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实用24篇)

时间:2023-12-10 23:30:18 作者:紫薇儿

读后感是一种对作品内涵、情节和人物形象等方面的主观观点和个人体验的抒发,每个人的读后感可能都不尽相同。以下是一些读者对书籍文化价值的深刻思考和总结,值得一读。

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精选

我想,我觉得首先从教师自己入手,抓住课堂40分钟,教学设计过程应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如新颖的情境导入,精彩的教学环节,给学生留一定的悬念和思考空间等等。但有时候对后进生是起不到良好的作用。当我读到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第43条建议时,我眼前一亮,心里又萌发出新的“种子”。

苏霍姆林斯基说:“要让儿童看见和体验到他在学习上的成就。不要让儿童由于功课落后而感到一种没有出路的忧伤,感到自己好像低人一等。儿童的乐观精神、他对自己力量的信心,——这是一条把学校和家庭联系起来的牢固的绳索,是一块吸引父母亲心向学校的磁石。一旦儿童对世界的乐观主义的感受遭到破坏,那么学校和家庭之间就筑起了一道铜墙铁壁。”

是啊,学生是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人,思维水平也不一样,每个班难免会有后进生,但有时候家长、教师或者周围学生,会因为某个孩子的学业成绩,无形中给他们带来压力。而大多数时候这种压力是对孩子不利的,是会带来消极影响的。所以,我们教师和家长要向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那样,使孩子保持积极乐观的精神状态,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我们要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孩子,发现孩子的优点,使后进生因为教师或者家长侧面的表扬给他带来动力。这样在学习上或许他会融入集体中,跟着老师的思路认真听讲,认真学习。想到这里,觉得自己在这方面做得十分不好,不善于去发现不同孩子身上不同的闪光点,那么以后,我要学会走近每一个孩子,更多的走近后进生,与他们真诚做朋友,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喜欢他们,爱他们,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存在价值。同时,我们要时时刻刻保护孩子的自尊心,要用一颗爱去关心、包容、爱他们。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苏霍姆林斯基用他30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向我们阐述了许多伟大的真理,虽然他来自于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国度,但他闪光的思想对我们这一代来说,丝毫不显过时。我想教育的问题是共性的,它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改变或消失。今天,我浅谈了读《给教师的建议》后的一些感想,其实它里面的很多经验都值得我去一一聆听和反思!这些都将成为我一生将享用不尽的财富!

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教师跟所有的人一样,他也要作家务,也要教育自己的孩子,因此就需要时间。

那么,总的来说,能不能使教师的工作中有一些空闲时间呢?怎样解决这个时间问题呢?这个问题也像学生的智力发展问题一样,是涉及整个学校生活的综合性问题之一,它是完全取决于学校的全部活动是怎么安排的。

自己的每一节课,都会说是终生都在备这节课的。怎样进行这种准备呢?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请保留此标记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

亲爱的同事,请你记住:所有中年级和高年级教师的时间预算表都取决于你,你在教学和教育工作中是创造精神的缔造者。

请你记住:中年级和高年级学生在学业上落伍,这主要是他们不会学习、不会掌握知识的结果。当然,你应当关心使儿童的一般发展达到较高的水平,但是,你应当首先教会儿童熟练地读和写。

能够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和在思考的同时进行阅读的学生,就不会在学业上落后;而没有学业落后的现象,教师的工作就容易了。

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我最近阅读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的一部分,书中每一条建议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阅读”二字。在他的这么多的建议里,不止一次提到阅读,他将阅读放在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上。苏霍姆林斯基说“阅读应当成为吸引学生学好的重要发源地。”“无论哪一种爱好,如果它不能触动学生的思想和打动他的心,那就不会带来益处。”“学生的第一件爱好就应当是喜爱读书。这种爱好应当终生保持下去。”从他的这些话语,足以看出他对学生阅读的重视。

其实,学生要阅读,我们教师同样需要阅读。人们常言: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已要备一桶水,而教师的这桶水必须是不断更新的水。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阅读,不断地更新的知识。可我们都在说着“教师的时间哪里来?教师和所有人一样,要做家务,要教育自己的孩子。”有的即使读书也是疲于应付,以至自己在教学中筋疲力尽,工作自然也就成了一种负担。苏氏在书中就给我们指明了方向: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于老师说:“如果读书不与自己、与工作联系起来,学而不用,对我来说,读书就失去了大半的意义。”一位教育专家也说过:“读书,要和兴趣相通,和工作相融,和研究方向相关,和应尽的责任相连。越读书越能体验乐趣,越读书也越能感悟人生。”因此在学习生活中我也逐渐把读书变成了自己的需要,在读书中享受阅读的快乐。

我们常说要做一个有思想的老师,在学习、实践、反思、总结中不断成长。其中,善于思考是教师成长的推进器,是一个人成功的重要因素。我觉得读书要思考,否则就像吃饭不消化。我在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中看到“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这条建议,一看着题目我就被深深吸引了。是啊,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们这样谈论“我忙,没有时间啊。”平时我也经常这样地抱怨。一昼夜只有24小时,每天在单位工作的时间只有8小时,而且这8小时是排得满满的。那么教师的时间到底从那里来呢?带着这个问题与烦恼我仔细阅读了这一章节。书中写到: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这段话发人深省,让我从本质领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奥秘。我不应该总是抱怨没有时间,抱怨事情太多,我应当在自己的工作中学会学习,在知识的海洋里我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很多,明白了这些道理,我就应该学会把抱怨抛到一边。

苏霍姆林斯基不仅建议老师多读书,也建议老师们多引导孩子们阅读各类书籍。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阅读不是口头上的口号,而是要切实履行,因为孩子的首要任务就是学习,而学习离不开的是读和写,这就可以看出阅读的重要性了。所以要真正把这项工作做好的,让它能成为每一个学生都喜欢做的事情,也就意味着长久的学习有了良好的阅读基础。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不仅应该鼓励学生阅读,而且应该帮助孩子们选择可读的、适合他们各自特点的书。由此可见读书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而我们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而又有古人云:“开卷有益”。看来读书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回顾自身,我以前在读书方面还是有所欠缺。在今后的工作中自己应该多读书,不再找各种理由为自己的不读书而辩解,要让自己在阅读中享受教育的乐趣,找到思考的快乐。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苏老在本节中写到了许多,我联系自己的切身体验,有了以下几点感想:

苏老写到:在学生的意识中,不明确的、模糊的、肤浅的表象越少,压在他肩上的学业落后的负担就越轻,他的思想对于以后再第一次学习新教材的准备就越充分,他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果就越好。如果学生第一次获得的知识是模糊不清的,那么以后他就容易在学习与其相似的知识时感觉混淆不清,或者在学习以前面的知识作为基础的知识时感觉十分吃力。由此看来,使孩子在第一次接触教材时就获得明确的、清晰的、深刻的知识是我要努力做到的。

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时,及其重要的是要看出“学习困难的”学生的独立工作如何,因为这些学生思考和领悟比较缓慢,为了使他们理解教材的实质,必须给以较多地事实和较长的时间(有时候,提供他们思考的事实也要跟给一般学生的事实有所不同)。一定要设法让他独立思考,促使他在每一节课上,在脑力劳动中取得哪怕一点点进步也好。

苏老在本节中提出一个目标:一定要是课堂上没有错误。所以,他对任何一个“可疑的”词,都预先加以详细解释。例如,语文学习中,学生会遇到许多形近字,如果不在第一次学习时就给他们讲解清楚,他们就会出现许多错误。教师事后再给学生纠正错误,学生改起来困难,教师也花费了大量时间精力。所以,在第一次教学新教材时,教师就要力争消灭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作为教师,我们很多人都体会到过:有时候,一节课40分钟过得很快,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思维、情感汇聚到了同一个轨道,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思维活跃,情绪饱满。一节课下来,教师精力充沛、心情舒畅;有时候,一节课却过得很慢。课堂上,教师的语言如挤牙膏似的,一词一句停停顿顿,不管如何撕心裂肺的吼叫,总不能平息那烦人的吵闹声。一节课下来,教师身心疲惫,心情郁闷。

教师工作的核心是学科教学,学科教学的核心课堂教学。所以,课堂40分钟时间是我们整个生活时间的经典。这一个个40分钟的生活质量决定我们整个的生活质量,也代表着学生在儿童时代的生活质量。对学生也好,对自己也好,提高40分钟的效率是在新课程时代下为学生减负,争取更大发展空间的一条捷径,是我们教师的用不放弃的追求。

提高40分钟的效率并非是“精心备课”能“解决”的,更需要我们的教学经验,对“课”的正确理解,对学生发展的正确把握。作为年青教师,我觉得对这些很“玄乎”、很“抽象”的东西很难去正确理解、正确把握。我不敢肯定“什么样的课”是有效的课,“什么样的教学过程才有利于学生的真正发展”。在这些核心问题面前总显得那么力不从心。记得在前几次教研课之后,教研员高老师总会跟我讲同一句话:“教学内容只是载体,发展学生思维才是根本。”这句话从字面来看很好理解,但真要揣摩出真意来改变课堂教学行为却很难。

零零落落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很多章节,有很多的点点滴滴让人感受颇深。他说:有的教师动了很多脑筋,力求把自己所讲解的一切东西都变得明白易懂、毫无困难,使得学生往往用不着在进行思考了。还有一个例子:有一位小学教师被认为是讲解算术应用题的高手。为了使学生容易“领会”应用题的条件,她事先准备了许多图片和表格,有时甚至把应用题谈到的实物拿到课堂上来。看起来,她的学生解应用题很顺利。但是,当这些学生升入五年级以后,却使教师们深为吃惊:原来那位女教师教出来的学生根本不会解算术应用题。事实的确如此,因为那位女教师在整整4年里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不让他们碰到困难,所以他们事实上并没有学会积极地思考。可以想像得出,这位女教师在前4年里,许多教师会交口称赞她能化难为易、化繁为简,让学生轻松愉快地获得了知识。甚至她自己在反思时也会以此自豪,认为自己的教学能注重实物演示,真正体现了一切知识都源于感官的知觉!然而,在第五年时,我们才发现这位女教师从来没有让学生进行独立的脑力劳动,学生的思维处于被催眠状态。

不难看出像这样的女老师的确是在“认真备课”,然而这样的认真似乎走错了方向,给学生的发展带了难以弥补的损失。大师举的这个案例是想告诉我们,课堂上我们要关注学生的思维活动,即教师要把学生的脑力劳动放在注意的中心。课堂40分钟里,我们不仅仅要让学生学习知识,更应当使学生感知、理解知识的过程,最大限度地包含学生从事的积极的独立劳动在内。学生不应当单纯地听讲和思考,还应当动手做有些事。思考应当从“做事”中反映出来,只有这样,所有的学生才课堂上才肯思考,不注意听讲、思想开小差的情况才会消失。大师的这番理论,是我们现在小学科学以探究为核心的思想的根源,不仅要让学生知道知识,更让学生通过多种不同途径的亲身体验去感受知识的获得过程,同时发展学生各种能力和思维素养。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想象学生的脑力劳动在不断有效地进行着。

学生的脑力劳动的进行,伴随着的不是教师简单说教和学生机械记忆的过程,而是一个有目的的探究过程。所以我们在课堂上应该积极营造探究的环境,要让学生的课堂行为赋予有解决任务的性质,才能让他们的思维有明确的目的性,学生的智慧力量就越加积极地投入这种活动,障碍和困难就暴露的越加明显,从而是脑力劳动成为一种克服困难的过程。具体到教师操作方式,我们看到大师有这样一段描述:在优秀教师那里,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对学习的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教师并不把现成的结论、对某一定理的正确性的证明告诉学生。教师让学生有可能提出好几种解释,然后在实践中去证明一种解释和推翻另一种解释。我们能感受到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对某个知识有所了解,更是对这个知识所关联的其他知识有深刻、全面的、客观的理解。学生的发展在这样的过程中显得稳稳当当、扎扎实实。

在此书中作者提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女教师退休前,举办了一次隆重的晚会。这位即将退休的女教师事实上还相当的年轻,她从20岁开始工作,到退休也不过45岁。为什么这么年轻就要退休呢?大家都不理解。奇怪的是,这位女教师连多工作一天都不愿意,恰好当她在学校工作满25年度那天离开工作。她的告别讲话,消除了所有的疑问。她说:“亲爱的朋友们,我离开是因为学校工作不是我喜爱的事业。我在这个工作中得不到满足,它没有给我任何乐趣。这是我的不幸,是我生活的悲剧。每天都盼望着课快些结束,喧哗声快些消失,可以一人独处。你们感到惊讶,一个45岁的妇女就离开了工作,而她的健康还很好。不,我的健康不好,已经受了内伤。受内伤是因为工作没有给我乐趣。我的心脏病很重。劝告你们,年轻人,自己检验一下,如果工作没有给你们乐趣,那就离开学校,在生活中正确地判断自己,找一个心爱的职业。否则工作会使你们感到痛苦。”思考一下这个悲伤的故事。健康、情绪、充实的精神生活、创造性劳动的乐趣、从心爱的事业中得到满足,都是紧密联系、互相制约的。如果对教育事业没有无限度热爱而强迫自己去做这份工作,不仅教育不好孩子,还会给自己带来身心的损害;如果在教育工作中找不到半点的乐趣,那么这份工作简直就是一份煎熬,一份折磨。与此相反,如果是一位热爱教育事业的教师,在工作中找到了无穷的乐趣,并且发现了自己的价值,到么这种人生绝不会像那位女教师一样悲哀。这让我想起了曾经听过的一句歌词:因为爱,所以爱。在选择做老师之前,我们每个人都要先确定自己是不是真的热爱这份职业,这样才会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工作中的一个个难题。

此外,书中还提到,我们的劳动处于经常变化的局面中,有时令人十分激动,有时情绪抑制。因此,善于掌握自己,克制自己,是一种最必要的能力。碰到生气的事或突发的事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是我们教师经常会遇到的问题,在书中,苏霍姆林斯基给了我们一个消除激动和气愤的方法――幽默。他这样说到:如果你具有幽默感,那么,最紧张的,有时能引起很长时间气愤的局面就可以得到缓和。学生们之所以热爱和尊重快乐、不泄气、不悲观失望的教师,是因为他们自己是快乐的、具有幽默感的人。他们会从每一举动中、每一生活现象中看出很小一点可笑的事。善于无恶意地、怀着好心地嘲笑反面的东西,用笑话支持和鼓励正面的东西,是一个好教师和好的学生集体的重要特征。

事实上,作为一名教师,很少人不爱自己的学生。但是,在教育下一代时,尽管有时我们为他们的成长付出了很多,可他们并不领情,甚至常常事与愿违,收到相反的结果。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没有把他当做一个活生生的人来对待,其实孩子也有自尊心,而且一点也不比大人小。教师只有在关怀学生人格尊严时,教导才能成为教育。

读了这本书后,我不但对苏霍姆林斯基书中讲述的教育理论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对苏霍姆林斯基的伟大人格也充满了深深的敬意。他用赤诚的心、火热的血、坚强的毅力、辛勤的汗水,在人们心中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让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时时不忘己任,时时不忘贴近学生的心灵,给他们平等的尊重,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他们的热情,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有用的人。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精选

这是每个教师都会面对的一个问题,同样的,我也不由得深思起来,作为教育者,我们是否做到一个师者应做到的工作了,反省自身,我们是否做到公平、公正地对待我们的学生,面对我们的学生,我们是不是真正尽到师者的职责,我们会不会歧视一些成绩不好的学生,我们是不是除了成绩就看不到学生的一丝闪光点,作为学生——一个个幼稚的面孔,那种求知若渴的表情,那种希望得到肯定的神情,我们会不会板着面孔、那副高高在上、不屑一顾的样子,你知道给学生的心理有多大的伤害吗?在他那幼稚的思维和心灵里,作为老师,我们不是恩赐给他们什么,而是多给他们一些关爱,多一些耐心,多一份理解,多一点鼓励,多从他们的思想和情操上去引导他们,他们需要老师去塑造的那苍白魂灵。

我更能明白一个教师,不光从学生的成绩上去看待他们,更重要的从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上去陶冶他们,学生成绩的好坏,并不是学生的全部,同样的我觉得我们的教育要从应试教育转变到素质教育,还需要我们一个很长的过程。那么素质教育的根本是教师,我们的教师能转变过来,那么我们的学生不会再是为了“分”而得不到公平的对待。那将是我们为师的过错。

教师,同样面对学习,再学习,我们也不一定是学得都好,我们也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过错,但我们同样也承认自己的不足,至少我们可以在学习中体会到很多新的理念、新的观点。我们也从自身的素质中提高自己的内涵,更好塑造教师的人格魅力,真正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精选

暑假放假之际,学校给每位老师发了一本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着的《给教师的建议》。这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针对中小学的实际问题写成的作品《给教师的建议》深受一代又一代教师的喜爱。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全面反映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有益于开阔教师的眼界,提高水平。假期里的品读带给我极大的启发和深深的感触。

书中一开始就提出了一个令几乎所有老师都头疼的问题:“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得无可救药的?”造成这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苏氏在提出问题后,直接了当地做了解释: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也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因材施教”。应该说,这条教育原则,对每一个从事教育的人来说都是耳熟能详。我们在制定计划时也经常说,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要想“个别对待”“因材施教”,就必须对这“个别”“材”进行细致的了解,诸如其性格脾气、家庭背景、学习方式、思维特点等等加以熟知,从而在课堂上为不同的学生创造能发挥他们自身能力的学习情景,“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这样他们都会感觉到他们也是在不停地进步,才会“点燃起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要做到这一点,确实不是很容易的。它不仅需要教师付出辛勤的劳动,更需要一定的教育技巧,掌握一定的教育艺术。

苏霍姆林斯基称说:“在我们的创造性的教育工作中,对‘后进生’的工作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这样说没有那一位教师是不肯赞同的。”但是,他善于从心理学和哲学的高度对一般认为的“差生”进行分析,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差生”观。他认为,一般认定的“差生”,有三种类型:一类属于思维尚未“觉醒”的学生,教师的任务是“激发它的觉醒”。第二类属于“天赋”面纱尚未揭开时的差生。第三类属于“理解力差和头脑迟钝”的“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学生在课本面前坐得越久,他就会显得越聪明”的观点,对“差生”是绝对行不通的。要通过对“差生”进行“有足够耐心”的教育来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而这种针对性的教育,有一个曲折的过程。况且并不是每一个“差生”都有闪光点。也并不是每一个有闪光的“差生”都能被教师发现。在转变“差生”的过程中寻找“差生”的闪光点,从激发“差生”兴趣入手进而转变“差生”,是苏霍姆林斯基“差生”教育观的重要理念之一。费佳是他教过五年的一位“差生”。他健忘,对学习缺乏兴趣,思维迟钝。在同一班级里,类似于费佳的学生还有不少。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个人都有一颗成为好人的心。每一个学生都希望自己是成功者,都期待收获肯定和赞誉。”读了这位伟大的前辈所写的书后,这句话给了我最大的影响。也许苏霍姆林斯基所编写的这本书针对的并不是我们幼儿园教师,但是,教育是相通的,在他写的这本书当中,我同样领会到了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们的职责,我们应注意的细节是什么。在书本的前几页当中,他就提到过,教师应当善于确定要通过怎样的途径,经历怎样的阻碍和困难,才可以引导儿童接近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水平。我想,这应该是我们每一位新教师所要挑战的,以及想要迫不及待达到的目标吧。我会时刻提醒自己,我还是一名经验浅薄的教师,在累积自己的教学经验过程中,千万要时刻保持清醒,仔细参考幼儿的性格年龄特征以及他们自身的特征。尽自己所能,让每一位幼儿都能得到发展,是我给自己定下的要求。正是因为对自己的这份要求,在实践的过程中却也不能操之过急,一味地追寻自己的目标,却不联合实际情况,只会离自己的目标越来越远。

教师,要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我们的工作,是不断地关心儿童的生活。作者告诉我们,我们面对的是儿童的极易受到伤害的、及其脆弱的心灵。这句话用在幼儿教育中最适合不过了,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碰触。也许老师不经意的一句话,就能影响他一生的发展,他们是脆弱的,敏感的,需要老师们悉心的呵护和引导。很多老师在课堂上讲课的时候,遇到反应慢的小孩子总是很心急,为什么我这么用心的教他,引导他,还是学不会!“我不是说了很多遍了吗?你怎么还不明白!”“为什么你反应总是这么慢!”“你这样做不对!”这些老师总是会不由自主的在想,为什么我已经这么努力了他还是听不懂。殊不知,我们这些“无奈”的话语,正在毁灭一位自信,向上的心灵。他在心里对自己说:“天呐,我什么都不行,我是一个毫无用处的人。苏霍姆林斯基说,这才真正是一种悲剧性的情境,它使儿童的心变得粗暴,对什么都无动于衷,而他们为了避免这种不愉快的谈话,避免被批评,避免惩罚,开始说谎。这对于教育来讲是失败的。苏霍姆林斯基还建议我们说,要像爱护最宝贵的财富一样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这朵娇嫩的花儿,所谓的要关心儿童的生活和健康,关心他的利益和幸福,关心他的完满的精神生活,这首先是意味着要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这朵娇嫩的花儿。在未来的教学之路中,我会时刻提醒自己,充分尊重每一位幼儿,避免自己焦躁的那颗心,而毁灭他们幼小的心灵。《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他教会我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应该用怎样的心来看待幼儿,同时,也告诫自己要不断的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阅读才是我们最好的选择。只有多阅读,才能帮助自己更好的成长!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最近,我有时间阅读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给我感受颇深。书中用了很多的.事例和体会,把枯燥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阐述得生动、明白,读来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那些关于教育的真知灼见,值得我们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品味。

人说:读书足以移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使人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养性灵。因为书中有着广阔的世界,书中有着永世不朽的精神。虽然沧海桑田,物换星移,但书籍永远是新的。这句话说得一点也不假,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就是一次与大师的对话,与智者的交流,是一次难得的精神之旅,同时也会让人收获非浅。范梅南先生说,机智是“智慧的化身”.因此,教师要做到“机智”地处理教学中的偶发事件,必须具备诸多素质和条件。我以为,以下几方面是不可或缺的:

首先,要有一颗热爱学生的心,涵养师爱,以情促教。育人之道,爱心为先。台湾教育家高震东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如果教育未能触及人的灵魂,为能唤起人的灵魂深处的变革,它就不成其为教育。要实现真正意义的教育,爱几乎是惟一的力量。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在什么条件下知识才能触动学生个人的精神世界,才能成为一个人所珍视的智力财富和道德财富呢?只有在这样的财富下――用形象的话来说,就是在知识的活的身体里要有情感的血液在畅流。”记得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你想把自己的孩子交给怎样的老师来培育,你自己就做这样的老师吧!是的,老师,请把美好的笑容带到学校,把对人与对世界的良好期盼带到同事们和孩子们面前,像孩子一样瞪着好奇的眼睛清点知识;把游戏这一人类最古老的快乐的方式引入课堂;把那些用了好些年的训词换成赞美,换成幽默;把那些尘封在角落里的各种各样的表情丰富在脸上,用你的脚尖轻盈地点地,听脚步声在走廊里击起快乐的回响。那些特别的孩子孩子正是通过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来学习正确的;我们永远都不要绝望,是因为只要我们充满期待,他们或许很有希望。“”照亮学校的将永远不是升学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东西,而是圣洁瑰丽的师道精神,是一种对孩子的不染一丝尘埃的博大的爱,和对每个孩子作为无辜生命的深深的悲悯。怀着爱与悲悯,我们不放弃,绝不放弃。让我们专著的神情告诉所有人,我们没有放弃。“从这些话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的重要性。其实后进生同优秀生一样他们都是祖国的希望。对于那些尚未开放的花朵,我们就应该倾注更多的耐心,倾注更多的温暖,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他们,百花齐放才能迎来满园的春色!

其次,要有敏捷的思维,开拓眼界、拓宽思路。机智地处理课堂教学中的偶发事件,实质就是或因势利导,或抛砖引玉,或移花接木,巧妙地把话题转移,摆脱眼前的窘境。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敏捷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才能左右逢源,化险为夷。

读书的生活是精彩的、高尚的、幸福的,教师更要把读书当成生活的一部分并学以致用,时时用全新的教学理念来支撑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读了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影响,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还需不断地学习以充实、以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苏霍姆林斯基特别讲到要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他说,要当做最宝贵的珍宝一般,保护儿童的信赖这朵最娇柔的鲜花。它是很容易折损,憔悴和被不信赖的毒汁毒死的。

作为一名教师,很少人不爱自己的学生;作为学生的家长,也极少有人不爱自己的孩子。但是,在教育下一代时,尽管有时我们为他们的成长付出了很多,可他们并不领情,甚至常常事与愿违,收到相反的结果。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没有把他当做一个活生生的人来对待,其实孩子也有自尊心,而且一点也不比大人小。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在教师关怀学生人格尊严时,教导才能成为教育,就本质而言,教育的核心就是关怀学生,让他经常具有作为智力劳动者的自尊感,作为公民的`自尊感,作为自己父母儿女的自尊感,作为因自己崇高的意向﹑激情和成绩而变得美好起来的个人的自尊感。我们要让学生经常看到自己的成功,让他们感到每一天都不白费力气,每一天自己都有新的收获。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书是灯,读书照亮了前行的路;书是桥,读书接通了彼此的岸;书是帆,读书推动了人生的船。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呀,书籍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是采掘不尽的富矿,是经验教训的结晶,是走向未来的基石。书到用时方恨少,而作为教师的我不断进步的法宝就是读书。在暑假里,我重新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书中生动的实际事例、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它真的是一本好书。

我读了该书,对其中的第二条建议――“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和第九十七条建议――“怎样教育孩子热爱劳动”感触颇深,在此,我谈谈自己的读后感受。

书中谈到这样一个问题: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啊!是啊,我们每天都在紧张忙碌地工作着,备课、课前准备、上课、批改作业、课后辅导,甚至还要抽出时间来搞课题研究。教师和所有的人一样,要做家务,要照顾自己的父母,也要教育自己的子女,这些都需要时间。那么教师的时间到底从那里来呢?苏霍姆林斯基为我们指明了方向,解决了这个时间问题,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多读学术著作。在自己所教的那门学科里,学校所发的那本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基础知识,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知识的海洋里,只能算是沧海一粟。要想努力提高教育技巧,要做到持之以恒地读书,读不同类型、各方面知识的书。因为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因此,我总是对自己说:读书,能使你的知识变得更丰富,若干年以后,“教科书看起来就浅易得像识字课本一样了”。读书也为我的终身学习、终生备课奠定了基础。上海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于漪老师一生都在从事教学活动,“用一辈子来备课”给我们教师很多启示。知识日新月异的变化着,我们想给学生一滴水,必须要长流水,要想长流水,必须要坚持读书。读古今中外,读天文地理,读人文科技。市首届农村教师优质课评选活动,我执教《太空生活趣事多》,短短几天的备课时间,让我深刻体会到作为教师备课的灵感来自阅读的积累。阅读能丰厚教师的文化底蕴;阅读能增长教师的职业智慧;阅读能滋润教师的精神生命。所以我要时时提醒自己要抓紧时间多读书!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怎样教育孩子热爱劳动”这条中提到“而真正的幸福根源何在呢?就在于创造,在于创造性的劳动”。他和孩子们用勤劳和智慧建起了葡萄园,而这些学生到了青年时代都走上了独立的劳动生活的道路。因为在小学时期播种的探索的种子,在学生后来的生活中发育成了丰硕的果实,在他们的意识中对于土地、植物和在土地上的创造性活动怀着热烈的眷恋之情。回首看看我们的孩子,现在过着“小皇帝”“小公主”般的生活,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没有辛勤汗水的付出,只会坐享其成,他们体会不到父母的艰辛,不懂得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的道理,何谈成人,何谈创造,更何谈成才呢?家长们都是“再苦不能苦了孩子”什么事情能做的都自己做了,只注重培养孩子的智力,没有培养孩子的能力!美国哈佛大学的学者们在进行了长达二十多年的跟踪研究后,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爱干家务的孩子与不爱干家务的孩子相比,成人后失业率为1:15,犯罪率为1:10,离婚率与心理患病率也有显著差别。现在的孩子四肢不勤,如何教育我们的孩子热爱劳动,如何让他们在劳动中学会感恩,值得每位教育者,每位家长深思。

书中还有更多精彩,比如“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中,他也教给我们使学生克服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办法还是阅读,因为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润滑剂。学生思考得越多,他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怎样使小学生愿意学习”“怎样对待学习有困难的儿童”“兴趣的秘密何在”“必须教会少年阅读”“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关心儿童的健康是教育者的最重要的工作”“我怎样研究和教育学习最差的学生”等等。读了这本书后,我不但对苏霍姆林斯基书中讲述的教育理论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对苏霍姆林斯基的伟大人格也充满了深深的敬意。他用赤诚的心、火热的血、坚强的毅力、辛勤的汗水,在人们心中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让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时时不忘己任,时时不忘贴近学生的心灵,给他们平等的尊重,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他们的热情,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发光发热。

自古以来,勤奋读书,提升自我是每一个人的毕生追求。读书是一种最优雅的素质,能塑造人的精神,升华人的思想。世纪老人冰心说过:“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需要读书,在书籍的海洋里泛舟,品味生命的芳香;在精神的宇宙中徜徉,放飞教育的理想;在阅读的感悟中提升,更新自己的观念。腹有诗书气自华,让我们享受读书的过程,读书的价值,读书的乐趣吧!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着名教育学家,他有很多鲜明的教育观点。比如: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让孩子各方面和谐发展,这种和谐发展的前提是对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尊重:“和谐的教育--这就是发现深藏在每一个人内心的财富。共产主义教育的明智,就在于使每一个人在他的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中最充分地表现自己。”

他写了很多充满了“人”的魅力的书:《要相信孩子》、《我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关于人的思考》、《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让少年一代健康成长》、《怎样培养真正的人》等等。其中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是苏霍姆林斯基专为中小学教师而写的。译者根据我国的情况和需要,选择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精华部分,另从苏氏的其他着作里选择了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的精彩条目作为补充,全书仍有一百条,统称《给教师的建议》。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它让教师明白了一个道理,原来学生该这样教。

这本书共设计到100条建议,我就其中的受益颇深的几个建议,谈谈自己的感受:

翻开书,一百条建议之首便是作者在反复的教导我们“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首先就要我们了解,每个孩子都是独立不同的个体,在学校里,教师不应该“一视同仁”,尤其是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要个别对待。

为什么同时教授,有的学生可以很容易很完美的掌握,而有的学生却什么也学不会,现在我终于明白原来我没有在备课中考虑到孩子们的差异性,没有周密的考虑到每一个学生在上课时将要做什么,没有因人而异,为他们挑选适合他们学习的内容,使他们取得一点小小的成就。原来就因为我这种欠缺考虑的备课,使我的课堂中产生了很多的无效劳动,而无效劳动--这大概是学生和老师可能遇到的莫大的严重危险吧。正是苏霍姆林斯基首条解决了我初为人师的困惑。

他要求我们读书,每天不间断的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他鼓励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在热烈而紧张的劳动中抽出时间来逐渐地,一步步的积累精神财富,智力财富和教育的明智。他教育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要学习教育同行们的优秀经验,取得他们的优秀信念,深入思考优秀教师的经验,将有助于我们看到:在自己的实际工作中,要取得某种结果,都取决于哪些因素。

读到这些建议,突然很懊恼自己的消极,一直抱怨工作太忙,时间太少,而忽略了学习,忽略了读书,忽略了我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这一简单的道理。曾经雄心壮志的想过,要完善自己,但是现实的工作却成了我颓废最好的理由。为什么不能在闲暇之余读读手边的书,为什么不能在没有课的时候多去听听同行们的经验,为什么不能在晚上清闲的时候写写一天的教学日记,想想,时间真如流水就这样荒废了。

书中有一个故事我现在仍然记忆犹新:一位有三十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来听课的人很多,他们本来都打算在课堂进行中间写点记录,以便照常规课后提些意见的,可是他们听的入了迷,竟连记录都忘记了。他们坐在那里,屏息静气地听,完全被讲课吸引住了,就跟自己也变成学生一样。课后有邻校的教师请教他:“您花了多少时间来背这节课?”他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十五分钟。”

“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积极要求,教师越是把注意局限在知识上,学生对自己学习上的成绩就越冷淡,学习愿望就越低落。”

“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当一个人不仅在认识世界,而且在认识自我的时候,就能形成兴趣。没有这种自我肯定的体验,就不可能有对知识的真正的兴趣。”

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这样的句子比比皆是。正是这样经典的句子一次又一次的震撼着我们的心灵。也因此,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才可能一版再版,并长久地留在了一代又一代教师的书架上,让我们读了又读,常读常新。

每次打开苏霍姆林斯基,每次细读苏霍姆林斯基,每次重读苏霍姆林斯基,总会为之怦然心动,总会不时地被震憾。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中,这一百条建议凝聚着大师智慧的光芒,似一颗颗启明星为教育者指引了前进的方向。此书将深奥的理念植入于简洁质朴的文字中,用生动而翔实的案例阐述大师的教育思想,使人轻松愉快的在阅读中得到启迪。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是苏霍姆林斯基专为中小学教师而写的,再根据我国的国情和需要,译者选择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精华部分,另外从苏霍姆林斯基的其他著作里,选择了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的精彩条目作为补充,全书有一百条,统称《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

这一事例不禁促发我深思:既然是在学校的“两分生”,还能很快成为一个技术很高的电视机修理工,我们在今后的教育对学生的评价中是否应该多一把衡量的尺子。教育必须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日常的教育活动中,应当尽可能地设计不同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这应该成为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大家都知道,目前海州高中的学生中特长生比较集中,尤其在我所任教的文科班中,美术生、音乐生大概占半数,如果只用学习这一把尺子衡量,他们中的多数真的就是所谓的“两分生”,往往被老师忽视。多年的这样的教学经历已经让我完全转变了观念,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用鼓励、欣赏的眼光来看待他们,充分挖掘他们的潜能,比如历史课学习西方绘画史时,美术生会查阅资料引导大家欣赏那些旷世绝伦的美术作品,学习音乐史时,音乐生会发挥其特长,课堂中他们的表现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赞赏,从他们的表情中我看到了自信和成就感的满足,相信高中时代的这种经历可能会对他们的一生产生积极影响。

平时工作中偶尔也会遇到把我气得脸色发白,双手颤抖的学生,。我现在任教的班级中有一位体育特长生,逆反心理极强,犯了错误不服管教,常与老师顶嘴,在与他的接触中我发现,教师直接指出的错误往往会引发冲突,那我就考虑换一种方式,用表扬的办法拉近他与老师的距离。说实话,想表扬他真的很难,终于机会来了。在一次考试时,我发完试卷,首先和同学们约法三章:不准传递任何东西、哪位同学借笔要告知老师。在监考过程中,我没有想到的是第一个支持响应我的竟然是这位有错不让说,经常与老师顶嘴的体育生,举手告知我他需要借笔,我立刻抓住这个机会,对他的行为大加表扬,不仅带动了其他同学,使考场秩序井然有序,而且更主要的是在这位同学身上逐渐地发生了越来越多的改变,与老师的关系越来越亲近,与班级同学越来越和谐。

海高教学大楼正厅有这样一块宣传板“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用尊敬的态度待老师”,在欣赏中我会发现孩子们越来越多的闪光点。一个不爱学习,常常溜号的同学会在假期的雪后给老师打电话询问是否需要扫雪,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一种责任和担当。

老师的欣赏会换来学生的尊敬和热爱。在3月27日海高校报上登载了这样一篇文章,给大家节选一段“海高的老师,是那么的热情,那么的亲切。我为能拥有这么多的好老师而自豪,例如我们的历史课张老师,她和蔼而认真,细心而又严谨,她的热情早已经将我们班的同学连在了一起,她总是象班主任一样来教育我们,怎样摆正学习态度,甚至怎样待人处事,有时还亲切地纠正我们的不足,在她的口中我们几乎天天听到鼓励我们的话语,让我们觉得她就像我们的家长”。虽然只是这样一篇小短文,登在读者有限的海高校报上,可每每想起却总是让我感到温暖和幸福。

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尊重学生的特异性,用爱去发现孩子们的优点,发挥其潜能,塑造其完美人格。苏霍姆林斯基虽然与我们处于不同时代,来自于不同的国家,但书中的许多经验都值得我学习,引起了我的共鸣,这些都将成为我一生享用不尽的财富。

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读后感

书中认为学生的品性很大一部分都是家庭教育的结果,有很多习惯都是在家里养成的,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父母是孩子最早的模仿对象,而学校的教育是在家庭教育基础上的再塑造,家长对教育的认知程度决定了家庭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召开家长会时,我会邀请家长监督学生写作业和阅读,并请家长安排学生做力所能及的家务,让学生参加劳动,让学生认识到劳动是每个人神圣的责任,同时可以增进家人的感情,更加关心体贴父母,一个相处融洽的家庭可以让学生更有安全感。

书中强调家庭教育也要重视阅读,有很多家长意识不到阅读的重要性,我们教师要跟家长沟通,让家长认识到学习是广泛的,学生要学习课本上的知识,也要学习课外书上的知识,两者要融通,相辅相成,课堂学习是长度方向的、课外阅读是广度方向的,两者只有配合协调才能有更高的成就。要让家长重视阅读,就需要我们教师多跟家长沟通,让家长在家监督学生阅读并根据需要购买书籍,让学生有一个更好的阅读环境。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字

学科教学中学生积极的活动,能够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言语,这是对学生智育教育的有效途径。积极活动就好像是一座把言语和思维连接起来的桥梁,能够让学生深刻的思考各种现象、事物、活动过程等之间的关系和相互联系,就是在活动中产生思想,差生新的真理、发现和规律性的东西。

读这个建议,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在我们的数学课上,有的学生无法将思维和言语连接起来,不能深刻理解各种现象之间的关系和相互的联系,无法将所学的知识进行很好的感知、归纳,更不会灵活的运用。这些学生经常给老师以烦恼,如何才能够让他们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成为重点工作,看到这个建议,我忽然间有了一些想法:

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认识的时候,通常都是让学生准备几个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盒子在课堂上进行观察,通过小组讨论或者展示总结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我就在想,学生拿现成的盒子观察到的特点多呢,还是让学生自己制作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观察的特点多?我认为是学生亲自动手制作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观察的特点多,因为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就能够体会到长方体和正方体有6个封闭的面,而且相对的棱必须相等,否则,就不能做出长方体和正方体,制作的过程学生所看到和感知到的这些特点就会印象特别深刻,在课堂上交流它们特点的时候应该也观察的比较认真和仔细。()我打算做个试验,对比一下学生的掌握情况。

另一个让我想起了前几天讲过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应用》这节课,课中学生遇到了两种类型的问题,都是运用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题目,但是里面还有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拓展题目:

用一个大长方形剪成多个小的正方形,它的边长:实质就是求20和12的最大公因数,这个学生都能找出来,关键是剪的个数,这个考察的是发展空间观念的能力,有的学生就求出了20和12的最小公倍数作为剪的个数,实际上,求最小公倍数是不对的,可算出大长方形的面积,再算出小正方形的面积,两个面积相除即可得到剪的个数。还可以,看一行能见几个小正方形,可以剪几行,然后两数相乘就能得出个数。

这个题目我给学生进行了课件的直观展示,很大一部分学生明白了,但是我感觉还有少数学生还不够明白,如果我当时让每个人都拿着一个长20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纸条让学生动手剪剪的话,学生都会理解的很深刻,掌握的速度也会提高,从这里可以看出,学生课堂上的活动体验是非常重要的,该动手的必须要动手操作,当无法进行操作的时候,就能够把直观的现象加以抽象,知识加以升华,就找到了现象之间的关系和互相联系。

在以后的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的积极活动体验,理论推理代替不了动手操作,理论推理也是由动手操作中感知和总结出来的。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字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而我们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添加,也有用尽的时候。“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所以,读书吧,老师们!

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三十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他写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共谈了一百条建议,读着此书,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他循循善诱,给我排解烦恼,给我指点迷津,又犹如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我以帮助,让我充满信心……。

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条“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一看着题目我就被深深吸引了。是啊,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们这样谈论“我忙,没有时间啊。”平时我也经常这样地抱怨。一昼夜只有24小时,每天在单位工作的时间只有8小时,而且这8小时是排得满满的:备课、上课、批改学生的作业、辅导学习能力比较差的学生、还要时常接待家长、处理学生之间发生的摩擦,另外搞好班级的环境布置,完成大队部的工作等等,已经是有点应接不暇,更何况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搞科研;晚上回到家还要忙着家中琐碎的事情。那么教师的时间到底从那里来呢?带着这个问题与烦恼我仔细阅读了这一章节。书中写到: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

对啊!这段话发人深省,让我从本质领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奥秘。我不应该总是抱怨没有时间,抱怨事情太多,我应当在自己所教学的数学这门学科中,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成为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明白了这些道理,一切抱怨都抛到了一边。书中所举的那个历史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他的成功之处就是用他的终身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

古人云:“开卷有益”。常读书和常思考,会使我们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既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根基。读《给教师的建议》,我想对自己及老师们说一句:读书,能使你的知识变得更丰富,若干年以后,“教科书在你眼里看来就浅易得像识字课本一样了”。(杨玉侠)。

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读后感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中的教学故事及案例所蕴涵的教育思想比比皆是,对我们教师是很好地启迪。

“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时,他谈到:“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这其实就是提醒我们老师要相信每一位学生,要尽其所能挖掘学生的潜能,并变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是一种快乐的过程。再如书中还谈到了思考的重要性:能够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和在思考的同时进行阅读的学生,就不会在学业上落后。同样,在第48条建议“要思考,不要死记!”中也提及了引导学生思考的重要性。是的,教师的任务是要培养学生学会思考,善于思考,自己主动探究知识的能力啊,这一点是我平日里试图努力尝试的,可操作起来需要花费心思,由于受一定惰性思想的影响,自己在平日里所下的工夫还是不够的。

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教师怎样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时,很形象地把学生的注意力比作一根丝线。他在带领孩子们上完一堂有趣的植物课后这样写道:“要让所有的孩子都围拢来看这些植物,我就得用注意力这根很细的丝线把孩子们都栓在我的身边来,这就好比是一根无形的缰绳,只要一个儿童的注意力转到一件有趣的事物上,那根丝线就断了,于是我给他讲的和所指给他要看的东西,他就再也不看,不听了——思想开了小差。”我在教育教学中体会到,教师这个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做到教书育人、持续稳定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仅要连通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这根“丝线”,使用好这根“缰绳”,而且要在课堂内外连通师生之间的情感这根“丝线”,通过这根“丝线”来培养和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创建新型的师生关系,使教师与学生在亲切、和谐、彼此信任的氛围中教学相长。

给我感触最深的还是苏霍姆林斯基在“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中提到了教师获得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读书应该成为教师的精神需要。而我呢?自从大学毕业后,似乎就懒得拿起一本书细细品味,有的只是看看小说杂志等闲散作品,大多数时候还是忙着批改作业、上课、备课,有多少时间经常捧着教育名著或教育杂志在阅读呢?一个成功的老师应该是一个会读书会思考的人,我想今后我要从繁重的教学中抬起头来,多看,多想,多实践。这样,才能有更大的进步。只有当老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

他还说道;真正的教学能手知道的东西,要比学校里学习的东西多得多,以致于有经验的教师注意的中心是教育过程,而不是教材内容。的确,要达到这种地步,是要建立在广博的知识基础之上的。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储备,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只有读书,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汲取营养,才能充实我们的头脑,提升我们的思想,才能让我们摆脱“坐吃山空”、“无物可教”的尴尬境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书中还谈到:没有扎实的心理学基础,就谈不上教育素养;教育素养还有一个方面,就是教师的语言修养问题。有关教师素养的论述,让我深刻理会一名好老师的身后所凝聚的自身人格魅力。

苏霍姆林斯基归纳的有关教师的教育素养方面的看法,字里行间体现了对教师素养的深刻理解。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位大教育家对教育事业的拳拳之爱,殷殷之情,告诫我们的是更贴近实际教学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他是一生都在做教育啊!教育的学问与艺术永无止境,教师的魅力在于不断的孜孜以求。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字

第一次听到苏霍姆林斯基这个名字,是因为他的一个故事——苏霍姆林斯基和两朵玫瑰花。有一天早晨,苏霍姆林斯基正在花园里散步,看到一个小朋友跑过来把玫瑰花摘下来拿在手里,苏霍姆林斯基很想知道这个小女孩为什么摘那朵玫瑰花,就弯下腰,亲切地问:“小朋友,你为什么要摘那朵玫瑰花呢?”小女孩很认真地回答:“我奶奶病了,病得很重,我告诉她学校里开了这么大的玫瑰花,她不相信,我摘下来拿回去让她看看,看完就送回来。”听了孩子天真的回答,苏霍姆林斯基的心震憾了,他牵着小女孩到花房里又摘了两朵大玫瑰花,对小女孩说:“这两朵玫瑰花一朵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是一个有爱心的孩子,另一朵是送给你奶奶的,她养育了一个你这样好的孩子。”

当我们看到有孩子摘花时,我们又会怎样做呢?不闻不问、又或者是批评教育。在这个故事中,我看到了一个温暖,能让孩子感受到真、善、美的苏霍姆林斯基。

当读完这本书以后,我更是被苏霍姆林斯基深深的感动了。他是真的爱教育、爱孩子;爱思考,爱研究;爱阅读,爱自然;是一个智者,也是一个有着无穷想象力的孩子。

读这本书的过程,其实也是在不断反思,在我大一,刚刚接触关于教育的课程时,我很相信,只要够耐心,每一个孩子都有花开的时刻,可是我自己以及身边同学做兼职的经历,我发现我们似乎自然地就会对那些聪明认真的孩子有一种偏爱,而那些现在看来学习有困难,态度也不好的学生,我们好像很难走进他们心里,我越来越认同边界问题,有的孩子的问题以老师的专业确实没办法,可是苏霍姆林斯基的建议,给了我新的认识,不是没有办法,而是要去研究、去尝试。

我们应该问问自己,有没有去和家长沟通,了解孩子的家庭;有没有用错方法,孩子不应该只埋头在练习题、教科书中,这样只会让他们越来越厌恶学习,要走进自然去观察、感悟,走进有趣的书籍去拓宽视野;有没有总是代替孩子思考,本来需要他自己去独立思考克服困难,却让他重复自己的步骤,并对他说不懂就把它记下来,我小时候老师就经常这么说,可能我永远也不懂,也可能在某一天我突然理解了,但我不会喜欢这门课,因为我想像一个大侠一样,冲破难关,孩子们也喜欢在自己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收获的喜悦与自信,教师可以适当地点拨,也可以根据学生的水平设置问题的难度,最重要的是教会儿童如何思考、如何学习。

我喜欢苏霍姆林斯基为孩子们精心创设的校园,每个孩子都能找到自己心爱的角落,在劳动中创作,这解放了孩子们的双手,也解放了孩子们的思维,同时也需要教师也有着一颗童心,愿意去想象、去尝试。

这是一本值得放在手边,不断回味的经典。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字

当今社会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幼儿教师是孩子的启蒙教师,更需要不断的学习充电才能顺应时代潮流,适应社会发展。

今年寒假在工作室读书活动倡议下,我选择并阅读了《给幼儿教师的建议》这本书,受益匪浅。这是一本用爱和经验写出的书,读了之后让我感到既亲切又实用,它为我们幼儿教师指引了方向,让我深深领悟到如何才能当好一名好的幼儿教师。书中有很多教育案例,像一盏盏明灯,为幼教育工作者指导航向。

经常听人说:“幼儿教师就是高级保姆。”也有人说:“幼儿教师就是孩子王”。其实幼儿教师“站起来是老师,蹲下来是妈妈”。每天超负荷的工作,练就了超强的工作效率,但其精神也高度紧张。幼儿园工作的核心是“爱”,老师们要学会热爱。赞可夫说过:“当教师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最主要的品质,就是热爱儿童。”因此,教师要做到热爱每一个幼儿,主动接近幼儿,用教师广博而无私的爱去理解、宽容、尊重和关心每一个幼儿,使他们感受来自老师妈妈般的爱和温暖。教学活动时用亲切的态度、夸张的表情吸引孩子们的注意,教学活动外和幼儿一起玩耍,成为孩子们的好朋友,努力让每一位幼儿在快乐中得到感知、获得进步。

幼儿教师,繁忙与琐碎兼容,责任与压力并重,忙碌于疲倦同行,这正是幼儿教师工作的真正含义。为此,我们常怀一颗平常心并充满自信,坦然地面对挫折,用一份爱、一颗心,获得孩子的爱,赢得家长的心。这种被需要、被尊重和支持的体验是幸福的。

在幼儿园老师想上好课也是不容易的,首先要备课,备课之前先要研读教材,把教材吃透才能上好一节课。尹紫昕老师用一个实际案例指出研读教材对于一个教学活动的成功是非常重要的,这不仅适用于语言活动,在数学、科学、社会等教学活动中也是非常必要的。上好一节课,不仅要备好课,还要多准备教玩具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课后,还需要老师多进行反思,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反思,长则一二百字,短则寥寥数语,一个有用的活动反思将会对以后的教育活动有着指导意义。

这本书,让我读懂了教育,也读懂了人生。也许我们幼儿教师这个角色太小不起眼,擂不动那惊天大鼓,但我们可以时刻准备着,以智慧守望理想、以真情坚定信念,去追逐生命的完满、去求索教育的真谛。

我自豪,我奉献于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我骄傲我是一名幼教工作者,我们的工作固然繁琐和辛苦,但是,付出总有回报,给予本身不仅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而且会带给我们更多的快乐。我们给孩子真诚的爱,孩子也会给我们纯真的爱,这就是我们得到的最好的回报。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字

苏霍姆林斯基,苏联著名的教育家,他将自己的一生倾之于教育,通过亲身教育实践创作了许多作品,其中《给教师的建议》更为教师的们所追捧。早些年,我也曾将这本五百多页的书籍放在自己的书架,立志研读,可终将被各种各样的忙碌所搁置了。今又在工作室的“共读”下重拾这本书,再读来,多了几分回味,几分思考。

“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教师工作本身的方式和性质,就决定了教师的忙碌,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课后辅导再加上课外的工作等等,充斥了教师一天的生活,以至于老师们经常抱怨没有时间。这也是我们常以“辛勤”“奉献”来形容老师。

针对老师的时间问题,苏霍姆林斯基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他认为“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是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而滋养它的小溪流便是读书,每天不间断的读书,与书为友,不以应付上课而读书,而是“出自于内心的需求和对知识的渴求”。如书中“用一辈子来备课”的历史老师,用自己读书所获得的知识,来改变死扣教科书的备课。

“知识,既是目的,也是手段”,他在著作中提到,在教学中,我们应努力的做到让“知识活起来”,让它成为工具,充斥在学生们的脑力劳动中、集体的精神生活中、相互交流中。在有学生脑力活动的参与中,他们才不会为知识的枯燥而反感无味,知识便不再是目的,而是成为了学生学习的手段和工具。而想要让知识成为学生们学习的工具,必须要将基础性的知识在他们应该掌握的阶段牢牢掌握,稳固的地基方能盖起大厦千倾。

在我们的教学中似乎更倾向于将知识作为目的,强迫孩子们识记、理解,知识永远在牵制着孩子们,搞得孩子们叫苦不迭,老师们焦头烂额。越是如此,收效越甚微,孩子们本应该作为工具的基础性知识都未能达标,以至于到中高年级后,老师们举步维艰,不得不重拾基础知识,费心劳力还收效甚微。

在著作的第一条建议中就提到“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不仅如此,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还多处反复强调这一点,“不要向儿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在教学中我们有着“课程标准”,但这只是“包含一定水平和一定范围的知识,却没有包含活生生的儿童”。

在我们的班中,总有一部分孩子没能到达我们的要求,甚至于我们倾尽心思单独辅导也无济于事,这便是我们所面临的对象。我们应改变自己的想法,另辟蹊径,为这些孩子寻找适合于他们的知识目标,让他们也能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

捧着《给教师的建议》,面对班中活生生的学生,从书中不仅获得了具体可施的法宝,还从中受到了莫大的启迪。教师之路漫漫,吾将上下而求索。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字

当拿到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时,每晚睡前会翻看几页。虽不够多,却也能坚持下来,因为每个标题的短小能满足我们随时阅读的愿望。

他说,教师获得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读书应该成为教师的精神需要。要把读书当做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教师只有懂得一些课堂上并不学习的东西,才能使自己的视野变得宽广,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能手。

书中有一个故事,我记忆犹新:一位有三十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来听课的人本来都打算在课堂进行中间写点记录,以便照常规课后提些意见的,可是他们听得入了迷,竟连记录都忘记了。课后有邻校的教师请教他:“您花了多少时间来背这节课?”他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十五分钟。”

是啊,真正的优秀的教师哪个不是终生都在准备一节课啊!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我们首先应该安排好自己的时间,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不浪费每时每刻。

但是,在现在的学习状态下,阅读似乎成了一种奢望。考试、习题、各类辅导班的出现,再加上电脑电视的影响,可想而知,如此忙碌疲惫的童年又谈什么愉快的阅读呢?恰恰在这一点上,苏霍姆林斯基提出:“想克服负担过重现象,就得使学生有自由支配的时间”。你看,不管什么难题,你都可以从这本书中找到答案。所以,读书吧!

老师们,当你手捧一本飘着墨香的著作,认真听取着《给教师的建议》,这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

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读后感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强调了写教育日记的重要性,认为写教育日记可以帮助教师成长。

我认为写教育日记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帮助教师积累教学材料,我们的大脑会对记忆不深刻东西选择性遗忘,这就会造成编写教案或者工作总结时无话可写,而教育日记可以帮助我们积累素材;帮助教师提升专业知识,教育日记就是自己的随笔,可以写自己的授课心得体会、读书笔记等,都可以帮助教师成长;帮助教师反思工作得失,工作中会有很多问题也会有很多收获,我们可以写到教育日记中,对工作中的失误进行总结反思,提升教学水平,古语言:吾日三省吾身。

我觉得教育日记可以写的东西有很多,比如每日的所感所想和反思,工作中的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某一时刻闪过的一个念头,阅读过程中的读书笔记等等,当然记录的形式也有很多,可以是纸质笔记,可以用手机记录语音,可以记入手机便签,也可以发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等,等记录一段时间之后对信息进行整理总结,我相信坚持写下去都会有很多收获。

虽然苏霍姆林斯基跟我们处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国家,但他书中的建议对我们来说,丝毫不过时,我的感悟只是书中的小部分,这样的宝藏书籍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书中提到阅读是“一天也不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的江河”读书足以移情,足以长才。使人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养性灵。因为书中有着广阔的世界,书中有着永世不朽的精神。虽然沧海桑田,物换星移,但书籍永远是新的。因此苏霍姆林斯基也特别注重阅读与教学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唯有阅读才能不断丰富我们教师的知识底蕴,提高我们教师的教学水平。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如此之快,没有不断的学习就没有扎实的知识和开阔的思维,在信息飞速发展的今天孩子们的视野越来越宽阔,知识面越来越丰富,求知欲也越来越强烈,不学习只能是“坐吃山空”,仅仅靠课前准备几个小时已经不足以自如地驾驭课堂。我们说教师是文化的传播者,我们的阅读也不仅仅是为了上好一节课,更重要的是要把人类几千年积累的生活经验和思想精髓传播下去,读书不仅是教师的一种喜好我觉得更是一种责任。我们应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去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我们只有通过不断的读书,使自己所从事的这种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成为你所具备的知识海洋的沧海之一粟,这样在教学生活才能应付面对一切而左右逢源,游刃有余,不会将工作当成一种负担。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使得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

苏霍姆林斯基的建议还有很多,书中每一篇文章都再一次深深地震撼着我,看了后,我由衷地感叹:“苏霍姆林斯基真伟大,不愧是世界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他的书不愧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更犹如黑暗里的光明,给我们指明了方向。我要坚持每天读一些,把书中最有用的理论摘抄下来,方便自己以后的教学。

教育工作是任重而道远的,而我也将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中不断学习,充实和丰富自己,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工作,呵护与珍爱孩子幸福的年华。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