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公开课说课稿(专业19篇)

时间:2023-12-14 22:57:41 作者:HT书生

教案模板的编写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课程标准的要求,使得教学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通过研究和借鉴这些教案模板范文,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教学理论,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劝学》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2、通过探讨,使学生认识到自主学习是一个人获得教养的重要方法;

3、学习运用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来说明道理的方法,提高说理的能力。

课时安排。

2课时。

预习要求:

2、完成《学习与评价》“学习过程评价”相关内容和“积累与评价”1-4题;

3、结合文章内容,思考课本“问题探讨”第1题。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作为学生,我们的首要任务是什么?

我们不仅现在要学习,将来走向社会还要不断地学习,建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正如荀子所说:“学不可以已”,那么荀子是如何来“劝学”的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劝学》。

二、解题。

《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劝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诸子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风格。

三、简介《荀子》及作者。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

四、整体把握。

1、听录音,纠正自己预习时的读音错误及断句不当之处。

2、检查预习。

给下列加黑字注音,并找出通假字。

(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2)、吾尝跂而望矣。

(3)、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4)、其曲中规。

(5)、輮以为轮。

(6)、虽有槁暴。

(7)、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8)、君子生非异也。

3、教师作朗读提示。

为了突出强调,有时需要重读,有时还需要读后稍作停顿。例如,第一段:“学不可以已”,应重读“学”“不”“已”,并且“学”后稍作停顿,即“学/不可以已”,以下同学们要根据文意自己确定重读,停顿情况。第三段,应注意一组一组的对比句,要把两种截然不同的方法和态度读出来——严格按标点符号的停顿来读。

4、指定三名学生朗读课文。

思考: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阐述这个观点的?

明确:“学不可以已”。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五、具体研习。

(一)研习第一段。

1、诵读第一段,讨论并解决不理解的文言句子。

2、质疑。

3、指名翻译下列句子。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译:即使又晒干了,也不再挺直,是因为人工使它弯曲成这样。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译:君子广泛的学习而且每天检查自己,就会智慧明达,行动不会犯错误了。

4、归纳“于”的用法。

5、讨论。

这一节作者是怎么阐述学习的重要意义的?

6、学生齐读第一段。

(二)研习第二段。

1、诵读第二段,讨论并解决不理解的文言句子。

2、质疑。

3、指名解释下列词语。

跂:提起脚后跟。致:达到。绝:横渡。假:凭借。

4、归纳“而”的用法。

5、请同学们找出最能说明作者观点的一句话。

明确: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请同学翻译)。

6、讨论。

这一节作者是怎么阐述学习的重要意义的?

7、学生齐读第二段。

(三)研习第三段。

1、诵读第三段,讨论并解决不理解的文言句子。

2、质疑。

3、指名解释下列词语。

焉:。之:。

4、讨论。

这一段作者阐述学习应持有的正确态度有哪些?请用简明的语言加以概括。

5、学生齐读第三段。

六、问题探讨。

荀子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如果我们把这句话理解成自主学习、从师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超越前人,你是否同意这样的观点?说说理由。

提示:超越前人什么要先弄清楚,自主学习,从师而学的最终目的是对“教养”的追求,超越前人的核心是道德境界的提升而不是知识的拥有。

七、课堂小结。

明确:课文中,荀子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从上句的“故”字看,这是荀子通过一组比喻得出的结论。从这一点看,荀子劝学是“劝”人们首先要学习做人。另外,“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这一句同样着眼于品德的养成。在荀子看来,学习可以改造人恶的本性,可以提高人的品德修养。所以,学习的对象是明确的,也就是品德的学习。

历史和现实无数的事实证明,只有立德才能立人,只有尚德才能治国。时至今日,先贤的宏声巨音仍回响在现代都市和乡村的上空,引领着人们求善、求美。

2、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文章的大体内容,作者连用很多比喻,反复论证学习的意义和作用,妙语连篇,具有激荡人心的力量,不愧是语言大师。请同学们根据板书试背课文。

八、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运用比喻、对比等论证方法的好处。(课本第39页第3题)。

九、组内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归纳板书。

公开课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晚上好!

教学的重点难点:我都定为研习文本,把握主旨

为了更好地完成目标,另外可以直观的通过一些图片的展示,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引发思考,所以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导入

(我认为教师的导语很重要,教师的导语应该能提供资料与文本自然衔接,具有明确的导向性,能够为学生创设情境,使学生乐于读书。)

所以本课的导入我采用的的是多媒体播放齐秦的《北方的狼》的视频,其中狼的许多图片能给学生带来视觉上的冲击力。

2、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很重要,它主要是引导学生熟悉文本,快速把握文章主旨。)

我是这样设计的:大声朗读课文,思考:是什么引发了“像山那样思考”?

(让学生朗读课文是因为朗读是课堂对话的开始,可以让学生获得最初最真实的阅读体验。)

整体感知的过程中,我把本文易错字音写到了黑板上,并让一学生完成

学生回答后,为了更好地把握文本,我让学生齐读第一小节

然后与学生一起纠错、巩固

3、整体感知后,文本研习,(为了避免满堂讲或满堂问,我主要设计了三个大问题来领起文本,贯穿整个课堂。)

第一个问题提出后,我采用了让一名学生读文章的2、3小节的方式其他同学用笔标划相关内容,引领学生细读文本。

过渡:我见到狼时的反应是杀之,我为什么要杀之?

我采取的方式是让学生默读4-9小节,标划并概括,教师巡视点拨

然后是学生展示,又让学生重点理解并齐读:

一片被太多的鹿托疲惫了的草原,可能在几十年里都得不到恢复

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有了沙尘暴,河水把未来冲刷到大海里去了

展示后我归纳了这样一句话:如果我们不懂得敬畏,世界终将让我们懊悔。

然后给学生顺势补充有关作者的介绍

(我之所以把作者简介放在这,一是因为如果导入后就介绍作者,显得课堂流程不够流畅;二是,在这补充作者简介有利于学生对下一个问题的思考与解答)

然后顺势过渡到第三个问题:“狼无鹿死山又秃”

在此时,利奥波德开始像山那样思考。他想到了什么?

我要求学生大声读最后一小节,然后思考——讨论——整理——交流——再读

(学生独立思考后通过同桌或小组讨论能后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问题,整理能够锻炼学生的归纳能力的和动笔能力)

至此,通过三个大问题引领学生完成文本的'研习

4、把握主旨

研习了文本后,学生对主旨的把握就比较容易了,我采取的方式是:

5、拓展部分:

展示环境污染和残杀生灵的5幅图(我选择了这五幅图就是要给学生视觉的冲击和心灵的震撼)

此时让学生用几句话写下自己的感悟并展示交流

6、结束语

利奥波德告诉我们“征服者最终都将祸及自身”,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幻灯片展示,齐读“仰望,我们若能敬畏星空,俯首,我们若能呵护良心,我们身外的世界和内心的世界便都将是和谐美好的。”

7、板书设计(我比较注重直观、概括的板书设计)

板书:像山那样思考

一声狼嗥

思考

人与自然的关系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劝学》公开课教案

1、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

2、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3、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通过朗读和翻译理解课文的内容和主旨,积累文言词语。

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学生齐读此词,导入新课。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宋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二、诵读课文,品评人物。

学生挑战后,明确停顿,再读课文。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二)读懂文意,读出感情。

根据情景,补充对话。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课文。提出不能理解的句子,揣摩语气。

权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蒙曰:“______________。”(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曰:“______________。”(蒙乃始就学)。

鲁肃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三)齐读课文,根据提示,尝试背诵。

提示:

初,权谓____曰:“卿今____掌事,不可不学!”

蒙_____军中多务。

权曰:“孤______卿治经为____邪!

但当_____,见___耳。

卿言___,___若孤?

孤常___,自以为____。”

蒙乃___。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

大惊曰:“卿今者_____,非复_____!”

蒙曰:“______,即更刮目相待,大兄________!”

肃遂拜___,____而别。

三、大胆想象,深入探究。

“刮目相待”后,请结合文章最后一句,想象鲁肃有何表情、动作、语言?这说明了什么?

四、课堂小结,畅谈感受。

1、请用“伤仲永,我悟到蒙,我懂得。”的句式,谈谈学习了《伤仲永》和《孙权劝学》的感受。

2、教师明确。

公开课《猫》评课稿

本课是第二课时,教师选择了学习体会“淘气可爱”这部分内容教学,意在引导学生重点体悟和练习选择具体事例表达的方法,切口小,重点突出。

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交流感悟,体会作者选取具体事例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注重启发式教学,一方面,引导学生体会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一方面读写结合,指导学生体会写法、迁移运用,很好的落实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理念。

建议:在写法的领悟上,除了引导体会作者选择具体事例表达思想感情,还应引导学生体会抓住特点选材的方法。在教学内容上,针对20分钟的小课和本节课表达训练的内容安排,可以舍去复习字词的内容,把更多的时间放在本课的重点内容上,在迁移运用部分在训练扎实些。另外,在联系迁移运用的环节宜联系学生实际,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喜欢的动物选择事例介绍,这样更有利于打开学生的思路,让学生有话可说,更突出教学效果。

《孙权劝学》公开课课堂实录

《孙权劝学》是一篇精短的文言故事,全文只有119个字,但人物形象生动传神、呼之欲出,分享了《孙权劝学》教案,欢迎同学们参考!

一、教材分析及设计意图。

《孙权劝学》是人教社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自读课,选自宋代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讲的是三国时期东吴吕蒙在孙权劝说下认真读书,才略长进的故事。文章短小精悍,对话描写生动,既可承担、落实本单元写人的教学重点任务,又是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的好文本,具有极强的教育意义。

本设计以朗读(不同形式)为主线,以练习(不同形式)为副线,意在通过引导,学生能够疏通文意,积累一些基础的文言词句,体会传神的语言,感知生动的人物形象,习得文言文基本的学习方法,从而达到“教师为了不教”的目的。

二、学情学法分析。

教学此课前,学生初中阶段已学过八篇文言文,初步掌握了借助工具书与课文注释疏通浅显文言文文意的能力,本课的主题与学习有关,易于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联系实际选准切入点,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疏通文意,在读中质疑文题,圈点勾画,运用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法,通过体会人物对话时的神态、心理,进而感知文本思想内容,提升学生的感悟与理解能力。

三、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及“吴下阿蒙”、“刮目相待”两个成语。

2.在朗读的基础上,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正确翻译课文;理解文意,品味人物对话,评说人物特点。

3.领悟开卷有益的道理。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并积累文中涉及的文言词语及两个成语,把握文意;。

2.难点:品味人物对话并据此评说人物形象的特点。

五、教学课时。

一课时。

六、教学方法与准备。

1.方法:自读法、质疑文题法、讨论法等。

2.准备:课件,学生搜集的相关学习资料等。

七、教学步骤。

一)创设悬念,导入新课。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时代,英雄辈出的时代,关羽就是群雄中的一位大英雄,但他最终败在东吴的一位将军之手,可想而知这位将军定有非凡之处,他也是咱们安徽人,他是谁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与他有关的一篇文章。(板书文题:孙权劝学)。

二)范读课文,正音断句。

1.师范读,生听读,注意正音断句。

2.生试读,生评议,师随机纠正。

3.指名读无标点课文,要读音准确,断句正确。(投影无标点课文)。

三)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1.交流学习资料,明确课文背景。(投影作者作品及文中人物,呼应导语)。

2.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译课文,圈点勾画疑问之处,小组讨论解决或师生全班共同解决。(投影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及示例)。

四)演读课文,感知内容。

1.发问文题。孙权劝学的对象是谁?为什么要劝学?怎么劝学的?结果如何?

小组合作讨论,明确答案,理清课文思路。(板书: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

2.分角色演读课文,模仿并感受人物对话中的语气、神态、心理,完成课后练习二,评说人物形象特点。(板书:对话善劝肯学敬才)。

五)赛读课文,探究质疑。

1.师生赛读,尝试背诵。

2.从文中找出能够表现吕蒙就学前后鲜明对比的两个成语,并以此说一段话。(板书:吴下阿蒙刮目相待对比)。

3与《伤仲永》比较阅读,找出异同点。

小组合作探究,明确答案。(板书同:与学习有关;异:《伤仲永》----少年不学,泯然众人先叙后议《孙权劝学》----成年肯学,刮目相待对话描写)。

4.本文主要人物是谁?用哪一个成语能概括本文的思想主题?

小组合作探究,明确答案,完成课后练习一。(板书:开卷有益)。

六)齐读课文,梳理总结。

1.以练习题的形式梳理与巩固本课的知识点。(投影练习题)。

2.请学生对照板书,回顾本课教学内容,齐读课文。

七)拓展延伸,布置作业(选做)。

1.课下搜集与学习有关的名言、故事,第二天交流。

2.根据课文内容,补写一段“就学”时的情况。

3.以《方仲永巧遇吕蒙》为题,写一篇想象作文。

4.学完本课,你肯定有所感悟,联系生活,写一篇读后感。

附板书设计: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吴下阿蒙。

|

|

(详、正)(略写)(详、侧)。

(善劝)(肯学)(敬才)。

|

|

刮目相待。

启示:开卷有益。

八、教学后记。

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故事性很强。这篇文言文字词句方面的障碍少,适合学生自主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从教学过程看,有成功之处,也有不足处。

1、课标中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位,教学中我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学习使学生养成自主读书的好习惯,学生借助书上注释理解文章,教师只需抓住关键句子如:“不可不学!”“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卿言多劳,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大兄何见事之晚乎!”等精心点拨,让学生体会人物内心和人物性格特征。

2、我采用反复的朗读,有范读、齐读、小组读、自由读,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分小组准备进行分角色朗读和表演人物。品味人物语言特色:孙权善劝,对吕蒙亲近,关心期望,但不失生分;鲁肃为高于蒙,拜蒙母,结蒙为友,肃有才、爱才。

3、不足:作业设计不够好,抄写生字太简单;对文言基础字词的训练较少,未很好的实现教学目标二;分析文章内容时,问题设计有点多,面面兼顾,又很难兼顾。如本文的行文线索、本文的主旨、本文写人的方法、人物说话的心理、语气等,还应该根据当堂课教学的重点,进行适当的调整。

公开课说课稿

1、体验刮画的乐趣,感受不同线条装饰带来的美。

2、学习用直线、波浪线、锯齿线装饰小鱼。

3、用两种以上的线条组合装饰小鱼并学会互评作品。

知识经验:

1.教师了解线条组合装饰的方法。

2.幼儿观察过海洋鱼,并发现鱼身上各异的线条。

多媒体课件《海底世界》、刮画纸、卷好的筷子、海底底板、彩色吸管、地垫、音乐。

将教室装饰成海底世界。

一、情境导入

1.师生小鱼游进活动室。

2.欣赏ppt《海底舞会》。

师:小黑鱼为什么没有参加舞会?

二、观察归纳

1.回顾“鱼一”(直线装饰),了解线条装饰方法。

(1)师:这条小鱼穿的什么线条的衣服?

(2)幼儿总结归纳并在记录表上记录线条。

(3)幼儿空描练习直线的画法。

2.依次回顾波浪线、锯齿线装饰的小鱼。

三、创意装饰

1.提出任务:选择两种或者多种线条组合装饰小鱼

2.交流:你准备用哪几种线条组合装饰小鱼?

3.幼儿按自己喜欢的线条组合装饰小鱼。

4.教师巡回指导,鼓励能力弱的幼儿大胆想象。

5.幼儿将自己的作品装饰海底世界。

四、评价展示

幼儿相互评价,说说你最喜欢哪一条小鱼?他是用哪几种线条组合装饰的?

五、结束部分

1.观看多媒体课件《海底世界》,感受帮助“小黑鱼”的快乐。

2.幼儿随音乐拿着装饰好的小鱼与小黑鱼一起去参加海底舞会。

让幼儿尝试用各种材料自制小鱼,并将作品展示在“海底世界”喷绘板上,供幼儿相互评价,相互欣赏。

《孙权劝学》公开课课堂实录

《孙权劝学》是义务教育课程规范初中语文实验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这是一个名人单元。文言文《孙权劝学》,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出息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示人物,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教学目的】。

1、体会人物语言。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4、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优秀教案】。

一、导入。

师:同学们,读过《三国演义》吗?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和久必分。话说三国鼎立之时,吴王孙权雄霸一方。其手下有员名将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曾随周瑜、程普大破曹操于赤壁,后又袭破关羽,占领荆州,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他就不爱读书,孙权多次劝说,他总是推三阻四,不肯就学,这不,孙权又来劝说了,结果如何呢?今天咱们一起来看《孙权劝学》。

(解说:由故事导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让学生对文章中的人物有所了解。)。

二、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师:这篇文章选自《资治通鉴》,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相关资料?(学生自由发言)。

师:这部书是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编撰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说到司马光,我们对他少年时《司马光砸缸》的故事非常熟悉,我们一起来认识司马光(幻灯演示)。

三、解读。

师:《孙权劝学》究竟怎样个劝法呢?我们来了解一下文章,先听老师来读,听的时候注意掌握字、词的读音。(配乐朗读)。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和时指导,特别强调重音、停顿等朗读技巧。)。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读文章,疏通文意,有疑问的划出来。

师:学习文言文我们要多积累文言词语,标注一下你觉得本文需要特别记忆的文言词语。(幻灯演示)。

生甲:当涂、辞、治经、涉猎、见往事。

生乙:即更。

(解说: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理解和积累是文言文的教学重点。先疏通文意,再作重点记忆,合乎学生学习的思维规律。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四、整体感知。

师:大家齐读课文,读完后请几位同学复述、概括故事情节。

生:这篇文章主要讲了孙权劝吕蒙学习,吕蒙听劝开始学习,学业大有出息的故事。

生:这个故事讲孙权两次劝学,吕蒙始就学,后大有出息。

师: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开始学习,学的效果看来不错,文章中是怎样表示出来的。

生:吕蒙与鲁肃的对话。

师:由此可以看出通篇文章故事情节的展开都是通过人物对话来展现的,那我们把人物对话局部挑出来。

(解说:这一环节培养学生自读和概括能力)。

五、课文研析。

师:全文几个人物?几次对话?

生:全文3个人物;3次对话。

师:同学们带感情读,掌握人物形象。

师:三次对话语气一样吗?

生:不一样。孙权第一次劝学时态度非常坚决。“不可不学”,,双重否定,语气坚决。第二次时隐隐有不满、责备。鲁肃与吕蒙对话表示的是惊异。

生:孙权第二次劝学是有不满,但我以为更多的是关心、保护。现身说教,语重心长。

生:鲁肃与吕蒙对话时,鲁肃是惊异,吕蒙是自豪。

师:权蒙对话孙权是王,对蒙的劝说态度恳切,蒙肃同为将士,对其变化之大显示出惊异、赞叹。

(通过有感情的读,学生容易理解掌握人物)。

师:读得好不好?

生:好!

师:哪位同学敢挑战他?

师:他读得怎么样?

生:精彩!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读出了感情。

师:读出了感情,恰当的说应该是读出了“语气”。哪个词体现了语气?

生:“邪”

师:什么语气?

生:反问。

师:“邪”是表示反问的.语气词,相当于现在汉语的“吗”。文中还有其他语气词吗?

生:有。“耳”、“乎”。

师:分别表什么语气?

生:“耳”是表示限制的语气词,相当于现在汉语的“罢了”,

“乎”是表示感叹的语气词,相当于现在汉语的“啊”。

(语气虚词的积累)。

师:根据刚才我们分析的,分小组有感情的读文章,一会儿找同学分角色读。(两组同学分角色读)。

师:同学们读得非常好。哪一组同学能抛开课本,在原有内容的基础上再加工给我们来个小课本剧扮演。(一组同学上台扮演)。

师:再现了当时的场景,演绎了一段文言《孙权劝学》,让我们也是刮目相待呀!

(解说: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充沛朗读课文,让学生积极参与,在教学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调动学生积极性,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活课堂气氛,很好的培养学生自读古文的能力。培养学生表达、扮演能力)。

师:吕蒙在孙权的再三劝说下,开始读书学习,并取得良好的读书效果。文中有两个成语突出表示了吕蒙进步之大,请大家找出。

生:吴下阿蒙刮目相待(幻灯演示)。

六、体验反思。

师:昔日吴下阿蒙,经过发奋努力,让同僚刮目相待,说到这我们不由想到前几天学的一篇文章《伤仲永》,读完这两篇文章你有何感想?联系你的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

生:学习对一个人来说,确实很重要。

生:仲永受于天而不受于人,最终泯然众人;吕蒙通过自身的努力,让人刮目相看。通过对比体现出开卷有益。

生:活到老学到老。吕蒙那么大年龄才开始学习都让人刮目相待,我们更应该珍惜时间好好学习。

师:好,活到老学到老,我把这句话送给大家。仲永天资聪颖,因后天没有学习,最终泯然众人;吕蒙那么大年纪才开始就读,但经过努力,让人刮目相待。看来读书确实有益。

(解说:新课程规范要求注重学生的感情体验,注重学生表达能力培养。把这两篇课文比较阅读,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开卷有益的中心,引起学生感情共鸣,防止教条式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七、拓展延伸。

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生: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生:书读百遍其意自现。

公开课《猫》评课稿

吕老师讲的《找不到快乐的波斯猫》一课,教学设计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吕老师在教学中以主要问题为切入口,抓住了三个主要问题来引导:1、课文除了写波斯猫,还写了哪些动物?2、燕子、蜜蜂、青蛙的快乐各是什么?3、波斯猫为什么找不到快乐?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画出燕子、蜜蜂、青蛙说的话,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理解燕子造窝、蜜蜂酿蜜、青蛙捉害虫的辛苦,体会他们的快乐,体会波斯猫为什么不快乐?懂得“劳动创造快乐”的道理。尤其是吕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波斯猫为什么不快乐时设计得非常好,和其他小动物进行对比,学生很自然地就理解了“劳动创造快乐”的道理。对全文小结后齐唱儿童歌曲《劳动最光荣》来进一步体会“劳动创造快乐”,深华了文章的主题。吕老师在课后的拓展训练“我们来帮帮波斯猫怎样才能找到快乐?”设计得非常好,学生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到怎样才能感受到快乐。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能够在读中自己感悟出“劳动创造快乐”的道理,非常了不起。

不足之处是:大屏幕上《劳动最光荣》的歌词字太小看不清,如果在教学中能将写的环节安排一点效果会更好。

数学公开课评课稿

《9加几》是20以内进位加法的第一课,它是在学生掌握了10以内的加减法、10加几的口算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它又是以后学习计算的重要基础。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在运用多种方法计算9加几的式题时,体会到“凑十法”的优势,并能掌握凑十计算的方法。

在本节课中费琛老师教态自然,语言亲切,能结合一年级学生的特点,适时地运用口令性的组织、调控的语言进行课堂教学,体现了较好的教学素养。总体来说本节课在编排上能注意体现新的教学理念,重点突出、层次清楚,设计的情境有利于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注意学生的情感与态度,知识与技能的形成和发展,使大多数的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和获得成功的体验;同时让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具体来说,费老师的这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新课程倡导数学教学要密切联系生活,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问题。费老师的课就根据新课程的理念,结合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创设了运动会的教学情境。通过让学生观察运动会场景图,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这样的编排不仅沟通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也培养了孩子看图获取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

“凑十”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费老师从课开始的导入练习,到新授的例题计算方法的讲解一直很关注“凑十”这个知识点。尤其是在解决一共有几个足球的问题时,能结合图示,让学生清楚地看到“凑十”动态演示的过程。借助多媒体技术,化静为动,化难为易,让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了凑十的算理,使原本很棘手的教学难点,迎刃而解。

在本节课中费老师使用了电子白板进行教学,利用电子白板的魔术笔、放大镜等功能突显教学重点和难点之处。利用电子白板的交互功能,进行多种解题方法的展示与交流。运用新的多媒体技术在本节课中实现了较好地教学效果。

听了本节课后我对课堂练习的设计提出几点建议。

1、新授后的综合性练习的设计还可以更有层次性。从基本练习到综合练习再是拓展练习,但每一层的练习都应该围绕本节课的内容来展开。

2、练习设计也应该注意动静搭配,即口答交流和动笔计算相互交替进行。

3、有些练习题可以重复利用,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练习。如简单的口算练习后(口答开火车或抢答形式都行),可以对这些口算式题进行整理,在有序排列后引导学生观察算式的特点,发现一个加数不变都是9,另一个加数一个比一个大1,得到的结果即和也是一个比一个大1。在这里就初步渗透函数思想,同时引导孩子进一步思考为什么和会一个比一个大1。然后再观察得数的个位上的数和第二个加数的关系,并能根据这个规律进行计算。

公开课说课稿

1、了解原色、间色、冷暖色的基本知识和一般绘画工具的使用方法。

2、增进学生亲近生活、热爱生活、表现生活的情感。

3、认识和抓住各种水果的不同特征,学生用色彩进行写生,体验色彩表现力。

重点:了解原色、间色、冷暖色的基本色彩知识,能够以各种水果的不同特征进行色彩写生,体验色彩表现力。

难点:三原色与三间色的`变化关系,对色彩的运用。

1、激趣导入:教师出示一个黑袋子。

师:“这是一个有魔法的袋子,谁能猜出它能变出什么宝贝?”“变水果。”近处的学生已经迫不及待地说出来了。师:“是吗?为什么?”“我闻到了水果的香味。”

师:“哇,你真厉害!一下子就猜到了,你们能说出多少种水果的名字?”生:“木瓜、芒果。”

师:“同学们先来猜一猜袋子里是什么水果,但不可以打开袋子。”每组分发一个装了水果的袋子。

2、体验、感知:

学生兴致勃勃地研究着黑袋子,用手摸,鼻子闻,很快就报出了水果的名称:“桃子、苹果、李子……”

教师检查结果,并向各组提问:“你怎么知道是桃子?(苹果?葡萄?石榴?菠萝……)”生:“因为它是圆圆的,有苹果的香味。”“有刺。”

“是椭圆形的。”另一同学补充道。师:“打开看看,看你们猜得对不对。”“哦——”教室里一片欢呼声。师:“你们仔细看看袋子里的水果,说说它的形状、颜色。可以切开看看水果的里面是什么样子的,还可以尝一尝,说说它的味道。”学生积极参与,教师检查活动结果:

让一组同学说水果的特征(谜面),让另一组同学说水果的名称(谜底)。以组际竞赛活动进行。

师:“你们都吃过无籽西瓜吧,为什么西瓜会无籽呢?”生:“是科学家把西瓜变成无籽的。”

师:“你说得真对!科学家们为人们改造了水果,让我们吃起来更好吃、更方便。同学们,等你们长大了,想不想把水果改造得更好呢?”“想。”

“那你们想象一下,将来你们想把水果改造成什么样子的呢?”“苹果像西瓜一样大。”

“椰子像易拉罐一样,一开就喝。”

“想吃什么水果,一种下去,很快就能结出来。”

3、绘制、深化。

教师出示范作,引导欣赏。

师:“你们能不能把刚才看过的水果、吃水果的样子、请别人一起吃水果的情景表现出来,好不好?你们还可以画出未来的水果。”

学生利用准备的材料:橡皮泥、彩色纸、彩色笔,制作或者画画。小组或个人进行创作,教师巡视。

数学公开课评课稿

今天有幸听到了一节四边形,首先展示了长方形,正方形,梯形等四边形。

1、让同学们找共同点:四条边,四个角。

2、区分是否是四边形,认为是的点点头,不是的摆摆手(这样的回答有利于更好地管理课堂纪律。)

3、继续出示图片,让学生们区分是不是四边形。

4、揭示封闭图形的图形,强调四边形都有4条直边。

1、让同学们在丁字板上摆一摆。

2、画一画:让同学们在课本上面画一个四边形。

1、最熟悉的长方形和正方形,他们有什么共同点,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2、强调长方形有两条长,两条宽。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为下面求周长的课题做铺垫。

3、拿出教具折一折,比一比,量一量,他们都有什么特征。

总结:认识了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都有四条边。

通过这节课我认识到孩子们的动手能力还是有限的,他们的语言组织也不到位,需要老师去补充说明。还有一些孩子画图顺手就用钢笔,这是不对的。老师要早强调,加强强调画图用铅笔。让他们养成一个好的做题习惯。然后要学会自己去比较,去探索。当然这需要老师的引导。把问题抛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寻求答案,比老师讲清楚印象会更深刻。

卫芬芬老师思路清晰,语言表达简洁,准确。带给了孩子们一节轻松愉快的课堂。

朱双文老师思路也非常清晰,强调重点,唯一不足就是老师说的太多,学生说的太少。

我觉得自身也有这种情况,以后会加以改正。学习各位老师的长处,避免自身的一些不足。

公开课说课稿

北师大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动物餐厅》。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百以内的数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有实物辅助的情况下,让学生根据已有知识经验比较出两个数的大小,进而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出比较数的大小的基本方法。在学生初步掌握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后,出示两组比较特殊的数,再让学生进行比较,加深学生对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的理解。同时利用计数器演示,辅助学生直观的感知到两个数的多与少,从而总结出比较两个数的大小要从高位看起,这个数高位上的数字越大这个数就越大,进一步理解比较数的大小的正确方法。通过这一过程使学生掌握比较两个数大小的正确方法并能够合理的运用这一方法解决相关数学问题,同时在共同合作排序的过程中形成与人合作交往的良好情感品质。

学生分析:

百以内的数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在有实物辅助演示的情况下学生能很轻松的比较出两个数的大小,但对于抽象比较出两个数的大小就比较困难。教学中可以利用计数器演示,辅助学生直观的感知到两个数的多与少,从而总结出比较两个数的大小要从高位看起,这个数高位上的数字越大这个数就越大,进一步理解比较数的大小的正确方法。我们的学生对数学知识有一定的积累,而且在前面的学习中也形成了一定的数感,在有计数器辅助的情况下,这部分知识应当会轻松掌握。

知识目标:使学生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并初步感知一列数蕴涵的规律。

能力目标:在动手操作、思考、交流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合作意识。

情感目标:通过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体验数学活动中充满探索和创造。教学重点、难点: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

百以内的数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在有实物辅助演示的情况下学生能很轻松的比较出两个数的大小,但对于抽象比较出两个数的大小就比较困难。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更快的掌握这部分知识,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动物餐厅里的小猴,小狗和兔经理这三个学生喜爱的小动物,作为这节课中的线索,围绕这三个可爱的小动物开展一系列数学学习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获取知识。

我先利用课件让学生观察小猴,小狗手中盘子的数量,通过“比比它们谁能干?”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对18和21这两个数字进行比较。学生根据已有知识经验,会很快说出2118,此时抓住这一时机让学生说一说他是怎样想的,进而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出比较数的大小的基本方法。在学生初步掌握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后,出示32和34,以及100和99这两组比较特殊的数,再让学生进行比较,加深学生对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的理解。同时利用计数器演示,辅助学生直观的感知到两个数的多与少,从而总结出比较两个数的大小要从高位看起,这个数高位上的数字越大这个数就越大,进一步理解比较数的大小的正确方法。我们的学生对数学知识有一定的积累,而且在前面的学习中也形成了一定的数感,在有计数器辅助的情况下,这部分知识应当会轻松掌握。

教学是基础,练习是巩固,新课程标准中也提到“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根据低年级儿童学习兴趣无法维持很长时间这一年龄特点,在后面的教学中我又设计了一些有趣的练习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请学生出考题这个活动要求一提出,孩子的好胜心一定会被激发起来,此时的他们既是提问者,又是思考者。他们一定会在高涨的学习热情中,在提问与回答的过程中加深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熟练对所学方法的应用。

练习是层层递进的,而且也只有在这种递进中学生才会得到更大的提高,当学生能熟练的对两个数的大小进行比较后,我利用作为奖励发给他们的就餐卡设计了全班性的练习,请学生根据餐桌卡片上的要求及自己的就餐卡号找到自己的餐桌。这样的设计,就是要在全员参与的活动中让我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的程度。而拿到60这个数字的那些学生,在他们遇到找不到餐桌这个意外情况后经过全班的讨论也一定会更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大于、小于这两个关键词的理解。

在这一全班性的练习过后再让学生把所有数字卡片按顺序排序,这一更高的要求也是再一次向学生提出挑战。这个环节对学生来说会有一定难度。有的学生也许会遇到困难,我想在这里要充分发挥小组的合作意识,以学生为活动的主体,我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引导学生排好卡片,在比较数的大小的同时向学生渗透排序这一方面的知识。

通过本节课的设计,我想学生一定能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获得兴趣,在兴趣昂然中获得知识,在参与体验中拓展能力。同时通过这种环环相扣的设计,丰富多彩的练习活动,学生一定会在一个生动、有趣的情境中掌握比较两个数大小的正确方法并能够合理的运用这一方法解决相关数学问题,同时在共同合作排序的过程中也会形成与人合作交往的良好情感品质。

公开课说课稿

本课选用儿童熟悉喜好的水果为内容题材,并视之为绘画学习的切入点。通过瓜果飘香观察辨识了解水果的形状和特点,品尝其色香滋味,使学生从感官的满足引发表现的欲望,促进主动地投入学习。本课瓜果飘香教学内容偏重于对各种水果的形状和色彩运用的认识和表现,通过对瓜果飘香的观察了解,画学生喜爱的水果,帮助他们建立亲近生活的热烈情感。

由于学习内容瓜果飘香接近学生生活,在直接体验的基础上,学生一般能够掌握瓜果造型的特点,并饶有兴趣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1)、认识瓜果的基本形状和了解色彩运用的'规则。(2)、初步了解观察性绘画的基本方法。(3)、增强亲近生活的热烈情感。

重点:认识水果的基本形和了解熟悉色彩运用的基本知识与方法。难点:丰富学生的创造想象力。

教具:几样不同的水果、一块小布、教学课件。学具:水果、水彩笔、油画棒。

本课教学设计须强调学生在美术学习中感性认识的建立,通过活动培植对美术学习的感情。将认识基本形和了解熟悉色彩运用的基本知识与方法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并副入到特有的学习情境中去,旨在柔化单调枯燥的学习行动使之有利于知识增长和能力发展。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揭示课题。

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2、揭示课题:瓜果飘香。

二、引导观察。

1、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喜欢的水果和吃到过的水果。

2、观察水果的形状和颜色。(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体验和感受)1)用眼睛看一看水果外形和色彩的特点;2)用鼻子闻一闻水果的不同的香味;3)用嘴巴尝一尝水果的不同口味。

2、引导学生说一说各种不同水果的不同的感受:外形、色彩、香味、口味等。

3、学生用眼、鼻、口去感受和体验不同的水果,并尝试用语言描述自己的直接感受和水果内在的美。

三、启发想象。

1、平时一个人吃水果还是和别人一块吃?

2、你吃苹果时喜欢把苹果分给谁?说一说为什么?

3、表演和同学分吃苹果的样子。(用语要有礼貌)。

四、欣赏作品。

1、选出自己喜欢的作品说说好在哪里?

2、对比分析作品指导构图。

五、自主表现。

1、作业要求:将观察分析与想象迁移相联系,经组合画一幅自己喜欢的瓜果。

2、教师巡回协助辅导。

3、学生自主表现自己最喜爱的水果,也可以描绘与想象结合的新水果。(想象创造)。

六、交流评析。(投影仪展示作品)。

1、教师引导学生自评和互评。

2、学生互评:比一比谁画的水果漂亮。(体验成功)。

3、教师总结。

公开课说课稿

本单元在编写上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生活,强调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抽象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从中获得对乘法意义的感悟。教材中的主题图以学生喜爱的童话形式出现,目的是让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提出问题,列出乘法算式,体会乘法的简单应用。

根据前两节课的学习,二年级学生已经对乘法有了初步认识,并能够初步用乘法解决问题。由于本班学生思维敏捷,愿意和小伙伴交流合作、并且喜欢得到老师的表扬。

所以,依据课标和教材,结合学生的实际,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结合“动物聚会”的具体情境,发展提出问题与应用数学的意识,会运用乘法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各种数学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解决乘法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根据教学目标结合我班学生实际,我把本节课的重点设为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乘法的简单应用;难点设为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教法与学法:课堂上我运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践、共同探讨获得新知。教学中我注重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并且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让学生掌握“移多补少”的学习方法。

多媒体课件 学具圆片

教学过程:根据《课标》指出的“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理念,我安排了以下四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低年级学生对童话故事非常感兴趣,因此我创设了白雪公主来到森林里答谢小矮人,小动物们为白雪公主举办动物聚会的童话故事,引出新课。

通过实践这一环节的设计非常成功,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根据《课标》要求,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所以把本环节分为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两步。

(1)提出问题:

首先引导学生深入挖掘主题图、为提出数学问题做好准备。然后鼓励学生根据发现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为了让所有学生都能展示自己的问题,先让他们和同桌说一说再汇报,这样很好的保护了孩子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积极性。接着课件出示这节课要重点研究的4个问题。

(2)解决问题:

学生有了前两节课的基础,很快列出了第一个问题“一共有几只小鸟?”的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这时引导学生说出乘法算式中两个乘数3分别表示什么?理解3×3的意义。

接下来让学生们在小组内列出下面两道题的算式并说明理由。然后集体订正。在这儿我把原来的一个小环节“体会6×3所表示的不同意义”移到了后面的练习“连一连”中,因为大家在研讨时觉得这部分的训练目的和“连一连”的训练目的相同,都是让学生理解一个算式可以表示不同的意义,没有必要前后两次重复,又浪费时间。

最后一个问题“一共有多少根胡萝卜?”,是大家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因为我把主题图中的每捆4根胡萝卜改为一捆是3根,一捆是4根,另外一捆是5根的。在上课之前我认为同学们都能运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把加法算式变成乘法算式,可上课时还是有些孩子不知道怎么办。这时,我让学生在小组内用圆片代替胡萝卜,分别摆出3个一堆,4个一堆,5个一堆,然后摆成每堆相同的数量,教师巡视指导。学生通过直观感受和讨论一下就明白3+4+5可以变成3个4,我适当的给予表扬。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再回归到主题图上,这时趁机运用鼓励性的语言: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有办法解决的,学生们踊跃的回答:只要从5根胡萝卜里拿出1根放到3根里面,就能列出乘法算式了。

本环节的设计目的是使学生体会只有加数相同的加法算式才能用乘法表示;同时既培养了孩子思维的灵活性;又加深了对“移多补少”的方法的理解。

三、巩固深化、拓展思维

练习时我采用了版主“海的女儿”的建议,把“闯关游戏”用“帮助白雪公主打开安全门”的情境换掉了。这样,不仅衔接的自然,而且做到了情境的完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很高涨,又潜移默化的渗透了思想教育。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本环节让学生通过连一连、说一说、摆一摆、算一算的数学活动,给学生搭建一个想像、发展的平台,引导学生在深入思考、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去理解、去发现、去突破难点。

四、总结延伸、情知共融

在总结延伸这一环节中,让学生谈收获,再评价一下自己和他人,学生们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接着是本课延伸,让学生找找生活中可以用乘法解决的问题。由于我的疏忽,初稿时对教材中的实践活动理解的不到位,经过辉煌老师的指导,才使延伸这部分发挥了最大优势。

最后,我给学生留了一项作业,把课下从生活中找到的乘法问题写成数学日记做为礼物送给白雪公主。

通过小结与评价,使学生知识系统化,并得到良好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感受到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数学的乐趣和价值。

相信通过再次实践,学生能在有趣的童话情境中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能用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同时他们的发现问题、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等各种能力一定会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情感、态度、价值观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

公开课说课稿

《轮椅上的霍金》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宇宙之王史蒂芬霍金在身患绝症后不向残酷的命运低头,在令人难以想象的艰难中成为世界公认的科学巨人,向我们展示了霍金不断求索的科学精神和勇敢顽强的人格力量。

文章的脉络层次比较清晰:先是介绍了霍金的基本情况与取得的成就,接着写了命运对他十分残酷,而他却坚强地活了下来并不断求索,研究宇宙的奥秘,最后写了他在一次学术报告会上回答的女记者的问题,展示了他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与勇敢顽强的人格力量。教材一共给我们提供了四个习题,一是描红练习,二是抄写词语,理解词语,三是年轻的女记者认为命运让霍金失去的太多而霍金是怎么认为,你又是怎么理解的,四是说说哪些地方看出霍金是一个非凡的科学家。读了全文,我领悟到霍金的成就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他在科学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二是面对残酷的命运,他不但没有抱怨还充满了感恩之心。而全文的重点就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语言文字体会霍金不断求索的科学精神和勇敢顽强的人格力量,学习这种身残志坚,乐观向上的精神品质。

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学习课文中的七个一类字与两个二类字,能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式理解词语。3、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体会到霍金不断求索的科学精神和勇敢顽强的人格力量。

对于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我有如下设想:

一介绍霍金。

通过预习或教师讲述使学生对霍金有一个大概地了解,为阅读文章奠定情感基础。在介绍时可以重点介绍霍金在早年遇到的不幸与他取得的非凡成就。这样能使学生对霍金产生强烈的敬佩之情,那么认真地朗读课文也就水道渠成了。

二整体感知课文。

以问题你们想更深入地了解霍金吗?导入课文的学习。先让学生初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在这一环节中,要求学生能把课文读通读熟,学会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并能初步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其次是让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这样能让学生对文章有一个宏观上的把握,课文中的第8自然段为一个过渡段,引导学生找到这个段落,并以此为依据给课文分段,使学生了解这篇课文主要写了霍金不断求索的科学精神和勇敢顽强的人格力量,文章的主要内容便能了然于心了。

通过朗读语言文字感受人物是学习语文的重点,因此这一段的教学我以朗读与感悟为主。

课后习题的第三题给了我一些启发,我将以女记者的这个提问引导学生阅读全文。

2、通过默读课文让学生找到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并仔细研读第三自然段,培养学生边读边做批注的习惯,用这样的方式促进学生对这一段的阅读。

3、特别关注像不幸,完全瘫痪,长期禁锢,彻底剥夺,彻底变形标志型形象这些词语,也能通过观察霍金的照片加深印象。

4、通过个别读,齐读,老师引读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命运对霍金十分残酷,想象他写字看书的艰难,为读好下文做铺垫。

2、学生默读课文4-7自然段。

通过默读课文找到这一部分的重点段落第4自然段,并用幻灯片出示这段内容。文中虽然但是,几个飞出,飞向,想象着,论证着,思考着这些词语都要经过反复朗读,同时也要关注霍金所取得的成就,让学生体会到霍金虽然坐在轮椅上却想得越来越深,越来越远及他取得的令人瞩目的成就,体会到他是一个坐在轮椅上的知识英雄。

2、学生通过朗读课文,很快找到这一段文字:(投影出示)。

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看了这段话以后有什么感想,从而体会霍金面对不幸命运而表现出的勇敢顽强的精神。

3、通过反复朗读,体会霍金的人格力量。

2、再次出示课文第八自然段,并朗读第8自然段。

3、拓展延伸:提出要求:这个世界上还有一些身残志坚的人,你们了解他们吗?如海伦凯勒,张海迪,桑兰,你了解他们的故事吗,课后可以找一些他们的传记读一读。

1、如果要为霍金颁奖,你能为他写一段一百字左右的颁奖词吗?

2、课后可以读一读海伦凯勒,张海迪,桑兰的人物传记,学习他们身残志坚的精神。

(通过积累内化,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促进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物理天才。

轮椅上的霍金非凡的科学家。

数学公开课评课稿

今天听了汪蕾老师执教的《乘法分配律》,汪老师的这节课,通过问题设置,引导学生从生活问题入手,让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在老师的精心设计下,学生经历了“寻条件、设问题、找方法、明规律、自总结”这样一个知识形成的过程。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在整节教学过程中都得以体现。回顾整个教学过程,这节课的亮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平台,以故事情景带领学生进入课堂,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找条件,设问题,激发学生兴趣,开拓学生思维。学生根据找出的条件和问题,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从而发现(4+2)×25=4×25+2×25这个等式。通过自主探究,发现等式两边的运算顺序,使学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再让学生“观察这个等式左右两边的不同之处”,再次感知“乘法分配律”。

汪老师要求学生观察得到的两个等式,提出“你有什么发现?”。此时学生对“乘法分配律”已有了初步感知,此时汪老师出示问题(32+4)×2○32×2+4×2让学生完成,通过计算再次找到相等关系。不过,如果能让学生自己模仿,自己再写几个类似的等式,学生的印象会更加深刻。

课堂中学生自主探究式的学习不是一句空话。,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做好适时地引导,在这节课上,汪老师抓住学生的已有感知,通过“观察这一组等式,你发现了什么”。为学生提供了发散的思维空间。提供猜测与验证的机会,将学习的主动权力还给了学生。学生的兴趣激起了探究的火花。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让学生观察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公开课说课稿

今天的说课可能与以往有点不同,因为这次活动是以检验农远工程运用而办的。既然这样,我觉得说课的内容应该着重于介绍如何利用农远资源来上好一节课。今天我说课主题是:充分发挥农远工程的作用,合理高效运用农远资源。具体是通过《草原》一课实现的。课前我认真地查看了农远下载下来的资料。在认真钻研《教师用书》的基础上合理借鉴了《草原》一课的教学设计。另外我还发现《草原》一课的课件比较适用,可以用来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提高教学效率。美中不足的是与我的教学设计还有一点点出入。于是我在此基础上做了一些补充:添加了十几幅草原的图片。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具体阐述我的说课内容。

《草原》这篇课文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以他五十年代访问内蒙古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写下的一篇访问记。文章记叙了他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对汉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充分体现出祖国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

根据课程标准及教材所处年段的要求,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草原自然美和人情美,感受各民族人民之间的情谊。

2、标画重点词语和重点句子,理解课文内容。

2、理解“一碧千里、明朗、柔美、云际、回味”等词语在文章中的意思。

依据上述教学目标,我确定的教学重难点是:

通过语言文字展开丰富的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中描述的精彩情景,体会句中所含的意思。

教学目标的分解与时间安排:

本课准备用两课时来完成,今天我重点说一说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根据审美教育具有形象性、情感性、自由性和直觉性的特点,安排充分的时间,让学生真真切切地读,在朗读中有所感悟,读出趣味。尝试运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走进自主探究的境界,自读自悟,达到“情由景生”的效果,领略草原的特点,陶冶爱美的情趣。

本文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积累优美的话句,更应该用语文的手段解决课文的问题,借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上课所采用的策略主要是朗读、图像、交流、资料、制作手抄报,并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创设好良好的网络环境,使其在图、文、声、像等信息的刺激下充分感知,在这种新的学习环境下,营造一种愉悦民主的教学气氛,使学生成为教学的着眼点和落脚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为落实以上教法与学法,需要利用农远资源上的课件,让学生在教师提供的课件中进行阅读与探究,以解决学习中的疑难。这样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拓展信息空间,为学生创设一个信息量大、且自由、开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更好的完成学习任务。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上课之前,我们首先来欣赏一首歌曲。播放农远课件:放映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相机问学生说:这首歌写了什么?你们喜爱草原吗?今天这节课和老舍先生一起走进草原。板书课题。

(这样的设计的目的在于:以优美动听的草原民歌《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开课,把学生带入美丽、神奇的大草原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

(二)、初读,揭示探究主题

(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通过初读课文,抓住中心句直接切入教学重点,把“天涯碧草”和“蒙汉情深”这两部分有机结合。指明探究方向。

(三)、学生探究第一个问题。

1、播放课件出示这个问题:这是(_____)的草原。

3、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老舍笔下的草原是什么样的?请同学们仔细读读第一段,把你喜欢的句子画下来。然后把画下来的句子美美地读出来。

4、指名学生读自己喜欢的句子。我就相机追问:如果再让填空,你会填什么?可以是词,也可以是句子。

学生的交流是随意,但我会做到心中有数,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体悟草原的美。比如说到“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时,我会引导再欣赏图画,引导学生观察小丘的形状,理解柔美的意思。引导学生发现到处都是绿色,小丘与草原没有明显的界限,正如作者所说:像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而且草原绿得很浓,浓得仿佛要滴下来,流到天边去了。通过个人读、有感情的读、齐读等形式,让学生真正能通过品味文字感受到草原的特点,体会其中的美。

5、引导想象:此刻我们就站在这种可爱、美丽、一碧千里的草原上,你最想干什么?

6、教师引读:在这样的境界里,学生接着读出来: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不仅我们如此,就连,学生接读: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无穷的乐趣。师相机说:瞧,草原多美啊,连牛和马也被草原的美景陶醉了。

7、你们喜欢草原吗?带着我们的心情,来齐声有感情的朗读第一段。

(这样的设计在于:学生根据子问题,利用课件,进行探究学习,让学生既领略到草原美景,又品味文字,引导学生从感性到理性,深入感悟语言,受到美的熏陶。)

(四)、学生探究第二个问题。

1、学生用心地读二到四段,这个句子里最想填的一个词是什么?我估计学生会说:热情好客。

2、我接着问:你是从哪些词句体会到的呢?把它画下来,再多读几遍。

4、客人接到了,在蒙古包外,他们在一起干什么呢?我重点抓住:“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通过带上动作和表情反复读这句话,使学生从这两个“再”,感受到草原人的热情。

5、紧接着我们到了哪里,他们又是怎样招待客人的呢?请学生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我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干部们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再回敬。引导说哪些向我们敬酒,怎么敬的?然后通过反复的读这些喝酒的句子,体会出草原人的热情好客。

6、当学生们交流喝奶茶、聚餐、摔跤时,我会相机播放课件上的活动图片。通过这些活动同样能反应出草原人的热情好客。

(这样的设计目的在于:利用农远资料库和网络资源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增强视觉效果。自读体悟,汇报交流,更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行为上更具主动性,互动性,创造性。着重体现了学生对问题深入全面的理解,语言表达能力的加强,思维条理性的提高。)

(五)、体会情感,总结全文。

2、你们心中所有的千言万语,概括起来就是:出示农远课件:——“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通过前面的探究,学生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地表达出来,既是对课文的深层理解,也使学生对草原的风光美与人情美发出内心由衷的赞叹,体会了客人们“何忍别”真实情感的流露,同时学生的情感也得到了升华。)

(六)、拓展创新,内化感悟

1、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课上网阅读草原

劝学

3.探究“学习”的现实意义。

探究词义,理解文意。

学习设喻论证方法。

《劝学》是先秦儒家思想的最后代表人物荀况及其门人言论的著作《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文章旁征博引,娓娓说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其中“学不可以已”这一观点对今人仍有教育意义。

文言文教学的基本内容应该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文言,二是文章,三是文化基于这样的认识,教学本文,拟从这三个层面入手:文言——文章——文化。

文言文语言层面上通过诵读,识记课文通假字,掌握“已、中、参省、假、生”等文言词汇,初步理解文言语句的含义。

文章层面上通过理解课文的语言特色、设喻论证来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的中心。

文化层面上分析文本中的文化内涵,探讨“学不可以已”对于今人的意义并获得生活启迪。

一、:

由“青出于蓝而青于蓝”、“锲而舍之”导入。

《劝学》,劝,劝勉;学,学习。

一读,读准字音:(方法指导:通假字、易错字、生僻字、多音字)。

请学生朗读。

二读,读准节奏:(方法指导:以字为词,理解词义,准确译句)。

教师范读。

三读,读出语气:循循善诱、谆谆劝勉。

请学生朗读。

四读,读出语势:(排比、对偶句,使句式整齐,节奏和谐、变化流畅)。

感知句式整齐、读来琅琅上口的特点。

1.在文章中,我们能看到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平常事物或现象这些语句是想讲什么道理?

体会比喻句的作用。

2.这篇文章运用什么样的论证方法?

明确: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论证。

3.这篇课文的思路是怎样的?

4.小结(见板书)。

1.简单介绍荀子。

《劝学》主张“学莫便乎近其人”

2.“学不可以已”在当时有什么先进意义?

通过比较,介绍诸子百家对待学习的观点的异同。

3.“学不可以已”对今人有什么启发?

请你写一个比喻句,阐述知识的重要性。

再请你运用对比设喻的方法,阐述学习要勤奋或谦虚。

数学公开课评课稿

《乘法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学习了100以内数的加减法后进行的教学,也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初始课,因此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本节课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知识水平,以学生的主动探索学习为基本活动的形式展开教学。刘爽老师的课堂清新自然,在以下几个方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节课,周老师安排了简单活跃的拍手活动作为课前游戏,又出示了学生喜闻乐见的“游乐园”情境进行导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学生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让学生在玩中发现数学问题,解决问题。同时,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积极主动地去探索。

在课堂中周老师让学生经历了连加计算的繁琐,在理解完过山车中2+2+2+2+2表示5个2相加,周老师提问,如果20个2相加,你能列出算式吗?学生根据老师的问题,标准地列出了,2+2+2+2+……这时周老师适时地引入乘法计算。学生进行对比后,自然就体会到了乘法简便和快捷的优越性。让学生参与经历数学知识的呈现过程,了解新知产生的由来,既有利于学生掌握和理解知识,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

要达到学生掌握知识,最终发展能力的目的,学生的思维就必须经过反复多次,循序渐进的实际应用。在练习上,周老师也颇费苦心,通过我会连、我会选等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初步掌握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还可以用乘法算,并能正确写出乘法算式。这些巩固性、多样性、层次性的练习,符合二年级小朋友的心理特征,让他们在动中学,玩中学,游戏中学,使他们对新知的认识升华一步,进而形成技能。

整节课下来,我觉得有以下两点值得商榷:

1、从图中来,没有回图中去。课的伊始,刘爽老师很好的利用主题图,让学生发现了其中的数学信息,并提出了数学问题。从而提炼出了3道题目的解决方式。但剩下的大多数时间,周老师都是根据算式理解含义,基本上没有再回到图中去。其实就2年级的小朋友而言,对抽象的算式的理解远难于对形象的图意的理解。

2、3×4与4×3的板书,混淆视线。这节是表内乘法的起始课,虽然很多小朋友已经知道有乘法这种计算,个别小朋友还会背乘法口诀。但是在意义的理解上还一知半解。课上,刘老师有意图的把3×4,4×3这两个算式写在上和下,然而在讲解这两个算式的意义时问题出现了,学生不知道哪个算式表示4个3,哪个表示3个4。我觉得在板书的书写上可以避免这种算式写在上下位置,或者提炼其他的数据作为素材。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