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教科书二年级数学教案例文(热门22篇)

时间:2023-12-18 22:19:41 作者:FS文字使者

二年级教案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需求,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请大家阅读以下二年级教案案例,以便更好地了解如何编写教学计划。

苏教二年级数学教案例文

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实际,体会生活中的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激发学习教学的兴趣。

2、通过“数一数”“说一说”等活动,对大数有具体的感受,发展数感。

3、通过活动,对计数单位“千”有进一步的了解,并知道单位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感受大数,发展数感,体验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难点:

学生自主探索认识“一千”

教学准备:

课件、每人准备100粒黄豆。

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1、10个一是()。

2、10个十是()。

3、一个三位数从右边数第一位是()位。第二位是()位。第三位数是()位。

二、探究新知。

1、师出示一小桶黄豆,请同学们估一估有多少粒豆子?

生自由发言。

2、如果想知道有多少粒豆子,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和你的同桌讨论一下。

师:有没有的方法?(先数出十粒,再分出十个这么多放在一个杯里,大约就是一百,然后再盛十个这么多就是一千了。)。

学生用总结的方法再试一遍,感受一下一千粒豆子有多少。

三、律动(我们来交换)。

仿照21页第7题小组游戏。

3、师:在我们身边找一找还有哪些可以用一千表示呢?请同学们把数学书合上,这本书大约有50张纸,几本摞起来会是一千呢?(学生独立思考)。

4、出示10个这样由100个小正方体组成的正方体(课件显示)。

5、出示一张有100个笑脸的贴纸,几张笑脸可以呈现一千个笑脸。板书(10个一百是1000)。

四、巩固练习。

1、我们数数到900时,10个一百是多少?

3、淘气带来的问题——我校大约有一千名学生,像这样的10所学校大约有多少学生?

(出示课件:-广场周年庆典情境)。

4.完成21页第5题。

五、课堂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这么多大数,你们有什么收获呢?

二年级数学教案苏教版例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合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运用有余数除法解决问题,练习学生的生活实际。

教学难点:

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课件。

教法运用:

讲解法分析法引导法练习法。

学法指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检查预习)。

一、复习导入,导入新课。

1.列竖式计算。

48÷5=36÷6=53÷7=。

2.提问:你认为试商时要注意什么?全班齐练,三人板练,集体订正。

通过复习巩固了旧知。

(初步探究)。

二、图片导入,初学新课。

1.出示课件条件:每时租金9元。问题:30元钱最多划几时?

先小组讨论怎样列式,并完成在练习本上。

30÷9=3(时)……3(元)。

答:30元钱最多划3时。

提问:上面的横式中3元表示什么?为什么不能划4时?先默读题目,独立思考条件和问题。后指名回答。

2.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三、引导释疑。

(合作学习)。

2.如何引导学生列式解决上面的问题吗?

首先让生独立思考并列式,再交流解释为什么这样列式。交流时关注以下问题。

(一)引导生讨论清楚每条船每小时租金都是9元,和前面学过的平均分也是一样的道理,所以可以用除法计算。

基本环节教师授课过程(教师活动)学生学习过程(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四、拓展学习。

(深入探究)3学生试做教材第12页第6题。

引导生思考。

如果租2辆大车那么就有25-7×2=11(人),小车需要11÷4=2(辆)。.....3(人)所以2+1=3(辆)。

如果租3辆大车那么就有25-7×3=4(人)坐小车,小车需要4÷4=1(辆)。

引导生第三种是最合适的方案。只要说对都给以肯定。

五、当堂检测(学习诊断)。

1.完成练一练2,3,4题。先让生独立思考,学生做完后指名回答,然后集体订正。

2.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六、课堂小结。

(梳理归纳)。

本节课你学会了吗?你觉得那道题比较难理解,说一说。

1.小组交流。

2.指名汇报。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苏教二年级数学教案例文

教学目标:

1、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掌握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感受分米、毫米的实际意义,积累测量经验,初步发展空间观念。

2、能根据情境选择长度单位,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体会单位的实际意义,初步发展估测意识。

3、通过寻找生活中“1分米”、“1毫米”的事物,加强对分米和毫米实际意义的体会,并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练习。

教学重点:

通过测量活动,体验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

教学难点:

用分米、毫米表示物体的长度,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学过程:

一、师生交流,复习旧知。

1、猜测老师的身高。

师:经过一个学期的共同学习,我们已经是老朋友了。现在,谁知道老师的身高是多少?大胆地猜一猜吧!

学生猜测。

师:我来告诉大家,我的身高是1米64厘米。

(猜测教师的身高是我精心设计的与学生的课前交流,不仅能创设轻松融洽的课堂氛围,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而且学生在表述时会自然而然的用到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的知识,为下面的学习与探究进行铺垫。)。

2、回忆米和厘米。

学生说说,用手比一比。

(由于本课必须在具有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知识基础上进行探索,所以我在介绍过自己的身高后,及时复习两个长度单位,开展“说”字母的表现形式,比长度大约有多长,想两者之间的关系,三个连贯的小活动,既避免学生在下一环节操作中的陌生感,又能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

二、操作感知,探究新知。

1、测量吸管的长度。

学生说说,并说明理由。

师:我们估计的准确吗?用尺子认真的量一量。

学生量一量,说说结果。

(吸管是教师自制的学具,它们是统一长度单位10厘米。这是因为在备课时。我认为教材设计的第一次“让学生估测10厘米长的铅笔”不够现实,于是用自制的吸管代替。这样便于课堂操作,省去了一些不必要的麻烦,更有效的节约了课堂学习时间。课程改革实验提倡的一个观点就是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教师既是教材的使用者,更是教材的创造者,把教材看作是促进学生发展的一个工具,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完全可以对教材进行再创造。)。

2、认识“分米”

师:老师告诉你们:吸管的长度是10厘米,也可以说是1分米。10厘米就是1分米。分米可以用字母dm表示,1分米可以写成1dm。在你们的尺子上找出1分米长的一段,用手比一比。学生用手比一比。

师:请你用手势表示出1分米大约有多长。你比得准确吗?可以把吸管放上去比比看,仔细看看并记住1分米有多长。闭上眼睛能想象出1分米大约有多长吗?想出来了再睁开眼睛用手势比给同桌看一看,互相用尺子量一量,看谁比得更准确。

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请小朋友用眼睛仔细地找一找吧!看看自己的身体上、学习用品,也可以想想一些教室里的物品和家里的物品。

(由于长度单位的认识、长度空间观念的建立,具有很强的抽象性,所以在认识“1分米大约有多长”的活动中,要给学生充分的活动时间,帮助学生建立1分米长度的空间观念。第一步,我先让学生估测吸管大约有多长,再用工具准确测量,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初步感知1分米。第二步借助尺子、吸管用手势反复比出1分米的长短,建立1分米长度的观念。第三步利用生活中的物品,加深对1分米长度的认识。)。

3、探究米、分米、厘米之间的关系。

指名指一指。

师:想一想,分米和米之间会有什么关系呢?请你们四人小组在一起讨论讨论。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通过指一指米尺上的1分米、2分米、5分米从哪儿到哪儿,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长度单位分米。

厘米也是1分米,不仅是数感的培养,更为学生创造了开放式探究学习的方式)。

4、认识毫米。

学生量一量,汇报。

学生数数,说说。

师:大家的意见不一样!老师把一厘米放大了,我们一块儿数一数,1厘米中间有多少个小格。

多媒体课件展示动画,共同数出1厘米中间有多少个小格。

学生说说。

师:1毫米大约有多长呢?拿出1分硬币,先看一看硬币的哪一部分长度大约是1毫米?用尺子量一量看,你看得对吗?对,1分硬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你能用手势比一比1毫米大约有多长吗?用拇指和食指轻轻捏住一分硬币,(平放)把硬币小心地取出来,看一看,1毫米大约有多长!

(学生铅笔的长度是不同的,在学生动手测量发现不一定是整一数时,在内心能产生一种思索,需要用一个比厘米更小的单位来表示,于是就自然引出长度单位毫米。另外,学生有了“1分米”的知识作为基础,在认识毫米时,可以适当的缩短时间,使课堂节奏有松有驰。课改后,要求教师对每一节课的设计要有弹性,根据课堂进程,及时变化。由于可能有部分学生课前就知道一些毫米的知识,在介绍毫米时,要根据当时孩子们的状况及时调整,学生可以自己认识的事物教师不要越俎代雹。)。

5、小游戏:“神奇的手指”

师:刚才,同学们学得非常认真,下面,我们做个小游戏,好吗?(好)请把学具轻轻向前推!游戏的名字是:神奇的手指。注意听清要求:仔细看老师的手指,先闭合,然后慢慢张开。如果你认为手指之间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1厘米、1分米,就及时喊停,看谁观察得最仔细,估计得最准确。

教师手指闭合,学生估测,教师注意用工具检测学生估计得是否准确。

请同桌的两个同学互相玩游戏,注意用工具及时检验你估计的长度是否准确。

(当学生情绪渐落到低潮时,教师要注意设置一个或多个情景活动,进一步调动学生,来形成一个新的学-。在认识了两个长度单位后,由于学具较多,学生又有爱动爱摸的天性,部分学生可能会产生一些浮躁的情绪。让学生收拾好学具,用动感的小游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仅能巧妙地调控课堂,更是对所学的长度单位的系统整理。)。

三、回顾整理,交流收获。

学生汇报。

四、实践应用,巩固反馈。

1、判断。

数学书厚约5毫米。一拃长约10分米。

小红身高138厘米。课桌高约7厘米。

1棵大树高5分米。跳绳长2毫米。

2、估一估,量一量。

除了判断别人的话是否正确,我们还可以测量自己喜欢的物品。

多媒体课件出示表格及要求。

选择自己喜欢的物品先估一估,再量一量。

学生动手量,全班交流。

(数学来自生活,自然最终也要回到生活中去。在孩子们掌握了本节课的内容之后,我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物品进行估计和测量,将数学知识运用在自己的生活中。这样有利于孩子们进一步培养长度观念,而且也让孩子们对数学更加有兴趣。)。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教案例文

1、让学生经历操作,进一步体验除法运算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体会乘除之间的关系,能比较熟练地运用6-9的乘法口诀求商。

2、体验除法竖式抽象的过程,探索除法的试商方法,并能正确掌握商是一位数的除法算式的书写格式。

教学重点。

1、结合具体情景,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

2、能比较熟练地口算和笔算20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会口算百以内的加减法。

3、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4、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教学难点。

1、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2、培养估算意识,学会估算策略,体会估算价值,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3、从不同方面和不同角度来理解除法的意义。

教学课时。

本单元共4课时。

第一课时长颈鹿和小鸟1课时。

第二课时小兔安家1课时。

第三课时游乐场1课时。

练习五1课时。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1、通过学习,让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学习用。

6-9的乘法口诀求商。

2、使学生在动手活动、探究学习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

教学重点。

学生用6-9的乘法口诀求商,体会乘法与除法之间的内在关系,能列出除法的书写格式。

教学难点。

说出用哪句口诀求商,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能从不同方面和不同角度来理解除法的意义。

教学手段。

用吹塑纸做42只小鸟和6个小房子。

教学方法。

动手操作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二、长颈鹿和小鸟。

1、提问:引导学生思考:42只小鸟,每栋住6只,长颈鹿要为它们准备几栋房子?(板书课题:长颈鹿和小鸟)。

2、在讲台上演示42只小鸟分在6个小房子里。并请学生思考:每个房子里有几只小鸟?

3、要求学生把课前准备好的42个小圆片分别放在6个小纸盒里。

4、请学生回顾:积是42的乘法口诀。

5、在黑板上列出除法算式:42÷6=7,同时介绍除法书写,引导学生认识各数分别表示的意义。

6、出示“想一想”,请学生作练习。

三、练一练。

1、把第一题抄写在黑板上,要求学生上来做。

2、纠正学生有错误的答案并讲解答案。

3、请学生独立完成第2题,并要求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用哪句口诀。

4、出示“小动物回家”的第3题。请学生说题意,并连线。

5、引导学生计算64÷8时,启发学生:我们为小动物再建造一个家吧。

6、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第4题“猫捉老鼠”,并连线。

7、引导学生讲这个数学故事。

8、演示图画“平均每人吃几个”并列出算式。

四、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进一步体会到,虽然数字大了,但除法与乘法是联系在一起的。

二年级数学教案人教版例文

教学内容:教材第4页。

教学目标:

一、知识点:

1、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单位的工具进行测量。

3、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二、能力点: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动手操作的能力。

三、德育点:

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

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学模式:

“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

米尺、软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提问学生自己的哪个手指的宽是1厘米。

2.让学生在尺上指出2厘米、4厘米、5厘米、8厘米、10厘米的实际长度。

3.用学生尺量数学教科书的长和宽,并回答量的结果。

4、一名用学生尺量黑板的长,一名学生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发现了什么?引出米尺。让学生看看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要量几次,量完后,提问:“用哪种尺量黑板的长度更方便一些?”“量操场的长用哪种尺方便些?”

教师说明:“前面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如果要量黑板或操场的长用厘米作单位就不方便了,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来量。今天我们就学习用米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

板书课题:认识米用米量。

二、自主探究:

1、教师拿出米尺告诉学生它的长度是1米并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米尺或1米长的小棍,让学生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将两臂伸平,用米尺量出1米的长度。

2、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3、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绳子,两人一组量出1米、2米、3米的长度给大家看。

教师板书:1米=100厘米。并让学生齐读两遍。

三、拓展运用:

1、教师出示1盘卷尺,告诉学生这是1盘卷尺,用它可以量比较长的距离。量跳远的距离。

2、找一找你身边有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3、1米=()厘米100厘米=()米。

5米=()厘米200厘米=()米。

实践活动:试测量一下教室的长度。

量跳远的距离。

(指导学生:要先确定两个点,一个是跳的起点,另一个是跳完后脚后跟所在的点(终点)。量的时候,尺子要从起点拉到终点,尺子要放平拉直,这样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

二年级数学教案人教版例文

教学内容:

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会用米、厘米量,认识线段量、画线段。

教学目标:

一、知识点:

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二、能力点:

1、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三、德育点:

1、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树立自信心。

2、养成认真、一丝不苟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1、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

教学难点:

1、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2、建立长度观念,会初步的估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1~3页。

教学目标:

一、知识点: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二、能力点:

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

三、德育点:

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模式:

“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

各种尺子、硬币、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妈妈需要买一截松紧带,需要多长呢?老师量过了,和你们桌上的小棒一样长,请每个小组选择一种实物量一量。

学生汇报量的结果。

问:奇怪了,同样长的松紧带,可你们量出的结果怎么不一样呢?

师:如果我们要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用什么工具量呢?

生:尺子。

二、自主探究:

1、认识1厘米。

拿出直尺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汇报。

a、数,按顺序读一读。问:最左端是几?尺子上的零表示什么?叫零刻度。

b、线,有长有短,叫刻度线。

c、字母“cm”,表示厘米,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

一厘米有多长?(尺子上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

找出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还有哪段是1厘米?你发现了什么?(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

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是多长。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2、认识几厘米。

师: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又是多长?

问:2个1厘米是几厘米?4厘米里有几个1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的一段吗?

3、用厘米量。

举起蓝纸条,估计一下他大约是几厘米?

用尺子量一量。填在书上。

量松紧带的长。

三、拓展运用:

1、判断下面的量法对吗?说明理由。

(1)没对准0刻度线的。

(2)正确的。

(3)不是从零刻度量的。

2、如果尺子的前面断了,看不到0刻度线,怎么办?

3、小组合作量指定物体长度。

4、老师想量手腕一圈的长度,用直尺量不方便,你有好的方法吗?(介绍各种尺子)。

5、选择尺子和自己感兴趣的物体量一量。

课外搜集资料:你还知道哪些长度单位?在古代,没有尺子时,人们用什么进行测量?(手脚)回家量一拃、一步的长度。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教案例文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6~47页上的例题和“做一做”的题目,练习十二的1~4题,数学教案-除法的验算。

教学目的:

1.通过观察、比较学生知道商和除数相乘等于被除数,会用乘法验算除法。2.通过新旧知识的类比,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新知。

教具、学具准备:

复习用卡片。

教学过程:

一、观察算式,揭示规律。

出示下列三组题。

42÷6=72÷8=72÷4=7×6=8×9=18×4=自己任选一组进行解答。

通过做题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汇报发现的问题。

教师小结引出课题:通过同学们的认真观察,我们发现商和除数相乘,结果等于被除数。这样我们就可以用商和除数相乘的方法来验算除法计算得对不对。这节课我们来学习除法的验算。(板书课题)。

二、计算应用,内化新知。

1.出示例6:441÷7=请同桌二人合作,一人计算得数,另一人验算,看是否正确。

教师有针对性地展示几个同桌计算的结果。

1.完成“做一做”的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指名进行板演,集体订正。

2.做“做一做”的第2题。让学生快速说出得数,并说出是怎样想的?

3.算算对不对。多媒体出示(或小黑板)。

完成练习十二的第3、4题。板书设计:

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主要是为了让学生理解除法的验算的方法。

一、复习沟通,建立与新知识间的联系。

教学开始首先出示三组题目,通过计算一是起到复习的目的,另外让学生初步感知乘除法之间的关系,从而引出课题,让学生知道用商和除数相乘的方法可以验算除法。

二、自主探索,悟出方法。

学生知道怎样验算的方法后,其他的知识基本上是已学过的知识,比较容易掌握,所以例题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完成,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进行归纳总结,特别是有余数除法的验算方法,这是这节课的难点,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探索、交流、汇报、质疑,明白有余数除法的验算方法,教师重点强调商和除数相乘还要加上余数才等于被除数。

三、应用练习,巩固提高。

在练习的设计上,注意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应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年级苏教版数学教案例文

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百”与“千”,了解计数单位“万”,让学生建立初步的计数单位体系,掌握个、十、百、千、万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理解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能用知道的计数单位数出数量在万以内的数。

2、了解百位和千位的意义,初步建立数位的基本概念,能理解不同数位上的书表示的含义,知道万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3、会用万以内的数表示生活中物体的个数,能正确地比较熟练地读写万以内的数,会比较数的大小。

4、在现实中培养学生初步的数感,会对较多物体个数进行初步的估计判断和推测,让学生体验数在生活中的应用的广泛性、现实性,培养学生初步的猜测能力。

教学重点:目标1、2、3。

教学难点:在数的过程中认识计数单位,结合数突破“翻坎数”。

教具、学具准备:小棒、计数器、卡片等。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p1主题图,p2-p2例1、例2、例3。课堂活动1、2、3、4。

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百”与“千”,了解计数单位“万”,让学生建立初步的计数单位体系,掌握个、十、百、千、万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理解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制关系。2、在现实中培养学生初步的数感,让学生体验数在生活应用的广泛性、现实性。3、让学生在数数的过程中,能充分的感受到数数的快乐与成功。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理解和掌握相邻两个计数单位的进率是10。

教学准备:小棒、计数器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师谈话引入:我们已经知道10个一是十(边说边摆10个一根小棒,再出示一捆小棒。)并板书:10个一是十。

3、小朋友已经会数100以内数了,但是在生活中我们往往还会遇到很多的数。请小朋友打开书第1页,看一看,你看到些什么?知道了什么?学生独立看书,再指名说一说。

4、师:刚才小朋友通过看书知道了塔高465米,飞机飞行高度8000米,每小时飞行900千米,实验小学有1200多人。这些数都超过了100,都比100大。

二、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万以内数的'认识,我们先来数数。

(一)通过数一数,说一说,探索新知。

1、教师出示一张印有100个小格方块的灯片,先让学生数一数一块有多少个格子(100个),然后再看着灯片一百一百地数:一百、二百、三百、四百……九百、一千。

师:刚才我们数了几个一百就是一千?

生:10个一百是一千。

师板书:10个一百是一千(1000)。

2、在计数器上拨珠数。

师:在计数器上怎样拨一百?

(1)请学生自己在计数器上拨一拨,再指名说一说你是怎样拨的?生:在百位上拨一颗珠子就是一百。

(2)请学生边数数边在计数器上拨出二百、三百……九百、一千,并对同桌的小朋友说一说你是怎样拨出一千这个数的。

(3)指名全班交流。

3、在直条图上数数。

教师出示有刻度的直条图,先让学生认识一格表示一百,再让学生从0依次数出100、200、300、……900、1000。

师出示实物,让学生一千一千地数:一千、二千、三千……九千、一万。并问:几个一千是一万?生:10个一千是一万。

10个一千是一万(10000)。

(三)在计数器上拨一拨,认识计数单位一、十、百、千、万。

1、让生在计数器上拨出一、十、一百、一千、一万,同桌互相一说你是怎样拨的。师可指名说一万的拨珠方法。(在万位上拨一颗珠子就是一万)。

2、师:我们知道10个一是十,那么个和十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呢?同桌互相讨论,再交流得出:个和十之间的进率是10。

3、那么十和百、百和千、千和万之间的进率又是多少呢?

同桌互相讨论,在全班交流得出:十和百之间的进率是十,百和千之间的进率也是十,千和万之间的进率仍然是十。

4、教师小结:刚才小朋友通过在计数器上拨珠,知道了个十、百、千、万都是计数单位,还知道了个和十、十和百百和千、千和万之间的进率都是10,也就是相邻两个计数单位的进率是十。

5、学生看书p3,读一读右下角的一段话。

三、课堂活动。

1、p4-第1题,数一数,说一说。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全班订正。

2、在计数器图上画珠子。(p4第2题)。

3、填一填。(p4第3题)。

4、下面的人民币每一扎是100张,各是多少元?(p4第4题)。

学生先独立填空,再全班交流,指名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因为100个一是100,10个一百是一千,十个一千是一万。

四、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知道了什么?

数数。

10个一是十。

10个十是一百。

10个一百是一千。

10个一千是一万。

计数单位有:一(个)、十、百、千、万。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例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重点:认识简单的复式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能回答简单的问题,能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理解复式统计表的表头,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具准备:课件、统计图表。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导探索,

1、激趣导入。

师:小朋友们,你们见过动物运动会了吗?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好吗?(电脑展示动物运动的情景)。

师:看了动物运动会的场面,你想知道什么?

生:……。

师:同学们想了解这么多的情况,你打算用什么方法了解这些情况?

生:……。

2、揭示课题:。

板出:统计。

二、自主探究,学习复式统计表。

1、探讨收集信息的好方法。

师:要统计跑步、跳高各有多少只小动物,首先应记录、收集这些信息,各学习小组议一议,你打算用什么方法记录这些信息,哪一种方法更简便、更科学一些呢?(学生活动)。

2、汇报:(让学生体会用“正”字法记录、收集信息更简便、更科学一些)。

3、学生用“正”字法记录跑步、跳高各有多少只小动物。电脑展示动物赛跑过程、学生记录)。

4、汇报、整理数据并填入以下相应的统计表里。

各种动物参加跑步情况统计表。

种类小兔小狗小牛小猫。

只数。

各种动物参加跳高情况统计表。

种类小兔小狗小牛小猫。

只数。

1、识复式统计表。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两个统计表,你有什么好见解?

生:……。

师:把这两个表编成一个表,那么这个表应反映哪几个内容?请各学习小组议一议。(学生活动)。

师:哪个学习小组愿意汇报?

生:……(学生汇报后出示简单复式统计表)。

只数种类项目小兔小狗小牛小猫。

跑步。

跳高。

2、填写复式统计表。

师:怎样把数据填入表里呢?请同学试一试(学生填写、汇报、检查)。

3、比较单式和复式统计表。

师:请同学们观察、比较这个统计表与前面哪两个统计表有什么不同?

生:……。

师:同学们说得很对,前面哪两个统计表比较简单,它们反映运动项目只有1项,我们称它为单式统计表,而后面这个统计表反映2项运动项目,我们称它为复式统计表。

4、简单的分析、交流。

师:从这个统计表你发现了参加跑步的有多少只小兔?

生:……。

师:参加()的()只数最多?参加()的()只数最少?

生:……。

师:你还能发现了什么?

生:……。

5、结:(略)。

三、应用、拓展。

1、统计各种动物参加跑步的的成绩。

师:你还想统计什么?

生:……。

师:那我们来统计小兔、小狗的跑步成绩。(电脑出示统计表)。

小兔、小狗参加跑步成绩情况统计表。

只数时间种类1秒-2秒3秒-4秒5秒-6秒7秒-8秒8秒以上。

小兔。

小狗。

师:我们先来看看小兔、小狗1000米跑所用的时间,那同学可要记好!(电脑逐步展示裁判员汇报运动员的成绩,学生记录,并填入表中)。

你还想知道小牛和小猫的成绩吗?

生:……。

师:那我们在这个表再添上两行,同学们会填吗?

生:……(指导学生填写)。

2、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108页做一做。

四:全课小结:(略)。

五:家庭作业:练习二十二第一题。

二年级数学竖式与试商教案例文

1.在操作中建立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表征形式与其他表征形式的联系。

2.在比较中理解除法竖式。

教学重点。

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竖式的写法。

教学难点。

理解除法竖式中各部分所表示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学生活动,运用旧知解决问题。

(一)呈现题目,明确题意。

13根小棒,每4根分一组,结果怎样?

问题:1.读一读,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

2.“13根小棒”指的是什么?

3.“每4根分一组”什么意思?

问题:结果怎样呢?自己动手试一试。

提示:可以摆一摆,画一画,写一写。

(二)交流想法,解决问题。

13根小棒,每4根分一组,结果怎样?

问题:结果怎样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二、研讨竖式,理解各部分含义。

(一)尝试书写,交流想法。

13根小棒,每4根分一组,结果怎样?

问题:你是怎样写的?说一说你的想法。

三、研讨竖式,理解各部分含义。

预设:

(一)尝试书写,交流想法。

(二)指导书写,建立联系。

过渡:这位同学的写法,就是我们通用的竖式写法,

你知道应该怎样写出来吗?我们一起来看看。

(三)指导书写,建立联系。

13根小棒,每4根分一组,结果怎样?

13÷4=3(组)……1(根)。

除法也可以写成竖式:

(四)独立书写,及时巩固。

如果有16根小棒,每4根分一组,结果怎样?竖式怎么写?

问题:1.竖式怎么写呢?请你自己写一写。

2.小组互相学习,看看写得怎么样。

3.这个竖式中的每个数什么意思?

四、交流想法,体会试商方法。

问题:我们应该从哪儿开始思考呢?

五、回顾例题,整理所学内容(例3)。

问题:今天我们主要研究了哪些问题?

六、课堂总结,你有什么想对大家说的?

以上就是数学网小编分享二年级下册竖式与试商数学教案的全部内容,教材中的每一个问题,每一个环节,都有教师依据学生学习的实际和教材的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设置,希望大家喜欢!

二年级数学教案苏教版例文

教学内容:

p8~9。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再探索、练习中继续积累有余数除法的试商经验。

2.提高有余数除法的能力,让学生再探索、发现中体验成功解决问题的喜悦。

重点难点:

1.经历试商的过程,逐步达到熟练程度。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体会余数要比除数小。

教具准备: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在有余数除法里,余数一定要比()小。

二、探索新知。

1.探究试商方法。

(1)课件显示p8“分草莓”的画面,让学生理解题意。

(2)55个草莓平均放在8个盘子里,每个盘子里可以放几个?还剩几个?

列算式:55÷8。

(3)让学生估算每盘大约放几个。

小组讨论:怎么判断估计得对不对。

8×7=56比55大;8×6=48比55小。所有商6。

(4)思考::如果商是5可以吗?

如果商是5,则会出现余数比除数大的情况,所有商不能是5,更不能是比5小的数。

(5)讨论:怎样估计两数相除所得的商?

可以利用乘法口诀,两数相乘的积要最接近被除数,但又要比被除数小。

(6)计算有余数除法的四个步骤:一商,二乘,三减,四比。

2、填空:p4“试一试”。(订正时可以让学生口述思路过程。)。

三、巩固练习。

p5“练一练”的第1~5题。

四、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二年级数学教案苏教版例文

1、口诀接龙的游戏导入新课,任意指名学生对口诀。

2、()里能填几?

3×()196×()38()×855练习口诀。

思考并填空,说出自己的想法。使学生在游戏中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为试商打下基础。

二、探究新知。

1、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解决了分橘子的问题,学习了用竖式计算除法,请你完成这道题21÷8,也可以用小棒摆一摆,全班汇报交流。

2、如果把21换成55,你会做吗?(出示分草莓情景图)在小组内说说你的想法。

(1)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每个盘子大约放几个草莓?先估计一下。

(2)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哪个答案是正确的?如何检验?完成竖式。

(3)为什么商是6而不是5或7?如何答?

3、你能小结一下在“分草莓”这道题中,我们是怎么试商的?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实际情况做小结。

4、完成“试一试”:()里能填几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指名一人在黑板上做出来。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中1至5题。

第1题:创设摘苹果的情景,每组选出一名代表,任意选择一个苹果,在小组内交流试商的方法,全班汇报。

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要求正确书写竖式。

第3题:创设错误门诊的情景,让学生独立改错。

第4、5题,要求学生说出题意,独立列式,并清楚回答问题。

2、学生按教师的要求完成练习。采取多种形式的练习,有助于学生灵活掌握所学的知识,进一步巩固试商的方法。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那些收获?

二年级数学五单元教案例文

style="color:#125b86">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认识新的计数单位“百”和“千”。了解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借助计数器掌握三位数的数法,并在数数中加深对“十进关系”的理解。

/

教学重点:认识新的计数单位“百”和“千”。了解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

教学难点:借助计数器掌握三位数的数法,并在数数中加深对“十进关系”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提问:的一位数是多少?加上1位是几位数?

3、怎样数一百以后的三位数?

二、新授。

板书课题:三位数的数法。

1、教学例子1。

板书:10个十是一百。

(2)出示把10个小木条换成由100小木块排成的一层木块,说明数大些的数,可以一百一百地数,从一百数到九百。

提问:九百里面有几个一百?再添上一个一百是多少?

板书:10个一百一千。

(3)全班同学齐读教师板书的内容。

(4)让学生看课本例子1的插图,齐读结语并回答:

十里面有几个一?十和一有什么关系?

一百里面有几个十?百和十有什么关系?

千和百之间是不是十进关系?为什么?

板书:一-----十------百------千。

101010。

(5)小结:每两个相邻计数单位之间都是十进关系。

2、教学例子2。

用计数器帮助数数。

(1)出示计数器,让学生说说从右往左每一档所表示的数位名称。重点认清千位在右边第几位,与哪一位相邻。要学生在计数器上找出千位。教师在个位上拨珠,学生回答表示的数是多少。

(2)教学例2的(1)。

借助计数器,教师拨珠,学生装数数,从一百起,一百零一、一百零二、、、、、、,当数到一百零九时,提问:“在个位上再加一个珠子,个位上就有几个一”“10个一是多少?这时该怎么样拨珠?”“各个数位上的数是怎么样变化的?接下去怎么样数?”

当数到一百一十九时,要注意各个数位上的变化情况。

(3)教学例2的(2)。

要学生在计数器上拨出一百九十八,边拨珠边数数,数到一百九十九时,提问:

“个位上再加上一个珠子,九十九后面是多少?应该怎么样拨珠?

“为什么是数二百而不是向百位进一吗?“再继续数到二百零六。

3、小结:掌握计数单位和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的十进关系,根据需要可以用不同的计数单位来数数。

三、巩固练习。

课本第30页“做一做“习题。

学生在计数器上边拨珠边数数,教师巡视后订正。

义务教育数学小学二年级教案

1.引导学生经历认识线段的活动过程,会描述线段的特征,会画线段。

2.联系学生生活的实际,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感受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学具:每人一根毛线、一张彩纸。

教具:吸管两根(一曲一直)、课件。

一、曲直对比,引入新课。

1.师:出示两根吸管(一直、一弯)你发现它们有什么不同?

3.师:观察你桌上的毛线,你发现什么?(弯的)。

二、动手操作,认识线段。

1.变曲为直,初步认识线段。

(1)师:你能想办法把这根弯的毛线变直吗?(板书:直)试一试。

(2)请生汇报演示:你是怎样做的?

若出现:a用手捏住绳子的两头,拉紧绳子。

b只捏住毛线的一端,另一端让毛线自然下垂。

讨论:哪一种作法使毛线更直?

(3)师: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就是线段。(板书:线段)。

观察同桌手中的毛线,哪一段是线段?互相指一指。

(4)师演示:同学们捏住的毛线的两头,在数学上叫做线段的端点,线段有几个端点?(板书:两个端点)。

(5)师:你认为线段有哪些特点?(直,两个端点)。

2.实物感知,强化线段特征。

过渡:生活中有没有一些物体的边是直的,也有两个端点的情况存在呢?

(1)师示范:拿起一把直尺,摸一摸直尺的边,你有什么感觉?

再用两手去捏住边的两边,你有什么感觉?

小结:直尺的边是直的,也有两个端点,我们就可以把这条边看作是一条线段。

(2)师:你还能在课本上、黑板上找到直的,有两个端点的边吗?

总结:直尺、课本、黑板的每条边都可以看成是线段。

(3)师:线段具有哪些特点?(直、有两个端点)。

3.根据特征,自建线段模型。

(1)师:你能根据感受到的线段的特点,把它画在纸上吗?试一试。

(2)全班交流:你是怎样画线段的?为什么这样画?

部分作品实物展台下展示对比,让学生根据线段特点进行判断。

(4)师适时示范线段画法。师:线段就可以用这样的图形来表示。请学生用直尺画一条线段。

(5)依据线段模型练习。

p45第1题说一说下面哪些是线段?

师:为什么是线段(不是线段)?

三、联系应用,拓展认识。

1.p45第2题哪些物体的边可以看作线段?

出示校园环境图片,请学生找一找哪些物体的边可以看作线段吗?根据学生汇报,软件同时在该物体某边上呈现出线段。

2.p45第3题下面图形各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

(1)请学生指出某图形横向、纵向各一条线段的顶点,让学生感受公共点。

3.p45第4题。

(1)用长方形纸任意折一下,观察折痕,你发现什么?(cai演示,折痕就是一条线段)。

(2)请学生折一条比垂直折痕长的线段,短的线段。(对不能直观看出长或短的线段,引导学生比较)。

4.p45第5题。

(1)cai出现两个点,师:你能以这两点为端点画出线段吗?你能画几条线段?

(2)cai出现三个点,并同时出现题目。

师:每两点之间画一条线段是什么意思?猜一猜画出来是什么图形?

(3)学生独立练习,实物展台展出,集体讲评。

5.p45第6题。

(1)猜一猜你能画出几条线段?画一画。

(2)实物展台展出学生不同的作品,进行评价。

6.全课总结:

和大家交流,你今天有什么收获?你最满意自己的哪一方面?

7.课外作业:请你向爸爸、妈妈说一说哪些物体的边是线段?

二年级教案数学青岛版例文

教学内容:

课本75页内容,树林医生。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的过程,领悟基本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2、通过探索解决问题的数学活动,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并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用纸条来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分析数量之间比多少的关系。

教学准备:

红色、绿色的纸条,小棒,圆片等。

教学过程:

一、口算训练。

见口算题卡。

二、复习旧知。

昨天学习的数量关系:多的=少的+相差的,以及。

少的=多的相差的。

三、自主练习。

1、第3题。

让学生先说信息,再借助纸条来列算式。集体订正,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2、第4题。

游戏:先看懂图意,明白小芳说的话(我卡片上的数比你的大65,它是多少?)。

3、第5题。

练习时先引导学生仔细阅读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动物种类的资料,从中获得数学信息,然后提出问题并与同伴交流解决。

4、第6题。

让学生先找出图中的数学信息,再根据信息提出问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二年级数学乘加乘减教案例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用含有乘加或乘减的算式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2、了解含有乘加或乘减的算式的运算顺序。

3、能够正确地进行乘加或乘减的运算,并通过计算帮助自己记忆乘法口诀。

4、进一步学会合作、交流,在合作中建立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学会用含有乘加或乘减的算式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2、了解含有乘加或乘减的算式的运算顺序。

3、能够正确地进行乘加或乘减的运算。

教学难点:。

学会用含有乘加或乘减的算式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小朋友池塘边小熊家是玉米地又大丰收了,你们看一棵棵的玉米多壮呀!

出示课本图片。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小朋友从画面上你能收集到那些信息和同桌交流一下。

[设计意图]先出现一步解决的乘法问题,给学生的下一步学习做好方法上的铺垫。

教师小结。乘加或乘减的算式都是先做乘法,然后再做加减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思考用不同方法进行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领悟乘加或乘减法的运算顺序,学会计算。

三、巩固练习。

1、指导完成56页《做一做》1、2题。56页1题在引导学生看清图意后,列出不同的算式,明确运算的顺序。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巩固对乘加法和乘减法的运算顺序的认识和理解。

四、拓展性学习。

1、在口里填上正确的数。

8+9=口口+口7+5=口口+口9+7=口口+2。

=口口-口=口口-口86=口口-2。

4+6+8=口33+4+5+6+7=口口。

[设计意图]给学生有一定的展示场地,发挥他们的智能。

二年级数学第一单元教案例文

教学内容: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64--66页例题及想想做做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具体生活情境认识角,能正确找出(指出)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中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和材料来做角。

2.能力目标:操作活动中感知角有大小。

3.情感目标:创造性使用工具和材料来制作一个角和比较角的大小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在直观感知中抽象出角的形状,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

体验理解角的大小与两边开叉的程度有关。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仪、ppt、小棒、线、纸片、三角尺等。

教学过程:

(二)利用学生已有认知经验,导入新课。

1.从生活中的角引入数学图形中的角。

师:板书“角”字。

谈话:看到这个字你能想到些什么?

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数学图形中的角。

2.揭示并板书课题:认识角。

(三)引导探究角。

(3)联系实际,感知角的特征。

谈话:角是个调皮的娃娃,特别喜欢玩捉迷藏,你能在这些物体的面上找到角吗?

出示扇子、三角尺、钟面、剪刀的图片。

同桌一起找一找。

汇报交流,总结。

(二)抽象图形,形成表象。

1.抽象出图形。

谈话:让我们把角从物体中请出来。

说一说,他们有什么相同的特征?

引导说出:尖尖的,直直的。

2.摸角,感受角的特征,明确各部分名称。

谈话:请同学们拿出三角尺。

为什么把它叫做三角尺?

你能指出三角尺上的各个角吗?

摸一摸三角尺上有角的地方,在手心轻轻按一下,看看留下了什么?

再摸一摸尖尖地方的两旁,有什么感觉?

尖尖的地方是角的一个组成部分,叫顶点。

直直的两条线是角的边。

3.画角。

边画边讲解画角的步骤。

4.快速说出屏幕上角的各部分名称。

5.清晰角的表象。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回忆一下我们刚刚认识的角是什么样的,把它记在心里。

6.根据学习经验,准确辨认角。

这些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学生做出判断,并说出判断的理由。

7.数出平面图形中的角。

谈话:看同学们学的这么认真,图形朋友们也想考考大家,想接受挑战吗?

出示图形,数出每个图形里各有几个角。

学生汇报结果,并指出每个图形里的角。

8.寻找生活中的角。

(1)谈话:小朋友们已经认识了角,能够准确辨认角,还能数出图形里到底有几个角,真了不起!

其实我们的身边到处都藏有角,仔细观察,你还能在哪些物体的面上找到角?

(2)同桌互相指。

(3)汇报交流,规范指角的方法。

(三)动手操作,体会角的特征。

1.创造角。

(1)明确要求。

每种材料只做一个角。

小组合作,比比哪个组的小朋友手最巧,变出的角最多。

(2)动手创造。

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1)展示成果。

谈话:哪位同学能勇敢地来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说给大家听听你是怎样做的?

学生阐述自己做角的过程,并指出所做角的各部分名称。

(4)小结:小朋友们真能干,用自己的双手做出这么多的角,真了不起。

2.比较角的大小,感受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程度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1)活动角游戏。

谈话:这位同学做的角真有趣,还可以自由活动呢,我们可以把它叫做活动角。

其他小朋友有做了活动角的吗?

我们一起来做个小游戏吧。

3.感受叉开程度与角大小的关系。

谈话:你是怎样把角变小的?

你是怎样把角变大的?

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总结。

4.感受边的长短与角的大小无关。

谈话:角变大和变小的时候,边的长短改变了吗?

5.比较角的大小。

(1)出示习题。

(2)独立思考,汇报结果。

三、巩固深化,再创造。

1.出示正方形。

谈话:如果把正方形纸沿一条边剪去一个角后,还剩几个角?

2.猜想一下,并动手验证你的猜想。

同桌合作,动手操作。

3.汇报交流。

4.演示,总结。

四、欣赏角的美丽身影,总结全课。

1.欣赏。

(1)谈话:角的世界就是这样变化多端而又奥妙无穷,需要我们不断去探索。因为角的存在,我们的生活也变得更加多姿多彩。让咱们一起来欣赏生活中角的美丽身影吧。

(2)课件一次出现金字塔、五角大楼、乡村木屋等图片,教师介绍,学生欣赏。

2.总结全课。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认识了新朋友——角。

你们对自己这节课上的表现满意吗?

用一个手势来表示自己的心情吧。

看到角了吗?

请同学们课后继续探索角的奥秘!

二年级数学表内除法教案例文

1、学生能够正确理解乘法的含义。

2、认识乘号、乘数、积,会读写乘法算式。

3、学生初步学会根据数学问题列出乘法算式,培养学生有条理思考的习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知道乘法的含义,了解“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单,能够读写乘法算式。

教学难点。

能够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知道乘法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核心概念。

符号意识模型思想。

数学思想。

符号化思想模型思想。

教学准备。

ppt。

教学流程。

环节。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环节一:情境导入。

星期天到了,小明和他的小伙伴们正在一起玩耍呢,让我们来看看吧。(出示主题图)。

这是什么地方呀?你最爱玩什么项目?

(游乐场。小火车、小飞机等)。

那么我们来仔细观察一下这幅图,你能从中发现什么样的数学信息,能根据图中信息提一些数学问题吗?小组讨论交流一下。

生:1、玩小飞机的有多少人?

2、做小火车的有多少人?

3、过山车上有多少人?

其他学生解答,教师板书计算。

3+3+3+3+3=15(人)。

6+6+6+6=24(人)。

2+2+2+2+2+2+2=14(人)。

师:那同学们仔细观察黑板上的这些加法算式,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生:每一个加法算式中的加数都是相同的。

创设情景,借助学生们喜欢的游乐设施,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

“几个几相加”是学习乘法的基础,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数一数,在算式中比一比,学生对“几个几相加”有了初步的认识,为学习乘法做铺垫。

环节二:探究新知。

师:大家观察这几个加法算式有什么特点?相同加数是几?几个几连加?

(这几个算式里的加数都是相同的,每个算式都表示几个相同的数相加的和)。

师:像这样,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除了用加法计算外,还有一种比较简单的方法叫做乘法。

介绍:乘法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加法、减法一样,也有一个运算符号叫做乘号,乘号的写法是“×”

乘法算式中,相乘的两个数叫做乘数,两个数相乘的结果叫做积。

5+5+5=15。

5×3=15。

3×5=15。

乘数乘数积。

师:怎样写乘法算式呢?我们以。

3+3+3+3+3=15为例。

先看一看,相同加数是几?

相同加数是3,就写在乘号的前面。

再数一数,是几个3连加?

把相同加数的'个数5写在乘号的后面。

生:6×4=244×6=24。

2×7=147×2=14。

乘法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是学生在加法、乘法算式的比较中进行感受和获得的,同时使学生形成对乘法比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环节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48页“做一做”第2题。

师:数一数,一共有几个几,可以写成怎样的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

学生回答,教师予以订正。

2、判断对错,错的更正,为什么?

4+4+4=4×3()。

2+2+2+2+2=2×5()。

7+7+4=7×3()。

6+6+6+6=6×4()。

(相同加数,乘法计算)。

第一题,让学生在习题中巩固课堂学习内容,由几个几,引出加法,再变为乘法。

第二题,强调只有相同加数,才可以用乘法计算。

环节四:

课堂小结。

方向二年级数学教案例文

1.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在辨认方向的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结合具体情境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能辨认其余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3.会辨认平面示意图,并根据平面示意图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会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辨认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教材设计的活动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为学生提供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因此,我在教学中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创设现实的活动情境,增加学生探索、体验的机会,让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是一所厂办子弟小学,班上的47名学生中大部分是本厂子弟。班上的学生对数学学习充满兴趣,遇到问题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敢于尝试解决,思维比较活跃。由于学生在二年级上学期已经学习了东、南、西、北这四个基本方向,因此对于本课的学习是有一定知识基础的。

〖教学设计〗。

第一部分教室里。

(一)折一折。

(设计意图通过折方向板的活动,唤起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复习已学过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1.折方向板。

同学们都喜欢折纸游戏,这节课一开始,我们就一起折一个方向板。

请拿出一张正方形的纸,先对折一下,再对折一下,然后打开,中间就有一个“十”字形的折痕,这就是一个方向板了。想一想我们学过哪些方向。(东、南、西、北)请把这些方向写在方向板上。这个方向板我们就做好了。

2.在地图上是怎样规定方向的?你知道我们教室的北面在哪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请大家把方向板的北面对准教室的北面放好。教室的南面在哪?请你向南面招招手,请你面朝东面敬个礼,请你面朝西面点点头,面朝北面大声地说:“我认识方向了!”

(二)认一认。

(设计意图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给方向起名字,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兴趣,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出示课题:辨认方向。

(课件演示某一街区的地图,出示以学校为中心,在它的东、南、西、北方向上的建筑物。)。

2.在学校的周围还有一些建筑物,你知道它在学校的哪个方向吗?(课件逐一出示其他位置上的建筑物。)。

有不同的看法吗?你是怎样想的?

3.现在请辨认方向的高手指南针来告诉我们。(课件演示)。

普通的指南针上一般刻有八个主要方向,有北、南、西、东,刚才大家给这个方向起了一个名字,指南针也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叫作……它跟大家起的名字一样,你们真棒!

(学生欢呼。)。

4.我们认识了四个新方向,现在,大家能不能准确地说出这些建筑物分别在学校的什么方向?(互相说说。)。

5.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三)折一折。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自制方向板,对所学的新方向进行整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空间观念。)。

我们学习了四个新方向,你能在方向板上把它们表示出来吗?

1.想想怎样折,再写一写。

2.你是怎样做的?(演示)。

现在方向板上有八个方向了,我们可以用它帮我们找准方向,想一想、试一试。

(四)试一试。

(设计意图能正确使用方向板,会用它来辨认生活中的方向,能用语言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1.怎样使用方向板呢?(学生说想法。)。

使用方向板时,必须要先找准教室的某个方向(如北面),然后将方向板的这一方向(如北面)对准教室的相应方向(北面)摆好,这样,就可以找准方向了。

2.利用方向板,说一说教室里的不同方向各有什么。(互说)。

3.利用方向板,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你周围同学坐在你的哪个方向上?

请第几位学生站起来,和你们东北方向上的同学握握手……。

4.谁能说说老师现在站在你的哪个方向上?

大家都说对了,可为什么你们的说法不同呢?是老师站的位置变了吗?

(学生悟出:因为观察位置不同,所以说法不同。)。

第二部分教室外。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游动物园这个情境,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让学生经历从辨认平面示意图上的方向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一过程,增加学生探索、体验的机会,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到数学活动中,进一步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

师:刚才,我们在教室里学习了八个方向,还在教室里找准了方向。请同学们带好方向板,现在我们就准备去游动物园。

师:老师把学校里的花园设计成一个动物园,现在想请5名同学做动物管理员,其他同学做游客。

(一)公园大门口(对象:动物管理员)。

1.岗前培训。

礼貌接客。如果游客能准确地说出动物所在的位置,不但请他看动物,还要送他一枚动物馆的纪念章;如果说得不正确,就请他回到蘑菇亭重新辨认方向,再试着找动物。

2.找位上岗。

看看示意图,你负责的动物在蘑菇亭的哪个面?现在,我们一起去蘑菇亭看看,再找一找。

(管理员找准方向成功上岗后,带上动物头饰。)。

(二)公园外(对象:游客)。

1.明确目的。

游客们,请集合,我们准备进动物园了。进园时,请各位游客拿好方向板,辨认好方向。因为只要你能找准方向,不但能看到你喜欢的动物,还可以获得动物馆里漂亮的纪念章!

2.介绍情况。

这个动物园有两扇大门――南门、北门。如果你从南门进动物园,根据示意图,很容易就能找准方向看到喜欢的动物;如果你从北门进动物园,那可具有挑战性,因为一不留神,就很容易找错方向。

想想,你决定从哪扇门进动物园呢?

请决定走南门的站这边,决定走北门进的站那边。(分开站好。)。

3.提出要求。

示意图要看仔细,这样才方便寻找动物所在的方向。

你可以邀请周围的同学和你一块逛动物园,商量好了吗?出发吧!

(三)蘑菇亭。

请各位游客拿好方向板,准确地辨认好方向,才能看到自己所喜欢的动物并得到动物馆的纪念章。游完动物园的游客回到这儿集中。开始活动。

(活动中,游客要向动物管理员指出他所管理的动物馆在蘑菇亭的哪个方向,只要游客答对,管理员就在他的方向板上盖纪念章;如果游客答错了,管理员将请游客回到蘑菇亭重新辨认方向。)。

1.反馈。

(1)你得了几枚纪念章?

(2)介绍你在蘑菇亭的哪个方向上看到了哪种动物。

(3)我们要去猴山,就要往东走。我们一起去看猴子,猴子正在吃桃子呢!

2.提出问题。

(1)老虎林在猴山的哪个方向?大象馆呢?

(2)刚才在蘑菇亭观察老虎林是在东北面,大象馆在东南面,为什么这会儿又说它们分别在猴山的北面和南面呢?(生:位置变了。)。

3.小结。

今天大家都动脑筋积极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学习上,我们还要向今天从北门进动物园的同学学习,学习他们不怕困难、敢于克服困难的精神,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二年级数学教案视频例文

教学内容: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加、减法的笔算法则,能比较熟练地进行加、减法的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学习了万以内的加、减法,这节课练习加、减法的计算。

二、计算练习。

1、口算。

(1)用小黑板出示练习十四第9题。先指名学生说出口算过各和得数,再指名学生直接口算得数。

(2)小结:口算加、减法,一般从高位算起,要用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如果哪一位相加满十,在前一位上增加1,如果哪一位不够减,在前一位退1和本位上合起来再减。

2、笔算。

(1)做练习十四第10题第一小题,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地做在课本上。

(3)做练习十四第10题其余两小题。

(6)学生在练习本上做第13。

三、应用题练习。

做练习十四第14、15题。

四、课堂作业:

练习十四第12题。

二年级上学期数学教案例文

活动目标:

1、学生经历探索日常生活中各种有规律的现象,以及类似现象中简单数学规律的过程,初步体会和认识这种现象和其中的简单规律,并能将这种认识应用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

2、观察、猜测、操作、验证以及与他人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用数学的观点分析日常生活中各种现象的意识和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3、同伴合作,自己动手,结合各自的生活经验,创造规律,展现聪明才智,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活动准备:

作业纸、水彩笔。

活动过程:

一、游戏引入。

师:小朋友,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好吗?老师说一个词语,你们用一个具体的动作来表示一下,准备好了吗?(拍手——拍手——跺脚)(3次)。

师:小朋友,你们猜猜接下去应该做什么呢?

哇,猜得真准,那谁来说说你们是怎么猜的呀?

师:小朋友观察得真仔细,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像这样按照一定顺序、有规律的排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找规律。(板书:找规律)。

二、活动内容。

1、找规律。

噢,小调皮正微笑着大家说,小朋友真聪明!

2、画规律。

师:小朋友真棒,能够找到规律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金钥匙。我们会找规律了,你会画规律吗?(出示一组圆形)你能用你手中的水彩笔使它们有规律吗?(同桌交流,实物展示)。

3、算规律。

4、生活中的规律。

5、创造规律。

师:原来啊,我们的规律无处不在,想不想自己也来创造一些规律。

你能用动作来做一个规律吗?

今天,教师还帮大家准备了学具,你可以用材料袋中的学具来摆规律,也可以用水彩笔在作业纸上画规律,还可以用动作让大家来猜规律。下面我们四个小朋友一组,比一比,哪一组同学创造的规律多一些,美一些。

三、活动总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找到了生活中常见的一些规律,学完以后,你们有什么想法吗?

二年级数学教案视频例文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3、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义,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准备:各种食物若干、实物投影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平均分”

1、谈话导入,实际操作。

(1)(春天到了,光明小学的老师决定带同学们去春游,他们要分发一些食品。而且还给你们带来了礼物)今天老师要分给你们。请小组长来领礼物(12块糖)同学们动脑筋想办法把糖果分给小组里的每一位同学,要求把糖果分完。(而且要求每个同学都满意)。

(2)各小组动手操作。

(3)各小组汇报情况,教师板书。

2、观察问题。

(1)请小朋友观察各小组分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观察汇报。

(3)从观察中我们发现有些组分的同样多,你们能给这样的分法取个合适的名称吗?

(4)学生自己取名。

3、出示课题。

(1)小朋友取的名称都很好,这些在数学上我们把每份分的同样多叫作平均分。

(板书课题)。

(2)小朋友再说说什么是平均分?

(3)你们用什么办法使它平均分?

(4)学生交流、汇报。

二、实际操作,学习平均分。

1、教学例2: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怎样分?有几种分法?

(1)论分配方案。

(2)各小组动手分一分。

(3)学生汇报分法。

(4)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

2、分一分:把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应是多少根?(学生动手分一分)。

3、完成课本第14页的做一做,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3份。

(让学生圈一圈,并说出自己的分法。)。

三、应用拓展,理解平均分。

1、练习三第2题。

(1)肯定第二种分法是符合题义的分法。

(2)引导学生观察第3种分法是不是平均分?要使它符合题意应该怎样做?

(3)学生交流讨论汇报。

2、实践活动:插花活动。

3、列举生活中平均分的实例。

四、体验成功,回味平均分。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想法和收获?

教学反思:学生初步感知了平均分的含义,并会动手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了平均分。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