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优秀15篇)

时间:2023-12-08 18:48:14 作者:MJ笔神

在工作和学习中,情况报告常常被用来记录和分析项目进展、市场动态等方面的情况。在下面的情况报告中,我们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和分析,希望能引起您的重视。

市文化局干部市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完整文档

可以译为文化工业也可以译为文化产业。文化产业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和特殊的经济形态其本身性质影响了人民对文化产业的本质把握不同国家从不同角度看文化产业有不同的理解。

2003。

9

月,中国文化部制定下发的《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将文化产业界定为:“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文化产业是与文化事业相对应的概念,两者都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是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和现代生产方式的不断进步而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

2004。

年,国家统计局对“文化及相关产业”的界定是: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

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的方针,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发展先进文化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来抓。达州地处西南,是川渝鄂陕四省市结合部的区域中心城市,被誉为“川东明珠”。家乡历史悠久,红色文化独特动人,同时,家乡山水也灵秀怡人。在政策的指引下,结合客观实际,起步较晚的达州文化产业迎来了良好的契机。

随着人民群众文化水平的普遍提高,人们不仅仅有着物质消费需求,也期待体验到丰富健康的文化服务,他们为新兴的文化产业提供了市场和空间,也对其有着崭新的要求。

呈现出以下特点。

2006。

6

20。

日,

xx。

市委、市政府为打造“名人、名山、名节”的城市名片,尊重市民习俗,顺应民意,经市人大常委会决定正式设立“中国达州元九登高节”,既缅怀先贤元稹,又作为展示达州特色文化魅力、扩大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和拓展达州旅游空间的重要窗口,促进秦巴地区经济文化强市建设。登高节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包括文艺演出、万人登山比赛、趣味运动会、美术书法摄影展、广场赛诗会、参观红军文化、风景游等文化、体育、旅游活动。“元九”登高节已在国家工商行政总局商标局注册,成为达州的城市文化节日品牌。

2011。

年,逐渐开始着力打造以巴文化为代表的历史文化产业带;以红军战斗遗迹、将军故里为主要内容的红色文化产业带;以石桥火龙、马渡民歌、三汇彩亭、巴山背二哥、竹唢呐、拗棒等为主要内容的民俗民间文化产业带。

传统的文化见证着城市的发展,铭刻着家乡的历史。文化产业发展中,它们是有着不竭活力的主力军。

目前达州正在打造凤凰山——莲花湖风景区、賨人谷风景区、八台山——龙潭河风景区等,这些地区的开发模式兼具了商业性和文化性风景区的迷人之处不只是景色的独特,更多了一份文化的涵养例如,賨人谷风景区中,游客既能欣赏秀美山川、神奇岩洞,也能感知川东賨人的古老生活方式文化旅游产业激活了老旧的经济发展模式,解决了当地许多问题,也为消费者提供了精致的休闲环境

近年来,达州文艺创作和文艺展演硕果累累,连续

14。

800。

余场,观众达。

600。

余万人(次)。

市本级新建了广电大楼、演艺中心、凤凰楼、六相广场、人民广场、塔沱广场,重塑了《巴山魂》群雕,改建了红军亭、元稹纪念馆,达州博物馆已向市民免费开放。全市文化研究与文化社团服务、社会人文科学研究等机构基本齐全。

xx。

市文化发展研究会常年开展的“中华·巴渠文化千里行”大型文化采风活动影响甚大。

全市公开发行报纸有《达州日报》、《达州晚报》、《达州广播电视报》等

3

种,《四川文理学院报》学报。

1

种,《四川文理学院学报》学刊。

1

种;有报型内部资料。

6

刊型内部资料。

11。

每年办理一次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准印证。

200。

余种,报刊社驻达记者站。

16。

家。目前全市共有国有书店。

9

个、民营零售书店。

300。

余家,基本满足了城乡居民对出版物的需求。全市现有。

112。

家印刷企业,其中书刊印刷企业。

5

家、内资专项许可企业。

22。

家、其他印刷品企业。

77。

2000。

余人,全年工业总产值。

11603。

万元,创利润。

1268。

万元。全市印刷产业正在形成秦巴地区包装印刷的相对集中区。

在凤凰山下论坛参与讨论、去达州传媒网浏览资讯……这些已成为了市民们的习惯。随着网络的普及,政府门户网站、达州文艺网等也大力推动了达州优秀文化产品的数字化、网络化,提升了达州的影响力。一年一度的“中华·达州网络写作交流会”,正确引导和培育了网民。

市文化馆、图书馆、文化艺术干部学校等文化培训组织以及众多社会培训机构,利用自身的业务优势,积极举办以中小学生为主的音乐、美术、舞蹈、书法等各类文化艺术培训班,以老年人为主的舞蹈、声乐、器乐、绘画、川(京)剧票友联谊交流等培训班,将青少年素质教育和老年人兴趣爱好有机结合,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有机结合,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目前,全市有各类社会文化艺术培训机构

500。

余家,年培训。

1

万余人(次),创收。

5000。

余万元。

通过调研,

xx。

市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图景呈现在眼前。发展的事物总是在不断革新,不断自我超越。所以,发展中的达州文化产业也显现出了一些问题。

文化产业是新型的产业形式,具有很大的潜力

xx。

市地处西南,发展文化产业的意识萌芽较晚。现在虽已有四川刘氏竹编工艺有限责任公司列入了首批重点文化企业骨干企业,巴渠文化产业园、达州红色文化旅游景区(点)列入了建设计划,但整个文化产业的起步滞后,导致后续缓慢。

家乡达州历史悠久,文化多元,既有湖广填川的历史,也有巴人文明的灿烂当下的文化产业与传统的结合较浅一座城市的发展中,其古老文化会为城市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当然,老旧的东西里面可能含有一丝落后的痕迹,不过作为现代人,我们要去粗取精,正确选取市区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区域,但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深入,乡村消费必将成为第三产业中的新亮点,然而家乡的文化产业仍然还是忽略了乡村文化产业的市场。这样的发展模式既丢弃了市场,又让农村居民失去了接触文化产品的机会。州文化产业存在着管理交叉、分工模糊的问题,更缺乏一个清晰、明确、高规格的整体发展规划。这导致文化产业发展不能有全局效应,只能是小范围的动作。文化产业的发展依赖文化创意人才、营销人才、公关人才等大批人才,而现在我市急缺优秀的新闻工作者、策划人员、公关人士等。人才的缺乏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一大阻碍。文化产业是与人类意识形态相关系的行业,与工业生产不同,但也并不意味着它与科技无关。文化产业发展中运用科学运营模式,可在市场经济中谋得一席之地;文化产品生产环节,加入科技成分,能够让产品既有价值又时尚好用;文化产业的市场公关中,运用科学的公关技法,能达到最佳的公关效果。

文化产业要通过媒体、自身公关等方式,向人们传递信息。之前,很多人认为,文化产业将文化市场化,是对文化的不尊重,甚至认为违背了最根本的马克思主义原理。现在,文化产业部门要努力纠正认识,让起步较晚的该产业在文化的滋润下焕发无穷的活力,使得全民参与文化产业的发展。

文化产业不仅仅要在当地发展,更要有走出去的观念。达州有着丰富的本地文化资源,作为当代达州人,我们有义务和责任传承优秀文化,并将它发扬光大。将文化产业与本地传统文化、当地特色文化深入融合,既能在当地市场站稳脚跟,在全国的广阔市场也才有独特的竞争力。

文化产业建立政府引导、部门管理、企业配合的高效管理机制,尤其要强化战略规划、政策指导、产业协调、配套服务以及外部环境建设,努力保持文化市场的活力。制定长远发展目标。农村文化产业与城市文化产业并不是两条道上的车,在实践中,农村文化产业与城市文化产业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如中国“杂技之乡”

xx。

48%。

xx。

市的文化产业发展可借鉴以上实例,从农村、城市两方面发展。

县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报告县文化产业发展及消费情况调研报告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文化产业是国际公认的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我市是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发展文化产业潜力巨大,前景广阔。围绕如何发挥文化资源优势,推进文化产业发展这一课题,我们深入盐湖、永济等有关县(市、区)对文化产业发展进行了深入调研,现将情况汇总分析如下:

一、发展现状。

(一)总体情况。

近年来,我市文化产业得到较快发展,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力和带动力逐年提高,在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10年,我市文化及相关产业(具有法人资格)从业人员36676人,实现增加值32.15亿元。文化及相关产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264万人)的1.39%、占城镇从业人员(30.84万人)的11.89%。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的3.89%,比2004年增长1.53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2.75%)高1.14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水平高(3.12%)0.77个百分点。

从文化及相关产业的行业构成看,直接从事文化活动的“文化服务”各行业从业人员24447人,占城镇从业人员的7.93%;实现增加值23.55亿元,占全部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的73.25%。2010年,由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和文化艺术服务构成的“核心层”从业人员7592人,实现增加值6.56亿元,分别占文化及相关产业的20.7%和20.4%。由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和其他文化服务构成的“外围层”从业人员16855人,实现增加值16.99亿元,分别占文化及相关产业的45.9%和52.85%。提供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活动的“相关层”从业人员12229人,实现增加值8.6亿元。核心层、外围层和相关层的从业人员之比为20.7:45.96:33.34,实现增加值之比为20.4:52.85:26.75。

(二)文化市场情况。

2010年,我市文化市场共有文化及相关专业从业人员1860人,占城镇从业人员的0.6%;实现增加值1.28亿元,占gdp的0.15%。文化市场的从业人员占全部文化及相关产业从业人员的5.07%,实现的增加值占全市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的3.98%。

2010年,全市接待海外旅游者12.0万人次,接待国内旅游者1570.2万人次,分别增长16.2%和24.1%;外汇收入由2005年的713.3万美元提高到2010年的2768.4万美元,增长288.1%;国内旅游收入由2005年27.6亿元提高到101.2亿元,增长266.7%。2010年旅游总收入103亿元,比上年增长22.0%,是2005年的3.7倍。

2010年,我市关帝庙和鹳雀楼共计接待人数120万人次,门票收入1304万元,分别占全省十大景区的10.2%和2.6%。

二、主要特点。

2010年,全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32.15亿元,比上年净增6.85亿元,比2005年增长2.8倍,年平均增长22.5%,远远超过同期第三产业(12.2%)和地区生产总值(11.3%)的平均增长速度,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我市文化产业门类众多,其中文化休闲娱乐服务、文化艺术服务、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生产等行业的就业人数增长最快。文化及相关产业的就业人员在五年间增加1.13万人,年均增长4.1%,高于城镇就业人员(2.0%)的增长速度。2010年“文化服务”就业人员的规模已占到城镇就业的7.93%,对吸纳就业的作用不可低估。

(二)文化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文化旅游优势进一步凸显。

我市拥有绛州娱乐艺术中心、宇达青铜文化产业园区2个国家级文化产业基地,宇达青铜、稷山翟店彩印包装、山西本命年文化创意、新绛澄泥砚4个省级文化产业园区,盐湖、稷山翟店、空港3个印刷包装产业园区已全面运行,产业集群效应初步显现。蒲剧《山村母亲》、《祝你幸福》社会反响良好。电影《李家大院》、纪录片《河东》成功首映。“关公信俗”成功报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请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欢乐中国行―魅力运城》节目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有效提升了我市的知名度和城市形象。截止2011年,全市文化企业已发展到1872家。万荣笑话博览园、西厢文化产业园等已初具规模。旅游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关帝庙、鹳雀楼等重要景点的配套设施不断完善。“关公文化”列入全省旅游开发项目。“十一五”时期,全市旅游人数由2005年的656.5万人次增加到2010年的1582.2万人次,增长141.0%;外汇收入由2005年的713.3万美元提高到2010年的2768.4万美元,增长288.1%;国内旅游收入由2005年27.6亿元提高到101.2亿元,增长266.7%。2011年,全市新增4a景区2家,累计达到9家;接待游客1945万人次,增长22.9%;运城机场通航城市达到17个,旅客年吞吐量达到75.7万人次。

(三)文化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外围层”比重不断上升。

从文化产业的核心层、外围层和相关层三个层次看,2010年,由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和其化文化服务构成的“外围层”实现增加值16.99亿元,占52.85%,比2005年上升6.8个百分点;由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和版面服务、电视电影服务和文化艺术服务构成的“核心层”实现增加值6.56亿元,占20.4%,比2005年下降0.8个百分点。核心层、外围层和相关层的增加值之比为20.4:52.85:26.75,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从文化产业内部产值结构来看,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占到了全部文化产业增加值的39.72%,以往“传统文化产业比重大,现代新兴文化产业发展滞后”的局面得到改善,以文化休闲娱乐、网络文化服务为代表的“外围层”异军突起,成为支撑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我镇文化建设在上级各部门和镇党委、政府的关心重视下,致力于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把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放在了重要的位置,努力贯彻落实文化艺术的“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文化建设进一步加强,文化活动进一步丰富,文化市场不断繁荣,镇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和文化活动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一、基本情况。

(一)高度重视,措施到位,文化建设环境良好。

我镇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工作,文化工作由副镇长直接分管,岗位职责、财务财产管理、档案管理等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并一一落到实处。每年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文化建设举办文化娱乐活动,丰富群众生活。目前,所有村委会都建立了村级文化活动室,活动开展正常,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二)底蕴深厚,队伍庞大,文化建设阵地广泛。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从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出发,每年农村的文化活动主要是在各种节庆日、纪念日,由镇文化站通过协办等方式,组织开展民间文艺演出及棋、球类比赛等。上级宣传、文化等部门组织开展“文化下乡”活动,活动形式多为慰问演出、电影公映、送书下乡等,基本解决了老百姓看电影、看戏、看书、收听收看广播电视的问题。

(三)结合实际,创新载体,推进文化建设健康发展。

一是加大宗鹤拳文化的搜集整理力度和保护力度,把宗鹤拳的宣传工作作为镇党委政府工作重点,打造以宗鹤拳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品牌。修葺方世培故居开发旅游景点,推动宗鹤拳文化传播。二是推进广场文化的发展。建设集文化、体育、休闲为一体的娱乐阵地,搭建展示文化风情的平台,为全镇人民提供文化活动场所,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三是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坚决加大对网吧、图书市场的管理力度,清除文化垃圾,净化文化事业,为乡文化市场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虽然我镇文化建设工作取得一定的成绩,但由于受自身环境、场地简陋、经费紧缺等方面的因素制约,工作开展难度大,特别是以文补文方面,没有固定资金收入,给今后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阻碍,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农村文化建设仍然面临着诸多突出问题,具体情况是:

(一)专业人才紧缺。

由于缺乏专业文化人员的指导,农村从事文化工作的人员年龄偏大,知识老化,专业化水平低,而且素质参差不齐,农村文艺后备人才相当缺乏,农村特色文化人才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

行维修,开展活动没有固定经费来源,主要靠临时筹集。经费的匮乏,造成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落后,现有资源难以得到充分、有效利用。

(三)文化建设观念滞后。

对于文化建设方面普遍存在认为文化是意识形态领域工作,在建设上打不开路子、迈不开步子,缺乏创新意识。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要积极借助社会各方面力量加大发展文化事业的探索。

三、下步工作打算。

(一)加大力度,充分发挥农村文化阵地的作用。引导农村文化进入千家万户,形成健康的精神食粮,逐步提高群众的文化素质涵养。

(二)抓好文化市场管理,使文化市场健康有序的发展。

(三)注重鼓励和扶持群众自办文化产业,使之成为新时期农村文化生活的重要形式和公办文化的重要补充。

(四)扎扎实实做好文化工作,以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以完美的精神面貌,以高素质的文化品牌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快速发展。

某市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为落实《湖北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xx-)》,科学谋划“十一五”期间文化产业的发展,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与省文化厅组成联合调研组,于6月中旬至7月上旬分别对武汉、黄石、鄂州、黄冈、襄樊、荆门、荆州、宜昌等市文化系统的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实地学习考察了湖南省长沙、岳阳两市文化产业发展情况。现将省内调研及省外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九十年代以来,武汉等八市的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近几年,随着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大,文化消费日趋活跃,八市的文化产业成长迅速,产业群体不断扩大,对经济发展贡献逐年上升,发展势头良好,已进入一个大发展时期。同时,在迅猛发展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和亟需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不能得到及时有效解决,将对文化产业发展产生较大影响。

(一)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调研中,这个问题的反映比较普遍。这个问题有两个方面:其一是有些地方主要领导尚未充分认识到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对文化的认识还停留在是公益事业、是包袱上,对文化产业发展少重视、少关心、少支持;其二是文化系统内部发展意识滞后,认为文化是事业,靠政府、靠财政的思想尚未从根本上转变,有的单位拥有几百万的固定资产,还埋怨政府投入少,而不是利用现有资源,想方设法创造价值,丧失了很多机遇,还有的认为文化产业是小打小闹,找几个小钱养几个人,成不了大气候。

2、文化资源整合和综合开发不够。

各地现有文化产业普遍规模较小,占当地经济总量比重偏低,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不明显,这些现象与文化资源整合不够、经营分散直接相关。现有文化资源分散在文化文物、旅游、园林、宗教等数个部门管理,各部门单打独斗、各自为政,相互之间沟通协调不够,对文化资源综合开发十分不利。

3、投融资渠道单一。

长期以来,文化事业主要由财政供养,其发展主要靠政府投入。随着形势的发展,这种单一的体制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大部分的文化企业单位属国有性质,民营或私人文化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外资或合资企业更是凤毛麟角。投融资渠道单一,资金匮乏,已经严重制约了我省文化事业的发展。

4、管理体制不适应市场经济形势。

一方面是有的地方依然存在政府大包大揽的宏观管理体制,还习惯于用计划经济的手段管文化、办文化,把经营性文化产业混同于公益性文化事业,政企不分、政事不分、管办不分的管理体制依然未能得到有效改革;另一方面,一些已经进行了文化体制改革的地方,受多种因素的制约,改革不到位,体制依然不活,文化产业缺乏活力和竞争力,发展缺乏内在动力,尚未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距离市场经济体制要求还有较大距离。

5、政策扶持落实不够。

这是调研中反映最为强烈的一个问题。大家普遍反映,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文化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如出台的《国务院扶持文化产业若干政策》,因为种种原因,时至今日仍没有得到很好落实。此外,地方性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尚未制定,如国有文化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配套政策、部门管理费用减免政策等,鼓励、引导和支持民营或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产业的政策也没出台,这些都直接导致文化产业发展环境不佳,不利于发挥各方发展文化产业的积极性。

6、文化经营管理人才十分匮乏。

调研中反映比较强烈的还有人才问题,尤其是文化经营管理人才十分匮乏。文化系统内文化产业人才培训滞后,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也难以在系统内安家落户,各地普遍缺乏懂经营、善管理的文化产业人才,缺乏开拓文化市场的人才。

(二)各地发展文化产业的有益探索。

此次调研,在了解掌握文化产业发展问题的同时,我们也欣喜地看到,尽管发展文化产业遇到了很多困难,外部环境尚不宽松,但广大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不懈气、不气馁,始终“咬定发展不放松”,大胆创新,放手实践,各地就发展文化产业都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这对我们下一步深入研究制定全省宏观指导政策及具体扶持政策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1、完善发展规划,明确工作思路。

产业发展,规划先行。省内文化产业发展较好的城市已经先行启动文化产业规划,对全市文化产业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武汉市于20xx年正式公布《武汉市文化发展规划》,确立了武汉市20xx-文化发展目标,明确了这期间武汉市文化产业发展遵循“政府推动、企业运作、规范管理”的发展原则,同时各城区以此为主线,分别拿出体现各自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全市已初步形成由点带面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体系。宜昌市也制订了较为完善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xx-20),其他各地也都在文化事业规划中加重了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笔墨,相应增加了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措施,这些措施,对各地下一步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加大转制力度,深化体制改革。

针对文化体制改革滞后的现状,谷城县文化局于20xx年、20xx年对改革内部运行机制进行了两次有益的尝试。一是改革用人制度,将县直文化系统44%的人员从机关和事业单位中分离出来,兴办实体,从事多种形式的承包经营,同时实行“用人五制”,即全员聘任制、人员进出灵活制、竞争上岗机制、严格的考核机制以及末位淘汰制;二是改革分配制度,打破档案工作制,工资与岗位、效益挂钩,拉开工资档次。通过实行这种以岗定责、以责定酬、竞争上岗的制度,极大地激发了干部职工的工作热情,目前,全县文化系统债务由改革之初的800万元降到不足130万元,文化产业形成10个具有一定规模的经营项目,年创利润150万元,是财政拨款的1.5倍,走出了一条县市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子。

3、盘活存量资产,加快资本营运。

文化系统由于历史原因,多占有一定数量的具有较大升值潜力的固定资产。如何盘活这些存量资产?武汉市江汉区在这方面做出了一定成绩。他们认为关键是对现有存量资产进行开发,通过对自身资源进行再组合、再投入、再产出,为产业发展夯实物质基础。他们抓住城市改造和开发机遇,将处于城市中心地段的用地使用权转让,同时购买具有升值潜力的土地储备,并成立营运实体,统一经营国有固定资产,保证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直接带动了区内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

4、强化项目载体,推动招商引资。

要解决长期存在的文化企业规模小、发展缓慢的问题,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必须按照产业发展的思路,以项目为载体,大力推进招商引资。襄樊市就十分重视以加强项目建设推动文化产业招商引资,带动了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一是重视项目资源开发,项目数量较多,20xx年仅文物旅游类就组织了11个建设项目;二是项目实施形式灵活务实,在不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前提下,可采用合资、独资、租赁、合作等多种形式;三是拓宽项目领域,将优秀文艺作品、文化基础设施做成项目推介;四是大胆创新,首次尝试引入市场机制,将优秀剧目的冠名权、演出权包装为项目进行招商。20xx年上半年招商引资成果丰硕,4个文化产业项目总投资达820万元。

5、突出资源特色,培育精品名牌。

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发展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发展特色经济,培育精品名牌,发展文化产业也是如此。黄石市文化产业的发展就比较重视突出自身资源优势,努力塑造地方文化品牌。黄石历史文化资源比较丰富,尤其是以铜绿山古矿冶遗址为代表的青铜文化,由此黄石文化发展在思路上不搞“你有我也要有”的赶超战略,而是贯彻“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竞争战略,突出资源优势,重点抓住青铜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大力实施精品名牌战略,形成独具黄石特色的青铜文化旅游业、工艺制造业、博物展览业、演艺业等文化产业。

改革开放以来,湖南的文化产业有了较大的发展,为湖南经济的增长作出了较大贡献,有的产业功能已初步显现。以长沙市为例,据不完全统计,“九五”以来,长沙的文化产业保持了年均15%的高速增长。全市涌现出了一批实力较强的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其中产值过10000万元的企业58家,过5000万元的企业28家,过亿元的企业12家,过10亿元的企业2家,文化产业从业人员达11.2万人。

当前,湖南已初步形成了以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化旅游、娱乐四大主体产业为重点的文化产业企业群体,形成了在全国有很大影响的“电视湘军”、“出版湘军”、“电影湘军”、“文艺湘军”,成为湖南文化产业的主导力量。20xx年湖南全省4家文化产业集团总产值达到120亿元,过10亿元的企业2家、过亿元的12家。湖南出版集团20xx年实现销售收入52亿元,实现利润2.34亿元,资产总值达52亿元。湖南广电集团总资产达68亿元,20xx年媒体广告收入9.47亿元。

湖南新闻出版业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始终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初步在全国确立了“出版湘军”的形象,享有“湖南人能吃辣椒会出书”美誊。

广电业发展迅速。1993年来,湖南省广电局在全国同行业中较早提出和实践“大广播、大电视、大宣传、大产业”的目标,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在节目生产能力、经营创收、固定资产等3个方面实现了“超十倍”的跨越式发展。产业实力的增强,使广播电视节目覆盖不断扩大。湖南卫视已覆盖全国27个省会城市,在全国1亿有线电视用户中拥有9000多万用户,覆盖人口3.24亿,赢得了电视湘军的美称。其控股的电广传媒公司上市,到20xx年又增发5300万新股,募集资金15.9亿元,有力地促进了湖南广电行业的产业化进程。

旅游业成绩令人瞩目。湖南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条件。改革开放以来,湖南旅游业发展迅速。“九五”期间,全省累计接待海外旅游者169.4万人次,比“八五”期间增长141.2%,年均增长18%。“九五”期间累计旅游创汇8.01亿美元,比“八五”期间增长353%,年均增长22.9%,高出全国同期年均增长率11.5%。“九五”期间,国内旅游人数年均增长8%,国内旅游收入年增长20%。200全省旅游业收入246亿元,占全省gdp的5.7%。

文化娱乐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以湖南大剧院、田汉大剧院为龙头的演出市场持续火爆,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目前,长沙已成为仅次于北京、上海、广州的全国四个重点演出城市。长沙的歌厅演出盛极一时,独一无二的长沙歌厅现象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同行的极大关注,20xx年上半年,文化部首次在长沙召开了全国娱乐节目交流会。

3、产业和相关产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

基础设施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依托,在政府的积极引导和大力投入下,湖南已初步形成了文化产业的基础设施体系。近五年来,湖南文化产业投资额近300亿元。广电系统在广电中心一带2300亩土地上进行了七大建设,形成了一个颇具规模的金鹰文化城。新闻出版系统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湖南新闻出版大厦、湖南图书城、湖南电子出版大厦、湖南新闻大厦、长沙晚报报业中心。印刷业购置了目前最先进的激光照排、高速彩印及全自动书刊无线胶装联动线等最先进设备。信息网络建设也有卓有成效。投资5亿元、占地100亩、总建筑面积达11.5万平方米的“长沙出版物交易中心”正在积极筹建中。目前,湖南全省县以上图书馆有116所,藏书1300多万册,其中有95个上等级图书馆,数量居全国第一,包括一级馆13个,二级馆47个,三级馆35个。湖南还创办了一批具有特色的博物馆。文化娱乐业方面,湖南大剧院、田汉大剧院、长沙电影城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以全国第六届城运全为契机,一大批气势宏伟,造型新颖,设备先进的运动场馆和先进设施投入使用,为湖南体育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等设施建设也有相当发展。

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宾馆、餐饮、礼品、广告、会展、商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这些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在湖南特别在省会长沙取得了众所公认的成绩,为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支撑。第六届城运会在湖南举办,金鹰电视艺术节落户长沙,全国农博会、糖酒交易会顺利召开,说明了湖南特别是长沙外部环境和基础建设为湖南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相应的硬件保证。

1、大力发展歌厅文化。

湖南歌厅文化很火爆,其经验:一是湖南人喜欢热闹,消费观念超前。近几年培养了一批受观众喜爱的主持人、演员、歌星、笑星;二是文化企业找到了一个好的艺术形式。在以湖南文化为底蕴的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将放松和文化消费相结合,找到了一个很好的文化形式。湖南的文化现象是后现代娱乐文化的反映,后现代娱乐文化的特点是由去中心化、边缘化、等级化向平面化发展,讲究演员和观众的互动关系,融为一体。综艺性没有明确主题,开心放松心情是主要内容。演出融入了现代流行元素,形成了流行文化和湖南地方文化相结合的大众娱乐形式。三是企业找到了好的经营模式。按照市场规律利用国有资产搞短平快,激活了国有资源;四是政府引导,以繁荣为主,引导规范,弘扬先进的,提倡健康有益的,规范落后的,坚决反对有害的。

2、用全新思路发展文化产业。

岳阳市文化局提出了“勇气比什么都重要”的口号,凭着一股泰山压顶不弯腰的大无畏勇气,自20xx年10月,开发了第一个文化产业项目,汇泽文化广场,安置就业人员1400多人,上交利润810万元,上缴税收870万元。岳阳市文化产业是在极度困境中艰难起步的,到20xx年,市直文化部门负债5000多万元,市直800多名职工有400多人下岗。他们在深思20多年改革开放的春风为何不度“文化关”,严峻的现实逼着他们在发展文化产业上杀出一条生路。文化突围,首先是观念突破,他们在市直单位进行了全员竞争上岗,还向社会招聘了50多名开发经营人才。其次是勇于用坚忍不拔的意志攻坚克难。作为弱势群体的地市文化部门,在实施较大规模产业开发的起步阶段,其难度超乎想象。汇泽文化广场建设先后拆迁了18万平方米的建筑,拆迁补偿资金高达1.5亿元,他们还度过了建设资金难关。第三是勇于在市场竞争中抢占制高点。他们在汇泽文化广场的产业经营中,坚持由市场来定位,由竞争来选择,寻找战略合作伙伴,打造文化一流品牌,抢占市场经济的制高点。第四是勇于从战略全局谋求更大发展。目前,他们启动开发的5个大项目,都是从大处着眼,靠创意出奇,得到市委市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重视支持。

3、加强人才环境建设。

近年来,湖南在文化领域积极稳妥进行了一系列的人事制度改革,在构建一整套能充分激发人的潜力、充满竞争意识的人才环境方面探索出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在用人制度方面,普遍实行聘用制。在培养人才方面,在近20万文化从业人员中,中级职称以上就达4万人,占23%。湖南建立了有力的人才集聚机制,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广泛吸引国内外知名艺术家、经纪人、企业家、高级管理人才,充实了湖南的文化产业队伍。建立和完善有效的激励竞争机制,运用竞争机制,实现优胜劣汰;引进激励机制,对有突出贡献的文化人才实行重奖。在分配制度上逐步形成了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设立了“论功行赏、分锅吃饭、奖优罚劣、奖勤罚懒”的利益分配机制。

三、几点思考。

1、强化产业意识,营造环境。

必须按照文化的属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进一步提高文化管理部门、文化从业者和全社会发展文化产业的积极性,营造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环境。要制定湖北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加强立法,使文化产业有法可依。要加强政策扶持,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2、创新体制,强化改革,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

进一步理顺行政主管部门与文化事业单位的管理关系,推进文化事业型体制向产业型体制的根本转变。

3、整合资源,组建大型文化产业集团。

采取市场选择、政府推动的办法,彻底打破地域分割和部门围墙,建立全省统一的市场。加大吸引外资力度以及文化产业自身的兼并和重组、资本运作等方法,使强者更强,在全省范围内组建一批跨地区的、一业为主,兼营相关产业的综合性文化产业集团。

二oxx年八月十日。

我区文化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随着个人的文明素养不断提升,报告的使用成为日常生活的常态,报告具有成文事后性的特点。你知道怎样写报告才能写的好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我区文化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文化产业是一个城市实力与魅力的体现,它不仅关系到文化建设,而且关系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10月份,区政协组织部分委员深入到相关部门和企业,就我区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近年来,我区以xx历史文化资源和特色产业优势为依托,积极引领和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全区文化产业已开始起步。

(一)产业规模持续扩大。截至目前,全区有文化产业项目12个,投资127494万元,同比增长118.5%,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70562万元的22.3%。全区经营性文化产业企业已达13家,个体户391家,从业人员1800多人。初步形成了由娱乐业、演出业、网络文化业、文化旅游业、旅游会展业、文化传媒、健身休闲等构成的文化产业体系。

不断推进高端商贸与国际化接轨,引进电商体验等潮流产业,在银泰城、香港新世界、万达广场等大型商贸综合体打造名店、名品街区。

(三)文化产业发展氛围渐浓。注重发掘我区文化资源优势,把文化产业发展与城市景观打造相结合,与旧城旧村改造、重点项目建设相结合,着力推进文化产业项目招商,全区文化产业发展氛围越来越浓厚。

近年来,我区文化产业随着xx会举办及一些文化设施的集中建设,具备了一定的发展基础,但与发达地区、周边县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规模偏小、缺乏亮点、对财政贡献率低。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文化产业发展意识不强。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文化产业作为绿色产业、朝阳产业的共识已初步形成,政府也已把发展文化产业摆上议事日程,但全区上下对这一产业的优势和发展前景还没有引起足够的认识,产业意识不强,尚未将文化产业上升到战略地位来抓,文化经济一体化的观念亟待加强。文化产业规模偏小、总量偏低。近年来,我区文化产业的'发展较多地处在自发性状态,门类不齐全,主体“小、弱、散”,经营单位产业化、集约化程度不高,全区缺少上规模、上档次、具有一定竞争力和品牌效应的文化企业和产业项目,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比较薄弱。

在为文化企业提供技术创新、信息咨询、市场拓展、人才培训等方面还没形成完整、多层次、全方位的服务平台。如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园规划设计比较完美,但整体运营效果不明显,与预期目标距离较大。由于与南湖管委会属地划分不清,造成文化项目在招标、投资、建设的过程中,责权不清,多部门交叉管理,不利于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文化产业管理人才短缺。发展文化产业需要一支既懂专业、又善经营的人才队伍。目前我区高层次、专业型文化人才较少,精通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更为短缺,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全区文化企业规模参差不齐,整个产业缺乏龙头企业、品牌企业和完善的产业链,文化产品附加值和文化服务水平不高。

随着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升级,文化产业将迎来崭新的发展阶段。政府要因势利导,通过政治上鼓励、政策上支持、生产上扶持,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健康发展。为此建议如下:

(一)提高认识,强化文化产业发展意识

要进一步处理好文化产业所创造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的关系。要结合区位优势,把文化产业发展放在“转方式,调结构”的战略支撑点上,加强对文化产业规划和重要产业项目的指导和协调,加大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引导性投入。要打破传统观念,树立招好商、好中选优、优中选强的理念,对有意落户我区的产业项目进行深入研究论证,确保储备一批朝阳项目,落地一批优质项目。

(二)科学规划,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布局

建议政府抓紧做好“后xx”产业发展规划编制,以南湖区域为中心,积极培育文化旅游、现代传媒、影视服务、数字动漫等新兴文化产业。进一步搞好文化产业园区的谋划建设,完善基础配套,充分发挥基地集聚功能,引进一批文化企业或产业总部,使我区的文化产业从各自独立发展向产业集群带动发展转变,从低水平发展向高水平发展转变。

(三)政策引导,鼓励多元投入和融合对接

政府要以降低文化产业类企业注册资本门槛、简化审批手续等方式,在国家允许的范围内,积极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文化产业建设。要实行项目跟踪监督制度,对批准建设的文化产业项目实行全程跟踪监督,确保按时保质完成。同时,培育一批具有一定规模、较大潜力的民营文化企业,积极引进、鼓励国内外知名企业投资文化产业,使文化产业逐步进入良性发展轨道。要加强图书馆、体育场等公共文体设施建设,借鉴xx大剧院的经营模式,积极探索社会办文化的形式和渠道,为市民引入更多高质量、多元化的文艺演出、艺术展览、休闲娱乐等服务,加强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融合,更好地满足市民文化消费需求。

(四)注重人才,建设高素质文化产业队伍

不断强化政府文化产业管理职能,充分发挥我区高校资源优势,加强与院校文化培训机构的合作,多渠道培养既有专业知识、又精通文化产业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要结合我区文化产业特点,加强与高校、学术界、产业界的定期联系,引进熟悉国际文化市场规则和环境的专业高端人才,建立引得进、留得住、用得活的用人机制,营造人尽其用的和谐环境,为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积蓄充足的人力资源。

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报告不再是罕见的东西,报告包含标题、正文、结尾等。相信许多人会觉得报告很难写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报告,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当今文化产业作为“朝阳产业”,已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引擎。工商部门作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职能部门之一,应当迎时而上,积极思考采取相应的对策,服务文化产业的发展。为此,我们近期组织力量对镇江市丹徒区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开展了调查分析,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以期对助推文化产业发展有所助益。

企业规模小,核心竞争力不强。丹徒区文化产业以中小企业为主,普遍存在规模小、科技含量低、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多数企业不重视技术创新或无力技术创新,产品科技、创意含量低,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差;一些企业的`经营方式相对落后,企业管理缺乏科学性、创新性,产品销售多以自行销售模式为主,不能有效地推广产品。

市场程度低,企业缺乏自主品牌。企业品牌意识淡薄,加之小农经济意识束缚,导致企业不愿意把重点放在品牌培育和内容原创上,习惯于“贴牌生产”,导致文化产品市场化程度低,产品难以形成产业链,产品附加值未能得到有效挖掘。

经营机构多,集约化程度不高。尽管文化产业市场主体数量呈逐年增长态势,但集约化程度较低,缺乏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生产要素在市场中的配置过于分散,规模经济的影响力甚小。

市场秩序乱,不能进行有效管理。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个体经营户占经营总数的80%以上,在利益驱动下,利用文化活动场所从事违法活动的情况时有发生,导致盗版书刊、盗版音像制品、盗版软件屡禁不绝,严重扰乱经营秩序,扼杀原创精神。

文化产业管理体制尚未理顺。当前政府管理文化产业的方式虽然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政府对文化经营单位仍然管得过多、过死,致使文化产业发展活力不足,文化产业经营者难以形成真正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此外,文化产业的7大门类:电影、广播影视、报刊、出版、音像、娱乐和广告,分别由广电、文化、工商等不同部门进行监管,传统的管理体制和方式,不同程度存在各自为政、多头管理的现象,对整个产业缺少系统的管理机制和措施。

文化产业投资渠道相对单一。调查结果显示,62%的企业认为融资困难,80%以上的企业主要依赖自身积累,融资方式极为单一。文化产业前期投入大、回报周期长,加之目前银行贷款条件愈加严格,无法为文化产业的迅速扩张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致使文化产业的潜力得不到充分挖掘和利用,整体水平提升不快。

居民文化消费水平不高。调查发现,文化消费只占居民消费的很少一部分,文化消费增长速度与居民收入增长不成正比。受医疗、教育、养老、住房等一系列大额消费支出影响,居民在文化消费方面持谨慎态度。

充分发挥工商职能,积极开展文化企业对口帮扶。一方面,实行企业联络员制度,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为政府决策建言献计,为企业做好政策咨询和法律服务,努力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如对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实行定期走访、跟踪服务,扶持骨干文化企业,形成对内对外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对外来引资文化项目,实行提前介入,上门服务,扶持引资企业与本地文化项目尽快形成生产经营能力;另一方面,帮助文化企业提升广告策划宣传能力,鼓励开发新的广告发布形式,支持互联网、楼宇视频等新兴广告媒介健康有序发展,降低广告投放成本,使其成为广告业新的增长点。

积极培育文化商标,提升文化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一是加大商标宣传力度,向企业宣讲商标知识,提供商标注册咨询服务,宣传引导企业注册商标,帮助从事文化产业的企业树立品牌意识;同时,鼓励文化企业加强自主创新,开发具有自主商标的原创性文化产品,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品牌。

二是推动民族民俗文化、文化活动、文化创意等注册成商标,提高产品价值,提升市场竞争力。

三是加大文化类商标保护力度,对涉及文化企业的商标侵权案件,建立维权“绿色通道”,组织力量查处。对涉及商标争议纠纷,积极协调、保护文化企业的合法权益。

培育龙头骨干企业,激发新兴行业发展活力。对特色鲜明、实力较强、成长性较好的文化企业,特别是动漫制作、文化创意、网络文化等新兴领域的企业,要加大扶持力度,联合政府等相关部门,通过出台相关优惠政策,进行重点培育和扶持,形成一批有实力、有影响的文化企业,带动行业发展。引导企业坚持文化产品研究与开发相结合,使文化产业的市场价值和巨大潜力得到有效的发挥,促进各特色文化产业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走集聚化、集团化道路,形成产业发展链条,增强企业竞争力。

拓宽产业融资渠道,增强产业发展的后劲。联合政府及相关文化部门建立文化产业发展引导资金,争取地方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积极提供助企融资和行政指导服务,发挥动产抵押登记、股权出质、股权出资登记职能,拓宽文化产业融资渠道。鼓励企业、个人、社会各界对文化产业的投入,建言政府出台配套优惠政策引导和吸收非文化部门、民间资本和外来投资,实现文化投资主体多元化、社会化和公共化。

强化市场监督管理,维护文化市场经营秩序。

一是将文化产业列为保护重点,创新监管方式,强化监督和检查,并加大与文化、广电、新闻等部门的协调配合,依法保护文化企业的合法权益,有效维护文化市场公平有序的竞争秩序。

二是开展整治净化行动,对网络、娱乐、出版、印刷等文化市场开展集中清理整顿,从重从快打击各种侵权盗版、淫秽色情、发布虚假广告及“黑网吧”经营等违法行为。

三是加强行业自律,依托个体私营企业协会、行业协会等倡导文化产业的健康娱乐性、丰富知识性和审美教育性,引导文化企业加强行业自律,促进文化市场规范。

四是充分发挥工商监管职能,主动参与部门合作,完善社会监督机制,探索建立部门联动、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相结合的文化产业监管体系,形成监管合力,提高监管工作效率,为文化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新兴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1.大力培养新能源产业集群。发挥龙头企业在产业集群中的辐射带动作用,积极培育中小企业,提高产业配套能力,培植产业链和产品链,形成若干各有特色、重点突出的产业集群。

2.加强新能源技术创新体制建设。鼓励企业重点建设企业工程技术中心,着力提高自身研发能力。积极与科研机构、大学合作建立双边或多边技术协作机制。坚持自主开发与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相结合,加大引进国际先进技术的力度。

3.加强新能源人才队伍建设。坚持引进和培养相结合的原则,通过系统外引进、系统选拔与培养等方式,为新能源产业的建设与运行管理储备人才。优化能源企业人才结构,提高研发人员比重。发挥职业技术学校、技工学校的作用,建立多层次的能源企业人才培养体系。通过技术入股、提高薪酬、重奖突出贡献者等措施,吸引新能源领域的高级研发人才来宝发展,形成留住人才、人尽其才的用人机制。

4.加快新能源产业标准、认证和检测体系建设。加快相关产品标准和市场准入制度建立,积极参与构建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设备的国家标准体系,支持和鼓励社会力量尽快搭建针对新能源设备的测试、检验和质量认证平台和机构,确保宝鸡市新能源市场的有序健康发展。

5.改善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通过实行项目支持、财税和价格补贴、成本与风险分摊机制等多种优惠政策支持新能源发展,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重大能源项目的资金支持。

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展有所助益。

企业规模小,核心竞争力不强。丹徒区文化产业以中小企业为主,普遍存在规模小、科技含量低、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多数企业不重视技术创新或无力技术创新,产品科技、创意含量低,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差;一些企业的经营方式相对落后,企业管理缺乏科学性、创新性,产品销售多以自行销售模式为主,不能有效地推广产品。

市场程度低,企业缺乏自主品牌。企业品牌意识淡薄,加之小农经济意识束缚,导致企业不愿意把重点放在品牌培育和内容原创上,习惯于“贴牌生产”,导致文化产品市场化程度低,产品难以形成产业链,产品附加值未能得到有效挖掘。

经营机构多,集约化程度不高。尽管文化产业市场主体数量呈逐年增长态势,但集约化程度较低,缺乏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生产要素在市场中的配置过于分散,规模经济的影响力甚小。

市场秩序乱,不能进行有效管理。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个体经营户占经营总数的80%以上,在利益驱动下,利用文化活动场所从事违法活动的情况时有发生,导致盗版书刊、盗版音像制品、盗版软件屡禁不绝,严重扰乱经营秩序,扼杀原创精神。

二、问题成因分析。

文化产业管理体制尚未理顺。当前政府管理文化产业的方式虽然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政府对文化经营单位仍然管得过多、过死,致使文化产业发展活力不足,文化产业经营者难以形成真正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此外,文化产业的7大门类:电影、广播影视、报刊、出版、音像、娱乐和广告,分别由广电、文化、工商等不同部门进行监管,传统的管理体制和方式,不同程度存在各自为政、多头管理的现象,对整个产业缺少系统的管理机制和措施。

文化产业投资渠道相对单一。调查结果显示,62%的企业认为融资困难,80%以上的企业主要依赖自身积累,融资方式极为单一。文化产业前期投入大、回报周期长,加之目前银行贷款条件愈加严格,无法为文化产业的迅速扩张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致使文化产业的潜力得不到充分挖掘和利用,整体水平提升不快。

居民文化消费水平不高。调查发现,文化消费只占居民消费的很少一部分,文化消费增长速度与居民收入增长不成正比。受医疗、教育、养老、住房等一系列大额消费支出影响,居民在文化消费方面持谨慎态度。

充分发挥工商职能,积极开展文化企业对口帮扶。一方面,实行企业联络员制度,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为政府决策建言献计,为企业做好政策咨询和法律服务,努力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如对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实行定期走访、跟踪服务,扶持骨干文化企业,形成对内对外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对外来引资文化项目,实行提前介入,上门服务,扶持引资企业与本地文化项目尽快形成生产经营能力;另一方面,帮助文化企业提升广告策划宣传能力,鼓励开发新的广告发布形式,支持互联网、楼宇视频等新兴广告媒介健康有序发展,降低广告投放成本,使其成为广告业新的增长点。

积极培育文化商标,提升文化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一是加大商标宣传力度,向企业宣讲商标知识,提供商标注册咨询服务,宣传引导企业注册商标,帮助从事文化产业的企业树立品牌意识;同时,鼓励文化企业加强自主创新,开发具有自主商标的原创性文化产品,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品牌。二是推动民族民俗文化、文化活动、文化创意等注册成商标,提高产品价值,提升市场竞争力。三是加大文化类商标保护力度,对涉及文化企业的商标侵权案件,建立维权“绿色通道”,组织力量查处。对涉及商标争议纠纷,积极协调、保护文化企业的合法权益。

争力。

部门、民间资本和外来投资,实现文化投资主体多元化、社会化和公共化。

强化市场监督管理,维护文化市场经营秩序。一是将文化产业列为保护重点,创新监管方式,强化监督和检查,并加大与文化、广电、新闻等部门的协调配合,依法保护文化企业的合法权益,有效维护文化市场公平有序的竞争秩序。二是开展整治净化行动,对网络、娱乐、出版、印刷等文化市场开展集中清理整顿,从重从快打击各种侵权盗版、淫秽色情、发布虚假广告及“黑网吧”经营等违法行为。三是加强行业自律,依托个体私营企业协会、行业协会等倡导文化产业的健康娱乐性、丰富知识性和审美教育性,引导文化企业加强行业自律,促进文化市场规范。四是充分发挥工商监管职能,主动参与部门合作,完善社会监督机制,探索建立部门联动、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相结合的文化产业监管体系,形成监管合力,提高监管工作效率,为文化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新兴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为展示中央企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所取得的重要成果,塑造“央企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排头兵”的形象,由国务院国资委宣传局指导,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主办,《中国企业报》集团承办了“中央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题采访活动”,组织《中国企业报》、《中国经营报》、《中国日报》等多家媒体,对中国电科、中国移动、中化集团、新兴际华、中国航信、华侨城集团等多家央企进行了实地调研。调研发现,这些企业在选择、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效,但也面临着一些难题。在此背景下,央企充分发挥优势,克服困难,谋划更远的发展格局。

显著的业绩。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业绩不能单纯用经营性考察,而应该用战略性、创新性、效益性考察。

首先,从战略性来看,央企发挥了引领作用,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领跑者。中国石化新星石油公司成为中国节能减排领军企业,并且成功注册了全球首个地热供暖cdm项目;中国移动已经成为5g技术的引领者,5g应用标准化的领导者;中冶集团是中国地下综合管廊领域的先行者和领跑者;大唐环境承建的环保类工程在国内位居前列;华侨城集团不仅拥有全球闻名的欢乐谷,而且还将打造举世无双的100个民俗小镇,并且以此为基础,积极主动地融入数字创意产业;康佳集团的大数据挖掘系统处于行业领先地位;新兴重工集团有限公司是全国生产规模最大、产品体系最全的应急救援装备供应商、集成商。

其次,从创新性来看,央企突破了一系列重点领域或关键技术的瓶颈,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领先者。大唐环境的脱硝、脱硫、除尘、催化剂等多项环保产业核心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中国电科突破了包括预警机、新型智慧城市通用功能平台、太赫兹、高端芯片在内的`一系列重点领域关键技术4000余项,取得150多项国际领先和1600多项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技术成果。中航信移动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基础软件平台是中国民航核心实时交易系统第一次实现国产基础软件应用的先例,更是国产基础软件在新中国成立以来互联网级大规模应用中规模容量最大的应用,创造了中国国产安全可靠基础软件平台在大型核心交易系统中应用零的突破。葛洲坝集团自主研发的水泥窑协同处置城乡生活垃圾系统集成技术及工程化应用技术,创造性开展垃圾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利用,属于国内首创,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中化泉州石化着力通过联合创新,将节能环保技术和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广泛应用于工业化生产,并通过信息化手段优化再造工业流程,实现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工业生产的融合。

其三,从经营性来看,央企不仅抢占战略定位,大胆创新,而且不断优化商业模式,制定发展战略,经营业绩也持续向好。在传统产业积极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型中,中国中冶的非冶金业务占比已经从的49.3%上升至的83%,从过去传统业务的“亏损王”到现在借力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型为“央企增利第一”;大唐环境公司营业收入由20的37.8亿元增长至20的117.3亿元,年均增长45.9%;实现利润由3.23亿元提升至9.07亿元,年均增长41.1%;镇海炼化在国际油价持续下跌、化工结构性矛盾突出的严峻形势下,仍创下近110亿国内炼化企业利润的新纪录。

面临的难点。

尽管央企在培育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迈出了可喜的步伐,但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的探索,还面临着关键核心技术优势、核心人才激励、市场准入、金融支持等难点问题,许多企业希望进一步完善核心技术研发的配套政策、核心人才激励的长效制度、市场需求的政策引导、金融配套支持政策,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优良环境。

一、完善核心技术研发的配套政策。

政府应该完善相关政策,积极支持和引导企业集中科研力量进行重大攻关,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取得重要突破;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激励力度。例如,对近三年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达到一定比例以上的企业,在申报省部级各类项目上不受指标限制;对研究开发实际支出占当年销售收入比例超过规定的企业给予奖励。加大建立企业主导的产学研合作机制的支持力度,引导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建立合作机制,形成一批长期、稳定、制度化的产学研利益共同体,并且对企业建设或牵头组建的国家级、省级创新平台、创新联盟给予补助。加强知识产权体系和技术标准体系建设,积极制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相关的知识产权政策,加大《知识产权法》和《专利法》等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加快制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行业标准体系和主导产品标准体系。

二、完善核心人才激励的长效制度。

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人才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相比较而言,国有企业的选人用人、薪酬管理等体制机制仍受到政策制约,对于高素质人才吸引、激励既有骨干人员发挥更大作用存在一定影响。对于央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很大制约。

国家有关部门应该充分考虑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竞争激烈的现状,进一步完善薪酬管理等有关体制机制,推行工效挂钩的薪酬管理理念,进一步提升国企人才吸引力和竞争力,充分调动干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层管理人员培训,提升和优化企业创新人才规模、结构、层次。

三、完善市场准入等相关政策。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应运而生的新兴产业,市场需求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和发展方向有直接的影响。在产业发展初期,市场形势必然是复杂多变且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成分,市场需求者认同度低、进入市场难度大。因此,不仅需要企业自主决策主动适应市场需求,也需要政府支持,完善市场准入制、完善行业标准及简化审批手续等。

四、完善金融配套支持政策。

与传统产业相比,战略性新兴产业在能带来巨大投资回报的同时,也伴随着高投入的资金风险。在当前金融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不仅需要建立完善的金融支持体系,也更加强调金融支持的效率。因此,培育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完善金融配套支持政策。

不断拓宽多元化融资渠道,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企业、政府部门与金融机构和投资机构进行战略合作,加大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力度,促进知识产权资本化,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信贷支持。不断完善高效融资体系。利用资本市场助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融资的行为给予奖励。加大财税政策扶持,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前期对资金需求量大的特点,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通过整合现有政策资源和利用现有资金渠道,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结合税种特征、税制改革方向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特点,加快完善和实施鼓励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引导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投资的税收支持政策。

未来的布局。

尽管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存在着一定的难点,但这些央企不等不靠,认真研究和积极调整发展模式、路径,有效整合和配置各种资源,形成了独特的发展方略。

大唐环境提出了“立足国内,走向海外”的发展举措;中国航信一直以来坚持自主可控的发展道路,坚持自主创造,不断创新,彻底摆脱对国外厂商的依赖,提升中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真正做到自主掌控;中国移动提出“5g”联合创新,做大连接规模、做优连接服务、做强连接应用的发展方略;中国电科面对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迭代和行业特性的变化,找准突破口、选准着力点,加强顶层谋划、强化战略引领,提出“一五五三”发展战略,重构了科技创新体系,逐步建立了军工、民品、科技“三业”良性互动,系统、设备、元器件“三级”有效协同,和以中国电科技术创新平台为核心层、以战略合作单位共建共管的协同创新平台为紧密层、以常态化技术合作的国内外企业和高校为松散层的“三层”布局的“三三制”创新组织体系,形成了开放协同的国际化创新资源汇聚平台。

科学决策、精准选择;真抓实干、精益培育;扬长克难、精心谋划,这就是央企选择、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成功之道。

第三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市公路运输业广大从业人员,紧紧抓住国家改善基础设施建设的机遇,增加公路建设投资,强化运输企业内部管理,客货运输均保持了较快增长,为全市经济社会健康平稳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客运量持续增加,旅客周转量突破120亿人公里。

近年来,伴随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民外出务工、外地来洛旅游观光等各类人员流动显著增强。据运输管理部门统计,年全市客运量为1.60亿人,较上年增加2670万人,增长20.0%;旅客周转量突破120亿人公里,达到124.28亿人公里,创历史记录,较上年增加20.91亿人公里,增长20.2%。

二、货运能力不断提高,货运周转量完成358亿吨公里。

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政治形势,市按照国家和省的统一部署,全力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进步。经济保持了较高增速,工农业生产平稳发展,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各类商品消费持续旺盛。统计显示,市货物运输能力不断提升,全年货运量达到1.63亿吨,较上年增加2892万吨,增长21.6%;货物周转量达到358.09亿吨公里,较上年增加66.39亿吨公里,增长22.8%。

三、运输业存在的问题。

(一)公路建设力度需进一步加强。

近几年,公路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农村公路建设等级较低,维护养护资金匮乏,与公路配套的停车场所规划、建设滞后,公路建设科学性、前瞻性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个体货物运输组织化程度较低。

年,市对几家大型公路运输公司进行了整合改制,经营主体集中化程度得到提高。但在货运方面,存在大量个体私营货物运输业主,管理松散,专业化程度不高,市场竞争力较弱。

(三)成本攀升增加企业营运压力。

油价、人员工资不断攀升,增加了运输企业经营成本。近年来,汽柴油价格持续在高位徘徊,汽油价格达到历史高位,推高了企业经营成本,货物每吨公里运输成本已达到0.7元左右,一些运输企业经营困难。

(四)超限超载等非法营运依然存在。

对货物运输车主的调查显示,由于货源少、车辆多,加之信息缺乏导致的无序竞争,一些运输车主把货物运输价格降到每吨公里0.4元左右,为了不亏本赔钱,部分车主存在超载超吨经营,增加了运输业经营风险。

(五)行业管理和信息化水平亟待提升。

运输业经营线长面广,管理难度较大。当前运输市场监管力度、管理方式、技术手段亟需加强,信息化设备和专业人才引进滞后,行业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亟待进一步提升。

四、运输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构建安全高效的现代化公路运输网络。

公路运输是经济发展的动脉,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举足轻重。要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前景,科学谋划,打造现代公路交通网络,助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进一步加大农村公路运输投入力度,全力推动新农村建设和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二)加大运输行业法规宣传力度。

采取有效形式宣传运输业法律法规,增强从业人员自觉守法意识,加强对交通行政执法人员的法制教育,提高执法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依法行政水平。在提高文明执法、公平执法水平的'同时,积极开展超限超载问题的深入研究,努力从源头进行非法营运的治理根除工作。

(三)制定合理运价确保企业效益。

加强运输企业成本核算,制定合理运价,保证合法营运企业得到适当效益。目前客运票价已基本到位,客运车主效益得到了保证,超载现象得到有效控制。对货运行业应该加强运价调控,制定最低限价,减轻企业经营压力,增强盈利能力,保护合法经营车主的经营效益。

(四)进一步加强运输市场管理。

依法强化行业管理,落实相关部门的管理责任,努力形成运输行业的监管合力。完善运输安全、市场准入和退出等监管机制,建立公开公平、运行有序的运输市场秩序。

(五)努力推进现代运输业建设。

强化现代化人才与先进设备的引进培养,加快运输企业体制改革,努力培育现代运输物流企业。运输行业存在的很多问题都与人才层次不高,信息化管理设备发展滞后有关。在运输业发展过程中,应着重在人才引进培养和信息化设备配备方面加大力度,切实解决运输业营运管理难题,找准行业发展与市场需求的结合点,确保公路运输业健康发展。

文档为doc格式。

农业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近年来,晋中市部分资源性企业在全球金融危机和全省煤炭企业重组整合的影响下,积极转变发展方式,投资现代农业,在推进企业转型发展、科学发展的同时,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为了研究总结新形势下这些企业投资现代农业的成绩经验,更为市委、政府出台优越的政策提供依据,笔者深入我市这些转型企业中进行了详细调研。结果显示,晋中市资源性企业转型发展现代农业定位准确、形式多样、特点突出、成效明显,为我市的转型跨越发展起到了示范引领的效应。

一、现状及成因。

通过几年的努力,晋中市资源性企业投资现代农业呈加速增长势头,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一个新亮点。目前,晋中市资源性企业总数达259个(主要是指年销售收入在50万元以上的煤焦铁企业),转型投资现代农业企业达397个(包括年销售收入在50万元以下煤焦铁企业和部分工商企业),投资项目433个,其中:种植业项目127个(包括高科技农业示范园区28个,设施蔬菜3200亩,现代水果产业1万亩);养殖业项目73个(规模养殖小区达到37个);投资建设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23个(其中亿元以上的3个,5000万元--亿元的2个,3000--5000万元的4个,1000--3000万元的10个,1000万元以下的4个)。转资总额达到26亿元,年实现利润3亿元,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1.5万人。“煤老板”变成“农老板”已成为晋中市民营经济发展的一个热门话题。分析其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民营经济快速发展。晋中是我省经济发展较快的城市之一,工业基础较好,民营经济发达,改革开放以来,造就了一大批规模大、实力强的民营企业。据该统计,全市民营工商资本闲置资金多达200亿元,为民营资本投资农业领域奠定了基础。此外,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一些传统行业产能过剩,企业利润率大幅下降,从获取最大利润的角度考虑,大量民营工业资本急需寻找新的投资渠道和增长点。

二是投资农业项目盈利潜力较大。晋中市民营工商资本转资发展农业项目之前,大都进行了认真的调研和分析。他们认为,目前除了少数产业外,多数工业行业如电线电缆、金属制品、建筑施工等盈利水平下降,许多工业产品利润已经很薄,而农产品深加工领域市场前景看好,再加上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的不断实施,这使他们对农业投资有了新的估价,意识到农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一个潜力很大而且具有长期稳定回报的.投资市场。从调查情况看,转产项目普遍赢利情况较好,这些项目相比传统工业项目总体赢利能力提高。用一名企业家的话说:赶上好年头赚大钱,赶不上好年头也不赔钱。再加上晋中市地省城附近,靠近巨大的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消费市场,区位优势得天独厚。这些,使民营企业家敏锐地看到转型发展现代农业正当其时。

三是投资农业项目的环境越来越好。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目前全社会重视发展农业、反哺农业的氛围日渐浓厚。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对农业投资项目在土地、资金、电力等方面给予倾斜,使工商企业投资农业的经营环境越来越有利。晋中市委、市政府把握机遇,加强引导服务,强化政策扶持,对转型发展现代农业产生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二、形式和特点。

1、以发展现代高效农业为突破口,产业整体转型,地下支持地上。

介休市维群现代新农业园有限公司为煤焦生产企业,在积累一定资金的基础上,依托地下优势,拓展地上“黑转绿”,积极寻求可持续发展的新途径。开始了以地下资源武装地上资源、以黑色资源培育绿色资源、以有限资源发展无限资源之路,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模式发展高效农业经济园区。该园区占地710亩,是通过发展现代农业,引导周边农户实现科技致富的农业项目。项目总投资8755万元,拟建设集种植、养殖、良种繁育及沼气工程为一体化的现代农业示范园。目前,200个大棚已经见效,由于采取了最新的大棚技术,提高了产品的品质,取得了很高的经济效益。每个日光能温室年收入达4-5万元,每个移动式大棚年收入近万元。山西左权宏远煤化有限公司的控股子公司山西宏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承建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利用生物质生产聚十一酰胺植物工程塑料及制品项目”。主要是以绿色植物替代石油能源发展循环经济,其70%的原料来源于农业经济作物——蓖麻。巨大的需求量可带动山区、干旱地区蓖麻的大规模种植,从而大幅度带动农业经济的发展,为解决贫困山区的三农问题创造了良好条件。项目总投资14460万元,项目投产达效后,年产聚十一酰胺植物工程塑料1000吨,年可实现销售收入22340万元,利税11165万元,利润8546万元。目前已带动种植蓖麻500亩。另外介休大佛寺煤业集团的老总任长生,现在已经计划周转1000多亩土地,规划发展新型现代农业园;还有介休路鑫集团,已经流转了1200亩土地,目前也将规划发展一个现代农业园。

2、以发展现代畜牧业为切入点,实施技术创新,增强竞争力。

近几年来,我市的畜牧业发展迅速,加上市、县政府各项优惠政策的大力扶持,高效现代畜牧养殖业已经显现。鉴于这种情况,煤焦等领域转型的企业看到了商机,也为资源型企业转型发展找到了切入点。目前,我市近万头规模以上的猪场达到19个,而且发展的势头还很猛,正在办理土地等事宜的还有多家企业。其中:介休市帅达农牧发展有限公司由当地一家大型洗煤厂转型而来,公司从注册以来,以生猪养殖为载体,以有机、环保技术为支持,采取“猪-污-沼-肥-种-加”的循环经济模式,大力发展绿色生态科技养殖。公司设计总投资5000余万元,分两期完成。目前已经投资3000余万元,建成现代化高标准的养殖区(年出栏1.5万头生猪,种猪1500头)和采用山东寿光技术的日光温室大棚40个(长130米宽10米下地0.6米),并引进北京菲涅尔科技有限公司的1200立方的沼气项目(土建已经全部完工),从而达到年产沼气30万立方,不仅够公司自己使用,还可以向周围村庄500户提供沼气作为生活燃料。该项目全部建成后,猪场的规模将增至年出栏生猪30000头,优质种猪3000头,资产总值达2741.38万元,净资产2121.82万元,年实现销售收入达694万元,税后利润204.69万元。山西厚基伟业农牧科技有限公司,落于昔阳县大寨镇阳坡村,占地75亩,是我市一个规模较大的民营企业,它的前身是山西厚基伟业商贸有限公司,主要经营煤炭开采业。经过近四年时间的产业转型发展,现在总投资4800余万元的2万头种猪繁殖基地已初具规模。年出栏商品猪已达30余万头,年可转化玉米等农产品量1200余吨,企业可新增原料基地2000余亩,带动农户1000余户,现在另一个占地40亩的畜禽定点屠宰项目也在紧张的筹建之中。目前,公司+农户式的商品猪养殖格局也已成,并且走出了畜禽养殖、生产、加工、销售的规模化产业和系列化经营的发展路子,一条产、供、储、消一条龙企业在宋以斌董事长的带领下崛起于晋中大地。

3、以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为主攻方向,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农副产品加工业是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软肋,在这个行业里隐藏着很多的商机,特别是在小杂粮、玉米、干果加工上至今没有一个高标准的产业链加工企业,从事加工的企业发展缓慢,产品都是很一般的初加工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为此,一些有眼光的转型企业开始进入农产品加工领域,大胆尝试,取得了一些成绩。榆次德御农贸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前身是煤矿企业,投资1400多万元,建成晋中市规模较大的小杂粮深加工企业。目前正同中国食品公司、有关科研院校引进小杂粮加工项目,打破小杂粮难于发展的瓶颈。和顺中药饮片有限公司是由煤矿转型的企业,该企业投资了近亿元建设中药饮品加工厂和五万亩药材基地。目前发展良好,对当地的带动能力很大。介休维群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是由当地煤炭运销公司兼办的玉米深加工企业。目前加工玉米达到20万吨,其中生产淀粉12万吨、饲料混合粉5万吨、口服葡萄糖3万吨。另外,灵石县的房阿强以前是个煤老板,现在又多了一个身份——山西强隆农产品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他表示,要把灵石县丰富的核桃资源进行深加工,把核桃作成一篇大文章。目前,这个位于灵石县英武乡平泉村的现代化企业一期工程已经完工,1000吨精品鲜核桃仁和1500吨琥珀核桃仁生产线已经投入生产,二期300吨核桃油生产线也正在建设之中。

4、以建设生态庄园经济为创业舞台,多元化发展,全方位转型。

左权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全县整体搬迁行政村19个,自然村119个,如何引导私营资本和先进的生产要素向闲置资源转移,左权县创立了生态庄园经济,给资源型企业提供了创业的舞台。到目前为止,该县三年累计开发生态庄园经济183处,主要有规模种植、特种养殖、农产品加工以及多种经营综合开发模式,着力培育加工转化型的生态庄园,通过扶植农业产业化加工龙头带动种养殖产业发展。支持发展特色农业种植、休闲观光旅游、农耕文化体验等具有文化气息的生态庄园。在整个开发中,资源型企业(主要包括铁、铝矿业和工商企业)占到总数的40%,截止累计完成民营投资8727万元。经营规模33万亩,其中发展经济林2.4万亩、生态林3.4万亩,养殖畜禽5.8万头(只)。目前一些种植、养殖庄园已经开始见到效益,据统计,20全县生态庄园为普通农民提供就业岗位4860多个,累计雇佣农民长期工600多人,人均收入8000多元,约当地农民人均收入的4倍。用群众的话说就是:“老板进了深山,四荒披上绿装,农民富了钱包,旧村变成新庄”

三、做法与措施。

1、提高认识,科学谋划。早在几年前,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就已经认识到,壮大本市经济,必须发展民营经济,壮大民营经济,必须调整产业结构,引导民营资本向种、养、加等农业领域拓展,这是打造晋中市经济持续发展后劲的潜力所在。在统一思想认识的基础上,市委、市政府通过召开动员会、现场经验交流会,利用广播新闻广泛宣传等措施,积极推进民营工商资本投向农业产业化项目建设。同时,科学谋划全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总体规划,重点围绕设施蔬菜、畜牧养殖、干果经济林、小杂粮四大产业确定了农产品加工业产业带建设方案。为建立具有晋中特色的农产品生产加工体系奠定了基础。

2、以点带面,典型引路。市委、市政府着重抓了介休维群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灵石县绿宝生态养殖有限公司、山西佑农牧业科技有限公司、左权桐峪铁矿企业等4个典型企业,通过现身说法,算帐对比,推动资源型企业投资现代农业,大力搞农业产业化项目建设。市政府还多次召开民营资本投资农业产业化项目现场会,重点介绍转型企业成功经验和做法,并多次组织有转型意向的资源型民营企业家到江苏、山东、浙江等地参观取经。通过典型引路,激发了一批企业老板向现代农业投资的热情。

3、政策倾斜,大力扶持。介休市政府实行了鼓励和扶持民营资本转资农业项目的优惠办法、对民营资本转资农业的奖励办法。如在种植政策方面,出台了《关于鼓励扶持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推动农民稳定增收的实施意见》,提出了对新建1个温室(占地1亩以上)给予2万元贴息补助的优惠政策。财政拿出1000万元作为高效农业发展专项资金,对连片建设规模达到30个、50个、100个的重点村分别给予3万元、5万元、10万元现金奖励;并对发展1个温室奖励1000元,用于道路、水、电等设施的完善,共发放资金150万元。同时对生产资料及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实行优惠补贴。在养殖政策方面,市政府制定了对年出栏200头--2000头的养猪场,分别贷款2万--100万,优先征用土地,酌情减免税费等。左权县制定了《左权县庄园经济开发所涉及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实施办法》、《左权县生态庄园经济开发所涉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具体操作程序》和《左权县生态庄园经济开发所涉土地发放农村土地使用产权证实施办法(试行)》等政策文件,积极引导资源型企业转型发展,鼓励向非煤产业领域转型,上马地面企业。

4、强化服务,排忧解难。市、县政府充分发挥有关部门的作用,成立了科技服务小分队,专门为转型企业搞好相关科技服务,并与省、市大专院校联姻结对,重点解决生产中的科技难题。由市畜牧局搭桥,中国大北农科技集团与灵石县陆宇煤化有限公司转型的高新养殖专业合作社强强连手,聘用1名研究生和6名大学本科生,对年出栏13000头的规模养猪场进行技术托管,全程服务,为企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在农产品销售方面,市政府多次组织企业参加不同的农产品展示会,为企业走向市场架桥铺路。同时为提高农产品在京津等大中城市的市场占有率,市委、市政府先后在天津、北京、上海、武汉等市设立办事处,推介本市产品。另外,为把市场信息及时准确传递给企业,在《晋商农网》建立了农业项目及产品信息站,定期播出农产品供求信息及市场动态,为转型企业提供信息与技术服务。

四、问题和困难。

1、发展现代农业的扶持政策还不完善。一是土地流转机制还不规范。土地流转性质不稳定,土地也不能成为市场经济生产要素,无法扩股作价抵押贷款。二是已出台的扶持政策落实不到位。对从事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不够,转型企业扩大生产规模融资困难,税收、规费等收取不够规范和合理。三是风险保险投保难。目前保险公司因风险大,保险费低,经营亏损面大,不愿承担保险。

2、转型现代农业的环境还不理想。由于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造成农村的交通、通讯、水电气等基础设施“硬环境”比较差,基地缺水、缺路比较普遍,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薄弱,而改善的投入大,回收周期长,农业加工园区集约化程度不高,建设农产品加工基地难以落实用地,有项目无土地的现象较普遍。另外各部门为保证财政、税务、费用任务的完成,稽查、检查有增无减,投资环境有不太理想。

3、投资现代农业的资金还不充足。农业企业比资源型企业投资周期长、回报慢,企业普遍需要再次融资,而农业企业在再融资时评估价值低,得不到金融部门的有力支持,所以特别需要政策扶持、资金倾斜。

4、搞好现代农业的技术配套服务还不全面。资源型企业改变发展方式,投资现代农业,都是属于“外行人”,需要全方位的科技力量投入,提供一切可以提供的技术配套服务,从而保证资源性企业转型发展的可持续性。

五、思考与建议。

转型发展是省委、省政府根据山西省情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同时也是企业做大做强,提高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但转型发展任重道远,不可能一蹴而就,还需要企业的不懈努力和政府有关部门的政策引导支持。

1、积极引导企业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加快企业转型的必要性。晋中市的介休市、灵石县是两个以采掘业和初级加工业为依托的资源型城市。由于资源的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面临着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增长乏力、抵御风险能力不强、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安全形势严峻等问题,急需转变思想观念,树立新的资源观,改变对资源的传统认识和习惯性思维定势。因此,应进一步引导企业破除小富即安的观念,增强危机感,引导企业二次创业,引导民间资本与发展新兴产业、潜力产业、接续替代产业对接,引导企业在生产方式上实现从单纯加工生产向研发、生产、销售一体化的转变,在管理方式上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自觉转变发展方式,加速企业转型。

2、分类指导,逐步探索不同的转型模式。有关职能部门应把促进企业转型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加强调查研究,根据企业的不同规模和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及产业特点,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积极探索各种不同的转型模式,引导企业根据自身实际予以实施。一是向产业集群竞合共赢方向转型;二是大力推进自主创新战略,出台政策鼓励企业研发投入,向自主创新转型;三是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实现向品牌经营转型。

3、加大对转型企业的扶持力度。对实施转型发展的企业新上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加大扶持优惠力度,建立财政专项资金,并予以优先担保贷款优惠和项目审批,从政策层面积极鼓励和扶持企业加快转型发展步伐。

4、找准方向,选好转型项目。转型企业应依托主业,积累资金实力,延伸产业链条,实施多元发展。要结合当地现代农业发展的形式,做好项目的可行性分析和风险预测,选好转型项目。要严格贯彻落实国家产业政策,避免过早的淘汰,尤其要避免煤焦铁转型出现大量雷同现象,防止恶性竞争。

5、健全完善政府服务体系,提高办事效率。一是提高办事效率,简化项目审批手续,为企业转型发展营造宽松环境。二是完善银行信贷机制和担保体系,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缓解转型企业融资难问题。三是积极扶持转型企业融资上市工作。

农业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近年来,xx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现代农业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总揽,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强科技保发展,强生产保供给,强民生保稳定,积极探索现代农业发展之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持续壮大,农业生产条件显著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528元,较增长13%,全县农业农村经济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一、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现状。

(一)粮食生产情况。

xx县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20,全县粮食总产84.7万吨,连续十年丰产增收。其中:夏粮单产500.9公斤,居全市第1位,连续7年超千斤;夏粮总产50.4万吨,首次突破10亿斤。,全县101.4万亩小麦,总产50.8万吨,平均亩产501.1公斤,连续8年超千斤,连续增产丰收。

(二)蔬菜瓜果生产情况。

xx县蔬菜瓜果品种主要包括西兰花、水果黄瓜、樱桃番茄、苦瓜、丝瓜、芥蓝、胡萝卜、白萝卜、白菜、西瓜、甜瓜等。年,全县蔬菜生产总面积28.56万亩,总产量75718.6万公斤,总产值244405万元。其中:露地菜24.82万亩,产量60718.6万公斤;温室面积0.97万亩,产量25190万公斤;大中棚蔬菜面积1.45万亩,产量5800万公斤;小拱棚1.32万亩、产量4630万公斤26万亩。露地菜年平均产量为4200公斤/亩,2013年平均产量4700公斤/亩,每亩增产500公斤。其中:付井、周营、纸店、留福四乡镇大棚西瓜种植面积近4万亩,平均亩产达5000公斤。

(三)槐山药生产情况。

2013年,xx县槐山药种植面积20000亩,种植区域涵盖北城、东城、白集、新安集、纸店、莲池、范营等7个乡镇(办事处),以xx北城为中心,辐射带动周口、淮阳、西华、郸城等县市种植槐山药面积达30000亩。正常年份平均亩产6000公斤,槐山药生产已成为当地农民农业生产的主要经济增长点。

(四)高粱生产情况。

以xx县久酒中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为依托,2012年我县开始发展高粱种植。2013年,该公司在xx县及周边市、县种植酿酒高粱12万余亩,平均亩产750公斤,建立了国内最大的优质酿酒高粱生产基地,其中在周营、赵德营等乡镇的11个行政村流转土地20900多亩,进行生态酿酒粮食(高梁、小麦)生产(种植)基地建设,并在周营乡建设一个与项目相配套的占地300亩、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的具有凉晒硬化场地,库房,职工生活服务设施和分筛、烘干、脱壳清理、灭菌、包装等多个车间的加工基地,与贵州茅台集团、台湾金门高粱酒厂、泸州老窖等酿酒企业建立了稳定的供应关系,年提供酿酒高粱12000多吨。

截至目前,全县流转土地面积30万亩。全县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1133家,其中,市级示范合作社26家,省级示范合作社5家,国家级示范社4家。在民政部门注册的专业协会6个。合作社注册资金总额达46亿元,合作社成员14万户,行业及生产经营范围涉及畜禽养殖、蔬菜、林果、粮食、秸秆利用、中药材、农机、沼气服务等多个门类。在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了一批先进典型。

1、周口金丝猴乳品农业产业化集群、周口永欣生猪农业产业化集群被省政府命名为省级农业产业化示范集群,成功开发了一大批以优质面粉、糖制品、豆制品、面制品、肉制品、油制品、饮料制品等为主的广受市场欢迎的农产品,并逐步建成了“生产与销售相连接、本地与外地相沟通、国内与国际市场相接轨”的农产品大流通格局,培育出了一大批优质、高效、安全、生态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

2、付井镇郭岗村是xx县177个重点贫困村之一。,该村被确定为扶贫开发到户增收试点村,经村民民主评议,将大棚蔬菜种植作为该村的支柱产业。截至目前,该村塑料大棚发展到800余座,占地面积600亩,年可实现纯收入700万元左右。

3、北城以种植槐山药为主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38家,合作社种植面积12000亩。

4、北杨集乡林寨行政村在村支书林峰的带领下,村民以土地入股形式成立了xx县林家富种植专业合作社,对林寨行政村的耕地实行了整村流转,以发展优质小麦、优质玉米规模种植为主,带动了一方经济发展。

5、xx县瑞丰园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在石槽集肖营行政村流转土地521亩,建成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同时,通过招商引资,吸引山东金乡客商投资100多万元建成了辣椒加工厂及冷库。

6、周口市雪荣面粉有限公司是河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北城、石槽集乡流转土地12000亩,建立了优质粮食生产基地。

(六)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初具规模。

积极引导、强化服务,全县形成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产业。一是以优质强筋小麦、油料作物、棉花生产为主的粮棉油产业。二是优质马铃薯、棚菜、槐山药、西瓜生产为主的蔬菜瓜果产业。三是以白术、白芍、薄荷、桔梗、牡丹、凤仙透骨草等为主的中药材产业。

二、现代农业发展的做法和成效。

(一)抓规模化,夯实现代农业发展基础。

坚持把结构优化、规模经营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内在要求,统筹规划,科学布局,全力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按照规模化生产、特色化发展、区域化布局的思路,调整优化种养结构,突出抓好了东部酒用高粱种植、奶牛养殖、牛奶、大豆深加工,中部的订单优质小麦和小麦良种繁育,西北部的槐山药种植和南部的三粉、三辣优势产业基地建设,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

(二)抓产业化,提高现代农业综合效益。

坚持用发展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发展,大力推进产业化经营,强龙头、建基地、构载体,增强了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动力。以金丝猴为主的牛奶、玉米、大豆深加工产业链;以雪荣面粉、掌柜食品等为主的面粉生产产业链;以三闸纺织、振东纺织为主的棉花精深加工产业链;以秋迪糖业为主的科技产业链。目前,全县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4家,其中省级6家,带动了近50%的基地和8万农户走上了产业化经营之路,农民户均增收近2000元。

(三)抓标准化,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

坚持把推进农业标准化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着力点,不断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加快“三个体系”建设,有力促进了农产品质量和效益的双提高。一是抓好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设。突出抓好产地环境治理、生产技术规程、农产品质量检测三个重点环节,通过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等方式,坚持定期到生产基地、批发市场、大中型超市进行抽检,并配备专业检测人员,初步构建起了从生产基地到流通市场比较完善的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二是抓好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使农业生产的每个环节都纳入标准化管理的轨道。目前,目前,全县已认定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基地25万余亩,认证无公害食品18个、绿色食品3个,涉及小麦、高梁、蔬菜、水果、水产养殖、冰糖、面粉等产业。20,全县新增无公害农产品基地4个、产品4个、绿色食品基地1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1个,获得省级“放心菜示范单位”1个。三是抓好农产品监督体系建设。不断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督检查,深入开展了农产品专项整治和放心农资下乡进村活动,并对农资市场定期专项整治,有效保障了广大群众的利益。2013年,我县被省农业厅表彰为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先进县。

农业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各县(市)、区政府,市直农口有关单位:

从4月7日开始,市政府副朱乃振将带领市直农口相关部门进行农业农村工作检查、调研,请各县(市)、区按要求进行准备。

一、调研目的。

通过此次调研,全面了解各县(市)、区对“中央一号文件”和农村工作会议贯彻落实情况,掌握各地对绿色有机食品之都、城乡统筹发展、新农村建设等、市政府农业农村重点工作的推进落实情况及下步工作安排。

二、调研主要内容。

1、备春耕生产情况。重点了解各地物资、资金准备情况,了解科技培训、科技支农、科技备耕情况。

2、抗旱措施。了解各地对抗春旱的思想、物资、科技准备情况,以及应对抗旱措施。

3、新农村建设典型。考察各地新农村建设先进典型,了解各地今年新农村建设重点任务。

4、城乡统筹发展。调研各地对此项工作在机构、思路、目标、任务、措施等各方面安排部署和推进情况。

5、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了解农业驰名、著名商标品牌建设情况和绿色有机食品品牌、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认证计划安排情况,了解绿色食品产业项目准备情况、龙头企业建设情况,以及绿色有机食品之都推进情况。

6、森林防火情况。了解今年各地应对干旱情况下森防物资、预案及演练情况。

三、调研方式。

调研采取实地考察、座谈、汇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每县(市)至少要看3—4个现场,每个城区要看2—3个现场。座谈时要有乡镇、村和农业科技人员参加。汇报要重点突出农村工作会议后各项重点工作的进展和全年计划安排情况,汇报要突出重点、简明扼要、言简意赅。

四、参加调研人员。

市政府主管副,市农委、市水务局、市林业局、市农机局、市畜牧局、市供销社、市城乡统筹办公室等单位主要领导,以及市政府办和市农委相关人员,参加调研人员12人左右。

五、调研日程安排。

4月7日早7:00从牡丹江市出发赴东宁县。

4月8日早7:30从东宁县出发赴穆棱市。

4月9日早7:30从穆棱市出发赴林口县,晚上返回牡丹江市。

4月10日赴海林市,下午返回牡丹江市。4月11日赴宁安市,下午返回牡丹江市。

4月12日—13日到东安区、西安区、阳明区、爱民区调研,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以上日程如有变化随时调整。

调研报告竹木产业发展情况

竹木产业是我们柘塘村的传统产业,为了加快我村竹木产业的发展,作为一名刚刚上任的村官,有义务也有责任对我村的竹木产业发展情况进行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调研经过

2010年11月17日至29日,我在村团委书记罗立人的带领下,深入到柘塘村的第六村民小组和相关加工单位,通过听取村民和有关加工厂负责人的情况介绍及建议,召开了小型的座谈会,通过走访竹木加工企业及林农,较为全面地了解了我村竹木产业发展情况。下面将考察调研中各方面对该项工作提出的比较集中的问题和建议进行汇总、整理,将调研中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和建议提交县政府领导,希望能够得到县政府的大力支持。

二、我村竹木产业发展的现状

本村以竹木器加工销售为龙头,全面带动全村经济的协调发展。xx年年投资800万元对竹木器批发市场进行了第一期改造,总建筑面积达5280平方米,共建成标准门店55个。现在有竹木加工企业18家,从业人员有190多人。藤制品厂一家,有10名技术人员。近年来,我县把竹木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来抓,加强资源培育,积极发展竹木制品加工业,竹木产业得到较快发展。

三、我村发展竹木产业的前景

一是竹木产业在我村生产历史悠久,林农对竹木的生长特性有较深的了解,有经营竹木的传统经验,且经营积极性较高。二是有一定的产业基础。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我村现有好几家竹木制品加工企业有了一定的规模,它们有一定的资金实力,有比较稳定的产品销售渠道,有条件进一步做大做强企业。

发展竹木种植业,可以直接增加林农的收入。发展竹木加工业,一方面可以促进人员的就业。竹木加工产业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而且主要就业对象为妇女。另一方面也提高了林农的收入。加工业的发展带来了带来原材料需求的增加,需求的增加可以推动原材料价格的上涨,竹木价格的上涨直接提高了林农的收入。如我村收购的圆木材价格从xx年的350元/立方米,上涨到目前的600元/立方米,方木材价格从800元/立方米上涨到目前的1000元/立方米。毛竹价格从22元/百斤上涨到目前33元/百斤。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竹木制玩具、家具、装饰品、工艺品等环保用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因此竹木制品的市场前景广阔。

四、我村竹木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是对发展竹木产业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对竹木加工企业发展的引导力度不够,在具体工作中,缺乏主动性、灵活性,合力扶工氛围不浓。二是林农思想观念相对陈旧,以传统的种植方式培育竹木,培育工业原料林积极性不高,对基地投入依赖政府的补贴,缺乏主动性。

。一是企业规模小。全村近二十家竹木加工企业仅有4家为规模以上企业。企业的产品大都是半成品,甚至有的只是锯木料的加工点。二是产品粗加工,附加值低,资源浪费严重。当前我村林木加工企业普遍存在着设备简陋,产品粗加工,资源利用率低,产品附加值和科技含量低,发展后劲严重不足的问题。三是企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缺乏。在竹木制品企业中没有一个具有中高级职称的技术人员,由于技术人员的缺乏,大多数企业的产品都是仿制别人的产品或是来样加工,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影响企业的竞争力。同时,由于大多数竹木加工企业是从家庭作坊发展而来,企业管理者的素质不高,影响企业做大做强。

一是缺乏产业长远发展规划。由于没有竹木产业发展的规划,企业分布散乱,运作不规范,处于无序的混乱状态,缺乏对产业的引导。二是政策扶持力度有待加大。在学习其他县市区的情况时,我们了解到,那些地区都先后制订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而我村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出台专门的扶持政策。三是部门的服务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调研中,有些企业负责人反映,少数部门还存在重管理、重处罚而轻服务。

目前,我们村的凉席市场虽然已经完成了一期工程,但是上面对二期工程的建设,以及长远是发展没有一个规划。对市场出现的一些实际问题没有政策上的支持,对项目资金的筹集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很多门店老板对市场的环境提出了很大的意见,首先就是对市场周边的生活环境问题有很大的看法,觉得应该改善好环境,更有规模,吸引更多的投资。如今这样的情况,企业得不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市场的发展规模受到了限制,使得资金的流入就很有困难,还有就是技术工人很难聘请。一是企业不敢大胆投入固定资产,制约了企业规模的扩大;二是由于企业没有政府支持,不能向银行贷款,许多企业只好向社会融资,提高了企业的成本,降低了企业的竞争力,制约了企业的发展。三是企业安全隐患多。由于许多企业的多为搭建的简易厂房,场地狭小,木材和毛竹都是易燃物,而木材、毛竹加工需要烘干,企业安全隐患大。

五、加快我村竹木产业发展的建议。

县政府及有关部门应该充分认识发展竹木产业的重要意义及必要性和可行性,把竹木产业作为扩大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的主导产业之一来抓,作为资源工业和特色产业来抓,积极引导群众发展竹木产业。要加强林农培训,充分激发林农科学培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借鉴其他优秀县市区的一些政策措施,制订出台扶持竹木产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为竹木产业的加快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环境;要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宣传引导,统一干部群众对发展竹木产业的认识,营造合力扶工的良好氛围。

进一步简化办事程序,公开办事制度,公开收费标准,为竹木加工企业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以作风建设为载体,不断改进工作作风,为企业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几家实力强,投资额大,资源消耗低的竹木加工企业,优化我县竹木产品结构,提升竹木产业发展水平。

大力扶持培育规模骨干龙头企业,对于发展潜力大、产品附加值高、资源利用高的骨干龙头企业,优先安排用地,并在木材计划、税收、工业贴息、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引导和鼓励企业发展市场容量大、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前景看好的竹木制品;鼓励企业走出去参加各种展销,提高知名度,提高市场占有率。同时实施树品牌、创名牌战略,强化品牌意识,加快培植名牌产品。

风机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3月20—21日,市经信委调研专班深入市风机生产和配套企业,对风机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并与企业负责人进行了座谈交流。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风机产业起步于上世纪中叶,自2019年以来得到快速发展。市风机产业现有企业92家,其中风机制造企业8家,配套企业84家;拥有总资产29.6亿元,其中风机制造企业15.6亿元,配套企业14亿元。2019年,风机产业实现总产值106.2亿元,上缴税金1.07亿元,从业人员1.03万人。风机产业是市支柱产业。截止2019年,其产值、销售收入、利税在市规模工业中所占比重分别达到27.3%、36.7%、14.6%,对市工业经济具有较大的带动作用。

一是行业地位日益凸显。2019年,风机产业在全国同行业中的位次由2019年的第10位前移到第6位。省风机厂、双剑风机、中意机电已成为全国风机行业协会会员单位,其中省风机厂是全国风机行业协会理事单位。省风机厂、双剑风机、中意机电3家企业综合实力跻身中国风机制造企业前10强,被列为省通用设备制造业排头兵企业。部分风机产品在全国市场占有绝对优势,如造气风机占全国市场的80%以上,化铁炉风机占全国市场的90%以上,并出口到欧洲、非洲、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2019年1月,市被中国机械联合会授予“中国风机名城”称号。

二是产业集群效应明显。近年来,风机产业规模迅速扩张,风机制造企业由1家发展到8家,配套企业由3家发展到84家,风机年生产能力达到2万台,铸件年生产能力达到3万吨,具备开发和生产80多个系列1000多种型号产品的能力,与风机企业裂变之初的2019年相比,产值增长31倍,销售收入增长26倍,利税增长29倍。配套企业华鑫冶金年产值突破20亿元,省风机厂、双剑风机、中意机电3家企业产值均突破5亿元。连续五年被省政府列入全省重点扶持的成长型产业集群。

三是技术研发实力雄厚。风机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建立长期的产、学、研合作机制,“三峰”、“双剑”两个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双剑风机是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公司投资2019多万元建立了武大工业园、大连技术研发中心、院士专家工作站等研发机构,与大连理工大学合作开发的节能环保产品二氧化硫鼓风机获得国家二级效能标准,市场占有率达70%,耐高温风机填补了国内空白,公司正准备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向军事工业领域进军;省风机厂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拥有省风机技术中心、风机工程技术中心、省博士后产业基地,与西安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建立了长期的产学研合作,拥有多名行业专家,具有自主研发各类通风机、鼓风机模型级能力,取得了12个发明专利,总专利达78件。其烧结烟气余热回收循环风机和静叶可调轴流风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生产的htd化铁炉离心鼓风机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科技成果奖等多项奖项。

四是市场环境趋于优化。为避免风机企业产品同质化竞争,市风机行业协会积极引导调整产品结构,实行差异竞争,错位发展;各风机企业都按照作业分工,将高、中、低档生产成本要素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并围绕各自的产品定位,分别确定了自己的主攻方向,集中力量进行技术创新,培育精品名牌,延伸产业链条。如省风机厂主要向环保型方向发展,双剑风机主要向节能型方向发展,微特风机和天桥机械主要向小、精、特型方向发展。目前,初步形成了“专业分工、优势互补、密切协作、和谐竞争”的风机产业发展格局。

一是企业抗风险能力差。受经济下行影响,部分小微型企业由于周转资金不足、产品附加值低、竞争力不强等因素,导致产品销售市场相对疲软,产品库存增加,生产能力不饱和,抗风险能力差。

二是技术装备亟待提高。风机企业主要生产通风机、鼓风机等中低端产品,还不能批量生产压缩机等高端产品。企业设备档次较低,先进工艺装备不多,数控设备仅限于省风机厂和双剑风机等少数企业,信息化在企业管理、产品设计研发、制造、销售等环节应用水平不高。这些都制约了生产效率的提高和产品向高精尖方向发展。

三是规模总量仍然偏小。风机产业虽然形成集群规模,但与国内沈阳、陕西、上海等风机产业基地相比,差距还很明显,8家龙头企业生产总值还不及其他地区1家龙头企业。与风机生产配套的上游产品生产能力还不强,尤其是铸件和电机供给不足,据专家测算,未来2-3年,风机产业每年需求的配套铸件、电机缺口分别在2万吨、3万台左右。

四是“瓶颈”制约矛盾突出。风机产业属于资金密集型产业,要在高精尖产品研发上取得突破,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市风机产业资本积累还不够充足,被调查企业普遍反映企业周转资金紧张、科技投入资金不足;金融部门放贷手续复杂,条件苛刻,加之融资平台尚不健全,贷款难、融资难仍然制约着风机产业发展。

五是人力资源严重匮乏。受年青人向往大城市生活、企业工资待遇不高等因素影响,大量劳动力流向沿海地区,企业招工难成为普遍存在的问题。同时,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严重短缺,制约了企业向更高层次发展。调查发现,高级技术人员、一线熟练技工和营销人员缺口均在1倍以上。

我国共有五大风机生产基地,风机企业5000多家,其中规模会员企业150家,产品涵盖200多个系列、2019多个品种,年产能1700亿元左右。风机产业属高端装备制造业,是国家重点扶持的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等国家、省一系列优惠政策文件出台,为机械制造业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有利于风机产业大发展。然而,我国企业生产力只有德国、意大利、丹麦、瑞士等国际高端企业的十分之一,而风机10亿元的市场份额仅占全国整个风机市场的2%,国内市场正被外企抢占;高耗能高污染又警醒着产业须加快转型升级。这些对于风机产业,可以说是机遇和挑战并存。

(一)加快技术创新力度,不断开发新产品。在省风机工程技术中心基础上,建立和完善省级监测、信息中心等平台建设,提高企业技术研发、产品检测和综合服务能力。引导技术落后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校企合作机制,进行重点项目、核心技术攻关,积极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重点在高端压缩机研发和生产上有新突破,要大力开发节能环保产品,抢占节能环保潜在市场。加快从德国、意大利、瑞士等国家引进先进设备,逐步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引导企业家转变安于现状的观念,增强忧患意识,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在省风机厂、双剑风机等龙头企业建立由企业主导的面向各个企业需求的职业技能学校,加强产业技术人才培育。

(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培植行业标杆企业。建立优秀企业和优秀企业家奖励制度,对突出贡献的企业,实行一定比例的税收返还奖励,让本土企业享受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制定重点项目引进、重大项目投资、国家品牌和相关示范企业创建、技术中心和工程实验室建设、高新技术产品研发等鼓励政策。通过一系列优惠政策,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出台培植风机产业标杆企业的政策,在供电、土地、融资、税收、人才、上市等方面给予企业支持,引进国内500强集团企业与风机企业合资合作,重点培植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在行业内有份量的重点骨干企业。充分发挥领军企业示范带动和聚集引导作用,促进风机产业做大做强。

(三)着力提高职工待遇,吸纳高新技术人才。建立“环境留人”机制。打造以产业园区为基础的职工生活服务体系。在住房、购物、子女教育、金融服务、通信服务、物流、休闲娱乐等方面为职工提供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从根本上解决企业用工和高新人才短缺问题。

(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不断完善产业链条。针对风机产业配套率不高的实际,通过产业招商,引进与风机生产配套的冶炼、铸造、轴承、电机、电器等配套企业,加快高品质、大批量、规模化生产项目落地投产,构建上下游链条配套、协作紧密的产业集群。致力做大主业、做全品种、做精产品,形成分工精细、功能多样、要素资源配置合理的良好发展格局。

(五)着力拓宽融资渠道,破解发展“瓶颈”制约。加快推进省风机厂和双剑风机上市步伐,尽快从资本市场融资。建议政府性投资公司对企业实行打包担保贷款。金融机构要通过在产业园区增设营业网点,成立“风机产业金融服务中心”,建立“风机产业绿色服务通道”等方式,加大企业服务力度;为企业争取扩大授信额度、降低授信标准、差异化利率等更多金融优惠政策;加大流动资金贷款力度,不断开发票据理财、优质账款质押等金融新产品。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