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体育锻炼与身心健康论文(汇总19篇)

时间:2023-10-31 13:10:07 作者:薇儿 最新体育锻炼与身心健康论文(汇总19篇)

范文范本是为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而存在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选的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指导。

体育锻炼对高中生身心健康的影响论文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锻炼方式的体育锻炼对身体自我的影响,为进行不同方式的身体锻炼提供理论指导。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对不同方式的锻炼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男生比女生有更多积极的身体自我概念,太极拳比健美操锻炼者有更多积极的身体自我概念。结论:为了促进太极运动的推广,有必要对进行长期的追踪研究。

关键词:不同锻炼方式锻炼身体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是人格结构的重要成分。身体自我是自我相念的重要基础音分,它是个体对自己身体的认知币口评价,是个体自我意识中最早萌发的音分,涉及至u又寸自己丰目貌、体格、体台邑等方面的看法和评价。…身体自我是个体社会认知的结果。身体自我对健全人格有重要的影响,积极的身体自我是健全人格发展的基础。大学生正处于自我概念整合的关键时期,研究不同锻炼方式对大学生身体自我概念的影h向具有重要白勺型璺论与实践意义。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陇东学院普通专业大学生190名为研究对象(经过半年的专业技能的学习),其中男70名、女120名。研究x寸象分另q来自太极拳和健美操选项课这两个专,其c}|健美操选项课86名,太极拳选项课98。

1.2研究方法。

1.2.1问卷调查法:采用marsh等人在1994年编市0的《身体自我描述问卷》作为测量身体自我概念的:l具。【共发放问卷190份回收问卷190份,其中有效问卷183份,有效回收率96.3%。

1.2.2数理统计法:所有调查数据都通过s/ros13.0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结果。

2.1.1不同性别大学生身体自我概念比较。

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男女大学生的身体自我概念发展以及不同锻炼方式的体育活动对大学生身体自我概念影响的差异进行考察,结果见表1.通过-v表可以看出男女生之间存在身体自我概念差异,且男生有更积极的身体自我概念;太极拳和健美掳缀炼者之间的身体自我概念也存在差异,且太极拳运动对锻炼者有更积极的影响。

通过对不同性别和不同锻炼方式的体育活动对身体自尊的影响的分析发现,不同性别以及不同锻炼方式对身体自我概念都有影响,总的来说,男生比女生,太极拳比健美操对身体自我概念有更多积极的影响。

有研究指出,男性的身体自我概念要高于女性[一](fox,colins,deborah;),然而marsh的研究发现,身体素质的多层面结构不会因性别而有差异。而本研究的结果证实两者之间还是存在性别差异,虽然前人的研究指出,性别之间存在差异,但是这些差异仅限在身明巴胖、和身体活动方面,但是本研究发现不同性另u的被试仅在身体健康―与身体自尊两个维度上不存在差异,可能的原因为:1.由于本研究的对象主要处于中国的`大西北,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传统文化的观念相对强势,女性参与体育活动有更多的限制。而女性也形成了与文化相对应的对于自己身体的外观与印象,因而笔者认为本研究的被试在身体自我概念的各个领域中还是存在着传统的刻板印象。因而有必要对女性体育参与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同时还有必要对个体知觉的重要陛进行研究。2.女陛叉寸自己的身体夕卜摹乏现出更大的不满,这种不满直接影响着女性x-,j自己身体自我概念的评价。

根据不同锻炼方式对身体自我概念的影响发现,倒9∈操和太极拳对被试的身体健康、身体月巴胖、外表以及身体自尊的影响不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可以推断两种锻炼方式之间的差异可能是由于性别上的差异引起的,因此笔者随后对性别与锻炼方式对身体自我概念的影响进行了多元方差分析,结果发现两者的交互作用不呈显著陛,也即锻炼方式的影响是独立发生的不受到性别的影响。

因此,对于太极拳比健美操对身体自我概念有更好的影响的原因,笔者认为:1.太极拳在锻炼时,不但肌肉活动有各式各样的柔和动作,同时还要做好呼吸运动,来促进心、肺、肠胃等内脏的机能活动,另外,由于每个动作都用意识加以引导,使人的精神集中,不起杂念,以致越练越纯静,也能使中枢神经系统进行更好的调节作用。2.太极拳可以通过音乐节奏使人们得到高层次的幸福感,即精神的幸福感,同时人感到空虚的时候可以通过太极拳来充实生活,提高人的自我调节能力。

总的来说,太极拳对提高身体自我发展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经常从事太极拳锻炼能够使人有健康的身体、充沛的体力、形成科学的身体自我概念、良好的身体自我调节和高自尊心,无论在学习、工作和生活当中都能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根据研究结论分析的结果,建议以后的研究者可以通过太极拳的干预研究来对太极拳对身体自我概念的影响进行进一步的验证。同时考虑加入对照组的研究,避免其他因素的干扰。

2.1.2不同性别、锻炼方式的多元方差分析。

考虑到研究被试在选择项目时候的趋向性:即太极拳的研究对象大多数为男生,因而在选择女性被试的时候无法做到随机,同理,由于选择健美操的多为女生,因而对于男生被试的选择无法做到随机,因此,笔者考虑这两者之问是否存在交互作用。通过统计结果发现,两者之间不存在交互作用。也即两者之间是相互独立的。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研究发现,男生比女生有更积极的身体自我概念,太极拳选项课的学生比健美操选项课的学生有更积极的身体自我概念。

3.2建议。

为了促进太极拳运动的推f''-,建议可进行实验干可_石开究,寸照组以确定被试的这种反应为锻炼所带来的效益。同时有必要进行长期的追踪研究,以确定太极拳运动对身体自我概念所带来的身体和理的效益。

浅析体育锻炼对身心健康的干预及其机制论文论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习惯存在于人生的各处,良好的习惯能使人受用一生。现阶段我国青少年体质素质急剧下降,体育锻炼急需要加强。小学生的体育锻炼需要一定的时间,需要小学生在长期体育锻炼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一种坚定的信念。在小学阶段就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可以给一生带来丰厚的效益。小学体育教育是人一生中接受教育的最佳时期。因此,小学生要在小学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小学生进行体育锻炼需要一定的信念作为支撑,帮助和引导学生完成体育锻炼行为。通常情况下,小学生的心理发育还不成熟,意志力比较薄弱,不能积极主动地实现体育锻炼目标。所以,在体育锻炼过程中要逐渐形成外界制度控制、自身意志约束、环境氛围影响等三个重要的机制因素。

1.外界制度控制。

小学生由于意志力薄弱和不够成熟,一般体育锻炼行为只是被动地参与,只有在学校和家长的外在参与下才能顺利地进行。外界对小学生不断施加一定的运动信号能够使体育锻炼的信号使学生脑中形成一定的信念。所以,我们要不断对小学生施加一定的外界控制力,强化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为初步养成体育锻炼习惯奠定基础。学校设置的体育课程和每天的课间操活动都是外界制度的控制力,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需要外界制度的控制和约束,需要学校和家长的引导和监督。小学生以此进行反复实践联系,增强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最终使学生自觉地持之以恒地进行体育锻炼。

2.环境氛围的影响。

环境在小学体育锻炼过程中起着关键性作用,外部环境尤其重要。外界环境包括家庭、学校的环境,在家庭中父母、兄弟姐妹之间体育锻炼的习惯会影响学生的体育锻炼。在学校环境中,学校的体育设施和体育教师的素质都对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养成有不可忽略的作用。学校和家庭的良好体育锻炼氛围会在无意中影响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使学生感染这种氛围,最终转化成一种热情和锻炼动力,促进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3.自身意识的约束小学生的体育锻炼会由被动约束和环境的熏陶最终变成自我习惯的养成。在养成过程中,学校的约束和环境的影响都只是发挥了习惯养成的助推作用,最重要的是自身体育锻炼意识的培养。小学生必须依靠主体内在的.自觉性和意识性进行体育锻炼,才能真正使自己自觉进行体育锻炼。要不断通过外界环境的控制和环境氛围的影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从而实现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终极目标。

二、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良好策略研究。

1.外界制度的控制是小学生体育锻炼的基础。

小学生心理还不够成熟,体育锻炼意识不够坚定,需要一定外界制度的约束。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教师的管教都可以对学生体育锻炼进行约束,使学生改变不良的锻炼习惯。学校要严格按照教育部规定的体育锻炼课时和相关政策对学生进行体育教育,家长和体育教师应该督促和指导学生认真执行相关的体育锻炼规定。现在的小学体育教育情况缺少一定的行为准则和制度,缺少教师和家长对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重视程度和关注度,以及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决心。

2.良好的体育锻炼环境是关键。

小学生年纪还小,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和跟随能力,环境氛围的影响尤为重要。小学生喜欢群体行为,喜欢大家一起运动。所以,在学校方面,良好的体育文化环境对于小学生习惯的养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学校可以通过加强校园体育硬件设施建设营造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在家庭方面,家长可以通过自身体育锻炼意识的提高增强小学生自觉锻炼的意识,进一步强化小学生的体育锻炼信念,使小学生逐渐形成坚定的体育锻炼意识,养成体育锻炼习惯。

3.加强自身自律的培养。

小学生自身自律的培养需要各种学校规章制度的约束和影响,积极的体育锻炼态度能够增强小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信念进行体育锻炼。外界制度的控制和环境的熏陶是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律习惯,更重要的是需要学生自身意识的培养和自律能力的约束。小学生能否接受学校和家长的约束关键取决于自身意识是否提高。由于自身约束力的缺乏和体育锻炼意识的薄弱不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因此,体育锻炼过程中要逐渐形成外界制度控制、自身意志约束、环境氛围影响三个重要的机制因素,引导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锻炼信念,使小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意识、积极的体育锻炼态度,树立坚定的体育锻炼意识,给学生一生带来丰厚的效益。

参考文献:

[1]杨献南,鹿志海,张传昌,张盼.习惯教育视野下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机制与策略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1:80-85.

体育锻炼对高中生身心健康的影响论文

心理学的相关研究表明,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对人的精神和心理具有按摩作用,会对人的心理产生“呵痒”作用,使人学会情绪自我调节,而一个人要保证其心理处于健康成长状态,就必须充分发挥积极情绪对其心智成长的促进作用,不断减少消极情绪对其心理健康成长的阻碍作用。为此,要更好地提高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健康质量,将中小学体育锻炼教育和对其的心理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就显得特别具有现实意义。

1.1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有利于中小学生学会自我安慰。

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有利于中小学生学会自我安慰。比如:中小学生由于小小的误会而失去一个朋友的时候,通过体育锻炼进行一定程度的情绪调节,使得学生通过体育锻炼认识或结交更多的伙伴或朋友,排除由于他们缺乏伙伴,而出现内心孤独而渴望交朋友的情感趋向,同时更好地减少他们内心的失望感,帮助他们交更多朋友,从而获得更多的友谊,获得更多的同伴的支持。

1.2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有利于中小学生学会自我控制。

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有利于中小学生要学会自我控制。比如:中小学生由于和同学发生争吵,人际关系比较紧张,由于处于青春期,比较容易冲动,控制不住自己想对同学出手。而通过课间或体育课堂科学可以使学生情绪得到缓解,更好地学会自我控制。并且通过体育老师的引导使他们知道学会自我控制,知道更好地规范自己的行为,懂得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尊重同伴或其他人的人格和尊严,在日常学习活动和体育锻炼中做到公平公正,做到对同伴的一视同仁;同时懂得控制自己的言行举止,尤其是对同学的语言暴力和人身攻击等伤害同学尊严的行为。

1.3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有利于中小学生学会注意转移。

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有利于中小学生学会注意转移。比如:中小学生因为谈论意见不统一发生争执,情绪异常激动,负面情绪积攒了许多,无法得到排泄。可以通过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使学生学会注意转移,并且通过稍稍带有一定强度的体育锻炼项目将自己心里的负面情绪及时排泄出去。而且与同学发生争执的使用,要懂得通过打球、跑步或其他体育锻炼项目创造彼此交流的机会,在体育锻炼过程中可以让同学发表一下自己意见来转移注意力,要给同学表达一下自己的思想和观点的机会,让同伴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自己再思考谁对谁错,如果自己错了就应该表示歉意,而不是一味争得对方认可自己错误的观点,而是对于自己观点不足提出改进建议或意见。这样不仅锻炼了身体,也通过体育锻炼转移了自己以前比较气愤的心情,更化解了和同学之间的争执局面或僵硬的关系。但整个过程中教师要以鼓励学生为主,从而通过和谐式师生关系促进学生自我发展和个性发展。

1.4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有利于中小学生学会发泄消极情绪。

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有利于中小学生学会发泄消极情绪。比如:中小学生由于考试失利,心情低落消沉,短时间内提不起奋斗的激情,可以通过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项目使中小学生学会适当地发泄内心的压抑或难过,将自己的愤怒转化为自己锻炼的动力,通过体育锻炼将所有的压抑和难过都排泄出去,更好地防止学生抑郁、焦虑等负情绪的出现并严重化。从而可以以亲切的目光、平易近人的态度和具有亲和力的语言与同伴、同学和老师交流;并且通过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还可以帮助中小学生表现出对同伴、同学、老师等人的信任和关爱,因为体育锻炼可以改变人的心境。同时,体育老师借助这种平等的理念更好地激发中小学生的求知欲望,懂得更好地提高自身人格魅力和综合素质。

2、如何更好地促进中小学生体育锻炼。

2.1更好地将课内体育教学与心理教育结合起来。

在教育新课改的新形势下,要充分发挥中小学生体育锻炼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重要,更好地实现中小学学生体质健康和心理健康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在促进体育锻炼的同时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中小学首先就必须设计好体育教学与心理教育有机结合教学模式,要引导体育老师要充分理解中小学生成长过程中的.身体理特征和心理特征:及时理解和掌握中小学生认知变化特征、情感成长变化特征、意志强弱变化以及其性格诸多方面所产生巨大变化,从而将课内体育教学与心理教育更好地结合起来。为此,体育老师要引导学生多参加班级集体体育锻炼活动,可以采取小组式活动形式,不断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促使学生学会在团队中尊重同伴,学会相处和关心同伴,从而更好地满足小学生的心理需求,促使他们形成更好的行为习惯,改变以往不好的习性,更好地树立自信心,更好地增强他们的集体主义观念,培养他们的集体奉献精神,从而将课内体育教学与心理教育更好地结合起来。

2.2树立学生是主体的体育锻炼教学理念。

在教育新课改的新形势下,要充分发挥中小学生体育锻炼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重要,就必须不断树立学生是主体的体育锻炼教学理念。采取体育教育与心理教育相结合的主体教学方法,在组织体育锻炼教学活动的时候,体育老师要把学生作为主体,努力引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理论知识的探究性学习,将课堂还给学生,引导学生更好地进行自主学习,进行合作学习。然后通过具体的体育锻炼项目加深他们的情感体验,尤其是他们人际关系的改善,因为许多心理健康问题都是由于人际关系紧张和矛盾所造成的。始终做到老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引路人,将体育锻炼课堂真正回归给学生,使学生成为体育锻炼课堂的主体,自由与同伴锻炼,引导学生将体育锻炼与谈心结合起来,这样有利于学生将负面情绪通过体育锻炼及时发泄出去。

2.3建立新型的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

在新形势下,要充分发挥中小学生体育锻炼对学生心理健康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建立新型的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显得比较重要。必须不断加强师生间的合作,在共同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改变自己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促使老师与学生进行民主和谐的相处,使学生从老师的言行举止、为人处世中学会如何做人,学会如何待人接物,形成更加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形成更加丰富的情感体验,为其心理健康成长提高积极健康的情感环境;同时和谐的师生关系也可以让中小学生更喜欢体育锻炼,并且使他们通过集体体育锻炼项目的比赛等形式深切地享受到奉献班集体、奉献他人所带来的与众不同的快乐,并且通过体育老师感受到成功所带来的自信和喜悦的情绪体验,以此确定自己奋斗的目标,形成比较独立的个性和人格。

3、结语。

在新课改背景下,不断分析和研究中小学生体育锻炼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有利于将中学生体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创造出中学生体育教育教学新模式;有利于实现体育课堂教学联系学生自身实际情况(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实现健康教育人文化和科学化教学,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生理和心理健康发展,更好地提高我国九年义务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身心健康体育锻炼心得体会

身心健康是每个人追求的目标,而体育锻炼是实现身心健康的重要途径。通过持续的体育锻炼,我深刻体会到了身心健康的重要性。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在体育锻炼中所获得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体育锻炼对身心健康有着显著的影响。首先,体育锻炼可以增强体质和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经过长期坚持锻炼,我的身体变得更加强壮,抵抗力也大大增强。其次,体育锻炼可以缓解压力和紧张情绪,有助于提高心理健康。每当我在锻炼时,我会将焦虑和烦躁都释放出来,让自己充满能量和愉悦感。综上所述,体育锻炼对身心健康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性。

第二段:培养坚持和毅力。

体育锻炼需要坚持和毅力,这也是我在锻炼中深刻体会到的一点。起初,我经常会因为懒惰或者其他事情放弃锻炼计划,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逐渐认识到坚持的重要性。持之以恒地锻炼不仅能够提高身体素质,还能让我在其他方面更加坚定和有毅力。通过体育锻炼,我培养了坚持和毅力的品质,这对我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三段:提升自信和积极性。

体育锻炼可以提升自信和积极性,这也是我在锻炼中获得的心得体会之一。通过锻炼,我逐渐变得更加自信。无论是身体的塑造还是运动技能的提升,都让我对自己更有自信,增强了与他人交流和表达的能力。此外,体育锻炼还能激发积极性,让我更加乐观和积极面对生活。每当我取得进步时,我就会感到满足和快乐,从而增强了积极的心态。

第四段: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体育锻炼中常涉及团队合作,这也是我在锻炼中体会到的另一重要心得。通过参加团体运动,我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为一个目标努力。在团队中,每个人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需要相互配合和协同工作。这培养了我的团队合作精神,让我学会关心他人、倾听他人的声音,并逐渐成为一个更好的团队成员。团队合作不仅加强了锻炼的效果,还培养了我适应社会的能力。

第五段:坚信身心健康的重要性。

通过持续的体育锻炼,我深深地坚信身心健康的重要性。众所周知,健康是一切的基石,只有拥有了身体和心理的健康,我们才能有力量去追求更多的梦想和目标。体育锻炼是实现身心健康的有效途径,通过锻炼,我们可以提高自身素质,培养良好的习惯和品质,同时也能收获更多的快乐和成就感。身心健康是我们生活的支撑,也是我们追求幸福的前提。

总结:

通过以上的心得体会,我在体育锻炼中深刻体会到了身心健康的重要性。体育锻炼不仅能够提高身体素质,还能培养坚持和毅力,提升自信和积极性,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我坚信只有拥有了身心健康,我们才能更好地面对生活和未来的挑战。因此,我将继续坚持体育锻炼,让我的身心保持健康。

体育锻炼对高中生身心健康的影响论文

1.体育锻炼可以促进高中生智力发展。智力是指动物普遍性的精神能力,是指人的理解、认识客观事物并且运用所拥有的经验、知识等解决一些问题的能力。智力是由观察力、思维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所组成的。一个人如果在大脑正常发育的情况下,聪明不聪明和整个大脑的体积和重量并没有太大关系,但是和大脑物质结构和技能情况关系比较大。当人们在从事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往往需要人体在瞬间完成各种各样的动作,并且还需要一定的质量要求。在这种严格要求的情况下,大脑皮层所受到来自肌肉活动所产生的生物电刺激越强,被动员起来的工作神经细胞越多,就会对提高大脑皮层的细胞活动强度有很大帮助,同时会加强大脑神经系统的功能。记忆力是智力当中相对重要的一环。我们都希望有一个良好的记忆力,而提高记忆力最好的方法就是加强体育锻炼。体育锻炼对大脑功能的增强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人体的.每个动作都经过大脑智慧,经常从事体育锻炼能够提高大脑皮层的强度、灵活力和均衡能力、从而使大脑皮层的分析和综合能力大大增强,这才是一个良好记忆力的基础。2.体育锻炼可以促进人格的全面发展。体育锻炼不仅可以增强人体体质,还可以磨炼人的性格,使人变得坚强乐观,豁达阳光。人们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学会控制自己的动机和需要,从而使自己的性格更趋于成熟,忘记烦恼和痛苦,克服孤僻,扩大社会交往,协调人际关系,提高社会适应能力。3.体育锻炼能够治愈心理疾病。在许多其他国家,体育锻炼已经是一种被公认的心理治疗方法,对于治疗神经功能症和精神分裂有一些特别的作用。就现在来说,虽然一些心理疾病的原因和体育锻炼为什么会有利于心理疾病恢复的机制还不是很清楚,但是把体育锻炼当作一种治疗心理疾病方法已经在国外流行开来。但是,如果心理疾病想要被治愈,还需要在正确的引导下锻炼才可以。有人曾经调查过用两种锻炼方式治疗严重抑郁症患者,采用了两种锻炼方式分别测试,其中一种锻炼的方式是慢跑或者跑步这样简单的放松锻炼,另一种锻炼是打篮球、踢足球等体育锻炼结合的放松练习。结果显示,慢跑组的患者经过治疗在身体感觉和心理状态方面有明显的好转。反之,混合锻炼组的患者没有感觉到任何心理或者生理的变化。由此可见,如果想要让体育锻炼在治疗中发挥作用,最重要的原则是选择适当的运动形式。4.体育锻炼可以促进坚强的意志品质形成。优良的意志品质对人的体育锻炼效果有着重大的意义,从事体育锻炼可以获得优良坚强的意志品质。体育锻炼的特点是需要克服各种主观客观的困难和障碍,体育锻炼是培育意志品质的手段。比如:通过挑战自己生理极限的项目,有长跑、游泳、越野自行车等。可以锻炼坚韧的意志品质;锻炼人们勇敢的品质可以通过需要跨越和腾空等项目(跨栏、体操等);锻炼人们果断的意志品质可以通过观察场上形势制定对策而且需要配合默契的球类项目(足球、篮球、排球等)。5.体育锻炼可以陶冶情操,保持健康的心态。体育锻炼可以很好地发挥人自身的积极主动性、创造性,从而可以提高自己的信心,使自己的个性在和谐的气氛当中获得积极的发展。现如今全民健身事业开展广泛,人民群众的参与积极性也很高,这可以使人们清楚地了解自己的价值,对生命的价值也有更深的认识,进而增强人们对生活的信念,坚定对生活的信心,树立正确的三观。6.体育锻炼可以消除心理疲劳。疲劳是一种综合性症状,不只是生理会疲劳,心理也是会疲劳的。假如一个人工作的时候工作情绪消极、或者是超过自己的能力时,心理和生理都会很快疲劳。这个时候,去参加一些体育锻炼,不仅可以分散心理的消极情绪,而且还可以保持一定的运动量。因此,体育锻炼对神经衰弱的治疗有很明显的作用。

体育锻炼的原则是体育锻炼客观规律的反映,也是参与者选择锻炼内容、安排锻炼计划、运用锻炼方法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体育锻炼方法虽然简单好学,但是如果想要科学的安排锻炼、合理的安排训练内容,避免受伤,就必须注意以下几项基本原则。1.循序渐进原则。体育锻炼的循序渐进是指在进行体育锻炼的时候要按照由小到大、由易到难的顺序逐渐进行。很多人在刚开始进行体育锻炼的时候热情很高,也很有兴趣,活动量也会很大。但是在坚持了几天之后,可能就会失去锻炼的热情,可能就会出现种种不舒服的反应,比如肌肉酸痛,这就是因为开始锻炼的时候负荷太大,机体无法很快适应,身体的疲劳也大。所以人在锻炼的时候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2.全面发展原则。全面发展原则指的是在体育锻炼的时候,要注意锻炼内容选择安排上的多样性和身体机能的全面提高。与此同时,通过身体锻炼,还可以提高人的心理适应能力。如果在体育锻炼当中增加一些心理训练手段,还可以克服紧张情绪等心理方面的障碍,提高心理素质。3.区别对待原则。在进行体育锻炼的时候,要根据锻炼者的年龄、性别、爱好、身体健康状况等很多不同的情况来进行区别对待,使锻炼更具针对性,从而达到更好地锻炼效果。比如说:老年人可以选择一些活动量小的运动,比如:慢跑、太极拳。年轻人则可以选择一些对抗性强的运动,比如球类运动。男子可以选择展现力量的运动,比如:举重、拳击等。女子则可以练习体操、健美操等柔韧项目。4.经常性原则。经常参加体育锻炼,锻炼的效果才持久、明显,所以体育锻炼要做到经常化,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虽然短时间锻炼也可以使身体免疫力提高,增强身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但是这种增强在锻炼之后的一段时间内就会消失。所以如果想要身体持续保持旺盛精力和良好的免疫力,就必须坚持体育锻炼。

参考文献:

浅析体育锻炼对身心健康的干预及其机制论文论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互联网成为现代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的重要成分,但是一些青少年沉溺于网络世界忠上了“网络综合症”,对健康产生了伤害.体育活动对于学生身心等多方面均可产生有利的影响,本文将从一个全新的角度--“以体育运动为主要手段”来探索体育活动对于青少年网络成瘾干预的'影响.

作者:鲁江作者单位:咸阳师范学院体育系刊名:法制与社会英文刊名:legnsystemandsociety年,卷(期):2009“”(12)分类号:g806关键词:学生体育运动现状分析网瘾

体育锻炼对高中生身心健康的影响论文

摘要:阐述了体育锻炼对干预人员身心健康的正面作用、负性影响及其机制,探索了干预身心健康的体育锻炼项目和负荷,提出了制定并实施适合个体特点的运动处方及体育锻炼干预身心健康的注意事项。

机体在进行体育锻炼时,受神经系统支配。体育锻炼能丰富神经细胞突触中传递神经的介质,并在传递神经冲动时引起许多介质的释放,加快了突触间的传递速度,从而提高了神经的反应能力。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可以更好的促进神经系统发育和提升神经系统的耐久力。

体育锻炼能使心脏的每搏输出量增加,静息心率下降,并使冠状动脉每次都能得到充分的扩张和足够的休息,心肌血液供应充足,心肌内毛细血管增多,心肌纤维逐渐增粗,从而使心肌收缩力增加。经常体育锻炼不仅可以防止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血管性疾病,还使具有免疫功能的淋巴细胞明显增加,大大提高了人体的抵抗能力,改善微循环及机体免疫功能。

体育锻炼过程中,肌肉活动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气和营养物质,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呼吸器官必然要加倍工作。随着呼吸运动的加强,呼吸变得主动、加深,呼吸动作的幅度得到扩展,从而提高了肺的气体交换率。这样,可以防御一些呼吸系统常见的疾病,如气管炎、支气管炎等。

美国运动医学学会(acsm)提出,负荷训练和抗阻练习有助于提高骨密度,运动使骨密度增加的机制包括:机械用力对骨骼产生刺激作用,激活成骨细胞,加强骨的形成;运动使骨血流量增加和前列腺素的释放;长期运动可以降低血液中胰岛素水平,提高胰高血糖素、儿茶酚胺及促甲状腺素的`水平,从而增加了骨矿的含量。

研究表明,积极从事体育锻炼有助于保持身体的柔韧性和灵活性,加强肌肉、关节和骨骼的功能,提高心脏的工作效率,改善血液循环,预防心血管疾病,改善失眠和妇女绝经期症状,并有助于许多慢性躯体性疾病的控制和治疗;适量体育锻炼,每天消耗150kcal热量,冠心病的发病率可减少50%,高血压病、糖尿病和癌症的发病率降低30%。

任何事物都有其双重性,体育锻炼也是如此。虽然体育锻炼可以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健康,但并不意味着强健的体魄取决于运动强度的不断增强。如果从事过于剧烈的体育锻炼,往往会对身体健康造成许多不良影响。不科学的体育锻炼不仅损害身体健康,还会给心理健康带来负面的影响,其主要表现为心理耗竭和锻炼依赖性。心理耗竭不仅会损伤锻炼者的心理健康,还可能直接导致其退出锻炼;积极依赖的人能控制锻炼行为,锻炼后有积极的情感体验,而消极锻炼依赖的人却被锻炼行为控制,锻炼后往往会产生更多抑郁、焦虑和愤怒等负面的情绪体验。

有关体育锻炼影响身心健康的机制的研究成果不多且结论不一。研究表明,控制饮食,运动,减肥,服用抗氧化剂、降血脂药物等多方法相结合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可以减少脂肪来源,增加脂肪消耗,达到肝脏脂肪减少的目的,成功的减轻体重可防治肥胖相关肝病及胰岛素抵抗和代谢综合征。目前主流观点认为“内分泌激素分泌变化是运动影响骨健康的重要机制”。但这种观点值得重新思考,因为机械力可以直接刺激骨组织影响骨代谢,而运动通过改善体内激素分泌环境促进骨代谢平衡这只是一种间接调节方式,并且一般强度的健身运动根本不会明显影响激素的基础分泌,因此需要从更深层次阐明这一机制。

4.1锻炼项目。

对于个体而言,最佳的运动项目一定是运动者感兴趣的,又是科学合理的。例如,慢跑、健步走、太极拳等一些长时间低强度的有氧运动适合于老年人。研究结果显示,有氧健身操是女性老年人的一种极好的运动方式,跑步是促进现代大学生健康的最佳运动方式。滑雪、攀岩、皮划艇等一些极限运动则属于具有冒险精神、意志坚强的人群。

4.2锻炼负荷。

体育锻炼是为了增强人的体质和身体机能,而锻炼负荷作为机体所承担的生理负荷,是反映人体生理机能变化的一个表象。就一项体育锻炼而言,在锻炼前安排锻炼负荷时,必须考虑到运动者的年龄、身体状况以及性别的不同而存在的一些生理现象,如女性的月经期等。还必须考虑到运动者的身体疲倦程度、自我生理感觉和一些生理指标,如心率、血压、呼吸频率、肺活量等。就目前体育实践的现状而言,指导体育锻炼的生理负荷指标主要有:年龄-性别法、心率储备百分比法、心率-强度对比法、年龄-性别区间法等。显然,心率指标已成为运动负荷控制中的主要指标。另有研究表明,不同运动量的体育锻炼对人的健康(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健康)效应显著不同。

5.1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

大量研究证实,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利于健康促进。who提供资料表明,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全球死亡率降低到15%以下时,与生活方式有关的疾病就出现了,这种不良生活方式导致的疾病已成为影响世界人们健康的大敌。美国加州大学公共健康系莱斯特.布莱斯诺博士对约7000名11~75岁的不同阶层、不同生活方式的男女居民进行了9年的研究,结果证实,人们日常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远远超过所有药物的影响。

5.2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很多人群不能坚持定期的体育锻炼。健身专家认为,偶尔运动的人在运动时,随着运动强度的加剧,体内会产生数倍安静状态下的肾上腺素和皮质醇等物质,易引起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动脉外周阻力增加,使血液循环动力改变而诱发心脑血管系统疾病。对于长期从事体力劳动的人群,也不可忽视运动性的体力支付。因为体力劳动多为局部组织器官的单一活动,局部器官往往因为负担过重而受损,而维持健康所需的体力支付应该是均衡的整体性支付。因此,体力劳动不能代替体育锻炼,反而需要科学适度的运动来调节机体,消除疲劳。

5.3制定并实施适合个体特点的运动处方。

美国acsm首先提出运动处方这个概念,把运动项目、运动强度、运动锻炼持续的时间、运动锻炼的频率及运动进度总称为运动处方的五要素。运动处方制定时,首先必须对个体的体质进行综合评定,在此基础上提出适合个体的运动项目、运动强度,每次运动应持续的时间,每周运动的频率。由于机体体质随着运动锻炼得到了提高,因此必须对体质发展作动态进行跟踪与评估,运动时如按个性化的运动处方实施锻炼计划,就可以稳步地提高个体体质,增进健康,最终减少疾病发生的机会。

参考文献。

[1]刘忠厚,马述士.骨质疏松症[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2.228.

[2]陈佩杰.运动与健康促进[j].体育科研,,(01):46.

[3]赵仁清.运动影响骨代谢的opg/rankl/rank作用机制[j].体育与科学,,(03):76.

[4]周筱霞.有氧健身操对女性老年人身心健康的促进作用[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26):93.

[5]陈琪.健身运动负荷控制指标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4):84.

[6]丁建国,安兵,吴卫兵.运动与健康促进[j].中国临床康复,,(36):8328.

体育锻炼对高中生身心健康的影响论文

摘要:随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树立健康第一思想,高校体育锻炼已经成为大学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大学生作为优秀的青年群体,其素质水平高低将直接影响到国家发展,膳食营养是高素质人才的基础。然而现在大学生缺乏科学系统的营养知识,营养不良、营养过剩分化比较明显,饮食随意性较大。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江苏师范大学学生饮食习惯、体育锻炼投入情况等问题进行调查与研究。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大学生自身营养意识。督促大学生自身养成良好饮食习惯,从而促进体育锻炼效果提高。

关键词:江苏师范大学;学生;膳食营养;体育锻炼。

合理营养加体育锻炼获得健康同时,同样也获得健康身体素质。该文旨在了解江苏师范大学学生膳食营养状况,熟知大学生体育锻炼内容和形式,分析合理饮食习惯及膳食制度在运动能力和健康状况上的重要作用,对营养搭配和体育锻炼中存在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为更好地加强大学生自身营养意识进一步提高体育锻炼的效果提出合理化建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文章以江苏师范大学学生195名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100名,占51.3%,女生95名,占48.7%。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充分利用江苏师范大学图书馆资料和网络资源,为该文的研究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1.2.2问卷调查法。

向江苏师范大学学生随机发放200份调查问卷。回收198份,回收率99%,有效问卷195份,有效回收率97.5%。

1.2.3数理统计法。

对所回收的问卷用wps表格进行分类统计处理,用百分比对统计数据进行一般性描述。

2结果与分析。

2.1江苏师范大学学生的膳食营养状况。

2.1.1膳食结构调查结果。

膳食结构主要以粮谷类、蔬菜类和动物性食物为主。从主要营养素平均标准供给量与实际摄入量对比看出,女生热能标准供给量为2400kcal,实际摄入量为1945kcal,蛋白质标准供给量为80g,实际摄入量为61g,钙标准供给量为1000mg,实际供给量为667mg。可见女生摄入热能相对不足,蛋白质、铁、钙不足。男生蛋白质标准供给量为90g,实际供给量为78g,维生素标准摄入量为60g,实际摄入量为50g,可见男生蛋白质、维生素c摄入相对不足,钙摄入不足。

2.1.2三餐热量分配。

调查发现男生早餐、中餐、晚餐摄入能量的百分比分别为20%、32%、28%,女生早餐、中餐、晚餐的摄入能量百分比分别为22%、34%、28%,早餐、中餐、晚餐合理分配率为30%、40%、30%,可见学生一日三餐热能分配明显不合理,早餐、中餐摄入热量皆明显不足,夜餐零食吃的比例占有部分能量。紧张的脑力劳动需要消耗大量糖类来提供能量,不吃早餐或者三餐热量分配不合理,只能使血糖维持在较低水平。

2.2膳食营养与运动知识了解情况。

从膳食营养与运动这门课了解程度来看,7%男生和4%女生上过膳食营养与运动课程,65%男生和72%女生没有上过膳食营养与运动课程,28%男生和24%女生不知道膳食营养与运动课程。运动膳食营养知识了解程度来看,18%男生和23%女生了解,56%男生和64%女生大概了解,26%男生和13%女生不了解。

良好的运动能力受运动水平、遗传、营养、心理素质等多方面影响,其中膳食营养对体育锻炼影响非常之大,吃什么、什么时间吃,对其锻炼效果起着举足轻重的效果。

2.3.1运动后摄入的食物对体育锻炼的`影响。

运动后摄入食物有45%学生喜欢吃大鱼大肉,30%学生选择不吃,25%学生喜欢吃蔬菜水果。研究发现有44%学生在运动后喜欢吃大鱼大肉,造成在运动后肌肉、关节酸胀和精神疲乏这一现象发生。

从一周吃早餐的次数中看出,9%的学生每天都吃早餐,20%的学生四天以上吃早饭,31%的同学一周只吃早餐一到两天,40%的同学一周从不吃早饭。可以看出江苏师范大学学生对早餐的重视程度不够,以至于有很多学生出现身体机能下降,导致身心疲惫,对身体的健康危害极大。江苏师范大学学生吃早餐的次数越少,体育锻炼的效果也就越差。

在运动中随意补水占58%,及时补水占25%,不补水占17%,运动中没有合理补水人数占到75%。学生对运动中补水情况了解程度很差,只凭有无口渴来判断,或者不补水。体育锻炼过程中补水状况与运动过程中疲劳恢复程度关系看出,补水越合理,运动中疲劳恢复程度越快。

3结语与建议。

3.1结语。

3.1.1江苏师范大学学生膳食结构不合理。

膳食结构存在部分营养素摄入不足。女生摄入热能相对不足,蛋白质、铁、钙不足。男生蛋白质、维生素c摄入相对不足,钙摄入不足。学生一日三餐热能分配明显不合理,早餐、中餐摄入热量皆明显不足。

3.1.2江苏师范大学学生缺乏膳食营养与运动知识的了解。

普遍缺乏相关的营养与运动知识,营养知识普及还不够,无法达到合理膳食营养要求。3.1.3江苏师范大学学生饮食习惯不合理运动后喜欢吃大鱼大肉,造成运动后肌肉、关节酸胀和精神疲乏这一现象的发生。很多学生饮食习惯非常不科学。都导致学生三餐分配不合理,各餐所提供热量不均匀,达不到体育锻炼效果。大多数学生补水随意性很大,运动中疲劳恢复程度较慢。

3.2建议。

3.2.1江苏师范大学学生应注意膳食结构调整。

增加自身缺乏营养素摄入,男生增加蔬菜水果摄入,女生增加动物肝脏、瘦肉、海带、黑木耳等含铁食物摄入。提高碳水化合物在供能方面比例,满足机体热能需要。学生需要增加奶制品、豆制品、蔬菜水果比例。补充学生流失较多维生素、钙以及其他矿物质。最好能够保证每天一杯牛奶。3.2.2江苏师范大学学生应增加膳食营养与运动知识了解应多开设相关营养与运动知识课程以及讲座,让学生知道关于膳食营养与运动相关知识,以注重膳食营养,增加锻炼效果。

3.2.3江苏师范大学学生应养成合理饮食习惯。

三餐分配要合理,零食要适当。增加早餐和中餐热量,夜餐和零食尽量少吃。运动后多吃碱性食物,多补充蔬菜水果类食物、豆制品之类食物,以保证人体酸碱平衡,从而达到消除运动疲劳目的。重视吃早餐,提高身体机能,达到体育锻炼效果。合理及时补充水分,做到食不过量,天天运动,保持健康身体。每天足够饮水,合理选择饮品。应该根据自己运动项目,运动前、中、后正确补充水分。

参考文献:。

身心健康体育锻炼心得体会

第一段:引言(引起读者注意,引出主题)。

在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重视身心健康。而体育锻炼作为维持身心健康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我的日常生活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长期的体育锻炼,我逐渐认识到了体育锻炼对身心健康的益处。下面,我将就我对于身心健康体育锻炼的心得体会进行详细阐述。

body精彩之处在于它不仅仅让消耗过剩热量,也能帮助我们塑造更加健美的身体。体育锻炼能够增强肌肉力量,提高身体的灵活性和协调性,改善体质。通过有规律的运动,我逐渐摆脱了因长时间坐在电脑前引发的腰酸背痛的问题,我也拥有了更好的体能,能够应对各种体力活动。此外,体育锻炼还能够增强人体免疫力,减少患病风险。我意识到定期锻炼使我更少感染感冒或其他疾病,我更加健康。

除了对身体有益,体育锻炼也对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当我运动时,身体释放出多巴胺和其他神经递质,这些物质会提高我的情绪,让我保持乐观的心态。在有压力的时候,我常常选择去跑步或游泳来缓解压力。运动不仅可以分散我的注意力,还能帮助我集中精力,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率。此外,体育锻炼还有助于改善睡眠质量,我发现在我经常锻炼的日子里,我能够更快入睡,睡得更香。

第四段:生活的好处(论述体育锻炼对日常生活的益处)。

体育锻炼不仅对身体和心理有益,还对日常生活产生着积极的影响。通过体育锻炼,我更加有活力和自信,这使我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更好地处理各种问题和挑战。此外,体育锻炼也让我结交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我们一起锻炼、比赛,互相支持,也为我提供了一个更加广阔的社交圈。在体育锻炼中,我学到了团队合作、竞争精神和坚持不懈的精神,这些品质都对我日常生活中的成长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第五段:结论(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强调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通过对身心健康体育锻炼的心得体会的阐述,我认识到体育锻炼对身心健康的重要性。它不仅对身体有益,还有助于改善心理健康和日常生活。因此,我鼓励每个人都要积极参与体育锻炼,让身心得到充分的放松和锻炼,从而拥有更加健康、积极和幸福的生活。

研究生体育锻炼情况分析论文

面对高中生体育锻炼中的若干问题,以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为切入点,采用自编问卷调查的方法,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z中发7号{》(以下简称《7号文》)颁布初期(3月)调查的数据开始(以下简称“数据”),至2月调查的数据为止(以下简称“数据”),连续都进行了跟踪比较分析,就体育锻炼中学生的体育意识、动机和行为等因素进行深入研究,为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习惯的形成提供了真实有效的参考依据。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以《7号文》颁布10周年跟踪调查为例,对高中生体育锻炼行为习惯分析及形成路径进行研究。

2.2研究方法。

2.2.1问卷调查法。自编“每天锻炼1小时情况调查”问卷,在《7号文》颁布初期(2007年3月)对学生进行调查,10年后(年2月)再于广州市增城区增城中学以同一做法对学生进行调查。从3200名高中生中随机抽取级(高三级)、2006级(高二级)、2007级(高一级)和级(高三级)、级(高二级)、2017级(高一级)共600名学生为调查对象。其中每个年级抽查学生100人,男女生各50人。

2.2.2数理统计法。采用比较、逻辑归纳等方法,使用excel2007对回收的问卷建立数据项目表,对调查取得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结论。

3.结果与分析。

学生良好的体育意识、动机和行为的具体表现决定了体育锻炼的质量。要切实解决体育锻炼行为习惯的主要问题,有必要对之进一步分析,以求找到一些解决存在问题的路径。

3.1.1问题分析――学生体育锻炼情况。由表1可知,2017年有50.5%学生每周体育锻炼4~5次,与《7号文》颁布初期的44.7%变化不大。不过,每周锻炼6~7次的学生就由2007年的18.4%下降到现在的6.5%,并且随着年级的升高呈减少的情况,分别为高一13%、高二8%、高三1.3%。在每天的体育锻炼时间方面,2017年有70%的学生每天锻炼30分钟以内,比2007年的49.7%增加了20.3%,且各个年级段都比2007年相应的年级要多;在每天锻炼60分钟以上的选项中,2017年则较2007年相应的年级少,分别为高一年级由24.5%下降至13.2%,高二年级由18%下降至12%,高三年级由17.4%下降至5.3%,全校由20%下降至9.2%。

3.1.2形成路径――建全学校体育工作制度从学生体育锻炼的基本情况看,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情况显然与教育部“中学生每天都进行锻炼”的要求相差很大。为此,如何建全学校的体育工作制度就显得尤其重要,它是落实阳光体育运动的保障,其核心内容就是抓落实。(1)落实到“安全第一”的指导思想中,对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效果及安全等问题进行督查,确保学校体育运动安全进行;(2)落实到学校教学计划中,认真执行国家课程标准,强化课程意识,将大课间、课外活动等均纳入课程体系,把体育作为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指标,保质保量上好体育课;(3)落实到师生的体育锻炼意识中,科任教师要支持学生体育运动,确保不挤占体育活动时间;(4)落实到学校的考核奖励机制中,把体育工作和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作为评价教师工作的一个重要依据,同等条件下对重视体育的教师实行评优奖励政策。

3.2.1问题分析――学生体育锻炼态度和运动强度。由表2可知,从2007年至今的10年中,学生在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方面提高不多,只有8.2%,但是高三学生在锻炼的积极性方面比2007年的34.8%提高了20%;在锻炼态度的不积极性方面则由2007年的10.9%下降到现在的0%,高一、高二年级学生的锻炼态度表现与以往差别不大。在锻炼强度方面,高三学生的控制也较为合理,有92.3%的高三学生以中等运动强度进行体育锻炼,比2007年的60.9%提升了31.4%。全校学生在这方面也提高较多,有84.6%的学生能够保持合理的运动强度,较2007年提高了20%。而在无明显出汗方面,高一、高二、高三年级呈减少趋势,依次有8%左右的下降比例。

3.2.2形成路径――提高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现阶段,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程度还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自觉主动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为此,需要合理设置体育运动目标,让学生通过练习能够达成目标,认识该目标的达成对自身长远发展的意义,这是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的关键。在学生的个体发展过程中,学生一但认为这种运动是有意义的,从中能够感受到其与自身生命发展的某种联系,就会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体育运动中去。目前,以中等锻炼强度进行运动的学生比2007年增多了20%,说明学生进行体育运动时对强度的掌控能力还是不错的,体育运动的质量和效率有了极大的提高。

3.3.1问题分析――学生锻炼的影响因素。由表3可知,影响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最主要因素是“空余时间少”,在两个时段中所占比例分别为85.5%和82.3%,这比其他方面的因素要高得多。这反映了现阶段学生的学业负担较重,课外作业严重超标,学生根本没有空余时间进行体育锻炼的现实。至于“缺乏运动兴趣”选项的学生,两个时段3个年级均有非常大幅度的下降,分别为高一年级由42.4%下降至18.5%,高二年级由32%下降至9.5%,高三年级由28.3%下降至8.8%。

3.3.2形成路径――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氛围。影响学生体育锻炼的因素有很多,当学生处在一种秩序井然、合作和谐的良好运动氛围中时,其运动必定是高效的。从积极心理学的原理来看,当人处在积极的情绪状态下,就会有积极的情绪体验、积极的`人格特征、获得幸福感。良好的校园体育氛围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营造和维护的。首先,教师要充分认识到体育的重要性,各学科之间要统一课外作业的协调安排,给学生足够多的空余时间进行体育锻炼。多年的实践表明,靠拼时间提高升学率的做法,不仅会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还危害到学生的健康。其次,必须大力改善体育场地器材设施。《7号文》颁布至今已10年了,场地器材不足的情况还是没能得到解决,依然有45.2%的学生感到场地器材不足。再次,要重视学生体育团队的建设,形成人人参与运动的校园体育氛围。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多元化的需求,对学生体育运动的组织形式和活动内容加强指导,建立适合本校特色的体育运动模式,实现“人人有项目、班班有比赛”。这样就会形成良好的运动氛围,就会有更多的学生投身到运动中,感受到体育的魅力,享受到体育的快乐。

4结论与建议。

(1)学生要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行为,需要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形成思想意识上的统一,他们进行体育运动的目的必须是明确的,就是“增强体质,促进健康”。这是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习惯形成的前提。

(2)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一定要加强宣传力度,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多种方法使体育锻炼逐渐渗透到学生的思想、行为、学习和生活习惯中。此外,还要加强与社区、家庭之间的沟通合作,营造全社会关心和支持学校体育运动的氛围,形成全社会共同支持学校体育运动、关心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局面。这是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

(3)学校要制定阳光体育运动实施方案,在活动时间、活动内容、活动方式、活动组织方面加强管理,将各项有针对性的措施落实到位,建立有计划、有内容、有场地、有器材、有辅导、有检查、有保障、有奖惩的学校体育工作制度。这是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习惯形成的保障。

参考文献:

[1]邓若锋.从关注生命到生命体验[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8(4).

作者:庄宏远单位:广州市增城区增城中学。

研究生体育锻炼情况分析论文

摘要:常言道:“生命在于运动”。准确的来表达应该是“生命在于科学的运动”。体育锻炼具有广泛的群众性,无论对多大年龄,都能够参与一些体育锻炼。体育锻炼的组织形式灵活多变,想通过体育锻炼有效地增强体质,提高自身的健康水平,达到预期健身的最佳效果,就必须按照各种科学锻炼的原理,遵循一定的锻炼原则,讲究正确的锻炼的方法。

关键词:科学;体育锻炼;运动处方;健身;方法。

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在这种情况下,社会成员的身心负担逐渐加重,闲暇时间越来越少,以至于绝大部分社会成员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参加体育锻炼,伴随而来的是各种“现代文明病”,比如肥胖症、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而极少部分参加体育锻炼的人们也基本处于盲目的状态,没有科学的、有效的增强体质锻炼方法,容易造成各种运动损伤。

运动生理学角度:人们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消耗体能的身体活动,即加强机体的异化作用,使得恢复过程的同化作用增强,机体的物质储备水平提高,从而使机体向更完善的方向转化的过程称为体育锻炼。caspersen等人认为身体活动的概念至少包括三个要素,即:由骨骼肌产生的身体位移、引起能量由低向高变化的消耗、对体质有积极影响。运动训练学角度:人们通过适当的强度的身体活动以及运动负荷对机体新陈代谢过程的一种刺激。它能引起组织系统发生兴奋,加剧物质代谢和能量转换,造成代谢的不平衡,并且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当休息后,机体出现超量恢复的现象称为体育锻炼。卢元镇教授认为体育锻炼,即身体锻炼,是指运用各种身体练习和方法,并结合自然力和卫生因素以发展身体增进体质调节精神丰富文化生活为目的的身体活动。

赵厚亚认为:要使体育锻炼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锻炼者应遵循如下基本原则,即有益健康原则、循序渐进原则、持之以恒原则、全面锻炼原则、因人制宜原则[3]。何雪竹谈到科学的体育锻炼应注意从实际出发、保持经常性、循序渐进、全面性以及安全性这几个方面。

(二)科学参加体育锻炼的心理学基础。

运动心理学,是关于运动员在运动训练和竞赛过程中,心里变化规律的基本理论。它是开发运动员心理能力,启发他们深刻理解做人和竞技真谛的重要理论依据。这个理论同样适用于大众体育锻炼,实际上,对于许多人来说“体育锻炼”这个词似乎还是一个陌生或可怕的词,因为他们从来都没有想过要锻炼,或者锻炼身体是一件被动的事情。事实上,当我们遇到超负荷的工作倍感压力时,体育锻炼通常是我们缓减压力的最有力的方式和方法。当我们生活上和感情方面不顺心时,体育锻炼同样是可以转移我们的注意力,调整情绪的良方益药。

(三)科学参加体育锻炼的社会学基础。

体育社会学是研究运动的个体与群体、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及其行为变化规律的学科。所以,要科学的参加体育锻炼首先需要改善群体结构,放大系统功能,人个体和自己的社交网络以及各种体育锻炼场地和器材构成一个小的社会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任何一个要素都不可忽视。个体应该根据自身年龄、性别、体育锻炼需求等不同要素选择适合自身的锻炼项目和方法;而个体的社交网络当中,自己的朋友喜欢健身的的话,同样会带动自己一起参加锻炼;如果有专业的社会体育指导员进行指导,就能更加轻松的实现科学的体育锻炼。

(四)科学参加体育锻炼的教育学基础。

体育教育学在我国还是一门新兴学科,是一门从教育角度考察人类各种体育活动的学科,它涉及教育学的基础知识,将人类的体育活动作为教育领域的问题进行研究,主要关注人类各种体育活动与教育意义上的活动(如教学、教养、抚育、训诫)之间的关系,在研究对象上包括各类正规教育机构和非正规教育机构中的不同年龄、种族、性别、宗教信仰、社会经济地位的人群,注重通过体育活动使人获得教育意义上的发展(李世宏,)[6]。因此,要实现科学的体育锻炼,首先需要通过教育的方式提高锻炼人群的对于体育锻炼的各种认识,在人们对于体育锻炼的正确认识下参加体育锻炼,会达到更加理想的强身健体的效果。综上所述,体育锻炼能促进身体的生长发育、增强体质和机体的免疫力、调节精神和丰富文化生活。但是,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根据现代体育科学的发展,了解怎样进行锻炼,锻炼到什么程度等科学知识。科学的体育锻炼不仅能强筋健骨、健壮体格还能修身养性、放松心情。

三、总结。

科学的体育锻炼需要遵循一定的锻炼原则、步骤,了解一定的科学锻炼知识与方法,养成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并且处于积极锻炼身体的社会氛围当中等。在学生阶段就对学生进行体育教育学的教育,尽早的让人们认识到科学体育锻炼的好处。体育教育学在我国还是处于一种新兴的学科,这方面的专业人才较少,无法满足国内的这么大的需求量,所以应加大对这方面人才的培养。

当今我国的社会体育指导员还处于一种志愿式的型式,现有的各等级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大部分都是学生或者教师,而真正的社区的体育指导员是一群缺乏专业知识的人,所以期望能改变现状,充分发挥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职能,促进社会大众的体育活动参与。科学的体育锻炼不只是体育锻炼,还应该和正确的、健康的、营养的饮食相关联。应该大力鼓励和补助公共营养师,发挥公共营养师的各职能,改善人们错误的饮食习惯,提高人们健康饮食水平,满足人体对于体育锻炼的各种营养成分的需求,从而达到科学的体育锻炼。

参考文献:

[1]王祺.科学的体育锻炼[j].黑龙江科技信息,,16:(140).

[5]卢元镇.体育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6.

[6]李世宏.“体育教育学”概念的流变及其对我国体育教育学学科建设的启示——从“sportpdagogik”的演变谈起[j].体育科学,2011,31(4):(81-89).

研究生体育锻炼情况分析论文

地方高校是我国本科高等教育的主体,在促进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方面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地方高校获得了硕士学位授予点的资格,开始进入更高层次的研究生教育新时代,与“211”和“985”等重点部属大学相比,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在教学经费投资、教育资源分配,包括吸引民间资本投资具有明显的缺点,缺乏核心竞争力,因此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存在着诸多挑战。下面以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为例,探讨地方高校机械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问题及其改进措施。

一、地方高校机械工程学科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是佛山市唯一的市属全日制本科大学,学校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开展教学和科学研究,以满足地方所需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获得机械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正式开始招收和培养机械工程学科研究生。针对本地区以机械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在机械学科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特别是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高水平研究生的培养,对地区产业发展、核心竞争力的形成等方面有着相当的历史使命。然而,与大部分具有新增硕士学位授予点的地方高校类似,由于研究生培养历史较短、经验不足及办学条件等制约,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也普遍沿用部属高校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机制,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缺乏培养学生创业创新能力的良好氛围,与部属高校机械工程学科相比,容易造成研究生教育无特点,学生无特长、知识面过窄、适应能力差、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对研究生教育提出严峻挑战。以此同时,佛山是全国制造业强市,经过多年的发展机械制造相关产业已经确定了在本地区经济中的支柱产业的地位,拥有众多机械、陶瓷、led、汽车整车与零部件制造的龙头企业,在未来这一地位将进一步得到巩固和提升。然而在制造业表面繁荣的背后,行业组织结构的不合理、产业集中度低、核心技术缺失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善,在国内外竞争对手的压力下将面临重新洗牌的压力,在竞争的压力下对高素质人才特别是高层次的研究生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以增强企业的技术力量和创新能力等核心竞争力。可以说,在地方高校研究生人才培养中,佛山市机械制造产业对高层次人才的迫切需求与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的现状矛盾十分突出。

二、高校机械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改进措施。

针对佛山市以机械制造为主的经济结构特点,如何推进机械工程学科研究生人才培养改革来提升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和水平,成为本地区高校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难题。需要从人才培养目标、导师队伍建设、财政保障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探索和思考,提出适应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举措。

(1)人才培养目标。

与部属院校研究生培养面向多行业、多区域的人才需求不同,大部分地方高校的毕业生都在本地区企业单位进行就业,因此地方高校机械工程学科研究生培养的一个重要目的是适应本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能为企业的技术积累和创新能力的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为解决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所面临的挑战,首先要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个问题,即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紧贴地区行业需求进一步细化,根据当地企业的实际需要进行研究生能力培养。

为准确获得本地区机械制造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要特点,学科领导、带头人和研究生导师需要深入调研、分析和总结当地企业的人才需求现状和趋势,为服务地区经济和行业发展制定更加细化、务实的研究生人才培养目标。如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机械工程学科研究生人才培养主要面向珠三角地区机械制造业,因此利用问卷调查、交流访谈、实地考查等手段对本地区行业协会、企业公司、企业管理人员等进行了深入的进行调研和分析,对本地区机械制造业对机械工程学科人才需要的特点进行总结,获得本地区机械制造业对机械工程学科研究生的具体需求,并对省内外地方高校的机械工程学科研究生人才模式改革情况进行交流和调研,为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提供基础和指导,使机械工程学科研究生人才培养紧跟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前进的脚步,确保人才培养与企业岗位要求相适应,科目设置和培养方满足市场需求。

(2)导师队伍建设。

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在导师构成、指导经验和研究课题等方面都和部属院校有很大的不同,存在导师数量少、指导经验不足和课题经费不足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机械工程学科根据培养方向和研究生招生计划,在校内遴选了一批具有博士学位或副高以上职称,并在机械领域有较高科研水平的老师作为研究生导师,并于开始与珠三角地区著名高校,如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等,联合培养机械学科硕士研究生60余人,在联合培养研究生的过程中指导老师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为独立指导培养研究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为进一步解决导师数量和研究课题等问题,佛山科学技术学院还通过与在珠三角地区的知名企业成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聘用了一批研究生企业导师,充分利用企业在研究课题、实验设备和经费等方面的优势,促进研究生培养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深入一线参加研发的实践,充分调动研究生的创新积极性,从而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缓解机械工程学科研究生培养规模的不断扩大与现有研究生教学资源不足这一问题。

(3)财政保障。

地方高校机械工程学科研究生培养不仅仅是学校自身追求的目标,同时也是地方政府和社会对高校的要求,高校能否培养创新型人才,既需要学校自身的改革创新,也需要政府和社会层面的支持。在研究生培养经费方面,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机械工程学科一方面苦练内功,增强本学科研究生指导老师自身科研水平,积极申请国家、省和市的各级科研课题和科研平台,为研究生培养经费和研究课题提供了基本的保障;另一方面,利用和企业成立联合培养研究生基地的作用,发挥地方产业优势,与当地企业联合开展陶瓷装备、数控化技术及装备、精密光学检测技术等相关研究,进一步拓展一线实践型研究课题和研究经费;最后从政府支持的学科建设经费中,添置一批中高档实验设备,成立了一批工程技术开发中心、能力实践创新基地和科研平台,保障了机械工程学科的设备、场地和研究平台等硬件经费。

综上所述,与传统部属院校相比,具有新增机械工程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的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经验、经费投入、导师构成、课题来源等都存着挑战,因此地方高校机械工程学科研究生培养一方面要学习传统部属高校的有益经验,又要紧贴地区社会和行业的发展特点和趋势,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紧跟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前进的脚步,确保人才培养与企业岗位要求相适应;在导师队伍建设方面要挖掘学科自身潜力和利用行业专业人才同时进行;而在财政保障方面要从学科、地方产业和政府层面多方面多渠道进行努力,从而构建富有地方高校特色的研究生教育,培养满足地区行业实际需求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的机械工程学科人才。

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探析论文

当代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是运动参与目标中的关键内涵,也是作为大多数学生的努力目标。大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会对提高体育教学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并对今后高校体育的改革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启迪,对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习惯是在一定情况下自动的去进行某些活动的特殊倾向。体育锻炼习惯是人们经过了认真思考,并理解身体锻炼的价值及其所具有的效果,明确了个人通过锻炼期望达到的目标,懂得了身体锻炼的一般规律,掌握了身体锻炼的原则和方法,能准确的评价和判断自我体质的情况,且具备了良好、比较稳定的身体锻炼自觉性。

二、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是建立在一定的兴趣基础上的,是学生自愿性质的体育活动,从某种程度上讲,是体育意识的一种表现。体育锻炼习惯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养成的。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由于人们所接受的体育教育和体育活动氛围、体育锻炼条件等的差异,造成人们在形成锻炼态度、锻炼意识、锻炼习惯等方面也有所不同。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是从自我认识锻炼的需要开始的,产生锻炼动机,动机产生以后即付诸行动,这是行为过程,最终养成锻炼习惯。

三、体育文化氛围对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影响环境对人的影响是重要的,一种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体育氛围,本身就具有广泛的教育功能。体育文化是指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的体育现象,尤其是体育运动中的民族心理结构、思维方式和价值体系等因素而形成的总概念。校园体育文化是指校园内所呈现的一种特定的体育文化氛围。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体育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这种特定的文化氛围是和学校的培养目标、校风校纪、生活方式等内容相联系的。校园体育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更是在广大学生直接参与和精心培养下发展起来的`。体育文化氛围是影响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和形成体育锻炼习惯的又一重要因素。调查表明,大多数男生认为,目前校园体育文化氛围较好,能够促进自身体育活动的开展;而有相当一部分女生认为,目前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没有达到“我要运动”的要求,体育活动项目的设置、组织的灵活性以及引导和激励方面都有待加强。一种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对学生体育情感的激发、体育意识的形成、体育行为的驱动,既是潜移默化的、又是热烈而深刻的,它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体育态度和体育价值观,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促使其终身体育意识和习惯的形成。

四、体育人群效应对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影响。体育人群,特别是周围体育人群对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体育的发展不是孤立的,大众媒介、运动明星、同学、朋友、家庭等社会因素对体育锻炼都有较大影响。有关研究表明,影响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体育人群依次为体育教师、同学、父母和朋友等。

体育锻炼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体育现象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人对体育感觉、思维和判断的总和,是人对体育运动总的认识和看法。体育锻炼意识对人们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所起的作用是第一位的。体育锻炼意识直接影响人们体育锻炼的取向,没有体育锻炼意识就不可能去想体育锻炼,也就成不了习惯。鉴于上述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因素,笔者给予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高校首先要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自主体育锻炼意识。通过一定的理论知识的传授和体育教学,学生会明白体育对增强体质的科学依据和作用以及体育锻炼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培养体育锻炼意识,增强体育锻炼的自觉性。改革教学模式,实现形式多样化的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实行以学生独立活动为主的开放式教学形式,以此作为培养学生自主体育锻炼意识的主要手段。其次,构建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是贯彻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和完成学校体育任务的重要的途径。一方面,我们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调动学生的自主体育锻炼意识。另一方面,通过观赏体育比赛,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和审美的情感体验。从而达到培养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目的。最后,意识是人类的认识活动,它依赖物质条件,学生主动能力性的形成和增强必须要有体育场馆设施作保证。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相当数量的学生由于场地器材缺乏,而导致他们刚燃起的体育锻炼激情熄灭了。因而,普通高校应根据学生的人数,新建或补充体育活动场地、器材等,以满足广大学生体育锻炼的要求。(作者单位:黑龙江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研究生体育锻炼情况分析论文

(一)研究对象介绍。

文章所述研究活动的信息采集对象包括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北大学、长安大学等六所高等学校的在读研究生,这六所学校均位于西安本地,研究对象包括男、女两性,合计700人。研究对象的选择无论从地点、性别、还是数量上都具有较强的说服力。资料采集时间从3月1日到206月5日。

(二)研究方法说明。

本课题研究过程包括前期数据采集和后期综合分析两个阶段,其中,前期数据采集阶段采用了翻阅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和直接访问3种途径,后期数据分析阶段以微软excel软件为工具进行统计分析。其中,问卷调查主要是围绕研究生早操活动、体育课、课余体育锻炼等主要体育活动中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编制规范化调查表,向上述6所大学研究生发放。调查问卷累计发放700份,共回收618份,其中有效问卷536份,有效率达76、6%。调查问卷共涉及调查对象536个,其中男女比例为55:45,文理科比例为28:72。访问调查采用组织研究对象召开座谈会、访问学校领导和教师等方式,针对研究生日常体育活动参与情况等问题进行直接交流。再通过上述途径取得大量资料、数据后,将数据输入计算机,使用微软ex-ecl表格软件进行整理分析,从中找出内部规律。

研究生教育是学校教育转为社会教育前的最后一个阶段。研究生体育教育也是学校教育各阶段体育教育中最后一个具有强制力的阶段。一旦脱离这个阶段,体育活动就有被动锻炼转为主动锻炼。这个阶段体育教育质量的高低好坏对于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和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十分关键,对于学生毕业走向社会后的体育活动参与情况有着直接的影响。做好研究生体育教育,是保障我国高层次人才身体素质,推动全民健身运动顺利开展,打造“终身体育”与“健康第一”的全民体育思想的重要措施。做好在读研究生体育锻炼情况分析,对于教育部门和高等院校制定在读研究生体育教育决策具有重要的辅助参考价值。

一个人要参加体育活动,那么其必定具有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观愿望。具体到研究生体育教育这个层面来说,研究生个人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愿望是其实施体育活动行为的基本动机。通过对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我们发现男、女研究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是不同的。其中男性参加体育活动主要是兴趣爱好所致,而女性参加体育活动则是为了保养、美体的需要。当前研究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呈现出多样性的发展趋势,除了上面两种主要原因,释放压力、调剂心情、丰富生活、扩大人际交往圈子等因素也是研究生参加体育活动原因中比较突出的。反而是强健体魄这个因素相对而言不是十分明显。之所以形成这种情况,和研究生学习任务繁重,工作、考试压力大等有着密切关系。表1为硕士研究生参加体育活动动机数据统计情况,从中可以看到,强健体魄动机仅占取样总数的6、7%,远低于其它动机。

从调查数据统计结果可以看到,研究生对于体育锻炼项目的选择呈现出较强的实用化、多样化、娱乐和健身性特点。最为常见的体育项目包括篮球、足球、乒乓球和羽毛球,占总数的`71、5%。其中男性更加喜好运动量大、对抗性强、挑战难度较高的项目,比如篮球、足球等大球类项目。女性则偏向于烈度低、相对平和,肢体没有或直接接触的运动,比如乒乓球、羽毛球等小球类项目和慢跑等。此外,女性对于美的的追求,使得健美操等具有美体塑身功能的体育项目更加受女性研究生的欢迎。这些都直接反映在男女双方体育项目的选择上。

一是运动场地、运动设施和器材缺乏。体育活动的开展需要场地、设施和器材的配套支持。缺乏这些配套设施,开展体育活动也就无从谈起。就西安本地情况而言,西安高校的体育场馆、运动设施和器材质量较高,但数量相对不足,无法满足广大研究生体育锻炼的需要。这主要是因为学生扩招、学校资金不足或对体育锻炼缺乏重视等原因所致。二是开设研究生体育课程难度较大。通过对陕西省教育部门的采访我们了解到,我国研究生教育体系中缺乏对体育教育的明确规定和支持保障。教育部门出台的规范性文件对于高校体育教育的规定仅限于体育选修课。由于缺乏制度上的支持,使得研究生体育课程开设工作面临着很大困难。三是研究生体育锻炼随意性较大,缺乏科学依据。体育锻炼是门科学性很强的学科。只有依照科学规律进行锻炼才能保证身体健康安全并收到最大的锻炼效果。由于研究生体育锻炼很大程度上是兴趣使然,对锻炼的科学性重视程度不够,缺乏理论指导,使得当前研究生体育锻炼方式、方法的科学性严重不足,锻炼效果不佳。此外,研究生体育锻炼时限往往很难达到锻炼要求底线,同时锻炼时间的选择也不够合适,这些都限制了体育锻炼的效果。国家规定,学生锻炼时间的标准为1小时/天,即5小时/周。时间最好选择在清晨。而调查数据显示,70%以上的研究生锻炼时间不达标,选择早上锻炼的不足20%。四是体育锻炼行为严重落后于思想观念。作为高素质人才,研究生对于体育锻炼有着较为深入的认识和理解,但却不能很好地体现到实际行动上,形成了想得多,做得少,想的到位,做不到位的情况。从调查数据上看,有一半以上的调查对象每周体育锻炼次数为零。和男性相比,女性缺乏体育锻炼的情况更加严重。

(三)调查结论。

通过上述调查和数据统计,本次研究得出如下结论:一是研究生体育锻炼缺乏足够重视,包括教育部门、学校和学生本人。二是部分研究生对体育锻炼知识的掌握不够充分,缺乏科学指导。三是研究生体育锻炼时间、频率严重不足。四是体育运动基础设施缺乏。

实现这一目的,首先要改变教育部门及高校管理层对研究生体育锻炼的认识和观念,使其更加重视研究生体育教育,将研究生体育教育作为贯彻落实全民建身政策方针的重要一环来抓,围绕开设研究生体育课程,实施一系列配套措施,建立健全制度保障体系,加强基础设施和师资建设,推动研究生体育教育向规范化、科学化、常规化发展,切实保证体育教育质量。高校要组织研究生成立体育组织,建立队伍,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教育部门要成立专门负责研究生体育教育、锻炼的管理机构,承担起相关管理和指导职责。

教育部门要积极发挥研究生体育教育管理职能,出台扶持政策,制定激励措施,将研究生身体健康水平和评先选优挂钩,发挥评选工作的杠杆作用,提高研究生对体育锻炼的重视程度,引导研究生更加积极地开展体育锻炼。通过阶梯式的长期引导,培养、强化研究生体育锻炼习惯,提高研究生体育锻炼科学化水平。

(三)下大力气做好体育教育基础设施和师资建设。

各级政府必须加大研究生体育教育支持力度,通过出台扶持政策、设置专项资金等措施促进高校研究生体育教育事业的深入发展。各高校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编制研究生体育教育规划,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拓宽资金来源,不断完善体育活动场所、设备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加大师资建设投入,增强教师力量,为研究生体育教育的顺利开展夯实基础保障。

研究生体育锻炼情况分析论文

摘要:本文对中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调查,文章就学生自身因素和所处环境两个方面来论述影响学生锻炼的因素,得出结论并提出建议,旨在促进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校体育的发展。

关键词:中学生;体育锻炼;影响因素。

中学是人一生接受学校教育的关键时期,也处在承上启下的阶段,加强中学生的身体素质,对于塑造中学生的健康体质、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完善人格、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以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都具有重要意义。学生在学校待的时间最长,下课后看到学生最多的现象就是散步聊天,而不是在操场锻炼。学生在学校里除了学习,还应该加强身体锻炼,可是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缺乏,师资力量薄弱,导致很多学生课余时间无所适从。越来越多的“胖墩”“豆芽菜”出现在校园里,一个没有体育活动的校园就显得没有活力没有朝气。随着我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父母把所有的心血都放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在身体和学习上都发展的很好,可是学生们在体育锻炼中普遍存在怕苦、怕累的思想,身体素质下降,具体表现在学生的耐力、速度、力量、柔韧等身体素质的下滑。这些问题主要包括有学生自身因素,当然也有学校的原因,特别是桥山中学是一个全住宿制的学校,学校的体育设施普遍不齐全,这势必影响学生体质和学生的全面发展。了解初中生体育锻炼的现状,促进该地区的中学生体育锻和学校体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一、中学体育课开展情况。

体育课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的中学体育教学中,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体育教学的现象仍普遍存在,无论体育课的教学内容是什么,热身永远是跑步,这样的体育教学模式,很难调动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教学形式过于手段化和公式化,很少考虑到学生的情感和需求。而且教学方法单一、死板,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体现不出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很难有偷快的运动体验。1.体育课的教学方法。《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7~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其指出体育课程应该达到五个目标,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社会适应目标。在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中,教学方法要根据学习目标、教学内容、学生实际、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等方面进行选择与合理运用。在学校,体育课一个星期有两节,老师就是“一个哨子、两个球”然后,“集合、解散”老师学生都自由。老师只注重准备部分,千篇一律的做准备运动,集合整理队形、跑步一圈,然后粗略地教一些体育技能,一节体育课的大半部分时间,体育老师让学生们自由活动或者就是忙自己的事,这种“放羊式教学”,对体育课的开展是非常不利的,由此就可能会产生一系列安全问题和学生对体育锻炼兴趣问题。所以大多数学生对体育课认识还是“自由活动课”加上文化课老师还会经常占用体育课来给学生补文化课,造成一部分学生认为体育课可有可无,学生的积极性受到很大的影响。老师上课也不注重方法,老师的方法就是大声吼,只要把学生集中起来,不让学生打闹,然后随便教点简单的体育技能,学生也就跟着做,“依样画葫芦”学生都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也就没有了兴趣,体育课越来越难管理。2.体育课的教学内容。《标准》对运动技能提出应该达到的目标。一节好的体育课就在于对老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如何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学校现有的器材场地选择教学内容,这就要求教师有较强的组织能力。但是为了学生的安全,加上老师的知识水平有限,很多体育项目老师都不会开展。桥山中学目前的状况是:老师把体育器材给学生,然后就在运动场负责学生安全,下课收器材。虽然近几年体育成绩也纳入了升学考试中,但是只有初三的学生老师会按照考试的要求来教学,从而也就影响了一部分运动项目的开展。

桥山中学的课外体育活动少,学校每年只组织一次秋季运动会,每天体育锻炼主要形式就是早操。其它时间都是学生自由选择性的`锻炼,而且学校的课余运动竞赛少主要以校内为主,比赛对学生的要求也低,活动过程也散漫,而且校际间或者由上级主管部门组织的运动竞赛很少。所以桥山中学的校外体育锻炼活动不容乐观。1.学生课外的体育锻炼项目的选择。除了上体育课老师组织的体育运动项目,学生们在学校里还会选择自己喜欢的锻炼项目。男生选择体篮球占男生总人数的65%、乒乓球占总人数40%、跑步占总人数的30%、羽毛球占总人数的25%、散步总人数占的20%,女生选择跑步占女生总人数的60%、散步占50%、羽毛球占40%、跳绳占35%、乒乓球占30%。这反映出桥山中学的男女生在体育锻炼项目的选择上存在显著的差异。男生选择运动量大对抗性强的运动项目,女生选择运动量小无对抗的运动项目。2.每周锻炼的次数及强度。学生一周的锻炼次数,最能反映学生对体育锻炼的重视程度,也能反映学生对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程度。还可以看出学校体育教育的效果。研究显示,判断体育人口的标准为:每次身体活动的强度达到中等程度以上;每次身体活动的时间达到30分钟以上;每周身体活动频率达到3次(含3次)以上。男生每次体育锻炼的强度选择“没有感觉”的占男生总数的2.8%;女生是1.3%。男生选择“身体微微发热”的占17%,女生为40.7%;男生选择“微微出汗"的占26%,女生为33.3%;男生选择“中等出汗”的占39%,女生为19.4%;男生选择“大量出汗”的占15.2%,女生为5.3%。由此可知,男女生每次体育锻炼的强度具有明显的差异。如果将“全身微微发热”表示锻炼程度已经达到轻量强度,“微微出汗”表示运动强度达到了中等强度,“中等出汗”表示锻炼程度达到了重度强度,“大量出汗”表示体育锻炼程度达到了极重强度。

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探析论文

中国体育悄然回归,国家奥运兴旺逐渐消失。在“后奥运时代”,群众运动将高度重视国家和整个社会。随着群众健身健身需求越来越强,国务院8月8日批准了“全民健身日”。要将健康的大众运动精神向大家传达,促进健康生活的理念,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了解济南大学生体育态度和体育锻炼行为现状,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影响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促进其体育锻炼行为的策略,对于帮助济南大学生解决体育锻炼中存在的问题有重要的意义,对“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被调查的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学生中,每次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长不足20min的学生仅为21%,而有79%学生每次体育锻炼的时长超过20min。这表明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其锻炼时间有一个基本的保证,只有少数学生每次锻炼时间过短。而锻炼时间过短的话,体育锻炼是很难到达应有的健身效果,或者说是没有效果的。锻炼的大学学生中,仅有34%的学生是每次都参加体育锻炼的。在被调查的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长在60min以上。该数据显示,济南市大学生每次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长情况还是有相当大的差距的。在调查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时,参考了国家体育局对中国体育人口的界定,同时考虑到中学生学习任务较重等客观实际情况,没有对其负荷强度做出任何限定。即便如此,仍然只有大约1/3(33.8%)的学生能够达到每周3次以上的体育锻炼。有13.2%的中学生一次体育锻炼也不进行,有25.1%的中学生一周只进行一两次的体育锻炼,这个结果是不容乐观的,对于大学生来说这样的体育锻炼是难以满足身心发展需要的。济南市大学生所进行的锻炼项目主要在慢跑、散步等项目上。运动强度小,也最简便,对场地要求不高,易于掌握和分配时间。网球对技术和场地要求较高,所以选中率仅为2%。文献法主要是指收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的科学认识的方法,不仅可以用来研究历史,也能用来研究现状。

本研究文献查阅的类型主要包括各类期刊、报纸、学位论文、专著、研究报告和网站。编写《济南市在校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研究调查问卷》并对在校大学生发放问卷,通过百度贴吧和微信方式共征集到问卷140份。走访了部分领导及体育教师,了解他们对学生体育态度及体育锻炼行为现状的一些看法。在统计的.140名大学生里,只有4名同学不参加体育锻炼,在参加体育锻炼的136名同学中79%的学生每次体育锻炼的时长超过20min,33.8%的学生能够达到每周3次以上的锻炼,同学们的体育锻炼场所集中在校内体育场和广场分别占36.1%和36.9%,另外有36.9%的同学认为体育场地设施是影响锻炼的主要因素。由此可以看出,济南市在校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较为纯正,符合当前全民健身体育思想的要求。受调查人群在锻炼场所的选择上主要集中在公园/广场、校内体育场馆,有7.3%选择健身俱乐部等收费活动场所,选择比例最低。选择到健身房等收费的场所进行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最低,这一方面说明适合学生消费的体育活动场所太少,现有的经营性场馆收费一般都会较高。影响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观因素主要包括兴趣、态度、身心状况、动机等。调查结果显示,影响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观因素主要是个人兴趣爱好和生理疾病,分别占25%和7.9%;影响在校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客观因素不尽相同,主要有:缺乏运动场地器材、课余时间少分别占26.9%和19.8%。学生应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闲暇时间和兴趣,运用空闲时间进行体育锻炼,养成积极运动的习惯;并每周确保在30~60min内的时间,超过3倍数量强度的最佳运动,并观察身体的健康状况;另外,学校要加强宣传工作,鼓励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定期举办健身娱乐活动和各种健康教育活动,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和精神状态的健康发展和完善。充分认识到校园体育活动氛围对引导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性,学校应考虑校园特殊的环境,构建属于自己的校园运动文化特色。建立体育交流活动,促进健康、合理的体育活动开展。倡导让每个学生掌握1~2项终生锻炼体的技能和方法,增强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扩大学生的参与面。

充分发挥大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对学生没有运动习惯,学校要更加重视学生体育课和体育活动,同时建立一些学生能充分提升体育界的积极性,使更多的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活动。另一方面对于有身体习惯的学生,可以经常组织各种体育比赛,保持学生的积极性。以性别为本的运动,像篮球、足球等激烈对抗的运动,有氧运动、运动舞蹈等。为适应体育场馆学生的需要,学校应适当加强体育设施的改善和维护。针对开设的体育课程,应该定期设立统一标准的课程,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学生课堂表现和考勤等因素。同时应该对不同体育素质和不同兴趣爱好的同学们开设不同的体育课程,促进学生掌握运动的基本方法。充分利用学校媒体,开展体育推广,形成大学生爱运动、锐意进取、积极向上的态度。并根据自己的体育活动经验,找出运动爱好,培养兴趣。充分意识到校园体育气氛引导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性,学校应考虑校园特殊环境,建立自己的校园体育文化特色。建立体育交流活动,促进健康合理的体育活动。倡导每个学生掌握一两项终身运动技能和方法,提高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扩大学生的参与度。

参考文献。

[1]朱家新.群众体育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社会学视角[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4(4):1-3.

[3]国家体育总局《全民健身指导丛书》编委.中年人健康与健身[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7]任建生.中年健康运动处方[m].武汉:武汉出版社,.

[8]卢元镇.全民健身与生活方式[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探析论文

习惯存在于人生的各处,良好的习惯能使人受用一生。现阶段我国青少年体质素质急剧下降,体育锻炼急需要加强。小学生的体育锻炼需要一定的时间,需要小学生在长期体育锻炼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一种坚定的信念。在小学阶段就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可以给一生带来丰厚的效益。小学体育教育是人一生中接受教育的最佳时期。因此,小学生要在小学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小学生进行体育锻炼需要一定的信念作为支撑,帮助和引导学生完成体育锻炼行为。通常情况下,小学生的心理发育还不成熟,意志力比较薄弱,不能积极主动地实现体育锻炼目标。所以,在体育锻炼过程中要逐渐形成外界制度控制、自身意志约束、环境氛围影响等三个重要的机制因素。

1.外界制度控制。

小学生由于意志力薄弱和不够成熟,一般体育锻炼行为只是被动地参与,只有在学校和家长的外在参与下才能顺利地进行。外界对小学生不断施加一定的运动信号能够使体育锻炼的信号使学生脑中形成一定的信念。所以,我们要不断对小学生施加一定的外界控制力,强化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为初步养成体育锻炼习惯奠定基础。学校设置的体育课程和每天的课间操活动都是外界制度的控制力,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需要外界制度的控制和约束,需要学校和家长的引导和监督。小学生以此进行反复实践联系,增强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最终使学生自觉地持之以恒地进行体育锻炼。

2.环境氛围的影响。

环境在小学体育锻炼过程中起着关键性作用,外部环境尤其重要。外界环境包括家庭、学校的环境,在家庭中父母、兄弟姐妹之间体育锻炼的习惯会影响学生的体育锻炼。在学校环境中,学校的体育设施和体育教师的素质都对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养成有不可忽略的作用。学校和家庭的良好体育锻炼氛围会在无意中影响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使学生感染这种氛围,最终转化成一种热情和锻炼动力,促进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3.自身意识的约束小学生的体育锻炼会由被动约束和环境的熏陶最终变成自我习惯的养成。在养成过程中,学校的约束和环境的影响都只是发挥了习惯养成的助推作用,最重要的是自身体育锻炼意识的培养。小学生必须依靠主体内在的.自觉性和意识性进行体育锻炼,才能真正使自己自觉进行体育锻炼。要不断通过外界环境的控制和环境氛围的影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从而实现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终极目标。

小学生心理还不够成熟,体育锻炼意识不够坚定,需要一定外界制度的约束。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教师的管教都可以对学生体育锻炼进行约束,使学生改变不良的锻炼习惯。学校要严格按照教育部规定的体育锻炼课时和相关政策对学生进行体育教育,家长和体育教师应该督促和指导学生认真执行相关的体育锻炼规定。现在的小学体育教育情况缺少一定的行为准则和制度,缺少教师和家长对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重视程度和关注度,以及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决心。

小学生年纪还小,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和跟随能力,环境氛围的影响尤为重要。小学生喜欢群体行为,喜欢大家一起运动。所以,在学校方面,良好的体育文化环境对于小学生习惯的养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学校可以通过加强校园体育硬件设施建设营造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在家庭方面,家长可以通过自身体育锻炼意识的提高增强小学生自觉锻炼的意识,进一步强化小学生的体育锻炼信念,使小学生逐渐形成坚定的体育锻炼意识,养成体育锻炼习惯。

3.加强自身自律的培养。

小学生自身自律的培养需要各种学校规章制度的约束和影响,积极的体育锻炼态度能够增强小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信念进行体育锻炼。外界制度的控制和环境的熏陶是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律习惯,更重要的是需要学生自身意识的培养和自律能力的约束。小学生能否接受学校和家长的约束关键取决于自身意识是否提高。由于自身约束力的缺乏和体育锻炼意识的薄弱不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因此,体育锻炼过程中要逐渐形成外界制度控制、自身意志约束、环境氛围影响三个重要的机制因素,引导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锻炼信念,使小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意识、积极的体育锻炼态度,树立坚定的体育锻炼意识,给学生一生带来丰厚的效益。

参考文献:

[1]杨献南,鹿志海,张传昌,张盼.习惯教育视野下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机制与策略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01:80-85.

研究生体育锻炼情况分析论文

摘要:信念是成功的第一步,所以体质健康信念对大学生体育锻炼有直接影响。大学生拥有坚定的体育健康信念,会促进他们主动进行体育锻炼,从而保持体质健康。本文以体质健康信念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意向及行为习惯的影响进行分析,给出正确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体质健康信念;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习惯。

一、体质健康。

没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做任何事情都不会顺利成功的。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和未来,所以要培养正确的体质健康信念,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行为习惯。大学生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自己,形成正确的体质健康信念。

1.大学生体质健康现状。大学生自控能力比较低,容易受周围人的不良影响。部分大学生只顾玩游戏,忽视了体育锻炼,没有养成体育锻炼的良好行为习惯。很多大学生现在都是亚健康的状态,体质健康情况日益下降。

2.体质健康信念对体质健康的意义。要想拥有一个健康的.体质,就要有体育锻炼的行为意向,并且长期坚持下去,养成体育锻炼的行为习惯,这些都离不开体质健康信念的支持。有了体质健康的信念才会有坚持体育锻炼行为的意向及行为习惯的动力,才会让大学生克服种种困难问题,成为一名全面发展人才。

大学生正处于一个黄金时期,不能因为体质健康拖了后腿,所以要积极进行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不仅要在体育课堂上进行一些必要的体育锻炼,还要从日常做起,根据自己的体能情况,合理安排体育锻炼,用体质健康的信念提醒自己,不要轻易放弃体育锻炼,拥有健康的体质。

三、体质健康信念。

很多大学生因为一时兴起产生了体育锻炼行为的意向,进行了几天的体育锻炼因为一些原因就慢慢放弃了,很难长时间坚持下去。所以培养大学生体质健康的信念显得尤为重要。大学生有了体质健康信念的支持,慢慢对体育锻炼就有了兴趣,有了体育锻炼的行为意向。意识到体育锻炼的良好影响,就会有坚持下去的动力,从而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1.培养体制健康信念。大学生年轻气盛,对体质健康没有正确的认识,认为自己体质健康,不需要进行体育锻炼,没有体育锻炼行为意向,更不要说养成体育锻炼行为习惯了。所以我们要改变大学生的这种想法,向他们讲解体育锻炼的好处,说明体育锻炼和体质健康的直接影响,使其了解其中的利弊,让大学生从心理主动认可接受,从而培养他们成为综合素质较强的人才。

2.体质健康信念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意向的影响。部分大学生由于种种原因缺乏体育锻炼行为的意向,对体育训练没有兴趣。而一旦大学生有了体质健康信念,就相当于培养了体育锻炼的兴趣。这样大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体育锻炼,使自己具备健康的体质。

3.体质健康信念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习惯的影响。体育锻炼行为意向是养成体育锻炼行为习惯的前提,而体质健康的信念是从体育锻炼的行为意向转变成体育锻炼行为习惯的基础。如果没有体质健康信念的支持,大学生很难长时间坚持进行体育锻炼,养成体育锻炼的行为习惯。所以体质健康信念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习惯有直接影响,所以要重视培养其正确的体质健康信念。

四、结语。

体质健康信念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意向及行为习惯具有深远的影响,对大学生体育锻炼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这是大学生能够进行体育锻炼并能长时间坚持下去的信念和动力。所以要重视正确的体质健康锻炼信念的培养,使大学生能够长期坚持体育锻炼,养成体育锻炼的行为习惯,从而促进体质健康发展,实现全面发展,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身心健康体育锻炼心得体会

身心健康是每个人都追求的目标,而体育锻炼是实现身心健康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长期的体育锻炼,我深刻地认识到,身心健康是相互促进的,通过锻炼身体可以提升心理素质,而心情愉悦则可以更好地推动身体健康。在这里,我将分享我在身心健康体育锻炼中的一些心得和体会。

首先,在我经历的体育锻炼中,我发现身体的强健和灵活对于心理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每天坚持跑步锻炼,不仅可以改善心肺功能,提高体能水平,还能让我感受到身体在运动过程中的舒适感和愉悦感。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后,我发现自己变得更加有活力和精力充沛,对待生活和工作也更加积极和乐观。我相信这是因为体育锻炼释放了体内过剩的能量,调整了身体的机能平衡,从而提高了我的生理和心理状态。

其次,体育锻炼帮助我发展了积极的思维方式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在锻炼过程中,我经历了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比如疲劳和缺乏动力等。然而,通过坚持下来,我学会了克服困难和挑战的能力,并从中获得了成就感和自豪感。这种积极的思维方式不仅对体育锻炼有益,也对其他方面的生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工作和学习中,我能够更加坚定地面对问题,勇于挑战自我,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此外,体育锻炼对于释放压力和焦虑感也有很大的帮助。每天的工作和学习压力很大,心理上的紧张和压抑会影响到身体的健康。而体育锻炼可以让我把身心的压力释放出来,让身体得到舒缓和放松。在运动过程中,我可以放松身心,享受运动带来的快乐和自由感,抛开一切烦恼和困扰。通过锻炼,我学会了调节自己的情绪,保持平衡和稳定的心态,让自己更加积极地面对困境和挑战。

最后,体育锻炼也培养了我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规律。每天坚持定时定量的体育锻炼,让我养成了良好的规律作息习惯。锻炼前的热身和准备,锻炼后的饮食调理和休息,让我更加注重自己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态。通过规律的锻炼,我的身体变得更加健康有活力,精神状态也更加稳定和愉悦。这种规律性的生活方式不仅对我个人有益,也有助于更好地管理和安排自己的时间和生活,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身心健康是每个人都追求的目标,而体育锻炼是实现身心健康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锻炼身体,我深刻地认识到身体的健康和心理的稳定是相互促进的。通过锻炼,我不仅提高了身体的健康水平,还增强了心理素质,培养了积极的思维方式和处理问题的能力,释放了压力和焦虑感,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规律。我相信,只要坚持身心健康体育锻炼,我们就能够保持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状态,拥有更加美好的生活和未来。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