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新编读后感(优质18篇)

时间:2023-12-17 22:57:34 作者:文轩

通过读后感的写作,可以促进交流和分享,让别人了解自己对作品的观点和体验。小编整理了一些经典的读后感文章,欢迎大家一起来探讨和交流。

东周列国故事新编读后感

相信大家都听说过《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吧,在故事中,勾践忍辱负重、发奋图强,最终大获全胜,吞并了吴国;而吴王夫差却变成了好色贪财的小人。其实在发生这事之前、之后,我从《东周列国志故事》中了解到:吴王身上其实有许多优点,而越王勾践身上也有不足之处。今天,我要为夫差扳回正名。

话说越王杀了夫差的父亲阖闾,夫差决心要为父亲报仇,命令手下人每天提醒他几回,而且每次问答时,夫差都流着眼泪。这说明夫差很有孝心,他们父子俩的亲情很深;而勾践呢,却并没有。

再说了,勾践小心翼翼、百依百顺地服侍夫差,令夫差感激,所以将越王送回越国,我认为这本没有什么错,因为“人之初,性本善”嘛,只因夫差他是君王,所以这就算一个大错。其实有一颗懂得感恩的心挺好的。越王勾践没有。夫差待他并不差,甚至算得上很好,他却一心一意地想要灭掉吴国,吴国里越乱他就越开心。表面上装得对吴国很关心,实际上背地里在暗暗思索该如何对付夫差。还有,有一年越国闹饥荒,夫差听了西施的话,借给越王粮食,第二年,文种还来了粮食,夫差对勾践产生了信任,把还来的种子分发给农民,可都没长出来——那些种子是蒸熟后晒干的!这一年,轮到吴国闹饥荒了。越王勾践真是不应该!这样既浪费粮食,还让吴国闹饥荒,不得安宁。

更可恶的是勾践疑心很重:打败吴国后,勾践对以前共患难的人,慢慢地疏远了。范蠡曾告诉文种:勾践能容忍敌人的欺负,却不能容忍有功的大臣。只能和他共患难,不能与他同享福。范蠡和西施隐居,勾践放了心。文种不大信,结果勾践赐他把剑,让文种自杀了。

以上是我的理解,《东周列国志故事》中十分渺小的故事。这本精彩的书中描写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活灵活现的画面,读来十分生动、形象、有趣。我推荐同学们有空也去读一读,你们会立马沉浸在生动的叙述、有趣的故事中的。

故事新编读后感[]

推荐:“一日无书,百事荒芜”我相信同学们都听过这句话吧,而且都知道这句话的意思,这句话是陈寿说的。是啊!读书是多么重要!今天,我就向大家介绍一本书,书名叫《故事新编》。我一看这本书就入迷了,爱不释手,一口气就将它读完了。书中有许多故事,其中有一篇文章给我印象最深,它叫《理水》。这篇文章与众不同,写得栩栩如生,好像这个人就在你身边。这个故事很感人,下面我就给大家讲讲吧!

《理水》这篇文章的语言很生动,贴近生活很值得我们学习。如“这杀千刀的!奔什么丧!走过自家的门口,看也不进来看一个,就奔你的丧!做官做官,做官有什么好处,仔细像你的老子做到充军,还掉在池子里变大王八!这没良心的杀千刀!”这篇文章用了许多比喻句和拟人句,使得文章更生动形象,让人读了以后,眼前脑中就出现了当时的情景。如“他举手向两旁一指,白须发的,花须发的,小白脸的,胖而流着油汗的,胖而不流油汗的官员们,跟着他的指头看过去,只见一排黑瘦的乞丐式的东西,不动,不言,不笑,像铁铸的一样。”同时,把官员和乞丐作对比,突出官员的丑陋。拟人句如“终于太平了,连百兽都会跳舞,凤凰也飞来凑热闹了。”写出了人们高兴的心情。

《故事新编》读后感字

鲁迅的小说读起来还是很扣人心弦的,节奏紧凑,文笔通俗易懂。而且笔力酉厚,下笔深切泼辣,直切中人性的弱点。每一道语言都像是一条赤色腕口粗的牛皮鞭一样,对于人性方面的描写,鲁迅先生可谓是一鞭一条痕,一掴一掌血。对于人性的幽丑和古怪之处,鲁迅先生可谓之见之如过街老鼠,一定要拉出来在太阳下晒晒。

他很懂人性,也很想要改变世道。他的小说理水之中,大禹的同事纷纷不赞同他的做法。觥筹交错之中大禹和大员之间的形象可谓天壤之别,大禹所信任的人看着却似乞丐。

这是一种批判和反讽,两者的作风也完全相反,大禹一心治水。考山川查水利询民情,而大员们则从考察之时就开始接受下面的吹嘘敬仰,没有丝毫地想要改进的想法。这里面也折射出一个心理事实,那就是大员们总觉得自己高人一等,自己是人中之贵,而百姓们心理也都是这么觉得的。

就连见个官面,腿肚子都打哆嗦。一直找不出人选来,最后逼着大疙瘩迫不得已才去见官,大疙瘩说了一句话,做代表,毋宁死!其心理可想而知,就好像是走上了断头台一样。

从这个方面也可以影射出鲁迅先生笔力的贴切老辣,就像是冯骥才一样,一个字能顶两个字来使,说话精辟贴切,一针见血,很过瘾。

而且对于大员们的话中,有一句话一直重复。这好像是从大疙瘩的口中所说出的,就是说我们都是贱民,吃糙米吞生水,都是些家常便饭的事情,民习以为常。

但这也正是我们的民氓性。杨靖宇的壮烈牺牲便可以证明这一点,已经中共一大的叛变者,中央政府的叛变者也可以证明。鲁迅先生的笔触,是时代光辉的写照,不管是美的,抑或是丑的。第二个尊崇古人的做法,而不知通达变更。

鲁迅的后几篇文章,倒都是风格稳健下来,都有些像是一位三四十岁的男人所作的文章了。文章不温不火,风格偏冷不淡,就像是晴空下午的黄泥板路一样,坚硬结实却又开阔无物。说颓丧倒也不推搡,不过韵味倒是很像这上千年黄泥的积淀一样,颇有些悠久晦涩。

《采薇》讲得是伯夷叔齐两兄弟因循古道,结果害了自己性命的故事。这也说明世上的道理本不是固定的,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道理。不必拘泥于一些传统的不符合实际的是非观念,要有一些看空规则的念头,这与后面的几篇也是交相辉映的。

《出关》和《铸剑》可以说是姊妹篇,因为铸剑讲得是孔子的思想,知其不可而为之。《出关》讲得是老子的思想,无为而无不为。但是老子和孔子两次对话之后,老子被逼无奈,出关了。所以他们是姊妹篇,鲁迅先生自编的《故事新编》,之所以把他们放在相邻的位置是有深意的。

《补天》我倒是看懂了一点,就是说女娲所处的情景,并不是地上的人类所能理解的。这是一种哲学上的超脱,本以为见了神仙就能够无所不能,但实际上神仙所干的事情并不是你能理解的,你所干的事情也不是神仙所能理解的。

这是老子的思想,结合鲁迅写得《出关》,可以得知鲁迅还是受到了老子无为思想的熏陶的。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儽儽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鲁迅先生在后两篇中都在感叹高处不胜寒的悲呛,那种身边都是人,但是又空无一身的凄凉。我嘴里说的是话,但又不是话的悲哀之感。

东周列国故事新编的读后感

其中《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讲述的是周幽王为了讨宠妃褒姒的欢心,竟然听从一位大臣荒唐的建议:点燃烽火台,戏弄各路诸侯。各路诸侯被戏耍多次,非常恼火,等到敌人真正入侵,烽火台再次被点燃的时候,大家都以为是周幽王又在和褒姒取乐,所以他们决定不出兵。最后周朝灭亡,周幽王惨死。

这就是著名的周幽王为博美人一笑,丢了江山。一个君王荒废朝政,每日琢磨的不是百姓疾苦、国家强盛,而是用尽心机只为美人一笑,那么这个君王对国家的统治必然不能长久。一个君王戏耍诸侯,用欺骗来取乐,结果必然被灭亡。为了减轻周幽王的过错,褒姒就被称为妖姬,被后人不停的唾弃。事实上没有褒姒也有周姒、王姒……这是周幽王好色、不喜朝政的本性所决定的。就如夏桀、商纣丢了江山,就不是因为妹喜、妲己。

《东周列国志》作者文笔非常好,把一个个故事写得生动形象,人物刻画得入目三分。通读全书,让我对西周、春秋、战国、这段历史有了一定的了解,丰富了历史知识。看着一个个国家慢慢兴起、慢慢强盛、慢慢衰弱。最后灭亡,我发现国家兴起和强盛一般都是君王勤政、广纳贤士的时期,国家衰弱和灭亡一般都是君王昏庸、荒废朝政的时期。

诚信、勤奋、进取是让我的学习和生活更上一层楼的法宝,这就是《东周列国志》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感受。

鲁迅故事新编非攻读后感

《非攻》出自鲁迅先生的小说集《故事新编》,是根据春秋时期的一个故事改写的。主要讲的是,楚王让大夫公输般造云梯攻打宋国。当时的思想家、军事家墨子主张各国和平相处,不要打来打去,他知道这件事后,便来到宋国。墨子看到了饱受战争之苦的宋国的贫穷,又来到楚国,看到了楚国的繁荣。于是,墨子找到了公输般,劝他别再帮助楚王攻打宋国。公输般说不过墨子,只好带他去见楚王。楚王也被墨子说得无言以对,只好让墨子和公输般用皮带当城池,木片当武器来比试攻城。公输般攻了九次也没成功,墨子只攻了三次就成功了。楚王只好暂时不攻打宋国了。墨子完成任务后又回到宋国时,在城门口被宋国“募捐救国队”抢了包,想到城楼下避避雨,也被宋国士兵挡住。

这篇小说明是写春秋时期的宋国、楚国、墨子和公输般之间的事,其实是在讽刺国民党“九·一八”事变后卖国求和、不思抵抗的丑恶行为。表面上国民党发表过不少收复失地的言论,像小说中“我们给他们看看宋国的民气!我们都去死!”这句话,看上去很有气概,事实上却丝毫不采取行动。“募捐救国队”其实在春秋时期没有,文中提到它是为了揭露国民党借救国名义搜刮民财,用来享乐的丑行。在文章的结尾,作者借宋国人对墨子的忘恩负义,写出了国民党嫉贤妒能、忘恩负义,自私自利的本性。

这篇小说也表达了作者对自由、民主和光明生活的向往,对国民党独裁统治黑暗的憎恶和他的爱国情怀。生活在新世纪的我们,要做正直、有思想、辨是非的人,要懂得感恩,不要做忘恩负义的人。

拓展阅读:原文节选。

子夏(2)的徒弟公孙高(3)来找墨子(4),已经好几回了,总是不在家,见不着。大约是第四或者第五回罢,这才恰巧在门口遇见,因为公孙高刚一到,墨子也适值回家来。他们一同走进屋子里。

公孙高辞让了一通之后,眼睛看着席子(5)的破洞,和气的问道:

“先生是主张非战的?”

“不错!”墨子说。

“那么,君子就不斗么?”

“是的!”墨子说。

“猪狗尚且要斗,何况人……”

“唉唉,你们儒者,说话称着尧舜,做事却要学猪狗,可怜,可怜!”(6)墨子说着,站了起来,匆匆的跑到厨下去了,一面说:“你不懂我的意思……”

他穿过厨下,到得后门外的井边,绞着辘轳,汲起半瓶井水来,捧着吸了十多口,于是放下瓦瓶,抹一抹嘴,忽然望着园角上叫了起来道:

“阿廉(7)!你怎么回来了?”

阿廉也已经看见,正在跑过来,一到面前,就规规矩矩的站定,垂着手,叫一声“先生”,于是略有些气愤似的接着说:

“我不干了。他们言行不一致。说定给我一千盆粟米的,却只给了我五百盆。我只得走了。”

“如果给你一千多盆,你走么?”

“不。”阿廉答。

“那么,就并非因为他们言行不一致,倒是因为少了呀!”

墨子一面说,一面又跑进厨房里,叫道:

“耕柱子(8)!给我和起玉米粉来!”

耕柱子恰恰从堂屋里走到,是一个很精神的青年。

“先生,是做十多天的干粮罢?”他问。

“对咧。”墨子说。“公孙高走了罢?”

“走了,”耕柱子笑道。“他很生气,说我们兼爱无父,像禽兽一样。”(9)墨子也笑了一笑。

“先生到楚国去?”

“是的。你也知道了?”墨子让耕柱子用水和着玉米粉,自己却取火石和艾绒打了火,点起枯枝来沸水,眼睛看火焰,慢慢的说道:“我们的老乡公输般(10),他总是倚恃着自己的一点小聪明,兴风作浪的。造了钩拒(11),教楚王和越人打仗还不够,这回是又想出了什么云梯,要耸恿楚王攻宋去了。宋是小国,怎禁得这么一攻。我去按他一下罢。”

他看得耕柱子已经把窝窝头上了蒸笼,便回到自己的房里,在壁厨里摸出一把盐渍藜菜干,一柄破铜刀,另外找了一张破包袱,等耕柱子端进蒸熟的窝窝头来,就一起打成一个包裹。衣服却不打点,也不带洗脸的手巾,只把皮带紧了一紧,走到堂下,穿好草鞋,背上包裹,头也不回的走了。从包裹里,还一阵一阵的冒着热蒸气。

“先生什么时候回来呢?”耕柱子在后面叫喊道。

“总得二十来天罢,”墨子答着,只是走。

鲁迅故事新编非攻读后感

鲁迅写的小说,就像一个最高级的时装设计师,用的是最粗粝的布料,最简单的黑白二色,最基本的裁剪手法,但是模特向你走来时就觉得冷风嗖嗖,直挂得腮帮子疼。读他的小说,总觉得这人实在是偷懒,从来不肯多用一个词,用来不肯透露一分感情,没有闲适清淡的传统文人气,又没有热情洋溢的感染力,像是一个江湖刀客闲适时用刀尖在石板上乱划的呓语,但是偏偏入木三分,过目难忘。

万不可小觑了这本薄薄的集子,鲁迅新编了十个神话故事,颇具颠覆性,并不能完全读懂,读的时候还要时时对照文后的注释,才能了解一点鲁迅的写作意图,其中还顺便暗含了对论敌的嘲讽,绝妙之极。个人最喜欢其中的三篇:奔月,采薇,铸剑。

奔月的故事已经在中国人尽皆知了,嫦娥贪图长生不老,抛弃后裔跑到月球上去做她的神仙。鲁迅在这个故事里编派了一个后英雄时代的裔,自从射死封冢长蛇以后就无事可做,方圆五十里的动物都被他射完了,每天只能射到些乌鸦带回家给嫦娥做炸酱面。。因此每天备受嫦娥嫌弃,偶尔射到一只母鸡,还是人家蓄养的,遂被村民敲诈10个炊饼当赔偿。。欢天喜地的提着鸡回到家,发现嫦娥已然偷食了不死药升月去也。可怜一代英雄,只能对着月亮愤然拉弓……可怜贫贱夫妻百事哀,人比黄花瘦的嫦娥也只能为自己的命运做最后一搏了。

再来讲采薇,这个耳熟能详的传说也被鲁迅搞的很有意思,说伯夷叔齐哥俩为逃避继位东躲西藏,其实是怕被周王捉到以后小命不保,俩人的逃亡生涯并不低调,沿途不断放话说自己是因为让位才一同逃到这里,后又发觉形势不妙,于是走而入山,发誓再也不食周粟,只靠采薇维生,但那漏嘴的毛病仍是不改,继续到处宣传二人的身世,制造舆论。一日被一过路女子讥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你们在吃的薇,难道不是我们圣上的吗!”二人当时就震惊了,薇自然也就吃不下去了,眼看就要饿死,此举得到了老天的同情,吩咐母鹿用奶去喂他们,谁成想哥俩喝着鹿奶,打起了小算盘:“这鹿有这么胖,杀它来吃,味道一定是不坏的。”这心里话被鹿听见,于是一溜烟的逃了,最后俩人只好饿死在石洞里,后人有时想起伯夷叔齐来,还能恍惚好像看见他们蹲在石壁下,正在张开白胡子的大口,拼命的吃鹿肉。看后大笑,没想到伯夷叔齐的故事被鲁迅这么一编派,二人形象反而有血有肉起来,更符合人性化特征了,完美写出了喜剧人物的悲剧性格。

故事新编读后感[]

优秀作文推荐:鲁迅先生的杂文里,我对八篇《故事新编》情有独钟。觉得它们很耐读,在欣赏过程中也无时无刻不感受着先生文笔的幽默与犀利,读到后来,甚至想象着是一位阅历丰富的伯伯在夏日傍晚的大树底下给我讲述着不仅仅是“故事”的故事。

在这以前,我不否认我是绝对内容主义的倡导者。因为认为作品的内容是唯一的,它所传递的作家以独特的视角挖掘出的深刻的见地是其作为文学作品最重要的闪光点。同时,文学的另一组成部分――文学形式无非就是小说、散文、戏剧等几种,除去古老的诗、词、歌、赋,近现代的文学几乎可以清一色的归纳进前者所举的题材中去。而与此同时,至今被我们争相传阅的文学佳作都存在着互不雷同的思想主旨,这才是我们“为伊消得独憔悴”的部分。所以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在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剖析中,渐渐地就将它与作品内容彻底隔离,甚至时常将其在思考中忘却。

是先生的《故事新编》将我从意识误区中拉出,慢慢地又找回了辩证的思考。是的,正是这八篇说短不短,说长也不长的以拾取古代传说为基础,新构人物经历以表达情感的杂文化引发我对文本形式作用的重新认识与肯定。这种非常有趣的,全新的以杂文为基础的写作手法,对于作品的意义,明显已不再局限于类似散文体裁使文章诗化,倒叙使作品充满神秘感等类似的作用。应该说它是以一种全新的表达,展现着全新的思考。它产生的作用就像是通过对未来天气的假设性预报来表达当下环保的重要性一样,放大了说,是一种新的视角。

鲁迅故事新编非攻读后感

故事是人说出来的,有的是事实,有的是一派胡言,更有粗鄙之语。说故事的人不一定要有文化,也不一定要是一个普通人,只要你讲出来的故事足够吸引人,或许可以表达你的想法和主张,你也可以试试。

对于听故事的人来说,故事要流畅,读书也是一样,那一本故事编成的书呢?

每一个故事都有作者当时写作的情感,然而鲁迅先生的《故事新编》是鲁迅先生在多个不同的时间段写出来的。每个故事之间没有明显的联系,每一篇文章都自成一派。

前面的几篇文章如《补天》《奔月》《理水》,大多是改编神话和一些传说、历史故事。神话是反映原始先民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及社会生活现象的原始理解的故事。在思维方式上,神话充满了原始先民那种大胆、奇特的想象和幻想,与对现实的真实反映是两码事。就像一个歌手改编老歌一样,对于一个有超高才华的艺术家来说,他一定会给读者、听者耳目一新的感觉。《补天》这篇小说中女娲的抟土造人和炼石补天虽于古籍有据,但在具体的描绘中,作家以浓墨重彩有力地渲染了浪漫主义的氛围,创造出了奇异动人的艺术画面。

最后一章《起死》中的结局很有意思,使这一故事陷入了一段死循环,但鲁迅先生他一定是因为他已经知道到了自己时日不长,所以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领悟死亡。在这篇文章中,鲁迅先生运用了两段出自《庄子》的文言文,而且它的形式也很特别,很像剧本。有一句我很好奇,就是“自杀是弱者的行为”,让我感到被“中年油腻”(油滑)到了。

谢谢鲁迅先生,讴歌了光明,鞭挞了丑恶,激发了人们的爱和憎。

你不仅是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有最大领土的作家,也还在二十一世纪开疆拓土。

鲁迅故事新编非攻读后感

《故事新编》共有8篇,写作时间从1922年起至1935年止,历时。其中《补天》、《奔月》、《铸剑》3篇写作于1922-1926年间,属于鲁迅前期的作品。而《理水》、《采薇》、《出关》、《非攻》、《起死》比较集中地写于1934-1935年,是鲁迅后期之作。

《故事新编》在取材和写法上都不同于《呐喊》和《彷徨》。鲁迅自己认为,这是一部“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的总集。

在1936年《故事新编》《序言》回溯了写作《补天》的想法,即“从古代和现代都采取题材,来做短篇小说”。

历史小说写法上有“博考文献,言必有据”和“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铺成一篇”这两大类型。而他自己的历史小说,“叙事有时也有一点旧书上的根据,有时却不过信口开河”。可见他的写作大体应该属于“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的这一派。

《补天》作于1922年冬天,原名《不周山》。鲁迅在《故事新编序言》和《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都谈到了写作《故事新编》的缘起,提到《不周山》是以“女娲炼石补天”的神话试作的一篇小说。

《奔月》与《铸剑》均写作于1926年岁末,是鲁迅在经历了“女师大”**和“三一八”惨案后,离京南下,在厦门和广州时写的。《铸剑》取材于古代一个动人的复仇故事。

前期所写的3篇历史小说,主要是通过古代的神话传说,歌颂了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的创造精神和复仇精神,赞扬了那些淳朴、正直、坚强的英雄人物,同时也无情地嘲笑和鞭挞了现实生活中的市侩习气和庸俗作风等等。

《铸剑》,这篇小说的特点是没有穿插现代化的细节,很认真,没有“油滑”的东西。鲁迅在这给日本友人增田涉信中提到《铸剑》时说:“但要注意里面的歌”,又说“第三首歌,确是伟丽雄壮”[3],这支歌是根据《吴越春秋》中“勾践伐吴外传”的歌词改写的,强调了复仇的意义和性质。《铸剑》作于“三一八”惨案以后约半年多光景,“三一八”惨案的血痕,使鲁迅总结出“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的经验[4]。

《非攻》与《理水》是歌颂性的小说。在东北三省失守,榆关失陷,华北告急之时,鲁迅选取了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创作了《非攻》。历史上的墨子是墨家的创始人,主张非攻,反对以强凌弱,提倡兼爱、急公好义,其思想代表了小生产者的利益。而在《故事新编》中的墨子,则是一个机智、善辩、反对侵略、反抗强暴的古代思想家的形象。小说在树立墨子这一理想人物形象的同时,也讽刺批评了那些在“九一八”以后鼓吹“民气”的“空谈家”,暗示出卖国密约的“外交家”,以及国民政府反动派政治腐坏、军队无能等状况。

《理水》是《非攻》的姐妹篇,作于1935年11月,当时工农红军刚刚完成长征,胜利到达陕北这是《理水》的写作背景。《理水》歌颂了“中国的脊梁”式的人物——大禹。《理水》对反面形象的描写也很出色,文化山上学者们趾高气扬的无聊争论,水利局大官脑满肠肥,作威作福的丑恶嘴脸,都被鲁迅以讽刺的笔触,一一写来,在嬉笑怒骂中予以极度的轻蔑和严厉的鞭挞。

《采薇》、《出关》与《起死》3篇小说,是以批判为主,用小说的形式来进行深刻的社会批判。《采薇》取材于武王伐纣的历史记载,通过周伯夷、叔齐“义不食周粟”,欲隐逸而不能,终于饿死首阳山的描写,批判否定了他们消极避世的思想。此外,鲁迅还用漫画化的夸张笔法勾勒了小穷奇君和小丙君这些资产阶级文化人侈谈文艺,实则趋炎附势,毫无操守的丑态。小说最后还“捎带”着提到小丙君家的婢女阿金姐。这是一个虚拟的人物,但鲁迅曾写过《阿金》[5],这个阿金依靠外国人,横行霸道,又喜欢散布流言蜚语,但也很卑怯,是洋大人的奴才。

《出关》写的是孔老相争,老子失败后西出函谷关的故事,小说的主题是批判老子的“消极无为”的思想。小说对于孔、老都是批判的,但作品更突出了对老子“无为”哲学的批判。小说中,孔子是一个狡猾的逢蒙式的人物,而老子却象“一段呆木头”,作者让老子西出函谷,走流沙,到处碰壁,突出地描写了老子在出关过程中的狼狈相。

最后一篇《起死》,在构思上与《出关》有联系。《起死》取材于《庄子至乐》篇中的一个寓言故事,用庄子与骷髅的消极出世和积极入世的.矛盾冲突,来批判老庄哲学。这篇作品采用了讽刺短剧的形式,鲁迅抓住一系列喜剧性矛盾冲突,尖锐地鞭挞了30年代某些文人宣扬“无是非观”的欺骗性。

《故事新编》在写作上特点:

一、依据古籍和容纳现代。这是《故事新编》与《呐喊》、《彷徨》在写法上的最明显的区别。从《不周山》即《补天》起,直到末篇《起死》为止,都插入了对现代生活的反映,其中《理水》尤其突出,现代生活的篇幅,几乎占全篇的三分之二,使全文跳动着时代的脉搏,从而激起读者的共鸣。鲁迅这样做,目的显然为了取得更好的战斗效果,而做法上则要在每一篇中努力发展在古今两种人身上的共同之处,或歌颂或批评,有一定的难度。由于鲁迅渊博的历史知识和对现实社会深邃的洞察力,《故事新编》的古今交融被处理得天衣无缝,从而加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满足了广大读者的审美需要。

二、不是“将古人写得更死”,而是将古人写活。鲁迅的历史小说则着重于对古人性格、精神和心理状态的深入开掘与扩展,并用“画眼睛”的手法加以渲染和强调。《补天》女娲的气度宏伟的创造精神,《奔月》中羿在创业后的寂寞感与被欺骗后的愤怒之火,《铸剑》中黑衣人的冷峻与刚毅所震慑,《理水》中大禹不辞辛劳、不怕诋毁的苦干和实干精神,如老子的迂腐、庄子的狼狈也都得到栩栩如生的刻画。

三、运用“油滑”手段,在穿插性的喜剧人物身上,赋予现代化的细节,为“借古讽今”服务。如何看待《故事新编》中的“油滑”是有关该小说集的争议与讨论中最引人注目的问题。鲁迅在《故事新编自序》中说,由于《补天》中穿插了一个古衣冠的小丈夫,陷入了“油滑”的开端,还说“油滑是创作的大敌,我对于自己很不满”。

如何评价油滑?

《故事新编》取神话传说或历史故事作为根据,据此“随意点染”而成的《故事新编》,创作时间跨度长达13年。《补天》借弗泪伊德学说解释创造的缘起,表现创造者的苦闷;《奔月》写神话中的射日英雄所处的困难境遇及其孤寂心态;《铸剑》通过荒诞情节刻画古代义上形象,突现其与暴君誓不两立的复仇精神。前期的这些短篇中,较多地呼应并寄托了作者当时特定的心境。后期的《理水》、《非攻》,则塑造了大禹、墨子等信念坚定、埋头苦干的中华民族“脊梁”的形象;而结尾等处的某些保留,又显示出作者对世情的深刻洞察。《采薇》、《出关》、《起死》诸篇表现了古人某些极微妙的心态,既有所寄寓或有所讽喻,也带有“复调小说”的若干特点。

《故事新编》创造了“古今杂糅”的艺术手法:小说主要人物的言行、性格大致依据典籍记载,某些虚构的情节也遵循历史真实性原则;次要的喜剧性穿插人物则多为虚构,并插入大量的现代语言、情节与细节。这样,在阅读接受中产生一种间离效应,形成远古与现实、庄严与滑稽的鲜明对比,导向关于人类命运和社会现状的历史沉思,使作品获得更为深广的意蕴。鲁迅后来的小说创作更加重视“意”的贯注与表达。他不赞成将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等同起来,主张“与其防破绽,不如忘破绽”(《怎么写》)。中国传统戏曲本有相当重的“表意”成份,“丑角”艺术尤其具有独特丰富的表现手段。鲁迅借鉴了这些并在小说中予以创新,使《故事新编》具有浓重的表现主义色彩。鲁迅小说对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贡献改良人生而又坚持艺术特征的新的小说现;作品中新的题材、人物与新的思想主题。

广泛吸收与借鉴从果戈理、契河夫、安特列夫、尼采、显克微支到夏目漱石等外国作家的思想艺术养分,与本民族艺术传统相融合,以现实主义为主,兼用浪漫主义、象征主义和表现主义技巧,使多种创作方法结合并用,开辟了现代小说创作的广阔道路。以人物性格塑造为中心的结构方式;深刻揭示人物灵魂所带来的强烈震撼力;借鉴传统戏剧和绘画艺术的白描手法;重在“神似”、“诗意”的美学迫求;多方吸收其他文体样式的长处,丰富小说的思想容量和艺术表现力。这一切,构成了鲁迅小说的现代化独特成就。创造了与现代思维相适应的富有艺术表现力和审美张力的新文学语言,形成了“洗炼、峭拔而又幽默”的个人风格(茅盾语)。鲁迅小说对许多作家和多种现代文学流派都产生了程度不同的影响。

采薇故事新编读后感

我一直认为,鲁迅小说中有一篇的价值被严重低估,那就是《故事新编》里的《采薇》。

这种低估与我们几千年来对伯夷叔齐,以及武王伐纣一贯的意识形态化解读有关。但鲁迅的高明之处在于破除了这种意识形态的神话,书写了在一个媚俗的社会里个人有所坚持的痛苦和困境。

鲁迅对武王伐纣的态度是解读这篇小说的钥匙。九一八之后日本为其侵略行为辩护,说“周和汉都有侵略者的特征,但中国人都接受了。”鲁迅就反驳说,汉不是侵略者,周似乎民族也不同了,可以算。但武王伐纣之前就有伯夷叔齐扣马而谏,非拖开不可;伐纣过程中杀人很多,到了血流漂杵的程度;周平定天下后把殷顽民迁到洛邑。好一个“吊民伐罪”,顽民两个字就把一切谎言揭穿了。(以前读过这段,按照大意录下。目前手头未找到原文。)这也表明在鲁迅看来,武王伐纣不过是一场被宣传美化了的侵略战争而已。小说里那些私下里的议论,因为看到商朝的乐器精美才故意散布纣王残暴的流言为动兵做准备,证明这个小说里对武王伐纣的态度与那篇反驳日本的杂文相似。

还有一种说法,说《采薇》是借伯夷叔齐的故事讽刺消极反抗的无力。这种说法也很难成立。鲁迅固然对武王伐纣不以为然,但也没有对被灭亡了的商朝给以任何的同情。伯夷叔齐扣马而谏的内容:“老子死了不葬,倒来动兵,说得上‘孝’吗?臣子想要杀主子,说得上‘仁’吗?……”不过是对一些众所周知的道理的坚持,而并没有在“你死我活的斗争中坚定站队”。在武王得天下之后,伯夷叔齐想的也不是反抗,而仅仅想在不合时宜的时代坚持着自己的立场和观点,有尊严的生活下去。所以,伯夷叔齐这里不是鲁迅批判的对象,其中的调侃,更含有鲁迅自嘲的意味。

在事情没有发生之前,伯夷叔齐与常人无异,为了西伯养老的馅饼变小而心里不是滋味。然而,当他们发现武王是一个与他们的理想相悖的主子时,离开却没有任何犹豫。鲁迅对两个人的性格差异也做了些刻画,伯夷不通世故,而叔齐却懂得一些如何在媚俗者组成的社会环境中保护自己。但在原则问题上,兄弟二人都是毫不含糊的。

然而,媚俗者组成的社会是无处不在的,伯夷叔齐也是无处可逃的。那位首阳村的绅士小丙君就是趋炎附势的典型,本来是依靠与妲己的亲戚关系在商朝做官的人看形势变了转而投诚,继续舒舒服服的做他的地方绅士。而伯夷叔齐,只能被当作怪物,连吃一点野菜都被小丙君家里的婢女奚落。当整个社会都认为伯夷叔齐连野菜都不能吃时,他们只有饿死的分了。

然而,当他们认为唯一保持尊严的方式是饿死的时候,饿死本身的尊严也成为笑谈而不被尊重。不但小丙君拒绝为他们写碑文,而且也流传了一些上天派鹿来喂他们,而他们起了贪欲想吃鹿肉而让鹿不再来才饿死的留言。这样,他们竭力维护的尊严终于也被媚俗社会盘剥得一无所有了。

鲁迅在《影的告别》里有一段话,可以作为《采薇》中伯夷叔齐处境的写照:

“有我所不乐意的天堂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地狱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你们将来的黄金世界里,我不愿去。

呜呼呜呼,我不愿去,我不如仿徨于无地。”

鲁迅对这种“彷徨于无地”的痛苦和困境深有感触。但鲁迅主张“韧的战斗”,也就是为了自己的坚持,可以相对卑微地活着。很多对鲁迅诟病的人,说他不满北洋政府却一直在领着教育部的津贴,在鲁迅看来,就是像阿金姐这样说“野菜也是周朝的,不吃的话干脆都别吃”的人。鲁迅在《采薇》中也看透了,在这些人面前坚持自己完整的尊严是徒劳的。可以委曲求全,但最重要的是绝不与媚俗社会合流,要活着,而且坚持发出自己的声音。

《故事新编》读后感

因为我非常想了解鲁迅关于侠义类、传奇类小说的写作,所以买了这个集子。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黄牛皮纸的封面,加上内部厚重犹如版画的插图,让人有一种厚重的感觉,的确这也反映出作者的心思,和小说的意境。

小说中我最喜欢的是《铸剑》,其他的诸如《出关》、《非攻》和《起死》类,整个故事的主干基本上古代文字记载的现代翻译本,然后又强行加入一些和民国时代相关的事情,完全是借古讽今,不在小说本身,所以我觉得立意一般。还有就是《补天》、《本月》《采薇》类小说,因为依据的古文本就描述简单,所以小说中大部分是鲁迅构思和扩展的,当然整个内容仍然是借古讽今,不过文章的内容和想表达的意思相符合,所以我觉的还行。但是《铸剑》不同,讲的是一个复仇的故事,整个小说虽然也一半出于历史文章的记载,另外一半是作者的构思,不过因为其中没有夹杂多少作者对现实社会的折射,所以整个小说还是比较丰满的,比之其他的小说,在文学意味上强了许多,这也是我喜欢的原因。

其实鲁迅对于小说大部分寄予的是对于现实嘲讽的厚望,所以我觉得莫过于用当时社会的事情去描写才更加妥当,比如《阿q正传》,《狂人日记》等等,既是当时的故事,又是架空的讽刺故事,比之借古讽今,让人除去了一种猜测,人物和事件到底是对应现代的哪些事情,又有哪些是讽刺,哪些是历史,除去这一层隔膜之后,顿时就清楚了,讽刺的归讽刺,历史的归历史。

故事新编读后感

《故事新编》是鲁迅的小说文集之一,因为我非常想了解鲁迅关于侠义类、传奇类小说的写作,所以买了这个集子。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黄牛皮纸的封面,加上内部厚重犹如版画的插图,让人有一种厚重的感觉,的确这也反映出作者的心思,和小说的意境。

小说中我最喜欢的是《铸剑》,其他的诸如《出关》、《非攻》和《起死》类,整个故事的主干基本上古代文字记载的现代翻译本,然后又强行加入一些和民国时代相关的事情,完全是借古讽今,不在小说本身,所以我觉得立意一般。还有就是《补天》、《本月》《采薇》类小说,因为依据的古文本就描述简单,所以小说中大部分是鲁迅构思和扩展的,当然整个内容仍然是借古讽今,不过文章的内容和想表达的意思相符合,所以我觉的还行。但是《铸剑》不同,讲的是一个复仇的故事,整个小说虽然也一半出于历史文章的记载,另外一半是作者的构思,不过因为其中没有夹杂多少作者对现实社会的折射,所以整个小说还是比较丰满的,比之其他的小说,在文学意味上强了许多,这也是我喜欢的原因。

其实鲁迅对于小说大部分寄予的是对于现实嘲讽的厚望,所以我觉得莫过于用当时社会的事情去描写才更加妥当,比如《阿q正传》,《狂人日记》等等,既是当时的故事,又是架空的讽刺故事,比之借古讽今,让人除去了一种猜测,人物和事件到底是对应现代的哪些事情,又有哪些是讽刺,哪些是历史,除去这一层隔膜之后,顿时就清楚了,讽刺的归讽刺,历史的归历史。

不过我也不指责鲁迅,毕竟当时的民国是一个“因语获罪”的时代,文革也是一个,所以采用隐喻、借古讽今,都是保护自己也攻击敌人的好招数。

现在再来谈一谈《铸剑》本身的问题。

首先是情节的构思,本身这个情节就挺奇怪了,一个为了大王尽力的工匠反被杀,遗腹子性格软弱却想报仇,一个不明身份的男人突然出现,借脑袋和剑帮助少年报仇,砍掉的脑袋还会唱歌,呜呼,这是什么诡异的情节?所以这个情节鲁迅本身就不需要加入太多自己的扩展,因为这个本身已经是很奇怪了。本来情节如果很奇怪的话,会削弱小说本身的现实含义,但是对于本就是一个荒唐的妄想——一个少年想杀了大王,这本就是荒唐的事情,也许荒唐的情节反而能够衬托出故事本身的编造,是为了复仇的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反衬出现实的残酷。

小说的描写,我觉得非常的好,平实有力,栩栩如生。在语言方面,就显得生硬,接近口号性,而且作者故意将许多语言变的有力,而变成命令的口吻:“什么什么去”,“什么什么的”。用简短的名词短语去说话,表现出义无返顾,决不妥协。不过这样的话,是普通人说的吗?好在小说本身就是虚妄的,所以这些语言还算是应景。但是读起来,晦涩满口。

最后是小说的主题:“复仇”,中国古代小说,尤其是传奇小说中,复仇题材的非常的多,不过大部分是私仇,没有基于社会、种族的,我觉得鲁迅作为一个在民国,受过民主教育的文学家,应该是将社会的主题加入小说中,不过没有,小说的原因依旧是复仇,结果也是对于王的吊丧,但是没有革命的兴起,和社会的震动,剩下的还是麻木。这是为什么?不知道。

这个小说如果作为文学小说来说,我觉得给八分,不过其文学意境和思想内容,也就是五分罢了。

故事新编读后感

《故事新编》是鲁迅的小说集,其中大部分是根据老故事改编而成。

鲁迅先生的作品寓意深刻,杀伤力强,历来都是讽刺文学史上的经典,就像锋利而且带钩刺的弓驽,直刺敌人的心脏。一直以来,鲁迅先生都以大文豪的高大形象耸立在每一个年青学子的偶像位置,但是自从读了这《故事新编》之后,我忽然有了一种很失望的感觉。

八篇小说全是对历史或神话的改编,妙笔生花,再加上鲁迅的冷幽默,读起来一点也不吃力,放在床头,是一本很好的睡前读物。

最喜欢的一篇小说是起死。庄子在路上游玩,见到一具白骨,便发善心,招来大司命(能复活死人的神),复活了那具白骨,是个精壮的汉子,赤身裸体。汉子说他拿着礼品去探亲戚,路上遇见了強盗,被闷了一棍,便晕了,醒来后,却发现自己的衣服不见了东西也不见踪影。便向庄子讨要东西,庄子问他是哪个时候的人,汉子说他去探亲时纣王正要修建鹿台,庄子一听,说,我帮不了你,离现在有好几百年呢,况且兄台,你已经死了,不是睡着了。汉子认为庄子在骗他,死活不让他走。庄子没办法,想把大司命招来,再把汉子变成白骨一具,大司命却再也招不来了。后来走过来一名巡警,庄子趁机跑了,留下汉子和巡警在那里纠缠。这篇小说是用话剧的形式讲述的,我读时一直在想谁能演那个赤身裸体的汉子。

《故事新编》是鲁迅先生根据我国古代一些著名故事改写而成的。有些文章,例如《铸剑》,便是改自《干将莫邪》,只是将故事背景、少数情节略作改动。评心而论,改写是成功的。改写后的故事更加完美生动,也更吸引人了。但是,《奔月》却是令人(或许只是我)大倒胃口。《奔月》会使读者联想到故事的本体——“嫦娥奔月”。在《奔月》中,鲁迅变得有些“恶搞”,把射日大英雄塑造成整天怕老婆、只会打乌鸦的“窝囊废”,把大美女嫦娥写成唠叨罗嗦、不善解人意、不理解丈夫,而且泼劲十足的妇人——这完全颠覆了后羿嫦娥英雄美女的良好形象,就连情节也由“嫦娥偷仙丹是为了永葆青春而守护在爱人身边”杜撰成“嫦娥嫌后羿无能而迫不及待想要离开”——读到这里,我真有一些鄙弃这位享誉几十年的大文学家了。嫦娥奔月的故事为何能流传千古?只因它情节优美,寄托了古代劳动人民大胆而美好的愿望。可鲁迅先生的《奔月》却完全背离了这个美好传说的创作初衷。

这就是我对《故事新编》的肤浅认识。或许有人会对我大加鞭挞,指责我对大人物的不敬,但我“初生牛犊不怕虎”,我还是把心中的话说出来了,敬请前辈学人也以同样的心态来讨伐我。

故事新编读后感

《非攻》一些人在奋斗调停,一些人在积极准备奋战,一些人在浑噩度日。人的愚昧就在于不知道自己的恩人是谁,却又一视同仁。百家争鸣,真的是靠嘴打天下啊。

《起死》瞎捣什么乱呢。还什么魂呢!已然发生过的,无碍现在的,就不要那么追根究底了。这么说也不对。可是庄周真的是吃饱撑的了啊!更深的意思我就不懂了。

第一次这么认真的看鲁迅的文章,也是可爱的人哇。

命的深刻理解,从这种含糊的、复杂的,矛盾的认识中,可见一斑。

故事新编很精彩,即使跟现当代的短篇小说比起来也丝毫不觉得陈腐,看得出来鲁迅的功力是被大大低估的,长久以来被当做革命斗士裱在金相框中的鲁迅,小说其实是如此的有趣。

我想谈谈其中常被人忽略的一篇《起死》。

故事很简单,庄子借了司命的力量,复活了路边的一句野尸,野尸反而缠住了庄子,庄子再招司命却不得,最后招来警卫,自己脱了身,警卫又被野尸缠住了。

庄子为什么会想去救这具野尸,下引一段原文。

“庄子——大神错矣。其实那里有什么死生。我庄周曾经做梦变了蝴蝶〔11〕,是一只飘飘荡荡的蝴蝶,醒来成了庄周,是一个忙忙碌碌的庄周。究竟是庄周做梦变了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了庄周呢,可是到现在还没有弄明白。这样看来,又安知道这髑髅不是现在正活着,所谓活了转来之后,倒是死掉了呢?请大神随随便便,通融一点罢。做人要圆滑,做神也不必迂腐的。”

这里庄子就说明了,但是庄子说了半天根本没说为什么。庄子说梦和现实没有人能分清,所以我们现在可能在梦里,这骷髅本是人,在梦里他梦着自己成了骷髅,所以我要救他。

其实根本没有原因,庄子看来只是无聊。

再到后面庄子被碰瓷了之后是什么反应,下引一段原文。

“庄子——(窘急,招架着,)你敢动粗!放手!要不然,我就请司命大神来还你一个死!”

庄子为了赶路,这时候又想随意地取消这刚复活的生命。

何等的讽刺。因为一时的善心,甚至是好奇心就能叫一个死了3的生命活过来,赤条条地面对一个没有任何亲人朋友没有任何活下去意义的世界。

又能因为不耐烦要生生剥夺一条活生生的平等的生命。

这主观的唯心主义将一切外在都虚无化了,进而生命道德等等关涉他人的所指根本没有任何意义。

但第二次召唤司命的时候,司命却没有出来。鲁迅就是用这样的方式告诫了,个人的意志却也不能主宰世界,甚至在虚幻的故事内都没有办法改变世界的运行轨迹。

故事新编读后感

因为读《穆斯林的葬礼》时书中多次提到楚雁潮和新月在翻译鲁迅的`《故事新编》,所以得暇就找到《故事新编》来读(其实我读的好多书都是这样子开始的,读这本书时书中提到了什么书就找来读)。

故事都比较短,找到稍微长一点的空闲时间就能读一篇,到现在共读了四篇:《起死》、《奔月》、《铸剑》、《补天》。为鲁迅先生幽默诙谐的文笔所折服(以前做学生时没感觉到,对鲁迅的文章有点抵触,大概是因为要考试、要分析文章思想的缘故吧)。

先生又将耳熟能详的传说写得活灵活现,又匪夷所思。读了先生的叙述才知女娲娘娘是真正顶天立地的女子,累了就将头靠在高山上头发搭在山顶上;因补天(被共工撞不周山而裂的)耗尽所有精气神而死,整支队伍在其肚皮上扎寨;为了点燃芦柴堆(用来融化补天用的石头的)随手从昆仑山上燃烧的森林大火中取了一株大树做火种。

而脱离了身体几日的头仍能做出表情,会唱歌,在沸水中还会舞蹈,会攻击自己仇敌的头,让人读来感觉奇特荒诞,但又感觉有那么点可信,就应该那样。

在《铸剑》中还写了古时人与人之间单纯的信任,所谓的一诺千金。眉间尺未能为父(干将)报仇即遭国王防备捉拿,一从未谋面的黑色人说“我能替你报仇”,眉间尺就将自己的头颅亲自割下和锋利的雄剑一起交给了黑色人。可见当时的人之间的信任是超出我们今天的人的理解能力的,令今人汗颜。

故事新编读后感

故事新编,实际上是鲁迅对现实希望的幻灭,转而研究神话,借机寄托自己的理想。那么读者们的感受是什么?下面是本站小编精心为你整理故事新编读后感,希望你喜欢。

鲁迅《故事新编》的八篇神话历史小说(收入《中国现代小说精品·鲁迅卷》)已经全部读了一遍,试论一下个人看法:

《铸剑》:这篇我读了三遍,印象是果真名不虚传,使古老的传说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不仅在情节上更加神奇而曲折,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还可以得出这是影射人民大众反抗军阀统治的结论。

《采薇》:借伯夷、叔齐的故事影射当时的知识界,讽刺自命清高而脱离实际的人。行文幽默横生。

《补天》:歌颂新生力量,鄙视腐朽守旧的封建派。

《奔月》:看不大懂,但幽默风趣。

《非攻》:所指何事,不甚清楚,可能是说为民辛劳者却不为人理解吧。

《理水》:十个空谈家抵不上一个实干家。

《出关》:与《采薇》风格相近,其意所指深远,非我所能理解。

《起死》:促人清醒者被当做骗子,实是我国一大痛心事。

《故事新编》是鲁迅先生以远古神话和历史传说为题材而写就的短篇小说集,包括他在不同时期所写的8篇作品。这八篇小说分别是:《补天》、《奔月》、《理水》、《采薇》、《铸剑》、《出关》、《非攻》、《起死》。外加一篇《序言》。此书主要以神话为题材,故事有趣,而且想像丰富。《故事新编》是鲁迅先生的最后的创新之作里面8篇有5篇写于鲁迅生命的最后时期。面临死亡的威胁,出于内外交困、身心交瘁之中,《故事新编》整体的风格却显示出前所未有的从容、充裕、幽默和洒脱。尽管骨子里依旧藏着鲁迅固有的悲凉,却出之以诙谐的“游戏笔墨”,这标明鲁迅的思想与艺术都达到了一个新的环境,具有某种超前性。在它的很多篇中,都可以发现或隐或现、或浓或淡的存在着“庄严”与“荒诞”两种色彩和语调,互相补充、渗透和消解。

鲁迅曾说,《故事新编》里的全部作品“是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其中,《补天》洋溢着赞美,亢奋,欣喜的调子,其画面瑰丽而壮美,结构宏大。虽然女娲补天源于古籍,但在此的描绘中多了些许浪漫主义氛围,创造了十分奇异动人的艺术画面。而《奔月》《铸剑》虽然也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但同时也有着压抑的沉重感。《铸剑》中关于眉间尺以头与剑托付黑色人报仇的情景,以及黑色人混入皇宫,施展计策的描写虽然不符合现实的逻辑,但也正因为这样获得了令人讶异的感染力,加强了浪漫主义色彩,却又不缺乏沉重感。

虽然这些故事中都很有趣味性,有一些神话或者虚幻的影子,是很容易读懂的,但是要读透还真不容易。而且故事情节都是很吸引人的,也是传统人物的再塑造,来适应自己所需的主题。鲁迅先生并没有让这些人物完全叛变,而是对他们的一些特有的性格进行放大。比如说眉间尺优柔寡断的性格。在《铸剑》这篇小说的开始,作者就花了大手笔来写眉间尺是如何对待一只老鼠的态度,先前是觉得它可恶,打扰了自己休息,但是在用水溺它的时候又觉得它可怜,在要救它的时候又觉得它活该死。如此犹犹豫豫,直到烧了六支松明,也没决定是要救还是要害死它。当他知道父亲的死因,以及要报杀父之仇的决心,可是他却不愿意伤害除了仇人——大王——以外的人,所以最终上演了几个头颅在金鼎内争斗的很是荒诞的一幕。将眉间尺的性格是刻画到了极限。

另外印象更深刻的是《奔月》。之前我们听到的嫦娥奔月的故事中,嫦娥是被逼无奈,是为了阻止贪婪的蓬蒙。然而鲁迅中的故事中却颠覆了嫦娥美好的形象。刚开始看到鲁迅先生写到“乌鸦炸酱面”的时候,真是忍俊不禁,本来是一个英雄和美人的绝佳搭配的传奇故事,现在却到了只能吃乌鸦炸酱面的境地,而且乌鸦还射了一天才得到那么三只,麻雀射碎了还成了珍品。感触最深的是,后羿很大男子主义的说自己是因为担心嫦娥在人间没吃的了才那么伟大的留在这里天天去打猎,还不畏责骂,本来他可以一早就吃了金丹飞升从此什么也不用忧愁的。此时的嫦娥也年老色衰了,后羿也英姿不再了,即使后羿看着嫦娥因为现在窘迫的生活变得憔悴,心里自责不已,但是嫦娥的心却已经默默的在变了。在他第二天出去打猎回来的时候终于发现嫦娥偷吃了金丹独自找解脱去了。到头来,美好的爱情变成了泡影。后羿懊恼不已,但是他却依旧没有领会到是因为他们的爱情经受不起现实的考验,而不是因为嫦娥厌倦了吃乌鸦炸酱面。她厌倦的不仅仅是每天担心有没有肉吃,可以吃到的肉还是不是乌鸦肉了,更是因为本身对后羿的爱情的极高的期待被现实的残酷打败了。一个原本声誉极高的神射手,得到帝王的称赞的,现在变得老太婆也不认识,现在还落得每天只能打猎到乌鸦而不是什么珍禽野兽了。鲁迅借神话经典说了现在的故事,没有英雄美人的荡气回肠,没有爱情悲剧的缠绵悱恻,只有后羿为生计问题、为避免危机的发生而辛勤奔波,而嫦娥却因生计问题的长期不能解决,被迫飞升。在《故事新编》里,嫦娥与后羿的爱情变成了由物质维持的,而没有了丰裕的物质作为支持,原本看似美好的爱情也会露出本来丑陋的一面来。鲁迅把后后羿的后英雄生活写的淡如水,就像所有平凡的家庭一样,为柴米油盐酱醋茶而奔波烦恼,最终说明了爱情敌不过岁月,敌不过柴米油盐,敌不过烟熏火燎。《奔月》借神话的外壳,传达出了鲁迅对现实人生的思考和对不切实际的虚幻爱情观的批判体现了对现代人的爱情焦虑感。

在《理水》中,大禹和众位学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是“湮”还是“导”。这个在尧治水失败后,是显然的,但是“学者”们却认为“导”是蚩尤的法子,是用不得的,就像当时的各类新兴事物一样,在中国的大地总是有人在反对在抵制,不愿意变革。鲁迅先生是在赞扬像禹这样有胆识有谋略的人,同时也是当时社会需要革新的印证。透过文本对大禹“黑瘦的面貌”和“结满老茧的脚底”的特写,读者可以体会到禹在治水中“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夜入”的艰难困苦和坚持不懈的意志力。《非攻》中德墨子亦是如此,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墨子主张“兼爱”,反对“非攻”,具有“摩顶放踵,利天下,而为之”的精神。鲁迅在小说中紧紧抓住这一精神原点,紧张而戏剧化地写出墨子与公输般的斗智斗勇,最后促使楚王放弃攻宋。儒家孟子曾攻击墨子说。“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显然,鲁迅并不认同儒家的这一评价。《非攻》中的墨子以自己的意志、胆识和智慧,挽救了弱小的宋国,使数以万计的宋国生灵免遭涂炭,这是一种博大的人间情怀,一种深厚的人道精神,一种无疆的大爱。同时还有女娲不断创造新生,因义而“不食周粟”,在脆弱中坚守,最终饿死在首阳山的伯夷,叔齐等等,都是鲁迅所赞扬的。

同时,消极避世的老子,自相矛盾的庄子,已无“用武之地”的羿,犹豫不决的眉间尺这些人物。在幽明两界泾渭分明的区别背后,承载的是一种对生命和死亡的价值、意义的选择与思考。不知生,焉知死;舍生取义,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个体选择生与死的正义性的理性判断与道德评价。事实上,在30年代的中国,每一个知识分子都得面对这样严峻的拷问,直面或回避,承担或放弃,舍或取,等等,也就成为30年代知识分子精神天平上孰轻孰重的醒目的刻度。

然而,每一个作者都是历史文本的阅读者和阐释者,而鲁迅乃是有意识地把历史看成一个巨大的文本。《故事新编》就是历史文本的重新书写,他试图通过对历史文本的重构来展叙自己精神的历程。从鲁迅那上下古今任意驰骋的奇异构思中我们分明感觉到一种鲁迅式的虚妄。鲁迅“所想”与“所说”的背离,反映了鲁迅既立足于现实又超越了现实的深刻性。我们从鲁迅对历史的诅咒和对国人的无情抨击中不难体会出那种深深的失望与悲哀之情,从鲁迅那样的制高点上俯看人生与现实,化繁为简,就导致了《故事新编》中“虚妄感”的产生。这是鲁迅独特真切的人生体验,也是其历史小说所蕴含的内在意旨。

鲁迅这种深刻的现代意识表现在《故事新编》中,就是对个体生存命运的痛苦思考,那种先觉者从黑暗中挣脱出来又掉进新的虚空之中的绝望之情。可以说,整部《故事新编》就是关于“人”的生存境遇的思考与反思。面对他人改造的怀疑到返回自我的价值追问,先觉者生存于世的位置问题必然会在鲁迅心中凸现。鲁迅在小说中采用解构历史的方法,将这些抽象化和符号化了的英雄、圣贤化解为一个个平凡之人,成为滑稽、荒诞的对象,从而呈现出鲁迅荒诞和虚无的心态——一种“独战的悲哀”的悲凉之感,英雄末路的悲叹。这就是鲁迅在《故事新编》中所要表达的关于人生、历史的内心体验和中心感受。我们既不能否认鲁迅在体验论上痛感中国的“无历史性”,也不能否认鲁迅在价值观上深信历史进步的必然性,这种看似矛盾的思想恰恰应该是鲁迅的深刻所在吧。

鲁迅先生写的《故事新编》是被我一口气看完,刚看完我就无法抑制对鲁迅先生的敬佩之情,也奇怪里面情节的光怪陆离、天马行空及对人物的刻画,在读的时候,也无时无刻不被先生书中的幽默及洒脱所感动。

《故事新编》作为一本是在之前的神话故事,及史实记载的基础上创造而来的,其创新性定是难以突破的。但先生却成功的将《故事新编》转型了,并还拥有了自己的固有形象。无论是《铸剑》还是《理水》,其中无论是从故事性,还是写。

作文。

笔上都是完美的,最主要的是,先生还把它变成了自己想要的东西。

《故事新编》读后感

一共八篇故事。完全无法把自己代入到那个白话文刚启蒙的时代,鲁迅的文笔也很流畅,故事也很精彩,一度以为原本的神化故事就是如此的额。可是真实的是怎样的,好像也不记得了呢。

第一篇《补天》看的有点晕晕乎乎,称呼什么的也有点不太适应,故事也不好玩儿。就不说了。

《奔月》最大的亮点是乌鸦炸酱面!!难道真的吃过?这是怎么想出来的!后羿竟然把方圆百里的飞禽走兽都消灭干净只剩乌鸦了!为什么偏偏剩下来的最多的是乌鸦而不是麻雀?可是最后嫦娥还是吃了丹药飞月亮去了呀!后羿好可怜哦。嫦娥也好可怜啊。可是你们为什么就不能吃野菜呢!自己为何不养只鸡下蛋吃呢!为什么呢!为什么一定是乌鸦炸酱面呢!

《理水》也就是传说中的大禹治水。前面智者与愚民的对话,很讽刺。鲧是条鱼,大禹是条虫!大禹和舜最后的对话也是很值得玩味的。

《采薇》里面所描述的有关计算时间的是用烙了多少张大饼的功夫来计算。甚至写到烙了三百零五张大兵的时候,这到底是多久呢。伯夷和叔齐哪里值得夸赞呢,明明就是蠢到要命啊!不是小姑娘的话语逼死了他们,而是他们自己心中的坚持崩塌了吧。老顽固!

《铸剑》眉间尺。总还是觉得自己并未完全的看懂,但还是不觉明历啊。那个人到底是谁呢?也许是他自己心底里的邪恶的那部分吧。

故事新编读后感

《故事新编》是一本有趣的作品。读完故事新编,大家的读后感会如何写呢?看本站小编精心为你整理故事新编读后感,希望你喜欢。

谈一谈《铸剑》本身的问题。

首先是情节的构思,本身这个情节就挺奇怪了,一个为了大王尽力的工匠反被杀,遗腹子性格软弱却想报仇,一个不明身份的男人突然出现,借脑袋和剑帮助少年报仇,砍掉的脑袋还会唱歌,呜呼,这是什么诡异的情节?所以这个情节鲁迅本身就不需要加入太多自己的扩展,因为这个本身已经是很奇怪了。本来情节如果很奇怪的话,会削弱小说本身的现实含义,但是对于本就是一个荒唐的妄想——一个少年想杀了大王,这本就是荒唐的事情,也许荒唐的情节反而能够衬托出故事本身的编造,是为了复仇的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反衬出现实的残酷。

小说的描写,我觉得非常的好,平实有力,栩栩如生。在语言方面,就显得生硬,接近。

口号。

性,而且作者故意将许多语言变的有力,而变成命令的口吻:“什么什么去”,“什么什么的”。用简短的名词短语去说话,表现出义无返顾,决不妥协。不过这样的话,是普通人说的吗?好在小说本身就是虚妄的,所以这些语言还算是应景。但是读起来,晦涩满口。

最后是小说的主题:“复仇”,中国古代小说,尤其是传奇小说中,复仇题材的非常的多,不过大部分是私仇,没有基于社会、种族的,我觉得鲁迅作为一个在民国,受过民主教育的文学家,应该是将社会的主题加入小说中,不过没有,小说的原因依旧是复仇,结果也是对于王的吊丧,但是没有革命的兴起,和社会的震动,剩下的还是麻木。这是为什么?不知道。

这个小说如果作为文学小说来说,我觉得给八分,不过其文学意境和思想内容,也就是五分罢了。

《故事新编》是鲁迅的小说文集之一,因为我非常想了解鲁迅关于侠义类、传奇类小说的写作,所以买了这个集子。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黄牛皮纸的封面,加上内部厚重犹如版画的插图,让人有一种厚重的感觉,的确这也反映出作者的心思,和小说的意境。

小说中我最喜欢的是《铸剑》,其他的诸如《出关》、《非攻》和《起死》类,整个故事的主干基本上古代文字记载的现代翻译本,然后又强行加入一些和民国时代相关的事情,完全是借古讽今,不在小说本身,所以我觉得立意一般。还有就是《补天》、《本月》《采薇》类小说,因为依据的古文本就描述简单,所以小说中大部分是鲁迅构思和扩展的,当然整个内容仍然是借古讽今,不过文章的内容和想表达的意思相符合,所以我觉的还行。但是《铸剑》不同,讲的是一个复仇的故事,整个小说虽然也一半出于历史文章的记载,另外一半是作者的构思,不过因为其中没有夹杂多少作者对现实社会的折射,所以整个小说还是比较丰满的,比之其他的小说,在*文学*意味上强了许多,这也是我喜欢的原因。

其实鲁迅对于小说大部分寄予的是对于现实嘲讽的厚望,所以我觉得莫过于用当时社会的事情去描写才更加妥当,比如《阿q正传》,《狂人。

日记。

》等等,既是当时的故事,又是架空的讽刺故事,比之借古讽今,让人除去了一种猜测,人物和事件到底是对应现代的哪些事情,又有哪些是讽刺,哪些是历史,除去这一层隔膜之后,顿时就清楚了,讽刺的归讽刺,历史的归历史。

不过我也不指责鲁迅,毕竟当时的民国是一个“因语获罪”的时代,文革也是一个,所以采用隐喻、借古讽今,都是保护自己也攻击敌人的好招数。

《故事新编》是鲁迅的小说集,其中大部分是根据老故事改编而成。

鲁迅先生的作品寓意深刻,杀伤力强,历来都是讽刺文学史上的经典,就像锋利而且带钩刺的弓驽,直刺敌人的心脏。一直以来,鲁迅先生都以大文豪的高大形象耸立在每一个年青学子的偶像位置,但是自从读了这《故事新编》之后,我忽然有了一种很失望的感觉。

《故事新编》是鲁迅先生根据我国古代一些着名故事改写而成的。有些文章,例如《铸剑》,便是改自《干将莫邪》,只是将故事背景、少数情节略作改动。评心而论,改写是成功的。改写后的故事更加完美生动,也更吸引人了。但是,《奔月》却是令人(或许只是我)大倒胃口。《奔月》会使读者联想到故事的本体——“嫦娥奔月”。在《奔月》中,鲁迅变得有些“恶搞”,把射日大英雄塑造成整天怕老婆、只会打乌鸦的“窝囊废”,把大美女嫦娥写成唠叨罗嗦、不善解人意、不理解丈夫,而且泼劲十足的妇人——这完全颠覆了后羿嫦娥英雄美女的良好形象,就连情节也由“嫦娥偷仙丹是为了永葆青春而守护在爱人身边”杜撰成“嫦娥嫌后羿无能而迫不及待想要离开”——读到这里,我真有一些鄙弃这位享誉几十年的大文学家了。嫦娥奔月的故事为何能流传千古?只因它情节优美,寄托了古代劳动人民大胆而美好的愿望。可鲁迅先生的《奔月》却完全背离了这个美好传说的创作初衷。

这就是我对《故事新编》的肤浅认识。或许有人会对我大加鞭挞,指责我对大人物的不敬,但我“初生牛犊不怕虎”,我还是把心中的话说出来了,敬请前辈学人也以同样的心态来讨伐我。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