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教育与发展论文(汇总13篇)

时间:2023-12-13 16:31:14 作者:梦幻泡

作文是培养我们语言能力和思维方式的有效手段,可以让我们更有效地理解和思考问题。下面是一些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思路和参考。

中外教育发展论文范文

1.美国的交互一自省型教育实习模式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各州全部取消了师范院校的独立设置,未来教师由各大学师范学院或师资培训机构培养。到60年代末,人们发现,美国这一“开放式”的教师培养模式并没能如人们所期望的那样培养出高质量的中小学教师,中小学教学质量不尽如人意。美国有关教育学、心理学专家们对如何培训高质量教师进行了深入研究。一些教育专家将现代认知心理学理论引入教师培训之中。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任何领域的专家知识都可以分解为两大类:第一类为回答世界“是什么”问题的知识,被称为陈述性知识。第二类为回答“怎么办”问题的知识,被称为程序性知识。后者又分为两个亚类,第一类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熟练的技能,被用于经常出现的情况;第二类是现代认知心理学家所提出来的“认知策略”,被用于新颖的,需要创造性的情境。第一大类知识可以通过看书或教师的传授获得;第二类知识因涉及“怎么办”的个人经验,必须通过实践和个人体验才能获得[lj。研究者按认知心理学研究中常用的专家和新手对比的方法,分析专家教师和新教师之间的差异,发现专家教师和新教师陈述性知识不仅内容有差异,其组织也有明显的区别,这就导致二者的教学能力有显著的差异。师资培训正是为了缩小新手与专家教师之间的差异,对新教师进行“量体裁衣”式的训练。这种训练模式应用于教育实习,形成了交互一自省型教育实习模式。由于教学能力的形成是由受训者所具有的两类知识决定的,为了丰富学生的陈述性知识,美国教师教育机构采用增设教育理论课程的方法,使这部分内容占教师职前培训内容的25%。同时,为丰富程序性知识,将教育实习时间加长,占职前培养内容的12%。具体操作是:将整个教育实习分成三种类型:模拟实习、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模拟实习:基本上在教育学院内或实验室内进行。采取微格教学的方法,利用声、像手段对师范生应掌握的各种教学方法、技巧进行选择性模拟,对学生的讲授录像后由指导教师做出客观的评价与分析,使学生形成清晰的自我图式,并最终熟练掌握整个教学过程的各种技能。教育见习:主要让学生了解中小学教学实际,协助中小学教学工作,并承担一定的工作量。在某些学院,这项活动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并贯穿于二、三学年。教育实习:在一名校方指派教师的指导下,每个实习生到校方认可的一所公立中小学开展教学。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制定出每月和长远的教学计划,一开展教学和评定中小学生等,并从中验证和再现己得出的结论,进而形成自身的教学风格。大学则派视导人员进行不少于6次定期视察,评估教学进展情况。教育实习一般安排在第四学年,时间长短各州不等,一般都规定了最低下限,有的州总教育实践时间为1年。80年代以来,美国教育实习的内容被进一步拓展,表现在实习时间的进一步延长,强调在实践基础上提高师范生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等方面。

2.英国以中小学为基地的教育实习模式随着英国人口的显著下降,学生人数逐渐减少,教师人数相对过剩,教师质量问题渐渐成为人们注意的焦点。英国政府在1983年向众议院提出“提高教师质量”的白皮书,对新教师的培养采取的措施是:提高对师资培养的要求,严格选拔学生,明确课程标准,重视实践经验[2j。经过不断的实践研究,人们发现师资培训的关键在于加强师范生教育胜任能力,突出中小学在培训中的作用。早在1982年,霍依勒就指出:中小学教师具备的知识和实际运用知识的方式与师范生在高等学校发展起来的一些知识和运用方式有所不同。两类知识属于不同类型,都是师范生应掌握的。因此问题的关键不在于中小学教师的知识结构是否己具备参与培训师范生的资格,而是如何合理地综合两类知识,并以最有效的方式培训师范生。在1992年到1994年,英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制定有关教师的培训条例,明确提出教育胜任能力应包括:组织教学内容和制定教学计划能力,课堂教学和管理能力,会使用教学策略,具有教学评估能力:指出教育胜任能力是衡量培训效果的“核心标准”;中小学方面要在教师教育胜任能力的培养上负“首要”责任。这一条例的实施,逐渐形成了英国以中小学为基地的教育实习模式。英国以中小学为基地的教育实习模式适用于不同的培养对象,其一是大学的教育学院培养本科学历的新教师:其二是一种研究生学历教育,学生完成培训后可获得教育硕士学位。第一种类似于我国师范生的教育实习,在实习方式上,大学与中小学校在双方互惠基础上建立一种伙伴关系,成立由实习学校、地方教育局及大学教育学院组成的“伙伴关系指导小组”。实习生指导教师有两类四种:一类来自实习学校。其中一种是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学科指导教师,负责实习生的教学实习,并同大学的指导教师合作指导实习生:另外一种是专业指导教师,主要职责是协调各学科指导教师的工作,对实习学校工作的总体进行布置。另一类来自大学的教育学院,其中一种负责联络:另一种为教学指导教师,负责对实习生所授学科的评价和指导。在实习时间和要求上,由于实习的要求明确具体,实习过程中突出“重负荷教学训练”的特点,实习生需承担教师工作量的1/3,约每周10节课。实习时间相对较长,一般不少于20周的教育见习和实习。第二类培训模式是针对第一种教育实习时间相对较短,实习生无法透彻地领悟中小学教育工作的本质特点和规律,不能完全掌握教师职业所需要的各种技能和教育教学方法,而提出的教师培训模式。如莱斯大学的师资培训计划[3j,它通过对本科生经过一年教育专业的培训,使其获得硕士学位。

3.德国两段式教育实习模式德国历来重视师资培训,每次重大教育改革都把教师培养的改革作为重要课题。教育实习是教师成长的必经阶段,在德国自从建立师范教育以来就很重视教育实习工作。1696年,弗兰克创设了教师研习班,选择优秀的学生施以5年的课程,其中包括见习、试教及每周定期的教学问题讨论。1826年普鲁士皇家“通谕”首次在法令上诏告设立实习教师见习研习班,并正式确立取得教师资格须经过两次考试,在两次考试中须经3年的实习。1970年以后,西德各邦均实施实习教师体制及第二次国家考试立法。规定任教者必须通过修业和见习两个阶段。修业阶段是学完规定的课程,包含作为“学校实践教育实习3次共12周”,要通过第一次国家考试;通过第一次国家考试后再进入见习阶段,见习包括教学见习和教育实习,时间在1年以上。实习期间每周上12课时及制定教学计划,学习教授法等。实习合格者才有资格参加国家第二次考试,考试合格后可获得教师资格。

4.我国的理论一应用型教育实习模式。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师范教育起步较晚,第一所专门培养师资的学校—南洋公学师院建于1879年。由国家正式办理师范教育,则从根据1902年《钦定学堂章程》开办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开始,随之产生了近代师范教育实习。1916年颁布的《修正师范学校规程》规定,要增加教育实习时间,“教育实习,除各科教授外,凡关于管理等事项规章应随时指导”。匡这种理论一应用型教育实习模式到80年代仍在使用。其教育实习目的在于巩固师范生的专业思想,检验所学专业知识并应用于教学实践,在实践中培养和锻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熟悉和了解中小学教育、教学及管理情况,以尽快实现由学生到教师角色的转变。教育实习的时间专科4周,本科为6至8周。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在高师教育实习的理论及实践等方面都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与改革。在理论研究方面,近些年来一些研究者将认知心理学成果引入教师培训,对教师行为及课堂监控能力进行了研究,取得了具体成效。[5:[63在实践方面,教育实习的改革从素质教育的要求出发,‘对未来教师的素质有了新要求,使教育实习时间有所增加,师专实习时间由4周增加至6周,本科院校实习时间一般为8至10周,并明确规定了新教师试用期为1年。实习方式多样化,有校内的模拟实习及到中学教学见习、教育实习:实习地点由集中到分散,从单纯由高校带队教师指导实习到委托地方教育局及实习中学指导实习。实习内容更加丰富,除了教学实习,班主任工作见习、实习外,还增加了课外活动指导,参与中小学教学实验、社会实践、教育调查等内容,以培养师范生的综合素质[7:。

二、几种教育实习模式的比较。

教育实习模式主要用教育实习的目的要求、教育实习形式、教育实习的方式、教育实习的时间来表征。在教育实习的形式上几种模式没有多大差异,但在实际运作中,教育实习所经历的时间,实习的方式及达到的目的大不相同。在教育实习目的要求上,美国、英国的两种模式对学生的各项技能要求比较具体,便于教师的指导和评价。德国则通过立法的形式规定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考试,通过部级的考试方能任教[8j。我国教育实习的目的要求则过于笼统,不利于对实习生的评价。另外,美国、英国、德国的教育实习都强调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并开始实施通过1年或1年以上的教育实践,培养教育硕士的计划,这说明其师资培养逐渐向“研究型”方向转变,使职前培养与在职进修界线日益模糊,体现出终身教育的思想。而我国尽管教育实习形式、方式趋于多样化,但仍处在理论一应用层次,且在较短的教育实习期间不可能培养学生的教学研究能力。在教育实习的时间安排上,美国、英国、德国的师范生教育实践的绝对时间长,对教育见习都有明确的任务,并给予充分的时间。而我国教育实习时间相对较短,特别是教育见习时间仅仅为几课时,是结合教育学及学科教学论等课程的学习所开展的活动,在这样短的时间里,学生无法真正了解中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及学校的教学实际。从教育实习的方式上看,美国、英国、德国的教育实习基地较稳定,且师范生所选择的实习学校往往是毕业后就业的场所,因此中小学参与培训的积极性较高。而我国的师范院校虽然也建设了一些实习基地,但对众多实习生来说,稳定的实习基地相对太少,且中小学由于受到升学压力,担心教育实习影响其教学质量,对教育实习并不热心。因此每年教育实习时,高校组织者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联系实习学校,常常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出现实习难的问题。通过以上比较可以看出,尽管近年来我国部分师范院校对教育实习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如重视模拟实习,延长实习时间,建设稳固的实习基地等,但总体上讲我国的教育实习与美国等国家相比还存在一些差距,主要是我国的教育实习理论研究滞后,目前仍处在理论一简单应用层次,实际上理论与实践呈分离状态,从而教育实习影瞥改革不教育实习的质量。因此,笔者认为,仅仅是实习方式的改革,更重要的是在对理论的深入研究和对实践的不断分析总结基础上,从课程设t、实习目的要求等各方面进行总体改革,从而形成新的教育实习模式。

三、改革我国教育实习模式的建议。

结合我国的实际,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笔者认为,我国可采取两段式螺旋上升的教育实习模式。即:将理论一单应用的模式按学生的认识顺序扩展为感性经验一理性认识一实践应用一理论提高的模式,将教育实习分成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两部分。具体操作是:在第六学期结束时,布置教育见习的任务,让学生明确目的要求。在第七学期开始就进行为期3周的分散式教育见习。这种见习主要参照英、美的见习方式,制定详细的见习计划及任务表,并延长见习时间,使实习生有章可循,可避免我国的盲目走过场的见习方式。让实习生了解中学教学过程,观摩专家教师的教学活动,并在教师的指导下从事3一4课时的实际教学。见习结束后学生回校学习学科教学论,实现由感性经验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同时学习美国的模拟实习,采取微格教学的方式分别对学生进行教学技能训练:至第七学期结束时每位学生都必须参加教学技能考核,考核合格者才有资格参加第八学期的教育实习。至于考核的内容、范围及标准则主要利用我国有关教学技能训练方面的研究成果,并借鉴德国部级考试的有关标准来制定,使之适应我国师范生的现有水平。教育实习排在第八学期开始,为期8一10周,吸取英国的教育胜任能力内核制定较详细的实习目标,使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教学实践。这样可避免我国实习目标模糊,不利于考核和评价的缺点。在实习同时实习生必须进行教学论文的设计。要求学生采用调查法、问卷法、谈话法等各种方式收集相关信息。教育实习结束后在教师的指导下使每位学生完成教学论文,并开展教学论文的评选活动,使学生的认识实现由实践上升到理论的再一次飞跃。有条件的学校,在此基础上还可挑选一批师范生经过进一步的教育理论学习及实践的锻炼攻读教育硕士学位。

农村学前教育发展论文

[摘要]2008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中首次提出了“家庭农潮这一概念,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鼓励农业经营体系和经营主体创新,其中再次提到了“家庭农潮,受到了社会各方面极大的关注,激发了全国农村发展家庭农场的热情。然而,从总体上来看,我国家庭农场尚处于起步阶段,培育和发展还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目前,培育和发展家庭农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机遇,但仍然存在诸多困难和条件限制,亟需在如何认清条件、克服困难、顺势而积极有为等方面作深入研究,以便科学指导与实现。本课题以我县为例,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调查研究,总结了我县家庭农场发展的现状和特点,提炼家庭农场可持续发展中的影响因子,借鉴国内外家庭农场发展的成功经验,提出了进一步加快发展我省家庭农场的路径和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社区治理制度设计政策建设。

一、研究背景与国际国内经验借鉴。

家庭农场是源于欧美的舶来名词,在我国它是指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全省社会各界投资农业的热情在不断增长,但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劳动力、技术、资金等制约,有的新办农业企业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甚至还出现了个别农业企业“跑路”现象。自2006年起,宁波、嘉兴等地先后进行了家庭农场的实践探索,取得了不少可借鉴的经验,有的还成为了全国示范点,实践已证明了家庭农场的坚持和完善我国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同时具有农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所没有的长处,它适应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需要,发展家庭农场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然而,我县先行探索的家庭农场还存在理念、要素。技术、素质等方面的不足,尚不足以成为推而广之的先进样板,急需在理论与实践上再深入研究和探索。

(二)横向比较。

综合多重考虑,在国内,课题组选择上海松江区、浙江宁波市和安徽郎溪县家庭农场发展这三大“范本”作进一步剖析;在国际,课题组选择有代表性的荷兰和日本家庭农场发展情况进行介绍。从国内外家庭农场发展的经验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点启示:一是家庭农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适度规模经营。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完善土地流转制度,让土地活起来,使农地相对集中,适度扩大经营规模,并赋予家庭农场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物权;二是建立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荷兰、日本以及国内三地的家庭农场发展的共同点便是都有较好的社会化服务组织支持。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为家庭农场主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使得家庭农场适应市场经济,满足市场千差万别的需要,有效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三是政府需要加强对家庭农场的管理和扶持。如强化政府和资金扶持,建立家庭农场的准入和考核淘汰机制,注重发现和扶持培育典型,提供教育培训机会,提高农场主素质等。

二、**县家庭农场发展的现状与特点。

**县的家庭农场已在粮食与经济作物种植业、畜牧和水产养殖业、种养结合业以及休闲观光农业等产业出现多年。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县就有了家庭农场的雏形,出现了一批适度规模经营的种粮大户。90年代后期,随着效益农业发展步伐加快,农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又出现了一批从事蔬菜、瓜果、畜禽养殖等等的多种经营的规模大户。同时,大户们的市场意识、经营意识不断增强,一些大户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自发的或在政府部门的引导下,将自己的经营行为进行工商注册登记,形成现代农场的先行版。1998年,平湖市广陈镇第一农牧场经工商注册登记成立,成为最早具有家庭农场性质的农业经营主体之一。2009年,我们嘉兴首个家庭农唱―海盐宏亮农场经工商登记注册成立。紧接着,政府及其相关部门也制定了相关政策予以鼓励和支持,我市相继出台《关于大力发展家庭农场的指导意见》、《嘉兴市市级示范性家庭农场考评办法》,嘉兴市家庭农场的培育发展驶入了“快车道”。据统计,目前全市共有家庭农场425家,总面积7.11万亩,平均经营面积167亩左右,产品涵盖粮油战略产业及水产、水果、蔬菜、畜牧、食用菌、花卉苗木、蚕桑等七大主导产业。从我们**县的家庭农场的发展总体情况来看的话,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试点先行、有序推进、示范带动、标杆引领,产业全面、规模适度,效益突出,注重品牌。

三、家庭农场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子。

我们**县家庭农场发展成效初显,在一定的程度上实现了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较大幅度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农民的收益,同时也为循环农业及农业科技研发推广提供了载体。然而,由于家庭农场发展尚处于基层自发探索和实践阶段,从政府宏观角度研究分析,存在鼓励支持发展的政策性缺陷;从农场微观角度分析,则又有制约其可持续发展的诸多瓶颈。而且,通过对**县家庭农场的深入调查研究,我们还发现,当前不同产业的家庭农场的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子也不尽相同。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大方面:思想认识不足,主体身份不明;生产要素制约与农业科技装备滞后并存;政策扶持薄弱,抗风险能力弱;社会服务水平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够健全这些问题,都是对可持续发展有影响的因子。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经营是探索中国现代农业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也是农业现代话的重要途径。然而,家庭农场的规模也不是越大越好,必须兼顾当地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现有农业技术装备水平与配备社会服务体系下一个家庭所能顾及的范围,否则如果家庭农场的经营规模超过自身经营能力,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和经济效益都可能下降。因此,要通过家庭农场的适度规模经营,实现土地、劳动力、资本、管理四大要素的优化配置,以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农产品商品率,进而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促进现代农业的快速推进。

四、加快家庭农场发展的路径与政策建议。

家庭经营主体地位的基础上,以效率和公平为原则,以集约化、专业化、规模化、现代化为目标,坚持方向性和渐进性相统一,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加强示范引导、加大扶持力度、完善服务管理,是家庭农场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主要措施有以下几方面:

(一)准确理解家庭农场的含义,明确不同类型家庭农场认定标准。

探讨了家庭农场的内涵;进一步明确了家庭农场的认定标准;在培育现代家庭农场的过程中,坚持发展、规范、提高并举;同时,应当促进家庭农场经营结构的多样化。

(二)大力推进土地流转,为培育发展现代家庭农场创造必要条件。

(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不断提高家庭农场生产力水平。

设立财政专项发展资金,用于家庭农场提高生产力建设;优化金融服务,为家庭农场提供资金支持;拓展农业保险服务,降低农业生产风险;加大农产品销售环节扶持,确保农民获得更大收益。

(四)促进合作与联合,支持家庭农场与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动发展。

鼓励家庭农场加入合作社;继续鼓励合作社走向联合;充分发挥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

(五)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突出服务机制创新。

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着力推进合作型服务;提升发展市场型服务。

(六)全面提升农业科技层次,增强科技对家庭农场发展现代农业的贡献率。

增强农业科技的研发和推广运用;全面提升农业装备的层次,着力提高家庭农场的水利化、装备化、标准化、信息化水平。

(七)提升现代农场主的素质,培育职业农民。

逐步建立农场主职业化制度;研究农业职业的变化,增强对现代农场主培训的针对性;鼓励大学生从事农业,提升经营者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中外教育发展论文范文

纵观近代中国教育发展史,教育翻译自始至终参与了推动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的重要历史进程.可以说,教育翻译对近代中国每个时期的教育改革与发展作出过重大的历史性贡献.教育翻译及其成就直接关系着中华民族的振兴,引导着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进程.作为教育翻译活动主体的中国留学生则扮演着多重角色,他们既是翻译者和传播者,也是新式教育的学习者和实践者.正是留学生的教育翻译促使西学得到全面而系统的引入,使外国先进的教育制度、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等在中国得以更好的传播与吸收,从而加快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步伐.由是可见,研究近代中国留学生教育翻译及其对中国近代教育改革、教育学科体系的创立以及教育理论中国化的深远影响,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研究意义与现实借鉴价值.

那么,近代中国留学生教育翻译如何兴起和发展翻译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采取什么样的翻译策略和方式对近代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产生何种影响这种教育翻译及其成果对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的进程有何影响这些翻译者们在各个发展时期扮演着怎样的角色为了回答此等问题,本研究采用“翻译目的论”和“多元系统论”为理论分析框架,作出下述层次有序的探讨:

第一章探讨了近代中国留学生教育翻译活动的兴起.包括留学生教育翻译兴起的历史背景、留学生教育翻译群体的形成、以留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翻译机构以及主要传播载体.

第二章阐述了1895~1937年间中国留学生教育翻译的运行轨迹.包括教育翻译的发展脉络、教育翻译动机模式的演变、教育翻译方式的选择与变衍、教育翻译成果展现形式的演化以及教育翻译过程中留学生多重角色的扮演,从而勾画出甲午战争后至抗日战争前中国留学生教育翻译的演进轨迹.

第三章主要梳理了1895~1937年40余年间中国留学生教育翻译的主要内容,借以探寻在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进程中留学生通过翻译向西方教育引进和借鉴的具体内容.包括教育交流过程中产生的口头、笔头文献资料,如教育制度、教育著作及讲义、教科书、教学方法、教育演讲以及教育小说等内容的翻译.

第四章论述了留学生的教育翻译对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影响.诸如教育制度的翻译为中国新型教育制度的制定提供了可资参考的蓝本,促进了中国教育制度的现代化;教育理论的翻译使得德国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美国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以及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等得以在中国传播与接受,带来了教育观念的嬗变、教育宗旨的更新,从而促进了教育思想的现代化;教科书的翻译为新式学校提供了丰富而切用的教学材料,使西方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尤其是教育学知识得以传播与推广,从而促进了学校教学内容的变革;教学方法的译介使得西方先进的教学方法得以在中国传播与实践,从而使学校教育逐步走向科学化和*化.

第五章论述了留学生的教育翻译对教育中国化的影响,包括留学生在借鉴的基础上开始了教育中国化的早期探索,试图通过借鉴来创建中国的教育学以及教育学科体系,在结合本国教育实际的基础上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

文章结语部分主要是对中国留学生教育翻译的主要特色进行总体性的归纳总结,肯定留学生教育翻译的历史贡献,指出教育翻译存在的主要不足之点,并对今日中外教育交流如何更好地进行教育翻译提出个人的思考和建议.

农村学前教育发展论文

近年来各地区学前教育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弥补历史欠账,着眼发展需求,打造更加优质高效的学前教育成为了时代所需。各地区要不断加大财政投入,抓好一批优质的示范园建设,不折不扣贯彻新课程理念,强化教师队伍素质建设,共同着力推动学前教育发展走出困境,满足孩子成长的需要。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各地基层学前教育发展面临着一系列问题。许多地区对学前教育投入不足,甚至采取改制等方式一卖了之,影响了基层学前教育的速度和质量,与广大家长对学前教育的迫切要求、与社会发展形势对学前教育的任务格格不入。近年来学前教育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发展也迈入了快车道,如何又好又快的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更好地实现发展瓶颈的有效突破,是非常重要的课题,本文主要针对这一方面进行简要分析。

一、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弥补学前教育历史欠账。

近二十年对农村基层学前教育而言,可以说是一个发展的艰难时期,学前教育并没有像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一样得到大力的财政支持,相反却靠着社会力量多元化投入艰难前行。各地虽然也办出了一些好的优质幼儿园,但是整个面上是不均衡的,整体发展水平是偏下的。在这一过程中,各级财政投入的短板是导致学期教育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在当前各阶段教育均衡发展的要求下,地方政府应当不断加大财政投入,通过有所倾向、有所加快来弥补学期教育过去的历史欠账。县一级政府应当承担起学期教育投入的主要义务,并积极向省市财政争取资金扶持,将各地公办幼儿园建设以及整个学前教育投入纳入地方财政预算,纳入十三五总体规划,纳入教育中长期目标,并且要求乡镇一级配套土地、水电、交通等,所需投入也安排相应的财政投入,共同促进学前教育向前发展,以财政的大投入实现教育的大提速。

二、抓好重点园的建设,发挥整体示范带动效应。

在农村学前教育发展中,必须要率先打造一批硬件设施好、软件齐备、师资队伍建设较强、办园质量较好的重点幼儿园,以这些重点幼儿园为示范,辐射和带动周边地区的幼儿园,实现区域范围内学前教育质量的有效提升。在这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首先要抓好县级层面重点幼儿园的建设,以这些幼儿园为龙头分别辐射不同的区域,形成龙头化集团办学的格局,以一拖几的方式带动镇区幼儿园的发展。同时,要在镇区幼儿园中选树一批区域重点园,带动更多的一般幼儿园的发展。建设重点幼儿园除了加大政策和资金倾斜力度之外,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制度建设,将这些重点园的优势、办学经验特长与其他幼儿园联系起来,要通过以奖代补、捆绑考核等形式,激发这些重点园的积极性,使其在整个面上学前教育的发展中更好的发挥示范带动效应,促进一般幼儿园的齐头并进发展。

三、深入贯彻课改理念,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在学前教育发展过程中,无论是幼儿园的经营者、管理者还是一线教师,都要始终将课改理念作为推动教育教学工作的总方向和总纲领。平时要组织教师认真学习课改的文件精神,把握其精髓,联系自身教育教学工作进一步提高课改在学前教育阶段的贯彻落实力度。各幼儿园应当将课改理念贯穿于整个办园工作始终,首先要着眼于幼儿的全面发展,既要让他们学到一些知识,同时也要培养他们的能力,更要重视情感与思想教育,让孩子们知识面开阔、动手能力增强,而且受到良好的思想启蒙教育,懂得尊敬长辈、热爱祖国、与人友好相处等等,这些方面是学前教育阶段促进幼儿素质化发展的重要特征。各级幼儿园要将促进幼儿的综合素质发展作为重要的目标追求,同时在学前教育工作中,各地要将教学手段的提升作为重要抓手,大力引进多媒体教学设备,更好的展示教学信息,提高幼儿学习的.兴趣,让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更加生动有趣。学前教育还应当在拓展教学空间方面积极创造条件,带领幼儿走出校门,走进大自然感悟美丽的田园风光,参观了解感悟生活等等,这些方面都是贯彻落实课改理念,促进幼儿综合素质发展的重要抓手。各层各级幼儿园都要重视将课改理念的贯彻与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结合起来,综合着力为广大幼儿营造更加良好的成长环境。

四、强化教师队伍培养,锻造一支优质学前师资。

教育工作关键在于人的因素,师资队伍建设水平直接关系到学前教育的质量。当前正值学前教育恢复性发展的关键时期,急需一大批有知识、能力强、懂业务、肯奉献的幼儿教师,从地方政府到教育主管部门再到幼儿园自身,要共同着力培养优质师资队伍。首先,地方教育部门要制定中长期规划,加大学前教育师资的培养力度。可以采取联合培养、定向培养等方式,与大专以上层次师范院校建立合作办学关系,加大招生培养力度,分年度有序的补充到基层学前教育行列。其次,教育行政部门要联合幼儿办学机构强化在职师资的培训,通过严格把关职业门槛、强化履职能力测试等方式,进一步提高在职教师的业务素质和履职能力。既要求他们知识面丰富,而且琴棋书画等技能精通,还要具有丰富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能够熟练的与孩子与家长与社会沟通等等,通过这样的途径提高现有师资队伍建设水平。另外,还要在区域范围内建立能进能出的优胜劣汰机制,以师资队伍的流动激发活力、提升素质。

综上所述,面对当前农村学前教育发展面临的各种问题,从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到学前教育单位自身,都要积极思考探索,充分聚合资源走出一条更加科学的发展之路。

中外教育发展论文范文

摘要:交际能力是一个人运用语言手段(口语、书面语)和非语言手段(体势语、面部表情等)来达到某一特定交际目的的能力,它包括理解与表达两方面。培养学生的外语交际能力必须坚持语言原则、交际原则和文化原则。对于外语交际能力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外语交际能力在外语教学界没有统一的界定。

本文通过讨论外语能力,提出培养学生外语交际能力的原则,供同行们参考并请批评指正。卡纳尔与斯温(canaleandswain)认为交际能力是由语法能力()、社会语言学方面的能力()、语篇能力(discoursecompetence)和策略能力(strategiccompetence)所组成。所谓语法能力指的是对语言的规则体系和词汇系统的掌握;社会语言学方面的能力指的是对交际语境的理解,它包括交际双方的角色、关系、共有知识、交际目的等的认定;语篇能力指的是结合语篇来理解单句意义的能力;而策略能力指的则是对交际活动的开始、结束、维持、话题的转变、以及交际失误产生后的补救等策略与技巧的掌握。同时,卡纳尔与斯温还认为,由于外语学习者在前三种能力方面与本族语者存在着明显的差距,所以,外语学习者的策略能力方面还应包括回避难点、简化表达、应付交际失误等技巧的应用。当然,随着外语水平的提高,这类策略与技巧的使用会逐渐减少。

交际能力可理解为一个人对潜在语言知识和能力的运用。海姆斯认为交际能力应该包括下列四个方面:(1)合乎语法,某种说法是否(以及在什么程度上)在形式上可能;(2)适合性,某种说法是否(以及在什么程度上)可行;(3)得体性,某种说法是否(以及在什么程度上)得体;(4)实际操作性,某种说法是否(以及在什么程度上)实际出现了。这就是说,交际能力包括对语法的合法性、心理上的可行性、社会文化的得体性以及实践中的概率等方面的判断能力。综上所述,从广义上来说,交际能力是运用各种可能的语言和非语言手段来达到某种交际目的的能力。这种能力也体现了人的整体素质,包括许多因素:语言知识——组词成句、组句成篇的能力;认知能力——对事物的认识水平、智力水平、反应能力和有关世界知识的掌握等等;文化知识——文化观念和习俗知识;文体知识——根据交际对象和交际目的选用不同风格的词语和语篇等进行交际的能力;其他知识——包括非语言知识(体势语、面部表情等);情感因素——对他人及事物的社会态度、交际动机、个人品质以及性格和习惯等。由此可见,交际能力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它涉及语言、修辞、社会、文化、心理等诸多因素。交际能力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其涉及范围广,各种因素处于不同层次,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形成一个极为复杂的知识和技能体系。交际能力的另一特征是相对性,即交际能力并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达意”也许是交际能力的最低要求。不存在交际能力的最高限度。

这样,我们可以把交际能力理解为是一个人运用语言手段(口语、书面语)和非语言手段(体势语、面部表情等)来达到某一特定交际目的的能力,它包括理解与表达两方面。传统语言学,包括结构语言学或转换生成语言学,都认为语言学研究的对象只是语言本身,语言习得的目的是语言能力的获得。其所谓的语言能力,仅仅是对语言符号系统把握的程度,语言仅仅是语音、语法、词汇的总和。这种理论起源于西方,对我国外语教学有很深的影响。长期以来,这种理论指导着外语教学,从而在实践中产生了很多的弊端,现在也到处可见。例如,学生在语言形式上的运用可以达到完全正确,但交际能力相当有限。他们在与英语为母语者交谈时,有相当一部分语句不符合文化语用规范,外宾听不懂他们在讲什么,从而起不到交际作用,甚至产生与实际目的相反的效果。产生这种现象除了有传统语言学理论的影响外,还有教学环境、条件等其它多种原因。我们认为,在我国的外语教学环境中要较快地培养学生的外语交际能力,除了克服上述几方面的对交际能力培养的误解外,还要注意下列几个方面。

(1)传统教育思想根深蒂固,对外语教学和学习影响极大。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育,在中国影响很深,如:师道尊严、教师主宰课堂、学生被动接受、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等等在外语教学中随处可见。这种现象对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外语交际能力是极为不利的,它制约着学生使用外语的积极性和机会。这些几千年来形成的教育思想和观念,要想在短时间内彻底改变是不切实际的,需要有一个过程。

(2)汉语的特殊性对学习和培养学生的外语交际能力有很大的负面影响。汉语无论在语音、语法,还是文字系统、书写形式等方面与世界上绝大多数拼音文字的语言迥然不同。汉语深深地扎根在汉文化这块土地上,其文化传统、思维方式、风俗人情等与印欧语系的语言有着天壤之别。许多外语教学和外语学习研究证明,母语对学习外语有很大的影响。外语与母语有着同源关系和文化背景,语言特征也相近,学习起来困难要少得多,母语对外语的正迁移要远远多于负迁移。中国人学的外语与母语相比,由于语系不同,差距甚远,学习外语时困难要大得多,母语对外语的负迁移也多得多。

(3)外语语言环境十分贫乏,对提高外语交际能力不利。外语院校的学生所处的环境要好一些,他们在校园内到处可以见到外文书报,经常能看到外语电影,听到外语广播、外语交谈或朗读的声音。但是,他们看到或听到的并不一定是自己专业的语言,如果要和其他专业的同学交谈只得用汉语,出了校园他们接触的就完全是汉语了。师范院校和综合院校的外语专业学生的语言环境就更差了。除了在课堂上,他们几乎再没有多少语言环境。教师和教材是外语语言的惟一输入源,“语言输入”极其有限,更谈不上有多少语言实践的机会了。

(4)教学条件相对落后,不能满足培养外语交际能力的需要。我国绝大多数的综合院校和师范院校的教学条件简陋;教育投入不足,基本的语言实验设备、图书音响资料得不到保证。这些都制约了新的教育思想的贯彻实施和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的培养。

(5)师资力量不足,影响教学效果。随着高校的扩招,我国高等院校外语教师出现严重不足的现象。外语教师授课任务重,学生班级普遍过大,无法保证教学质量。另外,现有外语教师队伍中,有相当一部分人自己的外语交际能力尚不足以展开交际教法。有不少教师仍把语言知识的传授作为教学目的,这可能是制约着新的教学理论和思想贯彻实施的瓶颈。

调个性,课堂上无拘无束,敢于向教师提问题。而绝大多数中国学生深受其他课程教学方式的影响,习惯于小学、中学班级的课程教学方式,上课留心听,认真记笔记。对在课堂上大胆用外语民主、平等讨论不习惯。由于在以母语为主的生活学习环境中,课外使用外语的机会更为少。这种学习方式不能适合培养外语交际能力的需要。以上这些问题对外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起到了制约作用,影响到了外语学习本身。

二、了解外语交际能力的特殊性,认清其特殊性,把握正确的教学方法交际能力正是语言的基本结构在语境中的复现,它使语言知识在语境中得以应用。任何话语的运用,往往都同时完成三种行为:一是言内行为,一切以语音表达的有意义的话语,以及按句法规则连接的词所表达的概念、意义;二是言外行为,依照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存在的特定关系而进行的言语行为;三是言后行为,其功能并不直接体现于话语之中,而取决于言语的情境。在这里,言内行为已超脱传统意义上的语义学、句法学的范畴,而是视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的需要呈现出语言所固有的丰富品格。就是说,三者协调一致,共同完成特定话语的表意功能。外语交际能力在其本质和内容上与母语交际能力是一致的,所不同的主要在其获得的方式、程度、要求等方面。如前所述,一个人母语交际能力的获得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自然的社会化过程,即一个母语使用者的交际能力的获得与其社会活动和社会环境有密切的关系。与此相比,外语交际能力的获得则遵循一种完全不同的途径。从获得外语交际能力的方式上讲,一般而言,外语学习者是在掌握了母语一般交际能力的基础上开始学习外语的。母语交际能力对外语交际能力的获得必然产生重大影响。许多语言学家和外语教师做过大量的研究证明,当母语结构与外语一致时,会出现正迁移;当母语结构与外语不一致时,就会出现负迁移。

中外教育发展论文范文

近年来,随着我国在世界跨国高等教育中的地位日益提升,中国正逐渐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跨国高等教育输入国,跨国高等教育在我国主要以中外合作办学的形式体现.我国发展跨国高等教育、加强能力建设的核心问题是质量问题.只有高质量的跨国高等教育,才能促进我国高等教育能力建设,才能培养质量达标、国家需要的人力资源,最终提高整个国家在国际上的竞争力.然而与我国跨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现实不相适应地是,虽然教育行政部门一再强调坚持引进优质教育资源,然而实践中我国仍缺乏有效的跨国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和保障体系.

本研究首先立足于全球化的背景,对跨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动因、内涵、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进行了阐述.由于跨国高等教育发展动因的复杂性和多层面性,各国跨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理念也具有差异性.各国跨国高等教育发展理念的形成过程实质上是一国政府在综合各方利益的过程中形成和体现国家宏观价值取向和意志的过程.跨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理念主要有四种:增进国际理解、发展人力资源、获取经济利益和加强能力建设.各国由于其跨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理念和价值取向不同,必然采取不同的发展策略和发展模式参与跨国高等教育.跨国高等教育发展模式主要有:直接输出模式、内部整合合作模式、以输入带动输出模式、合作式输入模式四种.

教育输出国与输入国双方在参与跨国高等教育过程中的理念、立场和目的的巨大差异,必然导致双方采取不同的质量保障方式来应对可能的风险,实现其各自的政策目标.跨国高等教育输出国一般通过非强制性的评估、认证来保障跨国高等教育机构和项目的质量,而教育输入国则一般通过政府颁布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来加强对跨国高等教育的监管.为支持、鼓励跨国高等教育输入国和输出国的国际合作和理解,提高全球范围内跨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国际组织和国际质量保障机构也积极参与到跨国高等教育外部质量保障活动中来,为规范、指导各国跨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框架的构建起到了积极作用.

我国自2001年12月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即对教育服务作出了相关承诺,不允许外国机构单独在我国境内设立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只允许合作办学.我国参与跨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外合作办学的理念是以加强教育系统和高校的能力建设、吸引和开发人力资源为主,以经济收益和增进国际理解为辅.我国目前中外合作办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办学层次不高、专业重复建设;办学的布局、区域分布不平衡;办学的外方合作方相对集中,优质教育资源引进难以保障.为提高我国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我国政府目前对中外合作办学管控的重点在于把握市场准入、确保公益性、保障质量、维护市场秩序和促进公平竞争,为此采取了入口审批、许可备案、年审复核和到期评估、对境外学历学位实施认证等质量保障措施.但由于我国对中外合作办学设立标准和评价标准的笼统、模糊,造成实际引进优质资源事与愿违;对中外合作办学的监管也存在缺乏规范的监管模式和流程、缺乏透明有效的社会评价体系和社会公证等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在借鉴国外跨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经验和通行做法的基础上,借鉴和利用我国现有的国内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本研究提出了构建跨国高等教育质量认证体系的基本框架.研究认为只有通过建立我国跨国高等教育的认证制度和国际化的认证标准,积极加入国际组织并加大话语权,积极开展中外合作办学认证的国际合作,建立起“管、办、评”适度分离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有效机制,才能有效保障我国跨国高等教育的输入质量,保障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与我国参与跨国高等教育的理念和目标相一致.

小学特殊教育教师的发展论文

在特殊教师行业的压力越来越大的背景下,社会各方都应增加对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的尊重和理解,切实做到帮助教师缓解职业压力和倦怠问题。首先,从学校层面,应该采取有效措施来帮助教师减压,例如,相应减少每个教师所分配工作量,在教学之余组织轻松有趣的文娱活动师生共同参与等,都有利于减缓教师职业压力和职业倦怠感;再如,从社会和家庭层面,家长可以和教师多进行沟通,来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并协助教师解决,这样既能帮助教师了解学生,也可以让家长了解教师的难处,更易获得职业认同感和满足感。

由于当前社会对特殊教育学校教师普遍存在较高期待,从现实角度考虑,应将社会期待合理化。从政府层面,政府应该引导社会公众更多的了解这个职业的特殊性,知道教师的辛勤付出与能力和精力有限等情况,从而建立更为合理的社会期望值,争取在减轻教师职业压力的同时,也符合社会新的期待值。同时,从教师自身层面,也应在工作之余,努力提升自我的文化素养和实践能力等有效技能,以适应实际需要。

小学教师的.社会社会认可度低,收入水平不理想的问题一直存在,相较于高校教师薪资体系等的相对完善,小学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收入显得不尽人意。为了保持教师的工作热情,减少由于薪资等引起的职业倦怠感,教育部门应合理规划特殊教育教师的薪资水平,在政策上给予更多的支持。例如,子女入学问题、养老保险金问题等,从实际入手,增加教师的经济收入和保障,加强教师的职业安全感和认同感。

小学特殊教育教师的发展论文

通过数次分析和调查可以看出,特殊教育教师对盲童教育基础知识回答方面有所欠缺,所掌握知识含量较少,其主要原因为,聋童教育教师和弱智儿童教师以及盲童教师人数比例较不均衡,聋童教育教师人数较多,弱智儿童教育人数较少,而盲童教育教师人数则更少;还有就是特殊教育职前培训阶段,专业教育知识培养过程中,聋教育专业和弱智教育专业是培养基础,盲童教育基础知识此时仅以学生选修课形式产生。

特殊学校教师职后培训工作机制有待完善,应从实际角度出发,加大职后培训力度,完善特教教师培训机制,提升教师教学水平的同时也能稳步提升教学质量。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一般情况下均由普通小学调任,而其余部分教师则由不景气单位所调入,所以校方和相关教育机构应对此类教师群体进行职后训练,旨在培养其基础性特教能力,循序渐进的提高教师从事特教工作的水准与能力。

小学特殊教育学科设置环节中,科学设置度和合理设置度均有所欠缺,特殊教育基本知识信息内容中,特教教师具体技能即为特殊教育职前培训重点,此时应逐步加强弱智教育专业知识培训力度和聋童教育专业知识培训力度,在进行盲童教育时应更具针对性。特殊化教育方案制定和特殊化教育方案制定尤为重要,此时主要涵盖了行为管理内容、早期教育内容和听说训练内容等。

通过实践调研,结果显示多数教师学历均为中专,小部分特教教师为大专学历,剩余特教教师均为初中水平教师和高中水平教师,大多数教师群体并未接受正规特殊教育培养和特殊教育培训,多数均为未获取特教资格的教职人员。需要注意的是,发达国家特殊教育教师务必具备本科学历或者本科以上学历,只有满足学历标准后才能进行后续特教任务执行,所以我们应该从根本上提高特殊教育教师的内在学历层次,以此为前提来深度落实特殊教育资格制度,上述内容对稳步促进特教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提升具有深刻意义。

高校专业通识教育发展论文

通识教育最早源于欧洲中世纪的大学,近代以后盛行于欧美等国,并最终在美国获得较为完备的发展。19世纪随着自然科学与实用技术的兴起,这些学科在美国的大学中日益受到青睐,并出现了教育向实用性一边倒的倾向。为了修正这种学科偏向的趋势,耶鲁大学和哈佛大学先后确立了以通识理念来改变当时教育倾向于实利性的现象,提出无论是文科、工科还是商科,所有专业的学生在前两年必须修习文学、艺术、历史、社会以及科学五个方面的课程,且这些课程总量不得少于本科期间总学时量的1/4,三年级才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这种通识理念一直延续至今,并成为美国四年制大学的基本教育模式。美国通识教育模式取得的成功,为欧洲其他国家的高等教育提供了效仿的范本。欧洲的很多高校在参照美国通识教育的基础上形成了三种模式:1.与美国大学相同,各专业的学生均须学习本专业以外其他领域的课程,并且学时必须达到一定数量;2.分布必修式,学生须在规定的不同学科领域(一般为人文、社会、自然等学科)至少各修习一定门数或学分的课程;3.自由选修式,学校对通识教育要求学习的课程不做具体规定,由学生自行选择感兴趣的课程。经过几十年的探索,欧美国家通识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果,他们培养了很多国际知名的大师级行业领军人物。

二、我国目前通识教育的现状。

通识教育是近几年才在我国兴起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国内一些高校,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受国外通识教育的影响纷纷开始引入通识理念。从当前国内各高校通识教育的建设情况看,我国通识教育基本上是美国或欧洲模式的翻版,虽然也取得了颇多成效,但依然饱受诟病,其原因在于,一是远离我国的教育现实,过度借用他国经验。诚如当代知名学者杜维明所说,“可惜,大部分中国人不了解美国通识教育的精髓。”这也是一些学者批评“目前国内高校的通识教育很多都是有名无实”的原因所在。二是通识教育脱离实际国情,目标空泛。由于国内通识教育采用的是美国文理学院的模式,学院不设具体专业,教育出来的学生貌似什么都懂,实际上什么都不精,根本无法满足社会需求。从这两个方面来看,当前国内的通识教育实质上是一种形而上的教育。

设计专业通识教育是指通识结合专业的一种教育模式,它借助通识与专业的互丰互补,为设计专业的学生构建一个宽广、合理的知识体系,以便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社会亟需适应不同岗位的“一专多能”型复合人才,而大学致力于培养“专才”的模式已经无法跟上社会的变化。据统计,在过去的间,设计专业的毕业生只有60%的人从事了“对口专业”,还有20%的毕业生在从事本专业几年后即转入另一行业。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学生很难预知明天的工作是什么,这意味着教育的专业化程度越高,学生适应社会变化的难度就越大。所以,对于设计教育而言,培育具有一专多能的通识型人才比培养单一知识的人才更重要。

20以来,我国高校毕业生连续两年突破700万人,在这700万人中,有接近100万是设计专业的'毕业生。与其他专业一样,他们也面临着就业压力。通过对目前设计专业毕业生的跟踪研究显示,这100万名设计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瓶颈不只是人数问题,还有职业适应性的问题。长期以来,由于我们的设计教育是一种严格的专业教育,专业细分阻碍了学生对其他领域知识的涉猎,所以一旦离开本专业很难适应其他职业。也就是说,专业隔阂是造成当前设计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一个突出问题。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转变当前的教育理念,把通识理念引入到设计教育之中,利用通识教育的优势,为学生编织一套宽广合理的知识构架,以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亟需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与专业教育致力于培养知识结构单一的专业型人才的矛盾日益突出。传统的专业教育虽有利于人才走向“高精尖”,但不利于他们的全面发展。如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所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可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通识设计教育作为通识教育与设计教育的融合,所倡导的综合教育理念,对于弥补专业化设计教育带来的弊端、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将具有积极意义。

四、结语。

设计教育作为一种高度专业化的教育,培养的人才知识结构大都深度有余、宽广不足,缺乏职业和社会适应能力。要转变这一现象必须引入通识教育,以“通识+设计”的模式为学生重新建构一套健康、完善、合理的知识体系和知识网络,惟其如此,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当前设计教育的缺陷。

小学特殊教育教师的发展论文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随着社会及家庭对于教师的期望值越来越高,更多的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压力使得教师群体面对一个更加困难的局面,在认真教学、辅导学生成人成才的同时,还要妥善处理好社会公众的期待和合理排解自身的职业压力和倦怠问题。而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则需要承受更大的压力。由此似乎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愈发普遍的职业倦怠等问题,开始影响教师的正常教学工作,从而使孩子无法达到社会及家庭的各方面期望值,循环往复。由此可见,我们应切实关注教师群体尤其是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及时进行疏导和排解,形成一个良性的沟通和解决渠道,在认真工作之余,也为教师营造一个健康温馨的区域,更好地进步。这样,特殊教育教师以充沛的精力,更好地为孩子们服务。

美术教育发展论文

2.“审美素质教育”——中小学美术教育应解决的问题。

3.浅谈小学美育。

4.中学美术教学探究--中学美术课应解决的两个问题。

5.试论美术课中轻松愉快氛围的营造。

6.中小学美术课应解决的问题。

7.从激发兴趣入手培养幼儿的绘画能力。

8.如何正确对待儿童美术素质教育。

9.浅谈中小学美术绘画技能的训练。

10.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绘画创作中增强美术素质。

11.提高中小学美术教学,塑造完美人格。

12.如何才能当一名合格的美术教师。

13.中学美术欣赏课学习方法研究。

14.浅谈培养儿童学画。

15.谈谈中小学美术教育的意义。

16.怎样搞好美术特长生培养。

17.怎样才能提高中学生美术教学。

18.中学美术教育与提高素质教育的关系。

19.中学美术如何渗透环境意识。

21.怎样体现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价值。

22.谈中小学美术教育的意义。

23.保持儿童美术的原创性。

24.美术课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思考。

25.谈美术教育在中小学全面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26.中小学美术教学改革的初步设想。

27.做现代中学美术教师。

28.培养儿童绘画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9.中小学美术课应解决的问题。

31.素质教育观下的早期美术教育浅论。

33.浅谈对中小学美术教学中美术常识与欣赏课的几点认识。

34.中学美术教育改革初探。

35.浅论美术课堂中轻松愉快的气氛营造。

36.试论初中美术设计应用课的教学方法。

37.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发现美创造美。

38.美术课中如何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39.浅谈怎样搞好中学素描教学。

40.论儿童个性化的发展。

41.中小学美术教学中速写作用之散论。

42.对现今中学美术教学的思考。

43.浅谈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品德。

45.如何迈向开放式教学新格局——论素质教育与美术。

46.中小学美术课的再评价与再创造。

47.浅谈中学色彩教学。

48.浅谈风景写生教学。

49.素描静物在基础教学中的重要性。

50.从“像不像”看美术教学。

1.中国画创新的道路探索。

2.浅谈中国工笔人物画的“传神写意”

3.浅谈素描写生。

4.简论书法用笔与中国画笔墨。

5.谈画好素描的窍门。

6.浅谈艺术中的“目视”与“神遇”

7.浅谈中国山水画的意境。

8.论水粉画写生“水”和“白,粉”的运用。

9.素描作为独立的艺术形式的魅力。

10.浅析中国画的美学理念。

11.中国画设色中的变色。

12.重视眼、脑、手的训练。

13.浅论中西绘画中的线条艺术。

14.浅谈美术的功利价值早于审美价值。

15.浅谈中国山水画。

16.浅谈中国画的”形“与”神”

17.浅谈素描创新——造型、审美、感知能力。

18.略论中国画的构图。

19.浅谈写意花鸟的赋彩。

20.如何看待“笔墨等于零”

21.浅谈中国画的“笔法”和“墨法”

22.浅谈中国画的气韵生动。

23.试谈当代油画的写意特征。

24.浅谈自然色彩写生。

25.浅谈中国古代人物画——敦煌壁画“飞天”

26.水墨画的美学特色。

27.中国水墨画的现状与出路。

28.浅谈中国人物画。

29.浅谈对山水画的认识。

30.浅谈中国画“线”的艺术。

31.面对未来的中国水墨画。

32.浅谈色彩写生。

33.中西绘画色彩比较。

34.浅谈中国画的构图特点。

35.浅谈中国传统绘画的造型观念。

36.浅淡“书画同源”

37.浅谈中国画的空白。

38.头像素描学习的要求是什么。

39.简论中国画与书法艺术的关系。

40.浅谈文人画对中国画之影响。

41.中国画贵在创作。

42.浅谈中国画中的“气韵生动”

43.谈徐渭的杂花图卷。

44.如何对待西方现代派美术。

45.线描艺术的魅力。

46.传统水墨与都市水墨。

47.浅论山水画写石方法。

48.论"线"在素描绘画中的作用。

49.浅谈中国画空间的创新。

50.论白描仕女画。

51.谈中国画的现状和出路。

52.浅谈国画百年之变迁。

53.浅谈色彩与人的心理。

54.论白描。

55.笔精墨妙与意趣心契。

56.浅谈基督教对米勒的影响。

57.古代书法论所涉“道”“理”“法”三者关系。

58.论写生与创作的关系。

59.“线条、色彩、构图”——绘画美的本质。

60.散谈中国画的特点----作为阅读符号的中国画。

61.线——造型艺术的独特语言。

62.谈临摹。

63.对中国水墨画传统技法的几点认识。

64.油画之我见。

65.散论中国画的继承与发展。

66.速写与创作情感。

1.装饰美在中国古代雕塑中的作用。

2.试谈对古典建筑艺术的认识。

3.数字媒介与艺术融合。

4.室内景物的光与色处理。

5.论装饰性书法。

6.论居室设计空间分割。

7.浅谈职业学校开设艺术设计课程的重要意义。

8.平面构成教学中的情智培养。

9.浅谈现代中国城市雕塑。

10.雕塑时空。

11.浅论标志设计特征和表现方法。

12.现代装饰艺术——装饰画。

13.浅谈绿色包装设计。

14.浅谈图案的创作与应用。

15.艺术与环境。

16.浅谈色彩与室内设计的关系。

17.建筑装饰中空间划分的设计探究。

18.小户型住宅装修设计方案探讨。

19.手绘墙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的应用。

20.影视动画后期特效制作分析。

21.中国动漫产业发展现状思考。

22.虚拟城市开发技术的探讨。

23.浅析影视动画后期特效制作。

24.标志在打造企业品牌中的战略地位。

25.浅谈文字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26.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对平面设计的影响。

27.视觉形象识别系统在企业中的作用。

28.浅谈白色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29.浅谈现代商业展示空间设计要素。

30.视觉传达在网页设计中的表现。

31.商业插画的市场发展。

中外教育发展论文范文

科学的教育理念是实施科学管理的前提和保证。我国教育的历史悠久,建国以来,特别是1978年中国进入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来,教育事业得到了蓬勃发展,但其教育理念和管理体制与外国相比有诸多需改进之处,我们需要学习和分析他国教育理念,以便促进我国教育理念的发展与改革,使其适应新的形势,更好地促进我国教育的发展。

通过对于一系列中外教育现象以及教育体制的学习探讨,不难发现中外教育的一项重大差别:我们以课本为世界,而人家是以世界为课本。学生教育亟需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课堂教学应加强“课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联系,从课本中解放出来,以便使学生的视野能从狭小的“课本世界”扩展至广阔的“生活世界”。

一、个性化与社会化。

有一项关于“中美学生道德认识比较”的调查,内含若干涉及道德认知的问题,当我们对中美两国学生的不同答案进行比较之后,会更清楚地看到不同文化环境、不同教育背景下的学生社会化之差异。从中美学生对调查问卷中问题的回答可发现两个基本现象:

(一)美国学生对同一问题总是有多种不同的回答,其回答的角度也不尽相同。而中国学生对同一问题的回答往往是相同的或者相类似,这表明美国人在学生的道德教育方面没作统一要求,即没有向学生灌输统一的道德价值标准。

(二)从美国学生的回答中,不难发现他们的道德认识里含有较强的“自我中心”倾向,他们的性格成分中含有较强的攻击性。从中国学生的回答中,不难发现他们的道德认识里含有一定的“体谅他人”的倾向,性格成分中含有较强的忍让性。

这项调查显示出,中国学生的社会化程度比美国学生高,而美国学生的个性化程度比中国学生高。

总之,能对社会发展产生效益的社会化必然不是一律化,社会化的目的绝不是把所有个体都训练成一个模式。社会化也绝不是个体对社会的消极适应,单纯的消极适应只能保证社会的简单延续,而不能促进社会的快速发展。真正意义的社会化应当包括个体对社会的积极适应与创造。在强调促进学生社会化的同时,也必须重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西方人比较重视自我意识的个性发展,多鼓励学生自由且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中国人则比较强调自我意识的社会性发展,多引导学生逐渐学会在某些场合掩饰和控制自己的真实情感或真实想法。

学校的学习内容是与社会相连的,了解社会是学校生活的重要内容。

在法国,除了日常的各种社会活动之外,一般从小学三年级起学校就组织学生每年到外地去,离开家长的照顾讨一段集体生活。

学生都要按照教师的要求,自己准备行装。时间为2—3周,或去乡村、山区,或去海边,而许多地方都有政府开设的类似夏令营的基地,长期供学生们使用。

也学些文化,但更多的是参与爬山、骑马、游泳、采集标本、了解当地风土人情等活动,充分接触大自然、了解社会、了解学校之外的广阔世界。这类活动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见识,而且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

发达国家的学校教育使学生意识到,学校里所学的内容是与自己周围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并使学生主动而且全面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发达国家的基础教育是向“广”的方向发展,教师总是设法引导学生把眼光役向课本之外的知识海洋,并力图使学生们能够保持对大千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同时注重鼓励和培养学生们独立思考的习惯以及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中国的教育是向“深”的方向发展,学校教师总忘不了提醒学生要“吃”透课本内容,学生的注意力全都集中在教科书上,学校生活则与社会生活完全隔离。

二、关于考试外国压力也很重不仅考还要公开排名。

杨福家教授谈中外教育差别在哪里,提到第一个差别是:同学进学校的门是不一样的,这个关是不一样的。

中国总的来讲,从古代开始到现在都非常重视考试。现在一谈到应试教育这么几个字,就有种贬义,实际上认为不然。考试要不要?要!考试本身其实并不坏,但有一点我们要检讨的,就是中国学生现在很多的教育是一卷定终身。

在复旦大学工作的时候,有一次一位同事来见杨福家教授,他当时心情非常不好,说他的女儿考了99分。杨福家教授不认为99和100有什么差别,误差百分之一是国际水平嘛。但同事的回答让他无话可说,他说,差一分能进你们复旦大学吗?教育电视台每年暑假就要公布今年最低录取分数多少,而且教委宣布,所有进大学的人,都在这个录取分数线以上,没有一个人开后门的。这个分数实在太重要了,差一分也不行。

而在美国要进好的大学,一般要有五个方面的要求。

第一,有个sat考试,一年考7次,随便你什么时候考,满分1600分,进哈佛大概要1400分。但是没关系,负担不是太重,高一你就去考吧,你高兴什么时候去考就什么时候去考。

第二,高中四年要学220个学分,至于你三年学完也可以五年学完也可以,220个学分,每一门课5个学分,属于学分制。

第三,他考试的平均成绩要比,什么叫比,不是一张考卷是全部的分数,一张考卷给你的大概最多一半,你考卷全部对了,给你50分,平时如果你做一个航天的模型,玩一个能够遥控的风筝,都可以拿25分、30分。另外平时还有其他作业,甚至于对同学的帮助都算分,这样子综合起来看你是a还是b。

第四,考大学要有推荐信,推荐信不好随便写,要有个性的推荐信。中国很多学生总是要出国了,就找一些名人写推荐信,甚至于把草稿已经写好,我感到都是废话。杨福家教授介绍一个同学到了斯坦福,老师一看就行,为什么?这里面写了一句话,杨教授说,这个同学从小修电视机,什么坏的电视机到他手里都能修。斯坦福一看这里有他的个性,能修电视机的人他做实验恐怕不会太差,要他。所以有个性的推荐信非常重要。

第五,个别来谈,很多同学老师找你一谈就很清楚了。

农村幼儿教育发展论文

受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资助,我们先后于1993年6月、8月及11月,采用问卷、谈话、测查、参观、访问等方法,分别对安徽省绩溪县、祁门县乡镇幼儿教育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八十年代以来,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使昔日贫穷山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幼儿教育已逐步得到了重视,并且有了很大的发展,幼儿入园(班)率逐年提高。如绩溪县北村乡幼儿入班率1990年是20%,1991年为23.8%,1992年上升到27.9%。但是,发展中的农村幼儿教育,存在着诸多前进中的困难和问题。寻求这些弊端的矫正对策,尽快地提高农村幼儿教育的质量,不仅是实现中国政府对《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和《执行九十年代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行动计划》承诺的需要,也是提高二十一世纪我国农村人口素质的迫切需求。

农村幼儿教育在步履维难的发展进程中: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干扰,陷入了许多并非完全因客观条件而形成的困境之中,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办园(班)条件简陋。

农村幼儿园(班)由于缺乏资金、领导不够重视和管理不善等原因,使办园(班)的物质基础条件十分简陋。幼儿班的室内高度一般不足3米,人均占地面积不到1.2平方米,缺乏良好的通风条件和幼儿活动必要的空间;受传统农居窗户狭小的影响,室内采光面积普遍小于地面的1/5,远远低于幼儿活动室规定的采光标准;大多数幼儿园(班)的桌椅、板凳由农户家庭筹借,高低长短不一,极不适应幼儿形成正确坐姿的需要;还有的班级缺少最起码的卫生盥洗设施,没有幼儿厕所、饮水桶、洗手水龙头,茶杯与手巾混用现象十分普遍;更有一些班级的房舍、门窗陈旧破败,严重危及幼儿及教师的人身安全;室外游戏和体育活动场地狭窄,人均占地面积不足3平方米,教具、玩具和大型户外游戏器械及幼儿读物奇缺,各种游戏活动难以进行。

由此可见,农村现有幼儿园(班)还未能为幼儿创设必要的生活、学习和娱乐备件,这既对幼儿身心的发展、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的培养,形成严重的障碍,也阻碍了幼儿基本动作的训练、智力的开发和品行的.塑造。

(二)“小学化”现象严重。

农村幼儿班基本上都附设在小学里,无论是在管理上,还是在教育教学上,都不同程度地受制于小学,“小学化”现象十分突出,几乎所有的幼儿班没有分设教养员、保育员,而是参照小学的做法,配备一名教师,幼儿教育的保育功能被严重弱化;幼儿的一日活动与小学生如出一辙,到校后坐在教室里上自习,和小学生一起做早操,按照小学的铃声上下课,教学内容方面,使用的是小学一年级教材,注重读、写、算的学习,教学方法上,教师讲、幼儿听,教师念、幼儿读,教师做、幼儿看的“注入式”或死记硬背的方式统治着课堂,教学时数上,每周上课节数多在18节以上,有的甚至达到24节,每节课长达45分钟,幼儿户外活动时间被大量挤占,每天尚不足1小时,给幼儿布置课外作业,进行期中测验、期末考试。

实践证明,这种把幼儿班当成是小学预备班来施教的错误做法,使幼儿未能得到符合其身心特点的适当的教育,天真活泼的稚气、竞争向上的意识和求知的愿望逐渐熄灭,阻碍了幼儿未来的发展。

[1][2][3][4][5]。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