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深化改革发展心得体会(模板17篇)

时间:2023-12-09 16:48:03 作者:紫衣梦

写心得体会有助于我们更加客观地看待问题,把握事物的本质。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心得体会的范文,希望能给大家在写作上提供一些帮助。

全面深化改革发展心得体会范文

6月1日至6月6日,我参加了市委改革办、市委组织部在浙江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举办的全市全面深化改革专题培训班。近一个周的课堂及现场培训,使我有机会对当前改革重点领域的相关课程进行了一次比较系统全面的学习,在提高个人素质能力的同时,进一步增强了对做好全面深化改革,特别是经济体制领域改革的使命感,现将个人学习心得体会汇报如下:

本次全面深化改革培训班的课程安排内容丰富,包括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探索与实践、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政府职能转变等9场课堂及现场教学,这些课程与当前乡村振兴、新旧动能转换、经济高质量发展等全面深化改革的焦点、热点密切相关,与每位参训者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密切相关,实用性非常强,给人耳目一新。参与授课的专家教授们理论联系实际,将最新前沿理论知识与浙江及全国各地的发展实际相结合,深入浅出的生动讲解,使我在提高理论知识的同时,创新了思维、拓宽了做好改革工作的思路。

1、以解放思想为内生动力增强深化改革攻坚破难的信心。

本次浙江大学习,的收获是进一步解放了思想,浙江大学“求是,创新”的校训,浙江人干事创业的“四千”精神均给了我较深刻的启迪,浙江由一个资源小省、面积小省成长为全国的经济强省靠的是思想的解改、体制的创新、吃苦耐劳的韧劲,在下步的工作中,我将进一步的解放思想,加强创新,树立首创意识,工作中迎难而上,扎实推进好各项改革工作。

2、以推进高质量发展为核心抓好重点改革事项。

浙江省所提出的“最多跑一次”、亩均论英雄等深化改革项目,都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头戏,其核心都是为解决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创新性举措,当前我们在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等重点改革事项中,应围绕推进高质量发展这一核心,以改革的思维、创新的方法去寻找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遇到的方方面面的问题。

3、以改进工作作风为保障认真做好经济体制改革工作。

通过本次培训学习,我深刻地体会到了敢为人先的浙江精神在其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回来后,我将学以致用,从自身做起,切实改变工作作风,主动担当、认真履职、切实尽责,以埋头苦干、艰苦奋斗的精神,深化对经济体制改革热点、难点问题的研究,自我加压,攻坚克难,努力为实现全市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思想是总开关、总闸门,没有思想上的破冰,就难言行动上的突围。决策层对思想解放的强力呼吁,正是源于一些舆论对改革还有顾虑,一些领导干部不愿真正动脑筋想问题,缺乏主动性创造性。改革要进行到底,思想不解放就是最大的阻力,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大胆探索走出新路,才能形成更浓厚更有活力的改革创新氛围。

历史与现实启示我们,思想解放与深化改革总是相互激荡、彼此成就的。在深化改革问题上,一些思想观念障碍往往不是来自体制外而是来自体制内。思想不解放,我们就很难看清各种利益固化的症结所在,很难找准突破的方向和着力点,很难拿出创造性的改革举措。

眼下最需要解放思想的,恰恰是部分“曾经阔气的”和“正在阔气的”既得利益者。他们主动或被动,经历了改革的变迁,得益于改革的成果。时至今日,部分人变得抱残守缺,惰性成习,有意无意抗拒或回避改革的时代伟力。行进中的中国,呈现出的多种矛盾与冲突,往往也是部分“曾经阔气的”、“正在阔气的”为了守住和扩大既得利益,钻体制的空子制造出来的。如果继续改革,势必会动他们的蛋糕,革他们的利益。

改革开放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旧的问题解决,新的问题又会产生。没有改革,反腐就不会完全彻底;没有改革,作风就难以根本转变;没有改革,发展就没有持久动力。

_关于“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的重要论述,对党员干部做人做事做官明确了新的标准,彰显出党中央针对新形势、新问题、新任务从严治政的决心和信心。“三严三实”是对古今中外修己正身之道的凝练和提升,不仅讲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期盼,更为基层深化党建制度改革找准了方向和着力点。

第一,扎实推进教育机制建设,强化拒腐防变的意志力。严以修身就是要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提升道德境界,追求高尚情操,自觉远离低级趣味,自觉抵制歪风邪气。这就需要进一步扎实推进教育机制建设,抓牢抓实岗位廉政教育、全面推进廉政文化建设、促进党员干部廉洁从政。要深入开展对党员领导干部的理想信念、宗旨意识和廉洁自律教育,要求领导干部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治病于初始、治患于萌芽”,对苗头性问题和倾向性问题,要早发现、早教育、早警示,推进教育监督的制度化和常态化,同时要进一步增强教育监督的实效性。

第二,扎实推进监督机制建设,强化权力运行的制衡力。严以用权就是要坚持用权为民,按规则、按制度行使权力,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权、不以权谋私。强化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就要牢牢坚持以改革统揽预防和惩治腐败各项工作,围绕腐败易发多发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不断深化改革、健全制度,努力实现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确保各项制度“落得了地、管得了事”。这就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一步完善权力公开透明运行体系,进一步完善干部选拔任用、考核评价和管理等相关制度,进一步落实“三重一大报告”制度并且转化成果,进一步推行廉政评估。

第三,扎实推进纠风机制建设,强化执纪为民的生命力。严以律己,就是要心存敬畏、手握戒尺,慎独慎微、勤于自省,遵守党纪国法,做到为政清廉。“不自重者致辱,不自畏者招祸。”作为党员干部应当保持“有所畏惧”的心态,要畏天地、畏法度、畏百姓,自觉做到遵纪守法,民主决策,科学决策,在权力面前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基层党组织就要扎实推进纠风工作长效机制建设,着力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落实各项规定禁令精神,强化执纪为民的生命力。一方面要强化惠农政策落实情况监督检查,另一方面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同时进一步加强能力作风建设。党员干部只有真正做到常修从政之德,常怀律己之心,自觉地把自己置于党组织和群众的监督之下,坚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做到慎权、慎欲、慎微、慎独,稳得住心神,抗得住诱惑,经得起考验,才能有效地防止滥用权力。

第四,扎实推进惩治机制建设,强化执纪办案的威慑力。“三严”是坚持党性的觉悟,“三实”是为官执政的追求,“三严”旨在祛歪风,“三实”志在聚正气,这一切离不开反腐体制机制的创新。有了不想腐的教育机制、不易腐的监督保障机制、不敢腐的惩戒机制,才能真正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这就需要进一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健全反腐倡廉法规制度体系。从惩戒腐败的角度讲,要严格按照“增加数量多办案,突出分量办大案,确保质量办铁案”的要求,旗帜鲜明严惩腐败。始终保持反腐败的高压态势,健全办案机制,坚持以零容忍的态度惩治腐败,进一步发挥查办案件的警示教育和治本功能。

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党员干部是改革的推动者、组织者,只有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不断扎紧制度的笼子,才能提高管党治党水平。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只有恪守“三严三实”,才能真正实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才能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坚强政治保证,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就全面深化改革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讲话,蕴含崇高使命意识,彰显真挚为民情怀,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立意高远、内涵丰富,为引领时代发展吹响了进军号角,对于我们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改革开放的内在规律、正确方向和重点任务,努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

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定信心、把握方向。

习近平同志指出,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现在改革到了一个新的重要关头,推进改革的复杂程度、敏感程度、关注程度,一点也不亚于30多年前。从某种意义上说,当前矛盾问题更加突出、利益关系更加复杂、改革任务更加繁重。虽然我们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开创了新局面,但现在又到了一个紧要关头,是一个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历史新起点。

坚定信心,闯劲要足、韧劲要强。冲破桎梏、革除积弊,离不开攻坚克难的信心;触动利益、较真碰硬,离不开自我革新的勇气。相对于30多年前,当前改革难题更多、要求更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披荆斩棘的决心、迎难而上的勇气和永不言退的坚持,在改革中就会束手无策、寸步难行。应深刻把握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深入分析改革中存在的优势和不足、利益和矛盾,反复研究论证、大胆探索创新,既要有十足的闯劲,又要有强大的韧劲,不可迟疑,不可退缩,以“壮士断腕”的坚定决心和巨大勇气,朝着改革目标勇往直前。

把握方向,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坚持什么样的方向,决定着改革的性质和成败。回顾30多年的历程,改革之所以能够顺利推进并取得历史性成就,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党始终坚持正确的方向和立场,排除各种干扰,确保改革不变质、不走样。习近平同志强调,“中国是一个大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_性错误。”这里所说的_性错误,就是指根本性、方向性错误。当前,各种矛盾相互交织,各种诉求相互碰撞,各种力量竞相发声。面对复杂的形势和严峻的考验,我们既要有冒的勇气、闯的劲头,更要有战略定力和底线思维,走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牢牢把握深化改革的主动权。

勇于突破,起点要高、落点要实。当前,新旧体制转换的过程远未结束,尤其是体制障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这是难啃的“硬骨头”。实践告诉我们,改革过程中的问题只能用改革的办法来解决。矛盾和问题解决得如何,直接影响改革开放进程。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矛盾、新问题,我们既要冷静思考,防止急躁冒进出现错误;又要敢于面对,防止瞻前顾后贻误时机。应牢牢把握解放思想这一法宝,冲破因循守旧的“大山”,突破思维定势的“峡谷”,以新一轮思想大解放推动新一轮大发展。在改革的过程中,坚持高起点搞好顶层设计,为革除弊端、锐意创新打开通道。同时,将改革的总体构想、过硬举措落到实处,力求精准制导、落地开花。

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事关党的前途命运和事业的兴衰成败,事关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全面深化改革是党领导下进行的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__指出,“我们的改革开放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无论改什么、改到哪一步,坚持党对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不能变,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不能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不能变”。这既是对改革开放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是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遵循的政治要求。推进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贯穿其中,切实把准政治方向,恪守政治原则,站稳政治立场,提高政治能力,确保全面深化改革这艘航船沿着正确航向破浪前行。

一、必须牢牢把握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

政治方向任何时候都是根本性的大问题。坚持什么样的改革方向,决定着改革的性质和最终成败。__强调,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正确方向,沿着正确道路推进。在方向问题上,我们头脑必须十分清醒。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种思潮相互激荡,各种力量竞相发声,开出各式各样“改革药方”,甚至有敌对势力和别有用心的人把改革定义为往西方政治制度的方向改,否则就是不改革。对此,我们必须高度清醒,坚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出发,牢牢把握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在众说纷纭中坚定改革定力,该改的、能改的坚决改,不该改的、不能改的坚决不改。

要强化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指引。这个方向,“就是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而不是对社会主义制度改弦易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在既定方向上继续前进,无论改什么、怎么改,都要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把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一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决不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

要把牢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一次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定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__强调,“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前半程已经走过了,前半程我们的主要历史任务是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改革后半程,我们的主要历史任务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扭住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个关键,着眼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永葆党和国家生命力,既改革不适应实践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又不断构建新的体制机制,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明确了改革目标,就明确了什么能改、什么不能改。改什么、怎么改必须以是否符合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为根本尺度。

二、必须始终恪守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政治原则。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__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实践证明,加强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是党的十九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的根本政治保证。进入新时代,改革将进一步触及深层次利益格局的调整和制度体系的变革,改革的复杂性、敏感性、艰巨性更加突出。这就要求坚持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在这个重大原则问题上必须始终保持高度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要把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作为最高政治原则。“两个维护”是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首要原则。必须把“两个维护”体现在改革谋划上、落实在改革行动中,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党中央改革决策部署,做到不打任何折扣,不耍任何小聪明,不搞任何小动作。做到“两个维护”、实现党的坚强领导,关键要靠科学有效的制度机制来保证。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建立健全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工作机制,强化党组织在同级组织中的领导地位,健全落实各级党委(党组)议事决策规则和工作运行机制,着力解决一些基层党组织弱化虚化边缘化等问题,从组织上、制度上、程序上保证把党的政治领导落到实处。

要勇于推进党的自我革命。革命者必先自我革命。改革开放任务越重,越要加强和改进党的自身建设;在进行社会革命的同时不断进行自我革命,是我们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关键所在。在新时代把党的自我革命推向深入,必须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深化党的建设领域各项改革,推动党的组织制度、干部人事制度、基层组织建设制度、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纪检监察体制改革齐头并进,在革故鼎新、守正创新中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增强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提高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三、必须坚决站稳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__深刻指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也是改革开放的初心和使命”。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切实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一根本问题,让人民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要坚持改革为了人民。推进任何一项重大改革,都要站在人民立场上把握和处理好涉及改革的重大问题,都要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改革思路、制定改革举措。改革必须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聚焦人民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聚焦人民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环境等方面的难题,坚持人民群众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抓住什么、推进什么,做到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

要坚持改革依靠人民。改革开放之所以得到广大人民群众衷心拥护和积极参与,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改革开放事业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没有人民支持和参与,任何改革都不可能取得成功。我们必须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群众在实践活动中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充分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创造力,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我们就一定能在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

要坚持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始终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把全面深化改革取得的成效充分体现在确保人民依法享有广泛充分、真实具体、有效管用的民生权利上,体现在让人民共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发展成果上。改革发展搞得成功不成功,最终的判断标准是人民是否共同享受到了改革发展成果。要坚持由人民群众评判,经常看一看改革工作是不是按照群众的要求在展开,改革成效群众到底认不认可、满不满意,使改革始终体现群众意愿,得到群众拥护。

四、必须提高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政治能力。

改革任务越是繁重艰巨,政治的弦越要绷得紧一些、再紧一些。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组织者、推动者、参与者,必须把政治能力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加强政治历练,增长政治才干,积累政治经验,使自己的政治能力与承担的改革任务相匹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容丰富、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改革思想,既讲改革是什么、怎么看,又讲改革怎么办、怎么干,为党员干部提高政治能力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掌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树立与全面深化改革相适应的政治站位、担当精神和能力本领,做到既政治过硬又本领高强。

要提高从政治上看问题的思维能力。高度决定视野,格局决定水平。全面深化改革要考量、兼顾的因素很多,对工作分寸的把握要求也很高,需要党员领导干部有政治家的思维和视野,善于从政治上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善于从政治上谋划、部署和推动工作,不断增强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努力提高驾驭改革全局能力、把握改革规律能力、统筹推进改革能力、深化改革创新能力、坚持依法办事能力、有效防范化解改革风险能力,做到分析研判改革形势考虑政治因素,制定出台改革措施注重政治影响,部署推进改革工作贯穿政治要求,解决处理改革问题体现政治效果。

要掌握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方法。改革方法决定改革的质量和效率。我们要突出问题导向推进改革,哪里矛盾和问题最突出,哪个疙瘩最难解,就重点抓哪项改革,确保拿出的改革方案符合客观实际、提出的改革措施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坚持改革顶层设计与鼓励基层探索有机结合,更加重视发挥地方、基层、群众首创精神,发挥好试点对全局性改革的示范、突破、带动作用。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既抓改革方案协同,也抓改革落实协同,更抓改革效果协同,推动有条件的领域和地方开展改革系统集成试点,提高改革整体效益。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坚持把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统一起来,以改革办法解决发展稳定中的问题,在保持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

要增强抓改革落实的能力本领。__强调,“改革争在朝夕,落实难在方寸”,“改革是一场革命,必须有坚忍不拔的毅力,以真抓促落实、以实干求实效”。我们要大力弘扬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精神,做到理解改革要实,谋划改革要实,落实改革要实,切实把改革重点放到解决实际问题上来。要遵循改革规律和特点,建立健全全过程、高效率、可核实的改革落实机制,推动改革落地见效。督察是抓落实的重要手段,要扎实抓好改革督察,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既要督任务、督进度、督成效,也要察认识、察责任、察作风,确保改革方向不偏离、改革任务不落空,使改革精准对接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

刚才我们共同学习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精神和_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__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精神,按照召开的要求,我谈一下学习的体会。回顾__年的改革,讲话中不仅深刻的总结了改革开放__年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也展现了改革开放__年以来波澜壮阔的画面,还展示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的信心和决心,在总结经验的同时,还要坚定不移的走下去。

一是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是坚持党的领导。改革开放__年来,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大胆的尝试,闯出了一片天地,探索出了一条前无古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给我们深刻的思考就是坚持改革开放就是毫不动摇的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只有党才能带领人民群众谋幸福,只有党才能为民族谋复兴。

二是理解_书记讲话的核心意义。吃透_书记总结讲话的精神实质,关键在于把总结改革开放宝贵的经验同解决现实矛盾和问题结合起来,如何才能把讲话精神同实践相结合起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伟大的梦想,不是等来的,喊来的,而是拼出来的”,关键在于实践,无论我们从事哪个岗位,我们都是改革的一份子,只要不断的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立足本职工作,把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真抓实干,埋头苦干,才能使党的决策落地生根,使党的事业开花结果。结合集团实际,特别是2017年在新班子带领之下,面对集团困境大胆的改革,铝后的整体改革,包括企业的转型,也是符合文件的要求,也是集团这几年的改革,也不是盲目的前进,而是有依据的,有政策的,有方向的,也是国家有号召的。

三是在参与改革中发挥党员的作用。比认识更重要的是决心,比方法更关键的是担当,党的改革开放的主导者、推动者和实践者,每名党员干部都要以推进改革为己任,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接最烫手的山芋,把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转化为具体的工作思路和举措,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把学习成果体现在工作的成效上,拿出实实在在的行动,做改革的排头兵,做改革的先行者,把改革抓在手上,落在实处,办出成效。霍煤集团在1号煤矿办理的过程中,克服了种种压力,体现了霍煤人在紧迫性上有大局意识,能够为霍煤集团出力,虽然个人的思想在办理的过程中有点小波动,但整体工作做的还是非常好。

如何全面深化改革心得体会

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推动国家发展的重要力量。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我们需要不断深化改革。但如何全面深化改革呢?通过亲身参与改革实践,我深深地体会到了一些重要经验和启示。

首先,深化改革要坚持问题导向。改革的目的是解决社会问题,推动社会发展。因此,在深化改革过程中,要善于发现问题,准确把握问题的本质,并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同时,还要注重从基层一线听取意见,了解民众需求。只有将问题摆在首位,才能推动改革更好地向前发展。

其次,全面深化改革还需要不断创新思维方式。改革永远是一个不断前进、不断试错的过程。在深化改革中,我们要打破传统思维的束缚,勇于尝试新的方法和新的机制。同时,要鼓励创新精神,培养积极的创新文化。只有保持创新思维的活力,才能推动改革向更广大的领域深入。

第三,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形成共识。改革事关全局,事关国家和民众的发展利益。因此,在深化改革过程中,要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形成共识。尤其是在涉及重大改革的问题上,要注重民主决策,充分听取不同方面的声音,确保改革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只有形成共识,才能凝聚改革的共同力量,推动改革向前迈进。

第四,全面深化改革还需要加强制度建设。制度是改革的保障,是改革的基石。在深化改革中,我们要突破体制机制的僵化,优化管理体制,提高管理效能。同时,还要加强监管,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保障改革的顺利进行。只有加强制度建设,才能为改革提供坚实的法治基础。

第五,深化改革要以人民为中心。改革的最终目标是更好地满足民众的需求,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因此,在深化改革过程中,要真正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要加强社会保障,保障人民的基本权益;要加强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为人民提供更优质的生活条件。只有关注民生,才能真正推动改革进程。

总而言之,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坚持问题导向,不断创新思维方式,形成共识,加强制度建设,以人民为中心。只有在这些方面做出努力,才能真正推动改革实现更好更快发展。通过实际参与改革实践,我深刻地体会到了这些经验和启示,相信在全社会的努力下,我们一定能够迎来全面深化改革的美好未来。

如何全面深化改革心得体会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也是推动国家繁荣的重要手段。全面深化改革既是我国现阶段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为了更好地探索改革发展的途径和方法,我在长期工作实践中,总结了一些心得体会。本文将就如何全面深化改革这一主题展开讨论,探讨可行的路径。

首先,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改革的根本任务是解决人民群众的最关切、最现实的问题,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因此,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中,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只有从人民的实际需求出发,才能找到最切实可行的改革举措,解决人民的实际问题。

其次,全面深化改革要注重市场化、法治化的改革路径。市场化是推动经济发展、提高效率的重要手段,法治化是保障公平、正义的重要保障。全面深化改革要善于运用市场化、法治化的手段,通过放宽市场准入、促进竞争等措施,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和创造力。同时,要加强法治建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法治保障的能力。只有在市场的引导和法治的保障下,改革才能够有序进行,取得实效。

第三,全面深化改革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作为改革的主体,政府既是引领者,又是推动者。在改革中,政府要积极主动地发挥作用,做好宏观调控,为改革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同时,政府还要加强服务意识,做好改革的组织、协调和推动工作。只有政府充分发挥作用,才能够保障改革事业的顺利推进,取得更好的成效。

第四,全面深化改革要注重开放合作的思路。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力量共同推动。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我们要积极借鉴并吸收国内外先进的经验和做法,加强与国际社会的交流合作。只有在开放合作的理念下,才能够汇聚更多的智慧和力量,实现改革的更好效果。

最后,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问题导向的原则。改革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必须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出发点,找准改革的重点和方向。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我们要深入调研,摸清底数,找出症结所在,因问题而改革,因改革而解决问题。只有以问题为导向,改革才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真正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

总之,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中,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注重市场化、法治化的改革路径,发挥政府的作用,注重开放合作,坚持问题导向的原则。只有在这些基本原则的指导下,才能够更好地推动改革事业的发展,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目标。相信在党的领导下,我国的改革事业一定能够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全面坚持深化改革心得体会

改革是中国发展的动力之一。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等多个领域取得了巨大进展。在新时代,改革仍然是推进中国现代化的重要力量。全面坚持深化改革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至关重要。本文将从道路、思路、措施、成果和展望五个方面,谈谈我对全面坚持深化改革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道路。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改革的根本路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我们的办事准则。道路决定了我们的前进方向,也描绘了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新中国。

第三段:思路。

思路决定了我们的方法和途径。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就要坚持权力清单制度、市场化、法治化、激励约束相统一等四个方面的思路。权力清单制度使政府行为规范化、透明化;市场化推动经济更好地优化配置资源;法治化保障人民权利和公平正义;激励约束相统一则使各方面的力量相互协调、有序运行。

第四段:措施。

措施和行动才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我国在改革方面采取了多项措施,包括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加强生态环保工作,实行公共服务均等化等。这些措施使我们的国家更加开放、包容、繁荣,为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

第五段:成果和展望。

多年来我国的改革成就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已经打掉了一系列“四难企业”,许多国企也实现了转型升级。贫困人口、失业人员和受灾人员的权益得到了更好的保障,环境的治理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未来,我们仍需要一如既往地坚持深化改革,特别是在政治体制、文化领域等方面进行更加全面、更加深化的改革。相信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推动下,我们的国家将会迎来更为美好的未来。

结尾:

全面坚持深化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也是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将继续积极践行改革开放的思想,继续为中国的发展贡献我的力量。

全面深化改革发展心得体会

九大报告最主要的关键词就是改革,通过全面深化改革,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推动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秉承十九大报告精神,在总结20xx年经济工作成绩和研判当前经济形势的基础上,以新发展理念为主要内容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指导,对20xx年经济工作和改革重点进行了具体部署。其中,四个领域将成为20xx年全面深化改革的突破口,也是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的坚实支撑。

第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首要任务,其一要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步伐。20xx年,我国实体经济发展将从发展数量和效益提高向发展质量和效率提升转变,更注重质量提升和惠及民生,引领消费升级;推进制造业提质增效,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支柱产业将逐步由传统产业转向高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其二要推动“三去一降一补”持续取得实质性进展。20xx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要“取得实质性进展”,说明中央已经认识到当前“三去一降一补”工作的主要问题,不是简单的关停并转和降低杠杆率,是要符合经济转型的方向和人民消费升级的需求。未来需要进一步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向质量提升、绿色低碳、服务优化、品牌高端等方面发展。

第三,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根本是防控金融风险,服务于实体经济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形成金融和实体经济、金融和房地产、金融体系内部的良性循环。其中,加强金融监管协调、加快金融法治建设和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是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三个重要支撑。在加强金融监管协调方面,在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的统筹协调下,着力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加快完善金融监管体系;在加快金融法治建设方面,打击违法违规金融活动,加强薄弱环节监管制度建设;在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方面,近期以来,银监会针对银行业对外开放、商业银行股权管理、外资持股比例限制等方面出台了相关政策和征求意见稿。要推动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优化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和股权结构,规范金融市场主体发展。

第三,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十九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更高更深远的战略地位,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污染防治是本次会议部署的三大重点攻坚战之一,并明确从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调整能源结构、调整运输结构等方面入手,最终实现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的总体目标。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需要构建法治化建设、市场化运营、社会化参与、国际化合作的环境治理体系。一是要加快环境立法。我国虽已陆续颁布“大气十条”“水十条”“土十条”,但环保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完善,立法的质量和法规的执行监督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二是要确立市场化机制。市场化机制是解决我国环保投入不足、投资效益不高、环境污染加剧难题的有效途径。作为环境外部效应内部化的重要手段,企业排放许可、排污权交易是较为适合我国采用的环保市场化方式。同时还需要加快发展绿色金融,发挥金融的引导、约束和杠杆功能。三是要推动全社会参与。发挥社会组织的监管和服务作用,推动产业和企业绿色低碳发展,倡导居民采用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四是要深化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引导并推动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

第四,加快建设房地产基础性制度和长效机制。底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建立符合国情、适应市场规律的房地产基础性制度和长效机制”,十九大报告和20xx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的定位。今年以来,我国不断加大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力度,以租购同权为特色的房屋租赁市场改革,给目前的房地产市场调控带来了一些新的思路。但根本问题还是没有解决,根深蒂固的安居乐业的观念,使得租房仍不能成为大多数人的第一选择,而且真正在一二线热点城市推开租购同权,如果没有户籍制度、教育、医疗资源分配的配套改革,还是举步维艰。针对以上问题,本次会议也出台了相关配套措施,通过发展长期租赁、支持专业化、机构化住房租赁企业发展,来保护租赁利益相关方合法权益。加快建设房地产基础性制度和长效机制,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立足点,以土地、住房的供给端改革,税收、信贷的配套政策改革,以及养老、医疗、教育等资源分配改革为着力点。同时继续坚持分类调控,央地差异化调控,因城因地施策,保持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具体而言,一二线热点城市,去库存要与城镇居民消费升级的需求相适应,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合理控制信贷投放。三四线城市,要重点加快城市对农村转移人口的包容和融合,在就业、医疗、教育、住房方面提供与城市居民平等的公共服务和权益,有序缓解库存压力过大的问题。

全面坚持深化改革心得体会

首先,我认为全面坚持深化改革是当代中国不断发展的重要源动力。改革是走向强国的必经之路,在过去的几十年间,我们国家经历了从“改革开放”到“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不断推动我们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等各个领域的进步和发展。我们要认识到深化改革是跨越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转变的必由之路。

其次,我们深化改革需要有一种敢于挑战、敢于尝试的勇气和决心。改革固然不易,但伴随这困难也含有机会和挑战,对于改革来说,我们不能害怕失败,我们需要打破固有的思维和创新。同样,对于改革实施中的问题来说,我们需要耐心和信心,以达到最终改革完善的目的,让实现中国的现代化,提供新的发展动能。

第三,深化改革不仅需要全面而彻底,更要紧紧围绕着经济现代化的主线,推进体制变革和价值观念的调整。全面深化改革是我们迈向高收入国家的必经之路,这一点,是我们都很清楚的。但如果改革过程中缺乏思路的清晰,缺少目标的明确性,很难顺利打破三个难以,化三个率,我们追求经济现代化不可避免会碰皮生疼的问题。我们应紧紧围绕着经济现代化的主线,推进体制变革和价值观念的调整,这将是我们深化改革的主要方向,是推进全面深化改革首先要明确的方向。

其四,深化改革要立足法制建设,确保改革的成果能够始终符合法规和社会道德观念。我们常说,改革必须准确地把握时机,牢牢守住质量关,坚持以普惠改革来推进普惠发展。抓住机遇,改变那些不合时宜的东西;坚守质量,创造可持续的发展;面向人民,实现更好的内外融核。但深化改革不仅需要把握时机,更要根据法规和社会道德观念的适宜性来推进,养成观念的革新和修养,也是企业发展既往所未有的新课题。

最后,我们要明确全面深化改革紧跟改革时代的主题方向,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和创新人才,不断调整和完善产业结构,推进政治和社会各个领域的改革。在整个社会的层面上,我们要传承改革精神,营造改革氛围,让改革成为一种优秀的社会形态。但是,不变的是,我们必须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道路上注入更大的信心和勇气,并将之持续落实为我们共同的未来。

全面深化改革心得体会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心得体会今天,通过对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的学习,深刻认识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已经展开全面深化改革的蓝图,党中央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为进入新时代的改革果敢抉择、指引方向。科学发展需要全面深化改革,我们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坚持正确的方法论,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才能更快地由“经济大国”迈向“经济强国”,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

今天学习的内容主要包括了三点:

一、把握决定主题,深刻领会改革理论和政策一系列新的重大突破;

三、

深刻理解和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首先,把握决定主题,深刻领会改革理论和政策的过程中出新了一系列新的重大突破,如敢于动利益,敢于直面问题,敢于动关系等。在以前的社会发展过程中,是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而改革的目的是让多数甚至全体民众共同富裕共同享有改革成果。所以,在改革的过程中就要敢于动既得利益,只有这样才能使改革的目的深入人心,才能使百姓全力支持改革。敢于动关系就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改革司法体制和运行机制、健全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加快互联网管理领导体制、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健全国家自然资源管理体制和完善自然资源监管机制、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在这次改革中,对于关系问题最重要的就是市场将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起决定性作用。

其次,深刻理解和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改革开放对于我们中国社会来说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它是我们中国的面貌彻底改变,人民的生活条件、医疗条件、就业条件等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我们同样也面临着一些难题,如进一步发展的难题以及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阶段的难题。这就要求我们把握时代背景,要紧紧抓住发展的内外部的机遇与挑战,继续深化改革。

程中所强调的,改革是目的,发展是动力,稳定是前提,多年来的实践表明,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关系处理得当,就能总揽全局,保证经济社会的顺利发展,处理不当就会吃苦头,付出代价,所以这三者的关系也是值得我们重视的。所谓三性方法: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改革不是某个领域某个方面的单项改革,而是一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工程。改革只有循序推进才能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才能促进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的根本转变,才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推进改革应从系统性、整体性与协同性着手,实现三维度有机结合,才能更好的深化改革。

引领时代发展的进军号角——深入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就全面深化改革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讲话,蕴含崇高使命意识,彰显真挚为民情怀,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立意高远、内涵丰富,为引领时代发展吹响了进军号角,对于我们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改革开放的内在规律、正确方向和重点任务,努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

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定信心、把握方向。

习近平同志指出,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现在改革到了一个新的重要关头,推进改革的复杂程度、敏感程度、关注程度,一点也不亚于30多年前。从某种意义上说,当前矛盾问题更加突出、利益关系更加复杂、改革任务更加繁重。虽然我们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开创了新局面,但现在又到了一个紧要关头,是一个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历史新起点。

中就会束手无策、寸步难行。应深刻把握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深入分析改革中存在的优势和不足、利益和矛盾,反复研究论证、大胆探索创新,既要有十足的闯劲,又要有强大的韧劲,不可迟疑,不可退缩,以“壮士断腕”的坚定决心和巨大勇气,朝着改革目标勇往直前。把握方向,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坚持什么样的方向,决定着改革的性质和成败。回顾30多年的历程,改革之所以能够顺利推进并取得历史性成就,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党始终坚持正确的方向和立场,排除各种干扰,确保改革不变质、不走样。习近平同志强调,“中国是一个大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这里所说的颠覆性错误,就是指根本性、方向性错误。当前,各种矛盾相互交织,各种诉求相互碰撞,各种力量竞相发声。面对复杂的形势和严峻的考验,我们既要有冒的勇气、闯的劲头,更要有战略定力和底线思维,走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牢牢把握深化改革的主动权。

程中,坚持高起点搞好顶层设计,为革除弊端、锐意创新打开通道。同时,将改革的总体构想、过硬举措落到实处,力求精准制导、落地开花。

改革开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统筹谋划、协同推进。

习近平同志强调,改革开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全面改革,在各项改革协同配合中推进。这既是对过去经验的科学。

总结。

又是对现实挑战的深刻认识。在改革实践中“单兵突进”很难形成“合围之势”往往是“按下葫芦浮起瓢”旧的问题没有解决新的问题又会暴露。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目的就是要避免改革“碎片化”把握改革的整体性运用系统思维统筹谋划、协同推进。

明确改革的目标。把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确定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抓住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根本问题。我们应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以发展的眼光、联系的观点、系统的思维来认识和把握改革的目标。当前的改革不是某个领域、某个方面的改革,而是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的全方位、立体化改革,目的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高我们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把各方面制度优势转化为治国理政的效能。

放的生动实践和伟大成就表明,经济体制改革始终是改革的重点,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它的进度决定着整个改革的进度,它的成败决定着整个改革的成败。只有牵住经济体制改革这个“牛鼻子”,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全面深化改革,才能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抓住改革的核心。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从过去的“基础性作用”到现在的“决定性作用”,我们对政府和市场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中,政府是经济管理和调控的主体,市场是配置各类经济资源的主体。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就是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激发市场活力、完善市场体系、健全市场规则,让“看不见的手”充分施展,让“看得见的手”真正有效。

形成改革的合力。改革没有大多数人的支持,就很难顺利推进。相比过去,全面深化改革面临许多新问题、新挑战。改什么、怎么改,不同的人、不同的社会群ti有不同的见解和主张。这就需要把最大公约数找出来,最大限度地求同存异,在深化改革问题上形成聚焦。应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通过民主听证、民主恳谈、民主讨论等方式凝聚共识,消除群ti隔膜,清除沟通障碍,不断聚合全面深化改革的正能量。

改革开放是一个渐进过程,必须尊重规律、开拓前进。

习近平同志强调,改革开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繁重的事业,必须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干下去。推进改革开放既需要政治勇气和担当,也需要政治智慧和谋略,需要从纷繁复杂的事物表象中把准改革脉搏、把握内在规律,特别是要处理好全面深化改革实践中的几个关系。

得体会。

引领时代发展的进军号角——深入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就全面深化改革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讲话,蕴含崇高使命意识,彰显真挚为民情怀,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立意高远、内涵丰富,为引领时代发展吹响了进军号角,对于我们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改革开放的内在规律、正确方向和重点任务,努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

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定信心、把握方向。

习近平同志指出,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现在改革到了一个新的重要关头,推进改革的复杂程度、敏感程度、关注程度,一点也不亚于30多年前。从某种意义上说,当前矛盾问题更加突出、利益关系更加复杂、改革任务更加繁重。虽然我们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开创了新局面,但现在又到了一个紧要关头,是一个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历史新起点。

中就会束手无策、寸步难行。应深刻把握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深入分析改革中存在的优势和不足、利益和矛盾,反复研究论证、大胆探索创新,既要有十足的闯劲,又要有强大的韧劲,不可迟疑,不可退缩,以“壮士断腕”的坚定决心和巨大勇气,朝着改革目标勇往直前。把握方向,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坚持什么样的方向,决定着改革的性质和成败。回顾30多年的历程,改革之所以能够顺利推进并取得历史性成就,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党始终坚持正确的方向和立场,排除各种干扰,确保改革不变质、不走样。习近平同志强调,“中国是一个大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这里所说的颠覆性错误,就是指根本性、方向性错误。当前,各种矛盾相互交织,各种诉求相互碰撞,各种力量竞相发声。面对复杂的形势和严峻的考验,我们既要有冒的勇气、闯的劲头,更要有战略定力和底线思维,走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牢牢把握深化改革的主动权。

程中,坚持高起点搞好顶层设计,为革除弊端、锐意创新打开通道。同时,将改革的总体构想、过硬举措落到实处,力求精准制导、落地开花。

改革开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统筹谋划、协同推进。

习近平同志强调,改革开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全面改革,在各项改革协同配合中推进。这既是对过去经验的科学总结,又是对现实挑战的深刻认识。在改革实践中,“单兵突进”很难形成“合围之势”,往往是“按下葫芦浮起瓢”,旧的问题没有解决,新的问题又会暴露。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目的就是要避免改革“碎片化”,把握改革的整体性,运用系统思维,统筹谋划、协同推进。

明确改革的目标。把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确定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抓住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根本问题。我们应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以发展的眼光、联系的观点、系统的思维来认识和把握改革的目标。当前的改革不是某个领域、某个方面的改革,而是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的全方位、立体化改革,目的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高我们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把各方面制度优势转化为治国理政的效能。

放的生动实践和伟大成就表明,经济体制改革始终是改革的重点,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它的进度决定着整个改革的进度,它的成败决定着整个改革的成败。只有牵住经济体制改革这个“牛鼻子”,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全面深化改革,才能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抓住改革的核心。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从过去的“基础性作用”到现在的“决定性作用”,我们对政府和市场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中,政府是经济管理和调控的主体,市场是配置各类经济资源的主体。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就是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激发市场活力、完善市场体系、健全市场规则,让“看不见的手”充分施展,让“看得见的手”真正有效。

形成改革的合力。改革没有大多数人的支持,就很难顺利推进。相比过去,全面深化改革面临许多新问题、新挑战。改什么、怎么改,不同的人、不同的社会群ti有不同的见解和主张。这就需要把最大公约数找出来,最大限度地求同存异,在深化改革问题上形成聚焦。应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通过民主听证、民主恳谈、民主讨论等方式凝聚共识,消除群ti隔膜,清除沟通障碍,不断聚合全面深化改革的正能量。

改革开放是一个渐进过程,必须尊重规律、开拓前进。

习近平同志强调,改革开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繁重的事业,必须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干下去。推进改革开放既需要政治勇气和担当,也需要政治智慧和谋略,需要从纷繁复杂的事物表象中把准改革脉搏、把握内在规律,特别是要处理好全面深化改革实践中的几个关系。

2013年11月9日—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十八届三中全会,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看完整个三中全会的公告以后,深刻感受到了此次全会内容的精神,令人鼓舞,感觉到国家的改革站在一个新的历史高度,而且表现出空前的勇气和决心。一个方面是我们推动改革的条件,在不断准备和成熟。一是来自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历史实践当中带给我们的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另外一个方面,经济社会取得巨大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条件逐步准备和成熟。全会公报里非常受鼓舞的是,改革的总体目标很清晰的提出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很多基本特点,现在进一步清晰的浮出水面。这也为我们更好的处理改革、稳定、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指出更明确的方向。这也是新一代改革者的光荣使命。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了“六个围绕”,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十八大三中全会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

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努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带领下,发展成果将更多更公平的惠及全体人民。

2013年12月13日。

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也是实现“十二五”规划建设目标的重要一年。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部署中,十八届四中全会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实现国家治理法治化为主题。十八届四中全会贯彻了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实质,运用依法治国的理念和方式,进一步开创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局面。

国。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则把依法治国提升到了新的高度,鲜明地提出“建设法治中国”,并且把“法治中国”归结为“三个依法、三个法治”,即“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认识高度。尽管中国提出法治化和依法治国方略已有30多年的时间了,但是,从党员干部到普通公民,养成法治的精神素质、思维理念和行为习惯,自觉遵守法律、按照法律规定办事的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尤其是现在要全面深化改革,这个问题更突出了。在一些地方和基层,干部法律知识不多、法治观念淡薄,甚至轻视法律,出现违法的事还甚多。“什么法不法的,先干起来再说”,这样的草莽式人物还不少。应该说,这就是即将召开的四中全会要专门讨论和出台依法治国相关决定的深刻背景和重大意义所在。

进入全面深化改革新阶段,必须树立依法治国的至高无上的理念。三中全会以来,习近平非常强调法治问题。他明确指出,“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在整个改革过程中,都要高度重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发挥法治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加强对相关立法工作的协调,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就改革和法治的二者关系而言,孰重孰轻、谁主谁从,现在已一清二楚。依法治国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方略,改革要于法有据,任何个人或组织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都要遵守宪法和法律,都必须自觉地把法治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断不可随意逾越。

有人认为,改革要于法有据,依法治国让党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显然有损于党的伟大的、光辉的形象。此说谬矣。必须看到,宪法和法律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制定的,它是神圣的、不可侵犯的。中国共产党遵守自己和人民制定出来的宪法和法律,这有什么丢脸的呢?正因为这样,中国共产党才一再申明,党也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党没有任何“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相反,如果以为党是伟大的、光辉的,就可以不“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就可以享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就可以出尔反尔地带头任意破坏自己领导制定的宪法和法律,那么,党真的就一点也不伟大、光辉了,而变成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熟知的那种反复无常、毫无诚信的小人了。“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在当今时代,只有强调依法治国的法治精神、法治意识、法治思维,使党的各级干部和党员牢固树立法治理念并自觉地加以实践,才能真正体现党的伟大和光辉。

当代中国的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在法治精神、法治思维的指引下,运用法治的方式推进。具体地说,党和政府出台的每一项改革措施,都必须纳入法治的轨道,寻求法律的根据,寻求立法的程序,寻求法律解决的方法。一言以蔽之,只有通过依法治国,才能更好地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实行重新构建。因此,有人认为,法律的条条框框阻挡和延缓了改革,是改革的“绊脚石”、“铁镣铐”;有的人甚至说,“改革要上路,法律先让路”,“不突破法律,就没有创新”,主张改革不能受制于法律和法治,而必须突破法律和法治。有人甚至举出现实生活中的诸多例子,说明我们的改革就是一个违法式的改革,像孙悟空大闹天宫,和尚打伞无发(法)无天那样。比如,当年安徽凤阳小岗村的农民搞“大包干”,就是冒着生命危险才闯出了中国农村改革之路,带来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建立。还有改革开放的前沿深圳,就是冲破旧的思想观念和法律制度的束缚,“杀出一条血路”,从而开创发展了改革新局面。据此说明,改革的起步与推行,不可能等到事先建立了有利于改革的法律制度,新的法律制度的建立恰恰需要改革予以推动。

以上所举的例子,只能说明当时中国处于改革的第一阶段。在改革的第一阶段上,总体说国家尚处于人治时代,没有什么法律可言,有法律的话,大部分也是旧法,起阻碍作用、不能用。所以,邓小平强调要通过改革赶快补上法律缺口的课,通过改革实践,大量立法,建立健全我们的法律制度,解决“有法可依”的问题,由人治进入法治。但是时至今日,中国进入了改革的第二阶段,即全面深化改革阶段。到2010年底时,中国已制定现行有效法律236件、行政法规690多件、地方性法规8600多件,已经形成了以宪法为统领,以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等多个法律部门的法律为主干,由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多个层次的法律规范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现在,国家总体上已进入了法治时代,“有法可依”的问题已经解决,必须解决的则是“有法必依”的问题。改革创新发展的各项工作,基本上也都有了法律的依据,这就是习近平讲“改革要于法有据”的深刻含义。因此,如果说过去是“先改革、后立法,以改革推进法治”;那么现在应该是“先立法、后改革,以法治推进改革”。在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之后,我们要告别“改革推进法治”,走向“法治推进改革”,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有人觉得,运用依法治国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虽然好,但改革事事都要找法律依据,都要立法,岂不耗费时间,耽误了改革怎么办?中国有一些老话说得好,“磨刀不误砍柴工”,“欲速则不达”。违法行事,表面上速度快,但是后遗症严重,成本太高,后果更不堪设想。按法治改革,可能时间拖延一些,但不会出现失误,不会折腾,因而会更快些,更顺畅些。有人觉得,运用依法治国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虽然好,但如果改革的法律依据找不到怎么办?首先,如上所述,现在法律体系已经建立形成,改革的法律依据基本都能找到。其次,改革要于法有据,是在大的法律框架下、范围内,寻求相适用的法律依据,而不能与现有的法律相冲突。再次,实在找不到的,当然就要走先行立法的程序,待到法律通过了,才能实施改革措施。

全面深化改革心得体会

引领时代发展的进军号角——深入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就全面深化改革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讲话,蕴含崇高使命意识,彰显真挚为民情怀,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立意高远、内涵丰富,为引领时代发展吹响了进军号角,对于我们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改革开放的内在规律、正确方向和重点任务,努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

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定信心、把握方向。

习近平同志指出,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现在改革到了一个新的重要关头,推进改革的复杂程度、敏感程度、关注程度,一点也不亚于30多年前。从某种意义上说,当前矛盾问题更加突出、利益关系更加复杂、改革任务更加繁重。虽然我们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开创了新局面,但现在又到了一个紧要关头,是一个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历史新起点。

坚定信心,闯劲要足、韧劲要强。冲破桎梏、革除积弊,离不开攻坚克难的信心;触动利益、较真碰硬,离不开自我革新的勇气。相对于30多年前,当前改革难题更多、要求更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披荆斩棘的决心、迎难而上的勇气和永不言退的坚持,在改革中就会束手无策、寸步难行。应深刻把握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深入分析改革中存在的优势和不足、利益和矛盾,反复研究论证、大胆探索创新,既要有十足的闯劲,又要有强大的韧劲,不可迟疑,不可退缩,以“壮士断腕”的坚定决心和巨大勇气,朝着改革目标勇往直前。把握方向,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坚持什么样的方向,决定着改革的性质和成败。回顾30多年的历程,改革之所以能够顺利推进并取得历史性成就,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党始终坚持正确的方向和立场,排除各种干扰,确保改革不变质、不走样。习近平同志强调,“中国是一个大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这里所说的颠覆性错误,就是指根本性、方向性错误。当前,各种矛盾相互交织,各种诉求相互碰撞,各种力量竞相发声。面对复杂的形势和严峻的考验,我们既要有冒的勇气、闯的劲头,更要有战略定力和底线思维,走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牢牢把握深化改革的主动权。

程中,坚持高起点搞好顶层设计,为革除弊端、锐意创新打开通道。同时,将改革的总体构想、过硬举措落到实处,力求精准制导、落地开花。

改革开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统筹谋划、协同推进。

习近平同志强调,改革开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全面改革,在各项改革协同配合中推进。这既是对过去经验的科学总结,又是对现实挑战的深刻认识。在改革实践中,“单兵突进”很难形成“合围之势”,往往是“按下葫芦浮起瓢”,旧的问题没有解决,新的问题又会暴露。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目的就是要避免改革“碎片化”,把握改革的整体性,运用系统思维,统筹谋划、协同推进。

明确改革的目标。把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确定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抓住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根本问题。我们应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以发展的眼光、联系的观点、系统的思维来认识和把握改革的目标。当前的改革不是某个领域、某个方面的改革,而是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的全方位、立体化改革,目的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高我们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把各方面制度优势转化为治国理政的效能。

放的生动实践和伟大成就表明,经济体制改革始终是改革的重点,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它的进度决定着整个改革的进度,它的成败决定着整个改革的成败。只有牵住经济体制改革这个“牛鼻子”,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全面深化改革,才能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抓住改革的核心。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从过去的“基础性作用”到现在的“决定性作用”,我们对政府和市场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中,政府是经济管理和调控的主体,市场是配置各类经济资源的主体。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就是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激发市场活力、完善市场体系、健全市场规则,让“看不见的手”充分施展,让“看得见的手”真正有效。

形成改革的合力。改革没有大多数人的支持,就很难顺利推进。相比过去,全面深化改革面临许多新问题、新挑战。改什么、怎么改,不同的人、不同的社会群ti有不同的见解和主张。这就需要把最大公约数找出来,最大限度地求同存异,在深化改革问题上形成聚焦。应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通过民主听证、民主恳谈、民主讨论等方式凝聚共识,消除群ti隔膜,清除沟通障碍,不断聚合全面深化改革的正能量。

改革开放是一个渐进过程,必须尊重规律、开拓前进。

习近平同志强调,改革开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繁重的事业,必须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干下去。推进改革开放既需要政治勇气和担当,也需要政治智慧和谋略,需要从纷繁复杂的事物表象中把准改革脉搏、把握内在规律,特别是要处理好全面深化改革实践中的几个关系。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心得体会今天,通过对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的学习,深刻认识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已经展开全面深化改革的蓝图,党中央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为进入新时代的改革果敢抉择、指引方向。科学发展需要全面深化改革,我们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坚持正确的方法论,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才能更快地由“经济大国”迈向“经济强国”,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

今天学习的内容主要包括了三点:

一、把握决定主题,深刻领会改革理论和政策一系列新的重大突破;

三、深刻理解和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首先,把握决定主题,深刻领会改革理论和政策的过程中出新了一系列新的重大突破,如敢于动利益,敢于直面问题,敢于动关系等。在以前的社会发展过程中,是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而改革的目的是让多数甚至全体民众共同富裕共同享有改革成果。所以,在改革的过程中就要敢于动既得利益,只有这样才能使改革的目的深入人心,才能使百姓全力支持改革。敢于动关系就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改革司法体制和运行机制、健全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加快互联网管理领导体制、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健全国家自然资源管理体制和完善自然资源监管机制、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在这次改革中,对于关系问题最重要的就是市场将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起决定性作用。

其次,深刻理解和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改革开放对于我们中国社会来说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它是我们中国的面貌彻底改变,人民的生活条件、医疗条件、就业条件等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我们同样也面临着一些难题,如进一步发展的难题以及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阶段的难题。这就要求我们把握时代背景,要紧紧抓住发展的内外部的机遇与挑战,继续深化改革。

面临着中国发展的历史新阶段,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方针,要求中国继续深化改革路线,落实改革方针,从而实现中国梦。可以说,全面深化改革不仅是中国目前面临的形势所迫,更是中国梦实现的过程中,中国必经的发展之路。

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方针被提出来,除了原有的经济改革之外,全新的深化改革中体现出了这次改革的深化和全面两个重点,在进一步深化经济改革的同时,注重改革的全面性,涵盖了科技、文化、医疗保障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在这次的全面深化改革中,涵盖面积如此广泛的改革方针的提出,是为了更好的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而近年来,中国梦的提出,使我们不得不将目光聚焦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构建上。习主席认为,中国梦实际上就是实现中国伟大复兴的梦,实现中国人民共同富裕、中华民族伟大富强的道路。从这里可以看出,中国梦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梦想,是中国人伟大复兴的梦想。因此,在实现这个梦想的路上,面临着如此复杂的国际形势,中国唯一的道路就是全面深化改革。邓小平提出的改革开放为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空间,然而这对于中国梦的实现仍然有着较大的差距。中国梦是全中国人民的共同梦想,而改革开放只带领了一部分人先富裕,这与中国梦的共同特点相背离,因此,在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上,中国必须要走全面深化改革的道路,全面要求中国改革开放道路的溯及面广,要能够造福更多的中国人,要为全中国人民的小康生活而努力;深化要求中国改革力度的强大,要求中国的改革力度溯及到更多的中国人,使中国居民的生活水平显著的提高。而这,正与我们中国梦的最终要求不谋而合,是中国梦实现过程中的重要实践。

中国梦,是中国实现伟大复兴之梦,是中国人走向全民富裕的伟大决心。在中国梦的实践中,中国必须要全面深化改革,强调改革的溯及面和改革的溯及力,使中国梦真正的得以实现,实现全中国人民的富强的小康生活目标。

中共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18日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xx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引发境内外华文媒体关注。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充分调动最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事实证明,群众路线是我们取得革命胜利、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巨大成就的法宝。在全国人民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新形势下,群众路线也是实现中国梦的法宝。要想让梦想照进现实,党员干部作为实现中国梦的领路人,能否切实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对实现中国梦起着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

要实现伟大中国梦,党员干部必须身先士卒,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挑起重担子,担起重责任。在实现中国梦的光荣征程上,党员干部的表现如何,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中国梦的实现效果。现在,一部分党员干部身上出现了脱离群众的现象,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突出,奢靡之风严重,严重损害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对此,广大党员干部必须以身作则,按照xx总书记的要求,及时“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走群众路线,切实改进工作作风。最终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保证。

人人都有梦想,也有追梦的权利。梦想有更高的收入、更稳定的工作、更好的医疗条件......这些美好的梦想,需要党员干部带头实践真正的走好群众路线,切实将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为人民实现愿望创造良好的环境,让我们的“中国梦”不再是梦。

以梦为马,奔向复兴。无论你是普通群众,还是党员干部,都是梦想照进现实的动力之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努力奋斗,脚踏实地做好力所能及的事情,将个人梦想融入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的宏伟目标,同祖国与时代一起进步成长。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更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光荣。

资料来源:http:///data/xdth/。

全面深化改革发展心得体会

深化国务院机构改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举措,是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

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场深刻变革,深化国务院机构改革是其中的一项重要任务。这次国务院机构改革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要求,按照优化协同高效的原则,既立足当前也着眼长远,优化国务院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理顺职责关系。通过改革,使国务院机构设置更加符合实际、科学合理、更有效率,必将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部署的各项任务提供有力组织保障。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的状况,这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历史性变化,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面对新任务提出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盼,政府机构设置、职能配置、履职能力还存在不少问题与短板。比如,一些领域机构重叠、职责交叉、权责脱节问题比较突出;一些政府机构设置和职责划分不够科学,职责缺位和效能不高问题凸显,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基层机构设置和权力配置有待完善,组织群众、服务群众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等等。解决这些问题,最根本的是通过深化改革对体制和机构进行调整完善,形成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

转变政府职能,优化政府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是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重要任务。这次国务院机构改革,着眼于转变政府职能,坚决破除制约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体制机制弊端,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强和完善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职能,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着力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机构职能优化和调整,构建起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提高政府执行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深化国务院机构改革涉及方方面面,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抓好这项重大改革,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和集中统一领导,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策部署上来,精心组织、周密部署、抓好落实。要着力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把深化机构改革同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结合起来,进一步转变职能,提高工作效能。

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改革开放40周年。按照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改革后,国务院正部级机构减少8个,副部级机构减少7个。这次改革范围广、力度大、触及深,充分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坚定决心。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统一思想,统一行动,锐意改革,确保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顺利进行,确保完成国务院机构改革各项任务。

全面深化改革心得体会

2月10日结束的中共四川省委十届四次全会对全省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全面安排部署,可以说在春潮涌动的巴蜀大地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向8800多万四川人民发出了改革前行的动员令。这次会议共提到了改革90次,发展47次,进一步凸显了省委深化面改革、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坚强决心。为了确保改革事业的顺利进行,党的领导是核心,党员干部作用发挥是关键。

如何在全省深化改革的前行征程中发挥好党员干部的先锋队和主力军作用?笔者认为,作为党员干部理应走在全省改革的最前列,牢固树立进取、机遇、责任“三种”意识,凝聚一切可以凝聚的力量,激发一切可以激发的活力,始终勇立改革潮头,与改革同行,与发展同步,为四川改革事业添砖加瓦,献智出力。

要树立敢为人先的进取意识。当前,全省的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制约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日益凸现,改革好似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作为党员干部应牢固树立敢为天下先的进取意识,带头解放思想,以思想的解放推动工作的创新,始终围绕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在实际工作中要有敢下深水、敢涉险滩的`闯劲,积极探索改革方法、勇于尝试改革模式,敢于啃下改革中的“硬骨头”,着力破除利益藩篱,推进关键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

要树立时不我待的机遇意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四川作为西部人口大省、经济大省,在全国改革发展格局中占据重要位置。可以说,四川正面临着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成渝经济区、长江经济带、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重大机遇,机遇只会垂青有准备的人。面对发展良机,党员干部要带头树立时不我待的机遇意识,努力把机遇牢牢的抓在手上,力争改革先行一步,发展加快一拍,围绕改革的方向、目标、重点任务,有计划有重点的推进,同时要善于结合本地实际,创造性、创新性推动各项改革工作,以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实效来检验改革成果。

要树立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我省作为欠发达地区,依然面临着“人口多、底子薄、不平衡、欠发达”的基本省情,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务艰巨而繁重,要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面临的挑战巨大。作为党员干部要树立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义不容辞的承担起全面深化的改革历史重任,面对改革任务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韧劲,在推进改革时要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担当、特别能战斗的精神,主动作为勇担当,下定决心排万难,确保在调整优化所有制结构、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创新发展驱动体制机制等重点改革任务取得重大突破,在改革中创造出更多更好的四川探索、四川实践、四川经验,在巴蜀大地谱写出宏伟壮丽的改革新篇章。

全面深化改革教育心得体会

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开始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阶段。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推动经济社会更高质量的发展,同时也在教育领域进行改革。为期两天半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五次会议上指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在这样的背景下,我认真学习了全面深化改革教育的相关内容,感悟很多,受益颇丰,想分享给大家。

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后,教育改革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模式等等,都在改变中。例如,高考制度改革所进行的“3+3”改革,义务教育课程改革,职业教育的推出等等,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这些改革都是为了更好地培养人才,使得人才更符合社会的需要,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全面深化改革教育为我们提供了巨大的机遇。更为多元化和个性化的教育内容,更具有多样性的知识,更全面性的素质培养,都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同时,通过职业教育的推出,我们可以选择更适合自己的道路。改革也使得我们的教育更加国际化,更加全球化,让我们可以接触到更多的国际先进教育理念,提高自己的国际视野。

同时,我们也需要为全面深化改革教育做出自己的贡献。首先,我们要有创新精神,推动教育的创新。其次,我们要更加注重学科交叉和综合教育,培养交叉型和综合型人才。此外,我们还需要注重职业教育,让学生在职前拥有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技术和能力。

全面深化改革教育是我国深化改革的具体体现,其意义深远,将极大提高中国教育的发展水平。改革固然有难度,但只要我们有信心,从自己做起,为教育改革做出应有的贡献,相信全面深化改革教育一定会取得成功!

全面深化改革精神心得体会

我是一个身处改革时代的普通人,也是改革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在这个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进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改革精神给我们带来的巨大变化和深远影响。改革精神是时代的精神,也是我们前进的动力。通过与改革精神的接触与感悟,我得到了很多启示和体会。

首先,全面深化改革精神告诉我们,改革的动力来自于问题意识的觉醒。在改革过程中,我们必须正视问题、严肃对待问题,不折不扣、坚决彻底地解决问题。这种觉醒意识不仅需要来自于制度、政策层面的改革措施,更需要从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方方面面进行根本性的转变。正是这种转变,使得我们不再满足于现状,能够敢于担当、勇于创新,积极推动改革发展,为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其次,全面深化改革精神告诉我们,改革是一种持久的精神状态。改革既是一场全局性、系统性的变革,也是一个渐进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能急于求成,不能怕吃苦,更不能暂时性地兴风作浪。改革精神要求我们坚定信心、力争上游,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积极学习、勇敢探索,并且带头树立正确的改革理念和价值观,做到对改革事业的持之以恒、稳步推进。

第三,全面深化改革精神告诉我们,改革需要主动作为,不能被动等待。改革是一个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既需要国家层面的政策引导和法规制定,更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和主动行动。在改革中,我们不能坐等“上级”下发命令,也不能将改革责任完全推卸给他人。我们应该主动地了解和关注社会的需求和问题,有计划、有组织地推动改革,积极参与到各项改革任务中去,共同为改革事业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第四,全面深化改革精神告诉我们,改革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改革的目的在于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民生的幸福,为人民创造更多的福祉。因此,在改革中,我们不能只看到经济增长的速度,而忽略社会的公平、人民的福祉。我们要关注弱势群体的权益保障,推动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满意。

最后,全面深化改革精神告诉我们,改革是一场具有理想信念与奋斗精神的伟大实践。改革是一个双赢的过程,不仅需要我们为改革事业做出个人的努力和奉献,更需要我们能够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不断追求真理、追求卓越。在改革的道路上,我们需要相信自己,相信改革的力量,再大的困难和挑战也阻挡不了我们的前进步伐。只有展望改革的未来,我们才能拥有坚持下去的勇气和决心。

总之,全面深化改革精神是我们时代的精神,也是我们前进的动力。通过与改革精神的接触与感悟,我深刻体会到了改革的力量和影响。作为一个普通人,我将始终坚持改革的觉醒意识、坚定改革的信心、积极改革的行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让我们共同肩负起改革的使命,用改革的伟力改写历史,开创美好的未来。

全面深化改革精神心得体会

第一段: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全面深化改革则是我国经济转型和社会进步的必由之路。我作为一名普通公民,在近年来的改革浪潮中感受到了改革的力量和精神,深受鼓舞。全面深化改革的精神既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又追求社会公平与正义,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的重要保证。

第二段:全面深化改革的精神首先体现在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理念上。人民是改革的主体和最终受益者,改革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医疗、教育、就业等方面,改革为人民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提供了更优质的公共服务,提高了人民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第三段:全面深化改革的精神还体现在推动社会公平与正义上。改革旨在打破体制机制中的壁垒,消除利益固化、阶层固化现象,促进社会各个层面的公平正义。通过减负、减税、减费等政策,改革使得负担更加公平分担,社会资源更加公平配置。同时,改革还推动着思想观念的更新,鼓励人们追求公正、平等、法治和诚信的价值观。

第四段:全面深化改革的精神还展现在增强核心竞争力上。改革的推动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各种矛盾与困难,涉及利益关系和既得利益的调整。正是在这种矛盾与困难中,全面深化改革的精神得以充分体现。改革需要勇气去面对问题和挑战,需要敢于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革新,只有通过不断探索和努力,才能在全球化竞争中获取优势,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第五段:全面深化改革的精神给予了我信心和希望。改革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的精神鼓舞着我们不断奋进,让我们对未来更加充满信心和希望。作为普通公民,我会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尽责,为改革的进程贡献自己的力量,与全国人民一起,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总结:全面深化改革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的重要保证。这一精神体现在以人民为中心、推动社会公平与正义、增强核心竞争力等方面。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推动下,我相信中国将会迎来更美好的未来。作为一名普通公民,我将尽职尽责,贡献自己的力量,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消防全面深化改革心得体会

消防是一项重要的公共安全事业,全面深化消防改革是当前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建设安全中国、实现全面从严治党的必然要求。经过多年的努力,全国各地消防队伍在职责任务、装备建设、制度机制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同时也出现了新的问题和挑战。在此背景下,我作为一个普通消防员,深刻认识到消防全面深化改革的意义和重要性,也深刻感受到改革给我们带来的启示和思考。

第二段:深化改革的意义和目标。

全面深化消防改革的意义在于,推进消防领域现代化,树立维护公共安全的意识和责任,提高消防工作能力和水平,全面加强消防法律体系和制度建设,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深化改革的目标是,全面提高消防队伍素质和业务能力,强化队伍战斗力和遂行任务的能力,加强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消防管理制度和服务机制,加强消防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的制定,打造一支高素质、高水平、高信誉的消防队伍。

第三段:有效措施和成效。

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各级政府和消防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具体而言,包括加强领导,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队伍建设,推进装备技术革新,完善管理和服务机制等方面。与此同时,消防部门也取得了一些显著成效,例如,消防装备和技术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火源统计、火灾现场指挥和救援处置能力不断增强,消防培训和教育工作得到改善,队伍作风和形象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

第四段:深化改革的启示和思考。

尽管深化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我们也需要认识到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例如,队伍建设和素质提升的不均衡性,机制不完善、制度落后、法规不健全的问题仍然存在,防火安全意识和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在面对这些问题时,我们需要更加坚定地推进改革,聚焦和破解重点问题,强化创新和改进意识,促进思想观念的更新和转变,不断开拓创新,为消防事业发展提供坚实基础和支撑。

第五段:结尾。

总之,消防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长期任务和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和支持。我们要始终保持对消防安全事业的高度重视与责任担当,通过学习和实践,加深对改革的认识和理解,结合实际工作,加强自身学习和业务能力提升,积极探索和创新,共同推动消防工作迈向更高水平和更加美好的未来。

全面深化改革教育心得体会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都在不断地推动着改革,而教育领域也不例外。全面深化改革已经成为现阶段我国改革的关键词之一。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我深刻体会到了全面深化改革在教育领域的重要性。

首先,全面深化改革强调了教育的本质。教育作为培养下一代的关键所在,是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环节。但是,过去的教育模式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注重“知识传授”而缺乏实践、强调“单向传递”而忽略双向互动等。全面深化改革重视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实践能力,实现“学以致用”。

其次,全面深化改革提高了教师的职业地位。教师作为推行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其地位和职业敬业度至关重要。然而,在现实中,许多教师往往承受着沉重的教学压力,甚至产生了职业倦怠感。因此,全面深化改革通过提高教师工资、改善教学条件等措施,来提高教师的荣誉感和服务态度。这些改革措施让更多教师感受到了自己的职业价值。

接着,全面深化改革强调了教育的国际化。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各国之间的教育交流越来越频繁,学生的跨国学习经历也越来越多。为了适应这种趋势,全面深化改革提高了学校对国外教学资源的关注度,拓宽了学生的国际视野和机会。通过境外学习、国际交流等方式,帮助学生丰富自己的领域知识,增加自信心,增强国际拓展意识。

此外,全面深化改革加强了教育与科技的结合。当前,互联网和智能科技飞速发展,对各领域的影响越来越突出。教育领域也是如此。全面深化改革着重在探寻新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如利用互联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兴技术,打造具有创新性、交互性、多元化的教学模式。这样使得教育更加智能化和互动性,进一步提高了教学质量和适应性。

综上所述,全面深化改革在教育领域的实施,不仅是教育质量的提升,更是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同时,更是对未来的投资,为下一代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我们应当进一步加强对改革的理解,积极地推动教育理念的创新,不断地深化改革,实现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

全面深化改革的学习心得体会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就全面深化改革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讲话,蕴含崇高使命意识,彰显真挚为民情怀,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立意高远、内涵丰富,为引领时代发展吹响了进军号角,对于我们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改革开放的内在规律、正确方向和重点任务,努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

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定信心、把握方向。

习近平同志指出,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现在改革到了一个新的重要关头,推进改革的复杂程度、敏感程度、关注程度,一点也不亚于30多年前。从某种意义上说,当前矛盾问题更加突出、利益关系更加复杂、改革任务更加繁重。虽然我们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开创了新局面,但现在又到了一个紧要关头,是一个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历史新起点。

坚定信心,闯劲要足、韧劲要强。冲破桎梏、革除积弊,离不开攻坚克难的信心;触动利益、较真碰硬,离不开自我革新的勇气。相对于30多年前,当前改革难题更多、要求更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披荆斩棘的决心、迎难而上的勇气和永不言退的坚持,在改革中就会束手无策、寸步难行。应深刻把握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深入分析改革中存在的优势和不足、利益和矛盾,反复研究论证、大胆探索创新,既要有十足的闯劲,又要有强大的韧劲,不可迟疑,不可退缩,以“壮士断腕”的坚定决心和巨大勇气,朝着改革目标勇往直前。

把握方向,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坚持什么样的方向,决定着改革的性质和成败。回顾30多年的历程,改革之所以能够顺利推进并取得历史性成就,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党始终坚持正确的方向和立场,排除各种干扰,确保改革不变质、不走样。习近平同志强调,“中国是一个大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_性错误。”这里所说的_性错误,就是指根本性、方向性错误。当前,各种矛盾相互交织,各种诉求相互碰撞,各种力量竞相发声。面对复杂的形势和严峻的考验,我们既要有冒的勇气、闯的劲头,更要有战略定力和底线思维,走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牢牢把握深化改革的主动权。

勇于突破,起点要高、落点要实。当前,新旧体制转换的过程远未结束,尤其是体制障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这是难啃的“硬骨头”。实践告诉我们,改革过程中的问题只能用改革的办法来解决。矛盾和问题解决得如何,直接影响改革开放进程。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矛盾、新问题,我们既要冷静思考,防止急躁冒进出现错误;又要敢于面对,防止瞻前顾后贻误时机。应牢牢把握解放思想这一法宝,冲破因循守旧的“大山”,突破思维定势的“峡谷”,以新一轮思想大解放推动新一轮大发展。在改革的过程中,坚持高起点搞好顶层设计,为革除弊端、锐意创新打开通道。同时,将改革的总体构想、过硬举措落到实处,力求精准制导、落地开花。

全面深化改革心得体会

本文目录。

指出,领导干部是否做到“三严三实”,全面深化改革是一个重要检验。要把“三严三实”要求贯穿改革全过程,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大力弘扬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精神,理解改革要实,谋划改革要实,落实改革也要实,既当改革的促进派,又当改革的实干家。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发展既面临多重挑战,又拥有重大机遇,对此要有极为清醒的认知。经济转轨社会转型仍在不断深化和完善,资源瓶颈约束倒逼经济发展方式产业结构的调整,问题之复杂挑战之严峻前所未有。但冷静分析国内外大势,我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大格局没有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入推进、广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形成一股合力,在驱动着中国这艘巨轮行稳致远。新常态蕴含新机遇,必须认清机遇、抓住机遇、创造机遇。对此,深刻指出,“我们面临的机遇,不再是简单纳入全球分工体系、扩大出口、加快投资的传统机遇,而是倒逼我们扩大内需、提高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机遇。我们必须深刻理解、紧紧抓住、切实用好这样的新机遇,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努力在风云变幻的国际环境中谋求更大的国家利益”。从新常态视角认清发展大局,真正从“实”处认识和理解改革进程中的各种挑战和机遇,保持定力、正视困难、增强自信、主动作为,才能破解发展困境,闯出一条新路来。

把机遇和挑战弄清楚搞明白,远远不够,还要有迎接挑战拥抱机遇的办法和能力。一个古老文明的重新崛起所面临的内外压力之巨大,不仅仅体现在道路的选择、理论的辨析、制度的建构,更彰显于文明的传承与创新、接续与超越。毫不夸张地说,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我们正置身其中。

跨越新常态是我们绕不过去的坎,而发展的新征程也将由此开始,新常态实乃新起点。新常态和新起点,要求我们必须要坚持稳中求变,变中求新。古人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旧有经济增长方式带来的资源环境瓶颈已严重制约了经济增长的空间,增长的天花板就在眼前;而由此产生的种种问题诸如空气、土地、水质乃至交通等等,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穷则变,首先要变的就是经济发展方式。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这就是我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方向,也是我们求得进步和突破的必由之路。

邓小平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说过:“改革的意义,是为下一个十年和下世纪的前五十年奠定良好的持续发展的基础。”党的十八大明确强调“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也强调指出,“今天,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就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把改革进程中的好做法好经验以制度化的方式优化固化下来,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重要的制度基础。把“三严三实”要求贯穿改革全过程,其中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把贯彻落实“三严三实”要求形成的好的改革措施在试点、推广的基础上,以党内规章、国家法律法规等制度形式明确下来,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为清明政治生态建设,进而为改革的不断创新发展建立长效机制保障。

返回目录。

关于“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的重要论述,对党员干部做人做事做官明确了新的标准,彰显出党中央针对新形势、新问题、新任务从严治政的决心和信心。“三严三实”是对古今中外修己正身之道的凝练和提升,不仅讲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期盼,更为基层深化党建制度改革找准了方向和着力点。

严以修身就是要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提升道德境界,追求高尚情操,自觉远离低级趣味,自觉抵制歪风邪气。这就需要进一步扎实推进教育机制建设,抓牢抓实岗位廉政教育、全面推进廉政文化建设、促进党员干部廉洁从政。要深入开展对党员领导干部的理想信念、宗旨意识和廉洁自律教育,要求领导干部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治病于初始、治患于萌芽”,对苗头性问题和倾向性问题,要早发现、早教育、早警示,推进教育监督的制度化和常态化,同时要进一步增强教育监督的实效性。

严以用权就是要坚持用权为民,按规则、按制度行使权力,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权、不以权谋私。强化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就要牢牢坚持以改革统揽预防和惩治腐败各项工作,围绕腐败易发多发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不断深化改革、健全制度,努力实现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确保各项制度“落得了地、管得了事”。这就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一步完善权力公开透明运行体系,进一步完善干部选拔任用、考核评价和管理等相关制度,进一步落实“三重一大报告”制度并且转化成果,进一步推行廉政评估。

严以律己,就是要心存敬畏、手握戒尺,慎独慎微、勤于自省,遵守党纪国法,做到为政清廉。“不自重者致辱,不自畏者招祸。”作为党员干部应当保持“有所畏惧”的心态,要畏天地、畏法度、畏百姓,自觉做到遵纪守法,民主决策,科学决策,在权力面前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基层党组织就要扎实推进纠风工作长效机制建设,着力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落实各项规定禁令精神,强化执纪为民的生命力。一方面要强化惠农政策落实情况监督检查,另一方面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同时进一步加强能力作风建设。党员干部只有真正做到常修从政之德,常怀律己之心,自觉地把自己置于党组织和群众的监督之下,坚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做到慎权、慎欲、慎微、慎独,稳得住心神,抗得住诱惑,经得起考验,才能有效地防止滥用权力。

“三严”是坚持党性的觉悟,“三实”是为官执政的追求,“三严”旨在祛歪风,“三实”志在聚正气,这一切离不开反腐体制机制的创新。有了不想腐的教育机制、不易腐的监督保障机制、不敢腐的惩戒机制,才能真正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这就需要进一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健全反腐倡廉法规制度体系。从惩戒腐败的角度讲,要严格按照“增加数量多办案,突出分量办大案,确保质量办铁案”的要求,旗帜鲜明严惩腐败。始终保持反腐败的高压态势,健全办案机制,坚持以零容忍的态度惩治腐败,进一步发挥查办案件的警示教育和治本功能。

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党员干部是改革的推动者、组织者,只有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不断扎紧制度的笼子,才能提高管党治党水平。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只有恪守“三严三实”,才能真正实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才能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坚强政治保证,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返回目录。

面临着中国发展的历史新阶段,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方针,要求中国继续深化改革路线,落实改革方针,从而实现中国梦。可以说,全面深化改革不仅是中国目前面临的形势所迫,更是中国梦实现的过程中,中国必经的发展之路。

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方针被提出来,除了原有的经济改革之外,全新的深化改革中体现出了这次改革的深化和全面两个重点,在进一步深化经济改革的同时,注重改革的全面性,涵盖了科技、文化、医疗保障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在这次的全面深化改革中,涵盖面积如此广泛的改革方针的提出,是为了更好的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而近年来,中国梦的提出,使我们不得不将目光聚焦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构建上。习主席认为,中国梦实际上就是实现中国伟大复兴的梦,实现中国人民共同富裕、中华民族伟大富强的道路。从这里可以看出,中国梦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梦想,是中国人伟大复兴的梦想。因此,在实现这个梦想的路上,面临着如此复杂的国际形势,中国唯一的道路就是全面深化改革。邓小平提出的改革开放为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空间,然而这对于中国梦的实现仍然有着较大的差距。中国梦是全中国人民的共同梦想,而改革开放只带领了一部分人先富裕,这与中国梦的共同特点相背离,因此,在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上,中国必须要走全面深化改革的道路,全面要求中国改革开放道路的溯及面广,要能够造福更多的中国人,要为全中国人民的小康生活而努力;深化要求中国改革力度的强大,要求中国的改革力度溯及到更多的中国人,使中国居民的生活水平显著的提高。而这,正与我们中国梦的最终要求不谋而合,是中国梦实现过程中的重要实践。

中国梦,是中国实现伟大复兴之梦,是中国人走向全民富裕的伟大决心。在中国梦的实践中,中国必须要全面深化改革,强调改革的溯及面和改革的溯及力,使中国梦真正的得以实现,实现全中国人民的富强的小康生活目标。

返回目录。

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项部署,需要各级党组织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去实施。必须按照《决定》要求,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把各级党组织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充分发挥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组织基础,扎根在社会基层,与人民群众有着直接的、经常的、密切的联系,能够直接倾听群众的呼声,把握群众的思想脉搏,了解群众的情绪,掌握群众的生产、工作、生活状况。因此,党的基层组织担负着直接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团结群众的重任。它一方面要及时准确地向上级党组织反映群众的愿望、要求和呼声,为领导机关的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另一方面它要向广大群众宣传解释党的主张和决定,团结带领群众实现党的方针政策。因此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必须加强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现在党中央将全面深化改革,要保证全面深化改革的实施和成功,离不开千千万万基层群众的大力支持和热情参与,只有得到广大群众的衷心支持和积极参与,党的各项全面深化改革的部署才可能顺利实施,这就需要有广大基层党组织的党员干部进一步解放思想,增强改革创新意识,树立自我革新的勇气和胸怀,克服因循守旧、畏葸不前的思想障碍,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以更大的决心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做好群众的工作,确保全面深化改革能够顺利实施,改革能够顺利成功。

央政治局委员、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指出,改革越是向纵深推进,越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必须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健全党的基层组织体系。要适应经济基础、体制环境、社会条件的新变化,适应产业布局、行业分工、党员流向的新变化,因地制宜、灵活多样地推进党组织的设置。这些谆谆教导也为我们指出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基层党组织的建设是党的组织工作的一个重中之重的大事,只有广大党员干部发扬求真务实,埋头苦干。脚踏实地的优良作风,带领群众投身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洪流中去,我们的改革才可能取得巨大的成功。

由此看来,要保证全面深化改革的成功,必须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是很有必要的。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