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最后的姿势教案(优质21篇)

时间:2023-12-04 09:30:46 作者:紫薇儿

教学工作计划是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小编为大家收集了一些优秀的教学工作计划,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建议和启示。

《最后的姿势》教案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

学习细节描写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品读语言文字,体会“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

课件。

一、导入新课。

1、视频导入,感受地震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

2、揭题。板书课题。

3、齐读课题。

4、质疑。

师:走进四川,走近汶川。

二、初读课文。

1、读通课文,理清脉络。

2、带着疑问,品读课文。

三、初步理解课文。

2、指明说。

3、反复品读。

4、师小结:

5、人们是如何赞颂谭千秋老师的?

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四、小结。

“大音希声,大爱无痕”的谭千秋老师——。

生: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高尚的师德教义、伟大的血肉之躯,谭千秋老师——。

生: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顽强的斗争精神,人性的光辉,谭千秋老师——。

生: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五、小练习。

谭老师,您是_________________。

六、拓展。

1、汶川大地震英雄教师事迹。

“折翅雄鹰”双“翼”护佑两学生的汶川县映秀中心小学教师——张米亚。

用身体为孩子挡住水泥板的绵竹市遵道镇欢欢幼儿园教师——翟万容。

舍身救出十余名学生的什邡市师古镇中心小学教师——袁文婷。

2、给灾区的同学写封信。

公开课教案《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2个二类字。

3、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4、在读明白文本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脉络。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了解谭老师,在脑海中形成他最后的姿势的初步印象。

三、教学准备:

学生查阅有关汶川地震的资料、ppt。

四、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还记得2008年5月12日14分28分04秒吗?(四川汶川里氏8级地震)。

我们今天要学的《最后的姿势》,就是一位普普通通的教师,他用生命谱写了一曲师爱的赞歌,用鲜血铸造了高尚的师魂。

二、揭示课题,了解谭千秋。

三、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

2.分组出示词语,朗读,交流预习中理解的词语。

(1)废墟、坍塌、塌陷、尘埃。

(2)震撼、诠释、生死攸关。

(3)妙语连珠、大公无私、师德灵魂、爱与责任。

2、交流。 。

2、谁来说说,谭老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作出这选择的呢?

3、出示: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 。

为什么这句话会让你感受到情况十分危急? 。

4、你还从哪儿感受到情况十分危急的?(情况越来越危急了!) 。

出示:第五自然段 。

这句话中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震撼的?请你自己读读,抓住关键词句品读体会。 。

你觉得老师说的话有没有道理?

1、引读十一自然段。

八、总结 。

其实,在5.12中,在那灾难爆发的那一刻,不仅仅是谭千秋老师,还有很多很多的老师,他们都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了学生的生存,他们都用自己最后的姿势震撼了所有的人,他们用生命铸就如天大爱,诠释了最高尚的师德灵魂,演绎了爱与责任最深刻的含义,让我们一起瞻仰那一座座不朽的丰碑。(图片、音乐)。

《最后的姿势》教案

1、学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2个二类字。联系课文语境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初步了解谭老师,在脑海中形成他最后的姿势的初步印象。

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

初步了解谭老师,在脑海中形成他最后的姿势的初步印象。

教学难点:

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资源。

1、“5.12”大地震的概况,学生当时了解的地震信息和参与抗震救灾的活动。

2、学生搜集到的地震中的感人故事。

3、谭千秋老师的人物介绍。

教学过程:

课前观看汶川大地震相关录象图片[课件]课前5分钟(眼保健操)。

一、检查预习,导入课文:2:25—2:30。

出示词语:废墟坍塌塌陷尘埃。

震撼诠释生死攸关。

妙语连珠大公无私师德灵魂爱与责任[课件]。

指名读。

师:词语是有味道的,如何能读出词语的味道?

生:想象画面读。

师:真是个银点子,你来试试,可以吗?

指名读。

师:其实要想读出词语的味道还有个金点子,那就是将词语放进句子中,谁来试试。

出示句子:

师:完全正确,有声有色,一起来体验!

齐读。

二、精读课文。

生:这是什么样的姿势?

师:学贵有疑,学贵有法!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自由朗读,圈画出相关语句。

学生自由读文,圈画相关语句:

1、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2、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

交流。

师: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

师:他是谁?

生:谭千秋老师。

(二)师:这又是什么样的老师?从哪些语句读出来?2:40-2:55。

学生默读课文,独立思考,圈画出相关语句,写下批注。

四人小组内讨论交流,

教师巡视,指导读书方法:读进去读出来。

全班交流并相机板书(四人小组推选代表发言,写、读、说)。

你读出了怎样的谭老师?

学生板书并说明:

忠于职守临危不惧普通智慧亲切和善舍己救人果敢英勇大爱无言……。

师相机补充: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环境场景描写。

师: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他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

出示:人们这样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我们这样赞颂他:,![课件]。

齐读学生板书中的词语。

师:这就是谭老师言传身教的人生价值:

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课件]。

学生齐读。

三、拓展小结:

[课件]。

《感动中国》音乐声中出示其他教师事迹资料。

师:这还是。

的姿势。

学生:爱英雄责任师德。

默哀祝福课件展示祝福图片。

师:他们的英勇行为证实了地震灾害可以破坏我们的家园,但破灭不了13亿中国人民团结奋斗,战胜困难的决心。

[课件]。

师:山可移。

生:中国人民抗震救灾的决心不会移。

师:水可阻。

生:阻不断中华民族的血脉情。

师:少年智则中国智。

生:少年强则中国强。

生:汶川加油!

四川加油!

中国加油!

师:全体起立!让我们向谭千秋,向像谭千秋一样伟大的人民教师,向无数留给世人最后的姿势的英雄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生行少先队队礼!

作业超市:

1、写话《谭老师,我想对您说…》。

2、四人小组合作一份主题为“地震”的手抄报。

3、搜集资料,准备班会课进行“最后的姿势”英雄故事演讲会。

刘肖的《我该想到》。

最后的姿势

雨花外国语小学 石莉。

接到上课任务,按照教学进度很快定下了《最后的姿势》这课,首先是因为课文内容打动了我,其次是大量的环境描写和侧面描写便于教学内容的选择,契合本次活动主题。研读教材、查找资料、设计教案、试教指导、修改完善、课堂展示,在反复磨课中,真正让我从教材里走了个来回。我尝试着“转身”,努力寻找教学的最佳姿势。

一、创设情境,寻找教学的最佳基调。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四川汶川、北川,8级强震猝然袭来,

大地颤抖,山河移位,满目疮痍,生离死别……西南处,国有殇。”故事就发生在这样的背景下。不了解此次地震的危害之深,就不能深刻理解危难时刻谭老师恪尽职守、大爱无私的高尚师德。因此,课前我就布置学生搜集和汶川地震有关的资料,做在《采蜜集》上,可以摘抄、可以剪贴、可以打印……丰富的图片、文字资料必将把学生带回到3年多前的那场灾难中。课前交流时,我又启发学生回忆地震当时的情景,再结合预习资料,交流自己印象最深的一点。有同学从资料上获知伤亡惨重,人数众多;有同学查找到当时的地震影响范围极广,波及到中国的绝大多数省市,甚至包括一些邻国;有同学回忆起当时娱乐节目全部停播,网页全部以黑色为底色,表达人们的哀悼……随着谈话交流的深入,学生已逐渐进入课文描写的情境当中。此刻,以图片、音乐为背景,由教师的讲述带领大家眼见青山绿水瞬间变为废墟,再展现灾难中的英雄——谭千秋老师和他定格在生命最后一刻的姿势,自然导入课题,也奠定了本课教学的最佳基调。

二、整体感知,寻找训练的最佳形式。

作为高年段的阅读教学,要充分发挥预习的功效。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即是对学生的预习反馈。在最初的教学设计中,我是由课题“最后的姿势”切入,让学生在文中找到包含课题的句子,即最后的姿势是什么样的姿势,再提供几个关键词,引导学生概括主要内容。因为关键词句已提示了文章主干,学生概括起来并不困难,这一环节似乎也得到有效落实。但在试教后,李老师提出:“这种方法符合学生通常的阅读姿势吗?作为一篇记叙文的教学,有没有更有效地渗透方法指导的概括主要内容的形式呢?”一语点醒了我,看似简便易行、大家都在采用的方法也许适合老师的教学,但并不适合学生的学习。从根本上说,它并不能达到举一反三,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在李老师的指导下,我从记叙文的结构出发,让学生抓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这几个要素来说说主要内容。这样的方法和学生的阅读习惯是一致的,也符合文体特点,能达到有效训练、迁移运用的目的。

三、品读语言,寻找阅读的最佳路径。

本文出自一篇新闻稿,选入课文时有所变动,编者将其改成了普通的写人的“文章”,而在行文上它保留了“通俗易懂”、“直达读者”的特点。因此,在试教时,我发现原先设定的中心问题:“你读出了一位怎样的谭老师?”答案显而易见,对于学生来说没有什么难度。预设的“品读细节描写、环境描写、侧面描写”的环节无形中被弱化了,更多地凸现了“写什么”的问题。因此,在二稿修改时,因预测学生能自行完成“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的过程,我将阅读教学的第一个回合有意省略了,而直接由“怎样写的”切入,即阅读教学的第二个回合“从思想内容到语言文字”,并借助于反馈了解学生对部分关键词语的把握。由于灾难来得很突然,谭千秋不可能像哈尔威船长那样有20分钟的时间,所以文章正面描写人物的文字不多。将人物置于特定的灾难性场景中,用一个撼人心魄的姿势来刻画人物,用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同事的话以及同学们的感受来交代后续的事件,交代倒在废墟中的那个英雄到底是个怎样的人,于是人物形象丰满了。本文与一般写人文章的最大不同是没有办法更多地去正面描写刻画人物,只能采用侧面烘托的手法,抓住了这一点,就抓住了本文教学的最佳路径。

四、读写结合,寻找表达的最佳方式。

通过品读语言文字,学生学会了环境描写和侧面描写对于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同时对于“最后的姿势”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我以给课题换词的方式,启发学生总结“最后的姿势是一种怎样的姿势?”“爱的姿势”、“责任的姿势”、“舍己为人的姿势”、“大爱无私的姿势”、“护卫学生的姿势”、“生命的姿势”……学生都能脱口而出,看来谭老师的高大形象已深深刻在他们的心中,但这样的理解是否深入透彻呢?我又设计了一道读写训练:以“最后的姿势是      的姿势”为开头写一段话,后面的内容要具体说明为什么是这样的姿势。这就考查了学生是否理解文章中心,是否能够正确表达。然后,我以学生较少关注的“最后的姿势是恪尽职守的姿势”为开头作了示范,拓宽学生的思路,并恰当选用文中关键词句,结合自己的感受,完成片断写作。再让学生仿造这样的句式写一段话,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所谓情动而辞发,虽然课堂时间有限,未来得及当堂反馈,但从学生练笔质量来看,都能够围绕中心自由表达,达到了训练目的。

关注课程目标,有效选择教学内容,所有一线教师仍需不断研究和实践。针对不同的文章,应有不同的教法,我们都要努力寻找教学的最佳姿势。

六年级组教案

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3、理解文中重点句子“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的意思。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教学重点: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教学难点: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回忆主要内容,直入中心1、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最后的姿势》,学生齐读课题。那么这最后的姿势是一个怎样的姿势呢?生回答,投影出示: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齐读。2、师:句中的他指得是是谁呢?他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指名回答)投影出示: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他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齐读。板书:爱与责任二、学习第二段,感受潭老师的爱与责任。过渡:这样一位用生命诠释师德灵魂的人,张开双臂这一最后的姿势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展现的呢?让我们怀着对英雄的的无比景仰再次走进那悲壮的一幕。请同学样拿出笔默读课文四――七节,画出描写地震来临时房屋变化的句子,并作批注。1、生默读课文,写批注。师巡视指导。2、师:请把你画出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听并说说感受。投影出示:(1)天空阴沉沉的。(预示着地震的来临。)(2)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个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体会连用3个感叹号的表达效果。语调越来越高,越来越急促。)(3)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楼房马上要坍塌,情况危急到了极点,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4)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这样的环境描写预示着谭老师遇难了,他的姿势成为永恒的瞬间。)3、师:在这万分危急的情况下,谭老师又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呢?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四――七小节,画出谭老师的语言和动作,并认真做批注。投影出示;“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1)指名读,说感受。(两名)在危急时刻,谭老师首先想到的是同学们的安危,他拼命呼喊自己的'学生快速离开,具有先人后己的精神。(2)师评价。(谭老师是来不及多想,大声喊道)那么谭老师又是怎么做的呢?投影出示: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1)师:从这里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指名说感受,根据感受指导朗读。突出几个表示动作的词语。(能抓住重点词语来理解人物形象你真会读书。)(2)这段细节描写连续用了三个动词写出了在危难时刻,谭老师舍己救人的场景,谭老师在短暂的时刻那种以生命来换取学生生存的行为深深地感动了我们。那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的姿势将铭刻在我们的脑海里。让我们把这种情感带进课文再次深情地朗读。(副板书:细节描写)4、师引读:是啊,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他用自己的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投影再次出现)5、师:这段话不仅用细节描写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了谭老师那恪尽职守,先人后己,在生死攸关之际把生的希望留给学生的伟大形象,还用了环境描写,(随即出示环境描写的句子)那么这几处环境描写在文中又起了什么作用呢?(烘托作用人物形象)过渡: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只是一瞬间的震荡,谭老师永远告别了和风阳光雨露,还有人间的欢笑泪水,永久沉睡在了众人撕心裂肺的泪水中。他那最后的一撑把生的希望留给了自己的学生,而自己却永远地倒下了……当人们在废墟中发现他的时候,在场的人都被震撼了!请同学们小声读课文第三段。三、学习第三段1.小声读课文,想一想这一段引用哪三位人物的话语?把他们的话多读几遍,你读出了一怎样的谭老师?2.分角色学习三个侧面描写。师:你想读谁的话。适时指导朗读。(抓住“死死”、“飞身”、“生死攸关”等词语,感受人们对谭老师的敬意。)3、生读时,进行这样的句式训练:你就是那位救援人员,你想对谭老师说: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他用自己的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投影再次出现)四、比较体会二三两段不同的描写方法及不同的作用。师:二三两段都描写了谭老师誓死护卫学生的形象,但描写方法不同,同学们发现了吗?将第三段删掉可以吗?(学生自由回答)师:第二段直接描写谭老师的英雄行为我们说这叫正面描写。第三段是通过别人的话语来烘托谭老师的英雄壮举,我们说这是侧面描写,侧面描写在文中能起到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我们以后在习作也可以学着运用。五、学习第四段,深情赞颂潭老师的爱与责任过渡:在学生眼里,谭老师讲课绘声绘色,不仅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补充资料:从教26年来,谭老师不仅教学成绩显著,被评为特级教师,而且他非常爱学生,在校园里看到一块小石头都要捡起来,生怕学生们在玩耍时受伤,被同事们誉为“最疼爱学生的人”。)然而同学们再也听不到谭老师的声音了,讲台上再也见不到那充满活力的身影了。师生齐读:投影出示: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1、师:同学们,这最后的姿势是的姿势;这最后的姿势是的姿势;这最后的姿势是的姿势。2、此时此刻,你想用哪些四字词语来赞颂谭千秋老师呢?因而人们赞颂他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他用自己的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人们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竖板书)(师:这怎么理解呢?就像诗人臧克家说的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3、师:谭千秋,让我们记住他恪尽职守,充满无私大爱的双臂,记住他令世人永生难忘的――齐读课题六、布置作业:师:汶川大地震是一场百年不遇的灾难,人在自然灾害面前是渺小的,但生命的坚强和人间的大爱是光彩夺目的。在这国难家难突然降临之时,可爱可敬的人们演绎了一个个惊天地泣鬼神的感人故事。课后认真阅读所搜集的资料并作好批注,留待下节课交流。板书设计6、最后的姿势爱与责任

公开课教案《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

《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的课文,是反映发生在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大地震中真实事件的一篇新课文。课文以感人的笔触,质朴的语言,记叙了在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他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高尚师德。

对于这样一篇人文性很强的课文,“教什么”、“怎么教”值得我们深思。我们可以通过对文本的阅读感悟,让学生知道“谭老师舍身护生”的英雄行径,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激发学生对英雄的崇敬、赞颂之情。以此作为教学目标本无可厚非,但我们如果仅此而已,不去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这个内容和思想的话,那么我以为阅读教学就失去了它区别于其它学科教学的特殊意义了。课堂中,我做了以下尝试:

片段一。

出示:“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

生:(自读)。

生:(面带疑惑)。

师:那么我们将这一段省去,再读读前后内容。

指名读课文相关内容。

师:感觉怎么样?

生:地震没那么可怕了!

生:感觉不到地震所造成的严重危害,感觉不到人们逃生时间的紧迫。

生:好像体验不到地震发生时那种令人窒息的紧张气氛。

师:其实这就是缺少了环境、场景描写的烘托作用,体现不出当时情形的十万火急,也难衬托出谭老师在危急关头一心为学生着想的无私大爱了。

完整朗读,感受体会。

反思:“学贵自得,书忌耳传。”学生语言的品味,写法的感悟,只有在不断的朗读比较中才能获得。作为一篇语文课文而言,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读懂文本,体会情感,还应让学生领悟到作者遣词用句的精妙,做到习有所获。环境场景烘托是本文的写作特色之一,借助具体描写地震灾害发生时地动山摇、房屋坍塌的情境,烘托出当时情形的万分危急及生死攸关之际谭老师一心为学生着想的可敬。在引导学生阅读感悟文本时,为他们搭建开放而有活力的学习平台,通过品重点句段、朗读辨析等形式,帮助学生感悟写法。与此同时,学生也在这品、读、悟的过程中加深了对人物的形象感知,为对文本的情感体验铺下坚实的基垫。

片段二。

师:在教学楼即将坍塌的瞬间,谭老师又是怎么做的?

生: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师:从这句话中,谭老师的哪些表现让你深受感动?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画一画,写一写。

生自由品读,写批注,交流。

生:“立即”说明速度很快,也可看出这是谭老师的一种本能反应,当机立断,作为一名老师他将孩子的生命安全时刻放在第一位。

生:“双手撑”从力度上突出谭老师使出全身的劲头(边说边摆出“双手撑”的姿势),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学生撑开一把保护伞,使躲在桌下的学生们能逃过一劫。

生:“护”,用自己的身体保护学生,谭老师全然不顾自己的安危,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令人崇敬!

……。

反思:语文训练提倡“宁在点上打井,不在面上挖坑”,就是要从关键词句处反复阅读、揣摩玩味,感悟文本内涵。本片段中,引导学生通过圈画批注等方式深化阅读体验,抓住重点句中的“立即”、“双手撑”、“护”等字词赏析推敲,感知人物形象,初步体会到文本蕴含的情感:谭老师舍身护生的行为令人崇敬。真正实现以写助读,即古人所谓的“不动笔墨不读书”。

片段三。

出示: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同事老师的话语。

师:从这三位人物的话语中,你读懂了什么?

生:四个学生获救了,可谭老师却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谭老师张开双臂,誓死护卫学生的形象让在场的救援人员永记心头。这一姿势,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生:我仿佛亲身感受到了地震所造成的山崩地裂、家毁人亡;仿佛亲眼目睹了谭老师舍身救人的英勇情形。

生:谭老师在危险面前,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他忠于职守,履行了做人之道,做师之道。

……。

生同桌前后自由分角色扮演朗读。

师:从这三位人物的话语中,你又读懂了什么?用一个词概括当时人物的内心感受。

生:震撼、感动、敬佩。

生:沉痛、感恩、崇敬。

生:震惊、感谢、敬重。

……。

朗读训练,深化情感。

反思: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会倾听,乐于交流,善于朗读,在扎扎实实进行语言训练中深化对文本的情感体验。围绕三位不同人物代表的话语进行阅读品析、朗读体验,谭千秋老师的高大形象在孩子们的心目中逐渐变得丰满而鲜活。在反复朗读品味的同时,孩子们的心灵与文本产生共鸣,对谭老师的英雄行径、高尚师德的崇敬赞许之情油然而生。此时,学生有情而发,朗读得深情并茂亦能水到渠成。

片段四。

师: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他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人们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师:“英雄不死,精神千秋!”你想怎样赞颂这位可歌可泣的谭老师呢?

生:谭老师,您那张开双臂保护学生的最后姿势,永远镌刻在世人的心中;您那舍己为生的伟大精神,永远铭记在世人的心中。

生: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谭老师,您的死比泰山还重!

您用自己宝贵的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诠释了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人生价值!

生:谭老师,您在死亡面前,恪尽职守,誓死护卫学生,您是一位了不起的老师,我们以您为榜样,我们敬佩您!

生:“英雄不死,精神千秋!”人虽死,精神永存,千秋万载!谭老师,您一心为学生的高尚师德将代代相传!

……。

师:那此时此刻,谭老师在你的眼里,还仅仅只是一位普通的老师吗?他是一位——。

生:英雄!

师:最后让我们再一起大声呼喊出这位英雄的名字——。

生:谭千秋!

师:牢记他那张开双臂,护住学生,生命中的——。

反思:“水本无华,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激而发灵光。”学生的感言,只有在合适的情境中才会被点燃激活。鉴于对文本内容的深入理解,对人物形象的深刻感悟,在课堂结尾部分引领学生迁移模仿文本言语直抒胸臆,既是渗透语文教学中说写的训练,更是对文本情感体验的升华,学生进一步受到情感的熏陶,精神的洗礼。情发于言,使语言训练与情感体验珠联璧合。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的人文性是以“语言”这个工具为载体的。在教学实践中,应“寓教于文”,充分利用语文课程内容自身所蕴涵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交融因素,就是要挖掘文本中的语言训练点,提点悟情,拾级而上。铺设基垫,初步体验,渐进深化,情感升华,课堂教学始终扎根语言训练点,为学生对文本的情感体验架设阶梯。通过语言文字本身的魅力,进行感染、熏陶、潜移默化,以关键词句处为切入点,深究细探,揣摩推敲,这样学生才会真真切切地走进文本,深入人物,引起强烈的共鸣。使学生对文本的情感体验循序渐进,逐步推向深层,最终达成语言训练与体验情感有机融合,使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实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六年级组教案

学科六年级语文(上册)主备教师王海田授课时间第周月日使用教师课题6、最后的姿势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2个二类字。联系课文语境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3、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4、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课后3)5、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教学重、难点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教学方法与手段图文结合、品读重点词句、圈画批注教学准备搜集5.12地震中的感人故事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一、背景导入,初入情境1、师:同学们,还记得5月12日14分28分04秒吗?(四川汶川里氏8级地震)2、看图片(书上的两幅),感受大地震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灾难。3、请学生交流预习中搜集的地震中的感人故事。(至少两个)二、揭示课题,了解谭千秋1、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最后的姿势》,也是发生在地震中的一个感人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谭千秋2、简介谭千秋,先请学生讲,教师补充。教参57页三、课题引领,初读课文1、通过预习,你能来模仿一下,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怎样的吗?(请生模仿)2、初读课文,读完后思考: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什么样子的?用“”在文中画出相应的语句。(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文中还有两处也可。四、朗读词语组块,概括主要内容1、分组出示词语,朗读,交流预习中理解的词语(1)废墟坍塌塌陷尘埃(2)震撼诠释生死攸关(3)妙语连珠大公无私师德灵魂爱与责任词语解释见教参57页2、浏览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在教学楼即将坍塌的时候,谭千秋老师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五、理清课文脉络,体会写作方法1、学习给课文分段,学生自主练习。第一段(1)5、12谭千秋老师早早地赶到学校上班。第二段(2-7)在地震来临时,谭千秋老师用自己的身体保护四个学生的经过。第三段(8-10)地震后,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老师的感受。第四段(11-12)人们对谭千秋老师的深情赞颂。2、体会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环境烘托等写作方法。(1)第二段:正面描写第三段:侧面描写(2)第二段:环境烘托(3)第6节最后一句:细节描写六、作业:抄写词语第二课时一、复习主要内容,直入文本中心1、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关注写人的文章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2、通过上一课的学习,说说谭老师给你留下的初步印象。3、朗读课文的最后一节。找找他是个怎样的老师?(根据找到的信息板书:横着写普通、爱与责任竖着写英雄不死,精神千秋!)二、学习第一段,感受谭老师的爱与责任1、自由读课文,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老师?从哪些词语中读出来的?(关爱家人、工作积极)关键词:给小女儿、早早、平常三、学习第二段,感受潭老师的爱与责任1、朗读课文,先在小组内分读课文,再在全班展示读。2、说说段意,比较这段的段意和文章主要内容的关系,体会抓住重点内容,删除次要内容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3、自主圈画批注式学习谭老师的语言和动作。(1)用“――”画出语言,用“~~~~~”画出动作。(2)仔细阅读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在旁边写上你的批注。(3)交流:左边(4)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人物的语言和动作。4、朗读鉴赏式学习四处环境描写。(1)天空阴沉沉的。预示着地震的来临。(2)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个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体会连用3个感叹号的表达效果。(3)楼房摇晃得……腾空而起。楼房马上要坍塌,情况危急到了极点,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4)地动山摇。……楼房塌陷了……这样的环境描写预示着谭老师遇难了,他的姿势成为永恒的瞬间。(5)朗读体会环境描写在写作中的烘托作用。四、学习第三段,体会这一段侧面描写的作用1、默读课文,思考:如果去掉这段,你觉得行吗?(显然不可以,这段侧面描写使故事变得真实可信。)2、这一段引用了哪三位人物的话语?为什么这样选择?(救援人员、学生、老师)(他们的所见最后说服力)3、朗读课文,抓住救援人员的语言,抓住飞身,抓住生死攸关组织有感情地朗读。五、学习第四段,深情赞颂潭老师的'爱与责任1、朗读第11小节,体会文本表达的情绪线索:亲切―痛苦―赞颂2、课后3(教参56页)3、“英雄不死,精神千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4、倘若请你把题目中的“最后”换成文中另外的词语,你会换成什么?六、总结:其实,在5.12中,在那灾难爆发的那一刻,不仅仅是谭千秋老师,还有很多很多的老师,他们都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了学生的生存,他们都用自己最后的姿势震撼了所有的人,他们用生命铸就如天大爱,诠释了最高尚的师德灵魂,演绎了爱与责任最深刻的含义,让我们一起瞻仰那一座座不朽的丰碑。此时,你最想说些什么?让我们一起满怀敬意、满怀感动,再一次读课题:最后的姿势。二次备课课堂练习设计完成课本课后习题课外作业设计练习册;搜集汶川地震中,让你感动的故事,讲给你身边的人听。板书设计6、最后的姿势地震前――言传人生价值地震时――张开双臂,护住学生(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教学反思参考资料

最后的姿势

《最后的姿势》是根据汶川8.0级特大地震中的真实事件改写的感人故事。课文讲述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一位老师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无私大爱。文章不仅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淀提供了很好的语言材料,还为塑造学生的人格提供了感人的文本素材。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联系课文语境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体会“最后的姿势”中包涵的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4、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阅读教学是师生双方围绕着教材文本所进行的对话交流,是彼此精神世界的交往、互动、合作。本课教学,力求引领学生反复品味语言,透过文本语言,走进人物内心世界,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及传情的诵读,来体验文本情感。教学中,力求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充分与文中人物进行情感撞击心灵对话,张扬学生的阅读个性,发展学生的智慧。

一、复习导入,引出人物。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最后的姿势》。

2、谭老师“最后的姿势”在课文中几次出现?课文哪几自然段是写谭老师遇难时护住学生的经过?(2~7自然段)。

3、过渡:如果我们再回到5.12这天,再去亲历那个现场,去聆听谭老师的语言,去看看谭老师的行动,我们的感受将会更深。

二、细细品读,感知形象。

1、谭老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做出这样的选择的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4-7自然段,边读边划出关键的词句,品读品读,细细地体会。

2、谁来说说,谭老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作出这样的选择的?(情况十分危急,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

指导朗读:情况十分危急该怎么读?这儿有三个感叹号,读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在这么危急的情况下,谭老师是怎么说的呢?

出示: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同学们迅速冲出教室,往操场跑去。

从这儿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

要地震了,谭老师的话应该读出怎样的感觉?(很镇定的感觉,怎么来表达呢?)。

(2)你还从哪儿感受到情况十分危急的?(情况越来越危急了!)出示:第五自然段。

你从这句话的哪些词语中感受到情况很危急的?(提示:“刺耳的吱吱声,尘埃腾空而起”说明了什么?)。

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还有四位同学冲不出去了!

出示: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这短短的几秒钟,根本容不得谭老师多作考虑,谭老师立即??(引读句子)。

(3)范读: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

一切到这儿似乎已经结束了,但事实上并没有结束,看,这儿有个省略号,这儿省略了什么?(说一说并读一读,把自己此时的感受融入朗读中。)。

(4)地震了,情况万分危急,作者通过对危急环境的描述,更加烘托了谭老师的光辉形象,让我们更深刻地感受到谭老师情急下唯一想到的是他的学生。让我们捧起书,一起重回那危急的一幕。(齐读4-7自然段。)。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第八自然段,找一找,谭老师这最后的姿势给人怎样的感受?

这句话中哪些词语让我们的心灵受到了震撼?请你自己读读,抓住关键词句品读体会。

想象:砖块掉下来了,砸得谭老师鲜血直流,但谭老师仍然——张开双臂,死死地护住学生;楼板压下来了,谭老师后脑被砸得深凹下去,但是谭老师仍然——张开双臂,死死地护住学生;鲜血喷涌,疼痛难忍,但谭老师仍然——张开双臂,死死地护住学生。

你从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请把你的感情融入你的朗读之中。

(2)被深深震撼的还有谁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第9、10自然段,抓住关键词句品读体会。

出示:“地震时,眼看教室要倒,谭老师飞身扑到了我们的身上。”获救的学生这样回忆。

面对危险,谭老师将生死置之度外,怎能不让人震撼呢?(读好句子。)。

出示:一位老师说:“如果要快速逃离现场,论条件,老师离门口最近,最有可能离开。但在生死攸关的一刻,谭老师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

如果谭老师不顾那四位学生离开教室,他??如果他要留在教室里,保护四位学生,他??生死攸关的一刻,他明知道留下来是死,但他还是果敢地留下来了,飞身扑去,怎能不让人震撼呢?(读好句子)。

出示:“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谭老师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他??(出示语句,齐读: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三、总结全文,升华中心。

最后的姿势教案

师:同学们,还记得2008年5月12日14分28分04秒吗?(四川汶川里氏8级地震)。

那些日子,我们有流不尽的泪水,因为痛苦,因为悲伤,因为感动;

这些日子,我们有讲不完的故事,发生在瓦砾之间,发生在救援途中,发生在灾区的千里之外。面对突如其来的特大地震灾难,四川省灾区教育系统广大教师舍生忘死抢救学生,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学生们牢牢地把守住了生命之门,危难时刻体现了高尚的师德和情操,用生命诠释了人性的光辉。我们今天要学的《最后的姿势》,就是一位普普通通的教师,他用生命谱写了一曲师爱的赞歌,用鲜血铸造了高尚的师魂。

二、揭示课题,了解谭千秋。

2、简介谭千秋。

先请学生说教师再补充。

过度:在地震中谭老师怎样保护自己的学生呢?

三、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

2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什么样子的?用“”在文中画出相应的语句。(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文中还有两处也可。

四、朗读词语组块,概括主要内容。

1、分组出示词语,朗读,交流预习中理解的词语。

(1)废墟坍塌塌陷尘埃。

(2)震撼诠释生死攸关。

(3)妙语连珠大公无私师德灵魂爱与责任。

2、浏览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在教学楼即将坍塌的时候,谭千秋老师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五、理清课文脉络,体会写作方法。

1、学习给课文分段,学生自主练习。

第一段(1)5.12谭千秋老师早早地赶到学校上班。

第二段(2-7)在地震来临时,谭千秋老师用自己的身体保护四个学生的经过。

第三段(8-10)地震后,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老师的感受。

2、体会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环境烘托等写作方法。

(1)第二段:正面描写第三段:侧面描写。

(2)第二段:环境烘托。

(3)第6节最后一句:细节描写。

六、总结。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主要内容,直入文本中心。

1、通过上一课的学习,说说谭老师给你留下的初步印象。

2、朗读课文的最后一节。说说他是个怎样的老师?

(普通、爱与责任竖着写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二、学习第一段,感受谭老师的爱与责任。

自由读课文,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老师?从哪些词语中读出来的?

(关爱家人、工作积极)关键词:给小女儿、早早、平常。

三、学习第二段,感受潭老师的爱与责任。

1、朗读课文,先在小组内分读课文,再在全班展示读。

2、说说段意,比较这段的段意和文章主要内容的关系,

3体会抓住重点内容,删除次要内容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4、自主圈画批注式学习谭老师的语言和动作。

(1)用“——”画出语言,用“~~~~~”画出动作。

(2)仔细阅读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在旁边写上你的批注。

(3)交流:左边。

(4)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人物的语言和动作。

5、朗读鉴赏式学习四处环境描写。

(1)天空阴沉沉的。预示着地震的来临。

(2)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个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体会连用3个感叹号的表达效果。

(3)楼房摇晃得……腾空而起。楼房马上要坍塌,情况危急到了极点,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4)地动山摇。……楼房塌陷了……这样的环境描写预示着谭老师遇难了,他的姿势成为永恒的瞬间。

(5)朗读体会环境描写在写作中的烘托作用。

四、学习第三段,体会这一段侧面描写的作用。

1、默读课文,思考:如果去掉这段,你觉得行吗?(显然不可以,这段侧面描写使故事变得真实可信。)。

2、这一段引用了哪三位人物的话语?为什么这样选择?(救援人员、学生、老师)(他们的所见最有说服力)。

3、朗读课文,抓住救援人员的语言,抓住飞身,抓住生死攸关组织有感情地朗读。

五、学习第四段,深情赞颂潭老师的爱与责任。

1、朗读第11小节,体会文本表达的情绪线索:亲切—痛苦—赞颂。

2“英雄不死,精神千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3、学完本课你觉得“最后”还可以换成哪些词(爱的姿势/责任的姿势/英雄的姿势师德的姿势/千秋的姿势/)。

六、作业设计:

1、完成课后的第2.3题,记住答案的要点。

2、朗读课文,每个同学都要做到有感情,优生用演讲的方式诵读。

板书:

关爱家人工作积极。

忠于职守。

《最后的姿势》教案

今天的课堂有点沉闷,虽然课前作了充分地准备,可学生似乎不是很领情,虽然习惯了学生的默默无闻,但心里还是失望!幸好这个班听话守纪律,基本的目标倒也能达成。反思如下:

感触一酸如在教学环境描写的四句话时,我组织学生充分朗读,抓住标点等感受情况的危急和老师的处变不惊。虽然有个别学生参与了回答,但波澜不惊的朗读又让这种危机感减弱了很多,考虑到课堂时间有限只好作罢。

感触二甜在品读老师的言行句中的动词“撑”时,是这样组织教学的,先让学生自己演示这个动作,再让学生说说从“撑”中体会到了什么?“双手撑”从力度上突出谭老师使出全身的劲头,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张开一把保护学生的保护伞,减轻碎裂的砖块、水泥板直接重重地砸向课桌造成的严重恶果。这时,学生真正明白了什么是爱。是老师对学生的爱,这样的爱是一种大爱,无私的爱。而后我又追问:谭老师不怕疼吗?他不渴望美好的生活,他不怕自己的妻子和女儿伤心难过吗?谁来说说老师的心声?这时学生似乎有点动容了,他们说:“我一人换来了四个学生的生命,值得!”“他们还有美好的未来,我怎么忍心他们就这样走了呢?”就这样在交流中我顺势问:你看到了一个怎么样的谭老师?学生的理解就比较到位了。

《最后的姿势》读后感

读《最后的姿势》有感最后的姿势中的一位老师,他姓谭名千秋。在一次地震中为了保护四名同学他牺牲了,那时他才51岁。那天,他像入学一样上课,讲的是"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正当他讲得起劲,忽然整栋楼都摇晃起来!地震!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大家快跑,什么都不要拿,快!"在那几秒中有四位同学没有来得及出去,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桌子下,他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他们。

楼房变成了废墟。救援人员从废墟中找到了谭老师和四位同学,四位同学安然无恙,可谭老师却永远停止了呼吸。人们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如果有人问我长大了想当什么?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我要当一名老师,做一个像谭老师一样忠于职守,舍已为人好老师。

最后的姿势说课稿

教材简析:

《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人间真情”为主题单元中的一篇讲读课文,是根据发生在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8.0级特大地震中的真实事件改写的感人故事。课文记叙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他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无私大爱,赞颂的是一位老师对学生的情,是他对学生的爱与责任。

全文共12自然段,按时间顺序分为四个部分。第一自然段是第一部分,写谭老师想平常一样早早赶到学校上班。第二——七自然段是第二部分,写谭老师在地震来临时,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位学生的感人经过。第八——十自然段为第三部分,写地震后,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老师的感受。第十一——十二自然段为第四部分,写人们对谭千秋老师的申请赞颂。

课文用重要的环境和场景描写以及第三段的侧面描写,渲染了人物,推进了情节的发展,升华了人物的精神品质,起到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课文通过谭老师在大灾之时的动作、语言的细节描写正面刻画了人物形象。

(1)知识目标:认知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2个二类字。联系课文语境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2、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准备

1.学生收集汶川“5.12”大地震的概况,了解当时的地震信息和参与抗震救灾的活动。

2.学生搜集到的地震中的感人故事。

3.谭千秋老师的人物介绍。

说教法:

(1)背景导入,创设情境

根据儿童特点和新课程的要求,在小学阶段采用情境教学,播放一段“5.12”地震视频,看课文中的插图,让学生感受地震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更有利于学生尽快地走进文本,促进学生学习动机,与文本对话,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揭示课题,走近人物

学生课前通过收集相关资料,不仅了解了有关地震方面的科学知识,增强了教材的知识性与文化性,同时提高了他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这正是新课程所提倡的语文教学的理念。长此以往,可养成学生主动学习新知、主动探究新知的好习惯。课堂上,这些图片的展示大大地丰富了课程资源,增强了教材的可视性,调动了学生浓浓的学习情趣。

(3)扣题读书,带着问题自读课文。

学生自己去读书,自己去领会。它的指导思想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语文学习的规律。这同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课文有所感悟。文章的精妙之处,深层次的东西,如细腻的感情,传神的描写,学生有效感悟办法就是读,琢磨地读,反复地读,充分地读,读得如痴如醉,文我合一,这是解道悟文的最佳境界。学生结合语境理解重点生字词的意思,在把这几个词语连在一起,概述课文的主要内容。这符合了新课标在总目标中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有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注重语言积累提高语文素养。

(4)导读法,导出文本中心,感悟人物形象。

在精读感悟时,重在深入品读地震中谭老师的动作、语言。自主圈画批注式学习谭老师的语言和动作,体会危急的气氛和谭老师的临危不惧,抓住五个“!“,通过谭老师简洁有力的语言和准确有力的动作,感受谭老师对学生无私的大爱。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边读边想象画面,通过急促的语调诵读,感受谭老师的精神品质。震后人们的话语,侧面烘托了谭老师的英雄壮举,教学时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或关键词”死死“、”飞身“、生死攸关”等感受人们对谭老师的深深敬意。朗读鉴赏式学习四处环境描写。尊重学生对生活的感知,化解教学的难点,从学生的元认知出发,让学生体会四处环境描写的好处。从而明确课文所采用的写作方法: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和侧面烘托的方法。重视朗读的训练,以读为本,以读代讲,引导学生沿着感情变化的线索——亲切、痛苦、赞颂,深情朗读,感受人们对谭老师的一篇真情,读出学生自己对谭老师由衷地敬仰和怀念。

说学法:

(1)自主探究法

学生课前通过收集相关资料,不仅了解了有关地震方面的科学知识,增强了教材的知识性与文化性,同时提高了他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2)自读自悟

学生自己去读书,自己去领会。学生有效感悟办法就是读,琢磨地读,反复地读,充分地读,读得如痴如醉,文我合一,这是解道悟文的最佳境界。这同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课文有所感悟。文章的精妙之处,深层次的东西,如细腻的感情,传神的描写。这样尊重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遵顺了学生语文学习的规律。

(3)自主圈画批注式

学习谭老师的语言和动作,体会危急的气氛和谭老师的临危不惧,抓住五个“!“,通过谭老师简洁有力的语言和准确有力的动作,感受谭老师对学生无私的大爱。

(4)朗读鉴赏式

学习四处环境描写。尊重学生对生活的感知,化解教学的难点,从学生的元认知出发,让学生体会四处环境描写的好处。从而明确课文所采用的写作方法: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和侧面烘托的方法。

(5)合作探究法

“最后的姿势”——“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文中有三处写到谭千秋老师用双臂护住学生。首先,学生找第一次描写谭老师最后姿势的句子。学生边读边品“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谭老师——镇定、临危不惧、以学生安危为重。课文中第二次出现对谭老师最后姿势的描述,出现在人们的话语里。请学生读读,抓住关键词句品读体会,谭老师这最后的姿势给人怎样的感受?(震撼)这句话中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震撼的?这时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谭老师——挺身而出、舍生取义、大公无私。课文第三次(最后的姿势)在十一自然段,是学生们在回忆中咀嚼着痛苦,从学生们的角度丰满了谭老师的英雄形象。用引读法深情读完这一小节,而后学生用:谭老师,我想对你说……写写自己此刻的感受。由此达到“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的教学目标。

最后的姿势有感

2008年5月12日,是每个中国人都铭记的日子——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8级大地震。地震中法身了许多可悲可泣的事情,让我们刻骨铭心。谭千秋,一位平凡的老师有他那年仅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

像谭老师这样的老师还有许多,苟晓超就是其中的一位。再同一场地震中,苟晓超正一如既往的在教学楼巡查。突然,教学楼震荡起来,熟睡的孩子都被震醒了。苟校超本能的大喊:“同学们,赶快跑!”一边又抱起两个孩子撤离教学楼,当来到楼下时,他来不及喘一口气,又上楼抱下两个孩子……当他再次返回三楼抱下两个孩子向楼下跑去时,楼房“轰”一下的塌了他抱下的两个孩子得救了,但他却永远闭上了眼睛。都说人生没有彩排,过去不可能重来,但即便再来一次,救下孩子也是他们不变的选择他们是这样的大公无私,这样的爱护学生,这样的精神,值得我们的学习!

“有的人死了,但他还活着;有的人死了但他还活着”

“英雄不死,精神千秋。”虽然他们已经去世但他们的精神活在我们的心中。

最后的姿势说课稿

2学生搜集到的地震中的感人故事

3谭千秋老师的人物介绍

(1)背景导入,创设情境

(2)揭示课题,走近人物

(3)扣题读书,带着问题自读课文

(4)导读法,导出文本中心,感悟人物形象

(1)自主探究法

(2)自读自悟

(3)自主圈画批注式

(4)朗读鉴赏式

(5)合作探究法

读《最后的姿势》有感

今天,我们学了《最后的姿势》一课。它讲述了谭千秋老师在5.12大地震来临时,做出的可歌可泣的壮举。使我深受感动。

这篇课文主要说了:在5.12大地震来临时,正在上课的谭老师当机立断,安排大家逃离。但教室里还有四位同学逃不出去了,谭老师见了,想都没相,便把他们拉到课桌下,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护住了学生,自己却被砸下来的砖瓦压的血肉模糊。

学完了这篇课文后,我的心里久久不能平静。谭老师用身躯挡住水泥板时,难道不顾自己的生命吗?同样是血肉之躯,谭老师为了拯救四个天真活泼的孩子,忘记了一切。心里只有一个目标:保护他们的生命!其实,论论条件说,谭老师离门口最近,他完全可以像“范跑跑”一样,丢下学生,扬长而去。但他没有,他毅然留下,拼死保护了四个学生。谭千秋,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民教师,他用自己51岁的生命,再一次告诉人们什么是爱与责任!谭老师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像“范跑跑”一样的老师身上的污点。他用自己的生命为他的学生以及全国人民上了一课!这一课,也是他生命的最后一课。双手撑着桌子,死死护住学生,成为他最后的姿势!这一幕感人的场面,会永远印在我的心里!

20xx年5月12日,是谭老师最壮烈的一天,正如人们所赞颂他的一样: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最后的姿势》读后感

地震的真实、感人的故事。08年5月12日的那一天,谭老师早早地赶到学校上班。在下午两点多时,谭老师在教室上课。这堂课上,他给学生们讲“人生的价值”。“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忽然,课桌摇晃起来,地震!他意识到情况不妙,让同学们快速跑出教室。但是,短暂的几秒钟,哪里容得了所有的学生都能跑出去?这时,还有四位同学冲不出去,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在地震来临时,老师离门口最近,最有可能成功逃生,但在生死攸关的时刻,谭老师第一个想到的`却是学生,他对学生的爱让他毅然决然的张开双臂,护住学生,谭老师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把死亡和痛苦却留给了自己。

在汶川地震中还有许多伟大的最后姿势。如:地震后救援工作还在继续时,有一个抢救人员,透过那废墟的间隙看到了一位母亲双膝跪着,整个上身向前匍匐着,双手扶着地支撑着身体,有些像古人行跪拜礼,只是她的的身体被压得变形了,看起来有些诡异。人们小心的把压着她的废墟清理开,在她的身体下面躺着她的孩子,包在一个红色带黄花的小被子里安静的睡着,他睡熟的脸蛋让所有在场的感到很温暖。

这位母亲与谭老师的伟大事迹,都是发生在08年汶川地震的真实故事。通过他们的最后姿势,让我知道爱的真谛和舍己为人的伟大精神!

谭老师您和那位位的母亲让我们永远记住了!

读《最后的姿势》有感

一支粉笔织定千秋智慧,三尺讲台寄托万事文明。今天,我们大家一起学习了一篇名叫《最后的姿势》这篇课文。文章中的谭千秋老师为了保护自己的学生献出了自己五十一岁的宝贵生命。最后的姿势这篇文章感人至深。在那些获救的学生眼里谭千秋老师是神圣的,是伟大的`,是纯洁的,是高尚的!在五一二大地震那天,眼看教学楼就要坍塌了,谭千秋老师飞身扑到了我们身上,把我们拉进讲台桌下面老师对我们说:‘孩子们别怕老师在这里保护你们呢!别怕!’语音还未落下,只听‘轰隆’一声巨响,教学楼塌陷了,谭千秋老师死了!第二天救援叔叔来了,把我们从废墟中救出来了,可是谭千秋老师却永远的离开了我们,按理来说每个人在临死之前的时候应该都会有临死的挣扎,可是谭千秋老师却没有挣扎!当人们从废墟中搬走压在谭千秋老师身上的最后一块水泥板时,在场的人都被震撼了。

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的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的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第一个发现谭老师的救援人员眼含热泪的说。谭老师誓死护卫学生的形象,让他永生难忘!其中一名获救的学生热泪盈眶的说。谭老师的这种举动正是人生的价值的最好体现了谭老师那血浓于水的师生情,而且也体现了他与学生间的父子情深,父爱如山,谭老师就像是一座山那样,用自己坚强的身体死死的保护了这四个孩子,他面对死亡毫不畏惧,他这种精神深深地震撼了我的心灵。老师走了,讲台桌上没有了熟悉的身影。教室里没有了幽默的声音。可是他没有死!他曾经的身影,他生动的课堂,他最后的姿势永远留在我们心中,谭老师没有死,他的生命在被救的学生延续,英雄你不死精神千秋!谭老师做到了,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他用行动让同学们知道什么是无私的奉献!谭千秋!一位普通的人民教师,他用自己五十一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爱的是的灵魂,人们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是啊谭老师永远活在世人的心中!情深似海,恩重如山,师恩难忘,您在深夜点亮的灯有怎能熄灭?那是照亮前程的灯啊永不泯灭!

最后的姿势读后感

今天,我们学了篇新课文,叫《最后的姿势》。

课文的主人公是一位舍己救人的英雄——谭千秋老师。在5。12大地震中,是他在四位同学没有逃出教室的情况下,让学生钻到课桌下。他又飞身扑到课桌上,护住了课桌下的这四位学生。过了几秒钟,教学楼倒塌了,水泥板重重的压在了谭老师身上,但谭老师毫不放松,死死地护住四位学生。

到了13日,救援人员发现了谭老师。当把谭老师身上的最后一块石板抬走后,救援人员以及全场人员都被震撼了:谭老师死死趴在课桌上护住学生成为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谭老师头部被砸,凹进去了一大块,血肉模糊,胳膊上也伤痕累累。再看谭老师身下的四位同学,全部都活着!谭老师用他的壮举证实了人民灵魂的工程师是伟大的!

谭老师的同事说:“论条件,老师离门口最近,最有可等第一个撤离到安全地带。”但谭千秋老师并没有这么做,他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啊,伟大的老师!

您虽然离我们而去了,但英雄之心不死!可谓“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最后的姿势》读后感

学了《最后的姿势》一课,让我感受深刻。没错,就在2008年5月12日那一个平静的下午,汶川却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天难。在那一瞬间有多少人的生命已经开始向死亡靠近,有多少人将永远地告别这个日新月异、色彩斑谰的世界,“多”这个字,已经无法形容数量了。在这一时刻,也诞生了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故事。

每个父母,最爱的就是自己的孩子,而就在地震发生之后的.几天,一位母亲用自己的姿势诠释了母爱。“母亲用身体护住婴儿,婴儿被救出时仍在熟睡。”这是一个在网上广为流传的帖子,一个未知姓名的母亲,用自己柔弱的脊背,顶住轰然倒塌的房屋,用温暖的怀抱保护熟睡的婴儿。抢救人员发现母亲时,她已因缺水而永远停止了呼吸,手里抱着的孩子嘴里还含着母亲的半段拇指。原来,母亲为了让自己的孩子生存下来,把自己的拇指咬下一半,让自己的孩子靠吮吸自己拇指的血液生存下来。这是多么伟大的母爱呀!她用生命诠释了生命的意义。在弥留之际,她把生的希望全部留给了自己的孩子。

天灾,是人类无法避免的,而爱却不怕天灾,能战胜天灾!

最后的姿势读后感

《最后的姿势》这本书中,描写了一位普通的`人民教师,他叫谭千秋。在2008年的地震中,他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

5月12日的一天,谭千秋老师早早地起床,带着小女儿去散步,然后去学校上课。

天空阴沉沉的。谭老师正在给同学们讲“人生的价值”。忽然,楼房开始摇晃起来,地震来了!谭老师赶紧把学生送出教室,可是,还有四位同学来不及出去了,谭老师将他们拉到课桌下,把自己的双手撑在课桌上,护住了四位同学。地动山摇,水泥板重重地砸了下来,楼房塌陷了。

13日22点12分,当人们搬去谭老师身上最后一块水泥板时,在场的人都惊呆了!他张开双臂,后脑被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四个学生都还活着。救援人员、老师、学生都被谭老师的伟大举动感动了!

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他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人们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他是一位父亲,他的父爱无微不至;他是一名老师,他的师爱伟大无私。

当灾难来临时,他没有只顾自身的安全,而是坚强不屈地担负起了保护学生的职责。他那张开的双臂,是恪尽职守的双臂。我们会牢记那永恒的瞬间,牢记他那舍己救人的伟大精神。

最后的姿势说课稿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最后的姿势》(板书),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策略、教学程序和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下面我先说第一个板块“教材分析”中的。

第一个环节――说教材。

《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人间真情”为主题单元中的一篇讲读课文,是根据发生在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80级特大地震中的真实事件改写的感人故事。课文记叙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他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人间大爱,赞颂的是他对学生的情,是他对学生的爱与责任。

课文用环境和场景描写渲染人物、推进情节的发展;用侧面描写,升华人物的精神品质,用动作、语言的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是本文的最大写作特色。

第二个环节――说教学目标。

结合单元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熟悉2个二类字联系课文语境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第三个环节――说教学重难点。

由于本课运用了环境和场景描写、侧面描写以及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描写,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确定为:

第四个环节――说教学预备。

2、学生搜集到的地震中的感人故事。

3、谭千秋老师的人物先容。

接下来,我说第二个板块“教学策略”中的教法和学法。

科学公道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同一。基于此,我预备采用的教法是讲授法,点拨法。讲授法教师可以系统的传授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下面我说第三个板块――“教学程序”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预备用两课时展开教学。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背景导进,初进情境。

1师:同学们,还记得2008年5月12日14分28分04秒吗?(四川汶川里氏8级地震)。

2看图片(书上的两幅),感受大地震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灾难。

3请学生交流预习中搜集的地震中的感人故事(至少两个)。

(设计意图:背景导进,看课文中的插图,让学生感受地震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更有利于学生尽快地走进文本,促进学生学习动机,同时进步了他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二、揭示课题,了解谭千秋。

2简介谭千秋,先请学生讲,教师补充。

(设计意图:揭示课题,走近人物。课堂上,学生收集的图片、文字资料地展示,大大地丰富了课程资源,增强了教材的可视性,调动了学生浓浓的学习情趣。)。

三、课题引领,初读课文。

1通过预习,你能来模仿一下,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怎样的吗?(请生模仿)。

2初读课文,读完后思考: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什么样子的?用“------”在文中画出相应的语句(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文中还有两处也可。

(设计意图:扣题读书,带着题目学生自己往读书,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语文学习的规律。由于学生最有效的感悟办法就是读,琢磨地读,反复地读,充分地读,读得如痴如醉,文我合一,这是解道悟文的最佳境界。)。

四、朗读词语组块,概括主要内容。

1分组出示词语,朗读,交流预习中理解的词语。

(1)废墟坍塌塌陷尘埃。

(2)震撼诠释生死攸关。

(3)妙语连珠至公无私师德灵魂爱与责任。

2浏览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在教学楼即将坍塌的时候,谭千秋老师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设计意图:学生结合语境把这几个词语连在一起,概述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正是适应了新课标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有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终极进步语文素养的要求。)。

五、理清课文脉络,体会写作方法。

1学习给课文分段,学生自主练习。

第一段(1)5.12谭千秋老师早早地赶到学校上班。

第二段(2--7)在地震来临时,谭千秋老师用自己的身体保护四个学生的经过。

第三段(8--10)地震后,救援职员、获救学生和老师的感受。

第四段(11--12)人们对谭千秋老师的深情赞颂。

2体会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环境烘托等写作方法。

(1)第二段:正面描写第三段:侧面描写。

(2)第二段:环境烘托。

(3)第6节最后一句:细节描写。

至此,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结束,接下来再说第二课时的教学。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温习主要内容,直进文本中心。

1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关注写人的文章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2通过上一课的学习,说说谭老师给你留下的初步印象。

3朗读课文的最后一节找找他是个怎样的老师?

根据找到的信息板书:(横着写)普通、爱与责任(上下写)张开双臂护住学生!

二、学习第一段(1),感受谭老师的爱与责任。

自由读课文,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老师?从哪些词语中读出来的?

(关爱家人、工作积极)关键词:给小女儿、早早、平常。

三、学习第二段(2―7),感受潭老师的爱与责任。

1、朗读课文,先在小组内分读课文,再在全班展示读。

3、自主圈画批注式学习谭老师的语言和动作。

(1)用“――”画出语言,用“------”画出动作。

(2)仔细阅读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在旁边写上你的批注。

(3)交流:左边。

(4)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人物的语言和动作。

(设计意图:自主圈画批注式学习谭老师的语言和动作,体会危急的气氛和谭老师的临危不惧,捉住五个“!“,通过谭老师简洁有力的语言和正确有力的动作,感受谭老师对学生无私的大爱。)。

4、朗读鉴赏式学习四处环境描写。

(1)“天空阴沉沉的”预示着地震的来临。

(5)让学生读这些句子并体会环境描写在写作中的烘托作用。

(设计意图:朗读鉴赏式学习四处环境描写,尊重学生对生活的感知,化解教学的难点,从学生的元认知出发,让学生体会四处环境描写的好处。从而明确课文所采用的写作方法:环境和场景描写以及侧面烘托的方法)。

四、学习第三段(8―10),体会这一段侧面描写的作用。

1、默读课文,思考:假如往掉这段,你觉得行吗?(显然不可以,这段侧面描写使故事变得真实可信)。

2、这一段引用了哪三位人物的话语?为什么这样选择?(救援职员、学生、老师)(他们的所见最后说服力)。

3、朗读课文,捉住救援职员的语言,捉住飞身,捉住生死攸关组织有感情地朗读。

五、学习第四段,深情赞颂潭老师的爱与责任。

2、课后第3题的处理。(为什么说:“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这一题目的探究,可以让学生结合课文中三处提到的这一姿势,这一姿势是谭老师逝世时的自然姿势,正是这一自然姿势拯救了四个学生的生命,体现了他在危难之际把生死置之度外,以学生的安危为重,恪尽职守,布满无私大爱的高尚品质,这一姿势已铭刻在人们心中,成为人们对他永恒的记忆,所以说是他生命中的最后姿势。)。

3、知识延伸。倘若请你把题目中的“最后”换成文中另外的词语,你会换成什么?

学生稍加思考就会说出:(爱的姿势/责任的姿势/英雄的姿势师德的姿势/千秋的姿势/)。

到这里,学生对人物的精神品质(英雄不死、精神千秋)(板书)完全理解,整篇课文的教学任务也就完成了。

(设计意图:重视朗读的练习,以读为本,以读代讲,引导学生沿着感情变化的线索――亲切、痛苦、赞颂,深情朗读,感受人们对谭老师的一篇真情,读出学生自己对谭老师由衷地敬仰和怀念)。

最后要说的是第四个板块――“板书设计”

有人把板书比作一份微型教案。由于它清楚直观,不仅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而且在学生把握文章所表达的情感上起到引领作用。根据本课教学内容我设计了这样的板书:

英张开双臂精。

雄普通爱与责任神。

不护住学生千。

死秋。

以上是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策略、教学程序和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的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