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理论文章的读书笔记范文(13篇)

时间:2023-11-10 09:27:56 作者:XY字客

教育教学读书笔记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缺少的不是知识,也不是职责心、爱心等,而是教学的理念和方法。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是填鸭式、满堂灌、一言堂等,这些都是消极的、无效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自主性是一种压抑,一种挫伤。

此刻,很多教师都明白这样不好,但又苦于无处借力,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我们学习了《有效教学》一书。《有效教学》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它不像一般理论书籍那样深不可测,而是植根于现实教育,用质朴生动的语言从理论的角度探讨了教学实践一个重要问题:有效教学。

什么是有效教学呢?凡是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教学活动都可称之为有效教学。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我思考着,教学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没有预设就没有教学,仅有生成没有预设的课堂教学,实质上就是放弃教学的职责,那么,课堂教学的有效提问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方法。但加个问号不等于提出一个问题,这样提出的问题对学生的本事培养没有什么价值。

经过学习《有效教学》使我认识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应当是学校每位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追求的基本目标。教学有效性就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要想做到“有效教学”,首先教师要做一个真实的人,敢于露拙也敢于表现自己。其次要做一个善于反省的人,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包括我们的学生,包括教师自己,对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其实自身都有较全面的教研专区全新登场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课题研究教育论文日常工作认识,可是真正会去反思的还比较少。

对于教师来说,反思是一个进取的思维活动过程,同时也是进取的行为改善过程。让教师自己承担起学习和本事提高的职责,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具有学习的主动权和自主权。这又是一个不断的自己监督、自己调节、自己激励、自己强化的过程。

在“有效指导”中的有效“提问”与“倾听”一节中提到:“有效教学基本状态是对话式的、互动式的。而教学是否出现和维持某种对话式的、互动式的状态,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够有效地‘提问’。教师高质量的提问,能够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堂提问在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能够说提问贯穿在每一天的教学中,贯穿在整个课堂中,可见,课堂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提问。

的确,提问是一个很微妙的教学技艺。在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发生了重大转变,由以往的“教师主体”发展为今日的“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更多地强调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交流和相互理解。而课堂提问实际上是实现师生交往互动、理解与对话的重要手段,也是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本事的重要途径。正如书中所说:“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能让学生更进取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书中对“什么样的提问是有效的”给出了提议:一是使问题具有必须的开放性,二是使问题坚持必须的难度。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做到提问要精心设计,要紧扣教学目标,依据教学资料的重点,抓住知识的关键,注重提问的质量和效率,到达以“精问”促“深思”,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同时在设计课堂提问时还要注意难易适度,把握好分寸,善于寻找学生的“已知区”与“最近发展区”的结合,即在知识的“增长点”上布设悬念,使学生“跳一跳能把果子摘”。

其次,提问还要有层次性,问题之间要有内在联系,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层层推进,步步深入,让学生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思维随之逐步提高;此外,我们还应尽量为学生供给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空间,运用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激发、指导学生对学生提问,学生对教师发问等提问的多元模式,这些都是贴合学生学习需要的。

关于有效讲授,书中提到了一条就是要幽默风趣,令学生坚持简便活泼的心境。能给学生创造一个简便愉快的课堂学习环境,必须会得到学生的认可。可有时候我们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一旦气氛活跃起来了学生的注意力就容易分散,更有少数同学会把注意力转移出课堂,这样便需要教师花时间去维持课堂纪律。

究其原因是教师的任务导向不明确。教师应当为学生供给较多的机会去学习那些将要学习的材料,而不应当把过多的时间浪费在与教学资料无关的事情上,对教学中可能发生的影响教学的事件有一个预测和行之有效的处理方法。对授课资料在时间上要做出合理安排,这样才能够充分有效的传授教学资料,使得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有价值有意义的知识。

读完本书,我对有效教学有了更深的理解,那就是有效教学是一种理念,同时也是一种教学实践活动。我们要多读书、多学习,掌握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并在其指导下积极开展有效教学实践,最终提高教学效率和教育质量。

教学读书笔记

人的一生,怎么样才算是幸福快乐?这不仅仅在于我们的能力,也在于我们的欲望。在衣食无忧的前提下,超出我们能力的欲望会带给我们更多的痛苦。当然有人会说这样才有奋斗的动力,可是奋斗的目标,一定是在我们能力范围之内的,欲望可以伴随能力的增长而增长,但是过高的欲望,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孩子,都是一同压迫与痛苦。人是否应该为未知的未来而奋斗,这一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但是在某一个阶段,回过头来看看卢梭的这段话,总是会有一些感受的:生命的长短听天决定,这是第一个法则,这个法则是自然教给我们的。远虑!使我们不停的做我们力所不能及的事情,使我们常常向往我们永远达不到的地方,这样的远虑是我们种种痛苦的根源。像人这样短暂的一生,竟时刻向往如此渺茫的未来,而轻视可靠的现在,简直是发了疯。

第二卷所讲述的是两岁到十二岁。这个阶段对于父母而言是最大的挑战。因为在这个阶段,孩子的性格与发展将由父母来铸就。在此之后,到了十四岁,孩子将要形成自己的世界观,父母所起的作用已经比不上孩子自己的体悟,到了十八岁,就需要远远的躲开,让孩子创造自己的生活了。

卢梭笔下的爱弥儿是一个贵族家庭的孩子。在书中讲述了如何培养她的感官能力与学习能力,由于时代与背景的差异(贵族的孩子到现在相当于官二代或者富二代了),不是特别适合我们。这里要谈及的是对于一般城市中产家庭如何养育孩子的一些个人体悟。

应该有什么样人生目标。

作为普通人,没有一份家业或者某种事业需要孩子去继承,因此不能要求孩子的人生目标高于一个普通人。虽然每个人都很容易把孩子看做一个天才(有的时候看做一个蠢材),但是我们的孩子毕竟都是普通的孩子。孩子有他自己的人生与选择,我们可以影响他的人生与选择,但是不能替他决定。也就是说,如果他的目标就是一个普通的学校、一个普通的职业、一个普通的人生,我们没有什么可以责备的。我们自己的人生目标需要靠我们自己实现,而不是靠孩子,就算以爱的名义提出也不应该。

但是影响他设定更高的人生目标是应该的,所以需要领他看书、领他到各处去旅游,看见这个世界、看见这么多种不同的人生,他才有机会树立更高的目标,但是这个目标一定是他自发形成的,而不是我们灌输或者要求的。

学校、性格与人生。

一个好的学校不是目标,而只是目标中的一个手段或者过程,而且不是唯一的手段或者过程,并不是说他没有上一流学校就一定不会有一流的人生,或者上了一流学校就保证有光明的前途。即使是大学,在人生的马拉松中都只不过是开头的十公里,至于中学,基本上只能算是热身了。

在公司中,学历只是一个第一次就业时的敲门砖,一旦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无论是在公司内的发展还是寻求其他机会。在公司内的优秀人士,他们的优秀之处都表现在性格、为人处世等内化因素,与学校所学并不直接相关。因此好的学校并不代表好的人生。好的性格可以代表好的人生。

好的性格有什么,排除那些人情世故的学问(这些学问还是等上了大学在学习吧,因为不同的环境、不同的目标需要不同的人情世故,热情奔放社会关系广泛与埋首书牍钻研学问都是人生),在学习上好的性格无非有以下几种:

*对事物强烈的好奇心。

*对知识执着的钻研。

*勤奋刻苦的学习精神。

*追求上进的竞争精神。

作为一个孩子而言,活泼好动原本就是天性,培养其执着与刻苦决不能以压抑其天性为代价,否则得之甚少,失之颇多。一旦天性被压抑,可能得到的是一个表面听话乖巧的懂事孩子,可是他的人生从此失去了,乖巧孩子就意味着他的人生是为了小心翼翼的满足强势者的要求,家里可能是父母,学校可能是老师,社会可能是更大的权力。我不希望孩子成为一个乖巧的好像希德(汤姆索亚历险记)的孩子,他的人生应该为自己负责,而不是为了别人。对自己最大的善就是对所有爱他的人最大的善。

为了培养他的执着钻研与勤奋刻苦,我们可以利用的是他的竞争精神,我们可以使用的是我们的身教而非盛气凌人的言传。我们希望他钻研与勤奋,我们自己就需要钻研与勤奋,我们希望他看书,我们自己就要更加努力的看书。家长的示范作用会内化为性格,家长的言语要求只能转化为应对。孩子主要的性格来自于和他最亲密的人,而不是来自于学校、同学或者朋友。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确保永远是他最亲密的人,然后努力在他面前展现(包括自我性格的持续改善,虽然这可能很难)性格中最好的一面。

学习的内在动力与外在动力。

学习有内在动力与外在动力,内在动力就是孩子自己的追求与性格,外在动力就是家长、老师、同学的影响。对于学习而言,内在动力是核心,外在动力是辅助。好的外在动力能够刺激内在动力,就好像孩子自己说的,和跑的快的人一起可以跑的更快。但是只要内在动力建设好了,外在动力只能影响好或者更好了。

现在学校教育,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有一种趋势就是刷题。这样的好处是立竿见影的,因为在很短的时间内,孩子就会背诵很多文章,就会完成各种计算,就会考出好成绩。我本质上是反对刷题的,因为这是一种对于内在动力毫无建树的外在动力,在较短的一个时间内可能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可是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会直接影响孩子的性格成长与道路选择。刷题所形成的短促效果,甚至划重点所形成的超强优势,如果被内化了之后,就会变成投机取巧、临时突击的学习方式,有无数在中学学习优秀的学生,上了大学之后成绩一落千丈,再难赶上,就是这种方式内化的结果。我支持为了打牢基础而进行的各种强化练习(比如可汗学院那种方式),但是我反对各种题海战术的刷题,这种刷题的目的不在理解,而在固化对于某种题型的思维从而可以快速有效的解题,并不利于知识的掌握,新东方那种高分tofel低能英语的培养方式,对于成年人的特定目的可能可以考虑,但是对于孩子是绝对不应该的。

何谓快乐学习。

现在有一种说法是快乐学习,这个观点没错。但是快乐学习不是快乐的不学习,而是找到学习的快乐。在这个竞争的社会中,迟早会遇上残酷的竞争。如果不尽早进行积累,那么到最后只能自己后悔。

那么怎么样能够让学习变得快乐呢?这里需要利用的就是每个孩子都有的好奇心与好胜心了。如果按照课堂上老师讲的枯燥的背诵记忆,当然谈不上快乐(毕竟遇到好老师的机会凤毛麟角),这个时候就需要依靠家长的素质了。当讲到论语,就可以给孩子介绍孔子是什么样的人,那个时候春秋是怎么情况,除了孔子之外庄子、韩非子都是很有意思的。当背诵杜甫的竹里馆,就可以谈谈杜甫倒霉的一生,安史之乱,李白和杜甫有什么不同(一个求官而不成,一个有心而无力)。每一个枯燥的文字后面都有一段生动的故事,这种故事是孩子最喜欢的,继续下去,就可以让孩子自己发掘了,比如对于项羽,为什么有人说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有人说包羞忍辱是男儿,学习,至少是部分的学习就会成为一种乐趣了。

什么是成功。

成功有很多定义,虽然看了很多所谓成功学的书,但是我对于成功的定义非常简单,就是可以和喜欢的人在一起做喜欢的事,唯一的前提是遵守社会规则不破坏他人生活。这可能是驾着游艇泛舟加勒比海,可能是在书桌前攻读绕口难懂的古籍,可能是攀登皑皑雪峰,更可能的是,与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一样,为了生活中每一个细碎琐事而快乐,可能是初生孩子的笑,可能是旅途中的温馨。成功就是让自己和所爱的人幸福。至于周围其他人俯视或者仰视的目光,这个与成功无关。还有就是那些以财富权势多少为基准的成功观,还有以各种方式抢夺更多资源的成功学(或者叫厚黑学,操纵术等等),我在本质上是反对的。

我们与孩子的关系。

可能是自由主义的书看的比较多,我比较希望孩子未来有自己独立的生活。他自己的命运与前途由他自己掌握,我们可以协助,但最后必须旁观。为人父母并没有给我们高人一等的资格。孩子与我们是平等的,并不因为他年龄尚小,尚且不能自食其力就必须屈从于我们的意见,虽然我们有很多意见是以爱得名义提出的,但这实际上是把爱功利化了。我们可以引导他,可以影响他,可以批评他,但是我们要求他所做事情,不能以“这是为你好”、“你要听父母的”为前提,而是尊重他自己的理性思维与判断,要相信孩子有这个判断能力。我们所付出的都是来自于我们的自愿,并不意味着孩子亏欠了我们越来越大的恩情而必须使用更好的学习成绩或者更好的社会成就或者更多的顺从来回报。我们有我们的责任,就是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我们有我们的爱,希望他可以有更多选择的能力。但是我们不能也无法替他选择。

关于家庭的规则。

家庭中当然应该有规则,孩子当然应该尊重父母的意见,关键是如何建立这种规则。家庭就好像一个小社会。假设一个家庭是一个国家,那么这个国家应该是什么形式呢?现在大家都认可的方式就是执政者采用民主法治的方式管理这个国家,国民享受平等的权利,而不是一个独裁的统治。但是到了家庭之中,为什么独裁就成了理所应当的事情了,为什么孩子必须听父母的话而不能反驳,为什么父母自己可以不做那些他们要求孩子做的事情(为什么孩子要学习父母不学习,为什么孩子不能玩游戏但是父母可以玩游戏),这种管理使得孩子从小就体验到了一种不平等的强权的社会关系。在我的观点中,规则的制定就好像法律一样,在最开始的时候首先需要全家人一起沟通,每个人提出自己的观点与理由,孩子可以反驳,但是也需要理由(比如我为什么不能吃糖?因为这样会得龋齿,很疼(顺便进行一下科普教育),而且糖里有很多添加剂都是垃圾),大家认可后形成书面的同意书并且签字,这个约束对每个人都有效。当习惯形成了之后就不用书面这么麻烦了,但是最基本的一点就是规则之前人人平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关于舒适的环境。

在可能的情况下,我们当然愿意为孩子创造舒适的环境,比如洁净的有机蔬菜,舒适的床铺等等。但是这种舒适的环境不应该培养出娇弱的孩子。床不舒服了睡不着,菜不可口了吃不下去,因为我们不知道孩子未来的生活是怎么样的,所以我们要培养孩子的适应能力。有机蔬菜只是为了避免污染,所以不要给孩子强调我们只吃昂贵的有机菜。床铺不需要太过柔软舒适。不需要购买那些昂贵精致的服装,舒适就可以了,品牌不重要。但是有一个习惯是需要养成了,就是整洁。无论贫穷还是富裕,每个人都可以是整洁的。

关于课外班。

对于课外班有很多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这样挤占了孩子娱乐的时间。如果孩子的娱乐是和小伙伴们一起玩愉快的游戏,那么的确需要保证一定的时间,如果孩子的娱乐是电脑游戏,那么挤占了也无妨。另外一个关键的因素是孩子当下的好胜心与未来的竞争环境。可以看到的是,经过课外班洗礼的孩子在学校学习中明显占有优势。比如大家诟病的奥数,当孩子经历了一定的奥数洗礼之后(当然不一定每个孩子都适合,如果学校的课程都跟不上那么就没有必要了),后续学校的学习就变得无比轻松,这种轻松带来的是高涨的自信心,当孩子认识到这种自信是额外的辛苦带来的,那么课外的学习就不是那么辛苦的事情了。毕竟,对于孩子而言,能够拿到一个好成绩在班里炫耀,也是一个非常让人热血沸腾的事情。在这个方面而言,家长需要做的是尽量找到一个好的老师。学校的老师不能选,课外的老师当然要挑。一个好的老师能极大提升孩子的学习乐趣,这一点非常重要。

但是同时有另外一个需要注意的事情,由于学校课程的难度低于课外班,那么是不是干脆不让孩子上学(感觉是浪费时间),全心全意的去上课外班呢?非常不可取。学校对于孩子而言就是最重要的社交场所,在这里他可以把自己培养成一个社会的人。如果把孩子关在课外班的课堂中,那么他未来的发展是非常堪忧的。其实每个孩子都有一个自己创造的小世界,这个小世界的入口很小,就好像爱丽丝的兔子洞一样,只有小朋友能进去,大人是进不去的。学校的生活,就允许孩子邀请朋友进入自己的小世界享受多彩的生活,脱离了学校的生活,那么孩子在自己的小世界中只能孤身一人饱尝孤单的苦楚了。

钟声响了,发生了多大的变化啊!他失去了眼睛的光辉,他失去了脸上欢乐的容颜,再也不能游戏,再也不能蹦蹦跳跳地玩了。一个严峻而怒气冲冲的人抓着他的手,庄重地对他说:“走吧,孩子”。接着就把他带走了。在他们进入的房间中,我隐隐看到了一些书。书!就他那样年龄的人来说,是多么累赘的东西啊!那可怜的孩子一任那个人把他拉着;他用依依不舍的目光把他周围的东西看了一下,就沉默地走了,他眼里充溢了眼泪不敢哭出来,他心里充满了怨气不敢发出来。

这不是我们要给孩子的生活。

老杨是我们多年挚友,勤于阅读和思考,读书笔记写了几百篇,简直可以结集出版。这篇读书笔记是我看到最有感触的一片,实在太欣赏。征得同意。

教学勇气读书笔记

在已经历了二十多年的教学实践,开始对教育教学问题自觉思考之时,我有幸与帕尔默的《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相遇,看作者从关注教师心灵的角度来解读教师,解读教学,解读教育,让我有豁然开朗,重获教育生命之感。

最吸引我的:本书最吸引我的是作者陈述个人教学的案例时对个人心灵挣扎的描述,这种描述能让人感觉是发自作者内心深处,是基于对自己心灵的彻底体察,以及对自己所处环境的整体洞悉,并结合对教育对象的换位思考,几方面的交替进行,夹叙夹议,陈述观点。这种论述给人以极其深刻的印象和巨大的说服力,让人感觉到作者对教育工作的无比热忱,对人性的反思,对教育同行的热情激励,以及对现实问题的深刻关心。这种叙事探究的方法,比起层层的逻辑的论证说服力更强,更能关照到深层的现实的问题。帕尔默教授的《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一书,带领着我,逐渐回顾自己的教学生涯,拨开迷雾,认清自己的内心。读《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是一次激动人心的、深刻的、探索教学本质的精神之旅。

最无法释怀的:最令我无法释怀的是蕴含在《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中的那份源自作者心灵深处的自我剖析情怀。我们承认:教学的根本是学习的学生,而非教学的教师。学得好的学生未必就是教得好的教师最美好的成果。学生通过各种途径、以绝妙的方式方法学习,包括有的学生另辟蹊径、超越上课的教师、既不靠上课也不靠教师,一样学得不错。然而,我们更应该清楚:教师是最有力量创造条件让学生学到很多很多——或者也有最有本事弄得学生根本学不到多少东西的人!也就是说,教师可以成为天使——引领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也可以堕落为魔鬼——扼杀学生的天性,阻碍学生的成长。如此说来,教师操控学生生命成长的权力远大于其他各行各业,因此,我们更应该做一个用心的老师,用心研究与教学相关的自我内部景观,不但要有解剖自我的勇气,更要有解剖自我的行动,在解剖中认识真正的自我,变回自我!惟有如此,才会真正对学生的生命负责!

苏霍姆林斯基有一句经典名言:“要天天看书,终生以书为友,这是一天也不能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你的思想。”读了《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一书,相信自己在作者的引导下,也有勇气在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发现的。

英语教学读书笔记

寒假中,阅读了《细节决定成败——英语教学中的细节》一书,这本书主要从教学设计、策略教学、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教学四个方面以实例结合理论的方法研究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的细节。虽然看的过程对我来说有些吃力,因为它不像小说一样有很强的故事性,但是阅读这本书后使我了解了小学英语的教学过程需要关注的重点和细节,让我的教学理念更加清晰,同时也为我日常的英语教学找到切实的理论依据。下面,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对这本书中的内容作介绍。

(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能力。

《小学英语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在英语教学中,作为教师应该始终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学生情感,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实施有效的教学方式。

本书中,详细地介绍了策略教学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1、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和质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大胆思考,敢于质疑,让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做学习的真正主人。在教学导入过程中,教师需要有意识地创造思考的环境,鼓励学生质疑问题,探究思考,让学生感受和体验新语言的产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

2、引导学生参与课内学习活动。文中介绍了几种启发式教学方法,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提问启发式、情景启发式、对比启发式、动作语言启发式、实物投影启发式。

3、引导学生用英语交流。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相互交流的机会以及充分表现和自我发展的.空间,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技能。

4、引导学生积极与他人合作。小组合作学习室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而进行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每个同学不仅确保完成自己的任务,同时还要确保组内其他成员完成任务。因而合作学习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及合作参与的能力。

(二)分层教学中学习任务的把握。

分层教学即按每个学生的学习目标和实际的层次水平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并针对学生的实际层次提出不同的培养目标:对中上层次的学生要求“鼓励+全面发展”;对中下层次的学生提出“合格+全面发展”。

分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全民提高学生素质,激发学生学习与创造的热情,使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学有所得,逐步提高。它是基于学生发展差异基础上的个性化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分层教学并不容易操作,如果把握不好不仅不能激励中上层次学生的学习热情,反而还会磋商中下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期中的关键要素是必须把握好学生学习任务的难度,促进学生良好的个性潜能的充分发展。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分层次教学中都要把握好学习任务的难度。

(三)语言知识教学要注重方法的运用。

1、字母教学的注意事项:(1)注意读音的准确性。让学生多读、多听、多模仿标准音使学生在初次接触英语时就养成学习标准读音的习惯。(2)严格要求书写。学生要注意字母书写的格式和方法,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3)适当总结字母在单词中的一般规律性发音,为以后的单词学习打下基础。

2、提高语音教学的效率,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做好示范。(2)正确的模仿。(3)加强学生的练习。

3、有效进行词汇教学。面对词汇量要求数量的增大,教师和学生的压力也随之增大,许多教师觉得无法处理,学生更是把背单词当成巨大负担。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需要充分考虑理论和现实的需要,遵循外语教学听说领先、寓教于乐及循序渐进等原则,认真研究词汇教学的有效方法。首先要教会学生学会拼读规则,其次可以利用构词法或直观教学法讲授生词,最后可以以句子为单位进行词汇教学。

通过这个假期认真仔细地阅读了《细节决定成败——英语教学中的细节》这本书,我将在今后的英语教学中运用领会到的精神和涵义指导我的教学工作,同时结合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兴趣爱好、知识水平等有选择地运用这些教学方法,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英语教学水平。

大教学论读书笔记

夸美纽斯,捷克著名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近代西方教育理论的奠基者之一。夸美纽斯在教育理论上的最大贡献,是比较全面地论述了改革中世纪的旧教育、建立资本主义的新教育的主张,从教育目的、原则、方法和内容等方面提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改革旧教育的方案。书中提出教学必须“遵循自然”,并论证教学的“简易性”、“彻底性”、“简明性”等原则。因此,本书被誉为近代最早的有系统的教育学著作,被视为教育学形成独立学科的开始。本书最伟大的贡献就是作者在书中所提出的一套完整的体系。从“泛智”的要求出发,为各级学校规定了多方面的教学内容,其中包括百科全书式的知识教育、道德教育和宗教教育。

我是一名山区教数学的体育老师,通过自己对《大教学论》的学习及老师的专业的导读,结合我的工作实际谈谈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对学校体育工作的一些思考。体育是自然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主要形式。但是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教师、家长过分的关心智育的发展以及安全事故的发生,学校体育得不到自然的开展。比如体育课程被挤占,体育教师被安排任教其它文化课程,即使上体育课也是不脏衣、不出汗、不对抗,学生的身体得不到自然的成长。虽然现在中考体育的分数已经和文化科目一样,但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们也只能盲目的训练考试项目,中学学校体育发展也不是那么自然。自然的体育活动可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发展,可以磨练学生的坚强的意志,学生心理疾病也不容易发生。据调查发现在大学生自伤事假当中,没有一名学生是搞体育的。希望在以后的生活中能慢慢的实现全民体育,全社会都能对体育重视起来,这样体育设施相对完善学生们除了学校以外在自然的生活中体育也能得到自然的发展。

在体育教学中游戏成为了最重要的部分,我的实际经验告诉我,游戏不但在幼年时期重要,游戏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都是很重要的。在上一节体育课的时候按部就班的进行学生的注意力不能整节课的集中,还会出现抵抗的情趣,这样时间一长就会出现运动损伤,学生还会出现厌学、恨学还可能出现心理疾病。学生的天性就是喜欢玩、好动。如果把体育的内容和游戏很好的结合起来,那么学生的兴趣就会提高,对这节课就会充满期望,其次学生能在整堂课中都积极参与进行。这样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既锻炼了学生们的身体,又在团结活动中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增强了集体意识。学生自然而然的得到了全方面的发展。

在学校体育中我们不能把体育单纯的看成体育课,在学生生活中走、跑、跳处处都充满了体育,我们要把学校的体育遍布于整个校园,让学生们在自然无拘无束的条件下都能进行体育运动。同时,我们还要通过思考把体育课与其他文化课有机的融合在一起,让学生们时时刻刻都能感受体育的存在,在体育课中也能感受到文化的熏陶,让学生们在学校自然的成长提高。

在以后的工作中要好好学习夸美纽斯的教学论思想并应用到实际的教育工作中去。当然,由于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夸美纽斯没有也不可能把教学论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的基础上。但是,他基于实践经验所提出的教学论思想,在一定程度上集中反映了教学工作的某些客观规律,为以后教学论的研究工作开辟了一个新的时期。

教学读书笔记

小说,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可以延长我们人类有限生命,丰富我们的生命体验的文本。每一篇小说都有其最突出的一些特点。例如《孤独之旅》中环境变化与人物的成长,例如《边城》中诗意朦胧的环境与淳朴唯美的人情,又如《驿路梨花》中巧妙的误会、美丽的人性。小说教学,我们就要抓这些最突出的特点教才有意思。

关于每一篇小说的特点,我们要具体文本具体分析。但我们可以先了解它的一些共识上的特点。

首先,小说是叙述的文本。大多教学都从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去整理事件,分析内容。这种简洁的模式化的处理方式,当然是可以的。但是每一篇这么去分析,就太过于“套式”化了。小说是说“故事”的。讲故事,只需要把事情的发生发展的经过讲清晰就可以了,但是讲情节则该看其因果关系是否讲清楚。现代小说,突出的是故事中的“因果关系”。我甚至觉得结局都可以不关注。

其次,小说叙事的中心是塑造人物、刻画性格。中外文学史上对“圆形人物”的评价比较高。因为它的内涵表现更加的丰富,而且塑造这样的人物更困难,代表小说成就也更高。我们要注意的是,人物的性格有静态和动态之分。例如《故乡》中的闰土,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前后性格变化是很大的。赏析时候就要去发现、品析这种变化。粗糙的给人物性格定位是不可以的,笼统地给他按几个抽象的词更是对文本的不尊重。在人物品析的时候,我们要关注环境、情节、细节、角度。例如《驿路梨花》中的瑶族老人。他不是文中“我们”要找的“梨花”,作者甚至没给他一个具体身份和姓名,但是我认为作者描绘他时,极花心力。老人有好几处“笑”,好几处“说”。他那持重沉稳,却在见到“梨花”时“立即”走去,这些地方都颇值得玩味。

再者,小说有其特有的表现手法,就是它变化无穷的叙述方式。《驿路梨花》一文中采用了“移动焦点式”的叙事方式,通过瑶家老人、梨花妹妹两个人的叙述,将“驿路人家”的来由交代清楚了。又如芥川龙之介《竹林中》是通过“共焦点式”的叙事方式,将武士之死案件展现于读者面前。这过程不是为了得到一个真相,而是为了展现人性。因为塑造人物、刻画性格是叙事的中心。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每一篇小说都有他的叙事特点。

最后,小说教学中不能疏忽的就是小说的“虚构”性。虚构有目的,或再现生活,或探索生活的另一种可能性。如此,《智取生辰纲》便不建议去探讨什么“杨志为什么丢纲”的话题。把一个虚构的情节当做事实来研究,是一种误导,是在解读“成功学”“社会学”。小说是文学的一种形式,文学是“人学”,更应该关注细节,从杨志的心理与性格角度多加揣摩。关注角度不同,课堂走向就不一样了。

教学勇气读书笔记

读了帕尔默的《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一书,的确是带给我一次心灵的精神之旅,虽然其中有些章节让人颇难读懂,但此书还是让我受益非浅。

教学需要勇气,需要保持自己心灵开放的勇气,这是我在此前所没有认识到的。

我们有没有这种感觉?与刚刚走上讲台时的我们相比,现在我们的心慢慢地变得硬起来了?那时候,在办公室看到有些老师很严厉地批评学生,甚至体罚学生,心里总是替学生委屈,觉得老师太过分了。什么时候,我们也加入了对学生厉声呵斥的行列?想象一下,再过几年,十几年二十年,我们会变成什么样子?觉得可怕。我们很容易发现,我们身边有很多不快乐的老师,教师这个职业,给他们带来的是压力,是痛苦,是无可奈何的谋生手段。

另一个感觉是现在的学生教起来怎么越来越难了,越来越多“来自地狱的学生”;课程改革对教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巧的要求越来越高了,都不知道该如何应对了。从这些抱怨声中我们可以看出我们仅仅从学科和学生的角度上理解教学,我们也是在这个角度上来进行着我们的教学,很少从认识自我这个角度来理解教学,去理解我所教的学科,去认识我所教的学生。在帕尔默看来我们教学的目的就是去简单的复制这个世界,而不是在改造这个世界。

这个世界是要不断向前发展的,我们要想让我们的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去复制这个世界。作为教师就不能仅仅从学科和学生的角度上去理解教学,教师应该去理解自我的知识,认识自我,把自我和学生、学科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共同体,去完成自己的教学工作。因此,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仅是有精深的学科知识,好的教学方法,正如帕尔默所说的真正的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在每一节课里,教师与学生建立联系,进而引导学生与学科建立联系,减少依赖于我所采用的方法,而更多的依赖于我了解和相信我自己,自我的身份认同,我的自我个性,还有身为人师的“我”的意识。

我们的教学应该是对学生的一种亲切款待,而亲切的款待经常是主人比客人受益更多的行为。我们要学会去倾听我们的学生。我们的学生在恐惧、沉默的背后,是想去发现他们自己的声音,想去发出他们的声音,想让人们听见他们的声音。能够倾听学生甚至尚未发出之声音---意味着不断地宽容他人,关注他人,关心他人,尊重他人;意味着不能匆忙地用我们可怕的言语去填塞学生的沉默,并且不要迫使他们说我们想听的话;意味着充满深情地走入学生的世界,以便他或她把你看成是能一直倾听他人真话的言而有信者。这样有一天学生会能够真实而又自信地说话。

“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容许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的时间表”这个才是真勇气。有多少人,敢于去面对“意想不到”呢?教学设计从四平八稳出发,是多数国人的天性。这个当然也是保护自己的自尊,未知的事物,发生在课上,极其考验人的课堂机智能力。而这一切,都和什么有关呢?除了教学常识,更多的是还是教师在精神方面不断超越自身从而让学生更好发展的机遇,也就是说,那些敢于让“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的教师,是具有生命弹性的人,成全自己生命过程,是以成全每一个不同的学生为根本前提的。而这样的课堂,才具有永恒的魅力。

帕尔默在《教学勇气》中有三章讲到共同体:第四章·认知于共同体中,第五章·教学于共同体中,第六章·学习于共同体中。

“共同体”这个术语刚开始的时候就像一个制冷的东西,把那三章变成了三个冰柜,从里头取出来的东西都冷冷的,冒着冷气,一直冷到我的心里。因为,在这个大冰柜里,我发现了很新鲜的东西。随着新鲜的事物越来越多,我发现“共同体”不是冻结万物,而是孕育万物的。

有时候,我也在思考,为什么有时候叫学生记笔记他们还不记,是不是他们很懒?是不是他们在开小差?难道他们不觉得这个很重要?但是,事实上我也知道,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比让他们记录我们的笔记更重要。这里的矛盾其实就是我自己内在思想的矛盾。如今,被帕尔默一语道破,我们完全可以让共同体发挥教育的力量,但这一定是建立在真正的共同体的基础上。

何谓真正的共同体呢?帕尔默这么描述:“在真正的共同体模式中,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同时关注一件伟大事物,在这样的课堂上,让主体——不是教师或学生——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的最优特质获得融合和超验升华。”帕尔默提出课堂应以主体为中心,而不是以教师为中心或者以学生为中心。

这个观点对我来说就是一个很新鲜的事物。

帕尔默有一位导师是个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的教授。他博学多才,他总是讲很多内容,以至于不给学生留一点提问和评论的时间。因此,他的课基本上是独角戏,而他的学生只有扮演听众的份儿。倘若按照我们的教学评价,这样的课怎么可以?倘若单独以是否以生为本来判断,那真绝对是失败的课。可事实上,学生是那么喜欢听他讲课。他的课堂魅力在哪里呢?请看帕尔默的记录:

“在他的社会思想史课上,他不停地演讲,而我们成排地坐在那儿记笔记。但是那些课并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虽然我们几乎没说话,但他的演讲没有把他自己,而是把主体置于我们的注意力的中心,而且不知何故,我们聚集在那个主体周围,而且开始与它互动了。”

“……我们几乎亲眼看到马克思孤独地坐在大英博物馆的图书馆里写《资本论》。透过动态的想像,我们不单与思想家本人建立了关系,也跟激发他思想的个人和社会背景建立了关系。”

这位教授的授课,之所以能达到这个效果,关键是他“用一种深切地结合他本身独特气质的方式”把这些学问介绍给学生。当教师把自己自身独特的优势整合于教学中,在与自我、学生、学科的密切联系中彰显生命本质时,就能够发挥出惊人的教育力量,甚至发挥出改变现实教育制度的力量。所以,我们必须走向自己的内心世界,呼唤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

帕尔默提出教师应积极参与教学对话的共同体,认为这是教学人员应尽的专业义务。

帕尔默对教师职业的分析非常精辟,他指出这么一个事实:教学也许是所有公共服务中最个人化的专业。“虽然都是在学生面前进行教学,但是我们的教学几乎总是像独奏一样,永远在同事的眼光以外;相比之下,外科医生或法庭律师经常要在对他们的行业了如指掌的同事的眼皮底下工作。律师在其他律师面前争论案件,在那里,所有人都能清晰地看见他们的技巧和知识的差距,水平高低一目了然。外科医生在专家的注视之下操作,要是手在做手术时颤抖一下就会马上被人发现,使这种失当行为不大可能发生。但是教师可以在人体内遗下海绵或错误地切断人的四肢,而除了受害者以外,并没有别的目击者。当我们走入这个名为教室的工作场所时,我们把同事关在门外。”

这样的职业比较让人非常清晰地看到教师职业的与众不同。我突然明白了为什么参与教学对话的共同体对教师来说是那么重要。但是,我们平时总是觉得时间不够用,没有经常去听其他同事的课,还有,交流的时间也不是很多。在我们这样不需要坐班的单位,很多老师上完课就回家了。而且,大部分老师也不喜欢被听课,一部分老师是因为缺乏自信,一部分老师是因为害怕竞争,或者其他什么原因。不过,交流应该还是非常必须的。

但是,教研室作为校本教研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共同体往往被忽略。倒是网络教研蓬勃兴起。现在,教育博客也欣欣向荣起来。这些网络上的教育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教师现实生活中教育共同体的不足。教师专业成长毕竟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一个教师的专业成长没有谁给你规定年限,似乎可快可慢。但是,学生的成长是不等人的,所以,教师的专业成长就变得特别迫切。因为,我们要对学生负责,对自己的职业负责。

同事的共同体中有着丰富的教师成长所需要的资源。我们从个人化的框框中跳出来,在网络教研这个共同体中建立持久不断的教学对话,这样既提高了我们的专业实践,也从中提高自我认识。

所有真实的生活在于相遇。”教学就是无止境的相遇。当我们寻找到了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我们就不需要躲在讲台后面,利用我们手中的“权力”去控制学生,与学生造成分离;我们也不需要简单的模仿其他教师的教学方法,而是去寻找契合自己个性的教学方式,真正好的教学应该是源自教师的心灵。当我们把自己自身的独特优势整合于教学中,教学于共同体中,在于自我、学生、学科的密切联系中彰显生命本质时,就能发挥出有效的教育力量,体现出我们教师应有的价值。

数学教学读书笔记

在生活中,我们借助代数运算,解决了许多问题,使用代数运算找到了许多数学规律,获得了许多结论。《初中运算教学策略》这一部分告诉了我们代数运算的实际意义及教学方法。

在中小学数学的代数运算里,数值计算过程比较直观,结果也很具体,而对于带有字母的代数式所进行的代数运算比较抽象,很多时候是一连串的符号。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大多数人都会认为代数运算就是对一系列字母、数字,按照运算规定做运算的过程。看过这一部分以后,我发现原来的这种想法错了。书中这样说到:一个代数运算是否正确主要看运算过程是否正确,而运算过程是否正确也就是运算者是否正确使用了相应的运算法则、运算律,代数运算的实质就是依据运算法则、运算律做推理。

那么,在教学工作中,我们应该如何去讲授代数运算这一部分呢?书中告诉我们: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应当明确代数运算基本技能的阶段性和终结性目标之间的差异,适时、适度地开展训练;另一方面,应当舍弃一味机械训练的做法,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以提高学生的代数运算基本技能。

书中有很多教学案例,从《运用公式法分解因式》这一案例中可以看出,这位老师在教学设计中不但关注对学生代数运算基本技能的培养,而且更关注对因式分解基本原理的理解,包括其中所蕴含的数学方法。

总之,代数运算的教学,不能将其简单定位成一个技能的教学。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应当让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理解运算的意义、作用,提供有价值的习题,尤其是变型题,培养学生的基本运算技能,设计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应用相应的运算知识、方法去分析、解决问题。

《有效教学》读书笔记

随着课堂教学的进一步的深化改革,每一位教师都在寻找、积累和建构自己的有效教学的经验,力求“低投入,高产出”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使学生获得最大长进、发展。看完《有效教学》,当前的阅读教学要着眼于几个“点”来优化教学。

一、把握本文的基点各篇课文的基点各异,教师在解读文本的时候要能准确地把握课文的基点,准确把握课文的价值取向。虽说“一千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毕竟还是“哈姆雷特”,而不会变成“孙悟空”。因此准确解读文本是课堂教学的前提。

二、找准课堂切入点就教学来说,找到个性化教学的视角,这是有效教学的关键所在。因为这样可以使一堂课的教学内容相对集中,学生学得相对透彻。一篇优秀的文章,总有那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关键的词语、文眼、警句、过渡段、文题,等等。在正确把握文本的基础上,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从教材中“掏出”极宝贵的可教因素,通过二度创作,精心设计,突破一点,可以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促使学生的思维的触角深入到文本的内核,从而让课堂成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场所。比如有位老师上的《天鹅的故事》,紧紧抓住“感动”一词,让学生与文本亲密接触,感动老天鹅,感动天鹅群,感动老人,最后感动读者,感动所有的人,让人们懂得人与动物和谐相处,体会到天鹅的顽强和团结精神。

三、捕捉情感兴奋点有效的教学在于能够了解学生的“需要”以及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更重要的是,学生的“需要”和“差异”往往并不限于知识水平,而在于求知热情。这就需要教师不仅要考虑“我应该讲什么知识”,还要考虑“我应该如何让他对这些知识有热情”,善于培植学生的兴奋点,不断地激发和引导学生就某个问题进行质疑、讨论、争辩和探索。教师的教学智慧和教学艺术,就表现在如何合理而有效地点击到学生愿意兴奋、能够兴奋的关键点和关节点上,从而不断推动学生智力和思维水平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四、创设思维生成点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寻求知识生成、知识扩展的发散点,善于打开学生思维的空间,释放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开发学生沉睡的潜能。寻求发散点,并有效进行思维的发散,要求教师具有开放的思维方式和广阔的知识背景。在具体的操作上,可以利用课文所留出的“空白点”,开展创造性阅读活动;可以利用课文主题的“相似点”,开展拓展性阅读活动;可以利用教材中的未知领域,抓住“知识盲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热情,指导他们进行研究性阅读活动;可以找到与其他学科、与社会生活的“交叉点”,组织学生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等。如在教学《特殊的葬礼》一课时,联系课文内容,让学生试试写写菲格雷总统饱含深情,动人心弦的演讲稿。一是能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文章的情感,同时也对学生的语言进行了训练,实现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效统一。有效教学意味着“想方设法”地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有效的发展。为了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有效的发展,教师需要在上课之前做好准备,这种准备活动就是“教学设计”。怎样的教学设计有效呢?这篇短文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切入点。的确,有效的教学设计不应该纠缠于细枝末节,而应该宏观地看待教材,瞻前顾后地分析教材,深入浅出地钻研教材。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超越,在吸纳教材的基础上扬弃。教学设计的过程,是把教材转变成学材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恰如其分地把握教材,从而把教材变成学生自己可以进行探究的学材,使学生能够逐步自主发展,教师的价值与智慧也主要体现在这一转变的过程中。因此,有效的教学设计还应能唤起学生充分的阅读期待、要体现语文味、在读、说、悟一统语文阅读课堂的今天还应引导学生扎实落实“写”的训练。

《教育教学》读书笔记

人说:读书足以移情,足以长才。使人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养性灵。因为书中有着广阔的世界,书中有着永世不朽的.精神。虽然沧海桑田,物换星移,但书籍永远是新的。这句话说得一点也不假,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就是一次与大师的对话,与智者的交流,是一次难得的精神之旅,同时也会让人收获非浅。

通过认真研读《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首先,我深深地感到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学行为等都在发生很大的转变,结合新纲要中提出的“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在学习新课程之后,我们的教学活动近年来以“探索型主题活动”的形式来展开。在“探索型主题活动”中,幼儿自发参与、自主学习、自由表达,获得了自身的发展,积累了许多有意义的经验。这是一个具有发展潜质和蓬勃生命力的活动形式,它给幼儿园素质启蒙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近年来的学习与实践,也使我们老师对主题活动有了认识,对新纲要有了新的理解。

幼儿是探索型主题活动中的“主体”,让幼儿在公开无限制环境中,允许自由学习、自由发展和自我实现。幼儿有意义的学习经验往往是在开放的时间和空间中获得的。幼儿有意义的学习所要得到的东西,常常不是依靠每天一二节集体教学活动所能实现的。真正有意义和有效的学习,可以打破单一性和封闭性,在时间与空间上充分地开放、在内容与方式上充分地多元化,使幼儿能尽兴地探索、尽兴地活动,因此课程设计应基于幼儿的兴趣和天赋为中心,追随幼儿的经验与生活。在“探索型主题活动”中,幼儿需要的、感兴趣的,尤其是随时随地在其生活、学习过程中产生和发现的,又是他们急于想知道或解决的问题,被及时地纳入课程和活动中来。在这样的活动中,幼儿的经验受到了真正的重视,幼儿的学习与他们的真实生活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了。

我们看到,在“探索型主题活动”中,幼儿自主生成、自主探索的主题,大都是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幼儿觉得奇怪的现象、幼儿感到困惑的问题,如在“新年”这一主题中,通过对幼儿询问:“你喜欢过新年吗?”“为什么喜欢过新年?”“过新年的时候你最喜欢做什么?”通过这些话题,得出幼儿最感兴趣的内容,从而从“外国人过新年”、“新年服装”、“新年里的活动”等活动便在幼儿的兴趣下铺展开来。当活动的主题和内容是幼儿所喜欢的、所感兴趣的时候,幼儿就会积极地去探索、去发现、去尝试,并有效地去同化外部世界,建构新的认知结构。“探索型主题活动”的实践研究,使我们对幼儿园课程向儿童生活回归有了新的启示。

幼儿有学习的需要,也有学习的潜能。在“探索型主题活动”中的学习,幼儿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接受性学习”为“探索型学习”。这种探索性、直接体验式的学习方式强调的是注重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经验水平、思维方式,能动地与周围的环境进行直接的“对话”。如在主题“我要上小学”中,幼儿对小学生的生活、学习产生了诸多的疑问,我组织了一次采访活动,让幼儿带着问题,到小学里去,亲眼看个明白,亲自去问小学生和小学老师,去寻求自己想要的答案。在这样的活动中,幼儿有充分的支配权,因而他们的学习也就更自主、更快乐。

我们教师要做的就是依幼儿的发展、兴趣、经验、认知以及不同的主题,布置丰富的学习环境、提供活动材料,让幼儿主动去实验、操作以及不断发现。因此活动也不拘泥任何教学形式,集体活动,分组教学和个别化的区角活动等,教师亦可由幼儿学习过程中了解并比较幼儿差异性,而引用不同的教学法。例如:我们看到班里的孩子特别喜欢玩棋类游戏飞行棋、跳棋等等,课间孩子们经常三五成群,或桌子上,或地上,聚在一起掷小骰子玩棋。看到孩子们对棋类游戏如此感兴趣,联想到正在开展的主题活动“开心一刻”,灵光一闪,主题大棋应运而生。我们把废旧报纸做成跳棋格子铺在地上,将主题活动中的各种开心不开心的事以及各种情绪设计成跳棋中的障碍或好运,而幼儿就是棋子,在大大的棋盘上跳跃。这个游戏既融合了主题活动中的内容,又顺应幼儿的兴趣、需求,给幼儿一种前所未有的身临其境的游戏感觉。

总之,主题活动的探索过程是幼儿不断主动学习发展的过程,也是教师在发展中实施教育,教育能力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其次,在读书活动中,更深的感受到爱心的重要,育人之道,爱心为先。教育家高震东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如果教育未能触及人的灵魂,为能唤起人的灵魂深处的变革,它就不成其为教育。要实现真正意义的教育,爱几乎是惟一的力量。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在什么条件下知识才能触动学生个人的精神世界,才能成为一个人所珍视的智力财富和道德财富呢?只有在这样的财富下——用形象的话来说,就是在知识的活的身体里要有情感的血液在畅流。”记得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你想把自己的孩子交给怎样的老师来培育,你自己就做这样的老师吧!是的,老师,请把美好的笑容带到学校,把对人与对世界的良好期盼带到同事们和孩子们面前,像孩子一样瞪着好奇的眼睛清点知识;把游戏这一人类最古老的快乐的方式引入课堂;把那些用了好些年的训词换成赞美,换成幽默;把那些尘封在角落里的各种各样的表情丰富在脸上,用你的脚尖轻盈地点地,听脚步声在走廊里击起快乐的回响。那些特别的孩子孩子正是通过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来学习正确的;我们永远都不要绝望,是因为只要我们充满期待,他们或许很有希望。”

“照亮学校的将永远不是升学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东西,而是圣洁瑰丽的师道精神,是一种对孩子的不染一丝尘埃的博大的爱,和对每个孩子作为无辜生命的深深的悲悯。怀着爱与悲悯,我们不放弃,绝不放弃。让我们专著的神情告诉所有人,我们没有放弃。”从这些话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的重要性。其实后进生同优秀生一样他们都是祖国的希望。对于那些尚未开放的花朵,我们就应该倾注更多的耐心,倾注更多的温暖,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他们,百花齐放才能迎来满园的春色!

体育教学读书笔记

我个人非常喜欢体育游戏内的书籍,所以今天给大家推荐的是一本非常实用的体育游戏书――《体育游戏》(第二版),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类书籍,愿我们共读。

本书由于振峰、赵宗跃、孟刚为主编,全书共分为两篇计14章,重点阐述了游戏与体育游戏的理论,包括我国学校体育游戏发展概况、少年儿童体育游戏教学的特点与策略、体育游戏的创编技法与程序、体育游戏的教学、体育游戏与心理健康、体育游戏与社会适应、篮球类游戏、排球类游戏、足球类游戏、田径类游戏、体操类游戏、武术类游戏、室内游戏、野外体育游戏等内容。本书密切结合当今社会对复合型体育专门人才的需要,坚持继承与创新、改革与发展;从“体育游戏”教学的实际出发;坚持突出教学性、针对性、实用性、科学性、先进性、时代性,力求从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与方法上的有所突破,尽可能地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范围涵盖多个层次、不同人群的游戏内容;达到传统的和民族的,国内的和国外的以及不同项目间游戏的统一;突出知识性、云汉文化传承和赏析,具有示范性和辐射性,使此书有力地支持“体育游戏”课程的改革与深入;更好地支持学校和社会“体育游戏”类的人才培养与使用。

传统的小学体育教学课堂上,教学资源极其匮乏,课堂上只有教师和学生,只是偶尔会出现一些简单的体育器材,学生在这样的体育课堂中很难对体育课产生兴趣。出现这类问题并不都是因为学校没有相关的体育教学资源,大部分原因是因为教师的教学内容中没有设计教学资源的运用。而体育游戏化教学的出现不仅让体育课堂的氛围更加活跃,而且游戏中会运用各种体育教学资源,就很容易让小学生对体育课产生兴趣了。体育课本身可以解放小学生的身心,但是传统体育课却让小学生有一定的学习压力,不适应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体育游戏化教学有效的将这一问题解决,小学生喜欢游戏,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运用合适的游戏吸引小学生参与到体育课程中来,并且游戏化的教学会让体育课堂变得比较轻松,小学生在这样轻松的氛围中可以自主的进行体育锻炼,提升体育能力的同时还能让小学生拥有更好的心理状态,适应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新课标中指出学生需要全面发展,在每一科目的教学中不只可以培养学生对该科目的学习能力,只要有合适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多种能力都能被有效培养。小学体育游戏化教学中通过不同的游戏可以培养小学生的不同能力。例如合作型游戏,可以培养小学生的合作意识;智力与体力结合型的游戏,可以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而学生自己进行创编类的游戏还可以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等。可见体育游戏化教学的重要作用。

例如在进行“追逐跑”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设计有趣的游戏促进学生完成教学目标。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做捕鱼游戏,学生头上戴上特制的小帽子,在帽子前面系一根“鱼竿”上面挂上小纸鱼,学生们分好小组。掷硬币赢了的同学先跑两米后,输了的同学去“捕”他头上的小鱼,因为这样的游戏有一定的竞争力,所以很容易引起学生们的兴趣,并且在这样有趣的'游戏中w生也能有效的完成教学目标。运用情境法进行游戏可以真实的还原生活中的情境,学生在情境当中能更有效的进行体育活动。例如在进行《开火车》这个体育游戏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来为学生创设情境,游戏开始前播放火车到站的语音,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来创设相关车站信息,让学生在游戏中有一种真实的体验,通过这样的游戏,不仅锻炼了学生的体育能力,还让学生的了解了乘坐火车的一些问题。可见小学体育化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学生对某一事物产生有一定的好奇心,就会愿意对这个事物进行探索,体育游戏化教学也是如此,许多传统的游戏学生已经玩过多次很难有兴趣了,因此教师在进行体育游戏教学中就要给游戏增加一定的难度,这样学生每做一次游戏就会有一次全新的体验,能让他们对游戏始终保持兴趣。并且教师还要不断的对游戏进行改编,在原有游戏的基础上创编新的游戏,如“三条腿走路”“推车”“捕鱼”等。遵从学生好玩的天性,教他们在这些活动中学习参加集体活动的方式,在克服自身和自然障碍过程中使身心得到承受外来冲击和打击的锻炼,并产生积极情感,通过遵守游戏规则和服从裁判来逐渐了解群体活动的各处规则,学会自己克服困难和解决矛盾的方法。

书本里这样的游戏还很多,猎人打老虎、踩石过河、蚂蚁搬家、喊数抱团、丢手绢等我们常见的游戏,都是可以根据我们的课堂需要进行名字上的改编和游戏内容上的创编。

本书除了各类别的游戏以外,还加入了一些体育游戏组织形式图的画法,运用各种几何符号来表示游戏中学生的站位、移动方向与路线。

通过这次的阅读,不光培养了我爱读书的好习惯还让我收获了游戏方面的相关理论知识,同时,也积累了教学实践活动中游戏运用和创新的一些经验,希望自己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努力,不断积累!

教学勇气读书笔记

寒假期间精心阅读了《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表达了对教学的呼唤以及教学的痛苦与喜悦,生动鲜明、充满感情、热情洋溢、引人共鸣。它是任何一位教师的必读书,令人信服地激起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真心。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共有七个章节,它的导言是“源自心灵的教学”;第一章是“教师的心灵”;第二章是“一种恐惧文化——教育和分离的生活”;第三章是“潜藏的整体——教与学的悖论”;第四章“认识于共同体中——为伟大事物魅力所凝聚”;第五章“教学于共同体中——以主体为中心的教育”;第六章“学习于共同体中——共事切磋”;第七章“不再分离——心怀希望教学”。

在本书中,作者带领着教师,把教师职业和学生结合起来,进行一次心灵之旅,这是一次激动人心的、深刻的、探索教学本质的精神之旅。同时也激发教师从事这份异常艰苦和重要的工作的热情,强调良好的教学不在于教学技巧的纯熟,真正好的教学源于教师正直、诚实的优秀品质。尽管表现形式不一,但是优秀教师都有这样一个特点:他们完全沉浸在课堂上,和学生作深层次的交流。作者还帮助教师建立了对教学的共同认识,号召有关的教育机构在这方面支持教师。作者认为教育是带领孩子们进行一次心灵之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学会用更真实的方式来看世界,在这个世界中生存。要有鼓励和引导来探索内心世界,才能完成教育、学校赋予我们的任务和使命。

读这本书,丝毫感觉不到“阅读”的累,也许得益于译者语言的晓畅吧,看着看着,我就好像进入了情境,一切都像是自己置身在那个课堂里;也像正在与身边教师向我娓娓道说着他心中的困惑与反思,无疑也让我产生共鸣。我在教学中,时常关注着那极个别走神的同学,竭力地想让他回到课堂教学中心,结果常常是事与愿违,他的“开小差”不仅搅扰了我的教学情绪,也影响了整体教学策略。虽说,这样的事往往不为他人所觉察,因为毕竟课堂上绝大多数同学的表现还是让人满意的,更何况我们对课堂纠正个别同学的“走神”与“开小差”是司空见惯的事,谁不会怪罪于教师的“多此一举”,甚至在“为了一切学生”的幌子下,这也自然而然地成为堂而皇之的正常教学行为。可这恰恰是我恐惧的地方,面对课堂上那些学生,我的自尊受到了严重的伤害,我表现出令人惊讶的无能,原来是自己不能敏锐地读懂这些学生的行为,更谈不上去感受他们面对我时的内心的恐惧了,我也从来就没有按照他们的状况来解读他们,我是以我自己的观点来剖析他们,看来我要拓展教与学的能力,否则复杂、混淆、冲突缠身的快速变化将会最终消磨我,于是我转向踏实与坦诚,我将教与学等同视之,并循序渐进地发展自我。

《教学勇气》一书的思想精髓,是认为要实现从人的心灵内部引出智慧内核、用真理启迪生命的最高教育理念,就必须先让教师大写自己,认识教师的真实身份,唤醒教师的内心定力,源自教师的心灵引出优秀教学源泉。鲜活的生命教育和真正的以学生为本,必须依靠教师自己成为学生的心灵导师,而教师要成为心灵导师,首先需要自我意识的唤醒,成为探索内心世界的主人。只有当教师自己能够清醒地与自我意识深层对话,倾听到自己内心深处的真实声音,才能够注意、尊重和默契地回应学生内心深处的声音,才能够进入学生的内心深处,成为学生的心灵导师。不仅要深刻感受到心灵联系产生的巨大教育力量,而且在观念上认识到要建立心灵联系和提升内心力量,在关键时刻接受挑战,获得自主专业成长的契机。现在我们正处在二期课改新课程背景下,教师首先应该发展自己的专业自觉,就是教师应该了解自身现状,包括对自己职业特点的充分了解。应该明确,要改变教育对象,也要努力改变自己,从而产生改变自身的动机。其次教师专业思维的发展,就是教师在从事专业活动的过程中,能够走通“思维的两条道路”。思维的“第一条道路”是指教师要能够“由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思维的“第二条道路”指教师能够“将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也就是教师由教育教学实践通过思考将经验转化为理论能力,教师在学习了教育教学理论之后,通过实践、思考转化为经验的能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需要教师的专业发展,单一的知识结构需要教师重视自己的专业发展,教材的新内涵要求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学勇气》告诉我们:教师需要心灵之旅,这是出于教师天职的神圣!教育的最高理念是从心灵内部引出智慧内核,用真理启迪生命,引发出学生的鲜活生命潜能。教师在这种心灵之旅中,可以真正体会到自我反省获得的增能过程,从而真正感受到用心灵联系心灵、互通智慧能量产生的巨大力量,真正体验到用心灵联系课程和教学产生的无穷魅力,这就是《教学勇气》告诉我们的真谛。热爱学生、热爱学习、热爱教学生涯,这也是《教学勇气》给与我们的启迪。

教学勇气读书笔记

最近我们学校青年读书班组织我们一起阅读《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这本书。在前期阅读电子版时候,说实话我对这本书并不感兴趣,一来我不习惯读电子书,因为看会电子书整个眼睛就会变得干涩;二来这本书是翻译美国教育学家帕克帕尔默的作品,看译本多少还是有些语言和逻辑上的不习惯。

前段时间,读书班给我们人手发了一本纸质版这本书,我得以静下来心来阅读。这周我们重点阅读的是第二章《恐惧的文化:教育与分离的生活》。我用了两节课外加一个中午的时间把第二章阅读完了,里面很多观点和做法令我耳目一新,反思自己平时的教育教学行为,我觉得自己对学生、对教育的认识还很欠缺。未来,我想结合书中的做法去重新构建我对学生的认识体系。

今天,我想抛开学生的教育工作,结合第二章的内容谈谈自己。从小我就被父母教育要与人为善,妈妈告诉我,做事情要得到别人的认可,要让人家都喜欢你。这导致我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属于讨好型人格,其实自己过的很不开心。后来有了孩子后,我也在慢慢调试自己,人不可能做到让所有人喜欢你,只要无愧于心就好。周四读《教学勇气》有段话点醒了我,我才知道为什么我们有时候委屈求全也要建立所谓亲密的人际关系。第二章中提到,“分离”是我们习惯的生存状态,但是我们的内心不断地产生对联系的渴望。这是一种强烈的渴望,是对我们心灵与遥远的星辰、我们自己与世上他者亲密无间地共同生活这一状态的渴望。我们渴望与他者结合为休戚与共的共同体,因为我们知道,在这种共体里,我们的生活会更自在、彼此不再是陌生人、地球上不再是异乡人。

书中还提到“归家”的状态,这种状态是两个完全不同于我们通常意义的“家”的特性:首先,它是指内心世界,而非外界实体。其次,当我们转向内心时,那是一个犹如天空那样开放而广阔的地方。在这个家里,我们彼此之间谦和地容纳与自己不同的陌生思想和陌生的人们,我们置身的这个家,毫无矫揉造作地既拥抱渺小的“我”,也欢迎宏大的“非我”。在这个家中,我们知道自己不是受到他者的威胁而势单力薄的“原子”,而是广袤的生命网格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在这种认识中,我们超越了恐惧而通向完整的人生。

我希望在人际关系中达成这种状态,简单平和、随心所欲不逾矩,在超越恐惧中通向完整的人生。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