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是一种在某一特定主题或领域内,具备典型特征和较高质量的文本样本,它可以为我们提供参考和借鉴,我想我们需要找一份范文来指导我们的写作吧。通过对范本的模仿和改写,我们可以提升自己的写作技巧和风格,形成自己的独特表达方式。
城市道路工程路面结构设计的论文
在整个市政道路路面施工中,主要是由表层、中层与下层组合而成,其中,整个表层所承受的压力最大,因此,路面病害问题通常都是从表层进行外显,比如裂缝等,而路面的中层与下层中,实现完善设计是提升路面抗裂性能等的重要保障,因此,这就需要以结构层的优化组合设计来提升路面的整体性能与质量。在实际进行设计的过程中,一般而言,城市的水文状况较为稳定,且地质的波动情况也相对极小,因而,在设计中主要需结合城市的主次干道的状况,来实现这一组合设计的完善落实,以确保城市的主干道路面具备良好的承压效果;对于次干道,基于相应通行量相对较小,因此,在进行这一组合设计时,可基于国家现行规范要求下来完成这一设计即可。
在实际针对市政道路路面进行结构设计的过程中,首先要实现材料的科学选择,这就要求要基于因地制宜这一原则下,结合当地的实际与交通通行特点等,确保材料的承载力满足实际要求。具体而言,在结构层中,主要运用的沥青混凝土,并与沥青碎石进行混合,而目前在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下,行业工艺技术水平随之提升,新型沥青混合材料被逐渐运用到道路路面施工中。需要强调的是,如果单纯使用沥青混凝土作为路面的主要材料,路面的承压性能相对偏弱,路面容易发生裂缝、车辙等病害问题,因此,需要将抗车辙剂等融入,并以科学配比来强化路面的承载力。
3、在结构层厚度上的设计要点。
基于这一设计下,要求要借助荷载应力计算来明确相应结构的厚度,在实际践行的过程中,一般借助三维空间有限元分析法,经过计算来实现诺谟图的绘制,在此基础上,以查图的方式来明确相应的厚度参数,并借助这一参数来实现精细计算。只有确保实现结构厚度的明确定位,才能够在确保道路路面具备良好承载力的基础上,延长道路的使用寿命,并保证资金投入的合理性,降低后期使用维护、维修成本费用的投入。
1、市政道路路面在运用过程中相应病害问题的防治措施。
在市政道路投入使用后,基于实际运行的过程中,难以避免的会发生病害问题,而为了确保通行安全,并延长道路的使用寿命,就需要结合实际病害问题落实完善的防治措施。具体而言:
(1)针对小裂缝进行及时填封。在道路运行的过程中,很多时候路表面会出现小的裂缝,进而不仅降低了路面的美观度,同时,也会致使雨水等深入到裂缝中,久而久之,对地基造成破坏,同时,小裂缝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修补,则可能致使裂缝逐渐加大,进而影响到了通车的安全性。一般而言,针对较小的裂缝问题,可采取填封的方式,借助沥青结合物来实现对裂缝的填补。而这一路面维护工作最好在4~6月份进行,以避免温度变化对填封材料的性能造成不利影响。
(2)针对路面局部所产生的缺陷问题,需要及时落实相应的修补工作。在市政道路工程中,通常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发生松散、网裂以及坑槽等病害,而针对这些问题的出现,则就需要实现相应修补工作及时且完善落实,以在解决病害问题的同时,确保行车的安全性与舒适性(图2已发生病害问题的公路路面)。在实际践行的过程中,相应修补施工主要采用的材料为热拌或是冷拌沥青混合物,其中,采用热拌沥青时,则需要确保实现相应施工工艺技术的完善落实,进而才能够为提高修补质量奠定基础;而如果采用冷拌沥青材料,对于相应施工工艺技术的要求并不高,相应修补施工简单方便,但是相应的性能与作用与热拌沥青混合物修补相比较低。
(3)灌缝。在道路运行的过程中,基于通行量较大,致使路面负荷加大,加上温度变化的作用等,致使道路容易出现裂缝等问题,而针对裂缝问题的产生,则就需要及时落实好相应的防治措施,以避免积水通过缝隙渗入到路面结构中,对沥青甚至路基造成腐蚀与破坏,在实际践行的过程中,针对这一裂缝问题则可采取灌缝这一工艺技术,针对裂缝进行热补,在将裂缝清理干净的基础上,将准备好的热沥青混合料注入到裂缝中,然后进行压实处理。
基于道路路面结构设计角度下,需要在设计的过程中,将路面病害隐患问题进行充分考虑,以完善防治措施的落实来最大程度降低路面发生病害问题的几率,为从根本上延长道路的使用寿命并降低后期运行维护成本奠定基础(图1为市政道路路面竣工运行示范图)。在实际践行的过程中,可从如下几方面着手:。
(1)基于厚度设计角度下。相应道路路面的厚度设计同样需要充分考虑路面的病害防治问题,一般而言,如果相应路面厚度设计的过薄,相应路面整体的承载力自然就会较低,在后期投入使用后,基于车辆的通行需求与特点下,短时间内就会发生病害问题,如裂缝、车辙以及积水甚至塌陷等问题,而如果将路面厚度设计的过厚,虽然性能与质量会有很大程度的提升,但是综合造价成本则过高,存在不必要浪费问题,因此,这就需要基于现有规定下,并结合道路路面的实际运行需求特点下,实现厚度的科学设计以实现对病害问题的有效防治。
(2)基于结构材料设计角度下。在实际展开这一设计内容的'过程中,相应材料本身质量与性能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了路面的使用性能,一旦材料质量偏低且性能不达标,直接会给路面埋下病害隐患问题。因此,这就需要针对材料的采购与挑选进行严格把关,要在确保材料具备质量合格证书的基础上,对材料厂家进行优化选择,在综合目前建筑市场材料价格的基础上,尽量选择性价比最高的材料,并要针对材料的抗压性能进行测试,以此来提升路面施工质量。
(3)基于排水系统的设计下。在针对道路进行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基于相应规范要求下,针对道路路面排水问题进行优化设计,在此过程中,需要实现排水点的合理设置,并结合当地气候的实际,实现有针对性防治措施的落实,以此来避免因排水系统不畅而给路面造成损害。
(4)基于结构层组合设计角度下。从这一设计角度出发,为了实现对路面病害问题的规避与控制,就需要结合路面表层、中层与下层的实际功能与需求,在确保表层具备良好承载力的基础上,确保针对中下层落实完善的防水设计。在此过程中,要确保实现防水材料的科学选择,以此来确保结构组合层的性能与质量满足实际之需。
3
目前市政道路工程施工项目越来越多,随之带来的将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以及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重视的是市政道路路面结构设计与病害防治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有好的道路施工质量和更长的道路使用寿命,更有利于公共交通体系的完善搭建。
道路工程毕业设计论文摘要
近年来,数字图像技术识别混凝土结构裂缝和双目视觉技术检测土木工程结构变形取得了实质性发展,使人们对道路工程构造物开裂与表面变形识别研究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境地。
研究数字图像的混凝土结构裂缝与砌体结构表面变形识别技术,关键在方法上进行突破,改进传统的识别技术与模式,才能不断提升公路的安全保障水平,适应新型城镇化、现代化发展新要求。因此,“基于数字图像的道路工程构造物开裂与表面变形识别技术”的研究非常及时,很有必要,并且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本论文针对数字图像的的道路工程构造物开裂与表面变形识别的关键技术及其工程化应用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研究,改变了混凝土结构裂缝和砌体结构表面变形识别模式,实现了道路构造物安全检测手段与方法的突破与创新。取得了如下成果:
(1)论文以钢筋混凝土桥梁为混凝土结构裂缝研究对象,分析了裂缝的类型、发展、以及裂缝评估方法;以公路边坡为砌体结构表面变形研究对象,研究了边坡的灾害类型、稳定性分析评价方法。在此基础上,论文提出了基于数字图像技术的道路工程构造物开裂与表面变形识别技术,并进行了全新的总结,完善了道路工程构造物监测系统的内涵;较为完备的给出了桥梁裂缝和公路边坡监测系统的设计要点、摄像机布置原则、数据采集和传输的软硬件技术,提出了“3个主体模块和3个功能模块”的软件系统构架。
(2)论文系统研究了基于数字图像的钢筋混凝土桥梁裂缝检测技术,提出了harris和sv结合的角点识别算法,能精确计算像素的物理尺寸;比较分析了图像预处理、图像滤波、边缘检测的.有关算法,得出了用于桥梁裂缝检测的高精度、高效率算法。论文提出的基于数字图像的混凝土桥梁裂缝检测计算较准确,裂缝识别精度达0.1mm,可满足钢筋混凝土桥梁和b类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的裂缝检测要求。
(3)论文提出了基于双目视觉技术的公路高危边坡表面变形监测方法,对双目视觉系统边坡表面变形监测的技术原理、系统软硬件集成、监测目标设置、摄像机的布设与图像采集、摄像机的位置和姿态参数计算等进行了研究。通过试验对比,基于双目视觉技术的公路边坡表面变形计算较准确,计算精度达1cm,可满足边坡变形监测的要求,为公路结构物信息化管理提供了较为丰富的基础数据,对提高公路安全运营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4)论文用visualc++6.0语言编制程序,按功能需求编制了基于数字图像技术的钢筋混凝土桥梁裂缝检测与公路边坡表面变形计算的可视化分析软件,介绍了系统的运行环境和软件的操作流程。该系统应用于g205国道改造示范工程(广东惠州段)重点路段的监控系统,进行桥梁裂缝检测和边坡表面变形监测。在以后的工作中,论文研究的关键技术仍应在实践中接受进一步的检验,其技术方法仍应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完善和发展,以适应各种环境下的道路工程构造物开裂与表面变形识别计算。
城市道路工程路面结构设计的论文
近年来,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发展迅速,并且在工程设计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特别是在建筑工程领域,其应用已经非常普遍,显著提高了工程设计的质量和效率,而且有效的解决了各种设计问题,对降低工程成本,提高工程质量具有重要做作用。但是对于结构较为复杂,单体数量较多的工程项目来说,如:地下输电工程,建筑信息模型技术的应用还不是很成熟,应用的范围和实际效果还不是很明显,主要是因为工程复杂,工程规模大,建筑信息模型技术的数据信息很可能出现错误,不好掌控,再加上建模时间长等问题突出。因此,在地下输电工程这样复杂的工程设计上应用建筑信息模型技术,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探索,采取有效的策略,提高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应用的水平,优化地下输电工程的结构,提高工程的质量。
1、建筑信息模型技术简述。
建筑信息模型技术,也就是bim技术,是以三维数字技术为基础,集成了建筑工程项目各种相关信息的工程数据模型,实际上就是用三维数字对工程项目实体、设计和性能的一种表达[1]。通过建立系统完整的信息模型,把项目工程的生命周期内,每个阶段的各项数据、信息、资料进行连接,从而完整的来表述工程项目。并且该模型会随着项目进展不断的深化和改进,有利于工程项目项目设计设计的更加合理、科学,有利于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效率,从而更好地保证工程项目的质量。建筑信息模型技术,与传统的技术相比较,具有一定的优势和特点,如:信息完备性、信息关联性、信息一致性、可视化、协调性、模拟性、优化性等,这也是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广泛被应用的重要原因。
在以往的地下输电工程结构设计中,主要采用传统的设计方法,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和不足[2]。地下输电工程一般处于地下,工程项目的规模和空间跨度都很大,输电系统中各个组成部分较为复杂,如,工作井的数量较大,地质环境差异大,排管的布置也具有一定的差异性,荷载也会随时发生变化等。应用传统设计方式,主要是先对地下输电工程系统的具体功能进行分析,然后对地下输电工程结构的外形和尺寸进行设计,再以设计图纸为依据,利用结构设计软件,进行建模计算,最后对施工图纸进行设计。由于地下输电工程处于发展之中,这种传统的设计方式已经不能很不好的满足工程发展的实际需要,在结构设计中也出现了一定的问题。(1)地下输电工程中,工作井数量相对较多,而且每个工作井的实际功能和具体的边界条件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在工作井的外形和具体尺寸设计上,就需要区别对待,分别设计,绘制的图纸数量加大,设计工作量也很大,在对结构进行计算时,需要利用相关软件建立多个模型,这样,建模和绘图的所占用的时间非常多,工作效率非常低。(2)修改工作量大,较为困难。在地下输电工程结构设计中,如果相关某个数据发生变化,需要改动,那么模型计算和绘图工作就要重新进行,工作量非常大,修改不方便。(3)设计管理困难,计算结果缺乏准确性。由于地下输电工程结构设计图纸和模型较多,而且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很容易发生数据混淆的情况,导致计算结果的准确性降低。
与建筑信息模型技术结合建立参数化的工作井模型。
在地下输电工程结构设计中,应用revit系列软件,利用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建立起具有一定参数信息的工作井模型。成为一个系统的信息数据库[3]。并且根据工程结构设的具体情况,根据工作井的具体涉及要求,进行修改,从而完成工作井模型设计。首先,工作井的设计内容主要是外形尺寸,每个工作井的区别都集中在接口的大小和位置上,除了长宽高等结合数据上的不同以外,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差异性,如:防水等级等,都是应用建筑信息模型技术需要的具体参数,通过修改几何参数建立工作井的模型,再与非几何参数结合,建立一个统一的数据库。其次,要在revit中建立建筑信息模型族库,要应用结构选项卡下的构件,能够掌握结构分析时的`数据信息,结合实际需要,合理选择具体的构件后,再把相应的材料、尺寸等具体的参数输入到构件属性的面板中,再把这些参数通过接口传输到robot中。然后合理放置构件,根据具体的要求生成参数驱动模型。对于工作井来说,主要的构件就是梁板等,要在墙上开洞口,把排管连接好,选定合适的构件,对工作井的模型族库进行准确组装,然后在把所有类型的信息添加进去,生成工作井模型库。
2.把输电工程结构模型正确导入。
robot在工作井的建筑信息模型建立完成后,要进行检查确认无误后,应用相关接口,把模型的数据信息导入到robot中,涉及到的主要信息参数有:计算后的结构材料,尺寸信息,荷载等。导入完成后,要在robot中对模型进行及时更新。对于工作井的建筑信息模型中的各个信息,要保证robot软件能够完全识别[4]。如果在检查中,发现模型有不合适的地方或者不够合理,要进行及时修改,在发送到revit中,还要及时查看发送报告,确认信息数据在传输过程中没有发生错误。
在应用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对输电工程结构进行设计时,需要对设计的结构进行计算,结果准确与否,直接关系着设计的质量[5]。robot就是用来计算的软件,主要是采用有限元算法,对模型的进行动态分析,弹塑性分析等,最后得出计算结果,并且应用表格等把结果的数据输送出去。在实际计算中,只需把revit中已经设置好的信息全部导入到robot中,就可以直接对结构进行计算,无需模型修改等,计算效率非常高,而且结果准确。robot在计算结构时,会提供多种形式的网格控制方法,不仅能够计算出内力,还能够针对不同的设计范围和具体的参数进行结构的计算,如:混凝土结构的配筋等,都可以准确进行计算。在地下输电工程结构设计中,主要是根据模型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网格尺寸和控制方法,结合所有的参数信息进行结构的计算,保证计算结果科学准确,从而提高地下输电工程结构设计的规范性和准确性,有力的保证了工程的质量。
4、结论。
综上所述,在地下输电工程结构设计中,应用建筑信息模型技术,是输电工程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科学技术进步的具体表现。通过采用合理的应用方法,打破传统设计的弊端,减少了工作量,提高了设计的效率和质量,地下输电工程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胡能萍汪欣单位:江西省电力设计院。
参考文献。
[1]陈明,史健勇.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在地下输电工程结构设计中的应用[j].工业建筑,2016,12:196~200.
[2]牟茗.四维建筑信息模型技术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3.
[3]孔庆节.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在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建设,,05:96~97.
[4]廖奇云,胡三妹.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应用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07:121~122.
[5]张爽.地下高压输电技术与经济分析[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2.
道路工程课程设计大学生论文
摘要:“道路工程”课程设计是对土木工程专业学生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道路工程”课程理论教学的必要补充和深化,对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目前“道路工程”课程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结合自身教学经验,编制了“道路工程”课程设计任务及指导书,从3年的使用情况看,效果良好。
道路工程课程设计是对道路工程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和深化,通过设计让学生更好地运用所学道路工程课程的核心知识,对沥青混凝土路面和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的受力情况、设计原理、方法和步骤有更深的认识。课程设计时间为一周。要求学生每天到设计教室,一天点名2次。具体要求如下:1)安排设计任务,在设计任务过程中,老师会时刻在教师里面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解答,根据设计指导书及老师的现场答疑指导进行各部分的设计计算。2)根据设计题目,学生可利用各种途径查阅专业资料,如设计规范、手册和教材等;并结合当地气候条件、地质条件、水文条件以及给定的交通条件,合理拟定路面结构设计方案,进行路面结构厚度的计算和验算。编制设计计算说明书,绘制相关图纸。3)学生应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设计内容。内容上要求条理清晰,内容完整,尽量采用简图和表格形式,计算的方法和结果符合我国现阶段路面设计规范的要求。外观上要求字体工整,纸张和封面统一。
(一)学生不能单独完成设计。
在道路工程的课堂教学上,作为代课教师,我发现部分学生听课不认真,知识掌握的肤浅,在课程设计中,若每个人的设计题目相同,自然会出现这些学生相互抄袭的现象,不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所以,如何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提高学习的.主动性,转变学习风气,从根本上解决课程设计中的抄袭现象,显得尤为重要。
(二)课程设计选题存在局限性。
在内容上面,由于教师参与的实际工程较少,理论性较强,因此工程资料有限,所以在给学生选题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题目的相似程度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达不到理想的课程设计效果。因此,从教师角度出发,应当通过各种渠道获取更多有价值的多方向的设计选题,尤其是选题要结合工程实际。
(三)学生设计思路不清。
我们传统的教学方式,还是偏重于理论教学,尤其是对于“道路工程”这门课程来说,实践性较强。但是我们在学习这门学科时,并没有真正的去参与到实际工程中,对于实际工程了解不到位,而且理论教学过程中,由于课程内容多且课程时限等因素,使学生在理论知识方面也未能很好的消化,最终致使学生的设计思路不清晰。
(四)成绩评定不科学。
在成绩评定方面,我们虽说是要根据平时的表现和最终的分数等综合情况进行打分,但是我们大部分教师存在的通病就是通过设计图纸质量、计算及说明书等书面材料来进行判断。往往忽略了平时的表现。这样会出现最终成绩不公平或不合理现象,所以应该考虑由提交的成果情况和平时表现共同构成最终的成绩。
(一)任务书及指导书的编制目的。
为了节约时间,提高效率,让学生迅速进入设计状态,完成沥青路面设计和水泥路面设计两部分内容,熟悉路面设计流程,掌握路面设计方法,较准确地、完整地完成设计说明书的编写及相关图纸的绘制。
(二)任务书及指导书的编制内容。
本任务及指导书分三章,第一章是课程设计任务,第二章为课程设计指导,第三章为课程设计实例。1)在课程设计任务中,给出设计题目,每人要求完成两个设计题目,即沥青路面设计和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为了避免抄袭现象发生,尽量做到每人一题,在设计资料中将道路交通量数据根据情况进行一定的改动,不允许雷同。2)第二章为课程设计指导,本章将沥青路面设计中轴载换算方法、沥青路面结构及厚度组合、各层材料的相关参数,体系换算图及所用到的换算公式等均进行了总结归纳,目的是减少学生查阅资料的时间和麻烦,提高设计的效率。3)课程设计实例一章中,列出沥青混凝土路面和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的工程资料、不同路面结构初拟、各层材料参数拟定、验算弯沉和各结构层底拉应力等详细过程,学生可以从中掌握两种路面设计的步骤。
(三)任务书及指导书的应用情况。
目前为止,此任务及指导书已使用3年,从这3年来学生的使用过程看,效果理想。在这几年中,每年都根据实际情况,对课程设计指导书进行一定的修改和完善。以前,在没有课程设计指导书时,学生在给出课程设计任务后,不知道从何下手,一两天进入不了设计状态,大大的浪费时间,导致进度缓慢,时间安排不合理。有了指导书之后,学生免去了查阅大量相关资料的时间,很快了解设计过程和方法。成绩的评定主要根据提交的路面设计说明书和路面结构图纸,以参考这一周的课程设计中表现情况给出最终成绩。评定标准也比较明确,我们一般会在任务书中清楚的列出来,同时,带课程设计的老师也会抽出一定的时间来进行疑难解答。
参考文献:
[1]徐文娟.课程设计在教学中的作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8):59.
城市道路工程路面结构设计的论文
城市道路工程在进行路面结构设计之前,需要重点研究城市道路,深入分析城市道路的实况,进而才能真实的设计出路面结构的方案。设计人员要选择有代表性的城市道路进行研究,路线、路段需属于典型城市道路,由此才能提升路面结构的设计水平[1]。路面结构设计时,按照《城市道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中的要求,提前选择一定年龄的路面,约3年或以上年龄,调查路面的性能状况,尽量包含不同类型的路基结构,所以针对城市道路路面结构设计的调查工作,提出三点要求。第一,路面结构设计和调查的过程中,需要反馈不同调查路段的具体情况,特别是城市道路的修建水平,以便优化方案的设计,进而为路面结构设计提供详细的依据。第二,掌握道路路面结构设计部分的土基实况,尤其是强度等级、回弹模量范围等项目内容,各项参数之间的关系如表1所示,促使设计人员掌握路面设计中的各项要点内容,有效控制路面结构设计中的影响因素,一方面控制结构设计时的沉降,另一方面优化路面的设计过程。第三,根据路面结构设计的要求,确定结构的设计类型,维护路面设计组合的优质性,以免路面结构工程中出现误差,体现设计的科学性。
城市道路工程路面结构设计的论文
该道路总长为3200m,品字型安装,该工程采用的灯具为防水放尘型高效光源的钠灯灯具,设计的安装高度大都为10.5m、13m、33m等。工程范围其中包括:路灯安装和路灯电缆敷设,路灯质量控制柜的安装和电缆预埋管敷设。
二、施工全过程。
1.勘察设计:在勘察设计阶段,设计要考虑以后路灯的维修安全。如:路灯附近有无高压线、有无大树,路灯的高度控制在多高合适等等。
2.施工定位:按设计要求到施工现场确认路灯位置,一是人员的交通安全,二是要考虑施工安装方便。
3.挖灯杆坑、浇砼基础:开挖杆坑特别要注意的是不要挖坏地下管线,要事先做好管线调查。
4.专变报装和安装:在专变报装负荷容量不宜太大,但要考虑周边道路路灯的发展,预留负荷裕量,避免重复投资。还必须考虑线路的电压降,尽量设置在道路中段的位置或十字交叉路口。专变周边要用水泥铺平,做好警示栏杆,防止杂草生长造成漏电事故。
5.电缆敷设:主要是挖电缆沟前要勘测清楚原有其它管线,避免开挖损坏,电缆沟的深度要符合设计标准要求,并做好电缆防盗措施。
6.立杆装灯,要注意些事项:(1)放施工牌、锥形桩,疏导交通;(2)施工人员戴安全帽,穿反光衣;(3)现场施工技术负责人在施工前要向各班组长讲清楚安装技术要求和安全措施,各班组长向施工人员布置安装技术要求和安全措施,逐级负责,层层抓落实,做好安全措施。(4)吊车施工配备专业安全人员负责指挥吊装。
7.电缆接线,要注意些事项:(1)电缆接头连接要紧固,绝缘密封要好;(2)线路跳接处要注意跳相颜色,避免接错线,导致三相负荷不均匀;(3)接线井内电缆接头要做防水处理,避免漏电事故。并在电缆线上挂电缆型号、规格、回路号的电缆标志牌。
8.配电箱安装,要注意以下几点:(1)接地要牢靠,接地电阻小于10ω;(2)电器连接要牢固;(3)要做安全防护栏;(4)悬挂电气安全警示标志;(5)箱内要有控制回路图和电缆标志牌。
9.负荷调试:路灯调试要用万用表、兆欧表检测线路情况,相地线之间有无短路,相间有无短路等等;检测完后再分相送电,确定安全送电无故障。
10.灯杆校正:调杆主要是各个方向均要垂直,使地脚螺丝受力均衡。
11.焊接地线和检修门:焊接要牢固,焊接完后焊接处要涂防锈漆和银粉漆,防止焊接处氧化。
三、施工质量控制要点。
1.电缆沟施工。
(1)线路测量及放线按施工图及业主提供的基准点、基准线、基准标高,从开始端用标杆,向前方逐渐定位,移动标杆,使其与路基距离符合要求,用线固定于两标尺之间,以放好的线为中心,按技术文件要求电缆沟宽度画出施工线。
(2)挖电缆沟设计要求电缆埋地深度大于0.7m,开挖土量较少,采用人工开挖方法。开挖时,一般以1:0.2的坡度下挖。坑深检查以直尺及拉线方式,应使电缆沟宽度及深度符合要求并平直。挖出的土应放于电缆沟旁边,但不应使土掉入电缆沟中,挖出的土于敷设完电缆后回填。
2.电缆敷设。
该路灯工程电缆敷设方式主要为在100mm厚的细砂垫层上敷设,敷设电缆后在电缆上面铺设一层100mm厚的细砂垫层,然后覆盖混凝土保护板。根据设计,路灯的间距一般为30多米(高杆灯和吸顶灯除外),故灯与灯之间的线管为直接连通,中间不设线盒,套管两端在灯位处以90度向上弯出。此外,所有的路灯低压电源线路,也是采用电缆直接敷设达至各路段负荷。电缆埋地敷设工艺应注意如下几点:
(1)地暗敷设的电缆,其地沟的开挖的深度要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管沟的底部要平整,要清除对电缆有损害的锋尖形硬物,并在底部铺设细砂层,使电缆放置受力均匀。电缆穿越涵洞时,用大一级的钢套管进行保护(做法参照设计大样图)。
(2)电缆松放和穿管要自然平直,不要扭曲。敷设前,要进行绝缘检查和线路通断检查,敷设后再进行绝缘检查。由于施工过程管道和电缆置于露天环境,故套管口和电缆端头要做好防水包扎措施,穿保护套管完成后要及时做好管口的沥青浇注封堵工作。
3.灯具安装。
该工程采用的灯具为防水放尘型高效光源的钠灯灯具。设计的安装高度大都为9.5m、12m、30m等。其特点是安装高度高,安装后不利于检测和维修,因而灯具的安装质量甚为重要。为确保质量,安装灯具必须注意下面几点:
(1)灯具到货后要认真做好验收检查工作,检查其产品的合格证明书和检测报告,产品运输过程是否完好无损,零配件是否齐全。
(2)灯具从工地存放到运至现场安装均须小心放置和搬运,防止碰撞、振动和挤压令灯具变形受损。
(3)灯具的装配和安装要正确,如说明书有要求的,要按说明书要求的方法进行装配安装。灯具构件连接要紧固,防水胶圈要安装严密。电气连接触点(触片)必须紧密可靠。为提高施工效率,本工程拟采取灯具与灯杆组合装配后一齐起吊安装,故起吊前务必对装配好的灯具和灯杆部分的线路进行绝缘检查和临时通电试验,符合要求才进行起吊安装。
4.拼装及吊装。
路灯杆拼装及吊装:路灯杆安装位置有安装于立交桥上及平地上,灯杆的安装分普通杆与高灯杆。
(1)灯杆的安装。灯杆到货后,先检验灯杆的直线度、长度、直径等尺寸,运输到安装现场旁边。吊装采用8t汽车吊,吊装的方法:从底端处计起,全杆1/2~2/3左右之处,扎一吊点于末端分别引出三条白麻绳,用8t吊车吊起中间吊点处,移运至灯杆基础上,另12人分成三组分别拉紧白麻绳一端形成一个三角形,控制路灯杆的摆动,让路灯杆底部对着基础上的地脚螺栓孔,拉动中间的白麻绳,调节路灯杆的垂直度,让路灯杆四个螺丝孔完全套入地脚螺栓,检验垂直度,直至符合要求,上紧螺母,拆除钢丝绳及麻绳。
(2)高杆灯的安装。高杆灯是分段运输到现场的,应先按插入并用限位螺丝固定,于灯杆未端安装自动升降系统及灯具后才开始吊装。用50t或30t吊车进行吊装,吊装方式基本同其它灯杆类似。吊装时应注意由于灯杆未端已安装自动升降系统及灯具,其重量加大,故吊车吊点应加以考虑,可选择于大约2/3位置。
5.配电系统线路连接和检测。
该路灯电气工程的配电方式为分段进行高低压配电,每段的高压电源取自附近的1万伏高压输电线路。低压线路的连通和接线工作量较大,且为地面隐蔽施工,故整个地下线路网络连接的正确性和接线的可靠性极为重要,其关系到整个照明系统能否长期安全运行。故要求施工中注意:
(1)线路敷设过程要严格按设计的回路配置进行施工,其电缆规格的选用核对、线路的走向布置、三相电力负荷分配和连接均应正确。
(2)电缆电线的连接是不可忽视的问题,许多线路运行隐患和故障多出自线缆的.接头上。接头连接的电线根数和连接方式要符合规范要求,每完成一接头连接,均要认真检查和确认其连接的正确性和可靠性才进行绝缘包扎,以确保连接质量。
(3)线路检测工作要贯穿在线缆的施工过程,其包括电线电缆敷设前的绝缘检测,敷设后连接前的检测,以及通电前的检测。要注意的是连接前的检测,这可避免连接后才发现问题所带来的返工。线路检测数值必须符合规范要求,否则要进一步检查处。
四、结束语。
在路灯施工时,我们更加要加强施工安全管理方法,提高施工管理者的管理水平,使施工管理者能根据人员设备的实际情况,科学灵活安排施工,保证工程进度,保证工程质量,确保施工安全,提高工程施工的效率,从而提高生产效益。
道路工程课程设计大学生论文
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道路工程课程设计大学生论文,我们来看看。
摘要:“道路工程”课程设计是对土木工程专业学生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道路工程”课程理论教学的必要补充和深化,对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目前“道路工程”课程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结合自身教学经验,编制了“道路工程”课程设计任务及指导书,从3年的使用情况看,效果良好。
道路工程课程设计是对道路工程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和深化,通过设计让学生更好地运用所学道路工程课程的核心知识,对沥青混凝土路面和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的受力情况、设计原理、方法和步骤有更深的认识。课程设计时间为一周。要求学生每天到设计教室,一天点名2次。具体要求如下:1)安排设计任务,在设计任务过程中,老师会时刻在教师里面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解答,根据设计指导书及老师的现场答疑指导进行各部分的设计计算。2)根据设计题目,学生可利用各种途径查阅专业资料,如设计规范、手册和教材等;并结合当地气候条件、地质条件、水文条件以及给定的交通条件,合理拟定路面结构设计方案,进行路面结构厚度的计算和验算。编制设计计算说明书,绘制相关图纸。3)学生应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设计内容。内容上要求条理清晰,内容完整,尽量采用简图和表格形式,计算的方法和结果符合我国现阶段路面设计规范的要求。外观上要求字体工整,纸张和封面统一。
(一)学生不能单独完成设计。
在道路工程的课堂教学上,作为代课教师,我发现部分学生听课不认真,知识掌握的肤浅,在课程设计中,若每个人的设计题目相同,自然会出现这些学生相互抄袭的`现象,不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所以,如何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提高学习的主动性,转变学习风气,从根本上解决课程设计中的抄袭现象,显得尤为重要。
(二)课程设计选题存在局限性。
在内容上面,由于教师参与的实际工程较少,理论性较强,因此工程资料有限,所以在给学生选题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题目的相似程度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达不到理想的课程设计效果。因此,从教师角度出发,应当通过各种渠道获取更多有价值的多方向的设计选题,尤其是选题要结合工程实际。
(三)学生设计思路不清。
我们传统的教学方式,还是偏重于理论教学,尤其是对于“道路工程”这门课程来说,实践性较强。但是我们在学习这门学科时,并没有真正的去参与到实际工程中,对于实际工程了解不到位,而且理论教学过程中,由于课程内容多且课程时限等因素,使学生在理论知识方面也未能很好的消化,最终致使学生的设计思路不清晰。
(四)成绩评定不科学。
在成绩评定方面,我们虽说是要根据平时的表现和最终的分数等综合情况进行打分,但是我们大部分教师存在的通病就是通过设计图纸质量、计算及说明书等书面材料来进行判断。往往忽略了平时的表现。这样会出现最终成绩不公平或不合理现象,所以应该考虑由提交的成果情况和平时表现共同构成最终的成绩。
(一)任务书及指导书的编制目的。
为了节约时间,提高效率,让学生迅速进入设计状态,完成沥青路面设计和水泥路面设计两部分内容,熟悉路面设计流程,掌握路面设计方法,较准确地、完整地完成设计说明书的编写及相关图纸的绘制。
(二)任务书及指导书的编制内容。
本任务及指导书分三章,第一章是课程设计任务,第二章为课程设计指导,第三章为课程设计实例。1)在课程设计任务中,给出设计题目,每人要求完成两个设计题目,即沥青路面设计和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为了避免抄袭现象发生,尽量做到每人一题,在设计资料中将道路交通量数据根据情况进行一定的改动,不允许雷同。2)第二章为课程设计指导,本章将沥青路面设计中轴载换算方法、沥青路面结构及厚度组合、各层材料的相关参数,体系换算图及所用到的换算公式等均进行了总结归纳,目的是减少学生查阅资料的时间和麻烦,提高设计的效率。3)课程设计实例一章中,列出沥青混凝土路面和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的工程资料、不同路面结构初拟、各层材料参数拟定、验算弯沉和各结构层底拉应力等详细过程,学生可以从中掌握两种路面设计的步骤。
(三)任务书及指导书的应用情况。
目前为止,此任务及指导书已使用3年,从这3年来学生的使用过程看,效果理想。在这几年中,每年都根据实际情况,对课程设计指导书进行一定的修改和完善。以前,在没有课程设计指导书时,学生在给出课程设计任务后,不知道从何下手,一两天进入不了设计状态,大大的浪费时间,导致进度缓慢,时间安排不合理。有了指导书之后,学生免去了查阅大量相关资料的时间,很快了解设计过程和方法。成绩的评定主要根据提交的路面设计说明书和路面结构图纸,以参考这一周的课程设计中表现情况给出最终成绩。评定标准也比较明确,我们一般会在任务书中清楚的列出来,同时,带课程设计的老师也会抽出一定的时间来进行疑难解答。
作者:赵桂娟单位:西安科技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徐文娟.课程设计在教学中的作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8):59.
市政道路改造工程设计要点探讨论文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的经济水平始终呈上升趋势,社会建设力度也在不断加大。城市化发展进程的日益加快,使得各城市都呈现一片欣欣向荣之景。市政道路是城市正常运转的基础,也是城市未来发展的关键。近年来,我国一直在不遗余力地加强市政道路建设工作,不断提出新的设计理念,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城市建设需求。市政道路无障碍设计理念的兴起充分体现出了社会对于弱势群体的人文主义关怀。
2无障碍设计理念的概述及意义。
传统意义上的无障碍设计主要针对残疾人群,旨在解决残疾人的信息交流、出行及操作方面的障碍,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残疾人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权力[1]。即在市政道路的设计过程中考虑到残疾人士的出行问题,刻意改变道路建设的范围,以便更好地为其提供优质的城市建设服务。无障碍设计理念能够有效地保障弱势群体的生活状态,保障残疾人士的生命安全。无障碍设计理念的应用能够有效地体现出社会对于残疾人士的人文主义关怀。我国未来的城市建设发展不应仅仅是经济的提高,更应该是精神文明素质的提高,只有人民生活有序、互帮互助、和睦融洽,才能体现出一座城市的繁荣昌盛。
3无障碍设计存在的问题。
3.1对象范围过窄。
很多城市在建设市政道路的过程中,对无障碍设计理念的认识过于片面,缺少创新性,认为无障碍设计理念所针对的人群就是残疾人士,只为残疾人士提供了便利的出行条件便足够了。其实并不然,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无障碍设计理念也应有相应的发展,创新后的无障碍设计理念应该将社会群体分为健全人和障碍群体两类,障碍群体的范围不能仅仅是残疾人,也应包括老人、小孩、妇女、病患以及携带重物的人[2]。以往无障碍设计理念所针对的对象人群范围过窄,无法全面满足城市居民的实际生活需求,必须加以创新完善。
3.2应用实施流于形式。
尽管市政道路的无障碍设计理念应用对于城市的人性化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但仍有一部分城市在实际工作中忽视其重要作用,缺乏健全的无障碍设计管理理念,在设计建设的过程中流于形式,只注重表面工作,应付了事。比如,很多盲道修建的位置不合适,将路灯修在盲道中间等情况。交通信号灯缺少语音提示功能,不利于盲人的出行。如果不在实处、细处加强无障碍设计理念的具体应用,那么无障碍设计将无法真正发挥其效用。
4.1加强盲道的感知设计。
为了避免无障碍设计理念的应用流于形式,因此,要不断完善无障碍设计的`细节体现。其中,盲道的感知设计最需要得到加强。我国盲道之所以对方向辨别能力不足主要是由于其在使用过程中的感知能力不足,所以要通过在盲道设计中增加路砖表面的不同图案设计来向盲人表达不同的方向信息[3]。尽管我国市政道路无障碍设计中对于盲道的图案设计感知早有研究,但是在实施时却没有得到良好地体现,很多盲道在行进、路口转弯、提示等方面的指向性不强,继而给盲人的出行和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重视盲道砖的图案设计,位置设计,提高盲道的指向性和定位性是确保盲人群体生命安全、通行便利的重要基础,也是无障碍设计在市政道路建设中的切实应用。
4.2完善无障碍设计理念的细节工作。
4.2.1台阶的细节优化在现代化的城市生活中,台阶随处可见,台阶的优化设计要考虑到台阶的设计高度、宽度以及尺寸标准[4]。目前,我国很多城市的市政道路建设中,人行天桥的台阶高度设计不合理,台阶过高导致残疾人士攀行不便,甚至不利于孕妇、老人、幼儿及手持重物的人攀行。因此,无障碍设计要想在市政道路建设中得到良好体现就要优化台阶高度。一般天桥台阶的高度不应高于15cm,且宽度不宜过窄,不应小于20cm。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弱势群体在攀登时能够更加便利。
4.2.2坡道的细节优化目前,我国市政道路的坡道存在几处很明显的不足,给弱势群体的出行、生存等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与麻烦。(1)行进坡道的宽度过小,不利于乘坐轮椅的残疾人顺利通过。(2)某些缘石坡道修建得过高,导致乘坐轮椅的残疾人无法在独自一人,不借助他人力量的情况下通过。(3)很多坡道处没有设置提示盲人的图案标记,导致视力障碍的人群在没有拐杖的情况下出现坡道通行障碍。这些细节的不完善都令无障碍设计理念无法得到良好体现。因此,为了保障残疾人通行的安全,应为缘石坡道设计出平整的下出口,并为盲人设置提示图案砖。
4.2.3道路交通标志的细节优化长期以来,我国的标识牌、标线等交通标志一直存在着这种情况,即大部分城市居民对于交通标志缺少认知、不够熟悉了解,甚至无法辨别识认。在进行市政道路设计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积极体现无障碍设计理念的人性化特征,将复杂难懂的交通提示信息更具针对性、具体性地转化表达,让其变得简洁明了。而针对视力障碍人群,交通信息提示应尽可能地提供砖道图案、语音预警,这样才能使其准确地了解到行进道路上的信号灯信息、方向信息等内容。交通标志应增添更加强烈醒目的色彩,并置于极为显眼的高度,以此加强其提示预警功能。
4.3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
为了切实保障残疾人士的生命安全、出行便利,市政道路的建设设计一定要全面体现无障碍设计理念。(1)基础设施的建设应符合规定要求,不可修建于人行道中间,确保人行道的平整,通畅。(2)在两侧道路中修建盲道时,不可将任何设施置于盲道中间,以免影响到盲人的判断。(3)应建设盲人专用的人行道,尽可能地远离车道、树木,避免行人冲撞、车辆行驶等给其带来的伤害。
5结语。
社会在不断进步,人们对于生活质量也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整个社会都在倡导关注老弱病残孕。所以在市政道路设计的过程中也一定要考虑到特殊人群的道路使用需求。只有将无障碍设计理念完美地呈现于市政道路的建设设计中,才能确保弱势群体也能够平等地享受到道路建设的使用权,才能够进一步体现出现代化城市建设的人性特征,体现出我国“以人为本”的发展宗旨,促进国家未来的繁荣。
【参考文献】。
【2】吴学明.无障碍设计在市政道路设计中的体现分析[j].卷宗,(8):323.
【3】冯力力.关于市政道路工程设计中无障碍设计的展现[j].中国科技博览,(4):156.
【4】贾凯.无障碍设计在市政道路设计中的体现[j].门窗,2016(4):45.
工程经济学课程开展案例教学和实训环节实施的论文工程经济学课程设计参考文献
工程经济学课程中的案例教学及实训环节,是对生活中有代表性的经济问题及对工程项目客观、真实的情形进行调查、收集和加工,整理成满足教学目标的案例和实训项目展开的。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分析方法,通过思考、讨论、查找资料、动手演练,阐述各自的观点和解决方法,最后经归纳总结,全面系统理解基本理论,掌握工程经济分析的全过程。
(一)教学案例与实训课题的选择与制作。
案例教学以典型案例为教学工具,实训环节以工程项目资料为演练对象。开展案例教学和实训演练之前,先依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分析对象、收集相关资料,根据教学目标将资料编制成工程经济评价案例及实训任务书。案例与课题的选择与设计要满足以下要求。代表性(典型性)工程经济案例应当能代表某种性质或类别的工程项目,具有同类项目的共性,能实现某个教学目标。一个恰当的案例,不仅应当有利于学生理解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还应当引导学生去思考和分析解决现实中遇到的类似问题,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高度的仿真性案例的内容(包括附图、附表)要基本真实或接近客观实际。所给的信息或资料是隐含的、比较零乱的。这样,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可增加学习的乐趣,增强观察、分析和判别信息真假虚实的能力。同时,案例的内容应尽可能地有探讨的余地,否则,学生会觉得太简单无趣,不值得思考。
若教师有参与实际工程项目研究以及工程项目经济决策等实践工作的机会,在保护好服务单位信息的基础上,可以将实际项目资料整理、修改,制作成教学案例或实训课题。综合性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前期的理论模块学习时,各章节知识点往往比较零散无序且不够全面系统。这就需要通过后期的实践应用模块对各章节的知识点进行串联,将其融合成有关联的、系统的知识。因此,案例和课题应当具有综合性的特点。时效性经济评价与国家现行的法律、行业规范、经济政策等紧密结合。这就要求所选择的案例应当与时俱进,根据国家政策、法规的变化不断更新,以反映最新的政策、规范和制度。
为了巩固学生已学理论知识,提高工程经济学课程案例教学及实践环节的教学效果,应将实践教学环节安排在基本理论教学结束后的1~2周内,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个工程项目的经济评价,从而将所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实施案例教学与实训环节把握好以下几点。做好案例教学和实训环节的准备工作进行案例教学和实训环节之前,教师应当亲自对案例和实训项目进行分析和演练,对教学案例、实训项目的内容以及所涉及的理论知识点有充分的把握。同时要指导学生做好实训课的准备工作。对于信息量丰富或者比较复杂的案例和实训项目,教师应把案例和实训项目的材料提前发给学生,让学生们先了解资料、查找收集相关的信息,为案例分析和实训环节做好准备。工程经济学案例教学与经济评价实训环节更注重的是分析问题的过程同一个案例或实训课题的结论在很多情况下是开放性的,没有绝对正确或错误的答案。同一个问题,有多少人,就可能有多少种答案,即使同一个人分析,在不同条件下,其结论也有很大差别。教师在案例教学和实训环节中的任务就是引导、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讨论和互动,使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与思考,并通过各种途径收集有用的信息和资料,找到适合自己的解决实际问题的办法。
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情况,有意漏掉一些重要数据或资料,让学生去发现并寻求解决办法。例如,进行建设项目财务评价实训时,资料中有意缺少了基准收益率、产出物单价等重要参数。这就迫使学生思考和讨论通过什么途径获得这些重要参数,需要考虑哪些因素等。在提问和寻求解答的过程中,学生的创造潜力也被激发和挖掘出来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得到很好的锻炼。案例教学和实训环节中的小组讨论结束后,教师应给予及时点评和总结阐明案例或实训课题中运用到的理论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焦点和难点。教师的总结可引而不发,留给学生进一步思考的空间。例如,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思考从案例分析、课程实训过程中掌握了哪些处理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在实际应用中还应注意什么,从中得到哪些有价值的启示等。不能事先将自己认定的“标准答案”告诉学生,这会使学生成为只会回答问题的“理论高手”。同时,根据课堂讨论和教师点评,对思考、讨论的成果进一步的完善,并形成报告书或计算说明书等成果。这样,可让学生全面、系统地理解建设项目经济分析基本理论。
工程经济学课程开展案例教学和实训环节实施的论文工程经济学课程设计参考文献
就业是民生之本,高等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在新时期就业难的情境下,在高等教育教学开展中应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目标,建立促进学习者多样化发展和教师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从而培养出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优秀的人才,从而不断满足社会的需要。机械专业实训课程作为培养学生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课程,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开展具有特色的教学模式,使理论课程和实训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培养出高技能的人才。
一、规范实训教学过程。
在实训教学过程中,为了能够循序渐进,使实训教学的效果得到切实的保证,应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并严格以职业资格为标准,将实训教学计划制定出来,并将实训的内容确定下来。教师应该对标准熟练掌握并精通,结合本专业工种的实际需求的能力进行培养,保证实训内容的可行性和科学性。教师应该采用慢速分解和重点示范等方法进行操作示范,将教师指导和学生动手练习紧密结合起来,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实训初期,教师在讲解时应该把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尽可能多地提供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为以后走上实训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进行示范操作时,也要用理论知识将操作的步骤和要领讲解给学生,力求使所讲解内容具有清晰的示范步骤和准确的动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最终实现学以致用的目标。
二、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由于软件生成的三维模型具有逼真的形象和较强的立体感,因此教师在讲解机械设备的装配流程及演示爆炸图与拆装模拟动画时,可以运用机械设计三维软件与多媒体教学手段,这样就可以使用黑板和挂图进行抽象讲解的.传统教学模式得以避免,同时爆炸图和动画的形式也更加直观易懂。学生通过观看机械设备的装配流程(零部件和模型的旋转)、爆炸图的演示(生成和解除)、模拟动画的拆装,可以对零部件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如果设备的内部结构比较复杂,可以将其中的一些零件生成透明体,这样就可以比较方便地对构建的装配和运动关系进行观察。在实训过程中,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反复观看模拟动画,然后进行独立思考,将动手拆装过程中遇到的一般性问题解决掉。同时,指导教师也可以对拆装的关键性问题给予更加专注的解决。
三、示范教学方法的实施。
在机械专业实训课程教学的过程中,示范教学方法是让学生直观地认知机械实训课程操作要领的方法,教师示范教学对学生实训课程的开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价值。操作实训课程开展时,应该保证学生对所学的理论知识具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这样再在进行实训操作时效果会更好。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可以边进行讲解边示范。示范过程中,应该注意先慢慢地操作,然后逐渐加快,先从容易的进行操作,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实训操作后,再进行示范难度比较大或者比较复杂的内容。这样学生才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所看到的操作过程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这样在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才能保证操作的规范化,从而可以减少多余的不良动作。并且在示范教学的过程中,为了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在示范操作的过程中,设计一些问题或者常见的错误暴露在学生的面前,然后询问学生在示范的过程中,哪些做法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这样不仅能够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而且学生在以后的实训的过程中,还会更加注意这一环节,从而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错误做法。
并且在统一示范后,如果还有学生不理解,还应该进行个别示范,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的应该重复进行示范,让同学们能够清楚、准确地理解,这样才能有效的开展实训课程,才能保证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提高。
四、规范实训考核,严把实训质量关。
“质量第一”应该是实训中应该始终坚持的思想意识。是否进行了规范的考核和落实是实训质量好坏的决定性因素。应该规范实训考核,严把实训质量关,使实训质量得到切实的保证。评估学生实训成绩是实训教学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实训教学中的一个最为精细的工作。应该认真、公正、准确地进行评定,而决不能敷衍了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实践技能考核成绩是实训指导教师与班主任对学生的评定及学生个人的实训总结报告。在结束每个实训项目后,都要考核学生,并记录成绩(评价)。二是应该将每个学生的实训反馈表建立起来,内容包括思想表现、安全生产、出勤、实训阶段考核等项目,以方便最终评定考核成绩。同时,在日常的实训教学管理中,应该对学生的表现有一个及时地了解,并认真分析和评价,做好相关记录。
五、引入工学结合模式,突出实训教学特色。
工学结合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该模式的目标是促进学生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的有效提升。同时也是一种新型的学习制度,它将现代教育制度和劳动制度、学生的课堂学习和实际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和职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提升,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职业发展。因此,应该严格依据生产过程、工艺和流程建设实训基地,将那个真实或仿真的生产环境构建起来,使学生能够在进行学习和训练时切实处于真实或仿真的环境中,促进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同时对学生的职业素质进行训练,使学生能够将学习和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在接受专业技能训练的同时,得到全过程的生产训练,从而有效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极大提升。
在实训教学中,应积极开展现场管理,让学生的实习场所与企业车间接轨。改善生产现场和工作现场是现场管理活动的重点。生产现场所涉及到的领域主要有设备、物料和人员。通过现场管理,可以让实习场所的工作环境变得井然有序,这样一方面可以促进工作效率的显著提升,将物品的损耗降低到最低限度,同时促进设备的维护保养;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学生安全意识和素质的显著提升。积极将企业氛围营造出来,让学生在实训过程中有身在工厂的感觉,可以有效地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工厂意识培养起来。各有关人员应该为学生营造真实的生产氛围,实现实训教师车间化和实训学生工人化。同时,在教学中应该积极开展敬业和精业、创业和创新及安全教育,将企业文化渗透到学生的思想中去,将学生良好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有效地培养起来。
六、结束语。
总之,在机械实训课程教学的过程中,牢固树立以提高学生技能为核心的教学理念,不断探索出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技术能力,从而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实用性技术人才。
工程经济学课程开展案例教学和实训环节实施的论文工程经济学课程设计参考文献
案例教学又称案例研究,是一种有效培养综合素质高、实践运用能力强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方法。由于该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把现实中的问题带到课堂,把枯燥的理论阐述变成解决问题的研究讨论,把教师的单向讲授变成师生间的教学相长,把个人解读变成集思广益,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全方位思考、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现已被广泛运用于教育、医学、法学、经济、工程技术等领域的教学与实践。
工程经济学教学目标是理解经济学基本概念,会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在日常生活中做基本经济判断。掌握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工程项目在各种经济政策环境下的经济评价。以往的工程经济课教学中,实践性教学环节比较薄弱,理论教学结束以后通常没有设置专门的实践环节。学生缺少体验实际工程项目的过程,得不到实际操作能力的锻炼,很难全面系统地理解工程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并将其灵活运用到实际生活和工程实践中。学生只有在获取经济评价基本理论知识后进行实践,即通过经济评价实训环节,进行真实演练,才能真正掌握对不同类型工程项目的经济评价。这样,学生在学校时就可具备适应社会所必要的心理素质和知识结构,获得综合职业素养培养与职业技能培训,实现将学校所学的基本理论与工作生活的实际应用无缝对接,让高职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很快就能适应并胜任岗位要求。另外,工程经济学是高职工程管理专业和工程造价专业开设的为数不多的经济类课程,还要承担起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哲学思维和经济效益观念的重任。经济方面的理论观点和话题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标准答案,存在很大的争议性,提倡百家争鸣。这就要求教师在经济类课程的教学中不搞一言堂,应启发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敢于质疑、自由发言。鉴于上述原因,在工程经济学课程中推行案例教学和开展实训环节势在必行。
现代城市道路给排水工程设计分析论文
工程给排水管道设计方法分析:(1)精准计算给排水量。通过确定位管道给排水容量确定管径是城市市政道路给排水工程设计的关键,在确定城市市政道路排水量时应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分析,保证其具有更高的精度。水置换通常由非正式的水组成,如公共用水、消防用水和生产用水。这种计划外的水通常是用每天用水量来计算的。排水量则与雨水和废水排放量有关。例如,雨水流量和降雨强度等参数的增加会加大工程的排水压力,排水量也会因此提升,这些环境因素也是城市给排水工程设计时应考虑的问题。因为只有了解当地的气候类型和温度变化,才能更好的计算道路给排水系统的排水量,使之能够适应该城市的生产生活排水需求和环境需求;(2)水管等材料的选择。管材等材料的选择是市政道路给排水工程设计中的重要内容。首先,各个材料的选择应当符合相应的质量要求,采购性价比较高的'材料,根据我国有关条例规定,城市给排水系统材料应能够达到70年的使用寿命;其次,应当对材料的规格进行合理的设计和选择,尤其管材和相关连接构件的选择,必须满足对应的嵌入要求,保持管道间的良好焊接或衔接。由于现代城市市政道路给排水工程的管道多采用暗敷方式,管道深埋地下,受到了地面交通和地层压力的影响,所以全部地下材料必须具有良好的抗压性和韧性,此外,还应加设管道防护装置,避免管道被挤压变形。
道路路基系统的给排水设计方法:(1)明确了解排水的必要性,将排水管放置在路基的不同部位。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排水系统中排水管道的不同作用,确保每个排水管能够最大限度地排水;(2)在市政给排水系统设计中咨询具有多年设计经验的人员,正确理解给水排设计中道路养护的意义和价值。考虑给水排工程是否与其他工程施工环节存在关联,了解相关的交互工程能否对供水和排水性能的展现产生影响,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协调给排水系统中供水和排水与灌溉水利之间的关系。保证灌溉水利的发展不会受到道路排水的影响;(3)城市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前,设计人员应熟悉当地降雨情况,通过认真调研,了解相关雨量信息,熟悉当地道路建设的各个环节;(4)在城市市政道路的设计中,给排水工程设计人员应详细阅读设计图纸,明确给水排系统的规划和水管分布情况。
变频供水设备的使用逐渐给城市供水管网造成了压力,大量用水高峰期的出现使得供水厂的供水规模必须进一步扩宽。在这种情况下,城市道路供水系统也必须做出对应的设计,同时提高供水的安全级别。另外,对于道路供水系统规划,应着手于当前需求和未来需求,贴近城市未来发展中供水需求的变化,例如:设计时,要做一个合理的供水管道储备设计,第二,对供水管道直径进行合理设计。尽量避免重复投资现象,使给排水工程利润最大化。
4结束语。
城市市政道路给排水工程在城市给排水系统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现代城市更加要求道路给排水系统具有较高的给水和排水性能。因此,应当采取发展性的眼光对待工程设计,保证道路给排水工程的高性能,提升工程质量。
参考文献。
工程经济学课程开展案例教学和实训环节实施的论文工程经济学课程设计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当前,治安管理课程实训教学活动的开展尚未形成体系,形成正确的实训教学设计思路、准确定位实训教师角色、着力提升教师实践能力、夯实实训教学硬件条件、科学设定实训考核标准、有效驾驭实训教学过程等就成为有效开展治安管理课程实训教学的必要途径。
[论文关键词]治安管理课程实训教学。
近年来,公安院校大都针对治安专业实践性强的特征,相对强化治安管理课程实训教学活动的开展,但尚未形成体系,未形成整体合力,实训教学效果自然无从谈起。“理论脱离实践、动手能力差”的治安人才培养缺陷并没有得到改观。有效开展治安管理课程实训教学,对于造就具有从事治安管理实际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确立正确的实训教学设计思路。
治安管理课程实训教学应当重视当前教学和未来职业的平衡,注重课程教学与未来警察职业岗位的适应性,使得课程教学适合公安行业的发展需要。故要秉承“警学结合、战训合一”的设计理念,坚持科学性、时代性、实践性和针对性的统一,要求理论紧密联系实际,全面贯彻“教、学、训、战”一体化的教学训练模式。要以治安业务为内容,以实践工作操作为规范,以着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为核心,强化学生的服务意识、程序意识和证据意识。要严格根据治安管理课程体系的内在规律和治安实践工作的现实要求设计课程实训教学内容和实施实训教学。在强调夯实基础、扩大知识面的基础上,不断优化课程内容设置,紧紧围绕公安院校各公安专业尤其治安管理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能够从事公安工作特别是基层治安管理工作的实用型人才的专业培养目标,设定治安管理课程的实训教学内容,进一步拓宽或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性和从事治安管理、安全防范的实际工作能力,充分体现理论教学为实践服务的特点。
二、准确定位实训教师角色。
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教师应当积极适应时代要求,改变“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是教育过程的客体”的教育单主体观理念,明确自身现实角色定位,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综合的知识引导者和能力指导者,树立“师生互动、寓教于乐”的教育双主体观理念。“教师的职责表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治安管理课程实训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更要求教师由传统的单向教与学转变为双向的沟通与互动。教师不仅要成为课堂的指挥者,更要参与到学生的具体实训学习中来,甚至于与学生共同分担扮演实训场景设计中的角色,共同完成实训演练。“以前的教师相当于是羊群中的牧羊犬,而现在则变成了羊群中的领头羊。”罗素曾说:“要使个人生活成为整体,它必须体现一个人所有的创造性冲动,而且他的教育应该是一种能够启发和加强这种冲动的教育。”治安管理课程老师应当积极顺应现时代治安管理形势发展变化对于治安管理课程教学的新要求,探究现代社会发展模式下公安院校学生的个性特点,通过场景的设计、角色的调配、问题的引导等途径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最大限度发挥其能动性和创造性。
三、着力提升教师实践能力。
治安管理课程是实践性特别强的实用性课程,其实训教学能否有效开展关键在于实训教师“实训场景”的设计和运作,在于实训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教师作为教育的灵魂,其使命在于点燃受教育者的求知之火,调动学习者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去私心而扬公心,使之具有宽广的胸怀,未来的眼光,丰富的想象力,获取新知识的渴望以及创造的欲望,而这一切的关键在于能否使学生获得思维的弹性和发展的空间。”因此,应当在加强教学方法和手段研究的同时,着力提升实训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可以采用外请基层公安实战部门有一定理论素质的优秀干警作为教官、教师和教官岗位互换制、专业教师挂职锻炼到先进公安院校交流学习等方式有效弥补、提高现有专业教师的实战能力,逐步建设形成一支数量足够、相对稳定、实战能力强的治安管理课程实训指导教师队伍,使治安管理课程实训教师真正融治安管理研究者、治安课程教学者和有经验的治安管理实践者为一身,才能真正地大幅度提升治安管理课程的实训效果。
四、夯实实训教学硬件条件。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治安管理课程实训教学的有效开展除了软件条件外,实训场所的齐全和实训设施设备的完备也是必不可少的硬件条件,它是实训教学过程中实施技能训练的依托,能够为学生创造职业岗位的仿真环境,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和综合能力。其建设的好坏直接决定着治安管理课程实训场景设计的仿真性和实训项目开设的`完整性,当然也决定着实训的最终效果。而治安管理课程实训教学研究尚存在开展实训教学缺少可利用的现代设备模拟环境和资金投入量少与支持研究全面深入开展的矛盾。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实训条件却硬性要求教师开设实训项目,将不可避免陷入“虚于应付”的实训“形式化”“虚无化”的尴尬现状,学生不满意,老师有怨言,严重影响到教学质量。作为现代化的公安院校,应当加大资金投入,逐步解决当前治安管理实训室数量相对较少、条件相对较差、设施设备相对缺乏的问题。如前期可加强模拟派出所、治安陈列室、治安防控实训室等室内实训室的建设,在资金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尽最大可能最大限度满足实训教学需要。在后期积极获取资金支持,设计并建设完成治安实训“模拟街区”,如仿真街道、银行、娱乐场所、特种行业、地铁车站、公交站台、社区等,为治安实训完成仿真的室外实训场所,将大部分治安实训项目由室内转移到室外,形成水平较高、容量较大、条件配套的硬件实训环境,真正契合治安管理课程实训要求。
五、科学设定实训考核标准。
由于治安管理课程实训教学开展得比较晚,各个公安院校大多没有制定统一的实训教学大纲和考核标准,考核要求、形式不一,任课教师也大多各自为政,甚至同一实训项目的不同任课教师的考核要求也不尽相同,存在很大程度上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再加上没有制度化约束,如有些院校仅仅规定了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的比例,但在成绩评定上却未为实训教学设定比例,甚至没有规定实训教学的考核,故往往使实训教学的考核流于形式。而实训考核是保障实训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没有实训考核必然使实训教学流于形式。笔者认为,应当根据课程实训教学在整体课程中所占比例明文规定实训考核成绩在课程最终成绩中所占比例,切实监督实训考核的有效实施,保障实训教学的有效开展。治安管理课程的实训考核可分项目进行,每个实训项目成绩按照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级记分制评定,从以下方面考核记分:对有关治安管理法律规范的理解和掌握程度20%,案情设计10%,法律文书的制作25%;参与各方角色表现10%;组织纪律性、团结协作精神15%;法律适用20%。每个实训项目实训结束后,实训学生按照实训要求写出该实训项目实训报告,由实训指导老师根据学生分组实训情况和实训报告完成质量情况给出实训小组成绩,由实训小组长在实训指导老师的监督下会同本小组成员商量后,根据本小组成员在本次实训中的贡献大小、表现情况等,在实训指导老师给出的实训小组成绩基础上上下浮动后给出本小组成员的个人成绩,浮动幅度为10%。在所有实训项目完成后,综合每个单体实训项目成绩和综合实训项目成绩后平均得出该学生最终实训成绩。
六、有效驾驭实训教学过程。
治安管理课程实训教学过程以“场景运作”为主线开展,通过场景的设计与角色的扮演,使学生自觉置于某个特定场景中,将抽象理论与生动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场景有关环境条件分析、人物性格特点分析以及违法犯罪状况分析,相关资料的收集、甄别、整理、加工、编排,相关治安管理管理措施和治安执法法律知识的运用,使学生融合治安管理课程与该项目场景教学的相关知识,掌握人、事、地、物等不同治安管理对象在不同时空条件下管理的差异性,促进其更好地掌握各种相关治安执法工作技能和管理艺术。其实训教学程序一般安排为:
第一,场景设计。根据治安管理课程不同教学内容、知识点的不同要求,创设相对应的真实或类真实场景:根据现实生活中的典型实例,创设实体场景,也称真实场景再现;运用教材基本原理,灵活根据客观情况,创设需要学生推理的场景;利用现有物品进行实物演示,创设演示场景;采用实验教学,实现真实场景再现;根据教学内容,带领学生实地考察,给出真实场景;利用现有材料,引导学生亲自动手,创设体验场景;利用电化教学手段,创设图像场景等。但无论何类场景,都应当贴近治安管理工作实际,生动形象、富有吸引力,至少也要类似于真实社会生活,这是实训教学能否成功完成的前提。
第二,场景预热。实训教学前,为学生留出一定的预习和准备时间,实训指导老师提前向学生展现已创设的场景,让他们有时间查资料、找问题、做分析。
第三,角色分工。实训项目参与人员根据场景要求划定各自所扮演的角色,做好职责的分工。
第四,物品准备。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准备相应的物品。
第五,场景演绎。实训指导老师引导学生参与运作该场景。综合运用观摩式、启发式、辩论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通过“场景运作”,在场景的展开中强化思维开发、知识运用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要求学生按照预先的角色分工演绎整个场景。角色的扮演要尽可能生活化,要有吸引力,强调逼真性和完整性,鼓励学生开拓思维、大胆演绎。将娱乐性、悬疑性、研究性融为一体,最大限度强化学生的特定情境感受性。实训老师要充分考虑到该场景运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积极引导角色扮演者自身以及旁观学生开动脑筋发现问题并尽可能找出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
第六,场景评价。角色扮演者自评、旁观学生点评、互相讨论与实训指导老师总结点评相结合。
第七,实训考核。完成相关实训报告,进行实训考核。如:“治安纠纷调解”实训项目的实训程序即可设定为:教师拟定并给出“实训场景”:某日,梁某某的侄女与汪某某的堂弟结婚,梁某某与其他亲戚到汪某某的堂弟家做客,汪某某也在,饭后谈话期间,讲到婚嫁财物,话不投机,双方拉扯起来,汪某某不分青红皂白,用手中的茶碗向梁某某头上砸去,将梁某某头部砸伤。经鉴定系轻微伤。旁观者报警,当地公安派出所出警后对梁某某和汪某某进行调解,汪某某蛮横不讲理,双方争执不下;学生复习有关治安纠纷调解的适用范围、适用条件和调解程序规定的相关知识点;学生分组并进行角色分工:一般每10位学生一组,2人为社区民警,2~4人为纠纷当事人,2~4人为旁观群众或目击证人;做相关物品和道具的简要准备;纠纷当事人根据角色分工,按照“实训场景”的框架和要求演绎该纠纷“实训场景”;派出所民警接到报警出警、介入;民警演绎治安纠纷调解的相关过程和程序;角色扮演者自评;旁观学生点评;互相讨论;实训指五、科学设定实训考核标准由于治安管理课程实训教学开展得比较晚,各个公安院校大多没有制定统一的实训教学大纲和考核标准,考核要求、形式不一,任课教师也大多各自为政,甚至同一实训项目的不同任课教师的考核要求也不尽相同,存在很大程度上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再加上没有制度化约束,如有些院校仅仅规定了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的比例,但在成绩评定上却未为实训教学设定比例,甚至没有规定实训教学的考核,故往往使实训教学的考核流于形式。而实训考核是保障实训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没有实训考核必然使实训教学流于形式。笔者认为,应当根据课程实训教学在整体课程中所占比例明文规定实训考核成绩在课程最终成绩中所占比例,切实监督实训考核的有效实施,保障实训教学的有效开展。治安管理课程的实训考核可分项目进行,每个实训项目成绩按照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级记分制评定,从以下方面考核记分:对有关治安管理法律规范的理解和掌握程度20%,案情设计10%,法律文书的制作25%;参与各方角色表现10%;组织纪律性、团结协作精神15%;法律适用20%。每个实训项目实训结束后,实训学生按照实训要求写出该实训项目实训报告,由实训指导老师根据学生分组实训情况和实训报告完成质量情况给出实训小组成绩,由实训小组长在实训指导老师的监督下会同本小组成员商量后,根据本小组成员在本次实训中的贡献大小、表现情况等,在实训指导老师给出的实训小组成绩基础上上下浮动后给出本小组成员的个人成绩,浮动幅度为10%。在所有实训项目完成后,综合每个单体实训项目成绩和综合实训项目成绩后平均得出该学生最终实训成绩。
七、有效驾驭实训教学过程。
治安管理课程实训教学过程以“场景运作”为主线开展,通过场景的设计与角色的扮演,使学生自觉置于某个特定场景中,将抽象理论与生动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场景有关环境条件分析、人物性格特点分析以及违法犯罪状况分析,相关资料的收集、甄别、整理、加工、编排,相关治安管理管理措施和治安执法法律知识的运用,使学生融合治安管理课程与该项目场景教学的相关知识,掌握人、事、地、物等不同治安管理对象在不同时空条件下管理的差异性,促进其更好地掌握各种相关治安执法工作技能和管理艺术。其实训教学程序一般安排为:
第一,场景设计。根据治安管理课程不同教学内容、知识点的不同要求,创设相对应的真实或类真实场景:根据现实生活中的典型实例,创设实体场景,也称真实场景再现;运用教材基本原理,灵活根据客观情况,创设需要学生推理的场景;利用现有物品进行实物演示,创设演示场景;采用实验教学,实现真实场景再现;根据教学内容,带领学生实地考察,给出真实场景;利用现有材料,引导学生亲自动手,创设体验场景;利用电化教学手段,创设图像场景等。但无论何类场景,都应当贴近治安管理工作实际,生动形象、富有吸引力,至少也要类似于真实社会生活,这是实训教学能否成功完成的前提。
第二,场景预热。实训教学前,为学生留出一定的预习和准备时间,实训指导老师提前向学生展现已创设的场景,让他们有时间查资料、找问题、做分析。
第三,角色分工。实训项目参与人员根据场景要求划定各自所扮演的角色,做好职责的分工。
第四,物品准备。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准备相应的物品。
第五,场景演绎。实训指导老师引导学生参与运作该场景。综合运用观摩式、启发式、辩论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通过“场景运作”,在场景的展开中强化思维开发、知识运用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要求学生按照预先的角色分工演绎整个场景。角色的扮演要尽可能生活化,要有吸引力,强调逼真性和完整性,鼓励学生开拓思维、大胆演绎。将娱乐性、悬疑性、研究性融为一体,最大限度强化学生的特定情境感受性。实训老师要充分考虑到该场景运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积极引导角色扮演者自身以及旁观学生开动脑筋发现问题并尽可能找出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
第六,场景评价。角色扮演者自评、旁观学生点评、互相讨论与实训指导老师总结点评相结合。
第七,实训考核。完成相关实训报告,进行实训考核。如:“治安纠纷调解”实训项目的实训程序即可设定为:教师拟定并给出“实训场景”:某日,梁某某的侄女与汪某某的堂弟结婚,梁某某与其他亲戚到汪某某的堂弟家做客,汪某某也在,饭后谈话期间,讲到婚嫁财物,话不投机,双方拉扯起来,汪某某不分青红皂白,用手中的茶碗向梁某某头上砸去,将梁某某头部砸伤。经鉴定系轻微伤。旁观者报警,当地公安派出所出警后对梁某某和汪某某进行调解,汪某某蛮横不讲理,双方争执不下;学生复习有关治安纠纷调解的适用范围、适用条件和调解程序规定的相关知识点;学生分组并进行角色分工:一般每10位学生一组,2人为社区民警,2~4人为纠纷当事人,2~4人为旁观群众或目击证人;做相关物品和道具的简要准备;纠纷当事人根据角色分工,按照“实训场景”的框架和要求演绎该纠纷“实训场景”;派出所民警接到报警出警、介入;民警演绎治安纠纷调解的相关过程和程序;角色扮演者自评;旁观学生点评;互相讨论;实训指导老师总结点评;学生完成《实训报告》,完成实训考核。
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创建思考论文
论文摘要:通过分析建筑学专业的“建筑设计”课程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探讨了相应的改进方法和思路:在题目设置上,变“类型设计”为“空间设计”;在内容要求上,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基于现实问题进行思考;在评价模式上,变“结果控制”为“过程控制”;在日常训练中,注意多学科的融合;在设计手段上,处理好手绘和计算机绘图的关系;在毕业设计指导方面,采用和设计部门合作的“双师制”。
建筑设计课程是建筑学专业的主干课程,是培养建筑设计能力的最主要途径。
目前,各高校建筑设计课程的设置,基本采用按照建筑类型进行训练的模式,题目由易到难,规模由小到大,渐次深入。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对于各种常见的建筑类型一一尝试,在对比之下,对于把握不同类型建筑的设计重点非常有效。但是,随着现代生活对建筑功能的要求越来越多样化,建筑类型的界限也越来越模糊,单纯依托类型的设计训练方法暴露出许多局限性,如学生思维易受限制,设计手法灵活性、适应性差等。
因此,我们需要对课程设计的训练思路进行调整改进,取长补短,使建筑设计课程的设置更加合理化。
第一,在题目的设置上,变现行“类型设计”为“空间设计”。
强调“空间”是建筑的主角,将空间设计作为课程设计训练的主线,具体建筑类型作为辅线。从单一空间、复合空间到组合空间,训练学生对空间的感知与创造能力;建筑类型作为题目载体,起着辅助的作用。
同时,具体进行题目设置时,应真题、假题结合设置。
真题具有真实的基地环境,便于学生结合具体情况找寻设计切入点,获得构思灵感。对训练学生的空间感知、把握空间尺度等也大有裨益。但实际项目往往条件限制较多,不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进行全面的设计训练。假题的设置往往可根据训练目标“量身定做”,能够系统地、有针对性地展开训练。但易失之于空泛。因此,应二者结合,扬长避短,以达到最优的训练效果。
第二,在内容要求和评价模式上,变“结果控制”为“过程控制”。
传统的设计课程的'内容要求多是以最终成果要求的形式出现,基本上就是最终正图的版块内容,于是设计课程成绩就基本依据成图所传达的设计水平来进行判定。这直接导致学生重视设计结果,而忽视设计过程,往往设计周期内几番推倒重来,设计变成“撞运气”,运气好抓住灵感就发挥好,运气差没想法就一塌糊涂,非常不利于设计方法的掌握。
基于这种情况,我们应该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能动性,将设计过程掌控好,引导学生循序渐进、逐步深化方案。过程的控制需要具体体现在每一阶段的详细要求中,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各阶段应解决的问题、理解步步深入的重要性,并将各阶段的表现纳入到整个评价体系中,促使学生体会到完整的设计过程,逐渐掌握系统的设计方法。
在整个设计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应达到“掌控全局”和“把握个体”的效果。
在大的方面,发挥群体的带动、激励作用,通过设计组、讨论组掌控整个设计的进度。将全班划分为若干设计或讨论小组,引导小组内进行交流和互评,发挥群体内各成员的相互激发、激励作用,带动整个小组深化设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设置专门的、开放的讨论空间,以满足小组讨论和个人深化方案的不同要求。指导教师聆听、参与小组讨论,适时提出问题、引导方向并作出评价,使讨论避开弯路、沿着可发展的方向进行。
在细节方面,教师要适时进行一对一的辅导,标准细化到个人。针对每位同学的具体情况,提出切合实际的要求,使其在自身水平上获得提高并多加鼓励,更利于学生获得自信心与成就感,激发学习兴趣和动力。
在设计内容和主题选择上,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反映现实,引发其对现实问题的思考,鼓励其从点滴细节尝试解决之道,以此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务实精神。一名合格的建筑师,不仅要有处理建筑功能与形体的能力,也要有关注社会的责任心与职业道德感。这需要教师有意识地渗透在设计指导中,好的设计离不开对现实中人的处境、行为的研究与关注。欧洲一个教授来国内游访,有感于天桥下露宿的打工者,遂于归国后拟出设计题目,要求学生设计适用于此类人群的轻便、易装拆的临时建筑。这启示我们,基于现实思考进行的设计训练才真正体现了设计的本质:以人为本,为人服务。
第三,需要加强快速构思能力的训练。
一个设计周期内,虽然有进度的控制与要求,但学生往往感觉“前松后紧”:入手慢,进度滞后,后期深化时间紧张、不够用,最后熬夜、拖图,又影响到下一个设计,如此形成恶性循环。因此,以训练快速构思能力为主要目的的快速建筑设计(快题)不可或缺,是建筑设计课程重要的组成部分,需要贯穿在课程设计中。快题训练锻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便于快速找到设计的切入点,对于创新思维的培养非常有帮助。
第四、融会各专业基础课程,为设计课程所用。
如果说低年级阶段的建筑设计主要强调功能合理、形式美观,满足“适用、美观”的话,随着年级渐高,“坚固”也将成为设计要求的一部分,即,我们要将建筑结构、构造、材料等纳入设计范围,关注到可操作的细节,使设计深度更进一步,为业务实践及就业铺平道路。低碳、节能是当今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反映在建筑行业就是对节能建筑的倡导。建筑的节能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反映在建造过程中的节地、节材,更重要的是为使用过程中的低炭、节能提供支持、打下基础。建筑方案设计阶段虽然不可能有很具体的体现,但却需要建立概念、综合考虑。这就需要很多建筑技术方面的知识作支撑,甚至是一种从技术出发的全新的设计思路。
同时,注册建筑师考试制度的施行,也为建筑学专业课程训练指引了方向。与建筑师职业资格考试相结合的训练应该引入、贯穿到设计课程之中。
《中国建筑史》、《外国建筑史》等看似理论的课程,也要激发起学生们的思考,听闻历史,思之当下,由此及彼,探究不同历史文化下的建筑反映对于今时今日的建筑设计的启示。不仅要有脚踏实地的务实精神,也要有仰望星空、思虑文化的眼界与胸怀。
第五、计算机辅助设计对设计课程的影响。
身处数字化时代,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享受电脑和网络带来的便利,建筑设计领域也毫不例外。随着电脑的普及,计算机辅助设计已经成为建筑设计的重要手段,绘制图纸、计算日照和节能等指标、建立三维模型等,大大地提高了效率,基本已取代传统的手绘、手算方式。
建筑学高年级的学生需要学习《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并在设计课程中运用,进行计算机绘图的实践。这也是在为设计院实习和就业作准备工作。计算机绘图的准确、直观与高效是毋庸置疑的,但需要强调的是,设计前期尤其是一草阶段的构思最好手绘表达,这是由它们各自的特点决定的。手绘手段,灵活、方便,表达起来速度快,利于激发、捕捉灵感,适合于充满变数的前期构思阶段;计算机手段,严谨、准确、快捷、高效,适合于基本定稿的后期绘图阶段。学生往往易沉浸于计算机的各种便利,忽略手绘表达的必要性,这是需要警惕的,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手绘草图进行构思是掌握设计方法的重要途径,绝不可忽视。计算机辅助设计是把双刃剑,需要我们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和设计的不同阶段,区别对待,合理引导,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
第六、毕业设计指导“双师制”。
毕业设计的时间安排往往是紧随设计院业务实践之后的,为了增加实践机会,许多学生愿意选择一边在设计院继续实习,一边进行毕业设计。这种局面下,教师和学生面对面的机会减少,毕业设计的质量难免受到影响,因此大部分学校持谨慎态度,造成“毕业设计”和“提前就业”之间的矛盾。学生出于增强就业竞争力等因素的考虑,往往会千方百计来应对,甚至“舍弃”毕业设计,即只求及格、顺利毕业,而选择“提前就业”。
为应对这种越来越突出的矛盾,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思考:与其“堵”,不如“导”。既然学生愿意选择设计院的环境来完成毕业设计,那就把实践部门的优势发挥出来,学校可以聘请设计院中具有一定职称或资历的建筑师(如高级工程师、一级注册建筑师等)担任相应学生的第二指导老师,配合学校的指导老师,共同参与到毕业设计指导工作中。学校通过开题报告、调研报告、中期成果检查、毕业答辩等不同阶段的要求,对毕业设计进行进度控制和成果检验。
这种双师制的模式非常适合于和实践紧密联系的建筑学专业。它能够充分发挥不同环境的优势,使毕业设计系统、规范、有序,同时立足现实可行性,深入、全面。
以上种种思考,都是基于建筑学专业课程设计教学的特殊性而引发的,是在教学实践中的切身体会,希望能够对广大建筑学专业师生有所启发,大家共同思考,促进建筑学课程设计教学的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吴锦绣,哈佛大学设计学院的建筑教育,建筑学报,/3。
[2]刘抚英、金秋野,国内高校建筑教育发展现状探析,华中建筑,2009/7。
《电气工程导论》课程教学设计及实践论文
预习是上课前对即将要学习的教学内容进行理解掌握,了解其梗概,做到心中有数,以便于掌握听课的主动权。“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工人建房要备料,农民耕作要备耕,军队打仗要备战,教师讲课要备课,学生上课更要备学,这也就是预习。预习在学习知识的整个过程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是学习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现代汉语词典》对预习解释为:“学生预先自学将要听讲的功课。”而实际上,预习应该包含紧密联系的两个方面,即预先学习和预备学习。预先学习以预备学习为目标,预备学习以预先学习为基础。预习是为了更好地听课,以更好地掌握知识。因授课对象是非电工科专业学生,故电学基础薄弱,甚至有些学生连电学常识也知之甚少,故先指定预习内容,学生带着疑问走进课堂,在教师的讲解中寻找答案,在实践操作中进一步得到验证。采用纸质和网络两种平台,学生可根据情况由班长提出申请,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发放预习报告,或者开放网络预习近平台,在预习中设计理论教学中的主要内容,在做好预习报告的同时能够做到对理论教学内容的整体了解,把疑问带入理论课堂中解决,这样能提高训练课程的理论教学效果,更好地指导实践操作。
二、演示上一批学生的成功作品,提升学生的自信力,确保训练效果。
演示上一轮学生的成功作品,既可以提升学生的自信力,同时也给学生设定学习目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因为授课对象存在差异,仅有少数学生学过电工学,近90%的学生没有学过电工学。走进训练室,看着复杂的电路和陌生的元器件,他们就会提出一个疑问———我能做出来吗?当他们了解了前面同学的情况和观看了作品展示后,都会觉得自己也可以完成,在实际操作中能够提高训练积极性,从而确保训练的效果。
三、理论课程中运用动画、视频演示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听课效果。
夸美纽斯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在理论教学中适当运用动画、视频演示操作过程,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在讲述复杂的元器件内部结构和原理的时候,效果非常明显。传统的理论教学,学生很难清楚内部的结构,通过视频把元器件外壳去掉拆开内部组成部分,辅以动画分解内部的结构和动作过程,学生能够很清晰地看到元器件的工作过程,直观易懂。
四、设置可选项目和创新项目,以备不同层次学生选择。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才评价从资格转向能力,从技能转向创造,电气工程训练的培养目标也要随之改进。对于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分层次教学,要设置可选项目,创新设计项目,采用不同的模块组合来组织教学,尽力引导学生发挥最大潜能,达到最好的训练效果。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要建设一流的现代工程训练中心,师资队伍建设是一项重中之重的工作,是一项需要常抓不懈的重要工作。教师是一切教学工作的中心,只有好的师资力量才可以教出好的学生队伍。
现代城市道路给排水工程设计分析论文
现代城市的发展有了很多的变化,城市功能不断提升,一些基础建设工程发了改变,这些工程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将对道路给排水工程设计造成影响。道路给排水工程的设计应当依据其它工程建设、城市功能的变化、社会需求的改变、技术的提升等因素进行适当的调整的,但是当前仍旧有一部分城市采取了传统的设计方法,没有对工程设计新的影响因素进行合理的考量,使得道路给排水工程设计出现了滞后性,比如在环境保护方面,目前大部分城市的道路给排水工程,甚至是一些新区的给排水工程,都无法达到污染处理要求,市政道路给排水工程依然存在严重的污染性。
现代城市道路给排水工程设计分析论文
排水管的设计,其实质是在通过断面的范围设计,来完成其中的铺设问题,同时将道路的平面布置从竖向高程协调上进行多方面的设计,从而完成室外的排水设计,我们在进行这一设计的过程中,仍需考虑其中的一些本质问题,充分的利用地下空间,进行相应的管道线路排布,改善管理工作的任务需求。为在进行专业的设计中,所涉及到的内部问题进行改造的过程中,我们更需要针对其创造的性质来进行相应的优化。给排水工程是市政工程设室外建设的一项基础性的建设,反映市政工程建设水平,随着科技的发展,不断有新技术引入到给排水工程中。随着我国城市化建成的加快,市政给排水工程的作用也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给排水工程不仅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还会影响到水资源的应用,是解决城市内涝现象的主要办法之一,为使市政工程质量得到保证,需要尽快提高给排水的施工技术,为更好的说明市政工程室外给排水技术的使用,本研究重点分析市政工程室外给排水管线施工与相关工程设计。
市政工程排水具有相关的标准,在当前市政排水管网规划设计中,一般情况是1~3年一遇,重要地区是3~5年一遇,按照排水标准,在发生小型或者是标准设计暴雨时不会出现积水。城市建筑给排水工程主要存在几方面的问题,对城市排水工程重视不足,在资金有限情况下,建筑重点集中在地面工程建筑中,对于地下工程没有得到还总是,不少城市还不清晰地下管线信息,无法及时解决问题。在应对暴雨设计中,准备不足。另外我国市政工程建筑给排水工程在施工中涉及到不同的部分,各部门之间沟通不足,导致不少排水设置无法落实,在设计中忽视了地表径流面源污染的控制和与水资源的利用。在市政工程室外给排水系统设计施工中存在忽视充水检漏情况,排水管存在安全隐患,无法做好及时修复。
市政道路改造工程设计要点探讨论文
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城市化建设力度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加。市政道路排水管道工程是组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部分,其施工效果还会直接影响到城市居民们的生活环境。因此市政单位在进行道路排水管道工程的施工过程中,还需要做好施工质量要点的控制工作,这样才能够保障该工程的各项功能得以正常发挥。
1.1开工急。
市政道路排水管道工程多是在市区开工,其受到城市交通以及人民生活生活的影响,也就要求施工单位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完工,来降低最居民们正常生活的影响。开工日期一经确定,只能提前不能延后,为此在安排施工时不可避免的存在开工急、施工期紧凑的问题。
1.2狭窄的场地。
大多数市政道路排水工程都位于市区,在施工过程中还存在有施工场地通常比较狭窄等问题,必要情况下还需要进行大量旧房的拆迁,导致了施工难度得到较大程度的提升,因此在市政道路排水工程的施工过程中,还存在有施工场地狭窄的特征。
1.3复杂的管线。
市政道路排水管道工程施工一般情况下与各种管道的联系十分密切,如地下供热、供水、煤气、电力等,其管线情况过于复杂,导致施工难度得到一定程度的增加,如果施工过于盲目,还会出现管线被破坏的问题,,由此所造成的损失不可估量。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