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醒纪读后感(优质18篇)

时间:2023-12-05 22:45:11 作者:曼珠

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欣赏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和内涵。下面是一些著名作家和学者的读后感,他们的见解和分析会给我们带来一些新的思考。

清醒记读后感

或许一直有所期待,等待一场雪的到来。

不知道,这样等待了多久。

一年的时间,光阴已经沉积如屡。

朝朝暮暮,日升日落。

如涨潮的水,一波覆盖未平的一波。

守着年岁的尾声,擦掌,揣着不安。

踩着十二月的疼,心生曲折,蜿蜒至岁月深处。

一不小心惊扰了昨夜海棠,听,脆变钟声响起。

旧历亦不再需要,最后一页如书纸随着指尖翻过。

北风呼啸而来,冷,藏进温室如春。

持着一股暖,摇开了水仙,冰彻了梅香。

温一壶浊酒,摇曳一下试想。

落英缤纷诗行,洒满如酒一样香醇。

惜,时如金。荒废的人生,浑浑噩噩,何时清醒?

何为有意义之事?执守一己之喜,或于之世贡献,倾执。

阴霾空中,忽隐忽现闪烁着光点,指引前进方向。

追逐一袭华丽,过后方知晓,原来不过是云烟迷了双眼。

只有清丽方可清心,如雨水洗涤过,蒙尘的心,亦需要经常打扫。

沉睡已久的渴望,再次醒来。干涸的灵魂需要灌溉,饥饿填充着缺陷。

十二月,时间的见证。沉睡,迷惘,沦陷,希望,醒来,又是一春,已在不远前方。

臃肿笨拙的躯体,承载着束缚使得束手束脚。望却,已无言语。

默念,时光渡去执望,仍有几许寒意未解。

心性不过是一颗石子,坠落入池中,没有一丝波澜。

被水淹没,荡不开宽阔,甚至被激流卷去。

如此,若如一叶扁舟,钓得一江寒雪,亦或足矣!

落雪覆盖着一切过往,洁白,轻盈,轻洒窗前,营造一个白色世界。

每一片雪花载着十二月的'梦,落在远方,有一个童话般冰晶。

孩子的理想,现世的迷惘,一切都将在雪落的时候启程。

一程山水,一程心路,一程畅想都将会融化在十二月的窗口。

今夜,雪,不再寒冷。温暖着春的脚步,次第明亮。

清醒思考的艺术读后感

这本书的排版很有规律,总共有52种思维错误,每一种都是1页插图3页文字。内容比较轻松,有用,篇幅短,不深入。

里面讲到的东西,有一种汇总的感觉吧。有不少章节在其他书里面见过。比如西奥迪尼的《影响力》里面讲到的几大原理这本书都涉及到,有个别例子都是一样的。另外,看过一本《看不见的大猩猩》,跟本书也有一些重叠。或者这些思维错误(错觉)是所谓的客观存在,大家都来阐述到也不足为奇吧。

关于电梯关门按钮制造的控制错觉也很有意思。有一期“冬吴相对论”由这个错觉作引谈到这本书,吴伯凡还讲了一个很没品的例子。说有许多医学研究证明,经常过性生活的人身体更健康,其实是犯了因果错觉,应该是身体健康的人更经常地过性生活。哈哈。

《清醒纪》读后感

安妮宝贝已经改名叫庆山了,她的《清醒纪》这本书是楠友京石姐姐送给我的,连着4个杯子,感恩。早上醒来,想着把这本书看完,但是看到约三分之一的时候,放下书,开始搬一部分东西去另一个宿舍,运动运动,一直斜靠在大熊上,背也不舒服。

这真是一本适合周末读的书,心里塞满事情的时候,这么“慢”的文字可能会读不下去。这也是一本适合边读边写的书,因为页面有很多空白。

关于清醒,作者在书中说:

花朵知道它的期限。我们不知道。而我们如此盲目,一直又比花朵清醒。人也是如此,躺下不再起来,等到天没有了,仍不得复醒,也不得从睡中唤醒。快乐不属于清醒的酒徒,也不属于索需无度的孩子。危险及清醒的降临,使人最终从紧张进入一种诡异的平静。

谁比谁清醒,所以。谁比谁残酷。华丽的表演者,在形式感之中忘记了自己的所求。而清醒的表演者,听到内心的声音,并试图表达。而落幕之后的寂寞,又有几个人能忍受,而且曾经如此辉煌。又有复出......清醒的人不代表能够控制自己。

她清楚自己要什么样的生活。这样的夜晚,清醒的人喝醉,克制的人倾诉,怀疑的人相信。关于书名《清醒纪》,我不是太懂,百度了一下,“纪”同“记”,没有更多解释。作者在自序里说“写了一些字。拍了一些照片。想说的话就是这些”。文字简单又深邃,有些观点,如“孤独是可耻的”,不赞同,但还是欣赏的部分多。

“戒律就是自己对自己的要求。戒律使修行成为可能。”

“对于城市中的人来说,置身于滚滚红尘浪滔天,每天面对无数欲望颠沛,若能保持修行的.坚韧,遵循品德和良知,洁净恩慈,并以此化成心里一朵清香简单的兰花,即使不置身于幽深僻静的山谷,也能自留出一片清净天地。”

“写作,独自过简单洁净的生活,带着天真幼小的孩子,看他画出来的水彩,带他去玩具店买来巨大的大象布偶,一起抱着走在街头。”

“也许选择并没有对错,唯一的标准只是在于内心是否愉悦。”

“我希望她外表甜蜜,内心坚强。能够直到成年,依旧可以和父亲拥抱。陪着父亲一起去旅行。与他非常亲密。爱她的母亲。”

“石头墓碑,简单无华,只写着他的姓名和存活的时间。”

“感情带给我们的,从来不是索取。而仅仅是回味。”

“做有情有义的看花人。因此四季分明。”

“总记得对别人提前说谢谢,以及再会。”

“生命始终都有它值得敬畏的奥秘存在。对痛苦的担当,就如同对喜悦的渴望,需要以赤子之心坦然相对。”

读完此书,你会发现“简单,赤诚,索需,爱,芍药,平头,麻布,雪纺裙,光,影,离开,旅馆,花儿,白衬衫”这些高频词。我喜欢这个简单赤诚的作家。

清醒记的读后感

很多人不需要再见,因为只是路过而已。遗忘就是我们给彼此最好的纪念。

这是看这本书记忆最深的一句话,当时看这本书的时候,朋友跟我说别看安妮宝贝的书,看了你会消沉好长一段时间,但是越看越觉得她的书经典。

看完之后是有些伤感,但她所说的的是事实,既然是现实就要勇敢地去面对,人是社会的'动物,很多东西是逃避不了的。

以前老是单纯地认为,爱情也像好酒一样越酿越醇,质量也就越好。可后来慢慢发现在爱情的世界里,没有保险,也无保鲜济可用。

曾经老是对有些事,有些人放不开,后来慢慢发现,有些东西不用想起,哪怕是以闪而过的记得。因为想起酸楚。黯然酸楚是属于怀念的事情,但是遗忘更轻省。

以前看岩井俊的《情书》,跟本就看不懂,觉得那么白痴的书居然那么受欢迎,读了《清醒记》之后,我懂得了:真实的感情最终是和一切盛大无关的事,和幽深艰涩的宗教哲学无关,和坚不可摧的伦理道德无关,和瞬息万变的世间万物无关,也许只是白雪皑皑的群山之中一次泪流满面的问候:你好吗?我很好。寂寞地眷恋和想念着一个人,就象留恋我们无可言喻的生之欢喜和苍凉。和苍凉。

曾经也是很单纯地认为,没有什么比爱情更伟大了,可慢慢地发现,再怎么伟大的爱情在现实面前都显得那么的苍白无力,自己认为坚不可摧的爱情,不知在什么时候变得越来越脆弱了。安妮宝贝说那是因为爱情已经偏离了健康的轨道,不是一颗心到另一颗心的距离,而是一个欲望到另一个欲望的距离。突然发现自己懂了很多,对这个世界不报太大的希望,有时觉得对自己有点残忍,但反过来一想也是好事,希望越大失望就越大,又或者说让自己活在希望里,可如果希望破灭更痛苦。

以前天真地只知道付出不要求回报,后来知道了,付出和收获应该有一个平衡点,稍有一方重一点,就会发生倾斜。

《清醒》读后感

高效领袖:创造性的自我支配。

我对这个信息,印象深刻。每个人都有自己价值体现的方式如:工作。家庭。服侍。娱乐等…而任何工作其实都利于自我实现。重点是有信仰的人,要呼召明确(喜欢做什么工作也是一样……)的工作态度。人的责任、自主、追求有意义的目标,这种目标超越了自私欲望的满足。

反思,大多数我们都在自己的处境里打转、选择,需慢慢调整回来。再有,这些信息也是我想调节的:第六章:建设性的协商;第七章:完美的协调;第八章:情感控制。后期我也再挑些信息实践出来。书中有提及细节,并给了详细解释,很适用。

但是,印象最深的`还是朱老师顺带说过的一句话,关系的调节在于“真诚”。我们不是生活在单一关系圈里,需要真正、灵活、多样化些,把我想要分享的内容传递给对方。反观跟上海事工群的人,一起配搭也是如此,真诚面对、分享所有,给予建设性的建议,帮助协调人际关系和事务发展走向,而不是直接给答案或类似命令信息,因每个人都是独特呼召的存在!

大家在群体关系里,会慢慢感觉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所以,懂得了发现问题的存在,也是好事!我们可以继续补足缺欠、继续更新、新的一年还有成长的空间在。

《清醒地活》读后感

首先很感谢张国意同学借我的书,最近半年读了不少“毒鸡汤”的书“清醒”二字点醒了我最近整晚都在熬夜。

我们都觉察过每分钟心中会升起的千千万万的念头,遇到不同的情境、面对不同的人、升起不同情绪的时候,我们都会呈现出不同的状态,针对这些不同那我们究竟要忠诚于哪一个?他说弗洛伊德也把我们的心智分成本我、自我和超我,到底要忠诚于哪一个我?迈克就是从这里起飞,在书中带领展开了一场探索自我超越自我的旅程。全书紧紧抓住了“意识”这个重点。开篇从“倾听头脑中的声音”开始来“唤醒你的意识”。想必每个人都曾留心过自己脑海中每时每刻充斥着的乱七八糟的念头、想法和自己对自己说的话,“如果你听到过这样的声音,就说明这声音和你无关。你不过是听到这个声音的人而已。你不过是注意到这个讲述的声音的人而已”。

它们的存在,帮助“你在自己的头脑中重新创造着世界,因为你能控制自己的思维,却不能控制这个世界。”“等到有一天你就会明白这些内心里的喋喋不休是毫无用处的,没有必要对每件事情都做出推断。这时你会明白,产生问题的真正原因并不是生活本身,而是对生活进行思考得出的混乱想法造成了问题。”

要解决这些问题之前有一个更加核心的问题,那就是“是谁发现了这一点?是谁注意到了这样的内心困扰?”当你能问出这个问题就会发现“所有的客体都呈现在你面前,而你一直都有意识的接收着所有的一切”。当你能意识到意识本身也就能意识到自己是谁,这时候你就成为一个清醒的人。

清醒地活读后感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清醒地活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心灵的开放|如果你在能量释放的过程中加以抵制,那么能量就会被阻塞住,被迫储存在心灵深处。瑜伽传统将未释放的能量模式称作行业。

你肯定也能预见到,印象有可能堆积到某一程度,使能量无法释放。

小时候,在突然有一天,见到邻居街坊时就会感到害羞的躲闪开,从那以后出门玩耍的次数就仿佛少了很多,因为见到曾经熟悉的邻居大人就会感到害羞而有压力;后来总是躲开欺负我的邻居大哥,每次从他家门口路过时都带有很大的压力和紧张感;在后来长大,上了大学,去二姑家的时候,开始对大姐夫有了胆怯和害羞感,因为大姐夫是一个很厉害的人,能言善语,善于交际,思维敏捷,是出入大场合的大人物,让我颇有压力感。在他面前,我的自卑和压力感的模式自动开启,让我变得胆怯,有压力,害羞,躲躲闪闪,唯唯诺诺,总觉得这样厉害的人肯定瞧不起我,他们肯定喜欢那种像他们一样能言善辩,善于观颜察色,可以给予他们很好的配合与默契,而像我这样不懂的观察,反应迟钝,脑子不灵活的人他们必定打心眼里鄙视与嘲笑。于是整个人的气场随着我的固定的印象和行业所阻碍,我的内心出于关闭状态,不去对他开放,自己也就变成一个更加死板的,小家子气的,扭扭捏捏的模样,让人生厌。后来,每每遇到有所成就的“大人物”,我的固定模式的行业就会开启,我的内心关闭,我不能在他面前表现的自然,开放,放松的状态,因此我也失去了向他人学习的机会,有时候不得不与他吃饭,或者短暂的相处,我假装镇定,但我的行业一直在内心跟我作对,让我放不开,不自然,甚至冷场到让人尴尬。我无法流露出我日常中自然的状态,我的内心是关闭的。或许他是一位很愿意帮助别人,待人友善的成功人士,我因堆积起来没有释放的行业的能量,开启后又以固有的模式对待了不一样的人。作者说:这不过就是未释放的精神和情绪的能量模式被储存以后又再次被激活了。

你想要知道如何打开自己的内心世界吗?

你想知道应该怎么做吗?

文章里写道:你应该采取的态度是去享受生活,而不是执着于此或者将其一把推开。如果你能享受生活,每一刻都会给你带来改变。如果你愿意接受生活的礼物,而不是拒绝的话,就会达到自我的深层状态。保持内心开放的状态,就是要先学会放松。

就这样保持开放的心态,放松自己,学会原谅,学会微笑,或者做任何你愿意做的事情。只是不要再将它压抑回去。你要学着尽量保持中立,观察出现的状况。一旦你能够沉静在内心深处,不再和储存下来的.能量模式抗争,那么这些能量就会持续地涌现出现,并释放出来。就中立地身处其后,释放它。

我想我首先要学会让自己放轻松,把内心打开,观察它,不让自己拒绝和害怕它。

封闭的自我|总是喜欢保护那颗脆弱的玻璃心,极其的敏感。害怕说错话,害怕自己的观点被否定,害怕被嘲笑,害怕担起的责任不能很好的完成,怕别人对自己失望,怕自己的形象被毁……总是顾虑重重,于是就闭上嘴巴,不去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隐藏在别人的身后,当一个隐形人,或者附和在别人的意见上,不说出自己内心的真正想法。把自己内心小心翼翼的包裹住,像新生儿一样的保护着,不让人识破,不让人靠近。文中说,如果你完美地保护了自己,那么你也就永远无法成长了。你的习惯和性格会停滞不前。当人们保护自己储存下来的东西时,生活就变得停滞不前。说的很多,我现在不就是这样一个内心封闭,过于保护自己的内心,一旦被别人触碰到一点就立刻和他保持距离,尽量的远离他,把本应该伸向外界世界的触角缩回到硬壳里去了。

那该如何去改变呢?

他说,可以改变的就是有意识地区观察那总是想不断保护自己的那一部分。当你决定不需要再这么做时,就会获得最终的回报,你就可以下决心消除这部分自我。你去的每一个地方总会有人或事来干扰你,让你恼火,胆怯,困扰,受伤等。何不就让它干扰?如果你真的不希望出现这样的情形,就不要去保护它。不保护自己所带来的回报就是解放自己。

我想我要做的就是,当一种情绪来袭时,尝试让自己放轻松,站在中立的位置,不保护自己想要遮挡和庇护的那部分,让其释放。

《清醒地活》读后感

最近一位在心智成长方面共修的朋友送了一本书《清醒地活》给我,这本书的名字很应我这个阶段的生命状态,带着一份好奇打开了这本书。用了一天半的时间看完了这本不太厚的书。作者是迈克。辛格,一位潜心研究并实践灵修的修行人,在商业、艺术等领域取得了很多成就,这本书是我读的他的第一本书。

作者用了很多类比诠释晦涩难懂的概念和理念,通过一些常见的生活化的场景带入引发读者的共鸣。在阅读过程中,就像听一位老朋友的诉说,而我在频频点头,有些语言引发我深度的认同和共鸣,同时也引发我深入思考。看到某些语句,场景,我会合上书,借着近期发生的一些事情去体会,自省和反观,豁然开朗。其中的很多奥秘我不是第一次听说,甚至有的听说过好多遍,更多的是共鸣而不是新的理念的输入,让我欣喜的是我正在“清醒地活”,如书中所说,记录下来自己的很多感悟,体会和践行,很多认知我们已经明了,而最难得的是实践,当一个人真正的去实修,才是悟到了。

这本书第一章的一句话就深深吸引了我:“真正的个体成长是超越感觉不适和需要保护的那个部分自我”。回顾自己这些年的成长,尤其是获得快速成长的经历都是在超越和面对“不适”“痛苦”以及那个“最脆弱”的自我。透过这些不适,痛苦,脆弱可以让我们探寻到最本源的内心,更加看清自己,不适背后的起心动念,深层次的需求是什么;需要保护的那个部分自我是最柔软的地方,或许是幼年的创伤,或许是成长过程中受到的伤害,是我们最不愿意去直接面对的部分。

年轻时往往会忽略不去面对,在成长过程中一旦被触动,就会很痛,会流血,所以会本能地保护自己,建立起一道防御机制,在伤口那里打造一个壳。壳会变得越来越厚,而那个部分也会变得越来越顿,看似安全实则是麻木,没有勇气去面对。随着阅历的增长,不断内观,提升觉察,才逐渐有勇气去揭开。过往几年面对工作上的挫折,生活上的不如意,我都如实面对,不再逃避,不再打造保护层,而是把那部分脆弱,需要保护的部分袒露出来。当壳被打碎,真实的自我涌现出来,脆弱部分的伤疤被揭开,我把它们晾晒在阳光底下,伤口再次愈合。这时竟然发现伤口处没有了伤疤,而如新生儿的皮肤,鲜嫩鲜活,充满生命力,感知力变得敏锐。穿越和直面所有的痛苦,不适,脆弱,都是我们超越自我的一个最好的契机,是走向更高级版本的礼物。

书中大部分篇幅在讲“主客体”分离,如果能做到主客体分离也是心智进步的很重要的标志。这部分内容在过往接触心智模式时了解到,在接触佛教时也有听说。主体是什么?主体是我们的意识;客体是什么?客体包括外在的人事物,也包括我们自己的思维,情绪,身体。主客体无法分离的人,会认为我就是我的思维,我就是我的情绪,我就是我的身体。那个生气的我就是我,胡思乱想的我就是我,身体疼痛的我就是我,实际上那些都不是,也无法构成你。这跟“清醒地活”是什么关系?如果我们能够做到主客体分离,其实我们就比较容易做到“清醒地活”,清醒就在于我们在“意识”层面活着;清醒在于能看清生命的真相,而真相就是无常。

我们的意识很容易专注于外在的某个事物或者我们内在的思维上。就如放电影,主体意识就是那个幕布,客体是播放的各种电影,投放在幕布上。当我们观看电影时,我们会非常投入,融入到电影的剧情画面里面,体验非常真实,也会让你以为那是真实的,但是电影有开始,有结束。客体在不断地变化,而不变的是那块投放各种电影的幕布,你要知道你不是电影里的任何角色,你也不是电影本身,你是那块幕布。就像佛法里提到的“如梦如幻”。上周带团队去团建,我们自带吃的在山上的一个小亭子野餐。当我们到那的时候,那里空空荡荡的,因为我们这些人的到来而热闹起来,有了生气。我们打开餐垫,放了很多食物在上面,大家盘腿而坐,开始吃了起来,有说有笑,非常热闹,顿时那里因为我们有了生机,这就是那个小电影在上演,小亭子就是那个不变的幕布。一个小时很快过去了,我们吃饱喝足,继续前行,收拾餐垫以及所剩食物,很快那里又恢复了原来的样子,仿佛我们未曾到过那里。临走时,我再次回头看向小亭子,我们仿佛来过,又仿佛未曾来过,一切照旧。刚才的“繁华热闹”已经逝去,而她依然在那里。她就像是你的“意识中心”,我们只不过是她体验的一部小电影而已。

主客体分离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清醒地去看待我们和外在人事物的关系,包括我们和自己头脑,情绪,身体的关系。情绪不停地升起,消逝,而我们不必执着于此;头脑层面也是一样,我们会听到来自头脑的各种声音,“我不够好”“他是不是不爱我了”等等,这些声音也如天上的云朵一样,它们不是我们自己,会来也会去;外在人事物都是如此,我们就是那块幕布,在这块幕布上每时每刻都投放着各种小电影,画面。我们始终要保持这份清醒,这样就可以不执着,也不过分抓取,接纳就好,一切会来也会去,如同我们的生命本身,都会有结束的那一天。

当你极力想要抓取时,就会容易陷入坠落,被牵着鼻子走。不管那是什么,是外在的头衔,荣誉,权力,财富,还是一个你特别深爱的人,一段关系。清醒地活的心态就是充分地投入其中,活在每一个当下享受生命本身;但同时保持一份“觉知”(意识层面)知道在看电影,随时可以放手,放松,对一切都抱以开放的心态,认真但不必较真,我们就是来体验的,带着一份意识和觉知在体验。

最近我也会跟志同道合的朋友分享自己的状态,现在大部分时候都是带着喜悦和满足活在每一个当下,不抗拒,不逃避,不抓取。就如书中作者所说,我们作为体验者去体验所经历的一切,而不是希望发生的一切。不去抗拒,而是清醒地“活在”每一个当下。

前段时间眼睛做一个小手术,第一次面临心里难免会有些紧张,焦虑。我问医生疼不疼,因为听之前做过类似手术的同事说那个过程很不适,让我有点恐惧心理。医生说不疼,很快,只有几分钟。不知是医生故意安慰我,还是怎样。一早过去办理住院,一个上午护士给滴几次眼药水,做了一些检查,其他时间都是在等待,一直到下午2,3点钟,才进入医生的手术时间。我感受到内心有些忐忑不安,因为是未知,难免有些焦虑,我也试着去放松,看医生介绍的各种小视频,了解这个手术的医学原理,康复的注意事项等等;同时边听书度过这段等待的时光,因为眼睛已经蒙上了一层纱布,不能再看任何东西。

等待了6、7个小时之后,我躺在手术台上。听着医生和护士之间轻松地闲聊,就像我们上班跟同事闲聊一样。我能感受到自己身体有些紧绷,有些紧张,不知道接下来面临的手术是否会很疼痛,很不适。当我感受到这份紧绷,一个声音从头脑冒出来:放松,只是去体验!当我听到这个声音的时候,我开始放松下来,不再抗拒,不再焦虑,只是去体验这个过程。体验一份未知,体验这份不适,体验一份疼痛,体验在当下能体验到的一切:感受到的,看到的,听到的。当我作为体验者去体验的时候,我发现一切都很自然,我跟所有外在的声音,光线,环境,以及自己内在的情绪,身体融为一体,成为那个过程,再也听不到来自“大脑/思维”的声音。我的身体是放松的,手术很快结束了,我的体验结束了,有不适,有略微的疼痛,但是没有痛苦,没有焦虑,没有任何画外音(外在干扰)。

来到这个世界我们只是来体验的,有时我们无法选择我们的体验,我们就只是去体验就好了,抱持一份开放的心态,接纳所面对的一切人和事。

最后作者说到追求幸福,这里的观点跟《与神对话》里的观点很类似。很多时候我们以为我们拥有了什么,在未来的某一刻才会幸福。而作者提到的是“无条件的幸福”,如果幸福真的是你想要的,你随时可以感到幸福,而不在于拥有了一个知心爱人,一栋心仪的房子还是什么。

最后说到死亡,如果我们可以站在随时会死去看待自己的生活,就会知道该如何活。每个人都无法脱离现实而活着,我们都活在一个自己打造和编织的真实世界里,跟我们爱的人在一起,做着我们热爱的事情,如果我们时刻都在完成自己的“遗愿清单”,那我们就活得毫无遗憾了。我想我大部分时候都是在这样活着,那份自在,圆融,无憾便来自于全情投入,且保持一份抽离心吧。

这就是阅读此书带给我的感悟和体会,分享给大家共勉,道理并不难懂,活出来才是最难能可贵的。愿每位朋友都“清醒地活”,不断超越自我,解放自我,活出圆满而无憾的人生!

《清醒地活》读后感

《清醒地活》一书由迈克辛格所著,这是一本讲述诚实的书籍,我们只由保持对自己诚实,才不会对别人欺诈,让我们学会诚实的活着。

心灵的开放|如果你在能量释放的过程中加以,那么能量就会被阻塞住,被迫储存在心灵深处。瑜伽传统将未释放的能量模式称作行业。

你肯定也能预见到,印象有可能堆积到某一程度,使能量无法释放。

小时候,在突然有一天,见到邻居街坊时就会感到害羞的躲闪开,从那以后出门玩耍的次数就仿佛少了很多,因为见到曾经熟悉的邻居大人就会感到害羞而有压力;后来总是躲开欺负我的邻居大哥,每次从他家门口路过时都带有很大的压力和紧张感;在后来长大,上了大学,去二姑家的时候,开始对大姐夫有了胆怯和害羞感,因为大姐夫是一个很厉害的人,能言善语,善于交际,思维敏捷,是出入大场合的大人物,让我颇有压力感。在他面前,我的自卑和压力感的模式自动开启,让我变得胆怯,有压力,害羞,躲躲闪闪,唯唯诺诺,总觉得这样厉害的人肯定瞧不起我,他们肯定喜欢那种像他们一样能言善辩,善于观颜察色,可以给予他们很好的配合与默契,而像我这样不懂的观察,反应迟钝,脑子不灵活的人他们必定打心眼里鄙视与嘲笑。于是整个人的气场随着我的固定的印象和行业所阻碍,我的内心出于关闭状态,不去对他开放,自己也就变成一个更加死板的,小家子气的,扭扭捏捏的模样,让人生厌。后来,每每遇到有所成就的大人物,我的固定模式的行业就会开启,我的内心关闭,我不能在他面前表现的自然,开放,放松的状态,因此我也失去了向他人学习的机会,有时候不得不与他吃饭,或者短暂的相处,我假装镇定,但我的行业一直在内心跟我作对,让我放不开,不自然,甚至冷场到让人尴尬。我无法流露出常中自然的状态,我的内心是关闭的。或许他是一位很愿意帮助别人,待人友善的成功人士,我因堆积起来没有释放的行业的能量,开启后又以固有的模式对待了不一样的人。作者说:这不过就是未释放的精神和情绪的能量模式被储存以后又再次被激活了。

你想要知道如何打开自己的内心世界吗?

你想知道应该怎么做吗?

文章里写道:你应该采取的态度是去享受生活,而不是执着于此或者将其一把推开。如果你能享受生活,每一刻都会给你带来改变。如果你愿意接受生活的礼物,而不是拒绝的话,就会达到自我的深层状态。保持内心开放的状态,就是要先学会放松。

就这样保持开放的心态,放松自己,学会原谅,学会微笑,或者做任何你愿意做的事情。只是不要再将它压抑回去。你要学着尽量保持中立,观察出现的状况。一旦你能够沉静在内心深处,不再和储存下来的能量模式抗争,那么这些能量就会持续地涌现出现,并释放出来。就中立地身处其后,释放它。

我想我首先要学会让自己放轻松,把内心打开,观察它,不让自己拒绝和害怕它。

封闭的自我|总是喜欢保护那颗脆弱的玻璃心,极其的敏感。害怕说错话,害怕自己的观点被否定,害怕被嘲笑,害怕担起的责任不能很好的完成,怕别人对自己失望,怕自己的形象被毁总是顾虑重重,于是就闭上嘴巴,不去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隐藏在别人的身后,当一个人,或者附和在别人的意见上,不说出自己内心的真正想法。把自己内心小心翼翼的包裹住,像新生儿一样的保护着,不让人识破,不让人靠近。文中说,如果你完美地保护了自己,那么你也就永远无法成长了。你的习惯和性格会停滞不前。当人们保护自己储存下来的东西时,生活就变得停滞不前。说的很多,我现在不就是这样一个内心封闭,过于保护自己的内心,一旦被别人触碰到一点就立刻和他保持距离,尽量的远离他,把本应该伸向外界世界的触角缩回到硬壳里去了。

那该如何去改变呢?

他说,可以改变的就是有意识地区观察那总是想不断保护自己的那一部分。当你决定不需要再这么做时,就会获得最终的回报,你就可以下决心消除这部分自我。你去的每一个地方总会有人或事扰你,让你恼火,胆怯,困扰,等。何不就让它干扰?如果你真的不希望出现这样的情形,就不要去保护它。不保护自己所带来的回报就是解放自己。

我想我要做的就是,当一种情绪来袭时,尝试让自己放轻松,站在中立的位置,不保护自己想要遮挡和庇护的那部分,让其释放。

清醒记读后感

要抒写自己梦想的人,反而更应该清醒。

梦想无论怎样模糊,总潜伏在我们心底,使我们的心境永远得不到宁静,直到这些梦想成为事实。

青春是人生最快乐的时光,但这种快乐往往完全是因为它充满着希望,而不是因为得到了什么或逃避了什么。

无论哪个时代,青年的特点总是怀抱着各种理想和幻想。这并不是什么毛病,而是一种宝贵的品质。

青年时准备好材料,想造一座通向月亮的桥,或者在地上造二所宫殿或庙宇。活到中年,终于决定搭一个棚。

努力向上吧,星星就躲藏在你的灵魂深处;做一个悠远的梦吧,每个梦想都会超越你的目标。

让青春反抗老朽,长发反抗秃头,热情反抗陈腐,未来反抗往昔,这是多么自然!

要想成就伟业,除了梦想,必须行动。

清醒纪读后感

冬日的温暖,莫过于火炉的照应;夏日的清爽,莫过于清风的呼唤。而我,在这寒假里独自沉恋于安妮宝贝的《清醒纪》。

一直喜欢安妮宝贝的书,喜欢她那些神闲淡然的文字。她观察仔细,喜欢留意一些别人忽略的东西。所以读她的书,总会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东西,使人受益匪浅。

《清醒纪》不同于别的书,它虽然一篇篇散文凝聚而成,但却不失其蕴涵之深意。细细的品味大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友谊,记录着一点一滴关于自己的生活,仿佛一瞬间点醒我们。或许我们已沉浸在城市的红灯绿酒中无法自拔;或许我们被过多的权利与金钱迷失了双眼。倒不如安静的坐在凉台上,品味《清醒纪》。

平静的生活使人麻木。每当我拂晓时分站在凉台静静感受,才能发觉大地的存在。没错,如同安妮宝贝所说:“它只是一个无情,迷人而坚硬的城市。”而每个人生在这个城市里,只有努力,才能证明自己的存在。

——“如果度过漫漫长夜,日光照耀的时候,我知道我将记得你。”

每个人都有一段鲜为人知的过去,自然,我也不例外。当以前的一幕幕画面从意识中晃过,就可以称得上是回忆。孤独的时候,就仿佛是漫长的黑夜,谁都知道孤独是一种可耻,但却无法回避。有人说,人在黑夜里是最清醒的。的确,黑夜里,往往会胡思乱想,但却可以看清楚许多事实。或许你会觉得很悲伤,但悲极过后,往往又会恢复平静。

——“某天如果我觉得不再爱你,我就不会再感觉寂寞。”

爱与恨,感情作祟。这句话充分表达出一个处在恋爱的人的寂寞心酸。不再爱你,意味着不再寂寞。人生既如此,不如轰轰烈烈的爱一场,然后撒手放开。任何一个缺少爱与关怀,眼神充满惶恐,柔弱无力的人,看到这句话,或许都会侑共鸣吧。

——“仿佛可以就此消失再不相见。”

一日,日光照耀;

又一日,醒来;

再一日,记得……。

其实清醒,并不一定就可以控制自己。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清醒纪读后感

她知道余烬冷情、她知道黑夜漫长,她知道风影摇动,她知道时间在流动能量。

《清醒纪》是安妮宝贝的一部散文集,书中有着她对时间与人,孤独与爱,隐秘与盛大等生命主题的深入和探讨。第一次对她的好感来自于她那女童式的笔名。她说她的笔名别无深意,实在是随机。或者是随缘,就让它代表一个写作者在创作中应该保持的初心。

《清醒纪》中“清醒”二字的真正含义来自与作者追求那份心灵宁静,讨厌捆束自己的一切一切,这是对自由的追求。安妮宝贝愿意安静的躲在一个小角落里,享受着她独特的文字,轻轻释放她心里的梦想。在《清醒纪》中,她内心世界表露出的情感完全溢于书中的文字之中,我欣赏她笔下真实的人性暴露,游走于城市边缘的一系列故事,是虚妄的故事又是真实的情感,给我一种难以言说的一股内心的震撼。她写到“水一旦流深就会发不出声音,人的感情一旦深厚也会显得淡薄。”我喜欢书中的这么一句。当人太过于了解,你会发现彼此的优点与缺点,有时应当保持些距离。随着时间的流逝,身边的朋友并未随之增长,大家总是以应付的方式过着自己的生活,应付身边的人,应付身边的事。感情这东西,总是伤人最深,因此人们总是不敢过于表露自己的真实感情。她把她的喜怒哀乐全然真实而不做作的表露在她的书中。安妮宝贝是个如此霸道的女子,就那样不留余地的把她的情绪传染给你,而你又无可抗拒。她的文字颓废但我认为那只是文字表面,深入探索,品味她的情感,自然会发现有那么一股冷静成熟的气息冲斥着我的思维,让我的情绪有无从安置。我不了解她,但又了解她“你只要读过我写的文章,我也同时读过你写的文章,我们就能知晓彼此。”我始终这样认为。

看完《清醒纪》这一本书,阅读它如同喝下一杯清水,能维持日常生存。每一天,定时清扫内心,让它平静。整理明暗对半的情感,越过小小障碍。她总能让生活遇到太多不如意的我得以慰藉。

它给予我保持这种模样,略带发力的紧张,不松懈,对待不定有坦然。

清醒记读后感

最近读到《清醒思考的艺术》,惊讶于作者对于问题分析的理性深刻,好像就是在说千万个我们生活中常常迷惑的现象,却又能实实在在的剖析根本,对我而言,醍醐灌顶大概就是这个感觉了吧。

如果说,很多批判性思维的书籍在教会我们如何识别和避免生活中的各种谬误,是为“破”,那么这本关于思考的指南书,就是想告诉我们如何科学地进行思考活动并表达出来,是为“立”。

大学读的工科,学院里男女生比例大概为6:1,和同学聊起来,男同学普遍的感觉是女生太少了,但是女同学却几乎都感觉男女生人数差不多。这大概就是作者所说“思维误区”,最常见的表现了。

杯子,咖啡,拿铁,卡布奇诺,桌子,杂志,糕点,空荡荡的空间,糕点,舒适,海格,咖啡店,咖啡馆,心,艺术。

书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个例子是游泳可以减肥。

一个觉得自己很胖,又不想参加跑步等健美方式,于是选择了游泳。他认为游泳很有效是因为发现职业游泳者的体形完美。后来他发现自己理解错了一件事情,游泳的职业选手不是因为他们游泳而身体形体美,而是因为形体美而去选择游泳。

就如模特宣传广告是因为她们自身有这样的条件而被选上代言,并不是广告真的有这个效果。

据说,正是由于这种错觉让很多的广告都会奏效……想想自己会有着这样的错觉,一时间不由的警觉起来,人,总要诚实的对待自己。

眼镜,桌子,墙壁,植物,盆栽,古董,床头柜,书架,玻璃,家庭,社论,阅读。

“过度自信偏误”,绝大多数司机都认为自己的驾驶水平在平均水平之上;。

“确认偏误”,人们只愿意接受和相信与自己现有观念相匹配的新信息,与之矛盾的则故意视而不见……等等。

对比书中引用的52种常见的认知偏差,不妨想一想,自己都掉进过哪些坑里,又有哪些是现在自己还身在其中的坑。

概括起来就一句话:头脑中大量的“思维误区”导致我们仅凭“直觉”做出的很多决定最终都被证明是错的,我们很容易就被自己的大脑给骗了,还浑然不觉。

窗口,框架,树,旧的还有,人为什么容易有“从众心理”呢,因为那样最安全。试想一个原始人,突然看见一大群人都在莫名其妙地拼了命狂奔,他当时最理性的反应是什么,肯定是撒丫子就跑,他若是敢停下来仔细确认一下是真的有危险,还是仅仅是虚惊一场,那他的基因很可能早就从基因池里淘汰出去了。

因为如果危险是假的,大不了就是白跑了一趟;如果危险是真的,那连小命都保不住了,这种情境下的“从众”就是最合理的选择。

如果现代社会的人继续凭“直觉”生活,我们就可能常常会犯一些不易察觉的错误,所以“理性”才一直是现代社会无比看重的人格特质之一。

不幸的是,如果结合我们当下社会的实际情况来看,“理性思考”依然是人群中十分稀缺的品质,关于这一点,随便看看网络上由各种“公共事件”引发的大量言论就可以知道。

对待几乎所有的“网络公共事件”,大众的简单情绪化表达绝对远远超过理性讨论的声音,所以网上才充斥着那么多人身攻击和侮辱谩骂。

每一个现代人,都不可避免的被快速的生活节奏带动的略显浮躁,但至少我们应该尽量避免大脑中的“思维误区”。

当然,在生活中做到绝对理性,不犯任何的思维错误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没有独立的思考,理性的逻辑,无法有意识地反省自己的思维谬误,那么我们的人生,会是多么可怕的。

记得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正面直视敌人,也许会胜利,也许会失败;但背对着敌人,必定会被收割。

至少我们可以时刻反思,评价那些我们已经产生的想法,然后判断出不同想法的合理性程度,选出最佳方案,评价改进这个方案,做到最大程度的避免入坑。

清醒纪读后感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清醒纪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有朋友对我说,千万不要碰安妮的文字,你会中毒的,而且不轻。

我一直是个容易相信别人的人,所以在过去的十八年里,乖乖地没有碰触。

但是,东西往往是你愈强忍着,愈玄乎,是这样的。

我想,这次暑假就让我中毒吧,两个月,应该足够我疗伤,正常去学校了。

于是,我小心翼翼地翻开了安妮的《清醒纪》。

同样平常的词汇,组成的确实另一种不一样的感觉。强烈的宿命感,仿佛一个不见底的洞,牢牢圈住了我,动弹不得。不知不觉,陷了进去。像寒冷透骨的冰水,一点一点地,侵入你的身体,使我不能自己。越往下看,越觉得自己随着安妮的笔,同呼吸。她的落拓与不羁,仿佛一张巨大的网,不顾一切地笼罩过来。

一个寂寞在骨子里的女人!

一本书,就这么不加休息的看完了。意犹未尽。我决定再读一遍,细细地逐字逐句地品味一番。

全书都是灰暗的压抑色调,有些让人喘不过气来。几乎清一色关于死亡、孤独、背叛……

孤独是,在你需要别人的时候,你遍寻不着,在你不需要别人的时候,你自给自足。

死亡,是一个人肉体的彻底停顿。死,不会是生的对立面,它与生之间的关系,仿佛是彼此映照在一面镜子中的`影像,没有差异,彼此包括,并且无时不刻在互相观察和对峙。

谁比谁清醒,所以,谁比谁残酷。

一个在跑步机上面跑步的人,像生命的过程,不断重复消耗没有任何意义。

……

像这样的充满颓废的句子实在太多。而且我巧合地发现,大多数的篇幅中都出现女人抽烟的描写。我很反感,我向来觉得,抽烟不雅,尤其对于女人。我喜欢清清爽爽的女人。可是安妮似乎把抽烟当作像她这样女人的孤傲非凡冷艳品质的代名词了。

我又渐渐觉得,她总是刻意地把痛楚扩大,把生命看淡。难道活着就这么没劲?她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女人?我甚至瞬间觉得,也许她的内心比谁都色彩斑斓,比谁都热爱生命,只是她巧妙地换了一种形式表达。我更希望是这样。

中毒?我这样是中毒了吗?

我也许天生有一种抗体,一种对付黑夜般漫长的孤寂的抗体。就姑且称之为安妮抗体吧。

清醒纪读后感

有朋友对我说,千万不要碰安妮的文字,你会中毒的,而且不轻。

我一直是个容易相信别人的人,所以在过去的十八年里,乖乖地没有碰触。

但是,东西往往是你愈强忍着,愈玄乎,是这样的。

我想,这次暑假就让我中毒吧,两个月,应该足够我疗伤,正常去学校了。

于是,我小心翼翼地翻开了安妮的《清醒纪》。

同样平常的'词汇,组成的确实另一种不一样的感觉。强烈的宿命感,仿佛一个不见底的洞,牢牢圈住了我,动弹不得。不知不觉,陷了进去。像寒冷透骨的冰水,一点一点地,侵入你的身体,使我不能自己。越往下看,越觉得自己随着安妮的笔,同呼吸。她的落拓与不羁,仿佛一张巨大的网,不顾一切地笼罩过来。

一个寂寞在骨子里的女人!

一本书,就这么不加休息的看完了。意犹未尽。我决定再读一遍,细细地逐字逐句地品味一番。

全书都是灰暗的压抑色调,有些让人喘不过气来。几乎清一色关于死亡、孤独、背叛……。

孤独是,在你需要别人的时候,你遍寻不着,在你不需要别人的时候,你自给自足。

死亡,是一个人肉体的彻底停顿。死,不会是生的对立面,它与生之间的关系,仿佛是彼此映照在一面镜子中的影像,没有差异,彼此包括,并且无时不刻在互相观察和对峙。

谁比谁清醒,所以,谁比谁残酷。

一个在跑步机上面跑步的人,像生命的过程,不断重复消耗没有任何意义。

……。

像这样的充满颓废的句子实在太多。而且我巧合地发现,大多数的篇幅中都出现女人抽烟的描写。我很反感,我向来觉得,抽烟不雅,尤其对于女人。我喜欢清清爽爽的女人。可是安妮似乎把抽烟当作像她这样女人的孤傲非凡冷艳品质的代名词了。

我又渐渐觉得,她总是刻意地把痛楚扩大,把生命看淡。难道活着就这么没劲?她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女人?我甚至瞬间觉得,也许她的内心比谁都色彩斑斓,比谁都热爱生命,只是她巧妙地换了一种形式表达。我更希望是这样。

中毒?我这样是中毒了吗?

我也许天生有一种抗体,一种对付黑夜般漫长的孤寂的抗体。就姑且称之为安妮抗体吧。

清醒记读后感

“很多人不需要再见,因为只是路过而已。遗忘就是我们给彼此最好的纪念。”

这是看《清醒记》这本书记忆最深的一句话,当时看这本书的时候,朋友跟我说别看安妮宝贝的书,看了你会消沉好长一段时间,但是越看越觉得她的书经典。

看完之后是有些伤感,但她所说的的是事实,既然是现实就要勇敢地去面对,人是社会的动物,很多东西是逃避不了的。

以前老是单纯地认为,爱情也像好酒一样越酿越醇,质量也就越好。可后来慢慢发现在爱情的世界里,没有保险,也无保鲜济可用。

曾经老是对有些事,有些人放不开,后来慢慢发现,有些东西不用想起,哪怕是以闪而过的记得。因为想起酸楚。黯然酸楚是属于怀念的事情,但是遗忘更轻省。

以前看岩井俊的《情书》,跟本就看不懂,觉得那么白痴的书居然那么受欢迎,读了《清醒记》之后,我懂得了:真实的感情最终是和一切盛大无关的事,和幽深艰涩的宗教哲学无关,和坚不可摧的伦理道德无关,和瞬息万变的世间万物无关,也许只是白雪皑皑的群山之中一次泪流满面的问候:你好吗?我很好。寂寞地眷恋和想念着一个人,就象留恋我们无可言喻的生之欢喜和苍凉。和苍凉。

曾经也是很单纯地认为,没有什么比爱情更伟大了,可慢慢地发现,再怎么伟大的爱情在现实面前都显得那么的苍白无力,自己认为坚不可摧的爱情,不知在什么时候变得越来越脆弱了。安妮宝贝说那是因为爱情已经偏离了健康的轨道,不是一颗心到另一颗心的距离,而是一个欲望到另一个欲望的距离。突然发现自己懂了很多,对这个世界不报太大的希望,有时觉得对自己有点残忍,但反过来一想也是好事,希望越大失望就越大,又或者说让自己活在希望里,可如果希望破灭更痛苦。

以前天真地只知道付出不要求回报,后来知道了,付出和收获应该有一个平衡点,稍有一方重一点,就会发生倾斜。

清醒思考的艺术读后感

人性都是自私的:公地悲剧,人性就是自私的,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要用一定的制度才行,不要那么天真的认为可以感化人类。

人性的自以为是、贪婪:结果偏误。用一两次的结果去推演原因,真相不是那么容易挖掘的,看一个企业,成功因素就更为复杂了,就像很多人看到新闻报道关于成功的案例,以为自己也可以,没有深入挖掘背后的原因和逻辑,也许是人家祖宗十八代积累起来的财富,也许是人家出生名门打小受的教育已经奠定了基础,而哪里有那么多的怀才不遇,很有可能真的是没有才。选择的悖论:正如以前大宝护肤品的广告,只买对的不选贵的,优秀跟爱没有直接关系,大家一直有这样的误导,不断往优秀的方向直奔。最好好的东西都是属于自己的,以为自己可以拥有,怎么可能呢,不然就怨天怨地。特别要从别人手里去抢夺一些东西就是更难了。稀少性谬误,物依稀为贵,即使不是自己想要的,也要去拥有。

人情社会:讨喜偏误,所以嘴炮的人更容易当销售员,穿什么衣服都好看,然后买的衣服远远超出了本来计划的。奇迹,也许本来按照概率就是发生下的,但是人们总以为是什么特殊力量在推动,或者过分带上情感上的东西,偶尔的相遇偏要说成什么缘分之类的,其实压根就没有。

人都是风险厌恶型:改革总是困难的,零风险偏误。人是本能的抗拒风险的,希望什么事情都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出门走路也会被蚂蚁绊倒,那不能为了结婚可能的风险而选择不结婚,不能为了可能发生的风险而拒绝去做一些事情,这个表现在国企、机关单位就特别明显,不作为是很多人的风格,但求无过,不求有功,所以改革的只是少部分人,他们是真心从大局着想,格局更大。

人性不能真实面对自己,高估自己:忽视基本概率,好的东西都是很少的,这和幸存者偏误是一个道理。人们总是很难接受自己会平凡一辈子,总是觉得自己的孩子是全世界最好看的。事后诸葛偏误,人们总是以为自己知道的,特别是在事情发生之后夸夸其谈。

清醒思考的艺术读后感

“不惑”不仅是先贤追求的目标,也是我们普通大众工作、生活的一种境界。虽然人是生而自由的,然而处于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这句话十分精到的描述人类为思维错误所累的情形。思维错误、认知陷阱就像伴于人类,细究起来无处不在、不经意之时又无迹可寻。难道人们注定要带着无形的“有色眼镜”看世界吗?答案是肯定的,我们可以通过清醒地思考来避免进入思维误区。罗尔夫•多贝里的《清醒思考的艺术》用诙谐幽默的语言,手术刀般精确的指出了我们容易陷入52种思维误区,该书一经刊出,便风靡德国,迅速击败《乔布斯传》登上德国畅销书榜首。

《清醒思考的艺术》的作者既有锐利的观察力,又有出色的讲故事能力,引用生动趣事、名人轶事、历史故事、爱情关系、人际关系、心理试验等论述,生动形象而又具体雄辩地指出了思维误区在哪里,并给出了纠正的办法。比如书中通过游泳选手身材错觉指出了因果错误认知、通过从众心理指出不要因为多数人的错误而改变自己的正确选择、通过幸存偏差指出成功者背后是数量众多的失败者、现成偏误指出为什么宁可用错误地图也不愿没有地图、通过稀少性谬误指出为什么饼干越少感觉越好吃……。

作者博览群书,以显微镜般的观察发现人们常犯的思维错误,当明白了错误思维是如何发生后,人们就有可能熟知思考方式的隐形陷阱,远离错误思维、少犯错误,从而离成功更近。同时人性中弱点在本书中完全体现,是在自己的反思中进步,还是抓住别人的弱点进攻,全在于读者自己的理解和决定。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