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地方文献工作总结范文(16篇)

时间:2023-11-12 05:48:09 作者:琴心月

在月工作总结中,我们可以反思和总结自己在过去一个月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寻找解决办法和经验教训。若是对于写月工作总结感到困难,不妨参考一下这些范文,或许能够为自己的写作带来新的思路。

地方文献工作总结范文

地方文献是祖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较全面地反映了某一地区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科学文化等各方面的情况,地方文献的典型特征表现为文种多样,文献内容复杂不同,各民族间文献交流融合特征显著等。

内蒙古地方文献是指有关内蒙古地区的具有参考价值的各种文献,文种上主要包括蒙文文献和汉文文献两部分。内蒙古地方文献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地域性特征,蒙文文献更是独树一帜。内蒙古地区地处北边,历来民族活动频繁,语言文字复杂,这使得其地方文献发展与内地汉文化长期单一影响下的地方文献相比较,显得更加纷繁复杂,多姿多彩,因而也具有与内地地方文献迥然不同的特点。

从文化交流角度来看,内蒙古地方文献并非只具有单纯的地域概念,而是更多体现出民族意义。可以说,自从内蒙古地区有文字记载以来,该地区民族间的交流也便自始至终地被记述下来。在这种历史环境下产生的地方文献,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民族融合的印记,这从内蒙古地方文献的文种上能得到充分表明。内蒙古地方文献的文种从北魏时期起便一直纷纭多样,有汉文文献、蒙文文献、满蒙合璧、藏蒙合璧,甚至还有梵文文献。具有明显多文种并存的文献现象是少数民族地区与汉族地区地方文献的主要差异,而象内蒙古地方文献这样涵括了中国数个主要文种,则表现出该地区多民族互为影响、融合的激烈程度。单看汉文文献,它集中反映了汉族与少数民族在内蒙古地区的交流史。最早在战国时,汉族人民即在该地垦务戍边,到清朝统一蒙古部落,大批汉人来到塞外,从事农业生产活动。解放后,汉族与蒙、达斡尔等少数民族平等相处,共同为内蒙古的经济文化繁荣而努力,汉族的活动使汉文文献从古至今都是内蒙古地方文献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汉文文献不仅是历史过程的反映、记录,同时也担负了传播汉族先进文化科学知识的重任。没有汉文文献的介入,蒙文文献不会有今天的发展规模和水平;再从蒙文文献来看,它不仅仅是为满足内蒙一地蒙古一族的.自身需要,它也担负着内蒙古地方文化向外辐射的功能,如保持邻近八省区蒙古族聚居的民族文化的整体性,又如国际研究蒙古学的需求。蒙古族文学艺术、医药等方面的文明贡献也正是通过蒙文文献的传播得以在整个中华文明中占据一席之地。内蒙古地方文献中的语言工具书,也是出于民族文化交流的需要而产生出诸如蒙汉会话、满蒙会话、蒙文文法等书籍,它们可以说是内蒙古地方民族文化传播交融的见证。对于内蒙古地区来说,它的历史发展总是伴随着多民族交融的过程,因为它的文献也总是超越了地区意义。从这个角度,笔者在理清该地区地方文献发展脉络时,尽力更多地从民族交往、文化融合上把握。事实上,这种划分也正反映了内蒙古地方文献“更多表现出民族交融的文化意义”这个重要特征。

2内蒙古地方文献发展更多是中华文明整体带动的结果。

从内蒙古地方文献自身来看,由于经济文化长期较为落后,内蒙古地方文献的发展自动力不足,其发展更多的是中华文明整体带动的结果。从脉络上看,内蒙古地方文献史有着较清晰的发端(清以前)、初兴(清末、民国)、发展(建国以来)的阶段性特征。由于文化底蕴不足,其发展并非随蒙古族武力全盛而带来文治大兴,元朝时蒙古族虽拥有四海,内蒙古地方文献也有一定数量的增加,但与同时期的内地相比,只不过是涓涓细流。真正的兴起集中于近代,尤其是建国之后,在经济发展、与内地交流频繁的基础上,党和政府积极发展内蒙古文化事业,出版了大量文献,带来了当地文献事业的繁荣。这充分表明,纳入国家整体文化发展、协作的轨道,内蒙古地方文献得到了巨大的推动力。

3内蒙古地方文化的发展起始于地方文献的繁荣。

从地方文化开发角度来看,一般而言,是整体文化发展促进了地方文献发展。但在内蒙古,习惯以游牧为生产、生活方式,它的文化发展是缓慢而单纯的,不可能在短期内靠自身的力量立即达到多层面的现代文明高度。这样,浓缩了大量现代信息的图书、报刊文献便成为摆脱地区落后的重要工具。当地区文化普及提高到一定水平后,又为地方文献的产生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在内蒙古的许多地区,地方文献的发展就是经过了这么一个先由文献带动文化发展,然后又由文化促进文献发展的阶段,这种地方文化起始于地方文献的繁荣的发展过程,是我国早期文化发达地区的地方文献所没有经过的。

〔出处〕内蒙古科技与经济(3)。

地方交通工作总结

20xx年,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我们把服务民生、统筹城乡作为首要任务,把抓好项目、搞好运输作为根本途径,把加强党建、转变作风作为重要保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抢抓机遇、攻坚克难、迎难而上,圆满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

(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稳步推进。

20xx年,我们按照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要求,努力克服项目融资、土地、拆迁等困难,不断推进交通重点项目建设,抓好交通面上工程和农村联网公路建设,着力构建“外联内通”市域交通网络,全年共完成投资113890万元(不含农村联网公路)。在重点工程建设方面,古乍线河姆渡段9月底完工通车;大道主车道春节前完工通车;梁周线拓宽改造一期工程完成高铁立交桥至329国道段路基工程和立交桥基础工程;余梁公路北延工程完成路基6公里,桥梁3座,华家山隧道双洞贯通;浒溪线(车岗头至奉化段)拓宽改造二期工程和梁朱线改造工程开工建设;陆丈线一期工程(杭甬高速陆埠互通)征地拆迁等政策处理工作全面启动。在交通面上工程方面:完成浒溪线新华段路面中修、古乍线桥头接坡及部分路面维修、袁毛线中修、寺慈线路面大修和东溪线路面改造等工程。在农村联网公路建设方面:列入20xx年度计划的61个项目计87.24公里的公路全部在年内完成建设。

(二)公交优先战略取得历史性突破。

根据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20xx年上半年,我们全面实施并完成农村客运班车公交化改造。在短短三个多月时间里,分5批依法终止了6家客运企业70条市境内农村客运班线的经营权。在接受适当的经济补偿和奖励后,254辆市境内客运班车全部退出经营,129辆毗邻县市客运班车中的101辆自愿退出经营。与此同时,我们组建成立了城乡公交公司,在全市相继开通61条公交线路,投放公交车192辆。其中,城区至乡镇的`干线公交实行2元一票制,乡镇区域内的支线公交实行1元一票制。打破了城市公交和农村客运二元分割局面,基本实现城乡公交一体化。使广大农村居民在自己的家门口第一次享受到了安全、便捷、优质、经济的公共交通服务。

为提高城乡公交服务水平,20xx年下半年,我们又对城乡公交线路、站点、班次和营运时间进行优化调整。共优化公交线路12条、调整公交站点21个,新增站点136个,新开通公交线路11条,调整了70条公交的运营时间。到20xx年底,全市共开通城乡公交线路72条,投放公交车320辆,其中6条公交线路与公交线路实现无缝对接。同时,春节前城区204路和206路公交分别延伸到了郭相桥村和双龙村,203路公交更新投放了15辆新车。

(三)交通行政执法工作取得新成效。

20xx年,我们组织开展了“打非治违”、“天网四号”和“亮剑行动”等专项整治行动,大力查处非法营运、超限运输等各种交通违法行为,全年共办结行政处罚案件3483件,其中简易程序1216件,一般程序1267件。查处违法超限运输车辆1372辆,卸载货物27361吨;查获涉嫌非法营运的“黑车”60辆,处罚结案29辆;检查旅游包车235辆车次,查处涉嫌违章车辆18辆次;检查出租车5220辆次,现场纠违260辆次,处罚172辆次,单扣分60辆次,批评教育80辆次;检查公交车2120辆次,现场纠违190辆。有效遏制了货运车辆超限运输行为,保护了公路和桥梁,维护了道路客货市场秩序,提升了客货运行业服务水平。另外,还组织开展了主要公路两侧环境整治,拆除违章建筑755平方米,整治马路市场85个,清理公路堆积物7475立方米,拆除非公路标志牌737块。

(四)交通行业安全监管得到新加强。

20xx年,我们按照安全生产“一岗双责”要求,层层分解落实安全生产管理责任,进一步落实了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加强了交通从业人员安全考核培训,加大了对客货站场、运输企业和建设工地的安全生产检查力度。特别是“3.8事故”发生后,以人、车、站为重点,对全市客运行业开展了地毯式的安全隐患大排查,并及时整治消除各种安全生产隐患。加强了对中长途客运车辆、旅游包车和危险品运输车辆的安全监管,三类以上班线的班车全部安装了gps视频监控。对汽车西站长途班线发车区域封闭式改造和管理。对部分公路标志标线等安全设施进行了更新、补缺和完善,并完成了事故多发点路的整治。全市三级(含)以上旅客运输单位和四级(含)以上货物运输单位(不含出租车)的营运车辆,省内责任道路交通事故发生数,均控制在上级下达的安全指标范围内。

(五)收费公路撤站工作取得重大进展。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收费公路面临的社会舆论压力越来越大,要求撤销普通收费公路的呼声越来越高。由港舜交通开发有限公司经营收费的我市329国道、61省道和梁周公路等三条收费公路,外方占有60%的股权,批准收费年限为25年,收费时间还不到一半。在全面分析普通收费公路面临的新形势、利弊得失基础上,经前期艰苦谈判,20xx年,我们与香港招商国际有限公司成功签订外方股权回购协议,并融资4.5亿元分三期在年底前完成了股权回购。三条公路顺利转变为政府投资还贷性质的收费公路。为下步撤销收费站点,并最终取消收费公路,争取上级国省道改造补助资金,提升公路路况打下了扎实基础。在此前提下,去年上半年,我们撤销了三七市和陆埠两个收费站点。

(四)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扎实推进。

20xx年,我们以“践行三思三创,实施五大行动”为主题,扎实开展了“三思三创”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以“行业先锋、交通先行”为主题,继续精心打造机关党建品牌。组织开展了党员争先创优、争做“文明崇德人”、向“交通英模”吴斌同志学习及交通运输行业核心价值观知识竞赛等系列活动。继续组织开展了文明单位、工人先锋号、青年文明岗、星级驾驶员、文明出租车队、群众满意基层站所等创建活动。以虚促实,虚实结合,既提高了干部职工队伍整体素质和行业社会形象,也有力地推进了交通中心工作开展。

20xx年,我们还加强了车辆维修行业规范化建设,引导培育交通物流有序发展,进一步调整理顺了出租车运价结构,对客货运企业、驾校和维修企业开展了信用考核,加强了港航管理工作,扎实推进了交通运输节能减排工作,加强了公路养护和绿化养护,强化了桥梁检查检测和危桥抢险改造工作,加强了对农村公路的养护技术指导和监督检查,较好地完成了雨雪冰冻天气和台风期间的公路应急抢险抢通任务,组建成立了市交通质量安全监督站。

地方文献工作总结

要毕业了,面临人生的第二个毕业,我显的特别失落,幼儿园毕业的时候没有心中没有这么复杂。

现在小学要毕业了,我真的非常不舍得,一次又一次的哭了出来.毕竟一起学习、生活了五年了,我们曾经一起在操场上玩耍,曾经一起在电脑房打游戏,做小报,曾经一起在食堂吃饭。曾经在一间教室里面学习。

曾经一起在音乐室里唱歌。那是多么美好的`事情。

我们之间可能有过许多不愉快,可是我们都度过了,而真的如果要分开了,我还是很难过的。还记得刚进这个学校的时候吗,大家还不认识,但是经过了五年的时间,大家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可是转眼就要分开了,平时每天都能看见,还不觉得什么,但是真的要离别了,心里面就觉得特别得空虚。

现在才知道,我们之间是真正的友谊,如果以前有什么不对的地方,让我们都忘了把。以后,我们要各自走各自的路,还记得我们曾经男女对战过吗,还记得我们在运动会中的团体精神吗。

让我们一起向天空中呐喊把,一起约定把。

地方课程工作总结

时光荏苒,转眼间一个学期又结束了。回顾本学期的教学教研工作,特殊而平凡,忙碌而有序,扎实而有效。本学期,我们结合疫情防控工作的特殊形式,依托现代信息技术,积极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为目标,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完善教研为主要途径,狠抓教学常规,加强质量监控,把素质教育理念真正落实到教育教学实践中,从而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现将一学期的教学教研工作总结如下:

1.规范教学流程管理。

(1)备课。继续实行“个人为主、资源共享、添加删减、教后反思”的备课制度,开展“个人自备--集体互备--个人再备”的备课模式,主备老师能提前一周备好课(含教案和课件),并分发给本组老师根据班级实际再作添加与修改,增强了教案的实用性。加强了教后反思研究及检查力度,老师们基本能做到:每节课后都能进行自我反思,每周至少在“教后反思栏”中记录1次教学得失。

(3)作业布置及批改。作业布置能体现针对性、实效性和层次性,给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语、数、英、科四学科能认真落实师生共创优秀作业的要求,提高作业书写质量。教师批改作业及时,批改符号规范,能采用一定的方式给予表扬或指出努力的方向,批改后并能督促学生订正错误并再次批改。

(4)课后辅导。课后辅导能紧紧围绕“培优辅差”这一总体目标,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分层次进行个别辅导,做到因材施教,努力使每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进步,并能认真填写“后20%学生辅导记录册”。

(5)学业考评。语文、数学采取笔试与日常单项考查相结合,单项考查由年级备课组统一命题,语文科包括写字、背诵、听写等;数学科包括计算(含口算、估算)、概念(含写算理、操作)、解决问题(含写解题思路)。英语采取听力、口试与笔试相结合。其他考查学科采取科任教师平时考查与学期末检测相结合,主要考查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实践能力。对学生学业评定采用开放化、多元化、多样化,实行“等级加评语”的评价方式。等级评价分“优秀、良、及格、争取及格”。期末能认真做好素质报告册和学籍卡的填写工作。

2.规范制度抓落实。

(1)抓好三表的制定和管理。学校继续实行每天行政巡课制度,狠抓三表的贯彻落实,要求教师必须严格按课表上课,不迟到、不早退,不擅自调课,坚决杜绝旷课现象。全体教师能认真上足上好各门课程,实现素质教育与应试能力训练并举,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2)加强教师日常课堂教学质量的管理。教导处能认真组织周二随堂听课,及时掌控教师课堂教学情况,促使有效课堂的生成。同时检查相关年级学科的备课、作业批改、教学反思等情况,填写视导检查记录并及时反馈。

(3)加强写字教学的常规管理。各科教师能明确写字的教学要求,重视学生日常写字,随时关注学生的书写姿势,并及时给予指导纠正。

(4)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少先队活动课的教学。在学科教学、各项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中,都能重视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通过组织有关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游戏、娱乐等活动,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和方法,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少先队活动课能认真开展并能在开学第一周和期末放假当周体现“安全教育”的内容。

(5)关注作文教学,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语文教研组继续开展作文教学的专项研讨,加强了作文教学研究,引导教师重视有系列性、目标性的小作文训练,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6)推进“艺术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体艺课(体、音、美)教学能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参与乐趣,保证每一位学生受益。

(7)进一步强化实验教学、实验室管理和图书馆管理。学校能依据《实验教学人员、实验室管理人员、图书管理员工作考评方案(试行)》对相关管理人员进行跟踪管理、考核。

(8)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与研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能立足校本、创新载体,提升实效,形成可持续发展、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

(9)加强教导处内部管理制度,做到分工明确,通力合作,讲究工作方法和效率,使管理走向规范化、科学化。认真完成学校布置的各项任务,与各部门互通信息,互相协调,把常规管理工作做到位,切实发挥教导处的服务功能,协助学校顺利通过各类评估检查。

地方课程工作总结

(一)远景:

师:我们先从远处看长城,同学们看远望长城图,长城哪些地方让我们感到长城是一个“奇迹”呢?对照远望长城图,自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画出有关句子或词语,并在旁边批出你的发现或你的体会。

品析句子1: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

生1:我从“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体会到长城很长,龙本身就个性大,长龙就更长了,我从那里感受到长城是个奇迹。

师评价:你能从文中这个形象的比喻句中感受到了长城的长,是个奇迹,好!。

预设2:我从“崇山峻岭”这个词语中体会到了建造长城是个奇迹,因为这么长的长城居然是建在崇山峻岭上的.。

你能从“崇山峻岭”这个词语中入手,感受到长城的建造是个奇迹,你真会读书!

预设3:我从“一万三千多里”这个数字中,感受到长城的长,是个奇迹。

地方文献工作总结

本论文在xx老师的悉心指导和严格要求下业已完成,从课题选择到具体构思和内容,无不凝聚着老师的心血和汗水,在四年的本科学习和生活期间,也始终感受着导师的精心指导和无私的关怀,我受益匪浅。在此向各位老师表示深深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这次做论文的经历也会使我终身受益,我感受到做论文是要真真正正用心去做的一件事情,是真正的自己学习的过程和研究的过程,没有学习就不可能有研究的能力,没有自己的研究,就不会有所突破,那也就不叫论文了。希望这次的经历能让我在以后学习中激励我继续进步。不积跬步何以至千里,本设计能够顺利的完成,也归功于各位任课老师的认真负责,使我能够很好的掌握和运用专业知识,并在设计中得以体现。正是有了他们的.悉心帮助和支持,才使我的毕业论文工作顺利完成,在此向xx大学,金融系的全体老师表示由衷的谢意。感谢他们四年来的辛勤栽培。

论地方文献书目

[摘要]本文从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两个角度系统论述了地方文献所蕴藏的经济价值,分析了地方文献对地方经济的作用,并对做好地方文献服务工作的举措进行了归纳性的总结。

地方文献是以区域为中心的记载物,反映一个特定地区在经济、政治、历史、文教、科技诸方面的全体情况,是地区发展的缩影。我国幅原辽阔,地域广大,由于各自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物产资源、风土人情及工农业发展和历史环境的递嬗不同,从而形成了在内容上各具特点,涉及不同地区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众多的“地方文献”。在商品经济社会中,地方文献能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如何最大限度地开发地方文献资源,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己得到各地政府部门与图书馆文献工作者的普遍关注与重视。

地方文献内容广泛,既可纵观千年,又可横陈百科,集古今科学成果之大成。它上及天文,下及地理,旁及社会、人文诸事物的历史与现状。“记地理则有沿革、疆域、面积、分野;记政治则有建置、职官、兵备、大事记;记经济则有户口、田赋、关税;记社会则有风俗、方言、奇观、祥异;记文献则有人物、艺文、金石、古迹。”在浩如烟海的地方文献中蕴藏着丰富的信息资源,可供我们去开发利用。从经济角度来说,地方文献可供开发的资源主要表现为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两大类。

1.自然资源。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自然资源是指大自然客观具备的特定区域内可供利用的原始资源,在地方文献中大量记载着前人对生活于其间的“一方水土”的客观认识,其中有许多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主要表现在下列诸方面:

1、1记载了丰富的矿藏资源。我国矿产资源丰富,其中有许多在地方文献中都曾有记载,有的还标明可待开采的矿藏品位和储量以及历代开采经过,为国家和地方工业发展提供了珍贵的资料,例如:我国的煤矿,不仅储量大、品种齐全,而且分布面广,地方文献对煤炭资源都有不同程度的记载,可为地质普查和勘探开采作参考。又如:《玉门县志》记载当地农民用“石脂水”点灯照明,这是当地关于石油资源的原始记载。四川《荣县志》、辽宁《抚顺县志》也都有关于石油的历史记载,为我们对石油开发开采提供了依据。

1、2记载了众多的动物资源。我国野生动物资源丰富。据统计,己发现鸟类1166种,兽类414种,两栖类200种,爬行类300种。这些野生动物不仅可供人观赏,更能提供大量毛、羽、皮、肉、脂和贵重的动物药材,对科学研究和发展畜牧业有很大价值。其中绝大多数在地方文献有所反映。如《岭表录异》一书专门记载了南国珍奇的鸟兽虫鱼和奇异花草。目前不少地方根据地方文献的提示,找到了鳗鱼、双脊鲤鱼、六腿蝎子等名贵土特产,成为发展地方经济的生财之道。

1、3记载了繁茂的植物资源。我国是世界上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仅高等植物就有3多种。我们还有不少名贵的药用植物,汉李时珍《本草纲目》就著录药物1892种。如长白山的人参、西藏的红花、宁夏的枸杞、云贵的三七等,都是珍贵的药物,这些都是当地发展地方经济的独有资源,开发利用可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1、4记载了秀丽的山水风光。我国山水秀丽,育无数的名山大川。五岳自古名闻遐尔,五岳之外,尚有许多名山,同样美不胜收。如;安徽的黄山、江西的庐山、四川的峨嵋山、山东的崂山、湖南的湘西奇峰以及广东的罗浮山、西樵山等,这些秀丽风光在《天下名山胜概记》、《海内奇观》、《崂山名胜记》、《黄山纪胜》、《洞庭湖志》、《羊城古钞》等地方文献中都有专门的记载。整理开发这些文献资源,为旅游事业服务,近年来己得到各地方政府部门的重视,并成为一些地方财政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

2.人文资源。

人是构成一地区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是建设开发地区的主要力量。人类自古以来就一直从事着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活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留下了大量的劳动成果。这些人类改造自然的心得与成果统称为人文资源。地方文献中可供开发的经济类人文资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1记载了独特的地方工艺和生产技术。在长期改造自然的活动中,人类利用特定地区提供的特有资源,进行了许多发明创造。这些地方手工艺,有的已经失传,有的一直延续到今天,并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如:江苏宜兴地区地方矿产资源中,有一种含铁粘土质粉砂岩,是制作紫砂陶的主要原料,宜兴历史上出现许多著名紫砂艺人,如:供春、时大彬、陈鸣远等,《阳羡名陶录》、《宜兴县志》等地方文献对此记载详备。民国期间,鼎蜀山一带居民,几乎“家家制坯,户户捶泥”,宣兴地方政府鉴于当地特有的自然资源和人文优势,把当地紫砂工艺者组织起来,于1956年成立了宜兴陶瓷公司,使传统工艺得到进一步的发扬光大,涌现出了顾景舟、吕尧臣、蒋蓉等新一代工艺大师。如今宜兴紫砂名扬中外,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

2.2记载了地方名特产和地方名牌。各地区自然状况的差异导致物产各异,有些地方特产经过长时间历史的考验,逐渐深入人心,成为地方名牌,在市场经济中产生名牌效应,成为当地独有的资源优势。如《续修盐城县志》记载“伍佑之醉螺,尤远近所称焉”。伍佑镇以此作为地方特色产品,成立了盐城市伍佑食品厂,所生产的“双花牌”醉螺88年获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银牌,成为外地游客到盐城的首选礼品。他如“无锡泥人”、高邮“双黄蛋”、南通“西亭脆饼”等地方名特产均在地方文献中有着确切记载。

2.3记载了大量的历史名人和文物古迹。杰出人物因为对人类社会和地方发展作出过特殊贡献而得以青史留名,对于他们的出生地和主要活动地来说,杰出人物的知名度以及与他们相关的文物古迹,是一笔可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一个可供开发的经济资源。有时甚至连名人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和涉及到的事物,因为家喻户晓,也能产生如名牌效应般的经济效益。如:鲁迅先主的故乡绍兴,两家企业为争夺“咸亨酒店”的注册商标,不借对簿公堂,一个个体工商者仅仅因为抢先一步注册了“孔乙己”商标,而成为成功的经营者,每天出售的“孔乙己”牌茴香豆供不应绝。又如,江苏是个名人辈出的省份,各级政府对历史人物及其相关的文物古迹相当重视,南通有“张骞纪念馆”、金坛有“段玉裁纪念馆”、兴化有“郑板桥纪念馆”、高邮有“王念孙王引之纪念馆”、泰州有“梅兰芳纪念馆”……这些场馆,一方面可为当地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素材,另一方面也己成为当地重要的旅游景点,极大地提高了地方知名度。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吸引外资投资建设,扩大地方经济开发与交流。

一个地区的发展离不开特定地区的各种自然、人文、历史等具体条件的制约和影响,从而使得记录某一地区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地方文献,在地方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这种作用主要表现在:

1.为地方经济发展规划的制定提供历史借鉴。“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地方文献是区域性经济建设系统的史料来源和决策依据,特别是地方文献中的地方史志,它以全见长,以实独尊,既着笔于一方经济社会活动规律的揭示,又注重一方人事、环境、民俗风情的勾勒,突出事物变化起伏规律以及失败教训的.记载,因此,在地方性经济发展的总体决策和改革中,就可以借鉴历史的经验教训,避免决策的主观性和盲目性。如:广东潮州市政府在制定潮州的经济发展规划时,认真查阅当地的地方文献,从中了解到潮州这个古城矿藏资源较贫乏,不宜发展工业,尤其是重工业。但潮州有很多名特产和传统的工艺技术,而且又是历史名城,因而在制定经济发展规划时充分考虑这一特定情况,把重点放在发展传统的手工业和经济作物上,并重修开元寺和“湘子桥”等名胜古迹,发展地方旅游业,收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走出了一条适合地方发展的道路。

2.为地方基础设施的建设提供原始资料和设计依据。“地近则易核,时近则迹真”。地方文献所记录的文字多为编纂者耳闻目睹,或实地调查采访的原始材料,所以,一般来说地方文献的可靠性比较高,特别是其中的矿藏、物产、地质变迁、自然灾害、气候、水利、人口等有关经济发展的资料大多为原始记录。借鉴于这些原始资料,有关部门从事地方基础设施建设时,可以少走弯路,避免不必要的损失,节省不必要的开支。如:安徽省马鞍山市1960年在缺乏水文、地质资料的情况下,兴建沿江码头,到1983年码头塌陷,使第二期建港作业沉入江底,后来为调查这一事故才查阅了有关文献,终于在地方文献中查明这一地段及明清时的沙洲,如果事前能及时查阅一下地方文献,这一重大经济损失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又如:1983年湖南省政府决定重修岳阳楼,湖南图书馆工作人员向岳阳楼修复办提供了多种版本的《岳阳县志》、《岳州府志》,并且从县志中查到该地区近三百年来未发生过强烈地震,从而修改了修复办最初所作要防七级地震的修复方案,为国家节约资金200余万元。

3.为地方政府发掘经济资源,拓宽致富途径提供信息服务。一个地方经济的发展有赖于对地方经济资源的深层次挖掘,由于历次社会的动荡和历史的变迁,有一些适合于地方经济发展的传统作物、传统产业,今天己鲜为人知。积极从丰富多彩的地方文献中发掘经济信息,是地方经济拓宽致富门径的一个可行之道。如:山东枣庄市齐材区北庆公社过去出产一种能咬人的怪树,被视为“不祥之物”,砍伐殆尽。1981年当地政府从地方文献中查出这是当地古来就有的一种优质漆树,经精心培育,现己发展到20多万株,成为当地发展经济的重要财源。又如:江苏省常熟市有一座“鳗鱼桥”,据地方文献记载,长江鳗鱼每年按季节到桥下产卵,故名“鳗鱼桥”。地方政府据此信息,及时组织打捞培养,所产鳗鱼远销日本等国,为地方上换取了大量的外汇。

总之,地方文献因为其蕴含的经济价值对地方经济发展起看极大的推动作用,但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这种作用不是单方面的,地方经济的飞速发展、地方改革风云人物的出现,反过来又为地方文献的编撰提供最新的数据和新鲜可靠的原始素材。没有了地方文献做依托,地方经济的发展就失去了参照的标识和文献基础,会多走许多弯路,甚至误入歧途,没有了地方经济政治发展的需要,地方文献同样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生命力。二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

在商品经济社会中,地方文献与地方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但地方文献种类繁多,内容庞杂,要从中发掘有价值的经济信息无异沙中淘金,难免挂一漏万。各地方图书馆是地方文献最为集中的地方,做好地方文献的服务工作便成为图书馆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和义务。

1.地方文献的收藏要有重点,体现地方特色。地方文献中的经济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除要全面收藏外,还要考虑到各地方的资源优势不同,人文情况各异,所以在文献收藏上又要有各自的重点。如:广东是我国著名的侨乡,又是祖国的南大门,大部分地区属亚热带气候,经济作物种类繁多,所以华侨、外贸通商和热带、亚热带作物应作为其收藏重点。其他如上海的工业、外贸;陕西的名胜古迹;东北的矿藏。重工业……都可以作为各自的收藏重点。有重点的地方文献收藏,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有特色的地方经济。如果事无巨细,面面俱到,反而会削弱地方文献应有的作用。

2.编辑地方文献书目资料。地方文献书目在研究开发地区自然资源,发挥地区经济优势,发掘有地区特色产品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建国以来,各地图书馆都十分注意编制地方文献书目,如甘肃省图书馆在建国初的十年中就编制西北地方文献书目53种;六十年代东北三省省馆合编《东北地区农业历史文献联合目录》,八十年代又编制了《东北地方文献联合目录》。改革开放以后,各馆尤其注意编制地方资源和经济领域方面的书目资料,如甘肃、辽宁、山东等省馆都曾编过农业书目、矿产书目、土特产书目等。有的馆还编了名胜古迹书目资料,目的是为发展旅游业和进行爱国爱家乡的教育,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3.建立地方文献数据库。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将收集的地方文献数据资料输入电脑,建立地方文献数据库,由计算机进行存贮和检索,这是现代技术应用到地方文献研究与开发中的一顶新举措,也是地方文献情报化的一种体现。如广东省中山图书馆在全国率先试验建立了“广东地方文献数据库子系统”,该数据库总体设计合理、操作方便、检查迅速,因此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今后,只要有条件的图书馆都应建立地方文献数据库,这是存贮、检索、利用地方文献的有效工具,也是我们服务工作准确、快捷、方便的一种手段。

综上所述,地方文献作为一乡一地风土人情最为系统全面的记载,是地方经济过去发展轨迹的如实记录,也是地方经济今后赖以继续发展的文献基础、决策依据和重要的信息来源,每一个热爱祖国、热爱地方的文献工作者都应努力做好地方文献的整理工作,使其更好地服务于人类,造福于地方。

参考文献:

2、林小玲开发古籍文献资源,为经济建设服务图书馆学研究1995.(3)。

3、梁小平试论利用古文献为现代经济服务图书馆论坛.(3)。

4、骆伟论地方文献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与意义广东图书馆学刊1989.(2)。

〔出处〕地方文献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

文献

一、领导重视,重点明确。

按照上级部门的通知精神,结合本地实际,图书馆积极行动,召开了专门宣传工作安排会议,明确今年的宣传主题。并制定了“临夏州图书馆20**年图书馆服务宣传周”活动计划和活动实施方案。成立了由馆长任组长、副馆长任副组长、各部室主任为成员的服务宣传周活动领导小组,负责活动的组织协调工作。同时,积极协调临夏市红园广场、临夏州民族报社、州广播电台、州电视台等媒体和部门共同参与,为本次活动的顺利开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二、围绕主题,开展图书馆服务宣传活动。

本次图书馆服务宣传周活动以“充分发挥公益性电子阅览室作用,积极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为主题,由馆领导带队组织业务骨干35人(次),在临夏市西关办事处河弯社区、红园广场制作悬挂宣传横幅,展出部分藏书,对临夏州图书馆阅览部、地方文献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临夏州图书馆地(市)级支中心电子阅览室等部门的服务项目及电子阅览室开展免费阅览、培训、爱国主义主旋律影片展映等公益性服务项目内容进行了宣传。活动期间,邀请部分读者参观州图书馆期刊、报纸阅览室和电子阅览室,向大家介绍了未成年人“绿色网吧”、“安全阅览”平台,以及未成年人上网的各项服务制度、管理方法。

为使广大读者更进一步的了解临夏州图书馆的服务项目和服务内容,州图书馆还印制了6000份介绍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管理制度、征订期刊目录、地方文献目录等内容的宣传材料,在宣传周期间,向全社会进行宣传发放,其中部分传单在电子阅览室、阅览部以前来阅览的读者为媒介向社会进行宣传。

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我们通过创新宣传形式,扩大宣传内容等方式,与当地新闻媒体保持密切联系,并及时向媒体通报活动开展情况、提供相关新闻线索与采访素材,5月26日,临夏州广播电台、电视台对临夏州图书馆开展20**年度图书馆服务宣传周活动情况做了详实的宣传报道,同日,《民族报》也对开展活动情况进行了专题报道。近年来,只要是图书馆开展的各项读者活动,我们都与媒体取得联系并争取得到重视进而开展对外宣传。媒体的宣传报道为引导读者充分利用图书馆信息资源起到了积极的宣传效应。

三、积极努力,务求实效。

本次图书馆服务宣传周活动的开展,读者反响好,参与热情极高,活动开展顺利,起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临夏州图书馆通过开展宣传周活动这个平台,借助全民读书的热情,吸引更多的.读者走进图书馆、利用图书馆、积极参与图书馆举办的各种读书活动;提高开展免费服务后来馆借阅、阅读、浏览网络资源、查询资料的读者数量,以不断优化临夏州图书馆阅读环境,提升服务水平,引导公众文明健康上网,举办更多形式的读书活动,让更多读者走进图书馆,更好地发挥图书馆的社会教育职能。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论地方文献书目

作为全馆藏书体系中的特色专题书目数据库,与其他文献的回溯建库相比,地方文献回溯建库要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的基础上构建,回溯编目的要求也就更高、难度更大。这是由地方文献内容特点、文献管理和利用的规律等决定的。

(1)地方文献藏量丰富、内容繁杂、学科覆盖面广、载体形式多样。

(2)地方文献收藏和管理方式各异,有的图书馆是集中入藏,以独立的目录组织体系进行管理,有的图书馆是分散入藏,比较普遍的是解放后出版的地方文献入专藏,古旧地方文献分藏各书库,需通过回溯建库将分散入藏的地方文献集中揭示和反映。

(3)地方文献回溯建库是以原始编目为主,套录编目为辅。网络环境的形成,使普通中西文图书的回溯建库,可以通过网络联机、光盘等多种方式获取标准、规范的机读书目信息,其套录编目的比例较大。而反观内容具有地域性、文献类型多种多样的地方文献,其中的古旧文献以及占据相当大比例的非正式出版物,多是各馆特有的,因而在实际的回溯建库过程中,能够实现套录编目的文献数量非常有限,大量的地方文献需要依据文献源进行原始编目。

(4)地方文献的读者是以研究型、高层次的读者群为主体,他们对文献的需求有一定的专深度和广度,因此,回溯编目必须根据地方文献的内容特点,通过增加文献著录信息、加大文献标引的深度,全面、深入地揭示地方文献所具有的特征和文献价值,以满足地方文献特殊用户的检索需求。

由于各馆情况不同,不可能有一个完全统一的建库模式.鉴于地方文献回溯编目的要求高,最为理想的模式是以文献源本身为依据回溯建库,一次性全面进行。但工作量大,速度慢,在目前回溯建库条件有限,特别是大多数图书馆的地方文献编目人员只能应付新入藏地方文献编目的情况下,如果拘泥于此,书目数据库的建成势必旷日持久。我们认为,回溯建库可以分阶段、分层次进行,达到高质高效的建库目的。

初级书目数据库是以清点后的卡片目录或本馆原有的书目数据为基础,建立基本体现馆藏的书目数据库。

4.1.1建库步骤。

回溯建库以独立的藏书体系的'卡片目录为依据。它要完成以下三部分内容:(1)对藏书的清点与整理。选择著录项目最为完整、典藏记录最为可靠的公务分类卡片目录,以卡对书,清点的内容只是从索书号角度核查一遍,做到书卡相符(包括复本数),有效地避免回溯书目数据与馆藏不符的情况发生。对著录项目、著录格式、分类、主题等方面存在的非标准、规范的问题暂时不进行审校、补充。(2)输入数据。以卡片目录为数据源进行数据录入,利用外来书目数据或本馆原有书目数据进行查重,有记录的进行套录、修改,无记录的则将卡片目录转换成机读数据。(3)数据质量把关。最大限度地减少由于录入人员对著录规则和机读格式理解不同造成的格式错误和其他文字和标识符的疏误。

4.1.2建库成效。

它作为一种过渡性的书目数据库,回溯建库更为简便快速,建库成效也可以较快反映出来:(1)完成地方文献书目数据的采集,建成独立的地方文献书目数据库;(2)简化读者查阅地方文献的方法,增加文献检索途径,提高检索效率;(3)地方文献集中入藏的图书馆,新入藏的地方文献可直接利用计算机编目,保证文献标引的一致性、系统性,避免手工查重的繁杂程序。

4.2回溯建库的第二阶段:高级书目数据库。

高级书目数据库是在初级书目数据库的基础上,以文献本身为数据源,进一步提高书目数据的质量,建立起完整的、标准的、体现地方特色的地方文献书目数据库。

数据质量的优劣,直接制约着数据库功能的发挥。由于初级书目数据库主要依据卡片目录或本馆原有的书目数据进行回溯建库,书目数据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质量和内容揭示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形成于不同时期、按照不同的著录规则著录的卡片目录,其著录内容、标引规范、详简级次等方面存在差异,也难免有这样那样的错误,如:著录项目不全;多卷书、丛书集中与分散的处理不一致;书刊、报刊界限不明所致的误分、重分、出版沿革不清等。另一方面,这些数据没有根据地方文献的特点,深层次地揭示文献的地方特性。因而需要在条件成熟时,根据文献利用情况或以时限和文献类型等确定建库的先后顺序,按现行国家标准进行审校、补充,并将文献内容揭示得更充分,更能体现地方特点,最终实现书目数据的更新、升级。

4.2.1.1实现书目数据标准化。

书目数据标准化是合作编目、联机编目、共享书目数据资源的前提。书目数据标准化主要包括文献著录、文献标引、机读目录格式的标准化及其编目工作规范化控制等。严格按照《中国文献编目规则》、《中国机读目录格式》(cnmarc)等标准,并结合使用《中文图书机读目录格式使用手册》、《汉语文古籍机读目录格式使用手册》进行文献著录。采用《中图法》(各种版本)、《汉语主题词表》等标准进行文献标引。这些都是总的、主要的编目原则,各馆还应根据地方文献的藏书特点、服务对象及检索系统的类型等具体情况,在执行标准的过程中制定出本馆的编目细则。

4.2.1.2统一分类体系,深化分类检索功能。

(1)开发先进的分类导航系统是实现文献族性检索的前提。一条高质量的书目数据应该是功能齐备,能考虑到各种读者的检索需求。分类标引作为一种文献的整序手段,在图书馆业务工作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也是为读者提供学科族性检索的最佳途径,其对专业读者的学科系统性研究有重要的作用。但分类检索的功能正在萎缩,其中一个原因在于图书馆联机公共检索目录(opac)均未建立有效的文献分类导航系统,对不少读者而言,分类标识符变成了一堆难解的密码。而开发先进的分类导航系统,其族性检索的功能才能得以充分发挥。(2)统一分类体系,便于建立统一的分类导航系统。目前,各馆地方文献的分类体系不一,有的馆内也是多种分类体系并用,这些都给书目数据的标准化、规范化带来难题。笔者认为,可以统一采用《中图法》(系列)类分地方文献,虽然《中图法》按学科属性设类,对所属学科的地方性内容没有明确的归类说明,但可以在《中图法》的基础上,根据地方文献的特点和读者的检索习惯,通过对有关类目进行适当的细分、扩充,使之更加适应地方文献的分类要求,提高分类法科学性和实用性。

4.2.1.3建立地方文献规范文档。

由于种种原因,规范的词表不可能收入很多地方人名、团体名、地名及其他地方性词汇,加之名称的非单一性(如笔名、别名、历史地名、全称、简称等),如果没有进行规范控制或规范文档不够详细、全面的话,就有可能导致对同一名称、主题的标引不一致,影响检索的查全率和查准率。规范数据库包括名称规范(个人名称、区域地理名称、团体会议名称、家族名称、统一题名等)、普通主题规范。目前,规范控制主要依据国家图书馆的规范数据库,但只有少数图书馆的系统软件实现了规范数据库与书目数据库的连接,从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的使用效果看,规范控制系统可以实现检索词汇的各种关系的自动显示功能,而自动转换的功能尚未完善,即无法将采用多个不同标识的同一个事物(主题)文献一并检索出来,有待今后解决。此外,国家图书馆的规范数据量不足,且缺乏有关地方性名称和主题的规范数据,只能在地方文献的编目实践中积累、补充,才能形成有较高覆盖面,并对地方文献主题标引有一定规范控制能力的规范文档。

数十年来,各地公共图书馆编制了大量的地方文献专题性书目、索引、文摘、题录,这些文献开发成果,对有关文献进行了深层次的挖掘、揭示,也发现和纠正了原卡片目录在著录内容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各馆在《中国地方志总目提要》、《中国家谱总目》、《中国期刊词典》等大型联合目录的编制过程中,均发现大量原有书目著录不准确之处,但对形成于不同时期的卡片目录中并未作相应的修改。回溯编目时,充分利用现有的高质量的文献开发成果,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回溯编目的速度和效率,而且有利于提高文献著录的质量,编制出高质量的机读书目数据。

4.2.2深层次揭示文献内容,体现书目数据库的地方特点。

目前,馆藏地方文献数字化的呼声日高,但数字化的成本太高,要将所有馆藏地方文献数字化尚需时日,因此,书目数据库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依然是文献涵盖面最广、读者使用最频繁的数据库,我们可以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对文献进行深层次著录,加大文献标引的深度,使书目数据更能体现地方特点,为读者提供高质高效的信息查询服务。

4.2.2.1深层次著录,增加书目的信息量。

深层次著录地方文献是体现地方特色的一个有效途径。我们认为,应尽可能著录图书目次信息、内容提要、责任者简介和重要的插图资料,把更多、更重要的地方性信息内容揭示出来,方便读者选择所需文献。如地方文献图书的目次和重要插图,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史料性,地方信息密度较大,可作为书目数据一个可重复字段加以描述,网络环境下,在提供“任意一致”的编目软件系统中,这些目次信息和插图资料可以提供检索,即读者通过键入一个主题词或关键词,可同时命中与检索词相关的书目信息和图书的目次信息。

4.2.2.2提高主题标引的深度,建立具有地方特点的主题检索系统。

主题标引的深度关系到标引的质量和查全率能否提高,文献中有价值的信息能否被充分利用。由于地方文献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对某一地域自然和人文现象的客观描述,它所表现出的地域性、史料性和专指性极为明显,也就是说地方文献所论述的内容往往是包含某一特定的地域、事件、时间、个人或团体等因素,读者的检索习惯也往往从地域、事件、人物等入手,具有较深的专指度,因此,必须提高地方文献的标引深度,不仅要进行学科主题的标引,还要采用人名、团体名、地名、事件名称等地方性专有名称主题的标引;不仅要采用规范的主题词标引,还要采用专指性较高的地方性关键词进行标引,建立具有地方特点的主题检索系统,最大限度地挖掘地方文献资源的潜力。如各地政协文史委编辑的“文史资料”,内容涉及近百年各地发生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重要机构等,撰述者多为当事人或目击者。不仅要对整体内容进行学科主题分析和标引,还要对每篇文章的丰富内容深入分析和标引。

总之,构建地方文献回溯书目数据库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只有深入研究地方文献内容、文献管理和使用的特点,有计划、分阶段、分层次地进行,才能建立高质量的、体现地方特色的地方文献书目数据库。

〔出处〕图书馆论坛(4)。

地方文献学论要

世界正向知识经济、知识社会和智能革命的时代发展。信息、信息意识和信息化已经渗入到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这种氛围和变化中,地方性的知识、信息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率逐渐上升,使地方文献的生产、流通、利用日益社会化,成为一项事业,一种行业。其主要表现为:

地方文献的编纂出版已深入到各个社会领域,普遍建立机构,专事编撰出版发行,形成社会化生产。例如各级地方志、行业志、学科志、专业志编纂办公室,各级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及办公室,各级地方政府部门地方性资料编纂机构,各级地方资料编纂机构,企事业单位的行业资料编纂机构,地方性群众或学术团体所属地方资料编纂机构等等,形成地方特色的网络生产体系。例如“年鉴”就有省、市、县各级编纂出版发行机构。如《福建年鉴》、《福州年鉴》、《宁化年鉴》的编辑机构。

地方文献内容广泛,涉及一个地域的各个方面。从时代性看,有历史地方文献,有现实地方文献、动态地方文献。例如地方性报刊,报道全方位的地方信息,提供多层面的地方知识,是地域的一面镜子。从工具书看,有地方百科全书,地方知识词典,地方性年鉴、手册、名录,地方性表谱、图录,还有书目、索引等等。所以人们称地方文献为地方“百科全书”,是横向综合性的知识信息系统。

随着地方文献业的兴起和发展,地方文献资源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正日益被广泛、深层的开发利用,产生无可替代的效应,例如宏观上的决策、规划、战略,微观上的建设、投资、经贸、旅游、教育等等,凡涉及地域的,都需广泛应用地方文献。同时,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序化、重组、智化地方文献,建立不同类型、不同用途的地方特色专题数据库,形成信息网络,提供社会利用。

地方文献的这种发展变化,为地方文献学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社会基础,构筑了丰富的学术氛围。

我馆地方文献工作略述地方文献资源建设

山东省图书馆是具有悠久历史的省级公共图书馆,收集、整理、开发利用地方文献历来被列为重点业务工作。经过90年的不懈努力,我馆的地方文献已形成了一定规模,工作取得了显著进展,但较之其它先进图书馆尚有明显不足。地方文献工作内容很多,限于篇幅,本文仅就我馆地方文献工作的采访、典藏等方面做一探讨,以期为进一步加强我馆地方文献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山东为古齐鲁“文献之邦”,辉煌灿烂的齐鲁文化源远流长,历代名人辈出。百家争鸣,首倡稷下,六艺流芳,播中鲁中。儒、墨、道、兵等中国主要的学术思想最早在山东争鸣繁荣,诗、文、书、画诸多大家也都在这里生长创绩。历代先贤著述遍及四部,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遗产。建国后,尤其是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建设和科学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山东人民在继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创造了更具鲜明时代特色的现代文明,地方文献生产的社会化更为显著,文献数量激增,文献类型丰富,分布更加广泛,通过山东新闻出版方面的有关数据统计(见表1),我们不难看出新中国成立50年来我省文献工作的巨大成就(1)。在地方文献数量急迹增长,文献信息量不断加大的今天,社会各界对地方文献的需求也愈加突出,从而对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表:山东省新闻出版有关数据统计表。

年份。

类别。

195019781998。

图书出版社数量1116。

年图书品种数563183812。

报纸种类283293。

年发行数(万份)1002068000161600。

期刊种类220175。

总印数(万册)625406830。

音像电子出版复制单位数009。

年生产品种00300。

发行量(万盒、张)00190。

山东省图书馆自成立之日始,就对搜集地方文献很重视。清末宣统元年(1909)《山东省图书馆章程》第五章规定:“山东为古文明地,自两汉迄今,名儒硕彦,代有传书。凡山东人著作,搜罗必备,别为一部,以征是邦之文献。”两年后出版的《山东省图书馆辛亥年藏书目录》地理类古、今地志即著录山东府、州、县、乡土志达105种。代末至济南解放,王献唐先生任馆长,对乡邦文献方面用力尤勤,除抢救聊城海源阁藏书外,经其苦心搜集,益都李氏大云山房、曲阜孔氏微波榭、新城王氏池北书库、德州田氏古观堂、历城马氏玉函山房、诸城刘氏喜荫m、日照许氏攀古小庐、潍县陈氏十钟山房、海丰吴氏双虞壶斋藏书遗存,均荟萃于我馆(2)。王献唐、路大荒等先辈无不以搜集乡邦文献为己任,为馆藏建设倾注了大量的心血。经过几代人坚持不懈、孜孜##?的搜集整理,使我馆在馆藏地方历史文献方面形成了自己的诸多特色,其中尤以“易经专藏”、“海源阁专藏”、“革命文献专藏”和“齐鲁方志专藏”最为突出”(3)。就方志而言,山东是修志较多的省份之一,几经沧桑,流传至今的旧志有640种”(4),我馆馆藏为528种,比收藏方志最多的北京图书馆(458种)多出70种(5),其中有58种被收入《中国古籍善本书目》,而明于慎行修《(万历)兖州府志》则为海内孤本(6),弥足珍贵。至于建国后的新修方志,则一直列为我馆收藏重点。据统计,截至上半年,全省已出版省志分志70余部,市(地)、县(市、区)志150余部,各类年览60余种(7),这些新修志书,我馆已基本收罗齐备。

关于地方文献的收录范围,文化部在其颁布的公共图书馆“工作条例”或“文献采选方针”等有关内容的文件中强调,应注重地方文献的采集,使本地区的地方文献基本收藏齐备,而这里的地方文献包括古旧文献、地方出版物、地方非正式出版物、地方人士论著和有关本地研究的文献等(8)。因此,无论从哪种意义上说,这和我馆的一贯方针是基本一致的。

首先,关于地方人士论著,我馆建馆之初即将之列入《山东省图书馆章程》,后经不断积累,渐成规模。王献唐先生在其《山左先哲遗书提要》和《双行精舍书跋辑存》正、续集中(9),辑录了山东先贤的大量著作,从《双行精舍书跋辑存》一书中看,先生收集到的乡邦文献就有李文藻、周永年、桂馥、牟庭,王筠、许瀚、陈介祺、刘喜海、宋书升,高鸿裁,以及不少聊城杨氏的手泽和藏品。据统计,至1932年,王献唐先生即已为图书馆收集到山左先贤著作达700余种(10),建国后,我馆一如既往,坚持以收藏山东人著作为藏书补充的重点,目前已在原有文史类藏书的基础上,通过订购、访求、交换、征集等多种方式,广泛搜集各学科、各行业作者的出版物,此类文献已遍及各学科门类,且日趋丰富,渐成特色。

其次,地方出版物务求全面收藏。一是从经费方面有保障,力求本省各出版社出版图书以及省内出版发行的报刊全部购入;另外,在地方非正式出版物方面,我馆目前主要以接受读者赠送为主,对于各机关团体印制的各类统计资料、文史资料,则务求购买或索求入藏。

在地方文献的整理开发方面,我们也做了大量的工作。《馆藏革命文献书目》揭示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山东解放区的革命历史文献;《山东省图书馆馆藏海源阁书目》,著录了我馆收藏的聊城杨氏海源阁的珍本藏书;由我馆编辑、齐鲁书社出版的历史上第一部易籍专科书目《易学书目》,合“馆藏”和“知见”为一体,基本上反映了易学著作的存世与收藏情况。我馆联合省内外有关文献收藏单位编制的《山东省地方志联合目录》,是开发我省地方志资源的重要成果;正在运作中的大型丛书《山东省地方志资料丛编》,也定将在史志资料的开发利用中发挥巨大的作用。至于馆藏丰富的地方史料与山东人著作的整理研究、地方统计资料和年鉴的专题服务、地方报刊资料检索服务诸方面,成果累累,为我省的`经济建设和学术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存在的问题。

1、没有一个专门的地方文献工作机构,没有专职人员全面负责地方文献的搜集、整理、保存、开发、使用等业务。

长期以来,我馆地方文献的采集、分编工作一般由中文采编部门和报刊部兼任,到馆的文献资料分散在各个业务部门,如地方志置于特藏部;统计资料、年鉴等类书入书目参考部;普通文史资料、地方人士著述等文献归阅览、流通部门;全省各地出版发行的报纸、杂志则由报刊部管理;会议录、学位论文、科技报告、舆图、谱录、统计图表、簿记、票据、证券、照片、乐谱、传单、商标等未作为入藏对象。这种分散管理的局面,直接导致了地方文献工作整体的被动和低效。

2.地方文献采访方面的问题尤显突出。一方面,由于中文图书和报刊采编部门历来工作量大,人员相对较少,完成正常的工作已感吃力,难以投入更多的人力从事地方文献的采集。另一方面,呈缴本制度不完善,也是地方文献工作成效不好的重要因素。80年代省人大曾签发过有关出版单位无偿向省图书馆缴送新书的通知,但效果很不理想,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我馆催缴不力,没有委派专人负责此项工作。此外,我馆目前尚未建成地方文献的数据库。凡此种种,可以说都与采取分散管理方式、重视程度不够有很大的关系。

3.不利于地方文献的管理和开发利用。分散管理容易造成各业务部门各自为营,不利于统一规划,同时也会造成大量的重复劳动。由于地方文献工作没有长期规划,因而馆藏文献资源开发的目的性不强,目标不明确,至今还没有建成有关地方文献的专题数据库,给利用地方文献的读者带来很大的不便。如果读者查阅某一地域的综合资料,他可能要在阅览室、书目参考部、报刊部、特藏部之间来回奔忙。

省图书馆如何开展地方文献工作,并以此带动全省地方文献工作的开展,是一个牵涉到诸多方面的复杂问题,如地方文献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工作规划和组织、人员素质、数据库建设、整理开发、服务方式等等。但是有一点是必须明确的:地方文献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是发挥地方文献的社会服务功能,使之在区域文化教育和经济建设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1.建立地方文献工作专门机构,由其承担馆藏地方文献的工作,包括地方文献的采集、分编、保存、读者服务等各个环节,并把地方文献各项业务工作纳入正规化、制度化和标准化的管理轨道,这是地方文献事业快速、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

2.建立地方文献专藏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应从实际出发,确定合理的收藏范围、重点和藏书布局。

(1)在收藏范围方面,理论界尚未形成共识。笔者认为,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根据不同的地域特点,结合本地经济、人文和科技发展实际情况,以及本馆的藏书传统来确定科学的收藏范围和标准。因此,地方出版物和地方人士著述,不论其是否与本地有关,均可视为地方文献,作为重点收藏。之所以如此,笔者是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是省图书馆采访人员任务相对繁杂,压力较大,在对地方文献的界定方面难以仔细把握,疏漏在所难免;而地方文献采访人员将其作为重点收藏对象,可集中精力全力以赴开展工作,尽可能按出版者和作者名称全面地入藏,易于把握。同时,对那些与本地区或本地人物有关的外地出版物,也更易于鉴别。二是就文献内容本身,不管其主题思想或所论述内容是否与本地域有关,也理应作为本地域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予以重点收藏。以地方人士著述为例,我们很难想象孔孟荀墨先秦诸子以及历代齐鲁经史大家的著作不归入地方文献专藏,同样,也只有将其列入地方文献专藏范围,才有可能保障有关某一人物著述及其研究的相对集中,使之更具收藏意义和使用价值。

(2)在收藏重点方面,一般认为,地方文献中凡是有代表性的、学术及史料价值高,有效信息量集中、为读者长期反复使用的资料可作为重点藏书。笔者认为,在地方文献专藏力求完整、全面和系统的前提下,我馆可确立以地方史志资料、山东人著作和齐鲁文化几方面的文献为重点藏书的体系。具体他说,重点藏书有:地方志、地方谱谍、连续出版的史书(如文史、党史资料等)、年鉴、各类统计资料、重要的报纸和期刊、重要人物资料等。

3.加大采访力度,完善地方文献采集保障措施,采用多种方式多渠道搜集地方文献,这是由地方文献发行方式的特殊性决定的。

(1)积极争取呈缴本制度的修改、完善和实施。目前我省各市地图书馆的地方文献工作,主要是依靠地方党委、政府的支持和地方出版物呈缴本制度的贯彻落实。我馆做好地方文献工作同样也要以完善的法律法规做保障,尽可能使新的呈缴本制度早日出台。

(2)根据我省行政体制的特点和各级公共图书馆间传统的良好合作关系,建立省、地(市)、县(区)三级地方文献保障体制。即地(市)级图书馆在收集本地区地方文献的过程中,同时按照省图书馆的要求代收,同样,县(区)图书馆则为地(市)图书馆和省图书馆代收。而省图书馆方面在为各级图书馆支付一定代收费用的同时,通过经常举办地方文献采访人员的座谈交流、业务培训和学术研究等活动,甚至将其工作成效列为评估达标的一项重要内容等,增强地方文献工作者的责任感和荣誉感,激发各地方图书馆及采访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3)注意出版动态,加大访求力度。采访人员加强与各市、地县图书馆联系的同时,尽可能多地了解掌握最新的出版发行动态,尤其是省级机关、行政事业单位、学术研究机构的最新文献出版发行情况,应多与他们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需求,尽最大努力为他们提供优质服务,并在文献征集过程中,根据需要,适当代收地县级图书馆所需要的文献。

(4)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图书征集、交换活动,是地方文献藏书补充的有效措施。而建立地方文献专藏,尽可能提升“收藏纪念证书”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并依此建立地方文献作者的专门资料库,无疑能在发动地方作者捐赠作品方面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4.加强地方文献数据库建设,有计划地开发地方文献资源。

建立多种类型的数据库,并充分发挥我馆馆藏地方文献资源的优势,建立以省馆文献资源数据为主体的全省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数据网络,为全省各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的藏书补充、分类编目、文献检索等方面的协调协作及现代化管理的实施提供可靠的保证。

注:

[1]据7月22日《新闻出版报》新闻出版辉煌50年山东特刊。

[2]李勇慧.王献唐与山东省立图书馆建设之成就.东方论坛.1996(4)。

[3]周玉山等.储石室之秘籍荟乡献之琅函:省图书馆馆藏地方历史文献之特色.山东图书馆季刊.1989(4)。

[5]吴景熙.国内地方志、北京图书馆藏方志及其他.中国地方史志.1982(6)。

[6]徐明兆.魅力无穷奎虚楼:山东省图书馆古籍图书的形成及其特色.书品.1994(4)。

[7]张守富.修志随笔.齐鲁书社.1998。

[8]见文化部图书馆局1982年12月颁发的《省(自治区、市)图书馆工作条例》及《公共图书馆文献采选方针》(征求意见稿)。

〔出处〕山东图书馆季刊2000(3)。

论地方文献书目

完整系统的地方文献书目数据库,其内容涵盖不同学科、不同载体的古今地方文献,全面反映某一地区科学文化的历史、现状和发展概貌,它是一个总书目数据库。在构建地方文献书目数据库时,可根据文献类型、专题内容、读者需要或时限等标准划分成多个分支书目数据库。总库与分支库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备的地方文献书目数据库体系。这样,既可更充分地体现馆藏的特色和优势,也可满足从总库或分支库的角度对地方文献的多方位检索要求。例如: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正在利用丹诚软件构建的地方文献书目数据库,是由按时限划分的图书书目数据库、期刊书目数据库、报纸书目数据库、缩微书目数据库、地图书目数据库、图片数据库等多个分支库组成,并建立了孙中山文献专藏书目数据库、广东作家签名本书目数据库、广东家谱书目数据库、广东地方志书目数据库等一批专题库。

论地方文献书目

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各个地方都有丰富的地方文献资料。在社会主义四化建设的今天,如何充分发掘、利用这些资料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是我们图书馆工作者的职责。目前,随着全国地方志编纂工作的开展,地方文献书目的编制工作愈来愈频繁,不少图书馆编制了各种类型的地方文献书目、索引,提供社会使用,受到各界人士的欢迎。有些馆也打算着手编制,因为某些技术问题而尚未动手。本文试就地方文献书目的编制问题,作些简要论述。

地方文献书目是反映有关地方全面情况的材料,包括该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地理等各方面情况的各种图书资料目录。它是图书馆一种重要的目录,对地方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建设有很大参考价值,其具体作用有三:

1、为研究地方沿革发展提供历史资料。研究一个地方的沿革变化,弄清它的发展规律,必须参考有关该地方的大量历史文献资料。而这些资料只有地方文献书目收录最为全面。它从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角度把有关该地方的历史史料尽可能详尽的揭示出来,反映它的全貌,使其收录的资料起到历史见证人的作用。

2、为研究地方某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情况提供档案资料。研究一个地方的某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情况,除参考历史文献外,还要参考有关档案资料。而地方文献书目中,就收录有相当数量的地方档案资料。这些资料是十分珍贵难得的,大都散见于有关书刊或实物之中,有些甚至是“断简残篇”,“只字片言”。如有关地方政府和组织的通令、文告、公牍以及流散在民间的私人信扎、手迹、照片等等。它们对研究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等情况有重要参考价值,可以作为某一时期,某一事件史实的说明及旁证材料。

3、为开发地方经济提供技术资料。规划地方经济建设蓝图,开发某一重大资源或进行某一项重大施工,需要参考有关历史文献,查考原始技术资料和数据,掌握发展情况,以便正确进行设计和施工。地方文献书目在这一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它收录地方各行业有关的原始技术资料、数据、图象等资料,忠实反映各个时期地方的生产斗争情况。给科学工作者提供详细的具有地方特征的科学技术资料。

因此,可以说地方文献书目是探索地方奥秘的指南针、打开地方资源宝库的钥匙,它在为地方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收录范围问题。

目前,关于地方文献书目的收录范围有两种不同意见。一种意见认为,书目收录的范围不应太泛。主张只收以书刊为主的史料,对于实物、照片之类则不在收录之列。认为一切尽收,有失“书目”的意义,而成为大杂烩。另一种意见认为,地方文献书目不同于其它目录,其特征是,收录的文献内容具有鲜明的地方性质,专指程度较强。内容应包括有关本地方的一切资料,如图书、期刊、图册、照片、影片、拓本、传单、表格、文告、手稿、印模等等。即凡有关地方历史价值的,哪怕是断简零篇,都在收录之列。笔者持后一种意见,其理由是,作为反映某一地方文献的书目,应详细收录有关该地方的一切文献,充分揭示这些文献,包括文字的和实物的文献。当然,不是一切实物都在收录之列。这里是指具有史料价值的实物。诸如某地区曾经发行过的货币、邮票、证券以及有关某一事件的信扎、照片、传单、印模等等。就是说,地方文献书目的收录范围应包括:地方史料、地方出版物、地方人士的著述和有关地方的实物资料。

2、编目应不限于馆藏。

编制地方文献书目应以馆藏为主,但又不应仅限于馆藏。只有这样才能较为全面的反映一地的地方文献资料,提高书目的质量和使用效果。如果只局限于收集本馆资料、往往挂一漏十,降低书目质量。因为一馆藏书是有限的,不可将有关该地的文献资料收藏无遗,往往因为种种原因,一些文献资料流散在其它地方,只有设法把这些资料线索集中起来,收录书目之中,以提供资料线索。必要时可通过馆际互借,复制,或派人前往借阅等方法来解决查阅问题。有些馆在编制地方文献书目时,广泛利用各馆馆藏书目,查找有关该地方资料、来充实书目内容,提供资料线索,对修志人员帮助很大。他们根据书目中提供的线索,派人或去函联系借阅、复制、解决了一些问题。这种方法值得借鉴。

3、缺藏文献利用问题。

编制地方文献书目,既然不限于馆藏,就往往涉及到有关甲地的`文献,甲地缺藏,而乙地收藏。如何有效使用,也是值得注意的问题。有些馆对本地区的需要,提供资料时毫无保留,但对外地的需要及求索则采取控制,保密或借口资料珍贵不能借阅和复制而拒绝提供。有的馆甚至收取提供资料费。这些做法是不妥的。编制地方文献书目的目的,是积极挖掘地方文化遗产,充分利用地方资源为地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应当做到广泛宣传、广泛交流,互相利用。宣传是为了向广大读者进行书目服务,让他们熟悉,利用书目,利用藏书为地方生产建设作贡献;交流则是为了提高地方文献的利用率,使地方文献成为社会的共同财富和资源,更大限度的发挥其作用。不应有本地和外地之别,而应采取社会主义协作原则,互相提供方便。

1、编制地方文献书目的基本要求。

编制地方文献书目的基本要求,大体有以下几点:

(1)、根据社会的需要。在编制书目时应首先考虑到这一点,即必须密切配合党的中心工作,配合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做到有的放矢。如目前全国范围内开展的地方志编纂工作,急需参考大量的地方文献,编制地方文献书目,则可以及时提供资料线索,减少编纂人员查找资料的时间,加快编纂速度。

(2)、根据特定的用途。地方文献书目的主要任务,是系统全面的揭示地方文献,提供各个方面研究参考。而社会的需要是各种各样的,可以根据某些特定的用途灵活编制综合性或专题性,历史的或现实的各种书目,以满足需要。如编纂一个市的市志,除了有总志外,还有各行业的分志,其参考材料要求类别专一,资料详尽。这种情况,编制专题书目较为合适。

(3)、书目结构要明晰清楚。书目的结构应十分完整。首先,著录要准确、明了、一致,不应前后不统一。其次是收录书目中的文献资料依分类或依时代排列,应有逻辑顺序,便于读者了解书目内容。再次,应编有索引,便于读者据此查找资料。

2、编制方法。

(1)、拟订计划。编制地方文献书目之先,应当拟订一个编制计划,确定收录的范围和重点,体例与类型。也就是根据需要与可能来决定收录文献的年代和文献。并对所收文献数量有一个初步估计,以决定编制书目的工作量和完成任务的时间,组织相应的人力等。

(2)、调查文献。明确编辑任务后,应着手进行文献调查工作。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料,逐步扩大资料来源。一般有两种方法,即直接调查与间接调查。直接调查是从本馆馆藏入手,查阅本馆的分类目录和著者目录或直接到书库调查,从中选录。间接调查是利用各种有关工具书,广泛查阅书目索引,如《中国地方志综录》、《中国丛书综录》、《全国报刊索引》等。除此之外,还应查阅各馆编印的馆藏目录,从中查找线索。

(3)、著录款目。调查所得的文献和索引应随时著录下来,最好是用卡片,因为它比较灵活,能适应编排的需要。著录事项应包括书名(篇名),作者,编写出版年月(必要时还应作简要说明),资料出处和资料收藏单位。对于散见于书刊之中的零星资料,应运用分析著录的方法把它们揭示出来,编入书目之中。

(4)、编排卡片。卡片编排的方法,各馆不尽一致。通常的方法是按专题排列,将反映一地总概况的文献与各方面的文献区分开来,分为总志与分志。如是全省范围的文献书目,则分总志,地方志、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艺术、人物等。地方志下分专区,专区下再分县、市。如是一个市的文献书目,则分总志、分志,总志包括历史、地理,分志下再分经济、交通、文化、教育、艺术等行业志。这些卡片最好做两部分排列,前面排本馆入藏的文献,后面排未入藏的文献,以方便使用。

还有一种方法是按时代排列,把所有文献依历史发展顺序区别开来。加以辛亥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线,分开排列,以反映所收文献的时间和性质。

(5)、编写索引、附录。

一部好的地方文献书目,往往编有辅助索引,供读者从各种不同角度去检索所需文献,以扩大检索深度和广度。有的还编有书名(篇名)索引或著者索引,这可视实际需要而定。

(6)、书目的校阅与装饰。

完成上述工作之后,最后就是校阅和装饰。校阅是付印前的最后一道工序。这项工作可由编者和业务水平较高的人员担任。为了构成一个完整的出版物,还应注意书目的装饰,设计封面与书名页,标明编者及出版单位,年月等项目。

〔出处〕湖北高校图书馆1984(1)。

论地方文献

地方文献资源是人类文献资源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各地各级公共图书馆中不可或缺的文献资源,它在当今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环境下,也如同其他信息资源一样,需要进一步深度开发和加工整理,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环境的要求。因此,用统一标准来处理各地地方文献信息的问题已经摆在了我们的面前。

关于地方文献分类思想的相关论述,可参见韩朴先生的《地方文献分类思想研究》一文,文章中,针对地方文献的基本性质,对编制适合地方文献特点的专门分类表的思想认识做了详细的阐述。本文仅就具体的地方文献分类法及类目设置等问题进行论述与分析,以期与同行进行探讨。

文档为doc格式。

收集地方文献资料

编制地方文献综目,既方便自己,也方便读者。但有鉴于一般中小城市公共图书馆,还没有把这一项工作摆到自己的日程上来,因此就这个问题谈一谈自己的看法和想法。

任何一个地方公共图书馆,或多或少收藏一些有关本地方的文献资料。如何发挥馆藏地方文献资料的作用就成为图书馆工作的内容之一。编制一套适应自己馆藏情况的综合性目录:

首先,图书馆可以获得一种完善的工具。地方公共图书馆要有目的、有计划的收集地方文献资料,它必须对馆藏心中有数,以便及时补足自己的缺门,力求照顾到各个方面。同时,图书馆也应尽一切可能满足读者检索地方文献资料的需要,能够做到有问必答,在极短的时间向读者提供所需的资料。所有这一切,如果没有一套完整的馆藏地方文献资料的目录供应用,是无法做得到的。

其次,由于历史科学的发展,区域史和地方史的研究也已提到工作日程上来。它们的资料来源都离不开图书馆。图书馆也应切实地把这一任务担当起来,主动地介绍资料。如果图书馆对自己馆藏地方文献处于依稀模糊的状态,那是不能够成为修志编史资料的重要来源的。

再次,我们要建设一个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地方是国家的一个组成部分,都需要根据自己的特点以及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进行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这里就有一个摸清地方情况(包括现状和历史)的任务。图书馆要为地方社会主义建设充分提供资料,以作制订计划,落实措施的参考。没有自己馆藏目录,是难以进行工作的。

何谓地方文献?顾名思义,凡是用文字记载下来的有关本地区的自然情况和社会情况(包括历史和现状)都属于地方文献的范畴。就自然情况说,举凡地质、土壤、水文、山脉、水系、资源、气象、灾害等等文字记载的资料都在收集之列。就社会情况说,则社会生活的各个部门,如经济、政治、文化、军事乃至于知名人物的交往活动等等都是应该注意收集的。这些资料可能当时并不一定引人注意,但它的价值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显示其重要性。我国在封建时代,历代皇朝都注意编纂地方志,清朝雍正以后更明定每隔六十年修一次,把六十年中各方面的情况记录下来。近来,区域的历史,地方的历史,作为历史科学的一分支正在吸引人的兴趣。要开展区域或地方史的研究,离不开史料。因此,很有可能,当时无心收集并不予以多大注意的一些文字资料,过后往往会成为被人珍重的重要史料。

再就时间范围来说,地方文献也是没有任何限制的。上自神话传说,下至我们生活的当前时代,都应该引为我们所说的范围以内。历史是已经发生了的社会现象。因此在一定时间范围和空间范围内发生的现象,都属历史。当然,作为一定行政区划,它的历史有长有短,在历史的地位、作用也是各自相异的,图书馆在收集地方文献的时候,可以自定重点,但这个并不排斥重点范围以外文献资料的收集。

由于地方文献包括的对象是多方面的,范围是很宽广的。因此编制这样的目录必然是多科性的、综合性的。我们之所以把地方文献的目录定名为综目,其目的就是为了这个。

地方文献的种类。

确立了地方文献的对象和范围,则目录所应包括的种类,大别言之,可分析如下:

(一)历代地方志书:包括县志、镇志,里志以及其它志书,都是研究地方历史的主要参考资料,在目录中应该放在首要的地位。无锡市图书馆藏有自元至清末历代县志,这个极为可贵,当前不仅要保管好,还应系统反映,让读者了解图书馆库藏情况,以便利读者应用。

(二)政府机关的公报,团体或个人编辑的年鉴以及其它类似性质的手册等等。公报、年鉴、手册都载有关于政治、经济、文化等等具体资料,对于研究地方历史和地方志具有同等价值。

(三)当地定期或不定期的各类出版物,包括报纸、期刊、丛刊等等。报纸大都各有其政治背景,在重大社会问题上所发言论,可以使我们了解当时阶级、阶层的动态。期刊、丛刊等也是如此。

(四)某些宗族,特别是地方大宗或有实力的家族集团的家乘、谱牒。还包括某些地方人物的年谱、传记等,也是主要的类型。有历史研究经验的人都能理解一个家族的兴衰,一个人事业的成败,都有其社会背景。我们可以透过这类文献资料窥测到某些历史的动向。

(五)私家的文集、笔记、不论是刻本还是手稿,都是收集的对象。如尤袤的《遂初堂书目》、顾宪成的《顾端文公遗集》、高攀龙的《高子遗书》、薛福成的《庸厂文编》等等。除此之外,对于现代或者当代人的结集或未结集的著作,只要有可能,也应列入我们的收集范围之内。这些著作在当前看起来,似乎与地方史的关系不大,但过了若干年,就有可能成为极其有用的资料。历史学家为了研究某一历史人物一时苦于材料缺乏,到其家乡设法是常有的事情。我们今天做好这项工作,可以说为后世造了无穷之福。

(六)有保存价值的私人日记,书信等等。所谓有保存价值,那并不是完全看日记主人或笔记作者的社会地位,即使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人,如果所记内容有社会意义,有历史价值,那同样要收集。

(七)其它涉及地方历史的资料。这里特别要提出的是有关各类碑刻的拓片。碑刻的种类很多,有的现在还存在,有的碑刻已遭毁坏,但有拓本。碑刻的保存是博物馆的职责范围,但拓本的收集,应是图书馆的责任。譬如近来发现的一些碑刻可以使我们看到明清以来各类商人如广东帮、山西帮、江西帮、安徽帮、浙江帮商人的业务活动,从中看到封建社会末期商业资本的动态,对社会经济史的研究是极为重要的。

以上不过列举几个重要的方面,实际上远不止此。问题在于我们一要有地方的观念,二要有历史的`眼光,做一个编制地方文献综目的有心人,热心人,我们收集的种类还可以不断扩展开去。

地方文献的收集问题。

明确地方文献的对象,范围和种类,我们对于地方文献来源方面的一些特点,也就不难索解了。地方文献的来源大体上有这样三个特点:一,多种渠道。地方文献不象一般的出版物,可以直接采购,因其内容和种类的多样性,它收集的渠道也是多样性的。它有的可以从书店购得,有的可以来自公私方面的馈赠,有的则还要工作人员实地采访收集。二,多种层次。地方文献可以是关于地方历史的专门著作,如上面所介绍的,那就是直接性的。但也有间接的,它夹杂在其它著作中间,甚至不是有关历史的著作中间,如一个外地人来本地旅游的记述。这就需要我们细心加以抉择。三,多种学科。我们今天研究地方历史,着眼在发现社会的规律,只要有助于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探讨发展的规律性的资料,都在我们收集的范围以内。地方人士的文学作品固然要注意,其它学科的著述、论文也应同等注意。今天,科学进展很快,每一门科学都在不断出现分支,地方文献的内容也就越来越多样化了。

因为综目的质和量,是以收集的质和量为基础的。一个能够为地方史研究充分利用的综合性目录必需要在大量收集地方文献的基础上建立起来。下列几个方面是收集的主要途径。

二、从报刊、期刊以及其它出版物上收集。做这方面的工作,不仅要高度的敏感,而且要熟悉写作者,心里有一份相关的人名录,最少限度对一些著名人士要心中有数。否则资料到了眼前也很容易从眼皮底下溜过。当然有些不知名的或初露头角的人物,它们的著作容易忽略过去,但一旦知道了,就应该记入自己的人名录中。要做到这点,地方公共图书馆非设立专门机构,设置专职人员负责不可。

在掌握并熟悉作者和作品的基础上,可以和作者建立经常的通信联系,要求他们出于关心故乡建设的热诚,随时将自己的著述赠送图书馆。除此之外还可以走群众路线,把读者广泛动员起来,让他们把自己所知道的作者和作品随时告诉图书馆。这样由作者和读者与图书馆三个方面结成了一个广泛的联络网,地方文献资料定然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步积累,逐步丰富,至少大部分重要的作家作品不会遗漏。

编制地方文献综目的要求和方法。

最后,谈一谈有关地方文献编制的要求和方法问题。关于编制地方文献综目的要求,原则地说来,应该做到这样四个字:“集中”和“便利”。集中是为了使得这些辛苦收集得来的资料能够提高利用的效益。便利是为工作人员提取资料考虑,也为读者便于了解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料库藏情况提供条件。

著录地方文献必然要涉及到资料的分类问题。地方文献资料是多科性的,必须参照今天通行的几种图书分类法。但考虑到地方文献虽然属于多科性,然而决不会包罗所有当今的各类学科,因此根据图书分类加以增删是完全必要的。同时,地方情况有差异,地方公共图书馆的规模,人力、物力、财力以及其它等等条件也各有差异,分类的详略,可以从实际情况出发,视其需要和可能自定分寸。总之详略要适宜。

大城市和中小城市、新兴的和一般的城市都应有分别。即使同是以工商业发达的城市来说也应视其各自特点,在详略和侧重方面有差别。

分类的详略,可视其具体情况而定,但著录的项目必需齐全,以保证读者可以通过各种线索了解地方文献的库藏情况,保证读者可以在极短的时间中间找到自己所需的资料,使目录真正起到导引、提示的作用。为此,如下一些要求都是一定要做到的。

一、地方文献资料的著录,除了书名(篇名)、作者或译者、出版者、出版年月以外,还应加进(1)作者传略;(2)内容提要;(3)资料来源三个项目。因为这三个方面的内容,可以帮助研究者鉴别资料的可信程度,断定资料的利用价值。这对于新作者、和单篇作品尤其需要。因为前者可能不为大家所熟悉,后者来自报纸、期刊,如不注明来源,使用者就难以利用。

二、地方文献综目,还应附有详细的作者、书名(篇名)的索引,如果人力有可能,要按笔划检索,按音序检索,按四角号码检索,三者俱全,可以让每一个读者挑选自己所熟悉的检索方法。

三、如果是从别的书籍中分析而出的资料,那么不仅要详细交代来源,而且特别要交代清楚章节起迄和页码。以及资料所在书籍的本图书馆索取号码,这些项目如果做得不够格,那么读者即使清楚了资料来源,索检原书也会发生困难。

做地方文献资料的著录,是一项十分细致的工作,不妨这样说,在著录上多化费一些工夫,检索时就可以少化些工夫,两者是成反比例的,但如果没有严肃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是做不到的。

编制地方文献综目,在大城市的公共图书馆已做出了很好的成绩,但在一般中小城市,还未引起大家足够的重视,动手做起来,可能还会遇到“开头难”,但应该坚信,只有大家认真对待这项工作,又善于学习前人经验,即使最初编制的目录不够完善,不够理想,但在实践的过程中是会一步一步提高的。

〔出处〕江苏图书馆工作1983(4)。

文献

信息、能源和物质并称为当今社会的三大资源。信息作为一种资源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地方文献是人类社会文献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国家文献和历史文献的一个组成部分。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地方文献的重要性。笔者认为地方文献是信息资源,并且是一种很重要的信息资源。本文将就此问题展开论述。

2、地方文献的涵义和特点。

目前我国学术界就地方文献的概念的认识还未达到一致的见解。杜定友先生早在1941年抗战期间就提出了被称为“广义”的地方文献的定义。即“地方文献是有关地方的一切资料,表现于各种记载形式的如:图书、杂志、报纸、图片等。”也有学者认为“地方文献是一个小区域内,从过去到现在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现象的文字、口述、器物等有关资料”,还有学者认为“地方文献反映一地方自然和社会各方面情况,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字和非文字记载”。骆伟教授从分析地方文献的特点入手,揭示了地方文献的本质属性,认为:地方文献是反映特定区域内一切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以及群体活动方式的记录,凡是在内容上涉及该区域并具一定价值的文献信息载体,均属地方文献。

2.2.1地域性。

地方文献是特定地区历史资料和现实资料的结合,它全面反映了一个地区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不同的地域之间存在差异性,我们可以认为地方文献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这种差异性、特殊性。地方文献能够帮助我们了解某一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习惯以及自然资源的各个方面的情况,为制定有关措施提供重要的情报资源。地域性是地方文献最显著的特点,是其它的文献所不具有的。在结合地区特殊情况上,地方文献有着其它文献所不具有的优势。

2.2.2真实性。

我们认为地方文献具有真实性或者说是客观性,是相对于一般“国史”、“正史”而言的。从总体上来看我们认为地方文献对各类地方现象、地方历史事件和地方历史人物的记载和描述比国史和正史要真实丰富。这是由于绝大部分地方文献属于当时当地人对当时当地的事情所作的直接描述。正所谓“地近则易核,时近则迹真”。我们以宗谱为例来说明这一点。宗谱是一种专门记述宗祖世系的书籍。一般是同族人“自己写自己”,要通过同族众人的审查和认可,所以,它能真实地记录一地一族的世系情况。地方文献的这种相对真实性使人们在利用其为生产建设服务的时候,能够更容易接近该地区的实际,能够减少由于不了解实际情况而带来的不必要的损失。

当然,地方文献还具有内容上的广泛性,功能上的参考性等特点。而这些特点是建立在地域性和真实性的基础上的。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