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赏识教育问题分析的论文(通用20篇)

时间:2023-11-28 08:15:35 作者:念青松

范本的作用不仅仅在于模仿和学习,还可以激发我们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些范文范本的参考资料,希望能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

基于家庭教育视角下分析小学生厌学问题成因及对策论文

[摘要]根据调研发现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除了社会的外在因素外,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培养目标模糊、课程设置不足、培养方式低效、实践训练缺乏等方面。培养问题的存在与就业难形成正相关关系,因此,要解决就业问题,就必须优化硕士研究生的培养。

[关键词]就业;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

就业问题是整个社会和每位在校生都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问题。理论上,硕士研究生经过两到三年的高端学习,应该比本科生更容易就业且就业层次更高。但是,现实却不尽如人意。本文选取有代表性的两所高校,通过对两校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进行剖析,来分析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与就业的关系,以窥见当前我国研究生培养与就业的问题与对策。hk是教育部直属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处在较为发达的中心城市,办学历史悠久,师资力量雄厚,其高等教育学专业在全国名列前茅。hb是一所省属大学,所处地区经济较为落后,办学历史与师资力量也相对较为匮乏,其高等教育学专业虽是省级重点专业,但是教育资源仍然捉襟见肘。这两所高校分别代表了我国两类不同等级的高校类型,同时这两所高校的高等教育学专业在同级高校中都属于发展比较好的,在全国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一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招生及就业现状。

近年来,全国高等教育学点发展迅猛,出现学位点多、在读学生多、指导教师多的繁荣局面。教育学作为一级学科,在它下面的二级学科中,高等教育学的人数所占比例也是最大的。因此,要了解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规模,可以以教育学的统计数据为参考。如图一,教育学招生人数从的14793人,增长到的33612人,年均增长32%。这就意味着,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毕业生人数也在逐年增长,毕业生所面临的就业形势必然日益严峻。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近120多个高等教育学硕士点,在读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超过3000多人,从某种意义上看,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己经从“纯精英”逐步进入了“类大众”阶段。一项对30所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毕业生就业总体情况的调研结果显示,有8所学校认为就业情况“一般”,2所学校认为就业情况总体“较差”。结果凸显了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就业的艰难处境。

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浅析“教学学术”视角下大学教师教学责任意识剖析传播学术中的“欧洲中心主义”——亚洲中从ontology的译名之争看哲学术语的翻译原则试论新闻学学术规范研究的依据与路径论析大学教师教学与科研的学术责任中学的学术:一个亟待关注的话题试论学术嬗变中的教育创新环境法学的学术特色与贡献,这种培养方式可能会对日后从事学术研究的学生有益,但是并不适合大部分今后不可能从事学术研究的学生。再加上有些导师忙于自己的事务,无暇关注学生的心态和学业情况,因此,很多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心理很焦虑,却不知道该做什么,如何做。究其原因,我国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具有非常明显的“学术性”倾向。笔者通过调查各校培养方案了解到,大部分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人才培养定位都是致力于培养出学科理论知识雄厚、科研能力强的学术型人才。但这种单一的学术型人才培养目标使得大部分学生无法适应,造成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就业的尴尬境地。

二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现状与问题。

各高校对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课程设置、科研能力等方面的要求都做了详细的规定,集中反映在各高校的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上。现以hk和hb两校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为例,发现其在培养设计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模糊。

在培养目标上,hk较为具体,主要培养“教育学科教学研究人员、高校行政管理人员、高校辅导员及学生事务工作人员和其他”。这样言简意赅的表述,可以清晰地了解学生毕业后所能从事的行业,方向较为明确。相比而言,hb的培养目标较为笼统,对学生在思想道德、学科知识、外语技能等方面都提出了要求,最终培养的是“能够从事本专业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的专业人员。hb的培养目标与大多数的高校类似,对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的去向及可从事的工作性质和岗位没有明确指出,这一点hk做到了,它对所培养的人才进行了明确的定位,这样就给学生一个非常明确的指向。

(二)课程设置不足。

两所高校在课程设置上都设有公共课、学位必修课、学位选修课。两所高校开设的公共课程一样。在学位必修课上,两所高校都开设了教育基本理论、教育科学研究方法、高等教育学、中外高等教育史和高等教育管理学,hk还另外开设了教育社会学,hb另外开设了大学课程论和当代教育热点问题研究。在学位选修课上,两所高校都開设的有spss在教育研究中的运用,hb还开设了高等教育哲学,hk还开设了国际与比较高等教育、社会学理论与高等教育研究、高等教育政策研究、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理论与方法、国际高等教育认证与评估、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高等教育管理的国际比较、院校研究概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专题研究、大学教学与教师发展研究。很明显,hk的课程建设更为丰富,尤其是在专业选修课上,满足了学生的不同需要,也为就业的分流做好了准备。

通过对这两所高校课程设置的比对,发现hb在课程设置上尤其是在选修课上相对不足,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高等教育学理论知识的`视野,也无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性的学习。当然,hk尽管在课程体系上较为规范,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忽视了高等教育学本身所具有的实践性属性。高等教育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纸上得来终觉浅”,不与实践结合,学生的能力就不能得到提高。在就业时,即使有好的就业机会,也会因能力不足而与之失之交臂。

(三)培养方式低效。

hk和hb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都采用导师负责制与导师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既要发挥导师的力量,又要发挥整个导师组集体培养的优势。每位导师指导1~3名学生,并根据每位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人培养计划。研究生的学习采取课程学习和论文并重的方式,导师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督促学生学习。

两所高校的培养方式有其合理性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虽然强调了导师的作用,但是并未明确提出导师的职责,并且缺少考核检测,从而会导致很多导师的指导流于形式,学生得不到实质性的指导。其次,这种培养方式缺乏对学生业绩的考核,很多学生处于懈怠应付的状态,实践能力和学术水平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提高。

(四)实践训练缺乏。

高等教育学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在硕士研究生培养的过程中,实践训练必不可少。但是仔细翻阅这两所高校的培养方案,发现在这个环节上都比较模糊。hk只是提及要有“校外调查及学习、教学实践”,但是具体如何实施、效果的监督检查并未说明。hb提出教学实践是参加本科生的教学一线工作。“教学实践的形式可以是讲课、辅导、辅助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组织课堂讨论等”。虽然hb明确提出了教学实践的要求,但是也存在问题。最大的问题就是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有能力给本科生上课吗?这是在拿本科生当“小老鼠”做实验,这既是对本科生的不负责任,也是对硕士研究生的不负责任。况且,很多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就业方向并非走进一线教学课堂更很少进高校教学课堂,即便进高校也多是做学生管理事务,这样的实践活动的合理性令人质疑。

三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优化的思考与建议。

(一)明确培养目标。

当前,从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实际就业情况来看,社会对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岗位需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高校大扩招的最初几年,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专业有很多进入高校做了教学和管理工作。但近年来,高校在招聘教师和科研人员时对学历和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很少能进入高校工作,即便有幸进入高校,也多是管理岗位或学工队伍。这就导致大部分高校在培养目标上存在与实际就业的严重错位。

大多数高校培养的是从事高教理论研究的学术性人才,而就业市场大量需要的是从事管理工作的应用性人才。当前大多数高校并没有对这一需要设定针对性的培养目标,从而导致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到高校任何一个部门工作,都几乎完全是生手。在就业形势如此严峻的情况下,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要下大功夫,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既要考虑学生学术水平的提高,更要确保学生实践能力锻炼。虽然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行政管理岗位尚未实现专业化,对管理人才并无专业上的特殊要求,但是受过良好专业训练的人才会具备集中优势,在未来就业时能够直接上岗。

(二)优化课程体系。

“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真正意义在于使研究生通过形成以本学科专业知识为内核,其他相关学科知识为外围的多维立体的个性化知识结构以服务于科学研究需要。”[1]从对以上两所高校课程设置分析看来,存在的共性问题是理论性课程开设过多,实践性课程几乎没有开设。作为一门应用性强的学科,学术性的课程体系如何能培养出符合实践性强的人才呢?此外,必修课所占比重过大,选修课比重过小。尤其是hb所代表的这一类高校,受师资力量所限,无法开设足够的选修课供学生自主选择。虽然hk这类高校确实开设了很多选修课,但是其仍然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因为它仅仅局限在了高等教育这一领域,并没有其他学科专业的拓展。诚然,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需要多方面加强本专业课程的学习,但这也将导致学生思维的局限性。思维的局限性就会使得毕业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困难,因为管理岗和学工队伍都是一些實践性非常强的工作领域。因此应适当加强硕士研究生选修课的拓展,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强化过程考核。

研究生指导教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作用非常关键,是培养质量的第一把关人,导师指导的有效性将直接影响到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虽然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指导老师,但是目前大部分高校都没有对导师指导工作进行规范跟踪管理,相对较为随意,这样就很难保证研究生得到应有的、充分的、及时的指导。

因此应该对导师的具体职责、评价与考核的标准进行规范化和制度化,对优秀的指导教师进行表彰和表扬,对指导效果差、难以满足研究生发展需要的导师实行淘汰制,不断优化研究生指导教师队伍,并将此种制度切实落实到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

与此同时,培养机构应该加强对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过程管理,增加淘汰和分流机制,对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及早谋求合适的出路。严格中期考核和毕业答辩环节,并且对评价标准从为学术创新转向学术与应用兼顾的价值取向,根据学生的实际就业取向采取多元的毕业评价标准,在美国“‘档案袋’和‘课题研究设计’等实践性强的毕业考核项目正在越来越多地取代传统的学位论文”[2]。我国当下的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应该学习美国的做法,以有利于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个性化差异化发展,以求有更为满意的就读需求。

(四)重视实践训练。

结合hk和hb两类高校对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实习要求来看,主要还是在校内面对本科生进行一线教学。但是,考虑到大多数实际就业的情况,高校应重新思考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实践训练。

相比担任本科生教学工作,还不如让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担任本科生的见习辅导员,或者兼而有之,从教学实习和管理实习两方面进行实践训练。教学实习可以参考“导生制”进行,即先跟着实习指导老师观摩学习,然后自行备课,并与实习指导老师不断交流,待时机成熟时尝试进行教学。管理实习就是让其对某个班级进行管理。实习考核从实习指导老师和所带班级的学生两方面进行,确保实习工作的圆满完成。此外,根据就业实际,鼓励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走出校门,多多参与社会实践,增长社会适应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都是必要的。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必须要突破传统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走出‘象牙塔’式的学校育人环境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必须面对的问题”[3]。当然,学校应该给予一定的指导和帮助。

四结语。

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培养问题的存在与就业难形成正相关关系,因此,要积极重视就业问题,办学改进和优化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为此,有必要重新设计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在招生环节,注意招生有一定学校教育实践基础的学生;在培养目标上,更加多元和灵活,允许学生在中期考核的时候分流到专业硕士学位就读;在课程设置上,加大研究方法课、选修课的范围和数量,给学生更为开阔的视野;培养过程更加注重与实践的结合度,注意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衔接;在评价方式,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选择,对于不同就业取向的学生施以不同的评价标准。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研究生教育的大众化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研究生教育规模在迅速膨胀,高层次人才数量急剧膨胀,随之而来的是硕士研究生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必须与毕业生的就业紧密结合起来,虽然不能说培养为就业服务,但没有足够就业质量的人才培养肯定不是成功的。就业不好的专业势必为社会所淘汰,也为学生所厌弃。因此,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要自觉完善适应自我发展的调节机制,对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及时进行调整和优化,不断提高培养质量,实现培养与就业的匹配。

参考文献。

[2]李云鹏.教育第三方物流合同中物流运营商的法律条款的问题基于rfid的第三方物流仓储管理系统设计应航运企业第三方物流躺供应链实施现状与策第三方物流企业项目管理成熟度概念模型初探ahp在第三方物流服务商选择中的应用谈数据挖掘技术在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应用产业集群中的第三方物流及其特征探讨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诚信管理建设探讨基于web第三方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设计第三方物流的价值探析的形式与质量标准[j].比较教育研究,2013(3):28-32.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问题分析论文

摘要:现阶段,学前教育的发展备受重视。山东省实行春季高考后,将逐年把高职中的本科指标向春季高考倾斜,这极大地增强了春季高考的吸引力。而报名条件的放开造成了报考人数逐年增多,学生生源良莠不齐,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进行适宜施教。该文从教学法的角度对如何提高春季高考中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质量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分组分层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

春季高考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扩大了学生步入大学的机会。近年来,部分地方高校陆续出台招收春季高考生的举措,使春季高考备受社会的关注。山东省响应改革的号召,从起,由原先的对口高职升学考试调整为山东省春季高考,并逐年把高职中的本科指标向春季高考倾斜,由原来的“三校生”(中专、职专、技校)扩展为了“三校生”和高中毕业生,这一举措虽然扩大了春季高考的吸引力,但也导致了学生良莠不齐。此外,从起,春季高考的专业考试项目由原来的专业基础笔试变为了专业基础笔试和专业技能考试为一体。因此,在增加技能考试和扩大生源的形势下,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就成为了广大教师必须研究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利用真实事件进行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其中,案例是现实生活或实践中出现的真实事件的综合描述,是需要借助图形、照片、表格、问卷、计算机等辅助手段说明的例证。案例教学中,教师需要在借助例证的基础上,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或看法,以此来达到教学目标。在此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仅在课堂上传授知识,还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思考、讨论、解决问题。在学生各抒己见的过程中,教师再适当渗透理论知识,让学生获得理论知识的同时,养成思考、分析问题的习惯,学会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而学前教育专业知识指向性很强,理论和实践能够完整的结合。运用案例分析法不仅能减少理论学习的枯燥,活跃课堂,激发学生的兴趣,也有助于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根据春季高考学前教育专业大纲,在讲解《幼儿教育学》第五章“幼儿园环境”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引入案例:六一儿童节马上到了,幼儿园要做一个“六一”主题活动,幼儿园老师请你帮忙布置班里的环境,你该怎么布置呢?结合案例,让学生畅所欲言。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适当总结,让学生习得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原则及应该注意的问题等。另外,《幼儿园教学设计与实践》这门课本身偏向实践,教师完全可以以案例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学习。

二、分组分层教学法。

分层分组教学法即按照学生的基础和实际水平,将不同的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小组,针对不同的小组,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在春考教学大纲指导下教授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最终实现教学目标。这种教学方法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性,重视学生的差异性和个别性,兼顾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面向全体学生,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和思维的独创性发展。在春季高考大纲的指导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水平的不同,将他们分为a、b、c三组。a组学生基础知识扎实,可以对他们提出高的要求,b组次之,c组可以适当降低要求,在这一层次的要求达到的基础上,再提出更高的要求,一步一步实现自我发展。以“设计社会领域教学活动方案”为例,可以要求a组学生设计大班的社会领域活动方案,b组学生设计一份社会领域的方案,c组学生对照其他方案,模仿设计自己的教案。这种教学方法不但兼顾全体,而且注重个体,增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促进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

三、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设置统一的主题活动任务,学生作为主体,在问题解决动机的驱动下,积极收集材料,独立学习新知识,自主探索,最终完成任务,并获得知识,提高实践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教学内容分解并设计成一个或多个教学任务,以任务驱使学生独立思考,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让学生在学和做的过程中获得理论知识。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合作意识,促进他们自我效能感的提高。山东春季高考的大纲要求学生有一些专业技能,如讲故事、弹钢琴、舞蹈、声乐、诗歌等。这些技能的获得仅仅靠教师的讲解是不够的,而且由于学生基础的多样化和数量的扩大化,教师不可能亲力亲为,时时监督,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采用任务驱动的方法。如对于讲故事这项技能,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个任务主题,让每个学生自己讲一个故事,并录制出视频。在这个任务中,学生要自己寻找讲好故事的方法。只有这样,学生在实践的基础上才能获得讲故事的技巧,提高讲故事的水平。“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方法的选择要因教师而异,因学生而异,我们应尊重学生的基础差异性和个体差异性,以学生为本位,以学生的实际水平为前提,以春季高考大纲对学生的知识要求和技能要求为主线,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在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同时,体验快乐,获得成就感。

参考文献:

[1]张润莲,张向丽,叶进.案例教学法及其运用[j].杭州电子工业学院学报,(8).

[2]杨永华.分层教学法在排污选修课中的应用研究[j].学校体育学,(10).

[3]吴静.项目教学法与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异同比较[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3).

[4]傅颖.春季高考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法探究[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1(10).

基于家庭教育视角下分析小学生厌学问题成因及对策论文

摘要:小学生厌学的事件屡见不鲜,表现为学生对学校生活积极性不高,对学习产生厌倦情绪和逃避行为,若置之不理长此以往不仅会使成绩下降而且容易产生心理问题。本文从家庭教育角度,从家庭中学习目标设置的方面来分析问题成因并提出对策。

关键词:小学生;家庭教育;厌学。

杜威在《民主与教育》中指出:任性和反复无常是一种猛然的爆发,是对环境适应不良引起的,凡是外力强迫的或听从命令的行为,而且行为者在听命行事中没有自己的目标可达到,或者不明白该行为与其他行为有何关联,就会反复无常的任性表现[1]。由此可见,对儿童厌学的“任性行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理解为学习目标出现问题。

1.1家庭中的学习目标不合理。

当儿童产生厌学情绪时,首先要考虑养育者为儿童制定的学习目标是否合理。杜威认为,如果教育目标是不切实际的,恶果之一就是因为根本行不通而导致胡乱利用眼前条件。望子成龙是天下父母心,比如养育者均希望儿童在学习成绩上成为“第一名”“名列前茅”,常常以此为儿童的学习目标。然而这种情况会产生两方面的问题:(1)养育者会因为该目标而急切地为儿童报各种昂贵的课后补习班,而忽略儿童自身实际,也不计补习班的真实效果。倘若脱离了儿童自身情况,儿童也会为此痛苦,上课走神,学校效果不佳,徒增学习负担。(2)儿童缺乏为此学习的动力。比如儿童的成绩在中等左右,但养育者要求每一次考试都达到“第一名”,显然不具备现实可行性。管理学中期望理论说激励动力等于期望值乘以效价,对结果的渴望和达成结果的难度同样重要[2]。也就是指即使达到目标的奖励回报再丰厚,当目标遥不可及的时候,动力值依然不高。即无论采取何种奖励与回报,当为儿童制定的学习目标难度过大时,儿童学习的动力依然不强,不愿付之行动。由此可见,脱离实际的目标会造成儿童产生畏难情绪、打消学习积极性,失去动力。

1.2儿童个人目标不受重视。

《民主与教育》中提到,儿童的养育者往往定下他“自己的”目标当作孩子应有的成长目标。儿童的学习目标多为养育者或者学校、老师代替儿童制定,属于外定的目标,而非儿童根据当下自身经验和自身情况得出的目标。两种目标没能有效的协调而产生矛盾让儿童无所适从。儿童天性被压抑,也因此难以调动积极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1.3对学习目标缺乏沟通和理解。

儿童厌学也可能是出于对他人订立的学习目标的不理解。儿童尚处在成长阶段,社会经验缺乏,对于养育者要求其积极学习不能够清楚的理解———比如“为什么要好好学习”“学习有什么用”———因而困惑不解,没有学习的积极性。但有部分养育者认为道理浅显无需与儿童进行这方面的沟通,或者“长大了就明白了”,或者认为成人这样说儿童自然就会理解,并没有站在儿童的角度来看待问题。这种分歧自然而然就造成了儿童无法理解学习目标,对其感到困惑,缺乏学习动力。

2.1合理化家庭中的学习目标。

针对儿童厌学情况,养育者应当合理的制定家庭中儿童的学习目标,从儿童自身出发,不宜不切实际,比如,先进步两到三个名次,再进步一到两个名次,逐步前进,并且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和修改。这样有助于让儿童看到完成目标的希望,一方面愿意付出努力去达成目标,另一方面可凭借完成目标而产生成就感,肯定自身价值,继而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当儿童一步步完成目标、发挥才能的时候,儿童的未来也就无需养育者过多担忧了,因为并不需要养育者直接为儿童订立一个宏大的、遥不可及的目标,更宜将儿童的学习目标制定得符合实际,这样才能够有效激发儿童学习的.动力。

2.2重视儿童的个人目标。

蒙台梭利在研究中发现,儿童对玩具、糖果等物质奖励并不感兴趣,激发他们能力的是自由的天性发展[3]。因此当儿童出现厌学现象时,物质刺激并非最优方式,而是养育者应找出儿童的个人目标,与教育目标相结合。(1)养育者应理解并尊重儿童的个人目标,面对儿童的自身目标养育者不要轻易否定,不要把养育者的人生目标强加在儿童身上。人人生而不同,儿童有自身的天性发展需求,可能和自己的兄弟姐妹以及养育者都不相同。养育者将自己认为适当的目标强加于儿童只会违背儿童发展的天性,造成儿童的痛苦,有损儿童的心理健康,而其真正的天性则得不到发展。(2)儿童正处于身心的发育期,尚未成熟,其社会经验不足,因此儿童的个人目标可能并不明确,不是“想成为战地记者”“希望当遗传学家”这样能够为成人社会迅速接受并精确定位的目标。儿童的个人目标可能表现为一种爱好、一种专长,在其生活中体现出来,此时需要养育者用心观察,并借助成人丰富的社会经验加以分析,帮助儿童明确个人目标。比如美国检察官梅琳达,从小最喜欢并且擅长的事情是与人吵架[4]。在以上两点的基础上,养育者应当让儿童个人与家庭和学校设立的学习目标相结合,从根本上激发儿童学习、进步的兴趣,积极发掘自身潜能,乐于学习。蒙台梭利指出,儿童懂得“自我教育”,当设定目标之后,儿童不需要成年人的干涉,会主动修正自己的行为。因此让儿童目标和家庭中的学习目标相结合,能够帮助儿童从自身克服消极厌学情绪。

2.3加强沟通和理解。

养育者需要尊重儿童并理解儿童,站在儿童的角度进行沟通,耐心讲解,才能有效的为儿童解释学校和家庭设立的学习目标的理由和与之带来的好处,帮助其理解和认同。若是将成人的观点强加于儿童硬要求儿童理解并赞同,比如“好大学”“能赚大钱”“找好工作”,对于成长中的儿童而言,目标从近在眼前的“取得好成绩”“考试成绩前三名”变成了遥远未来十分不确定又不具体的事物,更加模糊,反而不易理解并付诸努力。因此成人要站在儿童的角度进行沟通和讲解,当儿童理解并认同了学习目标的时候,便会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厌学情绪,自发的进行学习。

参考文献:

[1]约翰杜威.民主与教育[m].译林出版社,2012.

[2]周三多.管理学(第三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5.

[4]唐艾里姆,珍妮艾里姆.养育女儿[m].北京出版社,2002.

基于家庭教育视角下分析小学生厌学问题成因及对策论文

1.1传统的幼儿园教育观念存在一定问题。

受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我国各个阶段的教学都以应试教育为主,并且在教学的过程中一直采用灌输式的教育形式,这种根深蒂固的教育观念也波及到了幼儿园教育,对于正处于成长关键阶段的孩子来讲,这种教育形式是十分不利于孩子未来发展的[1]。由于应试观念不强调孩子个性的发挥和天性的释放,单纯的以应试成绩作为优秀与否的衡量标准,不关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整体特点,在学前教育阶段就采用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将过早的将孩子套上考试的枷锁,使孩子过早的承担考试的压力,形成一定的心理负担,甚至还会对学习产生一定的恐惧心理,这将直接影响以后的教育过程。

1.2家长的教育和攀比心理。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竞争变得异常激烈,为了让孩子在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加之家长之间的攀比心理,几乎所有家长都认为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所以过早的对幼儿阶段的孩子进行小学教育,并且家长只关注孩子的应试成绩,并以此作为人前炫耀的资本,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2]。每个家长都有望子成龙的心理,几乎将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这本无可厚非,但是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家长普遍认为越早教育对孩子的发展就会越有利,从而过早地让孩子承受学习的压力,完全忽视了孩子的成长特点,这对于孩子的成长和未来发展都是具有一定不利影响的。在幼儿园教育阶段,这种超龄的小学教育对于孩子来说,不但抑制了天性,而且很可能会过早的使孩子失去学习的兴趣,从而影响以后的学习和成长。

1.3缺少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的衔接机制。

由于幼儿园教育处于教育的早期阶段,并且其中私立幼儿园较多,所以,目前还没有一套完整规范的幼儿园教育机制来指导幼儿园教育。而且当前多数小学入学时都需要经过入学测试,测试的内容主要以文化课为主,并以此成绩作为小学入学和班级分配的主要依据[3]。这无形中就给幼儿园教育施加了一定的压力,因为家长基本都以孩子的学习成绩作为衡量教学质量优劣的直接标准,如果幼儿园培养的孩子在小学入学考试中的成绩不够理想,那么将直接导致后续招生的困难,很多家长就会选择教育质量更好,更能提高孩子考试成绩的幼儿园,所以,在这种教育模式的影响下,幼儿园不得不过早地对孩子进行小学教育,以此来保证学生能顺利地升入小学,从而在家长之中建立良好的口碑,保持生源的持续。

基于家庭教育视角下分析小学生厌学问题成因及对策论文

2.1积极转变传统的幼儿园教育管理理念。

在当前的幼儿园教育过程中,影响幼儿园教育质量,使幼儿园教育出现小学化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教育理念出现问题。因此,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应该及时转变传统的'幼儿园教育管理理念[4]。由于孩子的成长和心理特点,在当前的幼儿园教育过程中,教育的主要目的不在于提高孩子的应试能力和考试成绩,而在于通过幼儿园教育,培养孩子对于学习的兴趣,促进孩子各方面能力的形成,从而为以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所以,在幼儿园教育过程中,老师不能单纯的以提升孩子的应试成绩作为教育的唯一目的,应该采取多种有效的教育形式,培养和激发孩子对于学习的兴趣,提高孩子的各方面能力。因此,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老师应该根据孩子的成长和心理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计划,减少文化知识的讲解和灌输,从而避免出现小学化问题。在教学计划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应该重点关注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尽量采用游戏教学的方式,寓教于乐,不能急于求成,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促进孩子天性的释放,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2.2加大幼儿园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幼儿教师的教育素质。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老师教学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着教学质量,并且会影响孩子的发展,在幼儿园教育过程中更是如此[5]。由于幼儿园的孩子正处于学前教育阶段,尚且没有一般的判断和辨别能力,所以,老师是孩子除了家长之外接触最多的人,也是孩子在平时主要的模仿对象,因此,幼儿园老师的综合素质直接关系着幼儿园的教育和管理水平。在当前的幼儿园教育实践中,出现小学化问题的原因之一是老师的教学素质不够高,针对这个问题,幼儿园应该在提升幼儿教师综合素质方面多下功夫,这也是防止幼儿园教育出现小学化问题的主要步骤之一。

在此过程中,幼儿园可以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对幼儿教师开展培训工作,让幼儿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管理理念,摒弃传统的教学观点,在教学过程中多关注孩子的身心发展和未来成长,以提高孩子的综合能力作为教育的主要目标,也可以从外界聘请有关领域的专业人士开展讲座,与幼儿教师分享正确的幼儿教育理念,从而有效提高幼儿教师的教育素质[6]。有条件的幼儿园还应该积极引入幼儿教育的专业人才,以此来提高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除此之外,幼儿园还应该及时完善和改进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不能以学生应试成绩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应该在教学评价中综合考虑,从而为幼儿教师解决后顾之忧,以便于教师改进教学形式。

综上所述,针对当前幼儿园教育过程中的小学化问题,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如果这一问题不能及时有效的解决,将影响幼儿园的教学质量和孩子未来的发展。因此,在具体的幼儿园教学实践中,老师应该摒弃传统的教育思想,摆脱应试教育观念的束缚,以培养和提升孩子综合能力,促进孩子健康成长作为幼儿园教育的主要目标,不断改进教育教学形式,从而避免小学化问题的出现,有效提升幼儿园教育的整体质量。

参考文献。

[2]闫丽蓉.和谐管理思想观照下的幼儿园管理创新[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5(19):1.

[4]郑天竺.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的现状调查研究――基于海口市9所幼儿园的调查[d].海口:海南师范大学,2015.

[5]王冰,武艳艳.重新审视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成因与对策――基于“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5(1):60-63.

[6]赵丽.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原因分析――基于认识和实践的视角[j].教育实践与研究,(24):8-10.

对小学教育均衡问题的分析论文

法学课属于大陆法系,它一直把体系化作为构建的目标。很多法学家认为,只有真正建立一个法学体系,才可以保证法律的公平公正,维护法律秩序。而也有其他学者认为,体系即为给生活秩序制定原则,造成限制,但实际上它却可以在体系的基础上,与社会现实建立联系。下文先分析了法学科体系的构建,然后对均衡问题展开分析。

一、行政法学的体系化建构。

(一)体系化构建的必要性。

体系化是指,把不同的知识与理念,遵循原则,按照顺序组合在一起,是一个体系的多个分支,具有逻辑性。法学科的体系则是,从众多法律事实中,找出被人们普遍接受,具有持久性的内容,进行筛选或概括,从中提炼出法律主要表达的内容,用逻辑组合在一起。从中可以看出,法学知识不再分散分布,而是可以系统的预览、理解,并运用知识分析案例,形成法学秩序。另外,在整个法律体系中,可以把多个内容组合在一起,让其具有统一性,消除了法律内容之间的矛盾,让其变得和谐统一,完成内部的自足,让法学科更加稳定[1]。

同时,法学科的稳定,可以让实定法体系与现实法体系更加安定。法学课与法学体系虽然有很多不同,却有着必然的联系,首先,实定法有深厚的法律基础与丰富的法律素材,是现实法内容的主要来源,其次,现实法有明确的法律方向,会根据某一方向,编写法律,给实定法方向的引导。

除了上述内容外,体系化也会增加某一学科的生命力,让其快速发展、广泛传播,与其他学科建立紧密的联系。并且,法学研究人员也可以从系统的知识体系中发现法律背后的深层次意义,找到其中存在的不足,加以完善,解決法律之间的矛盾,促进其与外界的交流。而从法律与法律继受两方面分析,前者能够利用体系了解法律基础,后者可以全方面的分析法律问题,不会出现个性与片段的思考,让整体均衡。

(二)体系化构建的要素。

构建要素分为三点,其一是基本原则,其二是抽象概念,其三是法释义学。

基本原则是“依法行政”,法律具有强制性等特点,它会规范人们的行为,给人们正确的社会引导。而“依法行政”除了是基本的原则,也是法律系统的和谐,明确其价值取向,作为主要精神。它会把法律秩序作为前提,把不同的法律概念、形式等放到一个系统中,[2]让各项法律内容保持统一,符合法律体系整体提出的要求。

抽象概念是说人们对外界事物的理解大部分都是抽象的理解,通过抽象的理解归纳其特点,形成基本的认知。因此,人们对法律内容的理解会通过行政行为判定,从行为的角度对法律进行分析。抽象概念阐述的法学派分为两种,一种是概念法学派,另一只是评价法学派,两个派别的唯一的不同是,概念法学注重逻辑性,评价法学注重功能性。而上文中提到的行政行为是基础概念,法律会通过一个人的行为进行判断,是法律判决的基准。

法释义学会利用各法律之间的逻辑连接,增加法律的独立性。法律原则可以给体系构正确的价值引导,抽象概念是基本单元,发现这些元素之间的共同点,按照一定的逻辑连在一起,建立链接,让整个法律体系独立自足。

法释义学还有另外两种说法,一种是法教义学,另一种是法解释学,会先搜集各方面的法律资料,对这些资料进行解读,分析其具有的含义,对“法”有新的理解。

二、行政法学体系的`均衡。

根据上述内容可以了解到,行政法学体系的构建,不再只是对法律行为的总结,或是对法律内容的概括,而是通过不同的媒介,明确法律的定义,把不同内容组合在一起,规范人们的生活,让生活秩序变得简单、统一。而体系构建的三种元素有不同的工作重心,有各自的价值和内涵,会实现行政法学的逻辑与意义的均衡[3]。

首先,依法行政到法制行政的改变,丰富了基本原则的内容。从法律原则的角度分析,虽然现在仍以依法行政为主,但这一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不足逐渐体现出来,要求全面落实法制行政,用法律维持社会稳定,提高法律的公信力,体现出公民价值在法律体系中的重要性。

其次,行政行为向行政法律的转变,让法律体系有了两个核心,随着行政法律体系内容的增加,行政行为不再是单一的核心,学者逐渐把目光放在行政法律上,调整了研究的方向。法律关系是行政法规主要内容,它会综和多方面内容,形成一种抽象化的理解,其出现的时间与行政行为相同,只不过人们很少注意,随着行政行为的局限越加明显,它的价值被人们认知,被深层次的挖掘。

结语:

文章讨论了行政法学体系构建的必要性,以及构建需要的要素,最后是均衡的分析,把不同的法律内容组合在一起,让其具有整体性和统一性,减少法律内容之间的矛盾,从基本原则、抽象概念、法释义学三点阐述构建的要求,又从依法行政到法制行政的改变、行政行为向行政法律的转变两点,对均衡问题进行分析。

参考文献:

[3]朱芒.中国行政法学的体系化困境及其突破方向[j].清华法学,,01:6-18.

小学生赏识教育问题分析的论文

(一)教育理念滞后。

当前,计算机教育的重点是信息技术的掌握和应用,可是现在很多高校的计算机教育,还是以传授计算机操作知识和技能为主,没有根据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生产的需要设置课程,教育理念严重滞后,无法适应学生就业的形势。而且,高校计算机教育培养的方向主要是技术人员,没有将教育的目标定位为培养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复合型网络技术人才上,教育理念无法适应社会发展和就业形势的需求,严重影响了学生对于计算机知识的创新。

(二)教育方式落后。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都已经建立了诸如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等先进的教学载体和手段,而且各高校都配备了相当数量的计算机。可是,反观高校计算机的教学过程,很多高校计算机教师还无法真正掌握现代科技的教学手段,无法发挥出高新技术教学手段的潜力。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还是使用原始的教学方式,还停留在黑板———粉笔、教案———课本的传统教学方式上,这也导致了教学的效果和作用大大下降,严重影响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二、成因分析造成高校计算机教育滞后的原因很多,主要是由于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生产方式的变化,使高校计算机教育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一)高校计算机教育发展无法适应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

当前,随着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技术已经成为一切科技和经济活动的媒介和基础,也是世界各国综合国力和国防实力竞争的焦点和核心。而且,计算机技术的更新速度不断加快,很多高新技术的应用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革新和发展,而高校的计算机教育对计算机技术的更新感知不强。高校的教学与科技更新之间缺少接触的渠道和途径,使高校的计算机教育相对滞后,无法适应计算机技术高速发展的现状。而且,高校的计算机教育水平受教学理念、师资力量、硬件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也无法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在短时间内完成更新,这些元素的更新都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无法与计算机技术的更新同步。所以也就自然地造成了高校计算机教育的'滞后。

(二)高校计算机教育发展无法适应经济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急切需求。

高校计算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高新技术人才,实现学生的顺利就业。但是需要我们注意的是,目前高校计算机教育还没有与社会生产紧密相连,还没有立足社会需求来进行学科设置、教学改革等。教师的教学还是以传统的课堂教学为主,还是以知识的灌输和教授为主,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动手实践的机会,而课堂之外学生真正参与社会生产实践的机会又不多,知识与实践的连接不紧密。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学到的知识无法得到社会生产的检验,这就造成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不足,无法适应社会生产提出的新要求,给学生的就业增加了难度。同时,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沟通也不紧密,学校在学科设置、教学内容设置等方面没有与企业需求为主,还存在“自拉自唱”的现象,教育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时效性都不强,这也就为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造成了不必要的障碍,也使高校的计算机教育无法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出的人才需求。

小学生赏识教育问题分析的论文

(一)高职英语教学忽视文化的作用。

文化的传播离不开语言的交流,语言和文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没有语言的交流,文化难以生存和发展。在众多高职英语的教学中对文化真正的作用不够重视,导致在高职英语中忽略了文化的作用,英语教师的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式单一,高职英语的教学大多是以英语的课本知识为主,以课本上的理论知识为主导,对高职英语的教学坚持以课本为主,高职英语是对单词、句子和语法的简单讲述,不会在大学英语的教学中涉及相关英语的背景介绍和文化习俗的讲解,大学生对英语的学习知识就课本学习英语,教学质量虽有保障,但是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太单调。

(二)高职英语教学缺乏文化意识。

相比国外的高等院校,我国教育对英语文化教育的研究相对比较落后。虽有学术界的不断研究,但是英语文化教育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少之甚少,正是因为缺乏英语文化教育的文化意识。英语文化教育理论没有应用到实践中,直接导致高职英语教学缺乏英语文化教育意识。

(三)英语文化实践缺乏。

高职学校的英语学习主要集中在英语教师中,学生很少在生活实践中进行英语文化教育的实践,教师并没有向学生讲授英语文化实践教育的重要意义,导致学生缺乏英语文化教育的实践活动。

二、高职英语教学中英语文化教育的策略。

(一)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文化教育。

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思想观念,教师要革新教学方式,充分意识到英语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重要作用,在高职英语课堂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的文化教育内容,在合适的教学环境中进行文化教育的渗透,通过开展文化教育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文化教育的渗透更好的学习英语,了解英语相关背景文化,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水平。例如,教师在讲授英语中外国人收礼物与中国人的文化差异:中国人收到礼物时,要等到客人离开后才拆开。受礼时连声说:“哎呀,还送礼物干什么?”“下不为例。”“破费了。”西方人收到礼物时,当着客人的面马上打开,并连声称好:“verybeautiful!wow!”“whatawonderfulgiftitis!”“thankyouforyourpresent.”因此,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要对中英文化差异进行点滴渗透,并及时进行补充,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英语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二)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

由于文化的差异带来了语言的差异,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对中西方文化进行对比,显示出文化差异,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展示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差异,让学生认识到文化对语言产生的影响,并在教学中提升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意识。例如,在中西方人受到对方的恭维时,中国人受到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当被人恭维自己时总是表现出特别的谦虚,并且不断推辞。如:“您的英语讲得真好。”“哪里,哪里,一点也不行。”西方人总是比较直接的,从来不过分谦虚,对恭维表示谢意。如:“youcanspeakverygoodfrench.”“thankyou.”因此,教师要从中西方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差异对比,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

(三)在实践中加强文化教育。

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在挖掘英语文化的`同时不断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让学生对英语文化教育有良好的认识,教师可以充分使用多媒体技术对西方文化进行展示,通过图片或者视频向学生展示出来,教师可以充分结合英文电影、电视剧和宣传片在学生的生活中不断进行文化渗透,当然,英语文化的学习离不开实践,学生将学习到的知识使用到日常交流中,在交流中不断提升英语水平。

综上所述,语言的学习离不开对文化的了解,文化知识和语言是密不可分的,对文化的了解有利于语言的交流。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改革,对高职英语教学不断革新,由传统法的讲解课文到教师和学生共同来学习,英语文化教育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成为重要的教学环节,教师要不断提升自我,不断更新观念,将英语文化教育更好的应用到英语教学中,提高高职学生英语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英语交流水平和英语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基于家庭教育视角下分析小学生厌学问题成因及对策论文

摘要:小学生厌学的事件屡见不鲜,表现为学生对学校生活积极性不高,对学习产生厌倦情绪和逃避行为,若置之不理长此以往不仅会使成绩下降而且容易产生心理问题。本文从家庭教育角度,从家庭中学习目标设置的方面来分析问题成因并提出对策。

关键词:小学生;家庭教育;厌学;。

杜威在《民主与教育》中指出:任性和反复无常是一种猛然的爆发,是对环境适应不良引起的,凡是外力强迫的或听从命令的行为,而且行为者在听命行事中没有自己的目标可达到,或者不明白该行为与其他行为有何关联,就会反复无常的任性表现[1]。由此可见,对儿童厌学的“任性行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理解为学习目标出现问题。

1.1家庭中的学习目标不合理。

当儿童产生厌学情绪时,首先要考虑养育者为儿童制定的学习目标是否合理。

杜威认为,如果教育目标是不切实际的,恶果之一就是因为根本行不通而导致胡乱利用眼前条件。望子成龙是天下父母心,比如养育者均希望儿童在学习成绩上成为“第一名”“名列前茅”,常常以此为儿童的学习目标。然而这种情况会产生两方面的问题:。

(1)养育者会因为该目标而急切地为儿童报各种昂贵的课后补习班,而忽略儿童自身实际,也不计补习班的真实效果。倘若脱离了儿童自身情况,儿童也会为此痛苦,上课走神,学校效果不佳,徒增学习负担。

(2)儿童缺乏为此学习的动力。比如儿童的成绩在中等左右,但养育者要求每一次考试都达到“第一名”,显然不具备现实可行性。

管理学中期望理论说激励动力等于期望值乘以效价,对结果的渴望和达成结果的难度同样重要[2]。也就是指即使达到目标的奖励回报再丰厚,当目标遥不可及的时候,动力值依然不高。即无论采取何种奖励与回报,当为儿童制定的学习目标难度过大时,儿童学习的动力依然不强,不愿付之行动。由此可见,脱离实际的目标会造成儿童产生畏难情绪、打消学习积极性,失去动力。

1.2儿童个人目标不受重视。

《民主与教育》中提到,儿童的养育者往往定下他“自己的”目标当作孩子应有的成长目标。儿童的学习目标多为养育者或者学校、老师代替儿童制定,属于外定的目标,而非儿童根据当下自身经验和自身情况得出的目标。两种目标没能有效的协调而产生矛盾让儿童无所适从。儿童天性被压抑,也因此难以调动积极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1.3对学习目标缺乏沟通和理解。

儿童厌学也可能是出于对他人订立的学习目标的不理解。儿童尚处在成长阶段,社会经验缺乏,对于养育者要求其积极学习不能够清楚的理解―――比如“为什么要好好学习”“学习有什么用”―――因而困惑不解,没有学习的积极性。但有部分养育者认为道理浅显无需与儿童进行这方面的沟通,或者“长大了就明白了”,或者认为成人这样说儿童自然就会理解,并没有站在儿童的角度来看待问题。这种分歧自然而然就造成了儿童无法理解学习目标,对其感到困惑,缺乏学习动力。

2.1合理化家庭中的学习目标。

针对儿童厌学情况,养育者应当合理的制定家庭中儿童的学习目标,从儿童自身出发,不宜不切实际,比如,先进步两到三个名次,再进步一到两个名次,逐步前进,并且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和修改。这样有助于让儿童看到完成目标的希望,一方面愿意付出努力去达成目标,另一方面可凭借完成目标而产生成就感,肯定自身价值,继而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当儿童一步步完成目标、发挥才能的时候,儿童的未来也就无需养育者过多担忧了,因为并不需要养育者直接为儿童订立一个宏大的、遥不可及的目标,更宜将儿童的学习目标制定得符合实际,这样才能够有效激发儿童学习的动力。

2.2重视儿童的个人目标。

蒙台梭利在研究中发现,儿童对玩具、糖果等物质奖励并不感兴趣,激发他们能力的是自由的天性发展[3]。因此当儿童出现厌学现象时,物质刺激并非最优方式,而是养育者应找出儿童的个人目标,与教育目标相结合。

(1)养育者应理解并尊重儿童的个人目标,面对儿童的自身目标养育者不要轻易否定,不要把养育者的人生目标强加在儿童身上。人人生而不同,儿童有自身的天性发展需求,可能和自己的兄弟姐妹以及养育者都不相同。养育者将自己认为适当的目标强加于儿童只会违背儿童发展的天性,造成儿童的痛苦,有损儿童的心理健康,而其真正的天性则得不到发展。

(2)儿童正处于身心的发育期,尚未成熟,其社会经验不足,因此儿童的个人目标可能并不明确,不是“想成为战地记者”“希望当遗传学家”这样能够为成人社会迅速接受并精确定位的`目标。儿童的个人目标可能表现为一种爱好、一种专长,在其生活中体现出来,此时需要养育者用心观察,并借助成人丰富的社会经验加以分析,帮助儿童明确个人目标。比如美国检察官梅琳达,从小最喜欢并且擅长的事情是与人吵架[4]。

在以上两点的基础上,养育者应当让儿童个人与家庭和学校设立的学习目标相结合,从根本上激发儿童学习、进步的兴趣,积极发掘自身潜能,乐于学习。蒙台梭利指出,儿童懂得“自我教育”,当设定目标之后,儿童不需要成年人的干涉,会主动修正自己的行为。因此让儿童目标和家庭中的学习目标相结合,能够帮助儿童从自身克服消极厌学情绪。

2.3加强沟通和理解。

养育者需要尊重儿童并理解儿童,站在儿童的角度进行沟通,耐心讲解,才能有效的为儿童解释学校和家庭设立的学习目标的理由和与之带来的好处,帮助其理解和认同。若是将成人的观点强加于儿童硬要求儿童理解并赞同,比如“好大学”“能赚大钱”“找好工作”,对于成长中的儿童而言,目标从近在眼前的“取得好成绩”“考试成绩前三名”变成了遥远未来十分不确定又不具体的事物,更加模糊,反而不易理解并付诸努力。因此成人要站在儿童的角度进行沟通和讲解,当儿童理解并认同了学习目标的时候,便会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厌学情绪,自发的进行学习。

参考文献。

[1]约翰・杜威.民主与教育[m].译林出版社,.

[2]周三多.管理学(第三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

[3]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4]唐・艾里姆,珍妮・艾里姆.养育女儿[m].北京出版社,.

小学生赏识教育问题分析的论文

小学生赏识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将学生潜能激发出来,给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帮助学生更好的发展个性,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1]。赏识教育在国外较早得到关注,主张赏识教育思想的有德国著名天才卡尔威特、法国教育家卢梭、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以及美国心理学家威谦詹姆斯等[2]。国外有关赏识教育的研究主要体现在相关理论的论述和实践上。这些成果使后来的研究者可以站在理论的高度上对问题进行更深层次的认识、分析和总结[3]。本文将现代理论作为基础,深入的探讨了小学生赏识教育的内涵,希望能够全面的了解小学生赏识教育的现状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对其问题成因进行分析,给小学生赏识教育更好的进行提供建议和对策。让人们认识到小学教育的重要性,丰富小学赏识教育的理论依据,给小学生更好的成长做出自己的贡献。通过研究和分析发现,通过赏识教育能够帮助教师更好的更新教育教学的理念,不断的提高学生的科学研究意识,提高其业务水平和理论水平,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落实素质教育,切实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培养更多的现代化人才。

家长和老师认为好学生是夸出来的,他们都喜欢好孩子。于是在教育的`过程当中,就出现了“不该夸的也夸,不该奖的也奖”这样的现状和问题。而事实是不切实际地夸奖孩子,对他们有害无益。通过调查研究,总结出赏识教育存在以下五个方面较突出的问题。

(一)对赏识教育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家长和老师在赏识学生的时候,不懂批评,只一味表扬。

(二)赏识教育过程中忽视了挫折教育。

(三)教育者赏识不用心,方式和方法单一。

(四)赏识教育过于注重物质奖励,忽视了精神鼓励。

(五)赏识教育忽视了孩子的差异性,没有因人而异。在和我校的教师访谈过程中,有位一年级教师认为在赏识教育过程中,使用最多的便是在课堂上通过口头表扬的方式来表扬学生,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年级学生本身年龄教学,希望能够获得教师的表扬。比如一个学生平时很少举手回答教师的问题,偶尔举手回答问题,并且回答正确,这时,若是教师给学生鼓励和表扬,那么这个学生下次的表现会更加出色。尤其对于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更需要得到老师的鼓励,但学生再得到表扬后坚持不了多久,慢慢就会变得无动于衷了。”由此可以发现,学生年龄比较小,自控能力较差,上课过程中无法长时间集中精力,受到外界干扰较多,精神容易分散。

赏识教育强调的是对学生多加鼓励,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使孩子们的情绪能够满足,学习心境也比较的愉快轻松,从而让学生的各方面感官状态出色,求知欲望比较强烈,学习效果也会更加出色,从而获得成功。通过赏识教育能够找到孩子本身存在的闪光点,让孩子在自信、快乐、宽松的氛围中成长。小学生赏识教育的本质便是爱的教育,赏识教育也不仅仅是单纯的表扬或者鼓励,而是赏识学生的整个行为过程以及结果,将学生的学习动机以及学习兴趣激发出来,给学生发展指明正确的方向[4]。赏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种,在学校里,教师想要全面了解学生学习的优势,可以在教学和交流过程中,通过激励的手段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5]。赏识教育也是鼓励教育,赏识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其和生命成长规律相符合,能够切实走近学生的内心,让学生更好的和外界互动,享受幸福和美好。

(一)承认差异、允许失败,采取积极的比较。

儿童、青少年与成人在身心发展方面呈现不同的特征,同龄同类孩子的能力、性格以及发展水平也都存在着差异。第一,不同类别的学生赏识程度应该不同,尤其对于那些性格内向或者学习特别困难而且又胆小的学生,要加大赏识的力度,并多给予积极的评价。第二,赏识教育要尊重差异,承认差异,扬长避短,让每个孩子都能够得到应有的发展。第三,赏识教育要允许失败,帮助学生找出原因,鼓励他们勇敢地面对困难并克服,让他们相信自己下次可以做的更好。

(二)将赏识教育与批评、惩罚教育相结合。

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时,和种花有一定相似之处,不但需要浇水施肥,还需要修枝剪叶。在教学中,赏识教育和浇水施肥有一定相似之处,惩罚和批评和修枝剪叶有一定相似之处。若是没有惩罚教育和批评教育,那么这个教育是不完整的,也不可能获得成功。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若是没有进行恰当的惩罚和批评,而是仅仅放纵学生,那么学生很容易执迷不悟,一错再错,最后导致学生责任感丧失,走上歧途。但是教师必须把握批评和惩罚的度,不但需要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错误,还不能打击到学生的自尊心,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更加健康的成长。在小学生教育中,赏识教育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段,但不是唯一的手段,不应该忽视惩罚教育和批评教育的积极作用。对于学生的错误行为,教师不能姑息,但是使用惩罚批评手段时也应慎重,若是惩罚批评过重,学生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内心也会产生羞辱感,这对教育更好的进行非常不利。

(三)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

赏识教育要求教师眼睛比较锐利,能够找到孩子身上存在的闪光点,将孩子的潜能发挥出来。由于受到教育评价的影响,有些教师认为那些成绩不好的学生,没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其实,可以从多角度评价一个孩子,正所谓十个手指有长短,每个人也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学习成绩差的孩子或许在其他的方面有专长,如:象棋、围棋、绘画、游泳、打球等值得欣赏。因此要以宽容的心态和积极的态度去接纳和包容孩子的缺点,同时要挖掘孩子的闪光点并加以培养。

(四)掌握好赏识的度,保质保量进行赏识教育。

所谓赏识的度,就是要把握在什么时候给予赏识,给予多少以及采取什么方式给予的问题。赏识的度没有统一的标准,受老师自身的认识和阅历经验的限制,同时也会因为赏识对象的个体差异而不同。总而言之,应该保质保量地进行赏识教育。保质的意思就是说要值得赏识,赏识得准确、具体、到位。这里的“值得”是以孩子个体的同龄同类人群或者是以孩子自己作为参照物,而不是以社会人的业绩为标尺,只要表现了优良的品质以及取得了积极的变化,哪怕是极其细小的,譬如主动擦黑板,摔倒了没哭,经常迟到的学生准时了1次等,这些都是值得赏识的。保量就是要经常并及时地给予赏识。孩子尤其是低龄孩子如果长时间处于赏识饥饿状态中,那么就会变得孤僻、自卑、封闭,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其发展必然受到极大地限制,从而失去学习的动力,因此老师要不吝给予赏识。

四、总结。

赏识教育已日渐受到广大小学教师的重视,它的重要性和有效性也日趋突显出来。本文针对涟源市龙塘镇柘溪联校赏识教育进行了一些探讨,旨在促进小学的教育教学工作,提升小学生的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周梅芳.关爱下的惩罚教育[j].教育研究,(21):35.

[3]陈桂贞.赏识教育初探[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

[4]张淑清.试析赏识教育的理论基础[j].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6):8-10.

[5]傅恩波.“赏识”教育的几个误区[j].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论坛,2006(4):17.

小学生赏识教育问题分析的论文

摘要:由于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素质与职业技能总体偏低,直接影响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为此,必须从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培训资助政策等方面,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参与职业教育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文化素质与职业技能,以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文化素质;职业技能。

目前,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已占外出农民工总量的60%以上[1],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支生力军,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同上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虽然文化素质总体上有所提高,但相比城镇新增劳动力而言,其文化素质和人均受教育年限依然偏低,缺乏必要的劳动技能,只能在收人水平较低的非正规部门就业,而就业的不稳定使得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生活步履艰难。然而,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的高低不仅关系到我国未来产业劳动力素质和技术水平,而且还直接影响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他们的冷暖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因此,研究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服务于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的有效供给不足。

职业教育的供给主体主要包括政府、企业、各类社会培训机构等。从政府方面来看,在促进农民增收和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加快农村富余劳力转移的同时,政府理应努力做好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的工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但是,一方面,由于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教育体制,教育资源分配明显偏向城市,尽管国家对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逐年增加,但与城市相比,农村基础教育长期发展滞后的格局依然没有改变;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农村普通小学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支出要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77.11元,全国农村普通初中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支出要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163.56元,全国农村普通小学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公用经费支出要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39.74元,全国农村普通初中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公用经费支出要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5.5元[2];城乡公共教育资源的配置不均,直接导致了农村基础教育投入不足,教学环境与条件无法满足农村教育的实际需要,导致农村人口的文化水平总体上较低,阻碍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进而限制了农民工进城就业能力;另一方面,在高等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指导下,职业教育往往被忽视。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20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比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的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支出低6973.89元,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比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的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公用经费支出低4057.14元[2]。职业教育的投入不足,导致职业技能培训发展滞后,总体规模较小,与新时期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需要不适应[3];农民工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整体偏低,其较差就业的稳定性,较低的收入水平严重影响了他们转移性就业。从企业方面来看,为了提高劳动效率和增加企业自身的竞争力,用工企业理应加强员工的职业教育培训,然而实际情况是,用工企业对农民工培训积极性不高。企业由于受资金、人员、机构、生产状况等影响,开展农民工培训多为岗前安全及规范教育,多数中小型企业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甚至不开展农民工教育培训,仅有的少量教育培训也只是围绕能给企业带来直接经济利益的职业技能展开,对农民工缺少企业精神、城市文化、城市生活常识等方面教育,未能从企业和农民工的长远发展来看待职业教育培训问题。从社会培训机构方面来看,社会培训机构的快速成长也为新生代农民工接受职业技能培训提供了可供选择的途径。然而,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新生代农民工进入社会培训机构的比例依然较低,究其原因在于大多数的社会培训机构都是以营利为目的,较高的职业技能培训费用将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拒之门外。

(二)新生代农民工对职业教育的有效需求不旺。

职业教育是提升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的重要途径,较高的文化素质与职业技能意味着较高的收益。对新生代农民工而言,职业教育无疑是改变自身命运,实现自身价值和人生梦想的主渠道。从这个意义上讲,新生代农民工接受职业教育的愿望异常强烈,然而,从现实情况来看,新生代农民工对职业教育的有效需求不足。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相当多的实用技能培训收费较高,对于大多数进城新生代农民工而言,是一个难以逾越的经济门槛;另一方面,在于新生代农民工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难以找到合适的培训时间;另外,许多培训内容与生产实际脱节,职业技能培训缺少针对性与实用性,培训方式不够灵活,培训地点离农民工较远,进而导致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有效需求不足。

二、提升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水平的途径。

(一)夯实农村基础教育,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素质。

农村基础教育的质量决定着未来农村转移劳动力的素质,它的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素质。因此,从城乡发展一体化战略布局出发,必须夯实农村基础教育。一方面,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资力度,改善农村基础教育的教学环境与条件;另一方面,要逐步形成资金来源多元化的农村基础教育办学格局,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积极参与农村基础教育,不断提高农村基础教育的办学质量与水平,为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高素质的劳动力。

(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技能。

一是要充分发挥政府在职业教育培训中的主导作用。一方面要建立和完善政府主导的与农村义务教育相衔接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充分发挥输出地政府在引导性培训上的作用,强化输入地政府在办学条件、用工需求、市场信息等方面的优势,加强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以满足输入地劳动力市场对技术工人的需求的同时,也为输入地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储备了大量人才;而伴随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的提升,收入水平的提高,其转移性就业能力增强,越有利于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空间;另一方面,政府要加大职业教育培训资金投入,制定有效的农民工培训政策激励措施,如通过税收优惠、补贴或奖励等多种政策激励措施,吸纳企业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入到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培训之中;同时要强化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劳动职业技能鉴定,落实职业技能鉴定补贴政策;另外,要建设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信息服务平台,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实时的市场需求信息、培训、就业一体化信息服务。二是要充分发挥企业在职业教育培训中的主体作用。企业要树立人力资本培养意识,强化岗位培训责任,使已经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新生代农民工能够接受初中级职业技能培训;同时,企业要与培训机构密切合作,开展订单式培训、定向培训、企业定岗培训;大中型企业还要联合技工院校、职业院校,建设一批农民工实训基地,促使新生代农民工、企业、培训机构的有效对接,切实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劳动技能。三是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职业教育培训中的重要作用。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及农民工的不同素质,合理设置培训内容,确保职业技能培训市场与企业需求的对接,同时也要尊重农民工自身的意愿,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增强培训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努力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能力。

(三)进一步完善培训资助政策,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职业教育培训资助既是促进社会公平与社会和谐,建立和完善社会安全网的关键环节,同时也是引导全国培训资源的合理配置,引导农民工增加培训需求的重要途径。对新生代农民工而言,不仅有利于帮助有培训需求的农民工减轻个人培训负担,而且有利于提高他们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培训,新生代农民工不仅提升了自身的文化素质,提高了自己的职业技能,而且增强了城市生活的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此,要进一步完善农民工培训资助政策,建立农民工培训直接补贴的配套政策体系,实行社会统一的国家资助扶持政策,为有培训需求的新生代农民办理和发放农民工培训卡,建立和完善农民工培训补贴基本标准,做到信息公开透明,公平合理[3],真正把国家提供的优惠和帮助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8]唐惠敏.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认同的困境及重塑路径[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5(1):1-6.

[11]韩长赋.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合是个重大问题———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调查与思考[j].农村工作通讯,(6):6-8.

乡村小学教育困境分析论文乡村小学教育困难问题

随着我国休闲经济和休闲产业的快速发展,乡村休闲旅游面临广阔的市场前景。如何在这良好的发展势头下取得比较好的竞争优势,这是乡村旅游企业不得不思考的问题。如何吸引消费者、如何创造并引导消费者的需求、消费者还有那些需求未被满足等,这同时也是乡村旅游产品要面临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供乡村旅游服务的企业应从营销模式的角度来考虑解决方法。

长期以来,旅游产品提供给消费者的只仅仅是交通工具、景点、文化方面的变化,消费者只是被动的接受旅游服务,而且对旅游产品的信任度也逐渐降低,因此就出现了“看景不如听景好”的俗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问题呢?因为消费者在享受旅游服务的时候只是走马观花,实质性的体验活动很少,因此感触不深。这一方面是因为旅游产品本身的局限性问题,如旅游产品是受保护的文物、名胜古迹等;另一方面是旅游服务者的营销理念问题,单纯强调数量而忽视质量。在乡村旅游这个旅游产品中,产品本身所受的`局限性不多,影响消费者需求和旅游产品质量的主要因素就是经营者的营销理念。因此,在乡村旅游服务的提供过程中,应强调消费者的体验活动,以体验来衡量服务的质量优劣,提高消费者的感触度。这就要求乡村旅游的提供者树立体验营销观念,给消费者提供一个体验农家生活的机会,使消费者有一种身在其中并难以忘怀的体验。

二、发掘特色体验产品,创造需求,创造市场。

消费者要选择一种产品时,主要强调这种产品能给自己带来的效用的大小。因此,在选择乡村旅游时,消费者会考虑的是乡村的休闲的氛围、纯朴的民风、独特的生活方式以及世外桃源般的居住环境。但是消费者并不一定十分了解各地乡村旅游的真实情况。所以,乡村旅游产品要突出自身的特色,避免和一般旅游产品雷同。具体而言,乡村旅游中应强调特色体验活动,根据当地的特色环境和人文条件创造出特色体验产品,创造出适合消费者的特色需求。如在蔬菜生产区可提供蔬菜的种植和采摘活动、在水果生产地可提供果园内采摘销售活动、在山区可提供登山活动等。这一些活动都可以以乡村旅游产品中的一个产品类别出现,同时针对不同类型的人可提供有区别的产品,在条件允许下可以提供“全面客户体验”,让每一个消费者度能有亲身体验的机会,如手工磨面、手工造纸、手工染坊等。这样,消费者在选择旅游产品时会更多地考虑到乡村旅游体验的特色,考虑到特色体验给自己带来的可感知的价值。同时这种体验也会随着消费者的购后行为而给经营者带来良好的口碑效应,使乡村旅游的市场逐渐扩大。

三、筹划、举办展示产品体验的活动,引导消费者的需求。

在乡村旅游的消费中,消费者要考虑自己的体验价值的大小,而这种价值的大小必须要通过一定的体验活动才能体现出来。因此,乡村旅游为了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就必须把特色体验产品以某种活动或某种展示的方式表现出来,鼓励消费者参与、引导消费需求。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主要考虑当地的地理条件、风土人情、消费者的需求以及活动产生的效果的好坏等问题,而且要特别强调消费者在活动中会得到什么样的体验、消费者的需求是否被满足等。如湖南常熟虞山林场举办的杨梅节,它把对林场的观光和杨梅的采摘、品尝结合到一块,让消费者在观光的同时体验到采摘的乐趣,在体验中消费,在购买中得到乐趣。通过这样的活动,消费者得到的不仅是采摘到的杨梅,更多的是采摘、品尝时的体验,杨梅就是消费者可回忆的田园风光的典型物品,一旦消费者看到杨梅,很可能就会想到林场,会考虑到到林场去旅游,这样消费者的需求就被有效的引导起来。通过筹划、举办特色体验活动,使乡村旅游产品在体验中被消费,在消费中使消费者得到乐趣,使市场得以开拓,消费需求得到提高。

四、在体验中提升服务质量,提高消费者的满意度。

在乡村旅游的体验营销中,强调比较多的是消费者的体验,但提供这种体验的却是服务人员,而一般情况下这种服务人员应该是农民,这样才能体现乡土本色。然而在现实情况下,提供乡村旅游服务的人员素质良莠不齐,这就导致服务质量不稳定。因此,在实际的体验活动的提供过程中,要及时发现出现的问题,及时改正,要逐步增强服务人员的旅游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树立服务理念,保证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在乡村旅游中应用体验营销模式,可以使乡村旅游的特色得到很好地体现,使乡村旅游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同时使消费者得到休闲娱乐的体验、难以忘怀的体验。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问题分析论文

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分配以及选择必须要以国际的体育发展以及国内的体育人才需求为基准,同时在教学实际过程中还要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爱好作适当的调整。对于必修课程的学科选择,不仅要开设基础体育课程,还要选择提高学生体育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课程。至于选修课的课程设置,尽可能多扩大选修课程的知识范围和种类,要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3.2加强与体育相关的课程研究,扩大专业发展方向。

目前我国的高校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基础教育教学,由于就业面窄、竞争激烈导致专业学生就业率不高。而美国的体教专业课程设置在就业方面有很大的帮助,通过开发与体育专业相关的其他课程扩大学生的就业范围,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国内的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可以增加其相关的课程,比如市场营销、娱乐等方面的课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学生的就业范围,从而解决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3.3加强适合中小学的实用课程设置,重视教材的开发。

高校目前所培养的体育人才目标主要是向中小学提供更多的基础体育教师。因此,在课程设置上,高校的课程设置上必须要与中小学的课程设置相对应,才能培养出更符合我国教学要求的教师。所以,课程必须要根据现存的教学需求来设立。比方说,日本的课程设置上有一门关于体育与卫生的基础课程,而目前国内的高校大多数并没有开设此课程,而中小学有这一门课程。通过这一点可以看出,我国高校的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与现实偏离,我们应当根据中小学的课程计划和需求来规划其课程,明确专业培养的人才目标。

4结语。

目前我国的高校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基础教育教学,由于就业面窄、竞争激烈,导致专业就业率不高。同时在其课程设置上出现了忽视人文、自然科学的学科、课程安排上理论课与实践课脱离等问题,通过与其他国家的课程设置对比,提出了优化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加强与体育相关的课程开发、加强适合中小学实用课程的设置以及加强教育教学方法的教学等策略,从而改进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课程设置中出现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贺.内蒙古地区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系统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6.

[3]姚璐,李克良,夏重华,等.我国体育院校硕士研究生术科课程开设的现状调查与分析dd以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为例[j].冰雪运动,2015,37(3):35-41.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学生德育教育工作分析论文

我们班主任都有这样一种感觉,班级总有几个学生既不勤奋上进,又不惹事生非,对班级一切活动既不反对抗议,又不踊跃参加;虽然学业平平,却不名落孙山。一般情况下,既得不到老师的表扬,也得不到老师的批评,是一些容易被老师忽视“遗忘”的学生。

我班的朱研同学就是这样一个似乎没有什么特色的学生。很长时间,我几乎没注意到她的存在。直到有一天,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改变了我对她的看法,好象也改变了她自己。那是一个中午,我站在班级门口,看着走廊里来回走动的学生,无意中发现走廊里撒了一些米饭粒,许多同学说着笑着绕着而过,好象没有注意到地上所撒的米饭粒。这时朱研同学走了过来,急忙跑回教室拿来清扫工具,将饭菜扫净,又用拖布拖了一遍。我被这一幕感动了,回教室后,立刻在班级表扬了朱研同学,并尽力赞美了她关心集体,为他人着想的好行为。

我又从几件小事里发现朱研性格中闪光的地方,并及时给予表扬,使真善美的精神得以激发和升华。渐渐地我发现她变了,上课特别认真,作业完成得尤其好,学习成绩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件事给我启示颇深,在班主任工作中,我开始注重以人为本,面向全体,细心观察,捕捉他们身上的每一个闪光点,及时把赞美送给每一个学生,使之发扬光大。使每个学生都感到“我能行”,“我会成功”。

实践使我懂得,教师一句激励的话语,一个赞美的眼神,一个鼓励的手势……往往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教师对学生小小的成功,点滴的优点给予赞美,可以强化其获得成功的情绪体验,满足其成就感,进而激发学习动力,培养自信心,促进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有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奋发向上的班集体氛围。请多给学生一点赞美吧,因为他明天的成功就蕴藏在你的赞美之中。

小学生德育教育工作分析论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xxxx”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到科学发展观和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学生的全面的素质,特别思想品德的素质为目的,加强德育的实践性去引导、教育学生,通过德育的活动培养爱祖国、爱家乡、爱人民、爱劳动、爱学习的良好的品质。在掌握科学的文化知识的同时,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社会适应的能力,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二、活动目标:

1、通过德育基地的活动,培养爱祖国、爱家乡、爱人民、爱劳动、爱学习的良好品质。

2、通过德育基地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的精神和实践的能力。

三、活动内容:

1、组织学生参加社区的活动,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爱学习、爱科学的热情。

2、德育处、团委、组织学生去社区捡白色垃圾,增强环保意思。

3、有德育处组织学生到当地驻军(技工大队)参观学习军事训练和内务。

4、由团委组织学生参观可口可乐公司。

四、工作措施:

1、德育处与技工大队、可口可乐公司签订的淤积的协议书。安排活动时间的内容。

2、进一步加强阵地建设,努力完善各阵地的规章制度,努力用好校外德育基地。

3、各基地负责人应在活动前与基地领导取得联系,与各基地领导协商后,定期组织学生到基地进行参观学习或实践活动,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思想道德、实践体验教育。

4、德育基地活动要有专人负责,活动班级班主任随队做好安全工作。基地活动前应对学生做好教育工作,要求他们保持少先队员的良好形象,注意文明礼貌,不怕苦不怕累,体现我校良好的学风、校风。

5、按照德育基地协议书的要求,爱护德育基地的各种物品,不得触模有主要价值的物品和易损坏物品。

6、德育基地活动期间,指导教师应按照活动的内容,布置学生做好实习记录,写活动心得,开展评比活动。期末进行总结,评出表现突出的学生,并进行适当的奖励。

通过实践体验,提高学生“关注社会、关注身边事物”的意识,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进行观察研究的能力。

问题小学生教育案例分析

后进生转化问题是教育界一直致力于解决的问题,教学的质量在科技进步的今天有着重大的变革,从单纯的知识传授到现在的解放人性,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和内涵,教育真正地发挥着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作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问题小学生教育案例分析,一起来看看吧!

她,性格倔强,脾气暴躁;向来都是我行我素,发起火来,即使老师当面阻拦都无济于事;面对这样一名女生,我想任何一个人都会一个头两个大,甚至会判她一个无可救药,目中无师的名声。自从我教她以来,她的表现与以上所说如出一辙,刚开始我也拿她没办法,由批评,斥责到破罐子破摔;慢慢地,我开始倾注爱心,当她在生活中不开心时,我会单独找时间与她谈心,告诉她要正视挫折;当她与同学发生矛盾时,我会让她懂得友谊地久天长;当她痛哭流涕时;我给她递上纸巾,告诉她“女儿有泪不轻弹”,要学会坚强。

处理的方法,把此事故意搁置起来。过了几天后,她主动来找我,向我反映这件事时,我又装作没那回事的样子,故意让她受到冷落。不要总让她以自我为中心,后来她主动找我承认错误,说不应该动不动就发脾气,还弄僵了与同学之间的关系,为此我又抽时间找她谈了谈,让她意识到不要总是抓住对方的缺点不放,要以诚相待,宽以待人,这样才会与同学结下深厚的友谊。

有了七年级的教育作为基础,到了八年级,她的性格有所好转,不再动不动就发脾气了,只是学习动力不足,经常因为家庭的琐事而心烦意乱,学习不在状态,后来我经过询问,调查,走访,知道了困扰她的病因——家境,与父亲之间有隔阂,不能很好地沟通,父女俩经常是吵得面红耳赤,最终谁也不理谁。后来,我约来了她父亲,经交谈才得知与刘海萍的哥哥有关,刘海萍一直想去见她远在山东的哥哥,但她父亲就是不准她去,因为当是就是因为她父亲与她哥哥吵完架后才去山东的,所以刘海萍就是不理解,与父亲闹翻了天。后来我与她父亲达成协议,以后父女俩有话好好说,照顾一下刘海萍的情绪,并做最坏打算,如果不能站在刘海萍的角度去想,这个孩子就容易干出傻事来,她父亲经我这么一说,也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于是转变了对刘海萍的态度,父女俩再也没有发生过争执。以后,刘海萍能利用大部分课余时间去学习,并与同学相处得极为融恰。

如今马上就到九年级了,我对刘海萍的未来充满信心,虽然目前她的成绩不是太优秀,但只要她能将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一定可以学好的。

教育转化问题学生,是教师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教育只有用关爱唤起他的自信心、进取心,使之改正缺点,然后引导并激励他努力学习,才能使之成为品学兼优的学生。下面通过具体的教育案例进行分析。

我班有个学生叫王唏臣。我刚担任班主任时,可以说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名”。每天不是任课老师就是学生向班主任告状,上课缺乏组织纪律性,随心所欲。

为了有针对性地做工作,我决定先让他认识自己的错误。于是找他谈话,谈话中,我了解到他心里十分怨恨小学的班主任老师。我心里一喜,让他认识错误的机会来了。我轻声问他:“你为什么会恨那个老师?”他不好意思地回答:“因为她常常批评我。”我顺着问:“老师为什么会常在课堂上批评你,你知道吗?”他说:“因为我常违反纪律,没有按时完成作业,书写也不工整!”“想改正错误吗?想做一个受他人欢迎的孩子吗,你要怎样做才好呢?”“我今后一定要遵守纪律,团结友爱,认真完成作业„„”“那你可要说到做到哟!”“好!”后来,他无论是在纪律上,还是在学习上,都有了明显的进步。当他有一点进步时,我就及时给予表扬、激励他,使他处处感到老师在关心他。他也逐渐明白了做人的道理,明确了学习的目的,端正了学习态度。

为了提高他的学习成绩,除了在思想上教育他,感化他,我特意安排一个责任心强、学习成绩好、乐于助人、耐心细致的同学跟他坐,目的是发挥同桌的力量。

一、以人为本,付出师爱。

作为一个教师,都应以人为本,尊重每一位学生。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我们教育学生,首先要与学生建立一座心灵相通的爱心桥梁。这样老师才会产生热爱之情。如果我们承认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那么教育的过程便不仅仅是一种技巧的施展,而是充满了人情味的心灵交融。心理学家认为“爱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对于王唏臣这样特殊的后进生我放下架子亲近他,敞开心扉,以关爱之心来触动他的心弦。“动之以情,晓之于理”,促使他主动认识并改正错误。

二、以生之助,友情感化。

同学的帮助对一个后进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同学的力量有时胜过老师的力量。同学之间一旦建立起友谊的桥梁,他们之间就会无话不说。同学是学生的益友。在学生群体中,绝大部分学生不喜欢老师过于直率,尤其是批评他们的时候太严肃而接受不了。因此,我让他从与其他同学交朋友做起,让他感受同学对他的信任,感受到同学是自己的益友。让他感受到同学给自己带来的快乐,让他在快乐中学习、生活,在学习、生活中感受到无穷的快乐!通过同学的教育、感染,促进了同学间的情感交流,在转化后进生工作中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因材施教,循循善诱。

王唏臣的情况比较特殊,主要是自制力差,对自己的错误、缺点认识不足,对老师的批评教育产生厌恶、憎恨心理。因此,我就以爱心为媒介,搭建师生心灵相通的桥梁。与他谈心,与他交朋友,使其认识错误,树立做个好学生的信心;充分发挥学生的力量,安排一个责任心强、学习成绩好、乐于助人的同学跟他坐,给予学习和思想上的帮助;自己批改他的作业时,让他感到老师的关心、重视。用关爱唤起他的自信心、进取心,使之改正缺点,然后引导并激励他努力学习,争取成为品学兼优的学生。

教育、转化一名问题学生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是只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我想终会有所收获。

帮助问题学生建立自信,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我在帮助问题学生的时候要根据他们的自身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

例如:我班有一名学生,老师说的话,他总听不明白是什么。平日里非常好动,上课时一不留意,他就离开座位走到别处去。上课精神不集中,愿意跟同学打闹,遇到事时总是斤斤计较,作业书写错误百出,多次批评教育也不见效。一年级时,连最基本的数数都数的丢三落四。很多同学都不愿意跟他玩。

经过长期观察我发现,由于他母亲在制衣厂上班,白天上班,晚上还要上班,所以平时很少时间检查他的作业,成绩越来越差。这样,上课时听不明白,上起课来就感觉很没意思。所以上课时才会那么好动。

明白了他出现问题的症结之后,我仔细分析,认真琢磨。改变了原来一味的批评教育。采取了指导、说服、鼓励等一系列方式。在语言沟通上,我说话时尽量以最简洁、明白的语言与他沟通。说完之后,先问问他听明白了没有,如果没听明白再说一遍,再不明白就换一种他能接受的方式说。还鼓励他遇到有不会、不懂的地方要跟老师说。每次做作业,我也总是把他叫到我的跟前,让他在我的帮助和指导下完成各种作业,开始的时候,他总是出错。有的时候说七、八遍还是不明白。有的时候看到他这样真的很生气,但更多的着急,怕他这么小就跟不上,以后的学习就更加困难了。在担心之余,我还在不断寻找各种方法。我首先与他的家长取得联系,让他的家长尽可能抽多些时间在家时指导他写作业。这样家、校联合教育,可以更好的帮助他取得进步。

在做题时看到他的点滴进步我都会及时表扬。他对自己也越来越有信心,由最开始的惧怕到在我旁边写作业到现在只要一有作业就主动到我这里,有的时候我看他完成得很好,让他回到座位去写,他也不肯离开。我知道他在进步,他对学习的热情也在一点点高涨。现在他上课不再到处走动,每次作业也都能比较认真地完成了。他的点滴进步不仅他自己感受到,就连以前不愿意跟他一起玩的同学也感受到了,他们发现他进步了,都很高兴地跟他一起玩,还有学生说要永远跟他当好朋友。同学的支持与关心更加增强了他的自信,他也表示:今后一定好好学习,上课认真听讲,再也不在上课时离开座位到处走了。

看到他的进步,让我深深地体会到,学生的问题虽然有时让我们很头疼,但是只要我们用我们的爱心去关心他们,教育他们。运用科学而合理的方法去引领他们,帮助他们从自己的点滴进步中寻找自信,那么,他们是会不断取得进步,最终从问题中走出来的。

幼儿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论文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愈发的被人们所关注。但是,目前很多教师和家长的心理健康知识也是处于起步阶段,对幼儿的教育主要还是偏重智能和体格的训练,而对他们的心里健康往往忽视。本文详细分析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现状,并提出解决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解决途径;。

近些年,发展成为各行各业的主旋律,在人们生活质量得到改善之后,健康和教育逐渐的被老师和家长所意识和重视。教师和家长们认为:幼儿是人生的初级阶段,幼儿健康教育的价值为以后人生各个阶段提供很好的帮助。所以,教师开始在幼儿园各学科教育中培养幼儿对周围新鲜事物的好奇心,设计特色教室,为他们提供思考、沟通交流等机会,从而培养幼儿多学、多沟通、多操作的“三多”能力。

一、幼儿心理健康的概念。

幼儿心里健康概念,概括的说,指一个人的生理、心理与社会处于相互协调的和谐状态。其主要表现为:1、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客观认识;2、具有诚信自立精神;3、可以与他人友好相处,善于处理人际关系;4、适用周围社会环境,顺应时代发展。

通过对周围幼儿了解,发现很大一部分幼儿平常都在看电视或者手机,而幼儿成长过程中的主要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主观动手能力,非常欠缺。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就是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被教师和家长不重视。通常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2.1缺失幼儿教育观念和理念。

一个幼儿好的教育一定是全面的,但是现在大多数幼儿园过分重视教室高上大,玩具多而新等硬件建设,片面的认为只要幼儿园装修够豪华,生源就肯定不会少,而幼儿健康成为的软环境建设,他们大多数认为没有必要。

2.2专业性的教育手段匮乏。

现阶段幼儿园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大多数已经开设,但是开设的质量和专业性令人担忧,举例来说:大多数幼儿园的心理健康教师都是兼职,主要是为了完成这项工作,责任心通常不足,如果这个心理健康教师受过专业教育还好,如果没有后果不堪设想。

2.3不注重培养幼儿情商。

目前,大多数老师偏重喜欢那些智商高,学习好的幼儿学生,认为学生只要在幼儿园,特别是学前班,只要成绩好,家长就肯定高兴和满意。所有,有些幼儿园甚至开始设置小学的学习内容。这是严重的教育观念缺失,幼儿的成长是全面,不仅仅是学习知识,但是现阶段幼儿的沟通能力、创造能力、交往能力等均被教师和幼儿园忽视了。诚然,一些幼儿园开始尝试设置特色学科,比如:手工课、实践课但是开设的时间真是少得可怜,大多数幼儿园开设的质量也不高。

3.1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观念。

幼儿学习教育是全方位的教育,幼儿园在完善硬件环境的同时,幼儿的情感教育更不容忽视,幼儿园要让幼儿学会怎么合理控制情绪,如果遇到心情烦躁,要引导幼儿有效缓解。另外,幼儿的人际关系良好成长,对幼儿的心理健康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试想,如果一个幼儿能很好的处理与周围同学的关系,教师和同学都非常喜欢这个幼儿的良好性格,那么这个幼儿之后进入社会也会很好的适应周边环境,处理好与周围人员的人际关系。反过来,如果幼儿园不能创造或者教育幼儿适应周边的环境,那么这个幼儿进入社会还是会遇到同样的问题。除此之外,幼儿园还要为幼儿营造谐和的创造环境,让幼儿要早一点体会到创造带来的兴趣。幼儿教师还要学会鼓励幼儿自然大方的进行表现,让幼儿在得到表现能力的同时,逐步形成良好的表现思想,让他们具有饱满的热情。总之,要想幼儿教育成功,一定要多思考、多培养,而不是一味的灌输。

3.2尝试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3.2.1多方位的教育,培养幼儿的良好心理状况:。

幼儿的一些简单心理行为问题等不是真正的社会心理障碍,如果要防止这些行为频繁发生,全社会都要增加维护与增进幼儿的心理健康的意识。首先,对幼儿展开情感教育:幼儿在生活或者学生中,如果遇到心情烦躁,家长和教师不能一味的责怪,二应该对这种行为进行有效引导,让幼儿学会合理的控制自己的情绪行为,提高自己处理心情问题的能力;其次,要让幼儿学会正确的处理与周围幼儿的人际关系,不能跟幼儿一味的争执,做到周围的幼儿或者幼儿园教师都喜欢自己。只有这样养成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以后进入社会才能对幼儿健康的心理有所帮助。否则,就会出现多种多样的社会心理问题,影响幼儿未来的健康发展;再其次就是进行移情训练:所谓移情就是假想自己与他人进行交换环境,能够考虑或者想到他人现在想法的一种能力。如果注重幼儿这种能力的培养,把这个幼儿放到社会那么他就会具有一种与社会熟悉的感觉,处理社会问题的能力将所有改善。但是,幼儿园和社会很少对幼儿这种能力的培养提高到一定程度,他们始终认为这样的能力可有可无,不应该作为幼儿成长的必须一部分;最后家庭教育也是幼儿心理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应该和幼儿教师保持长期沟通,建立起长期的沟通机制,让幼儿明确,只有幼儿健康快乐的成长了,家长和老师才能开开心心,所以家长和教师都要关注幼儿的想法、心理活动,尊重幼儿,不能烦躁和过分责备,为幼儿成长贡献家庭和学校应有的努力。

3.2.2认识个体差别:。

每个幼儿都是一个小的个体,每个个体都有不同于另外一个个体的一面,幼儿作为这个小个体,自然也不例外,因为幼儿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的因人施教,而不能千篇一律。首先、可以进行个性教育。幼儿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总结经验,针对不同类型的幼儿总结不同的教育方法,尽可能的对幼儿进行分类教育和指导。其次,针对有心理问题的幼儿开展心理疗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往往会遇到一些幼儿,有一些只要施加指导就能改变的问题,教师在遇到这些问题时候不能回避,认为不是自己的事情,要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治疗,尽可能的让幼儿养成健康的心理。

3.2.3实践活动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结合于幼儿实践活动中能起到有效作用。幼儿教师和家长要尽可能的在一些好玩的实践活动中满足幼儿的正确要求。不恰当的教育和想当然的干预都容易让幼儿的各方面需要受到一定影响。实践活动是独立性能力养成的重要方法,在角色实践活动中,幼儿通过实践活动处理好与同伴之间的人际关系,这样有助于幼儿合群意识的养成和发展,因此,幼儿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多采用一些教育的、社会的实践活动等让幼儿学会协作的精神。

3.2.4进行自我认识和评价:。

教师和家长,在幼儿期要帮助幼儿学会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防止幼儿过高或者过低的进行自我评价认识,这有助于增强幼儿养成自我认识和评价的能力。当然,进行自我认识和评价也是幼儿健康心理养成的重要方面组成部分。所以,教师和家长,要在幼儿的学习或者生活中发现幼儿的点点进步,对他们有效地开展教育。

3.3在幼儿教育中,把智力和和品质教育结合起来。

人的品质教育始于幼儿时期,幼儿时期是人生最基础的阶段,如果这个时期教育出现偏差,就会影响人生的发展。在幼儿教育中,幼儿品德和意志力的培养占据重要位置。遇到挫折的时候,往往心里健康的孩子不容易被影响。所以,培养孩子的意志力和适应能力是幼儿乐观、自信的关键。当幼儿碰到挫折失败的时候,作为教师、父母不应该首先进行责备,而应该进行正确的引导,让幼儿学会勇敢面对挫折的能力。只有这样,幼儿才能全面的成长,而如果幼儿全面成长了,我们民族的素质教育才有更深的意义。

总之,作为一名未来的幼儿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一定要有一颗热爱孩子的美好心灵。只有我们热爱孩子,热爱教育孩子这份工作,我们才能把幼儿教育事业做好,才能让孩子在祖国的大家庭下健康快乐的成长。因此,我们应该意识到我们将来所从事的事业不是一个小小的事业,而是为我们国家培养未来花朵的事业,我们一定要使出浑身力量,尽自己所学给孩子一个向上的成长环境。同时,我们也希望全社会也要参与进来,同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顾荣芳,薛菁华.幼儿园健康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

[2]张莉.儿童发展心理学[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3]孙倩蕾.浅析幼儿心理健康教育[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11)。

幼儿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论文

首先,我国现行的行政管理观念有待改变。改革开放*&多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各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为了适应以市场取向为主导的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政府机构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整个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仍然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市场培植资源的运行机制尚未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方面的改革进展缓慢,尤其是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一些行政管理观念尚未摈弃,诸如直接干预、微观管理、人治管理等,在部分人的头脑中根深蒂固;相反,许多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行政管理观念,如民主参与的管理、法治化管理、自治管理等,又尚未建立起来。如果不及时解决这个问题,将难以与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进行竞争。因为在市场经济要求下,首先约束的是政府行为,要求政府必须遵守市场法则,制定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经济运行规则,尽快树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行政管理观念,加快行政体的制改革的步伐,清除旧的管理体制、观念和垄断利益。我们要尽快摈弃那些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被实践证明已经是过时了的行政管理理念,形成新的符合市场经济体制的行政管理理念。

其次,我国现行的行政管理方式有待改进。市场经济要求在一切行政管理活动中,必须坚持以法律手段为主,尤其是在对外活动中必须按照国际惯例办事,与国际接轨。为此,必须尽快建立起一个统一的、稳定的、健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提高政府管理人员的法律意识。中国在加入,-.的谈判中,承诺按照,-.规则办事/即应该按照被时间和实践检验了的、被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接受和公认的、迄今为止仍被视为公正和节约成本的国际规则办事,再也不能片面强调所谓的“中国国情”“、中国特色”。过去,我们虽然也宣称要按国际规则办事,但往往是中国化的“国际惯例”,如我国目前虽然也实行了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制度这样一些国际惯例,但由于缺乏有效的制约机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不尽如人意。据国家有关部门对+0个国家投资项目的稽查发现,其中真正公开、公平招投标的只有’1,有“21的项目招投标失灵,未严格按照规定的要求进行。我们要切实改变行政管理方式,坚持以法律手段为主,建立一套规范的市场经济法律体系,并使这套法律体系与国际上的规则相衔接,以便形成真正公平的市场竞争。就目前而言,必须系统地清理各部门的法律、法规,对那些不符合法治精神的法规、规章,必须逐步进行修改、补充、完善。

第三,我国行政管理的程序有待完善。我国至今尚没有统一的行政程序立法,既缺乏行政程序的宪法规范,也没有缺乏法典化的行政程序予以规则。并且在现有的行政程序立法中,往往重事后程序,轻事前和事中程序。行政程序的参与性弱,公开度低,对违反行政程序的责任追究制度不健全。行政程序的参与性的强弱和公开度的高低,是行政程序民主化程度的重要体现。在我国,相当一部分行政程序缺乏民主性和参与性,没有说明理由、听证程序,甚至于当事人没有申诉权。市场经济需要我们按照行政管理程序办事,提高办事的效率,真正做到政务公开和依法行政。这对我国现行的行政程序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按照法治化的要求构建完备、透明、适应国际规则的行政程序体系。

第四,我国公务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行政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由于各种原因,我国公务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行政管理水平在很多方面还不能适应新时期市场经济建设和社会管理提出的要求。从总体上来看,我国公务员队伍的素质还不高,政府行政管理水平也比较低,开放市场后,国外企业进来了,要求与国内企业平等竞争,从而需要政府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尤其是对各级政府的行政管理能力、管理水平、工作效率和公务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各级政府的决策水平和行政领导的决策能力,这也是政府面临的巨大挑战。所以说,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必须不断提高公务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行政管理水平。

二、完善行政管理对政府行为的要求。

完善行政管理对政府行为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首先,政府行为的民主性。在市场经济中,企业而非政府才是唯一的经济主体,企业的经济自主权是其主体地位的真正体现。政府应将蚕食、侵夺企业的权利还给企业,政府行为的政治价值定位是追求民主。通观历史,国家权力重心下移是历史的潮流和内在选择,其趋势表现为国家本位让位于社会本位,官本位让位于民本位。入世后,中国的这一历史进程必将加快。民主在经济纬度上表现为企业主位,在政治纬度上则凸现为人民主位,政府政治行为的民主性是其经济民主性的集中体现,社会经济主体的地位不断强化和实现,必然促使其作为政治主体地位的强化和实现,这一历史进程是不可逆转的。按照市场规则运作决非仅在经济框架范围,更是政治观念、制度设计及运作等方面的一系列变革。民主宪政观念下的传统文化改造、构筑民主的生存土壤对我们而言决非轻松,更非过时。政府行为的民主性是经济民主的迫切需要,这就要求我们的政治制度设计、运作符合民主的人文关怀,摈除传统体制下的政府行为的非民主性及民主不充分性,加快由管理行政向服务行政的现代政治行为模式转换。政府行为的民主性是其科学性的前提。广泛、充分地实现民主,汲取社会力量和资源,才可能从根本上保证政府行为科学性的实现。

其次,政府行为的科学性。实行市场经济,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并不仅仅意味着中国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融入世界经济,更意味着政府应在全球视角下解读其管理行为。随着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进一步融合,政府间的交融、沟通进一步加强。借此机会学习、借鉴它国政府行为所体现出的时代进步意义和科技成果,可以促进我国政府行为的科学性。电子政府与网络政府的迅速成长,行政信息的快速膨胀、政府行为的公开性与透明性等都需要我国政府摆脱传统的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陈旧管理模式和管理行为。同时,在加入世界统一大市场后我国与世界的交往将进一步加深,与此相适应,政府间交流也应上升一个更高层次,诸如选派优秀的公务人员出国学习、交流,邀请国外优秀的管理专家到我国讲学,加强政府间信息的沟通等。政府行为的科学性体现的是与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无关的实践理性,是全人类共同的进化文明。从政府行为的行政成本而言,科技界乃至政府内部都应努力提高我国行政技术的科技含量。在追求政府行为科学性的过程中,努力降低行政成本,这也是企业化政府、廉价政府的内在要求。

第三,政府行为的法治性。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法治文明的成熟性是市场经济实现的必要条件。政府行为的法治性是市场经济中社会主体对政府行为的必然要求,也是政府面临的一次严峻挑战。不论是具体行政行为,还是抽象行政行为,不但要符合形式法治的要求,更要符合实质法治的要求;不仅要符合实体正义的内涵,更要符合程序正义的内涵。在法治行政下,社会的主体地位从以往隐性、附从地位上升到显性、主体地位。政府行为的法治性要求立法、司法、执法、普法等诸环节加强法治建设,即严格依法行政,树立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最高权威和终裁的法治意识。政府公务人员应该率先垂范,任何对法治的破坏即是对正义的最大讽刺。政府行为的法治性应在开放性、全球性的视角下,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更多地与国际接轨,而非盲目自闭地强调特色。从形式法治到实质法治,从法制行政到法治行政,对我们而言仍有很长的路要走,就目前而言,要有效地控制政府权力、规范政府行为、构筑社会权利的保障机制,这是政府行为法治性实现的重要举措。

在残酷、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经济市场化的集中要求是政治民主化、法治化及社会多元化,对政府职能、管理模式、管理观念的准确定位是经济市场化生存的外在需要。从政府行为的民主性、科学性、法治性层面上而言,民主性是灵魂,科学性是基础,法治性是保障。

三、完善行政管理的途径。

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和依法治国的进程,建设法治政府,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完善我国行政管理体制。

首先,严格依法行政,将行政行为契合在法律和理性的框架之内。依法行政就要做到既严格地合法行政,又充分地合理行政。实施行政管理,应当依照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进行;没有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行政机关不得作出影响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或者增加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义务的决定。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必须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平等对待行政管理相对人,不偏私、不歧视。自由裁量权的行使应当符合正当的法律目的,排除不相关因素的干扰;所采取的措施和手段应当必要、适当;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实现行政目的的,应当避免采用损害当事人权益的方式。

其次,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依法界定和规范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推进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实行政府公共管理职能与政府履行出资人职能分开,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行政机关应当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主要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管理经济,依法履行市场监管职能,保证市场监管的公正性和有效性,打破部门保护、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要进一步转变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的方式,切实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在继续加强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职能的同时,完善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建立健全统一、公开、公平、公正的现代公共服务体制,强化公共服务职能和公共服务意识,简化公共服务程序,降低公共服务成本。

第三,加快行政程序建设,保证行政相对人的程序权利。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应当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在行政管理过程中,要公平、公正、公开,听取行政管理相对人的意见,要依法保障行政管理相对人、利害关系人的知情权、参与权和救济权,并严格实行回避的制度。要切实保证行政管理相对人、利害关系人行政管理相对人、利害关系人,事前陈述和申辩,事后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以及对重大事项,要求听证的权利。行政机关行使自由裁量权的,必须在行政决定中说明理由。对行政机关违法行使权力侵犯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严格实行责任追究。通过法律化和制度化的完备规范,切实保护行政管理相对人的程序权利。

第四,完善行政管理监督制度和机制,强化对行政行为的监督。要完善人大监督,对行政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应当严格实行依法报送备案的制度,对报送备案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权力机关必须依法严格审查,做到有件必备、有备必审、有错必纠,不能使这种备案审查流于形式。要完善司法审查制度,人民法院依照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对行政管理活动依法实施监督,对行政行为的合法性予以审查。同时,还必须加强行政机关的内部监督。包括强化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行政机关的监督和专门监督。上级行政机关要建立健全经常性的监督制度,通过层级监督,加强对下级行政机关具体行政行为的监督。强化监察、审计等专门监督机关的工作,并与检察机关密切配合,互通有无,形成监督合力。最后,要完善政协的民主监督和社会监督以及新闻舆论监督。通过拓宽监督渠道,完善监督机制,促使行政管理工作严格依法、公正地进行。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管理问题分析论文

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有众多不同,但都是教育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特别是职业教育在生源质量差,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仍然为我国的经济建设、社会进步输出了大量的专业化人才,其功绩不可小觑。但是,由于人们长期的偏见,社会职业的限制,使得职业教育始终处于一种不公平对待的发展之中。因此,职业教育的教学管理也没能幸免,同样存在较多的管理问题,使得职业教育发展缓慢。因此,分析职业教育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寻找问题的突破口,改变现状,加快职业教育的发展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职业教育接近市场,能够根据市场所需培养特色专业人才,人才的实际就业能力强,职业观、道德观、价值观和社会观正确,能够成为该岗位的精英人物,对企业和社会作出一定的贡献。其主要特点如下:(1)专业性强。职业教育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有所用,通过实践来进行理论的强化和更新,使得输出的人才实践能力强,专业化技能高,对岗位工作熟悉快,工作流程清晰。因此,职业教育教学更倾向于专业能力培养上,表现出较强的专业性。(2)引导性强。职业教育是以职业岗位为目标,培养学生在岗位上的能力和创新,引导学生对职业幸福感的享受,从而更好的激发主动性,依靠主观能动性来解决岗位问题,从而积累行业经验。(3)群众性强。职业教育虽然资源有限,但仍然深受群众欢迎,能够为好动不好静的孩子提供一个特别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环境。因此,职业教育的群众基础很强,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职业教育特色不突出职业教育管理是针对职业特色进行教学管理,但目前仍有众多职业院校在教学管理上仍然实施普通学科教育,使得职业教育特色不突出,重理论轻实践,使得本就好动不好静的学生兴趣缺失,教学效果不理想。

(二)职业课程陈旧职业教育是为社会输出专业化的人才,其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由于教学管理的不足,使得职业教育课程长期沿用而得不到补充和更新,实践课不符合实际应用,技能训练缺乏合理性和创新性,课程标准化欠缺。因此,教师课件普通,吸引力不强,教学方法陈旧,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的职业经验不足,无法为学生进行经验的传授和创新的引导,职业教育无法体现其职业性。

(三)教学质量评价体系陈旧虽然现在推行的是素质教育,但是多数的职业院校仍以传统的质量评价方式来进行教学质量控制,并没有相应的教学标准和完善的制度作为教育支撑。因此,无论是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价,还是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评价都传统而片面。

(一)对职业教育进行明确定位职业教育要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发展观,挖掘职业幸福感,从而激发创新思维。因此,必须进行职业特色定位,如铁路人才、电力人才、养老服务人才、会计人才等,以便将有志师生合力将职业教育发展到新的高度。

(二)完善教学各环节规章制度教师的培训要有计划,聘请要有标准程序,学校管理要制度规范,执行有力。考核制度要完善,健全奖励制度和教师评审制度等。只有完善的教学制度才能为人才培养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促进学生实践技能的不断提升。

(三)注重专业教学管理的研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1.以服务社会为目标,改革办学模式职业教育本身就是以社会所需为导向的,其教学管理要紧贴社会,将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深入企业谋求合作,真正实现实践平台的构建,将教师推向实践企业,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加强企业的教育渗透,校企合作教育、管理、实训,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和创新人才培养目标。

2.教学理念转化,促进课程更新职业教育教学理念是为社会培养复合型实用人才,因此,当前的职业院校要将实用型人才培养作为主要教学目标。同时,将教学课程进行更新和完善,对案例进行更新,将当前行业或岗位最具代表性的案例编入课程中去。以能力培养和职业训练为导向,将实践教学作为主要的教学模式,突出职业性特色。

3.更新教学方法,升级教学手段职业教育教学管理中要加强对教师的管理,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同时,更新教学方法,将项目教学、实践教学、顶岗教学等运用其中。加强兴趣激发,举办专业技能竞赛,转变教师角色,服务于学生,引导学生进行技能转化和技能创新,从而促进职业教育教学管理的科学化、标准化和先进化。

四、结语。

总之,职业学校管理工作的重点和核心就是教学管理,所以职业学校要正确认识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社会和企业发展对人才的具体需求,以及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加以解决,努力提高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出大批创新型技能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问题分析论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颁布实施,对学前教育的发展做出了严格的规定,使得社会加深了对幼儿教育的认识。办好学前教育,关系着幼儿的健康成长,也关系着千万个家庭的幸福,因此,要加快学前教育的发展步伐。但目前中等幼儿师范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与矛盾,严重影响着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加强对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研究,找出出现问题的原因并提出相应地解决对策,是当前人们研究的一个课题。

1、课程目标定位不准确,培养方向也不明确。

中等幼儿师范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所要培养的对象是复合型的人才,所培样出来的学生要具备幼儿教师所具备的知识、素养、技能。但是很多中等幼儿师范学校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存在课程目标定位不准确的状况。比如说,有些学校是重视理论的学习,忽略实践的作用;有些学校是重视学生技能的学习,忽略幼儿教育理论的学习,他们认为在学前教育的课程设置方面,重点是技能课的设置,在技能课方面,除了幼儿教育中的“三学”理论必须学习之外,其他的理论课程可以不予考虑。这种状况忽略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与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

建国以来,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迅速,我国幼儿教育的普及率也逐年上升。随着教育体制改革进程的推进,人们对学前教育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教师的培养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观。《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颁布实施,将幼儿园教学内容中的艺术、语言、音乐、计算、生活、思想品德、体育、美术等综合为社会、科学、语言、健康、艺术等五大方面。教育的方式与模式也变得多样化。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中等幼儿教育师范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内容与教育模式的设置在很大程度上不符合当前幼儿教育的发展,不利于幼儿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

在很多中等幼儿教育师范学校中,学前教育专业的课时设置时不合理的。比如说,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总共有2359个学时,其中蒙氏学前教育方面的学时只有20个学时,儿歌的弹唱学时只有18个,幼儿园中的游戏课程设置只有一周两个学时,这些都是被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来学习的。同时在信息技术课程中,上机实践的学时只有85个,理论课的学时是65个,这使得学生参加实践的机会比较少。

第一要坚持前瞻性与现实性相结合的原则;第二要坚持实践性与理论性相结合的原则,在理论课教授的同时,注重实践课的学习;第三是坚持多样性与统一性相结合的原则,即在坚持国家对幼儿教育的统一标准的同时,也要坚持根据本地幼儿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两者兼顾,促进学前教育的健康发展。

针对很多中等幼儿师范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课时设置不科学的问题,首先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根据当地幼儿教育发展的实际发展状况与经济发展的状况,科学地设置课程内容的学时;其次对于一些核心课程,要适当地延长课程内容的学时,对于一些实践技能的课程,要根据学校的有关规定不断地进行更新;第三要根据学前教育课程内容的重要性与紧迫性科学地安排课程学习的先后顺序和开课的学时。

首先要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定,对本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内容进行优化,使之符合实用性与科学性的特征,将社会、科学、语言、健康、艺术等五大领域的内容进行科学安排,使得学生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其次要适当地压缩专业课内容的比例,对一些重复性较高的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减少时间与精力的浪费。

结语:

中等幼儿师范学校是当前幼儿教育事业的中坚力量,它为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中等幼儿师范学校在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方面出现课时设置不合理、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等问题,严重地影响着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对这些问题进行细致地研究,找出出现问题的症结并提出科学的解决对策,有助于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