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习俗初中(精选16篇)

时间:2023-11-30 11:59:20 作者:琴心月

每篇优秀作文都是作者思维的抽样,是作者独立思考和深度思考的结果。以下是一些脍炙人口的优秀作文,它们既是文学作品,也是思想的寄托和艺术的表达。

端午节习俗

端午节,本名“端五节”,又称为“端阳节”、“重五”、“重午”等,是的传统节日。每到端午节的时候,人们都要吃粽子。

古籍中记载,唐朝的粽子除了用粳米之外,还有粟子、大枣等配料。唐朝京城长安的百姓在端午节时常吃一种特殊的“百索粽子”。人们通常把粽子缠上许多色彩绚丽的丝线、编织着花纹的草索,所以称之为“百索粽子”。而且这天,唐朝长安的皇宫中还往往要赶制出许多粉团粽子,让人们用小角弓去射,谁射中就送给谁吃。

赛龙舟。相传因屈原当年投江后,曾有许多的船只前往打捞,渐渐就形成了在端午节赛龙舟的风俗。唐朝也不例外,当时,在南方过端午节就有赛龙舟的风俗。

唐朝的人们在端午节这天常要身佩五色丝线编成的彩带,这种五色丝线编织成的彩带称为“长命缕”、“五色缕”、“续命缕”。每到这天,唐朝京城长安的女子们喜欢在身上佩戴五色丝线编成的彩带。当时民间流传着佩上这种带子可以延年益寿的说法。唐朝大臣权德舆曾因在端午节得到过皇帝赏赐的五色彩带,他就欣喜地写下了这样的诗句:“良辰当五日,偕老祝千年。彩缕同心丽,轻裾映体鲜。”真实地描绘了端午节佩戴五色彩带的习俗。除了在身上佩戴五色丝线编织成的彩带,唐朝的人们还喜欢在端午节用数种颜色的丝线编成丝条,缝成圆圆的镯子的模样,给孩子们戴在手腕和脚腕上,据说这样可以祈求吉祥如意,平平安安。

唐朝的端午节在民间还流传着互赠礼物的习俗。人们总是要互相赠送彩丝编织物或其它物品。唐太宗李世民在端午节时赠给大臣长孙无忌和杨师道绢扇时说道:“庶动清风,以扬美德。”唐朝的端午节期间,亲戚朋友以及同僚、同学之间,互送礼物,已经蔚然成风。

更有趣的是,唐朝的端午节还有送肚兜的习俗。肚兜又称“裹肚”、“护肚”,因此这种风俗又称为“送裹肚”。肚兜是用红布剪成椭圆形的,上面有绣花图案,肚兜的大小刚好护住孩子的腹部,肚兜上有带子,可以系在孩子的脖子上,左右用带子捆在腰间。因为端午节后,天气逐渐炎热起来了,孩子晚上睡觉戴上肚兜可以避免受凉感冒。人们还特意在肚兜上绣蟾蜍或五毒的图案,用以避邪,驱除毒害。

此外,唐朝的端午节还有给皇帝制作进贡铜镜的习俗,这是唐朝的制镜工匠的一个独特习俗。每年端午节的正午时分,唐朝的制镜工匠就在扬州的长江中心的船上铸造铜镜,专门进贡给皇帝,称为“天子镜”。对此,唐朝诗人白居易在《百炼镜》一诗中写道:“江心波上舟中铸,五月五日日午时。琼粉金膏磨莹已,化为一片秋潭水。镜成将献蓬莱宫,扬州长史手自封。人间臣妾不合照,背有九五飞天龙。”

挂镜——东汉张衡的《论衡》提到在端午这天午时以铜镜磨砺生光,作阳燧向日取火。唐代五月五日午时于扬州扬子江心铸铜镜,以进贡皇帝,称为“天子镜”,这也是辟邪之意(见《唐国史补》)。现在有些地方仍流行于端午节在门前挂镜驱邪。

桃印——端午也以桃印为门饰。桃是民俗中驱鬼之物,源于上古神荼、郁垒祛鬼门神之传说。以桃刻印,亦为祛攘之意。《续汉书?礼仪志》:“朱索、五色桃印为门户饰,以止恶气。”后世的悬钟馗像、昧符、吉祥葫芦等均类此。

葫芦——《燕京岁时记》:“端阳日用彩纸剪成各样葫芦,倒粘于门阑上,以泄毒气。”这是清代之俗。有的还在纸葫芦上垂丝穗、飘带等,更为好看,或在葫芦中剪出五毒形状,挂贴于门,亦表示将五毒之气泄尽之意,意为“倒灾葫芦”。

炒五毒——江苏中部以韭菜、茭草(或金针菜)、木耳、银鱼、虾米等(象征蟾蜍、蝎子、壁虎、蛇、蜈蚣等五毒)同炒,过去是端午的必备菜肴,但现在已少见。山东南部江苏北部以辣椒、葱、姜、蒜、香菜五种有刺激的东西混合一起炒也叫炒五毒,一般餐馆都可以点到此菜。河北等地则吃“五毒饼”,即以五种毒虫花纹为饰的饼,端午节各炉食铺有“五毒饼”出售。

打午时水——台湾在端午节还有打“午时水”的风俗。午时水指的就是端午节中午打上的井水。据说午时水用来泡茶酿酒特别香醇,生饮甚至具有治病的奇效。有谚语道:“午时洗目睭(眼睛),明到若乌鹙”,又说“午时水饮一嘴,较好补药吃三年”。大甲镇砧山上的剑井,传说是当年郑成功插剑祷泉的地点,又相传鎑砧山盛产各种灵药仙草,于是每年端午节,剑井旁边争汲午时水的人总是挤得密不通风。但河北有些地方则忌端午节打井水,据说是为了避井毒,往往于节前预汲。

斗草——《物原》云:“始于汉武”。据梁朝人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云:“五月五日,四民并踏百草,又有斗草之戏。”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群婴斗草图》,其玩法大抵如下:比赛双方先各自采摘具有一定韧性的草(我们儿时多用车前草的花轴,),相互交叉成“十”字状,各自用劲拉扯,以不断者为胜。白居易《观儿戏》诗云:“弄尘或斗草,尽日乐嬉嬉。”

躲端午——端午节习俗,指接新嫁或已嫁之女回娘家度节,简称“躲午”,亦称“躲端五”。俗以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诸事多需避忌,因有接女归家躲端午之俗。此俗宋代已有,陆游《丰岁》诗有“羊腔酒担争迎妇,遣鼓龙船共赛神”之句。《嘉靖隆庆志》亦记云:“已嫁之女召还过节”。又,《滦州志》:“女之新嫁者,于是月俱迎以归,谓之‘躲端午’”。

鸭蛋络子——江苏一带端午节孩子兴挂“鸭蛋络子”,一般是将与棕子一起煮熟的咸鸭蛋装在彩线结成的络子中,挂在胸前。似亦“百索”遗风之一种。

吃十二红——过去,在南京一带流传“端阳十二红”的说法,用红色(或近于红色的黄、橙色)的花卉、水果、菜肴如雄黄酒、黄鱼、咸鸭蛋、火腿、油爆虾、烧鸭、苋菜、玫瑰砂(糖)、月季花、石榴花、樱桃、枇杷等作为在这一节日里人们欣赏、品味的物品,以烘托端阳的节日气氛。

初中端午节的习俗作文

同学们,你们听过这样的童谣吗?“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写的就是我国传统佳节端午节。

说起端午节,你们知道是为了纪念哪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吗?他就是屈原,他被别人陷害,被迫跳江而死,人们为了纪念屈原,所以就在这天把粽子扔进汨罗江,喂饱鱼虾们,不让鱼虾们吃掉屈原的尸体。在端午节这天,我们还要赛龙舟,是为了捞起屈原的尸体,可是没有捞起来。屈原已经离开我们很久了,我们只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才一直这么做的。

我们合肥过端午节,每家的长辈们都会准备很多的材料,包很多不同馅料的粽子,还要去菜市场买艾草,挂在自家的门窗上,艾草是可以驱蚊避邪的。

端午节每家人都聚在一起吃饭,很有气氛,而且让我们这些小朋友们,还让我学到了很多知识,看来我一定要好好学习,了解更多的文化知识。

文档为doc格式。

端午节习俗

戴香包颇有讲究。老年人为了防病健身,一般喜欢戴梅花、菊花、桃子、苹果、荷花、娃娃骑鱼、娃娃抱公鸡、双莲并蒂等形状的,象征着鸟语花香,万事如意,夫妻恩爱,家庭和睦。小孩喜欢的是飞禽走兽类的,如虎、豹子;猴子上竿、斗鸡赶兔等。青年人戴香包最讲究,如果是热恋中的情人,那多情的姑娘很早就要精心制作一二枚别致的香包,赶在节前送给自己的情郎。小伙子戴着心上人送给的香包,自然要引起周围男女的评论,直夸小伙的对象心灵手巧。

禳解、祛除及避五毒

五毒如上所述,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恶日,在民间信仰中这个思想一直传了下来,所以才有种.种求平安、禳解灾异的习俗。其实,这是由于夏季天气燥热,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虫繁殖,易咬伤人,所以要十分小心,这才形成此习惯。种.种节俗,如采药,以雄黄酒洒墙壁门窗,饮蒲酒等,看似迷信,但又是有益于身体健康的卫生活动。端午实在可算是传统的医药卫生节,是人民群众与疾病、毒虫做斗争的节日。今天这些卫生习俗仍然是应发展,并应弘扬传承的。

挂艾草、菖蒲、榕枝

端午节在门口挂艾草、菖蒲(蒲剑)或石榴、胡蒜,都有其它原因。通常将挂艾草、菖蒲、榕枝艾、榕、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然后插或悬在门上。因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征驱除不祥的宝剑,因为生长的季节和外形被视为感“百阴之气”,叶片呈剑型,插在门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们称它为“水剑”,后来的风俗则引申为“蒲剑”,可以斩千邪。清代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有一段记载“截蒲为剑,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于床户,皆以却鬼”。而晋代《风土志》中则有“以艾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帖以艾叶,内人争相裁之。以后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剑状,名为蒲剑,以驱邪却鬼”。

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种可以治病的药草,插在门口,可使身体健康。在我国古代就一直是药用植物,针灸里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作为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进行灼烧来治病。有关艾草可以驱邪的传说已经流传很久,主要是它具备医药的功能而来,像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曰“鸡未鸣时,采艾似人形者,揽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验。是日采艾为人形,悬于户上,可禳毒气。

躲端午,时端午节习俗,指接新嫁或已嫁之女回家度节。简称“躲午”,亦称“躲端五”。俗以五月、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诸事多需避忌,因有接女归家躲端午之俗。此俗宋代似已形成,陆游《丰岁》诗有“羊腔酒担争迎妇,遣鼓龙船共赛神”之句。《嘉靖隆庆志》亦记云:“已嫁之女召还过节”。又,《滦州志》:“女之新嫁者,于是月俱迎以归,谓之‘躲端午’”

吃大蒜蛋

河南、浙江等省农村每逢端午节这天,家里的主妇起得特别早,将事先准备好的大蒜和鸡蛋放在一起煮,供一家人早餐食用。有的地方,还在煮大蒜和鸡蛋时放几片艾叶。早餐食大蒜、鸡蛋、烙油馍,这种食法据说可避“五毒”,有益健康。

吃薄饼

在温州地区,端午节家家还有吃薄饼的习俗。薄饼是采用精白面粉调成糊状,在又大又平的铁煎锅中,烤成一张张形似圆月,薄如绢帛的半透明饼,然后用绿豆芽、韭菜、肉丝、蛋丝、香菇等作馅,卷成圆筒状,一口咬去,可品尝到多种味道。

吃打糕

端午节是吉林省延边朝鲜族人民隆重的节日。这一天最有代表性的食品是清香的打糕。打糕,就是将艾蒿与糯米饭,放置于独木凿成的大木槽里,用长柄木棰打制而成的米糕。这种食品很有民族特色,又可增添节日的气氛。

吃煎堆

福建晋江地区,端午节家家户户还要吃“煎堆”,就是用面粉、米粉或番薯粉和其他配料调成浓糊状煎成。相传古时闽南一带在端午节之前是雨季,阴雨连绵不止,民间说天公穿了洞,要“补天”。端午节吃了“煎堆”后雨便止了,人们说把天补好了。这种食俗由此而来。另外,江浙北部一带端午节还吃豆腐。

端午期间饮食进补注意事项

端午期间气温高,湿度大。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人体各种生命活动较为亢进,能量与营养物质被大量消耗,体液损失多,机体的代谢不平衡,表现出来的症状为容易出汗,身体发热,口渴,心情烦躁,食欲低下,全身无力,记忆力减退,头昏脑涨等。如果不能及时、科学进补,人体就会发生体液失调,代谢功能紊乱,脾胃功能减退,食欲不振等状况,身体健康自然受到影响,这就是所谓“苦夏”。因此,端午期间进补不容忽视,进补得当不仅可安然度夏,养生健身,而且还会使机体做好换季的准备。

吃栀粿

在潮汕地区,栀粿一年里仅有在端午节时才有销售。潮汕人家端午食栀粿,希望清热祛疫助消化。

制作栀粿需将采摘下的栀子洗净捣碎,浸泡滤渣成为黄色汁液,后与糯米浆搓匀,放入专用粿帕,装入蒸笼蒸熟。蒸熟后的栀粿呈棕黄色。放凉后食用,食用时不用刀切,而用纱线牵拉切成小片,蘸着白砂糖吃。

吃“麦熟”

据《潮州府志》载:“大城所设正千户二员,副千户三员,百户十员,镇抚一百,旗军一千二百二十三员。”这些人来自大江南北,也带来了包括饮食习俗在内的各种风俗。像每年清明节过后,当地便盛行吃一种叫“麦熟”的食物。饼是从清明节开始,做到端午节过。

“麦熟”的出现跟古时所城大量来自北方的驻兵有关。明朝的时候,当时就有部队驻扎在所城。麦熟的时候,大丰收,(当时军兵将)收成的麦碾成粉(制作面皮),就叫做“麦熟”。

悬插“五瑞”

潮汕人家,端午相沿要在门楣、门环以至屋檐下,悬挂一束束用“红头绳”系扎着的艾草、菖蒲、榴花、蒜头、龙船花共合为五种称“五瑞”。旧俗传为“合五”以招屈原之魂,其实,古代潮人先贤是针对“恶月”瘟疫猖獗而采取的防疫保健措施,意在驱瘟辟邪。

澄海旧县志就载有:“端午门上插艾,用艾叶和榴花(页)簪在头发上,可辟邪。”

吃食真珠花菜

潮汕人有时将端午节称为“漏屎(拉稀)节”。在这时节,除了要服食圣甘枳和朴籽粿,还吃食真珠花菜(白花艾),用黄栀和蒲姜石灰制成的“栀粿”,或者用凉粉草做成的草粿等食物。

潮汕人叫“叶下红”,每年只有这端午节才最稚嫩,长辈说此菜有清肠胃热的功效。

端午雨,时民间岁时占验习俗。俗信端午节下雨,不吉;反之则吉。此种俗信在宋代即已存在。陈元靓《岁时广记》引《提要录》云:“五月五日哨,人曝药,岁无灾。雨则鬼曝药,人多病。此闽中谚语。”又许月卿《次韵蜀人李施州芾端午》自注云:“临川人谓端午日雨,鬼旺人灾。清赵怀玉诗自注亦引有“端阳无雨是丰年”的谚语。

端午节习俗

我们家乡有许多的风俗习惯,节日自然也很多。有春节灯节、青明端午、中秋重陽……从小到大,我们都是伴随着这些年年依旧的节日和亲人一起度过一年又一年的。这些节日包含一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凝聚着浓浓的血脉亲情。然而我最喜欢的节日是端午节,对它有一定的认识与了解,同时也热情地急切地欢迎着它的到来。

每一次过端午节都是非常开心快乐的,我们用一颗热爱的心去感受端午节给我们带来的无限愉快与乐趣,我们的收获可大了。

端午节最受欢迎的食物便是粽子了,那天是要吃粽子的。每逢端午节,基本家家户户都有几大串。勤劳的妈妈灵活地用双手做出了一个个美丽惹人的粽子,我们看在眼里,如此简单的做法准不会呢?说不定我比你们做得更好呢,可别小看我,于是我决定在母亲面前“大显身手”,让妈妈看看我有多么的聪明。可不知怎的,我做的粽子始终没有母亲做的那样好,有时还有些小漏洞会漏米呢。母亲在一边看着笑个不停,然后熟练地教我做。做完了后,母亲用绳子把一个个粽子捆住,再成一串,大约有七、八个,之后放进锅里煮熟。

开饭了,粽子被送上了桌。把包装叶剥去,黄澄澄的肉食展现在我眼前,迫不及待地沾了点白沙糖就投进了嘴里,味道美极了,我津津有味地吃了几个,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你知道粽子有几个角吗?”大哥突然问。“五个”我脱口而出。“年年吃粽子,它有多少个都不知道。来,仔细瞧瞧。”母亲递给我一个粽子笑着说。 “你可知道端午节的由来了”母亲望着我问。“它是传统下来的,哪有什么由来。”我不假思索地回答。这时大哥有点得意地说:“是为了纪念旧战国时代楚国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屈原的形象体现和概括了中华民族的性*格,他为捍卫真理与正义刚直不阿,奋不顾身的意志言行等都值得我们学习。”我瞅了大哥一眼,嘟起小嘴说:“我也要向屈原学习,爱真理、爱正义、努力学习,好好保卫我们的祖国。”爸爸妈妈大笑起来,笑得是那样的开心,粽子吃得更有味、更香了。

端午节除了吃粽子的风俗习惯外,有时还要划龙舟比赛。主要是在一些大河上进行的,在我们的家乡就是清水江了,清水江也有点著名哦,有时间你也来看看。江岸两边埃埃挤挤地站满了人,肩并着肩,脚跟并着脚跟。看,比赛船只正处在同一战线上,每位队员正沉着地等待着发号令。“啪”号声已响,各位船员紧张而又熟练地操纵着船浆,不停地有规律地在水中划动着。此时此刻,各队的“啦啦队”也正在兴奋地舞动着,呐喊着,为自己所支持的船队助威。进入了高|潮阶段,真是精彩极了,热闹极了,鼓声、呐喊声混成一片,震耳欲聋,翻过几座山坡都能听见。船员那雄健的姿势,必胜的信念,令我赞叹不已。其实,胜败与否,在他们心中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发挥出了真正的最高的技术水平,精神可喜。

端午节,十次有六次还吃杨梅呢。那墨红的果实,甜甜的果汁,真是美味可口,又酸又甜。令人越吃越想吃,不过,吃多了,牙齿有些酸痛。因此小孩子还唱道:“杨梅,杨梅真好吃,吃完过后真难过,请找个地方坐一坐。”

端午节的风俗习惯又何止这些呢。可我的笨笔写不出多少,就让它在我心中珍藏着吧,让我从内心去体验那些风俗习惯,去感受它独特的“美”。

端午,端午,你是我追求的见证,我一定坚持正义,更会向往你的“美”。

端午节习俗的初中英语作文

每个民族都有不同的风俗习惯,比如,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泼水节、中秋节团圆节、春节猜灯迷等。我的家乡就有端午节包粽子的习俗。

端午节的来源:相传在古时候,楚国国王不务正业,整天沉迷在酒色。楚国大夫屈原多次劝阻后投入江中自尽了。人们为了不让鱼虾吃屈原的身体,所以就包粽子丢下江河给鱼虾吃,所以就有端午节包粽子的习俗。

今年的端午节,我要向妈妈学习包粽子。第一步,妈妈拿来包粽子的叶子进行清洗,这叶子绿色的,椭圆形外表,像一把芭蕉扇一样。第二步,洗干净准备好的糯米,倒入盐、酱油等配料搅拌。第三步,准备包粽子的馅,猪肉排骨、红豆、绿豆、荷包豆等,第四步就可以开始包了,首先把米放叶子上,再放馅再盖上一些米,用叶子卷起来,再慢慢缠上线打结,就完成了。

包完粽子后,接下来就是把粽子放进锅,再倒入很多水。我问妈妈:“为什么要放这么多水呢?”妈妈说:“因为要把粽子全部给淹没掉,这样才可以把粽子给煮熟。”我目不转睛的看着锅,没过多久,水就开始冒泡了。过了半个小时,妈妈把粽子翻了一遍,让上面的粽子放到锅最下面,妈妈说这样就能保证每个粽子都能煮熟。再过十五分钟,美味的粽子就可以出炉了。

吃着美味的粽子,过着快东的节日。这就是我喜欢的端午节。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端午节习俗初中作文

今天是端午节,我先祝大家端午节快乐!告诉大家,我如愿以偿的当上了濮阳日报社的校园小记者了,而且今天还要和所有校园小记者们一起在红磨坊和职业中专过一个特殊的端午节。

上午8点多我就开始从日报社门口心急如焚的等候老师。老师终于来了,老师给我们讲了许多注意事项。就开始出发了,我们做了十几分钟的车到了红磨坊总店。“好大呀”我一下车就叫了起来。张老师叫我们排成两队进入车间,门口的阿姨发给我们每人一个头套和脚套,只有戴上才能进去。我们向里走,走进了一个小屋,阿姨把门关上,左右两边吹起凉凉的风,好像是在杀菌。出去后,一阵阵香甜的味道钻入我的鼻子,“好香啊。”我和同学异口同声的说。每一个房子上都标记著名字,比如:配料间、烘烤间……而且叔叔阿姨们做工都很细心,就拿配料间的叔叔来说吧,他把小桶放在电子秤上,一勺一勺的`向里加料,多一毫克都不行。接着我们参观了制造爱多馒头的地方,那里干净,宽大。摆放着许多搅面机。而且我发现还有十来个醒面室。下楼了,阿姨给我吗每人发了一个豆沙包,咬一口,又香又甜,就算吃一百个撑死都值得。该走了,红磨坊还送我们一份礼物——一个粽子,四个馒头和一个铜锣烧。

下一个目的地是职业中专,我们来到职业中专,首先我们看见了学校的作品展,剪纸是最漂亮的有:马到成功,牛年万福等等……个个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我们又参观了每一个教室,它们的教室很漂亮,里面有许多的小装饰,尤其是电钢琴室。接着我们来到餐厅吃饭,餐厅很大。正好今天是几个同学的生日,我们每人还吃了一块蛋糕,我觉得这次吃饭是我最快乐,最难忘的一顿饭。最后。我们还看了一场电影——《网络少年》,非常感人,看到深处我都感动的留下了眼泪。

这次端午节,是我一生中最开心最、难忘的端午节。

端午节习俗

每年的端午节,苏州人也会举行龙舟竞渡比赛,以此纪念伍子胥。苏州是端午节龙舟竞渡的发祥地。《事物原始》载:“竞渡之事,起于勾践,今龙船是也。”汉代赵晔《吴越春秋》也认为,龙舟的起源“起於勾践,盖悯子胥之忠作”。

端午食粽是苏州人家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每到端午节前夕,在苏州小巷深处,朱门半掩,厅堂里妯娌婆媳团团围坐,或者就在弹石路边,小藤椅几张围拢来,满目青绿的箬叶,糯米的晶莹,傍晚,就飘来了香气,还有要好乡邻互相端碗送去,交流各家手艺,味道咸淡,卖相如何,这是现代人生活里难得的悠远古风,是苏州人津津乐道的佐餐美食。

苏州民间有端午节佩戴长命缕的习俗。长命缕由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的线编织而成,这种长命缕通常都会编织得很长,以表达人们对健康长寿的渴望。同时五色也代表了五方之神,也有向神灵祈福的意愿在内。

在很多人的心目中,端午节就是纪念屈原。可苏州的端午却有所不同,是祭祀早于屈原200多年的伍子胥。如今,伍子胥公祭活动已成为苏州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伍氏后人都会在端午聚集苏州。

在端午民间习俗除了吃粽子外,就数吃“五黄宴”了。吃“五黄”是江浙一带民间的习俗。端午节最大的风俗就是吃,古代南京和苏州、常州、杭州都吃五黄,为黄鱼、黄瓜、黄鳝、鸭蛋黄、雄黄酒。

端午时,苏州民间还有斗草的游戏,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诗有“青枝满地花狼藉,知是儿孙斗草来”之句,可见宋代斗草之盛。所谓斗草,一种是互答花草名,《红楼梦》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这一个说‘我有观音柳’,那一个说‘我有罗汉松’;那一个又说‘我有君子竹’,这一个又说‘我有美人蕉……”如此循环比答,谁能答到最后为胜。另一种是到野外采集茎草,二人草草相绞,断者为败。

苏州人家端午节在家门口一般都要挂艾草、菖蒲、大蒜,通常将艾草、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然后插或悬在门上。许多家庭还要将这些有消毒作用的草药和大蒜让孩子随身携带。苏州人用菖蒲、艾草、蒜头来去除各种毒害,是有科学根据的。艾草与菖蒲中都含有芳香油,因而可杀虫。

苏州民间在端午节期间有“挂香袋”的习俗。自制端午香囊用到的中药有苍术、藿香、吴茱萸、艾叶、肉桂、砂仁、白芷,每味各两克,另外再加1克丁香。将这几味中药研细,然后放在布袋中,缝合好。可以佩戴在胸前、腰际或肚脐处,也可以把香囊挂在门口、室内或车内。

早年间,苏州的端午习俗中,药店施药是一个重要的习俗。因为季节的关系,端午节前后,是各种毒虫出没较为频繁的时节,人们在田间劳作,常常会遇到被毒虫咬伤的情况。因此,每到端午节,苏州各地的药店都会向市民施舍苍术、白芷、大黄等治疗毒虫咬伤的常用药。

苏州端午习俗中一项内容是家里悬挂钟馗像,而且在五月要挂整整一月之期。如果原先中堂挂了其他诸如山水花鸟福寿图,这时就要暂时取下,等到一个月过后钟馗像取下时再挂。家中桌上还要瓶供蜀葵、石榴等物,号为“端午景”。

端午节的习俗:端午节习俗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

端午节的第一个意义就是纪念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诗人屈原。屈原,名平,是战国时代的楚国人,生于楚威王五年夏历正月初七,或谓生于楚宣王二十七年,卒于楚襄王九年。

端午节的第二个意义是伍子胥的忌辰。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端午节第三个意义是为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而死。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端午节第四个意义是纪念现代革命女诗人秋瑾。秋瑾是六月五日殉国,后人为敬仰其诗,复哀其忠勇事迹,乃与诗人节合并举行纪念,而诗人节亦因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定为端午节。秋瑾字睿卿竞雄,号鉴湖女侠,小字玉姑,浙江绍兴人,幼年擅长诗、词、歌、赋,且喜骑马击剑,有花木兰、秦良玉在世之称。28岁时参加革命,影响极大,预谋起义,开会时为清兵所捕,不屈,于光绪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绍兴轩亨口英勇就义。

悬钟馗像: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挂艾叶菖蒲:在端午节,家家都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称为艾人。将艾叶悬于堂中,剪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贴以艾叶,妇人争相佩戴,以僻邪驱瘴。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楣,有驱魔祛鬼之神效。

赛龙舟:当时楚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清乾隆二十九年中国台湾开始有龙舟竞渡,当时中国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中国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香港有竞渡,近来英国人也有仿效我国人作法,组织鬼佬队,进行竞赛活动。

吃粽子:荆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为恐鱼吃掉,故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下,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

饮雄黄酒:此种习俗,在长江流域地区的人家很盛行。

端午节的习俗初中作文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的一个节日,而在这一天,差不多家家户户都会吃上一个大大的裹蒸粽,而在我的家乡,最兴的就是自己包的裹蒸粽了。

一个清晨,雾还未消散,眼前的一切都是朦胧的。而符里的人们已经开始忙活了,每一户人家都抬出一个差不多一个大人身高的大铁锅,而我们这些小孩子,望着这么个大铁锅,都张大着嘴,发出“哇”的一声,而过了几年这样的端午节,我们也就不惊奇了。

大人们在屋里忙里忙外的,厨房的灶放着几个大圆盆,都是一些红豆和糯米之类的。开始包裹蒸粽了,大人们把些冬也先洗得干干净净,然后把红豆、糯米等放在底下,中间再放一块甘香可口的猪肉,表面再铺多一层糯米就已经完成了一半,而最后呢,也是最关键的一步,那就是包扎这些可爱的金字塔壮的裹蒸粽了,如果扎得不好,那么在煮的时候,裹蒸粽就会散掉,走失了里面的精华,那就不好吃了,大人们拿出一条草绳,紧紧地捆绑着裹蒸粽,在最后,也要再紧紧地打上一个死结。

一切准备工作都做好了,接下来就是煮裹蒸粽了,大家都提着一桶桶的水,往刚刚的大铁锅倒,而我们这些小孩,也都来帮忙,提着小一点的桶,很快,大铁锅就已经装了一半水了,开始往里面刚裹蒸粽,每个人都从屋里拿出一张小木凳,在大铁锅面前,这一刻,是最为温馨的,这一蒸,即使十多小时,而且不时要往锅里倒水,以免干水,大家在铁锅前有说有笑的,火光中满是大家欢乐的笑声,等待着这些裹蒸粽的我们,或许享受的即使这一刻,这一个过程,而不时成果。

裹蒸粽蒸好了,一拉开大铁锅的盖,那种香味真是无法言语,从村头飘到村尾,整条村都是裹蒸淙的香味,大家迫不急地吃着自己的劳动成果,这种美味是外面买来的裹蒸粽吃不到的。

已经好几年没回家过端午节了,真怀念啊!真想再过一次。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源于古时候,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去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端午节我们是要吃粽子的,这是中国人民的传统习俗。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米中掺杂、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

恰逢佳节,家人想趁端午这个吉日搬家。家的确是有些破旧了,四面的墙长满青苔,铁门锈迹斑斑,一推门就会发出“吱呀”的声音,偌大的院子里杂草丛生,多年没修剪了。父亲联系搬家工人去了,不许我出去,叫我一个人在家读那些枯燥的孔孟之道。

从门口突然窜出一个脑袋,浓眉大眼,歪斜着脑袋看我。

“进来吧。”他走了进来,冲我一笑,一把拉起我的手往外跑。

他对我说“我叫盒子,是街头最末端一户人家的孩子。那么,你叫什么名字呢?”“呵呵,你的名字可真有趣。我叫杨杨。你要去哪啊?”“到了你就知道。”

拐进一条小巷,来到了街上,墙上挂满了灯笼,灯笼上贴着谜语,还有辟邪草、荷包发出的清香,挑着担子的小贩叫喊着卖粽子。我才明白,今天是端午节。我心里有一种莫名的喜悦。他引我看舞龙灯,还请客买了几块八宝粽子,竹叶的清香弥散开来,融入到节日无尽的欢乐之中。

突然,一个男子把一家粽子店的招牌砸了,嘴里大声呵斥着什么。围观的人很多,我们也挤了进去,只见一个浓胡子男子把店老板,一位花甲之年的老太,摁倒在地上。从围观者的口中,才知道那男子偷东西被老太发现了。

围观者议论纷纷,说道:“这事就算了吧。”但盒子冲了上去,抱住那人正准备往老太脸上打的拳头。我诧异,盒子瘦小的身子何时变得如此威武?那男子支撑不住,只好松开拳头跑走了。围观的一位大汉说:“那人真是厚颜无耻,偷了东西还打人,我恨不得揍他两拳。唉,小兄弟。”他回头拉住盒子,“你为什么要出手抢本人的风光?”“等你上去,七大洲就该再合并了。”我暗自发笑,觉得盒子比那大汉还高出几个头。

“盒子,你怎么有那么大的力气?”

盒子义愤填膺地拍了几下胸膛,“江湖之人,该出手时就出手。”望着盒子的一本正经,我觉得夕阳的光洒在了我身上。

盛夏,栀子花怒放开来,途经一院,我摘下一朵栀子花,捻去枝,轻轻别在了盒子满是汗渍的衣襟上,香气扑鼻。

花已捻枝,人已断肠。

盒子每天早晨到我家来读书,他的理解能力很高,令我羡慕不已。也就是在第三天早晨的时候,我搬家的时候到了,我哭了。他说:“聚聚散散,人生亦是如此。”

新家之远,令人无法想象,只记得在车上迷糊了几天,同时也注定,我与盒子的相见定为never,短暂的三天友谊使我留念。

又是一年端午节。

端午节习俗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族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一样的。

原来,我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由于对社会的不公,所以自沉于汨罗江,人们争先恐后地划船打捞屈原,可是并没有捞到。人们很惋惜屈原。

有一个人当天晚上做了一个梦,梦见了屈原。屈原对他说:“如果你们真的纪念我,就用竹简把糯米和肉裹起来,然后投入江里,不让鱼虾吃掉我的遗体,这就算是祭拜我吧。”那个人听了,立刻醒过来,号召人们划船,将所谓的粽子扔入江里。所以这祭拜方式就经过演化,就变成了今天的赛龙舟、吃粽子的传统习俗。

说完,是不是又觉得自己又多长了一个见识?

中国传统节日丰富多彩,有生气勃勃的春节,秋意浓浓的中秋节……但是我最喜欢端午节,端午节还有一个感人的故事呢!

战国时期,请过为了统一中国,向楚国发兵攻打,但是却攻打不下来。就假装发求和信,楚怀王就打算签下求和信。这是,爱国诗人屈原,他是大臣阻止楚怀王,而受到楚王和众臣的指责,被降职回老家。就在五月初五的时候,楚怀王被秦国杀害,楚国就灭亡了,屈原听到消息后,百感交集、心如刀绞。最后抱着一块石头,跳进了楚江里,自杀了。这是,正是农历五月初五。

后来,屈原的爱国精神把老百姓感动了,在屈原投江的那一天,他们都到楚江边,为了不让江中的鱼虾吃了屈原,就把米饭投进江中,不让屈原被持刀,还在那一天坐小舟去打闹屈原的尸体,后来就出现了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和挂艾草的端午节习俗。

在中国传统节日中,不仅是端午节,还有许多节日值得我们去探索,屈原这种爱国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端午节在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又叫端阳节,有很多奇特习俗,接下来,就让我来为你们介绍介绍一些习俗吧。“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这是一首有关端午节的民谣。全国各地人民过端午节的习俗大同小异,而端午节吃粽子,古往今来,中国各地都一样。如今的粽子多种多样,璀璨纷呈。

现今各地的粽子,一般都用箬壳包糯米,至于内含的东西,则根据各地风俗而定,著名的有桂圆粽、肉粽、水晶粽等等。到了端午节,我们可就能一饱口福了。端午节的许多习俗与“五”这个数字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比如说端午节那一天各家要插“五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头、龙船花。南方过端午节要吃“五黄”:黄鱼、黄瓜、咸鸭蛋黄、黄豆瓣包的粽子、雄黄酒。

端午节小孩要佩戴香囊,传说有辟邪之意,实际是用来当佩饰用的,以红、黄、蓝、白、黑五色丝线扣成索,做出各种不同形状,形形色色、玲珑可爱。南京过端午,每家都会准备一盆清水,在里面加两枚鹅眼钱和一些雄黄,家里的大大小小每个人都要用这种水洗脸,称为“破火眼”,据说可保一年没眼疾!

看了我的介绍,你们知道一些有关端午节的习俗了吗?

端午节习俗

艾、菖蒲和蒜被称为“端午三友”。南北朝时,端午又称为“沐兰节”,荆楚一带有采艾的习俗。采艾要在鸡未鸣以前就出发,挑选最具人形的艾草带回去挂在门上,有的还将艾草扎成虎形,再粘贴艾叶於其上。艾与菖蒲中含有芳香油,它们和蒜一样都有杀菌作用。端午期间,时近夏至,正是寒气暑气交互转换之时,从饮食到穿衣、行动都得注意。宝山县有谚语道:“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可送;吃了端午粽,还要冻三冻。”古时,人们缺乏科学观念,误以为疾病皆由鬼邪作崇所至,于是,端午节这天,人们以菖蒲作宝剑,以艾作鞭子,以蒜头作锤子,又称为“三种武器”,认为可以退蛇、虫、产,斩除妖魔。

江南地区,有的习俗是在端午节饮菖蒲酒,则其药用效能就更为直接。通常是在节前,便把菖蒲切碎,伴上雄黄,浸入酒中,节日便可饮用。

除了用艾、菖蒲和蒜这“端午三友”驱鬼外,还有一种重要的驱鬼方法,是在室内挂避邪驱鬼的符咒。挂驱鬼符还有一些严格的仪式。如有的要求必须在端午日出或正午时书写,书写材料用生朱,砚内、书写人口中必须放上硝石等。较为通行的符咒有:“五月五日天中节,赤口白舌尽消灭”之类。上海人过去在端午节悬挂钟馗像于门口,正是这种辟邪风俗的继续与演变。另外,类似于此的祛鬼禳魔的习俗,还有在儿童额上点雄黄酒。节日一早,妇女们便将儿童耳上夹艾蒿,头上戴菖蒲,然后用雄黄酒在额上写一个“王”字。据说,这样可使百鬼畏惧,保命长生。

中国江南民间端午节有吃“五黄”的食俗。“五黄”指黄鳝、黄鱼、黄瓜、咸蛋黄及雄黄酒。神话传说《白蛇传》中,白娘子饮雄黄酒,现出蛇身的原形。故而,民间便认为蛇蝎蜈蚣等毒虫可由雄黄酒破解,端午佳节饮雄黄酒可以驱邪解毒,身体降。

应劭的《风俗通》则记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命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

中国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因而,节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陈示靓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提及一种“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以及另一种“蚌粉铃”:“端五日以蚌粉纳帛中,缀之以绵,若数珠。令小儿带之以吸汗也”。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囊,内容物几经变化,从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辟虫的雄黄粉,发展成装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

关于龙舟的竞渡,文字的记载始于公元五百年前梁代吴均的的《续齐谐记》。较后,许多的记载中都可以找到有关赛龙舟的文字记载。现存中国各地的数千种方志中,共有227种方志有龙舟竞渡的记载。端午划龙舟,龙舟竞渡的说法,包括有“大众舟齐出发,赶往丞救屈原。”及“一呐喊鼓乐吓退蛟龙。”

端午节习俗

在过去,韩国家家户户都会在端午当天吃艾子糕,用菖蒲汤洗头。人们还会穿着传统服装参加祭祀、演出和体育活动,女人荡秋千,男人则聚在一起进行摔跤比赛。

然而,随着社会发展,过去在韩国许多地区都保持的端午习俗,现在已经少有人能记得并传承了,尤其是在首尔这样的大城市。虽然有些家庭还会保留过端午节的习惯,但因为城市生活条件限制,已不再有运动会和摔跤比赛,人们只是象征性地在桌上摆出艾子糕等食品,做一个简单的祭祀台,以示庆祝。

现在韩国唯一完整保留端午习俗的是位于东海之滨的江陵。韩国江陵端午祭起源于新罗时代的山神祭,原是村农祈祝丰收的庆典,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韩国的江陵端午祭虽然受中国端午节影响,但经过多年发展变化已与中国的端午节有很大不同。

江陵端午祭期间的祭祀仪式主要来自神话传说,他们所祭祀的神灵是大关岭山神、洞(村落)城隍,被神化的人物有十二位之多,如金庾信、国师城隍梵日国师、大关岭国师女城隍郑家女等。

江陵端午祭的程序是从酿制神酒开始的。农历四月五日,人们用江陵旧官府七事堂发放的大米和米曲子酿制神酒,准备端午祭时敬神和饮用;四月十五日举行大关岭山神祭和国师城隍祭。

祭祀结束后,锯一段神木,人们将青红礼缎挂在上面,然后在神木的引导下,组成迎神行列,农历五月初三傍晚时分,回到江陵国师女城隍祠(郑家女)接受奉安祭,也就是端午祭的前夜祭。祭祀结束后,将大关岭山神和国师城隍牌位送往南大川露天祭场。从初四到初七,每天的早晨举行朝奠祭。

江陵端午祭的祭祀仪式分儒教式祭仪和巫俗祭仪两种。儒教式祭仪以奉读汉文祝祷词的形式进行,祝祭的内容涉及除祸招福、健康安宁、治愈疾病、农渔丰收、禽畜繁盛等。儒祭之后,开始伴随歌舞戏剧表演进行的巫俗祭仪,直至深夜。

韩国端午节吃什么

农村过端午祭的气氛比较浓,在五月初五这天,全家人会穿上传统的韩国服装聚集在一起吃饭聊天;传统的食品有车轮饼食,类似我们的煎饼,是用小米、粟米等淀粉加香菜、葱粒等煎成的,但他们不吃粽子。游戏活动有荡秋千等,此外还有一些民俗戏表演如官奴假面舞剧以及民谣演唱,荡秋千比较常见,但不划龙舟。

韩国人喜欢在端午节的正午时分将用黄纸红字写成的条幅贴在堂屋或者顶楼的墙上,这个条幅被称为端午符,目的是为了驱除一年的晦气、保佑家族的平安。

在端午节,亲友之间互赠端午扇也是韩国流行的风尚。由于端午节时正值夏日,扇子可以赶走暑气,为人们带来一丝凉意。据说在李氏朝鲜朝代,宫廷中人们会自制扇子进贡给皇帝;在民间,同样流行制作扇子赠予长辈的风俗,而长辈之间也会互赠扇子、祝福安康。

韩国端午节和中国端午节的区别

中国端午节的许多习俗如插艾蒿、菖蒲、吃粽子、饮雄黄酒、戴荷包、五毒兜兜,拴五彩缕,划龙舟、纪念屈原等习 俗,在韩国的端午习俗中并不存在。但韩国江陵地区的端午祭,同样包含了丰富的内容,祭祀、演戏、游艺是其主要内容。其中的祭祀仪式保存了完整的形式和内 容,可以说是韩国江陵端午祭的核心。这也是韩国江陵端午祭1967年被指定为韩国第13号无形文化财产的主要原因。

江陵端午祭期间的祭祀仪式主要来自神话传说,他们所祭祀的神灵是大关岭山神、洞(村落)城隍,被神化的人物有十二位之多,如金庾信、国师城隍梵日国师、大关岭国师女城隍郑家女等。 保存完好的传统江陵端午祭是现在韩国保存比较完整的传统节日习俗之一。原来在韩国许多地区都有端午习俗,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渐渐消失了,唯独江陵地区完整地保存着。

端午节习俗

要说起习俗,就要说起咱们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了。

其实在我们江浙地带并不是纪念屈原,而是纪念为国而死却被投入江中的伍子胥,当时百姓在端午节,也就是说他的祭日。于“江溯涛迎涛神”的赛龙舟。

端午节,大家必吃不可的也就是粽子了。

粽子又称“角黍”,是为了鱼儿不肯食楚国大夫屈原,所发明的美食。

端午节那天清早,早早的就听见水在滴滴答答的响,原来是大人们开始淘糯米了,“刷刷刷”屋里顿时时飘满了清香,咦,为什么还有一股树叶的香气呢?喔!原来是芦苇叶,只见妈妈先将叶子、糯米、粽绳洗干净,再用剪刀,剪去中叶小须,将粽叶光滑的面朝里圈成漏斗,将再放入糯米,最后合起来用绳子给他五花大绑就完成了。然后我迫不及待的拿起一个放入蒸笼中。给他来个桑拿浴。

终于可以吃了,我迫不及待地裹上白糖,咬了一口,软软糯糯的入口即化,真好吃!

说起端午节,还有人会想到赛龙舟,这是一种竞赛,考验的是团队的协作能力,力争第一,只听见锣鼓喧天。“一二一二”叫着口号,有一支队伍夺冠后笑容满面,每个人都喜笑颜开,因为这是他们共同努力的结果。比赛,并不完全为的是输赢,而是为了一种乐趣,一种参与,更重要的是将这种勇往直前顽强拼搏的传统精神延续下去。

民谚云“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菖蒲做为重要习俗之一。端午节期间,家家户户都会将家中打扫干净,将艾叶,菖蒲插在家门前,为了辟邪祈求吉祥,而现如今,无论你身在何处,都可以看见门口摆放着艾草菖蒲,为端午营造出浓烈的节日气氛。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作为21世纪的建设者的我们应该认清历史,研究历史,将中华民族的历史延续下去,并创造出新未来!

端午节习俗

在我国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这位伟大人物的,每年端午的亮点就是粽子和划龙舟了,我国的地区文化差异是非常大的,而且每个地方的庆祝方式和节日文化都是各不相同的,你对台州的端午节习俗有多少了解呢?本期传统节日为你解析。

同个台州,北边的临海、仙居、天台等地,端午是吃粽子,而南边的椒江、路桥、黄岩和温岭吃的却是食饼筒,温岭那边还会吃麦饼。

台州人吃粽子名堂挺多,不仅品种繁多,而且用料考究,有米粽、肉粽、豇豆粽、蜜枣粽,形状则有六角粽、三角粽、四角粽等。

当地人称这种叫“斗米虫”的虫子具有强身健体、清凉解毒、生津开胃的奇效。据《本草纲目》《神农本草经》《中国药典》记载:食用该虫后身体强壮,可治麻毒内陷、痱疹、无名肿毒。而《温岭县药物资源名录》也记载,可治小儿营养不良,筋骨痛,小儿初生不乳。在澄江当地,一条虫子最贵可卖50元。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从医学上说,艾叶和菖蒲的茎、叶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可入药。所以,在端午节时,家家户户都会在门上插上菖蒲做的“避邪剑”或艾条,也有些人会插在衣服的扣子上。在台州,一到端午,卖艾叶和菖蒲的小贩就会走街串巷叫卖,闻声的人们也会买上一把,做成“避邪剑”挂在家门口,或再造几把剑给小孩子嬉戏用,乐趣颇多。

端午节习俗

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悬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共同的习俗。

其实端午节除了放假最让人开心之外还有的看点就是赛龙舟了。这是一个既有的吃又有的玩的节日了,了解了端午节的来历和风俗,遇到别人问你的时候就可以告诉他了,这个端午你不会过的无聊了。

端午节习俗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悬钟馗像: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挂艾叶菖蒲:在端午节,家家都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称为艾人。将艾叶悬于堂中,剪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贴以艾叶,妇人争相佩戴,以僻邪驱瘴。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楣,有驱魔祛鬼之神效。赛龙舟:当时楚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清乾隆二十九年中国台湾开始有龙舟竞渡,当时中国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中国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香港有竞渡,近来英国人也有仿效我国人作法,组织鬼佬队,进行竞赛活动。吃粽子:荆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为恐鱼吃掉,故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下,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饮雄黄酒:此种习俗,在长江流域地区的人家很盛行。游百病:此种习俗,盛行于贵州地区的端午习俗。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