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语文教案(实用16篇)

时间:2023-12-15 08:50:35 作者:GZ才子

教学工作计划是为了保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而制定的具体计划。此处为大家整理了一些精选的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供大家欣赏学习。

归园田居沪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案

《归园田居》是陶渊明的一首代表作。教这首诗,应该让学生体会它的“五美”:结构美,田园美,意境美,人格美,语言美。

结构美。诗的开头四句和结尾四句,互相呼应,中间有“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承上启下,关联过渡。首尾记叙抒情,中间写景抒情。整首诗合缝接榫,丝丝入扣,精巧玲珑,浑如天成。

田园美。这首诗的田园美主要体现在八句写景诗句上。美在何处?淡雅开阔:近有草屋,榆柳和桃李,灰色、翠绿,夹有粉红与雪白;远有村落、炊烟和桑树,淡淡的蒙胧中透出一股绿意。这是一幅淡雅开阔的田园画。恬静幽邃:草屋前后,榆柳在和风中摇动枝条,自得其乐;桃李在艳阳下自由开放,轻松自如。田野远处,村落隐隐,炊烟袅袅,深巷狗吠,桑树鸡鸣,宁静恬适,幽邃深远。自然和谐:你看,屋宇巷陌,花草树木,飞禽走兽,还有那些没有出场的“往来耕作”,“黄发垂髫”,“怡然自乐”(《桃花源记》)之人,在这片远离尘嚣的田野上,自然相处,和谐生存,是那样平和安定,舒适自足。生机盎然:诗人描绘的这片田园,桃红柳绿,鸡鸣狗吠,“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阴,菽稷随时艺,……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桃花源记诗》),正是“鸟弄欢新节,泠风送余善”,“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一派生机,良可喜人。

意境美。“陶渊明的一些诗歌还富有意境。这在他的田园诗中表现得最为突出。他的田园诗和谢灵运的山水诗很不相同。谢诗往往只给人一幅客观的山水画面,陶诗却在使人接触田园生活画面的同时,而引人到一种境界中去。如《归园田居》第一首,我们不只看到榆柳桃李中的几间草房,村落中的几缕炊烟,听见深巷的犬吠,树头的鸡啼,所有这一切还构成一种境界。它宁静安谧、淳朴自然”(游国恩等《中国文学史》)反复吟诵这首诗中的写景诗句,静心默想,就会觉得这段话说出了陶诗的精妙。

人格美。这首诗是在陶渊明从彭泽县令任上挂印归家一年后写的。诗人把官场比作“尘网”“樊笼”,把当官比作“羁鸟”“池鱼”,极为形象极为准确极为深刻地展示了诗人的人格美。诗人为了保住做人的尊严,为了保持自身的清白,为了享受自由的生活,竟然把自古以来读书人的最佳去处——官衙,视为“尘网”“樊笼”,把读书人的最佳选择——当官,视为“羁鸟”“池鱼”,把脱离此“网”此“笼”获得自由作为最快意的事来抒写来歌唱,真是敢反历史潮流的英雄,可谓塑造自我人格的勇士。诗人的人格美还表现在他归家后,“开荒南野际”,躬耕自给,把自己的身心完全融入到大自然中去,发现田园美,歌颂田园美。这种自立于世的独立人格,可谓健全,堪称高尚;这种醉心田园、自然的高雅情趣和人格魅力,古往今来,倾倒了多少文人志士。如果能从陶醉渊明此后至去世的二十年的生活和诗文中考察解读诗人,我们会更加为诗人伟大的人格而激动不已。

陶渊明从二十九岁起至四十一岁的十三年中,时官时隐。“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归去来兮辞》序),最后终于下定决心,弃官归隐,并以此终老田园。在他二十几年的晚年生活中,遭过火灾,常常“短褐穿结,箪瓢屡空”(《五柳先生传》),“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及晨愿乌迁”,(《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饥来驱我去,行行竟何之”(《乞食》),甚至到了乞食的地步,可是,有朋友劝他出来做官,他却“挥手而去”,连这个朋友送给他的一大笔款子,也分文不要。他追求的是什么?是人格尊严,是人生自由,是心灵自由,正所谓“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诗人在诗中表现出来的对田园的深深喜爱之情,除了“性本爱丘山”这个重要因素外,更为根本的原因,在于他对当时社会黑暗政治腐败的深恶痛绝。陶渊明为了远离昏浊腐朽的官场,选择了回归自然,退隐躬耕,“晨兴理茺秽,带月荷锄归”(《归园田居》之三),“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归园田居》之二),陶醉于诗酒琴书亲戚情话之中,应该说,这是一种高尚的情操,充分展示了他的人格之美。他诗中的田园那么美好,他抒发的情怀那么清纯,正是从另一面反映诗人对污秽社会险恶政治的厌恶。著名诗人、学者叶嘉莹女士说得好:“在古今诗人之中,能够直接面对人生的苦难悲哀,而且真正找到了一个解决办法的,只有陶渊明。当然,他也不得不为自己所选择的这条道路付出了劳苦饥寒的代价”《汉魏六朝诗讲录》。

对自己选择人生道路的几多反思!“守拙归田园”,一个“拙”字,包含了诗人多少人生感悟,有几分自嘲,有几分悲哀,确乎还有几分自慰!“平津苟不由,栖迟讵为拙”(《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拙”字有深意。“榆柳”“桃李”,为田园画面增添色彩;配上“荫”“罗”两个动词,顿觉“榆柳”“桃李”情意绵绵,别有深致。“狗吠深巷中”,一个“深”字,就像一个由近处慢慢拉向远处的电影镜头一样,使人从幽深邃远的村巷里听到那一声声悠远的狗叫,让人进入一种幽静渺远的境界。“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暧暧”、“依依”,上下两句对用叠词,读来音节谐和,琅琅上口,更让人领略到一种悠悠邈邈、隐隐约约、情意绵绵的乡村远景。

欣赏这首诗的“五美”,特别是其中的“人格美”,有一些老师(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都不以为然。他们认为,陶渊明的处世态度是消极的。我以为,这种认识是对渊明其诗其人的误解,是对学生的一种误导。

所谓“消极”,通常用“不求进取”之义。陶渊明是不是“不求进取”,我们不能妄下结论,更不能以浮躁心态浅俗之见去解读渊明其诗其人。

诗人挂印归隐后,仅从《归园田居》之一就可看出,他倾心于两件事:“开荒南野际”,躬耕垅亩(诗人归隐的头几年,参加体力劳动还只是体验性的闲适性的,而后来遭遇火灾,贫病交迫,就完全以事农为业了);扑到大自然怀抱,融情醉心于山丘田园之中。陶渊明这样“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萧统《陶潜传》),力耕以自给;这样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生活在自己的精神家园之中,难道能说他是“消极”吗!依我看,非但不是消极,恰恰表现出一种无损于他人有益于社会的弥足珍贵的自我追求自我实现的进取精神!

陶渊明深受儒家影响,早年亦曾壮怀激烈,。“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饮酒》十六),“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拟古九首》之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十二首》,欲“大济于苍生”(《感士不遇赋》)。曾两次离家做官,欲践宿愿。然而,“真风告逝,大伪斯兴,闾阎懈廉退之节,市朝驱易进之心”(《感士不遇赋》),而自己怀琼握兰,不肯矫饰,大志不得伸展,又不肯与诸如桓玄、刘裕这类置苍生社稷于不顾,专谋霸权的独夫民贼厮混,污了自己的清白,于是,只有归隐家园,独善其身。彻底归隐之后,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于朝政还是时时留心。应该说,陶渊明远离污浊官场,始终保持自身纯洁,归隐后并非心如枯井,不问世事,而是不断地思索、写作,为后世留下了那么多绝妙诗文。他是一棵“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饮酒》八)的青松;他是一座供后人永远挖掘的精神宝库!陶渊明不是处世消极,而是知世知己知人,为他唯一的一次人生作了最实际最勇敢最高尚最惬意然而又是最痛苦最无悔的选择。

像陶渊明这样洞悉时世,不愿陷身浊泥潭,自善其身是“消极”,那么怎样是“积极”呢?无非是要人奔走于权力之场,去谋求一官半职,去猎取荣华富贵,以扬名显身,高居人上,成就“为国为民”的大业。可是,陶渊明面对的是腐败透顶的官场,物欲横流的世俗,想通过正当途径谋取权力,无异于缘木求鱼;偶然进得官场,不屈身违心,逢迎周旋,就会被视为异类,群小攻讦,善事难做,功业无望。既然人格不保,尊严不在,良心不存,还侈谈什么经国大业济民盛事呢!陶渊明不趟浑水,不辱己志,视权位官俸如敝屣,把常人汲汲以求的当官发财的良好机会,淡然弃之。如此立身行事,“履信思顺”,“抱朴守静”,“怀正志道”,“洁己清操”(《感士不遇赋》,却被视为“消极”,那么,世态人心,未可知也。再说,世上人如其面,各有所别,为何都要把当官发财视作“积极”,而把从事其它职业的选择看作“消极”呢?陶渊明选择自食其力,回归自然,琴书为乐,难道不正是在实现自我吗?他以自己对田园对劳动对人生的热爱,写下了如此脍炙人口的美文妙诗,树起了一块做我的丰碑,永世传诵。那些所谓“积极”者们,究竟给后世留下了多少值得珍视的东西呢?当今社会,浮躁浅薄之风,声色犬马之病,已经使我们的不少学生脚跟不易着地,难辨真假善恶,不分雅俗美丑。他们面对陶渊明这样的人这样的诗,本来就不易进入,往往以自己的浅薄之见,妄下结论,不肯深入体悟。如果我们又以如此肤浅的解读,用“消极”二字轻易打发,把学生引入歧途,岂不叫人痛心。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之一)是一首古老淳朴幽静祥和的田园之歌;一首蕴含人生取舍深义的智慧之歌;一首冲决尘网张扬个性的力量之歌;一首融入自然享受自由的心灵之歌;一首蔑视尘俗实现自我的生命之歌。

高二语文《归园田居》教案

2学情分析。

学生读古诗,大都能准确地有节奏地诵读,但往往缺乏深入细致的品味,尤其是走进诗人心中。所以要披文入情,要借助读;要通过多样的读品味诗的情和诗人的美好内心世界。

3重点难点。

通过读体味诗人的情感及其丰富的内心世界。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荀子在《劝学》中有这么一句话,“登高而超,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基本意思是登高可望远。这句话给我们读诗、读文一个启示,这就是站在一定的高度,有助于我们深入全面地把握诗文的思想内容。高度从哪里来,标题、文眼、主旨句、抒情句等。今天这节课,我们不涉及多了,就从标题开始。

活动2(活动)初读。

素读:咬准字音。

活动3(活动)梳理内容。

让学生梳理内容(归何处、为何归、归如何)。

活动4(导入)局部品读。

女生读:“归何处”即“开荒南野际……鸡鸣桑树颠”

思考与交流。

1、这一节,给我们描绘了怎样一幅图景,给你什么样的感觉?你可否描述一下?

2、选了一些什么样的写景角度,用了什么写景方法?

3、诗人为何对平凡简朴的田园景象如此津津乐道?

活动5(活动)局部品读。

男生读:“为何归”即“少无适俗韵……池鱼思故”

先弄清“从何归”:

1、从何而归?

2、诗人把官场比做什么?

3、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诗人把自己喻为什么?要表达什么?

再弄清“为何归”

1、“适俗”的“俗”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2、“爱丘山”、“守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活动6(讲授)走进诗人。

既然诗人“性本爱丘山”,“守拙归园田”陶渊明何以要做官?

先看陶渊明家世与经历:

家世: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做过太守。年幼时,家庭衰微,九岁丧父,与母妹三人度日。孤儿寡母,都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

思想:孟嘉是名士,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远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

经历:晋代的门阀制度,使得“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在那种统治阶级内部互相倾轧,争权夺利十分激烈的年代,陶渊明根本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29岁时他进入官场,当了江州祭酒,但不久便不堪吏职自解归家闲居。以后又先后几次出任小官,不仅无法施展济世抱负,而且于“志意多所耻”。最后一次为官是当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因不堪官场黑暗,“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辞官归田。

然后可归结原因:

1、做官是由于生活所迫。

2、有“平天下”的壮志。

但为官艰难,难伸志向,还做背良心的事。一个“误”字表现了陶渊明的后悔和厌恶。

活动7(活动)局部研读。

齐读:“归何处”即“户庭无尘杂……复得返自然”

“复”字突出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活动8(活动)美读。

1、怎么读“归何处”这一部分呢?

一要读出景物的美(纯朴、宁静、和谐),二要读出情的深(如释重负,轻松自然)。

女生复读。

2、怎么读“为何归”这一部分呢?

一注意“本”字(出于本心,心甘情愿),二要把握好“误”(后悔与憎恶)、“鸟、鱼”(兴奋与自在)。

先抽两位学生读“误落尖网中,一去三十年。”最后教师范读。

男生齐声复读。

3、如何读“归如何”?

把握好“无”与“有”(清静、闲适)、“久”“复”(苦闷与欣喜,读得缓慢而放松)。

全班复读。

活动9(活动)扩读。

诗外读诗人。

3、七律赞陶潜。

君子固穷归园田,赋诗饮酒五柳前。

不为五斗折腰米,只图南山赏菊闲。

烟销云飞人已去,流传后世有佳篇。

沧海桑田逾千年,梦里犹寻桃花源。

诗内读诗人。

1、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无”的是适应世俗的情趣,“有”的是热爱自然的本性。

2、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无”的是世俗的虚伪机巧,“有”的是真诚拙愚。

3、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无客套与应酬;“有”的是“余闲”,有充分的时间劳作、读书、写诗。

4、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无“樊笼”的禁铟与网罗,“有”返自然的自由与快乐。

活动10(测试)背诵全诗。

试背全文。

活动11(作业)课外练习。

1、写一篇随笔,两个题目任选:

(1)归之乐。

(2)诗意地生活。

2、背诵全诗。

3、将田园风光部分改写为散文。

归园田居高二语文教案

1、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及其诗歌的基本特征。

2、学习诗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3、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追求自由独立的精神品格。

[教学重点]。

1、领悟诗人憎恶官场,热爱田园,追求自由的思想倾向。

2、背诵全诗。

[教学难点]。

学习诗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教学方法]诵读式、讨论式、启发式。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初中时我们学过《桃花源记》,谁能说说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景美,景色怡人;人美,热情好客,淳朴善良;生活美,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人人劳动,丰衣足食,幸福安宁。)。

思考:陶渊明为什么要创造这个理想王国?

明确:陶渊明想以这个幸福的世外桃源来寄托自己祈求安定的理想。陶渊明生活的东晋,社会黑暗,政局动荡,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渴望有安定的生活环境,桃花源正是这样的理想居所。

在上课前,请同学们做两个选择题。

1、有两种人生道路:a十年寒窗苦读,金榜题名。b过着悠闲自得的生活,不上大学。

2、如果走入社会,有两条路:a做官,有名有利b做农民,平平淡淡。

大家的选择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其实我们都在做同一件事:舍、得。舍和得充满烦琐的。

人生,我们总是在不断地舍去,又不断地得到。有一位作家说过,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人的分别也就在于有的人知道舍什么,得什么,什么时候该舍,什么时候该得,有的人却不能,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也曾经做过和大家同样的选择,但不同的是,他选择的是做农民。而且,他为自己的选择写了一系列的文章。《归园田居》写于归隐后一年。其中,包含了他对自己弃官归家的感想和思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学习陶渊明的舍与得。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人,东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陶渊明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

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28岁以前,由于父亲早死,他从少年时代就处于生活贫困之中。第二时期,学仕时期,从他29岁到41岁。(重点指出辞去彭泽县令这件事)第三时期,归田时期,归田后20多年,是他创作是丰富的时期。

诗歌特征。

一种是平淡自然、萧散冲澹。主要指那些田园诗,用语质朴自然,清新疏朗,人们常引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其五),可谓是此类代表。另一种是慷慨激昂,豪放有力。主要指那些咏诗拟古之作,用语豪迈刚烈,感情激越。人们对此称道的《咏荆轲》以及被鲁迅称为“金刚怒目”式的“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读山海经》其十)便属这一类。

三、整体感知。

1、诵读诗歌。

2、背诵指导。

(1)从“本性”说起。

(2)以“羁鸟”“池鱼”起兴。

(3)田园风光:

一个面——开荒南野际……看——炊烟、村落。

两条直线——方宅、草屋听——狗吠、鸡鸣。

前后的点——榆柳、桃李。

(4)归田心情。

四、诗题解读。

明确:

1、从何而归?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4、归去如何?

五、问题讨论。

(自由诵读,思考上面四个问题)。

(1)从何而归?

尘网。

樊笼。

官场生活—喻情—厌恶悔恨。

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分析:“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是作者对自己整个前半生的摇摆、痴迷表示深沉的忏悔。“尘网”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极端厌恶,“三十年”实应为“十三年”夸大了数字,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

(2)为何而归?

明确:

提示: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动乱,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于追名逐利,在这样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

明确:养家糊口,大济苍生,仕途不得志,难以施展抱负。

(3)归向何处?

明确:归向园田。

思考:如何理解“守拙”?言外之意是什么?

明确:反对机巧圆滑,反对官场生活中的八面玲珑,尔虞我诈,怕自己受到官场不良影响而失其本心,官场是个是非之地,没有那种当官的本领,很难往上爬。这样,一个正直清高的人就会感到精神上很压抑,没有自由,所以诗人把自己比作“羁鸟”“池鱼”。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独立和自由。

提问: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有何特点?抓住几组意象分析。

(找出描写田园景色的诗句,然后齐读)。

明确:恬静幽雅空阔朦胧。

近处:宅院、林木,亲切可即。

远处:村落、炊烟,给人以悠长的遐思。

色彩:桃红、柳绿,环境幽雅美丽。

声音:狗吠、鸡鸣,以动衬静,更显宁静和平。

(4)归去如何?

从诗中找出蕴涵作者情感的词语。

明确:无尘染/有余闲/久/复——自由、安逸、喜悦。

提问:从中可见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

明确:厌恶官场,热爱田园,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六、探究、讨论。

[点拨]。

学生各抒几见,只要能自圆其说就可以。要根据整首诗,联系作者的生平、思想、写作背景来发表自己的观点。

[明确]。

“世与我而相遗,复驾言兮焉求?”陶渊明辞官归隐是在对污浊的现实社会绝望之后选择的一条洁身自好、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完善独立人格、渴望自由的道路,与当时社会的“学而优则仕”是格格不入的。在当时的社会来看,陶渊明坚持高尚的志趣是一种对黑暗官场的反叛,具有积极意义。

但是,要改造社会,要清除污浊,不能单__“归隐”与“独善”,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从这点来说,陶渊明放弃了大济苍生的理想则有其消极的一面。

由此可见,陶渊明的思想儒道兼有。儒家积极入世、大济苍生,曾为陶渊明的人生追求。而消极避世的道家思想在“误落尘网”13年之后,“悟几往之不谏,改心为形役”为“形为心役”找到真正的自我——质性自然。这一儒道思想在现在看来并非完全是一种消极的思想。

归园田居人教版高二语文教案

古诗词鉴赏。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6——17题。(5分)。

归园田居。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请以“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为例,赏析本诗的语言特点。(3分)。

2、陶渊明在《归园田居(其一)》中写道“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本诗中哪句与此诗句有异曲同工之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志趣?(2分)。

答案:

1、本诗语言平淡自然而又富于情趣。(1分)这两句诗写耕作生活,“晨兴”写早起,“带月”写晚归,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如叙家常,语言平实不见四号修饰(1分)同时,“带月荷锄归”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逸兴,于平淡中又富有情趣。(1分)。

2、本诗中“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与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1分)表现了诗人隐居躬耕,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或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的人生志趣。(1分)。

归园田居高二语文教案

生:我会到一个没有人的地方去放松身心,享受清净。

生:如果我是那个千万富翁,我要到郊外买个农庄,过一种与世无争的田园生活,再也不想回到尔虞我诈的商场了。

生:我想去一个风景如画的世外桃源,回归大自然的怀抱,把烦恼统统抛到脑后。

全体:陶渊明。

师:陶渊明,我们并不陌生,之前已经学过他的《桃花源记》。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他的诗《归田园居》其三,更进一步认识这位诗人,并从中获取一些关于怎样读诗和怎样做人的启示。

二、初读诗歌。

师:《归田园居》组诗写于诗人辞官后的第二年,共5首,课本选了其三。因为其一对其三是很好的注释,所以今天我们就来欣赏这两首诗,当然其三是重点当中的重点,要求当堂能背诵和默写。余下三首请同学们课后再去阅读和赏析。

生:___。

师:好!我们请___来朗读,其余同学拿起笔,洗耳恭听!

学生范读。

师:非常不错!朗读水准让老师为你折服,看来同学们的选择是错不了的,现在我请其他同学来读一读诗中描写田园生活的句子,别输给___哦!请说出你找到的相关诗句。

生:晨光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生: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生: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师:还有补充吗?

生:“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这几句写的是田园的物质生活和环境。

师:说的很好,别的句子还有吗?

生:“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这句也写到了田园生活的环境。

生:还有“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师:很好!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些句子,读出诗的味道,体会一下陶渊明笔下田园生活的特点吧!

学生齐声朗读。

生:远处的村庄很昏暗看不清,有一缕烟从村庄中升起。

师:那“依依”是什么意思?

生:炊烟很轻柔、舒缓的样子。

生:是不是作者并不觉得累,反而很轻松尽兴,有些玩而忘归呢?

师:有道理!所以我们就应该通过“带”读出作者内心的这种感受,下面我们再读一遍诗歌,读出它的情味来!

学生齐声朗读。

师:好极了!读得非常棒,那么同学们感觉到陶渊明笔下田园生活的特点了吗?

生:作者说:“晨光里荒秽,带月荷锄归”田园生活是需要劳动的、辛苦的、不过也是充实和悠闲自在的。

生:田园生活应该是很好的,因为他有“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生:田园生活还是很美的,自然风光非常幽美,有榆树、柳树、桃树、梨树,在房前房后。

师:很优美?请问是幽美,还是优美?

生:我认为应该是幽美,因为那里不仅美,而且幽静。作者提到“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间”,没有官场的嘈杂,感觉非常悠闲,非常清净。

师:的确!正如《陋室铭》中所言:无丝竹之乱耳——。

生:无案牍之劳形。

生:老师,我觉得不见得很幽静,不是还有狗吠和鸡叫吗?

师:这位同学提出了不同意见,大家同意吗?

生:村庄里不可能没有狗和鸡。狗吠和鸡叫应该是一件很正常得事情。

生:我想作者可能是想用“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来衬托环境得安静。

师:说得很有道理,正所谓“以动衬静,静更静”。如诗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便如此这般。

生:我还有补充,这句诗和《桃花源记》中的“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很相似,给人感觉非常和谐。

生:诗人的内心也是平静的,否则不会写出这样的诗句。

生:诗人是喜欢这种生活的,他的内心是高兴的、愉快的。

师:何以见得?

生:因为诗中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可见他的心情是愉快的。

生:而且“久在樊笼里”这一句,我觉得从中还可以看出作者是很轻松的、悠闲的,离开官场后,陶渊明如释重负。

生:我认为诗人很喜欢这样的生活,因为他说:“衣湿不足惜,但是愿无违”,衣服弄湿了也不值得可惜,诗人的愿望没有违背,换成一般的农夫,肯定会不高兴的。

生:我同意他的观点,但是我从这句话看出来的:“少无适俗,性本爱丘山”作者本来就喜欢丘山,所以在田园生活、劳动,他是愉快的。

生:我还要补充一点,我觉得作者的内心是自由的。因为他做官的时候,不能按自己的意愿生活,现在他可以种种豆子,除除草,业余写诗歌,做自己想做的事,很自由自在。

师:可以这样说,我们从作者的描绘中看出了宁静、自由、充实、愉快和欢喜。那么,现实的归隐生活亦如此吗?让我们再来读一读《五柳先生传》,这是陶渊明的自传,它真实记录了陶渊明的归隐生活。

三、深读诗歌:

学生齐读《五柳先生传》。

师:现实生活和诗歌中的生活有着相似之处,也有鲜明的反差。请同学们来比较两者之间的异同。

生:《王柳先生传》中的陶渊明生活很贫困,常常吃不饱,家徒四壁,根本没有什么方宅草屋。

生:陶渊明温饱都难以保证。

生:他们的心情都很好,《王柳先生传》中的他写诗消遣,《归田园居》就是让他用来消遣的。

师:自我消遣,打发时光?

生:他是文人,当然喜欢写诗歌,还可以打发时间。

生:《王柳先生传》说写诗是透露自己的志趣。

生:我想他们的心境是相同的,刚才老师说诗中陶渊明的内心是平静的,《王柳先生传》中又说自己是坦然的,所以我认为两者的心境是相同的。

师:想知道原因的同学,让我们从陶渊明的仕途经历和诗歌中去寻找答案。一起读一读他的仕途经历和《归田园居》一、三。

学生齐声诵读。

师:现在你们看出所以然来了吗?

生:是不是这一句“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作者认为做官就像在牢笼中,他一点不喜欢做官,自然就不会去留恋了。

生:还有“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陶渊明说自己做官是误落尘网,这就说明他本来不恋官,从资料上看,陶渊明做官是不快乐的,所以他才会辞官,因此他也就不会留恋官场了。

生:被羁绊的鸟留恋原来的林子,池中的鱼思念原来的池水。

生:在自然中。

生:在丘山中。

生:但使愿无违。

师:对!“愿”指的是爱丘山,返自然。“违”就是那一段令人失望,令人不快,令人身心俱疲的岁月。这是全诗的主旨所在,道出了诗人的心声。理解了以后,让我们一起来读一遍诗歌。

学生齐读。

生:我猜这是表达诗人的一种向往吧!

生:我从《五柳先生传中》感到陶渊明虽然贫穷但他是很洒脱的,所以他不在乎这些,他在乎的是自己的内心,他的理想,所以他把田园生活写的那么好!

师:诗言志,古人写诗抒发自己的志向,陶渊明隐去现实的困顿、潦倒,正是为了表达自己的理想和追求。这也是他高尚人格的体现。

课件展示小结:

生读:能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比什么都重要。陶渊明本性热爱自然,他生来不会逢迎世俗,进入令人失望的官场违背了他的本意,是误入尘网,是被困樊笼。回归田园才是顺应本性的生活,即使生活潦倒、困顿不堪,诗人也心满意得、无比欣慰。而他的诗歌正展示了其宁静丰足的内心世界,抒发了他超凡脱俗的高远志向,更是诗人人格超越自我的文字体现。

生七嘴八舌:归是回归、归隐,回到本来的出发点。居是居住、生活、定居的决心。

师:由此,我们知道陶渊明的归隐并非消极避世,而是出于内心的意愿,田园生活让他疲惫、烦躁的心得到放松和平静,正如学者叶嘉莹所言。

高一语文《归园田居》教案

1、掌握生字词,能够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体味诗歌的内涵。

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同时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境。

2、分析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陶渊明的田园诗平淡自然,通过学习,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教学重点。

体味诗歌的情感内涵。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鉴赏陶渊明田园诗的能力。

教学方法。

1、诵读法。诗歌是情感的艺术,多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同时有利于学生把握诗歌的内容和理解作者情感,从而获得自我的情感体验。

2、讲授法。抓住关键的诗句进行分析、讲解,启发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3、知识迁移法。通过两首诗的学习和比较,扩大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对陶渊明和《归园田居》组诗情感的理解。

教具准备:黑板、粉笔、图片。

课时字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展示一些充满诗情画意的图片,从而引导学生进入诗意的田园风光,进入一个世外桃园,引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和他的思想。

提问:看到这些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图有什么感觉?你们喜欢吗?这有没有让你们想到世外桃园?我们上个单元也学过一篇有关世外桃园的文章,记得是哪篇课文啊,谁写的?(《桃花源记》陶渊明)请同学们根据学过的内容谈谈对陶渊明的理解。

找学生回答,教师总结。陶渊明(365--427),东晋诗人。名潜,字元亮,世号靖节先生,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桃花源记》向我们描述了一个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对美好社会的向往,批判了现实社会的黑暗。从《爱莲说》里知道他是一个隐士。今天我们就来看看陶渊明隐居田园的生活过得怎样。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

二、朗读诗歌。

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而且要注意下面的注释,对诗歌有一个总体感知。

2、全班有感情的齐读课文,教师正音。

三、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介绍作者:(同上)。

写作背景:诗人曾几度出仕做官、归隐,在官僚与隐士中徘徊。直到公元405年,陶渊明担任彭泽县令时,郡督邮来县巡察,县吏告诉他,应该穿戴得整整齐齐地去恭迎郡督邮。陶渊明叹息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授印去职。此后他坚定了隐居的决心,一直过着隐居躬耕的生活。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课本中所选是第三首。

四、重点分析诗歌。

2、感知诗意:让学生自读诗歌,想象诗中景物构成的画面。让学生带着“归去如何”这个问题在诗中找答案,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想象中的画面。提问:“为什么会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从中体会到什么?教师抓住学生答案中的关键字句进行分原,将学生带入诗句的理解中。

3、理解情感:提问:陶渊明的田园生活很艰苦,他对此有什么感觉呢?从哪句诗可以看出来?(“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为”)教师指导学生着力挖掘“愿”的深层内涵,点出作者的主旨。

三、课外延伸。

为了加深同学们对《归园田居》的理解,下面请同学们用同样的方法自主学习《归园田居》其一,解决四个问题:从何而归?归去何处?为何而归?归去如何?教师简单讲解。

四、课堂小结。

这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我们主要是围绕着四个问题展开,主要是训练同学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堂课的重点是理解诗人的情感,体会情景交融,赏析意境美。请同学们回去之后好好体会体会。

五、布置作业。

1、《归园田居》其三中,“但使愿无为”的“愿”具体是指什么?根据学过的内容再加上自己的理解写100字的小短文。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六、板书。

陶渊明。

1、从何而归(官场)。

2、归去何处(田园)。

3、为何而归(官场黑暗)。

4、归去如何(愿无为)。

高中语文归园田居教案

1.赏析陶渊明在本诗中构建的“两个世界”,提高学生理解诗歌的能力。

2.分析平常景物“诗意化”的鉴赏方法,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三、【教学时数】。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第一步:导入。

(二)第二步:解题。

首先来看题目,题目是“归园田居”。我们都大致理解这四个字的意思,但是都无法从语法角度进行清楚的解释。一般的读法是“归园/田居”,似乎“归园”是一个意思,“田居”是另一层意思。其实不然,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袁行霈先生经过考证,认为:“园田居”乃渊明之一处居舍(另有“下泽田舍”等),其少时所居,地近南山,即庐山。他二十五岁前后离开此处,至五十五岁方重归“园田居”,大约三十年也。按照袁行霈教授的观点,题目正确的读法应该是“归/园田居”,应该是一个动宾短语。文本中还有一处旁证就是诗句“守拙归园田”,后面一句是“方宅十余亩”,上句的“园田居”和下句的“方宅”构成了衔接。本首诗正是围绕“归”和“园田居”展开的。

(三)第三步:理解陶渊明构建的“田园世界”

教师朗读,学生自读,最好能够熟读成诵,并且对照注释,对诗歌进行白话还原。时间大约为5分钟。

初次把握诗歌大致内容之后,教师提出第一个问题:陶渊明在这首诗中构建了两个“世界”:一个是“尘俗世界”,一个是“田园世界”,再读诗歌,填写下面的表格中空缺的部分:

诗中与之相关的词语。

特点。

尘俗世界。

田园世界。

第一列的问题并不难,学生很快就能找到:尘网、樊笼/丘山、旧林、故渊、自然。不过可能有的学生会忽视诗歌最后一句话“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于是要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整体观照,不可囿于一隅。至于第二列的问题,即两个世界的特点分别是什么?这就要考查学生的理解与概括能力了。为了突出“田园世界”的特点,有必要先把握“尘俗世界”的特点。

学生答案预设一:肮脏。理由:作者说“误落尘网中”,“尘网”中的“尘”不就是灰尘吗?灰尘当然是脏的,这也表明作者在暗示官场的肮脏。

学生答案预设二:黑暗。理由:“尘网”其实只是比喻的说法,并非真的有尘土,在此指代的是官场,陶渊明因为不堪接受上司的“侮辱”,愤而辞官,这也看出官场的黑暗。

学生答案预设三:拘束。不论是“网”,还是“樊笼”,都有约束人的自由的意思。人在官场,一切都要按照官场规则办事,上级派邮督来督察。为人骄横的邮督一到彭泽县就差人把陶渊明叫来见自己,而且要穿好官服,否则将影响他的前程。这些都是身不由己的,为此,陶渊明才辞官回家。

教师点评:这位同学能够分析“网”和“樊笼”的意象,引申出“不自由”的含义,并且能够结合陶渊明的辞官经历进行理解,分析得很透彻。

学生答案预设四:繁忙。虽然文中没有直接点出这一点,但是作者说“虚室有余闲”,既然在田园里有悠闲的感觉,那么与之对应的官场肯定就是公务繁忙,作者忙于公事,得不到片刻清闲,因此向往回归田园。

教师点评:这位同学能够从对立面的意思入手进行分析,很机智,很准确!

在把握了“尘俗世界”的特点之后,那么“田园世界”的特点也就“呼之欲出”了。

学生答案预设一:自由、悠闲。在官场如同“尘网”,如同“樊笼”,没有人身自由,那么身在田园,便可享受自由而悠闲的生活了。

教师点评:依然从对立面的意思入手进行分析,不错。

学生答案预设二:美感。“尘俗世界”充满了社。

归园田居人教版高二语文教案

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其二。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对酒绝尘想.

时复墟曲人,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其四。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垅间,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余.

一世弃朝市,此语真不虚.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其五。

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

漉我新熟酒,双鸡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写作背景】。

晋义熙二年,亦即渊明辞去彭泽令后的次年,诗人写下了《归园田居》五首著名诗篇.这是诗人辞旧我的别词,迎新我的颂歌.它所反映的深刻思想变化,它所表现的精湛圆熟的艺术技巧,不仅为历来研究陶渊明的学者所重视,也使广大陶诗爱好者为之倾倒.

【赏鉴】。

《归园田居》五首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其所以是如此,不仅在于五首诗分别从辞官场,聚亲朋,乐农事,访故旧,欢夜饮几个侧面描绘了诗人丰富充实的隐居生活,更重要的是,就其所抒发的感情而言,是以质性自然,乐在其中的情趣来贯穿这一组诗篇的.诗中虽有感情的动荡,转折,但那种欢愉,达观的明朗色彩是辉映全篇的.

有的论者很乐于称道渊明胸中的\'无一点黏着\',其实,\'黏着\'还是有的.即以渊明辞官之际写下的《归去来兮辞》而论,不也还有\'奚惆怅而独悲\'之句吗就是说,他心中总还难免有一丝惆怅之感的.真正纯净的灵魂不会是与生俱来的(尽管诗人一再宣称他\'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而是在不断地滤除思想杂质的过程中逐渐变得澄澈的.

正如一个人不愿触及心中的隐痛那样,诗人在《归园田居》中也很不愿意提及刚刚从其中拔脱的污秽官场.\'误落尘网中\',就很有点引咎自责的遗憾意味.而\'一去三十年\',是指自己从29岁\'投耒去学仕\',到41岁\'我岂能为五十斗米向乡里小几折腰\'而辞去彭泽县令这宦海沉浮的十三年.然而,今天毕竟如愿以偿了,此刻的心情也就豁然,释然了.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其中洋溢着一种故园依旧,\'吾爱吾庐\'的一往深情.\'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檐后榆柳树影婆娑,浓阴匝地,习习清风平息了诗人心中的焦虑.眼前桃李花荣实繁,弄姿堂前,唤起诗人心中多少欢欣.诗人在同无知的草木交流着感情.极目远眺,炊烟融入暮霭,侧耳谛听,依稀听得犬吠鸡鸣.眼前堆案盈几的文牍案卷不见了,代之以心爱的\'清琴\'\'异书\'.嵇康把\'人间多事,堆案盈几\',\'宾客盈坐,鸣声聒耳,嚣尘臭处,千变百伎\'(《与山巨源绝交书》)视为不堪为官的理由.诗人在这里,也似在有意无意之间地用了\'尘杂\'这个字眼.他告诉我们,从前苦于应对\'尘网\'的一切,都没有,也不会再有了.从这个意义上说,确有点儿\'虚室\'之感;但虚中有实,他重新开始了完全由自己来安排,支配的生活.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久\'与\'三十年\'相映,\'樊笼\'与\'尘网\'相映,\'自然\'与\'性\'相映,而以一\'返\'字点明了\'魂兮归来\'的乐趣.是的,官场消蚀了自己的半生,玷污了自己的\'清节\',而今天,苦尽甘来,诗人终于得到了欣慰的补偿.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我看这两句都应该倒过来理解:\'为了罕见人事,我才来到野外,为着免于酬酢,我才住进了僻巷\'.须知,这不是客观的叙述,而是主观的选择啊.诗人从官场退居到\'野外\',从\'野外\'退处到\'穷巷\',\'白日掩荆扉\',又冥坐室中,\'对酒绝尘想\'.层层防范,躲避尘世唯恐不远,屏绝交游唯恐不及,屏弃俗虑唯恐不尽.诗人是不是太孤寂了,以至有些不近人情呢不,诗人仿佛要有意消除人们这种错觉,而为我们展开了自己的生活和精神世界:。

\'时复墟曲人,披草共来往.\'他虽无\'三径\'之设,却自有同道频繁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他们共有一个心爱的话题.

乡间的生活是简朴甚至贫困的,清静甚至寂寞的.但是,也正是这样的环境,使人们获得了共同的语言,培育起一种朴质真挚的感情.\'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移居》)诗人不惜一身清苦,儿辈\'幼而饥寒\'(《与子俨等疏》),而孜孜以求的,正是这种天地间的真情.

新的生活要从以躬耕洗雪身陷宦海的耻辱开始.也许是官身束缚,体质有所下降的缘故,也许是久别田园,农艺有些荒疏了吧,\'草盛豆苗稀\',耕耘欠佳.这里流露出来的是一种自惭,自勉之情.\'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仅从时间上看,也可见诗人决心之大,用力之勤.他清除\'荒秽\',也是清除心中的杂念.除去了杂草,心中也就宽慰了一些,见出我还是那个\'性本爱丘山\'的我,还是那个乐于为农,也能够为农的我.荷锄夜归,心情傲然,举头仰望,皓月当空,诗人很像一个凯旋的士兵.辛苦是有的,但正是这辛苦的劳作使他获得了心灵的极大满足.

诗的第四首同第五首实际是一首诗的前后两个部分.诗人怀着意满志得,甚至是带点炫耀的心情造访故友.子侄与俱,笑语不断,披榛寻径,健步而前.他要同故友共忆时岁月,向他们倾诉心曲,同他们畅饮几杯……然而,展现在他眼前的,是\'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的残破景象,听到的是故友\'死没无复余\'的噩耗.一向通达的诗人也不禁陷入了\'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的深沉哀伤之中.

那么,诗人又是如何从这种怅恨的心情中解脱出来的呢。

——\'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

从\'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来看,诗人显然已经抹去了笼罩心头的不快的阴云.酒以陈为美,而\'新熟酒\'一词,一是说明家无余财,二也在点明诗人此刻\'喝酒如狂\'的迫切心情.这不禁使我想起诗人所著《晋故征西大将军孟府君传》一文中那段有趣的对答:。

如果我们此刻问渊明:\'酒有何好,而卿嗜之\'想来他也定会回答我们\'但不得酒中趣尔\'.是啊,这\'酒中趣\'太丰富,太玄妙了:它消除了诗人一天的疲劳;它排解了访友不得的余哀;它使诗人感受到了生活的真趣;使诗人重又乐观起来,达观起来;它也加深了诗人同邻曲的理解和感情.主客俱欢,频频举觞;暮色降临,诗人胡乱燃起荆柴,学一个\'秉烛夜游\'.满屋烟火之气不仅不使人感到穷酸,反而平添了热烈亲切的气氛.什么人生如寄之悲,什么故旧凋零之叹,一霎时都悄悄地消融在这人生真谛的通达领悟之中了.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新的一天开始了,而刚刚开始的新生活不也正如这旭日一般灿烂这两句是全诗传神的点睛,是乐章的主旋律,是生活的最强音.

通观五首,官场污秽,而终获补偿的欣慰;生活贫困,却有亲朋的挚情;农事辛苦,而得心灵的满足;人生短暂,乃有人生真谛的彻悟.真个是\'何陋之有\'这样,诗人就把整个隐居生活,不,整个人生的乐趣,包容到他浑涵汪洋的诗情中去了.这是一种高度的概括,也是一种深刻的揭示.正是在这种同污秽现实截然对立的意义上,《归园田居》达到了完美和谐的艺术意境,开拓出一片\'浩浩落落\'的精神世界.

诗人的一生并非一帆风顺,他的心中也不是消弭了一切矛盾的静穆世界.诗人的可贵之处在于,在与世族社会相对立的理想田园世界中,他终于发现了自己人格的尊严,朋友的挚情,无地位尊卑,无贫富悬殊差别的人际关系,无尔虞我诈,相互倾轧的人生理想.这是陶诗思想意义的集中反映,也是陶诗平实,质朴,清新,自然风格的源泉.

他描绘的是常景.茅舍草屋,榆柳桃李,南山原野,犬吠鸡鸣,这些在高贵的世族文人看来,也许是难登大雅的,诗人却发现了蕴含其中的朴质,和谐,充满自然本色情趣的真美.

他抒发的是真情.他不是以鉴赏者那种搜奇猎异,见异思迁,短暂浮泛的感情去玩赏,而是以一种乡土之思去体察,去颂赞.所以,他的感情执着,浑厚,广阔,专注.周围的一切都是他生活中无言的伴侣,启动他心灵深处的共鸣.

他阐释的是至理.他理解到的,就是他付诸实施的.他耿直,不孤介;他随和,不趋俗.他从不炫耀,也无须掩饰.辞官场不慕清高,本\'性\'难易也;乐躬耕为的使心\'愿无违\';避交游只图弃\'绝尘想\';悲人生,因为他留恋这短暂,充实的生活.\'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五柳先生传》)我写我心,仅此足矣.

他拣选的是\'易\'字.

\'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远村隐约迷茫,而诗人久久地伫立凝望,不正见出那心理上的切近炊烟袅袅,天宇苍茫,这同诗人大解脱之后那种宽敞的心境是多么和谐.王维也很企慕这种意境,《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诗云:\'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惜乎刻意的观察终不及渊明无意中的感受,斟酌的字眼儿也有逊于渊明用字的浑朴天然.

\'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词因景设,意随词转,暗暗传出心境的微妙变化,大匠运斤,不见斧凿之痕,足当\'行云流水\'之誉.

\'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这一\'招\'多么传神!足不出户,隔墙一呼,而知邻曲必不见怪,招之即来.相形之下,反觉\'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孟浩然《过故人庄》)之为繁缛了.

他如:。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之喻,何等灵动贴切.

至若\'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诸句,风韵天然,如谣似谚,几与口语无异.

刘勰《文心雕龙•练字》云:\'自晋来用字,率从简易,时并习易,人谁取难.\'但真正练易字而臻于化境者,其唯渊明乎!

常景,真情,至理,易字,这就是渊明的艺术情趣,这就是渊明一生的艺术写照.

[其一译文]。

从小没有投合世俗的气质,性格本来爱好山野。

少无适欲韵,性本爱丘山。

错误地陷落在人世的罗网中,一去就是三十年。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关在笼中的鸟儿依恋居住过的树林,养在池中的鱼儿思念生活过的深潭。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到南边的原野里去开荒,依着愚拙的心性回家耕种田园。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住宅四周有十多亩地,茅草房子有八、九间。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树、柳树遮掩着后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堂前。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远远的住人村落依稀可见,树落上的炊烟随风轻柔地飘扬。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在深巷里叫,鸡在桑树顶鸣。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门庭里没有世俗琐杂的事情烦扰,空房中有的是空闲的时间。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长久地困在笼子里面,现在总算又能够返回到大自然了。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归园田居》教案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篇目是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方法、教学流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教材这部分我将从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三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归园田居》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第六单元《诗四首》中的一首。属于必读课。本单元收录了《三峡》、《短文两篇》和《湖心亭看雪》等都是描绘自然山水景物的优秀诗篇。通过本单元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秀美风光,理解诗人在嘈杂的社会环境中回归清新自然的闲适之情。通过《归园田居其三》的学习,使学生对山水田园诗有初步的了解,感受田园生活的喜人情趣和作者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本诗了解山水田园诗的风格特征,当是本诗的学习目标之一。

(二)关于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根据单元教学要求和学生情况,我们确定的教学目标是: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地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二、课时安排:1课时。

三、教学器具:多媒体投影。

四、关于教学过程:

(一)导语。

在上课前,请同学们做两个选择题。

1、有两种人生道路:a十年寒窗苦读,金榜题名。b过着悠闲自得的生活,不上大学。

2、如果走入社会,有两条路:a做官,有名有利b做农民,平平淡淡。

大家的选择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其实我们都在做同一件事:舍、得。舍和得充满烦琐的人生,我们总是在不断地舍去,又不断地得到。有一位作家说过,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人的分别也就在于有的人知道舍什么,得什么,什么时候该舍,什么时候该得,有的人却不能,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东晋文学家陶渊明也曾经做过和大家同样的选择,但不同的是,他选择的是做农民。而且,他为自己的选择写了一系列的文章。《归园田居》写于归隐后一年。其中,包含了他对自己弃官归家的感想和思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学习陶渊明的舍与得。

3、简要介绍陶渊明,晋代诗人,田园诗歌的开创者。侧重于其“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品格。

4、听读,点拨“秽”、“荷”等字的读音,学生朗读。

5、理解诗意:

(1)“草盛豆苗稀”一句表明了什么?

(2)请想象“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所写出的情景。并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前2句体现了农家生活的艰辛,后2句优美的月色描写表现出作者不以为然,反而享受着这劳作之趣。)。

(3)末句点明主旨,“但使愿无违”的“愿”是什么,陶渊明有怎样的愿望?(不愿同流合污,为了能保持完整人格和高尚情操而甘受田间生活的艰辛。)。

6、总结:此诗写田园劳作之乐,表现了诗人愉快恬淡的心情和对归隐生活的满足遁世思想。用语平淡自然,朴素如口语,不见丝毫修饰,但平常中富于情趣,夜色柔和优美,意境醇美。“带月荷锄归”一句,展现了一幅美丽的“月夜归耕图”。

7、朗读并背诵。

归园田居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

2、分析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3、充分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感受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重点:揣摩品味诗中精彩语句的含义和技巧。

1、熟读诗歌,了解作者、写作背景。

2、你觉得诗中的哪些关键词,关键句有深层含义?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了解诗歌的诗意,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把头脑里想象的诗歌画面描述出来。

课堂教学流程设计及学生活动要求。

教学过程:

导入:

知识储备:小组交流:介绍作者、写作背景(个人展示或小组交流解决,4分钟)。

活动一:朗读诗歌,理解诗意。

1、朗读两首诗歌,小组自由朗读课文-----小组展示朗读-----其他同学纠正读音-------全班齐读课文(5分钟)。

2、初步了解诗歌的诗意,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把头脑里想象的诗歌画面描述出来,(小组内交流)(8分钟)。

活动二:赏析诗句。

1、赏析诗歌《归园田居》:你觉得诗中的哪些关键词,关键句有深层含义?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小组内交流----学生个人展示----其他小组补充点评)(15分钟)。

补充:《归园田居》:全诗对官场生活的强烈厌倦,写到田园风光的美好动人,新生活的愉快,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情自然而然的流露了出来。

活动三:拓展:

同学们,你是怎样看待陶渊明“归隐”的呢?如果他生活在现代社会还会归隐吗。

(小组内交流----学生个人展示)(8分钟)。

作业:背诵两首诗歌。

归园田居教案

1、理解作者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2、反复吟咏,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体味情感,把握形象,欣赏诗歌结构美、画面美。

3、知人论世,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理解情感,把握形象,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解题,明确层次思路,把握结构美;欣赏田园风光,品味画面美。

多媒体课件、诵读录音、背景音乐。

学习《归园田居(其一)》,思考到学生进入高中学习才半个学期,刚刚学完的必修一仅涉及一单元的现代新诗,结合必修二第二单元教学目标,故确立学习本文目标定位——继续激发兴趣,初步培养学生鉴赏古典诗歌的潜力。拟打算透过反复吟咏——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体味情感来到达教学目标。结合新课标理念:讨论交流、合作探究。

1课时。

师: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向往祥和安宁、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有这样一位隐士,他淡泊名利,陶然于耕种;有这样一位耕者,他一生种菊、爱菊,活得像菊花一样高洁、飘逸。千年已过,我们还在回味那菊花的清香,品读那高洁的灵魂。同学们,我刚才说的是谁呢?(——学生答:陶渊明。)初中时咱们学过了他的《桃花源记》。

这天,咱们要学习的是他的一首五言诗《归园田居(其一)》,请同学们打开课本。

1、学生自己介绍,教师相机补充。那个同学主动来回答?

相关资料: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晋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最杰出的诗人。出身仕宦家庭,曾祖曾官至大司马,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陶少年时代大有“大济苍生”之壮志。但是反动门阀制度却对他不利。陶曾祖是高官,尚被当时之人讥骂为“小人”、“溪狗”。到了陶渊明时,父亲早逝,家世没落,家境贫寒。自然更得不到社会的重视。陶29岁时出任江洲祭酒,不久就辞官归隐。后又时隐时仕。到39岁时他曾亲自参加劳动,之后又出任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逢郡里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见,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他便解职而归,这时他41岁。从此,他结束了仕隐不定的生活,坚决走了归田的道路。陶渊明死后,颜延之给他写诔文时,经与众友商议,因谥法中“宽乐令终”为“靖”,“好廉克已”为“节”,故私谥为“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五柳先生”。陶渊明把自己参加劳动后的感受和对农事丰歉的喜忧,都反映在他的诗中。在人们面前呈现出一幅恬静幽美的村居图,揭开了中国诗歌史上新的一页,因而被后人尊称为我国田园诗的始祖。他的诗歌对南朝山水诗人谢灵运和唐代田园诗人王维、孟浩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又名:潜字:元亮

籍贯:浔阳柴桑人

东晋最杰出的诗人

“田园诗人”

“隐逸诗人”

“靖节先生”

“五柳先生”

后世称誉:“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

教师补充“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义熙元年(405)8月的一天,担任彭泽县令的陶渊明听说郡里派了督邮(代表太守督察各地的官员)来县巡视。县吏劝他穿戴整齐的官服去迎见督邮。陶渊明生平最恨那些狐假虎威,以督邮为名敲诈勒索的官员,气愤地说:“我决不能为五斗米(指俸禄)折腰,去迎奉伺候这种乡里小人。”当天,他就推说在武昌的妹妹病故,要去奔丧;就这样,只当了八十多天的彭泽县令就挂冠解绶,辞官归田了。后终老田园,不再出仕。

师:那么陶渊明为什么弃官归田,这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有没有关系呢?

2、补充东晋时代背景。

东晋朝廷:政治腐败、争权夺利、门阀森严、结党营私

官场现实:勾心斗角、尔虞我诈、钻营取巧、阿谀逢迎

陶渊明早年:“大济苍生”

中年:“误入歧途”

晚年:“归隐田园”

师:了解了陶渊明的经历和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下面,让我们一齐走进他的《归园田居(其一)》,感受那静谧优美的田园风光,领略诗人闲适恬淡的生活情趣吧。先请一同学来朗读。

1、请一生朗读。(师生评点,注意字音,提醒学生五言诗的节奏二/三拍)

2、学生听配乐朗诵,注意字音和节奏。

3、学生再听老师配乐朗诵,小声跟读。觉得还行就给点掌声。老师也需要鼓励吗。

4、请同学自主学习诗文句意,互相质疑,师释疑。强调学生注意注释。

补充注释:(1)适:适应,迎合。(2)尘网:尘世的罗网,指仕途。意谓仕途有如罗网一样,使人不得自由。(3)故渊:鱼儿原先生活的深水潭。(4)拙:愚拙。(5)方:旁之意。(6)荫:遮盖。(7)罗:排列。(8)尘杂:尘俗杂事,主要指过去官场的案牍和应酬一类的琐事。(9)虚室:虚空闲静的居室,比喻没有人事滋扰明净洞澈的心境。(10)自然:既可理解为自然界,又可理解为田园生活。

学生明确:"归"字

师:也就是说“归”字是文章的题眼。那么我们就围绕“归”字来解读这首诗歌。

2、提问:请问诗人1、从何而归?2、为何而归?3、归向何处?4、归去如何?

请大家仔细看课文,回答我的问题,同学之间能够互相讨论,用原文回答:

讨论交流后明确:

(1)、从何而归?

明确: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思考: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明确:官场生活

思考: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的情感?

明确:对官场生活的鄙弃和厌恶。

思考:还有哪一个字表达了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明确:“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中的“误”字,既写出了自己对官场的厌恶,又写出自己久居官场的悔恨之情。

(2)、为何归来?

明确: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思考:“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说明陶渊明的本性怎样?

明确:热爱田园生活,对于世俗官场的周旋逢迎、尔虞我诈难以适应。

思考:“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一句用到了什么修辞?写出了诗人什么样的情绪?

明确:比喻和拟人,实际上诗人是以“羁鸟”和“池鱼”来自比,自己就像关在笼子中的鸟一样向往自由自在的田园,像养在池塘里的鱼一样渴望闲适恬淡的生活。个性是“恋和思,旧和故”都用得十分好,表现出陶渊明对田园生活的眷恋和向往。

(3)、归向何处?

明确: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4)、归去如何?

明确: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思考:诗中最能表现诗人归隐田园的情绪的是哪一句?

明确: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思考:表现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脱离官场后的愉悦和欣喜。

3、明确结构美。诗的开头四句和结尾四句,互相呼应,中间有“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承上启下,关联过渡。首尾记叙抒情,中间写景抒情。整首诗结构完整,层次清晰自然。

1、请大家边联想、想像,陶渊明为我们描绘了“归去后”是一幅怎样的田园风光?(用原文的诗句回答)

明确: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2、请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原因。

学生分成8个小组讨论、交流后代表发言。

老师参考点评:从写景的角度看,前四句是近景,虽普普通通、平平常常,但对于挣脱“尘网”的人来说,却是另一个天地: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这些平平常常的景物,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十分恬静幽美、清新喜人的图画。在这画面上,田园风光以其清淡平素的、毫无矫揉造作的天然之美,呈此刻我们面前,使人悠然神往。“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是简笔的勾勒,即白描,以此显出主人生活的简朴,写出田园生活的纯朴。榆树柳树的绿荫笼罩于屋后,桃花李花竞艳于堂前,素淡与绚丽交掩成趣,语句间流露出作者心满意足的欣慰情绪。也写出了景色的幽美。

后四句是远景。“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给人以平静安详的感觉,好像这世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干扰。从近景转到远景,犹如电影镜头慢慢拉开,将一座充满农家风味的茅舍融化到深远的背景之中。画面是很淡很淡,味道却是很浓很浓,令人胸襟开阔、心旷神怡。而“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则是以动映静、以有声衬无声,动静结合,更显得乡间的宁静、和平。

师小结:这八句话,诗人用白描、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手法,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画出了优美画面,有近有远,有声有色,有淡有浓,有活泼有生机,有朴拙自然的趣味。在那里,不仅仅流露出诗人对田园风光的由衷喜爱,而且这纯朴、幽静的田园景色与虚伪欺诈、互相倾轧的上层社会构成鲜明的比较。诗人用歌颂田园,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倾轧、争斗、混乱、险恶,证明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静和谐的心境。

3、陶渊明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田园风光?用一些词语来形容一下。

清新自然,祥和安谧,闲适恬淡,宁静幽美

先请全班同学有感情的齐读全诗并思考:

1、我们常常说文如其人,那么你从诗中感受到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清高孤傲、与世不合洁身自好、甘于清贫向往田园、淡泊名利

2、整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对误入官场的痛心悔恨,对黑暗官场的鄙弃厌恶,对田园生活的由衷喜爱,摆脱官场羁绊的欣喜愉悦。

陶渊明就是这样一个人:清高孤傲、与世不合,洁身自好、甘于清贫,向往田园、淡泊名利。他以琴书为乐,以菊花为友,为我们树起了一块人格的丰碑,让后人永世传诵。

前些天,去参观学习尚卿乡“尤俊农耕文化园”,我又更深刻地体会了陶渊明的高洁情操,让我们把敬意送给这样的一个人:

一个披星戴月的诗人,一个荷锄自娱的士人,一个安贫乐道的文人,一个崇尚自然的农夫……因为他留给我们的是深深的思索和诗意的人生。

1、背诵《归园田居(其一)》,下一堂课检查。

2、课外合作探究:如何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400字左右。

要结合归园田居组诗,联系作者的生平、思想、写作背景来发表自己的观点。写在周记本上。

归园田居教案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206页,今天我们来学习30课诗四首。第一首《归园田居其三》,作者是陶渊明,上个单元里我们学过了他的《桃花源记》。

陶渊明可算是我国诗歌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因为他写出了大量歌颂田园风光和农村生活的诗篇。陶渊明的性格既刚正不阿,又适情任性。这使他与尔虞我诈、相互倾轧的官场格格不入。41岁时,他辞别官场,归隐田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归园田居(其三)》,这首诗是他辞官的第二年写的,诗题的意思是回到园田居住。诗人陶渊明共写了五首《归园田居》,这是其中的第三首。(转身写板书: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

带学生朗读诗文。

我在南山山坡下种了些豆子,杂草长得很茂盛,豆苗却长得很稀少。早晨起来到田里清除野草,星月下扛着锄头回到住的地方。道路很狭窄而草木丛生,夜露打湿了我的衣服。衣服被打湿了不足以可惜,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思就行了。

1、这首诗一共有8句,那么我们来分析一下诗文。

2、这首诗写的是哪个季节的劳动生活情形?

明确:从“种豆”“草盛”“夕露”可以判定,时间当是农历三四月间即春末夏初。

3、诗人到田间去干什么?锄了多长时间?

明确:锄草。从“晨兴”到“带月荷锄归”,可以看出他干了一整天。

4、诗的前四句只记豆田锄草一事。

第一句交代种豆的地点,“南山”当指庐山,诗人家在柴桑,在庐山之北,故以庐山为“南山”。第二句说锄草的原因是草长得茂盛,把地里的营养都吸收了去,豆苗长不起来,自然非锄不可。第三句说一大早就去锄草,“兴”,原来的意思就是“起”,“晨兴”就是“早早地起来”;“理”,清理,这里可引申为清除;“荒”,杂草;“秽”,指田中杂草(“秽”的这个意义现已消失,只作肮脏,丑恶解)。第四句说回家已是晚上了。“荷”,担、扛(“荷”是“何”的俗字,“何”的古义有二:担;谁。不用讲给学生听)。

小结:前四句为第一层,写了种豆锄草的劳动情形。

5、第五句中“道”指什么?(诗人的.归途,紧承上句中的“归”字。)即是归途,大概也就是来时的路,为什么开头不提,到这里才说它狭而多草木?(为了引出夕露沾衣一句,表明诗人在草木中穿行,致使衣为夕露所湿。)为什么要着意写夕露沾衣?(借夕露沾衣作烘托,抒写诗人归田的愿望。)。

明确:诗人写劳动生活,也是为了表明他终生归隐的意愿,尽管劳动了一整天,却不以此为苦;及至在归途中夕露沾衣,就巧妙地利用这个细节表述了他的意愿。这生动地表现了诗人自然朴实的风格。

小结:后四句为第二层,借夕露沾衣来抒发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让同学齐读这首诗,然后试着请同学背诵。

兴:起秽:田间杂草前四句:种豆锄草的劳动情形。

荷:扛着长:茂盛后四句:抒发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归园田居教案

诗,以景传情,情景交融,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幅优美的画卷。让我们随着诗人的笔触走进那色彩各异、形象鲜明的诗境中去吧。今天我们学习《诗四首》之一,《归圆田居》。

﹙板书课题、作者﹚

﹙请学生填空,师生交流﹚

学生代表朗读。教师朗读。学生,强调字音:晨兴、荷锄。

读诗要读慢些,字句凝练,给人以思考的空间。读出节奏。

方法指导:五言诗句的节奏221或212,每拍的后一字遇平声可适当延长,遇仄声宜作停顿,这样朗读有抑扬顿挫的声调。

划分节奏后,范读首句。

﹙学生练读后,击掌齐读,读出节奏。﹚

﹙1﹚结合注释,散读诗歌,疏通大意。

《归园田居》教案

1、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及其诗歌的基本特征。

2、学习诗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3、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追求自由独立的精神品格。

[教学重点]。

1、领悟诗人憎恶官场,热爱田园,追求自由的思想倾向。

2、背诵全诗。

[教学难点]。

学习诗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教学方法]   诵读式、讨论式、启发式。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初中时我们学过《桃花源记》,谁能说说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景美,景色怡人;人美,热情好客,淳朴善良;生活美,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人人劳动,丰衣足食,幸福安宁。)。

思考:陶渊明为什么要创造这个理想王国?

明确:陶渊明想以这个幸福的世外桃源来寄托自己祈求安定的理想。陶渊明生活的东晋,社会黑暗,政局动荡,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渴望有安定的生活环境,桃花源正是这样的理想居所。

在上课前,请同学们做两个选择题。

2、如果走入社会,有两条路:a做官,有名有利b做农民,平平淡淡。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人,东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陶渊明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

三个时期 。

第一时期,28岁以前,由于父亲早死,他从少年时代就处于生活贫困之中。第二时期,学仕时期,从他29岁到41岁。(重点指出辞去彭泽县令这件事)第三时期,归田时期,归田后20多年,是他创作是丰富的时期。

诗歌特征 。

一种是平淡自然、萧散冲澹。主要指那些田园诗,用语质朴自然,清新疏朗,人们常引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其五),可谓是此类代表。另一种是慷慨激昂,豪放有力。主要指那些咏诗拟古之作,用语豪迈刚烈,感情激越。人们对此称道的《咏荆轲》以及被鲁迅称为“金刚怒目”式的“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读山海经》其十)便属这一类。

三、整体感知。

1、诵读诗歌。

2、背诵指导。

(1)从“本性”说起。

(2)以“羁鸟”“池鱼”起兴。

(3)田园风光:

一个面——开荒南野际……     看——炊烟、村落。

两条直线——方宅、草屋       听——狗吠、鸡鸣。

前后的点——榆柳、桃李。

四、诗题解读。

明确:

1、从何而归?         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

五、问题讨论。

(自由诵读,思考上面四个问题)。

(1)从何而归?

尘网。

樊笼。

官场生活—喻     情—厌恶悔恨。

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分析:“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是作者对自己整个前半生的摇摆、痴迷表示深沉的忏悔。“尘网”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极端厌恶,“三十年”实应为“十三年”夸大了数字,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

(2)为何而归?

明确:

提示: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动乱,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于追名逐利,在这样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

明确:养家糊口,大济苍生,仕途不得志,难以施展抱负。

(3)归向何处?

思考:如何理解“守拙”?言外之意是什么?

明确:反对机巧圆滑,反对官场生活中的八面玲珑,尔虞我诈,怕自己受到官场不良影响而失其本心,官场是个是非之地,没有那种当官的本领,很难往上爬。这样,一个正直清高的人就会感到精神上很压抑,没有自由,所以诗人把自己比作“羁鸟”“池鱼”。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独立和自由。

提问: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有何特点?抓住几组意象分析。

(找出描写田园景色的诗句,然后齐读)。

明确:恬静 幽雅 空阔 朦胧。

近处:宅院、林木,亲切可即。

远处:村落、炊烟,给人以悠长的遐思。

色彩:桃红、柳绿,环境幽雅美丽。

声音:狗吠、鸡鸣,以动衬静,更显宁静和平。

(4)归去如何?

从诗中找出蕴涵作者情感的词语。

明确:无尘染/有余闲/久/复——自由、安逸、喜悦。

提问:从中可见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

明确:厌恶官场,热爱田园,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六、探究、讨论。

[点拨]。

学生各抒几见,只要能自圆其说就可以。要根据整首诗,联系作者的生平、思想、写作背景来发表自己的观点。

[明确]。

“世与我而相遗,复驾言兮焉求?”陶渊明辞官归隐是在对污浊的现实社会绝望之后选择的一条洁身自好、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完善独立人格、渴望自由的道路,与当时社会的“学而优则仕”是格格不入的。在当时的社会来看,陶渊明坚持高尚的志趣是一种对黑暗官场的反叛,具有积极意义。

但是,要改造社会,要清除污浊,不能单*“归隐”与“独善”,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从这点来说,陶渊明放弃了大济苍生的理想则有其消极的一面。

由此可见,陶渊明的思想儒道兼有。儒家积极入世、大济苍生,曾为陶渊明的人生追求。而消极避世的道家思想在“误落尘网”xx年之后,“悟几往之不谏,改心为形役”为“形为心役”找到真正的自我——质性自然。这一儒道思想在现在看来并非完全是一种消极的思想。

[说明]。

作者的这一思想为以后历代不得志的知识分子提供了一个精神上的归宿,同时也为学生的批判创新提供了材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感悟能力。

七、艺术特点:

1、情景交融。

近处:宅院、林木           厌恶官场。

远处:村落、炊烟           向往田园。

色彩:桃红、柳绿           追求自由。

声音:狗吠、鸡鸣           保持高洁。

2、语言质朴。

八、小结全文:

《归园田居》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这种情绪用一个词组来概括叫做“返朴归真”。第一是“真”,做人要真实正直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第二是“朴”,处世要朴实,不造作,不追求豪华富贵,而是自由自在潇洒之至。这是一种与污浊官场生活相对立的生活方式,也是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境界。

九、布置作业:背诵全诗。

板书设计:

陶渊明。

从何而归?          为何而归?

归向何处?          归去如何?

归园田居教案设计

《归园田居》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二第三单元的诗歌,是陶渊明归隐后写下的组诗中的第一首。诗歌描绘了田园风光的美好、农村生活的淳朴,误落尘世生活的悔恨,重返自然的欣喜愉悦。而陶渊明的诗歌语言质朴平淡,学生似乎一看就懂,对诗歌的理解容易停留在表面,对陶渊明的人生追求似懂非懂,甚至有的同学会产生轻视的心理。所以要想真正将学生带入诗境,真正理解诗人的诗意情怀,就要设计精准的问题。

基于对文本和高一学情的分析,我决定将教学目标设置为三个等级:知识目标---感知诗歌内容,背诵全诗;能力目标---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情感目标---感受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和追求自由独立的精神品格。本节课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理解陶渊明的田园隐士情怀,真正读懂其人其诗。

“好诗不厌百回读”,诗歌的恒久魅力应该是在反复吟诵中体味出来的,所以,笔者在执教的过程中以读代教,分为初读——品读——悟读——美读四个环节。初读正音,在于扫清诗歌文字理解上的障碍;品读,由题目入手理解,将学生带入优美的田园风光中,此步骤要求学生仔细研读描写相关诗句,用散文化的语言,加上合理的想象,描绘这一幅风光图。悟读,引导学生体悟“普通平常的农村生活图景,为什么在陶渊明的笔下显得那么美”,此步骤在于让学生真正读懂陶渊明,理解他的人生志趣和归隐情怀。美读,陶渊明的语言清新质朴,诗味醇厚绵长,能让人感受到诗意地躬耕,嗅到泥土的芬芳。此步骤在于学生将这种平淡中的诗意美化成自己的文字。

二、教学重点。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目标。

1、感知诗歌内容,背诵全诗。

2、揣摩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

3、感受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和追求自由独立的精神品格。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在中国文学史上,有这样一位诗人,陶然于耕种,即使“草盛豆苗稀”,仍然初衷不改;。

一生种菊、爱菊,“采菊东篱下”,恬然自适;这个人就是---陶渊明。

二、教学展开。

(一)初读。

1、一生读全诗。

正音,识记重要的字词:荫、桑树颠、暧暧远人村、羁鸟。

2、齐读一遍。

(二)品读。

讨论明确:读题目时应该这样停顿,归/园田/居;意思也就是回到农村田园居住。

2、既然“园田”是归处,那么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田园风光图?

(研读诗句,用自己的话描述,最好加上合理的想象)。

讨论明确:学生展示,老师点评。同学们的描绘的确领悟到了诗歌的意趣。既然诗人想要回到园田,过一种真正的属于自己的生活,那么他笔下的田园风光自然就于质朴之外另见一种深蕴了,清新宁静、和谐自然。在这里学生把自己想象成诗人,用诗人的眼去看、去听、去感受,更能体会到诗歌的意境,领会诗人的情感,这是鉴赏诗歌的基本路径。

3、诗人是怎样来描绘这幅画面的?运用了什么手法?

讨论明确:“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是近景,“远人村”“墟里烟”是远景;“狗吠”“鸡鸣”是动态的,远近结合,动静结合,运用白描手法,呈现出来的这幅田园风光图有近有远,有声有色,祥和安宁,有活泼生机,又有朴拙自然的趣味。在赏析美景的基础上,追问面对如此的美景,诗人的感情是怎样的?(愉快、欣喜)。

4、学生读背。

(三)悟读。

小组讨论,交流。

《归园田居》其三教案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206页,今天我们来学习30课诗四首。第一首《归园田居 其三》,作者是陶渊明,上个单元里我们学过了他的《桃花源记》。

陶渊明可算是我国诗歌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因为他写出了大量歌颂田园风光和农村生活的诗篇。陶渊明的性格既刚正不阿,又适情任性。这使他与尔虞我诈、相互倾轧的官场格格不入。41岁时,他辞别官场,归隐田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归园田居(其三)》,这首诗是他辞官的第二年写的,诗题的意思是回到园田居住。诗人陶渊明共写了五首《归园田居》,这是其中的第三首。(转身写板书:归园田居 其三 陶渊明)

带学生朗读诗文。

我在南山山坡下种了些豆子,杂草长得很茂盛,豆苗却长得很稀少。早晨起来到田里清除野草,星月下扛着锄头回到住的地方。道路很狭窄而草木丛生,夜露打湿了我的衣服。衣服被打湿了不足以可惜,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思就行了。

1、这首诗一共有8句,那么我们来分析一下诗文。

2、这首诗写的是哪个季节的劳动生活情形?

明确:从“种豆”“草盛”“夕露”可以判定,时间当是农历三四月间即春末夏初。

3、诗人到田间去干什么?锄了多长时间?

明确:锄草。从“晨兴”到“带月荷锄归”,可以看出他干了一整天。

4、诗的前四句只记豆田锄草一事。

第一句交代种豆的地点,“南山”当指庐山,诗人家在柴桑,在庐山之北,故以庐山为“南山”。第二句说锄草的原因是草长得茂盛,把地里的营养都吸收了去,豆苗长不起来,自然非锄不可。第三句说一大早就去锄草,“兴”,原来的意思就是“起”,“晨兴”就是“早早地起来”;“理”,清理,这里可引申为清除;“荒”,杂草;“秽”,指田中杂草(“秽”的这个意义现已消失,只作肮脏,丑恶解)。第四句说回家已是晚上了。“荷”,担、扛(“荷”是“何”的俗字,“何”的古义有二:担;谁。不用讲给学生听)。

小结:前四句为第一层,写了种豆锄草的劳动情形。

5、第五句中“道”指什么?(诗人的归途,紧承上句中的“归”字。)即是归途,大概也就是来时的路,为什么开头不提,到这里才说它狭而多草木?(为了引出夕露沾衣一句,表明诗人在草木中穿行,致使衣为夕露所湿。)为什么要着意写夕露沾衣?(借夕露沾衣作烘托,抒写诗人归田的愿望。)

明确:诗人写劳动生活,也是为了表明他终生归隐的意愿,尽管劳动了一整天,却不以此为苦;及至在归途中夕露沾衣,就巧妙地利用这个细节表述了他的意愿。这生动地表现了诗人自然朴实的风格。

小结:后四句为第二层,借夕露沾衣来抒发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让同学齐读这首诗,然后试着请同学背诵。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兴:起 秽:田间杂草 前四句:种豆锄草的劳动情形。

荷:扛着 长:茂盛 后四句:抒发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