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数学克和千克教案(模板18篇)

时间:2023-12-18 08:46:48 作者:琴心月

教案可以帮助教师预测学生的困难点和易混点,提前做好应对措施。此处提供一些经典的二年级教案,供教师们参考和借鉴,以便提高教学效果。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克和千克》

教材设计了一些让学生感受质量单位、比较物体轻重的活动,并结合活动渗透了一些统计的初步知识。通过这些活动,一方面在克和千克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再次体验常见的物体的重量,逐步建起质量单位的正确观念,并且明确要比较物体的重量,不能光靠眼睛观察,必须要用秤称一称,切实感受生活中的数学,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另一方面通过记录同学们的休重,学习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通过使用不同的秤,认识测量质量的工具,初步学习用数学解决问题,提高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准备测量工具,对质量单位的感受,不只限于对千克的感受也可以是克。在活动形式上,除了参考教材上提供的内容外,还可以从本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选取素材。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建立1千克和1克的观念,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能力。

1、为学生创设有趣的情境,使学生的注意力马上集中起来,激发学生的求知。

2、充分利用学生的原有经验,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

3、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自体验,亲自感知,学生学的轻松、愉快,多次实践又帮助学生突破了难点,同时也让学生再次感悟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体重计、台秤或弹簧秤、天平、两袋盐等物品。

学具准备:

各种物品。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小结:人是有轻重的。

2、实践体验:再请学生掂一掂桌上带来的物体,感受物体的轻重,相互说一说。

3、学生汇报自己的感受,教师引出课题。

二、实践体验,建立概念。

(一)称学生的体重。

1、师:要想知道某个人到底有多重,可以怎么办呢?

2、让学生观察带来的体重计,观察一下,上面有什么?怎么称物体的质量呢?想好了和小组里的同学交流一下。

指名汇报,随机介绍kg是千克的表示符号。

3、让一组学生轮流站在体重计上,秤出每一位同学的体重,并指名两位同学在黑板上记录下每位同学的体重。

4、让每一个学生统计出不同的重量的同学分别有几种,统计时可以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统计,如用“正”字来表示,或用其他方法来表示。

5、让每一位同学背一背、抱一抱不同质量的同学,感受一下不24千克、32千克分别有多重。

6、全班交流,把每组统计的情况合在一起,成为全班同学体重的统计表,再让学生提出一些加、减法的数学问题,进行加、减法口算练习。

(二)建立千克的质量概念。

1、称一称。把自己小组带来的两袋盐放在台秤或弹簧秤上称一称。

学生生观察秤的指针指向几,老师指出1千克就是两袋盐的质量。

2、掂一掂。再把刚才称的盐放在手中掂一掂,边掂边用眼睛体会1千克有多重,并说说掂1千克的感觉。

3、估一估,你们再掂一掂身边的其它物体,能找出哪些东西重1千克吗?估计后再把这些物体放在秤上称一称,并互相说说1千克物体大约有多少。

4、猜一猜。师拿出1袋棉花和1袋铁钉,让学生猜一猜哪个重?说明理由,大家的意见不统一,怎么办?以实践来证实,请2名学生分别称一称。

5、质疑:这2袋物体的质量都是1千克,说明了什么?让学生感受到物体体积大并不一定重。

(三)建立克的质量概念。

1、天平称一称带来的硬币以及文具盒中的文具吧,先看老师称几根粉笔的做法。教师边称边介绍克的表示符号“g”。

2、学生小组进行操作,称硬币、鸡蛋和铅笔、橡皮等物品。

3、交流汇报。

4、再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猜一猜、议一议等实践活动,感受并建立克的质量概念。

三、全课总结。

看来比较两个物体的轻重,除了用称的方法,还可用估算的方法来解决。

四、课后实践,不断延伸。

1、到商店看1千克的物体或买1千克的东西有多少?

2、回家用秤称一称或掂一掂、估一估、算一算等方法,感受一下家中几种物品的质量。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克和千克》

本课时是《克和千克》这一单元的第一节课,主要介绍一些普通生活用品的重量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培养学生用数学观点发现克和千克两个质量单位,为进一步学习有关克和千克之间的联系做好准备。

对于活泼好动的二年级孩子来说,物体的重量他们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同时,二年级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较强,可以利用他们对身边物体质量来认识克和千克。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让学生学会看秤培养动手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和增强生活意识。

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选择合适的单位。

多媒体课件,2分硬币,一袋洗衣粉,2袋500克的面条,各种实物等。

1课时。

师:同学们,老师问你们一问题,平时你们去超市买东西,那超市里都有什么呀?

生:......

师:对,超市里有很多生活用品,包括吃的、穿的、用的,样样俱全,下面我们来看这张图。

出示图一:购物。

师:周末,小丽和小宁陪同妈妈去超市购物,他们都买了些什么?物品外装上的重量是多少?同学们仔细观察,谁来说一说。

生:饼干,净重110克。

生:洗衣液,净重5千克。

师:嗯,还有一个苹果需要用称来称一称,才知道它的重量,5个苹果重1千克。物品有多重,可以用质量单位克或千克来表示,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知识。板书:《克和千克》出示图:图片找标识(日常生活用品的重量)。

师:这些都是日常生活用品,你们认识它们吗?我们先来找一找含有克作单位的物品,把它找出来吧。

生:口香糖,3克。

生:菊花茶,12克。

生:瓜子,100克。

师:同学们回答的真好,再找一找含有千克作单位的物品吧。

生:洗衣液,5千克。

生:一箱苹果,25千克。

师:嗯,真棒!我们知道“克和千克”是表示物体的重量单位。

板书:重量。

师:同学们知道这些物品的净重是用什么工具来测量的吗?

生:称。

师:对,用称来测量,我们先来认识一下生活中的称。

出示图:日常生活中的称。

师:看,这些都是测量物品的称,不同重量的物品所选择的称是。

不一样的,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它们的名称吧。

有以下几个步骤:

1、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

2、使用前将游码移至左端的“0”刻度开始。

3、称的重量范围在5千克。

4、将物品放在盘子左边,游码放在盘子右边,一定要轻拿轻放,调到平衡。

5、读出数据。

生:想。

生:约重1克。

师:约重1克,那你们想不想用手亲自掂一掂,感受一下它的重量呢?

生:想。

师:好,下面老师准备了一些2分的硬币,发给同学们,一一感受一下1克有多重吧!

师:一克有多重?说说你的感受?

生:很轻。

生:很轻,很小。

生:像没拿东西一样。

师:问题:1克黄豆大约有多少粒?同学们估算一下!

生:7粒。

师:对,咱们这个实验上显示结果是7粒,黄豆大约有1克重,因为不同大豆粒子,大小重量是不同的。

总结:刚才我们已经知道一枚2分的硬币约重1克,7粒黄豆大约重1克,这种比较轻的物品是用天平称来称的。咱们再来看图生活用品中含有克作单位的商品,把它给找出来吧!

出示图:克。

师:请同学回答,把它读出来。

生:口香糖重3克。

生:菊花茶重12克。

生:瓜子重100克。

师:对同学回答真好,以上都是以克作单位的商品。

师:(板贴)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作单位,字母“g”表示。刚才我们学习了1克的重量,下面要老师考考你们.

出示图:

估一估下面哪些物品比1克轻?

师:哪位同学回答一下。

生:羽毛。

生:毛绒。

师:嗯,回答正确,还有其它的想法吗?如这包纸巾,一整包的重量比1克重,如果抽出其中的一小张,就会比1克轻。

师: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比1克轻?

生:一张纸。

生:

师:比如一根头发,一根绣花针,一粒米.......同学们,刚刚对1克已经有了初步地认识和了解,那我们一起继续研究1千克有多重!

生:洗衣液5千克。

生:苹果整箱重5千克。

师:同学们来看我手里拿着一袋洗衣粉,大家仔细观察,它的净重是多少?

生:1千克。

师:是的,你们再感受一下1千克的重量有多少,掂一掂吧:

生:重。

师:对1千克要比1克要重的多得多怎样来测量千克的呢!

一起来看:物品的重量用称来测量。

1、1千克的洗衣粉。

2、5个西红杮约重1千克。

3、小朋友的体重是25千克。

测量物体时,指针指向几,所指向的数字就是几。

师:板贴:计量比较重的物品用“千克”作单位,字母“kg”来表示。课堂总结:咱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刚才学的克和千克,一枚2分硬币是1克重,7粒黄豆约重1克,“克”用字母“g”表示,一袋洗衣粉重1千克,一袋盐重500克,两袋盐是两个500克,两个500克相加,就等于1千克。所以:1千克=1000克“千克”用字母“kg”表示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个练习吧出示:

一、小练习:

1、一袋奶粉重500()。

2、书包重1()。

3、一个大西瓜重4()。

4、小明身高1()35(),体重28()。

5、一个气球重5()。

6、一箱桃子重12()。

二、判断:

1、一袋盐重500克。()。

2、一只鸭重3克。()。

3、一根跳绳长2厘米。()。

4、爷爷体重重60千克。()。

5、一只猫重3克。()。

6、一千克奶粉和一千克铁一样重。()。

课后拓展:

今天我们学习了克和千克的认识,知道了物体的重量是有克和千克为单位的,每个商品的外包装上面都有它的净含量,请同学们回家找一找含有克和千克的物体吧!

小学二年级数学《克和千克》教案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克”、“千克”这两个概念的建立非常具有挑战性。一是因为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克”、“千克”的接触比较少,二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重量关注和经历轻重的体验比较少,三是“克”这个单位比较小,学生更是很少有对这个重量单位的感受与体验。

这节课我主要是引导学生去认识克和千克,在此学习过程中通过学生称一称,掂一掂,猜一猜并称一称验证猜测,找一找,估一估等环节然学生充分的感知和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这些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一做,学生的兴趣很高,能够让学生在这些有趣而又感兴趣的环节中学习本节的知识点。我在课前给学生分小组,在课中学生小组合作的很好,每个小组都很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来。

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充分地进行想像、推理、猜测、判断等心智的运动,挑战自己的思维。如让学生举例说一说很重很重的物品,很轻很轻的'物品,而这些物品到底重多少,你能说一说吗,不仅引发学生进一步对轻重的关注,更调动已有的有关重量单位的知识经验,当学生建立“1克”概念以后,要建立“1千克”的概念,十几克到几十克再几百克这个重量的序列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可以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来加以建立。学生在初步关注到物体的重量有重有轻后,让学生大胆估计这些物品的重量这一环节中,尽管学生估出来的重量与实际不符合实际标准答案,但相差并不是很大,但这里面最重要的就是要使学生产生了想知道这一物品实际重量的强烈需要。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克和千克》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1.注意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教材编写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如教材通过呈现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在超市购物,引出质量单位,说明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或千克作单位。,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克和千克是两个基本的质量单位,如果学生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就可以正确运用他们进行估测或实测,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反过来,学生在进行实际测量的活动中,也能进一步加深和巩固这两个质量单位的观念。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为了达到这种相互促进的效果,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教材采取了一些措施。

(1)通过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如,借助一个2分硬币和一袋1千克的盐,让学生用手掂一掂,感知1克和1千克有多重;让学生说出大约重1千克的物体,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

(2)给学生提供测量实际物品的机会。如说明要知道物品的轻重,可以用秤称,介绍了一些常用的秤,让学生认识测量的工具。再如,让学生称从家里带来的各种物品。让他们在认识一些不同的秤后,实际练习读取盘秤、弹簧秤等常用的秤上的数值,充实实际测量的经验并巩固重量观念。

(3)培养估测意识。如,在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后,给他们提供了先估测再实测的练习,让学生比较估测与实际测量所得结果的差别,从而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

1.主题图。

教材第85页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引出质量单位的。教学时,教师可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地方用到克和千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克和千克的认识。

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地是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能够在实际中应用。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应注意让学生通过掂一掂、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1克、1千克大约有多重,从而初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观念。

3.认识常见的秤。

教材第86页介绍了一些常用的秤。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准备一些常用的秤,如天平、盘秤、电子秤、弹簧秤等,使学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秤可以帮助我们知道物品的`轻重。可以先让学生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在什么地方见到过这些秤,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再让学生认识这些工具,练习读取秤上的数值。但应注意不要要求过高,只要学生能读出整十、整百克和整千克就可以了。

4.解决问题。

教材第87页选择学生身边的事物,让学生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教学时,教师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生动有趣的数学教学活动。如让学生调查家里买的苹果和鸡蛋的质量和数量,并推算一下大约多少个苹果重1千克,大约多少个鸡蛋重1千克。还可以让学生根据教材中所给的素材提出一些计算的问题。使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加深对克和千克的理解。

5.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在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后,教师应给学生们提供先估测再实测的练习。如在教学教材第87页做一做中第2题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小组活动。在小组内活动时,依次出示大家带来的物品,让每个学生都先估一估,记录下来,再选择合适的秤称一称,比较估测与实际测量所得结果的差别,从而不断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

小学二年级数学《克和千克》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方法初渗。

2、出示(一个苹果和一包薯片)。

那我再拿出一包大薯片,再来和它比比,哪个重?为什么?

小结出:比较物体的轻重,有时候不能光看物体的大小,还需要我们实际得来掂一掂——板书“掂”

二、感知1克,进一步渗透估量方法。

1、感知1角硬币。告诉我有什么感觉?{轻}。

交流汇报:小朋友们找到了吗?

1)生1:乒乓球。你是怎么找的?

3)生3:一颗棋子。你是怎么找的?

3、小结:1)刚才同学们说得都非常好。我们说估量两个物体是否一样重,我们可以对比着掂一掂。2)那么像刚才同学们找到的一颗花生、一颗棋子、一个乒乓球以及这个1角硬币都大约重1克。克就是今天要向同学们介绍的一个质量单位——板书“克”

结:虽然1克给我们的感觉很轻,但当100克时,就有一些分量了。

5、估量苹果重量,进一步渗透估量方法。

师:刚才同学们找了很多1克的物品,那苹果为什么你们觉得它不是1克重呢?那你估量它有多重呢?你是怎么估量的?{与已知的物品(1克)对比着掂}我们再借用这个方法再来估量一下。生估,师揭晓200克;我们再来感受一下200克的苹果。

6、估量盐。

那同学们再来估量一下桌上一包盐有多重。{生估,定500克(可见包装)}。

三、感知1千克。

1)感受1千克。小组轮流掂一掂1千克重的两包盐。掂的时候要静静地感受,把1千克的感觉记到心里去。

2)如果1克与1千克比较,会产生什么样的感觉?为什么?因为要1000个1克才是1千克。

3)找1千克物品。同学们可以运用找1克物品的方法来找找桌上1千克重的物品。

交流:找到了吗?(一瓶水)。

四、认识秤。

2)实物展示天平介绍。

3)如果要称书包,可以选择什么秤?用弹簧秤实际称量。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在各种体验活动中学习的很愉快,那你们都获得了哪些知识呢?

六、看书整理知识,完成书上相应练习。

七、完成课件上的练习题。

1)改错题。

2)选择合适的单位填空。

3)思考题:1千克的铁和1千克的棉花谁重?

4)我们说克和千克在生活中有很大用处,请同学们回去用你们神奇的手去找一找、掂一掂1克和1千克的物品。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数学二年级《克千克吨》的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初步形成质量的概念,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2.初步建立1千克和1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3.使学生了解用秤称物品的方法。在实际操作中自主选择合适的秤称物品。

4.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品质量的意识。

教具准备: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两袋糖各500克,一袋盐1千克,弹簧秤,电子秤,天平一袋苹果1050克等。

(学生用)六人一组:一个2分硬币约1克、两颗花生米1克、两袋糖各500克、一袋盐1千克、天平等。

教学重点:

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教学过程:

一、体验轻重。

1.指名抱一抱老师,抱一抱同学,说说有什么感受?

生:可以用手掂一掂,用秤称,看包装袋。出示包装袋上的质量。

3.学生汇报课外调查的质量情况,师随机板书。请小朋友观察板书,发现了什么?

生1:都有关克与千克的。生2:还有g、kg的。

二、出示课题“克与千克”

1.师说明g和kg分别是克与千克的国际单位符号。

2.请小朋友用手掂一掂文具盒与数学书的质量,谁重?有什么方法?

3.出示天平。师简介天平的构造及使用,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

二、动手操作,初步建立质量观念。

(一)感知1克的质量。

1.设疑:你知道1克大约有多重吗?

(生:其实我们用的一个2分硬币就大约重1克。)。

2.动手掂掂:说说自己有什么感觉?(学生动手掂量硬币,感觉1克很轻。)。

3.合作找找:在各组的商品中,有大约重1克的物品吗?

生l:一小块橡皮。

生2:2粒黄豆。

生3:1个扣子。

4.互相说说:你是怎么找到的?

师:同学们真棒!举了这么多例子。大家桌上有一些物品,请同学们先掂一掂、估一估有多重,然后用天平称一称。

(二)感受“几克”、“几十克”等重量。

1.师:老师想称一下物品。(把游标拨回到“0”)游标不够用,等会儿我们用砝码来称。(出示鸡蛋)鸡蛋放在这边,大家先猜猜看,鸡蛋大约有多重?可以拿起来掂一掂。

2.生猜:10克。师:这是一个10克的砝码,放上去,怎样?(肯定不止10克)生再猜……(不断调试)50克。差不多了。我们可以说一个鸡蛋大约重50克。

3.其实,我们身边很多物品都有把它的重量标出来。今天,每个小朋友都准备了一件物品,下面请大家轮流当小考官,把自己的物品让组里的小朋友掂一掂、猜一猜,比一比看谁猜得最准确。

(三)感受1千克的重量。

1.师:请同学们从学具袋中拿出一袋盐,掂一掂、估一估一袋盐有多重?

生1:300克。

生2:比300克多,好象是350克。

到底是多少克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质量标注:500克。

师:一袋盐重500克,那两袋呢?

生:1000克。(板书)。

师:请同学们再来掂一掂1000克重的盐。(学生掂量)。

师:如果我们再来称一称这两袋盐的重量,用天平合适吗?

生:不行!重了。

师:今天我们还带来了电子秤,谁知道电子秤的用法?

(学生介绍。)。

师:来!放进方便袋里称一称,看看!有多重?

生:1千克。(板书)。

2.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重量大约是1千克?

3.练一练1,第88页1、2。

三、全课总结。

学了今天的新知识,你想说些什么?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克和千克》

2.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初步的估量物体质量的能力和会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3.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意识,及互相合作学习的能力,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选择合适的单位。

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较准确地估计物体质量,表示物体的轻重。

为学生创造充分的感受、体验的机会。

由书本数学向生活数学转变,重视培养解决问题的策略,组织学生合作学习,人人参与、主动发展。

多媒体课件,天平,盘称,2分硬币,一块肥皂,2袋500克的糖,1千克的称砣一个。

(一)创设情景,导入课题。

1、组织学生进行负重跑步比赛。

学生活动。

师问:让我们来采访一下冠军,你为什么不选王仕聿(重的那位同学)呢?

那么,王仕聿,你有多重?除了“斤”以外,你们还知道哪些表示物体质量的单位?

2、师说:“斤”“两”是我国过去常用的质量单位,从1990年12月21日开始,我国就规定不使用这两个计量单位了。现在我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要和国际接轨,而“克”“千克”是全世界各国统一使用的质量单位。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国际标准的质量单位“克与千克”(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交流汇报:请学生汇报去超市调查情况。

学生汇报。

师问:同学们说了那么多,这些物品有的用“克”作单位,有的用“千克”作单位?请你仔细想一想,什么时候用“克”,什么时候用“千克”作单位呢?(比较轻的东西用“克”做单位,比较重的东西用“千克”作单位)。

小学二年级数学《克和千克》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时是《克和千克》这一单元的第一节课,主要介绍一些普通生活用品的重量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培养学生用数学观点发现克和千克两个质量单位,为进一步学习有关克和千克之间的联系做好准备。

学情分析:

对于活泼好动的二年级孩子来说,物体的重量他们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同时,二年级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较强,可以利用他们对身边物体质量来认识克和千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初步认识克和千克,建立克和千。

克的观念,知道1000克=1千克。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让学生学会看秤培养动手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和增强生活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教学难点:

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选择合适的单位。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盘称,2分硬币,一袋洗衣粉,2袋500克的盐,各种实物等。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有一位叫芳芳的小朋友,她给姥姥写了一封信,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1:有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生2:克和千克的单位使用有误。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表示物品有多重时,可以用克或千克作单位。

除了克和千克,你还知道那些表示物体轻重的单位?(公斤、斤、两)斤、两是我们国家过去常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所以大家要学好它。克通常用字母g表示,千克用字母kg表示。(板书gkg)。

今天咱们就一起来研究表示物体质量轻重的单位克和千克【板书课题:克和千克】。

二、在生活情境中探究。

1.感知、认识“克”。初步建立1克的质量观念。

(生举例)。

2.感知并建立10克、15克、20克……的质量观念。

师:同学们举例说出了这么多重约l克的物体。大家再来掂一掂硬币。请在手上放10枚2分硬币,闭着眼睛掂一掂,感受10克有多重;再加5枚现在是15枚,大约重15克.再闭着眼睛感受15克有多重;再加5枚现在是20枚。大约重20克,再闭着眼睛感受20克有多重。(学生掂量并感受)。

师:我们桌子上还有一些物品(小包装标识为10~100克左右的袋装或盒装物品),你们从中任选一样,掂一掂,猜一猜、估一估有多重?然后再看标识是多重。

(同学们纷纷掂量、猜测,然后又迫不及待地揭开胶布。很自信的给自己的小组插上了一面红旗。)。

3、感知、认识“千克”

师:现在桌面上有一袋洗衣粉重1千克,大家用手掂一掂,感受一下l千克有多重。

生:不轻也不重。

生:有点重。

师:请你举例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大约重1千克?

(生举例)。

师:老师这有几袋物品(1千克的铁块.1千克的锯末,1千克的苹果……),请你们掂一掂,估一估有多重。

(各小组活动)。

师:请大家汇报各小组估计的结果。

(有大约2千克重的,1千克500克重的.3千克重的,1千克重的)。

师:实际上发给大家的物品都重1千克。

同学们纷纷说:锯末看起来多一些,铁块看起来少一些。。

师:我明白大家的意思,也就是他们体积不同:但是他们都重l千克。

4、认识“克与千克”的关系。

(1)建立1000克=1千克的等量关系。

师:老师这里有两袋盐,每袋重500克,两袋一共有多重?

生:1000克。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计算的:500克+500克=1000克。

生答后,板书:1000克。

生:我们把两袋盐放在电子秤上称,屏幕上显示的是1kg。

师:1kg就表示1千克,板书:1千克。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1000克与1千克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生:因为它们都表示的是这两袋盐的质量.所以1000克和1千克是相等的关系。

根据学生回答完成板书:1000克=1千克。

三、认识各种秤并会用秤称。

1.认识一些常用的秤。

要知道物品的轻重。可以用秤称。你见过哪几种秤?说给大家听一听。(ppt出示各种秤)。

2.学会用秤称物品(练习读取盘秤上的数值)。

请你称一称你从家里带来的物品,看有多重?

出示盘秤。(介绍用法)请各小组互相合作。

3.培养估测意识。

(1)先称1千克的苹果数一数有几个,再估出3千克的苹果,称一称,看估得准不准。

(2)分小组估一估大家带来的物品有多重.再选合适的称一称,看谁估得准。

四、全课总结。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芳芳写给姥姥的信,你找到信中的问题了吗?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五、小调查。

1千克鸡蛋、1千克苹果等各有多少个?

数学二年级《克千克吨》的教案设计

教材简析:

“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克和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是后面学习“吨的认识”的前提和基础。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知识,还缺乏认识,而且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这节课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1克和1千克实际有多重,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可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掂一掂、比一比、估一估、称一称、说一说等实践活动,了解1克、1千克有多重,从而初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观念。同时使学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秤可以帮助我们知道物品的质量。

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是学生对克和千克这两个概念接触得较少,是对斤的感性认识较多,所以对认识克和千克有一定的难度。而且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往往先关注物体的大小、长短、颜色等表面性的特征,而对于重量的本质性的关注则较少。而且“克”这个单位比较小,学生缺乏感受与体验。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力求体现以下二个方面:1、在特定情境中唤起学生对物体质量的关注;2、通过操作、实践活动让学生去感悟和体验,初步建立“克”与“千克”的观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知并认识质量单位克(g)和千克(kg),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在建立克和千克的表象基础上,培养学生估测物体质量的意识。在感知、猜想和验证过程中培养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的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教学难点:在理解1克和1千克的基础上,估测物体的质量。

教学准备:盘秤、课件、2分硬币、10克/袋的米、100克/袋的黄豆、500克/袋的食盐、1千克/袋的沙子等其它实物。

教学过程:

一、走进生活,感受新知。

1、同学们,我们这节课学的知识就是从生活中来的。让我们一起走进生活看看吧。课件显示洗衣粉袋上写着“2千克超值家庭装”,白沙糖的袋子上写着“净含量:400克”,牙膏盒上写着“净含量:140克”,米袋上写着“净含量:10千克”。

2、你知道这些几克、几千克表示的是什么吗?

3、细心观察的你还发现生活中什么地方用上克和千克呢?请你介绍一下。

4、克和千克都是表示物体有多重的单位,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克还可以用字母g表示,千克可以用字母kg表示。(板书课题)。

二、认识常用的计量工具。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克和千克》

1、知识与技能: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知道简单的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掂一掂、称一称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掌握千克与克之间的进率。

认识1克有多重和建立1千克质量的观念。

盘秤、天平、200克的果冻、500克的盐、二分硬币、水果、1千克沙子等。

每组准备一个2分硬币、10克凉茶,200克的果冻,1千克沙子、2袋500克的盐、纸巾一卷,数学书一本,橡皮檫,中方本,一张表格。

一、创设情景。

生:米是长度单位,分是时间单位。

师:那到底在生活中是用什么单位表示重量的呢,现在我们就一起到小猴子新开的超市看看吧。

师:你看到了什么?生答。

师:它们的重量是用什么单位表示的?

生:克,千克,g,kg。

师:其实英文字母g就表示克,英文字母kg表示千克。(板书:克(g),千克(kg))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国际上通用的重量单位克和千克。(板书:克和千克)。

设计意图:以长度单位和时间单位引出重量单位,复习了旧的知识,同时激发了学生的认知需求。

二、新授课。

1、认识秤。

师:生活中大部分物品是没有标出重量的,我们用什么方法才能知道它的重量?

生:用秤来称。

师:那你在生活中见过哪种秤?在哪见到的?

(学生说出哪种秤并简单介绍它的使用方法和它适合称哪些物品,较详细介绍台秤)。

设计意图: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回忆出要想知道物品的重量要用秤来称,并且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介绍各种秤用在什么地方,称什么样的东西,作为本节课的拓展,重点介绍盘秤这种常用并容易认的秤,为下节课做好铺垫。

2、认识克。

(1)感受1克。

生:天平。

师:很好!当我们用天平称完之后发现,两分的硬币大约是一克重。(课件出示天平)。

师:1克重的物品放在手里是什么感觉呢?请各小组拿出两分的硬币每个人都掂一掂,感受一下。

师:请看屏幕,老师这里有很多物品,你们猜一猜哪些是大约1克重的?

(每一组请一名学生到前面选一种,站在前面,并问下面的学生他们选的对不对,问两名在前面的学生掂1克的物品是什么感受,把选的物品拿回自己组和组员分享感受。)。

设计意图:让学生们亲身体验一克的重量,体验一克的不同物品的重量,为后面感受不同重量作对比作铺垫。

(2)感受10克。

师:一个两分的硬币是1克,那两个呢(生:2克)老师手里有10个硬币是多重呢?(生:10克)你们猜一猜,桌子上的物品中哪个是10克重的,再放在手里掂一掂。和你的小组成员说说自己的感受。(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从一克慢慢增加到10克,让学生体验重量的变化和一克与10克的联系。

(3)感受200克。

师:你们的桌面上还有一个果冻,你们掂一掂,估一估,这个果冻有多重呢?大家一起估一估(学生进入估一估的活动)。

学生汇报。

师:到底谁猜的最接近呢?现在揭晓答案,(投影果冻的重量)只要你的答案接近准确答案就是对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知道1克和10克感觉的基础上,初步练习估重。

(4)对比200克和500克。

师:现在如果让你一手拿着果冻,一手拿着一袋食盐,你能估出食盐的重量吗?试一下,并说说你是怎么估的。(学生进入估一估的活动)。

师:哪个组估完,可以把食盐上贴的白纸撕下来,看看到底是多重,检验一下你估的对不对。

设计意图:让学生以已有的经验,进行第二次估重练习,并对这节课重要教具500克的食盐的重量有一个深刻的印象。

3、认识1千克。

(1)感受千克。

师:一袋是500克,那两袋是多少克呢?(生:1000克)算的真快,怎么算出来的?(生:500+500=1000克)(板书:500+500=1000克)。

师:同样是这两袋盐放在秤上称一称,你能读出食盐的重量吗?(师操作:把两袋盐放在盘秤上称,课件展示用秤称的两袋食盐的照片)。

请几位学生读出称出的结果,再请一位学生到前面写一下。(1千克)。

师:指针指到1,而单位是千克,说明两袋盐是1千克,他写对了。

生:因为1000克=1千克。

师:也就是1000个1克就等于1千克(板书:1000克=1千克,画上边框)。

师:前面1000克是以克为单位的,(板书:在1000和克中间画一条竖的虚线)后面1千克是以千克为单位的,(板书:在1和千克中间画一条竖的虚线)。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计算得出两袋盐的重量是1000克,还是在克的基础上,以克为单位,同是这两袋盐再用秤称,发现结果是1千克,用盘秤称巩固了之前介绍盘秤的用法,同时自然的将1000克和1千克联系起来,这两个都是表示这两袋盐的重量,所以是相等的。后面在介绍它们的不同,一个是以克为单位,一个是以千克为单位,使学生直观的感受到克与千克的关系与不同,理解深刻,帮助记忆。

(2)教师教学如何读。

教师先说一遍,再单独找几个学生读,再全班齐读。

师:我们比较熟悉几斤,其实1千克就等于两斤,两斤就等于1公斤。

设计意图:用读的方法进一步体会克与千克的不同。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简单的说说千克与斤和公斤的关系。

(3)找一找掂一掂。

生:因为一袋沙和两袋盐掂起来感觉差不多。

用台秤称一称的确是1千克。

师:考考你们,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铁谁重?

引导说出:轻的东西多一些,重的东西少一些。

师:刚才体验了那么多重量,我们了解到一般情况下,我们较重的物品用千克做单位,较轻的物品用克做单位。

设计意图:根据已经知道的1千克的体验去寻找同样是1千克的沙,知道掂起来感觉差不多的,重量也是差不多。在此处拓展,锻炼学生思维,并让学生对重量与体积的关系有一个粗浅的认识。

四、巩固练习。

1、出示课本89页第4题。

师:下面我们就分辨一下这些物品到底是用千克做单位合适还是克呢?(生汇报)。

2、出示给姥姥的一封信。

师:同学读一读,小组讨论一下,这封信有哪些错误。(生讨论)。

师:小明的信主要错在哪个方面,(生:单位)(师在每个有重量单位的文字下面划线让学生一个个纠错)。

设计意图:巩固学生对克表示重量轻的物品,千克表示比较重的物品的认识,小明的信使学生在趣味中巩固新知。

3、活动。

4、比一比。

每一组发一张统计表,一盘物品,组长登记,小组合作让学生估重,把。

大家的意见整理出来填到统计表,看哪一组的学生最会估,最后老师公布答案。

二年级数学《克和千克》教案

教学内容:课本p85~86页,及第88~89页的第3~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

2、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了解用天平和台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感受1克和1千克的实际质量,建立1克和1千克的实际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3、通过从实际生活中引出质量单位的观念,让学生认识到质量单位与时间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在时间生活中非常有用的。

教学重点:

1、掌握质量单位:克、千克。

2、掌握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1千克=1000克。

教学难点:

建立克和千克的时间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人新知。

1、拿出一本数学教课书,和一只笔,提问:哪个重有些?

2、肯定学生的回答,并让学生“掂一掂”,然后让学生说说有什么样的感觉。

3、从刚才的实践得出结论:物体有轻有重。板书课题。

二、观察、操作领悟新知。

1、出示主题挂图,物体的轻重的计量。观察主题挂图。

(1)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幅图画的是什么?

(2)这幅图中的小朋友和阿姨在说什么?

(3)前几天,老师让大家广泛收集、调查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物品的质量,我们现在来交流以下好吗?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和千克单位来表示。

(4)在学生说的同时,老师拿出有准备的东西展示。

2、克的认识。

(2)出示天平,简单介绍天平的结构,并说明使用方法。

(3)将一个2分皮放在左边盘内。1克砝码放在右盘内,让学生观察。

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这个2分皮重多少克?板书:克。

(4)“1克有多重?”我们来掂一掂好吗?

3、千克的认识。

(1)出示盘称。大家认识这称吗?

(2)看看盘称的使用方法。现在要称1千克的水果或蔬菜,谁能当售货员来称一称?

(3)现在先掂一掂自己的书包有多重?估计有几千克,然后用称一称。

(4)刚才大家都说了,一袋盐中农500克,那两袋呢?

(5)板书:1000克。

1000克和1千克比较,请同学们猜一猜,谁重?

板书1000克=1千克。

齐读:1000克=1千克。

三、效果测评。

1、完成教材第88页第3题。

2、完成教材第89页第4题。

3、完成教材第89页第5题。

4、完成教材第89页第5题。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称一称。

教学内容:课本第87~89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称一称”的实践活动,亲自感受1课和1千克的实际质量。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加深质量单位的理解,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质量单位与实际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在实际生活中是非常有用的。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创新意识。

4、培养学生与他人的合作意识和分工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

1、进一步了解克和千克的质量单位概念。

2、能够用老师提供的称,来称量物体质量。

教学难点:

巩固对质量单位实际概念是认识。

教学准备:

天平,盘称,适量的生活用品,如水果,蔬菜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人新知。

请同学们想一想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二、实践、操作领悟新知。

1、称一称。

要称我们就要用到什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几种常见的称。这些称各有什么用途?

(2)下面我们来重点实践一下生活中最常见的盘称和电子称。

出示挂图称水果、蔬菜。

1千克苹果有多少个?能把书中的苹果数一数吗?你们想自己称一称吗?

(3)分组活动。

明确活动要求:各小组把自己带来的水果、蔬菜各称出1千克。再数一数各有多少个。

(4)刚才我们使用了盘称称物品的质量,是用什么作单位?请小组长上来汇报一下本组称的结果。

(5)通过刚才的小组活动,大家发现1千克的水果、鸡蛋有几个。鱼有几条?

2、估一估。

(1)大家能估一估你们带来的其他日用品的质量有多少吗?你估计的理由是什么?把估计的结果写到书上。

(2)称一称,验证学生估计的结果。

三、教学效果测评。

1、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第88页第1题。

2、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第88页第2题。

3、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第89页第7题。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到了什么?请大家想一想,说一说。

小学二年级数学《克和千克》教案

教材分析:

“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

这节课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

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我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称一称、说一说等实践活动,了解1克、1千克有多重,从而初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观念。

同时使学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秤可以帮助我们知道物品的质量。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重点:

1、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

2、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难点:

1、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2、物体质量的估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联系生活导入。

师:昨天李老师带关女儿去新玛特购物,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她们都买了什么?请看大屏幕。

师:从画面上,你了解了哪些信息?

生:她们买了6个苹果,重1千克。

生:1盒饼干110克。

生:一桶豆油5千克。

师:你们都是善于观察的好孩子。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或千克作单位。

这节课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研究国际标准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动手操作,初步感知“克”

师:1千克大约有多重呢?下面请同学们从你的学具袋里取出老师给你准备好的1角硬币。一枚1角硬币的质量大约就是1克,请你们亲自掂一掂,感觉一下1克有多重。

(学生活动)。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的质量大约是1克?

生:一颗钮扣。一个橡皮头。……。

师:可见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师:下面请同学们从你的学具袋里取出火腿肠,看看它的质量标注是多少克?

生:34克。

师:好!请同学们掂一掂,感觉一下34克是多重。

(学生活动)。

师:同学们看一下,你的学具袋里还有什么?

生:牛奶!

师:快来找一找牛奶是多少克?

生:220克。

(在此过程中,提醒学生g即克的英文缩写)。

师:那请你赶快掂一掂,感觉一下吧!(学生活动)。

师:请同学们从你的桌子里取出砂糖,猜一猜,一袋砂糖是多少克?

(学生猜)。

师:好!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质量标注,是?

生:500克。

师:那两袋呢?

生:1000克。

(板书)。

三、实践操作,初步感知“千克”及“克”与“千克”的关系。

师:知道了1克有多重,想不想知道1千克有多重?

生:想!

生:1千克。

(板书)。

师:想不想掂一掂1千克有多重?

生:想!

师:现在请小组长到老师这里来领1千克的盐。

(组长来领)。

师:请小组成员轮流掂一掂,感觉一下1千克是多重。

(学生活动)。

师:同学们都掂过了吗?

生:掂过了。

师:那1千克盐和我们刚才的2袋砂糖比较,哪个重?

生:盐重。

生:砂糖。

生:一样重。

师:怎样知道物品的轻重?

生:用秤称!

师:说得好极了,要知道物品的轻重,可以用秤称。

师: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秤?在哪儿见到的?

生:(回答)。

师:(出示课件)向同学们演示磅秤、盘秤、台秤、弹簧秤、天平、电子秤台。

师:今天老师也带来一个盘秤,现在可以验证1千克盐和2袋砂糖哪个重了吧?

生:可以了!(教师称重,学生观察)。

师:都指在1千克处,说明什么?

生:同样重。

师:所以……(板书)1000克=1千克。

四、小组合作,称量物品。

师:我们家里常用的是哪一种秤?

生:弹簧秤。

师:今天老师还给同学们带来了弹簧秤,谁会使用弹簧秤?

生:(演示)(师辅助)。

师:想不想亲自动手称一称?

生:想!

师:好!下面请小组长到台前来领物品。

(组长来领)。

师:请小组成员先掂一掂,估量一下大约有多重,再用弹簧秤称一称,看到底是多重?(学生活动)。

师:称完了吗?

师:请小组代表汇报一下:你们小组称的什么?质量大约是多少?

生:我们组称的大米,大约是1千克。我们组称的苹果,大约也是1千克。

五、认识电子秤。

师:大家在市场买东西时,经常会看到什么秤?

生:盘秤、电子秤。

师:哪位同学认识电子秤,下面就请你当小老师,教大家认识电子秤,好吗?

生教大家认识电子秤。

六、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师:你这位老师很有耐心,讲解也很细致,谢谢你!

生:苹果和鸡蛋一共多少千克?

师:他的问题谁来答?

生:他的问题我来答:苹果重1千克,鸡蛋重2千克,一共是3千克。

生:鸡蛋比苹果多几千克?

生:他的问题我来答:苹果重1千克,鸡蛋重2千克,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用减法,所以鸡蛋比苹果多1千克。

七、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的表现可真好。想不想来做一个闯关的游戏。

生:想!共6关。

第一关:说一说(教科书上88页1题)。

第二关:写一写(教科书上88页2题)。

第三关:填一填(教科书上89页4题)。

第四关:比一比(教科书上89页5题、6题,90页关于棉花、铁的思考题)。

第五关:问一问、答一答(教科书上89页7题)。

第六关:看一看,算一算(教科书上90页8题)。

师:你们可真棒!一连闯过了6关,谁能说一说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八、师生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克”和“千克”,知道了1千克=1000克,学会了用秤称物体的方法,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可见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所以我们一定要学好数学,用好数学。

小学数学二年级《克与千克》说课稿

本单元是学生初次学习质量单位。它的主要内容有:认识克和千克、解决问题。其中“克和千克的认识”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克与千克是比较抽象的知识,必须依靠学生的体验去感知知识,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教材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实际操作活动进行感知。“解决问题”则注重对学生估算能力的培养,增加学生对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并联系实际,使学生初步体验克和千克在生活中的应用。

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常用长度单位和时间单位的基础上,来学习常用的质量单位。二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特点,需要在操作中充分地感知,并逐步达到完善。同时,这部分内容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它的实践性比较强,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建立在操作的基础上,提供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材料,为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特别注意让学生亲身体会,感受克与千克的不同,帮助学生建立质量观念,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秤并在实践活动中感知1克、1千克的物体有多重,了解克、千克的实际意义及1千克=1000克。

数学思考:初步建立克、千克的概念,渗透数学模型思想。

问题解决: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根据具体物体选择恰当的质量单位,培养应用能力。

情感态度: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点:1.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

2.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难点: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课时安排:4课时。

1.认识克……………………………1课时。

2.认识千克…………………………1课时。

3.解决问题…………………………1课时。

4.练习二十…………………………1课时。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分糖果”是第四单元“分一分与除法”的第3课,也是第三次“分一分”的活动,分数量比较多的物体。此前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对小数目物品进行平均分的经验。“把20块糖果平均分5个小朋友”,是本节课承上启下的实践活动,通过具体操作及与同伴交流,进一步感受分的策略的多样性、合理性;还要“把你分的过程在表中记录下来”,为“把40根小棒平均分给小组的小朋友”提供分步完成的经验与策略。

1.通过对大数目物品进行平均分的具体操作,感受分法的多样性与合理性。

2.体验用表格记录平均分的过程,获得“试商”的初步经验。

3.经历小组合作的实践活动,培养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通过具体操作,感受大数目物品平均分方法的多样化与合理性。

如何组织有效的小组活动,在实践和交流中,培养优化策略的意识和能力。

多媒体课件、糖果一袋,糖果图片,小棒若干根,统计表若干根。

一、猜一猜,复—均分。

1、老师带来了8个糖果,分给两个小朋友,怎样分他俩都高兴?什么是平均分?

2、猜猜我用20根小棒摆了几个正方形?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星期天,几位小朋友到乐乐家给乐乐过生日,乐乐拿出了一些糖果与大家分享。可是遇到难题了,他们不知怎么分了,你们愿意帮助他们吗?这节课我们和乐乐一起分糖果。(课件出示图片)

师:仔细观察图片,从图中发现了那些数学信息?

学生观察,获取信息。能够发现“有5个小朋友”和“20块糖果”。

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

学生提出问题,可能会提出“如果把20块糖果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几块?”也可能是“分一样多,怎么分?”“够分吗?”“能正好分完吗?”等等。

教师接着学生说:“这正是乐乐遇到的难题,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

三、动手操作,解决问题。

1、示范分一分并记录。

教师提出,为了帮助大家理解和记忆,可以把分的过程记录下来。(出示表格)

2、用学具代替糖果小组内分一分。

师:我们就用5个圆片代替5个小朋友,20个糖果图片代替20糖果。先想想你准备怎样分?然后,动手分一分。

3、交流方法,比较、反思。

师:请观察不同分法,哪种方法和你的一样,你能来介绍一下吗?

生介绍分的方法。

预测:更多的学生会喜欢一次分完。理由是简便快捷。也不排除会有喜欢多次分完的,教师要给学生时间,等待学生从下面的大数目的分小棒活动中,自己发现用乘法口诀帮助平均分的好处。

师:那好,你能根据你所喜欢的分法,再分一次数目更大些的吗?

四、拓展活动,巩固提升。

1.提出问题。

要把40根小棒平均分给你们小组的小朋友,怎么分呢?

2.活动准备。

(1)小组分工,明确要求。

师:一会儿大家要在小组内分一分,并把分的过程记录到这张表格上(出示表格)。

(2)小组商定方法。

师:请各小组先商量一下,想想怎么分,第一次分几块比较合适。每个人都表达一下自己的想法,共同选择一个分法。动手分一分,做好记录。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最先完成任务!

3.小组活动

学生小组内分一分。

4.汇报交流。

汇报分的过程和结果,本组的学生做补充,其他组的学生做检查。

五、数学游戏,活动延续。

师明确游戏规则。

抓一抓,分一分,算一算,比一比。

师:这个游戏有趣吗?课后可以和家长、同学继续进行。

六、总结收获,课外延伸。

师:这节课我们进行了许多分一分的活动,都是怎样分的?从中,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七、布置作业

1、课后找一些大数目的物体分一分,利用表格记录分的过程。

2、回去后和家长继续玩分糖果的游戏,可以自定游戏规则。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1、使学生在具体情景中初步理解倍的含义,能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经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初步的观察、比较、操作能力和有条理地表达能力。

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初步体会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一、在有效探究中认识倍。

1、引出倍,揭示课题。

谈话:春天来了,花园里五彩缤纷的鲜花都张开了笑脸!瞧,这里有黄花和蓝花(课件演示同样多的黄花和蓝花)。

小结:其实,黄花与蓝花的朵数之间,除了小朋友们刚才所说的多与少的关系,还有倍的关系。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有关倍的知识。(揭示课题:倍的认识)。

2、在圈画中形成对倍的初步认识。

出示:2朵蓝花,6朵黄花。

谈话:如果我们把蓝花的2朵圈起来,看作一份的话,(师边说边圈)那么,黄花有这样的几份?可以在练习纸的第一题上圈一圈,再告诉大家。

提问:谁来说说你是怎么圈的呢?黄花有这样的几份呢?

小结:蓝花有2朵,黄花有3个2朵,我们就说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板书)。

课件出示:蓝花2朵,黄花12朵。

提问:黄花变成12朵,现在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呢?能用圈一圈的方法解决吗?在练习纸的第二题上试一试。

提问:谁来汇报?说说你是怎么圈的?发现黄花是蓝花的几倍了?

(修改板书:黄花有6个2朵,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6倍。)。

3、在比较中充实对倍的认识,掌握倍的`内涵。

课件出示下图。

课件出示:12朵黄花,没有红花。

提问:我们再来看看,黄花的朵数是红花的几倍呢?

引导:大家觉得有困难吗?

小结:看来1份红花有几朵太关键了!

提问:那就让你来猜,你猜猜红花可能是多少朵,再说说你又会怎么圈?

提问:如果红花有3朵,黄花的朵数是红花的几倍呢?

在练习纸第3题上先圈一圈、再填一填。

交流:谁来说说是怎么圈的?得出什么结论了?

追问:如果把1份红花有4朵、6朵,它们之间的倍数关系又会是怎样呢?

完成练习纸的第。

4、第5题。

交流:你是怎么圈的?得出什么结论。

提问:如果红花只有1朵,黄花还是12朵,黄花的朵数是红花的几倍呢?我们在自己的脑海里默默地圈一圈,再告诉我答案。

交流:你能说说脑海中是怎么圈的吗?

设疑:如果红花是12朵,黄花也是12朵,现在它们的倍数关系又怎样呢?

交流:孩子们,黄花一直是12朵,那为什么两种花之间的倍数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出示上述蓝花3朵、4朵、6朵、1朵、12朵的5幅图)。

谈话:孩子们,我们每人的信封里,都有一些圆片,你能摆一摆,表示第二行的圆片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吗?摆完的同学可以跟小组的交流交流自己的方法。

请学生做小老师介绍方法。

提问:还有不同的摆法吗?或者你还想到了什么不同的摆法?

追问:咦,老师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你们都是表示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怎么你们用的圆片个数并不一样呢?能具体说说吗?小结:只要第一行的1份的个数确定了,第二行就摆这样的几个几。

设疑:那如果要摆第二行是第一行的3倍,该怎么想?5倍呢?10倍呢?

4、探究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计算方法。

课件出示图:紫花8朵,黄花56朵;问题: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

谈话:大家可以圈一圈、可以用竖线分一分,也可以想其他的办法。

在作业纸上完成第6题。

追问用除法计算的孩子:怎么想到用除法计算的?

谈话:我们圈一圈、画一画,不就是为了发现56里面有几个8吗?

追问用画圈方法的孩子:如果重新选择,你会用什么方法?为什么?

小结:是呀,如果黄花更多,用圈一圈、画一画的方法就麻烦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可以用除法来计算。看来,我们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也要不断地发现规律,总结经验。注意,在书写结果时,因为倍不是单位名称,所以在结果的后面不要写倍。

二、在多层练习中完善建构。

课件出示。

1、看一看、想一想。

第一行红带子12厘米。

第二行绿带子3厘米(变化:2厘米、1厘米)。

提问:红带子的长是绿带子的几倍?。

2、连一连、填一填(想想做做第3题)。

3、比一比,说一说。

让学生用两种方法说一说。

练习后,把第一行的6个变成5,让学生试着说一说。

追问:现在黄色的圈5个,为什么不能说黄色圈的个数是红色圈的3倍?

三、总结。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为人类提供了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保护好环境是我们每个地球公民的责任与义务,更是我们每一个教育者的责任。所以“环境教育”已纳入学校教学工作之中,特制定本学年教学工作计划:

为确保“环境教育”教学工作扎实有序的进行,学校组建了以校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对环境教育工作进行及时的组织检查。

“环境教育”让学生感受到社会环境对人类的重要性,并能感受到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知道保护环境也是社会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因此,环境教育与每一位教师的教学息息相关,每一位任课教师就是“环境教育”的任课教师。根据环境教育具体内容各任课教师教学任务如下:

1、全体任课教师教学任务

为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教育途径的重要作用,任课教师要将环保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教学之中,使学生全方位的受到环境教育。全体任课教师要在自己所担任的学科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要有教案。

2、科任教师教学任务

为了更好的让学生认识到环境与人类有非常密切的关系,课任教师除在本学科中渗透环境教育之外,要收集整理有关保护生态,节能减排,应急避险,健康生活观念及知识等方面内容,形成教案并授课,各任课教师选择环保的内容尽量不要一样,教案更不能雷同。

1、“环境教育”课程课时与班队课程,课时整合,各任课教师在本学期内完成自己所担任的教学课时任务。

2、任课教师要备好课,有完整的教案。

3、各任课教师合理安排好上课时间,并在学期末上交自己所担任的全部“环境教育”课时教案。

1、各年级以班为单位,本学期组织开展一次以《保护生态环境争做生态公民》为主题的班会。活动的主题要鲜明,内容要突出,有环保教育意义。

2、学校组织的活动

(1)环保活动,利用课余时间,学校将组织学生参加“绿色志愿者清扫日”到社区清扫白色垃圾,刷洗不法的小广告及宣传活动。以学校带动社会公民具有环保意识。

(2)环保宣传活动,利用校园广播站、宣传窗、板报以环境教育为主题进行宣传。

1、各任课教师认真备课,讲课,随机听课。

2、本学期举行“环境教育”优秀教案评比活动。

每一次开展的活动前学校制定活动要求和评比条件,活动后进行总结,评比、表彰。

20xx 3 年9月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1.结合生活情境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重叠的方法比较角的大小。

2.在观察、操作、比较和交流等活动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培养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

生:想!

师:那我们今天就一起去认识图形王国里的新朋友角,好吗?

揭示课题:认识角。

课件出示教科书第68页的情境图。

师: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这幅图,图中哪些地方有角?请小朋友上来指一指。

生1:三角尺上有角。

师:你能指出三角尺上的角吗?

学生指角时,教给学生指角方法(先指角的两边,再在角的两边之间画弧线)。

师:还有什么地方有角?你能上来指一指吗?

生2:正方形上有角。(边说边到投影上指)。

生3:剪刀张开的地方有角。(边说边指)。

生4:钟面上有角。(边说边指)。

师:如果把这些角画出来,是什么样的图形呢?请小朋友看屏幕。

动画演示,分别画出剪刀、长方形纸片、钟面上的角。

师:(指画出的角)像这样的图形都是角。角就藏在我们的身边,请小朋友试着找一找在我们周围哪些物体的面上有角。

组织交流,并让学生指出课桌、数学书等物体面的角。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角,请小朋友看老师画一个角。(画角,指角的一条边)这条直直的线是角的一条边,(指角的另一条边)这条直直的线,是角的另一条边,(指角的顶点)这里的一个点是角的顶点。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指名指一指三角尺上角的顶点,摸一摸角的两条边,说一说自己的感觉。

师: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三角尺,同桌两个人合作,指一指三角尺上角的顶点,摸一摸角的两条边。

师:(指投影上的三个角)你能分别指出这里三个角的顶点和边吗?

指名到投影前指出每个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4.练一练。

师:下面的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生:第一个图形是角。

师:你能指出它的顶点和边吗?

学生到屏幕前指出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继续完成后面三个图形的判断,并说明理由。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角,想不想自己做一个角呢?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些材料,请大家根据需要自己选择合适的材料想办法做出一个角来。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做角的方法多。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并给予适当的指导。

师:请把你们做好的角举起来给大家看看。

师:小朋友真了不起,用不同的材料做出了这么多的角。我们来看这位小朋友做出的角(拿出用两根硬纸条做成的角,使角的两条边重合),请大家仔细观察,说一说这个角在怎样变化?(边说边旋转角的一条边,使角慢慢变大)。

生1:角的一条边在动。

生2:角在变大。

师:再仔细观察,说一说这个角在怎样变化?(边说边旋转角的一条边,使角慢慢变小)。

生:角在变小。

师:你能用两根硬纸条做一个角,并像老师那样,转动角的一条边使角变大或变小吗?自己在下面试一试。

学生按要求活动,教师巡视并作适当指导。

师:(出示一个角)老师这里有一个角,你能用手中的角转出一个比老师的角大的角吗?(学生操作,教师注意指导)。

师:能转出一个比老师的角小的角吗?(学生操作)。

课件出示教科书第69页第二个例题。

生1:第一个钟面上的角最大。

生2:第三个钟面上的角最小。

师:你们的眼睛真亮,一眼就看出来了,剩下的两个钟面上的角哪一个角大呢?

生1:第二个钟面上的角大。

生2:第四个钟面上的角大。

师:到底哪个角大呢?请小组内的小朋友一起合作,想一想怎样比较这两个角的大小。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并参与小组的讨论。

师:你有办法比较这两个角的大小吗?

生1:可以用三角尺上的角去量。

生2:可以数钟面上的格子。

生3:可以把两个角重叠起来,看哪个角大。

师:你能给大家演示一下吗?

学生上台演示,把两个角的顶点和一条边分别重叠起来,另一条边分别在重叠的这条边的同一方向。

师:现在你知道哪个角大了吗?

生:第四个角比第二个角大。

1.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说一说每个图形中各有几个角,为什么第一个图形中只有1个角。

2.想想做做第3题。

师:下面的图形各是几边形?各有几个角?请在书上填一填。

学生在书上填空。

师:比较填出的数,你发现了什么?

生1:四边形有4个角,五边形有5个角,六边形有6个角。

生2:是几边形,就有几个角。

师:是的,一个多边形是几边形就有几个角,那你知道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吗?

生:三角形有3条边、3个角。

师:八边形呢?

生:八边形有8条边、8个角。

师:下面的角,哪个角最大,哪个角最小?

生:第一个角最大,第二个角最小。

师:你会比较第三个角和第四个角的大小吗?

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1、知识与技能:结合本班同学的生日在什么季节进行统计,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愿望,培养他们的统计意识。

2、过程与方法:进一步体验数据的调查、收集、整理的过程,能根据统计图,分析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统计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对数据的调查、收集、整理和分析有所体验。

能根据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多媒体课件,统计格子纸片。

一、激发情感,引入新课。

师:大家看,小男孩在做什么?(过生日)。

1.请同学们说一说自己的生日是几月几日,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3,4,5,

6,7,8,

9,10,11,

12,1,2,

2.猜:老师为什么这样写呢?(生猜测)。

教师贴春,夏,秋,冬。

3.学生欣赏四季景—片。

同桌记一记四季是如何划分的?

4.每位同学选代表自己生日的纸卡。小组内相互检查每人是否拿对了。

5.老师想知道哪个季节过生日的同学最多,该怎么办?

二、亲自调查,收集数据。

1、调查准备。

师:你们想用什么方法调查呢?(生汇报)。

师:接下来我们就用站排的方法来统计。调查时要注意哪些问题呢?(生答)。

2、合作调查。

3、汇报交流。

三、分析统计结果,解决问题。

打开书90页。涂一涂。注意每个小格代表一人。

师:仔细观察图,看看你能发现什么?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自由说。

四、可能性教学渗透。

师:老师听说我们班要转来一名新同学,你们猜猜他最有可能在哪个季节过生日呢?说出自己的理由。

五、拓展应用。

小明看到同学们都表现这么棒,想邀请大家一起参加今天晚上的生日聚会,可不知该买什么口味的蛋糕。各组用喜欢的方法调查,分组统计,完成统计图。

六、游戏。

同学们经常玩剪刀石头布,今天我们每人玩10次,看自己赢了几次,输了几次,平局几次,用自己的方法来统计。(学生每人1张白纸,用来记录)。

七、拓展延伸,全课小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生自由说)。

师:请大家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还有哪些问题需要统计呢?(自由说)。

板书设计:

生日。

3,4,5,春。

6,7,8,夏。

9,10,11,秋。

12,1,2,冬。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