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育改革论文(优秀16篇)

时间:2023-11-17 10:45:30 作者:雅蕊

范文范本的话题和素材来源广泛,涵盖了科技、文化、社会、教育等各个领域。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范文范本,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

教育改革范文论文

选用周群英教授等编著的《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第三版)》为教材,以“什么是微生物,微生物长什么样,微生物如何生存,微生物的应用价值”为主线讲解微生物基础知识,使同学们对微生物形成基本认识。由于微生物特有的微观性、精密性和抽象性,辅以多媒体教学,把抽象问题形象化,引导学生对形象直观的思考整理成抽象思维,使直观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相辅相成,优势互补。同时,适当补充一些课外知识,例如,在学习非生物因子温度对于微生物生命活动影响的时,通过极端微生物在造纸工业清洁生产、环保型生物材料的生产、极端环境中的污染治理等方面内容的补充,一方面增强学生对于微生物应用价值的认识,另一方面,提高学生课外阅读、查阅资料的兴趣。

1.2第二层次:微生物生态及其在生态工程中的应用。

该部分重点讲述环境工程实践中的微生物学原理,是微生物基础知识的应用,通过热点话题的引入,引起学生的兴趣,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例如,在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部分,笔者介绍了2003年在全球范围暴发流行的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即sars),以及日常我们较为熟悉的流感与普通感冒的对比分析,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认识。在介绍微生物新技术在环境领域中的应用时,介绍了近年来比较受关注的细菌冶金,利用细菌冶金这种冶炼手段,回收利用废弃尾矿中有用的金属。强调了微生物技术与废物的综合利用相关知识的同时,诠释了利用微生物的特性来解决环境问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

1.3第三层次:微生物学实验技术。

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的特色在于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强化实践教学。为了使实践教学具有系统性和先进性,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工程实践及创新能力,我们通过对教学内容的重新组织和安排,将实验项目分为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三个层次,逐级提高学生完成实验和创新的能力。传统的实验教学体系中设立的单一验证性实验比重较大,而创新性实验几乎没有。调整以后,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学时分配分别为:6学时、8学时和6学时。通过验证性实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加深学生对于微生物基础知识的理解,比如蚌埠学院环境科学专业开设的“光学显微镜的使用及细菌、放线菌、酵母菌、霉菌、藻类个体形态的观察”、“细菌的简单染色与革兰氏染色”、“细菌纯种分离、培养和接种技术”等实验项目。综合性实验将基础实验有机结合,强化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例如,结合环境学科专业特点设置“水中细菌总数和总大肠菌群数测定”、“活性污泥和生物膜中生物相的观察”、“富营养化湖泊中藻类的测定”等实验项目;实验样品选自学生周边环境,即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又加深了学生对于周边环境质量水平的认识。本次教改中,增设了创新性实验,结合任课教师的科学研究项目设置,设立了环境中对持久性污染物具有降解作用的微生物进行分离、筛选和降解特性研究,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独立完成实验,由于实验结果具有不确定性,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必须充分动脑、查阅文献、融合所学到的知识,才有可能完成实验,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协作意识、思维能力、创新能力。

2结束语。

在《环境微生物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卓越人才,是地方高校所面临的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对于环境科学专业本科生,其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解决能力的提高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自身经验,在满足课堂教学基本要求的前提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不断实践、总结,更科学有效的实施教学活动,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茶文化背景下的体育教育改革思路论文

自阳光体育教育这一重要理念提出伊始,各类学校便将其作为新的教学要求,诸多学校都认识到了体育教学的重要性,投入了很多精力,使小学体育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改革成效。我结合自身多年学校工作所积累的经验,以阳光体育教学为前提,深入思考了小学体育教学实行改革的具体策略和取得的成果。

一、阳光大课间的意义。

发展阳光大课间使学生拥有了健康的身心。阳光大课间侧重的是细节、过程以及反思等方面。阳光大课间使广大师生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真正生活在阳光下,使学生真正爱上体育锻炼。学校应结合不同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身心特点,尽可能地丰富活动内容,组织形式也要更加灵活,这样才能使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只有学生成为教学主体,这样才能从所学知识当中发现其意义,进而主动投入到学习中,才算是真正的学习。阳光大课间主要围绕小学生来开展,它追求的是人性化,学生只有获得亲身体验,感受到体育活动的魅力,享受体育活动的和谐氛围,才能展现出自己最好的状态。

我校一直都很重视大课间活动的开展,经过长时间的探索与改革,已经摸索出了有利于我校开展大课间活动的有效方案。

1.以人为本,主题鲜明。

大课间活动选择的项目和内容关系到学生是否愿意参加活动。学校通过问卷调查或是与学生进行深入交谈等方式,可以了解到学生对哪些体育项目感兴趣。当然,学生的年龄不同,身心特点也不一样,我校针对一、二年级的学生开展了以“七彩童年”为主题的活动;四年级则以“展我风采”为主题开展活动;五、六年级以“我行我秀”作为活动主题,所有的活动内容都足够吸引学生。

例如,对于一、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更多关注的是活动是否有趣,因此可围绕童话故事来设计各种游戏,也可配上一些童诗童谣,将场景布置得热闹活泼。学生通过参加“蚂蚁运粮”或是“袋鼠学本领”“快乐小司机”之类的游戏,大大提高了他们的活动积极性。三、四年级的学生除了要掌握运动技能,还需具备自创游戏的能力,也就是说活动除了有趣,还需展现出技能性。例如,学生可进行攀爬或者前滚翻、支撑跳跃或踢小足球等游戏,这样可以锻炼他们的灵敏性,使肢体变得更加协调。只有让学生真正爱上运动,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当中,培养自身的团队意识,他们才能从活动中找到乐趣。此外,五年级学生应将校区特色结合到自主选项当中,而六年级学生需训练各种技能技巧,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爱的活动项目。

2.资源整合,丰富多彩。

大课间活动给予了学生足够的时间、空间,但这并不代表学生就能取得理想的活动效果。例如,学生每天都会做课间操,但这项活动并不是他们所喜欢的,时间再久学生也不会对其感兴趣。

学校可将课间操与啦啦操结合在一起,使长期以来的广播体操变得不再枯燥。啦啦操具有强烈的动感,它可以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体育教师应按照学生的兴趣爱好,将时尚元素融入到啦啦操中,也可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对动作进行重新编排,这样学生就能真正爱上啦啦操,进而使学生具备更好的综合素质。当然,宣传教育也很重要,中小学校园在推广啦啦操过程中必须发挥出学校的作用。首先,学校作为一个重要的宣传平台,可利用宣传栏或黑板报,包括一些网络平台等,重点宣传与啦啦操有关的技能特点,包括相应的理论知识,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啦啦操。其次,学校应聘请专业的体育教师,更好地引导学生,同时制定出相应的训练章程,有效编排各种动作,要求学生参加不同的比赛活动,督促学生不断学习,使啦啦操传播得更深更远。

3.创建特色,彰显智慧。

大课间活动需要师生的共同参与,这样学生才能感受到运动的快乐,而且师生通过参加体育活动,能够充分发挥出自身才智。当然,开展大课间活动需结合体育特点,这样的体育活动才有意义。体育活动要求学生能够做到自主学练,由此展现出他们的.特长,这是一种竞争关系,也是密切合作关系。体育活动通过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气氛,使学生的活动能力、身体素质得以增强。大课间活动中加入跑操,可以使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更具耐力,培养其耐力素质。学校也可根据场地大小,或是每个班级的实际人数,采用变队形或环形跑等方法,要求学生以饱满的精神喊出口号,同时配上富有激情的音乐,营造一种欢乐气氛,从而在这种良好的气氛中达到锻炼学生身体的目的。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意识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集体精神。

三、结论。

1.课间活动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使其树立正确的体育观,时刻关注自己的身体。

2.大课间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使他们体会到体育运动带来的乐趣,进而挖掘出他们的运动潜能。

3.大课间活动为师生建立了一种和谐的相处模式,学生通过参加体育活动,交往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4.大课间活动使校园文化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展现出积极向上的校园风采。

通过阳光体育使国民身体素质得到进一步改善,这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需要长时间的发展。阳光体育使学生领略到运动的魅力,使其体质明显增强,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投入到学习当中。阳光体育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使校园呈现出和谐的发展局面。

参考文献。

[1]黄少芳.阳光体育,快乐课堂――小学阳光体育教学例谈[j].考试周刊,(57).

[2]吴平.浅析体育教育下构建学校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的路径[j].知识经济,(3).

高校教学教育改革论文

1.语文知识与能力目标。

语文课堂教学要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这既是语文课程的根本任务,也是多年来语文单独设科的根本原因。语文新《课标》继承了以往语文教育的实践经验,强调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每一位教师都不能忽略这个基本目标。

2.过程与方法。

克服传统语文教学的弊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但要重视学习的结果,而且要重视学习的过程,因为有时候过程与方法比结果更重要。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在教学中,语文教师除了传授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外,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将对学生的人生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有利于他们的成长。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是一个德才兼备的人,才是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二、教学内容。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学习教材,掌握教材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在此基础上,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学习各方面的知识,开阔视野,因为在资讯发达、知识爆炸的时代,仅仅读几本教材是远远不够的。指导学生进行自学,学会收集整理信息,抵御不良信息的.侵蚀。积极发掘教材的内涵,提供丰富的与学生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引起学生的共鸣,提高学生的兴趣,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兴趣出发,探索未知世界的神奇与奥秘,让学生亲身体验探索、思考和研究的过程;通过亲身体验,学生对学习内容会有深刻的记忆。学习的目的是运用,要积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打破学科界限,从不同学科对某些日常生活、生产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鼓励学生创新;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在学习活动的设计上提倡主动的、建构的、体验的、发现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目前的语文课程存在一些问题,诸如内容陈旧、固定、呆板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改革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使语文课程变得开放而富有活力,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从语文学习的本质来说,语文来源于生活,最终回归到生活,语文教学必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与人生,指导学生从课堂走向社会。新的语文课程体系要突破学校与社会、与现实生活之间的障碍,在实施的过程中逐步做到了课堂教学、语文活动、综合性学习相结合,学校、家庭、社会语文教育相结合,最终达到了让语文教学变得加开放、更有活力的目的。

三、教学方式。

新《课标》重视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大胆放手,把自主权交给学生。合作是指教师确定一个主题,学生共同讨论,相互学习,得出结论。探究是指教师将课堂内容延伸更深更广的范围,提出一些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学生广泛深入地讨论,把探究结果用简洁、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最后教师作点评。这就需要教师转变角色地位,建立互相尊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更多的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学习的监督者和评判者。而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平等对话的参与者。教师不但要传授知识,而且有效地组织学生对课程的学习活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手脑并用,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体会思考的乐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是以平等的态度参与讨论,更多的发挥组织作用,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能自由地发表意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坦诚地表达自己的感悟,参与对话讨论,但不能放任不管,注意纠正明显的错误。

四、教学效果。

对教学效果的评价要全面,不能只看成绩,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情感过程。从教学环境角度,看师生关系是否平等、民主,学生与学生关系是否和谐、融洽,教师是否培养了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二是看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认识过程。从学习方式角度,看教师能否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是否体现自主探究、合作等有效的学习方式:从能力发展的角度,看教师能否发展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看教师是否因材施教。看教学中能否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优势,是否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能否在课堂教学中关爱每一个学生。

茶文化背景下的体育教育改革思路论文

对于当前体育活动的具体实施来说,其需要我们注重完善多元化的元素内涵,尤其是要通过丰富教学元素,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特别是通过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整个教学改革,从而实现体育教学活动发展创新的理想效果。

1当目前体育教学活动的问题。

我们看到在整个教学活动的价值理念与认可度不断提升背景下,体育教学所承担的价值作用超越了我们的理解与认知,尤其是体育教学活动涵盖了我们所接触的各个教学阶段之中。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整个体育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相应问题和不足,具体而言,其表现为:首先,未能从学生角度出发构思体育教学。客观的看,在当前整个体育教学活动实施过程中,普遍缺乏合理、完善的学生视角,这就使得体育教学的实施目标不够清晰,而教学内容上也缺乏及时、合理的完善更新,从而大大影响了学生培养体系的实施诉求。当然,对于整个体育教学活动的创新实施来说,其中要注重丰富选择诸多元素,而正是教学理念构建过程中的问题不足,从而影响了整个体育教学活动的理想实施。因此,在当前教学理念日益成熟的大背景下,认知体育教学活动中的问题,结合学生培养的整体诉求,从多个视角来具体分析创新实施体育教学活动的思路就至关重要。当然,教学体系活动需要创新,这是不争的事实。其次,体育教学活动是相对于专业教学而言的全新教学,因此,不管是具体的教学要求,还是学生自身的参与热情,客观上看都相对较低。不仅如此,我们应该认识到教学价值的最终目的更多在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而完善的锻炼习惯。因此,在整个教学体系不断优化的时代背景下,整个体育教学活动也未能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正是因为体育教学活动中所存在的诸多问题,限制了体育教学活动的有效实施。最后,细化问题看,整体实施状况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具体为:体育教学的考核导向中存在问题,特别是缺乏对学生兴趣和习惯的合理融入,对于体育教学来说,学生自身的基础信息是我们制定教学方案,优化教学体系的前提,但是在目前普遍制定的导向中,大多是以学生知识的教育和学生体育技能培养为依托的,忽略了兴趣和运动习惯等诸多元素的综合融入。

在体育教学体系日益优化的新时代,教学诉求有了全新变化。而无论是更为成熟的教学理念、以及更加完善的教学体系,甚至是目标清晰明确的教学方向,都需要立足教学现实来全面实施。当然,结合整个茶文化体系的具体内涵看,其中所包含和诠释的,不仅仅是一种精神理念上的合理诠释,更是以具体人文思维角度出发的教学创新。因此,如果想要满足当前体育教学活动的理想效果,就必须注重满足以下教学诉求:以学生为根本,充分发挥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作用价值,特别是要注重为学生参与学习活动营造良好的氛围和空间,尤其是在立足学生综合培养的基本点上,丰富构建学生培养新机制。以创新为核心,注重应用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教学资源,通过不断创新从而确保体育教学活动的价值。正是因为在传统的体育教学目标中,缺乏合理设置,从而使得很多学生自身不能积极主动参与其中。对于体育教学来说,良好目标极其必要。在我们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时,必须注重构建清晰、合理全面具体的教学机制。因此,在教学目标的具体设置中,必须注重合理实施。但是在当前体育教学中,其更多是将目标放在体育知识内容的学习之中,并未从综合素质培养的视角来优化教学目标。不仅如此,体育教学活动实施的内容,也未能予以有效更新。教学内容是体育教学体系中所诠释的重要元素,所以选择合适的体育教学内容至关重要,通过内容丰富,以确保体育教学满足时代诉求。

3茶文化体系的具体内涵分析。

细化分析我国整个茶文化体系的'发展状况,不难看出其中所诠释和表达的不仅仅是一种文化元素,同时更重要的是其中融入了系统化的精神理念和价值,而这些所带来的影响,不仅仅是一种习惯上的具体应用,同时更为重要的是从茶文化中,我们能够汲取到当前解决诸多问题的理念思维。而茶文化作为一种积极成熟的文化理念,其对于当前我们具体开展各项活动都有着重要影响。茶文化是一种分享性和参与色彩极为浓厚的文化机制,在整个茶文化体系发展中,整个社会大众的积极、广泛参与,才使得整个茶文化体系的影响力实现全面化展现。总的来说,在整个时代发展进程中,茶文化体系的应用价值进一步突出,而这也决定了在当前时代背景下,如果我们想要真正有效地去应用茶文化机制,就必须触及该文化机制的内涵。事实上,茶文化的包容性,以及综合化特色,都使得在当前文化交流日益成熟的时代背景下,其仍然极具应用价值。因此,如果我们想要合理有效的利用茶文化,就要从文化的动态属性出发,真正有效的理解整个茶文化体系中所诠释的多种元素。

实际上,影响整个体育教学活动有效的因素有很多,而教学体系本身的内容筛选与应用则是影响体育教学创新实施的关键。结合体育教学体系的影响因子看,要注重将茶文化元素的价值理念和综合内涵融入其中,通过丰富具体的教学思维,从而推动整个体育教学改革创新活动的有效实施。正是因为茶文化元素所具有的精神理念和人文价值,决定了我们在当前整个体育教学活动实施进程中,必须充分注重对茶文化体系的内涵进行挖掘,通过系统化探究体育教学的价值理念和色彩元素,从而具体实现整个体育教学机制的全面创新和深层次优化。选择合适的教学目标至关重要。可以说良好的教学目标,直接决定了体育教学活动的内容与效果等,因此,设置正确的教学目标,就成为现阶段我们具体优化体育教学的重要诉求。当然,在体育教学改革的时代背景下,需要我们充分注重构建合理而有效的教学机制。总的来说,当前整个体育教学活动优化实施的基础是学生参与体育学习活动的兴趣爱好。而这不仅是教学改革的实施前提,同时,对于整个体育教学活动的全面改革与细化而言,需要我们充分注重融入学生自身的学习兴趣。选择茶文化元素,其不仅能够完善具体的教学内容,同时更是能够丰富体育教学的诸多细节。茶文化不仅是一种普通的文化元素,其同时也是一种全面创新,其中所具有的浓厚实践色彩决定和影响了我们具体实施体育教学时,可以将具体的茶文化元素应用其中,从而提升教学内涵和实际价值。客观的看,学生理解与认知对于现阶段我们更好实施体育教学活动,有着关联性影响。因此,在当前人才培养诉求不断提升的重要背景下,需要我们选择合适的文化元素及内容,通过合理有效构造全新教学体系,从而为学生形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提供核心动力。实际上,体育教学活动实施过程中,其价值并不在于学生自身掌握理论知识的数量,而是学生生活习惯的健康培养状况,所以,只有我们系统化把握教学依靠学生这一具体、核心的教学诉求,从而为学生自身更好参与体育教学活动提供重要支持。如果我们将茶文化进行深度探索,并且选择合适的内容与整个体育教学机制相结合,那么其所能实现的效果,将不仅是教学创新,更是立足学生综合培养诉求下的优化。

5结语。

体育教学活动是需要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的活动,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我们看到其中所包含的内容,不仅仅是知识上的系统化教学,同时也需要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习惯。而在当前注重学生健康成长的时代背景下,体育教学所承担的职责中,其实际上更为明确。尤其是当我们深入分析体育教学活动的实施状况时,不难看出选择合适的文化理念极为必要。

参考文献。

[1]郭子良.嵌入式教学在休闲体育专业教学改革中的应用与探索——基于休闲体育专业建设的实证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2):142-147.

[2]许宗祥.高校体育教学论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基于体育教学论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践[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3):151-153.

[3]谭金明.“美式”高中高质量体育教学的三大要素:机会、内容与方法———以上海协和国际学校为例[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6):173-175.

教育改革论文

民族的发展靠科学,科学的发展靠教育,教育的发展靠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不能创新,不去创新。一个民族就难以发展起来,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造人才的摇篮,肩负着特殊的使命。”随着教材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方法的改革也日渐深入,不论是教材改革,还是教法改革,都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核心。因此,开展创新教育,造就创新人才,是经济时代到来的需要,是科学发展的需要,是社会发展、民族进步的需要,是党和人尽赋予我们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那么,我们如何实行创新呢?经过研究,我们觉得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创新教育。

一、深入学习创新教育理论,努力提高创新教育意识。

学习掌握创新教育理论,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起点。学校应当组织教师首先认真学习创新教育理论,深刻掌握创新教育理论的实质,把创新教育理论融入自己的学习和教学之中。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教育,让广大教师认识到不仅要教书育人,更要掌握创新知识,培养创新人才,增加为国家、为社会服务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二、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平等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创造性的形成,真正实现学生是教学主体地位的要求。因此,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要做学生的朋友。我们应尽量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发扬民主,做到学有所思,读有所得,读有创造。在教学中经常做到民主、平等的与学生交流思想,讨论问题,鼓励学生反驳、反问、更正和补充教师的意见,满腔热情地肯定学生的创造精神。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可见,营造一种民主、和谐、开放的课堂气氛多么重要。在这种氛围中,教师由领导者变成了学生的指导者和朋友,由“教”变成了“导”,从而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建立适应的管理机制,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

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目的的创新教育,除了要求以教学为主渠道研究创新教育的是方法外,还应建立与创新教育相适应的管理机制,首先是学校要给每一位教师创造一种平等的外部环境,使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充分发挥。管理者要努力创造宽松和谐的环境,使人们在和谐的环境中全面发展,提高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创新教育素质。

不仅如此,教师也应给学生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一个人在轻松自在的心里状态下,才有可能出现创新思维的灵感,为此教师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要创造宽松和谐的教育,要改变传统的、落后的陈腐观念,树立现代的教育观、教学观和学生观。

四、制定创新的激励机制,保障创新教育的顺利进行。

学校要在充分发挥民主的基础上,与教师共同制定创新的激励机制,发挥班集体的作用。形成鼓励创新、鼓励提问、鼓励发明的良好校风,把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作为评价教学成败的一个重要标准。在评价时,要注意激励机制的合理性。事实上,创新教育的培养并不是要求教师和学生每天都有独到的做法和专利产生,而是通过教育,使学生具备创新的基本素质。

五、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要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除了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创新氛围,还必须破除学生对创新的神秘感,让学生明白人人具有创造性。现代创造学理论指出:“人人都有创造的潜能,这种潜能是可以开发和培养的。”因此在教学中要尽量让学生多说、多动,让他们自由发挥、大胆设想。对学生富有创造意的“点子”,即使不完美,甚至有缺憾,也不横挑鼻子竖挑眼,要创设情境,提供机会,启发学生从思维的障碍中冲出来,培养他们勤于思考、独立思考、善于想像的能力,创新的火花就会不断地迸发闪烁,品尝思考之乐趣,产生愉快之体验,从而激发他们的创新兴趣,唤起了他们的创新欲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六、改革课堂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造力来自创新思维,培养创新思维是培养创造力的关键。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必须突破消极的定势束缚,打破固定的思维锁链,不断变换思考角度,努力求新、求异、求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没有“标新立异”,就没有发展,也就没有超越。因此,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敢于“标新立异”,不盲从别人的结论,另辟蹊径,大胆求异,思人所未思,并在已有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七、学会创新学习,提高创新能力。

教学过程实质上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就是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要鼓励学生不难师、不难书、不轻信现成结论,进行研究性学习,重在自己的判断推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只有突破思维定势的羁绊,才能学得实、学得深、学得活,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例如,针对千人一面、众口一词的课堂作文、应试作文,北京大学等七所全国重点大学和上海《萌芽》杂志社联合举办了首届“新概念”、“新表达”“真体验”的主张,其中在“新思维”这条中提倡:“创造性发散思维,打破旧观念、旧规范的束缚,打破僵化保守、无拘无束。”在这一次活动中,涌现了一批体现个性,富有创意的佳作。这些虽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发现,却是同学们敢于摆脱条条框框的束缚,突破定势思维的表现,应给予极高的评价和鼓励。

八、拓展创新的空间,树立“大课堂”教育观。

教师应树立“大课堂”的教育观,做到课内和课外的有机衔接,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紧密结合。课外学习能促进课内的学习,使在课内学到的知识得以巩固和拓宽,“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据说,美国工程师杜里埃在思考如何解决使汽油与空气均匀混合,从而使内燃机有效工作的难题时,受妻子手中喷雾香水的启发,想到如果把汽油变成雾状送入发动机的气缸中,问题不就解决了吗?由此,他发明了发动机汽化器。这个故事揭示的道理,正是创造性思维的关键所在。这说明,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方法有时可以相互借鉴和学习。事实上,大多数最佳创意均来自跨越专业学科领域,向其他领域寻求创意及见解。艺术、商业、科学及技术等之突破性进展,往往是由于不同学科的相互交流所致,这些成功经验,给教师有益的启迪,值得借鉴。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内的“大课堂”,科学系统地指导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实践”机会,拓展学生的创新空间,在丰富多彩的创新活动中,强化创新意识,弘扬创新精神,激发创新灵感,造就创新人格,培养创新人才。实施素质教育贵在创新。

教育改革论文

关键词:

专业认证;基础医学;教学改革。

在我国,本科临床医学属于一门医学的临床学科,它主要涉及处理以及研究临床中可能会出现的危重症状患者的发病机理和抢救护理方案,这是一门实践意义深远的学科。截至目前,我国许多医学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授课时依旧沿袭以往古板的教学方式,即采用“医师授课+示范”的方式,以为将所应学的内容全部教授给学生,但却忽视教学模式的实用性、趣味。

学生在课堂上也只能扮演接受者的角色,这样的落后观念自然无法激发学生的活力与想象力。这种急功近利的行为逐渐使得学生们对临床医学知识丧失了学习的动力,而只是被动地接受很多知识。而关于其的基础教育改革是一种创新型的教学改革。我国在20xx年初定的试行版《临床医学认证专业标准》,是我国相关医学类专业认证最早的条文标准之一。并在20xx年时已经在国内七所高校的相关专业进行认证。一般来说,这种专业性的认证标准保证了现代医学教育中较好观念的传承与创新,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医学教育质量的可靠性,该研究在总结历年的临床医学教学经验之后,结合该《临床医学认证专业标准》来提出关于临床医学专业基础医学教育改革的建议。

1重组教学内容,开展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

该《临床医学认证专业标准》中有提到,现代医学教育改革应当积极地开展横向以及纵向的整体课程改革,将教材以及课程中应掌握的内容进行系统化的整合,而对于医学的基础性课程,应当涵盖具有其特点的生物医学在内的许多内容。我国从古至今,传统的教学模式一直都在延续着。

这种教学模式主要体现为注重学科的专业型知识,注重书本知识以及课程大纲内容,但是很少注重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融,这使得同一系统的不同内容分布在不同的学科中,而学生就会体现出“前期知识容易遗忘,后期知识没有巩固”的特点,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空间也比较小。这样长此以往,学生处于学习的被动地位,被动学习不能够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的医疗人才,也不能够满足上述《临床医学认证专业标准》中的标准。而所谓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世界医学教育会议中较受认可的一种教学模式,具体而言,在教学上,可以按照器官所固有的认知形态规律,将与临床医学有关联的多门学科的知识用系统的方法来进行分组,进而按照一定的顺序来教授。这样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来说更易接受,学生会对其感兴趣随之逐渐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2减少课堂讲授时间,增加学生自主学习时间。

在我国传统的临床医学教学过程中,以往的教授方式(板书+老师讲解+教师操演)一方面有其局限性,另一方面也有着其系统优质的一面,临床医学这门学科涉及的方面很广泛,教师可以利用增加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的教学法授课,同时也要根据课程内容来适度适时的运用,从而达到课程讲解的最优化。

切不可为盲目追求教学实践性而过度使用相关设备从而分散了学生学习的注意力,这样反而适得其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尽量合理安排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的时间和方面,使其最大效益化促进教学。利用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教学法架设课堂与教学的桥梁的教学方式与以往截然不同,以问题为基础教学的同时老师要致力于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与学生交互式的教学会让学生亲身体验到知识的实践性以及厚实;另一方面,老师上课的时候运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与学生之间的交互作用则是影响了整个教学过程的一环,临床医学中的教学改革要灵活地利用这种交互式教学,激发学生潜能,培养起其医学素养及良好的品质。

3开展教学方法改革,突出新颖教学方式。

按照《临床医学认证专业标准》中的要求,医学的院校应当积极地开展“学生为主体自主学习”的教育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思维方式。而教学方法应当选取多种多样但适合学生的,例如问题式教学法、交互式教学法、引导式教学法都是不错的教学模式。

所谓问题式教学法,是指通过问题展示、自我学习以及小组讨论、引导性学习等方式,并利用现代技术、网络资源向学生们用崭新的方式教授知识,问题式教学方式新颖,更具前沿性,也能较好地引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相对于以往的教学方式而言,问题式教学法可以更好地将外科学中的知识整理得有秩序,而且比较前沿的医学(临床医学)资料也会让课堂变得生动形象,也就是说可以更加广泛的提供不同的教学问题情境,而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所谓交互式教学法,是指利用教师与学生、设备交互教学的教学方式,这与以往截然不同,老师要致力于将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与学生交互式的学习教学会让学生亲身体验到知识的趣味以及厚实;另一方面,老师上课的时候与计算机多媒体等设备之间的交互作用则是影响整个教学过程的一环,临床医学教学要灵活利用这种交互式教学,激发学生潜能,增加其对知识的掌握。

4优化基础医学课程情景教学体系。

当前我国对于基础医学情景化教学的课程的重视还处在较低的程度,教师授课方式也大多古板陈旧。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在没有实际教材教学为基础的时候都只是空架子,所以要及时督促教师安排好教学的实践与计划,在保证教学内容质量的同时,最大可能地构设一个学习的好情景,活跃课堂气氛,创造情境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优质教学环境;再其次,医学教学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将一些常用的情景教学模式熟稔于心,再根据具体情况的变化做出一些调整,以简单的、清晰明了的、富有趣味性的教学为主,如果教学的方式过于直白,而内容又相对来说较为艰深,学生很难去理解,更别说掌握。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生们的学习自信心;而情景化教学的最大优势就在于,它能够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视听说等多感官的活动,而学习最需要的也就是积极性和好奇心相促使的.结果。课堂的气氛将在较好的情境里得以调动,学生们逐渐产生学习的动力,并在学习和演示中得到整体素质的提高。

基础医学这门课程主要是为了临床医学专业的继续学习打下基础,所以其教学目的一方面来说在于让学生记忆并且理解、运用课程知识与技能,另一方面就是要带领同学们在情境中具体实践,以满足实际生活、工作中的需要。加强学生科研,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临床医学认证专业标准》中有要求,培养学生的医学以及科学素养、创新思维,提升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应当是引领学生进行适当的科学研究与实践。所以学校应当为学生创造切实有效的机会和条件,让教师和学生一同进行科研实验活动,体会并且领悟科学性的思维方式,另外,医学学校可以适当开设一些学术性的论坛、讲座,让学生们有地方去展示、探索。《临床医学认证专业标准》其中也要求要让学生多参加科研活动,以培养其创新能力。因此,除了上述创设情境去培养实践能力之外,应当支持并且大力发展学生的科研动手能力,这样可以让学生们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更积极主动地去探索。

综上所述,在我国,传统的临床医学教学模式一直都在延续着。这种教学模式主要体现为注重学科的专业型知识,注重书本知识以及课程大纲内容,但是很少注重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融,这使得同一系统的不同内容分布在不同的学科中,而学生就会体现出“前期知识容易遗忘,后期知识没有巩固”的特点,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空间也比较小。所以应当采取新的方式,一方面重组教学内容,开展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另一方面也要减少课堂讲授时间,增加学生自主学习时间,除此之外,学校以及国家应当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和实验环境让学生充分的实践学习和科研。教师可以运用问题式教学法、交互式教学法、引导式教学法等方式来创建更加新颖的教学方式。这样长此以往,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以提高,进而能够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的医疗人才,也能够较大程度的满足上述《临床医学认证专业标准》中的标准。

[参考文献]。

[2]王蓉,宁超,苏天照,等.《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实施情况调查———以s大学为例[j].卫生软科学,2016(6):65-68.

高校教学教育改革论文

由于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地进步和发展,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形式广泛的被应用于学校的教学中。而随着这些形式的教学被应用,教学的方式方法也随之而产生变化。现在,凭借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形成的教学形式已经成为最与时俱进的教学形式。在我国的高校中,我们总是能够看到一些多媒体教室、屏幕投影教室以及经常使用的校园网络系统等一些充满现代化色彩的东西,这些就是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这样的现象已经普遍出现在我国的高校之中。而多媒体及网络技术在学校教育中最主要的应用领域应当是日常教学及考试考察的`网络系统,该系统主要划分情况如下:

(一)教学中教师的主导模块。

不言而喻,在计算机教学中,对计算机的操作性要求是相当高的,要想对计算机教学进行改革,就必须立足于这些特征之上。传统的教学方式十分的直板,不生动形象,而且学生得到的知识是间接地,不容易接受和吸收。在对实际操作进行讲解时,往往浪费大量的口舌,仍得不到较好的效果。

(二)学生自主学习模块。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现在的科技日新月异,世界联系日益密切,仅仅依靠教师的知识传授已经不能够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所以,学生要增强自主学习能力,自主的去学习更多的知识。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足不出机房就可以完成教学任务,但取得的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因此,在网络教学的新形式下,学生能够利用网络资源在较短的时间内学习到较多的知识,取得显著的效果。下面介绍一些学生的自学内容,以供参考。

1.教学计划:不同专业在一个学期内的教学计划,主要包含课程、课时、目标、课程属性以及预计达到的效果。

2.教学大纲:即每个学科的具体实施过程,主要包含,学时的具体安排、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使用教材、学生自学及资料等。除此之外,还包括学科最后结课的方式。

3.电子课件和教案:利用网络技术,做出一份与自己教学计划配合使用的电子课件以及每节课所使用的教案,还要为学生准备足够的教学材料。这样能够更好地使学生制定自己的教学计划,同时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到更多的知识。

4.电子书籍及配套素材:网络资源是极其丰富的,所以,现在的教学资源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学生所使用的教材了,许多不错的教学资源都顺应科技发展的潮流,出现了电子版本,在网络上就可以搜索到许多较好的电子书籍和配套素材。

(三)教学成果评价模块。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学成果的评价往往取决于教师的作业分数以及考试成绩,这样的评价模式是十分单一的,不够全面。而网络教学中,通过日常网络教学过程,教室可以直接的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与此同时,利用网络环境,适时地安排一些学习检验,这样对教学成果的评价就会变得十分客观。

二、结束语。

基于网络教学模式的计算机教学在被应用到校园中时,深深的打破了学校空间的桎梏,为更多的人提供了教学资源,同时资金投入较少,还可以实现共享,所以会愈加的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不可否认,在未来的几年中,我国的网络传播速度将会变得越来越快速,使得学校中的教学体系能够在网络上进行传播,我国基于网络教育的远程教育的发展前途一片光明。

高校教学教育改革论文

随着时代进步和科技的不断发展,许多新技术出现在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当中,比如互联网、多媒体等,能够很好的促进人们的交流和沟通,并且实现资源共享。在我国高校的教育教学中,要不断紧跟时代的步伐,将先进的技术手段引入到课堂上,不仅能够为教学带来方便,还能够促进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我国高校必须在教学和教育管理中学会应用新技术,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实现高校的教育改革。此外,在教学中应用网络和多媒体等先进技术,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教学内容,便于教师丰富教学方式,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一个自己感兴趣的环境中,增加对知识的吸收程度和理解深度,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有效性。网络和多媒体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督促学生对于新技能和新技术的掌握,促进教学模式、教学理念的改革和更新。所以说,将新技术引入我国高校的教育教学中,可以促进教学改革更好的向前推进和发展,各高校也要多多关注相关新技术的出现,只有这样才能更快的掌握和引入。

(二)对教学模式和教学目标进行准确定位。

明确教学改革的模式和教学改革的目标是高校进行有效教育改革的前提,也是高校教学改革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在高校进行教学改革时,必须要建立合理的、科学的教学模式以及全面的、可行的教学目标。目前高校的教学模式有很多种,每种教学模式都有其各自的特点,各高校一定要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教学模式。有以培养精英为主的教学模式,主要是要向社会输入大量的专业性人才;有负责大众性教育的教学模式,宣传大众文化;还有以政府为主导的办学和教学模式。我国的教育改革有着独特的背景特点和目标要求,要选择与我国高校培养相适应的教学模式,为培养出更多的社会和国家需要的人才而努力,为普及高等教育而奋斗。只有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才能实现切实有效的教育改革,实现对高校教学模式的一个准确定位,使我国高校教育改革能够健康发展。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分为公办高校和民办高校两种,也就是公立和私立的区别。公立学校的办学者是国家,国家给予资金;而私立学校的办学者多为一些社会组织或个人,由组织和个人提供办学资金。因此,两者之间会有明显的差异,比如公办高校以本科为主,培养的是研究型人才;而民办高校则以专科为主,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所以各高校要根据自己的教学目标定位教学模式,充分利用自身的教学优势和与教育资源,找到适合自己的教育改革方向和教育教学方法,并在教育改革中不断创新。

(三)加强高校教师队伍的培养和建设。

我国高校教育的改革,需要不断加强对于教师队伍的培养、扩大和建设。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我国高校的教育改革,提高高校教师的自身能力和素质以及执教水平。教师队伍的强弱决定教育的发展水平和改革的效率,也是决定教育质量的关键性因素。有好的教师才会有好的教育,才会培育出国家和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这也是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义。作为高校的教师一定要具有使命感和责任感,不断的`提升自己,无论是在自身素质方面,还是在教学经验和教学能力方面。要具有提高自己和丰富自己的意识,在生活和教学中不断完善自己。因此,国家和高校要重视对教师队伍的建设,培养一支具备高度师德,高尚品质、教学能力强的专业化教师团队。那么,如何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建设呢。首先,国家应该给予教师必要的帮助和补助,给予适当的再教育机会来完善自己和发展自己。其次,学校也应该采取多种措施来充分调动教师充实和丰富自己的积极性,建立适当的、健全的教师激励制度和管理制度,提高教师的任职任教的资格,培养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对于教师队伍的建设,还要改变原来的人事制度,打破传统的铁饭碗,这样才能使教师具有危机意识,从而不断提高自己。此外,还要形成一个切实有效的评价体系,对教师做出公平合理的评价,让高校教师合理有序的流动。

(四)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最重要的就是要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育的价值在于对学生的引导,对学生思维的开发,以及要教会学生以创新的理念和精神看待事物,进行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选择和判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荣誉感。教学方式的多样性,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以及对知识的渴望,有利于建立起学生与老师之间或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培养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以及集体荣誉感。由于一些教师还没有认识到丰富教学方式的重要性,很多高校的课堂教学效果还不是很理想。针对这一现状,我国高校必须通过教育改革来改变现在的情况,在教学改革中寻找突破。积极推进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教学方式,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即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探索和创建新型的教学方式,比如启发式的教学方式、探索式的教学方式以及互助式的教学方式。这些教学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更能够引起学生的主动思考、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增加实践性教学的部分,鼓励学生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能够促进理论教学的学习,使理论联系实践,还能够在实践中对理论知识进行运用和检验。

(五)注重因材施教,进行分类教育。

由于每个学生的成长环境、学习兴趣以及基础条件都不尽相同,在高校进行教育教学时,要注重因材施教,采取分层分类的教学模式。高等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方式和途径,我们应该对其进行细致的划分,使其满足广大学生发展的需求,尊重学生的差异性。高校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符合学生发展需要的不同教学模式,进行分类教育,因材施教。对于基础条件较薄弱的学生,学校可以安排其进行额外的课程学习;对于中等水平的学生,我们可以着重培养他们对于学习的兴趣和爱好,提高学习效率;对于成绩优异的学生,我们则要考虑培养他们对于知识的探索以及研究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养成。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人们已经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好的要求,即根据学生的不同成长背景和规律设计出相应的教育实施方案,提高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在因材施教过程中,尽管教育的着重点不同,但必须都要有对大学生精神、人格的重塑。此外,高等教育还需要根据本科、硕士和博士等不同的培养层次进行不同的教育教学定位以及培养目标设计,针对不同的学习需求和专业化要求,建设学生的个性化课程体系和实践平台。可以利用网络或者多媒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对学生的分层分类教育。

(一)由封闭式教学转变为开放性教学。

我国高校传统的教学模式较封闭,导致学生们对于学习的态度也较为消极。高校陈旧的封闭的教学模式使很多大学生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学习中都处于一个被动的地位,失去了自主性和能动性,以及对学习的热情,失去了刚入学时的朝气蓬勃。这种死板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头脑受到禁锢,使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受到限制。所以说,目前我国高校进行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由封闭式教学转变为开放式教学,这也是我国高校未来的主要发展趋势。要想将我国高校的教学模式从封闭式教学转变为开放式教学,首先要给予学生自由选择专业的权利,要不断完善专业的设置,拓宽专业的范围和涉及的知识面,给予学生最大的权利去选择自己的专业和自己所愿意去探索的。其次,我国各高校还可以应用学分制的教学模式,就是学校提供各种选修课程,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学习和感兴趣的科目进行研习。只要在规定的年限修满规定的学分即可。这种教学计划和教学模式的灵活性,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此外,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网络等新媒体技术已经广泛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所以高校完全可以利用网络来建立网络教学模式,使用和推广电子教材,实现教学的虚拟化。使学生的课程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更加自由化,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二)由应试教育转变为应变教育。

我国高校应当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育模式,而转变为应变教育。始终无法摆脱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也是我国高校教育改革无法取得突破性的进展的原因之一。这种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的形成主要是因为我国高校的教师缺乏现代化的教学理念,不愿意突破和改变。在应试教育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一般较为固执和死板,缺乏对于新环境和突发情况的应变能力。但随着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这种应试教育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已经不能满足国家和社会的需求。因此,各高校应该转变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以应变教育培养一流的人才,这也是未来高校教育改革的一个明确的趋势。实现应变教育的前提就是要加强对师资力量的建设,培养具有现代化教学理念的教师进行指教,才能更好的培养出有用的一流的人才。除此之外,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还要密切关注对学生应变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逐渐将以应试教育为主转变为以应变教育为主,逐渐减少应试教育的课堂教学次数,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来进行课堂教学,可以融入网络和多媒体等先进的技术来对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进行丰富。在应变教育中一定要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以及应变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遇到问题时能够处变不惊。

三总结。

教育决定一个国家的进步和发展。我国高校教育改革的目的就是要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应用先进技术,对教学模式进行准确定位,提高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因材施教,向着开放式教育和应变教育的模式发展,才能更好的保证我国高校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

作者:王淼单位:吉林广播电视大学。

参考文献:。

我国高等美术教育改革论文

摘要:“双创”职业教育改革是高等职业院校响应国家从“效率驱动转为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国家推进高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的热点话题。同时,围绕深化高等职业院校“双创”职业教育改革的要求,分析当前“双创”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探索通过构建网络自动化社会网络治理发展的多技能交叉人才培养体系,高度重视文化创意外社会网络治理平台的建设,努力实现高等职业院校“双创”职业教育多技能交叉人才培养创新机制。

关键词:多技能人才;“双创”职业教育;高等职业院校。

随着创新型职业与素质教育结构发生改变,培养多技能交叉人才和高水平当代大学生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的热点话题,而“双创”职业教育对高等职业院校多技能交叉人才培养提出高标准与高要求。十八大四中全会提出的《关于深化高等职业院校“双创”职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在新世纪大众与万众创新创业的视域下,高等职业院校作为多技能交叉人才培养的基地,应推动区域内涵素养深入“双创”职业教育改革。而国家教育部针对高等职业院校提出“双创”职业院校教育是一个不确定、非线性、复杂的控制平台内涵,共同努力实现与社会网络治理发展。在此基础上,利用产学研社会网络治理理念多融合高等职业院校“双创”职业教育。

一、产学研社会网络治理与“双创”职业教育概述。

产学研社会网络治理理念是基于社会网络治理论提出来的。1975年初期,德国斯图加特大学教授,著名建筑电气自动化技术学家哈肯提出社会网络治理论概述。其中,各个高等职业院校分别利用的社会网络治理论是指三元素(如学生自己、社会组织、社会环境)内部呈不确定非线性的`复杂网络化控制平台,同时也是一个双输入输出的共享模式的应用平台。平台整体性功能的发挥程度是由平台内部各子平台或部分社会网络治理作用决定的。基于社会网络治理论理念,我国诸多学者参与高等职业院校多技能交叉人才培养的管理与分析,简称为产学研社会网络治理理念。其中特别提出:“高等职业院校专业教育融合社会网络治理理念,高等职业院文化创意部社会网络治理、行政人员与学术科研人员,综合学生等社会网络治理指标。”基于当代职业教育处于从过渡时期转为转型时期,不同网络应用技术快速的发展,生产方式走社会网络治理路径,提出不同岗位分工日益精细化,传统的以课堂灌输为主、重理论轻实践的多技能交叉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很难适应新形势的需求。而等职业院校“双创”职业教育改革必须立足于高等职业院文化创意部结构治理,满足于教学第一线的教员、科研人员、企业产学研、学生主体性提升自己的科学性和稳定性。同时,进一步提高教学的创新路径,科研路径、职业教育管理路径、后勤公司集团等多方面的服务职业教育平台的共享模式。

二、基于产学研社会网络治理的高等职业院校“双创”职业教育多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1.建设文化创意网络自动化社会网络治理培养体系。

(1)创建高等职业院校“双创”职业教育的文化创意平台,提出建立“慕课网络在线视频教学,云视频在线学习、云视频实践与仿真模型学习等,融为虚拟网络化的高等职业院校‘双创’职业教育体系”是国家深化高等职业院校“双创”职业教育改革提出的目标和要求。在当前教育环境下,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双创”职业教育理念。

(2)打造贯穿专业和年级的“双创”职业教育平台,我国大部分高等职业院校的“双创”职业教育嵌入计算机网络技术、云计算技术、感知物理技术等部分专业,局限在高年级专科生,覆盖面有限,给予学生更多自主选择的空间。(3)构建多层次、全覆盖的“双创”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是高等职业院校在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科技创新意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而我国在高等职业院校的“双创”职业教育体系有待优化。“双创”职业教育与专业技能教育相互嵌入融合多层次、交叉融合的新型教育产业模式,提升当代大学生的“双创”职业教育技能内涵的培养。

2.建设文化创意、产学研、社会网络治理、资源共享的培养机制。

(1)指导师资和平台是“双创”职业教育的核心要素,其中师资力量的文化创意融合社会网络治理的师资力量是培育不同层次的“双创”职业教育能力核心问题。文化创意的师资队伍具有学科专业门类齐全、基础知识宽厚,教学经验丰富的优势,校外包括政府、企事业单位等的人员队伍具有贴近社会发展需求、行业种类多、实践经历丰富的优势。通过师资力量的文化创意外社会网络治理,建立一支多元化的“双创”职业教育教学队伍,满足多元化的多技能交叉人才培养需求。在此基础上,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成立“兵工企业家联盟”,汇总100多位优秀兵工企业家和各区县的政府孵化园区,共同组成不定期的教育与实践创新项目,进行研讨与服务,提升高等职业院文化创意专业治理建设,使高职教师融入国务院提出的“双创”职业教育的文化创意实践中。

(2)实践平台的文化创意、社会网络治理优质的实践平台资源是保证学生“双创”职业教育实现的重要支撑。例如,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构建教学实验中心、科研平台、公共服务平台(云计算中心)相互支撑的实验室体系,组建面向实验教学和实践创新的电力电子技术、虚拟云计算技术、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技术、建筑电气自动化技术、物联网技术、工程训练等学科大类实验中心,依托实验中心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常态化开放共享,吸引了罗克韦尔、赛灵思等企业联合共建,保障全体学生“有所学、有所思、有所行”的“双创”职业教育学习和实践。

三、结束语。

“双创”职业教育改革是高等职业院校响应国家从“效率驱动转为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国家推进高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的热点话题。本文围绕深化高等职业院校“双创”职业教育改革的要求,分析当前“双创”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探索通过构建网络自动化社会网络治理发展的多技能交叉人才培养体系,高度重视文化创意外社会网络治理平台的建设,努力实现高等职业院校“双创”职业教育多技能交叉人才培养创新机制。

参考文献:

[1]陈劲,阳银娟.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与内涵[j].科学学研究,

[2]苏屹,周文璐,吴雷.自主创新的创新过程与概念辨析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

[4]哈满林,吴一鸣.产教融合视阈下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建设研究――以安徽省为例[j].职业教育研究,2016[j].

高校教学教育改革论文

职业教育是我国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作为高层次职业教育,其发展关系着国家就业市场、经济快速发展,而招生制度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入门通道,其改革必定要与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相适应。

第一篇:高等职业教育多元化招生制度改革。

摘要:随着社会转型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多元化招生制度成了时代发展的必要产物,文章通过对六种多元招生方式的利弊分析,来解读多元化招生制度的迫切性与必要性。

关键词:

改革招生制度是全面贯彻“十八大”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的重大举措,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它是改变以往“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力图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立交桥”。

2013年4月15日,教育部正式颁布《关于积极推进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建立和完善多样化的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方式,由此高职教育形成了六种各具特色的招生类型,它们是在原来招生制度的基础上进行完善与丰富的结果,其目的是通过不同手段最大限度地实现人才的合理分流。

一、普通统考。

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统一的入学考试就被固定下来。

但在统一高考的基础上,进入高职院校应补充并增加专业技能考试,最后招生院校综合学生的文化成绩和技能成绩,择优录取。

这种招生录取方式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科学规范,相对公平。

统一的试卷、时间和录取方式,有利于进行统一管理,科学规范地进行人才的甄选。

学生进入高职院校是通过成绩从高到低进行排列,择优录取,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入学的公正性。

(二)与时俱进,不断调整考试内容。

以前,高职院校的招生与学术型、研究型大学的招生一样,是通过文化知识的考核实现对人才的考评。

随着高职教育自身地位与作用的不断提升,高职院校招生改革步伐也与时俱进,在文化考核的同时,加入了技能成绩的考查,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职业教育发展的需求。

(三)历史悠久,认可度高。

统考是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后被延续至今的招生方式,其历史悠久,影响力较大,同时大部分学生和家长对这种招生模式的认可度较高。

普通高考的初衷是为了进行合理的人才分流,但高职教育最重要的特点在于它的实践性和职业性,通过高考这一选拔与淘汰机制,带来的是分数高低的排列组合,最后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是那些学习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因而导致社会对高职教育存在偏见与歧视,家长与学生的认同度低,高职教育陷入自身无法提高教育质量的恶性循环之中。

二、单独招考。

高职院校单独招考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录取方式,主要是针对中专、职高、技校的毕业生单独组织的考试。

但目前这种招考方式的招考范围发生了变化,高中毕业生也可以参加单独招考。

单独招考有以下几个优势。

(一)扩大了高职院校的招生自主权。

过去,高职院校招生多是以统考为基础,招生方式单一,在对学生的筛选中缺乏主动权,甚至是选择权。

而单独招考给高职院校自主选拔学生提供了机会,同时也提升了其自身地位,拓宽了招生渠道。

(二)报考条件宽松,给予了学生更多受教育的权利。

单独招考主要是高职院校自主命题自主选拔,它为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教育背景的学生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教育平台。

另外。

单独招考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学生更宽松的入学条件,切实保障了每位学生的利益和受教育的权利。

(三)考生自主选择的机会增多。

随着改革深入,自2007年几家高职院校试点到现在的多地区、多领域的积极参与与开展,单独招考给予学生的不光是“无需高考即可有学上”的途径,随着试点院校的不断增多,也增加了学生自主选择高职院校的机会。

单独招考是相对独立的一种招生模式,它适应了高职教育发展的规律,但是机遇与挑战是并存的。

统考是在政府部门的统一部署之下进行的,而单独招考则需要依赖院校自身,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招生的运营成本,加大了高职院校发展的风险。

同时生源的复杂性也极易造成人才培养难度的加大,学校的监管工作更是难上加难,所以说单独招考要想在大范围推行恐怕还需要走很长的路。

三、注册入学。

注册入学是高职院校招生的一种新模式,是指在高考结束后,未被志愿院校录取但高考成绩达到“注册入学”最低录取分数线的学生,就有机会填报这种招生模式的志愿。

考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或特长直接向高职院校提出申请,每个考生有3所院校的申请机会。

高职院校根据招生简章,在计划范围内来选择符合入学标准的学生进入高校学习,它考量的是报考学生多方面的综合素质。

注册入学作为一种新的招考方式,有以下几个优点。

(一)入学标准低门槛,以学生实际需要为主。

注册入学是在学生最后没有被志愿院校录取的前提下另辟的一条通往高校学习的出路,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另外,当前中职学校一直存在生源短缺的问题,这一低标准的招生门槛,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中职学校的生源问题。

注册入学本着一切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或特长提出申请,这一举措充分尊重了学生,并且最大限度地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特色———最大可能地挖掘每个人适应社会的潜能。

(二)具有针对性,实现因材施教。

注册入学打破了一考定终身的僵局,给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更适合自己的平台,它不像统考那样将学生在进入高等教育时通过成绩进行排列,相反,它是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尽可能将选择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三)操作灵活,院校与学生之间“双向选择”

注册入学是面向各省的民办高职院校和部分公办院校开展的招生模式,一经批准,均可进行试点。

其操作灵活简便,打破了以前繁琐的录取流程,学生一旦申请,只要符合标准,均可进入高校学习,这是学校和学生“双向选择”的结果。

其本质目的还是服务于当地经济的发展。

注册入学是多元化招生制度改革的大胆尝试,是解决生源短缺的一种重要手段,但相应的它也存在一些弊端。

较低的入学门槛,虽扩大了入学机会,但也受到家长和学生的质疑。

四、技能高考。

技能高考是湖北省在2010年对职业教育进行改革的一项重大创举。

技能高考的招生对象主要是面向应往届中职学校的毕业生,它不同于以往的“笔试+面试”的考核方式,主要是实施以技能操作(70%)为主,文化考试(30%)为辅的方式,重视的是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方面的考核,以“知识+技能”的方式呈现。

技能高考的出现是探索高职教育改革的一次重要尝试,对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走中国特色职业教育道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招考形式独具特色,理论与技能有机结合。

湖北省的技能型高考,以技能操作占70%,文化考试占30%的比重分配,它突出强调的是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不同于统考检验的“纸上谈兵”,但是也不忽视对于文化知识的考核,理论与技能的有机结合,充分体现了现代职业教育应有的教义与精神。

(二)因材招考,专业对口招生。

技能高考将技术操作与文化知识以真正的考试形式固定下来。

其中文化知识的考试内容主要包括语文、数学、政治和部分常识题,考试内容具有针对性,同时又凸显职业教育的特点。

但技能高考不同于传统考试,它培养出的是以学生能力为导向的应用技术型人才,所以在内容考核上也多从学生实际出发,技能考试方面不同专业则实行分类考试。

不同的专业技能考核的内容也不尽相同,且主要是现场实际操作。

根据不同的专业设置不同的考试内容,考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擅长的领域,专业设置的多样性、科目设置的多元化也进一步体现了学校的特色。

技能高考的考试内容是由教育考试院统一编制,其技能考核的内容是根据相关院校需求制定,在考核上具有专业性和针对性,专业对口设置更有利于院校自身与人才培养的发展。

(三)招考标准新颖,侧重实践操作的考查。

2015年湖北省的高职院校退出统考的历史舞台,至此,高职教育全面进入多元考试招生阶段。

其中技能考试内容是依据国家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大纲和国家相关行业初级技术等级标准制定的,分为应知(专业知识)和应会(技能操作)两部分,考试成绩则以“合格”与“不合格”来区分。

它将职业技能鉴定与人才培养有效地联系在一起,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入学提供了制度保障,同时也体现了其招生的规范化。

录取工作与普通高考基本同步,也是将知识与技能成绩融合在一起,从高到低择优录取。

技能操作占70%的比重说明了实际操作在这类考试中的分量,也充分反映了当前职业教育的特点———实践性。

这一举措进一步强化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技能高考是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确定高职院校组考,实际上就是主考的一种考试手段,它是将高考“一分为二”的一种有效尝试,但是在考纲制定、命题内容设置、阅卷评分和报名信息的实施过程中都可能受到主考部门的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考试的严肃性和公正性。

五、五年一贯制。

“五年一贯制”又被称为“五年制高职”或“初中起点大专教育”,是国家相关教育部门推出的保证初中毕业生可以上大学的一种升学途径。

“五年一贯制”的招生层次主要是初中毕业生,当他们达到一定成绩标准后,可直接进入高等学校进行五年连贯性教育。

其中,不同的省份对这一途径采取的是不同的模式,主要的表现形式有:“3+2”模式、“2+3”模式或称“2+2+1”模式。

“3+2”模式指的是中高职三二分段制,是参加完中招的初中毕业生进入到中等学校学习三年,再参加中职升高职的统一考试,成绩合格者转高职院校完成两年的大专学习;“2+3”模式即学生前两年在中职学校学习,后三年在高职院校学习;“2+2+1”模式即学生前两年中职学校学习,后两年高职院校学习,最后一年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1]。

这种上下贯通的招生方式有效地提升了中职学校的升学率,有力地确保了中职学校可持续发展。

(一)上下贯通,缩短了受教育的年限。

五年一贯制,上下贯通,学生可提前进入社会进行锻炼,尽早熟悉工作岗位,将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融合,从而实现自身的价值。

这样既缩短了受教育的年限,又节省了部分学费,对于一些家庭来讲减轻了经济负担,同时也给孩子教育提供了机会。

(二)专业前景与就业紧密结合。

五年一贯制所设置的专业都是就业前景较好的热门专业,如人力资源、审计、高铁乘务、幼教等专业。

越来越多的企业与学校合作,实施“订单式合作”培养模式,校企间的合作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创造了更多的机会。

这种招生模式培养的是与市场紧密结合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它为学生在择校时提供了更明确的导向。

(三)拓宽了入学渠道,圆了学生上大学的梦。

五年一贯制是连续性、有效性的教育形式,它是学生上大学的“直通车”,中间无需参加“高考”,就可以获得国家认可的全日制大专毕业证书和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与传统教育相比,节省了部分受教育的时间。

此外,五年一贯制教育更注重对学生兴趣、爱好的考察,切实以人的发展为出发点。

这一招生形式的出现符合职业教育特点,同时也是实现中高职有效衔接的必要途径。

五年一贯制缺乏三年高中阶段的.学习,其生源质量较低。

另外,五年一贯制处于“无淘汰、无应试”的保护模式之下,缺乏优胜劣汰的竞争氛围,所以这也导致高职教育一直跳不出弱势教育的怪圈之中。

六、技能拔尖人才免试入学。

技能拔尖人才主要是指在本专业领域内技术技能水平较高,学习或工作表现突出的学生或社会人员[2]。

所谓免试入学,简单来说,就是可以免去考试这一繁琐的程序,直接进入高校学习,类似于保送生或推荐生。

但高职教育的免试入学需满足以下条件:获得教育部举办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三等奖及以上奖项或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主办或联办的省级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的中等职业学校应届毕业生、具有高级工或技师资格(或相当职业资格)、获得县级劳动模范先进个人称号的在职在岗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

免试人员名单还需经省教育行政部门核实资格、高等职业学校考核公示,并在教育部阳光高考平台公示后,最终由相关学校免试录取[3]。

(一)招考针对性强,人才技能突出。

这类招考方式明确了自己选拔人才的目的,就是挑选出在技能方面突出、能力出众的学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高校教学教育改革论文

二十一世纪,人类将全面进入信息时代,一种新的经济----知识经济已经来临。一个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的使用为基础,以创造性的人力资源为使用为依托,以高科技产业及智力为支撑的经济占整个经济的比例越来越大。信息社会已初露端倪,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学生面临众多的知识传播途径及迅捷的传播速度,如何培养学生多渠道汲取自己所需的信息,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是我们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我国目前教育是一种应试教育,信奉的是考试主义,即教学以应付考试和获得高分为第一目的。这种以“应试”为中心的教学必定是重结果轻过程。为了应付考试,我们的教学功利性十足,其最大目的就是要尽可能直接,快速,简便地使学生牢固掌握既定的知识和结论,至于达到这一目的所需经历的教与学的过程,却往往被过于简化和忽略了。这种教学过程的忽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比较习惯于通过灌输,把现有的知识和结论直接塞给学生;二是教师比较习惯于以教代学,越俎代庖,即以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过程代替学生学的过程。这样,教学的过程尤其是学生学的过程被不恰当地简化或省略了。在这种教学中,学生的创新素质是很难得到培养的。

智能型教育是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伴随着“知识爆炸”时期的到来而逐渐兴起的,教育的重心由知识的传播为主转移到以开发智力为主,告别了知识累积式的消极被动的教育形态。教育发展的今天,人们进入了加速更替的开放时代,凭借人类已有和文明之总和,再也无法从容应对未来之冲击,许许多多的人越来越感到无法适应新事物,新变化。因此,人类不但要与过去时代告别,而且要从消极接受者变为独立自主的创造者用驾驭未来的先导者。因而我们中学教育应体现下列几种新理念。

首先是教育观念的现代化。教育观念的现代化是指教育应面向未来,为社会培养现代化人才,以带动社会,求新求变。教育必须具有未来意识,我们不能留恋“过去”和“现在”,而是要选择“未来”,只有面向未来,才能培养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并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其次是教育内容的现代化、信息化。信息时代的最大特点是信息共享,通过因特网实现信息资源的超时空的传递交流,消除了跨地域沟通的时滞,使处于地球上每个角落的人在同一时刻可以进行直接交流,诺大的地球变成了“地球村”。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汲取自己所需的信息,构建自己的信息体系。这就要求学生能有意识,有目的地把信息变为自己真正的.个人知识。在这种背景下教师要学会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

最后,教育要体现学习化社会和终身教育的理念。法国著名成人教育家保罗朗格朗在196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成人教育会议上首次专门以“终身教育”为题作了报告,主张教育应当“是在人类存在的所有部门进行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由原来的各种不同的教育活动的状况、形式所形成的相互隔绝的墙壁必须加以清除。”也就是说,为了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及人格的完善,人的一生要把教育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社会则要把所有的教育机会与机构统一综合起来,形成一个能够随时随地向人们提供不同教育的一体化组织。学习化社会则是由美国著名的新理性主义教育家和古典人文主义成人教育倡导者,原芝加哥大学校长罗伯特哈饮斯。在《学习社会》中,他指出“所有全体成年男女,仅经常地为他们提供定时制的成人教育是不够的,除此之外,还应以成长及人格的构建为目的,并以此目的制定制度来促进目的的实现,而由此建立一个朝向价值的转换及成功的社会。”终身教育与学习化社会的理念是相对学校教育和学校化社会传统而提出来的。学习化社会的建立应该具备六项基本条件:学习的个人,学习的家庭,学习的组织,学习的社会,的政府和学习的网络。这种新的理念是为了谋求对社会巨大变化的适应性,警惕性,为了获得推动人类文明进程的主动性,为了实现促进人的发展的持续性、全面性,为了获得传统教育模式和生活模式改革的彻底性。基于终身教育及学习化社会的理念,教师应当把课堂教学整合到社区生活,生产实践,生活方式,个人和谐全面发展中去,整合到学生一生发展当中去,开发各种教育资源,促进学习方式多样化。在学习内容上,教学要突破教科书的局限,学生可以通过网络、电视、社区、自然获得丰富的课程资源;在学习方式上,要打破班级授课制的组织形式,学习可以通过资料检索、调查实验、讨论等多样化的方式获得知识;在教学组织上,要灵活应用多种教学组织形式,采取分组教学、小组合作学习、个别辅导、开放式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从而形成一种全新的,开放式的教育系统,使每个人随时随地都有学习的机会,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和控制权,使得以促进人的发展为目的的终身教育成为现实。

根据以上几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我们在平时教学是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改变教学价值观。受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受高考指挥棒的压迫,我们中学教学要从升学率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我们的教学要以人的发展为本,充分挖掘人的潜能,提倡人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开和发展,提升人的地位和实现人价值。教学要从以传授知识为主要任务的教学结果转移到重视学生学习过程方面来,教学重点要从“知识”转移到“能力”。要打破传统的标准化、封闭式评价方式,而代之以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整理信息,构建自己知识体系的可持续性发展为衡量尺度。

2.教学时空要由封闭走向开放。目前社会上流行校园封闭式管理,学生局限于课堂、宿舍、食堂三点一线,早晚自习,假期补课,严重束缚了学生的生活空间,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试想没有一点社会生活经验的人如何能面对知识和信息变化如此之快的未来社会,如何适应纷繁复杂的社会交往,又如何获取参与合作意识和社会化意识。因而我们提倡教学要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贴近生产,尽可能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得他们充分理解现代社会,把握现代社会的发展前景。

3.改变教学模式。教学模式由重视学生共性转向培养学生个性。程序教学首创者普莱西及其后的斯金纳在20世纪50年代创建了程序教学以来,个别化学习取得了很大发展。特别是计算机和网络应用于教学以来,个别化学习更是获得了空前的发展。重视个性的教学模式就是要给学生提供一种宽松、和谐、民主、师生平等的学习环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及不同的学习风格,选择所需要的信息资源,自定步调,主动参与讨论和进行实验,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相关知识去重组和建构新的知识。从而使教学的中心由“教师”转移到“学生”,由“教”转移到“学”,由“教学结果”转移到“学习过程”。

4.重新设置教学评价系统。作为一名中学教师,我深深认识到,目前我国的评价机制严重阻碍了现代教育理念的实施,也可以说是最大的障碍。在我们的教育专家大声疾呼现代教育理念的同时,我们的教育行政部门、校长及教师又是如何进行实行操作的呢?统一的课程标准,统一的试卷,统一的评价标准,严格的教学排名和升学率攀比,使得教师、学生不堪重负。在这种评价体系下又有谁敢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因为在这种评价体系下,应试的成绩作为最终的权威,使得教师学生奔波于题海,疲命于考试。因而我认为我们国家的教育改革应自上而下,而非自下而上,要使得教育行政的领导们彻底转变教育理念,重新构建新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注重教学过程的形成性评价,重视教师的生长及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教师要注重对学生个人学习过程及发展的评价。

5.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师道尊严”的师生观,进而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信息社会里每个人对社会、自然都有自己的理解和看法,我们不应该压抑扼杀每个人的独特精神,而应该竭力提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有权利选择自己学习的内容和学习方式。教师与学生之间应平等对话,从而达到学生在更具情感吸引力和心灵共鸣的环境中进行自主、主动地学习。

总之,作为一名中学教师,我们自身首先要获得观念上的解放,进而在实际教学中自觉地应用现代的各种教学模式,为新世纪培养出一代优秀的具有朝气的、充满活力的、关心社会及生活环境的创新型人才。

李成。

本科数学教育改革探索论文

在现阶段高校法治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其项目内容的构建应该在满足高校实际发展状况的基础上,强化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建设需求,将高校稳定发展作为基础,从而实现和谐、稳定校园环境的构建。同时在教育体系优化创新的同时,也应该对高校法治文化的建设进行系统性的分析,通过对校园文化的建设,充分彰显出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法治精神,从而为其价值能力的提升提供稳定支持[1]。同时,通过高校法治文化教育体系的优化创新,可以实现高校自身运行状态与实际需求的充分结合,并在分析高校法治文化的基础上,保证文化教育体系核心价值。在我国现阶段高校法治教育活动构建的过程中,高校应该制定系统化的法律制度管理规章制度。

二、高校法治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一)法治教育工作管理模式缺乏创新性。

通过对现阶段高校法治教育体系构建现状的分析可以发现,高校法治环境下的教学方式,考核方式以及师资队伍的建设都不能充分满足社会及高校发展的基本需求,主要是由于相关制度的建立缺乏创新性的模式,导致师资队伍的建设机制有待加强,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管模式缺乏创新性的理念。同时,在现阶段高校法治教育工作构建的过程中,其基本的教育模式仍然采用原有的社会结构,导致一些管理制度的设计缺乏针对性。而且,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当代社会中独生子女占据较大部分,而且,贫困学生的比例也相对增加,很多学生在高校环境中受到生活环境的影响,会形成不良风气,更为严重的还会造成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因此,在现阶段高校法治教育体系构建的环境下,应该构建创新性的运行模式,并通过对学生实际需求的分析,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规范性的法律内容,从而实现动态化教育体系的创新及优化,并在真正意义上为教育体系的优化提供依据。

(二)教学方法单一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对于现阶段的高校法律教育基础而言,在传统教学模式构建中,其教学模式只是局限于灌输思维的环境中,虽然在很多院校法治体系构建的过程中,提倡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但是,对于非法学专业的学生而言,其教学效果相对较差,而且,学生在学习中,只是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应付考试,教师也是在该种环境下,照本宣科,从而为法治教育环境的构建造成了制约。同时,在很多高校教育体系优化的过程中,应该采用大班式的教学体系,导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相对较少,从而为教育体系的优化及教学目的的提升造成了严重制约[2]。

(三)教育考评价值的单一性。

通过对高校法治教育考核基数的分析可以发现,高校评估体系的体系往往会采用简单的笔试模式,虽然这种评价标准的效果较为重要,但是,在法治教育环境下,如果只是采用笔试的评估方法,教育工作者会过分的强调应试教育的功能性,从而严重限制了学生发散思维的形式,使学生失去主动思考的意识,并在最终程度上为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造成制约。因此,在现阶段教育体系优化及发展的环境下,应该通过考评方式的综合性分析,构建多元化的评价模式,从而为高校评估方式的确立及优化设计提供稳定支持[3]。

(一)构建创新性高校法治教育运行的创新机制。

在现阶段高校法治教育运行机制构建的环境下,教育体系的优化应该遵守系统性、科学性及实效性的操作原则。其中的系统性原则主要是在高校法治运行中,应该将系统性作为基础,充分考虑到整体与部分、结构与功能以及自我及环境的综合性分析,全面强调高校运行环境中,法治原则构建的目的及阶段性原则,从而为教育体系的优化及发展提供稳定支持。实效性主要是指法治运行机制的可操作性,并在实践项目可行性确立的同时,构建可靠性、系统性的创新结果。对于高校法治教育运行工作的实效性而言,其实质工作体系的构建应该充分保证项目设计的功能性及吻合性,提高依法治校内容设计的核心性。通过对高校组织运行教师教育环节而言,其项目内容的设计包含了科学化的运行前提,其项目管理内容的设计包含了领导管理机制、教师队伍建设以及项目协调机制,同时,在组织机制优化及工作明确的基础上,也应该进行任务分解组成部分的分析,明确各个部门的法律关系,从而为高校法治环境的营造提供稳定依据。与此同时,在领导管理体系运行模式构建的基础上,也应该制定科学化的法治教育目标,通过方法及途径的.优化分析,进行科学化教育体系的创新,实现资金保障及资源的稳定运用。

(二)构建丰富性的课堂教学机制。

对于现阶段高校法治教育内容而言,其项目课程的设计主要是以课堂教学作为基础,将课堂教学作为法治教学中重点,从而为课堂学习方式的设计及学生法律知识的培养提供良好依据,因此可以发现,在现阶段教学环境发展的程中,课堂教学的效果对提高高校学生的法律意识会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所以,在教育优化及创新的过程中,应该做到以下几点内容:

第一,构建“诊所式”的教育方式,对于“法律诊所教育”而言,又被称之为临床法学教育,是美国借鉴医学院临床实践的方法,通过案例教学方式的演绎而形成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方式也就是所谓的现场模拟案件教学,通过案例教学可以使学生在整个环境中得到亲身的体验,并通过角色的扮演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使学生在实践的同时掌握很多专业性的法律知识。同时,在这种教学环境下,也可以逐渐改变传统教育内容的限制,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主动交流,改变传统灌输性的思维模式,从而为学生法律思维能力的提升提供稳定支持。

第二,构建媒体教学方式。伴随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信息化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因此,在高校法治教育环境构建的过程中,应该结合网络中的热点进行法律事件的分析,并通过多媒体教学方式的运用,进行视频、图像以及声音的运用,从而呈现出动态化的教育模式,激发学生的法律知识学习兴趣。

(三)构建完善性的教育评价考核机制。

在现阶段高校法治教育体系构建的过程中,针对学生的学习现状,需要构建多元化的教育评价方式,并在整个考核环境下做到以下几点内容:

第一,采用笔试、口试以及论文等多种方式融合的考试方式,将笔试作为基础,对学生法律基础知识的掌握状况进行分析,将口试考试作为对学生知识掌握状况的分析,并通过论文设计的方式的确立,让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的能力,通过这种综合性考评方式的确立及分析,可以构建系统性的评估策略,从而为教育体系的优化及创新发展提供稳定支持。

第二,考核题目设计的灵活性。在法治教育体系优化的过程中,相关考评题目的设计应该充分展现其灵活性的特点,并在丰富题目的基础上,使考评方式呈现出灵活化的发展状态。同时,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可以使学生对法律知识进行系统性的理解,并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使学生在生活的过程中,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也减少学生考试作弊现象的出现。

第三,在考核计分中,应该包括笔试、口试以及模拟法庭等,有效减少笔试占有的比例,全面提升法治教育体系的优化及创新性发展。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伴随教育事业的创新发展,在高校法治教育体系优化及改革创新的过程中,高校领导者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状况,设计系统性的法治教育体系,将高校的文化建设作为基础,实现法治文化的创新性发展。由于法治教学是高校和谐校园构建的基础,同时也是院校法治文化设计的重点内容,因此,院校管理者应该掌握法治教育体系构建的重要意义,结合当代教育的实际状况,加强高校法治文化建设的稳定性,从而依法治校提供稳定支持,同时也全面促进高校法治文化建设的综合发展。

作者:李力孙楹单位:华南师范大学党委办校长办华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李峰.论我国高校法治文化建设[d].安徽农业大学,.

[2]侯建业.高校法治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中北大学,.

[3]李琰琰.高校法治教育运行机制的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1.

高校教学教育改革论文

摘要以人为本,以智为基,是高校实践教学环节改革的出发点。以培养会做人、会做事、做成事的人才为根本目标,大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促进大学生增强创新思维能力。分析了目前大学实践教学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发生的成因,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

实践教学是学校实现培养人才目标的重要环节,它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及使学生成为一个复合型人才都具有特殊作用。但是,由于我国高等教育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即便在今天,计划经济体制对高等教育的惯性作用依然存在。在传统的高等教育中,不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更不可能特别关注学生观念、能力、创新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因此,在教育教学中就容易忽视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一直以来就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一个薄弱环节,并且存在着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反过来又制约了实践教学的发展。

我国的实践教学还处于很不成熟的初级阶段,笔者在探究其发展缓慢的原因中,认为实践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表现在以下几点:

(1)观念上轻视实践教学。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较深,观念陈旧,办学者不能适应形势变化的需要,把实践教学看成是旁门左道,思想保守,嫌麻烦,怕出问题,使得实践教学一直不能很好地落到实处。

(2)实践教学体系尚未建立,实践教学体系不完整。长期以来,在高等学校应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理论教学体现了学术性,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一个环节、一个补充;文科专业不需要实验室等思想观念的指导下,高校各专业,特别是文科专业实践教学普遍弱化,实践教学内容安排未摆上应有位置,教学设施更不完备,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重课堂、轻课外的倾向。特别是近年来一些高校在条件尚未具备的情况下,扩招速度较快,致使办学经费严重缺乏,实践教学基地无法保证,实践教学进一步被削弱。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学生在一定程度上理论与实践脱节,创新素质不高,动手能力不强。

(3)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较为落后。高校各类专业课程大多是实践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现在国外很多大学都采用了案例教学法,采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或者是项目课题研究教学法,效果很好。而我国高校运用并不广泛,主要原因有两个方而:一是传统文化的影响根深蒂固。以灌输为主的教学始终占有重要地位,导致学生的独立创造性被日渐消蚀。因此很多案例讨论课因冷场而不了了之。二是教育经费的紧张与逐年扩大招生的现实矛盾使很多大学的硬件建设受到忽视,教学设施差,教室安排紧,导致教育手段、教学方式单一。

(4)实践教学水平不高。近年来,高校教师学历合格率不断上升,一大批高学历的`年轻教师成为教学的主力军,但这些年轻教师有一些弱点:一是职业态度欠佳。一些年轻教师职业思想不稳定,没有将主要精力放在教学工作上,故而教学质量不高。二是由于高校招生形式的多样化,如单招研究生、工程硕士、工商管理工程硕士等,使得一部分能力并不强的年轻教师高学历化,而教学水平并没有相应得到提高。三是动手能力与实践经验不足,目前高校中绝大多数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从理论到理论,尤其是年轻教师多数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走上讲台的,没有经过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缺乏科研实践,加之课务繁重,学历进修压力大,实践锻炼的时间严重缺乏,实际经验不足,动手能力不强,因而在其指导学生动手能力训练时自然底气不足,学生的学习效果自然欠佳。

(5)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不科学,制度不严格。一是教学考核方法不科学,高校长期以来采用以学习成绩为主的人才培养考核评价体系,这种考核制度显然无法对千差万别的独特的创新成果和创新水平做出公正而又科学的评价,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二是缺乏独立的实践教学考核体系,大多数高校都没有制定专门的实践教学考核办法和考核标准。三是缺乏应有的激励机制。多数高校对学生参加学术报告、小发明、小创造等各种学科竞赛活动、参加科研立项或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的科研活动、参加社会实践调查活动科技服务科普宣传活动等基本上不给予相应的学分,严重抑制了学生开展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实践教学作用要发挥、制度要完善、成果要展现,就必须对实践教学进行改革。实践教学的改革,应当紧紧围绕教学内容,培养的目标,针对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有目的的进行改革和完善。

(1)切实转变高校实践教学无足轻重的观念。建立完整和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和模式。要进一步调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在坚持“厚基础、宽专业“的原则下,适当压缩一些理论教学课时,提高实践教学的比例,一般不能低于30%,最好是占50%。二要增加实践教学的环节。实践教学环节应形式多样,并且自成体系。包括教学实验、实习课程设计、业务实习过程实践、社会调查研究、课外科技活动、科研训练、组织各类学科竞赛、直接参加生产一线的劳动过程、毕业实习等。三要制订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计划。围绕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和技能来设计每学年实践教学环节,统筹安排,并用教学文件的形式固定下来。

(2)围绕培养目标,不断更新实践教学内容。高校应积极鼓励和组织专家教授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政策以及科技发展的新成果编写新教材或讲义,并按照社会对各类专业人才的就业素质要求、学历层次、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及时调整和拓展实践教学内容。

(3)采用项目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项目教学是指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在实际科研活动中增长才干获得知识的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是实践教学的最高级形式,多见于学生的实习阶段。如果说案例教学法和模拟教学法还都是纸上谈兵,那么,项目教学法可就是“真刀实枪”了。经过几年的在校学习,学生们早已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了。而且,有的学生早已确定了自己的攻关目标,选定了自己的研究课题。作为教师的任务就是鼓励他们的积极性,有计划地把科研项目的部分工作交给学生。应当采取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和因人而异的方法,及时给予指导。对那些由学生自己创意产生的科研项目,应当特别鼓励,支持他们与社会上科研力量合作,使科学知识及时转化为社会生产力。

(4)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针对年轻教师缺乏教学技能与实践经验这一情况,在师资队伍建设上主要应做的工作:一是对所有刚走上讲台的年轻教师进行教师职业知识与技能的培训,以使他们树立职业观念,具备职业道德和技能。二是为教师提供各种继续受教育的机会。发达国家大学一般每隔3~4年就为在职教师提供一次带薪学习的机会,为教师了解和吸收最新科研成果提供了方便,不仅教师和学校受益,学生更受益。三是为教师创造条件,定期到有关部门、公司、企业挂职锻炼,为教师进行科研和社会调查研究提供机会。四是聘请知名高校实践能力强、理论水平高的教授作兼职教授,定期对教师开设讲座,提高年轻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和理论水平。五是聘请公司、企业实践能力强的专家与青年教师共同担任学生实践指导教师,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5)建立新型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重视和加强实践教学,在教学评价上既应重视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也应重视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价;既重视理论知识考试,也应重视实践动手能力考核,理论测试成绩应该与实践能力考核成绩同等对待。在理论知识考核中,也应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出发,在考核内容中,加大分析、创造能力方面的内容。在实践能力考核中,对学生参加各类科技竞赛活动、小发明、小制作、社会调查活动、社会科普宣传活动、课外科研活动、参加教师的科研课题都应该根据工作量的大小、质量的高低给予相应的学分,这样,既为各类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更加公平的评价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他们的学习心理负担,也为那些擅长动手和创造的学生提供了广阔空间和时间以及脱颖而出的机会,同时也有利于学校对学生的评价更客观、更全面、更切合实际。

(6)大力营造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加大经费投入,加强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高校可通过校企合作共建等多种形式,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为学生成才提供良好的实践机会和条件。加强校内实践基地建设。校内实践基地建设属于仿真型建设,主要是指校内模拟实验室的建设,学校要大力投资建设各类模拟实验室,改善实验条件,引进先进的管理信息应用技术。特别要发挥高校资源共享的优势,组建高校实验中心,这在学校办学经费紧张的情况下,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努力营造创新教育的氛围。在校园里要营造民主、自由的学术环境,鼓励各种学派、学术思想的自由讨论和不同观点的平等对话,保证和支持学生的好奇心、自尊心和自信心,把学习过程变得丰富多彩,挖掘和保护学生创新的“灵感”,宽容学生的失败。同时要树立一种严谨求实的作风,建立严格的教学管理制度,扎扎实实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高校教学教育改革论文

从教育部批准清华大学等九所高校为首批创业教育改革试点高校以来,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经历了萌芽、探索和发展等不同阶段,初步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创业教育模式。面对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形势,参考发达国家高校创业教育探索经验,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改革发展路径呈现新的走向。

一、教育理念:由“创业型人才”走向“岗位创业者”

教育理念由“创业型人才”走向“岗位创业者”[1],是指高校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由重视培养能“创造新企业”的精英人才,走向培养能“从事岗位创新活动”的大众人才。也就是说,创业教育不再是针对特殊群体开展的创业培训或创业课程的“精英教育”,而是针对全体大学生开展的以培养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旨归的“普及教育”。“创业型人才”是在我国出于就业压力的现实困境而提出的创业教育理念,高校在这一过程中处于比较被动的状态,属于政府驱动型创业教育。高校为落实国家由“创业”带动“就业”政策,多把创业教育作为就业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以高年级学生为主体,通过第二课堂活动或创业选修类课程来实施。不少高校领导将创业教育理解为“鼓励学生创业的教育”。在这一理念指导下,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基于“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创业教育由于受到各种条件限制无法惠及全体大学生。不言而喻的是,“创业”并不适合所有学生。从本质上看,基于“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创业教育没有触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大多数高校没有从开展创业教育中受益。随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国家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此,培养“岗位创业者”就成为高校创业教育理念的新趋势。首先,培养“岗位创业者”理念以全体在校生为对象,不仅着眼于学生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培养,更着眼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其次,基于“岗位创业者”培养的创业教育以人的发展为基点,着眼于培养人的综合素质,挖掘学生的潜能,培育学生的健康思想和优秀心理品质,激发学生主动进取与积极探索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更多地关注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的发展。最后,基于“岗位创业者”培养的创业教育是贯穿高校人才培养整个过程的教育,是高校基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与学生个人发展而做出的人才培养理念与模式的转变,涉及教学制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高校整个教育教学体系,有利于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高校要想在新的历史时期担负起创业人才培养的重任,必须从战略高度上认识开展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从认识上完成从“创业型人才”培养到“岗位创业者”培养的理念转变。构建基于“岗位创业者”培养的创业教育课程新体系,新体系除了开设大量基于创业动机和创业意识培养的创业通识类课程外,更重要的是使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高校积极推进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建设,不但要培养具有专业化水平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而且要创设条件让专业课教师参加相关行业的企业咨询及管理,还要聘请兼职“创业导师”来高校讲座或授课。

二、教育主体:由“相对独立”走向“协同创新”

教育主体由“相对独立”走向“协同创新”,是指创业教育主体由高校、社会和政府各唱各的戏、各弹各的调走向大家共同参与、协同创新。创业教育主体各自为政,其表现为:一是高校依赖性强,未能形成创业教育主动局面。高校创业教育没有纳入人才培养体系,主要依赖共青团组织,由共青团组织牵头组织诸如“挑战杯”之类的创业计划大赛以及大学生创业项目;没有充分发挥高校各职能部门和学校的整体作用,主要由就业指导部门选派创业教育课程教师围绕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创业教育师资培养和创业孵化基地建设等方面开展研究与实践。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与开发缺乏统一标准,随意性较强;高校创业教育的有效性和创业教育成功的标准等考核指标缺乏。二是社会支持力量单薄,未能形成创业教育气候。我国社会囿于“轻商重农”传统观念,缺乏创业教育文化氛围和生态环境;创业教育需要的创业教育中介机构、创业教育基金会、创业教育投资和研究机构等非政府第三方组织的参与度不足。三是政府力量单一,未能形成创业教育合力。政府虽然近些年出台了系列支持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但不少地方政府仍然存在执行不到位的情况;政府对大学生创业教育提供的个性化服务不足;政府在舆论导向和政策制定方面对于民间组织支持力度不够[2]。面对高校创业教育内容多样化、对象普及化和教育形式多元化的新形势,根据美国创业教育多元主体参与的成功经验,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主体将会呈现多元参与协同创新的发展态势。具体体现为:一是高校发挥主动作用,创建适宜的创业教育平台。高校开发具有自身特色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及评价标准,整体设计,逐步推进。高校引进具有创业实战经验的人才,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发挥学科专业优势,加强“政产学研用”转化对接。二是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提供广泛的创业教育支持。改变社会各界以“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作为评价高校的重要标准,在整个社会孕育出浓郁的创业文化氛围。整合社会各方资源,如非营利组织、项目基金和各类组织机构(创业培训机构、中小企业服务机构和风险投资机构等),为大学生创业教育提供诸如创业实务指导、法律咨询和创业担保基金等各种中介服务。三是政府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提供良好的创业教育制度保障。政府不但从宏观的战略层面提出指令性要求,而且要从微观的操作层面提供政策指导。

三、教育内容:由“模块化”走向“系统化”

教育内容由“模块化”走向“系统化”,是指高校创业教育内容,由着眼于创造新企业所需知识的“模块化课程”走向满足岗位创业者所需的“系统化课程”。自创业教育进入高校以来,“哪些知识、技能或态度进入教育内容”,“怎样组合这些知识或技能”,“如何形成创业教育内容体系”等问题,一直是高校创业教育者思考的重点。“精英化”时代,从“创造新企业”的教育理念出发,许多高校创业教育以“创造新企业所需的知识与能力”构建创业意识及精神塑造模块、创业能力训练模块和创业实务仿真模块等三方面教育内容,并围绕这三方面从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思路进行操作:显性课程由创业教育基础课程、创业教育专业课程和创业教育实践课程组成,隐性课程包括校园创业教育实践和校园创业教育氛围等[3]。基于“模块化”教育内容的创业教育,是着眼于教少数学生如何创办企业的“狭义的创业教育”,缺乏对多数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的培养;或简单追求创业教育的覆盖面,缺乏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随着人们对创业教育认识的深入,创业教育内涵不断丰富:创业教育不是附加专业教育之外的技能培训活动,而是基于人的全面发展集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于一体的培养方案[4];创业教育不是一种应景式的精英教育,而是一种全员参与、全方位覆盖和全过程贯穿的素质教育[5]。高校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既考虑大多数,也不忽略极少数。高校创业教育在内容设计上,分层次、分阶段和分群体推进,由“模块化”走向“系统化”,以适应国家创新驱动时期用人单位对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需求。高校创业教育内容“系统化”走向,将会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按层次来进行设计,使之贯穿高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第一层次是面向全体学生的“通识型”创业启蒙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创业素质与精神的塑造,主要通过课堂教学和参与体验来实现。第二层次是与专业融合的“嵌入型”创业教育。专业根据自身的特点,将创业理念与方法融入专业课程中,充分挖掘专业课程的创业教育资源。第三层次是“专业型”创业管理教育。针对在大学期间就下定决心毕业之后去创业的学生,内容以中小企业营利模式、经营管理技能和工商税务注册等为主,目的是提升学生规避创业风险的能力,从而提高创业成功率[6]。高校创业教育培养内容的系统化设计,将使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结合专业教育”和“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核心理念落到实处。

四、教育方式:由“单一化”走向“多样化”

教育方式由“单一化”走向“多样化”,是指创业教育在教育方式上主要以创业竞赛为主,走向以课堂教学、创业竞赛和园区孵化等多种方式协同推进。教育方式的变化,既是创业教育理念转变的理性选择,也是应对创业教育内容系统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创业型人才”教育理念的指导下,高校创业教育主要培养“创造新企业”的精英人才,采取的教育方式是比较单一的以创业竞赛为宗旨的创业培训,其结果只能使极少部分人受惠。在创业教育新理念“岗位创业者”的引领下,高校创业教育主要培养能“从事岗位创新活动”的大众化人才,实施针对全体学生开展以培养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宗旨的“普及教育”,采取的教育方式将会是以课堂教学为主,创业竞赛和园区孵化等多种方式并举。具体而言,顺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及新时期高校创业教育内容完善之需,高校创业教育将会强化以下主要方式。一是教学引导。无论高等教育形势如何发展,课堂教学目前以及今后仍将以无可比拟的优势成为高校创业教育的主要方式。只是针对创业教育,其具体的教学方法侧重点有所不同而已。无论是专业课课堂教学,还是创业课课堂教学,就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培养而言,将会更加突出以问题为中心的探究式教学,以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创业课教学而言,将会突显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采用学生参与度高和体验性强的互动式教学,实施情景教学、模拟教学、案例教学和网络教学,融入情景模拟、小组任务、分组讨论和分享、团体游戏和案例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二是竞赛带动。创业竞赛是创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是高校交流创业教育经验和展示创业教育改革成果的重要平台,而且是高校深化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抓手,还是高校传播和延伸现代教育理念的重要方式。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美国创业教育迅速发展阶段的创业大赛,孵化了诸多杰出企业,如诞生于斯坦福创业大赛的雅虎公司[7]。以始于“挑战杯”等为代表的我国高校各级各类创业竞赛正在健康有序地开展,为社会创造一定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优秀人才。基于问题导向的创业竞赛以解决社会问题为旨归,有利于拓展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不断深化高校与社会的联系。创业竞赛因其对社会产生的经济效益以及解决就业压力等显性效果,赢得政府各方的广泛支持与积极参与。三是园区孵化。大学生创业园是当下高校比较典型的创业实践平台,是大学生培养风险意识、合作与竞争观念和宽容与开放精神的重要场所。高校大学生创业园通过为大学生提供生产经营、产品技术研发等方面设施共享,市场推广、法律政策咨询和资金扶持等方面的服务,提高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和创业企业成活率。不同类型的高校,因其办学定位的不同而有所侧重,如地方应用型高校,在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与实用新型技术转化等方面发挥其学科专业优势,充分体现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功能。大学生创业园根据具体情况呈现不同的管理模式,如创建“中心+园区+基地”的管理模式,即大学生创业指导服务中心、大学生科技创业园与创业孵化基地,形成“办公区+生产加工区”的运行模式[8]。

参考文献:

[4]张昊民,马君.高校创业教育研究——全球视角与本土实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9.

教师教育改革理念探新论文

针对中职学生的以上特点,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要采用刚柔并济的方法,既要严格管理,又要给学生温暖,维护学生尊严,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合理利用网络,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服务管理法。

班主任要树立服务育人的管理理念,以学生为本,多与学生谈心,增进师生感情;多替学生着想,为学生办实事,让学生感受“家”的温暖。

针对中职学生家庭弱势的特点,班主任应多与学生谈心,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真心关心、爱护班上的每一位学生。特别是新生班班主任,学生来到一个新的环境,此时与学生谈心,了解学生的性格、家庭状况及初中的学习情况,才能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

除了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外,还要利用网络与学生交流。可针对学生喜欢上网这一特点,创立一个班级qq群,邀请全班学生加入,周末或学校放长假时,可以在网上与学生交流,在群里讨论大家关心的问题,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进行学习,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和判断能力。通过班主任自身的网上言行,教育并指导学生培养良好的网络道德。

班主任要为学生创造各种学习条件,扩宽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乐观的生活态度。随着多元价值观取代单一价值观,职场的成功除了专业与绩效外,积极的生活态度、豁达的胸怀、开阔的视野同样重要。

此外,要及时解决学生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如梅雨天为学生烘干衣物;寒冬腊月为学生送衣添暖;及时化解学生之间的误会和矛盾,增强班级凝聚力。学生遇到挫折和困难时,应带领班干部和其他学生一起关心帮助他,用实际行动感化学生。

(二)欣赏管理法。

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相信人人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出色的,都是能成功的。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智力就其本质来说,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面临的真正难题和生产及创造出社会所需要的有效产品的能力;就其结构来说,是由8种智力组成,即语言智力、音乐节奏智力、数理逻辑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运动智力、自我认识智力、人际交往智力和自然观察智力,它们是相对独立、相互平等的.。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要求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用欣赏的眼光去寻找、发现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点,如语言能力强的学生鼓励他多写宣传稿;身体运动智力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鼓励他多参加学校的各种体育比赛等。

为了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特长,消除自卑,提高自信,班主任可以把每个学生的操行分定为1000分,投稿、做好人好事、参加各种比赛等,可视情况给予相应的奖分;在学校每星期的综合测评(包括卫生、纪律、宿管、宣传、体育等)中取得前五名,全班学生的操行分相应奖5、4、3、2、1分;如果哪个项目在全校第一,参与该项目的学生多奖2分,负责该项的班干部双倍奖分;学生违反班规校纪,如迟到或不按时搞卫生等,第一次记录下来,不扣分,应第二次则加倍扣分。

班主任应利用周会时间总结学生上一周表现,表扬表现好的学生,与表现不好的学生单独谈话,共同探讨改正缺点的方法。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不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又间接培养了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守纪律的学生会慢慢地变得守纪律,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随之养成,集体荣誉感及责任心随之加强。

(三)目标管理法。

目标管理是上世纪中叶由德鲁克提出的管理方法,它通过让组织成员亲自参加工作目标的制定,实现“自我控制”,并激励员工努力完成工作目标。

在班级管理中运用目标管理法就是让学生为自己确立一个目标,并为实现目标而努力。可在教室设立“我的目标”栏,让学生每周给自己制定一个目标,贴在目标栏里,目标要具体,要切实可行,内容可以多样化:学习、生活习惯、同学关系等都包括在内。公开目标可以让学生了解彼此的努力方向,互相督促,共同为实现目标而努力。因此,班主任不仅要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目标栏的设立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和求知欲,在班上形成一种比、学、赶、帮、超的学习氛围,并能以学风促班风。

(四)自主管理法。

自主管理法就是利用学生干部,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以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这就要求班主任用心选拔和培养好班干部。

优秀的学生干部是班主任的得力助手。因此,班主任要细心观察,广泛听取学生的意见,在民主选举的基础上确定品质优秀、为人正直、有魄力、敢说敢管、能说能干的学生为班干部,对他们进行严格要求和悉心培养,使他们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班级同学服务的意识,并在同学中树立威信,使其他同学能够自觉地团结在他们周围。要及时传授给他们正确分析、妥善解决问题的方法,使他们能够独立处理问题,成为班级管理的得力助手,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班主任选拔和培养好班干部后,要放手让他们管理班级,如安排宿管委员每天早晚检查各寝室的卫生、就寝纪律、清查就寝人数,并负责将查寝结果及时报告给班主任。这样,既给学生干部锻炼的机会,又可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五)全员管理法。

全员管理法就是让全校教师都参与学生管理工作。班主任要与招生教师、学生科、科任教师沟通,多方面、多渠道、多视角地了解、教育、督促、培养学生,利用全校教师的力量进行管理,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中职学校学生大多是本校教师招进来的,进校前,招生教师就对他们比较了解,因此,要想对新生进行全面的了解,除了与学生谈话外,还必须与招生教师沟通,了解学生的生活环境,以便更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

班主任不可能时刻守着学生,班干部也有自己的学习任务,因此,班主任要与学生科教师沟通,多方面了解学生表现,共同探讨教育培养学生的途径和方法。

中职学生的学习地点除文化基础课在教室外,其他学习地点依专业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场所。班主任要经常去学生实训场地,一是看所有学生是否都参加了实训,二是与专业教师沟通,了解学生的专业学习情况,及时与专业教师交流情况,全面掌握学生的专业学习动态,共同探讨提高学生专业学习水平和能力的方法,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班级管理有法,但无定法。不管什么班级管理方法,都离不开班主任的爱心、细心、责任心及奉献精神。

本科数学教育改革探索论文

摘要:

传统数学教育模式越来越凸现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局限性,学生学习缺动力,创新欠活力。组我校数学教育进行了多年的探索与实践,解决了解放数学教育教学“算数学”的桎梏,同时构建了多梯度“用数学”课程链,并打造了多维度数学教育生态,在学生创新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关键词:

学习动力;创新活力;多维度;数学;教育生态。

在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高校创新教育改革的背景下,传统数学教育[1]模式越来越凸现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局限性,学生学习缺动力[2],创新欠活力。本文对数学教育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在学生创新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其中,本团队逐步形成了以“用数学”为导向的教学理念,构建了多梯度“用数学”课程链,打造了驱动学生学习动力和创新活力的多维度数学实践教育生态。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有:1)解放数学教育教学“算数学”的桎梏2)构建多梯度“用数学”课程链,该课程链由数学基础教育课程群、创新实践教育课程群、数学应用实践群三部分构成,3)打造多维度数学教育生。

一、研究方法。

项目组立足于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经过多年的研究、实践以及再研究、再实践,形成了驱动学生学习动力和创新活力的多维度数学实践教育生态,具体方法如下:

1、数学基础教育课程群重“用数学”的教学理念。

将数学建模思想融入到公共数学课教学中,教师把一些常见的数学建模问题通过分解分析,放到基础课程教学课堂上,便于学生理解教材知识;将数学建模思想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对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在教学内容方面,增加案例教学内容,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用数学”和数学建模思想与数学教材有机结合,培养了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培育了学生将压力学习转化为动力学习的学习态度。

2、创新实践教育课程群重“用数学”的`教学实践。

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创新实践课程群,是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教学实践,学生渴望创新学习并积极参与“用数学”的实践。以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导向,各个环节循序渐进,因赛制宜。经过循序渐进的系统化课程群训练和竞赛,逐步建立起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数学应用实践群重“驱动学生学习动力与创新活力”的教育目标。

充满学习动力和创新活力的学生群,与多梯度课程链,形成了积极的数学实践教育生态循环,学校各级领导的重视是保持学生学习动力和创新活力的组织保障,“想学习、要学习”的学生是促进数学实践教育生态良性循环的原动力。学校的本科教学奖励办法、各二级学院的学生创新实践活动奖励办法、历年获奖学长经验交流、赛题后续项目研究等措施,在“驱动学生学习动力与创新活力”工作中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二、主要成果内容。

结合学校的办学宗旨和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了“文化育人,以学为本”的人才培养教育理念,构建了多梯度的课程链和多维度的数学教育生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解放数学教育教学思想、构建多梯度课程链、打造多维度数学教育生态系统。

1、解放数学教育教学“算数学”的桎梏。

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目标下,打破“以教为主”“算数学”的传统数学教育桎梏,解放思想,逐步树立“文化育人”基本思想和“用数学”的教学理念。

2、构建多梯度“用数学”课程链。

多梯度“用数学”课程链由数学基础教育课程群、创新实践教育课程群、数学应用实践群三部分构成。1)数学基础教育课程群,是多梯度“用数学”课程链的基础,针对不同学情要求,分为文化基础层、专业特色层、自主提高层。2)创新实践教育课程群,是多梯度“用数学”课程链的重心,注重创新能力培养。通过整个过程的学习和实践,学生的各科知识被综合调动起来,学生能真正体会到每一门课的知识价值,整合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学生已逐步建立起将压力学习转化为动力学习的积极态度。3)数学应用实践群,是多梯度“用数学”课程链的核心,强调学科竞赛等形式是培养创新思维人才的有效途径,是数学基础教育课程群、创新实践教育课程群的实践区,收获区,是学以致用的试验基地,真正做到“用数学”。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具有“用数学”理念的教学团队,多梯度“用数学”课程链,“想学习、要学习”的学生群,构成了驱动学生学习动力和创新活力的多维度数学实践教育生态。教师、课程链、学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教学团队针对不同的教学环境,设计的多种教学模式,形成了“用数学”课程链的多梯度,满足充满学习动力和创新活力的学生群的各种学习要求。在这个教育生态中,“想学习、要学习”的学生群是多维度数学实践教育生态的动力。在此动力下,学生群与多梯度课程链形成了数学教育生态的正向反馈,使得整个数学教育生态良性循环,实现了驱动学生学习动力和创新活力的培养目标。

三、总结。

对数学的教育教学方法针对三个部分进行了改革,建立了完整的培训体系,教学与学科竞赛相结合,形成了驱动学生学习动力和创新活力的多维度数学实践教育生态,学生由压力学习变为动力学习,做得相当有水平;构建的多梯度用数学课程链,创新的“用数学”教育模式,符合国家“双创”计划要求,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