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高中教案(优秀16篇)

时间:2023-12-16 09:30:45 作者:FS文字使者

高中教案可以帮助教师合理安排教学进程,提高教学效果。下面是一些备受好评的高中教案示例,希望能够为广大教师提供一些参考和指导。

高中必修二《雨霖铃》教案

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词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并分析词的意境美。

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诗歌的诵读技巧,积累诗歌鉴赏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词的魅力,体会词人别离时凄凉、哀伤的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感受词人在词中所流露出的浓浓别离之愁;领会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难点:理解虚实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法、美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痛痛快快的说。

1.大千世界,悲欢离合仿佛是一个永恒的主题,离愁别绪也似乎是一种永恒的情怀,古往今来,众多的文人墨客给我们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和感人肺腑的文学作品,透过“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我们可以想见朋友分别时的悲楚,通过“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我们仿佛看到荆轲离开时的悲壮,“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那又是怎样的凄苦之别。我们轻轻叩开古典诗词的门扉,不经意间就会发现生命在演绎着悲欢与离合,嗅着浅浅的墨香眼前也仿佛浮现那一个个泪眼婆娑的丽姿和那一个个凄婉缠绵的动人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雨霖铃》,去感受一下柳永笔下那缠绵悱恻的离别深情。

2.柳永(约984年—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柳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福建崇安人,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

柳永出身官宦世家,少时学习诗词,有功名用世之志。咸平五年(1002年),柳永离开家乡,流寓杭州、苏州,沉醉于听歌买笑的浪漫生活之中。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柳永进京参加科举,屡试不中,遂一心填词。景祐元年(1034年),柳永暮年及第,历任睦州团练推官、余杭县令、晓峰盐碱、泗州判官等职,以屯田员外郎致仕,故世称柳屯田。

柳永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也是两宋词坛上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柳永大力创作慢词,将敷陈其事的赋法移植于词,同时充分运用俚词俗语,以适俗的意象、淋漓尽致的铺叙、平淡无华的白描等独特的艺术个性,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当时就有“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的说法。

3.《雨霖铃》词牌名,也写作《雨淋铃》。相传,唐玄宗入蜀时因在雨中闻铃声而思念杨贵妃,故作此曲。曲调自身就具有哀伤的成分。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更多的时日跟歌伎们一起,过着依红偎翠,浅斟低唱的生活。他深深了解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同她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雨霖铃》便是其中的一首,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已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二、认认真真的听。

1、播放《雨霖铃》的视频朗诵,学生听了后谈初步感受。

2、这首词抒发的是怎样的情感?离别时依依惜别之情,浓浓的离愁别绪。

本词的感情基调。明确:哀婉、悲伤、凄清。

三、反反复复的读。

1.指名朗读,读准字音。

2.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词作大意。补充:

(1)对长亭晚: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的时候。

(2)去去:往前走了又走,意思是“去了去了”。

(3)楚天:楚地的天空,这里泛指南方天空。

3.用通俗的语言翻译这首词。

秋后的知了叫得是那样地凄凉悲切,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候,一阵急雨刚刚停歇。在汴京城门外饯行的帐蓬里喝着酒,没有好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夫已催着出发。握着手互相凝望,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4.学生展示朗读,师生点评。(语调、节奏、情感表达)。

5.讨论:总结上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明确:上片:离别情景,以实写为主;。

下片:想象别后情景,以虚写为主。

离别前:勾勒环境;。

离别时:描写情态;。

离别后:刻画心理。

四、仔仔细细的赏。

(一)体悟直接抒情。

1.自由朗读,找出词中表现作者离别心情、神态、动作的句子并细细体味。

上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下片: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以上词句都属于直接抒情。

2、示范鉴赏“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无绪:饱含别离的苦涩;催发:浸透留恋的深情。

关键词:写实笔法、矛盾之处、情感。

词人以写实笔法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尖锐!无绪:饱含别离的苦涩;催发:浸透留恋的深情。“都门帐饮”,是指在京都的城门外设帐置酒送别。从这句看,这首词很可能是作者离开汴京南去,跟恋人话别时所写。依恋不舍却又不得不分离,因而也没有了心绪;可这时候,兰舟无情,正在催人出发。

3、小组合作探究,鉴赏其他几句。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执手相看,无语凝噎——白描,柔情蜜意。

关键词:表现手法、表现情感(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既然欲饮无绪,欲留不能,这时,纵有千言万语也说不出口,只有泪眼相对,执手告别罢了,满腹哀伤情,尽在不言中。这是柔情蜜意的流露,是情感集中的表现。

这两句通过白描的手法,让我们看到了哀婉缠绵、无比依恋、难舍难分的离别场景。临别之际,一对恋人该有千言万语要倾诉、叮嘱,可是手拉着手,泪眼朦胧,你看着我,我看着你,却连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无言胜过有言,正因为气结声阻,就更能见出内心的悲伤。

此时无声胜有声,说是“无语”,其实有千言万语。柳永和恋人“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悲痛得说不出话来。你能试着代他说两句吗?请展开想象替永哥说出心里话,和大家分享。

参考:“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娘子,我这一去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得还再见到娘子,望你我各自保重!”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主题:伤离别、词眼。

关键词:主题、感情。

这三句,由个人的离别之苦而推及于一般离人的思想感情,俯仰古今,在难言的凄哀中去深沉地思索人们普遍的感情体验。可是跟苏轼在著名的中秋词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超旷态度不同,词人越是把个人悲苦的离情放到历史发展的广阔时空中来咀嚼,就越加陷入深沉的感伤之中,并让读者越发感受到那沉重感情的分量。“冷落清秋节”,照应到上头三句,使得情景交融,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关键词:表现手法、虚写。

这两句更推开去,愈想愈远,愈远愈悲。和心爱的人长期分离,再好的时光,再美的景色,也没有心思去欣赏领受了。失去你,再美的风景也是暗淡无光!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关键词:收束全词、情感。

这两句照应到上片“执手相看”两句,离别时是千言万语说不出,离别后是千种风无处说,这就在眼前与将来、现实与推想的对比中,把真挚深沉的情爱和凄苦难言的相思,表现得更加充分,在感情发展的高潮中收束全词。

(二)体会“一切景语皆情语”

1、找出词中写景的句子,分析这些景物有何特定含义。

2、分析“寒蝉、长亭、晚、骤雨、烟波、暮霭、楚天、杨柳、晓风、残月”等意象传达出的作者情感。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寒蝉-悲凉,长亭,离别,骤雨,凄冷,烘托浓重的凄凉气氛,奠定全词伤感的基调。

关键词:意象、特点、作用。

寒蝉: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因此,寒蝉就成了悲凉的代名词。

长亭:休息和告别之所。

骤雨:凄冷(身心)。

在深秋时节的一个黄昏,阵雨刚停,一对恋人到长亭告别。这里不仅交代了时间、地点,而且就所闻所见烘托出一种浓重的凄凉气氛。耳边是秋蝉凄切的鸣叫,眼前是令人黯然伤神的暮雨黄昏。这里所写的景象中已暗含了词人的感情,而又同时为下片“冷落清秋节”的概括埋下伏笔。“骤雨初歇”四个字意味着马上就要起行,自然地引出下面对临别时矛盾复杂心情的描写:“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烟波暮霭楚天—迷蒙辽阔,反衬孤寂。

关键词:意象、特点、表现手法、情感。

“念去去”道出了凝噎在喉的内心独白。采用了借景抒情,以虚景写实情的手法。借用想象之景,浩渺的烟波,沉重的暮霭,望不到边际的楚天,营造了一种迷蒙辽阔的意境。含蓄深沉地表现了词人分别后抑郁难舍、孤独寂寞的感情。

这三句以景写情,寓情于景。一个“念”字领起,说明下面所写的景象只是一种虚写,而不是眼前的实景。但虚中见实,由推想的情景中更能表现出一对离人此刻的思绪和心境。重复“去”字,表明行程很远。“念”字的主语是谁?词里没有交代。从感情来看,应该包括行者和送行者两个方面。分别以后,前去便是楚天辽阔,烟波无际,行人就要消失在烟笼雾罩、广漠空旷的尽处了。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酒,愁苦,柳,寂寥,风,清冷,月,破碎——虚写,烘托孤寂惆怅的心境。

关键词:意象、象征含义、表现手法、情感。

想象画面: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梢头。

有人盛赞“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千古名句,你同意吗?为什么?

此句最妙就在于词人能寓情于景,借景抒情。词人把古代意象中最能触动离愁的四件事物:酒、杨柳、晓风、月影集中渲染成一幅凄清孤寂的画面,用酒的愁苦、柳的寂寥、晓风的清冷、残月的破碎来烘托离人形只影单、孤寂惆怅的心境。词人以风之凉,月之残透露离情别绪,抒情含蓄,的确应为千古名句。

这两句被称为“古今俊语”。“酒醒”二字和上片“都门帐饮无绪”遥相呼应,使人将酒醒后的情景同前面送别时的情景自然地联系起来。妙在词人不写情而写景,寓情于景中。他不直接说自己酒醒之后如何寂寞孤凄,只是拈出在飘流的孤舟中所见所感的三种物象:岸边的杨柳,黎明时的冷风,空中的残月,心中那种凄哀悲苦的感情便充分地表现出来了。

柳——古人有折柳送行的风俗。折柳赠人是希望对方留下来。离别的人一见杨柳,就会想起离别时依依不舍的场面,心中就会涌起一缕缕离愁。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首开了咏柳寄情借柳伤别的先河。

“一丝柳,一寸柔情”。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闲愁最苦,休去倚危阑,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

这些都是大家所熟知的以柳衬情的名句。

柳——留。

月——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月是离合的象征,何况是残缺不全的月,最易引起词人的愁思。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酒——。

高兴时杜甫说:“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感慨时曹操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惜别时王维说:“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愁时李白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孤独时李白说:“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思念时苏轼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哀伤时李清照说:“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酒——愁,酒醒——愁来。离人借酒消愁,但举杯消愁愁更愁,帐饮时已然无绪,更何况酒醒之后?此时,前晚“执手相看泪眼”的景象依然鲜明在心,而如今却是形影相吊,前路“千里烟波”不知所终,只能离爱人越行越远,可想而知词人的心情。

3、小结: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五、开开心心的写。

1、概括本词艺术特色。

借景抒情:寒蝉、长亭、骤雨、兰舟、杨柳、晓风、残月、烟波、暮霭、楚天。

虚实结合:“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描写了离别时凄清的环境和两人难舍难分的情景,写的是现实之景,是实写。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想象中的别后所见景象和凄清孤寂的生活情景,是想象之景,是虚写。

本诗虚实结合,丰富了诗歌离别的内容,拓展了诗歌凄清的意境,渲染和强化了诗歌词人与恋人离别时的伤感,孤独,无奈的感情。

2.延伸拓展: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长亭送别,执手相看,柴门扶杖,生命总在演绎着悲欢离合的故事,而当我们轻轻敲开古典诗词的门扉,不经意间就会发现一个个凄婉缠绵的动人故事,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了柳永的词《雨霖铃》,感受作者笔下哀婉动人的感情,请引用名言佳句回答下列问题。

(1)这对有情人分别时的心境是怎样的?

参考: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年年柳色,霸陵伤别。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复愁。

(2)能不能说一两句劝慰他们的话?

参考: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雨霖铃教案

1理解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特点。

2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

鉴赏词,体味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 。

品位诗词意像,体会作者感情。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步骤 。

导入  新课。

我们在讲宋词简介的时候说过,宋词可以分为几个流派?(生:两派。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是?(苏轼、辛弃疾)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是?(柳永、李清照)。

传说苏轼曾问一个善于唱歌的幕士:“我词何如柳七(柳永)?”这个人回答:“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由此大家可知这两个流派的不同特点。。

能让苏轼与之一争高下的“杨柳岸晓风残月”出自哪首词?(生:《雨霖铃》)。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雨霖铃》(板书)。

一关于柳永。

柳永,原名三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他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并替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当时有人在仁宗面前举荐他,仁宗批了四个字说:“且去填词”。柳永在受了这种打击之后,别无出路,就只好以开玩笑的态度,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在汴京(即开封),苏州,杭州等都市过着一种流浪的生活。大约在少年时的“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考取进士,在浙江的桐庐、定海等处做过几任小官。晚年死于润州(江苏镇江县)。死时家无余财,群伎和金葬之于南门。

他精通音律,变旧声为新声,在唐五代小令的基础上创制了大量适合于歌唱的慢词,这首词调名《雨霖铃》,就是取唐时旧曲翻制。据《明皇杂录》云,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避地蜀中,于栈道雨中闻铃音,起悼念杨贵妃之思,“采其声为《雨霖铃》曲”。所以这支曲本来就是寄托相思的,词调极尽哀怨。”柳永充分利用这一词调声情哀怨、篇幅较长的特点,写委婉凄侧的离情。此词当为词人从汴京南下时与一位恋人的惜别之作。

二整体感知。

(让学生感受词的感情基调)。

师:能感受到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吗?

生:能。哀婉、悲伤、凄清。(板书)。

2指导诵读。

我们讲过诗词诵读要把握的几个要点,首先要读准字音;

其次要读出节奏,宋词不比唐诗那样整齐划一,每句是不同的。再注意韵脚的读法,要短促而清晰;带领学生试读一遍,划分节奏。

最重要的要读出感情,刚才大家已经感受到了,现在就试读一遍,自己体会体会。

学生自由朗读——指明学生朗读——学生齐读。

3疏通词句:(注释中有的不在讲解之列。)。

寒蝉:初秋乍寒时的蝉,偶尚自鸣,但短促无力,至深秋则噤。

烟波:烟雾弥漫水波动荡的水面。

无绪:古,没有心思。今,没有头绪。

念去去:想到将来……(“行行重行行”)。

应是:即便是。

三鉴赏。

学生自读,思考:从时间角度看,这首词的层次应如何划分?

明确:别前、别时、别后。(板书)。

上片。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师:起首三句写什么?是情?是景?

生:写景。

明确:对。写别时景。点明了季节、时间、地点和事件。勾勒了一个情人离别的典型环境。

师:地点呢?(长亭)时间呢?(晚上)季节(秋季)。

提到秋季会有怎样的感觉?(萧瑟)。

时当秋季,景已萧瑟;且值天晚,暮色阴沉,而骤雨滂沱之后,继之以寒蝉凄切: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加之当中“对长亭晚”一句,句法结构是一、二、一,极顿挫吞咽之致,更准确地传达了这种凄凉况味。

起首句已给全诗定下了基调:“凄切”。

“都门畅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师:这写什么?(写情)极写饯别时的心情,委婉曲折,欲饮无绪,欲留不能,依依不舍,难舍难分。

恋人在都门外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别,然而面对美酒佳肴,词人毫无心思。(问:为什么?他的思绪正在想什么?)正专注于恋人,所以词中接下去说“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尖锐。

关于这样的环境和心理描写古人有很多。

林逋《相思令》云:“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欲平。”这仅是暗示船将启碇,情人难舍。刘克庄《长相思》云:“烟迢迢,水迢迢,准拟江边驻画桡,舟人频报潮。”虽较明显,但仍属含蓄之作。可是柳永的“兰舟催发”,却以直笔写离别之紧迫,虽没有他们含蕴缠绵,但却直而能迂,更能促使感情的深化,可见留恋之情浓。

于是后面便迸出。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师:这句写情态。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如在目前。

启发学生想象这副画面,把语言形象化进而图象化,以体会诗的意境。(提示:两人相对而立,手握手,眼对眼,泪眼婆娑。是“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是“相对无言,惟有泪千行。”也既然这么不舍得,那词人为什么要离开呢?也许是统治者不欣赏,也许是迫与生计。总之是不得不离开。古往今来恋人离别都是一样的。所以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念去去”二句便是他的内心独白。

师:这句写什么?

生:写景。

这里的“念”字用得特别好。“念”字是上声还是去声?(是去声。)“名词转折跌荡处,多用去声,何也?非去则激不起。”此词以去声“念”字作为领格,承上启下,表明是设想别后的道路遥远。

“念”字后“去去”二字连用,则愈益显示出激越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去路茫茫,道路修远。“千里”以下,声调和谐,景色如绘。既曰“烟波”,又曰“暮霭”,更曰“沉沉”,着色可谓浓矣;既日“千里”,又曰“阔”,空间可谓广矣。

(提示学生想象这副画面:作者站在河边,放目远眺,面前所见:一望无际的海面,远处山色朦胧,海面上层层灰蒙蒙的雾气升腾,整副画面是灰色调。好象一副山水画。)这样的画面给人怎样的感觉?(生:压抑、苦闷)诗人想到前路茫茫,自己将越走越远,离心爱的人越来越远,心越来越苦,愁思也越来越深。全句写景,又全句写情。

下片。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师:下片换头写情,叹息古往今来离情之可悲。“伤别离”点名这首词的主旨。“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又推进一层,更何况我正在这冷落凄凉的秋季,多么难以忍受!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消魂者惟别而已矣。”柳永把这种感受融化在自己的诗中,又扩大了这种感受,以“更那堪”衬托自己的离情比古人更深。

师:“清秋节”一词,照应前面哪句?

生:起首一句“寒蝉凄切”

师:前后照应再次点明离别时的凄清氛围。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为明显、深刻。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今宵”三句蝉联上句而来,后来竟成为苏轼相与争胜的对象。那么它究竟好在什么地方?————词中有画,景中含情。(提示学生想象画面: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

联系特定情境。画面出现在“酒醒”之后,离人借酒消愁,但举杯消愁愁更愁,帐饮时已然无绪,更何况酒醒之后?诗人此时,前晚“执手相看泪眼”的图景依然鲜明的留在心上,而前路是“千里烟波”,继续前行离爱人越来越远,可以想见他的心情。

感受画面色调。古人有折柳送行的习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折柳送行,取其依依之态。另外,“柳””留”谐音,折柳赠人有挽留之意。所以古代文人写离别之情,往往要写到杨柳。清秋的晓风是凉的,恰合别后心境的凄凉。残月清冷的形象暗合凄清冷落之感。词人寓情于景,借景传情,以风之凉,月之残透露离情别绪。

结合全诗旨趣。这首词的主题句是“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这两句叙述全篇本意,是词的主文,“今宵酒醒何处”两句烘染本意,将诗人的立意渲染为—幅深秋羁旅图。“杨柳岸”、“晓风”、“残月”三个典型意象“列锦”式的组合在一起,引起读者无尽的想象和遐思。这两句诗暗含旨趣,画面生动。

师:整个画面的基调如何?

生:整个画面充满了凄清的气氛。

师:客情之冷落,风景之清幽,离愁之绵邈,完全凝聚在这画面之中。比之上片结尾二句,虽同样是写景,写离愁,但前者仿佛是泼墨山水,一片苍茫;这里却似工笔小帧,无比清丽。词人采用了画家所常用的点染笔法。“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在上两句的基础上进一步渲染这种离别时的凄清。这四句密不可分,相互烘托,相互陪衬,中间若插上另外一句,就破坏了意境的完整性,形象的统一性。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此去经年”四句,构成另一种情境。因为上面是用景浯,此处则改用情语。他们相聚之日,每逢良辰好景,总感到欢娱;可是别后非止一日,年复一年,纵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欣赏的兴致,只能徒增枨触而已。

师:“此去”二字,遥应上片“念去去”。“经年”二字,近应“今宵”。在时间与思绪上均是环环相扣,步步推进。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益见钟情之殷,离愁之深。

其以问句做结,更留有无穷意味。

如此归纳全词,犹如奔马收缰,有住而不住之势;又如众流归海,有尽而未尽之致。

师:我们再回头看整首词,情语在写情,景语也并非只写景,每句中都包含无限情思。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诵读时注意体会词融情入景的特点。

再就是虚实相济。哪些写虚?别后想象。写实?别时情景。

再想想词中的三副画,给人的感觉都是:哀婉、无奈、凄清。这是这首词的特点,也是婉约词共同的特点。

四小结。

今天我们学了婉约词的代表作《雨霖铃》,重点让大家把握词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特点。另外还让大家品位词中意象,体会作者感情。在此基础上了解婉约词的风格。

学生齐背《雨霖铃》。

五作业 。

1诵读。

2自己任选一句诗,做副画,再现诗中意境,体味作者感情。

作者邮箱:

高中必修二《雨霖铃》教案

1.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借助对意象的分析,体会词中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2.通过反复诵读,合作探究,品味语言,整体把握意境,掌握赏析诗词的方法。

3.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培养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及纯正的文学兴趣。

二、教学重点:体会婉约派词的特点,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景之精妙和情之真切,感受《雨霖铃》中的意境和情感,体会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体会词中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环节:

(一)情感激趣,导入新课。

1.课前利用多媒体播放歌曲《送别》,让同学一起跟唱。营造哀伤凄美的离别氛围。

提问:听完这首歌曲,你的感受是什么?同学们知道哪些抒写离愁别绪的诗词名句?

分享后总结:看来同学们知道的不少,很好!今天我们再次轻轻叩开古典诗词的门扉,来欣赏一首别离词,感受别离词的千种风情,它就是柳永的《雨霖铃》。

2.请同学简单介绍对词人的了解及这首词的写作背景。老师以ppt为工具对学生的回答做补充,并简单介绍《雨霖铃》词牌知识。

(二)反复朗读,整体感知。

1.试读。学生小声诵读,注意语调、语速、停顿及情感基调。根据自己的预习理解,将疑难之处标出。同位可讨论。

3.指读。请学生代表配乐朗读。教师指导。

4.齐读。学生根据ppt课文字幕、意境图,边读边想象,理解词意。

(三)赏析意象,品味情感(小组合作探究)。

1.词中描写了离别的哪些情景?直接表现作者情感的词句是什么?

点拨:情景——饯别时暗淡、低落的心情,船要出发时难舍难分的痛苦,设想中“今宵酒醒”后的凄凉、怅惘,日后“良辰好景”不再的极度孤独、无聊。

这首词的主题句是“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2.学习上阕,重点学习融情入景的写法。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点拨:时当秋季,景已萧瑟;且值天晚,暮色阴沉,而骤雨滂沱之后,继之以寒蝉凄切: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起笔用融情入景、以景衬情的手法不仅捕捉了晚秋景物特点,写出所见、所闻、所感,而且酝酿出足以触动离愁别恨的气氛和情调。

(2)“都门畅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写什么?

点拨:极写饯别时的心情,委婉曲折,欲饮无绪,欲留不能,依依不舍,难舍难分。

(3)“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是眼前之景还是想象之景呢?

点拨:由眼前的实景转入到想象的情景,虚实结合的写法,体会全词缠绵悱恻、凄凉清丽的意境。

3.学习下阕,重点鉴赏典型诗词意象。

(1)下阕中出现的典型诗词意象有哪些?

点拨:意象——酒、柳、风、月。

点拨:。离人借酒消愁,但举杯消愁愁更愁。“柳””留”谐音,折柳赠人有挽留之意。清秋的晓风是凉的,恰合别后心境的凄凉。残月清冷的形象暗合凄清冷落之感。词人寓情于景,借景传情,以风之凉,月之残透露离情别绪。

4.说说你最喜欢的句子是哪些?为什么?

点拨:提示从写作技巧,意象意境,表达情感这些方面入手。

(四)梳理小结,拓展赏析。

1.请同学们看看词人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伤离别”这一主题的?分别有什么特点?

点拨:围绕“伤别离”主题,描写了别前、别时、别后三个部分。上片离别情景,以实写为主;下片想象别后情景,以虚写为主。体会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手法及情感的深沉与婉约。

2.赏析柳永的《蝶恋花》。学生讨论后派代表讲解,师生共评。

点拨:进一步体会柳永词的婉约特点及缠绵悱恻的情感。

(五)对比体会,布置作业。

1.对比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体会豪放派与婉约派的风格特点。

2.课后利用网络小环境,以“我眼中的柳永”或“我所熟知的柳词”为题,写一篇小论文。

七、板书设计:

别前——寒蝉、长亭、骤雨(实)寓情于景。

伤别离别时——兰舟(实)。

别后——烟波、暮霭、酒、杨柳、晓风、残月(虚)虚实结合。

高中语文雨霖铃教案

1.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借助对意象的分析,体会词中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2.通过反复诵读,合作探究,品味语言,整体把握意境,掌握赏析诗词的方法。

3.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培养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及纯正的文学兴趣。

二、教学重点:体会婉约派词的特点,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景之精妙和情之真切,感受《雨霖铃》中的意境和情感,体会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体会词中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环节:

(一)情感激趣,导入新课。

1.课前利用多媒体播放歌曲《送别》,让同学一起跟唱。营造哀伤凄美的离别氛围。

提问:听完这首歌曲,你的感受是什么?同学们知道哪些抒写离愁别绪的诗词名句?

分享后总结:看来同学们知道的不少,很好!今天我们再次轻轻叩开古典诗词的门扉,来欣赏一首别离词,感受别离词的千种风情,它就是柳永的《雨霖铃》。

2.请同学简单介绍对词人的了解及这首词的写作背景。老师以ppt为工具对学生的回答做补充,并简单介绍《雨霖铃》词牌知识。

(二)反复朗读,整体感知。

1.试读。学生小声诵读,注意语调、语速、停顿及情感基调。根据自己的预习理解,将疑难之处标出。同位可讨论。

3.指读。请学生代表配乐朗读。教师指导。

4.齐读。学生根据ppt课文字幕、意境图,边读边想象,理解词意。

(三)赏析意象,品味情感(小组合作探究)。

1.词中描写了离别的哪些情景?直接表现作者情感的词句是什么?

点拨:情景——饯别时暗淡、低落的心情,船要出发时难舍难分的痛苦,设想中“今宵酒醒”后的凄凉、怅惘,日后“良辰好景”不再的极度孤独、无聊。

这首词的主题句是“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2.学习上阕,重点学习融情入景的写法。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点拨:时当秋季,景已萧瑟;且值天晚,暮色阴沉,而骤雨滂沱之后,继之以寒蝉凄切: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起笔用融情入景、以景衬情的手法不仅捕捉了晚秋景物特点,写出所见、所闻、所感,而且酝酿出足以触动离愁别恨的气氛和情调。

(2)“都门畅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写什么?

点拨:极写饯别时的心情,委婉曲折,欲饮无绪,欲留不能,依依不舍,难舍难分。

(3)“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是眼前之景还是想象之景呢?

点拨:由眼前的实景转入到想象的情景,虚实结合的写法,体会全词缠绵悱恻、凄凉清丽的意境。

3.学习下阕,重点鉴赏典型诗词意象。

(1)下阕中出现的典型诗词意象有哪些?

点拨:意象——酒、柳、风、月。

点拨:。离人借酒消愁,但举杯消愁愁更愁。“柳””留”谐音,折柳赠人有挽留之意。清秋的晓风是凉的,恰合别后心境的凄凉。残月清冷的形象暗合凄清冷落之感。词人寓情于景,借景传情,以风之凉,月之残透露离情别绪。

4.说说你最喜欢的句子是哪些?为什么?

点拨:提示从写作技巧,意象意境,表达情感这些方面入手。

(四)梳理小结,拓展赏析。

1.请同学们看看词人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伤离别”这一主题的?分别有什么特点?

点拨:围绕“伤别离”主题,描写了别前、别时、别后三个部分。上片离别情景,以实写为主;下片想象别后情景,以虚写为主。体会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手法及情感的深沉与婉约。

2.赏析柳永的《蝶恋花》。学生讨论后派代表讲解,师生共评。

点拨:进一步体会柳永词的婉约特点及缠绵悱恻的情感。

(五)对比体会,布置作业。

1.对比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体会豪放派与婉约派的风格特点。

2.课后利用网络小环境,以“我眼中的柳永”或“我所熟知的柳词”为题,写一篇小论文。

高中语文雨霖铃教案

1、理解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特点。

2、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鉴赏词,体味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

品位诗词意象,体会作者感情。

[教学课时]: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王维与友人送别时的情景;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这是苏轼在悼念亡妻王弗时所作;

………。

人们常叹:“人生苦短,岁月蹉跎”,我们常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是啊,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可这苦痛倒触发了诗人的诗情,他们用诗词歌赋来倾诉咏叹他们的离愁别绪。透过这些诗词,我们可以想见朋友分别时的悲楚,夫妻天各一方的哀怨,母亲呆望游子归家的泪眼愁眉,我们可以体悟到“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的至理。

今天我们再次轻轻叩开古典诗词的门扉,不经意间就会发现生命在演绎着悲欢与离合,一个个泪眼婆娑的丽姿和一个个凄婉缠绵的动人故事。长亭送别,执手相看,西口走送,挥手回眸,柴门扶杖,汽笛声催。.。.。.

我们学习过那么多宋词,应该明白宋词可以分为几个流派?(答:两派。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是?(苏轼、辛弃疾)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是?(柳永、李清照)。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首别离诗,感受别离诗的千种风情,它就是柳永的《雨霖铃》(板书)。

二、作者简介。

柳永,北宋词人,原名三变。熟悉民间乐曲。但为(人)放荡不羁,屡试不中。直到中年之后,改名为永,中过进士,只做过屯田员外郎一类的小官,世称“柳屯田”、“柳郎中”。

他的词,内容多体现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抒发离情别绪,表现妇女不幸的遭遇和自身沉沦的哀怨,曲折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

但他一生穷困潦倒,以至最后寄食寺庙,在贫困交加中逝去僧舍。死后,一群红尘知己为他安葬。成为当时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他精通音律,变旧声为新声,创制了大量适合于歌唱的慢词,这首词调名《雨霖铃》,就是取唐时旧曲翻制。据《明皇杂录》云,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避地蜀中,于栈道雨中闻铃音,起悼念杨贵妃之思,“采其声为《雨霖铃》曲”。所以这支曲本来就是寄托相思的,词调极尽哀怨。”柳永充分利用这一词调声情哀怨、篇幅较长的特点,写委婉凄侧的离情。此词当为词人从汴京南下时与一位恋人的惜别之作。

三、写作背景。

作者当时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跟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爱的慰藉,便觉得痛苦万状。这首词就集中反映了他这种复杂的心情。

四、整体感知。

1、听范读《雨霖铃》(让学生感受词的感情基调)。

问:能感受到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吗?

感情基调:哀婉、悲伤、凄清。(板书)。

2、指导诵读。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请同学先自由朗读,再集体诵读。

3、疏通词句:(注释中有的不在讲解之列。)。

寒蝉:初秋乍寒时的蝉,偶尚自鸣,但短促无力,至深秋则噤。

烟波:烟雾弥漫水波动荡的水面。

无绪:古,没有心思。今,没有头绪。

念去去:想到将来……应是:即便是。

五、文本研习。

1、让学生自读,思考:从时间角度看,这首词的层次应如何划分?

明确:别前、别后。(板书)。

上阕。

3、“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问:起首三句写什么?是情?是景?

(写景)明确:对。写别时景。点明了季节、时间、地点和事件。勾勒了一个情人离别的典型环境。

4、问:地点呢?(长亭);时间呢?(晚上);季节(秋季);事件(离别)。

提到秋季会有怎样的感觉?(萧瑟)。

时当秋季,景已萧瑟;且值天晚,暮色阴沉,而骤雨滂沱之后,继之以寒蝉凄切: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加之当中“对——长亭——晚”一句,句法结构是一二一,极顿挫吞咽之致,更准确地传达了这种凄凉况味。

起首句的词已给全诗定下了基调:“凄切”。

5、“都门畅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6、“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问:这句(写情态)。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如在目前。

启发学生想象这副画面,把语言形象化进而图象化,以体会诗的意境。(提示:两人相对而立,手握手,眼对眼,泪眼婆娑。是“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是“别有离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是“相对无言,惟有泪千行”;是“流泪眼对流泪眼,断肠人送断肠人”啊!既然这么不舍得,那词人为什么要离开呢?(也许是统治者不欣赏,也许是迫与生计。总之是不得不离开。古往今来恋人离别都是一样的。)“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

问:词人“竟无语凝噎。”那么词人凝噎在喉的是什么话呢?是“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7、“念去去”二句便是他的内心独白。

问:这句写什么?(写景)。

这里的“念”字用得特别好。承上启下,表明是设想别后的道路遥远。

“念”字后“去去”二字连用愈益显示出激越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去路茫茫,道路修远。“千里”以下,声调和谐,景色如绘。既曰“烟波”,又曰“暮霭”,更曰“沉沉”,着色可谓浓矣;既曰“千里”,又曰“阔”,空间可谓广矣。

(提示学生想象这副画面:作者站在河边,放目远眺,面前所见:一望无际的海面,远处山色朦胧,海面上层层灰蒙蒙的雾气升腾,整副画面是灰色调。好象一副山水画。)这样的画面给人怎样的感觉?(压抑、苦闷、茫然)诗人想到前路茫茫,自己将越走越远,离心爱的人越来越远,心越来越苦,愁思也越来越深。(全句写景,又全句写情)。

8、“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问:下阕换头写情,叹息古往今来离情之可悲。“伤别离”点名这首词的主旨。“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又推进一层,更何况我正在这冷落凄凉的秋季,多么难以忍受!“黯然消魂者惟别而已矣。”柳永把这种感受融化在自己的诗中,又扩大了这种感受,以“更那堪”衬托自己的离情比古人更深。

9、问:“清秋节”一词,照应前面哪句?(起首一句“寒蝉凄切”)前后照应再次点明离别时的凄清氛围。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为明显、深刻。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今宵”三句蝉联上句而来,后来竟成为苏轼相与争胜的对象。那么它究竟好在什么地方?————词中有画,景中含情。(提示学生想象画面: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

联系特定情境。画面出现在“酒醒”之后,离人借酒消愁,但举杯消愁愁更愁,帐饮时已然无绪,更何况酒醒之后?诗人此时,前晚“执手相看泪眼”的图景依然鲜明的留在心上,而前路是“千里烟波”,继续前行离爱人越来越远,可以想见他的心情。

结合全诗旨趣。这首词的主旨句是“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这两句叙述全篇本意,是词的主要文句,“今宵酒醒何处”两句烘染本意,将诗人的立意渲染为—幅深秋羁旅图。“杨柳岸”、“晓风”、“残月”三个典型意象组合在一起,引起读者无尽的想象和遐思。这两句诗暗含旨趣,画面生动。

问:整个画面的基调如何?(整个画面充满了凄清的气氛。)。

客情之冷落,风景之清幽,离愁之缠绵,完全凝聚在这画面之中。比之上片结尾二句,虽同样是写景,写离愁,但前者仿佛是泼墨山水,一片苍茫;这里却似工笔小帧,无比清丽。词人采用了画家所常用的点染笔法。“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在上两句的基础上进一步渲染这种离别时的凄清。这四句密不可分,相互烘托,相互陪衬,意境完整,形象统一。

10、“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此去经年”四句,构成另一种情境。因为上面是用景浯,此处则改用情语。他们相聚之日,每逢良辰好景,总感到欢娱;可是别后非止一日,年复一年,纵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欣赏的兴致,只能徒增惆怅而已。

“此去”二字,遥应上片“念去去”。“经年”二字,近应“今宵”。在时间与思绪上均是环环相扣,步步推进。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益见钟情之殷,离愁之深。其以问句做结,更留有无穷意味。伤感如歌曰:“长离别,离别就会在眼前;说再见,再见可是太遥远……”、“相见时难别亦难”。这些句子犹如奔马收缰,有住而不住之势;又如众流归海,有尽而未尽之致。

归纳全词:

我们再回头看整首词,情语在写情,景语也并非只写景,每句中都包含无限情思。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六、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了婉约词的代表作《雨霖铃》,重点让大家把握词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特点。另外还让大家品位词中意象,体会作者感情。在此基础上了解婉约词的风格。

七、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感情基调:哀婉、悲伤、凄清。

别前——依依不舍别后——想象相思。

高中语文雨霖铃教案

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词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并分析词的意境美。

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诗歌的诵读技巧,积累诗歌鉴赏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词的魅力,体会词人别离时凄凉、哀伤的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感受词人在词中所流露出的浓浓别离之愁;领会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难点:理解虚实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法、美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痛痛快快的说。

1.大千世界,悲欢离合仿佛是一个永恒的主题,离愁别绪也似乎是一种永恒的情怀,古往今来,众多的文人墨客给我们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和感人肺腑的文学作品,透过“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我们可以想见朋友分别时的悲楚,通过“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我们仿佛看到荆轲离开时的悲壮,“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那又是怎样的凄苦之别。我们轻轻叩开古典诗词的门扉,不经意间就会发现生命在演绎着悲欢与离合,嗅着浅浅的墨香眼前也仿佛浮现那一个个泪眼婆娑的丽姿和那一个个凄婉缠绵的动人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雨霖铃》,去感受一下柳永笔下那缠绵悱恻的离别深情。

2.柳永(约984年—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柳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福建崇安人,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

柳永出身官宦世家,少时学习诗词,有功名用世之志。咸平五年(10),柳永离开家乡,流寓杭州、苏州,沉醉于听歌买笑的浪漫生活之中。大中祥符元年(10),柳永进京参加科举,屡试不中,遂一心填词。景祐元年(1034年),柳永暮年及第,历任睦州团练推官、余杭县令、晓峰盐碱、泗州判官等职,以屯田员外郎致仕,故世称柳屯田。

柳永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也是两宋词坛上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柳永大力创作慢词,将敷陈其事的赋法移植于词,同时充分运用俚词俗语,以适俗的意象、淋漓尽致的铺叙、平淡无华的白描等独特的艺术个性,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当时就有“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的说法。

3.《雨霖铃》词牌名,也写作《雨淋铃》。相传,唐玄宗入蜀时因在雨中闻铃声而思念杨贵妃,故作此曲。曲调自身就具有哀伤的成分。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更多的时日跟歌伎们一起,过着依红偎翠,浅斟低唱的生活。他深深了解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同她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雨霖铃》便是其中的一首,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已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雨霖铃教案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1)上阕的景物描写对抒发感情有什么作用?

【境界寥廓,气势磅礴,绮丽悲壮;景中含情,寄寓离别之情。】。

(2)简析“误几回、天际识归舟”的意境。

高中必修二《雨霖铃》教案

1理解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特点。

2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

鉴赏词,体味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

品位诗词意像,体会作者感情。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我们在讲宋词简介的时候说过,宋词可以分为几个流派?(生:两派。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是?(苏轼、辛弃疾)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是?(柳永、李清照)。

传说苏轼曾问一个善于唱歌的幕士:“我词何如柳七(柳永)?”这个人回答:“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由此大家可知这两个流派的不同特点。。

能让苏轼与之一争高下的“杨柳岸晓风残月”出自哪首词?(生:《雨霖铃》)。

一关于柳永。

柳永,原名三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他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并替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当时有人在仁宗面前举荐他,仁宗批了四个字说:“且去填词”。柳永在受了这种打击之后,别无出路,就只好以开玩笑的态度,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在汴京(即开封),苏州,杭州等都市过着一种流浪的生活。大约在少年时的“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考取进士,在浙江的桐庐、定海等处做过几任小官。晚年死于润州(江苏镇江县)。死时家无余财,群伎和金葬之于南门。

他精通音律,变旧声为新声,在唐五代小令的基础上创制了大量适合于歌唱的慢词,这首词调名《雨霖铃》,就是取唐时旧曲翻制。据《明皇杂录》云,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避地蜀中,于栈道雨中闻铃音,起悼念杨贵妃之思,“采其声为《雨霖铃》曲”。所以这支曲本来就是寄托相思的,词调极尽哀怨。”柳永充分利用这一词调声情哀怨、篇幅较长的特点,写委婉凄侧的离情。此词当为词人从汴京南下时与一位恋人的惜别之作。

二整体感知。

(让学生感受词的感情基调)。

师:能感受到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吗?

生:能。哀婉、悲伤、凄清。(板书)。

2指导诵读。

我们讲过诗词诵读要把握的几个要点,首先要读准字音;。

其次要读出节奏,宋词不比唐诗那样整齐划一,每句是不同的。再注意韵脚的读法,要短促而清晰;带领学生试读一遍,划分节奏。

最重要的要读出感情,刚才大家已经感受到了,现在就试读一遍,自己体会体会。

学生自由朗读——指明学生朗读——学生齐读。

3疏通词句:(注释中有的不在讲解之列。)。

寒蝉:初秋乍寒时的蝉,偶尚自鸣,但短促无力,至深秋则噤。

烟波:烟雾弥漫水波动荡的水面。

无绪:古,没有心思。今,没有头绪。

念去去:想到将来……(“行行重行行”)。

应是:即便是。

三鉴赏。

学生自读,思考:从时间角度看,这首词的层次应如何划分?

明确:别前、别时、别后。(板书)。

上片。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师:起首三句写什么?是情?是景?

生:写景。

明确:对。写别时景。点明了季节、时间、地点和事件。勾勒了一个情人离别的典型环境。

师:地点呢?(长亭)时间呢?(晚上)季节(秋季)。

提到秋季会有怎样的感觉?(萧瑟)。

时当秋季,景已萧瑟;且值天晚,暮色阴沉,而骤雨滂沱之后,继之以寒蝉凄切: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加之当中“对长亭晚”一句,句法结构是一、二、一,极顿挫吞咽之致,更准确地传达了这种凄凉况味。

起首句已给全诗定下了基调:“凄切”。

“都门畅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师:这写什么?(写情)极写饯别时的心情,委婉曲折,欲饮无绪,欲留不能,依依不舍,难舍难分。

恋人在都门外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别,然而面对美酒佳肴,词人毫无心思。(问:为什么?他的思绪正在想什么?)正专注于恋人,所以词中接下去说“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尖锐。

关于这样的环境和心理描写古人有很多。

林逋《相思令》云:“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欲平。”这仅是暗示船将启碇,情人难舍。刘克庄《长相思》云:“烟迢迢,水迢迢,准拟江边驻画桡,舟人频报潮。”虽较明显,但仍属含蓄之作。可是柳永的“兰舟催发”,却以直笔写离别之紧迫,虽没有他们含蕴缠绵,但却直而能迂,更能促使感情的深化,可见留恋之情浓。

于是后面便迸出。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师:这句写情态。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如在目前。

启发学生想象这副画面,把语言形象化进而图象化,以体会诗的意境。(提示:两人相对而立,手握手,眼对眼,泪眼婆娑。是“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是“相对无言,惟有泪千行。”也既然这么不舍得,那词人为什么要离开呢?也许是统治者不欣赏,也许是迫与生计。总之是不得不离开。古往今来恋人离别都是一样的。所以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念去去”二句便是他的内心独白。

师:这句写什么?

生:写景。

这里的“念”字用得特别好。“念”字是上声还是去声?(是去声。)“名词转折跌荡处,多用去声,何也?非去则激不起。”此词以去声“念”字作为领格,承上启下,表明是设想别后的道路遥远。

“念”字后“去去”二字连用,则愈益显示出激越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去路茫茫,道路修远。“千里”以下,声调和谐,景色如绘。既曰“烟波”,又曰“暮霭”,更曰“沉沉”,着色可谓浓矣;既日“千里”,又曰“阔”,空间可谓广矣。

(提示学生想象这副画面:作者站在河边,放目远眺,面前所见:一望无际的海面,远处山色朦胧,海面上层层灰蒙蒙的雾气升腾,整副画面是灰色调。好象一副山水画。)这样的画面给人怎样的感觉?(生:压抑、苦闷)诗人想到前路茫茫,自己将越走越远,离心爱的人越来越远,心越来越苦,愁思也越来越深。全句写景,又全句写情。

下片。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师:下片换头写情,叹息古往今来离情之可悲。“伤别离”点名这首词的主旨。“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又推进一层,更何况我正在这冷落凄凉的秋季,多么难以忍受!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消魂者惟别而已矣。”柳永把这种感受融化在自己的诗中,又扩大了这种感受,以“更那堪”衬托自己的离情比古人更深。

师:“清秋节”一词,照应前面哪句?

生:起首一句“寒蝉凄切”

师:前后照应再次点明离别时的凄清氛围。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为明显、深刻。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今宵”三句蝉联上句而来,后来竟成为苏轼相与争胜的对象。那么它究竟好在什么地方?————词中有画,景中含情。(提示学生想象画面: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

联系特定情境。画面出现在“酒醒”之后,离人借酒消愁,但举杯消愁愁更愁,帐饮时已然无绪,更何况酒醒之后?诗人此时,前晚“执手相看泪眼”的图景依然鲜明的留在心上,而前路是“千里烟波”,继续前行离爱人越来越远,可以想见他的心情。

感受画面色调。古人有折柳送行的习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折柳送行,取其依依之态。另外,“柳””留”谐音,折柳赠人有挽留之意。所以古代文人写离别之情,往往要写到杨柳。清秋的晓风是凉的,恰合别后心境的凄凉。残月清冷的形象暗合凄清冷落之感。词人寓情于景,借景传情,以风之凉,月之残透露离情别绪。

结合全诗旨趣。这首词的主题句是“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这两句叙述全篇本意,是词的主文,“今宵酒醒何处”两句烘染本意,将诗人的立意渲染为—幅深秋羁旅图。“杨柳岸”、“晓风”、“残月”三个典型意象“列锦”式的组合在一起,引起读者无尽的想象和遐思。这两句诗暗含旨趣,画面生动。

师:整个画面的基调如何?

生:整个画面充满了凄清的气氛。

师:客情之冷落,风景之清幽,离愁之绵邈,完全凝聚在这画面之中。比之上片结尾二句,虽同样是写景,写离愁,但前者仿佛是泼墨山水,一片苍茫;这里却似工笔小帧,无比清丽。词人采用了画家所常用的点染笔法。“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在上两句的基础上进一步渲染这种离别时的凄清。这四句密不可分,相互烘托,相互陪衬,中间若插上另外一句,就破坏了意境的完整性,形象的统一性。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此去经年”四句,构成另一种情境。因为上面是用景浯,此处则改用情语。他们相聚之日,每逢良辰好景,总感到欢娱;可是别后非止一日,年复一年,纵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欣赏的兴致,只能徒增枨触而已。

师:“此去”二字,遥应上片“念去去”。“经年”二字,近应“今宵”。在时间与思绪上均是环环相扣,步步推进。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益见钟情之殷,离愁之深。

其以问句做结,更留有无穷意味。

如此归纳全词,犹如奔马收缰,有住而不住之势;又如众流归海,有尽而未尽之致。

师:我们再回头看整首词,情语在写情,景语也并非只写景,每句中都包含无限情思。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诵读时注意体会词融情入景的特点。

再就是虚实相济。哪些写虚?别后想象。写实?别时情景。

再想想词中的三副画,给人的感觉都是:哀婉、无奈、凄清。这是这首词的特点,也是婉约词共同的特点。

四小结。

今天我们学了婉约词的代表作《雨霖铃》,重点让大家把握词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特点。另外还让大家品位词中意象,体会作者感情。在此基础上了解婉约词的风格。

五作业。

1诵读。

2自己任选一句诗,做幅画,再现诗中意境,体味作者感情。

雨霖铃教案

1.完成上面知识链接部分的填空。

2.词中哪句话是反映中心的主旨句?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3.概括上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上阕:上阕主要写词人与有情人临别时的难舍情景;。

下阕:下阕主要写词人想象二人别离后的思念情景。

【合作探究】。

《雨霖铃》教案

1、体会本词的感情

2、欣赏本词的艺术风格

3、学会比较鉴别

学习作者融情于景,善用点染的艺术手法。

一课时

诵读法、讨论法

回忆李商隐《无题》中的首句,引出本课的主题——离别。并与学生一道回忆关于“离别”的诗句,如:“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以江淹《别赋》中的“黯然消魂者惟别而已矣”作结,产生共鸣,烘托气氛。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行第七,世称柳七。本热心功名事业,但仕途坎坷,曾以词诣宰相晏殊,却不为晏殊所喜,失意无聊流连坊曲,尝有《鹤冲天》词云:“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宋仁宗闻而使之落榜,曰:“何要浮名,且去填词。”由是自称“奉旨填词”以白衣卿相自居。改名后方中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

他是北宋时代大量制作慢词的第一个词人,通晓音律又善于运用民间生动活泼的语言和铺叙手法,使慢词发展成为与小令双峰并峙的成熟的文学样式。著有《乐章集》,时人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雨霖铃”一作“雨淋铃”相传唐玄宗入蜀,到斜口,霖雨连日,他经过栈道耳闻铃声勾起往事,于是创作此曲悼念杨贵妃寄托哀思。大家可以想见这一词调悲怆低回、凄楚欲绝的情味。而当时柳永由于仕途失意,心情郁闷,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于是与恋人痛别。本词正是他当时心境的体现。

1、齐声诵读注:找出词中的`入声字,解析入声字短促急迫容易传递悲切痛楚的情绪。

2、讲解上阕

首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问:本句交代了哪些背景?时令、地点、景物。深秋暮色中离别在即,秋雨虽停而寒意难消。离别的环境与内心的悲苦合二为一。

第二句“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由别境转入直接抒发别情。设想在京都城外,设帐幕饮酒作别,但两人哪有心思宴饮,心乱如麻正难舍难分,不解风情的舟子又频频催发,不想离别却不得不别,正是这一矛盾把别情推向了高潮。

第三句“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纯粹白描,感情坦率直露,一双泪眼胜过千言万语,这种无声的啜泣更觉深沉哀痛。

延伸:白居易有“此时无声胜有声”苏轼有“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第四句“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遥想开船后的景象,为下阕设想别后相思之苦先开前奏。这一去山水迢迢,烟波浩淼,暮色沉沉,天地苍茫,诗人空望浩瀚无边的楚天,却不知下一程在哪,真如沧海一粟,诗人那种荒凉、无望、彷徨、孤寂的复杂心理跃然纸上,令我们读者也随之怅惘。

:上阕正面刻画别境别情,似已说尽心中无限凄凉。然而下阕荡开一笔,虚写别后情思,诗人无望的未来不难料想。

3、讲解下阕

首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紧承上阕,直抒离情,点出伤离恨别自古皆然。更呼应上阕,点出时令,所谓触景伤情。

重点赏析第二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讨论作结:诗人睁开眼,不见佳人,只见一些勾人离愁之物,深秋的晓风,寒意彻骨,微拂的柳枝,又让人想起执柳相送的苦痛,空中的一轮残月更叫人感慨人月两难全,世事无常,聚散离合皆无度,此时诗人心中的离愁可谓达到了顶点。

而且这样的景况于诗人而言恐怕是常事常景。

一叶孤舟,夹岸杨柳,天边残月,这样的一幅画面,疏落有致,呈现出烟水凄迷的阴柔之美,淋漓尽致地体现出作者婉约的风格,创造出“凄美清丽”的境界和美感。而“晓风残月”、《雨霖铃》和柳永这三者也已融为一体了。

关于第三句“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用一句通俗诗句解释,“你不在,这座城市便空了。”可见词人的心内百转千回,痛彻肺腑。

4、本词特色

善用点染,点,直抒胸臆(明朗精当);染,融情入景,以景写情(隐约委婉)。齐诵相关诗句。

背诵全诗,并且把“晓风残月”一句写成一段字数不少于字的想象短文。

雨霖铃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2)深刻体会《雨霖铃》的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色。

2、能力目标: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体会欣赏景中见情,情景交融,尽情铺写的表现手法。

2、难点:词中所体现的离别情绪。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简介引入。

柳永(约987--约1053年),北宋婉约词代表。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

柳永在北宋词坛上是一个很重要的作家。他少年时代到汴京应试,流连于秦楼楚馆,常为歌伎填词作曲。由于流传的轶事和词中所表现的内容,人们都把他看作是一个风流浪子,以致不为时人所重,潦倒一生,功名不扬。

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时,才改名柳永,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有《乐章集》问世。

由于他遭遇坎坷,较多地同中下层市民接触,因此他的词语言比较朴素,接近口语,音律和谐,美妙动听,他是第一个大量创作慢词的人,扩充了词的体制容量,对词的发展有一定的贡献。在表现手法上,他善于铺叙,尽情描绘,把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在内容上,大都反映大都市中的繁华风光,体现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抒发离愁别恨的痛苦,表现妇女不幸的遭遇和自身沉沦的哀怨,但也曲折地流露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因而他的词曾传唱一时,甚至“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深受当时市民的欢迎。

二、朗读并赏析。

1、这首词是柳永的代表作之一,写他要离开汴京(今开封)去各地飘泊时和他的心爱的人难舍难分的离愁别恨。

2、逐句赏析上片(学生朗读、体会、讨论后分组发言,教师纠正)。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寒蝉凄凉急促地叫着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的时候急雨刚刚停歇。

对:面对。

(2)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在京城门外设帐饯别没有心思喝酒留恋时候(船家却)催着船儿出发。

(3)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拉着手互相看着饱含泪水的双眼竟哽噎着(连半句话也)没有说。

噎:阻塞。话:动词,说。

分析:既然欲饮无绪,欲留不能,这时,纵有千言万语也说不出口,只有泪眼相对,执手告别罢了,满腹哀伤情,尽在不言中。这是柔情蜜意的流露,是情感集中的表现。

以上是实写离别时难分难舍的心情。

(4)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

想(我)走了又走(一路上)看尽千里烟波傍晚,空阔的天地间云气沉沉烟雾笼罩。

千里:极言路途之远。烟波:水波渺茫,看远处有如烟雾笼罩。

分析:结句望空凝思,情意绵绵。这里,一个“急”字,紧扣上文的“无绪”,同时领起结句,把近景和远景连成一片;另一方面,这个“念”字贯注到下阙的描述,在手法上以情带景,在结构上有结有领。

小结:写离别时难分难舍的心情。

分析:从抒情的重点和层次上看,上阙扣住“别”字,由出行到“帐饮”,到“催发”,到“执手”,到“遥念”,突出了惜别的深情,离别的痛苦。

板书:上片,离别中悲痛:

饯别景----饯别宴---饯别情----饯别景。

寒蝉、长亭、骤雨---帐饮---泪眼、凝噎--烟波、暮霭。

3、逐句赏析下片。

(5)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叫人)怎能忍受这冷落的清秋时节。

伤:动词,忧愁、忧思,这里作意动,以……为伤。更:复,又。那:何、怎。

堪:承当、忍受。清秋:凄凉清苦的秋天。

分析:起笔紧承上阙的“念”字推展开去,泛论离愁别恨,自古如此。再用“更那堪”翻进一层,突出当秋而悲。这样,作者把自己的感受作为普遍意义提了出来,丰富了主题,同时也呼应上文,点明“冷落清秋”,再次以情景交融来渲染,情意更浓。作者驰骋想象,并运用以情带景的写法,唱出了传诵一时的名句。

(6)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今夜酒醒时(身在)哪里,(也许在)杨柳岸边(面对那)晨风和残月。

晓:早晨。

分析:从呼应上阙来看,“酒醒”遥接“帐饮”,尽管“帐饮无绪”然而借酒浇愁,依然酒醉,于是借“酒醒”而设问,倍增惆怅。从以情带景来看,顶承“念去去千里烟波”,景色原本暗淡,悲凉的心情随着星斗的推移而加深,倍觉孤寂;从意境上看,推想与好朋友分手后,在今夜酒醒的时候,扁舟空空,情景凄清,只看见岸边的杨柳随着晓风在飘拂,一弯残月,孤零零地挂在梢头。此情此景,妙在寓情于景,意在言外。“杨柳”、“风”“月”这些本是自然界的景物,不少文人曾予以特殊意义,“杨柳”就成了送别的象征;古代行人的于黎明时分踏上征程,送别也在这个时刻,因而“晓风残月”更见依依惜别之情。作者组合了最能触动离愁的景物入词,酿造意境,增添了抒情色彩,渲染了浓烈的气氛,更能展现微妙的心理活动,挑动读者的心弦。

作品铺写到这里,似乎已经词绝意尽,然而作者却宕开一笔,思绪又转入新的境。

(7)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这一去,一年又一年(即使是)良辰好景(也该是)形同虚设。

应:该。良辰:美好的时辰。

(8)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就算是有多少深情密意又(能)跟什么人诉说。

千种:极言其多。风情:深情密意。

分析:作者进一步推想到离别之后惨不成欢的情景,深沉地感到“相见时难别亦难”,如此离别,即使有良辰好景值得欣赏流连,可也等于“虚设”,而千种情,万种意又能向谁倾诉呢?然后以“此去经年”的孤寂冷寞来收束整首词,既突出了前景渺茫,又表露出余恨无穷的哀怨。

小结:写想象中的别后情景。

板书:下片,离别后悲愁:虚写离情-----实写离景--------虚写离思。

伤、那堪---杨柳、晓风、残月---虚设、与何人说。

三、写作特色:

1、这首词以冷落的秋景作衬托,精心刻画难分难舍的惜别场景,进而想象别后的离愁别恨,层层铺写,情景相生。作为封建时代的文人,自伤身世,慨叹自己不能作生活的主人,抒情尽管真实,而情调未免凄怆;对现实尽管忧愤,而意志未免消沉,这是受时代局限的反映。

2、上阙重点在记别,下阙重点在怀人,前后呼应,浑然一体。作者善于运用铺叙手法在前后呼应对照中逐步深入。下阙想象部分与上阙的写实部分有一定内在联系。由“寒蝉凄切”想到“酒醒何处”,由“千里烟波”想到“千种风情”,由“暮霭沉沉”想到“晓风残月”,由“无语凝噎”想到“更与何人说”,表现了双方深挚的感情。

四、总结:。

作者在词中写了自己的真情实感,通篇层层铺叙,写景、抒情都用白描,形容细致,让双方的内心感情都尽情表露,不同于含蓄取胜的手法。这是适合多数市民欣赏趣味的,他们一听就“入耳酸心”,以获得感情上的充分满足。

全词以“离情”为线索来贯穿全篇。以时间而论,先点出“秋天”,后点出“傍晚”,再想到“今宵”,又遥想到“经年”,不管时间怎样变化,处处都是只写“离情”。以空间而论,从送别都门的“长亭”,到暮霭沉沉的“江上”,到“晓风残月”的远方,空间转换,仍然不离写“别情”,从而使全篇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主题突出。

五、作业背诵。

雨霖铃教案

1、继续感悟婉约词风。

2、品味语言,理解意境,从而体味其中浓浓的离愁别绪;

3、体味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

4、背诵全词。

1、因声求气,以声传情;

2、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柳永,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原名三变,人称柳三变,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其词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极其广泛,人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对宋词的发展有重大影响,代表作《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

1、婉约词:词的一种流派,在取材上,多写儿女之情、离别之意;在表现手法上,多用含蓄的方法表现情绪。代表词人有柳永、李清照、晏殊、李煜等。

2、“雨霖铃”词牌简介:

“雨霖铃”,原为唐教坊曲名。相传唐玄宗因安史之乱入蜀,到斜口,霖雨连日,他经过栈道耳闻铃声无比凄切,勾起往事,当时,杨贵妃已死,于是创作此曲悼念杨贵妃寄托哀思。可见,这一词调悲怆低回、凄楚欲绝。宋人倚旧声填词,遂为词牌。

雨霖铃是一首写别离之情的佳作。当时柳永虽中了进士,但只做了个工部屯田员外郎,是个地方官,仕途不顺。再加上要离开心爱之人去赴任,一想到从此将不能跟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心情郁闷,更觉得痛苦万分,就挥笔写下了这首词。这首词的基调格外低沉。

1、找出这首词的主旨句,概括本词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概括上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3、“一切景语皆情语。”这首词中哪些语句是景语?哪些语句是情语?

4、欣赏文中写景的文字。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2)“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3)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5、本词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6、本词是如何做到虚实结合的?

1、《雨霖铃》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柳永本是南方人,在汴京仕途失意,内心充满惆怅,决计离京赴外地。但一想到要与恋人分别,将失去爱的慰藉,更觉凄苦万种,无以名状。

b、全词基调极其低沉。诗人又善于借助人物的神态来烘托心情,如“执手相看泪眼”“无语凝噎”等,使低沉的基调更显低沉。

c、诗人擅长移情于景,擅长渲染氛围,使人物情感明朗化。像“对长亭晚”与“兰舟催发”,都是情化了的语言,产生了鲜明的美学价值和诱人的魅力。

d、诗人充分发挥想像,进行了精心构思。上阕面对秋天的傍晚,乃是实事、实景、实情;下阕设想别后情景,无疑为虚写。全词正是运用这种实虚结合的手法,塑造了完美形象,提高了艺术品位。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下列问题。

八声甘州(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1)上阕的景物描写对抒发感情有什么作用?

(2)简析“误几回、天际识归舟”的意境。

雨霖铃教案

明确:长亭别离:寒蝉、长亭、都门、烟波、暮霭、楚天(实景)。

羁旅长愁:杨柳、晓风、残月(虚景)。

2离愁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仅仅是写景吗?

明确:气氛——凄清,目的不仅是写景,更多的是烘托情感,情景交融。

为加深体会情景交融诗句的写法,分别展示课内和课外例子……。

好处:这种比喻手法的运用,具有把无形的愁绪化为有形的事物,产生生动形象的作用。

请学生举例,并展示相关例子,体会这种写法: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李煜《相见欢》)。

酒: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将浸月(白居易《琵琶行》)。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肮楼饯别校书叔云》)。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柳: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月: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东坡《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明确:伤感、凄美的离愁。

在欣赏并学唱多媒体课件中的古词新唱的音乐声中结束这节课,强化背诵记忆。

雨霖铃教案

1.知识和技能感知作品内容,体会词中凄清的意境和哀伤的离愁。

2.过程和方法通过朗读、意象来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词人伤离别的愁绪,培养健康、敏锐的审美情趣。

【学习重难点】。

1、掌握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

2掌握鉴赏诗歌的技巧,做到“举一反三”。

【学情分析】。

经过必修一至必修三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鉴赏诗歌的方法,能够在了解作者、写作背景的基础上,结合对意象、意境的分析,通过炼字、炼句初步把握作者的情感和诗歌的主题。因而教者的主要任务便成了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作者情感和诗歌主题,挖掘诗歌的深层意蕴。

【学习方法】。

诵读法提问法点拨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自学质疑。

(一)知人论词。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仁宗景v元年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他通晓乐律,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是以描写城市风貌见长的婉约派代表词人。

柳永对北宋词的发展有重要的贡献和影响,对后来的说唱文学和戏曲也有很大影响。柳词在宋元时期流传最广,相传当时“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日跟歌妓们一起过着依红偎翠、浅酌低唱的生活。他深深了解这些歌妓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和她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所传诵的一首,被称为“宋金十大曲之一”。

(二)整体感知。

1、观赏《雨霖铃》flash,思考:

(1)听了这首歌,你觉得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呢?

明确:低沉、哀婉、悲伤、凄清。

(2)自由朗读全词,把握全词感情基调。

2、再读全词,简要概括这首词的内容。

明确:上阕写词人和他心爱的人分别的情景,下阕是词人想像别后羁旅生活的情状。

我的疑问与收获。

二、合作探究。

明确:“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恋人之间,聚散依依,生离死别,执手相看,伤心泪流,千言万语,塞满了喉咙挤满了牙缝,却不知从何处说起。真可谓是“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是“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是“流泪眼对流泪眼,断肠人对断肠人”。

明确:寒蝉,长亭,骤雨。

情景交融、寓情于景。这一句表面上看来是单纯的写景,实际上是烘托气氛,抒发情感。

3、品味“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中“念”字的精妙之处。

明确:一个“念”字,上承“凝噎”,下启“千里”,由实到虚。别后茫远、孤寂之境,着实令人不堪设想,难舍难分之情凄婉动人。

4、“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有三个字点明了这首词的主旨,是哪三字?

明确:“伤离别”。自古以来,多情的人,都会因为离别而感觉到悲伤。离别本来就是人生中令人悲伤难过的事,更何况正处在冷落的清秋时节呢!这是词人在直抒胸怀。

5、明代词评家贺裳称柳永这首词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千古俊句”,你认为这一句中词人选取了哪三个比较典型的意象?试分析。

明确:

杨柳:古人有折柳送行的习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折柳送行,取其依依之态。“柳””留”谐音,折柳赠人有挽留之意。所以古代文人写离别之情,往往要写到杨柳。

晓风:秋日的风是凉的,秋天早晨的风更凉,恰合别后心境的凄凉。

残月:残月清冷暗合凄清冷落之感。

“杨柳岸”“晓风”“残月”本是无情物,但在满心愁绪的词人眼中,却都成了“情语”。

明确:在这里,词人想到,从此离去,将要一年之久,在这么漫长的日子里,再好的良辰,再妙的美景,没有知心人相伴也是形同虚设。就算有千种深情,万般爱意,又向谁去说呢?只有独对清风冷月,望空兴叹,为伊消得人憔悴了。这样,词人就在令人洒泪伤情的抒写中,结束了全词。

小结:本词是一支哀婉缠绵的离别歌,词人寓情于景,于寒蝉、长亭、骤雨等意象中寄托了哀怨惆怅的别情,情景交融。

【课堂检测】。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赏析题目。

蝶恋花。

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离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1、试分析上片“草色山光残照里”一句的意境。

明确:“草色烟光”写春天景物极为生动逼真。春草铺地如茵,登高下望,在夕阳的余辉下,闪烁着一层迷蒙的如烟似雾的光色。这本是一种极为萋美的景象,但加上“残照”二字,整个意境便带上了一层感伤的氛围。

明确:“衣带渐宽”二句以健笔写柔情,自誓甘愿为思念伊人而日渐消瘦与憔悴。“终不悔”,即“之死无靡它”之意,表现了主人公的坚毅性格与执着的态度.

雨霖铃教案

赵娟。

教学目的。

1理解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特点。

2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

鉴赏词,体味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

品位诗词意像,体会作者感情。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我们在讲宋词简介的时候说过,宋词可以分为几个流派?(生:两派。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是?(苏轼、辛弃疾)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是?(柳永、李清照)。

传说苏轼曾问一个善于唱歌的幕士:“我词何如柳七(柳永)?”这个人回答:“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由此大家可知这两个流派的不同特点。。

能让苏轼与之一争高下的“杨柳岸晓风残月”出自哪首词?(生:《雨霖铃》)。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雨霖铃》(板书)。

一关于柳永。

柳永,原名三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他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并替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当时有人在仁宗面前举荐他,仁宗批了四个字说:“且去填词”。柳永在受了这种打击之后,别无出路,就只好以开玩笑的态度,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在汴京(即开封),苏州,杭州等都市过着一种流浪的`生活。大约在少年时的“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考取进士,在浙江的桐庐、定海等处做过几任小官。晚年死于润州(江苏镇江县)。死时家无余财,群伎和金葬之于南门。

他精通音律,变旧声为新声,在唐五代小令的基础上创制了大量适合于歌唱的慢词,这首词调名《雨霖铃》,就是取唐时旧曲翻制。据《明皇杂录》云,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避地蜀中,于栈道雨中闻铃音,起悼念杨贵妃之思,“采其声为《雨霖铃》曲”。所以这支曲本来就是寄托相思的,词调极尽哀怨。”柳永充分利用这一词调声情哀怨、篇幅较长的特点,写委婉凄侧的离情。此词当为词人从汴京南下时与一位恋人的惜别之作。

二整体感知。

(让学生感受词的感情基调)。

师:能感受到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吗?

生:能。哀婉、悲伤、凄清。(板书)。

2指导诵读。

我们讲过诗词诵读要把握的几个要点,首先要读准字音;

其次要读出节奏,宋词不比唐诗那样整齐划一,每句是不同的。再注意韵脚的读法,要短促而清晰;带领学生试读一遍,划分节奏。

最重要的要读出感情,刚才大家已经感受到了,现在就试读一遍,自己体会体会。

学生自由朗读――指明学生朗读――学生齐读。

3疏通词句:(注释中有的不在讲解之列。)。

寒蝉:初秋乍寒时的蝉,偶尚自鸣,但短促无力,至深秋则噤。

烟波:烟雾弥漫水波动荡的水面。

无绪:古,没有心思。今,没有头绪。

念去去:想到将来……(“行行重行行”)。

应是:即便是。

三鉴赏。

学生自读,思考:从时间角度看,这首词的层次应如何划分?

明确:别前、别时、别后。(板书)。

上片。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师:起首三句写什么?是情?是景?

生:写景。

明确:对。写别时景。点明了季节、时间、地点和事件。勾勒了一个情人离别的典型环境。

师:地点呢?(长亭)时间呢?(晚上)季节(秋季)。

提到秋季会有怎样的感觉?(萧瑟)。

时当秋季,景已萧瑟;且值天晚,暮色阴沉,而骤雨滂沱之后,继之以寒蝉凄切: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加之当中“对长亭晚”一句,句法结构是一、二、一,极顿挫吞咽之致,更准确地传达了这种凄凉况味。

起首句已给全诗定下了基调:“凄切”。

“都门畅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师:这写什么?(写情)极写饯别时的心情,委婉曲折,欲饮无绪,欲留不能,依依不舍,难舍难分。

恋人在都门外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别,然而面对美酒佳肴,词人毫无心思。(问:为什么?他的思绪正在想什么?)正专注于恋人,所以词中接下去说“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尖锐。

关于这样的环境和心理描写古人有很多。

林逋《相思令》云:“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欲平。”这仅是暗示船将启碇,情人难舍。刘克庄《长相思》云:“烟迢迢,水迢迢,准拟江边驻画桡,舟人频报潮。”虽较明显,但仍属含蓄之作。可是柳永的“兰舟催发”,却以直笔写离别之紧迫,虽没有他们含蕴缠绵,但却直而能迂,更能促使感情的深化,可见留恋之情浓。

于是后面便迸出。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师:这句写情态。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如在目前。

《雨霖铃》教案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柳永的《雨霖铃》。柳永的一生仕途坎坷。他两次进京赶考,均以失败而告终,所以他厌弃了官场,把主要的精力放在词的创作上,“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成为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词人。柳永的作品以言情为特色,语言柔婉,道尽了人生的悲欢离合。一年秋天,柳永离开汴京南下,时值傍晚,黄叶飘零,寒蝉低吟,骤雨初停,一对情深意长的朋友在长亭送别。下面请一位同学来读这首词。

生1读词。

师:有请同桌来评点他读得怎么样。

生2:他没有读出词的感情来,声音太轻。

师:再请一位同学来补充。

生3:我觉得他读得不够好,没有把悲的味道读出来。

生(想了一想后)回答:离别之情。

师:这首词直接指明作者情感的是哪一句话?

生(找了一找)齐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师:因为这句话直接道破了全词的主题,所以我们可以称之为……

生齐答:词眼。

(师板书清秋节伤离别词眼。)

师:既然这首词抒发的是离别之情,那么读词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样呢?

生:悲切……

师:知道了词的感情基调,下面请同学们用悲切低缓的语调来读词,尽可能读出词的感情来。

可以读给同桌听,讨论商量怎样才能把这首词读好。下面开始读。

全班学生读词。

师:下面请一位同学来读词。

生4读词。

师:请同桌来评点他的朗读。

生5:读得很有情感,把悲的感情读出来了。他的声音很好听。

师:再请一位同学来补充。

生6:我觉得他读这首词的时候一直是比较低的一个语调。我觉得如果读得有一点点起伏,会更好。其它,节奏方面还可以。

师(小结):我们的同学具有一双聪耳,非常灵敏的耳朵,评得不错。读词不但要正确把握词的感情基调,还要读出词的起伏感,作者的思想情感是有变化的,我们要学习用轻重缓急的语音语调把感情读出来,也就是说读出词的起伏感。

师:听了刚才同学的读,加上自己对这首词的感悟,请思考“你觉得最能打动你的是哪一句话?为什么?你是怎样来读好这一句的?为什么这样读?”我们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四人一小组,待会儿小组代表发言。

学生热烈地讨论。(时间为4分钟。)

师:好,现在小组代表发言。

生7:我们小组讨论的结果是“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比较打动人。因为这句话写出了宁静、凄凉的意境,使人想起离人的.思念,感觉眼前的孤单,情景交融。它抒发的是作者在酒醒之后,伊人不见,又不知自己身在何处的悲伤。这句话让人觉得非常悲。

师:那你怎样来读好这句话?并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

生7读词。

生7:因为它写的是悲的感情,所以用悲的语调来读。

师:好。这句话写的是想像之景,写出的是酒后的心境,运用了点染的手法,“今宵酒醒何处”点明了离别之情,“杨柳岸晓风残月”用写景渲染了人的离别后的思念之情,融情于景,又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极致。因为这里用写景渲染出作者的离别之情,所以尽可能用悲的主调去读,前半句可读得稍重,后半句可读得稍轻,这里的轻读,也是对“离愁”的一种强调。

师:好,下面,第二小组发言。

生8:我们小组讨论的是“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句话最打动人。在词人眼前的“良辰好景”,因为没有朋友共同享受,所以是“虚设”的。他心中的“千种风情”,因为没有朋友可诉说,所以离愁更深。这句话表达的是一种对朋友的牵挂之情。

师:请你来读一读这个句子,并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

生8读词。

生8:读的时候,“良辰好景”“千种风情”要扬上去,“虚设”和“更与何人说”可读得低一点。因为这样读可读出词人的心伤。

师:轻重处理很不错。这句写的是想像之景,是一种虚景。“良辰好景”本来营造的是一种欢乐愉快的氛围,但是随后而来的“虚设”二字顷刻间就将这种欢乐冲淡得无影无踪,所以,良辰好景无人共赏。再退一步,面对良辰好景,即使产生了一些感想,又无人可以诉说,万千情感无人共语,这不是更加让人觉得伤感吗?它把伤感之意刻画得淋漓尽致。我们在读的时候,首先要处理好停顿,“应是”“便”后面停一停,“更与何人说”这句语速要减慢,读出愁味来。

师:接下来,下面一个小组发言。

生9:我们小组讨论的是“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因为这句话写出了悲凉,集中抒发了作者的悲凉心情。

师:好,那请你来读一读,并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

生9读。

生9:因为要读出悲味,所以前面读得重一点,后面的读得轻一点。

师:刚才有同学在小声发笑,可能是刚才同学的停顿稍显生硬,如果能柔婉一点,那会更好。他对轻重的处理,前轻后重,这也是可以的。这句话中的“自古”二字拓开一笔,把自己的感情赋予普遍的意义,意思是说,自古以来,多情的人都会因离别而伤心,可我的这次离别,又与一般人不同。一方面仕途失意,另一方面和朋友分别,这是双重的痛苦,再看到秋季的凄凉之景,所以“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强调自己的痛苦比常人、古人更多。

师:下面,这边的小组。

生10:我们小组最喜欢的是“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句话的意境很好。因为它选取了很多意象。比如“酒”“柳”“风”“月”。酒在古代大多和“愁”相关,柳的谐音是“留”,写出了柳树还在,朋友难留的无奈。用“晓风”写出天气很冷。而“残月”则写出了人的“不团圆”。这句话给人很有意境的感觉。

师:说得很有条理。你来读一读这句话。

生10读词句。(他边读边笑)

师:离别是件很伤心的事,我们同学用微笑着来读这句,感情把握得不对。你再试着读读看。

生10读词句。

师:这次好多了。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

生10:因为我这样读比较有意境。

师:好,下面的小组发言。

生11:我们小组最喜欢的是词的第一句。因为第一句话写的景是秋天之景,秋天之景给人的印象比较悲,而作者选取这么悲的意象是为了抒发自己悲的情感,景物起到烘托的作用,借景抒情。

生11读词“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生11:这么读的理由是:风景本身就比较悲了,再加上作者心情的悲,整首词的基调也悲,所以要读得这么悲。

师:言之有理。这句话主要在渲染一种悲凉的氛围。“寒蝉”“长亭”“骤雨”这些景象是为了抒发作者的凄凉心情作准备的。再看中间一句,“对长亭晚”不是二二结构,而是一二一结构,这种结构特别能尽顿挫之致。

师(小结):刚才几个小组已经说了各自的看法,现在大家根据自己的理解,再读这首词。

学生读词。

生:“杨柳岸”“执手相看”……

师:对了,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句话刻画的是一对朋友难舍难分的情形。再看前面,“留恋处,兰舟催发”,一边是依依不舍,一边是阵阵催促,不想分别却又不得不别。一对朋友,只好紧握双手,泪眼相对,一句话也说不出来,这时候的“无语”恰恰是体现了离人心中难以言传的痛苦啊!

师:听了刚才同学们的朗读,我也想来读一读这首词,等下请同学来评点。

师朗诵全词。

师:下面请同学来说一说感受。

生12:老师把悲的感情读得很好。我有一处疑问,不知道老师为什么将“何人说”三个字分开读。

师:我先回答你的问题。把“何人说”三字分开读,这是一种拖音的读法,每个字的读音延长一会儿,这是一种强调,强调词的言尽而意不尽,这样读可以给听的人以回味。

生13:老师读出了悲的味道,有些句子读出了颤抖、哽咽之感,很感人。

生14:前面两位同学都说过了,我没有补充了。

师:我们读词可以分成三步走:第一步,确定好词的感情基调;第二步,要读出词的轻重缓急;最后,就是要读出词的神韵来。(板书:神韵)

因为词人在写词的过程中,把自己的感情内化在作品的语言之中。如果作为一个朗读者,能把词的感情读出来,能激发自己和听者的想像,达到遐思的状态,这是很不错的。当然,这个境界有一写难度,希望我们的同学在以后的朗读中学习和尝试,读出词的美感,读出作品的神韵来。

师:听了同学的读,老师的读,还有自己的读,相信大家对这首词一定有了新的感悟,请大家带着新的感悟再读这首词,多读几次,最好能熟读成诵。

生读词。

生齐背。

在读词的过程中,我们领略了词中和谐的韵律,隽永的语言,还有凄美的意境,我们被伤怀怀的离愁别绪感染。其实,除了《雨霖铃》,柳永还创作了很多的慢词。我从柳永的词中挑出了四首,请大家把预习资料拿出来。从“柳永词四首”中任选一首,根据刚才的方法读出词的感情来。

生读词。

师:好。下面请一位同学来读词。

生15读词:我读《蝶恋花》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师:大家说她读得怎么样?

生:好。(都表示认可)

师:来点掌声。(教师带头鼓掌)。学生也鼓掌。

师:那好,现在我来布置作业。在“柳永词四首”中,任选一首,以“如何读出《 》的词味”为题目,写一篇400字左右的短文。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让我们在《雨霖铃》歌声中和柳永作别。这首歌是由今人邓丽君演唱的。下课。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