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师素质理论分析论文(优质17篇)

时间:2023-12-11 17:03:51 作者:ZS文王

通过阅读范文,我们可以学习不同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范文范本,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写出精彩的总结作品。

分析素质教育与教师的心理健康论文

【提要】在我国,大学生可以算上是社会的栋梁之才,但是近几年以来,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突出,这其中除了学生专业技能不扎实的原因之外,还有一个原因是现在的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不强,很多人开始怀疑我国的大学教育体制出现问题,从而导致了许多大学生在就业的时候容易被企业所拒绝。本文立足于大学生教学现状,试论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与大学就业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

在大学的学校教育中,学生都是成年人,都能够有独立的思维和思考,而且在大学学科教学中,希望学生能够培养的是离开校园,融入社会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大学生要能够有足够的就业能力。对于就业能力来说,它主要包括知识技能层面和思想道德层面,知识技能就是指学生在大学校园中,根据自己所学的专业,进行深入的挖掘从而形成的专业上的素养。然而在现在的社会招聘中,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招聘单位也逐渐从原来看重学生的知识技能,慢慢转向于学生的思想道德层面。很多大学生在思想道德建设方面有所缺失,从而导致了被用人单位所拒。因此,面对这样的一个社会趋势,大学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的时候,也要加大和重视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上的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全方面发展的人才。本文将结合大学校园中相关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案例,试论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与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二、从思想道德素质层面去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

在以往的大学学校教育中,教师们往往都是重视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多过于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但是现在时代不同,一个没有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人,是没有办法在现在这个社会立足的,就更不用说他能够找到一份好工作。因此,学校教育要从现状出发,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去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

(一)掌握基本素质――学会做人。

在大学学校校园中,教师或者说学校,除了要教会学生基本的专业知识技能外,也要教会学生基本的做人道德。这其实在小学的学习阶段,学生就应该要开始学习和具备了,但是这一代的孩子,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都是被宠着长大的,加上各种知识的普及,学生在教师教育其的时候,动不动的就说要维权,因此,便导致了教师不敢过多余去干涉和管束学生,从而便导致了学生到了大学阶段思想道德素质上有所缺失,因而需要大学校园加以进行修正。例如,在大学的专业课程教育中,学校为了能够让学生形成基本的做人道德,可以让学生在每次上课的时候主动的对教师进行问好,在课程结束之后,依次有序的礼貌的对教师进行道别,并在教师离开教室之后再行离开教室。同时,要让学生在离开教室的时候,能够将物品按照原来的位置放好,每天的课程都按这样的方式来进行,从而通过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帮助学生形成一个基本的做人道德。

(二)培养基础能力――团队协作。

在大学课程的教学中,虽然说人数会比初高中教育时期相对较多一些,但是仍旧维持在一个教师能够掌控的范围之内。然而,在以往的大学专业课程教育中,我们看到的现象是,大学教师自顾自的讲自己的,下面的学生自顾自的玩着自己的手机,教师与学生之间没有交流,而学生之间的交流是在谈论着所谓的私事,从不涉及专业知识技能,就更不用说思想道德素质层面的团队协作了。因此,大学教师应该改变这种不良课堂的现象,在大学课堂的教学活动中,要多多创造机会,让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团队协作,从而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如果说教师不给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进行团队协作的话,学生自己是很难主动进行团队协作的,从而就不会懂得说去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事情,那么,学生在日后的就业时,就容易因为这一点而错失就业机会。可是,教师如何让学生进行团队协作呢?例如,大学教师在进行专业课程授课时,可以将班级上的学生进行分组,但是,因为教育的对象是大学生了,他们都拥有成人的思维以及想法,所以教师可以充分尊重他们的意见,让他们自行选择想要搭档的人,从而组成合作小组。然后,在进行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给出相关专业知识上的课题,让小组内进行探讨与研究,其中,组内具体的分工教师让学生自己完成,不要过多参与,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要撒手不管,教师应在旁认真观看,及时给予学生指导。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能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掌握相关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其的团队协作能力。

(三)形成基本信念――事业心和责任感。

对于现在的许多大学生来说,他们都是家中的独生子女,父母对其教养的方式与其说是严格,不如说更多的是溺爱,因此,很多事情哪怕是学生的错误,家长没有及时地指出或是惩戒,就不能够让学生形成承担错误的责任感,加上现在很多家庭教育中,家长们都没有学生灌输一种事业心,造成了学生事业心的缺失,这两点急需学校通过教育进行补充。例如,学校可以多举办一些活动,而这些活动的策划交由学生,并且,每个不同的环节由不同的学生来负责,从而能够将责任落实到个人。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事业心,而且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三、结语。

总而言之,学校教育是学生生命中不可缺失的一环,因此,学校在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中,也应承担起相应的责任,通过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如何构建体育教师的素质论文

融教学实践教师教学技能培训模式是基于教师教学活动实践为前提,把培训目标与具体的教学技能的要求相互融合,依据不同课程的教学需求,有针对性地设定教师技能培训规格与标准的培训模式。这种培训过程遵循“能力为本”的教育思想,重视培养教师个体教学技能及其岗位所需各种能力的训练和运用。紧紧围绕培养教师的教学技能为核心,以此制定科学合理的培训纲要和培训教材,确保培训流程顺利、有效的实施。

2.1为受训教学创设最佳的培训环境。

融教学实践体育教师技能培训属于边教边练的过程,在该教学实践中,受训教职工根据制定的教学计划、课外辅导、课堂教学等进行系统训练和培训,促使无经验或经验不足的老师在原有技能基础上,掌握并提升体育教学能力。

2.2提升培训教学效果。

体育教师技能培训依据能力本位教育理论与方法,把体育教师应该具备的教学技能实施分解,确保培训目标更加全面、实际,具有较强的可实践性。融教学实践的教学技能培训模式是指受训老师在日常教学中,严格根据培训目标、教学技能模块进行自我培训。因此,接受培训的老师无需参与校内、校外脱职、集中等方式的培训。这种培训模式,不仅能提升教师培训效果,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教育教学成本。

2.3推行全新的技能培训原理和方法。

现阶段,我国体育教师培养过程中具有以教养为主的教学倾向,对教师各项教学技能的培养缺乏针对性对策,主要表现为缺少有计划、系统的培训内容,缺少提升自身教学技能的相关手段。

3制定融教学实践体育教师教学技能培训目标及任务。

3.1制定教学技能培训目标。

制定融教学实践教师教学技能培训模式目标如下:组成一个以教学实践为基础,以cbe教育理论为指导,具有可操作性、连续性的教学技能培训目标,促使教学人员在整个教育生涯中提升自身的教学技能。为确保接受培训的体育教师掌握与教学实践紧密相连的教学技能,达到培训目标的各项要求。根据培训模式的主要框架和过程中,构建融教学实践教师教学技能培训层序,其主要由探究层、实践层、反馈层等部分组成.

3.2构建教学技能培训模式。

3.2.1明确构建模式的框架为充分发挥该培训模式的功能,保障层次目标之间达到最佳的衔接效果,最终完成总的目标。必须沿着以下线索构建融教学实践的教师教学技能培训模式。首先,以能力本位教育为依据,设定整个培训的最终目标及各阶段目标。借鉴国内外以能力为本的教育理念,设计展现教学技能培训融入教学时间的培训模式,其框架如图2。同时,在能力本位教育理念的引导下,把教学过程设计、选用的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相互统合,组成高效、最有效力的培训模式。根据教学技能能力图表,依据接受培训教师的知识、技能编写相应的培训纲要。严格按照直观、具体、迁移的原则,运用功能块的形式编写所需教材。教师教学能力主要由组织教材能力、教法能力、管理能力和教学评价等构成,因此,该培训模式为受训教师制定合理的技能培训技术,主要培训其课堂教学能力、教学评价能力、跨学科学习等内容。

3.2.3改革传统评价考核模式体育教学工作是一项系统、连贯的工程,且培训对象为边教边练的任课老师,在自我培训中将每一个模块有序地安排到教授教学进度各个环节,方便受训老师在每节课针对性地训练各项技能,促使受训老师把每个技能模块串联起来,形成综合的教学能力。评价主要由接受培训的老师自评和专家评价两方面组成,评价内容为职业能力分析表中分解的各个技能模式,以及体育老师教授课程每次课或每个环节中某个技能模块,评价标准有利于达成整体的培训目标。专家组和受训老师在每次实践后和训练每个技能模块后进行阶段性评价,也要在每周培训结束后进行评述,依据各层次评述和总结提出新的要求和培训重点。

3.3融教学时间体育教师教学技能培训模式的效果。

随着教育改革浪潮的深入发展,教学已经迈入新纪元,此时,现代教师不但要掌握教学原则,更要灵活使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器材,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在上述培训模式下对教师教学技能进行培训,是我国实践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和主要措施。分析部分学校体育教育老师的教学能力、创新能力等情况来看,这种培训模式在人才培养方面获得显著效果。通过学习,这些老师已掌握规范、扎实的教学技能,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的基本功能明显提高。学生、院校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价越来越好。值得高兴的是,高校多数学生课余通过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介入早期科学研究,积极主动协助老师从事教育科学研究,这些学生毕业后部分选择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这些学生的成绩离不开优秀教师对其教学的引导,最终确保体育专业学生具有专业化、实用性技能。

4结论。

总之,融教学实践教师教学技能培训模式是现代教育改革的新创举,这种培训模式不仅将教师教学技能进行分解和细化,组成巨阵型模式,也能加强教师教学经验之间的交流,提高教学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因此,高校体育教师采用这种模式培养技能,非但可以针对性地明确受训教师需要培训的内容,从而为受训老师提供边教边练的良机,是教师终身职业教育最有效、完整地实施方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教师的自身素质和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欧孔群.创新培训模式确保培训实效[j].广西教育(教育时政),,12(4):1.

[2]马元华.微格教学在学科教师培训中的应用[j].作文成功之路(中旬),,10(3):9.

[5]武云霞,孙树青.高校教师教学技能培训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学周刊b版,2014,11(2):12.

[7]林娜,胡雪慧,张美霞等.观摩“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后对护理临床技能培训的思考[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5,33(26):3208-3209.

分析素质教育与教师的心理健康论文

摘要:

中国是世界上著名的产茶大国,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茶文化内涵深厚,意义深远,其精髓品质成为无数人精神上的指引,影响着一代代国人品格的形成。素质教育作为新时期高校首要的教育使命和任务,对于今后我国人才品格的养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对茶文化内涵的形成和传播进行了细致的阐述,对当代高校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尽的剖析,最后就茶文化对高校素质教育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希望对我国高教素质教育工作起到一定的启发作用。

关键词:

茶文化;高校;素质教育。

茶文化作为中国文化史上一颗耀眼的明珠,一直被奉为中国宝贵的文化财富。而素质教育作为高校教学的重要课题,也被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我国一向非常注重人才的培养。强大的国家需要强大的人才,而强大的人才需要强大的教育背景。人才是一个国家的未来,只有将人才的特点全部挖掘出来,才是素质教育真正的目的所在。因此,在新的时代要求下,素质教育的实施显得非常迫切。就是在这样的前提下,探究茶文化对高校素质教育的影响显得十分必要。

1、茶文化的内涵的形成和传播。

1.1茶文化内涵的形成。

中国茶史丰富,留下了不少的佳话和名作。作为世界上温度和湿度最适宜茶叶生长的国家之一,茶文化在这片广袤的疆土上枝繁叶茂。很难说,茶文化真正的起源是从哪里开始的。因为自从人们发现它之后,关于它的传说就从来没有间断过。但是,茶文化真正比较成系统的出现,还是要从唐朝开始。唐朝是我国历史上经济程度发达的一个朝代,经济大繁荣也为文化的形成奠定了优良的基础。因此,在盛唐文化中,茶被写进诗人的诗中。它仰慕与诗人的清风自持、胸怀天下,也被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怀所感染,在不断地荡涤之中,它向世人呈现出了自己的雏形。而佛教和道教文化的引入,也为茶文化赋予了新的内涵,它帮助人们洗刷心中的痛苦与挣扎、保持最真的本心。自唐朝之后,饮茶之风更加盛行。宋朝时期的词人性格奔放旷达,受此影响,茶风之中多少也增加了潇洒的痕迹。而随着“程朱理学”对当时文化格局的改变,“去私欲、存本心”也在茶文化中占到了不小的比重。宋朝之后,茶文化发展得更加迅速,它的枝叶越来越茁壮,甚至成为可以独当一面的文化品种。

1.2茶文化内涵的传播。

中国人之所以热爱饮茶,是因为在饮茶之中能够品出生活的滋味。正是将这生活中的酸甜苦辣都在这一盏清茶之中得到稀释和缓解,才使得他们额头上的皱纹舒展开来。茶文化的这种与生俱来的能力,不仅受到国人的喜爱,更受到了外国人的青睐。自唐朝丝绸之路开始,茶就开始作为一种商品,随着这条朝着梦想前进的道路传播出去,在此过程之中,它也不断吸收和融合了西方国家的一些文化特征。郑和七下西洋不仅将外国的文化和奇珍异宝带到了宋朝,更将宋朝的文化展示在了全世界的面前。在此期间,西方人民对于茶叶的认知和渴求也达到了一个顶点和极致。他们将茶叶作为生活中必备的饮品,茶叶的地位甚至可以和咖啡一决高下。从此以后,茶叶在国外越来越受欢迎,而茶文化的影响也开始延伸到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

2、高校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而教育的根本在于全面的开发学生的才能,而不再只关注学生的成绩。随着国家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高校面临的教育使命也越来越重。如果要实现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就必须正视现在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只有这样,高校的素质教育工作才能真正落到实处;也只有这样,我国的人才才能实现真正的转型,成为新时代所需要的合格的人才。

2.1高校教育的现状作为重要的社会活动,教育绝对不是死气沉沉的课本和一成不变的上下课铃声。教育更多的是应该教会学生学习的技巧和方法。而面对应试的压力,教育的目的却无法能够保持初心。不管是迫于社会和家长的压力,还是受到升学率等的影响,作为知识的传授者,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很难做到不受其他影响。也就是说,教育也许在一开始就已经偏离了原始的轨道。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教育的后续工作的展开也势必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教学质量的好坏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而作为人才成长的摇篮,高校也同样面临巨大的压力。特别是自从素质教育开始实施之后,输送合格的人才也被提到了空前的高度上。如果高校不能直面压力,接受新时期人才培养的任务,必然会使人才的培养面临巨大的危机。因此,面对未来社会和世界的需求,高校教育必须能够顶住压力,才有可能培养出高层次、高水平的全方位人才。

2.2高校教育存在的问题目前而言,我国的高校的教育工作还存在着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虽然我国已经全面的开始实施素质教育,但是相比西方国家而言,我们并没有足够的经验,因此在实施的过程中难免会磕磕绊绊,有点力不从心。另一方面,尽管现在对于教育工作者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面对当前的国情,学习成绩仍然是衡量学生的标准,并没有很好的方法能够将之完全取代。这也会影响到高校素质工作开展的广度和深度,使得素质教育的工作难以达到预想的效果。因此,我国的素质教育工作可能还会处于一段时间的摸索期,需要不断地进行补充和修正,才会慢慢地成熟起来。

3、茶文化对高校素质教育的影响。

中国文化虽然有丰富的格局和品类,但是总属一个整体,彼此之间是融会贯通的。而教育作为文化的传达者,需要借鉴所有文化之中的闪光点,并加以学习和利用,才能得到提升。在茶文化中,我们可以学到许多礼仪,也可以学到许多优秀的精神品质,如果能够对其进行提炼,加以运用,一定能够对高校的素质教育工作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3.1茶文化有助于高校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茶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哲理,随着茶文化普及程度的提高,茶艺活动也受到欢迎。茶艺活动中许多的礼仪规范。茶文化也可以由茶艺活动更加形象地传播出去。因此,通过茶艺活动,学生不仅能够对茶文化的内涵和精髓了解的更加清楚,更能够从茶艺活动中学到不少的礼仪和规范。而这种亲身实践的方式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可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学习到中华民族优秀的精神品质。因此,将茶文化中的礼仪运用到学生的教学过程中,既能够为枯燥的学习生活的平添兴趣,也可以让学生养成好的行为习惯。而我国自古的教育理念里,就有“成才先成人”教育案例。这种文化与教育的互动,也必将会打开我国素质教育新的局面。

3.2茶文化有助于提高高校学生的审美情趣。

在我国传统的茶文化中,十分注重平和与清净。因为只有在平和清净的环境下,人的心灵才会得到最大程度的放松,看清楚自己的本真。面对学校和成绩的压力,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心理也会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如果能够将茶文化的内涵在学校广泛地传播,不仅能够让学生增长不少的见闻,也能够让学生学到舒缓压力的方法。而茶文化中始终如一的精神品质,也可以给予学生面对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的勇气。在这种不断的品味和学习的进程之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增长了,视野开阔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同时也得到了巨大的提升。校园的生活是学生审美情趣的开始,如果能够在一开始就给学生创造出良好的校园环境,必然会对学生今后的审美情趣产生影响。同时,茶文化的推广也有助于良好校园氛围的形成,在这样平和清净和务实的学习氛围之中,学生的综合素质自然会得到很大的提升。不仅如此,茶文化在高校的推广也可以帮助素质教育深入地走入学生的'心中,更能够让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继承和发展。

3.3茶文化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当前学生面临的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要比之前复杂的多,而网络的普及虽然给了学生学习外界知识的窗口,但是同时也给一些不法分子可乘之机。而随着学生的生活节奏不断地加快,辨识的能力也越来越低。在这样背景之下,如果学生没有得到及时的指引和帮助,很有可能走错了方向,甚至掉入万丈的深渊之中。因此,在进入社会之前,高校教育就应该给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中国传统的茶文化中,去伪存真,保持本心一直是其不变的宗旨。而茶的味道先苦后甘,性情温和,能够帮助人们拂去不少的烦忧。因此,在高校的素质教育工作开展的过程之中,如果能够结合茶文化中优秀的精神品质,给予学生全面深入了解茶文化的机会,以茶来调理学生的心性,不仅能够缓解学生的精神压力,纠正学生在岔路口遇到的偏差,更能够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只有这样,高校的素质教育的工作才算得上真正的成功。

4、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代表,茶文化一直以其深刻的价值观和深邃的内涵影响和鼓舞着中国人。面对当前的社会现状,我们必须将高校素质工作进行得十分彻底,才能够真正提高我国人才的综合素质。而量体做衣,提升优化的教学模式也必将会让我国人才的综合能力越来越高。相信通过茶文化的传播,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素质,陶冶学生的情操,也能让学生学会为人处世的方法。希望通过本文,能够对我国高校素质教育工作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张旭渝.高校篮球文化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影响[d].广西师范大学,2009(04).

[2]刘文军.探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大学生文化素质的影响[j].家教世界,2013(09).

[3]朱炳根.探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重要性及其对大学生文化素质的影响[j].考试周刊,2015,(11).

[4]徐秀娟.传统茶文化对当代高校道德教育的影响[j].福建茶叶,2016(06).

[5]钟景璐.中国传统道德教育内容与方法对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启示[d].湖南师范大学,2012(05).

分析素质教育与教师的心理健康论文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在使受教育者在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上和谐发展,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这种教育以受教育者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形成健全的个性为出发点和归宿。但长期以来,很多人对身体健康比较重视,而对心理健康却较少注意。实际上只有体(身体)魂(心理)健康的人,才算是真正健康的人。世界卫生组织对人的健康所下的定义是:“不仅没躯体的残缺与疾病,还要有完整的心理、生理状态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可见人的健康不仅指生理上,而且还应包括心理上的健康。这观点正被越来越多人所认识、所接受。

但在中小学中,却有不少学生存在心理上的异常,据有关部门进行的心理调查表明,学生的厌学和人际关系问题相当突出。用学生自己的话说,终日过着“单调而紧张”、“烦躁且抑郁”的生活。据调查有30%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任性、偏激、冷漠、孤独、自私、嫉妒、自卑等。近年来,中小学生由于心理病态而导致心理与行为上的失误,甚至犯罪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发展。甚至危害了家庭、危害了社会。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应成为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

造成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一)家庭环境影响。

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品德修养,文化水平,教育方法以及家庭环境条件等对学生品德和心理成长有直接而重大的影响。有相当一部分家庭和家长的条件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有的家长对子女经常训斥,使孩子对父母见而生畏,缺乏感情交流。孩子遇到困难得不到帮助,遇到挫折得不到鼓励,使孩子有种“压抑感”、“委曲感”。有的父母感情破裂,双亲离异,严重摧残了孩子的心灵。更有些“问题家庭”家长本身品德低劣,作风不正,对孩子的危害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家庭教育不当,是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学校教育不当。

由于种种原因,使我们学校的教育工作还存在一定的弊端。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德育、体育;重课内教学,轻课外教育;重尖子生,轻后进生;学校生活内容、方式单一,许多学生对学习深感枯燥、乏味,心理恐慌,信心不足,视课堂为牢狱,视学习为苦差事。而一些教师忽视学生心理特点,在教育学生时采用不当的方法,体罚、心罚学生,损伤学生的自尊心,使不少学生产生孤独、自卑的心理。

(三)社会影响。

近年来社会上的一些负面影响对学生冲击甚大,随着改革开放,经济体制改革深入,难免带来一些资本主义的精神污染,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西方一些不健康的色情暴力影视内容的流入,对缺少辨别能力的青少年产生了严重的刺激,更造成了一些学生的非正常心理。

此外,青少年时期,尤其从小学五六年级到初中这一阶段的年龄,正是学生的“过渡时期”。这时期青少年身高体重迅速增长,性成熟时期开始。由于生理上的迅速“成长”极大地打破了生理和心理之间的平衡。这时期青少年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有了显著的发展,但又有较多的'片面性和主观性;他们精力旺盛,感情充沛,但带有冲动性,不善于克制,对自己做的事不顾后果,也最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可惜对于这种悄悄来到的变化,青少年自身没有思想准备,家长和老师也往往缺乏充分的思想准备,没有主动及时地采取相应教育措施,帮助他们渡过“过渡时期”,致使这时期成为心理问题的多发时期。据专家通过个案分析指出,2/3的成年人心理疾病产生于中小学时期。小学生心理疾病多与家长有关,中学生心理疾病的根源多在于教师。这应当引起家长和老师足够的重视。

了解了学生存在的心理原因,为了更好地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必须加强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应总体规划,多方面做工作。

一、加强教师学习,提高教师心理素质。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现代化生活日益紧张和繁忙,给人们带来许多心理变化,面对激烈的升学竞争及来自社会各方面有形无形的压力,使一些教师产生心理冲突和压抑感。教师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必然导致不适当的教育行为,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学校要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要求教师要有极强的自我调节情绪的以力。教师要用科学知识调整自己的心态,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乐观,平和稳定,健康的状态,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投入教育教学工作中去。

此外要对教师广泛开展心理学知识的培训,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使每一位教师都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以便正确对学生进行指导,并在教育教学过程不出现失误。培养一支自身心理健康,懂得心理学专业知识,掌握心理辅导技能和心理训练方法的教师队伍,这对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至关重要的。同时应对学校进行整体改革,端正教育思想,改革教育教学方法,融洽师生关系,创设一个使学生心情愉快的学习生活环境。

二、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和帮助。目前上中小学这代孩子的父母,很大部分受教育程度不高,尤其很少学过教育学,儿童心理学的有关知识。据《中国青年报》报道:“95%的家长没看过心理学方面的书,72%的家长没有看过教育方面的书。”他们不了解如何更科学地教育孩子。因此,学校要通过家长会,家长座谈会等到方式,让家长懂得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懂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了解青少年年龄特点,懂得教育学生的正确方法。使家长了解青少年是一个特殊年龄阶段,学生情绪反复,行为多变,对此要有心理准备,不能因此不尊重,不理解他们。对学生教育既要鼓励,也要批评,但方法的使用一定要符合青少年心理规律。对孩子的期望值不要过高,希望孩子成才,这是人之常情,但压力过大,也会适得其反。此外对“问题家庭”的学生更要特别留意关心,帮助他们克服因家庭的不良影响引起的心理问题。

三、在中小学开设有关心理健康课程,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目前不少中小学已开设健康教育课,其中也开始涉及心理健康的知识。但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不仅仅是普及心理学有关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进行心理训练、心理指导。心理健康教育课应该是融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和操作性为一体的,这样才能学以致用,真正提高学生抗挫折能力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减少及其他心理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际关系适应的心理健康标准,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四、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目前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服务,缺少专业人员是一大问题。在近期内还很难配到专业的心理医生,但教育行政部门应考虑尽快培养和培训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在上级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开展心理健康服务。在学校开设心理咨询室,心理阅览室,心理活动室,开设心理热线。定期为师生举办心理健康、心理保健等专题讲座。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生活辅导,前途职业指导等并建立健全学生心理档案,作为班主任、任课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依据。使心理健康工作落到实处。

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同时提高学生思想修养水平,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是一个同步实施的过程。它对学生高尚品质、人格和情操的形成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同时也会影响智力发展。各校都应把它列入教育教学的目标和计划中去。

如何构建体育教师的素质论文

体育课程教学是为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能,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其终身体育能力的重要途径。高校体育教师作为体育课程教学的主力军,直接影响体育课程实施效果。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课程改革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教学是一项相对复杂和困难工程,其需要具备独特的能力和结构。我国开展课程改革,无疑对任课老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为应对这种情况,教师应不断更新、提高自己的体育教学认知能力和体育操作能力,从而适应课程改革后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多样化要求。体育教师是高校开展体育教育的组织者和执行者,肩负着培养高水平、高素质人才的重任。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对我国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体育教学课程与其他学科有所差异,因体育课程多数在室外,又以身体的练习为主,因此,会出现很多的突发事件,导致教学老师措手不及。如果体育教师缺乏应变处理能力,直接影响整个教学活动的顺利实施。同时,如果教师自身技术不熟练、教学方法不科学、未充分做好应对运动损伤的准备工作等会引发伤害事故。这就要求体育老师应具有相应的运动医学常识,掌握运动损伤、运动性疾病的处理对策,严重者应即刻送入医院救治。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学模式主要采用“封闭式、结构式”的`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学生的发展,也影响老师进一步发展。新课改明显指出,要求开始采用非结构化开放式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尽可能增加师生、生生互动的比例,真正意义上展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分析传统体育课程教学情况可知,有些学生认为体育老师像师傅,有些说像教练,在新课改提倡的教学模式中,体育教师改革以往的形象,与学生一起活动,感受体育活动带来的乐趣。传统的课程模式中,老师只是被动、按部就班地复制教育部审定的课程计划,忽视我国各个地区教学资源等方面的差异。因此,新课改要求应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走出课本和学校,充分运用一切能够利用的资源,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从而更好地转变教学方式。

如何构建体育教师的素质论文

素质教育是一种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均衡发展的教育。它要求学校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体质,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的进步和劳动能力的提高,并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在素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体育教师在素质教育中更是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素质教育观下高校体育教师角色的定位,对于素质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素质教育观下的高校体育。

素质教育观下的高校体育,必须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要把增强学生体质作为教学的首要目标,让学生养成热爱体育、热爱锻炼的好习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从中获益。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不偏不倚,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体育教学活动中来;因材施教,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不同的体质学生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注重整体性的同时也要关注个体差异;培养学生的兴趣,教师要根据学生兴趣开展体育教学,例如有的学生喜欢羽毛球,有的学生喜欢篮球,教师就需要根据他们自身的兴趣培养他们的体育爱好和特长;将体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素质教育观下的体育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增强学生的体质,也需要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实现健身与育人二者之间的统一。

二、素质教育观下高校体育教师角色的定位。

1.教学活动的引导者。

素质教育要求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只能充当教学活动的引导者。这样的教学方式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观念,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教育之本。体育教学的目的在于增强学生的体质,培养学生锻炼的习惯,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将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主体,让他们自主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开展体育教学活动,对学生的学习加以引导,让他们掌握正确的锻炼方法。例如,在羽毛球教学中,学生们作为主体直接参与到活动中,教师给予他们必要的引导,教授给他们理论和方法以及活动规则,让他们在实践中掌握正确的方法和技能。

2.教学的研究者和创新者。

素质教育下的体育教学需要创新,需要改变。体育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着研究者和创新者的角色。创新是事物发展的最根本途径,无论是教育还是学习,都离不开创新。传统的体育教育已经不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教师必须要创新体育教学方法,改变体育教学内容。不断地研究新的教学方法,提出新的教学理论,并将其运用到教学实践之中。目前很少有体育教师愿意投身于体育教育的研究中去。素质教育要求改变这一现状,要求体育教师不仅仅是一名合格的教师,更应该是一名合格的研究者,一名教学的创新者。

3.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

在高校的.体育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习惯于参照以往的经验或者其他教师的成功经验开展教学活动,比如某高校所有教师的教学内容几乎一致,大一学生学习太极拳和篮球,大二学生学习擒敌拳和排球,大三学生选修健美操和足球,并且几年来从未改变。这样的教学有一定的优势,能够让所有的学生都得到锻炼,但是这种教学方法并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特长,也剥夺了教师的活动设计权利。素质教育下的高校体育教育,应该只规定教学的大概范围,让学生们自由选修体育课程,热爱舞蹈的可以选修舞蹈课程,热爱篮球的可以选修篮球课程,热爱拳术的可以学习拳术,教师只需要根据学校规定的教学范围自由设计和组织教学课程,便能够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让教师真正扮演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自由组织教学活动,设计教学课程。

素质教育观下高校的体育教师需要扮演新的角色,要让他们尽快适应新角色,需要加强培训,让他们真正理解素质教育理念。高校可以定期举办素质教育培训讲座,让教师学习素质教育理念,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可以派青年教师到外校交流,让他们学习外校的先进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学校要举办学术交流会,邀请外校教师参加;教师自身也要不断地学习,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学校要重视体育教学,完善体育教学管理制度和体育教师管理制度,定期对体育教师进行考核,实行末位淘汰制,并且将体育科研、学术水平、教学创新等纳入考核范围内。这样才能够让高校体育教师真正重视素质教育,进而增强教师对素质教育观下自己角色的认同,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促进体育素质教育的发展。

总之,素质教育观下的高校体育中,教师角色有了新的定位,他们是体育教学活动的引导者,是教学的研究者和创新者,是也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设计者。在素质教育中,体育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并且由教育者转变为研究者和创新者,成为体育教学的学术研究者和教学改革的推动者。各个高校的体育教师要尽快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逐渐适应自己的新角色,为高校体育教学事业的发展增砖添瓦。

参考文献:

[2]刘小霞.浅谈体育教师应如何适应素质教育[j].大观周刊,2012。

体育教师素质理论分析论文

1、现代语言学的延伸与边缘化。

语言学兼跨文理学科,任何一门社会科学或自然科学都离不开语言这一工具。同时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又促进了语言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丰富了广义语言学的学科分支,由此催生出众多语言学边缘学科。例如,语言学与文化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结合产生了人类语言学,语言学与社会学结合产生了社会语言学,语言与文化关系研究结合产生了文化语言学,语言研究与人类大脑研究结合产生了神经语言学,数学思想和方法运用在语言现象上产生了统计语言学和代数语言学,等等。“现代语言学不仅吸引并采用了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而且对语言作跨学科的研究,从而导致众多边缘学科或交叉学科的建立,这已成为一个富有时代特色的趋势。”

2、词典学和语言学。

词典学和语言学之间的渊源颇深。词典学作为研究与处理词汇信息的学科从一开始就被打上语言学分支的烙印。“语言学理论无疑是词典学基本理论的核心。”词典学对语言学的借鉴是毋庸置疑的,从语音学、语法学、语义学、词汇学到语用学、语体学、词源学,语言学理论研究的成果催生了词典编纂界的累累硕果。但词典学对语言学的借鉴与依赖并非来而不往,一味的拿来主义。词典对语言的规范和描写影响着语言发展的方向,词典理论与编纂实践的深入对语言学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词典学、语言学和其他学科。

二、词典理论研究的跨学科趋势。

20世纪中期,随着现代语言学研究的纵深发展和电子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词典学大大拓展了原有的疆域,也打破了词典编纂是经验性学科和语言学附庸的传统观念。在跨学科环境下,现代词典学表现出越来越强的独立性、综合性与跨学科性。

1、新视角、新方法层出不穷。

从最初作为记录“难词”的词汇表,到19世纪50年代成为规范与权威的卫士,直至历史语言学蓬勃发展之时开始被看作是语言的忠实记录者,词典一直处于静态的、一厢情愿的状况。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应用催生了诸如网络词典或在线词典之类的“动态词典”,词典跨入“动态性”时期,这也是未来词典研究与发展的大方向。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又促进了对语料库的研究,为现代词典编纂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由此产生出各类基于语料库的词典类型,也出现了计算词典学与语料库词典学等交叉学科。时代的变化使词典学表现出非常强烈的跨学科需求。

与视词典为释疑解惑工具的传统词典观不同,交际词典学把交际学的理论应用到词典学中,从崭新的视角提出词典交际的理论模式。“词典编纂已不再像人们过去一直认为的那样是纯粹的语言活动。在本质上,它是社会文化行为,而词典使用则是社会心理行为,因而对于词典和词典问题的探究不仅要涉及语言本身,还要涉及到人文、信息、社会心理等诸多其他学科和领域”。

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认知语言学作为认知科学和语言学的结晶,是一门“从哲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语言学等多角度研究人类智能系统的性质和工作原理的一门综合学科”。如何利用其研究成果编纂出旨在帮助读者掌握语言学习规律的认知词典,成为当代词典编纂的热门话题。“目前,计算语言学的发展与认知语言学等学科的发展已形成一股合力,诱导了关于语言本质的思考和理论探索,与此同时也催生了词典学的后结构主义。”

2、词典类型研究的新空间。

词典分类问题历来受到词典学家们的关注,也因此产生出多种较具有代表性的词典分类法。这些分类法各有理据,也各有优缺点,但至今还没有一种分类法能“包罗万象”。如今,跨学科环境下各种词典新理念的产生催生了各类新型词典,也为词典类型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空间、新的思路、新的方法。nn教授和gregoryjames教授在《词典学词典》中提出一种全新的分类方法,从词典篇幅、规模、编排、载体、功能、信息类别、语言、用户等视角对词典类型进行重新梳理。今后的分类法将表现出更大的开发性,把当代词典编纂理论指导下的各类新型词典都“收入囊中”,并为将来词典类型的进一步丰富留下充分的空间。

3、词典批评理据的多元化。

作为当下词典学研究的内容之一,词典批评正进一步趋向理性化。“词典批评实践逐步摆脱感性的自发与无序状态,走向多学科语境下的科学分析与理性思考。”人们将不再局限于对词典文本、编排等宏观、微观信息的缺乏系统性的评价,而开始寻找多学科语境下的现代词典学理论依据,表现出“批评理论的理据多元化,即从传统的就词典论词典的单一分析转向借助于诸多语言学的新理论(如第二语言习得理论、语用学理论等)以及其他相关学科(如心理学、美学、教育学以及文化学等)进行全面综合的分析与评判”。

三、词典编纂过程的跨学科性。

1、词汇的跨学科性。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贯穿在所有的人类活动中。作为人类特有的一种符号系统,语言是反映和认知客观世界的工具。词典作为记录、描写词汇的工具书,必然与各领域、各学科的词汇打交道。在信息社会,词汇爆炸,尤其是专科词汇和各类术语爆炸,伴随着知识爆炸而发生。专科词典以收录专业词汇为己任,本身具备跨学科的性质。一般语文词典虽然涉及的多是普通词汇,但对各学科词汇的收录近年来却同样有增无减,并且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这是因为各国之间在商务、科技、政治、文体等领域的交流已成为国际交往的主要内容;此外,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又带动了人们在日常生活、生产中对各学科的认知需求。

2、词典编纂队伍的跨学科性。

现代词典编纂是社会化的劳动过程,从资料的收集、整理、审读,到数据分析、词频统计、词条编排等都是在团队协调合作中进行的。词典编纂队伍是个跨学科“大家”,包括语言学家、词典学家、翻译学家、语义学家、历史学家、美学家等社会科学家及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生物学家、计算机专家等自然科学家。其中,以词典编纂家为核心,语言学、计算机等专家为左膀右臂,构成词典编纂的主体,各学科专家则在提供各学科词汇与百科信息上起到重要的作用。每个“家”各行其职,相互合作。

3、词典编纂手段的跨学科性。

计算机应用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对词典编纂和出版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使现代词典编纂进入到人机对话的计算机时代。词典编纂过程的计算机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实现词典编纂自动化,包括制作文本处理软件、检索和统计软件等专用软件,及采用多媒体技术实现信息传播多样化等。其二,实现词典编纂数字化,即利用数据库技术存储和检索词目等信息,并利用语料库技术进行词频统计、词义分析、词项搭配、例证提供等。其三,实现词典编纂网络化,即通过互联网进入语料库系统,实现远程协同工作和资源共享。计算机具有存储量大、检索方便、灵活性强等特点,从而大大改变了词典编纂的传统过程,使计算机检索法、语料库分析工具、词频统计法等技术手段成为当代词典编纂必备的跨学科技术条件。

四、跨学科环境对词典编纂者素养的新要求。

人类三千多年的词典编纂历史在继承传统中演进。先辈们在词典编纂理论与实践上的成果为现代词典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现代词典学又充分汲取了其他学科的养分,表现出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词典学的发展无疑对词典编纂者的素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

1、编纂者知识结构的多元化。

在词典编纂史上,词典编纂曾被看成一门手艺,与理论无甚关系,而词典编纂者对语言学也颇为排斥,认为语言学对于词典编纂过程毫无实际帮助。尽管如此,词典学还是一开始就与语言学扯上了关系。随着语言学研究成果越来越多地运用于词典编纂,词典编纂者的理论水平面临新的挑战,他们不再只是把成堆的卡片理出头绪的“工匠”,也不该只是狭隘地了解传统词典编纂知识的“窄士”。“对词典编者来说,语言学理论造诣和实际驾驭语言的`能力,应当是他们最根本、最重要的素养。”此外,词典编纂者还应涉猎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历史学、美学、哲学、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等众多学科,把现代词典学的研究成果及多元化的编纂理念更好地运用到词典编纂中。

2、编纂者的开拓创新精神。

词典编纂史上的每一个丰碑都是在冲破传统中建立的。一部内容丰富、题材新颖、体例独特的词典的诞生离不开编纂者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无私的奉献精神和不畏艰辛的超凡毅力,也离不开编者独到的学术眼光和大胆的创新精神。近年来国内辞书市场一派繁荣,但除了一些著名工具书外,国产辞书在市场占有额上远不敌老牌进口辞书。这有历史与技术等客观原因,也与国内辞书界尚缺乏大胆的创新精神,没能跳出旧的编纂模式不无关系。好在国内辞书界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并开始努力改变现状了。

现代词典学的跨学科发展促进了语料库词典学、交际词典学、计算词典学、认知词典学等词典学新理论、新分支的产生,并出现了语料库词典、认知词典、在线词典、机读词典、电子词典等不同介质、不同编纂理念、不同技术支持的新型词典。面对新知识、新理论、新视角、新技术,词典编纂者要有对新生事物的敏锐性,并且有发掘新事物、接受新事物、大胆开拓创新的勇气和能力。语言与社会的发展对词典的功能及种类的多样化提出了要求,如何编纂出具有时代感的种类丰富的新型词典是词典编纂者面临的新课题。

3、编纂者专科意识的加强。

在信息时代,词典编纂者,包括语文词典编纂者及专科词典编纂者面临着更为艰巨的挑战。对前者来说,作为研究词典的语言学工作者,对本学科以外的各门科学要有一定的知识积淀;而后者多为专业学科的工作者,对语言学的了解应是其编纂好的专科词典必备的条件。词典编者“头脑里必须建立较强的‘专科意识”,要“注意学科或专业的体系性”,还要“处理好通俗化问题”。0”面对专科词汇的膨胀,词典编纂者要既“快”又“专”,即对词汇的更新要反应快、收录快,对词汇的处理要保证一定的专业性,不能随心所欲。当然,对语文词典中的专科词汇要根据词典的宗旨和对象把握好专业性和通俗性的关系。

4、编纂者现代技术运用水平的提高。

现代科技为词典编纂提供了快捷、广阔的信息检索途径,使传统词典编纂进入到计算机和语料库时代,大大促进了词典编纂的现代化进程。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建立语料库编纂词典成为当今词典编纂的主要趋势。对计算机的运用水平影响到词典编纂过程的效率与效果,因此,词典编纂者有必要熟练掌握、操作计算机,熟悉词典编辑系统,懂得使用文本处理软件、词性标注软件、检索和统计软件、词汇索引程序等专用软件,真正做到老传统、新理论、新技术的有效结合。

结束语。

论文摘要词典学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较强的学科。现代词典学在吸取其他学科,特别是现代语言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发展出众多边缘学科,不仅拓展了词典理论研究的内容,为词典编纂实践提供了新的理念和方法,也对词典编纂者的素养及词典编纂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分析素质教育与教师的心理健康论文

摘要:

高校国防教育是大学生在校期间必修的一门教育课程,同时也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关键部分之一。高校国防教育对学生的教育训练、知识培养产生非常大的影响,特别是高校国防教育具有素质教育功能,在进行国防教育的过程中,能够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本文主要阐述高校学生国防教育的内容,探讨国防教育的素质教育功能。

关键词:

高校学生;国防教育内容;素质教育功能。

一、高校学生国防教育的内容。

现代高校国防教育的内容基于法律法规,宣扬爱国主义精神,意识形态教育是其重点。其中军队技能是其关键,实现在各个领域的有效融合,创建高校学生国防教育内容体系。高校国防教育的教学目的是强化高校学生的国防安全意识和培养国家需求的预备役后备人才,培养高校学生“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政治抱负;涵养高校学生“苟利国家,不求富贵”“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的报国情怀;滋养高校学生“甘天下之淡味,安天下之卑位;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求仁而得仁,求义而得义”的浩然正气;恒养高校学生“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阁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献身精神。

1.基础内容:以法律法规为基础。

在高校开展国防教育过程中,增强法律法规教育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国情,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越性,进而做到知法、守法以及用法,做到依法行事。除此之外,能够强化高校学生服兵役的责任意识,宣扬尚武精神,推崇入伍荣耀,维护国家安全、利益、尊严,这是高校学生最神圣的职责。

2.核心内容。

基于现阶段的中国国情,爱国主义精神主要体现在保卫祖国的锦绣河山、维护祖国悠久的历史、热爱祖国优秀文化、关心祖国的前途和命运;同时新时期下要遵从社会主义制度,积极投入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拥护党的领导,关爱各民族同胞,维护国家安全、利益以及统一。高校国防教育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和本民族自信心,培养学生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建立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理念。高校国防教育的开展分为三种:显性课程教育,隐性课程教育,拓展第二、三课堂。显性课程教育的教学方法是借助“两课”主渠道的影响,理论知识结合实际世情、国情以及省市情,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加强体验式、启发式教学模式等教学形式,最大限度地实现高校学生的个人价值理念和国家前途命运的统一。隐性教育课程教学主要特点是有效地发掘教学课程知识中的爱国元素,与专业教育进行有机的融合,培养和强化高校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读书的报国意识。拓展第二、三课堂的教学的主要特点是,运用渗透式教学模式,将思想教育有效地融入活动当中;开展多样化的活动,进而促进学生之间的友谊,文化的交流与沟通;同时能够让学生不仅热爱自己,还要用心感知别人之仁。学校包含着爱意,国家包含着暖意,爱国是社会事业生存和发展的根基,要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认同感、归属感、自豪感。

二、高校国防教育的素质教育功能。

1.国防教育能够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素质。

政治素质是培养和强化其他素养的前提。政治思想对国防教育的开展起到非常大的引导作用,高校学生国防教育的课程教学任务是强化学生的爱国意识和国防理念,培养学生具有现代化社会主义“四有”特质,进而向国防建设输送优秀人才。国防教育能够增强高校学生的思想修养,国防教学内容中具有非常丰富的兵家文化知识,其是中国优秀文化思想之一。在开展国防教育的过程中,学生能够领悟中华优秀思想、文化的博大精深,耳濡目染地影响学生的自我修养。

2.国防教育能够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对大学生日常学习和活动的开展影响是很大的。高校学生国防教育的开展,能够提高学生心理素养。根据实践验证发现,当人接受过专业的锻炼后,在完成任务和进行活动时展现出充沛的精力、注意力比较集中、反应能力比较强、行动速度比较快等特点。高校学生在接受国防教育的过程中,经历专业的军事技能训练,能够增强他们的不怕困难、不屈不挠以及坚忍勇敢的良好心理品质。

3.国防教育能够提高大学生的作风素养。

部队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纪律严明、作风优良。高校在开展国防教育的过程中,能够让学生感悟到军队的优良品质,自觉地增强自身的作风素养。国防教育的过程中,进行军事队列训练能够树立学生整齐划一的意识。进行军事法制教育,能够强化学生的遵纪守法意识,同时能够增强学生的组织能力和纪律性。国防教育中的班、排、连的集体模式,能够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团队意识以及协作能力。

4.国防教育能够提高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

高校学生国防教育的开展能够拓宽学生的眼界,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甚至是增强新时期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高校国防教育的课程教学内容中包含了丰富的军事思想、军事发展历程、现阶段国防知识;内容涉及兵器与兵种方面的教育、国防科技信息教育、军事法律法规的教育等。这些教育内容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学生的科学性、合理性的知识结构的构架。优秀的文化知识能够促进学生思想、思维的扩展,高校国防教育中蕴含的文化元素,能够丰富和扩展学生的思想和思维。

参考文献:

[3]陈基才.高校国防教育的德育价值及其对策研究[d].大理学院,2013。

[4]刘志民.国防教育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特殊作用与功能[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小学素质教育中应加强体育教师自身素质论文

新课程改革要求下,学生要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真正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满足新课程改革要求和当前社会对学生培养的需要。素质教育作为当前教育的主题,和新课程改革的总的基调,在小学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是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所在。

传统的中国小学教育更注重对学生知识认知和记忆力培养、文章背诵、认字、识数、阅读、写作等基础文化知识能力的培养,而忽略了对学生的德育、体育、美育、创新能力等的培养。小学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启蒙阶段,也是最关键的阶段,小学生的知识学习关系到学生未来的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因此,要在小学教育中践行素质教育必须全面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自然知识等文化知识的`学习,更要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这些能力的实现离不开素质教育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的观察。因此,小学阶段的素质教育教学对学生的教育和成长具有重要作用,是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关键阶段。所以,在小学教学中建立行之有效的素质教育体系,将素质教育全面渗透至小学教育中对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通过情境创设,激发小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最好的老师。小学生普遍好奇心强,对未知世界有强烈的探究欲望,同时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少了条条框框的限制,因此,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都具有很好的效果。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开放思维的闸门;课堂上通过创设矛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看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通过猜想问题情境,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用创新的方式方法解决问题和面对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方式。同时通过创造情境化的问题设置,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兴趣,为创新意识的培养奠定了基础。总之,在小学教育中,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素质教育的需要,革新传统的说教式课堂教育模式,构建素质教育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此外,教师在课堂中引入情感教育和实践能力教育以及其他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教育方式才能使素质教育能够在小学教育中得到很好的实现。

素质教育观下体育教师角色的定位论文

素质教育是一种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均衡发展的教育。它要求学校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体质,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的进步和劳动能力的提高,并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在素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体育教师在素质教育中更是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素质教育观下高校体育教师角色的定位,对于素质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素质教育观下的高校体育,必须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要把增强学生体质作为教学的首要目标,让学生养成热爱体育、热爱锻炼的好习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从中获益。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不偏不倚,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体育教学活动中来;因材施教,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不同的体质学生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注重整体性的同时也要关注个体差异;培养学生的兴趣,教师要根据学生兴趣开展体育教学,例如有的学生喜欢羽毛球,有的学生喜欢篮球,教师就需要根据他们自身的兴趣培养他们的体育爱好和特长;将体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素质教育观下的体育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增强学生的体质,也需要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实现健身与育人二者之间的统一。

1.教学活动的引导者。

素质教育要求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只能充当教学活动的引导者。这样的教学方式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观念,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教育之本。体育教学的目的在于增强学生的体质,培养学生锻炼的习惯,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将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主体,让他们自主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开展体育教学活动,对学生的学习加以引导,让他们掌握正确的锻炼方法。例如,在羽毛球教学中,学生们作为主体直接参与到活动中,教师给予他们必要的引导,教授给他们理论和方法以及活动规则,让他们在实践中掌握正确的方法和技能。

2.教学的研究者和创新者。

素质教育下的体育教学需要创新,需要改变。体育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着研究者和创新者的角色。创新是事物发展的最根本途径,无论是教育还是学习,都离不开创新。传统的体育教育已经不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教师必须要创新体育教学方法,改变体育教学内容。不断地研究新的教学方法,提出新的教学理论,并将其运用到教学实践之中。目前很少有体育教师愿意投身于体育教育的研究中去。素质教育要求改变这一现状,要求体育教师不仅仅是一名合格的教师,更应该是一名合格的研究者,一名教学的创新者。

3.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

在高校的.体育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习惯于参照以往的经验或者其他教师的成功经验开展教学活动,比如某高校所有教师的教学内容几乎一致,大一学生学习太极拳和篮球,大二学生学习擒敌拳和排球,大三学生选修健美操和足球,并且几年来从未改变。这样的教学有一定的优势,能够让所有的学生都得到锻炼,但是这种教学方法并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特长,也剥夺了教师的活动设计权利。素质教育下的高校体育教育,应该只规定教学的大概范围,让学生们自由选修体育课程,热爱舞蹈的可以选修舞蹈课程,热爱篮球的可以选修篮球课程,热爱拳术的可以学习拳术,教师只需要根据学校规定的教学范围自由设计和组织教学课程,便能够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让教师真正扮演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自由组织教学活动,设计教学课程。

素质教育观下高校的体育教师需要扮演新的角色,要让他们尽快适应新角色,需要加强培训,让他们真正理解素质教育理念。高校可以定期举办素质教育培训讲座,让教师学习素质教育理念,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可以派青年教师到外校交流,让他们学习外校的先进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学校要举办学术交流会,邀请外校教师参加;教师自身也要不断地学习,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学校要重视体育教学,完善体育教学管理制度和体育教师管理制度,定期对体育教师进行考核,实行末位淘汰制,并且将体育科研、学术水平、教学创新等纳入考核范围内。这样才能够让高校体育教师真正重视素质教育,进而增强教师对素质教育观下自己角色的认同,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促进体育素质教育的发展。

总之,素质教育观下的高校体育中,教师角色有了新的定位,他们是体育教学活动的引导者,是教学的研究者和创新者,是也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设计者。在素质教育中,体育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并且由教育者转变为研究者和创新者,成为体育教学的学术研究者和教学改革的推动者。各个高校的体育教师要尽快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逐渐适应自己的新角色,为高校体育教学事业的发展增砖添瓦。

参考文献:

[2]刘小霞.浅谈体育教师应如何适应素质教育[j].大观周刊,

素质教育观下体育教师角色的定位论文

1.思想道德素质。

1.1政治思想素质:体育教师思想政治觉悟水平的高低,可以从侧面反映其政治、思想素质水平的高低。调查结果显示,对国家颁布的政策、法规、文件、会议精神以及发生的重大事件等体育教师比较关注,说明体育教师总体的政治觉悟是比较高的。

1.2职业道德素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价值观念已逐渐地发生了改变,部分教师思想还不够稳定,对教学工作投入精力明显不足,对教学敷衍了事。调查结果显示,体育教师言谈举止方面的表现还需要大幅度的提高。主要表现为部分教师忽视自我良好形象的塑造,不能很好地把握自身的“师表”身份,个别教师工作和生活中缺少语言美和行为美,缺乏最基本的师德,缺乏爱岗敬业的精神。

2.科学文化素质。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渊博的学识是一个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育人工程”将形同虚设。

2.1知识素质:随着体育生活化、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体育和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的联系更加紧密;国内外高校间交流领域的越来越广泛,要求高校体育教师具有相当的外国语水平;信息化社会也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对于接受传统办学模式的体育教师来说远远不能适应这方面的要求。

2.2专业素质:调查显示,绝大多数体育教师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但大部分教师在校期间接受的基本是竞技体育教育体系的专业教育,又由于教育经费的短缺,体育教师不能进行经常性的学术活动,没有接受过体育专业知识的继续教育,未能及时更新知识,因而体育专业知识老化,更新不够。

3.能力素质。

体育教师的能力素质主要包括教育教学能力、组织能力、表达能力、科研能力、熟练掌握和运用现代教学技术的能力及处理各种偶发事件能力等。

3.1教育教学能力: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很多体育教师存在“体育即运动、运动即技术”观念,“健康第一”只停留在口头上,导致其教学方法与手段、评价方法等不能适应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要求。

3.2组织能力:体育课教学的组织能力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学特点、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场地、器材条件等,运用制定计划、场地布置、教学常规、讲解、口令、骨干培养与使用等手段,进行合理安排所采取措施的综合能力。大部分体育教师的'组织能力都能在教学实践中得已体现,但在精雕细刻上还缺少精品意识。

3.3体育科学研究能力:虽然科研对教学工作的积极促进作用早已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共识,但大部分体育教师这一认识并未转化成参与科研的自觉实际行动。体育教师基础知识不是很强,加之有的体育教师本身缺少科研意识,缺乏学术上的探索精神和扎实的钻研作风,存在一种浮躁情绪。表现为学术观念淡薄,科研能力不高,论文质量也不高;科研方法单一,多为科研论文,参与课题研究和编写论著的百分比偏低;有“不评职称不写论文”思想的教师占相当大的比例。缺乏科研能力已成为体育教师提高自身素质的一大“拦路虎”。

3.4熟练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教学技术的能力:现代教育技术环境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体育教师必须学会将计算机等多媒体教学设施应用到体育教学、体育科研、体育管理中,为体育教学和科研服务。

3.5处理各种偶发事件能力:体育课堂教学大多在室外进行,教学环境比较空旷和复杂,常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91.5%的体育教师能够较好地对体育活动中的各种偶发事件,作出迅速判断和分析。

4.身心素质作为体育教师,拥有健康的体魄和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是进行体育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4.1身体素质:体育教师是一种”健康、向上”的标志,能顶得住严寒酷暑,经得起风吹雨打,每天总是昂首挺胸,精神焕发。但事实上却不容乐观,我校的体育教师体重超重,肥胖者呈上升趋势。试想:这样的重量级老师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吗?老师能给学生树立“健康”的标志吗?调查显示,体育教师中每周锻炼5次以上的仅占15%正因为缺少体育锻炼,近几年,高校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或比赛中运动损伤的现象时有发生。

4.2心理素质:没有健康的心理不可能去为人师表,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更不可能与同事、同学合作,求得教学相长的良好效果。对学生的影响最为深刻的是体育教师开朗的性格、坚强的意志、顽强的作风等。由于大多数体育教师都经历过专业的训练,训练中顽强的意志品质与比赛中胜不骄败不馁的精神使得72.6%的体育教师都能以最佳心理状态来应对困难。

二、体育教师综合素质现状的问题分析:。

1.师德考核实践流于形式师德考核虽然已纳入各高校教师考评体系,但实际操作中仅凭教师的印象投票,搞选举或轮流坐庄的考核推优方式,致使教师师德考核流于形式,不能客观真实地反映教师师德水平。

2.知识结构单一和陈旧高校体育教师除了具有能胜任体育课堂教学和辅导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知识、技术和技能之外,还要求教师在多能的基础上,精通一至二项最能体现自我潜能的专项运动,了解该项运动的新技术和发展动态,并能站在前沿,从而对它具有独特的见解。这就要求普通高校的体育教师是“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显然,有些高校体育教师要适应这样的要求,是力不从心的。

3.重科研评价,轻教学评价在科研考评中学校既注重科研质量考评,如发表文章和承担科研项目的级别等有相应的量化考评标准.但对于教学则因学科种类多、学科教学差异大、教学方法多变等难以做到质上的区分,因而对教学只有量的要求,只要教师在每学期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就可以通过考核。这样的评价导向,使教师们对自己教学能力提高重视程度不够。同时排课时,不管水平高低、思想素质好坏,人人“平等”有课上,教学质量好的同志,在政策得不到体现,而教学质量有问题的也没有一个有效的方法加以控制。使教师从事教学的积极性受到打击,阻碍了教师自身素质提高。

4.教学水平停滞,科研能力不强,学术成果形式比较单一长期以来,体育教师没有从育人的角度去规范教学行为,而是以竞技技术为主去教学,教育理念落后,理论水平较低,教学方法陈旧,已不适应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从技术型向技术理论型转化的形势。同时也限制了体育教师的科研水平,导致教师科研能力较差,科研质量不高。科研经费的缺乏也难以调动体育教师的科研兴趣。

5.身体素质体育教师需要具有良好的体育素质做为提高教学的基本保障,也更能体现出体育课和体育专业教学的突出特点,而很多高校体育教师平均年龄偏高,身体素质已趋向于下降,加之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教师有目的、自觉加强身体素质训练的居于少数。因此体育教师身体素质的下降已成为影响提高教学质量因素之一,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三、提高高校体育教师综合素质的途径。

1.管理机制的调控与引导。

1.1完善师德管理制度,营造讲师德的氛围。

1.2建立科学合理的竞争机制。

1.3营造温馨、宽松的工作环境。

1.4加大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

2.加强教师继续教育工程,优化教师队伍学源结构与知识结构。

2.1提高体育教师的学历层次,夯实理论基础。采取选派和自愿相结合,鼓励中青年教师攻读硕士研究生课程,增强高校体育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与整体素质,不断优化高校体育教师队伍的结构。

2.2加大职后培训力度。职前教育侧重于未来教师知识的掌握和积累,而职后教育侧重于教师质量的改善与提高。如“请进来”,即学校每学年安排几次校外专家来讲学、指导或做学术报告;“走出去”,即派遣教师参加各种论文报告会,参加各种函授班学习,参观优秀学校等做法。帮助教师了解学校体育改革的最新动态,拓宽教师的视野,更新知识和更新思路。

2.3加强体育教师专业体育技能的培训。“身教胜于言教”,体育教师外在健康的体魄、娴熟的运动技能都能对娴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也是体育教学的需要。

2.4实行“导师制”,以“传、帮、带”等形式,让具有一定学术水平的带头人对青年体育教师进行教学和科研上培养,加强对教学与科研的梯队建设。

3.提高对体育科研工作的重要性的认识。

体育教学不断向科研提出新课题,科研则以新的成果充实教学内容,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必要途径,两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通过科研工作,可以促使教师去接受新的知识和信息,了解新的动态,站在学科发展的前沿,能够充实和完善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使体育教学更具有新颖性、丰富性和新时代的气息。特别是与相关学科的教师共同组成课题小组,更能大大促进体育教师自身学术水平的提高。为了提高体育教师的科研能力,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3.1定期举办学术讲座,如国内外体育科研成果介绍、体育科研选题与科研方法等讲座。

3.2让那些学历层次高、在专业理论知识上有成就的、教育教学水平技高一筹的骨干教师得到重用,充分调动这些教师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示范作用。

3.3为骨干教师创造条件到省内外兄弟院校,进行互访学习。

4.完善科研量化评定制度。

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多年来已取得可喜的进展,以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为指导思想,构建符合素质教育需要的高校体育课程体系,急需提高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才能使高校的体育教育教学提升一个新的高度。

作者:徐栋工作单位: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分析素质教育与教师的心理健康论文

近年来,在素质教育的目标下,学生的心理健康受到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迅速开展起来。但与此同时,人们却忽视了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教师的心理健康。因为学生的心理形成与教师的健康心理有着直接的关系。探究原因,主要是由教师的工作特点决定的。教师的工作既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又具有强烈的示范性。教师能够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教师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每时每刻都在感染学生,师生之间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心灵与心灵之间的撞击,教师用自己的人格为学生树立思想、情感、意志和性格的典范。乌申斯基说过:“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发展和形成,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所以,教师的健康心理品质是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保障。教师的心态对课堂氛围有着直接的影响。课堂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场所,课堂气氛是教师和学生围绕教学活动而形成的精神环境和活动氛围。不仅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与表现,更需要教师的主观营造。

因此,教师的心态是否良好直接影响着课堂氛围的形成。影响着学生课堂的学习心态,进而影响着课堂的教学效果。如果教师上课精神萎靡不振,牢骚满腹,情绪低落,课堂教学时打不起精神来,易发怒,遇到一点小问题就训斥学生,使课堂氛围压抑,造成学生的反感情绪以及烦躁、恐惧等心理,从而便不会有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所以,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和行为。这就要求教师真正理解教育,要在对教育素质正确理解的基础上,实现教育改革和发展,所以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仅要勇于探索、丰富经验,还要有高尚的师德、敬业精神及深厚的修养、精湛的专业知识;同时还要有较高的教育理论修养,精通教育教学的艺术等。然而,在现实生活中,部分教师的心理素质、心理健康存在着很多问题。有一项调查结果表明:61%的教师存在着心理问题,其中担任主课的教师占82%。而比较普遍的问题是心理疲劳,对自己的职业感到厌倦,与社会其他许多行业的职员相比,心理不够平衡,因而工作中缺少激情和敬业精神。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教师承载了社会、家庭太多的希望和责任,这就大大的超过了教师的承载能力。

另一方面,教师在待遇、社会地位等方面难以得到满足。而教师的职业特点直接导致其社会活动能力低下,很难得到理想的社会地位。再加上一些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设立重点班和实验班,从而使部分没有教上好班的教师自尊心严重的受到了损伤。目前我国教育改革正在运行阶段,课改对每位教师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更新观念,更加努力的学习,不断提升自己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但我国现状却是社会长期以来对教师的概念的理解就是提高、责任、楷模、奉献,忽视了对教师的理解与关爱。我国著名教育家厉以宁教授说过:“教师工作繁重,过于超负荷,社会地位得不到应有的认可,是造成教师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因此,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已成为全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那么如何帮助教师摆脱心理困扰,树立健康心态,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教师应加强自身修养,提高心理素质在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必须有高瞻远瞩的超前意识,才能培养出适应新世纪的新人。如果教师缺乏超前意识,只是亦步亦趋的工作,用传统的教育思想与方法教育下一代,那是很难完成历史赋予的重托。在飞速发展的今天,教师必须具备超前意识,努力学习,了解国内外教育发展的趋势,学习国内外新的教学理念及教学理论思想。在教育活动中做到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服务于民族的发展;热爱学生、诲人不倦;思想开放,胸襟开阔,性格开朗,处事开明;有坚强的意志和进取精神,忠于党、忠于人民,经得起磨难和挫折,不因一时一地的'得失而消极悲观,要以愉快的、乐观的、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去感染学生和影响学生,用自己满腔的热情去点燃学生的思想火花;没有自卑,妒忌与焦虑等不良心理疾患,不偏激看待每一位学生。在学生的心目中永远做到年轻,永远乐观,朝气蓬勃,胸襟广阔。正如一位专家说的:“以教师的高尚的道德使学生高尚,以渊博的知识使学生渊博,以健康的心理塑造健康的学生心理。”

二、赏识教师,给教师以心理地位社会要增强对教师的理解,教育部门要加强对学校的宏观控制,而学校领导要让教师在被赏识中进行愉悦的工作。另外教师的工作又极其繁重,因此社会要对教师的待遇、地位等给予认可,更要在社会中形成尊师重教的风气。有位哲人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而赏识、赞扬、鼓励正是对人肯定的表现,是帮助人们树立自信心所必须的。教师如果得不到赏识,抬不起头来走路,又何以赏识学生呢?正如人们说的,得到赏识的笑是甜的,不被赏识的笑是淡的,受指责和打击的笑是苦的。所以赏识是教师的动力源泉,只有得到赏识,教师的意志才会更加坚定,从而创造优异的成绩,才能塑造出学生们完美的人格。作为学校的领导,要想方设法创造平等的竞争环境,促进教师“比、学、赶、帮、超”,让每一个教师都能在被赏识的环境中工作。总之,教师的心理健康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只有加强对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理解和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为教师的生存和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我们的教育才能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素质教育才能稳步健康的发展。

小学素质教育中应加强体育教师自身素质论文

摘要: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是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近年来,素质教育改革已经被教育部门列为重中之重,改革成效亦受到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以小学语文教学为例,浅论如何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

关键词:小学语文;素质教育;方法。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蒸蒸日上,素质教育以其宏远的社会意义得到广泛重视,它不局限于一种教育理念或教育思想,素质教育同时也为教育事业提供了实践标准。素质教育是许多学科教育的综合,而语文学科的教育教学则是全面实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小学语文教育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本文分别从以下几点概述。

一、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无论什么样的教育理念或改革在推行的过程中都会有一个关键条件,即前提。要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首先需要教师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小学语文作为基础教育阶段最重要的课程之一,对于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这个时候的小学生主观能动性不强,基础知识薄弱,好动贪玩。针对这种情况,小学语文教学就需要教师花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去引导,引导学生主动发展,调动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积极性,稳固学生的基础。具体而言,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现状较为熟悉,充分开发学生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只有教师能够充分重视,对于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性有明确的认识之后才能更好地进一步挖掘如何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

二、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

尽管素质教育已经得到教育界、教学教研工作者的普遍认可,但是关于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及相关策略依然需要我们不断挖掘,不断创新。教师自身应该增强素质教育的意识,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在学校的公告栏、班级的黑板报以及班会等集体活动中宣传有关素质教育的理念,加强广大教育工作者对素质教育的意识。

(一)小学语文人文素养的培养。

人文素养的培养是小学语文教育的根本任务,人文素养的培养也是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关于“人文素养”这一概念的外延是相当广泛的。针对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人文素养的栽培可以简单理解为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独立人格的培养。例如,在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的第17章节《世界多美呀》中,在指导学生识字读音之后,引导学生体会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作品无疑是作者的所见所想。该文的作者一定有一双热爱大自然的眼睛,鼓励学生发现美,学会观察生活,热爱生活。在二年级下册第10课《沉香救母》,为学生挖掘沉香救母神话故事的起源,带领学生深入体会“沉香”这个孩子对母亲的爱,也侧面印证母爱的伟大。为学生树立“孝”的标杆,也为学生点明“爱”在这个世界上的重要意义。小学阶段人文素养的培养对于学生的终身发展都是有积极意义的。从教育教学层面来讲,人文素养的栽培也是培养学生思考能力的教学手段之一。教师应该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素材,避免教师教死书,学生读死书。

(二)小学语文道德素质的栽培。

道德区别于法律,没有明确的规范与界定。道德是一个人为自己树立的准则。针对小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教师应该给予充分重视,为学生树立严格的标准,明确区分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例如,在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的《歌唱二小放牛郎》这一课中,文中的二小放牛郎为了村庄的乡亲,其引申意义是为了中国同胞,欺骗了敌人而丢掉了性命,这是对爱国主义情怀的歌颂。语文教师在以爱国主义精神为起点的道德上的情感教育,将对学生身心发展产生深远意义。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挖掘课文中所蕴含的正面人物的道德素质,对于反面人物的低劣道德行为应该明确表达不满情绪,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标准。

(三)小学语文心理素质的栽培。

心理素质是一个人成长路上必不可少的内在要求。一个人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该有的水平得不到发挥,就像破了一个角的水桶,留不住水。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心理素质的要求也许并不高,但是就目前中高考现况以及社会竞争压力的现况而言,提高学生心理承受能力以及抗压能力,帮助学生养成健康的心理以及学会正确的减压方法都是有意义的。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以三年级上册的《卧薪尝胆》为例,文中的勾践在会稽一战中一败涂地,但是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志向,忍辱负重,默默积蓄力量。终于经过20多年的努力战胜了吴国。看似一篇很简单的文章,其中蕴含的思想正是当代人需要继承的。以各种自暴自弃、不思进取的学生为例,告诫学生不要轻言放弃,失败是成功之母。关于小学语文教育阶段的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并不能操之过急,心理本身是以不外露的形式影响一个人,有意识地点明课文中积极地处理问题应该有的心理,对于学生的影响就已经很长远了。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使教师的教育观念有所转变,一成不变的传统教学观念是很难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素养、道德素养以及心理素质等精神内涵的。

参考文献:

[1]王申有.小学语文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青春岁月,(19).

[2]唐敏.浅论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j].科教文汇,(2).

素质教育观下体育教师角色的定位论文

终身体育已成为学校体育改革的`基本方向.终身体育视野下,学校体育教师应做终身体育的实践者、积极倡导者.并做好学生终身体育的启蒙人、指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做教育现代化的开拓者和研究者.

作者:曾长虹作者单位:湖北工业大学,商贸学院,基础课部,湖北,武汉,430079刊名:华章英文刊名:huazhang年,卷(期):“”(23)分类号:g451关键词:终身体育体育教师角色

小学素质教育中应加强体育教师自身素质论文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与发展,我国的小学教育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高度重视,而且小学教育还是九年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做好小学教育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具有显著意义。小学数学是小学阶段的重要学科,数学教学也肩负着素质教育的重任。在国家大力推崇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上体验新理念,已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发展方向。

思想教育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当前的小学教育中,一方面要保证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而另一方面还应该努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而且数学学科的思想教育中,应该做到数学教学内容与数学思想的有机结合,从而更好的将思想教育融入到数学教学内容中去。其次,还应该加强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目的的教育,在教学中,老师应该让学生感到自身的学习不仅是为了自己,只有不断优化自身素质,才能为建设社会主义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如此一来,才能够让学生真正意识到数学学习在生活和社会中的有效价值,进而促进素质教育的高效完成。再者,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唯物主义观念,学生在进行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也是培养维护辩证思想的过程,所以老师可以通过感知、观察、分析等手段来发现数学学科的本质所在。最后,要通过数学学习让学生培养出良好的学习习惯;在素质教育过程中,老师应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数学训练,让学生通过大量的习题来培养自己在学习中的良好习惯,从而在数学学习中培养学生形成不畏困难的学习精神;这对于其他学科的学习也具有显著意义。

学生智力因素的培养应该从多方面入手,为此,在数学教学中,老师应该从数学教学中的点滴做起,在保证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也要帮助学习形成敢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从而在长期的教学中培养学生关于数学学习的逻辑思维能力,然后根据小学生的特点,通过具体的习题训练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再者,老师还可以在课前的备课中为学生准备一些提高其智力的内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性练习,从而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其数学学习中综合素养的提升。最后,对于同一问题,老师可以鼓励学生探索更多的解决方法,从而发掘学生对于实际问题的探索精神;而且老师还应该正确引导学生通过生活实际来解决所遇到的数学问题,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对于数学学科基础知识的掌握学习,同时还能够开发其探索精神。

数学学科是一门与生活联系较为密切的课程,对于小学生而言,其数学学习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以后的具体应用。所以在数学教学中,老师不仅要保证学生掌握必备的数学知识,同时还应该在保证学生掌握知识的前提下,不断提高其综合能力。而且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根本目的就在于能够为以后的应用打下基础,所以数学知识的学习更是为了保证学生能够在以后能够不断的开发和创造知识;而且数学知识的获取也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还是学生心理素质的起点。所以老师要培养学生敢于专研、乐于探究的学习素质,如此,在以后的学习中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同时也锻炼学生的学习意志;久而久之,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才能够养成不怕苦难、勇于攀登的自信心,这对于优化数学课堂、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4小学数学教学还应该加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仅是掌握知识的过程,其次还是增强其思维能力的过程;所以,在数学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也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的。首先,应该培养学生形成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在数学学习中,学生良好习惯对于学生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只有帮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养成勤于动脑、乐于思考、独立解答的学习习惯,才会真正有利于其以后的学习。再者,还应该鼓励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对于学生提出来的怪问题,老师不能对学生进行训斥,应该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从而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且对于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提出的较好的想法,还应该给予一定的鼓励,让学生具有足够高的勇气和信心来解决以后遇到的问题。最后,老师还应该鼓励学生培养其合作精神,通过团队合作来实现共同进步;合作学习也是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方式,学生可以通过团队合作来交换思想和方法,从而让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中都得到互补;这对于学生以后的协作能力的提高也具有显著意义。

结语:

综上所述,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发展方向;为此,在实际的数学课堂上,老师应该通过多种渠道来激励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探索,这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有利于学生以后的学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学习特点对教学的影响[j].谭劲,李光树.课程.教材.教法.2014(08)。

[2]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j].李红梅.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4)。

[3]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李元庆.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01)。

[4]巧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数学课堂教学———谈多媒体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j].杨荣花.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22).

分析素质教育与学校体育改革的研究教育论文

摘要:民间体育游戏是指民间开发的具有一定的传统文化特点的活动。相比于现代体育游戏,民间体育游戏能够更好地对幼儿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但是民间体育游戏毕竟和现代体育游戏不同,既蕴含着有利于幼儿发展的因素,同时也存在着很多不符合当代幼儿身心特点的地方,需要教育工作者加以改进和完善。本文旨在对民间体育游戏如何有效融入幼儿园体育教育进行研究,以更好地发挥民间体育游戏的优势,促进幼儿的发展。

关键词:民间体育游戏;幼儿园;体育教育;融入策略。

民间体育游戏是体育游戏的重要组成,体现在幼儿教育上,民间体育游戏的应用比较广泛,既可以融入幼儿的学习活动中,也可以融入幼儿的健康活动之中和社会活动之中,从而使民间体育游戏的发展和幼儿教育结合起来。

一、民间体育游戏融入幼儿园体育教育的原则。

(一)注重适宜性。民间体育游戏的适用性总体上比较良好。但是由于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对民间游戏的规则和情节存在明显的差异,所以在开展民间体育游戏教学时,幼儿教师要对民间体育游戏进行有效整合,根据幼儿的年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的不同,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此外,对于比较难的民间体育游戏,教师要注意对游戏的难度进行改编,使民间体育游戏能够适应大多数孩子的认知水平。

(二)注重趣味性。民间体育游戏虽然有一定的趣味性,但是与幼儿对趣味性的要求相比,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往往是文化韵味比较足,但是趣味性不够高。幼儿处于认识世界的起步阶段,对于新鲜有趣的东西比较容易接受,有鉴于此,教师在推进民间体育游戏教学时要注重提高民间体育游戏的乐趣。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发挥民间体育游戏的作用,使幼儿爱上民间体育游戏。

二、民间体育游戏融入幼儿园体育教育的策略。

(一)改进游戏规则。游戏规则是游戏开展的前提,也是游戏顺利进行的保障。由于民间体育游戏的游戏规则对于当代幼儿来说比较保守、僵化,所以有必要在开展民间体育游戏教学之前,对游戏规则进行改进。比如“老鹰捉小鸡”这个游戏,幼儿虽然能够在做“小鸡”的过程中感受到被捉的刺激,但是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按照教师当“老鹰”、学生当“小鸡”的规则进行游戏,未免过于老套。事实上,在这个游戏中,教师完全可以和幼儿互换角色,让教师和其他教职工一起加入进来做“小鸡”,而幼儿来当“母鸡”和“老鹰”,这样一换,不但幼儿和教师都会感到新鲜,而且幼儿还可以在做“老鹰”和“母鸡”的过程中体验到另一种感觉,比如勇敢,比如责任,而这些品质,幼儿是无法在只做“小鸡”的角色中得到锻炼的。

(二)调整游戏内容。民间体育游戏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出现了一些变革和创新,但是仍然具有很强的民间意味。当代幼儿处于信息化时代,一些民间体育游戏虽然能够通过其自身特有的游戏内容和形式引发孩子的好奇心,但是如果不能和孩子的生活结合起来,很容易使孩子失去兴趣,使民间体育游戏教学失去动力。民间体育游戏融入幼儿园体育教育的研究李婷(江苏省靖江市第一实验幼儿园前进分园214500)所以对于一些游戏内容不太适合当代幼儿的`民间体育游戏,教师有必要做出一定的调整。比如“丢手绢”这个游戏,对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感受能力、情感能力都有非常良好的作用,即使在当代体育游戏中,这样好的游戏也不容易看到。但是由于“手绢”这个东西在现代人们的生活中早就消失,即使教师辛苦找到,学生也很难从一个丢来丢去的手绢中感到乐趣。对此,教师就可以把手绢换成别的东西,比如红领巾,比如一块沙琪玛,比如一把小水枪,比如一个小猪佩奇的毛绒玩具,等等,因为这些都是与孩子的生活关系紧密的东西,所以比手绢更能激发孩子的游戏乐趣。再比如,有些民间体育游戏是需要童谣唱和的。而由于这些童谣的内容都比较古旧,加之比较长,虽然郎朗上口,但是对于口语能力尚不完备的孩子来说接受起来有一定难度。比如,有种民间体育游戏叫“拉大锯”,其童谣内容为“拉大锯,扯大锯,姥姥家,唱大戏,接闺女,请女婿,小外孙,也要去,今儿搭棚,明儿挂彩,羊肉包子往上摆,不吃不吃吃二百,二百不够加一百”,不但句子长,而且内容老旧,已经失去了逗人一乐的功效,对于这样的游戏,教师就必须结合幼儿的生活,在不影响韵律的前提下,对童谣内容进行改编,使之成为一首被幼儿接受的童谣,从而发挥民间体育游戏的作用。

(三)创新游戏形式。很多民间体育游戏对场地的要求比较高,比如“抽陀螺”,需要一块比较大的地方才能开展,而幼儿园的环境一般都比较局促、紧凑,这时,幼儿教师就要对“抽陀螺”之类的游戏形式进行创新,在不改变游戏趣味性和主要教学目的的前提下,既能使游戏得以开展,不因为场地的限制而取消,也能够保障游戏的安全性。比如,教师可以把“抽陀螺”变成“转陀螺”,不让学生拿鞭子抽,而是用手转,虽然趣味性下降了一点,但是能够充分保障学生的安全,而且对场地的要求也不高,随便找一块平整的地方,学生就能够用小手把陀螺转起来,对转动起来的陀螺产生兴趣和思考。有鉴于趣味性的下降,教师可以把陀螺变换成各种材质的样子进行弥补,比如可以是塑料的,可以是木头的,可以是铝制的,等等,陀螺上面可以让孩子们涂鸦成各种东西,小老虎、小兔子、飞机、大炮等,这样,就能够使学生对陀螺爱不释手。

三、结束语。

民间体育游戏之所以能够一代一代广泛流传,是有其优势的。把民间体育游戏融入幼儿园体育教育中,既可以帮助幼儿在游戏中认识世界,增强人际交往能力,也能够通过幼儿的学习,提升民间体育游戏的影响力,传承民间体育游戏。幼儿教育是启蒙教育,而民间体育游戏又是以少儿为主要娱乐对象的游戏,所以民间体育游戏不但能够和幼儿教育相结合,而且也能有效推进幼儿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晋.如何让民间体育游戏走进幼儿园户外活动[j].中国校外教育,2017(17).

[2]周伟娟.浅议幼儿园民间体育游戏的特点和组合[j].才智,2017(20).

素质教育观下体育教师角色的定位论文

人文素质是指内化在人身上的人文精神所表现出的气质、修养,主要指一个人的思想品位、道德水准、心理素质、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人际交往等个性品质。人文素质教育的要旨在于培养人文精神,引导受教育者求真、从善、爱美,能够洞察人生的目的和意义,进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在人文教育过程中,学校是人文精神培养的主阵地,而学校人文教育更多体现在课堂教学这一主要渠道上,因此,如何立足于课堂,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是每个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

陶行知曾说:“在教师的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教师是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关键,也是培养学生成为具有较高人文素质人才的关键。要使课堂教学充满人性、人情、人道,最为主要的是教师首先要有人性、人情、人道,教师的人文素质不高,就不可能培养出人文素质较高的学生。另一方面,如果教师缺乏人文意识,学生就不会在他的教学中获得人文精神的熏陶。因此,教师除师德高尚、业务能力过强之外,更要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建构全面的人文教育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尊重每个学生受教育的基本权利,确保其主体地位和个性发挥,重视学生主观情感,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让每一堂课成为人文教育的辐射源,使学生真正地体味学习的快乐,做人的快乐,向往教育,憧憬未来。

二人文素质教育的整合。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渠道,又是教师展示自己才华的场所。教师展示才华的同时,施以人文意识的教育,使学生在学习时,感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教师和学生相互作用,共同整合,才能一幅描绘出充满人文色彩的画卷。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1.课堂教学,应是学生基本权利的享受,而不应侧重义务,轻视权利。

受教育,是每个学生的基本权利,教育特点是公正、公平、民主的,是不断满足每个学生的不同需要的。在课堂上,学生学习是为了更好地享受权利,而不是来尽更多义务的。因此教师要为学生的权利的享受而设计课堂的每一环节,形成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课堂维系体系,不能因为学生的故意调皮,而剥夺其听课的'权利(如罚站、赶出教室等);设计问题体系,要有层次感,难易比例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求知欲望。效果评价体系,应以更多的鼓励为主,尊重学生学习的成绩,不能过多的宣扬分数。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充分享受学习的快乐,才去主动地学习,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2.课堂教学,应是个性内化活动的过程,而不应抹杀差别,贬抑个性。

人文教育应把学生个人心灵的全部丰富多彩的东西挖掘出来,而不是把它们压缩成一个公式化的单一的“心灵”。教育不仅注重个体智力因素的发展,还须关注非智力因素,重视个性的自由,给学生一个个性施展的空间,只有在这个空间,学生的思维才得以发散,情感才得以展示,理念才得以升华。学生积极地探索比默默地接受更能提升其发展的空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承认个性差异,而且要懂得欣赏差异,在欣赏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个性,这就是激发生命内涵的过程。我们必须尽力去营造一种学生主动学、轻松学、有自主选择权地学的课堂教学的氛围,让学生有申诉自己观点的自由,有在形成自己思想和设计自己的时间和空间里张扬自己的个性、发挥自己的潜质、彰显自己与众不同的自由。广大的教师应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学生学习上存在的个性差异。多考虑和设计一些针对不同个性学生的因材施教的策略,从而使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潜能通过不同的施教途径都能得到充分的挖掘与施展。

3.课堂教学,应重视学生主体地位,而不应醉心给予,禁锢天性。

主体意识,是指学生对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作用的认识及主观能动性发挥的内在要求,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讲,主体意识是要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愉悦,从对具体学习活动的兴趣转化为对知识的内在联系及其规律的探求,逐步地把自己的学习与远大的理想联系起来。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学生逐步地养成坚强的意志和自信、自尊、自强、勇于创新的性格。所以,良好的主体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对学生而言是受益终生的。针对这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的教法要尽可能做到生动形象、灵活多样。通过新异刺激,引起学生的兴趣,创设愉悦的氛围,想方设法让学生通过眼、手、口、脑的各种感官活动,获得学习的乐趣,培养健康的个性,唤起求知的欲望,从被动变主动。

4.课堂教学,应是学生情感的放飞,而不应是束缚精神,限制自由。

我们教学的主旨不是使学生变成知识的奴隶,教师的信徒,而是知识的主人,教师合作的伙伴。在课堂中允许学生情感放飞,畅所欲言,知则必言,言而必尽。为了改变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的现象,教师应放下“架子”从讲台上走下去,深入学生当中,与学生共同畅谈本课的有关学习内容。只有尊重情感的自由,才能有真挚的情感抒发,而只有真情才能打动人而获得广泛的社会化的情感共鸣。教师要用不同的语言和方式让学生感受关注;要让学生觉得你的脉搏与他们一起欢跳;要让学生的争论擦出思维的火花;要使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合作,感受和谐的欢愉、发现的惊喜。这就是教育对人性之觉悟!这就是教育的人文精神!可见,不可言说的情感交流和“身教”是至关重要的。融情感、激情、意志、关爱于教育过程,这是人文教育的一个重要层面。

做好人文教育这一课题,要有切实可行的课堂教学形式作为载体。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新课程方案选修课和活动课的设置,开出具有浓厚的人文色彩的课程。教师要根据自己的特长,在课堂教学上力求形式多样,要重视课堂教学拓展性,本着学生求真、从善、爱美的原则,对学生进行人文知识的基本训练。如:书法、作文、诵读、文学鉴赏、人物评传、科学知识常识讲座等,或侧重于情感熏陶,或侧重于健康人格的培养,或侧重于审美情趣的引导。要利用活动课程实践性原则,可组织读书会、诵读会、演讲会、辩论会,通过讲座、读书、讨论、参观、访问、考察等方式积极开展活动,以此为根基,开辟课堂教学的新形式。引导学生兼收并蓄了解和学习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和科学知识,创造学习的人文氛围,使我们的人文教育既符合学生实际,又能起到实效。

人文素质教育是一项基础工程,它应该贯穿各类课堂教学始终。每位教师应该明白,教学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创造完美人生的过程,是帮助学生成长的过程。当务之急,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注意挖掘各学科教学中的人文因素,树立人文素质教育观,培养学生形成思辨的、全面的理性思维,帮助学生树立坚定的政治信仰,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