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读伤寒论心得(模板14篇)

时间:2023-11-01 07:43:19 作者:紫薇儿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借鉴他人的经验和教训,加深对问题的认识,提高自己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心得体会的范文,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些写作方面的参考。

伤寒论心得体会

《伤寒论》是由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的医学典籍,也是中医四经之一。这部著作涵盖了伤寒病的诊断和治疗,对中医临床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

阅读《伤寒论》,我对其中几个重要的概念有了深入的理解。首先,书中强调了“辨证论治”的理念,即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病史等综合情况,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和药物。这一过程需要医生对疾病的本质有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其次,书中详细阐述了伤寒病的病理机制,伤寒病的病因、病机、症状表现及其治疗方法的内在联系。这使得我们在临床实践中能够更加准确地判断病情,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

此外,书中提出的方剂如麻黄汤、桂枝汤等,至今仍在临床实践中广泛应用,其疗效显著。这表明,《伤寒论》不仅有理论价值,还有实践意义。

阅读《伤寒论》给我带来了深刻的启示。我认识到,医生必须对疾病的本质有深入的理解,才能提供有效的治疗。同时,《伤寒论》中的“辨证论治”理念,也启示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应注重患者的个体差异,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治疗方案。

总的来说,《伤寒论》是一本极具价值的医学经典,对于中医临床实践具有指导意义。我深感其博大精深,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学习。

伤寒的心得体会

伤寒,是一种传染性强、临床表现复杂的急性传染病,常见于多发性流行的冬春季节。伤寒的发病率高,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和不适。此次我有幸深入了解了伤寒的病因、症状、预防与治疗等方面知识,也目睹了患者的痛苦,收获颇多。在此,我将分享我对伤寒的心得体会。

首先,了解伤寒的病因是预防的关键。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这种病菌广泛存在于人和动物的粪便中,通过食物、水源等途径传播给人类。在平时,我们要注意个人卫生,保持住环境清洁和卫生,尤其是饮食卫生的重要性。经常洗手、饭前便后用清水洗手,并选择干净的饮食,定期清洗蔬菜水果,能够有效降低患病的风险。

其次,了解伤寒的症状是及时就医的关键。伤寒的潜伏期较长,通常为10-14天。当发病时,表现为高热、全身倦怠、头疼、恶心呕吐、腹痛、便秘或腹泻等症状。部分患者还会出现皮肤黏膜出血等现象。对于出现这些症状的患者,尤其是在流行季节,应及时就医,接受专业的诊断和治疗。只有及早诊断和治疗,才能够避免病情的恶化。

再次,了解伤寒的治疗措施是恢复健康的关键。目前,伤寒的治疗主要以抗生素为主。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病情,医生会合理地选择适用的药物和治疗方案。患者在治疗期间应注意卧床休息,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饮食要清淡易消化,多吃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的食物,避免辛辣和刺激性食物。

此外,提高自身免疫力也是预防伤寒的重要措施。充足的睡眠、合理的饮食、均衡的营养和适量的运动,能够有效增强免疫力,提升身体的抵抗力。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远离烟酒、不熬夜,不暴饮暴食,还要注意衣物的保暖,避免受凉感冒,都有助于减少感染的风险。

最后,了解伤寒的治愈率是对医疗技术的肯定。伤寒虽然是一种严重的疾病,但当前医疗水平的提升,使得伤寒的治疗有了很大的突破。经过合理的治疗和护理,大多数患者能够顺利康复。这是对医护人员丰富经验和高超医术的肯定,也是对现代医学技术的巨大成就。

总之,伤寒的心得体会使我对这种疾病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我们应该关注伤寒的预防措施,提高自身的抵抗力,尽早就医接受治疗。同时,也应该对医疗技术的进步表示赞赏,相信在医学的不断发展下,我们会有更多的有效治疗手段来应对伤寒等疾病。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健康平安地度过每一天。

伤寒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引言伤寒,是一种由伤寒杆菌引发的急性传染病,一度令人闻风丧胆。然而,通过最近一次的亲身经历,我深深认识到伤寒的重要性和对个人与社会的危害。在这次经历中,我体会到了伤寒带给人们的痛苦和无助,同时也意识到了预防和早期治疗的重要性。

第二段:了解伤寒的传播途径和症状对于避免感染至关重要。伤寒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也可通过污染的食物或水传播给他人。在我所在的社区中,曾经有一名患有伤寒的居民不慎接触到生食,导致感染扩散,给社区带来了巨大的健康危机。因此,我们必须要了解伤寒症状,如高热、头痛、肌肉酸痛等,以便能及早发现并寻求医治。此外,定期消毒和保持个人卫生也是预防伤寒的重要措施。

第三段:预防比治疗更加重要。尽管现代医学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伤寒的治疗依然存在一定的困难,尤其是在恶劣环境下或提供有限的医疗资源的地区。因此,预防伤寒比治疗更为重要。个人卫生习惯的培养是首要任务,如勤洗手、避免生食、煮沸水源等。此外,社区和政府也应加强公共卫生的宣传教育,提高民众对伤寒的认知和防范意识。只有通过全社会共同努力,我们才能够有效地控制传染病的传播。

第四段:提前就医是关键。在亲身经历伤寒后,我深感提前就医的重要性。伤寒的早期症状常常与普通感冒相似,然而如果不及时发现和治疗,危害将会加重。因此,我们必须要有高度的警惕性,并在出现疑似症状时立即寻求医生的帮助。此外,及早确诊伤寒也有助于避免感染的扩散,保护他人的健康。因此,每个人都应当对自己的身体状况保持警觉,并且遵从医生的指示进行治疗。

第五段:结语伤寒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危害巨大。通过亲身经历,我深切体会到了伤寒带给人们的痛苦和无助。唯有通过加强个人卫生习惯的养成、加强公共卫生宣传和提前就医等措施,我们才能更好地预防和控制伤寒的传播。让我们共同努力,保护自身健康,提升社区的整体卫生水平,为创造一个更加安全、健康的社会环境而奋斗。

伤寒课心得体会

近来学习了关于伤寒的课程,对于中医学的这一领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对于伤寒的几个方面的体会和心得,包括其定义和症状、治疗与预防、以及临床应用和实践等等。

第一段:定义与症状。

伤寒是一种由伤寒杆菌引起的传染病,其主要的症状包括高热、头痛、肌肉疼痛、呕吐和腹泻等等。这种疾病经过发展变化后,会出现多种不同的症状和临床表现,当作为临床医生时,如何诊断和治疗伤寒需要有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同时,在疫情时期,我们更需要了解如何预防和控制伤寒的传染,以保障公众的健康和安全。

第二段:治疗与预防。

在中医学中,治疗伤寒主要采用四大类方法,包括双补法、解毒法、润燥法和攻下法。但是,根据患者的情况和症状,采用针对性的饮食调养和药物治疗可能更为有效。针灸、推拿等等物理疗法和移民瑜伽等极限运动也可能为患者带来帮助。更为重要的是,预防伤寒的传播是至关重要的。在疫情时期,通过加强卫生健康教育、消毒和个人防护等措施,可以有效地降低伤寒的发病率,从而保障整个社会的安全。

第三段:临床应用与实践。

伤寒不仅仅是一种疾病,它也是中医学理论和实践的重要领域。通过研究伤寒的发病机理和病变过程,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医学中的一些重要概念和理论,如湿热、血热、气郁和脾胃虚弱等等。同时,在临床应用中,通过针对不同的病情和症状,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实践中,必须结合个体化的诊断和全面的辅助检查来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并跟踪患者的疗效和病情变化进行调整。

第四段:学习心得。

通过学习伤寒课程,我对于中医学的方法和理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意识到中医学和西医学虽然发展不同,但是共同的目标都是保障公众的健康和安全。同时,在学习过程中,我也体会到了细致、认真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的重要性。在实践中,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探索和总结,以提高治疗的效果和质量。

第五段:结论。

在这一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我发现,中医学和伤寒研究领域都需要在批判思维、知识广度和深度、实践运用等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索和研究。通过紧密地贴合现代医学的发展趋势,我们可以更好地将中医学的理论和方法运用到临床实践中,并为公众健康服务做出更多努力和贡献。

伤寒篇心得体会

伤寒篇是《金匮要略》中的一篇,主要介绍了伤寒病的发病原因、症状、治疗方法等方面的知识。通过学习这一篇篇章,我深刻地体会到了中医对疾病的独特认识和治疗方法的独到之处。下面,我将从五个方面来总结我的学习心得体会。

首先,伤寒篇告诉我们疾病的发病原理与环境的关系密切。中医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认为疾病往往是因为人体与外部环境发生冲突而导致的。伤寒病的发病原因就是感受到了外邪,进而侵入了人体,才引发了疾病。这与现代医学的病原学理论有很大不同,但却体现了中医最根本的思想——预防疾病,强调健康的生活方式。

其次,伤寒篇中将病状细分为阴阳两大类。阴阳是中医的基本概念,表示事物的两个相对方面。在伤寒篇中,阴阳被用于区分病情的轻重、病情的变化等等。例如,在治疗时,根据病情的阴阳分布,选择对症的中药进行治疗。这种阴阳学说在中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也是中医学术体系的核心之一。

第三,伤寒篇中特别强调了辨证论治的重要性。中医治疗疾病时,强调因人而异,即“因人而异,因时而异”。不同的病情需要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这就需要通过辨证来确定病情的虚实、寒热等特征,然后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只有辨证论治,才能真正针对病因治疗疾病,提高治愈率。

第四,伤寒篇中还强调了加强望闻问切的观察和辨别能力。望、闻、问、切是中医辨证论治的重要方法,通过对患者的望闻问切,可以获得丰富的病情信息,从而更准确地判断病情和选择治疗方法。这种临床观察方法是中医的独特之处,也是中医在治疗疾病时的独特之处。

最后,伤寒篇还给我们展示了中医的特色治疗方法。中医治疗疾病强调整体观念,追求平衡,通过药物疗法、针灸、推拿等手段综合治疗疾病。对于伤寒病,伤寒篇中提出了一系列治疗方法,如辨在表里、辨经传、辨阴阳等等。这些方法的运用,既充分考虑到了病情的复杂性,又从整体上加以调节,实现了疾病的康复治愈。

通过学习伤寒篇,我深刻体会到了中医在治疗疾病上的独特之处。不仅仅是治病,更是注重预防为主,强调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处。中医的阴阳学说、辨证论治等理论体系,都是中医学术的珍贵财富。我也更加深刻地意识到,中医对人体的独到感悟与治疗方法,是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和继承的。只有加强对中医知识的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临床能力,才能更好地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贡献。

伤寒心得体会

伤寒,是一种传染性较强的急性传染病,一旦患上,对身体的危害是巨大的。作为一名伤寒康复者,我深感这次病痛对我人生的影响和教训。以下是我对伤寒的心得体会,希望能够与大家分享。

首先,伤寒给我带来的最大的感受就是对健康的珍惜。在经历了高烧、乏力和全身不适的折磨后,我体会到了健康的宝贵。以前我总是忽视了身体的信号,忙碌于工作和学习,忘记了多休息、锻炼和保养自己的重要性。经历了一次严重的疾病后,我意识到身体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如果身体不健康,其他的一切也都无法保障。因此,我决定从现在开始更加注重自己的身体健康,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其次,伤寒教会了我珍惜家人和朋友。在我生病的那段时间里,家人和朋友给予我很大的关心和支持。他们不仅陪我度过长时间的住院,还给我提供了精神上的慰藉。回想起那段日子,我深感家庭的温暖和友情的可贵。在平常的生活中,我常常被琐事所困扰,没有时间和精力去陪伴家人和朋友。而伤寒的经历让我明白,家人和朋友的陪伴比任何物质财富都重要,我决定要更加珍惜他们,多花时间陪伴他们,享受彼此的温暖和快乐。

再次,伤寒也让我体会到了医疗的重要性。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住院治疗后,我意识到医护人员的辛勤付出和专业知识的重要性。他们不仅在我生病期间给予了我最专业的治疗和照顾,还为我提供了许多有关健康的建议和指导。回顾整个治疗过程,我深感医护人员的职业精神和医疗技术的重要性。作为一个普通人,我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强大的抵抗力,而医护人员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是我无法替代的。因此,我决定在以后的生活中,更加认真地对待自己的健康问题,并且对医疗工作抱有感激之心。

最后,伤寒的经历也给了我一种坚强和乐观的态度。在经历了病痛的考验后,我发现自己的内心变得更加坚强。疾病让我明白,生活中不能永远处于一帆风顺的状态,但是关键是我们要有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困难和挑战。在生活中,我们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但是如果我们能够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就能够战胜一切,继续前行。伤寒给了我一个机会去改变自己,让我更加懂得了人生的可贵和自己的强大。

综上所述,伤寒是一场让我痛并快乐的经历。它让我更加珍惜健康,更加珍惜家人和朋友,更加重视医疗和护理,也让我变得更加坚强和乐观。希望通过我的经历和体会,能够提醒大家重视自己的健康,关心自己的家人和朋友,同时也要感激医护人员的付出,并且在面对困难时保持积极的心态,相信生活会因此变得更加美好。

伤寒问诊心得体会

伤寒,又称伤寒病,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其传播速度之快、病程之长令人防不胜防。伤寒的诊断是及时治疗的重要前提,而问诊作为医生获取病史信息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准确诊断伤寒至关重要。下面就是我在实践中总结出的关于伤寒问诊心得体会。

首先,应重视病史的详细询问。伤寒的临床表现多样,没有典型的症状特征,而病史的询问就成为了医生判断的关键。在问诊过程中,应着重询问患者的发热史、食欲变化、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尤其是对于有出行、饮食不洁史的患者,更需要详细询问疫点情况、摄入食物的来源以及近期的人际接触情况。只有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才能有助于医生了解病人的具体情况,更加准确地诊断伤寒。

其次,要注意辨别伤寒和其他类似疾病的区别。伤寒与其他传染病,尤其是痢疾等疾病的症状很容易混淆,而这种混淆常常会导致误诊。因此,在问诊过程中,应该着重询问患者的粪便情况、皮肤黏膜出血情况等,以便更好地鉴别伤寒和其他类似疾病。此外,我们还应该注意到早期伤寒症状与普通感冒、食物中毒等非传染性疾病症状相似的情况,需要通过询问病史信息进行鉴别。

再次,要重视体征的观察。问诊虽然是通过与患者进行沟通获取病史信息的过程,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需要重视患者的体征,尤其是体温、脉搏等指标的观察。伤寒患者通常会伴有高热,持续时间较长,这一点在问诊中需要重点关注。此外,我们还应该注意患者的腹部情况,是否有压痛等症状出现,这对于判断是否伤寒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问诊过程中,医生要认真观察患者的体征,以便对伤寒进行准确的诊断。

最后,要注重与患者的沟通。作为医生,在问诊过程中不仅要获取病史信息,更重要的是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使患者在医生的问诊中能够感受到医生的关心和关心,从而更好地配合医生的诊断和治疗。在问诊过程中,医生要有耐心、细致地询问患者,尊重患者的权益和隐私,给予患者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回答。只有建立起医患良好的沟通,才能获得更多有效的病史信息,帮助医生更准确地诊断伤寒。

通过对伤寒问诊心得的总结体会,我深刻认识到问诊对于伤寒诊断的重要性。伤寒病因复杂,病情较重,快速、准确地进行诊断对于及时有效的治疗至关重要。通过精确的病史询问、辨别伤寒与其他类似疾病、重视体征观察以及加强医患沟通等方法,我们能够更好地诊断和治疗伤寒,有效地减少疾病的传播和发展,提高患者的康复率。

伤寒论心得体会

在积累了大一,大二的中医基础课后20,大三的我们开始学习经典。经典的学习,提升了我们的深华空间,培养了我们的中医辩证思维。为我们将来从事中医药工作打下了基础。我对自己学习伤寒做个简单的分享。

1.理解原文为重点,多读多背,多用心品读,用心体会。

在原文上下功夫,弄懂原著,求其本意,旁参诸家,多读多倍,书读百遍,其意自见。《伤寒论》主要讲诉仲景学术思想,探索期精微大意,因此就应该在原文上下功夫,弄懂原文句子的含义,然后将其背诵,记在脑海里,到遇到时便可拿出来用,体现熟能生巧之意,只有熟了以后反复的应用才可体现出其精微之处,然后在不断地使用中得到提升。

2.六经辩证的学习非常具有逻辑性,知识特点具有框架性,对我们学习起来就非常容易。每一经都有其各自的特点,这样先记住病纲总的特征,再来分析其中的特殊病症,从同到异,相比较的学习,比较容易记住,结合各种致病特点,各脏腑受邪特点和以前的知识联系起来学习,从各经病治疗,治法入手,失治,误治后出现的病症,一一梳理,学习起来比较容易。六经传遍是有规律的,不同的传变情况会有不同的传变情况:在感邪轻,正气强的条件下,如治疗得当,可不传而愈。在感邪重,正气强的条件下,病发于阴而反映强烈,不论病在一经或合病,或并病在三阳,但若治疗不当,消耗了正气,则可传入三阴。由阳经传入三经的,病多属热,在感邪重,正气弱的情况下,病发时直中三阴,但若治疗适当,邪衰正胜也可阴正转阳,在感邪轻,正气弱的情况下,病可发于阳也可发于阴。

以上四方面内容的简称。

太阳病为外感病的初期。太阳病以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为提纲,凡外感疾病。出现此脉证者,即可成为太阳病。太阳病有经证腑证之分。太阳经证因因病者体质及感受邪气不同,分为邪气中风两大类。中风的主要脉症有恶风寒,发热,头项强痛,自汗,鼻鸣,干呕,脉浮缓等,其病机为卫阳浮盛,卫外不固,营阴外泄。伤寒的脉症有恶风寒,发热,头项强痛,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无汗而喘,脉浮紧等,其病机为风寒外束,卫阳郁遏,营阴凝滞。太阳腑证有蓄水,蓄血之分。蓄水证是表邪不解,内入太阳之腑,邪与水结,膀胱气化失职,故出现脉浮发热,渴欲饮水,水入则吐,小便不利,少腹满,脉浮数等。蓄血证是表邪不解,循经入里化热,热与血结,血蓄下焦膀胱部位,起临床证候为少腹急结或硬满,其人如狂或发狂,小便自利等。此外,太阳病还有兼证,如太阳中风兼喘,兼汗漏不止,兼身疼痛等;又有因误治失治所导致的变证,如结胸,痞证,脏结,火逆等等。

阳明病是外感病过程中,正邪相争剧烈,邪热极盛的阶段。其证多属内实燥热性质,故阳明病以胃家实为提纲。阳明病依据燥热与肠中糟粕结合与否,而有热证,实证之分。如燥热虽盛,但未与肠中糟粕相结,而充斥内外,弥漫周身,出现身大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脉洪大,烦渴引饮者,称为阳明热证。若燥热之邪与肠中糟粕相结,燥屎阻滞肠道,腑气不通,出现潮热,谵语,手足濈然汗出,腹满硬痛,不大便,脉沉实者,称为阳明实证。另有微热约束脾的传输功能而大便硬结,不更衣十日无所苦者,名为脾约证,亦属阳明实证范畴。阳明病虽以里热燥实为主,但也有由于里虚或中寒所导致的阳明寒症,虚证。此外,阳明篇中还有发黄证,血热证等变证。

太阴病是三阴病的初始阶段。病入太阴,以脾阳不运,寒湿阻滞为主,故以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食腹自痛为提纲。除太阴本证外,尚有太阴兼表证,见脉浮,四肢疼烦等;有太阴腹痛证,见腹满时痛,或大实痛等;若太阴寒湿在里不解,郁而发黄,亦可形成太阴发黄证。

少阴病是外感并发展过程中的危重阶段。病至少阴,心肾阴阳气血俱虚,故以脉微细,但欲寐为提纲。少阴病有寒化热化两途:寒化证见手足厥冷、身倦而卧、下利清谷、小便不利、脉沉微等;热化证则以心中烦不得卧,咽干咽痛,或下利口渴、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等为主要脉症。此外,少阴病还有兼太阳之表的两感证,热化精伤、邪热并归阳明的急下证,以及热移膀胱、下厥上竭等症。

厥阴病是伤寒六经病症的最后阶段。厥阴为病,肝失条达,木火上炎,脾虚不运,易形成上热下寒的病理变化。厥阴病提纲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即反应了厥阴病寒热错杂的证候特点。然厥阴受邪,阴阳失调,若邪气从阴化寒,则为厥阴寒证;从阳化热,则为厥阴热证。病至厥阴,正邪相争,阴阳消长,加盟手足厥逆与发热交替出现,则为厥热胜负证。若由于阴阳其不想顺接,表现为四肢厥冷者,则称之为厥逆证。邪犯厥阴,肝失疏泄,影响脾胃,升降失调,还可见呕吐、下利等证。

《伤寒论》读书心得

1.关于其流派。在我看来,伤寒论可以分为两大流派,一派是占据绝对主流的辨证论治学派,主张治病要根据脏腑经络阴阳五行的理论来辨证型,代表人物有刘渡舟,熊曼琪,梅国强,李克绍等,主流医家几乎都是主张辨证论治一派是人数较少的主张辨六经辩方证药证的方证对应学派,代表人物有日本吉益东洞、尾台榕堂、汤本求真等,中国的有胡希恕、黄煌、刘志杰等。

所以伤寒论重点讨论的是外感突发疾病的证状、脉象、传变规律及治愈方法。

3.对六经的认识及其和脏腑关系的几个简要介绍。中医治病都是从整体出发的,以病者盛衰强弱为依据,病势之缓急进退来作为施治方针。所谓六经,三阴三阳是也,大抵三阴经病,属寒、属里、属虚者多,故太阴治宜温,少阴治宜补,厥阴治宜清;而三阳经病,恰与三阴经病相反,大抵属热、属实、属表者多,故表证宜汗,实证宜下,独少阳属于半表半里,既不宜汗又不宜下,故治宜和解。昔俞根初先生曰:以六经铃百病,为确定之总诀。又曰:百病不外六经,正治不外六法,按经审证,对症立方。

(1)阳明病与心阳明病。无论寒邪热邪,一律表现为高热,另外有谵言妄语的证状。其实阳明与心有莫大关系。《内经》二阳之病发心脾,二阳就是阳明,说明阳明的病可能发自于心,也可能发自于脾。所以心病可以引起阳明病。而瞻谵言妄语是神志疾病,与外邪攻击心包有关,也正因为心包是禁宫要地,正邪交争最猛烈,所以才会出现高热症状。另外阳明病的脉象是洪脉,这正是心脉。由此推知,阳明经病的主方白虎汤,其实最重要的是解心热。在高烧、神志昏迷的时候,后世很多名医都在白虎汤的基础上加上犀角、羚羊角等味以解心热。(2)阳明病与肠胃。《灵枢经脉》说足阳明胃经主津液所生病。足阳明病引起的一个问题就是津液大亡。因此阳明病的一大特点是大汗出。汗出也是身体正邪交争后把外邪排除体外的过程。但是大汗出后出现的问题就是胃家实排便困难。依我个人的理解是这样的:正常的人体防御机制,可以通过高热、汗出的方式战胜外邪病排除,在体表可以排邪,那么机体是否也有可能在肠胃之内,以分泌物的形式将外邪排除,随粪便外出。但是,由于排便困难,外邪无法排除,反而在粪便上滋生,排便困难除了破坏正常代谢外,也使外邪在粪便中滋生。因此排便就成了主要矛盾。三个承气汤就是解决排便问题,大便出来了,外邪也就随之而去了。当然并非所有的阳明病都会伴随便秘,而是肠内有燥矢、有宿食、或肠胃机能有问题才引发便秘。

(3)太阳病与肺。外感症初发,通常表现为太阳病。所谓太阳并非抽象概念,因为太阳病会引起手足太阳经循行部位的不适感受。如头项强痛,腰背痛。例外鼻鸣、鼻塞、流涕等有时也是太阳经的病症,因为足太阳经过睛明穴而络鼻窍。太阳病是表证,病在皮毛。肺主皮毛,所以太阳病与肺部疾病通常同时出现。所以太阳病经常伴随咳嗽、喘息、浊痰的出现。所以在治疗太阳伤寒的方剂中,多有润肺、止咳的药物出现。如杏仁、五味子、生姜等。另外,太阳病为什么现浮脉?浮脉是肺脉,所以是太阳经与肺同病。

食,心烦喜呕,或??,小柴胡汤主之。方后7加减: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瓜蒌实一枚;若渴,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加瓜蒌根四两;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四两;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服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参、大枣.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又如麻黄汤、麻杏石甘汤、麻杏苡甘汤,三方的共同症均有发热,共同之药都有麻、杏、甘,仅有一味药不同。显然可以看出桂枝为恶寒身痛而设,薏苡仁为风湿身疼而设,石膏为汗出兼喘而设;桂枝通阳、薏仁祛湿、石膏清里热。通过这样的类比,我们就可明确的知道桂枝、薏仁、石膏的药物作用,不用再作其它的分析和药书资料的论证,简捷而正确,直得仲景心法。

5.心得总结和对未来的展望。我深深感觉医学知识博大精深,疾病千变万化,我的知识实在太贫乏。以后还要在多个方面多下功夫,充实自己。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一定要灵活运用伤寒论,在失败中总结经验。作为新时代的中医学生,我一定要立足于临床,刻苦研读张仲景著作,学以致用,反复实践领悟,提高自身的中医素养,同时根据社会环境的变化,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国医大师邓铁涛曾寄语青年中医:21世纪是中医学的世纪,要对自己充满信心,当铁杆中医,努力提高中医临床疗效,让中医学走出国门,传扬世界,为整个人类的健康贡献力量。我一定要成为其中的一份子,为中国医学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伤寒论心得体会

我个人认为,中医的发展道路是曲折又漫长的,前途却是无知的。回顾中西医发展一路起来的历程,中医在社会中所受到的种种质疑,难免会让人对它心存质疑。虽然我是中医学院的学生,坦白说一开始我对中医也是有偏见的,特别是我们中西医结合专业,先在南方医科大学学习两年西医的我们对中医这种富含哲学而又需要有一定的中国古代知识才能理解的学科,在缺乏这时代知识又一直接受西方原子论教育的我们看来是多么抽象而又模棱两可的东西。记得《中国医学史》的吴老师跟我们说过这么一句话西医让人明明白白地死,中医让人迷迷糊糊地活。或许这就是中医和西医的区别吧。

接受中医教育一年半了,对中医也算是有些许了解,也培养了自己对中医的兴趣和坚定自己学中医的信念,虽然说不是每个中医人都可以成为中医大家,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中医真的可以让人活得更好。还是邓老的一句话说得好中医之所以没效是因为你没学好。

《伤寒论》是祖国医学四大经典医著之一,著者为东汉著名医家张仲景。此书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热病辨证论治的专著,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比较完善,理论联系实际的古代重要医著。《伤寒论》是通过六经传变、六经辨证来讲述疾病,张景仲真是个伟大的医学家和文学家,他采用了很多种手法:省文法、倒序法。。。。让我们这些没有什么中医文化底蕴的新一代读起来还真的不好理解。但还好,他按六经传变规律来描述这也给我们很清晰的思路去探讨这方书之祖、医方之经了,也不是没有窍门可寻的。再者他的脉法有独到之处:1、各病有主脉;2、一脉主数病;3、一病见数脉;4、脉法颇灵活;5、用脉象解释病机;6、以脉象指导诊断;7、以脉象指导治疗;8、据脉象推测预后;9脉象相同,舍脉从证以认病;10、证候相同,舍证从脉以认病。在治则治法上也是非常具体的:1、治未病;2、注重顾护脾胃;3、注重因势利导的治则;4、强调标本缓急;5、突出同病异治,异病同治;6、指出疾病的治法及治禁。7、注重整体护理。8、也体现了张仲景多一证则加一药,少一证则减一药的思维。这不仅给我们理解《伤寒论》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也丰富和拓展了我们的中医思维和临床思维。

这个学期学了《伤寒论》,四大经典医著之一,大家都很重视,再加上有幸是李赛美教授教的,大家学习的积极性就更大了。李赛美教授会给我们放临床主任查房病案分析视频,我挺喜欢这种教学方式的,因为我不仅让我们可以了解临床上是怎样用《伤寒论》去解释和辨证辨病的,同时也培养了我们的临床思维,和加深对条文的理解和运用,也增加了课堂气氛,活跃了我们的思维,也减轻了以前我们一味上课枯燥无味的只看ppt的现状。减少了我们的视觉疲劳。

课余时间大家都会去看《伤寒论》各家之说,然后再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对所看到的内容感兴趣的总结一下自己的心得,或者觉得别人说得好的、总结得好的地方,就拿出来与大家分享一下。然后几个同学常常在一起讨论条文说说自己的见解,大家都各抒己见。我觉得这给了我很大的帮助,让我们相互学习,可以了解其他同学的理解和思维切入点,同学也可以拓展自己的思维,再者大家分享可以做到资源共享,不仅可以在有限的时间里学到更多东西,还能增进我们的友谊,也培养了我们与他人合作和表达自己的能力。

我这个学期看了《刘渡舟〈伤寒论〉讲稿》,觉得这对我对《伤寒论》的学习和理解是很有帮助的,里面有他用经方治疗的个别案例这更加深我对经方的疗效的认识以及经方运用的临床思维都有所帮助。记得刘教授在讲桂枝去芍药汤为什么要去芍药?讲得挺好的。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芍药味酸,入血分和阴分,对于胸阳之气不利,因此要减去。根据张仲景用药的法度,胸为阳,凡胸阳不利出现胸满,都去芍药;腹为阴,凡脾阴不利出现腹满,都加芍药。所以去芍药者,乃避阴以救阳也。其二,芍药会妨碍桂枝的宣发、腾达、振奋心胸阳气的作用。把芍药减去以后,桂枝汤中剩下的都是辛甘之药。这解释不仅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为什么要去芍药,也更总结了张仲景是怎样运用芍药这一味药的。这也给我们在《金匮要略》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防已黄芪汤主之。腹痛者,加芍药,也更容易理解,为什么在这里要加芍药了。

我是个爱想东西的人,脑袋里有时总有些奇异的想法。我有时会着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这两本这两本都是医圣张仲景的手稿,总想怎样找个切入点把这个两本书联合起来读,或许会更好理解。例如,咽喉溃烂一病。

我个人认为这两首方所治的咽喉溃烂症,苦酒汤侧重于痰,所以用半夏涤痰散结。然而甘草泻心汤是个寒热错杂,偏于热为患。所以用了黄芩三两、黄连一两来苦寒清热燥湿。临床上出现咽喉溃烂症时,这两首方都是可以加减运用的,特别是甘草泻心汤里面的药物寒热各自调整一下,运用范围更广。

张仲景的六经辨证是非常清晰,而且他的经方也是在临床上被验证过,确实是有效的,而且疗效非常好,这无须再去质疑了。但唯一遗憾的是,他并没有给我们留下攻破当今世界的第一杀手肿瘤的证治方药,这也给了我们一块新的领域,毕竟这问题是会层出不穷的,也让我们在学习张仲景的辩证和临床思维后,学会举一反三地开阔我们的思维,不断地丰富我们的经验,用实际去验证经方的效验和攻破这难关的可能,去填充这页空白。我对这方面也很感兴趣,也坚信中医治疗肿瘤是永远比西医更具优势和人性化。《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更坚定了我攻破肿瘤这一难关的信心。虽然我目前还没有这个能力,但自从我踏上医学这条路,认识到肿瘤这个世界难题时,我就下定了决心致力于中医治疗肿瘤这一块,我相信未来中医一定可以攻破肿瘤这一难题,至少可以对人类的健康和减少患者的病痛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是更有优势的。虽然我知道我这么说也是没有什么科学性,但这是人类的美好愿望,只要有信心,坚毅走下去,就像人类登月这一步的跨越一样是有可能的。

《伤寒论》读书心得

这个学期学了《伤寒论》,四大经典医著之一,大家都很重视,再加上有幸是李赛美教授教的,大家学习的积极性就更大了。李赛美教授会给我们放临床主任查房病案分析视频,我挺喜欢这种教学方式的,因为我不仅让我们可以了解临床上是怎样用《伤寒论》去解释和辨证辨病的,同时也培养了我们的临床思维,和加深对条文的理解和运用,也增加了课堂气氛,活跃了我们的思维,也减轻了以前我们一味上课枯燥无味的只看ppt的现状。减少了我们的视觉疲劳。

课余时间大家都会去看《伤寒论》各家之说,然后再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对所看到的内容感兴趣的总结一下自己的心得,或者觉得别人说得好的、总结得好的地方,就拿出来与大家分享一下。然后几个同学常常在一起讨论条文说说自己的见解,大家都各抒己见。我觉得这给了我很大的帮助,让我们相互学习,可以了解其他同学的理解和思维切入点,同学也可以拓展自己的思维,再者大家分享可以做到资源共享,不仅可以在有限的时间里学到更多东西,还能增进我们的友谊,也培养了我们与他人合作和表达自己的能力。

我这个学期看了《刘渡舟〈伤寒论〉讲稿》,觉得这对我对《伤寒论》的学习和理解是很有帮助的,里面有他用经方治疗的个别案例这更加深我对经方的疗效的认识以及经方运用的临床思维都有所帮助。记得刘教授在讲桂枝去芍药汤为什么要去芍药?讲得挺好的。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芍药味酸,入血分和阴分,对于胸阳之气不利,因此要减去。根据张仲景用药的法度,胸为阳,凡胸阳不利出现胸满,都去芍药;腹为阴,凡脾阴不利出现腹满,都加芍药。所以去芍药者,乃避阴以救阳也。其二,芍药会妨碍桂枝的宣发、腾达、振奋心胸阳气的作用。把芍药减去以后,桂枝汤中剩下的都是辛甘之药。这解释不仅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为什么要去芍药,也更总结了张仲景是怎样运用芍药这一味药的。这也给我们在《金匮要略》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防已黄芪汤主之。腹痛者,加芍药,也更容易理解,为什么在这里要加芍药了。

我是个爱想东西的人,脑袋里有时总有些奇异的想法。我有时会着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这两本这两本都是医圣张仲景的手稿,总想怎样找个切入点把这个两本书联合起来读,或许会更好理解。例如,咽喉溃烂一病。

我个人认为这两首方所治的咽喉溃烂症,苦酒汤侧重于痰,所以用半夏涤痰散结。然而甘草泻心汤是个寒热错杂,偏于热为患。所以用了黄芩三两、黄连一两来苦寒清热燥湿。临床上出现咽喉溃烂症时,这两首方都是可以加减运用的,特别是甘草泻心汤里面的药物寒热各自调整一下,运用范围更广。

张仲景的六经辨证是非常清晰,而且他的经方也是在临床上被验证过,确实是有效的,而且疗效非常好,这无须再去质疑了。但唯一遗憾的是,他并没有给我们留下攻破当今世界的第一杀手肿瘤的证治方药,这也给了我们一块新的领域,毕竟这问题是会层出不穷的,也让我们在学习张仲景的辩证和临床思维后,学会举一反三地开阔我们的思维,不断地丰富我们的经验,用实际去验证经方的效验和攻破这难关的可能,去填充这页空白。我对这方面也很感兴趣,也坚信中医治疗肿瘤是永远比西医更具优势和人性化。《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更坚定了我攻破肿瘤这一难关的信心。虽然我目前还没有这个能力,但自从我踏上医学这条路,认识到肿瘤这个世界难题时,我就下定了决心致力于中医治疗肿瘤这一块,我相信未来中医一定可以攻破肿瘤这一难题,至少可以对人类的健康和减少患者的病痛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是更有优势的。虽然我知道我这么说也是没有什么科学性,但这是人类的美好愿望,只要有信心,坚毅走下去,就像人类登月这一步的跨越一样是有可能的。

伤寒论心得体会

学习《伤寒论》让我深刻地理解到,中医不仅是理论知识的积累,更是实际病例的处理和诊断。在这篇论文中,我将分享我的学习心得和体会。

首先,我对《伤寒论》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这部经典著作涵盖了中医伤寒病的防治原则,它所提出的“六经辩证”分析方法,让我对疾病的认识更加深入。六经,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是中医对疾病发展过程的分类,每种经都有对应的病症和治疗方法。

其次,我在实践中运用《伤寒论》的知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例如,我曾经遇到一个感冒咳嗽的病例,按照伤寒论的方法,我使用了宣肺止咳的方剂,结果患者很快康复。这让我深感《伤寒论》的实用性和可靠性。

再次,我在学习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思考方式。在阅读和理解《伤寒论》的过程中,我意识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至关重要。我也开始关注每个病症的细微差别,以及如何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总结,《伤寒论》不仅让我提高了临床技能,更让我形成了独特的思考方式。我坚信,只有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发挥出中医的独特魅力。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会继续努力,将《伤寒论》的精神实质运用到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医术。

《伤寒论》读书心得

这个学期学了《伤寒论》,四大经典医著之一,大家都很重视,再加上有幸是李赛美教授教的,大家学习的积极性就更大了。李赛美教授会给我们放临床主任查房病案分析视频,我挺喜欢这种教学方式的,因为我不仅让我们可以了解临床上是怎样用《伤寒论》去解释和辨证辨病的,同时也培养了我们的临床思维,和加深对条文的理解和运用,也增加了课堂气氛,活跃了我们的思维,也减轻了以前我们一味上课枯燥无味的只看ppt的现状。减少了我们的视觉疲劳。

课余时间大家都会去看《伤寒论》各家之说,然后再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对所看到的内容感兴趣的总结一下自己的心得,或者觉得别人说得好的、总结得好的地方,就拿出来与大家分享一下。然后几个同学常常在一起讨论条文说说自己的见解,大家都各抒己见。我觉得这给了我很大的帮助,让我们相互学习,可以了解其他同学的理解和思维切入点,同学也可以拓展自己的思维,再者大家分享可以做到资源共享,不仅可以在有限的时间里学到更多东西,还能增进我们的友谊,也培养了我们与他人合作和表达自己的能力。

我这个学期看了《刘渡舟〈伤寒论〉讲稿》,觉得这对我对《伤寒论》的学习和理解是很有帮助的,里面有他用经方治疗的个别案例这更加深我对经方的疗效的认识以及经方运用的临床思维都有所帮助。记得刘教授在讲桂枝去芍药汤为什么要去芍药?讲得挺好的。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芍药味酸,入血分和阴分,对于胸阳之气不利,因此要减去。根据张仲景用药的法度,胸为阳,凡胸阳不利出现胸满,都去芍药;腹为阴,凡脾阴不利出现腹满,都加芍药。所以去芍药者,乃避阴以救阳也。其二,芍药会妨碍桂枝的宣发、腾达、振奋心胸阳气的作用。把芍药减去以后,桂枝汤中剩下的都是辛甘之药。这解释不仅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为什么要去芍药,也更总结了张仲景是怎样运用芍药这一味药的。这也给我们在《金匮要略》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防已黄芪汤主之。腹痛者,加芍药,也更容易理解,为什么在这里要加芍药了。

我是个爱想东西的人,脑袋里有时总有些奇异的想法。我有时会着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这两本这两本都是医圣张仲景的手稿,总想怎样找个切入点把这个两本书联合起来读,或许会更好理解。例如,咽喉溃烂一病。

我个人认为这两首方所治的咽喉溃烂症,苦酒汤侧重于痰,所以用半夏涤痰散结。然而甘草泻心汤是个寒热错杂,偏于热为患。所以用了黄芩三两、黄连一两来苦寒清热燥湿。临床上出现咽喉溃烂症时,这两首方都是可以加减运用的,特别是甘草泻心汤里面的药物寒热各自调整一下,运用范围更广。

伤寒论心得体会

1.关于其流派。在我看来,伤寒论可以分为两大流派,一派是占据绝对主流的辨证论治学派,主张治病要根据脏腑经络阴阳五行的理论来辨“证型”,代表人物有刘渡舟,熊曼琪,梅国强,李克绍等,主流医家几乎都是主张“辨证论治”;一派是人数较少的主张辨六经辩方证药证的“方证对应学派”,代表人物有日本吉益东洞、尾台榕堂、汤本求真等,中国的有胡希恕、黄煌、刘志杰等。

所以伤寒论重点讨论的是外感突发疾病的证状、脉象、传变规律及治愈方法。

3.对六经的认识及其和脏腑关系的几个简要介绍。中医治病都是从整体出发的,以病者盛衰强弱为依据,病势之缓急进退来作为施治方针。所谓六经,三阴三阳是也,大抵三阴经病,属寒、属里、属虚者多,故太阴治宜温,少阴治宜补,厥阴治宜清;而三阳经病,恰与三阴经病相反,大抵属热、属实、属表者多,故表证宜汗,实证宜下,独少阳属于半表半里,既不宜汗又不宜下,故治宜和解。昔俞根初先生曰:“以六经铃百病,为确定之总诀”。又曰:“百病不外六经,正治不外六法,按经审证,对症立方”。

(1)阳明病与心阳明病。无论寒邪热邪,一律表现为高热,另外有谵言妄语的证状。其实阳明与心有莫大关系。《内经》“二阳之病发心脾”,二阳就是阳明,说明阳明的病可能发自于心,也可能发自于脾。所以心病可以引起阳明病。而瞻谵言妄语是神志疾病,与外邪攻击心包有关,也正因为心包是禁宫要地,正邪交争最猛烈,所以才会出现高热症状。另外阳明病的脉象是洪脉,这正是心脉。由此推知,阳明经病的主方白虎汤,其实最重要的是解心热。在高烧、神志昏迷的时候,后世很多名医都在白虎汤的基础上加上犀角、羚羊角等味以解心热。(2)阳明病与肠胃。《灵枢·经脉》说足阳明胃经主津液所生病。足阳明病引起的一个问题就是津液大亡。因此阳明病的一大特点是大汗出。汗出也是身体正邪交争后把外邪排除体外的过程。但是大汗出后出现的问题就是“胃家实”排便困难。依我个人的理解是这样的:正常的人体防御机制,可以通过高热、汗出的方式战胜外邪病排除,在体表可以排邪,那么机体是否也有可能在肠胃之内,以分泌物的形式将外邪排除,随粪便外出。但是,由于排便困难,外邪无法排除,反而在粪便上滋生,排便困难除了破坏正常代谢外,也使外邪在粪便中滋生。因此排便就成了主要矛盾。三个承气汤就是解决排便问题,大便出来了,外邪也就随之而去了。当然并非所有的阳明病都会伴随便秘,而是肠内有燥矢、有宿食、或肠胃机能有问题才引发便秘。

(3)太阳病与肺。外感症初发,通常表现为“太阳病”。所谓“太阳”并非抽象概念,因为“太阳病”会引起手足太阳经循行部位的不适感受。如头项强痛,腰背痛。例外鼻鸣、鼻塞、流涕等有时也是太阳经的病症,因为足太阳经过睛明穴而络鼻窍。太阳病是表证,病在皮毛。肺主皮毛,所以太阳病与肺部疾病通常同时出现。所以太阳病经常伴随咳嗽、喘息、浊痰的出现。所以在治疗太阳伤寒的方剂中,多有润肺、止咳的药物出现。如杏仁、五味子、生姜等。另外,太阳病为什么现浮脉?浮脉是肺脉,所以是太阳经与肺同病。

食,心烦喜呕,或,小柴胡汤主之。”方后7加减:“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瓜蒌实一枚;若渴,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加瓜蒌根四两;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四两;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服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参、大枣.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又如麻黄汤、麻杏石甘汤、麻杏苡甘汤,三方的共同症均有发热,共同之药都有麻、杏、甘,仅有一味药不同。显然可以看出桂枝为恶寒身痛而设,薏苡仁为风湿身疼而设,石膏为汗出兼喘而设;桂枝通阳、薏仁祛湿、石膏清里热。通过这样的类比,我们就可明确的知道桂枝、薏仁、石膏的药物作用,不用再作其它的分析和药书资料的论证,简捷而正确,直得仲景心法。

5.心得总结和对未来的展望。我深深感觉医学知识博大精深,疾病千变万化,我的知识实在太贫乏。以后还要在多个方面多下功夫,充实自己。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一定要灵活运用伤寒论,在失败中总结经验。作为新时代的中医学生,我一定要立足于临床,刻苦研读张仲景著作,学以致用,反复实践领悟,提高自身的中医素养,同时根据社会环境的变化,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国医大师邓铁涛曾寄语青年中医:“21世纪是中医学的世纪,要对自己充满信心,当铁杆中医,努力提高中医临床疗效,让中医学走出国门,传扬世界,为整个人类的健康贡献力量。”我一定要成为其中的一份子,为中国医学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