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初中历史小论文的格式(汇总20篇)

时间:2023-10-27 18:10:11 作者:文轩 优秀初中历史小论文的格式(汇总20篇)

范文范本不仅是一种学习工具,也是一种检验自己写作水平和提高自身能力的方法。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范文范本的写作技巧,下面是一些经典的范文范本供大家参考学习。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摘要: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学习中最大限度地提升自己,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主要分析了初中历史教学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几点策略及技巧。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到学生学习主体这一思想的重要性,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学习、思考、质疑、探究的空间,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不断提高历史学习能力和提高历史修养。

学起于思,问题对于引发学生主动思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能够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让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理解、分析、归纳、总结等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学生在思考出现困难时,教师应该加以引导,引导学生拓宽思路,有效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八年级第二单元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从中国人向西方人学习,探索近代化道路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这一话题出发,引导学生将本单元的知识全部串联起来,理清了知识脉络,进而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任务。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运用到教学中来已经成为不可抵挡的趋势。初中历史教师要充分运用多媒体的声像一体优势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首先,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历史事件变得丰富多彩而生动有情。例如,在学习唐朝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关于贞观之治时期的视频,让学生在大唐盛世的氛围中提高学习兴趣。其次,教师要运用多媒体引导学生有效学习历史理论知识和分析历史问题。教师在运用多媒体的时候,应该注重与教学目标的关系,要选择那些与课堂知识点相关的材料,通过进一步的练习题目让学生掌握历史理论知识。

合作学习能力的提高是新形势下对人才的重要要求,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更有利于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发挥,促进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首先,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分成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探讨交流。例如,在学习历史战役战争内容的时候,教师应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探讨历史中的战役对于中国发展的意义,当学生能够意识到既有消极意义又有积极意义的时候,学生的思维被拓展了,学习也变得更加主动了。其次,教师可以在课堂中组织改编历史话剧、小品等小组活动,可以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教育教学的规律表明,学生要想学到知识,师生关系是否融洽是一个关键的因素,古人云“亲其师,重其道”,只有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促进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提高教学效率。因此,在历史教学中,要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必须要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要转变过去教师高高在上的姿态,深入到学生中间,主动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历史基础情况,特别是对于那些在历史学习方面比较困难的学生,更应该给予更多的关爱,使学生感受到教师深厚爱意。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在课前几分钟,与学生主动进行交流,当然,交流的内容不仅仅是历史内容,可以涉及当前的时事新闻、学生的兴趣爱好、学校的各种活动等等,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和蔼和亲,为历史活动的开展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此外,教师要提高师德修养,做到为人师表,处处模范,使学生从内心感受到教师的人格魅力,还要不断提高业务教学水平和能力,通过教学活动的良好开展,使学生感受到教师教学水平的高超,从而从内心敬佩教师,尊重教师,也为学生历史水平的提高增强内在的动力。

初中历史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历史知识和思想渗透到了各个学科中。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历史教师要以新课程改革理论为指导,为学生提供自由、宽松、开放的发展空间,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做好预习。这不但需要教师更新教学观念,还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改变以往灌输式教学模式,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提出问题,确定研究的对象,精心设计自主探究的过程,搜集和处理信息,最终解决问题。在学生自主探究的时候,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及时为学生提供所需信息,做好学生的合作者和指导者。由此可见,自主探究活动中,在对学生提出更高要求的同时,也需要教师及时调控和指导。通过自主探究,学生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获取的知识也更深刻和直接,有效提高了学习效率。

(一)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在历史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呢?第一,小组搭配要合理。教师要让学生在小组内互帮互助,相互协调,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交能力。第二,教师要适时点拨和调控。教师要深入到教学活动中去,和学生一起合作、探究。教师要转变自己的角色,和学生站在一个起跑线上,以朋友的身份和学生打成一片,和学生一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第三,在以往教学中,教师往往在课堂上唱独角戏,学生只是观众,导致有的学生认为教师不够重视自己,逐渐产生消极思想,成绩呈现下滑趋势,甚至有的学生和教师产生矛盾,在课堂上故意捣乱,影响教学的正常进行。这些现象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所以转变教学观念势在必行,教师要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采取多种形式组织教学,给学生创造锻炼和表现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去。

(二)指导学生听课方法和技巧。

课堂是学生举疑解难的主要场所。学生在课堂上的听课方法和习惯很重要,学生可能接触到的历史教师在教学方面各有特色,因此历史教师在接受新的班级的时候,需要有一个适应到默契的过程。了解学生,关键在于思想上和情感上的沟通,通过多方面的交流和沟通,学生了解到了教师的教学特点,教师也了解到了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要适应不同类型的学生,适应成绩优秀的学生,适应学习困难的学生,适应学生的基础,适应学生的个性,最为关键的要适应学生已有的学习习惯。此外,教师也要放下身段,让学生适应自己。教师和学生相互适应的最高境界就是彼此产生默契,教师能从学生的表情、神态中读懂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生能从教师的动作、神态中体会到教师所要表达的信息。营造默契的教学氛围是历史教学的难点,它要求教师具备广泛的知识,民主、开放的教学观念,调控课堂娴熟自如,思维灵活、敏捷。

(三)创设辩论的学习环境。

学生围绕有价值的问题进行辩论,不但能有效复习旧知识,还能提高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能还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学生讨论历史问题,能够促进批判性思维发展,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去观察历史现象,分析历史问题。比如,为了让学生全面地认识秦始皇这一历史人物,就是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辩论,先让学生自主借助资料或者上网查找资料,激发他们探究历史的兴趣,使他们对历史人物有更深刻的了解,这比教师单方面的传授效果好得多。

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的作用得到了广大教师的认可,它以直观、形象的特点,为学生呈现了丰富多彩、生动形象的历史教学内容,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情境,大大提高了学生兴趣,解决了传统教学中不易解决的问题。比如,在教学《三国鼎立》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把《三国演义》中的一些人物,曹操、刘备、孙权、董卓、吕布、周瑜、诸葛亮,一一呈现给学生,这些人物神态各异各具魅力,学生通过重温这些鲜明的历史人物,联想到了三顾茅屋”“火烧赤壁”“草船借箭”等片段,这样,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使学生在观赏中体会到了历史的乐趣。当然,有效的历史教学不能只停留在认识事物的表现现象,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感性的现象进行理性思考,认真观察,从而发现历史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以及所产生的影响。

初中历史小论文范文【】

摘要:康熙是中国历史上颇有建树的帝王之一,其历史功绩不仅在于平定三藩,统一台湾,西北平叛,抗击沙俄,满汉一体化的努力,而且在于他为发展生产、繁荣经济、推动社会文化进步所作的贡献。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努力博习经史,学习传统治国理论和与国计民生有关的自然科学知识是他作出历史贡献的根由之一。

关键词:康熙历史功绩励精图治。

康熙是中国历史上颇有建树的帝王之一,年仅八岁时就由于父亲顺治皇帝因患天花去世而登位,他在位61年(公元1662―1723年),励精图治,开创了清朝我国封建社会的又一个“盛世”。康熙的历史功绩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平定三藩,运筹帷幄。

三藩是指清初分封的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这三人原是明朝将领,投降清朝后受到重用,在清朝统一全国中功不可没。但随着大陆的统一,三藩与中央政权之间的矛盾逐渐尖锐。三藩都有实力雄厚的军队,康熙初年,清王朝总兵力不过五十万有余,三藩竟占了十分之一,兵多,粮饷耗费自然惊人,中央政府为此背上了沉重的财政包袱。三藩操纵地方官员的任免,只要向吏部、兵部备案就可自行任免本省文武官员。吴三桂请求在云贵两省都府敕书中加入“听王节制”四字,更是企图凌驾中央政府之上,甚至可以在全国选派官员,称为“西选”。三藩垄断地方财源,侵占大批土地,加收田赋。三藩不但要保持自己的特权,而且要进一步扩大这种特权,并使这种特权世世代代传承下去。康熙对三藩日益膨胀的军事、政治、经济势力越来越感到不安,他力排众议,说:“今日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早反。”遂下旨撤并三藩。在平定三藩中,他讲究策略,抓住重点,区别对待,对于叛乱势力进行分化瓦解,各个击破,从而扭转了被动局面。平定三藩之乱,巩固了清朝的统治,开创了长期安定的政治局面。

二、统一台湾,平定西北叛乱。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与大陆隔海相望。顺治末年,郑成功驱逐了盘踞台湾三十多年的荷兰殖民者。但郑氏集团割据台湾,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对清政府的稳定构成了严重威胁。康熙中期,清政府建立了水师,规划了统一台湾的军事行动,采取了攻心为上的策略,分化和瓦解了郑氏集团。康熙不熟悉水战,没能亲征,但却知人善任,大胆提拔姚启圣、施琅,使得海疆边患永平,并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管辖。收复台湾,不但消除了清朝政权巩固和发展的一个隐患,而且挫败了西方殖民者从东南沿海侵占中国的阴谋,为台湾的开发开辟了广阔的发展远景,并进一步密切了台湾与大陆的联系。

葛尔丹是厄鲁特蒙古准葛尔部的首领,他妄想借助俄国势力称雄西北,分裂中国。葛尔丹兼并了漠西蒙古其他古部。接着又在沙俄支持下,向东进攻漠北蒙古,向南进攻漠南蒙古。1690年他率2万多骑兵,以追击漠北蒙古为名,袭击漠南的乌珠穆沁大草原,前锋深入到距北京只有350千米的乌兰布通,使中原地区受到威胁,葛尔丹妄想将漠西、漠北蒙古置于他的统治之下,对康熙说:“圣上君南,我君北。”企图与清朝政府南北分治。为了进一步巩固统一,从康熙二十九年至三十六年(公元1691―1698年),康熙前后三次亲征,经乌兰布通战役、昭莫多战役,攻打葛尔丹,同时采取招抚漠北各部蒙古及葛尔丹部众的措施,分化瓦解和孤立葛尔丹,从而平定了葛尔丹的叛乱,稳定了西北边疆,加强了中央政权对少数民族地方政权的控制,促进了国内各民族的互相融合和经济文化交流,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三、坚持独立,抗击沙俄。

沙俄原是一个欧洲国家,同我国并不接壤,但历代沙皇都野心勃勃,疯狂地向外扩张领土,16世纪俄军越过乌拉尔山向东扩张,进入西伯利亚,17世纪中期,越过大兴安岭南下,窜入我国黑龙江流域,强占雅克萨和尼布楚等地。他们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甚至吃人,被当地称为“可恶的吃人恶魔”。东北是清朝的发祥地,康熙决不允许自己的祖先生存的地方受到敌人的践踏。1682年康熙两次出兵雅克萨,打败沙俄,迫使他坐到谈判桌前,经过尼布楚谈判,划定了中俄两国东段的边界,通过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捍卫了国家的独立,维护了我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四、发展生产,繁荣经济。

康熙在位期间,为发展生产殚精竭虑。康熙初年由于长期战争破坏和入关以后清朝统治者推行落后的政策,致使土地荒芜,人口锐减,经济凋敝。为了巩固封建统治,康熙采取了奖励垦茺的措施,规定以督垦荒地的成绩作为对地方官吏进行奖惩的标准。1669年,康熙宣布原来明朝藩王的土地归现在耕种的人所有,叫“更名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并放宽起科年限,大多数地方以六年起科。官方给予物力支持,奖励垦荒,贷给农户耕牛、种子。他还亲身试验,推广优良品种。康熙在西苑丰泽园开出数亩稻田,在日理万机的余暇,“亲御耒耜”,进行试验。他还重视工商业,发展海外贸易,拨出巨款,大力修治黄河。在他的努力下,康熙后期,耕地面积超过了明朝,人口达一亿以上,人民生活相对改善,国库存银常年维持在五千万两左右,清朝统治进入了全盛时期。

五、满汉一体,缓和矛盾。

清朝以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入关之初,在血腥镇压汉族人民武装反抗的同时,还从政治上制定各项政策对汉族人民进行残酷的民族压迫,因而满汉民族矛盾颇为尖锐。不少汉族人士在武装斗争失败后,义不事清,他们或远走海外,奔走呼号,继续从事抗清斗争,或隐山林,著书立说,总结明亡的历史教训。康熙亲政后,立即审时度势,改变政策,对于已仕的汉族官吏,极表依重,对于义不事清的汉族人士,则先后通过举荐山村隐逸,开博学鸿儒科,极意加以招徕,有效地争取了一部分遗民的转变。康熙延揽遗民助修《明史》,遗民史家大都有广博的学识和精深的专业素养,明末思想家顾炎武、黄宗羲虽未入史局,但当史局问难时,答疑解惑,纠谬补正,使《明史》称为质量较高的官方正史。康熙进一步采取措施,改革政治机构,提高汉族官员的政治地位,专设南书房,先后吸收了数十名文化素养较高、政治经验丰富的汉臣入侍其中,让他们参与起草诏旨,咨议政事。康熙改变入关以来一直推行的民族高压政策,严禁圈地,限制满族亲贵掠夺汉族士民土地的欲望,修定逃人法,制止投充,调融满汉并使满族人民渐习汉俗,在祭祀对象和礼仪上仿效汉俗,对明皇陵、王墓一律加以保护并亲祭明孝陵,还为其书写了“治隆唐宋”的匾额,博得了广大汉族人民的好感。在风俗习惯上掌握汉俗,除了坚持剃发之外,其他方面大多从民所欲。这些措施,对于改善满汉民族关系起了积极作用,强化了两个民资彼此之间的认同心理。

六、学以致用,有智有勇。

康熙十分重视经筵日讲活动,学习传统的治国理论和治国策略,从儒家经典和历史著作中汲取营养。十五年里持之以恒,常常将日讲活动和实际政治结合起来学习,在施政时也有意识地联系以往日讲内容。经筵日讲对康熙本人的思想和施政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对于清朝统治的巩固和康乾盛世的到来都奠定了基础。

在努力博习经史以学习传统治国理论的同时,康熙还积极学习和国计民生有关的自然科学知识。他学习数学,了解主要天文仪器、数学仪器的用法,将西方传教士南怀仁、徐日升等请入宫中,讲解天文历算及欧几里德原理、阿基米德几何学,对兵器创造、地图测绘、医学、农学也都有广泛的兴趣。通过学习,他在自然科学领导内成为内行,取得了主动权,从而在各种政策决策以致具体事务处理中都比较容易分清是非,接近事实,避免或少走不少弯路,如清初黄河几乎濒临溃决,朝廷虽每年拨大量库银整修治理,但都收效甚微。康熙在平定三藩后,集中精力研究河务,博考前代河务文献,实地视察河工,同时还屡集廷议,广咨水情,从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出现了四十年的安澜局面。

康熙在位期间,由于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在维护国家独立、统一,在处理阶级、民族关系的军事和政治斗争中获得了成功,在发展经济、文化,推动社会进步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作为一个有成就的帝王而被载入史册。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运用一些时事热点来对历史知识进行强化总结,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印象。比如,在讲授《三民主义》时,许多学生可能对“三民主义”的意义都不太理解。那么教师可通过当前我国严重的物价上涨问题进行分析,指出人民生活的重要性,对党“提高民生”的思想进行解释。这样一来,学生对此知识点的记忆就会更加深刻。

(二)多联系实际生活进行历史教学。

不管是新课程标准理念还是新史学理论,都要求教师的历史教学要更加贴近实际生活,因此教师一定要将历史知识生活化。比如在讲授《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时,教师可要求学生问家里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了解他们年轻时的生活状况,再与自己的生活状况对比。这样学生不仅能对我国人民的过去生活方式有充分了解,还可以让他们明白当前幸福生活的可贵,激发他们珍惜现在、好好学习,为祖国发展做出贡献的雄心壮志。不难发现,这样做不仅培养了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更陶冶了学生的情操,达到了“教书育人”的目的。

(三)注意与其他学科的结合。

由于历史学与其他学科的结合日益紧密,以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充分将之与其他学科结合在一起。具体来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与语文的联系俗话说“文史不分家”,在所有学科中,语文是与历史联系最紧密的。教师可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恰当的语文知识来进行历史知识地讲解。比如在谈到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时,可通过《范进中举》或《神童诗》中“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等来说明古代人们对科举的重视程度,加深学生对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认识。这样,不但会使得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变得趣味横生,还可以提高了教学效果。2.与英语的联系教师在讲授其他国家的发展历史时,学生往往难以理解,学起来兴趣不大,这时如果教师适当地运用一些英语知识就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在讲授英国的崛起历史时,会提到英国的议会制度建立以及《权利法案》的提出,这些内容学生不但学习兴趣不高,而且很难理解。这时教师就可以用“power”和“right”两个单词来说明“权力”和“权利”的区别,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权利法案》的意义。3.与其它学科的联系除上述内容之外,历史教学还与地理、数学、政治等各个学科都有联系。比如在讲授《新中国的成立》时势必会提到三大战役,那么可通过对这三大战役的地点进行分析,阐明三大战役的重要性,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在讲授1929年“经济危机”时,通过对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不同点的分析,来帮助学生理解其产生的原因;在讲授中国古代的“青铜文化”时,可让学生知道“青铜”本来不是青色,只是由于年代久远,出土时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生出铜锈才变为青灰色的,因此称为“青铜”。总之,只要教师们用心去探索,史学新理论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就会更加广泛。史学研究的进行使得其产生了各种新理论,历史将不再只关注“名人大事”,而是更多地关注普通百姓的生活,同时历史研究将更加依赖于其他学科。教师在历史教学中主要多利用时事、联系生活实际、将历史与其它学科有机的结合起来,将这些史学新理论运用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这样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优秀人才。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幽默艺术作品也是强化幽默表达、活跃课堂氛围的有效手段。一般而言,常见的幽默艺术作品主要包括小品相声、漫画、歇后语、谜语趣联、幽默影视以及歌曲等,可以让历史教学变得妙趣横生。如运用漫画,幽默教学。漫画融合了幽默性与讽刺性,给人想象与思考。由初中历史教材看,本身就编排了不少漫画,给幽默教学提供了有利条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灵活运用课本漫画,适当引入课后漫画,营造生动有趣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更主动地学习。例如:历史漫画《巴黎和会》,通过夸张幽默手法,借助图文并茂形式,出神入化地展现了巴黎和会的分赃性质以及由此暗埋的复仇战争隐患,极具历史抽象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运用这一漫画灵活创设教学情境,设悬置疑,诱导学生自主探究,激活学生历史思维。再如引入小品相声等,开展别样教学。

如教学《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时,可以将《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改编成小品穿插到历史课堂教学中,以历史剧探究课形式组织本次教学活动,把知识巧妙融入到生动的情景表演中,整堂课生动活泼,打破了“填鸭式”灌输教学,让学生深刻理解知识,升华情感,润物细无声。首先,由学生表演哥伦布登上美洲大陆,发出感慨:“我终于到印度了。”让学生思考哥伦布是否真到了印度,从而得出哥伦布航海路线。另外,还利用相关图片资料将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后的举措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思考新航路开辟所带来的影响,从而得出对哥伦布的客观评价。而后还引导学生回忆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将古今史有机的融合。这样,通过把小品等灵活的引入历史课堂,对历史情景进行了再现,教学形式新颖独特,将讲台与舞台融为一体,更具浓厚的历史氛围,使得历史教学更幽默风趣、生动活泼,学生也更有学习的激情,对历史知识的记忆也更深刻、牢固,并且水到渠成地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正所谓:“史由证来,论从史出”。在历史教学中,教师需要善于引进史料知识,这样,既突显了历史课程特色,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升华情感,实现三维教学目标。同样,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还可灵活运用一些幽默的历史典故史料,强化教学表达,给历史教学增添风趣、幽默,从而满足同学们的好奇心,唤起他们的学习热情,体验历史学习的趣味,更持久地保持学习注意力,强化课堂教学效果。同时,教师还需要适当运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多维应用直观性音视频与图文资料,配上丰富幽默的史料,加之生动趣味的语言,可让历史内容增添几许亲近感,减少几分艰涩感,从而拉近学生与历史知识的距离,使其有重回历史、如临其境之感,被历史真相深深吸引,激发强烈的学习热情,不由自主地想听,乐学。

当然,历史幽默教学方法是多样的,还有如联系现实法、有意曲解法、借题发挥法等。同时,在运用这些幽默教学法时,教师需要结合自身能力水平,考虑学生实际以及教学条件,紧扣教学内容,围绕教学目标,合理而灵活地运用,适时适度运用,避免东拉西扯,以免画虎不成反类犬。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在“互联网+”时代,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方式发生着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甚至正在挑战着传统的课堂教学。新媒体平台拥有着即时性、海量性、共享性和交互性等鲜明特征,不论是对于教师还是学生而言,新媒体都为其提供了无限的信息来源。因此,我们应当利用“互联网+”优化初中历史教学。

在“互联网+”时代,新媒体平台真正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得历史教学出现全新的授课形式。网络将传统的线下教学转至线上,历史教师在线下讲授知识点的同时,辅以线上教学,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云课堂、微信课堂等新的知识传播途径,使得教学活动中的师生可以不再局限于教室之中,只要是有互联网的地方都将成为教学课堂。除此之外,云课堂、微信课堂等新的授课形式还能够让学生感受全世界范围内历史学名师的授课。一方面,促进了历史教学资源的共享;另一方面,也能弥补某一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的短板,使学生在新媒体的授课平台上接受最丰富最完备的历史学知识。

在数字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过程中,信息媒介的“碎片化”及“去中心化”也成为新媒体平台发展的重要趋势。以自媒体为代表的自主化、普遍化、个性化的信息传播媒介在社会信息传播与交换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个体在社会舆论中的话语权日益强化,而与之相对的便是大众媒体权威的日益衰弱。在这种网络环境中,师生之间的不对等关系被打破,传统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权威地位”也收到了极大冲击,课堂上,师生角色的转化,能真正促进教学相长。这样,有利于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可能性,增强了学生在历史教学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当前,许多新媒体平台都推出了网络公开课,如网易公开课、网易云课堂、新浪公开课等,这些平台上聚集了国内外的优秀教学资源。网络公开课等网络教学资源具有极强的开放性特征,合理地将网络公开课运用到历史教学活动中,有效地整合网络教学资源,学生可以不用借助于教师的帮助,而能够自主的通过网络教学资源进行自主学习。新型的网络教学模式,可以打破传统的课堂书本教学,使学生接触到不同的历史教学方式,开阔学生的视野,加强学生对历史认知的深度和广度,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直观的网络教学内容,有助于学生对历史学知识的掌握与消化,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此外,网络公开课对教师而言也大有裨益,教师在观看公开课的过程中可以吸取教学经验,加强专业素养,更好地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此外,如在网易公开课《耶鲁大学公开课:美国独立战争》中,生动详细地讲解了独立战争爆发的背景,这不但让历史老师的对独立战争有了一个更深刻的认识,而且有了这样的知识铺垫,学生很容易就能总结出独立战争爆发的根源。并且,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自主安排学习时间与强度,自由把握历史学习的节奏与进度。若有遇到不懂的知识点,还能够通过微信等通讯软件与教师及同学进行交流。此外,学生还可以依据自身的兴趣爱好,来把握网络教学的重点,从而打破传统课堂教学“一刀切”的授课模式,使学生在历史教学中得到自主化、个性化的教学。从而在教学相长的过程中,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实现高效教学。

新媒体技术打破了传统课堂上的师生关系,使得教师不再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与主角。在全新的授课模式中,教师转变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与辅助者,学生作为历史教学活动中的核心得到真正的体现。特别是微信等即时通讯工具的应用,它们以移动互联网为媒介,可以发送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等内容,并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具有即时更新、随时沟通、跨平台交流等优势。在历史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借助微信,将微信转变成为具备历史教学、师生互动、家长参与等功能的教学平台。让新技术媒体实现教师、学生、家长三者之间的即时互动与交流。第一,极大地增强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师生可以在历史教学过程中随时随地进行交流与沟通,从而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随时能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并对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反馈与解决,第一时间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遇到的困难,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好的指导与帮助,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第二,促进了学生之间交流与合作。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建立学习小组,进行合作探究、互帮互助,共享学习资源、交流学习信息。第三,实现了家长与教师之间的相互了解、相互帮助与相互支持。家长在借助新媒体平台的条件下,也得以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来,能够使得家长与教师保持及时的沟通,第一时间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监督与辅助。这样,通过教师、家长和学生自身这三方面共同促进学生有效地开展学习活动。

总之,初中历史教学正面临“互联网+”新媒体技术的机遇和挑战。这给初中历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紧跟时代,学习更多的教学理论,将新媒体技术更科学合理地运用到历史教学活动中来,以积极的心态和全新的教学方式对应对机遇和挑战。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就历史老师而言,对于初中历史的教学可以说是完全按照框框条条来教学的,对于中考有要求的则大笔墨的进行描述,对于不在考纲之内的则完全不予考虑,这就给学生在历史学习中造成零散的错觉,无法形成一个整体,对于历史发展的脉络把握不清楚,只能对历史进行片面的断章取义,这是十分不利于学生日后的历史学习。而且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由于历史至于语数英处于次要的地位,不受到重视,历史老师也就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所以历史老师在备课和讲课的过程中,并没有像语数英那样完全投入自身的精力,总觉得反正历史不是中考的目标,只是进行等级考试,就在心态上比较放松,往往是照本宣科,没有任何的新意,吸引不了学生的注意力。

1.2学生方面的问题。

在初中,语数英才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因为其他科目不是中考考察的科目,往往只要通过了等级考试,就可高枕无忧,所以对于这些科目并没有多加用心,尤其是对于历史而言还是开卷考试,只要在考试前将书看一遍就可过关,因此学生并不把历史的学习放在心上。此外,由于语数英老师布置了比较多的作业,有些学生为了节省时间,就会在其他课上进行主课的学习,比如说历史,这样就给历史的学习设置了障碍。此外,历史老师无聊的言论和腔调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对于历史的学习缺乏兴趣,往往在历史课堂上开小差,睡觉等,这都是不利于高效历史课堂的构建的。

二、如何构建高效的历史课堂。

2.1历史老师方面。

要想提高历史课堂的效率,首先就要从历史老师身上抓起。在历史课之前,历史老师就要做好充分的备课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并不只是将历史课本进行简单的梳理,还要加入自己的思考,进行总结。同时为了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可以适当的增加一两个有趣的和本堂课有关的历史故事,这样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的听课效率。在进行历史课的教授过程中,历史老师要掌握良好的授课技能,做到口齿清晰,声音洪亮,要让班级每个学生听到你的声音,不能让自己的讲课成了学生的催眠曲。同时,在讲课的过程中不能够只关注与自己的,只一味的谈天说地,还要注意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因此可以进行问题的提问或者请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历史老师再进行分析和讲解,这不仅拉近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也在第一时间内加深了学生对这一节课内容的掌握。同时在历史课堂之上,历史老师要有魄力,要镇得住学生,这样才可以保证课堂纪律的稳定。有时为了能够增加自己的威信,可以杀鸡儆猴,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历史课上有所畏惧。在历史课后,历史老师也要布置适当的练习,对学生的学习加以巩固,在晚自习的时候,可以常到班级和学生进行交流,增加学生对历史老师的认识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2.2学生方面。

要想构建高效的历史课堂,学生作为事件的主人翁当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历史学习过程中要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在历史课之前,学生可以先预习一下将要上课的内容,做到一个大概的了解,并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并针对整篇的内容进行思考,自己进行问题的提问,实在不懂的话,可以在历史课上举手问老师,历史老师必定会对你的问题进行回答,由于这个问题你已经思考过了,所以经过历史老师的点拨,马上就能够心领神会,并且在脑海中留下深刻的记忆;在历史课上,学生要做到专心致志的学习历史知识,切不可因为历史不是主科就在心态意识上有所放松,更不可以在历史课上做其他科目的作业,这既是对历史老师的不尊重,同时也是对自己历史学习的亵渎。因此在历史课堂上,学生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认真听讲,做好笔记,并对历史老师的教授进行问题的提问以此来加深自己对本节课的认识。此外,在历史课堂之上,学生也要遵守基本的课堂纪律,切不可因为自己的缘故而打乱了历史老师讲课的思路,因此不要做与历史课无关的事情。在历史课后,学生要完成历史老师布置的作业,要对所学习的知识进行复习,做到温故而知新,如果还有余力的话,还可以找几本课外的历史读物进行阅读,这样既可以增加自己的历史知识,同时也让自己的历史修养得到了提高,一举多得。

三、小结。

综上所诉,要想提高初中历史课堂的效率,构建起一个高效的历史课堂,就要从当前历史课堂的现状出发,抓住历史老师和学生两条主线,分别分析他们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的解决这些问题,这样才可以从根本上提高历史课堂的效率,从而构建高效的历史课堂。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我国大部分的农村中学也在使用多媒体技术来进行辅助教学,因为借助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兴趣,从而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对多媒体技术在农村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作出了分析。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初中历史;学习兴趣。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老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来播放一些与教学相关的图片,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提高学生对所学历史内容的理解程度。例如,在讲述“原始的农耕生活”的时候,为了更好地提高课堂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在课堂上可借助多媒体技术来播放一些原始的农耕工具,从而更好地加深学生对于“原始农耕生活”的理解。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老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来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兴趣。

在借助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的时候,老师应该学会如何制作现代化的教学方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老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来制作一些动画,例如,初中历史老师可以借助flash来制作动画。如,在学习“丝绸之路”的时候,老师就可以根据教学要求来制作教学方案,历史老师可以借助flash来制作丝绸之路的动画,从而更好地展现丝绸之路的教学内容。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老师应该加强自己的多媒体技能,从而提高自己制作课件的能力。

在初中历史课堂上,老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来播放一些视频,因为在农村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有电脑,都可以自由地上网收集一些教学视频来观看,因此在课堂上,老师就要播放一些视频来丰富学生的知识以及提高学生对于历史的了解。例如,在学习抗日战争的时候,老师可以播放《南京!南京!》来让学生更加直接深刻地认识抗日战争。所以在课堂上借助多媒体技术来进行教学时可以加深学生对于历史的了解。

故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老师应该掌握相应的现代化的教学技能,从而更好地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从而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故事是人们最常用的一种传承记忆的手段。通过故事的口头传播,人们也在同时传递着民族文化和价值观念,这一作用与历史记录是一致的。但与历史相比,故事更侧重于对事件过程的描述,并且在生动性上和趣味性上更胜于历史,因此在教学效果上也更好,特别是对于初中生而言,故事性的教学方式符合了他们心理发展的特点。初中生正处于求知欲旺盛的阶段,对于故事的记忆能力较强,因此通过故事教学可以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对一些抽象性的概念进行记忆。根据调查显示,初中生也更喜欢教师采用讲故事的形式进行授课,因此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能够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1.2讲故事能使抽象变为具体、把复杂变为清晰。

故事主要是叙述事件发展变化的过程,对于细节有着更为生动的描述。在历史课堂上通过讲历史故事的方式能够将许多难以记忆的时间、地点等内容转换为故事中的细节,并将一些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从而便于学生的记忆。在教师讲故事的过程中,学生能够重现历史事件发生的场景,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历史的理解。

1.3讲故事是历史教学中运用最广泛的教学方法。

人类对难以追溯的历史采用的就是神话故事的解读方式,从中可以看出,故事是人们长期以来惯用的记录方式。许多历史故事中不仅包括了事件发生的过程,还包括了人们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及总结的经验教训等。事实上,讲故事也是人们传承经验、传授知识的一种手段,因此故事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历史教学中,包含的内容涵盖了从人类文明起源到现代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内容的广泛性和综合性上都较强,而每一个事件的发生都可以看作一个个短小精悍的故事,因此许多教师在进行历史内容的授课时,在不知不觉中就使用了讲故事的方式。

在历史教学中引入历史故事也需要遵守一定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首先,在备课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对课程内容进行充分的掌握了解,再选取与教学内容有紧密联系的历史故事进行教学的辅助。在选取历史故事时,应当注重故事的真实性和趣味性。真实性的要求可以保证故事的合理性和实际性,从而使学生能够将历史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对所学的历史知识能够进行更好的应用。历史故事的趣味性能够引发学生对历史内容学习的兴趣,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从而提高学生上课的效率。此外,教师对历史故事的选择还应注重其针对性,对于历史故事必须经过慎重的筛选,最终保留能够促进学生历史学习的内容,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思辨能力。

3.1按历史学研究的阶段分期分。

我国当前采用的初中教学内容整体上是根据历史研究学中的阶段分期来划分的。按照这种分类方法可以将我国的历史划分为古代、近代、现代等几个阶段。相应的,我国的初中历史故事也可以分为古代、近现代和近代等几个阶段。这种分类方式与世界其他国家采用的分类方式是一致的,因此是一种较为权威的分类方法。

3.2按故事的中心内容分。

按照故事的中心内容来划分,历史故事主要可以分为人物为中心及事件为中心这两类。以人物为中心的历史故事称为“纪传体”,以事件为中心的历史故事则称为“纪事本末体”。这也是我国历史著作创作的两种主要形式。其中以人物为中心的历史故事主要是围绕事件人物的言谈举止来进行事件的展开。这类故事主要是使人们能够对特定的历史人物有一定的了解,并且展现了人物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及思想状态。以事件为中心的历史故事则是着重于揭示历史事件的过程和细节,并且强调了历史的真实性和客观性。这些事件能够帮助学生对历史场景有更好的掌握,并且形成自己的主观感受和理解。

3.3按故事与史实的关系分。

将历史故事按照故事与史实关系分可以分为史实性故事、传说性故事和虚拟性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采用的通常都是实施性故事,但由于故事本身通常存在夸张和虚构的部分,因此对于一些细节的真实性无法得到确切的证实。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对故事内容进行一定的调整,但必须在保证整体合理性的前提下。史诗性故事通常来源于真实的历史事件,对于故事中的情节和人物都有相应的史实资料可查。教师在讲述故事时可以对其叙述方式进行一定的调整,使学生能够对故事内容有更好的掌握。传说性故事大多是神话故事,对其真实性没有相关的文献记载,因此只以口头传说的形式流传了下来。传说性故事通常来源于民间,并且其真实程度难以考证,但也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许多传说正是以当时的社会背景及事件作为基础,因此也能反映一定的社会现实,在历史教学中也具有重要的意义。虚拟性故事的内容则以虚构为主,但会在事件背景或人物中借鉴一定的历史事实。这一类故事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是为学生提供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空间。在进行虚拟故事的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进行内容的删改,但必须保证内容的合理性,因此在删改过程中可以依据历史事实进行适当的调整。可以说,虚拟性故事是在真实历史的框架下进行合理的再创造。

内容生动,激趣动情历史故事在历史教学中应用的目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内容的选择上必须保证其生动性。因此,在选择历史故事时应当选择具有一定故事情节的故事。由此可见,历史故事的选择必须符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历史教学中选取的历史故事必须主题明确,情节清晰,条理清楚。教师要讲清故事的来龙去脉,描绘景象更要眉目清楚。历史教师在选取历史故事时应当关注故事有没有鲜明的主题,故事内容是否围绕主题展开。

对历史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是目前大多数初中生学习历史课程的现状,也是初中历史教学面临的一大难题。在初中历史教学的课堂上,老师可以把历史故事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在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插入简短的历史故事,增加课程的趣味性,积极调动课堂气氛,较强学生对所学历史内容的理解。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课堂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才能够真正成为高效课堂。因此,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对历史感兴趣,还要让学生学会思考问题,一味地讲授新知识会对学生的理解和思考造成负面影响。教师应该在课堂上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动脑思考问题,然后相互交流,或者与教师交流,以更好地解决问题。学生只有主动去学习了,才会高效学习,自己去把握问题、掌握知识。

很多学生因为不喜欢一门学科的教师而不喜欢这门学科,这是不对的。但是,带有教师不良情绪的课堂,是达不到高效的。为了让学生喜欢上教师,教师在课堂上应该保持良好的态度,对学生热情,教学充满激情、充满感情,这样学生会很自然地被带动起来,对课堂的良好学习氛围的形成有促进作用,对于学生与教师的互动更有帮助。

“弱势”学生是指对文化学科学习能力不强,理解能力偏差的学生。这些学生因为成绩不好,失去了学习历史的兴趣。对于这样的学生,教师应该做到心里有数。现在的学生大多数自尊心较强,对于成绩比较敏感,所以教师应该多关心这些学生,尽量避免做伤害他们自尊的事,也不要在全班学生面前教训他们,应该帮助他们提高成绩、克服困难、勇往直前。教师可以私下了解学生情况,逐个分析情况,并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教师可以把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几个人为一组,探讨一个课题,并制定方案,最后解决问题。学生的思维不同,就会有不同的见解,同一个问题也就会有不同的解决方案。团队合作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形成团队精神、增进友谊,还可以使其发散思维,增强问题意识,提高自主性和创新能力,使课堂更加丰富、更高效。

一节很有趣的课不能只“热闹一下”就结束了,最重要的是看这节课是否真的高效。因此,教师应该在课堂快要结束时,进行当堂复习。也就是说,把当堂所讲的所有知识串联起来进行提问,让学生作答,以此来判断课堂是否真的高效。

教师要通过让学生发问来组织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为他们创设自主学习、动脑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然后通过师生交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感觉到学习是有意义、有价值的探索而不是被动接受。这样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学习的效率肯定会提高。

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都不同,教学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并遵循个体差异原则,才能提高教学水平。而要想面对全体学生,就应该因材施教,摒弃原有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实行分层教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程度的要求,这样才能使他们在各自的起点上都有提高。如此坚持下去,就能提高教学质量。在当下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教育工作者应该注重课堂效率,并以新的方式教学,不要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盲目传授知识。教师不仅要教知识,还应该教方法。课堂是知识获取的重要渠道,学生上课不只是为了学习知识,还为了自己的发展,高效课堂应该权衡活动和知识的关系。有趣的课堂不一定是好的,让学生全身心投入进去,并能及时掌握知识的课堂才是高效课堂。快乐学习、高效学习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前提和保证,没有基础,无法谈创新。高效课堂的创建,对学生身心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并且能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初中历史小论文范文【】

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王朝——秦朝的开国君主。他是一位贡献大,对后世影响颇大,同时历代争议也颇大的一位皇帝。本文将对他的功过简要评价。

秦始皇功绩。

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王朝——秦朝的开国君主。人称秦王赢政,史称秦始皇。在位三十七年(公元前247-公元前210年)。他是一位贡献大,对后世影响颇大,同时历代争议也颇大的一位皇帝。对于他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地位和功过是非,历代世人,早有评说,但争论不休,褒贬不一,众说纷纭,为了还历史的本来面目,现将其功与过作如下简评。

秦始皇十三岁继承其父秦庄襄王王位,二十二岁亲理朝政,三十九岁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功高盖世,归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第一功:平息嫪毐叛乱,巩固秦国统治。

公元前238年(赢政纪年),宦官嫪毐任长信侯,专权用事,企图夺取秦国政权,在雍蕲年宫加冕,嫪毐竞“矫王御玺及太后玺”,发兵作乱,欲改雍蕲年宫。秦王赢政派兵镇压,一举粉碎了嫪毐叛乱,平夷嫪毐三族,巩固了统治。接着又罢免相国吕不韦。坚持客卿制,任用尉缭和李斯,积极营造统一六国气氛,“奋六世之余列”,准备统一中国的战争。

第二功:统一六国,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

秦王赢政抓住平息嫪毐叛乱后的有利时机,十年(公元前230-前221年)实施兼并东方六国的战争,胜利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

公元前230年秦王赢政派内吏腾率兵攻克韩国新郑,俘虏韩王安,韩国亡,建颖川郡。公元前228年,秦王赢政派秦将王剪率兵攻赵国杀赵葱,破邯郸,俘赵王迁,赵国亡设邯郸郡。公元前225年秦王赢政派秦将王贵率兵攻打魏国,以黄河水淹大梁三月,魏国亡,置砀郡。公元前224年秦王赢政派秦将王剪率兵六十万攻打楚于次年(前223年)秦军攻入楚都寿春,俘赵王负刍。楚国亡。公元前222年王剪又率兵渡长江,平定楚国以南地区,降服了越军后,设三郡。公元前222年,秦王赢政派秦将王贲率兵攻占辽东,俘虏燕王喜,燕国亡。公元前221年秦王赢玫派秦将王贲从燕国南下攻占齐国都城临淄,俘虏齐王建,齐国亡,设齐郡和琅玡郡。至此,秦始皇统一了中国,结束了从春秋战国以来两百多年的诸侯割据的纷争分裂局面。实现了华夏族的大一统的大中国愿望,为现代大中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也是秦始皇的最大贡献。

第三功,建立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

秦始皇完成统一六国后,于公元前221年召集大臣商议,改君王为皇帝,取消谥法。自称皇帝,本人称“朕”,命称“制”,令称“诏”,印称“玺”。还规定各种尊君抑臣的朝仪和等级制度。在政治上实行以皇帝为核心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废除世卿世禄。在组织上,中央实行“三宫九卿”制;在地方废除分封,实行“郡县制,将秦统治区域划分为三十六郡,郡以下设置县、乡、亭、里、闾等基层组织,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命。秦始皇建立起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两千多年的封建政治制度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这种帝王制度不断延续,直至革命先驱者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帝制,这一制度才得以终结。

第四功: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加强统治,在文化方面改变东周至战国时期的分裂割据造成的文字混乱局面。秦始皇采纳丞相李斯“书同文”建议规定全国通用小篆,继后又下令通用便于书写的隶书。文字的统一便利了全国各地区、各民族文化、经济、政治的勾通与传播,有利于思想的统一,为国家政令的正确贯彻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经济方面,秦始皇下令统一货币和度、量、衡,废除六国旧币,全国统一为上币(黄金)和下币铜钱币(外圆内方)。统一度为丈、尺、寸、引;量制为合、升、斗、桶(斛),并以十进位;衡制采用以铢为两,十六两为斤,24两为镒,30斤为钧,4钧为石。货币和度、量、衡的统一大大方便了全国人民的交换,便利了国家赋税的交纳,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第五功,修驰道,长城,和灵渠。

公元前220年,秦始皇下令修从咸阳通向全国各地的驰道。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又令蒙恬主持修一条由咸阳经云阳甘泉(今内蒙西北)直抵九泉(今内蒙古包头市)的直道。公元前215-211年秦始皇派大将孟恬率三十万众修筑西起临洮,东迄辽东的万里长城。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派史禄开通湘江与漓江的灵渠。万里长城的修建对抵御匈奴的侵扰在冷兵器时代发挥了巨大作用。目前万里长城已成为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的象征。驰道,直道的修建,实现了“车同轨”,大大加强了对辽阔疆土的控制。灵渠的开通既解决了国家粮食的补给,又方便了航运交通。这些工程建设大大有利于巩固国防,发展经济,方便交通。

第六功,坚持以法治国,颁布《秦律》秦始皇继承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重法的传统。

“明法度,重律令”将商鞅之盗、贼、囚、捕、杀、具《六律》,逐步修订补充至秦统一前夕已成为有正式律条治狱程式,郡县守令发布,补充指示等内容相当完善的《秦律》。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又参照六国律令,正式颁布《秦律》。《秦律》的颁布对秦时的统一,社会的安定发挥了巨大作用。对后世封建律令的制定很有影响。正如史学家司马迁《史记》的评价:“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

秦始皇深知统一六国不易,为了巩固政权,使秦朝政权永传后世,他做出了很多过极的作法,归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第一过,徭役太繁重、刑法太严酷。

秦始皇统治时徭役太繁重,主要表现在征发大量民工超限度,并大兴土木。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下令按各国宫室建设样式在咸阳重建宫殿。公元前212年修建东西500步,南北五十丈上坐万人的阿房宫。秦始皇还为自己生前和死后享乐,费时十年征发民工约70万修建骊山陵墓。每年逼迫当兵服役人不下三百万人,丁男不足又征丁女,致使大量人口脱离农业生产,田地荒芜。刑法太严酷,实行一人犯法株连亲族、邻里的连坐法。由此使数十万人无孤伦为囚徒,大量逃亡山林又转为盗贼,危害社会安定。这种严酷的株连法开了封建王朝株连的先河,后来越来越严酷,从一人犯法株连亲族发展为邻里、三族、九族乃至十族。这些繁重的徭役,严酷的刑法致使民心尽失。

第二过,焚书坑儒。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因博士淳于越提出恢复周朝分封制的主张,接授丞相李斯焚书建议,除《秦史》、医药、卜筮和博士所掌管的有用的诗书百家语外全部焚毁。下了焚书令,规定令下三十日不烧,禁罚城旦(一种刑法,白天站岗,晚上修长城)。于是六经典籍和诸子百家的书化为灰炭。第二年(前212年)秦始皇以受方士侯生等的欺骗为借口,迫使在咸阳的诸儒生受到严审,并互相攻讦。秦始皇指责他们违犯禁令,并将他们约460余人坑于咸阳。这就是焚书坑术士(西晋、唐代后称坑儒)。焚书焚毁了大量的古典籍、六国史和百家语等,致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流传出现古典籍、史实断代可考缺陷,抑制了秦代文化的发展。坑儒开了封建王朝愚民先河,误认为焚书坑儒可以解决政治问题,可以排出异己、压制民主,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其结果反而激起了民怨,引起了大多数人的反对,丧失了民心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

综上所述,秦始皇功过分明,功大于过。正如李贽所评“始皇帝千古一帝”,是“主龙英雄”。他掀翻了自春秋战国以来一个旧有的分裂割据的奴隶社会制度,开创了新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制度,终结了民族分裂局面,奠定了辽阔中国大一统的框架。尽管他的过失不能低估,但他仍然是一位值得肯定的皇帝。他是一位中国社会处于新旧交替时代的,有开拓发展精神的勤政务实的开国皇帝,他的功绩永远值得人民肯定。我们研究历史人物实践证明,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只要我们站在当今时代的前沿,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尊重历史,以史为镜,用发展的进步的观点评价历史人物就一定会得出客观的结论。作为历史教师只有这样用创新的思维方式才能教好历史。

初中论文简介

题目是文章的眉目。要求直接、具体、醒目、简明扼要。写作的方法是:

直接在题目中揭示论文主要观点。如:《宁波外向型经济不能回避欧元》。

当文章的主要观点难以用一句简短的话加以归纳时,在题目中也可以只交代研究的内容、范围或角度。如:《时代和制度变迁中知识型企业家的兴起和成长》、《论知识型企业家的内涵和本质》、《试论……》、《浅谈……》、《……初探》等等。从这类题目本身一般看不出作者的观点,但因为交代了文章的内容范围,可引起有相同兴趣的同仁注意。

·题目的写作句型可以有多种选择:陈述句《创新是宁波经济高速增长的不竭动力》、祈使句《西部大开发要把发展旅游业作为切入点》、判断句《宁波外向型经济不能回避欧元》、疑问句《领导该是什么样?》等句型。也可以用带有若干短语的词语形式《东北亚经济的曙光》、《经济全球化:目标、途径和选择》。

总之,对题目的写作要求是要能够揭示论题范围或论点,使人看了标题便知晓文章的大体轮廓、所论述的主要内容或作者的写作意图。字数一般在10字以上,20字以下(不包括副标题),太短说不清,太长容易使人产生烦琐和累赘的感觉,得不到鲜明的印象。

是论文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写摘要的目的在于:使读者通过阅读摘要,就能大概了解作者所研究的问题,如果对此有兴趣,再进一步阅读全文。摘要通常包含以下内容:研究的目的和重要性;研究的主要内容;获得的基本结论和成果(特别是新见解);结论或结果的意义。论文摘要的写作要求:要把论文中所阐述的主要观点和内容都进行高度概括;突出论文研究的创新成果和结论性的内容,其他可略;要用十分精练、概括的语言进行表述(通常在100—300字之间)。

为了便于计算机系统对各类论文的收集整理,以供读者检索和引用,学术性的经济论文要列出4—6个关键词。关键词通常是从论文的题目、摘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根据中国科协《关于在学术论文中规范关键词选择的规定》:

第一个关键词:要列出论文所属二级学科名称。(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哲学等等属于一级学科,经济学下面的政治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比较经济学、经济地理学、发展经济学、生产力经济学、经济思想史、经济史、世界经济学、国民经济学、管理经济学、数量经济学、会计学、审计学、技术经济学、生态经济学、劳动经济学、城市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物资经济学、工业经济学、农村经济学、农业经济学、交通运输经济学、商业经济学、价格学、旅游经济学、信息经济学、财政学、货币银行学、保险学、国防经济学、经济学其他学科属于二级学科)。

第二个关键词:研究成果名称(论文、报告、设计)。

第三个关键词:研究方法名称。(实证研究、调查、综述、评论……)。

第四个关键词:列出在前三个关键词中没有出现的,但被论文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事或物质的名称。

如有需要,第五、第六个关键词等列出作者认为有利于检索和文献利用的其他关键词。

(由于这一规定还在试行阶段,目前大多数国内经济论文的关键词选择很少按此标准,只是选一些代表论文研究对象、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的词语作为关键词。)。

初中历史论文范文

任何一件事情,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历史也是如此。一堂课的开始是十分重要的,要想呈现一堂高效的历史课,教师要学会在一堂课的开始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利用课前故事设置悬念导入新课的学习。例如,在学习《伐无道,诛暴秦》时,教师可以先通过秦始皇“扫六合”、统一天下开始讲起,讲到秦始皇建立了一个疆域辽阔的封建强国,这时可以设置悬念。通过这样一个秦始皇统一天下的故事,学生的注意力被集中了起来。通过这样的故事悬念导入新课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解决问题,这样学生的兴趣就会更为高涨,也会更加积极地去学习新的知识。注意力集中了,对课文的学习和知识的`掌握自然也就更为深刻。

2.抓住时机进行历史故事讲述。

教师选择的历史故事一定要和本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相结合,在学生兴趣与好奇心最为强烈的时候推出课程的内容。在进入课堂10~20分钟之后,学生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这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历史故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保证学生学习的效率;同时,对于一些理论性较强的知识和难点也可以通过历史故事来解决。例如,在进行“半殖民地半封建”这一概念的讲解时,如果教师一味地进行概念的解释,只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越来越糊涂。所以教师可以结合当时我国沿海的一部分地区被外国人占领的故事对概念进行阐述,这样一来,学生容易理解,教师讲起来也更加轻松。初中历史教学往往会使学生感到乏味和单调,教师如果可以抓住时机进行一些历史故事的讲述,就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这样初中历史课堂也可以活跃起来了。

3.教师要用语言魅力再现故事。

历史是一门严谨而科学的学科,教师在讲课中一字一句的差异都可能导致学生理解上的偏差。而历史故事的讲解更需要讲解者在表情、语言以及动作上的生动与熟悉,只有声情并茂,才能够将聆听者带入故事里的情景,让听众有身临其境之感。而且教师在讲述历史故事时可以适当带有自己的个人情感,讲到历史英雄人物时可以表现出慷慨激昂的情绪,而讲到奸臣贼子时可以表现出厌恶和痛恨的情感。善恶分明,可以将学生的价值观引向正确的方向。但同时也要注意对历史的评价要客观公正,以免误导学生。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语言魅力将历史故事完美地呈现到课堂中,吸引学生的兴趣,同时也加深学生的印象,让学生在动人的故事里学习知识,学习道理,分明善恶美丑。

4.课末故事吸引学生兴趣。

一堂完美的课堂,必须要有一个美好的结尾。初中历史课堂可以在课末收尾的时候利用历史故事来进行有效的收尾,这样不仅仅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可以让学生对下一堂课产生期待的情绪,让学生在课下也可以进行对历史的学习。若教师留下一两道思考题或者设置一个悬念,在满足学生学习热情的同时又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脑能力,加深对知识的印象。例如,下节课要讲第二次世界大战,那么教师就可以在本堂课的结尾适时对南京大屠杀的内容有所提及,让学生课下去了解。通过具体事例感受人民的苦难,感受战争的残酷,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通过这样的收尾故事可以让学生因为好奇心去主动了解一些历史情况,从而增强对历史这门学科的热爱,更好地学习这门学科。历史本身就是故事,故事化教学在初中历史中是很有必要的。初中生具有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的特点,所以可以在故事的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更深地理解历史知识和背景,从而更好地学习和认识历史。在对故事的选择和应用中进行初中历史的创新教学,对于初中生以及初中教师来说都是很有益处的,值得研究和推广。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对于社会中的每一个人来说,“知史”方能“知兴替”。对历史知识进行学习,不仅是课标对初中生提出的要求,更是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祖国的兴旺和发达对未来祖国接班人提出的要求。对初中生进行历史教学,教师需要在课改的辅助和学生的特点相结合的探索之中,寻找有效的教学策略。

初中生正处在人生的重要阶段———青春期,这一特殊时期的个体普遍存在叛逆、个性等特征。在历史学习过程中经常出现接话茬展示自我、对教师的教学产生质疑等现象,导致教师的教学效率无法取得显著的成果。因此,教师需要尊重学生的发展特点,以学生为主体展开教学工作,利用学生主观所认可的方式对青春期的学生进行有效的历史教学。现行的新课程改革是初中历史的教学背景,新课改为提高初中历史教师的教学成效提供了诸多助力,如合理的教学目标性、广泛的教学内容、新颖的教学方式、完善的教学设备等等。初中历史教师在提高自身教学效率的过程中,可以利用新课改的助力来展开教学工作,促使学生在良好的背景、有效的教学中不断成长。

(一)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创建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行为主义教育学派的学者多对学生所处的教学环境予以关注,他们认为学生所处的学习环境能够在较大程度上对其学习行为产生影响,基于此观念行为主义者多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行为进行环境因素的分析,以期能够通过实践探究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进而促进学生学习的发展。因此,历史教师若要提高自身的教学有效性,可以在自身教学工作中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创建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促使学生在环境的潜在影响下提高自身的学习成效。例如,在对“秦统一六国”这一部分进行教学时,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呈现秦国在统一过程中的领土动态变化,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领土动态变化视频中感受秦国大一统这项事业的宏伟性,在深刻理解相关知识的同时激发自身的爱国情怀,在认知和情感均有所提升的同时促使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获得长足的发展,达到高效教学的目标。(二)利用高效课堂的构建促进学生历史学习的发展。新课程改革为推动教师教学有效性的发展,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种新的教学策略———构建高效的教学课堂。高效课堂要求教师在自身的课堂教学中利用有限的时间使学生获得无限的发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笔者认为这种无限的发展就在于使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以此使学生获得长足的进步。历史教师在构建高效课堂的过程之中,可以利用探究式教学来推动学生探究能力、合作能力的发展,并使学生在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的过程中提高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也可以利用问题串教学来促进学生思考能力、学习能力的提升,并使学生在自主的思考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历史学习水平。高效课堂的构建离不开教师对有效教学方式的实践,历史教师需要在新课改的推动下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探索能够推动高效课堂构建进程的有效教学方式,促使学生在高效的课堂教学之中不断提高、不断成长。(三)利用课余时间的丰富活动提供实践探索的机会。青春期的学生大多希望在学习和生活中展示自身的优点与特长,渴望获得他人的认可与赞美,据此我们可以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拥有展示自我的机会,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活动之中,从而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学生在学完百家争鸣的相关知识后,我们可以为学生组织一个百家争鸣的活动,让学生根据自身所感兴趣的学派自由结组,利用课后时间搜集大量的相关材料,在百家争鸣时根据“本派”观点与其他学派进行讨论;再例如我们在讲完活字印刷术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印刷活动,要求学生利用小刀对橡皮泥进行雕刻,再利用刻好的橡皮泥进行“印刷”,使学生在动手活动中对古人的智慧结晶形成更加深刻的理解。

总之,为学生提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不仅能够促使学生在对理论知识进行实践运用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有更高程度的掌握,还能够使学生在展示自我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综上所述,历史的学习对于塑造学生的完善品质具有重要作用。学生在初中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常因自身的发展特点而使教师的教学工作效率有所受限,因此教师需要将教学工作建立在对学生的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之上,促使学生在生理心理共同发展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历史学习效率,进而推动历史教学的长足发展。

[1]冯东生.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历史有效教学策略初探[j].中国教师,20xx(s2).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将历史故事应用到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当中,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和学习质量的提高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将历史故事应用到初中历史教学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也要注意引入历史故事的原则,以及不同种类的历史故事在历史教学当中的应用。

有很多人认为历史是一门极为严肃的学科,不应当将史实通过历史故事的形式来进行表达,认为这种方式会扭曲历史事实,但是许多历史故事之所以到现代社会依然广为流传,所依靠的正是该历史事件引人入胜的曲折的发展过程。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当中,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将历史真实事件表达出来,有助于学生传承传统文化,加强学生对于历史文化的认识。

(一)通过历史故事来呈现历史有助于学生加强记忆。

故事通过文字以及话语的形式在人们之间传播,引人入胜的故事往往会使人有较为深刻的印象,通过故事情节的发展使学生能够置身其中,留下更加深刻的记忆,同时优秀的历史故事能够传承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通过历史故事来对教材中的历史知识进行讲解,可以使学生能够了解历史事件发生时的时代背景,对于所发生的历史事件进行更为详细的描述可以增强历史故事的趣味性,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得学生能够在历史课堂中更加全神贯注。在生动的历史故事的聆听之中就能够实现对于历史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率,使得学生的学习质量得以提高[1]。

(二)历史故事能激发初中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初中生正是思维活跃的年龄,比较容易接受有趣的新鲜事物,如果历史教学过于单板,就会使得初中生在历史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甚至会对历史学习感到厌烦,而将历史故事应用到历史课堂教学之中则成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有效途径[2]。通过历史故事来讲述真实历史事件,可以增加历史事件的生动性以及趣味性,从而使得学生的学习效率得以提高。

将故事应用到历史课堂教学当中时,一定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才能使得历史故事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和作用。

(一)引入故事要有针对性。

历史教师在进行教学之前首先要做好备课的相关工作,要对本节课的课程内容有充分的了解,根据教材内容来选取与内容有关的历史故事。所选取的历史故事一定要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材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要有深刻的内涵,使学生能够加强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如讲述新文化运动时,引入陈独秀在东京留学,强行剪去留学监督姚煜的辫子的故事。教师顺势引导,这一瞬间对陈独秀而言,极富象征意义———他为之终生奋斗的,便是剪去国民灵魂中的“辫子”。故事的引入,紧扣陈独秀除旧布新,用民主和科学的旗帜拯救国民灵魂的主题,针对性强,又能加强对新文化运动内容的理解。

(二)故事一定要有真实性和准确性。

教师应避免在历史故事的叙述过程当中扭曲真实历史或进行任意捏造,一定要保证历史故事的真实性和合理性。历史故事的真实性可以使学生能够在聆听过后拥有自己的感悟,同时对于历史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掌握,将历史与现实进行结合和思考[3]。比如在学习《走向全盛的唐朝》这一部分的内容时,可以对中国唯一的女皇帝以及她的无字碑和治国策略等向学生进行讲述,在故事的讲述过程当中要遵循真实性和准确性的原则。而对于与之相关的电视剧的内容可以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指出电视剧当中与历史事实相悖或者虚构的内容,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到真实的历史故事与电视剧虚构内容的不同之处。

(一)以人物和事件为中心的历史故事的应用。

将历史故事按照其中心内容进行划分,主要可以分为两类:以人物为中心和以事件为中心。以人物为中心的历史故事,主要通过对人物的言行和举止以及性格特征来开展事件。在课堂上对这类纪传体的历史故事进行讲述时,重视的是人物的性格与特色,而不只是这个人物所做的事情。事情是人做的,唯有对人物有所理解,方能对事情的意义有所认识。如《汉武帝的文治武功》这一课,可选用史书中的一段故事:汉武帝刘彻16岁即位后,经常带领一批随从,四处游玩,践踏田里的庄稼,捕食民间的鸡狗,官府的人看到他们的身份证明(乘舆物),当然就不敢管。有一次,他们到一家人要水喝,这位主人怀疑来的都是坏人,唤来不少人,要把这批家伙抓起来。主人的妻子看到领头的青年(刘彻),气宇轩昂,知道不是普通的混混,她把主人灌醉,将唤来的人遣散,而且好好地招待了这伙年轻的客人。这段故事,既有趣,又能把汉武帝的性格和禀赋清楚呈现,了解他刚强勇武甚至好大喜功的性格,为理解他的治国政策打下基础。以事件为中心的历史故事,应注重故事细节描述,在将这类历史故事应用到教学中时,要对历史事件所发生的细节和相关过程进行生动的讲解,把学生带入当时的历史场景,造成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学生能够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

(二)史实故事、文学创作和传说故事的应用。

按照历史事实与故事的关系这个标准对历史故事进行划分,可以将历史故事划分为三类:史实故事、文学创作和传说故事。对于真实发生过的史实性故事,来源一般都有史书记载,因此故事中的历史人物和相关的事件都可以根据史实资料进行查证,比如荆轲刺秦王,因此在向学生讲述时要注意历史背景的准确性,根据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取舍。文学作品中和历史有关的故事有很多:成语故事,如“夜郎自大“”问鼎中原”等;历史小说,如《三国演义》;英雄传奇小说,如《水浒传》。这些故事是在一定的史实基础上进行加工再创作的,故事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真实背景,但在具体情节上和历史有很大差距。引用故事时,如对曹操的评价,不要被文学作品误导,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提炼历史的真实。传说故事大都通过人们口耳相传流传至今,如远古的传说有禅让的故事、神农尝百草、仓颉造字等,这些故事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状况,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文化生活状态,可以通过这些故事了解历史。而孟姜女哭长城这类故事大多以虚构为主,因此历史教师在讲述这类故事时,一定要注意它在当时历史背景之下的合理性。综上所述,历史故事在历史教学中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通过将历史故事应用到课堂教学当中,来增加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很多历史故事还可以帮助学生来记忆历史知识,让学生形成更丰富的知识体系。

[1]张来凤.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d].华中师范大学,20xx.

[2]徐波.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d].南京师范大学,20xx.

[3]文素芳.浅析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xx(10):220.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目前缺乏互动,课堂教学氛围比较深沉。笔者认为,教师应该结合教学实际,搞好课堂互动,在互动教学过程中,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帮助学生强化记忆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能够获得阶段性的进步。其实,在互动教学中,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会被凸显出来,学生的积极性也被激发出来。只要学生的学习动力十足,学习兴趣高涨,就不怕学生在课堂生表现不够积极,在学习上取得不了进步。以在初中人教版历史教材中的“文成公主入藏”为例,笔者在传授这节知识点时,就在课堂上举行了一次关于文成公主入藏的话剧表演。在这次话剧筹备过程中,笔者会注意引导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此次话剧活动当中来。有的学生喜欢话剧表演,笔者就让他们发挥出自己的长处,去台上表演;而有的学生对表演不敢兴趣,笔者就让他做些幕后工作,参与筹备工作。在大家的努力下,这部话剧圆满地完成了演出,学生在话剧中一方面对历史知识有所掌握,另一方面则意识到了参与的重要性、集体的力量,在互动演出中也培养了团结协作的学习精神。

学史能够明智,初中历史课程其实可以让学生以史为鉴、以古鉴今,,并且让学生做到古为今用、为我所用。要学习好初中历史知识,则少不了跟实际联系起来,也少不了将各种社会问题和学生内心深处的学习情感有机地融合起来。教师应该尽量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把历史给予我们的启发能够最大限度地辐射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然后在课堂教学上把书本上的历史知识点跟当前现实中的时事等社会热点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地思考,引导学生发散自己的思维,基于理性的角度去分析教材中的每一个历史事件之内涵与本质,让学生养成把历史跟日常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进行思考的优秀习惯。教师只要做到了上述几点,就可以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把握住历史的真谛、科学合理地分析每一个历史性的问题。比如,在初中人教版历史教材中收录了许多挥之不去的西方凌辱历史,而这些历史都需要我们每一位学生铭记在心的,并且要时刻牢记这条“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古训,同时也要明白“发展是硬道理“之具有历史意义的启发。又如,在传授文化史的过程中,教师则可加强情感教学,采用初中人教版历史教材中的相关史料,将其作出精彩的ppt课件,通过多媒体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与讲解,使得学生可以深刻地感悟到中华民族绵延五千年的文明,提升其爱国主义的自豪感。同时也可以结合初中人教版历史教材中的历史教育教学方面的内容,积极举办多种课内外活动,比如国情知识抢答赛、影视评论,历史小报编辑、开展历史报告会、举办演讲赛等,有针对性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丰富学生的爱国情感。

启发式教学法笔者在初中历史课程中运用了多年,此方法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方法,有益于打造高效的教学课堂。这种教学方法主要是按照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结合课堂教学实际提出一些富有启迪性、启发性的问题。这种教学方法常常在初中历史教材之关键处与转折处,甚至引申处向学生提出“为什么?”。在采用启发式教学时,我们要主要问题的提问应该问到“点子”上,不能不分主次地问,而是要问的问题要问的有一定的分量,并且问题的难易程度要适中,如果问题太难了则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难以达到师生互动、师生共鸣的效果。比如,在传授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中的《最可爱的人》这个知识点时,笔者就这样向学生提问到:文章中讲述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原因和经过是什么?抗美援朝的背景和中国出兵的原因什么?从上甘岭战役,五次大规模战役等能否归纳出抗美援朝的意义?战斗英雄黄继光和邱少云的故事经过能否描述下吗?这一连串、有递进关系的提问让学生明白到:黄继光、邱少云等中国人民志愿军,人人敬爱他们,被称为“最可爱的人”。这种环环相扣的启发式提问,让学生对谁是最可爱的人有了深刻的认识。

综上所述,要了解历史的真谛,就要努力学习历史知识。初中历史课程教学是历史学科的基础教学阶段。夯实基础,是今后学好历史学科的重要保障。教师应该打破常规,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不断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从而打造出高效的初中历史教学课堂。

初中历史论文

摘要:

诠释学是一个理解和解释文本的哲学理论,是西方哲学、宗教学、历史学、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以及文艺理论中有关作用、理解和解释等理由的哲学体系、策略论或技术性规则的统称。

而中国的民族文献学研究,是一门正在发展中的新兴学科,其理论体系还处于进一步完善的过程中。

因而,从诠释学的视野去讨论图书馆民族文献研究的作用和作用,是对中华民族文献研究理论体系建设的有益探索。

关键词:

诠释学;图书馆;民族文献。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且文化形式多样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在这块富饶、瑰丽的中华大地上生生不息,并共同缔造出璀璨夺目、浩如烟海的中华民族文化宝库,这其中就包括了在时间长河中所凝聚、保存和流传下来的各民族文献。

但是,随着各族人民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的不断进步与增长,虽然中国的学科体系建设与学术研究成果有了较大的发展并逐渐走向成熟与严谨。

但由于学术界学科界定和相关策略论研究不够清晰所造成的认识和其他方面的理由,作为反映中国各民族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的各种民族文献,目前仍就处于一个尚未完全被开发和解读的尴尬状态,这就使得民族文献学的研究还处于一个相对比较弱势的境地,而一些曾经在历史上大放异彩的文献由于没有得到应有的研究推广和保护传承,已沦入濒临散佚消亡的命运。

究其理由,就是没有一套能够较好地正确指导解释和解读民族文献,特别是中华民族古籍文献的策略论。

1、诠释学是一门指导文本理解和解释的规则的学科。

诠释学(hermeneutics)一词来源于古希腊神话中一位往返于神界与人界之间,为人与神传递消息的信使赫尔默斯(hermes),因为奥林匹斯山上诸神的语言与人间的语言不同,作为信使的赫尔默斯就需要将传递的信息进行翻译和解释,从而使得人类能正确理解神的旨意。

正是基于这种最初的含义,古代语文学家都用“翻译”和“解释”来定义诠释学。

由于从赫尔默斯发展而来的诠释学有传达诸神的旨意的含义,而这种旨意带有一种无条件服从的“神授意味”,使得诠释学在某种作用上被看作是一门我们必须把它的要求当做真理和命令一般加以服从的艺术,因为它能理解和解释那种对我们封闭的东西——陌生的话语或他人未曾说出的信念。

因此,诠释学也被看作是一种需要特殊精神所造就的能力或实践。

诠释学经历了类似于修辞学、语法学、逻辑学、从属于语文学的历程,到了20世纪已把自身从一种理解和解释的策略论发展成为一种哲学理论。

一些人文科学甚至也把它看成一种最新的视角或策略论,如近年出现的文学诠释学、历史诠释学、艺术诠释学等,我国有些学者甚至还提出要建立我们中国的诠释学。

而关于中国诠释学的概念,最早是由台湾历史学家黄俊杰教授在其《孟子思想史论》中提出来的,所指的是“中国学术史上源远流长的经典注疏传统中所呈现的,具有中国文化特质的诠释学”。

由此,我们可以先把经典的归属理解为文献的范畴,这应该是没有任何疑义的,然后我们再进一步理解,“注”,是对经书字句的注解,又称传、笺、解、章句等;“疏”,是对“注”的注解,又称义疏、正义、疏义等。

注与疏的内容关乎经籍中文字正假、语词作用、音读正讹、语法修辞,以及名物、典制、史实等。

因此,运用诠释学在图书馆进行民族文献研究,特别是民族古籍文献的研究不但是可行的,而且是具有深远作用的。

不仅可以逐渐丰富和完善“中国诠释学”的理论概念体系,还能把目前理论界相对比较杂乱的“古典解释学”、“古代阐释学”以及以古代经典命名的一切解释学、诠释学,统一归并称为“文献诠释学”。

因为,文献学的范畴很广泛,包括了一切与人类文明传承有关的知识、技术与文化及各种载体的总和。

而图书馆是各类文献最大的集藏地,也是各类民族经典的最大收藏者,用诠释学对图书馆中的经典民族文献进行注疏,是对图书馆馆藏古籍文献进行开发利用及科学管理工作的有益尝试和积极探索。

2、理解是联结诠释学与民族文献研究的纽带。

民族文献的研究首先是对民族文字符号的理解与认识,但民族文字符号的理解与认识,又不是简单地求其字义的解释,而是以“理解”的态度去揭示古代的普遍精神。

文字符号的研究不是考据,而是需要研究者进入到整个文本符号的内在去“感受”那个时代的精神世界。

中国古代民族文献的发现极为久远,早期的甲骨文、金石文献被发现时,对于研究者而言只是一种暂时无法解读的文字符号。

这种文字符号与所组成的文本在当时所体现的就是远古时期的普遍精神和生命,而对这些文字符号和文本的解释,就要研究者通过“理解”的途径进入到整个文本的内在精神世界和内在生命中去解读其中的含义。

最终,才能解释出这些文字符号所代表的含义。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体会理解与解释的不同,理解是解释的.基础和前提,解释则是理解的发展和说明。

理解包含两个要素,即领悟个别和综合个别成一整体。

同样,解释也建立在特殊或个别的说明和综合特殊成一统一体的基础上。

因此,一些学者认为,解释是作者精神的重构,对作品的理解和解释乃是对已经被形成的东西的真实的再生产或再创造。

我国的少数民族文字文献是我国文献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而特殊的领域。

但是,由于认识和正确解读等方面的理由,少数民族文字文献的研究还未引起学术界足够的重视。

例如,我国最早的少数民族文字文献源于公元2世纪传入中国于阗地区的佉卢文,又名犍陀罗文,是一种古代文字,由252个不同的符号表示各种辅音和元音的组合,从右向左横向书写,大约和印度的婆罗米系文字的出现时间相近,通用于印度西北部、巴基斯坦、阿富汗一带,是丝绸之路上重要的通商语文和佛教语文,在历史上总共存在了7以上,被用于铸币、书写契约及翻译佛教文献。

在东汉末年,伴随着贵霜王朝的日趋瓦解,贵霜难民迁入塔里木盆地,佉卢文开始在于阗、鄯善等地传播。

公元4世纪中叶随着贵霜王朝的灭亡,佉卢文也随之消失了。

18世纪末佉卢文早已经成了一种无人可识的死文字,直至837年才被英国学者普林谢普探明了佉卢文的奥秘。

但是理由在于公元3世纪时,佉卢文在产生它的印度消失了,怎么突然又在异国他乡流行了起来?这着实让人无法理解。

如果现在有一本这样的文献放在我们的手中,我们是否可以运用诠释学去“理解”并最终解释呢?目前,我国虽然收集保存了一批藏文、蒙古文、彝文、傣文、东巴文、水书等少数民族文字的古籍文献,但真正能理解和读懂这些文字的人大多早已故去,使得这些珍贵的民族文献变成了难解之谜。

如果能把诠释学的“理解”策略,引入到图书馆民族文献的开发利用与研究上去,那隐藏于这些民族古籍中的神秘大门,一定会被诠释学这把理解和解释文本的钥匙逐一打开。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最新通过的初中历史新课标(20xx年版)中明确指出:“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义务教育阶段7~9年级的历史课程在基础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然而,现状却是历史学科日益被弱化,在农村学校,这种现象更突出。现就结合教学实践,就这些困难及其形成原因、解决对策进行分析,谈一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1.学生因素。

农村学生在上初中之前几乎都未曾专门接触过历史知识,很多学生都是把历史当成一门“副科”来学的。因此,课前不预习、课上不认真听讲、课后不复习,甚至不做作业、不看书、不记最基本的知识点的情况非常普遍。学生的历史知识面过窄,除了课堂之外,很多学生的历史知识都是从所谓的“历史穿越剧”中获得的,这更增加了历史教学的难度。

2.教师因素。

教学中,教师总是习惯于“高屋建瓴”,一开始就以中考甚至高考的标准来组织教学,使教学设计严重脱离学生实际,再加上教学方式单一等因素,致使初一的新生刚开始接触历史课便感觉困难重重,甚至有些学生会“知难而退”。

3.学校因素。

学校层面也存在不重视历史课的问题。历史课基本都安排在下午,时常被学校的各种活动占用;有些老师甚至在历史课上叫走学生去完成落下的“主科”作业,这就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历史课是副科的思想”。

4.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很多地区的中考中,包括历史在内的“小四门”所占的分值很少,有些地区甚至不考历史。受“中考指挥棒”的影响,多数家长反对孩子在这门课上花太多的时间,加之地处农村,条件所限,孩子们普遍缺乏从课堂以外获取知识的意识。

1.教师要不断学习,提高专业素养,树立终身学习的信念。

历史学研究成果在不断更新,教师应时常关注史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并在教学中引入这些最新成果。例如,在人教版20xx年七年级新教材中,对秦始皇统治的特点用了“急于求成”这样的观点;“民族融合”也改为“民族交融”;司南由“战国发明”,改为“汉代发明”;火药开始用于军事的时间,由“唐代”改为“宋代”……教师只有不断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学科知识,才能胜任教育教学工作。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历史教师,不仅自己要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更应该将自己掌握的知识和学习方法传授给学生,最大限度地减轻学生的负担。

2.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手段。

尽管新课程标准已经实施很多年了,但很多教师依然在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课堂上满堂灌,课后布置大量作业,致使学生的厌学和畏学心理不断加重。

3.采取各种方式激发学生兴趣。

要想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首先要让学生对历史课感兴趣,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采取了以下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利用课前三分钟,由学生讲述与课堂内容相关的“历史上的今天”,以此引导学生在课后查阅历史资料,丰富课外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2)结合历史事件组织一些集体活动,例如:重大历史事件周年纪念活动,历史名人诞辰周年纪念等。既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情感、价值观教育,又有利于提升历史学科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

(3)向学生推荐优秀的历史纪录片,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看,鼓励学生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参观历史遗址或博物馆,近距离感受历史。

4.积极与家长沟通交流,向教育主管部门建言献策。

一方面,初中历史教学虽然面临很多困难,但是历史教师绝不能因此而妄自菲薄。除了要想方设法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外,还要多与家长交流,让家长认识到学习历史的价值不只在于中考考多少分,更在于能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另一方面,通过有效途径向主管部门建议,中考中适当增加历史学科的比重,以中考的导向性作用引导家长、社会重视历史等所谓的“副科”。初中历史教学所处的困境不是短期内形成的,要解决这些困难,还需要各方坚持不懈地共同努力。

初中历史

摘要:在历史教学中,采用合作学习,通过师生、生生互助互动,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能够引导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变“被动”为“主动”,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历史素养。

在历史教学中,采用合作学习方式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学生全面的辩证的分析和认识问题。目前,合作学习已作为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重要教学组织模式被广泛使用。本文现就“合作学习”在历史教学中的尝试,谈几点粗浅认识,望同行指正。

一、合理组建合作小组。

组建合作小组要和班主任进行协商,在课代表的帮助下,将不同学习成绩、学习习惯的学生的座位编排在一起,可以同桌前后4人为单位组建合作小组,每小组设组织人、主持人等,在不同学习任务中,角色可轮流互换,这样既保证了学习参考文献:任务的分工,又确保学习任务的完成。从而达到分层学习目标,又能使个人的特长得到充分发挥和彼此促进。

二、发挥教师的作用。

(一)创设宽松、活泼的学习氛围。

宽松、和谐、民主、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能够使学生产生自觉参与的欲望,激发学习的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激发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诱发创新意识。在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合作学习小组的知识水平,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设计教学过程,创设自觉参与的课堂教学环境。合作学习更应努力创造一种“无拘无束的气氛”,营造一种学生能“自由呼吸”的环境,其意在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为其心智的健康发展创造条件,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捕捉创造灵感比传授知识更重要。

(二)体现主体性原则。

素质教育的内容之一,是促使学生主动地发展、生动活泼地发展,让学生主动学习。只有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合作性学习的过程,才能使教学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成功学习的基础,只有学生主动学习,主动认知,主动获取讨论的内容,主动吸取他人积累精神财富,他们才能认识世界,促进自身发展。教师要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实施“无错原则”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要适度地“宽容”,鼓励、帮助学生积极参与,特别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小组,要给予特别的关注和爱护。

(三)注重启发性原则。

在教师“启”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自己的合作讨论而达到“发”,去获得知识和发展潜能,它继承了我国传统启发式教学的精华,即启而不灌、发而不乱、学思结合、循循善诱。“发”的基本形式是小组的讨论活动,既不是一般的培养思维能力,也不是抓不住问题实质的,形式主义的集体讨论,而是有一定深度的、系统的研究活动,讨论的本身就是一种探索,是培养能力的重要途径,突出了发展学生智能这个重点。(四)适时评价,提高质量教学评价是关键,课堂教学能否有效落实目标,每个合作小组完成得怎样,也就是教师和学生都要有个很好的评价。因此,抓紧教学评价,是切实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障。

三、课堂合作学习的主要形式。

课堂合作学习的形式是多样的,主要有讨论、故事会、小制作、看图分析、历史短剧等活动。其中讨论是合作学习的最主要形式,所谓讨论式教学,就是通过教师有意识引导,学生在商讨或辩论中互相启发,从而完成教学目的,形成结论的教学模式。教学中正确运用“讨论”即可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唤起学生的自我意识,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使学习过程充满诱惑、新颖与回味,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品质和心理素质,加深了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与掌握,提升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如讨论:“春秋战国为何会出现诸子百家?”通过讨论,集思广益,学生从经济政治教育思想社会多角度分析,得出结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四、课外历史兴趣小组的合作学习。

首先,教师要选择历史研究课题,或由学生自拟,但课题必须要有价值性和可操作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合作和分析能力。其次,分组活动,拟出研究计划,分配每个成员在子课题中的主要责任。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图书馆、书店和上网查找资料,还可进行社会调查、人物访谈、参观访问等)搜集资料,注意资料的真实性,互相之间要进行信息的交流和汇总,做到资源共享。再次,辅导学生如何撰写小论文和调查报告,通过小组成员的合作学习,形成小论文、调查报告、经验总结、墙报等形式的书面材料。最后,成果的展示交流和进行结题的答辩、成果的鉴定和评价,应注重对学生研究方法的科学性以及情感态度、探究欲望、合作能力等方面的评价,对优秀小组进行表扬,强调协调性和互助精神,这样有利于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有利于语言能力的提高,也加强了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实践证明:开展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了参与交流的学习空间,相互切磋,共同提高。引导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变“被动”为“主动”,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历史素养。合作学习又增进了学生的团结协作,通过交流、合作还有助于学生学到获取各种知识的方法,对学生的发展和终身学习是极为有利的。课外历史兴趣小组的合作学习对学生发展有利,又促进教师素质提高,是一种成功的教学方法。

初中历史论文

《新唐书·百官志三》“国子监”条云:“祭酒一人,从三品;司业二人,从四品下。掌儒学训导之政,总国子、太学、广文、四门、律、书、算凡七学……丞一人,从六品下,掌判监事。每岁,七学生业成,与司业、祭酒莅试,登第者上于礼部。主簿一人,从七品下。掌印,句督监事。七学生不率教者,举而免之。”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唐代广文馆的学生与其他六学的学生一样,是被国子监统一管理的,而且唐代广文馆的地位排在国子学和太学之后,在四门学、律学、书学和算学之上。唐代广文馆创立之初,虽然经历过“雨坏庑舍,有司不复修完”,“寓治国子馆”,但是并未“自是遂废”,而是一直存在至唐末或许直至唐亡。

一、唐代广文馆创立的时间。

《大唐六典》是“初唐以迄中唐的一部社会制度史”,成书于开元二十六年(738),书中在讲到国子监的机构组成时,提到了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和算学等六学,并未提及“广文”二字。经学者考证,并非《大唐六典》遗漏不记“广文馆”,而是在开元二十六年以前广文馆还没有创立。

在《旧唐书》卷九《玄宗纪下》、《旧唐书》卷二十四《礼仪志四》、《唐会要》卷六十六《广文馆》、《唐摭言》卷一《广文》、《旧唐书》卷四十四《职官志三》、《新唐书》卷四十四《选举志》等史籍记载中,广文馆是于唐玄宗天宝九年(750)秋,在国子监创立的。据《唐语林》卷二《补遗》中所知,初建之时,“国学增置广文馆,在国学西北隅,与安上门相对”。

二、唐代广文馆存在的时间。

唐代广文馆的创立时间已是确定无疑了。接下来,要澄清的是唐代广文馆的存废时间问题。据《新唐书》卷二〇二《文苑传中·郑虔传》记载:郑虔在广文馆中就职,“久之,雨坏庑舍,有司不复修完,寓治国子馆,自是遂废”。又据《唐语林》卷二《补遗》中记载:“廊宇粗建,会(天宝)十三年,秋霖一百余日,多有倒塌。主司稍稍毁撤,将充他用,而广文寄在国子馆中”。广文馆创立之初使用的房屋,在第四年(754)就因天灾倒塌或损害严重而无法维持正常的教学了。面对没有教学地点的事实,广文馆的命运是“自是遂废”呢,还是继续存在下去呢?正确答案是后者。且看:

《唐会要》卷九十一《内外官料钱》记载着唐代宗大历十二年(777)的一条史实:“四月二十八日,度支奏:加给京百司文武官及京兆府县官每月料钱等,具体如后……国子太学、四门、广文等博士……各十二贯文,国子主簿十贯文;大学广文助教各四贯一百一十六文……”这说明,在唐代广文馆的庑舍损毁之后的第23年,时任广文博士和广文助教的官员都在继续工作,并由上级部门发放每月的“料钱”。广文馆并未被废除。

《唐会要》卷九十一《内外官料钱》记载着唐德宗贞元四年(788)的一条史料:“中书门下奏:京文武及京兆府县官,总三千七十七员,据元给及新加,每月当钱五万一千四百四贯六百十七文,……国子祭酒八十贯文……司业六十五贯文……国子博士四十贯文……大学、广文、四门博士各二十五贯文……国子助教、广文助教各二十贯文……”这说明,在唐代广文馆的庑舍损毁之后的第34年,时任广文博士和广文助教的官员仍在工作,并由上级部门发放每月的“料钱”。广文馆并未被废除。

《全唐文》卷548韩愈《请上尊号表》中曰:“臣某言,臣得所管国子、太学、广文、四门及书、算、律等七馆学生沈周封等六百人状称,身虽微贱,然皆以选择得备学生,读六艺之文,修先王之道,粗有知识,皆由上恩……”文章中有“臣得所管国子、太学、广文、四门及书、算、律等七馆学生”言,可知,当时广文馆存在于国子监中。此文为韩愈任职国子监领导即国子祭酒时所作。韩愈任国子祭酒之职的时间段为唐宪宗元和十五年至唐穆宗长庆元年,即公元820~8。换言之,至唐宪宗末年或唐穆宗初年,广文馆依然存在于国子监中,那是在唐代广文馆的庑舍损毁之后的第66~67年。

《唐故朝请大夫尚书刑部郎中上柱国范阳卢(就)府君墓志铭》(大中六年二月廿三日),“开成末,李公任宰相,以卢氏甥有嫌,不得为御史拾遗,旬月除广文馆博士”。此墓志铭中记载,卢氏甥在开成末年被任命为“广文馆博士”。“广文馆博士”一职既然在开成末年存在,那广文馆亦存在于开成末年无疑。“开成”为唐文宗的年号,时值公元836年正月至840年十二月。所以,到公元840年左右,唐代广文馆仍然存在于世。那是在唐代广文馆庑舍损毁之后的第86年左右。

另外,据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之《乾符013》记载:李推贤在唐宣宗时任过广文博士一职;据《新唐书》(卷70上)记载:李彬在唐宣宗时任过广文博士一职。唐宣宗李忱于公元846~859年在位。可知,至少到公元846年,唐代广文馆仍然存在于世。那是在唐代广文馆的庑舍损毁之后的第92年。

还有,据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之《咸通105》记载:贾洮在唐懿宗时任过广文助教之职;据《新唐书》(卷75上)记载:郑顼在唐懿宗时任过广文助教之职。唐懿宗李漼于公元859~873年在位。可知,至少到公元859年,唐代广文馆仍然存在于世。那是在唐代广文馆的庑舍损毁之后的第1。

另据“张策,字少逸,敦煌人。……妙通因果,酷奉空教,未弱冠,落发为僧,居雍之慈恩精庐,颇有高致。唐广明末,大盗犯阙,策遂初返初服,奉父母逃难,君子多之。既丁家难,以孝闻。服满,自屏郊薮,一无干进意,若是者十余载,方出为广文博士,改秘书郎”。文中“大盗犯阙”是指黄巢起义军进入长安城,时间为唐僖宗广明元年(880)。此后,张策奉养父母,避乱田里十多年。大概在公元890年以后即唐昭宗在位时“召拜广文博士”。那是在唐代广文馆庑舍被损毁的136年之后。仅仅再过即公元9,唐朝灭亡。

由此可见,唐代广文馆自唐玄宗天宝九年(750)创立以来,一直存在至唐末。

我们进一步讨论。按照现有的研究结论,广文馆之所以在盛唐之时才创立,根本原因还在于当时中央政府采取的“重诗文轻经学”的政策。这种取士倾向,导致唐代国子监的学生入朝为官的几率下降。为提高国子监生徒在科举考试中的竞争力,换言之,也是为了挽救在国子监读书的公卿子弟们的仕途危机,“亦救生徒之离散”,广文馆应运而生。于是,天宝九年“秋七月乙亥置广文馆于国子监以教诸生习进士者”。唐代广文馆的主要存在价值就在于,它为国子监生徒努力登进士第提供一臂之力。从唐玄宗钦点的第一任广文博士即为诗、书、画皆精妙的郑虔,也可以看出广文馆要教学生的是如何作好诗文而不是如何解析经学中的义理。

《唐才子传》:“裴说,天佑三年礼部侍郎薛廷珪下状元及第。”《唐诗纪事》:“(裴)说与(裴)谐,俱有诗名,谐唐天佑三年登第,终于桂岭,假官宰字而已。”《仙溪志》载陈光义唐天佑三年登第(参《莆阳志》)。唐天佑三年即公元9,也是唐代在历史上将终结的倒数第二年。公元906年二月,裴说、裴谐、陈光义等二十五人擢进士第。这说明,唐代科举制度一直被执行至本朝灭亡。那么,在唐代最后的这17年里,与科举制度命运息息相关的唐代广文馆没有理由被废除。

所以,我们也有理由说,唐代广文馆自唐玄宗天宝九载(750)创立以来,一直存在至唐亡。

参考文献:

[1]孙培青.论唐代广文馆的兴废[j].教育评论,1987,(5).

[2]徐晖.唐代国子监学官与文学研究[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3]周绍良.唐代墓志汇编(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4]欧阳修.新五代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5]刘加夫,熊礼汇,闵泽平,霍有明.中国文学编年史·隋唐五代卷(下)[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