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物理教学中学生技能培养论文范文(20篇)

时间:2023-12-09 15:28:33 作者:曼珠

范文范本中的优秀篇章可以激发我们的思维,提升我们的思考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在下面的范例中,你可以找到一些多样化和具体的总结写作示例。

中职物理教学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教育论文

摘要:钢琴教学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使其成为优秀的钢琴专业人才,促进我国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然而近些年来,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我国文化产业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人才需求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在这种大背景下,高校进行钢琴人才培养时,不仅要注重专业性,更要注重综合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本文就高校钢琴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进行了分析与探究。

关键词:钢琴教学;音乐素养;综合素质;培养途径。

钢琴艺术的完美表达需要演奏者拥有精湛的钢琴演奏技能以及高超的曲谱理解能力,同时也需要钢琴演奏者热爱钢琴艺术,对生活充满热爱和情感,可见,钢琴艺术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具有极高的要求。因此,学校对钢琴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将会直接影响到人才的职业生涯以及我国钢琴文化艺术市场的发展。也正因如此,高校进行钢琴人才培养的理念和模式也要随之发生变化,力求通过教学方式的创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在文化艺术市场繁荣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进修钢琴专业,高校钢琴专业也由此得到了进步和发展,但是从目前的高校钢琴专业教育理念以及教学模式来看,钢琴教育过于强调钢琴知识的理论性和专业性,甚至教师在以学生的钢琴水平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这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这种人才培养理念与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相去甚远,钢琴专业学生除了要具备深厚的钢琴专业素养,也要了解一定的钢琴人文艺术知识并具备钢琴音乐的审美情趣。总之钢琴音乐素养的培养与综合素质水平的提升均是目前我国高校钢琴专业教学的重中之重,只有坚持这种人才培养理念才能实现学生钢琴专业技能与高尚情操的统一,使学生真正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那么,钢琴专业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又该具体从哪些方面入手呢?笔者结合教学工作经验,将相关建议和教学策略总结如下。

一、制定正确的钢琴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在现阶段内,想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钢琴专业素养,就要督促并监督学生进行钢琴练习,不断提高学生的钢琴理解和领悟能力。而培养钢琴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则需要教学人员充分明确当前文化市场的人才需求形式,在此基础上制定正确的钢琴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合理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向。大量教学工作经验表明,钢琴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主要包括: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认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首先,钢琴专业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为学生营造一个更加浓郁的钢琴艺术氛围。教师在选择钢琴教学曲目的过程中,不仅要考察曲目的专业性和教学难度,还要考虑钢琴曲目中所蕴含的艺术美感和情绪渲染能力,教师在开展教学之前,需要充分做好教学准备工作,努力发掘钢琴曲目中蕴含的审美价值,并通过自己的加工和表现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更容易的理解钢琴音乐曲目中所蕴含的深层次的价值,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更加深刻的意识到钢琴音乐的艺术魅力,被钢琴曲目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思想情感所打动。学生选择进修钢琴的原因多样,部分学生并不是出于主观层面的热爱。而且在当前的高校钢琴教学中,很多教师的教学方法过于刻板,过于重视技巧的训练,导致很多学生在长期枯燥单一的训练过程中失去了学习钢琴的耐心,在钢琴技艺层面也出现了难以突破的瓶颈。而通过对审美情趣的培养,教师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不同学生对钢琴音乐的偏好,在钢琴技巧教学的过程中融入情感教学,实现因材施教,更大程度的挖掘和激发学生的才能。钢琴审美情趣的培养需要教师充分利用钢琴教学中的每一个因素,不同节拍、旋律、调性均表达着不同的含义和情感,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需要结合音乐曲目的创作背景,准确的把握每一个音乐细节所蕴含的'情感和功能,对学生的思想加以引导,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和理解能力,逐渐培养学生的钢琴音乐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为进一步提高对钢琴音乐的鉴赏和审美能力,高校可以在目前允许的范围和条件之内开设一些与钢琴音乐在专业上相关的音乐鉴赏课程,借以全面的培养学生的钢琴音乐审美能力。其次,钢琴专业需要注重提高和培养学生的人文认知能力。很多进修钢琴专业的学生虽然专业能力较强,但是长期的专业训练忽略了对文化知识的学习,因此大部分钢琴专业学生的文化素养相对薄弱。虽然表面来看,文化课知识与钢琴专业知识不存在直接关联,但是钢琴训练过程中所需掌握的一些思维和方法与文化课程中的思维方式是相互联系的,而不同学科的思维方式也能够对钢琴专业的学习起到启发和创新的作用,因此在现阶段的钢琴教育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对钢琴专业能力的培养,更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文化课学习,提高文化素养,实现全面发展。钢琴艺术作为一种精神文化产品,其表现程度的好坏可以被视为是演奏者内心情感的一种表达。因此想要培养一名优秀的钢琴专业人才,除了要培养其钢琴技能和钢琴情感之外,还需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虽然大学生能够对生活中的事物做出判断,但是大学生的人生阅历并不丰富,面对一些复杂的事物难以做出准确的判断,如果不及时加以引导很有可能会走入误区。因此,高校钢琴教学一定要担负起为人师者的责任和义务,将自身的钢琴技艺与丰富的人生经验相结合,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不仅做一名合格的专业教师,更要做学生人生路途中的精神导师。

二、创新钢琴专业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

高校钢琴想要实现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就一定要充分重视当前教学模式和理念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可知,高校钢琴专业教学过于重视理论教育,很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没能够尊重学生的主体差异性,过于强调理论知识,很多学生因此逐渐失去了对钢琴学习的兴趣,导致钢琴教学质量难以提升。也有很多教师过于重视钢琴理论知识的教学而忽略了钢琴实践的教学,导致很多学生缺少实际演出的经验,难以形成独特的表演风格,这对学生的职业规划十分不利。因此高校钢琴教育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差异性,注重根据不同阶段内学生的特点,对理论、实践以及其他相关课程的比例进行合理的调节与安排。大部分进修钢琴专业的学生具备一定的钢琴基础,但是可能尚未形成独特的钢琴演奏体系,对于很多知识的掌握也尚不全面,因此在这个阶段的钢琴教学中,教师应主要培养学生的音感,使学生熟练的掌握并区分不同类型、不同情感的音乐,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另外,教师还可以适当的将钢琴知识与其他不同类型的知识进行融合,实现各学科知识、学科思维的融会贯通,培养起学生们对于生活中美好事物的综合鉴赏能力,让学生从生活和不断的学习过程中获得美的感受,并将其应用于生活当中。对于更高年级的学生,教师需要将学生的专业优势与其兴趣爱好相互结合起来,开展具有钢琴专业特色的教学活动,同时,教师也可以对现在普遍流行的理论教学模式进行全面的改进与创新,更多的开设一些实践活动类型的课程,使学生能够充分的感受音乐,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相互融合,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音乐表现风格。而对于即将毕业的学生,教师需要根据钢琴文化市场的人才需求,为学生争取更多的舞台实践机会。除了舞台表演能力之外,高校钢琴专业也需要注重对学生钢琴音乐创造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钢琴艺术创作性思维。在高校钢琴教育的这个阶段内,教师需要尽可能的为学生提供更多机会去接触到更多优秀的音乐作品,启发学生的音乐思维,使学生形成自己的音乐风格,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钢琴创作能力。

三、打造高水平的高校钢琴教育团队。

在高校钢琴教育阶段内,教师和学生都必须要充分的利用好课堂时间,使有限的课堂时间发挥更大的价值。作为钢琴专业教师,需要以提高学生的素质能力为己任,加强对学生专业能力水平的督促,使学生能够充分的把握时间和利用时间。在长期的练习过程中,如果学生对钢琴练习的过程感觉到厌烦,想要放弃钢琴音乐时,教师一定要积极的做好思想引导工作,使学生能够以正确和积极的心态面对今后的钢琴学习和练习,保持对钢琴的热情。与此同时,高校钢琴教师需要不断的学习钢琴知识以及其他文化课程知识,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的了解和把握每一个学生特点和差异,在此基础上,具有针对性的指导每个学生在训练过程中的误区和盲点,帮助学生们充分的认识在练习和学习钢琴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扎实、牢固的音乐训练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

四、结语。

总而言之,高校钢琴专业在目前的专业人才培养理念和培养模式中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对学生综合能力水平的提升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在我国文化艺术事业不断繁荣发展的新时期,需要钢琴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素质,转变钢琴教学只注重理论忽略实践的不利局面,积极营造浓郁的校园艺术氛围,提高学生的钢琴综合素质能力,使之真正意义上成为符合我国钢琴文化艺术市场发展要求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3]孙静.谈高师钢琴教学中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2).

[4]包慧琴.大学钢琴教学中学生综合能力培养途径探究[j].神州(下旬刊),2014,(03).

[5]倪静.浅谈高师钢琴教学中对学生情感表现能力的培养[j].音乐大观,2013,(19).

[6]赛欢欢.关于大学钢琴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思考[j].雪莲,2015,(08).

[7]张文.浅谈学生音乐素养在高校钢琴教育中的提升策略[j].文史月刊,2012,(09).

[8]王潇.试论职业院校钢琴学生学习目标与高职培养目标的关联―――以广东亚视演艺职业学院音乐系为例[j].大众文艺,2012,(14).

文档为doc格式。

物理教学中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论文

提问能力对创新精神的培养具有不可小觑的作用。从古至今,只有善于探索问题、挖掘问题的人更具有创造出新颖事物能力。如瓦特从“水开了,壶盖为什么会跳动?”牛顿从“苹果熟了,为什么会掉下来?”这些均是揭示提问能力重要性的成功实例。目前存在这种情况,随着学生年龄的不断增长,学生的自主提问意识薄弱,造成学生问题意识严重缺失。因此,教师要从实际教学环节入手,逐步深化学生的提问问题的能力,创建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并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通过合适的契机去积极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思维火花的迸溅。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策略进行简要探索。

1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初步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

质疑问难是帮助学生形成提问意识的重要前提,如果教师能够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提问意识的培养,长此以往,会产生惊奇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在布置预习作业的时候,适时地向学生贯彻提问题的重要性,即质疑问难是获得新知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一优势,全面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可以将质疑问难的学习因素掺杂在日常学生的预习过程中。因为课上实践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若能利用好学生的自习时间,对于学生提问能力的提高具有显著作用。在预习过程中提出问题时,教师要鼓励尊重学生各异的思维意识,并要适时引导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发散,只要是合理科学的,教师应与鼓励的态度,并能在课上给予学生进行客观的评价,促进学生质疑解难能力的提高,同时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多角度发散。例如:在学习《坐井观天》这一课时的学习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提炼出预习大纲,并经过思考,写下自己对本文章的见解,对于不明白的地方进行适当的标注,学生会提出在井里能够观察到多大的天地,这篇课文的寓意是什么,井里的天空和地面上的天空又怎样的区别?等问题,这样让学生在自己的潜意识里先形成对课文的初步理解,以便教师在课上的教学活动的开展,同时通过问题的提出,学生能够对文章中的重难点进一步的理解。通过提问能力,学生不断地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对于新课文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并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听课效率。

2指导学生多角度提问,激发学生的提问兴趣。

随着社会发展,人才能力的培养是当今社会比较关注的重要基点,而提问能力是能力组成家族的重要一员,同时语文能力提高的的方方面面均与提问能力意识密切相关,故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以多角度提问,激起学生的提问兴趣。所谓提问的多角度即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向自己提问、向同学提问、向教师提问等方式增加自己提问的途径。向自己提问是随时随刻可以发生的,学生应该在学习过程中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例如:在学习《“红领巾”真好》这一课时的学习时,学生可以在通读课文后,问自己本片课文讲解的是红领巾质量好或者红领巾的其他方面好吗,或者问自己为什么课文要以这种形式的题目出现?向自己进行提问只是单一的思维的.运转,更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的是让学生之间进行提问,如在学习《棉鞋里的阳光》一课时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创设一定的交流提问空间,如学生之间进行询问,棉鞋里是真的存在阳光吗,这里阳光在文章指的是什么?在学生提问之中,很好的进行了学生思维之间的交流,帮助学生多角度进行问题的思考。同时师生之间的提问也是促进师生之间交流的良好方式,这也是教师将文章思想授予学生的重要环节。

3以课题作出发点,注重提问的侧重点。

如果学生对于提问的侧重点有所偏离,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语文提问的侧重点,不利于学生语文水平能力的提高。课题是一篇文章的核心,合理运用课题、抓住教材的侧重点是提升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关键点。例如:在学习《吃水不忘挖井人》这一课时的学习时,要引导学生从课题的角度出发,提出为什么作者要写此文,其寓意是什么?生活中存在哪些类似的现象,我们应该怎样实施这一观?等问题,这样从课题的角度出发,可以促进学生对整篇课文的理解,而且此种方法便于学生及时抓住文章的线索进一步挖掘文章的内涵。又如:在教学《称象》一文的学习时,可以运用方法比较的方式对学生提问方式进行引导,要引导学生面对“称象”的方法进行总结,有的学生会想出可以将大象分割成几大块然后进行称,也有的学生能够提出能否造一杆大秤足以去程大象的体重,然后通过学生提出的方法和文中所用的方法进行比较,去逐步引入文章的内容。通过这种逐步引入课题的提问方式,学生能够充分感受文章中的一些细节之处,同时对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显著作用。因此,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不断通过学生的提问帮助其进行知识的总结,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4结语。

新课程呼唤教师及时教学理念,不断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同时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增强学生提问的意识,不断活跃学生的思维,创建融洽的课堂提问氛围,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许雪凤.小学语文专家型教师课堂提问行为研究[d].淮北师范大学,2015.

[2]张梦倩.对农村初中语文课堂学生提问现状及对策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

[3]李萍.小学语文中高学段学生课堂提问现状调查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4.

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的职业素养培养论文

高职学生是培养职业素养的对象,也是职业素养学习的主体。学生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性,不断通过各种学习、活动、实践等形式来提升对职业素养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价值观。第一,在专业课的学习之外还应该加强自身人文素养的学习。高职学生在校期间不仅需要认真学习专业课程,还需不断学习与提升人文素养课程,积极学习思想政治、就业指导、大学生心理健康等课程。首先思想政治课程可以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拥有正确的择业观。其次就业指导课程的学习,加强学生了解职业活动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其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只有树立了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和能力,学生才能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和对职业进行合理的评估。在此基础上学生才能尽早明确职业目标,进而针对具体目标及早开始职业素养的养成。最后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面对职业压力、职业倦怠等问题时可以进行自我调节,拥有积极向上的职业心理。第二,积极参与校园内的各种活动,通过实践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大学生活丰富多彩,各种活动层出不穷,高职学生应主动参与到不同的校园活动中去。通过校园活动,学生可以接触了解各种素养知识,获得丰富的经验,逐渐形成自己对职业素养的理解。同时,高职学生要积极参与到实践教学中来,利用企业顶岗实习基地、学生创业就业实训基地、教学成果转化基地、社会服务基地等多种形式来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

高职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学校应充分发挥其在学生职业素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第一,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对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作用。高职院校不仅要重视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更应该要注重培养具有一线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这种教育特点就决定了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必须要与企业文化相衔接,要将企业文化引进校园,形成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可以将优秀的企业文化理念融入到校园文化,如在学生宿舍开展企业“6s”管理,让学生提前了解企业的行为准则和职业规范;邀请成功校友、聘请优秀企业家进入校园开展讲座,让学生感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重视职业素养的培养;针对学生开展简历制作大赛、模拟面试、素质拓展训练等校园活动,在校园里营造企业文化氛围,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感受企业文化,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第二,高职院校老师要转变教育观念。评价学生的标准不能仅仅依靠专业技术考试,还要考察学生内在的职业素养。在日常的教学和实践活动中,高职院校老师要注重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和考察,要将职业素养作为学生评价的标准之一。高职院校老师教育观念的转变,还需要高职院校顶层设计的配合,在课程设置、课程考核及教师评价上注入学生职业素养的内容。在内外因的共同作用下,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一定会得到重视和提高。

参考文献。

[1]李梦卿,杨秋月.技能型人才培养与“工匠精神”培育的关联耦合研究[j].职教论坛,(6).

[2]刘馨.高校辅导员职业素养存在问题及培养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9.

[3]蒋乃平.职业素养训练是职业院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特点[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1).

[4]黄榕.中职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d].南昌:江西农业大学,,6.

[5]郑永森.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状况的实证分析———基于全国40所职业院校教师、学生以及合作企业的调查[j].高教探索,(11).

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的职业素养培养论文

我国职业教育基本覆盖了国民经济各个领域,有1.2万多所职业学校,年招生规模超过900万人,在校生超过2600万人。我国劳动力市场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底,全国技能劳动者总量为1.65亿人,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为27.3%。新增高技能人才290万人,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4791万人。世界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已经启动,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经济社会发展急需更多、更好的技能型人才,与此同时对技能型人才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其中技能型人才的职业素养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企业在招聘时不仅仅考查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更加注重学生的职业素养与职业精神。因此,培养具有较高职业素养的技能型人才成为了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

1职业素养的内涵。

对于职业素养的概念界定,不同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界定,通过对文献分析,发现学界对职业素养的定义主要有以下几种。一种认为职业素养包含职业技能。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一般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一种认为职业素养是一种综合素质。职业素养是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主要呈现为从业者遵循职业内在要求,在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具有的专业知识、技能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作风和行为习惯。还有一种认为职业素养分为显性素养和隐性素养,显性素养指的是一个人的知识与技能这些外在的素养,比如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行为等;隐性素养指的是一个人内在的潜在品质,一般包括职业道德、职业作风、职业意识等。通过以上概念分析,目前对于职业素养定义的研究较为全面,不管是从技术层面还是从意识层面,都有所涉及。根据麦克利兰的素质“冰山理论”,隐性职业素养是决定个体将来能否胜任职业工作的关键。在本文中,职业素养定义的侧重点在隐性素养上,包括职业道德、职业作风、职业意识、职业态度等。

中专物理教学中学生自学能力培养的几个问题分析论文

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是物理教学改革和教学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贯彻实施教育目标的需要、科学实施素质教育和进行创新教育的需要。能力不仅是学生完成在校学习任务、获取高层教育的必要条件,也是学生将来从事各种社会活动和进行劳动创造不可缺少的本领,因此,加强中专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是当前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这对于培养跨世纪的一代新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当前中专物理教学的实际,以现代教育理论为依据,对中专阶段物理教学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方法进行了探讨。

物理阅读是一种从文字的区别、物理用语的使用和仪器装置以及基本实验操作等进行思考,了解其中意义的复杂心理过程。它是一种心智技能,也是一种接受信息、内部语言与思维相互作用、理解信息的过程。物理阅读技能是一种心智活动,不能与自学能力等同,但它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关键环节。因此,要加强物理阅读技能的训练,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为切实加强物理阅读技能的训练,我们在实际的.物理教学中主要做到了以下几点:第一,让学生认真阅读教材,对教材中的文字、符号、图表和给定的信号源,要求学生反复阅读,句句推敲理解,达到举一反三;第二,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感知文字、符号、图表的刺激,进行思维加工;第三,编排一部分带有记忆和理解方面的习题,让学生在阅读中理解和提高,并在理解意义的基础上储存、提取和加工;第四,采取讨论、回答等方式进行信息反馈,为课堂教学进行自学能力的培养,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课前预习,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也能为提高教师授课效果打好基础。中专阶段学生的思维发展比较快,心理活动比较复杂,学习成绩波动性较大,为教师通过自学提纲引导学生自学创造了条件。实践证明,自学提纲或自学思考题是帮助学生提高自学能力的工具,而课本是学生自学的主要凭藉。教师在编写自学提纲或自学思考题时应按教材内容、教学要求和学生的知识、能力等实际进行合理组合,力求编写得简练、明了、富有思考性,这样有助于学生改进自学方法,也能给他们解决某些难题以启迪作用。

如《功》一节的自学提纲可编写成:

1.力对物体做功的两个因素是什么?试举几个物体只受力而力没对物体做功的例子。

2.写出功的计算公式,并说明各物理量的单位。对功的单位你是如何理解的?

3.设计一个说明力对物体做功的小实验 ,并详细描述一下做功的过程。

当然,由教师编写的自学提纲仅仅是一种拐杖,当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自学方法、初步学会自学后,教师就应该要求学生逐步掌握运用各章教材的内容提要或不用任何提纲进行自学,也可自行写出自学笔记或学习心得体会。

阅读课外读物,不仅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还能使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提高和发展。根据几年来我们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体会,指导学生认真做好课外阅读,应着重做好以下几点:

一是做好读物的选择。物理教师可选取内容浅显,联系课本知识、生产和生活实际紧密的,介绍我国高科技成就成果,以及对学生有意义的物理课外读物(如中学生物理报的有关内容、中学生数理化版的物理内容、中学生园地、高科技知识读物等)让学生课外阅读。二是做好量的控制,即课外读物要适量,课外时间应多数用于复习教材,完成一定量的课外作业。三是及时做好反馈评价。教师应根据学生阅读的读物内容,结合学生写出的阅读小结,对学生的课外阅读作出评价,肯定成绩,找出存在的问题,同时根据存在的问题进行自学方法的指导。四是教师应根据教学进度情况,定时做好知识专题讲座,以丰富其自学生活。

对于学生自学的效果,除了教师通过各种形式检查外,我们认为在中专物理教学的最后阶段(一册学完或总复习阶段),学生互查和自查自学效果的方法也是可取的。因为学生互查或自查其学习效果的过程,也是主动复习、主动查缺补漏的过程,这样就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学生互查或自查的方法多种多样,例如:可要求学生在复习完一章所学的教材后,由学生自己命题检查一下自己或其他同学的学习效果;也可让学生自编学习提纲或学习知识结构图,互相交流;也可让学生自己组织成学习小组,对所学的章节内容或某一知识体系,作学习讲座,共同提高;如果学生对本章或本单元知识学习和掌握的程度比较高,也可让学生结合学习的课外读物写出一篇小文章,以丰富和开拓学生自学的视野。在上述诸过程中,教师必须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对学生所涉及的题目、答案、知识结构、提纲内容、讲座的知识、文章的层次和水平等,及时检查、讲评、反馈和评价,指出其优缺点,一定要注意保护好学生的自学积极性。

教育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中专三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自我意识、独立性、自觉性、自信心和良好的心态,同时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以及创造力、思维能力等也随着学习知识、技能的提高而提高了很多,得到了应有的发展。因此,在中专尤其是三年级物理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使学生的这些心理素质得到合理的、正确的发展,这样不仅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有利于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全面开展,有利于全面提高中专物理教学质量。

物理教学中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的论文

高中物理是高中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要学好它既要加强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的理解,也要掌握一些重要的实验操作。但高中物理比较难理解,因此要想学好这门课程,就需要在教学中敢于有质疑精神。提问能力从某种程度上能够反应出学生的学习能力,所以,在课堂上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学生课堂提问能力受到以下几个关键因素的影响:对基础知识掌握的情况,教学课堂提问环境,课堂提问技巧等。

高中物理;提问技能;课堂教学环境。

在物理学习过程中,课堂提问可以很及时的解答困惑,对提高物理成绩具有重大意义。然而由于经历了多年的应试教育,学生们发现问题并主动提出问题的积极性减弱,另外,由于部分同学掌握理论知识不够扎实、缺乏提问技巧等,使学生在高中物理课堂中只“听”不“问”的现象越来越普遍。

积累一定的理论知识能够使学生拥有清晰的逻辑思维,而且在学生解决问题过程中也是必不可少的。比如,在“力的分解”授课过程中,同学们必须充分掌握三角函数、受力情况的分析、力的分解过程等相关知识。在校园调查中,同一个年级的高中生,实验班学生比普通班学生明显具有更积极的提问意识、更广泛的提问能力,这也是学生拥有较好基础知识的一种外在表现;不同级的高中生,一般说来,高年级学生的提问意识和能力要比低年级学生更强一些。这些都表明:对物理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的高低,是影响提问意识和提问能力的重要因素。

在教学过程中,课堂环境对学生的提问积极性有着重要的作用。在物理课堂中,应提供与物理教材相一致的教学情境,给学生提供一个尽可能宽松的学习氛围,并借助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把学生引入预先设定的或某种特定的教学环境中,让学生在一定的环境中培养起捕捉重点的能力,自主思考并产生疑问、提出问题的能力。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很多学生对学习物理有非常浓厚的兴趣,对课堂学习的自然现象、物理规律、特定概念等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认识和观点。但由于学生语言总结能力欠缺,在实际提问过程中会致使所提的问题缺乏针对性,所表达的观点和实际的想法相差甚远,老师也不知道从哪一个角度进行解答,这都是学生提问技巧缺乏、提问能力不足的外在表现。

目前,在高中的物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提问意识以及学习物理知识的积极性淡薄。例,在操作有关“法拉第电磁感应”的实验中,应当首先进行相关物理实验的演示,实验台上应放置导线、螺线管(一套)、学生电源、灵敏小流计、铁芯等,并按要求连接好电路、依次操作,参与实物操作可以使学生提出问题的积极性得以激发;其次,在实验过程中,螺线管中灵敏电流计的指针偏转方向细微的改变和电流方向的细微改变都需要经过实验进行操作后完成;最后,将出现在实验过程中的物理规律及概念进行总结分析。这样巧妙地将教学和实验结合在一起,既能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又能使学生对物理知识产生更多的思考;为了便于学生提问,在实验过后还应设置老师同学交流的环节。通过这样循序渐进的引导方式可以逐步培养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思考,有效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

高中物理知识有严谨的逻辑性。因此,老师需要在授课之前先回顾一下旧的知识内容,再引入新知识,以保证知识的完整性和连贯性。比如,在讲述“牛顿第二定律”时,老师可以引入以前有关摩擦力和推力关系的知识点来讲述本节新的内容,利用学生对摩擦力和推力关系的直观感受,引导他们针对新知识提出疑问并通过旧知识的深入,导出新的物理概念。相关知识点在老师的细心分析与讲解下,学生能够充分掌握,最终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定义、掌握公式,以便在以后的应用上做到“活学活用”“举一反三”的目的。

即便高中物理知识难度系数大、抽象、枯燥,还是有不少的学生对学习物理知识抱有很大的兴趣,特别是自我学习能力较强且基础较好的学生对很多现象和知识的看法也很独具特色特,但由于他们错误的提问方式,不能准确的表达自己想法,因此所提出的问题缺乏针对性和方向性。例,在“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学习过程中,有的同学就曾提出“影响物理内能增加的条件有什么?这样的问题过于高深,而且不在高中掌握知识的范围内,讲解起来也比较麻烦,因此,老师在课堂上应该注重对学生提问方式的适当引导,使学生提问的内容更加贴近课本,学习知识的过程便会更有意义。

良好的教学氛围是提高高中物理课堂质量的重要前提条件。在课上学习中,学生是否积极提出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都和课堂教学的环境有密切的联系,尤其是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否融洽,对课堂情境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努力营造自然、轻松的学习氛围。例如,在“新能源开发”课程的讲述过程中,教师应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发散性思维能力,并通过对未来新能源的展望、应用及开发使用等问题的探索,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总之,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应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对物理知识点的总结能力,提高课堂效率,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并创造合适的良好的提问环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发问,逐渐提高其提问能力。

[2]白琴.新课标下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策略初探[j].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20xx(3).

文档为doc格式。

物理教学中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论文

摘要:物理教课书中的基础理论知识内容繁杂,在应试教育模式下,老师只能将所有的知识点和物理公式传授给学生,以此来完成物理试题的标准答案,这样的教学方法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也无法培养学生在物理学领域的理解能力和探究能力。而新时期的素质教育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理论知识还要有不断地探究和创新的能力,才能适应科技日新月异的现代化社会的需要,本文从物理教学中学生自主能力培养的必要性,以及如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两个方面进行分析,阐述在物理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成果上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关键词:物理课程;自主探究能力;能力培养。

一、引言。

以学生唯分论的应试教育模式,照本宣科的课堂讲课方法,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积极性,也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探究能力,无法满足新时期素质教育的改革要求。物理课程是一门与实际生产、生活紧密相关的学科,融会贯通了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课堂上学生在掌握基础的物理知识的前提下,针对知识点进行有意义的思考与探究,提出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培养学生不断地探究物理学领域的奥秘与规律,在不断地探究中拓展物理学理论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调动了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兴趣,提高物理课程的教学效果与质量。

1、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兴趣。

物理学理论知识在现实中有非常广泛的应用,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将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融入教学内容,在学生知识储备范围内,根据学生感兴趣的.现象或内容,设置探究的问题,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与深入地探究,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兴趣,学生更加愿意主动地参与探究过程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在探究物理问题的过程中不断的开拓思维,创新意识,极大的参与感可以能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

2、新时期素质教育改革要求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新时期素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物理教学改革非常重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学习基础的理论知识的前提下,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包括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探究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等等。物理学理论知识与实际生产和生活是紧密相关的,非常适合进行自主探究式教学的改革,物理课程内容可以通过实验参与方式、问题探究方式等来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参与,启发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和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更加深入的理解理论知识和总结知识点、物理规律。学生在积极思考与探究的过程中不仅提高了学习效率和学习成果,而且提高了实践技能和自主探究能力,为将来更好的学习物理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3、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方式和方法。

物理学课程的理论知识都是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规律,其中的知识点和物理公式都具有非常具体和严密的逻辑推理,要想深入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点以及物理公式,实践和探究是必不可少的。让学生充分地参与实践,通过做物理实验,交流实验心得,提出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现象,探究物理学中的规律和相关联的因素,不断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将理论知识和实际问题相结合,使物理知识的应用变得更加具体与现实,才能更加深刻的理解物理学理论,从而应用物理学知识来解决实际中的问题,实现物理科学知识和科学过程、方法的统一。

1、参与物理实验。

实验是探索物理学规律和研究物理学理论的重要方法,在物理课程教学中实验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方式,因此老师要加大实验课程的比重,使学生都能参与到实验中来。根据课程内容设置具有探究性的实验课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结合所掌握的理论知识,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和实验步骤并亲自操作,在实验过程中要认真地观察和详细地记录实验所得的数据,通过分析这些数据总结出相关的结果,将实验结果与理论假设相对比,找出其中的关联,提出新的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重新设计实验方案,反复进行实验对比,探究物理学规律,构建物理学知识结构,使学生真正掌握学习物理学的方式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2、参与课外探究调查。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物理学的兴趣,并且应用所学到的物理学知识来解决实际中的问题和了解物理学在现实中的应用,老师可以根据物理学课程中的知识点,结合现实中的应用确定课外探究调查题目,为学生提供可以查找资料信息的方向和范围,引导学生按照题目查找相关资料,收集信息,并将信息进行整合加工,提炼出有价值的内容来论证自己的猜想和假设,从而得出相应的结论。学生通过课外的自主探究调查,培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有目标的调查研究的能力。

3、参与探究课题讨论。

课题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性,老师根据知识点结合学生遇到的问题提出探究讨论课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自主探究解决办法,学生在自由的讨论过程中,真实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通过交流与讨论得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探究课题讨论还可以利用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为学生提供探究讨论活动,促进学生积极地参与课题的探究与讨论,多角度、多方面地开拓思维,提高自主探究能力。

四、结语。

总而言之,素质教育改革的重点是确定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在物理教学中,让学生积极参与实验、课外调研和课题讨论,通过各种丰富的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学的兴趣,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使学生成为适应新时期科技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4]周荣意.高中物理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策略探讨[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6).

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论文

[摘要]在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初中数学教学是青少年进入数学知识宝库的入门和启蒙,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具有初步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因而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启发学生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为今后的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就如何激发数学课堂中学生兴趣谈谈自己的浅见。

兴趣是知识的入门。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入迷地去追求,去探索。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必将成为他学习的内在动力。学生对学习有无兴趣,既是反映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教师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增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就成为众多教师不懈追求、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点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的体会。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每节课能否都有个好的开头,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成败。如果教师一上课就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甚至成为催眠曲,因此必须讲究开头艺术。要尽可能一开始就引人入胜,把学生吸引住。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必须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开讲导语,用别出心裁、平中有奇的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例如,在教学"二元一次方程"时,我就先讲了一个故事:说唐朝时候有一个叫杨损的官员,他打算提拔一名下属,组织部门经过筛选,物色了两名候选人,但这两名候选人在各方面的'条件都不相上下,难分仲伯,一时也无法定下来,杨损就把这两名候选人叫到大厅上,出了一道数学题目,要他们当场计算,题目是这样的:有一个人在林中散步,无意中听到几个盗贼在商量怎样分偷来的布匹,他们说,若每人分6匹,就会剩5匹;若每人分7匹,就会差8匹,问:这里共有几个盗贼?布匹总数又是多少?其中一名候选人和很快算出了答案:盗贼人数为13人,布匹总数为83匹,于是他得到了提升,其他人也心服口服,无话可说.你想知道他怎样快速解决的呢?很快,学生的胃口就调动起来了,他们主动思维,积极寻求解决的方法,这时,我就巧妙的引入新课:同学们,大家想不想知道如何快速的解答这个题目吗?这样一来,大家积极性很高,很快投入到新课当中。

“实验导入”就是指运用实验导入新课,它是课堂实验教学的开端,与一切有目的的行为一样,良好的开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数学实验导入的主要任务是在学习者和新的学习课题之间创设理想的诱发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愿望,使具有课题意识,明确学习目的,动员必要的已有经验和认识,运用学会的学习方法。

学习新知识,实际上就是设疑、解疑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疑问,把它摆在学生的面前,使他们先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后激励他们去寻求“柳暗花明又一村”。当学生找到“又一村”后,就会产生一种快感。这种快感又能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例如,我在教学“负数”时,并没有像书上那样讲“零上”与“零下”,“上升”与“下降”等“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而是先问学生“2-1=”,“1-2=”。这样的问题对初一学生来说,很有吸引力。对被减数小于减数的问题,学生会说:“不够减”。教师接下来会问:“欠多少才够减l欠2”。这时可引进记号“-2”表示“欠2”,并指出:除0以外的数前写上“-”(称为负号)所得的数叫负数。这样引入新课既让学生了解负数的意义,又弄清引入负数的目的。这样下来,不但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引发学习的兴趣,更能激活思维。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在教学中,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坚持情感教育,即在教学中创设能激发学生情感,有吸引力的环境,把学生引入课文内容所描述的情境中,使学生在感情上受震动,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这是很重要的。例如在学校立体几何图形时,可以借助大量的著名的建筑图片,像美国白宫、凯旋门、悉尼歌剧院、东方明珠等,让学生从整体上先领略感受到几何体的美,并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几何的欲望,在这样的氛围里,学生的思想不受束缚,往往能得到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学生凭着自己的经历和经验,对贴近生活的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直观认识和感性认识.教师利用此适当引导,就很容易使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能促进学生去求索和创新。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求知与求学的欲望应该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去在孩子们身上激发起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方法和途径还很多,如巧讲典故,以奇引趣;实验导引,动手牵趣;设置图表,以图增趣等等,只要经过教师精心设计,巧妙安排,就一定能在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的学习化繁为简,变被动为主动,从而在充满兴趣的教学中,既增长了知识,又提高了教学质量。

高职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国家的科技振兴,离不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科技人才的努力奋斗,为国家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教育体制改革,提倡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对于五年制师范来说,承载着为国家培养小学教师的重任,必须培养出大批具有创新思维的教师,他们是未来创新人才的引路人。在素质教育改革新形势下,探讨五年制师范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强化人文素质熏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只传授知识技能而缺乏人文素质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结果势必会使学生失去思想底蕴,也不利于人格、个性的完善,为此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有利于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完善人格的综合素质较高的当代大学生。广大教师要改变教育观念,加强人文教育,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一)要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动机,认真维护学生的好奇心。

求知欲和好奇心是人类创造科技成果,探索未来的原动力,好奇心、求知欲旺盛的人,不会固守传统观念,敢于质疑,敢于提出新观点,才能有突破性的发现。历代科学家的成功发明早已证明了,没有质疑就没有发现和创造,因此教师要允许学生提出质疑的意见,并对其给予保护和肯定。为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多设问题情境,发挥启发式教学的优势,给学生设置疑难,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主动提出新问题新观点,教师还需要反复启发、强化学生激发出来的兴趣,以利于学生形成创造性思维,并助其良好发展。

(二)加强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丰富的想象力是创造性思维的原动力,没有想象力就无从谈创造力,敢于想象、富于想象力是创新创造活动的根本。发散思维对创造性思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思维方式既无范围,也没有一定的方向性,既可以突发奇想,又可以异想天开,从已知领域跨越到未知领域,这其实就是一种典型的发散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方式表现出的特征是创新,在同中求异。

创造性思维,是通过对多种思维模式的训练而形成的精华,因此在物理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启发学生从多种角度,以多种方式进行开拓思维训练,并做好联想性思维训练、逆向性思维训练以及主体性思维训练,从而消除学生的固定思维模式,形成创新思维习惯。

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及求知欲,不会是顺其自然形成的,而是源于外界的情境不断刺激,以及教师的不断引导启发。提出问题是一种创造性思维的过程,而解决问题是对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任何教学内容都可以以一个个问题的形式表现出来,以情境变化的方式来促进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性思维习惯的养成。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构建问题情境,不断给学生设置问题,从而刺激学生产生质疑,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为此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多种渠道构建问题情境,比如演示物理实验,更为直观地多媒体演示,开展讲故事、小制作、小发明活动等。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多种渠道地构建问题情境,巧妙地设置疑问,就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不断激发学生的质疑思维和创新学习热情,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物理实验以特有的生动性、直观形象性被学生们喜爱,同时也是物理教学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基础,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提高实践能力方面发挥着无法替代的作用,也是构建创新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模式、提升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1.物理教师可以依据新课改,合理安排一些富于生动性趣味性的小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体验科学的乐趣,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性,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实验设计,不断改进实验,在以往的学生实验中,学生只能按照教材要求的.步骤方法,按部就班地实验,然后照抄照搬完成实验报告,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需要广大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实验改进,大胆实践,勇于创新,从而真正发挥实验教学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3.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课外实验活动,扩大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物理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物理,它们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开辟生活物理第二课堂,开展各种形式的家庭小实验,引导学生开展小制作以及小发明等活动,参加各种形式的物理讲座,使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形成创新意识,巩固创新能力,提升综合素质。

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求知欲的激发和培养,离不开教师在实践教学中给予良好的、客观的、肯定的评价和鼓励,这样才有利于诱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对学生的评价要以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目的,因此需要更重视学习过程的评价以及对学生自身人格发展的评价,要改变以往单纯以成绩为评价依据的评价模式。在创新意识的教学中,教师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善于发现学生的亮点,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见解,并适时地给予鼓励与表扬,发现有新见解就肯定,发现有进步就鼓励,随时帮助学生纠正小偏差,让学生感受到成功带来的喜悦,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与求知欲,这样才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当今的教师不但承载着传授知识的使命,更重要的是担负着培养创新人才的使命,五年制师范物理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人才观念,树立以人为本对学生高度负责的思想,全面提升创新教学水平,为培养新时期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贡献力量。

高职物理教学中学生技能培养论文

摘要: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是新课标下物理教学的重点。本文对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进行了阐述: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课前准备要充分;掌握基本仪器的使用;操作要规范,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要让学生看清演示的全过程;教师用语要准确、生动、形象;演示实验要让学生参与;设计实验表格等,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关键词:新课标;实验技能;培养。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概念和规律、定律和定义,都是在生活实践或实验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例如声音的传播、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规律、牛顿第一定律、焦耳定律等等。因此,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培养严格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是现代新课标下物理教学的重点。那么,怎样培养中学生的物理实验技能呢?笔者有几点体会:

一、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

利用物理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进行实验、甚至改进实验的能力、规范使用器材的实际能力。尽量把学生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让学生们去探索,这样会激发他们的实验兴趣,把演示实验改为一边讲解一边实验(用生动贴切想象的语言去描绘,运用适当的肢体语言去暗示,也会激发他们的实验兴趣)。通过挖掘实验内容的趣味性,有目的地把课内探索延伸到课外。可以用学生感兴趣的语言和生活故事讲解实验,也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功能,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以将图片、声音、录像融为一体,从而激发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变苦学为乐学,变被动为主动,同时又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总而言之,尊重科学,实事求是,寓教于乐,教师能让学生喜欢做实验,那就是教师们的成功,面对全体学生,以激发他们的实验兴趣为前提,提高学生的物理实验技能、掌握必要的科学方法,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运用实验技能和实验手段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这样也就完成了实验教学目标,学生们终身受益。

二、课前准备要充分。

演示实验是物理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内容,也是教师备课的重要内容,需要教师们认真研究和反复推敲、仔细揣摩。部分教师轻视课前演示实验的准备工作,不能亲自做上一遍。结果造成课堂上的演示失败或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以至于在课堂上手忙脚乱,得出的实验数据不能推导出正确的实验结论,达不到预期的实验效果,“强行”让学生接受书上的现成结论,也就失去了演示实验的意义。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教师思想认识存在问题,对实验教学不够重视,心思不在教学上;有的是疏忽大意,认为实验内容简单,以前做成功了,或曾看见别人做成功过;还有的是怕麻烦,课前就不充分准备。这些都是演示实验教学的大忌。首先教师们课前要准备好与实验有关的'全部仪器、材料。其次是在课前要反复操作,熟能生巧!对于在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并能及时排除。第三是掌握演示的时间,注意与教学进度紧密配合。第四是教师要考虑除大纲和教材中规定的演示实验外,还可以适当补充哪些小实验,争取做到每节课都有小实验,对现有的实验作必要的改进,以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解《机械效率》时,斜面倾角的增减、斜面长度的改变要讲清楚。最后一点是要备学生、分析学生,因材施教效果会更好。

三、掌握基本仪器的使用。

学生能按说明书操作仪器,掌握基本仪器的使用方法,具有安全操作的意识,是做好物理实验的前提。基本仪器主要有:刻度尺、量筒、电压表、电流表、秒表、天平、温度计、弹簧测力计、压强计、电能表、滑动变阻器、电阻箱等。物理大纲要求“学会正确使用仪器进行观察、测量和读数”。要让学生了解这些仪器的构造、原理、用途、量程、使用规则和使用方法、注意事项,做到熟练地、正确地读数,在介绍这些基本仪器使用方法时,应抓住基本测量仪器使用的共同点以及本仪器使用的特点,也可以利用多媒体能够把被感知的对象形象直观地呈现出来,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更为集中、稳定、持久,思维更为积极活跃,从而达到理解记住基本仪器的使用。

四、操作要规范,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操作规范是指教师在做演示实验时动作要稳、准、干净利索,例如在使用托盘天平测物体质量时,取用砝码、移动游码必须用镊子;透镜片也不能用手摸;点燃酒精灯后火柴杆不能随手扔在地上,要放在专门的污物杯中;电路的连接应先接线路、后接电源;拆卸时先断电源、后拆线路;导线两端接头要顺拧在一起,要注意导线在接线柱上的绕向应同螺母旋紧的方向一致等。

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身教胜于言教,“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教师的规范操作,不仅是实验成功的前提,而且能让学生养成好的实验习惯,为以后自己动手实验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要让学生看清演示的全过程。

演示实验不仅要现象清楚、数据准确,而且还要面向全体学生。教师要想方设法增大演示实验的可见度。投影放大、多媒体展示。自制可见度大的仪器进行演示等都是常用的方法。目的是让学生看清演示实验的全过程。这样,学生们会默默地记住实验步骤,不会因为强记步骤而烦恼。教师可以自制教学教具。例如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的实验,教师可用硬纸杯、小镜子等自己做实验器材。演示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关系。可自制水槽,向水槽里吐烟雾,演示折射光线、入射光线的关系。效果比较理想,学生们也感兴趣。

六、教师实验用语要准确、生动、形象。

教师在介绍实验仪器、阐述实验过程和总结实验结论时,语言必须要准确不含糊。有的教师在进行演示实验时不注意语言的准确表达,对学生正确认识规律、形成概念、掌握定律就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如弹簧测力计叫做弹簧称、滑动变阻器称为电阻器,方言和普通话夹杂使用,仪器的名称读音不准。又如在叙述定滑轮的特点时说成“使用定滑轮不省力但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就不准确,应该是“使用定滑轮不省力但可以改变动力的方向”。

七、演示实验要让学生参与、学生是主角,教师要配合学生。

演示实验先由教师做给学生看,再讲给学生听,学生没有参与演示实验。这种做法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完全没有发挥出演示实验应有的作用,是不可取的。教师要在演示的同时引导学生观察,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让学生分析、讨论,充分调动学生观察思考的积极性,做到实验结论合情合理地被推导出来。让学生参与做实验,例如在进行马德堡半球演示时,让两个“大力士”上来拉,他们不能将两个半球拉开,打开活塞,让空气进入半球中,再让两个力气最小的学生来拉,却很轻松地把两个半球分开了。两相对比,说明大气压强不仅存在,而且还很大,一下子就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给全体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八、设计实验表格等,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实验表格一定要让学生自己设计,教师不能越俎代庖,或者急着赶时间,把现成的表格展示给学生,但是也不能盲目的急于求成,教师要有计划、分阶段地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包括设计实验表格、观察实验现象、操作实验器材、数据处理、分析总结。完成这几项目标:首先要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把每个实验认真分析后,确定每个实验要着重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例如《用电压表测电压》,则要求学生模仿前面的表格自己设计实验表格,提高设计实验表格的能力。探究过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后,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可以放手让学生去做。学生选择实验器材设计实验,进行试验。教师要抓住教材这种变化的安排,重点培养学生设计、进行实验的能力。实验能力的培养是循序渐进、逐步深入,日积月累的,长期坚持,学生的实验能力定会逐步提高。

初中劳动技能课中学生劳动习惯的培养的论文

中华民族是热爱劳动的民族,正是劳动创造了我们上下五千年灿烂的历史文化,创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生存于世界的最为神圣的活动,是每一个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素质或行为习惯,也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方面。事实上再看看我们周围:小学家长到校替学生值日,初中生擦不干净玻璃、扫不干净教室、衣服不会洗、起床后不叠被子等等,有些家长教育子女流行这样一句话:“你只管学习,家里什么事都不用你管。”这些现象显示:青少年学生的劳动技能观念正日趋淡薄,对青少年学生的劳动技能教育已陷入一些误区和盲区,存在的问题很突出。劳动技能教育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就中学阶段而言,劳动技能教育的方法多种多样,现有的学科教学中具有许多“劳动技能教育”方面的教育资源,它不仅体现在自然学科的教学中,而且也体现在语文教学中。从课文与现实的对比中,应该充分重视学科渗透教育的作用,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意识。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劳动技能渗透教育,笔者认为应该充分利用语文的教学资源、教学手段,挖掘潜在的劳动技能教育材料,有机地与语文教学结合在一起。

一、根据教学实际及中学阶段劳动技能教育的要求,科学制定教学计划。

要合理分解劳动技能教育内容,将有关知识点分配到教学的不同阶段;结合劳动技能教育要求,充分考虑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行之有效的教学计划。

二、在各个教学内容中进行劳动技能渗透教育。

一是在课文教学中穿插劳动技能教育。教材中有大量可以应用在劳动技能教育方面的素材。伟大的领袖朱德同志在《回忆我的母亲》一文中,就阐述了他从小参加劳动对他终生的影响,从正面强化了学生的`劳动技能教育观念。也可利用课文中提供的反面例子,向学生说明鄙视劳动、没有劳动技能的危害性。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节选自明代作家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的《范进中举》,描写了一个热衷科举、深受封建教育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范进。他将自己的青春年华全耗在科举上,几十年屡试不第,也不愿从事劳动养家糊口。由于无劳动本领,四体不勤,鄙视劳动,导致不会营生。他中举之前,穷得揭不开锅,中举后,又一步登天。笔者在讲授到这里时,总会不失时宜地提出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范进如果没有中举,他的命运如何?”通过学生的积极思考来强调重视劳动、拥有劳动技能的重要性。

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人教版九年级上册鲁迅先生的《孔乙己》,不同的是,“身材高大”的孔乙己的结局是“连秀才也没捞着”,学会了“窃书”,被打致残,在穷困潦倒中饿死了。

二是在写作训练时渗透劳动技能教育。如每年举办一次“五一劳动节”的征文活动,开展“劳动与成才”、“假如没有劳动”、“记一次劳动”、“劳动最光荣”等系列活动,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劳动观、成才观。可供写作练习的劳动教育题材很多。可以在学生参加劳动后进行专项写作竞赛,撰写有关劳动的文章。结果,学生写出了《劳动是苦的,心是甜的》、《劳动节的战斗》等习作。这样,学生们在写作训练的同时也受到了良好的劳动教育。三是在听说训练中渗透劳动技能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能力是中学语文的教学目标之一,我们可以在即兴发言、课前演讲、辩论比赛中加入劳动技能教育内容。如,举行一场论题为“生存与劳动技能的关系”的演讲比赛,开展“劳动技能教育更需要加强道德教育、劳动技能教育更需要加强法制建设”的辩论赛,开展以劳动技能教育为内容的语文游艺会、灯谜晚会等。

三、开展兴趣小组和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意识。

除了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外,第二课堂活动也是进行劳动技能教育的好场所。初中阶段可结合教材内容,开设兴趣小组,活动内容就是围绕劳动技能教育进行。在学生身边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劳动人物和场面,学校要经常把劳动模范的事迹讲给学生听,带领学生到社会中去看,去调查研究,看劳动人民是怎样从事建设祖国的劳动和为他人工作的,看农民伯伯们在田野里的劳动场面,让学生到各个厂矿企业、劳动培训机构进行参观考察活动等。可以开展“我要学习一门劳动技能,不做社会寄生虫”的活动,还可以每年搞一次“劳动技能教育”宣传周,每学期一次劳动技能知识讲座、劳动技能展示、勤工俭学等,使学生对劳动人民产生深厚的思想感情,热爱劳动人民,爱惜劳动成果,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意识。

四、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劳动技能教育。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结合授课的实际,用多媒体手段向学生展示劳动技能知识,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总之,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劳动技能教育,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劳动技能意识,而且也增加了语文教学的内涵,使两者互相促进、相得益彰。当然,劳动技能教育的渗透要注意适时、适量。所谓适时,就是要在适当的时候才渗透,也就是讲到相关要点时才渗透,并非每堂课都要渗透。适量也就是度的问题。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把语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传授给学生,因此,渗透劳动技能教育要适时、适量,,切忌本末倒置。

初中劳动技能课中学生劳动习惯的培养的论文

人的一生部处于受教育之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父母应以身作则做好家务,并让孩子觉得做家务是生活的一部分,像吃饭、睡觉一样的自然和必要。孩子是家里的一员,当孩子参加了一些家务劳动后,对家的感情就不一样。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孩子,常常不会理解父母的治家之难。“不当家不知柴米贵”,有些孩子常常埋怨父母这个菜烧得不好吃,那个汤调得不鲜美,有时饭菜备得晚了还耍脾气呢。可是当孩子参加了家务劳动后,他们则会更多地谅解父母,感到父母挑起这个“家”不易。

二,制订适当的家规。

家规作为家庭成员共同遵守的生活规范和行为准则,常常是一种无声的命令,是潜在的强大教育力量。制订明确、合理、可行的家规,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它可以约束、帮助和教育子女在家庭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劳动是家规的内容之一。家规的条理应一清二楚,写得明明白白。如每天起床后必须自己叠好被子,清理房间,打扫卫生等,家规也应随着孩子的成长而作改变。聪明的父母总是让孩子从小就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担当责任,履行职责,让他们在与困难的搏斗中日益成熟起来。

三,及时进行鼓励。

许多家长曾说,孩子刚会走路,就想拿着扫把扫地,就要洗菜,就要帮奶奶洗衣服。这说明孩子具有极强的模仿能力,应正确引导,培养他的兴趣。对孩子做的家务活,要及时肯定,并给予表扬。人都有一种要获得别人肯定和赞许的心理。及时鼓励孩子,并对他们的能力进行肯定,这对他们的成长有一定的好处。比如你得知孩子洗了碗后,可称赞说:哇,这碗谁洗的呀,这么干净。孩子听了,比奖给他一块蛋糕还要甜得多。

四,放手让孩子参加劳动。

我曾作过一次调查,表明孩子不参加劳动并非他们不愿意劳动,而是有些父母不愿让孩子参加劳动,连拖个地也以为孩子拖不干净,稍重一点的活就怕孩子累坏了身体,稍花些时间的活又以为会浪费时间、影响孩子的学业,更不愿让孩子参与。许多父母在孩子求学期间包揽了所有家务,只让孩子一心一意学习。殊不知,从小做家务的人的生活比不做家务的人要充实、幸福得多。而教育的秘诀却在于:使孩子的身体锻炼、思想锻炼、能力锻炼互相调节。只有让孩子的各种能力都得到锻炼培养,孩子才会处在健康成长之中。

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的职业素养培养论文

目前,一些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因为“工作踏实,技术过硬”倍受企业青睐,但也有反映有些毕业生在技能上并不差,但在职业素养上有欠缺,表现为工作现场管理意识差,不能严格遵守规则做事,责任心差,缺乏合作精神等问题。这是因为在我国职业教育领域普遍存在着“注重知识技能掌握,忽视职业素养培养”,职业素养培养落实不够,基本成了一个空口号。良好的职业素养是学生顺利就业和实现又快又好发展的基础,现在的用人单位选用人才由原来的重高学历转变为学历、职业素养并重,甚至以素养能力为重。因此,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出发,高职院校必须加强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把工作落到实处,培养行业职业发展所需要的通用技能和素养,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从而增强就业竞争力,提高职业变化的适应能力。

2在实训管理中推行6s管理,培养学生的员工感。

实训室在培养学生职业素养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实训现场类似于企业员工的工作岗位。我们不妨引入优秀企业文化,把企业的管理方法引入实训教学中来,营造浓厚的职业教育环境氛围,实施情景仿真教学。尽管环境不起决定性作用,但对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技能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实训教学融教学要素、企业要素、职业要素于一体,形成“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中,形成职业岗位所要求的能力。企业的管理方法有多种,但多是相通的。6s管理是现代企业一种行之有效的管理技术,它是通过规范化和流程化的运作模式,改变人的行为习惯和工作现场,提高员工的自我素质,从而有效地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内容包括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这种管理模式十分适合实训室的管理。学生在职业意识、职业能力方面,犹如刚步入小学的孩子,这给实训室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特别是一些上课班级和实训课程比较集中、所需器材药品较多的化学类实训室,如果没有一套有效的管理方法,很容易出现混乱状态。高职是学生走向工作岗位的桥梁,这一阶段,必须将职业素养这一软肋变得强大起来,在实训教学及管理中引入6s管理机制,可以实现高职教育与企业的深度交融,加快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角色转变。

3在实训管理中推行6s管理实施要点。

实训室在6s管理的实施过程中,应把握6s管理精髓,做好宣传和师生的6s理论学习工作,制定出实训室6s管理细则,并在实施中不断完善。下面,以笔者所管理的化学分析实训室的实施情况为例介绍。

3.1整理、整顿,塑造清爽规范的实训现场。

整理是将工作场所的任何物品区分为有必要和没有必要的,有必要的留下来,其他的都消除掉。实训现场只留下必须的、完好的器材设备,数量控制在满足实训需要的最低数量,其余分类进行妥善处理,该维修的进行维修,该废弃的废弃,彻底不用的移交后勤部门。整理之后即进入整顿阶段,就是把留下来的必要用的物品依规定位置摆放,并放置整齐加以标识。此阶段的关键是定置管理、标示明确。实训器材据使用频率决定其位置,每天使用的物品,放到显眼且容易取放的地方,使用不频繁的物品放在仪器橱内,个别实训项目用到的器材,可放到器材备用橱中,并进行标示,以便查找。例如常用烧杯、锥形瓶的配置,学生日常化学分析一般要求平行测定2次,故每台配2只烧杯2只锥形瓶,放置于台面下的仪器橱内,按需取用;吸量管移液管使用频率高,置于架上放在实验台固定位置上;所用试剂置于试剂架上,备用试剂瓶、抽滤器材等放置于备用橱内。所有物品,实训结束,恢复原位,这样,实训室才会秩序昂然,各班学生才能做到想要什么,即刻便能拿到,有效地消除寻找物品所用的时间。

3.2清扫、清洁,创造明朗清新的实训环境。

清扫是将工作场所内看得见与看不见的地方清扫干净,保持工作场所干净、亮丽的环境。清洁是将整理、整顿、清扫进行到底,并且制度化,经常保持环境处在美观的状态。6s要求实训现场责任到人。实训结束,物品器材归位,实验台清洁,人人有责,值日生负责检查和整体卫生清理。卫生、器材归位情况以大组进行考核,按5%计入实训成绩。各项值日任务落实到每位值日生,任务分为:器材归位情况检查;实验台清洁;天平室清理;扫地、拖地、倒垃圾;水池清理及关闭水电门窗等,排好值日表,并把值日完成情况纳入各班的实训考核。学院的志愿者每周对实训室一次例行大扫除,确保了实训室的干净清洁。

3.3形成素养,确保安全。

经过前面4s的不断加强,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工作和学习习惯,并遵守规则做事,培养积极主动的精神,持之以恒,形成素养。有了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在进行化学实验时,严格按照规程操作,避免了易燃易爆、有毒有害药品及加热、灼烧带来的危害,积极采取各种预防措施,杜绝安全事故,确保实训安全。

4实训室推行“6s”管理效果。

6s强调规范管理的常态化、标准化,推动6s活动,营造出一种“人人积极参与,事事符合规则”的良好氛围,从而带动整个实验室良好的整体氛围。第一,改善了实训环境,提高了工作效率通过“整理”,扩展了实训空间;通过“整顿”,物有定位,减少了实验过程中因寻找器材、试剂等浪费的时间,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通过“清扫”,使我们无论何时走进实训室,都是干净整洁的,使人心情舒畅,脏、乱、差的实训环境再也不见了。第二,确保了实训室的安全化学类实训室与其他类型实验室相比具有实验药品毒性较大、玻璃仪器品种繁多、仪器设备多为易损品等特点,在实训过程中极易出现烫伤划伤、触电、爆炸、中毒等安全事故,管理中难度较大。在推行6s过程中,实训室宽敞明亮,通道畅通,没有随意摆放的物品,教学设备及基础设施的维护、保养良好,同时又增添了大量的安全装置和安全标识,有效地增强了师生的安全防范措施,降低了安全事故的可能性,为实训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第三,学生职业素养明显提高实践证明,将6s管理观念、管理技术应用到学生的日常实训中,学生的管理意识和管理能力迅速提高,精神面貌、学习效率、办事作风等有了明显的变化,团队意识增强,学会了按照规则做事,明白了工作中需要严谨、认真、吃苦耐劳的精神,培养了勤奋、节俭、务实、守纪的职业素养,我们的毕业生更受企业欢迎。

5结语。

6s管理是一种执行力的企业文化,强调纪律性,需要智慧和创意不断改进,6s管理中的许多事情都是容易做到的,但贵在每天坚持做,认真做,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需要实训教师们日常的监督和激励,久而久之才能养成习惯,形成素养。总之,高职院校应把学生职业素养的提高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来抓。

中学物理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

掌握基本仪器的使用,是做好物理实验的基矗基本仪器主要有:刻度尺、量筒、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秒表、天平、温度计、测力计、压强计、打点计时器、安培表、伏特表、滑动变阻器、电阻箱、万用表欧姆档等。物理大纲要求“学会正确使用仪器进行观察、测量和读数。”要让学生了解这些仪器的构造、原理、用途,掌握仪器的量程、使用方法和使用规则,以达到熟练地、正确地读数,在介绍这些基本仪器使用方法时,应抓住各种基本测量仪器的共性来加以指导:

1.各种基本测量仪器都有一定的量程。必须要求学生在使用各种基本仪器前,搞清仪器的量程,并且能估计被测对象的情况,选用适当量程,避免超过量程而可能损坏仪器。

2.使用测量仪器前通常都要调节零点或校正零点,否则测出的数据就不准确。如:“对安培表、伏特表等应学会调整零点,对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刻度尺之类的仪器,还要学会零误差修正,让学生懂得零点是相对的,零误差的修正在生产上有普遍意义。因此,必须使学生养成使用基本测量仪器前调节零点或修正零误差的习惯。

3.会正确读数。要让学生掌握读数的一般方法,关键是会读出仪器的最小刻度值,会从最小刻度之间估计出一位有效数字。同时,要学会正确读数的姿势。如:从量筒上读数时,眼视线应与液面保持相平,不能仰视或俯视,若是凹液面读凹处,凸液面读凸处,从安培表、伏特表读数时,视线应与刻度盘垂直,并且正对指针,估计读数四舍五入等。

4.根据仪器的构造原理,掌握它的使用方法和使用规则。如:天平是根据杆杠的平衡条件制成的,因此,使用前和秤量时都要做到横梁平衡,同时必须严格保护刀口,要让学生理解保护刀口的重要性,从而自觉遵守使用方法和规则;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所以,根据热平衡原理,测量液体时,温度计不能离开液体,而且要在温度计内液柱稳定时读数。显然,培养学生使用基本仪器的技能,必须要注意把掌握仪器的使用方法与理解仪器原理结合起来,这样既有利于巩固基础知识,又能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这样使用仪器;只有理解了仪器原理,使用起来才会更加自觉和主动。

(二)培养学生进行实验过程必须掌握的技能。

[1][2][3]。

中学物理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感知技能被越来越多的技术产品的功能所替代,操作技能中心智技能的成分变得越来越重要。

关键词:实习教学;技能形成;心智技能。

中等职业教育培养以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技术应用型人才处于社会总体劳动链的终端,是社会财富的直接创造者、社会运行过程中的具体执行者。实践教学是学生在校期间获得实践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的最主要途径和手段。

所谓技能,简而言之,指的是人们运用理论知识和经验知识完成具体工作任务的活动方式,是人们在特定的客观环境中实现的特定动作,是由一系列特定动作方式构成的,通过练习巩固下来,并转化为自动化、完善化了的动作系统。在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感知技能的培养主要是借助实践教学得以实现的。一般情况下,操作技能形成过程大致如下:认知定向阶段(了解动作的准确性)――掌握操作阶段――动作完善阶段(达到动作的自动化,并发挥一定的创造性)。从操作技能的形成过程来看,认知是起点,也就是在教师的示范下,了解动作的准确性,但更主要的是与怎样练习有关。前苏联心理学家加里培林认为,只有通过练习才能使学生形成对各种情境具有高度适应性的动作方式,在执行方面达到高度的协调和“自动化”,从而进入动作的完善阶段。

心智技能是人脑对事物的映像进行加工改造的过程,主要指人们在将观念的东西转化为实物过程中观察、分析、判断、决策的能力。根据冯忠良教授的“结构―定向教学”和“智力动作按阶段形成”理论,心智技能的形成分为三个阶段:原型定向阶段、原型操作阶段和原型内化阶段。其中,原型操作阶段是整个心智技能形成的中介和关键,它使定向阶段成为实施,也就是说,让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并通过具体实践使之内化,形成比较稳定的生产技能。没有实践,学生的心智技能不可能从定向阶段过渡到内化阶段,观念还是观念,既不能还原为现实,也无法进一步深化和升华。

学生心智技能形成特性。

动作控制与调节的有效性操作技能的每一个动作,都是操作人员对刺激物的感知所作出的反应,从感知到动作反应的过程中,大脑中枢调节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在平面加工练习中,学生根据加工工件的感知进行操作,操作动作的.效果体现为加工工件状态的变化,而后者又呈示给操作者以新的知觉刺激物,于是,学生便根据新的刺激物和前一动作的动觉信号调整下一步动作,如此往复循环,完成操作任务。在这一过程中,大脑一直有效地控制和调节着技能动作,形成按连续反应方式进行的动作联合,构成了平面加工时的技动作系统。

动作反应的及时性动作反应时间是指从刺激物出现到作出动作反应所需要的最短时间。一般来说,操作熟练,则反应时间较短;动作生疏,则反应时间较长。对强的刺激物反应时间较短,对弱的刺激物反应时间较长。如果学生观察敏锐,判断快捷,操作熟练,其动作反应就有了敏捷及时的特点。

动作的准确性钳工实习教学中要求学生的操作动作达到准确,在此基础上提高动作的敏捷及时程度。动作的准确性可从动作的方式、速度和力量三个方面考虑。这三个方面的配合恰当,动作才能符合加工的需要,使加工任务得以实现。

学生心智技能形成阶段的特点。

掌握局部动作阶段在钳工基本功练习初期,学生缺乏对操作加工的感性认识,在操作中表现出紧张、动作忙乱、呆板、不协调,经常出现多余动作。例如在进行平面加工时,出现锉刀用力不均,加工平面出现圆弧及塌角现象。说明学生在训练初期只注意了单个动作,不能控制动作的细节,而且有的学生没有领会动作要领,运用了日常生活中个人的动作习惯进行操作,这与正确的动作要领不相符合。因此,本阶段应注意对学生的感知能力的培养。

动作的交替运用阶段本阶段学生逐步掌握了一系列局部动作,开始把这些动作联系起来,但各动作还结合得不紧密,从一个环节过渡到另一个环节时,即动作转换时常出现短暂停顿。例如学生在大平面锉削练习时,只运用了顺向锉削方法,忽视了交叉锉法等方法,运锉时推力过程不均。这一阶段学生的紧张程度虽有所减低,但并未完全消失;动作的相互矛盾和干扰减少,多余动作趋于消失,随着动作技能的形成,学生观察、判断等心智也得到发展和提高,客观刺激物与肢体动作之间的联系加强,缩短了动作反应时间。同时,学生发现自己错误的能力增强,在完成动作以后或动作进行中就能发现自己的错误。本阶段的侧重点是巩固和发展基础动作,提高一般加工过程中的观察、判断等综合能力。

动作协调和完善阶段本阶段学生各个操作动作联合为一个有机的系统并巩固下来,各个动作相互协调,能够按照准确的顺序以连锁反应的方式表现出来,表现为学生的动作配合一致,连贯紧密,加工的准确性意识较强。本阶段侧重于建立协调而完善的动作系统,培养学生独立操作的能力。

心智技能发展速度逐渐减慢的特点及对策(1)练习初期,学生可以把生活经验中已经掌握的各种动作方式重新组合起来,加以利用。这时,由于学生的感知较充分,所以进步快。但随着练习的深入,生活经验中能加以利用的技能减少,需要建立新的动作联系增多,练习困难越来越大。对此,应及时改变和提高学生的动作方式或方法,用正确的动作要领进行练习。(2)练习初期,学生可以把复杂的动作系统分解为一些比较简单的单个、局部分解动作一一进行练习,学生的兴趣浓厚,好奇心强,情绪高涨,所以,掌握较快,进步较大。随着练习的深入,学生逐渐感到枯燥、困难,产生厌烦、懈怠情绪、影响练习效果。此时,应对学生进行正确地讲解,引起学生的注意并加强对其意志力的培养。

心智技能发展过程出现“起伏”现象的特点及对策(1)与学生的素质、能力有关。应加强对学生的素质、能力培养。(2)学生满足于已经掌握的动作方式以及实习指导教师疏于引导。此时,应在练习中不断提出新要求,提高操作的难度。(3)练习进入新阶段,形成新的动作要领,这个转化期影响心智技能的发展。对此,实习指导教师应热情鼓励,讲清动作要领,强化练习,促使其技能向更高阶段转化。

实习操作中的成绩出现“高原”现象表现为练习曲线保持在一定水平不再上升,有时还会下降,渡过高原期后,成绩才能进一步上升。对此,应帮助学生分析每一个动作的细节,设法消除多余动作,缩短动作所需时间,进行适当的心理调节,运用教育心理学指导学生的实习,不断总结经验,使心智技能发展出现一个飞跃,达到完善熟练的程度。

总之,通过对学生心智技能的形成分析可知,学生的能力有赖于知识的积累和应用,积累的知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转变为人的能力。尽管技能有感知技能、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之分,但三者是相互关联的,一项实践成果的形成往往是三种技能综合发挥作用的结果,其中,心智技能起到了重要作用。重视学生能力的提高,积极发挥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和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和学校建设中的作用,有助于职业技术教育办出特色,走上一条健康、快速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2]刘春生,徐长发.职业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3]张文梁.钳工生产实习[m].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1992.

初中劳动技能课中学生劳动习惯的培养的论文

摘要:物理作为高职院校教学中最贴近社会科学的一门基础性学科,不仅是高职学生科学知识的获取途径,更是他们实用技能的培养方式。近些年,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高职物理教学对学生实用技能的培养意识逐渐加强。本文首先对目前高职学生实用技能的重要性进行阐述,然后分析了目前高职物理教学在学生实用技能提升方面的欠缺,进而提出了高职物理教学提高学生实用技能的措施。

关键词:高职;物理教学;实用技能;认识。

近年来,我国的职业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物理作为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必修的一门最贴近社会科学的基础性学科,在培养职业实用型人才的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知识型人才不同,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是直接为生产实践服务的,具有鲜明的职业岗位针对性,要求学生必须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因而实用技能的培养对于高职院校学生尤其重要。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为培养目标,为了达到这一培养目标,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高度重视学生实用技能的培养。然而,由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较晚,长期以来忽视职业教育在经济发展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导致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结构不合理,忽视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相当一部分院校仍然固守传统教育模式,课程与教材强调的是知识的学术性,对于影响学生后期实际工作能力、职业态度和专业实用技能的课程仅作为实践性教学环节,并没有对学生实用技能进行强化培养。从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来看,对于不具备实用技能的高职学生,用人单位普遍认为,高职学生理论水平不及本科生,如果职业实用技能又与中专学生无异的话,在同等情况下,他们宁愿选择中专学生以降低工资成本。因此,无论从教育质量的提升还是从就业率的提高来看,都需要加强对高职学生的实用技能的培养。

二、高职物理教学存在的问题。

1.重理论,轻实验。

物理学从本质上讲是一门实验性的学科,物理学中的规律都需要通过实验再现,才能保证学生能够从根本上理解其中的物理定律,才能通过实验事实获得具体、明确的认识。但是我国高职教育从办学开始,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很多高职院校沿用中等专业学校物理教学方法,依然将理论课作为物理教学的重点,实验课仅仅作为理论课教学的辅助,其教学地位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很多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中,没有充分认识到物理对于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础性作用,对物理实验甚至整门课程都没有足够的重视。校方尚且如此,学生自然也没有将物理作为一门重点学科来对待,对于物理实验也不过是应教师要求做几个简单实验了事,很少能够真正动手做实验。这完全不适用我国高职院校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需要。

2.缺乏探索性教学。

高职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最常在课堂上教授的常常是一些比较简单的验证性实验和测量性实验,这些实验能够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物理规律,学会简单的仪器使用以及实验操作,教师的教学难度相对较小。而对于一些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提出假设、设计实验过程,收集实验数据,反复推敲,不断探讨学习的探究性实验,由于教学难度大或学校实验设置条件限制等因素没有进行。原本很多高职院校学生都是在高中阶段对物理缺乏兴趣的,如今更容易在遇到需要开展研究实验的课程时退缩,一遇到困难就选择放弃,长此以往,难以形成职业生涯的竞争力。

3.缺乏实践练习。

高职院校的教学工作与高中教学不同,高职教师的教学工作仅限于课堂,课堂教学结束后,学生很难再找到老师进行一些探讨咨询。仅仅依靠课堂有限时间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很难真正把握教师教授的新知识,课下也难以找到合理有效的实践练习途径,久而久之,学生的`基础知识越发薄弱的同时,实践能力也难以得到提升,在以后的就业过程中不免缺乏动手能力,缺乏足够的竞争实力。

三、高职物理教学提高学生实用技能的措施。

高职院校的教学需“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为了适应我国现代化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培养一大批具有实用技能,能够直接进入生产一线的技术工作者,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首要目标。物理学作为与现代科学技术紧密相连的基础性学科,在教学工作中必须要得到足够的重视。

1.加强动作技能培养。

在物理实验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基本实验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动作技能,保证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各类实验装置。一般来讲,动作越熟练,越能在紧急情况下维持正常的操作水平,物理实验一定程度上就是训练学生熟练动作技能的基础。教师在进行物理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让学生明确掌握某种动作技能的重要性,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比如在教授学生使用测量工具时,就明确的告诉学生这些都是以后机械切削加工、模具制造等工作中常用的工具。然后准确的为学生讲解动作学习的要领,应该达到的目标,帮助学生明确“做什么”和“怎么做”。再者,教师通过标准的示范性动作,引导学生做出规范性的动作。最后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动作技能练习,调动感知、记忆、思维等多个方面进行有效地练习和反馈。需要明确说明的是,对于学生的技能练习,并非是让学生简单机械性的重复工作,必须让练习有价值。以训练学生机械加工技能为例:在车床切削加工训练中,学生需要从空转走刀开始练习,逐步过度到粗加工、精加工,带动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提高动作效率。同时注意控制每个动作的训练时间,减少不必要的环节,控制学生训练周期,既能保持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学习状态中,又能够避免安全事故的产生。最后,在学生完成每个训练动作后,明确告知学生所学动作技能是否达标,在哪些方面需要进一步改善。利用日常的物理教学,对学生的动作技能进行有意识的培养,一方面有助于提高物理实验教学质量,提升物理教学水平,另一方面则是为学生日后就业打下来良好的实践基础。

2.采用多种形式的实验教学活动。

物理是高职学生学好各门专业课的基础,做好物理实验教学活动,既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其后续专业技能的学习做好准备工作。(1)对比实验。在高职物理教学中,对各种测量工具的使用都有比较高的要求,但是如果单纯的教授工具测量方法,难免让学生觉得教学过程过于乏味。采用对比实验教学,将学生进行分组对比实验,对实验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不仅训练了学生使用测量工具的能力、测量方法、误差分析能力,更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处理能力。(2)协作实验。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实验,教师可以采用协作实验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自愿形成实验小组,进行协作性实验。比如在进行电磁学实验的过程中,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在相同条件和相同环境下进行改装电表实验。如此,不仅能够共同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相互协作、研究创新能力。(3)兴趣实验探索。在很多高职院校的物理教学中,常常忽略对探究性实验的开展,往往只是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对课本中的基础实验进行学习。但是课堂时间总是有限的,很多物理知识仅仅依靠课堂时间,学生难以完全吃透。为此,学校可以开放部分物理实验室,让学生能够在课余时间进行与物理相关的,自己感兴趣的实验。此举除了可以显著提升学生的物理学习能力外,对学生实用技术能力的培养也有重要作用。

3.组织贴近岗位要求的职业技能培训。

高职院校给予学生的不仅是理论知识,更多的是理论学习以后,学生通过实验练习获得的岗位工作需要的实用技能。因此,高职院校的物理教学活动必须加强贴近岗位要求的职业技能培训工作。(1)组织职业技能大赛。高等院校可定期与企事业单位合作,组织职业技能大赛,由专业的技术工人对学生的大赛成绩进行评定。比如对电子电路图的设计以及焊接技能训练就可以邀请企事业单位专业的师傅对学生的设计和焊接工作进行评定和指导,以此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增加就业竞争实力。(2)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加强实习。就业,是高职学生学习的根本,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学生立足于长远,让学生认识到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强大的理论知识以及过硬的实用技能的重要作用,如此才能督促学生在学习中脚踏实地,提高自身的实用技能。高职院校应该依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根据学生的实践能力,有意识的安排学生到对口单位进行参观、实习工作,确保学生每一年的理论学习都能够与用人单位的实践工作结合起来。比如通过观察学习不同建筑的供电网络与物理学中的电路设计相结合,帮助学生理解如何设计能耗最低的安全用电网络。高职院校的教学工作是以学生就业为导向的,因而高职物理教学工作必须要注重学生实用技能的提升。国内高等职业教育起步晚,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学工作受传统教育理念影响较深,常常出现重理论、轻实验,缺乏探索性教学,缺乏实践练习等各种问题,缺少对学生就业实用技能的训练。如此便需要在日后的教学改革中加强动作技能培训、采用多种形式的实验教学以及组织贴近岗位要求的职业技能培训等方式,对学生的实用技能加以培养,发挥物理作为一门实用科学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孔伟.高职物理实验教学改革研究与探索[d].东北师范大学,.。

[2]张思扬.高职物理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与实践[d].湖南师范大学,2011.。

[3]谢智娟.理实一体化在高职物理教学中的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9).。

[4]孔伟.高职物理实验教学改革研究与探索[d].东北师范大学,2011.。

作者:魏国荣单位:江阴职业技术学院。

中学物理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逐步改变着人们对教育目标、教学方式和教学观念的理解。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将会有更多的新信息技术应用于基础教育领域。进入新世纪以来,许多地区都开展了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整合的课题研究工作,事实证明,信息技术已经打破了传统教育技术的应用界限,广泛提高了学习的参与性和主动性,促进了教学方式的重大变革,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推进基础教育改革的关键是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因此全国各地教育部门大力开展了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培训和竞赛工作。物理作为中学阶段科学教育领域的一门基础课程,把信息技术有效运用于中学物理教学科研中去是物理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之一。

一、信息技术技能的含义。

现代教育技术是提高教学质量、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也是推动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积极运用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推动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已经成为本世纪世界各国政府的普遍共识和发展趋势。我国政府历来重视信息技术在中小学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明确提出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目标与内容。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本世纪以来我国针对中小学教师广泛地开展了“培训、考核和认证”工作,要求各地尽快提高广大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应用水平。

因此,信息技术技能是现代中学教师必备的专业实践技能,也是中学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具有理论性、发展性与实践性的综合技能。中学物理教师应具备的信息技术技能是指在先进的物理教学理论指导下,把基于信息技术的各种现代教学媒体工具,整合应用到中学物理学科教学中去,从而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效益的技能。

二、信息技术技能应用于物理教学的功能。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用信息技术能够突破物理教学环境的时空限制,将教学内容中涉及的物理情境和物理过程再现于课堂教学。巧妙地使用信息技术,同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可以使学习过程大大缩短,教学信息量增大,教学效率明显提高。如教学《平面镜成像》一课,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就可以把“猴子捞月”这个学生耳熟能详的故事采用动画的形式栩栩如生地呈现给学生,激发学生探究科学本质的好奇心。教育技术的应用可以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复杂的过程简单化,从而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调动学生的兴趣,有助于学生对物理现象、概念和规律的感知与理解,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

2.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信息技术应用于中学物理教学,可以在接近真实的物理情境中,使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学习参与者。如教学《分子运动论》一课可以采用动画模拟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克服难点,创设立体情境,启发思维,以较少的教学时间和精力,取得最优的教学效果,从而强化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学生的思维活跃了,思路拓展了,再分小组交流讨论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展示各自想法和做法,可增强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交流并反馈学习成果,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3.实施个性化教学和开放性教学。

借助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构建虚拟实验的物理学习环境,可以实现对教育信息及时收集与反馈,使物理教学的表现方式和节奏符合中学生的认知特点,从而为优化物理教学过程提供技术保障。新颖的教学软件设计可以构建个性化的学习环境,营造协作式学习氛围,彻底改变学习方式,使传统的封闭课堂逐步走向开放教学。

4.促进物理教师专业化发展。

信息技术为开展物理教学研究提供资源、技术、环境的支持,“虚拟教学”、“数字教育”、“远程培训”、“云学习”等新的学习模式不断进入教师的教学科研活动中,对于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大有裨益。在网络时代,物理教师可以不受时空等传统实际条件的限制,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选择自己的自主学习,例如参与诸如“物理论坛”、“物理博客”、“教育叙事”、“主题研修”等教学探讨活动。

三、信息技术应用于物理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世纪以来全国各地不少地区和学校开展了信息技术和物理教学的整合工作,得到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因此,我们必须深入探讨在中学物理教学中,以信息技术应用于物理教学应该有哪些要求,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为物理教学服务。

1.教师应具备新的教育理念。

尽管新课程改革已经持续十多年,相当一部分物理教师仍未充分理解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不能有效地使用信息技术手段。不少物理教师认为在物理教学中只要使用了电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上课采用了网络技术手段,就是把信息技术手段成功应用于物理教学了。一些教师流于形式,忽视对应用本质、效果和意义的.深刻认识。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因为这些教师对于对新理念、新事物和新技术抱有畏难和抵触情绪,把教育改革变成了应付差事,教师最终变成了信息技术的“奴隶”。信息技术的运用需要物理教师有先进的教学理念,物理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努力探索,走适合自己的道路。

2.应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

把以多媒体和网络化为特色的信息技术应用于物理教学,并不是传统教学手段就可以束之高阁。各种教学手段均有它自身的优点和特长,都有一些功能是信息技术手段无法替代的。例如关于像万有引力定律这样的物理规律,课程教学中的理论推理过程如果使用传统板书更能展示探究的过程,更能启发学生的思维,体现物理的学科特色。再如可以鼓励学生自行操作大气压强真实的实验,就不必要用课件去模拟,尽可能地还给学生一个真实的物理世界。

3.实用性。

将信息技术应用于物理教学中要考虑到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情况,绝不是所有的物理教学都需要用计算机手段,在教学设计上也不是媒体越多越好,技术越复杂越好,而应从教学内容实际情况出发,恰当地编排和组织,注意实际教学效果。防止物理课件做得惟妙惟肖,学生赞不绝口,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却为了迎合信息技术而舍弃了物理教学目标,忽略了教学重点和难点,这都是不可取的。

4.资源基础。

随着我国对基础教育投入的不断增大,越来越多的学校的普通教室可以开展多媒体教学,这对于实现信息技术和物理学科的整合提供了很好的条件。但是不能过多地强调硬件资源建设,忽略软件建设。只有软硬件双管齐下,才能高效地推进信息技术应用于学科教学。

(1)硬件建设。教室多媒体电教平台,包括电脑、大屏幕投影机、实物展台、internet网络的接入等。

(2)软件建设。包括常规上的教学软件,教学课件,物理资源库的建设,物理校本教材的开发,还包括一些专用的物理教学软件,如flash、几何画板和仿真物理实验室等。

四、信息技术应用于物理教学的基本原则。

1.科学性原则。

中学物理课属于中学科学教育领域的重要课程之一,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课程目标,自然在开展物理教学活动中始终要坚持科学性原则。科学性主要体现在教学软件的设计和使用中不能出现科学性错误,不能把错误的概念、原理和过程教给学生。如果用信息技术手段把本来不准确不严谨的物理内容以“形象生动”的方式呈现出来,反而会造成知识性错误,这是绝对不允许的。

2.教学性原则。

信息技术的应用应当从物理教学实际需要出发,整个应用过程要符合教学规律,要以提高物理教学质量为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目标,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采用恰当的组织表现形式,重视对学生学习环境的创造,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物理教师必须深入学习,准确把握,紧密结合课堂教学实际,对信息技术进行综合利用,剔除不合理的因素,使之完全适合自己的物理课堂教学。

3.适度原则。

在物理教学设计中,假如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就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则没有必要花费人力物力使用信息技术。对那些使用传统教学手段不能很好理解和表述的内容,应合理使用信息技术支持物理教学,如微观世界和天体运动等的教学。信息技术应用于物理教学最终目的是为了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既要有利于教师的“教”,更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从而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

4.实效性原则。

信息技术应用于物理教学的目的是服务于中学物理教学,使得教学设计最优化,绝不是把物理知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简单、生硬地拼凑成“沙拉”。只有很好地利用技术手段创设情境、巧妙设疑,才能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得整个课堂学习气氛生动、愉快、轻松、有趣。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j].中国电化教育,2005,(2).

[2]王较过.物理教学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廖伯琴.新课程教师学科教学培训教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徐振贤.多媒体环境下的物理教学探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3.

[5]于海峰.现代信息技术与中学物理教学整合的比较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

初中劳动技能课中学生劳动习惯的培养的论文

物理是中职院校理工科专业的基础课程。而且基础物理是绝大多数理工科专业的必备知识。物理课程不仅可以将力学、光学、电学、速度与运动等物理知识传授给学生,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等综合技能。而由于中职院校的首要教育教学目标是培养具备岗位所需的相应操作技能的专业技术人才,这使得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较之单纯传授学生理论知识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而中职学生综合技能的培养和提升,除了应通过理论知识教学的途径获得之外,更应当从采用适合的教学方法、增加实验课时比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等方面加以实现。

一、中职物理教学对学生综合技能培养的现存不足。

中职院校理工科专业自身的教学定位和教学特色决定了其主要是培养技术型人才。这决定了中职院校物理教学重点应当集中于培养学生满足岗位需要所应具备的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之上,而对学生理论知识储备的要求应相对宽松一些。而我国部分中职院校物理教学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还不够重视。

(一)实验实践学时比重尚不足。

由于中职学生的物理学科基础知识在义务教育阶段形成的较为薄弱,尤其是很多学生缺乏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兴趣,对学习物理和掌握物理知识有畏难情绪,因而,在来到职业学校后其往往无法适应职业教育的深入学习,很难跟上物理课堂教学进度。面对学生的学习现状,物理教师不得不增加理论知识的授课时间,以帮助学生补习在初中时未掌握到的基础知识内容,之后才得以按照教学计划进行深入学习。这种情况导致物理实验和实践教学应有的授课时间受到了挤压,物理实验和实践教学时间不足不利于培养学生综合技能形成的问题便因此而出现了,且难于改变。

(二)考核机制不健全。

目前我国中职院校的教学考核机制尚不健全,对学生成绩的评定往往只以考试试卷作为依据。而试卷通常只能反映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事实上中职学校的教学考核机制不应等同或趋同于基础教育阶段,技术能力的考核应该重视起来,凸显起来,因为学生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考学的需要,而是为了求职的需要。

(三)实验设施和毕业设计的限制。

物理实验课程是培养学生综合技能最为重要的途径。而且,学生物理理论知识的巩固也离不开相应的实验环节。但受到办学经费的限制,中职院校的物理实验设施建设往往无法满足物理实验教学需求。这使得一部分物理实验教学无法正常开展,影响了物理实验课程的教学效果。另外,毕业设计虽然是提升学生综合技能的有效途径,但中职学生迫于就业压力的影响,通常难以集中全力从事毕业设计活动,这极大降低了毕业设计培养学生综合技能的效果。

二、物理教学对学生综合技能培养的意义。

综合技能并不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天赋,而是必须经过后天的教育和锻炼才能够培养出来的。因此,中职学生综合技能的获得必须依靠学校和教师的细心教育、耐心指导和自身的不断锻炼。中职院校的物理课程教学主要可以培养学生以下方面的综合技能。

(一)创造能力。

中职物理课程不仅应当帮助学生掌握事物的运行规律、电力电流的基本原理、电子元件的运行规则等基础理论知识,更应当引导学生运用这些物理知识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二)实践操作能力。

实践操作能力是最有助于中职院校毕业生顺利就业的能力。毕业生的业务操作能力越强、技术能力越熟练就越会得到用人单位和社会的青睐。而中职物理教学的大量实验课程就是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最好途径。比如,在物理实验课上,教师可指导学生了解计算机、电视、收音机、手机等电子产品的内部构造,并帮助学生自行进行拆卸、组装或改装。这样不仅能够巩固学生所学,更能使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得到锻炼。而且,物理实验课程并不仅仅局限于简单的拆卸与组装,它还有大量其他的课时内容和相关安排。只要学生能够认真、努力地投入到实验教学中来,都会得到实践操作能力的提升。

三、有益于物理教学提高学生综合技能的途径。

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是中职院校最主要的教学目标。学校和教师应围绕这一教学目标,革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思路、完善教学方法,积极探究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技能的授课方式。

(一)提高教学参与互动性。

指导学生自行组成小组,组内互相讨论,动手查阅相关资料,开展实践验证。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优势。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形象教学方式,较容易得到学生的接受。利用多媒体技术不仅可以使抽象的模型和理论得到形象化、具体化,而且通过图片演示的方式,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会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各种视觉图形的积累,从而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中职物理教师在课堂理论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技术优势,通过具体物理模型的展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理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三)实验教学引入启发式教学法。

在中职物理课程教学实验中,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物理实验过程中,可以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和研究意识,打破学生的定向思维模式,使学生在提高学习兴趣的同时,得到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初中劳动技能课中学生劳动习惯的培养的论文

摘要: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是新课标下物理教学的重点。本文对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进行了阐述: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课前准备要充分;掌握基本仪器的使用;操作要规范,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要让学生看清演示的全过程;教师用语要准确、生动、形象;演示实验要让学生参与;设计实验表格等,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关键词:新课标;实验技能;培养。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概念和规律、定律和定义,都是在生活实践或实验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例如声音的传播、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规律、牛顿第一定律、焦耳定律等等。因此,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培养严格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是现代新课标下物理教学的重点。那么,怎样培养中学生的物理实验技能呢?笔者有几点体会:

一、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

利用物理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进行实验、甚至改进实验的能力、规范使用器材的实际能力。尽量把学生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让学生们去探索,这样会激发他们的实验兴趣,把演示实验改为一边讲解一边实验(用生动贴切想象的语言去描绘,运用适当的肢体语言去暗示,也会激发他们的实验兴趣)。通过挖掘实验内容的趣味性,有目的地把课内探索延伸到课外。可以用学生感兴趣的语言和生活故事讲解实验,也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功能,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以将图片、声音、录像融为一体,从而激发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变苦学为乐学,变被动为主动,同时又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总而言之,尊重科学,实事求是,寓教于乐,教师能让学生喜欢做实验,那就是教师们的成功,面对全体学生,以激发他们的实验兴趣为前提,提高学生的物理实验技能、掌握必要的科学方法,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运用实验技能和实验手段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这样也就完成了实验教学目标,学生们终身受益。

二、课前准备要充分。

演示实验是物理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内容,也是教师备课的重要内容,需要教师们认真研究和反复推敲、仔细揣摩。部分教师轻视课前演示实验的准备工作,不能亲自做上一遍。结果造成课堂上的演示失败或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以至于在课堂上手忙脚乱,得出的实验数据不能推导出正确的实验结论,达不到预期的实验效果,“强行”让学生接受书上的现成结论,也就失去了演示实验的意义。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教师思想认识存在问题,对实验教学不够重视,心思不在教学上;有的是疏忽大意,认为实验内容简单,以前做成功了,或曾看见别人做成功过;还有的是怕麻烦,课前就不充分准备。这些都是演示实验教学的大忌。首先教师们课前要准备好与实验有关的'全部仪器、材料。其次是在课前要反复操作,熟能生巧!对于在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并能及时排除。第三是掌握演示的时间,注意与教学进度紧密配合。第四是教师要考虑除大纲和教材中规定的演示实验外,还可以适当补充哪些小实验,争取做到每节课都有小实验,对现有的实验作必要的改进,以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解《机械效率》时,斜面倾角的增减、斜面长度的改变要讲清楚。最后一点是要备学生、分析学生,因材施教效果会更好。

三、掌握基本仪器的使用。

学生能按说明书操作仪器,掌握基本仪器的使用方法,具有安全操作的意识,是做好物理实验的前提。基本仪器主要有:刻度尺、量筒、电压表、电流表、秒表、天平、温度计、弹簧测力计、压强计、电能表、滑动变阻器、电阻箱等。物理大纲要求“学会正确使用仪器进行观察、测量和读数”。要让学生了解这些仪器的构造、原理、用途、量程、使用规则和使用方法、注意事项,做到熟练地、正确地读数,在介绍这些基本仪器使用方法时,应抓住基本测量仪器使用的共同点以及本仪器使用的特点,也可以利用多媒体能够把被感知的对象形象直观地呈现出来,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更为集中、稳定、持久,思维更为积极活跃,从而达到理解记住基本仪器的使用。

四、操作要规范,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操作规范是指教师在做演示实验时动作要稳、准、干净利索,例如在使用托盘天平测物体质量时,取用砝码、移动游码必须用镊子;透镜片也不能用手摸;点燃酒精灯后火柴杆不能随手扔在地上,要放在专门的污物杯中;电路的连接应先接线路、后接电源;拆卸时先断电源、后拆线路;导线两端接头要顺拧在一起,要注意导线在接线柱上的绕向应同螺母旋紧的方向一致等。

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身教胜于言教,“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教师的规范操作,不仅是实验成功的前提,而且能让学生养成好的实验习惯,为以后自己动手实验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要让学生看清演示的全过程。

演示实验不仅要现象清楚、数据准确,而且还要面向全体学生。教师要想方设法增大演示实验的可见度。投影放大、多媒体展示。自制可见度大的仪器进行演示等都是常用的方法。目的是让学生看清演示实验的全过程。这样,学生们会默默地记住实验步骤,不会因为强记步骤而烦恼。教师可以自制教学教具。例如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的实验,教师可用硬纸杯、小镜子等自己做实验器材。演示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关系。可自制水槽,向水槽里吐烟雾,演示折射光线、入射光线的关系。效果比较理想,学生们也感兴趣。

六、教师实验用语要准确、生动、形象。

教师在介绍实验仪器、阐述实验过程和总结实验结论时,语言必须要准确不含糊。有的教师在进行演示实验时不注意语言的准确表达,对学生正确认识规律、形成概念、掌握定律就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如弹簧测力计叫做弹簧称、滑动变阻器称为电阻器,方言和普通话夹杂使用,仪器的名称读音不准。又如在叙述定滑轮的特点时说成“使用定滑轮不省力但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就不准确,应该是“使用定滑轮不省力但可以改变动力的方向”。

七、演示实验要让学生参与、学生是主角,教师要配合学生。

演示实验先由教师做给学生看,再讲给学生听,学生没有参与演示实验。这种做法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完全没有发挥出演示实验应有的作用,是不可取的。教师要在演示的同时引导学生观察,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让学生分析、讨论,充分调动学生观察思考的积极性,做到实验结论合情合理地被推导出来。让学生参与做实验,例如在进行马德堡半球演示时,让两个“大力士”上来拉,他们不能将两个半球拉开,打开活塞,让空气进入半球中,再让两个力气最小的学生来拉,却很轻松地把两个半球分开了。两相对比,说明大气压强不仅存在,而且还很大,一下子就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给全体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八、设计实验表格等,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实验表格一定要让学生自己设计,教师不能越俎代庖,或者急着赶时间,把现成的表格展示给学生,但是也不能盲目的急于求成,教师要有计划、分阶段地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包括设计实验表格、观察实验现象、操作实验器材、数据处理、分析总结。完成这几项目标:首先要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把每个实验认真分析后,确定每个实验要着重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例如《用电压表测电压》,则要求学生模仿前面的表格自己设计实验表格,提高设计实验表格的能力。探究过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后,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可以放手让学生去做。学生选择实验器材设计实验,进行试验。教师要抓住教材这种变化的安排,重点培养学生设计、进行实验的能力。实验能力的培养是循序渐进、逐步深入,日积月累的,长期坚持,学生的实验能力定会逐步提高。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初中劳动技能课中学生劳动习惯的培养的论文

摘要:良好的劳动习惯不仅影响着劳动的速度,也影响着劳动质量。培养中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是劳动技能课的一个重要教学目标。

良好的劳动习惯不仅影响着劳动的速度,也影响着劳动质量,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是劳技课的一个重要教学目标。如何在劳技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呢?笔者谈谈从事劳技课教学几点做法与体会。

一、严格要求,培养学生规范操作、认真细致的劳动习惯。

1.要让学生形成劳技意识。通过各种途径来帮助学生体会劳技课和劳技重要性和必要性。我给学生讲古时候小寺庙里的小和尚学剃头的故事,那个小和尚每次练习完总是将刀往各瓜上一插,最后习惯成自然,把头当冬瓜,犯下杀人之罪,以反例说明不良习惯。我还让学生搜集因为没有良好的劳动习惯,害人害己的真实事例,请有过程经验教训的学生现身说法,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的重要性。

2.要教会学生正确地使用劳动工具。当前家用电器已十分普及,初中生必须具备一些起码的家电常识。但与电打交道是一件十分危险的事情,在教《电动工具》的一课中,就必须让学生正确掌握一些常见电工工具的性能和使用方法。在学习钳子的使用时,我让学生对教材,认识钳工,钳刀等各个部位,根据平时的`经验说说各部分的用途,然后动手剪一剪铁丝,用铁丝弯一弯图形,使学生对钳子各部分的功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还让学生上台演示生活中的一些工具的使用方法,让学生判断对错并说明原因,这样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从中认识到,“把钳子当锤子”,会缩短钳子的使用寿命,且容易使手柄处的橡胶部分受到损坏,造成漏电威胁人的生命安全。

3.教会学生掌握保管常识。弄清工具盒材料的正确存放、保管方法。例如,要让学生懂及电源线、有绝缘部分的电工工具要避免与锐器存放在一起,以免损伤绝缘部分,小零件之类最好用小盒或玻璃瓶分类存放,并要做到分类有序。在平时教学中还要注意观察学生使用工具和其它劳技课动手拿工具时注意其方法和要领,及时指正,或让学生之间相互提醒,开展“评选安全生产小能手”“劳技操作比赛”等活动,使学生逐渐养成操作规范、认真细致的劳动习惯。

二、注重引导,培养学生合理安排劳动程序的习惯。

1.要让学生学会统筹安排,巧妙掌握技巧。实践证明统筹安排熟能生巧是提高效率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在劳动前让学生开展讨论:完成这次劳动,在时间上怎样安排最省时,最合理?按什么样的流程进行操作才能避免窝工?这次劳动中难度最大的环节是什么?长期这样训练,就能让学生养成从“小”处着手节省时间的好习惯,比如,要使用电烙铁在进行其他工作的时候提前两三分钟把电烙铁插上,利用等待的两三分钟时间去做其他的事情,如果劳动的过程比较复杂,先让学生列一个统筹安排流程表,把时间安排,劳动过程按顺序列出表,争取每次劳动前都让学生对安排做到的心中有数,杂而不乱。

2.要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劳动离不开协作。分小组就是一种较好的合作形式。为了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锻炼,我在安排学习小组时,注意各个别层次学生的搭配,让学生学会遇到困难善于发挥集体的智慧,养成尊重和听取别人的意见,学生与别人团结协作的好习惯。

3.传授方法,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热爱创造的劳动习惯。在劳技教学中,如果只把劳技当作一种简单的体力劳动,让学生机械地模仿,重复,天长日久,就会使学生懒于思考疏于创造,这样的学生将来也只能是一个傀儡式的平庸劳动者,我们的下一代将难以在竞争激烈的世界舞台上站稳脚跟。在劳技课教学中我们必须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鼓励学生思考,去发明、去创造。

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创设问题情境,教会学生如何在劳动中和生活中去寻找发明的创造的课题,产生发明创造的灵感。例如,在使用电工工具时,让学生讨论如何让插头在使用起来更加安全。有的学生提出把插头的金属部分隐藏起来,让人在插插头时不接触到。还有的学生提出最好在插座插孔周围安上一个凸起的防护罩头。最后学生把这两个想法结合起来,创造了一个改良的防触电安全插头。学生完成这个作品后,我引导学生总结:在生活中,我们所使用的许多用品总会有这样或那样不如意的地方,如何克服这些“不如意”,就是创造发明的发明点。

总之,洒下花籽,将收获鲜花;播下种子,将收获粮食;播种良好的习惯,我们将收获效率与质量,收获高素质的劳动者。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