成了它的互为补充的两套道德教条。而自1985年到的来我国大陆的莎士比亚喜剧研究像《威尼斯商人》,发现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喜剧本质研究、人物形象的研究和比较研究。对莎翁喜剧本质关注的角度主要在于探讨其喜剧体现出来的喜剧精神、喜剧艺术、喜剧美学。人物研究集中在对夏洛克和女性人物分析,主题定位于爱和友谊。

三、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摘要。

(一)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二)本课题相关的研究综述。

(三)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和主要内容。

简单介绍《威尼斯商人》中的作者背景和历史背景。

对《威尼斯商人》中女性人物鲍西亚的分析。

鲍西亚的本质。

鲍西亚的人文主义精神。

鲍西亚的女性自我意识。

三、《威尼斯商人》中女性局限性的表现。

(一)父权社会对女性的控制。

(二)以丈夫为中心。

(三)社会对女性的忽视。

四、威尼斯商人对现代女性的启示。

(一)夫妻间的两性关系。

(二)爱情独立性和平等性的探求。

(三)社会对女性的压力。

五、对课题《威尼斯商人》的总结。

四、本课题研究的步骤、方法及进度安排。

研究的步骤:1.审理清楚课题的意思和研究方向。

2.了解课题的研究现状和查找相关的资料。

3.在图书馆和网络上收集相关的书籍和资料,整合资料并做好笔记。

5.拟写大纲。

6.着手写正文。

7.论文修改与定稿。

研究的方法:文献法、理论研究法(到图书馆查找纸质及电子资料)。

讨论法(与同学讨论相关的研究内容)。

实证研究法(通过相关的例子又发思考)。

进度安排:.12.12---2011.12.20选题。

0210定题。

2012.02.15---2012.03.10查找资料,初定提纲和开题报告。

2012.03.15---2012.04.05论文初稿并修改。

2012.0.4.10---2012.04.30论文修改并定稿。

五、主要参考文献。

[1]jameson.shakespeare’sheroines.london:longman,1961.

[2]wilson,johndover.shakespeariancomedies.chicago:northwestuniversitypress,1962.

[3]方平.和莎士比亚交个朋友吧[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

[4]郭元波,唐爽.humanisticinterpretationofthemerchantofvenice[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94—96.

[6]黄必康.莎士比亚名篇赏析[m].北京:北京出版社,.

[7]栗沙.亦喜亦悲两相宜-《威尼斯商人》解释[j].贵州师大学学报:(2).

[10]王述文.onimagesofheroinesinshakespeare’sfourgreatestcomedies[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0(4):16.

[11]王佐良,祝钰.europeancultureanintroduction[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2]温祖荫.世界名著介绍与欣赏[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83.

[13]肖四新.论莎士比亚的人性观[j].宁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12.

[14]张祥和,杨菲翡.functionofdisguiseinshakespeare’scomedies[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27-29.

[15]智量.外国文学名作自学手册[m].上海:上海艺术出版社,1985.

文学开题报告

摘要: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提高英语文学素养的方法,为同学们提供更多样化、更丰富的教学环境。为了培养学生优秀的英语能力、高尚的情操道德、良好的人文精神而积极探索英语教学实践中的点点滴滴,教学相长、共同进步。

关键词:英语;文学素养;教学。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在全国高校范围内推广英语必修课程,到了90年代,英语已经成为全国高校学生的第一外语。此外,国家还在全日制普通大学推行英语等级考试,英语直接跟国内学生的升学、毕业挂钩,逼着大学生非要学好英语不可。语言的沟通意味着跟国际接轨。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腾飞在一定程度上有赖于英语基础课程的推广,全球化带来的很多机遇都是以英语作为桥梁走进中国的,可以说国内的英语教育还是很成功的,但是现在的水平还不够。如今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已经成体系化、规模化,但是在精度和深度上还显得尤为不足,如大学生英语的听说能力普遍比较欠缺,不能灵活地跟外国人沟通,学习了多年英语却达不到用英语交流的目的等。正如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所言,为了满足国家对人才的需求,深化教育改革,当今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应当以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为主,特别是学生的听说能力,以方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和发展中能够熟练地应用英语进行交际,提高学习能力、增进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发展需求和个人的发展需要。达到这些目标,需要教育部门、学校、教师协助学生共同来完成,教师作为英语知识的传播者起着最为实际、相当重要的作用,英语教师的文学素养直接关系着大学生英语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一、大学生英语教学的现状。

我国自从在高校中设置英语课程以及等级考试以来,一直在坚持不懈地进行深化英语教育体制改革,并且取得了卓有成效的实际效果。在英语课程改革的进程中,有一个问题是专家们一直引起重视并且争论不休的,那就是英语文学素养的培育在英语教学中起什么作用?持轻视观点的专家们认为,绝大多数学生并不能将英语文学素养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学生面临的各种压力已经很大了,商品经济社会本就注重学习的功利性,花费大量的时间培养文学素养莫不是对国内学生学习英语初衷的偏离。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仅仅注重英语的实用性无异于对语言学习本末倒置,英语国家文学灿烂如星河,这种语言代表着人类历史发展中人文精神的一部分,具有深厚的美学价值和文化价值,呼吁人们重新重视文学素养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作用。这一争论到现在仍未消失,但是在长期的英语教学实践中,忽视英语文学培养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往往专注于过级和考试,忽视了英语文学这个丰富的资源宝库,以至于不能学以致用,不能将英语知识向纵深的方向发展,学生往往在英语学习后期进入瓶颈期。在研究调查中专家们发现,对英语抱有浓厚兴趣,喜爱英美文学的学生往往能取得不错的学习效果,提醒人们学习语言也要和实践相结合,在文学语境中磨炼语言水平。由于我国英语基础课程相对完善,大学生已经掌握了相当的英语基础,现阶段英语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将英语学习向深广度上推行。现今实行的大学英语课程教材,如外研社的《新视野大学英语》、高教社的《新编研究生英语综合教程》等,从文学理论的高度上对课文进行了统筹,注重吸收原汁原味的英语语言文学作品,以培养同学对英语文学的学习兴趣和赏析能力,提高学生对文学形象的感悟力以及充分借助课堂上的互动品味英语文学的美感和艺术表现力,增加同学们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内涵。然而,教材的标准提高给高校英语教师造成了一定的压力。课文选用英美文学的优秀文学作品原文,一方面,增加了英语教程的艺术性,让教学上的把握变得更加复杂;另一方面,由于课文的难度大幅度增加,教师对原文的解读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在将难懂的知识内容传达给学生的同时又不只是流于简单翻译和语法分析,同样对教师的英语文学素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果教师对课程只是一知半解,或者不能及时掌握学生的接受程度,学生很难对英语学习进行深入完整的把握,对英美文学在人物、情节、艺术特色上的丰厚内容只能望洋兴叹,英语课程改革也只能是纸上谈兵。

二、英语教师文学素养对教学的影响。

高校英语教师的文学素养对英语教学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着重培养学生文学能力为主的英语课程当中,教师的文学水平决定着英语教学的成败。近年来,高校的`师资力量在不断扩大,大学教师队伍已经全面研究生化,一些重点大学在实行博士化的同时,还注重从国外引进优秀人才。但是英语教学的总体质量仍然取决于教学体系的短板,学位水平的提升并不意味着英语教师文学素养得到提升,当前高校英语教学师资的文学素养并不乐观。在相当长的英语教学实践中,师生广泛采取功利性的学习模式,英语课意味着背单词、抠句法,最终在期末考试中取得一个看着漂亮的成绩,并且在外语水平测试中过关。教师中也有相当一部分是在这样的英语学习模式中批量产出的,这是应试教育的历史遗留问题,这样的教师很难兼顾文意解读和审美提高,学生能体会到的人文精神就更加微弱了。提高高校英语教师的英语文学素养是英语教学发展的要求,小到对每一节课、每一位学生负责,大到国家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这中间细微的联系是千丝万缕的。对高校英语教师文学素养的改革方兴未艾,文学素养关系到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个人素质,其中,教学水平是直接影响英语课堂质量的因素,决定了英语教师自身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和输出程度;其次,英语教师的文学素养也是教师专业素质和个人素质的重要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展示出的水平对学生学习能动性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文学素养指对文学作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把握,从优秀的文学著作中能够获得的人的精神力量,提高英语文学素养除了能够提高英语语言能力,获得英美国家文化知识以外,提高文学素养还能增加人的同理心和人文关怀,提升人的气质,提高受挫和抗压能力,影响人的精神塑造和长期发展。提高英语教师的文学素养,作为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重要成分值得关注。提高英语文学素养,英语教师能够增加自身的教学魅力,将正能量的人文关怀传递给学生,通过展示英语的文化价值,很好地消弭了学生从前“为什么学英语”“怎么才能学好英语”的疑惑,有利于同学们将学到的知识以点带面地构成知识网络,将英语文化价值和汉语文化价值进行比较,开拓出丰厚的新内容。英语文学素养的提高还有助于在课堂上建立和谐高效的学习气氛,充分地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增长课堂的活跃氛围;此外,文学素养的提高意味着对课堂的监控水平增加,有利于开辟多样的教学模式,在角色扮演、课堂讨论、总结发言等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中进行实践,打牢英语新知识。

三、提高英语教师文学素养的策略。

随着时代的加速向前发展,促进高校学生英语学习的深化发展势在必行,英语课程改革的重心是高校英语教师,而英语教师提高文学素养的转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首先,教师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大学英语课本主要选择英美文学中的优秀作品,语言生动优美、文化意蕴深厚。教师如果传授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应该成为泉眼,才能讲授生动丰富的内容。如果教师的教育意识不够强烈,仅凭照本宣科完成工作任务,就会造成“这里的学生静悄悄”的局面。所以英语教师对文学作品应该进行深入细致的咀嚼,只有充分的知识储备,才能够以点带面地引申所讲的内容,达到别开生面的教学效果。其次,英语教师还应该努力提高自身读英美文学文本的感知能力。文学教学过程本质上是一个审美的过程,是想象力与创造性并行的过程,很难想象一个理解文本内容干巴巴的老师能给学生上一堂精彩的文学课。所以首先教师应该点燃自己对英美文学的激情,将理性分析与感性体验相结合,深入文本的内部探究文学作品的内涵,使文学教学过程成为文学审美的活动。鼓励学生们分享感受,哪怕是印象式的文本感知,充分地和学生交流阅读体验,带领同学们捕捉文学的诗意和其中深刻的哲理。最后,广泛地阅读文学作品也是提高教师文学素养的重要手段。英语教师也可以将英语文学作品与我国古典文学作品相结合,以达到相互阐发、打通知识脉络的目的,提高文学素养的目标是一致的,在提高文学素养的过程中也不可一味地追求结果,片面地阅读教材上固有的内容,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对于教师形成生动有趣的课堂教学和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都有重要的意义。博学多识、幽默风趣的老师并不是天生形成的,想要获得学生的认可,教师也需要下苦功才能做到游刃有余。总而言之,文学素养对一名高校英语教师是至关重要的专业素质,良好的文学素养能为英语教学注入一泓清泉,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以及他们对英语学习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些在当今创新型社会显得尤为重要。作为英语教学实践者的教师们更应该勇于承担重任,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提高英语文学素养的方法,为同学们提供更多样化、更丰富的教学环境。为了培养学生优秀的英语能力、高尚的情操道德、良好的人文精神而积极探索英语教学实践中的点点滴滴,教学相长、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刘江华.大学英语教学与大学生英语文学素养的培养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42).

[2]章洁帆.提升英语专业教师的文学素养的必要性与策略[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04).

[3]李正栓.大学英语教学应有文学教育意识[j].当代外语研究,(03).

文学开题报告

文学是反映客观现实、表现作家心灵世界的艺术,本文将介绍文学论文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1.选题背景:

在七大艺术里面,电影艺术是唯一一门有确切生日的艺术。作为一门年轻的艺术,自1895年12月28日诞生后,在短短百余年时间里,电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以其巨大的艺术魅力,迅速地将其它艺术挤到了边缘位置,并逐步占据当今文化的主流位置。中国电影的历史也已走过了百年的历程。经过几代电影人的不懈努力,中国电影人才辈出、佳片不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之间界限日益消弭的今天,电影以其巨大的优势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样式,同时成为越来越多的学者的研究对象。电影已在社会文化生活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当今社会最为活跃的文化因素之一。

香港作为一个大众文化占主流地位的城市,其电影风格不同于大陆,以商业性和娱乐性为主流,这在某种程度上接近了好莱坞的电影风格。这样的社会文化语境成为香港后现代主义电影产生的温床。从饰演83版《射雕英雄传》中一个被梅超风抓死的金兵乙,周星驰开始进入观众的视野,却并没有引起绝大多数人的注意。不过,天赋加努力,经过短短二十年时间,周星驰就凭借自己一部部影片征服了观众,并且开创了一个时代:无厘头喜剧,即后现代主义喜剧时代。香港的后现代主义电影并不是始于周星驰,不过却绝对是在周星驰的电影中发扬光大的。在《霹雳先锋》中,这种风格还不明显,自《赌圣》后,它便日渐成熟并大放光彩,不过,在周星驰晚期的几部影片中,这种风格又有所淡化。在这种风格的影响下,很多人纷纷效仿,出现了很多类似风格的影片,并且这种情况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2.选题目的:

周星驰电影盛行二十年,出现了很多经典之作。本人很早接触他的电影,并且对其影片喜爱之至,很多影片都是反复观看。我曾就其影片写过几篇影评,不过难免落入俗套。我很早就想写一篇关于周星驰电影的论文,苦于没有新颖的角度。接触后现代主义理论之后,我豁然开朗。周星驰电影与后现代主义的每一个特征都是那样的吻合,简直就像为后现代主义而生的一样。故而我将周星驰电影和后现代主义文化结合起来论述,为周星驰电影正名。

3.选题意义:

周星驰电影为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提供了一个典型范例。而周星驰电影作为后现代主义文化的一个典型代表,无论是对于文化学家研究后现代主义文化,还是对于普通观众正确看待当今影坛出现的无厘头搞笑之风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论文的研究能够揭示周星驰电影的文化内涵,有利于弥补目前周星驰研究中的某些不足,同时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一点理论借鉴。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综述)。

1.研究综述:

周星驰电影流行已非止一日,喜欢看周星驰电影的人很多,热衷于研究周星驰电影的人也不少。去图书馆一找或者去网上一搜,研究周星驰电影的论着及论文浩如烟海,不胜枚举。总结一下,这些研究主要有三个方向:

首先,对周星驰本人及其电影的情节和思想意义的研究,包括大量影评和部分论着,这是论文及论着最多的一个研究方向。这些研究的一个显着特点就是过于感性化。不论是叙述周星驰本人的生平,还是抒发作者对于周星驰电影的感受,这些都是从感性层面所做的论述,未能进行理论概括,也就未能达到理性层面。充其量这些作品只能算是一般的影评,并不具有理论意义。比如自称是周星星的粉丝的人所写的《就爱周星驰》就直接表达了其对于周星驰的喜爱之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研究理论,估计不会研究出什么成果,充其量只是抒发自己一时的感怀而已。

其次,对周星驰电影的艺术手法的研究。这个方向的论文及论着的数量也不少。与第一个研究方向相比较,这个方向的研究相对来说更深了一层,不仅涉及到了周星驰电影给人的直观感受,而且透过表象稍进一层,进一步涉足到了其电影中蕴含的艺术手法,比如其影片中主人公的身份定位,其无厘头的搞笑手法等等。在这一研究方向,最重要的、研究最多的一个话题是对其无厘头搞笑的探讨。“无厘头”这个词是随着周星驰电影的出现才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的。对这个词的出处及含义进行探讨的论文不胜枚举。不过,探讨来,探讨去,很多人总是离不开这一话题,因此这一话题已变得非常烂俗。单独探讨这一话题似乎再也发掘不出什么新的东西。

古典文学开题报告

8月8日,当昆曲小生在容纳八万人的会场中央手摇折扇浅吟“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时,无数中国人的'心,为诗句的美,深深地震颤了。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为了探究所谓的“文化断层”究竟有多大,我们小组决定,从中国古典文学——同学们最常接触的古典文化侧面入手,从一零一的小天地观测整个青年一代对中国古典文学的感知程度,从而对中国古典文化在青年一代中的现状有个清晰的感知,正所谓“管中窥豹,可见一斑”。中国古典文学在101立足何处?去往何方?让我们拭目以待!

文学开题报告

作为一种思潮,唯美主义历史悠久。往上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而即便是今天,唯美主义也仍旧在启发着当代艺术思潮。

在古希腊时期,卡利马科斯曾创造出一种“亚历山大里亚诗体”,被认为是西方唯美主义思潮的最早起源。在后来的古罗马晚期诗歌和文学中,得到进一步发展。18世纪,康德首先提出审美活动的独立性,这是从理论上论证唯美主义的开端。康德之后,莱辛、歌德、席勒等人也对唯美主义进行探讨,而19世纪戈蒂耶“为艺术而艺术”(artforart’ssake)的口号推动了唯美思想明确理论体系的建立。美国诗人、作家爱伦坡在《诗的原理》中响应“为艺术而艺术”的口号,英国的艺术家和文艺理论家亦积极回应戈蒂耶的主张。在19世纪的英国,唯美主义两次达到高潮,王尔德是这一思想的中坚代表,是继承者亦是实践者。

唯美主义者反抗社会功利、市侩习气和庸俗作风,强调超然于生活的艺术纯粹、形式完美和艺术技巧。他们尖锐批判物质社会,倡导应享受美的形式,充分享受个性。作为欧洲文艺思潮中有深远影响的艺术流派,对唯美主义的研究从来是艺术理论探讨的重点话题。

唯美主义的特征在于“超现实、超道德和无目的性”,所谓超现实是指“艺术来源于生活,但艺术高于生活”,正如王尔德所说,“生活模仿了艺术,远甚于艺术模仿生活”;艺术可以反映道德,但艺术是纯粹的,仅受艺术家道德观念的影响,艺术本身并无道德与不道德之分;而“所有的艺术都是无用的”(allartsisquiteuseless),不应该被利用来获得任何经济或社会效益,或者巩固道德的地位。唯美主义与功利主义观点相对,不仅开拓了题材,也建构新的文化价值体系。(王柯童,曾海珠,,p68)。但对唯美主义理论的批评也不少见,比如有学者认为唯美主义“反对为教义而艺术,这是进步的,但是他们矫枉过正,宣扬艺术并非来源于生活,力图以艺术来美化生活,颠倒了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并是艺术脱离现实,这又注定是行不通的”;并且“由于过分强调超道德而陷入感性崇拜,反而使美庸俗化”。

唯美主义对中国文学界影响也很深远。20世纪初,随着林纾等人译介的西方文学作品和文学理论在中国问世,唯美主义思想传入中国本土。周作人对王尔德童话《快乐王子》的译介是唯美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开端,随后陈独秀对王尔德喜剧《莎乐美》的介绍,及代表五四新文化的《新青年》、《新潮》杂志对王尔德作品及其生平介绍,使中国现代文坛出现一股“王尔德热潮”,还有朱维基翻译的《谎言与颓败》,林语堂翻译的《作为艺术家的批评家》,以及梁实秋的《王尔德的唯美主义》等等,将王尔德唯美主义文艺思想的译介和初步研究又向前推进了一步。20世纪90年代,唯美主义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又受到中国文学理论家和批评家的重视,认为唯美主义虽然“唯心”,却明确了艺术与生活之间的辩证关系;虽然“极端”,却构建了真、善、美相结合的审美观;虽然“片面”,却主张艺术与现实的关联,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2、本选题的研究意义。

3、本选题的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4、本选题撰写框架。

5、拟参考的书目。

专著:

[1]王佩兰.英国文学史及作品选读[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龚翰熊.欧洲小说史[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3]徐葆耕.西方文学之旅[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4]薛家宝.唯美主义研究[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

期刊:

[5]宫昀.王尔德《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唯美主义体现[j].考试周刊,(11)。

[6]田红燕.王尔德的艺术和人生[j].聊城大学学报,2008,(2).

[7]张介明.从《道林•格雷的'画像》看王尔德的唯美主义[j].外国文学研究,,(4).

[8]傅琦.《从道林.格雷的画像看王尔德的唯美主义》[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7)。

[9]王柯童、曾海珠.《论唯美主义产生的背景及其特征》[j].中国比较文学,2006,(3)。

[10]张莉、刘晓茜.《清醒的扑火飞蛾》[j].中州大学学报,,(4)。

英文资料。

[11]:charlesjsawyer,1930.

[12]an,1949.

[13]karlbeckson,k:amspress,1995.

[14]karlbeckson,ilde::routledyeandkeganpaul,1970.

[15]oscarwilde,“thecriticasartist”,:hamlyn,1963.

文学开题报告

亦舒是当代香港著名的言情小说家,她与倪匡、金庸被并称为“香港文坛三大奇迹”。亦舒的作品,深受读者喜爱,二十多年经久不衰,一度出现过这样的说法“台湾有琼瑶,香港有亦舒”。然而,亦舒充满强烈的现代都市气息的作品,以洞察世情的目光,简洁优美的笔调,穿梭于传统与现代之中,其鲜明的女性形象塑造与艺术感染力使其自成一家。虽然亦舒主攻言情小说,但写的却是当代香港女性的于情感上对人生的思考,以及女性意识的觉醒。本文在香港的历史性与现代性的基础上研究发现,解读亦舒小说女性形象的钥匙既不是性格,也不是性别,而是人物的文化身份。通过剖析她们悲剧性生存体验背后的心态,论文发现了她们价值观系统与文化身份的特殊结构:她们显在的价值立场是现代的、商业化的;潜在的价值立场却是传统性的。现代价值观以理性方式存在,传统价值观以无意识、非理性方式存在。从而通过亦舒笔下女性无法冲破的传统回归和现代的叛逆来探究香港都市女性的心理和生存状况,以及她们如何适应时代变迁的,从而表达作家对这一女性的真切关怀。

二、概述国内外研究成果。

国内关于亦舒小说研究,主要概括为:1、研究香港文学的专著:目前出版的几部香港文学史、小说史,如刘登翰主编的《香港文学史》、王剑丛的《香港文学史》等,都有研究亦舒的章节。2、直接研究亦舒的论文:从统计的《人民大学复印资料》《索引》中提及的文章,再查阅九十年代以来几篇专门研究亦舒小说的论文,如张秋蕙的《徘徊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李莘的《超脱入世言情寓理》等。3、研究港台相关女性作家的论文,如钟晓毅的《论香港女作家笔下的爱情模式》等。此外就是研究亦舒小说的主题还停留在少数所谓“代表作品”解读阶段,且多单由先验视角(如女性主义)和先验命题(现代人寂寞)出发,把亦舒小说简单化,狭窄化,由此得出的对亦舒小说总体特征的描述不可能准确。

综观近二十年国内的亦舒研究,亦舒作为香港文学的独特性得到了一定重视,这些研究文章在总体上都肯定亦舒小说有一定的意义。例如作者们从小说的女性形象、爱情观、思想主题和语言等方面进行研究,由此得出比较一致的结论:亦舒的小说拥有极香港和极都市的味道;重视女性的思想、智慧、独立人格和自我价值;爱情观浪漫而不脱离实际,敢于直面现实人生;孤独和寂寞是小说中突出的情节主调;小说常常以悲剧结局,揭示了人性深层的悲剧;语言则简洁凝练、泼辣直率,富于艺术性。

三、本人的预期突破创新。

女性作家关怀女性问题,无疑在艺术背景上,还是历史情景中,都是合理选择。亦舒的小说,着力描写女性,关怀的是女性命运和女性意识,所以她笔下的女性,或传统,或现代。对亦舒小说女性形象的研究,我想从传统与现代性的综合上来解读。而解读这两者的联系,首先,我是从赵稀方的《小说香港》分析亦舒小说中的女性如何传统性与现代性的。“对香港文化身份的探讨与分析是《小说香港》最具理论个性与阅读吸引力的部分之一。作者的研究思路得益于从新历史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理论中受到的启发,关注“历史的文本性”与“文本的历史性”之间的关系,强调从新的历史意识出发去辨识复杂的历史问题。”[6]从新历史主义探讨的是亦舒小说中香港女性无法摆脱的传统束缚,主要是对归属感和身份认同的寻找,这决定女性无法冲破女性他者的姿态与男性站在同一水平线上。而后殖民主义对香港的影响,主要是在价值观和文化上,这种影响带来一股极强的现代意识。亦舒小说中女性生活在殖民性带来的西方女权意识、商业竞争和道德沦陷的香港都市,其现代性主要表现在金钱观、爱情观和事业观上。其次,本文也想通过亦舒的生命体验,而不是单从文本出发来研究其笔下女性的传统与现代。最后,就是从新时代知识女性的心理来探讨亦舒笔下女性传统与现代性的表现与意义。总之,本文想通过这三方面的分析,来挖掘香港现代都市女性真实地生存状态和生活图景,也体现亦舒对现代女性矛盾性的真切关怀。

四、研究思路和论文主要内容。

本文主要从传统和现代性两方面来研究亦舒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分析她笔下的女性产生。

首先,从赵稀方的《小说香港》和香港的特殊性来挖掘亦舒小说中女性的传统回归。赵稀方的《小说香港》从新历史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理论出发,认为香港人一直在寻找一种归属感和身份认同。正因为香港的历史性,有着浓厚的中国文化与道德传统,使亦舒的小说创作无法摆脱这一特殊地域和文化与道德的沿袭,其作品中的女性也不得不为找寻归属和身份认同而回归传统,因此小说仍以“女性寻找男性”为主题,其中女性的自我觉醒,人生价值的规定,还是有一个先在的尺度——男性标准,所以,现代女性骨子里依然有传统文化的束缚,体现在女性的温柔多情,性格的依附妥协,以及对传统文化的留恋和家庭的回归。另外,以赵稀方的观点来看,香港也曾深受殖民文化的浸染,殖民主义带来的西方思想,使香港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发生巨变,香港由此成为最具现代气息的大都市。现代的香港社会分工更细,适合女性的岗位更多,女性参与社会能力更强,但残酷的商业竞争和道德沦丧,加上男性不会以平等的眼光正视女性,社会对女性的歧视没变,女性所受的强大经济压力没变。在这种现代意识浓厚的氛围中,女性极力争取独立自主,但却无法摆脱传统意识和男性世界带来的压力,这使得女性内心十分矛盾,而亦舒小说中的女性就是在这种矛盾与纠结中挣扎。由此看来,亦舒笔下的女性受到香港的历史的传统性和殖民的现代性双重压力,尽管她们是事业上的“女强人”,个性鲜明,女性意识强烈。外表越坚强的她们,内心就越脆弱,并且她们的脆弱来自于始终不敢背离爱人与家庭太远,她们害怕孤独、寂寞,害怕被抛弃,而喧嚣和繁杂的都市社会让她们更加找不到自我,所以这些女性不得不做“新潮女性严重庸俗平凡的女人”——寻找理想男性和回归家庭,以此获得另一种生活方式。

其次,从香港的现代性造就了知识女性和都市女性要求个性解放和人格独立中,我们发现亦舒笔下的女性不再是传统范畴的依附性,而是掌握了经济独立的职场精英。此外,亦舒也投入了自己的生命体验,将时代女性的独特经验、群体感受、生存困境、矛盾心理以非常感性而生动的形式表现出来,使凸现的女性意识成为贯穿于她小说的灵魂。而且她把女性意识探索的目光由婚姻家庭投向了外部的世界,把追求事业、实现人生价值、创造生命辉煌作为其内在需求的核心,把女性意识升华到以女性的社会参与、人性自由和精神建树来实现女性解放的更高层次。这种独特的女性书写,赋予了现代女性一种叛逆意识,她们不羁于传统的束缚,不断为实现女性人格的自我完善,张扬时代女性的独立自主奋斗,足以表现在她们对金钱、爱情、事业的看法。对待金钱,亦舒小说中的女性表现的更加实际和超然;对待爱情,她们持怀疑态度,并用客观而冷峻的眼光视之,她们清醒的知道爱情既美好也易逝,两性之间的情感必须以经济独立为保障,以平等的两性关系为前提;同样在事业上,亦舒笔下的女性也是巾帼不让须眉,工作对于这些新女性,不仅仅只是谋生的手段,更是展现自我价值的舞台。这就是亦舒小说中女性区别于传统的现代性。

最后,亦舒小说女性形象的亦舒魅力,就在于她们的传统与现代性,尽管她们生活在现实的矛盾中,但却展现了香港女性真实的生存状态和生活图景,也体现了亦舒对现代女性的真切关怀。

五、研究方法。

本论文拟用一下几种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查找研究香港文学和亦舒小说的专著和博士论文、硕士论文及相关文献书籍等,对亦舒小说中女性形象的传统与现代性的研究。2、浏览法:浏览各个网站(如中国知网等),亦舒论坛等查找研究亦舒笔下女性形象的相关资料。3、比较研究法:通过查阅研究亦舒及其作品的相关资料,依据一定的标准,对两个或两个以上有联系的事物进行考察,寻找其异同,以此来分析女性形象。

六、参考文献。

[1]王剑丛《香港文学史》[m],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2]钱虹《香港女作家婚恋小说选》[m],中国友谊出版社,1990年1版一印。

[3]张秋蕙《徘徊在现代与传统之间》[n],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02期。

[4]钟晓毅《亦舒传奇》[m],广东人民出版社,xx年1月版。

[5]林芳玫《权力与美丽》[ol],维基百科:

[6]转引自赵稀方:《小说香港》[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xx年5月。

古代文学开题报告

一、本课题的目的和意义,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课题的目的和意义: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仅要注重经济发展,而且还应当注意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的发展,尊重女性,人人平等。改革开放以来,女性已经成为中国发展的一股新兴的奋斗集团,正如曹禺笔下的女性,敢于与封建礼教做抗争,敢于反对一切就得,过时的,束缚人思想的文化。

研究的基本内容:

本论文主要分两个部分论述曹禺剧作中的女性形象及女性观的研究:

第一部分从女性形象的塑造来说,繁漪,金子,愫芳是作者正面歌颂,肯定的人物,她们大胆,叛逆,想自己主宰和控制自己的命运。体现了现代女性的不畏净胜。第二部分从曹禺的女性观的形成及其成因来说,又可分为两小点。一是观点形成的社会原因。几千年的封建传统文化束缚禁锢了女性的性意识,压抑了性观念,女性尤其丧失了作为人的自我价值,她们只是男人的附庸,生儿育女的工具。二是个人的原因。曹禺出生在一个封建官僚地主家庭,其家庭本身就是一个集专制,黑暗,虚伪,丑陋于一体的恶之网。在这个网中,曹禺早就目睹了人欲横流道德的沦丧。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本论文主要通过从曹禺笔下先进女性形象的塑造和对曹禺女性观形成的原因分析两个方面进行研究,希望能唤起现代人重新认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残骸,以此来警示人们,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更应该尊重女权,提倡人人平等。

二、课题研究步骤、方法及措施:

研究步骤:

1、确定论文题目:介于自己所学专业的特点及个人的兴趣爱好,初步选定了研究方向;并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初步确定论文题目,经导师指导研究,最终确定论文题目。

2、制定研究计划:搜集相关资料、确定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3、撰写论文初稿:对收集的文献资料进行分析整理,构思论文提纲,开始撰写论文。

研究方法及措施:

文献资料法:根据自己的论文题目,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查找相关书籍,利用校园网查询各类期刊,学术报告,学术会议论文,学位论文,科技档案等查阅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整理,比较研究,归纳出自己的观点,并对自己的观点进行论述。

三、课题研究工作进度:

1、确定选题、收集相关资料:20xx年10月25日----20xx年11月25日。

2、文献调研与综述:20xx年11月26日----20xx年12月12日。

3、撰写开题报告与开题:20xx年12月13日----20xx年12月31日。

4、深入研究(调查研究、实验研究)20xx年1月1日---20xx年2月20日。

5、形成论文初稿(设计雏形):20xx年2月21日----20xx年4月18日。

6、论文(设计)修改、定稿、打印:20xx年4月19日---20xx年5月22日。

7、提交论文与参加答辩:20xx年5月23日----20xx年5月26日。

四、主要参考文献:

[1]曹禺曹禺戏剧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曹禺.日出;田本相,曹禺文集(1)[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

[3]曹禺.雷雨.序[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85.

[4]乐轹.中国现代女创作及其社会性别[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6。

[5]李银河.中国女性的情感与性[j].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

[6]曹禺论创作[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

文学开题报告

论李贺的生命意识。

指导教师专业职称所属。

教研室研究。

课题论证:

李贺的诗歌在文学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他生活在战乱频繁的中唐时期,入仕不济、多病缠身等诸多因素聚集于一身,因此他比其他任何一个诗人对生命的感受都更为强烈,他的诗歌中倾注了强烈的生命意识。本文计划从他的诗歌和生平中窥探诗人李贺的心灵和精神,从而领悟到了李贺诗歌和生命的价值。

本课题研究所需材料,如李贺的诗集校注等作品以及其他相关材料已初步搜集完毕,本人通过四年的学习,已经具备了完成该课题研究所需要的古代文学知识。此外,本人有充裕的时间完成该项课题研究。

方案设计:

本文计划以李贺的生命意识为纲,在分析研究的过程中,从社会历史、人生际遇、自身个性等方面思考李贺强烈的生存忧患感、强烈的时间紧迫感等生命意识的凸显。再以此深入到李贺的诗歌中,透视诗人内心强烈的生命意识,将其强烈的现世感和作品结合起来研究他的生命意识。

本研究属于归纳、递进型的研究,研究方法应用除了重视主体思维与科学方法之外,将特别注重文献材料,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通过对有关材料进行有效地比较与整理,最终能够得出结论。

进度计划:

阶段起止日期

搜集材料、开题阶段2015年12月20xx年1月。

初稿写作阶段20xx年1月20xx年4月。

论文修改、定稿阶段20xx年4月20xx年5月。

指导教师意见:

指导教师签名:年月日。

教研室意见:

教研室主任签名:年月日。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古典文学开题报告

(论文的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附主要参考文献)。

研究意义。

从研究对象的选择来看,废名不仅是现代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小说家和诗人,而且是重要的新诗理论家。他的新诗理论主要体现在上个世纪三十及四十年代在北大讲授新诗的讲稿及《新诗问答》上。废名以新诗与旧诗的对照为方法,以新诗的历时发展为线索,通过对具体诗作的选讲阐述了自己对新诗发展的独特意见。他的诗论在新诗批评史和新诗理论建设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虽然研究者注意到了废名新诗理论的价值,但具体的研究往往停留在对诗论主张的阐释和理论来源的研究上,对废名诗论总体上把握的尝试相对较少,甚至对废名基本诗学主张还有误读之处。废名新诗理论研究中还有着相当的可发掘空间。

从论文切入角度来看,本文选择以新诗要有诗的内容,散文的形式展开对废名诗论的论述及特征意义的探寻简单的古典文学开题报告范文精选3篇简单的古典文学开题报告范文精选3篇。一方面,诗的内容,散文的形式是废名新诗理论的最核心最基本的内容,通过这一命题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全面的把握废名新诗理论。另一方面,目前研究者们并没有对废名这一新诗命题蕴含的意义做过全面的令人信服的解释。从废名本质对新诗的定义入手研究废名诗论,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创新性。

从当下新诗及新诗理论的发展来看,新诗与传统诗歌的关系,新诗的自由与规则之间的角逐,至今仍是学术界争论不休的话题。废名的新诗理论对于新诗相对于旧诗所具有新质,新诗相对于其他文体所具有的诗性有着独特的回答简单的古典文学。这些观点对我们今天的论争仍然有着启发性意义。因此,本文对废名新诗理论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研究现状。

(1)基本介绍及阐释研究。

最初研究废名诗论的文章集中出现在1988年至1992年间,主要有陈振国的《简评废名诗论》、潘颂德的《简评废名论诗》、《冯文炳的诗论》以及冯健男的《废名谈诗和小说》简单的古典文学开题报告范文精选3篇工作报告。这些文章着眼于对废名诗论的大量引用和简单介绍上。此时诗的内容,散文的形式已被当做废名诗论的核心概念提出。而且诗的内容对作者情意的依赖及散文的形式对自由语言的要求已被研究者们所认识。随后孔占奎等人对废名新诗理论的研究则是停留在对废名诗论核心概念的解释上,他们发现诗的内容和突然涌现的充沛诗情的关系,对后来研究有一定意义。

(2)与中国传统诗歌(尤其是温李)和现代派诗作及胡适诗论的关系研究。

古代文学的开题报告范文

20xx年和20xx年在网络中被称为“穿越年”,这两年中层出不穷的穿越小说涌入人们的视线。而这些穿越的作者大都是80,90后的年轻人。穿越小说在网络上大行其道的现象引起了研究者的注意。中国最早的穿越小说可以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中“刘阮遇仙”就是一例。此外,齐梁时期吴均《续齐谐记》“刘阮洞记”、南朝.齐祖冲之《述异记》“王质烂柯”都是讲穿越的故事。近代此类小说有吴研人的《新石头记》和陈冷的《新西游记》也是穿越类型的小说。叙述古代人穿越到现代,并引发的一系列故事。但是,现在网络流行的穿越小说大都是现代人穿越到了古代,引发的一连串悲喜交加的故事。

当代中国台湾作家席绢19xx年出版的《交错时光的爱恋》对当今网络穿越小说的创作影响极大。在她的启发下,穿越小说就如雨后春笋包围着我们。其中知名的如:《宫》、《步步惊心》、《绾青丝》、《跨越见年来爱你》、《若相惜》、《潇然梦》、《歌尽桃花》等。在文学研究中,穿越小说并不是热点,但也有不少研究问世。如:《网络穿越小说的流行及价值局限》、《网络穿越小说的审美特色》、《网络穿越小说热潮原因解析》、《欲望的伪装——架空历史小说欲望叙事》、《捧喝穿越小说:谁在扼杀历史写作》、《穿越时空编制现代女性白日梦》、《穿越小说及其社会文化心理》、《从穿越小说看网络类小说的传播动力要素》等。这些研究分别从网穿小说的流行价值、审美特色、热潮原因、作者欲望、模式特点、传播要素等发面对穿越小说蹿红原因、未来发展、社会心理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和论述。提出了穿越小说在当代网络文学中是一朵奇葩,绽放着属于它自己的光辉。以独特的写作模式,大胆创新,满足了很多女性读者的理想爱情向往。同时,在网络上闯出一片天地的穿越小说,开始进军大荧幕,不断出现在电视和电影中等观点。为人们认识穿越小说作了很好的铺垫。对于穿越小说大量饮用。

诗词。

的现象也有研究,如《从古典诗词中看古代闺阁女性的娱乐活动》、《网络时代诗意如何栖居》,但集中针对。

唐诗。

宋词频现与穿越小说进行探讨的并不多见。

(一)研究网络穿越小说引用古诗词的目的。

电脑应用技术和网络的普及使许多人实现了作家梦,创作出大量文学作品在网络上传播。阅读并接受网络文学作品的人也越来越多,网络文学作品的写作也呈题材多样化。本论文以网络穿越小说中古典诗词的运用为研究中心,意在引导考察当今通过网络及电脑技术而发展起来的转型写作模式中,大量古典诗词被引入作品,用来塑造人物或营造氛围的现象。引导人们关注社会现实中的文学现象,并得出对社会文化有一定指导意义的结论。

(二)研究网络穿越小说中古诗词的意义。

1、关注文学创作中的热点现象。

21世纪的文学创作已从书本的写作演变到网络的敲打。因而网络文学作品逐渐被大众接受,尤其以独特新颖模式崭露头角的网络穿越小说更是成为了大家追捧的热点。各大小说网站上都相应出现网穿的身影,并以每天更新的速度吸引读者的阅读。还有很多经典的穿越小说被改编成为电视剧或电影,以此可以发现网穿的流行现象甚广。

2、揭示文学创作中“古为今用”的规律。

当代网络穿越小说在在相当多的作品中表现出频繁引用古代诗词的特点。其中,唐诗宋词的引用表现得极为突出。如:《山居秋暝》(《木槿花西月锦绣》);《春园即事》、《画》(《绾青丝》);《使至塞上》(《第一皇妃》)《秋兴八首》(《绾青丝》);《望岳》(《潇然梦》);[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此心无垠》);[雨霖铃](寒蝉凄切)(《凤求凰》);[定风波](自春来、惨绿愁红)(《穿越时空之错爱唐朝》)等。

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颗明珠,唐代被称为诗的时代,宋代被称为词的时代。唐代写诗吟诗蔚然成风,诞生了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韩愈等独具艺术风格、且成就卓著的诗坛大家,留下了许多家喻户晓、妇幼皆知的名篇佳句,使唐诗在漫长的诗歌发展史中独领风骚。宋词也是我国古代文学史辉煌灿烂的一笔,出现了很多有名的词手,如:苏轼、柳永、李清照、辛弃疾等。他们的词风格独特,都具有诗人鲜明的性格特点。直至21世纪的今天,唐诗宋词仍然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无论在教育系统还是流行音乐中,我们都能看到唐诗宋词的身影。

4、探讨文学创作的社会心理。

网穿作者大多为都市女性写手,她们想要在异时空追求完美的爱情,满足她们在现代不可能的梦想以在心灵上的慰藉。同时,她们又多是受过良好教育,善于将唐诗宋词与新颖的穿越小说相融合。她们通过创作来满足幻想,达到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但也因创作的随意性及作者个人文化的不足,出现乱引乱用的现象,为古典文化在当今的正确传承带来危害。

文学开题报告

一、课题来源:

本课题为自选课题。选题理由:。

主观方面:经过多年的学习和自身对文学学识的热爱,在阅读了一系列相关的书籍后,我对张爱玲笔下塑造的女性形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广泛的收集了这一方面的探究资料,想对其经典小说之一《倾城之恋》中女主人公白流苏进行形象分析研究。

客观方面:张爱玲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作家,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异数,同时其小说创作是现代文学的巨大收获。拓展了女性批判新视野和女性文学的新天地。《倾城之恋》中对主人公白流苏女性的塑造,揭露女性在男权社会下被禁锢的悲惨命运,对于女性自身社会地位的发展及女性婚恋情感思想变化历程研究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所以,我决定就这一探究话题来表述对这一经典作品的个人之见。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是:探究《倾城之恋》这部小说向读者展示了一位什么样的女性形象。在男权社会下的女性,柔弱背后的坚强,她的命运是如何被扭曲的。研究意义是:对于解读作家对于生命、社会及存在的思索具有重要意义,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填补和完善前人相关研究。同时论文的写作对于自身文学素养的提升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加强有很大帮助,也能够培养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综述:

年,杨泽编写出版了《阅读张爱玲》一书,引起了文坛的广泛重视。本书集结了台湾。大陆及海外学者(康来新,池上贞子,周芬伶,罗久蓉,王德威,张小虹,平路,胡锦媛,梅家玲,蔡源煌...等)对张爱玲的讨论。而这篇论文所引用的历史材料及理论构架,尤其可以见得张爱玲的启发之深,影响之远。本书是张学研究最重要的里程碑。

作家钱亚玲在一书关于《倾城之恋》的另一种解读中,叙述道无论是思想内涵抑或艺术表现形式,作于1943年10月的《金锁记》被公认为是张爱玲中篇小说之精髓。1944年出版的《传奇》小说集中,作者选《金锁记》作为开篇,足见张爱玲本人对这部中篇小说的偏爱。为此人门较易忽略于集中位居第二的《倾城之恋》。对于《倾城之恋》的评论,不论是力度还是文字的长度都远不及《金锁记》。对于《倾城之恋》这部经典文学之作,期探究价值更为明显。

《倾城之恋》具有外向的唯美主义色彩,结局是范柳原于白流苏共同走进婚姻殿堂,表面上看似圆满的结局背后却隐匿着沧桑,透露着卡破红尘的彻骨悲凉。白流苏的圆梦让读者觉得是一传奇故事。正如作家张爱玲的人生一样。

综上所述,当前,关于《倾城之恋》中白流苏形象分析研究比较零散、狭隘。本选题对《倾城之恋》白流苏形象分析的系统归纳,无论是对《倾城之恋》文本思想内涵的探究还是对张爱玲小说文笔的透析,都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

四、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拟采取的技术路线、试验方案: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一是介绍作家张爱玲及其生平;二是分析张爱玲小说对现当代文学的影响研究价值;三是探究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四是叙述《倾城之恋》的故事梗概;五是对主人公白流苏的形象分析;六是研究《倾城之恋》中白流苏女性形象的典型性柔弱背后的.坚强。

研究路线:

本课题拟采用分析,比较法和综合叙述,并根据前人研究的成果和研究白流苏形象的有关知识以及指导老师的指导,通过结合自己的观点进行综合分析,来论述白流苏形象分析的价值.

五、研究基础:

(1)可参考的书籍有江肇钦的《论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悲剧形象》,戴玉《论张爱玲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扭曲,胡梅《倾城之恋》中主人公白流苏形象分析,等等。

(2)自身具备的条件:

b未具备的条件及解决办法:对于作品中白流苏这一女性形象了解得还不够全面,需要进一步通过相关理论资料的阅读来分析得更加透彻,对相关材料和见解进行系统分析,并进一步归纳出自己的观点,现在正在努力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和研究相关材料。

六、预期达到目标及进度安排:

预期目标:按时完成一篇符合要求的研究论文。该文结合他人研究成果,并通过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其进行研究阐释,力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述有理有据。

进度安排:

20xx年10月20xx年11月:选题。

20xx年11月20xx年12月:收集资料,确定选题方向,阅读相关参考文献。

20xx年12月20xx年1月:在教师指导下确定题目,完成开题报告。

20xx年1月20xx年4月:撰写论文初稿。

20xx年4月1日20xx年4月15日:撰写论文二稿,请指导老师审阅。

20xx年4月16日20xx年4月30日:三稿。

20xx年5月初:完成论文定稿、交稿。

20xx年5月中旬:参加论文答辩。

七、阅读的主要文献、资料。

(1)卢云峰.《张爱玲小说语言风格探析》[j]理论界.20第3期。

(2)刘涛.张爱玲的观念写作《倾城之恋》细读[j]青春第9期。

(3)姜群资.个体的流放《倾城之恋》中的个人意识[j]青年文学家.20第12期。

(4)周玉英.《论张爱玲的女性立场》[j]华夏星火.2005年z1期。

(5)胡梅.《倾城之恋》中白流苏形象分析.文学教育(上)第6期。

(6)刘焱.张爱玲《倾城之恋》浅析.文学界(理论版)20第6期。

(7)白春香.对《倾城之恋》的另一种解读.社科纵横.年第5期。

(9)戴玉.《论张爱玲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扭曲》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第1期。

(10)吴宏聪范伯群《中国现代文学史》武汉大学出版社。11月。

(11)张爱玲《张爱玲精品集》作家出版社。1月。

文学论文开题报告

《美丽新世界》是二十世纪最经典的反乌托邦文学之一,与乔治奥威尔的《1984》、扎米亚京的《我们》并称为反乌托邦三书,在国内外思想界影响深远。反乌托邦主题描绘的是反面的理想。《美丽的新世界》矛头主要指向所谓的科学主义,描绘了科学主义的乌托邦。其中乌托邦种种不合理的制度,是对现代人类发展趋势的反讽。赫胥黎通过三个层面的人物经历揭示了乌托邦文明的虚伪,成功地瓦解了乌托邦的神话。该书不仅在思想上反映了赫胥黎对人类发展趋势深刻独到的见解,在艺术上也突破了传统乌托邦流于说教的弊病而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长期以来,对于《美丽新世界》的评价有许多。无论是从作品结构、主题、创作手法、语言特点都有很多相关的评论。在这部小说发表之初,各方就对其反应不一。威尔斯认为这部作品是对科学的背叛,赫胥黎没有权利背叛未来。还有一些评论者认为这部作品缺乏想象力,赫胥黎是在借小说发泄对社会的不满。他说:美丽新世界是赫胥黎先生的老的原理的颠倒。厌恶今天的世界,他想象了一个遥远未来的科学的完美的世界,并且发现它同样令人不快。与许多评论者对这部小说失望的观点相反,维斯特看到《美丽新世界》在政治上的讽刺意义。她认为这部小说是对苏俄和美国社会的讽刺,同时她认识到这部小说的人道主义主题。虽然评论家对这部小说褒贬不一,作为一部优秀的反乌托邦题材的小说,还是很值得我们去研究的。

本文主要通过乌托邦文学和反乌托邦文学的理论基础,对该书进行深刻的分析。

在该书的情节构筑上,介入了三种不同价值层面的文化:以印第安部落为代表的原始文化,以约翰为代表的现代文化和以乌托邦为代表的未来文化。这三种文化在相互交叉,相互对立的矛盾冲突中,逐渐使乌托邦的神话瓦解,实现了对现代文化的反讽,树立了该书的反乌托邦的主题。本文的冲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个是在琳达脱离了乌托邦社会闯入野人居住区之后。乌托邦的价值观念被置于原始价值层面上接受检查。另一个就是约翰的出生方式就是对乌托邦文明的一个挑战。经过分析之后我们可以发现未来的新世界并不美妙,而一步步构筑这个未来的现实也不容乐观。读者在对乌托邦感到失望的同时能熬不费力地发现现实世界正以多快的速度向这个乌图邦演变。而作者在100多年前的预言在今天有些已经成为了现实。通过这部作品看当今社会不得不引发我们对高科技日益成熟的今天的深刻思考。

本文主要从社会背景,作者生平,以及人物几个方面分析,揭示人在高科技面前自然属性消失人的理性泯灭和人造世界替代自然界所产生的严重后果。由此我们可以预见当今人类物质享乐至上,盲目崇拜科学技术,精神生活匮乏的处境与走向。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结合社会背景、作者生平、具体情节,深层挖掘人们内心深处渴望回归自然的愿望以及人们现在的处境。使得分析更全面、透彻。虽然在此书中新世界所带给人们的是失去自我,完全受控于高科技技术,但是现实生活中证明了现代科学技术是自由的推动者而不是枷锁。在这一点上赫胥黎忽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以及科学技术给社会结构带来的巨大变化和对社会发展起到的积极作用。

文学论文开题报告

1)本选题的理论、实际意义

1.理论意义:

女性主义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法国大革命之前的启蒙运动,当时的思想家已经能够用笔指出男女之间的不平等现象了。法国大革命之后是女性主义蓬勃发展的时期。女性主义文学始终伴随女性运动而存在。女性主义者力图通过提倡对于文学中女性形象的重新评价来唤醒人们对于女性价值的再认识。中国近代作家林语堂的英文作品《京华烟云》自问世以来倍受欢迎,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该书以近代中国社会环境为背景,描述了三个家族的衰落,塑造了数个鲜活的人物,尤其是女性人物。本文选取《京华烟云》中的完美女子木兰,从女性主义角度分析其现代之美与传统之美相结合的完美女性形象,不仅能让读者了解女性主义的内涵意义及其对中国近代的影响,为该理论的研究提供新的素材。同时也从一个新的角度对《京华烟云》及木兰这一女性形象有了更深的理解,从而促进中国文化的传播。对于《京华烟云》的研究,翻译研究,文化解析居多,而对文学特点的研究较少。本文从文学研究出发,以女性主义为视角探讨木兰这一人物形象,拓宽了《京华烟云》的研究领域与研究视角。

2.实际意义:

本文从女性主义理论入手,分析《京华烟云》中木兰这一女性形象,不仅可以使读者深入的了解木兰这一形象,理解女性主义这一理论,从而提高读者的女性主义意识,重视女性的价值。还能使读者在阅读《京华烟云》时,对这一着作也能有更深入的理解。对中国传统文化及近代中国的社会环境有进一步的了解,从而促进中国文化的传播。最后对于当代女性而言,木兰这一形象能让女性读者在生活中有所启发。

2)综合国内外有关本选题的研究动态和自己的见解

1.国外研究动态

女性主义是妇女运动实践与理论的结合,是一种男女平等的信念和意识形态,旨在改造男子中心的等级文化和社会体制,消除对女性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上的歧视。女性主义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法国大革命之前的启蒙运动。早在在1729年,英国的克雷弗特就发表了题为《女性权力》的论着。十八世纪英国的玛丽沃思通克拉夫特曾经发表《女权辩护》。他认为女性存在的首要目标是做一个理性的人,而理性地实践则是透过妻子与母亲的身份来表达的。十九世纪英国的约翰穆勒将女性主义的观点表现于《妇女的屈从地位》一书,他指出,法律的不平等使得婚姻制度下的婚姻关系犹如主人与奴隶的关系。西蒙娜。德。波伏娃,被公认为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女性之一”,其代表作是《第二性》。以“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变成的”的观点为核心的女性主义思想突出其观点的独创性和开拓性。伊莱恩肖瓦尔特曾在其作品《文学批评》中将女性主义写作分为三个阶段--“女性写作”(1840-1880),“女权写作”(1880-1920),“女人写作”(1970-至今)(2004:148-149)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virginiawoolf)早在1929年就写出了题为《自己的一间屋子》的文章,作者抨击了无处不在的性别歧视现象,并分析了女性若要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应当具备什么样的社会前提条件,她在书中说到“我们女性要成为我们自己,我们要有500英镑的收入和一间属于自己的房子(2001:584)。

2.国内研究动态

在中国,五四运动前后,受到启蒙意识的影响,中国女性主义兴起,时至19世纪90年代中后期,女性主义运动者将女性个体的,私人的欲望、需求、经验推向到公众面前,引发了人们对于女性主体意识的讨论与反思,从而进一步推动了中国女性主义的发展,女性主义理论已成为一个独立的文学理论被诸多学者研究。如从女性主义角度对《红字》、《简爱》、《傲慢与偏见》等文学作品的分析。随着《京华烟云》的出版,张振玉和郁飞的译本的出版,国内对《京华烟云》研究层出不穷。从1990年到2013年对其翻译研究的文献达到185篇。1998年至今对其文化解析的文献达到243篇。从1991年至今对木兰这一人物解析的文献达到89篇。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木兰进行解读,但从女性主义入手的相对较少。谭静(2006:131)发表的《论木兰的道教人生观》从中国的道家思想结合木兰的婚姻,家庭,处事三方面分析了木兰的形象。李志红(2006:107-109)发表《中国的乱世佳人-京华烟云中姚木兰形象分析》,从木兰的容颜,聪慧,豁达,坚韧等几方面分析了木兰的形象。张玉上,刘蓉(2010;35-38)发表了《从”合作原则“的违反剖析京华烟云中姚木兰典型个性》,从合作违反的角度分析了木兰的独特个性。而从女性主义角度入手的有雷琰(2006:65-66)发表的《透过简爱看京华烟云——从女性主义视角批判木兰形象》从事业,婚姻两方面批判了木兰形象中的缺点。王晓娜(2012:30-31)发表《20世纪初中西方男性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从女性主义视角看”厄秀拉“与”姚木兰“的异同》,用比较的手法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了木兰的形象。这两位学者虽然都是从女性主义角度对木兰进行了分析,但是观点却不同。雷琰是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对木兰进行批判,而王晓娜则是从女性主义的理论入手对比厄秀拉分析了木兰女性主义意识下反抗传统的一面及妥协于传统的一面。雷琰的研究较片面,王晓娜的研究不够深入。

3.本人见解

结合国内外研究,可总结出女性主义旨在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平等权力以及妇女自身的性别平等意识。笔者认为将女性主义应用于《京华烟云》木兰这一人物分析中,将当时中国女性主义的特点与木兰这一特别形象相结合,深入的分析了一位近代中国的完美女性形象。不仅向读者阐述了近代中国的社会状况及女性主义发展情况,还拓宽了《京华烟云》的文学研究领域。

1)主要研究内容及观点

1.主要研究内容:

女性主义理论为《京华烟云》在文学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本第一部分为引言介绍,对全文做一个简要的介绍。第二部分文将介绍女性主义的定义及发展,第三部分介绍《京华烟云》的内容及作者。第四部分是全文重点,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具体分析木兰这一形象。从其突显的现代之美体现其女性主义意识的觉醒。从分析其潜在的传统意识,体现其女性主义意识还不是特别强烈。最后一部分将对本文进行总结。

2.观点:

笔者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对木兰的形象进行分析。认为由于特殊的时代背景以及特殊的家庭环境造就了独特的木兰。一方面,她吸收了新的女性主义思想,对传统社会有一定的反抗意识,她追求平等的教育,追求男女地位的平等,追求自由和独立,是当时新女性的代表。另一反面,她继承了传统女性的妇德,在婚姻,生育,以及传统妇德反面有一定的认同甚至妥协。两种思想同时在木兰身上体现,并不是一个矛盾体,相反,木兰巧妙的结合了这两种思想,成为了林语堂笔下的完美女性。

2)研究重点

木兰是《京华烟云》中最重要的人物,由于社会和家庭环境,造就了其独特的形象。因此本文的重点是分析体现了木兰女性主义意识的三个方面,和体现其传统之美,女性主义意识不够强烈的三个方面。及这一形象的成因。

3)研究难点

首先女性主义这一理论在理解上有一定难度。其次,在搜索到的众多参考文献资料中对于本选题的相关研究都不是很深入,还需要花费很多精力进行研读和归纳总结。

4)创新点

目前学者对《京华烟云》的研究大多在翻译领域,且文学领域用到女性主义的较少。本文从女性主义分析木兰这一形象。既能为女性主义这一理论增添分析材料,又能从不同的视角对《京华烟云》中木兰这一形象进行深入分析。

5)论文结构引言

1女性主义简介

1.1女性主义定义

1.2女性主义发展

2.林语堂及《京华烟云》介绍

2.1林语堂简介

2.2《京华烟云》内容介绍

3.女性主义视角下《京华烟云》中木兰形象的分析

3.1新型女性意识的觉醒

3.1.1.对平等教育的追求

3.1.2.对男女地位平等的追求

3.1.3.对自由和独立的追求

3.2.对传统意识的妥协

3.2.1.对传统婚姻的妥协

3.2.2.对传统生育观的妥协

3.2.3.对传统妇德的妥协

总结

1.研究方法:

2.可行性分析:

就目前来讲,虽然学者对于该选题的研究尚少,但该选题并非无法完成。首先,学校的图书馆设备齐全、资料完善,现已在图书馆和电子阅览室查阅到众多与本选题相关的文献资料;其次,本人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专业知识掌握得较牢靠,并有专业老师的指导和帮助;最后,本人写论文时间虽不算很充裕,但也足够,且准备时间充足,现经过对相关资料的研读,对整篇论文已有了初步的构想。综合这些因素,相信定能按时完成论文。

1)进程安排:

1.20xx年12月12日上交毕业论文题目

2.20xx年11月26日上交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3.20xx年12月30日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答辩

4.20xx年4月1日上交毕业论文初稿

5.20xx年4月20日上交毕业论文二稿

6.20xx年4月30日上交毕业论文三稿

7.20xx年4月7日上交毕业论文定稿

8.20xx年5月9日毕业论文答辩

2)采取的主要措施:

再次阅读《京华烟云》原着,仔细体会。认真研读与本选题相关的文献资料,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并通过个人思辨,确定自己的研究方案,揭示女性主义视角下木兰这一形象的特点。并对其成因进行分析。在指导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按部就班地完成选题论证、开题报告、论文初稿和修改稿,直至顺利通过论文答辩。

bibliography

[1]beauvoir,ondsex[m].newyork:,inc.1952.[2]smithrdisorderlyconduct:visionofgenderinvictorianamerica[m].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1985.

[4]inpeking[m].beijing: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2009.

[5]ngingroleofchinesewomeninhistory-fromthedreamofredmansionstothemomentinpeking[j].海外英语2013:214-215.

[9]雷琰(leiyan)。透过《简爱》看《京华烟云》--从女性主义视角批判木兰形象[j].现代文学研究。2006(4)

[12]林如斯(linrusi)。关于《京华烟云》林语堂名著全集(第一卷)[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13]倪志娟(nizhijuan)。女性主义研究的历史回顾和当代发展[j].江西社会科学。2005(6)

[14]王丹(wangdan)。《玩偶之家》与《京华烟云》的比照-以女权主义视角看木兰[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0)

汉语言文学开题报告

苏童是江苏也是中国当代重要作家,其小说有较强的哲理色彩和先锋意识,代表了当代文学发展的一个方向,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苏童小说是学术界的研究热点,现有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女性研究:主要论述女性不能摆脱的悲剧命运;(2)悲剧意识研究:以人在社会中存在的状态,揭示人的命运的悲剧性;(3)“逃亡与回归”情绪;(4)叙事学:从叙述角度,叙述语言、叙述时间方面研究苏童的“香椿树”系列小说;(5)死亡意象;(6)文体研究:研究苏童小说语言的隐喻性;(7)地域研究:探讨苏童小说中呈现的南方气质、南方想象和与之相映的美学风范。

针对苏童《城北地带》和《舒家兄弟》中的“香椿树街”少年形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是从时代背景角度着重突出少年的精神创伤。张磅礴在《“伤痕的另一种书写方式——论苏童小说中的恶魔少年现象》中认为实际上这些不良少年的症候 ,反映的正是在经历人性罪恶被纵容的浩劫之后,在面临社会秩序重建时内心的困惑和迷惘,是那个忽然倒塌的时代的后遗症;吴翔之的《他们在一无所获中等待未来——苏童“香椿树街系列”中的少年形象》论述在一个封闭、孤独、阴郁、糜烂、“大坑”般的大时代背景环境里,一颗颗扭曲、骚动、茫然、困惑的心灵一无所获的等待未来。

二是与莫言,塞林格的少年小说作比较。在应玲素的《小说的现实世界与超现实世界——苏童、莫言童年视觉小说创作比较》中,从现实与超现实的写意角度对苏童和莫言的童年视觉小说作比较,揭示其在创作风格上的共通点和不同点,周新民《塞林格与苏童:少年形象的书写与创造》中,作者从叙事形式和艺术形式上对比苏童小说中少年形象对塞林格的继承与突破。

应当看到,除了研究领域普遍关注的问题以外,“香椿树街”少年系列中还有一个关键的内涵——一种对生存的状态和精神世界的探索的关注。本文尝试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侧重分析苏童小说《城北地带》和《舒家兄弟》中的少年形象,通过梳理他们的生存状态、行为方式、心理轨迹、叙事策略,探讨形成这些少年形象的社会、历史、作家方面的原因,发掘这些形象的意义。本课题对于深入认识苏童小说具有一定意义。

1、分析苏童小说苏童《城北地带》和《舒家兄弟》中的少年形象及其特征

2、《城北地带》和《舒家兄弟》中的少年形象形成的原因

3、《城北地带》和《舒家兄弟》中塑造少年形象的意义

研究方法:1、文本细读法;2、是社会历史分析法。

技术路线:先读作品,概括其中的少年形象特征,对少年形象进行分类,探讨少年形象形成的原因。

第一学期:

第六—八周: 进行论文选题材料搜索、分析、整理 第八周:准备好论文选题

第九到—十八周:搜集论文相关资料,做好论文相关储备

第二学期:

第一、二周:提交开题报告,完成论文提纲

第三周—第九周:撰写毕业论文

第十周—第十三周:完成论文初稿

第十四周—第十五周:实现论文定稿,申请论文答辩

第十六周:参加毕业论文答辩

[1]王尧,林建法.苏童王宏图对话录[m].苏州大学出版社,20xx. 苏童.城北地带[m]上海文艺出版社,20xx.

[2]李婷婷.论苏童“童年与成长”系列小说中的少年形象[j].语文学刊,20xx(60).

[3]叶志良,郭颖杰.论苏童小说童年意绪的发生[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xx(14).

[4]孙其勇.试论作家苏童童年生活对作品的影响[j].学理论,20xx(19).

[5]周新民.塞林格与苏童:少年形象的书写与创造[j].外国文学研究,20xx(3).

[6]马燕.苏童研究叙评[j].宁波教育学学报,20xx(1).

[7]张磅礴.“伤痕”的另一种书写方式——论苏童小说中的恶魔少年现象[j]喀什师范学报,20xx(1).

[8]周莉.苏童“香椿树街系列”小说中的少年成长的三个关键词[j]现当代文学研究,20xx.

[9]高承新.旧城少年的成长之痛——苏童“顽童”系列小说成长主题浅论[j]语文学刊,20xx(3).

文学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论《木兰辞》的影视改编。

主要任务:本文主要分析对乐府民歌《木兰辞》的影视改编,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影响较大的两部作品,即:美国迪士尼公司的动画片《花木兰》以及由马楚成导演的《花木兰》()。本文将通过对两部不同版本的影视作品的情节改编、主人公形象塑造、设置配角形象以及主题设置上反映出改编者各自不同的民族烙印这四个方面进行详细对比分析。

研究目的:通过对两部《花木兰》的影视改编作品的对比分析,来研究中西方不同改编者究竟有何审美倾向及价值取向。

二、调研资料情况。

3.李婉,穿比基尼的“花木兰”——从叙事学角度看迪斯尼影片《木兰》对中国《木兰诗》的改编,《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4)。

4.李晓庆,试论中西合璧的动画《花木兰》,《文学教育(上)》,2007(1)。

5.孙连琦,漫谈《木兰诗》[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1)。

6.杨开达,谈《木兰诗》的修辞艺术,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5)。

7.秦志希、翟晶,从迪斯尼《花木兰》看全球化语境下的跨文化传播,《当代传播》,2002(2)。

9.毕耕、李冬青,《花木兰》:迪斯尼演绎的东方传奇,《中州大学学报》,2002(2)。

13.李希光,新媒体挑战旧宣传——刘康、李希光对谈录[j].国际新闻界,2000(2),第5--10页.

三、实施方案。

主要从对原作品的改编的四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这四个方面均采用:“先总述概况进行对比然后再举具体的例子”的方法进行分析说明:

一、情节改编的异同。

同:1、爱情友情一个都不能少;。

2、都在战争未结束时就发现了木兰女儿身的秘密。

异:中:对战争的思考,上升到国家的层面;。

西:对中国文化的想象;没有上升到国家的层面上。

二、木兰作为主人公形象塑造的异同异:

异:1、娱乐化的角度:中:女人在战争中的形象,娱乐化程度不高;。

西:加入幽默的元素,形象设置夸张;娱乐化程度高,冲淡了战争的严肃性;。

三、配角形象设置的异同:

同:都成功设置了“配角”形象;。

异:中:以战争中的真实存在的人物为配角,表现了兄弟间的感情;。

四、主题设置上的不同,反映出改编者各自的民族烙印的异同:

西:西方文化的烙印:强调个人主义,宣扬女性的自由、独立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

四、预期结果。

课题任务:论文选取对诗歌《木兰辞》的典型改编影片,通过对两部影片中的“情节改编、主人公形象塑造、设置配角形象以及主题设置上反映出改编者各自不同的民族烙印”这四个方面进行详细对比分析,反映出东西方文化的差别。

预期结果:通过对两部《花木兰》改编影片的详细分析研究,来揭示出中西方不同的审美倾向以及价值取向。

结果形式:以不少于8000字的毕业论文完成。

五、进度计划(请依照学校要求的当期论文进度填充)。

20xx年11月16日—11月30日:联系指导教师查阅资料,拟定选题。

20xx年12月1日—12月31日:确定选题。

20xx年1月1日—1月15日:在教师指导下撰写开题报告。

20xx年1月17日—2月28日:在教师指导下修改开题报告,拟定论文大纲。

20xx年3月1日—3月31日:在教师指导下撰写论文初稿。

20xx年4月1日—4月9日:中期检查,修改初稿,形成二稿。

20xx年4月10日—5月10日:定稿,撰写答辩陈述,准备答辩。

20xx年5月11日—5月15日:根据具体安排,参加论文答辩。

文学论文开题报告

目的:在当代散文作家群体中余秋雨是独特的,余秋雨的散文被认为是“重拾困扰着若干代人的重大课题,避开庸俗社会学、政治学的羁绊,直指民族心灵的深处”的散文。本文主要通过分析余秋雨散文中的处处透露出来的寻根,并对其进行详细解析和深入探究,试图通过文学寻找的文化根基来体现和折射民族文化的精神。进而重新审视传统文化对当今社会的影响力和思索寻根意识对当代文明的重要性。

意义:本文通过探索余秋雨散文中体现出来的寻根意识,尝试性地揭示出寻根意识对当今社会的重要性。

研究现状:寻根文学是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出现的一股文学思潮,主要是作家们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20世纪90年代的散文把20世纪80年代的“文化之根”弘扬光大并且开拓创新,其中余秋雨散文中表现出来的深厚的寻根意识便是寻根文学的代表之一。但是对于余秋雨散文中体现出来的寻根意识方面的研究也有,却没有总结性的研究。

研究内容:

1、余秋雨散文中寻根意识产生的根源。

余秋雨的众多作品中之所以体现出浓厚的寻根意识,这也跟余秋雨本人的成长、思想、经历等有关。

2、“寻根”中的文化人格及其灵魂。

(1)深邃的文化人格。

余秋雨散文通过描写“基于文化良知的健全人格”使得文化人能够“轻够轻常人之所重,重常人之所轻”,透露出中国文人坚韧执着的精神世界。放逐路上显露出来的强健人格与官格。余秋雨作品解析和探索中国知识分子和文人形象,并进行文化反省,体现出深深的人文精神。

(2)与世俗无关的文学追求和人格修养。

作者渴望人格的自由,我们阅读余秋雨的作品不难发现,实际上他是有意要进入一种现在“中国式文化团体”的自我放逐的状态。

3、重塑当下文化人格。

余秋雨散文在结合历史的同时,又与现实相联系,在对文化的探索中体现出一种深深地忧患意识,在观看历史的进程中,反省中华民族的现状和前途。

4、结语。

余秋雨正是在文化与文学中努力实现着一位文化学者的职责。正是作者这颗怀古思今,不断探索民族文化和文化人出路的赤诚之心,使得笔下流泻出来的文章振聋发聩,引人深思。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根据文学寻根的主要特点,在现有文本、研究资料的基础上,从余秋雨散文原文、与之相关的研究书籍、评论等出发,整理分析既有的资料,来发掘余秋雨散文中的寻根意识。

1、20xx年12月3日前报毕业论文题目和方向。

2、20xx年12月10日学院安排论文指导教师。

4、20xx年3月7日前完成论文初稿,按时交指导教师。

5、20xx年4月10日前完成论文定稿并由指导教师完成定稿评语。

6、20xx年5月中旬毕业论文答辩。

书籍:

[1]余秋雨.《文化苦旅》[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6。

[3]杨长勋.《余秋雨的背影》[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1。

[4]余秋雨.《千年一叹》[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

[1]杨亮.《文化寻根的现代性焦虑——再探20世纪80年代“寻根文学”的文化策略》[j].文艺评论,2011(05)。

[3]任翔.《寻根文学中的历史意识》[j].社会科学战线,2011(03)。

[4]小耘,马成俊.《对寻根文学的文化思考》[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93(04)。

文学论文开题报告

一、选题的根据:

1)本选题的理论、实际意义。

2)综述国内外有关本选题的研究动态和自己的见解。

1.传统语文教学使得师生在课堂中均处于被动地位,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率不高。寻求一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成了现代语文教学的重要课题。本文作者从新形势下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无为之教的策略,并研究了采取无为之教的原因,分析了当前课堂教学中无为之教实施的状况和原因,最后重点探讨了实施这一策略的原则和策略!

2.不可否认,迄今为止,完整、系统地用纯理论来论述无为之教的并不多见,但无为之教也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西方,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杜威的民主教育思想和儿童中心论以及中国孔子的“因材施教”法,老庄的“无为而治”和“北魏南李”(魏书生和李镇西)教学法等都在一定程度上与无为之教相通或类似。笔者在详阅其它相关资料,并借鉴成功的教育典范的基础上,运用综合、提炼、类比等方法完成了此文的创作,意义深远!

二、研究内容:

拟将本文分为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阐释无为之教的内涵及其基本特征。

第二部分分析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无为之教的必要性、优越性和可行性。

第三部分指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无为之教的现状及其造成现状的原因。

第四部分探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无为之教的原则与策略。

三、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一)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行动研究法(教育实习)。

3.调查研究法。

(二)可行性分析。

1.符合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

2.符合现代教育的“主导”、“主体”理论。

3.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内外因辩证关系。

4.成功的教改经验和先行者的探索为我们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四、进程安排和采取的主要措施:

3/1--3/20广泛搜集材料,确定论题范围,最终确定论题,撰写开题报告。进行开题报告,并认真听取答辩组老师的意见。

3/20--4/7围绕选题,撰写提纲,并完成初稿,并交指导老师审阅。

4/7--4/23充分听取指导老师的建议后,修改论文,完成二稿。

4/23--4/30在老师指导下,在二稿的基础上对论文的各个方面,尤其是论文格式规范予以完善,基本定稿。

5/1以后准备论文答辩。

1.韦志成。语文课程教育学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2.熊生贵。理想的语文课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

3.张鹏举。颜振遥初中语文自学辅导教学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4.蔡澄清、张鹏举、陈军。蔡澄清中学语文点拨教学法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5.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6.陈梦稀。现代教育学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15。

7.纪大海。教育漫语:现代教育生活的领悟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10.b、a苏霍姆林斯基。育人三部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