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形式与政策论文(精选15篇)

时间:2023-12-01 10:37:56 作者:雅蕊

范文范本可以帮助我们避免常见的写作错误和陷阱,让我们的文章更加准确和流畅。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范文范本,希望能够激励大家写出更优秀的作品。

形式与政策论文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协调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布局,从顶层设计和具体部署上规定了实现国家在治理现代化方面的目标和理念,开启了推进我国政治治理现代化的远大征程.国内的研究基本都是围绕在“四个全面”战略对政治治理现代化的影响,内容宽泛,并不能对此做全面细致的论述.本文运用文献分析法、定性分析法等方法从理论支撑,时间途径和战略目标的角度,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国家政治治理现代化的影响进行分析,较前人的研究成果,更为全面客观详实.

一、基本概念界定。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

“小康”概念最早来源于《诗经·大雅·民劳》“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小康社会早在几千年前传统农耕社会就已经成为社会建构的理想.总书记于12月在江苏调研时,第一次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进行系统提出,之后的几次重大会议构成了“四个全面”的路线图.“四个全面”中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思想,不仅和马克思主义的整体观和连续性相一致,是唯物论和辩证法在当代中国社会的具体实践,是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具体体现,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自信,包括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理论自信.其中,道路自信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树立伟大旗帜,理论自信为我国政治治理带来强大的精神动力,制度自信为我国政治治理提供可靠的制度保障.深刻系统地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思想,对我国政治治理现代化建设具有指导性意义.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倡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包括富强、、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道德理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理论、制度、道路方面预期相契合,是我党凝聚社会主义价值共识所做出的重要论断.

2.政治治理现代化内涵。

政治治理含义即政治统治和政治管理.政治治理过程就是指多元主体(国家、政府、政党、利益集团等)通过一定的规则约束,协商共治,参和.肖滨认为,一个国家的政治治理现代化存在四个维度:历史发展趋势下的顺应国家权力运行,从、管理到治理的国家发展趋势;回应现实挑战,确保在中国统领格局下多元主体有序的协同治理,解决权威和地方自主的紧张性矛盾,实现国家在治理方面的公正性和有效性;从全球视角出发,为中国获得参和全球治理的话语权打下坚实的基础;优化治理权,重新构建执政的合法性,从经济方面的绩效合法性转变到治理有效的合法性.可见,国家治理现代化就是要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要是人民真正地成为国家的主人,参和到国家事务中去.竹立家认为,“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是指政府职能部门体系的规范化和科学化,不断实现政府的权力分配,包括有效限权、放权和分权及体系的构建,通过制度建立来保障权力的纯洁性,达到社会的公正,构建社会共治的一个现代化的国家治理体系.国家的各项事务和重大决定都是由人民做主,都是真正地为人民的切身利益服务.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政治治理现代化提供理论支持。

马克思认为,“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需要的程度.”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西方的模式在第三世界国家是行不通的,总是会遭遇失败和挫折.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才能发展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深化了对国家政治治理现代化的道路和模式的认识,指明国家政治治理现代化要立足于本国国情,解放思想,一切从实际出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布局,是发展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的有效结合和战略选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重要表征,具有深刻的内涵意义.令小熊认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步骤,是奠定中国梦的现实基础和开创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融入到中国梦的宏伟蓝图,是当代人的精神动力和信念支撑.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理论和中国梦融合,是实现国家政治治理现代化正确的理论支撑.

中国人的奋斗目标之一就是实现人民的富裕,处处为人民群众谋利益,因为中国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使人民在解决温饱问题的基础上努力达到小康社会的生活水平.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新时期中国人的一个阶段性奋斗目标,是在实现“四个现代化”道路上的必经阶段.目前,以同志为核心的领导集体,正以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带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在“四个全面”战略思维的正确引领下,奋发图强,锐意进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使中国社会出现了更加安定繁荣的政治局面.一方面,有力地推进了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使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实现了人民的富裕和安定.另一方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丰富了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理论,为政治现代化提供了良好的理论支撑,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和实际相结合,得到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发展.因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了人民群众的幸福安康,不仅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乡村振兴形式与政策论文

__x地处县城南部,所在辖区共8个行政村,2个农村社区。__x把农村基础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持续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发展,城乡二元结构差距逐步缩小。

(一)发展农业产业。

目前,农业产业调整成效明显,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个中心,以省果树所种植技术为支撑,依托__x、____等产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以海宏牧业为养殖龙头,大力推行“公司+合作社+银行+农户”的肉羊生产模式。现有耕地6105亩,农业人口8362人,年出栏育肥羊达到20000只,生猪出栏量9360余头,能繁殖母猪148余头,年产肉鸡65000余只。在坚持以农户为主体的基础上,大力培育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创新农业经营体系。积极与农业大学、省果树所对接,在产业结构调整、新品种引进、产业技能培训上下功夫。__x村在农综开发的基础上与农业大学合作,并签订合同共建140亩试验田,更好的促进科技成果面向实际应用和需求转化,进一步带动相关产业的联动发展。虽然目前__x产业调整成效明显,但还存在很多问题:

1、种植结构单一,农民基本还是以种植玉米等农作物生产生活;

2、种植技术不发达,缺少专业农技人员的培训指导,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还需加强;

3、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支持力度不够,帮扶方式方法还需改进。

(二)改善生态环境,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必须要坚持绿色生态导向,推动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走农业绿色发展道路,才能实现乡村产业兴旺,建设生态宜居乡村。

(三)传承发展乡土文化,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

乡村发展离不开稳定的村级环境,这就需要进一步加强乡村治理,通过完善村规民约、社会诚信体系等,不断提升村民的自治水平,达到改进村风民风的实效,切实营造和谐的乡村发展环境。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正确领导下,经过长期的不断努力,各村文化机制体制不断健全,文化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逐渐丰富。

2、各个基础设施建立健全,体育健身场所和图书馆等进一步完善,建立长效运行机制,免费对群众开放。

3、目前,各村基本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且完善夕阳红养老院基础设施建设,为老年人养老提供保障。

但受到教育和社会心理的影响,制约乡村发展也与我们的传统文化、社会心理和教育有关。千百年来,“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致使无论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都是围绕“远离农村、远离农业”展开的,“不好好学习,就当农民”,是乡村家长、教师激励孩子学习动机的最有效口号。人们骨子里潜移默化的渗透着一种观念,农民不是一个体面的职业,甚至只要和农业、农村有关的人与事都会“低人一等”,这样的说法虽然略显极端,但却是当前社会上的一种普遍观念。

(四)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走中国特色减贫之路。

在攻坚脱贫方面,__x将扶贫开发建档立卡系统内的低保贫困户7户9人,五保贫困户23户24人,全面强化包村干部责任到人,统筹推进,结对帮扶,政策兜底。为认真落实扶贫工作提供制度保障,确保贫困人口一户不落,一人不少,全部脱贫。但在在脱贫工作中,要注重新思维的培养和运用,针对不同的贫困类型采取相对的形式对贫困对象进行帮扶,并且要加强扶志的力度,从真正意义上做到的帮扶,真脱贫、不返贫。

实现乡村振兴,首要的要明确实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思路:进一步加强扶持政策落实,推进中小企业创业创新发展,加强平台载体建设,加强集群发展和特色产业建设。依据战略思路,找准战略重点,结合推进情况,全面规划,合理确定区域定位、功能定位、形态定位,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走共同富裕之路。

(一)推进土地合理流转,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地”是农民生产生活、农村发展的载体。长期以来,农民缺乏新动力、新途径。特别是农村耕地“碎片化”,无法大面积进行创新型生产发展。土地流转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础。“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这给农民吃了定心丸,要进一步引导他们合理合法地将手中闲置土地流转出去,盘活土地利用价值。

(二)当前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中小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正在蓬勃兴起,要继续鼓励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大力度调整产业结构,带动农民增收。并重点扶持解决小微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在发展中面临的融资难、担保难、融资贵等难题。

(三)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的优势和宝贵财富,农民们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加大对农村环境治理力度,实行长效保护机制,改变农村居民对环境保护的态度,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治理、生态保护问题。有效落实环境保护主体责任,全面推进乡村绿色发展。

(四)传承发展乡土文化,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保障,要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坚持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三管齐下,因地制宜,采取符合本乡村特点的有效方式,传承发展农村传统文化。进一步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完善农村基本阵地建设,建立更加长久的运行机制,挖掘本土人才,从思想上振兴农村。

(五)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走中国特色减贫之路。摆脱贫困是乡村振兴的前提,更加精准脱贫,强化脱贫质量是我们的目的。采取更加有效、创新的方式方法,改善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情况。将扶贫与扶智、扶志将结合,鼓励推动贫困群众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脱贫致富,力争做到全部脱贫不返贫。

(六)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实行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和国家额重大决策部署,我们要真正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地位,把党管农村工作的要求落到实处。

1、完善农村工作领导机制,建立实施乡村战略领导责任制,确保乡村振兴战略有效实施;

3、根据党的领导,开展工作,制定适合本村的工作条例、机制。

形式与政策论文

摘要:“中国梦”一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不懈追求,当重新提起后,又一次成为一个被热议的话题。大学作为现代社会“科学与文化”中心的知识组织机构,在实现“中国梦”中应有怎样的地位,如何审视自己所处的方位以及确定自己的工作定位,急切摆在了大学举办者、管理者的面前,需要进一步明晰和把握,并在追梦中切实肩负起自己的使命,以不辜负国家、民族、社会和人民的厚望。

关键词:中国梦;大学;地位;方位;定位随着新任中共中央党同志在2012年11月29日率领新当选的中央政治局全体成员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时的讲话重提“中国梦”,“中国梦”成了一个被热议的话题。什么是“中国梦”?的定义是:“何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最伟大的中国梦。”[1]一言中的,“中国梦”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就是“强国梦”[2]。大学作为现代社会“科学与文化”中心的组织机构,毫无疑问地在实现“中国梦”中承担着极其重要而特殊的使命。因此,研究中国大学在实现“中国梦”过程中的地位、方位和工作定位就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

到底是一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了大学的发展,还是大学的崛起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虽然不像“鸡生蛋”还是“蛋生鸡”那样令人“费解”和玩味,但也是颇值得研究和推敲的问题。

纵观大学发展史和国际经济社会发展史,可知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催生了现代大学,同时又是现代高水平大学的群体性崛起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国家的强大。现代大学为什么首先产生在欧洲,因为当时欧洲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需要有知识、有能力的人才,从而“催生”了现代大学;一系列成功大学的创办和不断发展又推进了欧洲和北美等国家的文明和富强。当现代大学被“移殖”到美国以后,美国需要一流的大学,一流的大学极大地推进了美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菲利普・g・阿特巴赫认为,今天世界高等教育已经形成了“边缘与中心”的格局。几种对世界顶尖大学的排名都表明,主要的研究导向的大学都处于极少数国家[3]。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的世界一流大学研究中心自2003年起开始发布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九年(2003-2011年)的数据表明,美国大学在世界top100排名所占的比例始终都稳定在一半以上,而排名越靠前,美国大学所占比例就越高。在前50名中,美国大学所占比例在70%左右;在前20名中,除2003年为75%以外,2004-2011年的比例都高达85%;在前10名中,美国大学一直稳占8席,只有英国的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可以跻身其中。在其他排名系统中,如在《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以及英国《泰吾土报(高等教育副刊)》对世界大学的排名中,美国大学也总是遥遥领先。[4]可见美国既是世界一流的强国,又是世界高等教育的中心。这决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必然的结果。美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强了美国大学,同时美国大学特别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群雄而起做强了美国科学技术、经济与军事。

中国的现代大学肇始于1862年的京师同文馆,鸦片战争以来外国侵略者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技术上的差距让闭关锁国的满清王朝为之震惊,也让原本自我感觉良好的清朝军队在“科技”战中惨败,这使得许多爱国的有识之士痛心疾首,深刻反省。主张“师夷之长”的洋务派和主张改良的革命派最先把矛头指向了重读四书五经的中国传统教育。不论是张之洞的“中体西用”还是严复的“体用一致”,他们都认为学习西方教育、技术是危难之中解救国人的最好办法。至此,现代大学开始在中国土地上“引种萌芽”。在炮火中诞生的中国现代大学与西方大学的发端并不相同,中国现代大学更多被赋予起了救国、强国的时代使命。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战略,正式踏向了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科教兴国”、“教育优先”等政策的出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命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等口号的提出和叫响,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同样被赋予了强国富民的时代使命。

・教育管理・大学在实现“中国梦”中的地位、方位和定位过去也好,今天也好,未来也好,中国的高等教育始终是与国家的命运“同频共振”的,特别在全球化的今天和明天。笔者曾在一本专著中专门写过一节“全球化竞争实际上是教育的竞争”,事实确实如此。从国家层面来说,无论是通过生产、贸易、资本与劳动力的国际化进程,还是通过科技、人才、教育、文化艺术交流以及旅行、交往等国际化进程,一个国家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因为我们已不再在一个自给自足的传统经济圈里生活了,世界的经济和许多大公司已部分或完全全球化了。遍布全球的交流网络创造了一个庞大的国际市场,这个市场出售的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商品,还有专业知识、科研成果与人才资源。而这些打上现代意义印记的“商品”来往有着强烈的“磁吸效应”,吸引着世界上的“知识资本”往发达国家或区域积聚,这就是全球化带来的深刻变化,而这一巨变的标志趋势就是科技的发展和经济的转型。而面对这样的巨变,唯有从教育入手,培养国民的“全球思维方式”,以积极应对全球化带来的种种变化。

再就个人层面来说,社会与世界的巨变已对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带来了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将越来越强烈。在一个知识越来越重要的全球化时代里,越来越多的人把教育视为希望之所在,良好的教育意味着更好的未来,意味着能更好地参与社会和国际的竞争,意味着事业的更好发展,意味着丰富多彩的生活和美好人生。

所以,在全球化态势下,国家也好、个人也好,一国的竞争、一个人的竞争,说到底就在于教育的竞争,特别是高等教育的竞争。因为“作为教育系统的顶点,高等教育决定了如何组织知识和使用不同的知识……,如果没有高等教育的支持都不可能产生重大的影响”[5]。

曾任普鲁士首相的政治家与军事家俾斯麦在普法战争取得巨大胜利后,曾指着一班学生说:“我之胜法,在学生而不在兵。”无独有偶,赫赫有名的变革家康有为先生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5月,在上奏《请开学校折》中,呼吁清廷广开学堂,以养人才的理由是,“近者日本胜我,亦非其将相兵士能胜我也,其国遍设各学,才艺足用,实能胜我也”[6]。一外一中,百年前的两位历史人物的话语,都说明了教育在一个国家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当然,这些都是从历史经验和理论上来阐述的,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能否名副其实地成为“社会中心”而不“边缘”化,要看两个方面的“定律”――一是看这个国家的社会结构和制度环境是否为大学的群体性崛起创造了条件,赋予了“可能”;二是看大学自身的组织结构和治理模式是否有利于自己的生长和不断的超越。

首先分析一下当今中国社会结构和制度环境是否为中国大学的群体性崛起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一个国家发展的好坏,常常取决于特定的社会结构。由于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内容特性不同,以及彼此间相互适应、相互作用的方式不同,形成的社会结构也不一样,当然也就给这个国家的社会组织机构带来了不同的发展机制和条件。如果社会结构同大学的理念与制度相适应,就能促进大学的崛起和发展。经过改革开放35年的洗礼,尽管中国的社会结构还缺乏深度的开放性,但与中国任何历史时代相比较,开放与宽容都已经成为社会的两个主题,这就给中国大学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再从制度环境来看,国家给大学的发展和崛起创造了较好的空间和地位。首先,在战略地位上,国家对教育有了充分的认识,认为:“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7]“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8]这些都是写进党和国家纲领性文件之中的,这就从国家制度顶层设计上定了很好的基调,为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发展“鸣鼓开锣”。其次,在社会地位上,大家都认识到“教育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全民族素质,推进了科技创新、文化繁荣,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作出了不可替代的重大贡献”[9]。再次,从教育系统地位上看,高等教育在教育系统内的“龙头”地位已经确立,“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10]。这一切的“地位”都从宏观和中观上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崛起创造了制度环境。笔者也曾撰文指出,尽管在宏观与中观上有不错的制度设计和环境,但在微观上,即具体落实过程中,仍然有许多制约大学改革发展的不良机制和环境,严重阻碍了中国大学的“群体性崛起”,使得中国大学人在实现“中国梦”过程中,总有心有余而力不足的遗憾。

所谓“方位”,就是方向和位置。要理清中国大学在实现“中国梦”中的发展方向和所处的位置,起码要搞清楚以下几个问题。

 根据笔者的理解与分析,实现“中国梦”应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49年前,要实现的是中国人民的翻身得解放和新制度社会的建立。这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共产党人的带领下,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新了一条新民主主义的革命道路,通过28年的浴血奋战,推翻了长期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壮严成立;经过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进行,一个全新社会制度――社会主义社会在1956年开始运行。

第二阶段是从1949年至1978年,中国人民的梦想是以国家意识形态为基础,集体和国家是梦想的指向,牺牲和奉献是梦想的主题,集体的荣誉感和国家的自豪感是梦想实现的力量源泉,更是梦想实现带来的终极喜悦。但在这个阶段,由于国际国内的诸多原因,中国在一个时期内遭遇“左”的思想深刻影响,并导致了““””的发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几乎进入到了“冰冻期”,“中国梦”受到了现实的严峻挑战。

第三阶段是改革开放以后(1978年至今),一方面随着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大力提升,在放眼世界,与世界接轨的同时,民族伟大复兴的提出几乎“水到渠成”;另一方面,随着国家经济制度根本性调整和思想观念的大变化,利益多元化,思想开放化,个人的价值追求、梦想实现如何与“中国梦”接轨也严肃地摆在了人们的面前。在他履新两个星期就带领他的执政团队参观了国博的“复兴之路”展览,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历史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11]他以语重心长的通俗话彰显了“中国梦”的科学内涵,希望大家以“中国梦”为共同目标奋起努力。

第四阶段是从现在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阶段虽然时间不长,但十分关键。因为“中国梦”的本质特征就是“强国梦”,而要实现“强国梦”,关键一步是要全面建成社会主义小康社会。

第五阶段则是从2020年开始,在前面四个阶段的基础上,真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进入一流的强大国家行列。

正如前文所述,在实现“中国梦”中,大学有着特殊的作用。然而,今天的中国大学却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并不相匹配。我们只要将中国大学放在世界大学体系中进行分析,就可以看出目前中国大学只是“大”,而远远未达到“强”的境地。无论从世界几家知名的大学排名榜的排名数据分析还是从中国大学自身的内涵分析,中国大学在世界大学体系中虽然不是末流,但也与中国这一世界第二经济体的“身份”很不相一致。

从美英和中国自身的大学排名榜看,外国人比较给“面子”的“排名”在中国大陆也只有1-2所大学进入100名以内而且还是偏中后的。上海交大高等教育研究中心的大学排名榜,中国则一所也未进入100名之内。

再从中国大学的内在成就看,中国国家设立科学大奖以来,获得者都是建国以前的大学毕业生,而且80%以上都是在国外著名大学读过研究生的“老者”。

这些客观的分析与认同不是妄自菲薄而是要急起直追,特别是要在经济崛起之时大学也能群体性崛起,真正为实现“中国梦”作出更大的贡献。

从总量来看,虽然今天的中国已经算得上经济大国,但与经济强国相比差距仍然很大。一是科技创新不足;二是经济结构不合理;三是发展不平衡、不可持续;四是领军人才缺乏;五是文化实力不够等等。这些都有碍于“强国梦”的实现,而要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个关键要靠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尽管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高等教育的发展,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人才,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但科技领军人才、创新人才的培养仍然成为“钱学森之问”,让人汗颜,让人警醒。

中国大学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当前的方位如何,未来的方位怎样,需要进行专门深入的研究。一方面是为了明确态势,摆正位置;另一方面是为了知耻而后动,廓清问题,改革制度,急起直追,为早些实现“中国梦”担当起大学应有的责任。

形式与政策论文集合

  摘要:近几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那么,引起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本文首先现简要说明了大学生就业的现状,然后从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最后针对目前的就业难提出了几条解决对策。

关键词:现状;就业难;对策。

从20xx年至20xx年,10年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从338万人增长至727万人,总数翻了一番还要多,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也随之而来。对此,不少人将就业难归咎于扩招政策,认为是扩招导致大学生贬值缩水,供过于求。oecd公布的《2012年教育展望》显示,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美国达42%,韩国达40%,加拿大位居全球之首,高达51%。而我国受高等教育人口的比例在第五次人口普查时还不到5%,按照国家教育规划纲要目标,即使到2020年,我国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才达20%,与其他国家相比还是很低的。事实上,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还是非常旺盛的。当前存在的大学生就业难题,实质上是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不单是教育问题,更是社会问题,是我国经济体制、教育体制和社会体制深层矛盾的具体体现,涉及体制机制、政策体系和思想观念的深层问题,关系到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大学生和社会等诸多方面。因此,要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必须加强通盘考虑,加强统筹管理,调动各方力量,形成强大合力。

1.结构性矛盾,供求错位。调查实证研究证明,“就业难”不是供给大于需求,而是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造成的一种阶段性社会现象:一是高校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错位。二是人才结构失衡,供求矛盾加大。

2.高校盲目扩招。我国高校招生规模连年大幅度扩大,虽然实现了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但同时也带来了高等教育质量下降等问题。主要表现为:高校硬件不足,图书、教学设备、师资力量跟不上;学生实验条件简陋;教学规模扩大,教师授课任务加重直接导致提高自身能力、科研时间不足;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环境得不到及时改善。特别是有些地方性大学和民办高校,办学条件差,教师数量不足且教学水平较低,学科及专业结构矛盾突出,管理混乱,最终导致了大学生教育质量下降,学生素质达不到社会认可。

3.高校专业设置错位。一些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有较大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一些学校仍然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一些学生高分低能。不少学校专业划分过细,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一些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缺乏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功底不系统,应有的动手能力也不强。而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4.学生就业渠道不畅。目前的就业渠道无非是学校推荐、熟人介绍、校园和社会的招聘会、人才或就业网站、报考公务员,服务西部等。但是,学校推荐一般是学生干部或成绩突出者才有机会;报考公务员受专业、志趣、是否党员限制,这些只适用于特定人群。对大多数人来说,网站和招聘会才是最主要的就业渠道,还不能满足毕业生的需求。

5.学生就业期望过高。大学生就业理念也存在一些误区,如“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创业不如就业”,“就业难不如再考研”等。此外,据2006年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显示,目前六成大学生月薪期望值低于2000元。但近八成的用人单位却认为大学生仍存在期望过高的现象,主要表现在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职位要求、行业要求、假期要求和要求专业对口等方面。而不少大学生对此感到很委屈,由于低工资难以满足他的基本生存需要,也往往不能对他形成足够的工作激励,结果必然带来就业的多次选择和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戒备心理。

6.就业能力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存在差距。新形势下,一纸文凭已经不足以成为就业的通行证。用人单位对专业知识技能、实践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应变能力等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而已有的实践证明,大学生在这些方面的能力并不尽如人意。

7.就业观念没有迅速调整。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就业市场已由卖方市场悄然转变为买方市场。然而,对于这一变化,大学生并没有做出及时反应和调整。一方面是就业期望依旧,大多选择在东南沿海地区,对于中西部地区不予考虑;另一方面要求离家近、薪水高、工作轻松。过分看重工作地域和薪资,而忽略了自身和职业生涯规范与发展。

(一)就业指导教育。

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教育方向应该从基本的就业理论教学转向更加基础的就业实用性教学,对于学生的就业观念,工作观念进行改变。我国现在就业指导课程包括就业的概念,就业的重要性等等,但是对于实际的就业技巧,就业方式,自身定位,就业情况等等对于大学生就业重要的课程和信息都没有涉及,所以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改革应该更加彻底,课程安排上不能把就业指导作为一门课程来教学,更应该向着实践看齐。

(二)社会就业环境。

社会就业环境来讲,有必要增加我国的就业岗位,通过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式增加我国就业缺口中高科技,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量,这样才能将企业从对于一般人才的需求转回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上,同样也可以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再有需要社会进行支持的是,将大学生实习工作落到实处,尽量动员企业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实习机会。

(三)政府政策刺激。

政府的政策刺激在改革中有相当的重要性。首先政府要做好大学生的分流工作,在考研、出国的基础上,探索新的分流方式。将创业进行到底,国家再有能力的情况下,要更加鼓励大学生创业工作,而且我国可以设立一些的国家性质的大学生二次培养机构或者可以鼓励民办专业技能学校对于大学生进行二次教育。这样就可以使待业的大学毕业生在走出校门后接收到更多专业性的教育。事实上我国已经存在一定的民办职业教育学校,这些学校与传统的技校,专科不同,都是针对于大学生这一人群,为特定的企业提供更加专业的员工,而且这些学校的教学内容也更加接近实际工作,这些学校已经想很多企业提供了大量的专业人才。但是这些学校的覆盖程度,专业能力不足,也不够正规,所以国家应该进行扶持一些更加正规规范的民办职业学校,为大学生提供转行的机会,想冷门行业提供更多的员工,减少大学生待业情况。

(四)高校体制改革。

高校体制改革可以说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最重要的环节。首先,大学教育对于学生的教育必须有一个巨大的变化,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模式,发展教育与实践结合的教育模式,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开放一定的大学进行实践型技术教育,理论教育放轻。虽然这样的改革必然会减少我国理论研究人才的数量,但是这样的体制改革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而且也可以满足社会对于技术人才的需求,减少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再有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要与实际的社会需求接轨。学校不能再盲目的设定专业,而是应该随时对就业岗位需求进行分析,合理的设置学校的专业情况。只有这样大学教育才能降低培养人才的结构失衡问题,减少因为专业过于集中导致的大学生竞争激烈,大量同岗位人员没有工作的机会。最后,我国大学应当注意的是,盲目扩招问题,的确大学扩招使得我国的人口平均素质有了明显地提升,综合素质显著提高,但是如果继续大学扩招历程导致我国的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不能够有效缓解,依然会造成社会的严重不稳定,这不是提高素质能够解决得了的。所以大学扩招工作应该更加谨慎,在衡量实际的高考人数的情况下和国家适龄学生数量的前提之下,合理的决定大学应当招录的学生数量,这样的才能够有效控制,进入就业阶段的大学生的数量,减轻就业压力。(作者单位: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

[1]姚佩玲.浅析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及对策[j].商,2014。

[2]张芳.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

[3]阚甜.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现状及对策[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

形式与政策论文集合

今年是很特殊的一年,今年我们祖国即将迎来党的十八大召开,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肩负着特殊的历史使命。作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建设的接班人,我们应积极响应党的号召,秉承毛泽东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眼于自身实际,不但追求进步。在这一特殊的年份里,我们应该更积极努力、开拓进取,不但取得新的更大的进步,以良好的精神面貌、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召开,为党的十八大献礼。

寻找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现代化之路,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一条主线。2003年8月,胡锦涛总书记第一次用“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表述来概括正在探索中的“发展观”,又在同年年底召开的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第一次正式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才见真功夫。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飞快,我们也获得了丰硕的物质成果:一是中国粮食生产连续8年丰收;二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积极拉动了经济增长;三是能源产业快速发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一个民族要发展,与这个国家的科技力量是分不开的。而当代世界经济竞争的核心是科技的竞争,科技竞争的根本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成长源于教育。所以教育是一个国家的发展之本。

贫困地区的群众来说,这点杂费同样难以承受。2005年,我国征服开始在农村地区全面实施“两免一补”(免杂费、免书本费、补助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并逐步向城市拓展。

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末开始的高等教育扩招工作,使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但是,到了高等学校的层次之后,学生所有的支出都开始提高,高昂的学费,还有学生在校期间的生活费等,都是一笔不小的数字,对于一些供孩子上学入不敷出的贫困家庭同样是个问题,好多学生在拿到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后却因为高昂的学费不得不放弃了进入大学的机会。

大学学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开阔胸怀视野、增强责任感和大局观十分重要的方面,它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了世界,认识了中国,认识了我们与世界的差距,以及我们自身的不足,使我在思想上迈进了一大步,也为我们走出学校进入社会提前上了一课。社会历史的大发展已决定了个人发展的最大环境、最大上限,制约着可选择度,决定着大学生成功的机率,影响很具体,也很深远.因此,我们应学会认识和把握形势与政策。

当今世界飞速发展,“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过去了。地球村里的变化日新月异。生在当代,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岂能做那四角的书柜?抛掉陈旧的观念,拥抱外面精彩的世界,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在中国的发展历史中,不管是什么时候,青年总是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然而在青年人中,大学生无疑是素质最高的一群人。大学生知识层次高,知识面广,最具潜力,同时也最有创造力。因此,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和价值取向将会直接的影响到国家的发展,国家的未来,这对中华民族的磅礴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展形势政策教育,对当代大学生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正视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坚定信念,振奋精神,努力学习,报效祖国,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综上所述,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应该好好把握现在,在现在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学好做人的方法,努力是自己成为一个有文化有素质的人,为祖国的未来添砖加瓦。

高等学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开阔胸怀视野、增强责任感和大局观十分重要的方面,它可以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世界,认识中国,认识我们与世界的差距,以及我们自身的不足,使我们可以从思想上迈进一大步。

这段日子里,我们的心情格外激动。因为,我们即将迎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91年的时间对于人类历史的长河来说,只不过是短暂的一瞬。可是。对于中华民族来说却是天翻地覆的。回顾历史的长河,我们这个拥有几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曾几度兴衰。从风雨如磐的嘉兴南湖启程,到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肩负着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正带领全国人民在新世纪书写辉煌壮丽的新篇章。斗转星移。党成了我们用无数丰功伟绩撰写的历史长卷!

在党的十八大召开之际,我心中满怀期待。每次党代会对于中国都是一个很重要的转折点,同时也是一个起点,会议上的内容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可以说完全关系到国民的生活。在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前,我要认真的检查自己的不足与缺点,改进自己的思想认知与作风,为党的十八大召开做好迎接工作。

党的十八大是我们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当前,各级各部门应以实际行动,实干精神,做出实实在在的成绩,为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营造浓厚氛围。

党的十八大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关系国家的长远发展,也关系全国人民的幸福安康。这次大会将对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作出全面部署,进一步明确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目标和宏伟蓝图,必将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必将有力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前进。

学生要想适应未来社会,实现个人抱负,为国家建设做贡献,必须用实力说话,用自己本领来施展个人才华,铸就成功。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创新是大学生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大学生创新要具备知识、自信、怀疑等理论。创新是当代大学生内在素质的核心。只有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才能学有所得、学能所用、学会所创,使大学时期的学习过程转化为真正吸收的过程、转化的过程、创造的过程。以自信为基础的当代大学生,会在积极主动地观察事情、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更大的自信和满足,从而在更高的层面上再次实现创新,始终保持一个良性循环的创新状态。

在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将能够更好地总结各地党建的新探索和新经验,有效增强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提高执政能力和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加强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在反腐倡廉方面作出新部署,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推向前进。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努力学习,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文化素质和应对各种复杂情况的能力,更好的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努力。

乡村振兴形式与政策论文

作为一名基层工作者,来到农村,“严格要求自己,有所作为”成为我的工作目标,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当好这个“乡村振兴专员”,我始终带着深厚的感情为群众服务,用真情赢得群众信任和拥护。

来到我工作的范家卓子村,我就认为要开展工作就要先了解情况,了解农民的生活生产状况,熟悉村里的地形地貌。确定了思路,便开始在田间地头转,挨家挨户的跑。一个月时间,我很快了解了村里的基本情况,熟悉了村里的每一条道路。

了解了工作环境之后,我开始做自我改变,毕竟是刚来基层,现在的身份已经是基层工作者了,所以得尽快改变自己,实现自己角色的转变,真正融入到村民当中去。我认真做到“放下架子,深入下去”,很快进入了工作状态,我和村干部一起研究制约村里经济发展难题。在村里,我一趟趟的跑田间地头,了解农民的种植情况,掌握农忙的进程。

基本工作都做好之后,我开始确定工作思路和目标,积极努力的进行实践,我意识到,农业是农村的主导产农村经济要发展,首先就要大力发展高产高效农业,大力发展养殖、种植业,以科学的方法增加农民的资金收入。积极转变农民仅靠种植业获得收入的思想,向村民灌输发展养殖业增收的新理念。把政府鼓励养殖业所出台的各项优惠政策拿给村民们看,给村民们吃下了一颗定心丸。村里搞养殖的人多了起来。

我还利用空闲时间上网了解动物疾病的有效防治方法,积极向养殖户宣传。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不忘精神文明建设,对村里的孤寡老人,我不定期的到他们家中看望并了解情况。对于困难户,我常常到他们家里帮他们解决一些生活上的难题,鼓励他们战胜困难的勇气。

工作的同时,系统学习了党的理论知识,同时了解了农村工作的方法与技巧。同时还参加县里组织的创业培训班,掌握了基层创业的方法、提高了农村工作能力,给自己在今后的农村工作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怀着一颗积极的心,怀着一颗为民的心,怀着一颗负责的心,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必定会以十足的信心,发奋工作,尽职尽责,尽努力,做一个合格直至优秀的“乡村振兴专员”!为我村达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目标贡献自己的力量。

形式与政策论文集合

论文摘要: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两岸关系存在的很多问题一时不易解决,但两岸同胞是一家人,有着共同的血脉、共同的文化、共同的连结、共同的愿景,这是推动相互理解,携手同心,一起前进的重要力量。两岸虽然尚未统一,但我们同属一个国家、同属一个民族从来没有改变,也不可能改变。两岸政治分歧问题,我们愿在一个中国框架内,同台湾方面进行平等协商,做出合情合理安排。

关键词:两岸关系;政治;经济;文化。

一、两岸关系进展。

今年以来,两岸关系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取得新的重要进展。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会见连战、萧万长、吴伯雄等人,阐述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政策主张。国共两党在维护一个中国框架这一重大问题上增进了共同认知。海协会与海基会签署两岸服务贸易协议,第五届海峡论坛成功举办。两岸人民往来和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交流合作继续发展。民间探讨解决两岸政治军事问题的研讨活动增多。认识当前台海形势和对台工作,一要深刻理解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关于继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促进两岸和平统一的总体考虑和政策主张。要坚持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高度把握两岸关系大局,坚持在认清历史发展趋势中把握两岸关系前途,坚持增进互信、良性互动、求同存异、务实进取,坚持稳步推进两岸关系全面发展。二要巩固和增进两岸政治互信。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是国共两党一致的立场,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基础。目前,国共双方对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形成更为清晰的共同认知,对于巩固和增进两岸政治互信具有重要意义。三要稳步推进两岸关系全面发展。保持两岸关系大局稳定,继续反对和遏制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主张和活动。推动两岸民间政治对话,为今后两岸协商解决政治分歧创造条件。四要积极宣导“两岸一家人”的理念。凝聚两岸共同的民族、文化认同,明确携手实现振兴中华的努力目标,共同谱写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新篇章。

二、两岸的政治发展。

早在2012年7月,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就首次增设政治性较强的“两岸和平发展”议题,可谓两岸民间政治对话的萌芽。2012年底,“台北会谈”以“强化认同互信,深化和平发展”为主题,首次促成两岸“红蓝绿”学者直接对话,收到良好的试水效果。2013年,自“习吴会”对“民间先行开展政治对话”形成高度共识以来,包括在北京举行的“北京会谈”、“两岸军事安全筑信研讨会”、在香港举行的“两岸关系发展与创新研讨会”、在沈阳举行的“第22届海峡两岸关系学术研讨会”、在浙江举行的“第7届两岸发展论坛”等,频繁就两岸政治关系、军事安全互信等议题践行“民间先行”,推动两岸民间政治对话的内涵、机制、模式不断走向成熟。在一系列铺垫之下,10月中旬的首届两岸和平论坛达到两岸民间政治对话的高潮。

2013年,两岸两会继往开来,打开两会机制化协商新局面。一是签署两岸服务贸易协议。两岸服贸协议历经两年多商谈,在去年6月新任海协会长陈德铭与海基会张林中森首次会谈时终于顺利签署。该协议明确了两岸服务市场开放清单,为两岸服务业合作提供更多优惠和便利的市场开放措施,是两岸ecfa后续协商的重要一环。该协议的顺利签署,不仅标志着两岸经贸合作迈上新台阶,更为两岸两会下一阶段协商奠定良好开局。二是加速推动互设办事处。两岸两会互设办事处的提议由来已久,但因岛内“台独”势力阻挠及政党轮替而几度延宕,直至2008年后台当局态度转变才重露曙光。2012年8月,第八次“陈江会”将互设办事处再次提上日程。2013年3月,两岸两会在完成各自内部评估后,同时宣布双方同意将互设办事处正式列入两会协商议程,标志着互设办事处进入实质协商阶段。此后,两会历经4次业务磋商,就两会互设办事机构的实质内容及技术问题进一步求同存异、凝聚共识,台当局目前已将相关议案提交“立法院”审议。两会互设办事处一旦落实,将是继两岸“三通”、陆客赴台之后的又一两岸关系里程碑。

三、两岸的经济发展。

2013年两岸经贸关系,在留有遗憾的同时,也有不俗的表现。两岸经贸关系的遗憾,是两岸服务贸易协议在岛内引起争议,迄今未被批准生效。6月21日,两岸两会在上海签订了《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这是两岸ecfa后续谈判的重要成果,标志着两岸经贸关系的制度化与机制化进程取得重要进展。但两岸签订服务贸易协议消息传出后,引发岛内强烈反弹。岛内出版、美容等行业纷纷发动大规模抗争,民进党等绿营势力也竭力反对。几经周折,台湾朝野达成共识,协议“应经‘立法院’逐条审查、表决,协议特定承诺表应逐项审查、表决,不得全案包裹表决,非经‘立法院’实质审查通过,不得启动生效条款”。为此,服贸协议审查要举办16场公听会。截至12月17日,已经举办完成12场,后续仍有4场未举行。根据这一进程,两岸服务贸易协议2013年不能通过台湾“立法院”审查已成定局。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遗憾。尽管如此,两岸经贸交流在2013年依然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2014年,两会将商签避免双重课税、地震监测、大气合作等一系列协议,两岸新型产业合作将持续深化发展,两岸人员往来将保持热络发展态势,两岸“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的局面将继续巩固与发展。可预见的是,两岸经贸关系将继续保持稳中有进的势头,从而将给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四、两岸文化发展。

文化部将继续推动商签两岸文化领域交流合作协议和互设民间文化办事机构,明确具体合作目标和阶段性措施,争取有所突破,提高交流合作的制度化、规范化水平。台湾当局统计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大陆民众赴台从事文教交流的人数超6.7万人次。两岸交流频率之高由此可见。2013年,包括美术、民俗、音乐、文化创意产业等方面的交流盛宴在两岸各地不断上演,内容可谓丰富多彩。同文同宗、语言相通,让两岸文化交流更为方便,深入寻常百姓家。综艺节目《我是歌手》火爆大陆,一个海峡之隔的台湾也跟着“疯”。台湾报纸不吝版面大篇幅报道“我是歌手”的相关资讯,还有电视台直接转播决赛,收视率比平常时段增长了近220%。大陆电视剧《甄嬛传》的主演接连赴台,更引发热潮。两岸文博会、两岸汉字艺术节、两岸文化创意产业展等一系列两岸文化交流品牌活动不断形成,实现定期化交流。如7月在河北举办的“情系燕赵-两岸文化联谊行”活动,增加了台湾合作单位,让已有十余年历史的“情系”品牌活动彰显出新的活力。据介绍,文化部还新创了“艺传两岸”、“艺绘两岸”、“艺游两岸”等交流品牌,以期促进青少年在中华传统文化传承、造型艺术、表演艺术等领域的交流。

回望2013年,两岸文化交流的深度与广度更是不断提升。如年初在台北成功举办由学术高峰论坛、美术展、专题研讨会和两岸交流笔会等系列活动组成的“当代中国画学术论坛”,成为迄今学术水平最高、展览规模及影响最大的美术专业活动之一。然而,相比两岸经济交流有ecfa(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保障,文化交流领域一直缺乏一个整体的框架。2013年,两岸各界多次呼吁建立两岸文化和教育合作的框架性机制,包括可以适时探讨和商签两岸科技合作协议、两岸文化创意产业合作机制等具体性协议。12月22日,两岸70多家媒体参与的“2013海峡两岸媒体前瞻论坛”在北京举行。论坛发表的共同倡议提出:两岸媒体应继续推动两岸新闻交流正常化,呼吁有关方面积极创造条件,尽快实现两岸新闻媒体开放常驻机构,推动两岸早日商签文化合作协议。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近代以来中国人的夙愿。中国梦与台湾的前途是息息相关的。中国梦是两岸同胞共同的梦,需要大家一起来圆梦。

参考文献:。

[1]人民政协网:《两岸经合》,2014年1月14日.

[2]华夏经纬网:《人民日报》2014年1月2日20版.

形式与政策论文全面小康的文章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持续解决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作风保证的通知》。通知要求,“进一步把广大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手脚从形式主义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提供坚强作风保证”。

“基层减负年”锻造了基层铁一般的执行力,“松绑减负”为基层干部轻松上阵奠定了坚实基础。目前,防控疫情还未完全胜利,脱贫攻坚仍需加倍努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时刻,更加需要做一个“好干部”,持续保持“松绑减负”态势,思想上多一些“自觉”少一些“自满”,行动上多一些实干少一些“形式”,为民上多一些“地气”少一些“官僚”,以务实过硬的作风决战决胜“全面小康”。

夯实思想根基,多一些自觉,少一些自满。“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若思想根基不牢固,就会出大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了冲刺攻坚的关键时刻,广大党员干部首要的就是保持思想定力,在拓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基础上,把理论武装、检视剖析整改落实贯穿始终,切实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主义的信念,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通过学“习”不断增强思想“抗压力”,擦亮眼睛看清今年以来疫情防控带来的影响,清醒认识抓好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性,消除厌战情绪、麻痹思维,警惕“完美数据”式的脱贫,克服“歇一歇、缓一缓”的思想,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在思想上形成“战斗不胜,决不收兵”的意识,继续撸起袖子加油干。

保持行动作为,多一些实干,少一些“形式”。“实干兴业,空谈误事”,近年来,一些地方、一些领域带有“形式主义”标签的“亮点”工作层出不穷,严重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伟大的事业都是干出来的,如果不真抓实干,即使“特色”“亮点”再多也无济于事,即便“材料”“汇报”再出彩也经不起时间的检验。部分乡镇基层干部甚至吐槽“整天不在开会就是在开会的路上”,失去“会议”原来的意义,得不偿失。要真减负、减真负,把基层干部从繁忙的“形式”中解放出来,轻松上阵把上级政策落到实实在在的行动上。要切实在干字上下功夫,做真功、出实招,在脱贫攻坚上多想一点脱贫办法,用有效行动帮助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坚持问题导向,多一些“地气”少一些“官僚”。“以人民为中心”的政绩观是衡量党员干部的重要标准,对待群众要像对待家人一样“接地气”,不能高高在上做“腆个肚子背个手”的“官僚”干部,要扑下身子、放下架子,永远做人民的“服务员”。在脱贫攻坚工作中,调查研究是为了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督查考核是为了反向督促工作落实,但是有些地方却将“调研”“迎检”工作“景观化”,搞得基层单位不堪重负,基层干部身心疲惫,老百姓深恶痛绝。要想获取真情况就要真正沉下心来、扑下身子,多组织“四不两直”的随机调研、蹲点调研、解剖麻雀式调研,在察实情、听真话、取真经中赢得老百姓的点赞,在不作秀、不走“经典路线”中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使命。鼓励党员干部自觉把初心落在行动上、把使命担在肩膀上,提高担当作为的硬本领。

大学生就业形式分析形式与政策

不觉学习《形势与政策》课已有两年了,通过这两年的学习使我对国内外的形势与政策有了更深刻、更全面、更真实的了解。虽然每学期的课程不多,但却使我受益匪浅,感触良多。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对我们大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和重要阵地,是我们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在我们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更好地贯彻落实了中央的有关精神,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帮助我们掌握正确分析形势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下面,我将从本学期的班团活动及个人实践两个方面进行展开叙述。

十九大期间,我们班团支部书记组织同学们学习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展现了他坚定的理想信念、刻苦的学习态度、顽强的奋斗精神、深厚的为民情怀。“无数人生成功的事实表明,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高尚。”这是总书记用心、用情告诉青年人该如何选择青春道路,该怎样度过大好韶光。“只有进行了激情奋斗的青春,只有进行了顽强拼搏的青春,只有为人民作出了奉献的青春,才会留下充实、温暖、持久、无悔的青春回忆。”这是总书记用理想、用信念指引青年人该在人生的何处用力,该对哪些人付诸真情。我们要学习总书记甘向群众拜师的诚恳态度、愿为群众办实事的务实作风,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重要的位置,始终坚持以青年为本,真正深入青年,与青年打成一片。

本学期,我的《形势与政策》个人实践分为参加学院组织的十九大精神学习会以及观看《辉煌中国》纪录片两部分。

2017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隆重开幕。总书记代表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出报告。作为青年,理学院应化班级及时学习并领会十九大精神,从党支部、团支部、全年级等三个不同层面,层层深入、步步推进,让十九大精神入脑入心。为深入贯彻十九大精神,辅导员马骏组织应化1507班、1508班、1509班,优培1501班、1502班于18日下午1点半在校图书馆学术报告厅召开。

会上,辅导员马骏以清晰的逻辑、幽默的语言,带领全体同学共同学习十九大的最新精神,特别是重点解读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要义,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紧紧围绕“8个明确”主要内容和“14个坚持”基本方略,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和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是一个系统完备、逻辑严密、内在统一的科学体系;紧紧围绕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这个新起点,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治国理政新境界、管党治党新境界,具有重大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使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展现出强大的真理力量。同学们认真聆听,对共产党和祖国的未来更是满怀憧憬。

《辉煌中国》讲述了十八大以来的五年中切实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每个故事都会给人一种无与伦比的自豪和感动。《辉煌中国》的执行总导演说:“你可能知道中国的高铁里程世界第一,但你可能不知道这个第一超过了第二到第十名里程的总和,而且近六成是这五年建成的„„”从超级工程到创新科技,从精准扶贫到全运惠民,我们见证着五年来中国在经济社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见证着全民健康、全民小康的逐步实现,感受着五年来中国人民越来越多的获得感、自豪感、幸福感。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在十九大即将召开之际,我们要坚定两个一百年目标不动摇,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

最后,我想说,学校开设的《形势与政策》课非常有必要。因为,高校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开阔胸怀视野、增强责任感和大局观十分重要的方面。

形式与政策结课论文

时间如梭,转眼间一个学期已经接近尾声了,大三的我们开始渐渐面对多姿多彩的社会,开始了新的启程。无论曾经的我们多么优秀或者多么糟糕,至少我们又回到了一个新的起点,很大程度上我们拥有着相同的机遇和挑战。“明天会发生什么”,我们不知道,但是我知道明天的成就是由今天来决定的。

没有谁生出来就注定成就非凡的,也许你很聪明,有过目不忘,一目十行的本领,但是后天不努力,仍旧只能是井底之蛙,最终成为伤仲永。我没有别人那样聪明,没有别人那样好的记忆里,没有别人反映灵敏,但是我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和笨鸟先飞的行动。严格来说,我是属于愚笨的哪一种人,做事情会笨手笨脚,而且做的很慢,偶尔还会出错误,而且反应也不是很灵光,但是我比较仔细。最近也在一家公司涨到了实习的岗位-------每天核对信息,偶尔发一下邮件。可是那样很无聊,没有干劲,而且每天领的工资也勉强只能让我解决温饱问题(学校在郊区,要不就得在外面租房子,要不就得每天5点半起床赶车)。不过总算有个好的开始,明天会更好的。

就业,老生常谈的话题,但是又不得不谈的话题,因为这是每个人必须面对的,也是必须要经历的。从费尽心机的制作简历到面试,从每天坐卧不安的等待录用电话到上班的第一个早晨。只有经历了才懂得工作的性质是什么,不过话又说回来,没有经历过这个过程的人生就是不完整的人生。在公司可能遇到银的同事,新的环境,接受新的实物,甚至可能与学校学习的只是有很大的冲突。

下面我总结了一下大学生就业的一些特点:

大家都知道,大学毕业为的就是能找到好的工作,可是,为什么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让大家困扰呢?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就是供过于求。每年毕业的大学生的数量比社会上所需要的就也岗位数量多的多;而且,这个差距还在逐年的增大。有关资料表明,从2001年至200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从114万增加到413万,是扩招前的4倍;然而,用人岗位增加的比例却远远小于此。这也是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一个直接原因,相信这也是社会公认的。

很多大学毕业生,尤其是名校的毕业生,刚刚毕业,刚刚踏入社会,就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希望自己的薪水高出社会现实水准。从而对一些企业的相对较低的薪水不屑一顾。其实,这就象军人打仗一样。能带兵打胜仗的将领,不一定受过什么好的教育,但通过实践,他们可以带兵打出漂亮的一站;而那些从学校里学出来的将领却未必有那样的本领。因为他们只是通过理论来看战争,很少付诸实践,只是纸上谈兵,真要上战场的时候,有些事情跟纸上的并不一样。所以,即使是名校毕业的学生,也不能自以为是,有些事情并不象想像中的那样。所以,也不能期望太高。现在的大学生们的薪酬期望值普遍下降,有的甚至开到只有800元,但这毕竟只是少部分,仍有大部分毕业生的期望值高出社会现实水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高不成,低不就。”中的“低不就”。

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难”的问题。好多企业虽明知其公司的栋梁和骨干是大学生,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大学生,但是,他们每年基本上不要应届大学生。这将是应届大学生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企业是不会无缘无故不要应届生的。

我记得上班的第二天经历就对我说了“现在社会中不缺人才,要人才的话一抓一大把,缺的就是认真踏实的人”。所以在第一次的面试过程中,一定要给面试官留下一个好的印象,当然除了一些确实需要专业类知识比较强的职业。希望大家都有一个好的开始把。

形式与政策论文全面小康的文章

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问题》中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牵涉到方方面面,但补短板是硬任务……我们既要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跑好‘最后一公里’,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有机衔接”。基层公务员是党和国家政策的传播者、执行者,在江苏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进路上应当保持迈平坎坷的决心、翻越山岭的恒心、勇攀高峰的雄心,在新时代一路高歌猛进!

迈平,立足于“补短板”的坎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仍有一些短板,必须加快补上。“把握好整体目标和个体目标的关系”,基层公务员要权衡地区、城乡、人群等因素,集中力量关注低保户、贫困户、残疾人、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等弱势群体,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政策资金、项目支持,组织社会捐助公益活动,实际解决生活中的困难。“把握好绝对标准和相对标准的关系”,在“脱贫”的绝对标准方面,要努力挖掘本地区的网络销售、文化特色、农业资源、创新产品等方面,在读懂中央文件精神的基础上,善于打破常规思路落实扶贫开放政策,通过多途径带领贫困户脱贫致富。在“治理”的相对标准方面,有些地区的环境治理设备、技术、人员等还未跟上,要积极向上级汇报,多提思路、多做研究,做好统筹规划并持续改善的长远打算。

翻越,置身于“提质量”的山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不断深化,必须步步为营。“把握好关注民生和增进福祉的提升”,基层公务员要紧紧围绕改善居民生活生产质量,把群众最关心、最急需解决的问题放在首位,多问、多听、多想、多行,领会上级的惠民政策,认真解读并极力执行,为打造充满生机、秩序和谐、其乐融融的幸福格局贡献力量。“把握好城乡融合和产业平衡的提升”,把城乡融合发展议题作为重要课题研究,着力分析城市发展的症结和乡村发展的短板,将“如何把城市与乡村相辅相成、相互协调”作为目标,加大对“乡村设施建设”“乡村引进人才”“乡村产业创新”“乡村形象设计”等方面深入考学;把产业平衡发展议题作为重点任务贯彻,加强研究产业发展的短处和企业升级的困难,将“如何把产业与城乡协调平衡、产能升级”作为目的,持续对“产业集中优势”“产业整合资源”“产业协调治理”“产业促进升级”等方面深入思考。

勇攀,放眼于“走千里”的雄心。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一以贯之。“把握好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基层公务员要充分发挥“绿叶精神”,是党员身份的要彰显先锋带头作用,将自身理想与工作目标结合贯彻,做好先苦后甜、吃苦在前、享乐在后、乐在其中,以工作为乐。保持强烈的事业心、进取心,燃起干事创业的精气神,练就服务群众的真本领。“把握好立足当下和展望未来的统一”,“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基层公务员要把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当前目标,全心全意配合组织、一心一意服务人民,并立足长远,放眼于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乃至为更加长远的、可持续的人类发展议题而作久远谋划,为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竭力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砥砺前行。

大一形势与政策论文字

摘要:当前,我区人口低速增长、人口老龄化、劳动人口比例下降、知识技能型年轻人口流出较多等问题凸显,同时与经济发展、资源环境问题叠加,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为避免类东北现象产生,我区要进行更深刻、更有针对性的改革和制度建设,对人才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加快培养和引进人才,为自治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支撑。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城镇化人口区域布局。

(一)人口持续增长,二孩政策效应显现。

截至2017年底,我区常住人口2528.6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82%,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排第23位;比2010年增加56.4万人,年均增加8.06万人,年均增长3.2‰,低于全国年均增长5.2‰的水平。一是盟市人口增减各不相同。2011—2017年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乌海市、锡林郭勒盟、阿拉善盟和巴彦淖尔市等7个盟市人口增加,分别增加24.1万、22.16万、11.92万、3.11万、2.36万、1.61万和1.49万人。呼包鄂城市群人口增幅均低于2001—2010年期间,特别是鄂尔多斯市,10年间常住人口年均增加5.45万人,近7年来年均仅增加1.7万人。赤峰市、呼伦贝尔市、乌兰察布市、通辽市、兴安盟等5盟市常住人口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通辽市常住人口由10年间增加5.57万人,转变为近7年减少5.57万人。乌兰察布市、呼伦贝尔市和赤峰市人口减幅比2000—2010年大幅度降低。东部五盟市人口占比继续下降,2017年49.47%,比2010年下降了1.82个百分点。二是二孩政策效应显现。2005年以来,全区年均出生人口22.6万人,年均出生率约9.1‰,比全国平均低3.1‰;死亡人口13.8万人,年均死亡率约5.5‰,比全国低1.6‰以上;自然增长率年均3.5‰,比全国低1.7‰左右。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实施单独两孩政策,2014年我区出生人口有所增加,出生人口23.3万人,人口出生率9.3‰,比上年提高0.3个千分点。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实施全面两孩政策,我区出生人口明显增加。2016年、2017年出生人口分别为22.72万人和23.9万人,出生率达到9‰和9.47‰,二孩率为40.9%和47.76%,比全国分别高0.7个百分点和低3.44个百分点,比“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前的“十二五”时期年均出生人数多0.75万人和1.93万人。

(二)人口老龄化程度提高,劳动人口总量保持稳定。

65岁以上老年人口由2010年的187万人增加到2017年的251.1万人;比重由2010年的7.56%提高到2017年的9.9%,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但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据统计,1956-1966年流入我区人口集中,受代际传递影响,我区人口老龄化程度比全国平均水平低。虽然2016年15-64岁的劳动年龄人口比例比2010年降低1.1个百分点,但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仍达77.2%,比全国平均高4.7个百分点,劳动年龄人口比2010年增加9.8万人,没有出现劳动人口数量下降情况。我区0-14岁人口由2010年的348万人降低到2016年的335.4万人,比重由14.08%降低到13.31%,比全国平均低3.39个百分点,已处于“严重少子化”阶段。人口总抚养比从2005年的33.2%降低到2016年的28.6%,比全国平均低9.31个百分点。

(三)人口城镇化率较高。

2010年人口城镇化率55.5%,比全国平均高5.82个百分点,在全国居8位,西部地区第1位;2017年提高到62%,比全国平均高3.48个百分点,在全国居第10位,西部地区第2位。

(四)人口受教育程度显著提高。

2015年受大专以上教育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例达到15.3%,比全国平均高2.8个百分点,比2010年提高了5个百分点;受高中(含中专)教育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重达到16.2%,比全国平均高0.81个百分点,比2010年提高0.9个百分点;受小学教育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例为22.9%,比全国平均低1.5个百分点,比2010年占比降低2.5个百分点。

(一)人口低水平增长,知识技能型人口存在流失现象。

2010年我区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分别居全国倒数第9位、11位。2015年、2016年,我区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均居全国倒数第6位。2017年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分别达到9.47‰、3.73‰,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96个千分点、1.69个千分点,居全国倒数第7位和第8位。实施全面两孩政策后,出生率短期出现回升,但出生率降低具有一定的趨势性;受生育行为选择变化等因素影响,长期来看,生育水平有继续走低的可能。我区人均土地面积较大,整体上人口净流入、净流出趋势并不明显。连续6年人口净流入后,2012—2014年连续三年出现了少量人口净流出,2017年又出现了少量人口净流出,成为当年全国6个人口净流出地区之一。但我区流出人口主要是劳动年龄人口、知识技能型年轻人口和已经成型的知识技能型人才。2016年我区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就业人数比上年减少6.3%。在区外就读的知名高校毕业生很少回生源地就业;在区内就读的高校毕业生、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通过多种方式千方百计出区学习和就业。据初步统计,赤峰市大学生(含大专)2015—2017年上线分别为3.2万、2.8万、2.6万人,回到赤峰工作的分别为1万、1.2万、1.3万人。另外,由于人口老龄化和独生子女家庭、少孩家庭子女从业观念变化较大,我区部分行业出现了年轻人减少情况。

(二)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养老保障亟待强化。

我区边境地区、牧区、林区人烟稀少,产业不发达,但为了满足戍边和行政管理需要,设立了旗县市和乡镇苏木;我区矿区较多,城镇化率也相对较高。赤峰市、通辽市、兴安盟、巴彦淖尔市等农区比例较大、人口较多的地区城镇化率相对较低。即使是人口相对稠密的地区,平均每个旗县市人口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每个县40万人到70万人的水平,人口布局分散,多数旗县政府所在地城镇工业化程度低,城镇化质量不高,集聚人口能力不强。不少盟市政府所在地城市人口少,经济规模小,还不及发达省区一个县政府所在地城镇规模。呼包鄂城市群中,鄂尔多斯市是高度依托资源型的县域经济,产业、人口分布都比较分散,东胜、康巴什市区和阿镇的产业和人口规模很难起到较大的辐射带动作用,也很难承载高水平的研究院所、大学和医疗机构;高端服务和高水平公共服务主要依托呼和浩特市、包头市和区外相近大中城市。包头市是典型的重化工产业结构,受市场周期影响较大,大型企业转型升级和成长速度慢,核心竞争力不强,与全国同类型企业差距越拉越大。首府呼和浩特市竞争力较强的制造业较少,新经济、研发创新、教育、医疗水平仍待提高。近年来三个城市人口集聚能力均有所下降。2011年以来我区城镇化率年均增幅0.93%,低于全国年均增幅0.29个百分点。

(四)人口区域布局不合理,集中集约程度不高。

一是人口、产业区域布局分散。除呼包鄂城市群外,几乎每个乡镇、旗县、盟市政府所在地城镇(市)都存在人口规模较少、产业规模较小的问题。人口聚集程度差是影响我区非资源型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人口布局分散、产业布局分散,加之能占领全国市场的轻工产品极度匮乏,物流满车进空车出,不能摊薄物流成本,造成我区居民生活成本高、企业生产成本高。二是首位度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吸纳人口能力有待提高。东南沿海及西部形成了成都、重庆、西安等一批人口超千万、gdp超万亿元的大型城市,而呼和浩特市和包头市人口分别为311.5万人、287.8万人,呼和浩特市区人口仅200多万人,gdp分别达到2743.7亿元、3867.6亿元(2016年数据)。三是还没有建立与主体功能区相配套的人口政策体系。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锡林郭勒盟、乌兰察布市等重点生态保护区、生态环境脆弱区仍然面临人口多、生态环境压力大的问题。呼伦贝尔市、锡林郭勒盟、兴安盟、通遼市、巴彦淖尔市等农畜产品主产区人口的集中集约程度仍需提高。四是边境地区气候和生态环境差、人口少、收入低,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落后。

(五)就业人口产业分布不合理,农牧业劳动人口有待转移。

2016年我区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比例为40.1%,比2000年下降了12.1个百分点;同期全国平均水平为27.7%,比2000年下降了22.4个百分点。我区农牧业增加值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8.8%,与全国基本持平,却容纳了40%的劳动就业,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12.3个百分点。大量劳动力滞留农牧业,从二、三产业中得到的收入少,是我区农牧民人均收入从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降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重要原因。2016年我区第二产业就业人数比例为15.9%,比2000年下降1.2个百分点;同期全国平均水平、山东省、广东省均比2000年有大幅度提高,并且占比分别比我区高12.9个、15个、25个百分点。我区占国内生产总值48.7%的第二产业,只承担了15.9%的劳动就业。我区工业经济体系与发达省区经过高度工业化、又开始部分去工业化有很大的区别,我区是“外部资本嵌入型”资源类为主的产业结构,资源主要由大型央企、区外大型国企民企开发生产加工,产业链条短,地方很难参与其分工合作,分享其发展成果。资源类产业生产现代化、规模化、自动化,用人很少,煤炭、电力、化工、电解铝等大型企业从当地招工的比例也不大。我区自身劳动密集型非资源产业发育生成程度低,产业门类少,吸纳就业能力十分有限。近年来我区第三产业发展速度较快,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不断提高,但并不完全代表经济发展质量水平的提升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如2016年呼和浩特市第三产业占比达到68.6%,仅低于北京市、上海市、海口市、乌鲁木齐市,位居全国直辖市和省会城市第5位。我区第三产业是在制造业还没有得到充分发育、工业化程度较低的情况下发展的,主要为居民生活和农牧业生产提供服务,而我区城乡居民收入偏低,农牧业规模化、现代化生产不足,制约了第三产业高质量发展,也影响了其就业吸纳质量。

从世界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看,人口增长或稳定,经济就增长和富有活力;人口减少和老龄化,经济发展就缺乏动力和活力,甚至出现增速下滑、停滞等情况。

我区人口自然增长率已经下降到较低水平,年轻知识技能型人口净流出,高端人才留不住、引不进问题突出,与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不相适应。劳动力从农牧业向非农牧业转移速度放缓,会抑制资源配置效率,导致农牧业劳动生产率、城市化率提高幅度下降。生态脆弱区、重要生态功能区人口较多会对草原、森林等生态功能恢复形成压力。农畜产品主产区人口过多会影响农牧业生产现代化、规模化和农畜产品产量、质量的提高。人口老龄化会对储蓄和投资产生不利影响,改变消费需求结构和水平,增加养老和医疗等社会保障支出、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和家庭负担,降低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制约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

从积极的方面看,人口流出减轻了我区就业压力,人口增量减少和人口布局的改善有利于减轻生态环境压力。虽然劳动力比重出现了下降,劳动力资源总量仍比较丰富。

(一)深化改革,坚决破除“人情社会”现象。

一是积极引进国内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在我区设立分支机构,着力培养创新型人才。二是落实高等学院办学自主权,利用教育部与我区的合作,积极与国内外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合作,强化人才引进,加快打造我区高校和学科“双一流”;提高我区高等院校教学、科研水平和知名度,扩大区外学生招生规模,并促进其在区内就业。适应智能化时代需要,推进前期工作,争取大数据学院项目早日开工建设,开设工业及服务软件、大数据分析、信息技术安全等方面的课程,加强普通大学、职业技术学校学生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通识教育,促进智能化与新工科建设相结合。三是发挥市场在人才培养、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建立完善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建立规范有效的人才激励制度。四是着力引进高端人才。发挥优势科研院校作用,加强高层次人才团队和科研设备建设,争取引进和培养一批国家“****”“长江学者计划”等高端人才和院士人才实现零的突破。加大柔性引才力度,重点高等院校、医院、文艺团体、大中型企业提出解决关键问题的高层次人才需求,由自治区政府开展招聘,并落实部分资金等条件,确保“留得住、用得上”。

(三)进一步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

适应人口由乡到城(镇)、由小城市(镇)向大中城市流动、人口集聚水平不断提高的趋势,加快呼包鄂城市群发展,吸引人口向呼包鄂集聚。大力发展高水平实体经济和能够快速集聚人口的高水平医院、大学等,增强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呼和浩特市宜居宜业水平和首府城市地位,尽快形成350万人口以上的大型城市。东部盟市所在地城市要增强产业集聚能力,提升城市综合功能,优化人居环境,引导区域人口就近集聚,有条件的加快建设成为区域中心城市。鼓励城镇人才、资本下乡,发展规模化、机械化、集约化农牧业,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全面放开城镇落户限制政策,吸引农村牧区人口进城落户,保障农牧业转移和流动人口教育、医疗、培训、住房等城镇基本公共服務全覆盖及办事便利。构建覆盖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险制度,尽早全面实现农牧业转移人口和流动人口医疗保险异地报销。

(四)推进人口区域布局调整。

农畜产品主产旗县要推动人口总量适度减少和人口集约布局。开展主体功能区人口承载力测算,科学确定不同主体功能区的人口承载力,实行差别化人口调节政策。按照自愿迁出原则,有重点、有次序地引导承载力低的地区有序疏解人口,向人居环境适宜、资源环境和产业承载力平衡的重点市镇收缩转移。提高沿边农牧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生活质量。

(五)搞好人口服务。

加大对孕产妇优生优育服务,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合理规划和配置妇幼保健、儿童照料、学前和中小学教育等资源。确实保障女性孕期、产期应享受的政策权力,适当延长产假。做好留守家庭儿童、老人照护等工作。对失独困难家庭养老提高补贴照顾水平。以基本养老保险为重点,推进完善养老助老保障制度,加快城乡居民全覆盖,逐步提高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保障标准。健全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支持社会力量发展养老服务业,积极发展老龄产业。

参考文献:

[2]关于印发河南省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年)的通知[ol].http:///.2017.

[3]韩似凤.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医养结合模式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长沙: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硕士论文.2017.

[6]田克敏.对电力行业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j].广东科技,2013,(8).

[7]赵建军.大唐安徽分公司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3,(1).

[8]台州市发改委课题组.台州市人口预测与发展趋势研究——基于padis-int的分析[j].台州学院学报,2017,(8)。

[9]刘燕群,董林,乐明.武汉市中心城区养老现状调查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7,(12).

[10]李瑶.失能老人社区长期照护现状、问题、对策研究.西安:西北大学硕士论文.2018,(12).

形式与政策结课论文

宏观经济政策,并进一步对宏观经济政策问题提出了相关措施。

[关键词]金融经济形势;宏观经济政策。

首先我们应当承认,如果人民币也像周边国家那样大幅度地贬值,出口增长速度可能比现在高一些。但我们必须进一步考虑的问题是,增加出口是为了什么。我们不应为出口而出口,出口的目的之一是要赚钱。我们赚钱的本事如何?所赚的钱与出口的增加成正比吗?我们的商品在国际市场上可能已经是最便宜的了(比如我国出口美国的许多商品,价格不仅大大低于“四小龙”,甚至低于“四小虎”),许多东西已经在地摊上出售,在这种情况下还要通过本币大幅度贬值来增加出口吗?总不能发展到白送吧?所以,对目前的中国外贸来说,提高竞争力不能再靠货币贬值,而要靠品牌,靠提高产品质量,靠增加出口商品的技术附加值。从事外贸工作的人还应该向发达国家搞外贸的同行学习从事国际贸易的本事,而不能一味地要求或寄希望于本币的贬值。

为什么作出这样的判断?第一,出口的增长不完全决定于汇价,还取决于进口国的经济增长和国内需求增长状况。在目前的国家经济形势下,无论我们想出什么高招、采取何种政策,我们的出口也绝不可能达到1997年那么高的增长速度,因为我们主要的贸易伙伴东南亚和日韩的经济深陷泥潭,其他国家经济增长也在放慢,其进口需求都在减少。在这种情况下使人民币贬值,由于并不能因此而增加相关国家的国内购买力进而增加进口需求,对我们扩大出口作用不大。东南亚国家货币贬值那么多(大多超过50%),出口与经济增长未见起色甚至出现负增长就是有力证明:1997年上半年,泰国、马来西亚、印尼和菲律宾等国对日本的出口比上年同期增长4.1%,而货币大幅度贬值后的下半年,相反却下降为负8.7%;到1998年5月,这些国家对日出口下降就更厉害了:与1997年同期相比,泰国下降23.4%,马来西亚下降32.1%,印尼下降32.7%。而我国坚持人民币不贬值,对日出口比那些货币大贬值的国家的情况却好得多,1998年1~7月仅下降了4.3%。特别是在全球受亚洲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下,我国对欧美、拉美和非洲的出口仍保持18%以上的高速增长,更是有力证明。

第二,从我国目前的出口结构看,一般性贬值对促进出口基本上起不到什么作用。据中国人民银行负责人讲,中国的所有出口制成品中,进口的成分的价值含量已超过50%,假使人民币汇率下调10%,它真正能发挥的作用不超过5%,而且就是这个5%,也马上会被外部的压价和内部的涨价所湮没。对外经济贸易部负责人也认为,人民币贬值对缓解亚洲金融危机给我国出口造成的影响的实际作用不大,其理由,一是加工贸易在我国进出口总额中占有很大比重,1997年为54.5%,1998年上半年为54.9%。这种贸易形式是进口原材料加工后再出口,如果人民币贬值,进口原材料价格上涨,对出口价格影响很大,这样两相抵消,将得不到好处。二是目前三资企业的出口占我国出口的比重较高,1997年达到41%,1998年上半年为42%,汇率的稳定可坚定国外长期资本的投资信心,这是保持我国外贸出口稳定增长的重要因素,可以说比通过贬值刺激短期出口更重要。所以还是坚持汇率稳定为好。

所谓其他影响,首先是纯经济方面的其他影响,比如汇率贬值的一个直接后果是增加国家和企业的外债负担,特别是我国是一个在制度上不允许利用市场避免外汇风险的国家。到1997年底,我国的外债余额为1309.6亿美元,如果人民币贬值10%,如上所述,它对促进出口没有什么积极作用,倒使我们每年平添1000多亿元人民币的债务负担。货币贬值还涉及人们对货币的信心的动摇和对投资环境的不良预期,这些也都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其次还包括政治经济影响,即关系到我国的国际责任和国际地位。为了有利于亚洲各国尽快走出困境,为了减少亚洲金融危机对世界的冲击,避免全球经济衰退,我国政府作出了人民币不贬值的承诺,虽然也为此付出了经济利益方面的代价,但在全世界特别是亚洲国家受到普遍欢迎和赞扬。尽管我们不过是第三世界的一个大国,显示的却是负责任的经济大国的风范。这与日本形成了鲜明对照。日本作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不仅政治上至今未为半个多世纪之前疯狂掠夺亚洲各国资源、毫无人性地屠杀亚洲各国人民的侵略战争彻底悔罪(这与德国也形成鲜明对比),而且经济上专门利己,惟利是图,甚至是以邻为壑,对这次亚洲金融危机根本没有采取与其经济实力相称的负责任的态度和任何积极措施。这样的政治经济表现还要建立什么日元区,还要代表亚洲,想从经济大国进一步成为政治大国,这不是缘木求鱼吗?我国要树立自己的形象,必须加速发展自己,从政治大国,发展成为真正的经济大国,而且必须采取负责任的态度(在现在这种情况下坚持人民币不贬值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中国这样做,与日本比较起来,当然对亚洲的和平与发展、对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要有利得多,因为中国的目标是建立一个没有霸权主义的稳定繁荣的亚洲和世界。因此,我们在近期内要继续坚持人民币不贬值的政策。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政府能够用来干预经济,特别是进行总量调控的政策,主要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但现在多数人认为不能抽象地谈哪种政策更有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所适用的经济环境各有侧重,货币政策的紧缩效果比较明显,而财政政策的扩张作用比较直接,绝大多数时候需要二者协调配合,尽管因情况不同而在为主为辅上有所区别。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无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它们都是为着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逆对现行经济风向、相机抉择的反周期或熨平经济周期的政策。基于此,我们能够推导出这样的结论:第一,这两大政策的松紧应因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而随机调整,无论松的还是紧的政策,都不可能是中长期固定的政策;第二,政策松紧在性质上无好坏之分,与经济实际相适应就是正确的,不能认为“紧”的政策就是好的、正常的,“松”似乎不大好,只能是一种特殊情况下的特殊措施。

形式与政策结课论文范文

在商务活动中,为了体现相互尊重,有必要通过一些行为准则来约束人们在商务活动的各个方面,包括仪容礼仪、言行举止、通信、电话沟通等技能。从商务活动的场合来看,可分为办公礼仪、宴会礼仪、迎宾礼仪等。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摘要:礼仪是人际交往中的自律过程,以习惯的方式表达,涉及穿衣,交流,沟通,情商等。各国间交流日益频繁,跨国界,跨民族,跨文化的经济社会交往日益增多,为中西方各种交流提供了机会。商务礼仪作为相互尊重的代码在商业活动中得以体现。其核心作用是为了体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本文重点介绍了礼仪在商业互动中的重要作用,并阐明了礼仪在国际关系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礼仪;国际关系;商务礼仪。

在全球化的推动下,各国之间的商务往来变得更加频繁,交流的内容不断丰富,参与交流的人数也在增加。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必须了解商务礼仪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商业活动中的差异和应用,并具有相当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现代商业活动中,商务礼仪已成为必不可少的交流工具。因此,对于现代企业来说,学习商务礼仪和普及商务礼仪已成为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作为人们社会生活和交往行为的一种规范,“礼”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变得越来越丰富多样。随着国家的出现,基于社会发展和经济生产的上层建筑--礼仪也发展到新阶段。从个人的友谊礼仪到国家统治和外交手段。在当今世界,国际交流更为频繁,了解国际礼仪尤为重要。除了良好的举止外,良好的礼仪还包括对日益多样化的文化和习俗的认识和接纳。许多国家都倡导国际国内礼仪和创意有机融合,建立自己新的礼仪文化体系。国际礼仪在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中得到发展和完善,符合各国的风俗习惯,有助于减少中西文化冲突。

礼仪是人类交流的表现之一。“不学礼,无以立”。荀子也说过:“不学礼仪礼貌难有立身之处,人不守礼就没法生存,做事无礼就不能成功,国家无礼就不能安宁“。礼仪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规范,人们在交流过程中遵守。商务人员在从事商务活动时应遵循的礼仪规范就是商务礼仪,主要体现在平等适度,遵守时间,相互信任,尊重隐私和习惯。商务礼仪最主要的作用是反映人和人之间的彼此尊重。简而言之,商务礼仪即对人们在商务活动中的穿着和讲话的一般要求。

(一)提前做好准备工作。

商务礼仪是在商务场合对一般礼仪进行使用。比起一般的礼仪,商务礼仪更具约束力和规范性。商务交往中的涉外礼仪又多了交际规则与国际惯例,因此交际者要注意内外有别、外外有别,提前做好准备。首先必须明确拜访目的,向受访者进行说明。其次,根据拜访目的准备好相关资料。最后,拜访者自身要进行相关准备,如提前准备交谈的主要内容。

(二)着装要规范,举止要得体。

穿着应符合礼仪,突出自身特点,表现出良好的精神面貌;一般来说,服装可以直接反映一个人的修养、气质和情感,因此选择反映职业特征的服装。其次,着装要庄重,规范,注重细节,互相尊重和认真对待。另外,举止要得体。站立,坐着和走路必须符合规则,态度自然,充满精神,因为任何粗鲁或不守规矩的言行都将被视为不够体面。

(三)要守约遵时。

商务拜访时,绝对不可以迟到,一般提前五分钟出现在约好的地点较合适。如因某种意外导致不能按时到达,应立即致电对方说明原因,态度诚恳地请对方原谅,告诉对方晚点到达的时间,并征询对方是否仍有时间会面。要避免无故失约、超时。对他人的承诺不能忘记,必须讲信誉,最好按时。

(四)要讲究谈话技巧。

商业谈话者的语言应该是灵活的。谈判者必须热情真诚,彬彬有礼,这是保持双方良好关系的纽带。文明和礼貌的语言应该始终在嘴边,语气应该柔和温和,语言应该是委婉的,伴随着衷心的微笑。它体现了真正的热情,缩短了双方的心理距离,使对方感到温暖和鼓舞,促进谈判的成功。在谈判期间表达的方式需因人而异,具体变通。尊重彼此的习俗和礼仪,以缩小互动过程中发生的文化差距,减少彼此之间的冲突。作为一个商务人士,如果你善于运用技能,强调关键点,并进行直接和实际的对话,以帮助彼此了解产品,无疑将达成双方之间的合作。

(五)要注意谈话时间。

妥善安排谈判的内容和步骤,以便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有效的方式进行谈判。洽谈者要据实际情况判断,洽谈是否需要继续进行。在访问结束时,如果谈话时间太长,当你离开时,你必须向另一方表明歉意。如果对方送你到门口,你需要主动向另一方挥手,告诉对方留步,走几步然后再回头说再见。

(一)加深理解,增进友谊。

在商务谈判中,彼此可能并不了解,而个人形象往往代表企业形象。在商业活动中,一方通常通过另一方的着装,交谈行为来判断另一方,并判断其所代表公司的可信度,从而影响与他们的交互程度。因此,在商务活动中,谈判人员适当的礼仪,渊博的知识,都会给对方留下深刻印象,以减少谈判阻力,促进交易成功。还要正确考虑谈判过程中出现的冲突,找到双方都可以接受的解决方案。即使交易不成功,只要待人诚恳,礼遇周到,双方也会建立友谊,以便在未来找到合作机会。商务谈判是在人与人之间进行的,此过程也是人际交往的过程。因此,人际关系往往在谈判中起微妙作用。真诚地相互尊重和理解,谈判就可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高度重视礼仪应贯穿谈判过程的始终。

(二)提高业务效率,营造良好的企业形象。

在商务沟通活动中,商务人士可以通过适当的礼仪有意识地引导交际对象,使他们的行为符合对方的期望,缩短人际吸引时间,提高沟通效率。商业社区竞争激烈,追求高效率,适当的商务礼仪对提高商业效率有显著影响。另外,商务人士应时刻关注礼仪,这是个人和组织素质的体现,也是建立并巩固良好形象的需要。每个商务人士的言辞举止,礼貌礼仪等都决定了企业形象的塑造。

(三)减少文化差异造成的概念冲突,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

在商业活动中,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价值取向;在商业文化中,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习俗和仪式传统。了解彼此的文化在商业交流活动中的作用尤为重要。世界各国的商务礼仪文化是国家的,更是国际的。中国和西方国家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导致了中西方商务访问的巨大差异。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中国国际商业活动日益频繁。对于那些从事国际商务交流的人,要了解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减少或消除因文化差异造成的误解,摩擦和冲突,有效开展国际商务活动,改善沟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中西文化中不同的價值观,时间观念,语言习惯和非语言习惯要求商务人员更多地关注商业交流中这些方面的差异。避免触犯对方的禁忌,从而形成良好的沟通环境,以便更好地建立友谊,相互沟通。达成共识以帮助成功建立商业合作。

简而言之,礼仪作为一种道德范畴,在商业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市场经济中,道德约束比法律约束更为直接。在商业活动中,商业语言,服装,礼品,习俗,宴会等被广泛使用,商务礼仪贯穿整个业务流程。了解和熟悉商务礼仪,有助于我们开展中外交流,经贸合作,友好交往,对国际市场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今天,随着国际社会的迅速发展,商业活动正变得越来越国际化,商务礼仪不再局限于中国。我们要了解国内的商务谈判礼仪,更要了解国际礼仪,了解不同国家的习俗和习惯。

参考文献:

[1]郭华.浅谈商务礼仪在商务活动中的作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26):213.

[4]翟子玉.国际商务礼仪要点[j].理财,2009(04):84.

[5]孙金玲.论现代商务洽谈礼仪[j].商场现代化,2006(25):53.

[7]张东铭.拜访礼仪[j].光彩,2014(12):66.

[摘要]富国强兵的思想古已有之,本文从我国的传统文化出发,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者的论断为依据,探索了富国强军战略的文化根源、理论基础,为全面理解富国强军战略提供了理论支撑。

[关键词]富国强军战略马克思主义。

富国强兵,是中国春秋初期管仲关于国家富裕,武装力量强盛的思想和政策。主要思想:一是富民是富国强兵的前提;二是富国是强兵的基础;三是富国强兵要以农业为本,强兵要重视军事手工业。这三点论述了富国和强兵的关系,以及在当时以农业为主的奴隶制社会,以农业为本,重视军事手工业如兵器的制造和发明等强兵的思想。以后的各封建王朝的变法也是以此为基本思想的,自此,富国强兵思想在历代封建王朝根深蒂固,成为王侯将相的治国法宝。

1.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关于经济与战争的论断是富国强军战略的理论萌芽。

马克思、恩格斯依据“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这一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提出暴力的胜利以武器生产为基础,而武器生产又以整个生产为基础,暴力比其他一切都更加依赖于现有的生产条件。它阐明了战争胜负以经济条件为基础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还进一步指出:战争胜负“取决于物质的即经济的条件:取决于人与武器两种材料,也就是取决于居民的质与量和取决于技术”。列宁也明确提出:“战争是对每个民族全部经济力量和组织力量的考验”的著名论断。这些论断为萌发富国强军战略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毛泽东1933年8月12日在《必须注意经济工作》中指出:“只有开展经济战线方面的工作,发展红色区域的经济,才能使革命战争得到相当的物质基础,才能顺利地开展我们军事上的进攻,给敌人的“围剿”以有力的打击…”。1956年4月25日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国防不可不有”说明了国防建设的重要性。又说:“可靠的办法就是把军政费用降到一个适当的比例,增加经济建设费用。只有经济建设发展得更快了,国防建设才能够有更大的进步。”“我们一定要加强国防,因此,一定要首先加强经济建设。”说明了国防建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基础,只有经济建设搞上去了,物质基础扎实了,国防建设才有根基,才有发展潜力。

2.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理论是富国强军战略的重要理论基石。

邓小平在《在中央军委全体会议上的讲话》,《精简军队,提高战斗力》,《建设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军队要服从整个国家建设大局》,《军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中做了相关的论述。

邓小平从中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认为解决中国面临的国防和军队的现代化问题,关键是把经济发展起来。在国家一时还拿不出更多的钱来用于国防建设的情况下,军队要忍耐几年,保证国家首先集中力量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国家经济力量强了,就可以拿出比较多的钱来更新装备。军队要服从整个国家建设大局,要紧密结合这个大局,在这个大局下面行动,积极参加和支持国家经济建设。同时,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涉及国家大局问题。四个现代化,其中就有一个是国防现代化。中国如果不搞国防现代化,连自卫的力量是都没有,日子就不好过,要受人家欺负。军队建设也不能等,必须在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大局的前提下谋求尽可能快的发展。

3.江泽民国防与经济建设思想推进了富国强军战略的提出。

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走出一条投入较少、效益较高的军队现代化建设的路子》,《二十年来军队建设的历史经验》,《同仇敌忾,团结御侮》,《十年来军委工作的回顾和总结》,十六大报告中做了相关的论述。

江泽民从我国军费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较较低的基本情况和我国具体国情出发提出国防建设要在经济建设的基础上发展;要走出一条“投入少,效益高”的路子,要在适应新军事变革的发展的同时实现跨越式发展;要将科技信息革命与我国国防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实现国防现代化的伟大构想;认识到国家富强必须的有强大的国防力量做后盾,这样才能保护经济建设取得的巨大成果。

2007年10月15日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国防和军队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必须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统筹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军队人才培养体系和军队保障体系,坚持勤俭建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各级党委组织、政府和人民群众要一如既往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军队要继续为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

富国强军战略是对马克思主义军事与经济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富国强军战略认为:国防和军队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站有重要地位,直接关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兴衰成败,必须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的高度,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要把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作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抓紧抓实,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努力建设一支同我国地位相称、同我国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军事力量,进一步形成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它要求:要从国家发展总体战略出发,考虑和设计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发展战略,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深深融入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之中,使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进程相一致。它提出:要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的路子,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军队人才培养体系和军队保障体系,为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提供丰厚的资源和持续发展的后劲。

[1]毛泽东选集第一、二卷.人民出版社,1966.

[2]江泽民文选.人民出版社,2006.

[3]新世纪新阶段国防与军队建设.人民出版社,2008.

[4]胡锦涛.十七大报告.人民出版社,2007.

[5]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07.

地球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从诞生之日起,已历46亿年。

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是第三颗,位于水星和金星之后;在八大行星中大小排行是第五。在英语里,地球是唯一一个不是从希腊及罗马神话中得到的名字。

英语的地球earth一词来自于古英语及日耳曼语。这里当然有许多其他语言的命名。

在罗马神话中,地球女神叫tellus——肥沃的土地(希腊语:gaia,大地母亲)。由化学组成成分及地震震测特性来看,地球本体可以分成一些层圈,以下就标示出它们的名称与范围(深度,单位为公里):0~40地壳40~2890地幔2890~5150外地核5150~6378内地核固态的地壳厚度变化颇大,海洋地区的地壳较薄,平均约7公里厚;而大陆地壳就厚得多,平均约40公里厚;地幔也是固态,不过在它上部有一层极小部分熔融的区域,称为软流圈,其上的地幔最顶部及整个地壳则称为岩石圈;至于外地核是液态而内地核是固态。

这些不同的层圈都是以不连续面为界,最有名的就是在地壳与地函之间的莫氏不连续面(mohorovicicdiscontinuity)。地幔占有地球的主要质量,地核反而位居其次,至于我们生存的空间则只是整个地球极小的一部分而已(质量,单位为10的24次方千克:大气层=0.0000051,海洋=0.0014,地壳=0.026,地幔=4.043,外地核=1.835,内地核=0.09675,)地核的主要成分是铁(或铁镍质),不过也可能有一些较轻的物质存在,地心的温度约有7,500k,比太阳表面温度还高;下部地幔的主要成分可能是矽、镁、氧,再加上一些铁、钙及铝;上部地幔主要成分则是橄榄石及辉石(铁镁矽酸盐岩石),也有钙和铝。

以上这些了解都是来自于地震震测资料,虽然上部地幔的物质有时会因著火山喷出熔岩而被带到地表来,但是我们仍无法到达固体地球的主要部分,目前的海底钻探行动连地壳都尚未挖穿。地壳的成分则主要是石英(二氧化硅)及硅酸盐类如长石。

整体估算,地球化学组成的重量百分比为:铁34.6%,氧29.5%,硅15.2%,镁12.7%,镍2.4%,硫1.9%,0.05%钛。地球是平均密度最大的主要星体。

其它类地行星也都具有和地球类似的结构与组成,但其中也有一些差异:月球核所占比例最小;水星核的比例最大;而火星及月球的函相对较厚;月球和水星没有化学组成明显不同的函与壳之分;地球可能是唯一可再分成内外核的。不过请留意,我们对行星内部的认识主要是来自于理论推导,就算是对地球的也是如此。

有别于其它类地行星,地球的最外层(包含地壳及上部地幔的顶端)被切分为数块,「飘浮」于其下的炽热地幔之上,这就是著名的板块构造运动学说。这个学说主要描述两种运动:拉张与隐没,前者发生在二个板块互相远离,其下的岩浆涌出而生成新地壳之处;后者则发生在二个板块互相碰撞,其中一方潜入另一方之下,终至消灭于地函中之处。

此外,也有一些板块边界是横向错开式的相对运动或两个大陆板块硬碰硬地撞在一起。地球的大部分表面很年轻,只有5亿年左右,以天文的角度来看确实很短。

但也有很少的地方露出了当年地球地壳形成时的基底——花岗岩,如中国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就有裸露,由于形成花岗岩时的冷却时间长,所以花岗岩内的结晶体都非常发育,边长在1-2厘米,故把其命名为绥中花岗岩。由于侵蚀作用及构造地质运动不断地破坏又重建大部分的地表,因而地表早期的地质记录不容易找到,例如撞击坑,所以早期地球历史大部分都已不见踪迹。

地球约有45至46亿年老,然而目前已知最老的岩石只有大约40亿年前(地球有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是一个由熔化的岩浆形成的火球),而且老于30亿年的岩石非常罕见。最老的生物化石不早于39亿年前,有关生命起源的关键时期则亳无记录。

地球表面积71%为水所覆盖,地球是太阳系唯一在表面可以拥有液态水的行星(土卫六的表面有液态乙烷或甲烷,而藏于木卫二的表面之下则可能有液态水,不过地球表面有液态水仍是独一无二的)。液态水是我们已知的生命型式所不可或缺的要素;而缘于水具有的大比热性质,海洋的热容积成为保持地球温度恒定的一大功臣;液态水还是陆地上侵蚀与风化作用的主要营力,这是太阳系中唯一有此作用的地方(也许火星早期也曾有过这些作用,但现在已无)。

地球大气组成中,77%是氮气而21%是氧气,再来就是微量的氩、二氧化碳及水气。地球初形成时的大气很可能大部分都是二氧化碳,不过它们大多已被碳酸盐类岩石给结合,其余的则是溶入海洋及被绿色植物耗尽;如今板块构造运动及生物作用是大气中二氧化碳消长的持续主控者。

大气中存在的水气及微量二氧化碳所造成的温室效应是维持地表温度极重要的作用,温室效应使地表温度提高了大约35℃,否则地表的平均温度将是酷寒的-21℃!若没有水气及二氧化碳,海水会冻结,而我们已知的生命型式将无从开展。此外,水气更是地球水循环及天气变化中不可或缺的要角。

自由氧的存在也是地球化学组成的一大特征,因为氧是活性很强的气体,照理说应该很容易就和大气中其它元素相化合,地球上的氧气完全是由生物作用产生及维。

今天下午开始上军事理论课。说实在的,我一直是个军事迷。我热爱那一身神圣的绿军装。每当看到军人英姿颯爽的从身边走过时,我总用一种崇敬的眼光望去,而且总要回头看好几次,直到那身影的消逝。我喜欢军营的生活,虽然没有亲身经歷过,但军训生活却成了我难忘的回忆。

我知道军中的生活要比军训苦,而且要哭得多。但我不怕,再多的困难我都会迎面而上,因為这是我的风格。所以我非常期待这堂课的到来,期待著这堂课所带来的收穫:精神上的薰陶,把爱国主义精神时时刻刻记在心里。也希望能更多的了解军事理论。因為纸有一颗炽热的心是远远不够的,纸有理论,知识武装头脑,在头脑中对军事有一定的了解,才能够在实际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才能把这种赤子之心所隐藏的光芒全部释放出来。

因為以前也曾想学习军事知识,却不知从何开始,而且也没有连贯性,系统化。这样子的学习效果并不是很明显。所以我一直期待著这堂课能给我最基础,最基本的军事理论。然后有个整体概念,整体把握,把所学知识组成一张有序之网。现在想想如果这堂课是一名中年军官授课,上课时理著平头,穿著军装,那上起课来一定更有说服力,也更有吸引力。对於女生来说就像看到了帅哥一样,两眼直盯著他看;对於男生来讲也许能动员他们毕业后从戎。当然,想归想,现实却不是如此。教师也是一名中年教师,穿着蓝色t血,身高约为1.73m,发型是传统的长发。看到他的第一眼,有点大失所望。因为整体来看,觉得他有点拽!

不过我还是以一颗平常心来听他的课。讲着,讲着,突然发现他变可爱了!!因为发现他跟我有许多共同之处。

第三:课间休息时,他放了首歌。一听,属于那种爱情悲伤歌曲,跟我的品位完全相同。只不过他放的是比较舒缓的歌曲,而我喜欢的类型确是激昂型的。

初步了解他之后,更坚定了认真听他讲课的决心。听了他的课后,强烈地激活了我那颗隐藏于内心想当兵,爱兵的心。内心的激动之情久久不能平静。然而却多了些惆怅之情。因为某些原因,这辈子是不可能当兵了。虽然有过毕业后当兵的想法,但是现实中某些残酷的现实,让我无奈地抛下了这个想法。

不管怎么样,我依旧热爱军人,支持军人,永远以他们为榜样。在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永远为身边的人服务!

地球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从诞生之日起,已历46亿年。

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是第三颗,位于水星和金星之后;在八大行星中大小排行是第五。在英语里,地球是唯一一个不是从希腊及罗马神话中得到的名字。

英语的地球earth一词来自于古英语及日耳曼语。这里当然有许多其他语言的命名。

在罗马神话中,地球女神叫tellus——肥沃的土地(希腊语:gaia,大地母亲)。由化学组成成分及地震震测特性来看,地球本体可以分成一些层圈,以下就标示出它们的名称与范围(深度,单位为公里):0~40地壳40~2890地幔2890~5150外地核5150~6378内地核固态的地壳厚度变化颇大,海洋地区的地壳较薄,平均约7公里厚;而大陆地壳就厚得多,平均约40公里厚;地幔也是固态,不过在它上部有一层极小部分熔融的区域,称为软流圈,其上的地幔最顶部及整个地壳则称为岩石圈;至于外地核是液态而内地核是固态。

这些不同的层圈都是以不连续面为界,最有名的就是在地壳与地函之间的莫氏不连续面(mohorovicicdiscontinuity)。地幔占有地球的主要质量,地核反而位居其次,至于我们生存的空间则只是整个地球极小的一部分而已(质量,单位为10的24次方千克:大气层=0.0000051,海洋=0.0014,地壳=0.026,地幔=4.043,外地核=1.835,内地核=0.09675,)地核的主要成分是铁(或铁镍质),不过也可能有一些较轻的物质存在,地心的温度约有7,500k,比太阳表面温度还高;下部地幔的主要成分可能是矽、镁、氧,再加上一些铁、钙及铝;上部地幔主要成分则是橄榄石及辉石(铁镁矽酸盐岩石),也有钙和铝。

以上这些了解都是来自于地震震测资料,虽然上部地幔的物质有时会因著火山喷出熔岩而被带到地表来,但是我们仍无法到达固体地球的主要部分,目前的海底钻探行动连地壳都尚未挖穿。地壳的成分则主要是石英(二氧化硅)及硅酸盐类如长石。

整体估算,地球化学组成的重量百分比为:铁34.6%,氧29.5%,硅15.2%,镁12.7%,镍2.4%,硫1.9%,0.05%钛。地球是平均密度最大的主要星体。

其它类地行星也都具有和地球类似的结构与组成,但其中也有一些差异:月球核所占比例最小;水星核的比例最大;而火星及月球的函相对较厚;月球和水星没有化学组成明显不同的函与壳之分;地球可能是唯一可再分成内外核的。不过请留意,我们对行星内部的认识主要是来自于理论推导,就算是对地球的也是如此。

有别于其它类地行星,地球的最外层(包含地壳及上部地幔的顶端)被切分为数块,「飘浮」于其下的炽热地幔之上,这就是著名的板块构造运动学说。这个学说主要描述两种运动:拉张与隐没,前者发生在二个板块互相远离,其下的岩浆涌出而生成新地壳之处;后者则发生在二个板块互相碰撞,其中一方潜入另一方之下,终至消灭于地函中之处。

此外,也有一些板块边界是横向错开式的相对运动或两个大陆板块硬碰硬地撞在一起。地球的大部分表面很年轻,只有5亿年左右,以天文的角度来看确实很短。

但也有很少的地方露出了当年地球地壳形成时的基底——花岗岩,如中国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就有裸露,由于形成花岗岩时的冷却时间长,所以花岗岩内的结晶体都非常发育,边长在1-2厘米,故把其命名为绥中花岗岩。由于侵蚀作用及构造地质运动不断地破坏又重建大部分的地表,因而地表早期的地质记录不容易找到,例如撞击坑,所以早期地球历史大部分都已不见踪迹。

地球约有45至46亿年老,然而目前已知最老的岩石只有大约40亿年前(地球有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是一个由熔化的岩浆形成的火球),而且老于30亿年的岩石非常罕见。最老的生物化石不早于39亿年前,有关生命起源的关键时期则亳无记录。

地球表面积71%为水所覆盖,地球是太阳系唯一在表面可以拥有液态水的行星(土卫六的表面有液态乙烷或甲烷,而藏于木卫二的表面之下则可能有液态水,不过地球表面有液态水仍是独一无二的)。液态水是我们已知的生命型式所不可或缺的要素;而缘于水具有的大比热性质,海洋的热容积成为保持地球温度恒定的一大功臣;液态水还是陆地上侵蚀与风化作用的主要营力,这是太阳系中唯一有此作用的地方(也许火星早期也曾有过这些作用,但现在已无)。

地球大气组成中,77%是氮气而21%是氧气,再来就是微量的氩、二氧化碳及水气。地球初形成时的大气很可能大部分都是二氧化碳,不过它们大多已被碳酸盐类岩石给结合,其余的则是溶入海洋及被绿色植物耗尽;如今板块构造运动及生物作用是大气中二氧化碳消长的持续主控者。

大气中存在的水气及微量二氧化碳所造成的温室效应是维持地表温度极重要的作用,温室效应使地表温度提高了大约35℃,否则地表的平均温度将是酷寒的-21℃!若没有水气及二氧化碳,海水会冻结,而我们已知的生命型式将无从开展。此外,水气更是地球水循环及天气变化中不可或缺的要角。

自由氧的存在也是地球化学组成的一大特征,因为氧是活性很强的气体,照理说应该很容易就和大气中其它元素相化合,地球上的氧气完全是由生物作用产生及维。

形式与政策论文

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从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战略高度深刻阐述了事关党和国家全局的若干重大问题,深刻回答了党和国家未来发展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对于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满怀信心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深入学习领会讲话精神,把思想和行动更好地统一到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为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创造良好环境,是当前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

旗帜引领前进方向,旗帜凝聚奋斗力量。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开宗明义地强调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重要性。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首先要深入领会其中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论述,也就是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重要论述。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也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并号召全党全国人民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毫不动摇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毫不动摇地推进改革开放。“三个毫不动摇”充分体现了党中央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奋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坚强决心,代表了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意志。这是在我国发展关键期、改革攻坚期,党中央发出的统一思想宣言书、科学发展动员令。

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毫不动摇地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面对国际风云变幻和国内改革发展稳定的繁重任务,我们之所以能够抓住重大机遇、沉着应对挑战、成功化危为机、成就“黄金十年”,最重要的就是在实践基础上勇于理论创新,形成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面向未来,机遇前所未有,风险和挑战也前所未有。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更坚定的决心、更有力的举措、更完善的制度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治国理政的各个环节,我们就能把科学理论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力量,在未来5年为到2020年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进而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实践探索开辟出的一条正确道路,是植根国情、顺应潮流、符合民意的强国之路、富民之路。奋进在这条道路上,短短三十多年间,我国实现了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的发展奇迹。党的十六大以来,面对各种严重自然灾害和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等严峻挑战,面对世界经济发展格局的深刻变化,党中央准确把握形势,科学制定政策,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渡过了重重难关,使我国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民生保障取得新成就。面向“十二五”规划目标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毫不动摇地沿着这条正确道路奋勇前进,是辉煌成就的深刻启示,是面向未来的必然选择。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脚踏实地、坚定笃行,我们必将不断拓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更加恢弘壮阔的美好前景。

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激发了全国人民永不僵化的改革精神,激活了全国人民永不停滞的创新实践,实现了经济社会的长足进步,收获了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丰硕成果。今天,当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中国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我们更加深刻感悟到改革开放对于中国和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决定性意义。毫不动摇推进改革开放,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我们就有能力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新的更高境界。

思想解放永无止境,改革探索未有穷期。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毫不动摇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毫不动摇地推进改革开放,我们就能始终牢牢把握前进方向,不断获得强大动力。让我们以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7·23”重要讲话精神为契机,统一思想,振奋精神,踏实工作,再创佳绩,用深化改革的新成果、科学发展的新成就为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营造良好环境,为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出更大贡献。

而在我看来,胡锦涛总书记的723讲话还具有一下精神:

第一,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即将召开的党的十八大将是新世纪我们党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一次大会,具有重大历史意义。总书记发表的重要讲话科学分析了当前我国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阐述了事关党和国家全局的若干重大问题,深刻回答了党和国家未来发展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是为十八大胜利召开统一全党思想的政治纲领,是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的精神动员。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胡总书记‘7.23’重要讲话精神,是当前全党思想理论建设的一件大事。

第二,是迎接党的十八大的亮丽序幕。总书记发表的重要讲话,拉开了人们期盼已久的迎接党的十八大的亮丽序幕。讲话的内容十分丰富而精彩,归结到一点,就是要从理论和实践、历史和现实、国内和国际结合的高度,对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工作进行总结,并对党和国家事业的未来发展图景进行规划。这既是党的十八大的基调,也向全党同志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我们应当认真学习领会,自觉贯彻落实。

第三,胡锦涛讲话的四个方面值得特别关注。这个讲话体系宏富、博大精深,观点鲜明、思想深邃,讲话全面回顾了党的十六大以来十年的光辉历程,高度肯定了我们的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对于把握、领会即将在下半年召开的党的十八大所肩负的使命和面临的新任务,具有重大的指导和启迪作用。

第四,讲话吹响新征程的号角。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体现了求真务实、锐意创新、开拓奋进的精神,为党的十八大报告定下了基调,吹响新征程的前进号角,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五,全面省视当今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讲话深刻揭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历史时期的国内外发展大势,系统回答了党和国家未来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启发性。

第六,继往开来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十八大”即将召开之际,胡锦涛同志发表的这篇讲话,是我党继往开来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深刻领会胡锦涛同志这篇重要讲话的精神实质,对于统一全党同志的思想,明确未来的前进方向和发展目标,意义非常重大。

第七: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是立足当前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总书记用了‘前所未有’这样的词汇来描述中国的机遇,也描述了中国的挑战,特别强调指出了仍处于大有作为战略机遇期的中国发展大趋势。

第八,坚持“三个不动摇”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明方向。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科学分析了当前我国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提出‘三个毫不动摇’,这‘三个毫不动摇’,掷地有声、铿锵坚定,充分表明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更加深化,信心更加坚定,实践更加自觉,这对于全党统一思想认识,动员和带领全国人民满怀信心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