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美术教学论文范文(16篇)

时间:2023-12-26 11:39:06 作者:薇儿

范文范本是一种标准和示范,通过研究和分析范本,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该领域的表达方式和技巧。下面是一些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你们带来一些启发。

儿童教学论文

课题研究的背景:

实施“发展能力课程”的已有经验。

整体背景中思考,不能孤零零地研究某一个问题。

以杂志为教材。

大班是抽象思维萌芽。

孩子的概括能力.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如何推进孩子发展。

教具少,而且花很多时间去做低层次的劳动,且收效少。

皮亚杰的认知理论。

语言,阅读属于语言的一部分,只有语言搞清楚了,才能搞透阅读。*。

在家里会说,不代表在幼儿园会说。幼儿园里是看图说话。不会发言不等于不会说话。

用不合适的时间、不合适的表演。

让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作为第一点。

国外重视早期阅读对我们的影响。

新纲要的提出,从里到外,从外到里的过程。每一件事情都有背景,用好力气。

新纲要第一次明确的把幼儿的早期阅读方面的要求纳入语言教学的目标体系。

图书市场可供幼儿阅读的丰富资源。

拓宽教师眼界和教学选择范围。

有图书出版单位向我咨询关于图画书在幼儿教育中的价值。

借鉴说书先生的“且听下回分解”,焖一焖。

大班绘本解读*m。

早期阅读与原来的故事教学、看图说话有何区别。

在一线中说顺口的话就成为自己的理论。

一、我对儿童图画书的认知。

儿童图画书是图文并茂,反映儿童生活经验的书。

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从文学角度,有文学性、生活型、教育性、情趣性。

2.从美术角度:美术表达形式多样性、物象形态的生动性、色彩的鲜明和协调性鲜明。挖掘美术元素促进阅读。

3.从结构角度:精美完整(封面、封底、环衬、扉页、独页、跨页)。

孩子对那里感兴趣,就到那里做文章,让孩子表说个够、看个够,然后教师画圈引导有序。

1专家对早期阅读的诠释。

早期阅读是指0---6岁学前儿童凭借变化着的色彩、图像、文字或凭借成人形象的读讲里理解读物的活动过程。

早期阅读应包括一切与书面语言有关的内容。认字是方式之一,但幼儿正规的大批量的认字不可取,故意回避文字也不可取。

早期阅读经验包括翻阅图书的经验,读懂图书内容的经验,理解图画书画面文字与口语有对应关系的经验;图画制作的经验。

早期阅读意义不在于书,而在于阅读的进程,早期阅读是成人借助于图书和幼儿交往和交流的过程。

不要急于开花,让花苞大一点再大一点。

作为新元素应该融入幼儿园主课程,它和其他教学一样,是有目的、有计划地把儿童图画书作为教材,对幼儿施予教学,获得与文本相关的自然知识、人文经验,更重要地得到资助阅读的机会和能力,让“教”与“学”共赢。

儿童图画书教学是儿童读物教学的一部分,儿童读物教学是儿童早期阅读教学的一部分,儿童早期阅读教学是儿童语言教学的一部分。

儿童图画书往往承载着反映儿童生活经验的童话故事,所以实施教学时它与常规的看图讲述、故事教学相同相似,但不完全相同,关键在于它是以书本的形式出现的。

有序观察前后联系。

同归,殊途。图画的信号:看着图,书本的形式;声音的信号:凭借着听,看图是辅助于听。

用手翻书更带有游戏性。

图画书重要的一件事是要用手翻书。人类文化史用手创造的,所以,教育孩子从小用手翻书很重要。――松居直(日本)。

书是语言文化,又是用手的文化,通过不同速度,快和慢,正和反不同方向翻阅书本,就如同时导演这本书。――松居直(日本)。

提升幼儿早期阅读的意识对数的一种感悟能力。

方位知觉:右上角、远与近、大和小、在中间、上下结合。

激发幼儿好奇号文的兴趣和学习行为。

老师要做崔永元。师生是切入口,生生互动是长久。只有生生互动才能相互学习。

上课以孩子的情绪为标准,不会以听课者的情绪为标准。不是给人看的,而是孩子喜欢的。人激动了就会有声有色。听到信号后作出反应就是常规好。信号的内容是此时此刻。老师的`威是需要的,爱是基础。多次要求之后就会有威。威是教师说话算数。喜欢,是因为教师有知识。老师要说话算数,不断跟着孩子去学,这才有威信有发展。

幼儿园的教学有长有短,与小学不同。

培养幼儿观察图示和关注图示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判断推理的思维能力。

写日记是为写大文章做准备。

练习说好一段话。小中大班,词句段。孩子的比喻比比皆是。

小班孩子用筷子,可以刺激手眼协调。

夹年糕:滑滑梯、双双兹。

2岁半的孩子到处都是比喻。肢体的经验。

为了说好段,更要做好段落的划分,做好前后逻辑顺序判断。*。

培养幼儿对相关文字、符号、特殊图示的兴趣。

例如:呸!标点符号;动线;

感悟图示与口语的关系、口语与文字的关系。

得意在心里就可以了。

培养幼儿的图画和文字的审美情操。

得到相关的自然姿势和人文经验,激发想象和创造的意识。

培养幼儿自主阅读的能力。

有的东西不必创编,现在有的人是不创编不先进,让孩子囫囵吞枣,吐出来的还是原样。

学习同伴互听信息,互相补充信息的合作学习能力。

我们的目的是什么,我们的行为就要到那里。

培养幼儿爱书习惯和看书的规则。

奖惩关键是此时此刻,在过程中讲,事过即息。*。

幼儿教师要多读读心理学,殊途同归。

学历高,并不能代表理性思考的能力。学历高要派上学历高的用场。

整合性原则:幼儿阅读经验与成人阅读经验的整合;静态阅读与动态阅读的整合;自编故事与文本故事的整合;阅读活动与其他学科活动的整合;生活中阅读与阅读教学活动的整合;幼儿园阅读与亲子阅读的整合。

中国教育将孩子的脑子作为桶,塞进去塞进去塞成了垃圾桶。

工具(帮我们干活,用符号来检测事实)和材料。

互动原则: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亲自互动;家园互动。

外表是数学,本质既是数学也是阅读。模仿绘画。

提升性原则:幼儿阅读经验的梳理与应用。

符号。引导孩子描述。所有的教学活动,生活就是基础。

教师不做孩子的尾巴,不做垃圾,应该做孩子的推进者,这就是教师的价值(最近发展区)。

三、我对儿童图画书教学策略的探究。

研究教学策略,首先要注重对阅读主体的研究,据我对幼儿的了解,幼儿阅读的经验差异性很大,在集体教学中,必须有幼儿自主阅读的机会才能保证幼儿有阅读兴趣,所以自主阅读是最根本的教学策略。

自主阅读,自主表达,差的孩子也能讲好的孩子也能讲。

家长看到的孩子,是自然的他。教师看到的孩子,是相对抑制的孩子。

“说说我在幼儿园的一天”,看孩子一天下来,注意点在哪里。是儿童学习兴趣、学习程度的反馈,也让家长了解幼儿园的课程。

我一直认为,儿童的阅读使用自己的知识和情感经验诠释图意。自主阅读决不是幼儿认识了一些字,可以自己阅读的意思。

自主阅读应该是“读者反应理论”代表人物罗森布莱特(rosenblat)提出的,不主张读者对文本的理解依赖于教师或评论者的解读。更主张自己的情感与反应。

基于幼儿学习特点,资助阅读能满足幼儿表述个体经验的需要。

为了保证资助阅读,我提出了“手不离本,眼不离图,以图引出文字,用文字补充图意”。保证每个孩子都有自己想说的具体对象,书就是主要学具。

书是学具,把老师的手解放出来,老老实实把学具钻透。

策略一,选择合适的儿童图画书。

忠实于艺术的书,可以解放儿童的心,使他们喜悦的书。能把人类高贵的感情吹进儿童心灵的书,承认游戏室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活动的书。

听本质的东西。例如虾的不同方言称呼。

根据幼儿园主课程的需要选书。例如《鸟窝里的树》、《影子》。

影子的文学性并不强,但可以结合方位与方向,提示影子是围绕太阳转,大家一起看着书看看讲讲,梳理经验,并进行美术活动,色彩绘色与课程相结合。

根据相关的时令季节的需要,如清明节死亡认知《爷爷有没有穿西装》、两性结合生命的诞生《棕熊的故事》。

具体选择时:

教师选材与专家推荐相结合。

教师选择与幼儿自选相结合。

教师选材与家长推荐相结合。

我建议:

小班:画面物形动态明显,背景清晰,可用动词。

中班:动物为主要角色的童话、人物故事,短小。

大班:给与观察、猜测机会,表达角色。

策略二根据教材编制阅读教学活动链。

个体解读与教研组共同解读相结合,提升值叫着自身的心上和阅读能力。特别要注意的是教师自身要有神态学的理念去解读文本。

现在很多书既有科学性又具有想象力。用赵忠祥《动物世界》上科学课。物理化学等操作性科学不一定很适合幼儿园。农村不一定要学习城里,其实成本最低的存在于自然中,一样可以观察。

父母应该一有空就带孩子出去,观察大自然。

活的、动的、变的。

进入式阅读(对书本特点的了解性阅读)。

理解式阅读看图讲述的方式。

分析式阅读故事教学的形式。

提升性阅读对文字福奥等感受性徐锡。

应用时阅读依据文本特点选择悬挂应的学科活动形式,表达对故事的理解程度。

前三个活动链不可逆,提升式阅读常常会自然的插入在各个活动链的教学活动过程中,也可单独成为教学活动。

第5个活动链应该以独立的课时出现,具体安排是根据需要可插入在活动链与活动链之间。根据学习活动中幼儿的表现决定活动链的长短,教师有权进行合理的取舍。

策略三:教学活动过程中的注意点。

组织相关教学活动,无论是哪个活动链中的哪个教学活动,教师都应给予幼儿充分的自由阅读时间,及时获取幼儿个体的阅读信息并组织集体交流活动。要求所有的同伴随着同伴提供的信息进行验证和补充,或者争议,教师必须尊重幼儿的行为和他们的认知,不要急于告知答案,可顺着儿童的问题再次提供自主阅读。

教师领幼儿阅读变幼儿自主阅读,教师呼应幼儿的需要,实现跟进式教学。

合理使用教具,书是儿童的学具,是教师的教具,是阅读教学活动中的主材料,课件和传统的图示教具作补充使用,为同伴指向性的观察、教师收集幼儿眼神及集中幼儿的注意力服务。

合理使用空间,前提是保证儿童使用图书时不会干扰人。

自主阅读过程中,教师关注幼儿阅读行为的位置,以静观2,倾听幼儿阅读时的自言自语,为交流收集信息。

幼儿阅读的座位空间应保证幼儿翻阅图书时互不干扰,同时为书本准备取用方便的容器。

教学活动过程是否需要动态性学习,既要根据文本内容又要根据年龄特点,同时要根据自身的需要。

关于图画书的使用与管理。在前三个教学活动链尚未完成时,图画书应由教师保管,待系列活动做完后投放区角中。

对家庭阅读的指导。(专家讲座、亲子阅读等)。

结束语:

现在大家都在注重学习方法的研究,在幼儿阅读中也不例外。我主张幼儿应该是自主阅读为主,教师引领为辅。生生互动为主,师生互动为辅。所以,组织图画书阅读时幼儿必须做到“手不离本,眼不离图”:教师根据需要可以“用图引出文字,用文字补充图意”。在大力提倡早期阅读的今天,我本人还是认为早期阅读不等于早期识字,但也不反对幼儿对文字、符号的兴趣和敏感,根据幼儿的需要应及时引导,使早期儿童图画书阅读成为幼儿终身学习的起点。

儿童教学论文

摘要:钢琴,是一门具有独特魅力的的艺术类型,近年来,钢琴艺术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已经变得越来越突出。儿童钢琴教学工作也得到了充分地发展。然而,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中而一些严重的问题,对儿童教学工作产生的影响。文章对儿童钢琴教育教学工作的不良现象进行分析,进而寻找积极有效的儿童钢琴启蒙教学措施和途径。

当今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儿童音乐素质的培养工作变得十分重要。儿童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最重要的种类就是对钢琴艺术的学习,钢琴能够对儿童的音乐素质和整体修养进行培养,对儿童未来发展意义十分重要。然而,现阶段,儿童钢琴启蒙教育教学工作中还存在着严重的问题,这些问题对儿童的自身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所以,寻找需要的措施促进对儿童钢琴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十分关键。

(一)儿童对钢琴学习缺乏有效的重视。

对于儿童而言,他们总是对新鲜的事物报以强烈的兴趣,而钢琴学习时一项长久的工作。在漫长的学习过程中,儿童往往失去了最初学习钢琴的兴趣。一些对于钢琴仍然很感兴趣的孩子,会将钢琴演奏作为生命中的一种重要爱好,并将提高自身的钢琴水平作为人生的目标来追求。孩子的好奇心是十分重要的,在钢琴练习的过程中,一旦儿童失去了对钢琴学习的兴趣,就为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例如:一些教师总是利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强制学生学习钢琴,儿童没有兴趣也就不能提高自身的钢琴学习兴趣,教师在提问的过程中,学生不能及时回答提出的问题,就会对学生的自信心造成严重的影响,久而久之,儿童就会失去对钢琴严重的兴趣和表现欲望,以至于在学习中产生严重的不良情绪。

(二)钢琴入门断奏制约钢琴教学工作发展。

在儿童学习钢琴的过程中,一些教师往往喜欢教学生摆放基本的手型。在这个过程中,手型的摆放存在一些问题,小孩子不能及时掌握手型,孩子学习钢琴,应该提高自己的手关节的力量,儿童掌关节和手关节的灵活,就能够促进孩子肌肉的生长,使孩子的肌肉生长始终按照钢琴演奏手型的方向,有利于孩子养成正确的钢琴演奏手型和姿势。

(三)过度抬指训练不合理。

在钢琴演奏中,过度的抬高手指训练,在钢琴演奏中对儿童的影响是具有危害性的。高抬指训练对孩子的音色判断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在钢琴演奏中,岗前演奏者不依靠手,而是应该依靠自己的耳朵,这样就能够让孩子在聆听的过程中,针对音色对乐谱进行判断。在这个过程中,过度的高抬指训练会使孩子的手指肌肉产生严重的紧张,使儿童的状态始终处在一个紧张的状态下。

(四)钢琴教师盲目的追求专业化教学。

在钢琴教学的过程中,一些钢琴教师不能有效关注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差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总是过分的强调教学过程中的专业化效果,使用的教学方法也是比较死板的,没有注重对儿童钢琴演奏兴趣的培养,使得孩子不能提高对钢琴学习工作的兴趣。

二、加强对儿童钢琴启蒙教学的有有效途径。

(一)养成良好的钢琴演奏习惯。

钢琴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在学习的过程中领会教师的意图,还应该将教师传授的知识点变成自己的技术,学生在领会教师的教学意图之后,应该提出相应的问题,并增加教学时间。不论是什么学习与工作,实践和理论都是不能够分割的,不在理论的基础上进行实践工作是不够明智的,相反,若是不能在理论的基础上配合必要的实践,理论基础就不能得到更好的发挥。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针对每个孩子的不同性格特点和儿童的身体状况制定相应的钢琴演奏训练时间,并循序渐进地增加训练时间,在训练的过程中,教师不能随心所欲的开展教学训练工作,而是应该将学生的实际情况作为根本要求。不能将每天的训练强度扩大到一定的程度上,这样对孩子的身心发展造成了严重的损害,不能收到有效的教学效果。

(二)培养儿童浓厚的钢琴学习兴趣。

儿童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往往是不稳定的,这个过程中,孩子学习兴趣也是容易转移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对学生钢琴学习兴趣的'培养。日常生活中,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引导,这样能够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有效的培养。例如:某儿童钢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孩子带到田野中和公园中来聆听小鸟的声音,并让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加强对音乐节奏的感受能力,这样就能够让孩子产生强烈的钢琴演奏兴趣,培养孩子良好的音乐学习兴趣。

(三)增强对儿童强烈的音乐感觉。

一般来说,孩子是具有强烈的演奏能力的,这对孩子的音乐感有着较强的要求,音乐感指的是孩子对节奏、力度和节奏的感知能力,孩子对音乐作品也能够音乐作品产生强烈的感染力,在学习的过程中,孩子应该掌握强烈的节奏感,并对学生的想象能力进行展现,带动孩子节奏感的掌握。同时,还应该加强对优秀作品的演奏和掌握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提高孩子的钢琴演奏能力和音乐素养。

(四)培养儿童优秀的识谱能力。

儿童的识谱能力是一种有效的能力,一方面是对五线谱的认识能力,并将各种各样的音乐符号转化为对人体大脑有意义的信息,五线谱的识谱能力,能够使孩子在看到一个乐谱的同时,联想到下一个乐谱,这样就能够让孩子更好的掌握钢琴的练习能力。在钢琴演奏教学过程中,应该培养儿童对音乐结构、和声结构的变化情况进行观察,教师也应该将音乐内的一些内部的特点告诉儿童,并帮助儿童对乐谱进行分析,进而有效提高儿童辅仁阅读五线谱的能力。

(五)提高儿童的综合能力。

在对儿童进行钢琴启蒙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对儿童综合音乐能力的而提高。在演奏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提高,就能够使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有效提高,这样就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有效的掌握,增强了学生音乐学习的趣味性,在此基础上进行钢琴教学工作,就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演奏能力,也能够这个过程中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使学生能够在想象中进行有效的创作与发挥,在这个过程中,也能够对儿童的审美能力的鉴赏能力进行有效提高,进而提高了学生对音乐的掌握能力和理解能力。

(六)提高儿童的注意力。

在钢琴教学过程中,孩子的注意力集中能力是十分分散的,儿童的注意力往往不能超过一刻钟,一刻钟之后,孩子的注意力就会分散,这个过程中,钢琴教师应该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对原有的知识进行复习,这样对于一些钢琴入门的学生而言就能有效的看懂乐谱,提高孩子的钢琴演奏能力。三、结语总而言之,儿童钢琴启蒙教育教学工作中,钢琴教师应该针对儿童不同的心理和生理情况进行教学方案的制定。在这个过程中,应该让儿童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到快乐,并需要教师不断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创造性的思维,增加钢琴教学工作中的趣味性,提高儿童的钢琴演奏能力,有利于学生音乐水平的有效提高。

参考文献:

[1]王琤.有关儿童钢琴启蒙教育教学的探究[j].大众文艺,,(24).

[2]龙姝舟.基于关注个体差异性的儿童钢琴启蒙教学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

[3]屈曼.从《菲伯尔钢琴基础教程》编写看美国当代钢琴启蒙教育理念[d].西安:西安音乐学院,.

[4]洪娇,何玉.探究中国儿童钢琴启蒙教育中的快乐教学[j].艺术品鉴,,(09).

[5]毛冰洁.钢琴教育在儿童启蒙阶段音乐能力培养的探究[j].学子(教育新理念),,(16).

儿童教学论文

(一)家庭教育资源的内涵。

不同学科对家庭资源有着各自不同的界定。从教育学角度看,家庭教育资源主要指子女在家庭发生社会化过程中能够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的家庭物质与人文资源。即在家庭教育过程中,一切潜在的或显现的、物质的或精神的、客观的或主观的,可以发掘利用的,对儿童教育和心理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家庭人力、物力、财力和信息资源的总和。其中,人力方面的资源主要包括家长的闲暇时间、职业、兴趣和特长等,物质资源主要包括家庭中的各种经济支持、教育信息支持、环境支持和设备支持等。家庭教育资源是丰富多彩的,按幼儿活动形式可分为生活类、运动类、学习类和游戏类等。从家庭教育资源的概念中可以看出家庭资源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这就决定了家庭教育资源的功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样的,所以我们可从不同的角度去充分挖掘、利用它的各种教育功能。

(二)家庭教育资源的功能。

1.家庭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合作力量。

学前教育专家陈鹤琴曾指出:“幼儿教育是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单方面所能完成的,也不是幼稚园能承担的。”家庭作为教育资源,体现在它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合作力量。家长通过参与幼儿园教育,利用自身的职业特点与便利条件为幼儿园开展活动提供物质方面和人力、智力以及知识经验的支持,积极配合幼儿园教育工作。从管理者的角度来看,家庭的关心、支持和监督评价也是做好幼儿园管理工作、提高幼儿教育质量的重要促进因素,要办好幼儿园必须要取得来自服务对象的支持和帮助。家庭成员的参与为早期儿童教育机构提供了额外的人力资源,延伸了教育机构的范围,为教师和管理者提供了额外的知识和技能。家长可以为幼儿园教育活动提供各种材料,比如,在幼儿园日常教学中需要一些生活中的材料,这时幼儿园就可以请求家长协助搜集材料,从而使废旧材料能够变废为宝,成为幼儿园的教学材料。

2.家庭能够提供对幼儿的个别化指导。

家庭是儿童成长发展的第一个环境,由于家庭对儿童的影响最直接,家长与儿童的关系最亲密,因此家庭对其健康发展所起的作用是十分重要和独特的,家庭教育对幼儿的个别教育也是幼教机构所不能代替的。家长的参与,增加了幼儿园教育的人力资源,儿童获得了更多的个别关注,而使得对幼儿进行个别化的指导成为可能。同时家长对孩子的发展与需要更加了解,对孩子的个体差异有更深的体会,能学会欣赏孩子并形成更为灵活的'育儿态度。

3.家庭参与幼儿教育能够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

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有助于发挥其自身拥有的丰富知识,增强自信心,提高他们在幼儿教育中的参与水平。积极引导家长参与幼儿的探索活动,会使家长拥有正确的幼儿启蒙教育的目标意识,提高自身素质。在幼儿园利用家庭资源进行教育的活动中,家长会对幼儿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和方法获得更深入的理解,从而提高自身的教育能力,成为幼儿探索世界的好伙伴,也有利于幼儿园对家庭资源的充分利用。

二、园本资源是学前儿童教育的主要资源。

(一)园本资源的内涵。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幼儿园应充分开发和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园本资源,满足幼儿多方面发展的需要。园本资源主要是指幼儿园教育中可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和其他资源的总和。人力资源主要是指幼儿同伴群体和教师集体,物力资源主要是指幼儿园内的各项硬件设施和课程资源等,园本资源是学前儿童教育的主要资源。

(二)园本资源的功能。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同伴群体和教师集体是宝贵的教育资源,应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在园本资源中,幼儿同伴群体、幼儿教师群体是最重要的人的要素,幼儿园园舍、设备和设施条件是重要的物的要素,学前儿童的教育主要在这些人与物的相互作用中展开。其中幼儿教师群体起着关键和导向作用,幼儿园园舍、设备和设施条件等物的因素的功能也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主要探讨幼儿同伴群体和教师集体在幼儿教育中的功能。

1.幼儿同伴及同伴群体彼此间有一定的教育影响力。

幼儿园是集体教养机构,为来自不同家庭的儿童提供了共同生活的场景,其与家庭教育个别化之最大区别在于,在具有教师指导下的集体生活的教育影响下,幼儿同伴之间、幼儿与同伴群体和班级幼儿之间均可作为教育因素和资源互相影响。每个幼儿在这个共同生活的集体中,既是活动和行为的主体,又是被他人认识和交往的客体。幼儿既可以主动与其他伙伴交往,同时又能够体验到伙伴对自己的看法、态度和行为方式。幼儿与幼儿的交往在促进社会性发展上,具有成人不可替代的作用。每个幼儿都有社会交往的需要,有被同伴承认、接纳的需要。

他们会尽全力去学习如何加入同伴的圈子、学习公平友好交往的规则等,而这些行为习惯仅由教师直接教给幼儿则是很难掌握和改善的。同伴间的互相调节也是幼儿新经验的获得和构建的重要途径。同伴群体的作用不仅在于促进儿童社会化的过程,而且还有助于幼儿获得物理经验。同伴间有着相似的知识经验背景,易于沟通和交流,还可以互相提示观察事物和现象的不同角度和方面,更有利于经验的概括化和发现关系。教师应注意创造良好的集体保育秩序,创设并营造集体氛围,发挥幼儿群体或集体的影响力,同时尽可能多地为幼儿提供伙伴间交往、共同活动和游戏的机会,发挥幼儿伙伴之间互相激励促进的作用。

2.教师集体的对幼儿教育具有主导作用。

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这一教育思想同样适用于对学前儿童的教育中。在幼儿园中,教师不仅作为个体对幼儿教育施加教育影响,同时也是作为群体对幼儿产生影响,这就意味着教师存在对幼儿发生影响的综合效应。作为工作集体的教育团体,要求幼儿园保教人员和其他各类人员在工作中加强配合、协调,要注重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沟通,建立良好的教职工间的人际关系,互相学习研讨,互相吸取经验和智慧。教师集体的协调一致能够形成教育的合力,积极、有效地教育和引导。幼儿园应注重园所目标的确立,并使之能凝聚全体教职工的共同价值观,塑造良好的幼儿园组织文化,从而发挥环境对组织成员的影响作用,使幼儿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感染,并最终有利于教育方针的贯彻执行,促进师生之间、教师群体之间在相互合作中共同成长。

三、社区教育资源是学前儿童教育的补充性资源。

社区是幼儿认识世界的重要场所,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能为幼儿的教育提供天然的、富有挑战性的支持。幼儿园和社区合作共育的问题已越来越受到幼儿教育领域的关注,很多幼儿园正尝试着走入社区,利用社区丰富的教育资源作为幼儿园教育的有益补充。

(一)社区资源的内涵。

社区是指在一定地理空间内的人群及其社会性活动的总称。从幼儿园自身角度来看,幼儿园总是处于一定的地域范围、即社区之中,因而社区是幼儿园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环境,是幼儿教育和管理活动面临的社会现实。社区及其公众也是幼儿园公共关系的重要客体,社区中包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学前儿童教育的社区资源是指幼儿所在地区和邻近地区中可被幼儿教育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即人力资源、社会组织资源、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包括社区内的管理者、企事业人士、专家学者、社会各界的先进人物、知名人士、各类专业特长的居民等,他们是社区教育资源的“生命载体”,是幼儿园开发和整合社区教育资源的基本力量。社会组织资源,指当地可以用来对幼儿进行教育的社会设施,包括图书馆、博物馆、公园、动物园、活动中心等。自然资源,包括当地的名山大川、气候、森林、名胜古迹、土特产等。有些社区资源,如博物馆等,能够为幼儿收集、陈列、展示多种多样有关自然物和自然现象的内容,如各种动物、植物的标本和实物,可供幼儿参观、观察。

(二)社区资源的功能。

从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知发展水平看,幼儿参与真实世界的活动可以激发幼儿的兴趣,提升幼儿的认知水平。幼儿的活动如能超越幼儿园的范围,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与社区的活动相结合,将有效地开拓幼儿的眼界,帮助幼儿获取丰富的感性经验。同时,幼儿对感性经验的运用,对方法的实践,也需要与社会生活相结合。社区教育资源的一个很大的功能就是可以弥补幼儿园教育资源的不足,对幼儿园教育形成有益的补充。社区及社会各方面力量的支持是实现幼儿园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社区能为幼儿园的发展提供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支持和帮助,提高幼儿园的教育质量。幼儿园教育质量的提高也能为社区提供更好的服务,这是一个双向互惠的过程。

1.社区能为幼儿教育提供人力和物力支持。

社区的人力、物力资源可以为幼儿园所充分利用。如幼儿园可以吸收学有专长并热心幼教的社区有识人士到幼儿园,发挥其智力优势,协助老师组织孩子们活动,或者是教以专门的技能,以扩大孩子们的社会接触,增长见识。比如有的社区街道发挥退休教师的余热,担当幼儿园保教指导、培训新教师或者是为地域内儿童及家长搞幼教咨询、家长培训,宣传育儿的知识方法。社区通过这样的方式为学前儿童教育提供智力资源。同时,利用社区资源进行教育,有利于培养幼儿的交流、表达能力。社区同时也为学前儿童教育提供物力资源。社区各部门或者企事业单位的闲置或剩余资源,如无用的边角料,可以变废为宝作为孩子们的活动材料。空间场地狭小的幼儿园可以利用社区公共设施等环境条件,如社区街道、广场、儿童乐园等,开展户外活动。

农村幼儿园可以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带孩子在广阔的田野、麦场中活动。一些幼儿园正在探索吸收社区成员参与管理幼儿园,这也是比较好地利用社区人力及智力资源的办法。比如建立社区教育委员会,在园所与社区各部门之间进行联系协调和综合管理,定期向家长通报园所工作情况,听取社区公众的意见和建议,与社区共同规划幼儿园的发展前景并研究实施对策措施。社区公众参与幼儿园管理,既可以发挥社区教育资源的作用,同时也能发挥公众的监督制约作用,对幼儿园形成一种外部驱动力,促使其坚持正确的办园方向,增强服务意识,不断提高学前教育质量。

2.社区能为幼儿教育提供富于地方特色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

幼儿园所在社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历史文化和民风习俗等各不相同,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发掘利用这些教育资源可以使幼儿教育体现各自的地方特色。在自然资源的利用方面,如有的农村幼儿园学前班尽管自身条件有限,但附近的山林、草场,或是山坡、河滩、沙地等,均可作为幼儿园的活动场地;当地生长的动植物等也可以用作幼儿的活动材料,这是幼儿园教学的生动教材。各地的历史文化,特别是乡土民俗、节会等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传统,是无形的人文资源。很多富有乡土气息的儿歌、歌谣、游戏、民间玩具等,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均可以用于幼儿教育。

幼儿美术教学论文

幼儿园美术教育必须在美术思想方法的获得,学习方式的建立,美术素材寻找上下功夫,在提倡个性化教育的基础上,做好美术教育的评价。

对幼儿来说美术教育就是以各种美术手段感染幼儿,发展他们的美感和鉴别美、创造美的能力。要想通过教学把知识、道德、审美融合起来,在相互碰撞、对话和交融中,生成智慧,培养出头脑灵活、充满自信,具有创造性的智慧性人才,就必须在美术思想方法的获得,学习方式的建立,美术素材寻找上下功夫,在提倡个性化教育的基础上,做好美术教育的评价。

什么才是幼儿美术教育所要追求的?美术将给孩子的明天留下些什么?我认为幼儿学习美术的目的并不在于掌握多少美术知识——人类思维的结晶,而在于获得迁移和构建美术知识的能力——个体发展所必备的品质,是为了明天更有效地学习。知识是难以穷尽的,而个体一旦具备了迁移和构建知识的能力,则可以在他有限的生命中取得巨大的成功。

结果造成幼儿头脑里只有零零碎碎、长长短短的线条,只是记住某样物体应先画这一笔再画那一笔的绘画步骤,而对这个物体的整体形象缺乏认识和情感,并且离开教师的示范幼儿就毫无独立创造、想像的能力。允许他们大胆想象按自己的理解去画,那么幼儿就能在美术活动中体验到美,这也就是幼儿美术思想方法的具体体现。

建立探索式的学习方法,首先必须为幼儿提供多方位,多元化环境。1、教师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有目的、有选择地合理布置活动室,根据一定的主题内容,并与日常教学相联系,努力营造一种愉快的,富有情趣的环境氛围,以丰富幼儿的审美经验,对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2、感受生活、自然环境中的美。幼儿通过快乐而兴奋的感知活动,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在快乐中学习,丰富感知。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教师应力求将美术教育活动游戏化。例如,在“美丽的春天”活动中,可以先带幼儿到户外去观察花园、草坪,寻找春天的特征。让幼儿自己去亲近那些小花、小草、闻一闻春天的气息,吹一吹清爽的春风,听一听燕子的呢喃,看一看蝴蝶的纷飞,让自然的美净化孩子的心灵,激发他们的艺术情感,从而大胆地表现美和创造美。

作画。也可以选择上些特殊场所,比如在瓷砖上、沙地上自由作画。这样幼儿会更放松、更自由、思维更活跃。2、新奇、特别的材料可以提高幼儿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的欲望和好奇心,使他们产生丰富的'想象,如用棉签、勺子、盖子作画笔;用萝卜、土豆作刻模印章。多种形式和材料的运用,有利于幼儿开拓视野,增长知识,在活动中放手让幼儿大胆尝试、求异、求新是建立探索式学习方式的核心。

美术是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生活中处处有美术,宽敞的马路,繁华的街道,清澈的小溪,五彩缤纷的花园,生动活泼的游戏,幼儿与幼儿之间的合作关系生活中幼儿时时能捕捉到美术的影子,幼儿对美术的感知也是建立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之上的。多年的实践证明,越是接近幼儿生活的教育内容,幼儿越喜欢,因为它生动自然。其次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观察。观察可帮助幼儿开扩视野,扩大知识领域,是幼儿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我们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观察,充分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幼儿才能画出最有情趣和最富有想像力、创造力的画来。幼儿在绘画中反映就是他对事物认识的角度和深浅。带领幼儿春游金牛公园和参观风筝展,事后幼儿兴致勃勃地画出自己所看到的公园景象和风筝造型。不难看出,让幼儿身临其境,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有利于培养幼儿在美术活动中的想像和创造才能的发挥,才能真正引起儿童情感,心灵的其鸣。

的美术教育要求我们尊重儿童发展的“差异性”和“独特性”,给幼儿提供丰富的活动内容,创设开放的活动环境,在美术教育的过程中不但要“求同”,更要“存异”。个性化的美术教育是“教育以人为本”思想的直接体现,它既满足了个体的发展的需要,也符合现代化教育的发展趋势。

是先立意后动笔,考虑构图色彩呢?因此,不应该用评价艺术作品的方式去严格评价幼儿的美术作品。其次,评价时应目标明确,重点突出。一次美术活动,教师应有两三个具体明确的目标,而讲评时也组织幼儿围绕着这几个目标来进行,不必面面俱到,避免空洞无物。

总之,幼儿园美术教育必须在美术思想方法的获得,学习方式的建立,美术素材寻找上下功夫,在提倡个性化教育的基础上,做好美术教育的评价。

[1]李季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简析》,《(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4月版。

[2]庞丽娟:《新(纲要)与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4月版。

[3]冯晓霞:《新(纲要)与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41月版。

[5]许鸿、陈蓉辉:《幼儿艺术教育》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3月版。

[6]郭亦勘:《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活动指导》复旦大学出版桂2005年6月版。

[7]《幼儿团课程园本化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上海教育出版社。

[9](美)鲍里奇/易东平:《有效教学方法》江苏教育出版2002年版。

小学美术儿童彩铅画教学论文

儿童彩铅画教学符合当今时代的发展,符合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是极富吸引力的课程资源,符合素质教育的需要。那么,关于小学美术儿童彩铅画教学论文怎么写,你知道怎么写吗?如果不知道,就一起看看小编整理的内容吧!

彩色铅笔是最普通,但也是被很多人忽略的绘画工具,笔者由一次偶然的辅导,而引发用彩铅来画儿童画的想法,本文针对彩铅的特点,分别从彩铅画的优势、可行性来进行阐述,并总结了一些在实践中笔者认为行之有效的、能提高学生创造力的教学方法。

彩色铅笔儿童绘画简便优势方法。

偶然的一次机会,我辅导学生画画,因为学生没有带颜料,便顺手拿了我平时备用的彩色铅笔,让他用彩色铅笔来涂色,没想到,画了以后,效果特别好,画面不仅色彩饱满、色调清新、而且笔触细腻丰富,也很有层次感,更重要的是学生特别喜欢这种绘画工具,一画就停不了笔,因为其细腻、丰富、且操作简便的特性,让孩子们大大增强了对绘画的兴趣,从而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对达到美术教育的目的有着积极的作用。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彩铅儿童画的教学进行阐述:

彩色铅笔:最大的优点就是能够像运用普通铅笔一样自如,同时还可以在画面上表现出笔触来,对于学生来说作画工具相对简单,便于掌握。彩铅为儿童自由地表现自己的思想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尤其技法的多元性和较少的束缚,能够使学生自由地表达,一封信或一个贺年卡、一个笔记本,他们都可以用便于携带的彩铅画、漫画或者卡通画来装饰,也可以在卡通画中刻画他们的故事,通过它来反映愿望,与同龄人交流。

彩铅画教学不需要投入过多资金,不管是农村还是城镇中小学都能有效地进行教学活动,因此,彩铅卡通画易于推广与普及。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努力使美术课变得更有吸引力,但常使许多教师感到头痛的是美术课学生总是注意力不集中,不爱带作画工具,甚至干脆做其他科目的作业等,特别是小学中、高年级以上学生。一方面学生在这一年龄阶段正进入美术学习的“危险期”;另一方面由于美术非考试科目,学生忙于应付考试;再一方面与学生不能有效地欣赏美术作品,美术课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方法对学生没有吸引力等等因素造成的。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各种媒体的相继出现,使得原有的一些美术教育资源已不能满足新时期少年儿童的需要,因此必须要深入挖掘美术教育资源,使其为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服务。在美术课中引入操作简便、表现丰富的彩铅画来进行儿童画的创作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使学生方便操作,随时随地都能进行绘画,而且由于它的简便,能更好地激发学生认真观察生活,体会到其中的美感,从而创造出更加生动的作品。正是由于彩铅画的这些特点,所以深深地吸引着几乎所有学生,学生在欣赏、创作彩铅画的同时进行交流和表达,在愉悦的环境中,学生思维得以发展,绘画技能得以较快增强,正确世界观得以逐步形成,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儿童彩铅画教学符合当今时代的发展,符合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是极富吸引力的课程资源,符合素质教育的需要。

由于儿童彩铅画这个领域一直鲜有人涉及,所以,这个方面的教学方法几乎没有任何的借鉴,以下便是我参考其他领域的绘画方式和自己平时教学中的尝试所得来总结一下儿童彩铅画的辅导方法:

1.让学生认识彩铅、了解彩铅的特点。

学习彩铅画必须首先了解和熟悉彩铅的工具性能,然后才能更好地掌握与运用它。我们目前比较熟悉的是普通的彩色铅笔,有马利、中华等,它们最大的优点就是能够象运用普通铅笔一样自如,同时还可以在画面上表现出笔触来,但是国产的质地比较硬,所以,笔芯很容易断,作画的时候,需要提醒学生掌握适当的力度。

能够同时画出像铅笔一样的线条和水彩一样的功效的画具就是水溶性彩色铅笔,质地相对来说比较软。使用方法相当简单,就像普通的铅笔一样,画好后用蘸水的笔在上面涂抹,颜色就会溶化。如果用彩色铅笔的笔部直接蘸水画,可以画出很利落的线条,还可以在画面上自由混色,是水溶性彩色铅笔最大的魅力,用含水的笔涂抹画面上的颜色时,颜色会互相混合,能表达出你所想表达的色彩,创造出独特的绘图风格。

美术教学论文

【导语】本站的会员“机遇天使”为你整理了“美术。

教学。

论文”范文,希望对你有参考作用。

为儿童创造开放的教学空间,让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寻找快乐、体验快乐、获得快乐;绘画是每个孩子抒发自己情感最直接的途径之一,美术课是孩子们感情交流的重要场所;让学生在美术课堂中感受快乐是培养孩子审美能力、想象能力、体验成功的关键。

开放教学;情感交流;和谐愉快;生动活泼;自由评价。

如何在现代教育理念指导下,开发课堂教学的生命潜力,创造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实践?近年来,我们以“自主探究教学方式”的课题研究为突破口,走出封闭、单一的课堂,创设开放的充满活力的课堂,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在课堂中个性发展。

一、开放的课堂为师生共同创造一种和谐愉快的的气氛。

在我多年的教育实践中体会到,教师掌握人际关系的水平与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及在校行为等均有直接关系。教师必须能够以最大的热情和爱心对待所有从事的工作,才能在教学中关爱学生,理解学生。在儿童稚嫩的心里最看重教师对他的态度,教师的爱最具有吸引力,它能激发儿童的学习热情,儿童的学习动力常产生于对教师的眷恋。儿童常因喜欢老师愿意参加美术活动,因为喜欢老师而变得守纪律和听话,他们愿意积极配合教师进行教学活动。因此,情感交流在教学中占十分重要的地位。

教师与学生的接近度直接影响情感交流,教师与学生的距离的缩短,以及师生面对面机会的增多可以增进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因此,教师应该经常置身于学生中间,利用自己和学生的空间接近度,促使学生的态度和行为表现更积极主动,因为教师的靠近会被学生看作是对他们的喜爱、赞同和友好。教师如果习惯走在学生中间讲课,与他们一起动手实践,以他们中的一员的身份参与活动之中,就会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增加和谐温暖的气氛,也会提高教师的作用和加深教师的影响。

在教学中,教师的姿势、动作受个人风格、气质的影响。反映在教学中,吸引学生的情况是教师的姿态亲切、谦和,对儿童的行为举止以手势、眼神来暗示,以面部表情来表示赞同和反对,这比严格的管理和申斥效果更加。一般来说,微笑可以造成一种融洽和谐的课堂气氛,能起到提高学生的活动积极性和学习成绩的作用。在自由活动的课堂上,教师的姿势和动作更不拘形式,在与学生的接触中,一对一的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儿童通常更喜欢接触,它胜于口头或目光交流。接触是课堂交流的一个自然部分。

教师上课时的着装和仪表应质朴大方、整洁素雅,避免慵懒或过于修饰。教师的外表举止若具有吸引力,就容易受学生欢迎和尊敬,便于与学生接近和交流。

开放性教育还十分注重尊重学生,尊重他们的艺术创作。能够尊重自己内在价值的教师也会十分尊重学生,对于儿童的创造给予保护和鼓励。儿童们年龄虽小也都有自尊,教学中只有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想法和意图,才能恰当地提出建议和给予合适的帮助。教师应避免以个人的好恶进行作业评价,为此教师必须努力提高个人的专业素养,使自己眼界开阔、知识渊博,掌握多元文化艺术知识,只有这样,在教学中才能有更大的包容心,帮助各色各样的学生发展自己。

二、开放的课堂为学生创设自由生动活泼的学习空间使学生自主发展。

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有计划地巧妙设疑,置疑,创设问题情景,为学生创设自由生动活泼的学习空间,让学生进行交流,使学生不仅仅是学习者,欣赏者,模仿者,而且与教师共同面对问题情景,解决问题,成为讲授者,表演者,创造者。美术教学也必须在一种氛围中,一种文化中才可能进行。如果学生由头至尾都不能走进你的思路,那么美术教学就难以继续下去。

我在上《我们的田野》一课时,先是让同学们闭上眼睛聆听一首“我们的田野”歌曲,让学生感受那无边的田野、美丽的土地、蓝色的群山、飞翔的雄鹰等带来得美感。听完后,学生们都争着抢着说出自己的感受:老师我看到了金黄金黄的麦穗了;老师我闻到了花香;老师我看到我的爷爷正在田里干活(因为他的爷爷是在农村)……这时我在黑板上出示了一幅超大表现田野的背景图,告诉学生我们要把将刚才你听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景物和人物都画出来,然后用剪刀剪下粘贴到黑板上的田野中。这时的学生们早已按耐不住自己的愉悦心情急着想把自己的作品第一个贴在前面。毫无疑问,对教师来说,善于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甚至比渊博的学识更为重要。课堂效率的高低,直接决定着课业负担的轻重,决定着学生课外活动时间和空间的拓展。

《画纸转转转》一课中,采用了集体无主题的绘画方式:每组第一位学生在纸上画上自己喜欢的简单图形,到了规定时间后,无论完成与否,把自己的作品传给后一位同学,那到前一位作品的同学观察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法,继续学完成作业;同样在规定时间里,在把作品传给后一位同学,如此循环,直到作业完成。学生对集体完成的形象和突出的色彩感到兴奋和愉悦。采用这种接力游戏不仅给学生创设了自由、活泼的创作空间,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分享了学习成果的快乐,提高了学习效率。

《灵巧的手》一课,在进行手偶游戏时,在学生已按奈不住自己可以创造奇妙的手偶形象的激动心情时,我便让学生上台表演,有的学生做出了各种小动物的形象。如:穿裙子的小女孩,鸵鸟,蜗牛,长颈鹿,大灰狼……还有的学生积极思维,做出了各种“百花齐放”,真让人赞叹不已,我也及时地参与其中,教师的一句肯定话语,同时让学生们的创造力有了进一步地发挥,有理由相信,在以后的活动中,学生会逐渐学会自己运用创造的策略进行更高水平的创造。

时代的发展,新的课程观为21世纪的美术教育,在教材内容的选择、拓展和组织形式上提供广泛的空间和新的可能性,因此我在美术教学的表现形式上突出了选择性,使每个学生都能自由的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表现方式,都能突出自己的闪光点,都能获得成功。如在《小纸船的梦》的教学中,我把制作立体场景作为重点,因此为使学生对生活中很普遍的、合理存在的遮挡现象有初步的认识,促进学生有意识地注意观察和表现遮挡关系。我在导入上直接切入遮挡现象让学生观察,让学生说出自己直观的感受,老师点出这种现象在美术中叫遮挡关系。启发学生说出身边的遮挡现象。在制作中,我让学生说出可以用几种形式表现主题。学生说出可用绘画、纸工、泥工等形式去表现。学生准备了不同的材料,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表现形式,发挥自己的创作特长。使学生在选择中有了兴趣,在选择中有了自信,在选择中也就有了表现的欲望与冲动。从学生画出的、剪贴出的、泥捏出的合理有遮挡关系的景象,你就会发现学生对生活的创作热情,展示自我的激情,创作美好未来的豪情。因此,开放性、选择性的学习给每一个学生创设了成功的机会和希望。

四、开放的课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拓展学生的视野。

由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很快,在教学中我通过电脑网络、收集资料、参观访问等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大量接触美术作品,拓展其艺术视野,吸收时代信息和多元美术的艺术观念,印发学生思维的活跃和思想的深度。在《欢腾的大西北》这一单元,我给学生布置了课前作业:发动同学收集有关青海、江南宁夏等地的资料——照片、图片、画册、邮票等。那天上课前,我刚跨进教室,孩子们哗地全围了过来,他们纷纷递过来找来的资料,有图片的、有文字的,他们有的相互交流,还有的学生迫不及待的向我讲起了青海的故事。看着他们那快乐的神情,我知道他们这一课有许多内容画了。通过网络、图书等手段,孩子们不仅找到了有关资料,也找到了学习的快乐,丰富了知识,激发了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都跃跃欲试的用不同的形式表现自己最感兴趣的画面。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不仅拓展学生的视,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祖国大西北的热情,增强了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的意识。

《邮票设计》、《贺卡设计》、《重复与组合》这几节设计课,我充分利用电脑网络的优势,使之成为学生美术欣赏、获得视觉资料的得力工具。由于学生占有资料充分,吸收了当代大量的崭新信息,拓展了艺术视野,学生的设计思路开拓、思维活跃,而且学生还能在电脑上进行创作。如在电脑上设计的邮票《奇妙世界》、《奥运会》,利用电脑的特殊功能设计的重复与组合的作品《乡村》、《美丽的白天鹅》等他们设计的作品都呈现出表现内容、手法、形势、风格的丰富与多样的效果。

五、开放的课堂为学生创设自由评价自我表现的舞台培养学生能力。

因此,只有创造开放的课堂,才能使学生获得个性发展的空间,课堂才会因此而多彩并充满活力。

儿童美术教学论文

儿童美术教学的根本意义在于通过创造性的美术活动,促进儿童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基础。本文从因人施教、素材获取、正确评价三方面阐述了对儿童美术教学的认识。

儿童美术教学的根本意义在于通过创造性的美术活动,促进儿童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美术教学同时也是一种情感教育,是对儿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

儿童之间个体差异性较大,掌握不同学生的不同感受和个性特征是进行儿童美术教学的关键。按不同感受和个性特征,可以把小学生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外向型:这类学生对事物感受敏锐、思维活跃,能创作出出乎意料的美术作品。

内向型:这类学生对事物的感受深刻并能创作出有自己见解和想法的作品。

乖巧性:这类学生对事物的感受较局限,具有较好的造型能力,但创作的作品一般较呆板。

针对不同感受和个性特征的学生,要求教学具有多样性。教师在教学中要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不能只将概念化的知识按部就班地传授给学生。作为一名美术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努力提升自身的美术修养和专业技能,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多元化的需求。儿童时代是一个充满奇思妙想、勾勒七彩梦幻的时代。填充式的、程序化的教学只能无情抹杀学生的天性,束缚天才的翅膀。儿童画的表现应该更具有个性色彩,通过绘画形式来表达无尽梦想,只有这样,学生情感的真实表现才是有价值和有意义的。

儿童美术教学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感受空间。教师无法带着学生去画,也无法切身体验到学生对事物的感受和思维,只能引导他们去感受。不同学生对事物的感受是不同的,应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在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的同时,找到他们想要表现的内容,鼓励学生运用不同的表现形式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

儿童正是有了美的感受才能把对美的追求与情感表露出来。教师要善于运用感官原则使学生充分感知美。在儿童美术教学中,教师的作用是帮助和引导,而不是掌控。有了方向的引导,同时具备了教学的方式方法,接下来的重要环节便是儿童绘画内容素材获取的问题了。

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儿童绘画教学的素材同样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艺术。从视觉上,我们看到蔚蓝海洋之宽阔,小河流水之细腻,花儿盛开之美丽,春风拂柳之温馨;从听觉上,我们听到惊涛拍岸,高山流水,鸟儿争鸣;从嗅觉上,我们嗅到花儿的清香;从味觉上,我们尝到酸甜苦辣;从肢体上,我们感觉到冷热温凉,粗糙光滑。可以引导学生从中感悟出美好,感受到艺术无处不在。

自然、生活给艺术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而艺术尽情地表现自然、表现生活,并使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我们在自然、生活中体验到花儿的开放、鸟儿的歌唱、江河的奔腾、高山的耸立,通过认知,学生会产生感悟:花儿为谁开放?鸟儿为谁歌唱?江河为谁奔腾?高山为谁耸立?从而抒发对自然、生活的美好情感。

基于此,教师教学中要教会学生去观察、去表现。做到细心观察,用心体验,用情表达。平时多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现能力。在创作中鼓励学生把自己的.内心情感表现出来。儿童绘画一定要保留童真、童趣,同时激励学生画出与常规画面不同的画作。

评价儿童绘画作品一定要摒弃传统的固有评价模式。从童趣去评价,儿童画作品没有对与错之分。儿童画中表现性的、感受性的感知是最有价值的。可以从故事情节去评价,也可以从画面的构成以及色彩的丰富性去评价。不要舍弃个性盲目去追随他人,主题和思想一定要有自己的感知,那才是优秀作品。可以说,儿童画是孩子自己的“脑电图”,通过画面,我们可以窥视出学生的性格类型和思维状况,那些线条和造型显示着学生的个性、情绪、气质及对外部世界的认识水平和兴趣爱好的趋向。

有心理学家在研究工作中,让每个孩子画一幅画。他们从画面分析看出:有高度自尊心的孩子,画面生气勃勃、幽默、自然,富于感情,形象高大,线条生动,色彩浓艳。可以说,画中人就是他们自己。有中度自尊心的孩子,画面有些拘谨,形象不大方,重修饰,不自然。自尊心较弱的孩子,画面呆板,形象拘束渺小,缺乏想象力。我们了解了孩子的感受和个性特征,就便于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教育出有健全性格的人。

儿童教学论文

目前,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佳,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家庭层面、社会层面的原因,也有学校层面、政府层面的原因。

1.家庭层面。

家庭是人出生后的第一所学校。大多数留守儿童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家庭的“缺陷”使留守子女无法享受到正确的亲情关怀。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有效监管,生活学习和行为习惯都很不好;其次,大多数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是爷爷,奶奶或者外婆这些祖辈,他们大多数都是老年人,身体状况不是很好,有的甚至要监护几个留守儿童,放在每个留守儿童身上的精力有限,而且大多数祖辈只关心留守儿童的身体健康,忽略心理健康,加之在农村,祖辈的知识文化水平较低,不能在留守儿童的学习方面给予指导和帮助,更不能兼顾法律、安全、卫生等方面的教育,从而使留守儿童的教育从根本上就失去了重心。

2.社会层面。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差距也越来越大,尤其是边缘山村,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民不得不想办法改善家庭经济生活,不想再过脸朝黄土背朝天的种地日子,他们想带领自己的孩子走出这片穷乡僻壤。因此,大多数农民选择进城打工,从而使子女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长,可以说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是造成留守儿童问题的最根本原因。

3.学校层面。

学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学校在思想政治教学方面的效果如何将直接影响到农村学生的思想品德情况。但是在偏远的农村,没有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老师;更有甚者,有的学校根本没有开设这一课程,更别谈对留守儿童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了。其次,学校是留守儿童的第二个家,他们渴望在这里收获知识和关爱。而大多数老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对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的关心和爱护,这也是造成留守儿童问题存在的另一个关键因素。

4.政府层面。

由于存在部门利益至上的缘故,各级政府已经制定的有关进程农民工子弟在其父母工作地接受同等教育的政策不能落实,再加上现行的户籍制度限制,大多数农民工与其未成年子女长期“两地分居”;其次,在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也没有引起相关政府部门的重视,忽略了对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政府部门的放任不管,让留守儿童在其错误的人生道路上渐行渐远。

二、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不单是外出务工人员的家庭问题或者是留守儿童自身的问题,更是一个全社会都不容忽视的复杂综合性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关注和解决,家庭和社会都会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因此,各个家庭、整个社会乃至各级政府都应该站在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来认识这一问题。

1.加强政府的宏观指导。

妥善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对于提高全民素质,维护社会稳定,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变革现行的户籍制度,鼓励农村留守儿童进城与父母团圆。农民工是为了改善家庭经济情况,为了给予子女衣食无忧的生活才来到城市打工的。长期与子女分开也让农民工不能全心全意在城市工作,只有改变现在的户籍制度,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与其未成年孩子长期“两地分居”的状况,促使更多的农民工及其子女更好的融入到城市生活,使越来越多的农村留守儿童结束远离父母的留守生活,健康的成长。其次,对进城的农民工及其子女实行优惠的教育政策。政府应完善和推动有关留守儿童与家长共同进城生活的政策,特别建立和健全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工作制度。

对已有的政策在实施过程中要加强监督和落实,使农民工子女在其父母工作地真正享有同当地儿童同等的教育权益。再次,政府部门应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工作机制,帮助和关爱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政府部门应该深入到农村留守儿童家庭,了解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的切身情况,建立以政府为主的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成立“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领导小组,制定真正关心留守儿童的各项具体措施并且落实到实处。最后,政府必须加大力度,发展农村经济,逐步缩小城乡经济差距。发展农村经济,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途径。这样既能减少进城务工人员,让子女和父母团圆,也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最终有利于农民工子女的健康成长。

2.注重家庭的亲情教育。

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要想解决留守儿童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应该从家庭抓起。第一、增强父母的家庭教育意识目前,许多留守儿童的父母在对孩子家庭教育的认识上存在着明显的误区。有的父母认为,改变家庭经济环境,为孩子提供物质帮助是最重要的;有的父母则认为,只要孩子不做出什么出格的事都可以最大限度的放纵孩子,不需要父母陪伴在身边;还有的父母认为自己的文化水平不高,没有能力教育孩子,干脆就放任孩子不管。其实,这些都是导致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重要因素。孩子一出生,首先接触的就是父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然而,许多父母在孩子的各种意识形成的初期离开孩子外出打工,孩子缺失父母的早期教育和关爱,因此在思想、道德、情感、心理等多方面都存在偏差。所以,增强父母的家庭教育意识尤为重要。如果父母不得已必须出门打工,必须增加与子女的联系,不仅关心子女的生活、学习方面,也要着重关心子女的思想情感、心理健康、意识教育等方面;其次,外出打工的父母必须为留守在家的子女挑选一位合适的监护人,多与监护人联系,让子女感受到父母的关爱。第二、为孩子挑选一位合适的监护人大多数留守儿童都是由祖辈看管或者寄宿在学校,祖辈由于身体状况、知识水平、生活条件等原因不能照顾到孩子的方方面面。要么放任孩子不管,要么溺爱孩子,不能给予孩子正确的家庭教育,甚至有的祖辈只关心孩子的衣食起居方面,而对孩子的学业、心理发展等方面一无所知。寄宿在学校的孩子缺乏父母的关爱,更是一步步偏离了正确的人生轨道。所以,外出打工的父母必须为孩子挑选一位合适的监护人。这个监护人不仅要关心孩子的日常生活,更应该对孩子的学业、心理、思想等各个方面负责做到真心关心孩子,补足孩子从父母这里缺失的爱。监护人还应及时与学校、父母联系,了解孩子的一切情况,做孩子的良师益友。

3.加强学校方面对留守儿童的重视。

第一、建立一帮一或一帮多的关爱机制。在农村,大多数留守儿童缺失家庭教育,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存在严重的不足,因此,学校就成为了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农村学校一般都只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更是无暇顾及留守儿童的思想政治教育,许多留守儿童有了心理问题也无处倾述。所以,学校应建立老师———学生之间的的一帮一或一帮多的关爱机制,注重对留守儿童的心理思想上的正确引导,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生活在一个大家庭里,有学生的关心,老师的关爱,最终促进学生的思想、心理的健康成长。

第二、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设置专门的思想政治教师。许多农村学校由于环境艰苦、薪资水平低等等因素,导师学校缺失大量的教师,甚至出现一师教多学科的情况。有的学校教师年龄偏大,没有年轻教师加入,导致学校教学思想陈旧、教学方法落后、学生学习丧失兴趣。更有甚者,有的学校根本没有配备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课老师,学生也就不能学到该方面的知识。使得本来就已存在的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更加严重。因此,学校方面应该创造条件吸引更多年轻有为的教师,传授学生新知识、新思想、新理念。而且学校应配备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老师,可能的话,成立专门的针对留守儿童的思想政治教育小组,引导留守儿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提高留守儿童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识。

第三、健全留守儿童寄宿制农村留守儿童的家距离学校较远或者没有找到适当的监护人时就会选择寄宿在学校,而在寄宿学校老师就成为了孩子的第一监护人。学校应该建立温暖的充满关爱的生活环境,使学校成为留守儿童的另一个家。这里有亲入姐妹的同学,有父母般慈爱的老师,使留守儿童无论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上遇到困难时,都能及时得到老师的帮助。良好的生活环境可以促进留守儿童心理、生理的健康发展,提高留守儿童的思想政治教育素质,学会为人处世之道,最终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儿童。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儿童教学论文

内容摘要:教师要从长远的角度去训练学生、注重培养儿童的音乐感,并根据儿童的心理变化指导他们学会合理的练琴方法。

关键词:儿童钢琴教学前瞻性音乐感。

儿童初学钢琴尽管浅易,但却是万丈高楼的根基,因此,当一个孩子初次坐在钢琴前提起一只手弹奏一个乐句或两小乐句的小曲时,就已经接触到钢琴艺术的大部分原则与原理。在这个意义上,初学并不构成降低教师水平的理由。那么,应该注意哪些方法技巧才能把学生学琴的道路引向正确的方向?这是本文将要论述的重点问题。

一、儿童钢琴教育工作者应具有前瞻性。

现在,家长让孩子学琴都是以开发智力和素质教育为前提,那么是不是在钢琴前弹几首曲子就开发了智力呢?很多老师在给初学的学生上课时都将着眼点放在手指的运动上,把曲子完成就觉得是教会了。其实,作为儿童钢琴教育工作者首先应具有前瞻性,教师要从长远的角度去训练学生、教导学生,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而不是追求立竿见影式的教学。

首先,教师应重视对儿童感官协调能力的培养。心理学家认为,所谓聪明,无非就是反应快、接受能力强、理解力强。这些能力需要多种感觉器官同时产生反应,互相配合、协调运动才能迅速提高。而学习钢琴,除了身体的肌筋运动外,必须把感官的各个系统视觉、听觉、触觉、运动觉、平衡觉协调起来(见图1)。长期投入这种综合性训练的人,他的神经细胞就会经常处于兴奋状态,刺激增长,他们的反应力就会优于别人,整体能力也会随之提高。这也是为什么学习钢琴可以开发智力的关键点。

其次,在学琴初期,教师应该给家长灌输正确的学琴观念。对儿童进行钢琴教学是由教师――家长――学生三个环节构成。在儿童漫长的学琴道路上,家长的正确观念有着决定性的意义。家长通常有以下几种典型现象:家长代替太多,理应由孩子自己努力去做的事却由家长代劳了;因急于求成而对孩子过分施压,这种情况容易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采取完全不过问的方式。在学琴初期,家长都是满怀好奇与神秘,但这种兴奋瞬息即逝,伴之而来的是艰苦和漫长的陪学、陪练。这个持之以恒的过程让很多家长焦急、苦恼,不知所措。因此,教师必须一开始就给家长树立几个正确的观念:1.学习钢琴是长期的行为,贵在坚持;2.学习钢琴,家长不只是投资金钱就万事大吉,更重要的是投资精力和时间;3.学习钢琴,家长应担负起提示、启发、协助的工作。

家长与教师的配合,主要落实在孩子上课以外全部练习的辅导中。学龄前的幼儿接受钢琴启蒙教学,就像刚刚学走路时一样,需要父母的帮助。现在有不少家长已经认识到辅导的重要性,从孩子学琴起,就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跟着孩子一起学。当年龄幼小的孩子刚刚开始学习钢琴时,家长要先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练琴习惯,比如,开始练琴前先要洗干净双手,修剪好指甲,检查琴凳与脚垫的高度、位置,为孩子安置合适的灯光做好练琴的各种准备工作,使孩子努力做到一旦上琴便专心致志,直到完成练习要求。幼儿学琴出于智力和能力上的原因,家长可以帮着记一记教师上课的要求,尽早有步骤地培养孩子独立练琴的能力。家长要帮助孩子安排每天的练琴内容、练习重点、练习目标,切不可简单地规定弹多少,否则充其量只有量的变化,不会有质的提高。家长要在孩子练习的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及时与教师沟通,研究具体解决的办法。

掌握儿童的心理变化,因材施教,也是一名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很多钢琴教师经常为了一些个体心理差异的孩子、顽皮的孩子、精神不集中的孩子而烦恼,这就需要我们细致分析孩子在不同年龄的性格特点和心理特征(见图2)。学龄前儿童的认知水平是以不自觉性发展,以具体形象为概括;而学龄儿童的认知水平向自觉性发展,以具体形象为主要形式向抽象概括过渡。作为教师一定要了解不同年龄儿童的智力差距,深入了解儿童的爱好,努力探索儿童音乐感知等能力如何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发展,引领儿童的喜怒哀乐。

二、教师对儿童钢琴课技术性问题的表述。

教师应该如何把抽象的钢琴技术问题和教学中所使用的基本概念、术语教给孩子呢?教师应该运用具有启发性的教学语言,它包括教育性、趣味性、逻辑性、形象性,并通过声情并茂的表述把无形的概念转化为有形实体。

初学钢琴必须注意几个重要的技术问题:放松、读谱、敏锐的听觉。

1.放松。

放松对于初学儿童是很抽象的概念。放松是针对紧张而言的,要让孩子懂得放松首先要消除心理紧张和肌体紧张。笔者运用了能动就能松的原理,让孩子做两个放松辅助练习。放松操:先介绍弹琴时要联系到的关节,包括手指的三个关节、掌关节、手腕、手肘、肩膀、脖子、腰。这九个位置的松弛度,在整个弹琴的运动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自如落下的落臂练习:让小孩的两手自然放松地垂于身旁,不要有主动的动作,由家长拿着两只手,把它渐渐提起,直到一定高度(最好超过肩高),前后左右轻轻地摇,在孩子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突然放掉,让其完全松弛坠落下来。在这个过程要注意手臂的活动不能主动地上举与坠落,手臂在家长的协助下要被动地进行活动。

2.读谱。

熟练地认识五线谱对幼儿学习钢琴是一个重要关口。读谱训练与基础训练同步入手,脑、眼、手、耳全面训练对开发智力、增强独立学习能力是很有帮助的。对于刚开始学琴的小孩而言,头脑、思想难免处于非常集中甚至是紧张的状态,在这期间教师要让孩子用记忆的方法像学认字那样学认音,侧重帮助家长辅导孩子识谱(制作识谱卡)和帮助纠正在孩子识谱中最容易出现的错误。除了要注意五线谱的线间关系,还包括谱号、调号、指法、临时升降号等,这些问题必须引起重视。在初学期间,让孩子眼睛看着谱子,手指自己去找琴键,一时找不准由耳朵帮忙纠正。读谱不能完全依靠理性的判断,更多需要依靠的是条件反射,所以初学时应该进行“大运动量”的视谱训练,目的在于不断有新的信息通过感官协调系统:视觉―脑―触觉(平衡觉和运动觉)的路线,从而使这个感官协调系统更熟练、迅速地配合,训练好准确的键盘位置感。

3.敏锐的听觉。

敏锐的听觉是辨别触键正确与否的导师,如何触键主要靠听觉来分别。从学琴的第一天起,就要树立一个明确的学琴原则:所有的触键技术、方法,都是为了发出好的、正确的、高质量的`声音。听觉与技术两者的关系是:听觉是主导方向、指明目标,技术提供手段。正确的触键动作发出的声音一定是好的,好的声音一定是正确触键弹出来的。在学习触键技术中涉及到的触键准备动作、触键主要动作部位、各个部位的协调、重量的运作、用力与放松等动作要领方法时,都要与对声音的倾听和辨别相结合。要在学会技术动作的同时,懂得什么声音是正确的。教师要多示范、讲解,树立正确的声音听觉,培养学生拥有一双灵敏辨别旋律、节奏、和声音色的耳朵。

三、在教学中注重对儿童音乐感的培养。

所谓音乐感,简单地说就是对音乐的感受力、想象力和表现力。一个孩子的演奏具有较强的音乐感,指的是他对旋律、节奏、和声、力度等有较强的表现力,对于作品的音乐形象产生丰富的想象力,并通过自己的演奏把这些感受的想象力表达出来去感染别人。音乐感的培养是一个从小就应着眼的重要课题,在学习各种基本技术的同时仍要启发孩子主动表现音乐。

儿童钢琴音乐作品既有标题音乐,也有非标题音乐。由于标题音乐具有明确的曲名,给儿童提供了联想和想象的具体范围,只要稍加讲解和启发,儿童就比较容易理解它所表达的主要内容、情绪和意境。如《汤普森现代钢琴教程》《布格缪勒钢琴进阶二十五首》以及其他常见的钢琴初级教材中,很多都采用了具体的标题,使学生很容易产生明确、生动的音乐联想。但非标题音乐,对于儿童来说,联想和想象起来困难要大一些。联想和想象非标题音乐,首先依赖于学生对音乐语言已有的感受和反应,同时也要从乐曲本身所标明的音乐表情记号、速度力度标记,以及乐曲采用的节拍、织体、和声等方面去理解。

在初级钢琴教材中常见的非标题音乐作品有《小奏鸣曲》《回旋曲》《变奏曲》等,曲名只说明了乐曲的形式、类别,力度、速度标记,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但只要教师给予一定的教学指导,就会让学接近音乐所要表达的含义。以《小奏鸣曲》为例,教师在教授曲目之前就应告诉学生奏鸣曲式的基本含义:一般是三个乐章,第一乐章一般是快板或小快板,主题往往比较欢快、热烈,也可以是优美、流畅而明快的,而副题和主题在性格上应该有所不同。第二乐章一般是慢板或行板,旋律优美歌唱或宁静沉思。第三乐章则是比第一乐章更快的快板。如果学生弄清了这些一般规律,再结合乐曲中其他演奏标记,就容易产生正确的联想和想象。联想和想象是丰富、加深审美体验的心理过程,在儿童钢琴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启发、引导学生积极地进行联想和想象,使学生的审美体验得到拓展和深化。

四、传授儿童科学的练琴方法。

教师除了教琴外,还应告诉学生科学的练琴方法。对于儿童练琴的安排,一般应坚持以下原则:

1.将练琴时间固定安排在学生精力充沛的时候,有利于集中注意力,保证质量,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2.2―5周岁左右的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一般在20分钟左右,故每次练习时间安排20―30分钟为宜,每天安排两至三次。3.每次练琴要有明确的要求,具体的目标,不要简单规定弹几遍,弹几个小时,要有质有量。4.坚持天天练琴不间断,从中可以培养孩子的毅力和品质。

结语。

对于儿童钢琴的教学而言,教师的着眼点必须站在高处,要为长期的钢琴学习培养好的习惯,打好坚实的基础,树立正确的学琴观念,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这些都是儿童钢琴教学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中央音乐学院学报编辑部编.怎样提高钢琴演奏水平.华乐出版社,.

[2]张式谷,潘一飞编.西方钢琴音乐概论.人民文学出版社..

[3]罗小平.音乐表演再创造与注意力.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993年第1期.

[4]张铭.关于钢琴教学中音乐表现力的培养.音乐探索,第3期.

美术教学论文

小学生的最大特质就是,有着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这样的想象力可以说是“天然去雕饰的”,这也是当前美术教学理念所看重的,下面是对小学美术教育中的情感渗透的分析,一起来看看吧!

摘要:本文以“小学美术教育中的情感渗透”为主要研究对象,从三个方面对情感渗透的具体操作方式展开论述,希望为从事小学美术教育的教师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育;情感渗透;教育策略。

一、小学美术教育中情感渗透的重要性。

情感教育与认知教育是相对的一则概念,是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情感教育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创设轻松、愉快、和谐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实现情感与认知的平衡,充分发挥情感意识对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作用,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逐渐培养求知、探索的精神,促进学生形成独立、健全的品质和人格。近年来,我国素质教育不断普及并深入人心,情感教育在推行素质教育过程中起到的作用也愈发明显,因此在这样一种宏观的教育背景下加强小学美术教育中的情感渗透,显得十分重要。国内外众多美术学家、教育学家也认同情绪的培养、情感的发达对构建良好师生关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积极的作用,这也是能够间接提升创造力和审美力的重要渠道。

二、小学美术教育中情感渗透的路径。

理智感是人们在探索和感知真理的过程中,因个体需求是否得到满足而生成的一种情感意识。小学生的理智感主要表现在对事物的好奇心、探索问题和奥秘的进取心以及求知欲的扩大和加深。教育心理学家指出,深厚的理智感是促使人们发挥智慧的潜在力量,所以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利用作品丰富理智感。例如,学习基本图形的画法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思考怎么画和为什么这样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在无形中增加小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目标,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美术教育要想培养学生形成一定的绘画技巧,不能将教育目标局限在对技能的掌握和美术知识的传播上,而要基于基本的理论道德,利用美术教材的优势,借助时间的灵活性以及美术课程自身的优势,运用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感受作品、感受美的同时,不断熏陶审美意识,进而在潜移默化中感悟美、创造美。

2.情境教学,培养感悟能力。

很多小学美术教师在教学时,习惯采用单一、僵化的教学模式,即教师只负责讲解,学生只负责聆听,“教”与“学”是两个独立的、没有关联性的环节。这不仅会影响学生对美术学科的兴趣,更无法让学生对美术作品、审美元素产生关联性与感悟,不利于培养美、创造美所需的条件。例如,学习《鸟语花香》这一课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将自身的感情融入情境中。首先,小学生对大自然中的小鸟和花朵十分熟悉,因此教师可以利用花朵和鸟类的特征,让小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画出自己心目中的“鸟语花香”。其次,根据小学生的回忆以及对大自然中鸟语花香的感受,教师开始讲述本堂课的关键,即如何绘出小鸟和花朵的线条,怎样让花朵更加有层次感,怎样让小鸟更逼真,表现出飞翔的张力。但是该怎么样才能画好线条呢?教师在上课前可以准备一组连笔画模板,在一张大纸上标上不同的汉字、数字等,让学生用黑色的线将相同的数字连接起来,用黄色的线将相同的汉字连接起来……用不同的颜色、不同粗细的线条表达美术形象,让学生感受到图形跃然纸上的过程,进而感受到愈发靠近成功的急切感。最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拓展学习,如为花朵和小鸟绘制面孔,感受它们的喜怒哀乐。有的学生在花朵上画上笑脸,表示空气环境良好;有的学生在小鸟的脸上画上泪水,表示树木被砍伐小鸟找不到家。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融入教学情境,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思想意识和感悟能力,让学生通过美术学习收获到更为真实的人生感悟与生活阅历。

3.实践活动提升审美水平。

美术教学离不开手工环节的辅助,实践活动有助于提升美术教学效果,是提升小学生动手操作本领的重要措施。在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制作出多元化的美术作品,将心中所想、内心所感表达出来。例如,在《童年的手印》一课教学时,教师可以将泥巴作为重要的教学工具纳入到课堂中来,在泥巴上烙上自己的手印,利用泥巴捏出各式各样的物件,让学生感受到美术知识的趣味性。同时教师还可以展开知识拓展,让学生了解中国古老的陶瓷技艺,了解中国传统的泥塑文化等,通过对民间艺术的感知和更为全面的艺术形式的认知,小学生将会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也会间接提升审美水平。

三、结语。

总之,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进行情感渗透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从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出发,从教学现状和教学实际出发,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为小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与学习氛围,将情感渗透融入美术教学的过程中,促进小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鲁雅婕.人教版与湘教版小学美术教科书比较研究[d].银川:宁夏大学,.

美术教学论文

美术的教学在中学教学活动中至关重要,通过不断的总结和反思,探讨和研究,美术教学能变得更好更顺利,增加学生学习美术的动力,那么就一起来欣赏下面三篇美术教学论文吧!

“写意”造型对中国画教学问题的探讨【1】。

在中国画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中反映出这样的问题:其一,把对中国画的“教”和“学”局限在单纯的技法训练与照本临摹之中,去枝存叶,去本求末,让学生只在“笔法”与“墨海”中绕圈子;其二,缺乏对学生进行思维方式的正确引导与培养,从而无法把握中国画造型法则的实践和应用;其三,对中国画概念的误导和忽视,造成学生对中国画的本质与内涵的模糊,从而使教学目的得不到良好的贯彻落实。

这些问题的继续存在,必将使中国画教育与教学的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为此,对这一问题进行认真的研究和探讨,是非常必要的。

探讨之一:中国画的概念及其本质的再认识。

中国画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之一,经数千年的发展与演变,已形成自己独特的精神面貌与艺术风采,具体表现为传统文化熏陶下成就的“意象”思维方式与“写意”的造型观。

这种思维方式与造型观,是中国画及其技法形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源泉。

纵观数千年的中国绘画史,从战国帛画到敦煌壁画;从唐代的鞍马人物到宋元的山水花鸟;从徐渭、石涛到现代的齐白石与张大千,众多作品不单纯显露了“笔墨”技法的熟练与高超,更重要的是无一不闪烁着“意象”思维的智慧之光和对“写意”艺术性的创造。

这些突破客观物象的明暗、体积和写实手法的作品,将人对事物的认识提到“神会意通”的理念高度,从而使中国画创立了自己“意在笔先”“不求形似”“以形写神”的特殊画风。

这种更富于“情”“理”“性”以及艺术愿望的表现法则,构成中国画以“写意”为核心的独特与伟大。

探讨之二:对“意象”思维方式和“写意”造型观的基础性思考。

作为民族艺术的中国画,与中国文明的形成与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关系。

“意象”思维正是中华民族经过长期思考与实践所创建的一种了解世界、创造文明的认识观与方法论,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大观。

这种思维是以我国古代老庄哲学思想为核心建立的一种辩证思维观。

它不同于西方的“具象”思维,又有别于“抽象”思维,是处于二者之间的独特思维方式。

“意象”思维把“意”(即人的意识,意志、意念、主观)与“象”(即客观物象,宇宙万物)看成是一个互通共识的有机体,将“事物”“人格”化,寻求人与事物“感应”式的认识法则。

“黑白成象”“阴阳相生”,倡导人的主观意识与客观存在的共存性和可知性,视认识的完美为“天人合一”的境界。

这种思维方式与认识观特别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式的理想认识观,也突出了中国文化强调主观意识的特性。

这种“特性”是孕育“创造”性的先决条件。

中国画的“写意”式造型观正是依此而创立的。

以“写意”为宗旨的中国画在选择其“达意”的表现形式时,是以重“神”轻“形”为原则的,它不注重物象的明暗体积;不追寻物象的写实关系,而是确立了“墨线”———这一古老又纯朴的“意象”符号,并赋予它更加丰富的情感内涵,形成中国画与西洋画从形式到本质的区别。

不同的思维方式,造就着不同的艺术表现;不同的艺术表现,又体现了不同的思维观念。

中国画受特定思维影响所造就的“写意”式造型表现,正是中华民族的理想、愿望以及“民族精神”的真实写照。

探讨之三:培养“意象”思维,掌握“写意”造型,是贯彻实施中国画教学目的之关键。

在此倡导中国画教学以引导学生的“意象”思维及“写意”造型为主,并不是不学技法、脱离技法,而是依此指导技法的正确运用。

技法作为中国画学习的基础之一,有其不可轻视的价值。

但技法形式如脱离了思维观的指导及其造型的功用,则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因此,在中国画这一特定性的教学活动中,正确引导和培养学生的“意象”思维,让学生掌握“写意”的造型观,并依此去指导技法,驾御技法,才能使中国画教学的目的得以正确的贯彻。

启美启智启德启信【2】。

一、启美启美,即是引导学生欣赏美、理解美,进而最终能够创造美。

对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传统绘画、雕塑作品的欣赏可以提高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对现代绘画艺术的欣赏可以增进学生对美的理解能力;美术教学中的技法训练则可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因此,美术教学应与学生的实际学习生活联系起来。

如讲《生活与设计》这一节时,谈到服装设计,我特别联系了中学生的服装设计——“衣服是无声的语言,它随时向别人传递着你的身份、性格、爱好等方面的信息。

同学们正处在充满活力的学生时代,因此,服装应当能体现出生动活泼、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

而耳环、戒指、美容化妆等成人的打扮暂时还不适合同学们。

不是有人说,青春就是最好的化妆吗?”同学们笑了起来,下课后,原来佩带饰物的同学悄悄把饰物摘了下来。

二、启智启智,即是指美术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形象思维能力和空间表现能力。

记忆画和想象画训练对于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每逢新学期开学,我都要布置学生描绘假期生活。

几个学期坚持下来,学生在绘画语言的表达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

有的同学甚至把整个麦收场面画了下来,画面上有麦田、远山、道路、脱粒机、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汽车和忙碌的人群等,内容丰富,形体正确,近大远小的透视规律也得到初步体现。

这么复杂的场面,若不具备一定的表现能力和观察能力是难以描述的。

三、启德德为立身之本。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德”的教育,德育与美育是相辅相成的。

因此,在对学生进行美的陶冶之时,还要有意识地传输道德规范,强化学生的道德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如我在引导学生欣赏《珍惜我们的环境》这幅画时,不仅讲工业污染,还联系了生活垃圾的污染,教育学生珍惜生活环境,不乱扔废纸,不乱抹乱画等。

四、启信自信是一个人成功的前提。

对于身处紧张学习生活节奏之中的学生,美术课应当是一种精神体操,使学生紧张的心情得到放松。

因此,选择实施成功教育、快乐教育就应成为每节课的总体构思。

数年来,我一直坚持每节课结束前的好作业评点,只要是有可取之处的作业,都可以得到展示、表扬,使学生尽情品味收获的快乐。

儿童美术创造力的培养【3】。

指导儿童绘画创作,很重要的是要从儿童心理特征出发,教养儿童对美的感受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和表达能力。

美术创作是形象思维。

应通过激发儿童对于美术的兴趣,培养儿童的形象思维,开发儿童智力,培养儿童观察、记忆、想象和创造能力。

这个过程,重要的是对儿童艺术创作的引路人,要善于了解儿童,启发儿童对美的兴趣和感受,培养儿童的想象力的创造力。

尊重孩子神奇的幻想。

童年是充满幻想的时代。

好奇和幻想是儿童思维的特征,也是儿童心灵纯洁天真的表现。

他们可以“异想天开”:弯弯的月亮挂在天上,孩子可以幻想在月亮上挂秋千摇荡;蝴蝶纷飞扑向孩子身上,说明我比花儿更美;不同国家的儿童可以用纸筒互相“打电话”。

在成人看来似乎“荒诞不经”,对儿童说来,正是奥妙所在。

因此,要指导儿童画,就要去发掘他们这种儿童审美的奥妙。

如老师要求孩子们创作一幅《救救大熊猫》的画。

一个孩子在画面上画出一只大熊猫在哭,一群小朋友围了过来,有的送苹果、有的送香蕉,有的送巧克力。

另一儿童异想天开,画了一个猪形的“扑满(储蓄罐)”,上面帖了红纸,与上“寄给大熊猫收”,还帖上一张邮票。

真使人意想不到。

发掘这种天真奇妙的创造力,首先要尊重孩子,尊重他们神奇的幻想,从孩子的角度去想问题、看问题,就会在他们心灵中挖掘不尽的美的宝藏。

画出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

不可忽视,让孩子学会自己造型。

孩子画画,开始往往是画小孩,他们总是先画一个圆圈,这是一个头,再画上嘴巴,嘴巴很重要,它能吃糖、唱歌、讲故事,作用可大呢。

又点上两小点是眼睛,它不象嘴巴那样重要。

再刷刷几根头发。

这就是他脑子里有的印象。

至于耳朵、鼻子他们往往疏忽了的。

如一竖是身体,二横是手臂,手掌不清楚,但五个手指头是不会弄错的,两腿和脚就只有两竖和两个小圈儿了。

看到这里,我们首先要夸奖:“画得好!”鼓励他这样画下去。

千万不能说:画得一点也不象,这样会扼杀孩子的兴趣。

孩子的幼小心灵总希望得到老师和家长的鼓励和支持。

而儿童认识形象,不会超出自己的理解能力。

孩子不能理解的东西,大人不能操之过急,强迫接受,这样就会引起儿童的厌烦,减退画画的兴趣。

在启发儿童创作热爱祖国为主题的绘画时,教师启示以爱国旗为题。

这时,孩子纷纷举手,说要画国旗。

一个孩子提问:“能不能画降旗?”教师问:“为什么?”原来他记忆起去年学校中曾发生的一件事:一天突然下大雨,几个红领巾看见操场上国旗还没降下来,他们冒雨下了国旗。

他想画这个场面。

这是很好的设想,教师鼓励他进一步构想,这个孩子画了三个红领巾冒雨降旗,并将教学楼,操场上的篮球架、双杠、单杠等都画了进去。

教师提示:这样画太庞杂了,主题不突出,绘画就是要画出生活中最美的东西。

象教学楼、篮球架、双单杠和降国旗爱祖国有什么关系呢?孩子接受了意见,画面只剩下三个小朋友在呼叫,奔跑,解旗杆绳索,天上正下着大雨,并题名《下雨了》。

画面集中,形象单纯,主题突出。

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生活。

为了开拓孩子们的眼界,教师要求家长在休息天、假期里多带孩子出外写生,到公园儿童游乐场、动物园、马路、风景优美的地方写生,让孩子多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生活,丰富孩子的创作。

一次我带着孩子参观盲童学校,那儿环境清静,一尘不染,绿树成荫,真如到了一座大花园,看到盲童在这里的学习生活,处处有人照料,健康愉快地成长。

更使孩子们惊奇的是他们还能以手代目,进行雕塑,刺绣等艺术创作,甚至还能学习推拿医疗技术为人民服务,充分体现在祖国的怀抱里,残废人生活幸福,使孩子们很爱感动。

美术教学论文

活用美术语言,提高课堂效率。

摘要:新的美术教材都加入了美术语言方面的内容,在新课标下,也强调了“造型表现”领域的学习活动。教学应体现美术语言的魅力,提高课堂效率。

一、认识语言,感受语言。

低段的学生,教师知道他们没有丰富的,漂亮的词汇,在上美术课时便更难以用一定的语言来解释一幅画。画中的造型以及色彩的运用都必须由学生自己去感受、去领悟。或许结果学生会说:“老师,我能感受到画者的心情和想表达的意境,但我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这便是学生真正的感受。可惜,我们现在的教师却在给学生作着一些盲目的定义,比方说,教师会告诉学生,“红色”是热情、祝福、勇敢;“黑色”是罪恶、恐怖、邪恶;“直线”使人感到刚强;“曲线”使人感到柔美……于是学生便机械地记牢了这些美术语言,殊不知任何色彩或者形象在不同的环境下会产生不同的效应。如果一地鲜红的血,那是热情、祝福吗?如果一次晚宴,某人穿了一身黑色服饰,那一定是罪恶、邪恶吗?如果一块横幅笔直挂在墙上,那是刚强吗?如果一根生锈的钢丝扭曲在一边,这还柔美吗?盲目给学生下一定的美术定义,只会让他们去死记硬套,真正的美术语言它具有无穷的魅力,让学生产生任何的联想和感受。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去感受美术语言呢?

1.依托作品,领略魅力。

【案例1】在教学《小小建筑师》一课时,我让学生先上网去找我们中国以及国外的一些不同的材料建筑。有些学生找到了北京奥运馆那个“鸟巢”般的建筑,学生被这些各式各样的建筑惊呆了,原来房子还可以造得这样漂亮,有这么多类型啊!随后的课堂上,我再让学生去试着“造房子”,此刻学生的想象力也开阔了,打开了局限性,不再是平时看到的一些方方正正的房子。有了自己的思想,也学会了试着创作。

2.积极参与,动之以情。

【案例2】《风儿吹过》一课对小学生来说,觉得有点无从下手。风,看不见,摸不着,要在美术作品中如何来表现呢?我教学生将风和周围的事物进行联系和对比,并自己亲手来制造风。有些学生说电风扇,有些说吹风机,有些说空调等等制造风的方法。并让学生讲了很多关于风的句子,风的类型,以及在风作用下的效果等。有了这些基础,学生表现风的时候不再是那么空洞。学生还感觉到,原来风是这样来的,风还能有这些效果,风也能带来那么大的危害等。学生了解了风的知识,也感受到了风的.魅力,兴趣被调动了,学习起来就更方便。

3.给予机会,开发想象。

学生用手指,绘画出了各种各样的物体。虽然没有画得那么形象但也有一点神似。指纹的肌理,手指的韵律,绘画的表情,这些都能让学生更深入地去理解美术语言,也学会用各种方式去表达更多的美术语言。真正体会“肌理和韵律”.

二、读懂语言,表达语言。

学生感受到了美术语言的魅力之外,还要去更深入地读懂,并运用美术语言来表达。

1.展示个性,体现真实。

【案例4】在给高年级上一节外国绘画欣赏时,学生看了《星夜》这幅画,都不解地问我:“老师,为什么梵高要这样来表现星夜?”“一点都不像,却那么有名。”“要我画星夜,我绝对画一颗颗的繁星点点。”再看孙恒俊的《满湖曲折》,学生问“:老师,怎么就几根线条呢?”“我觉得他画得不够生动!”面对这些方式的表现画,学生提出的疑问是他们这个年龄段所应该有的。面对这些疑问,我告诉学生说:“在面对同一景点同一事物时,不同的人就会有不同的感受,这主要取决于作者对大自然的不同感受与当时的心境。可以通过任何的线条和色彩把自己当时的心情告诉别人,让看画的人用心去体会你当时的心情,想象当时的情景,这也是一种很好的表达方法。”

2.开发潜力,肯定创意。

【案例5】在教学《奇妙的字母》这节课时,我让学生自己来想象26个字母,学生的联想让我为之吃惊,有人想到“云”是交警的手势,“允”是爷爷的钓鱼钩,两个“杂”是正在争斗的两条蟒蛇等等,更让我佩服的是,学生在一张纸上画了山,画了太阳,画了天空,他说,那就是太阳下山(上山)时的“匝”.他用一个字构成了一幅完整的图画。课堂的实效性就这样体现了!

在美术课上,要求教师能抓住美术语言这个最基本的元素,我想,这对学生各方面的发展都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也是我们美术课最具有价值的体现。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瓜沥镇坎山小学)。

美术教学论文

美术教学论文成果是衡量个人、团体乃至地区、国家的美术教育学术水平,是学术地位的重要标志。具体他说,论文的撰写主要有以下四方面的意义:

1.1取得社会效益。

通过美术论文的撰写,得到包括教育部门在内的社会的鉴定,评价和承认。在此基础上,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推广成果,以达到转变美术教育思想与观念,提高美术教学水平等目的。

1.2成果共享,促进交流。

在论文表述中,提供了研究过程的实际资料以及对结果的分析和评价,有利于其他研究者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深入进行美术教育的研究,也有利于美术教育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1.3提高研究水平。

在论文表述过程中,通过对整个研究过程的回顾、总结以及把某些美术教育现象上升为规律或理论,既促使了研究的深化,又有助于进一步发现新的问题或新的事实,从而促进美术教育研究水平的不断提高。

1.4提高研究者的研究水平。

论文表述的过程也是提高美术教师和美术教育研究者的分析能力、综合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包括写作能力)的过程。

美术教学论文

浅析美术课堂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相对于接受性学习而言的,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探究性学习已被大家认同,并都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作了尝试,其中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在平时以及公开课的教学中,我发现那种学生被动的接受式学习现象已有所改变,但另一种极端现象却屡屡发生,那就是整堂课让学生摸索探究,最后不知所云,不好收场。虽说探究性教学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但学生的探究学习是建立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的,如果缺失教师的正确指导,听之任之,让学生进行无指导的探究,仍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那么,在具体操作时应注意些什么呢?本人在教学实践中作了这方面的尝试,现总结为以下几点:

1适时扶持有章可循。

在教学中教师要给予学生适当的扶持,让学生有章可循。美术是视觉艺术,所以在美术教学中,我经常出示一些相关的大师作品或同龄孩子的作品给学生欣赏。这样不仅让学生有一个感性认识,同时使学生从中得到美的熏陶,还能分散教学难点,给学生一定的帮助和扶持。对于那些内容复杂,名目繁多的课,我会给学生提供自学提纲,从而为学生理清思路,使他们的探究活动有明确的目标。有时也可以出示一些相关的图片资料供学生参考。探究教学中教师适时地、必要地、有效地指导,可以让学生真正从探究活动中有所收获,从而使学生的探究实践得到不断提高和完善。

2联系生活有据可依。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我们的实际生活就是我们全部的课程,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所以我认为美术课的探究活动应该联系生活,以生活为依据,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学生关注和感兴趣的内容,让他们探究。学生探究学习的是自己生活中的现象,就会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从而积极地投入。如在上记忆画《我栽种的植物》一课之前,我布置学生回家观察自家阳台、小区或游园里的植物,同时引导学生回忆和想象,自己栽种植物时的情景,同时让学生在课堂上演示、模仿栽种时的动态,学生觉得有据可依,降低他们创作的难度。

生活处处有美,艺术就善于从生活中捕捉。()而孩子们还不是艺术家,就像一头刚刚学习捕食的小狮子,还必须在母狮的循循善诱下学习捕获,掌握时机。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正处于发展阶段,潜在的能力需要教师的引导、开发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欣赏能力和评价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够感受到生活的美,并从中捕捉到美,产生对美的表现欲望,以达到创造美的目标。

3分段探究循序渐进。

探究性学习要体现一个阶梯性,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地进行。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年龄特征以及知识水平,注意横向联系,分设层次,建立几个由底到高逐步递增的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内容框架:先模仿、再半创作、后开展独立性的创作活动。也可以先选取适合学生探究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段探究,开始讨论的问题可以简单些,好让学生在第一阶段有所收获。在获得一定认知基础和有成功体验后,再进行下一步的探究。我在教学《动感生活》一课时,先让学生观察、回忆运动员的动作,然后引导学生探究怎样把人物一刹那的运动进行分解,探索人体运动规律,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创作任务。

4多种方法激发兴趣。

美术这门学科,从总体上看是大多数学生喜欢的科目。但具体到每一个学生对这节课有没有兴趣、感情有多深、持久性有多长,就要看老师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因素激起学生创作的兴趣。

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跨度相对大些。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一般跨越两个阶段。低年级与中高年级的学生除了对色彩的敏感具有共同性,低年级的学生注重于外观形象,高年级则偏重于设计和制作。如八年级的《面具》,假设简单地让学生仿造涂鸦,必定会兴趣大减。老师将课题稍稍一改,变成让学生来当设计师,顿时,场面马上变得热情高涨起来。面具上涂满了五颜六色的浓厚色彩,以前学生们只是在电视上观赏过,现在要他们自己动手,来给这些面具“涂脂抹粉”,立刻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教师再因时制宜地组织学生先观赏京剧录像片段,再借机把一些民族传统艺术的有关知识,诸如脸谱色彩的含义、脸谱的勾勒等知识介绍给学生。等到他们亲自动手时,一个个挥笔抹彩,似乎人人都像个化妆师。不过最后的作品如何,是否够标准,这都不是最重要的。至少在这堂课上学生的参与率达到100%,学生的兴趣激增,情趣高涨,并在此基础上认识并了解了一些简单知识,提高了自己的知识面,并从中感受到艺术创作的愉悦。

其次,电教媒体作为信息的载体,在教育目标与教育内容实践的操作中搭上桥梁。它声形并茂,色彩艳丽,生动直观,吸引学生的视觉、听觉,让学生留恋、向往。

再次,我们的教材中,有不少课题需要学生走出教室,实地写生,如八年级的《校园一角》等,如果教师只在教室中讲,该画哪些部分是画面需要的、哪些不需要等等,这样的闭门造车,不如让学生去实地走走看看,感受一下校园里的篮球场、假山、花园、雕塑等往日熟悉的地方,然而,现在要学生用画家的眼光去感受它,感觉大自然就是一幅完整的画。学生在走进环境感受生活的过程中,感悟能力增强了,绘画能力提高了。

探究性学习不仅体现在思维和语言上,还体现在动手上。美术学科尤其如此。美术课探究结果的表达以作品展示为主,学生的思维通过语言来表达,更通过动手操作的作品来表现。我在教学中,无论绘画课,还是手工课,甚至欣赏课都让学生既动手又动脑,激活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所以,探究性学习所达到的目的是手脑并用,协调发展的结果。只有动手又动脑,学生才能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5根据内容有所侧重。

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可以让学生摸索和探究的,有些美术史知识或传统的技法,是需要老师新授的。当然在传统技法上如何去创新,是我们倡导学生去探究的,这就要根据内容有所侧重。另外,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学生提出的问题形形色色,想研究的问题很多,且各不相同,而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这就有一个选题的问题。对于一些问题,如果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仍不能接受和理解,那么就不必让学生强行研究,而应该等他日后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到适当的时候再进一步开展这一课题的探究。

我们在指导学生创作的过程中,尽量让学生作为画画的主体,让他们去发现其中的乐趣,画他们最想画的事物,老师只是事先做一些启发式的引导,让学生自己想象,然后老师再作一些修正式的补充,这样能让他有一种成就感,树立自己的信心,孩子就不再畏难;有了自信,孩子就敢画了,有了自信,孩子就可以描绘自己的生活;有了自信,想象的翅膀就可以自由飞翔,创作出精彩的一幕。

作为学生走上美术创作之路的启蒙者,需要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用真诚去点亮孩子心灵的苍穹,燃起艺术的火花,使他们在人生的这段行程中,充分地发展自己的个性,激发兴趣,展现自己的能力,展示自己的艺术才华。

探究教学的理念虽已深入人心,但对它的研究还只处于初级阶段,我们还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出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法,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美术教学论文

民间美术是我国劳动人民几千年的智慧结晶。我国民间美术中的剪纸、年画、泥塑等,都表达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精神寄托。同时,民间美术是民间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蕴含着我国民间文化中的世界观、审美观以及特有的民族精神,所以,民间美术在高校美术教育中具有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作用。随着全球化趋势的逐步发展,外来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冲击越来越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我国的一些青少年对中国传统文化认识不足,误以为这些带着乡土气息的民间美术已经过时。中国传统民间美术面临着淡出人们视野的危险。因此,在高校美术教学中加入民间美术欣赏也具有传承民间美术文化的作用。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大城市中的人们越来越青睐尚保持原始性的乡村或边陲城市。尤其随着最近几年旅游业的发展,那些原本不为外人所知的具有原始风味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人们喜爱,如印染、刺绣等。这些带着传统印记的民间美术不仅具有欣赏价值,还具有实用价值,因而在高校美术中引入民间美术,还可以促进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利用。我国传统民间美术形式繁多,很多都与文化相互联系。所以,中国民间美术还具有陶冶学生情操、丰富学生文化生活的作用。

要在高校美术教育中应用中国民间美术,使它起到传承传统文化的作用,教育者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提高教师的文化修养和专业水平。

要在教学中正确运用民间美术,就需要教师具有一颗热爱中国民间美术的心。教师要深刻理解民俗民情,具备较强的民间美术审美能力,同时还要对我国的传统文化有深刻的理解。这就需要教师努力学习我国的传统文化,提高对民间美术的欣赏能力,这样其才能将民间美术与传统文化渗透到教学中,培养学生对民间美术的审美能力。在学习民间美术、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教师还要对传统民间美术进行创新,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创造适合民间美术发展的大环境。

近年来,随着有识之士的呼吁,各地逐渐重视民间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要使中国传统文化长盛不衰地发展,国家和地方相关部门还要创立适合民间美术文化发展的大环境。如,在高校开设民间美术欣赏课程,普及民间美术知识,教师要求学生在建筑设计、装饰中大量使用民间美术元素,使民间美术文化全方位、多元化地发展。

中国民间美术具有丰富的内涵和表现形式,其不仅有欣赏价值,还有实用价值。如,一些造型艺术如壁画、雕塑等;民俗艺术如刺绣、服饰、器皿、剪纸、皮影等。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这些民间艺术成为人们追求精神生活的主要载体。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具有优秀传统的民间美术逐渐失去了市场,为了挽救这些濒临灭绝的艺术,高校应该将其作为美术教学内容加以宣传,可以组织学生成立兴趣小组的形式宣传这些民间美术,如成立雕塑小组、刺绣小组、剪纸小组等,不时举办刺绣展、雕塑展、剪纸展和皮影展,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扩大了这些民间美术的影响力。总之,高校美术教学要传承民族文化,这才是美术教学的目的,因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美术教学论文

活用美术语言,提高课堂效率。

摘要:新的美术教材都加入了美术语言方面的内容,在新课标下,也强调了“造型表现”领域的学习活动。教学应体现美术语言的魅力,提高课堂效率。

一、认识语言,感受语言。

低段的学生,教师知道他们没有丰富的,漂亮的词汇,在上美术课时便更难以用一定的语言来解释一幅画。画中的造型以及色彩的运用都必须由学生自己去感受、去领悟。或许结果学生会说:“老师,我能感受到画者的心情和想表达的意境,但我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这便是学生真正的感受。可惜,我们现在的教师却在给学生作着一些盲目的定义,比方说,教师会告诉学生,“红色”是热情、祝福、勇敢;“黑色”是罪恶、恐怖、邪恶;“直线”使人感到刚强;“曲线”使人感到柔美……于是学生便机械地记牢了这些美术语言,殊不知任何色彩或者形象在不同的环境下会产生不同的效应。如果一地鲜红的血,那是热情、祝福吗?如果一次晚宴,某人穿了一身黑色服饰,那一定是罪恶、邪恶吗?如果一块横幅笔直挂在墙上,那是刚强吗?如果一根生锈的钢丝扭曲在一边,这还柔美吗?盲目给学生下一定的美术定义,只会让他们去死记硬套,真正的美术语言它具有无穷的魅力,让学生产生任何的联想和感受。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去感受美术语言呢?

1.依托作品,领略魅力。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