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第一册致橡树教案(通用19篇)

时间:2023-11-24 23:17:44 作者:字海 高一语文第一册致橡树教案(通用19篇)

高一教案的设计要符合教育部颁布的教学大纲和学科标准。掌握一些好的高一教案范文对于提升教学水平是很有帮助的。

高一语文第一册《致橡树》教案

《致橡树》是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第一册的必修内容,是高考考查的内容范围;通过对这一节的学习,既可以让学生了解关于舒婷关于朦胧诗的知识,又可以加深对意象概念、象征手法的理解,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人生观。

初步了解作家作品,加深对当代诗特点和发展趋势的认识。

继续培养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

初步培养学生仔细品味意境与情感的能力及作品评价能力。

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培养独立自尊的伟大人格及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理解诗歌中鲜明而又各具特色的意象。

理解诗歌中蕴含的丰富而又深刻的哲理。

体会诗歌物中含情、情景交融、意味隽永、质朴晓畅等特色。

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与主题。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水平,我采取诵读感悟法、探究式阅读法以及多媒体教学方法。

这一节属于意象比较强的一节课,因此首先我布置学生预习,对有疑问的地方划上着重号,在上课开始时通过放配乐朗诵、学生齐读、个别同学单独读等方式使学生对诗歌大意有初步的了解。

然后提出问题,与学生共同探讨。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师生共同讨论的学习方法;运用设问、反问、疑问的教学语言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的思维活动紧跟上老师的教学思路,学生才有可能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是学习的“主导”。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思维充分调动起来,对问题产生深刻的思考、探索,在此时教师再稍作一点点启发、点拨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体现了素质教育中能力的培养。

多媒体投影可以加大一堂课的信息容量;使教学内容生动、形象、鲜明地得到展示。

诗歌可以点燃生命的激情,升华人的的情感价值和理想境界。基于此,中学阶段必须帮助学生掌握科学鉴赏新诗的方法,培养学生通过意象解读新诗的能力。

“重美读”是新诗的重要学习方法。诗歌的美感是自己体会出来的。学生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学习过程中通过阅读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来不断加深、强化,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始找出意象、分析意象。

诗通过意象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所以解读诗歌的关键在于意象的准确把握与深刻理解。意象即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同一种事物在不同诗人眼里有着截然不同的含义。“凌霄花”在舒婷的诗中是攀附权贵的象征,是被完全否定的,但其有向上攀缘的特征,完全可以作为百折不挠、积极进取的象征。意象掌握了,诗歌的大意就可以把握了。

诗歌往往运用象征手法,通过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的含义,挖掘出意象的象征意义,诗歌就完全解读了。要结合作品的创作背景,进行类比式联想,领悟诗歌的情感与主旨。

在教学过程中我分四个阶段即新课导入、新课讲解、拓展阅读及结束阶段。在每一阶段教学中,我力求发挥学生主动作用,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以启发、引导为教师的责任。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有人说:亲情是根,让生命延续;友情是叶,让生命舒展;爱情是花,让生命绚丽。他把人生最绚丽的部分归结于爱情的美好。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都极尽才情歌颂它的美好或抒发失意的爱情给自己带来的痛苦与煎熬,表达自己的爱情观。“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就是其中精彩的几笔。那么当代诗人舒婷又是怎样看待爱情的呢?这节课就让我们倾听这位不平凡的女性发出的爱情宣言《致橡树》吧。

通过六个意象分成三组,通过凌霄花否定了攀附式爱情,通过鸟儿否定了痴恋式爱情。不满足于泉源、险峰、日光、春雨的一味奉献,为下文提出崭新的爱情观做铺垫。

诗人通过橡树与木棉两个大的意象,正面提出了崭新的爱情观。她认为精神上的独立与平等是双方相爱的基础,双方应该心灵相依、互相扶持、互相尊重、心有灵犀,双方要以独立鲜明的个性出现,要能够命运与共。同时提出爱的最高境界应该是爱对方坚定的信念、执著的追求与灵魂深处动人的美丽。

《致橡树》以女性视角否定了攀附、依恋式爱情,不满足于一味奉献式爱情,她所追求的爱,是双方的彼此平等。而且认为只有在人格价值各自独立上,才能有真正平等基础上的互相理解。

《我愿意是急流》有比较明显的男性视角,在两个系列的意象群中,他始终把男性作为时代的挑战者、社会的主宰者,为了心爱的人可以奉献出自己的一切。

1、指导学生阅读舒婷的另一首代表作《双桅船》。

本诗同样运用了象征手法,以“双桅船”与“岸”象征相爱的双方,认为人在追求坚贞爱情的同时,崇高的理想更不能放弃。

2、指导学生阅读中国传统文学中关于爱情观的描写。

以白居易的《长恨歌》和李商隐的《无题》为例,加深对本诗和传统诗歌的了解。

让学生做课本p14第二题。通过作业反馈对所学知识掌握的效果,以便课后解决学生尚有疑难的地方。

总之,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我始终抓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是“主导”,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问题,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进而优化整个教学。

攀附式爱情。

否定痴恋式爱情。

一味奉献式爱情。

致精神独立、人格平等崭。

橡心灵相依、互相扶持新。

树肯定共同语言、心有灵犀的。

各具特色、形象鲜明爱。

同甘共苦、命运与共情。

坚定信念、执著追。

致橡树高一语文教案

学生一:高大。

学生二:繁茂。

老师:橡树我们刚刚说到,上海这边不太能看到。它通常生长在再南方一点,——广东地区。那么我们现在来看看,其实啊,这个橡树有的时候会有一些比较特殊的形象。它的树干上常常会缠绕很多藤蔓,甚至有的藤蔓会把根扎到橡树的树干里,依附着橡树来生存。当地人都已经觉得这个现象——怎么样?见怪不怪了,经常都能看到。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关于橡树的诗,叫什么——?

学生众:致橡树。

老师:作者——?

学生众:舒婷。

老师:致、橡、树,是写给——橡树的诗,对吗?那么思考第一个问题,这首诗是谁写给橡树的?第二个问题,这首诗,它想告诉橡树一些什么东西?我们先来一起读一遍。——致橡树,开始。

学生众:(朗诵全诗)。

学生众:安慰。

老师:好。第二个问题,我刚才提到了,“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一起再读一遍。

学生众:“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学生众:木棉。

老师:从哪里看出来的,是木棉树?

学生一:“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学生二:(略)。

老师:哦,是一首表达情感的诗,是吧?

学生众:(轮流朗诵)。

学生众:凌霄花。

老师:还有——?

学生众:鸟儿。

老师:还有呢——?

学生众:泉源。

老师:继续,还有——?

学生众:险峰。

老师:还有——?

学生众:日光。

学生众:春雨。

学生一:(略)。

老师:没找到是吗?没关系,咱们再一起来读一遍。好,“我如果爱你——”,开始。

学生众:(朗诵全诗)。

老师:“不,这些都还不够!”老师如果没看错的话这是一个什么标点符号?——感叹号。感叹号是这样子读的吗?再来一遍。“不,——”

学生众:“不,这些都还不够。”

老师:再强一些也可以嘛,“不,这些都还不够!”

学生一:(略)。

老师:“绝不像——”,“我”绝不要像它们,那是——?不喜欢。

老师:“绝不像——”,对鸟儿呢?

学生众:绝不学。

老师:好了,“我”为什么不愿意学凌霄花和鸟儿?——我如果爱你,“我”爱谁?

学生众:橡树。

老师:我如果爱橡树我绝对不要学凌霄花,因为——这句话你怎么理解的?

学生一:(略)。

学生众:不屑的。

老师:态度还是应该不屑的。你可以再来试着朗诵一遍。

学生一:(朗诵凌霄花部分)。

老师:好,那接下来对鸟儿的态度,大家能从你的朗读当中读出来吗?“我如果爱你——”,开始。

学生众:(朗诵鸟儿部分)。

老师:为什么鸟儿“我”也不学?而且还是“绝不学——”?——作者是怎么形容鸟儿的?

学生一:(略)。

老师:痴情的鸟儿。还有呢?

学生一:(略)。

老师:唱的歌是怎么样?单调。为什么鸟儿要歌唱?

学生一:(略)。

老师:书上说是为——。

学生众:绿荫。

老师:为什么鸟儿要对橡树唱歌?

学生一:(略)。

老师:噢,因为树有绿荫,可以——。

学生一:(略)。

学生众:也不止像泉源。

学生众:稍微好一点。

老师:稍微好一点但是——?

学生众:还是不够好。

老师:嗯。那接下来,日光?

学生众:甚至日光。

老师:甚至日光,甚至春雨。作者觉得这些——。

学生众:还不够。

老师:都还不够,对吧?好,那么作者对这些的态度全都是——,不支持的、反对的,对吗?而且,一再的提起。那么我们同学们再来把这一段读一下,争取把这种反对的、不屑的态度读出来,好吗?“我如果爱你——”,开始。

学生众:(朗诵部分)。

老师:日光,给橡树带来——?

学生众:温暖。

老师:春雨,给橡树带来——?

学生众:滋润。

老师:这些多么美好啊,可是作者却觉得不够,那么作者到底是赞成谁的表现?

学生众:木棉。

老师:哪里看的出来?

学生众:“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老师:你来读一下,好吗?

学生一:(朗诵木棉两句)。

老师:“我必须是……?”还是“我必须是!”?——必须表示一种什么样的感情?“我必须这样做!”,强烈,对吗?来,大家一起来一遍。

学生众:(老师带领朗诵该句)。

老师:好,接下来给大家一点时间散读一下关于这个木棉树的部分。大家来看一看,为什么作者想要成为一棵木棉树呢?好,那么现在散读开始。读读看,读出声音。

学生众:(散读)。

老师:为什么“我”必须成为一株木棉呢?

老师:读完了?好的,那为什么作者赞成木棉?

学生一:(略)。

学生二:(略)。

老师:不清楚?好,坐下。树和树咱们得是在一起的,从哪里看得出来?“我”是木棉的话我就可以和你亲密的接触了,有吗?找找看。找不到?来,咱们一起再读一遍,好吧?“我必须是——”一直读到最后,开始。

学生众:(朗诵后半部分)。

老师:怎样,找到了吗?“我们”亲密的地方?

学生一:(略)。

学生一:(摇头)。

学生二:(略)。

老师:哦,强调了他们的亲密,是吗?哦,同时我们的根是——?别人看得到吗?

学生众:看不到。

老师:谁知道?

学生众:自己知道。

老师:只有我们自己知道。叶,在云里。看得到吗?

学生众:看不到。

老师:谁知道?

学生众:(略)。

老师:我们的情意只有我们自己知道。来,把这一句读一下,“根,——”开始。

学生众:(朗诵这两句)。

老师:嗯,还有呢?

学生一:(略)。

老师:嗯,分析一下你读的这一句。

学生一:(略)。

老师:什么叫分担?

学生一:(略)。

老师:共同承担,面对——?

学生一:(略)。

老师:嗯,好,我们共同分担,那接下来呢?

学生一:(略)。

老师:嗯,好,面对这些美丽的景色、美好的东西,我们来共同分享。——多么美好的感情,我们一起来分担这困难,我们一起来分享这快乐。来,读一下,“我们——”开始。

学生众:(朗诵这部分)。

学生一:(略)。

老师:木棉是——,也是一棵树。橡树是树,木棉也是一棵树,这两者是怎么样的?你是树,我也是树,我们——相同的。或者是我们两个之间是——,平等的。

学生众:平等的。

老师:你从哪里感受到了这种平等?

学生一:(略)。

老师:为什么这是平等的呢?

学生一:(略)。

老师:两个词总结呢?

学生一:(略)。

老师:互相致意对吗?不再是前面的为你重复歌曲。互相致意,好,还有吗?——那么老师提问了,这段话“你有你的——”

学生众:铜枝铁干。

老师:这句能看得出来平等吗?“你有你的”,接下来呢?

学生众:我有我的。

老师:噢,“我有我的”。来,我们先来一起读一下这地方,好吗?“你有你的——”,开始。

学生众:(朗诵该部分)。

老师:“你”是谁?

学生众:橡树。

老师:“你的铜枝铁干”,那橡树是一个什么形象?

学生一:(略)。

老师:噢,非常高大、挺拔的,对吗?——作者说了,“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咱们现在来留意一下,如果我们把这句话给它变化一下,不要作为是诗的格式,咱们把它改成一长句,“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咱们读起来,自己先小声读一读。把它当成诗歌分三行来读,跟把它连成一句话来读,自己感受一下,有没有什么区别好吧?“你有你的——”,开始。

学生众:(散读该段)。

学生一:感觉语气上有区别。

老师:哪个语气上比较强烈?分开了之后,对吗?

老师:分开来之后、句子更短一点之后,反而更加强烈一点。这种强烈刚好和“你”的这种阳刚之气相符合。那么请咱们全班男生来读一下,“你有你的——”,开始。

学生众:(朗诵该段)。

老师:那么老师留个作业给大家,关于致橡树,有人说是爱情诗,还有人说是哲理诗,还有人说这是一首朦胧诗,那么请大家回去查一查相关资料,增加一些对抒情诗部分的了解。好,下课。

致橡树苏教版高一语文教案

《致橡树》这是一首爱情诗,应该上起来比较的容易,因为,高一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发育的阶段,对于爱情,他们感到既神秘又美丽,还带有几分羞涩,所以,在我的教学设计中,就出现了大胆探讨同学的爱情观,揭开爱情的神秘面纱,启迪学生们独特的审美感受,从而引导他们对爱情的正确认识,告诉他们爱情是一种责任,是需要双方来维持的,而不是同学们想像中的,你喜欢我,我喜欢你的那种爱情模式,现在同学们对待爱情是朦胧的,这是青春期的一种正常反映现象。这些只是我的教学理念。

上完这一课后,我也反思了这样的一个问题:课堂前预设和课堂中的反应。在上每一堂课之前,我都会对第二天的课程进行一个模拟的演练,也进行着对课堂的设想,但是模拟毕竟是模拟,设想也只是我个人的想法,这些想法根本不代表所有人的想法,在课堂中许许多多的东西根本不是我能预知和想象的,一堂课中呈现的流程和效果是不断生成的,学生是有思想的,他们的思想是不受任何人左右的,他们的言论是自由的,也是可以见解的,而我设计出来的题目的答案也不是唯一性的。

首先是导入的问题。我的导入是非常自然的,也引起了学生的们的好奇心,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爱情是人生中一个永恒的话题,对于学生来说应该是一个十分敏感的话题,因此我引用了外国诗人泰戈尔写过的一首诗《最遥远的距离》其中的一小节作为导语的前奏。“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同学在回答我这首诗的内容后,我接着说:爱情是人生中一个永恒的话题,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都极尽才情歌颂它的美好,表达自己的爱情观。“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便是其中精彩的两笔。有人说爱情是一颗心与另一颗心的碰撞;有人说,爱情是闪闪发光的钻石;也有人说,爱情使人欢乐;更有人说,爱情使人迷惘,那爱情到底是什么呢?其实这些不是我真正导入学习诗歌内容的,我真正的导入诗歌内容的是:古人已经用精彩的两笔,表达了自己的爱情观,也使之成为表达爱情的千古绝唱,那么,现在我想听一听作为90后的你们年轻一代对爱情有着怎样的见解,请同学们谈谈你们自己的爱情观?这个问题一提出,竟然只有两三个同学举手发言的,实在有点出乎我的意料,让我感到百思不得其解,其实,我设下这道题目的寓意是想了解当代高中生对待爱情的看法,也是想让胡老师了解她的学生们对自己爱情的想法,从而知道他们现在在想什么,只有做到真正的了解他们,才能帮助他们,可是这一设想失败了,我在他们发言的时候,我都是让他们大胆的说,不要因为自己的班主任在听课,你们就有所顾虑,但是还是没有扭转当时的局面,这让我真的很难堪。我就简单的作了一下总结。同学们对待爱情都有着自己的诠释,面对爱情,我们总有万千遐思,总有无限憧憬,总有许许多多的话想要倾诉,古人留下了表达爱情的千古绝唱,而作为90后的你们也发表了自己的爱情宣言,那么,今天就让我们来看看崛起于70年代末的女作家舒婷是怎样表达自己的爱情观的,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致橡树》去寻找答案吧。

其次是诵读中出现的问题。我在简单的介绍完作者和什么是朦胧诗后,我便让同学们进入朗读诗歌的这一环节,因为诗歌朗读,只有反复的朗读才能体会作者想要表达情感,是以有声的语言了再现无声的诗歌境界,朗读就采取以学生朗读为主,让他们整体感知全诗。由于在我的教学设计中缺少了教师泛读的这一环节,使得同学无法感知读诗歌的要理,我们都知道读诗歌就是要重在感情,和该重读的,该弱读的,这是我教学设计当中较为失败的地方。

最后是对诗歌意象的分析。由于分析意象不够到位,设计题目跳跃性比较大,没有结合现实生活分析这类意象所反映出来的现象,所以说让学生很难理解。这样我在提出问题时,就和学生在互动环节上脱节,基本上都是我在讲,他们在听,他们也不想谈谈自己的见解,使得在我上课的过程明显的感觉到这节课的时间变得更加的长,也使得整个课堂气氛显得较为凝重,我们都知道诗歌学习最主要的就是要抓住整首诗的意象,只有抓住诗歌当中的意象作出分析,在举一些现实生活中的实例来加以说明,这样就能使学生很容易的把这类意象掌握了,从而了解诗歌当中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是指导诗歌学习的原则。

总而言之,我在教学设计中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也没有及时的采取课堂应变措施,使得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学生回答不上来的尴尬局面,这些都是以后我在教学过程当中不断要完善的事,也是我在实习过程中不断要总结的问题,要不断的吸取教学经验,灵活的处理课堂所发生的一切,不断的磨练自己的教育机智问题。

语文第一册《识字4》教案

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8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其中的韵律美。

3、引导学生初步认识成语。

4、在识字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搜集有关的成语故事。

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认9个生字,会写8个字。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其中的韵律美。

难点:引导学生初步认识成语。激发学生积累成语的兴趣。

教学课时:两课时。

一、教学目标:

会认9个生字,会写8个字。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其中的韵律美。

引导学生初步认识成语。激发学生积累成语的兴趣。

二、教具准备:生字卡片、投影。

三、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激发兴趣。

1、听老师讲“拔苗助长”的故事,揭示课题。

2、教师介绍有关成语的.知识。

(二)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成语的意思。

1、自读课文,读准汉字的读音。

2、教师范读:读出韵味。

3、师生对读、生生对读、读准汉字读音。

(三)交流搜集有关成语故事的资料。

1、学生自愿上台交流。

2、听了同学的介绍你明白了什么?

(四)实践活动。积累成语,并做成卡片。

(五)教师小结。

一、教学目标。

语文第一册《识字4》教案

在教学一开始,我利用学生爱玩的心理特点,创设教学情境:小朋友,今天老师带大家去一个既美丽又好玩的地方去,想去吗?一下子激起了学生的参与欲望。接着我将课文插图展示在黑板上,并播放配乐录音,学生眼睛亮起来了。广阔的田野,绿幽幽的树林,五彩缤纷的花丛,学生一下子走进了美丽的大自然,走进了多彩的昆虫世界。这一环节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参与欲望更高了。

在学习生字、词的过程中,我尽量用儿童话的语言进行教学,如把生字、词语说成“生字宝宝、词语宝宝”以及跟“生字宝宝、词语宝宝”交朋友,把“词语宝宝送回家”等。学生听起来就感觉很亲切,学生就在不知不觉中学习了生字和词。在生字的教学中,我有意识地教给学生学习生字的方法和渠道。如我出示“田”字,问:你认识它吗?你是怎么认识的?从而唤起了学生识字的经验。

词串教学中,通过创设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走一走,看一看这一情境,出示了情境图,让学生从图画中体会到大自然的乐趣,在学生的自主学习出示相应的词语,教师通过图画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然后连词成串,我根据词串特点灵活的进行各种形式的指导朗读,并交给学生方法。如:在读第一、二行词串时,在指名读效果不是很好的时候就加以范读,看学生听得那么认真,我趁热打铁把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交给学生,学生掌握了方法后比之前读得好多了。

致橡树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案

舒婷,新时期朦胧诗派的代表诗人。舒婷的诗,有明丽隽美的意象,缜密流畅的思维逻辑,从这方面说,她的诗并不“朦胧”。舒婷长于自我情感律动的内省、在把捉复杂细致的情感体验方面特别表现出女性独有的敏感。《致橡树》一诗既是诗人的成名作,也是她爱情诗的代表作。

诗人用“绝不做攀援的凌霄花”断然否定了贪图荣华富贵,炫耀自己的攀附爱情观;用“绝不学痴情的鸟儿”坚决否定了单方痴恋,一厢情愿的爱情观;诗人也用“也不止”“都还不够”拒绝了一味奉献的爱情观。因为这三种爱情观都是以牺牲一方为前提的,传统的爱情观显示爱的结合,并不是人的感情和价值的平等的结合,往往是权势和财势的结合;结合的双方也往往是主导和从属,控制和被控制的关系。那么诗人向往什么样的爱情观呢?意象的选择很好的回答了这一问题。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双方必须平等独立。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双方必须互相默契,心心相印。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双方必须祸福与共,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双方在独立平等的前提下,又相知相依,荣辱与共。

橡树和木棉是一组以整体象征手法构建的意象(全诗以橡树、木棉的整体形象对应地象征爱情双方的独立人格和真挚爱情),这样做使得哲理性很强的思想、意念得以在亲切可感的形象中生发、诗化。同时,以整体象征的手法构造意象使得因而这首富于理性气质的诗却使人感觉不到任何说教意味,而只是被其中丰美动人的形象所征服。

这组意象的选择体现了作者的匠心独运,体现了诗人的高明。“橡树”的形象象征着刚硬的男性之美,而有着“红硕的花朵”的木棉显然体现着具有新的审美气质的女性人格。这样做既继承了古代描写爱情的文学作品中用“高大”来象征男性,用“花朵”来象征女性这一传统,又创造性的发扬了这一传统,用整体象征的手法表达了诗人的爱情观:那就是树与树的比邻并肩。

《致橡树》热情而坦城地歌唱了诗人的人格理想,不仅否定了老旧的“青藤缠树”“夫贵妻荣”式的以人身依附为根基的两性关系,同时,也超越了牺牲自我、只注重于相互给予的互爱原则,它完美地体现了富于人文精神的现代性爱品格:真诚、高尚的互爱应以不舍弃各自独立的位置与人格为前提。这是新时代的人格在性爱观念上对前辈的大跨度的超越。这种超越出自向来处于仰视、攀附地位的女性更为难能可贵。诗歌对爱情理想的歌唱、高扬,树立在极有思想含量、极有力度的否定之上。比肩而立,各自以独立的姿态深情相对的橡树和木棉,可以说是我国爱情诗中一组品格崭新的象征形象。而今,我们再次回味这首诗,更加体会了它的意味深远。

高一语文开学第一课教案

高中语文是什么?语文学什么?语文怎样学?新学期到了,百分网小编特为大家分享语文开学第一课教案范文如下,欢迎参考!

同学们,当你们怀着满腔的激情和美好的理想从初中跨进高中的大门时,老师已在这里等候着你们。师唱“我在兴农等你,等你和我相遇,等待如此美丽。”(根据歌曲《我在贵州等你》的高潮部分改动了一下)正如席慕蓉在《一棵开花的树》里写到为这个美丽的相遇时刻“我在佛前求了五百年”。

师:我们的缘就从这句诗开始“玉壶装陈酿,乘兴赏芙蓉”。同学们猜猜老师的名字。

学生当堂一一即兴介绍自己时间和学生才思方面都不太现实,布置当天晚上交来“诗话名字”。(文末附上部分)。

1、 出示怪体诗,学生猜读。

虎虎

山山山

湖湖湖湖湖

海海海海

仙仙仙仙仙仙仙仙

激发兴趣。

2、有人说:

语文是李白的诗——浪漫飘逸,想象奇特,带你上天入地,与神仙结伴同游祖国山河。

语文是苏轼的词——豪迈豁达,心骛八极,带你评古论今,与哲人携手共探人生真谛。

语文是余秋雨的散文——带你带我游历世界,做历史的思考。

我说:

学生即兴口答,但有部分学生当堂说不出来,于是布置课外写。(文末也会摘录一些附上)

师小结:

当我们发表演讲、主持会议,滔滔不绝,引经据典,口吐连珠妙语,别忘了,这也是语文。

在语文的世界里我们可以看孔子在天下奔波,宣传自己的思想,看屈原在上下求索,探索救国救民之路。

她能丰富我们的人生。她可以让我们字字珠玑、口吐莲花。她可以让我们气质高雅,谈吐不俗;她可以让我们胸怀天下,运筹帷幄。她可以让我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总之,语文与生活同在,学好语文是提高生命(生活)质量的基础。学习语文吧!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2。

看《致同学们》了解高中语文教材体系等。

1、必修5册,不到一年半学完。高二上开始选修、高三就是复习应考。

2、必修分4部分。“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前三部分课内学习,最后一部分课外自主安排。

3、阅读鉴赏:必修1现代诗歌、古代叙事散文、记叙散文、新闻和报告文学。必修2中外抒情散文、古代诗歌、古代抒情散文、演讲辞。(勾画背诵内容)

4、表达交流:本学期都是训练记叙文写作,口语交际训练朗读和演讲。

5、梳理探究六个专题:汉字、对联、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成语、修辞、姓氏文化。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有选择地学习探究。

6、名著导读:《论语》、《大卫•科波菲尔》、《家》、《巴黎圣母院》。课外有计划进行阅读摘抄。

1、初高中语文比较。

范围、难度、方法等。

强调两个词:素质、自主。

认真听讲的孩子偶尔成绩好,

认真自学的孩子永远成绩好!

2、语文学习武功招式

九阳神功——苦练内功——积累知识

吸星大法——博观约取——胸有成竹

北冥神功——转化能力——大展宏图

三动主义:动脑、动笔、动口

3、准备工作

三“典”:

《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王力主编,商务印书馆)

《成语词典》(版本不限)

三“本”: 摘抄本(摘抄、默写、纠错)、随笔本(小练笔)、作文本 (大作文)

4、具体要求

(1)、预习充分:(1)课文至少读三遍、文言文至少五遍(2)进行批注(收获、质疑)。

(2)、早晚读有效: 放声朗读与默看相结合。一课一得(读—背—默—改)

(3)、课堂专注:不做与语文无关的事、学会倾听、大胆质疑、大声表达、合作探究。

(4)、复习及时:及时复习听课笔记;主动背诵默写积累(默写在摘抄本上,同桌交换批改)。

(5)、课外主动阅读。本学期必读《论语》、《大卫• 科波菲尔》、《家》、《巴黎圣母院》。

建议每个月看一本。

此外每周还要看些报刊上的新闻、评论等。杂志如《读者》、《青年文摘》等。

高一语文《致橡树》教案

本课包括的主要内容有《致橡树》内涵的把握,象征手法的运用。

2、地位和重要性。

《致橡树》是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第一册的必修内容,是高考考查的内容范围;通过对这一节的学习,既可以让学生了解关于舒婷关于朦胧诗的知识,又可以加深对意象概念、象征手法的理解,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人生观。

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初步了解作家作品,加深对当代诗特点和发展趋势的认识。

(2)能力目标:

继续培养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

初步培养学生仔细品味意境与情感的能力及作品评价能力。

(3)情感目标:

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培养独立自尊的伟大人格及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4、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理解诗歌中鲜明而又各具特色的意象。

理解诗歌中蕴含的丰富而又深刻的哲理。

难点:

体会诗歌物中含情、情景交融、意味隽永、质朴晓畅等特色。

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与主题。

5、课时安排。

1课时。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水平,我采取诵读感悟法、探究式阅读法以及多媒体教学方法。

这一节属于意象比较强的一节课,因此首先我布置学生预习,对有疑问的地方划上着重号,在上课开始时通过放配乐朗诵、学生齐读、个别同学单独读等方式使学生对诗歌大意有初步的了解。

然后提出问题,与学生共同探讨。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师生共同讨论的学习方法;运用设问、反问、疑问的教学语言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的思维活动紧跟上老师的教学思路,学生才有可能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是学习的“主导”。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思维充分调动起来,对问题产生深刻的思考、探索,在此时教师再稍作一点点启发、点拨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体现了素质教育中能力的培养。

多媒体投影可以加大一堂课的信息容量;使教学内容生动、形象、鲜明地得到展示。

诗歌可以点燃生命的激情,升华人的的情感价值和理想境界。基于此,中学阶段必须帮助学生掌握科学鉴赏新诗的方法,培养学生通过意象解读新诗的能力。

“重美读”是新诗的重要学习方法。诗歌的美感是自己体会出来的。学生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学习过程中通过阅读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来不断加深、强化,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始找出意象、分析意象。

诗通过意象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所以解读诗歌的关键在于意象的准确把握与深刻理解。意象即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同一种事物在不同诗人眼里有着截然不同的含义。“凌霄花”在舒婷的诗中是攀附权贵的象征,是被完全否定的,但其有向上攀缘的特征,完全可以作为百折不挠、积极进取的象征。意象掌握了,诗歌的大意就可以把握了。

诗歌往往运用象征手法,通过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的含义,挖掘出意象的象征意义,诗歌就完全解读了。要结合作品的创作背景,进行类比式联想,领悟诗歌的情感与主旨。

在教学过程中我分四个阶段即新课导入、新课讲解、拓展阅读及结束阶段。在每一阶段教学中,我力求发挥学生主动作用,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以启发、引导为教师的责任。

(一)导入阶段。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有人说:亲情是根,让生命延续;友情是叶,让生命舒展;爱情是花,让生命绚丽。他把人生最绚丽的部分归结于爱情的美好。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都极尽才情歌颂它的美好或抒发失意的爱情给自己带来的痛苦与煎熬,表达自己的爱情观。“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就是其中精彩的几笔。那么当代诗人舒婷又是怎样看待爱情的呢?这节课就让我们倾听这位不平凡的女性发出的爱情宣言《致橡树》吧。

(二)新课讲解阶段。

1、诗人否定了什么样的爱情观?

通过六个意象分成三组,通过凌霄花否定了攀附式爱情,通过鸟儿否定了痴恋式爱情。不满足于泉源、险峰、日光、春雨的一味奉献,为下文提出崭新的爱情观做铺垫。

2、诗人提出了什么样的爱情观?

诗人通过橡树与木棉两个大的意象,正面提出了崭新的爱情观。她认为精神上的独立与平等是双方相爱的基础,双方应该心灵相依、互相扶持、互相尊重、心有灵犀,双方要以独立鲜明的个性出现,要能够命运与共。同时提出爱的最高境界应该是爱对方坚定的信念、执著的追求与灵魂深处动人的美丽。

3、通过比较阅读《致橡树》与《我愿意是急流》,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致橡树》以女性视角否定了攀附、依恋式爱情,不满足于一味奉献式爱情,她所追求的爱,是双方的彼此平等。而且认为只有在人格价值各自独立上,才能有真正平等基础上的互相理解。

《我愿意是急流》有比较明显的男性视角,在两个系列的意象群中,他始终把男性作为时代的挑战者、社会的主宰者,为了心爱的人可以奉献出自己的一切。

(三)拓展阶段。

1、指导学生阅读舒婷的另一首代表作《双桅船》。

本诗同样运用了象征手法,以“双桅船”与“岸”象征相爱的双方,认为人在追求坚贞爱情的同时,崇高的理想更不能放弃。

2、指导学生阅读中国传统文学中关于爱情观的描写。

以白居易的《长恨歌》和李商隐的《无题》为例,加深对本诗和传统诗歌的了解。

(四)结束阶段。

让学生做课本p14第二题。通过作业反馈对所学知识掌握的效果,以便课后解决学生尚有疑难的地方。

总之,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我始终抓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是“主导”,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问题,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进而优化整个教学。

语文第一册《识字4》教案

一年级的孩子对小昆虫都比较感兴趣,所以在上《识字4》之前我就让孩子去了解一些关于小昆虫的知识,可以去问家长,也可以自己到课外书上去找,或者上网查询,都可以。孩子们听到这个作业后,都很兴奋,纷纷说要多找一些小昆虫的资料。

课堂上,我在教学后两行词语时,让孩子为大家介绍介绍这些小昆虫时,他们的小手都举得高高的,说起来也是头头是道,眉飞色舞。说着说着,他们竟介绍起书本以外的一些小昆虫了,什么蝈蝈、瓢虫、萤火虫屎壳郎等等,听的孩子也是津津有味。

看来低年级的教学,一定要找到某个落脚点,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致橡树苏教版高一语文教案

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现代诗歌的一般特点,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

2、学习新诗借助鲜明生动的形象抒发感情的特点。

3、了解诗歌的象征手法,评判诗中表白的爱情观。

教学方法:

1、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加强直观效果,营造诗画合一的氛围和意境。

2、指导学生朗读,追求声情并茂。

3、指导学生把握同类诗歌的特点和写法,学会鉴赏比较。

课时安排:一课时。

资料来源:电子声像材料(vcd光盘等)。

教学过程:

一、提问导入。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对爱情主题的课文,视为禁区,可今天,我们要来学习著名女诗人舒婷的新诗《致橡树》。

展示课题:致橡树。

问:本诗完整的标题应该是什么?

同学回答,老师展示动画投影:木棉致橡树。

问:既然是木棉致橡树,那么,木棉又向橡树说了什么呢?

电脑投影,配乐朗诵全诗(《梁山泊与祝英台—共读》)。

答:木棉不愿做: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

电脑投影:痴情的鸟(配鸟鸣)-泉源(配流水声)-险峰。

-日光–春雨。

问:难道这些有什么不好吗?木棉为什么要否定它们呢?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答:攀援、炫耀;痴情、单调;。

送来、慰藉;增加、衬托;。

从这些词中,我们能看出诗人反对什么样的爱情观呢?有哪些词语可以表达?

“依附、附庸、奴性、无骨气、趋炎附势……”

即是攀附型痴恋型奉献型。

因为这些是感情的单向奉献,而并非平等的心与心的交流,其思想根源是什么?

封建的男尊女卑、三从四德。

展示上述内容的板书投影--板书1。

补充:诗歌《椰子树是什么?》。

电脑投影:诗歌《椰子树是什么?》。

回答:易卜生的《娜拉》(即《玩偶之家》)。

此外,“甚至日光、甚至春雨”结构完整吗?怎样补全?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归结并播放投影:

甚至也不止像日光,照亮你的前程,温暖你的心灵;。

甚至也不止像春雨,播洒爱的甘霖,滋润你的心田;。

……。

总结:全诗行文至此,我们可以发现:诗人采取“破”的思维方式,目的是引出诗的下半部分,即——立:

并肩站立的树,根相握、叶相触;。

展示投影:并肩的树。(配乐《友谊地久天长》)。

问:有哪些诗句表现了这样的主题?

补充:投影。

枝枝相覆盖,叶叶像交通。(《孔雀东南飞》)。

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长恨歌》)。

问:两棵并肩的树,其形象有什么不同?

铜枝铁干的树:枝干像刀、像剑、像戟。

投影刀、剑、戟树,(配狂风呼啸声)。

问:树是如此,花又怎样呢?

答:花像叹息,又像火炬。

展示投影:红硕的花。(配乐《二泉映月》)。

答:这是通感修辞,“像”重在后一个。

补充投影:杜甫《春夜喜鱼》名句: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不仅如此,在诗人(木棉)的心中,橡树和木棉应当:

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它们分别表现了什么样的特点?——阳刚气概和阴柔气质。点击投影。

诗人希望做什么?

电脑投影:《寒潮》、《霹雳》、《雾霭》、《虹霓》(均配乐)。

由此,我们可以这样归结:

诗人崇尚的是:

心心相印、患难与共。

共同进步、事业至上。

诗的最后说的“这”,指的就应该是这些。全诗至此,完成了由“破”而“立”的全过程。

投影配乐《梁山泊与祝英台--化蝶》,同学朗诵全诗。

(全班同学闭上眼睛,静听音乐,体味诗的情韵)。

语文第一册《识字4》教案

这课时,主要教会学生6个昆虫的词语,我先让学生复习一下上课教学的6个词语,学生学得挺扎实的。接着让学生认真观察图画,看看找到了哪些昆虫?它们在干什么?这个环节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在学生找到的同时,相机出示昆虫的大图和词语,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帮助学生记忆,比如小组读,男女生读,个别读,齐读,等等。学生不仅将词与图对应起来了,而且也将词语记住了。似乎,原有的重点已经完成了,但是我还进行了拓展,让学生回忆一下,你还知道哪些昆虫?喜欢哪些昆虫,用“有……有……还有……”训练说话,学生很感兴趣,也说的很好。我想:每一堂课,如果都能这样挤点时间进行一下拓展,那我们学生的综合能力一定会大有提高。

识字4是一篇用“词串”形式识字的课文,围绕儿童在野外采集昆虫标本的内容,将一组词语组成韵文。教学时,我首先启发学生从整体上观察图画,图上画有哪些景物,小朋友们在做什么,他们又是怎样做的?我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认识各种昆虫,理解所学词语。本课的词语中,一半是昆虫名,学生都比较熟悉,所以我没有在理解字义上花多少功夫,而是结合插图和调集学生的生活经验,吧词语跟它所表示的昆虫形象联系起来,重点放在正确、流利地诵读词语上,在反复诵读中体会韵文的特点,产生审美体验。

一年级的孩子对小昆虫都比较感兴趣,所以在上《识字4》之前我就让孩子去了解一些关于小昆虫的知识,可以去问家长,也可以自己到课外书上去找,或者上网查询,都可以。孩子们听到这个作业后,都很兴奋,纷纷说要多找一些小昆虫的资料。

课堂上,我在教学后两行词语时,让孩子为大家介绍介绍这些小昆虫时,他们的小手都举得高高的,说起来也是头头是道,眉飞色舞。说着说着,他们竟介绍起书本以外的一些小昆虫了,什么蝈蝈、瓢虫、萤火虫屎壳郎等等,听的孩子也是津津有味。

看来低年级的教学,一定要找到某个落脚点,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一开始,我利用学生爱玩的心理特点,创设教学情境:小朋友,今天老师带大家去一个既美丽又好玩的地方去,想去吗?一下子激起了学生的参与欲望。接着我将课文插图展示在黑板上,并播放配乐录音,学生眼睛亮起来了。广阔的田野,绿幽幽的树林,五彩缤纷的'花丛,学生一下子走进了美丽的大自然,走进了多彩的昆虫世界。这一环节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参与欲望更高了。

在学习生字、词的过程中,我尽量用儿童话的语言进行教学,如把生字、词语说成“生字宝宝、词语宝宝”以及跟“生字宝宝、词语宝宝”交朋友,把“词语宝宝送回家”等。学生听起来就感觉很亲切,学生就在不知不觉中学习了生字和词。在生字的教学中,我有意识地教给学生学习生字的方法和渠道。如我出示“田”字,问:你认识它吗?你是怎么认识的?从而唤起了学生识字的经验。

词串教学中,通过创设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走一走,看一看这一情境,出示了情境图,让学生从图画中体会到大自然的乐趣,在学生的自主学习出示相应的词语,教师通过图画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然后连词成串,我根据词串特点灵活的进行各种形式的指导朗读,并交给学生方法。如:在读第一、二行词串时,在指名读效果不是很好的时候就加以范读,看学生听得那么认真,我趁热打铁把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交给学生,学生掌握了方法后比之前读得好多了。

这篇韵文写的是观察昆虫,这对农村孩子来说是非常熟悉的,他们也常常会到田野里捉个金龟子,逮个蚱蜢,吊个麦狗……所以在教学中我没有按部就班,而是让学生来介绍他们曾经捉到过的昆虫,他们一个个小眼放光,展示着他们的战利品。

生1:夏天的夜晚,我在屋前的田野里捉萤火虫,萤火虫提着小灯笼飞来飞去,我追着它们跑,捉到了就放到瓶子里,睡觉的时候在放到蚊帐里,萤火虫停在蚊帐上,就像满天的星星,一闪一闪的。

生2:夏天的中午,哥哥带我去捉知了,知了在树上不停的叫,好像在说:“好热啊!好热啊!”可我一点儿也不怕热,我举起网兜,瞄准知了,一下子就扣住了它。然后我把它取出来,我看见他的肚子那里会叫的,不是嘴巴叫的。

生3:夏天,马上要下雨了,蜻蜓飞得很低。有一次,一只蜻蜓都撞到了我的身上,他的眼睛大大的,翅膀薄薄的,透明的,很漂亮!

生4:妈妈到田里去干活,我跟着到了田里,我在草丛里捉蚱蜢,它穿着绿衣服,躲在草丛里,很难看见它,我发现了,去捉它,它跳得可快了,我捉都捉不到。

生5:我在院子里的花丛中看到过螳螂,它三角形的脑袋,前面两个大脚长长的,像两把锯子,它的嘴巴吃起叶子来可快了!

…………。

我想:只有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才会有话可说。

致橡树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案

舒婷的诗,构思新颖,富有浓郁的抒情色彩;语言精美,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致橡树》,是她的一首优美、深沉的抒情诗。诗人别具一格地选择了“木棉”与“橡树”两个中心意象,将细腻委婉而又深沉刚劲的感情蕴在新颖生动的意象之中。它所表达的爱,不仅是纯真的、炙热的、而且是高尚的,伟大的。它象一支古老而又清新的歌曲,拨动着人们的心弦。

诗人以橡树为对象表达了爱情的热烈、诚挚和坚贞。诗中的橡树不是一个具体的对象,而是诗人理想中的情人象征。因此,这首诗一定程度上不是单纯倾诉自己的热烈爱情,而是要表达一种爱情的理想和信念,通过亲切具体的形象来发挥,颇有古人托物言志的意味。

首先,橡树是高大威仪的,有魅力的,有深度的,并且有着丰富的内涵——“高枝”和“绿阴”就是一种意指,此处采用了衬托的手法。诗人不愿要附庸的爱情,不愿作趋炎附势的凌霄花,依附在橡树的高枝上而沾沾自喜。诗人也不愿要奉献施舍的爱情,不愿作整日为绿阴鸣唱的小鸟,不愿作一厢情愿的泉源,不愿作盲目支撑橡树的高大山峰。诗人不愿在这样的爱情中迷失自己。爱情需要以人格平等、个性独立、互相尊重倾慕、彼此情投意合为基础。

诗人要的是那种两人比肩站立,风雨同舟的爱情。诗人将自己比喻为一株木棉,一株在橡树身旁跟橡树并排站立的木棉。两棵树的根和叶紧紧相连。诗人爱情的执著并不比古人“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逊色。橡树跟木棉静静地、坚定的站着,有风吹过,摆动一下枝叶,相互致意,便心意相通了。那是他们两人世界的语言,是心灵的契合,是无语的会意。

两人就这样守着,两棵坚毅的树,两个新鲜的生命,两颗高尚的心。一个像勇敢的卫士,每一个枝干都随时准备阻挡来自外面的袭击、保卫两人世界;一个是热情的生命,开着红硕的花朵,愿意在他战斗时为其呐喊助威、照亮前程。他们共同分担困难的威胁和挫折的考验;同样,他们共享人生的灿烂,大自然的壮美。

诗人要的就是这样的伟大爱情,有共同的伟岸和高尚,有共鸣的思想和灵魂,扎根于同一块根基上,同甘共苦、冷暖相依。

诗歌以新奇瑰丽的意象、恰当贴切的比喻表达了诗人心中理想的爱情观。诗中的比喻和奇特的意象组合都代表了当时的诗歌新形式,具有开创性意义。另外,尽管诗歌采用了新奇的意象,但诗的语言并非难懂晦涩,而是具有口语化的特征,新奇中带着一种清新的灵气和微妙的暗示,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

高一语文开学第一课教案

1、掌握说明对象的特征,理解说明顺序,探究说明方法和技巧,体会说明文语言或简明或严密或生动的特点。

2、训练学生筛选信息、概括要点、整体把握材料的能力。

3、培养学生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学习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

4、南州六月荔枝丹贾祖璋。

1、了解文中介绍的有关荔枝的科学知识,理解作者引用的史料及诗文。

2、学会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要点,逐步培养学生阅读科技说明文的能力。

3、体会科学小品所具有的科学性、思想性和文学性。

合作探究法、点拨法、竞赛激励法、延伸拓展法。

初读课文—分组讨论—跳读找出文中引用的句子—阅读迁移。

三课时。

荔枝自古以来就一直被视为水果中的珍品。史载杨贵妃最爱吃鲜荔枝;苏东坡也作诗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明朝更有人对它推崇备至,作《荔枝歌》曰:“海内如推百果王,鲜食荔枝总第一”,索性把它奉为“百果之王”了。作为“百果之王”的荔枝,它的生态结构有什么特点呢?生产培植上有什么特殊的情况和问题?请看本文是如何介绍的。

贾祖璋是我国著名的科普作家。生于1901年,浙江海宁县人。早在20世纪30年代,他就有《中国植物图鉴》等专著,1931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他的《鸟类概论》,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现代鸟类学著作。他创作了大量的科普作品,解放前曾写《鸟与文学》《动物珍话》《生活素描》等,解放后出版的有《生物学碎锦》。

贾祖璋的科普作品大多以绚烂多彩的生物为写作对象,把丰富的科学知识、历史知识和文学知识融为一体,有着相当高的思想性、科学性、艺术性。他的科学小品清新优美,富于诗情画意。如果说,杨朔象写诗那样来写散文,那么,贾祖璋是象写散文那样写科学小品的。他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曾荣获1976年10月—1979年12月新长征优秀科普作品奖一等奖。

本文是科学小品,属于说明文。所谓小品就是随笔之类的小文章,科学小品则是介绍科学常识的文艺性说明文,既有很强的科学性,又有一定的文学情趣。这种文章,知识性强,既有一般说明文简明准确、条分缕析的特点,又有清新诱人的诗意;既寄托着作者的深情,又充满着浓郁的时代气息。

明确:“南州六月荔枝丹”短短7个字,包含了荔枝生长的地域,成熟的时间以及鲜明的色泽。以这句诗作标题,能激发人丰富的想象,并且有文学气息,同文章本身的语言风格是一致的,当然比以《荔枝》作标题要好。

全文可分两大部分。

一、(1-10)主要说明荔枝的形态和果实特点。

二、(11-14)主要介绍荔枝的生产情况。

外壳。

颜色。

形状。

大小。

板书设计。

外部形态。

内膜。

果肉(假种皮)。

种子(果核)。

荔枝果(由表及里)。

内部结构。

荔枝的生态。

(具体说明)。

荔枝花。

产地-书谱-移植-产销。

发展意见。

教师总结:科技说明文通常采用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文章的观察顺序,由表及里、由外到内的说明顺序属于空间顺序,从主要到次要的说明顺序属于逻辑顺序。合理的说明顺序可以使科技说明文条理分明,容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最便于把事物说准确、说清楚的顺序是最好的安排;要清楚地说明一种事物往往要几种顺序配合交织;顺序应符合事物本身的条理;顺序应符合人们的认知习惯;顺序应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说明一种事物的顺序不是唯一的;科学小品的顺序可借助散文构思;以此带彼的顺序能节约文字等等。

这篇文章在介绍有关荔枝的科学知识时,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举例说明,并体会其作用。

明确:常见的说明方法——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引用、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列图表等。

本文使用的有:举例子、打比方、列数字、引用(引用中有比喻、对偶、夸张,形象而有诗意)等。

古代诗文、文献资料、谚语等本文引用达十余处之多。这样既丰富了文章内容,扩大了知识面,加强了说明效果,同时又使文字生动活泼,富于变化,具有较强的文学韵味,因而也更能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既能了解有关的科学知识,又能获得一种文学享受。

1、文章开头引用白居易的《荔枝图序》,仅仅是为了引出说明对象吗?

明确:不仅仅是为了引出说明对象,而且总领全文。课文从荔枝的外壳说起,照应了“壳如红缯”句;写果实,从壳膜写起,照应了“膜如紫绡”句;写果肉,照应了“莹白如冰雪”。所以,引用《荔枝图序》既引出说明对象,又总领全文。

2、为什么要写荔枝不耐贮藏这一特点?能否从文中删去?

明确:贮运固然不属于果实本身,但与果肉关系密切,理应介绍。

3、有关荔枝花的文字能否删除?为什么?

明确:有荔枝果实想到花,有花才有果,所以附带介绍花,给人完整的印象。

1、出示《辞海》中的条目“荔枝”《辞海》中的“荔枝”条目,它的文字平实,多用科学术语;而课文是一篇小品,兼用文艺性笔调。

2、本文语言的科学性集中体现在用词准确、周密。文学性集中体现在大量诗词典故的运用上,既使说明形象生动,又使文章诗意盎然。

本文以短小的.篇幅、丰富的知识,饶有兴味地介绍了有关荔枝的科学知识,既有一般说明文简明准确的特点,又有清新怡人的诗意,知识与思想并重,诗情盎然,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科学小品。把握说明顺序,理解说明方法,探究说明技巧,感受语言魅力是学习科学小品的四大要素。

《南州六月荔枝丹》一文给我们的启示是:在科学小品的创作中,高度的科学性是第一位的,艺术性要为科学性服务。富于诗意的标题,形象的比喻,故事的穿插,优美诗句和珍贵文献资料的运用,皆因揭示了荔枝世界的奥秘才得其所,皆由揭示了科学的魅力才有价值。

1、科学性和文艺性的有机结合。

2、多种说明方法综合运用。

3、科学性、思想性、文艺性、准确性的完美统一。

仿照课文,用文艺性的笔调写一篇短文,介绍你家乡出产的一种水果(或其它特产)。广泛搜集有关资料,力求写出这种水果中蕴含的文化意味。

高一开学第一课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回顾上学期的各科成绩,明确取得成功(或造成失败)的原因。

2、了解本册语文书的内容。

3、说说自己在假期中的收获。

4、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5、提出要求,让学生们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1、明确自己本学期应有的学习态度,认真扎实地上好每一节课。

2、进行强化训练,使学生们养成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学过程:

一、说说自己在假期中的收获。

大家在假期里肯定过得非常愉快,非常充实。你能将自己记忆最深刻的一段与大家一起分享吗?可以说说自己游玩的事情,可以说自己学会的本领,也可以说说自己在自学中取得的收获。

二、明确取得好成绩或考试失利的原因。

1、回顾上学期的成绩。

2、由成绩优异的学生们谈一谈自己取得优异成绩的原因。

3、以不点名的形式向平时懒于学习的同学提个醒:不能将过多的心思花在学习以外的地方。

三、了解本册语文书的内容,认识本学期的学习任务,明确本学期的打算。

学生们看书,师与学生们一起说。

四、对学生们的常规课堂进行要求:

1、课前准备:

(1)课前;

(2)准备好上课所需物品。

2、上课的要求:

(1)认真听讲,积极思考;

(2)大胆发言、质疑。

3、课后的要求:

(1)课后;

(2)独立完成作业;

五、教师小结。

师小结;我们必须抓住时间中的分分秒秒,莫让光阴空自流。同学们,新的一年开启新的希望,新的空白承载新的梦想。为了让我们的梦想能成为现实,在这里,老师给大家提几点希望与要求:

(1)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上课认真听讲、课后认真写作业、考前认真复习、考后认真总结,一定能让自己的学习成绩又一个新的突破,也能在知识的海洋中体会辛勤航行后的巨大喜悦和丰硕收获。

(2)愿你们每一个人都能成为受老师、同学们欢迎的文明好学生们。班级是我们的家,文明卫生的良好环境需要大家的共同维护,彻底告别不文明行为与习惯,时刻牢记安全第一,让我们在这样温馨和谐的集体氛围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3)愿大家在这片广阔的沃土上茁壮成长,尽情展示你们的聪明才智。

新的学期,新的征程。愿我们在这个温暖幸福的大家庭里,快乐每一天,进步每一天,收获每一天!

高一第一册语文作文

古今中外,赞美青春的文章不胜枚举,可是我今天还要歌颂青春,因为青春是一首唱不完的歌,诵不完的诗。诗意般的青春充满着诗意。五线谱似青春把我们谱成一首首赞歌。

青春在哪里?青春在春天的花香鸟语里,在摇曳的麦苗里,在冰雪融化的小溪里。

青春在哪里?青春在夏天的炎炎烈日里,在电闪的雨夜里,在雨过天晴的彩虹里。

青春在哪里?青春在秋天的累累硕果里,在大雁南飞的叫声里,在飘零的落叶上。

青春在哪里?青春在冬天的皑皑白雪里,在飞舞的雪花里,在我们雪仗的笑声里。

青春的时光在风的指间滑落,在雨的洗礼中流逝,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

趁着我们还拥有青春,不要犹豫,不要彷徨。望望远方的路,尽头消失在迷雾中,等着我们去发现,去开拓,奋斗吧,拼搏吧,不要让青春留下遗憾。

青春无悔,青春万岁。

第一册语文《自己去吧》教案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自、己、东、西”四个字。认识新偏旁。

2、正确、流利的朗读和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从下就要树立自主的思想,不依赖父母,自己学会生活的本领。

认字和练习朗读。

从读中领悟小鸭子和小鹰的妈妈为什么要它们的孩子自己去学会生活的本领。

小鸭子、小鹰贴图、头饰、课文插图、教学课件。

2课时

1、导语:同学们,我是谁啊?今天老师变成了鸭妈妈,你们就变成鸭宝宝了。(把准备好的贴图贴起来,每人一个。)

2、向学生介绍有关鸭子的科普知识,让学生知道鸭子扁平的身体,蹼、都是适应水中生活的。

师:小鸭子们,你们现在知道自己有什么本事了吗?学生自由回答

师:我的鸭宝宝们真棒啊!你们还有只鸭弟弟要出生了!

学生自由回答。

4、师:这只小鸭子到底说了些什么呢?请同学们打开语文书第十四课,小声地读课文,把小鸭子说的话画出来。

1、师:谁找到小鸭子的.话了?

指名读。

师:原来这只小鸭子想去游泳啊,你们想不想去游泳呢?让我们把小鸭子很想去游泳的心情读出来。(重点指导读出恳求的语气,“您”的发音。)

2、师:鸭妈妈听了小鸭子的话说什么呢?

生回答。

学生自由回答

3、师:说得真好,我真是受到教育了。我们来分角色朗读吧!

4、师:大家读得真好,要是一边读一边表演就更好了,对吗?请大家先在小组里表演,我看哪一组表演的好,就请哪一组的同学带上老师这里漂亮的头饰上台表演。

5、小组自由表演

6、汇报表演。

7、师:表演得真好,奖给你一条小鱼吃。

8、师:小鸭子们,你们不仅就学会了本领,还懂得了很多知识,现在啊,又有一个小动物遇到难题了,你们想不想帮助他呀?(出示小鹰的图片)

2、汇报。

3、总结:鸭妈妈对小鸭子说什么?请学生上来板书:自己去游。鹰妈妈说什么呢?学生上来板书:自己去看。

同学们,你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怎么样呢(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谁说一说你自己学会了什么呢?(学生手拿自己的照片,当小明星,说得好的贴在黑板上)

1、表演:回家把这个故事表演给家长看。

2、画画。可以画小鸭子、鸭妈妈、小鹰、鹰妈妈。

3、做做。回去自己学会一件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回来介绍经验。

14、自己去吧

图图贴学生的照片

自己去游自己去看自己去做

语文第一册《识字4》教案

识字4是一篇用“词串”形式识字的课文,围绕儿童在野外采集昆虫标本的内容,将一组词语组成韵文。教学时,我首先启发学生从整体上观察图画,图上画有哪些景物,小朋友们在做什么,他们又是怎样做的?我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认识各种昆虫,理解所学词语。本课的词语中,一半是昆虫名,学生都比较熟悉,所以我没有在理解字义上花多少功夫,而是结合插图和调集学生的生活经验,吧词语跟它所表示的昆虫形象联系起来,重点放在正确、流利地诵读词语上,在反复诵读中体会韵文的特点,产生审美体验。

苏教版语文第一册《识字3》教案

1、学会本课6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只识不写,认识3个偏旁。

2、初步了解一些象形字的来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有感情地朗读儿歌,体会儿歌表达的情感。

1、能认识本课的生字,并能在田字格内正确、美观地书写。

2、能有感情地朗读儿歌,并能想象相应的画面,陶冶情操。

多媒体课件、录音机。

一、演示汉字的演变过程。

1、很久很久的以前,我们的祖先生活、劳动都在一起。他们看到很多的东西,遇到了很多的事情。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1)出现“船”的实物图,这是什么?

(2)出现“竹”的实物图,这是什么?

(3)出现“石头”的实物图,这又是什么?

(4)依次出现“泉水、河川、燕子”的实物图,引导学生认识。

3、有时他们需要把看到的东西、遇到的事情记下来,可那时还没出现文字,这怎么办呢?我们的祖先非常勤劳、聪明、能干,于是他们想出一个办法,把看到的东西照样子画下来。

4、多媒体课件以动画形式在实物图的旁边,一一出现相对应的象形文字。他们画的像吗?这些字就叫象形字,是由我们祖先用画图的方式创造出来的,是我国最早的一种造字方法。

5、为了便于书写,人们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又造出了现在的汉字。多媒体课件逐一展示出生字及词语出现在相应的象形字旁,点拨词语的意思:

(1)这是一艘小船,船也叫什么?小船就叫什么?

(2)竹子就是“竹“,读一读,注意“子”在这里读轻声。齐读,分小组读。

(3)从泉里流出来的水就是?齐读两遍。

(4)显而易见,这就是石头,读准“头”是轻声,指名读,开火车读。

(5)古时候河流也叫“川”,读一读。

“川指的是河流,河流也叫“河川”。读一读。

我国四川省的“川”就是这个“川”,想一想,通过这个名字,你知道那里什么多?

二、加深记忆。

1、学生自由读书,体会这些象形字是怎样产生,又是怎样变成现在的汉字的。

2、说说现在的汉字与原来的图画有什么相似之处?汉字是怎样创造出来的?

(1)学生互相讨论,交流。

(2)指名说,互相补充。

3、读一读生字和表右面一行的词语。注意看准音节,读准字音,找到“石头、竹子、燕子”词中的轻声。

三、教学生字。

1、多媒体显示:舟竹石川燕。

(1)读准字的字音,前4个生字都是翘舌音。

(2)带拼音认读,去掉拼音认读。

2、“燕”中有个新偏旁是“四点底”,跟老师读一读。

这“四点底”像燕子身上的哪个部分?记一记。

3、其他的生字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

4、看课后生字笔顺表,记忆生字笔顺。指名书写生字的笔顺。教师点拨笔画较多的字。

四、指导写字。

1、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怎样才能把这些生字写美观?

2、学生互相交流,老师重点指导。

3、老师范写生字,学生描红。

4、学生仿影,描红,老师巡视指导。

1.学会了本课的生字。

2.初步了解了一些象形字的来历,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较浓。

3.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儿歌,体会儿歌表达的情感。“泉水”这一词的配图学生较难把握。

小学语文第一册课文《咏鹅》教案

1.学会“天、白、毛、水”四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一册《咏鹅》教案2。认识“鹅、歌、绿、红、掌、清”

2.理解诗句意思,能正确回答课后问题

3.朗读,背诵课文

(二)能力训练点

观察,说话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使学生懂得热爱大自然

重点:掌握本课生字词。

难点:理解诗句意思。

解决办法:先理解重点词语,再连起来理解诗句

2课时

1.提前预习

2.会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观察鹅浮水的挂图,简介作者及古诗,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1.出示挂图,要求学生认真看图,说说鹅的样子,鹅在干什么

2.简介作者及古诗的特点

(二)学习课文

复习古诗中出现的音节和熟字

(三)看拼音读课文

记住生字字音

1.先借助拼音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读生字卡片,检查学生是否记住了生字字音

(四)讲课课文

理解诗句意思,理解生字词

1.读课文,说说这首诗一共几句,有几行

2.讲读第一句

(1)读第一行,引导学生理解一连说了三个“鹅”是什么意思

(3)小结。第二行是写鹅的头颈,意思是鹅正弯曲着脖子,朝着天空叫,好像在唱歌似的

(4)让学生再读第一句,要求读出正确停顿,读出喜爱鹅的感情

3.讲读第二句,教师范读第二句

(1)指读第三行对照挂图讨论

“白毛”一词指什么?“浮绿水”又指鹅在干什么?

(2)读第四行,让学生图文对照讨论理解

(3)范读第二句,并指图概括第二句的意思

(4)再让学生读第二句,要求读出正确停顿

4.读全诗,再次强调古诗的`读法

(一)复习导入

1.有感情地读课文

2.读生字卡片

(二)识记四个生字的字形

1.“天、白、毛、水”,分析字形并进行书空练习

2.指导在田字格上书写

(三)指导背诵课文

1.小作者指着鹅说什么?

2.鹅弯曲着脖子在干什么?

3.鹅的羽毛什么颜色?它浮在什么样的水面上?

4.鹅的脚掌什么颜色?它用红掌在干什么?

(四)字、词、句的综合练习

1.口头组词

2.看拼音写字

(五)板书设计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