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体育教师论文大全(14篇)

时间:2023-12-07 15:34:39 作者:翰墨

作文是一种对学习成果的总结和展示形式,有助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推荐一些优秀的范文范本,供大家参考学习。

中学体育教师教学论文

1.1初中阶段是学生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

从生理的角度来讲,中学生进入了青春发育期,体内机能的健全,骨骼的成长与成熟较快,心肺功能、体温和血红蛋白等生理指标的变化,表明了身体各器官和各系统的发育逐步取向成熟。初中阶段也是学生性格叛逆的特殊时期,这是由于大脑皮层的沟回组织和神经元细胞趋于不断的完善,大脑神经活动的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逐步的平衡,尤其是大脑内抑制机能的成熟,由第一信号系统占优势较快的转化到第二信号系统占主导位置,为中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打下了基础。这就要求中学体育教师进行细心观察学生的情绪变化,进行耐心的疏导,体育教学方法要多样化,避免过于单一的练习方式,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初中升学体育考试这一政策的实施,充分说明了国家及相关教育部门对体育的重视程度。河南省的初中升学体育考试迈出了改革的步伐,这一年河南省的初中升学体育考试的满分成绩为50分,并计入中招总成绩,全省要实现自动化测试仪器的使用。河南省的初中升学体育考试经历了四个阶段即:起步阶段、发展阶段、徘徊阶段和深化阶段,每个发展阶段都有着各自的特点及发展趋势。正是因为国家的重视,学生的注意力渐渐的被体育所吸引,积极的练习运动技能,但是其锻炼的动机大部分是出于提高考试成绩,造成初中升学体育考什么就练什么的现象,就是所谓的应试教育。每一项政策在实施过程中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当然这个影响不能单纯的认为只有积极的影响,或者只有消极的影响,我们要用辩证的眼光去考虑问题。这种情况下,体育教师要向学生传授相关的理论知识,让学生真正的认识到体育的重要性,决不能仅仅停留在初中升学体育考试的层面上。让学生快乐的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去,积极的进行课外体育锻炼,培养自己的兴趣。

1.3教育局、体育局重新颁布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修订)》。

新修订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将学生划分按照年纪划分为不同组别,身体形态中的身高、体重,身体机能类中的肺活量,以及身体素质类中的50m跑、坐位体前屈为各年级学生共性指标。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修订,无疑对学生的体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加强学校的体育工作,促进学生进行积极的参与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及生理机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加强体育锻炼意识。中学体育教师的任务繁重,且关系到国家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的问题。但是对《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年修订版)》,不少学生纷纷表示出了标准较高,恐怕难以完成,提到引体向上可以用其他的项目来替换,有的学生甚至表示:“比跑步谁跑的快,跳绳谁跳的多就能说明他的身体素质好吗?这又不是在选运动员!”,很显然学生没有完全理解这一政策的主要目的。更有网友称:主动锻炼身体很难坚持,靠外力的推动也是良策。坚持,让运动成为一种习惯,问题就好解决了。看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版)》的实施,有的学生可以接受而有的学生则难以接受。

《礼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意思就是说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相互影响和促进的,在教和学的过程中,双方都会得到提高。教师应以平等的身份对待每一个学生,运动技能较好的学生,既要给予他们肯定,还要注意观察其不足之处,以便及时改正;对于运动技能稍差的学生,体育教师要多加鼓励,还要善于观察他们的优势。初中学生个性比较鲜明,教师要经常和学生沟通,发现问题并及时的解决问题。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坚决杜绝用粗暴的方式对待学生,处在这个时期的学生自尊心比较强,一旦伤及自尊学生就很难再投入体育锻炼中,甚至会出现焦虑和抑郁的心理状态。

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只追求达到的规定的标准,往往忽视了学生的心理状态,没有观察到学生是处于一种被动心态的接受,还是处于一种主动积极的心态去接受的,两种心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教学过程中,即使发现学生处于一种被动状态的接受,但是某项标准或规定对学生起到良好的影响,教师往往是硬拉硬拽让学生参与锻炼,导致学生课上无精打采,课间休息时却比较活跃,体育教师应该转变一下教学观念,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体育锻炼,真发现体育的乐趣,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体育锻炼。体育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适当的改变体育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基础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技术,还要培养学生的兴趣,使其真正意识到体育的重要性,为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奠定基础。

3.1学校领导要充分意识到体育教师的重要性。

学校领导是学校一切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决策者,首先学校的领导要重视本校的体育教学和竞赛工作,要配合体育教师开展有利于提高中学生身体健康水平的.体育活动,学校是一个大环境,仅仅靠体育教师的力量是比较单薄的。其次,学校要加强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重视体育教师的培训工作,全面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水平。最后学校要完善体育设施建设,没有充足的体育场地和器材,学生的体质健康从何谈起。

3.2体育教师自身业务素质的提高。

新时期,不断深入素质教育,新旧观念不断的冲撞,教学模式互相碰击,给中学体育教学以极大的震撼,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体育教师要不断的更新教学理念,提升体育教师各方面的能力来完善自己。在体育教学中难免会出现问题,出现问题时教师要给学生讲道理,耐心开导,使学生主动意识到体育课的重要性;在上课过程中体育教师的课堂要生动活泼,教学示范要准确、到位和优美,让学生有主动想要学习的欲望。

新时期的大环境中,体育教师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了解本专业领域的发展趋势,要不断学习本专业的边缘学科,以更方便地为体育教学服务,全面学习有关体育学科的知识体系,掌握重要的相关信息,与此同时,要不断的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创新性思维能力,本着开发学生的智力和思维能力的原则,在安全的前提下,进行体育教学。

3.4发扬体育的拼搏精神。

体育教师言传身教发扬体育的拼搏精神,在教学工作中体育教师要以身作则、尊重学生和热爱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体育教育的事业中去,认真的学习和研究本领域相关的优秀科研成果,改进教学方法,端正教学态度,培养更多优秀的体育人才,为国家的体育事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中学体育教师职业认同探讨论文中学体育教师职业素养结构

大众传媒的文化表现与走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众文化转型的未来走向。大众传媒的“议题设置”是社会主流文化和社会控制性舆论形成的主要原因,逐渐成为再现和建构文化身份的重要途径与资源[4]。针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公共传播领域呈现出的缺失状态以及信息交流不对称的态势,媒体要发挥社会文明的传承功能,具备高度的文化自觉性,深入了解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并对其深层文化的精神实质进行探索,通过对优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挖掘与包装,主动介入或干预体育文化的传播,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提供科学、合理的言说框架,通过对传统体育文化的描述与不断追溯,进而吸引受众的广泛参与,重拾其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记忆,弥合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断裂,并实现与西方体育文化的交流与对话。同时,作为一种“社会文化装置”,大众传媒在传播过程中,应同时兼顾效益与公益,加强体育文化传播的“把关”工作,做好媒介“守门人”,发挥主流舆论导向作用,积极响应国家的文化强国战略,不断强化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的现代意义,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伦理本位”理念引导,地方特色呈现、民族个性和审美习惯表达方面不懈努力,探索符合广大受众文化接受的传播方式,重新发掘和弘扬传统体育文化的精髓,加强国人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认知、理解和记忆,发掘和塑造属于这个时代的新的体育文化精神。另外,在数字化传播时代,大众传媒应根据受众的不同特点,建立起形式多样而灵活的信息反馈渠道,充分运用新媒体技术,通过在政府主导下成立专门的民族传统体育网站、建立官方微信平台等手段,在充分发挥报道权威、内容详尽、分析透彻等优势前提下,加强与新媒体的互补与融合,不断扩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形态。

4.2拓宽传播渠道,拓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建构的空间。

组织传播和群体传播在信息传播方面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两种传播方式尤其是组织传播,以自身的系统性、民族性、文化接近性等特点具有明显的传播效果。群体理论研究表明,相对稳定的群体对影响人们的思想起着重要作用,其效果甚至要大于大众传播,并且有利于个人从群体中获得社会认同感。长期以来,尤其是在经济相对落后的民族或地域,它们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在不同群体文化活动中,群体规范一旦形成,将在个人的社会文化实践活动中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有利于群体形成较为稳定、一致的文化认同;因此,应鼓励相关组织或群体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实践活动,如近年来在全国广泛兴起的广场舞群体,同时各级政府基层组织要对本地域或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宣传和对外交流,并充分利用科学技术手段,推进文化传播的信息化建设,如建设专门的网站,使静态保护和动态保护相结合,并在政策、资金和人力资源等方面给予扶持,积极对接优秀的民间群体组织,因势利导,不断拓宽体育文化传播空间,促使更多受众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生认同。教育传播作为重要的组织传播方式,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至关重要。但现代的学校体育教育无论从内容到形式都陷入了对西方竞技体育的“文化模仿”。虽然,1992年国家教委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指出不同地区的学校可以选用具有地域特色的内容[15],但由于民族传统体育的教材建设问题以及其本身的特点影响制约了其在学校教学中的应用和开发。在学校体育教育中,要加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教育的扶持力度,因地因时制宜,充分挖掘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加强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开发,鼓励通过对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器材、服装、规则的创新,提高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在学校教育中的科学性、健身性,使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活动真正能成为我国传统文化复兴的一个重要窗口,并使广大学生真正热爱并参与其中,不断提高文化认同感,并主动承担起本民族体育文化传承的责任。另外,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迅速普及,“文化媒介化”现代化转向会促成受众对多样体育文化的“想象性认同”,博客、qq、微信等已经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尼葛洛庞帝曾说过“数字化生存……让弱小孤寂者也能发出他们的声音”[16]。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而言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改变了大众传媒单向传播的态势,有利于拓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空间,为多样体育文化的交流与竞争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另一方面,由于媒介环境下群体规范约束力的降低,群体压力的减小,会促使更多个体在网络空间寻求自我身份表达和认同的资源,而隐身于各种传播空间的“意见领袖”因拥有大量的“粉丝群”,通过对某一主题的上传、转发和评论,起到了“议题设置”的功能,在一定程度引导着社会舆论的发展走势,因此要重视“意见领袖”在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中的引领功能,同时要加强信息监管,加快推进法治建设,不断提高传播者的媒介素养。

4.3建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价值体系和话语体系。

发展繁荣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增强其影响力和传播力,对民族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天人合一”“内外兼修”“身心自然”等历久弥新的“文化基因”要予以坚守,深入挖掘具有文化特色、历史底蕴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构建出一种整体的、符合现代社会公共诉求的、独具时代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价值观,使其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独特的“文化标签”[17],成为能与“他者”体育文化平等对话的文化资本以及建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的价值坐标,并使其在文化意义的承载和表征上与现代国家和政府、社会公众群体紧密关联,实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所承载的意义结构与人们集体性的文化心理结构重新契合。否则,单纯为迎合外部世界的“文化想象”[11],而进行的带有强烈功利主义色彩的盲目商品化,只会形成完全脱离生活的“假”文化和没有活力的“死”文化,背离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本质。另外,须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保护是为了更好的发展,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过程中,“不能消极地把保护工程看成是对濒危文化遗产的收容所”[18]。“现代传播媒介是一种对个人和社会进行影响、操纵、支配的力量,它具有界定事物、论述事物、解释事物、形成或塑造公共认知行为和价值判断的能力”[19],伴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其文化影响日趋明显。文化传播主体在增强文化自信的同时,要树立文化多元主义的立场,采用灵活多样的传播策略、手段和技巧,把控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竞技体育文化的互动的合理张力,建立“文化对话”机制,逐渐消除和打破跨文化交流的隔阂与疏离,不断提升我国媒介体育的文化话语权,这样就可以对民族传统体育的从术语界定、意义诠释、言说方式3个话语体系要素出发,对全球性文化进行科学的、合理的选择性接受、合己性理解、颠覆性解释、破坏性重构和创造性发展[17]。

5结束语。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整体的实现过程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相统一,符号和意义相统一的传播过程,也是人类文化认同的形成的实践过程。当然这种统一不是绝对的统一,这种文化认同也不是普遍的认同,而是基于一定的社会历史情境中,或因时间而变,或因空间而异,但传统文化中的历史底蕴、文化因子却未曾改变,“本土犹如系物桩,拴住同一本土的人与时间连续体、历史共同体之间相同或相似的经历、情感、身份和主体文化”[17],吸引着人们自觉践行着文化传承的功能。而全球化传播带来的时空压缩和混杂性,致使传播主体异位、意见领袖式微、传播内容同质、传播定位迷失、文化冲突加剧,彻底颠覆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结构,使得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认同维系功能被消解了。伴随着传媒技术的不断发展,大众传媒凸显在文化变迁中“舆论领袖”的重要性的同时,正加剧着“文化媒介化”态势,已成为人们赖以观察、认识世界并调整和选择自己行为的须臾不可或缺的参照系[20]。通过对民族传统体育进行碎片化、表面化的文化表征,解构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的核心价值基础,致使广大受众体育文化身份模糊、混杂与流动,从而引发普遍意义上的认同危机。“文化即传播,传播即文化”,在正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问题的现实基础上,基于传播学视域,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相关问题进行追溯、描述、解释、修正与创新,如何通过传媒建构起当代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新表征,打破“他者”体育文化的禁锢与隔离,重拾“我是谁”“我们是谁”的民族传统文化坐标,进而重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信心,已成为我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3]张旭东.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6]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的生存[m].胡泳,译.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

[19]陈龙.媒介文化通论[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9.。

[20]郑瑜.媒介素养与传媒责任[j].当代传播(汉文版),2007(4):1.

中学体育教师职业认同探讨论文中学体育教师职业素养结构

何为自我意识?不仅表现在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上,还包括对自身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和态度,是决定体育教师职业认同度的关键因素,是体育教师主体自我构建的。而其自我意识的体现是个体心理活动综合技能的表现,而非个别心理机能的体现。传统的教育制度和观念仍然充斥着我国的每所大中小学之中,而受此影响,加之中学升学压力大,体育课地位低,不受重视,往往被文化课所代替,这是大部分学校中很常见的现象。自然的,体育教师也成为不受重视的群体,被边缘化,最终造成体育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越来越低,极大地降低了职业认同度。随着国家提倡素质教育的力度逐渐加大,国民体质健康成为新的风向标,国家开始重视大众体育,所带来的良性循环就是,学校体育课逐渐加多,体育教师在学校和社会的地位及职业社会评价得到很高的提升,这些重新唤起了体育教师的职业认同度,并起到了推进作用。

体育教师在职业认同感缺失的长期影响下,对待工作无积极性和热情,而随着国家不断推动国民素质的提升,素质教育提倡的力度不断加大,使我们看到了重新唤起体育教师职业认同的希望,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2.1职业认同影响体育教师的心理健康。

衡量一名体育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尺,就是看教师是否热爱和认同体育教育工作。这也是决定教师心理体验层次和态度的关键因素。但根据近年来关于此项的调查研究,以全国成人心理健康的平均水平为标准,大部分体育教师(包括中小学和普通高校)的心理健康水平都是偏低的,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是体育教师对自己职业的热爱度和认同度较低,缺乏激情和信心,对自己的前途不抱有希望。长时间在这种心态影响下,很多教师心态严重不平衡,有的甚至另谋出路找寻其他副业,造成体育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下降。

2.2职业认同是体育教师发展的驱动力。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传递体育文化的事业,是体育教师的本职工作,在这个过程中,体现了其生命意义,寻求了职业价值。其中对于职业认同,即体育教师用自己的职业来回答“我是谁”、“我应该怎么做”等问题,是其专业成长的基础和出发点。在职业认同的帮助下,教师正确认识自我,对于自己的生存状态和生命价值进行深刻反思,找到正确的平衡点。职业认同越是清晰、积极,就越有利于教师适应所处环境和条件,减少压力,对工作充满动力,工作满意度提高,教学效率也得到提高。同时,职业认同度越高的教师,喜欢满意自己的工作,在工作上更加积极、上进,认为自己的工作是最适合自己的,并感到骄傲。

目前,对体育教师教育的研究问题,从文献分析来看,已经不单单是纯理性的技术关注了,而更倾向于教师整体的发展,尤其是情绪维度更为重视。这种取向在本质上也符合了教学的伦理。体育课程还在不断地改革中,是以全新教育理念为导向的。“课程标准的决策者、学习过程的指导和促进者、学习活动的设计和组织者”等新的角色是给予体育教师全新的职称。这些全新的职称对体育教师的意识和能力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挑战。目前,大部分教师对待课程改革都有了较为深刻的印象,这无疑得益于一些师资培养和学习机会是具有针对性的,但要想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最终目的,仅凭这些还是不够,要让这些观念转变成教师内在的一部分,体育教师应深刻认识到,体育活动是学生和自身生命发展的重要平台。

对于体育教师职业认同的问题,关注的点不仅仅是它如何形成,还要关注所发展的环境,最为关键的则是发展到不同阶段,教师的教学实践特点。教师职业认同的形成包括形成内容和形成途径。形成内容:包括心理学、教学、人事关系和学科内容方面。形成途径:主要来源于教师个人实践的直接经验和教师自身背景知识。体育教师在现实中的教育实践总是和心中的职业期待存在一定差距,学校的场地器材不足,课程不多,对体育工作不重视等原因都会使体育教师的职业认同发生偏差。因此,教育实践是唤起体育教师自我重建和职业认同的关键,体育教师要得到真正的专业成长,必须以当前发展需求为中心,结合体育教师现状,研究并找到教师心理体验和倾向与现实教学活动的关联,这样才能重新唤起他们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引导他们发现工作的意义和价值。

经验+反思=成长。这是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针曾提出的,是针对教师自我成长的总结。自我反思是一个能动的、审慎的认知加工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情感与认知相辅相成,相互作用。职业认同度应以实践反思为出发点,体育教师将自己生命里的闪光点通过叙述的方式表现出来,这些闪光点也是自我与社会和学校文化等互动的结果。当然,被彰显、被看见和被分享这些自我叙述是我们所希望的,推动和促进职业认同度的话题,进行反思和讨论,对其理解更深入和积极,使之更丰富和具有生机,从而更接近教育的本质,体现出体育教师工作的意义和价值,有更多的积极体验,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由于结构的限制和氛围的影响,体育教师的处境往往比较尴尬,所以,在反思中,结构和能动性是主要内容。是顺服这些外在结构规范、传统,还是通过能动的作用去改变结构?大部分教师都很困惑,尤其是新教师。在职业认同形成的过程中,反思都是具有一定规律性的,而发现这种规律,认识反思的价值,是有助于教师认识职业认同的能动性,鼓励体育教师重新思考一些被视为理所应当的事物。

3建议。

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离不开体育教师正确的引导,所以说,体育教师是人类体育文化的引导者和传播者,而正确的引导方式又离不开教师的专业成长,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应培养自身具备内在的发展和自我意识。随着体育教师慢慢被认识的更多和重视,教师主动自觉发展的价值逐渐被认同,职业认同问题是对“教师主体”研究的进一步深化。探讨体育教师职业认同来源以及影响因素,对推动我国体育教师教育不断发展,使我国体育教学改革更顺利,发挥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中学体育教师职业压力思考论文中学体育教师职称有哪些

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其本职工作是对高校学生进行体育教育.作为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必须拥有必要的专业技术,擅长多项体育项目,并要求自身的教学能力与专业能力相匹配,从而使教师自身拥有足以满足教学要求的专业素养.而作为教师专业素养之一的责任意识,高校体育教师必须明确:将责任意识看的过轻或过重都不利于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压力的纾解.因而高校体育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责任意识.

2.1.2提升自己的科研水平。

科研是高校体育教师的另一任务,想要顺利将这座压在高校体育教师心头的大山去除就要求高校体育教师拥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科研水平.教师可以在闲暇之余对国内外与自身科研任务相关文献进行了解,并自身进行试验,从而得出可靠数据与新的发现.

2.1.3正确认识自己,平和对待职业发展。

高校体育教师需要用一颗平常心去面对职业发展.教师晋升是一件很平常的事,在面对缺少晋升机会时,首先从自己身上发现不足,而不是去责怪学校与社会的不公,这对于高校教师压力的缓解具有一定作用.此外,正确认识自己,制定合理的职业规划,不报不切实际的幻想对于舒缓高校体育教师的职业压力也起到重要作用.

2.1.4树立正确压力观。

想要缓解压力,首先就需要正确认识压力.在面对职业压力时,高校体育教师认真分析自身压力来源,并正确对待这些压力,从而在达到缓解自身过大压力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帮助教师激发自身潜力,达到更好教学水平.

2.2学生。

高校学生作为高校体育教学的受方,他们的行为举止可以说是教师职业压力的来源之一.因而想帮助高校体育教师缓解职业压力,就必须让学生明确:在平时参加教学活动时要积极参与,不因个人不满而妨碍老师教学任务的进行;要尊重老师,不对老师恶语相向.

2.3学校。

高校作为高校体育教师的直接管理者,应给予教师平等的对待,特别是在津贴福利上.津贴福利教师受关注程度是直接体现,平等的津贴福利能让体育教师直观感受到自己的受重视程度,从而减轻他们由于不平等对待而造成的的心理负担.

2.3.2公平开展职称、职务评选。

公平公正的进行职称、职务的评选可以帮助高校体育教师在面对不公平时产生的心理压力.而适当提供更多的晋升机会则有利于舒缓高校体育教师由于职业期望与实际职业发展中存在较大差异而导致的职业压力.

2.3.3教学评价标准合理。

在进行教学评价时存在着一些不平等因素,如学历、年龄等,这些因素会导致体育教师职业压力的形成.因而,为缓解高校教师在面对教学评价时的巨大压力,高校必须进行认真探讨,从而制定科学的教学评价机制.通过合理教学评价机制是正确反映教师教学任务完成情况.2.3.4适时给体育教师提供进修机会拥有强大的专业素养是一名体育教师信心的来源之一.学校适当的给教师提供培训机会、鼓励教师进行进修有利于体育教师专业技能的提高,从而有利于教师职业压力的舒缓.2.4社会2.4.1贯彻素质教育观念,正确对待体育教学和体育教师社会对于不同科目教师所存在的差别对待问题一直很突出.而这种问题首先是在小学中存在.小学中家长将语、数、外看作是主课,其他课程看做是副课.家长教育孩子要认真对待主课,而副课则都是些“没有用的课”,这就是“学科歧视”.随着年级的升高,这一“歧视”现象表现的更加明显:高考要考就是主课,高考不考的就是副课.人都是经验类的动物,孩子们在耳濡目染中学会了对课程重要性的划分,并将这种划分延续到大学之中.高校中的体育仍旧是副课,得不到应有的重视.高校体育教师心中自然就产生压力,因而社会必须树立正确是学科观,将素质教育的理念继续深入贯彻,对所有学科一视同仁,给予体育学科、体育教师应有的重视.

2.4.2加强与家长、学生、学校的沟通。

高校体育教学需要学生、学校的共同理解,只有提高对于体育教学的认识,才能给帮助高校体育教师获得理解与支持.学生无理的投诉、学校给予的不公平待遇都会导致体育教师心理负担加重,从而导致教师压力的增加.社会作为共同的桥梁,有义务去畅通学生、学校与教师之间的沟通渠道,通过建立网络论坛的方法,使得体育教师压力的减少.3结束语高校体育教师产生的职业压力由多方面压力来源组成,想真正解决高校体育教师的职业压力带来的问题,首先就要对于高校的体育教学予以其应有的重视,对体育教师的心理健康予以其应有的重视.教师年复一年的进行教授着相似的内容,极易产生职业倦怠,而要想真正解决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除解决教师的职业压力外,还需从多方面看待这一问题从而提出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法.

参考文献:

〔1〕郭敏.基于教师专业发展视域的高校体育教师职后教育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

〔2〕井玲.大学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状况及其相关因素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7.

〔4〕谢岚岚.四川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状况调查分析[d].苏州大学,2009.

中学体育教师论文

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为指导,认真领会《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勇于探索,求实创新,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和不怕困难的精神,全面增强学生身体素质,提高体育健康水平。同时,围绕学校体艺特色工作,努力打造我校特色品牌。

一、工作目标:

1、开足、开齐体育课程,上好体育课。加强体育课堂管理,提高体育教学质量,达到人人喜欢上体育课的目的。

2、抓好“两操一活动”的质量,推动阳光体育运动的发展。

二、具体措施:

1、加强学习,提高体育教师业务水平。

(1)组织理论学习。利用体艺教研组活动时间组织体育教师认真学习《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领会精神,将新理念新思想渗透到体育备课和上课中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关心、鼓励、爱护每一位学生。通过积极有效的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达到人人喜欢体育课,人人尊敬体育老师的目的。

(2)组织体育教师认真学习,通过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鼓励体育教师大胆创新,积极探索,不断改进体育课堂教学手段,充分挖掘学生潜力,积极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强身体,长见识,励意志。

2、严抓体育教学工作,切实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

(1)强化常规管理。明确体育课堂常规要求、体育教师上课要求、着装要求等等,进一步规范体育课堂教学行为,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体育运动精神,全面提升学生运动水平和体育健康水平。

(2)严抓备课、上课质量。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体育教师要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成长规律,积极思考,深入钻研,开展有效的、有益的课堂教学内容,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不断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和运动能力,达到备好课上好课的目的。

3、提高“两操一课间活动”质量,落实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方案。

(1)严抓“两操”质量,振奋师生精神。“两操”是反映学生整体面貌的“形象工程”,是学校整体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窗口,也是学校体育管理工作方面的一项重要内容,抓好“两操”质量能促进学校的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本学期将继续严格规范广播操的进退场的秩序及做操质量,整队做到“静、快、齐”,动作做到规范、美观,同时老师与学生一起做好广播操,并对各班的。出勤情况作专项检查。一年级将继续练习做好广播操,二至六年级本学期将举行广播操比赛。平时的体育课上,体育老师要对眼操的动作要领及学生用眼卫生作仔细讲解,学校少先队将对各班级的眼保健操情况作专项考核。

(2)丰富课间活动内容,提高活动质量。本学期,我校将继续践行“每天活动一小时,幸福生活一辈子”的现代健康理念。根据各年级段学生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大课间体育活动方案,具体明确活动要求,做到活动四个落实:即辅导老师落实、活动时间落实、活动地点落实、活动内容落实。坚持每天组织学生走到操场上,走到阳光下,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和形式,锻炼学生体质,促进健康发展。体育组将对大课间体育活动情况作专项检查并予以公布,以确保每天大课间活动课的质量。

(3)坚持冬季长跑,磨炼学生意志。按照国家体育局及市局文件精神。本学期将继续做好阳光体育运动冬季长跑活动,将每天上午的课间操改为师生长跑活动,做好宣传工作,制定好长跑活动方案,组织校师生积极投身于长跑活动中来,培养学生不怕困难、用于挑战的精神。在此项活动中,体育组将做好督查工作,要求各班级每周填写一份长跑记录表,每周上传两至三篇学生长跑日记和长跑体会,今年四月底,将对全校各班级的冬季长跑情况作专题总结,对先进个人和班级进行表彰。

三、主要工作安排:

1、制定学校体育工作计划,

2、一年级学生继续学习第三套广播操《希望风帆》,二至六年级学生复习广播操,四月份举行学生广播操比赛。

3、总结冬季长跑活动,对先进个人和先进班级进行表彰。

4、制订好20xx年大课间体育活动方案并组织实施。

5、开齐、开足体育课程并积极开展小型多样的体育竞赛活动。

6、组织学生体质健康的测试、上报、验收工作。

7、撰写体育课题论文,总结本学期工作。

新任中学体育教师执教能力探讨论文

教什么?有时候会困扰我们教师,如何安排教学内容是教师必须掌握的技能之一。首先,各地区的实际情况不同,特别是新课程推出后,没有具体的教学内容,在放宽对教学内容的限定后,给体育教师带来的疑问是——教什么?体育课的制订需要根据不同年段的水平特点、教材特点、气候特点以及不同教材搭配等情况来综合考虑。其次,在确定教材后,要明确教学内容的时数比例,要坚持实践性、灵活性、综合性的原则。再次,需要明确每个教材的教学计划。例如,蹲踞式跳远这一教材,应该划分为几个教学课时,每个课时应安排什么教学内容,不同内容的重难点是什么,这些都应该明确。最后,国家体质健康测试的一些内容也会占据体育课的课时,如何将这些内容融入到教材中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例如,2014年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监测有较大的调整,除身高、体重、肺活量、50m跑、坐位体前屈为各年级学生的共性指标外,高中各年级组还有立定跳远、引体向上(男生)/1min仰卧起坐(女生)、1000m跑(男生)/800m跑(女生),我校将该内容作为体育课成绩的一部分,是为了让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有较好的时间保证,符合教材选择要符合本地区的特点。这是我们要知道教什么的问题。

2怎么教。

怎么教?这是教学策略问题,当我们定好教学内容,就考虑用什么方法来教会学生所要学的内容。教师在处理一个教材时,更多的是关注教材本身的重点难点,针对教学重难点来设计教学思路,挖掘教学手段和方法。怎么教,更注重教师对教学手段的掌握,对教学方法的运用,对教学技巧的领悟,理论指导实践的倾向更浓。在教授女生行进间双人传接球第一次课时,一般都会把学生的脚步动作作为重点,把脚步节奏和手脚协调配合作为难点。围绕重难点设计教学手段,一般都会考虑由易到难,由徒手到持球,由走到跑,由慢到快。练习方法依次有:

(1)2人走动中徒手传接球练习;

(2)2人跑动中徒手传接球练习;

(3)2人走动中传接球练习;

(4)2人慢跑中传接球练习。但是教学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单个练习时,看不出有什么不妥,但是当最后完整练习时,女生的带球走现象很明显,前面设计的徒手、慢跑等练习形同虚设,练习中还是要反反复复强调,教师教得烦累,学生学得茫然。这对于完成教师预设的教学目标就会有一定的难度。传统的教学方法固然有它的可取之处,但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时常考虑,在不多的教学课时里,能否有更好的'方法来完成我们的教学任务呢?在教学实践和反思中,笔者对教学手段进行了一些改变。练习方法。

(1)原地正面提膝传接球练习;

(2)原地小跑正面传接球练习;

(3)左右侧向原地小跑传接球练习;

(4)行进间传接球练习(由慢到快)。这个练习手段的变化,使女生带球走的现象大有改观,因为这个练习从头到尾都在用节奏的方式,来刺激学生传接球时跨步接球,上步传球的脚步节奏,当学生适应了这个节奏,在行进间练习时就较少出现带球走的现象了。在强化了脚步动作和节奏的练习后,让学生进行慢跑中传接球练习,这个练习当中也会出现传统教学方法中,学生因传球路线的不稳定而出现停顿或走步现象,但是在前面脚步动作和节奏练习的基础下,学生对脚步节奏熟悉,对运动中的传接球有了适应,教师在讲解和对比原地与行进间传球路线的不同后,学生一般都能够较快地调整传球线路,从而能够更加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这就是在教学方法上下功夫,更明显地体现教学效果。

3怎么学。

于素梅《体育学法论》一书中定义:体育学法是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为学习和掌握运动技能等所采取的行为方式和认知策略。学法有听讲法、观察法、模仿法、练习法、提问法、讨论法和展示法等。在日常教学中,怎么教的问题探讨得较多、较深,因为涉及教师层面较多,教师比较关注;但是怎么学涉及学生层面较多,模糊性更强。怎么学的问题总觉得是一个“黑箱”,我们教学中知道学生会遇到一些学习困难,但是不太容易解决产生这个结果的原因。因为,人的大脑不象一张光盘,刻录什么内容就能输出什么资料,人是一个复杂的个体,当我们将一个动作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经过自己的视觉表象,输出所学的动作各异,在学生头脑中加工处理的过程就是我们为之困惑的“黑箱”。但是,这个学习的“黑箱”肯定有迹可寻,可以从外显的行为方式来判断学生内隐的认知策略。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学得会、学得好,这是我们教师必需认真研究的问题,学法的探讨开始在部分教师中热衷起来。怎么学是从学生的视角来审视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否有效的关键。这中间还有一个重要的纽带——学法指导,学法指导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效果,是体现教师教学智慧的最有力的环节。学法指导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能够较好掌握动作技术。掌握学生学习的规律,知道学生学习的策略,了解动作表象的加工过程,是进行有效学法指导的关键。学法指导可以多种多样,其来源可能是依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可能是从别人那里借鉴的方法,也或者是经过讨论研究总结出来的一些行之有效的手段。学生练习过程中,他们的动作反应了其在学习中对动作的理解和技能习得的反馈,根据这个经验,我们要让学生知道如何听讲,如运用不同的语气,提高学生听讲前的注意力;如观察教师动作前,要求学生重点观察哪一部位;如模仿动作的时候增加情景设计,提高学生对动作的理解等。要让学生互相学习,学会互相评价来提高对动作的认识。以情景教学为例,在学习抢篮板球的卡位动作时,如果教师先预设比赛场景动作,模拟比赛画面,那么抢篮板球的卡位动作也就很自然地体现了,这比简单的设计起跳时机,练习跳抢篮板球的动作对学生运动表象的刺激来得更深,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所做动作的目的,有利于学生对动作的把握。一开始学生可能对卡位动作不熟悉,教师根据前面的情景教学,再讲解动作要领,就便于学生对动作的顺序和结构的关注了。然而动作要领讲解即冗长又不利于学生记忆,教师就应该在学法指导上下一番功夫,让学生简便记忆动作。如编顺口溜:取位准、下盘稳、身贴紧、合理顶,用“准、稳、紧、顶”4个字形象地将卡位的整个要学的动作归纳其中,学生从视觉表象转化为运动表象就更加容易,学习就更加简便,效果就更加明显。教法是学法的基础,学法是教法的智慧表现,而连接教与学的学法指导,是教师钻研教材、研究学情,提高教学效果的法宝,值得很好地挖掘与开发。

4学得如何。

学得如何是教与学结合的成果,是检验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以及教与学之间的学法指导成功与否的最直接的显现,教与学所围绕的最终结果是学习效果。如何评价学得好坏,应该从几个方面来考量:首先,要看教师对整节课的预设,从教学目标来判断教师是否了解学情,是否能正确定位该教材的难易程度。例如,教师教案中的教学目标是初步掌握某个动作,那么对学生学会技能动作的要求就低;如果是较好掌握某一动作,那么对学生学会技能动作的要求就较高;如果是熟练掌握某一动作,那么学会该动作的程度就更高了。其次,要看学生学习目标,也就是学生最后所学动作是否完成了学生自己所要求达到的程度,他们对课的体验是轻松愉快的,还是沉重有负担的。再次,要看教学过程中,教师所采取的学法指导是否合适,在教师教和学生学之间是否搭建了很好的平台,有没有亮点和创新之处等。经常听课的教师可能会有这样的感触,某个教师的课上得很好,很成功。在反思、探讨的时候发现,课上得好,是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会某一动作时,很有方法和手段,学生能很快理解和有效模仿,形成了一套具有个人特色的风格,这是很让人羡慕和敬仰的。笔者身边就有这样优秀的教师,经常对这些教师感慨地说:“一直在模仿,却从未能超越。”所以,学法指导是应该值得重视和开发的,未知的东西多,却有无限的“风光”在其中。

文档为doc格式。

体育教师教学经验论文

摘要:分层导学是倡导有效教学的重要模式之一,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利器。如何让分层导学落到实处,导学问题的设置显得极其重要。因为它直接关系到教师是否能够让全体学生迅速主动地学习好本节课的知识点,真正地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也关系到“分层导学”六个完整环节的落实效果,进而关系到有效课堂的真正落实。因此,可以说导学问题的设置直接关系到整个课堂的成败。

关键词:“分层导学”;导学提纲;导学问题的设置。

在游惠松先生《持经达易,成就立人》的精神中提到:“要求教师做到凡学生已理解掌握的内容不讲,只对学生迷惑的问题针对性地讲解,且做到言简意赅,时间用得越少也好(建议初中少于10分钟)。”该精神非常明确地指明了教师需要高效地引导学生在短时间内完成学生所困惑的知识点,精益求精,大胆取舍,促成学生主动性的生成。同时,该模式的执行也可以避免传统教学中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当然,如果能把握好“该讲的讲,不该讲的不讲”这一原则,根据不同学科、不同课程内容的需要,教师不一定要死守10分钟的限制。总的来看,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就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十分钟”看起来很少很短,教师上课貌似轻松,但真正的“分层导学”课则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大量而充分的备课准备。特别是对导学提纲和导学问题的设置更是要精益求精。为了能在短时间内达到高效课堂,并避免重复性讲解,我们往往将导学提纲中的问题与重难点精讲中导学过程中的问题结合起来,甚至问题基本一致。导学提纲为导学过程中的问题做好基础铺垫,导学问题是导学提纲中的再次深度提升。我们往往将一些导学提纲中较难的题目放置在重难点精讲中来导引、精讲和提升。

以下就对导学问题的设置过程和要点做一简要分析。

一、在设置导学问题前吃透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好学情分析,做好“分层”

将学生进行分层,大致分为a、b、c三大类学生:a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强,极少让教师担心,他们常常一点就通,能迅速地掌握知识点的内容。对a类学生需要有拔高、发散性的问题指导他们自主学习,最重要的是需要燃起他们的兴趣点,增强发散思维的培养,这样就可以让他们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b类学生学习能力中等,能较好地掌握好基础,但是由于学习习惯等各种原因,他们常常会遗漏或没办法跟进较高层次问题的思考,对b类学生需要做的就是多做情感教育工作,大力鼓励,并严格要求,督促这类学生向a类学生看齐,为他们找好学习的竞争对手和帮手,要求他们从多角度去认识和吃透教材,夯实基础,扎实提升。c类学生基础较弱,学习习惯极差,对教师的依赖程度极高,需要教师的辅助较多,是教师需要多花心思的群体,掌握好学生的具体情况后,再研究导学问题的设置。高效的课堂往往是在分层的基础上进行导学的。

二、针对三个层次的学生,将导学问题进行有步骤地分层。

我们习惯将问题的层次分为:基础题、中等难度题、较高难度题三类。(1)问题应从c类学生入手,从基础的问题讲起,分层导学的问题就必须首先确保将课堂的基础内容让全体学生高效地掌握,基础的知识问题不能设置得太难,必须让全体学生,特别是让c类的学生能容易掌握。(2)设置中等难度题目,激发b类学生的思考积极性和求知的欲望,大力鼓励,引导b类学生参与进来。(3)设置较难题目,主要针对a类学生,在引导a层学生思考时,不是意味着将b类和c类学生抛在一边不管,而是在a类学生的启发和带领下一起融入进来,让b类的学生也能透彻理解,让c类的学生也能大体明白。对待学,我们不能“一刀切”,一个标准做到底是错误的,学生的差异性的客观存在要求我们尊重教育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每个学生都能按照自己的特性快乐学习,并达到真正的提高。

三、精心设置和落实导学过程,让三类学生都得到兼顾。

1、导学过程应积极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能力。

初中生的内心是充满求知的世界,他们对很多事物都很感兴趣,但是往往教师传统的教学方式因为知识的枯燥无味,使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没有任何高效的学习动力。当然,设置的问题需要注意几个方面:(1)不能离题万里。(2)容易理解,适合切入知识点。(3)能起到激起学生兴趣的作用。(4)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5)鼓励学生创造性的答案。

2、导学要适时抛砖引玉,举一反三。

对待知识点不能仅限于定性思维答案或者教材只要求的内容。在平常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地加入发散思维的问题,大胆鼓励学生将知识点及时运用、扩展、升华。教师在引导学生回答问题时,不要过分地限定死答案,而应当适时抛砖引玉,举一反三。如此,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才能得到较为全面而迅速的提升,而不会过分依赖教师的讲解和答案。适当时机促成学生思维的发散与飞跃,是有效教学所必备的,也是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在综合过程中,要时刻注意学生的学习情况,不生搬硬套答案,让学生自主、主动去摸索答案,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充分的肯定、大力的赞赏,并逐渐地教会学生分析和理解问题的方式和方法,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太难的知识点,一大部分学生会难以接受,特别是c类学生更是如此。而难以接受的知识点是不可能让课堂达到高效的,因此,对难的知识点,教师需要给知识点降低难度。让学生乐于接受。如,巧妙地设置记忆方法,可以减轻学生记忆负担,提升学习历史的兴趣,同时也增强了导学问题的落实程度。

4、导学过程应设置能让学生及时领悟的衔接问题,并及时获得成功。

如何让学生感兴趣之后,继续探究知识,同一个知识点,有些学生有能力继续探究,而有些学生则到中途便浅尝辄止,而后者往往是知识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如何能让这些学生更进一步地提高自身学习的积极性呢?我想就是要让这些学生及时获得成功,及时享受成功的喜悦,而且这种喜悦是他经过自身的努力后而获得的快感。因此,教师在讲述知识点的过程中,应该要让成绩落后的学生不断地感受这种喜悦。如此,这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不会减弱。

5、巧用多媒体教学辅助导学过程。

在导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往往可以使学生兴趣不减。在讲世界史的过程中,经常运用多媒体放映一些小纪录片(时间5分钟左右为宜),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课外知识内容,还可以大大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学生没有经历过战争,如何对待战争,如何珍惜和平,学生是较为不理解的。甚至有些学生想法天真,会问教师“为什么我们不战争”等较为不成熟甚至出格的问题。但是运用多媒体往往可以解决很多问题,比如,战争的残酷性在画面中展示得淋漓尽致的时候,学生自然而然就懂得和平的珍贵了。

四、导学问题的设置需要注意的问题。

1、始终记住兴趣是提升学生课堂学习效率最有效的手段。

古语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们常常发现有相当一部分有学习能力的学生,因为厌学、懒惰、坏习惯而无法全面发挥好自身的学习潜质。甚至,有些学生因一时的成绩落差而影响了长期的学习信心,从此一蹶不振,让家长和教师为之惋惜,最后连学生也自卑不已。在长期的教学中,我们逐渐地认识到了兴趣的重要性,我们发现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它是教师吸引学生主动学习的法宝,是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是学生探究学习源源不绝的动力源泉!因此,教师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显得极其重要。

2、问题的导引过程设置需科学。

遵循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发人深省、引人入胜的基本要领,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思维发散能力。教师在导引过程中,需考虑好各种可能出现的答案或问题,并对学生的回答,不管好坏,都要做充分的鼓励和引导。

3、导学问题的设置数量要合理。

题数的设置:总的数目一般为10题以内较为合适(超出10题学生可能没办法完成,数量太少可能很难达到知识点的覆盖)。如,以10题作为参照标准,则基础题目需占70%,即7题,中等难度题占20%,即2题,高难度题10%,即1题,基本做到7∶2∶1的比例。

4、明确分层导学所要达到的目标。

分层教学要促两头、保中间,确保每个学生真正地自主学习,使弱生不弱,使优生更优。正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我们不能说“种豆得瓜”。“分层导学”并非要每个学生都达到齐头并进的效果,而是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达到所预期的学习效果,每个个体均存在差异性,我们不能否认这一点,只要最终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发挥出自身的最大效能,学有所获,不断地进步,就达到了我们预期的目标了,所以教师应大力鼓励学生回答和思考问题,并适时对学生进行大力地鼓励。

5、教师要有耐得住寂寞的毅力和肯于钻研的决心。

高效课堂需要背后大量而充分的“三备”,即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只有教师课前充分地准备,才可能有高效的“分层导学”课堂。教师应敢于充当鲜为人知的幕后英雄,成为学生学习的推动力。

五、在基础检测、分层运用和分层作业中,加强对导学提纲的补充和完善。

导学问题不一定要全部设置在导学提纲或重难点精讲中,有时候,有些问题通过习题的形式讲解,反而会起到更好的效果。因此,“分层导学”没有将导学过程设定得过分死板,它应当是灵活巧妙的、不拘泥于形式的教学模式。这也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和不断地反思,这样才能让“分层导学”模式越发生机与活力。

总之,导学问题的设置是“分层导学”的核心,上好一节课,关键看导学过程,导学过程关键看导学问题和导学方式设置得成功与否。当然,教无止境,“分层导学”的有效发挥,需要仰仗多个环节步骤的齐头并进,真正落到实处,更多更好的教学方式方法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总结。

参考文献:

张熊飞.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陕西人民出版社,—06.

中学体育教学论文

体育游戏的特点决定了其在教学活动中的效果,在教学活动中,主要以练习和运动的方式来进行体育游戏,其内容多样,且有着很强的趣味性,能够充分提高学生参与活动和对体育学习的积极性。体育游戏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竞技性。

体育活动有着很强的竞技性,因此体育游戏的选择也应保证其竞技性的一面,为了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体育教学中,教师通常会采用一些竞技性较强的游戏,如较常采用的50m短跑和篮球投篮比赛。

2。趣味性。

游戏的基本特点是趣味,体育游戏也不例外。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合理选用一些趣味性较强的项目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只有体会到了体育学习的乐趣,学生才会心甘情愿地参加到体育活动中去,从而使身体素质得到有效锻炼,因此说体育游戏也有着健身性。

3。教育启发性。

游戏的性质决定了每个游戏都有自身的规则,使学生在既有规则之上开展活动,可以养成学生遵守规则的习惯,对学生的成长有着很强的教育和启示作用。

为了避免体育教学的枯燥和乏味,提高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并达到增强学生身体素质的目的,教师需要合理选用体育游戏,把握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具体应用策略,从而实现体育教学的目标。

1。游戏在教学中的合理组织。

首先,游戏的选择要科学合理,要根据中学体育教学规律和中学生的身心特点,结合体育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其选择的原则是保证学生的纪律性和安全性;其次,游戏的选择应发挥出体育游戏竞技性的特征,要点在于合理区分这种竞技性和社会体育竞技的不同点,体育游戏的竞技性旨在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学生的共同进步;最后,合理组织体育游戏的关键在于安全性考虑,教师应根据中学生的身体素质、教学设施和教学场地等相关因素,从安全的角度组织学生按照规则进行游戏活动,尽量减少危险系数较高的游戏。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应做好游戏规则的讲解工作,及时对学生不明白和不清楚的地方进行解答,并强调游戏活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确保全体学生的安全。

2。游戏在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方面的应用。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是体育教学的重要目标,但身体素质的练习一般显得较为枯燥,因此这方面游戏的选择需要从趣味性角度考虑,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

(2)缓解学习压力方面的应用。在体育教学中采用游戏活动也是出于缓解中学生学习压力方面的考虑,中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教师应选择一些运动量不大、比较轻松活泼的游戏。比如组织学生进行街舞比赛或是个人特长展示,使学生的身心得到放松,在缓解压力的同时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

(3)提高体育技能方面的应用。提高学生的体育技能是进行体育游戏的主要目标内容,体育技能练习一般较为单一,但需要长时间的反复练习,学生很容易产生厌烦的情绪,因此可以采用一些对提高体育技能效果明显的游戏项目。比如采用二人篮球对抗游戏;也可以进行短距离的定时往返跑比赛,教师测定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往返于固定距离之间的次数,这种游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短跑能力,对学生一些球类比赛相关技能的提高也有很大的帮助。由此可见,充分利用体育游戏的优势和特点,可以在适宜的时间提高中学的体育教学效果。教师只有依据实际情况,合理将游戏活动应用到体育教学中去,才能促进学生体力和脑力两个方面的发展,体育游戏在当前的体育教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空间。

中学体育教学论文

中学体育教师要把如何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加强学生探索性学习作为教学重点,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在提高学生探索精神的同时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技术。传统的投掷教学中,教师会以技术培养作为重点,投掷教学又是体育教学中难以学习的部分,就会造成投掷教学的枯燥,学生学习起来更加吃力。因此要改革传统的投掷教学内容,首先可以让学生以投远为目的进行练习体验,在学生实践中进行正确动作的提取,这样不但提高了投掷能力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传统的投掷教学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不能得到身心的锻炼,所以老师在教学中要减少对学生竞技性的要求,有耐心的教导,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进行投远、投高的不同练习,大胆创新,开展有趣的活动,营造一个轻松积极的教学环境。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热情,学生积极的参与体育运动能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更好的适应社会交际环境,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样不仅使学生锻炼了身体也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发展。

2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兴趣。

在投掷教学中,教师要积极的融入到学生中间,与学生一起参与到投掷体验中,体育教师要有耐心的感染和鼓励学生,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用积极的心态参与到学习中去。在传统的.投掷教学中,严肃的师生关系导致教学氛围压抑沉闷,学生情绪低落,学习过程被动,如果学习成果较低,老师可能会严格的进行批评,那么更加打击学生的信心,更加不能完成学习任务。而教师如果能跟学生打成一片,一起营造一个轻松的课堂氛围,跟同学们之间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上大胆的创新,组织多种形式的活动,能让学生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课堂也显得有生机。在轻松自由的课堂氛围下,学生的肌肉得到舒展和放松,为接下来完成教学目的打下一个良好的开端。同时师生之间对话的平等性,也可以让学生的情绪受到积极的感染,积极的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去。

3让教学目标通过教学过程实现。

通过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设计投掷工具和投掷方式,改变了传统投掷教学的单一性和沉闷的教学氛围。比如,将投掷教材的铅球改为实心球,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同时也减少了教学过程中的危险性,并且可以向学生提供多种投掷方法的练习,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提升对投掷学习的乐趣,积极的体验和感受投掷过程,也帮助学生积极的思考,结合自身有选择性的练习,选择自己喜欢以及适合自己的投掷器材,让学生大胆的创新,享受体育带来的快乐。

4利用教学资料把教学内容和生活结合。

中学体育教师是教学资料的利用者同时也是教学资料中重要的一部分。教师不仅决定了体育教学中资源的开发利用,同时也是运用教学资料的载体。体育教师的身体素质决定了体育教学的效果,体育老师可以在没有其他教学资源的情况下,仅仅通过自身就能实现教学效果超水平的发挥,促进了体育目标的实现。投掷在人们生活中有很大的利用,比如投、抛、扔等动作,是人们日常经常使用的技能。因此,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个练习目标,让他们利用自己的经验和特点设计与教学目的相适应的练习方法,从而促进在生活中投掷能力,达到了学以致用的效果。这样的方式,即开发了现有资源又提高了投掷的娱乐性。

5采用分层教学尊重学生个性差异。

在投掷教学中,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的不同,可以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方式,给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目标。对于体育素质较高的学生来说,可以对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让他们在体育教学中可以挑战自我,突破极限。而对于体育素质相对差的学生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让他们的兴趣在体育教学中得到最大的发挥。根据不同学生的身体素质、领悟能力、爱好擅长、心理素质等方面,因材施教,让学生都能个性的发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从而还能达到教学目标。分层教学的方式,让每个学生在学习中都找到自己的目标,让学生练习中都处于兴奋状态,每个学生在教学中都能得到满足感。

6可逆教学法在投掷教学中的运用。

大部分的投掷教学都采用的顺序教学法,何为顺序教学在文章开头已经提到,顺序教学法在投掷教学中难免会枯燥乏味,学生提起兴趣进行投掷学习。顺序教学法并不是唯一的投掷教学手段,与其相反的可逆教学法也是一种很好的创新教学手段,更加有利于学生掌握。

6.1先学习用力和出手技术。

选用超等长式卧撑起练习,在手臂向上撑起的时候,进行爆发式的展臂,结合球类原地进行练习,感受出球的感觉。或者可以用橡皮筋练习推球,练习上肢力量,增强上肢肌肉。

6.2学习滑步和最后用力。

学习滑步和用力的时候可以采用斜坡式训练法,在坡沿上纠正臀部后坐的现象,利用下坡训练滑步结束后的动作停顿。结合球类进行原地训练,体育教师要注意给学生进行正确的示范。

6.3再学习滑步技术。

学习滑步技术可以利用橡皮筋,把橡皮筋固定在地面,橡皮筋挂在脚踝关节处,借助橡皮筋的弹性推力,增加学生蹬地的距离。还可以把橡皮筋一端系在学生手腕上,另一端由老师或者其他同学牵拉,可以组织练习者上半身过早转体,这种方法是练习铅球出手前动作规范很好的途径。

6.4最后练习完整的技术动作。

在完整的技术动作练习时,可以根据学生情况的不同分成几个小组分别进行训练,提高学生的兴趣,而且各个小组的学生水平大致相同,学生能更自信的进行训练,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同,把铅球改为实心球,经过训练可以再过渡到铅球,从而减少学生的紧张心理,增加学生的兴趣。

7结语。

在中学体育教学中,投掷教学的形式和方法以及教学理念,都要进行彻底改革,摒弃以前以竞技性为中心的教学目的和体育教师过于严格不能跟同学们和谐相处的现象。学生如果在学习过程中只能一味的服从,不但不能提起学习的兴趣同时还丧失了基本的思考能力,无法把自身的特点和长处展现出来,老师也不能发现学生的潜能,从而埋没了学生的很多长处,对学生一生的影响都是十分巨大的。因此,构建一个和谐轻松,乐中求知的学习氛围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体育教学中的投掷教学必须进行创新改革,才能更好的配合学生发展。

体育教师教学经验论文

从古至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做家长的最大心愿。孩子从呱呱落地到进入幼儿园就读,不知不觉已走过4个春秋,4年的时间里有着颇多酸甜苦辣。孩子是家长的寄托和希望,我们不奢求他一定成名、成才,但我希望他能一生快乐、健康、幸福。我们现在能为他做的就是创造一个受教育的良好环境,培养他自尊、自爱、自强、自信的良好品格,为他的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而幼儿园则是孩子踏入社会的第一步,也是他开始交往、接触社会的关键一步。上了幼儿园两年的他,较之以往有了很大的进步,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有自己的思想、情感、爱好,这说明孩子已逐渐长大。伴随着成长中的欢乐与烦恼,我觉得自己也在成长。

我坦言,我家孩子的自理能力实在太差,他是家中唯一的小宝宝,从出生开始就在家里当“王”,受尽家人的宠爱。以前总觉得“只要不是什么原则性的问题,顺着他也没什么”,因为大家都认为“毕竟宝宝黏人的时间有限,等他大了,你要宠他,他都不睬你了”。随着儿子的长大,我们感到应该对他严格教育了。顺着古语“三岁定八十”这句话,我们觉的现在不把孩子的心智、性格等调整、教育好,将来吃亏的只有他自己。一开始,我们也不知如何入手,旧时的体罚教育让我觉得心疼,但有时也无可奈何的出招。后来,通过向其他家长、前辈妈妈,以及老师咨询、学习后,现在我俩对孩子的教育已经有了明确的方向和思路,下面是我们的一些想法,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一、加强自身的学习和修养,做孩子良好的示范和引导。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作为父母,如何做好孩子的引路人,如何配合好学校的教育,如何才是称职的家长等等,这里大有学问。

二、给孩子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居。温暖安全的家,是孩子学习成长的最佳场所,父母应积极培养孩子的基本生活技能,教育孩子养成待人接物、起居饮食等良好习惯,并经常安排全家人共同开展休闲活动。例如:一起打扫卫生、运动、郊游等,让孩子做一个懂得自尊尊人的现代人。

三、努力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让孩子拥有丰富多彩的生活,以拓宽视野,增长知识。

四、善用表扬和鼓励(即赏识自己的孩子)。作为独生子女,既有很多缺点和不足,又有很多优点。孩子是需要鼓励,需要肯定,需要赏识的,家长拿别的孩子作为自己孩子学习的榜样,容易导致孩子自信的丧失,产生自卑的心理。其实每个孩子都有他自身的闪光点,只要在生活中善于发现,给予及时的鼓励和表扬,让孩子觉得自己有一种成就感。我家孩子比较胆小,跟陌生人接触就害羞。于是我就鼓励他去买东西,在外面吃饭的时候让他去问服务员要纸巾酱油之类的东西。时间长了,他的性格也开始得到改善了。但要记住一点,家长不要滥用表扬,如果把孩子每天正常该做的事(像自己收拾玩具、走路之类)都拿来表扬,久而久之,孩子很可能就会把它当做谋取利益的交换条件,或是要挟家长的资本。

五、其他。

1、耐心教育,讲清道理:对孩子的教育不能操之过急,需要有耐心、不厌其烦,对他的要求要明确,不能含糊其词。讲的时候要具体尽可能的将事情跟他解释说明。

2、宽容待人:在家家都是独生子女的今天,让孩子学会宽容才能让。

他们尽快地融入集体,更好地和别人沟通。平时外出,总会接触到其他的孩子,每次我都会为儿子准备一些玩的和吃的,让他与同伴们共同分享,从中让他学会待人、待客之道。孩子在一起不免会发生一些磕碰的事,自己能解决的我总是不会介入,让孩子在解决问题中成长、在解决问题中学会谦让、在解决问题中学会宽容待人。生活不是一帆风顺的,遇到困难、挫折之事十之八九,只有坚毅的品格,才能在逆境中寻找出路,感受快乐。

3、杜绝偏食、挑食:一个人偏食、挑食的坏习惯多是幼儿时期家长迁就造成的,因而我们要特别重视幼儿期的偏食、挑食。不应该对孩子迁就,因为这不仅会影响孩子摄入全面、充分的营养,而且会使孩子养成任性、自私、难以自控等人见人厌的性格。

4、让孩子帮忙做事:平时在家,我洗东西时,就会让他帮我端只小凳子等等,而他也很乐意帮我做这些事情。这些事可能在我们家长眼里都是一些微不足道的事,可就是这种小的不能在小的事才能陪养出具有良好习惯的人,只要我们多留心这种小事,就会让孩子收益一生。

六、磨练自己的孩子。

现在每家只有一个孩子,很容易让孩子养成“娇”、“骄”二气。“宠”和“爱”是两个动作,爱是身不由己的,宠是可以控制的。要做到不娇惯、不纵容。生活上,要让他自己吃饭,自己收拾玩具,尽早地培养生活自理能力。节假日经常带他到处走走,既认识了很多东西,又让他体会到劳动的艰辛。在孩子犯错误时,决不手软,坚决制止纠正,为此有时不得不动“粗”,要尽早地让孩子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误的。

我们深知:教育孩子不仅仅是幼儿园老师的事,家长在做好孩子后勤保障的同时,也要关心孩子在园里的学习生活情况,我们可以在家长会上或每天接送孩子的时候,多跟老师沟通。如果孩子有缺点,在家庭教育中逐步改正,这样才能使学前教育达到最佳效果。

以上是我的一些育儿心得。有道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们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敬请各位老师继续给予指导,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中学体育教学论文

摘要:

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但当前中学体育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很多,主要是体育教学是为了中考提高成绩或者是为了《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达标。这两种体育教育目的都是单纯地提高身体素质和对付考试,与当前倡导的中学快乐体育教育,以及当代学校体育教育目的--增强学生体质,适时地培养在校学生的终身体育观念和终身体育锻炼的能力是不相符的。

关键词:

中学时期,由于学生体育基础较差,平时与体育有关项目接触较少,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次不多,加上体育设备、器材、场地等的限制从主客观两方面导致了学生对体育技术的了解和认识肤浅,而且比较单一,由于认识的局限性,使得大多数学生对一些技术的感受性低,差别感受能力也较低。结合学校实际情况,针对学校现有的体育器材,对体育设施资源进行开发与利用。

一、发挥体育器材的多种功能性。

体育器械的重要特点就是多功能性,这就需要学校的体育教师开放思维,充分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去挖掘体育器械的一物多用。对教学中经常用到的标志杆、栏架、胶圈、接力棒、体操垫、呼啦圈等器材进行开发,发挥其多功能性。

二、挖掘体育设施资源,制作简单器材。

好的器材不一定是昂贵或复杂的,重要的是它能引起孩子的兴趣。除了现有的.体育器械,还可以结合学校实际,制作简易器材,改善教学条件。例如:用废旧的可乐瓶、轮胎、塑管、竹竿和橡皮筋制作栏架。用废旧的铁锨杆、锄把等制作接力棒:用废旧足球、棉纱和沙子等制作实心球。用废旧的棕垫、帆布制作沙袋,用木块制作起跑器。用树桩制作“山羊”,用废旧的报纸、透明胶可以制成多功能球,用砖头水泥或石块砌成乒乓球台,用砖头、木板、竹竿代替球网等。

三、改造场地器材。提高场地的利用价值。

在我国,由于受竞技体育思想的影响,许多学校都是竞技化的体育场地器材,这实际上是忽视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因而未受到学生的喜欢。因此,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将竞技化的场地器材改造成大众化的适合学生活动的场地器材,努力将体育场地器材改造成学生的运动乐园,以满足学生体育活动的需要,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体育活动。

四、合理布局学校场地器材。

学校场地器材的布局,应当要满足教学的需要,还要满足课外育活动和校内比赛的需要。既要方便组织,又要方便教学活动。既要确安全,又要保证学生有地方活动。形成相互依托、互为补充的多功能动区。

总之,充分利用体育课程资源,可以充实和更新体育课程内容,提高体育教学效果,使学生获得更多的体育学习乐趣。

通过课外课余活动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课余、课外时间我们所从事的体育活动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丰富课余生活、培养体育意识、体育兴趣、体育习惯及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良好途径。其特点是学生自由自愿地选择体育运动项目进行自我锻炼,达到增强体质、体验运动乐趣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在无约束的情况下,靠自我意识从事体育锻炼的最佳方案。

(1)建议开设以传播体育文化,发展民族体育特色,符合社会时尚的体育项目为课余体育运动内容。

保证学生每天活动1小时,培养终身体育锻炼能力。学生离开学校走向社会所需从事的体育锻炼是在无约束,没有时间保证和设施条件差的情况下靠自觉所进行的体育活动。所以,帮助学生选择“跑步、力量、球类、健美操、武术”等社会体育项目为课余体育锻炼内容是非常必要的。

(2)丰富课间体育活动内容,引导学生形成作息制度中的体育习惯和提高自我锻炼能力。

实践证明,课间体育活动对学生从自身的体会中认识体育的价值。培养体育兴趣,奠定终身体育基础具有很大的帮助。学校在抓课间操质量的同时,向学生推行课间跳绳、跳橡皮筋、打羽毛球、乒乓球、排球、飞环、踺球、呼啦圈,单双杠练习,散步等体育活动内容,对缓解紧张的学习气氛,避免过度疲劳,提高学习效率,形成作息制度中体育习惯,提高自觉锻炼能力都有帮助。

(3)适时的进行野外生存训练以及野外体育活动,培养学生因地制宜锻炼身体的能力。

野外自然环境宁静优雅,空气清新、地形条件多变,对于开展体育活动非常适宜,组织学生开展长跑、爬山等内容丰富的体育活动,因地制宜的选择项目。可以陶冶学生美好的情操,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并使学生在快乐中体验体育活动的乐趣。

(4)进行极具特色且内容丰富的课外辅导或活动课。

中学生的体育知识水平较低,运动技术掌握的不够牢固,锻炼方法及运动规则知道较少。这就要求学校或体育教师不失时机的开设一些卫生保健、锻炼方法、运动技术、比赛规则为主的辅导课或辅导班。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增强参加锻炼欲望和自我锻炼能力。

综上所述,当今学校体育的任务已不在局限于促进学生身体的健康,增强体质,更重要的是放眼未来。学生通过学习体育知识技能、方法,逐渐树立起积极参与的意识,养成自觉锻炼能力,使体育活动成为生活的组成部分。中学学校体育教学,不只重视校内教育效果,而是突出长期效果,立足长远,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学体育教学论文

教育是培养、发展学生个性的教育。其目的就是全面、充分、和谐地发展学生个性,要在体育教学中实施个性化教育,就必须尊重、理解、爱护学生的个性。广义的个性指人的心理结构,个性即性格。狭义的个性指个性发展的方向,其中包含了动机、兴趣、需要、信念与理想。个性化教育是与划一性教育相对应的教育,它强调尊重人的个性和人的个性潜能优势的发掘,主张培养良好个性素质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所以体育个性化教育就是尊重个人的兴趣、需要、创造与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1)动力性。动力就是指个性的内在性因素,它是由个性的稳定性和可变化性所派生出来的人体的内在的动力因素。它既可以指学生个体的心理、行为的正在形成阶段,又可以指已经稳定成型的心理和行为。这就与中学生的个性心理和生理有着密切关系。中学生正处于身体生长发育与知识积累的重要阶段,他们的兴趣爱好是很广泛的,但缺乏稳定性,容易发生变化。老师要善于观察并抓住学生的这种优缺点,积极的鼓励学生的优点,限制学生缺点的扩大,促使学生的兴趣、行为等或者说使他们的动力性走上正确的轨道。尽可能地减少不必要的变动,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2)自主自愿性。个性的自主自愿性就要求学生独立自主做事的能力,发自内心的主观愿望和真实需要。个性的自主性主要包括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这两点都是个性的核心内容,也是学生个性成长与发展的内在动力。体育教师要帮助学生改正“要我学”的错误想法,给予他们学习的自主权利,尊重他们的学习需求,最终让他们喊出“我要学”的心声。因此,教师要细心分析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与独立练习的习惯,同时,还要多给学生自由交往,相互学习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能在自己的思维判断下完成新课程的要求。

(3)独特性。个性的独特性是指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具体表现在外在的和内在的差异,外在的差异主要通过智力水平、情感因素、意志力和性格区分开来。内在的差异是指学生个性心理内部的不平衡性和多样性,主要指向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思维能力。比如,在学生学习的初级阶段老师们就可以发现不同学生之间的具体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存在着许多的差异,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学习的跟进,他们的兴趣爱好和各项能力也有差别,他们开始对运动项目表现出不同的兴趣,他们的运动能力也各不一样。

(4)整体性。整体性即全面性,素质教育要求学生的德、智、体、美、劳五要素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共同发展。如果学校教育还是以往的传统教学方式,注重文化课程而忽略学生体质的重要性,那么很大一部分中学生将面临着身心健康的威胁。因此,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要与体育课程紧密的连在一起,让学生们能在轻松的氛围中释放压力的同时又能发展运动技能,增强体质,重新获得学习的动力是中学体育课的要求。所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只有通过体育锻炼,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其他学科学习才能更加平稳的运行。

教育是培养、发展学生个性的教育。其目的就是全面、充分、和谐地发展学生个性,要在体育教学中实施个性化教育,就必须尊重、理解、爱护学生的个性。广义的个性指人的心理结构,个性即性格。狭义的个性指个性发展的方向,其中包含了动机、兴趣、需要、信念与理想。个性化教育是与划一性教育相对应的教育,它强调尊重人的个性和人的个性潜能优势的发掘,主张培养良好个性素质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所以体育个性化教育就是尊重个人的兴趣、需要、创造与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1)学生的适应能力。相对于其他学科的个性化教学研究,体育个性化教学的研究起步较晚,而且比较零散,偏向局部的实践探索,就意味着学校体育教育是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之下成长起来的。要使中学生从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转向个性化教学模式的转变就需要中学生的积极配合和融入以及他们对新事物所具有的适应能力和接受能力,由于体育的个性化教学有它自己的独特性,刚开始中学生可能比较难适应,但是只要他们敢于尝试和实践,他们一定会从中学到新的知识同时能感受到体育新课程给他们带来的快乐,从而爱上这门独特的学科。

(2)体育教师的个性化教学能力。体育教师在体育个性化教学中充当着关键的角色,他们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们的个性化学习。首先,体育教师自身要树立体育个性化教学的意识,努力分析体育教材,了解每一位中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特点,观察学生们参加体育活动的目的,了解他们的需要和体育运动的兴趣及对体育健康观念的理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体育老师在开学初要对学生们的运动爱好和特长进行摸底调查根据学生的意愿选择体育教学内容,制订体育教学计划,尊重学生的选择,这样才能让学生从思想上接受体育,为体育教学的顺利开展打下基础,同时在教学中教师要想办法多鼓励他们多运动,在运动中学习,从而为学习创造更好的身体条件,培养他们体育学习的主体意识和对自己健康的责任意识。在这基础下,体育个性化教学才能有组织、有计划地顺利进行,学生们的学习效率才能大大提高。

(3)学校对体育教学的管理。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要对体育的教育教学工作加以重视和关注,积极响应体育新课标的具体要求,使体育的个性化教学在良好的氛围中进行,在体育个性化的具体操作中学校要改变传统的体育教学方式和学生的评价方式,在评价方式的选择上要让更多的元素参与进来,采用教师、家长对学生的评价和学生互评及学生自评,在师资方面,学校要定期对体育教师的教育教学与运动技能进行考核,避免以应试为主的体育教学。为了跟进体育个性化教育,学校应尽可能地完善体育设施的建设,为体育个性化教学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从而推动体育个性化教学的稳步发展。

(4)社会人士对体育的看法。社会人士,特别是家长的看法是过去阻碍体育个性化教学的又一因素,他们对体育这门学科存在偏见,认为学好文化才是硬道理。在他们看来打打球、跑跑步就是体育,其实这只是体育的一种表现形式。在现代汉语里对体育一词是这样解释的:所谓体育就是以发展体力,增强体质为主要任务的教育,通过参加各种运动来促进身心(身体和精神)健全发展,培养终身体育能力。这些由于家长对体育的错误认识导致了体育的不受重视和支持,对体育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只有重新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体育的个性化教育的道路也才会更加平坦,个性化体育教学才能有美好的明天。

体育教师教学经验论文

尊敬的老师:

本学期做过一次公开课:跳跃与游戏,也聆听了其他三位优秀体育教师的课。总体而言,上的都很成功,有许多可借鉴学习的地方,其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在体育课上都运用录音机播放音乐,来提高教学效果。

音乐也可营造一种轻松活泼的氛围,一些体育动运加上音乐后,会更具美感和欣赏性,如自由体操、双人滑冰等。在体育课上,适时播放音乐,可让一些体育运动、体育游戏更加有趣,学生往往也更喜欢参与其中。如学做广播体操时,以往没有音乐,学生做一会儿,就有些厌倦了,不愿做了;播放音乐后,教学效果就会好很多。再如播放音乐做一些课前的准备活动,或结尾时的放松活动等,都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使用音乐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在录音机选用上,最好是能插u盘,能充电的。

2、跟据课上的具体内容,选择一首或几首合适的音乐。音乐选不好,有时会画蛇添足,事得其反。

3、具备一些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如学会从网上搜索自己想的音乐,选择合适的音乐格式,学会如何下载到u盘等。还要能较为熟练地操作录音机,如播放、循环播放、暂停等。有时音乐较多时,还要学会如何按设想的顺序播放,对此,可以更改这些音乐的名称,按数字1,2,3……的顺序排列即可。

4、随着教学条件的不断改善和提高,体育课上除利用录音机外,还可充分利用电脑等多媒体技术提高教学效果。

多媒体技术可拓展学生的学习方式,更新教师的教学方式,促进师生间、教师间的信息交流;可以弥补教师的一些薄弱环节,给学生更加直观和生动的展现。

教学相长,与时俱进。我们体育老师也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以不断适应如今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

中学体育教学论文

在中学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游戏通常是以一些基本的动作与练习方式进行的,这对于强化学生体制具有显著作用,它以其内容丰富和形式多样的特点,调节着体育教学的氛围,使之富有浓郁的趣味性,对于调动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具有重要作用。在游戏中,学生依照规定的游戏规则,通过一系列的智力与体力比赛实现自己的目标。体育游戏运用在中学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目的是增加学生的体质健康,提升他们运动的水平与适应能力,培养团队的合作精神与创新性思维。由此可见,体育游戏的特点主要有健身性、趣味性、竞技性、娱乐性以及规则性,其应用在中学体育教学活动中不仅能加强学生自身体质、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行为,更能通过规则教育的功能全面培养学生自身良好的品质,提高思想品德意识,挖掘学生潜在智力与思维,对于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二、体育游戏对学生的作用。

1、集中注意力加强兴奋度。在中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在活动准备阶段通过游戏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提高他们体育学习的兴奋度,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教学中,避免教学中的厌学情绪出现,也能借此活跃课堂教学的气氛,便于加大运动量与强度。

2、培养学生体育运动的兴趣。体育游戏具有浓郁的趣味性,对于提高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有促进作用,吸引学生的眼球,让他们主动地参与到体育课堂中,便于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和兴趣,一定程度范围上提高学生的练习积极性。教师在体育教学中,需要把重要的教学内容反复练习,这一过程必然是单调与枯燥的,教师合理运用游戏的教学形式加以练习,可以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教学任务。

3、促进学生体能的全面发展。体育游戏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质健康,全面发展他们的体能。在中学体育教学中,有效地开展游戏能体现教学思想与教育思想。同时,它能使学生在游戏过程中身体得到全面的锻炼与发展。如:“跳绳”形式多种多样,包括双脚跳、蹲跳、跑跳等,这些跳绳方法都能充分调动学生全身运动,促进学生肌肉的发育和体能发展。

1、在教学的开始与准备阶段的应用。体育课前,大部分学生由于受到课间活动与上节课的影响,很难在体育课开始时将注意力集中在本课堂上。教师在开课前的首要任务是调节学生情绪,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体育项目活动中,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注意力,消除学生的懒惰情绪,便于体育游戏的顺利进行。开始阶段为基础热身环节,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展开与视觉、听觉和姿势等有关的游戏,为后面的课堂教学顺利进行做好铺垫,但热身游戏尽量要简单与简短。只有将开始环节的准备活动做好,学生才能从内心真正地消除惰性,随后教师再带领学生用游戏的教学方式回顾上节课的教学内容,便于学生熟练掌握技巧与技能,也可以通过传球练习与小型竞赛体力活动让学生迅速进入状态,为教学目标的顺利开展打下坚实基础。

2、在基本的体育技术教学中的应用。基本的体育技术技能教学是中学体育教学活动内容的重点与难点,对于中学生来说,这些技术教学内容是单调与乏味的,因此,在体育的基础技术技能教学中应用体育游戏能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与积极主动性,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例如,在篮球教学中,教师可适当地引入“活动篮筐”与“投球晋级”诸多游戏,让学生在游戏化过程中,掌握最基本的运球与投篮技巧,进而激活课堂教学方法,增添动作练习趣味性,吸引学生注意力全身心地投入练习中,便于学生熟练掌握动作技能与技巧。多引入带有竞技性的体育游戏,游戏具有竞争性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3、在体育教学结束环节中的应用。体育教学结束过程中,学生基本上已经完成了教学任务,这个阶段往往消耗了学生的大量体力,身心有一定的疲惫,为了能让学生顺利轻松地投入下一堂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一系列轻松有趣的体育游戏,帮助学生恢复体力、放松身心,让学生在欢悦的体育教学氛围中结束本堂课,增加他们对下节课的体育内容的期待。总而言之,在中学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合理恰当地应用体育游戏,不仅能帮助学生锻炼身体、强健体魄,还能因为体育游戏的趣味性与情节性,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同时,体育游戏在中学体育教学中有着不言而喻的重要作用,身为一名中学体育老师,要善于发现条件与创造条件,以学生的心理特点,恰当地安排体育游戏,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体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最终形成强身健体的运动意识。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