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脱贫故事初中生(优质19篇)

时间:2023-12-16 18:28:12 作者:文锋

优秀作文应该具备精准的用词和准确的语法,使得文章表达力强,没有模糊或错误的地方。以下是一些备受赞誉的优秀作文,它们不仅在语言表达上出色,还在思想深度上有独特之处。

我的脱贫故事作文

“青年时代,选择了吃苦也就是选择了收获,选择了奉献也就是选择了高尚。”习近平总书记说的话激烈着无数党员干部奋战在脱贫攻坚的最前沿,在脱贫攻坚工作中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张勇就是其中一个,90后的他就职于贵州金融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6月,被派驻到么站镇香厂村任第一书记、同步小康工作组组长,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用实际行动诠释扶贫路上的责任与担当。

牢记使命勇担当。

接到“第一书记”的任命时,张勇很兴奋,他说:“从一个农家娃成长为国有企业的职工,一路走来,离不开国家的培养,现在是回报国家和社会的时候了。”他出生在沿河自治县农村家庭,老家也是贫困县,从小感受到农村的苦、农民的难,知道脱贫攻坚的重大意义。

他牢记职责使命,主动担当作为,通过深入基层一线走访群众,积极参与村级事务管理,积极落实帮扶政策,大力发展产业经济,基层组织得到加强、惠民实事成效明显。

盘点张勇的驻村工作台账:一个星期梳理完148户建档立卡户的资料;半个月熟练运用《挂牌督战脱贫攻坚应知应会手册》政策知识点;一个月走访完建档立卡脱贫户148户;两个多月熟悉全村603户3350人;三个月完成三白蔬菜基地建设,从动员、土地登记造册98户,流转土地157.05亩,务工就业50余人。

村容变样文明兴。

依靠党建引领,围绕志智双扶,提升环境形象。张勇刚到村里时,香厂村没有公共卫生设施,村民不重视环境卫生,垃圾随意倒、污水到处流。他跑项目、拉资金,筹集40万余元安装了210盏太阳能路灯,使全村亮化工程全覆盖;积极争取金控集团支持5万余元修建了60平方米党员活动室、厕所等基础设施建设;筹集7.5万元,修建了1.3公里的排污沟;拉来5万元赞助,购置车载垃圾箱21个;今年完成串户路和院坝硬化4898平方米。

配套施设有了,宣传效益和奖惩机制也必须跟上,在他的带领下,积极推进党建宣传工作。在全村6个村民小组开展“美丽乡村、从我做起”及脱贫攻坚相关政策的集中宣讲,同时为提升脱贫攻坚勤劳致富氛围,制作50余条宣传标语和51幅脱贫攻坚宣传墙画在全村各小组、乡村公路两旁、活动场所、人口集居地等进行宣传;全面开展人居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完成赵家院组和阳泥地环境整治示范点,以点带面激发群众内生动力;积极组织“查卫生、比干净”奖惩机制,并将评比结果在村“红黄榜”上进行公示,以此达到激励先进、鞭策后进,共同进步的目的。目前全村6个组环境整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村民已经自发形成良好的环境卫生习惯,进一步激发了群众内生动力。

一年多来,张勇亲自驾车负责垃圾转运,垃圾处理站来回14公里,山路崎岖,但为了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增强群众幸福感,他一直坚持着。

先锋模范赢口碑。

在抗击疫情战斗中,张勇带领村干部逐户走访宣传抗疫知识,走十几公里山路那是常事,每天工作时间常常超过10小时,饿了就泡一桶方便面吃。天寒地冻的夜晚,坚守在村口排查车辆与人员。但张勇没有一丝埋怨,用扎实的工作赢得了群众的理解与支持。坚决打赢阻击战、攻坚战两场战役。

今年2月20日文化管理员耿合荣生了重病,张勇接到电话后,第一时间驾车赶到,送到隔村33公里的县医院,直到耿合荣病情稳定后才返回村公所,回到村上继续走访摸排工作。

“群众的事无小事,要想尽一切办法帮他们解决难题。”张勇说。

开展脱贫攻坚讲习所,架起干群“连心桥”。组织群众会、院坝会、小组会这是张勇工作的一部分。在会上,他围绕“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以及贫困户生产发展措施、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子女上学、看病就医、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等对群众进行详细宣传和解读,逐一回答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提高了群众的满意度。

重点突破抓产业。

为了创新产业机制,更好地引导乡村经济发展,今年,在张勇的倾力帮扶下,香厂村积极探索,以党支部引领,建强红色引擎,脱贫有了方向。首先稳定粮食收入,驻村干部齐心协力,带领群众增加花椒种植,加强引导农技培训,增大农作物田间管理指导的频率,为缺劳力贫困户助耕助收,实现稳产稳收;其次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采取“村党支部+基地+合作社+农户”的运作模式,实行“375532111”产业规划,即花椒种植3000余亩、南瓜种植700亩、辣椒种植50亩、洋芋种植500亩、烤烟350亩、蔬菜种植200亩、芸豆种植100亩、红花种植100余亩、旱烟种植100余亩,还养牛785头,实现户均增收1000余元;同时用足用活小额信贷政策。鼓励建档立卡贫困户参与小额信贷发展产业,实现收入安全稳定有保障。

今年,党支部与威宁荣协合作社合作,动员村民流转土地220亩种植辣椒,如今辣椒长势良好。香厂村97户村民以每亩600元土地流转费用入股合作社,其中涉及土地流转建档立卡户23户115人,村民们还可以在基地务工,每天80元工资,种植、采收时段可以解决50余名闲置劳动力。

为了真正做到扶贫出成效,拓宽产业渠道,带动村民增收,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张勇积极奔走,向“娘家”寻求帮助。香厂村党支部根据区域环境优势,精心研判后,决定创新产业机制。今年3月,张勇向派出单位申请5.72万元,用于合作社购买第一批瑶山土鸡2800羽,在松树和花椒树下发展林下养鸡项目。

8月19日,在派出单位贵州省金控集团帮扶下,香厂村养殖的瑶山土鸡卖了!第一批爱心采购540羽,村民夏怀银开心地说:“我们只管养殖,帮扶单位帮我们找好了销售渠道,帮助我们增加了收入。这一次我们家就增加了8000元收入,感谢张书记的帮助。”

一边做加法,一边做减法。通过干群齐心奋战,今年脱贫24户76人(均达到脱贫标准),香厂村的贫困发生率从的27.5%降至“零”发生。

我的脱贫故事

寒来暑往,弹指一挥间,驻村已经两年有余,从一个初入仕途的毛头小伙到将近而立之年的有志青年。当初领导找我谈话的画面还历历在目,“应上级部门要求,我局需要派年轻人去驻村,你要不要去试试”。我想反正在哪里也是工作,也就做好了准备,背上行囊,奔赴普安镇阳基村这片热土。

要致富不仅要先修路,还要有产业引领,真正让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解决中老年人的就业问题。在与村支两委的协作下,率先在的刁大坝种植极地雪萝卜、稻田鱼养殖、枇杷种植。但工作开展并不是很顺利,在土地流转工作中,群众起先不是很支持,因为他们怕看不到切实的利益,土地流转不仅分文不得,还要自己去收拾烂摊子。在我和另一名同志用心用情地劝说下,群众才答应下来,好在萝卜收成大好,群众又领得务工费与土地流转费,一个个喜笑颜开,我悬着的心才落下来。

近年来,随着群众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大家对文化活动的追求也多样式,的刁大寨文化活动中心的建设变得迫在眉睫,在村支两委以及上级部门的帮助下,文化活动中心初步建成,篮球场缺少相关器材与场地规划,但由于后续资金紧张,一时间成了难题,我想到了自己的朋友是经营体育器材的,便打电话请他询问篮球架、兵乓球桌以及球场规划等方面事宜。得知是为村里建文化广场,且资金紧张后,他积极向总部询价,最终,在他的帮助下,篮球场规划顺利完成,现在,看到村民闲时与节日里能有个举办活动的地方,我觉得曾经的那些苦涩也就不值一提。

驻村期间,让我印象最深的是的刁一组的一位老奶奶,已经八十岁左右,由于担心她年纪大,无人照看,她儿媳不得不放弃厂里的工作回家照顾她,但是其孙子又在外读大学,家庭经济压力相对较大。后来,我经过与镇里协调,为他的儿媳申报了村级护林员名额,缓解了她家经济困难状况,老人很是感动。今年阳基村举办“七月半”活动,老人的孙子便打电话邀请我去她家作客,第二天她儿媳来村里值班,还给我带来两个鸡蛋,那时候感觉心里暖暖的。

驻村两年来,从入村入组时群众冷漠的眼神到现在热情的招呼让我觉得莫大的欣慰,因为我不再是他们眼中的“石领导”,而是他们眼中点滴事情都能诉说的“石哥”。

驻村两年多来,最多的是对家人的亏欠,但是每次电话打来都是劝我如何努力工作,不要担心家里。在驻村的过程中因为有了他们的支持与鼓励,才有了今日前行的动力。很有幸能参与到脱贫攻坚战役中来,如今,看着群众的生活亮堂了,生活水平提高了,有幸见证,亲身经历,不负此生,一切也都值得了。正所谓:神州掀起攻坚浪,席卷华夏贫困沙。有幸得为弄潮儿,喜看人间富贵花。

我的扶贫故事我的脱贫故事作文

万全城区西行约20公里,便是郭磊庄镇水庄屯村了。2月23日,我和工作组另外两名同志乘坐大巴车赶赴万全区与乡镇领导进行了对接,当天进驻包扶的水庄屯村。

当时村内“两委”干部刚刚换届,村支部书记和村主任刚搭班,他们认为我们来只是例行公事,一个月去几回村里,到年底给村里跑点资金就算交差了,象征性地把我们的工作驻地安排在一间简陋的教室里,破旧的门窗和拼凑的床铺,着实让我犯了难。

春寒料峭中,我们几个披着被子围着炉火,缩成一团度过了第一个夜晚。村委会看门的武大爷说,大教室里住下了三个“团长”!

村民们对工作组的态度变了,由冷眼旁观到积极参与,从评头论足到建言献策,大家的劲儿都使到脱贫上来了。乡村的路宽了,人与人的心近了,村里的环境美了,村干部的心齐了。

我的脱贫故事作文

新闻里的消息除了席卷全球的“新冠病毒”最“火”的词便是“决胜小康”和“脱贫攻坚战”吧。

早在中国古代《诗经》上的《大雅·民劳》中有“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的诗句,这诗句很好地解释了小康的含义。

在1979年,邓小平爷爷提出了要建成小康社会的壮丽蓝图。

第十九次人民代表大会上习总书记又提出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是重要收官之年。回望我们朝夕相处的大地中国发生着翻天覆地变化。中国人时刻感受着小康带给我们的美好。

在我生活的厦门市区,只要我走出家门,就能看见一个美丽和谐的世界。铺满街道的绿植让人神清气爽;遍地开花的商超提升了人们生活的便利。

但是,听爸爸说在大山里还有不少“贫困户”还未摘帽。

一天,爸爸拿着一大箱东西走回来,上面写着“扶贫订单”。

我疑惑了:“这是什么?”

爸爸回答:“是为了扶贫而买的食品。”

“为了扶贫而买食品”这种事情,我还是第一次听说。

是的,国家利用“电商”购物精准扶贫,帮那些尚未脱贫的贫困县脱贫“摘帽”。这样一来,扶贫就不再是捐钱和施舍了,扶贫也加快了全面小康的脚步,让社会变得温暖,让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二三十几年前,一家三代人挤在一间房子的寒酸样随处可见,三十年后的今天,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走进一看犹如进入了一片钢铁丛林,这不仅体现了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还体现了中国梦直奔小康的梦想。有了安居的房子,中国人离小康梦就又近了一步。

那高大的楼房,那干净的山村,那一份份扶贫订单,那一颗颗共筑小康的信心,这些动力无一不推动着中国小康社会的发展。

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新冠疫情给中国经济予一个重创。但我坚信,中国一定能走出阴霾,奔向小康!

我的脱贫故事作文

11月,贵州毕节大方县脱贫攻坚最关键的“百日攻坚战”期间,我被抽派到了全县贫困发生率最高的猫场镇新民村担任脱贫攻坚常务副指挥长,这段艰苦的岁月,注定让我终生难忘。

冰雪中扶贫。

新民村有贫困户213户872人,贫困发生率高达44.19%。全村山高坡陡,土地切割破碎,交通闭塞。水、电、路、讯、房等基础设施无法达到脱贫标准,建设基础所需的原材料全靠人背马驮,背着钢筋、水泥、砂子走在崎岖的山路上,不仅仅是满头大汗,身上都磨出了血,而肩膀上更是血迹斑斑布满深深的血痕,疼痛难耐,但是无论多么艰苦,我始终坚守初心,没有放弃。

修建危房。

为了争分夺秒的推进脱贫攻坚工作,有时候我一天要徒步行走几十公里的泥巴路去推进工作,要在寒冷的冬天骑摩托车行走几十上百公里的山路去完成任务,手和耳朵都被冻伤,脚上长满了厚厚的老茧,肩上布满深深的血痕,身上穿着厚厚的棉衣。双脚踩在冰冷刺骨的淤泥中,鞋上、裤子上全是泥巴,鞋子里灌进了水,冷酷难耐。但至少还是安全的。

骑摩托车行走在泥巴路上,很不安全,滑倒摔倒是时有发生的,去扶贫的路上,我就摔倒过几次,安全帽子上都磕上烙印,膝盖上还留下伤疤,白天顶风冒雨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晚上还要骑着摩托车到镇上参加研判会议,无数个夜晚在寒冷的冰雪中来回行走近50公里的山路,很多时候半夜三更还在扶贫的路上,根本顾不上吃饭,再艰苦也要坚决完成扶贫任务。

寒冷的冬天,艰巨的任务,我的脚指甲都走翻了,鞋子也走破了,心也几乎崩溃了,无数个深夜我在寒冷的冰雪中骑着摩托车,听着《在艰苦的岁月里》《丰碑》《金色的鱼钩》等红色故事激励自己往返在村镇之间、村组之间、组与乡亲之间。为了父老乡亲如期稳定脱贫,面对所有困难,我没有退缩,只是坚守初心,始终做到“越是艰苦越奋进,越是困难越前行”。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领导的关心和帮助下,“百日攻坚”战期间,我们完成组组通公路14.15公里,完成房屋改造209栋(其中危房改造66栋、旧房整治121栋、两改22栋),完成两硬化36000多平方米,实施了白芨、冬荪、养猪三个扶贫项目,同步推进电、水、讯等项目实施,随着新民村的发展变化,我得到了干部、群众的高度认可和一致好评,更得到了省扶贫办和国家抽查组的高度肯定和表扬。

乡亲们从不理解不支持到积极主动配合,从不打招呼到主动打招呼,主动给做饭吃,主动到村里送菜、送核桃、送腊肉等等。乡亲们听说我要暂时离开一段时间,纷纷跑到村里来找我的电话号码,说想我的时候就会给我打电话,我也经常接到乡亲们打来的电话。过春节的时候,我收到了一份意外惊喜——新民村的10名乡亲自发组织来大方看望我!

我的脱贫故事作文

遂川县高坪镇明坑村地处湘赣边界,位于红色革命圣地井冈山脚下。全村有12个小组,336户1243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93户360人,贫困发生率高达29%。当地有言:“高坪高坪,高低不平;明坑明坑,明明是坑!”

年10月,南昌海关派我到明坑村驻村扶贫,担任第二任驻村第一书记兼帮扶工作队队长。从此我踏上扶贫路,成为一名光荣的海关“扶贫人”!

扎下根来,成为“摩托书记”

为方便工作,我自费购买了一辆摩托车。整整一个月,我骑着摩托车走村入户,访民情,交朋友,手绘了“贫困户分布图”,做到了93户贫困户走访全覆盖。多数村民也因此记住了我,都说“有事就找来自海关的‘摩托书记’张振平”。在“第一书记”满意度测评中,满意度达到100%!

因村施策,开发“金竹子”“金叶子”

治穷病,挖穷根,还得靠产业。我积极推动茶叶、毛竹专业合作社发展,力推“党组织+基地+贫困户”产业模式,引导当地茶叶种植向生态环保、高附加值方向发展。现在,全村建成茶园1500亩,建成毛竹林6000亩,全村贫困户都能分红受益。推动“农村e邮”电商服务站建设,“互联网+”让明坑村农副产品插上翅膀,飞出大山,电商站销售农副产品15万元。

面对村民鲜茶叶采摘后难以及时销售的实际,南昌海关投入45万元援建茶叶加工厂,同时引进专业茶叶公司投资、生产和经营。明坑茶厂的建成,既实现茶叶鲜叶就近销售,又解决部分贫困农户就业,还壮大村集体经济,实现“村有扶贫产业、户有致富门路”。2018年,明坑村首次实现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人均年纯收入突破1万元。

毛竹要变“金竹”,打破“交通瓶颈”是不二选择。今年6月,镇村通村公路拓扩工程开工,通村公路将拓宽硬化到5米以上,丰富的毛竹资源将不愁出运外销。“山上种竹、山下种茶”的产业格局完美形成,将毛竹、茶叶打造成脱贫致富的“金竹子”“金叶子”的“脱贫致富梦”终成现实!

志智双扶,做贫困农户的“知心人”

“全力争取支持”,是我的工作法宝。南昌海关各级领导多次深入扶贫一线,访民情,解民困,做到了慰问贫困户全覆盖。提供慰问金(品)10万多元;协调社会爱心机构捐赠扶贫物资10万多元;开展消费扶贫,关警员以购代捐,以买代帮,购买明坑村农产品10万多元;开展扶贫助学,捐资捐物9万多元,助学81名小朋友;帮扶干部精准对接,实现“微心愿”5万多元。

“扶贫必须志智双扶”,是我的扶贫感悟。我们召开“干群连心会”“村民茶话会”,为贫困户脱贫鼓劲,为明坑村致富聚智。开展“勤劳智慧尚德”主题活动,评比“勤劳致富好榜样”“敬老孝老好榜样”。组织茶叶种植技术培训、电商培训、健康扶贫讲座等,让贫困农户掌握一门或多门技能,激发脱贫致富“源动力”。

“以真心关爱换真情”,是我的亲民之道。贫困户伍某,83岁高龄,因残疾而丧失劳动能力,老夫妻二人和一个患精神病的儿子居住在大山深处。我为其一家三口申请办理了低保、免费新农合和大病保险,联系医院治愈了其儿精神病,在圩镇集中移民点“幸福苑”为其申请了一套安居房。2018年12月27日,伍某一家搬进了环境优美的“幸福苑”。搬迁当日,关领导登门祝贺,赠送慰问金。伍某热泪盈眶,口中不停唠叨“感谢党,感谢政府,感谢好政策”。

整村改造,助力贫困乡村“大变脸”

“饮水安全”是脱贫“摘帽”的硬要求,“用上自来水”是村民的真渴求。大家积极努力,争取南昌海关援助18万元,协调地方资金70万元,建造了两套集中供水系统,让偏辟山村的村民用上了“城里人用的自来水”。有了自来水,开始消灭“旱厕”,推行“厕所革命”。全村95%农户完成卫生厕改造,所有贫困户用上了水冲厕。

春节期间,外出务工回来的村民惊喜发现:明坑村的夜晚不再那么漆黑,村口还多了个避风遮雨的休息亭。这得益于南昌海关出资32万元,在5公里长的村主干道安装了100盏太阳能路灯;出资8万元,在村口主干道修建“民心驿站”候车厅。在遂川县教体局鼎力帮扶下,明坑村还建成全县第一所村级公办幼儿园。

如今,走进明坑村,呈现在眼前的是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一条条水泥路四通八达,一排排农家院错落有致,房前屋后干净敞亮,文化广场上健身器材一应俱全,山上的毛竹郁郁葱葱,山下的茶垄蜿蜒绵长,村民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2018年12月,我被遂川县评为“最美扶贫干部”;201月,明坑村高质量脱贫“摘帽”,贫困发生率下降到0.8%;年4月,遂川县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2019年6月,南昌海关机关党委授予我“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19年7月,明坑村被遂川县评为“脱贫攻坚先进村”。

一路走来,感触良多,一年的扶贫工作让我懂得了“芝麻官,千钧担”的道理,感觉自己身上的担子沉甸甸的。面对组织的肯定、群众的信赖,我会倍加珍惜、倍加努力,牢记作为一名海关扶贫干部的职责使命,当好明坑村的“摩托书记”。

扶贫路上,有我洪关人!

我的脱贫故事

在这几天调查走访中,我了解到,农村贫困户之所以贫困,有的是因病致贫,有的是因老致贫,农民因年岁数大了,劳动能力下降,又缺少青壮年劳动力,导致收入下降,生活境况窘迫;有的是因学致贫,农村孩子升学是农民的开销之一,孩子考上大学是件喜事,但高昂的学费和生活费,对农民家庭是天文数字,靠泥土里刨食,根本无法承受巨大的经济压力;也有的是因愚因懒致贫,个别农民由于智力障碍或者没有文化知识而导致贫困,他们思想保守,不外出打工,也不懂得积累,甚至因为游手好闲、赌博,造成家里生活艰难。

现在导致农民贫困的各项因素中,最主要的无疑是因病致贫。疾病是农民的大敌。一个农业家庭,如果其主要劳动力因病丧失劳动能力,如果有一人得了大病,对这个家庭来说,生活将被彻底打乱,那就是致命的打击、无法承受的天大的灾难。地没人种了,不能出外打工了,更何况,为了治病,为了救命,可能把多年省吃俭用攒下的一点钱全花出去,还可能拉下几年也还不完的债务。这样的家庭生活随即就会陷入困顿,陷入无奈,陷入绝望。

精准扶贫工作已经搞两年,当前,群众盼什么,以后扶贫工作咋搞,我想除把党的各项惠民政策宣传到村户,送进百姓家中,让广大群众明白党的政策,感受党的温暖,换要通过有效方法加大扶智扶志力度,加大带动作用,精准扶贫不是简单去拍几张照片,嘘寒问暖,更不是天天开会,整天纠结资料。我个人认为从以下几方面应该如何加强完善:

1)如何通过个人贷款,调整小产业,如何通过引导调整一个地区整个大产业。

2)如何继续推广企业带动和企业分红;

3)如何完善医疗体制使每个人都能看得起病,每个人看大病,国家都能多报销;

4)随着农村老龄化发展趋势越来越严重,如何加大和提高每位老年人基本生活补贴;

5)如何提高给国家现在生活在贫困地区作过贡献的人员,如农村退伍军人、优抚对象、烈士的遗属,抗洪救灾,见义勇为等类人员的生活补贴或者救助。弘扬社会正能量。

6)如何更大利用现有普惠政策帮扶群众,而不是普惠政策稍没有执行好,就追责;

7)如何把等靠要变成我要致富,提高广大贫困户个人素质,对党对社会要有感恩之心。要有诚信。

我的脱贫故事

我叫李智雪,是县农业农村局派驻丰乐镇新田村“2+n”帮扶干部。9月底,外地的我只身来到丰乐镇新田村,走上了我与脱贫攻坚工作割舍不开的驻村之路。

刚来到村里时,我被安排在了办公室,只负责收集整理全村资料这一块工作,看着每天早出晚归、忙忙碌碌的战友们,我的心里既是羡慕但也不免有些失落,因为我完全没有感觉到自己已经加入了这一场伟大的战役中。

没过多久,迎来了工作重新分配,这一次我得到了包组的机会,然而包组远远没有我想的那么简单,那时正是人居环境改造工作进行的关键时刻,虽然之前的干部做了很多工作,但还是相差甚远,之后每天的入组入户走访成了家常便饭,每天与群众的交流成了了解群众需求的必由之路,尽管我所包保的组东西南北高低远近均有分布,但我还是坚持自己心中信念,坚持走访了解群众,因为所有的岁月静好都是有人在负重前行,而我愿意将我的青春之花绽放着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

工作开展了一段时间之后,对扶贫工作有了一定的了解,我清楚“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的真正含义。而我包保的有一户贫困户就住的比较高,自来水的水压不够,那就只能另辟蹊径采用分散供水的形式,当我有一次走访时,他家里水没有来,我心里就想没有水生活就不方便,我一定要去看看是怎么回事?想着想着我就自己走到了水源地一探究竟,那是一条山间小溪,走在小溪两侧边上青苔丛生,一不小心就从边上滑了下去,当时脑子一片空白,随后我缓过神回到了村里,战友们急切的关心,加上村支书第一时间将我送到了医院检查,心中暖意顿时油然而生,感觉心中委屈不再。

检查过后我又回到了工作岗位上,又开始了日复一日的扶贫工作,突然有一天正在食堂吃午饭时,这户贫困户背着背篼来到了村里,让我感动的是她虽然头脑不是很灵活,表达能力也不强,但是她从背篼里拿出了一袋鸡蛋,送给了我,让我好好补一下身体,尽管最后我说服了她把鸡蛋带回去给小孩吃,但那一刻一向坚强的我眼泪还是止不住的流了下来,她的淳朴与感恩、热情与善良深深的打动了我。

刚开始工作的我也会抱怨工作压力大,也会质疑我们做的工作意义何在,也想着打退堂鼓,可是越到后面我就越明白我们所有战斗在脱贫攻坚中的战友身上都肩负了太大的使命。通过我们了解政策、宣传政策再到帮助群众争取政策,看着他们房子漂亮了、生活变好了、腰包鼓起来了、每家每户都用上了卫生厕所,我的心里也有一份自豪感,我为我是一个中国人而感到自豪,我为我能加入这样一场伟大的战役而自豪!

我的脱贫故事初中生作文

__,男,汉族,1978年12月出生,1997年12月入伍,获得部队管理专业和农学专业双学历,现任__省农业厅种子管理站种质资源科科长,在《种业导刊》、《种子世界》等省级刊物上发表过《玉米籽粒机收品种的几点思考》、《加强种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__种业快速发展》等多篇专业论文。业余时间爱好写作,其《弘扬__精神永葆政治背色》一文在“__精神与廉洁政治”征文活动中被省纪委、省监察厅、__市委等单位联合评为三等奖。2016年7月至今任__县云岩镇瓦子村第一书记。

刚到村里,面对个别村民存有的这个第一书记是走走形式、做做样子、干不长就要走的质疑,这个军人出身、怀揣科技富农梦想、性格豪爽的咸阳汉子明确向大家表示,“既来之,则安之,我既然来了,就不想混日子。”他在每天走访调研、处理村务之余,就一门心思扎在试验田里干农活,一个人住在党员活动室,满足于最简单的馍馍、洋葱炒鸡蛋和小米稀饭,让村里的男女老少由衷敬佩地竖起了大拇指。

在紧靠村党员活动室的3.3亩试验田里,今年新栽植的300株矮化苹果笔直挺拔、枝繁叶茂、生机勃勃。据__介绍,这块试验田的矮化苹果树苗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提供,包含5个国内品种、3个国外品种,按照1.7_4米的株行距种植,并且套种黑豆、玉米借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由于嫁接的砧木是酸枣树,所以特别耐干旱,如果采用滴灌技术,用水量也不是很大。预计3年后挂果,盛果期亩产可达2万斤。一般农户家庭的5亩果园,有3个劳动力就可以完成全年的种植管理全部环节,无需另外雇人,可以减少当前乔木苹果疏果套袋、卸袋摘收、修剪树枝等所需大量人工的弊端。

大家在果园里饶有兴趣地听着__的介绍,不时咨询相关技术难点等农业知识,纷纷表示,这场生动的田间教学使自己拓宽了视野,开阔了眼界,树立了科技务果、转型升级、追赶超越的信心,是一次非常难得的“充电”机会,受益匪浅。来年要发挥村支部的战斗堡垒和示范引领作用,在各自村组开辟小块试验田,带动更多的群众摆脱贫困,早日实现小康。

我的脱贫故事初中生作文

我的家乡在天水市麦积区琥珀镇杨家湾村,那里以前是一个交通不发达,经济落后,贫穷的几乎被人们遗忘的小山村。可就在最近两年,那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以前家乡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坐车难。要坐车得走上四五十分钟的泥土路,一到下雨天,那本来就窄小陡峭的泥土路就更难以行走,村里的乡亲们赶个集都要跑到十几里之外的地方去,真的很不方便。

以前一进村子,一眼望去都是老旧的土坯房,至少有几十年的历史了,还有那破旧的学校,甚至有些学生用的课桌都是从自己家里搬过去的,教室地面坑坑洼洼,高低不齐。而且村子里没有医生,生病了买药都很难。

我已经好几年没回过老家了,今年暑假,姥姥跟我说村里发生了好多新变化,让我回去看看,我怀着忐忑的心情回了老家。一下车,便看到六七米宽的水泥硬化路,还有马路两旁一排排迎风站立的小树苗,仿佛在向我招手,我的心情一下子雀跃起来。

我顺着水泥硬化路,没几分钟就走到老家的村子里了,放眼一望,是一排排整齐的红砖青瓦房,甚至还是二层的小洋楼。学校也改头换面了,由原来的土坯房,变成了现在的红瓦房,教室里宽敞明亮,黑板和课桌椅全换成了新的,而且还有大大的新操场,学生们一个个神采飞扬,就像搬了新家似的,笑的合不拢嘴。

村里也新修了卫生室,卫生室里有专业的医生为村民们看病,方便多了。村上的巷道也硬化了,小汽车可以直接通到村里,乡亲们再也不用跑到几十里外的地方赶集了,隔三差五就有新鲜蔬菜和一些日常用品送到村子里来,村里也新开了几家百货店,和以前相比,吃穿住行都方便多了。

新农村新气象,短短几年内,家乡竟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真让人不敢相信。但眼见为实,这就是我的家乡,它如雨后的春笋,突飞猛进的成长着,变化着。我相信,不出几年,我的家乡会更美。

我的家乡,我爱你,我期待你每年都能有新变化,我期待下次回去的时候你能带给我更多惊喜。

我的脱贫故事

我叫路峥学,55岁。退伍转业后一直在赫章县古基镇工作。

镇党委决定派几位老同志联系村担任驻村脱贫攻坚小队队长。组织找我谈话时我坚定地说:“坚决服从安排站好最后一班岗为古基脱贫攻坚贡献力量。”就这样我担任了古基镇水塘村脱贫攻坚小队队长。

水塘村,是一个十分偏远的山村,距县城约37公里,距镇政府12公里,平均海拔1520米……有村民486户2520人,贫困人口多。在深入了解村情后,我才发现让全村脱贫任务很艰巨。

在认真分析驻村队员的情况后,我发现他们有经验的年纪太大,年轻的又经验不足。部队的历练和农村工作经验告诉我,“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于是,我组织召开工作队会议,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

扶贫先洗“脸”。分完工后,我首先聚焦于环境卫生。水塘村的环境卫生,是出了名的脏乱差。贫困户的卫生由帮扶人负责落实,公共区域和非贫困户的,由村组干部负责落实。作为队长,我主动帮扶了9户贫困户。由于我的带头示范,做到分工明细,大家积极性都很高,水塘村的环境卫生面貌焕然一新。

我相信水塘村的明天会越来越好。

我的脱贫故事自己的故事

我叫陈天晓,205月由深圳海关选派至广东省河源市紫金县好义镇小古村担任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我是个在农村长大的孩子,对农村农民有着深厚的感情。在单位发出驻村扶贫倡议后,我马上响应,来到了小古村。三年多来,有困难有逆境,但我都坚持了下来,让人开心的是,我驻守的这边土地,在我的努力下,也一点点发生着改变。

“脱贫不能靠‘长期输血’,而是要‘持续造血’,才能让贫困户真正稳定脱贫。只有充分聚焦贫困户所能所长、精准帮扶,让他们感受到靠自己也能行,脱贫才能长效稳定。”从驻村一开始,我就把这句话牢牢记在心上,将激发贫困户脱贫原生动力放在了我做脱贫工作最重要的位置上。

黄教文是小古村的贫困户,他曾在菜场打工,对于脱贫,他的思路也很清晰:“我觉得种菜好,有大棚的那种,我以前在菜场打过工,有经验。”但是,他没有启动资金,没钱买种子、搭棚子,脱贫的第一步始终迈不出去。

这其实是脱贫工作中的一种普遍情况,贫困户明明有意愿,也有能力,就是苦于没有启动资金,脱贫的齿轮就转不起来。

我得知情况后,马上入户走访、摸底调查,结合实际制定了《小古村贫困户“种养产业”项目奖补办法》,明确对想通过种养、自主脱贫的贫困户,可以发放一定的鼓励金作为启动资金。没想到这一下子就把贫困户的积极性给调动起来了!

“第一次我领了4000元的奖励金,一下就把项目搞活了!”第一次,黄教文先种了1亩,没想到初次尝试就效益不错,一下信心就有了,便继续申请奖励金,把规模一步一步扩大到5亩。现在,他已成为村里的种植大户,日子越过越好,还作为致富能手接受紫金县广播电视台的采访。镜头前的黄教文皮肤黝黑,有点腼腆,但通过自己双手脱贫的幸福和自豪荡漾在脸上。

“做梦都没想到这辈子还能上电视,感谢党和国家!感谢种养奖补的政策!感谢陈队长!让我重获新生!”黄教文现在逢人就夸扶贫政策好。

除了发动贫困户自主种养,我还提倡大力发展集体产业项目,努力把产业经济搞起来,用分红保障贫困户,也带动贫困户劳动增收:养鸡、光伏等5个产业先后落地了,每年可以稳定分红近30万,全部分配给贫困户和村集体,贫困户腰包鼓了,脱贫有了底气,村里也不再是没收入的“空壳村”,各项公共服务可以顺利开展。除此之外,我还主动促成专业合作社跟贫困户的合作,由合作社提供优质三黄胡须鸡鸡苗给贫困户,并给予技术支持和产品包销。有了优质产品,又有合作社的背书,贫困户不用愁技术、愁销路,只需专心养鸡,这种合作模式让贫困户脱贫更有信心了!

住新家,安全更有保障。

黄远锋是村里的危房户,房子是土砖房,年久失修,风雨来时,经常是“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走进屋内,墙面因漏水长着青苔,空气里弥漫着一股霉臭味。黄远锋一家五口人就挤在这间不足60平米的危房里。

“一到台风天,我们就要帮他们家紧急转移,怕出意外!”让人头疼的是,类似黄远锋这种的危房户,小古村共有12户。精准扶贫对危房户有政策,我和村干部想去落实,但各家各户情况复杂,没钱、没地、不想搬等等,什么情况都有,政策一开始执行时就不顺利。

让贫困人口住房安全有保障,是“两不愁、三保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跑断腿、磨破嘴也要让贫困户住上晚上能安心睡觉的房子!”我牵头制定了危房改造的实施方案,针对各户情况精准施以新建住房、协调住宅用地、协商临时借住等保障措施,并四处筹集资金。经过努力,12户改造户全部住进了新家。“再也不用担心台风天了!”搬进新家的黄远锋开怀大笑地说。

建好贫困户“小家”的同时,我跟村两委共同推进小古村这个“大家”的建设,推进道路硬底化、垃圾回收屋建设、路灯安装等多项民生工程的建设,不断补齐民生短板:村里泥泞难行的村道变成了通行无阻的水泥路,脏乱差的垃圾堆变成了干净整洁的垃圾回收屋,老旧残破的戏台变成了宽敞现代的村民活动文化广场……昔日“脏乱差”小古村现在变得整洁有序,与绿水青山相得益彰,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

金秋助学,成就自强之星。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只有大力发展教育,才能阻碍贫困的代际传递。“学校硬件条件差、课桌椅等设施陈旧不堪、一些成绩好的学生因为没钱放弃求学深造……”贫困村落后的教育现状,让人看在眼里、愁在心里。

“不能让孩子失去改变命运的机会!”看到校道又弯又小,师生出行安全没有保障,我就回单位争取资金改造校道;上课条件差,就联系深圳狮子会等爱心团体、企业,给学校捐课桌椅、安装校园广播系统、配备多媒体设备等等,不断改善教学条件;每年教师节前夕,还会举行“金秋助学”活动,给村里考上大学的学子发放助学金,勉励他们奋发图强、通过知识改变命运。

在众多被资助的孩子中,珍姐小孩黄瑞文最令人感到欣慰。珍姐丈夫十几年前突然离世,她一个人外出打工,独自养大3个小孩,非常辛苦。前年,她的小孩黄瑞文考上大学,本应该是高兴的事,但是学费对于贫困的她,却犹如天文数字,珍姐整天愁容满面。

我不忍心好苗子就这样失去成长的机会,马上回单位发出助学倡议书,号召有能力、有意愿的干部支持帮扶。正好有一名干部,听闻黄瑞文情况后,自愿帮助解决三年学费,支持他走进校园、改变命运。黄瑞文也很争气,一放假就打工赚生活费,在校也一直坚持参加各项志愿服务活动,还获评了“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这个荣誉十分难得,全国只有100名。

从优越特区到贫困山区,我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的重要指示精神,始终坚信“路虽远行将必至、事虽难做将必成”,埋头苦干,一步一个脚印,用真心照亮扶贫路,努力让农民获得更多的幸福感,也让小古村变得更加美丽、更加宜居。

我的扶贫故事我的脱贫故事

中专毕业的黄秀武没有选择回老家。用他的话说当时年轻气盛总觉得老家太穷回去也没出路不如去外面闯一闯。就这样他在广东当采购员一干就是8年。

春节回家探亲,看到乡亲们大部分居住着破败的瓦房,经济收入还是传统的“一橡胶二槟榔”,很多年轻人无所事事,整天坐在村口小卖部里打牌,在走亲串户时又总能听到乡亲们关于“咖啡价格老是被外来收购商压价”的无奈抱怨,黄秀武心里很不是滋味。

“能为乡亲们做点什么?”“我们村就不能摆脱贫困吗?”成为那个春节黄秀武思考最多的事情。“与其在外打工,不如回家创业,还可以带动乡亲脱贫致富。”最终,他决定就这么干了。

“刚回村时想做的事情很多,但也不确定能做好什么,但发展咖啡产业这一梦想我是一开始就有的。”

最初创业时,他选择了养猪,但是受到了极大的挫折——第一批肉猪刚要出栏,猪肉价格就跌到了历史低谷,没有人收购肉猪;价格回升时,他养的肉猪又染上瘟疫,一下子死了15头,损失惨重。但这次失败更加坚定了黄秀武选择发展长兴村的优势产业——咖啡种植加工的决心。

长兴村毗邻海南咖啡名镇万宁兴隆,上世纪60年代受其影响,村民们开始种植咖啡,1960年至1982年是长兴村咖啡种植的高峰期,种植面积达到了2000亩。但由于长期以提供原料方式出售,利润甚微。再加上1982年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咖啡价格低迷,于是很多村民砍掉了咖啡树,转而种植槟榔、橡胶等。

长兴村地理气候独特,出产的咖啡原豆品质极佳。“村里不应该抛弃这一经济作物。”从开始,黄秀武就发动村民种植咖啡。但一开始村民们的积极性不高。

为了激发村民们的积极性,尽管没有经验和足够资金,但在朋友黄辉合作下,黄秀武决定从价格上吸引村民,从而带动村子咖啡产业的发展。

“一开始我们以13元每公斤的价格向农户收购咖啡干果,比外来客商要高出两三元。但除去运输成本,根本赚不到钱。”黄秀武说,“后来,我们了解到,如果把咖啡去壳加工,咖啡生豆最低也有25元到30元每公斤,比收购干果要多挣一倍。于是我就开始到兴隆学习咖啡脱壳技术,还购买相关书籍和通过网络渠道进行学习钻研。”

20黄秀武收购0.75万公斤干果,经过自己加工销售净赚8万多,算是赚到了人生第一桶金。

“自富”不忘“带富”

“一人富不算富”,黄秀武离自己的梦想近了一步,但他却觉得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我回村的初心就是带村民脱贫、实现致富,所以自己赚到钱时是很高兴,但更多的是在思考下一步该怎么做,所以压力还是很大的。”

207月,黄秀武成立了琼中飞水有机咖啡专业合作社,注册琼中“飞瀑山”咖啡商标。当时担任长兴村党支部委员的他,一直秉持着“带村民脱贫致富”这一初心和理念,但他的一腔热情却被浇了冷水。“合作社刚成立时共有5个人,带22户贫困户,我当社长。但很多人反对这一产业,觉得不赚钱、价格低。而且当时村民都抱着观望的态度,没有人支持我。”

再难也要坚持。黄秀武用两个月的时间,挨家挨户走访村民,免赠送咖啡苗,还到咖啡地里一对一现场演示如何栽培管理。~,合作社逐步赚钱,村民们也开始积极加入。

“之前不相信这个产业能够赚钱,也不敢尝试,但黄哥一直跟我说要相信他。在他的带领下慢慢种植咖啡,学习技术,现在发展得特别好。”村民王业伟说,“黄哥为人诚实可靠,听他的准没错,现在日子也是越来越好了。”

经过多年的努力,合作社的规模不断壮大,合作社员的人数也增多了。,合作社由最初的5人发展到36人,咖啡种植面积由30多亩发展到800亩,带动近60户贫困户共同发展,咖啡产销经营收入平均每年达到50万元,社员们的年收入也由的6371元提高到20的1.8万元,家家户户盖起新楼房。

更值得一提的是,年,农业农村部发布《关于公布前六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监测合格和第八批示范村镇名单的通知》,认定300个村镇为第八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和平镇长兴村二队(飞瀑山咖啡)入选。

“带领村民走出更为宽敞的路子”

村里不少贫困户通过种植咖啡过上了好日子,黄秀武的付出也受到了干部和群众的点赞。在该县村级组织换届选举中,他高票当选为长兴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黄秀武的压力更大了。除了要破题“两不愁三保障”打赢脱贫攻坚战,他关心还有脱贫之后,怎么带领村民们更好地致富。

“年我们村实现了全部脱贫。”黄秀武略带自豪地说,“但作为一个党支部书记和致富带头人,不能满足于现状,我现在考虑最多的是如何实打实把这个产业做的越来越好,从而带动村民们致富。”

为进一步打开产品销路,提高产品知名度,黄秀武带领合作社成员积极参加农产品交易会和农民博览会等活动,合作社产品也受到国内外咖啡专家高度评价。另外,他还通过“互联网+”的销售方式,让产品走出大山,如今“飞瀑山”咖啡在海南开始小有名气。

谈到发展前景,今年36岁的黄秀武说,他将利用飞水岭的生态环境以及琼中黎族特有的制作方法,在咖啡园建立咖啡标准化加工厂房、观光游览区、特色咖啡馆品赏、民族特色农家乐、园区咖啡采摘等,把琼中“飞瀑山”咖啡打造成特色农产品及海南著名商标。

党员我的扶贫故事脱贫故事

8月,我作为选调生被分配到重庆市云阳县宝坪镇工作并被分配到宝坪镇最远的贫困村凤凰村开展扶贫驻村工作。翻开工作日志,满满的都是扶贫,干部包户、走访入户、问题排查、问题整改等字眼已经霸占了我《扶贫日志》的“半壁江山”。“白+黑”“5+2”的扶贫节奏让我身心疲惫,可是凭着“愣头青”的不服输精神,我们也在扶贫道路中茁壮成长。人之初成,非一己之功。在扶贫道路上,我们的扶贫“后盾”也是我们的“厚盾”,是他们默默支持与奉献,才能让我们这些“扶贫战士”真正无后顾之忧地冲锋在脱贫攻坚第一线,以全身之力为人民交出决战脱贫攻坚的满意答卷。至此,每一位“扶贫战士”也都应该“回回头”,对我们的“后盾”衷心地说一声谢谢。

“路漫漫其修远兮”,妻子的背影和眼泪充满着不舍与支持。

207月2日,在办完婚礼后我立马返岗投入到扶贫工作中。身怀六甲的妻子早早地为我收拾好了行李,可是眼中的不舍却隐藏不住。“你吃完午饭再走嘛”“下午四点的高铁也可以的,吃完饭得好好休息一下”“要不吃完晚饭再走”,她每次也像小孩子一样想让我把动车票再改签晚一点。可是在上班的时候,她却从不打扰我,因为我们都深深地知道,我是贫困群众的“扶贫战士”,我有我的岗位需要坚守。故此,在每次送完我后,她转头离开也是那么地“决绝“,为了“大家”,在很多时候我门的“小家”必须作出一些牺牲。“茫茫芸海遇佳人,几世修为始成婚”,纵然相思入骨,纵然长路相隔,我却知道你的背影不仅仅是不舍,也是对我的支持。“路漫漫其修远兮”,无论是群众的致富路还是我们的人生路,都要我们这些战士去打拼、开拓。

“少年不识愁滋味”,父亲的背影和放手满含着辛酸和喜悦。

父爱是一座山,巍峨高大;父爱是一汪水,深藏不露。父亲是世界上最不会表达爱的人,对于很多父亲来说,对孩子说出“我爱你”是一个需要研究的永恒命题。当前的扶贫工作已经进入冲锋的关键时期,我们已经习惯了“白+黑”“5+2”的工作节奏,也已经把所驻村落当故乡,将村办公室当成了自己的家。有一个周五,父亲给我打来电话,问我是否放假,是否回家,他好做一些准备。其实,听到这里不禁有一些鼻酸,孩子回家何时还需要父母提前准备迎接了。在听到我说要加班的时候,父亲也只是说了一句“照顾好身体,给你微信转点钱,就不打扰你工作了”。挂完电话后,我思忖良久。父亲一贯强势,也一直很“强大”,在我的心中没有他做不到的事情,可是在不知不觉中,父亲的重心已经转向了我们儿女,他只是默默地支持着,以我们的“重心”为重心。在我们忙于工作、无暇理他的时候,他只能选择放手,转身在背后默默地支持。在此,我想对您说:谢谢您的支持与理解。

战鼓声促,冲锋号急,脱贫攻坚工作艰苦卓绝,正是因为有你们这些扶贫“后盾”的坚守与支持,才能让成千上万的“扶贫战士”坚守在脱贫攻坚的战线上向着全面胜利的目标奋力冲刺。

我的扶贫故事我的脱贫故事

“李子书记”,是当地村民给他取的“外号”,34岁却有着5年驻村经历的扶贫干部——贵州省贵阳市白云区沙文镇党政办熊平。根据组织安排,从年起他便开启了驻村生涯,先后到了三个村。年,他被选派到国家级贫困村——贵州省贵阳市白云区派驻清镇市新店镇归宗村担任第一书记。在认真走访和调研后,熊平认为,要实现长远发展,必须改变归宗村党支部落后的面貌,补齐产业和基础设施发展的短板,增强归宗村自我“造血”功能,大力发展产业的同时做到扶智、扶志相结合,才能让贫困群众真脱贫、脱真贫。

支部建强党旗飘。

刚到归宗村时,因地理位置偏远、基础设施落后、村级活动场所狭小简陋、党组织带领群众致富能力不足等原因,归宗村党支部被列为软弱涣散党组织。为切实改变这一现状,摘掉后进党支部的帽子,加强党支部规范化建设,提升党支部为民服务的能力,他带着所有队员协调到各方资金,建起了500多平方米的村级综合楼和1500多平方米的村级活动场所。陆续开展先进支部、帮扶单位支部与归宗村支部的结对帮扶联谊活动,和“我为家乡献一策”、“最美庭院”、“最孝儿媳”等一系列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党员群众的积极性,在一次次支部会议、一次次交心谈心中,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得到提升。,归宗村不仅摘掉了“后进村”的帽子,还成了“全省脱贫攻坚先进党组织”,实现了“后进”变“先进”。

优化产业见成效。

熊平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依托产业结构调整,因地制宜制定了归宗村产业发展五年规划,采取盘活现有的金银花产业,发展壮大李子产业,培育元宝枫新产业,同时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建设面条加工厂提升产业水平的总体思路,形成了“一花一果一宝枫,李子树下红彤彤”的产业发展布局。“李子树下红彤彤”是指合作社在李子树下套种辣椒,通过合理套种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同时通过产业带动解决部分贫困人口就业问题。目前全村金银花全年产值近500万元,李子产值200万元,辣椒产值500余万元。贫困户通过土地入股、参与分红和劳动务工等方式增加了收入。

科班出身显身手。

熊平刚到村走访时,发现当地气候条件特别适合种植李子树,而且本地李子具有成熟早、口感清脆香甜的特性,全村每家每户都有李子树,但却疏于管理生长情况良莠不齐,大家都没想把它作为一个产业来发展。本科修习果树种植专业的熊平利用村民的闲暇时间在田间地头手把手地教村民怎么施肥、疏果、修枝,三个月的时间,他几乎走遍了每一户农户的李子地,把全村12个村民组培训了一遍。在驻村工作组和村党支部的引导下,归宗村的李子第一次有了专业的管护,还建起了鸭池河画廊农民专业合作社,对李子种植进行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统一分红。2018年,全村李子产量达20万斤,年突破50万斤,为村民创造经济收益100多万元。

朋友圈里有妙招。

产业有了,如何_产销衔接难题?让熊平印象最深刻的便是李子销售问题,前期在驻村工作组、村“两委”、合作社和村民们的共同努力下,李子种植在2018年迎来了大丰收,但到了销售的时候,大家又犯了难。由于没有销售农产品的经验,村民们只能肩挑背扛地到集市上零散销售,摘下的李子有时5毛钱一斤都没人要,有时卖不出去的李子又要原封不动地搬回家,或者忍痛倒进路边山沟里……熊平心急如焚。“不行!坐着等没有出路,得想办法!”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他编辑图片、信息,把李子滞销的信息通过朋友圈、qq群、微信群发出去,消息一经发出,一天的时间,就接了8000斤订单。他还主动联系上了几家大型生活超市和一些水果超市,滞销李子变脱销,老百姓的收入翻了几番。从此,归宗村的村民们都亲切地叫他“李子书记”。

一心一意只为民。

在日常驻村走访中,熊平发现村里很多土地都不通机耕道,基础条件非常差,村民们都是自发组织挖土把路填平,勉强能让货车通过,但由于路较陡而且没有条件进行硬化,到了来年,道路又被雨水冲刷得坑洼不平、无法通车,村民们又要重复上一年的工作……要想富,先修路!熊平再一次带着驻村队员历经2个月,就道路的规划设计和占用村民土地的问题,逐户走访、征求意见、开院坝会,做通了涉及占用土地的35户村民的思想工作,2019年6月,归宗村3.5米宽,1.8km长的机耕道终于开工了!在“李子书记”的带领下,村民们热情高涨,主动出工出力,历时3个月,归宗村机耕道通车了!竣工那天,村民们敲锣打鼓热烈庆祝。

在熊平的带领下,困扰归宗村多年的自来水问题得以解决;村集体入股的第一家加工企业——归宗村面条加工厂顺利投产,打破了归宗村无集体经济收入的局面。村里的老支书说:“看着这个小伙子为我们村谋发展的这股拼劲、闯劲,作为土生土长的归宗人,我们没有干劲都不行啊!”

2019年,归宗村顺利通过验收,实现脱贫“摘帽”出列,同时,归宗村党支部获得“全省脱贫先进党组织”的称号。熊平也先后荣获“全省农业园区建设先进个人”“全省脱贫攻坚优秀村第一书记”“全市脱贫攻坚优秀党务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当地组织部门还将他的驻村故事拍成了微电影—《李子书记的扶贫日记》。

我的扶贫故事我的脱贫故事

__省__县__镇,像一颗饱满丰润的浑金璞玉,镶嵌在郁郁葱葱的苗岭山脉之中,洒落在波光粼粼的清水江河畔。

10月18日,就在__镇脱贫攻坚指挥部里,我们前线工作队员一起观看党的十九大开幕式,聆听习近平总书记的十九大报告。党中央向全国人民再次作出庄严承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脱贫奔小康的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为了这个承诺,千千万万的扶贫工作者被派往贫困的基层农村,以实际行动践行党的承诺。

我作为__省水利厅极贫乡镇脱贫攻坚前线工作队的一名队员,派驻黄平县__镇参加脱贫前线工作,至今已有一年。一年时间里,我见识了__的美丽,也目睹了__贫困的一面。

__是美丽的,它的美丽出尘脱俗。

这里山青水秀、风景绮丽。有大高山万亩杜鹃花、翁干洞九级瀑布群、飞云大峡谷、清水江等自然风光。更为奇特的是,湘黔铁路途径此地,由于特殊的地理落差,铁轨在这里连续绕了两个大湾,形成s型,列车沿山坡盘旋而上,从村寨的一面穿进另一面穿出,形成两个相接的美丽圆环。特别是夜间,列车车窗亮着灯、鸣着笛,环状穿行在山间,灯光、笛声环绕而过,如夜空长龙呼啸,蔚为壮观让人叹为观止。这个景观,时常吸引众多的摄影爱好者前来村寨拍摄,留下了许多美好的作品。

这里还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岩门司土司城、明清古梯田、建在石板上的滚水寨子等历史文化遗迹,体现了勤劳朴实的苗家儿女适应自然又改造自然的聪明才智。

这里是苗族歌后阿幼朵的故乡,更有“芦笙会”等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节日。__镇群众几乎全是苗族,苗族喜爱苗银苗绣装饰的服装,每当苗历节日到来,苗族同胞都身着盛装,特别是妇女,佩戴银花银饰,穿上绣工繁复的衣裙,参加苗族盛会,吹笙跳舞,斗牛游方,芦笙声、酒歌声、情歌声、飞歌声弥漫在苗寨,每年九﹒二七芦笙会,阿幼朵等本地艺术家,都会回来献艺,与家乡同胞一起过节,抒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一连几天,长桌宴不散,米酒飘香,歌声不断。

然而,__又是贫困的,它的贫困让人心酸心痛。

它是全省二十个极贫乡镇之一,距县城28公里,地理位置偏远,全镇220多平方公里土地,大都是山地、丘陵,土地贫瘠,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薄弱,寨子里基本都是从先辈传承下来的苗族木屋,设施简陋;由于缺少清洁垃圾桶、垃圾车,公共环境卫生得不到解决;镇上的男人基本都外出打工,家里农活全由女人承担,路上常常看到年老的阿婆弓着背缓慢行走,背已弯成九十度,这是由于长期艰辛的劳作,老年便成了勾腰驼背的模样。诸多历史条件的制约,阻碍了全镇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没有上规模、有效益的产业,导致贫困人口多、人均耕地少、土地收成少、农民收入少,除了基本解决温饱外,仍有2万多人生活在贫困线下,是我省20个极贫乡镇中贫困人口最多的乡镇。

在全省开展的精准扶贫战略中,__镇作为全省极贫乡镇之一,得到了党和政府的更多关怀,获得了更多的资金支持,用于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产业保障就业、社会公共服务、农村环境治理,再加上易地扶贫搬迁、民政社会兜底等脱贫攻坚措施,目标是改变__镇的现状,帮助__镇2万多贫困人口脱贫奔小康。

经过扶贫工作队和全镇干部群众一年多的艰苦努力,__镇脱贫工作已初见成效,通往县城和周边县市的交通主路已是热火朝天开工建设,6000余人的易地扶贫安置点即将完工、迎来走出大山深处的苗族同胞,宽阔笔直的城镇大道两边已绿树成荫,大型生猪养殖场也即将建成,水果基地上,农民正在合作社组织下平整土地,24个村的新村委会正在装修粉刷,村民有了崭新的便民服务中心和活动广场,7500盏太阳能路灯已矗立在偏僻的乡村小道上,__镇作为全县中心城镇之一已初具规模。

水利项目在水利厅党组关心下进展迅速,农村人畜饮水、灌溉工程、山塘维修、沟渠整治、水土保持、防洪治理、小水电站改造、城镇水源地保护等一大批水利项目全面铺开,在惠及农村用水安全和质量的同时,也极大地支持了全镇扶贫产业,为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在推进项目的同时,我与水利扶贫工作队员一起,充分利用与各水利部门、单位和其他社会资源的联系渠道,牵线搭桥,为镇上滞销农产品找市场,为学校500余名贫困学生御寒用品找捐助,为贫困孤儿的生活费找资助,每一次的成功,带给我的,有喜悦,也有感动,绵薄之力,不能完全改变贫困,却能一点点触动各方观念的改变,让一个个看到贫困的人群从旁观者变成扶贫的参与者。

我们工作的脱贫攻坚指挥部,就安置在原苗陇乡政府办公楼,废弃的办公楼经简单装修后作为扶贫工作队办公及生活场所。指挥部的成员来自省、州、县各单位,是一个团结协作、敬业实干的大集体。在这里,队员们一同勤奋工作,用行动一点点改变着身边的贫困;在这里,队员们一起体验苗家淳朴的民风民情,共同分享扶贫工作的苦与乐;在这里,洒下了队员们辛勤的汗水,也收获了队员们灿烂的微笑。

看看身边的一物一事,我们更深刻理解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我们既看到了苗族同胞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也看到了贫困地区社会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脱贫攻坚大战略,需要紧紧依托党中央的顶层设计,也需要我们扶贫工作队员的基层工作来落实,更离不开山区贫困群众的脱贫愿望和内生动力。

我们的脱贫攻坚指挥部旁边,就是__火车站。这个四等小站,每天只有来回各一班慢车停靠,由于班次少、上下乘客少,火车绕着这里运行了四十多年,几乎还是几十年前的模样,几栋低矮简陋的红砖房,沿着站外狭窄的小街排列,小店铺里摆着老旧木制柜台,每次坐车前走过小街,仿佛时光倒流,回到数十年前。

每一次坐在回镇的火车上,望着车窗外层峦叠嶂的青山,我常常会思绪万千。在上世纪70年代初,著名作家、上海知青叶辛曾在__参与这一段湘黔铁路的修建。当年条件艰苦,叶辛与他的工友们开山砍树修铁路,吃住在工棚,艰苦的条件并未磨灭他们的意志。艰苦工作之余,叶辛深入__苗族村寨采风,积累了丰富的民俗知识,撰写了许多描写当地民族文化的文章,先辈们不仅留下了通向文明的湘黔铁路,还为我们记载了苗族同胞的民风民俗和的生活状况,“蹉跎岁月”,其实并未蹉跎啊!

随着脱贫攻坚的进程加快,小小的__火车站必然将产生更大的改变。等到那一天,已经脱贫奔小康的__镇一定会邀请更多匆匆而过的列车停留下来,悉心领略新__的风采。到那时,我会收集起叶辛等知青前辈和工人们在__镇修建铁路的历史,收集起脱贫攻坚工作的见闻和回忆,浓缩成一篇纪念文字,留在站前广场上,记录下前辈在这块曾经贫穷的土地上留下的足迹,记录下苗家曾经的贫困和他们向往的美好生活,也记录下我们曾参与脱贫工作的点点滴滴,激励我们一代又一代人在脱贫奔小康、奔富裕的路上奋力追赶,让__的苗家生活汇入新时代的洪流,就像这川流不息的列车一样,奔向更美好更灿烂的未来!

我的扶贫故事我的脱贫故事

当清晨的第一屡阳光从东方露出,中国移动驻闫家村扶贫工作队早已梳洗完毕。一杯牛奶,一个面包过后,开始了驻村帮扶平凡的一天。

桦南县闫家镇闫家村,建档立卡贫困村。经过几年脱贫攻坚工作的开展,村内“三通三有”已全面达标。住房、饮水、教育、医疗保障已落实到位。于2018年底脱贫摘帽。今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目前村内仅剩的8户20人未脱贫人口,这是驻村工作队王灿义、冯永全、杨志国三人的心头大事,也是他们驻村帮扶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上午8点,每天开展工作的第一件事,是工作队王队长带领着驻村队员们跟村干部开个碰头会。做好走访前的商议工作,定好一天的走访规划。会上大家各抒己见,队员小冯根据会议内容做好走访计划,今天的主要工作内容就是对村上几户贫困户进行进行入户走访。

上午8点半到11点半,按照制定好的计划走访计划,大家开始分头行动。首先,工作队员小冯来到曾庆英老人家,老太太一个人住,前段时间因为肠梗阻进行手术,刚恢复出院回来。她有冠心病、高血压的老毛病,中国移动曾前后两次来到曾大娘家中为老人现场义诊,并赠送药品与物品。大伙儿对曾大娘家的情况也十分挂念,隔三差五的去看看她,问问家里有没有什么苦难,帮扶责任人帮助其购买的鹅苗,经过曾大娘的精心饲养,也已经长大了。工作队员们详细询问了老人的身体情况,得知其身体状况良好,前段时间住院报销也快报销好了。随后,工作队一行又来到了杨桂财家,杨大爷因病致穷,但是这几年在扶贫工作队和村委的帮助下,也建起了明亮的新房子,工作队员和杨大爷亲切交谈起来,大爷一直感谢党的政策好。现在大爷家养了四头牛,并且也养了好几十只鸡,生活越来越有奔头;大爷家因为没什么年轻劳动力,村上还为他的老伴儿申请了公益岗位,大妈一直夸政策好。

在小冯走访曾大娘和刘大爷家时,工作队王队长去走访了王淑琴家里。一路上,她家的情况在驻村工作队的脑海。大孩子24岁了,小儿子12岁。前两年大闺女还没有毕业在读书的时候,给家里。村里给申请了贷款等;夫妻二人的身体都不算太好,关心他们的日常生活就是驻村工作队的主要任务,为了更好的了解他们的身体状况,工作队联系家庭签约医生,定期入户看诊,做到小病不出村,同时,工作队还帮助他们申请一些村里的公益性岗位,工作也为也力所能及,为村里做些贡献,也能增加些收入家庭收入。

在村上和工作队的帮助下,李军家栽种了自家李子园。他家种的李子甜脆可口,每年结下的李子工作队帮助其送到县里售卖,年可增收4000到5000元。

13点半到15点,短暂的午休过后,队员们又深入田间地头去和农户交谈,了解今年收成,看看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需要帮忙的。村里越来越整洁的道路和道路两旁的绿化美化带式,大家辛劳的最好回馈。

15点半到17点,回到村里的党员活动室,指导村民们利用电脑业余时间。上网查阅惠民信息并学习各类农业知识,闲暇之余,他们也和村民拉拉家常,拉近拉近关系。

我的脱贫故事自己的故事

今天起了个大早,在附近的田间走了一走,看看村民们前些日子种植的青贮和栽的果树苗长势怎么样,今年雨水还算不错,所以长势都很好,看着绿油油的田野,我心里甚是欣慰。

每天起来看一看这些个农作物的长势,已然成为我的日常工作之一,只要有一天不去看,心里就会感觉缺了点东西似的,所以我再怎么累,早上起来时,也会去看看的,那样心里才会放心。泊白嘎查的村民大部分以养牛为主,而且村里大部分地区都是沙地,对于他们来说,种植玉米和杂粮杂豆并不划算,所以结合他们自身情况和条件,我和嘎查“两委”班子宣传农牧民种植青贮玉米,一来青贮可以直接当成饲草料用于养牛,二来不用再种一些别的农作物来分身分心,来耽误自身的优势产业。为了鼓励他们种植青贮玉米,我回单位找领导想办法,领导为支持我们驻村工作队工作,组织旗委宣传部全体党员进行了一次捐助行动。筹得的8000余元钱全部买来青贮种子,分给那些买不起种子的贫困户,而且我们还结合支部主题党日活动,来到村里开展了“送温暖帮春耕”活动,邀请农牧业专家为他们进行培训指导。现在一看,这些付出已然得到回报,也希望到秋收时可以看到更为丰盛的成果。

还记得我刚到村里时,很多村民不看好我这个“城里”来的“第一书记”,大家都以为我也就是来走走形式、摆摆样子的,哪天“碰壁”了,三分热情就没了。为了改变嘎查群众对我的这些看法,我积极主动跟老百姓谈心、聊想法,处处注意自己的言行,设身处地为老百姓办事,经过3个多月的工作、生活,现在老百姓遇到什么困难,或是有什么想法都会跟我说,只要我能帮上忙的都会尽力去做,尽力去协调。记得,有一天嘎查“两委”班子来找我,说是旗里让有条件的嘎查发展壮大嘎查村集体经济,问我咱们嘎查整点什么经济好,我与“两委”班子商讨研究打算栽10亩林果树,但是,问题接踵而来种植果树区既没有井,又不通电,土地又是沙质不保水,严重影响果树的成长。这时嘎查乌书记向我会意的笑了,我也立刻懂了他的想法。我拿起手机给单位的领导打电话说明情况,并与电力公司认真沟通协调后,筹资1.8万元,为林果地通上10千伏的生产用电,解决了果树地浇水难的问题。

为了心中的这份信仰,肩上的这份责任,为了脚下的这片土地,百姓的这份信任,今后我将继续全力以赴与贫困群众一起走上一道光明的小康路。

我的脱贫故事自己的故事

11月2日,我和左拉村包村干部张志荷一同走访了城关镇左拉村精准扶贫户敏而不都一家。左拉村位于临潭县城郊4公里处。由于路途较远,早上,我和张志荷搭乘一辆出租车来到了左拉村。秋季的左拉村,道路两旁落满了金_的树叶,已穿上秋衣的杨树枝上时有麻雀在三三两两嬉戏玩耍。由于近年来的环境卫生整治,左拉村道路两旁干净整洁,民房外观是白墙青瓦的徽派风格,虽然建设的不是那么整齐有序,却也霎时给人一种走进江南小镇的感觉。

在村主任的陪同下,我们来到了敏而不都家,一座砖木结构的老房子里凌乱的摆了几件陈旧的桌椅,敏而不都和老婆奔达曲西正在热炕上喝茶吃馍馍,地下火炉上的热水壶在不停地沸腾,偶尔发出“呲呲”地响声。见到有人进来,敏而不都连忙起身招呼我们坐下。看到我们,他显得非常激动,向我们述说了他家的困难和基本情况。他说:“儿子都二十好几的人了,给家里挣不了一分钱。全家的生活就靠他这个65岁的老头子和老婆种庄稼维系。年初他家贷了5万元的精准扶贫贷款,买了两头奶牛和五只羊,奶牛产奶较多,卖牛奶挣来的钱可以补贴家用,全家人的生活稍微有所好转。面对今后的日子,他们一家不知道该怎样发展。”我们鼓励他要坚强生活,勤劳致富,政府会尽力去帮助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敏而不都激动地说:“感谢你们,相信政府不会弃我们不顾的。现在我们一家也拿了低保,我很感激。你们今天来看望我,说明政府是关心我们的,我会打起精神,坚强地面对生活。”

我在笔记本上详细地记录了他家的一点一滴,我在想,像他这样纯朴善良的一家人,应该过上好日子,应该过的幸福,应该得到帮助。顿时感到我们作为国家干部做的还远远不够,我们要将帮助群众摆脱困难放在工作第一位,努力帮助他们过上好日子。走的时候他有些激动,一路出门跟着走了好长一段路。到了路口的时候我回头看了一眼,他依旧在那里张望,顿时心里有条暖流直窜心田,很温馨,很感动。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