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认识数字教学设计(精选22篇)

时间:2023-11-27 09:45:47 作者:FS文字使者

通过教学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可以帮助教师系统化地组织和管理教学过程,提高教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希望大家能够从这些教学计划范文中发现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二年级数学认识秒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秒的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此前,学生已对时、分具有一定的感性体验,能正确认读几时几分。本课教材从材料的选择到呈现方式,都注重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力求让他们在实际情境中感知秒的意义。探索分与秒的进率关系,体验1秒、1分的长短,初步建立分和秒的时间观念。

学情简析:

这个阶段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只是听说过秒,但很少用到秒,学生从时、分到秒的过度,需要一个体验的过程。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直接生活经验,尽可能使数学活动与他们的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体验时间单位秒。

教学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丰富的学习活动中培养观察能力和想像力,在探索交流活动中,培养初步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3、渗透爱惜时间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知道分与秒的进率以及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

教学难点:

探究分与秒的关系,初步建立1分、1秒的具体时间观念。

教具准备:

课件(神七倒计时录像、电子表和秒表图像、音乐、转动1分钟的时钟动画、古代计时用具图文幻灯片)、石英钟实物。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二、活动体验,探索新知。

(一)认识1秒。

1、秒的计量工具。

同学们知道秒是计量很短时间的单位,你知道各种钟表是怎样计量秒的吗?一起来看。幻灯片出示:

电子表:在复习时分读法的基础上教生读秒,出示2个时刻让生练读。

秒表:简单介绍用途和读法。

2、秒在钟面上的显示。

看,老师也带来了跟你一样的钟——石英钟,仔细观察一下,你发现了什么?(秒针是最细,最长,走得最快的指针,秒针走一小格是1秒)。

(二)感受体验1秒。

1、直观感受1秒。

你知道1秒的时间有多长吗?让我们静静地感受一下。拿好你的表,如果你的秒有声音,就放在耳边,仔细地听一听;如果没有声音,你就认真地看一看。

谁来汇报时间是怎样一秒一秒过去的?

2、亲身体验1秒。

(1)你能想出办法来表示1秒的时间吗?

(声音、点头、拍手、眨眼、跺脚)。

我们一起跟着他来数一数(师的手指随着秒针动,领生跟着秒针的节奏数)。

(2)闭上眼,记住这个节奏。现在你有信心做一个标准的小钟表吗?我们做个小游戏来比一比。同桌为一组,左边的同学先闭上眼睛,师说“开始”,就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计量时间,当你计量到10秒时立刻睁开眼睛,拍一下同桌的肩膀,同桌马上看钟面是几秒,看他估计得是否准确。听明白了吗?(师调整钟面到12时说“开始”)。

(三)探究分与秒的关系。

1、让我们轻松一下,来听一段音乐,当然听的过程中也可以用喜欢的方式来估计这段音乐大约是多长时间。(播放音乐)学生汇报估计结果,师揭晓刚才播放的音乐长1分钟。问生:1分钟是多少秒呢?生猜想并说明理由。(板书1时=60分1分=60秒?)这只是个猜想,是不是规律还有待于验证。

(四)体验1分钟。

三、拓展延伸,趣味练习。

1、现在有了各式钟表,人们计量时间很方便,在古代,没有这些钟表,人们又是怎样计量时间的呢?我们一起来读资料书上66页。(播放幻灯片,出示古代计时工具的图文资料,学生读。)。

二年级数学认识秒教学设计

“秒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认识时、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对时间有一个更完整更深入的认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爱惜时间的教育,教育学生珍惜分分秒秒。

数学教师要善于沟通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创设出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把生活中的问题逐步抽象为数学问题。我利用学生熟悉的新年联欢晚会的场景导入新课,立刻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直观认识生活中“秒”的存在,帮助学生认识抽象的时间概念。学生在参与倒计时的活动中初步感受“1秒”的长短,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数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具有抽象性,而数学内容的抽象性是通过对生活内容经过提炼后最终形成的。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在生活中都有大量的具体的“原型”。所以,我让学生说一说在哪里还用到时间单位“秒”?学生纷纷举手说,如跑步比赛、电子显示屏上跳动的数、“神舟六号”上天。于是我在网上搜索到“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成功的情景,播放给学生看,并进行适当的德育教育。

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获取知识,学会学习,已经成为共识。因此,我鼓励学生在更大自由度的环境中大胆探索,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我让学生观察自己带来的钟表,让学生四人一小组合作交流有关“秒”的知识。充分地去观察、猜测,进一步认识秒表、电子表、有秒针的钟表都是怎样计量“秒”的。学生们发现了“秒针走一小格的时间就是1秒”、“秒针走一圈,分针正好走一小格。”从而得出1分钟=60秒。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操作是自由的,学生始终是主动的。这样,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了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所获得的数学活动经验有助于学生的进一步学习。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和联系。”而自己探究,就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究。例如:在体会1秒的长短时,我让学生通过看秒针走动,听秒针走动的声音,猜测1秒钟你可能会做些什么,亲自试验一下等方式体验“秒”的实际意义。通过数数、拍手、眨眼、回头……等活动让学生建立“秒”的概念。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二年级数学《认识米》教学设计

1.结合实际问题,体会测量时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的重要性,进而体会引入较大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长度单位米,认识表示长度单位的符号“m”。初步建立1米的实际长度表象。

3.在实际测量中理解1米=100厘米。

4.通过实际测量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以及激发学习兴趣。

建立1米的实际长度表象。

理解1米=100厘米。(调整为:建立1米的正确认知)。

1支7cm长铅笔、12把米尺、学生尺、1根长绳、1根1米长绳子、双面胶、剪刀。

学生尺。

一、复习提问。

1.测量铅笔的长度需要什么工具?测量所得数据要用什么作单位?

2.用厘米尺测量老师手中铅笔的长度。

(学生在投影上演示,教师强调测量时需要注意:把尺的刻度0对准铅笔的左端。)。

三、引入新课。

1.情境导入。

(1)课件出示小动画:量黑板的长度。(先是用厘米尺。

量,后改用米尺量)。

2.点明课题。

量较短物体的长度,用厘米尺就行了,但量较长的物体长度,用老师手中的尺子测量方便了,像这样的尺子叫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认识米用米量”。(板书:认识米用米量)。

四、探究新知。

1、估计1米的实际长度。

师:老师的身高是1米65厘米,你能估计一下,从地面到老师身上的哪儿大约是1米高呢?(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进行估计,并贴上标签)。

那怎么才知道谁估的最接近呢?

(生:用尺子量。)。

师:用哪把尺子呢?是大家手中的厘米尺吗?

(生:不是,应该用米尺。)。

师:好,那接下来我们先来认识一下“米尺”。

【教后思考:整个环节孩子们确实挺活跃的,但是由于操作不当(演示时大部分学生看不到;活动组织不严谨导致有的`孩子趁机开小差),导致部分孩子无法完全参与进来,进而转移注意力。结合小组研讨中各成员的建议以及自己的思考,这个环节可以有两种不同的设计:

设计一:先让孩子们报自己的身高,再根据自己的身高估测1米的高度,然后引入测量工具——米尺,之后再利用米尺准确测量,明确1米的高度,最后寻找身边的1米(如1庹,窗户高度、电棒管的长度等等)。这种设计大致思路基本上和我原有设计相同,是先估测,再认识米尺,最后准确测量,再联系生活寻找1米,只是主体由“我的身高”换成了孩子们自己的身高,这样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应该效果会好些。

出示米尺。

(1)谈话:每个小组的桌上有1把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用它来量比较长的物体就容易多了。

请大家拿出你们的厘米尺,跟米尺比一比,找找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数字相同,都是从0开始,从小到大排列;刻度线相同,两根长刻度线之间相距1厘米,两根长刻度线之间有9跟短刻度线,其中正中间一根稍微长一点。不同之处就是厘米尺较短,数字较少,而米尺较长,数字也较多。)。

(2)那米尺上一共有多少刻度?(100个刻度)100刻度就是100厘米就是1米。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米=100厘米。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对比、思考学生自主发现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3、用米尺量。

(1)提问:到底老师身上的哪儿离地面是1米高呢,谁来帮老师量一量。(学生测量后,在1米的位置贴上标签。)。

小结:量物体的时候,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用卷尺或米尺的0刻度对齐物体的一端,尺子要放直。(课件演示)。

(3)谈话:同学们现在知道1米有多长了吗?请小朋友张开双手,先估计一下,自己的一庹比1米长还是短。再同桌合作量一量。

(4)交流。现在你能用双手比划出1米大约有多长吗?(学生用手比划1米的实际长度)。

(5)谈话:请小朋友在教室里找一找,你的身边哪些物体长约是1米。再小组合作动手量一量。之后,全班交流。

(6)估一估,量一量:黑板大约长几米?

(7)小结:量哪些物体的长要用米做单位?——较长的物体。

五、活动巩固。

下面,我们来做个小游戏:老师带来了一卷绸带,请两个同学把这卷绸带慢慢的拉开,其他同学认真观察拉开的绸带,如果你觉得拉开的绸带的长够1米了,就立即喊“停”(学生活动)。

当学生喊停后剪下,贴到黑板上。指着黑板上的丝带问:这正好是1米吗?怎样才知道它到底有多长呢?(可以用尺量)。

方法一:直接量黑板上的丝带,长或者短了,再追问:那1米到底有多长?再剪一根1米长的丝带贴上去,对比。

方法二:再剪一根刚好1米的丝带贴上去,直接对比。

【设计意图:通过剪丝带的游戏进一步感知1米有多长,进一步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

六、方法应用。

1.提问:你能估计出1米长的队伍大约能有几人吗?(学生可能想到,竖着排大约有5人,横着排大约有3人。再实际排一排)。

提问:想一想,同样是1米长的队伍,为什么有的大约有5人,有的大约有3人呢?

2.小组活动。

要求:估计一下,用我们平时的步子走1米长的路大约要走几步?(请几个同学上来走一走)。

提问:同样走1米,为什么走的步数不一样?

谈话:同学们想知道自己走1米大约要几步吗?

小组合作:在地面上量出1米的距离。每个同学都来走一走。

【教后思考:“剪丝带”和“1米大约有几步”这两个活动由于时间关系没有进行。】。

学生纷纷站在老师的身边,最后成一个半径是1米的圆。

七、梳理小结。

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们有哪些收获?

这节课我们又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米”,张开双臂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还知道了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其实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长度大约是1米的物品,课后同学们可以找一找,量一量。

八、课堂检测。

a卷:

1.两人互相量身高,_______米______厘米。

2.(1)量一把牙刷的长,用()做单位。(2)量篮球场的长,用()做单位。

(3)从直尺的0—1是()厘米;从直尺的0—5是()厘米。

3.在()内填写合适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

教室长9()黑板长2()小明身高124()课桌长50()。

b卷:

1、选用合适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

铅笔长18()一棵大树高10()一张床长2()教室长10()。

桌子高90()操场长200()一个杯子高10()桌子长100()或是1()。

2、判断:

(1)小红身高是145米。()。

(2)操场上的跑道长300米。()。

(3)米和厘米都是长度单位。()。

(4)因为1米=100厘米,所以长度单位厘米大于米。()。

(5)一根跳绳长3厘米。()。

(6)一枝铅笔长13米。()。

(7)有三条带子,第一根长6米,第二根长6厘米,第三根长60厘米,哪根最短?()。

九、布置作业。

二年级认识时间教学设计

1.使学生认识钟面,认识时间单位时、分。

2.让学生经历1时、1分的时间,初步建立时分的概念。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用几时几分表示钟面上的时间,知道1时=60分。

教学难点。

让学生准确读出某一时间和推算经过的时间。

第1课时认识分和几时几分。

1.借助钟面认识时间单位“分”,知道1时=60分;初步认识几时几分(5分5分地数),会读写几时几分和几时半。

2.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3.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会用5分5分数的方法认识时间。

教学难点。

直观理解1时=60分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生:时间。师: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认识时间。(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__(1)课件出示例1情景图,让学生说一说图上画的是什么。

生:钟表上的短针叫时针,时针指在8和9之间,说明现在是8时多。__(2)教师演示教具钟面,指导学生观察。

生:每个大格里面有5个小格。

教师指着钟面上放大的部分讲述:分针走1小格是1分,分针从刻度12到刻度1,经过了5个小格,一共经过了5分,即分针走1大格是5分。

议一议:钟面上1个大格的刻度表示哪些含义?学生交流,指名汇报。

强调:当1个大格表示时针的刻度时,表示“1时”;当它表示分钟的刻度时,表示“5分”。

第三个钟面表示当分针转了一周以后,时针从刻度12转到了刻度1,也就是60分钟。

板书:1时=60分。

2.教学例2。(1)课件出示例2的三个钟面,引导学生观察,确定是几时。

师:三个钟面上的时针都指向刻度4和5之间,可以确定都是4时多,再看分针指向几。

第一个钟面,分针指向1,说明分针从12起走了5小格,就是4时过了5分。板书:4时5分4:05强调:在用电子表的形式表示时间时,分钟不到10分,在分钟数前面加0。第二个钟面,分针指向6,说明分针从12起走了5×6=30小格,就是4时30分。

板书:4时30分或4时半4:30第三个钟面,分针指向9,说明分针从12起已经走了5×9=45小格,就是4时45分。

板书:4时45分4:45(2)学生结合自己在生活中看钟表的方法,利用所学的知识,在小组内说一说是如何读钟面上的时间。

指名汇报,教师归纳:读时间要根据时针和分针的位置来确定。先看时针的位置来确定“时”,再看分针的位置来确定“分”,合起来就可以确定当时的时间是几时几分。

三、巩固应用。

1.完成练习二十三第。

1、

2、3题。

2.完成练习二十三第8题。(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后一个钟面总比前一个钟面多一刻,也就是15分。)。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二年级数学认识秒教学设计

二、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使学生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三)情感目标:

1.在观察比较、动手操作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自主学习的精神,感知数学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2.帮助学生树立珍惜时间的观念。

三、教学重点:

1.使学生知道1分=60秒。

2.使学生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

四、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学具钟表、家用小闹表。

五、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看――。

放映课件(新年到,鞭炮声声,小孩子欢天喜地,午夜将要到来,春节联欢会上新年钟声敲响前全体倒计时的情景,镜头定格在运动的钟面上。)。

生:(情不自禁地高声跟着数)10、9、8、7、6、5、……。

(新年的钟声敲响)。

生:秒。

师:(用疑惑的语气重复)秒?

板书:秒。

(数学课堂教学与生活是相连相通的,新年、鞭炮、倒计时……又是小孩子最喜欢、向往的情境,利用这些熟悉的情境,一开始就吸引住学生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兴奋起来,也让他们在不经意中调集自己平时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

(二)自主探索,合作求知。

1.认识秒针和1秒。

师:我们以前学过的时间单位有……。

生:时、分。

师:我们没有学过“秒”啊,你是怎么知道“秒”这个时间单位的呢?

生:钟面上有秒针。

生:……。

师:(放映课件,展示钟面模型)哪一个针是秒针?

生:最细最长的那一个。

师:秒针是怎样计时的,谁能给大家讲一讲?

生:(到前面)秒针走一个小格就是一秒。

师:哦,原来秒针走一个小格就是一秒,就是这样?

(放映课件:钟面上秒针一动,同时滴答一响。)。

生:(笑)是!

(“秒”这个时间单位学生早有认知,几乎所有的大挂钟都有秒针,只是从前让学生有意去忽略它,但好奇是孩子的天性,他们不可能不注意到那个形状特殊的“高个子”。所以由学生自己引出课题,由自己传授知识。教师在这里扮演疑惑、验证的角色,吸引学生“帮助”教师解惑。)。

2.体验1秒的长短。

师:一秒钟就是这么滴答一下,你能做些什么呢?

生:拍一下手。(做动作)。

师:(跟着做)对,很好!

生:我眨一下眼就是一秒。

师:(跟着做动作)你没错,真棒!

生:我写一个1字就是一秒。

生:我跺下脚就是一秒。

生:……。

(在这堂课中,把学生对秒的体验预设为重点,新课程着力强调“经历”,对于抽象的、非物化的“时间”,通过学生自己用声音和动作等来配音、配动作,使学生有了具体的、物化的感受。三年级的学生在这个问题上,生活经验已经足够丰富,学生自由发挥,增加感性认识。每个人都有参与的机会与能力,能在实际动作中体验“1秒”的长短。)。

3.1秒的价值。

生:(没有人说话,面面相觑)。

师:(出示课件)。

飞机每秒约行250米。

火车每秒约行55米。

小汽车每秒约行20米。

喷气式飞机每秒约行500米。

卫星每秒约行7900米。

有的电脑一秒可以计算约3万亿次。

……。

生:(惊叹)。

(增加知识积累。这些孩子年龄较小,家庭状况也并不太好,课外书很少,我预料到不太可能有学生能够回答这个问题,所以事先准备了大量资料,让学生通过课件自由选择获得和关注的内容,开阔他们的眼界。)。

生:12秒91。

生:发射火箭的时候也要倒数10、9、8……。

生:我们开运动会的时候也是1秒1秒地算。

生:……。

(通过介绍,学生明确1秒虽然短暂但是用处也非常大,正是由那么多的“秒”才构成时间长河,使学生自己意识到要珍惜时间,并借机渗透做比较短的事情就可以用“秒”来记时。教师饱含激情的语气和刘翔闯过终点的精彩瞬间让学生也激情澎湃,为他取得的成绩而骄傲,也为祖国而骄傲。)。

4.认识几秒。

师:还有春节联欢晚会上,大家都在期待新的一年的到来,所以一起兴奋的数着新年钟声敲响前的最后几秒。刚才新年钟声敲响前的倒计时是几秒完成的呢?(重复播放刚才倒计时的情景图,学生又不自主地跟着数数)。

(再一次观看动画,让学生刚才散乱的思绪收回到课堂教学中来,同时直观演示“10秒”是怎样数出来的,而且是由学生自觉自愿地数,让学生经历10秒是由10个“1秒”组成的过程,学习计算几秒的方法。)。

生:(抢答)10秒。

师:你怎么看出是10秒的?

生:秒针从10走到了12,经过10个小格就是10秒。

生:秒针从1走到2经过了5个小格,就是5秒。

师:谁能象老师一样出题考考同学们?你做了一件什么事,秒针从钟面上的几走到了几?

生:我写一个“针”字,秒针从3走到4经过了几秒?

生:秒针从3走到4经过了5秒。

生:我系红领巾的时候,秒针从5走到8经过了几秒?

生:秒针从5走到8经过了15秒。

(在给同学出题的过程中,学生同时也在思考几秒钟究竟能做什么事情,锻炼对较短时间的估计能力,以便能够把课堂学习的知识应用的生活中去。对学生提出的明显不能完成的事情教师及时指导,并在尽可能的情况下让学生亲自体会一下,改善学生的错误印象。比如说脉搏的跳动,我就是让学生真的按照中医诊脉的方法找到寸关尺的部位,体验一下脉搏跳动的速度,并且为他们看时间,让他们了解10秒钟自己的脉搏大概跳动了多少下。)。

师:同学们反应真快,拿出你的钟表来考考你的同桌好不好?

(学生活动)。

(让所有的同学都有参与的机会,会拨、会认、会出题,充分认识几秒。学生在这时候争先恐后,十分高兴。手中的学具钟表可以拨时间,闹表可以计算时间,学生玩得不亦乐乎。)。

5.教学1分=60秒。

师:有没有被同桌考倒了的同学?

生:没有。

师:同学们真棒!这样的题目太简单了是吧?

生:是。

师:又轮到老师出题了,老师出道难些的题,同学们怕不怕?

生:不怕!

师:我们知道1时=60分,因为分针主转动一圈的同时时针转动一个小格,所以时和分之间的进率是60,秒是一个比分小的单位,它和分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呢?用你手中的学具钟表转一转,或者观察一下你手中的小闹表,然后把结果跟小组成员汇报讨论一下,看看是不是一致的。

(学生活动)。

(教师板书1分=()秒)。

师:谁把你们的观察结果向大家报告一下?

生:秒针转一圈,分针走一个小格。

生:它们之间的进率是60。

生:秒针走一圈是60个小格,是60秒,分针走一个小格,是1分钟,所以分等于60秒。

生:……。

师:大家观察到的都是这样吗?

生:是。

师:老师也观察一下。同学们跟我一起看好不好?

(放映:课件,钟表的秒针转动一周,分针移动一个小格)。

(板书:60)。

生:(齐读)1分=60秒。

生:30秒。

(1分=60秒是本课的难点。但由于有1时=60分的知识基础,所以学生在学习时不会感到非常困难。在教学设计中考虑放手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交流而得出结论,老师给予适当指导。要让学生先自己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看看自己得出的结论是否具有普遍性,是不是正确的结论,这样结论的得出水到渠成。小组汇报时候注意培养学生活动意识和交流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能力和习惯,教师在新课程教学中,应当把学习方法的指导放在重要位置上。)。

6.体验1分的长短。

师:刚才我们同学说拍一下手就是1秒,半分钟需要拍多少下手?

生:30下。

师:1分钟呢?

生:60下。

师:好,咱们来做个拍手游戏。男同学拿笔,在练习本上写数字,从1开始写起,看女同学拍完1分钟后,你们写到了数字几。

(学生活动:男生写数字,女生拍手。教师带领拍手,掌握好节奏。然后交换。)。

师:(统计结果:最快的可以写到72,最慢的写到31。)一分钟的时间,我们写字的话可以写这么多,那我们还可以做什么呢?给同学们一分钟的时间想一想,然后,看看谁一分钟时间做的事情最多、最好、最别出心裁。

(放映课件,钟面滴答滴答的行进一分钟)。

(再次放映课件,学生自由活动)。

师:谁来说说,你们做了些什么事?

生:我写了35个字。

生:我把上衣脱下来再穿两回。

生:我系了三次红领巾。

生:……。

(通过学生比较喜欢的活动,再一次体验“秒”,难度也随之加大,鼓励学生估算出大概的时间,渗透估算意识,并把活动延伸到课外,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拍手、写字,是在教师控制下的动作体验活动,活,但绝对不会乱;安静地想一分钟也是体验的过程,比拍手体验更准确,而且是让学生亲眼盯着钟面上的秒针转动了一圈,再一次巩固1分=60秒的结论;自由活动是学生自由发挥的过程,需要学生有创造性。经过前两次的体验,学生基本能够正确控制自己行动的时间。体验过程动静交替,做中想,想中学,亲身经历知识习得的过程,同时,发展了思维能力,培养了创新意识。)。

7.小结。

师:同学们这一分钟做的事情可真是不少。那么,我们这一节课有多少个1分钟呢?

生:40个。

师:这40个1分钟里你有什么收获?

生:……。

生:愿意。

师:大多数钟面上都有秒针,我们这节课学习了看秒针认识时间和看秒针知道经过几秒,那么除了有秒针的钟表之外,还有其他的计时工具可以帮助我们计算几秒的时间吗?老师这里有一个电子辞典,这个位置有两个小小的数字,它们就表示秒,你们还能搜集到其他的计时工具吗?如果搜集到了,下节课把它带到课堂上来,让大家认识一下。

(三)作业。

1.课后练习十四第1题,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学生在课上做,集体订正。

2.课后练习十四第6题。学生回家自己看钟表统计时间,然后完成。

(四)总结全课。

二年级数学认识秒教学设计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并知道1分=60秒。

2、让学生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通过各种活动准确的体验一分、一秒。

3、渗透珍惜时间的教育,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良好品质和习惯,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认识秒,并准确建立一分、一秒的时间观念,知道分秒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钟表,自制钟面。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识。

1、出示钟面唤起学生记忆,并拨几个学生熟悉的时间让学生认读。

大家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谁能说说关于时钟你知道些什么?

生:我知道有时针和分针。(与学生共同说说它们分别是什么样子的,是及时补充)。

生: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钟,走一大格是5分钟,走一圈是60分钟,也就是一小时。

2、播放神舟飞船升天视频,并一起倒计时。

二、自主探索。

(一)认识钟面上的秒。

1、师:你知道怎样计量用“秒”做单位的时间吗?请仔细观察你们所带的钟表,看看有什么发现。

2、学生自主探索,共同探究。

3、学生反馈:

(1)时钟有3根针,最长的,也是走得最快的那根是秒针。

(2)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就是5秒。

4、体验1秒钟。

(1)师:1秒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利用课件中时钟的“滴答声”让学生感受。)钟表发出“滴答”一声所经过的时间就是1秒。

(2)学生跟着时钟的“滴答声”,做拍手练习,每一秒拍一下手,看看谁拍得最准。

(3)比一比,不看时钟,从老师喊开始到结束,用你自己的'方法来记时,看哪位学生猜得最准确。

(4)在一秒钟可以做哪些事情,说一说,如果写数字,你能写出多少个,写汉字呢?

(5)小结:刚才,我们听到钟声“滴答”一声就是一秒,我们拍一下手用1秒,数一个数也是用1秒。1秒的时间确实很短,但是有些现代化的工具在这短短的1秒钟里却可以做很多事情呢。(举几个具有说服力的数据说明1秒钟的价值)所以,我们可别小看了这短短的1秒钟,它的作用可大了。我们要珍惜时间,不浪费每1分、每1秒。

5、师:(边拨秒针)秒针从数字12走到数字6,这表示经过几秒?从数字6走到8,表示经过几秒?请你轻轻告诉同桌的小朋友你是怎么知道的。

6、你还知道秒针从哪儿走到哪儿也是10秒?

(二)学习1分=60秒,并体验1分钟。

1、师:如果秒针从数字12起,走一圈,又回到数字12,这时经过多长时间,分针有没有什么变化。

2、让学生小组合作,仔细观察钟面,自主探索。

3、学生反馈。

4、小结:秒针走1圈,就是60秒,这时分针走1小格,也就是1分钟,所以1分=60秒。

5、让学生静静地观看钟面上的秒针走一圈。

问:1分钟我们能做些什么呢?请你选一个你喜欢的活动,咱们来做一个1分钟的体验活动。

师生共同总结一分钟可以做的事。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2题。

补充: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

(1)小兰昨天睡了9()。

(2)小明跑100米要用18()。

(3)我们课间休息时间是10()。

四、课堂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计量时间的单位---秒。知道了1分=60秒,一秒过得快不快?所以我们要珍惜时间,不能浪费1秒钟!

五、板书设计:

秒的认识。

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

1分=60秒。

二年级认识时间教学设计

用课件出示画面1:电影院门口《哈利波特》的海报场景。

师:星期天的晚上6点整,电影院播放《哈利波特》。淘气可高兴了。因为今天晚上他要和妈妈一起去看电影。

出示画面2:淘气在家,客厅墙上的时间指向了5时56分。

师:同学们猜一猜,淘气看到时间会对妈妈说什么?

(学生状态高昂。)。

生1:妈妈快点吧,要开始了。

生2:妈妈快到6点了,再不走就来不及了……。

出示画面3:到了电影院门口,电影院的钟面显示6时过4分。

师:淘气又会对妈妈说什么呢?

生3:妈妈,电影已经开始了。

生4:都怪您做事慢,已经6点多了……。

(教师适机对学生进行要遵守时间的教育。)。

教师再引导学生观察这三个钟面时针和分针的位置,让学生体会到:“快到6时”和“刚过6时”。

就这样,在这样轻松、愉悦而又和谐的氛围中结束了这节课的教学。在这次尝试中,我没有让孩子直接观察钟面指针的变化,也没有数学问题的引导,只用一句“淘气会对妈妈说什么?”这个很生活化的情境问题引起了学生的共鸣,没有告诉没有引导,学生一定会自学地去观察时针与分针的位置,知识也不知不觉地在学生的体验学习中生成。学生都处在了“我要学”的积极状态,所以这节课整体感觉比第一次尝试更具特性和魅力。学生的学习更具有活力。教学效果更是不言而喻的。那么通过这次的对比教学与尝试,我受益非浅,也为我以为的教学给了一些启示。

教学反思:

1、让自己的课堂更真实。

所谓的真实,应该是面对学生的真实的认知起点,展现真实的学习过程。也就是我们不能无视于学生的学习基础,不能把学生当成白纸和容器。随意刻画和灌输。更不能死抱教案一问一答。牵着学生鼻子走,这样我们会把“人”教“死”了,这也是为什么对我们备课提出备学生的要求,第二次尝试虽然没明显的复习痕迹,但其实也都是建构在学生已有的生活与知识基础上的,承认他们的知识功底,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2、要让自己的课堂动起来。

这里是指“互动”。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好的数学老师应该营造一种生动的数学情境,一种平等的对话情境。在这种讨论或交流中,我们进行平等的心灵沟通与知识互换,才能取得更理想的教学效果。”在第二节课中我就采用的是生活的,对话的形式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生活中来,课堂更体现了活力。

3、让自己的课堂充满耐心与智慧。

其实课堂是充满生命活力的。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预设与复制的生命历程。我们应该让孩子对你的课堂印象深刻。所以课前教学设计成为重要。备课要全、深、细。没有备课时的全面与周密设计,就没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和动态生成。没有上课前的胸有成竹,就没有课堂上的游刃有余。我们只能运用教师的智慧与耐心引导学生,使之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获得健康的人格和优秀的品质。

4、也是最深的体会。情境的选择与应用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它是促使和引导学生积极置身于自主探究学习的有效途径和手段。有些情境的创设可能只不过是一幅供学生欣赏的美丽图画而已,无法点燃学生心中探究欲望之火。比如说做法一中的情境图。只是单纯的呈现工具而已,作用不大,教学效果不是很明显。而且可能很被动。新课标指出提供给学生的学习内容必须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而对于处于不同年龄层次的小学生来说,现实的含义又是不同的。对低年级而言,它就更多意味着与他们直接相关的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事或物,颜色,声音。动画是他们喜闻乐见的内容,所以我选择了幻灯片的教学手段,并且以现代感极强、时下最轰动的动画片为饵,以激起他们内心主动探究的愿望。

所以说教师要善于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产生的情境,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可以体验的数学事实。唤醒学生的学习潜能。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给予学生自由表达的空间,还学生一个新奇、美丽、富有童真和灵性的数学课堂。

二年级认识时间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使学生能正确读、写钟面时刻,知道1时=60分,初步建立时间观念,2.7.1认识时间|人教课标版。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善于思考问题的好习惯。

(3)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进一步提高抓紧时间、勤奋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教具、学具的准备:多媒体课件钟面模型。

教学重点:使学生能正确读写钟面时刻,知道1时=60分。

教学难点:认识分。

二年级数学认识秒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秒的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九单元《时、分、秒》中的教学内容,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对1分钟、1小时持续的时间具有一定感性体验,知道时与分之间的进率关系,能正确认读几时几分。本节课是在学生已初步建立时、分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地顺势教学。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钟面上的秒针,了解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初步建立秒的时间观念。经历联系实际生活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交流、合作探究能力,并有效地促进个性思维的发展。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积极、愉悦的数学情感。

教学目标:

1、认识钟面上的秒针与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通过观察与体验活动,逐步建立1秒的时间观念,体会秒在生活中的应用。

3、结合教学内容适时渗透珍惜时间的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逐步建立秒的具体概念。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秒表、口算纸、跳绳、皮球、作业纸等。

学生准备:钟表。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什么?让我们用倒计时来迎接。

我们倒计时时,每数一个数用了多长时间?

“秒”也是一个时间单位,为什么不用“时”或“分”呢?揭示课题:秒。

二、观察探究,建立概念。

(一)在钟面上认识秒。

让学生说说在钟表上已经知道了哪些秒的知识?

学生说到哪个,教师板书哪个。

然后有序讨论。先解决:哪根是秒针?

秒针长得怎样?钟面上这根最长最细走得最快的就是秒针。

再解决:秒针走一小格是几秒?秒针走一小格的时间就是1秒。

秒针走1大格是几秒?你是怎样知道的?

如果秒针要走10秒可以从几走到几?指名说说又是怎么看出来的`?

最后解决:秒针走一圈是多长时间?

有的说是60秒,有的说是1分钟。

让学生观察钟面,秒针走一圈分针有什么变化?

同桌先互相说一说,然后全班交流。

秒针走一圈的同时分针正好走了一小格,所以1分=60秒,60秒=1分。

(二)体验感受,建立1秒的概念。

1.体验节奏。

你们能用声音或者动作把1秒1秒的节奏表示出来吗?

指名孩子带着钟表上来表示。

让全班跟着动作做得好的孩子做一做。

让我们跟着大屏幕上的秒针,用自己喜欢的声音动作表示每1秒。

再指名两个背对大屏幕单独打出1秒1秒的节奏。

2.感受10秒。

10秒有多长呢?请小朋友闭上眼睛静静地听,当你认为10秒到了就喊“停”。

你怎么知道喊“停”的?

得出方法:1秒1秒数,从1数到10。

你能数准10秒了吗?指名孩子数出10秒。

3.估计时间。

(1)不看钟面估一段时间有多长(20秒),看看谁能估准。

(2)“长音王”到底一口气能“啊”多长。学生默数,老师按秒表计时。

(3)听一段30秒的音乐,估计这段音乐有多长。

(三)30秒活动体会1秒的价值。

1.30秒活动。

指名他们的同桌帮助数数。

其他同学做口算,先估计30秒能做多少道口算。

活动完后让运动的学生分别说说自己30秒能拍几个球?跳几下绳?做几组下蹲起立?

师归纳:1秒大约能跳2下绳,1秒大约能拍2个球,1秒大约做1组下蹲起立。

让做口算的学生说说30秒做了几道口算?谁比他做得更多?

归纳得出最多的同学1秒钟都做不到1道口算题。

2.1秒能做些什么呢?学生体会到1秒很短。

出示课件:

我国生产的高速电梯,1秒可上升6米。

飞机1秒能飞行250米。

亚太纸业1秒生产的纸能做500本本子。

三峡水电站1秒最多能发电4900度。

此时此刻你们有什么想说的?

时间是1秒1秒累积起来的,我们要珍惜每1分,每1秒。

三、联系实际,巩固应用。

2.在括号内填上哪个时间单位比较合适呢?拿出作业纸先读一读,再想一想,最后填一填。

(1)学生每天睡觉时间大约9。

(2)做一次深呼吸大约用了4。

(3)小明吃饭大约用了25()。

(4)脉搏跳10次大约用了8()。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1.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秒,你们有哪些收获?

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秒,知道了1分=60秒,感受了1秒有多长,还知道了1秒虽然短暂,但却非常重要。

2.延伸:出示前面记录“长音王”时间的秒表,你们看得懂吗?看懂了什么?比秒更小的时间单位是什么?有兴趣的可以课后研究。

小学二年级数学认识角教学设计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8~39页例1至例2。

角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学习的平面图形,是由整体图形细化出来的初步的基本图形,也是《课程标准(空间与图形)》第二学段进一步学习角的分类和角的大小比较等知识的基础。

1.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和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知道角有大小,初步学会用三角尺画角。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3.使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有角,培养学生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角、正确画角。

教学难点:初步认识角,建立角的空间观念。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小棒、两根硬纸条、圆形的手工纸。 主要教学理念及选用的教学方法:

操作与思维是互不可分的,操作是前提,思维是关键。在本节课中通过“看一看、找一找、做一做、比一比”等活动,促进学生思考,鼓励学生交流。在活动时教师大胆放手,采用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探索。在探究知识的同时,既加深学生对角的认识,又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学生通过有趣的探究活动,品尝到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成功和喜悦,自信心和成就感也随之增强了。

[设计意图]

使学生感到生动有趣,产生探究的欲望。通过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了知识,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气氛,使整个课堂也充满了活力。

2、注重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在本节课中,我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活动经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经历知识的形成和探究过程。首先,注重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学生通过摸一摸、看一看、找一找、做一做,在各种感官协调合作下初步认识角。其次,注重倡导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学生通过分组合作讨论,全班展示交流,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既保护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又在交流中深化了对角的认识。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角。(板书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一)角的认识

1.联系实际,寻找生活中的角。

师:不仅图中有角,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的教室里许多物体上都存在着角,请同学们仔细看一看,想一想,找一找,把你看到的角说给同学听。

会的密切联系,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抽象图形,形成表象。

(课件演示学生说的四种实物:剪刀、三角板、课桌的角、黑板上的角)我们给它脱掉华丽的外套,课件演示从四种实物中抽象出角的过程。

3.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

(1)仔细观察,能说说角是什么样的吗?一个角有几个顶点,有几条边?

3

(2)谁愿意把你做的角来展示一下?有谁做的角和这个角不一样?还有不同的吗?(教师找多人展示,充分展示学生做的各种各样的角,但最后只留3人在讲台前分别展示锐角、直角、钝角。)

问:他们做的角一样大吗?哪个大?哪个小?

思考:怎样才能摆出一个大一点的角?怎样又能摆出一个小一点的角?(让学生转动手中的角,摆出大小不同的角。)

(3)老师也做了两个角。一个红角和一个蓝角,(出示两个大小相等,边的长度不同的角),你们觉得老师做得怎么样?猜一猜哪个角大?(课件播放动画:红角和蓝角)

小结:看来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无关。

5.学习用尺子画角。

(1)把角的样子画在纸上,自己先试一试。

小结:从一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就画成一个角。

(2)再画一次。

(3)画一个和刚才大小不一样的角。

1. 找出下列图形中的角:

3.用小棒摆角。

让学生用两根小棒摆一摆,看最多可以摆出多少个角?(摆法如下:)4.综合练习。

完成教材第39页做一做:第1题和第2题。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学会了什么?关于角的认识我们今天只是进行初步认识,下节课还要继续学习它。

二年级万以内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百”与“千”,了解计数单位“万”,让学生建立初步的计数单位体系,掌握个、十、百、千、万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理解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能用知道的计数单位数出数量在万以内的数。

2、了解百位和千位的意义,初步建立数位的基本概念,能理解不同数位上的书表示的含义,知道万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3、会用万以内的数表示生活中物体的个数,能正确地比较熟练地读写万以内的数,会比较数的大小。

4、在现实中培养学生初步的`数感,会对较多物体个数进行初步的估计判断和推测,让学生体验数在生活中的应用的广泛性、现实性,培养学生初步的猜测能力。

教学重点:目标1、2、3。

教学难点:在数的过程中认识计数单位,结合数突破“翻坎数”。

教具、学具准备:小棒、计数器、卡片等。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p1主题图,p2-p2例1、例2、例3。课堂活动1、2、3、4。

教学目标:1、认识计数单位“百”与“千”,了解计数单位“万”,让学生建立初步的计数单位体系,掌握个、十、百、千、万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理解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制关系。2、在现实中培养学生初步的数感,让学生体验数在生活应用的广泛性、现实性。3、让学生在数数的过程中,能充分的感受到数数的快乐与成功。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理解和掌握相邻两个计数单位的进率是10。

教学准备:小棒、计数器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师谈话引入:我们已经知道10个一是十(边说边摆10个一根小棒,再出示一捆小棒。)并板书:10个一是十。

3、小朋友已经会数100以内数了,但是在生活中我们往往还会遇到很多的数。请小朋友打开书第1页,看一看,你看到些什么?知道了什么?学生独立看书,再指名说一说。

4、师:刚才小朋友通过看书知道了塔高465米,飞机飞行高度8000米,每小时飞行900千米,实验小学有1200多人。这些数都超过了100,都比100大。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二年级数学《认识角》教学设计

1、让学生经历由实物上的角抽象为几何图形的过程,通过观察、实物操作,让学生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建立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知道角有大小,初步感受角的大小和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能够比较出角的大小。

3、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都有角;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形象思维,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增强动手操作的能力。

初步认识角,形成角的正确表象,建立角的概念。

引导学生从实物逐步抽象出几何角,形成角的正确表象。

三角板、活动角、材料袋、练习纸和课件。

师:同学们,在这幅图中,这些物体的面上你发现了哪些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呢?

生:三角形、正方形、圆等。

生:想。

生:角……。(根据学生回答相机进行板书课题。)。

1、摸一摸,直观感知角特征。

师:同学们看了这么多角,现在想自已动手来摸一摸角吗?

生:想。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动手摸角的各个部分,通过分解摸角。)。

2、画一画,认知角各部分的名称。

生:好。(伸出手)。

师:首先我们要先画一个点。然后顺着这个点画一条线,看清楚了,这条线是怎样的呢?

生:直直的。

师:说的真好。我们顺着这个点往这再画一条线,这条线也是????直直的。

生:想。

师:那同学们可要听仔细了。这个尖尖的点叫作角的顶点。一起说“顶点”。这条直直的线叫作角的边。一起说“边”。这条直直的线也叫作角的边。一起说“边”。

师:同学们,请仔细观察,角有几个顶点呢?有几条边呢?

生:一个顶点。(板书:一个顶点)。

生:两条边。(板书:两条边)。

师:也就是说,角是有……。(补充板书:角有……。和………)。

师:同学们真的很聪明。老师已经把同学们的发现写在了黑板上。大家一起大声读一遍。

师:在数学中,为了更清晰地表示一个角,还会给角加上一个弯弯的线来表示这是一个角。

师:同学们认识角了吗?

3、辨一辨,巩固角的特征。

师:老师这儿也有几个图形,你能判断出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吗?

师:我们先来看第一幅。是角吗?你来说?

生:是角。

师: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

生:因为它有一个顶点,还有两条边。

师:请你来指一指好吗?(学生指角,注意指角方法的纠正。)。

师:同学们真的是认真学了,这确实是一个角。那第二个图形呢?请说说你的理由。

生:不是角。

生:上面的那个边是弯的。

生:是角。

师:那第四个图形呢?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不是角。顶点那儿是弯的。

师:你的意思是说没有顶点,对吗?

师:看来同学们学得真不错。刚认识了角就能准确地判断出角。

4、找一找生活中的角,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师:其实在我们周围的一些物体的面上也隐藏着角,你能在我们周围找一找哪儿有角吗?

(让学生找角,并点名展示,指出顶点和边,对指角方法进行纠正。)。

师:看来这样找下去我们在周围就能找到许许多多的角。

5、找一找图形中的角,深化对角的认识。

师:角很顽皮,它不仅隐藏在我们周围,更喜欢隐藏在一些图形里,你们想把它找出来吗?

生:想。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66页,第2题,在书上写写吧。(学生做题,教师巡视,针对性地指导差生。)。

师:完成的同学,请用坐正的姿势告诉老师。

师:我们还是依次来看。首先第一个,谁来说?

生:3个角、1个角、2个角。

师:这么多答案,到底哪个是正确的呢?我们请认为是1个的同学上来说一说并指一指。

生:有1个角,因为这条边是弯的,这两个不是角。

师:他说的有道理吗?明白了吗?

师:我们再来看看第二个图形,它有几个角呢?

生:3个角。

师:咱们再一起来看看第三个,它有几个角呢?

生:2个。

师:你能上来指指这两个角吗?(学生上台指角)。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没有。

师:第四个图形呢?一起说吧。

生:5个。

6、做一做,发挥想象创造角。

师:同学们,像这样找下去,在周围可以找到很多角,想不想自己动手来创造一个角呢?

生:想。

师:俗话说的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材料,下面请小组长取出信封,分发材料。同学们可以用老师提供的材料做角,也可以用自己的材料做角,做角过程中如果有困难,可以和小组内其他同学合作。做好后同桌之间相互指指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二)比较角的大小。

1、观察比较角的大小。

师:同学们真的是心灵手巧,一会的功夫就创造出了这么多的角。刚才同学们在专心创作自己作品的时候,他也没闲着(出示小红),他也想来展示一下自己的创造。

师:先思考,然后同桌之间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谁来汇报一下你的想法?

师:哪个角最大?哪个角最小?

生:第一个最小,第三个最大。

师:你说的很好,能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吗?

师:你们真了不起,同学们,你们发现了吗?

师:看来角的两边张开的大角就大,角的两边张开的小角就小,角的大小和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着直接的关系。其实这种现象在我们生活当中也是经常可见的,比如:扇子。

师:对,这是一把扇子,如果我们把扇子的两边看作角的两边,当扇子打开的时候角会怎样呢?请看大屏幕。

播放时并旁白:当扇子慢慢打开的时候,角是在慢慢变大。当扇子合拢的时候角又会怎样呢?请接着看。播放并旁白:当扇子慢慢合拢的时候,角是在慢慢变小。

师:由此我们更加坚信:角是有大有小。而且角的大小和两条边张的大小的有关。

2、活动角,动手比较角大小。

师:造好的同学请举起你造的角,让同学们和老师欣赏一下。

师:老师刚才也造了一个角,我们来比一比谁造的角大好吗?

先选一个比较明显的角进行比较,通过眼睛观察进行区分大小。

师:看来用眼睛是不好直接观察出结果了,有没有一个更好的办法来比较它们的大小呢?先别着急,小组内讨论一下,交流并动手试试自己的想法。

师:你们是怎么比较的呢?请到前面来给大家演示一下,边演示边说。其他同学请仔细看。

生:我们是把这条边重合,然后看另一条边。

师:同学们看明白了吗?他的方法好不好?

生:明白了。好。

师:其实在很久以前,数学家就发现了这个方法,并给它命名,叫重叠法。你们太了不起了。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已经发现比较角的大小可以用眼睛直接观察,还可以用重叠法来进行比较大小。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角,其实我们就生活在角的世界里,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生活中奇妙的角吧。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一起欣赏了生活中奇妙的角,其实关于角的奥秘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去探索,这节课就先上到。

二年级认识时间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课本第90页内容。

教学目标:1、使学生会读、写几时几分。

2、使学生知道1时=60分。

3、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

4、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会读写几时几分;使学生知道1时=60分。

教具、学具准备:挂图、钟表模型、手表。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教学开始,先出示一幅学生们正准备上课的情境图,让学生猜是第几节上课了,并说说自己的想法。这样既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又激发起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

二、利用钟表模型,认识钟表刻度。

1、??四人小组合作:观察钟表模型,并完成下表。

钟面上一共有(????)大格。

1大格有(???)小格。

一共有(????)小格。

2、让学生观察推理:分针从刻度12走到刻度1、2、3……各走了几小格,各是多少分。每一大格的刻度作为分针的单位时各是多少分。

3、同桌一起拨一拨,引导学生观察时钟走1大格,分针走了几小格,从而得出:1小时=60分。

三、加强观察、实践、探究几时几分。

1、让学生观察几个分钟正指向每大格的刻度时的钟面。通过同桌交流再全班反馈的方式说说钟面的时间,并归纳看钟的方法:先看时针,确定是几时多;再看分针,可以用5分5分数的方法确定是几分。

2、让学生观察一般情况的几时几分,通过小组交流得出看分针的方法:可以先确定接近分针的大格刻度是几分,再用1分1分顺数或倒数的方法读出是几分。

四、读读拨拨、初步实践应用。

1、完成“做一做”。

2、同桌一起拨一拨,每天上学、放学时间。

3、小组一起拨一拨,交流所拨的时间,并说说所发生的事情。

五、课堂小结:

你今天学到了什么知识?怎么样学的?

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活动进一步认识时间,正确读、写几时几分。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能力。

3、情态、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感受到时间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会正确读、写几时几分???1小时=60分。

教学方法:四人小组合作。

教具学具:钟表模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通过师生谈话,引出今天的活动主题是“我的一天”。

二、活动展开。

1、让学生独立制作自己一天的作息时间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采用“几时几分”的计时方法或电子表的表示方法,在活动纸上写出自己一天的作息时间安排。教师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用在钟面上画上时针分针的方法表示。

2、小组内交流各自的一天作息时间安排。

3、班内展示、评议。

(1)“我说我拨”形式。即自己边汇报同学在钟表模型上拨出时间。

(2)“我拨你说”形式。即汇报同学在钟表模型上拨出时间,其他同学读写是几时几分。

(3)“我说你拨”形式。即汇报同学说出时间,其他同学在钟面上拨出时间。

4、提高性练习。教师拨钟面让学生说出几时几分。再过几分是几时几分。

5、调整完善自己的作息时间表。

三、活动延伸。交流收集到的有关时间方面的数学素材(如火车票、汽车票、飞机票,工厂商店作息时间表等等)挖掘“生活中的数学”启发学生在实际应用方面举出更多的时间的例子。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课本p92,例题3.。

教学目标:

1、通过思考,学会找出合适的时间的方法;

2、在学习活动中,掌握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排除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星期天,明明想和小朋友们一起玩,但是还要完成作业,他该怎么安排时间呢?

二、学习新知。

1、出示例题。

观察主题图,你知道了什么?

明明做完作业要去踢球。

明明10:30还要去看木偶剧。

要把明明去踢球的时间找出来。

2、解决问题。

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在这三个时间中找一找,想一想哪些不可能,哪些有可能。

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3、检查一下,解答正确吗?

4、小结解决问题的方法。

要根据做事的时间来思考,可以先把不可能的时间去掉,剩下的就是有可能的。

一、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二十三第4题。

想一想,应该怎样找出小红去摘西红柿的时间?

2、完成练习二十三第4题。

帮亮亮找出正在做某项事情的时间。

四、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五、随堂练习。

二年级《认识除法》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除法教材18_19页的例四例五。

教学设想: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

3。使学生能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

1,具体工作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

2。认识除号,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平均分,谁能说出什么叫平均分?

生:"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师:,如果把我们的'双手的10个手指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个手指呢?

二、内容研讨:

1,例四(教材第18页略有改动)。

生:每盘里的鱼同样多,

师:对了不同样多少的小猫会不高兴的,

师:请同学们用12个圆卡片代替鱼摆一摆,

生:把12条鱼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条,

师:像这样的问题能不能用一种方法计算呢?

生:用除法,

师:平均分我们就要用除法来计算,板书,除法。

师:除法用除号来表示列算式是12—:——4=3读作:12除以4等于3,大家齐读一遍。

师:如果把12条鱼平均分给2只小猫;3只小猫呢?也就是分成2份3份呢?每份会是要呢?用什么方法来计算?同学们动手分一分并把除法算式写到本子上再读一读。

生:20条鱼,每4条放一盘能放5盘,也就是有5只猫吃饭。

师:这也是平均分所以也要用除法计算。

学生列式。

学生说出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三、实效评价。

读一读并说也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二年级《角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是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建立空间观念的重要途径。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画角和能从实物或平面图形中辨认角。

教学难点:初步认识到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教具和学具。

教具:电脑课件、活动角、三角板等。

学具:制活动角的学具、三角板等。

设计思路。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依据新课程标准,变注重知识获得的结果为注重知识获得的过程的教育理念,遵循学生由“感知——表象——抽象”的认知规律,根据教学的启发性、直观性、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等教学原则,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自主探究为主线,以求异创新为宗旨,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为学生创设有效的贯穿始终的问题情景,运用设疑、直观演示、实际操作等教学方法,通过认一认、说一说、画一画、做一做等活动,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让学生全面、全程、全心地参与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归纳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师:这节课,老师从图形王国带来了4个图形朋友,瞧,他们是谁?(课件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

2、师:三角形有三条边,如果把三角形的一条边擦掉,,变成了一个什么图形?(指名学生回答)。

3、揭示课题,明确目标。

师:小朋友们预习的真仔细,这节课就让我们共同走进图形王国,认识新朋友——角。(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设计意图:

(根据二年级学生的特点,首先从学生认识的图形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让他们从开始就充满好奇心,满怀兴趣的参与学习。充分运用多媒体演示,让学生仔细观察三角形去掉一条边后,是一个什么图形?自然而然的引出课题——角的初步认识,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阀门,达到了课始趣生的效果。)。

二、引导探究。

1、初步感知角。

(2)师生群动,找寻教室里的角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记录。

(3)小组汇报:我们在什么地方找到了角?

(5)师:这些都是藏在物体表面上的角,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这些角长什么样?(学生互相交流,选派组长汇报。)。

生:角都是尖尖的,还有两条直直的线。

师小结:这个尖尖的地方数学里叫角的顶点,两条直直的线叫角的边。

引导学生自己说出:一个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直直的边。

(6)摸一摸。

师:拿出三角板,找出上面的角,用自己小手摸一摸,指出这些角的顶点和边在哪?

(1)学生摸角。

(2)汇报。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学生经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把学生对角的认识从生活实际过渡到数学知识,逐步构建正确的表象,让学生明白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意识。)。

2、判断角。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角,知道了角的特点,现在老师要来考考大家,是不是能用刚刚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课件出示练习)要求学生判断所出示的图形是不是角,并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

(在认识角的基础上,及时巩固练习辨别角,在辨别角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角的概念。)。

3、画角。

(1)学生自由画角,师鼓励学生想办法,发挥小组团结合作的精神。

(2)学生汇报画角的方法。(方法一、先画边,再画顶点。方法二、先画顶点,再画边。方法三、先画一条边,接着画顶点,最后画另一条边。)。

(3)(课件演示画角方法)。

师:老师请了电脑博士教大家画角,仔细看看吧。注意画角的顺序。(先画顶点再画边)。

(4)学生用学到的方法画角。

(5)指名学生上台展示作品。

(6)课件展示《画角儿歌》,学生边拍手,边读儿歌。

小小角,真简单,一个顶点两条边。

画角时,要牢记,先画顶点再画边。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眼看、手动、心记、脑思、口说去感知角,并形成角的正确表象。使学生在头脑中逐渐形成角的几何形体,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动手能力得到提高。)。

三、小游戏。

(一)数角。

(课件展示数角练习)。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角,还会画了角,接下来,我们来轻松一下,玩一玩数角游戏。看谁眼力好。

(二)做角游戏,讨论角的大小与边的关系。

1、学生拿出做活动角的学具,做一个活动角。

2、把角的两条边拉一拉,合一合,在玩的过程中,讨论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开口大,角就大,开口小,角就小。

3、做角变大变小的游戏。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使学生在对角大小的直观认识的基础上初步感知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通过实践操作、体验、思考、交流等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眼、脑、口、手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在玩中学、学中玩,逐渐领悟,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

四、巩固练习。(课件展示)。

1、比一比哪个角大?

2、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下面各角。

设计意图:

(练习由浅到深逐层深入,拓展学生思维、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并在时间、空间等方面为学生提供发展的充分条件。)。

五、拓展练习。

沿着一条直线划去长方形的一个角,还剩下几个角?

以上就是小编分享的人教版数学《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的全部内容,希望对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帮助,如有疑问可提出您的宝贵建议,您的支持就是我们最大的动力,小编会尽最大的努力给大家收集最好最实用的教学文章,欢迎继续关注数学网!

二年级《厘米认识》教学设计

“厘米的认识”这节课是学生学习长度单位的第一节,对于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节课,从儿童的认知心理出发,给学生留出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充分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获取新知,通过自己的努力有所感受,有所感悟,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设计时,突出以下特点:

1、联系生活实际,加强学生动手操作。

(皮亚杰)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方式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同时伴有一定的直觉动作思维。本节课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借助动手操作这一直观手段,来建立1厘米长度的表象,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测量和练习,到最后的开放练习,让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

2、建立表象,培养学生空间观念。本节课,注重学生在脑中建立1厘米的表象,而建立这一表象的过程是让学生不断的感知、思考、测量、判断、验证的活动过程。通过先估计再测量,强化练习、加深表象逐步形成空间想象能力,增强空间观念。

3、注重合作探索,培养创新意识。本节课的主要知识,认识手中尺子的刻度线,建立1厘米的表象,能够在尺子上找1厘米或几厘米,然后由小组合作进行测量物体长度的练习。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出现的错误。此外,还注重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不同侧面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1、通过在生活中具体观察,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观察尺子,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一厘米有多长。会以厘米为单位测量长度。

3、在学习中,我们要认真观察、勤于思考。

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活动中体会厘米的意义,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一、谈话,同意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测量并汇报测量结果。

师:大家的方法真多啊?为什么你们的说法不一样呢?

测量同一个物体,所用的工具不同,测量的'结果也就不同。看来啊,要有一个统一的测量长度的工具才好啊(出示各种工具),我们测量物体时一般用米尺,有了统一的工具,还要有统一的测量单位才行,孩子们请看:

妈妈的身高165厘米。

文具盒长20厘米。

英语课本长23厘米。

预设:

1、1厘米有多长?

2、怎样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那么这节课我就一起这节课来解决这两个问题吧?再说一遍,哪两个问题?在解决这两个问题的过程中,我们要仔细观察、还要善于动脑思考哟!(暗中告知孩子的“起点导航”)。

(设计意图:结合身边的生活情境,有助于学生感知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尝试探究、

孩子们,拿出你的尺子,摸一摸、看一看、说一说尺子上都有什么?

在尺子上找出1厘米有多长?

二年级《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乘法的初步认识”这一学习内容,是学生刚刚接触的学习内容,对于低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而言,是一个比较抽象的知识。因此,只有让学生通过实物图等,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才能逐步形成“乘法”的概念。

在初步形成“乘法”的概念前,让学生通过“列加法算式”体悟遇到这种情况用加法真的很麻烦,学生有了这种体悟后,引导他们去想更好办法,就有了很大激情、动力。

教学目标1、创设情境,在动脑、动手、动口中体会乘法的意义。

2、认识乘号,初步掌握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重点、难点或关键。

重点:乘法的意义,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难点:把加法算式改写为乘法算式。

教学具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去哪儿玩?咱们一起看看这些小朋友在什么地方玩得这么开心?

出示主题图:仔细观察,他们在玩什么?让学生观察后说一说。

二、探索新知。

(一)、教学例1。

a)课件出示旋转小飞机图。问:每架小飞机里有多少人?(3人)。

一共有几个同学在玩旋转小飞机?

学生分小组讨论。

指名上台数一数,列出加法算式。

3个3个地数,一共有5个3,写出加法算式是:3+3+3+3+3=15。

b)课件出示旋转小火车图。

问:每个车厢里有多少人?(6人)有几个这样的车厢?(4人)。

你能列出加法算式吗?(6+6+6+6=24)。

c)课件出示过山车图。

过山车里共有多少人?(每排是2人,有7排,那就是7个2,。)。

你能列出加法算式吗?(2+2+2+2+2+2+2=14)。

(2)观察这几道算式,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这些算式的加数都一样。)。

3+3+3+3+3=156+6+6+6=24。

2+2+2+2+2+2+2=14。

师:数一数,这是几个几相加?(5个3相加,4个6相加,7个2相加。)。

(3)在2+2+2+2+2+2+2=14中,你知道算式里面有几个2,

为了简便地表示像这样的连加算式,人们就用乘法来计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新的计算方法――乘法。(板书课题。)。

提问:2+2+2+2+2+2+2=14这个连加算式表示什么?(7个2相加,和是14。)。

指出:这种加数相同的加法,还可以用乘法表示。写成乘法算式是2×7=14或7×2=14。

说明:“×”叫乘号,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读乘法算式。

2×7=14,读作:2乘7等于14;7×2=14,读作7乘2等于14。(板书)。

2、用乘号算式表示。

同学们数一数“3+3+3+3+3=15”里面有几个3?(5个3相加。)你能写出乘法算式吗?学生试着写出:5×3=15,3×5=15,并读一读。

6+6+6+6=24,这里面有几个6,你能写出乘法算式吗?学生试着写出:6×4=24,4×6=24,指名读算式。

二、教学例2。

1、出示教材第46页游乐园图。

师:观察,你还能找出那些物体的数量也是相同的加数的,能用乘法列算式的。

2、课件出示例2气球图。

(1)仔细看图,一组气球有几个?(5个)有几组(3个)你能连起来说成一句话吗?(每组有5个气球,一共有3组)让学生多说几遍。

那么一共有多少个气球呢?

(2)讨论:要求一共有多少个气球,怎样列示计算?

你能列加法算式吗?5+5+5=15。

相同的加数是几?(5)有几个(3)(3个5)。

列出乘法算式3×5=15或5×3=15。

(3)介绍乘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

请你猜一猜“×”前后的两个数,分别叫什么?(学生试说)。

教师揭示:5和3在乘法算式3×5=15或5×3=15中叫乘数,15是这两个乘数的得数,叫“积”。(板书)。

三、积累应用。

1、完成教材第48页做一做的第1―3题。

四、课堂小结。

小结:求几个相同的数连加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

今天我们游玩了游乐园,你们开心吗?你都学到了哪些知识?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通过这节课我们知道了几个相同的加数相加可以用乘法表示。在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希望同学们用心去观察,相信你一定会成为小小的数学家。

二年级《以内数认识》教学设计

1.掌握数数的方法,会数1000以内的数,体验数的产生和作用,知道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10个一百是一千,认识计数单位“百、千”初步体会两个相邻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

2.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大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和估计意识。经历观察、猜想、操作及与同伴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过程,初步学会有条理的思考和解决问题。

3.进一步体验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活动中体验学习的.成功与快乐,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与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正确数1000以内的数,体会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计数器。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体育馆图片。

师引导学生:猜猜体育馆大约能坐多少人?

看来这个体育馆能坐好多好多的人,要用一个比100大的多的数来表示,今天我们就来认识1000以内的数。

二、动画演示,探究新知。

老师这里有许多的小正方体,到底有多少呢?我先不告诉大家,要靠自己来数。

1.课件演示一个一个地数,并得出10个一是一十。(板书)。

2.课件演示十个十个地数,并得出10个十是一百,(板书)。

这么多小正方体都难不倒大家,那现在我要把我所有的小正方体都拿出来了!

3.课件变成10×10×10立方体方块图)这个大立方体上一共有多少块小正方体?怎样数?(课件演示一层一层地出现,学生从100数到1000)。

一百为一层,2层是几个百?3个百后面是几个百?5个百再添一个百是多少?……谁能继续一百一百地数?(课件再从上一层一层地拉出数一次)这次重点强调9个百再添一个百是多少?然后思考:10个一百是()。板书:10个一百是一千。

回顾并板书:十里面有10个一,一百里面有10个十,一千里面有10个百。)。

师:“千”是我们今天学到的一个新的计数单位,前面我们还学过哪些计数单位呢?(个、十、百)(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

4.师:回顾我们刚才数数的过程,关于数数,你有什么新发现?

(当物体个数不太多时,可以一个一个或十个十个地数;当数更大的数时,可以一百一百地数。个、十、百、千都是计数单位。)。

5.活动巩固。

在计数器上边拨珠边数数,从九百六十起,一十一十地数到一千。你会吗?

生说师拨。注意拐弯数的教学。强调10个百是一千。

三、多层练习,巩固新知。

第一关:在计数器上边拨边数。

介绍计数器:从右边数依次为个位、十位、百位、千位、还有我们以后会学到的万位。

(1)从一百起,一个一个地数到一百二十。

指名读题,提问有几条要求?

小组合作。(找一组示范)。

指名交流。

(2)从一百九十八起,一个一个地数到二百零三。

指名读题,小组合作。

(3)从二百二十起,一十一十地数到三百一十。

默读题目,小组合作。

第二关:摘苹果。

课件出示:苹果落地的动画,学生开火车从987数到1000。

第三关:填一填全对的同学可以找老师领小粘贴。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1、今天的学习愉快吗?

2、为什么高兴?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10个一是十。十里面有10个一。

10个十是一百。一百里面有10个十。

10个一百是一千。一千里面有10个百。

千百十个。

101010。

二年级《认识除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乘法的意义,掌握乘法和加法的联系和区别,初步掌握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知道乘法算式中的各部分名称。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分析和交流,使学生在简单的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几个相同加数是多少的数学问题,并能根据加法算式转换成乘法算式,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合作学习的`态度,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体会学习成功的乐趣,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教学重难点认识乘法的意义,体会乘法和加法的联系和区别,能正确把加法算式转换成乘法算式。

课前准备。

小木棒,圆片。

教学流程。

出示练习题(板书)读一读,算一算下面两组算式。

2+4+75+4+34。

学生读算式,在算得数。

学生读第二组算式。

二、探索新知。

1把加法算式转换成乘法算式。

a、刚刚同学们读得很好,现在我们来看图算数,看谁算得又快又准。

出示例(1)图。

提问:图中几处有小白兔?每处有几只?一共有几只?怎么算?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2+2+2=6(只)。

引导:求小白兔一共多少只?就是算3个2只一共是多少,我们可以用3个2连加来算。

图中几出有只鸡?每处有几只?一共有几个3只?一共有几只鸡?怎么算?学生回答,(板书)3+3+3+3=12(只)。

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

引导:它们的加数相同,都是用连加来算。

b、尝试练习,出示试一试,先让学生看图数一数有几个几?然后拿出小木棒同桌合作,一个摆一个数1个2个2……算出得数,最后填在书上。

c、出示例(2)图。

根据学生回答。

(板书)2+2+2+2+2=8(台)。

几个几相加?

(板书)认识乘法。

4个2相加得8,可以用乘法计算。

14个2相加是多少,不仅可以用加法计算,也可以用乘法计算。

二年级《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使学生认识乘号,知道乘法的含义,初步掌握乘法算式读法和算式,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乘号,知道乘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掌握乘法算式读法和算式。

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或多媒体,小黑板。

教学过程自我加减。

一、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习了加法和减法,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算法,这就是乘法,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认识乘法(1))。

二、新授。

1、教学例1。

(1)出示例1图。

板书:2+2+2=6(只)。

图中几处有小鸡?每处有几只?一共有几个3只?求一共有多少只小鸡,怎样算?

板书:3+3+3+3+=12(只)。

(3)老师指着算式提问:

这两个算式里加数分别都是几?是几个几相加?的多少?

(4)小结:求小白兔一共有多少只?就是求3各只一共是多少,可以永各连加来算。求小鸡一共有多少只,就是4个3只一共是多少,可以用4个3连加来算。

2、教学试一试。

教学过程自我加减。

(1)出示试一试图。

(2)。

竖着一排一排地看,每排几朵?有这样的几排?求一共有多少朵?怎样算?求一共的朵数,就是几个几相加。

(3)学生填书,完成试一试,集中交流。

(4)观察这两个算式的得数相同吗?

老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小结,横着看3个5相加,竖着看是5个3相加,得数相同。

3、教学例2。

(1)出示例2图。

(2)你能求出一共有多少台电脑吗?

板书:2+2+2+2=8。

2+2+2+2=8,表示几个几相加,得几?

(3)老师说明:4个2相加得8,还可以用乘数计算,写成22=8,像24=8这样的算式,是乘法算式,这个符号(指)叫乘号(板书:乘号),可以这样写(示范写)。24和2乘4。

乘法算式和加法算式一样,各部分都是有名称的,谁先来说说加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学生答老师板书:2+2+2+2=8。

(加数)(加数)(加数)(加数)(和)。

老师说明:在乘法算式中,等号前面的数叫乘数,等号后面的数叫积。

板书:42=8。

(乘数)(乘数)(积)。

同桌同学互说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谁能说说24=8这一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过程自我加减。

(5)老师小结:求一共有多少台电脑,就是4个2相加是多少,不仅可以用加法计算,而且可以用乘法计算,可以写成24=8或42=8,读作:2乘4,4乘2,等号前面的叫成熟,等号后面的叫积。

4、教学试一试。

(2)学生独立列式计算解答,老师巡视,了解学生解题情况,辅导有困)难的学生,集体交流。

(3)讨论;求4个5的和是多少,哪种写法比较简便?

三、完成想想做做1~4。

1、完成想想做做1。

(1)出示第1小题图,提问:1盒有多少枝?有几盒?求一共有多少枝,就是几个几?

学生填空独立完成。

(2)学生独立完成第2题,集体交流时着重提问这道题是求是几个几朵?

2、完成想一想做做2。

(1)用圆片摆一摆,每堆摆2个,摆4堆,指名回答,摆了几个几?

学生独立写出一道加法算式和两道乘法算式,集体交流。

(2)用圆片摆一摆,每堆摆4个,摆2堆,指名回答:摆了几个几?

学生独立写出加法和乘法算式,集体交流。

(3)比较一下这两种摆法有什么不同和相同的地方?

3、完成想想做做3。

读出乘法算式,再说出乘数和积各是什么。同桌同学先互说,再指名口答。

4、完成想想做做4。

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教学过程自我加减。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了什么?

五、板书设计。

认识乘法。

2+2+2=623=6。

3+3+3+3=1234=12。

六、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认识乘法(2)。

教学内容。

进一步理解乘法的含义,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乘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

乘法的使用。

教学准备。

学具(8个圆片)教学过程自我加减。

一、复习。

教学过程自我加减。

1、看图先填空,再写加法和乘法算式。

一共有个3。

加法算式:()+()+()+()=()。

乘法算式:()()=()或()()=()。

2、读乘法算式,再说出乘数和积各是多少。

54=2062=1238=24。

3、导入新课:

上面的`内容,是上节课所学习的乘法的初步认识,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认识乘法。(板书课题:认识乘法(2))。

一、完成想想做做。

1、完成想想做做5。

(1)出示第5题图。

(2)提问:有几条金鱼?每缸有多少条?

求一共有多少条,是求几个几相加?

(3)学生独立填书,写出一道加法算式和两道乘法算式,集体交流。

2、完成想想做做6。

(1)出示第6题图,自己先说说图意。

(2)提问:图中有几只小鸡?每组有几只鸡?求一共有多少只,是求几个几相加?

(3)学生填书,并写出一道加法和两道乘法算式,集体交流。

3、完成想想做做7。

(1)独立完成第7题的两道题。

(2)集体交流指名说说两道题分别表示几个几相加?乘法算式是什么?

教学过程自我加减。

(1)集体交流指名说说两道题分别表示几个几相加?乘法算式是什么?

(2)比较一下这两道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4、完成想想做做8。

(1)出示第8题的两幅图。提问:这两幅图分别是求几个几相加?

(2)学生独立完成第8题,集体交流。

5、分小组活动,让学生联系生活和周围事物,说出一些可用乘法计算的问题,集体交流。

6、完成想想做做9。

(1)你会把下面的加法算式改成乘法算式吗?学生独立改写。

(2)集体交流,说说为什么可以这样改写?比较一下乘法和加法比哪一种比较简便?

(3)老师小结。

认识乘法(2)。

54=2062=1238=24。

三、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练习八。

教学内容。

教材第72页练习八教学目的。

进一步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巩固对乘法的认识。

教学重点。

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教学难点。

熟练使用乘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过程自我加减。

一.复习。

1.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3+3+3+3+()()=()。

2+2+2+2+2+2()()=()。

2、看图先填空,再写乘法算式。

()个()相加。

()()=()或()()=()。

3、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乘法的认识,今天我们上一节练习课。看看同学们掌握得怎样。(板书课题:练习8)。

二、练习8。

1、练习八1出示第1小题图,

提问:每堆有几个胡萝卜?有几堆?一共有多少个?

教学过程自我加减。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时提出:这道题是求几个几的和,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2、练习八2。

3、练习八3。

(1)出示第3小题图,提问:图中画了些什么?每种分别有几处?每处有几个?

(2)你能列出多少个乘法算式?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交流,汇报结果,每一道乘法算式都要求学生说出是求几个几的和。

三、作业练习册。

四、教学反思。

二年级万以内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万以内数的认识》是学生在认识了100以内的数后认识更大的数,和以前的数字相比,万以内的数字更大,数位更多,读、写更加复杂,考虑到这些难度,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数数,通过形象的例子让学生感知数的大小,建立数感。这节课的难点是:一、在数字的拐弯点处知道数的顺序。二、是理解单位之间的进制关系。

这节课学生积极性特别高,举手的面也很广,看出来数数对学生而言不是难题,学生都能掌握。为了让学生理解“个、十、百、千、万”单位之间的关系,我采用了计数器拨数的方法,先拨出一个980,让学生说说这是多少,在拨的过程中让学生数,当数到989的时候,让学生想下一个数是多少,学生根据计数器想的990,继续数,数到999的时候,再一停,让学生想下一个数是几,很多学生都会猜到是1000.但这个数是怎么变到1000的呢?在这个过程中我给他演示了一下满十进一的过程。采用这种方式有两个优点:1、这种方式更加形式直观,学生容易理解。2、在理解进制上,有3个满10进一,学生能通过“999”这个数字感受三次满十进一的过程,更能理解单位之间的关系。

再者万以内的数要与实际生活建立一个密切的联系,这节课除了举出生活中大数的例子外,还让学生猜物品的价格,在老师的提示中让学生猜价格,更能让学生掌握数的顺序,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最后让学生对生活中的实例估数,更能很好的建立学生的数感。

二年级万以内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同学们,张老师从生活中收集了一些数学信息,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出示)1、二(2)班有39名学生。

2小刚跑60米用了8秒。

3小朋友每天的睡眠时间应保证在9个小时。

4中央广播电视塔塔高四百零五米,是中国第三高塔。

5八达岭长城全长六千七百千米,是世界上古老的伟大建筑之一。

二、新授:

1(出示)小方块问:有几个小方块,接着数。数完10个小方块,你知道什么?(板书:10个一是十)。

十个十个数方块问:你又知道什么?(板书:十个十是一百)。

一百一百数方块问:900后面是多少?你是怎样数的?10个一百是多少?(板书:十个一百是一千)。

一千一千数方块问:9000后面是多少?你是怎样数的?10个一千是多少?(板书:十个一千是一万)。

2(1)以前我们学习过计数单位“个、十、百”,今天我们又认识了计数单位“千、万”。(边说边板书)请同学说说几个一是十,几个十是一百,几个一百是一千,几个一千是一万。

(2)同桌合作拨珠子。

从1拨到10,拨了多少次?

从10拨到100,拨了多少次?

从100拨到1000,拨了多少次?

从1000拨到10000,拨了多少次?

(3)在拨珠子时,你发现计数单位“个、十、百、千、万”,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总结: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2)199问:个位上添上一个珠子该怎样数?为什么?

(3)999问:个位上添上一个珠子该怎样数?为什么?

43652的组成。

问:千位是几,表示几个千?百位是几,表示几个百?十位呢?个位呢?

三、闯关游戏。

1青蛙看海:青蛙要看海,努力在跳台阶,已经跳到298级台阶,后面该跳多少级了?请同学们帮忙数一数。

2摘苹果。

从796摘到805。

3运香蕉。

一百一百的数,从970数到1150。

4摘葡萄。

一千一千的数,从9500数到10000。

5填一填。

八百二十九是由()个百、()个十和()个一组成的。

()个千、()个百、()个十和()个一合起来是四千五百二十七。

4398的千位上是(),表示()个();“3”在()位上,表示()个()。

一千里面有()个百。

6猜一猜。

我们学校大约有多少名学生?

四、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在生活中寻找一些大数,读一读,写一写。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