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课论文(优秀15篇)

时间:2023-12-09 11:31:31 作者:琉璃

优秀学生是班级中的楷模,他们的学习成绩和行为举止都是其他同学们学习的榜样。小编为大家分享了一些优秀学生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心得,希望对大家有所启示。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正在随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强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人们的观念意识、情感态度复杂嬗变。作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在大学院校生活和学习的大学生,十分敏感。况且,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还有他们自己许多特殊的问题,如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等。如何使他们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种种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增进心身健康,以积极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我们迫切需要关注的问题。

首先,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呢?心理健康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而衡量一个人的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但是当代社会大学生或多或少存在着这一方面的不足,具体表现为意志薄弱,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适应能力和自立能力,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缺乏自信心,依赖性强等。

其次,要说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那就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式,心理素质是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内在特点,包括个人的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状况,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实现自我调节的关键。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驱动学生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心理健康教育与受教育者的人格发展密切相关,并直接影响个体人格的发展水平,使其能把握自我,对自身的行为进行认识评价,从而达到心理优化、健全人格的目的。

那么,如何对大学生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教育呢?我觉得要做到以下几点,1,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作用。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开展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调查,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与预防。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措施与方案。3、把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在各科教学之中,通过各科教学进行心素质教育既是学校心理教育实施的途径,也是各科教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4、开设心理教育必修课,增强自我教育能力。掌握心理素质相应知识,系统学习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学生了解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总体来说,我是一个性格比较外向的人。平时热衷于参加各种活动,喜欢结识各种朋友,所以给人的感觉一般是大大咧咧、没心没肺的样子。可是,每个人都有着不为人所知的一面。也许是因为表现出来的坚强给我披上了勇敢的外衣,但实际上越是这种看似坚强的人越脆弱,因为坚强的外衣下掩盖的是不为人知的不堪一击。所以有时候会怀疑自己的这种伪装的坚强是否有意义,可总是在下定决心改变自己时发现自己根本做不到,因为自我不能接受自己是个弱者的事实。

也许是自我心理因素所致,有时候会觉得因为我的这种外在的坚强会让大家认为我什么都可以做,任何刺激、打击都能扛得住,认为我是一个不需要顾及、不需要保护的人。从小到大,在学校跟在家里的我扮演着迥然不同的角色。在家里我是个处处被保护的小孩子,不管是来自于爸妈还是姐姐,我一直都是什么都不会做的人,所以他们认为我很弱;可是在学校,我却一直扮演着强者的角色,不管是作为一个班干部还是一个普通的学生,同学们总是会认为我是一个足够坚强到扛得住一切的人,我的一切付出轻易不会有什么回报。可是时间长了,我的身心俱疲,我不再再想要让自己成为强者,很少人能明白我是多么的需要被理解、被保护,我想要大声的向全世界呐喊出我心里的委屈,可事实确实总是把这些委屈偷偷藏在心里,表现出来的依然是没心没肺的坚强与乐观,也许这才是真我吧。

我不是一个弱者,但我也清楚的认识到自己不是一个强者。在所有人看到的乐观、坚强背后也盈满了心酸、委屈与泪水,只不过这些都是属于没有星星的夜晚。一个粗糙的人不懂得如何将心事付瑶琴,所以只能让委屈随着泪水在黑暗中倾泄,第二天大家看到的依然是最灿烂的我。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一种压抑的不正确的做法,可我深深的明白一点:不要因为自己不爽就连带别人遭殃,我们改变不了环境到是可以改变心情,改变不了事实但却可以寻找另一种心态对待。总之,不要转嫁自己的情绪,这一点我确信是正确的。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摘要:文章通过综合有关调查研究结果与扫描大学生的实际表现,宏观透视了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状况,分析了心理问题的表现并探讨了加强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取向,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严峻性与加强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迫切性。

大学生是我国青年队伍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从总体上看,大多数学生的心理是健康的。但是,由于主客观原因的影响,在大学生群体中有相当一部分人也存在着严重的心理障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疾病已成为大学生休学、退学、死亡的主要原因。据北京16所大学的调查结果表明,近年来,因心理疾病休学、退学的人数分别占因病休学人数的37.9%,因心理疾病退学的人数占病退学总人数的64.4%,并且因心理疾病休学、退学人数的比例有逐年上升的趋势。福建师范大学以846名大学生为被试进行心理健康测查,心理问题的检出率为19.26%,其中,学业一般的学生有心理问题者占26.21%,学业优良的学生有心理问题者占10.99%。研究表明,大学生这个群体总体上约有20~30%左右的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存在较严重心理障碍的大学生占总体的10%左右。从年级层次看,一般来说,大学二、三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最差,一年级学生次之,四、五年级有心理问题者最少;从性别差异看,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比男大学生严重;从专业特点看,似乎是所学专业的学习和竞争压力越大,发生心理障碍的人数越多。

从各个高校学生的实际表现看,当代大学生的心理承受力较弱,心理素质较差,反映出的心理问题较多。由于心理卫生知识的缺乏和对心理咨询的不正确认识,其中仅有极少部分的大学生接受了心理咨询方面的专业性帮助。笔者的研究发现,在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中仅有1/3的人能意识到自己有问题,有1/4的人能主动求助于心理咨询,其中一些学生往往是由于自身的心理问题达到了一定程度,才被迫求助心理咨询的。这种状况严重地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影响了他们正常的学习与生活。

1.环境应激引发的心理不适应。

适应是人的本质特征之一,是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机制。大学生出现的许多心理问题都是由于对环境变化的不适应引起的。这种不适应带来的心理问题突出地表现在新生身上。第一,对学校环境的不适应。学校环境对新生有重要的影响。大学新生远离家乡,过上了独立的集体生活。由于独立意识与独立生活能力较差,给大学新生带来了不同程度的环境应激。这些应激一旦超过限度,便容易出现失眠、食欲不振、注意分散、环境适应困难,以及烦躁、焦虑、头痛,甚至出现神经衰弱等症状。第二,心理角色的不适应。许多大学生在考入大学之前是学校中的学习“尖子”,有强烈的优越感。进入大学后,人才荟萃,其优势地位发生了变化,他们可能不再是校园中的“宠儿”或超群的佼佼者,角色的突变使他们的理想大厦开始倾斜。他们会重新审视自身的价值,自信心下降,情绪一落千丈,从此消沉、苦闷、一蹶不振,甚至产生强烈的嫉妒心理和攻击行为。第三,学习方法不适应。中学应试中的“连年征战”所形成的一套学习模式和方法,使刚入大学的新生对于新的学科、新的内容、新的教学和学习模式不适应,他们仍沿用已不适应的思维定势与学习模式,结果造成了学习成绩及效率的不理想但又忽视学习方法的探讨,使之在学习问题上疲于被动应付,心理上承受较大的压力,出现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反应和学习疲劳现象。第四,生活习惯的不适应。大学新生在入学前对大学环境和生活的向往与憧憬及自我设计的理想与现实单调的“三点一线”式的生活差异,南、北方学生的倒位就学,饮食、语言、生活方式的差别等造成了学生对生活习惯的不适应。对这些环境的应激会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导致各种心理问题。

2.学习负担过重引起的紧张焦虑。

大学生学习的课程多,涉及范围广,内容难度大、要求高,与中学相比,学习环境与方法差别大,学习负担和心理负担重,时间紧迫感强。据北京海淀区16所大学的调查表明,每天学习时间在9~11小时的学生占30%。这种“高、强、长”的学习压力使大部分学生深感睡眠不足,从而造成学习兴趣下降、学习效率降低。紧张焦虑的累积导致学习疲劳和神经官能症等症状。

3.人际关系复杂诱发的心理困惑。

大学阶段,大学生以相对独立的个体步入了准社会群体的交际圈,积极尝试进行人际交往,并试图发展交往能力,为将来步入社会做准备。大学阶段面临着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异性关系等较复杂、多维的人际关系,由于大学生社会知识的缺乏和阅历的浅薄及人格的缺陷,又往往缺乏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的技巧,致使部分学生在人际关系上遭受挫折,或表现为自我否定而陷入苦闷与焦虑,或企图对抗而陷入困境,由此产生心理问题。

4.人格缺陷引起的心理违常。

部分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人格缺陷。例如:猜疑、嫉妒、偏激、冷漠孤僻、喜怒无常等。这些个性的缺陷严重地影响大学生的学习、人际交往及自身的发展与完善,由此产生心理问题。当他们意识到自身不良的个性品质时,在无力改变的情况下,表现出消极的防御反应及自我否定倾向,引发更严重的心理疾病。

以上分析表明,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形势严峻,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当代学校教育的一项战略性任务。

三、

面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笔者认为,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取向有以下几个方面:。

1.树立“完满康强”观和全面发展教育的新观念,提高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随着社会的发展,健康概念的内涵发生了变化。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界定,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而是一种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道德品质都趋于完满的状态。健康概念的发展使现代人追求一种人生最积极、更高层次的适应和更完善的自我实现,从而形成了健康的“完满康强”观。“完满康强”观是全人类的理想,是每个大学生的追求,也是当代学校教育的工作方向。随着健康观的改变,全面发展教育的内涵也在发展,全面发展教育不仅包括德、智、体、美、劳等教育,还包括心理教育,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教育愈来愈显示出它的重要地位。它不仅是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因而,高校应把大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当作一项重要工作开展。

2.培训教育工作者和管理人员,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建设。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培训教育工作者与管理者,使他们具有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形成一支强有力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一方面使他们自觉地维护和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另一方面使他们有意识地培养自身良好的心理素质,通过自身健康的人格去影响和教育学生。现代心理卫生学认为,教育者的人格和心理健康状况,比起他们的专业学科知识和教育方法更能影响学生的发展。

3.普及心理卫生知识,充分发挥大学生自我心理的调适作用。许多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是由于缺乏心理卫生方面的知识而导致的。他们迫切需要了解自身发展中的心理问题,需要心理卫生方面知识的指导与帮助。鉴于此,高校应充分利用校园中的墙报、黑板报、校刊、书籍、广播、校园网络等宣传渠道或开展“心理卫生活动月”等活动,向大学生普及心理卫生与健康方面的知识,使他们能正确地认识自身发展中的一些心理现象,唤起大学生对心理素质优化的自觉要求,掌握心理调控的基本技能,能对自身的心理问题进行“自助”,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与发展自身心理品质。

4.成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有针对性地排解学生的心理困扰。专门的心理咨询是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主要途径。近年来,鉴于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不断增多,我国许多大专院校都设立了名称不同的心理咨询机构,有的学校还安置了专门的或。通过专门的受过训练的工作人员对学生进行心理测量、心理咨询及心理治疗工作,排解大学生的心理困拢,缓解或矫治大学生的心理疾病,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

5.开展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环节或途径。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在优越的环境中成长。教育的“温室效应”,使得他们经历贫乏、角色单一,独立能力、适应能力较差,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形成的心理问题较多。因而,学校应有意识地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置身于社会实践中,了解社会,接触现实生活,体味多彩的人生,进行耐挫折教育、角色训练和个性塑造,从而培养良好的社会适应行为和坚强的自我。

6.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综合化。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是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新思路。通过对学生生活史、发展史、成长史等的系统考查,智能、人格、心理健康状况的心理测查与行为分析,咨询记录等手段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可以在短时间内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有利于对学生心理异常行为进行早期的预测、预防及矫治;有助于对大学生实施针对性的心理辅导。许多院校实践表明,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有多方面的益处,是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综合模式。

总之,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严峻的,当代大学生表现出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多样的,在此基础上,改善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取向也是多方面的,这些取向必将在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方面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浅述论文大学生心理健康日

摘要:民族预科教育旨在提升少数民族学生的整体文化素质水平,主要作用在于促进文化认同和民族融合,这种教学方式在普通高校中是比较特殊的。

少数民族预科大学生与一般高校学生相对比来说承受的来自社会各个方面的压力可能会更多,所以他们表现出来的心理健康状况也各不相同。

本文将通过对少数民族预科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的研究分析,给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民族预科教育;少数民族;心理健康教育。

一、前言。

我国地大物博,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由于地理以及文化的差异,导致民族间的整体水平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少数民族聚居地都较为偏僻,不同于汉族人民的居住环境,因地区的差异,导致教育水平的差异,少数民族的教育水平整体较为落后。

从而导致少数民族的学生出现一定程度上的心理自卑感,因此,关注少数民族大学生在预科阶段的心理健康水平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了,多数少数民族预科大学生主要存在自卑、抑郁、焦虑等问题,解决少数民族教育问题不能单从学生成绩上着手,更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少数民族预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

交通不便,信息堵塞,常年生活在这里的学生在面对全新的大学生活时,难免出现不适感,加之由于环境的影响,导致心理上的自闭,导致学生往往难以良好的融入到全新的大学生活中去。

此外,少数民族的人民多数都有着自己的宗教信仰,且价值观和风俗习惯也与多数普通大学生有所差异,因此少数民族学生在进入高校后,由于文化上的冲击以及价值观的不同等等因素,致使少数民族的学生产生强烈的内心不适感,同时还伴随着矛盾感和冲突感,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焦虑、抑郁以及交往障碍等心理问题。

进而出现抑郁和焦虑等心理问题,导致这类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表现的沉默寡言,不愿与人交往,更不愿参与任何的课外活动。

教师水平也不够专业,导致学生整体水平落后于较为发达的地区,这些少数民族的大学生在进入高校后,往往会觉得在学习上有所力不从心,渐渐地被其他同学远远甩在了身后,从而对学习产生反感,导致少数民族预科大学生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最终影响他们顺利完成学业。

加上不清楚自身的情况,从而导致在预科学习期间出现迷茫和困惑的心态。

还会产生强烈的挫折感,显得较为焦虑;还有的少数民族学生在接触到各种新奇的网络游戏后难以自拔,沉溺其中,最终丧失了学习的动力,影响了自己的学业。

三、相关建议。

首先,需要完善相关的档案管理机制,要加强对少数民族预科大学生的入学时心理健康状况的关注,建立起相关的心理档案,并对这类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摸清这些学生的心理状况,同时建立包括他们的民族文化背景、家庭状况、家庭经济收入、人格特征等信息在内的学生心理档案,为以后开展心理教育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同时,还要将心理教育与民族文化教育相结合,注重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着力于帮助学生在热爱本民族文化的同时提升学生学习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性,鼓励学生主动与其他民族学生进行交流,促进少数民族预科大学生文化水平的综合发展。

此外,还可以加强对预科班班主任进行教师培训,提升班主任的心理健康知识水平,以此更好的帮助少数民族预科班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也只有这样,才能快速有效地实现将少数民族预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少数民族预科大学生民族文化价值取向相结合,提高少数民族预科大学生心理健康。

四、结束语。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解决少数民族教育问题已经刻不容缓,而少数民族预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同时也是少数民族教育工作中的一项核心问题。

因此,要实质性地提升少数民族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首先需要解决这些学生的心理问题,正确认识这类问题并针对性的解决问题,才能实际有效地提高少数民族的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1]毛小玲,胡良人.广西少数民族大学预科生心理健康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08(10).

[2]王亚鹏.少数民族认同研究的现状[j].心理科学进展,2002,10(1).

[3]江卫华等.藏族大学生民族认同的心理干预模式[j].探究教育与教学研究,2013(11).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摘要:独立学院是中国高等教育的新生力气,独立学院的学生生源的特殊性,决定了独立学院展开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这篇文章从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动身,论述了独立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业中存在的疑问,最后提出了独立学院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以期对独立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实习起学习作用。

独立学院是由普通本科高等学校与社会力气协作举行、运用民营办学机制和形式的本科层次高等教育组织。现在,中国有303所独立学院,承当了30%以上本科生的培育使命。准确而全部地把握独立学院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剖析独立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作业中存在的疑问,是做好独立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业的根底和关键。

1.自决心缺少,自卑感较强。

独立学院有些学生的自卑心理与其他本科院校学生有着显着的不一样,既有来自于就业竞争、学习才能、自个实力等,又呈现出一些特有的来历,如“同学之间的比照”、“社会的情绪”和“家人的期望”等。

独立学院的有些学生因社会评价、本身评价等方面要素的影响,在学习与生活中缺少自我认同感,发生了自卑感,自认为学习才能、学习成绩不如普通本科学生,看不清自个应有的定位,对出路和将来缺少决心,加之看到旧日的同学进入了重点大学或是知名学府,便发生“低人一等”的主意,由此发生自卑心理。

2.人际关系不协调,沉迷网络。

独立学院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受爸爸妈妈的溺爱,形成了以自我为基地的特性,缺少人际往来经历。有些独立学院学生只管自个不关心别人,没有团队协作精力。不爱参加团体活动,与同寝室的同学多有摩擦;在各项荣誉评比过程中选用各种不正当手法,缺少推让精力;在与别人的往来过程中多从自个的视点考虑,总期望别人尊敬自个,缺少忍受别人缺陷的衡量,对别人求全责备[1],一朝一夕,就会被周围同学孤立,然后发生人际关系敏感、焦虑、自闭、偏执等心理疑问,发生严峻的心理障碍。

独立学院有些大学生自控才能差,在丰厚的网上信息面前,由朴实的上网查找学习材料变为阅读页面、谈天,甚至无节制地上网玩电脑游戏、结交,严峻影响了学业。过火沉迷网络,影响大学生正常的认知、情感和心理定位,还会发生精力依赖性,在平常生活和学习中举动异常、神情恍惚、行为奇怪。

3.方针缺失,学习缺少意志。

独立学院中的大有些学生家庭经济状况都比较好,社会关系多,家长明确表明孩子只需可以顺畅结业,家里就能为其组织一个好作业。他们的学习动机仅为“学习为了拿文凭,找作业”,如此,他们便缺失了学习的方针,缺少主动学习的知道,平常学习松松垮垮,考前临时抱佛脚,这种冷漠的学习知道,直接致使学生缺少学习的恒心和意志,遇到困难常常选用躲避和抱怨的情绪,然后失去了学习的决心,发生无助和失望、厌学等消极情绪。

一方面,一些独立学院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组织多半是名不副实的,搞形式化,名曰“三有”(有场所、有经费、有人员编制),实为虚设,仅仅做做心理测量,测验完把材料装入档案便完事了,忽略测验结果在具体教育、教育作业中的应用。另一方面,独立学院许多心理健康教育作业者没有通过专门训练和查核,由做思维政治作业的老师做心理咨询,所选用的方式办法简略老套,随意操作,表面上让人感受很重视,实际上是流于形式,走过场。这种形式化的教育掩盖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不光没有解决学生的心理疑问,反而致使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发生反感和抵触情绪。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作业既相联系又相差异,但在教育作业实习中,有些独立学院呈现了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景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榜首,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基本上是德育老师或思维政治作业者,大多数老师没有接受过规范的、系统的心理学常识和技能的训练。第二,在心理教导与咨询中,常把学生身心展开生长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些知道偏差、情感失调归结为思维疑问,忽略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准则与办法,呈现了心理健康的德育化倾向。第三,把心理健康教育划归在德育管理组织,并在作业展开中一向套用思维政治教育的办法或手法,使得心理健康教育显得机械板滞,收效甚微。

心理健康教育应是归纳运用心理学、教育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基本原理,选用多种办法对学生的心理施加影响,推进独立学院学生身心正常展开。其施行的路径和办法是多种多样的,但现在一些独立学院的心理健康教育仅限于开几门选修课,开一些讲座或举行几次现场心理咨询活动。别的,因为老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约束,教育内容仅限于通常的理论常识教授,老师讲,学生记,从概念到概念,从理论到理论,教育形式上简略化,不能科学地剖析学生特性心理疑问,忽略对学生的心理疑问进行防治和引导。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作业,它对从业者的道德、常识结构、专业技能和作业经历都有非常严格的请求。国外从事此项作业的人员都必须有咨询心理学、临床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作业博士以上学位,还要有一定的实习经历。[2]相比之下,国内高校尤其是独立学院的从业人员还远远不能满意这种请求。现在在独立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作业基本上处于起步期间,受人力、物力、财力约束,许多独立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业者基本是由德育老师或教导员等非专业人员兼任,一方面,他们中大有些没有通过规范的心理学常识和技能的训练,缺少心理学方面的常识,另一方面他们大有些没有从事心理咨询需具有专业资质的工作资格证书。一起,学生业务的冗杂也使教导员无暇对心理健康教育作业进行深入细致的研讨。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大学生作为网络的主力军,缤纷复杂的网络世界极大丰富了大学生的校园生活,但同时也诱导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频发。网络环境丰富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也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提出了新要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帮助大学生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处理好环境适应、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1]教育部近日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大力促进心理育人,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4000配备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每校至少配备2名专业教师。可见我国对心理健康教育给予着高度关注,网络的快速发展,大学生的心理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也相应的给针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机遇与挑战。

(一)情感影响。

网络的虚拟性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使大学生有更大的平台畅所欲言。他们无需顾忌别人的眼光,通过网络社交平台释放心理的压力,表达内心无法与现实中同学师长诉说的想法。

(二)认知能力受到影响。

学生有时只需“百度”一下便可以得到所要的答案,但对所提供的信息却不加以辨别,或者说是没有能力辨别。需要承认的是,网络扩宽了当代大学生的视野,提供了认识世界的新途径。学生只需要每天通过浏览网页便可知晓“天下事”。满足了学生内心的求知欲与好奇心。

大学生每天面对着海量未经过滤的信息,反映西方意识形态的内容大量存在。一方面我国网络监督立法尚不完善,另一方面大学生自身经验以及辨别能力不足。综合这两方面因素,大学生面对网络上大肆鼓吹的拜金主义、利己主义无法进行辨别,意志力薄弱的学生无法抵制诱惑,导致其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偏离正确的轨道。

(三)人际关系受到影响。

由于互联网人际关系的便利性、匿名性和逃避性的特点,即使在现实中不善言辞、羞于表达的学生,也能在网络中找到志趣相投的朋友或群体。网络打破了空间的限制,成为联系远在千里之外的家人与朋友的利器。同时,网络营造了私密的具有安全感的私人天地,大学生在此可以畅所欲言,但也隔绝了与现实同学师长真正意义上的人际交往。

(四)自我意识形成受到影响。

从心理学上讲,人格是个体的文化心理结构,是个体赖以立身处世的一套心理、行为方式。[3]在网络里中,不分尊卑贵贱、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每个人在网络中享有平等的地位,可以自由的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想法。在某种程度上,大学生在网络中自我意识得到大大强化。

大学生在网络中获得满足感与被尊重的需要,但同时也导致了学生自我意识的膨胀以及集体意识的淡薄。网络游戏中角色的扮演,使学生分不清现实与虚拟的界限,容易导致大学生人格的分裂和异化。网络行为大多时候是单向的,落脚点多放在自身情绪体验上,大学生在网络上的行为不受监管表现出极大的随心所欲,这极大可能的导致了大学生情绪的失控,甚至出现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的障碍。

网络化教育的自身特点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更有利于帮助他们在学习生活等方面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网络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着重要的机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网络的隐蔽性以及匿名性,避免了面对面交流会产生的尴尬与紧张。网络为一些顾及自身隐私以及羞于表达自身心理问题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平台,学生只需通?^手机和电脑便可以向老师倾诉内心的想法。由于心理健康教育者工作量较大并且高校配备的专职教育者有限,教育者不可能及时的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心理咨询。网络的出现,实现了教育工作者的“一对多”,但对咨询者来说又是“一对一”。教育工作者同时可以对多位学生提供网络咨询服务,更加及时有效的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二)网络整合了教育资源。

在互联网的广泛普及之前,心理教育方面的信息主要来源书籍以及长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累积的经验。对于学生而言,心理健康知识主要来源于教师的口头传授。显然这样的教育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广大大学生日益增长的心理健康需求。网络将全球范围内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现有的成果整合在一起。高校师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获取自己想要了解的有关信息,同时网络将文字、图片、视频等结合起来,使得教育过程变得更加生动。

(三)网络突破了时空的限制。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局限于某个特定的时间空间之中,往往是通过大学课堂、心理咨询讲座或在心理咨询室等方式进行。网络的出现打破了这一限制,学生只需拿起手中的手机电脑等便可向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咨询,接受在线心理测试或辅导。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更好的向学生传播知识,远距离接受学生的在线咨询,更加快捷及时的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对于现如今更加关注个人隐私秘密的大学生而言,网络的优越性更加突出。

网络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结合当下我国大学生自身的特点,探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更好的引领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新风范。

网络心理健康档案是高等院校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依据。它的建立有利于高校教育工作者更清晰全面把握学生心理变化轨迹;有利于心里咨询中心与学工处进行及时的信息沟通与反馈;有利于学生正确、客观、全面的认识自我,起到预防心理问题的作用。

心理档案建立应该由专门人员进行,不得随意变更更改心理档案中的内容,客观真实记录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档案内容不仅要记录学生的基本信息,更要深入了解到学生的家庭背景以及既往病史。心理档案便于学校咨询管理机构与学生之间建立高效快速的心理信息沟通与反馈机制,对于一些有潜在问题的学生给予及时关注,记录不同时期学生心理测试数据与评价。

网络发展打破了传统教育的固有模式,使教师学生之间的地位更加趋于平等。高校心理教育工作者应当认识到这一地位的转换,暂时放下教师的权威地位更加有助于师生间精神层面深层次的交流,心理健康教育也会得到更加显著的成果。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不仅需要专业的理论知识,更要与时俱进学习掌握互联网技术增加教学效果。现如今,大学生大多会在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上发表“状态”,这也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思路,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大学生在网络上发表的言论,了解他们得精神面貌,把握他们基本的思想状况。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之中,最有开发潜力、最有工作便利优越性的是学生辅导员。他们往往能及时掌握大学生在校的基本状态。要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必须要将高校辅导员纳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之中。

自我教育是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切入点,大多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是由自己“制造”出来的,只有通过自我协调以及在专业心理健康工作者的帮助下才能达到理想效果。自我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提升自我、完善自身、最终超越自己、实现自我。它本身就是一个积极的、主动的、能动的教育过程。提高自我教育能力,就是提高自身对心理疾病的预防和抵抗能力,从而加强心理免疫力,最终达到心理健康。

五.结语。

大学生处于网络背景下,情绪、心理、人格等发生了多重变化,对新时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加大网络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力度是十分必要的。当前,高校心理健康工作应当着重培养既具较高理论水平和综合素质,又具有?^高计算机网络基本技能的新型心理健康教育队伍。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字

摘要:本文就体育俱乐部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展开了探究,详细分析了体育俱乐部教学的相关概念,将体育俱乐部教学分成四个环节,来提升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包括在热身活动中融入心理游戏,合作、探究式小组学习,知识分享的交流与展示以及完善的评价激励机制。

关键词:体育俱乐部;心理健康;概念;促进作用。

在学生心理品质的形成过程中,学校的体育教学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体育教学,学生不仅能够掌握体育的相关技能,锻炼自身的身体素质,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对于体育活动的经济态度,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推动学生身体与心理的共同发展[1]。

然而,在我国目前的体育教学中,往往忽视了通过本学科特征来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也没有通过体育教学活动来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笔者在下文中,重点就体育俱乐部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展开研究。

一、体育俱乐部教学的相关概念。

体育俱乐部教学指的是将对学生的体育兴趣与能力培养放在首位,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消除学生在体育课堂中的紧张感,促进学生的自我选择与评价,并能够真正掌握几种能够用于终身锻炼的体育技能。

在该教学模式中,将技能与体能教学融为一体,主动对学生体育文化素质的养成,在体育教学中渗透社会体育,为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打下基础。

二、对于发挥体育俱乐部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促进作用的建议。

(一)在热身活动中引入心理游戏。

提升了课堂气氛;“你追我赶”活动能够充分锻炼学生的策划与执行力,能够加强学生的合作能力;“滚雪球”游戏的引入,可以让学生感受到集体协作的力量。

其次,在体育课堂中引入心理游戏[2]。

体育活动自身的功能与魅力非常强大,教师在体育俱乐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为学生设计心理活动情境,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发学生对于体育课堂的兴趣,发挥出体育俱乐部教学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二)合作、探究式小组学习。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教师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行为都发生了重大的转变,由传统的讲授型变为分享型教学,学生也在学习中表现得更加主动。

在新课改下,分组教学可以说是实现教师和学生这一转变的有效途径。

在俱乐部体育课堂中,利用异质分组法,通过小组内不同学生在兴趣爱好、才能特征以及认知能力等方面的不同,通过合作学习起到互帮互助的作用。

这是对传统体育教学形式的突破,推动了体育教学的进程。

在分组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氛围更加轻松,学生在组内探讨问题时能够自由发言,同学之间激发出情感的共鸣,变以往枯燥无味的动作练习为生动有趣的集体活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学生的创造性以及主动性的发展。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同伴教育是其最主要的形式,学生在各自小组中发言机会平等。

通过同学之间的帮助,学生体育学习的信心以及毅力都会显著提升,对于体育活动发挥着导向、动力以及创新功能。

通过教学心理学情感理论的观点可以得出,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能够形成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该氛围如果得以保持,能够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体育俱乐部教学中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精神,树立终身体育的理念。

(三)知识分享的交流展示。

在体育俱乐部教学中,经过了小组合作学习环节之后,各小组汇集了多位同学的经验及思想,然后通过交流展示环节,使得学生的才华得以发挥与展示,同时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组织协调、集体合作等能力,形成集体荣誉感,培养其良性竞争的意识。

在体育俱乐部教学的知识分享交流展示环节,往往通过比赛的形式进行,将以往的学生个体之间的竞争转化为现在的小组之间的竞争,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与竞争意识。

由于小组成员之间的目标一致,小组竞争中,学生对于失败的恐惧感会大大消除,激发出学生勇于奋斗的精神。

(四)完善的评价激励体系。

教学评价中,体育俱乐部教学呈现出多元化、开放性等特点,能够做到注重对学生的改进与激励,淡化甄别和选拔的壁垒,强调对于教学过程的评价,这也是体育俱乐部教学的一大亮点[3]。

由于体育俱乐部教学中的运动项目规则的限制,学生能够自觉约束自身行为,运动规则已经发展成为学生运动的潜在力量,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严格遵守纪律、实施公平竞争意识的形成。

同时,体育教学中的课堂要求、评价标准等,都能够极大促进学生行为规范意识的养成。

所以,体育俱乐部教学在评价方式中,综合了结果性以及过程性评价,不仅需要对学生进行期末测评,同时也注重对学生日常体育课堂表现的评价,综合考量学生的学习态度、体能锻炼、运动技能掌握等多方面内容。

这种评价方式也能够帮助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意识。

参考文献: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衡量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一般判断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以下三项原则:

其一,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

其二,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这是指个体的心理与其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和协调一致的过程。

其三、人格的稳定性。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人才的培养方向。当代人普遍存在不能适应社会,最欠缺的就是心理素质,具体表现为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适应能力和自立能力,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究其原因,与教育过程不重视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塑造有关。在大学生中,有人因自我否定、自我拒绝而几乎从不参与一切社会活动;因一些小小的失误而产生轻生念头或自毁行为;玩世不恭万念俱灰;逃避群体自我封闭。等等都是心理问题的反映。

大量调查表明,心理障碍、精神疾病已成为大学生的主要心理疾病。具体表现为恐怖、焦虑、强迫、抑郁和情感危机、神经衰弱等。常见的大学生心理问题还表现为环境应激问题、自我认识失调、人际关系障碍、情绪情感不稳、感情适应不良等。

现代社会的变革给正在成长着的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冲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强烈、更复杂。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

1.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

新生入学首先面临的就是生活环境的变化。上大学前,不少学生没有远离家门,饮食起居由父母包办,形成了较强的依赖心理。而进入大学后,失去了往日家庭的特殊照顾,有的学生因缺乏独立生活能力而生活上不能自理;有的学生因开支无计划而出现“经济危机”;有的学生因缺乏集体生活的习惯而希望得到他人的帮助,不知道也不会关心他人;加之水土和饮食方面的差异以及气候,语言环境与作息时间的变化等。大学新生在遇到这些问题时,常常束手无策,郁郁寡欢,致使有的学生出现烦躁,紧张不安等焦虑情绪和疲倦,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等神经衰弱症状。

2.对待社会工作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中学的工作和活动多是在老师指导下开展,由少数同学承担的。大学强凋学生的自我管理,学生除了要搞好自身的学习外,还要担负一定的社会工作,关心班集体建设。新生往往不大适应这种生活,缺乏工作主动性,在其位又不知如何谋其政,感到压力大。

3.择业的难题。

随着高等教育分配制度改革的不断变化,市场带给大学生更多的择业机遇和更大的自由度,也增加了择业难度,加重了大学生的行为责任和心理压力。而毕业生自身的素质,性别、专业以及社会关系等又制约着择业的自主权,对于少数大学生来说,甚至毕业就意味着失业。这一变化受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适应力弱的大学毕业生是难以解决的现实矛盾。恐惧、焦虑、烦躁打破了他们的心理平衡,心绪抑郁,使他们对生活缺乏信心,对前途失去希望,对处境无能为力。

人的心理素质不是天赋的,而是取决于后天的教育与训练,教育对心理素质的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校在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方面进行了许多探索和尝试,取得良好效果,以下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

1.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作用。

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理咨询被越来越多的人承认和接受,越来越多的大学院校,甚至中学开始设置心理咨询机构。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忧难,开发身心潜能。还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近年来,心理咨询机构不断完善,增设了多种形式的服务,已成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最有效的途径。

2.开展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调查,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与预防。

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前提是了解掌握学生心理素质的状态,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措施与方案。特别是要针对大一新生的心理特点,加强对学生进行人生价值的心理卫生教育,通过讲解,参观,组织专题报告会,党团活动,文艺演出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他们爱党,爱国,爱校,爱集体的心理品质和情感,树立勤奋好学,艰苦奋斗,勇于奉献的人生价值观,为大学学习生活打好良好的基础,根据面谈分析,区别不同的问题类型与程度,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防患于未然,做到了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及时干预,使学生在入学之初就能得到具体的心理健康指导。

3.开设心理教育必修课,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相应知识的掌握,系统学习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学生了解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心理素质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高低。因此,心理素质教育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风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良好的校风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如团结友爱的校风是学生形成群体凝聚力、集体荣誉感的土壤,有利于使人与人之间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同学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帮助。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因此,学校应该花力量抓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宽松理解的环境,有助于学生深化自我认识,充分发展个性,改善适应能力。

我们应该反思以往的教育工作,人们往往偏重的是科技文化、学识才能素质的培养,而忽视心理素质教育,其结果是导致学生中出现了大量的心理问题,严重扰乱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影响了人才的整体素质,阻碍了高教目标的全面实现。因此,保持健康的心态,不仅关系到广大学生健康生理、心理的发展,良好思想道德的养成和完美人格的塑造,而且关系到人才素质的整体提高、高教目标的全面实现。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全面提高人才质量已成为高等学校所面临的迫切任务。

为此,就要不断加强对大学生的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引导他们科学地走出自我认识的误区,更新观念,突破时空,超越自我,唯有如此,方能在搏击中,翱翔自如,走向成熟,迎接更多的挑战!

[1]孙志强.必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m].辽宁:辽宁教育出版社,20xx.

[2]陶明达.新时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和思考[m].北京:中国高等教育研究出版社,20xx.

[3]陈国海.大学生心理与训练[m].广东:中山大学出版社,20xx.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由于网络有着多种多样的价值观和虚幻的社交环境等特点,给大学生带来了多种多样的学习、生活题材。但是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大学生盲目的迷恋网络会使情绪失控、性格扭曲,严重的会产生违法行为。如何让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有一个新的变化,让大学生在网络环境的影响下能够产生积极向上的心态,下面对各方面的影响进行分析说明。

由于当今社会科技的迅速发展,网络已经走入大学生的生活,并且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它对大学生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网络信息给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很多乐趣,也让大学生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世界各地的各种各样的信息。但是,网络中那些不健康的信息会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负面的影响,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产生了不利因素。为了降低这种负面影响,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得到转变,我们可以采取分析网络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来寻求解决的好办法。

(一)网络多元化的价值观对大学生认知的影响。

由于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导致全世界信息的联通,产生了极大的信息量,这也让互网络有了多元化的价值观。对同一件事网络上可以产生各种不同的观点和价值观,这让对价值观取向认识不清、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的大学生来说很难辨别对错,造成对事物没有客观的认知、情绪容易波动、行为容易过激。所以,有着极大信息量和多元化价值观的互联网,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取向影响很大。

(二)网络虚拟性影响大学生的行为方式。

网络与现实生活相比差异很大,网络自身存在着虚拟性,大学生足不出户就能通过网络了解世界的各种信息,通过网络的社交平台可以在不经过见面的情况下进行交流、沟通,他们也可以不用使用真实信息来进行一些虚拟性的活动。由于大学生的心智还不算成熟、情感比较丰富、情绪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当遇到不开心的事,就容易意气用事,产生一些过激的行为。当大学生被网络上的这种虚拟的人群所利用,对他们蓄意煽动,将一些不开心的事扩大化,使得大学生产生一些负面情绪,发生过激的行为,严重者甚至触犯了法律造成犯罪。网络犯罪比现实生活要难以预防和控制,在现实生活中,学校和社会可以通过道德、法律以及一些思想教育来加强对大学生的行为管理,让大学生在思想、行为上有所约束,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大学生的情绪波动,从而减少了大学生的犯罪几率。然而,网络的虚拟性让心智不成熟的大学生们随意的释放情绪、发表言论,导致法律、道德对行为的约束有所减弱,造成了不可预见的后果。所以,网络的虚拟性给大学生的行为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三)网络交流对象间接性影响大学生的沟通。

由于,大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情感比较丰富、性格比较敏感,在交友时比较羞涩;所以,他们在面对面交谈时会受到环境和条件的影响,不能敞开心扉、放下顾虑的交谈,在思想和情感的表达上往往不够深入透彻,没有达到很好的交流的效果。然而,在网络上的社交就不同了,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的一些社交软件,例如微信、qq等,无需见面以文字、图片、语音的形式进行交流,不受环境等条件约束,可以敞开心扉、随时随地的交谈,这样也能让大学生很容易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但是大学生很容易沉迷于这种虚拟的网络社交中,使他们对现实生活中的'人失去信任感,对现实生活中的事产生排斥感,让他们的性格变得孤僻、冷漠。

依据大学生心理健康受网络环境的影响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当前存在的问题,为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创建一个新模式,达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目的。

(一)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向全校进行开展,使每个大学生都能够接受到心理健康教育。

作为学校应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除了专业知识的教学以外,还要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放在重要地位,学校应向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让心理健康教育得到推广和普及。学校可通过对大学生心理方面的测试,研究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差异,然后针对这种差异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课题讲座等;同时,可以通过各大媒体进行宣传,让校园到处都充满心理健康教育的气氛,让大学生主动接受并重视起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从而可以预防和降低不良心理的产生,达到培养优秀的全面发展的人才的目的。

在网络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老师要随着网络的发展变化,以及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发展变化,来快速转变教育观念。老师应将以往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与现代化的教育模式相结合,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放在重要地位,创建完整的现代化教育体系,培养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让学生学会如何正确对待网络的虚拟性。这种更新的教育理念和转变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提高了学校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效率,也为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动力。

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网络作为大学生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学校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存在着诸多困难。在当前的这种网络信息社会中,学校要加倍重视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创建完整的现代化教育体系,掌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方向,培养大学生形成良好、健康的“三观”意识,增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理念和社会责任感,让大学生的心理向着正确的、健康的方向发展。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目前大学生是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的主要目标,培养大学生质量水平的优劣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实施的成败,这不仅只是考察学生自身知识水平、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还包括学生的心理健康及思想道德建设。现阶段大学生学业荒废、道德失衡、沉迷网络等一系列的现象导致学生休学、退学、甚至自杀的事件时有发生,这些都是由于大学生不良的心理健康问题造成的,这一方面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

2.1自我封闭。

在大学生群体中存在很大比例的学生不愿与他人交流,习惯自我封闭,这一现象产生的客观原因在于学业上的重重压力,与同学室友关系的紧张,家庭贫困的落差、就业前景的渺茫,情感不顺等,这些因素都会给这群未经风浪的脆弱的大学生一个沉重的打击。即使大学生文凭较高,但他们也将面临更激烈的就业竞争,面临着社会上复杂的人际关系,用工单位的挑剔不满,若没有恰当的心理疏导或调适,这些也会使学生陷入一个自我封闭、孤独寂寞及不善交往的状态。

2.2自卑感。

新时代的大学生应当有自尊、自立、自信的健康心态。自信是发挥自身能力的前提与动力,尤其在学生的成长阶段,大学生的自卑感大多源自于缺乏对自身外表或家境的自信。不同的学生来自不同阶层及环境,地区与家庭经济条件的差异会使一些家庭条件较差的学生产生自卑心理,他们也不能参加开销较大的集体活动。有些学生不善于表达与交往,性格较为腼腆内向,害怕在人前表现自己,怕被嘲讽或耻笑。有些学生因个子矮、身材胖、皮肤黑或残疾等自身条件而感到自卑,也不愿在同学面前表现自己,怕遭到旁人的指点与讥讽。

2.3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是学生在成长阶段都会存在的一种基本心理行为反应,但如果逆反心理加重便可能会发展为一种心理疾病。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主要是希望得到理解与自由,他们总是受到家长或老师的批评与说教,而不是通过一个平等的态度去沟通。长期的学习压力也会使得学生没有自由,产生想要逃离的想法,当学生想通过网络游戏或网络交友聊天的方式来减压时,可能一些不良内容会趁虚而入,当再次遭到长辈的说教时会使得学生产生更严重的逆反心理,甚至带来恶性循环。

2.4沉迷网络。

互联网是新时代最伟大的技术应用,它在带来便捷信息资源的同时也带来一些不良的影响。每个学校都会存在网络游戏上瘾的学生,这也是高校工作者的难题。学生迷恋网络会使其遭受巨大的身心健康损伤,通过大量占据学生的时间精力来严重影响其学习与生活。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在于他们乐于接触新鲜事物且自制力较差。有一部分学生认为网络可以令其找到自我,得到成功的快感。同时学生的网络成瘾也因家长、学校或其他社会组织监督不力而导致。缺乏规范经营的网吧为大学生网瘾开了绿灯,网吧由于利益驱使不限制学生上网的时间;学校为学生提供上网服务功能的本意是希望学生能通过网络查找学习资源,但也令自制力薄弱的学生沉迷于网络中;家长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对孩子进行平等的教育。最关键的还是要让学生自身认识到网络利弊,理性利用网络资源,学会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为自身未来就业服务。

3.1相关部门给予统一政策指导。

我国相关部门应当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国家教育部办公厅颁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以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为要求,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相关部门应按照大学生的心理状态,针对性地开展心理辅导与咨询服务活动,帮助学生正确处理不良心态带来的心理问题。同时这些措施的制定也不能只停留在表面,更要将这些政策落到实处,让学生的思想更加蓬勃向上地发展。

3.2提高高校工作者的心理指导能力。

要改善大学生的不良心理问题,最重要的是要提高高校工作者的心理指导能力。目前许多高校工作者也是刚毕业不久的学生,他们需要通过不断地实践与学习来增强自身心理素质。高校工作者还应该主动学习一些实用的心理咨询来为有心理疑惑的学生排忧解难。实际上大部分学生是深深的信任老师并渴望老师的关怀。若老师能充分发挥自身魅力、积极面对工作,也能获得学生较高的信任度。3.3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心理咨询服务。学校还应为大学生开设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与心理咨询服务,针对性地为学生讲述心理健康知识,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指导,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及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老师不能只一味讲授课本概念,更要用实际案例分析,多渠道多角度地分析教学。同时学校还可以邀请有社会影响力的老师或学生应用现实案例来引导教育学生。

4.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发现,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通过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奠定良好的前提条件。在此基础上,相关部门给予统一政策指导,提高高校工作者的心理指导能力有利于改善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

参考文献:

[1]黄浩勋.试论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20xx,11:33-34.[2]唐丹.浅谈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考试周刊,20xx,23:25.[3]郑斌.论述心理咨询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考试与评价,20xx,01:106-107.[4]李倩.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xx,03:200.[5]刘春景.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研究[j].高考,20xx,02:12.[6]贾志平.探究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j].现代职业教育,20xx,07:120.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现代社会中,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这里不乏精英和骄子,他们代表着祖国的未来。因此,他们能否健康成长是社会倍加关注的焦点。心理问题已成为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以及高校稳定的突出因素。而开展课内外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着积极的影响和有益的作用,是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当代大学生有着更高的抱负和追求,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同时也承受着更大的心理压力,心理疾病的发生率相对较高。近年来,因心理方面的问题而导致的身心疾病已成为大学生休学、退学甚至违法犯罪的主要原因。随着高校大学生中独生子女、贫困大学生的增多以及因学业方面、经济方面、情感方面、社会失业率方面、人际交往方面及职业选择方面产生的心理问题尤为常见,当然,也包括少数大学生的心理变态以及人格障碍甚至精神病等方面的问题。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凸现,校园极端事件屡见不鲜。因此,积极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和新方法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的。

每一个大学生在受到专业教育的同时也应受到心理健康教育,既要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又要掌握养护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技能。由于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起步晚,心理健康教育尚未列为各级各类学校的必修课,心理健康教育也只能停留在学术研究的狭小范围内,使得现代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技术难以应用。针对上述情况,应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宏观指导,使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必修课纳入大学课堂中,向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的有关知识,努力使学生在接受专业教育的同时,又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心理品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首先,应当提高教育工作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所谓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心理教育工作者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的原理以及心理咨询理论和技术等对受教育者施加一定的影响,帮助他们化解心理矛盾、减少心理冲突、缓解心理压力、优化心理素质,使受教育者的心理过程得以正常发展,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形成良好的个性和思想品质,促进人格的成熟及人生的全面发展,其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维护和增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各方面健康地发展。因此,教师在上课时应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教师的心理状态和情绪直接影响整个课堂气氛,在教学中,教师要用真诚的微笑、友善的目光、亲切的赞语营造和谐热烈的教学气氛,让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学习,在愉快中求发展,用对专业课的热情唤起学生积极的情绪共鸣,激发学生愉悦、兴奋的状态。其次,注意教学内容的选择难易要适度,教法的运用要因材施教和符合学生当时的心理状态和特点,使每个学生在适合自己能力的水平上体验到学习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的信心。

课外活动包括课间活动、课余活动,还有相应的一些竞技比赛和运动会等,教师要充分认识课外活动中健康教育的意义和作用,加强课外活动的组织指导和训练教育,一方面,通过课外活动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成长发育,增强他们的体质,满足他们的兴趣和爱好,发挥他们的特长,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身体健康的教育教学效果。另一方面,通过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合作精神、竞争意识和坚强毅力,达到心理健康的目的。因此,课外活动的开展,对健康教育有着特有的实效性和实践性。

发挥学校行政部门、社团的力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创造一个积极的、良好的班级文化和校园文化环境。如开展文明班级、文明寝室的评比,“五四”系列活动,“一二九”系列活动,具体包括演讲比赛、辩论赛、火炬接力赛、大合唱,等等。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并且以这些活动作为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健康发展的有效载体,使学生们在活动中陶冶情操、净化心灵。

学生在社会上活动、生活,就必然受到社会心理的影响。目前,一些社会上方方面面的不良风气,给学生的心理素质造成恶劣的影响,更有一些不健康的图书、音像制品以及不健康的网站等严重污染学生的心理环境,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和健全人格的塑造极为不利。另外,某些宣传媒介的舆论导向发生了倾斜,如报道大款大腕多,而报道艰苦创业少,报道港台明星多而报道英雄模范少,报道个人奋斗多而报道互助合作少等。以上原因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某些学生追赶时髦、盲目攀比、孤僻自私等现象。因此,就必须进行社会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以稳定大学生的社会心理,使他们有正确的心理选择和取向。

在大学里应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活动,搞好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和指导。学生入学后,通过辅导员、学生会找学生谈话,对学生进行心理普查,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对学生进行跟踪了解,把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分类归纳,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

有条件的学校应该成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配备经验丰富,敬业精神强、品德高尚的专兼职人员,对学生进行经常性的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建立接待制度,完善各种信息服务网络,发挥学生管理队伍和学生干部队伍在心理咨询中的作用,发现心理问题特别是心理危机的学生要早报告、早干预,以便及时疏通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心理冲突、心理困惑以及其他心理疾病。

全社会都应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面对社会的种种变化和冲击,学生心灵中常常会产生巨大波动:一方面,他们为社会的改革、进步而欣喜;另一方面,对某些具体变化迷惑不解。因此,我们就要在全社会树正气、治歪风,尽量减少社会环境中不良因素对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消极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动态过程。不可能一劳永逸,要根据学生在校期间的心理和行为发展变化情况,不断进行跟踪调查,进行分析研究,不断充实、完善,并发挥它在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素质培养中的作用。我们相信,只要全社会普遍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就一定会有很大提高,而健康的心理则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这样才能真正地培养出德智体诸多方面全面发展的新世纪人才。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压力空前加大,给大学生带来了较大的压力,这就会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给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就心理效应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展开论述。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的发展,当前社会的竞争压力空前加大,这就对在校大学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他们的压力比较大,在强大的压力之下会产生许多的心理的问题,心理问题的长期存在严重的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这是我们要特别关注的问题,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本文就来谈一谈这个问题。

经过相关的调查发现,现代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如下的问题:有一部分学校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还停留在对个别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工作,比较表面的工作。还有一些大学的心理教育只是开设一门课程和个案的咨询。即使是某些大学已经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是实际的教学质量不佳,教学内容不符合要求,没有形成系统。从学校的层面上讲,学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度不高,投入的也不够,更没有形成规范性的工作体系。

(一)人格教育要突出。

1.客观的认知与正确的自我意识。

对实际情况有个客观的认识指的是对待现实情况要实事求是,不带有主观色彩,不带有偏见的看待问题。马斯诺指出:客观的认知是使世界变得和谐的前提条件。一个人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对自己有正确的、客观的态度主要内容是人应该对自己的存在和周围人或者是物的`关系始终持有正确的态度,人要明白自己为什么活着,活着的真正意义是什么,人应该是积极向上的,应该是阳光自信的,应该是自尊自爱的。

2.生活态度要乐观,情绪体验要积极。

人要拥有乐观的生活态度,要拥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只要心中有阳光,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才不会被轻易的打倒,遇到不顺心的事情也抱有乐观的心态,心境是明朗轻松的,觉得每天都是充满阳光的。这样的人幸福感是很强的,比那些悲观消极的人容易取得成功。

3.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要正确。

在相关的研究中得出:20―24岁这个年龄段的年轻人群中,这是在他们的人格发展中处在亲密对孤独的阶段,这个阶段若处理好人际关系是可以很好的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的阶段。在这个年龄段青年人如果用正确的方式处理了人际关系,那么他们就会收获和谐、紧密的人际关系。反之,若处理人际关系的方式不正确,就会导致人际关系不协调,严重的可能会影响到心理健康。大学生的年龄还比较小,社会阅历不够,与人处事的方法还没有掌握全面,要通过学习,掌握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保证健康的心理水平。

(二)注重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

我们将心理素质分为2种:一个是正性的心理素质,一个是负性的心理素质。负性的心理素质是一种消极、不健康的心理素质。正性心理素质是一种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对他们心理素质的教育是比较重要的内容,要不断的培养学生的健康的心理素质,使学生的心理素质是正性的,这对学生的整体素质的发展是十分有意义的。

1.积极的教育。

积极教育属于当前比较新颖的教学理念。积极教育提倡老师要以学校和师生的现实情况为教学的出发点,教师在教学中要以积极的行为与思想去教授知识,从而促进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与品质。

2.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重视的是人的积极的心理力量,从而促进了心理学向着更加科学的方向发展。积极心理学能够使人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这对大学生的发展是有重要的意义的。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设计与实行要根据大学生的实际的心理情况来决定,价值取向是人的向善性,教师要应用积极的教育内容与方法来教学,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1.必修课。

必修课面对的是广大的学生,是目前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模式。但是在我国这门课程的名称还没有达到统一,但是实际的教学内容与目的是相同的。

2.选修课。

如果在必修课的基础上根据各个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选修课的话,就能够使这门课程更加具有针对性,能够弥补必修课的某些缺点,使这门课程更加的完善。

3.网上教育。

网络已经非常普及了,大学生对网络的熟悉程度很高,利用网络这一资源开展网上教育能够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1.使用校园情境对学生进行心理的训练。

大学阶段在学校的生活是很丰富多彩的,我们可以利用校园情境对学生进行心理锻炼,要掌握学生的实际心理情况,在这个基础上精心设计、组织,进行系列化的心理锻炼。

2.给学生多提供一些社会实践活动。

学生最终是要走入社会的,为了能够让学生尽早的接触社会,在社会中锻炼自己,我们要多给学生提供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多参加多种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锻炼自己的品行,磨练自己的意志。

3.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心理氛围。

如果校园的心理氛围好的话,学生就会被感染,渐渐的学生的心理也会健康发展。因此,我们要努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校园心理氛围,营造积极的、和谐的、充满希望的大学校园心理氛围,学生在这种大环境下就会形成较佳的心理,这是对学生形成健康心理有重要意义的。

综上所述,在大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我们要非常的重视,通过多方面合作,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心理氛围,应用新颖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学生的心理健康、积极了,是有利于学生一生发展的。

参考文献:

[1]方黛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协同创新路径研究[j].职教通讯,,(17)。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近些年,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不断改革和完善,由最初的生理健康向身心健康教育发展。当下,对于我国大学生群体中的心理教育模式亟待创新和改变,现在的时代网络信息资源丰富,大学生追求个性以及多元化等现象比比皆是,过去传统陈旧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及不能满足现如今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本文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以及如何创新改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进而实现大学生自身价值以及对于社会的人身价值。

人类自从诞生以来,就非常注重自己的健康。特别是当今社会处于多变革、快节奏、高信息、强竞争的情况下,重视心理健康,提高全民族的心理素质,不但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自我完善的客观需要。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学会更好地认识自己、了解他人,开发自身的潜能,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掌握心理调适方法,优化心理健康途径,预防心理疾病,纠正不良心理,促进身心健康与人格完善,都是大学生自我修养的重要内容,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课题。

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尚为最后形成,心理还未完全成熟,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难免会出现心理失衡,产生心理困惑。因此,加强心理品质锻炼,学会自我心理调适,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不仅可以有效地化解心理困惑和消除心理障碍,而且是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有效地学习和工作,发挥自身聪明才智的基本条件。

人生观处于人的心理现象的更高层次,是个体主导心理活动和行为选择的灵魂和准则。大学阶段是一个人的人生观趋向定型时期,正确的人生观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指南和保证,是人生的精神支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养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才能做到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丧失信心和追求,不会在身处逆境、遭遇挫折而一蹶不振或导致心理困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才能科学地对待社会、人生与生活中的各种矛盾,才能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环境有适度的心理反应,防止心理反应失常,促进心理健康,使自己处于一种乐观奋发的精神状态之中,乐观地工作学习和生活,这有利于提高对心理冲突和挫折的承受能力,防止心理障碍的发生。总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是保持心理健康,战胜一切心理动荡和不安的最基本条件。

1、善于认识自我。

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首先应该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确立合理的自我评价体系,找准自我评价的标准,客观地分析自己的长处和缺陷,不以自己之长而骄傲,也不因自己之短而自卑;培养健康的人格品质,自信而不自负,谦虚而不自卑,乐观而不盲目,克己而不过分;勇于承认错误,善于自我批评;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立抱负水准,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

2、意志品质坚强。

意志是一个人支配自己行为的心理过程。意志品质在人的行为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犹如汽车上的方向盘,主导着人的行为,又如制动器在遇到问题时要及时刹车或减速。在生活的道路上人们会遇到各种不如意的事情,遭遇各种挫折,能否始终不愉地坚持目标,战胜困难和挫折,最后成就事业,关键在于有没有坚强的意志品质。所以养成坚强的意志品质对大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没有坚强的意志品质就不可能构建完美的个性。只有果断坚毅、坚定不移、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质,才能促进心理健康和人格完美。

心理健康素质的培养对大学生来说是非常必要的,所以大学生有计划有目的的学习一些有关心理健康的知识,阅读有关心理学书籍,从理论上提高自己。并借助心理学书籍来认识自己,包括认识自身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心理障碍,自觉地有意识地改变自己那些不健康的观念、想法,用正确的心理健康知识武装自己。注意自己的性情修养和心理保健,使自己的精神始终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中,不受或少受那些不良刺激和影响。

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所以大学生要取得优秀的学习成绩,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没有意志,没有不屈不挠的向上精神是不可能的。健康的心理,以积极进取、服务于社会的人生观作为自己人格的核心,并以此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愿望、目标和行为统一起来,树立远大理想,“以天下为己任”,从而产生强大的学习内驱力,推动大学生努力完成学业,自觉攀登科学高峰。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重要保证,有了良好的心态,不仅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而且有益于终身的发展。如果离开良好心理的培养,就培养不出具有先进文化知识的合格大学生。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的要求,而且也是大学生全面发展,成为“四有”人才的重要保证和基础。

总之,大学生要做到心理健康,争取身心健康是关系到成才与否的头等大事。只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生理素质相结合,加之其他积极因素的相互作用,大学生成才就有了可靠的内在条件,一颗颗人才的新星就有可能升起。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独立学院是中国高等教育的新生力气,独立学院的学生生源的特殊性,决定了独立学院展开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这篇文章从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动身,论述了独立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业中存在的疑问,最后提出了独立学院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以期对独立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实习起学习作用。

独立学院是由普通本科高等学校与社会力气协作举行、运用民营办学机制和形式的本科层次高等教育组织。现在,中国有303所独立学院,承当了30%以上本科生的培育使命。准确而全部地把握独立学院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剖析独立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作业中存在的疑问,是做好独立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业的根底和关键。

1.自决心缺少,自卑感较强。

独立学院有些学生的自卑心理与其他本科院校学生有着显着的不一样,既有来自于就业竞争、学习才能、自个实力等,又呈现出一些特有的来历,如“同学之间的比照”、“社会的情绪”和“家人的期望”等。

独立学院的`有些学生因社会评价、本身评价等方面要素的影响,在学习与生活中缺少自我认同感,发生了自卑感,自认为学习才能、学习成绩不如普通本科学生,看不清自个应有的定位,对出路和将来缺少决心,加之看到旧日的同学进入了重点大学或是知名学府,便发生“低人一等”的主意,由此发生自卑心理。

2.人际关系不协调,沉迷网络。

独立学院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受爸爸妈妈的溺爱,形成了以自我为基地的特性,缺少人际往来经历。有些独立学院学生只管自个不关心别人,没有团队协作精力。不爱参加团体活动,与同寝室的同学多有摩擦;在各项荣誉评比过程中选用各种不正当手法,缺少推让精力;在与别人的往来过程中多从自个的视点考虑,总期望别人尊敬自个,缺少忍受别人缺陷的衡量,对别人求全责备[1],一朝一夕,就会被周围同学孤立,然后发生人际关系敏感、焦虑、自闭、偏执等心理疑问,发生严峻的心理障碍。

独立学院有些大学生自控才能差,在丰厚的网上信息面前,由朴实的上网查找学习材料变为阅读页面、谈天,甚至无节制地上网玩电脑游戏、结交,严峻影响了学业。过火沉迷网络,影响大学生正常的认知、情感和心理定位,还会发生精力依赖性,在平常生活和学习中举动异常、神情恍惚、行为奇怪。

3.方针缺失,学习缺少意志。

独立学院中的大有些学生家庭经济状况都比较好,社会关系多,家长明确表明孩子只需可以顺畅结业,家里就能为其组织一个好作业。他们的学习动机仅为“学习为了拿文凭,找作业”,如此,他们便缺失了学习的方针,缺少主动学习的知道,平常学习松松垮垮,考前临时抱佛脚,这种冷漠的学习知道,直接致使学生缺少学习的恒心和意志,遇到困难常常选用躲避和抱怨的情绪,然后失去了学习的决心,发生无助和失望、厌学等消极情绪。

一方面,一些独立学院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组织多半是名不副实的,搞形式化,名曰“三有”(有场所、有经费、有人员编制),实为虚设,仅仅做做心理测量,测验完把材料装入档案便完事了,忽略测验结果在具体教育、教育作业中的应用。另一方面,独立学院许多心理健康教育作业者没有通过专门训练和查核,由做思维政治作业的老师做心理咨询,所选用的方式办法简略老套,随意操作,表面上让人感受很重视,实际上是流于形式,走过场。这种形式化的教育掩盖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不光没有解决学生的心理疑问,反而致使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发生反感和抵触情绪。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作业既相联系又相差异,但在教育作业实习中,有些独立学院呈现了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景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榜首,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基本上是德育老师或思维政治作业者,大多数老师没有接受过规范的、系统的心理学常识和技能的训练。第二,在心理教导与咨询中,常把学生身心展开生长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些知道偏差、情感失调归结为思维疑问,忽略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准则与办法,呈现了心理健康的德育化倾向。第三,把心理健康教育划归在德育管理组织,并在作业展开中一向套用思维政治教育的办法或手法,使得心理健康教育显得机械板滞,收效甚微。

心理健康教育应是归纳运用心理学、教育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基本原理,选用多种办法对学生的心理施加影响,推进独立学院学生身心正常展开。其施行的路径和办法是多种多样的,但现在一些独立学院的心理健康教育仅限于开几门选修课,开一些讲座或举行几次现场心理咨询活动。别的,因为老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约束,教育内容仅限于通常的理论常识教授,老师讲,学生记,从概念到概念,从理论到理论,教育形式上简略化,不能科学地剖析学生特性心理疑问,忽略对学生的心理疑问进行防治和引导。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作业,它对从业者的道德、常识结构、专业技能和作业经历都有非常严格的请求。国外从事此项作业的人员都必须有咨询心理学、临床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作业博士以上学位,还要有一定的实习经历。[2]相比之下,国内高校尤其是独立学院的从业人员还远远不能满意这种请求。现在在独立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作业基本上处于起步期间,受人力、物力、财力约束,许多独立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业者基本是由德育老师或教导员等非专业人员兼任,一方面,他们中大有些没有通过规范的心理学常识和技能的训练,缺少心理学方面的常识,另一方面他们大有些没有从事心理咨询需具有专业资质的工作资格证书。一起,学生业务的冗杂也使教导员无暇对心理健康教育作业进行深入细致的研讨。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衡量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一般判断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以下三项原则:

其一,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

其二,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这是指个体的心理与其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和协调一致的过程。

其三、人格的稳定性。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人才的培养方向。当代人普遍存在不能适应社会,最欠缺的就是心理素质,具体表现为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适应能力和自立能力,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究其原因,与教育过程不重视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塑造有关。在大学生中,有人因自我否定、自我拒绝而几乎从不参与一切社会活动;因一些小小的失误而产生轻生念头或自毁行为;玩世不恭万念俱灰;逃避群体自我封闭。等等都是心理问题的反映。

大量调查表明,心理障碍、精神疾病已成为大学生的主要心理疾病。具体表现为恐怖、焦虑、强迫、抑郁和情感危机、神经衰弱等。常见的大学生心理问题还表现为环境应激问题、自我认识失调、人际关系障碍、情绪情感不稳、感情适应不良等。

所以、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现代社会的变革给正在成长着的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冲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强烈、更复杂。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

1.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

新生入学首先面临的就是生活环境的变化。上大学前,不少学生没有远离家门,饮食起居由父母包办,形成了较强的依赖心理。而进入大学后,失去了往日家庭的特殊照顾,有的学生因缺乏独立生活能力而生活上不能自理;有的学生因开支无计划而出现“经济危机”;有的学生因缺乏集体生活的习惯而希望得到他人的帮助,不知道也不会关心他人;加之水土和饮食方面的差异以及气候,语言环境与作息时间的变化等。大学新生在遇到这些问题时,常常束手无策,郁郁寡欢,致使有的学生出现烦躁,紧张不安等焦虑情绪和疲倦,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等神经衰弱症状。

2.对待社会工作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中学的工作和活动多是在老师指导下开展,由少数同学承担的。大学强凋学生的自我管理,学生除了要搞好自身的学习外,还要担负一定的社会工作,关心班集体建设。新生往往不大适应这种生活,缺乏工作主动性,在其位又不知如何谋其政,感到压力大。

3.择业的难题。

随着高等教育分配制度改革的不断变化,市场带给大学生更多的择业机遇和更大的自由度,也增加了择业难度,加重了大学生的行为责任和心理压力。而毕业生自身的素质,性别、专业以及社会关系等又制约着择业的自主权,对于少数大学生来说,甚至毕业就意味着失业。这一变化受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适应力弱的大学毕业生是难以解决的现实矛盾。恐惧、焦虑、烦躁打破了他们的心理平衡,心绪抑郁,使他们对生活缺乏信心,对前途失去希望,对处境无能为力。

人的心理素质不是天赋的,而是取决于后天的教育与训练,教育对心理素质的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校在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方面进行了许多探索和尝试,取得良好效果,以下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

1.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作用。

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理咨询被越来越多的人承认和接受,越来越多的大学院校,甚至中学开始设置心理咨询机构。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忧难,开发身心潜能。还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近年来,心理咨询机构不断完善,增设了多种形式的服务,已成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最有效的途径。

2.开展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调查,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与预防。

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前提是了解掌握学生心理素质的状态,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措施与方案。特别是要针对大一新生的心理特点,加强对学生进行人生价值的心理卫生教育,通过讲解,参观,组织专题报告会,党团活动,文艺演出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他们爱党,爱国,爱校,爱集体的心理品质和情感,树立勤奋好学,艰苦奋斗,勇于奉献的人生价值观,为大学学习生活打好良好的基础,根据面谈分析,区别不同的问题类型与程度,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防患于未然,做到了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及时干预,使学生在入学之初就能得到具体的心理健康指导。

3.开设心理教育必修课,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相应知识的掌握,系统学习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学生了解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心理素质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高低。因此,心理素质教育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风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良好的校风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如团结友爱的校风是学生形成群体凝聚力、集体荣誉感的土壤,有利于使人与人之间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同学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帮助。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因此,学校应该花力量抓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宽松理解的环境,有助于学生深化自我认识,充分发展个性,改善适应能力。

我们应该反思以往的教育工作,人们往往偏重的是科技文化、学识才能素质的培养,而忽视心理素质教育,其结果是导致学生中出现了大量的心理问题,严重扰乱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影响了人才的整体素质,阻碍了高教目标的全面实现。因此,保持健康的心态,不仅关系到广大学生健康生理、心理的发展,良好思想道德的养成和完美人格的塑造,而且关系到人才素质的整体提高、高教目标的全面实现。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全面提高人才质量已成为高等学校所面临的迫切任务。

为此,就要不断加强对大学生的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引导他们科学地走出自我认识的误区,更新观念,突破时空,超越自我,唯有如此,方能在搏击中,翱翔自如,走向成熟,迎接更多的挑战!

参考文献:

[2]陶明达.新时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和思考[m].北京:中国高等教育研究出版社,20xx.

[3]陈国海.大学生心理与训练[m].广东:中山大学出版社,20xx.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