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蜀道难教学设计(优秀13篇)

时间:2023-12-07 00:23:02 作者:文锋

教学计划的编写需要具备清晰的逻辑关系和条理性,避免教学过程中的混乱和冲突。继续往下阅读,您将看到一些建议性的教学计划,希望能激发您的教学创新和改进。

《蜀道难》教学设计

1.指导学生通过朗读比较准确地概括出蜀道的形象特点,初步理解和体验诗人的复杂情感,然后通过朗诵来表达和巩固这种理解与体验。

2.在品读涵泳诗歌的同时从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初步感受这首诗豪放中蕴含悲怆的诗风。

【教学重点】。

1.诗歌中新奇的意象及意境。

2.多种艺术手法的分析,比如夸张、想象、比喻等。

【教学难点】。

1.通过反复诵读,进一步领略李白诗歌的审美情趣。

2.在朗读中,体会李白在诗歌中的复杂情感,揣摩“长咨嗟”的复杂内涵。

【教学方法】。

诵读法、提问法、讨论法、创设情境法。

【课时安排】。

课1时。

【教学辅助】。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忆导入,激发联想。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是初中我们学过李白的《行路难》(其一)中的名句,李白在这首乐府古体诗中表达了对“行路难”的感叹,既有对现实人生的茫然,对仕途艰难的感叹,更有对理想的坚定执着,感情可谓跌宕起伏。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蜀道难》,看看他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二、感知全诗,知人论世。

1.学生自读、教师正音、师生齐读。

2.知人解题,介绍相关背景。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少年时代在四川度过,25岁,出三峡,泛洞庭,东游吴越,北上太原,有“大济苍生”之志。唐玄宗天宝九年(742年),李白奉召进京,他本想此行能够施展才华,有所作为,但理想很快破灭了,皇帝的不重用,权臣的排挤,加之个人的傲岸不羁,一年多便被赐金放还,因而思想上便由入世转为出世,于是放浪形骸,寄情山水,诗酒逍遥,客死他乡,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唐朝,蜀中商业经济极为发达,入蜀的人乐不思返,而没意识到这一地区形势险要,自古为封建割据之地,随时有发生变乱的可能。其书据近人考证,编于天宝四年或十二年,是安史之乱前的作品,大约写于唐玄宗天宝初诗人在长安之时。

三、把握脉络,抓核心句。

纵观全文,诗歌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1.第一部分:“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写蜀道的来历。接着从“鸟道”写蜀道之高险。(板书:高险)。

2.第二部分:借“悲鸟”和“子规”“猿猱”等景物,生发悲壮感慨;再写山水之势的惊险。(板书:惊险)。

3.第三部分:通过剑阁山的峥嵘之势,写蜀中战祸之烈,表现蜀道上的凶险。(板书:凶险)。

4.抓住咏叹.蜀道的抒情主旨句:“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四、因气求声,诵读品味。

(一)任务一:文章反复咏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读第一段,找出具体描写“难”的诗句,说说诗人怎样把抽象的“难”展现出来的?(请学生结合诗句进行具体描述,诵读)。

1.第一次咏叹,突显了蜀道的“高”,作者站在熟知者的角度告诉朋友蜀道“不可过”。(学生找关键句品读,教师指导)。

2.第二次感叹,着重突出了蜀道的“险”,作者站在实践者的视角,告诫朋友蜀道“不可攀”。(学生找关键句品读,教师指导)。

例如:“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砅崖转石万壑雷。”引导学生体验生活中“万壑雷”的自然现象,读出这四句由低到重、由慢到快的自然伟力。这不仅是“豪放”所能概括的,这简直是惊悚、惊心动魄的人生体验。这既是李白的声音,也是盛唐的声音,读这样的诗句可以拓展我们的胸襟,涤荡我们的灵魂。

2.第三次嗟叹,突显了蜀道的“危”,诗人以送行者的角度,劝导友人“早还家”,关注友人此行的安危。(学生找关键句品读,教师指导)。

例如:“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四字句,凝练紧凑,而且视角转换频繁,可谓跳跃跌宕,大开大合,极力渲染蜀地的凶险,滥杀无辜,惨不忍睹,要读出一种紧张、急迫的气势,让人眼花缭乱,惊心动魄的语气。

教师明确:三次咏叹,三次诗意转折,逐层加深了蜀道之难的印象,感情也随之变化,不断增强着对友人的担心和关切之情。李白之所以要渲染蜀地的惨烈、惊心动魄,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劝诫入蜀之人,因此诗人对友人提出了这样的忠告——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指导学生读出李白对入蜀友人忠告的口吻,要有对象感(对友人)和口气感(竭力劝诫),这两句语气先松后紧。在充分感受李白诗歌语言特点及情感特点的基础上,概括《蜀道难》的诗风——豪放中蕴含悲怆。

(二)任务二:诗人用了哪些表达技巧来描写“蜀道难”,请同学们结合诗句分析诗歌艺术特色。

1.善用反复:文中三次反复“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每出现一次就给读者带拉新的启示,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之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

2.丰富而神奇的想象:文中所想象的蜀地与其山峦、山路的情形使人觉得怵目惊心,毛骨悚然,大有见蜀山而回转之意。3.夸张到极至的技巧:“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夸饰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

4.多样的诗歌意境:为了表达主观感受与目的的需要,诗歌中构织不同的意境:高峻、宏伟、神奇、凄清、恐怖等各种意境均有描绘,而这些意境又统统表现一个“难”字。

5.神秘的传说:“五丁开山”“太阳神回车”“子规哀啼”等传说的出现,使全诗笼罩一种神秘气氛,也从另一个角度表现出了一个“难”字。

五、合作探究,体味情感。

任务三:面对蜀道的高险、凄清、孤寂以及蜀地的凶险、惨象、惊心动魄,李白发出第三次咏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1.“长咨嗟”的意思,并结合“侧身西望”想象“长咨嗟”的表情动作。

2.结合送别诗,探究“长咨嗟”的内涵。

教师明确:对蜀道山水的咏叹、对友人入蜀安危的关切、对蜀地百姓安危的忧虑。教师可以结合李白其他诗中的自我形象“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行路难》)等诗句,探究“蜀道难”的含义,不仅是自然道路的高险,也指社会人事的凶险,还可以指人生仕途的坎坷。

(2)诗人为何“侧身西望”?面对人生的艰难坎坷,诗人为何要选择这种很不舒服的姿态呢?(学生讨论)。

探究李白的人格气质,即使面对自身仕途的坎坷,他也不会低头消沉,而是高昂着高贵的头颅,表现出一股凛然不可屈服的傲骨,这才是李白的人格特质,代表着盛唐气象。因此《蜀道难》的特点不只是豪放,而是豪放中蕴含惆怅,悲怆之中有傲骨。

本文以雄健奔放的笔调,运用夸张形容的手法,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惊险而奇丽的山川,表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像力。同学们一定要在反复阅读中加以体会。

六、布置作业,熟读背诵。

2.以《李白,我想对你说》为话题,写一段200字左右的小练笔。

文档为doc格式。

蜀道难教学设计

1、知识与技能:整体感知全诗的感情基调,疏通大意,把握全诗的行文脉络。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研读,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鉴赏本诗的艺术特色。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本诗的宏大气势和奔放的感情,品味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重点:感受本诗的宏大气势和奔放的感情,品味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难点:培养学生鉴赏诗歌作品的能力。

(一)、导入新课。

蜀道艰难险阻,无论是通行还是战争,自古这里就充满着传奇色彩,历代文人墨客对此不乏感叹之辞,那么蜀道究竟有怎样的传奇和艰险呢?我们今天一起来看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代表作——《蜀道难》给你们做的介绍。(板书)。

(二)、布置、检查预习作业。

1.检查预习作业。

2.教师在检查的基础上归纳相关内容。

3.字词的检查,可采用让个别学生上黑板默写、上讲台讲解等形式,内容以课下注释为主。

4.《蜀道难》的写作背景及写作目的介绍。

(三)、整体感知。

这部分教学内容实际上还是以检查课前的预习为主。

教师: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本诗以惊人的艺术夸张,丰富的想像力量和雄伟磅礴的气势,描绘出蜀地山川奇险壮丽的形象,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大好山河的无限热爱之情,同时也流露出了诗人对当时军阀割据局面的深刻忧虑。

教师:全文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或全文的行文脉络是什么?)。

明确:全诗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为主线贯穿始终,是全诗咏叹基调的重要体现。统观全诗,诗人的感叹思路是:先叹蜀道之高,再叹蜀道之险,最后感叹蜀地战祸之乱。这三叹分别渗透在诗人的具体描写和抒情直白的字里行间。

(四)、鉴赏、研讨重点语句。

1.布置讨论题,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合作交流,最后由代表总结发言,教师订正。

(1)开头用“噫吁,危乎高哉!”有什么作用?

明确:“噫吁”三个字都是感叹词,是蜀地方言。“噫吁!危乎高哉!”这些感叹词的连接使用,是诗人在激情的冲动下随口吐出的,它包含着巨大充沛的感情力量,所以才能使人在这一声并没有多少具体描绘的惊呼中,感觉到蜀道的高峻、艰险,充分表现了诗人吐纳山川的宽广胸怀。

明确:这里诗人把我们引向了一个悠久迷茫的历史时间领域。一方面,从时间的悠远上加强了诗的感染力量;另一方面,经过这番渲染,激发起读者对蜀地情况的好奇心。有这样一个悠久遥远的历史岁月,而又长久与内地隔绝,从没有人去过的地方,那里究竟是一种什么景象呢?人们会从蜀地时间悠久的观念中,感觉到这是一个奇险幽深、神秘莫测的地方,并产生一种探求的欲望。

(3)“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这句诗该如何理解?是否有迷信色彩?

明确:秦蜀两地间本来只有鸟道而无人路,是古代的大力士用他们的双手搬倒了险恶的高山,杀死了凶猛的大蛇,才给我们打开了一条通道,消除了秦蜀两地长久隔绝的局面。诗人对于壮士排山倒海的巨大力量及其壮烈牺牲的精神,表示了崇高的敬意和由衷的歌颂。这个神话故事的运用丝毫没有迷信色彩,而是有力地、令人信服地歌颂了人类征服自然的伟大的创造力量。

明确:作者在第一自然段极言蜀道的高,而在第二自然段又极言蜀道的险。这些具体的描绘,形象、生动地画出了山川的形态。但作者仍觉得不够到位,又用“劝阻”、“质问”友人这种虚幻的笔法,从侧面烘托了自然景物的惊奇雄险。

明确:第一自然段作者尽述蜀道的高不可攀,笔锋一转,劝朋友不要西游,因为这里不但路途难走,而且环境荒凉、凄清,“悲鸟号古木”、“子规啼月夜”充满了无限的哀怨与愁苦,使人闻而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明确:诗人从蜀道的艰险想到了它在军事上的重要位置,并由此又想到了“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的可能发生的祸患。诗人对当时潜伏着的军阀割据严重危机的担心,表现了他敏锐的观察力和政治远见以及他对国家命运和人民安全的深刻的忧虑,从而给这个歌颂雄伟奇险山川的诗篇,增添了一种发人深思的严肃的思想内容。

(五)、分析本诗的艺术特色。

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可以先让学生分组讨论,根据自己的认识谈这首诗有什么突出的艺术特色,由各小组负责同学归纳学生的发言分为几条,然后教师组织全班交流,最后由教师总结,明确:

1.大胆的夸张。

2.奇特的想像。

3.强烈的感情。

4.语言形式的变化多端。

(六)、课堂小结。

《蜀道难》饱蘸着诗人豪放浪漫的激情,突出地运用了丰富的想象、极度的夸张和奇异的神话传说刻画了蜀道的高峻险要,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种种令人望而生畏、惊心动魄的画面,形成雄放飘逸的艺术风格,充满浪漫主义的色彩,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正可谓“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晚唐皮日休)。

(七)、布置作业。

粤教版蜀道难教学设计

民间的爱往往最质朴。爱就是热烈的爱,恨就是刻骨的恨,不掺杂什么功利色彩。她们直爽真诚地表达自己的爱。《上邪》中女主人公千般发誓表明自己对待爱情的坚决,《饮马长城窟行》展示出女主人公的缠绵多情。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汉乐府诗的基本知识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体会汉乐府诗的.抒情方式。

二、教学重点。

1.掌握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抒情特点和方法。

2.诗歌中的想象。

深刻领会诗歌的语言,体会诗歌言简意丰的特点。

四、教学过程。

1.关于汉乐府(提前引发材料给同学,教师作适当点拨)。

1)提问:乐府、乐府诗、乐府民歌有什么不同?

乐府:古代音乐机构的名称,汉武帝时规模盛大。一为文人的歌词配乐,一是搜集民间歌谣。

乐府诗:乐府机关编制、搜集、保存起来的歌诗。后成为一种专门的歌体,特点是可以入乐。

乐府民歌:社会下层群众的歌谣,后经过配乐。反映下层人民生活。

2)汉乐府的主要艺术成就有哪些?

浓厚的生活气息。

奠定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基础。

表现了激烈而直露的感情。

3)汉乐府的名篇著作有哪些?

《上邪》表现爱情的坚贞。

《上山采蘼芜》、《白头吟》、《孔雀东南飞》表现弃妇的痛苦。

《十五从军征》表现战争带给人们的灾难。

《陌上桑》表现女子的美丽和机智。

2.同学自读,积累字词。

1)读音:

上邪ye2雨雪yu4饮yin4马夙su4夕。

自媚mei4遗wei4烹peng1调。

2)通假字。

上邪,“邪”通“耶”,感叹词,相当于“啊”

展转,“展”通“辗”

3)词类活用。

夏雨雪“雨”名词作动词,降下,落下。

夙夕“夙夕”名词作状语,早晚。

4)语段积累。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

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

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忆。

3.请同学们迅速找出两首诗中使用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

比兴:青青河边草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

顶真: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夙夕梦见之。梦见在我旁,忽觉在他乡。他乡各异县,展转不可见。

对比: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

借代:遗我双鲤鱼双鲤鱼指代书信。

比喻:烹鲤鱼烹鲤鱼比喻打开装书信的木盒。

4.语篇分析。

1)上邪。

提问:使用了什么样的抒情方式?直抒胸臆。

讨论:《上邪》中的女主人公形象同《氓》、《孔雀东南飞》中的有何异同?

同:都是对爱情坚贞不渝。

异:《上邪》表现出女主人公对爱情的期待与承诺。

《氓》表现出女主人公对社会的控诉和对自身的伤感。

《孔雀东南飞》表现出刘兰芝以死徇情的清醒和刚烈。

体会:《上邪》的诗风。

刚健、质朴、自然。

艺术特点:

想象:神奇。

直抒胸臆:热烈大胆。

2)饮马长城窟行。

提问: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请同学分析本文的结构。

青草起兴,引出对丈夫的思念。

渲染突出自己的孤独和寂寞。

远方客人带来丈夫的书信使我欣喜。

分析写作脉络,帮助背诵。

枯桑海水dd各自媚相为言。

提问:女主人公为什么“长跪读素书”?(非常恭敬,庄重和激动)。

本诗的艺术特点。

抒情诗中夹杂叙述。

写感情的变化:相思-孤独-欣喜。

多种修辞手法的使用:比兴、对比、顶真。

作者邮箱:wjz02@。

粤教版蜀道难教学设计

2.能力培养目标:通过诵读品评赏鉴,体会想象、夸张的艺术特色。

3.情感培养目标:让学生走近激情、浪漫、诗性和放达。

【教学重点和难点】。

二、教学难点:1、鉴赏李白激昂俊逸的诗风.2、探究本课的情感主旨。

【教学方法】1、朗读法2、点拨法3、自主学习,小组合作4、多媒体影音。

【教学课时】1课时。

蜀道难教学设计

一、理清思路,熟读成诵,了解诗歌的主旨、寓意。

二、学习作品描写蜀道雄奇险峻的手法,用心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三、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仔细品味李白作品中奔放的感情、丰富的想像、新奇的夸张和生动的语言。

李白的诗歌以他想像的丰富奇特,风格的雄健奔放,色调的瑰玮绚丽,语言的清新自然著称于世。“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皮日休)是对李白诗歌最准确的概括。学习《蜀道难》这首诗要引导学生认真疏导文句、熟读成诵,把握文章结构、章法,了解其主旨、寓意,从而深刻体会李白诗歌的特点,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以加深学生对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的认识。

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解题,疏通文句,为赏析诗歌打好基础。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语。

在我国的盛唐时期上,曾经出现过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人们尊称为“诗仙”。他是谁?(明确:李白)李白在文学上取得了后人难以企及的成就!“诗圣”杜甫对他极为倾服,称他的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李白的代表作品《蜀道难》。

二、解题。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本篇根据这一诗题传统的内容,以雄健奔放的笔调,运用夸张形容的手法,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惊险而奇丽的山川,表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像力。

唐朝,蜀中商业经济极为发达,入蜀的人乐不思返,而没意识到这一地区形势险要,自古为封建割据之地,随时有发生变乱的可能。诗中强调“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就是指此而言。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六说:“李白《蜀道难》之作,当在开元、天宝间。时人共言锦城之乐,而不知畏途之险,异地之虞,即事成篇,别无寓意。”孟《本事诗•高逸》载“李白初至长安,贺知章往访,见《蜀道难》:‘称欢者数四,号为谪仙。’”《唐摭言》第七卷中也有类似的记载。另外,此诗曾收入殷璠所选《河岳英灵集》,其书据近人岑仲勉考证,编于天宝四年或十二年。由此故知,《蜀道难》是安史之乱前的作品,大约写于唐玄宗天宝初诗人在长安之时。

三、课文感知。

1.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名家朗读,辅以豪放曲风的音乐,配以相应的雄奇壮丽的蜀中风光画面),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审美情境。

2.学生自读。

3.提问:根据课前预习和刚才对课文的诵读感知,你认为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学生思考,达到对课文的初步把握)明确:此诗奔放豪迈,充满了慨叹之意。

四、疏通文意。

1.正音:

噫吁  凫 猱 扪 膺 巉 嵬。

2.关键字词:

噫吁:感叹词,蜀地方言。

开国何茫然:茫然,渺远貌。意谓远古事迹,茫昧难详。

尔来四万八千岁:尔,那,指开国之初。

不与秦塞通人烟:塞,山川险要的地方。通人烟,相互往来。

可以横绝峨眉巅:横绝,横着飞过去。巅,顶峰。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回,迂回、绕道。高标,可以做一方标志的最高峰。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逆折,回旋、倒流。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鹤”通“鹄”。

扪参历井仰胁息:扪,摸。参、井,皆星宿名。胁息,屏住呼吸。

以手抚膺坐长叹:膺,胸口。

使人闻此凋朱颜:凋,使动用法,使……凋谢,这里指憔悴。朱颜,红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去,距、离。盈,满、足。

砅崖转石万壑雷:砅,水冲击石壁发出的声响。这里作动词,冲击。

所守或匪亲:或,倘若。匪,同“非”。狼与豺,比喻叛逆的人。

侧身西望长咨嗟:咨嗟,叹息。

五、朗读课文,深入体会。

六、布置作业。

1.积累词语,归纳知识要点。

2.熟读成诵,理清文章结构。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理清文章思路,领会其主旨、章法、基调。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作业。

上节课要点回顾。

二、导入。

上节课我们疏通了《蜀道难》的文意,这节课我们在此基础上来具体分析这篇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三、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诗人大体是按照由古至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的山水特点来描写,以展示蜀道之难。

四、朗读第一段,精讲分析。

1.开篇两句“噫吁……难于上青天”,在全文中的作用?

明确: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的基调,突出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为下文张本。

2.这一段其余的内容有几层意思?

明确:两层意思。

第一层:(蚕丛……天梯石栈相钩连)写蜀道的来历。

第二层:(上有……以手抚膺坐长叹)写蜀道的高峻。

3.引用“五丁开山”的神话有何作用?

明确:引用此神话表现了人与自然的斗争以及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赞扬了开山的勇力,点染了文章神奇的色彩,吸引了读者。

明确:作者充分运用了点面结合、以虚衬实以及夸张的艺术手法,表现了诗人想像的丰富和奇特。

(1)点面结合:“上有”四句写的是“面”,即蜀道的整体形象;“青泥”四句写的是“点”,即青泥岭的情况。

(2)以虚衬实:“六龙回日”的传说、黄鹤、猿猱都是虚写,以此来衬托实写——蜀道的高危。

(3)夸张:“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等。

五、熟读第二段,精讲分析。

1.第二段可分为几层意思?

明确:分为两层。

第一层:(问君西游……使人听此凋朱颜)描写蜀道景物的凄清。

第二层:(连峰去天……胡为乎来哉!)描绘蜀道山水的险恶。

2.“问君西游何时还?”中的“君”指的是谁?

明确:“君”可能是虚拟的,借用“君”——一个虚拟的人——说话的方式可以层层深入地展开内容,突出地表明诗人的主要意图。

3.这一段中哪句话起到了钩连前后两层内容的作用?

明确:“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起到了这一作用。这一句说明蜀道是“畏途”,无论是上文的凄凉,还是下文的险恶,都是游人难以承受的——“凋朱颜”。

4.这一段运用了哪些手法?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明确:“但见”四句运用细节描写,借景抒情,渲染了苍凉凄清的气氛。“连峰”四句运用夸张的手法,由静到动进行描写,渲染了惊险的气氛,营造出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艺术效果。是对蜀道之难的描写,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六、朗读第三段,赏析第三段。

1.这一段说了几层意思?

明确:两层意思。

第一层:(剑阁峥嵘……化为狼与豺)写剑阁的险恶。

第二层:(朝避猛虎……不如早还家)写战祸的惨烈。

2.“不如早还家”和文章中哪一句相照应?

明确:“问君西游何时还?”

3.文章最后一句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既形象地概括了上文所说的剑阁的险要和蜀中的战祸之烈,又与开头、句中相照应,更显得意味深长,以此收束全文,可以使读者兴无穷之叹,将“蜀道之难”的内容概括无余。

七、全文的主旨句是哪一句?作用是什么?

明确: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反复)形式,主旨句在开头、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每一次出现都给读者带来新的启示(见前面分析),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这样的章法可称巧妙至极。

同时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贯穿全篇,充分显示了全诗的咏叹基调。统观全诗,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战祸之烈。

八、布置作业。

1.熟读背诵,归纳知识要点。

2.结合课后练习,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探讨诗歌的寓意、主旨,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品味李白诗风。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作业。

二、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分析,我们对这首诗歌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下面让我们探讨一下它的主题、寓意,鉴赏其艺术特色。

三、本诗的寓意是什么?

明确: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六说:“李白《蜀道难》之作,当在开元、天宝间。时人共言锦城之乐,而不知畏途之险,异地之虞,即事成篇,别无寓意。”胡震亨《李诗通》中说“白蜀人,自为蜀咏耳。言其险,更著其戒。风人之义远矣。”

言“险”即所以申“戒”,“险”、“戒”二字高度概括了诗中要旨。

四、上节课我们已经对本文的主旨句进行了研究,那么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本诗袭用乐府旧题,借助丰富的想像,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强烈的热爱之情,揭示出当时太平景象后潜在的危机,透露了作者对国事的忧虑和关切。

五、艺术手法。

1.灵活的章法,宏伟的气象,深刻的主题。

2.奔放的感情,丰富的夸张,新奇的想像,杰出的浪漫主义手法。

3.打破传统,采用散文化的句式,参差错落,长短不齐,形成奔放的语言风格,用韵极尽变化之能事。“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殷璠)。

六、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深入领会李氏诗风。

蜀道难教学设计

一、理清思路,熟读成诵,了解诗歌的主旨、寓意。

二、学习作品描写蜀道雄奇险峻的手法,用心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三、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仔细品味李白作品中奔放的感情、丰富的想像、新奇的夸张和生动的语言。

李白的诗歌以他想像的丰富奇特,风格的雄健奔放,色调的瑰玮绚丽,语言的清新自然著称于世。“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皮日休)是对李白诗歌最准确的概括。学习《蜀道难》这首诗要引导学生认真疏导文句、熟读成诵,把握文章结构、章法,了解其主旨、寓意,从而深刻体会李白诗歌的特点,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以加深学生对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的认识。

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解题,疏通文句,为赏析诗歌打好基础。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语。

在我国的盛唐时期上,曾经出现过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人们尊称为“诗仙”。他是谁?(明确:李白)李白在文学上取得了后人难以企及的成就!“诗圣”杜甫对他极为倾服,称他的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李白的代表作品《蜀道难》。

二、解题。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本篇根据这一诗题传统的内容,以雄健奔放的笔调,运用夸张形容的手法,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惊险而奇丽的山川,表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像力。

唐朝,蜀中商业经济极为发达,入蜀的人乐不思返,而没意识到这一地区形势险要,自古为封建割据之地,随时有发生变乱的可能。诗中强调“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就是指此而言。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六说:“李白《蜀道难》之作,当在开元、天宝间。时人共言锦城之乐,而不知畏途之险,异地之虞,即事成篇,别无寓意。”孟《本事诗高逸》载“李白初至长安,贺知章往访,见《蜀道难》:‘称欢者数四,号为谪仙。’”《唐摭言》第七卷中也有类似的记载。另外,此诗曾收入殷璠所选《河岳英灵集》,其书据近人岑仲勉考证,编于天宝四年或十二年。由此故知,《蜀道难》是安史之乱前的作品,大约写于唐玄宗天宝初诗人在长安之时。

三、课文感知。

1.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名家朗读,辅以豪放曲风的音乐,配以相应的雄奇壮丽的蜀中风光画面),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审美情境。

2.学生自读。

3.提问:根据课前预习和刚才对课文的诵读感知,你认为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学生思考,达到对课文的初步把握)明确:此诗奔放豪迈,充满了慨叹之意。

四、疏通文意。

1.正音:

噫吁凫猱扪膺巉嵬。

2.关键字词:

噫吁:感叹词,蜀地方言。

开国何茫然:茫然,渺远貌。意谓远古事迹,茫昧难详。

尔来四万八千岁:尔,那,指开国之初。

不与秦塞通人烟:塞,山川险要的地方。通人烟,相互往来。

可以横绝峨眉巅:横绝,横着飞过去。巅,顶峰。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回,迂回、绕道。高标,可以做一方标志的最高峰。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逆折,回旋、倒流。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鹤”通“鹄”。

扪参历井仰胁息:扪,摸。参、井,皆星宿名。胁息,屏住呼吸。

以手抚膺坐长叹:膺,胸口。

使人闻此凋朱颜:凋,使动用法,使……凋谢,这里指憔悴。朱颜,红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去,距、离。盈,满、足。

砅崖转石万壑雷:砅,水冲击石壁发出的声响。这里作动词,冲击。

所守或匪亲:或,倘若。匪,同“非”。狼与豺,比喻叛逆的人。

侧身西望长咨嗟:咨嗟,叹息。

五、朗读课文,深入体会。

六、布置作业。

1.积累词语,归纳知识要点。

2.熟读成诵,理清文章结构。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理清文章思路,领会其主旨、章法、基调。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作业。

上节课要点回顾。

二、导入。

上节课我们疏通了《蜀道难》的文意,这节课我们在此基础上来具体分析这篇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三、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诗人大体是按照由古至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的山水特点来描写,以展示蜀道之难。

四、朗读第一段,精讲分析。

1.开篇两句“噫吁……难于上青天”,在全文中的作用?

明确: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的基调,突出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为下文张本。

2.这一段其余的内容有几层意思?

明确:两层意思。

第一层:(蚕丛……天梯石栈相钩连)写蜀道的来历。

第二层:(上有……以手抚膺坐长叹)写蜀道的高峻。

3.引用“五丁开山”的神话有何作用?

明确:引用此神话表现了人与自然的斗争以及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赞扬了开山的勇力,点染了文章神奇的色彩,吸引了读者。

明确:作者充分运用了点面结合、以虚衬实以及夸张的艺术手法,表现了诗人想像的丰富和奇特。

(1)点面结合:“上有”四句写的是“面”,即蜀道的整体形象;“青泥”四句写的是“点”,即青泥岭的情况。

(2)以虚衬实:“六龙回日”的传说、黄鹤、猿猱都是虚写,以此来衬托实写——蜀道的高危。

(3)夸张:“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等。

五、熟读第二段,精讲分析。

1.第二段可分为几层意思?

明确:分为两层。

第一层:(问君西游……使人听此凋朱颜)描写蜀道景物的凄清。

第二层:(连峰去天……胡为乎来哉!)描绘蜀道山水的险恶。

2.“问君西游何时还?”中的“君”指的是谁?

明确:“君”可能是虚拟的,借用“君”——一个虚拟的人——说话的方式可以层层深入地展开内容,突出地表明诗人的主要意图。

3.这一段中哪句话起到了钩连前后两层内容的作用?

明确:“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起到了这一作用。这一句说明蜀道是“畏途”,无论是上文的凄凉,还是下文的险恶,都是游人难以承受的——“凋朱颜”。

4.这一段运用了哪些手法?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明确:“但见”四句运用细节描写,借景抒情,渲染了苍凉凄清的气氛。“连峰”四句运用夸张的手法,由静到动进行描写,渲染了惊险的气氛,营造出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艺术效果。是对蜀道之难的描写,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六、朗读第三段,赏析第三段。

1.这一段说了几层意思?

明确:两层意思。

第一层:(剑阁峥嵘……化为狼与豺)写剑阁的险恶。

第二层:(朝避猛虎……不如早还家)写战祸的惨烈。

2.“不如早还家”和文章中哪一句相照应?

明确:“问君西游何时还?”

3.文章最后一句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既形象地概括了上文所说的剑阁的险要和蜀中的战祸之烈,又与开头、句中相照应,更显得意味深长,以此收束全文,可以使读者兴无穷之叹,将“蜀道之难”的内容概括无余。

七、全文的主旨句是哪一句?作用是什么?

明确: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反复)形式,主旨句在开头、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每一次出现都给读者带来新的启示(见前面分析),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这样的章法可称巧妙至极。

同时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贯穿全篇,充分显示了全诗的咏叹基调。统观全诗,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战祸之烈。

八、布置作业。

1.熟读背诵,归纳知识要点。

2.结合课后练习,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探讨诗歌的寓意、主旨,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品味李白诗风。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作业。

二、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分析,我们对这首诗歌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下面让我们探讨一下它的主题、寓意,鉴赏其艺术特色。

三、本诗的寓意是什么?

明确: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六说:“李白《蜀道难》之作,当在开元、天宝间。时人共言锦城之乐,而不知畏途之险,异地之虞,即事成篇,别无寓意。”胡震亨《李诗通》中说“白蜀人,自为蜀咏耳。言其险,更著其戒。风人之义远矣。”

言“险”即所以申“戒”,“险”、“戒”二字高度概括了诗中要旨。

四、上节课我们已经对本文的主旨句进行了研究,那么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本诗袭用乐府旧题,借助丰富的想像,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强烈的热爱之情,揭示出当时太平景象后潜在的危机,透露了作者对国事的忧虑和关切。

五、艺术手法。

1.灵活的章法,宏伟的气象,深刻的主题。

2.奔放的感情,丰富的夸张,新奇的想像,杰出的浪漫主义手法。

3.打破传统,采用散文化的句式,参差错落,长短不齐,形成奔放的语言风格,用韵极尽变化之能事。“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

六、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深入领会李氏诗风。

文档为doc格式。

《蜀道难》的教学设计

我本着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按照“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依据认知规律安排了如下教学步骤: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幻灯片主页面展示蜀地山势巍峨峭拨的图片,加上清幽的音乐,学生马上有了追求壮美的感觉,学习兴趣也被激发了出来。让学生从视觉上对课文有一定的感知,帮助理解诗人豪放飘逸的风格。

(二)解题(设计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蜀道难》是乐府旧题,了解这种题目的一般内容,为把握本诗的内容和思想作铺垫)

(三)教师范读课文(设计目的在于:正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声韵美和意境美)

(四)学生初读课文

我要求大家拿起笔来,在结合书下注释思考之后,还觉得有困惑的地方的,就把他勾划出来,争取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学生自读,圈点勾划,教师巡视辅导。(这种设计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问学生答,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

(五)探讨初读疑惑

学生互相交流初读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教师适时点拨。(设计目的在于:解决初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便进一步鉴赏诗歌)

(六)吟诵诗文

诵读是诗歌鉴赏的重要环节,是对语言的最直接的'感知,是品味语言的最好手段,它所获得的不仅仅是语言表层的东西。

找学生吟诵诗文,并对学生提出三点诵读要求:第一,在诵读的时候要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诗歌当中;第二,读出诗歌的抑扬起伏,注意古典诗歌的节奏;第三,读出与现代文的区别来,也就是要读出诗歌的韵味来。(设计目的在于:整体感受诗歌之美,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审美情趣)

(七)精读课文,自主鉴赏诗歌

1、要求学生在精读的过程中,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作鉴赏,然后与同学们交流。

2、对自己喜欢的部分,借助李白的诗句做一下自己的想象,在你的想象中,这样的场景应该是什么样的?然后互相交流。

3、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给几分钟,学生思考,勾画自己喜欢的句子,自主赏析,然后拿出来交流,教师适时点拨,作补充。(设计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自主鉴赏诗歌的能力,激发学生对诗歌鉴赏的兴趣,激活他们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朗读能力)

(八)教师小结

同学们看看在这篇诗文当中有那艺术手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学生回答,并一一举例,谈谈自己的感受,对我们写作有什么帮助)

1、总结本诗的艺术技巧。

(1)善用反复: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主旨句三现,形成行文线索,贯穿始终,使内容层层深入。

(2)丰富而神奇的想象:

文中所想象的蜀地与其山峦、山路的情形使人觉得怵目惊心,毛骨悚然,大有见蜀山而回转之意。

(3)夸张到极致的技巧:

(学生寻找出诗歌中的夸张语句,谈出感受)

(4)多样的诗歌意境:

为了表达主观感受与目的的需要,诗歌中构织不同的意境:高峻、宏伟、神奇、凄清、恐怖等各种意境均有描绘,而这些意境又统统表现一个“难”字。

(5)神秘的传说:

“五丁开山”“太阳神回车”“子规哀啼”等传说的出现,使全诗笼罩一种神秘气氛,也从另一个角度表现出了一个“难”字。

2、明确诗歌的主旨和情感。

这首诗以咏叹为基调,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而战祸之烈是由于蜀道高险给割据者创造了良好条件的缘故。因此,对军事叛乱的警惕正是诗人的主旨所在。“蜀地不可去,不可居”是其表达的要义。(设计目的在于:全面把握诗歌的艺术特色,以便学生写作借鉴,掌握作文的技巧。把握诗歌主旨,更深刻理解诗人的情感)

(九)学生齐读

学生齐读课文,再次感受诗歌的声韵美和意境美。体悟浪漫主义诗歌的放达。(设计目的是:再次感受诗人的浪漫主义情怀,培养学生对中华古典诗文的热爱之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十)课堂练习

判断下列诗句所用的艺术手法

1、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3、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4、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5、桑条无叶土生烟, 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 犹恐春阴咽管弦。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设计目的是: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检验学生理解的程度,测试教学效果。当发现学生对某个艺术手法掌握不好时,则及时地强化)

( 十一)布置作业

背诵《蜀道难》(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在诵读中深刻感受诗仙李白飞扬的人生。备战高考)

本堂课教学设计的基本指导思想是“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努力体现“诵读,品析,积累,运用”等语文课堂的教学要素,在调动课堂气氛,让学生参与课堂方面也作了一些尝试,尽量让他们动口动手,用心去感悟,并把感悟的内容用说的方式呈现出来,在课堂上分享,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他们是课堂的主体,课堂是他们的用武之地。我的说课结束,因水平有限,会有考虑不周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蜀道难》公开课教学设计

《蜀道难》是中国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代表作品。此诗袭用乐府旧题,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艺术地再现了蜀道峥嵘、突兀、强悍、崎岖等奇丽惊险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气势,借以歌咏蜀地山川的壮秀,显示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自然的感情。全诗二百九十四字,采用律体与散文间杂,文句参差,笔意纵横,豪放洒脱,感情强烈,一唱三叹。诗中诸多的画面此隐彼现,无论是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改观,林木之荒寂,连峰绝壁之险,皆有逼人之势,气象宏伟,境界阔大,集中体现了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清代诗评家沈德潜评此诗:“笔势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深入了解李白其人,理解诗歌的艺术手法,如章法、意境、声韵等。

2.能力目标:通过诵读品评赏鉴,体会想象、夸张的艺术特色。

3.情感目标:让学生走近激情、浪漫、诗性和放达。

教学重点:

1、从学习诗歌的朗诵入手,领会诗歌循环往复逐层深化的情感节奏和豪迈飘逸的气势。

2、借助于“剥皮抽筋”法,探究本诗情感主旨。

3、本诗语言及艺术手法鉴赏,体会李白豪迈飘逸浪漫诗风的形成。

教学难点:

1、鉴赏李白激昂俊逸的诗风.

2、探究本课的情感主旨。

教学方法:

1、 朗读法。

2、 点拨法。

3、 自主学习,小组合作。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以贺知章对李白《蜀道难》的评价——“子,谪仙人也!”引出教学文本。

(一)、《蜀道难》解题:

《蜀道难》属魏晋早有的`于乐府旧题。这个歌曲的内容就是歌咏蜀道的艰难,行旅之辛苦。

《乐府解题》:“备言蜀山之阻。” (ppt展示)

(二)、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学生集体朗读,教师注意其读音及停顿。

(三)、朗读指导:

1、 教师指正个别易读错的字音。

2、 提问学生:朗读应注意的要素。

朗读要素:节奏快慢、停顿、语调、轻重音等。(ppt展示)

3、 以首段为例,教师示范并指导朗读。

“噫吁嚱……难于上青天“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感情是豪放的,要读得很有声势。全用散文化的句子,表明这是诗人在仰望蜀道时情不自已,脱口而出,也显示了感叹的强烈。“噫吁嚱”是惊异之辞。“危”“高”,一义重出,极言蜀道高峻。“乎”“哉”,皆可有延长音。“蜀道之难”,可读得平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如此则全诗主旨自明。

“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这一层写蜀道来历,当用叙述调读。“蚕丛”四句说秦蜀两地长期隔绝,无路可通;“西当”两句说“太白鸟道”,意即无人能攀越——这些,都是为下文作铺垫的,应当读得轻而平缓。最后两句为正意所在,应着意加以渲染,如同亲眼见到那怵目惊心的场面,表明蜀道的开通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这一层紧承上文,写蜀道的高峻,含虽有道而人难行之意,当用咏叹调诵读。“上有”二句从不同角度展示蜀道的概貌,要读得慢些,使听者产生视线移动的感觉,重音要落在“六龙回日”“冲波逆折”二语上。“黄鹤”二句,有徒唤奈何之情,读后可稍作停顿,为下文蓄势。最后四句近似特写,专叙人在青泥岭上行走的情形,读时须有身历其境的设想,“百步九折”“捫参历井”二语可重读,速度不宜快,至“仰胁息”作一顿,再读末句并作较长停顿。

4、学生再读。

(四)、问题研讨:

2、学生小组讨论,教师指导。

(让学生结合初高中以来所学过的乐府诗歌,进行比较分析。)

3.成果展示:

4、 教师总结:

第一处创新:句法的推陈出新。

乐府诗歌,尤其是初唐以来,一般都是七言古体诗,但李白善于把3、4、5、7言等各种句法混合运用,成为一种杂言体。大量使用散文化诗句,参差错落、长短不齐。形成了奔放的语言风格。这是继承了楚辞和汉乐府的传统,加以推陈出新。句式的创新,有利于情感抒发的自由和变化,也附和了李白豪放不羁,追求个性自由解放的灵魂。(ppt展示:)

第二课时

(五)、学生听名家范读,再次朗读。

(六)本诗内容主旨浅探。

诗人运用比喻和反复手法,直接抒发:“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教师提问:蜀道之难的具体体现为哪两个关键字?

高、险

3、学生小组合作,从高、险两个方面分析本诗内容。

4、教师指导总结:

一 叹蜀道之高险 蜀道来历(一叹惊讶突兀)

(难行) 蜀道高峻

二 叹蜀道之惊险 景物凄清(二叹畏惧、发愁)

(可畏) 山水险恶

三 叹蜀道之凶险 剑阁险要

(申戒) 杀人惨景(三叹无奈作罢)(ppt展示:)

6、 学生讨论,请个别学生谈谈看法。

7、 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与学生“剥皮抽筋”读法。

让学生划出文中抒情、议论的句子,并组成一诗。

8、 成果展示:(ppt展示:)

全诗的骨干句子集中起来:

噫吁戏!危乎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问君西游何时还?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侧身西望长咨嗟!

诗歌主旨:赠别友人入蜀,对友人去蜀地的忧虑和惜别之情。

胡震亨《李诗通》中说“白蜀人,自为蜀咏耳。言其险,更著其戒。风人之义远矣。”

9、教师总结:

第二处创新:主题的现实意义。

本诗虽是引用乐府旧题,诗的内容依照传统的题意,但李白的文字表现着充沛的时代精神,有着针对现实的主题。

小组合作:对文本进行评注式精读和诵读式精读。找出语言要素,如炼字、修辞等,共享学习成果。以书面形式上交学习成果,由小组长组织负责。

(此课后作业是针对第二课时做准备)

板书设计:

一 叹蜀道之高险 蜀道来历(一叹惊讶突兀)

(难行) 蜀道高峻

二 叹蜀道之惊险 景物凄清(二叹畏惧、发愁)

(可畏) 山水险恶

三 叹蜀道之凶险 剑阁险要

(申戒) 杀人惨景(三叹无奈作罢)

教学反思:

高中语文《蜀道难》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教学要求:

能自己读通课文、掌握本文的文言知识。

教学重点:

鼓励、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并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

教学难点:

控制提问的方向性和针对性,探究浪漫主义特征在诗歌中的体现。

执教教师:

李万辉。

教学准备:

1、简易课件;2、印发预习阅读材料。

授课班级:

高二(4)班。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学生感悟情感把握要点。

三、学生阅读课文。

教师指导怎样读。

四、学生讲课文。

教师指导怎样讲。

五、指导学生质疑。

教师指导怎样问。

教师提示学生质疑的角度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a、从文言知识的角度提问。

b、从文章内容的角度提问。

c、从诗歌鉴赏的角度提问(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结构方式)、

d、从读懂一首诗的角度设置问题。

e、从课文结构方面提问。

六、教师提问、师生共同解决问题。

七、指导学生答疑。

教师指导怎样答。

八、教师总结。

问题设计:教师要提出的主要大的问题。

2、标题层出叠现有什么作用。

板书设计。

高奇壮风光。

蜀道难险劝阻友人。

要戒统治者。

一唱三叹抒发情感强调主旨紧密呼应。

想象奇特神话渲染比喻新颖夸张独特。

《蜀道难》教学设计

2.了解唐代诗歌发展历史。

3.品味诗人热烈奔放的情感和豪放飘逸的艺术风格,雄奇险峻的写法。

4.感悟寓于诗中的思想感情,体味其对待生活的态度。

共2课时。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最高峰,唐诗是中华艺术园地的瑰宝。唐代的诗歌,一般都按它发展的情况分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个时期。初唐的代表人物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被评为“初唐四杰”,诗风健康,活泼。

盛唐的代表人物就是我们这一单元涉及到的两位著名诗人李白和杜甫。除此以外,盛唐还出了了以高适,岑参,王昌龄为代表的边塞诗作。

中唐的代表人物是白居易,他的叙事诗《琵琶行》和《长恨歌》广为传诵。

晚唐时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

李白与杜甫一向被视为唐诗世界中两座并峙的高峰,同时,他们也构成了唐诗的分野,李白于太平盛世唱响了富于浪漫色彩的诗歌情调,形成了豪放飘逸的风格;杜甫则于乱世中倾注了更多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将自己的诗歌风格定义为“沉郁顿挫”。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伟大诗人。少年时就显露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才。“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从二十五岁起就长期在各地漫游,对社会生活多有体验。其间曾因吴钧等推荐,于天宝初供奉翰林。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视。又受权贵谗毁、排挤,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政治抱负未能实现,使他对当时政治腐败,获得较深认识。天宝三载,在洛阳与诗人杜甫结交。安史之乱中,怀着平乱的志愿,曾为永王幕僚,因兵败牵累,流放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飘泊困苦,卒于当涂。李白性格豪迈,渴望建功立业。他粪土王侯,傲视权贵,同情人民,关心政局。有时也流露出人生如梦、及时行乐的情绪。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诗风雄奇、飘逸、直率、自然,对当时和后代都有巨大的影响。有《李太白全集》。

对《蜀道难》的写作背景,从唐代开始人们就多有猜测,主要有四种说法:甲、此诗系为房(王官)、杜甫二人担忧,希望他们早日离开四川,免遭剑南节度使严武的毒手;乙、此诗是为躲避安史之乱逃亡至蜀的唐玄宗李隆基而作,劝喻他归返长安,以免受四川地方军阀挟制,丙、此诗旨在讽刺当时蜀地长官章仇兼琼想凭险割据,不听朝廷节制:丁,此诗纯粹歌咏山水风光,并无寓意。

这首诗最早见录于唐人殷(王番)所编的《河岳英灵集》,该书编成于唐玄宗天宝十二载(公元七五三年),由此可知李白这首诗的写作年代最迟也应该在《河岳英灵集》编成之前。而那时,安史之乱尚未发生,唐玄宗安居长安,房(王官)、杜甫也都还未入川,所以,甲、乙两说显然错误。至于讽刺章仇兼琼的说法,从一些史书的有关记载来看,也缺乏依据。章仇兼琼镇蜀时,虽然盘剥欺压百姓,却不敢反叛朝廷,相反一味巴结朝中权贵,以求到长安去做京官。相对而言,还是最后一种说法比较客观,接近于作品实际。

现在一般认为,这首诗很可能是李白于天宝一载至天宝三载身在长安时为送友人王炎入蜀而写的,目的是规劝王炎不要羁留蜀地,早日回归长安。唐唐代蜀中商业经济极为发达,入蜀的人乐不思返,而没有认识到这一地区形势险要,自古为封建割据之地,随时有发生叛乱的可能。

这首诗大约是开元十九年(731)李白初入长安之作。《蜀道难》是乐府古题,古辞都以蜀道险阻为内容,寓有功业难成之意。正是这一点,触动了李白初入长安追求功名未成的心事。当友人入蜀时,他便用这一古题写诗送别友人。诗中极力描绘入蜀道路的艰难险阻,表达对蜀中军阀割据作乱和友人旅蜀安危的担忧,更借此抒发世道艰难,志士功业难成的悲愤。

《蜀道难》乐府古题,这首诗描写蜀道的雄奇险峻,含有入蜀艰难和蜀地不可久居之意。诗中想象奇特、丰富,气魄的宏伟、豪迈,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学习这首诗,要仔细品味诗人奔放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新奇大胆的夸张和生动活泼的语言,用心感受诗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1、听录音2、请学生注音。

分析欣赏诗歌的内容。

1、提问:读过这首诗后,你会发现有一句话重复出现了三次,你知道是哪一句吗?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不是,意义上是有区别的。第一段中说“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写蜀道的高峻,突出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

3.赏析第一自然段:这一段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写蜀道的来历。

第二层:写蜀道的高峻。

第一层: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这几句叙述蜀国长期闭塞的状况,其中有高山阻隔,秦蜀之间重山叠岭。“四万八千岁”为夸张写法;“有鸟道”寓无人行之意。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这两句叙述蜀道来由。引用了五丁开山的典故。

问:引用五丁开山的传说有什么作用?

表现人和自然间的斗争以及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赞扬了神力和开路者的勇力,点染了文章神奇的色彩,吸引了读者。

第二层: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蜀山太高,连太阳的车子遇到它也只好回去,水波也被冲拧倒流。善飞的黄鹤和善攀的猿猱都不能越过。山路曲折盘旋,蜀道极高处,登者可以在山上摸到星辰。

4、学习第二段:

第二段中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写蜀道的奇险难行及途中的恐怖气氛。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作者借“悲鸟”和“子规”来渲染途中的悲凉凄清的氛围,有千里孤身之感。

第二层:作者极写蜀道的险恶。想象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于震耳欲聋的“飞湍瀑流”之间,惊心动魄。最后用“其险也如此”劝阻人们慎入蜀地。

学生熟读,背诵。

5、学习第三段:

第三次出现在第3段,“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写蜀中战祸之烈。第一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既然“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易守难攻,则必为兵家必争之地,蜀中易生军事叛乱,景象残酷,惨不忍睹。

学生熟读,背诵。

6、小结:我们知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绝非简单地重复,那么连续出现三次,用意不一样:

奠定了全诗的咏叹基调。一叹蜀道之高峻;二叹蜀道之险恶;三叹蜀中战祸之烈。

7.诗人是怎样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的?(创新p29)(表现手法)。

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阻。

虚写映衬: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

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

小结:李白正是以变幻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作者表面写蜀道之艰险,实则写仕途坎坷,反映了诗人在长期漫游中屡遭挫折的生活经历和怀才不遇的愤懑。

8.艺术特色:

(1)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豪放飘逸。

(2)发展了乐府古题,字数参差错落,句子长短不一。

(3)反复咏叹,一唱三吧。

《蜀道难》教学设计

1、指导学生通过朗读比较准确地概括出蜀道的形象特点,初步理解和体验诗人的复杂情感,然后通过朗诵来表达和巩固这种理解与体验。

2.在品读涵泳诗歌的同时从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初步感受这首诗豪放中蕴含悲怆的诗风。

1.诗歌中新奇的意象及意境。

2.多种艺术手法的分析,比如夸张、想象、比喻等。

1.通过反复诵读,进一步领略李白诗歌的审美情趣。

2.在朗读中,体会李白在诗歌中的复杂情感,揣摩“长咨嗟”的复杂内涵。

诵读法、提问法、讨论法、创设情境法

课1时

多媒体课件

一、回忆导入,激发联想。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是初中我们学过李白的《行路难》(其一)中的名句,李白在这首乐府古体诗中表达了对“行路难”的感叹,既有对现实人生的茫然,对仕途艰难的感叹,更有对理想的坚定执着,感情可谓跌宕起伏。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蜀道难》,看看他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二、感知全诗,知人论世。

1.学生自读、教师正音、师生齐读

2.知人解题,介绍相关背景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少年时代在四川度过,25岁,出三峡,泛洞庭,东游吴越,北上太原,有“大济苍生”之志。唐玄宗天宝九年(742年),李白奉召进京,他本想此行能够施展才华,有所作为,但理想很快破灭了,皇帝的不重用,权臣的排挤,加之个人的傲岸不羁,一年多便被赐金放还,因而思想上便由入世转为出世,于是放浪形骸,寄情山水,诗酒逍遥,客死他乡,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唐朝,蜀中商业经济极为发达,入蜀的人乐不思返,而没意识到这一地区形势险要,自古为封建割据之地,随时有发生变乱的可能。其书据近人考证,编于天宝四年或十二年,是安史之乱前的作品,大约写于唐玄宗天宝初诗人在长安之时。

三、把握脉络,抓核心句。

纵观全文,诗歌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1.第一部分:“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写蜀道的来历。接着从“鸟道”写蜀道之高险。(板书:高险)

2.第二部分:借“悲鸟”和“子规”“猿猱”等景物,生发悲壮感慨;再写山水之势的惊险。(板书:惊险)

3.第三部分:通过剑阁山的峥嵘之势,写蜀中战祸之烈,表现蜀道上的凶险。(板书:凶险)。

4.抓住咏叹.蜀道的抒情主旨句:“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四、因气求声,诵读品味。

(一)任务一:文章反复咏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读第一段,找出具体描写“难”的诗句,说说诗人怎样把抽象的“难”展现出来的?(请学生结合诗句进行具体描述,诵读)

1.第一次咏叹,突显了蜀道的“高”,作者站在熟知者的角度告诉朋友蜀道“不可过”。(学生找关键句品读,教师指导)

2.第二次感叹,着重突出了蜀道的“险”,作者站在实践者的视角,告诫朋友蜀道“不可攀”。(学生找关键句品读,教师指导)

例如:“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砅崖转石万壑雷。”引导学生体验生活中“万壑雷”的自然现象,读出这四句由低到重、由慢到快的自然伟力。这不仅是“豪放”所能概括的,这简直是惊悚、惊心动魄的人生体验。这既是李白的声音,也是盛唐的声音,读这样的诗句可以拓展我们的胸襟,涤荡我们的灵魂。

2.第三次嗟叹,突显了蜀道的“危”,诗人以送行者的角度,劝导友人“早还家”,关注友人此行的安危。(学生找关键句品读,教师指导)

例如:“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四字句,凝练紧凑,而且视角转换频繁,可谓跳跃跌宕,大开大合,极力渲染蜀地的凶险,滥杀无辜,惨不忍睹,要读出一种紧张、急迫的气势,让人眼花缭乱,惊心动魄的语气。

教师明确:三次咏叹,三次诗意转折,逐层加深了蜀道之难的印象,感情也随之变化,不断增强着对友人的担心和关切之情。李白之所以要渲染蜀地的惨烈、惊心动魄,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劝诫入蜀之人,因此诗人对友人提出了这样的忠告——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指导学生读出李白对入蜀友人忠告的口吻,要有对象感(对友人)和口气感(竭力劝诫),这两句语气先松后紧。在充分感受李白诗歌语言特点及情感特点的基础上,概括《蜀道难》的诗风——豪放中蕴含悲怆。

(二)任务二:诗人用了哪些表达技巧来描写“蜀道难”,请同学们结合诗句分析诗歌艺术特色。

1.善用反复:文中三次反复“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每出现一次就给读者带拉新的启示,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之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

2.丰富而神奇的想象:文中所想象的蜀地与其山峦、山路的情形使人觉得怵目惊心,毛骨悚然,大有见蜀山而回转之意。3.夸张到极至的技巧:“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夸饰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

4.多样的诗歌意境:为了表达主观感受与目的的需要,诗歌中构织不同的意境:高峻、宏伟、神奇、凄清、恐怖等各种意境均有描绘,而这些意境又统统表现一个“难”字。

5.神秘的传说:“五丁开山”“太阳神回车”“子规哀啼”等传说的出现,使全诗笼罩一种神秘气氛,也从另一个角度表现出了一个“难”字。

五、合作探究,体味情感。

任务三:面对蜀道的高险、凄清、孤寂以及蜀地的凶险、惨象、惊心动魄,李白发出第三次咏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1.“长咨嗟”的意思,并结合“侧身西望”想象“长咨嗟”的表情动作。

2.结合送别诗,探究“长咨嗟”的内涵。

教师明确:对蜀道山水的咏叹、对友人入蜀安危的关切、对蜀地百姓安危的忧虑。教师可以结合李白其他诗中的自我形象“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行路难》)等诗句,探究“蜀道难”的含义,不仅是自然道路的高险,也指社会人事的凶险,还可以指人生仕途的坎坷。

(2)诗人为何“侧身西望”?面对人生的艰难坎坷,诗人为何要选择这种很不舒服的姿态呢?(学生讨论)

探究李白的人格气质,即使面对自身仕途的坎坷,他也不会低头消沉,而是高昂着高贵的头颅,表现出一股凛然不可屈服的傲骨,这才是李白的人格特质,代表着盛唐气象。因此《蜀道难》的特点不只是豪放,而是豪放中蕴含惆怅,悲怆之中有傲骨。

本文以雄健奔放的笔调,运用夸张形容的手法,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惊险而奇丽的山川,表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像力。同学们一定要在反复阅读中加以体会。

六、布置作业,熟读背诵。

1.熟读并背诵《蜀道难》

2.以《李白,我想对你说》为话题,写一段200字左右的小练笔。

高中《蜀道难》精品教学设计

1、文本:通读文章,掌握大意。

2、文言:掌握“于”、“而”这两个文言虚词的用法;掌握“日”、“水”、“一”等词类活用。

3、文章:了解“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文章结构和问题解决的思维方法。

4、文化:学以致用,能够引用荀子名言,运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进行说理。

【教学重点】。

1、文本:通读文章,掌握大意。

2、文言:掌握“于”、“而”这两个文言虚词的用法;掌握“日”、“水”、“一”等词类活用。

3、文章:了解“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文章结构和问题解决的思维方法。

【教学难点】。

4、文化:学以致用,能够引用荀子名言,运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进行说理。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你们的父母在鼓励你们学习时会说怎样的话呢?

二、文本——梳理大意:

1、刚才这两个同学说得真好,你们真懂事。谢谢你们!你们说得有道理,但好像没有深入,也缺乏劝说艺术。今天我们来学习荀子的《劝学》,看一看荀子是怎样“劝学”的。

2、我们来看一看,题目“劝学”。谁来说说,“劝”是什么意思呢?“劝”勉励。“学”呢?“学习”。

3、知人论世:

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荀子。

教师补充:先秦诸子百家中,儒墨道法的名气最大。墨家代表人物是墨翟,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李斯。儒家代表人物有三个,孔子、孟子、荀子。荀子是先秦最后一位儒学大师。

代表著作《荀子》,作者是荀子和他的弟子。

一读,读准字音:(方法指导:通假字、易错字、生僻字、多音字)。

请学生朗读。

三、文言——整体感知:

二读,读准节奏,讲解重点文言知识:(方法指导:以字为词,理解词义,准确译句)。

找三个同学来读,一个同学一段。读完后,教师讲解字词。

请学生朗读。

知明而行无过矣并列。

吾尝终日而思矣修饰。

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转折。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顺承。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每日,名作状)。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水,名作动)。

用心一也(专一,数词作形容词)。

三读,读出语势:读出语气:循循善诱、谆谆劝勉(排比、对偶句,使句式整齐,节奏和谐、变化流畅)。

教师范读。

四、文章——结构分析:

荀子的这篇文章,提出了什么问题,中心论点是什么:学不可以已。

2、分析问题,为什么:学习为什么不能停止?

五组比喻:

青——蓝。

冰——水。

木——轮。

木——直。

金——利。

结论是,学习的意义:知明而行无过矣。

3、解决问题,怎么办:怎么样学习呢?

作者用了几个比喻呢?

跂而望——登高博见。

登高而招——见者远。

顺风而呼——闻者彰。

假舆马——致千里。

假舟楫——绝江河。

学习方法: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4、第四段用了哪些比喻句呢?

积土——风雨。

积水——蛟龙。

学习态度:积善成德。积累。

跬步——千里。

小流——江河。

骐骥一跃——驽马十驾(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结论: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同样是一组比喻句)。

学习态度:锲而不舍。坚持。

蚓,用心一也——蟹,用心躁也。(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学习态度:用心一。专心。

五、文化——学以致用:

通过我们刚才的分析,能够发现荀子在论述“学不可以已”,这一观点时,依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来展开,采用了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1、在语言特点上:多用对偶,夹用排比。本文中排比句与大量对偶句穿插使用,使文章整齐对仗、节奏和谐,参差错落,变化流畅。整个来看:气势充沛,议论透彻。

2、荀子说,“君子善辩”,语言是思维的载体,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是有较好的文化积淀、良好的思维能力的体现。下面回到开始那个问题,请你来劝劝我那个不爱学习的外甥,请你来帮帮老师吧!老师给大家示范,抛砖引玉:

“荀子说,‘学不可以已’,只要你坚持学习,每天都能进步一点点,就会离不优秀的自己越来越远,而离优秀的自己越来越近。”

同学们,谁来说说呀?

学生回答……。

齐读文本。

六、文化——拓展提升:

1、观看书上图片:“荀子卷第一,劝学篇第一”

《劝学》是整个《荀子》这本书的第一篇,这与荀子的思想有什么联系呢?

三字经开篇“人之初,性本善”,“性善论”是孟子的观点,孟子主张“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性恶论”是荀子的观点。在人性问题上,他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论,主张性恶论,认为后天环境可以改善人的恶的本性,所以他主张“明礼义而化之”。他很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功能的重要。

2、关于“(蟹)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周锦华)。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荀况认为蟹性浮躁,心不专,自己不能挖洞,没有蛇鳝的洞穴就不能安身,这是不符合蟹的生活规律的。据老农说,蟹是会挖洞的。生物研究者说,蟹会挖洞,蛇鳝也会挖洞。但蛇鳝是利用天然的缝隙,用头钻进去,转动身子,产生动力,从而挖成洞穴的。蟹偶尔存身于蛇鳝之洞穴,并非自己不会挖洞,认为蟹不会挖洞,是观察不全面造成的错误认识。(摘自《〈劝学篇〉正误》,1963年12月7日《文汇报》)。

七、文化——作业:

引用荀子的话,并采用比喻、对比论证,来写一段话,论证学习的重要性,来劝劝你这个学弟吧!

【板书设计】。

劝学。

是什么?学不可以已。

为什么?学习作用——知明而行无过。

怎么办?学习方法——善假于物、积累。

学习态度——坚持、专心。

论证方法:比喻对比。

语言特色:对偶排比。

高中《蜀道难》精品教学设计

以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为指导。认真钻研《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和《初中信息技术教材》,引导学生学习网络应用知识,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伦理。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虽然有一部分学生家里买了电脑,但总的来说学生接触计算机的时间还不是都很多,操作时间差别较大,计算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不平衡。大部分学生学习兴趣较浓,上课能积极探索,主动求知。

各班都有部分学生因缺少操作机会,导致一些计算机基本操作都不熟练。针对各年级的不同情况,必须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特别是在培优辅差上要多动脑子,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在平时的教学中,应着重在实、广、新上下功夫,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对计算机的认识还有待提高。要进一步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

1、建立学生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2、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会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计算机操作习惯。

3、熟悉信息处理的一般过程,能够运用当今最新的信息技术,比如无线上网,智能手机和智能电视的使用等。了解电子货币,网上购物等,初步学会简单网页的制作,从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欣赏水平。

贯彻落实教学常规,规范教学工作,认真学习课程标准,钻研教材,明确教学目标,确认重点、难点,坚持做到教学有计划,课课有准备,堂堂都上好。加强学生操作训练,改革课堂教学,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着力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根据教学内容,恰当选择教法,激励学生全面参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课内与课外合理安排,辅导点拨,做好防差工作。加强直观和实际操作,加强学生能力培养,让学生动手动脑。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增强学生信息意识。

面对信息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学生学习到的一些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也许过不了多久就会过时。“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因此,新课标下的信息技术课,应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应用计算机处理实际问题及独立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常言道“授之以鱼,莫若授之以渔”,只有让学生学会学习,具有选择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才能终身受益,真正的实现其价值。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